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汉末三国志TXT下载汉末三国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汉末三国志全文阅读

作者:三国魏家     汉末三国志txt下载     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汉末三国志全文阅读

清流排名榜

    在恒灵交替时期,党锢灾祸,中原大地上清流士人共相标榜,弄出了一个天下名士的排名,最高的号称是“三君”,其次是“八俊”,再次是“八顾”,还次是“八及”,最次是“八厨”。

    “三君”是当时三个最受人敬仰的人,即窦武、刘淑、陈蕃,后来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也因为德行高尚号称三君;

    “八俊”是指同一时代有才望的八人,即李膺﹑荀昱﹑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宇八人,但周举﹑杜乔﹑周栩﹑冯羡﹑栾巴﹑张纲﹑郭遵﹑刘班八人以及张俭﹑檀彬﹑褚凤﹑张肃﹑薛兰﹑冯禧﹑魏玄﹑徐干八人也曾经被称为八俊;

    “八顾”是指当时能以德行引导他人的八人,即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八人;

    “八及”是指当时比较有贤德﹑有影响的八人,即陈翔、翟超、孔昱、苑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也有资料认为他们才是“八俊”,同时也有人认为有范滂﹐无翟超,《后汉书》中则是朱楷﹑田盘﹑疏耽﹑薛敦﹑宋布﹑唐龙﹑嬴咨﹑宣褒八人;

    “八厨”是指当时能以家财救济世人的八人,即度尚、张邈、王考(即王芬)、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

三国人物的评级

    虽然《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材料都对那些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但都还不够明显,不够直观的看出他们的水平差距,所以我在本书中引入了评级系统,根据以领导力、谋略、统率、政治为主的四大属性,武力、外交等辅助属性对那些历史人物进行综合评价,最终还会给以总评。

    领导力主要指君主的领导能力,一般只有诸侯们才会有这个评价,但部分独挡一面的人物也会有这个评价;

    谋略是谋士的主要评价标准,但不限于谋士,主要指智力方面,是通过对眼前和长远的问题思考而制定的解决对策和方案;

    统率主要指军事能力;

    政治主要指内政能力;

    武力主要指个人武力;

    外交主要指交涉能力。

    在个人评价方面一般s代表着传说、史诗;a代表着顶级;b代表着一流,好;c代表着二流、一般;d代表着差,不合格。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曹操的武力是b-就不是表示曹操武力比较高,而是表示曹操个人的武力虽然没怎么体现,但不可忽视,即不容易判定也相对不重要的评价。

    在属性评价方面a+是能力最高值评价,s等级是荣誉加成,但基础仍是为a+,最低为d-,其中分界点评价是a级,只有a级别乃至以上(a-、a、a+、s-、s、s+)的评价才属于顶级评价。

    但综合评价是以s+为最高,c为最低,共分s+、s、s-、a、b、c、d七级。s+代表着是三国时期最为核心的历史人物,d基本就是路人,c、d级评价基本不会出现,因为他们影响力太小,没必要评价。其中s是核心级评价,a是重要级评价,b就是比较重要的了,c基本就已经不重要。

    综合评价实力仅仅是一方面,还和身份、环境、影响力等诸多其他条件相关,相当于此人在三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005章 荀彧“四胜之说”和郭嘉的“十

    荀彧“四胜之说”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於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於常,众皆谓以失利於张绣故也。锺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锺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郭嘉的“十胜十败”

    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注:分别出自《三国志·荀彧传》和《傅子》

袁绍给公孙瓒的修和书

    孤与足下,既有前盟旧要,申以讨乱之誓,爱过夷、叔,分着丹青,谓为旅力同轨,足踵齐、晋,故解印释绂,以北带南,分割膏腴,以奉执事,此非孤赤情之明验邪?岂寤足下弃烈士之高义,寻祸亡之险踪,辍而改虑,以好易怨,盗遣士马,犯暴豫州。始闻甲卒在南,亲临战陈,惧于飞矢迸流,狂刃横集,以重足下之祸,徒增孤(子)之咎衅也,故为荐书恳恻,冀可改悔。而足下超然自逸,矜其威诈,谓天罔可吞,豪雄可灭,果令贵弟殒于锋刃之端。斯言犹在于耳,而足下曾不寻讨祸源,克心罪己,苟欲逞其无疆之怒,不顾逆顺之津,匿怨害民,聘于余躬。遂跃马控弦,处我疆土,毒篃生民,辜延白骨。孤辞不获已,以登界桥之役。是时足下兵气霆震,骏马电发;仆师徒肇合,机械不严,强弱殊科,众寡异论,假天之助,小战大克,遂陵蹑奔背,因垒馆谷,此非天威棐谌,福丰有礼之符表乎?足下志犹未厌,乃复纠合余烬,率我蛑贼,以焚爇勃海。孤又不获宁,用及龙河之师。羸兵前诱,大军未济,而足下胆破众散,不鼓而败,兵众扰乱,君臣并奔。此又足下之为,非孤之咎也。自此以后,祸隙弥深,孤之师旅,不胜其忿,遂至积尸为京,头颅满野,愍彼无辜,未尝不慨然失涕也。后比得足下书,辞意婉约,有改往修来之言。仆既欣于旧好克复,且愍兆民之不宁,每辄引师南驾,以顺简书。弗盈一时,而北边羽檄之文,未尝不至。孤是用痛心疾首,靡所错情。夫处三军之帅,当列将之任,宜令怒如严霜,喜如时雨,臧否好恶,坦然可观。而足下二三其德,强弱易谋,急则曲躬,缓则放逸,行无定端,言无质要,为壮士者固若此乎!既乃残杀老弱,幽土愤怨,众叛亲离,孑然无党。又乌丸、濊貊,皆足下同州,仆与之殊俗,各奋迅激怒,争为锋锐;又东西鲜卑,举踵来附。此非孤德所能招,乃足下驱而致之也。夫当荒危之世,处干戈之险,内违同盟之誓,外失戎狄之心,兵兴州壤,祸发萧墙,将以定霸,不亦难乎!前以西山陆梁,出兵平讨,会曲义余残,畏诛逃命,故遂住大军,分兵扑荡,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桥搴旗拔垒,先登制敌者也。始闻足下镌金纡紫,命以元帅,谓当因兹奋发,以报孟明之耻,是故战夫引领,竦望旌旆,怪遂含光匿影,寂尔无闻,卒臻屠灭,相为惜之。夫有平天下之怒,希长世之功,权御师徒,带养戎马,叛者无讨,服者不收,威怀并丧,何以立名?今旧京克复,天罔云补,罪人斯亡,忠干翼化,华夏俨然,望于穆之作,将戢干戈,放散牛马,足下独何守区区之士,保军内之广,甘恶名以速朽,亡令德之久长?壮而筹之,非良策也。宜释憾除嫌,敦我旧好。若斯言之玷,皇天是闻。

    注:出自《汉晋春秋》。

刘表遗谭、尚书

    刘表遗谭书曰:“天笃降害,祸难殷流,尊公殂殒,四海悼心。贤胤承统,遐迩属望,咸欲展布旅力,以投盟主,虽亡之日,犹存之愿也。何寤青蝇飞于干旍,无极游于二垒,使股肱分为二体,背膂绝为异身!昔三王五伯,下及战国,父子相残,盖有之矣;然或欲以成王业,或欲以定霸功,或欲以显宗主,或欲以固頉嗣,未有弃亲即异,扤其本根,而能崇业济功,垂祚后世者也。若齐襄复九世之雠,士訇卒荀偃之事,是故春秋美其义,君子称其信。夫伯游之恨于齐,未若(文公)〔太公〕之忿曹;宣子之承业,未若仁君之继统也。且君子之违难不适雠国,岂可忘先君之怨,弃至亲之好,为万世之戒,遗同盟之耻哉!冀州不弟之毝,既已然矣;仁君当降志辱身,以匡国为务;虽见憎于夫人,未若郑庄之于姜氏,兄弟之嫌,未若重华之于象傲也。然庄公有大隧之乐,象受有鼻之封。愿弃捐前忿,远思旧义,复为母子昆弟如初。”

