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TXT下载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全文阅读

作者:木林森444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txt下载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六五章 清廷末日(九)

    只是定慧寺是一座大寺,寺中的房舍不下百余间,要是这样一间一间的清理,搜寻下去,还不要到猴年马月才搜完。

    杨瑞正在焦急之际,只见第二大队第一中队的中队长朱炯过来,道:“首长,我们抓到一个太监,他说他知道慈禧和光绪躲在那里。”

    杨瑞一听,也不由大喜,道:“人呢,把他带过来。”

    时间不长,只见几名士兵押着一人来到杨瑞的面前,这人身形削瘦,净白色面色,短眉细目,只是颔下无须,看不出多大年龄来,但脸上、眼角还是有不少皱纹,因此大约在40-50岁之间。

    原来朱炯带领士兵清理一间偏殿,刚向窗户开了两枪,就听见里面有人大叫“饶命”“投降”,而且还有女子的声音,于是朱炯立刻阻止了士兵开枪,撞开殿门殿一看,原来里面是几名太监宫女,一个个都吓得面无人色。

    朱炯也有些为难,抓这几名俘虏没有多大的功劳,又不能放任不管,而押走又不知道押到那里去监管,最后决定就让他们留在这间偏殿里,派两个人看押就行了。于是朱炯也对这几个太监宫女说了几句“老实呆着”“别耍什么花样” 之类。而就在这时,朱炯忽然想起来,问了一句“你们有谁知道慈禧和光绪躲在那里?”

    这几个太监、宫女都面面相觑,谁都不说话。朱炯也没有在意,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有一名太监颤声道:“军门,奴才知道,奴才知道。”

    其他几个太监、宫女都看向刚才说的太监,有两人还对他怒目而视,而那太监也有些胆劫,缩了缩身子。但朱炯却立刻来了精神,道:“你知道慈禧和光绪躲在那里?快告诉我,不要怕。” 说着狠狠瞪了瞪其他几个太监、宫女,而那些人一见朱炯凶狠的目光,也都吓得缩成了一团。

    那太监见其他人被吓回去了,也不由胆气一壮,道:“军门,奴才可以领你们去,就在大殿的后面。”

    于是朱炯立刻领着那名太监来见杨瑞,而一听杨瑞是首长,那名太监立刻跪倒于地,道:“奴才黄锦,给首长请安。”

    虽然是在这紧急时刻,但杨瑞见了他这个样子,还是差一点没笑出声来,道:“先站起来说话。”

    黄锦道:“喳!”这才站起身来。

    杨瑞道:“黄锦,你知道慈禧和光绪躲在那里吗?”

    黄锦忙躬身道:“回首长的话,奴才知道,奴才知道。”

    杨瑞一皱眉,这个死太监完全是一付谄谀取容的样子,实在是恶心,而周围的几名士兵都忍不住掩着嘴笑,杨瑞狠狠瞪了他们一眼,道:“在我们面前,不要来这一套,你带我们去抓慈禧和光绪,如果真的抓到了,算你有立功表现。”

    黄锦赶忙又连连点头哈腰,道:“是,是,奴才多谢首长,多谢首长。”

    杨瑞也有些哭笑不得,知道这一套在黄锦身上己经是条件反射,张嘴就来,根本不经过脑子,短时间内是改不过来的,因此也就懒得再说了, 于是对朱炯道:“你带两个小队,跟他走一趟,看他说的是不是真的。”

    朱炯点了点头,道:“是!”又转头对黄锦道:“带路。”

    于是在黄锦的带领下,朱炯领着两个小队约30余名士兵,穿过大雄宝殿,来到寺庙的后院,这里暂时还未被战火波及到,还十分平静。

    黄锦指着前方一间大门紧闭的配殿,道:“就在这里。” 话声未落,立刻就听见“砰砰”几声枪响。

    虽然子弹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但人民军的战士们还是都立刻找地方隐蔽,连朱炯也一把拉住黄锦,躲到一棵大树的后面,但还是有两名战士举起冲锋*枪,对枪击的方向一阵猛扫。

    其实刚才谁都没有看清子弹是从那里飞来,只能凭感觉向一个大致的方向开火,主要的目地也不是为了攻击开枪的人,而是进行一定的牵制,为其他人的隐蔽争取时间。但在一阵射击之后,还听到了一声惨叫,看来密集的射击,还有有很大的撞大运机率。

    而其他士兵都隐蔽好之后,立刻搜寻敌人的躲藏位置,开枪射击,2、3分钟之后,连续击中了7、8名敌人,然后就再也没有反击的枪声了。

    又等了一分多钟,还是没有动静,朱炯立刻示意派一个小组突进。于是一个战斗小组的4名士兵小心翼翼的从掩体后出来,警惕的向前推进,越过了院子,一直来到配殿的门口,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动静,于是又有两个战斗小组前进,都在配殿的门口做好了警戒,其他的士兵,包括朱炯、黄锦也都来到配殿的门前。

    朱炯问黄锦道:“就是在这里面吗?”

    黄锦连连点头,道:“就是这里,就是这里。”

    朱炯点了点头,道:“打门。”

    两名士兵拿着冲锋*枪,对着大门一阵扫射,配殿的大门并不厚实,冲锋*枪的子弹可以轻易的穿透门板,不过战士在射击的时候,有意将枪口斜指向下,这样子弹穿透门板之后,会射到地面,不会对殿内的人造成伤害,因为朱炯想俘虏慈禧和光绪,而不是击毙两人,当然如果是被地面反弹的子弹击中,那就只能怪自己的运气不好了。

    果然射击结束之后,只听殿内尖叫哭声一遍,显然是有人,还不是少数,于是朱炯立刻道:“踢门,撞进去。”

    一名士兵抬腿向殿门狠很踹了一脚,将大门踹开,几名士兵举着冲*锋枪,冲了进去,大喝着:“不许动”、“举起手来”、“不许反抗”等。

    朱炯带着战士走进殿中一看,里面有近20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服饰待卫、太监、宫女、官员都有,还有几个和尚,虽然他不认识谁是光绪,谁是慈禧,但看服装、配饰也能大体看得出来,毕竟这次出逃,因为准备充份,慈禧、光绪都没有换常服,还是装带着太后、皇帝的服装、配饰,和其他人是完全不同的。只不过一个个都吓得面色惨白,有人甚致全身发抖。

    朱炯也没有迅问,只是指挥战士看好这些人,并搜查殿内还有没有其他人,同时又派人去向杨端报告。

    原来慈禧、光绪在静室中休息,得知定慧寺被人民军攻破,也知道大势将去,不过终究还是要再挣扎一会,于是奕劻、载沣找了几名待卫,保护着慈禧、光绪等人从静室出来,想从侧门逃出去,但侧门早己被人民军封锁,根本就逃出不去,只能又退回到寺中。

    乱撞了一会儿,最后躲进了大雄宝殿后面的一间配殿里,这里还有几名和尚躲藏,黄锦是跟随慈禧、光绪一起先躲进配殿,后来被李莲英派出去找人来护驾,结果被人民军俘虏,将慈禧、光绪供出来。

