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独断大明TXT下载独断大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独断大明全文阅读

作者:官笙     独断大明txt下载     独断大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447章 转移危机

    孙传庭的一举一动都在朱栩眼里,内阁那边组建的矿务局,不止针对大陆,朝鲜,倭国,琉球等都在考察内。

    尤其是倭国,倭国盛产金银早就传遍国内,在开战之初就有人吵嚷,何况是现在极度缺钱的孙传庭。

    矿务局在倭国幕府旧臣以及一些投降官吏的供述下,在倭国圈定了六座金矿,十八座银矿,已经在着手开采。

    这些银子是无法直接使用的,需要在皇家银行兑换新币,然后才能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借用皇家银行的渠道,释放出去。

    第一批船抵达,皇家银行进行烧铸,评估,得到的是六百万两,但是这不符合皇家银行新币的流通计划,不能在突然之间兑换给内阁,以免造成通货膨胀,破坏既定节奏。

    傅涛是拒绝不了孙传庭的,暗中的官司就打到了朱栩的御前。

    这已经是八月底的事了,天气热的如同火炉,整个京城都被炙烤的要燃烧起来一般,入眼看去,如同颤抖的镜子,整个世界都被扭曲了。

    乾清宫内。

    兴子穿着宽松的丝绸和服,垂着长发,正在给朱栩按着肩膀,她已经有了三个月身孕,有着动人的孕妇之美。

    听着外面禀报傅涛来了,朱栩拍了拍兴子的手,道“麻烦事来了,你歇会儿吧。”

    兴子现在的汉语已经很顺利,眨了眨眼,道“是。”

    等兴子一走,傅涛快步进来,行礼之后,就急切道“皇上,首辅这边,真的是给臣出了大难题……”

    朱栩坐在桌前,倒了杯凉茶,道“说说具体的。”

    傅涛站在朱栩对面,一脸焦躁,道:“矿务局的第一批是六百多万,臣还能勉强兑付,可从矿务局那边打听到,这只是第一批,第二批会在十月抵达,第三批会在年前,外加多尔衮在倭国上缴的金银,高达一千多万两,今年可能额外多出近三千万白银……依照首辅的意思,将会全数用在‘新政’上,臣担心这么大规模的新币释放,会急剧扰乱市场,冲击全国的物价,反而不利于改革……”

    傅涛的皇家银行,一直在致力于建立稳定的货币市场,控制物价平衡,因此在新旧币兑换,发行新币都小心谨慎。

    孙传庭不知道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亦或者是改革过急,正要求皇家银行快速兑换给内阁。

    朱栩喝了口茶,听着没有立刻表态。

    孙传庭倒不是不知道货币稳定的重要性,而是内阁研判觉得,现在流通的新币远远满足不了整个大明市场的流通需求,别说三千万,一两个亿都没问题,只是一个节奏,时间,消化过程的把握。

    而在朱栩看来,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来是固有的小农经济下对货币流通的天然需求不大,二来就是天灾情况下,所有人紧衣缩食,商贸发展不畅,新币流通受限。三来,就是民间对‘现银’依旧极其重视,藏匿太多,新币只是一种流通必要,而不是资产,不会真正的拥有,积累。

    在内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傅涛不希望内阁打乱皇家银行的计划是有道理的。

    朱栩需要平衡这两位的不同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要求。

    沉吟片刻,朱栩看着朱栩,道:“皇家银行要学会怎么转移国内的危机,既然这六百万不能在国内消化,那么就在国外,比如,你用这六百万现银在国外购买物品回国,交给孙首辅,要首辅变现……这只是个列子,具体怎么办,你们可以研究清楚再做,明白朕的的意思吗?”

    傅涛看着朱栩,若有所思的道:“是,臣明白。这样一来,国内不但不会有通胀危险,还能增加财富,扩大货币流通,缓解通胀……相对的,国外大量金银流入,财富减少,就会形成快速通胀……”

    最重要的,自然还是让傅涛摆脱了孙传庭的压力。

    朱栩听着傅涛的话,暗自摇头,这些,傅涛未必不懂,或者说,皇家银行那边肯定有过商议。但这是在对首辅耍滑头,没有朱栩的首肯,他们哪敢。

    朱栩这么一句话,就是尚方宝剑,傅涛可以甩开手做事,日后孙传庭苛责,就能有圣训挡灾。

    傅涛又回禀了一些其他事情,尤其是涉及到皇家商贸集团的购地计划。

    “皇上,”

    傅涛神色认真,道“商贸集团那边购地在迅速扩大,已经高达三千万亩,但主要是一些灾情严重,相对偏远的地方,一些富饶之地,很难买到,即便如此,已经耗干了商贸集团的流通现银……商贸集团那边不敢打扰贵妃娘娘,一直在催促微臣想办法……”

    朱栩对这些自然很清楚,严格来说,皇家商贸集团是无需做到这种程度,无非是朱栩的因素在里面。外加没有布木布泰在,扛不住内阁的压力,很多事情已经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硬着头皮在做。

    朱栩道:“这件事,首辅做的急了,看的也不够全。你待会儿去内阁的时候,给首辅提一提,购地的事,不能是内阁在做,要求地方也组建贸易机构,一来对接皇家商贸集团,推动地方商业发展,二来,也要加入购地计划,给他们划分出任务线来……地方上,现在应该能信任一些了,内阁不能事事冲在前面,独自扛着压力……改革是朝廷的集中意志,地方上不能躲,不能避,更不能隔岸观火如同局外人!”

    傅涛登时会意,略带惊喜的道:“是,臣明白。”

    朱栩又交代傅涛道:“新币推行的要加快,不止是陆上,朝鲜,琉球,绥海,安南等也要加快速度,这是天下一统的必要步骤,不能懈怠。”

    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朱栩一直在不断的同化这些周边之地。

    傅涛点头应下,又对朱栩禀报一阵,这才离开乾清宫,回转内阁。

    傅涛倒是会活学活用,直接答应给孙传庭兑换六百万两,十天内到账内阁。

    不等傅涛的钱给到户部,第二天商贸集团的催款信就到了内阁,要三百万弥补购地亏空。

    在第三天的时候,海外今年到岸的第二批粮食已经在广州府靠岸,高达五百万石,在第一时间通过皇家商贸集团的销售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其中内阁就又要了三百万石用以赈灾以及工部的工程所需。

    也就是说,孙传庭还没有到账的六百万,三天之内就已经用完了。

    不等孙传庭说话,傅涛通过皇家银行的分行,联合舰队,外事院,皇家商贸集团的各种渠道,开始大把的撒银子,一千万白银通过不同的方式出去,一船船货物排队的出海,在不久后又姜广满载而归。

    在朱栩的首肯后,皇家银行正在通过大笔的货币与贸易,一边转移国内的通胀威胁,一边借此大力发展海贸。这种情况下,相当隐晦却也相当粗暴的将大明的天灾危机不断的转移出去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48章 理顺朝廷

    孙传庭缺钱,用尽了办法,但大明已经被天灾消耗的精疲力竭,他尽管掌握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权力,但能筹集的钱还是极其有限。

    不过,孙传庭也展现出了他过人的手段,强力稳住朝局,推动‘新政’,没有再出现大篓子,并且有进一步稳固的迹象。

    这一天,孙传庭冒着酷暑,前往城外查看今年的农事。

    天气比去年还要热,北方普遍大旱,传统的谷物难以种植,可以想见的,今年必然还会减产,灾民进一步增加。

    乾清宫,东暖阁。

    傅昌宗,周应秋,赵晗,沈四个阁老,被朱栩同时叫进了宫。

    这里有冰炭,虽然潮湿,确实比外面要凉快不少。

    朱栩与四人喝过茶,笑着道:“听说,内阁设立了冰炭局,短短半个月就进账几十万?”

    这件事对内阁来说,多少有些不光彩,在外界看来,他们这些阁老为了钱是无所不用其极,连基本的体面都不要了。

    众人面色尴尬,沈倒是一笑而过,道:“臣等也是无奈,请皇上见谅。”

    这种冰炭,以往都是无偿发放的,现在不止达官贵人要掏银子,全国各地的大户也能买,只是更贵。

    这个时候的冰炭,堪比黄金!

    朱栩自然不在意,道:“这些是你们内阁的职权,朕不插手。听说,近来朝野有些不平静?”

    可以说,大明朝野从来没有平静过,尤其是自嘉靖之后,外廷逐渐有了与皇宫对抗的勇气与能力,各种各样的斗争就从来没停过。

    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天启朝的东林与阉党,将朝斗党争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但朱栩这次说的不是这些,而是近来朝野对于空缺官职的蠢蠢欲动。

    目前,大明朝廷空缺的位置有,内阁次辅,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十八个侍郎中的六个,外加刑部正在被逐步的降级,引起的暗潮自是更多。

    傅昌宗等人明白朱栩的意思,悄悄对视一眼,周应秋率先说话,道“皇上,孙阁老之前与臣等私下说,次辅,吏部尚书暂时空缺不补,其他的都还在酝酿中。另外,税务总局,商务总局,执法局等,内阁也在计划调整,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名单……”

    孙传庭要抓权,那么明显制衡首辅的次辅自然要空缺,吏部他也不可能放手。唯一能争取的,或许只有礼部尚书。

    这些内阁,六部的人看的分明,不会妄动,但官场一个萝卜一个坑,眼见这么多空缺,谁不想让前面的人动一动,他们也就能跟着进步。

    因此,不少人纷纷‘劝进’,要求补缺这些位置。

    朱栩对周应秋的话不置可否,神色若有思忖的道:“说说你们具体的想法。”

    赵晗瞥了眼傅昌宗,周应秋,接着开口说道“皇上,臣认为,内阁可以不补,但天官这个位置不能空,尤其是这个时候。”

    赵晗是前任的吏部尚书,号称天官,深知这个位置的重要,更何况,现在吏治推动的极其快速,数百个知府陆续到任,孙传庭还在计划明年对县一级进行调整,这不是几百了,是数倍于知府,高达三四千的州县!

    孙传庭本就事多,如何能兼顾齐全?要是有个纰漏,岂不是送人把柄?

    朱栩不动声色,转头看向沈。

    沈沉吟一声,道“礼部现在责任重大,尤其是涉及到舆论方面,外加修的典籍越来越多,不能大意,臣也希望能尽快补全,以免出岔子。”

    朱栩转向傅昌宗,道:“傅阁老,你怎么看?”

    傅昌宗是朱栩的舅舅,十多年的股肱之臣,外界眼中的‘帝党’领袖,在座的四人,更是**裸的帝党。

    加上靖王,汪乔年,内阁八个人中,六个是帝党!

    傅昌宗见朱栩开口问他,知道是有定案了,认真思索一番,道:“次辅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吏部,礼部倒是有,臣恭听圣训。”

    在内阁,孙传庭虽然倚重‘帝党’的力量,但随着威信日增,加上朱栩的信任,已经有压制帝党的迹象,傅昌宗等需要顾忌孙传庭的态度,话语多有保留。

    朱栩也不为难他们,拿起茶杯,随口的道:“听说,外面不少人认为孙阁老改革过急,希望你们或者朕来制衡一下,让他慢一点,你们是怎么看的?”

    孙传庭这一年的动作,不止是外面议论纷纷,内阁六部压力一样极大,尤其是孙承宗的退隐,其实也是这种情形下不得已的选择。

    连孙承宗这样的四朝元老,执掌大元帅府的军方巨擘都要避退,可以想见,孙传庭的改革有多么急躁,多少人的利益被损害,又有多少人为之惴惴不安。

    傅昌宗,周应秋等人身在内阁,自然更为清楚,齐齐皱眉,不知道如何开口。

    孙传庭的改革计划来自于朱栩,这样的急功近利没有被阻止,说明朱栩是默认,甚至是支持的,他们能怎么说?

