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唐朝好地主TXT下载唐朝好地主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唐朝好地主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唐朝好地主txt下载     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734章 四十万铁骑南下

    可李超身为宰相,对于草原的局势,了解的可不仅仅是漠南,还有漠北和漠西呢。

    可以说,漠南今年打了一年,其实漠北也没有停过。

    漠北先是铁勒人跟突厥人打,夷男得到大唐的册封,还有各种许诺之后,特别是有大唐‘不法商人悄悄的走火走私’支持后,夷男信心大增,同时也是实力大增。

    夷男很勐,同时也很聪明,他联合铁勒诸部团结起来干突厥人,同时又还知道搞离间分化这些招数,结果就是耿直的漠北三位突厥设,在今年,一面跟铁勒人打,一面不时还要内讧。

    到了秋天的时候,漠北就只剩下了突利的异母同父兄弟欲谷设了,其它郁射设和颉利的儿子,都先后败了。

    颉利的儿子败亡后,直接逃到了李靖的地盘,借道去了襄阳朝见大唐皇帝陛下,同时跟他爹颉利团聚去了。

    而拓设阿史那社尔,这位年轻勇勐的突厥贵族,被夷男和欲谷设联手坑了后,没去漠南找兄长郁射设,而是直接跑去了金山找统叶护。

    阿史那社尔不甘心失败,想要找统叶护这位族亲帮忙找回场子。

    西突厥大汗统叶护非常愿意为这位族人主持正义,于是率领着三十万大军越过金山,杀入漠北。

    本来夷男还很高兴,突厥漠北三设,只剩下了一个欲谷设,实力还大弱,他夷男就要统一漠北。

    结果这个时候阿史那社尔甘当带路党,带着西突厥的统叶护杀回来了。

    阿史那社尔先找上了堂兄欲谷设,二话不说见面就干,打了一个多月,靠着‘叔父’统叶护的兵多势众,阿史那社尔成功把欲谷设打服了。

    欲谷设最后直接带着手下,并入了统叶护和阿史那社尔的队伍,成了光荣的合伙人。

    夷男成了最难受的人。

    一统漠北眼看梦想成真,结果统叶护却来摘了桃子,夷男不服气。当年他也投过西突厥,不过投的是统叶护的大哥射匮可汗,对于统叶护他不太服气。当年就是不服气,所以他带着人背叛了统叶护,转投了颉利可汗。

    现在,统叶护杀过来,当然要收拾夷男这个二五仔。而夷男本就不服气统叶护,现在更不服气。

    于是,开打。

    突利和郁射设在漠南打的难分难解的时候,统叶护带领的西突厥大军和漠北突厥带路党,跟漠北的铁勒联军,也是杀的血流成河。

    就在长孙无忌出兵偷袭郁射设的前点时间,夷男兵败了。

    铁勒联军,没打过突厥联军。

    夷男大败一场,部众死伤无数,然后远循草原北方深处。

    统叶护打赢了,手下也死了不少,但铁勒诸部远散,统叶护觉得非常舒爽,他终于又带着部众回到东方了,当年他祖父达头可汗差点一统东西部,可惜最后功亏一篑,最后连死在哪里都没人知道。

    不容易啊,他终于又回来了。

    这个消息,被大唐的密探第一时间传回了中原。

    李超相信长孙无忌肯定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可是长孙无忌知道这个重大的变化后,没有选择等待朝廷的对应策略,反而是不经禀报朝廷,就来了个先斩后奏,弄出了这个偷袭灭掉郁射设的大新闻来。

    长孙无忌也许是想趁统叶护南来之前,把后套夺取,如此一来,加上李靖驻军的颉利原占的前套,那么阴山以南的东套平原,就都在大唐的控制之内,加上朔方的西套平原,那么大唐和突厥的实际边界线,推到了贺兰山、狼山、阴山一线。

    这可以算是抢占先机,占据高地。

    但是在李超看来,这却是步烂棋。

    这个时候出手,突利会怎么想?

    北有统叶护携漠西数十万铁骑南下,南有大唐突然痛下杀手,突利现在的处境,完全就是绝望之中啊。

    若是长孙无忌不突然出手,也许李超可以利用李思摩的身份,去劝郁射设和突利倒向大唐这边,以对抗统叶护南下。

    毕竟,东西突厥以前也打了几十年,相互之间更仇恨。

    可是现在,长孙无忌一出手,虽然得到了一个后套,但却把突利推到了统叶护那边。而郁射设并没有死,他逃去了北边,他的亲兄弟现在统叶护手下呢,不用问,郁射设也极可能会投统叶护。

    突利和郁射设再加上拓社、欲谷设都先后投了统叶护,这就出大问题了。

    东部突厥一小汗三设,都投了西突厥统叶护,那么统叶护,其实就已经成了东部突厥大草原上的大汗了。

    有突利等一汗三设的号召力,东部突厥草原,瞬间变成了统叶护的。

    大唐虽然占据了阴山以南的东套地区,可却等于完全失去了东部突厥草原。

    最可怕的,还在于大唐亲手把东部的这些突厥贵族推到了统叶护的手里,他们联手,其实力之强,是让人震惊的。

    本来,统叶护南来,这个时候,大唐应当表示大力支持突利和郁射设这些东突厥贵族们,让他们联合起来抵抗统叶护的东侵,甚至到时帮他们劝说铁勒人一起对付统叶护。

    总之,大唐就是那个在幕后玩弄谋略,然后笑着看戏的人。

    可是现在,大唐得了阴山以南的东套平原,却让突厥人统一起来了。

    大唐,得亲自面对一个分裂数十年后,再次统一起来的突厥,两强中间,连点缓冲余地都没有了。

    长孙无忌这不是傻是什么,他不大傻比谁大傻比?

    本来是个裁判,现在却成了拳手。

    “假期看来泡汤了!”李超叹了一声气。

    王玄策听后也脸色大变,“老师,事情不会真到这么严重的地步吧。我们现在支持突利呢,如果我们现在支持突利做东部突厥大汗,甚至让颉利把大汗之位传给他呢?”

    “来不及了。”李超道。

    突利也不是傻子,现在两强的局面已经形成,突利这个时候那点实力,哪还会看不明白形势。一个大汗,也无法让他替大唐抵挡统叶护的。

    除非大唐把原来颉利和郁射设的地盘、人口都给突利,再加一个突厥大汗的名头,也许他会心动。

    但大唐这时怎么可能还把东套平原给突利,给他他也挡不住统叶护。

    而且大唐也不可能把好不容易收复的河套平原,再送给突利的。

    “也许统叶护并不会南下河套,他跟我们关系和睦,还刚和过亲,签署过盟约的。”

    “和约,签署过来就是为了撕毁那一天的。”李超叹气一声。

    换做自己是统叶护,如今兵强马壮,刚打下漠北,漠南又主动来投,这个时候意气风发,难道不会要求中原大唐把最肥沃的河套平原交出来?

    这一年,大唐忙于内务,倒是没能强力插手草原上的事情,以致于让局势失控了。

    “老师,我们现在怎么办?”王玄策急问。

    李超整理了下大衣,然后往外走。

    “现在回家,天大的事情,可今天天也不会塌下来。着急也于事无补,先回家,该干嘛干嘛去。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睡照睡。”

    路过外面的时候,一群官吏们还在高声热议,庆祝长孙相国大破突厥狼崽子,收复了后套平原呢。

    李超只是平静的路过。

    事情已经出了,再去责怪怨恨也没用,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挽救局面。不过也不急于这一时了,先回家吧。

    本来李超还打算好了,要请个长假好好在家陪陪儿女们,崔莺莺又快临盆生产了,李超得在家陪着。

    可哪知道,居然又出了这种事情。

    可叹,那些官吏们还不知道,这次大唐摊上大事了,还在欢唿庆祝呢。

    想想统叶护率领着四十万突厥铁骑南下的局面,李超就不由的头痛,真是不让人省半点心啊。

    出了衙门,骑马走在鱼梁洲的街道上,皇帝移驾驻跸襄阳一年多,这里也已经越发的繁华热闹了。

    曾经是一片农田的鱼梁洲,现在成了一个热闹无比的城市。

    洲上各个城与城之间,有笔直的道路联通各城和码头和通往襄阳的浮桥。而在这些街道两侧,也修起了一排排的商铺。

    这也算是李超的一个手笔,他一直很讨厌把城市修的跟监狱的号仓一样,到处都是高墙隔离,连个商铺都看不到。

    李超的主张下,最后才在各个围城之间的路上两边,修起了房屋,做成了商铺,开起了一家家的店铺。

    这些路边的商铺,热闹无比,但又不会影响到洲上各围城里的安全。同时,热闹的街市,让让洲上的这些官员士兵们的家眷,生活更轻松些。

    同时,朝廷通过出租出售街边的商铺,通过向商铺收税,又新增了不少的收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看着这热闹的街市,李超心中叹气,若是统叶护真的带着几十万铁骑南下,大唐还真不知道能不能挡的住。

    若是挡不住,突厥铁骑南下,那对于刚刚遭受着大灾的北方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的灭顶之灾啊。

    干他妈的长孙无忌,李超忍不住心里骂道,同时又加了一句,干他妈的统叶护!(未完待续。。)

第735章 新太子

    出了衙城之后,沿着第一直街往南走,很快到了渡口。

    渡口旁边就是通往襄阳城东鱼梁坎的浮桥,不过李超近来很喜欢到渡口坐渡船,而不是直接走浮桥。

    渡口很热闹。

    虽然有浮桥通过对岸,但这座桥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走的。出入盘查很严格,得有通行牌才能走。若是无牌,可是会被盘查审问,说不定还要被抓去做几天劳役。

    只有岛上的居民才会有通行牌。

    一般的商民,还是在渡口坐船。渡船有大有小,小的渡船其实就是个竹排,走在上面摇摇晃晃浮浮沉沉,一不小心还会打湿鞋,夏天倒无所谓,可冬天湿了鞋却是个麻烦事。尤其是排子坐不了几个人,载不了多少货。

    大多数人会做渡船,这些船其实没有船舱,就是一个底壳子,上面就是没摭没挡的空处,但这样的船胜在稳。尤其是对于许多不会水的北方旱鸭子来说,坐那摇摇晃晃的排子,简直就是要人命,看着就晕,更别说坐了。

    李超有一艘专门的渡船,船只造的很漂亮,渡口的船只中,这条船是最显眼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是一条帆船。

    一条三桅帆船,能载一百多人,排水量估计得有一千来吨的样子。其实这条船,是李超完全仿照登陆北美的五月花号帆船打造的。

    由襄阳造船厂打造而成,花费了不少时间,认真按数据还原的那条五月花号。建这条船,其实主要还是研究下造船技术,这是条实验船。

    后来李超把这条船当成了自己的渡船,放在鱼梁洲渡口,有时也会坐着这船到汉江上钓鱼。

    这条船,李超就叫他五月花。

    五月花号在这里显得很特别,虽然如今大唐这种帆船也不少了,但帆船造价不菲,因此这些船都是跑海上,基本上都是四海公司的船,在这襄阳,这大帆船可是很少的。

    船员早知道李超这个点到,因此桥板早搭好了,李超直接骑着马上了船甲板。

    “老师。”

    船甲板上,太子承干微笑站在那里。

    又过了一年,年长一岁,如今九月的太子,长的更高了些,嘴唇虽然还没有长出胡子,可个头确实又拔高不少,而且声音也已经在变。

    承干上前几步,为李超牵马。

    走动之时,太子步伐很稳。

    去年坠马,太子养了很久的伤,到现在,终于是彻底的恢复如初了。

    “你今天怎么又跑出来了,李少保没给你布置功课?”李超下马,站在太子面前打量了他几眼,然后笑道。

    一提太子少师李纲,承干就不由的撇嘴。

    东宫二老,太子少师李纲,太子少傅裴矩。

    李纲八十多岁了,裴矩也七十多岁了,这两个是承干的老师,但他们跟李超的教育方法完全不同。

    承干对这两头,是厌恶无比,整天只知道讲些大道理,裴矩还好点,最烦的就是那个李纲,天天照本宣科,然后布置一大堆的功底。

    “老师,我还是喜欢以前跟着老师到处跑的时候,那时候好开心快乐的。”承干说道。

    去年发生了太子坠马事件,虽然后来李超找来虬髯客帮着接好腿,李世民夫妇后来也不再责怪李超。

    但今年后,李世民对太子的看管严格起来了,请来李纲、裴矩做承干的老师,又请来一堆名儒给太子教授功课,还经常安排朝中的大臣、学士轮流给太子讲课。

    也不再许他随意出宫了,李世民也偶尔让李超去给太子讲课,但不再让太子经常去李超府上,更别说常住李超府上,跟着李超到处跑了。

    太子被困在东宫,天天学习这个学习那个。

    偶尔李超过去给他讲课的时候,太子才能拉着李超讲述自己的心事,说自己厌烦这些。但李超也没有办法,以前太子小,李世民觉得太子没教好,让他跟着李超转换下性子。可后来坠马后,李世民改变了态度。

    现在对太子的教导方式,这是按着太子的方式在教,但是有些太早太严格了些。李超也跟李世民说过两次,可李世民并不理会他的意见,后来李世民也就识趣不说了。

    李超看的出太子不开心,但也不好说什么。

    他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太子虽然开心,但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合适的太子教育方式。李超只能算是一个还不错的老师,偶尔开导开导太子,带他玩玩还行。但说到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不够格的。

    李纲虽然号称太子杀手,可人家好歹也是教过几个太子的,经验丰富。

    一个大唐的继承人,一个未来的皇帝,需要接受哪些教育,李超说不好,但肯定需要学很多,李超能够教一些,但教不了所有。

    “你不会又是偷跑出来的吧?”李超问。

    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发生过一回了。有时候,在东宫里学的烦了的承干,就会扔下功课跑出宫来。

    当然,不是翻墙出走。

    现在太子身边有许多侍卫,其中大半都是李世民亲自挑选的人。他们寸步不离太子身边,太子根本不可能甩脱他们。

    不过李世民也知道不能对太子太严苛了,适当的放松也是需要的。只要太子不乱来,侍卫们也不会出手阻拦,会一直跟着。

    承干也很少乱跑,出宫了都会来找李超。

    爷俩聊聊天,有时也钓钓鱼,或者做点手工设计什么的,偶尔搞搞烧烤、野炊,玩够了,天黑之前承干会自己回宫。

    几次之后,李世民也就放心了。

    “老师,襄阳船厂上月又制造了三十条三桅帆船下水,这个月估计也能保持这个产量,如今襄阳船厂,已经差不多稳定一天一天的产能了。”

    一个月三十条三桅大帆船,这是相当惊人的产能。

    但一个襄阳造船厂后面,还有十几家配套的厂家,襄阳船厂,其实就是组装船坞,各个配件在这里集中组装。

    船厂船坞大,工匠工人也多,能同时建造许多条船,这才能了一月三十条船的结果。

    想想后世的荷兰人,在他们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时代,整个荷兰才不过二百来万人口而已,可他们去能建造当时世界上百分之七十吨位的海船了。

    经过一年时间的发展,在原来的造船业底子上,特别是在大量的工匠的基础上,才有了如今襄阳造船厂的辉煌,这可是太子爷参股的产业,还有李相爷在里面呢,这样一家产业,各方面都是一路绿灯,尤其是船厂的造船工匠们,若不是李超和李承干的身份,怎么可能挖来这么多工匠。

    如襄阳船厂这样的造船厂,其实不止一家。在山东登州,在扬州,在杭州,宁波,在福州,在广州,在交州,在越南州,一共还有八家船厂。

    不过那些船厂的规模没有这么大,产量也没有这么高。

    这八家造船厂,既造船,也维修船。

    李超和太子的大航海计划,正在慢慢展开。

    “越南侯刚和真腊人又打了一仗,凭借着我们的三桅风帆战船,还有我们的八牛弩和火油投弹车,干掉了一百多艘真腊战船,击杀五百余人,俘虏一千余呢,真是痛快!”太子承干说到张仲坚前不久刚送来的信中所提之事,依然兴奋不已。

    三桅风帆战船,配上八牛弩和配重式抛石车,特别是用沥青和石油制作的火油弹,在海战中,那真是犀利无比。

    仗着三桅帆船的速度优势,张仲坚与真腊战船交战的时候,就牢记李超教授的一句秘诀,抢占上风,然后利用射程优势,用犀利的火油弹和火油弩枪去射真腊人落后无比的小战船,结果自然是无往而不利。

    真腊人虽然在陆地上最近风头正盛,可要跨过海峡,却攻打珍珠岛上的张仲坚,却屡战屡败。

    一开始还是规模较小,每次损失几条船而已,上次真腊人出动了大小一百多条船,弄的声势挺大,结果还是在张仲坚带领的四海贸易公司的武装商船舰队面前,全军覆没。

    现在张仲坚不但是朝廷的越南侯,而且还是太子和李超的四海公司的合伙人,是公司在南洋地区的代言人。

    因为今年张仲坚组织的船队运回大量粮食到中原,让李世民非常满意,最近都在考虑,要给张仲坚升县公爵位了。

    “老师,咱们今天驾船去演练演练吧?”