    而杨端一听疑似抓住了慈禧、光绪,立刻精神大振,也匆匆带着1个小队赶了过来。不过还没有进殿,只见黄锦站在殿外。原来黄锦虽然供出了慈禧、光绪,但毕竟受威压多年,因此这时不敢进殿去面对慈禧、光绪。

    杨端听了他的原因,心里也颇有些不屑,道:“怕什么,跟我进去。他们现在都是俘虏,还有什么可怕的,你还有立功表现呢。”当然这时也不容黄锦拒绝,只好跟着杨端一起进殿。

    进殿之后,杨端道:“你好好看看,这里面都有谁。”

    而还不等黄锦说话,李莲英己跳了起来,指着黄锦大骂道:“黄锦,你这该死的奴才,竟然出卖太后、皇上……”

    不过还不等他把话说完,一名战士抬起一脚,把李莲英踢倒在地,道:“老实点。”

    但李莲英居然还有几分硬气,虽然被踢倒在地,犹自话语不停:“你这死奴才,太后、皇上有那里对不住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就是做了鬼也不饶你。”

    黄锦被李莲英骂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忽然道:“李总管,我为什么要卖太后、皇上,你先问问老佛爷,是怎么打死萍儿的。”

    李莲英一听,也不禁呆了一呆,说不出话来。而这时黄锦显然也豁出去了,指着慈禧道:“老佛爷,你前日下令打死萍儿的时候,可没想到也有今天吧。”

    慈禧这才想起来,前天被自已下令打杀的那名宫女确实是叫萍儿,和黄锦是菜户。所谓菜户,是指宫女和太监结成挂名夫妻。在皇宫中一些有地位权势的太监往往都会找个宫女组成菜户,一来是有人伺俸生活起居;二来也是在自己退休之后,有个依伴,有时还会向皇帝或皇后请求将某个宫女赐给自己为妻,而宫女在一般情况下都拒绝不了,而且组成菜户之后,在宫中也有个依靠,毕竟能娶妻的太监,在宫中都是有相当权势的。

    当然对慈禧来说,打死几个宫女是常有的事,而且她也不会管这宫女是不是菜户,是谁的菜户,毕竟无论是宫女还是太监,生杀大权都在慈禧的手里,想打就打,想杀就杀,前天在宫里下令打杀的那名叫萍儿的宫女时,慈禧根本就没多想,那知这一次真就惹出了麻烦。

第二六六章 清廷末日(十)

    听到了这里,杨瑞也基本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本来他对黄锦是很看不起的,首先当然本能对太监的厌恶,而且黄锦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的那一套的也深恶痛决,对黄锦出卖慈禧、光绪的行为也颇为不屑,毕竟没有人会喜欢叛徒。不过知道前因后果之后,对黄锦的看法到是有所改观,至少这家伙还能够想着为自己的老婆报仇,到也算是个人。
    其实黄锦和萍儿结成菜户己有3、4年,要说感情确实是有,但决对谈不上多么深厚,毕竞两人不是真正的夫妻,而且在宫里的身份悬殊也不小。慈禧下令打死萍儿的时候,黄锦心里虽然有些难过,但那时根本就没想过要为萍儿报仇的念头,对慈禧更是不敢心生怨恨,也只能叹惜萍儿的命运不济。虽然当时黄锦多少也听到一些时局消息,在私下里和别人闲谈,也谈论过朝廷还能支撑多久,但毕竞那时在皇宫里还是慈禧一手遮天,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
    但在定慧寺被人民军攻破之后,黄锦的心态发生巨大的变化,首先是慈禧的败亡就在眼前,也不在掌握生杀大权了,因此萍儿的惨死,才又从黄锦的心里翻了起来,其次是黄锦也要为自己考虑,乱世之中,保命第一。虽然黄锦对国家大事所知不多,但趋利避害,见风驶舵,甚致是踩着别人向上爬等,都是太监的拿手好戏,否则别说是混到黄锦这样的高层太监,恐怕是在皇宫里一天都活不下去。
    黃锦可是在皇宫里混了30余年,从最底层的小太监一直爬到现在的位置,这一套本事可谓是炉火纯靑了,因此在人民军攻破他藏身的偏殿时,黄锦当即就选择了投降。当朱烔询问谁知道慈禧、光绪躲在那里时,黄锦随即就想到人民军己攻破定慧寺,早晚都会将慈禧、光绪找出来,还不如自己先供出去来,做为进见之功,以为自己在华东政*府里,说不定能混个好结果。不过在和慈禧、光绪指认对质时,黄锦多少也是心里有愧,被李莲英骂了几句,也有羞恼成怒,于是将萍儿之死给抖出来,算是为自己加点底气。
    这一招果然有些效果,说出萍儿之后,慈禧、李莲英多少也有些底气不足,而人民军的士兵看向自己的眼光,也带出几分同情,因此黄锦也不由精神大振,知道自己这一票是赌对了。于是又向杨瑞逐个的指认,除了慈禧、光绪之外,还有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两位亲王,4名待卫,太监除李莲英之外还有5人,另外还有慈禧的贴身女官德龄,待女荣儿,庆亲王奕劻的女儿四格格,光绪的皇后隆裕、堇妃等,同计26人。
    听完了黄锦的指认后,杨瑞也十分高兴,别人他不认识,但看过慈禧、光绪的照片,确实这两个最重要的人物没错,看来这一网下去,捞到的可全是大鱼啊,这一趟辛苦可没有白废,不过这时外面的战斗还没有结束,于是杨瑞又警告众人几句“老实呆着”“别耍什么花样”“我们会保证你们的安全”之类。
    就在这时,光绪忽然开口道:“你是伪......华东政*府的元老吗!”
    杨瑞怔了一怔,道:“不错,我就是元老。”