    但是,孙传庭的改革太快了,别的不说,就说明年就要对县一级的官员进行大规模的调换,这样很可能会让地方不稳,出现大乱子。即便不出乱子,想要这些人掌控地方,也不是三两年就能做到,何况还要他们推行田亩,户籍等改革,地方还不知道怎样反弹……

    这些阁老们心事重重,忧虑不已,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

    他们不说,朱栩也能猜到,抱着茶杯,缓缓转动茶盖,道:“孙首辅,行事看似急躁,却从不会打无把握之仗,他的周全,缜密,细致,你们或许还没有感觉到,不着急。你们在内阁,该说的说,该做的做,无需顾及朕。内阁不能心存芥蒂,不能互相扯后腿……这些老生常谈朕就不多说了。关于这些空缺,除去你们商定的李邦华调任户部侍郎,吕大器调任礼部尚书,阎应元调任兵部侍郎,钟阳生调任税务总局局长,顾炎武调任礼部郎中,秦政益,魏学濂,孟兆祥调任商务总局,税务总局,执法局……”

    四个人听着朱栩的话,神情略有差异,旋即又觉得似乎理所当然。

    这些人事安排,倒是没有出格,资历,能力都没有问题,不会有什么阻力。

    只是,那些上蹿下跳,拼命跑官的人注定要失望了。

第1449章 疯狂扩张的开始

    孙传庭对于朱栩的安排,没有意义,实则上,朱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新政’。

    孙传庭这个臣子,严格来说,是他的亲密盟友。

    孙传庭回来后,连夜入宫,与朱栩面谈。

    孙传庭对于这位老谋深算的皇帝,没有什么隐瞒,直言道:“皇上,关于次辅,一来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二来,臣也不想被掣肘&吏部也是这个想法,至少两三年内,还请皇上允准。”

    朱栩给他续了杯茶,笑着道:“我们君臣所做的事情,要么名垂史册,万古流芳;要么功败垂成,遗臭千年,咱们是荣辱一体,所以,有些话,不必忌讳。”

    孙传庭听着朱栩的话,知道他是默认了,心里微松,神情没有因为朱栩的话丝毫放松,道:“臣刚刚去城外,纵然有番薯等补充,但灾情日重,民心渐颓,臣觉得,不能再等了。”

    大明的灾情已经进入最严酷的时期了,从南到北就没有好年景,大部分百姓是堪堪果腹,夏有大旱,冬有大雪,年年都是毫无希望的期盼与等待。

    大明朝廷这些年做了太多的事情,虽然是在应对灾情,却也平摊了大明多年的底子,事态越发严重,朝廷也渐有疲惫之状。

    朱栩端起茶杯,示意他喝茶。

    孙传庭躬身,拿起茶杯,陪着朱栩默默的喝茶。

    朱栩抱着茶杯,神情不动。

    孙传庭着急,他何尝不着急,这些年他准备了那么多,可到了最关键时刻,还是感觉困难重重,压力如山。

    孙传庭看着朱栩,一样没有再说话。

    他是实际的执行者,最能体会其中的艰难,现在是他们真正考验的时候到了。

    朱栩沉思半晌,道“人事的任命,朕就做到这里,其他的事情,你来。孙阁老想退,也是给你腾出空间。你明天去见见孙阁老,好好谈一谈。秦良玉未必能镇得住军方,卢象升,熊廷弼,杨嗣昌这三人,必要的时候,朕会让他们站出来支持你。现在纸币已经普遍被接受,皇家银行储备银可以动了,朕会让傅涛进行大规模流转,明年起,会有大量的粮食以及全世界各地的特产出现在神龙府以及下辖的四个县,每年大约能释放出五千万白银,外加赋税以及其他收入,每年会有超过七千万两给你使用…………集中精力处理吏治以及田亩的事情,这两件事做好了,其他的都能迎刃而解……”

    孙传庭听着朱栩的话,神情微动,道“皇上,这样是否会对国内有大影响?”

    明朝的经济现在是很脆弱的,要是释放出太多的纸币,那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朱栩笑了笑,道:“没事,朕亲自操刀。明年的计划,做好了?”

    既然是朱栩亲自操刀,孙传庭自然没有意义,眼前这位陛下,虽然爱搞大事情,却从来没有崩盘过。

    孙传庭放下茶杯,道:“是。目前已经拟定了三百人的名单,大部分是政院毕业的,都在典吏,县丞的位置上磨炼两年以上,担任知县,应该可堪一用。臣计划从北到南,由京城开始,向南方推进,用两年时间完成替换。两年后,能收的地就会收的差不多,可用一些特殊手段,继续收购,在五年内,完成六成左右的收购,边收购边丈量,后年就可以进行分配,臣已经命幕僚司在研究具体策略,预计明年中能拿出具体的细则来……”

    朱栩默默点头,道:“你做事,朕放心。没事的话,不用来乾清宫回禀。”

    这句话,就等于授予了孙传庭莫大的权力,真正的要一手遮天了。

    孙传庭起身,神色平静从容,抬手而拜道:“臣去了。”

    朱栩点头,孙传庭转身离去。

    不远处的刘时敏抱着手,微垂着眼帘,仿佛睡着一般。

    乾清宫的事,向来是机密,外人难觅仔细。

    后人研究孙传庭掌权这段历史,主要的资料就是刘时敏晚年撰写的《酌中志》,其中这样述说这一次的君臣会面。

    ‘庭困新政,求于御前,寥寥数语,帝曰可,庭曰是,乃退,大事果成。’

    只有短短二十一个字,谁也无从猜测他们到底讨论了什么。

    但从这一天起,孙传庭气势滔天,首辅之权,冠盖古今。

    这些都是后话,孙传庭出了宫,回到内阁,幕僚司飞出了几十个信鸽,奔向大明的四面八方。

    这是给各地巡抚的,要求他们年底前进京,召开四年一度的扩大会议。

    这一道命令出去,全国都为之一震。

    无论是谁,都能预料到,坐上首辅宝座,权势熏天的孙首辅,要更进一步推动‘新政’了。

    那样的场景,很多人都不敢去想。

    地方的震动先不说,傅涛拟定的计划,不早不晚送到了朱栩的案头。

    朱栩审批了三天,进行了连夜的修改,并且增添了诸多手段。

    等再发到皇家银行,内部一番讨论后,傅涛带着一群人进宫。

    因为有些事情他们也看不懂,只能当面求教于朱栩。

    朱栩与这些皇家银行多年的高管进行了数个时辰的讨论,直到深夜才放他们离开。

    第二天开始,皇家银行就动了。

    第一步,与皇家商贸集团,外事院等各部门进行沟通,然后上禀内阁。

    第二部,傅涛亲自宴请在京的各国驻明使臣以及藩国使者,提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雄伟计划。

    这个计划名字叫做‘共荣’,大概意思,就是大明将动用三亿现银,一亿纸币,与友好国家进行贸易,互通有无,而大明主要是主要购入方。

    总共四亿白银,这些使者听到后,眼睛都红了。

    别说沿海的小国家,哪怕是西班牙,奥斯曼这样的国家,四个亿也绝对是天文数字。

    没有哪个国家的统治者或者阶层是不缺银子的,纷纷吵嚷着,与傅涛打听着详细计划。

    皇家银行,皇家商贸集团,外事院等在京城,神龙府两地与各国使臣,贸易代表等,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谈判。

    以粮食为主,鱼类,肉类,甚至是活物都在交易范围内,凡是明朝需要的,都大力收购,价格甚至上浮到三成!

    同时,这些交易也不是没有要求的,比如海上的安全协议,商船航行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等等都在紧张谈判。大明购入的同时,自然也有输入,并且要求所有货物由大明船只运送,交易使用大明官银或者纸币等等。

    条件并不算苛刻,总体来说,大明是相当‘吃亏’的,因此各国反应相当强烈,哪怕嘴巴再小,也想在这个四亿两上狠狠咬上一口。

    由皇家商贸集团出面,与二十二个国家,藩国签署了为期三年的两万万石粮食的购买协议,其他的购入名录就更为复杂了,多达数百条。

    同时,皇家商贸集团还向国内下了一亿白银的订单,深深的刺激了大明整个商业阶层。

    随着这个庞大的计划的启动,不止激活了国内的商品经济,与国外的商贸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皇家商贸集团,皇家银行,联合舰队,无数的商船开始迅速的扩张,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50章 制衡多尔衮

    大明朝廷,朝内到外,‘新政’在一声声质疑纷扰中,按部就班的前进。

    尽管时不时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孙传庭的掌舵下,还是有条不紊的向前走,按照既定计划,走的是越发稳健。

    绥海省,江户。

    多尔衮陪同着张国维,走在江户城外的新兵营,一边看,一边‘闲聊’。

    多尔衮看了眼正在训练的倭国武士,神色平淡的道:“张尚书,左良玉率领两万新兵正在丹波藩剿匪,桦山久守在九州岛,黑田忠之在关门海峡,伊达政宗去了北方,目前绥海省的反抗还很激烈,现阶段,还是以平叛为主……”

    张国维看着这些倭国武士,他们一举一动都很怪异,穿的明朝军装怪异,用明朝训练方法怪异,呐喊的口令怪异,一举一动都很怪异。

    张国维面无表情,身后是他的侍卫,一个个腰宽体盘,目露冷酷,一看就是久在军旅的老兵。

    多尔衮见他不说话,神色如常,继续说道:“太政院,大将军府目前运作正常,地方上拉拢了更多的倭国大家族,对地方控制在进一步加深,废藩置县已经有了初步成效,只是,伊达政宗,黑田忠之,桦山久守手握重兵,如同藩镇,无所节制,令人担忧。太政院内,虽然我身兼太政大臣,但松平信纲,德川明秀等的支持者也不少,诸多事项被掣肘,我希望朝廷能干预,不然很多事情难以去做……”

    张国维没有看他,漠然道:“新兵营太不像话了,兵部鞭长莫及,我会与帅府商议,将其中两大新兵营交给你。”

    多尔衮瞳孔骤缩,认真的盯着张国维。

    如果明朝真的这么做,那就等于给了他自主的招兵权,等于他可以自由的决定他的军队数量!

    这简直就是直接告诉他,他多尔衮可以自立为王了!

    多尔衮深知倭国现在错综复杂的架构,更多的是为了制衡他,不会允许他肆意招兵买马,扩大在倭国的影响力。

    但,张国维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

    多尔衮一向沉稳,这一刻,还是心头砰砰砰跳动,呼吸都变得一快一慢。

    他已经受够了被明朝当枪使,一直在试图摆脱,倭国这个地方虽然天然的不合适,但他还是想要挣扎一番,暗暗蓄力,等待机会。

    张国维转了个拐角,继续说道:“主要是本国岛上的两个,九州岛上的会由海军接手。帅府要求你大将军府严格训练,每年退役十万人以上,三年内要有五十万训练有素的新兵可供调用,必要的话,新兵营可以再增加两到三个。关于兵甲武器等,你拟定订单,向皇家商贸集团订购,兵部不再限制……”

    多尔衮明显听出了张国维话里有话,是要他继续做打手。这武器订购,是要再盘剥他一次。

    多尔衮心如明镜,却浑然不在意,面上更是如常,微微躬身道:“下官遵命。”

    张国维看着一直不卑不亢的多尔衮忽然恭敬起来,目光猛然微寒,语气冷漠道:“朝廷给了你权利,你就要更加用心为国谋事,你那些小九九不要再打了,你认为朝廷真的是瞎子,对你在倭国的那些动作真的一概不知?松平信纲,德川明秀等人的密信早就摆在元帅的案头,之所以没有处置你,不过是为了顾全倭国的情形,若是你屡教不改,继续违背朝廷的意志,本官现在就能斩了你!”

    张国维话音一落,他三十多侍卫猛然抽刀,杀气陡然,将多尔衮围了起来,只要张国维再哼一声,就能将多尔衮剁成肉泥。

    不远处多尔衮的士兵大惊,就要冲过来。

    张国维盯着多尔衮,眼神里毫不掩饰的杀意。

    多尔衮左手轻轻抬起,阻止了靠近的士兵,面无表情,再次躬身,道:“下官明白。”

    张国维冷哼一声,转头离开。

    他的亲卫挨个从多尔衮身边走过,还没有归鞘的刀柄寒芒森森。

    多尔衮纹丝不动,微微躬身,示意送张国维。

    张国维走出没多少步,他身边的幕僚跟上来,低声道:“大人,这多尔衮留不得!”