    李超的船上有八牛弩和投石车,不多,弩车和一。本来李超船上是不会装这种东西的,这些是重武器,违禁物品。但李承干要装,东西也是他弄来的,因此李超的船上装着八牛弩和投石车,大家都知道,却没有人说什么。

    承干经常要李超带着他驾大帆船出航,还会要求搞搞演习什么的,弄几个假想敌,然后指挥着水手们操纵八牛弩攻城车,对着一处荒岸一通乱砸。

    “今天不行。”

    李超最近很少拒绝承干,因为两人见面的机会少了,他总是会尽量满足他的一些要求。但是今天,李超只是想早点回家。

    “老师好像有心事,出什么事了吗?”

    “殿下来的时候,难道没听到什么好消息?”

    “有啊,我舅父在朔方大捷,破了郁射设,收复了河南地。”承干平静的道。

    李超惊讶,“你好像不是很激动啊。”

    “有什么好激动的,不过是趁着突厥人狗咬狗两败俱伤之时,突然袭击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尤其还主要是靠着李思摩为内应。相比之下,还是老师当年救援陇西,夺取陇南,收复朔方这些仗打的漂亮,每一个都能听的我热血沸腾的。我舅舅这个不值一提,况且那个李思摩还是老师当初在朔方发展的内应呢。”

    李超扑哧一笑。

    “你这种想法要不得,不一定得惊心动魄才好,其实仅凭手段来说,我挺佩服这次魏国公出手的时机和攻击的力度的,当的上稳准狠三个字。但可惜,他却忽略了大局,殿下,突厥人要大举南下了,唐突马上就会有一场天大的仗要打了!”

    “啊?”承干意外的张大着嘴。

    求月票!

    小结:还欠166章。这月到现在更了81章,减去保底46章,加更还债了35章。过年只有几天了,看来过年前还不清了。上个月还了七十多章,这个月还的少了点,实在是临近过年,事情太多了,不过大家放心,欠下的债,我木十三一定会还清的。不还清,我不完本!(未完待续。。)

第736章 李超不出,谁可为帅?

    承干站在五月花号的艉楼船长室里,对着坐在船长宝座上的李超道,“胡逗洲上,我们的船已经装载好了货物,乘着这股信风就要扬帆南下了,这次船队从扬州出发,会直航波斯,中间在杭州、明州、福州、广州、交州、越南州等港停靠补给。”

    说到这些,李承干有些兴奋。

    四海公司成立以来,不过一年时间,就已经成为一家巨兽。拥有大量的股东,资本雄厚,官方背景更深,太子承干和宰相李超这爷俩毫不避讳此事。

    有虬髯客等一批海商们的航线和经验,加之李超提供的三桅大帆船,和航海罗盘等革命性的航海技术的保证,这家公司的海上贸易短短时间做的风声水起。

    大唐丝绸茶叶纸张等出口海外,蔗糖、瓷器做为随船的压舱物,这些唐朝的商品远销东南亚和印度、波斯等地。返回的时候,满载的是黄金、白银、香料、奴隶,在东南亚把奴隶放下,放进各个种植园里,然后装上粮食做为压舱物返回中原东南沿海。

    海上贸易的利润,是相当巨大的。

    以前出海周期长,而且海上翻船的风险大,但现在有了新式帆船,有了罗盘,有了朝廷提供的弩炮等,让航行更安全,运载的货物更多,赚到的利润也自然更高了。

    船多,货充足,乘着季风冬季南下,夏季北上,一去一返,金银如流水一样进来。

    丝绸、茶叶、瓷器、糖、纸,这些都成了大唐对外出口的大头,在海外相当的受欢迎,属于大唐的独家商品,价格能卖到难以想象的高价。

    尤其公司贸易时,都是以黄金白银这些做为结算单位。而在东南亚、印度波斯等地,黄金的价格远比大唐的低的多,用中原的丝绸茶叶等套黄金,然后运回中原,其利润之高,让一直积极参与着公司决策运营的承干,都经常惊叹连连。

    “老师,公司今年业绩如此之好,许多股东都想要分红呢。如今我们公司的股票,可是相当抢手,许多人都想求购,可惜却一股难求。”

    四海公司在大唐算是一个怪物,独眼一家。

    专做海上贸易,但其规模之大,利润之高,却是震惊所有人的。每一个季度,李超都会让四海公司财会部门,做一期财报,向股东们公开季度经营情况。那公布的一个个数字,确实震惊了无数人。

    结果,自然是股东们信心大增,在今年,公司先后三次增发股票,筹集了大量资金,这些筹集的资金都用于造船,建港口、商站这些。

    公司的扩张速度是惊人的,先后筹集的几百万贯都扔进去了,可公司钱发的越多,对公司有兴趣的人就更多。

    许多人都想搭上四海的顺风船。

    但现在公司已经不再轻易的再增发新股了,公司不缺钱。

    那些想入股的都没机会。

    公司的股票是可以转让的,只要持有公司股票就自然成为股东,若是股份多,甚至有当董事。

    因此,不少一开始没能上船的,现在想在市面上收购股份。

    可惜,根本没有人愿意卖。

    开价越来越高,股票价格节节攀升,但卖的人更少了。有些人卖了,然后看着疯涨的四海股票价格,后悔不及。

    四海公司的股票,虽然也是票证,但与后世的股票不同,这个时候可没那么多规则。此时的股票,仅仅就是股权的证明而已。

    股票可以自由买卖,也没有专门的股票市场,更没有人监管。

    不过四海公司的股票,还是有许多引领时代的地方,比如说,持有股票就是公司股东,但股票又分为好几种权利,尤其是四海公司早言明在先,公司并不承诺按期分红派息。

    就算你持有股票,四海公司赚了钱,也不一定就要分红。

    当初立这条,就是为了能够留下更多的利润用以扩张发展公司,而不是赚了钱都分红。

    现在,眼看着公司今年公布的几期财报无比辉煌,许多股东都在想着年底分红了。

    “公司还要建造更多的商船,同时在海外也要建立港口、商站,甚至是雇请佣兵,开拓更多的航线等,这些可都是要花钱的,今年收益确实不少,但我们公司扩张也需要加大规模,因此,今年公司的收益会都再投入进去,甚至我还打算再增发五百万贯的新股。筹集资金,用以公司加快发展。”

    四海公司是李超一手建立的,这家公司他并不只是想赚钱。

    虽然公司确实非常赚钱,但光是赚钱不是目的。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曾经是最早海外殖民的国家之一,跟葡萄牙甚至直接把全世界在教皇的见证下从世界地图上瓜分了。

    西班牙在美洲新世界,挖了无数的白银黄金,让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们富的流油,整个欧洲都争着向他们卖东西。

    可是西班牙辉煌了些年,阔了好长时间,最终国家却没怎么增加,反而最后被欧洲人干翻了。

    为什么?

    因为西班牙人挖了这些黄金白银运回去后,只属于国王和贵族们,百姓没有受益。国王和贵族们有钱了,也没干什么发展西班牙的事情,而只是沉迷于奢侈享受。

    结果西班牙没有变的更强,反而只是物价上涨的惊人,百姓生活更贫苦。相反,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不断向欧洲买买买,那些欧洲国家为西班牙提供各种商品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制造业体系,最终让国家强大起来,英国佬后来把只会享受的西班牙佬打的满地找牙,西班牙无敌舰队惨遭覆灭!

    如果李超利用皇帝和朝廷的支持,拉着太子和一群贵族们建立这家四海公司,只会倒卖丝绸茶叶黄金象牙,大发其财,然后就没了,那他跟西班牙国王有什么区别。

    贸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李超搞海上贸易,确实需要利润,需要很高的利润,赚取大量的财富。

    然后,他就可以有钱把海上贸易推的更远,甚至建立起强大的海上舰队,到东南亚去殖民去开拓。

    钱财只要利用的好,作用是很大的。

    朝廷如果利用好了海上贸易,能获得极大的收益,有了钱,朝廷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少向百姓增加负担。

    说白了,钱是好东西,关键就看会不会用。

    “再增发五百万?那我们公司岂不是资产千万?”承干惊叹,一千万贯的公司啊。

    “一千万?远远不止,我们公司先后发行一千万股,募集的股本就一千万。但公司的价值可不止一千万。你也知道,如今市面上,就算是最普通的丁股,也早比票面价值翻了十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公司的市值起码是发行股本的十倍。况且,只是丁级股就翻了十倍,权限更高的丙股、乙股、甲股更是有价无市。”

    虽然李超也清楚,现在公司股票价格大火,这里面有虚高的存在,但不用置疑,公司现在确实很火,很值钱。

    大唐的权贵富豪们,现在眼睛都盯着这家创造了奇迹的公司呢。

    不过公司大火的另一面,则是公司高速扩张背后的巨大投入。公司赚的钱不少,但投入的更多,真正算下来,公司现在其实是亏损的。当然,这个亏损只是表象,细算下来,投入的钱也是公司资产,公司还是前景极火的。

    身为这样一家巨无霸的幕后掌舵人,李超是很自豪的。

    如果他现在把手里的公司股份分散卖掉,他绝对能成为大唐首富。不过,谁会这样干呢。

    “今年真不分红吗?”李承干有点小失望。

    “你等着用钱?”李超奇怪的问。承干现居东宫,虽然东宫有个小朝廷,但这小朝廷里的人,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人,开支等,也都是由朝廷和李世民负责的。

    承干还有着自己的一些产业,小金库钱可是不少的,李超对承干的家底一清二楚,太子爷可是真的有钱人。

    “就是我本来想等分红了,凑一百万贯给父皇母后。”

    承干这是想向李世民夫妇炫耀一下自己会赚钱,还是真的很有孝心?不过就算公司分红,承干也分不到一百万啊。

    “我想卖掉点股份。”承干没瞒着李超,“我觉得我不太适合留在公司里,我打算以后几年慢慢退出来。”

    李超对承干刮目相看。

    太子真的长大了。

    “你若真要卖,我可以帮你卖,联系下五姓七宗,关陇旧阀还有一些军功新贵们,他们手里有钱,我把股份分开来卖,你手里有公司半成的股份,卖个二三百万贯绝不成问题。”

    大量股份出售,不可能像散股一样卖的那么高。但比以前涨几倍,是肯定的。许多豪门大家族都看上了四海贸易的红火,想插一脚,可惜李超不给机会,现在李超一下子拿出这么多股份来,还是拥有多数决策权的乙等股,相信会抢疯。

    李超不打算自己吃下,也不打算直接让董事会成员吃下。

    公司的兴旺比预料的还火,这个时候适当的再吸纳一批名门豪族进来,对公司长远来说大有好处。而且股票更分散些,也有利于李超继续对公司掌控。

    “老师,如果突厥人真的大举南下,老师你会统兵出战吗?”

    “朝廷能征善战的将领多的是。”李超说道。

    不过局势如此继续恶化,到时可能会很难看。

    李超对于统兵出征不感兴趣,主要还是不想再去争这个功劳。他的地位够高了,没必要,也不应当去争这个统帅之位。

    他相信,只要他不去掌兵,李世民还是对他很信任的。

    看到李超摇头,承干有点失望,“那何人可堪为帅?”(未完待续。。)

第737章 太子监国,李超辅政

    胡逗洲和鱼梁洲一样,是江中沙洲,方圆不过百里。

    只是位置在长江的出海口附近,靠近江北的扬州海陵,有一条横江相隔。以前,这里荒芜偏僻,后来也成为当地豪强们争夺的田地,慢慢的置办了许多田庄。

    但后来,一位阔绰的买家,在扬州官员的带领下,一一拜访了原主,以极优厚的条件,把沙洲上的田庄买了下来。

    其实很多田主不想卖,条件虽优越,可是他们又不缺钱。那沙洲虽然不大,但这些淤积而成的沙洲却很肥沃。地主们在这里种植胡豆,也就是蚕豆,因此才有胡豆洲之名。不过这位买家手眼通天,扬州的刺史都对这个明显管家模样的人毕恭毕敬。

    很快,最后洲上的田都卖出去了。不卖不行,刺史邀请这些人到衙门喝茶,然后那管家直接向大家开门见山的摆出了身份,他是宰相李超的管家,而要买胡豆洲的就是李相国和太子殿下。

    谁还能说什么?

    好在,对方虽然抬出了这两尊大佛,但先前承诺的优厚条件倒是都兑现了,大家也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如今短短一年时间过去,原来满是蚕豆的胡豆洲上,却已经成了一处繁华无比的热闹之处。

    码头、修船厂、货仓,其它几面海岸,则是盐田、盐仓。

    岛上的狼山,还有一大片的房屋,这里集中着客栈、酒楼、茶铺、青楼、赌坊等等热闹场所。

    昔日平静的沙洲,如今却成了海上贸易的一个重要商港。

    胡豆洲就是四海公司的重要商站,从长汉、汉水、运河、淮河等许多河流出来的货物,最后有许多在这里堆集,然后装船。

    四海公司只是一家外贸公司,但这家公司往外销出的货物却是海量的,从海外带回来的货物也是海量,无数的作坊、商人等,都成了这家公司的供应商,大批的商人云集在这里,这这里越发的热闹了。

    胡逗洲,和鱼梁洲一样,成为贞观新朝的两个地方虽小,却极其重要的地方。鱼梁洲是大唐如今的政治中心,而胡豆洲也成为了四海贸易公司最重要的一个商站之一,成为东方长江出海口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连李世民,都知道在扬州和苏常之间的江心,有一个胡豆州,上面的财货堆积如山,金银数之不尽,商人挥汗如雨。

    他也知道这个胡逗洲是四海公司的产业,而四海公司是太子和李超他们的产业,这家公司的参与者众多,连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甚至是房玄龄、杜如晦等等都在里面有一份。

    好在这家公司的账目很公开透明,甚至一开始,就邀请了朝廷的有司在上面设立了办事处。

    户部有官员在那里征税,一年征收到百万贯的税金,多的让李世民都无法拒绝。

    “三百万贯?”

    不过现在太子承干把三百万的李记钱庄存折递给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还是大大震惊了。

    三百万贯,不是三百万钱啊。三百万钱,都足有三千贯了,何况是三百万贯呢。大唐以前一年的商税等收入,都没有这么多。

    就算现在,一年正税之外的税收也不过一千万贯出头,这还是托李超的福弄来的。现在太子一下子递给他三百万贯,李世民如何不惊讶。

    “儿臣把四海钱庄的股份卖了,以后专门学习处理政务。”年轻的太子说道。

    李世民没关注太子说的重点,而是盯着钱去了。

    “四海公司半成股份,就卖了三百万贯?”

    “是的,因为儿臣急着出手,老师帮我卖的。老师说,如果我不是很急着套现,慢点卖,还能起码多卖个五十万贯。”

    李世民听的直吸气,心疼。

    五十万贯啊,他的小金库里都没这么多钱。不过更让他震惊的,还是半成股份居然就值了三百万,那岂不是说,四海公司一成股能值六百万,整个商行能值六千万?

    六千万贯,什么概念,这得是多少钱?

    这家才成立一年的公司,已经这么值钱,富可敌国了?李世民有种冲动,他想下旨把这家公司没收充公。

    六千万贯啊,因为救灾,朝廷没钱,最后还是李超出了办法,发行了债券,一共发行了六期,每期五百万,总共也才三千万。

    这还是好不容易才筹集到的。

    可现在一家成立才一年的公司,就值六千万了。

    李世民很迷茫,这个世道究竟怎么了。

    “对了,四海公司不是你跟李超弄的吗,怎么你才半成股?李超在里面占多少股?”李世民突然想到。

    公司这么值钱,怎么儿子的股份才这么点?

    “老师手里有一成的股,但他的股是多数股权股,一成的股,却有三成的投票权。”

    李世民有些听不明白,这话每个字都懂,怎么连起来却让人迷惑不解。

    “那李超手里的股份是值六百万,还是值一千八百万?”