    又遗尚书曰:“知变起辛、郭,祸结同生,追阏伯、实沈之踪,忘常棣死丧之义,亲寻干戈,僵尸流血,闻之哽咽,虽存若亡。昔轩辕有涿鹿之战,周武有商、奄之师,皆所以翦除秽害而定王业,非强弱之(事)争,喜怒之忿也。故虽灭亲不为尤,诛兄不伤义。今二君初承洪业,纂继前轨,进有国家倾危之虑,退有先公遗恨之负,当唯义是务,唯国是康。何者?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今青州天性峭急,迷于曲直。仁君度数弘广,绰然有余,当以大包小,以优容劣,先除曹操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议曲直之计,不亦善乎!若留神远图,克己复礼,当振旆长驱,共奖王室,若迷而不反,违而无改,则胡夷将有诮让之言,况我同盟,复能暞力为君之役哉?此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者也。愤踊鹤望,冀闻和同之声。若其泰也,则袁族其与汉升降乎!如其否也,则同盟永无望矣。”

    谭、尚尽不从。

    注:出自《魏氏春秋》。

今天没有更新了,明天恢复

第001章“无敌的小人”宦官(上)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我相信大家是不会忘记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段话的。要说起三国的话,我们就不能不提一下黄巾起义,要谈黄巾起义的话,我们就不能忽略掉恒灵时代和那个时代里的三个“小人”。

    不要怀疑,要谈起小人的话宦官那是一定逃不掉的,在那个历史上如果有战斗力指数的话,宦官们一定是爆表的强,在面对外戚和以“党人”为代表的士大夫的三场关键性战役中,他们取得了三战三胜的辉煌胜利,毫无疑问的是恒灵时代43年里(146-189),最大最强最无敌的小人!

    【跋扈将军的覆灭】

    在正史上汉恒帝虽然当了21年的皇帝,但他实际上是皇帝日子只有他在位期间的后八年,在前面的13年他只不过是在一个叫梁冀的外戚的傀儡而已,而梁冀在历史上有多么凶残呢,他凶残到了敢把皇帝毒死的地步。

    在冲帝死后,梁冀为了好控制就拥立了年幼的质帝,质帝虽然年幼却很聪慧,由于受不了梁冀的骄横,便在群臣朝会时,盯着梁冀说:“这是专横跋扈的将军。”梁冀听了之后直接让侍从把毒酒加到汤面里给质帝吃,把质帝毒死了,其专横跋扈可见一斑。

    随后梁冀便拥立了刘志,也就是汉恒帝,可怜的汉恒帝上台之后根本就不敢和梁冀对着干,反而为了安抚梁冀,大举赏赐梁冀的援立之功,甚至按照霍光、邓禹、萧何的标准,以突出表彰他的首功,但就是这样梁冀依然不满足。就这样梁冀自恃权势显赫,财大气粗,无法无天,生活上糜烂,政治上**的过了很多年,终于他的骄横气盛到了极点,横行宫廷内外,百官不敢正视他,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皇帝大权旁落,什么事都不能亲自过问。

    汉桓帝对梁冀的骄横早已不满,终于有一天梁冀干了一件汉恒帝对他再也无法忍受的事情。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汉恒帝有一位叫猛的贵人,她父亲邓香死后,母亲宣改嫁给梁纪为妻。而梁纪是梁冀之妻孙寿的舅父。梁冀的妻子孙寿因邓猛美貌,把她送进掖庭,被桓帝封为贵人。梁冀打算把邓猛认作自己的女儿加强自己对于内廷的控制,将邓猛改姓为梁猛,可是害怕邓猛的姊夫、议郎邴尊从中破坏,于是派刺客将邴尊杀死。

    其后,梁冀又想杀害邓猛的母亲宣。宣家和中常侍袁赦的家相邻,当梁冀派遣的刺客爬上袁赦家的屋顶,准备进入宣家时,被袁赦发觉。于是袁赦马上击鼓呐喊捉人,使刺杀的阴谋破产。当即,猛的母亲慌忙逃往皇宫,向桓帝哭诉梁冀干的丑事经过。汉桓帝怒发冲冠,这根本忍不了啊,再加上多年的屈辱忍受,汉恒帝终于决定对梁冀动手了。不得不说,梁冀这个时候已经天怒人怨到连老天都看不下去了,延熹二年(159),梁冀的妹妹梁皇后去世了,而梁冀的另一个妹妹梁太后则早在和平元年(150)还政之后就去世了,这一下子梁冀基本上就失去了对后宫的掌控能力,而另一方面,由于二十年来梁冀的凶残放纵,朝臣们对他的忍耐实际上也达到了极限。梁冀的势力虽然依旧庞大,但已经是破绽百出了。

    汉恒帝虽然决定对梁冀动手了,但他也很明白梁冀的势力庞大,在粱冀二妹梁皇后去世后,恒帝抓住了机会,他在去上厕所的时候,单独叫他亲信的宦官唐衡,询问他宦官中谁和梁冀不对付,唐衡回答有单超、左倌、徐璜和具瑗。桓帝于是与他们五人密谋,决定诛除梁冀,并用牙齿咬单超的手臂出血为盟。

    可是天底下没有密不透风的墙,梁冀还是得到了部分消息,于是他派中黄门张恽进入宫内,以防止他们发动政变。结果这反而被具瑗抓住了机会,他下令把张恽逮捕,罪名是他突然从宫外进来,图谋不轨。桓帝和宦官们商量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他亲临前殿,召见尚书们,公开了梁冀的罪行,而此时实际上朝臣们也对梁冀早已忍无可忍,就缺个带头的了,于是宫里宫外合力最终打到了梁冀。

    梁冀倒台之后大权又落入到了宦官们的手里,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人也因功被同日封侯,也就是“五侯”。这是宦官们在恒灵时代的第一次胜利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胜利,从此宦官们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无敌时代。

    【第一次党锢之祸】

    梁冀跌倒,五侯吃饱。五侯得势后,比外戚梁冀不承多让,对百姓们勒索抢劫那都是小意思,不弄的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他们都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叫宦官。由于五侯们在打到梁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几个白痴就开始有点小骄傲了,他们不仅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甚至对于恒帝都有那么一点点的小轻视。

    宦官们的滥行淫威终于使得部分正直的太学生和官吏看不下去了,他们联合起来发动了“清议”,当时比较清正的外戚窦武等人也站在了他们一边,要求朝廷整肃宦官、改革政治。一开始汉恒帝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狠狠的敲打了宦官们一番,左倌最终自杀,具瑗也郁郁不得而终,其他三人都被降为乡侯。

    五侯的失利,大大鼓舞了那些太学生和官吏,于是他们再接再厉,没有看清形势的情况下来了一个宜将剩勇追穷寇。当时,襄城(今河南方城)人李膺是反对宦官集团斗争的领袖,他就曾因打击阉党而被诬陷下狱过,后来因为别人的求情而被赦免,但他没有因此而对宦官们屈服。宦官张让的弟弟任野王令时,残忍的杀死一位孕妇,因为畏罪跑到张让的家里躲了起来,李膺知道后,二话不说立即率吏卒到张让家搜出处死,而张让是什么人呢?据史记载,恒帝和张让有断袖之情,不解释。

    宦官们受不了了,汉恒帝也受不了了,打狗还要看主人呢?于是宦官们开始反击了,延熹九年(166),宦官派人诬告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什么意思呢,简单点就是说“李膺这帮人拉帮结派,故意扰乱朝廷。”

    黑材料有了,很好,于是汉恒帝果断下令全国,逮捕“党人”。抓了李膺、陈实等二百多人,甚至对逃走的党人也重金悬赏。第二年,在窦武等人的帮助下,桓帝终于下诏将“党人”赦归田里,但规定他们都终身禁锢,不得做官,这也就是所谓的“党锢”。

    就这样宦官们与士大夫们在恒灵时代的第一次交锋最终以宦官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那些“党人”也在汉恒帝时期再也没有抬起头来,但这并不是结束,在外戚窦武等人的支持下,“党人”们终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恒帝总会死去的,阉党们不可能永远的托庇于恒帝的羽翼之下,正直的士大夫们仍然相信光明总会来临,可惜他们不明白宦官们永远是皇帝的狗,很快,恒帝毙了,“党人”们和宦官们的第二次对决开始了。