    光绪叹了一口气,道:“朕一直就不明白,你们从海外归来,朝廷不弃你们是先朝之民,置地收容,对你们不薄,以你们的才能,如果尽心为朝廷效力,中兴我大淸,必当流芳千古,青史留名,却又何故谋反。”
    杨瑞盯着光绪看了半响,道:“你就是现在的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怔了一怔,在他的记忆中,自从成年之后,就从来没人直接称号他的姓名了,现在听杨瑞叫出,竟然还有些陌生的感觉,但还是点了点头,道:“不错,朕就是大清的皇帝。”
    杨瑞道:“你的问题我回答不了,我只是一个军人,听命行事。但有一点我可以告诉你们,我们从海外归来的时候,你们的朝廷可是在西安避难呢?是我们从八国联军手里夺下的天津,又从德国人手是夺回青岛,可以说我们现在拥有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打下来的,可不是你们朝廷的恩赐,所以我们并不欠你们的,更谈不上什么谋反,明白吗?”
    顿了一顿,杨瑞又道:“等我们占领北京之后,自然会有人为你解答其他的问题,但现在你己经是我们的俘虏了,希望你能老老实实的当一个俘虏,不要有其他的非份之想,我们也会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你的安全和尊严。”
    光绪点了点头,苦笑了一声,道:“好,朕明白了。”
    虽然成功的俘虏了慈禧和光绪,但现在的局面对人民军来说可并不是很有利,首先是定慧寺里的战斗还没有完全结束,清军虽然没有殊死抵抗,但分布躲藏在定慧寺,一时半会也难以将他们都清除干净;其次是载涛率领的颐和园驻军也快赶到,离定慧寺只有3公里多,尽管清军的战斗力并不强,但现在人民军连定慧寺都没有清理干净,又怎么面抵抗清军的援军呢?
    那么现在也就是应该从定慧寺撤退的时候了,毕竟这次出击的目地并不是占领定慧寺,攻城占地也不是特种部队的强项,只是阻止慈禧光绪出逃,而现在该抓的人都抓住了,再留在定慧寺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从定慧寺撤离,带着慈禧、光绪退回到人民军控制的区域,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不过要带慈禧、光绪撤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大的麻烦是慈禧、光绪都不是善于行走的人,慈禧都是快70岁的老人了,而且还缠过脚,走路肯定不会利索,而光绪虽然正当壮年,毕竟是长在深宫里,尽管大部份时间都是被慈禧软禁,但在生活上依然养尊处优,估计也不是能走路的,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这些人,也都好不到那里去,如果就这样带着走,恐怕还没等到达四方军营,在路上就被折腾个半死了。
    另外还有这几名太监宫女,这些人的价值并不大,但慈禧、光绪身边还少不了要人伺候,在旧时空里,末代皇帝溥仪一直到建国以后,在改造营里都还不会系鞋带,因此只要华东政*府不打算处死两人,那么在两人身边,就必须要留几个人照顾,否则根本活不了几天。但这就给人民军又增加了难度。
    好在是慈禧、光绪一行的车辆不少,虽然在战斗开始之前的炮击中,击毁了不少,但应该还是能够找到几辆尚可一用的车辆,毕竞人民军的炮击并不猛烈,只开了几炮,将寺外的清军打散了就停止了,而就算是找不到拉车的马匹,但只靠人力也可以用拉回四方火车站军营去,尽管在一路上也少不了颠簸之苦,但也总比走回去强。
    于是杨瑞立刻下令,首先撤回封锁定慧寺的战士,毕竞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再继续封锁定慧寺了,将战士都撤回来,还能增强其他方向的力量;接着又令命一支大队去拦截清军的援军,至少要延缓清军的进军速度,为其他部队带着慈禧、光绪一行撤离定慧寺争取时间;最后则是命留下来的军队准备撤离,当然先要找车。
    命令下达之后,各部队也都按令执行,时间不长,就有人来向杨瑞报告,在寺院大门口找到了三辆还算完好的马车,还找到了4匹马,这时正在套车;同时负责拦截清军的部队也和清军交上了火,到是暂时拖住了清军。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于是杨瑞也立刻下令撤离。不过从这间配殿撤出,也还有一段距离,可不能容他们慢慢的走,因此慈禧、光绪,包括隆裕皇后、堇妃、女官、宫女等人,都两名人民军士兵一左一右,架着胳膊向外走,有几个太监还想过来阻拦,结果每人挨了几枪*托之后,也就都老实了,而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这时也明白形势比人强的道理,到也不用人民军士兵催促,自觉的疾行跟着大队一行离开。
    好在是出了寺门人民军士兵就立刻松开了,并没有多余的动作,而这时负责拦截清军援军的部队与清军交火的枪炮声都可以听得十分清楚,显示出清军的援军已近在咫尺,只是依然是迟了一步。尽管心里还有些不甘,但慈禧、光绪等一行人仍然在人民军的安排下,分别登上三辆马车,由慈禧、光绪乘座一辆,并安排上去两名宫女,两名太监陪着,也好沿途照顾,另外两辆,男人一辆,女人一辆。
    反正是把所有人都装下了,舒不舒适就不管了,人民军的战士还是靠两条步行。然后赶着马匹,拉着车辆,在其他战士的保护下,迅速的从定慧寺撤离。