    张国维自然也看出来了,面色森冷,道:“此人狼顾鸢视,绝非善类!眼下还不是收拾他的时候,去,将松平信纲,德川明秀等人叫来见我。”

    幕僚迅速会意,道:“是,学生这就去。”

    当天晚上,张国维撇开多尔衮等人,宴请了松平信纲,德川明秀等在内的倭国本土势力。

    这些人虽然不掌握军队,但基本控制着太政院,掌握着政务。

    这些人对明朝相当警惕,对这位明朝大人物,更是面色恭敬,内心不安。

    张国维不苟言笑的脸上满是笑容,不断的安抚这些人,承诺会向朝廷争取,继续免征绥海省的税务,会善待绥海省各家族,温和对待倭国的民乱,不会大开杀戒等等。

    自然,少不了的加官进爵,像松平信纲,德川明秀这些人,一个个被允许可以拥有五百到一千的亲兵,封妻荫子等都不在话下。

    除了这些自身,家族的笼络外,张国维还透露,兴子贵妃,也就是前倭国天皇已经怀有生孕,一旦诞下龙子,他会说服皇帝,朝廷,册封这位身兼两皇血脉的殿下为征夷大将军,太政大臣,统领倭国,也就是绥海省。

    对于这一条,松平信纲,德川明秀更为震动,凝固的表情松开,与张国维不自觉的亲近了不少。

    一夜畅饮,看似醉醺醺的张国维,等这些人走后,面上渐渐凝肃,眼神闪烁。

    幕僚从外面进来,顺着张国维的目光,道:“大人,这些人,怕是制衡不了多尔衮,最多就是添些麻烦。”

    张国维喝了口浓茶,振奋精神,片刻道:“九州岛不用担心,杨大都督已经接手。我担心的是本州岛,左良玉心思叵测,近来与多尔衮走的极近。黑田忠之,桦山久守,伊达政宗等人即便心向朝廷,也制衡不了多尔衮,得另外想办法……”

    倭国不比安南,金边,这里孤悬海外,不与陆地联通,人口稠密,两千万多人,潜力巨大,若是闹起来,明朝不知道要花费多大力气才能再次平定。

    幕僚思索一番,道:“大人,这件事还是先禀报帅府,要计划周全才行。”

    张国维拧着眉头一阵,道:“嗯,回去的时候,走一趟辽东,我要与杨嗣昌谈一谈。”

    杨嗣昌是上次讨倭的执行者,他对倭国了解最多,声音比张国维重,杨嗣昌要是与张国维一起联名上奏,帅府,甚至是乾清宫都会重视起来。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51章 多尔衮谋自立

    张国维这边在计划着制衡多尔衮,多尔衮也在想着怎么继续韬光养晦,暗中扩大势力,以求摆脱明朝的控制。

    代善,满达海,多铎等人聚在一起,面色各异的商讨。

    多铎气最盛,大声道“哥,我看就不用多说了,就按张国维说的,再建三个新兵营,不用五年,三年我就能练出二十万大军来,到时候,那狗皇帝也不敢再为难我们,拿我们当枪使!”

    代善看了他一眼,神色凝重,默默不语。

    满达海倒是开口,道:“明人这是明摆着要我们磨枪,只怕不等我们坐大,他们就又会差遣我们,调我们去其他地方,根本由不得我们选择。”

    多铎冷笑一声,道:“这里又不是安南,他们的大军又过不来,再说了,明朝的情形谁不知道,就算我们现在造反,他们也无力派大军来,就跟他们挑明了又怎么样!”

    满达海看着多铎,暗自叹口气,还是耐着心道:“他们不需要派大军前来,只要让倭国那些仆从军做点事情,就足够我们头疼了,何况松平信纲那些人,也不会让我们太好过。”

    多尔衮看似掌握着倭国最高权力,但被层层制衡,又有明朝这座大山压着,太多的事情无法明目张胆的做,自然会束手束脚,很是憋屈。

    多铎听着就反驳,大声道:“那就学学明朝皇帝,拿着大义,顺水推舟的做!第一步,就是蓄发易服,必须跟明朝一样。第二步,就是要说汉语。第三步就是改革,向明朝的体制靠近。借着这个三步,谁敢多嘴?多嘴就杀!”

    代善忽然抬头看向多铎,目露异色。

    满达海张了张嘴,一时间也无法反驳。

    多铎的话虽然杀气腾腾,看着很蛮横无理,但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借着这样的改革由头,明朝那边无话可说,松平信纲,德川明秀也无法反对,而他们就能借机铲除异己,扩大势力。

    名正言顺,无可指摘!

    几人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说,或者都很心动,不由得转头看向多尔衮。

    多尔衮坐在椅子上,大拇指按着头,看着几人的目光,慢慢坐起来,摩搜着手里的扳指,目光幽幽的道:“就按照多铎说的做,满达海你去太政院,拟一份奏书给明朝,怎么写你知道。大哥,你这边准备,找几个比较狠的人去做,必要时候,送出去做替死鬼。”

    代善,满达海自然不会反驳,代善默然一阵,道:“明朝朝廷那边还好说,我担心的是皇帝。”

    这句话落下,在场的都面色微凝,朱栩,一直是压在他们心头的大山。

    可以说,对于他们金国的一切,都是那个人主导,他们今天的下场,也是那个人一手谋划的。

    多尔衮等人现在谋求自立,摆脱他的控制,自然要小心他。

    多尔衮眉宇间有厌烦之色,深吐了一口气,道:“先不管那么多,我们做我们的,动作先不要太大。”

    代善等明白多尔衮的意思了,那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慢慢试探明朝的反应。

    张国维在江户走街串巷,不止拉拢倭国本土势力,公然的分化,制衡多尔衮,还见了那些被流放,移民过来的明人。

    最后,他还见了兴子的弟弟,曾经的亲王,这位亲王不同于松平信纲,德川明秀代表的幕府势力,这位政仁亲王代表的是曾经的倭国皇室,又有她姐姐兴子贵妃作为靠山,在江户也是一支不能忽视的力量。

    张国维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告诉倭国上下,多尔衮并不代表明朝。

    这自然会激化倭国本就复杂的势力格局,进一步削弱多尔衮对倭国的掌控力。

    对于张国维的动作,多尔衮视若无睹,依然相当热情的招待,哪怕张国维见伊达政宗,黑田忠之,桦山久守,左良玉这样手握重兵的人,他也安排的很是周道,丝毫看不出抵触情绪。

    等十多天后,十月中旬,张国维坐船离开江户的时候,多尔衮依旧亲自相送。

    张国维这段时间对多尔衮明敲暗打,多尔衮油盐不进,临近分别,两人都颇有些意犹未尽之色。

    张国维面色冷漠,盯着多尔衮冷声道:“本官希望你记住努尔哈赤,皇太极挑衅天朝威严的后果!”

    多尔衮早就唾面自干,微微躬身,道:“下官记得。”

    张国维心里对多尔衮很不安,眼神毫不掩饰的杀意,转身上船。

    海军护卫的船只很快起锚,离开江户内湖。

    多尔衮看着船慢慢离开,表情变得阴冷,右手紧紧握着腰间的刀,低声嘶吼:“终有一天,我会砍下你们的头!”

    张国维上了船,透过窗户,望着刚刚离开的江户方向。

    他身后的幕僚上前,道:“大人,这个多尔衮城府之深,学生平身仅见。”

    张国维这些天,近乎与多尔衮撕破脸皮,但这个人不动如山,不疾不徐,一切仿若未觉,这样的城府,别说这个幕僚了,张国维也是从未见过!

    张国维目光冷闪,道:“熊大都督现在在哪里?”

    幕僚道:“应该在台湾,海军今年有一次远洋航行,海军上下十分重视,熊大都督在亲自盯着。”

    张国维这才想起来,道:“船队不去天津,先去对济州岛,然后去对马岛,在北上去辽东,我要见一见杨大都督。”

    杨嗣昌坐镇辽东,不仅手握十万大军,对漠南蒙古,海外的倭国都有重要影响,是一个实权非常大的大都督。

    幕僚会意,道:“是否通知京城,大人这样贸贸然去,怕是会惹来非议。”

    一个兵部尚书衔跑去拥兵十万的地方大将,在以前,那是死罪。

    张国维点点头,道:“我修书一封给内阁,再给孙元帅写一封,你将这一次的见闻整理一下,一并呈送上去。”

    幕僚道:“是。”

    张国维的目光犹自看着江户放下,内心有着深深的担忧。

    如果有军方,哪怕是兵部一些老人在的话,就会告诉张国维,他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

    在张国维离开江户的时候,大明京师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来的早,猛,大,鹅毛大雪铺满整个京城。

    孙传庭有了朱栩的支持,在钱粮上有了足够的缓冲,底气十足,对于各项政策强力的推动,落实,简直如同举着刀的屠夫,虎视眈眈,居高临下的俯看整个大明。

    没有谁想过今年会过一个好年,但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还是有一个坏消息传入京城。

    不知何故,山西太原城外,居然发生了大规模的鼠疫,不到十天就死了数百人。

    京城大震,防疫局,太医院,皇家政院的医科等组成了庞大的救治团,在内阁阁老赵晗的带队下,赶赴太原。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52章 人口太多了

    赵晗是前任的山西巡抚,现在又是阁臣,他带队自然极其合适。

    但突然爆发的疫情,还是让京城很紧张,因为这里很是靠近京城,要是蔓延过来,后果不堪设想。

    每逢大事必有谣言,这一次京城内外的谣言是‘大雪在天,阴鼠在地,小人居中’,好事者将这句话概括为一个‘庭’字,也就是说,孙传庭是那个小人,他招来的鼠疫。

    对于这种驱之不尽,杀之不绝的谣言,内阁还是用了最严厉的手段查处,大肆抓捕。

    山西似乎也感觉到了严重性,从太原开始,几乎发动了全省的人,展开灭鼠行动,大肆捕杀老鼠,顺天府也被感染,同样在大雪天行动,甚至发出一只老鼠三文钱的的悬赏,誓要灭除鼠祸。

    外面是轰轰烈烈,皇宫内温暖如春。

    乾清宫内,碳炉很多,气氛很是暖和。

    朱栩看着挺着大肚子跑过来的张筠,摇头责怪道“这么冷天,没事瞎跑什么……”

    张筠从宫女手里递过一个食盒,轻声笑道:“臣妾知道皇上近来夙兴夜寐,特意做了些鱼羹给皇上。”

    朱栩喜欢喝鱼汤,鱼羹在宫内外是众所周知,闻言接过来,扶着她坐下,一边打开食盒一边道:“下次不要这么跑了,晚上就留在这吧,明天雪停了再走。”

    张筠微笑着应下,伸头看了眼朱栩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本,道:“皇上,还请注意劳逸结合。”

    朱栩将盛好的碗递给她,道:“朕知道了,儿有没有什么不习惯的?”

    张筠捧着碗,不及喝就抬头看着朱栩,嘴角抿了抿,站起来,坐近朱栩一点,十分谨慎的道:“臣妾去听了,首辅……有些严厉。”

    朱栩坐在椅子上,喝着鱼羹,别提多舒服了,闻言笑着道:“严厉一点也好,小孩子,好好教,将来才能成大器。”

    张筠看着朱栩的表情,不知道他是否知道内情,想着儿子的可怜模样,她还是道:“儿……被首辅打了手心。”

    朱栩抬头看着张筠,顿了片刻,道“嗯,朕知道你心疼,明天朕与首辅谈谈,不能打。”

    张筠这才放松,展颜笑道:“嗯。”

    朱栩看着张筠笑了,低头吃着鱼羹,心里却是轻叹一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孙传庭对待朱慈的教育方式,像极了当年张居正教育万历,轻则斥责,重着体罚,时不时还会去隆庆皇帝那告状。

    谁能说万历清算张居正没有他小时候的记恨?那李太后没有保张居正,心里是否也有怨念?