    【第二次党锢之祸】

    汉桓帝刘志逝世后,由于无后,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史称汉灵帝(168-189)。大将军窦武因定策刘宏继位有功,其族人加官进爵,从此窦氏外戚权倾一时。窦武上台后,很快便劝说灵帝解除了党锢,他和当时的太傅陈蕃联手开始大量启用在第一次党锢时受处罚的士人,外戚和士大夫联合,准备密谋铲除宦官。

    事情在建宁元年(168)的**月份达到了**。八月,窦武指使尚书令尹勋等弹劾并逮捕黄门令魏彪,为进一步弹劾宦官罗列罪名。九月七日,尹勋写给窦武的密章被阉党官史朱瑀获得,事情泄露。王甫、曹节等众宦官感到恐慌,他们被逼抱团,歃血为盟,当晚就决定发动政变,窦武等人完全没有想到宦官们会这么犀利和血腥,一下子就被打蒙了。

    历史上将这场政变称为“九月辛亥政变”。

    第二天清晨,宦官便取得政变全面胜利,窦武、陈蕃等人均被宦官们残忍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窦太后则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这场政变表面上看是宦官们的全面胜利,但由于他们过于血腥和残暴的手段,这也为汉末宦官悲剧未来埋下了伏笔。

    但已经打到了外戚的宦官们并不满足,他们再接再厉,发动了第二次党锢。

    建宁二年(169年),山阳郡督邮张俭弹劾中常侍侯览回乡为母亲扫墓时铺张扰民,并拆毁了侯览的房屋甚至祖坟。因而惹怒侯览,指使同乡人朱并上书弹劾张俭等二十四位山阳名士结党,图谋不轨。灵帝见到奏章后,问计于曹节,曹节借题发挥,解释说党人危害社稷,要求扩大到全国范围清剿党人,灵帝准奏。最终这场政治灾难造成大量士人逃亡,被迫害致死的达六、七百人。自此宦官们取得了对外戚和士大夫们的全面胜利,他们的权力达到了恒灵时代的顶峰,可以说整个汉灵帝时代都是宦官政治的天下。

第002章“无敌的小人”宦官(下)

    凡是读过历史的同学都应该知道,宦官们总是能得到皇帝的信任,经过无数历史学家的研究,大致能归于以下三个原因。

    1.宦官们和皇帝从小到大朝夕相处,在一起的时间非常长,他们往往能揣测出主子的心意,然后再投其所好,搏得宠信。这点不要说外臣了,就连皇亲国戚和那些皇后贵妃都比不了。

    2.由于皇帝的这个位置非常特殊,不管是朝廷大臣、外戚们还是亲兄弟、亲儿子,都可能会受不了那种权力的诱惑,至于背叛皇帝本人。相比而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宦官们对皇权的威胁远远低于他人,让皇帝能对他们放心安心。

    3.宦官集团是做非常好利用的政治斗争工具,非常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一旦准备打击外戚集团,那宦官们基本都会出场,尤其以小皇帝为甚,由于在宫里长年和宦官们在一起,所以对他们更为信任。

    恒灵时代的的宦官政治则是其中的典型,在这个时代里,宦官们和皇帝的关系之亲密,是我们这些常人远远无法想象的。

    在汉恒帝时代里,为了打到大将军梁冀,皇帝都已经和宦官们歃血为盟了,最后还册封了五张让和赵忠侯,甚至还和宦官张让发生了奸情。到了汉灵帝时代,皇帝则对宦官们的好感度完全已经爆表了,根本就是言听计从的节奏。在灵帝执政早期,中常侍王甫、曹节就深受刘宏信任,历史上刘宏便听从了曹节的建议发动了第二次党锢,曹节病重时,汉灵帝为了安慰他便任他为车骑将军,虽然在其病愈后免去车骑将军之职,但在曹节去世后仍然追赠其为车骑将军。

    曹节死后,张让和赵忠便代替了王甫和曹节的在灵帝心中的位置,“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这个历史级别的大笑话就是这个时候从灵帝口中说出来的,让我们联想一下汉恒帝和张让的关系,恒帝和灵帝之间的关系还真是不一般的乱啊。

    灵帝对于宦官们如此信赖,宦官们又字岂能辜负灵帝的一片好意呢!于是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赶紧为自己在雒阳(即洛阳)城里建了一片大房子,规格座座都是仿照皇室建造。有一次,灵帝准备到永安候台登高观看雒阳城,宦官们急了,居然对灵帝劝说道:“天子不适合登高,登高则百姓离散。”然后灵帝居然信了,甚至从此不再登亭台楼阁。你敢相信吗?宦官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黄巾起义后,汉王朝面临危难时刻,为了团结力量,灵帝听从建议解除了党锢,而此时的有部分宦官仍然我行我素不断打着士大夫们的小黑状,说党人图谋不轨,还是应该下令禁锢,结果被人查出了宦官们过去与张角勾结往来的事实,中常侍封谞、徐奉因此而死。

    汉灵帝大怒问到:“你们常说党人图谋不轨,下令禁锢,有的还被杀掉,现在党人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你们反与张角私通,这可杀不可杀?”张让、赵忠等都叩头说:“这是前中常侍王甫、侯览干的。”汉灵帝就没有再追究了,是的,你没看错,这件事情基本就这么完了。

    这下大家可以明白了吧,在那个时代里,只要汉灵帝还活着,宦官们就是无敌的。实际上,汉灵帝时代宦官权力之大,势力之强,时间之久,使汉朝历史上是从所未有的,灵帝更是曾经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他们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常侍”。

    【病态的忠诚】

    在整个恒灵时代,我们可以说宦官们荼毒忠良,无恶不作,祸乱天下,但相比较跋扈的外戚和居心不良的士家大族们,至少他们对于皇帝本人是相对忠诚的,无论是“五侯”也好,“十常侍”也罢,也基本没有任何一个大宦官对皇帝本人产生重大不利过,只可惜他们的这种忠诚是病态的。

    宦官这个群体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一方面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身份的卑微,再加上伴君如伴虎,导致了他们心理上的病态,使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和报复心;另一方面,由于从小和皇帝的朝夕相处,再加上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和放纵,所以他们对皇帝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在恒灵时代,皇帝和宦官们的关系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恒帝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还略微打压过以“五侯”为主的宦官们,而到了灵帝时,以“十常侍”为主的宦官集团则获得了皇帝的空前信任,完全的压倒了外戚集团和士大夫集团。

    但恰恰是这个有着皇帝绝对信任,并且也没有背叛皇帝的宦官集团将汉王朝进一步推向了覆灭的深渊,这正是因为宦官们的忠诚是一种病态的忠诚。宦官是帝王的家奴,对于他们来说得到主子的欢心是最重要的,而得到皇帝们的欢心最好方式就是走捷径满足主子们的私欲,而这会一般会使得皇帝变得更加昏晕,从一个王朝的角度来说,宦官们的这种忠诚,未尝不是一种更彻底的背叛。

    【罪恶的根源】

    宦官们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了心理上的不正常。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追求的已经只剩下金钱和权力了,所以他们对于钱和权有着易于常人的占有欲。为了这个目的,宦官们可以完全没有下限,不择手段,以至于历史上宦官们耍权术、玩钱财、抓军队、抢政权的事情屡见不鲜。而且宦官们的文化程度低,这使得他们目光短浅,只知仗势求个人眼前的短期利益,不顾国家长治久安。由于他们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他人监察,他们擅权往往比官僚擅权为祸更为激烈。

    但是我们要明白宦官们的罪恶并不是因为他们身体上的缺陷,在这方面他们也是受害者。宦官们的权力是来自于皇帝,宦官制度本身就是皇权的派生物之一,历史上宦官政治的强盛时期莫不都是当时昏君执政,可以说每个朝代宦官势力强大就代表中这个朝代在走向没落。宦官之恶的根源是封建**的帝王之恶。

