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唐朝好地主TXT下载唐朝好地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唐朝好地主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唐朝好地主txt下载     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71章 鸟尽弓藏

    求订阅!

    张家在务本坊墙上开有宅门,这也算是张超如今身为贵族的一个特权,可以在坊墙上开门。

    出了门,沿着街道向北。

    已经是正月底,天气依然寒冷,街道上行人不多。张超骑着马带着随从护卫缓缓向北而行,偶尔遇到的,也多是有奴仆簇拥的马车,以及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官袍的官员们。

    路过相遇的人总会跟张超打个招呼,很多人他都不认识,但认识他的人却很多。一路打着招呼,张超的速度更慢了。

    张超倒也不急,一路就慢腾腾的往东宫而去。说来他都两次任东宫官了,可现在还是第一次真正的去上任。本来张超还打算在家多呆些时间的,可太子都已经让魏征来催了,还限他今天必须上任,他也只得不情不愿的来上班了。

    栓子和柱子也一人骑了一匹马,这两个长随在府中地位还是不错的,张超还给了两个人放免了一次,如今是张府的部曲。两人一左一右骑在张超旁边,栓子背了个羊皮,柱子则提着一块黑板。

    皇城就在西边,大唐重要的省部卫府都在里面,皇城城墙很高,还有护城河环绕。

    沿皇城东城墙根一直向北,就到了宫城南面。

    宫城分成了三大部份,中间是太极宫,西边是掖庭宫,东边就是东宫。东宫比较太极宫也就小一点,也是分为前中后三部份。前面是左右春坊、嘉德殿等,既是东宫重要机构的办公之地,同时嘉德殿也是太子日常接见东宫臣属,办公理政的重要地方。

    东宫的中部是崇教、丽正、光天三殿,对应的是太极宫中的太极、两仪、甘露等殿。

    东宫的正南门是嘉福门,但在嘉福门外还有长生院和左右长林门。

    这里有东宫卫士驻守,张超想起历史上李建成曾经招募了两千死士,还从罗艺那里秘密调了一批精锐的军官,可惜后来这支李建成的精锐王牌,却在关键的玄武门之变里,没有上场。据说这支精锐王牌,只有太子令才能调动,而当天李建成被困在玄武门内,都没机会把命令传出去。想想就有些令人唏嘘,这就好像有个男人自婚后就开始用套,每次都用,结果多年后他得知,其实他有不孕之症,想想就忧伤啊,这些年浪费了多少套钱啊。

    张超在门前下马,解除佩带的横刀,出示了通行令牌验证过后才被允许进入,张超的护卫被留下,只有栓子柱子两个长随得以随从进入。

    说来张超对于现在大唐的皇宫里的情况也是很服气的。

    皇帝李渊居住太极宫,太子李建成居东宫。

    然后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现在不但在宫外有王府,居然在太极宫中也有自己的宫殿。

    李元吉赐居武德殿,李世民赐居承乾殿。

    武德殿在太极宫之东,与东宫相隔很近,甚至李渊居然让李元吉在武德殿与东宫之间的宫墙上开了道门,东宫与太极宫居然还有便门相通,简直不敢相信。尤其是李元吉李世民兄弟两个,都早就成年了,居然还住皇宫之中。

    李世民住的是承乾殿,也就是太极宫的西宫,李世民的长子承乾正是在这里出生,名字也是由这个殿名而来。

    最奇特的还在于,李元吉和李世民两家人住在宫中,在皇帝的太极宫和东宫都是随意通行,无复禁限的。

    太子和秦齐二王出入大内,都能骑马,甚至带着弓刀。

    而且此时太子令,秦、齐王教,皇帝的诏敕并行,下面的人经常弄的不知所从,往往只能按接到这些敕令教的先后而定,而不是按皇帝太子二王这样的排序。

    可以说,此时天下虽已经一统,但大唐的权力却是分散在李渊父子四个人手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支军队,李渊有天子亲军,太子有东宫卫率,秦王齐王有自己的左右六护军府、亲事、帐内府,直属的军队都是数万人马。

    朝廷的十六卫府和关内十二军,其实都是被这父子四人瓜分的。

    虽说这本来是开国之初,为适应当时局势才有的结果,可到了如今,依然还是这么一副状态,就显得很是奇怪了。

    为什么李世民敢争夺皇位,实在是他实力很强大。不说是陕东道大行台的尚书令,还是天策上将,又有自己的直属军队,有地盘有全套的僚属还有自己的军队,这样的实力还不争,那才是奇怪了。

    李世民和李元吉在宫里见到太子,也多是行家礼,甚至对皇帝,都经常是行家礼。

    数令并行,宫禁不严,父子四个都混居于大内,没有严格划分,这固然与李家有胡人血统较为开放有关,同时也是李家开国之初对于各人地位还不十分重视。

    后来传说的太子与齐王有****后宫的传闻,也正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大内昼夜通行。李世民李元吉居住宫里,甚至可以骑马带刀弓通行宫中,见到皇帝太子也行家礼,这不但造成了太子的权威不足,甚至还动摇着李渊的权威。

    洛阳之战后。

    李世民以秦王教赐李神通良田数十顷,而张婕妤为父亲求得皇帝敕令要那块田地,结果李神通就敢以秦王教在前,皇帝敕在后而不从。

    这件事情当时可是让李渊非常恼火的,把李世民叫去大骂了一通,吾手敕不如汝教邪?

    皇帝的手敕,居然不如皇子的教管用?

    臣子只认秦王教不认皇帝手敕,这事情确实很说明问题了。

    这个时候,皇帝敕和太子令和亲王教实际上都是不分高低,只分前后的。谁的命令先到,就听谁的,这若是放在皇朝鼎盛之时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随着天下一统,李渊也开始着手处理这些隐患。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开始更倾向太子这一边,去年河北刘黑闼叛乱,李渊一直按着不让李世民出征,就是因为此,不想再让李世民再加威望。

    只是到了后来,朝中连派两帅统兵都大败,李渊才无奈的派出了李世民。可是刘黑闼刚一平,李渊立即就把李世民调了回来,换上了李元吉和李瑗分领两路。

    越发说明李渊对李世民的防范之心越重了。

    李世民已经不只是在动摇太子的权威,甚至都已经动摇到了李渊皇帝的权威了。

    正所谓打天下的时候,那时是上阵父子兵,可如今天下一统,就要讲君臣分上下了。

    这次李建成上奏撤除行台,李渊那么快就同意了,正说明了李渊的心意。

    张超有些头疼。

    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已经开始了,太子和李世民斗,李渊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威,也必须支持太子这边,而李元吉也不是个等闲之辈,在这场斗争中也是上窜下跳,明显想要先把李世民斗下去,然后自己上位。

    经崇福门、重明门、嘉德门,再左转左嘉善门,进入左春坊。

    新设的崇文馆就设在左春坊的旁边。

    左春坊很热闹,一大群的官吏,这里相当于朝廷的门下省。

    张超看到不少穿着绯袍、绿袍的官员,还有紫袍和青袍。

    左嘉善门内的广场上,一排孩童正在玩耍。

    张超走到一边的廓庑下,看到马周穿着一身绿袍正站在那里跟一个年轻人聊着天。

    “宾王,你倒是来的早啊,也不等等我。”张超笑着过去打招呼。

    马周笑笑,张超起复原职后,也给马周运作了一下,马周便也官复原职,重又当了司经局六品文学,还兼了崇文馆的侍讲学士。

    “三郎,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岑学士。”

    “岑文本,字景仁,新任崇文馆侍讲学士,以后就是馆主座下了,拜见馆主。”

    岑文本,张超对这名字不陌生,又是一个初唐宰相,还是个文学家,唐朝还有个很有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就是他的四世孙。

    他家原是河南邓州人,后来迁居江陵。他祖父曾是西梁吏部尚书,父亲当过隋朝县令。他少时父亲遭人诬陷,他十四岁就去为父亲诉冤,帮父亲沉冤昭雪,由是知名。

    隋末时,萧铣称帝,骋岑文本为中书侍郎。

    唐军围江陵,岑文本劝萧铣投降,后唐军入城,又劝李孝恭不要抢劫屠杀。

    李孝恭授他为荆州别驾。

    后举荐入京,这次崇文馆选儒者名士为学士,岑文本便成了侍讲学士。

    “看你们很聊的来啊!”

    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马周和岑文本还真挺聊的来,论年纪,岑文本比马周长几年,不论出身还是名气,都比此时的马周大的多。

    “我刚正和景仁聊三郎的资治通鉴呢,他可是对你这本书十分推崇称赞。”

    你们两个才是真正的名士啊,张超看着两人心想。

    今天算是崇文馆小学正式开学,来这里读者的孩子都是十四岁以下的皇亲和国戚及功臣和高级京官子弟。

    他们在这里读书到十四岁,便会进入秘书省的修文馆读书,有部份则会去国子学读书。

    “这得有一百多个吧?”张超看着那群玩闹的孩童,十多岁的少年有,小的估计才三四岁,四周站在的奴婢仆佣都得有好几百。

    岑文本看了一眼那些皇亲国戚以及功臣和高官子弟,转过头来对着张超笑了笑,“总共一百零八个。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还不到三岁。”

    张超看了看那群高矮不一,大小不同的学生们,叹了口气,这么多,还年龄相差这么大,等于是小学、初中都在这里读啊。

    看来还得给他们分个班。

    希望有条件的兄弟们,能来起点支持一下正版,哪怕是打赏一块钱,订阅几个章节,也是对作者极大的支持,谢谢大家!(未完待续。)

第272章 小张学士

    东宫,崇文馆。

    太子李建成一早就起来了,然后练了一会射箭。李建成的射术是习自李渊亲传,李渊的箭术是相当有名的。

    李渊的妻子窦氏,是北周文帝的外孙女,出身名门窦家。当时窦家为窦氏搞了一个比武招亲,于门屏画两只孔雀,让求婚的京中勋贵子,一人射两箭,结果前后几十个都没能中,李渊最后出手,两箭却各中一目,于是窦父大悦,把女儿嫁给了年轻的唐国公。

    后来李渊镇守河东,遇流贼,率兵出战剿讨,马上连射七十余箭,无不中贼。

    论射箭的本事,李渊是相当强的,而且李渊还喜欢玩弹弓,也相当厉害。李建成兄弟几个,打小跟李渊学习骑射,李建成的射术最好,李世民骑术最佳,而李元吉力气最猛,兄弟几个中马槊用的最好。

    李建成站在百步之外,拉弓射木靶,未有脱靶者。

    练完箭,沐浴更衣,李建成亲自去迎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李纲。

    迎着八十多岁的李纲到了崇文馆门口,有人禀报,说崇文馆诸学士都已经到了。

    “张文远也来了吗?”太子比较关心这个,张文远可是他亲自选定的副馆主,本来以张文远的资历是不足以任此职的,但最后李建成还是力排众异选了张超来担任副馆主。实际上,也就是把崇文馆交给了张超了。

    毕竟李纲这个馆主,年纪实在是太大了,今年都八十多岁了,虽然看着身体健朗,可谁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不行了。

    而且李建成虽然比较敬重李纲的学识,但并不怎么喜欢这人,主要是觉得这人有些过于迂腐,除了讲些大道理,并不能给他提供些真正有用的建议。在他看来,李纲是有学无术。东宫里他真正信任倚重的还是郑善果、王珪、魏征这群人。

    但郑善果兼着民部尚书、大理卿,平时也没多少精力管这边的事情。

    那太子詹事裴世矩,虽比较李纲年轻点,但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而且李建成是不太喜欢裴世矩的,觉得这人在隋朝时名声不好。

    魏征、王珪是他心腹,平时身边离不开他们,不可能让他们分出太多精力来管崇文馆的孩子和图书。因此最终李建成选中了张超,张超一来有名,而且办了个白鹿书院也不错,还编了几本蒙书,最是适合教这些小学孩童了。另外,崇文馆除了教小学生外,还有一个职责,就是整理编纂图书。

    张超有一个印书坊,发明了雕版印刷之术。

    李建成非常重视这事,他觉得让张超负责图书整理编纂工作,是相当适合的,而编辑整理图书这项工作作好了,可是相当能为东宫扬名加分的。

    李建成很需要名声,这些年他一直留在皇帝身边负责协助理政,倒是兄弟李世民一直在外统兵打仗,名声响亮。

    不过现在天下一统,朝廷也要偃武修文,编纂图书,整理经典,这是文坛扬名的好事,李建成很重视。

    听说张超已经到了,李建成满意的点了点头。

    李建成客气的请着李纲进入崇文馆。

    崇文馆其实不只是一栋房子,而是一个很大的院落群,有很多间房屋,还有廊庑相连。一墙之隔,就是左春坊的办公之地。

    地方很大,还有着广场一样的空地,做为一个皇家小学和一个图书馆,绝对绰绰有余。

    李建成亲自主持了这个开馆仪式,三十六个学士都到齐了,李纲、魏征、王珪、张超、岑文本等一群学士,都很有名,岑文本和张超算是比较年轻的了,多数都是如李纲这样,七老八十,老态龙钟。

    另外还有大群的属官属吏,校书郎、校书、侍读、侍讲、助讲、直馆等低品级官员一群书吏。

    学生总共才一百零八个,京师的皇亲国戚和功臣高官子弟应当是不止这一点的,不过考虑到皇家的小学也不能有太多学生,要不然也影响到这些宗室子弟们读书。毕竟,其实太后皇后家族以及实封功臣以及三品以上京官子弟,都是给皇子皇孙们陪读的而已。

    李纲是个很实在的人,他年纪大了,所以去年辞去了太子詹事一职,本来还要辞去礼部尚书一职,但皇帝不肯。

    现在太子又要拉着他来当崇文馆馆主,他知道自己是没这精力来管的。

    李纲打量着张超。

    张超也在打量着李纲,太子杀手啊,一辈子砸他手上的太子有三个,还附带了个亲王,一人克死四个主公,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李纲有毒啊。

    李纲也在打量张超,张超年轻、高大、俊朗,眼神有灵气,但又有一股子不羁的味道,这确实有点名士的味道了。原本他对于太子选了张超这么一个年轻人来做副馆主,实际主持崇文馆的小学教学以及图书的整理工作,是不太接受的。

    张超太年轻了,不久前还刚蹲了牢房呢,起因竟然是在青楼争风吃醋打断了同僚的腿,这样的年青人,如此心性,怎么能为人师表呢,还让他当东宫嫡长子的傅,这太不靠谱了。

    可他的劝谏,太子表面倒是很客气,实际上根本没理他的意思。这也是李纲去年要辞去太子詹事的重要原因,年纪大精力不济是一回事,而你辛苦的劝谏,太子根本就不理会你,那才更伤人心。

    “超拜见大宗伯。”

    张超对李纲很客气,实在是他太子杀手的名头太响亮了。一辈子辅佐了三个太子一个亲王,结果两杀两废,就没有一个当上皇帝,也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这样厉害的人物真是千年难得遇一个。好像后来他还有个孙子,也辅佐太子,结果那个太子也被废了。

    李纲不但有毒,这毒还遗传。

    “小张学士莫要客气,年纪虽轻,却已经成就堪比较大家了,若能再修身养性,当能成为宗师。”李纲倒还真不客气。

    直接叫张超小张学士,这倒没什么,毕竟他八十多岁了,还是上官。可当着太子和这三十多个学士,还有这么多属官以及学生的面,说张超要再修身养性,这可就很不客气了啊。

    怪不得李建成不喜欢你,在隋朝时杨勇也不喜欢你,后来李承乾还是不喜欢你,这活脱脱的就是东林党的派势啊。

    你有德有才可你也得讲究点说话的方法方式吧。

    这么当着众人的面,说这样的话合适吗?太不给人留情面了,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吗?这种人,说好听点就坦率直白,说难听点就是读书读傻了啊,迂腐。

    魏征虽然有时说话也直接,但那只是魏征的一种说话的方式技巧,是故意的。魏征的情商智商还是很高的,而这李纲,真的是老糊涂了。

    幸好以后李纲是不来这边主持崇文馆的,要不然这上班第一天,就把下属给得罪了,这以后工作还能好好干吗?

