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TXT下载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全文阅读

作者:木林森444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txt下载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四二章 访问(二)

    奥保巩这时也火了,道:“这是什么话,我们陆军一直都在为日本尽力,这次确实是我们陆军的人员引起的,但他们这样做的目地也是为了给华东**造成破坏,打击华东**的气焰,为日本出一口气,用心还是好,到是你们海军,为日本做了什么? 每年白白拿了国家那么多的军费,现在华东**的舰队逼到家门口来了,却躲在港口里不敢出战,我看你们海军才是缩头乌龟。”

    斋藤实冷笑了一声,道:“照奥保君的说法,陆军是为日本出气,但引来了华东**的报复也是事实吧,那么就请陆军来解决日本的这次危机吧,为什么要求我们海军呢?”

    面对斋藤实的责问,奥保巩也无言以对,指着斋藤实,厉声道:“你们海军都是没有勇气的胆小鬼。”

    斋藤实自然不甘示弱,道:“陆军都是一帮没有头脑的蠢货。”

    眼看着陆海军在内阁会议上演出一码骂大街的戏,首相伊藤博文也不能不说话了,立刻道:“够了,你们都是军人,也是国家的官员,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日本需要的是团结,大家要齐心协力,才能渡过这场危机,而不是互相指责,互相推卸责任。”

    奥保巩、斋藤实这才都不说话了。

    见压住了两人,伊藤博文的脸色才稍好看了一些,转头对桦山资纪道:“桦山君,这一次海军确实不能有所行动吗!”

    桦山资纪道:“阁下,您也是清楚的,现在皇国的海军可以算是彻底重建,而且海军的建设周期很长,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现在海军确实不俱备出战的能力,不过如果内阁一定要求海军出战,我们海军也绝不会退缩,那怕是全部玉碎也再所不惜。”

    伊藤博文听了,心里也叹了一口气,正要再说话,这时只见会议室的大门打开,一名书记官从外面走进来,一直走到伊藤博文的身边,道:“首相阁下,英国紧电。” 说着将一本文件夹递给伊藤博文。

    此前伊藤博文有令在先,英国方面的消息必须在第一时间送给自己,好极时的了解双方谈判的情况,因此尽管现在进行内阁会议,但英国方面的电报一到,工作人员还是立刻给伊藤博文送来了。

    而尽管现在内阁会议的气氛紧张,但伊藤博文心里还念着英国谈判的事情,因此收到了电报之后,伊藤博文也顾不得内阁会议还没有结束,就先看起电报来。不过其他人也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也都默默的等着伊藤博文看完电报。

    原来这时谈判己经结束,尽管小村寿太郎用尽了办法,但英国方面就是不松口,并且以日本欠下英国的巨额债务,必须要以海关收入为抵押,只到日本将英国的债务都还清了,才能商谈归还海关的事务,当然英国对日本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同意将海关的关税提高到7.5%,部份商品可以提高到10%,因为英国现在需要借日本来牵制华东**,因此尽管强硬的拒绝了日本**的要求,但也有必要安抚一下日本,给日本一点甜头偿偿,胡萝卜加大棍的政策虽不是英国开创的,但英国人玩得可丝毫也不比美国差。

    而小村寿太郎也无能为力,只好将谈判结果发回国内,由国内确定,是否签定这个协议,如果签了,虽然可以涨一点关税,但意味着日本在还完英国的巨额贷款之前,不能再和英国协商谈判归还海关的事务,但要还完英国的贷款,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甚致是20年也不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日本选择不签这个协议,尽管还保持着随时谈判的权力,但在谈成之前,关税将始终维持在5%的水平上。

    伊藤博文将电报分给其他人看,自己也陷入到沉思中。而其他人看完了电报的内容,也是议论纷纷,有人同意这次谈判的结果,也有人反对,并且互相交换意见看法,一时会议室里尽是“嗡嗡”的说话声音。反到是把刚才的讨论话题给忘了。

    想了一会儿,伊藤博文也得一时半会难以做出取舍来,因为还需要计算相关的数据,才能确定这次英国谈判结果的利弊,而先前的话题,伊藤博文也没有心情进行下去,因此宣布散会,让大家都回去认真想一想,明天继续开会讨论,同时又指令藏相松方正义,计算相关的数据,明天做为开会讨论的参考依据。

    众人都起身离开了会议室,伊藤博文也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由于心情郁闷,因此连续抽了好几根烟,脑孑里虽然一直在权衡这次英国谈判结果的利弊,但伊藤博文思来想去,却一直难以决断,又想起华东**的舰队还在日本外海耀武扬威,现在也没有一个好办法解决。

    这时只见办公室的门口人影一晃,马上就离开了,但伊藤博文己经看清楚了,道:“是宫本君吗!请进来吧。”

    宫本直拓从门外进来,道:“先生。”

    伊藤博文点了点头,道:“坐吧,我有点事情想听一听你的意见。”

    远东战争之后,宫本直拓听从伊藤博文的建议,从军队中退役,加入了伊藤博文创办的政友会,并担任内阁首相办公室的首席书记官,虽然这个职务的级别不高,但位置十分重要,实际就是伊藤博文的秘书,一方面伊藤博文是有意培养宫本直拓;另一方面也是伊藤博文还有不少事情要询问宫本直拓的意见。现在伊藤博文正为日本与华东**的关系恶化,和英国谈判的结果不利这两件事情一筹莫展,正好看见宫本直拓从自己办公室的门口通过,心里一动,想着不如问问宫本直拓,也许他有什么好办法,于是才叫住了宫本直拓。

    听伊藤博文说完了这两件事情的情况之后,宫本直拓想了一想,才道:“先生就是在为这两件事情发愁吗?”

    伊藤博文点了点头,道:“是啊,华东**的舰队已经逼到我们的家门口来,而现在日本根本无力抵抗华东**的武力威胁,而在英国那边,也拒绝归还海关,两件事情现在都一筹莫展。”

    宫本直拓道:“先生,请恕我直言,这次华东**的舰队逼到我们的家门口来,真的是要怪我们自己,现在是什么时候!日本需要的是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在这个时候去挑恤华东**,实在是不智的行为,不要说这次没有成功,就算是成功了,对华东**也没有什么损失,反而给日本遭来大祸,华东**的舰队可就不是在日本的家门口搞什么军事演习了,而是直接炮击日本了。”

    伊藤博文苦笑了一声,道:“现在看来,他们这次没有成功,到是万幸了。”

    宫本直拓道:“还有一点,这次的行动既没有内阁的授权,也没有陆军部的命令,完全就是陆军的情报人员擅自行动,行为极为恶劣,此风绝不能助长,否则将会给日本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必须对此次的肇事者进行严惩,以儆效尤。”

    宫本直拓十分清楚在旧时空里,日本军人的一次又一次独走,从皇姑屯、九一八、沪沟桥等几次事变,最终给日本带来了多么重大的伤害,可以说日本最后被彻底打败,直到宫本直拓穿越时,还背负着战败国的沉重包袱,可以说日本军人的独走,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却没有想到,在这个时代,日本军人的独走居然提前了20多年,因此必须要刹住这股歪风。

    伊藤博文当然也对这次陆军的情报人员擅自行动十分不满,但宫本直拓所说的此风如果助长,会给日本带来灭顶之灾,到是有些不以为然,当然这话是宫本直拓说的,伊藤博文也不好反驳,但现在也无心严惩肇事者,毕竟事情己经发生了,就算把肇事者都毙了,华东**的舰队也不会轻易离开,而海关的回归更是无解之局,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怎么解决问题。

    宫本直拓也看出了伊藤博文的想法,心思也暗自叹气,知道不解决问题,现在说什么伊藤博文也听不进去,只好以后再说,于是道:“我到是有个办法,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伊藤博文听了,也不由得精神一振,道:“什么办法,快说。”

    宫本直拓道:“只是这个办法对先生的名誉会有些影响。”

    伊藤博文微微一怔,若有所思道:“只要是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就算是对我的名誉有些影响,也在所不惜。”

    宫本直拓点了点头,道:“先生可以考虑访问华东**,就这次的事情有华东**道歉,并且和华东**签定一份友好条约,内容尽管可以虚一点,甚致还可以签定一些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协议。”

    伊藤博文也是相当睿智的人,听宫本直拓这么一说,立刻就明白过来了,宫本直拓的办法实际就是借华东**向英国施压。因为日本可是英国牵制华东**的重要棋孑,而一但日本和华东**签定了友好条约,那么最着急的肯定是英国,这样一来日本也有足够的筹码,和英国谈判,要回海关的主导权。

    注:上一章有误,大山岩己在东北战场战死了,因此出任陆军大臣的应是奥保巩。另外上一章被屏毙,没看的到读者群里去找吧。

第一四三章 访问(三)

    其实宫本直拓所说的这个办法,伊藤博文也不是没有想过,但伊藤博文更是十分清楚,这个办法对自己的名誉可不是只有一些影响,而是几乎毁灭性的。

    本来在远东战争之后,伊藤博文亲自参与日本和华东**的上海谈判,签定了巨额的赔款条约,当然就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舆论一度将伊藤博文指为日本的李鸿章。不过《上海条约》的签定,是在日本己耗尽了战争资源,连本土都被华东**侵占部份,在战场上几乎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背景下。而且好歹还能说成是停止战争,恢复和平,让华东**从日本本土撤军,而且当时日本**上下基本达成了不惜一切代价停止战争的共识,因此在条约签定之后,日本的**要员都表示对伊藤博文的支持,还有一些报纸也极力的为伊藤博文辩护,因此才算是免强带过去了。

    但在远东战争失败之后,日本民间对华东**就充满了仇恨情绪,因为日本实在是输得太惨了,连部份本土都被人民军占领了几个月,死伤无数,最后还赔偿了近10亿日元,那一样不招人恨,而日本**为减少自己的责任,转移国内的矛盾,也刻意的推波助澜,进一步在日本国内加强对华东**的敌视、仇恨情绪宣传,因此现在整个日本社会都充次着对华东**的敌对、复仇氛围,彻底击败华东**,为日本复仇,夺回远东战争果实等等言论,就连学校,幼儿的游戏也是打败华东**,振兴皇国的内容。这也就发生了情报人员参与对灾民安置营的恐怖袭击行为之后,日本**只能拼命抵懒,而拒绝向华东**道歉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的舆论环境,决不允许日本向华东**道歉的。

    而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伊藤博文出访华东**,并向华东**屈服,是无论如何也塘塞不过去了,那么也可以想像在国内等待他的将是何等猛烈的风暴。结束恐怕是比李鸿章还惨。

    伊藤博文是明治维新的元老之一,虽然没有列入明治维新的前后三杰,但被尊为长州五杰之一,而且前后三杰实际在明治的前10年间均己死去,伊藤博文则是从尊王攘夷开始,一直到现在,几乎惯穿了现代日本的建立、发展,由其是在明治10年开始,他基本主导了日本所有的重大事情,为日本做出的贡献、功绩丝毫也不在前后三杰之下,就现在的日本来说,仅有山县有朋一人能够和他相提并论。因此伊藤博文自然是十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这次如果不是日本陷入危急之中,伊藤博文也不会出头再任首相,而更愿意隐居在幕后遥控。

    本来参加上海谈判,对伊藤博文来说就己经是拿自己的名誉冒险了,只是当时的形势所迫,伊藤博文也不得不亲自出面谈判,好在是后来有惊无险,让伊藤博文平安的渡过去了,但伊藤博文可不想再来第二次。

    见伊藤博文迟疑不语,宫本直拓就知道他担心什么,道:“先生如果担心名誉受损,我看大可以先和内阁群臣以及军方商议,取得共识之后,也就不必担心了。上次上海谈判,不就是如此吗?何况对华东**妥协之后,大可以向英国施压,收回日本的海关控制权,也是大功一件,足可以抵消。”

    伊藤博文点了点头,宫本直拓说的到也有些道理,虽然现在的局势不像上海谈判前那么危急,但日本也同样是策手无策,除了向华东**妥协,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只要是内阁能够达成这个共识,也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名誉受损,另外如果收回日本的海关控制权,也能够抵消向华东**妥协。

    而见伊藤博文有些被自己说动,宫本直拓又道:“先生请恕我直言,先生这次出任首相,原非所愿,只是局势所迫,先生恐怕也不会在这个位子上久坐。”

    伊藤博文点点头,道:“不错,我这次出任首相,本来只是救急,而且在任首相之前,己经和军方达成协议,一但局势稳定,就辞去首相之位,并支持军方的人接任。”

    宫本直拓道:“这次的危机,就是军方的人擅自行动造成,可见军方内部矛盾纷争何等激烈,又何等的肆意妄为,将首相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给军方,岂是日本之福。”

    伊藤博文苦笑了一声,道:“你说的这个道理,我又何偿不知道,只是这个协议是在我任首相之前就己达成,也不好反悔,何况我和军方的关系十分微妙,如果这次反悔,只怕是后患无穷,也非是日本之福。”说到这里,伊藤博文心中忽然一动,以他和宫本直拓的交往经历来看,宫本直拓可不是随便乱说话的人,既然他提到了这个问题,恐怕是己有解决的办法了,于是道:“你有好办法吗!”

    宫本直拓微微一笑,道:“先生只说是支持军方的人接任首相,但军方是包括海军、陆军两个部份啊!”

    伊藤博文的眼睁一亮,顿时明白了过来,立刻道:“妙计、妙计。”

    说白了宫本直拓建议就是利用日本陆海军的矛盾,从中取事。日本陆海军不和,是明摆着的事情,而日本陆军介入政治的程度较深,对日本政治有相当的影响力;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和政治并没有太多的交集,除了在争夺军费或制定海军战略的时候,因此支持军方的人接任首相,通常是指陆军一系的人,这是因为有不少日本政治家都是陆军出身,如维新三杰中的西乡隆盛、还有山县有朋、桂太郎等,而海军中从政的人不多,但这并不表示海军不屑首相的位置,只是海军在政治方面的力量太单薄,无法和陆军、政友会这样的政治势力相抗衡。

    而在这个时候,陆军因为情报人员的擅自行动造成这次危机,使得陆军的声望大跌,也让海军有机会角逐首相的宝座,如果政友会再支持由海军系统的人出任首相,是完全可以成功的。这样一来政友会借助海军的力量压制陆军,而海军为了保住首相的位置,在政坛和陆军抗衡,也需要借助政友会的力量,那么在海军主导的日本新一届内阁里,政友会还可大有可为的。同时自已也可以借向华东**妥协的机会,辞去首相,再次退居到幕后。

    虽然一点就透,但伊藤博文也不得不佩宫本直拓的头脑,毕竟是他想出的这个办法,因此道:“宫本君,还是你有办法啊!我终于可以放心了。”

    宫本直拓却没一点喜悦之色,又道:“先生,还有一点需要万分注意,虽然和华东**的妥协是权宜之计,但我认为这次到是可以来个假戏真唱,真的就此缓和我们日本与华东**的关系,并发展我们双方之间的经贸往来。”

    伊藤博文呆了一呆,道:“此话怎讲。”

    宫本直拓道:“现在日本是几大势力的夹缝间生存,就必须左右逢源,趁势而为,借力打力,和各大势力保持良好关糸,至少不能敌对,利用各大势力之间的矛盾,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切忌彻底倒向一方,或是与一方彻底为敌,这样使日本失去在几大势力间腾挪闪转的空间,虽然现在英国确实对日本的帮助极大,但他们帮助日本的目地不过是利用日本牵制华东**,替他们火中取栗而已,但和华东**长期为敌,并不利日本的利益。”

    伊藤博文沉思了一会,才道:“远东战争之前,其实是英国扶植日本对抗俄国,你似乎并未反对,反到是十分支持的,只是提醒我要防备华东**,而现在英国扶植日本对抗华东**,你却如此反对,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

    宫本直拓道:“此一时,彼一时啊,俄国虽然强大,但其主要精力还是在西方而非东方,而且内部矛盾极多,因此日本挟甲午胜利的锐气,以一国之力,并且又得到英国的全力支持,仅仅只是与俄国的远东地区对抗,看起来虽然十分冒险,但实际上胜算极大,事实上如果不是华东**中途介入日俄之战,日本其实己经是胜券在握了。而远东战争之后,华东**获利巨大,实力大增,日本则趸元气大伤,此消彼涨,现在华东**的实力己经远强过日本了,而且双方只有一海之隔,华东**又无需傍鹫,可以全力对付日本,就算是日本有英国的支持,恐怕也难以与华东**相抗衡啊!”