    朱栩心里转悠,面色不动,安抚着张筠。

    不一阵子,曹化淳从外面进来,走近低声道:“皇上,方尚书来了。”

    方尚书,工部尚书,方孔。

    张筠站起来,道“臣妾告退。”

    朱栩点点头,看着张筠走进暖阁卧房,继续吃鱼羹。

    方孔进来,抬手而拜道:“臣参见皇上。”

    朱栩摆了摆手,道:“给方尚书搬把椅子,对了,吃了吗?皇后亲手熬的鱼羹。”

    方孔自然不敢喝,也没有坐,站在御桌前,道:“皇上,臣是来上禀工部进来的一些事情。”

    朱栩随意的点头,放下鱼羹,擦了擦嘴,道:“嗯,奏本朕看过了,你仔细说说。”

    方孔早有腹稿,还是沉吟片刻,道:“皇上,目前工部下辖三个大集团,一个是公路集团,一个是桥建集团,一个是河道集团。模式是官督民办,各集团负责设计,监工,验收,复核。至于水泥,砂石,人工,运输等,都是外包出去,各工程也都是通过招标,由各地商会承建……”

    “目前,公路规划,是三条主干道,二十六条省道以及一百零八条府道。由于前些年已经做了准备,目前推进顺利,各地参与度极高,乡村,县等筹集资金修建了更多,速度也更快,预计十年内,能完成‘无县不道’的计划……”

    “桥路,目前主要是一些必要的大河建桥,集中在长江,黄河以及十六条河道,预计建设的桥梁超过百座,主要由政院,工部来设计,指挥,验收,地方上承建……”

    “河道计划,主要是针对各地经常洪涝,洪涝严重的地方,服务于农田灌溉,集中在长江,黄河等的中下游。工部,政院等做了多年的评估,设计,这些年一直在利用枯水季这段时间,加大力度清淤,建设储淤湖,分流支道,加固河岸等手段,近些年,没有发生洪涝……”

    “从去年开始,工部就在重启中断数年的工程,投入的钱粮有近两千万,动员的民夫超过三百万人,‘以工代赈’有极好的成效,地方上对工部的计划十分支持,从各地士绅捐献的钱粮就能看得出来,去年一年,工部收到的钱粮,折合超过两百万……”

    “目前的工程,遍及大明,主要有六个地方,一个是京城,一个是辽东,一个是云南,一个是四川,一个是南直隶,还有广东。云南,四川,辽东偏向于军事,京师,南直隶,广东是出于交通必要……”

    方孔说的,可比奏本上详细多了。

    朱栩仔细的听着,没有打断,等方孔说完,已经是近一个时辰之后了。

    朱栩消化一阵子,道:“你送上来的那些设计图,基本上没有问题。由易到难也是对的,不管是以工代赈也好,千秋之业也罢,都是要认真做好的事情,你有什么困难就直接说。”

    工部的工作,更务实,没有那么多虚招,百姓们,官员们都看的实实在在,加上方孔沉稳,低调,不涉是非,是以在朝野声望极好。

    方孔是前任的南直隶巡抚,在礼部也待过两年,各方面资历十分厚实,是一个朝野都看重的人。

    他听着朱栩的话,微微躬身,道:“目前内阁给的钱粮很多,臣不忧。臣担心的这么大规模的动作,尤其是那些灾民聚集在一起,一旦发生民变,后果不堪设想。”

    方孔的意思很简单,现在工程是交给地方去做的,这个地方上,是商会,不是官府。

    如果一个不好,这些灾民闹事,席卷之下,可能就是一场民变,并且会是一个极度膨胀,转眼间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巨大民乱!

    一般来说,这件事很容易控制的,方孔完全有能力,他既然这么说,应该看到了一些什么。

    朱栩面色如常,端过曹化淳递过来的茶,淡淡道“又有人在里面生事?”

    “臣还不确定,臣的想法是,这一次参与工程的灾民,分三波,向辽东,安南,倭国移民。”方孔神色始终平静如常。

    朱栩微微侧头,好奇的看着方孔,道“这一次,可是近十年,超过五百万人……”

    方孔抬头看着朱栩,目光直率,道:“这三地缺人,中原不缺。”

    ‘不缺’,就是多了。

    朱栩右手在桌面上轻轻拍了拍,方孔的话,应该是与户部那边年终审计有关。

    户部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人数,但结合地方的数据,推断大明传统明人的人口接近八千万,这超出了他们以往的认知两千多万。

    方孔这个话,怕不止是他的想法,可能代表了朝廷相当一部人的意思。

    朱栩也听出了话外之音,方孔等想移出去的,怕远不只是这五百万人。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53章 驱逐性移民

    按理说,大明疆土现在空前辽阔,容纳个七八千万,甚至一个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现在是天灾日渐加剧,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的特殊时期。

    不管是为了灾情,‘新政’,还是日后的发展亦或者控制新占领的地方,朝廷想要大规模移民都是有足够理由的。

    朱栩对这件事不置可否,大明的土地是足以容纳这些人口的,等灾情过后,可以预见的会有一个人口极度膨胀发展期,相对的,海贸会更加发达,人口向海外移民,也会是一种潮流。

    总体而言,人口会疾速增长,即便现在移民,也阻挡不了人口增长的现实。

    方孔自然知道瞒不过朱栩,道:“皇上,内阁那边有种看法,目前的人口,对‘新政’来说是障碍。”

    朱栩拿过茶杯,轻轻的喝口茶,道:“这种看法,不足为奇。”

    所谓的‘不足为奇’,是因为现在灾情如火,大部分百姓过的很是艰苦,这个原因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明朝缺粮食,而是人口过度。

    一定人、地比率及产出的环境下,养一百人与一万人的差别是巨大的,一百人可能堪堪果腹,一万人的就会打生打死。

    这也是后世研究‘小冰河’时期的一种观点,认为明朝这边人口众多,地域太大,承受的灾情自然更重,突破了承受极限,是以发展到了改朝换代的程度;而倭国等一样承受灾情的国家则平稳的渡了过去,是因为承受的灾情小,抗灾能力足够,因此平稳渡过。

    方孔看着朱栩,不知道他这句话代表着什么,沉吟一阵,道:“皇上,内阁那边正在计划一种‘同化’政策,主要是针对倭国,现在有两种手段,一个是移入,一个移出,明年下半年计划实施。”

    这也是像朱栩暗示,内阁正在发生某种变化,这种看似‘同化’的政策,实则如同安南等一样,采用的是驱逐政策,然后将大明子民移过去,完成‘同化’。

    朱栩神色不动,道“移到哪里去?”

    方孔道:“在锡兰北面,有一些大小国家,就是莫卧儿的南面,联合舰队已经占领了一个。这些人,是土著,也是蒙古人的后裔,但已经被驯化,崇尚佛教,攻击力不足,联合舰队以剿匪为名,扶持一个傀儡统治该地,内阁还在考虑设立锡兰总督。”

    总督在大明已经走入历史,包括海外。吕宋,旧港两省曾经设立总督一职,主管军政,民事,是一个实权非常高的职位,并且意味着大明朝廷对这个地方的重视。

    如果孙传庭想要在锡兰设立总督,那就表示他对莫卧儿所在的印度大陆有了想法。

    朱栩神色玩味,是傅涛的动作让孙传庭意识到海外的重要性?还是海贸的惊人利润?亦或者,是从他这里看出了什么,在配合着提前布局?

    不过,不管怎么说,孙传庭这个安排很合他的心意,放下茶杯,朱栩道:“嗯,朕知道了。”

    方孔一怔,看着朱栩,不知道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他没有再问,而是有说了一些其他事情,半个时辰才起身告退。

    朱栩坐在椅子上,静了一阵,铺好纸,拿起笔,右侧竖排写着四个大字:安民定策。

    然后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的写了近千字。

    认真看了一会儿,他对外面道:“送去内阁。”

    曹化淳快步走进来,接过手,神色微怔。

    因为这不是文本,而是一张纸。

    曹化淳没有迟疑,对口合起,没有折叠,匆匆送去内阁。

    将近年底,孙传庭一堆事情,看着曹化淳笑眯眯的进来,神色一动,起身笑着道:“曹公公是稀客,请坐。”

    曹化淳道:“可不敢耽误首辅的时间,这是皇上让咱家送来的。”

    孙传庭不敢耽搁,接过来连忙看去,看完又斟酌片刻,道“请公公回禀皇上,内阁会立刻研究,年前做出预案上呈御览。”

    曹化淳笑着,却没有走,看着孙传庭,略带好奇的道:“首辅,为什么会想到请方尚书去说?”

    方孔这次进宫,显得颇为‘没事找事’,更多的,就是去替孙传庭代奏。

    孙传庭对于这位不干政的皇宫大总管有些好感,笑着道:“有些事,皇上不能开口,有些事,首辅不能做。需要有人居中转圜,还请公公体谅。”

    曹化淳的位置很特殊,能看清楚很多事情,对孙传庭的话有所理解,道:“咱家明白了。”

    曹化淳刚要走,孙传庭忽又道:“曹公公,听说曹家近来有些不平静?”

    曹化淳本欲转身,听言神色顿变,道:“首辅这话是何意?”

    大明的朝廷向来是风声鹤唳,尤其是在这种时候,位置越高的人,越是如履薄冰。

    这次倒是孙传庭意外了,道:“奏本已经转入了司礼监,曹公公没有看到?”

    外廷对内监向来深恶痛绝,即便是曹化淳也小心谨慎,与内阁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从未得罪。

    他不知道孙传庭是何意,认真看了他一眼,出了内阁,上了三楼,走入司礼监。

    刘时敏这个大内二把手正在整理奏本,又看了眼对面的笨钟,拿捏着时间,准备将奏本送入乾清宫。

    看着曹化淳进来,刘时敏一如往常,放下笔笑着道:“是皇上有事,还是歇了?”

    曹化淳本心里有些警惕,这会儿一笑,道:“没事,来看看关于我的那些奏本。”

    刘时敏笑容僵了一下,又不动声色的笑着道:“知道了?”

    曹化淳在刘时敏左下手坐下,道:“嗯,给我看吧。”

    刘时敏却没动,认真的看着他,道“既然内阁那边已经在想办法,我觉得你在这个时候不能看。”

    曹化淳听着越发不安了,对于未知的事物,是最大的恐惧来源。

    曹化淳收敛表情,道“拿出来吧。”

    刘时敏看着他,仿佛叹了口气,起身从后面一个盒子里,拿出一道奏本,再次道:“看了也当没看到。”

    曹化淳看了他一眼,心头隐隐不安,伸手接下。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54章 移民乱象

    曹化淳看着这道奏本,面沉如水,阴晴变化,左手抓着椅子,青筋暴露,格格的响。

    刘时敏看着,暗自摇头,没有说话。

    曹化淳眼神要喷出火来,即便已他的养气功夫都安耐不住变色,可见这道奏本的不同寻常。

    好一阵子,曹化淳才合上奏本,缓缓站起来,一句话不说的转身向外面走去。

    刘时敏看着他萧索,陡然佝偻的背影,漠然不语,长叹一声。

    不到一刻钟,曹化淳再次出现在乾清宫,垂手而立,神色漠然。

    朱栩的桌上,放着一份辞官书。

    朱栩对此也很无奈,道“真的决定了?”

    曹化淳表情有些悲伤,道:“身为人子,理当如此。”

    朱栩也没有办法,拿过辞官书,放入抽屉,道“那就去吧。”

    曹化淳抬手,道:“奴婢谢皇上,奴婢告退。”

    朱栩看着他落寞的背影,让人送他出去。

    等他走了,张筠从里面出来,看着朱栩有些怅然的表情,走过来,给他按着肩膀,轻声安慰道:“曹老太爷只是病了,应该没事,皇上不必忧心。”

    曹化淳在刘时敏那看到的奏本,是他兄长写的,严厉指责了曹化淳当初自阉入宫的不孝,以及这些年来不顾家族的忘恩负义,再到现在曹老太爷病重,曹化淳不管不问等等,从头到尾将曹化淳骂的狗血淋头,简直猪狗不如。

    这里面很多事情都是真的,比如曹化淳当初是自阉入宫,比如他没有照拂曹家,让曹家借助他这个皇宫大总管飞黄腾达,也比如现在曹老太爷病重,曹化淳没有侍奉在病床前。

    曹化淳现在深感内疚,要辞官回去尽孝,谁能阻止?

    朱栩拍了拍她的手,道:“嗯,曹化淳走之前,你跟他说,将城外的一处皇家庄园交给他管理,每年抽出两万两给他。”

    张筠应声,道:“臣妾知道了。”

    朱栩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心里还是颇为不舍。

    除去曹文诏,曹化淳是跟随他最久的人了,这些年功劳苦劳都有,一直默默做事,甚少有什么要求,更没有添什么乱。

    大业未半,人却要走了。

    想了会儿,朱栩对着外面道:“去趟内阁,请首辅送一送曹总管。”

    “是。”外面一个内监应声,快速去往内阁。

    孙传庭对这个变化也很是意外,本以为曹化淳会有所反驳,不会轻易离开皇宫,却没有想到,就这么走了。

    同时,孙传庭还想到了另一件事,曹化淳的离开,刘时敏必然上位,司礼监要变天了。

    司礼监变天,或许皇宫里的一些事情也要跟着变了。

    曹化淳要离开皇宫的消息迅速传了出去,这位以前或许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突然间离开,还是在京城迎来一番震动,以及各种揣测。

    平王府,躲在被窝里的平王,转头看向右侧窗外,哪怕天色昏暗,依旧能看清飘飞不断的大雪,他躺回来,眨了眨眼,轻声自语道:“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

    这是很多人的呢喃声,连皇宫都变了,还有什么是不变的?

    大雪不止覆盖了大明北方,南方下雪也越来越频繁,仿佛成了常态,连南直隶,福建这些地方,也是大雪纷飞,积雪甚厚。

    寒气没有阻挡南直隶的热情,海港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大船,岸边的百姓成群结队的向船上走去。

    这些人一边走,一边还再三的确认。

    “到了倭国,哦不绥海省,真的有地给我们吗?”