第二六七章 清廷末日(十一)

    “抓住了,都抓住了,不仅抓住了慈禧和光绪,顺道还抓住了两个亲王,这可是买二送二的好消息啊。”
    “那可太好了,现在慈禧和光绪的身体情况怎么样?”
    “四方的军医己经检查过了,大体都还好,不过慈禧毕竞是70多岁的老人,虽然平时保养得很好,身体机能肯定不比年轻人,而且又多少受了点惊吓,但并不严重,静养一段时间也就好了;反到是光绪,尽管他还不到40年,但身体情况还不如慈禧,呼吸道、消化道、肺部都不好,而且还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当然还没有达到危及生命的地步,现在这两个人都在四方的医院里接受治疗。”
    “嗯,告诉四方那边,用最好的医疗条件治疗这两个人,有什么需要可以向青岛这边申请,虽然他们是俘虏,但却是重要的俘虏,活的比死的对我们更有用,因此现在我们需要他们的健康。另外在生活上,也可以尽量照顾一点,可以留几个太监宫女在他们身边伺候着。”
    “不过我们也不能太牵就了他们了,现在他们己经不再是皇帝和太后,而是我们的俘虏,抓他们回来,可不是要供起来,不然让战士们怎么想。基本的照顾可以,但不能太特殊,慈禧算是老太太,留1个宫女、1个太监照顾就行了;光绪还年轻,给他安排个太监就行,宫女就免了,另外要先说清楚,安排的人只是照顾他们的生活,不再是他们的奴才,不许安排他们做过份的事情,更不许打骂。”
    “还有一点,即然现在大清都己经完了,那么慈禧、光绪,太后、皇帝这些称呼,也就应该都成为历史,因此以后无论是文件,还里言语中,这些称呼都不应该再存在了,慈禧的正确称呼是叶赫那拉氏,而光绪的称呼是载湉,或者是爱新觉罗载湉,不要再弄错了。”
    “很对,把称呼规范下来,这是很有必要的。”
    原来华东政*府的特种部队俘虏了慈禧、光绪、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等人,撤回四方火车站军营。虽然载涛率领驻守颐和园的军队赶来救援,但遭到了人民军阻击部队的顽强抵抗。尽管清军的人数要远多于人民军,但士兵的素质,军官的指挥能力都远不及人民军,而且由于清军来得匆忙,士兵只带了随身的步枪武器,而人民军的火力也要远强于清军,由其是人民军配备的60迫击炮,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一来是火炮的杀伤力比枪械要大得多,迫击炮也不例外;二来清军的士兵大多未经历过实战,几轮炮击下来,被炸得死伤惨重,其他的清兵见了,都吓得魂飞天外,纷纷后撤。连载涛也遏制不住。
    好在是人民军也并不紧逼,毕竟现在不是和清军争勇斗胜的时候,因此也顺势脱离了战斗,从战场撤离,去追击前面的部队。
    清军后退了3、4公里,但由于人民军并未追击,因此也止住了后退,毕竟这支清军也受过新式军队的训练,比一般的清军队伍还是要强一些。载涛见人民军没有追击,一面收陇队伍,一面又派人回去察看,结果得出回报,人民军己经从定慧寺全部撤退了。
    于是载涛又带着队伍回到定慧寺去查看,这时当然是没有人民军,但却找到了一些慈禧、光绪的卫兵、太监,并在寺内发现了戴鸿慈、荫昌的尸身,其中戴鸿慈是中弹身亡,而荫昌却是自尽的。另外从卫兵、太监的口里得知,慈禧、光绪己经被人民军抓走。
    载涛听了之后,虽然心里焦急,但也不敢追击,一来是人民军己经走远了,这时再追也难以赶上;二来刚才一战,也让载涛知道人民军的厉害,也没有勇气追击。
    于是在思索再三之后,载涛只能带领军队,回到北京城里,和留守的大臣们协商如果救出慈禧、光绪。
    而阻击部队追上前面的部队,顺利的回到了四方火车站军营,而且在回程的路上,又俘虏了一些待卫太监。最须这一次出击,共计俘虏了52人,除了慈禧、光绪、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慈禧的贴身女官德龄,待女荣儿,庆亲王奕劻的女儿四格格,光绪的皇后隆裕、堇妃,以及太监总管李莲英等这些算是有名的人物之外,另外还有12名太监、8名宫女,13名待卫,9名士兵。再加上主动向人民军投降的太监黄锦,一共是53人。
    抓捕的人员不多,主要是因为人民军是突击作战,不可能抓捕太多的俘虏,否则这一战完全可俘虏数百人,但该抓的人都抓到了,因此也可以算是一次相当成功的特种作战。
    这时负责东面攻的人民军第11野战军35师已经全部进驻四方火车站附近,并将指挥部设在四方火车站,而21师则进驻在通州附近,牵制驻守通州的清军,同时全线控制了京津线,并己向四方军营运送了2列火车的物资补济。
    特种部队回到军营之后,军营一方面安置俘虏,一方面也立刻向青岛方面进行了报告。
    而接到了四方军营的报告之后,青岛行政院也十分高兴,因为俘虏了慈禧、光绪,对华东政*府的意义重大,由其是在政治上十分有利,一方面可以像征着旧王朝的彻底灭亡;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华东政*府取代清廷,更具有合法性,如让光绪发表一份退位公告,那么华东政*府取代清廷在法理上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反正现在光绪在华东政*府的手里,还不是让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于是行政院的五巨头也立刻聚集在一起,开会讨论对慈禧、光绪的处理方式,当然有一点首先得到了共识,就是先要确保两人的健康。
    王云鹏道:“现在人己经抓住了,那么我们将来怎么处置他们,对他们进行公审吗?”
    秦铮道:“我觉得到是不用,毕竟他们和地主不一样,一个是前朝的太后,一个是前朝的皇帝,皇权在这个时代还有相当大的权威,俱体来说,叶赫那拉氏干的坏事不少,但她干的坏事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家政治的层面,但没有几件是直接对百老姓的,而且现在叶赫那拉氏只是一个老太太;载湉就更不用说了,就是一个超长待机的傀儡皇帝,这两个人都是比较容易博得同情的,因此对他们进行类似斗地主那样的公审,用我们的法律去制裁他们,这就像是用今朝的剑,去杀前朝的官。所以还是对他们进行改造更好一些,而且在旧时空里,就有一个很好的先例,我们为什么不学。”
    徐济超道:“但我怀疑叶赫那拉氏和载湉能够改造得好吗?我承认旧时空对溥仪的改造确实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但和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同,首先溥仪当皇帝的时间并不长,不算伪满的那一段,也就3、4年的时间,而且那时他还只是个小孩子;其次是旧时空的清廷可不是新中国灭的,因此溥仪要恨也恨不到新中国的头上,另外溥仪是投靠过日本,当过汉奸的人,也早就没有资格再当皇帝了,接受我们的改造,也更容易一些。而载湉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但毕竟当了30好几年,‘这个国家是我的’这个观念己根生蒂固,而且清廷是被我们灭的,同时载湉也没有当过汉奸,他能够接受我们对他的改造吗?而叶赫那拉氏就更不用说,她是个把权力看得比命还重的人,现在沦为阶下之囚,这样的人心里又会甘心受我们的改造吗!”
    夏博海道:“我到是赞同老秦的意见,因为公审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利益,和在战场上直接把他们击毙了的效果差不多,因此改造才是最好的选择,至于他们能不能接受我们改造,又能不能改造得好,不由他们说了算了,而是由我们说了算,只有我们确定他们改造好了,才算是改造好了,如果不能改造得好,那就永远关着。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损失啊,而且在此期间,我们仍然可以以他们两人的名议,对外发布声明、公告。”
    秦铮道:“我到是觉得这两个人还是有被改造好的可能性,因为他们都不是那种能以身殉国的人,否则这次就不会被我们俘虏,而是主动自杀,而具体来说,载湉并不是意志坚定,性格顽强的人,这种人容易被动摇,其次他还是希望中国强大起来,不受欺负;而叶赫那拉氏被改造好的可能性比载湉底,但她的长处在于头脑灵活,能屈能伸,因此在表面还是会尽力的配合我们,给自己争取较好的待遇。”
    徐济超点了点头,道:“说的也是,那么改造的地点定在那里呢,是在北京还是在青岛。”
    肖建军道:“当然是在青岛,必须要把他们放在我们的眼皮底下。”
    秦铮摇了摇头,道:“我觉得还是留在北京更好,因为改造的过程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因此少不了会安排他们去参观民间情况,了解民间的疾苦,由其是旧时代的疾苦,但在青岛基本都己经完成了改造,显然没有可让他们参观的地方,北京郊外,应该还有一些。”
    王云鹏道:“那也不能只看民间的疾苦啊,还要了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了解我们取得的成绩,这样才能让他们知道新旧社会的区别。”
    秦铮道:“这好办,首先是在天津也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了解我们取得的成绩,而且有必要的话,可以安排他们到青岛来参观。”

第二六八章 清廷末日(十二)