    “这个不能简单的论的,真要算,其实四海公司是由老师一直掌控着的,而四海公司,不是简单的一千万两千万贯钱这么算价值的,他有更高的价值。”

    李世民长叹一声。

    他突然不想说话。

    他贵为天子,却还整天为钱而操心,可李超都富可敌国了。

    “父皇,我听老师说,突厥要和我们打仗了!”

    李世民皱了皱眉头,“李超真这么说的,还说了什么?”

    “老师说,舅父这次犯了一个大错,机关算尽,结果却一步错而悔了全盘棋。老师说,郁射设必定会去投统叶护,而突利现在也肯定已经投统叶护去了。舅舅夺了后套,但却让整个突厥东西部都归到了统叶护的统领之下。大好局面一朝尽失,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严重的后果,我们不得不在一个我们并不想打,也没准备好的时间里,去打一场大仗。”

    李世民听完之后,沉吟了一会,然后长叹了一声气。

    长孙无忌的捷报是今天来的,接到捷报的时候,他一开始还真是高兴了一会,但顶多高兴了一刻钟,然后他就想到了突厥,想到了突利、统叶护,想到了一个不愿意去想,但已必定局的可怕局面。

    大唐本来想在幕后挑拨操纵着突厥人内乱大战,结果一不小心,却让统叶护东进,把东部突厥诸部都收归麾下了。

    “李超的大局观还是这么的准,什么都瞒不过他。可叹这次无忌真是失了手,夷男和突厥漠北三设争赢了,结果却让统叶护摘了桃子。无忌的出手,又正好逼的突利他们倒向了统叶护。这难道是天意?”

    年轻的太子却不以为然的道,“是舅舅太想立功,也是舅舅独挡一面能力的不足。在一个关键的时候,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错误,一个致命的错误啊。”李世民身经百战,早已经推算出了后面的局势。突利肯定投统叶护,而统叶护也必然南下。

    统叶护起码会提出要收走前套和后套地区。

    而就算是这样的要求,李世民也根本不可能答应。

    不答应,就得战。

    “太子,如果让你来做决定,现在的局势,你选择怎么做?”李世民突然问太子。

    “唯有一战!”

    听到太子这个回答,李世民很欣慰,可又很担忧。

    “可北方的大灾还刚过去,我们元气大伤。这个时侯,我们的实力并不足以跟刚统一起来的突厥决战。尤其是阴山之下,那里是大草原,眼下又是秋高马肥之际,天时地利,都对突厥有利。”

    做为皇帝,必须得对自己的朝廷实力有一个清醒的认知,盲目的自信,那叫自负。

    统叶护起码能动员四十万骑兵,而大唐却难以迅速动员四十万府兵。就算动员的起,现在的情况,也承担不起后勤供应。

    再说了,在河套这样的平原地形,跟几十万突厥铁骑决战,这是脑子进水的人才会想的到的事情。

    “父皇,我们可以诱敌深入,预先选好战场,在我们选好的战场和突厥人交战。”

    “诱敌深入?深入到哪?”李世民追问。

    “最好是能诱他们深入到长城以内。”

    “长城以内。”李世民眉头皱的更紧了,现在大唐的北方边界已经推到了阴山一线,如果要诱突厥人到长城以内,把决战之地选在长城以内地区,这可是有相当遥远的距离。最重要的是,长城可是北方的屏障,如果主动放弃长城关防,放几十万突厥骑兵进来后,还能控制的住局势,能把突厥人击败并赶回长城之外吗?

    可千万不能一不小心,弄巧成拙,变成了引狼入室,那可就悔之不急了。

    “这个想法,是李超的?”

    承干很大方的点头,“父皇,我觉得如今,只有请老师挂帅,才有可能转危为安。老师一听说河套大捷的消息,立马就骂起了舅舅,他对北方局势之了解,无人可及。况且,老师还是位长胜将军,带兵打仗,可是从未曾有过一败,还最擅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有他出马,包准马到成功,旗开得胜!”

    李世民并不意外承干推荐李超挂帅,其实他之前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李超。

    然后才想到李靖、李绩、秦琼、尉迟恭等将领。

    “其实朕想御驾亲征!”李世民对儿子说道。

    “儿臣反对。”不料,承干毫不犹豫的反对了他的想法。

    “你觉得李超带兵打仗的本事比朕更强?”李世民不满意儿子胳膊肘往外拐,是真有点生气。他十六岁起兵,李超那个时候还在当个小沙弥呢。

    “陛下是皇帝,一国之君,而不是将帅,统兵征战,不应当是你做的。就好比儿臣是太子,就不适合参与一家商行经营一样。儿臣都能明白的道理,陛下不应当不明白。”

    被太子如此说,李世民有点没面子,又感觉很欣慰,太子真是越来越成熟了。

    “虽然你小子有吃里扒外的嫌疑,但这话朕觉得很不错。好,朕就听你的,不御驾亲征了。”

    承干露出笑容,“那陛下答应让老师挂帅出征了?”

    “这个还容朕考虑一二,其实朕原本真打算御驾亲征,然后留你监国,让李超辅政的。”(未完待续。。)

第738章 剑履上殿

    李超回到家,洗净手,围上围裙,杀了一只老鸭,刚要给崔莺莺炖个老鸭煲补补身子,结果王内侍来了,皇帝有请。

    李超蹲在地上给老鸭拔毛,杀鸭子之前,李超给老鸭灌了点黄酒,此时鸭子皮泛红,毛比较好拔。不过这是只老鸭,此时也不是换毛的时候,因此鸭身上都是硬毛,没多少小绒毛,处理起来要轻松的多,若是碰到鸭子换毛时,一身的细小绒毛,那吃只鸭子才叫受累。

    “让我先把这只鸭做了可好?”李超笑着道,跟王内侍也是老熟人了。

    身为从三品高位的内侍监,王内侍监一般在宫里被人称为太监。

    太监,这可不是没卵子就能叫的,在大唐,能叫监的,地位都很高。

    大唐有九寺五监,从太府寺中分出的少府监,内寺省改为的长秋监,国子学改为的国子监,将作寺改为的将作监,还有都水监,共称五监,加上太府省等九寺,合称九寺五监,加上三省六部十二卫,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

    内侍省原叫长秋寺,后改长秋监,再到现在又改为了内侍省。

    一般说大唐中枢为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十二卫,但其实朝廷总共有六省,除尚书、中书、门下这三省外,还有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

    尚书中书门下这三省权责最重,是真正的朝廷中枢。而秘书殿中内侍三省,则实际上是相当于内侍机构。

    比如秘书省,就主要负责的是皇家的图书典籍馆藏,还负责些文字工作。

    殿中省负责的皇帝生活话事,所属有尚食局、尚药局、尚衣局、尚舍局、尚乘局、尚辇局六局。

    内侍省过去叫内侍寺、长秋寺等,同样有六局,负责管理宫廷内部事务,这里面多数是太监管事,其属六局,曰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

    内侍省有监二人,少监二人,有时为区别少监,也称监为太监。

    其余的四监,监内主官也称为大监、监正,唯独内侍监的长官,独称太监。因此,太监跟此时的相公一样,那是专属称唿,代表着特别的职位。

    相公,专称宰相,太监,专称内侍省从三品的监。

    “相公好有兴致,要亲自下厨做汤。”王太监笑呵呵的道,在李超面前,他从来不会摆他那宫廷宦官之首的架子。

    “夫人突然想喝老鸭汤,还非要我亲自煨的,有什么办法。”李超笑笑,继续拔毛。灌过酒的鸭子毛很好拔,噗噗噗的大片白毛被拔了下来。

    王太监把手里的拂尘往肩上一掸,掀起袍脚掖到腰带中,也蹲了下来,跟着李超一起拔毛。

    王太监看到李超把拔下来的毛还小心的放到一边,“这毛还留着有用?”

    “当然有用啊,一看太监你就是没经过民间疾苦。这鸭毛鸡毛可是好东西,鸡毛可以做成鸡毛掸子,掸灰最好用,大公鸡的毛还能装饰帽子呢。至于鸭毛,鸭毛是好东西啊,外面的硬毛,可以做笔,写字也挺好用的,简单便宜。这里面的毛呢,可以做鸭绒被,鸭绒被可是相当舒适的,一只鸭子身上也弄不了多少鸭绒,但若是集少成多,做成一麻鸭绒被或者鸭绒服,那可是相当暖和的。”

    集市上有专门收鸡毛鸭毛和鸡胗里那层黄皮子的商人,还有些下乡的货郎,也是收这些的,还有乌龟王八壳,牛黄狗宝,那都是好东西,留起来,能换针头线脑什么的。若是遇到狗宝牛黄,那还能小发笔财呢。

    养三年以上的鸭子,炖汤喝是最美味和最补的。

    李超知道许多种鸭子的做法,炖老鸭汤、烤鸭、板鸭、腊鸭、风干熏鸭等等,不过老婆要吃老鸭汤,李超当然就做老鸭汤。

    “我还是觉得烤鸭好吃,那鸭皮烤的酥脆,拿那面皮夹点萝卜丝等一卷,沾点酱,那真是一绝。李记烤鸭味道尤其正宗,我每次出宫,都要带一只回去。”王太监笑着说道。

    “那是,你吃的那种肯定是最贵的,用的都是从岭南运来的荔枝树和甘蔗渣烤的,又香又甜,那烤鸭的火候、配料,甚至是配菜、酱料,连面饼的做法,都全是我亲手传过去的,岂能差?”

    等盆里的热水变凉了,这鸭毛也拔干净了。

    李超把鸭子洗净,拿去剖膛破肚,把鸭子切斩开,然后取来砂锅,加上其它的汤料包一起放进锅里。

    吩咐好秋月盯着火。

    “先大火烧开下,然后转小火慢炖,不要揭盖,起码得炖上两个时辰的。”

    交待完,洗好手,李超去换上了紫袍玉带梁冠,腰间还插上一把玉具剑。

    “王太监,走吧。”

    王太监虽然是一个宦官,但马术不错,骑着一匹大马很稳。他以前就是秦王府的老人,据说还曾跟李世民一起打过仗,算是个很了不得的太监。

    “李相公似乎知道陛下相召之意?”

    李超当然知道,不就是要打仗了吗。长孙无忌失了下手,现在朝廷得趁在统叶护还没杀过来之前,先商议下对策。

    估计李世民还是想打的。

    一路聊着天,上了鱼梁洲,进入了宫城。入宫门的时候,李超下马,解剑,步行入宫。

    虽然已经位列宰相,当朝第三,但李超还没有得到带剑上朝的荣耀。

    皇帝的宫禁之中,安全防卫相当森严,连一般的侍卫都没刀剑,只有千牛卫才能持千牛刀,和御弓御剑。至于其它的侍卫,只能持班刀班剑。

    所谓班刀班剑,其实只是一把上漆的木头刀剑。李超曾经看过史书,记载在晚唐时期,宫中发生过数次兵变,有一次就有人宫变,结果冲到里面之后,却找不到武器,只好拿着刀木头的班刀追着皇帝砍,结果没砍死,宫变失败。

    正因为宫禁森严,所以想带剑入宫,得是特许。

    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剑履上殿。

    能够直接带剑入宫上殿,还可以不用脱鞋。正常正殿,都要在殿门口脱掉鞋子,然后只穿着袜子入殿,在殿中木地板上直接跪坐。

    而如果能得到特许,就可以剑履上殿,穿着鞋佩着剑见皇帝,其它人则剑得留在宫门外,殿外脱鞋。

    一般来说,能获得剑履上殿的,都是那种权臣,是极得尊重的老臣。比如说是先皇留下的辅政大臣,什么德高望重几朝元老的三公三师什么的。

    如曹操,当年就是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入朝不趋,指的是正常情况下大臣上朝时,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得小步跑着,不趋,就不用跑。

    赞拜不名,就是臣子朝拜帝王时,一边上会有赞礼的人,不直唿其姓名,只称官职,正常的人是要念名字的。

    当然,还有宫中乘马,或宫中乘辇,这几样都是对老臣、重臣们的特别礼遇。

    如今李超官职很高,但也没到德高望重,年老体弱的地步,因此他入宫,没有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以及宫中乘马、宫中坐辇这几样特别礼遇。

    宫门口解了剑,还得出示自己的通行牌,连王内侍都要经过这套程序。

    进去之后,两人都加快步伐,虽不是跑,但也是疾步了。好在这里不是长安,宫内也没那么大,一会时间就到了。

    李世民在御书房召见,李超在殿外老实的脱了鞋,只身着一双布袜入殿。

    他觉得其实可以弄些拖鞋啊,夏天木屐,冬天布拖,甚至是毛线鞋,不都挺好的嘛。不过再想想,这时好多官员得跪坐,穿着鞋子倒不如不穿方便。

    想着这些东西,李超见到了李世民。

    其实李超天天见皇帝,有时一天得见好几趟。

    只不过今天,李超觉得李世民对他似乎有点客气了。

    皇帝突然变的客气了,这不是什么好兆头啊。李超总觉得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心。

    “刚说给你放几天假,好好休息一下,结果又把你从家里召进宫,劳累你了,坐。”李世民笑着对李超道,又招手,让宫人给李超倒茶。

    “乌龙茶,朕知道你喜欢喝这茶。”

    生长在绝壁之上的乌龙茶,可是相当难得的一个茶种。在武夷山上都很少,这两年李超让人移栽、培育,弄出了不少乌龙茶园。但给李世民喝的,却是那些生长在绝壁之上,拥有百年以上,甚至是千年树龄的古茶树,这些茶树数量很少,不过几百棵,李超称他们为茶树王。

    一年就采那么点茶叶,李超自己都留不了多少,李世民这里倒是占了大头,其它交好的各家里这个一斤那个两斤的,也就分光了。

    李超不客气的看着那个宫人,用还是从他家学来的功夫茶手艺给他沏茶。

    “文远啊,你说统叶护真的会南下吗?”

    李世民开门见山,直接问道。听太子一席话,让李世民清楚,在对付突厥这个问题上,李超依然是那个最明白的人。

    “会。”李超也很直接的回答。(未完待续。。)

第739章 求和

    李世民抓了抓自己的胡子,唇上两撇小胡子很油光,不过修饰的很短。听到李超那毫不犹豫的确定,他手上一用力,不小心拔下来一根胡须。

    痛的他雌牙裂嘴。

    “能谈吗?”李世民忧心忡忡。他继位之初,就已经派使臣去西域跟统叶护和亲结盟,以前关系挺不错的。统叶护又是上贺表,又是派使团,还送了不少的牛马骆驼来。

    可现在,统叶护却突然之间就成了大唐的头号敌人了。

    “帝国的边疆是靠将士们的刀剑捍卫的,王朝的安危,也不是靠谈判桌上谈来的。没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我们去谈判,只会被视为软弱求降,只会越发的助长敌人的野心。”

    李世民叹声气,往后靠在椅背上。

    “那么说,我们真的只能刀兵相见,跟他们开打了?”

    “这一战,避无可避,我们不打,他们只会越发当我们软弱可欺,更不会理会我们的和平之意。唯有先战,还必须战胜,才可能让他们回到谈判桌上来。”

    对于与突厥之间如今的局势,李超确实看的是挺远的。去年李世民继位之初,突厥人就想南下了。后来大唐维持住了和平态势,没打起来。

    但过了两年,突厥人还是打来了,只不过当初想打大唐的颉利可汗,现在成了李世民的坐上宾。如今要打来的,却是两年前大唐用来对付颉利的漠西盟友统叶护可汗。

    这时移事势,局势变化之快,真是让人难以预料。

    但两年后,北方敌人的实力反而更强了,相反,大唐过了两年,地盘是大多了。但经了北方这次几十年一遇的大灾后,大唐国库空虚,眼下正处于极虚弱阶段,打一场边境小范围战争还行,如果打全面战争,底气不足。

    李世民现在很想硬一把,可是他知道底气不足。

    李超给他的那账本上,还全是一页页的红字呢。

    没粮没钱,拿什么打仗?中原的灾都还没过去,现在北方怎么打。

    “文远,真不能跟统叶护好好谈谈?”李世民犹豫了下,一咬牙,“如果统叶护愿意谈,朕可以先把定襄给他。”

    李超倒有点意外,居然肯妥协。

    “陛下之意是要把代北送给统叶护了?”