    不过看李建成和魏征等人的表现,也知道他们其实忍的挺辛苦的。真的没人喜欢这老头,都只是拿他当了个吉祥物而已。

    连七十多岁的太子詹事裴世矩和五十多岁的左庶子郑善果,都忍不住低下了头。

    太子、太子少保、太子詹事、左、右庶子轮流讲了几句话,嗯,这崇文馆就算是正式开馆了。

    崇文馆名义上是有三十六位学士,以及十几位属官,还有几十个吏员,实力强劲啊。不过李纲这个馆主兼大学士以后估计是不会再来了,裴世矩、郑善果这几位学士以后肯定也没空管这边,连魏征、王珪这些学士,以后也一样不会管这块。

    去掉这些人,张超发现在自己居然是崇文馆唯的一个学士了,其它的都是直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一些是原来地方上的有名老儒,一些则是如岑文本这样早有名气的士人,多少原本还是有官职的,如今都成了张超的属下。

    张超的职责也是明确的。

    崇文馆副馆主,崇文馆学士,主持崇文馆日常管理事务。

    至于崇文馆的工作则只有两个,一就是从秘书省迁来的‘小学’,负责教导这一百零八个小学生。第二,就是秘籍图书校理。

    说白了就是一个皇家小学兼东宫图书馆。

    张超的实际官职也就是皇家小学常务副校长兼东宫图书馆馆长。另外,他还得担任李建成长子太原王的家庭教师,课外辅导员。

    张超那个司经局的太子洗马还挂着,但司经局其实已经一分为二了,太子洗马魏征,负责的是原来司经局中秘书这块的工作,而张超这个太子洗马,则把原来司经局中管图书这块带到崇文馆来了。

    最后,张超听官员禀报下了自己这一百来个学士的资料。

    其中有十来个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不是皇子就是皇孙。

    总共是八个皇子,七个皇孙。

    但爵位却是十个亲王和五个郡王,其它的那些小屁孩,身上带着郡公、县公、侯、伯、子、男爵位的,也几乎占了一半多。

    李渊的第六子到第十三子,八个庶出皇子都是去年刚封的亲王,大的六岁小的三岁。

    另外还有两个亲王,是皇孙。(未完待续。)

第273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三更送到,1000月票加更!

    六皇子赵王李元景,七皇子鲁王李元昌,八皇子酆王李元亨,九皇子周王李元方,十皇子郑王李元礼,十一皇子宋王李元嘉,十二皇子荆王李元则,还有十三皇子藤王李元懿。

    张超和李纲坐在那里,看着一个个皇子轮流上来敬茶。

    李纲和张超相当于‘小学’的正副校长,因此这个小学开学仪式上,这些童子虽贵为天潢贵胄,也一样要对他们行师礼。

    张超接过递上的每杯茶只喝一口,然后放到一边,算是礼成。他心里感叹着,李渊真能生啊。

    当皇帝之前,只有五个儿子几个女儿,如今也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嫡妻窦氏也死了好些年,一群子女也都成年,甚至孙儿孙女都有了。

    可这皇帝一当,立马就焕发第二春了,这才当了不过四年皇帝,又生出来八个儿子和好些个女儿了。不过他知道这还没到头呢,历史上李渊可是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女儿都生了十九个。

    “卫王泰拜师敬茶!”一名宦官在一边尖着嗓子唱喝道。

    一个很可爱的小胖子端着茶过来。

    卫王李泰,他是李世民和长孙氏的嫡次子,初封宜都王。但在去年被过继给了李渊早逝的第三子李玄霸,承袭了卫王爵位。

    因此他是在皇孙一辈中,第一个过来敬茶的。

    太子的长子李承宗和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以及李元吉的长子李承业几个,都得排他后面,因为他是亲王爵位。

    张超接过李泰递上的茶,喝了一口,然后居高临下的打量着他。

    三岁的小胖子,胖乎乎的真的很可爱,一点也不讨人嫌。而且这小子一双眼睛非常灵活有神,让人一看就很喜欢。怪不得历史上他虽然长的胖球一样,却如此得李世民的意。一来他是嫡子,二来长子承乾长大了把腿给瘸了,而且这小子确实是很聪明的。加之小时曾被过继给了李玄霸,所以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把他又给改回来后,对这儿子确实非常宠爱。

    李泰敬过茶之后,没马上退下,反而是在张超面前跪下,然后磕了三个头。

    弄的张超都有些措不及防,连忙起来避让一边,还得给这小屁孩回礼,弄的有些狼狈不堪。

    这小子故意的吧,虽说拜师得敬茶,但也只是递杯茶,行个拜礼,并不需要下跪的,毕竟这些人身份高。这小子这么一跪,弄的张超防不胜防。

    张超把这小子扶起来,发现在他眼里果然藏笑。

    调皮!

    李泰过后,是楚王李宽,他也是李世民的儿子,不过是庶出,李世民的第二个儿子。过继给了李渊的第五子李智云名下。李智云是如今主持宫中事务的万贵妃的儿子,李渊起兵时,这小子没来的及跑掉,被抓了,押到长安给杀了。

    李渊当了皇帝,给李智云追封了个楚王,然后挑了李世民一个儿子继嗣。

    李宽本是李世民的庶子,结果过继之后马上就成了亲王,万贵妃还成了他的祖母,地位反而水涨船高了许多。

    皇孙辈的两个亲王敬过茶后,太原王李承宗上来。

    李承宗也跪下给张超磕了头,这次张超倒是坐在那里受了。他毕竟还是太原王的傅,那是太原王真正的老师,当的起。

    张超在他磕头时仔细打量着这个李家嫡长孙,今年七岁,是这群皇子皇孙中年纪最长的,但脸色有点白了些,身子比较文弱,历史上他都没活到武德九年,看样子跟他身子虚弱有关。

    不过李承宗倒是挺有礼的,规规矩矩的一个孩子,不像李泰一样调皮捣蛋。老成稳重,这孩子张超看的挺喜欢。

    他还真担心这太原王是个调皮任性的孩子,那他这个家教可就不好当了。

    现在看这样子,估计是他娘太子妃郑氏管理的好。

    等这十五个皇子皇孙都拜过,其它的皇亲国戚功臣高官子弟也过来敬茶,这次其它学士们也一起受礼。

    礼成,这些人也就正式是崇文馆小学的学生了,以后都归张超管了。

    对这群小学生,张超心里很快有了一张重点关注名单,第一名的自然是李承宗,他是自己的特别学生,是要亲自辅导的,得区别对待,尤其是他还是太子嫡长子呢。

    关注名单上第二名和第三名则是恒山王李承乾以及卫王李泰,这两个是李世民的儿子,还是嫡子,也得关照好了。

    第四五六七名,则是长沙王李恪、楚王李宽,以及酆王李元亨、周王李元方。李恪李宽是李世民的儿子,不过是庶子,所以放到第四五,而李元亨和李元方也受到重点关注,是因为酆王是尹德妃的儿子,周王则是张婕妤的儿子。

    排第八的是李承业,他爹是李元吉。

    至于其它的那些皇子皇孙,就不用那么特别关注了。

    张超觉得自己真的已经代入到了小学副校长的身份里去了,对学生还得按他们的家长来区别对待。

    可不区别对待一下也不行,这一百多个孩子呢,一视同仁是无法做到的。

    李建成、李纲、裴士矩、郑善果、魏征等人走了,崇文馆里张超最大了。

    “开个会!”

    顶着个副馆主加学士头衔,成了小学副校长,张超也有些无奈。可人家把这一百多号人扔他这了,他就必须得管好教好,要不然随便一个出点事情,他也担待不起啊。

    除掉魏征等那些其实只是挂名学士,并不实际呆在崇文馆的,崇文馆三十八学士,如今还有二十四个。

    张超一人是学士,其余的都是直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另外还有侍读、侍讲、助讲等,这些都其实是小学的老师了。他们也另外还要兼职图书馆这边的编书工作。

    “我们得给这些学生分班。”

    张超坐在那里,扫了眼自己的教职团队,不是大儒就是名士,压力很大啊。不过都到了这份上了,也只能摆起架势来了。

    一百来个学生,虽不多,可从三岁到十四岁的都有,有的读过书,读了好几年,有的还一句没读过,因此肯定是不能放到一起教的。

    张超打算给他们分班,也就是分年级。

    他都想好了,把崇文馆小学分成两部份,既崇文馆初级小学,和崇文馆高级小学。初小和高小,各设三个年级。

    这样一来,就是六年级制了。

    六岁以下的,不管读没读过书,都丢到一年级去。然后再往上,则不直接按年龄分,而是按他们目前学习掌握的知识来分。

    “我们要搞个入学摸底考试,看看这些学生的知识水平。然后根据他们的成绩,分成不同的年级,为他们因材施教,量身定制授课内容。”

    一群儒士都有些惊讶。

    马周坐在张超的身边,他这个六品文学,也转移到了崇文馆这边,现在相当于张超的专门助理,此时拿笔做会议记录。

    “诸位,我们崇文馆设立,并且把小学从秘书省转了过来,那是陛下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太子对我们的期望。在座的也都是各地有名的儒者名士,我们当然得把陛下和太子委托给我们的这些学生,教好。”

    “大家记住了,我们这可是皇家小学,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是最好的,是最精英的。”

    张超说了一堆,岑文本倒是比较快反映过来,原来这位张馆主,是要把他在白鹿书院的那一套新鲜的教学模式拿过来啊。

    张超也确实是这样打算的,不拿出点本事来,那岂不得让这些老儒们给看扁了?反正这就跟张超和房玄龄下棋一样,下正经围棋,张超不行,那就跟他们下象棋,下加两个砲的象棋。实在不行,咱再跟他下跳棋,下飞行棋。

    总之,就是得拿出不一样的东西来,那才显本事。

    而且,让张超用传统的方式教学,他肯定也远不如这些老儒名士们的,用新方法,才是他最熟悉的。

    “我们得开设语文、数学、历史、书法、绘画、音乐、体育、手工等课程。根本不同的年级,授予不同的深浅程度的内容。”

    “我要求,我们尽快的编写出一套初小高小六个年级的各科教科书出来。每科课程都得有一套教科书,而且得有六个年级全套的。”

    “每个年级每门课程,还得有必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一群老儒,好多都是在地方上也开学授课的名士,可是听张超说了半天,却越听越糊涂。教一群小学生,有这么复杂吗?

    怎么张超说的每个字他们都听的懂,但一连起来,他们却听不明白了?

    “我打个比方,一年级的语文课,我们要把三字经和千字文当成是必修课,另外还可以把论语、诗经、春秋等经典中选一些章节出来,编成一本选修课本。我们还可以专门编一些声律启蒙的课本,学习用韵、组织词语等。甚至我们还能编一些如急就章这样带有教导学生们生活常识类容的课本。”

    “一年级的语文的教学大纲,应当是识字、学韵,以及学习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然后我们就要围绕着这个教学的大纲,来编写合适的教科书,大家明白了吗?”

    好多人不明觉历,不是太明白,但听起来好像真的很厉害的样子。(未完待续。)

第274章 教科书

    第四更!求订阅!

    崇文馆的第一天开学并没有正式授课。

    中午,崇文馆提供午饭,老师学生都吃的很好,东宫还是花了本钱的,请的是御厨做的饭菜。

    崇文馆普通的官员们在廊下一起吃,而张超他们这些有学士头衔的则还有一个专门的饭厅,菜式也丰富的多,大冬天的,也还有梨吃。

    这倒有些类似于宫里的中书和门下省。大唐皇城里有尚书省和中书、门下三省六部诸衙,而太极宫左右也还有门下省和中书省,宫里的称为内省,皇城的称为外省。内省大意是在宫里当值,以备随时听候皇帝的垂询。

    宫里的那些官吏们,中午也是有工作餐,但宰相们的午餐非常丰富。普通官员们的午餐因是在宫殿外的廊庑下吃,因此称廊下食。只有宰相们是在堂上吃,也称堂饭,宰相们中午吃饭之时,有时也会商议一些政事,因此一般官员闲杂等是万万不敢打扰的。

    张超只是个五品官,但在崇文馆,倒也摆起了架子,拉着一群学士在堂上吃堂饭。

    甚至张超还早早的给福满楼订了席面,嫌弃宫里御厨不会炒菜。

    一群大儒名士们,吃着福满楼的上等席面,倒对这年青的新任上司观感不错。毕竟这席面可是副馆主亲自掏的腰包,吃人的嘴短嘛。

    马周是文学,又有张超照顾,也成了侍讲学士。又还是张超的秘书,因此跟张超一桌用餐,其它儒士与马周席上谈经论典,倒也很是称赞马周才学。

    唯有张超,他是绝不在饭桌上跟这些儒者谈什么经义的。相反,张超每次都会左顾而言他,到最后,张超干脆拿出了一个杀手锏,印书,

    果然这杀手锏一出,一群老儒或者中年名士们,一个个都动容了。这些人多少都有写书,主要还是对那些经典的注释,对一些文章的考据等,总之,都是些经典的学术论文,并非是什么杂书小说之类的。

    当然,也有些人写过不少的诗词,也愿意整理成册。

    张超一顿饭时间,倒是谈成好几本出版,还谈成了好几单订制印刷的业务,甚至张超还跟这群儒士们谈了谈他打算创刊长安半月谈的想法,他一提约稿,这些人均愿意为长安半月谈供稿子。

    其中几个名儒,张超甚至都已经承诺给他们一个专版,让他们在上面连载对经义的讲解注释了。

    一顿饭吃完,虽没喝酒,可这些人却都跟喝了酒一样的。

    满面红光,几个七十来岁的老儒,居然都焕发第二春了。弄的张超还有点担心,万一他们兴奋过头心脏病发作挂了就不好。

    张超发现,用出书来对付这些儒士,真的是百试不爽,这就跟后那些导演,跟那些嫩模说要请她去拍电影一样让那些人激动。

    不管是什么大儒还是名士,张超只一句话,我给你出书。立马,那大儒名士,对张超的笑容都亲了三分啊。

    不过出书归出书,正事还是得办的。

    张超把崇文馆的上上下下近百号人都召集起来,吃了饭继续开会。

    意思很简单也很明确,既要办好学,同时也要把编书的工作做好。张超给了大家第一个任务,编一套小学生教科书。

    编好了这套书,不仅仅是崇文馆小学的这些学生可以用,甚至还能推广到全国的州县官学。到时既完成了教学需求,也兼顾了崇文馆整理编纂图书的职责。

    不少儒者还是觉得有些跟不上张超的思维,但是张超却觉得这非常简单。

    首先就是分科,然后是分年级。

    每个学生主修的应当是语文、算术、书法、历史,选修音乐、绘画、手工这些。

    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识字、韵文、阅读理解、写作、应用文这些,根本这些目标,按六个年级分成六个阶段目标,然后编写教材。比如识字,就可以是学三字经、千字文,而音韵学,可以拿隋人的切韵学习,也可以由他们再编一套音韵课本,如学习常识知识,也可以把汉代的急就章这样的书拿来选编。

    总之,这是一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原来的方式就是一本本书读,先读几本蒙书,让你背的滚瓜烂熟了,然后再来一点点讲解,是标准的填鸭式教育。

    读几本蒙文,识了些字,然后可能还会学些算术,再以后可能学音韵,学习书法,学习写作,这是一种比较笼统简单的教学方式,可能同一个班的孩子,有的学的快的,可能都学习儒家经典去了,学的慢的还在背千字文呢。

    现在张超却是要求打破这种模式,分年级分班,尽量的让一个班级的孩子都处于相同的水准,然后有针对性的教学。

    原来唐人可能是读熟了千字文,然后慢慢学写字,而张超的新模式,却是以学生字为主,然后去学千字文理解里面的那些历史地理哲学等深层次的意思。

    这其实就是把教学弄的更简单了。

    要编一套这样的六年级各科教科书张超认为挺容易的。

    好比一年级学多少个生字,学会多少以内的加减法,学一些简单的历史故事,再学基本的书法等。

    根据这些任务,从一些古代的蒙书里节选部份,或者挑些简单的诗歌等,最后编成一本语文书,当然不难。这本语文书就是必选课,然后三字经、千字文、上下三千年、切韵这些书,反而可以成为选修课。

    一个几岁的小孩子,认得几百个字,能写出几百个字,难道这个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不就很圆满了吗?至于三字经千字文这些,你就算真的让他们背熟了,他们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不如做选修课。随着以后慢慢往上升,他们学到的知识更多,当然对于许多书也会更多了解。

    “从各种蒙学甚至是经典子集中挑选节选部份章节来编成一本语文教科书?每个年级内容不一样?”

    “就是这样!”