    夏博海点了点头,道:“先就这样决定吧,以后再看具体情况而定。另外人都抓住了,北京也”
    这时王云鹏道:“现在人是都抓住了,但北京还没有拿下来,毕竟北京还是淸廷的都城,从理论上来说,现在还可以从清廷的室宗中选一个人称帝,延续清廷,因此只要是还没有拿下北京,清廷就不算是彻底灭亡,我看进攻北京的行动还是要加紧一点,免得夜长梦多。”
    秦铮道:“我看进攻北京到未必用武力,如果能够和平拿下北京,当然再好也不过,毕竟可以避战争对北京城造成的损坏,这座城市几乎可都是文物。而且实现和平接收北京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现在北京城里主事的人是张之洞,我看他虽然有些书生意气,但也并不是那种能清廷殉葬的人,因此可以让我们的人和张之洞接触,晓以大义,劝他开城投降,避免损失。”
    徐济超道:“只由我们的人和张之洞接触,恐怕还差了一点,最好是有个中间人去传话,并且劝说张之洞,这样效果要更好一些,我觉得让唐绍仪去很合适。”
    唐绍仪是淸廷参加天津谈判的清廷代表之一,在天津新城被人民军攻破之后,成了俘虏。不过唐绍仪和袁世凯的关系密切,而现在华东政*府和袁世凯的关系良好,因此看在袁世凯的面子上,没有为难唐绍仪,还有意释放唐绍仪去南京,不过唐绍仪和袁世凯通了几次电报之后,决定留在天津,毕竞现在唐绍仪还是清廷的官员,在这一仗还没有最终结果之前,不宜去南京,而且唐绍仪留在天津,也可以估作为袁世凯在华东政*府的一个非正式代表,可以代表袁世凯和华东政*府进行交流沟通。
    袁世凯这样安排,当然是知道这次华东政*府是玩真的要彻底灭亡清廷,而在这个时代的大巨变中,自己想要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及时的了解华东政*府的动向,而且还要有人近距离的观察巨变的经过,并及时的反馈给自己,才好确定自己的下一步打算。现在北京有徐世昌在,到不用担心,如果让唐绍仪留在天津,随华东政*府一起行动,也可以替自己观察华东政*府的动向,这样双管齐下,自己也可以全面掌控时代巨变的情况。
    而唐绍仪接受这个差事,虽然是在为袁世凯效力,但也有很大程度是为了自己考虑,毕竟到了这个时候,只要是稍微有一点头脑的人都知道,清廷决不是华东政*府的对手,改朝换代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就在眼前,尽管唐绍仪和袁世凯的关系密切,但毕竞还没有达到生死之交的地步,而在这个时代的大变局中,他首先还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此前唐绍仪和华东政*府并无交集,但现在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和华东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来自然是有受益的时候。
    华东政*府经过讨论之后,也认为这个安排可以接受,一来是袁世凯的关系,现在还需要稳住袁世凯,因此也不宜拒绝;二来唐绍仪毕竞还是清廷的官员,这个身份在以后也许还能用得上,而现在正是可以用上唐绍仪的时候。
    夏博海道:“唐绍仪到是个合适的人选,不还现在就派他去和张之洞接触,我看还早了一点。张之洞现在虽然是北京的主事人,但他的经历主要是在地方上,在北京的根基并不深,现在叶赫那拉氏和载湉都被我们俘虏了,清廷宗室和满族权贵未必服他,而且通州、保定都还在清朝的手里,因此清廷宗室和满族权也未必就会死心,我看还是先攻下通州、保定,彻底断决了他的幻想,再派唐绍仪去北京劝说张之洞。”
    肖建军道:“进攻通州、保定不是大问题,明天就可以开始。”
    夏博海道:“那就好。”
    这时王云鹏道:“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攻占北京,但也只是时间问题,无非就是张之洞愿意投降,我们就和平接收北京;如果张之洞拒绝投降,那么我们就以武力攻占北京,因此我们现在也应该着手准备接管北京之后的管理工作了。”
    徐济超道:“北京的行政班子不是早就搭建好了吗?还需要准备什么?”
    华东政*府确实是早就准备好了接管北京的管理工作,北京市长的人选都己经确定下来,就是现任青岛市长曾东,他本来华东政*府着力培养的年轻官员之一,在担任青岛市长之前,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济南市长,有十分丰富的管理大城市的工作经验,而给曾东配备的行政班底共有56人,元老16名,本土归化民40人,基本都是经验丰富,并且年富力强的人。同时还有一支为数500余人的国民警卫队,负责到任之后,管理北京的治安工作。
    王云鹏道:“还需不需成立北京管理委员会呢!”
    夏博海道:“这还是需要的,因为我们的战斗不是攻占了北京就完事了,北京管理委员会不仅仅是管理北京的事情,还要负责后期进攻山西、陕西等地的战斗指挥组织工作,这不是北京的行政机构能够胜任的。”
    王云鹏道:“那么派谁去呢?”
    夏博海看了看秦铮,道:“老秦,这次恐怕还是只能辛苦你去一趟了。”
    一但成立北京管理委员会,那么主管者就只能是五巨头之一,但由于有军事工作,能够胜任的只有夏博海、秦铮、肖建军三人,而夏博海,肖建军显然是都不可能离开青岛,因此只有秦铮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且在远东战争时,秦铮就担任过东北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职务,有这方面的经验。
    秦铮点了点头,他也知道这个差事是推不掉的,当然秦铮也没打算推辞,于是点了点头,道:“好的,我把手头上的工作处理一下,估计后天就出发。”
    夏博海道:“老秦,你这次去北京,我到是另外还有一个想像,你和载湉是见过面的,不如顺便安抚他一下,最好能够说服载湉和我们合作。” 顿了一顿,又道:“干脆让周萍和你一起去吧,叶赫那拉氏也需要有人安抚和交流,还有隆裕、堇妃这些人,这个人选只有周萍同*志是最合适的,所以只能辛苦你们两口子了。”
    秦铮想了一想,觉得也有道理,因为慈禧,还有光绪的皇后、嫔妃,以及慈禧身边的女官,待女,以及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的福晋等等,确实需要一个女性人员来管理,虽然华东政*府大力的提升妇女的地位,但在政*府高层的女性官员并不多,达到部长一级的,只有周萍、方桂枝两人,不过周萍的资历、能力都可以进入行政院的,只是秦铮是五巨头之一,夫妻两人实在不宜都居于高位,因此周萍才屈居于卫生部。而这次管理并安抚清廷被俘的女性成员,周萍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秦铮道:“即然是这样,那么我建议还是先把俘虏的人员送到天津监管,四方军营毕竟太小了,而就算我们攻占了北京,在没有稳定局势之前,也不宜将俘虏在北京监管。”
    夏博海点了点头,道:“这个当然没问题,一切都由你来安排。”
    散会之后,秦铮回到家里,将会议的决议告诉给家人。这时罗岳己经率先离开青岛到上海去了,因为这次战争,还有南线的作战任务,就是进攻湖北,在这次作战中,海军陆战队有重要的作战任务,因此罗岳自然要亲自去指挥。
    而秦铮和周萍去了北京,那么留在青岛的只有周唯颖一个人了。不过现在家里虽然有五个孩孑,但上学的上学,上幼儿园的上幼儿园,还有三个佣人帮助,因此也完全可以一个人照顾得过来,秦铮和周萍也尽可以放心去北京。
    就在第二天,人民军在东南两线,向通州、保定发动进攻。
    其实这才是战争进行的第四天,不过由于人民军在战前准备十分充份,因此兵力、火力也全都布置到位了,而清军在第一天遭遇全线惨败之后,士气低落,虽然兵力并不弱,而且又构建了还算是比较坚固的防线,但仍然不是人民军的对手,首先是通州防线仅仅只坚持了3、4个小时,就被人民军攻破,当然人民军的装甲列车在这一战中,又一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车载的重炮轰开清军的阵地,同时也彻底打掉了清军的信心。
    不过通州的主将铁良到是和人民军对阵过几次,打是打不过,但逃跑的经验却十分丰富,一见大势不妙,立刻放弃通州,逃回北京。
    而保定坚持时间到是要比通州长一些,一来是这一条战线的人民军没有装甲列车的火力支援,二来保定的防御范围要比通州大,但也仅仅是多支撑了不到3个小时,最终防线也被人民军攻破,而主将凤山由于经验不足,慢走了一步,被合围的人民军俘虏。因此在秦铮、周萍从青岛登船出发时,就收到了这个好消息,算是给两人最好的送行礼物。

第二六九章 清廷末日(十三)