    李世民点头。

    自己知道自家底细,虽然朝廷在北方边境上驻有不少兵马,将帅也都精锐,但朝廷去无法支撑他们打一场大仗。

    李超依然摇头。

    乌龙茶泡好,李超端着小小的紫砂茶杯吹了吹,慢饮一口,果然还是这茶树王的茶叶味道最好。

    “陛下,我们此时把代北送给统叶护,也满足不了他的。他刚刚击败了铁勒、并了东部突厥诸部,如今兵强马壮,正是得意之时,他岂会满足这点?我们这个时候开这样的条件求和,只会让他越发的贪婪。”

    “那把河套也送给统叶护呢?”李世民又问。

    “我是说暂时。”

    他看到李超望着他,有些无奈道。

    河套平原,是李超、李靖、李绩、长孙无忌他们一起辛苦打下来的,好不容易收复的,现在要送出去,他也是万般不愿意啊。但是不愿意又如何,打又打不动,起码今年是万万打不了的。

    现在李世民只希望统叶护能够收下河套之后,胃口满足,这样大唐能拖到明年或者后年,等恢复后,再次北上,跟统叶护好好算算旧账。

    “陛下,臣以为,咱们可以跟突厥人谈,但我们自己得清楚,要做好打仗的准备,做好打硬仗大仗的准备。”

    和谈当然可以,不过这个可以做为一个手段,去骗骗突厥人,管他骗不骗的到,先试试,起码拖拖时间也好啊,万一骗到了呢。

    但骗突厥人可以,不能把自己也给骗了,要真一心相信和谈能成,这不是一厢情愿的傻吗。

    “打仗,可朝廷没钱,赤字三千万。”李世民向李超摊手。

    李超喝着茶不说话,他当然知道朝廷没钱,他现在可是管着户部呢,朝廷的钱袋子都拎在他手里,甚至朝廷能欠三千万,还得多亏李超呢。不是李超,弄出来的国债,李世民到哪欠三千万去。

    现在李世民却对他说没钱,这话里好像别有深意啊。

    “文远,能不能再发点债券?”

    “陛下想发多少?”李超反问。

    李世民端起茶喝了一口,最上品的乌龙茶,稀罕无比的茶王树的茶叶,李世民却如同牛饮一样一口喝尽,根本没心思细品。“如果真跟统叶护打起来,怎么也得三千万贯吧。”

    大唐府兵制没错,府兵自备装备也没错,但一场动员起码在三十万人的大战,那差不多得动员大唐五六成的兵力,动员这么多士兵,需要耗费的粮草军械等等,那是相当巨大的。何况,要维持这样一场大战,支撑那么多的士兵作战,还得动员极多的民夫。

    这样规模的战役,李世民都头痛,起码得分成好几个大军团,组成多个战役军团,在多个战线开战,这才能指挥的过来。

    超过十万人以上的战役,基本上都不会是在一个地方交战,而是分成多个战区,由无数个小战役组成的,以这个时代的通讯能力,其实都是靠那些名将们分别指挥的。

    没有谁能一下子把整个战役统领的过来。

    真要跟统叶护打,那整个北方边境都是战场,从河西到陇右,从朔方到关中,再到河东、河北,那么漫长的几千里战线,李世民不缺能战的大将。

    李靖李绩李超秦琼尉迟恭柴绍等一大群名将呢,一人统领一路,这不成问题。

    大唐也有这么多兵,可关键还是后勤粮饷这些难。

    李世民按动员三十万士兵来算,三千万军费,都是最低标准了。

    打仗打仗,打的就是钱。

    粮草、军械,以及赏赐、抚恤等,各种各样的花费,是相当恐怖的。

    “陛下,我们最多只能出动十万以内兵马,超过这个数字,不用打,我们自己就崩溃了。”李超很不客气的对李世民道。

    正常情况下,都无法支撑十万以上的大军团作战,更别说三十万了。兵有,但还是那句话,后勤粮饷这些支撑不起。

    “三千万弄不到吗?”

    “三千万贯?臣无能为力,只有请陛下换户部尚书了!”

    “你若是弄不到钱,那满朝之中,再无一人可行了。”李世民倒也直接,说到弄钱,确实没有人比李超更厉害了。

    “陛下,朝廷今年收税收了一千二百余万贯,还发行了三千万债券,说句不好听的,这已经不止是寅吃卯粮了,咱们把未来五年的税款,等于提前支用了。现在再发?也没有人敢买了。”

    之前朝廷发行的这些债券,也不完全是百姓自愿认买的,李超自己虽然一家就买了一百万贯的债券,但他知道其实许多富户都是被地方官员半劝半强迫的,基本上跟分任务一样,直接定了指标,按富户们的家产,下了购买的任务。

    一年买了好几次,光是买,不见利息这些的,谁愿意。

    如果说隔个一两年来一次,大家还能理解,毕竟今年大灾,但前面发了三千万,后面又要发,真当印债券不要成本啊。

    “那能凑到多少?”

    “顶多三五百万,再多真的不行。”

    三五百万,这点钱哪够打一场大仗?

    “文远,那能不能借?”

    借?李超打量皇帝,这是想借钱?找谁借?不可能再找富户们借吧,上次借了粮,刚用国债的钱兑付了白条,然后其实又欠了富户们国债的本息呢。

    现在再借,前债都没还,再借可就难了。

    “朕听说四海公司财力雄厚,赢利不少,股票价格大增,市值很高。朕打算向四海公司借点钱,你看可以吗?”

    李超无语。

    简直是目瞪口呆。

    这简直是乱来啊。

    李世民看着李超的脸色不好,便又道,“朕拿四海公司里朝廷的那两成股份跟你借,太子半成股卖了三百万,朝廷两成股,抵押借个一千五百万如何?”

    李超心说你不如去抢,朝廷那两成股本来就是李超白送给朝廷的。况且,太子那股是拥有多股决策权的股,朝廷那个是没决策权只有分红的股,价值岂能一样。

    再说了,你只是抵押出借,又不是卖。

    哪里有借款数还超过抵押物本身价值的,你这样的借钱法,谁想愿意借,有多少借多少。

    李超觉得不能惯李世民的臭毛病。

    “陛下,这不妥。”

    李世民不满的瞪了李超一眼,“那你有何办法可以弄到一大笔钱?”

    弄钱,李超还真是有办法,只是以前有些办法他不想拿出来而已。

    “陛下,臣这里倒是有个不算太好的办法,可以先筹笔钱救急之用。”

    “哦,快说,是什么好办法。”

    李超叹声气,“这其实不是什么好办法,这个口子若是一开,只怕以后会很麻烦的。”

    李世民现在哪里顾的了这些,他只想弄钱打仗,不打钱,如何开战?到时统叶护打进来,那损失就更大了!(未完待续。。)

第740章 无盐则无国

    大年三十了,祝大家合家团圆,除夕快乐!

    李世民穷疯了。

    穷到自己都奇怪,他爹当皇帝,不也当的挺好。那个时候,还年年战争,地盘还没这么大呢。

    思来想去,李世民觉得自己对百姓太好了。

    动不动就免税减赋,天下遭灾,这以前常有的事情,就算是在开皇盛世时也常有,可那个时候朝廷也没有如他一样这般救济百姓,百姓遇灾青黄不接逃荒要饭,很平常的事情。就连隋文帝杨坚,不也常带着文武百官去洛阳,那个时候,跟在皇帝后面的,是关中数十万百姓,拖家带口,携老扶幼。

    其实,如果李世民跟杨坚,或者跟他爹一样,不这么刚硬,那么这次的事情,也不会这么穷疯一样四处找钱。

    他刚刚甚至都在盘算着,是不是跟李超借钱。

    李超财大势粗,都是李世民羡慕的不得了的。

    当皇帝,好心累。

    还是他爹那种方式好,跟关陇贵族共治天下就好,至于其它的,哪管这么多。俸禄只发京官的,外地官员不发俸禄。朝廷衙门也不发办事经费,让他们自己放贷,用公廨钱收息就好。

    权贵们的爵位也多是虚封,别的地方多给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赚就好。

    府兵也不发饷,打仗的津贴也少。

    总之,朝廷尽量减少财政开支。

    遇到突厥人势强,那就跟他们妥协退让一下,送钱财女子,和亲称臣纳贡,不必急于一时,非要与他们硬拼啊。

    可到了李世民这里,他新政处处改革,可越改革花的钱越多。

    面对突厥的咄咄逼人,又不肯称臣纳贡,不肯坐看他们侵袭边境。

    李世民想找李超借钱,可惜李超没这个觉悟。

    “快说,你有何妙计可筹款?”

    只要李超能弄到钱,李世民倒也不在乎这钱是从李超手里弄来的,还是其它人那里弄来的,反正他现在就需要钱。

    李超打量着李世民,不到三十岁。

    今年确切点说应当是二十八了,高大,还很英武,就是有点憔悴。贞观元年,李世民很拼命,心里有股气,一直提着,就是为了证明他坐天下,会比李渊强。

    这是个太逼迫自己的皇帝,很多地方和杨广很相像。杨广刚继位那几年,也是大力改革,然后天下臣民称赞,大业初年,那是比开皇晚年要开明强盛的多。

    只可惜,杨广一生太过顺利,遇到重挫之后,就自暴自弃了。李世民很多地方他和表叔杨广相似,可李世民夺位之路却一直很辛苦,加之早先是从武的,因此李世民可比杨广坚韧的多。

    当年征西秦霸王的那场大败,没有打倒李世民。军中的磨砺,让李世民无疑有着更坚韧的品质。

    这也许就是他最终成为了千古明君,而杨广却被无数人称为昏君的原因吧。

    李世民想要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比建成强,甚至比李渊强,比杨广、比杨坚都强,他想做秦皇汉武这样的皇帝,李超愿意辅佐他。

    李世民要钱,李超也一直在帮他弄钱。

    现在朝廷欠了三千贯的国债情况下,李世民还想要跟突厥人硬刚,要打一场,而不是想着割地赔款,和亲纳贡这些,李超也很感动。

    “陛下,如果是三千万贯以内,臣有办法筹款。但这些钱不是凭空得来的,这些钱是民之财富,不管用什么方法收上来,这其实都是在损耗国力,损耗国威、皇权。”

    李世民点头。

    他当然知道这些,就跟之前向富人和买粮食,发行债券这些一样,他很清楚这些事情的本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隋末大乱,天下最终归于唐,有许多原因,其中唐维护了各方的利益,这是关键的一点。如果朝廷一直只顾着搜刮天下财富,最终会有人揭竿而起的,就如隋朝,再强盛的大隋,一旦爆发起来,也就轰然倒塌。

    “说说你的办法,朕考虑考虑!”

    李超有很多种办法筹钱,但每一种都不是没有代价的。

    比如开战争捐,向天下富人募捐,那是最低级的手段,那是真正的强征暴敛,会引得无数人怨恨。

    也可以加饷,让天下丁口加战争税,就如同明末的三饷,但史证明,明末的三饷设计之初,虽然听起来百姓负担不大,但在实际的征收过程中,这些加饷,却都摊派转移到了极少数的贫穷百姓身上,因此最后三饷也成为压跨明王朝的一根重要稻草。

    按照征税的本质来讲,其实应当是向财富最多的人征更多的税,向财富少的百姓少征税,这样就能从最少的羊身上拔出最多的羊毛,然后听到最少的羊叫。

    只不过,这里面也含有许多诀窍,简单的征税方法,会让人反对怨恨。

    “陛下,盐!”

    李世民盯着李超,听到这个盐字,眉头皱了皱。

    “盐?”

    朝廷已经在两年前对盐实行了专卖政策,一个盐,已经为朝廷每年增加了百万贯盐税,这个税收,让李世民是非常满意的。这可是以前没有的税收,现在白增了百万。

    但盐税这两年基本上是一年百万贯左右,如何弄到三千万贯?

    “难道盐要涨价加税?”李世民问,他以前听李超讲过,盐税这东西,其实本质上就是一项人头税,因为人人要吃盐,往盐里征税,那么最终每个百姓都要为盐税付钱,但朝廷却不需要向所有百姓征税,只需要向盐商征税就好,盐商通过提高盐价,再相当于向百姓收了税。

    如此一来,朝廷没有直接向百姓征盐税,只向少数盐商征税,税收了,却不用那么费心费力。

    用李超对他说过的话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流转税。

    李世民现在只想知道,要如何在原来百万贯的盐税上,增加到三千万贯。

    “陛下,盐税可以涨点,但我们涨不到三千万贯,因此,我们的钱虽出在盐上,但却还需要更多的方法策略。”

    李世民忍不住又捏起了小胡子,他想不通,如何能做到。

    “请借用文房四宝!”李超道。(未完待续。。)

第741章 盐债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内侍取来纸笔墨砚。

    拿起笔,李超在那益州进贡的黄麻纸上先写下一个大字盐。

    李世民看着那个字,撇撇嘴,忍住笑。李超的毛笔字,好几年了,依然还是这么丑,相比他的鹅毛笔字和铅笔字、钢笔字,要差的远了。

    “陛下,盐这东西,其实本身来说并不稀奇,沿海可以直接煮海晒盐,内地也有盐池盐湖,在山南巴蜀等地,还可以打盐井煮矿盐,虽然内地的盐池、盐矿取盐没有沿海的方便,但总的来说,其实盐的成本并不高,开采、运销,这几个环节控制的好,盐的成本那是远低于种粮的。”

    “种粮还要受季节天时影响,采盐晒盐虽也受季节天时影响,但受的影响却小的多。而且人吃盐,可不比吃粮。一丁正常一年得吃数石粮,可有十斤盐却是足够。”

    隋朝和武德时,朝廷并不管控盐,允私人制盐贩销,因此盐在之前其实是很便宜的,一斤盐不过一斤粮价,百姓没有说吃不起盐的。顶多就是在一些运输不便的地方,盐贵一些,那是受限于运输的成本,而非其它。

    可就是这么小小的一个盐,在中唐以后,却成为朝廷收入中的大项,到了宋代,盐税甚至都达到了三千万贯以上,明清之时,盐税也是朝廷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明清之时,天下最有钱的商人,就是盐商。

    现在朝廷对盐的政策还比较简单,就是允许商人承包盐场等,办个证就行。然后产出来的盐要售卖,需要先向朝廷交笔税,税也不算多。

    李超现在准备在盐上做文章,增加朝廷的收入。

    “我们可以改变盐的生产和运输、销售的方式。把盐控制的更严格!”

    “如何改变?”

    “民制、官收,然后商运、商销。”

    把几个环节分开,不让商人们搞一条龙,加强控制。对于各地的盐场,依然是得申请审批,发放牌照,对于无牌的盐场,要坚决打击取缔,发现一个查一个。

    把产盐的任务,交给商人百姓们,允许他们办牌登记后经营生产,但得由朝廷监管。他们生产的盐,不得私售,必须一斤不少的全部售给朝廷。

    盐由朝廷统购统销。

    当然,朝廷收了盐,并不直接自己去销售。

    还有一点,就是商人承包盐场,得办牌,而盐牌得有限制,允许盐牌世代持有,也可以转让,但盐牌的牌照必须得贵。这就跟后世明清时盐商们一样,他们要卖盐,不但得有盐引,还得有盐窝,这个盐窝,其实就是经营资格,很值钱。

    一个盐牌,朝廷就能马上征收到一大笔钱。

    以后,每年还可以对盐牌进行年审什么的,也能小收一笔。

    再其次,就算办了盐牌,盐场每年也要按他们的产量,征收一笔营业税。

    “还有呢?”李世民听的眼睛大亮。

    “朝廷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盐务衙门,负责天下的盐务,各地设立分衙,主管盐务。盐场的盐产出后,要由朝廷统一收购,存入各地的盐仓之中,然后统一调配到大的盐仓之中。这时,朝廷可以向天下的商人们招标,让他们来朝廷手里购买盐引。”

    “盐引?”

    刚刚听了一个盐牌,现在又来一个盐引,李世民表示不太明白。

    “盐牌是盐场取得制盐资格的凭证,而盐引呢,就是取盐凭证。”

    盐引可是一个厉害的东西,最开始,他只是一种凭证,盐商想贩盐,就必须先向官府购得盐引,每引一号,分前后两卷,盖印后从中间分成两份,后卷给商人,称为引纸,前卷存根,称为引根。

    商人要买盐,得先向朝廷购买盐引,有了盐引,才能到盐仓去领盐,然后自己运销。运输和售卖的时候,都要有盐引,以备官府查验,如果没有盐引,那就算是私盐,得没收和处罚私盐贩。

    “陛下,盐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朝廷的盐和引是分开的,一边交钱卖引,一边收引取盐,盐引钱和盐仓里盐分开管理,避免出现**等问题,更好监管。同时,朝廷卖盐引的时候,直接在盐引中加征盐税,这样每引盐引售出,朝廷就已经直接把盐税也给征收了。”

    李世民听的不住捻胡子,确实是这个意思啊。

    “这样就能筹得三千万贯?”

