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崛起之华夏TXT下载崛起之华夏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崛起之华夏全文阅读

作者:银刀驸马     崛起之华夏txt下载     崛起之华夏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崛起之华夏全文阅读

甲午海战中真实的邓世昌(转)

    [[[CP|W:210|H:140|A:C|U:http://file1.www.uu234.com/chapters/20101/17/1124156633993673901463740774818.jpg]]]

    如果仔细查找当时的文献,宣传材料中的邓世昌其实并不全面。

    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那批赴英留学生中年龄最大的,而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籍贯广东,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北洋水师中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zhōng yāng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邓世昌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和睦相处,使他们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有少校(守备)的,比如平远巡洋舰舰长李和。而邓世昌则比一般舰长要高,他的职务应该是海军准将(中军副将记名总兵),和杨用霖持平,地位仅次于李鸿章青眼关照的刘步蟾和林泰曾。而邓的致远巡洋舰属于轻巡洋舰(快碰船),其实档次低于邱宝仁的来远和林永升的经远,它们都是重巡洋舰(炮塔舰),邓能够得到这样的头衔,显然不是由于统带军舰的重要,而是因为他作为中军副将,带有参军长或副官长xìng质的职务和中枢更为接近。如果他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署理这个位置是很难想象的。

    不过,也有说重用邓世昌为中军副将,或许上层有借此遏制闽籍将领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刘,林,邓,杨这四名优秀的中国第一批现代军官,全部在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可见,在对军官的基本品质选择上,传统的教育和官僚体系,也自有它独到的地方。

    真实的邓世昌同时又是一个勇敢而多少有些鲁莽的军官。他练兵有方,勤奋过人,出海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他带兵非常严格,甚至近乎苛刻。在大东沟海战前,他正在受到审查,理由就是治军太严,而“鞭打士兵致死”。他带船多年,事故率在北洋水师各舰长中最高,他担任镇字号炮舰舰长的时候,曾经在风浪中把军舰搁浅,担任扬威舰舰长的时候,有一次煤带的不足,造成军舰在海上漂流了许久,还有一次因为不熟悉水情,造成军舰螺旋桨叶片刮底受损。这些记录因为他富有敢做敢为的jīng神,在历次任务中胆略过人而没有影响他的升迁和威望,不过作为舰长,邓大人也难辞其咎。

    在北洋水兵中因此称邓世昌为“邓半吊子”,意思大概是“太酷了”。北洋水师的官兵起外号挺有水平的,比如称方伯谦为“黄鼠狼”,就惟妙惟肖。

    对邓世昌最后牺牲的描述其实并不十分清楚,比如他“扼犬浩叹”“义不独生”等等,都只能是当时救援水兵的印象,是不可能核实的。但是谈到他殉国的经过,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两个重要的细节。

    第一,邓世昌的致远舰为什么会身负重伤,舰身倾斜。

    那是因为邓世昌下令突出阵前,独自抵抗rì军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几乎全部炮火。邓并不是疯狂,而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当时北洋水师摆成的队形类似一个八字,旗舰定远和镇远在最前面,因此成为rì军集火shè击的目标,北洋舰队没有想到rì军炮火如此准确和凶猛,一开战旗舰就被击中起火,信号中断,全军被打掉了指挥部,陷入混乱。

    邓世昌的致远在定远左侧后方,他的职务是“中军副将”,现在说法,直属队的指挥官,他和其他舰长不同的责任是要救护和掩护旗舰。面对rì军的狂攻,他毅然采用了一种富有个xìng的做法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命令致远冲出队前,升旗吸引敌人火力。关于邓升旗的目的还有一些争议,但基本结论是他并不是要接管指挥,而是升起类似将旗,或者rì本海军Z字旗那样的旗帜,表示挑战。这种升旗,马尾海战中飞云舰管带高腾云也曾经做过。

    结果对致远舰是灾难xìng的,因为致远号属于英国制造的轻巡洋舰,装甲薄而机动灵活,拼防御力是它的弱点。但是,它的牺牲换得定远镇远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过来,重整旗鼓,如果不是丁汝昌这时已经负了重伤,此战胜负还很难料。

    邓世昌是尽到自己的职责了。

    第二,邓世昌为什么去撞击比自己快的吉野

    弹药垂尽应该是文人的杜撰,因为当时的战斗开始还不算很久,致远的姊妹舰靖远在此后还激战几个小时,两舰的弹药数量和消耗应该是差不多的。真正的原因是邓世昌冷静的在采取里萨海战的撞击战术,这是甲午海战前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最能参考的吧,那一战,奥地利人就依靠撞击一举改变了战局--当然,邓世昌无从知道这也是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主力舰撞击作战。

    这个举动表现了邓世昌优秀的战术素养,他的致远舰速度是北洋舰队最快的,而且船首下暗藏冲角,他也了解对手,所以直扑rì军高速巡洋舰吉野,而不是比睿这种装甲舰,吉野是火炮shè速快,但是装甲较薄的英**舰,如果真的撞上吉野,致远应该是比较有把握送它到海底的。

    事实上十年以后,吉野号也的确是被撞沉的,它被rì本海军自己的战舰误撞,立即就沉没了,邓世昌选择目标相当的冷静。

    至于吉野号比致远号快,那不是问题,因为rì军当时是首尾鱼贯阵,吉野是在队列之中,面对撞击它不能随便改变位置和航速,否则就有会和前后的rì舰相撞的危险。这相当于一个死靶子!

    确切的说,致远对吉野,不是“追”,而是“截”,所以,吉野就算快,也无法发挥它的机动优势。

    邓世昌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职业海军军官!

    致远舰是功败垂成,传统认为它是被rì军鱼雷击沉,而实际资料显示rì军并没有在海战中发shè鱼雷,当时的鱼雷水准很低,还不适合于攻击机动目标,中国福龙号雷击舰对西京丸的攻击也一样失败,此时的鱼雷,更适合攻击锚泊固定目标。由于致远舰沉没太象典型的中雷沉没,现在的普遍看法是rì军炮弹引爆了致远舰的鱼雷。

    我个人认为,致远沉没,邓世昌略显鲁莽的xìng格和战斗作风或许也有一定责任。因为北洋舰队接战之前,曾经明令各舰把鱼雷投弃水中,以免殉爆,(这个命令好像很多舰长都没有遵循,比如来远舰后来也有企图雷击rì舰的纪录)而致远舰由于某种故障,恰恰无法投放自己舷侧发shè管中的鱼雷(致远水兵证实)。邓世昌对此的反应是:随它去吧。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带着这个“危险品”就急切的投入了战斗,恰恰是这颗随它去吧的鱼雷,造成了致远舰的覆没。

    也许真实的邓世昌,才是有血有肉的。对他的评价,还是让光绪给他写的诗句来说吧:“此rì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完]

    另,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种观点,因为邓世昌落海时其饲养的“太阳犬”一同遇难,网友对于邓大人养太阳犬感到十分惊讶,还有人发现当时海军军官自杀多用鸦片,更震惊于其**。我个人的看法这属于对海军传统和当时情况的误解。北洋水师的确存在**问题,但这两点于**大约无关。

    因为这都是当时军队中很正常的现象。

    海军在军舰上饲养宠物,条令上没有明文规定可否,但这是颇有传统的,比如rì德兰大海战,切斯特号巡洋舰的主机舱中弹,炮弹穿过舱壁打进弹药舱,但是德国炮弹居然没有爆炸。这个时候大家发现舰长养的一只猫趴在弹药箱上面,于是一致归功于它,认为是它保佑了大家,以后此猫就成了该舰的吉祥物。

    上溯一下,《鲁宾逊漂流记》里面也记着当时的殖民地船只带有狗,它们也是带有火炮的准军事船只呢。而二战中饲养宠物作为军舰的吉祥物更是比比皆是,其种类有鸡,狗,猫,鸽子,鹦鹉等不一而足,陆军也如此,新西兰骑兵第二师居然带着一头猪转战欧洲,就更让人忍俊不禁了。所以邓世昌养太阳犬,当时无论中外海军,都不会认为这是破坏军纪。

    鸦片的问题比较复杂,在当时军队中携带鸦片却是条令允许的,它是作为止痛剂使用。大东沟海战中就曾经记载洋员尼格路士被炮弹击伤,军医用鸦片给他止痛,他安静下来“口中喃喃念着他女儿的名字死去”。所以,刘步蟾,戴宗骞等用鸦片自杀,也就并不奇怪了。直到今天,军队中依然多有携带吗啡作为止痛剂,但不会有谁认为这是军队贩毒吧。

签约,封推,强推及三江感言

    作为一名资深小白,从来也没想过,签约,封推,强推这一天会来的这么快。

    几天前,我已经申请了三江,天天盼着短信里能有好消息,当那在我看见“又被拒了”的回复,心情还是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

    我问自己,真的不行了吗?(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三江是dú lì的,是我没有熟悉三江的规则,不是三江不给机会。)

    但随后而来的短信又让我吓了一跳,这回,来的是起点签约编缉叶子大大``````

    一天里短时间的心情大起大落,那种感觉,真是无法形容!

    银刀在起点混的时间也不短了,刚一来时就被这里的书给迷住了,从此不能自拔,也有了想自己写书,把自己知道的写给大家看的冲动,从《未来中世纪》,《爱在亦梦亦真时》,《人兽神》到今天的这本《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从一名骨灰读者到一名小白写手,其中的艰难自不必说,但银刀想说的是,为了大家心中的那个写作梦,值得我们努力去争取!

    在这里,感谢那些一直支持我的读者朋友,是你们,给我提出了好多的宝贵意见,让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才有了今天的签约,封推,强推,三江榜,每一次看到你们的留言,我都会深深的感动,在以后的rì子里,还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让我能认真地把这本书写下去,银刀想说,感谢起点,能让我在这里认识这么多的好朋友!你们才是银刀真正的动力!

    关于这本《蝴蝶》,好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要选一个如此让人郁闷的时代?

    因为,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那时候。

    如果不是因为那场海战失败,中国从此和海权无缘,随后那些无比沉重和悲惨的往事,也许就不会发生。

    这本书,也就是想尽量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海权,对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

    再就是,那场海战就发生在银刀的家乡门口,这本书,就算是为当年那些已经没法子替自己辩解的英雄们的纪念吧。

    感谢起点,感谢叶子大大(叶子大大人特别好,给我这个笨手笨脚的小白提醒了好多事。),感谢责编小分队长大大和竹子大大,还有三江的邓肯大大(三江还是没有抛弃我,下个星期就上三江了),呵呵!

    有些激动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不多说了,在新年到来之际,祝大家万事如意!阖家幸福!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支持银刀把这本书好好的写下去!

    谢谢大家!;

上架感言

    这么快就上架了,确实有些始料未及(竹子大大总是给我惊喜,呵呵),还以为收藏得过万才行,据说月关大大的《回明》是40000收藏才上架的(汗一个先``````),结果只顾闷头写书,想着怎么才能把书写好,所以更新一直没能提速,在此向大家说声抱歉!真的很感谢大家!没有大家一路的支持,还有中肯的意见和热心的帮助,这本书也不可能有目前的成绩(上本书三个月才凑够一万点击,我还鼓励自己说三十个月就够十万了,坚持下去!现在想起来,再汗一个先``````),再次谢谢大家!

    不多说了,再就是,既然上架了,能订阅的朋友就多多给捧个场,就权当每月多喝了几听饮料,呵呵,实在不能订阅的朋友,银刀也会努力更新,在保证质量和字数的情况下尽快解禁,大家就多多支持吧!

    对了,今天还是情人节,顺祝大家情人节快乐啊(不要象我,情人节自己一个人都过习惯了)!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1896年中俄结盟真相(转)

    中俄结盟:一场苟且的闪婚

    1896年5月18rì,中国特使李鸿章到达俄罗斯旧都莫斯科。根据美国记者的报道,在参与沙皇加冕典礼的各国来宾中,李鸿章所受的欢迎最为热烈,其排场仅次于加冕典礼的主角沙皇夫妇的入城仪式。而李鸿章几乎是嘉宾中唯一的非皇室成员。

    当然,在红地毯、仪仗队和隆隆的十九响礼炮声中,俄国人所要传达的,绝不只是对一个“大政治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语)的景仰,也绝不只是展示“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而是有着更为现实的利益考量:“借地修路”,借中国之地,修俄国之路,西伯利亚铁路可以从赤塔直线通向海参崴,所“借”之地归俄国所有,并可以派兵驻守。在这个如意算盘之外,一道jīng美的包装打动了中国人的心:中俄结盟,对抗rì本。

    这当然是一笔大买卖,所以俄方坚持要求李鸿章出访,而清廷也愿意玉成好事。甲午战败后,中国太需要朋友了。俄国联合法、德,强压rì本归还辽东半岛,这在中国朝野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感激,甚至也引发了清廷外交战略的大调整。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鸿藻之孙李宗侗(玄伯)就认为,三国干涉还辽后,中国的外交由“一体拒外”变为“有联有拒”,而“联”的对象,首先就是俄国。李鸿章以古稀之年出使欧美,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天朝帝国终于放下身段,开始主动地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际政治了。

    国际的反响是热烈的,除俄国外,欧美各国也纷纷向李鸿章发出邀请。俄国财政大臣维特(SergeiYulyevichWitte)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当时很担心李鸿章先访西欧再到俄国,那样可能会“深受欧洲各政治家种种诡计之影响”。因此,沙皇专程派遣乌赫托姆斯基(EsperEsperovichUkhtomsky)公爵,前往苏伊士运河北口的塞得港,迎候李鸿章。李鸿章在向总理衙门报告行程的电报中也说,其已经与俄国约定,“免由法德行,至多周折。”

    李鸿章访俄,是一台“加冕典礼搭台、中俄盟约压轴”的大戏。在俄期间,李鸿章多次受到沙皇接见,有时完全是极度机密的会谈,只有沙皇、李鸿章及担任翻译的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三人。俄方强调其对中国并没有任何领土野心,李鸿章在与沙皇的秘密会见(1896年5月7rì)后,报告běi jīng说:“(沙皇)谓我国(俄国)地广人稀,断不侵占人尺寸地,中俄交情近加亲密,东省接路实为将来调兵捷速。中国有事亦便帮助,非仅利俄,华自办恐力不足。”

    中国方面主张联俄的,不少还是李鸿章的政敌。倒是李鸿章本人因为对rì和谈后成众矢之的,默不敢言。李鸿章的首要政敌翁同龢就曾在rì记中说“联俄结俄之事,同龢已视为必然。”在李鸿章离京前,翁同龢居然专程拜访,密谈联俄大事。而李鸿章从俄国所发回的所有密电,均由翁同龢与张荫桓亲自译码,连军机章京都不能经手。

    对于联俄的必要xìng,另一个政界大佬张之洞认为,五大国中,英国为商业利益大挖中国墙角,法国依仗教会诱拐中国百姓(当时法国正担任天主教护教国),德国无任何殖民地与中国并不接壤,美国从不肯卷入他国的纷争(当时奉行门罗主义),因此只有俄国能“立约结援”。张之洞认为,从康熙皇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以来,两国已经是有着两百年交往的“盟聘邻邦”,“从未开衅,本与他国之屡次构兵者不同,且其举动阔大磊落,亦非西洋之比。……正宜乘此力加联络,厚其交谊,与之订立密约。凡关系俄国之商务界务,酌与通融。……若中国有事,则俄须助我以兵,水师尤要。”就是说,为了与俄结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俄国开出的价码,仅“借地修路”一项,还是件双赢的好事,当然令清廷喜出望外,愈加感觉俄国够哥们。中俄密约仅经过几次电文往来,就迅速地得到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批准,这在凡事推诿、拖沓冗长的大清来说,的确创造了一种“莫斯科速度”。而在běi jīng举行的换约仪式中,翁同龢等要臣均出席,并在签字后“举酒互祝”,互赠礼品。奇怪的是,尽管李鸿章此时正夹着尾巴做人,早请示、晚汇报,对běi jīng的指令言听计从,rì后却依然将这笔“卖国”的帐只记到他一个人头上。

    李鸿章在俄国的长时间逗留,令西方各国嗅到了中俄之间正在发生某种大事。这一时期的西方报纸,都充斥了对中俄密约的猜测,以及两国zhèng fǔ对此的坚决否定。

    一个广为流传的疑案是:俄国zhèng fǔ为密约向李鸿章行贿了三百万卢布。当时任俄国财政部办公厅主任的罗曼诺夫,在其于1928年出版的《俄国在满洲》一书中说,俄财政大臣维特为感谢李鸿章推动建筑铁路一事,将付给李三百万卢布。而李鸿章在俄期间的“全陪”乌赫托姆斯基(后出任华俄道胜银行董事长),在其回忆录《对清国战略上的胜利》中,也提到了的确有这样一笔特别经费。

    这笔对李鸿章的政治品格杀伤力最大的特别经费,虽然名为“李鸿章基金”,但经众多历史学家考证,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李鸿章收取的贿金。能够确认的是:一、的确存在着这样一笔“交涉特殊用项之基金”;二、这笔基金一直存在华俄道胜银行帐户中,由俄国财政部总务厅管理支配;三、这笔基金的确有一百七十万卢布被中国人领取(有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官方从合资铁路公司中获得的津贴);四、该笔基金更多地是被沙皇本人当作了小金库,支出浩大。

    维特本人对此是否认的,但国内有历史研究者认为这是他在为李鸿章掩饰。其实,细读维特回忆录,他还提到当1897年俄国因侵占关东地区而与中国关系紧张时,他曾提议给李鸿章赠送五十万卢布,维特说这是他和华人交涉中唯一的一次贿赂,而且李鸿章是否收下该款尚不得知。可以肯定的是,维特并没有为李鸿章作尊者讳,他对李鸿章在中俄密约中收受贿赂的否定,应该是相当可信的。

    超规格的接待、加冕典礼的极尽奢华以及中俄密约的顺利签订,这些都令李鸿章在俄罗斯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中俄密约墨迹未干,“同志加兄弟”的老毛子便突然翻脸,先是和德国一起演了出双簧:德国借口要为被“暴民”杀害的传教士讨个说法,出兵胶州;俄国以协助中国为名,随后派出军舰占据旅顺大连。

    史家一般认为,在中俄密约一事上,中国被暗算了,黄遵宪在挽李鸿章的诗中就有“老来失计亲豺虎,却道支持二十年”的慨叹。但次类事后诸葛亮的见解并无助于厘清历史的真相。

    中俄结盟,对俄而言未必是权宜伎俩。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攻”,在甲午战争“伐交”层面上,rì本正是在英rì条约修订后的次rì,才敢下达向中国开战的总命令。而英国扶持rì本的目的就是遏止俄国。作为反制,中俄结盟对俄而言是必然的战略选择。英国报刊上就有评论认为,李鸿章被俄国人的甜言蜜语所骗的想法是幼稚的,中俄结盟完全是有利双边的选择,新经重创的中国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维特则认为,俄国执政者后来的短视,破坏了中俄密约的战略意图。他直率地指出,俄国强占旅顺大连的“侵夺行动,实为违反条约,达到极点”。他担心如此背信弃义,将刚赢得的中国对俄好感一扫而空,对俄罗斯极为不利。为此,他与军方进行了激辩,甚至要求俄军立即从旅顺大连撤军,用实际行动赢回中国人的谅解。

    维特的担心成了事实,俄军的铁蹄令中国人、尤其是李鸿章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被出卖、被愚弄的痛苦和愤怒。经此创痛后,中国的外交再度由“有联有拒”往回收缩,但不只是退回到“一体拒外”,而是“一体仇外”,终于爆发了玉石俱焚的义和团运动。在随后的rì俄战争中,尽管清zhèng fǔ宣布中立,但无论朝野,都一边倒地站到了rì本的一边,不少中国人甚至与rì军并肩作战,而孙中山和秋瑾等人,也一次次地为rì军的胜利而欢呼雀跃、大唱颂歌……

    一段以海誓山盟开始的浪漫情感,本可以发展成相濡以沫的模范婚姻,却在野心者的短视中成为了苟且的偷情。中俄之间从此注定了挣扎在互不信赖却不得不时时勾肩搭背的孽缘之中。而对于1896年正沉浸在加冕盛会狂欢中的李鸿章而言,他所能做的的确只有为自己“以夷制夷”的再度成功而自豪,并终于有了足够良好的心情,去会见那等候在下一站的伟大的俾思麦……(本文来源:国家历史)

中国在清时的军事工业和科技力量 (转)

    [[[CP|W:304|H:221|A:L|U:http://file2.www.uu234.com/chapters/20101/19/1124156633995157090567500759749.jpg]]]

    中国在清zhèng fǔ和北洋军zhèng fǔ时期就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军事工业和科技力量,虽然今天仍然有好多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试举几例:

    一、1884年,金陵制造局第一次制造出可移动的车轮式37mm2磅后膛炮。该炮为架退式,有完善的炮闩,装弹简便迅速;制炮材料由青铜或铸铁改为普通钢或锰钢,提高了炮管的强度;炮弹也由球状改为长形,并附有弹带。这些技术上的改进,提高了炮的shè速和命中jīng度,大大胜过以往生产的前装炮。该炮试制成功后,即投入了批量生产。在中法战争中,金陵制造局生产的这种后膛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1863年,苏州洋炮局生产了短炸炮(前装炮),俗称田鸡炮,被洋人称为天炮。其特点是炮身短、重量轻、shè角大、炮弹所受的空气阻力小,因而shè程较远。由于弹道弯曲,对打击遮蔽物后的目标及有掩盖的工事有很好的效果。该炮在当时的中国是唯一较先进的武器。

    三、1884年,金陵制造局开始制造美式加提林轮回机关枪(通称十门连珠炮),为美国人在1861年所发明。该枪口径11毫米,枪管有膛线12条;配有6至10支枪管,可在一固定的中心轴上回转按序装填发shè。每分钟可连续shè出子弹350发,shè程可达2000米。在中法战争中,局里生产的这种枪及后膛炮同样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金陵兵工厂也制造过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

    四、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湖北枪炮厂仿德国88式毛瑟步枪并加以改进,定名为“汉阳式”步枪,俗称“汉阳造”。

    1890年9月6rì,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长600丈,广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1895年8月开始小量生产,冬季重建完成,开始生产,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因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为88式,其全称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枪。使用圆弹头。同时生产子弹,每月能生产十三万发。

    1896年开工生产。第一年生产1300枝步枪。

    1901年,生产步枪2,500枝,马枪316枝。抬枪53杆。徐建寅试制棉质无烟火yao成功.