    “要定好教学的大纲,拟好目标,然后教学。不能就放羊式的粗放式管理,任他们自己随便怎么读,这是要不得的。”

    “为了保证我们的教学目的达成,我们得要适当的布置课业,增加考试,摸清楚学生的学习进度,好让他们都能跟上。”

    教生字识写,也教声音韵。

    现在的韵书,用的还是隋代的陆法言所作的《切韵》,这是本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也是后世唐宋韵书演变的基础,算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著述了。

    不过在张超看来,这种韵书其实还是有不少缺点的。

    后来宋代时的广韵算是这类书的大成了,收了两万多个字,注解的文字就有近二十万个,有二百多个韵。

    切韵者,就是反切者也有近四千。

    韵书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韵书就是字的读音,一本韵书就等于是文字的读音标准。隋唐时的韵书,都是以中原读书音为标准的。但这个中原读书音虽也名为洛下音,却不是此时的洛阳话。

    而是指在汉晋时的洛阳读书音,后来胡人乱华,衣冠南渡,许多北方士人逃到南方,北方的说话发音等都受胡化影响,而当时南渡的士人又受到了南方土著语言的影响,也一样有改变。

    隋朝时修订切韵一书,采用的是在临安一带的一些南渡士人保留的语言发音,据说那是最接近以前汉魏时代读书音的。

    因此,切韵书发音标准的读书音,其实跟正常说话区别很大,隋唐关中说的是老秦音,河南人说的是洛阳话,可却都跟这个洛下音相差极大。

    读书人和官员们,一般都会用这读书音交流,一般人还真听不懂。

    就有点类似后世,那些什么精英们,平时总喜欢汉话里夹洋腔,甚至是洋腔里夹汉话,普通读书少的人,真搞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

    反正,音韵这个东西很复杂,一般教学,为什么都要死记硬背呢?因为太复杂,蒙生搞不懂,所以干脆不解释,就让你鹦鹉学舌,等学的差不多了,那个时候才会来慢慢讲韵。

    说白了,韵书其实就等于是后世的拼音,但这个时候,多还是采用的反切法,这是在直切之后创出的新注意方法。

    但反切说白了,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意,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但反切也有很多缺点,尤其是此时初唐,反切法还很不完善,缺点更多。

    张超想着,也许自己还得改良下反切法?

    可反切注音,局限很大啊,一是反切上下字都会含有多余部份,拼合时会有障碍。二是反切下字用的字过多,难于掌握。再一个就是有些窄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它韵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准的毛病。

    改良反切法,似乎不如直接上注音符号或者字母拼音啊。

    到了宋代时,反切法比较完善时也是三十声母,三十六字母,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

    但如果用在北洋时发明的注音符号,注意符号总共才三十七个,声母二十一个,介母三个,韵母十三个。

    这和后来的字母拼音其实差不多,比较起反切法来说,可是要简单的多了。

    毕竟韵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字注音,简单又准确,才是最重要的。

    哎呀,有直接现成的好东西干嘛不用,还反而却想着用隋朝初级版的切韵呢,用注音符号,可是能更准确的注音啊。

    张超忍不住拍了桌子,终于可以让崇文馆一年级的小学生们从声母韵母这些学起了!

    不过,究竟是用注意符号,还是汉语拼音?两者都是能够拼出这个时候的洛下读书音的,只是一个是比较独特的符号,一个是阿拉字母,选哪一个好呢?

    张超坐在那里沉思。(未完待续。)

第275章 说媒

    长孙氏担心着第一次离家去上学的几个孩子,早早的派了车马去东宫等放学接人。天还很早,崇文馆小学就放学了。

    馆外,各家的奴仆们也早早的进来接人,张超立了个新规矩,这些皇亲国戚功勋子弟学生们,上学的时候,是禁止他们的奴仆随从跟进学校里来的,只能在外面候着。

    反正他找太子另要了一批东宫的侍女宦官,专门在学校里为这些天之骄子们服务。

    李承乾四兄弟一走出馆门,外面就有几十个人迎了上来。他们三兄弟,每个来上学都带着十来个随从,既有护卫也有乳母、丫环、伴读、车夫、仆妇等,简直就是配备齐全,豪华无比。

    可惜他们第一天跟随主子们来上学,就被拦在了外面,整整几个时辰啊。他们只能呆在馆门口,对着里面望穿秋水,可却无可奈何,馆门前的东宫卫士可是跟块冰一样,冷酷无情。

    有个周王家的随从还想搬出自己的主子名号,可惜人家是太子的人,不比那个王这个嫔的强?多说了两句,差点就要挨上一棍子。

    这个张三郎,怎么心这么的狠啊。

    我们家卫王才三岁不到呢,这没有人伺候可怎么行。渴了要喝水怎么办,饿了想吃饭怎么办,甚至尿急了要上茅厕怎么办啊!

    衣服会不会要加,不知道里面暖手炉有没有?

    万一卫王少了一根毫毛,他们这些奴婢可都万死莫赎啊。

    等的心焦万分,都要崩溃了,终于看到了王爷出来。

    各家的奴仆们都迎上自己的主子,多的如李泰他们一人有十几个奴仆,少的也有四五个。这些人小跑着过去,仔细的打量检查着主子,生怕哪里真少了根毫毛,又是嘘寒又是问冷的,还有的把一直准备的暖手炉啊,披风啊拿了过来,又有人拿来茶水,有人拿来糕点......

    胖胖的李泰一挥手,“不用了,我很好呢,回去。”

    这时,那边秦王府派来接人的人也来了。

    他们没料到小学居然放学这么早,倒是来的还有点晚了。

    各人都坐上马车,然后直接横穿东宫、武德殿、太极宫,往承乾殿所在的西宫而去。这么大个车队,小百号人横穿宫禁,却没有一个拦截的,反正都是早已经习惯了。太子和秦齐二王,向来都是如此的。

    到了承乾宫。

    观音婢早就在宫门口等着了。

    “母妃,我回来了。”

    李承乾带着三个弟弟向长孙妃行礼,李泰却是喊一声娘,直接就扑到长孙氏身上去了。

    “哎哟,我的儿,今天进学,一切还好吧?”

    “挺好的。”李承乾一边回道,他说话行事倒是比较稳重。

    李泰却趴在长孙氏的怀里,撒娇道,“我给张馆主磕头了,吓的他手忙脚乱的。”

    “你这孩子,不是早教过你礼数吗,怎么还乱来。”

    李泰却笑着道,“我听娘说这个张三不是好人,所以我故意的。”

    长孙氏无奈的苦笑,这个次子啊,年轻小小,却是古灵精怪,调皮无比。聪明是聪明,就是太调皮了。一想到儿子都过继给卫怀王了,等过几年就得搬到卫王府去,长孙氏就无比的心疼,对李泰就越发的疼惜了。

    “下次可不许再这样了。青雀,告诉娘,你今天进学都学了什么?”

    “什么也没有学。”

    “什么都没学?”李世民从里面走出来,伸手在嫡次子头上揉了揉。

    李承乾忙在一边回答,“今日先是大伯带着一众学士们讲了话,然后是我们敬茶拜师。后来大伯他们走了,就由小张学士管崇文馆。”

    “张学士就张学士,你怎么还从哪学来个小张学士?”李世民对长子的这话不太满意。

    李承乾声音小了几分,对父亲有些畏惧的道,“是李大学士这样称张馆主的。”

    李世民对李纲这人也是很了解的,听了也只是摇摇头。

    “你继续说。”

    “张学士待大伯他们走了以后,就立了个规矩,说以后不得带随从进馆,把我们的随从都赶到了馆外,只让东宫的一些宫女内侍服侍我们。张学士跟其它官吏们去开会商议了一阵,然后出来就让我们考试。”

    “考试?”李世民越听越有些糊涂,这些孩子多好都是头次上学,就考什么试啊。

    “考了什么?”

    “每个人考的都不一样,先是问有没有进过学,读过哪些书等。然后才出一些题目,如果读过书的出的题多些,难些。没进过学的,出的题很少很简单。”

    李世民点头,倒是有点明白这个考试的意思了,估计这是在摸清学生们的情况了。不错,知己知彼,百战不贻。

    “观音婢,你还说张三太年轻,教不了青雀他们。可你听,这张三还是非常聪明的,这个考试,可不就是知己知彼吗?这说明张三脑子还是非常清晰的,一来就把握住了重点。”

    李泰在长孙氏的怀里大声的嚷道,“小张学士还亲自考我了呢,他问我七十加三十是多少呢,这么简单的算术,我当然知道了。”

    “然后呢?”

    “我答对了,然后小张学士还奖赏了我一个粟子呢。”

    “青雀儿真聪明。”长孙氏笑着夸奖儿子。

    李宽站在旁边,有些羡慕的看着李泰,他本就是庶子,又是过继出去的庶子,虽然还在这里居住,可平时却享受不到承乾和李泰的待遇的,就是李恪也比他好多了。

    “就这些了吗?”

    长沙王李恪主动的上前,“回父王,我们考试过后,张馆主说,明天会宣布我们的考试成绩,到时还会张榜公布。听说到时还要根据成绩,划分班级。”

    “划分班级?”长孙无氏有些不高兴的问,她对张超是一直有点成见的,现在一听说按成绩分班级,就马上想到排名前后这种。觉得肯定是成绩好的,到时就能受到重点教导,排名后的,肯定就不受重视。秦王府几个孩子都是头次上学,虽然在府里也受过各自母亲的教导,但肯定不如已经读过几年书的啊。

    李恪回答道,“张馆主说六岁以下的不论成绩高低,到时都入初小一年级学习。而其它的人,则按成绩高低,分别进入初小二年级、三年级,和高小一二三年级学习。”

    “张超把小学分成了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吗,还各有三个年级?”李世民听了笑笑,觉得挺新颖别致的,有些意思。他知道白鹿已是院就是这种方式,设了一至六年级。现在白鹿小学暂时只有一年级,有四个班。孩子们年龄都差不多,招的都是六岁左右的孩童,这样年纪相当,学习领悟能力也相当。

    没想到张三一到崇文馆,倒也立马就把那套弄过去了,这个张三,还真是到哪里都要弄出些动静来的人啊。

    “好了,进去吧,当心外面着凉。”长孙氏见丈夫还能听着张三的名乐的出来,也是无奈摇头。

    务本坊。

    张超照例是一到时间立马下班走人的人,让他主动加班几乎是不可能的。

    回到家洗个澡换套衣服,张超端着象棋找老爹下棋聊天。

    老爹最近心情又好了许多,也不天天喊着要回灞上了,张超官复原职,还又兼任数职,甚至当上了学士,这让老爹非常的高兴。

    他现在依然是东宫的七品武官,每天认真上班,十天一休。

    “爹,下两盘棋。”

    张超笑把摆棋,老爹挺喜欢下象棋的,可惜水平非常有限,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猛攻猛打,完全是进攻派,还喜欢吃子,最喜欢换子。

    那棋艺,比张超都差了许多。

    不过老爹喜欢下,张超也喜欢陪着,他跟老爹下也不用真实水平,反正就拿出老爹差不多实力来就行,老爹下棋虽说棋艺差,但却从不会悔子。输就是输,输也输的爽快。

    一开局,老爹就跟张超换了两个炮,标志性的老爹开局打法。

    两炮没了,老爹跳了一个马上来。

    “三郎啊,最近魏洗马老是过来找你,是什么事情啊?我怎么好像听说他要请你做媒,你还不愿意呢?”

    说到这个张超就想投降。

    他也不知道魏征哪根筋抽了,魏叔玉才十二岁呢,他就非要给魏叔宝定一门亲事,还偏偏非五姓七宗不可。

    他妻子裴氏好歹也是河东名门裴氏出身,虽说不是大宗嫡出,可也是个裴家人啊。要给儿子说亲,直接找裴家就好了啊。要不然,就让魏叔玉再长几年,到时尚个公主郡主也挺不错啊。

    不过聊了几次,张超倒是也听出了一些,魏征急着要给儿子订亲,还真是不想让儿子以后尚公主郡主。而且,他很想让儿子娶五姓女。

    结果他打听了一圈,基本上人家都不太愿意跟魏家结亲,魏家以前也只是一般士族还早没落了,魏征还当过道士呢,他官职也不高,又没钱,因此愿意跟他结亲的很少。有愿意的,但基本都是五姓七宗很偏的偏支了,他又不愿意。

    最后魏征倒是找到一家,就是张超的老丈人,相中了崔善福和王氏的小女儿,崔十九娘,今年才九岁,要出嫁,起码还得五六年。不过定亲还是可以的,魏征就想让张超给他儿子做媒,替他去崔家说这门亲。

    张超很不看好这门亲的,崔家那么爱财。

    因此到后来,他只跟魏征说了一句,“你能拿出多少陪门财来?你有几百万吗?”

    魏征听了这话,后来喝醉了。

    不过也好,张超现在清静了,要不然,魏征天天来找他喝醉,他都有些怕了。

    谢谢大家的打赏!(未完待续。)

第276章 危险期

    晚上,洗漱过后,张超和崔莺莺躺在床上。

    没有了红线那个小妖精在一起,张超还突然觉得有点不太习惯了。崔莺莺最近求子心切,十分霸道的要独霸张超,这些天正好身子爽利,因此便不许张超去其它四个女人那里睡,天一黑,就拉着张超进屋。

    辛苦的耕耘播种过后,张超有些气喘嘘嘘。

    “我觉得这次肯定能怀上。”

    崔莺莺也不知道从哪里取来的经,完事后屁股底下垫了两个大枕头,以一个非常奇怪的姿势躺在那里,侧着脑袋跟张超说话。

    女人啊。

    张超对于生孩子这事倒不是特别的追求,或者说没那么的热切。毕竟以前虽交过几个女友,可却没结过婚生过孩子。他现在其实也年纪不大,才二十二岁呢。这年纪,放唐朝似乎有点大了,但若是放在后世,不过刚大学毕业而已,哪会就结婚生孩子,不得先浪几年,不,是先浪漫几年,再为事业奋斗几年,再为房子车子奋斗几年,等差不多浪够了也有钱买房付首付了,也都差不多起码二十七八,甚至三十了。

    再为生孩子准备个一年半载的,若是顺利,一般都是三十过才生孩子。

    因此对于张超来说,生孩子似乎是个有些遥远的事情。不过另一边,他也有点奇怪啊,都妻妾侍婢五个了,这么久了一个肚子都没动静。

    这不会是自己有问题吧。

    一想到自己后世时可能浪费了无数套套,张超就有些心疼。

    不过他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他这么健康一人,不可能有什么哪里不活跃的问题。这才一个多月呢,没人怀上也正常。

    因为崔莺莺要准备怀孕,张超只得开始戒酒。

    “喝酒怀的孩子容易有问题,就是可能会先天不足等。”张超把这话告诉崔莺莺,然后说自己要暂时戒酒后,让崔莺莺感动不已。

    “你也少听信那些乱七八糟的传言,少喝什么稀奇古怪的偏方,是药三方毒,多运动健身才是最好的,乱补其实反而有害。”张超伸手给崔莺莺脸上擦去汗水,“你也别心急,这个事情呢,是不能急的,保持平常心,咱们这婚后才一个来月呢,真要是个两三年怀不上,你再急也不晚。”

    “别说那话,我们这么年轻健康的当然是没问题的,我只是想早点怀上。咱们家可是人丁单薄,就等着开枝散叶呢。不过我得先怀上,除非一年之后我怀不上,那我就不管。”

    张超笑笑。

    “怀孕这事哪还能管的住的。”

    “反正以后你得多在我这边,多跟我努力。若是我占了你大半时间都怀不上,她们随便一晚就能怀上,那我没话说。”

    张超笑笑,“我告诉你一个秘密,能大大增加怀孕机率。”

    “你刚还说不要听信传言呢。”

    “这可不是传言,而是医术上学来的。是一位妇科妙手总结出来的珍贵经验,这个怀孕,其实是男人的精-仔和女人的卵子结合,男人每次过做后都能有许多精仔,但光有精仔是怀不上的,还得有女人的卵子。但是呢,女人和男人不同,女人并不是做了就会排卵,而是有比较固定的日期。一般的排卵日期是在每月来天葵之前的十四到十六天左右,卵子排出来后能生存一两天,这个时候夫妻亲热,才有机会怀孕。”

    “一个月才两天时间有机会能怀上?”崔莺莺大为惊讶。

    “也不止两天,这两天怀上机率最大。保守点算,前五后四,这九天加上排卵那天,一共十天,称为受孕期。”

    “你怎么不早说啊!”

    崔莺莺算了算时间,她身上干净都二十多天了,马上就又要来了。按张超的说话,天葵前半月左右排卵,然后前五后四,等于是在每两次月事来中间的那十天。

    她已经错过这次的受孕期了。

    “你自己记好,算好你下次来的时间,然后推算下受孕期,这次过了,还有下次嘛。”

    “可有时身上也来的不准的。”

    “那我再教你一个小法门,一般来说,如果到了受孕期,你会食欲下降,而且会精力旺盛,另外你可能还会特别想要亲热,另外一般还会有腹痛的情况。如果出现这几种情况,又比较接近受孕期,那一般表示,受孕期到了。”

    崔莺莺听了大为佩服,没想到张超连这些都懂得。

    “都是那些医界妇科前辈们准备的宝贵经验,我也只是有幸读到他们智慧而已。”

    崔莺莺还不死心的垫着枕头,希望能有意外奇迹发生。

    “三郎,那我明天把红线她们四个都叫来,让她们都好好算下自己的排卵期,然后再给三郎你安排个时间。等她们到了受孕期的时候再叫她们来陪你,平时你就好好休养。”

    “你刚不是还说要先怀上吗?”