    “当然不能。”李超很直接的回答,光是如此,哪可能弄到这么多钱。

    关键得是组合。

    李世民依然不解,他的头脑,对于这种太复杂的东西,尤其是数字游戏的东西,总是有点跟不上。

    后世的盐引,其实可不仅仅是一个买盐凭证这么简单,他还是一种债券。

    朝代,盐引就没有那么老实的实发的,基本上都会超发。

    也就是说,可能大唐现在有三千万百姓,按平均一人十斤盐需求来算,一年可能需要三亿斤盐,如果一引盐百斤,那么就是市场一年需要三百万引盐。、

    三百万引盐,交给盐商们,这是正好的。

    但朝廷卖了盐引就有钱,为了钱,于是就超发。

    市场只需要三百万引盐,朝廷却发了一千万引盐,商人们交钱买了盐引,交了盐税,然后去盐仓领盐,结果发现,盐仓没有那么多盐,或者是领了盐,可市场饱和,卖不出去。

    多数情况下,盐场的盐产量也是有限制的,跟不上朝廷发盐引的量,于是乎,更普遍的情况是,盐商们拿了盐引,可却得在盐仓排队领盐,就跟滥发官帽子,官员得侯缺是一个道理。

    有盐引,没盐。

    这时的盐引,其实就相当于一种盐债了,是一种债券的性质。

    超发的数量,如果控制的好,其实也大有益处,但如果超发过多,那么盐市场就会混乱,必然产生**现象。

    不过现在朝廷最需要的是钱,因此李超才提出了盐牌和盐引。

    盐政细说下来,很复杂,比如开中法、纲盐法、票盐法等等,有划分区域销售的,也有不限地界销售的。

    李超不打算搞划区销售,而是只要有盐引就能销售,至于卖不卖的出去,全凭市场和商人的能力。朝廷只管收盐和统销,至于具体的全销这些,盈亏这些是统统不管的。

    因此李超的这个盐政,其实类似于清朝盐务改革后的票盐制度。

    “一引盐百斤,一年需要三百万引吗?朝廷每引盐定价多少?”

    盐该定什么价?

    这是个细节,李超觉得可以召宰相们一起商议。(未完待续。。)

第742章 统购统销

    祝大家新年快乐!

    一斤盐定多少钱,朝廷又要超发多少盐引?

    李世民直接让人去宣旨,把诸位宰相也召入宫中,询问他们的意见。

    此时是傍晚时分,宰相们都下值回家了,正准备吃晚饭,接到皇帝的谕旨,没人跟李超一样还要拖三等四,都是急急进宫。

    房玄龄杜如晦在宫门口遇见,一起下马入宫,一边疾步小跑,还一边疑惑,难道是突厥人已经打过来了?

    等进了宫,李世民却说起了盐。

    一位中书令一位侍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急急忙忙把宰相召见宫,就为谈盐?

    “无盐税则将无大唐矣!”

    李世民开口,就说出了一句震住两位宰相的话,等其它宰相们到来,李世民又说了一遍,大家都为这话震的不轻。

    无盐税无大唐?

    可盐税一年才百万贯而已啊?

    接着李世民自然是把盐税改革的事情说了一遍,什么盐牌盐引盐债超发民产官收商销等等,一连串的新名词,其实都是刚刚在李超这里现学的而已,但现卖的结果不错。

    房玄龄直接望向李超,目光里意思很明显,这肯定又是你弄来的名堂吧,李超微笑。

    “我觉得可以超发,需求三百万引,直接发一千万引。每引就定价三贯好了!”高士廉听完了前因后果后,觉得盐引这是个不错的办法,既然皇帝说需要三千万贯,那就简单点来。

    一引是一百斤,卖三千钱,那就是每斤三十文钱。

    “太贵了,早几年,一斤盐不过十文钱,就算这两年涨了点,也没这么多的。”杨恭仁觉得这个价格高了,一斤盐三十文钱,这还只是官府统销的价格,下面还有分销零售呢,到时价格得是多少,百姓还吃不吃盐了?

    那定多少合适?

    大家开始讨论起来。

    定价这个东西并不容易,得综合考量,既要考虑百姓承受能力,又要考虑朝廷的筹款,还要考虑盐商和盐户们的利益。

    有人提议,干脆朝廷自己经营盐场,自己卖盐,这样所有环节的利益都由朝廷得了。

    不过这种外行的话一说出来,李超立即就反对了。

    朝廷是管理者,监督者,不是经营者。

    真要朝廷来做,未必就比商人做更强,就好比一个简单的道理,朝廷做,那是大锅饭,积极性等未必高,而且会带来一个很大的管理成本问题。

    李超坚持强调,要走民制商收商销的这个路子,不能改变。

    “盐价问题,我觉得可以分区定价。”

    见大家争个不停,李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不拿点干货出来,估计没准的宰相们争半天也争不出什么来。

    “我认为,我们可以把大唐分为北方、东南、剑南和广南四大盐区。”

    李超说把大唐分成四个盐区,而且不是东南西北,而是北方、东南、剑南、广南四区,也是有原因的。

    如今大唐的北方,主要行销的都是解盐、河东盐、东北盐,既河北和河南东的海盐。

    如果按盐的种类来说,有池盐和海盐之分,如果按加工,又可以分为颗盐和末盐。颗盐就是没有加工炼制的粗盐,末盐就是加工过的细盐。一般来说,颗盐比细盐便宜,海盐比池盐便宜。

    北方食用的盐中,河东解池的盐产销最多,价格最高,其次是河东北部盐池的盐。东北盐则以海盐量大便宜闻名,不过海盐也有个缺点,就是在东北沿海,往北方内陆运输成本高。不比解池的盐,就靠近黄河,处于关中、河东、黄河的中心,距离河北也近。

    李超记得,中唐之时最初搞盐专卖,是食盐一斤十钱,然后加税百文,到了晚唐时期,盐价更贵,因此导致无数私盐贩子铤而走险,最后晚唐的那些叛军首领,黄巢、王仙芝、王建等等枭雄,几乎都是私盐贩子出身。

    十文一斤的盐,以唐时的物价算不上太贵,但十倍盐价的税,就非常之高了。

    李超记得北宋时盐也挺贵,北方盐价一般是四五十文一斤,盐有多个等级,但大抵就是四五十钱一斤。

    而在蜀中,却因为盐多地狭,朝廷为了保证盐利,因此把盐价定的很高,每斤盐四百文,直接就是北方地区盐价的十倍。

    宋太宗至道年间,朝廷统一规定:“凡颗盐、末盐皆以五斤为斗。颗盐卖价,每斤自四十四至三十四钱,有三等。末盐卖价,每斤自四十七至八钱,有三十一等。”

    后来,朝廷下召令蜀中盐价减半,此后一直维持每斤盐二百钱的高价。

    就北方地区来说,解盐的差别不大,质量较好,海盐差别多,档次多。当时河东北部的地方,多用河东本州或汾州的盐池盐,由于这些盐池的盐质量差,当时官府向盐民收购的盐价才每斤六至八文,向民户卖出的价格却是三十六文,转手就赚五六倍的利润。

    而李超划出的东南盐区,指的是淮南、江西、江东、山南几道,这些地方所有物都是东南沿海的盐,宋代时价格比北方区略微低点。

    宋代时,东南的百姓要用三斗多的稻子,才能买一斤盐,可见盐价也很高。

    广南,其实也就是岭南,岭南地区的盐价就要便宜的多,那边产盐多,因此盐价低,比东南贱数倍,宋时盐按五斤一斗算,广南盐价一斤约合十文而已。

    在宋代,可以说,不同地区,盐的产量不同,盐价也不同。

    最便宜的是岭南等地,一斤不过十文左右,然后是北方地区,一斤盐四十余文,再次是东南地区,一斤盐五十余斤,最贵的是蜀中,一斤盐得要二百钱。

    “每斤盐收购价,统一五文如何?”

    李超提了一个官方收盐的标准。

    虽然各地盐价不同,但李超觉得,目前来说,还是直接订个统一的收购价较好些。

    杜如晦摇头。

    “以前盐户们不需要盐牌,纳课也不多,盐价低些卖给盐商,也依然有利可图。但如果我们要弄这些盐牌,还要向他们征营业税等,那么每斤五文收购价,就有些偏低了。应当提高些价格,要不然,谁愿意制盐?”

    如今各种物价不稳,粮食也确实难订。

    大年三十,木子依然给大家码字了,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未完待续。。)

第743章 六道兵马元帅

    古有斗米斤盐之说,一斗米买一斤盐,正常年仅,可能一斗米仅二十钱,但现在一斗粮起码二百钱,因此这个价格不好拿捏。

    “现在物价确实贵,不如这样,暂定三百斤为一引,每引十千钱。给盐户的收购价,则为每引两千钱?”李超想了想道。

    一引三百斤,收购价两千,那就是每斤大约七文钱不到,比刚才说的五文钱一斤要涨了近两文,这可是近百分之四十的涨幅,不能说少。

    大家于是都在心里算账。

    一引三百斤,官方统收价是一引两贯钱,而卖给盐商是一引十贯钱,一进一出,官府一引赚八贯。

    一年百姓起码需求一百万引盐,那就是能赚八百万贯。如果超发个两三倍,那就是能一下子筹得两千万贯左右的盐款。

    这还没算从盐户和盐商那里征的营业税,估计还能收不少。

    哪怕不到三千万,可也是两千万贯啊,想想都让人激动了。

    “一引十千,官销价每斤就是三十三文余了,盐商还要加价,那盐价岂不得四五十文一斤?如果推行此法,只怕百姓受苦许多。”房玄龄忧心道。

    “我觉得不应当分区,如果分区,那么官销价格必然不同,到时朝廷要不要对盐商实行划区销售?如果划区,如何保证盐商们不相互跨界销售?朝廷各区的收购价、销售价是否要调整?这样一来,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我提议,还是统购统销,所有的盐统一价,每引两千钱收购,统一价出售,每引十千钱。”

    李世时这个时候突然打断了房玄龄的话,问,“盐税呢,怎么收?”

    宰相们一个个都不吭声。

    其实大家刚才说的统销每引三百斤售十千钱,意思就是里面已经包括了税了,这样平均一斤三十三文多点钱,不便宜了。

    可现在李世民突然问一句盐税,明显意思是对这个价格不满意。

    李世民不满意的原因很简单,照这个方案,朝廷最多能募集两千万贯钱,这还是要超发几倍盐引的情况下。

    李超低着头不想说话。

    都说北宋盐价高,但据宋史通货志记载,盐引每张,领盐116-5斤,价六贯。

    北宋中期一年也就产盐三亿多斤,正常情况下,一年盐税一千多万贯。

    现在李超他们打算超发点,加上盐价高点,一年弄两千万贯,结果李世民还不满足。

    真是有点人心不足蛇吞象了。

    “朕觉得三十三文一斤盐太便宜了,现在斗米都二百文钱了。都说斗米斤盐,要不我们就盐米价来?”

    李世民这话一出,宰相们脸色都变了。

    斗米斤盐,那是说的正常年月,如今是饥荒年月啊,这粮价都上天了,那是非常不正常的时候,怎么能按这个时候的米价呢?

    不过李世民执意要加价。

    最后大家也是有些无奈了。

    李超觉得可以做点让步,统销价每斤四十文,三百斤就是十二贯,除去成本两千,还剩十贯。朝廷发行一百万引盐引,就能得利一千万贯。如果超发一倍,就是两千万。

    “超发太多,也是后患无穷,不如干脆多涨的价。”

    “这样吧,统购还是每引两千,统销每引十二千,再加上一倍的税吧,给盐商每引二十四千,再超发一倍。”

    李超马上在心里得出了一个数字,按李世民这种弄法。

    一引盐利十贯,税十二贯,成本几乎可以不计。正常卖一百万引,那就是两千二百万,如果超发一倍,那就是四千四百万贯了。

    这真的是能发财啊。

    问题是,这样搞,盐价可就涨的不是一丁半点了。

    盐商们拿到的批发价都是每斤六十六文多了,怎么也得加价卖吧,一斤卖个七十文肯定不止,估计得七十多文一斤了,要是朝廷再征他们的营业税,估计他们也会把这部分转到百姓头上,最终一斤盐估计得八十文钱。

    那是最少。

    从一斤十文,到一斤八十文,暴涨七倍。

    百姓会如何想?

    李超说涨的太多,突然涨这么多,怕是百姓有怨言。

    可这次李世民并不听劝谏,认为如今国难当头,朝廷之前为百姓倾国救济,如今北方胡虏威胁,朝廷必须全力抵御。

    所谓取之于民,也是用之于民,这些钱收上来,也并非他拿支享受了。

    这话说出来,李超也有点无法再劝。

    李世民说的也有点道理。

    至于盐价涨了,细算下来,一户如果吃盐四五十斤一年,那一年原本买盐钱四五百文,而现在却得三四千钱。

    涨的很高。

    可李世民也说了,如今物价涨的厉害,一斗米都二百钱了,一石米两千钱。一斤盐卖六七十文,并不算高。

    李超想想中唐改革盐法,直接在盐价上加十倍的盐税的事情,想想后世明清时的高盐价,也知道,这其实是发展的必然。

    朝廷需要钱,总能找到办法的。

    不过李超依然还是觉得涨的太突然太高了。

    “陛下,其实我还有一个后续计划,刚才还没来的及说。”

    “是什么,说来听听?”

    李超本来不想说这个的,这个时候也只好说出来了。

    “臣以为,朝廷可以把盐业这块,成立一个公司。”

    “公司?”李世民皱眉。公司,不就是商行的另一个称唿吗,朝廷办商行,前所未有的事情啊。

    “是这样的,朝廷成立一家公司,但属于朝廷控制的。朝廷可以发行股票,然后向商民出售,以此募集股本。比如说,朝廷第一次发行新股,可以多募集些股金,比如说,募集个一千万贯两千万贯。”

    “就如四海贸易公司一样?”李世民早知道了四海公司股票圈钱的厉害,人家商行的股东,那可是得年年分红派息的。四海公司的股票倒好,有各种不同等级,许多人手里的股票,根本没有决策权。

    而且公司也不承诺会年年会红派息,意思他们想分就分不想分你手里的股票就暂时不能分。虽然拥有股票就是股东,可这种股东,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若是朝廷也把弄一个唐盐公司,发行股票,拿出个一两成股份来,发行股票募集股金,然后把这个钱拿给朝廷做战争之用,不也挺好的。

    把唐盐公司募集的股金挪用到朝廷打仗,李世民觉得天经地义,唐盐公司那是朝廷的啊。

    至于给股东们分红派息,等以后有钱了再说。

    “这个办法不错。”李世民很满意。

    “陛下,那是不是可以考虑暂时先不要涨这么高的盐价?”

    李世民想了想,“文远你这是为民请命吗?那就统购还是两千,统销十二千,税三千。”

    这样一来,一斤盐官方批发价就是五十文了,盐商分销零售估计在六十文以内。一斤减了十几文钱。

    李超还不太满意,可李世民已经一挥手。

    “好了,此事就这样说定了,先印一百万引,再超发一百万,然后尽快组建这个唐盐公司,再拿出一成股份来发行,募集一千万股金。”

    李世民算了算,一百万盐引,就是一千五百万贯,除去二百万本钱,还得一千三百万盐利,超发一倍,那就成了二千六百万,再发行一千万盐股,那就是三千六百万了。

    嗯,这么多钱,足够跟突厥人开干了。

    “好了,现在钱的事情已经解决了,我们还是来商议一下,如何对付统叶护,对抗突厥白眼狼们吧!”

    李世民甩甩衣袖,凑到了地图前。

    最新的消息,突利小可汗果然已经投奔了统叶护。

    对他来说,统叶护虽是西突厥大汗,可当年西突厥也是突厥王族出去开拓西域的一支,投奔他,总好比投奔大唐的好。事到如今,突利哪不明白他被大唐摆了一道。

    因此他宁愿投奔统叶护,也不投唐。

    而漠北的铁勒人,跟统叶护的上一战中,元气大伤,现在北逃的远远的。

    大唐现在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统叶护马上就来了,这一战不可避免。

    “让唐俭出使漠北,看能不能先拖住统叶护段时间,给他送点金帛珠宝。跟他谈条件,不管统叶护现在提出什么条件,我们都可以暂时先假装答应他。”

    李世民虽然决定了要开打,但越是如此,他越加小心。李超说的对,统叶护如今兵强马壮,正是得洋之时,不能硬刚,得想点办法智取。

    宇文士及提出,应当再派人去联络下薛延陀的夷男。

    “夷男兵败北循,找他有什么用?”