    伊藤博文想了一想,摇了摇头,道:“宫本君,你说华东**可以心无傍鹫,可以全力对付日本,我看这话有些不妥吧,就算英法美诸国不能牵制华东**,但你可别忘了,现在中国的大部份地区、人口依旧是被清国统制着,华东**占据的只是小部伤,虽然清国己经**之极,但毕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就算不是华东**的对手,但也能够对华东**起到相当的牵制作用吧,如果日本能够和清廷联手,再得到英法等国的支持,我想也未心不能和华东**对抗吧。”

第一四四章 访问(四)

    宫本直拓连连摇头,道:“现在清国己是冢中枯骨,外表虽然架子还不小,但实际己是摇摇欲坠,一推即倒,根居我们的情报人员得到的消息,英法等国己经在扶植袁世凯在南方割据,可见英法等国也不看好清国,而清国的西太后、皇帝正在经营太原、西安,只等华东**出兵便准备逃跑,一国之主尚且如此,清国又怎能被寄于重望呢?”

    伊藤博文沉默了一会,道:“英法等国扶植袁世凯在南方割据,袁世凯其人颇有枭雄之资,又有英法等国的扶植,在南方也未必不能开创一番基业来,既然不能和清国联合,那么和袁世凯联合对抗华东**,又当如何呢?”

    宫本直拓仍然摇头,道:“袁世凯确实有些能力,也能算一代枭雄,奈何对手是海外华人,恐怕也难以施展。而且留给袁世凯的时间也不多,华东**最迟明年就会对清廷用兵,先北后南,拿下中国北方之后,会有一段时间的消化,但这个过程不会超过5年,因此留给袁世凯整合南方的时间最多只有5年,尽管袁世凯有英法等国的扶植,但想在5年时间内,整合好中国南方,达到能和己统一中国北方的华东**抗衡,我看这个难度不小啊。”

    伊藤博文苦笑了一声,道:“照你的说法,日本除了向华东**妥协之外,就再没有其他的办了吗?”

    宫本直拓点了点头,道:“国家之争,仍是利益之争,而不是意气用事,英法两法相斗百余年,可以说是深仇大恨,但为了遏制德国,两国也可以冰释前嫌,携手合作,日本为什么就不能暂时放下对华东**的仇恨,而先与华东**和解呢!在我看来,和华东**和解,对日本有三大利处,第一,日本暂时可以不用面对战争的威胁,可以减少军费开支,将大部份资金用于发展经济,早日恢复日本的元气;第二,英法美等诸国要利用日本牵制华东**,就必须给日本更大的利益;第三,日本可以重新获得中国的资源、市场,这也有助于日本恢复经济。”

    听完了宫本直拓的这番话后,伊藤博文又沉思起来,宫本直拓的这番话不无道理,由其是第三点,比较容易让人忽视,但伊藤博文知道,实际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经济是国家的根基,如果经济不好,那么国家的一切就都玩不转。

    虽然日本的现代化改革要远比清廷进行的全面,彻底,但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相当大,因为日本国小民寡,资源贫乏,因此如煤碳、铁矿石、生丝等矿产资源、生产原料都需从中国进口,而国内市场的容量有限,主要是靠向中国出口。

    虽然日本的工业水平在世界范围只能算2、3流水平,但和清廷相比,仍然是领先的,而且由于日本离中国近,运需费用要比欧美各国低得多,但又和欧美各国一样,可以享受中国海关的低关税,因此在中国市场的价格要比欧美各国低一些,有相当的竞争力,由其是轻工业产品,如布匹、纺织品,由于劳动效率低、利润微薄, 欧美各国大多都放弃了这个行业,而日本由于人工低廉,运费小,乘虚而入,在甲午战争之后,几乎占到中国布匹、纺织品市场的七成左右。

    华东**成立之后,对日本的纺织品靠成一定的冲击,但毕竞时间不长,因此直到远东战争之前,日本仍然占据着中国布匹、纺织品市场的一半以上。

    但远东战争之后,华东**控制了上海以北的所有出海口,对日本进入中国的商品征收高额的关税,同时华东**也深化工业化发展,对矿产资源、生产原料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导致中国矿产资源、生产原料的价格上涨,同时对日本购买的矿产资源、生产原料也多加阻碍,虽然在上海以南的港口仍然维持着只有5%的关税,但却失去了长江航的运输便利,使运输成本大涨,毕竟中国的矿产资源大半都在北方或长江流域。

    结果这样一来,不仅使日本商品的成本增加,同时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也大幅上涨,另外在中国市场上,日本也面临着华东**的产品竞争,因此失去了大量的中国市场。没有了中国市场,日本的经济要想恢复,势必是难如登天一般。

    其实不仅仅是日本,其他国家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只是其他国家基本都己经和华东**进行过贸易谈判,互相都进行了利益交换、有所退让、妥协,而且欧美各国出口中国的多为重工业产品或付加值高的轻工业产品,华东**的工业水平在这方面暂时还不能和他们竞争,只能吃掉一些底端市场,因此欧美各国虽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减少,但还能支撑。但日本一来是没有和华东**进行过贸易谈判,达成经贸往来协议,二来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付加值不高,又和华东**有极大的重叠,结果相比之下,日本在中国的利益损失最大,对中国的出口量,己不足远东之战前的2成,进口量虽只有一半,但费用却几乎持平。

    如果华东**和日本也达成商贸协议,华东**在关税上对日本做出一定的让步,对出口日本的矿产资源、生产原料也放松限制,那么日本商品在中国市场上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毕党中国的市场庞大,既使是华东**的工业化有了长足发展,但产量仍然有限,不可能垄断整个中国市场,还是可以留出一部份市场份额给日本,虽然不能和远东战争之前相比,但总比现在强得多。

    但想要和华东**达成商贸协议,就只能向华东**妥协,向华东**道歉,并赔偿损失,只是这样做了,就能够和华东**达成商贸协议吗?

    伊藤博文沉默了良久,才道:“宫本君,就算按照你所说的,日本向华东**妥协,恐怕难以和华东**和解,因为日本和华东**的矛盾是结构性的,比如朝鲜和台湾,朝鲜是由中国东北地区进入中国的跳板,中国政权是决不能放弃朝鲜半岛的,日本和中国己在这里打过两仗,各胜一场,而华东**已经收留了一批朝鲜流亡者,并给予他们不少的资助,显然就是盯着朝鲜半岛;至于台湾就更不用说了,原本就是中国的领土,而华东**一向以维护中华利益自居,更不可能放弃对台湾的要求,但日本也同样不能失去朝鲜和台湾,因此我们和华东**的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在这种情况,你认为我们和华东**还能够达成和解吗?”

    虽然伊藤博文说得十分悲观,但宫本直拓心里却是一喜,看来伊藤博文己经被自己说动,松了口,因为他刚才所提出的,是华东**那边的问题,而不是日本的。于是宫本直拓道:“先生到不用悲观,我认为是可以的。”

    伊藤博文怔了一怔,道:“可以?”

    宫本直拓点了点头,道:“先生说的并没有错,我们日本和华东**的矛盾是结构性的,因为远东地区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强国,我们日本和华东**只能是一方屈服于另一方,但决没有共存的余地。但这是从长远来看,而从短期来看,我们和华东**还是存在着暂时和解的可能性的。”

    伊藤博文听了,也不由得精神大振,道:“宫本君,你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宫本直拓道:“首先是我们日本现在需要稳定,华东**也同样需要,因为至少在未来5年时间,华东**的目标是统一中国,因此对外的行动也必然会有所收敛,除非是有人挑恤华东**或是挑起战争,否则能够和解也会尽量和解,;其次是和日本达成经贸协议,对华东**的经济发展也是有益的,毕竟华东**的领导者都是务实的人,不会意气用事的。当然,这种和解是暂时的,一但华东**完成了统一,或者是日本恢复了元气,就会重新进入到敌对竞争的关系。”

    伊藤博文沉呤了一会儿,道:“那么以宫本君估计,这次和解,能够维持多久呢?”

    宫本直拓道:“最少五年,因为这是华东**完成了统一的必要时间,最多10年,因为华东**完成统一之后,还需要一段时间来稳定自己的统治,消化取得的成果。”

    伊藤博文叹了一口气,道:“也就是说,日本最多只有10年的发展时间。”

    宫本直拓道:“是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一方面要维持和华东**的和解关系,并尽快发展自己,恢复元气,但决不要主动去遭惹华东**;另一方面还要尽力鼓动、唆使其他国家与华东**为敌,包括暗中支持清国、袁世凯都可以,但决不能露面,在华东**与其他国家、势力的争斗中,坐收渔人之利。这才是日本的生存之道。”

    伊藤博文点了点头,也下定了决心,道:“好,就这样进行。明天我就招开内阁会议,商议进行。”

第一四五章 访问(五)

    第二天,伊藤博文再次召开内阁会议,提出向华东**妥协,和解,并以此向英国施压,收回海关控制权。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内阁也基本达成一致,连海军、陆军对此也没有异议,毕竟这个时代的日本还没有到全民疯狂的地步,高层、精英还能够保持理智,何况这个方案还可以迫使英国交还日本的海关权,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而这时日本军方也不是一味的强硬好战。何况海陆军自身也都有弱点,这个娄子是陆军捅出来的,但陆军又没有能力弥补,而海军也是同样无力解决华东**的舰队威胁,因此只能选择妥协。同时伊藤博文又在私下里和山县有朋沟通,表示解除了这危机之后,自己就会辞去首相,并履行此前的诺言,支持军方推出的人选接任首相,这也让山县有朋认为这个建议是可以接受的,当然就不会阻扰。当然山县有朋不会想到,伊藤博文的真正目地是让海军系的人员接任首相。

    见内阁的成员都没有异议,伊藤博文也松了一口气,看来这一次是可以蒙混过关了,于是通过日本驻青岛领事阿部守太郎向华东**发出了访向青岛,处理双方危机的意向,当然也承认这次危机的负责方是日本。

    不过当日本驻青岛领事阿部守太郎将这份外交文件呈交到外事委员李三杰手里时,李三杰己在3天前收到过1份访向青岛意向的外交公函。

    这份外交公函是美国驻青岛领事馆发来,内容是美国国务卿伊莱特?鲁特(elihu root)有意访问华东**,协商双方加强经贸合作以及友好协作。

    其实美国希望访问华东**的计划由来己久,在1907年初,远东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奥西多?罗斯福总统就在计划访问华东**的事宜,一方面是由于那时华东**己经稳操胜劵,在远东战争结束之后,远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华东**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地区豪强势力,而美国在远东地区有重大的利益,自然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远东战略,处理和华东**的关系。

    同时罗斯福的目光看得更为长远,考虑到在远东战争结束之后,华东**统一整个中国趋势己几乎不可避免,而一但华东**完成国家统一,对整个世界的格局都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并且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潜质,因此美国有必要进行全面考虑,并兼顾短期、长期和华东**的关系,同时也加强和华东**的交流、沟通,了解华东**的计划、想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华东**打交道。

    而在普茨茅斯谈判时,华东**就曾在美国举行了一次意向性的招商,因为在华东**占领东北地区之后,将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引进大量的技术、投资,和许多美国企业达成了意向性协议。虽然普茨茅斯谈判失败,但华东**最终获得的利益远比普茨茅斯谈判时要求得大,因此不少美国企业主也都希望到华东**投资,创业,虽然在远东战争之前,美国和华东**己达成过经贸协议,但要扩大双方的经贸关系,显然还不够,要求双方进一步的加强政治互相交流。

    不过在远东战争结束之后,在美国敌视华东**的情绪也有所抬头,一方面是在美日侨刻意宣传,在美国定居的日侨很多,对日本自然有很强的认同感,华东**击败日本,他们肯定不会有好感,加上日本**又刻意引导,因此在美国成为反对华东**的一股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现实的利益,美国在远东地区有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当然不会希望这个地区有一个强大的势力堀起。同时在远东战争结束之后,华东**在与英国、荷兰的谈判中获得了婆罗洲的全部领地,而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正好位于婆罗洲和中国大陆的包夹之间,可以说在地理环境上是极为不利的,何况菲律宾还有大量的华裔,而华东**在得到了婆罗洲之后,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对菲律宾产生野心,而菲律宾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重要抓手,决不容有失,因此不少美国**官员,由其是军人,都要求**以华东**为假想敌,扩大军队,整军备战,而反对和华东**发展友好关系。

    罗斯福总统也有举棋不定,只好将访问事宜暂时推后,那知这一拖却出了大事,就在1907年6月,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是从金融业开始的,从19世纪末期开始,美国经济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势头,投资旺盛,股票暴涨,整个社会对资本的需求大增,因此大量欧洲资本涌入美国,通过提供短期信贷的方式,资助创业,这样就催生了一个新的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诞生。而大量企业获得了投资后,并不用于扩大生产,而且转股上司,并且通过做假帐、欺骗方法,将股票炒高,从中牟取暴利,毕竟上市炒股可比老老实实的做企业,搞生产来钱快多了。

    当然信托投资公司发出投资之后,又急于收回资本,因此也支持拿到投资的公司上市炒股,同时还参与炒股的行列中,将金融的泡沫越吹越大。而由于这时美国的金融市场缺乏监管,导致信托公司可以没有限制地过度吸纳社会资金,并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如股市、债券市场。以纽约市为例,在1906年时,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信托公司作投在股市和债券上。

    而进入20世纪前后,相继发生了布尔战争与远东战争,为弥补战争造成的巨大损失,欧洲各国央行普遍提高利率,这导致大量黄金资本迅速从美国回流欧洲,美国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资金不足,危机的苗头开始展现。

    1906年4月,美国旧金山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于是大量资金被投入到旧金山的重建工作上,连作为美国金融中心的纽约也一度出现了现金告急,一场经济危机己迫在眉捷。但由于金融市场缺乏相应的制度管理,投资、上市、炒作的势头依然不减。

    终于到了1907年6月,危机降临,首先是纽约市市**的债券发行失败,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紧接着坏消息一个接着一来,7月,铜交易市场崩溃;8月,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因为假帐,被罚款2900万美元;到9月,股市已下跌了近四分之一;进入10月,美国第三大信托投资公司——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被暴出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于是各种传言、坏消息像病毒一般迅速传染了整个纽约市,并迅速波及到美国其他的大城市,芝加哥、底特律、休斯顿、洛杉矶等地,惊恐万状的市民们纷纷在各个信托公司门口,彻夜排队等候取出他们的存款;道琼斯工业指数最低时达到过57.56点,距离历史最高位103点相差近45%,到10月中旬,股市市场几乎陷于停盘状态;包括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在内的,参与铜矿股票投机的8家纽约银行和信托公司在4天内相继宣告破产,失业的人数已超过了300万,而且还在进一步的扩大。

    从9月开始,这次经济危机开始向外蔓延,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的欧洲发达国家均出现股票下跌、生产下降、失业增加的情况,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正式来临。

    而在这次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英、法等国都竭力扩大自己的海外市场,倾销商品,以求度过这样危机,而英法两国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德国则是第一个在远东战争之后,和华东**签定新的经贸协议,深化关系,加深合作,毕竟现在的华东**是一个拥有近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同时在远东战争中,还获得了巨额的赔款,购买力极强,有足于度过这次经济危机。

    美国的海外殖民地并不多,虽然在拉美地区有绝对的主导权,但拉美各国的经济较为落后,基本帮不上美国什么忙,于是局势迫使美国不得认真考虑和华东**加深经贸合作。

    不过罗斯福毕竟是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虽然美国需和华东**加深经贸合作,但也不能不考虑华东**的威胁,同时也是像全世界展示美国不仅是经济发达,国家富足,也有强大的武力,因此罗斯福决定,由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16艘战列舰为主,进行一次环球航行,向世界表明,美国也拥有一流的海军力量,它可以像其他海军强国一样,通过舰炮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己的外交政策,维护美国的国家权益,简而言之,这是一次赤果果的武力炫耀。当然美国官方给出的理由还是相当冠冕堂皇:通过航行访问促进与沿途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加强海军的远航训练。

    而华东**,就是这次美国舰队环球航行途中的重要一站,同时也是国务卿伊莱特?鲁特访问华东**的一项重要内容,看华东**对这次美国舰队环球航行是什么态度,以此作为美国制定应对华东**政策的参考。

第一四六章 访问(六)

    “真有意思啊!美国、日本都要来访问我们,看来是打赢远东战争之后,我们的人气涨得很快啊!”