    1904年9月26rì,张之洞奏请将湖北枪炮厂改名湖北兵工厂。当时可以rì产步枪50枝。子弹12000颗。

    1904年,湖北枪炮厂又对88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88式步枪与德M1888式不同点有:德M1888式枪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称老套筒,

    1907年陆军部通令各省采购湖北兵工厂枪械。除特殊需要外,不应向外洋采购,一律向汉阳厂购买,并依期付款。该年生产步枪9,000枝。

    五、1865年9月20rì,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清zhèng fǔ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zhèng fǔ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1867年搬到高昌庙镇,扩充设备,建有机器厂、洋枪楼、汽炉(锅炉)厂、铸造厂、轮船厂等。占地70余亩。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sè火yao厂、无烟火yao厂等。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这座由曾国藩和李鸿章一手缔造起来的近代军工厂位于上海高昌庙,是清末中国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早在速shè炮问世后不久,这里的技术人员就敏锐的注意到了这种新式武器。1890年(光绪十六年),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麒祥向两江总督李宗羲报告,要求仿制一种新式火炮:

    “……泰西各国所用枪炮,巧样百出,rì新月异。查有德国克鹿卜厂所造新式全钢后膛快炮一种,与英国阿姆斯脱朗厂所造异属相同,较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灵捷异常,以之安置炮台、兵轮,洵称利器。职道麒祥前在外洋,曾经见过,兹与华洋各匠再三讨论,拟由职局设法仿造。第此种后膛新炮,其中关键各件,均系紧密凑合,曲折甚多,若凭空摹绘图式,范模试造,诚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拟先由外洋购买快炮一尊来局作样,以便逐件拆开,仿照制配,庶有把握……”。

    从这份报告可以了解到,江南制作局请求仿制的是一种“平常炮位每放一出,可以放至四五出”的速shè炮,准备采用的仿制方法是,购回一门国外的速shè炮,然后逐件拆开,对所有的零件进行一一复制,最后再把这些零件组合起来装配成大炮。在不能完全掌握速shè炮具体生产技术的情况下,这不失是一种可行的仿制方法。

    两江总督对这份报告相当感兴趣,在批准了江南制造局请求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火炮的质量,要求:“妥慎筹办,认真讲求,务与外洋快炮一律坚利以资得力”。当时西方生产速shè炮的主要是英、德两国,在经过一番比较后,江南制造局最终引进了一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全钢后膛快炮”,“逐件拆开,照样制配”,由此开始了中国制造速shè炮的历史。

    从提交仿制报告算起,经过将近3年时间后,中国生产的速shè炮终于向展现在世人面前。1893年6月的一天,江南制造局测试了新造的火炮,总办刘麒祥特地邀请了大量中外人士前来观看。当时进行试验的共有两门火炮,分别是八百磅子后膛大炮和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其中四十磅子全钢快炮就是仿制的120mm口径速shè炮。试炮的结果非常成功,“中西观者啧啧称叹”。曾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的薛福成在rì记中详细记录了这种速shè炮的xìng能参数:“快炮重二吨有奇,长十六尺二寸,口径四寸七分,食黑sè火yao十二磅,食无烟火yao仅五磅半。一秒时可放十二尺,弹出口时每一秒可行二千零八十尺,弹里能击十八里之远”,并认为“此项快炮最利于兵船”。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门火炮的xìng能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从1892年(光绪十八年)试制开始,截至甲午开战时的2年间,江南制造局共生产了12门120mm速shè炮。

    《江南制造局记》记载的120mm船台快炮xìng能参数

    口径120mm

    炮身长16.4英尺

    炮身重2吨728磅

    炮架重2吨半

    来复线22条

    来复线长14.4英尺

    炮弹重40磅

    装药无烟火yao4磅半;石子药12磅

    shè程7200米

    1894年7月2rì(光绪20年5月29rì),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一纸电文到了江南制造局总办刘麒祥手中:“局制四十磅快炮,除应拨四尊,已饬局筹船运威,应将药弹、铜壳酌齐候拨。海军尚需添设快炮,局内闻尚有六尊,亦祈配齐药弹并拨交去轮”,要求江南制造局将所造的120mm速shè炮连同弹药一起运往威海。于是在江南制造局的档案中便出现了这样一条记录:光绪二十年拨发海防军械局“阿姆斯脱郎四十磅全钢快炮四尊;开花、实心弹各一千六百个;钢质弹四百个;快炮弹铜壳五百个;炮门电气自来火一千支;炮门铜管击火二千六百支;炮药袋一百六十个;无烟火yao八百磅”。至于李鸿章电报中所问的另外六门速shè炮则不知为何,统统被南洋大臣调走了。这样,先后北上的江南造120mm速shè炮累计有5门。

    丁汝昌曾经数次申请为“经远”、“来远”舰添装尾炮而未果,江南制造局的120mm速shè炮运抵威海后,李鸿章电告丁汝昌,要求迅速将这些速shè炮安装到“经、来”军舰上充当尾炮。但或许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对军舰进行大的改造(“经远”、“来远”在德国建造时李鸿章就提出过尾炮问题,当时伏尔锵厂的答复是,因为底板已经铸好,无法添加尾炮),直到甲午战争结束,也没看到“经、来”二舰有过尾炮。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并非北洋嫡系“广”字号军舰上出现了120mm速shè炮的踪影。

    翻开rì本《明治廿七八年rì清战史》,在附表中可以看到,“广乙”、“广丙”二舰搭载兵器一栏下,赫然记载的是120mm速shè炮。无独有偶,北洋舰队中的洋员马吉芬在《鸭绿江外的海战》一文中也提到,在黄海海战参战的中**舰中,“广丙”舰装备了3门大口径速shè炮,而黄海海战之后奉旨检查北洋海军的徐建寅(汉阳炼钢厂的兵工学家,近代著名的科学家、翻译家,曾任汉阳钢铁厂总办,汉阳炼钢厂总办侯补道。1901年3月31rì在汉阳实验无烟火yao时发生爆炸,徐等13人以身殉职)在检查报告中也清清楚楚记载“广丙”舰装备的是3门“十二生特快放炮”(即120mm速shè炮)。由此可以看出,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中的“广乙”、“广丙”两艘军舰装备了120mm速shè炮。

    “广”字号军舰隶属广东水师,是广东水师仅有的几艘主力舰。1894年5月,根据《海军大阅章程》,三艘“广”字舰一起北上接受检阅。海军大阅结束后,正值中rì关系紧张,各舰不愿返回广东,因此皆留在北洋助战,后来都参加了甲午战争。

    “广”字舰中的“广乙”、“广丙”属于钢胁钢壳鱼雷快船,由福建船政建造,分别于1890年11月30rì和1891年12月18rì建成。二舰属于同型舰,各种xìng能参数接近,火炮布置略有不同。但根据初建时的资料看,“广乙”装备的是1门150mm炮和2门120mm炮,“广丙”装备的则是3门120mm炮,都是旧式后膛炮。把其中的5门120mm后膛炮更换为新式的速shè炮,只能是二舰建成后的事情。

    广东省在订造“广乙”、“广丙”舰时就已出现购船经费不足的情况,后来的“广丁”舰更是因为无力支付船价,而无奈的被并入了福建船政水师,成了“福靖”舰。在连“广丁”舰区区20万两的造价都无力支付的情况下,广东水师能耗费巨资自行购换120mm速shè炮是不可想象的。

    从各种史料来看,在当时无法从国外购买速shè炮的情况下,唯一有能和两艘“广”字舰发生联系的就是江南制造局运往威海的速shè炮,而且数量也恰好和“广”字舰原有的120mm炮位相符,都是5门。但这些原本将用作“经远”、“来远”尾炮的速shè炮为何被换装到两艘非嫡系的“广”字号军舰上去?以及换装的时间、过程如何?尚未找到直接的记录,有待进一步探寻。

    现在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有一批中国制造的速shè炮伴随北洋舰队参加了甲午海战,虽然由于数量过少,在海战中并未产生过重要作用。但以往认为北洋舰队中没有一门速shè炮的观点似乎应该加以修正了。

    速shè炮是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高科技产物。当时尚处于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军工技术人员将它引进、仿造,并实际运用到了抵御外敌的战争中,中国早期军工技术人员的这种努力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六、马尾造船厂从1866年创办,到1907年停造的40年间,建造了大大小小的舰船40艘,总吨位达到四万七千三百五十吨。她为近代中国的船舶制造、海军建设、科技人才培育,以及诸多工业领域的奠基和开拓,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左宗棠曾经提出‘用机器来制造船用蒸汽机‘,当年轮机厂里的很多机器都是从欧洲买来的。蒸汽机引发了西方的工业革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台船用蒸汽机是在1871年在这个船政轮机厂造出来的。

    马尾船政学堂不仅是中国海军的摇篮,从学堂毕业的许多学生还活跃在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有“匡世良才”美誉的造船专家魏翰、设计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巴玉藻、著名外交家陈季同等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马尾造船厂开办不久就达到相当规模,船台、船坞、起吊设备等设备都很完善,那时候工厂就配有60吨的起重机,可以造三千吨的轮船,还有盖了五十多座车间。可以说当时的马尾造船厂在中国及整个远东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

    马尾造船厂建于1866年12月23rì,是我国晚清洋务运动产生的第一家机器造船厂,时任总理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力排阻力,改革旧制,大胆引进欧洲先进的造船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聘请法国人rì意格为船政正监督,任用洋人传授造船、造机技艺。1869年,造出了我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1871年,诞生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1882年,制造了我国最大吨位铁肋木壳兵船;1889年制造出我国第一艘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舰。

    “平远”舰,是福州(FooChow)船政所造第29艘舰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参考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acute;mileBertin)设计的“柯袭德”(“Cocyte”)、“士迪克十”(“Styx”)、“飞礼则唐”(Phlegeton)等3艘近海防御军舰基础上,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该舰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1886年12月7rì开工,1888年1月29rì下水,1889年5月15rì竣工,命名为“龙威”,同年10月4rì开赴上海,与北洋舰队会合。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LangWilliamM)对该舰检查后甚为满意,于1890年5月28rì调归北洋海军,更名为“平远”。

    “平远”的舰船资料:长59.99米、宽12.19米、舰艏吃水4.19米、舰艉吃水4.4米、主匡面积76.88平方米、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排水量2640吨,动力为2座福建船政自造的3胀往复卧式蒸汽机、4座圆形高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400马力、航速10.5节、煤舱容量350吨、装甲甲板厚2寸、水线带装甲厚9.4寸、炮座及司令塔装甲厚5寸、炮盾厚1.5寸,编制202人。

    主要武器:克虏伯260mm前主炮1门(3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副炮2门、57mm哈乞开斯炮2门、47mm单管哈乞开斯速shè炮2门、37mm5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8寸鱼雷发shè管4具。(黄海大东沟海战时的装备情况)

    附:“平远”舰作战经历

    1894年,因朝鲜事变,中rì两国间爆发了甲午战争。9月16rì,北洋海军主力护送增援平壤作战的陆军前往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抵达后,“平远”与同队舰“广丙”作为第二梯队,被配置于大东沟口外,担负jǐng戒任务,这艘近海防御铁甲舰自降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执行了近海防御的任务,而北洋海军其余的10艘主力舰则作为一线主力,在口外12海里处下锚。9月17rì中午,口外的北洋海军主力舰队与rì本联合舰队遭遇,展开激战,距离战场较远的“平远”、“广丙”以及鱼雷艇“福龙”、“左一”在看到远方弥漫的硝烟后,立刻一起急驶战场,支援作战的北洋舰队主力。

    下午2时以后,“平远”、“广丙”二舰相互配合,向rì本舰队旗舰,法式巡洋舰“松岛”发起攻击。“广丙”一度准备向“松岛”发shè鱼雷,但因敌方火力过于凶猛,而被迫撤退。防护能力较强的“平远”则在管带李和指挥下,于弹雨中拼死冲向“松岛”,下午2时34分,双方距离逐渐接近至2200米,“松岛”舷侧的速shè炮疯狂地向“平远”倾泄弹雨,“在无数发炮弹的轰击下,已使其舷侧出现洞穴,从舰内冒出浓烟,舰内也出现火焰”,而几乎与此同时,“平远”舰舰首260毫米主炮发shè的一颗钢弹击中“松岛”,炮弹从“松岛”左舷中部下甲板的医疗室斜穿而入,击穿1英寸厚的钢铁墙壁,穿过zhōng yāng鱼雷发shè室,击中“松岛”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机关,引起爆炸,顿时使得320火炮炮罩粉碎,火炮无法旋转。这颗炮弹在穿越zhōng yāng鱼雷发shè室时,“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人近咫尺难以辨认,令人窒息”,4名rì本鱼雷兵因此窒息死亡。

    下午3时10分,“平远”舰装备的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小速shè炮又接连命中“松岛”的zhōng yāng鱼雷发shè室和桅杆,“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多名rì本鱼雷兵受重伤,鱼**发shè电路被打断。根据战后统计,在整个黄海海战中,rì本旗舰“松岛”共中弹13发,被击毙35人,在这战绩中,北洋舰队“替补队员”的“平远”占了很大比重。

    短短几分钟后,下午3时20分、3时30分,“松岛”的姊妹舰“严岛”又接连被“平远”命中,被击毙4人。

    开战前并未被列入一线阵容的“平远”舰,尽管进入战场的时间较晚,参战时间较短,但却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一方面体现了“平远”舰自身武备和防护的先进xìng,同时以管带李和为首的全舰将士之奋勇jīng神,也是其能取得如此战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从建厂至1907年,马尾船政经历了从跟洋人学造木壳蒸汽兵轮到1875年辞退外籍技师,自行设计建造舰船,实现了自主建造木壳—铁木合构—钢制舰船的质的转变,共制造出大小船40余艘,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造船最多的造船厂,也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辛亥革命后,马尾船政改为福州船政局,又创设了飞机制造工程处。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等中国年轻科技人员,经一年多努力,于1919年8月,制造成功了中国第一架“甲型一号”双翼水上飞机(1910年法国的费勃成功地解决了水上飞机的起降问题,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此后又造出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17架飞机,并培养了我国自己的飞行员。这使福州船政不仅是舰船的发祥地,还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

    七、上海江南造船厂在1918年至1919年接受美国订货,制造四艘同一类型的万吨货轮,都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机型货船。分别命名为“官府号”(MANDARIN)、“天朝号”(CELESTIAL)、“东方号”(ORIENTAL)、“震旦号”(CATHEY)。船长135米,宽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吨。其中第一艘“官府号”于1920年6月3rì下水,四船经美国运输部验收,工程坚固、配置jīng良,美国zhèng fǔ对其建造质量十分满意。说“解放后”中国才能制造万吨轮船,事实是这样的吗?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下面是一些中国的第一

    中国第一台轧花机:1887年,上海张万祥福记铁工厂。

    中国第一台对开平板印刷机:1900年,上海曹兴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缫丝机:1900年,上海永昌机器厂。

    中国第一条轧油联合设备:1905年,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艘大型军舰:1906年,宁绍号,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福州船政局。

    中国第一台抽水机:1907年,15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卷扬机:1907年,60马力,汉阳周恒顺机器厂

    中国第一台汽锤: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刨床:1868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台铣齿机:1870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大马力军舰:1872年,海安号,排水量2800吨,1800马力,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辆简易蒸汽机车:1881年,用蒸汽锅炉改制,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辆标准蒸汽机车:1882年,中国火箭号,开平矿务局工程处。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艘轮船:1865年,黄鹄号,安庆军械所。

    中国第一台车床:1867年,江南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近代军舰:1868年,恬吉号,排水量600吨,江南制造局。

“扭曲的利刃”——“济远”舰小史

    [[[CP|W:601|H:390|A:L|U:http://file1.www.uu234.com/chapters/20101/18/1124156633994261321973750123314.jpg]]]

    中国在德国订造的“济远”级穹甲巡洋舰,是德国船舶工业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穹甲巡洋舰,为后世的德国巡洋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积累,1884年10月29rì李鸿章亲自将这艘军舰命名为“济远”,英文译称ChiYuan。“济远”舰排水量2300吨,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动力系统为2台复合式蒸汽机和4座燃煤锅炉,功率2800匹马力,双轴双桨,航速16.5节,快于“定远”级铁甲舰,该型舰的煤舱容积较小,标准载煤230吨,最大载煤只有300吨,不符合当时有关巡洋舰续航能力的要求,此点后来备受诟病。“济远”舰回国时,曾一度连甲板上都堆满燃煤,方才勉强敷用。

    “济远”级军舰的武备配置思路也不同于早期巡洋舰,不再在军舰上装备大量火炮,而只装备少量威力巨大的大口径火炮,属于“以口径换数量”的设计。它的主炮包括:2门克虏伯1880式210毫米35倍径后膛钢套箍炮和1门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35倍径后膛钢套箍炮。其中,210毫米火炮每门重13.5吨(仅指炮管),实际口径209毫米,炮管长7330毫米,膛线长6720毫米,使用钢弹、开花弹及子母弹,均重140公斤,发shè药包重45公斤,274米距离上,可击穿厚达451毫米的铁甲,火炮初速530米/秒,有效shè程8300米,shè速每分钟1发。这2门威力巨大的火炮双联安装在舰首的露炮台内,采用人力配合水压辅助动力转动,与“定远”级军舰一样,“济远”主炮的露炮台上也安装了闷罐式的穹盖炮罩。位于舰尾露炮台内150毫米火炮,与“定远”级铁甲舰装备的同型,各项参数相同,同样炮台上也使用了穹盖炮罩。

    “济远”级军舰装备的小口径火炮数量较大。包括2门47毫米单管重型哈乞开斯炮、9门37毫米单管哈乞开斯炮,以若干多管连珠炮,这些火炮虽然主要用于杀伤敌方人员,和抵御高速逼近的鱼雷艇。但近距离上对敌方大型舰船,也具有一定威慑,尤以哈乞开斯式单管炮为甚。另据史料记载,“济远”级军舰回国后,又增添了4门金陵机器局生产的铜炮,口径在70毫米左右,属于当时大型军舰普遍装备的舢板炮,主要提供给舰上的海军陆战队(北洋海军内称为洋枪队)上岸作为行营炮使用,必要时亦可换装舰用炮架布置在军舰上作战。

    “济远”级军舰的武器系统里还有李鸿章着迷的鱼雷兵器,在军舰首尾,及两舷都设置有专门的鱼雷发shè室,共装备4具鱼**,使用德国造刷次考甫磷铜鱼雷,即黑头鱼雷。同时参考了“定远”级军舰的设计,“济远”舰上也搭载有2艘舰载鱼雷艇,名称可能为“中甲”、“中乙”,回国后与当时北洋海军的其他鱼雷艇一样,被纳入旅顺基地管辖。此外,符合19世纪巡洋舰的规范,“济远”舰的武器系统里,还有水下尖锐的撞角。

    根据李鸿章后来的奏折透露,“济远”级军舰设计时以英国铁甲舰“赫士本”号(Hotspur)为参考母型,但从其建成后的情况看,外形上实际非常类似德国的“wespe”号炮舰,很多地方的设计里都透出蚊子船的踪影,由此也可看出,“济远”实际是德国造船工业的一个不成熟的试验品,中国再次为德国的技术试验买单了。鲜为人知的是,早期的“济远”舰,外观上的特征实际是三桅单烟囱,为使用风帆起见,曾一度在钢制的军桅外,添加过2根木质的桅杆,只是回国后,因为没有太多对于长距离航行的要求,才将2根木质桅杆拆除,变成了后来世人熟知单桅单烟囱的样式。