    “夷男虽败,但草原上的战争都是差不多,就算败,也不会一下子败光,只要收拾下兵马,夷男的实力并没太大损失。关键是他有没有再战的勇气,只要我们大唐联络他,表明要与统叶护开战的决心和态度,相信夷男肯定会出兵配合我们的。有夷男在漠北,能替我们牵制统叶护不少兵力。”

    宇文士及这番话说的李超是刮目相看,想不到这个老头,居然也有如此厉害的一面。

    李世民点头,觉得这个时候多个帮手总是好的。

    不过他还是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朕准备调长孙无忌回来,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不适合继续留在朔方。”说到这里,他目光在众宰相中扫过,最后停留在李超的面上。

    “文远,朕选你挂帅,由你来指挥这次北方之战,你可敢应?”

    李超没有什么惊喜激动,淡淡的道,“臣举荐卫国公李靖,老当益壮,大器晚成,用兵如神,可以为帅。”

    李世民摇头,“朕将河东委给李靖了。”

    “那臣再举荐英国公李绩,李绩将军善谋多策,用兵了得,可以为帅。”

    “朕将河北交给李绩了。”

    “那臣”

    “太子一力举荐你为帅,朕思虑良久,也觉得你是此次挂帅最佳人选。你也莫要推辞,此是朝廷用人之时,不是给你封官赏赐,不用推来推去!你就说应还是不应?”

    话已经如此,李超就是不想应也得应了。

    “臣领旨,但有一要求,臣向陛下借两位武神同行。”

    “你要叔宝和敬德二将为副?没问题,朕不但把二将派给你,而且还会下令,让李靖李绩柴绍诸道大都督统统都受你节制,听你调派。朕对你只有一个要求,打赢这战!”

    节制河西、陇右、关内、朔方、河东、河北六道兵马元帅,这可是皇帝极大的信任了,李超觉得肩头很重。

    “臣定不辱使命,请陛下和太子殿下放心!”(未完待续。。)

第744章 捡肥皂

    昨天喝酒半醉,没能码字,向大家道个歉啊。今天大年初二,祝大家鸡年大吉,万事如意。

    议事结束,李世民留下李超。

    “新修一个汤池,虽不如长安骊山的汤池,但也还不错。天一冷,总感觉身上的旧伤发作,泡一泡要好的多。”

    汤池就是温泉,只不过唐人喜欢称为汤。

    李世民十六岁开始起兵,打了十年仗,身经百战,也经常冲锋陷阵,身上的伤病不少。虽然不如秦琼那样脱了衣服浑身是疤痕,流过的血都有好几石,但也伤不少。一到变天的时候,旧伤就会发作。

    这种旧伤发作,是最难受的,能让李世民这样一个不到三十岁的青壮男子,也萎靡不振。这个时候,泡泡温泉,会好受的多。

    汤池就在鱼梁洲上,不是真正的天然温泉,而是一个人工温泉,说白点,就是个澡堂子。

    地方不大,但装饰的还很大气,只是一进去,李超就发现,这根本就是仿照襄阳城李家的室内温泉而修建的。

    形状、大小,甚至里面的配套设施都一样。

    也有大池有小池,还有桑拿屋和淋浴室,甚至有专门的搓澡工,也有按摩技师。甚至外面有个休息室,那里还有茶饮点心。

    李超对于李世民这种嫖窃行为很不耻,这可是李家的东西,李世民居然直接仿了一个。

    进去,有宫人过来帮忙先更衣。

    进到更衣室,先换上一套浴袍,先淋了一遍。

    “相国请来!”

    宫人挺年轻的,不是非常漂亮,但胜在年轻,加上身上的衣饰等也非一般普通百姓可比,因此算的上是非常不错了,有几分地主小姐的感觉,但在李超这种后世来人的审美里,这也顶多就是个非常朴素的丫头。

    其实后世的姑娘,随便一个放到这时代来,都能算的上是中上之姿。但不是后世的基因就如何好,而是老话说的好,没有丑姑娘只有懒姑娘。只要装扮装扮,以后世的化妆品的质量和化妆的技术,再加上穿衣搭配、发型等,每个姑娘都会非常漂亮水灵。

    后世的姑娘营养好,个子都较高,加上很少从事体力劳动,因此都长的皮肤白腻。营养好,身材一般都较高挑,凹凸有致。

    一白摭十丑。

    发型也非常重要,加上穿衣搭配,每个妹子都会比较独特。

    不像这个时代的女子,富贵人家的还好,普通人家的姑娘,多数长的较黑,没有显出个性的发型服饰,又缺少化妆品和化妆的技术,就显得一个个非常普通。

    还有一点,后世的姑娘哪个没读书,信息时代,见多识广,因此姑娘们开放、自信。

    这就好比后来的韩棒和朝棒,同一个民族,但因为一个开放了一个后来封闭了,结果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两边的女人却有如天壤之别。普通的北朝姑娘,个个好似村姑。而南朝的女人,却一个个透露着时尚魅力。

    李超在唐朝,就好像是从北上广,来到了大山里。

    哪怕是李世民皇宫里的宫女,除了一个年轻之外,其实根本没什么可吸引他的。

    宫人带着李超到了一个汤池,里面没有人。

    李超便解了浴袍,下了池子。

    水温刚好,稍稍有些烫,烫的人浑身舒爽。

    正舒爽间,李世民进来了。

    也穿着件浴袍,站在池边,直接就把袍子解了。

    刹那间,李超觉得辣到眼睛了。

    千古一帝,脱光了之后,也好普通。

    年轻的皇帝,居然也有点小肚楠。

    肤色很黑,有点古铜色感觉,身子很壮。

    但不是后世健身房里出来的那种壮,没有那种什么体脂非常变态的少,倒有点类似于摔跤手那种,皮糙肉厚,身上的肌肉不是很特别的贲起,可很壮实。

    小肚子上也没有八块分明的腹肌,没有马甲线人鱼线这些鬼,但看的出确实很壮。

    更引李超注意的是,李世民的身上果然有许多疤痕,衣服一脱,很明显。

    皇帝的龙根也好普通啊。

    李超最后往那里瞄了一眼,然后低头看了看自己兄弟,笑了。李世民年纪比自己大两岁,可这身材其实以后世标准看,还没李超的好。

    起码李超天天练习,毕竟注意塑身,因此这个人鱼线是有的,八块腹肌也是有的,两块大胸肌也很分明,李超的体脂就较少,显得身上的肌肉特别有型。

    比起李世民的那种结实,李超的看着更分明些。

    “皇帝缺少一个割包皮手术啊。”李超心里暗笑。论兄弟,皇帝的兄弟还不如李超,这点让李超非常得意。

    李世民还以为李超在看他身上的疤痕呢,马上有些显摆似的道,“这些都是朕征战天下的记录。”

    李超在对面点头,“陛下说的有理,将士身上的每块疤痕,都是他的军功章。”

    “这话说的好,朕喜欢听。”然后李世民打量着李超,李超比起他来,要白净的多,白的跟块河北邢窖的白瓷片一样。而且身体很匀称,肌肉很分明。只是在李世民看来,李超这身材未免单薄了一点。

    那腰太细了,跟个女人腰似的,男人的腰,那是力量的源泉啊,腰得粗,得皮实,还得厚,这样才能有力。

    想隋朝时的大将军王世积,那可是腰带十围。

    一围,讲的是拇指和食指张开,一围指三寸或五寸之说。一般来说,十围相当于一米多点。

    古人讲究男人身材伟岸,有个标准就是身高一丈、腰带十围,眉广一尺,这样的才算是大丈夫。

    用这种标准来看李超的身材,就显得单薄了点了,肌肉确实分明,可单薄啊。那个腰,太细了,扁平扁平的。

    而且李超身上太光滑了,一带疤痕都看不到。

    要不是身上的肌肉突起,那真是比许多女人还白净了。

    “文远也数次统兵上阵,身上却无一寸疤痕,倒也是奇数了。”李世民笑道。

    “我本非习武出身,武艺一般,上阵打仗,也都是赶鸭子上架,基本上是将兵,而不是冲锋。我身为一军之主,若是要我冲锋陷阵了,那就未免是到了最危急之时了。”

    李世民趟过来,在李超旁边坐下,靠在池沿。

    “所以说,你不算武将,只能说是帅,一个文帅,儒帅。”

    对此,李超倒没什么意见,管你怎么称唿。

    “朕带兵打仗,有时也会经常冲锋犯险,但你不会,你对于自己的身份把握的很清楚,不逾界乱来。朕很欣赏你这一点,一般人很难做到,连李靖李世绩,这两位可以独当一面的将帅,都经常会率部冲锋在前。更别提秦叔宝和尉迟恭了,那两位,每战先登,更是勇勐无比。”

    “臣很清楚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武艺只是三脚猫功夫而已,当然不会去做冲锋陷阵的傻事。”

    “是啊,所以朕这次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让你来做为北伐元帅,节制六路兵马。”

    在刚才的会议上,李世民已经宣布,授封李超为北伐元帅,节制六道兵马,同时担任中路军和朔方道的主将。

    因为涉及整个北方数千里防线,因此其实整个北方兵马,是分成几个战区来的。

    整个北方六个道的兵马为这次的战区,其中又分为左中右三路,李超为六道的总帅,又兼任中路主将,同时也是朔方道大都督。

    其它各路、道,都受李超节制,不过这个节制,也就是大体的方向听李超的布置,实际上,也还是由各道大都督自己指挥的。要不然,以这个时候的通讯能力,根本无法由李超这个主帅,直接指挥几千里战线上的六道兵马。

    “两年前,朕做好了准备,把兵马交由你来北伐突厥。只是,那一次最后没打成,你提议先和,我们与突厥也因此相安无事了两年。这两年时间,对于大唐来说,确实赢得了许多发展的机会,若不是这次北方大灾,哎。”说到这里,李世民很郁闷,好不容易休养两年,北方一场特大灾难,让大唐的底子又光了。

    “这次朕只能给你十万兵马,你能打赢这一战吗?”

    大唐有兵,可李世民无法把兵都给李超,兵调多了,后勤跟不上,不打就会自乱。十万人马,这是皇帝和宰相们商议后的结果。

    供应十万兵马出战,已经是当下的极限了。

    “陛下,臣只有一个请求,既然委臣以重任,授为主帅,那么就不要再干涉前线战情,不论如何,要相信臣。”

    统兵打仗,李超倒不怕,毕竟他又不是一人去打,手下有着最彪悍的那群开唐将帅,和精锐的初唐府兵们。

    李超最怕的,还是朝令夕改,万一李世民跟蒋公一样,喜欢在后遥控指挥,那才是最危险的。

    “朕相信你。”李世民沉默了一会,最后还是点头。

    浇了点水到身上,李世民笑道,“帮朕搓个背吧。”

    李超愣了下,不是有专门的搓澡工吗?

    “把那块香皂递给朕一下。”

    李超一哆嗦,让我捡香皂?

    香皂递过去,李世民自己涂了起来,一边道,“文远啊,还有件事情,虽然你献了盐牌盐引盐股之策,能为朝廷募集军饷,只不过这些钱一时间也收不上来,朕打算先向李记钱庄借钱周转一下,待那边盐引、盐股发卖之后,再把钱还给钱庄,你看如何?”

    李超听了心里一阵轻松,原来今天叫我来泡温泉只是想找我周转点钱啊,我当是什么大事呢。

    还好,不是真的让我来捡肥皂的。

    如果李世民敢提出那种要求,拼死也不会答应的,李超胡思乱想。

    “文远,你看如何?”李世民没听到李超回答,扭头问。

    “你放心,朕给钱庄算利息的,你给个最低利息的优惠既可。”

    李超接过李世民递过来的香皂,给李世民的背上打香皂,点头应承,“没问题的!”(未完待续。。)

第745章 九等户税

    “再用力一点。”

    李世民趴在池沿,一边享受着李超为他搓背,一面还不停的要求增加点力气。李超手下加力,用劲的搓,手上缠着毛巾,卖力的搓。在他的用力搓动下,李世民背上搓下一条条小泥条。

    那些疤痕处,也开始显露出一些特别的暗红色,与周边的皮肉颜色不同。

    李超的外公以前是个剃头匠。

    那时的剃头匠可不是后世的理发师,他外公打小拜师学艺,在师父家做学徒,吃住在师傅家,也跟师父家的长工一样的做事,从六岁一直做到快二十岁才出师。学艺多师,本事也确实学了不少,不仅仅是学理发,理发修面修脚都会,而且还会正骨推拿,甚至还会配一些蛇药和伤药。

    这个伤药,不是普通的外伤,而是指暗伤。比如身上有个较重的淤伤之类的,这种伤很多就算当时很快好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好。一旦遇变天,这暗伤就会发作。外公就有一个传下来的方子,一种末药,配上黄酒慢煨,一半用于外擦按摩,一半内服。

    他就看过几次外公给人治暗伤,擦点药酒,让病人喝一点,然后再帮他推拿伤处,含口药酒,按几下喷一口酒,那块伤处,就能渐渐显形,甚至连当初弄伤时的形状都会显出来。比如有的人被石头砸了等,推拿之后,就会显出形状。

    用那个方子,配上他的推拿之法,许多陈年老伤,都会消除。

    后来的理发师们虽然煎的头发越来越潮,但那些剃头匠们的传统手艺,却都慢慢丢失了。别说推拿正骨,就连个落枕都不会治了。

    “陛下,其实你这伤,用盐浴效果更好,若再加上药酒推拿加上内服调理,很多陈年内伤,都有去除。”

    李世民扭头,惊讶的问,“盐浴?用盐沐浴?”