    “日本要来访问到还能够理解,毕竟我们的舰队都开到他们的大门口去了,估计这是要向我们讨侥的节奏啊!不过美国这是什么意思呢!加强经贸合作也还说得过去,但又提什么舰队访问,我们和美国的关系还没有好到可以派舰队互访吧,这是要像我们炫耀武力吗?”

    “呵呵!老肖,你还真说对了,这就是像我们炫耀武力。这应该就是旧时空里著名的大白舰队环球航行,日俄战争之后,美日的矛盾开始激化起来,所以美国就用这支大白舰队向日本施压,一共出动了16艘战列舰,至少让日本老实了20年,现在我们是远东战争的胜利者,所以就对我们用上了。”

    “不就是16艘战列舰吗?我们击败英法俄荷四国联合舰队可是有22艘战列舰,区区16艘战列舰算什么?”

    “话不能那么说,我们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最清楚,能打赢那一仗,是因为我们有5艘现代军舰押阵,但现代军舰的**也差不多都打光了,16艘战列舰可是够我们喝一壶了,现在我们的海军只有8艘战列舰啊。”

    “美国舰队是来访问的,又不是来打仗的,真要是打起来了,16艘战列舰也未就能怎么样,美国离我们太远了,只要切断了后勤线,就是26艘战列舰也不可怕。”

    “要我说美国到并不怎么担心的,到是对日本要小心一点,表面上是软了,但肯定是没安好心,说不定在暗地里又在谋划什么阴谋诡计呢!”

    这时夏博海敲了敲桌子,道:“好了、好了,现在是讨论正事的时候,不要偏题了,即然美国要派舰队来访问我们,炫耀武力,是不是打算和我们为敌呢?”

    连续收到两份访问的请求,同时还要上半年就确定下来的访问德国之行也马上就要出发了,因为原定是在年底访问德国,现在己是10月了,从华东**到德国还有近2个月的路程,这时也差不多要到出发的时候了。可以说这段时间华东**的外事活动是相当频密的,不过无论是美日两国的访问请求,还是访问德国之行,对华东**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外事活动,因此青岛行政院也连续招开会议协商应对。

    这时王云鹏道:“我看不像,要是和我们为敌,又何必要提什么加强经贸合作呢?而且根据我们在美国的人员回报,现在美国国内的情况可不大好啊,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要和我们为敌,这不是很不智的举动吗?”

    秦铮道:“还是罗斯福的那一套,胡萝卜加大棍的手法,经济合作的需要的,但武力助阵也不可少。另外虽然现在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但按旧时空的记录,这次经济危机的危害并不大,因为这次经济危机主要是由金融市场缺乏监管而失控引起的,而美国本身的经济实力雄厚,同时国内有大量的实体经济,不会被轻易击到,只要是把美国国内的资本组织起来,稳住金融市场,也就可以结束这场经济危机,按旧时空的历史,在下个月,摩根财团的创始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an)会出面,组织了一批银行家,向美国的主要银行注入资金,稳住了银行,也就稳住了美国的金融市场,因此到了年底的时候,美国就止住了经济下滑,开始进入丝济恢复期,到了1909年的时候,就基本恢复到经济危机发生前的水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段历史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王云鹏道:“只用1年多的时间,就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这到是不多见了,一般经济危机的周期是3年。”

    秦铮又道:“可以说一点话题,这次经济危机的危险虽然不大,但在历史上相当有名,从二战前来说,仅次1929年的大萧条,因为这次经济危机带来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催生了美联储的诞生,也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增强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当然美联储的最终成立,还要等1914年。”

    徐济超呵呵笑道:“看来我们又见证了历史。恐怕没有人会想到,100多年以后,美联储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王云鹏道:“那到也不一定,在我们那个时代,美联储的地位重要,是基于美国强大的国家实力和美元霸权,而在这个时代美国是否还能成为旧时空的那个超经大国还不好说啊。”

    夏博海道:“好了,这个话题就不要深入下去了,用行动来证明吧。我认为对美国的这次访问要求,还是可以接受的,看看他们来说什么?发展经贸关系,对我们也是有好处的,不过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至于美国舰队来访问,就让他们来吧,如果不让美国舰队来访,到是显得我们怕了他们,不过到时候也要亮出我们的实力和气势,决不能输给美国舰队。”

    肖建军皱了皱眉,道:“现在我们只有8艘战列舰,除了干将号、莫邪号之外,其他6艘都是俘虏的,而美国舰队有16艘战列舰,这个数量差距太大了,数量也是气势的一种啊。而且可都都全新的军舰。”

    秦铮道:“我们不是还有战列舰正在修整吗!美国舰队到访,至少是1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一年时间,我们还可以再修复几艘战列舰,虽然凑不了16艘,但也能达到10艘以上,这样就不会差得太远,再用装甲巡洋舰来顶一顶,我们也能拿出16艘、甚致更多的军舰,至少在数量上不会输给美国舰队的。”

    夏博海也点了点头,道:“对,就算是战列舰的数量少又怎么样,我们击败英法俄荷四国联合舰队时,数量也比他们少啊!至于我们的军舰都是俘虏过来的,我认为这更好,能够俘虏敌军的军舰为我所用,这是我们海军的光荣啊,而且我认为军舰破损修补的地方,也不用刻意的做新,让人看出修补的痕迹也好,这说明我们的军舰都是经历过战场的磨励,经过了血和火的洗礼,美国舰队的数量比我们多,又都是新舰,但都没有上过战场的军舰,怎么和我们比。”

    肖建军也点头道:“好,就接这个思路准备迎接美国舰队的来访。”

    这时李三杰又道:“那么日本的访问要求怎么对待呢?”

    夏博海笑道:“既然是日本想来访问,而且还承认这次危机是日本的责任,那就让他们来好了,看看他们打算说什么。我们的原则就是要来谈,我们随时都欢迎,但要谈的是什么内容,可不能由他们作主,我们自己的利益,是绝对不能让的,而如果要和我们搞对抗,我们也绝不会害怕,对美国是如此,对日本也是一样。”

    秦铮道:“我到是觉得这次日本来访问,妥协的可能性很大,毕竟现在我们是处于强势的地位,日本是弱势,现在的日本根本没有能力和我们对抗,因此妥协对日本也是有利的。”

    夏博海道:“其实日本要真的愿意妥协,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虽然我们和日本早晚必会还有一战,甚致还不止一战,不彻底在战场上把日本打服,日本是不会老实的,但这不是现在要做的事情,现在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国内,等我们把国内都安定下来之后,再来对付日本。”

    李三杰道:“既然是这样,那么这次让日本认错也就行了,赔偿就像征性的给一点,毕竟这一次我们实际也没有受什么损失,也不差日本赔的那点钱。”

    王云鹏笑道:“其实能够让日本认个错也是很不容易了,日本人是最反感认错的,他们通常更是希望多赔一点钱了事。”

    夏博海又道:“老徐,访问德国的事情准备得怎么样了。”

    徐济超道:“我己经整理好了报告,等一会就传过来,只要行政院对这份报告没有异议,3天之后就可以出发。”

    访问德国,是华东**成立之后,第一次正式的对外访问活动,而且德国和华东**的关系己十分近密,几乎要上升到战略合作关系,因此这次访问当然是十分重要的,级别更是不能低,就算是由外事委领头,也差了一些。本来秦铮是最合适的人选,但这次去德国,前后至少要用5、6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华东**还不能没有秦铮这么长的时间,虽然在远东战争期间,秦铮在东北坐镇,主持大局,时间也超过了半年,但那毕竟是在国内,秦铮要从东北赶回青岛,也就是2、3天的时间,而且有事也好联系,在战争期间,秦铮就回过青岛两次,但要是去了德国,基本就不能管国内的事情,这也就否定了由秦铮带队去德国,而最终决定由五巨头之一的徐济超,再加上外事委员李三杰,两人为主,带队出访德国。

    这时夏博海又道:“还有什么事情。”

    王云鹏道:“上海那边报告,袁世凯己经到了南京,要和我们进行协商长江流域的安全、管理事宜。”

    夏博海道:“让上海那边去处理吧,今后主要是由上海那边和袁世凯打交道,我们就不参与了,只把协商的原则确定好就行了。”

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

    南京,下关码头。一艘火轮正缓缓在码头的栈桥前停靠,而在一边的岸上,新任的两江总督袁世凯正带领着总督衙门的一干大小官员或是顶戴花翎、或是一身戎装,均在码头恭候,还有军仪仗队组成的欢迎队列。

    时间不上,火轮停稳,舷梯从船舷边放下,一群人员在领航船员的带领下,沿着舷梯从船上下来,为首的一人头带高礼帽,衣装着一套深灰色燕尾西服,左手还握着一跟文明棍,正是法国驻汉口领事弗南。

    这时只见袁世凯快步上前,呵呵笑道:“弗南先生,欢迎您到南京来。” 说着便伸出手去,按照西式的礼仪,要和弗南握手。

    弗南的笑上虽然也有笑容,但留心的人都看得出来,笑得有些免强,但还是伸手和袁世凯相握,道:“总督阁下,真是久仰大名了,想不到我们今天才能相见。”

    袁世凯的笑意更浓,道:“领事先生,本来我打算过几天就去汉口,拜访领事先生,却没想到领事先生亲自到南京来了,真是有劳有劳。”

    弗南皮笑肉不笑,道:“总督阁下的公务繁忙,我是担心总督阁下在南京抽不开身啊,所以还是亲自来一趟南京,面前总督先生。”

    袁世凯呵呵笑道:“既然是来了,那就在南京好好玩玩,南京好玩的地方多得很啊,也让我尽一尽地主之宜。”

    原来袁世凯到南京上任,有意绕过汉口,避开和弗南见面,当时弗南的心里还很不以为然,他当然知道袁世凯的打算,无非在汉口见面,根本就没有谈判的筹码,因此希望自己能去南京会谈,这样是在袁世凯的地盘上,谈判也有底气一些,过弗南认为袁世凯在南京撑不了几天,就会再到汉口来找自己,毕竟袁世凯要在南方立足,没有钱是不行的,而要钱就必须来向自己低头,因此根本就没打算去南京,而是在汉口等着袁世凯找上门来。

    这时水灾虽然渐渐退去了,但灾民的生计依然十分困难,虽然华东**在各处设立了灾民安置营,但也不可能将所有灾民都收容安置,另外华东**设立的12个安置营,有9个都在江北,江南只有3个,这主要是因为江南的灾情比江北轻一些,其中湖南就有2个,然后是安徽的江南地区1个,江苏的江南地区没有。

    而水灾退去之后,江北由于有华东**的灾民安置营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没有闹出什么事来,而江南则是危机四伏,因为水退了,道路通了,有利于人员的流动和聚集,于是各州府县城前都聚集着大量在水灾中挣扎生还的灾民,等着官府施粥求生,有些地方己发生了灾民抢劫大户、庄院的事件,南京周边就有好几股。加上华东**占领安徽,更是让江苏省人心惶惶,而止由于前任两江总督端方己被革职,江苏巡抚陈启泰也收到调任,整个江苏地区出现了无人执掌大局的局面,因此整个江苏的官员、地方士族、乡绅、商人都盼着袁世凯早日上任,好有个主心骨。

    于是袁世凯一到南京,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本来袁世凯就是公认清廷第一能干的大臣,而他又是从华东**的境内通行,还是乘座华东**的船到达南京,这又让人对他多了几分信心,因为看起来袁世凯和华东**的关系不错,或许解够稳住华东**,这样至少可以减少一个威胁。

    而袁世凯一到南京,就立刻招集南京的商人、士族、富豪等,陈明现在的情况紧急,自己可以稳住华东**,也能稳定南京的局势,但需要众人出钱出力,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渡过难关。

    当然袁世凯也知道,要让地方士族、乡绅出钱,只说空口白话是不行的,必须拿出一些真本事来,于是袁世凯立刻下领,命王士珍、段祺瑞各领一支军队出击,平定南京附近的灾民暴动。

    尽管现在袁世凯只有2500余军队,但毕竟都是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军队,而且弹药充足,镇压一般的灾民暴动当然不费力,因此在5、6天的时间里,王士珍、段祺瑞带领军队在南京城方围50公里的范围内连续作战,镇压了5股暴动的灾民,同时又派出几支队伍,在南京周边安置灾民,帮他们建房修路、划分田地,重建家园,不到10天时间,就使南京周边的局势稳定下来。

    而南京的地方士族、乡绅见况,也都纷纷的慷慨解囊,数日之内,袁世凯就筹集到了白银30余万两,粮食7000余吨,袁世凯估计,自己手里的钱粮至少可以维持1年的时间,于是心中大定,而这时北洋新军的大部队也到达南京,袁世凯的底气大足,于是就开始大刀阔斧的开始干起来。

    一方面袁世凯在附近大量收购粮食、物资,以确保自己的粮草充足,另一方面又分派北洋军,驻守江苏的江南各地,严格镇压各地的灾民暴动,同时也组织灾民生产自救,结果袁世凯上任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迅速的稳定了江苏的江南地局势。

    本来弗南在汉口稳座,等着袁世凯来救自己,那知等了一个多月,等来的却是袁世凯在南京干得风声水响,而且还颇有成效的结果,看来对各国的支持并没有太强烈的需求,顿时也有些坐不住了。如果袁世凯并不需要各国的支持,就能在南方站稳脚跟,当然是对各国极为不利的。而在北京的各国公使也频频来电,催促弗南尽快和袁世凯进行谈判,达成协议。因为时间拖得越长,对各国就越是不利。

    由其是这次袁世凯不仅是从华东**的境内通过,还是乘座华东**的轮船到达南京,这也引起了各国公使们的警觉,袁世凯会不会和华东**达成了什么协议呢?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毕竟对于袁世凯来说,并不是一定要选择各国,只看那一边的开价高一些,因此如果各国还不尽快采取行动,和袁世凯进行谈判,了解袁世凯的要求和底线,才好协商应对袁世凯的方案,否则袁世凯说不定真的会倒向华东**的。