第003章“无能的小人”外戚

    在整个恒灵时代,不仅是宦官们的“天堂”,同时也是外戚们的“盛世”。恒帝时期的梁氏梁冀,恒灵交替之际的窦氏窦武,灵帝晚年的何氏何进,三人均在历史上被拜为大将军,权倾一时。

    【自作孽的梁冀】

    在这三人当中,又以梁冀为甚。前文已经提过了,梁冀在历史上祸乱朝纲,毒杀皇帝,其权力在外戚之中少有人能及,梁冀一家前后有七人被封侯,三人做了皇后,六人做了贵人,出了两个大将军,夫人、女儿中有七人享有食邑,三人娶了公主,其他官至卿、将、尹、校的有五十七人,其权势之盛,就连皇族也无法比拟。

    梁冀在策立桓帝后,为了强化他对于朝廷的控制,先以“灾异”的罪名策免太尉杜乔,随后又追加罪名杀害了李固和杜乔。他大权独揽,朝中事物无论巨细都要由他决定,百官们的升迁任免也不例外,甚至就连皇帝的贡品他也要先拿一份。在民间,他着皇帝的旗号,指派亲信对全国的财富进行普查,把富人的姓名、地址、资产等情况逐项登记造册。尔后,不择手段,抓住目标,无事生非,加以陷害,捕捉入狱,严刑拷打。

    最终梁冀惹了众怒,不容于皇室和外廷,梁冀死后,其财产清点出来折合大概有三十多亿,相当于当年全国税租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由于梁冀的罪恶太重,在梁冀失势后,梁冀一门全被戮尽,即使他的妻族也没有人能活下来,天道喜谦而恶盈,福善而祸淫,梁冀一族最终也是咎由自取。

    【道德之士窦武】

    相比跋扈的大将军梁冀而言,窦武绝对是外戚中少有的一位道德高尚之士。

    窦武年轻时以善习经术有德行而著名,曾经在大泽中教授门生,不谈时政,名声显著。延熹八年(165)桓帝立窦妙为皇后,窦武升任越骑校尉,封槐里侯,次年,窦武拜城门校尉。他在任职期间,征召名士,廉洁奉公,不接受送礼贿赂,家人的衣食仅够吃穿而已。当时对西羌连年用兵,粮食歉收,人民饥饿,窦武将所得的赏赐,全部分给了太学生,又用车载粮食和饭菜,在道路施给贫民。在第一次党锢发生后,也是窦武力保李膺、杜密等“党人”,保存了当时正直的士大夫们的骨干力量。窦武在那个时代与刘淑、陈蕃合称“三君”,被认为是士大夫们的领袖之一。

    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由于恒帝无子,窦妙和窦武便立十二岁的解渎亭侯刘宏为帝,也就是汉灵帝。窦武也因为拥立之功被任命为大将军,并与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同执掌朝政,在被外戚梁冀和宦官“五侯”祸乱天下二十多年后,汉朝大地之上终于出现了一丝曙光。

    窦武和陈蕃辅政后都有翦除宦官的意思,于是他们征召被废黜的名士李膺、太仆杜密等人,任命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越巂太守荀翌为从事中郎,颍川陈寔为掾属,共同商定计策,可以说是形势一片大好。

    建宁元年五月(168)窦武先下手诛杀了中常侍管霸、苏康,并且准备进一步铲除曹节等人,但此时窦太后犹豫了,曹节逃过一劫。宦官们得到喘息之机后,利用窦武对于宦官们的轻视,在八月突然挟持灵帝和窦太后,夺去玺书,关闭宫门,并以皇帝的名义调动了军队,包围了窦武,窦武最终自杀,随后宦官们便发动了第二次党锢。自此,汉朝大地上好不容易出现的一丝曙光已经尽数消失,黑暗的政治时代再次笼罩着中原大地。

    【沐猴而冠的何进】

    相比窦武和梁冀而言,熟读三国的各位,一定对何进不会陌生。光和三年(180)汉灵帝力排众议立何氏为皇后,何进也因此而拜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何进被任为大将军,镇压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和士大夫集团扩张十分迅速,黄巾起义覆灭后,何进的势力已经可以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们相持。

    中平六年(189)宦官们的大靠山汉灵帝终于去世了,外戚和士大夫们与宦官们的矛盾再也没人能镇压下去,一场血腥的政治变革势在必行。

    灵帝驾崩后,拥有军权的宦官蹇硕准备先诛杀何进再立王美人生二皇子刘协为帝,废除何皇后生的大皇子刘辩,从而彻底摧毁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但事情泄露,蹇硕反而被何进诛杀,刘辩也顺利即位。

    蹇硕的事情使得何进下定决心对付宦官,但何进却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他一方面听从袁绍之言,多召集四方猛将及大批豪杰,使他们都引兵向京城,威胁不想对宦官动手的何太后,另一方面,弟弟何苗却认为何家能有今天,宦官们是出了很大力的,希望何进能和宦官们友好相处,再加上何进又顾及自己妹妹何太后的感受,使得他左右摇摆不定。

    就这样,何进丧失了对宦官们动手的最好时机,反而让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了解到了何进的计划,最终张让等人先下手为强,骗进宫中杀死。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何进死后,袁绍与叔父袁隗以此为由领兵入宫,杀尽宦官。而后董卓依先前召令入京,迎回张让遂挟持的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不久即废少帝刘辩,另立刘协,灭亡了何氏家族,汉朝从此走向了战乱。

    【外戚之恶】

    东汉初年,光武帝消弱三公权重,把大权归于尚书台,加强皇权,这使得谁掌握了皇帝,谁就可以横行天下。在国主年幼时,为了防止权臣欺主而往往会倚重母家,外戚干政由此而生。

    外戚政治同样也是皇权的派生物,外戚们并不需要有好的本领,只要有一个美貌而幸运的妹妹(或女儿)就可以轻易的获得巨大的权势。这使得他们的能力、才德并没有得到保证,他们往往是没有经过激烈的竞争和筛选就轻易进入了朝廷高层。没有才德使得他们往往以权谋私,没有能力使得他们无力掌控一个帝国,没有经过历练使得他们对政治斗争的认识不足,经常犯幼稚的错误。

    无能无德,再加上权力所带来的私欲和野心,外戚执政给帝国带来的往往也是一个灾难。

第004章“利益的小人”门阀世家

    在东汉时期,如果想要成为官员的话一般主要通过察举、征辟两种方式。所谓“察举”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它的特点是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另外注重被举人的声名。征辟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

    但察举和征辟都有着很大的弊端。察举和征辟主观性强,客观性差,士人们可以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而且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大官僚们可以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些强大的门阀大族,越往后,选官越先看族姓阀阅,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姓氏家族所垄断。

    恒灵时期已经形成了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其中以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最为出名。他们的力量就连那些权倾一时的外戚和祸乱天下的宦官们都不能轻视,需要和他们进行联结和周旋,在地方上,这些门阀世家的势力更为恐怖,他们甚至实质上统治了的这些州郡。

    恒灵时代,宦官无德,外戚无能。那些为国为民正直的士大夫们也曾经抗争过,只可惜昏君高坐,邪魔当道。梁冀之李固,“五侯”、曹节、王甫之陈蕃、窦武、李膺,“十常侍”之张钧,均最终为道义而献身。

    李固是典型的门阀世家中人,他的父亲是东汉中期三公司徒。年轻时李固便为了学业多次不受辟命,后来大将军梁冀任命其为从事中郎,之后他还担任了荆州刺史、太山太守,并成功镇压了这两地的叛乱。李固是被外戚梁家一手提拔起来的,深受梁冀之父梁商和太后梁妠的信任。

    建康元年(144),顺帝驾崩,由太子刘炳即位(即汉冲帝)太后梁妠临朝听政,任命李固为太尉,与太傅赵峻、大将军梁冀参录尚书事,共同执掌朝政。由于李固希望清明政治,政见和梁冀完全不和,李、梁二人矛盾日益加深。