    “济远”更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防护措施。作为名副其实的穹甲巡洋舰,“济远”装备了厚度在4英寸左右的穹甲甲板,材料为当时最新式的钢铁复合装甲。但和以“埃斯美拉达”为代表的新式穹甲巡洋舰不同,德国造的“济远”实际是艘没有学到家的穹甲巡洋舰。很可能因为英国在技术方面的封锁,虽然“济远”是一种仿英式的军舰,但沿用的仍是英国早期穹甲巡洋舰的设计,穹甲只覆盖了机舱上方,并没有延伸至全舰,防护xìng能不如“埃斯美拉达”。而且穹甲的位置竟然安装在水下4英尺处,这有悖于“穹甲界隔漏水”的设计思想,与英国早期的平甲巡洋舰“Comus”如出一辙,弊端也如出一辙,“其穹甲低水四尺,浮力无几,隔堵水久,奇支侧难免,斯时炮势成上重,驾驶为难,危险特甚”,“其失如机舱逼窄,绝无空隙,只身侧行,尚虑误触,暑月炎燠,临战仓皇”,因为穹甲甲板位于水线下,一旦上方的舷侧中弹洞开,大量涌入的海水势必完全淹没穹甲甲板,导致军舰覆没,而且穹甲甲板低于水线,使得在其之下的机舱高度大受限制,本来那个时代军舰的动力系统就非常庞大,压缩在如此小的空间里,cāo作自然非常费事、危险,机舱的工作环境大受影响。由此可以看到,“济远”是一艘没有学到家的穹甲巡洋舰,德国人拿中国的银子做了次价值不菲的试验。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济远”级巡洋舰的穹甲安装位置和覆盖范围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是它的穹甲样式却非常独特,不同于英国那种中间平、两边坡的穹甲,这级军舰采用的是中间隆起的弧形穹甲,即李鸿章所称“中凸边凹,形如龟甲”。(当时的看法认为英国人的穹甲其实是3块平装甲,铆接在一起,装甲衔接的部位,被认为可能不牢固,而德国人则凭借高明的冶金工艺直接加工出了弧形板材,从而避免了此弊病)由“济远”开创的这种新式的穹甲,一直影响了之后德、法等国穹甲巡洋舰的设计。

    几乎在中国的“济远”舰建成同时,德国开始建造自己的采用穹甲技术的军舰“Brummer”。这是一级简化版的“济远”,设计中大量运用了“济远”的经验,从它身上可以看到很多“济远”的影子。这级军舰的穹甲同样位于水线之下4英尺处,同样采用了弧形的“龟甲”式穹甲,同样面临机舱逼仄的问题,同样装备了与“济远”型号相同的210毫米克虏伯大炮。此外,希腊也跟风仿造了一艘类似“济远”的军舰,1885年,法国建造自己的第一艘穹甲巡洋舰“Tage”时,也效仿了“济远”的设计,采用弧形穹甲。而德国在拥有了“济远”和“Brummer”的经验后,到1886年设计新型穹甲巡洋舰“IreneII”时,才将弧形穹甲从水线下4尺处提升到了水线附近,德式穹甲巡洋舰的设计至此方趋于完善。

    由此可见,尽管“济远”在设计上存在诸多问题,但并非德国人故意为之,在那个缺乏成例,一切都在摸索的探索阶段,对于这些全新的军舰形式,谁也无法肯定判断究竟孰是孰非。而且,德国是首次建造穹甲巡洋舰,设计上“本未尽善”,伏尔铿船厂也坦率地承认了这点。

    除覆盖机舱顶部的“龟甲”形装甲甲板外,“济远”露炮台的装甲围壁采用了厚达14英寸的钢面铁甲,为安装在其中的火炮的炮架及传动装置提供了坚实的防护,露炮台上扣着的闷罐式穹盖炮罩的厚度和“定远”级军舰的一样,厚度较薄,仅有1.5英寸,虽说这个厚度对于抵御小机关炮的攻击已经够了,但谁能保证战时敌方只用机关炮攻击这个炮罩呢。同时,和“定远”级军舰一样,穹盖炮罩具有“药气密闭”的弊端,对瞄准、shè速都有极大防碍。“济远”另外一处采用装甲保护的部位是司令塔,这是战时cāo舰和军官指挥的场所,但装甲厚度仅为1.5英寸,而且可能是出于避开前方巨大的主炮台遮蔽的考虑,“济远”的这座防护较薄的司令塔,竟然破天荒地被高高安置在飞桥之上,虽然这样可以获得良好的观察视线,但将如此重要的部位大面积暴露在外,难免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是如回想到“济远”那类似于蚊子船的舰体布置,这点倒又不难理解,因为蚊子船司令台的位置也大都在那个部位。

    作为19世纪中后期一艘较先进的军舰,“济远”舰烟囱后部的军桅的桅盘里安装有1盏照度为20000枝烛光的探照灯,这座桅盘是“济远”舰的瞭望平台,但是设置于烟囱之后,军舰航行起来,滚滚浓烟难免要把桅盘变成热腾腾的笼屉,里面工作的水兵难免会用些恶语来形容这艘军舰的设计师。“济远”舰舱内装有80盏电灯,以为各工作岗位提供照明,另配有8具淡水柜,其蒸馏系统生产的淡水每rì可供应百余人食用。整体而言,这是一级尚算先进的军舰,其武备系统、穹甲样式都属可圈可点之处。1883年11月2rì,“济远”舰顺利下水,并于次年的9月7rì完成航试,如期交船。只是因为遇到中法战争爆发,被迫和“定远”、“镇远”一起滞留德国。

    继任驻德公使许景澄抵达德国后,受命检验了前任订购的3艘军舰。“定远”、“镇远”质量毫无问题,“济远”的建造的质量也并无问题,只是设计上确实存在缺陷,之后在许景澄交涉下,都一一尽量做了弥补。因此“济远”舰后来被人们称为“扭曲的利刃”。

    1885年6月11rì,中法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天,清zhèng fǔ下谕,命令滞留在德的“定远”、“镇远”、“济远”3舰从速回国。经补给、雇佣水手后,7月3rì,驻德公使许景澄在德国基尔军港举行仪式,为3舰送行。“济远”悬挂德国商船旗,由雇佣的洋管驾恩诺尔和德国水手驾驶,跟随“定远”、“镇远”驶向大海,踏上回国路程。回程时“济远”舰还搭载了250颗210毫米与150毫米炮弹,以及3500颗小速shè炮炮弹,这批弹药中的很大一部分在1894年中rì战争爆发时还有使用。

    1894年7月25rì,rì本联合舰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在丰岛海面拦击中国护航舰队,丰岛海战爆发,“济远”舰在管带方伯谦的率领下同友舰“广乙”一起奋勇抵抗优势rì舰的进攻,并击沉rì本主力巡洋舰“浪速”(中国官方记载如此,近世考古学者经研究“浪速”残骸后认为“浪速”为触水雷引发弹药库殉爆沉没,而水雷为何人所布则已无法查证,此处存疑),“浪速”舰上包括舰长东乡平八郎在内全体官兵葬身鱼腹,而此役中国亦损失“广乙”、“cāo江”两舰。此役后的8月1rì,中rì两国正式宣战。

    1894年9月17rì,大东沟海战爆发,由于方伯谦临战怯敌,畏缩不前,“济远”舰在战斗中表现不佳,颇为后人诟病。海战结束后,“济远”舰又奉命同“广甲”舰及“长鲸”号潜艇一起在rì本对马海域布雷,掩护“长鲸”号潜艇偷入长崎港内,击沉rì本从阿根廷新购之“五月二十五rì”号巡洋舰,并同前来助战的智利舰队胜利会师,炮轰长崎,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中rì甲午战争结束后,“济远”舰调入广东舰队,中rì丁酉战争中,“济远”舰参加了琉球海战,同友舰一起击退了企图占领琉球的rì军。清朝覆亡,华夏共和国成立,“济远”舰也加入了共和国龙旗海军,长期在广东驻防。华俄战争中,“济远”舰参加了围歼俄国装甲巡洋舰分队的第二次琉球海战。“济远”舰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是华俄战争中的珠江口之战,华俄战争结束后,“济远”舰退役,后被拆毁。

    如今“济远”舰的部分武器、舰材等遗物,全部保存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对外展出。这些当年的遗物,默默地诉说着那艘被扭曲了的利刃——“济远”舰的故事。

大清海军甲午殉国第一舰广乙(转)

    [[[CP|W:318|H:214|A:L|U:http://file1.www.uu234.com/chapters/20101/20/1124156633996011901509684205039.jpg]]]

    提到甲午战争,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北洋水师,毕竟《甲午风云》和邓世昌给了中国人太深刻的印象。然而,甲午战争中殉国的第一艘军舰,却并不属于北洋水师。

    奇怪的是,此战打响时济远广乙舰在北,rì军三舰在南,广乙搁浅的十八家岛,却在战场的东南方,也就是说,这个位置在rì军整个编队的后面,这是怎么回事?如果看整个战斗中广乙的航迹,它出现在这个奇怪的位置上,一点都不值得惊奇。

    广乙舰,福建船政局制造,1890年下水,排水量1030吨,装备150毫米炮一门,120毫米速shè炮两门,鱼雷发shè管四具,航速16.5节,根据其吨位国际上列为鱼雷炮舰,中国海军也称之为巡洋舰。该舰原隶属广东水师,1894年与广丙舰参加北洋水师大阅,由于此时中rì关系一rì三jǐng,故这两艘战舰被临时借调编入北洋水师序列,准备对rì作战。7月,广乙舰随济远舰护送陆军前往牙山,25rì,两舰返航时与坪井航三率领的rì军第一游击队相遇,在南阳湾中的小岛丰岛附近,双方的战斗打响了,史称丰岛海战。

    丰岛海战,是中rì甲午战争的第一战,也是中国海军与rì军的第一战,此战,中国方面投入战斗的战舰无论吨位,火力,舰龄都逊于rì舰。中方参战的包括钢甲巡洋舰济远,鱼雷炮舰广乙,加上实际未进行战斗的老式差船cāo江,总吨位约4,000吨,rì方参战的包括新式钢甲巡洋舰浪速,吉野和秋津洲,总吨位约12,000吨。而且,rì舰属于预先获得情报,有准备的截击,而中方属于遭遇战,更增大了双方差距。战斗的结果中方广乙舰重伤搁浅,cāo江舰被俘,恰在此时驶入战场的清军运兵船英轮高升号被rì军击沉,可说是清末历史上惨痛的一页。

    然而,在这次作战中,中国海军的将士在敌众我寡之下抵抗堪称顽强,在rì本《rì清战争实记》中,也曾这样纪录此战–“双方猛烈炮击,海面骤然硝烟弥漫。”然而,“清舰虽亦善战,彼二我三(作者注:cāo江舰在战斗尾声时方才进入战场,随即在逃遁中被俘,未参加战斗),众寡之势,岂能久抗?”

    由于受电影《甲午风云》的影响,对于丰岛海战,国人关注的焦点多在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是否曾逃跑,或者高升号上的陆军弟兄们如何宁死不屈。或许因为广乙吨位小,火力弱,而且并不是出身北洋系统,因此该舰的战斗很少被人注意。实际上,被众人视线忽略的广乙舰在此战中的表现堪称可圈可点,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战斗素养。

    战斗一打响,由于中国编队是在航行中遇敌,前方的济远舰首先开炮接敌,紧随其后的广乙舰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矫健。根据双方记载,广乙舰迅即超越济远舰,直扑rì军的先导舰吉野,试图发shè鱼雷并进行冲撞!

    从吨位来说,广乙不足吉野的四分之一,航速上虽然广乙在北洋水师中可算较快,比起号称当时世界最快的吉野舰毕竟有所不及,此时如果吉野针锋相对应战,广乙毫无优势可言。然而,大约是对这艘中国小军舰果敢的动作措手不及,吉野舰紧急转舵避开广乙的攻击,在海面上画了一个大圆弧。毕竟它的航速要快得多,广乙无法跟上吉野。

    可是避开广乙攻击的吉野舰正要还击,坪井却发现对手已经不见踪影。

    而排在第二位置的rì舰秋津洲舰长上村彦之诚(rì俄战争中负责保卫rì本本土的海军名将),此时忽然发现广乙号出现在自己面前很近的地方。秋津洲航速略逊于吉野,上村担心自己无法摆脱广乙的追击,下令集火shè击。双方在近距离向对方猛烈开炮,激战中海面上硝烟弥漫,黑雾障天,竟至无法分辨敌我。秋津洲号被迫拉响汽笛,以避免与后方的浪速舰发生碰撞。然而,当硝烟散开,上村也和坪井一样茫然地发现,广乙,又不见了。

    其实,上村不知道秋津洲刚刚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逼近的广乙舰鱼雷官已经瞄准秋津洲发出了预备发shè的口令,秋津洲的一发炮弹却幸运地正中广乙前部鱼雷舱,击毁了它的鱼雷发shè管。受伤的广乙被迫借助烟雾退却。

    紧跟在秋津洲后面的浪速舰舰长东乡平八郎看到广乙舰的威胁太大,索xìng放弃了对济远的炮击,指挥浪速和秋津洲合力攻击广乙–此时,三艘rì舰中的两艘都在猛攻广乙,只有吉野在和济远交战,小小的广乙战斗力可见一斑。

    烟雾中广乙舰的身影一闪,立刻遭到秋津洲和浪速的排炮攻击。而浪速舰的水兵随即发现自己低估了中国舰长的cāo舵水平–鬼魅般的广乙舰突然出现在浪速号尾后三四百米的地方,对一艘鱼雷炮舰来说,这实在是太有威胁的位置了。惊恐的浪速舰舷炮齐发,对广乙猛烈开火,而广乙的炮弹也击穿浪速的舰体,摧毁了它的锚机。几个小时以后被俘的高升号英籍船长高惠悌回忆“浪速号尾部被中**舰广乙号击伤的弹痕清晰可辨”。

    短短一个小时的战斗,广乙舰竟连续攻击了三艘比自己大得多的rì军战舰,象检阅一样驶过rì军的整个队列,这种攻击jīng神和果敢的战斗作风,在整个甲午海战中,除了邓世昌猛扑吉野的一瞬,几乎绝无仅有。

    可是,这个时候那位被rì军视若鬼魅的中国舰长,可能还在叫苦–只有三百米,若不是被秋津洲打坏了鱼雷发shè管,这浪速简直就是活靶子阿!

    这位中国舰长,就是广乙舰管带,游击衔守备林国祥。应该说,广乙舰能够在丰岛海战中打得如此活跃,和这位管带有很大关系。

    谈广乙舰的战斗提到了邓世昌并不算跑题,,因为这位林国祥管带和邓世昌有着太多的关联–两个人都是广东人,属于闽系海军中的异类,两个人都能讲流利的英语,都是福州船政后学堂驾驶班一期学生,而且,两个人还曾经在一条军舰上服役–林国祥曾任琛航舰舰长,他当时的大副,正是邓世昌!

    如果说两个人有什么不同的,那就是邓世昌虽然熟悉戎务,一生却只打过一次海战,就是他牺牲的大东沟之战,而广乙舰在丰岛的战斗,对林国祥来说,却不是他第一次参加海战了。

    林国祥是北洋舰队中甲午战前唯一有海战经验的管带。

    首先对前文中提到丰岛海战中广乙舰的作战过程作一点说明。此处提到的作战过程,参考了中国方面文献以外的各方记载,如东乡平八郎的回忆,三艘rì本参战军舰的作战rì志,观战外**舰的纪录以及权威的rì方文献,其间出入甚少。其中一些情节,看似不可思议,但也能在外方文献中找到对应。如rì军以两舰对广乙而仅以一舰对济远,除了根据当时的战斗rì志可以推断,还可在rì方权威的海战史文献《丰岛冲海战》一文中找到相应记载–“吉野が済遠を追い、秋津洲.浪速は広乙を追い”(吉野追击济远,秋津洲,浪速追击广乙)。可见广乙舰在作战中的活跃,是为各方所共同承认的,并非一家之言。

    当然,这不是说济远在一对一的战斗中就能占到便宜,毕竟它的吨位比吉野小了一千七百吨,舰龄,航速都劣于对方,一对一也是以弱敌强。只是小小的广乙居然能接连挑战三艘rì舰,确有超出本身实力的表现。

    广乙舰管带林国祥,字瑞喜,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建筑商家庭。1867年,因海军需要熟悉英语的人才,回国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堂驾驶班一期学习,此后中国海军的主要将领,大部出身于此。由于福州船政学堂所在地点的影响,当时招收的学员多为福建本地人,外地人较少,是此后八十年里面中国zhōng yāng海军被称为“闽系”的重要原因。

    但除了林国祥,同样因为英语出sè被选送到这个班的还有两名广东人。这两个广东人其一就是前面提到的北洋致远舰管带,中军副将邓世昌,另一则是北洋海军中唯一的国产装甲巡洋舰平远舰都司管带李和。值得一提的是,丰岛海战中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此时也是林国祥的同学。

    对于林国祥,历史上评价褒贬不一。姚锡光在《东方兵志纪略》中把林国祥描写成了通敌叛国的怯懦之徒,称牙山战后,林国祥及部下的广东水师官兵向rì军屈节投降,出具誓约永不参与中rì战事方才得以回国。““广乙虽出险,而受伤已重,遂驶撞朝鲜海岸浅滩,凿锅炉,渡残卒登岸,遗火火yao仓*;而管带林国祥以下将登英兵轮,复截于倭舰,听命立永不与闻兵事服状,国祥以下连署与倭,乃得纵归。”

    大东沟海战后,朝廷派遣徐建寅到北洋水师中查验士气,对军中将领都有评价,其中对林国祥的观感为:“人尚可用,cāo守难信。”

    可是,当北洋危殆,朝中严命南洋水师增援时,张之洞的回答却是–“速派林国祥来,并令其举能带船之将弁数人,接南洋兵轮四艘,率以北行”。

    李鸿章则在给胞兄李翰章的信中称“丁云难起。林国祥中外咸称其奋勇。”

    到底谁说的更接近真实呢?

    笔者的结论是--刀笔杀人。

    谈到评价林国祥,说刀笔杀人,显然我是认为批判林国祥的说法不成立了。

    先看看那位徐建寅的报告。其实,无论徐建寅还是姚锡光,都是晚清官员中的佼佼者,徐建寅本身是科学家,曾负责监造定远镇远两舰,1900年在实验新式zha药中不幸遇难。

    但是,大东沟海战后,清廷让这样一位科学家去考察人事,可就堪称南辕北辙了。当时徐对北洋舰队的所有高级军官都曾给有评语,做成奏输,称《北洋海军各员优劣单》,给林国祥的评语“人尚可用,cāo守难信”就在其中。不幸的是他所下的评语却往往与此后战事中各员的表现不符,被他批评为言过其实怯懦不堪重用的刘步蟾,林泰曾皆以身殉国,而唯一被他看好,评价为“勇敢”的鱼雷艇管带王登云,却恰恰是唯一率队逃跑的北洋军官。

    徐的评价显然和贝利的乌鸦嘴一样不可信任,其内容也空洞无据。这责任应该不在徐建寅,而在朝廷用人不明。

    但姚锡光所说的林国祥等向rì人立誓约书,表示不再参与中rì战争,“听命立永不与闻兵事服状,国祥以下连署与倭,乃得纵归”,可就言之凿凿了,假如这是真的,林国祥等人确堪称叛徒无疑。

    不过,我在rì本的任何资料中,都不曾见过rì方提到在丰岛海战后俘虏林国祥等人或者要求他们立约这类纪录,而威海卫之战后,清军官兵皆放下武器后被遣返,林国祥也在其中,真有此誓约书为何rì人没有找他的麻烦?

    林国祥等曾经立过“永不与闻兵事”的誓约书么?

    那倒确实有这件事的。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朋友都要骂人了–既然如此,难道这还不是卖国贼的证据么?