    崔莺莺轻轻锤了张超一拳。

    “我只是说说而已,你心里真认为我是这样的女人啊。家里还没有儿女呢,不管哪个能先怀上都是好事,我哪里还会霸着你呢,那我不真成了恶毒的女人了。”

    张超笑笑。

    “你刚才是不是真的那样想我了,三郎?”崔莺莺嘟起嘴,生气的时候还挺好看的。

    “没有,没有,我保证绝对没有。”

    “莺莺,跟你说个事,你那天不在府上,赵四娘来过。是我写信让她过来的,主要是谈酒坊买她家粮的事情。”张超主动坦白,她知道崔莺莺对赵四娘好像一直有点不太对付。这种事情,就要往开了说,越藏着,误会越大。

    “我知道。”崔莺莺扯过被子,给自己肚子盖上,又给张超也盖住肚子。

    “你都知道了啊,其实我是这样想的,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三郎,你说这些我当然知道,酒坊要买粮食酿酒,而四娘家里又积了许多粮卖不出去,我们买她家粮,帮她解决些麻烦,又不影响到我们,这是好事啊,我干嘛会反对呢?”

    崔莺莺觉得丈夫似乎对自己有些误会。

    她是不太喜欢赵四娘,但主要也是因为反感赵四娘现在的身份下跟丈夫往来,毕竟是个未嫁的女子。她上次已经主动的找赵四娘提过要纳她入门了,可是赵四娘却拒绝了。

    崔莺莺觉得事情就得清清白白,如果丈夫跟赵四娘两个有意,那么就直接纳进门。如果没这意思,那就注意一点,不要闹的到时风风雨雨的,对丈夫名声不好,对赵四娘的名声更不好,这其实也是对赵四娘的一个关怀。

    至于说她跟赵家置换地,那也只是一个你情我愿的买卖,甚至都算不得趁火打劫。她虽换了赵家的地,但张家拿出来的地比赵家的多,地价其实是相同的。崔莺莺甚至还特别给了赵家三千贯半年免息的借贷,这可是别人给不了的。

    现在这个时候,谁家还愿意借三千贯给赵家,还免半年利息?

    至于借贷的抵押条款,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张家可以帮赵家一把,但不可能拿自己家底去填他们的无底窟窿,帮忙也是有底线的。

    崔莺莺也承认自己对钱看的比较重,但她不会去费心谋夺别人的钱财。

    她让丈夫把以前佃出去的地收了回来,但那是付出了条件交换,也是佃户们自愿选择交换的,她给出的交换条件,甚至是相当优越的,到张家做工,孩子到张家当学徒,到学校免费读书,甚至牛还继续交给他们养,让他们农耕时免费用,这些条件换回佃出的田,佃户们没有吃亏。

    跟赵家换地也一样,张家换了地回来,但给的补偿也多,光是那半年的利息,都值上千贯了。

    现在丈夫说这话,却似乎她有意坑害赵四娘一样,这让她十分委屈,她其实操心来操心去,不也是为了这个家吗?

    “是我误会你了,你别哭。”

    张超一见不对劲,连忙出声安抚。

    “三郎,你答应我,你若在外面有人了,你就告诉我,我会帮你纳进家里人,就是千万不要瞒着我,更不要在外置别院,养外室。那样,我真的会很难过。”

    “咱们夫妻一体,我怎么会骗你呢。”

    “三郎,我觉得赵四娘对你还是有意的,可能上次我去找她谈的时候,她的身份让她有所顾忌。若是你真的对她也有意,那你就亲自去找她谈谈。你可以告诉她,只要她进了咱们张家的门,就是一家人,我不会为难她的。”

    “你啊,整天脑子里都想些什么啊。我对赵四娘真的没那个意思,只是觉得她比较特立独行,是个难得的跟男人一样自强自立的女子,挺佩服她的。加之生意上的往来,又是邻居,才多往来了几次,并没有其它意思的。我真没骗你,我要有意,那我直接就跟你说了,就跟十娘一样。你也别把你男人想的有多么的了不起,好像天下女人都想嫁我似的,赵四娘挺了不起的一女子,人家也算是大家女子了,为什么非要给我做妾呢?以后这个事情,咱们也就此打坐,不要再提了,好吗?”

    崔莺莺微微一笑,“好!”(未完待续。)

第277章 拿着鸡毛当令箭

    第三更,1100月票加更!

    夜深人静,灯火幽幽。

    更夫的三更梆子已经敲过,可陆德明却毫无睡意。他披衣坐在桌案前,怔怔的看着自己这些年辛苦写的《经典释文》书稿。

    这部书稿费了他无数的精力,目前整理完成了十卷,还有二十卷是草稿状态。之前他把十卷书送去张文远府上,让他观阅。张文远看过后让人送了书稿回来,并回话书很好,可以刊印。

    这本来是件极好的事情,是由张记书坊刊印,且不是自费刻印。

    可张文远还随他手稿送来一封书信,里面还有一篇注音符号。

    看过这篇符号后,陆德明就一直处于这种怔神的状态中。

    陆德明费了无数精力写的《经典释文》,其实是一本字典。

    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辩训义,也就是古人训诂类书。他这本书,费数十年时间,引用了十四部儒家经典,周易易书毛诗周礼等,精研六典,采纳九流,搜访异同,编写了三十卷。

    这本书,与隋朝陆法言所著的切韵一书,一脉相传。陆法言的父亲在隋朝时曾为太子洗马,当时与许多著名学者经常在府中探讨学术,陆法言就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编成了切韵一书,成为南北朝以来,韵书的大成之作。

    而陆德明则是更进一步,引用十四部儒家经典,注音辩经释义,将之写成了三十卷的字典。

    虽然陆德明的书名是《经典释文》,但张超只看了一部份,就看出来了,这其实就是一本字典。而且还非常的好,这与汉朝时的说文解字,同一类型,但又不一样。他既是字典,还是十四部经典的训诂释意,只不过,这是一本专门针对十四本经典的字典。

    不过这书虽然也算是集前人之大成的训诂类大作,但张超还是觉得有些不足之处。比较如他这书注音,虽然对古人经典的读音考证的很详尽,可注音却依然是用的陆法言的反切法为主。

    而且这本字典,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字典,而是一部十四本经典的字典。

    因此张超在回复陆德明,称愿意刊印这本书的时候,又把自己的注音符号寄给陆德明看,同时提出了编一本纯粹的字典的想法。

    经典释文,是本偏向服务于十四本经典的工具书,而张超的字典,打算就跟新华字典一样,完全就是收录字、词,然后为字词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的一本专门的工具书。

    这本字典会收字为主,收词为辅,会提供一些经典和史书里的词句为例句。

    张超的字典,无疑是更加纯粹一些。

    而且张超还提出在古人部首检索查字法外,使用注音符号检字法。

    部首检字是循字找字,首先得会这个字,但如果不会就麻烦了。而张超打算加一套注音符号找字,循音找字。

    这样的字典,就算是那些蒙童,跟老师学会了字的读音后,也能循这个音在词典上找到字,然后能够学习该字的意思以及例句、用法等。

    用张超信中的话来说,若这字典编成,以后只要开过蒙的孩童,靠着一本字典都能学习经义,自学成才了。

    这话,陆德明信。

    虽然太详细具体的信中没法多说,张超邀请他有空的时候过去共同探讨,还邀请他一起去编纂这本字典。

    看完那信,陆德明再看自己费了三十多年功夫编写的这本经典释文,突然生出一股深深的敬佩之情,自己费了这么多年,也没想到那么好的想法。

    自己的这套书,顶多只是一本解读十四经典的训诂工具书,但张文远的这本字典,一旦编成,却是真正的好工具,开过蒙的童子,真的能依靠这本工具书,去看懂那些经典,做到自学成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虽然古代早就有尔雅、说文解字这类训诂书,但毕竟相距太遥远了,而且收录的字也有限,其中的音义等,更是与此时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这也是历朝历代不断的有大儒给经典注释训诂的原因。

    他的书,也是针对十四本经典的注释训诂,但还是有些局限。张超的想法才大啊,直接弄一本字典,而且还用更好的注音符号来注音,并且对字解义,还对例句引用等,这无疑是开天辟地的。

    说文解字这本字书之前,也有如急就篇、博学篇之类的书,但这些书只是编次文字,并无解说。

    说文解字,是第一部很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察字源的书,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对字义、字形、字音全面诠释。

    不过都不如张超要编的这本更加全面,光是张超发明的这套注音符号,就已经远远的把陆法言等前人音韵学家们甩到了后面。

    编一本唐朝的字典,全面的收录汉字,就字的形、音、义进行全面解释,采用注音符号注音,用注音符号检字,从经典中引用句子做例句,增加字词用法等,这无疑就让这本书非常了不得。

    这不是简单的把汉代的说文解字整理翻写,而是有更大的突破和创新。

    陆德明的书只是为十四本经典注释,而张超却要为所有的字注释。

    真不敢想象,张文远究竟是怎么想到这一切的,尤其是那套注音符号,真的非常棒。他还弄出了两套,不管是哪套,都与此时主流的音韵学不一样,但他却又马上看出来,这种更简单好用。

    陆德明坐在桌案前毫无睡意。

    他甚至都有股冲动,干脆把自己的那些手稿都扔进火盆里烧掉好了,跟张超的字典一比较,自己的经典释文简直太一般了。

    一睡无眠。

    天微微亮,陆德明就跑去找孔颖达去了。他已经决定了,无论如何也要加入这本字典编纂中去,哪怕只是跟在张文远后面署个名,也得参加。

    务本坊,张学士府。

    张超早上起的很早,他主动的跟着老爹一起练枪,现在他也练的有模有样了,虽然在老爹看来,还只是学到了一点点皮毛,只会点架子,但对张超来说,已经足够让他自豪了。

    练了枪,张超和老爹一起在府里前面演武场上遛了会马,长安城里就这点不好,不如灞上遛马方便,可以在灞上自由的奔驰,在这里,只能在家里绕圈圈。

    不过骑术挺重要的,除非七老八王,没哪个当官的会坐车,除非是没钱买马,那一般也会骑骡骑驴,坐车的较少。就算文官,也少坐马车,至于说坐人办轿子,根本没有,基本上难得一见,有也是那些贵妇人。

    骑马比较英武,二来坐马车也实是在太震,很多人要坐车也宁愿坐牛车,因为牛车速度平缓,还好受一些。

    如张超这样的年青官员,尤其还是学士,就越得骑马了,最好腰上佩把玉具剑,那才叫潇洒倜傥。要是跟个老头似的坐车,或者跟个女人一样坐轿,那真得被鄙视死。

    东宫。

    李建成一大早起来理事,首先就询问了关于崇文馆的情况。

    “昨天张馆主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今天要放榜出成绩,然后根据年龄和成绩分成六个年级。另外张馆主昨天与诸位学士助讲等议事,还定下了小学今后的教学模式。他要在学校开设多门课程,还要求尽快给各个年级的各科目编出一套教科书来,用以更好的教导学生们。”

    “文远又要编书?”李建成对于张超要搞分年级分班这些不是太在意,张超在白鹿书院都搞过了。但对于编书,他很有兴趣。

    现在他一听说张超编书,就忍不住惊讶。张超太喜欢编书了,动不动就编书,现在不但编书,还印书。不但给自己印,还给其它人印。

    现在张超在长安城儒士们的眼里,真的非常有名望了。

    “编一套专门的教科书?每个年级都有一套,包括各个科目,文远的心很大啊。”李建成听完之后,笑着点头称赞。

    李建成看了看今天的安排,事情不多,于是干脆就起身,传令前往崇文馆。

    带上了裴世矩、郑善果、魏征、王珪等一行东宫属下,来到崇文馆。

    一到馆门前,就发现卫士紧把馆门,所有学生的仆从都在馆外,马车也都停的整整齐齐。

    “很不错,我观张文远主持这崇文馆,倒有几分周亚夫细柳营之模样。不让仆佣等入馆,能严肃纪律,这个好。”李建成满意的笑到。

    等他们到了馆门前,把守的卫士却不让他们进去。

    这下魏征等人也忍不住笑了,这个张超还真是学的很彻底啊。

    “速去通报张文远,就说太子亲临,让他前来迎接。”

    “望殿下恕罪,这是张馆主的命令,非馆内官吏仆佣,以及学生,其余人等,一概不得入内。若是我们没守好馆门,私自放进一个,到时张馆主可就馆规无情了。”守门的一名小武官连忙打发人入内通知,一面向太子解释。

    李建成点了下头,“你尽职尽责,没有错。”话虽这样说,可在东宫里让张超挡在外面,还是有些不太高兴的。

    这个张文远,真是拿着鸡毛就当令箭了,倒是魏征几个,却都觉得没什么,反而有赞叹之意。

    今天失眠了,昨天一夜到现在,下午四点还没睡。一面是困的要死,一边是怎么也睡不着。。。作者精神失调,要疯了,走火入魔啊!求几个订阅安慰一下!(未完待续。)

第278章 精武体操

    张超带着一众馆内官吏出来,将李建成一行迎接入馆。

    一进去,那个馆前的广场上,就看到所有学士都站在那里。

    “文远,这是在干吗?”李建成忍不住问,这些学生可都是皇子皇孙、后戚和宰相功臣子弟,不能有闪失的。

    “回殿下,昨日臣给这些学生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考试,了解了下他们每人的读书情况,今日已经根据他们的成绩和年龄,分成了六个班。榜刚才已经出过了,现在正让学士们在这里分班排队呢。”

    “哦,原来如此。”

    班已经分好了,六个班,一年级的最多,有三十八个。然后其它班级各一二十个,六年级的只有十二个,都是些十二三岁的少年了。

    张超让他们按班在广场上列队,按照高低排队,站成了一个个纵队。

    李建成等看到张超走到队列前面站好,都不解,“这又是要做什么?”

    一个年老的名儒学士回答,“张馆主说学生们在这里上课学习之余,还得加强健体锻练,因此特别规定,每天早上上课前,要练一会体操,上午课间也要练会体操,中午则要进行一会午睡。现在张馆主,就是要到前面,亲自教导学生们做体操。”

    “做体操?健体?”

    一群人都有点意外,这张超怎么一套一套的。

    站在一百来个学生面前的张超可不管这些,他不但要求学生一天得进行两次体操锻炼,还要求馆内的老师们也一起参加。

    “大家请看好我的动作姿势,跟着我的节奏一起做体操,一二三四...”

    张超用的是全国中小学生第八套广播体操,动作很简单,比广场舞是简单多了。

    “二二三四,三二三四...”

    第一次做体操,这些学生们都有点乱,就连那些老师们也好不到哪去。不过张超做的很认真,喊的声音也很宏亮,他还拉了马周和岑文本两个在他一左一右,一起做示范。

    魏征站在后面看的,都忍不住也跟着做了起来。

    “其实也挺简单的啊,不过倒跟那五禽戏有些类似,难度不高,但这些动作确实有助于健身。”这里的学生大多都是十岁以下,学习骑马射箭这些都还有些早。

    张超这套简单的体操,在魏征他们看来,挺有实用性的。

    王珪也跟着一二三四的做了起来,伸伸胳膊踢踢腿的,挺不错。

    最后,连七十多岁的裴世矩都跟着做起了踢腿运动。

    李建成一个人架子也端不下去了,最后在转体运动时也加入进去了。

    整套体操一共八组动作,每组八拍四次,前后做完一套,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冬天里,做完后,却能感觉手脚都活动开来,身体热乎了。

    简单,易学。

    李建成做完后,觉得很不错,他是学过武的人,知道这些动作虽简单,但确实能使身体各部份关节、肌肉、韧带得到锻炼。

    一群小学生们做完体操,倒觉得很新鲜的,蹦蹦跳跳倒都挺开心。

    因为学生较少,所以最后一个年级一个班,六个年级也等于是六个班。馆里的房间倒是很多,因此早就收拾了六个房间。

    “你准备怎么教授学生?”李建成打量着教室,一年级的教室里三十八个学生都坐在这,十五个皇子皇孙也都是在一年级班上,李建成的两个儿子也在其中。

    教室里,每个学生一张书案,还有一把椅子。因为是皇家小学,教学条件是很好的,不论是书案还是椅子,都是上等木材打制,甚至还上了漆。

    他们的桌案上有笔墨纸砚,镇纸笔架等。

    “这前面怎么还有一个台子?”

    魏征看到这间教室前面还有一块地方要高出一些。

    “这是讲台,前面这张桌子是讲桌,先生就在这上面授课。”

    那墙上还挂了面小黑板,那是张超先前制好的,暂时只有这块小的,他打算到时找工匠来把后面这面墙也给弄成一面大黑板,到时再制一些粉笔,那样教学就更方便了。

    李建成看着张超拿着一条白色粉笔在那块挂的小黑板上写下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两句,不由的眯起眼睛。

    张超毛笔字写的一般,但这硬笔字不错,板书也还不错,读书时没少出板报,都是练出来的。

    白色的粉笔字在小黑板上十分显眼。

    张超拿起一块布,往小黑板上一擦,那两行字没了。张超又捏着粉笔写下两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这个不错。”

    郑善果对自家外甥女婿大声赞叹道,这样写在上面,后面的学生也都能看到了。这可比较在沙盘上写方便实用的多,沙盘上写,得围着看,而在这面黑板上写,却是能把黑板挂墙上,让后面所有学生都看的清楚的。

    并且写起来方便,还能擦掉再反复写。

    “这是?”