    梁冀在给质帝下毒之后,质帝毒发,立即派人传召李固,并告诉了李固得病的来由,梁冀担心会泄露下毒的真相,对李固非常痛恨。再关于立清河王刘蒜还是立蠡吾侯刘志为帝的问题上,梁冀与刘蒜和李固矛盾进一步激化,李固和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等人想立年长,有君子之风的刘蒜为帝,而梁冀则想立好控制并且准备取他妹妹的刘志为帝,最终梁冀和中常侍曹腾(曹操的祖父)相互交通,强行拥立了蠡吾侯刘志,也就是汉恒帝,之后梁冀下定决心要除去李固。

    最终梁冀利用恒帝对李固的怨恨之心(恒帝因为皇位问题对于李固十分痛恨)诬蔑李固与刘文、刘鲔等散布妖言,将他们关进牢狱,导致李固惨死狱中,在李固死后,只有他的小儿子李燮逃脱了梁冀的毒手,长子李基、次子李兹均在狱中丧命。

    陈蕃、窦武、李膺在前文中已经有了较多的提及。在对抗“五侯”为首的宦官集团时,李膺为首的“党人”们冲锋在前,陈蕃、窦武在后保驾护航,成功的打压了“五侯”,严重的打击了宦官势力。

    但在随后宦官们的反击中,“党人”失利,李膺也被抓入狱,好在陈蕃、窦武救援及时,只发生了党锢,李膺等“党人”的生命并没有受到威胁。在恒帝死后,陈蕃、窦武在与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斗争中,事败而死,全族被屠,没有死的族人也均被流放。二人死前,起用李膺为永乐少府,二人遇害后,李膺再被免职。

    宦官们扩大打击发动第二次党锢后,李膺主动自首,被拷打而死,终年六十岁。

    黄巾起义爆发后,郎中中山张钧上书弹劾十常侍,认为张角所以能够兴兵能得到百姓们的支持都是因为十常侍无德乱政所致,所以应该杀了十常侍,以此向老百姓请罪。再布告天下,这样可以不须用兵,而大寇自会消散。”汉灵帝把张钧的奏章给张让等人看,宦官们吓得都赶紧脱掉帽子、靴子叩头请罪,乞求让自己去洛阳监狱,并且拿出家财以助军费。

    灵帝看着不忍便原谅了宦官们,反而发怒对张钧说:“你真是一个疯子啊!十常侍中硬没有一个好的吗?”

    张钧后来又继续上书,可是却被扣压不上报。张让等宦官们恨死了张钧,派人诬告张钧学黄巾道,将他逮捕,并在狱中将他拷打致死。值得讽刺的是,很快就被人发现了中常侍与黄巾勾结的事情,中常侍封谞、徐奉也因此败露被杀。

    整个恒灵时代,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那些为国为民正直的大臣和士大夫们几乎被专权的外戚和乱政的宦官赶尽杀绝。活下来的高官和地方官吏没有一个不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以保护自身为主,依附于执掌朝政的外戚和宦官们的。士大夫们也对于汉王朝的忠心降到了一个低点,他们利用察举和征辟优先选取门阀大族的子弟逐步扩大自身的势力,既不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重,也不以守护领地下平民百姓为先,屈服于外戚和宦官的强权之下,甚至作为他们的走狗为祸四方。

    在灵帝时期,曾经有宦官别出心裁,将狗打扮一番,戴进贤冠、穿朝服、佩绶带,摇摇摆摆上了朝。待灵帝认出乃一狗时,不禁拍掌大笑,赞道:“好一个狗官。”满朝文武虽然受到如此的奇耻大辱,却没有一个人敢有言语。但灵帝真的侮辱了他们吗?势利、懦弱、奴颜卑膝、趋炎附势,当官不为民做主,不以国家利益为先,不正是一群狗官吗?

    不过话说回来,那个时代里,不做一个狗官又怎能站得朝廷之上呢!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门阀世家们组织了地方武装,其实力大大增强。汉灵帝末期,门阀世家已经拥有了和外戚宦官们对抗的资本,而此时他们也受够了宦官们的无法无天,肆意作为。汉灵帝死后,门阀、外戚、宦官们的矛盾全面爆发,整个汉王朝也因此四分五裂。

第005章 糟透了的年代

    整个恒灵时代是一个烂透了的年代,光武帝加强皇权之后,东汉出现了众多的幼弱的皇帝,其中恒帝15岁登基,灵帝12岁称帝已经算好的了,幼帝开始都无力掌控局面。这时谁掌控了皇帝,谁就是帝国实际的控制者。为此,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展开了无休止的争夺。虽然宦官和外戚们同样都是皇权的派生物,但由于宦官们天生与皇帝亲近,可以与皇权共存。所以往往出现了皇帝小时候由外戚专权,皇帝成年之后靠宦官打到外戚,皇帝再对于宦官过分的信任,使得宦官们祸乱朝政的现象。

    恒灵时代则为其中的典型。

    恒帝上台初的十三年由外戚梁冀专权,梁氏欺压忠良,祸乱朝纲,使得天怒人怨,最终落得满族覆灭;梁氏之后,又有五侯为孽,幸有陈蕃、窦武、李膺诸人不畏奸邪;五侯之后,宦官王甫、曹节挟帝自重,肆意捕杀正直的大臣和士大夫;王甫、曹节之后,更有祸乱天下的十常侍和将帝国推向灭亡的外戚何氏。可以说这完全是邪魔当道,灾星连连,当然这其中两位昏君的功劳不可磨灭。

    恒、灵二帝不仅是亲小人、远贤臣,自身也是作恶众多。

    梁冀下台之后,由于国家多年的奢侈腐朽,财政基本枯竭。桓帝一方面采取对农民加重赋税,这点直接使得当时百姓的生活成本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采取了减借百官俸禄,借王、侯国租税和卖官鬻爵等一些应急措施。

    其中桓帝卖官鬻爵的弊政对当时影响极坏,不仅贪污成了合法行为,直接破坏了吏治,而且由于贪官污吏的搜刮,又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并为灵帝时更大规模的卖官鬻爵开了先河。恒帝死前还为了保护宦官们,发动了“党锢”,镇压打击宦官的直臣,完全的颠倒黑白,使得世道更加黑暗。

    作为一名昏君,桓帝私生活也是相当腐朽,先后换了三位皇后,嫔妃数量一度高达五六千人,创造了当时的吉尼斯纪录!由于恒帝的荒淫放纵,他的健康很快就被透支了,永康元年(167)三十六岁的桓帝终于一病不起,呜呼哀哉,让人可叹可笑的是,这位拥有数千名嫔妃的恒帝膝下居然没有一个儿子。

    恒帝如此昏庸无道,然而相比灵帝而言,却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恒帝时期,虽然皇帝重用宦官,但为了维护皇权,依然会对宦官们进行适当的打压,而到了灵帝时,皇帝几乎是完全信任,放任不管,灵帝在位20年,是宦官在汉朝历史上时间最长、权力最大、势力最强的统治时期。

    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死后,在宦官们的推动下,灵帝发动了第二次党锢,相比第一次而言,这次的党锢范围更广、危害更大,所牵扯的士人不计其数,被迫害致死的更有数百名之多。熹平五年(176)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平反,灵帝大怒,将曹鸾在狱中拷打致死,并更大规模的禁锢党人及其亲友。

    光和元年(178),灵帝在其母亲董太后及常侍们的教唆下,又尝试卖官,和恒帝时的应急性措施不同,这次卖官鬻爵持续到灵帝逝世,而且规模远超上次,就连三公的位置,也要先交足了钱。灵帝卖官的官位价格至少是官吏年俸的一万倍,许多官吏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而走。

    恒、灵二帝如此昏庸无德,使得天下士人尽数心寒,此时就连那些皇族成员也产生了异心。中平五年(188年),太常刘焉向朝廷提议,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史称“废史立牧”。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任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及宗正刘虞为幽州牧,其结果是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恒灵时期,汉王朝各方面都是糟糕之极。

    在生活上,无论是恒、灵二帝,还是那些专权的外戚,乱政的宦官们都是腐化糜烂,穷奢极欲。灵帝时,中常侍吕强为人清忠奉公,上疏陈事曰:“中官公族无功德者,造起馆舍,凡有万数,楼阁连接,丹青素,雕刻之饰,不可单言。丧葬逾制,奢丽过礼,竞相放效,莫肯矫拂。”