    “地契不是都给你看过了吗?你们一家七口,三十亩良田,三年内不用交税。”

    “真的吗?我们可是背井离乡去的,你们不能骗我们……”

    “这是内阁的命令,各地官府不都是层层确认过了吗?你们怕什么?反正在这里是等着饿死,还不如到那边重新开始……”

    “那边,真的没有问题吗?”

    “能有什么问题?你们是我大明的人,遍眼看去,谁敢欺负我们?到了那边,谁敢欺负你们,报到衙门,诛九族的罪!”

    这些人都是普通百姓,或者说是灾民,来自全国各地,哪怕有这些差役不断的安抚,还是忐忑不安,对未来充满忧虑与恐惧。

    如果不是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

    巩永固在不远处看着,问向身边的薛正庆道:“这一波是多少人?”

    “一万两千人,”薛正庆道“加上前面十几波,有十二万人了。”

    巩永固‘嗯’了声,继续看着。这些人,都是各地辛苦劝说,还有些是发配的,很不稳定,容易出乱子。

    薛正庆看着,还是有些担心道:“大人,那边真的能安排妥当吗?这可是十多万人。”

    大半年要倭国那边安排十二万人,辽东,安南这样成熟的地方不用担心,倭国那边,怎么也不让人那么放心。

    巩永固是见识过多尔衮在安南那边驱逐的手段的,想着那些刀光剑影下的尸体,心里不禁一寒,道:“放心吧,没有问题。”

    薛正庆不再问,又道:“九州岛那边,琉球,朝鲜也都在组织移民,已经移出来四万多人,目前都是送到台湾开荒,明年预计能有二十万,来自倭国各地,都是青壮。”

    台湾可以说是一片荒岛,只有周边一些平原才有人,哪怕这些年一直在移民过去,开垦的还是百不足一,严重缺人,尤其是一些艰难的地方,充满瘴气,毒雾,更是缺人。

    巩永固自然清楚,他更知道,琉球与朝鲜这么做,是内阁的暗示,为了减少九国岛的倭人,加快同化速度。

    他也了解,抵达台湾的船队经常会出现一些空船,却不深究的原因。

    巩永固等在大雪纷飞下忙碌着,看着船队冒着危险离开港口。

    绥海省,濑户府。

    这里与四国岛一湾之隔,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是以对于明朝的统治反抗格外强烈。

    黑田忠之负责这里的三府九县,却久久平定不了,他大怒之下,用大炮炮轰了濑户城三天三夜。

    倭国甚少有大城,大部分都是土木,炮轰之下是火光冲天,烧了三天三夜,大火依旧不熄。

    即便如此,黑田忠之也不放过,纵兵烧杀抢掠三天,继而他负责招抚的地方尽皆如此,一时间他所负责之地人口骤减了几近十万!

    桦山久守,伊达政宗比他还狠,驱狼吞虎,驱赶着百姓攻城,对那些作乱之人,之城,都是不眨眼的攻伐。

    多尔衮骑兵在监察,偌大的倭国,一片哀嚎,杀戮无处不在。外加倭国本就混乱,那些散乱的武士四处作乱,整个倭国仿佛都没有一处太平之地,犹如地狱。

    多尔衮似乎也无意立刻平定,纵容着这种情况,他则调兵遣将,四处征讨,军队是越来越多,乱子却越来越大,毫无停息的迹象。

    明朝对于这样的情况仿佛未觉,对于多尔衮的不断壮大也未曾理会。

    而多尔衮对明朝的移民安置是尽心尽力,将最好的田亩划分出来,钱粮用度,一律安排最好,让负责安置移民的户部,内阁移民局,海军等无话可说,还甚是赞许。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55章 闲聊下的大事

    对于倭国的事情,大明朝廷仿佛熟视无睹,依旧在集中精力,推进既定的改革计划。

    这些计划看似纷乱杂绪,却也息息相关。

    孙传庭全副精力的在推动方方面面的发展,盯着主要几个方向,不顾一切阻拦,甚至于蛮横的去处理。

    在他的压力下,督政院,大理寺等似也不再怕得罪人,巩固省一级的权利后,便向着府一级推动,由于新上任的知府陆续就位,各方配合之下,‘吏治改革’在短期内,仿佛突然间有了可喜的发展。

    年近年终,孙传庭等人的事情更多,连带着整个京城都放入进入了某种紧张的节奏,每一个人都来去匆匆,好似都有一堆事情要去做。

    张国维去了一趟辽东,见了杨嗣昌,不知道他用什么办法,真的说服了杨嗣昌,与他一起联名,给内阁上了一道奏本,阐述了倭国的各种厉害关系,呼吁内阁对倭国勒紧政策,并且尽快调走多尔衮,以免酿出大祸。

    他这些话,有理有据,也反映了某些现实。面对兵部尚书与地方大都督的同时上书,孙传庭也无法压,内阁,六部的一些大员都知道了。

    这里面自然有不少声音出现,尤其是对多尔衮,女真有恶劣观感的官员,更是接连上书,怒斥多尔衮的狼子野心,甚至还有人公然要求,将女真灭族。

    内阁,偏房。

    这里是阁老们出班房休息,闲聊的地方。

    这会儿,除了孙承宗外,所有阁臣都出现在这里,或许是‘新政’进展的相对顺利,众人心情都很是不错。

    沈抱着茶杯,笑着说道:“张玉笥这次倒是学聪明了。”

    玉笥,张国维的字。

    张国维利用这次倭国之行,与杨嗣昌联合上疏,而后又上书帅府,乾清宫,可以说,狠狠的出了一次名。

    不少官员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在朝野颇得赞许。

    赵晗吃了口点心,道:“吏部那边的考核文档,昨天又更新了一次,对十几个人的风评从中,改成了中上。”

    周应秋神色不动,道:“辽东那么新推荐了不少人。”

    言简意赅,透露的事情可大可小。

    都是由张国维此事引发的。

    汪乔年倒是摇头,道“张尚书这件事做的也没错,辽东几省大理寺推进的最好,年底前,我会发文表扬。”

    靖王也跟着道:“确实如此,要论‘新政’推进最好的,首推辽东三省,该表扬的,咱们不能吝啬。”

    这里说是闲聊,休息的地方,但这些人哪里会真的闲聊,你一言我一语,都是事关朝野的大小事情。

    傅昌宗近来越发的谨慎,从不肯多言,这会儿也是抱着热水袋,捂着手,没有说话。

    孙传庭漫不经心的吃着点心,对于这些议论,他也只是平平淡淡的道“先不管张玉笥的小心思,他这份奏本,我们要怎么处理?”

    张国维这次的动作很大,明摆着要借此机会露一把脸,抢一波声望,直接的就将多尔衮这件事摆在了明面上。

    女真可以说一直大明朝野某些人的心头刺,早就要除之后快,现在逮到机会,自然众人拾柴火焰高,逼得内阁不得不表态。

    赵晗看了几人一眼,道:“多尔衮的作用,在座的心知肚明,这件事还是要冷处理,内阁颁布几道命令,平息事态,我出面找张尚书谈谈,要他不要追着不放。”

    沈却摇头,道:“张玉笥好不容易抓到机会,怕是不会那么容易罢手。”

    做为毕自严政治遗产的接收人,张国维上任兵部尚书以来一直备受压抑,孙传庭甚至要对兵部降级,如此情形下,不管是自保还是谋求更多,他都不会轻易罢手。

    问题是,张国维到底有没有看清楚,多尔衮以及女真骑兵是乾清宫手里打磨多年的刀。乾清宫没打算放弃之前,谁去碰都是在触霉头!

    孙传庭放下手里的茶杯,擦了擦嘴,道:“没那么麻烦,待会儿放出风声去,让他再去一趟安南,金边,检查一下那边的军备以及民生。”

    众人齐齐抬头看向孙传庭,暗叹这位首辅是越来越有手段了。

    派张国维去金边,自然是没可能的,年关这么多事情,尤其是涉及军方,即便孙传庭有意,帅府那边也不答应。

    但这个风声放出去,张国维怕是就坐不住了,要是他真的再次出京,孙传庭可能后面就对兵部出手,完成让兵部与刑部一样,年底之前降级,成为内阁的直属机构。

    这样一来,他哪里还有心思抓着多尔衮的事情不放,搞风搞雨,给内阁出难题?

    一群人暗自感慨,傅昌宗神色不动的看了眼孙传庭,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这个孙传庭越来越像乾清宫里那位了,不管是行事作风还是手段。

    这一招声东击西,春风化雨,明显是乾清宫的惯用手段。孙传庭,学的是惟妙惟肖,入骨三分。

    周应秋在内阁是一个最为敏锐的人,面色如常的目观四面,看着傅昌宗的眼神,心里猛的一动,继而微沉。

    他也察觉到了,这位首辅在无声无息的学着什么,而且学的很好。

    有乾清宫那么一位,他们的压力已经很大,再加上这一位直属上司,日子是越发不好过了。

    傍晚,张府。

    张国维,李幼唐,许杰等在下班后,便聚集在这里,边吃边聊。

    入京述职的凤阳府知府,杨贵瑛举着酒杯,笑呵呵的道:“张尚书这一招借力打力真是妙到毫巅,这下,倒是要看看,内阁还怎么降级兵部。”

    江西参政刘尧跟着道“是啊,朕要是硬来,内阁肯定会被口水淹死,在如此大事上,皇上也定然不会坐视不理。”

    许杰,李幼唐对这次张国维的表现也是刮目相看,心里暗道难怪毕阁老会看中张国维,这个人在危机关头,还是很有手段的。

    张国维倒是没有春风得意,更没有昏头。他知晓多尔衮是朱栩的刀,但他总觉得,这把刀可能会失控,必须要有所遏制。

    也就是说,目前形成的对他的大好局面,并不是他刻意谋划而来,是他在针对多尔衮一事上的警惕做法,无意中附带出的好处。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56章 抨击儒学的开始

    张国维自然不会点破,听着这些人的恭维声,心里自然是分外舒服,道:“还是要掌握分寸,不能太过。”

    面对孙传庭,张国维等只能智取,要是撕破脸,走的绝对是他们。

    李幼唐见他还算清醒,便笑着道:“嗯,过几日,张尚书还是入宫与孙阁老当面谈谈,年关将近,谁都不想横生枝节。”

    李幼唐的话仿佛很水,但里面内容却很多。要张国维与孙传庭谈,就是相互妥协,不要再相互为难下去。‘横生枝节’,指的就多了,可能是帅府,可能是内阁,也可能是乾清宫。

    张国维会意,道:“嗯,吏部那边拟定的考核档案,官吏升迁调派,我还有些想法,到时候与首辅再谈谈。”

    许杰听着顿时皱眉,道:“这件事,还是找傅阁老比较好。”

    如果张国维直接与孙传庭谈,说轻是交易,说重了,那就是威逼。依照孙传庭的脾气,怕是不会那么容易就范。

    找傅昌宗有一个转圜,就容易多了。

    张国维不由笑了声,道:“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刑部要降级了,一些人事安排,我有些不同想法,几个人,想借调到兵部来。”

    众人这才松口气,要是张国维突然飘了,径直找孙传庭谈判,那才是祸事。

    众人也听出了张国维是想要借此再拉拢一波人心,攒一些威望,倒也是赞同。

    气氛还算热烈,众人讨论的事情也逐渐扩大,但都很是乐观,推杯换盏,这也算是毕自严致仕以来,未有的振奋。

    就在酒过半酣之时,一个小吏匆匆跑进来,顾不得其他,拿着一份报纸,递给张国维,急声道:“大人,快看看这份报纸,是顾炎武的署名文章。”

    张国维见他毫无礼数的冲进来本就不喜,但听到他提起顾炎武,连忙接过来。

    顾炎武,这个人也算是个奇特人物。年少之时,因为行为荒诞,语多谬论,士人不喜,多有排斥。后来不知道怎么进了政院,两年后入仕,在朝报,税务总局,内阁等多处腾挪,一个没有师生,乡里,家族背景的人,居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坐上了礼部侍郎的高位!

    这个人,没有大功绩,平日里也很低调,是一个半透明的小官,一跃而进登上礼部侍郎的位置,依升迁顺序仔细看,顺理成章,认真追究,里面却透着无法言说的诡异。

    很多人都猜测,这位是孙阁老的门生,亦或者是傅昌宗等的暗棋,唯有张国维这样的人才看得分明,这顾炎武的每一步都有着乾清宫的痕迹,也唯有乾清宫才能做到这种程度,其他人根本不可能。

    张国维对顾炎武也有重视,盯着他的署名文章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渐渐的,脸上笑容全无,抬起头看向那小吏,道:“朝报的草稿,明天发?”