    “这是黑板和粉笔,其实很简单的,我打算以后每间教室前后墙上都弄一面大黑板,再制些粉笔。这样老师以后授课,就不仅仅是口授,也能随时用粉笔黑板给学生们板书讲解。”

    “嗯,这个好。”李建成点头。

    裴世矩等又问了下张超的分科目教学的想法,“语文、历史、数学、书法...这样分开来教,每门课安排一个老师,另外每个班安排一个班主任一个辅导员,不错。”

    原本多数的教学,都是一人带一群学生,也不会有什么分班,更不会有分科,反正就是这样教,虽然也会教些算术书法这些,但若要学绘画、音乐这些,你就得去另找老师了。

    而张超这里,却是分设多科,每科有专门的老师教,甚至语文和历史还成了两个不同的科。

    “我们会给各年级各科编写一套教科书,让他们更好的学习。”

    “那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就不学了吗?”

    “当然也学。”张超笑着回道,他搞出了这个分年级分科目的教学方式,要编一套教材外,对于原来的许多小学的书也是要学的,比如三字经、千字文、急就章等那些书,学还是学,但是教科书里会是节选学习,就是把一本书分到这小学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里去,分段的学习,每学期只学习其中一部份,循序渐近。另外一些,甚至只做为选修课本。

    张超的想法挺大的,这样专门编一套教科书,一来确实比较系统,能够更快更好的教育这些小学生。另外,张超也打算借编书再扬点名,就算是编教科书,在这时代也一样是很了不起的,著书立说那都是能增加名气的。

    况且,他还想着等以后借助东宫的影响力,到时看能不能把他的教科书推广到各地的州县学去,当作初级教材呢。若能推销出去,到时天下那么多州县学,随随便便也能卖个几千套出去啊,这可是非常赚钱的。

    “你的教科书能够编的及吗?六个年级都用不同的教科书,还每门课程都得编一本,这个任务不小吧?”王珪问。

    “其实也不是很难,因为我们主要就是把小学的初级教育内容,安排到六个年级里。多数的课程教科书内容,都不用我们自己写,而是从许多前人的书中节选部份内容,从一到六年前,由简至难,循序渐进的。”

    “比较如我们一年级的课本,就非常简单。一年级的语文,就是以识字为主,上学期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识得五百个汉字,要求他们能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曲,教他们能按笔顺规则书写,并且能学会注音字母,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能够准确的拼读音节,能熟记汉字注音符号表。”

    “书法课则是要教他们正确写字姿势,能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让他们注意汉字间架结构,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一年级数学则要认识一百个数字,学会加减法,背熟九九乘法表.......”

    李建成等人,都没料到,原来教一群孩子启蒙,也能弄的这么复杂高深。可越听,他们越觉得很有理。

    “会不会要求的太高了一些,半年就学会五百个字?”

    “是啊,他们能做的到吗?”

    张超笑笑,“诸位放心,在我的这套教学方式下,保证一个学期能学会一千个字。”张超可是准备编一本连小学生都能使用的字典,到时他们还能自学的。再加上,他可不准备搞放羊式教学,而是要精准的教学,每阶段都有目标任务,每科都有老师,会牢牢盯着学生们的学习进程。

    有落后的,就给他们补课。

    平时多部置点作业,经常考试,绝对能让他们学习的非常充实。

    编完课本,到时他还打算编几套课外辅导书,多弄些练习题呢。

    当年张超可都是这样过来的,他准备让这些小屁孩也试试后世教育的快节奏,想整天只是摇头晃脑的读书,你想太好了。

    “语文的注音符号表是什么?”

    “哦,那是我新发明的一套注音符号,就是专门给汉字注音的,比切韵里反切的注音方式要简单好用的多,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学,学了就能用!”

    这下,李建成和裴世矩、郑善果、魏征等一群人全都给震住了,居然还有这么牛比的东西?(未完待续。)

第279章 皇帝夜访

    第二更,今天起码会有五更!求月票,求订阅!

    接下来了的日子里,张超每天的生活都比较固定。早上起来了跟老爹练枪学骑射,然后去崇文馆。

    崇文馆里聚集了一大批名儒学者,张超给他们制订了详细的小学教科书编纂计划,他们按照他的要求编写,然后张超拉着马周和岑文本做自己的助手,进行最后的审核。

    语文、数学、历史......

    一门门的课程,六个年级十二个学期的教材,这是一整套的教科书,工作量其实很大,好在人多,进展顺利。新教材未完成之前,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则还是让他们读些原来的书,如初小读三字经千字文这些,高小的让他们读论语诗经等。

    到了晚上,张超回到家后,坊里国子学的陆德明和孔颖达还会赶到张家来了,跟着张超一起编字典,每天马周和岑文本也都跟着过来了加班。

    张超后来又拉了魏征过来了,而孔颖达两人则又把房玄龄和杜如晦也拉了过来了,这两个是孔颖达他们在秦王府文学馆的同僚,又正好是在张超隔壁。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还有马周和岑文本他们对于编写这本字典,都很有兴奋。

    八个人每天都要编书到很晚,字典的内容多,工程量更大,好在孔颖达和陆德明都是国子学的博士,他们从国子学里弄了一大群的学生过来了,多是些庶族子弟,这些人对于参与编书很积极。

    张超八个负责的是框架,这些学生负责的是填充。

    倒也像是教授带着学生们做课题一样,把学生分成很多个组,然后给每组任务,进展倒也很快。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开始只有张超他们八个带着一群学生在编这本字典,可到了后来了,崇文馆的那些学士们知道了,都也主动要求参加编纂。

    而孔颖达和陆德明他们也从秦王学士府不时的拐人过来了,弄到最后,秦王府十八学士,跟崇文馆三十六学士,都参与到了张超的这个字典编纂中来了。

    虽然如李纲、裴士矩、郑善果这些人年纪比较大,事务也很繁忙,只是偶尔过来一两次,但这也已经是非常的惊人的事情了。

    一到晚上,务本坊的张学士府里,那是灯火明亮,经常是几十个挂着学士衔的宿儒名士聚在厅里,还有二三百学生跟着一起。

    每晚上,都要弄到很晚。

    好在这些学士们都是官员,身份较高,半夜忙完回家武侯们也不会为难。后来了李建成甚至还亲自下了太子令,给了这些学士们一块令牌,可以晚上通行街坊间。

    张家的这热闹,甚至连皇帝都知道了。

    太子李建成更是有天晚上亲自过来了了一趟,李建成对房玄龄杜如晦杜淹等秦王府学士,很是欣赏,在张家很直白的透露出想要招揽他们的意思。

    可惜房玄龄他们只是回以呵呵。

    秦王府十八学士和崇文馆三十六学士,也不是每天都会全来了,但基本上两边每天都会有些人过来了,而张超他们八个更是每天都在。

    张超给这本字典取了个名,武德字典,算是拍拍朝廷的马屁,也算是给朝廷的献礼工程。他自己当仁不让的做了总编辑兼主编,然后让魏征房玄龄孔颖达七人做了副主编,其余的学士们也挂了个编辑之名,至于那些学生们,挂名资格也没。

    然后有一天晚上,李渊居然也带着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杨恭仁一群宰相微服私访。

    李世民和李建成还有李元吉,柴绍、秦琼等几个女婿也都陪同。

    虽然没有摆天子仪驾,可也还是有大群侍卫。

    皇帝突然就这么驾临了张超家,这让张超非常的意外。不过李渊倒是一副很随意的样子,先是看了看张超他们编的字典,然后叫了张超过去说话。

    李渊对张超态度还挺和气的,甚至还拉了张超的手,拍他的肩膀,让他坐在旁边。弄的张超当时有点懵,虽然印象里李渊其实是个当皇帝当的挺轻松的人,江山都是李世民打的那种话他是不信的。

    可隋末乱世,枭雄争霸,瓦岗李密、洛阳王世充打的难分难解,其它各地反王也是撕杀不断,倒唯有李渊,起兵时间其实很晚,却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打进了关中,夺下了长安。然后后来居上,大军四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张超印象里,李渊起兵之前,一直是个很懂得韬光养晦的人,很低调。就算到了杨广快死了,也一直不肯马上起兵,急的裴寂刘文静李建成李世民那些人不得了。

    李渊起兵后,不断的封官加爵,向李密拍过马屁,向突厥联过盟借过兵,对那些原来了隋朝的官员贵族们,更是大肆拉拢,封了无数的勋官爵位。

    感觉李渊当皇帝真是最轻松的那个,但张超觉得李渊能当上皇帝,绝不是靠了自己的儿子。只能说,李渊其实是那种笑面虎的角色,看着总是人畜无害,其实相当的精明能算计,就跟李渊一向比较崇拜的姨父杨坚一样。

    手腕厉害。

    张超暗暗打量李渊,发现李渊其实长的还行,年纪虽然快六十了,但精气神不错,就是胡子有些稀。

    面皮有点皱,怪不得以前杨广曾经叫李渊阿婆面。

    有传说李渊还有三乳,可惜张超看不到。

    李渊拉着张超的手笑着说,秦琼是他驸马,而张超又是秦琼义子,因此算是他的外孙。这番话说出,让站在边上的那些宰相和学士们都大吃一惊。

    如裴寂这样的李渊心腹重臣,虽然跟着李渊多年,熟知道李渊行事手段,知道他最擅长的就是高封厚赏以拉拢人。可说出这样的话来了,也还是有些让人意外的。

    李渊问了张超一些话,和超都老实的答了。其中就有说到印刷术和编书的事情,李渊抚着胡道,“年少有为啊!”

    然后突然就让一旁的黄门侍郎温大雅拟旨。

    封张超为武安县开国伯,加实封百五十户,通前一百户真封。还加张超为崇文馆大学士,并翰林院学士。

    此时本来没有翰林院。

    李渊今天却新设一个翰林院,然后把东宫的崇文馆学士,和天策府的文学馆学士,全都授以翰林院学士之衔。

    翰林院学士不是正式的职官,而是相当于一个加衔,翰林学士各依本官品级。

    对于这一众学士们来说,就是能够多领一份俸禄,并不需要真的去翰林学士院当差,也没差可当,翰林学士们说好听是备皇帝顾问,但其实也就是个加衔。

    张超也不知道李渊为什么要突然弄一个翰林学士院,然后把两个儿子招揽的学士们都给弄进去了。

    翰林院学士、崇文馆大学士、太子洗马、崇文馆副馆主、武安伯张超。

    名字也有一串头衔了,能领好几份俸禄。还加了五十户的食邑真封,有一百户了。

    对于皇帝老子的公然挖人行为,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没说什么。反正皇帝也只是给他们的学士加了个翰林学士衔,又没解散他们的文学馆和崇文馆,也没有把人调走。

    听说张超他们编的这本字典,张超已经取名为武德字典,李渊表示很满意,哈哈大笑,一脸的皱纹更多了,真的跟个阿婆似的。

    编本字典,就编成了大学士和武安伯,这让厅里的其它学士们很羡慕。大唐虽然爵位不怎么值钱,但除非是那些朝廷宰相重臣们,要不然文官封爵还挺难的。一般宰相封个国公是没问题的,但如这些还在秦王府和东宫的学士们来了说,大部份的人连个男爵都还没有。

    张超却一下子就从子爵升到了伯爵。

    张超自己也对这个突然的升爵有些意外。

    更让张超意外的是,李渊问了雕版的好处后,倒也没有说要让张超献出来了,而是跟裴寂说,让朝廷拔笔钱出来,然后把翰林院建起来。

    李渊的意思是翰林院以后就如现在这些学士在张家一样,是这些学士们整理注释经义,编纂图书的地方。李渊让张超他们这些学士以后就到翰林院里去编书,编完字典了,还可以把九经再整理一遍,编一套大唐官方注释版出来了。

    “以后修国史的任务也就交给翰林院了,晋朝、南梁、南陈、北齐、周、隋,还有南朝、北朝,这些都还没有正史,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这些翰林学士了。”

    这就是李渊给张超他们的任务了,编一套大唐官方注解版的经典,还要把南北朝时那些没有修过正史的朝代,修史。

    唐朝现在用的经典是九经,因此他们就得编一套九经注疏,或者九经正义。

    编史的任务更重,晋至隋,有六个朝代的国史要修,另外还得专门为南北朝各修一本史,这等于要修八本史书,虽然从晋到隋,加起来了也没几百年,但越是如此,这史书越是难修。

    不过历朝历代,能为官方受命修史的人,无不是既有名也得官职很高的文臣们,这些新任的翰林学士们能够得到注释经典,编修国史的任务,还是很高兴的。

    “文远啊,你编的那套资治通鉴很好,太子给朕看了,写的很不错,你也要继续编写下去。汉有史记,而我大唐则有你的资治通鉴!以后每写出新章来了,一定要先送一份给朕。”

    “崇文馆现在编的那个小学教科书,朕也听说了,想法不错,好好编,等编好后,也送一份给朕观看。若是写的好,到时朕让刊行全国,让各地州县学用此做为教材。”

    张超觉得自己要发了!

    ?(未完待续。)

第280章 科举主考武安伯(第三更,1200月票加更!)

    第三更送上,谢谢打赏的诸位兄弟们,谢谢!

    夜深。

    张府却依然灯火明亮,人声鼎沸。

    “你家的羊羹好吃!”

    李渊拿着勺子舀了一勺子的羊肉泡馍,吃后非常满意。

    皇帝突然带着三省宰相们驾临,张府也没有什么准备,因为聊的比较晚了,李渊干脆让张超准备点食物。

    张超看着满厅的宰相、学士,还有几位亲王、驸马们,一时也没办法准备出太多的丰盛食物,一来没这么多新鲜食材,二来真搞个丰盛宴席,都得天亮去了。

    就吃羊肉泡馍了。

    也就张超胆大,皇帝要在你家吃个宵夜,结果张超只弄了份羊肉泡馍。羊肉泡馍不是张府特有,这是属于秦烹,也就是比较传统的关中食物了,古称羊羹,俗称羊肉泡。反正在关中,这算是一道很有名也很普通的食物了。

    张超到后厨去吩咐了下,亲自指挥着周氏和秋月冬晴,以及一众厨房里人帮忙,甚至崔莺莺和红线、七娘她们也全来了帮忙了。皇帝和众宰相学士们到来了,还要在张家吃宵夜,这是荣耀啊。

    烙饼,羊肉汤都是现成的,因为张府人多,羊肉汤也算是一道日常菜式,每天厨房都会早早的煮好一锅汤肉汤。

    这也是张超选择了羊肉泡馍的原因,有现成的。

    张家的烙饼是用面粉擀好后,抹了麻油,加了芝麻的,两面金黄,又薄又脆。

    羊肉泡馍李渊也常吃,可今天晚上却觉得张家的羊羹格外好吃。

    “陛下,这羊肉泡馍最关键的就是汤清肉烂,煮汤是最重要的,骨汤和肉汤一定要分开煮,肉要先腌制一天,再煮半天,而且得使用很多调料,调料的种类和份量也是格外重要的。一锅好汤,才是这羊肉泡馍好吃的关键。”

    “另外,吃羊肉泡馍还有一样很重要,必须得亲自撕烙饼,撕的越碎越好,这样吃起来来才更有味道。”

    那边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正卖力替皇帝老子撕烙饼呢,结果张超这么一说,三人都扭头过来了看着他。

    李渊哈哈一笑。

    从盆里拿起一张烙饼,真的自己撕了起来了。

    “陛下,再撕碎点,越小真好。”张超站在旁边,做起了指导。

    “朕原先就曾听说过灞上张三郎,是个奇才,会编书会写诗还会医术,尤其还会美食,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李渊笑着说道,看的出来了,他今晚似乎很高兴,自己坐那撕烙饼,还不忘记招呼其它宰相、学士们一起撕。

    于是乎,张家的大厅里面,一群宰相以及尚书、黄门侍郎等三省高官们,和几十个新任的翰林学士们,就坐在张家的一楼大厅里一起撕烙饼。

    这场面相当壮观,还好张家大厅够大,上百人坐在里面也不显拥挤,不过那些侍卫内侍们可就没机会坐厅里了,他们只能呆在张家的廊下。羊肉汤也没这么多,张家临时给他们烙饼吃。

    厅里有地暖,很是暖和。

    李渊把张超特别叫到他旁边坐着,一边掰烙饼,一边跟张超闲谈。

    皇帝跟张超面前,和大家一样,都摆着个空碗,然后大家卖力的撕着烙饼。李渊刚才已经吃了一小碗现成的泡馍,不过他觉得没吃过瘾,还要再来了一碗,而且要跟张超他们一样,自己掰烙饼。

    把烙饼掰的细碎,张超叫来了府中仆佣,让他们把这些帝王将相们掰好的烙饼端下去。一份上好的羊肉泡馍不是掰了就吃,而是先把烙饼掰碎了,然后还要拿去加工一样,把掰好的烙饼放锅里,加上发好的黄花菜干、发好的木耳以及粉丝,加上青蒜煮熟,然后出锅放上香菜。

    “朕那碗可别搞混了。”

    李渊笑着对张超道,亲自掰的烙饼呢。

    “请陛下放心,不会搞混的。”

    管家亲自端着李渊的这碗碎饼去厨房,第一份煮。

    这碗饼由崔莺莺亲自出马,在周氏和秋月娘三个的指导下完成,而且全程都有宫中内侍观看,做好后,还有一个内侍上来了先试吃了,等了一会后才让送到前面去。

    一大碗羊肉泡馍端到李渊面前。

    用姜、蒜、桂皮、八角、党参、山楂等调料炖出的羊汤,配上黄花菜、木耳再加些粉丝,加点青蒜、香菜,再上块二两多的切片熟羊肉。

    还有那块李渊亲自掰碎的五两的烙饼。

    好大一碗。

    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

    香气四溢,诱人食欲。

    尤其是在这冬夜里,一碗如此羊肉泡馍,真是诱人。

    “陛下请慢用!”