    于是法国驻清公使巴斯德发电给弗南,对他在这一事情上的消及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要求弗南立刻采取行动,尽快和袁世凯见面、谈判,这让弗南也倍感压力,北京的这帮公使们也太沉不住气了。但本国公使己经下令了。于是弗兰虽然明知这个时候自己去南京,是主动尽失,但在无奈之下,还是只能硬着头皮亲自赶赴南京,面见袁世凯谈判。

    收到了弗南的要求之后,袁世凯也十分高兴,老实说这时袁世凯的心里也有些焦急,甚致还盼着弗南来南京和自己谈判,因为在这个时候和弗南谈判,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而且下一步袁世凯还要和华东**协商谈判双方的合作事宜,袁世凯希望在此之前,自己能够先和各国达成一个协议,然后再和华东**谈判,这样在谈判时自己心里也有一定的底气。

    但差不多一个月过去,弗南依然在汉口稳坐不动,由其是北洋新军的大队是从武昌过来的,弗南也没有话带来,这也袁世凯心里有些患得患失起来,莫非各国己不打算支持自己了,如果没有各国的支持,自己就算能够在南方立足,但也难以成什么大事,最多只能够守着两江现有的地盘,这可和他南下的初衷有很大的差别。于是有几次袁世凯甚致都忍不住想向汉口发电,询问一下弗南的态度,但最终还是忍下来了。

    毕竟袁世凯心里也清楚,能够营造出这样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自己一发电,那么现在的局面就都毁了,而且袁世凯也对现在的局势进行了多次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都是各国没有足够的理由放弃自己,因为除了自己之外,各国不可能在清廷再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合适的人选了,就算是要放弃自己,至少也要先谈一谈,确定自己提出的条件太高,那有这样谈都不谈就放弃了自已,因此更大的可能性还是双方都在拼耐性,就看这个时候谁更沉得住气,自己千万不可以心浮气燥,乱了方寸。

    不过虽然是这样想的,但袁世凯心里的焦虑却是日一日,而就在这时,弗南来电表示要来南京和袁世凯会琰,对袁世凯来说简直就是福音书一样,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总算是落了地。

    但袁世凯心里也明白,虽然说这次是自已占了上风,但从大局来看自己仍然是弱势的一方,毕竞自己想在南方干出一番大事业来,还是离不开各国的支持,因此自已也不能太得意忘形了,由其是在弗南面前,更是不能趾高气扬,一付胜利者的姿态,让弗南觉得难堪,而是要给弗南足够的礼遇,于是在弗南的轮船到达南京时,袁世凯亲自带领着南京的官员,到码头迎接弗南,而且还安排了军乐仪仗队欢迎。

    果然,弗南下船之后,两人寒喧了两句,军乐仪仗队奏起了欢快的乐曲,袁世凯又请弗南检阅仪仗队,果然弗南脸上的表情也缓和多了,不在是一付明显的假笑样子。

第一四八章 上任(二)

    弗南在南京的前三天都是在游游乐乐、吃吃喝喝中度过的,虽然只有3天时间,不可能逛遍南京的名胜风景,也不可能偿完南京风味美食,但也足以让弗南大感不虚此行了。

    虽然弗南己在汉口领事上坐了近三年的时间,但这时汉口还仅仅只是长江边的一个小镇,旧时空的大武汉市还分成汉口、汉阳、武昌三个独立的行政区,而且经济发展,开发力度、繁华程度也远不及曾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因此在游乐方面,汉口当然是比不上南京的。

    不过能被派到中国来当驻外领事,弗南也不是不知轻重缓急的人,他之所以敢在南京开怀畅游,是因为在他到达南京的第一天,就将各国协商拟定好的条件文本交给了袁世凯。而袁世凯在看过之后,表示对各国提出的条件需要考虑几天,这也是合理的要求,弗南当然不可能拒绝,而正好借袁世凯考虑的时间,在南京游玩。

    但到了第4天,弗南还是记着办正事,而且估计袁世凯也考虑得差不多了,因此向袁世凯提出了谈判的要求。而袁世凯也没有拒绝,于是两人就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府衙门开始谈判。

    这次各国向袁世凯提出的条件共有4个大条款,每个大条款下面又分了若干小条款,共计有22条。而4个大条款的主要内容是:

    一、由各国派遣人员管理袁世凯的财政、税收等事务;

    二、由各国派遣军事人员,负责袁世凯的军队训练、指挥、制定作战计划等事务;

    三、在南京划定区域,设定各国租界区,租界区的制度仿原上海、天津租界;

    四、请袁世凯出面,希望华东**能够恢复航运分配协议;

    这4个大条款是由各国公使协商之后确定下来的,前二条的目地是全面掌握袁世凯的军、财大权,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控制袁世凯,毕竟各国虽然决定资助袁世凯在南方成势,但也要不能不防着袁世凯一手,万一袁世凯的羽翼丰满,无需各国的资助后,怎么能确保袁世凯的行事还能符合各国的利益,就必须对袁世凯有足够的控制力。

    而第3条的目地则是各国希望能够在中国再成立一个综合的租界区,因为天津、上海这两个租界被华东**收回之后,中国的主要租界区只剩下汉口、广州这两个,但汉口是法租界、广州是英租界,都不像天津、上海这两个租界区那样的各国集中的综合性租界区,因此各国也都比较迫切希望能在南京成立一个综合租界区,同时这也更方便各国对袁世凯的控制。

    第4条则是代表了各国的一个希望。本来华东**在成立之初,和代表各国利益的太古、怡和两家洋行达成了长江航运的分配协议,但在远东战争期间,由于英国参战,华东**宣布此前达成的协议作废,独占了长江航道的航运业务,并对各国的商品征收高额航运税率,最高的税率达到了近100%,因为长江沿岸是各国商业利益较为集中的地区,结果导致各国商品、成本大幅增加,商品的竞争力下降,华东**、以及部份民族资本则趁机抢去了不少市场份额,这也让各国商人叫苦不迭。

    而在战争结束之后,各国商人几次向华东**提出,希望华东**能恢复航运分配协议,但都遭到了华东**的拒绝,同时也拒绝和太古、怡和两家洋行进行谈判。而这次各国商人见袁世凯和华东**的关系不错,希望由袁世凯出面,让华东**能够恢复航运分配协议。

    老实说袁世凯刚看到这些要求时,是相当恼火的,对各国的好感之情也完全荡然无存,本来袁世凯还是有心里准备,知道各国不会容易的资助自己,更定会附加不少条件,但袁世凯却没有想到,各国提出的条件竟会这么过份,居然要接管自己的军队和财政大权,这是把自己当什么了,是汉献帝还是石敬塘;还想在南京设立租界,这简直就是要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啊!

    原来华东**取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之后,并又收回了上海租界,己经极大的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立、自强意识,袁世凯虽然不懂民族意识这个词,但也知道现在国人的心气都被华东**鼓舞起来,在这个时候,自己如果允许各国在南京建立租界,恐怕会被全国上下一致指为卖国贼。

    而最后一条更是令袁世凯不爽,其实帮各国去向华东**提出这个条件,到也不是不行,毕竟也就是动动嘴的事,但问题是各国前面提出的条件分明是要架空袁世凯,而且还要搞得袁世凯身败名裂,居然还要自己帮他们做事,真不知是怎么想的。

    当时袁世凯就想把这份文件撕了,把弗南赶走了事,干脆就去投降华东**,大不了不当官了,下辈子回家做个富家翁,也好过被各国这样当傀儡操作。

    不过袁世凯终究还是沉得住气的人,也不甘心就这样退出,但自己要将局面维持下去,还离不开各国的支持,当然谈判谈判,自然是先要谈才能判,各国既然漫天要价,自已也可以就地还钱,反正这些条件是决不能答应的,大不了就一拍两散,自己没有各国的支持,至少还可以在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上混几年,而各国没有自已,恐怕日子也不好过,真要是彻底谈崩了,各国也未必就好过。

    于是袁世凯和弗南开始谈判之后,袁世凯首先道:“领事先生,我认为第一条非常不妥啊!”

    弗南不动声色,道:“总督阁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吗?”

    袁世凯笑道:“两江的钱数财务税赋各项,自有布政司、道台、按察使以各州府官员负责,此皆是由朝廷任命,我也不能做主啊,贵方的好意在下心领,但名不正则言不顺,实在是难以从命。”

    弗南呵呵笑道:“总督阁下,用贵国的话说,我们还是‘打开窗户说亮话’吧,您这次南下,以及我们对您的资助是为了什么?我们都心知肚明,所以没有必要用这些虚言托词推托了。现在的两江地区,还不是由总督阁下说了算吗?朝廷已是鞭长莫及了,何况朝廷也就只有1、2年的时间,并且正忙着应对华东**的威胁,那里还有精力来管两江的事呢!”

    袁世凯干笑了两声,道:“好吧,我也不说虚的,直接说吧,这一条请恕我绝不能从命,如果各国一定要坚持,那么就不用再谈下去了。”

    对袁世凯的反应,弗南并没有意外的表现,而是继续道:“总督阁下,您似乎对我们提出这一条的动机有所误,我们绝没有侵犯总督阁下的权力,或者是架空总督阁下的意思,否则当初我们也不会选择支持总督阁下,这一点还请总督阁下不要误会。”

    袁世凯“哼”了一声,道:“这么说来,各国还是一番好意了。”

    弗南笑道:“当然是好意,坦白的说我们对于中国人的理财能力信心不足,在我们看来,清国朝廷的理财能力只能用‘悲具’来形容,清国朝廷的财政部门充满了低效、无能、混乱、**,而总督阁下要在南方建立基业,这样的理财能力是绝对不行的,而我们有优秀的理财能力和经验,这一点在清国过去的海关管理上己经得到充份的证明了,因此总督阁下的财政事务如果能由我们来管理,可以确保总督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到最合适的地方,绝不会有一分的浪废和贪墨。”

    虽然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但想忽悠袁世凯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过现在是谈判,袁世凯也不能简单粗暴的否定弗南的这番道理,必须也说出一番大道理,才能反驳弗南,因此袁世凯略一思索,道:“领事先生,话可不能这么说,朝廷的财政确实有诸多弊病之处,但这并非我国之人不善理财,只是在朝廷中行事的制肘之处太多,如华东**的理财之能,我看也未必就输给各国吧,他们接管天津、上海海关之后,其管理之能,决不在由各国管理之下啊。”

    弗南的脸色也变得有些难看起来,因为天津、上海海关是华东**从各国手上硬强过去的,袁世凯现在把华东**抬出去,显然是有讥讽各国,不过袁世凯说的也没有错,华东**的财政、税务管理能力确实不输于任何一个国家,而且弗南也必须尊守谈判的规则,要讲道理,于是弗南想了一想,才道:“华东**的理财能力我们是认可的,但华东**的财政制度、理财方式和我们是一脉相承,也就是说华东**是使用我们的理财方式,这一定是清国朝廷不具备的能力,我想总督阁下的部下中,也没有精通我们的理财方式的人材吧。”

    袁世凯呵呵笑道:“那就好办了,我可以请华东**派人来帮我理财嘛,并且叫我的部下向他们学习,我们都是中国人,有什么都好说。而且我和华东**还算有些交情,这点要求,我想他们还不至于驳我的面子,这样各国是不是就能放心了呢!”

第一四九章 上任(三)

    弗南的眼睛顿时凝重了起来,他当然知道,袁世凯并不是真的打算从华东**请人来帮自己理财,而是提醒各国,如果真的将袁世凯逼得急了,袁世凯可以选择和华东**合作,那么各国将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袁世凯完全倒向华东**,当然是不符合各国的利益,不过这也不等于各国就会被袁世凯的这个威胁拿住,毕竟一个完全不受控制的袁世凯,同样也不是各国需要的理想人选,而且各国绝不会将钱财、资源投给一个不受控制的人。于是弗南搓了搓手,道:“总督阁下对自己的财政管理能力有足够的信心,我们暂时可以对此持保留态度,不过这一次我们将支助总督阁下200万两白银,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这些钱都是由我们各国的商人捐助,我们希望这一笔钱在总督阁下手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是白白的浪废或是私人占用,因此对于这笔钱的用途、去向有管理、监督、审查的要求,这一点并不过份吧。”

    袁世凯点了点头,心里也松了一口气,老实说他也怕彻底谈崩了,而且弗南只提出各国支助袁世凯的资金,实际也就是退了一步,并不再坚持全面介入甚致是控制袁世凯的财务,这对袁世凯来说,当然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于是道:“那是自然,各国支助给我的资金,当然有权监管和审查,这一点我没有异议,你们可以派人来监督,甚致是管理这笔资金的用途、审查都是可以的,但只能限于你们支助给我的资金,至于我的税收,其他资金的使用等等都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弗南道:“好,感谢总督阁下的理解,其实我们并无意干涉总督阁下的事务,只是我们付出了代价,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合理的权力,这应该是很合理的要求吧。”

    袁世凯呵呵笑道:“这当然很合理,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下没有不要钱的午餐’,你们既然出了力,当然有权要求得到回报。”

    弗南道:“那么我们给总督阁下的支援并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援助,同时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会给总督阁下提供支援,因此我以为我们要求获得相应的权力,是完全应该的,您认为呢?”

    袁世凯心里冷笑,对方在这里给自己下了一个套,不过这几天他也是做了充份的准备工作,因此道:“这是自然,不过就目前而言,各国对我的支持主要还是在资金方面,其他方面暂时还没有,既使是有也并不多,这一点领事先生也不能否认吧。”

    弗南呆了一呆,还是点了点头,因为现在清廷还没有灭亡,各国对袁世凯的支持只能在暗中进行,不能摆到明面上来,因此目前确实只能在资金方面对袁世凯有实际性的支持,而其他方暂时都还不具备可行性,在还不具备可行性的时候,就伸手向袁世凯要权,确实有些不大妥当。

    这时袁世凯又道:“我看不如这样,由我以两江总督的名议,聘请外籍顾问,这样我对朝廷也好交待。由你们安排相应的人员,组成一个顾问团,然后以顾问团的名议,管理支助给我的资金,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再详细协商,另外第二条,在军队方面,我看也可以用顾问的名议参与,至于其他方面,等到可以实施的时候再说,不知领事先生以为如何呢?”