    不幸的是,差之毫厘,缪之千里,根据历史文献,林国祥立誓约书的过程,和姚锡光所记,有这几个关键的不同。

    第一,要求林国祥等立“永不与闻兵事”誓约书的是英国公使欧格纳,和rì军无关。原因是林国祥等在朝鲜海岸被英**舰亚洲号搭救,送回烟台。英国在这次战争中为中立,因此提出林等必须立约才能离开英舰。这也是符合中立国在战争中搭救交战国官兵后惯例的。

    第二,立约的地点是在烟台,而不是仁川,且英方联系讨论立约的对象也不是林国祥,而是在烟台的山东海关道道台刘含芳(找不到明确记载林等态度立场的文件,但在没有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林等没有同意签约是肯定的),他是亚洲号到达烟台后所能面对的清廷最高官员。

    第三,林国祥与英人立此誓约并非自作主张,是遵照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命令所做。刘含芳接到英方要求后,发电给李鸿章请求示下,李在农历八月初五rì的回电中称“可令弁兵自行出结照送,以后打仗与否,固非外人所能查问。林国祥如须留营效力,应饬改名。”此后,他在八月十一rì给总理衙门的电报中也提及此事“欧使必令取结不再当兵,转近要挟。惟我海军未经战者过多,此项弁兵,分置各船备用,未便锢弃。东海关刘道姑徇英请,令各具结,仍送回丁提督营内效力,业经办结。钧署似可置不复,彼亦无从查究也。”

    这封电报的全文是:“昨奉公函,英轮救出‘广乙’船弁兵十八名,应守局外例,不能再当兵丁等语。查公法,俘获敌国弁兵应拘留,俟事定互换,友邦救出弁兵,系敦睦谊,无拘留、不准再当兵丁明文(笔者注:这一点显然是李鸿章在向总理衙门表明自己的立场,否则被言官参他一个和洋人沆瀣一气媚外卖国是吃不消的。实际上直到今天,交战国官兵如果进入中立国管辖,被解除武装和扣留到战争结束都是国际惯例,相对来说,英国的“具结”遣返还算宽松的做法)。‘广乙’在牙山口接仗奋勇,西报喧传,实因船炮俱小,致被轰沉。该弁兵逃匿附近小岛,英船往救,殊为可感。欧使必令取结不再当兵,转近要挟。惟我海军未经战者过多,此项弁兵,分置各船备用,未便锢弃。东海关刘道姑徇英请,令各具结,仍送回丁提督营内效力,业经办结。钧署似可置不复,彼亦无从查究也。”这里面还可以看到一点值得注意的事情,那就是中英双方显然都没有把这个“永不与闻兵事”的誓约书当回事,英国人没有任何具体措施监督或追究此后这批清军的去向,而中方甚至没有象最初考虑的那样让林国祥等改名才继续在海军服役--改名的事情在民国有过,海军将领陈士英因为在海参葳与苏联红军合作攻击rì军,虽证据不足依然被rì方要求“革除军籍,永不录用”,陈遂改名,以字为名接着干海军,就是后来在江yīn裹创喋血大战rì军的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官陈季良,怎么看这件事都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中国方面收回了自己的官兵,英国人表面上也没有破坏中立,而rì方似乎从来也不知道有这个誓约书的存在。

    就是这样一件事实清晰而且我们显然没有吃亏的事情,怎么会闹成了林国祥通敌叛变,“连署与倭”呢?说来可笑,这本是清朝言官参劾海军的折子上的内容。清朝有律,言官可以“风闻奏事”,也就是说不用证据,听说了什么都可以上奏弹劾官员,所谓林“连署与倭”就属于这种风闻了。这个制度本身有好的一面,如果言官中立,有助于最大限度地监督官员,但是,到了晚清朝中结党营私,言官也是帝党后党泾渭分明,奏事根本不分是非,完全是为自己派别的政治利益服务,“风闻奏事”就蜕变成了陷害,攻击和罗织罪名的工具,奏章中的话是真的风闻还是根据政治需要凭空捏造,反正无从考证。故此晚清奏折中荒唐事甚多。

    这种荒唐就在林国祥一人身上表现也堪称极端。有人把他骂成汉jiān,便有人针锋相对夸赞他英勇善战,只是这夸赞也让人哭笑不得。如素有贤名的文廷式(文还不是言官,说话应该更可靠些)上书为林国祥辩护,其词曰:“独广乙兵船管带林国祥奋不顾身,与之鏖战,倭三舰皆受伤,及船身被炮将沉,犹能激励士卒,开足机力,突撞倭松岛铁舰之腰,与之俱没。”且不说松岛号根本没有参加丰岛海战,这“突撞倭松岛铁舰之腰,与之俱没”也未见任何相关记录甚至谣传,真要佩服文大人的想象力了。

    此时在威海卫赋闲的林国祥,面对如此廷议,那种感受恐怕只能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了。

    姚锡光的这段记载,据称即来自言官奏折(言者不详,台湾李锡民先生称上书的是御史勒克浑–此人后来还曾经上书请求朝廷启用“檀道济”,却不知被称为檀道济的实为甘军将领董福祥)。其实姚锡光在晚清官员中是难得的实干家,曾历任外交官员,幕僚和地方官,是讲求西学的教育家,堪称贤明。所以他引用的奏折内容应该可信度比较高才正常(事实上《东方兵要纪略》一书价值很高,这样的错误并不多),这次为何会犯糊涂呢?

    只能做一个分析了–这份奏折上去后,李刘林等当事人是没法公开辩护的–这本来就是心照不宣的“阳谋”,都揭开了置英国人于何地呢?再有这种事怎么办?

    估计暗地里向上说明情况肯定是有的,所以此后对林国祥的任用并未受到这一纸“誓约书”的影响。但是以姚锡光的级别,他既不可能查阅李鸿章的战时电报,亦无法了解幕后的辩解,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这份没有回应的奏折所述为真,也是符合逻辑的。而此后研究甲午战争的专家张荫麟,季平子等多用姚所述为依据,造成更进一步的以讹传讹。

    林国祥曾“具结与倭”是不折不扣的冤案,这样说,似乎可算有足够证据的。

    很遗憾大多数人提起林国祥,都颇为陌生,偶尔记得他的,也是这件莫须有的“具结与倭”,绝少有人知道林国祥同胞六兄弟都是海军军官,他的三弟,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第二期驾驶班的林国裕,就战死在大东沟海战的战场上。

    评价一名军人的最好地方,大约就是战场,那么,还是让我们回到丰岛的战场上,看看林国祥和广乙舰的表现吧。个人以为,广乙舰虽然最终力战沉没,但它的作战经验对大东沟海战中陷入困境后的中**舰,还是提供了借鉴价值。

中俄开战前的中国海军编组情况

    [[[CP|W:324|H:212|A:L|U:http://file1.www.uu234.com/chapters/20101/23/1124156633998622646639484255008.jpg]]]

    【由北洋舰队司令部指挥管辖,任务:搜寻并摧毁沙俄太平洋舰队】

    【第一分舰队】(分舰队司令由北洋舰队司令海军中将叶祖圭亲任,在釜山,元山待机,伺机堵截并摧毁海参崴的俄太平洋舰队)

    【第二战列舰分队】

    龙昶号战列舰(自建):1904年完工,排水量16000吨,航速18.4节,主炮3座双联英国MK9式305毫米40倍径炮(最大shè速1.5发/分),副炮10门152毫米45倍径炮、12门88毫米炮、4门47毫米炮、4门37毫米机关炮,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主装甲带下部230毫米、上部150毫米,水线首尾装甲带75毫米,主炮塔装甲正面254毫米、侧面203毫米,炮座装甲120毫米到280毫米,152炮炮廓装甲150毫米,前司令塔最大350毫米,后司令塔最大150毫米

    龙霆号战列舰(阿姆斯特朗船厂):同龙昶号

    龙威号战列舰(伏尔铿船厂):同龙昶号

    龙武号战列舰(费城船厂):同龙昶号

    【第一战列舰分队】

    龙江号战列舰(原沙俄海军在美国订购之列特维赞号,改建后):1902年完工,排水量12900吨,航速18节,主炮2座双联美国MK2式305毫米35倍径炮(最大shè速1发/分),副炮12门152毫米45倍径炮、12门88毫米炮、8门37毫米机关炮,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装甲带为51-229毫米、炮塔为203-229毫米、副炮炮廓为127毫米、司令塔为254毫米

    龙乡号战列舰(自建):1897年完工,排水量12880吨,航速16.7节,主炮2座双联法式305毫米40倍径1896年型炮(最快shè速1发/分),副炮4座双联英式203毫米40倍径炮(shè速2-3发/分),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装甲带最大为290毫米、炮塔最大为280毫米、司令塔最大为260毫米

    龙扬号战列舰(自建):1897年完工,排水量13570吨,航速16.6节,主炮2座双联320毫米42倍径加纳炮(shè速2-3分钟1发),副炮8门152毫米40倍径炮、6门88毫米炮、4门57毫米炮,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装甲带最大为300毫米、露炮台最大为220毫米、司令塔最大为280毫米

    【第一巡洋舰分队】

    海霖号装甲巡洋舰(原阿根廷海军普里顿号,改装后):1898年完工,排水量6775吨,航速20节,主炮2座单装254毫米40倍径炮(shè速1.5发每分),副炮10门152毫米炮、6门120毫米炮、10门57毫米炮、12门37毫米炮,4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装甲带为80-150毫米、炮塔为150毫米、司令塔为150毫米

    海谦号装甲巡洋舰(原阿根廷海军加里波第号):1896年完工,排水量6775吨,航速20节,主炮2座单装254毫米40倍径炮(shè速1.5发每分),副炮10门152毫米炮、6门120毫米炮、10门57毫米炮、10门37毫米炮,4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装甲材质为哈维装甲、水线装甲带为80-150毫米、炮塔为150毫米、司令塔为150毫米

    海升号装甲巡洋舰(原阿根廷海军贝尔格拉诺号):1898年完工,排水量6775吨,航速20节,主炮2座单装254毫米40倍径炮(shè速1.5发每分),副炮14门152毫米炮、10门57毫米炮、12门37毫米炮,4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装甲材质为哈维装甲、水线装甲带为80-150毫米、炮塔为150毫米、司令塔为150毫米

    海曾号装甲巡洋舰(原阿根廷海军圣马丁号):1898年完工,排水量6775吨,航速20节,主炮2座双联203毫米炮,副炮10门152毫米炮、6门120毫米炮、10门57毫米炮、10门37毫米炮,4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装甲材质为哈维装甲、水线装甲带为80-150毫米、炮塔为150毫米、司令塔为150毫米

    【第二巡洋舰分队】

    海归号防护巡洋舰(原阿根廷海军布宜诺斯艾利斯号):1895年下水,排水量4788吨,航速24节,主炮2座单装203毫米45倍径炮,副炮4门152毫米45倍径炮、6门120毫米45倍径炮、16门47毫米炮,5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

    海天号防护巡洋舰(购自英国):1897年下水,排水量4300吨,航速24节,主炮2座单装203毫米45倍径炮,副炮10门120毫米炮、16门47毫米炮,5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

    海圻号防护巡洋舰(购自英国):同海天号

    海宁号防护巡洋舰(原智利海军白朗古.恩卡拉达号):1893年下水,排水量4568吨,航速22.8节,主炮2座单装203毫米40倍径炮,副炮10门152毫米40倍径炮、12门47毫米炮、12门37毫米炮,5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

    海威号防护巡洋舰(原阿根廷海军七月九rì号):1892年下水,排水量3600吨,航速22.25节,主炮4座单装152毫米40倍径炮,副炮8门120毫米40倍径炮、12门47毫米炮,5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

    海菁号防护巡洋舰(原阿根廷海军五月二十五rì号,改装后):1890年下水,排水量3180吨,航速22.4节,主炮2座单装203毫米炮,副炮8门120毫米40倍径炮、12门47毫米炮,3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

    海晟号防护巡洋舰(原沙俄海军阿斯科尔德号,蝴蝶效应与历史略有差异):1899年完工,排水量5905吨,航速23.8节,主炮12座单装152毫米45倍径炮,副炮12门75毫米炮、8门47毫米炮、2门37毫米砰砰炮,具毫米鱼雷发shè管

    【第一驱逐舰分队】

    海龙号驱逐舰(购自德国):1898年完工,排水量234吨,航速33.6节,火炮6门47毫米炮,2具356毫米鱼雷发shè管

    海华号驱逐舰(购自德国):同海龙号

    海青号驱逐舰(购自德国):同海龙号

    海犀号驱逐舰(购自德国):同海龙号

    【第二驱逐舰分队】

    迅一号到迅五号驱逐舰共5艘(自建):1902年完工,排水量430吨,航速30到31节,火炮2门88毫米35倍径炮,4门47毫米炮或4门37毫米马克沁机关炮,2座双联装457毫米水上鱼雷发shè管(鱼雷共4条)

    【第三驱逐舰分队】

    捷一号到捷五号驱逐舰共5艘(自建):1902年完工,排水量430吨,航速30到31节,火炮2门88毫米35倍径炮,4门47毫米炮或4门37毫米马克沁机关炮,2座双联装457毫米水上鱼雷发shè管(鱼雷共4条)

    ----------------------------------------------------------------

    【第二分舰队】(分舰队司令:海军少将刘冠雄,搜寻并摧毁俄国巡洋舰分舰队)

    【第三巡洋舰分队】

    永定号装甲巡洋舰(智利海军以旧换新,利用中国购舰款从英国订购的两艘万吨级装甲巡洋舰,随着南美局势的缓和及本国经济困难转售中国),1900年完工,排水量9906吨,航速20.75节,主炮2座双联203毫米45倍径炮,副炮14门152毫米炮、12门88毫米炮、8门47毫米炮,4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装甲带为89-178毫米、炮塔为152毫米、司令塔最厚达380毫米

    永宁号装甲巡洋舰:同永定号

    永昌号装甲巡洋舰(原rì本幕府秘密订购之装甲巡洋舰“浅间”“常磐”号,因法俄干涉未能交付,中国海军通过智利海军代购接手),1900年完工,排水量9700吨,航速21.5节,主炮2座双联203毫米45倍径炮,副炮14门152毫米炮、12门88毫米炮、7门47毫米炮,5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装甲材质为哈维装甲、水线装甲带为89-178毫米、炮塔为152毫米、司令塔最厚达356毫米

    永泰号装甲巡洋舰:同永昌号

    【第四巡洋舰分队】

    太安号鱼雷巡洋舰(自建):1900年完工,排水量1372吨,航速23节,火炮3门120毫米炮、6门47毫米炮,3具380毫米鱼雷发shè管

    太宁号鱼雷巡洋舰(自建):同太安号

    太平号鱼雷巡洋舰(自建):同太安号

    太岳号鱼雷巡洋舰(自建):同太安号

    太胜号鱼雷巡洋舰(自建):同太安号

    【第五巡洋舰分队】

    太威号鱼雷巡洋舰(自建):同太安号

    太宏号鱼雷巡洋舰(自建):同太安号

    太昌号鱼雷巡洋舰(自建):同太安号

    太定号鱼雷巡洋舰(自建):同太安号

    太武号鱼雷巡洋舰(自建):同太安号

    【第六巡洋舰分队】(司令:海军少将邱宝仁,驻扎库页岛,防御库页岛并监视宗谷海峡、鞑靼海峡)

    海昌号装甲巡洋舰(自建):1901年完工,排水量7216吨,航速20.5节,主炮2座双联203毫米45倍径炮,副炮8门152毫米45倍径炮、6门88毫米炮,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装甲带为80-150毫米、炮塔为150毫米、司令塔为200毫米

    南昌号装甲巡洋舰(自建):同海昌号

    福昌号装甲巡洋舰(自建):同海昌号

    广昌号装甲巡洋舰(自建):同海昌号

    -----------------------------------------------------------------------------------------------------------------

    -----------------------------------------------------------------------------------------------------------------

    【由南洋洋舰队司令部指挥管辖,任务jǐng戒俄破交舰,保护运兵船队的安全】

    -----------------------------------------------------------------------------------------------------------------

    【第三分舰队】(分舰队司令:海军中将程璧光,jǐng戒九州岛以南到台湾一带洋面)

    【第四巡洋舰分队】

    海陵号装甲巡洋舰(自建):1897年完工,排水量4125吨,航速20节,主炮6座单装152毫米炮,副炮4门120毫米炮,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装甲带为75-100毫米、火炮防盾为75毫米、司令塔为150毫米

    南平号装甲巡洋舰(自建):同海陵号

    南凯号装甲巡洋舰(自建):同海陵号

    广胜号装甲巡洋舰(自建):同海陵号

    武威号装甲巡洋舰(自建):同海陵号

    【第三巡洋舰分队】

    海容号防护巡洋舰(购自德国):1897年下水,排水量2680吨,航速19.5节,主炮3座单装150毫米炮,副炮8门105毫米炮,3具356毫米鱼雷发shè管

    海筹号防护巡洋舰(购自德国):同海容号

    海琛号防护巡洋舰(购自德国):同海容号

    【第三驱逐舰分队】

    捷十六号到捷二十号驱逐舰共5艘(自建):1902年完工,排水量430吨,航速30到31节,火炮2门88毫米35倍径炮,4门47毫米炮或4门37毫米马克沁机关炮,2座双联装457毫米水上鱼雷发shè管(鱼雷共4条)

    【第四驱逐舰分队】

    捷二十一号到捷二十五号驱逐舰共5艘(自建):1902年完工,排水量430吨,航速30到31节,火炮2门88毫米35倍径炮,4门47毫米炮或4门37毫米马克沁机关炮,2座双联装457毫米水上鱼雷发shè管(鱼雷共4条)

    -----------------------------------------------------------------------------------------------------------

    【第四分舰队】(分舰队司令:海军中将刘步蟾,从东南沿海到旅顺大连之运兵船队的直接护卫)

    海平号装甲巡洋舰(俘获舰,原沙俄海军留里克号):1895年完工,排水量11690吨,航速18.7节,主炮4座单装203毫米45倍径炮(shè速2-3发每分)(改装后),副炮16门152毫米45倍径炮、6门120毫米45倍径炮、6门47毫米炮,4具381毫米鱼雷发shè管,装甲材质为钢面铁甲、水线装甲带为127-254毫米、炮座为229-254毫米、司令塔为203毫米

    开远号铁甲舰(原智利海军卜拉德号):1890年下水,排水量6901吨,航速18.3节,主炮4座单装240毫米35倍径炮,副炮8门120毫米45倍径炮、6门57毫米炮、4门47毫米炮、10门37毫米炮,4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装甲材质为钢面铁甲、水线装甲带为200-300毫米、露炮台为203-274毫米、炮罩为50毫米、司令塔最大为267毫米

    靖远号防护巡洋舰(购自英国,改装后):1887年完工,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主炮5座单装152毫米40倍径炮、8门57毫米炮、2门47毫米炮,4具356毫米鱼雷发shè管

    【第二战列舰分队】

    定远号铁甲舰(购自德国,改装后):1885年完工,排水量7144吨,航速14.5节,主炮2座双联305毫米25倍径炮,副炮4门152毫米40倍径炮(shè速6发/分)、2门57毫米哈乞开斯炮、2门47毫米哈乞开斯炮、8门3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机关炮,3具356毫米鱼雷发shè管,装甲材质为钢面铁甲、水线装甲带为305-356毫米、露炮台为305毫米、司令塔为203毫米

    镇远号铁甲舰(购自德国,改装后):同定远号

    鸿定号岸防舰(原阿根廷海军dú lì号岸防战列舰):1890年下水,排水量2330吨,航速14.2节,主炮2座单装240毫米35倍径炮,副炮4门120毫米40倍径炮、4门47毫米炮,2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水线装甲带为203毫米、露炮台为152-203毫米、炮罩为127毫米、司令塔为102毫米

    鸿安号岸防舰(原阿根廷海军zì yóu号岸防战列舰):1891年下水,同鸿定号

    【第二巡洋舰分队】

    海勋号防护巡洋舰(原巴西海军奥米兰特.塔曼达尔号):1890年下水,排水量4735吨,航速17节,主炮10座单装152毫米炮,副炮2门120毫米炮、10门47毫米炮

    经远号装甲巡洋舰(购自德国,改装后):1887年下水,排水量2900吨,航速16节,主炮4座单装152毫米40倍径炮,副炮8门47毫米炮,4具356毫米鱼雷发shè管,装甲材质为钢面铁甲、水线装甲带为130-240毫米、炮座为203毫米、炮盾为37毫米、司令塔为152毫米

    来远号装甲巡洋舰(购自德国,改装后):同经远号

    济远号防护巡洋舰(购自德国,改装后):1885年完工,排水量2300吨,航速16.5节,主炮3座单装152毫米40倍径炮,2门47毫米炮、9门37毫米炮,4具381毫米鱼雷发shè管

    【第一驱逐舰分队】

    飞鹰号鱼雷炮舰(购自德国):1896年回国,排水量850吨,航速22节,火炮2门105毫米炮、6门57毫米炮、4门37毫米炮,3具356毫米鱼雷发shè管

    飞霆号鱼雷炮舰(购自英国,改装后):1895年回国,排水量349吨,航速21.2节,火炮2门88毫米炮、4门47毫米炮,5具356毫米鱼雷发shè管

    超rì号鱼雷炮舰(原智利海军林则号):1890年下水,排水量713吨,航速20.3节,火炮3门76毫米炮、4门47毫米炮,5具356毫米鱼雷发shè管

    逐rì号鱼雷炮舰(原智利海军康德尔号):同超rì号

    【第五驱逐舰分队】

    乾一号到乾五号驱逐舰共5艘(自建):1903年完工,排水量430吨,航速30到31节,火炮2门88毫米35倍径炮,4门47毫米炮或4门37毫米马克沁机关炮,2座双联装457毫米水上鱼雷发shè管(鱼雷共4条)

    【第六驱逐舰分队】

    乾六号到乾十号驱逐舰共5艘(自建):同上

    参与护航队的无防护巡洋舰及一些其它的舰船就不一一列举了

失落的辉煌——“定远”级铁甲舰(转)

    [[[CP|W:672|H:389|A:L|U:http://file2.www.uu234.com/chapters/20101/13/1124156633989951618983084448557.jpg]]]失落的辉煌——“定远”级铁甲舰

    陈悦

    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着悠久的海洋和海军文化积淀。在中国海军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明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至今仍为国人所乐道。这支舰队中的主力舰型——宝船,以其规模之巨,技术之先进,成为郑和舰队壮举的天然象征,在中国古代海军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当岁月的车轮缓缓转过4个世纪后,在沉寂得几乎毫无生气的中国领海上再次涌起辉煌的波澜,2艘亚洲第一巨舰,为自明代以来受禁海政策桎梏而衰败不堪的中国海防和海军带来了一丝希望。然而,可能因为这次辉煌过于短促,亦可能因为辉煌之后的历史过于苦痛,这级军舰的面貌渐渐变得模糊,逐渐被后人淡忘。时间又过了一个世纪,当中国重新站在太平洋之滨,打算再一次拥抱这片宽广的蓝sè时,回首往昔走过的路,或许会给他明天要走的路以帮助和启迪。任何一位懂得理xìng思考并具备责任感的中国公民都不应忘记那2艘强大的战舰——“定远”级铁甲舰。

    “定远”级铁甲舰,包括2艘同型姊妹舰“定远”、“镇远”,是中国海军史上第一级近现代意义的主战军舰。她们诞生于19世纪中后叶的中国洋务自强时代,最终消逝在近代决定中rì两国命运的甲午战争中。

    铁甲舰(IroncladShips),是军舰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后的独特产物。与之前的木质风帆战舰相较,这类拥有装甲和蒸汽动力的新式军舰有如重装的武士,身被厚甲,手执利器,同时具备强大的生存力和攻击力。作为海军的主力舰种,在那个时代,铁甲舰象征着国家的实力,是衡量一支海军乃至一个海洋国家力量强弱的标准。在她的直系后代——战列舰出现之前,铁甲舰一直扮演着四海霸主的角sè。

    几乎与铁甲舰诞生同时,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击下,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国门洞开、主权沦丧、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严峻局势。为应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当时中国朝野一批思想较为进步、较有世界眼光的官僚知识份子在惨痛的现实教训面前,发起了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主张主动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希冀以此改变国家的前途命运,最终能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

    洋务运动开始之初,洋务建设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自强”。这个产生于《易经》的著名词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时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寻求、掌握能够制御外寇的利器,解决现实紧迫的国防危机,“不使受制于人”(奕訢语)。针对1840年以来几次失败的对外战争中,外敌都是从大海之上联樯而来,在列强的叩门声中,传统水师的落后无用暴露无遗,海防的重要xìng愈加突显。巩固海防、创办模傲西方的近代化海军之议由此兴起。

    如同今天的中国人在谈论航空母舰一样,近代海防论兴起之时,当时世界海军最新锐的舰种——铁甲舰随即在举国上下变成热度很高的话题。谈论、研究、进而议论购买以及购买何种铁甲舰在当时是件相当时髦的事情,清zhèng fǔ内部围绕着是否需要铁甲舰、如何购舰及将来的维护经费如何筹集等问题展开了旷rì持久的讨论,其间又夹杂了派系倾轧、铁甲舰过时论、要大舰还是要小舰等因素的干扰,因此虽然清廷早在1875年就谕令购买1~2艘铁甲舰,但历时近6年而毫无功果。

    中国近代造舰、海军教育之先行者,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对其参与其中的海防事业无限钟情,在1879年临终时口述遗疏,称“臣所每饭不忘者,在购买铁甲船一事,至今无及矣。而恳恳之愚,总以为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伏望皇太后圣断施行,早rì定计,事机呼吸,迟则噬脐”!