    张超笑着道。

    李渊拿起筷子先夹了块碎饼,烙饼已经浸满了羊肉汤,一口吃下去,味道相好好,不但有烙饼的香味,而且还有羊肉汤的浓郁。李渊点点头,又夹起一片羊肉。

    这是一片卤过的熟羊肉,选用的是半岁大的羊腿肉,这种肉最鲜嫩,卤出来了的味道也好。

    感觉不到半点羊肉的膻腥。

    再夹一筷子粉丝,滑溜好吃,木耳和黄花菜吃起来了也让这汤不腻。

    “美味,从未吃过如此好吃的羊羹。”

    李渊一口气吃了大半碗才减慢了速度,不忘向张超大赞。

    “这个跟面条一样的是什么,滑溜好吃。”

    “陛下,这是粉丝,用红豆制成,因制成后如丝制,故名粉丝。”绿豆的栽培历史挺久的,唐朝之前早就有了,但用绿豆制出粉丝,这却算是张家的特产了。其实绿豆粉丝制作挺简单的,只是前人没有去弄,或者说有人弄人但没有传开来。

    一会功夫,其它人的羊肉泡馍也好了。

    于是,大唐的一众帝王将相,就在张家吃羊肉泡馍,吃的非常爽快,赞声不绝。

    “好饱,这羊肉泡馍是朕吃过的最好吃的一种做法,不知不觉就吃了一大碗,痛快。”李渊哈哈大笑。

    其它人也都是点头,羊羹常吃,也吃过泡馍,可跟张家的一比较,他们以前吃的也太简单了。

    “阎爱卿,你回去之后,把今晚之事画下来了,到时画好之后,朕要挂在宫中收藏,画名朕都想好了,就叫微服私访张学士府夜宴图!”

    一个吃泡馍吃的肚子正撑的大臣连忙站了出来领命,将作少监阎立本,朝中有名的擅长书画。阎立本父子三人都是擅长工艺、书画。他爹曾是隋朝的殿内少监,他哥阎立德是尚衣奉御,为宫廷设计服饰、舆伞仪仗等物。

    他们一家,都是工程世家,搞建造设计非常厉害,正因是工程世家,因此他们家绘画水平也极高。

    “文远啊。”

    “臣在!”

    李渊这顿宵夜吃的很满意,他躺在张家的靠背椅上,满意的摸着肚子道,“回头朕派几个御厨过来,好好跟你家学学怎么做菜。”

    “还有,你家这些家具很不错。”

    说了两句闲话,李渊终于正色道,“如今天下一统,朕有意要重开科举,选拔人才。去年冬已经让国子学和各州县学保举在校合适生徒,以及推荐各地未在学而有才德之未仕者入京,再过些日子,就正式考试。”

    “这次朕准备多选拔一些人才,所以这次打算多开一些科目,快马决定开设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童子、道举诸科。”

    “朕打算此次科举考试就在新的翰林学士院中举行,由诸位新授翰林学士为考官。”

    李渊从这些翰林中,钦点了四名主考官,张超、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另外有十八名同考官,剩下的翰林学士为考官。

    这让张超十分意外,没想到自己居然也能当上主考官。不过看了另三位考官,他倒算是没那么惊讶了。

    今年的科举,会是大唐的第一次科举考试。

    不过总的来了说,皇帝虽然重视,但科举也完全没有后来了那样的重要。眼下的科举,也仅仅是进行取才的一种方式,还是一种比较次要的方式。虽说设了许多个科目,但眼下科举还只是刚开始,影响力还非常弱小,从隋朝开皇时始开科举,到现在,陆续也弄了许多年了,中间也停过许久,影响力在提升,可还是不高。

    这也是为什么四个主考官都只是四五品官员,还多是东宫和王府属官。

    不过能当上科举的主考官,张超还是觉得非常荣幸的。

    传说中的科举考官可是相当牛的啊,那些考生以后岂不是就成了自己的门生了?

    想想以后,门生遍及大唐官场,甚至是朝廷三省六部,想想就激动啊。

    裴寂、萧瑀这些三省宰相们估计现在也看不上主考官这样的位置,毕竟就算是礼部试通过了,也只是得个做官资格,还得参加吏部试。要考身言书判,最后过关了,才会授官,但一般也是授正九和从九品的低级官职。

    一般真正的勋贵甚至是高官子弟,都是不屑于参加科举的,因为他们可以门荫入仕,方便的多,而且往往一入仕起点就很高,比考科举可简单又划算的多。

    我要不要把这大唐的科举制度给改一改,让他提升点影响力呢?张超暗想着。(未完待续。)

第281章 张超的三把尖刀(第四更,为刀在手跟俺走加更!)

    今天第四更了,为刀在手跟俺走的万赏加更,谢谢了!兄弟们别急,今天还会有更新,记得订阅哦!

    这一晚,直到天色渐晓,李渊才有些疲倦的起身,带着一众人离开了,诸学士们也都一一告辞离开。

    秦王府学士虞士南还笑着跟张超说以后享受不到张超家的宵夜美味了,皇帝已经在皇城的安上门内太常寺旁边拔了一片宅院,做为翰林学士院。以后翰林学士们要编书议事等,就都要去那边了。

    张超笑笑,这段时间,张家确实热闹的不像话,真正是往来无白丁,谈笑皆鸿儒。张超的名气,这段时间也飞涨。

    跟长安的这些名士学者们,张超也是混的很熟了。

    太子走前,还叫张超过去好好赞了一遍。

    张超还感觉到李世民走时给他投入的一个隐秘目光,两人目光短暂碰撞,然后收回,互相装着不认识似的。

    秦琼没走,留了下来。

    “明天可以换牌匾了!”秦琼站在大门口,回头看着那块学士府的牌匾。

    李渊临走前,还御笔亲题了字赐给张超。

    “大学士第”“武安伯府”“诗书礼乐”“耕读传家”“翰林学士”

    李渊御笔亲题五块门匾,还特别下旨在张府敕造五重门楼,以安放五道御赐的牌匾。

    这样的荣耀可是一般官员们求都求不到的,皇帝却给张超御赐亲题五个匾额。

    秦琼看着张家的大门,很高兴,比张超还高兴。

    “我过些天就要正式离京去同州赴任了,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我很高兴。”

    “我对现在这个样子也挺满意的。”张超笑着回道,他满意的倒不是今天刚升了武安县伯,也不是高兴皇帝给他赐门匾,他高兴的是他在长安站住了脚。

    那天之后,第二天一大早果然就有将作监的人过来了为张家修门楼,为首之人居然还是将作监的少监阎立本。

    见到张超这位年轻的将作少监十分的客气,张超拉着他一起进府喝冰糖雪梨,后世人对于阎立本更熟悉的还是他的画,其实这位阎兄却是位工程世家,一家父子三人都是搞工程的,而且很有名,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这几朝,阎家都混的很开。

    阎立本还是北周武帝的外甥,他的母亲是宇文邕的女儿清都公主。

    张超对阎立本很客气,因为阎立本这个将作少监本来了就官职很高,更何况在太宗朝他先当工部尚书,后又升了宰相。

    张超喜欢结交善缘。

    阎立本对张超也很客气,造个门楼其实都算不上工程,可他却亲自来了了。皆因皇帝一次给张超写了五个匾额,这可不是一个武安伯或者翰林学士就能得到的。

    仅花了几天时间,五座门楼就快马建好了,而皇帝御笔亲写的五个门匾也已经制好,一块块的安装在了上面。

    第一重门楼上安的就是大学士第四个字,然后是武安伯府,接着是翰林学士、耕读传家、诗书礼乐。

    安放牌匾的当天,张超特意摆了酒席,老牛更是大发放神,又弄了一个一千响爆竹,炸的务本坊是人人皆知。

    许多张家的客人都来了,许多勋贵,不少士族,连带着一众翰林学士也大多出席。这份热闹,看的隔壁国子学里的一众学生都惊叹羡慕不已。

    不过这热闹之中也少了些人。

    秦琼和罗士信都已经离了京,正式到同州、华州赴任去了。李世绩也回了河南,徐圆朗基本上被打残了,但还在负隅顽抗,李元吉不再出征,河南战场由李世绩这个河南大总管全权负责。

    这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朝廷正式下令,撤除四个行台,而将全国划分为十五个监察道,并已经选了十五位监察御史,授为观察使,巡察各地。

    四行台撤除,行台官员召回。

    李世民和李元吉、段纶、李伏威四行台尚书令都被召入京师。

    李世民曾上书反对立即撤除行台,认为天下还不太平,时机未到。特别是巴蜀偏远,需要有行台能够临机决断,而江淮更是不能冒然撤消,不然恐引起李伏威等的误会,或引发动乱。

    不过太子却上书力陈撤除行台之必要,最终李世民的反对没起作用,皇帝下旨,三省通过,四行台就此撤除。

    李世民的陕东道大行台撤消,李世民留在洛阳的行台仆射屈突通和行台兵部尚书殷开山等,也都被调回京中。

    东宫上下一片欢欣鼓舞。

    整天忙着白天编小学教材,晚上编字典,写资治通鉴的张超,也被李建成召去东宫。

    李建成脸色极好,在他看来,这次是取得了重大胜利。

    “大家说说,如何趁胜追击!”

    张超在太子的殿上,也有了一席之地。他这个崇文馆大学士、太子洗马跟魏征并排着坐一块。

    众人各抒已见,都提出了不少的建议。

    有些还挺不错,比如,就有人提议,让朝廷重开封建之制,给皇子们分封诸侯国。他甚至提出给李世民封到蜀中去,改封蜀王。

    这个提议确实不错,若朝廷真的开分封建国之制,那李世民封到蜀国去,肯定也就是封一个郡国之地,诸侯国最多一两个州大小。

    就藩之国后,诸侯可是不得轻易离藩的,若没朝廷召令,他们根本没机会入京。只是呆在蜀中自己的那二亩三分,李世民当然闹不出什么来了。

    不过建议是好,李渊肯定不会答应。

    “文远,你可有何建议?”太子见张超一直没说话,直接点名。

    张超看了看一众人,心里无奈,他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是得拿出些真东西来了的。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东宫的核心会议。

    “回殿下,我认为这次撤消行台,我们东宫确实赢的漂亮。但秦王如今依然身兼多职,既是雍州牧又是天策上将,还是尚书令,并是十二卫大将军。陕东道大行台撤消之后,秦王在河南的部属大多归京,其实力依然不可小觑。”

    “若能将秦王分封就国,这自然是好的,但以如今的局势来了看,这却几乎不可能。一来天下还未真正安稳,大唐立国不久,陛下怎么会让秦王这样一员能征善战之大将离开?再者,陛下很重亲情,肯定舍不得让秦王分封边疆,然后数年才能一见。”

    “臣以为,与其现在就想着如何把秦王分封蜀地,还不如再等等。”

    “就只是再等等吗?”李建成对张超这番话似乎不太满意。

    “也不是坐等,臣以为,当下第一要务,是让秦王和齐王从宫中搬出。”

    这话一出,倒让李建成意外。

    “秦齐二王早已成年,甚至孩子都有了好几个。到现在还一直居住在宫中,出入随意,每次出入都是骑马通行,甚至还拾弓刀,宫禁如无物。这是违背制度的,也有损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权威。”

    李建成听到这里不住点头。

    “因此,臣有三个建议。一,殿下可上书陛下,要求为二王在宫外建造王府,建好之后让二王搬出宫外,并且以后严明宫禁。”

    “其二,殿下可上书陛下,今后诸王面见陛下和殿下,必须行朝礼而不是家礼,除非是宫中家宴。陛下的敕、太子的令、诸王的教,也必须重申,皇帝的敕最高,其次为太子的令,然后才是亲王教,诸部衙有司,得按照此优先顺序执行,而不能再只是按接到的敕令教的先后顺序执行。”

    “文远说的好,这点很重要。孤的太子令,经常都不如秦王教管用,太胡来了!”

    张超笑笑,“殿下,只要先让陛下发旨声明,然后再抓几个典型,杀鸡儆猴,那么此事就能改尔。”

    “这第一第二条建议都非常好,文远,你这第三条又是什么?”李建成没有想到,张超居然还真的有好建议,还都是这么实用的。

    张超也没什么顾忌,他说的这几条,其实都是很正常的。就算他不提出,随着天下一统,皇帝自己也会提出来了的。而他现在说出来了,却能让太子更加信任于他。

    “至于第三条,臣以为,如今天下一统,朝廷也当偃武修文。过往因战争需求,因此才有各地行台,有诸王统属的军队。但现在,天下一统了,朝廷也应当归于正规,凡事得按制度而行。诸王拥有军队,本就不符名制度。因此,臣这第三条,就是向陛下进言,收归诸王兵马!”

    “诸王可保留亲事府和帐内府,但其余左右六护军府数万之兵马,须上交朝廷。”

    大唐手里有军队的不光是皇帝太子和两个亲王,其余郡王甚至公主,也有人手里有不少兵马。好多,名义上已经是归属于十二卫,但实际上多是他们的直属兵马。

    秦齐二王手里,甚至每人有几十个军府两三万的精锐部队。

    张超的建议就是只保留这些人手里的侍卫,但把其余的部队都解除。如此一来,李世民李元吉长平公主等这些原来了手里有兵的,最多一人只剩下千余护卫。

    张超说这些是没什么压力的,这本来了就是历史趋势,而且李世民真要造反,也不可能跟汉王杨谅一样弄个十几二十万兵马造反,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就没用到他的那些兵马,因为正常情况下,其实李世民也不能随意调动这些兵马的。

    “说的好!”李建成拍案叫好,大声称赞,哎哟,张三张文远,真是王佐之才,老天派来了助他的啊!(未完待续。)

第282章 夺储还是篡位(第五更,为hcylovegtt万赏加更)

    送上第五更,为hcylovegtt万赏加更!兄弟们,订阅走起啊!

    “太子招招狠辣,这是欲置秦王于死地啊,先罢陕东大行台,又要秦王搬出皇宫,现在还要撤王府左右六护军府,三郎,你知道这几条是何人给太子献谋划策?”

    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房玄龄找到个机会,询问张超。

    “除了第一条,其余两条都是我向太子建议的。”张超回道。

    房玄龄惊讶的望着张超。

    “我还以为是李纲、窦轨,或者是裴世矩、郑善果所言,要不就是友贺德仁、魏征、王珪、徐师谟、欧阳询等人出的谋划,真没料到是你。”

    张超笑笑,“其实这些,我不说也会有其它人说,我先说还能得太子信任。”

    “话是如此,只是初听到时我还是有些惊讶的。文远,你真认为陛下会下令秦王裁撤秦王府左右六护军府吗?”

    “既然陛下都撤了四行台,那么再裁撤王府护军府也不稀奇。毕竟如今天下一统了,诸王手里握着大军,也不符合制度的。”说到这里,张超却依然是一副很平淡的面容,“但是这其实算不得什么大事。没有了陕东大行台,也没有战事,秦王府就算保留着左右六护军府几万人马,可也轻易调动不得,调兵得有皇帝旨意,有兵部的兵符,缺一而不可。”

    “可......”房玄龄也不知道要说什么了,总觉得兵权这个东西,一旦交出去了,那可就彻底没有了半点依靠了。

    “在长安城里,难道秦王还能调动的了几万府兵?有亲事府和账内府千余护卫,其实已经不少了,再多,可兵都在关内各军府,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

    “东宫咄咄逼人,秦王府形势不妙啊,殿下最近都有些急躁了。”

    “房公莫及,我有一策可化解之。”

    “哦,有何妙策?”