    聘请外国人当顾问,在清廷己是很常有的事情,早先还仅限于经济方面,后来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时,将外国顾问扩大到了军事方面,而在庚子国变之后,清廷开始搞新政,终于也在政治领域也引入了外国顾问,现在外国顾问在清廷己呈全方位介入之势,有份量的大臣身边都会有几个外国顾问。袁世凯组建北洋新军时,也聘请了不少外国顾问。现在清廷对外国顾问的制度管理也形成了一套方法。

    而现在还是袁世凯有求于各国,胜于各国有求于袁世凯,不让出一些权力给各国是不可能,因此袁世凯才想到成立顾问团的方式,以应对各国想要介入自己权力的要求。毕竟外国顾问的权力有大有小,也可收可放,这也是袁世凯能够接受的底线了。

    弗南想了一想,也点了点头,道:“好吧,总督阁下的建议,我会如实向公使们反应,看他们有什么意见,目前就讨论到这里。”

    虽然弗南说还需要看北京的各国公使的态度,但以袁世凯的经验,自己的这个建议己有8成算是成了,因此也精神大振,道:“好,至于和华东**谈航运权的事情,我只能尽力而为,但可不敢保证就一定能成。”

    弗南点了点头,道:“这是自然,总督阁下尽力就好,力争最好的结果。” 其实这一条完全是太古、怡和两家洋行硬塞进来的,因为失去了长江的航运权,对这两家商行的影响最大,不仅仅只是少了航运的收入,同时还有这两家商行的影响范围,有了长江航运权,这两家商行就可以将自己的经营范围扩大到整个长江流域,尽管现在多了华东**的竞争,但毕竞长江流域的市场很大,华东**也不可能完全占领,太古、怡和两家洋行总会分到一些市场,而这次支助给袁世凯的资金中,太古、怡和两家洋行出得最多,各出了10万两白银,因此这两家洋行的意见当然不能忽视。

    不过弗南也知道,这一条确实是不能强求的,能够列入到谈判的条件中就己经算对得起太古、怡和两家洋行了,至于袁世凯会花多少精力去去和华东**协商,华东**又会不会松口,那就只能看上帝的安排了。

    弗南道:“那么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条了,我们希望在南京设立一个综合租界,这样有利于我们和总督阁下之间更好的合作,当然现在清国朝廷还在,总督阁下也不能自行决定,但可以先签定好协议,以成立商行的名议划定地区,并开始建筑、道路等设施的建设,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就可以宣布租界成立。” 顿了一顿,道:“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由总督阁下申报清国朝廷,而在北京的各国公使再运作活动,让清国朝廷下旨,这样就可以立刻在南京成立租界了。”

    袁世凯摇了摇头,断然道:“领事先生,在南京成立租界的事情,绝不可行。我绝不会签这样的协议,也不会向朝廷上奏,就算朝廷下旨在南京成立租界,我也会极力反对的。如果朝廷还要坚持己见,那么我就只能辞官不做,回归林下。”

    弗南怔了一怔,看袁世凯的态度颇为坚决,到不像是装出来的,在谈判之前,他虽然也考虑到这一条的难度不小,但仍然觉得比前两条还是要低一些,却没有想到袁世凯的反应之激烈,比前两条似乎更甚一些,因此也迟疑了一下,才道:“总督阁下,我们希望在南京成立租界,是为了方便各国在南京设立领事馆,这样和总督阁下的联络、协商更为通畅,另外对总督阁下的支持也更为方便。”

    袁世凯道:“领事先生,请恕我直言,如今中国百姓对租界己是深恶痛决,己经成立的租界也就算了,但如果在我的治区内成立新的租界区,绝对会犯众怒,千夫所指,恐怕在这个位置上也坐不稳,就算不是我上折请奏,而是朝廷下旨设立,我也只能辞官不做,以示态度。”

    弗南听了,也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总督阁下的担心,是不是有些太夸大了,只是在南京成立一个租界区,还不至于如此吧。”

    袁世凯苦笑了一声,道:“如果没有华东**,自然无甚大碍,但现在这世道己经变了,不是在庚子国变之前的时日丁,我到是觉得各国也应当与时具进,不能还用老思路行事,因此此事万不可再提,如果各国一定要坚持在南京设立租界,那么我和各国的合作也只能就此作罢,各国就请去找别人合作吧。”

    弗南皱了皱眉,道:“总督阁下,如果是这样,我们今天的谈判毫无意义,因为我们提出的条件没有一条得到满足啊。恐怕我也没有办法向各国公使交待啊!”

    袁世凯把两手一摊,道:“那我也没有办法,恕我直言,如果我满足了你们提出的这些条件,恐怕是立刻就会被赶下去,我想这个结果各国也不希望看到吧。”

    弗南又沉默了良久,才道:“好,我会将我们今天谈判的结果向各国公使汇报,看他们是什么意见,还请总督阁下等待几天。”

    袁世凯点点头,道:“好,不知领事先生是就在南京等呢! 还是先回汉口。”

    弗南想了一想,道:“就在南京等吧。”

    袁世凯呵呵笑道:“那好啊!南京还有好多地方领事先生还没有游览啊,难得来一次,我一定会为领事先生安排好的。”

第一五零章 上任(四)

    虽然袁世凯为弗南安排了详细的游览行程,但这一次弗南却是无心游玩,全都婉言谢绝,因为这次和弗南刚来南京时己大不相同了,弗南不仅要向北京的各国公使报告和袁世凯的谈判经过,还要回答各国公使们的各种咨询、问题,并且给出自己的建议,以供各国的公使做出决策。

    但无论是回答咨询,还是给出自己的建议都不是随便一说的,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分柝,一方面这是各国公使做决策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弗南自己的工作业绩,如果自己提供的信息与事实不合,误导了公使们的决策,弗南的政治前途也就基本到了。因此在结束了与袁世凯谈判之后的几天里,弗南基本都在和北京收发电报中渡过,而各种内容的电报,也如雪片一般来往于北京、南京之间。

    三天之后,弗南和北京的各国公使之间终于又拟定了一份新的协议,各国公使经过协商之后,同意了袁世凯的建议,不再要求控制袁世凯的财政和军队,而是成立顾问团,全权负责给袁世凯在各方面提供顾问,而各国支助给袁世凯的那笔白银,也由顾问团下设的财经组负责管理,和袁世凯协商这些白银的使用计划,然后拔调,并对计划进行全程监督、以及评估;而在其他如经济、军事、行政等方面,各国也都向袁世凯派遣顾问,协助袁世凯管理两江地区。

    另外各国也同意收回在南京成立租界的要求,但希望在南京划定一块地区,成立一个经济专区,让各国商人建厂经营,不过经济专区的行政、管理、治安等权力依旧归两江总督府所有,当然为了保证各国厂房设施的安全,要求每国可以派30名士兵驻守。

    原来按照弗南所说的袁世凯的态度,显然各国先前的要求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果真的一步不让,只能把袁世凯逼向华东**那边。而各国也不是不知变通,因此也降底了要求,以顾问团取代先前全面控制袁世凯的方案,虽然顾问团的权力完全由袁世凯决定,但这样一来可以全面介入袁世凯的各个层面,反到比先前只要求财政和军事要广泛得多。另外顾问团最终能获得多大的权力,虽然是由袁世凯决定,但在本质上还是取决于各国和袁世凯之间的实力对比,以及未来的博奕,简单来说只要将来袁世凯有求于各国,那么各国就依旧大有机会介入到袁世凯的权力层中,也就没有必要现在彻底撕脸。

    而租界也是同样的道理,尽管各国放弃了在南京成立租界区的打算,但却以成立经济专区的名议,先把地占了,并且让人先来,然后等待时机,再将经济专区变成租界区。另外,要求每个国家可以在经济专区内驻守30名士兵,这就有借口在经济专区内贮存武器弹药,另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士兵以便衣的形式布置在租界区,那么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在租界拉起一支千人左右规模的军队来,有这样一支军队存在,是可以干很多事情的。

    袁世凯当然也知道各国只是退了一步,但依旧是虎视眈眈,并没有完全放弃向自己夺权的打算,不过这次谈判能够谈到这一步,就己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毕竟想将各国的势力彻底屏闭于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外也不现实,除非是自己不需要各国的帮助,因此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毕竟现在自己还需要各国的帮助,只能也让出一步。不过袁世凯也有自己的后手,那么现在这样的条件也是能够接受的。

    协议的大原则就这样确定下来,剩下的当然是各项细节,不过这就不用袁世凯出面和弗南协商了,而是由袁世凯的幕僚负责与弗南进一步谈判协商,袁世凯只做把关、拍板定案即可,一来是以袁世凯的身份,当然不可能去管这些细小索碎的事务;二来是就是将来谈好了签定协议,也是由幕僚在这份协议上签名,而不是袁世凯签名,因为现在清廷还没有灭亡,如果袁世凯在这份协议上名,那就是授人以柄,就算袁世凯不会因此而被清廷罢官,但也是一大政治污点,以袁世凯的精明,当然不会犯这种错误。

    而由幕僚代签,则是可进可退,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没事,袁世凯当然是照协议执行,甚致在局势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还可以不承这份协议,而一但事情暴露,由于是幕僚签的,袁世凯也大可以一推干净,不会惹火上身。当然各国公使,以及弗南也都懂得这一套,因此也就认可了由袁世凯的幕僚代签,毕竟维持协议的执行,靠的是协议双方的实力而不是什么所谓契约精神,这一点各国公使,以及弗南都是明白的。

    于是弗南和袁世凯的幕僚又协商了五天,搞定了种种细节,终于最终确定了一份双方虽然都不是最满意,但却都能够接受的协议。也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

    而签定了协议之后,弗南立刻向袁世凯告辞,返回汉口去组织顾问团,然后要再次返回南京,参与袁世凯的各项事务,由其是商谈各国支助袁世凯的白银如何分配使甩,因为袁世凯在等着这笔银子到帐,虽然现在袁世凯的手头还比较宽余,但大队人马都己经到达了南京,开支巨增,同时袁世凯还要再继续招兵,扩大军队,这些都是花钱的事情,银子自然是越多越好。

    但现在两江之地刚刚经历水灾,还有大量灾民需要安置,今年的税赋估计收不到多少,而南京的富户商人已被袁世凯逼捐过一次,再找他们要钱,恐怕也榨不多少来,因此目前最靠谱的收入还只有各国支助的这笔钱。尽管现在看来,这笔钱可不大好用,所受的限制太多,但有这笔钱总比没有要好。

    不过弗南离开南京之后,袁世凯也没有闲着,而且立刻乘船,赶到上海,和华东**的上海市长李松晨协商今后自己和华东**的关系怎么处理,另外还有双方先前约定好的土地置换具体怎样实施。因为这些事务华东**己全权授于上海市**处理,因此协商的地点自然是上海,也让袁世凯可以少跑一些路。

    本来袁世凯将南京的事务安置好之后,就应该立刻去上海与华东**协商相关的事务,但因为要和弗南谈判,因此拖了10余天的时间,好在是上海那边也没有催促,但袁世凯心里也清楚,自己要想在两江坐得稳,不处理好和华东**的关系是不行的,于是和弗南的谈判一结束,袁世凯就立刻赶到了上海。

    李松晨是袁世凯在华东**最熟悉的人之一,甚致可以说是老朋友。原来李松晨任天津市长的时候,两人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公务交流会面,有时一个月要3、4回。后来两人的交流也不仅仅只限于公务,开始向私人关系上发展,因此一起喝茶、聊天、看戏、游玩等也时常都有。

    虽然发展私人关系是由袁世凯主动推进的,因为尽管那个时候华东**的势头远远不如现在,但却呈现出一付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和清廷的死气沉沉形成了鲜明对比,以袁世凯的精明,也不难看华东**必成大事,尽管能成什么“大事”,在袁世凯心里还很模糊,甚致都不敢再细想下去,但为自已多留一条路,还是完全应该的。和华东**的官员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就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而对袁世凯的示好,李松晨也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这当然也是华东**授意的,和部份清廷的官员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这对华东**也是有利的。而无论袁世凯在旧时空里,到底是一代枭雄,还是窍国大盗,但都是这个时代最主要,也是量要的人物之一,因此当然也有必要和他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一如华东**一直都和李鸿章的关系不错一样。

    结果就是这一来二去,袁世凯和李松晨的私交也就这样逐渐建立起来,而且在交流之中,袁世凯发现李松晨虽然年轻,但十分精明能干,见识阅历也都不同于一般,将来在华东**里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因此更是有意交好李松晨。袁世凯交朋友一向出手大方,在清廷的官场无往而不胜,无论是宫里的李莲英,还是庆亲王,都好得跟穿一条裤子一样。

    不过和华东**交流长了,袁世凯也知道这一套在华东**并不好使,因此送给李松晨的礼物也相应警慎,一般都是不在贵重,而是意思到了就行。唯一的一份重礼,是袁世凯送给李松晨两个侍女,都是15、6岁的黄花闺女,因为当时李松晨还年轻,又没有结婚,而这份礼李松晨到是没有拒绝,当场就笑纳了。

    李松晨在天津大约任职了3年,在1905年时调任上海市长,但两人的关系却并没有断,每逢年节袁世凯都会写封问候信,送份礼物给李松晨,而李松晨也会回信回礼。这次两人在上海再度会面,袁世凯心里也颇有些得意,不枉当初为结交李松晨花费的心血。

第一五一章 上任(五)

    袁世凯到达上海之后,当天就得到了和李松晨会面的机会,而且并不是正式的会议室里,而在李松晨的个人会客厅里,袁世凯没有带下属,而李松晨的座位后面,只有一名年轻的女记录员,拿着纸笔,头低得很下,以至于袁世凯看不清她的面貌。实际算是一次两人私下的叙旧会面。袁世凯对李松晨这样的安排十分高兴,因为这表示李松晨还是念及两人的私情,这是很重要的。

    这也是在时隔两年多之后,袁世凯和李松晨再次会面,而在两人见面之后,袁世凯发现李松晨似乎变了许多。

    在天津的时候,李松晨虽然显示出精明能干的特点,但毕竟还年轻,和袁世凯相比,在人情事故,社会练达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也时常会显露出年轻人不成熟的一面,而这次见面,袁世凯明显感觉到李松晨的精神气质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先前年轻的稚基本己经完全消磨,取而待之的是行动举止的成熟自然,以及自信。这种自信并不是背靠着华东**这样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的底气自信,而是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自信。

    这一方面是由于李松晨的磨砺时间己足够,由其是在上海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面临的局面要远比在天津时复杂,所受的历练自然更多,也更有效果,量的积累己足够到引发质变的程度了;另一方面也是少了这时李松晨的年龄己到了39岁,虽然做为政治工作者,这仍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年龄,但无论是在那个时代,这都是一个足已进入中年范围的年龄,因此心态也自然不同。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松晨结婚了。就在两个月前,李松晨正式和高珺结婚,在元老当中,这属于晚婚的一类,但结婚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意味着成熟,这无关年龄的大小。

    当然袁世凯不会关心李松晨为什么变得成熟的原因,而是关注这次会面的交流内容,虽然这只是一次私下会面,但还可以谈很多正经事情,何况李松晨还安排了记录员,就说明这次会面尽管是非正式的,但谈的却是正式的事情。

    两人客气一番,然后分宾主落座,这时一个穿着华东**标志性深灰蓝色衣装的年轻女人奉上茶来,道:“袁总督,请用茶。”

    看着那年轻女人的面容之后,袁世凯也不由得一怔,道:“你是锦屏?”

    李松晨笑道:“慰亭兄,你还记得她啊。”

    那女子听了,也微一欠了欠身,道:“是,我就锦屏。”

    袁世凯道:“那素纹呢?”

    李松晨则过身去,指着身后准备记录的女子,笑道:“这就是啊!”