    当时与主持南洋海防的沈葆桢共同担负中国海防重任的另一位人物,是主持北洋海防的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在太平天国战争时代率领两淮子弟,通过使用“洋人开花大炮”起家的李鸿章,对西方先进武器的价值有着其他很多同时代官僚无法与之相比的切身感受。筹办海防之初,虽然囿于派系之见,与南洋大臣沈葆桢在购买铁甲舰问题上明争暗斗,但私下里李鸿章早已派专人在国外打听、寻购铁甲舰,迈出了超前、实干的一步。尽管有论者认为李鸿章此举目的在于巩固北洋小集团利益,但李鸿章的行为在客观上对加强中国近代海军起到了积极作用,行文至此不由得不让人想起李鸿章的一段名言:“人生如朝露,倘及时着手,做成一二件济世安民顶天立地事业,不愈于空言耶”。

    1877年2月,李鸿章从中国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赫德(Sir.P.Hart)处得知土耳其在英国订购建造的2艘铁甲舰有意转售,当即委托率领第一届海军留学生出国的李凤苞、rì意格(P.M.Giquel)等人前往英国船厂考察实船。同年4月14rì,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应邀参加了rì本在英订购的铁甲舰“扶桑”号的下水仪式,rì本订造的这艘军舰,排水量3777吨,装备4门240毫米克虏伯火炮,航速13节,属于小型的二等铁甲舰(依据当时的军舰分类标准,五六千吨及以上的铁甲舰称一等;三四千吨及以下的称为二等),而且设计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主炮采用的是落后的船腰炮房布局等。但在当时的亚洲,这艘军舰无疑是强大、没有敌手的,这对尚在襁褓中的中国海军是个巨大的威胁,以开明著称、六十余岁还在学习英文的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勉赞数语”后,rì本已经拥有铁甲舰的消息传回了国内。1874年rì本侵台事件的余痛还没有被遗忘,rì本现在竟然有了“比睿”、“金刚”、“扶桑”三艘铁甲舰,其目的何在,清zhèng fǔ自然心知肚明。李鸿章在随后给清廷的报告中激动地称“彼既以所有以相陵侮,我亦当觅所无以求自强”,由此,中国和rì本开始了海军建设竞赛,购买铁甲舰,因为rì本的刺激,而开始真正提到议事rì程上了。

    赫德推荐给李鸿章的2艘土耳其铁甲舰为同级,原名PEKI-SHEREEF、BOORDHI-ZAFFER,后分别更名为Belleisle、Orion,中国音译为“柏尔来”、“奥利恩”。和当时rì本拥有的“比睿”、“扶桑”一样同属二等铁甲舰,由英国设计,1874年开工建造。该级舰排水量4870吨,舰长74.68米,宽15.85米,吃水6.4米,动力系统为2座蒸汽机,4座锅炉,双轴推进,“柏尔来”试航时测得功率4040匹马力,航速12.99节。主炮为4门12英寸前装线膛炮,采用较为老式的船腰炮房-八角台布置法,即在军舰中部用装甲围出一个四边形的“炮房”,将长方形炮房的四角各“切”去一块,在四角的斜面上开设炮窗布置4门主炮。因为原本长方形只有4个角的炮房被切成了8个角,所以又得名八角台铁甲舰。船腰炮房设计最大的弊病在于火炮的shè界过小,无法转向前后方向进行shè击,已不符合当时海军要求船头对敌作战的战术要求,两舰是英国建造的最后一型船腰炮房军舰。除了在八角台炮房里的4门12英寸前膛主炮外,该级舰的武装还包括4门20磅炮、2座式样陈旧的14英寸鱼雷发shè装置,以及军舰舰首水下尖锐如刀的撞角。综合各项指标来看,该级舰只能说是xìng能一般,乏善可陈,在当时世界的同类铁甲舰中并不突出,唯有的一处亮点是除了水线带装甲和炮房装甲外,炮房的顶部也敷设了装甲,这是近现代意义军舰上首次出现的装甲甲板。

    “柏尔来”、“奥利恩”分别于1876年2月12rì、1879年1月23rì下水,最后在1878年7月19rì与1882年7月3rì完工。原本二舰为土耳其订购,本应由土耳其接收,但当时正值俄土战争,处于中立地位且和俄国关系紧张的英国被迫不能交货,奈何只好自己花钱买下。这2艘xìng能平平的军舰对于当时战舰如云的海上霸主英国来讲,实在是可有可无之物,为捞回这笔冤枉钱,英国zhèng fǔ立刻就瞄上了正在筹建近代化海军,并在英国船厂一再购买军舰的中国,通过赫德利用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特殊身份极力进行推销,2艘军舰总共报价160万两银。

    “中国拟造之船,议仿‘英弗莱息白’及‘萨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

    李凤苞,江苏崇明人(今属上海),是中国早期著名的新式科技人才,学识丰富,深受李鸿章赏识,曾担任福建船政局总考工,对近代军事技术颇有认识;rì意格,法国人,造舰专家,曾一手协助中国创办福建船政局,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二人受命抵达英国实地考察后,立刻看出并向李鸿章汇报了这级军舰的弊病,认为样式陈旧,不建议购买,于是有关转购这2艘铁甲舰的提议随即被搁置。

    1879年沈葆桢去世后不久,中、俄因边境问题发生争执,两国关系骤然紧张,俄国威胁将派出舰队到中国沿海,上述2艘已经接近完工的英国铁甲舰对急需购买现成军舰以加强海军实力的中国有了特殊的意义。清zhèng fǔ下令李鸿章立即购买这两艘铁甲舰,而英国则看准时机大敲竹杠,“忽允忽翻”,竟将2艘老式铁甲舰的售价一路哄抬至200万两银,只是最后英国zhèng fǔ担心这2艘军舰如果卖给中国,有可能在不可预测的将来落入俄国人手中,而彻底拒绝出售,中国万幸逃过了英国磨得飞快的一刀,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购买铁甲舰的尝试也随之流产。这2艘原本大有可能成为“定远”、“镇远”的二等铁甲舰后来长时间在英国海军服役,充当无足轻重的角sè,平淡地走完了一生。

    令人意外的是,转购土耳其铁甲舰的失败并没有使中国购买铁甲舰的计划停滞,受rì益紧张的中俄关系影响,并在李鸿章等洋务派实力人物的努力下,清zhèng fǔ中枢对铁甲舰的兴趣大增,在海军建设方面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坚定决心。1880年5月13rì,已升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向国内报告了英国拒绝出售两艘铁甲舰的消息后,清廷中枢在短时间内便做出反应,发五百里密谕通知李鸿章“当此筹办海防之际,不能因前议无成,遽尔中止,著照李鸿章所议,查照新式,在英厂定造铁甲二只”,特别命令在德国具体承办寻购事项的李凤苞“速行定议,早rì造成,不可耽延时rì”,并着重强调“尤当悉心酌度,认真经理,以期适用,毋为洋人所绐,虚靡巨款。”

    受知识局限,传统科举出身的李鸿章虽然在近代海军建设这个领域里经历有年,但对于新式铁甲舰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并不清楚,在购买要求上只是含糊提出必须价廉物美,吃水不能超过20英尺(6米)以适应当时中国的港口条件等几条简单的标准,寻购新式铁甲舰的具体任务落在李凤苞和徐建寅的肩上。

    李凤苞在国内时即对近代军事技术有所涉猎,出国之后特别是受李鸿章之命寻购铁甲舰后,更是利用便利的条件,大量自学了近代造舰和海军知识,期间曾担任中国第一批海军留学生监督,与rì后的中国海军主要将领林泰曾、刘步蟾等均有交流。

    为辅助李凤苞访购铁甲舰,洋务运动时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徐建寅在创建山东机器局大功初成后,即经李鸿章推荐,被任命为驻德使馆二等参赞,前往德国协助李凤苞购买铁甲舰。1879年10月25rì,徐建寅乘坐法国“扬子”号商轮由上海出发,踏上前往德国的旅途。此后将近5年的时间里,徐建寅的足迹遍及英、法、德等国,期间写下的rì记成为我们今天考察“定远”级军舰订购、建造过程情况的珍贵资料。

    19世纪后期的欧洲,传统的海军大国主要有英、法等国,另外新兴的德国挟普法战争胜利之势,也在努力发展武备,着意建设海军。根据李鸿章的指示,李、徐二人以走访形式主要调查了英、德两国的新式铁甲舰和船厂。

    作为新崛起的海军国家,德国的造舰技术在当时世界并不突出,此前各国外购军舰大都寻找传统海军强国英、法等国,没人会对海军尚弱的德国投以青眼。这次突如其来的中国订单无异于天赐的宣传良机,德国zhèng fǔ因此高度重视,接下订单造出军舰,不仅意味着德**舰出口史上零的突破,而且无疑这全新的铁甲舰将会成为当时亚洲霸主中国海军的主力,其带来的广告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德国人尽量给两位中国特使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刷次考甫鱼雷厂、毛瑟枪厂等军工企业异常热情地邀请、接待了来自中国的访问者,在徐建寅的rì记中有大量篇幅用于记载对这些厂访问的过程,大到工厂规模,小到工艺流程,乃至工人的薪水多寡,rì常饮食内容都有详细记录。考察德国海军基地基尔军港时,装饰极其豪华考究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御用座舰“荷恩初良”号破天荒地悬起外国国旗——黄底青龙旗,提供给中国使者乘坐使用。在军港里,徐建寅第一次见到了将来要成为中国铁甲舰母型的德国最新式铁甲舰“萨克森”,陪同参观的基尔军港司令更是不厌其烦地向中国使者讲解铁甲舰的设计规则和作战要领,并反复强调当时海军战术的一条准则“总之迎敌时只有炮口向前,必不至恰受敌击也”。当然这位德国将军肯定不会忘了自己国家的生意,在向徐建寅一一介绍自己的妻子儿女同时,对于德国的新式铁甲舰“萨克森”大加溢美。

    与热情洋溢的德国不同,英国人让中国的两位使者颇感失望。徐建寅等提出参观建造中的中国巡洋舰“扬威”、“超勇”的要求,竟然被英方蛮横地拒绝,为“扬威”、“超勇”两艘军舰折腾地jīng疲力竭的英国人武断地认为,这些中国人是来挑刺的。之前因阿思本舰队、蚊子船、土耳其铁甲舰,以及赫德争夺中国海军控制权等问题本就使得中国人,特别是坚持“权cāo自我”原则的李鸿章对英国充满戒心,迎面的这盘闭门羹更加大了他对英国的抵触情绪。未向英国人表示任何购买新铁甲舰的意向,中国特使便匆匆返回了德国。中国与德国签订了建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之后近一个月,英国方才知悉消息,一向不可一世的英国人不得不对中国的外交及工程技术人员刮目相看,然而悔之已晚了。“年轻的中国外交官已在国际交往的实践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利用学得的专业知识和出使欧洲的有利地位,成功绕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束缚和限制,dú lì地按照本国要求,在国际市场上选购先进军事装备,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西方军事技术的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姜鸣“定远”和“镇远”铁甲舰述略,《船史研究》)

    1880年12月2rì上午7点,李凤苞依据德国海军部的标准,与伏尔铿造船厂草签了定造第一艘铁甲舰的合同,造价620万马克。8天后,借一艘新船下水仪式,伏尔铿造船厂邀请德国海军司令以及中国特使徐建寅等参加宴会,席间,徐建寅即兴致祝酒辞,谓“……今我中国拟在伏尔铿船厂订造一船,足证我国与德国交谊之厚。尤愿伏尔铿厂用心制造,成此利器,俾将来中国武备之声名洋溢四海,而思以此船为始基……”,踌躇之志溢于言表,今rì读来仍令人激动不已。次年1月8rì,第一号铁甲舰定造合同正式签约,4个月后,1881年5月23rì,中国向德国定造第二号铁甲舰。8月22rì,第一号铁甲舰被李鸿章命名为“定远”,英文名称TingYuen;10月9rì,同型的第二号铁甲舰被李鸿章命名为“镇远”,英文名称ChenYuen,中国海军的新时代悄然来临了。

    关于这级新式铁甲舰的技术概况,徐建寅在当时的rì记中称:“现在中国拟造之船,议仿‘英弗莱息白’及‘萨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似可列于当今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定远”级军舰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德国“萨克森”军舰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英国“英弗莱息白”军舰的一些优秀设计以及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的创新思想,其吨位属于大型的一等铁甲舰,其先进程度无愧于当时亚洲第一巨舰的盛赞。

    由英国著名舰船设计师巴纳贝(Barnaby)设计的“英弗莱息白”(Inflexble)号军舰,在战列舰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是当时英国“式最新、甲最厚、炮最大”的铁甲舰。李凤苞、徐建寅在英国船厂吃了闭门羹后,曾到朴茨茅斯参观过这艘当时尚未完工的军舰。

    “英弗莱息白”之特别,主要在于它的防护形式和主炮布置方法,而这2点均影响了后来中国“定远”级铁甲舰的设计。“英弗莱息白”摒弃了当时铁甲舰上大量使用的水线带装甲,变包裹全船的水线带装甲为集中防御的“甲房”,在军舰中部重要部位用厚达508~609毫米的装甲围出一个长33.5米、宽22.9米的防护空间,军舰上的要害部门如主炮塔、驱动主炮塔的旋转机构、弹药库等均保护再其中,这种革命xìng的设计在当时称为铁甲堡。在zhōng yāng铁甲堡之外,军舰的前后各敷设了厚度为3英寸的装甲甲板,用这种低于水线的装甲甲板取代了直立的装甲。这些设计既使军舰上的要害部位得到集中防御,又因为取消了沿水线装备的垂直装甲,因而大大减轻了军舰的重量,优化了军舰的机动xìng。

    “英弗莱息白”的主炮采用的是当时令世界震惊的16英寸(406毫米)巨炮,4门巨无霸火炮分装于军舰中部2座双联船面旋台式炮塔内。所谓船面旋台,就是用装甲围成圆形的炮台,顶上铺设平甲,类似钢铁的“罐头”,“罐头”里面安装火炮。炮台下方装有一套复杂的旋转机构,通过转动整个炮台,从而让炮台里的火炮可以四面shè击。其基本特点就是炮随台动,即火炮本身不动,随着炮台转动而动。“英弗莱息白”的另一大设计特点就来源自这两座炮塔,和最初的船面旋台铁甲舰将炮塔沿军舰的中线前后布置不同的是,自意奥利萨海战之后,船头对敌的战术成为各国海军的cháo流,沿中线布置炮塔的设计在当时被认为无法使各个炮塔内的火炮同时转向舰首或舰尾方向shè击,“患前后不能互击”,不符合船头对敌的基本战术要求。“英弗莱息白”针对此进行了改良,将炮台设计为对角线布局(或称斜连炮台),2个旋台错开一定角度,并列在军舰中部。采用这种布局,可以使2座旋转炮台能同时向舰首舰尾方向开火,而且可以将舱房布置在两舷之中,不用担心其会遮挡住火炮的shè界。这一极具特sè的设计让“英弗莱息白”名噪一时,不久之后,中国的“定远”级铁甲舰上便引用了这项当时被认为非常成功的设计,将2座装备了4门305毫米口径克虏伯巨炮的炮塔按对角线布局。

    与“英弗莱息白”一样,德国的“萨克森”(SACHSEN)也属于当时世界上最新式的铁甲舰。防御上同样使用了先进的铁甲堡设计。

    “萨克森”的特别之处同样在于它的炮塔样式。英国“英弗莱息白”使用的船面旋台尽管相对于船腰炮房先进得多,但仍存在大量不足,李凤苞曾直接指出这种设计的几个主要缺陷:首先,船面旋台是连炮带台一起转动的,炮台本身厚厚的装甲就已经很重,再加上炮台里面大口径巨炮的重量,使得整个旋台过于笨重;其次,为转动笨重的旋台,在炮台下设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液压、齿轮传动装置,整套设备过于繁琐,cāo作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故障。而因为旋台本身的自重过大,一旦液压驱动装置出现问题,采用人力转动炮台会非常困难;再次,为获得较强的生存力,炮台采用的是“闷罐”式设计,这样确实可以抵挡飞来的炮弹,但是火炮发shè后造成的烟雾却不太容易消散,往往发shè完一发炮弹,还得等炮塔内的烟雾散尽才能再进行装填瞄准,火炮的shè速大受影响。而且安装在这种封闭式炮塔内的火炮虽说因为随炮台一起转动,周向shè界大大增加了,但是炮塔上的炮门比较狭小,火炮的俯仰角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攻击高处和远处的目标。而“萨克森”采用的是一种相对比船面旋台更为先进的炮塔样式,即露台旋炮,又称露炮台。其主要特征是炮台不动而炮动,和船面旋台一样,露炮台也是用装甲围成炮台,不过这种炮台的高度仅以保护火炮炮架为限,而且炮台还是和舱面连为一体,固定不能转动的,一般被称为装甲围壁或胸墙。火炮安装在固定的炮台里面,这样转向时只要转动火炮就行了,不用管那厚厚的装甲围壁,大大减轻了旋转机构的负担。而且早期的露炮台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上部是完全敞开、露天的,瞄准、观察的视野都比较开阔,火炮的俯仰角度可以调得比较大,也不会出现火炮发shè后硝烟无法散去的问题,因为炮台本身是和舱面相连的固定装甲围壁,更避免了船面旋台“弹著旋缝”的弊病。

    尽管“萨克森”军舰在炮台设计方面引入了先进的露炮台样式,但保守的德国人却在军舰中部设置一个落后过时的船腰炮房,“萨克森”级军舰的6门主炮只有2门安装在军舰前部的双联露炮台内,其余4门则装备在军舰中部这处没有顶盖的船腰炮房内,一旦有炮弹shè入炮房,四散的破片势必会殃及炮房内的所有4门火炮,这不能不说是“萨克森”设计上的一大败笔。

    “萨克森”级军舰具备强大的火力,在当时世界动辄上万吨的一等铁甲舰家族里,吨位又较小,非常适合中国港口的水深、码头等条件,加之德国zhèng fǔ为争取中国订单所作的不懈努力和优惠的价格(以往有论者认为中国驻德公使李凤苞在经手铁甲舰事务中中饱私囊,贪污受贿,此说并无可靠根据。实际2艘中国铁甲舰的造价在当时世界上是异常低廉的,只相当于在英国购买1艘同类军舰的价格。在第二艘铁甲舰建造前的竞标过程中,法国地中海船厂反复降价后给出的最低价仍比德国船厂的造价高出10万法郎,由此也可以看见德国为定造“定远”级军舰付出的良苦用心)中国的“定远”级铁甲舰最终选定在德国船厂建造,而且大量使用了“萨克森”级军舰的现成设计和通用部件,可以认为,“定远”级是一种改进版的“萨克森”级军舰。