    小吏道:“是,王副主编让我拿给大人看。”

    张国维冲他摆了摆手,将报纸递给身边的许杰。

    许杰疑惑不解,拿过来看了眼,顿时双眼大睁,脸色难看,似很不可思议。

    李幼唐看着两人的表情,伸手接过来,一眼看去立时也是一惊。

    其他人陆续看过去,神色多少都是惊讶之色。

    好一阵子,杨贵瑛忍不住,带着怒气道:“大人,这顾炎武是要做什么?胆子也太大了吧!”

    顾炎武的这篇文章写的是一种治学态度,强调的是‘修己治人之实学’,要‘修诸身心固重,达于政事更要’,‘坐而言,可起而行’。

    简单来说,顾炎武就是抨击‘心学’,在严厉的指责‘心学’是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

    如果放大来瞧,王阳明的‘心学’是自朱程理学发展而来,是儒家最后的一座高峰。顾炎武在抨击‘心学’,就是抨击朱程理学,抨击传统的儒学。

    他在力求革新,务实当前。

    顾炎武抨击儒学,张国维不会管,大明出现的这种‘妄人’不是一个两个,没谁真的在意。但顾炎武攻击‘心学’,就不能不重视了。

    一来,大明现在的很多儒学大家都是王阳明的徒子徒孙,包括毕自严,张国维,也还有孙承宗,孙传庭。二来,就是政治考量,顾炎武发的这篇文章,分明与孙传庭力推的‘修典修学’契合,是不是孙传庭在背后操弄?

    众人都是在思索这个问题,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半晌,刘尧道:“大人,诸位,不管顾炎武以及首辅到底打的什么主意,这篇文章一出,打的不止是我们的耳光,是全天下读书人的。孙首辅这次,怕是要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张国维顿时从固有思维里挣扎而出,有些恍然,面露轻松的笑着道:“说的也是。顾炎武行事向来离经叛道,多有狂言,大家不以为然,怕是压力都要由孙首辅来承担了。”

    李幼唐若有所思,若非有了倭国的事,他们倒是可以借由此事向孙传庭发难,阻止他降级兵部。

    说到这里,李幼唐的猛的惊醒,看着众人道:“我不久前在税务总局听到一个传言,说是刑部的降级,是为了给另一个部门腾出位置。”

    在座的齐齐变色,杨贵瑛立即就道:“哪一个部门?”

    刑部降级对他们影响不大,但若是有另一个部门突然顶上,升级入‘六部’序列,那影响就大了。

    李幼唐自然听过那两个名字,却摇头道:“不知。”

    刘尧追问,李幼唐只是摇头,不肯多言。

    张国维察觉到了什么,阻止了他们的追问,认真的看着李幼唐问道:“这个说法,你觉得可靠吗?”

    李幼唐思索一阵,道:“六成。”

    李幼唐说的是‘六成’而不是‘五成’,实则上就说这件事是十有**了。

    张国维默默点头,看了眼许杰,不复再言。

    许杰本还在思索内阁的直属衙门,哪个能升品,看着张国维的目光,陡然醒悟过来,头上出现丝丝冷汗。

    想要升品一个部门,不是孙传庭决定的,或者说,大明吏治的改革不是孙传庭规划的,而是乾清宫。

    与其说是孙传庭要给这个部门腾位置,不如说是乾清宫早有的计划,孙传庭只是在执行。

    乾清宫想要升哪个部门?想想这位皇帝最热衷,最喜欢的哪一个部门,事情就一目了然了。

    ‘铜臭皇帝’,大明改革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商业改革’,神龙府,海贸,皇家银行,皇家商贸集团等等,这些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57章 不妥协

    许杰默然不语,即便猜到了那个‘六成’的新部门,他也不愿说出来。

    或者说,说出来也无用,凭添烦恼罢了。

    李幼唐,张国维,许杰三人在打哑谜,其他人看的面面相窥,不知道该如何办。

    “这些都是未定之事,将来也说不准,不着急,咱们先看看明天这份报纸发出去,孙首辅怎么应对吧。”张国维笑着,语气十分轻快。

    孙传庭这半年来折腾的张国维够呛,能看到孙传庭狼狈,张国维还是十分开心的。

    众人也放下这件莫名其妙的事,笑着附和,都等着明天的好戏。

    于是酒杯再次抬起,一群人觥筹交错,热闹再起。

    不等他们开心多久,内阁放出的,要张国维去安南,金边巡视的风声就传到了张府。

    热闹气氛一扫而空,全都郁郁难言,喉咙被卡住一般。

    刘尧神色快速镇定,道:“大人,我感觉这是首辅的虚张声势,故意放风给我们的。”

    杨贵瑛跟着道“刘兄说的不错,年关本就事多,各省巡抚即将进京议事,如此大事关头,岂能少了您……”

    李幼唐,许杰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都用安定的眼神看着张国维。

    张国维面色如常,心里却苦笑。

    这些道理谁看不出来,但孙传庭就这么透出风声来给他,要是他不按照孙传庭要求,偃旗息鼓,就算不派他去金边,也有的是办法折腾他。

    换而言之,这就是警告,要么听话,要么等着后面的大棒。

    要说论到官场里的门道,张国维确实比许杰,李幼唐要清楚的多,毕竟张国维是一步步走上来的,李幼唐,许杰是毕自严提拔,少去了诸多磨炼。

    张国维神色不动,道:“嗯,吃饭吧。”

    众人没有所觉,再次举杯,只是怎么也没了之前的热闹,不过一会儿便无聊的各自散去。

    张国维送走了几人,回来站在屋檐下,望着少有的晴朗星空,偶有几颗星闪耀。

    张国维手里捏着顾炎武的报纸,表情清冷,眼神复杂难言。

    他的夫人秦氏走过来,给他披了件外衣,轻声道:“老爷,夜深了,睡吧。”

    张国维又低头看了眼手里的报纸,道:“岳父大人还是希望我辞官?”

    秦氏神色犹豫,道:“嗯,父亲觉得现在朝局诡谲,别说夫君你了,孙首辅随时都会倒,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明哲保身也不失为上上之选。”

    张国维的岳父是万历年间的礼部郎中,因为卷入‘国本之争’被神宗流放,后来经过同僚的救援被赦免回京,却也心灰意冷的辞官,在家治学三十多年,再未入仕。

    张国维自然知道他这位岳父大人的意思,拍了拍他夫人的手,道:“我再想想,你先去睡吧。”

    秦氏看着张国维坚毅的侧脸,心里叹了口气,没有再劝。

    张国维这句‘再想想’已经说了很多次,没有一次作数。

    张国维看着暗夜中的一点星光,心里也长叹一口气。

    大明朝廷历来复杂,太祖的肆意杀戮,太宗皇帝更甚。

    宣宗倒是安稳了些,可英宗以后杀戮大臣就是家常便饭,嘉靖以后党争如火如荼,到天启年间,魏忠贤大肆诛杀东林党,至今让人胆寒,不愿提起。

    到了当今就更不用说了,阉党,东林党被清洗了个干净,为此死的,流放的大大小小官员,可能有十万记!

    经过多年的准备,克服了不知道多少困难,‘景正新政’已然到了最后关头,值此大事之际,怎么能走呢?

    “怎么能走呢?”

    张国维望着星空,目光幽幽的轻声自语,道“总要有人守住最后一条线,哪怕粉身碎骨,也要有人去粉身碎骨……”

    没有人听到张国维的声音,第二天一大早,礼部侍郎顾炎武的署名文章,在朝报发表,顿时在京城引起巨大的议论声。

    顾炎武礼部侍郎的身份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何况这篇文章极其尖锐,犀利。

    顾炎武不同于李贽,那个时候的李贽是被所有人反对,只能‘藏书以留后世’。顾炎武不同,他是礼部侍郎,看似是谈论个人的治学态度,实则是代表朝廷在发声。

    他这篇文章的大标题是:学以致用。副标题则是: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从他这两个标题就能看出一些什么,文章里更是如此。

    他大肆抨击心学的夸夸其谈而不务实事,以虚幻的玄学来论及国事,更是衍生而出的指责朝廷的很多典籍充斥着这样的玄虚之说,误国误民,遗祸千秋。

    ‘心学’是新建伯王阳明所创,是儒学自宋朱程理学后的最高峰,无人能及,可以想见心学在明朝的重要性。

    更何况,王阳明并不是存粹的一代儒学宗师,他近乎是一个‘圣人’,自身操守品德,能文能武,新建伯的封号更是因军功而受。

    现在有人抨击‘心学’,哪个圣人门徒能受得了?

    不用多久,各种谩骂声在京城响起,继而不知道多少奏本飞入内阁,一些人自持身份,更是直接堵在诸多阁老,朝报等的家门口,好的好言相劝,劝他们迷途知返;差一点的就指着鼻子破口大骂,一句句引经据典,吐沫横飞,一般人连张嘴的机会都没有。

    顾炎武这次上位,本就非议诸多,认为他年轻,资历浅,尤其是‘妄言’太多,比之李贽更甚,是以士人大多不喜。

    这一次又在风暴眼上,弹劾他的奏本最多,要求他辞官的更多。

    礼部。

    礼部尚书吕大器正在看着幕僚司制定的‘安民定策’,神情专注认真,仿佛一个字一个字的在推敲。

    因为这份‘定策’很不一般,不止涉及国内的移民安置,还包括海外的移民,还出现了一些如‘据点’,‘租地’,‘领地’,‘海外飞地’这样熟悉又陌生的词汇。

    吕大器曾是吏部侍郎,对这些东西很是熟悉,一眼就看得出,看似出自内阁的东西,实则出自乾清宫,并且多半是那位亲手所写。

    这谁敢不重视,要是出了差错,倒霉的不是一点半点。

    不等他看一会儿,一个主事走进来,苦笑道:“大人,这一天天的,咱们礼部是没办法做事了。”

    吕大器抬起头,听了眼外面,神色如常,道:“是什么人?”

    主事道“听说是顾氏的长辈,顾炎武的族爷爷辈,万历年间的一个员外郎。”

    家族长辈追到礼部教训顾炎武,能怎么办?吕大器要是摆资格去劝和,说不得这位老人家还能端着身份连吕大器一起教训。

    吕大器想了片刻,道:“其他地方怎么样?”

    主事道:“各部门都有人在闹,甚至还有人想闯皇宫,当面向皇上陈情。”

    吕大器顿了顿,道:“顾侍郎那边有什么打算?”

    主事神色凝重,道:“听说,右侍郎不打算妥协,已经准备了另一份文章,准备对进一步阐述他的治学观点。”

    看似是‘治学观点’,但披着这层皮进行的,还是对眼下‘心学’的一系列弊端进行抨击,进而有否定之意。

    否定心学,间接的就是在否定儒学!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58章 突然而来的论战

    在朝野纷扰,士林沸腾,顾炎武准备继续发表文章的时候。

    一份给朝报的投文惊动了朝报上下,连忙抄录多份,送入内阁,司礼监。

    这份文章出自京城一个有名的书院,鹿琴书院,这个书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创建者是嘉靖年间的首辅,数十年来培养了近百进士,在大明首屈一指。

    这篇文章是当代院长,秦怡泷亲笔所写,标题是:淡泊。

    副标题是:修身养德,志存高远。

    文章朴实无华,没有引经据典,更没有华丽辞藻,平淡中叙述着他的治学之道。

    淡泊:从容自如,不强不求,顺心顺意,大道如常。

    秦怡泷的文章极其有道理,没有什么破绽,内阁审议一番,没有阻拦,一经发表,顿时引起了一片叫好。

    相对的,顾炎武就被冠上了‘好高骛远,狂悖无知’的罪名。

    顾炎武准备好的文章被扔掉,当晚就又写了一篇,送到了朝报。

    顾炎武这篇文章更加犀利,没有再引经据典,而是摆事实,将那些空谈误国的事例摆出来,严加痛斥,火气冲天。

    秦怡泷紧接着又写了一篇,通篇是治学之道,平淡如水,从容自若,完全不像是反击,更像是一个隐士高人在与人闲聊,一字一句都隐有深意,莫测高深。

    这一来一往,看报的人过足了瘾,对两人也各有评价。

    顾炎武给人一种气急败坏,无理硬掰的感觉。而秦怡泷就是那种不仕高人,让人仰望。

    一个是朝廷高官,一个是在野名仕,你来我往间,高下立判。

    朝廷自然坐不住,首先就是吕大器,他阻止了顾炎武,亲自发表署名文章。

    做为顾炎武的直属上司,礼部尚书,他的文章抨击了秦怡泷所谓的‘淡泊’,实则就是眼高手低,只能空读书,而无实用,于国于民有害无益。

    这次秦怡泷没有说话,是一位从未入仕的大家,他用了‘潜龙在渊’一词回击吕大器,文章华丽,句句有深意。

    吕大器自持身份,不会陷入论战,再次上场的,是翰林院的一位编修,攻击这‘潜龙在渊’可笑至极,是‘龙’何潜?