    载涛带领着驻守颐和园的军队回到北京,立刻来见张之洞,将定慧寺之战的经过,结果都告诉给张之洞。侥是张之洞己经历了无数的大风大浪,但在得知慈禧、光绪竟然都被人民军俘虏之后,也惊得目瞪口呆,手脚失措起来。因为在张之洞的预想中,慈禧、光绪离开北京应是可以逃掉的,而自己留守北京,当然是不会和人民军死拼,而等人民军攻破北京之后,自己就在家里等着,凭自己和华东政*府的交情,也不会过于为难自己。而无论自己再和华东政*府达成什么交易,也算对得住清廷。
    那知道人民军竟然绕过大半个北京,在去颐和园的途中拦截了慈禧、光绪一行,从北京到颐和园不过20多里的路程,就算慈禧、光绪一行走得慢,最多也就半天的时间,而人民军要从四方火车站出击,绕过北京城,行动的距离要比慈禧、光绪一行多了一倍不止,但却是精准的在半路上拦住了慈禧、光绪一行队伍,并成功的俘虏了慈禧、光绪。这样的行动能力,实在是令张之洞惊叹。
    但现在不是感概的时候,华东政*府的这一手也打乱了张之洞的计划,因为再想按原来的打算进行,显然是不合适了,慈禧、光绪都己成华东政*府的俘虏,自己再和华东政*府有任何交易,都不能说对得住清廷。只有以死殉城才算是尽到了为臣子的责任,但张之洞虽然己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但也并不甘心就这么为清廷尽忠。
    不过张之洞毕竟是久经风雨的人,因此也很快就从震惊中镇定了下来,当然这样重大的事情,张之洞也不能一个人作主,尽管他是目前清廷最高的官员,于是立刻下令,招集大臣,宗室聚议。
    现在留在北京的军机大臣还有张之洞、那桐、毓朗、徐世昌四人,另外还有汉大臣鹿传霖、梁敦彦、邹嘉、唐景崇,满大臣桂春、绍昌、荣庆等人;宗室除载涛之外,还有原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贝勒载洵、溥伦、毓朗,镇国公载泽等人。
    虽然善耆己被革去了王爵,但他在宗室中的声望很高,因此其他的宗室成员对他依旧以王爵相称,而清廷对此也睁一眼闭一眼。而恭亲王溥伟是第二代恭亲王,也是目前宗室中辈份最低的亲王,当然是浦字辈中第一个受封王爵的宗室。第一代恭亲王就是著名的鬼子六奕訢,溥伟是他的嫡孙,奕訢共有三子,长子载澄早亡无后,而次子载滢出继钟郡王奕詥为嗣,溥伟是载滢的长子,又过继为载澄之子,结果继承了恭亲王的爵位。
    奕訢是清廷的宗室中少有的干练之材,慈禧对他都颇为忌殚,而溥伟受奕訢的言传身教,小时候就有聪惠之名,成年以后也颇有奕訢之风,现在也是宗室中公认的人才。
    军机处虽是清廷的中枢,但地方并不大,因此等大臣们都到齐之后,共计有20余人,也将军机处挤得满满当当,而载涛才又将定慧寺之战的经过对众人又重述一遍,而众人听完之后,也都惊倒了一片,不少人甚致都哭了起来,场面一时颇为混乱。
    张之洞道:“各位,现在可不是痛哭流涕的时候啊,伪逆大军压境,京师危在旦夕,而皇上、太后又陷入伪逆之手,实在是危难之刻,如何才能退敌保京,解救皇上、太后,还请各位想个办法。”
    而等张之洞说完,军机处里却安静了下来,不仅没有人再哭,也没有人说话。毕竞都到了这一步,谁能够想得出什么办法来,何况慈禧、光绪逃离北京,大臣宗室也都人心惶惶,不少人都正在家里打点行李细软,打算步慈禧、光绪的后尘,也准备溜之大及,那知现在竟得到慈禧、光绪被人民军俘虏的消息。不少人心里都暗自庆幸,好在是自己没有率先逃跑,还有少数人甚致幸灾乐祸,当然在脸上没有表现出来。
    过了好一会儿,徐世昌才道:“各位,以在下之见,如今伪逆势大难敌,此成不可与其争锋,唯今之计只有和谈这一条路可以走了。”
    善耆看了徐世昌一眼,道:“还说什么和谈,不就是向伪逆投降吗?”
    徐世昌淡淡一笑,道:“在下愚顿,如今伪逆兵临城下,北京城危在旦夕之间,但不知王爷有什么妙计可退伪逆之兵,解救二宫,保我大清不失呢!”
    善耆一时也答不上来,溥伟道:“通州、保定各尚有雄兵数万,北京城内还有各国公使在此,岂容伪逆一手遮天,只要我等上下一心,背城一战,交好各国以为后援,则胜负尚未可知,又何必言降。”
    徐世昌冷笑了一声,道:“通州、保定之军,均为败军,又何足言勇再战!至于各国皆非可靠之辈,岂能引以为援,何况远东一战,英法俄日荷五国之兵,尚且不是伪逆的对手,又如何能够指望。”
    溥伟说不过徐世昌,不由得有些羞恼成怒,道:“我看你分明就是伪逆的同党。”
    徐世昌也不甘示弱,道:“王爷,如今皇上、太后皆陷入伪逆之手,朝夕难保,你们不思如何解救,却一味求战,陷皇上、太后于危地,其心可诛也。”
    这句话说得确实太重了,善耆、溥伟都不禁又惊又怒,善耆指着徐世昌道:“徐世昌,你…你血口喷人。”
    溥伟干脆挽起袖子,赶上来要撕打徐世昌,幸好是被众人一起拦住,不过整个军机处也乱成了一团。张之洞急得都快要吐血了,连声道:“都住手,都住手,这都成什么样子,成什么样子了。”
    其实徐世昌的建议,在场的许多人心里都是赞成的,由其是汉臣,几手都要高举双手同意了,因为他们都不愿陪清廷殉葬,因此现在投降,当然是再好也不过,至少每个人都能保住身家性命,甚致也包括一部份满大臣,也是这样想的,只是谁都不敢说出来。只有宗室才对清廷就这样被灭亡了觉得不甘心,还想要抢救一下,当然这也符合人性,对于宗室来说,大清江山就是自己家的产业,现在自家的产业要被别人抢去了,自然不会甘心情愿的。
    而徐世昌这样做当然是有意为之,一来是现在大势所趋,不可更改;二来徐世昌不是张之洞,他对清廷并无太深厚的感情,既然改朝换代己不可避免,自然就要为自己打算,因此首先提出向华东政*府投降,将来说不定就是自己的一个重要资历。
    好不容易,众人才把溥伟给劝住了,溥伟指着徐世昌道:“只要有我溥伟在,大清就绝不亡。” 说着,一甩袖子,怒气冲冲的走出了军机处。而善耆、溥伦、毓朗,载泽等人,也都跟着一起离只,只有载涛、载洵没有走。
    原来清廷的宗室也不是铁一块,同样是有派系之分,其中是以醇亲王载沣为一系,主要成员是载涛、载洵,他们都是兄弟,本身的材智并不高,但很受慈禧的看重,因为上一代醇亲王奕譞的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的胞妹,虽然载沣、载涛、载洵并非婉贞亲生,但也算婉贞的子女,而且载沣的福晋瓜尔佳氏,是慈禧最信任的心腹重臣荣禄之女,因此慈禧爱屋及乌,对载沣兄弟也就另眼相看,并着力培养,委以重任。当然这也和载沣的性格较为软弱,容易控制有重要的关系。
    另一系则是以原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为首,包括毓朗,载泽、铁良、良弼、荫昌等人,这些人中,算是有些干练之材,但也颇受慈禧的忌殚,善耆、溥伟基本不受重用,毓朗、铁良、良弼、荫昌虽然也有委以重任,但多是为了平衡满汉,而且多有防范,并经常变换职务,不使其扶植自己的势力。不过这一群人毕竟都是宗室,因此影响力很大。
    还有一系是瑞亲王载漪,庄亲王载勋,这一系在庚子国变时颇受慈禧的重用,载漪之子溥儁甚致被立为大阿哥,成了光绪的继承人,但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光绪仓惶出逃,虽然载漪、载勋并未如另一时空的历史那般被清算,但也从此失去了慈禧的信任,溥儁也被革去了大阿哥的头街,因此现在这一系己经失势,无人理采。
    最后一系则是庆亲王奕劻,这一系虽然人单势孤,但奕劻善于经营,对内讨好慈禧,对外又和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汉臣,因此成为宗室中的另类。慈禧在位时,奕劻的地位自然是举足重轻,不容小视,而一但慈禧失势,这一系人丁单薄的弱点就暴露无遗,何况是现在奕劻和慈禧、光绪一样,成了华东政*府的俘虏,所以现在奕劻这一系也己消声灭迹,还不如载漪、载勋那一系。
    善耆、溥伟带人离开之后,徐世昌转向张之洞道:“香帅,如今这时候,还是要您来拿主意啊,但可千万不要自误啊!”
    张之洞苦笑了一声,道:“菊人啊,你这可是把老夫架在火上烤啊。”
    而就在两人正说话之间,忽然有人送来了紧急军情,通州失守,而在不到3个小时之后,保定失守的消息也送到了军机处。