    “把盐炒热,倒在一个干池子里,脱光衣服躺在那里,用热盐把人埋起来,只留一个头。”

    这其实就是盐敷,一般只是开一袋盐炒热后,敷脚或者敷腰等,能治不少病。有条件,直接炒更多盐,把身体都埋起来,这效果自然是更强的。

    后来,许多温泉都有这个项目。

    温热的盐把人埋起来,躺着睡个觉,再洗个澡,顿时能立人全身舒爽。

    “回头我让人试试。”李世民道,“不过你这搓澡的手法不错,按的很舒服,就是力气稍小了点。”

    李超翻翻白眼,这可不是普通的搓澡,他是用上了外公那里学到的推拿之法啊,那可是疗伤法,本来还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后来风气开放了,外公才教了他一点。

    “陛下,经常游泳,多泡泡澡,对身体是大有好处的。”

    “嗯,朕还是觉得这搓澡最舒服。”

    搓澡本也是按摩推拿一种,这有活络经血的作用,对身体当然是大有好处的。

    “文远啊,如今贞观元年都快过去了,可朕整天却疲于应付,忙的心力交悴,却还是一副烂摊子。那天朕却见太上皇,太上皇提到朝廷的三千万贯赤字,语气中满是讽刺。太上皇当国五年,草创大唐,那时更艰苦,可朝廷也没欠下这么多债。朕当国不过二年,却欠下三千万贯,哎,朕心头难安啊。”

    “朝廷确实有赤字,但朝廷这两年办的事情更多。北方三十年一遇大灾,可饿死百姓却不足万。陛下当国不过二年,但朝廷的户籍人口却已经增加了一千余万,尤其是课丁,增加了二百万余丁口,陛下,这可是相当于朝廷的课丁人数翻倍啊。”

    李世民听了这话,脸上稍好看一些。

    是啊,原来朝廷一千余万人口,结果只有二百来万课丁。而现在朝廷有三千余万人口,课丁数达到了六百余万,这已经是天大的增长了。

    国力强盛与否,与户籍人口极为相关,尤其是这朝廷的课丁数,更为重要。

    “三千余万人口,课丁六百万,五比一,依然还是有些低啊。”李世民道。

    大唐户籍上的人口,并不全是课丁。只有中男、丁男才会服役纳税,中男以下的和六十以上的老人,是不服役纳课的。同时,女子也是不服役纳课的。

    再一个,府兵不纳课,奴隶不纳课,那些贱籍的工匠乐工等也是不纳课的,还有官僚勋戚也不纳课。

    再有一个,就是那些服色役的人,也不纳课。

    色役,就是各种有名目的职役和徭役,担任某种色役的人可以免课,或免除正役、兵役、杂徭,因此充投色役,成为那些官僚、豪强之家逃避正役杂徭的一种手段。

    大唐之前一千五百余万口人,三百余万户,结果课丁才二百来万,一户还不到一课丁。

    课丁的大量损失,严重损害着大唐的国力。

    如今朝廷的色役有三类,一种就是由勋戚贵族和官僚子弟充任的色役,如三卫亲王执仗执乘亲事帐内等。

    由白丁充任的一至五品职事官的防阁,六至九品职事官的庶仆,州县官的白直、执衣,镇戍官的仗身,亲王府的士力,公主、郡主、县主的邑士等等。

    还有不入普通户籍的工匠、乐工等,他们承担的色役如乐工兽医骟马调马辟头栽接等。

    因为充任色役就能免正役,而色役其实又是可以纳资代课的,因此大量的人都投充色役而求免正役,反正如果能充色役,不过是每年交点钱就能代课。

    “陛下,大唐如今光是地方的白直一项,就损失了十万丁男啊。”

    色役有番,跟府兵上番一样,也是轮流上番的,而且还能以资代课。

    “可各色役,也不能少啊。”

    李世民道,比如说亲王们仍帐内亲事,宰相和三品以上大臣,也有帐内亲事,五品以上职事官还有防阁,六到九品职事官还有庶仆等,其实不论帐内还是亲事,防阁还是庶仆,或者是白直、执衣等等名目,都是官僚勋戚们按品级享受的一种待遇,有朝廷配给他们这些人服侍他们。

    这就好比后世上了级别的官员,会有警卫员、司机、秘书、保姆这些一样。大唐的官员,也一样按品级,享受一定数量的护卫杂役。这些护卫杂役不用他们付钱,朝廷也不用出钱,都是直接做为一种色役,征召的人服役,服这些色役,有个好处就是能免正役等。

    而大唐的税收制度,又是以丁为基本,因此免了正役,其实就是那一家人都不用股正役杂徭了。

    李超一直觉得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只是适合南北分裂时期的形势,一旦天下一统,这个制度就已经不合适了。

    “陛下,臣以为应当取消色役。”

    “取消色役?”李世民惊住,这色役可不是大唐首创,那是在南北朝后期时就开始有的。近百年来一直传下来,都是如此。

    “许多豪强大户都籍借色役而逃避正役杂徭,朝廷每年损失的课丁数量相当巨大。臣以为,不如改色役为户税,将天下百姓户等分为九等,按户等纳一笔户税钱。这笔钱征收上来之后,用于发放官员俸料,以及衙门公用钱。原来的公廨钱放贷,就此罢除,此外,原来各官员的杂役等,不再配给,而是直接在俸料里发一笔钱,官员可以选择自己雇佣杂役。”

    “户分九等,这此前已有之,原是义仓征粮。现在直接把这九等户制用于户税征收标准,当是极为便捷。”李超道。

    户税也是在唐中期后才开始征收的,算是租庸制崩溃的补救措施之一。

    李超现在准备提前征收,以解决许多豪强们借色役来逃避正役的漏洞。

    “户税怎么征?”

    “比如说,上上等,每户征五千,下下等每户征五百。”

    李超这样的豪门,一户一年才征五贯钱,这对李家来说,真真是九牛一毛。而普通百姓之家,一年税五百钱,却不算少。朝廷不分课户和免课户,不论官员商贾,所有人都按九等分户,以家庭田亩宅屋财产等为准,划分户等。

    户税所有的人都要交,以后交户税,而取消色役。

    官员们本该享有的杂役等,由朝廷直接按原来的役丁数折钱,计算入俸禄里面。此外,原衙门的公廨钱放贷,也取缔罢除,办公经费,由户税中划拔各衙门。

    “陛下,如此一来,朝廷能增加百万课丁,还能增加大笔的户税收入。”

    李世民听了动容,增加百万课丁,那就等于开辟了新税源,增加百万丁男向朝廷纳税,一年增加数百万石的皇粮以及大量的绢麻等收入。

    更何况,课丁增加了,朝廷的兵源也更广了。

    “朝廷现在有五百余万户人口,平均一户户税千余钱,那么一年就能新增五百余万贯户税收入,更何况,朝廷还将增加百万课丁,这里面一年又是数百万贯收入,仅这两项,一年能增加一千余万贯财政收入。”李超跟李世民算了笔账,听的李世民眼睛瞪的老大。(未完待续。。)

第746章 三百里封地

    一年又能增加一千多万贯的收入,这当然是好事。但天上不会掉馅饼,什么事情都不是没有代价的。

    李世民仔细的思索了一会,就想到一些关键之处。

    首先,取消色役了,那么原来的许多豪强大户们就没有了借色役逃正役兵税杂徭的机会,正役这些比色役可是要高不少。这户税新政,明显会损害这些豪强们的利益。

    对于官员们来说,待遇倒没变,原来是朝廷分配给他们杂役护卫等,现在则改成直接折钱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按需求雇佣。

    “普通百姓岂不是也要多加一笔税?”李世民又到一点。

    原来那些大户豪强们的子弟充任色役,以逃避正役,他们是少交了税,但其它的课丁们,却是不受影响的。而现在,朝廷新增户税,取消色役,那些豪强大户固然没法再通过充任色役逃正税了,但那些普通百姓却也得在租庸调正役之下,又新交一笔户税了,哪怕最下下等的一年只有五百钱,可这也是凭空新增的税啊。

    “确实是如此,但是,臣以为,只要朝廷给百姓多授分些田地,那么就算增加户税,其实也是可以的。”

    租庸调制的核心,就是以人丁为本。不是按户按财产纳税,而是按人丁纳税的,按的是成年男丁,十来岁的中男,在宽乡也能分田,因此也会提前些服些役。总的来说,均田制是以丁为本,租庸调制也是以均田和丁男为本。

    地少也是一丁,地多也是一丁,一丁的田地多少不管,他的税都是一样的。因此,朝廷若是能给百姓增加点实际授田,那么就算加上一笔户税钱,可实际上他们的负担并不见得加重了。

    正常年景,斗米二十钱,一石米二百钱,五百钱要两石半米,需要两三亩地的产出。如果一丁真有的有一百亩地,哪怕其中种些桑麻,那这加的五百钱税钱,也不算多。

    不过李世民却不觉得事情会这么的简单,新增一个户税,固然能一年增加上千万贯的财收,可却一会得罪豪强地主们,二会得罪普通百姓们。豪强们没法借色役逃正税,要多交税。百姓们凭空增加了一项户税,不管是多少,肯定也会不高兴。

    新户税把豪强地主,和普通百姓两头都得罪了,能实行的下去吗?

    其实李超有个更激进点的税法,就是中唐推行的两税法。

    两税法就是租庸调税制崩溃后的新法,两税法在中国史上相当重要,算是税法的一个划时代的开端,这个税法,基本上从中唐一直沿用到了清亡国。

    两税法的核心,不再是以人丁为本,也不再以均田制为核心,而是以户税、地税为基础,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既不分主户客户,也不分定居或行商,所有居民一律在所居之地征纳税收。

    征收原则则是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税额按田亩和资产的多寡确定,废除以前的租庸和杂税,资产少就税少,资产多就税多。

    理论上来讲,这种税制当然比按人均摊派的租庸调制来的合理的多,尤其是对于那些无地少产的民户负担更小。

    中唐推行的两税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改现在这种官员不纳课的旧规,改成了官绅一体纳粮。

    官僚豪强们也只能千方百计的偷税逃税漏税,而不再是光明正大的免课了。

    不过李超觉得现在没有实行两税法的基础,大唐一统天下未久,租庸调制还没有露出许多漏洞,这个时候没有废除租庸制的环境。

    提出户税,也不过是为了对现法进行一些修补而已。

    李超提出,免除色役,推行户税的同时,也推行地税。

    地税就是原来的义仓粮,现在朝廷要直接把这个义仓改为地税,更加的正规化,以加强地方粮食储备,增强抗灾能力。

    把义仓粮直接改名为地税,名为税,就是把这个本来属于民众存粮备荒的事情,改成一项严格的税法。

    租庸调制度规定,王公贵戚,品官勋爵,和不定居的商贾等都有一定的免除特权,而李超却是准备皇帝以下,不论王公贵戚,品官勋爵,一律都要交税户税和地税,没有田的商户,也要按资产分户等,交纳户税和地税。

    “地税亩税二升,以田产多少定纳税数额,有多少田就纳多少地税粮。”

    末了,李超又对李世民加了一句,“无上限!”

    “地税之粮,不可以钱代纳,非灾荒之时,不得开仓取粮。”李超再加上一句。

    义仓原本就是为赈灾储粮,因此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是备粮防灾的,这些粮食属于战备救灾用粮,平时不能动用的。

    这次大灾,粮食储备上朝廷吃了大亏,因此上下都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

    李超提议把义仓粮直接改为地税,纳入朝廷的税收系统,就是为了把这些粮食的重要性提升。

    史上,唐朝天宝年间,粮食储量大增,一度达到极可观的数字。

    史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天下储粮米9606万石,其中义仓6317万石,占了65%以上,地税的财政地位日益重要。据史料记载,唐朝开征地税后,用义仓赈济贫民达106次,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不过地税在唐朝史上,一度都是有上限的,虽是按亩征收,但也曾经一度有个几石的上限,一般来说,一亩二升,百亩不过两石,上限五石,实际上就是两百五十亩地的上限。超过这个数字,其实是不用纳地税的。

    而李超打算一步到位,不设这个上限。

    有多少田,那就纳多少地税,其实一亩二升,这个税率很低,在唐史上,后来这个地税额不断的升官,翻了几倍。

    李超家有田地数千顷,有几十万亩地,如果一亩二升地税,设上限的话,一年不过纳税五石。不设上限,却得纳地税几千近万石,这就是差别。

    到了唐代宗时期,地税粮已经不再是赈灾专用粮,而成了通用,粮食被大量挪用。甚至税率也大大增加,还分夏秋两次征收。丰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亩税四升。秋税上田亩简略五升,下田亩税三升。

    从最开始的一亩二升,到了后来已经一亩近一斗了,翻了好几倍。

    天宝后期,地税粮一年达到一千二百余万石。

    如果现在朝廷开征地税,一年也能有千万石地税粮入仓,存储备战备荒,那么只要几年下来,仓中就有几千万石粮食,再有灾荒,也不用这么手忙脚乱了。

    李世民翻身坐起,眼中满是兴奋之色。

    一个户税,年增收一千余万贯,一个地税,一年又能增收一千多万石粮食储备。

    这几个数字,让李世民无比的兴奋。可他也知道,户税开征,会得罪豪强地主们,甚至也会让普通百姓不满。而如果把原来的义仓粮改为正式的地税,还取消按亩征粮的上限后,越会的会得罪那些地主豪强们。

    可朝廷赤字这么大,处处要用钱,这笔税钱和税粮,真的让李世民很在意。

    “此事需从长计议。”

    考虑了半天之后,李世民终于开口。

    “先用盐的钱打完这一仗,等这仗打完,明年北方大灾过去,那时朝廷再推出税改,把户税和地税推出来。现在先不要透露风声,文远和朕一起多思虑思虑,拟一个详细的方案出来。”

    李世民握着拳头对李超郑重的道。

    眼下内忧外乱,此时搞税改,尤其是新税法还会触及地主豪强们利益,这不是个合适的时机。

    李超点头,表示明白。

    这些道理他非常清楚。

    推行新政,尤其是搞改革,越发的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要用强力的帝王,稳定的局势,君臣一心,才能搞改革。要不然,要去打破现有利益集团的利益圈子,会非常难。

    不过李超也没有太把那些人当一回事,只要朝廷真正下决心要推行,还是能推行下去的。地税、户税,史上都是在初唐时就开始推行的。到了中唐时,更是直接推出了两税法。

    唐时的豪门士族虽然很强,但也没有强到盖过朝廷去的声势。一个武则天,都能把门阀打压的七零八散,何况还是李世民呢?

    李世民对于李超的这些理财手段很佩服,为了表示对李超的感谢,李世民让李超躺下。

    “朕帮你搓背。”

    李超表示不敢让皇帝搓背,李世民却二话不说。

    霸上硬上弓,把李超按倒,挽起毛巾就在李超背上搓了起来。李世民的手劲非常大,搓起澡来很勐。

    李超觉得后背有点疼,有点火辣的感觉,可辣过后又很爽。

    就好比盲人按摩一样,力大劲足,各种酸麻过后,就是舒爽。

    哎,能让皇帝帮着搓澡,李超估计自己也是头一人了。

    “文远啊,以后有什么好的想法,一定不要藏着掖着,朕也绝不会亏待你的。”李世民拍拍李超的背,又道,“朕想好了,朕要重重酬谢于你。嗯,这样吧,等你统兵北伐击败突厥后,朕就把后套平原狼山西北的三百里草原赐为你的封疆领地,许你子孙世代承袭,永为大唐屏藩。”

    狼山西北的草原,那不就是后世的乌拉特草原吗,东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三百里。

    北接漠北,南靠阴山山脉的狼山,西连阿拉善,东连包头,这可是一片好地方啊。

    李世民把这几百里地赐给自己了?还是世袭的封建领地?

    李超一时有点怔住,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虽说是在阴山以外的草原上,但不管怎么说,这可是三百里的领地啊。

    封建诸侯?世袭罔替?

    三百里草原啊,这块领地的面积,都差不多是三个襄州大了。(未完待续。。)

第747章 李氏受降城

    李世民不知道李超激动个啥。

    不就是三百里的牧场吗?虽然听起来挺大的,但那是在阴山之外啊。那里可向来都是游牧民族的地盘,匈奴人、柔然人、鲜卑人、突厥人,汉人在阴山之外,是很难立足的。

    虽然他一张口,就把这几百里的地盘划做了李超的封地,但李世民并没怎么放在心上。在他心里,那几百里地,其实一钱不值。

    把一块阴山外的飞地,一块现在还在突厥人手里的地,赏给李超,不会让他有半分心疼。那种地方,就算打下来了,朝廷也没有精力去控制啊。朝廷这次就算打败了突厥人,其实也顶多把实际控制线推到阴山一线而已,阴山以北,真的无力控制。

    李超为朝廷也算是呕心呖血了,在靠近后套平原的阴山外划一块地方给李超,算是对李超的赏赐,那块地方,李家也许能拿来做个牧场,放放牧养养牛马什么的。但这地方,可远不如陇右、朔方、河套,毕竟阴山外,就是辽阔的大草原,那是胡人的天下啊。

    “谢陛下赏赐!”

    李超确实很激动,激动的都难以掩饰。虽然这地,位置不算很好,但李世民真的封给自己,李超觉得还是非常珍贵的。

    那可是一块封地啊,诸侯领地,不是牧场,是领地。

    一块诸侯领,那可是一个家族的根基。在李世民眼里,也许那是一块遥远的飞地,遥远偏僻,荒凉,不值钱。

    但在李超眼里,那片几百里的草原上,其实也能开垦出不少耕地的,起码能开垦几十万亩农用耕地,牧场更是辽阔,南面狼山下搞种植,北面草原上放牧,养活个一二十万人口是毫无问题。

    一二十万人口啊,中世纪的欧洲,那些骑士们好多都只有一个小村子而已。一二十万人口,都能是一个公国的规模了。

    哪怕李世民把他封在那里,充当大唐边境上的屏藩,李超也觉得值。

    真正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想怎么建设就怎么建设,背靠着河套平原,李超觉得,并不用太畏惧草原游牧民。不管突厥人也好,铁勒人也罢,如果大唐这次能击败突厥人,那么他敢说,阴山下起码有十年的太平。

    十年时间,李超自信能在阿拉特平原上建立起自己的城池堡垒,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封地守卫部队了。

    “陛下,等臣击败突厥,定要在狼山北建一座受降城!”