    士林间似乎焕发了某种热情,一些人迅速出现,不再是一个一个,朝报在五天后,朝野双方各自出现了十篇文章,态度鲜明,攻击力十足,火药味冲天。

    一连半个月,不止是京城,整个大明的读书人都仿佛加入了论战,各种报纸都是双方的你争我夺,寸步不让。

    顾炎武自己也始料未及,他的一篇文章引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渐渐的变成了士林间的对峙,双方日渐清晰。

    支持‘新政’的一方与反对‘新政’的一方。

    乾清宫。

    孙传庭,傅昌宗,周应秋三人难得的齐聚,与朱栩坐在廊下吃着火锅。

    朱栩的四个儿子,现在搬着小凳子,老老实实的坐在朱栩两侧,小身板挺直,认真的听着。

    朱栩这四个儿子,属太子最小,刚三岁,其他都已经快十岁,是个半大小伙子。

    周应秋端着碗,吃着里面的豆腐,道:“皇上,这场乱战有些失控了,渐渐演变成对‘新政’的讨论,并且反对声相当高涨,朝廷处于不利的地位……”

    这个不利的地位,大概就是因为顾炎武对心学的虚洞的不满,言辞没有避讳,即有火气也有破绽,被人抓着不放,由此扩大,难以扳回。

    傅昌宗喝口汤,道:“讨论是好事,臣不担心,只是节奏要控制一下,舆论应该掌握在朝廷手里,不能被外人掌控。”

    孙传庭给几个皇子夹了菜,这才道:“虽然支持‘新政’的士林在不断发声,但主力依旧是翰林院,皇家政院,督政院,礼部等,这种情形像是朝廷与民间在争辩,不好听也不好看,如果演变成民间对朝廷的不满,论战变成了反对,那就不是我们预期的结果了……”

    顾炎武的那篇文章是孙传庭授意,但发展成论战是谁都始料不及的,他们早就对此有预案,只是事情发展超过了他们的预料,有些日渐脱于掌控的感觉。

    朱栩听着,转头看了眼几个孩子,目光落在大儿子脸上,道:“烨儿,你怎么看?”

    小家伙端着小碗,正在闷头吃,听着朱栩的问话,抬起头先是看着朱栩,然后又看了孙传庭等人,又过了片刻,道:“内阁要有态度。”

    几个阁臣都在看着小家伙,听着小家伙的话,若有所思,继而点头,面带微笑。

    朱栩心里也是赞同,倒是暗叹,这小家伙慢吞吞的性子是随的谁啊。

    他目光一转,落在二儿子朱慈煊身上,道:“煊儿,你说说。”

    这个小家伙喜好舞刀弄棒,对读书深恶痛绝,虽然被朱栩逼着读了一点,但对这样的事厌烦的很,哪里会有什么见解。

    不过,这个小家伙表现欲特别强烈,眼见在朱栩以及孙传庭等人面前,哪里肯示弱,脑子飞转,小脸憋的通红,好一阵子才道:“杀一批,抓一片,奖励一批!”

    朱栩嘴角暗暗抽了抽,这小混蛋胡说八道些什么。

    孙传庭等人也是一愣,旋即有些尴尬的各自微微低头。

    在对待读书人的问题上,能做不能说,尤其是在他们这些人大人物面前更不能戳破。

    当然,有很多事情,这种方法还是百试不爽。

    朱栩没理会他,转向第三子,朱慈熠,没有问,眼神示意。

    这个小家伙,仿佛是在两个兄长的中间,不喜欢读书,也不好武,整日里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他母妃布木布泰不怎么管,任由他胡闹。

    朱慈熠没有他二哥那么混账,有了一点时间缓冲,倒是多想了一点,道:“年终大议就要开始了,可以在大议上讨论,定调。”

    孙传庭等人眼神微亮,认真的打量这位三殿下。

    这位殿下一直以来都很透明,没有大殿下与太子那么引人注目,没想到倒是很有些想法。

    朱栩对小家伙的说法很满意,看了眼才三岁的太子,朱栩摸了摸他的头,转向孙传庭等人,道:“嗯,你们就听听,怎么做你们看着吧,朕不干预。烨儿不小了,朕打算让他去内阁听政,锻炼一下。五皇兄家的慈去督政院听政,学习一下,你们怎么看?”

    朱栩的话一出,在座都顿住了。

    不管是朱慈烨去内阁,还是朱慈去督政院,都不能算是一件好事情。

    这位大皇子应该在几年后封王建府,圈禁一生。

    他们绝不会允许发生第二次国本之争!

    信王一脉更是如此,在内阁的计划里,待合适的机会就会要求朱由检致仕,然后会永远的消失在大众视野里,舒舒服服,富贵荣华的过完一生。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59章 大元帅府换人

    孙传庭三人对视一眼,对于朱栩的提议,他们是无能抗拒的。

    从这里,他们也听出了某些潜在的安排。

    孙传庭沉吟片刻,还是道“臣觉得可以,臣来安排。”

    朱栩点点头,给个甜枣,道:“嗯,太子还小,再过两年,他的课堂就安排在内阁,没事多听听,看看,有好处。”

    孙传庭三人对这个安排自然是开心,连声道:“皇上说的是。”

    太子朱慈才三岁,小家伙懵懵懂懂,看着一群人看着他,清澈的双眼只是眨了眨,继续埋头吃着碗里的东西,慢条斯理,不紧不慢。

    孙传庭等人对他这个反应很满意,面带微笑。

    这段算是揭过去了,孙传庭思索片刻,道:“皇上,‘安民定策’各部已经议的差不多,幕僚司已经做了最后定稿,臣看过,相当完善,臣打算明天送入宫给皇上御览,等皇上示下后,便能在议会审议,在年底之前定案,发布。”

    朱栩对孙传庭的效率还是很满意的,道:“国内的移民已经逐渐成熟,朕不多言。关键是涉及到海外移民,朕说的是南海之外,这些必须要有足够的配套措施,从朝廷到地方,海军,联合舰队,钱粮,田亩,移居点的体制,政策,发展,防卫等等……”

    孙传庭,傅昌宗,周应秋三人默默听着,面上从容平静。

    实则上,他们早就看出了,这份‘安民定策’,是乾清宫对海外领土勃勃野心的一种显露,如同海军,联合舰队等一样,是不断丰富的配套手段。

    设置锡兰总督,只是一个开始。

    等朱栩说完,孙传庭接了几句便道:“臣已经做了些安排,锡兰总督下设驻军,警备部队,刑狱司,法院,还有就是海军基地,教堂,学院等等,具体的相关官吏,吏部,督政院已经联合在筛选,年前会有结果……”

    朱栩随手涮着一块肉,递给朱慈煊,然后才道:“慢点吃。嗯,这些你们做。对了,刚才永安公主进宫,想去南直隶陪驸马过年,你们怎么看?”

    永安公主朱徽是朱栩的姐姐,母李选侍,下嫁巩永固,育有二子一女。

    孙传庭不知道朱栩为什么忽然提起巩永固,神色若有所思。

    大明对外戚向来是极其堤防的,巩永固这些年一直在外事局,现在的外事院摸爬滚打,基本远离朝廷,朝野仿佛无所觉。

    现在,朱栩突然提起他,是什么意思?

    傅昌宗倒是隐有所觉,道:“皇上,巩驸马经过多年历练,已可堪大用,薛正庆对外事院的工作得心应手,驸马,是否调回京,由内阁安排?”

    孙传庭顿时会意过来,想着朝廷的职位,他道:“李幼唐,臣明年打算调他去南直隶,任右参政,负责推动商业相关的改革计划,巩驸马,倒是可以担任商务总局局长,正是合适。”

    一句话下,臣子能接住,妥善安排,朱栩喜欢这样的舒心感觉,笑着道:“好,那就这么定下。关于年终大议,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

    这次年终大议是孙传庭坚持召开的,主要是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太多,孙传庭要理顺一些人的想法,并且对明年做出一个统筹安排。

    孙传庭倒是沉稳,道:“一切已经准备差不多了,他们预计十二月初十之前到京,臣等计划与他们挨个谈。在内阁制定的框架内,允许他们因地制宜的制定他们的计划,然后朝廷负责监督进度,采取高压手段……”

    朱栩对这些自有把控,听着孙传庭的话,道:“做通他们的工作,是改革的一个重点,地方上必须要与朝廷保持一致,改革的态度要坚定果决,对于那些骑墙派,要坚决的拿下,允许议论声,反对声存在,但不允许拖后腿当搅屎棍!”

    对于这一点,朱栩强调的不是一次两次,孙传庭明白,道:“是,臣打算再调整几个巡抚,巡政御史会重新安排,明年重点工作还是土地上,臣将加大对土地的收购力度,从北直隶开始,由北向南推进,手段……可能会蛮横一些……”

    大明最大的问题,除了吏治,就应该是土地了,吏治已经基本控制,土地却是一块硬骨头。

    现在的人,看重土地比命还重要,即便现在灾情如火,也没有几个大户愿意放弃他们手里的田亩。

    已经可以想见,孙传庭明年会遭遇怎样的困境。

    朱栩微微一笑,道:“不用都收上来,依照我大明现在的田亩,收到七成就绰绰有余,到时候,他们就是不卖也没人种,迟早还是我们的。”

    孙传庭等人自然早就想过这个了,神色也略有轻松。

    君臣四人在宫里吃着火锅‘闲聊’,宫外依旧热闹喧天。

    ‘新政’的反对者终于找到了宣泄口,将报纸当做了战场,从开始所谓的‘治学之道’,演变成对顾炎武的攻击,继而攻击内阁,现在是如同潮水一般的炮轰‘新政’。

    ‘景正新政’从一开始就是极具破坏性的,违背了祖制,破坏了成法,几乎将大明所有既定的规则都给犁庭扫穴,意图重建。

    这种改革是在没有广泛共识,是在朱栩强迫下开始的,想要找到攻击点,那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其中反对声浪最高的,莫过于南直隶,那些流连在秦淮河上,躲避朝局,装作名人高士的人,纷纷坐不住,拿起笔,将一腔怨愤,付诸笔端,借助报纸,传遍天下。

    一时间,大明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才华横溢之人,出现了江左八大才子,淮左七君子,福建七贤等等。

    这些人诗书满腹,怨愤填胸,一朝舒展,天下咸闻。

    大明的读书人太多,群涌而上,朝廷又有意退出,支持‘新政’的士林人士,面对如潮的口诛笔伐,引经据典,寸寸落败,眼见不支,这场论战渐渐的呈现一面倒的趋势。

    内阁及时的出面,发布公文,不但言称将在今年的大议上对‘新政’的方方面面进行检讨,还邀请各地名仕,入京旁听,共商国是。

    这自然激起了这些反对者的偌大热情,他们抑郁多年,终于有机会了,一面继续在报纸上发表他们的观点,对‘新政’大加炮轰,一面收拾行李,赶赴京城。

    不等年终大议开始,朱栩就接到了另一个不太好的消息。

    孙承宗早上在家里摔了一跤,如今卧床不起,似有丧兆。

    一个七十多的老人,这样一跤,足够让人心惊胆战。

    朱栩亲自去看过,直到太医说‘不碍事,需静养’这才放心。

    但由此,孙承宗是不退也得退,大元帅府要换人了。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60章 恍如隔世的一群人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从南直隶北上的客船如长龙般,迤逦着向北方。

    一艘不大不小客船上,有四个三十出头的男子围着炉子,哈着气,透过玻璃窗,看着外面。

    “这鬼天气,真的能冻死人……”

    一个明显酒色过度,脸色苍白的男子,裹着厚厚的棉服,哈着气说道。

    对面的一个男子比他大一些,脸角方正,抱着热茶杯,看着外面,道:“虽然说‘新政’荒唐离谱,但这灾情确实是一年胜过一年,就说这天气,比前几年冷了不少。”

    他边上的人看着年轻一点,盯着眼前的茶壶,神色怔怔,不知道在想什么。

    他对面的是一个有些未老先衰的中年模样的男子,他伸了下腿,感慨道:“不怕恶人做坏事,最怕的好心办坏事。”

    面色苍白的男子顿时点头,道:“李兄说的是,现在的朝廷大抵如此。”

    脸色方正男子道:“这次我们进京,先拜会秦院长,然后去翰林院,政院,好好与那些人辩论一番,倒是要看看,谁才是误国之辈!”