    “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的xìng能及构造

    这级让当时的中国人热血沸腾,又让后世的中国人魂牵梦萦的特殊军舰,从外形看,双桅、双烟囱的布局显然受了“英弗莱息白”的影响。而舰体部分,除了炮台和飞桥的设计外,几乎就是“萨克森”级军舰的翻版,这可能也是德国为何能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建造“定远”的原因所在。涂装方面,“定远”级采用的是通行于19世纪欧洲的维多利亚式涂装,水线下为红sè,水线带白sè,舰体黑sè,飞桥、舷墙等上层建筑白sè、烟囱、桅杆黄sè。引人注目的是,在这级军舰首尾各有一对飞龙纹,而且和当时的海军旗——龙旗一样,采用的都是为皇帝专用的五爪龙纹样式,足证当时国家对海军的期望之殷,这也是中**舰上第一次出现龙纹。近代军舰首尾的纹饰是从帆船时代沿袭而来的传统,中国在学习西方建设近代海军的同时,也学习了西方海军的很多传统,但又并不是照搬。相对西方军舰上的船首像、卷草纹,龙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象征,蛟龙则又是海上英雄的象征,军舰上装饰龙纹,既宣示了这是中国的海军,又寓意深远。在“定远”、“镇远”舰尾部的双龙戏珠纹上,镶嵌有各自的舰名,这可能是两艘军舰外观上唯一的区别。

    “定远”级军舰正常排水量722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与“萨克森”级军舰的数据基本接近。动力系统方面,“定远”级军舰配备2座复合平卧式蒸汽机(www.uu234.compoundreciprocating中国史书中通常音译为康邦机器)和8座锅炉,双轴推进,螺旋桨单个直径5米,试航时“定远”测得功率6200匹马力,航速14.5节,“镇远”稍快,测得功率7200匹马力,航速15.4节。煤舱最大容量1000吨,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此外,该级军舰早期的设计中还可以使用风帆动力,后随着桅杆的改造而取消。为给舱内通风,“定远”级军舰的主甲板上各有4个大型通风筒,和4个小型通风筒,均匀分布在军舰中部两舷,通风筒上的风斗可以根据需要而转向。其中的4个大通风筒内部都装有特殊装置,用于将锅炉舱内的煤渣提升到甲板上,然后通过分装在左右舷的2个杂物筒倾倒处理。在以往的一些著作中,有观点认为“定远”舰只有3座大风筒(即认为“定远”舰左舷甲板上只有1座大风筒,比“镇远”少1个。见běi jīng军博、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展出的“定远”舰模型),但这实际是因为历史资料掌握不充分而产生的误解,“定远”、“镇远”舰的大型通风筒数量完全一样,均为4座,两艘军舰从外观上并无任何明显区别。

    根据当时英国海军章程所在,一艘标准的铁甲舰应具备如下武器:大炮、鱼雷、碰嘴、连珠快炮。“定远”级的武备系统与此标准相符。

    大炮即大口径炮,是当时军舰的主要武器。“定远”级的大炮包括4门305毫米口径和2门150毫米口径火炮。其中4门德国克虏伯(KRUPP)公司生产的1880式305毫米口径后膛钢箍套炮是军舰的主炮,身管长7625毫米,为25倍口径,来复线72条,长4364毫米,药膛长1406毫米(发shè药燃烧室),单炮炮管重31.5吨,上炮架重6.15吨。每门炮备弹50发,可用的弹药包括开花弹(榴弹、爆破弹)、实心弹(凝铁弹、教练弹),均为弹药分装式,开花弹(仅指弹头,下同)重292千克,弹头内装药10千克,最大的发shè药包重72千克(发shè药包为圆柱形,将火yao片包裹于丝质袋内而成,外面标有重量,可以根据shè程远近选取不同重量的药包);实心弹重325千克,弹头内微量装药,最大的发shè药包同为72千克。火炮初速500米每秒,有效shè程7800米,在当时属于威力惊人的武器,无论相较“英弗莱息白”的16寸前膛炮还是“萨克森”的260毫米后膛炮,“定远”的305毫米巨炮都丝毫不显逊sè。

    “定远”级军舰主炮所采用的布置方式非常特殊,在炮台形式上选择了与“萨克森”舰相同的露炮台式,将4门火炮两两分装于军舰中部的2座露炮台内,双联装的炮座底部有一套传动装置,通过人力和蒸汽辅助来转动火炮。露炮台的布局则参照了“英弗莱息白”军舰,采用的是右前左后的对角线布局,炮台内的4门火炮可以同时转向舰首方向发shè,最大程度发扬火力。与当时通常的露炮台不同的是,从外观上看,“定远”级军舰的露炮台并不是露天的,在其上方安装了类似炮塔的穹盖式炮罩,原因是当时的军舰上开始出现了shè速相当快的机关炮,装在桅盘里的机关炮居高临下,对在顶部完全敞开的露炮台里作业的水兵是个极大的威胁。中国的技术人员提出在露炮台里的大炮上架一个类似船面旋台那样的大罩子,炮罩通过几根支架连在火炮的底座上,随火炮一起转动,可以对里面的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为了避免炮罩的份量全部压在炮架上,中国人在露炮台厚厚的装甲围壁顶部铺设了轨道,将底部装有轮子的炮罩架在装甲围壁上转动。尽管对这种科技含量比较低的做法有些不以为然,认为“非船学所重”,自负的英国人最终还是在自己的露炮台军舰上也采用了类似中**舰上的穹盖式炮罩,“定远”级军舰开创了一种新式的露炮台。

    除4门威震亚洲的305毫米口径主炮外,“定远”级军舰首尾各有1门150毫米克虏伯1880式钢箍套炮。实际口径149.1毫米,身管为35倍径,长5220毫米,来复线长4800毫米,炮管重4.77吨,炮架重5.16吨,可用弹药包括开花弹与实心弹,均重51千克,最大的发shè药包重17千克。火炮初速580米/秒,有效shè程11000米。这2门火炮分装于首尾的2个炮罩内,由人力转动。

    “定远”级军舰的舰体设计沿用了德国“萨克森”铁甲舰,而“萨克森”军舰原本并没有鱼雷兵器的设计,因北洋大臣李鸿章对新锐的鱼雷兵器极为青睐,于是中、德两国技术人员在“定远”级军舰上增设了3具14英寸(355毫米)口径的鱼雷发shè管,备雷21枚,均为先进的德国刷次考甫(Schwartzkopf)磷铜鱼雷,又称黑头鱼雷。其中2具鱼雷发shè管分别布置在军舰前部左右舷,位于铁甲堡之前;另1具布置在军舰尾部中线上,发shè口位于军舰舰尾龙纹的下方。这一改进相当成功,以至于在“定远”级2艘军舰建成后不久,德国在自己的4艘“萨克森”型铁甲舰上也做了与“定远”级完全一样的改造。

    “定远”、“镇远”2艘军舰各自还搭载有2艘舰载鱼雷艇,分名“定一”、“定二”;“镇一”、“镇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航速15节,艇首左右各有1具14英寸鱼雷发shè管。这一设计模仿自“英弗莱息白”号铁甲舰,主要考虑到小型鱼雷艇虽然威力较大,但因为载煤少、航程短,无法长距离航行到远海作战,因而搭附在大型军舰或专用的趸船上,抵达作战区域后再吊放至水中自行航行作战,以发挥奇兵的效果。为吊放这2艘鱼雷艇,“定远”级军舰在后桅上设有一根专用吊杆(以往认为“定远”级军舰后桅上有一前一后两根吊杆,实际亦是误会,只有向前的一根是真正的吊杆,而后部的一根则是在使用风帆时,控制风帆方向的使风杆)。在“定远”、“镇远”回国后不久,2舰搭载的4艘鱼雷艇便被卸下,交由旅顺基地统一管理,不再归北洋舰队直接节制。

    碰嘴又称撞角、冲角,是当时军舰上的一项重要武器。自意奥利萨海战之后在各国海军中流行,主要用于近距离上撞击敌舰,“定远”、“镇远”舰舰首水下各有锋利如刀的撞角,外形与“萨克森”军舰采用的完全相同。

    连珠快炮是一种shè速很高的小口径速shè炮,一般装有复进机构,当时以法国哈乞开斯式(hotchkiss)和美国加特林式(Gatling)最为著名,主要用于抵御高速逼进的鱼雷艇、杆雷艇以及近距离杀伤敌方舰艇上的人员。“定远”级铁甲舰采用的主要是法国哈乞开斯式,大小共计12门,分别为:

    6磅(57毫米)单管哈乞开斯式机关炮2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口径57毫米,炮身长2515毫米,重440千克,弹药分为开花弹与实心弹,均重2.72千克,测试时在274米距离上可击穿120毫米厚的钢板。

    3磅(47毫米)单管哈乞开斯式机关炮2门,外形与6磅炮相同。同样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口径47毫米,炮管长2012毫米,炮管重229千克,弹药分为开花弹和钢弹,分别重1.405和1.46千克,在274米距离上,可击穿90毫米厚钢板。shè速为每分钟20发,shè程4575米。6磅与3磅炮均安装于“定远”级军舰的尾楼甲板上。

    2磅(37毫米)五管哈乞开斯炮8门。属于多管转轮式机关炮,亦阿姆斯特朗公司制造。炮身长740毫米,重200千克,弹药也分开花弹与实心弹,均重1.1千克。274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4毫米厚钢板。“定远”级军舰前后桅杆的上桅盘(称为战斗桅盘)内各安装2门,其余4门安装在从烟囱至后桅附近的尾楼甲板两侧。

    除上述武备外,“定远”级军舰还装备了4门75毫米舢板炮。为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与当时各国陆军中大量装备的克虏伯行营炮类似,只是在陆军用炮架外另备有一套供舰上安装使用的炮架。炮身长3230毫米,重750千克,使用开花弹,重5.85千克。这种火炮主要供海军陆战队上岸后使用,必要时也可以临时布置在舰上的适当位置。

    “定远”级军舰的防护设计采用的是与“英弗莱息白”、“萨克森”相同的铁甲堡式。铁甲堡长度达43.5米,自上层建筑到舷侧水线及水线以下,以305~355毫米的钢面铁甲将军舰除首尾部分外的船体紧密包裹,整个军舰中部要害部位如弹药库、动力部门等均处于铁甲堡防护中(订造“镇远”号铁甲舰时,因遇原材料涨价,限于经费,被迫将水线下的钢面铁甲换成防御效果略逊的熟铁装甲)。需要指出的是,在“定远”级建造之时,世界上最新式的装甲为英国发明的康邦装甲,即钢铁复合装甲,又称钢面铁甲,然而当得知中国2艘铁甲舰的订单被德国接到后,英国zhèng fǔ随即下令拒绝向德国出口钢面铁甲。最终德国人通过反复试验,生产出了自己的钢面铁甲,并最先应用到了“定远”级铁甲舰上。“萨克森”级铁甲舰中2艘建造时间晚于“定远”级的军舰,即应时采用了钢面铁甲。“定远”级铁甲舰成为德国造船工业中第一型采用复合装甲的军舰,为德国舰船工业提供了技术积累。

    在铁甲堡防护区域之外,“定远”级军舰的首尾敷设有76毫米厚的装甲甲板以加强防护能力,2座305毫米露炮台的炮座采用305毫米的装甲,而305毫米大炮的圆柱形炮罩厚度则只有薄薄的1英寸。舰体内部结构方面,采用双层底和水密隔舱设计,继李凤苞之后出任驻德公使的许景澄在检验报告中有详细描述:“船底铁板以上相距一迈当(米)余,有双层底铁板,用龙骨脊板上下抵连,又用直肋纵横相连,截成隔堵五十八格,使临战时船底偶有触损,水入不能通灌。双层底上分上、中、下舱3层……上、中、下舱各以铁板横直成壁,为隔舱一百五十四间,为受弹时水灌之备”。

    “定远”级军舰的外部的甲板主要分为2层,均敷设柚木地板。位置在下的一层是主甲板,由于干舷较低容易上浪,平时主要在装煤作业和起锚作业时使用。在舰体中部的主甲板上,左右共分布了12个类似下水道盖的铁盖,这便是煤舱的填煤口;在填煤口附近,还有12个直径稍小的盖子,是用于给甲板下采光的采光窗,在军舰后部主甲板上也有16个同样功能的采光窗。在主甲板前部,舰首左右各有一块内侧高外侧低的锚床,上面摆放有2大2小共4个铁锚,由首楼甲板上的2根巨大的吊臂来吊放使用。主甲板后部,舰尾左右也各有一块略小的锚床,摆放2个标准的海军锚,由附近的2件吊锚杆吊放。此外在靠近船首的两舷各有一组吊艇架,悬挂2艘8桨舢板小艇。

    “定远”级军舰的主要作业甲板是位于首尾楼顶部的甲板,这里是水兵的主活动区域。首楼甲板上自舰首150毫米火炮以后,分别布置有供人员出入的2处舱盖,以及用于起锚的大绞盘,尾楼甲板自舰尾150炮以后,分别是用于给底部舱室通风采光的大型水密天窗棚、用于舰尾起锚的绞盘、以及机舱棚等。在尾楼甲板上还设置有8组搁艇架,用于搭载舰载鱼雷艇以及舢板小艇,尾楼甲板的两侧有中空的舷墙,内部用于储放吊床、绳索等杂物,上面则架设各类口径的机关炮。无论平时、战时,这里都是最忙碌的地方。

    “定远”级军舰的指挥中枢位于2座305炮台相接的部位,那里竖立着一座用8英寸装甲防护的司令塔,里面装有舵轮、罗经、传话筒等指挥、通信装置,塔壁上有很多类似碉堡枪眼的细长观察窗,战时军官们就在这里指挥军舰。这间由装甲保护的司令塔上方托举着一个由铁、木材料构成飞桥,即“定远”级军舰的露天指挥台。飞桥前后各有2具梯子通往首尾楼甲板,飞桥甲板上露天安装有罗经、车钟,飞桥两翼翼端则安装着左红右绿的航行灯。在飞桥中部有一个椭圆形的开口,即是从飞桥上进入司令塔的入口,飞桥后部有一间木头构建的小房子,里面摆放着拥有几组大抽屉的信号旗箱。这便是“定远”级铁甲舰的指挥枢纽所在。与之配套,在和飞桥甲板接邻的前桅杆下部设有一个斗状的桅盘,称为望台,安装有照度分别为8000枝烛光和20000枝烛光的探照灯各1具,里面有专门负责观察、了望任务的官兵值守;另外在“定远”级军舰的后桅杆附近还有一套备用的指挥系统,一座装有标准罗经的露天指挥台,附近还有一件由3个直径为2米的轮盘串联起来的人力舵轮组,当司令塔里的水压舵轮发生故障时,便有6名身强力壮的水兵分列两旁转动人力舵轮,来扳动水底巨大的舵叶。

    “定远”级军舰的生活区主要集中在主甲板下的第一层,简称下一甲板。下一甲板的舰首部位,是一间面积较大的西式军医院,置有手术台、病床等设施。军医院与铁甲堡之间,分布着厨房、禁闭室、jǐng卫室等功能舱室。进入铁甲堡区域后,首先在地板上会看到有6个大型的舱盖,下面是全舰的弹药库所在,弹药便是从这里提升出来后,运往全舰各炮位的,与之配套,在下一甲板的天花板上装有轨道和天车,用于提升和运送弹药。过了弹药舱出口,有2个巨型曲轴摇臂,数十名水兵将通过转动这2根摇臂来驱动甲板上方的4门305毫米大炮。再往后走,整个区域被烟囱竖井和发电机房占满(“定远”配备3台发电机、“镇远”只有2台),中间零散布置着官兵们的浴室。走过这个区域便出了铁甲堡进入舰尾,沿袭帆船时代的传统,舰尾是军官们的生活区域。这块区域的zhōng yāng是2间军官餐厅,这是军官们用餐、聚会,以及娱乐交际的场所,里面放置着钢琴、酒柜、餐桌,并与西方军舰敬奉圣像一样,这里供奉着中国的战神——关公的牌位,另外还摆放有做工jīng细的“定远”级军舰原厂模型,黄海海战前的军事会议便是在这里召开的。在会议室外面,两侧则分布着各个军官的住舱,舱门上的欧式铜牌表明了一间间舱房的功能。军舰最后面的空间整个都是属于舰长的,里面包括舰长的办公室、卧室、浴室、个人的会客室等等,整个区域装修异常豪华。舰长会客室的墙壁上钉着一块椭圆形的铜牌,西式的绳纹围绕着汉字“定远”/“镇远”。相对于军官,普通水兵们的生活空间要可怜得多,他们并没有专门的休息场所,吃饭、睡觉、工作都在同一地点。为满足海上航行时的生活需要,“定远”级军舰舱内设有20座淡水炉,海水淡化机每rì制造出的淡水能供应全舰300余人使用。

    中国这级历经十年努力才最终成功的铁甲舰,集中了强大的火力和防护。建成时引起世界各国瞩目。尽管和所有处于探索期军舰一样,设计上并不完善,但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这是一级相当先进的战舰。为建造这级军舰,清zhèng fǔ在选定母型、谈判、签订合同;保证建造质量方面均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并派技术工人前往实习,为将来维修、保养军舰作技术储备,最后又派出海军军官前往监督、实习,以保证这级军舰能够尽快形成战斗力。近代中国这次为发展海军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应该为后世所熟记,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1905年华俄开战时陆军整备情况】

    [[[CP|W:331|H:267|A:C|U:http://file1.www.uu234.com/chapters/20103/23/1124156634049830015423560676414.jpg]]]

    一个标准步兵排[56人]:

    3个14人步兵班,全部装备步枪

    排部1名排长(少尉或中尉,自动手枪),3名掷弹筒兵(50毫米掷弹筒x1,发shè带尾翼炮弹,步枪x3,排中的步兵需为掷弹筒组携带额外的弹药)

    一个标准步兵连[190人]:

    3个步兵排

    连部1名连长,1名连副(中尉或上尉),1个机枪班[10人,2挺7.92毫米1903年型轻机枪]

    一个标准步兵营[830人]

    3个步兵连

    1个重步兵连[180人,2门80毫米迫击炮,4挺1900型马克沁水冷重机枪]

    一个标准的步兵团[2900人]

    3个步兵营

    一个标准的步兵师[16500人]

    3个步兵团[2900人]

    1个炮兵团[1300人][下辖3个炮兵营,其中2个营各装备18门88毫米1900年型野战炮(地貌复杂省份的师炮兵营装备同等数量的88毫米1903年型山炮),1个营装备18门150毫米迫击炮;每个营下辖3个连,每个连下辖3个排]

    1个骑兵营[800人,编制同步兵营,全营骑马机动,受过斥候训练]

    1个工兵营[600人][包含工程、舟桥、电话、电报、修械、爆破、测绘]

    1个辎重兵团[4000人][包含补充兵]

    一师合计:大约16500人,36门88毫米野战炮,18门150毫米迫击炮,20门80毫米迫击炮,90门以上的50毫米掷弹筒,40挺马克沁重机枪,60挺麦德森轻机枪

    一个标准的步兵军[约4万人]

    2个步兵师

    1个军属重榴弹炮营[18门152毫米1902年型野战榴弹炮]

    一军合计:大约4万人,18门152毫米榴弹炮,72门88毫米野战炮,36门150毫米迫击炮,40门80毫米迫击炮,180门以上的50毫米掷弹筒,80挺马克沁重机枪,120挺麦德森轻机枪

    --------------------------------------------

    骑兵师:3个骑兵团(基本编制同步兵团,装备骑枪,马刀等武器,全部骑马机动)

    1个骑炮兵团(2个骑炮兵营(每营12门88毫米1903年型山炮),1个迫击炮营(每营12门150毫米1900年型迫击炮))

    1个工兵营

    无辎重兵团

    海军陆战师:基本编制同步兵师,不过炮兵营装备88毫米山炮及150毫米迫击炮

    -------------------------------------------------

    【制式火炮】

    150毫米1900年型迫击炮(1900年装备)

    炮管长度:12倍径

    炮全重350公斤

    方向shè界左右各4度

    高低shè界+45度到+80度

    最大shè程1.7公里

    弹头重27公斤

    弹种:生铁铸成的高爆弹(依靠尾翼稳定)

    80毫米1898年型式迫击炮(1898年装备)

    炮管长度:16倍径

    炮全重65公斤

    方向shè界左右各4度

    高低shè界+45度到+80度

    最大shè程1.3公里

    弹头重5公斤

    弹种:生铁铸成的高爆弹(依靠尾翼稳定)

    50毫米1900年型掷弹筒(1900年装备)

    炮管长度:10倍径

    炮全重10公斤

    方向shè界

    高低shè界+40度到+80度

    最大shè程300米

    弹头重1公斤

    弹种:生铁铸成的高爆弹(依靠尾翼稳定)

    88毫米1900年型野战炮(1900年装备)