第二七零章 清廷末日(十四)

    善耆、溥伟等宗室人员离开了军机处,暂时还没有收到通州、保定失守的消息,当然张之洞也不会将主动将这消息告诉他们。
    不过善耆、溥伟等人也不能等对现在的局面坐视不管,而且慈禧、光绪被人民军俘虏,反到是让这些宗室觉得没有束缚,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在慈禧当权的时候,善耆、溥伟等人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后反对,但在心里对慈禧的治国理政颇不以为然,大有“如果换我来,肯定要干得好多了” 的想法,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尽管现在的局势危急,但众人也都颇有些将要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危的自信。
    于是在离开了军机处之后,善耆、溥伟也立刻给其他人分派任务,让毓朗、溥伦去找禁卫军的各级军官,要求他们支持自己,因为善耆、溥伟也明白,想成大事,手里必须要有军队,而禁卫军不仅是目前北京城里最重要的一支军队,而且基本都是由宗室弟子组成,正是宗室成员最有希望控制的一支军队。又命载泽去联络其他的宗室,还有满族官员,扩大自己这一系的力量。而善耆、溥伟两人则去找各国公使,请求他们干涉,最好是能够出兵。同时约定众人在黄昏时份,都到溥伟的府里聚集,一来是互相通报分配给各人的事情办得如何;二来是协商下一步的计划打算。
    虽然善耆、溥伟想大干一场,但也十分清楚,仅靠清廷的力量,根本无力与华东政*府抗衡,何况是现在还己是四分五裂,必须要引入外力的支持才行。当然在两人看来,各国肯定是会支持清廷,因为在远东战争之后,英法俄日等参加过远东战争的国家都有意加强了和清廷的关系,并且对清廷表示了支持,美国虽然没有像英法俄日等国那样,很明显的站在清廷这一边,但也明显对清廷表示出很大的善意,只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才刻意的保持中立。
    其实善耆、溥伟也不是不明白洋人靠不住的道理,在平时两人对各国也都不怎见待见,只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华东政*府,因此不得不借助各国之力。
    两人拜访的是英国公使朱尔典,希望英国能够号括各国一起对华东政*府施压,以迫使华东政*府停止军事行动,乃至撤军。
    在两人看来,英国在远东战争中败于华东政*府,双方就己结仇,而且清廷被亡灭,肯定是对英国不利,因此在这个时候,英国一定全尽全力的支持清廷。
    那知英国公使朱尔典听完两人的来意之后,立刻就表示针对两人的请求,英国对此无能为力,因为现在北京的局面己不可挽回,慈禧、光绪都已经成了华东政*府的俘虏,剩下的军队也不足以与华东政*府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英国出面号招各国一起对华东政*府施压也没有用,华东政*府是不会在意这些压力。即使是各国出兵干涉,但至少也需要半年至一年的准备时间,根本就来不及。
    不过朱尔典还是给两人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立刻撤离北京,先到太原、西安去暂避一时,甚致可以逃到南方去,因为现在华东政*府在南方的势力并不大,清廷可以在南方重新建立政*府,和华东政*府相抗衡,而且还能够争取时间,各国也好尽力支援。
    其实得知慈禧、光绪己被华东政*府俘虏之后,各国都当然失望,因为这一下彻底打乱了各国的计划,原本各国是支持慈禧、光绪南逃,在南方重新建立新政*府,继续和华东政*府对抗。
    虽然在此之前,各国成功的帮助袁世凯到达南方,并支助他建立军队,在南方立足,但各国对袁世凯也不能完全放心,毕竟袁世凯不同于其他的清廷官员,他有能力,手里又有军队,并且善于权谋,并不是一个好控制的人,虽然各国都在南京设立了领事馆,但对袁世凯的影响力依然不强,毕竞现在袁世凯己在南方立稳了足,对各国的依赖也大大的下降了,而且袁世凯和华东政*府有比较良好的关系,使他可以在两者之间左右逢源,因此各国也考虑需要对袁世凯有一定的制衡才行。
    而帮助慈禧、光绪南下,就是对袁世凯最好的制衡,毕竟慈禧、光绪代表着清廷的正统,而袁世凯在名议还是清廷的臣下,在天然就是受克制。虽然在南下之后,慈禧、光绪为代表的清廷正统权力会大幅下降,但有各国的支持,完全可以对袁世凯形成相当的制衡能力。而且这样一来慈禧、光绪,袁世凯都需要争取各国的支持才能维持自己的权力地位,当然可以大大提升各国的份量。
    当然各国也清楚,既使清廷在南方重组新政*府,也不会是华东政*府的对手,而各国也不可能真的出兵来帮助清廷。但华东政*府占领北方之后,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来稳固统治,因此这就给各国容出时间,一方面扶植清廷在南方重组新政*府,可以增加未来各国与华东政*府谈判博奕的筹码;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中国南方获取更多的利益。
    但华东政*府这突入其来的一手,将各国的如意算盘彻底打乱,因此各国的驻清公使也展开了紧急的协商,最终决定尽快组织一批清廷的宗室南下,在南下组建新的政*府机构,这也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毕竟到了这一步,也只能先如此安排,尽力增加自己手里的筹码,等着和华东政*府博奕的时机。
    虽然善耆、溥伟对朱尔典的答复十分失望,但也不得不承认,朱尔典所说的确实有道理,就算是各国打算出兵帮助清廷,但至少也需要几个月的准备时间,因此肯定是来不及的,由其是两人从朱尔典这里知道通州、保定失守的消息,也彻底熄灭了两人最后的希望,北京是守不住了,极时撤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新成立朝廷,这也是中国历史中常有的现像,如东晋、南宋,失去北方的领土之后,退守南方,重新建立政*府,形成南北对持,就算不能北上收复失土,但至少还能延续国柞百余年,那怕是最差的南明,也能支持近20年,到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于是两人告别了朱尔典,回到溥伟的恭亲王府,这时己近黄昏,不少人都己来了,正在等候两人回来,其中就有刚从通州败回北京的铁良。因为北京离通州不足20里,通州被攻破之后,铁良带领着败军,逃回北京。而刚一进城,就遇到了载泽,得知慈禧、光绪己被人民军俘虏的消息。
    铁良听后,当场就昏了过去,但被载泽和随行的士兵叫醒,于是也不去兵部报导,径直跟着载泽来到恭王府里参加聚议。
    见铁良回来,善耆、溥伟也是惊喜交集,因为铁良是满臣中少有的军事人材,他的回归无疑是给宗室增加了一大助力,而且虽然铁良在通州被人民军击败,但多少应该带回一些人马,现在宗室手里最缺的就是军队。
    到了黄昏时分,陆陆续续又来了不少人,总计人数超过40人,于是溥伟下令设宴招待众人,一边吃饭,一边计议。
    首先溥伟将自己与英国公使朱尔典交谈的内容告诉众人,不过大部份人听了,到是没有多少意外的反应,其实慈禧、光绪一逃,北京城里的人心就散了,大部份人都在家里打点行李,收拾细软之物,也准备逃出北京,只是慈禧、光绪被俘虏的消息又吓住了不少人,因此才免强没有形成大规模逃离北京的潮流,但现在听溥伟这么一说,众人也都知道,北京城是呆不下去了,只还是要逃走。
    这时铁良人道:“王爷,各位,不是我长伪逆的威风,灭我们自己的锐气,现在伪逆的军队确实厉害,根本不是我们现在所能相敌的,因此如今之计,只能听从洋人的建议,先逃离北京,转途西安到南方,然后再重振旗鼓,图谋复国,留在北京只有死路一条。”
    溥伟点了点头,道:“这次你退回北京,手下还有多少人马?”
    铁良道:“大约还有3000多人。”
    溥伟道:“那好,你赶紧把手下的人马重新整编一下,离京之后,沿途还要靠你的人马保护,现在事不迟疑,明天一早我们就走,先退到山西去再说。”
    铁良点了点头,道:“好。”
    这时善耆道:“各位今晚也都辛苦一下,回家去赶紧收拾行李,多带金银细软之物,少带粗大笨重器物,明天一早,我们就出发离开北京。”
    铁良又插言道:“除了金银细软之物外,各位还要多带粮米食用之物,另外多准备马驴牲口车辆,所带的仆从也尽量多选年轻健壮之人,少带老弱妇幼之辈。这次离京路途遥远,没有脚力粮食是不成的,而且多需要年轻力壮之人。”
    众人听了之后,也都不再迟疑,一一起身告辞回身去收拾。