    太子这边撤行台撤护军府,让李世民搬出大内,重申敕、令、教的上下等级,其实都是一直在打压李世民的威望,而且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段。

    李世民连反对的理由都找不到。

    这种光挨打还不了手的感觉是很糟糕的。

    “我劝殿下暂时低调,其实关键的不是殿下当不当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或在不在大内居住,又或者秦王教是否能与太子令并行,最关键的是秦王殿下能得到多少人的忠心。只要有人,就输不了。”

    “因此,太子要撤行台,那就让他撤。他要让秦王般出大内,那就搬,搬出去了其实还更安全,更方便。太子要撤掉护军府,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趁机把秦王府的将领们安排到外面,分掌兵马,还更有利。”

    裁撤行台是势在必行的,毕竟行台权柄太大,就如陕东道大行台,差不多管辖河东河北河南三地的军政大权,简直就是个关东******,谁能容忍,不说太子,李渊也不可能一直让他存在的。

    但撤了行台,朝廷也一样还会有军事上的需求,不可能三百多州就这样散着,虽设了十五道监察州,可监察州只是监察,不管具体的行政的。

    尤其是现在好多地方还有叛乱未平,边疆之地更是不稳,军事上的压力很大。因此如今各地存在着许多总管府,一些刺史加总管号,并加使持节名,可以总领军政。

    有的总管管数州甚至十余州,也有总管管一两州的,总之就是负有军事重任。

    张超觉得,完全可以上奏朝廷,整理一下这些总管啊都督等,统一一下。

    “十五监察道的设立不错,但只是监察,现在地方几百州,朝廷中央根本管不过来了,尤其是许多边疆之地还不太平,而许多腹心内地也是新附不久,因此我以为,朝廷有必要在监察道观察使之外,再设一武将,以统管兵马。”

    张超意思很简单,朝廷嫌行台权力太大,撤了。可又对地方州县两级制管不过来了,加了一个十五道监察道,监察方面虽然加强了。可地方上的军事方面却还是散着的,没有了行台的总领,就显得太散了。

    因此张超建议,朝廷再设十五个大都督,京畿和都畿的可以是亲王遥领,其余十三道则派出大将镇守。大都督府下,还可按需要,设立一些都督府分领。

    “观察使是文,大都督是武,州县之上十三道有这一文一武统领,可解需求。”

    四大行台,改成十五道大都督府和监察道,文武分领道内州县民政和军事。

    房玄龄听到张超的这个说法,有些眼前一亮。

    汉魏时就有都督府,后来还兼领刺史,总领军政。到了周隋,改称总管。

    隋朝时,更有五大总管府,几乎是把大隋江山分领,各统数十州,权柄极大。

    唐朝此时也有总管府,但又设置了一些都督府,反正有些混乱,但没有如隋朝时的那种大总管府出现。

    张超也没想过弄大总管府,要不然,那就是大行台变大总管府,换汤不换药,朝廷也不会答应。

    他提出这个十五道大都督府,其实也是为李世民考虑的。李世民当不了大行台尚书令,也出不了京了,那就让他的手下去争些大都督、都督的位置,这些可都是能统兵的职位。

    只要手下忠心,撒出去了既能统兵,还有地盘,这实际上也依然是保存李世民实力的一个办法。

    十五道大都督,只管军事,且不兼刺史,不管州事,那么大都督加使唤持节,也只是一个派驻将领,对朝廷来了说,既能满足军事需要,又不用担心地方将领实力过强,拥兵过重。

    毕竟只统兵不管民政,他们还是限制比较多的,再在这些大都督下,多设些都督,同时取消大都督、都督们的自置幕僚的权力,兵将改为轮换,就不用太担心了。

    “十五个大都督府下,再设四十五个都督府,天下分设六十都督府,这样就兵权就比较分散,都督府非战时接受朝廷诏令,听从大都督府调遣,平时并不受大都督府节制。”

    张超的这个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并不是完全的上下级关系,比如河北道,可能辖有二三十州,而河北道大都督府,只辖幽、定等数州之地,而河北道魏州都督府,则辖、贝两三州,却并不在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直辖之中,只是在战时,会归属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管辖,平时,大都督府对本道的其它都督府,只有监督权,并有直接管辖权。这样的设置,也是防止大都督府权力过大,一道之内,一大三小四个都督府能互相制约。

    毕竟要推出这个制度,总得让朝廷放心。

    要是不考虑这些,就很难通过。不可能朝廷刚撤了四行台,又设权柄极大的十三道大都督府。

    这样的都督府制度,比起原来了的总管府制度,看起来权力要小了,但张超认为有利于安置秦王府的将领,让他们分掌兵权。对李世民来了说,掌握一些兵权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可以暂时不考虑。

    “秦王府的将领都外调,如此一来秦王府空虚啊!”

    “秦王在京城,有千余护卫足矣,太子的地位,不可能主动在京城动兵。真要到那份上,秦王府多一群将领,也没有什么用。”

    “我总是觉得很危险。”

    “危险肯定是有的,但若是秦王把护军府交出去,把府中将领调出去,也能暂时的的麻痹东宫,为殿下再争取更多准备时机。”

    “准备?难道最后要?”房玄龄惊问。

    “当然是得做两手准备,如果能够让陛下换储,这是最好的。可万一不行,最后总也得有另外的准备啊,房公,你说是吧?”

    房玄龄真没有想到要到那一步,他们现在一直做的准备,都是如杨广当年夺嫡那样的准备,想办法让皇帝废掉建成,另立秦王为储。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凡事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的。若真到了那一天,秦王只要有实力,那么退可离京,在外登高一呼,四方云集,强取啊!”

    房玄龄擦汗,这个张三,年纪轻轻,可说到起兵造反这样的大事,居然如此淡定从容。

    “嗯,我回头会跟秦王转达你的话的。”

    房玄龄脚步有些踉跄的离开,他受到的冲击有点大。

    大内。

    宫殿炉火正旺,李渊和裴寂、萧瑀、陈叔达、杨恭仁一众宰辅们在谈话。

    “秦王上奏,称眼下天下刚统一,边疆未靖,一下子撤掉行台之后,地方上诸总管府有些混乱,这不利于朝廷对地方及边疆的控制。因此奏请整理天下总管府,于十五道设立大都督府,并每道再置三都督府,加号使持节,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总判府事,但不再加刺史,文武分领,诸卿怎么看此事?”

    “陛下,这是好事,臣赞同秦王之议。撤掉行台之后,地方上确实有些散。现在设立十五道,派观察使监察各道州县,又设大都督府和都督府以掌边要之地镇戍,这是良策。”

    “臣附议,都督府还是多设一些的好,一道内设一大三小都督府,这是老成谋国的想法。”萧瑀等也都赞同。

    李渊点了点头,“那就收诸王府兵马,然后分调这些将领赴各道任都督吧!”

    对于秦王没有反对撤消行台,还交出所统护军府兵马,并提出这样于国有利的良策,李渊很满意,看来自己之前过于担心了。(未完待续。)

第283章 座师(第六更,求订阅!)

    第六更送到,求点订阅!

    在张超的眼里,李承宗只是个可怜的孩子。玄武门李建成失败后,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没被放过,不过李承宗却连那个时候都没活到,他早夭了。

    崇文馆,张超难得的空出些时间,来了履行自己这个傅的职责。

    “把这个笔画名称表好好记牢。”

    不过张超的教育也很粗糙,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大唐第一套小学教材已经编好了,正在交给张家书坊努力刻印中。

    李渊已经亲自看过这套教材,对此十分满意,发话要刊印发行。天下诸州县官学,都要发给,以为开蒙课本。对此张超很高兴,因为朝廷的第一批订单,就是三万套,每州最低一百套。以后看情况,可能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

    虽然张超给了朝廷最优惠的印刷价格,但顶不住量大,依然很赚钱。尤其是,这些教材书可都写着张超主编,那才是真正扬名天下的好事。教材发到天下数百州和下面的千余县,那时就真的天下何人不识君了。

    崇文馆小学的学生们提前领到了新课本,这些都是由学士们亲自抄写的,弥足珍贵。

    李承宗是一年级学生,他的语文课是从笔画名称学起的,本来张超原来了是打算让学生们从拼音学起,最终想想还是先识字后写字再学拼音,毕竟这样比较符名正常的学习过程。

    识字就是学三字经、千字文,还有一些简单的诗词歌谣。

    学笔画,同时还能跟书法课一起学,一边学笔画,一边练笔画。

    李承宗很努力的握着笔写着横竖撇捺,这孩子虽然年轻,却很有股子刻苦劲,虽然才六岁,可写出来了的笔画,比张超的毛笔字还好的多。

    张超拿过他写好的,仔细看了几遍,都挑不出毛病。

    “很好,今天老师再教你一首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你先把他背熟,然后老师给你讲解其中的意思,到时你把再这里面不认识的字好好抄写记熟。

    张超把自己抄写的这首悯农诗交给李承宗,就算是布置了家庭作业,然后很不客气的就宣布下课了,让他回家。

    李承宗很有礼物的给张超行礼拜别。

    收拾好几本书,张超站起来了伸了个懒腰,拍了拍屁股。

    哎,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都又到旬末,明天终于又可以旬休一天了。自到崇文馆上班以来,张超最盼的就是旬休了,一月才三休,实在是太少了些。想他在白鹿书院,那可是制定了学五天休两天的,一月都能休**天。

    不过这段时间,张超连旬休都没能完整休过。

    前两次旬休,都得去翰林院里编书。

    朝廷已经立了好几个项目,比如编写九经正义,比如编写南史北史等数朝官修史书,另外还要编武德字典,同时武德词典的项目也正式确立了。

    张超庆幸自己没有跟皇帝漏嘴说过四库全书什么的,要不然真要编一套四库全书,或者编一套武德大典,那真正要命。

    就算如此,张超也是忙的要命,旬末要编书,晚上也要加班编字典,连个加班费都没有。他还得自己抽空写资治通鉴。

    此外,他如今隔三差五的收到许多学者儒士们送来了的书稿,想要印书。一本本看,十分头疼,有时张超自己水平也有限,根本看不出好坏。

    还好,他找到了两个助手,马周和岑文本。马周虽是崇文馆学士,沾了张超的光,也当上了翰林学士。

    张超很不客气的把这两个崇文馆的手下,调到自己手下,做了自己的馆主助理和秘书。不但崇文馆里的许多事务,都要这两人协助处理,就是编书,他也经常找这两人帮忙。如今许多人投来了的书稿,张超也直接交给他们两人先看,他们觉得好的,张超再看一遍。

    其实也就是随意的看看,大多数都是他们说好,就也说好。

    不过因为钦点了大唐首届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之一,因此最近张超不但每天收到不少儒士们的书稿,还收到许多生徒和乡贡的行卷。

    大唐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制度,多还是采用的隋朝科举制度。

    这些制度十分简单,让张超这个对明清时科举更加熟悉的人,十分的鄙视。

    比如唐朝的科举一年就考一次,而且也不是多级考试制度。没有什么府试乡试会试殿试,统统只有一个礼部试。

    而且秀才居然是隋唐科举里面最难考的一个,还有一个专门的秀才科,一科只录一两个,比进士科含金量居然更高。

    除了秀才科外,还有明经、进士等五十多个科目,简直是吓人。字写的好,能来了参加明字科,算术学的好能来了参加明算科,律法学的好还能参加明法科。

    若是对经典熟悉,参加明经。若对诗词歌赋时策掌握的好,那对参加进士。

    甚至还有一个童子科,张超仔细了解了一下,简直是吓一跳,完全就是大唐版的中科大少年班。

    朝廷规定,凡十岁以下,是以下,不是以上。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和论语的,就可以参加童子科考试。能背诵十卷的就可以授官,能背诵七卷的就可以授予出身。

    这你敢信?

    这意味着十岁以下的孩子,你只要能背熟三本书,考试的时候能背诵个七卷十卷的,就能得到出身,甚至能当官。

    会背书就能当官啊,十岁以下就能当官啊。张超想问,这当的是什么官啊?

    他的几个亲传弟子,来恒来济都有这本事,只是过了十岁年纪了。

    李承宗也有这本事啊,才六岁呢。

    总感觉大唐的科举有点乱来的感觉,甚至就因为李家把老子当成了祖先,于是科举里还特别加了一科,道举试。道举试不是考道路工程的,考的是道家思想,考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是为了扶持道教的。

    还有医举试,专门为医学人才准备的。

    零零总总,一共五十多科。

    这里面,最重要的当属四科,秀才、俊士、进士、明经。秀才和俊士都是那种千里挑一型的,因此每年都只录取一两个。

    进士和明经,算是后世科举中的两个雏形吧,一个专考经,一个主考诗赋策问。其是进士科是百录一,明经是十录一。

    而考明经的又多以士族子弟为主,因为他们家里书多,打小有机会学习,家里也有人传授讲经。普通寒门子弟没这机会,学经一般也学不全,因此他们考进士科,做诗词歌赋,做时务策问。

    但因为进士录取少,因此往往又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上进士,还说年轻有为。三十岁考上明经,都称太老了。

    这也是一种对士族的倾斜。

    张超有时也不得不说,唐朝的政策还挺倾斜性的。

    那些勋戚官僚子弟,一般都是不用参加科举的,他们可以门荫入仕,入仕的起点高,还容易。

    地主士族子弟要入仕,一般就要难些,多数是直接有名被征辟,或者参加科举,考明经是个量身定制似的出仕路途。

    只有那些普通的寒门子弟,想当官最难。

    哪怕参加科举,都完全不点优势。他们没有良好的家学,对经义的研究大不如士族子弟,因此多只能参加进士科,可进士科的录取比例却是百比一,只有明经科的十分之一。

    最最要命的还有一点,唐朝的科举考试是不糊名的,甚至是不完全看成绩的。

    除了考试成绩,考官还得看考生的出身和名气。

    因此士族子弟又占了许多优势。

    考生们得到保举,来京参加考试,为了增加些名气,便把自己的作品,诗词策论等送到各个名士或者达官贵人手上,让他们观看点评,希望能借此扬名。

    张超现在就是长安文化圈里的当红名士,又被钦点了主考官。

    于是乎,每天都有无数的士子过来投卷。

    最让张超有些无语的是,还有许多医举科的人也来投卷,这些人都认为张超医术高明,是一位神医,纷纷把张超认定是他们的代言人,一群学医的大夫们,天天来投卷来拜访。

    弄的张超也只得闭门不见,真见不过来。

    最搞笑的是有些道举科的也来找张超,我靠,你们难道没听说过我以前是跟和尚的吗,你们这些道士找错人了啊!

    而随着算盘如今在长安的流传,许多来考明算科的,也纷纷来找张超这位发明了算盘的算术高手,想要跟他探讨一下自己在算学上的研究发现......

    科举改革看来势在必行啊,这个艰巨的任务看来还得我这个大学士扛起来了!

    不过说起来,唐朝这种一年考五十多科的壮举,也还是挺务实的。需要什么人才,就专门开一科,这等于是专业招聘啊。

    后来的那种科举制度,虽然看起来选拔更公平合理,但却使得那些读书人只钻石经义诗词,已经不去学习真正的实务能力了,特别是明清的八股文,更是弄出了大批什么也不会的腐儒学究。

    “三郎,这有篇行卷很不错,里面有诗、词、赋和策论各数篇,洋洋洒洒共有数万字,都写的很好,而且字也很不错,你看看?”

    岑文本拿着一个卷轴进来。

    “哦,能让景仁如此称赞,看来定是位才子,拿来我看看。”

    张超接过卷轴,打开,一个名字郝然映入眼帘。

    “孙伏珈!”(未完待续。)

第284章 夺妻(第七更!求订阅!!!)

    今天七更了,拼命了,兄弟们,你们看完爽过后,记得投票打赏支持一下啊!

    张超书房里,马周听到孙伏伽三个字时,眉头皱了皱。

    “孙伏伽,这行卷是孙伏伽所投?是那个孙伏伽?”

    孙伏伽的名头可不小,他并不是普通来京参加科举的各地州县学里的举荐的生徒,也不是地方官员推荐的乡贡。孙伏伽也不年轻,今年已经四十出头,是河北贝州武城一个书香门第出身。

    早在隋大业三年,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孙伏伽就已经参加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进士科考试,并且一举高中,和房玄龄是同科进士。

    此后步入仕途,先后担任了大理寺史、尚书令史、万年县法曹。

    万年县法曹品级不高,但其职责相当于首都一个区的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是很有实权的。

    李渊入长安,随后建立大唐,孙伏伽也转投大唐。因为多次向朝廷上建言,李渊还曾经公开称赞说,在群臣中惟李纲可为我善尽忠心,孙伏伽可对我诚恳直言,其余皆唯唯喏喏,只知俯首听命而已,非我所望啊!