    在政治上,外戚和宦官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均是挟主专权,结党营私,统治残暴。他们重用自己亲族、四处培植党羽,顺者昌逆者亡,破坏了当时的选举制度,使得“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其中的一个后果就是门阀世家开始兴盛,地方主义势力开始抬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加薄弱。

    在经济上,外戚和宦官们是权钱两不误,他们得势后,往往肆无忌惮,到处抢掠,兼并土地。其中,外戚梁冀最为甚,他死后,查抄出了三十多亿,当年国家一半的税收也不过如此。在皇帝的默许下,外戚和宦官的疯狂掠夺中,自耕农纷纷破产,国家经济收入大减,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景象。

    在对外上,边疆战事接连不断,先后与西凉的羌族和和北方的鲜卑交战,对外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进一步消耗了薄弱的东汉国力。

    朝廷的**不堪、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最终百姓们再也忍受不了,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以黄巾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最强,汉王朝虽然最终镇压了起义,但也因此消耗了大部分的国力。中平六年(189)董卓入京,罢黜刘辩、拥立刘协,挟天子以令诸侯,残忍不仁、倒行逆施,导致军阀割据,整个帝国四分五裂,腐朽的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毕竟在那个时代里,已经死的只剩坏人了。

第006章 风暴前夕

    传说中,在张角同学很小很小的时候,他和他的两个弟弟一起上山去采药,或许是命中注定也或许是天降大任,一位白衣飘飘,白发飘飘,仙风道骨,碧眼童颜,手执藜杖的老人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这几位小兄弟,我看你们天资聪颖,骨骼惊奇,乃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如今邪魔当道,人间一片混乱,百姓民不聊生,我这有三卷传奇天书《太平道术》,可救民于水火之中,我这就授予你们,日后需要好好研究,拯救世界的重任就交给你们了。”

    不等三兄弟有任何疑问,老者便飘然离去。就这样张角三兄弟们得到了《太平道术》,从此他们开始苦心钻研,最终修业有成从而走上了拯救世界的道路。(不要纠结太多,传说这种东西,就是传着传着,就变成了作者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当然,当然,这是传说了,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可能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出入。

    历史上有人认为《太平经》也就是《太平道术》的作者是道士于吉,《太平经》也叫做《太平青领书》,现一般都认为就是现在《道藏》中的《太平经》,脱胎于西汉时齐人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后成为**,秘密地流传在民间,日久年深,由于传经者递相增补,篇幅日繁。

    但历史上是不是于吉把《太平道术》交给张角,这就没人清楚了,毕竟在正史上张角虽然很出名,但是他却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在公元168年以前,张角在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所以我们至今都不知道关于张角的父母,身世,年龄,就好像是突然冒出来了一个人一样。我们所清楚的也只有关于张角在准备发动黄巾起义,因病去世之前短短的16年历史而已。

    让我们把历史回溯到公元168年,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在前一年汉恒帝刚刚病逝,那一年的正月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文武百官迎接。次日,刘宏继位,他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灵帝,改年号建宁,那一年也就是建宁元年。

    与此同时远在北方的冀州也出现了一对三兄弟,他们医术高明,还精通道教,在那时灾情严重的冀州里,他们不仅能治好病人的身体,还能顺手维护一下病人的心理,短短几年中这三兄弟的名声就迅速传播出去了,他们也就是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

    实际上在最初几年里,张角三兄弟并没有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反动意识,他们一开始也仅仅是在冀州为灾民治治病,顺便宣传一下他的道教思想而已,在治好病者身体的同时也维护一下他们的心理健康。可惜的是那是一个糟糕的年代,邪魔当道,民不聊生。在那个年代里,苛捐杂税众多,徭役兵役繁重,还有灾荒频繁;为官者,不是外戚宦官门下走狗,就是自顾自的门阀世家中人。天灾**,百姓们实在无路可活,吃草根啃树皮,就连易子相食的惨案也时常发生。

    经过数年的医道生涯,张角终于明白了,光医命救人是没有用的,想要拯救这个国家,不能医人,只能医国!

    张角深受道教影响,以宗教救世为己任,他决定推翻汉王朝。灵帝熹平年间(172-178)他以《太平经》为经典教义,创立了道教派别太平道。

    太平道的纲领、目标、教义、称号、教区组织、口号、宗教仪式、活动内容、传教方式等,皆据《太平经》而来。太平道和历史上主流的道教并不一样,实质上,它更接近于西方的一神教。

    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太平道宣称在天上有鬼神监视人们的行为,并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来增加或减少他们的寿命,要求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反对剥削、敛财,主张平等互爱,深得穷苦大众的拥护。

    当时太平教的传道方式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简单来说就是信者生不信则死。

    当时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又逢连年灾荒,广大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又加上封建思想泛滥,“黄老”思想的流行,使得太平道在贫苦百姓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太平道吸收了大量的信徒,张角则培育了众多弟子。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他将自己看做先知,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张宝则自称大医,共同统领太平道。张角在冀州站稳脚步之后,随后便派出弟子到全国各地宣扬教义,发展太平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太平道教徒达到数十万,势力遍及全国大部分州郡,其中以贫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但其中也有少量官吏,甚至还包括了宦官。为了方便管理,张角将教徒们划分为三十六方(教区组织),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渠帅负责。

    张角在宫中取得内应后,为这事次起义做了严密的准备,他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选定于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举行大起义,随后张角进一步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认为后汉为火德,即是苍天,而太平道为土德,就是黄天。火德会被土德代替,所以太平道会取代后汉。中平元年(184)初各方首领及信徒便已着手准备,他们用石灰在洛阳的市门及州郡官府墙上书写“甲子”等标语口号。一大方的渠帅马元义更是多次到京城洛阳与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相约定,准备在三月五日里应外合,一道起义。

    一切都已准备就绪,暴风雨即将来临。

第007章 短命的黄巾(上)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仅仅不到一年便被平息了。

    【前奏】

    实际上在黄巾大起义之前,朝廷中不少的有识之士就已经对于太平道的意图有所察觉。

    太尉杨赐当时正担任司徒,他上书说:“张角欺骗百姓,虽受到免除罪责的赦令,仍不思悔改,反而逐渐蔓延扩张。现在,如果命州、郡进行镇压,恐怕会加重局势的混乱,促使其提前叛乱。应该命令刺史、郡守清查流民,将他们分别护送回本郡,以削弱张角党徒的力量,然后再诛杀那些首领。这样,不必劳师动众,就可以平息事态。”

    恰在此时,杨赐去职,他的奏章遂留在皇宫,未能实行。马徒掾刘陶再次上书,重提杨赐的这项建议,说:“张角等人正在加紧策划阴谋,四方秘密传言说:‘张角等偷偷潜入京城洛阳,窥探朝廷的动静。’其在各地的党徒暗地里遥相呼应。州郡官员怕如实呈报会受到朝廷的处分,不愿上奏,只是私下相互间通知,不肯用公文的形式来通报。为此,建议陛下公开颁发诏书,悬重赏捉拿张角等人,以封侯作为奖赏。官员中若有胆怯回避者,与张角等人同罪论处。”

    但可惜的是灵帝对这件事很不在意,反而下诏让刘陶整理《春秋条例》。

    上面都是如此,更不要说郡、县的那些官员了,他们真不了解或者装作不了解张角的真实意图,反而大讲张角教民向善,使得太平道大为百姓所拥戴,有的信徒甚至卖掉自己的家产,都要前往冀州投奔张角。

    【意料不到的背叛】

    就在汉灵帝毫无感觉,黄巾中人都摩拳擦掌,等待着三月五日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反而是朝廷先动手了。

    而这一切都不过是因为一个小人物的背叛,张角举事之前出于慎重考虑派出了自己门下一个亲信弟子唐周去洛阳和马元义联系沟通起义计划。没有想到,唐周居然一去不复返,还向朝廷告发了张角谋反之事,使得所有的一切都大白于天下。

    二月十五日前后,朝廷紧急捉拿到了一大方的渠帅马元义,并将其车裂,后来内应中常侍封谞、徐奉也被杀害。更是紧急动员全国力量,捕捉诛杀了众多的太平道信徒,当时冀州也正式宣布捉拿张角等人。