    他刚说完,忽然抬头向外面,道“船家,我记得过了扬州,是不是要换船?”

    外面的船家朗笑一声,道:“客官怕是多年没有北上了吧?这运河已经不是多年前的运河了,每年工部以及各地官府都会招募民夫疏通,现在别说没有淤塞,就是再大的船也能通行的。”

    船舱里的众人似乎有些意外,‘哦’了声没有再问。

    那个年轻一点盯着茶壶,突然开口道:“你们说,我们会不会是错的?”

    “不可能!”未老先衰的那位顿时反驳,语气激烈,道:“我们遵循的是祖制,为的是大明千秋万代,现在的‘新政’在干什么,昏君都不敢这么干!”

    脸色苍白的那位道:“没错,咱们必须要阻止他们,若是继续下去,非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不可!”

    脸角方正的跟着冷声道:“没错,你现在看看,祖制可还有半丝?现在民情如沸,天下板荡,原因何在?”

    年轻一点想要反驳,却不知道从何说起,闷闷的继续盯着茶壶。

    众人还要再说,忽然船公在外面道:“诸位客官,前面有民夫聚集,咱们要等一等了。”

    这四人一怔,齐齐从窗口看去。

    只见岸边有几十个民夫正在沿着水泥路搬运一些东西,拉车平板车,冒着寒风向前。

    那未老先衰的中年人疑惑,道:“这么大冬天,他们这是干什么?”

    这几人出身富贵,常年流连在秦淮河上,哪里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倒是外面的船公朗笑着道:“客官有所不知,他们都是各地的灾民,是工部招募的,负责维护河道,他们运送的石料,应该是要建桥。都是在乡里活不下去的人,要不是工部招募,怕也只能饿死,可怜啊……”

    四个人对视一眼,那年轻一点的问道:“这样的人多吗?”

    船公似乎坐下来了,语气轻松不少,道“多?辽东这些年移过去超过六百万,安南超过三百万。别的地方小老儿不知,这运河两边起码也有几十万人,长江,黄河等怕就更多,还有那些官道,开荒,挖山的人,少数有一两百万,多了没法说……”

    未老先衰的那位双眼大睁,道:“这么多人,朝廷哪来这么多钱粮,不是说国库空虚吗?”

    外面的船公似乎也怔了下,片刻才道:“这就问倒小老儿了,不过倒是未曾听说欠过工钱,这些银钱都是通过钱庄,现在叫银行里支取的,还有工部,督政院等轮番监查,一般人贪墨不得。”

    里面的四人皱起眉头,脸角方正的道:“这么多人,得多少钱粮?”

    外面的船公插了一句话,道:“现在都不直接给粮了,要用银元买的。”

    四人没理会船公,那个脸色苍白的道:“如果是一百万人,一个月五两,三个月那就是千万五……”

    这个时候,船公又插话道:“最低的是一个月十五两,春中三月,秋中三月。”

    四人看了眼外面,神色不喜,转瞬又很不好看。

    如果船公说是真的,那朝廷支付给这些民夫的,一年起码就得三千万白银!

    若是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支出,那简直不可想象,朝廷哪来的这么多银子?要知道,天启年间,一年国库收入还不到三百万!

    众人一阵沉默,脸色苍白的那个若有所思的道“神龙府真的能赚那么多钱?”

    脸角方正的那个冷哼一声,道:“再怎么赚钱,也不可能有这么多多,还不是抄家灭族抢来的!”

    这么一说,众人又是一阵沉默。

    朝廷的屠刀太过凌厉,他们不愿意扯这些。

    年纪小一点的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

    他倒是觉得抄家灭族也抢不来这么多银子,朝廷的银子有很多来处,只是他们这些人对‘新政’关心的太少,没有找到关键所在。

    他们又转头向前窗外看去,这些民夫正在凿冰,清理刚刚冻起来的冰。

    众人心头震动,眼神闪烁,不知为何,忽然变得有些沉重,没有出门前的那豪情万丈。

    船公坐在船头,正在与女儿煮些东西,同时在小声说话。

    “爹,继舟打算让我去扬州府新开的纺织厂,是他一个远房族叔开的,一个月给十两,多劳多得……”女儿低声道。

    船公皱眉,道:“女人就该待在家里照顾孩子,公婆,哪能跑出去赚银子,继舟也太没用了!”

    女儿连忙低声分辩,道:“不是的爹。继舟带人在山西挖煤,每个月有六十多两,足够用了。”

    船公有些会意过来,道:“是你想去的?”

    女儿人有些不好意思的在衣服上擦了擦手,道:“我公婆年纪不大,孩子也没那么操心,我想着既然能赚点就赚一点,将来换大一点的院子,若是富余,再买两条船不也更好,总不能让继舟一辈子在外面挖煤……”

    船公这才脸色和缓,道:“跟你公婆商量吧,我不管。”

    女儿这才轻声笑着,道“我听说那里都是女工,做出来的布匹,成衣都是卖到海外的,利润相当多,我与我娘两人,一个月起码也能赚到三十两,听说生丝这两年价格涨了三成多,我们还打算养蚕……”

    船公摆了摆手,道:“你们的事我不管,只要你们过的好就行了。小四明年考大学,学校里的教授对他很看好,到时候,你问问继舟,有门路的,给他安排安排……”

    女儿一笑,道:“嗯,爹不说,继舟也会上心的。”

    父女俩声音虽然不大,但船舱里还是听的一清二楚。

    四人面面相窥,尽皆愕然。

    他们说的这些,是发生在大明,发生在这个时候吗?为什么与他们印象里的大明完全不同?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461章 皇家贸易集团更人

    在这些在野人士陆续入京的时候,孙传庭等一边忙着年终大议,一边与地方上的那些名士进行会面。

    第一个就是秦怡泷,这位鹿琴书院的院长在士林间声望极隆,俨然是一个领袖模样。

    顾炎武第一个去拜访,想要当面请教,结果吃了闭门羹,在门外等了半个时辰,连面都没见到。

    第二次是礼部尚书吕大器亲自前往,依旧吃了闭门羹,在客厅里枯坐一个时辰,秦怡泷依旧没见。

    第三次是东阁大学士沈,但秦怡泷仍然没见,只是让人接待,很客气的又送了出来。

    内阁。

    为了方便处理事务,众阁老将桌子都搬到了偏,抬头就能看到彼此的那种。

    沈已经从鹿琴书院回来,喝了口浓茶,随手拿过桌上的文书,感慨道:“这位秦院长的道行还真是不一般,外面将他说的更高大了,俨然是那种深山待诏的圣贤,不可小视啊……”

    赵晗正在看着手里吏治改革计划纲要,闻言道:“这是在等首辅啊,时间,尺寸拿捏的非常好,谁说他们都是读书读迂了?这待价而沽的手段,我都自愧不如。”

    不远处的周应秋从奏本里抬起头,拿起身前的茶杯,也不管冷热,喝了口,道:“听说首辅建议在议会下设一个政策咨询研究室,用来对内阁的政策进行讨论,研究,咨询,秦怡泷担任主要负责人,任职的人都是在野人等,朝廷支付聘用俸禄,不给官职,品级。”

    赵晗一怔,抬起头,思索了一会儿,道“这个秦院长能答应?他这么拿捏身份,营造话题,不就是为了谋取更高的地位?”

    沈却是会过意,笑着道:“首辅这招高明,那秦院长要是首辅出面还不来,难不成还等着皇上上门去请他吗?”

    当然不可能,整个大明还没有谁有资格要朱栩上门请他来做官的。

    在座顿时也笑了起来,再次埋首案牍。

    如果孙传庭亲自登门,秦怡泷不答应这个位置,那就是断绝了他的入仕希望。因此,除非他真的无意出仕,否则只能接受。

    已经冒头在朝报上发文,不是看准时机准备出仕,又是为了什么?

    解决了这件事,众人便继续处理他们的事情。年底事情太多,由不得他们休息。

    皇宫,永福宫。

    布木布泰产下女儿,取名淑婵,小丫头是朱栩第三个女儿,海兰珠生下的那个已经夭折。

    朱栩坐在摇篮边上,看着睡的很安静的女儿,摸着她的嫩嫩小脸,道:“怎么样,闹不闹?”

    海兰珠已经出了月子,残留着孕后的丰润仪姿,陪在朱栩边上,轻声道:“还好,就是不太喜欢熠儿,熠儿一来就哭,也不知道为什么。”

    朱栩笑了笑,道:“说明他们兄妹有缘分。”

    不知道是不是听到他三哥的名字了,小丫头吧唧了下嘴角,嗯嗯一声,继续香甜的睡着。

    朱栩两人又看了一会儿,这才出了偏殿,来到布木布泰的寝宫。

    布木布泰一边帮朱栩脱下棉衣,一边道:“皇上,集团那边给臣妾来了几封信,都是催促臣妾早点回去……”

    朱栩脱下厚厚的棉衣,坐到床上,晃了晃酸疼的肩膀,道:“哪里是想你回去,他们是想早点确地集团的新理事长。”

    控制着神龙府的皇家商贸集团是由七人管理小组组成,也就是外界称呼的七大理事,之前布木布泰以特别的身份担任理事长,现在布木布泰产女回宫,这个位置就半空不空,难免有些人心浮动。

    布木布泰见已经点破,赤着脚上床,给朱栩按着肩膀,道:“皇上,此事也不宜拖的太久,今年事情本就多,明年怕是更多,应该早做决定。”

    朱栩趴下来,下巴枕着手,道:“你觉得谁合适?”

    布木布泰看不清楚朱栩的脸,按着他的肩膀,沉默片刻,道:“臣妾听皇上的。”

    朱栩舒服的嗯了几声,道:“神龙府建立的有些着急,方方面面都很粗放,到了现在,要精耕细作,深入耕耘,完善方方面面的制度……朕属意的是李幼唐,先让在南直隶待一阵子,熟悉一下再调过去,要他对神龙府好好规划一下,制度化发展……”

    布木布泰对李幼唐自然是有所熟悉的,这个人在商务总局,税务总局都待过,与神龙府交往密切。

    这个人若是去神龙府,倒也合适。只是这个人是毕自严的关门弟子,是否有些守旧,耽误神龙府的发展?

    朱栩不用回头也知道布木布泰的想法,道:“不用担心,神龙府发展的太快,需要压一压,积淀一下。外加又有四地需要建设,听说,神龙府走私特别严重,一个月居然有百艘船未登记出海?”

    现在出海,风险还是很大的,没有按照既定航线走,一旦在海上有什么事情,很难救援,死的是无声无息,半点踪迹都不会留。

    布木布泰自然知道,眉头也蹙了下,道:“臣妾也很担心,现在海贸逐渐新起,似乎所有人都觉得海外到处是金银,有点银子就想买船出海,去年一年,神龙府港口进出的船只超过百万次……”

    海贸是有风险的,繁荣的背后掩盖不了蕴藏的危险。

    大明想要稳定,高速的发展,必须要有所控制,做到有序,可持续的前进。

    朱栩听着布木布泰的话,道:“嗯,那就李幼唐吧,另外六个理事,分派三个去广州,天津,甘肃,张家口那边,也盯一下。”

    布木布泰知道,朱栩这么安排,是要给李幼唐权力空间,要他认真整顿神龙府了。

    布木布泰认真思索一番,手轻了几分,道:“皇上,苏沐儿跟随臣妾多年,深知神龙府情况,臣妾想让她去协助李幼唐,早点熟悉也好。”

    “嗯,可以。”朱栩随口道。仿佛没有听出布木布泰的话外之音以及其中的目的。

    布木布泰可不会认为朱栩听不出,又道:“神龙府那边正在组建皇家船行,组建大型商贸船队,计划是一百艘,三个船队,船只已经向船厂下单,后年应该能组建好……”

    朱栩动了动脖子,道:“船队组建好,就是常规化,制度化的一步,然后就是航线,构建一个个商贸圈,串联起来,进行常态化的发展,为其他商船以及日后做好铺垫……”

    不等布木布泰再说,刘时敏在外面低声道:“皇上,熊大都督到京了。”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3365/ 第一时间欣赏独断大明最新章节! 作者:官笙所写的《独断大明》为转载作品,独断大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独断大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独断大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独断大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独断大明介绍:
他是明光宗第六子,天启朱由校,信王朱由检的六弟,某一天,他觉得不能让朱由检做皇帝,在紫禁城里大喊了一声:我要做皇帝!
故事,由此紫禁城开始。独断大明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独断大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独断大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