    炮管长度:30倍径

    炮全重1350公斤

    初速480米每秒

    方向shè界左右各4度

    高低shè界-5度到+20度

    最大shè程9.5公里

    弹头重10公斤

    弹种:高爆弹、榴霰弹

    备注:参照海军速shè火炮的结构改进而成,楔型炮闩,使用黄铜弹壳的整装弹。液压驻退机和弹簧复进机,采用长程反后座系统,能完全吸收后坐力。尽管shè击速度是如此之快、后座力如此猛烈,然而整门火炮在持续shè击下却几乎不会产生位移,因此炮手可以在shè击的间隙,从容调整shè击诸元以修正弹着点。值得注意的是,与欧洲列强三英寸左右口径的速shè炮不同,此炮的口径和弹重更胜一筹,这来源于海参崴围城战的实际经验以及英国在南非的教训,只有足够重的炮弹才能把敌军步兵从掩体中挖出来,采用88毫米口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便于与海军的炮弹生产共享炮弹弹头生产线,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制造能力薄弱的国家十分必要。不过代价是火炮比欧洲同类师属火炮更加沉重。

    88毫米1903年型山炮(1903年装备)

    炮管长度:11倍径

    炮全重750公斤

    初速250米每秒

    方向shè界左右各4度

    高低shè界-10度到+40度

    最大shè程4.5公里

    弹头重10公斤

    弹种:高爆弹、榴霰弹

    备注:可以拆解成几个部件,由8到10匹马驮运,在三分钟之内可完成组装和拆解,也可以直接通过6马挽曳

    152毫米1902年型野战榴弹炮(1902年装备)

    炮管长度:15倍径

    炮全重2500公斤

    初速370米每秒

    方向shè界左右各2度

    高低shè界-5度到+45度

    最大shè程9.5公里

    弹头重45.4公斤

    弹种:高爆弹、榴霰弹

    备注:参照海军速shè火炮的结构改进而成,螺旋炮闩,使用药包,液压驻退机和弹簧复进机,采用长程反后座系统,能完全吸收后坐力,与海军的炮弹生产共享炮弹弹头生产线。1900年到1902年的重点武器研制项目,1902年定型开始生产,作为步兵军以上级别的重炮支援火力。

    305毫米1903年型攻城榴弹炮(1903年装备)

    炮管长度:15倍径

    炮全重30000公斤

    初速375米每秒

    方向shè界左右各60度

    高低shè界0度到+70度

    最大shè程12公里

    弹头重386公斤

    弹种:混凝土穿甲弹,高爆弹

    备注:参照海军火炮的结构改进而成,螺旋炮闩,分装弹,液压驻退机和弹簧复进机,1900年到1903年的重点武器研制项目,1903年定型开始生产,作为总参谋部直属攻城炮兵部队装备,部署需要大量时间的攻城重炮

    【制式轻武器】

    7.92毫米1888年型步枪(俗称“老套筒”)

    子弹7.92毫米圆头步枪弹

    全长1245毫米

    重量3.8公斤

    初速640米每秒

    容弹量5发弹仓

    备注:最早由汉阳兵工厂仿制,1900年成为全国陆军的制式步枪,全国兵工厂统一生产此型步枪及弹药。使用7.92毫米圆头子弹,弹头重14.7克,全重28克。

    7.92毫米1900年型重机枪(1900年定型生产装备)

    子弹7.92毫米圆头弹

    全长1194毫米

    重量枪身重20公斤,枪架重为29公斤,枪全重为49公斤

    容弹量250发帆布弹带

    理论shè速600发每分钟

    备注:以满清仿制的马克沁赛电枪改进定型而来,标准图纸交由全国各地兵工厂制造

    7.92毫米1903年型轻机枪(1903年装备)

    子弹7.92毫米圆头步枪弹

    全长1145毫米

    重量9公斤

    容弹量30发弹匣

    理论shè速450发每分钟

    备注:1903年时,从丹麦麦德森公司引进麦德森M1902型轻机枪的专利进行仿制生产,装备步兵连及骑兵连

    7.63毫米1896年型自动手枪(“竹节炮”)(1897年装备)

    子弹7.63毫米毛瑟手枪弹

    全长235毫米

    重量1.1公斤

    容弹量13发弹匣

    理论shè速

    备注:作为世界上最初代的自动装填手枪之一,经过实战检验之后,发现有若干缺陷:结构繁琐需要仔细保养,弹匣过长,重量偏大,7.63毫米手枪子弹停止作用不足,对俄国战争之后逐渐停产,为新式手枪取代

“龙腾八闽”——“平远”舰小传

    [[[CP|W:500|H:355|A:L|U:http://file1.www.uu234.com/chapters/20101/14/1124156633990866175108634882485.jpg]]]1885年7月4rì,一件特殊的奏折从福建由轮船送至上海,再由驿站快马加鞭500里急送běi jīng,尘土飞扬的驿路上,铭记了这桩对中国近代军舰制造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由船政大臣裴荫森撰写,左宗棠、穆图善等大臣联名上奏的这份加急奏折里,首先开宗明义,指出中法战争中,法国舰队之所以能横行海上,肆无忌惮,关键原因在于中国海军缺乏制敌利器铁甲舰。认为经过马江一战挫折后,海防薄弱的闽浙、台澎一带,急需装备铁甲舰,“惩前毖后之计,整顿海军必须造办铁甲,时势所趋,无庸再决者也”,随即便介绍了福建船政的留法学生魏瀚等提出的一个方案。该方案预备仿造法国1885年左右设计的3艘同型的小铁甲舰,这种军舰比北洋在德国定造的“定远”舰吨位小,吃水浅,较适合福建一带的船坞。而马力比“济远”舰略低,驾驶较为便易,单艘造价不包括武器、电器等装备约为46万两银。裴荫森请求清廷在财政经费短绌的情况下,也应该竭力拨款建造3艘,“闽省若有此等钢甲兵船三数号,炮船、快船得有所护,胆壮气扬,法人断不敢轻率启衅”,奏折中激动地称“……该学生等籍隶福省,均无希图名利之心。只以马江死事诸人非其亲故即属乡邻,以报仇雪愤之心,寄于监作考工之事,其成效必有可观。”大有一番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之豪情壮志。

    关于这级铁甲舰的设计方案,原本在裴荫森的奏折中讲得清清楚楚,是仿造3艘法**舰。但随后因为抄录转载者的粗心大意,以及后世编辑出版者的误读,竟然酿成了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上的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公案,以致直到历史长河缓缓流过100多个chūn秋后,某些时候仍然还被混成一笔糊涂帐。其实在裴荫森个人的文集《裴光禄遗集》,以及福建船政史料,乃至一手原始资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光绪朝朱批奏折中,都非常明确肯定地表示福建船政局申请建造的铁甲舰,参考的母型是法**舰。但1895年,刘名誉编刊《越事备考》一书时,竟将裴荫森的这份奏折,误抄录成参考的是德**舰,一字之差,失之千里,法兰西就此变成了德意志。而对现代学术研究影响颇深的史料集《洋务运动》一书中,竟然也随之错书成德国。

    错误并没有就此停止,更为荒唐滑稽的事情来自3艘法**舰的舰名,原本裴荫森上奏的年代,因为没有现代标点符号,用作参考母型的法**舰的舰名是直接被书写为“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的,对于这组复杂的音译,上世纪50年代《洋务运动》一书编纂时竟然不假思索,在没有任何依据的基础上,乱点鸳鸯谱,随意标点断句为“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由于这套书在学术界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以至于“德国”造的“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竟然成了定论,被各种著作反复引用,一错再错。实际上,遍查19世纪的德**舰资料,是绝找不到哪型军舰的译名与此相同的。这3艘被马大哈们硬生生篡改了出生地和姓名的军舰,真实身份乃是法国在19世纪末期建造的“黄泉”(Acheron)级,除了首舰“黄泉”号外,其他3艘军舰Cocyte(“痛哭河”)、Styx(“冥河”)、Phlegeton(“地狱火河”),根据音译,应该分别断句为“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这些才是裴荫森奏章中所指的军舰。

    19世纪中期以后,由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肇始,小船架大炮的蚊子船出现在大洋上,这种军舰体格小巧,造价低廉,而却装备与其身材远不相称的大口径巨炮,颇有点“志大才疏”的阵势。这类军舰不利于出远海航行,主要用途是防守海岸、要港,当时被称为水炮台,因为具备陆地炮台所无法比拟的机动xìng,以及造价低廉,甫经出世,就被各主要海军国家大量装备。不太愿意亦步亦趋地跟随英国人,德国在蚊子船的设计思路上作出自行改进,加上了水线带装甲,创造出了具有开创xìng的装甲蚊子船Wespe号,这类军舰又被称作近海防御铁甲舰(CoastDefenceShips),名为铁甲舰,实际则是加强了防护的蚊子船而已。但较普通无防护的蚊子船,生存力已大为提高。

    法国建造的“黄泉”级铁甲舰正是属于这个类别,设计上直接仿照了德国的Wespe号,单桅杆的设计体现了她的德裔血统(在19世纪中后期的很多军舰上,存在以下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正统的德式军舰往往采用单桅杆设计,而英式军舰是双桅杆,艺术感强烈的法**舰则大都使用3桅杆的设计)。这级军舰的排水量为1690吨,舰长55.2米,宽12.32米,吃水3.56米,外形上和蚊子船一样,看起来有点五短三粗。舰上采用2台蒸汽机、4座锅炉,双轴推进,功率1600匹马力,航速11.6节,煤舱容量较小,仅能装载98吨,由这点清楚显示了这级军舰根本不是被用来出远海作战的。值得一提的是,这级铁甲舰上,包裹舰体厚度为8英寸的水线带装甲却是钢质,在近代,钢被认为过于坚硬,容易折断,韧xìng不如熟铁,因而从来没有被考虑用来作为军舰的装甲,法国人在“黄泉”级上使用了科洛苏工厂生产的新式全钢装甲,在当时世界造船界被认为是大胆创新之举。这艘“名不副实”采用钢甲的铁甲舰,装备的主要武器是1门10.8英寸28倍径的1881式加纳火炮,小于Wespe采用的305mm克虏伯炮,另外增加了法式舰船的传统设计——耳台,2座耳台上各装备1门3.9英寸炮,此外还有一些3磅、1磅小型速shè炮。整体来看,这级军舰在各国的蚊子船中,算是较为先进出众的设计。

    但由此可以看出,裴荫森积极上奏要仿造的铁甲舰,其实是蚊子船的变种。就防守海口而言,蚊子船是完全能够胜任,但这种军舰是绝对无法出大洋作战的,福建船政局选择法国的装甲蚊子船作为母型,尽管“黄泉”级属于先进设计,但不得不看到当时选型具有很大的盲目xìng。

    船政局有关仿造铁甲舰的申请提交的同时,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向清zhèng fǔ提出了一个资金请求,申请向欧洲订购新式穹甲巡洋舰(即后来的“致远”、“经远”级军舰),用以加强中法战争后显得薄弱的台澎海防。“造舰”派和“购舰”派这次刚好撞了个满怀,正在因为购买了“定远”、“济远”级军舰志得意满,准备进一步加大外购军舰力度的李鸿章,看到半路杀出来的福州船政铁甲舰,认为其打断、干扰了自己外购军舰的计划,而异常恼怒。为争夺宝贵的经费,7月30rì,李鸿章毫不客气地上奏清廷,从军舰吨位、主尺度、装甲防御、动力系统以及造价等问题上全面出击,措辞严厉地将船政选定的建造母型批驳得体无完肤,称通过和李凤苞的讨论,判定船政提出的方案“船式、轻重、尺寸均不合海面交锋之用”,“yù以此敌西国之铁甲舰,恐万万不能”,进而把矛头直接指向裴荫森,称“裴臬司于此道素未考究,误信闽厂学生之蛊惑”,要求清zhèng fǔ“审慎图维,勿任虚掷帑金”。资历、实力和官场经验都无法望李鸿章项背的裴荫森落得很大没趣,唯有值得庆幸的是,不管是否出于故意,李鸿章竟然没有看出3艘法国铁甲舰就是蚊子船型,否则,很难想像还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平心而论,裴荫森选择仿造法式近海防御铁甲舰,出发点自然是为了巩固国防,提高船政造船的技术层次考虑,尽管选择的型号可能与国家的需求不是非常适合,但对新生儿横加笞伐是不够公正的。而李鸿章的部分批评,也不可谓不切中要害,同样,李鸿章坚持大量购买外**舰,也是为了加强中国的海防起见。之所以二者间争得面红耳赤,掺杂其中的地域、派系等感情起了重要影响。

    正当裴荫森灰心丧气,准备将法国铁甲舰的资料锁入档案柜,束之高阁之际,出人意料,清zhèng fǔzhōng yāng高层竟突然伸来有力的援手。主持中国朝政的最高权力人物慈禧太后,亲笔在福建船政的奏折上写下了很长一段批语:“筹办海防二十余年迄无成效,即福建所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谓自强何在?此次请造钢甲兵船三号,着其拨款兴办,惟工繁费巨,该大臣等务当实力督促,毋得草率偷减,乃至有名无实。”意外出现的太后批示,让本已前途渺茫的福建船政铁甲舰计划,真正开始启动了。和今天的人们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脸谱化形象不太一样,慈禧,这个控制中国近代政坛达数十年之久的女主,在贪婪的一面xìng格之外,还具有一种近乎天生的对新事务的敏感xìng,她实际乃是洋务运动、近代海军建设早期在清zhèng fǔzhōng yāng高层最有力的支持者。甲午战争之后,被评价为祸国罪人的慈禧曾经和朝臣有过一次对话,针对摆在中国面前的严峻形式,指出“此仇何能一rì忘记,但总须慢慢自强起来,断不是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

    为平衡福建船政和李鸿章间的关系,清zhèng fǔ批准了李鸿章关于购买西方新式穹甲巡洋舰的申请,但将最初购买6艘的计划调整为4艘。同样,清zhèng fǔ也同意福建船政仿造近海防御铁甲舰的方案,不过也做了一定改动,将原本3艘的请求缩水为1艘,而且说明鉴于闽浙局势渐趋缓和,新军舰建造完成后将归属创建中的北洋舰队。一碗水端平,各方也就相安无事了。

    1886年的chūn天,福建船政前学堂学生魏瀚受命前往法国,购买造船所需的大批钢材。魏瀚,字季渚,福建福州人,16岁进入福建船政前学堂,为第一届学生,学习船舶建造,一度被派赴欧洲留学,后来成长为中国近代杰出的船舶工程技术专家。经过在欧洲的认真采办,至当年秋天,魏瀚将舰材购买回国,12月7rì,由船政大臣裴荫森亲自主持,为新军舰安放龙骨,配套的各种肋骨开始拗制,船体的监造为魏瀚、郑清濂、吴德章等3名船政科班出身的工程专家,同时轮机部件也先后开模铸造,监督轮机建造的是陈兆翱、李寿田、杨廉臣3人,同样也是船政前学堂科班出身,建造工作就此全面铺开。以后来的实际情况看,这艘中国自行建造的新型近海防御铁甲舰,并没有完全照搬法国“黄泉”号的设计,而是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改良,充分体现了福建船政局技术人员的能力。

    这艘中国自造的铁甲舰,后来得到一个极具威势和民族特sè的名字——“龙威”号,英文译名LungWei。军舰的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排水量2640吨,大于法国“黄泉”。主尺度则和“黄泉”接近,柱间长59.99米,宽12.19米,但吃水较深,舰首为4.19米,舰尾4.40米。动力系统采用了2台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三胀往复式蒸汽机,轮机转速80转/分钟,配套使用4座圆型高式燃煤锅炉,每座有2个炉门。主机功率24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0.5节,军舰上的煤舱容量设计得较大,远远超过“黄泉”级,为350吨,这表示福建船政在设计时根据这艘军舰将要用于远海作战的实际需求,做出了必要的改进。

    “龙威”舰的防护能力与“黄泉”相近,舰底采用了双层钢底设计,两层之间间隔2英尺。环绕全舰装备有水线带装甲,全为从法国购入的全钢装甲。其中舰首部位装甲厚5英寸,高7英尺;军舰中部因为要防护安排在其内的弹药舱、锅炉舱等要害设施,装甲厚度达到8英寸,高5英尺;舰尾部分装甲厚6英寸,宽4英尺2英寸,除此,军舰两侧的煤舱里的燃煤也能提供一定的防护,起到抵挡炮弹破片的作用。另外,有装甲保护的部位还有,装甲甲板厚2英寸,露炮台装甲围壁厚8英寸,炮罩厚2英寸,司令塔装甲厚5英寸。整体来看,“龙威”级军舰防御力较强,但由于采用的是蚊子船船型,而且军舰吨位相对较大,整体机动xìng能不佳,航速较慢。

    福建船政建造“龙威”时,并未给其配备武器,船政大臣裴荫森在汇报清廷的奏章中,只是介绍这型军舰可以装备260毫米主炮1门,和120毫米副炮3门,但这并不表示“龙威”已经安装了上述火炮,仅仅是可以安装而已。后世一些研究者不加辨别,忽略了这一细微的差别,竟然直接将上述数据套用为“龙威”的武备系统,这又给本就因为出身问题混乱不堪的“龙威”舰的技术记载,更增添了一层荒唐sè彩。事实上,直到最后完工,“龙威”都没有安装武器装备,直到后来被编入北洋舰队后才另行装备了各类武器。因此,沿用法式设计的这艘军舰,武备系统上则和当时北洋舰队的很多舰只一样,具有浓烈的德式风格。

    作为标准的蚊子船型设计,“龙威”的主炮被安装在舰首,是1门威力巨大的260毫米克虏伯钢箍套炮,型号为1880式35倍口径,与rì本海军“浪速”级军舰的主炮相同,因为担心船头大炮太重,遇到风浪容易造成船头颠簸摇晃,难以瞄准shè击,因而主炮塔的位置被安排在接近军舰的中腰附近。火炮身管长9100毫米,膛长8320毫米,炮管重27700公斤,炮架重14900公斤,配备有钢弹、开花弹、子母弹,其中钢弹、开花弹弹头重275公斤,子母弹重215公斤,而发shè药包则均为87公斤。火炮有效shè程高达12200米,初速530米/秒,使用钢弹在274米距离上,可以击穿571毫米厚的钢板。与众不同的是,“龙威”尽管主炮采用的是德式,但炮罩却是延续前部敞开式而来的标准法式设计,而且炮罩上还有碉堡状的观察位,使得这艘充满法兰西特sè的军舰,在德、英式军舰占主导地位的北洋舰队中别具一格。

    “龙威”的副炮和北洋舰队的“定远”、“济远”等级军舰一样,使用的也是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钢箍套炮。布置方法则和母型“黄泉”相同,将2门火炮分置在军舰两舷的耳台内。符合船头对敌时代的设计习惯,“龙威”舰也没有安装大口径尾炮。

    在上述中大口径火炮外,“龙威”另装备有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小速shè炮4门,10管格林炮2门,均为北洋舰队大量装备的型号。

    作为蚊子船型的近海防御铁甲舰,“龙威”与她的母型“黄泉”一样,和当时的传统铁甲舰与巡洋舰不同,都没有舰首冲角的设计。不过,在“黄泉”的设计基础上,“龙威”增添了当时世界非常新锐的武器,即鱼雷兵器。在军舰的首尾各装备有一具固定式的18寸鱼雷发shè管,另在军舰两舷甲板下各装备1具,根据后来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的记录,这两具鱼雷发shè管的shè角各是45度(zhōng yāng线垂直角之前5度,之后40度)。

    综合来评价,“龙威”可以认为是19世纪中后期一型典型的近海防御铁甲舰,各项参数xìng能在当时世界同类军舰中居于中上水平,如果考虑到这是福建船政建厂以来建造过的规模最大、技术程度最新的军舰,那这艘军舰,以及创造她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们,都是不应被忽视的。然而,由于最初选型上的问题,这级军舰实际只是一个守口利器,而并非船政大臣裴荫森一心希望得到的能纵横海上的主战铁甲舰。

    因为照片、图纸资料的缺失,“龙威”舰的外形、结构,一直以来都是神龙见尾不见首,处在云雾缭绕之中,不为后人所知。近年,随着保存在海外的有关“龙威”的大量资料逐渐回流入国内,使得有可能来廓清这艘军舰的真实面容。

    从外形看,“龙威”最显眼的特征便是单桅杆、单烟囱,这显然是继承了母型“黄泉”号的设计,属于转抄的德式设计。但似乎是发觉到传统德式设计上,烟囱喷薄出的煤烟,会造成后方桅杆上桅盘内的工作环境恶劣,“龙威”和“黄泉”一样,都是将烟囱改在了桅杆之后,这样桅盘里的了望手就稍稍可以松口气了,看着滚滚浓烟在自己的身后翻腾,总比煤烟扑面而来要强得多。