    唐周的背叛使得洛阳一带的太平道势力基本被根除,太平道因此也失去了先机,随后不得不仓促的立刻起义。

    【顺利的开局】

    张角发现事情败露之后,立刻用各种方法通知全国各地的太平道,即刻起义。张角也根据《太平经》中“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理论,将他们三兄弟分别称号为“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及“人公将军”。因为太平道自认为是土德,土德为黄色,所以太平军都头裹黄巾,人们也称为“黄巾军”,这场起义也在历史上被叫做“黄巾起义”。

    在黄巾起义初期,黄巾军在攻克城镇之后,往往烧毁官府,杀尽贪官污吏,将他们的不义之财分给老百姓们,他们不仅攻打官府,那些地方豪强、有钱人家、门阀士族,也均在目标之内。州郡官员面对着黄巾大潮无力抵抗,大多弃职逃跑。

    张角在冀州起义之后,一个月之内,全国除冀州之外还有七州二十八郡纷纷响应,而当时整个东汉王朝也就仅有十三个州而已,安平国和甘陵国的人民甚至分别生擒了安平王和甘陵王,来响应黄巾军,京城洛阳都为之震动。很快,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黄巾主力便席卷了大半个冀州,成为了起义的中心;波才、彭脱则领导东方的黄巾军,控制了颍川、汝南、陈国一线;张曼成则率领南方的黄巾军,杀死了南阳郡守褚贡,占领了宛城,并以此为中心,与官军对抗。

    【官府的部署】

    黄巾军的迅速发展严重威胁了汉朝的统治阶级,不仅是那些地方豪强、门阀士族、大地主们,就连皇帝也坐不住了。中平元年(184)三月汉灵帝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封慎侯,率左右羽林、五营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置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都尉,并在这八个重要关口严防,同时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义军。

    起义爆发后,灵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北地太守皇甫嵩认为,应该解除禁止党人作官的禁令,并拿出皇帝私人所有的中藏府钱财以及西园骥厩中的良马,赏赐给出征的将士。灵帝询问中常侍吕强的意见,吕强说:“对党人的禁令时间已经很长了,人们都在怨恨愤怒,若不予以赦免,他们如果轻举妄动与张角联合起来,叛乱之势便会更趋扩大,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现在,请先将陛下左右贪赃枉法的官员处死,大赦所有的党人,并考察各地刺史、郡守的能力。如果这样做,叛乱就不会不平息了。”

    灵帝对黄巾军的势力感到害怕,接受了吕强和皇甫嵩的建议。于是大赦天下党人,已经被流放到边疆地区的党人及其家属都可以重返故乡,但唯有张角不在赦免范围之内。

    那时在北方,卢植和宗员以北军五校士为主力和张角三兄弟周旋;在东方,皇甫嵩则和朱儁(又称朱隽、朱俊)各领一军,朱儁还上表召募下邳的孙坚为佐军司马,两军共计四万多人,讨伐颖川一带的波才、彭脱;在南方,南阳太守秦颉则和宛城张曼成对峙。

    此时黄巾军可以说是声势浩大,已经可以与官府抗衡,但与此同时初期被一度打蒙了的朝廷现在也逐渐反应了过来,面对着朝廷的讨伐大军,地方上的各路义军,黄巾军尽管人多势众,但量不敌质,还是在一次次的交锋中逐渐落败了。

第008章 短命的黄巾(下)

    【颍川黄巾军的覆灭】

    四月,朱儁和波才军交战,不敌,被逼抱团和皇甫嵩一起退守长社,很快被波才率大军围城,同时期,汝南的黄巾军也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在北方,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也被广阳黄巾击败杀死。

    为了解长社之围,朝廷派骑都尉、沛国人曹操救援皇甫嵩和朱儁。

    那时波才率黄巾军将皇甫嵩围困在长社县城,双方兵力极不对等,皇甫嵩兵远少于黄巾军,城内包括不少将领在内都感到非常恐慌,但皇铺嵩依然镇定自若。

    城外黄巾军的营寨所设之处荒草遍野,适逢狂风大作,皇甫嵩便让士兵们全都手持成束苇草上城。另外他命一批勇士,偷偷地越过包围圈,放火烧草并高声呐喊。与此同时,城上的军士也一齐点燃火把,与之呼应。皇甫嵩率军从城中擂鼓呐喊而出,直捣敌阵。

    由于到处都是官府军的呼声,使得黄巾军大惊,溃散奔逃。这时,恰好曹操率兵赶到。五月,皇甫嵩、曹操与朱儁会师,再次出战,大败黄巾军,斩杀数万人。灵帝封皇甫嵩为都乡侯。

    皇甫嵩、朱儁乘胜进攻在汝南郡和陈国的黄巾军,在阳翟追击黄巾将领波才,在西华攻打黄巾军另一将领彭脱,都取得了胜利。黄巾军的剩余部众或者投降,或者逃散,三郡的叛乱被全部平定,豫州一带的黄巾军最终被剿灭。皇甫嵩上书报告作战情况,将功劳归于朱儁。于是朝廷进封朱儁为西乡侯,提升为镇贼中郎将。

    在东方取得胜利之后,皇甫嵩奉命讨伐东郡的黄巾军,朱儁则进攻南阳的黄巾军。

    【南阳黄巾军的覆灭】

    在南方,南阳太守秦颉在与张曼成经过一百多天的战斗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斩杀了张曼成。但黄巾军改以赵弘为帅,在得到其他地方的黄巾军投靠之后,势力再度有所扩大,人数上升到十多万之众,他们盘踞在宛城,仍然具有相当的威胁。

    朱儁与荆州刺史徐璆及秦颉三军联合,共计一万八千兵围攻赵弘,由于兵力过少,从六月攻至八月,一直未能攻克宛城。

    因此不少人要求将朱儁调回。但此时司空张温上书说:“从前秦国任用白起,燕国任用乐毅,都是经过长年艰苦奋战,才能战胜敌人。在征讨颍川黄巾时便已建立战功,挥师南下,已经确定作战计划;在战争之中更换统帅,是兵家的禁忌。应该再给一些时间,让他取得成功。”灵帝这才作罢。不久,朱儁发动进攻,将赵弘斩杀。

    虽然斩杀了黄巾军首领赵弘,但黄巾军又以韩忠为帅,那时朱儁让士兵们敲着军鼓进攻宛城西南角,黄巾军全都赶赴该处抵御。朱儁却亲率精兵袭击宛城的东北角,登上城墙而入,攻破了外城。韩忠退守内城,惊慌失措,要求投降。

    诸位将领都愿意接受,但朱儁却说:“在军事上,本有形式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情况,在以前秦末高皇帝与项羽争霸的时候,人民还没有确定的君主,因此要奖赏归附者,以鼓励人们前来归顺。如今天下统一,只有黄巾军起来造反,如果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就无法鼓励那些守法的百姓;而严厉镇压,就能惩罚罪犯。现在如果接受他们的投降,就会进一步助长叛军的势头,他们在有利时起兵进攻,不利时则请求投降。这是放纵敌人的作法,不是上策。”

    于是朱儁拒绝了黄巾军的投降,再次连续的发起猛攻,但均未能攻克。

    虽然朱儁用声东击西之机攻破了外城,逼的韩忠请降,但官军打了四个多月还是没有彻底攻陷宛城。

    随后他登上土山,观察黄巾军的情况,回头对司马张超说:“我知道原因了。现在叛军被严密围住,内部形势危急,他们求降不成,突围又无路可走,因而死战。万人一心,已是势不可挡,更何况十万人一心呢!不如撤除包围圈,集中兵力攻城。韩忠见到包围解除了,势必自己出来求生,自己出城定会各寻生路,斗志全消。这是破敌的最好办法。”

    于是朱儁改变策略解开包围,给了黄巾军们一条“生路”,韩忠果然中计出战,朱儁大破韩忠,韩忠投降,最后被和他有怨的秦颉杀死。韩忠投降被杀后,宛城内的黄巾军门宁死不降,又推孙夏为帅。