    这时那做记录的女子才抬起头,站起身向袁世凯微微一躬身,道:“袁总督,您好。”

    锦屏、素纹就是当初袁世凯送给李松晨的两个侍女,当时李松晨没有客气,马上就笑纳了,袁世凯还以为李松晨也好这一口,但交往多了袁世凯才发现原来李松晨并不是喜好女色的人,而锦屏、素纹也不知被弄到那里去了,并不在李松晨的身边,当然送出去的人就不归自己管了,袁世凯也不好多问,没想到会在这里遇上。

    虽然过去5年多的时间,但当初这两个侍女可是袁世凯家中姿色数一数二的,而且为人也乖巧玲俐,如果不送出去,说不定再过1、2年就被袁世凯收房了,而送出去之后,袁世凯还念道了很长的时间,因此今天在李松晨见到,虽然二女均己成年,衣服发式都有极大的变化,但还是被袁世凯认了出来。

    其实当初李松晨收下这两个侍女当然不是自己收用,而是因为那时华东**缺少人口,由其缺少年轻女子,因此才收下袁世凯的这番好意,而收下之后,李松晨就将两人送到青岛,参加学习。

    锦屏、素纹虽然是侍女,但原本通晓些文墨,音率曲乐,再加上年龄并不大,属于比较容易被洗脑的,容貌也算出色的,于是很快就成为重点培养的对像,经过了3年的学习,两人均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被分到**部门工作,后来因上海需要人手,被分配到上海,现在都是上海市**的文秘人员,正好又在李松晨的手下工作。

    看着两人现在的样子,袁世凯心里也颇为感命运无常,当初这两人在自己家里就是一般的侍女,最多就是容貌尚好,命运不是被自己收房,就是在长大之后配给家人,再不就是当成礼物送给别人,那知这一送到是转运了。袁世凯对华东**的制度非常清楚,虽然从现左两人干的事情来看,也是下人做的事,无非就是端茶送水,记事录言,可能还会帮李松晨清理办公室等,但身份可不是下人,用华东**的话说这是有正式编制的人,而在清廷大约相当于吏员,不仅每个月有固定的薪资可以养活自己,而且还是自由身,可以自主婚姻,这和以前在自己家里当侍女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简单的打了招乎,锦屏退出了会客室,素纹又坐到李松晨的身后,准备记录,袁世凯也叹了一口气,道:“松晨老弟啊,这两年不见,你现在可是比在天津的时候风光多了啊。”

    李松晨也呵呵笑道:“过奖、过奖,其实这些年慰亭兄也过得不错啊。”

    袁世凯又是摇头又是摆手,道:“那里,那里,和你老弟比起来可是差得远了,也就还算是混得过去吧,那有你现在的风光啊。”

    李松晨笑道:“我现在最多也就是管辖上海一地而己,可慰亭兄现在是两江总督,管着江西、安徽、江苏三省,说起来上海原本都是慰亭兄的管辖区啊。”

    袁世凯道:“老弟啊,你就别再损我了,我这两江的地盘,最多也就只剩一半了,而且这上海我现在还管得了吗?”

    李松晨道:“只剩一半的地盘,也没什么不好的,起码远离了事非之地,不用给清廷当陪葬了,而且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谁也管不着,要干什么还不都是慰亭兄说了算。何况英法日俄等国不是也都全力支持慰亭兄了,正是慰亭兄大展拳脚的时候吗。”

    袁世凯干笑了几声,道:“老弟,你们的消息到是灵通得很啊,我这不是也没办法了吗!一头是你们,一头是洋人,我被夹在中间也是左右为难,那一边都得罪不起啊。不过我袁某人可不敢卖国啊!你们也应该知道我和洋人达成的协议,可没有卖国的条款啊!”

    李松晨笑道:“那是当然,慰亭兄的为人,我们还是信得过的,既然慰亭兄和洋人己经谈好了,那么现在就该谈谈我们之间的事情了吧。”

    袁世凯道:“当然,不然我来上海干什么?” 顿了一顿,马上又道:“是了,看看老朋友,也是有的。”

    李松晨道:“好了,谈正事吧,交换地区的事情,慰亭兄打算什么时候开始,又怎么安排呢?”

    袁世凯忙道:“马上就可以开始,不过这安排可能还有一点小麻烦。恐怕江北之地,还需要你们出兵啊!”

    李松晨皱了皱眉,道:“这可不是慰亭兄当初和我们协商好的结果啊!而且要我们出兵收取江北之地,那还算什么地区置换呢?要不我们出兵攻取江北之地,慰亭兄出兵收取江南之地!”

    袁世凯赶忙连连摆手,道:“老弟,你可不要误会了,我可不是这个意思。你也是知道的,我虽是两江总督,但现在上面还有一个朝廷在,总也不能拿两江的土地作交易把,难到我能下命令扬州知府把扬州让给你们?就算我下了这个令,扬州知府也未必会依令行事啊!就算是依了令,只怕是立刻就有人在朝中弹亥我。”

    李松晨也知道袁世凯说的都是实情,总督的权力是不小,但还没有大到可以随意拿自己辖区的土地作交易,尽管现在清廷实际无力管束南方,但如果袁世凯真的这么做了,清廷也只能将袁世凯撤职拿办,当然袁世凯可以不听清廷的撤令,但那就等于是公然的造反了。不过还是皱着眉,道:“既然是如此,那么慰亭兄当初为什么要和我们达成这样的约定呢?”

    袁世凯道:“所以我才要请你们出兵啊,只要你们一出兵,我就有办法,可以下令各府州县城的官员弃城,你们大军压境,又有我下令弃城,我谅各府州县城的官员也不会死守不弃,你们不还是一样可以兵不血刃就占领江北各地吗?只不过派兵去走个过场。”

    李松晨想了一想,袁世凯说的这也是个办法,又道:“但是这么一来,慰亭兄下令弃城,这罪名可也不小啊,如果你们的朝廷追究起来,慰亭兄又怎样向朝廷交待呢?”

    袁世凯呵呵一笑,道:“我们这不是进行土地置换吗?我大可以上报朝廷,说是我要出兵收复江南之地,这才暂时放弃江北之地,而待日后必会夺回,而且我有收复江南之地的功劳,也样也就抵得过去了。朝廷也就不会将我如何了。”

第一五二章 上任(六)

    听完了袁世凯所说的应付清廷的办法之后,李松晨也不禁真有些佩服他了,这家伙不仅对清廷官场的各种规则己经完全摸透了,而且在该大胆冒险的时候绝不会退缩,在需要决定的时候,总是能够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来。因此在旧时空里,袁世凯能将清廷和革命者都玩得团团转,也不是没道理的。

    穿越者们如果不是清楚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又有现代的武器、科学技术做保障,才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势力,在同等的条件下,还真玩不过袁世凯。

    于是李松晨道:“好吧,这件事情我们还需要再商量一下,才能决定。”

    袁世凯点了点头,道:“当然,当然。” 顿了一顿,又道:“老弟,我来的时候,太古、怡和两家洋行托我来向你们说个情,希望恢复他们长江航运,不知道你们这办方便不方便,如果方便的话,就卖我老哥一个面子,当然有什么条件尽管提,如果不方便,就当我没提这件事,你看怎么样?”

    李松晨沉呤了一会儿,才道:“本来长江的航运权,我们是不会让太古、怡和两家洋行参与的,全部由我们控制,可以坐地起价,那有多好,慰亭兄你说是不是?”

    袁世凯连连点头,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李松晨又道:“不过即然是慰亭兄说情,我们也总要给慰亭兄一个面子,说起来慰亭兄也算是我们华东**的老朋友了。”

    袁世凯到颇有些受宠若惊,道:“多谢,多谢,承蒙华东**的各位朋友看得起我老袁啊。”

    李松晨道:“不过原来的航运协议己经做废了,肯定不可能恢复,太古、怡和两家洋行如果还想经营长江航运业务,我们可以和他们重新谈判,重新拟订一份新的航运协议。”

    其实不用袁世凯提,华东**也有意向与太古、怡和两家洋行重新协商一份新的航运协议,因为随着华东**的经济发展,现在又基本获得了江北的全部地盘,对长江航运的需求必然会大幅提升,而以目前华东**的能力,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对长江航运的需求,毕竟华东**发展的时间还是太短了一点,因此将太古、怡和两家洋行重新拉进长江航运业中来,利用这两家洋行的航运力,满足华东**对航运的需求,虽然会让出部份航运的利益,但却可以加快物资流通,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总体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

    当然华东**并不打算向过去一样,将长江的航运权让给太古、怡和两家洋行,而是将太古、怡和两家洋行纳入到华东**的管理之下,即让太古、怡和两家洋行在华东**内注册成立航运公司,服从华东**的管理,尊守华东**制定的规则制度,向华东**纳税,并给华东**增加就业机会。这样才是将华东**的利益最大化。

    袁世凯虽然善于玩弄权术,对清廷官场的规则,以及有效利用规则都玩得出神入化,但对于经济方面,却是所知不多,当然不知道在一个航运权上还有这么多套路,而且他也不想去了解,华东**能够卖给他这个人情,就己经是很给面子,至于最终华东**和太古、怡和两家洋行谈得怎么样,就不关袁世凯的事了。

    接着李松晨又和袁世凯谈了其他许多事情,都是袁世凯和华东**如何相处,因为置换土地之后,双方基本是以长江为界,但也有少量陆地相连,由于安徽、江苏都是被长江一分为二,此前江北、江南的联系都十分紧密,现在却分属两地,各地之间的人员来往如何处理;同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也是十分紧密,互相之间的经济来往,关卡税收等,也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还有就是双方的军队驻守、治安管理等等。另外还有华东**在长江南岸设立的灾民安置营怎么处置等等。

    虽然李松晨和袁世凯都不想故意给对方找麻烦,但毕竞事情太多太锁碎,而且有些事情,如关卡税收,还涉及到了各自的利益,因此两人差不多协商了一上午,中饭也是就在李松晨的接待室里吃的,才大体协商出一个基本的概要。而具体的细节问题还需要由双方的下属人员细谈。

    午饭之后,李松晨立刻去找罗岳商议。这时,安徽的局势己经稳定下来,并移交给陆军驻守,也没有什么战事,因此罗岳也率领海军陆战队回到了上海驻守,毕竟上海也是海军陆战队的驻地之一。

    李松晨将袁世凯的计划要求告诉罗岳,毕竞李松晨对军事并不精通,需要找专业人员咨询。而听了李松晨的话之后,罗岳也笑了,告诉李松晨这个要求是可以答应的,因为就算是正常的接收江北的地方,也是需要先派军队进驻,控制地方,然后再派行政管理人员入住,因此出兵总是需要的,无非就是多耗一点时间,等着清廷的地方官员弃城而逃,另外清廷的地方官员确实没有很强的抵抗意志,主要是由于在清廷失地是重罪,如果是袁世凯下令撤军,那么失地就不是地方官员的责任了,自然不会有地方官员会死命抵抗,当然就算是偶尔有个把头脑不清醒的地方官员誓死抵抗,但以人民军的攻坚能力,也可以轻易攻下来。

    有了罗岳的保证,李松晨心里也有了底,于是就在第2天,李松晨和袁世凯命令各自的下属人员展开了正式的谈判。不过由于大的框架李松晨和袁世凯都己经确定下来,因此这次谈判还是进行得十分顺利,用了3天时间,终于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协议,当然袁世凯这边还是由幕僚代签。

    签定好了协议之后,袁世凯便告别离开上海,返回南京。而罗岳则下令人民军,渡过长江,进军江苏省的江北之地。

    果然,人民军出兵之后,江北之地的清廷地方官纷纷在第一时间向袁世凯告急求救,而袁世凯也按照既定的计划,回复各地求救的地方官员,表示长江分隔、救援不便,要求他们弃守城市,退到江南来,而所有后果都由自己承担。本来各地方官员就无意死守地方,只是迫于守土之责的压力,才不得不免强坚守,现在既然有袁世凯的命令,自然也就不用自己担责任,谁还愿死守州城,何况人民军的战力之强,己是众所周知的事,抵抗人民军完全就是自取灭亡。

    于是江北的地方官员纷纷弃城而逃,撤到江南之地。不过这时有些头脑灵活的清廷官员却看出了几分门道,因为人民军虽然兵临城下,但却并没有立刻攻城,也没有包围城市的意思,反到是网开一面,而且在地方官员弃城而逃的时候,人民军也没有追击,似乎就是在等着地方官员们弃城一样,再联想到袁世凯和华东**的关系一向密切,这次南下到南京上任,就是顺利从华东**的领地内通过的,现在又下令各地方官员弃城而走,要说这里面没有什么猫腻交易,恐怕是谁都不信。有人甚致以为袁世凯这是打算要投靠华东**,拿两江之地做自己的晋见之礼。

    有些官员自以为看透了其中的关节,干脆就向人民军投降算了,反正现在天下大势己定,华东**早晚都会入主京师,建基立业,改朝换代己是不可避免,还不如早日归顺华东**,顺应大势,将来说不定还能落个从龙有功,再捞个一官半职,就算当不了官,也可以求得下半世的平安生活。

    结果还是有相当一部份地方官员向华东**投降,甚致有些官员己经弃城逃走,但走了几天之后明白过味来,又回过头来向人民军投降。

    而在人民军进军江北的同时,也将安徽省的江南之地移交给袁世凯的军队驻守,好在是华东**还没有向这些地区派遣行政人员,还是由军队驻管,因此移交也没有遇到什么麻烦,而华东**在安徽省的江南地区并没有设灾民安置营,但在江苏省常州府设了一个,也按照双方的协议,取消了安置营,华东**仉人员全部撤出,将灾民交给袁世凯安置,而袁世凯则一次性补偿给华东**15万两白银,另外还有一部份灾民愿意跟着华东**走,也都被华东**派船接到江北进行安置。

    前前后后大约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双方完成了这次土地的交换,而袁世凯在接管了江南的土地之后,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安置灾民,抓紧灾后重建,因为袁世凯也明白人心归附的重要性,自己要在南方立足,并重新建立一番事业,就必须要收陇治下百姓的民心,而且这时各国给袁世凯提供的第一笔资金,80万两白银也己经到帐,虽然这笔钱在使用上还有诸多的限制,但仍然让袁世凯的财力大大充裕,因此也有足够的财力去救治灾民。而这一番操作下来,也确实为袁世凯赢得了不少赞美之辞。

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

    虽然地方官员有袁世凯背书,不必承担失地之责,但袁世凯作为地方督抚大员,亲自下令地方官员弃地,按照清廷的律法,也是重罪,因此有人将此事上报到北京去,告袁世凯丧土失地,勾结叛逆,误国叛君之罪。

    袁世凯这些年来在官场上一路顺风,平步青云,虽然说他为人圆滑,善于结交,拉陇了许多人,但也同样得罪了不少人,由其是清廷的宗室权贵,几乎都是对袁世凯恨之骨,许多人正在盯着袁世凯,寻找他的不是之处,现在这样好的罪状送上门来,那还不借题发挥,趁机彻底将袁世凯整死。

    于是在清廷立刻轩起了一股弹亥袁世凯的风潮来,一时弹亥的折如雪片一般飞进皇宫中,更有甚者在折子中列举了袁世凯的十二条大罪,要求清廷立刻将袁世凯拿下处斩。虽然袁世凯在北京也有不少盟友,但苦于这次几乎是罪证确凿,几乎无可辩解,唯一能说的就是事关重大,不可轻下决定,等调查清楚再作决定也不迟。

    但就在这时,袁世凯的报捷也传到了北京,在报捷中,袁世凯称自己率军出击,进攻安徽太平府治所当涂县,与人民军连战三阵,每阵皆亲冒弹矢,临阵指挥,将士们迹舍身忘死,奋勇杀敌,逐攻破当涂,收复太平府,三战计斩首人民军2000余众,所俘亦不下千人,所得枪械武器旗帜等不可计数。

    这份报捷传到北京之后,给袁世凯在北京的盟友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他们也都收到了袁世凯的密信,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也都纷纷上拆,开始为袁世凯分辩。

    而宗室权贵自然不甘就此作罢,于是再次轩起弹亥袁世凯的**,称小胜不足抵袁世凯的失地之责,当然也有人上折称袁世凯是假称胜利,实则大败,有意欺骗朝廷,其罪当诛。

    但随后袁世凯的捷报连传,又相继收复宁国府、池州府,广德州等地,而且每次捷报都有“血战”、“死战”、“死伤无数”、“尸伏遍野、血流成渠” 等字样,以显示战场的激烈,同时对袁世凯自身的描述无不是“亲冒弹矢”、“身处险地、誓死不退”,“亲掌火铳,击毙贼匪数十人” 等表现自己作战勇敢的词句。