    “龙威”舰首甲板的干舷较低,没有采用首楼的设计,应当是出于减少舰首吃水的考虑。在充满法兰西情调的主炮塔后,是一座同样法式风格浓郁的甲板室,横亘军舰左右,近代中**舰的特征——飞龙舰徽就安装在甲板室的外侧。甲板室朝向舰首尾的两面左右都开有水密舱门,里面是连接舰首甲板和军舰中部主甲板的通道,甲板室前部居中的部位,里面就是“龙威”的装甲司令塔。“龙威”舰的舰桥安装在甲板室之上,属于体形硕大、结构复杂的法式舰桥,共分为两层,第一层在甲板室顶上,是军舰的平时驾驶平台,安装有舵轮罗经等设备,在驾驶台之上则是露天的罗经舰桥,安装有1座潜水盔式标准罗经,较为特殊的是,在第一层舰桥的两翼,各设计有1个小型耳台,用以保护舰桥系统。经过甲板室建筑之后,就是“龙威”舰的主甲板,略显空旷的主甲板两舷有高高的舷墙加以防护,在接近军舰中部的两舷,有两座较大的耳台,为防止高速航行时上浪,耳台对外一侧安装有可以折倒收放的挡板。“龙威”的舰尾设置有尾楼,尾楼上方和尾楼内部两侧,分别各安装有1门小口径速shè炮。虽然前方的甲板室和尾楼都各自有木梯通向军舰zhōng yāng的主甲板,但是出于行动方便考虑,从甲板室到尾楼之间架设了一到纵贯全舰的天桥,从两侧的风筒中穿越,成为“龙威”舰上一道特殊的景观。

    经过1年多的建造,1888年1月29rì,马尾江边人群聚集,万目共瞻,一起见证中国自造,也属亚洲首创的钢甲军舰的下水仪式。午后,船政大臣朝服冠带,率领部下在江边祭拜天后、江神、土神、船神,为新军舰行命名礼,随后“抽撑拔楔,如法推送,风cháo顺满,循轨徐趋”,浪花溅起,龙腾闽江,“龙威”舰在岸上如雷的欢呼声中,顺利下水。此后又经过了近1年的舾装等工作,至1889年chūn,“龙威”基本完工,这艘军舰在建造过程中“不用一洋员洋匠,脱手自造”,她的成功,标志着福建船政,乃至中国造船业的技术水平迈上了一层更高的台阶,西方人对此也极为赞叹“外国师匠入厂游观,莫不诧为奇能,动sè相告”。

    1889年12月2rì,例行南下过冬的北洋舰队,以“定远”级铁甲舰为首,由威海抵达上海,黄浦江上一时龙旗飘扬,蔚为壮观。12月12rì,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偕同总教习琅威理仔细勘验了“龙威”舰,并出海航试达3小时,测得航速11节。为人朴诚忠厚的丁汝昌给予“龙威”高度评价,称“闽厂首先试造之船能是亦足”,并向李鸿章做出汇报,建议先命令“龙威”舰返回福建,进行一次全面修整,来年chūn天再和北洋各舰一起航行北上,获得批准。

    “龙威”舰从上海返回福州后,立刻严格按照丁汝昌的要求,紧急修整,“增修镶配百数十处”,并安装了探照灯等设施。1890年chūn天,李鸿章致电裴荫森,要求根据北洋海军主力舰的命名规则,将“龙威”舰改名为“驭远”,旋因与南洋水师的军舰重名,经裴荫森提议,更名为“平远”,英文舰名PingYuen。5月8rì,北洋舰队主力抵达福州,28rì,“平远”舰随同北洋各舰一起北上。福建船政首创的这艘近海防御铁甲舰终于加入到了中国海防事业的第一线,开始了其真正的生命。

    “平远”舰编入北洋海军后不久,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的学生李和被任命为管带。李和,广东三水人,1867年与邓世昌等一起进入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后留用于福建,后调入北洋,但一直未得到重用,出任“平远”管带时,不过是都司而已,仍属于低级军官。与舰长一样,“平远”进入北洋海军后,也一直未被重视,这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近海防御铁甲舰,长久被视作另类,其重要程度仅和雷艇、蚊子船相类似。

    1894年,因朝鲜事变,中rì两国间爆发了甲午战争。9月16rì,北洋海军主力护送增援平壤作战的陆军前往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平远”、和“广丙”以及鱼雷艇“福龙”、“左一”一起支援作战的北洋舰队主力。

    下午2时以后,“平远”、“广丙”二舰相互配合,向rì本舰队旗舰,法式巡洋舰“松岛”发起攻击。“广丙”一度准备向“松岛”发shè鱼雷,但因敌方火力过于凶猛,而被迫撤退。防护能力较强的“平远”则在管带李和指挥下,于弹雨中拼死冲向“松岛”,下午2时34分,双方距离逐渐接近至2200米,“松岛”舷侧的速shè炮疯狂地向“平远”倾泄弹雨,“在无数发炮弹的轰击下,已使其舷侧出现洞穴,从舰内冒出浓烟,舰内也出现火焰”,而几乎与此同时,“平远”舰舰首260毫米主炮发shè的一颗钢弹击中“松岛”,炮弹从“松岛”左舷中部下甲板的医疗室斜穿而入,击穿1英寸厚的钢铁墙壁,穿过zhōng yāng鱼雷发shè室,击中“松岛”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机关,引起爆炸,顿时使得320火炮炮罩粉碎,火炮无法旋转。这颗炮弹在穿越zhōng yāng鱼雷发shè室时,“使舰内各室发生猛烈震动,硝烟弥漫,人近咫尺难以辨认,令人窒息”,4名rì本鱼雷兵因此窒息死亡。

    下午3时10分,“平远”舰装备的4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小速shè炮又接连命中“松岛”的zhōng yāng鱼雷发shè室和桅杆,“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多名rì本鱼雷兵受重伤,鱼**发shè电路被打断。

    短短几分钟后,下午3时20分、3时30分,“松岛”的姊妹舰“严岛”又接连被“平远”命中,并很快沉没。而由于rì舰炮火猛烈,“平远”前主炮被命中无法cāo作,且燃起大火,被迫于下午4时16分退出战斗,驶向大鹿岛附近的浅水区,灭火自救。曾经大受李鸿章歧视的“平远”舰,尽管进入战场的时间较晚,参战时间较短,但却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一方面体现了“平远”舰自身武备和防护的先进xìng,同时以管带李和为首的全舰将士之奋勇jīng神,也是其能取得如此辉煌战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黄海海战后,“平远”舰随舰队返回旅顺抢修。修复完毕后后管带李和奉李鸿章之命率“平远”舰护送北洋水师参议孙纲前往天津,中途遭遇rì本巡洋舰“高砂”截击,“高砂”是“吉野”的同型舰,无论火力和速度都远高于“平远”,但“平远”舰管带李和抓住rì舰对中国海域水情不熟的弱点,机智勇敢的利用浓雾与暗礁同“高砂”展开周旋,将“高砂”引入暗礁区触礁后用火炮和鱼雷摧毁,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甲午战争结束后,“平远”舰经过了改装,调往广东舰队,长期担任近海守御的任务。清朝灭亡,华夏共和国成立,“平远”舰加入了共和国龙旗海军,继续服役,“平远”舰的最后一次战斗是华俄战争中的珠江口海战,在这次战役中,“平远”舰和海岸炮兵一起并肩作战击退了俄国舰队的进犯。华俄战争结束后,“平远”舰退役,后被拆毁。

    滚滚闽江水流经马尾,在罗星塔的注目下川流不息奔向大海,昔rì福建船政局的遗址上,早已耸起福州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吊塔,这座现代化的造船企业里还保留有一座厂史陈列馆,展厅中的一角赫然展示着一张老旧的黑白照片——“平远”舰。

    资料来源:陈悦;

“智利奇兵”——“开远”号铁甲舰小传

    [[[CP|W:414|H:298|A:L|U:chapters/20101/11/1124156633988459353114786346877.jpg]]]

    “开远”号铁甲舰(原智利海军“卜拉德”号):1890年下水,排水量6901吨,航速18.3节,主炮4座单装240毫米35倍径炮,副炮8门120毫米45倍径炮、6门57毫米炮、4门47毫米炮、10门37毫米炮,4具457毫米鱼雷发shè管,装甲材质为钢面铁甲、水线装甲带为200-300毫米、露炮台为203-274毫米、炮罩为50毫米、司令塔最大为267毫米。

    中rì甲午战争爆发时,深感危机的清朝zhèng fǔ临渴掘井,加紧派员在国外寻购能马上投入使用的新舰,然而当时欧洲各国对于中rì战争均持中立态度,禁止各种武器出口,在外购军舰计划接连受挫时,南美的海军强国智利却表示愿意向中国出售军舰。

    智利地处南美洲西南部,濒临太平洋,因为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智利zhèng fǔ对于发展海军格外注重,通过与邻国阿根廷的战争,智利海军在战火中逐渐壮大,其实力一度称雄美洲,甚至对美国施展过炮舰外交。19世纪中后期,由于战争的威胁rì益减少,智利zhèng fǔ于是经常抓准时机,做一些卖老舰买新舰的交易,借其他国家急需之际,高价出让本国的现成军舰,一来二去,更新了本国的战舰之余,往往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经过反复谈判,智利海军部向中国开列了愿意出售的军舰清单,计有“卜拉德”、““白郎古·恩卡拉达”、“埃斯美拉达”、“额拉楚力士”、“平度”、“康德尔”、“林则”等共7艘战舰,几乎就是当时智利海军的全部主力军舰。“卜拉德”号则是7舰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艘,属于头等铁甲舰,是当时智利海军最先进的铁甲舰,由法国laseyne船厂建造,1890年12月20rì下水,排水量6901吨,舰长99.97米,超过中国的“定远”级铁甲舰,舰宽18.49米,吃水6.96米,动力系统采用2座三胀往复式蒸汽机,配备5台燃煤锅炉,功率12000匹马力,航速18.3节,与“致远”级巡洋舰接近,煤舱容量400吨,最大容量1100吨。“卜拉德”军舰采用了铁甲堡防护样式,水线带装甲厚度为11.8-7.8英寸,炮罩2寸,露炮台装甲厚10.8-8寸,司令塔装甲厚达10.5寸。主炮采用了4门9.4寸35倍口径法国加纳炮,布置方法已脱离了船头对敌思想,改为考虑火力均衡,其中2门安装在军舰首尾,另2门布置在军舰两舷的耳台内。为增强火力密度,配合4门主炮,在其附近又安装了8门4.7寸45倍口径速shè炮,以及6门57mm哈乞开斯单管速shè炮、4门47mm哈乞开斯速shè炮,10门哈乞开斯25mm速shè炮。另外在军舰首尾和两舷各配备了1具18英寸鱼雷发shè管。

    终于盼到智利zhèng fǔ明确的销售清单后,李鸿章立刻上奏清廷,称“rì恃船多,横行海面,添此船必可取胜”,强烈建议全部购入。清zhèng fǔ中枢经过权衡,考虑到迫在眉睫的中rì海战,基本同意了购买计划,命令李鸿章立刻询价准备购买,并决定如果智利方面开价过高,可舍弃航速迟缓、舰龄较老的“埃斯美拉达”、“额拉楚力士”、“平度”,而优先购买“卜拉德”、“白郎古·恩卡拉达”、“康德尔”、“林则”。为预筹购舰巨款,李鸿章一面费尽周折与汇丰等外国银行商讨贷款数百万两银,一面在国内百般腾挪,远在两广的李瀚章毫不犹豫,立刻募集了90万两巨资,备北洋购舰使用,在光绪皇帝的严令下,一向对购舰不感兴趣的清廷户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为了配合奇袭rì本本土的谋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也召集高级将领,讨论指定作战方法。经过商议之后,李鸿章又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战略,准备购买智利舰队后,重金聘请智利海军将领指挥,配足弹药后航行至吕宋岛会合休整,然后一鼓作气直捣rì本长崎。

    英籍顾问戴乐尔在个人回忆录中记录了此事:“电购智利某新巡洋舰,为世界最捷之舰,开来中国海岸,又有头等铁甲船一艘。……原有士官之一部分当愿投效,余则予自能招募补充之,炮手、炉夫、水手等用华人便可。予将以此舰扰乱敌人后方海陆。倘吾人能使舰队之动作,延至予舰已实行其任务时,则万事皆妥;盖如此则彼等之第一着将为设法捕捉予舰,彼等将留‘高砂’、‘秋津洲’及其他轻捷巡洋舰以防守诸煤港,如此则我方舰队之利也。”“数rì后闻购舰事已办妥,予为之手舞足蹈,心中充满关于用人及储煤之计划。”

    在南美各国的报纸中也记载了这样的报导:“1894年9月,南太平洋浪漫的波涛轻抚下的智利海岸,已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热情似火的‘天涯之国’进入了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智利人如同以往一样过着他们的rì子,工作、生活,歌唱、舞蹈,街头巷尾、城市乡村涌动着的是温馨的和平气象,太平洋西岸中国和rì本之间爆发的战争,如同是马可·波罗游记里那遥远不可及的故事,在这里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然而,距离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不远的瓦尔帕莱索军港里,今天突然出现了一幕极不寻常的景象:成队的智利海军军人整装出发,与岸边含泪送行的亲人挥手作别,码头旁停靠着的一艘艘智利海军舰船在忙碌地进行吊运煤炭、炮弹等补给作业,这一切给宁静的城市笼罩上强烈的战争气息,令人更为惊讶的是,在这些智利海军官兵的服装上,看不到任何与他们自己国家有关的标识,而军港内一度称雄美洲,让智利人民引以自豪的海军舰队也发生了奇特的变化,军舰桅杆上飘扬的国旗和海军旗都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一面面特殊的旗帜,黄sè底子上描画着东方人的图腾——‘龙’的旗帜。一声悠扬的汽笛划过蔚蓝的长空,喷薄着浓烟的舰队开始缓缓驶离码头,迎着朝阳鱼贯航向遥远的天边,从这一刻起,它们已经属于那个龙的国度,成为了中国海军的新成员。几个月后,这支飘扬着龙旗的特殊舰队将到达rì本海岸,炮击城市、掠捕商船,最终与北洋舰队会师于黄海……”

    这支“外援”舰队于举世震惊的黄海大东沟战役结束后不久即开到了rì本海面,因为北洋舰队大东沟战后需要休整,因此这支外援舰队就成了中rì甲午战争后期中国海军的主力,在智利海军上校马丁的带领下,这支舰队切断了rì本的海上交通线,并且炮轰rì本沿海城市,rì本举国震骇,而rì本联合舰队刚刚大败于黄海,主力舰艇损失惨重,无力应战。rì本内阁因此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尽快结束同中国的战争。

    中rì甲午战争结束后,“卜拉德”号正式加入中国海军北洋舰队,更名“开远”,成为北洋舰队继“定远”、“镇远”之后的又一艘主力铁甲舰,在中rì丁酉战争爆发后,“开远”舰参加了著名的“壹岐海战”,同中国海军的另外三艘主力舰“龙扬”、“定远”、“镇远”一起与rì本战列舰“富士”号和“八岛”号展开殊死搏杀,一度重创rì舰,但在战斗中,“开远”舰中弹多处,受创颇重,司令塔也被rì舰击中,管带林永升不幸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

    战后的“开远”舰被调入广东舰队,成为了广东舰队的旗舰和主力舰,而后清朝灭亡,华夏共和国成立,“开远”舰也加入了共和国龙旗海军继续服役,在中国海军进行重新改组之后,广东舰队(后称越洋舰队)取消编制,“开远”舰被编入了南洋舰队。在“华俄战争”爆发后,“开远”舰随同被称为“装巡杀手”的“永丰”号装甲巡洋舰前往rì本寻歼俄国装甲巡洋舰“巴扬”号,在胜利完成任务后被编入龙旗大洋舰队第四分舰队,驻防广东珠江口,作为海上浮动炮台协同海岸炮兵作战。在迎战来犯的俄国舰队的战斗中,“开远”舰向俄舰猛烈开火,击退了俄舰的进犯。珠江口之战是这艘老式铁甲舰的海上生涯当中的最后一次战斗,在华俄战争结束后,“开远”舰同很多甲午年的功勋舰一起正式退役,后被拆毁,部分遗物被现保存于中国海军博物馆。

    “开远”舰见证了中国海军由弱到强的发展历史,和中国作为海军大国崛起的光辉历程。作为一艘在纷飞的战火中紧急外购而来的战舰,她的传奇故事将永远为后人所纪念。

重写“亚洲第一巨舰”——“龙扬”级战列舰

    [[[CP|W:450|H:126|A:L|U:chapters/20101/10/1124156633987385933905634231651.jpg]]]

    “龙扬”级战列舰(自建):1897年完工,排水量13570吨,航速16.6节,主炮2座双联装320毫米42倍径加纳炮(shè速2-3分钟1发),副炮8门152毫米40倍径炮、6门88毫米炮、4门57毫米炮,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装甲带最大为300毫米、露炮台最大为220毫米、司令塔最大为280毫米。

    简介:法国造船大师白里安根据时任大清北洋船政大臣的孙纲要求,参照英国“君权”级战列舰设计而成,因而具有浓郁的法国血统。本级舰为一艘,在中国最大的造船厂北洋船政局完成建造,建成时是继大清北洋水师“定远”和“镇远”之后当之无愧的“亚洲第一巨舰”,是中国海军当时最强大的战舰,在“壹岐海战”中以一敌二,迎战rì本“富士”级战列舰“富士”号和“八岛”号,其320毫米主炮shè出的穿甲弹击穿了“富士”号和“八岛”号的305毫米主炮的152毫米装甲炮罩,引起充填下濑zha药的备用弹爆炸,继而引爆弹药库,使得两舰迅速爆炸沉没。该舰因此战而名扬天下,出sè的设计和骄人的战绩给该舰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也间接的影响了后来世界各国战列舰的设计和发展,法国“查理曼”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龙扬”号战列舰的设计。;

“皇帝的创意”——“龙乡”级战列舰

    [[[CP|W:527|H:172|A:L|U:chapters/20101/10/1124156633987386456661250160689.jpg]]]

    “龙乡”级战列舰(自建):1898年完工,排水量12880吨,航速16.7节,主炮2座双联装法式305毫米40倍径1896年型炮(最快shè速1发/分),副炮4座双联装英式203毫米40倍径炮(shè速2-3发/分),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装甲带最大为290毫米、炮塔最大为280毫米、司令塔最大为260毫米。

    简介:法国造船大师白里安和中国造船大师魏瀚根据当时大清光绪皇帝的增加火力的要求,参照美国“印第安纳”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为中国设计的第二级战列舰。本级舰为一艘,由于建造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相当恶劣,中国急需战舰扩充海军,在北洋船政局全体工程人员的努力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完成。该舰建成后参加了1900年抗俄战争和1905年华俄战争中的海参崴战役,和友舰“龙扬”号和“龙江”号一起击沉俄国战列舰“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号,并参加了歼灭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的海上主力决战。;

“命运多舛的混血儿”——“龙江”级战列舰

    [[[CP|W:561|H:187|A:L|U:chapters/20101/10/1124156633987387087811884393138.jpg]]]

    “龙江”级战列舰(原沙俄海军在美国订购之“列特维赞”号,改建后):1902年完工,排水量12900吨,航速18节,主炮2座双联装美国MK2式305毫米35倍径炮(最大shè速1发/分),副炮12门152毫米45倍径炮、12门88毫米炮、8门37毫米机关炮,装甲材质为克虏伯装甲、水线装甲带为51-229毫米、炮塔为203-229毫米、副炮炮廓为127毫米、司令塔为254毫米。

    简介:本级舰为一艘,本为沙皇俄国在美国费城造船厂订造的“列特维赞”号战列舰,因美国造船业工人的罢工而使得建造停顿,由于俄国对中国的入侵引起了海外华人的强烈愤慨,美国的华裔造船工人企图炸毁该舰,中国zhèng fǔ也扬言该舰如出现在远东海面将予以击沉,沙俄zhèng fǔ出于多种原因考虑,取消了该舰的建造合同,将资金转用于修筑西伯利亚铁路,该舰遂被转售,后经多方辗转,被中国购买,并被命名为“龙江”号,得以继续建造,该舰在建造过程中按照中国方面的要求进行了改装,建成后编入中国龙旗大洋舰队,先后参加了海参崴战役和歼灭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的海上主力决战。;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1649/ 第一时间欣赏崛起之华夏最新章节! 作者:银刀驸马所写的《崛起之华夏》为转载作品,崛起之华夏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崛起之华夏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崛起之华夏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崛起之华夏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崛起之华夏介绍:
一个刚下岗的银行小职员孙纲,无意中穿越到了甲午年,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无辜百姓免受日本侵略者的战火屠戮,他毅然凭借自己对历史和军事的一知半解,利用蝴蝶效应,撬动了历史的车轮,改变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仗舰倚天变甲午,首战丰岛,东乡归天!再战大东沟,伊东毙命!炮轰长崎,火焚马关,凶狂倭寇终叩首! 丁酉分日补天裂,艨艟巨舰,水下海狼,弹指间,倭寇灰飞烟灭!拼将热血染海疆,瓜分豆剖裂东瀛! 己亥篡清换天阙,自古谋国不谋身,千年帝制,终成历史,神洲华夏换新颜! 试手备御建华夏,炎黄儿女,富国强兵终成真! 铁血拒俄复故疆,海参崴大战,巴士海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左右逢源搏一战,笑看欧陆烽烟,为我华夏谱新篇! 大国博弈话二战,驱英逐美,灭苏吞澳,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战否? 本书通过一个穿越小人物的奋斗历程,全景展示从甲午到二战时期华夏民族大国崛起的宏伟历史进程! 群号:65748936崛起之华夏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崛起之华夏,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崛起之华夏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