    朱儁发起猛攻,司马孙坚率领部下首先登上城墙,官军最终攻下了宛城,孙夏逃走,朱儁追至西鄂县的精山,再次击溃黄巾军,斩杀一万余人。

    南阳黄巾军最终被朱儁平定。

    【冀州黄巾军的覆灭】

    张角领导的冀州黄巾军毫无疑问是黄巾军中的主力。

    那时黄巾军虽然数量众多,但装备较弱、军纪不齐,所以张角在面对卢植所率领的东汉主力军时并没有占到上风,数场大战下来,张角损失了万余人,还被迫撤到了广宗。当时汉军占到上风,卢植正在整备军队、制造器材,准备攻下广宗,可惜由于他拒绝贿赂视察军情的宦官左丰,被左丰诬告作战不力,灵帝大怒之下,罢免了卢植,并将他押送回京,判处比死罪轻一等的处分。随后以东中郎将、陇西人董卓替代了卢植。

    卢植被罢免后,张角获得了喘息时间,他整理军队、强化训练,以逸代劳,大破董卓,董卓也因此被处分撤职。此时皇甫嵩与黄巾军在苍亭大战,俘虏黄巾军将领卜巳,于是灵帝下诏又以皇甫嵩为主率军征讨张角。

    皇甫嵩率军赶到后,恰好逢张角病死,但张梁率领的黄巾军也是骁勇善战,皇甫嵩未能取胜。第二天,皇甫嵩关闭营门,让士兵休息,以观察敌军的变化。看到黄巾军情绪逐渐松懈,便趁夜部署军队,清晨鸡鸣之时,疾驰冲向敌阵。交战至傍晚时,黄巾军大败,张梁被斩首,黄巾军三万多人被杀,约五万人被逼落河中淹死。

    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在曲阳斩杀张宝,攻克曲阳,俘虏十多万人。

    于是黄巾之乱从爆发到结束仅仅不到十个月就被平息了。

    张角三兄弟虽然死了,但黄巾军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束,其余党众多,有黑山、白波、黄龙、左校、青牛角等大小数十个势力。中平五年(188),黄巾余党再次发起叛乱,黄巾余部纷纷起事。黄巾大起义虽然被平息了,但这并不标志着结束,反而这只是大幕开始前的序幕而已。此后,朝廷下放权力到地方,各地拥兵自重,群雄逐鹿而起,东汉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第009章 早死的张角

    黄巾军覆灭了,历史学家们来了,经过后人的研究,大家认为黄巾军失败的原因大抵分为以下几个:

    1.由于唐周的背叛,使得起义计划被朝廷所知,起义军丧失了先手,不得不仓促提前发动。而且唐周还出卖了起义军重要的首领之一的马义元和部分内应,使得整个洛阳起义组织覆灭,朝廷没有了后顾之忧。

    2.虽然农民起义军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军事水平不行,装备很差,使得官军们往往能以少胜多。在黄巾起义中,黄巾军的战术战法非常死板,基本都是在和朝廷大军拼消耗,要么是固守城池,要么是久围坚城。反之,东汉则有卢植、皇甫嵩、朱儁等一批能征善战,灵活多变的将领。

    3.起义军的打击面过广。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之后,不管是朝廷官府,还是门阀世家,或者是大地主大财主,都是黄巾军的打击目标。导致黄巾军遭到了官军和地主豪强的联合打击,也丧失了地主阶级和门阀士族的支持。

    4.起义初期,黄巾军的确维护了农民利益。但后来,起义军为了维护自身的存在,用更直接更残暴的手段剥削百姓,完全变成了土匪,丧失了民心。

    但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样简单的,这些的确是黄巾起义这么快就失败的原因,但都不是决定性和关键性的。我认为黄巾起义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张角过早的病逝。如果张角健康的话,黄巾军不是没有机会的。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

    历史上关于张角的死亡事实上描写的非常少,我们仅仅知道张角是在起义八个月后患病而亡,具体的细节我们并不了解。可我们知道张角作为太平道的教主,他本身的医术也非常高明,而且他的两个弟弟都自称为“大医”,医术也不会差到哪去。但最终结果张角却是病死了,仅仅在起义八个月后就病亡了。

    而且在历史上,张角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前,所做的准备非常充分,表现出了非常优越的组织能力,然而在起义爆发后,黄巾军的各个将领完全是各打各的,没有任何配合没有任何组织,张角本人不仅不没有串联这些黄巾将领,甚至他的两个弟弟也完全死守在他的身边,根本不敢远离他。我们将这些联想在一起,那个时候的张角到底发生了什么?

    会不会是张角的身体早就出了问题,黄巾起义爆发后,他的身体就已经不允许他组织领导其他地方的黄巾军了,仅仅是率领冀州地区的黄巾军就已经到了他身体的极限,甚至还要他的两个弟弟帮忙,或者说,为了照看张角,在黄巾军中医术水平数二数三的张宝、张梁根本就没办法离开自己哥哥的身边呢。

    如果历史真的是这样,那么黄巾军真的悲剧了。

    因为张角对于太平道和黄巾军而言实在太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张角就是太平道,张角就是黄巾军!我们知道张角一手创立了的太平道,他是整个太平道的教主,在教徒眼里面,张角就是先知。然后张角谋划了黄巾起义,任命了三十六方的渠帅,在整个黄巾军眼中,张角就是全军统帅、就是皇帝。张角是整个黄巾阵营的核心,由于太平道和黄巾军是政教合一的组织,他的地位和影响力甚至要比汉灵帝对于朝廷还要重要。

    结果,东汉vs黄巾这场游戏刚开局他就废了,然后游戏才到初期他就挂了,黄巾军这下真的没法玩了。那些黄巾将领们只好各自为战,完全没有一个整体的战略。而且由于他们都是新手,也没人教他们怎么玩这种起义游戏(张角已经教不了了)。所以他们玩儿得非常差,被官军限制在一处,只会打消耗战,物资被消耗完之后,只能去抢只能去夺,抢完官府的去抢地主的,抢完地主的去抢农民的,直到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最终被朝廷大军逐个击破。

    历史上张角表现出的军事水平怎么样呢?历史上张角主要和卢植、董卓有过交手记录。

    卢植在历史上是公孙瓒和刘备的老师,曾经两次平定南方蛮族叛乱,军事上相当有一手。黄巾起义爆发后,卢植率领汉军主力和张角对峙,先后和张角数场大战,歼敌万余人,张角退守广宗,据城死守,但随后因为宦官诬告卢植被免职。在和卢植的交手中张角领军并没有占到上风,但我们可以发现黄巾军的损失并不是很大,几场大战下来也就只有万余人,相比黄巾军几十万的基数而言完全可以接受,更不要说后面波才、韩忠、张梁等人一败动辄死个几万人了。

    后面董卓替代了卢植,董卓在和张角交手之前,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战绩毫不逊色于卢植,结果董卓惨败给了张角,被迫退军。张角的战绩可以说是一平一胜,远远比其他黄巾将领好得多,而且更可能的是,这个成绩可能是张角带病打出来的。

    如果张角身体健康的话,我们可以想象整个黄巾军的这盘大棋都会被盘活。

    尽管唐周的背叛打乱了张角的部署,但黄巾军在起义初期还是很顺利的,这足以部分磨平唐周背叛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对于农民起义而言,起义初期往往都是最难熬的,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水平都往往很低,装备也很差,士兵能力也不行,这都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练,只要张角能在初期将黄巾军组织好,就算前期损失比较大,但只要有一部分将领和军队能打出来,这都不亏的;张角作为黄巾军和太平道的核心,只要他不死,黄巾起义就算不上失败,而且张角本人的军事水平并不差,就算打不赢他还是可以跑掉的。

    站在黄巾军的角度来说张角的病死对于整个太平道和黄巾军的打击都是无法容忍之痛,张角死后,由于他的两个弟弟也很快被皇铺嵩杀死,黄巾军再也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领袖,最终被埋葬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4153/ 第一时间欣赏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作者:三国魏家所写的《汉末三国志》为转载作品,汉末三国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汉末三国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汉末三国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汉末三国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汉末三国志介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汉末三国志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汉末三国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