    同时袁世凯也对自己下令放弃江北之地进行了分辩,称因大江所隔,华东**的水师皆为铁甲战舰,而安徽水师己全军覆没,江苏水师只有木船,无法在江中与华东**的水师相抗衡,因此只能暂时放弃江北之地,先全力收复江南之地,待稳固江南之后,再图收复江北之地云云。

    虽然宗室权贵仍然遏力的攻击袁世凯,但这时己是三鼓而竭的地步,因为攻击的力度己经被大大的削弱,反到是袁世凯在北京的盟友们却开始反击,在此消彼涨之下,双方的声势也大体持平。

    而就在这时,袁世凯的捷报再次发到北京,这次是收复徽州府,将安徽省的江南之地全部收复过来,同时还回师苏州府,击退了由上海进攻的人民军,并且在是役,袁世凯亲身上阵指挥,身中三弹,犹自坚守阵地不退,才终于击退人民军的进攻,不过由于伤势过重,只能回南京养伤,同时收复江南之地,军队伤亡重大,阵亡将士达6000余人,加之大江拦截,只能暂时休兵罢战。

    尽管这时在北京,清廷的宗室权贵仍不甘心,犹自在拼命攻击袁世凯,有说他假冒战功,有说他和华东**有勾结,有说他欺瞒朝廷等等,但己是大势巳去,因为从表面上看,袁世凯确实是收复了江南之地,而放弃江北之地的理由也是说得过去的,毕竟长江天险,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师,确实谁都没有办法,另外清廷和华东**也斗争了几年,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这次袁世凯这次算是打了几个胜仗,确实是十分难得,由其是袁世凯还在战场上受伤,更是给袁世凯增添了几分悲壮之气,因此清廷最终下旨嘉奖袁世凯,进爵一等忠毅候;并荫恩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江苏四品知府候补,加爵骑都尉;次子袁克文六品京官候补,加爵云骑尉。

    虽然无论是给袁世凯增加的头衔,还是两个儿子的荫恩,都是虚职,没什么实际的权力,毕竟现在袁世凯是以军机大臣的身份出任地方总督,官职实际差不多己经到头了,再高也高不到那里去,但这代表了清廷的态度,算是认可了袁世凯的功劳,以及不计较他放弃江北之事的过失,也为这段时间己来,清廷中针对袁世凯功过的争吵划上了一个句号。

    其实以慈禧的头脑和阅历,那看不出其中的猫腻来,这分明就是袁世凯和华东**做的一笔交易,就是用江北换江南,要不然就凭袁世凯的本事,能打得过人民军吗?那可是连英法日俄这样的列强都做不到的事情。但现在清廷对南方的控制力基本所剩无几了,说得不客气一点,就算是现在袁世凯在南方公然举旗造反,清廷也拿他没有一点办法,难道还能出兵去征讨袁世凯吗?别的不说,就是大军怎么过河南省去?现在清廷除了袁世凯之外,还有谁能有那么大的面子,能够从华东**的领地内通过;另外不管怎么说,从表面上看袁世凯确实是收复了江南之地,这也就交待得过去了。

    在宗室权贵们疯狂攻击袁世凯时,慈禧到是沉住了气,并没有立刻就做决定,而且先拖一拖,等一等,静观事态的发展变化,果然等到袁世凯用一份份捷报击宗室权贵对自己的攻击,反转了舆论风潮之后,慈禧也就顺势而下,下旨嘉奖袁世凯,也给这一事件定性,算是平息了这场争斗。

    不过让慈禧没有想到的是,这回反到是袁世凯不依不侥起来,原来按清廷的惯例,受到嘉奖的官员应该上折向朝廷谢恩,而袁世凯在谢恩的折子中除了感念朝廷的恩厚之外,还向清廷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调北洋新军第1镇、第6镇南下,加强自己的军力,因为袁世凯称在此前的战斗中,自己所带南下的军队伤亡重大,现在就是驻守江南也嫌有不足,必须要补充军队;二个是调北洋水师入长江,在南京停泊,以防华东**的水师渡江南侵,而且袁世凯还信誓旦旦,保证在北洋新军的补充军队和北洋水师到位之后,1年之内可以收复江北之地。

    慈禧当然知道,袁世凯的收复江北之地誓言都是鬼扯,他的真正目地只有1个,就是要兵权,而且光是只有北洋新军还不知足,居然还想将北洋水师也纳入到麾下。这胃口也太大了,北洋新军是目前淸廷最精锐的军队,这次南下袁世凯带走了2个镇,现在再要2个镇,岂不是大部份都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

    而北洋水师现在的状况虽然不怎么好,驻泊地都己经移到了宁波,这己是属于南方的港口了,而且宁波的港口设施落后,加上水师的经费不足,北洋水师的军舰也得不到良好的維护,不得不求助于驻泊福建的南洋水师,因此在清廷己有人建议,不如就将北洋水师并入到南洋水师算了,不过瘦死的骆驼毕竟比马大,北洋水师好歹还有几艘巡洋舰撑门面,也比南洋水师强,而且如果得到良好的维护,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对华东**来说,这点战斗力不足一论,但对淸廷来说,却是仅有的海军力量。

    袁世凯的要求,等于是要将清廷海陆的精锐军队都纳入到他的麾下,这胃口到是真不小,没想到袁世凯到了南方,胆子就变大了,不仅敢欺骗瞒哄朝廷,甚致公然开始向朝廷叫板了,这时慈禧也不禁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就不该把袁世凯放出去,把他留在身边有多好,时不时的打压一下,看他服不服贴。

    但现在说什么也晚了,不可能再把袁世凯从南方调回来,本来慈禧不想理袁世凯,就当是没收到袁世凯的折子,等事态自己慢慢平息下去。但袁世凯却没完没起来,几天以后,他再度上折,称华东**正在调兵遣将,有进取江南之意,现在自己手下的兵力不足,恐难以抵敌,请清廷速调军队南下支援。最终在10天之内,袁世凯连上三折,都是要求朝廷调军队南下支援,否则江南难保云云,慈禧也被弄待不厌其烦。

    而宗室权贵见了,又都有些跃跃欲试起来,纷纷上折攻击袁世凯,谎报军情,欺瞒朝廷,挟寇自重,肆意妄为,不过袁世凯的同盟者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指责宗室权贵不顾大局,殆误军机,要求朝廷立刻调军队南下,支援袁世凯,否则难保江南之地,眼看在朝中又要发生一场争斗,慈禧只好下旨给袁世凯,表示朝廷现在无兵可派,准许袁世凯在江南自行招募组织民团练军,抵抗华东**。

    其实慈禧明白,袁世凯再三上折叫苦的目地并不是要朝廷增援军队,而是在江南自行招募军队的权力,当然就算朝廷不批,袁世凯也可以在江南招兵,毕竞现在谁也管不着他,而宗室权贵什么都不懂,就知道跟着乱起哄,因此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批准了事,也省了个耳根清净,老实说慈禧现在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得到了清廷的批准,袁世凯也心满意足,于是开始在南京、苏州等各地竖旗招兵,扩充军队。

第一五四章 访徳使团(上)

    袁世凯和清廷的撕逼,在李松晨看来,不过就是一场闹剧,当然袁世凯的厚脸皮,颠倒黑白的能力,则是这场闹剧中的一大亮点。正所谓人至贱则无敌,袁世凯敢豁出脸面不要,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清廷当然就不是对手,因此在这场撕逼中,败得也不冤。

    不过现在李松晨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因此袁世凯和清廷的撕逼结果他并不关心,而且接收江北土地的事情由罗岳负责,处理完了和袁世凯的事情之后,李松晨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访德使团的准备工作。

    这次访问德国,华东**派出了强大的出访阵容,仅是出动的元老就多达27人,其中军方的元老有12人,包括海军7人、陆军5人,因为这次访问德国,双方的军事合作是访问的重头戏之一。而访问使团的总人数为65人。

    另外还有12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按照上一次德国访问华东**时,双方达成的协议,华东**每年都将会派遣一批学生到德国留学,而德国也保证会对华东**的留学生进行妥当的安排。这120名学生是第一批赴德留学的人员,也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毕竟尽管华东**的教育非常注重国际视野,但这次毕竟是在异国他乡,怎样才能让这些留学生更好的在德国学习,并且学到真材实料,都需要试验磨合。12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中,给了上海20个名额。

    第一批留学德国的学生,全部都是男生,年龄在15-17岁,并且至少有5年系统学习的时间,在德国留学的时间初步确定为4-5年,本来华东**是提倡男女入学的,但由于这一批学生带有试验性质,但女生并不适合,而且考虑到15-17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强, 等赴德留学理顺之后,再选择年龄更小,包括女生去德国留学。

    专门给上海20个留学名额,在华东**内部还是有一定争议,主要是因为其他100名赴德留学的学生基本都是接受的华东**的系统教育,其中有部份学生从当初的天津希望学校就开始学习,而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华东**也不断加强他们对华东**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包括这些学生的家庭,也基本都和华东**捆绑在一起,因此这批学生基本是可靠的。

    但华东**控制上海的时间还不到3年,虽然原来上海就在不少近代学校,这其中既有清廷创办,也有各国在租界里创办的,因此相对于这个时代中国的其地方,上海的教育水平要远远超出,华东**统治上海之后,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很快就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系统,但接受的华东**教育的时间较短,并未建立起牢固的对华东**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而且这些学生的家庭和清廷,甚致是各国都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上海挑选20名留德学生,是否合适,别到时候养出一批白眼狼来。

    不过行政院最终还是批准了这个决议,因为上海的情况较特殊,是现在华东**除青岛之外,现代化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发展潜力还要超过青岛,再加上上海的教育水平也确实很高,因此给上海几个留德名额,也完全有必要。至于担心养出一批白眼狼来,到是不必,只要华东**自身保持发展势头、不断强大,就不必担心有人背叛,既使是出了几只白眼狼,也不会影响大局。

    虽然行政院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但上海方面派出留德的具体人选却不能马虎,除了需要在适龄的学生中进行认真筛选之外,并且对这些学生的家庭出身进行详细调查,凡是和清廷或外国关系密切的学生,这一次基本都不会入选。虽然华东**不搞阶级成份出身这一类的东西,但政治合格是绝对有必要,由其是华东**在上海统治的时间还不算长久的时候,而选拨还不能公开进行。因此确定最终的20个留学名额,也确实花费了相当的精力。好在是这个时代出国留学可不是什么抢手的事,到也没有引起什么争议。

    另外,这次访问德国的还有一个贸易代表团,是由一些从事经商创业的元老组成。其实在国事访问中,带一些商业人员一起出行,在旧时空里是很常有的事情,在这个时代,虽然不算普遍,但也不是很特别,而且华东**和德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在年初徳国访问华东**时,也带了来了不少徳国的工商界人士,因此这次回访,华东**也派出一个贸易代表团随行,这不仅是礼尚住来,也是华东**自身的实际需要。

    而现在华东**从事商业的元老已超过千人,基本上身家都做到了数十万银元以上,资产超过百万银元的元老也己达到百人以上,这一方面是甴于华东**的社会、经济均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在这种大环境中,从事商业也比较容易成功;另一方面华东**对从事商业的元老也有相当优越的政策扶植,因此只要是肯用心吃苦,做到数十万银元的身家,并不是太难的事。

    由于华东**和德国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从事商业的元老们都是具有国际界野的人,知道只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是不行的,必须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以外更广阔的市场,因此这次出访徳国,从事商业的元老都非常积极,最终有21名元老参加了这次访问,从事商业的元老中,合伙创业的比例很大,这21名元老的背后,实际代表着7、80名元老。21名从事商业的元老,再加上代表**的27名元老,这一次访问德国,共计出动了48名元老,也可以表示华东**对这次访问的重视度。

    而参加出访的徳国21名从事商业的元老中,有12人基本或长期定居在上海,而在上海有经营的,则达到18人,仅仅只有3人和上海没有什么瓜葛,由此也可以看出,上海在华东**中的经济地位之重要性。

    其实这一次华东**也向本土的工商业者发出了参加出访,但本土的工商业者,无论是盛宣怀还是张謇等,对这次出访德国都不感兴趣,他们的目光始终都是盯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上,和外国的经济来往只限于购买机器设备或高技术生活日用品,对于开拓海外的市场一无雄心;二无动力;而张振勋到是想参加出访,不过一来是张振勋的年纪较大,都66岁了,难以经受长途拔涉的颠波,二来张振勋己被选为华东**第一届咨议局的咨议员,在这个时候当然不能离开青岛去德国访问,另外还有赵维忠,和张振勋的情况一样。

    同时在这次赴德访问中,华东**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就是文化交流,这是在德国访问华东**时没有的项目,不过这个建议提出之后,也得德国方面的积极响应,因为文化交流往往像征着双方的关系更进了一步,而且德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这个时代的欧洲对中国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中国是一个愚昧、落后、野蛮、原始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文化更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毫无研究的价值,既使是研究,也应持完全批判的态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现在的中国确实落后且愚昧,但中国做为一个历史悠久,而且曾有过辉煌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依然有许多可取之处,甚致有不少值得欧洲借鉴、学习的东西,值得认真研究。

    这两种观点中,一直都是前一种占上风,由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前一种观点几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华东**成立之后,也大大的扭转了欧洲对中华文明的轻视态度,由其是在远东战争结束后,尽管欧洲的舆论对中华文明依然偏见蔑视,但在学术界却开始认真研究中华文化,毕竞这个世界还是胜者为王的世界,文化、文明也是依附于国家的实力,谁的拳头大,谁的枪杆子硬,谁的文化就有研究价值。

    德国是较早和华东**建立良好关系的欧洲国家,因此对华东**的认知,也要比其他欧洲国家更强,同时对中华文化的态度转变也其他欧洲国家更快,在这个时候和华东**进行一次国家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德国文化界得到了许多支持的声音,德国**自然也是乐见其成。

    反到是在华东**,这个建议刚一提出的时候,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远比给上海20个留学名额的争议要大得多。主要是因为既然是文化交流,自然是由学者来唱主角,政治家只能靠边站。但在元老中,工程师到是有不少,甚致有人在这个时代可以算得上是科学家,但能称得上是学者的人确实并不多,尽管有部份元老在旧时空里当过键盘侠,对网上和别人对喷时可是从来不认怂的,但这种网络对喷终究是上不了正席的,更何况是文化交流,要知到这次面对的都是德国文化界的大咖,上去如果撑不住场子,丢的可是华东**的脸面。

    而在华东**中真正能以学者的身份,代表华东**去与德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大概只有秦铮一人免强够格,但华东**早就决定了,秦铮是不参加这次访问出行,那么没有学者,怎么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呢!这就是争议的核心所在。

第一五五章 访徳使团(中)

    当然,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就有人考虑过文化交流的人选问题,就是可以从本土学者中选人,参与这次出访,代表华东**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但这个建议则又引发了另一个大争议的话题,本土学者是否能够代表华东**。

    华东**成立以来,对本土学者的态度一向都是敬而远之,甚致可以说是不屑一顾的,这一方面是华东**的治国理念在这个时代显得过于超前,而采用的手段又偏重于强硬,由其是对中国传统的士绅阶层,基本不留情面,毫不客气的进行打压。而按照中国的传统治国理政,尽管也强调爱民如子,体恤民情,并且在历代王朝建立之初,也会重新分配,丈量土地,并制定些对百姓相对有利的政策。但历代的统治者都知道要统治好国家,首先要拉陇的还是士绅,而非百姓,历代王朝实际执行的是所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原则。