    他说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至诚慷慨,词义恳切,指陈得失,无所回避。此人耿直,宜处宪词。立即封他为治书侍御史,并赐帛三百匹。

    后来又加封为五品的御史中丞。这可是御史台的佐贰,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实职高官。

    孙伏伽的官路可以说是很顺利的,只是前不久,这位御史中丞却弹劾了庐江王李瑗。缘因李瑗见一商人的妻子貌美,就找借口诬陷了这个商人然后杀了他,又纳了其妻为妾。孙伏伽弹劾李瑗,结果最后皇帝偏袒李瑗,反免了孙伏伽的官。

    “这孙伏伽现在跑来向三郎投行卷,这不能收啊!”马周在长安城里也是呆了挺长时间的,对于朝中不少事情也知道一些。

    张超倒觉得挺有意思的。

    朝廷对于这第一次科举,其实并不是太重视,而且因为是第一次,所以规则也不多。

    主要的规则就那么几条,一是工商子弟不得参加,贱民自然就更没资格。第二,要参加科举,虽没有地方上的考试,但一得是地方州县学的学生,有州县学的老师推荐。二是地方上比较品行良好有才华的人,地方官推荐,称为乡贡。长安城的国子学、修文馆学生也一样属于生徒。

    还有一条,就是官员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孙伏伽虽免官,但不是罪官,而且免官之后他确实不是官员了。

    不过孙伏伽没有举荐书,所以他来张超这里投卷,希望能够得到张超的推荐。

    这次考试,还沿用隋朝时的一些考试规则,比如公卷通榜制。

    一名考生,取得了考试资格后,到了长安,还要先投一份公卷。就是向礼部,投一份资料表,附带自己的以往作品,也称省卷,以供了解其平时所学专长。一般公卷包含古律诗、赋、文、论共五卷。

    公卷之外,考生也会向公卿大臣投献自己所写的诗文等作品,即“行卷”以求公荐。如果他们的作品能在名儒评审圈里打响名气,甚至能不经考试就获得任用。

    孙伏伽现在向张超投卷,不仅是想要名气,还想要得到张超的举荐,获得参考的资格,要不然,他这个免职的官员,连参考的资格都没有。

    能在十几年前的大业三年就考中进士科的人,才能肯定厉害,尤其还都做到了五品的御史中丞,若他参加科举,以才能论肯定能中。不过唐朝的科举可不是那么公平的,首先你得取得推荐,才能参考,其二得有名气。

    再加上考试还是不糊名,结果也不全以成绩论,还要看名气品德这些,所以其实唐朝的科举有太多做弊的地方。

    孙伏伽是被皇帝免官的,因此正常考,他就算有才能可落选的机会还是极大。

    现在,孙伏伽把行卷投到张超手里。

    “庐江王杀人夺妻之事有证据吗?”张超问马周。

    “据说当初就是因为孙伏伽证据不足,所以才被免了官。”

    “我想见一见他,让他进来吧。”

    孙伏伽站在张府那座大学士第御笔亲题的门楼牌匾前,背负着双手,静静的等待着。一袭白袍,衬着他有些削瘦的身子,在寒风中显得有些孤傲。

    来张家之前,他其实已经去拜见过许多公卿大臣,可惜都没有人愿意替他说话为他讲理。最后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来参加科举。

    他听说了如今长安城里最当红的是学士张文远,便特意来这里投行卷。他不是真的为了能考个进士,十几年前他就考上进士了。他现在来,只是想见见张文远,看这位红人名士,能不能替他说几句话。

    “孙郎君,我家郎君请你过去。”王管家出来,笑着对孙伏伽说道。

    本都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结果的孙伏伽听到,有些微微意外。

    “多谢。”

    春寒料峭,外面很寒冷,但张家的书房里却很温暖。

    穿过张家圣旨敕造的五重御笔亲题门楼牌匾,进到张家书房。孙伏伽看到了如今名满长安的小张学士。

    年轻,年轻的过份,却又很高大俊朗。

    “孙先生请坐。”

    孙伏伽行礼,坐下。

    张超看着孙伏伽笑了笑,孙伏伽个子挺高,但有些削瘦,骨架大,却没多少肉。留着挺长的胡须,人看起来还是很儒雅的,不过目光却有些凌厉,让他看起来带了几分刺的感觉。

    “我问孙先生一个问题先,孙先生是真欲参加贡举考进士呢,还是想要为自己的罢官翻案?”

    孙伏伽也在打量着张超,听到张超如此直接的问题,他笑了。

    “先前我弹劾庐江王杀人夺妻,一个关键证人被其买通,临时翻供,导致此案证据不足。我现在已经重新又查到几个确切的证据,只是希望能够把这些上达天听,重开此案。”

    “你能如实说出这些,我挺高兴。孙郎君,我一直很钦佩你的为人,身为御史,便不畏强权。庐江王这事做的不对,我支持你。这样,你回头把你的证据都整理一下,再写道折子,我替你奏呈陛下。”

    孙伏伽喜出望外。

    “如此多谢张学士了。”

    “这只是为了公理正义,不因为其它。对了,你还打算参加此次科举吗?”

    “实不相瞒,其实我来投行卷,也只是想找一位能替我说话的人。”

    “嗯,这我知道,我觉得你不妨参加一下,如果你愿意参加,我会替你举荐,到时你就能参加礼部试了。”

    孙伏伽考虑了一下,最后点头,“既然张学士让我参加,那我就再参加一回吧!”

    张超与孙伏伽谈了许久,最后将他送出府。

    “三郎,真想要参与此事?”

    马周疑惑的问,毕竟是涉及到一位郡王,连岑文本都觉得孙伏伽罢官,并不仅是因为办案证据不足,毕竟他是御史中丞,又不是大理寺卿。御史本就有风闻奏事的权利,办案证据不足跟他也没关系,那是大理寺的问题。

    可皇帝却把他免职了,这就说明皇帝其实是不太满意他弹劾庐江王的。

    这个时候,张超却趟这浑水,有必要吗?

    若是其它人,张超也许不会去趟这浑水,可既然是弹劾庐江王,他当然愿意趟一趟。他跟庐江王也许没仇没怨,可跟他儿子庐陵王有过节啊。

    那王八蛋上次弄副棺材去他张记当铺搞事,最近也开起了当铺和钱庄,公然山寨张记,这是摆明了跟他过不去。

    别人不惹他,他也不想惹别人。

    但如李崇高这样莫名其妙就要怼他的人,他也不会怕事。

    现在有这么个机会,张超当然也要搞事。

    再说了,庐江王父子和他亲家王君廓都是太子一党,张超搞一搞,也是让水更浑。

    “宾王、景仁,交给你们两一个任务,替我写一道奏折,我要为孙伏伽抱不平,同时要弹劾庐江王李瑗。”

    马周和岑文本不由的怔住,你要抱不平你要弹劾,那你自己上奏啊,干嘛要让我们来替你捉刀代笔。

    张超当然不会说他其实对那种奏折文体不太习惯,也怕自己用词出错。所以才会让这两位代笔,不过他公开的理由是他最近要编书还要审稿,太忙。

    理由有些牵强,但好歹还能用。

    马周和岑文本都是有真材实学的人,两人一阵商议,很快就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奏折。这奏折里引用了孙伏伽查证到的证据,为孙伏伽陈情,也同时弹劾庐江王李瑗。

    张超看过之后,非常满意。

    不愧是日后当宰相的名士,果然是满腹经纶啊。

    拿起笔,在奏章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张超就让人送出去了。

    他现在的级别,是可以上奏章的。

    张超本来打算顺便在奏章中谈一下关于科举的事情,最后想想,还是先不谈了。

    “管家!”

    “三郎有何吩咐?”

    “去问下十三娘她们东西都收拾好了没有,明天早上我们回灞上。”

    难得有一次休息时间,张超打算明天全家回灞上张家沟,好些天没回去了,再不回去,家里都要大变样了。

    码字不容易,国庆节哪也没去,天天在家码字。希望兄弟们能支持一下,那些外站看书的兄弟们,你们能来起点订阅一下吗?哪怕是订阅个三块五块的,喝瓶水的钱而已,跪求,拜谢!(未完待续。)

第285章 张家镇(第八更,25000!)

    今天脑子发热,又发回疯,狂更八章,两万五千字!兄弟们,这么给力的更新,你们不给点订阅、月票、打赏支持一下作者吗?

    一隔近月,再回到张家沟,发现这里依然十分热闹。

    白鹿书院,扩建已经完成,在村东一侧圈占了一大片地方,还折了原来的村墙一块,向外扩展了大片。如今新的教室、宿舍、食堂都已经建起,操场也更大。甚至书院里还修建了几个水塔,水井里装上了井车,水塔下立起了筒车,书院也有了自来水。

    一进村子,就能听到书院传来的朗朗读书声。

    张超和马周这两个正副山长不在,书院里还是运行的很好。新的小学教材编好后,白鹿书院是继崇门馆小学后,第二批用上新教材的学生。

    村里的那条中路,如今还已经正式改建了一下,成为了一条集市。那条村路两边,沿屋檐搭了伸出的雨蓬,雨蓬下屋墙边,设了许多个简易的摊位。

    附近的村民们每天可以过来这里赶集,买卖些土产。

    一头,还有张家开设的一间正式的店铺,是一家杂货铺,什么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锅铲锄头,零罗百货,各种都有,大大方便了附近百姓,都不用再去乡上县里。甚至这铺里还有个窗口,可以办理张家沟到长安的寄信以及寄物,这里还卖车票,每天有几趟车往返长安,只要花点钱,就能搭趟顺风车了。

    另外这里还可以存钱,典当,也能借钱,算是张记钱庄、当铺在这里的一个窗口了。本乡的乡民,还能享受优惠。

    “没想到,才一月而已,这里这么热闹了。”

    赶来迎接的郑管家笑着张超解释,如今随着白酒坊、陶器场以及书坊的运营,张家沟的人越来越多了,数家作坊以及学校,还有洗澡沟那边的工地,使得在这里作事生活的人数,已经突破了五千。

    五千人,比一般的乡人口还多。何况这五千人集中在这一块,还都是在做工,做工可不同于普通居住,做工都是能赚不少工钱的,他们辛苦些,但工钱也比较高,相比于普及的农民来说,这些人算是高收入的人群了。

    有钱就有消费,有消费自然就会有市场。

    张家沟村,也已经迅速的在向着张家镇的方向发展。

    普通的村民们也获利不少,比如把空闲的房屋租出去,比如给这些工人们洗衣裳等。

    张超没想到,张家沟都已经出现了服务业了,还甚至有些人家在家里支几张桌子,都开始做些私房菜,给那些想来喝几杯,或者加个餐的人服务。

    ‘前几天还有个商人过来,提出想在这里租栋房子,然后弄些***来,不过被村正他们拒绝了。’

    连伎-女都来了,看来张家沟的热闹确实已经名声在外了。

    “那个商人的要求其实也可以答应,但不能弄到我们村里来,可以给他们离村子有些远的地方租块地,让他们自己盖个房子,或者我们盖个房子租给他们,让他们经营。”

    有些东西,光靠禁也是禁不住的。毕竟这里这么多的工坊,有这么多的工人。这就跟后世那些矿区一样,矿区里的那些洗头房是最多的,因为他们需要比较高。

    “热闹挺好的,不过也要注音一些东西,比如村里得安排巡逻队,白天晚上都得有人巡逻,得加强防火防盗。”

    当初张超坚持把酒坊、酒坛坊、印书坊都建到张家沟来,也正是因为预料到了现在的情况。工坊多,就工人多,赚工钱的工人多,就会带动消费,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有,这一样也是需求。

    甚至还会有青楼、赌坊也会过来。

    只要能控制的好,其实规划好了,是又能增加不少钱的。

    不说别的,人多了,这里的消费力就能吸引周边的乡民来这里交易,让这里形成一个新的市集中心。

    张家沟规划一下,可以建一条商业街出来,可以出租商铺、摊位,光这笔钱就不少了。甚至以后,还能对一些商家收些卫生费治安费什么的,不需多,可积少成多,也不少。

    几千个赚工钱的工人,消费力还是很高的。

    张家大院还是那个样子,家里留下的仆佣们把家里打理的很好,就跟他们刚离开时一样。

    张超刚坐下,就有许多人赶过来拜访。

    有里正有村正,还有书院的老师,作坊的管事们。

    大家来了都先恭喜张超又升官晋爵了。

    “三郎啊,咱们家书坊快要停工了,我正要去京师找你呢。”负责印书坊的是崔莺莺带来的一个陪房,也姓郑,郑昭郑管事。

    “怎么回事?”

    听说印书坊要停工,张超马上皱起了眉头。

    现在张记书坊可是张家的重点产业,不仅仅是印书坊利润很可观,而且印书坊还是维持张超名声的一个好工具啊。

    多少名士大儒,本来有些不服气张超如今红的发紫,想要找张超辩论一下经义,考据一下历史的,结果张超一句你想要印书吗,就把他们给诱惑了。

    他还刚从皇帝那里拿到了把崇文馆版小学教材刊印三万套的大单子呢,一套可是有六个年级十二册,而且还有数门课程呢,虽然每册书印数不多,但加起来可是等于有上千万页的书可印啊。

    随随便便就是数千贯的利润啊,而且书印出来,他张超那就真正的天下皆知了。

    而且他还准备再扩大下书坊,再多招些人,然后把朝廷正准备编的五经正义,以及修的各朝史书的印刷单子也接下来。

    “三郎,纸张和墨供应不上了!”

    郑昭一脸无奈,印书坊确实火爆无比,如今都已经前后招了五批刻字学徒了,其它的制板、印刷、装订等学徒工也招了许多,书坊的人数都突破了两千。

    虽说大多是些学徒,可生产力还是很高的。

    张超那边源源不断的下单子,书坊这边排的也很紧。

    可现在问题不是雕版刻字刻不过来,而是材料不足。印书最重要的两个材料,纸张和墨,同时出现了供应问题。

    原来印的少,还没这问题,可现在印刷单子实在是大,光一个小学教材全印完,就得上千万页,光一听这个数字就够吓人的了。

    原来给张家供应纸张的长安纸坊都无奈的表示供应不了这么多,管事又去联系了京畿其它一些纸坊,可许多纸坊每年的产量也就那么多,而且多数是早就有了买家的,一下子又要增加许多产量,他们也一时提高不了。

    “现在长安的纸价都上涨了两成了,都是我们印书坊四处买纸给买涨价的,但现在我们再加价,也买不到更多的纸了,那些造纸坊的产量都达到上限了,只能等到明年才可能有纸。”

    “墨水也是这样吗?”张超问道,印刷的墨是张家自己加工的,主要是向墨坊买粗烟子,然后再买胶,加油等一起调制。

    “松烟子和胶都供应不过来了。”

    这倒是麻烦了,没有纸没有墨,抢到再多的印书单子也没有用啊。这可不像是雕版,自己多培养一些工人,反正也能刻的出来。可没有纸,没有墨,拿什么印书?

    不能看着那么多的订单压在那里啊,都是钱啊,都是名啊。

    张超还打算要办一坐长安半月谈呢,都在筹划之中了,你现在跟我说缺纸少墨,印刷不了,这不是坑爹吗?

    必须解决。

    “小郑管事,你看看有没有办法我们直接收购几家造纸坊和制墨坊,收购过来后,我们再多招募一些人,扩大生产规模?”

    “回三郎,能开造纸坊和制墨坊的,都不是普通商人,多是些大家族的产业。他们是不会轻易把这些产业出售的,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

    如果能用钱解释的事情,对张三来说都不是事。可如果钱都解决不了,那就有些麻烦了。他还是有些习惯用后世的思维来思考,却忽略了这里是大唐啊。

    你愿意出高价收购,可人家不愿意卖,这有什么办法。

    “那我们自己请匠人来建造纸坊和制墨坊呢?”

    张超知道,在南北朝时,造纸术是有了根本性的发展的,有了大量的造纸作坊出现,也使唤得纸的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让纸真正的成为了文字的载体,取代了简、帛。而制墨也是一样,到了此时,成为了比较成熟的产业。

    “三郎,要想从那些作坊里挖出造纸和制墨的匠人,比直接买他们的作坊还要难的。特别是那些懂得关键技术的匠人,许多往往都是那些家族里的奴仆部曲,想挖都是挖不到的。”

    造纸和制墨虽然如今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但每个掌握着这种产业的家族,都是严守秘密。想靠挖人来另起炉灶,比直接收购别人的作坊更难。

    该死的封建思想,太保守了,怪不得社会难以进步,就是这些人妨碍了啊。

    手里拿着钱,居然收购不到作坊,也挖不到技术人才,这让张超很火大,还不如后世付专利费呢。

    “实在不行,那我们自己建作坊,自己培养工匠。”

    “可是我们没有那技术啊!”

    张超冷笑几声,“不就是造纸和制墨嘛,算不得什么高深的本事,我就会!”

    小郑管事望着张超,一脸不信。(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806/ 第一时间欣赏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唐朝好地主》为转载作品,唐朝好地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唐朝好地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唐朝好地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唐朝好地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唐朝好地主介绍:
张超穿越武德四年,来到长安郊外灞上,成为了老府兵之子,但他却只想做个悠闲的大唐好地主! 交流:二零七八一五七九六(破军营)唐朝好地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唐朝好地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