    “受降城?”李世民惊讶,继而赞叹。

    “好,好一个受降城。”

    受降城史上早已有之,在狼山西北的狼山山口,西汉就在这里建过受降城。西汉时,曾经在漠南建立过多座受降城,但唯有在那里建的受降城,是唯一一座真正为接受匈奴人投降而建的受降城。

    也是最北的一座受降城。

    那座受降城为汉时公孙敖所筑,在那里,更曾发生过连番惨烈的大战。

    当时突厥左大都尉欲杀新继位的单于降汉,派使者求汉朝派兵接应。于是公孙敖先在塞外筑受降城,驻兵准备接应,后事泄,左大都尉被杀,匈奴发兵八万围攻受降城,因城坚而不能下。

    但受降城孤悬塞外,是为一座孤城,经常为汉匈两方占有。

    到了北魏之时,受降城改称为比干城,成为北魏与草原上柔然汗国的边界之城,北魏几次北伐柔然,都曾在受降城中屯积粮草。

    虽然到如今,受降城早就没了,但受降城的意义李世民是知道的。

    西汉时筑受降城,后来汉武大帝连续对匈奴用兵,最终在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名将的北伐下,最终大破匈奴。

    汉武帝刘彻,也正是李世民最欣赏的一位帝王。

    “朕准了,李家若在狼山外重筑受降城,朝廷会选派工匠帮助筑城。”

    李超得寸进尺。

    “多谢陛下,臣打算筑三座受降城,分别为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三城沿狼山而筑,各距百里,呈品字形,为犄角之势,相互守望。以此形成堡垒链,避免被北虏围困而成为孤城。”

    既然打算以后在那里发展,李超当然得想办法增强防御。

    狼山外,那是漠南草原啊,辽阔平坦,那种地方,防守不易。尤其是对于机动性极强的突厥骑兵来说,更难防守。

    要守住这块封地,还想有所发展,就只有一个办法,建立城堡,还得是堡垒链,要不然,孤城一座,哪里守的住。

    取名受降城,也是意为代表大唐朝廷在塞北守边戍卫。

    有了李世民的支持,事情就好办了。

    城堡可以先建小点,以李家的财力倒不是问题的。先立起城堡来,可以先在那里发展下贸易,建商站,搞点跟突厥人的贸易,先把人气弄起来,然后再考虑开垦耕地,放牧养殖这些东西。

    小地主们有了钱,就想着买田买地,还要想尽办法,把零散的地连成片。大士族门阀,一样追求着家族壮大。

    如今李世民金口一开,赏一块地给李家,李超哪有不兴奋的道理,千载难逢啊。若不是这块地是塞北的飞地,同时他为朝廷弄到这么多钱,李世民估计也不会拿这块地给他的。

    没有朝廷的允许,哪怕李家真有实力跑到突厥抢块地,也不敢去抢啊。

    回到家,李超还是十分的兴奋。

    崔莺莺有些奇怪,问他。

    李超兴奋的拉着崔莺莺进书房,小声的跟她说明情况。

    “一块世袭领地?”

    崔莺莺惊唿。

    “诸侯封国?”

    “没有封国那么夸张,只是一块领地。”

    李超细说了下领地的定义,没有周和汉时的封地那么大权力,不能自己再往下分封,也没有税收、征兵、司法等权。

    但权力也不小,李家是领主,虽然领地内依然要遵照大唐的律令税制,但可以享有一半的税收,领主也就是朝廷在领地内最高的官员,还能建立一支自己的卫队。

    当然,征兵权是没有的,朝廷也可以在领地内驻兵等,朝廷还会派遣任命官员过来等。

    可不管怎么说,在如今中央集权越来越强的时候,臣子能有一块这样的世袭封地可是相当不容易,这比原来的世袭刺史强一万倍。

    世袭刺史仅仅是让后代袭个官职而已,还是那种被架空并没有什么实权的世封刺史职。但这块领地不同,这是块封臣领地啊。

    崔莺莺也非常高兴,“这是真的?”

    “当然了,陛下还已经准许我们家在那里建三座受降城。有了这三座城堡,那三百里地可就真正属于我们李家了。”

    “现在那里还是突厥人的呢,得先打败突厥人,咱们才能真正拥有那里。”说着,崔莺莺突然道。

    刚才只顾着高兴,还忘记了那里现在还在突厥人手里呢。

    而且这一次,突厥人的实力可比大唐强的多。

    李超依然是一脸兴奋之色,“突厥人不用怕,这次我们肯定能击败突厥人,这块封地,谁也别想抢占。”

    跟崔莺莺聊了会,李超便开始拿出纸笔,乘着这股高兴劲,开始绘制起城堡设计图来。

    三座城堡,选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样式的堡垒,大小形制等等,还得建立一些烽堠驿站等。

    还得准备招募卫队,李世民允许李超招募不超过一千人的领地卫队。

    数量有点少,但这一千人可以是常备军,只要训练好装备好,守卫城堡应当是可以的。毕竟,李世民到时也还会派驻朝廷的兵马在领地内的,那领地也还是大唐的疆土的。

    况且,还可以搞民兵啊。弄点什么马球队、大刀队、弓箭社、长枪社等名义,让领地内的青壮闲时受训,这样一旦有警,也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啊。

    不过,到时怎么吸引人过去,也是个问题啊。

    “分田授地,划分草场。只要肯过去的,都给他们圈地,让他们可以在那里建立农庄牧场,再减轻点税,相信总有在中原的贫穷百姓,愿意跑到塞北去找机会的。还可以发展一些畜牧加工业和工商矿业啊,手工商业等发展起来,就有人,有人当然就有税,一切也自然就有了。

    李超咬着笔头,越想越兴奋。

    很有一种玩那种建设游戏的感觉,拥有了五个农民开局,想着怎么布局,怎么采矿伐木,练兵升级。

    一直到吃晚饭的时候,李超的这股亢奋之情,才算是平息下来。

    一家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吃饭,而且还是一张转桌,人多夹起菜来也不怕。夹起一筷子绿油油的炒油菜,李超问大家,以后愿不愿意搬去塞北生活。

    结果大家都摇脑袋。

    连崔莺莺都不愿意去,说是留在襄阳就不错,孩子现在小,肯定适应不了塞北的苦寒,等再长大些,到时就得开蒙读书了,还是这边条件好些,肯定要留在这里读书的。

    就连老爹也说打算向朝廷请辞,他打算回扬州老家生活,算是落叶归根。这事都和七娘商量过了,七娘也是支持的。

    郑婉言、郑红线、杜十娘等一群女人,也没有哪个愿意去那什么狼山外的塞北领地,她们觉得,那里派些管事过去就好,在那里弄点商馆,建几个牧场就好了,没必要真的费那么大精力去那里建什么三受降城,那鸟不拉屎的地方,有什么好发展的,人都找不到一个,怎么发展?

    众人的回答,让李超的热情又消退了不少。

    不过想了想后,这依然没有让李超打消经营领地的计划。女人们舍不得中原的繁华,不愿意带孩子去受罪吃苦,没关系,领地先发展,等以后起来了,她们总会愿意过去的。(未完待续。。)

第748章 第二可汗

    给大家拜年了!

    在大唐的北方,自东向西绵延着一条千里长的山脉,阴山。

    它东与河北的山地衔接,西与贺兰山,狼山等相通,构成一条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天然边界线。

    这条山脉,成为屏护山前河套平原乃至河北平原有着重要的意义。

    谁控制着阴山山脉一线,谁就有中原与北方草原的对抗之中,占据着天然优势。

    大青山,就坐落在阴山山脉中段,是与狼山等都是阴山山脉的主要段落,它位于河套平原的前套平原一线以北。

    秋高马肥,天空很蓝,云很白。

    大青山北麓,牧草刚染上一点点淡黄,半人多高的牧场随风摇荡。在这连绵的牧草地上,是无数如云朵一样的牛皮帐篷,一顶接一顶,连天接地,似乎无穷无尽。

    西突厥汗国的第七世可汗统叶护,如今是突厥汗国的第十二任大可汗。

    统叶护是西突厥第六任可汗射匮之弟,也是西突厥第二任可汗达头可汗的孙子,当年达头曾经差点一统东西两部,成为突厥的宗主大汗。

    可惜当年功亏一篑,如今统叶护又回来了,他做到了当年祖父达头可汗想做到却差一点达成的事业。

    他终于让突厥在他的手里一统,他成为了整个突厥人的大可汗。

    突利小可汗阿史那什钵一步步来到那顶黄金大帐前,帐前一杆大旗,上面飘荡着金狼大纛。

    这是突厥大可汗的象征,突厥只有一套,原来那套被颉利带走了,最近新赶制出了一套,成为了统叶护的新旗号。

    一甩批风,突利小可汗向统叶护单膝跪地,献上了自己的狼头宝刀。

    统叶护坐在银狼皮铺的椅上,面带微笑。

    他头上是索头发型,索头辫发。披散的头发,外面一层扎着十几条发辫。耳朵上挂着硕大的耳环,头顶也戴着一只黄金的环,上面有一圈奔跑的狼,正中是一只金狼,周边是稍小点的银狼。

    统叶护个子很魁梧高大,有着突厥人特有的大块头,腰粗膀圆,满脸的大胡子。他身上穿的也是羊袍皮裘。

    等突利跪下,统叶护才笑着起身,上前几步,亲手把突利抚了起来。

    他接过突利的狼头宝刀,抽出来舞弄几下,然后又交到了突利手里。

    “自今日起,你依然是我大突厥汗国第二可汗,这把刀你留着,希望你能为突厥征战,立下更多功勋!”

    突利松了一口气,这时也直接喊统叶护为叔父。

    论辈份,统叶护确实是突利的叔父。

    七十几年前,阿史那土门创建了突厥汗国,号伊利可汗。

    突利的祖父是沙钵略可汗,沙钵略可汗是伊利可汗的孙子。而统叶护的祖父达头可汗,是叶护可汗的儿子,叶护可汗阿史那室点密是伊利可汗的弟弟。

    突利的祖父沙钵略是和统叶护的父亲达头可汗一辈人,当年沙钵略和达头还曾东西争雄。

    早年西突厥只是突厥汗国的一个分部,土门可汗的弟弟叶护可汗室点密西征,打下西域大片的地盘,到后来宗主这边因为大可汗继承权之争而内讧大打出手的时候,达头便干脆自立为大汗了,只是后来在隋朝的干涉下,未能一统,功亏一篑。

    东-突厥这边,其实就是突厥汗国的正统,虽然土门可汗立国至今不过七十余年,但已经传了十一世系。

    土门可汗之后,其三个儿子轮流接任可汗。后来传到孙辈时,就传到了长孙沙钵略的手里,沙钵略死后,汗位传给了兄弟处罗侯,号莫何可汗。

    莫何也是一位雄主,打着隋朝的旗号西征,差点就把西突厥给吞并,结果死于流矢。

    于是突厥人拥立了叶护雍虞闾为汗,便是都蓝可汗。都蓝可汗又因为后来跟隋朝作对,隋朝扶持了都蓝的弟弟突利,并册封其为启民可汗。

    启民可汗一直亲隋,死后汗位传给儿子始毕,始毕传弟处罗,处罗传弟颉利。

    细算起来,从土门可汗立国,到颉利兵败降唐,先后十一位大汗,但其实只有五代。

    土门可汗,然后是他三个儿子先后当可汗,再到沙钵略和莫何可汗兄弟俩,再到启民可汗,然后是他的三个儿子。

    他们的汗位继承一般都是父传子,兄传弟,然后又传给长侄,基本上都很少有年幼的继承人,能坐上汗位的,都是年长且实力雄厚者,也因此,一般汗位都坐不久就病死或战死,这也导致了才七十余年,突厥就传了十一位大汗。

    统叶护笑着对突利道,“当年你曾祖父沙钵略可汗,在佗钵可汗在位时,被任命为尔伏可汗,统治突厥东部地区。后佗钵可汗去世,佗钵可汗之子庵罗将汗位让给你曾祖,继承大汗之位。”

    对于突厥的史,统叶护很清楚。

    尤其是这段庵罗把汗位让给沙钵略,更是突厥内乱之始。在此之前,西突厥只是突厥的一部份,那时的突厥实力强盛,中原无法对抗。但就因为当时庵罗势弱,把汗位让给了统治东部的沙钵略,最后引得佗钵可汗的另一个侄子大罗便的不满,引发内讧。

    此后连年战乱,西突厥分裂,东-突厥内战,最终突厥反被新立的隋合弱离强,压的不能动弹。

    当时,沙钵略是突厥第四任可汗佗钵可汗的侄子,他也是第二任可汗之子。而大罗便是第三任可汗木杆可汗之子,庵罗是第四任可汗佗钵可汗之子。

    当年第二任可汗乙息记可汗去世前,没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沙钵略而是传给了弟弟木杆可汗。木杆可汗去世前,也没传自己的儿子大罗便。

    于是佗钵可汗去世时,不准备传给自己庵罗,要传给兄长木杆可汗之长大逻便。

    等佗钵去世,突厥国人将要拥立大逻便为可汗,可这时却有人说大逻便的母亲出身卑微,不能服众。而庵罗的母亲出身高贵,各部首领都尊重庵罗。

    关键时候,当时的尔伏可汗摄图也就是后来的沙钵略可汗最后来到,这位实力雄厚的东面可汗,却声称支持庵罗,说立庵罗,他带部下支持。如果立大逻便,他就要兵戎相见。

    因为摄图的实力最强,因此无人敢反对,最后立了庵罗为汗。

    可等摄图回去后,大逻便却不服,经常派人辱骂庵罗。庵罗势力既不如摄图,也不如大逻便,最后便对大家说,四位可汗的儿子中,摄图最贤能,于是让贤,把大汗之位让给了摄图。

    于是摄图成为了沙钵略可汗,算是第六任可汗,不过因为庵罗在位时间短,因此大家更习惯把沙钵略算做是第五位大汗。

    沙钵略当了大汗之后,便立了庵罗为第二可汗,又立了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统御西部。

    沙钵略虽然当上了大汗,但大逻便并不服,隋朝看到机会,暗中联络游说大逻便和达头,于是他们起兵反对沙钵略,此后东西部分裂,连年内战。

    沙钵略后败于隋军,降隋,自此后,突厥不敌中原。直到后来始毕可汗雁门围杨广,隋末大乱,突厥却大兴,西突厥也一直经营西域,不复与东-突厥争雄。

    如今,统叶护可汗再来,反而以当年突厥的一个分支,一跃成为了突厥的大可汗。

    这份得意,统叶护是相当难以掩饰的。

    “想我突厥战士勇勐善战,可这十年来,却内讧分裂,不能团结,反为南蛮汉人所压制。这是岂有此理?叔父,如今突厥在叔父手中一统,侄儿别无他求,但愿为先锋,南征唐国!”突利向统叶护进言道。

    统叶护虽然从兄长射匮可汗手里继任西突厥可汗之位时间不长,但勇而有谋,最善攻战。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据旧乌孙之地。

    西突厥之盛,前所未有。

    这次他东征,短短时间,就并有东部,实力可见。

    突利一直觉得自己被唐朝玩弄了,所谓支持他取代颉利,实际上就是挑拨离间,结果他跟颉利打,跟郁射设打,打来打去,最后让唐朝摘了桃子,阴山以南的地方,根本没他插手的份。

    漠南其它地方虽然得到,可他的实力也在连续混战中大损。

    如今被迫投于统叶护,他一心就想引着统叶护率大军南征。报复大唐是主要目的,也还有一份私心,就是希望统叶护和大唐两虎相争,若是两败俱伤,他说不定还有机会。

    若是统叶护兵败退回西域,甚至是战死了,那他这个突厥第二可汗不就有机会接任这大可汗之位吗。

    “大汗,不妥。”这时一员突厥大将站了出来。

    突利打眼望去,却发现是阿史那泥孰。

    泥孰是达头之孙,射匮可汗之子,是统叶护的侄子,如今是特勤。突利面色阴沉,冷哼一声。

    “这位莫不是曾与唐朝宰相李超结拜为兄弟的泥孰特勤?”

    这话一出,大家看泥孰的表情就不一样了。

    泥孰确实曾经代表统叶护,率使团去长安朝贺过李世民登基称帝,而且听说他在长安期间,跟唐朝宰相李超相交莫逆,还曾结拜为兄弟呢。

    现在他急忙跳出来反对南征,这听起来怎么那么像是胳膊肘朝外拐呢?

    推荐我一位可爱的女读者写的书,《功夫状元》,熊小姐的书,姑娘人漂亮,书也好看!(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0806/ 第一时间欣赏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唐朝好地主》为转载作品,唐朝好地主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唐朝好地主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唐朝好地主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唐朝好地主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唐朝好地主介绍:
张超穿越武德四年,来到长安郊外灞上,成为了老府兵之子,但他却只想做个悠闲的大唐好地主! 交流:二零七八一五七九六(破军营)唐朝好地主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唐朝好地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