    但华东**则是属于一个另类,根本没有将传统的中国士绅阶层当一回事,不仅没有拉陇,反而是强力的打压,由其是士绅的土地全部收没,都分给普通百姓,并且建立了广泛而严密的基层行政体系,彻底打破了历代王朝“皇权不下乡”的惯例。

    仅仅只是对从事商业经营士绅态度好一些,但一来是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纯以经商为生的人并不多,二来绝大多数商人同时也是大地主,像盛宣怀、张謇这样的商人,同样也拥有大量的田产土地,尽管田地的产出在他们的收入中只占到极小一部份,这也是中国人习惯的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因此华东**也差不多将所有的士绅都得罪光了,这些行为在传统的中国士绅看来简直就是叛经离道,胡作非为。

    在华东**建立之初,大部份士绅都认为华东**这样的做为难以长久,最多不过是长毛第二,或者说“分配土地,使耕者有其田” 的口号不过是一句空话,由其是元老们会不要土地吗?因此迟早都会改过来,还是得用传统的笼络士大夫的那一套,那知华东**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还民心归附,日益强大起来,更为奇怪的是华东**的元老们真的都不要土地,这也是华东**常用来驳斥对自己土地政策进行指责的理由,“没有一名元老占有过一亩土地,一切为公”,这还真的让指责者反驳不了。

    但不管怎么说,传统的中国知识份子对华东**的做法是很难认同的,而华东**也没有指望能得到传统的中国知识份子支持,一来是在远东战争之前,中国的正统仍然是清廷,在大多数人眼里,华东**还是反叛,二来华东**更看重的是技术人材,就像詹天佑这样的人,而对传统的中国知识份子也并不怎么感兴趣,用华东**内部的话说,就是“100个所谓学术大师,也顶不了一个詹天佑有用”。

    当然,这个时候中国到是有一批精通欧美学术的学者,但一来是这些人自认为喝过洋墨水、见过世面,开过眼界,自视甚高,自认为自己掌握了救时济世的全部真理,其实也不过是欧洲早年资本主义革命的那一套“自由、博爱、平等、人权” 的东西;二来华东**的土地政策对他们的刺激也不小,毕竟能出国留学的人,都不会是贫苦出身,不说大富大贵,至少也是小康之家,当然舍不得把自己家的土地献出来。

    正是清醒的了解这些情况,华东**才对这个时代的中国学者、大师不感兴趣,反到是更看重詹天佑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现在要选拔本土学者代表华东**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自然会引起巨大的争议。

    不过秦铮对这个建议却是全力支持的,认为至少可以先咨询一下这些学者的态度,首先是这些学者虽然对当前华东**的工业化建设、经济发展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各自的学术范围内,有的精通国学,有的贯通古今,有的博览中西,确实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做为华东**的文化代表,只从学术水平上是完全足够的;其次是华东**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文化始终是一大短板,因此也有必要注意补齐这个短板,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华东**也一向重视文化的建设,但目前所做的,基本都停留在文化宣传上,而在文化的学术系统理论上,只有秦铮发表了几篇有份量的文章、书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乏善可陈的。

    不过现在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华东**在取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之后,在国内的人气民意均己经压倒了清廷,不仅是改朝换代不可避免,而且全国上下基本都己经认同这个现实结果,清廷的死忠粉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不少当初并不看好,或者是对华东**有所诽议的人,都在考虑怎样在新朝中占有一席之地,既使是华东**的土地政策,也可以忽视了,毕竟大势所向,不可逆换。其中也包括有相当一部份学者,因此华东**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吸引一部份学者为我所用,加快华东**的文化建设,打造华东**的软实力。

    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学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中华文化是认同的,同时也都是希望中国能够富强起来,这一点和华东**的目标是共同的,因此代表华东**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应该是可以试一试,而且这毕竟是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层面,就算是出了问题,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行政院经过了讨论之后,最终还是认同了秦铮的意见,而秦铮又推荐了两个人选,严复和辜鸿铭。

    这两人差不多就是这个时代中国最出色的学者,其他有的远在海外,如康梁,有的则还没有成长起来,只有严复和辜鸿铭正当盛年,而是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均成绩优异,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中西文化造诣精深。

    严复可以算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思想偏重于维新,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将大量的西方优秀进步学术著作译为中文,介绍给现在处于落后状态下的中国学人,让人们了解欧洲的学术思想,开拓视界,增长见施,可以称之为“文化输入”,并且首先提出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原则,对中国的翻译工作有重大影响,虽然在学界有人对此持异议,一直到元老们的个时代,这个原则依然被中国翻译界奉为圭臬。

    而辜鸿铭尽管也精通西学,但在学术上却推崇儒家学说,尊崇孔、孟,对欧洲文明多有批判,并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至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译成西文,使西方人能更多地了解到中国古老的固有文化,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可称为“文化输出”。辜鸿铭在欧洲学界声望颇高,在旧时空里,欧洲学界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当然,秦铮推荐这两个人,也是有认真的考虑。这两人主要居住在上海,对华东**的态度,都有一个从不认同到认同的过程。不过相比之下,严复要比辜鸿铭更早认同华东**,因为严复是军人出身,少年时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赴英国学习海军,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回国之后还参与了北洋水师的建设,曾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职务,北洋水师的大部份将领都可以算是严复的学生。

    正是由于严复是军人出身,因此尽管他不认用华东**的政治理念,但对华东**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却相当赞赏,华东**占领上海之后,严复并没有离开上海,一方面留在上海近距离观察华东**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开始认真的研究华东**的治国理政、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理念,而经过了认真的研究之后,严复不得不承认,虽然华东**的制度也许并不算完美,但和清廷比起来,确时是胜强千万倍了,既使是和英法德美等诸国相比,也并不逊色。

    在这个时候,严复在心理上其实己经认同了华东**,只是传统的政治道德,以及对清廷还残留的少许忠心,阻碍了严复彻底倒向华东**。

    但远东战争的胜利,彻底打消了严复最后的犹豫,毕竞胜利才是最能鼓舞人心的,由其是对严复这样军人出身的学者,战场上的胜利是最容易打动他的。而只到这时,严复才彻底认识到,清廷己经无药可救,只有华东**,才能使中国真正完全富强起来,并不再受别国的欺辱,因此这时严复才在和别人的书信、友人的交谈中表示了自己对华东**的认同和支持。

第一五六章 访徳使团(下)

    其实辜鸿铭和华东**的接触时间要比严复早得多,在华东**刚成立上海新区的时候,华东**曾组织了一次上海的工商界的人士到青岛访问的活动,当时辜鸿铭也参加了这次行程,应该说在那一次行程中,华东**还是给辜鸿铭留下了不错的印像。

    不过从那以后,华东**和辜鸿铭就再没有什么直接的接触了,毕竞华东**的精力主要在发展工业化和经济上,看重的是詹天佑这样的技术人材,而不是辜鸿铭这样的学术大师;而辜鸿铭虽然也承认在华东**的治理下,社会民生,精神气貌确实都要比清廷要好得多,但他的骨子仍然带中国传统文人的清高和傲慢,华东**不来相请,辜鸿铭自然也不会主动上门,而且还故意做出一付对华东**也不屑一顾的样子来。

    但辜鸿铭的大部份时间都居住在上海,也得到了许多了解华东**情况的机会,而且虽然辜鸿铭在表面上表现得对华东**不屑一顾,但实际对华东**的动向相当的关注,华东**出版的几份主要报纸基本都一期不落,另外对华东**出版的几本学术著作也是本本都购买,并且都进行了认真的研读。

    应该说辜鸿铭对华东**的土地制度是相当不认同的,对华东**绕过士绅阶层,直接面对基层百姓的治理方式也颇有微词,但对华东**治理的效果还是有些佩服,毕竟辜鸿铭是在欧洲留学14年,并且拿到了11个博士学位,留学的经历主要是在英国和德国,对欧洲国家的治理环境有相当的认知,而华东**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治理能力却并不逊色于欧洲国家。

    而对华东**的学术理论著作,辜鸿铭的评价也是各有高低,比如对华东**的土地理论,就很是不屑,而对工业化理论也并不怎么上心,但对华东**提出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而非民族国家这一概念却有相当的认同感,因为辜鸿铭是推崇中华传统的孔孟思想学说,这和中国是文明型国家的理论有很大的契合之处,而且这个理论也给了辜鸿铭很大的启发,使他对中华文明优于欧洲文明的理论可以更为完善。

    还有就是华东**对欧洲国家的体制,及社会制度、文明的批评,辜鸿铭则是十分赞同。和这个时代其他的中国学者普遍都推崇欧洲国家的制度、思想、文明不同,辜鸿铭对欧洲国家的体制,制度、文化都相当不屑。这也和辜鸿铭在海外留学长达14年的经历有关,因为其他的中国学者如严复国外留学的时间也不过只有4年,对欧洲国家的认知未免有些流于表面化,仅仅只看到了欧洲国家的表面繁荣,对欧洲国家的社会深层缺少实际了解。而正是有长时间的海外生活经历,使辜鸿铭对欧洲国家的社会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并没有被欧洲国家的表面繁荣、发达、科技所迷惑,同时还看到社会繁荣背后的阴暗、坠落、自私、贪婪的一面。

    不过辜鸿铭毕竞不是社会学家,虽然他看到了欧洲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的缺点,但对造成这些缺点的根源却缺乏足够的认知,而且想出的解决办法却不是靠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或是建立一种更高等级的社会制度,而是中国传统孔孟学说的仁义之道,这也是辜鸿铭推崇儒家学说的最主要因素,甚致到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也坚决拥护的程度。

    其实这也是这一代中国学者的一个共性,随着对欧洲国家的社会的认知加深,看到欧洲国家的社会、文化的缺限后,几乎都不约而同的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在旧时空里,严复到了晚年时,也开始推崇中国传统文化。

    但看了华东**关于对欧洲国家的体制形成,以及文化缺限的原因的深度分析之后,再结合自己多年欧洲生活的经历进行印证,使辜鸿铭也颇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毕竞华东**关于对欧洲国家的体制、文化缺限的分析,是建立在旧时空无数学者长达百余年的探索、研究、分柝、试验的基础之上,这决不是辜鸿铭区区十几年的生活经历所能相比的。

    虽然这并不表示辜鸿铭从此就放弃自己的思想,彻底拜倒在华东**的面前,毕竞像辜鸿铭这样的学术大师,一但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虽然这并不防碍他会从其他理论思想中吸取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有利,或是有补充的优秀部份。因此在辜鸿铭后来的文章、讲学、交流中,也大量的引用华东**的这些理论。

    不过辜鸿铭对华东**的态度并没有什么改变,依旧是不屑,并且不时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或调侃、或抓苦、或指责华东**的一些行为或者是一些特定人物。当然喜欢怼人,是辜鸿铭的一大特点,他到也不是专门针对华东**,对清廷、对其他国家,对清廷的官员、外国政要,以及其他学者、社会名流、都是照怼不误,简单来说就是看谁不顺眼,看什么事情不顺眼,都会开怼,并极尽嘲笑、挖苦之能。

    华东**控制上海之后,报纸当然不敢发表反对华东**的文章,辜鸿铭怼华东**通常是在宴会、学术交流的场合,不过辜鸿章到也不是乱怼华东**,并且相当注意分寸,往往就是打打擦边球,更多的还是调侃性质,而且除了怼华东**之外,辜鸿铭也依照是见人怼人,见事怼事,行就如故。因此上海**也并没有太在意,对他依然是敬而远之,但并没有阻止辜鸿铭在上海著书、教学、发表演说等等,只要是不要过线就行了。

    其实虽然在旧时空里,辜鸿铭是以敢说、敢骂、敢怼而著称,但并非是真的愤世嫉俗,不通世故,其实相当注意分寸尺度,知道什么人可以骂,可以在什么时候骂,可以骂到什么程度,并且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因此尽管在辜鸿铭生命的最后10余年间,尽管政局迭荡起伏,**更迭如家常便饭,不少学者都因站错了队、说错了话而吃过大亏,但辜鸿铭却始终屹立不倒,无论是谁当政对他都敬若上宾,而且辜鸿铭还是照样骂人、怼人。

    秦铮其实一直都在关注严复、辜鸿铭等学者的行动,对他们的一些改变都了如指掌,随着华东**的国力日益强大,由其是在取得了远战争的胜利之后,这些学者们都明显在向华东**这边靠陇,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清廷的表现实在太烂,根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仅仅只是占着一个正统的大义明份,而当华东**表现出了足以彻底压倒清廷的能力,改朝换代己不可避免时,自然有不少学者会改弦易辙,站到未来的胜利者一方。

    而且这次代表华东**和德国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导的文化交流活动,代表的整个中华文明,无论是谁能够参与其中,都是足以留名青史的至高荣誉,对于学者来说,荣誉比经济利益更为重要。因此秦铮才认为可以邀请严复、辜鸿铭做为华东**的代表。

    经过行政院的讨论之后,最终还是同意了秦铮的建议,当然首先还要看严复、辜鸿铭的态度,如果他们不愿代表华东**去德国,那就没有办法了。而邀请严复、辜鸿铭的任务,自然就落到李松晨的身上。

    其实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真不算小,虽然办不成也不会对李松晨的前途造成什么影响,毕竞如果严复、辜鸿铭真的不想去,总不能将两人架去吧!但如果办成了,无疑是对李松晨还是有加分的。

    当然李松晨也知道,这种学术大师都不是好请的,因为一个个都自视甚高,自比孔明,虽然心里千愿万意,但还要故作姿态,左推右托,最后仿佛千不甘万不愿的才出头。因此李松晨经过认真思考之后,首先向辜鸿铭发出了相约见面的请求,辜鸿铭果然在一番“我很忙、没时间”的托辞之下,最终将会面的时间推到三天之后。而李松晨马上又去约见严复,这次到是顺利得多,会面的时间定在第二天。

    这样的邀请先后安排,当然是有意而为的,因为严复是军人出身,本身性格比较豁达大变,涵养也好,另外他对华东**的认同感也更强一些,毕竞在远东战争中,华东**也算是为北洋水师报了甲午的一箭之仇,而严复也是北洋水师的创办者之一,不能不有所触动;而辜鸿铭身上的文人气更重,虽然不能算是心胸狭窄,但他的性格毕竟偏于过激,因此如果先邀请严复,可能会让辜鸿铭有所不快,认为华东**更看重严复,说不定在一气之下,就拒绝了邀请,而先邀请辜鸿铭,但却是由于辜鸿铭自己故作姿态,定下在三天之后会面,那么华东**先和严复见面,辜鸿铭也就没话可说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4322/ 第一时间欣赏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最新章节! 作者:木林森444所写的《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为转载作品,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介绍:
20**年,一支付责保护中东某国撤侨任务的舰队穿越到1900年9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而在现代社会中深受各种穿越剧穿越小说洗脑的穿越者们,立刻接受了穿越的现实,并且各有打算,有人想利用未来的科学技术称王称霸,甚致建立全球霸权;有人想靠自己的力量,改写中华民族的这一段屈辱历史,甚致实现普世价值;也有人想妻妾成群,腰缠万贯,过上旧时空过不上的腐败奢侈生活;还有人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梦想和理想。 但这次穿越者们面对的不是落后无能的农耕时代国家,而是有着强大动员、组织能力,和相当科技能力的近代列强,就连历代穿越者们引以为傲的金手指也未必有明显优势,因此三心二意,各怀心事,又没有主角光环的穿越者们能否在这个乱世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