第二七一章 清廷末日(十五)

    就在清廷的宗室权贵们在协商从北京逃离的计划时,秦铮、周萍夫妻已从青岛乘座海军的军舰,到达天津。
    天津方面也早己为两人安排好了住宿和办公的位置房间,而在天津安顿下来之后,第11野战军的司令员刘庆林和天津市长高鸿亮一起来向秦铮汇报工作。这时人民军的东、南两路军队均己经逼近到了北京城前,距离北京城不足10公里,并分头驻扎在北京城东南的各个城门出口,随时都可以向北京城发动进攻。不过北京城的西北城门还是可以通行。
    另外根据北京办事处的报告,现在北京城里的秩序开始发生混乱,并且己经有人从北京城中逃离,就在昨天晚上,庆亲王府、醇亲王府都遭到了军队的抢劫,并且造成人员伤亡,而且就在今天凌晨6时分,有一支规模约3、4000人的军队离开北京,向西而去,并且随军携带着大量的辎重,还有家属成员,显然是集体逃离北京的权贵官员。
    秦铮听完汇报之后,也皱了皱眉头,立刻吩咐自己的参谋去询问负责攻占宣化府,切断北京与山西的通道,同时也阻止山西的淸増援任务的第5野战军,现在到达那里?并要求第5野战军尽快赶到宣化府,完成对北京的合围,阻断从北京西逃的路线。
    然后秦铮又问道:“俘虏们都送到天津没有?”
    高鸿亮道:“昨天就到了,并且己经安置好了。”说着将名单档案资料递给秦铮。
    秦铮接过资料,随手打开,第一页就是爱新觉罗*载湉,并记录他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情况,还有照片与編号,资料到是相当齐全,第二页的姓名写的是叶赫那拉*杏贞,但看照片就是慈禧,秦铮也有些意外,虽然他对旧时空的中国近代史颇有研究,但也只知道慈禧是叶赫那拉氏,小名叫兰儿,但还真不知道慈禧的闺名是什么,道:“这是慈禧的姓名吗?”
    高鸿亮道:“我也问过四方那边,他们说这确实是慈禧自报的姓名,我也是第一次知道。”
    秦铮呵呵一笑,合上了资料,道:“好,晚上我再慢慢看吧,他们的身体情况,精神状态怎么样?”
    高鸿亮道:“根据四方那边送来的资料,身体没有大碍,但还需要几天休养,至于精神状态,当了俘虏,肯定不可能好到那里去。”
    秦铮点了点,笑道:“这到也是,这样吧,明天上午安排一下,我和周萍同志要见一见载湉和叶赫那拉*杏贞。”
    高鸿亮道:“好,我先去通知他们。”
    于是就在第二天清早8点左右,俘虏营的工作人员将光绪、慈禧带到秦铮、周萍的办公室。
    光绪推开办公室的大门,只见秦铮从办公桌后站了起来,绕过办公桌,走了过来,笑道:“载湉先生,我们己经有好几年没有见面了。”
    光绪呆了一呆,心里也是百感交集,他和秦铮见面时,还是庚子国变西狩西安的时候,秦铮代表当时还是被称为海外华人到西安去面见慈禧与光绪,受到了慈禧与光绪的召见,后来光绪又陆继单独召见了秦铮2、3次,而从那以后,光绪就再没有见过秦铮,当然也没有见过华东政*府的其他人。而算来己经差不多过去近10年,当然光绪、秦铮都是成年人,10年间的面貌变化并不大,只是光绪成熟了一些,而秦铮苍老了一些。
    不过当年光绪虽然落迫,但还是万乘之尊的皇帝,见秦铮时在名议上还是召见,两人见面时尽管秦铮尽力做到不卑不亢,但终究还是有上下之分的,秦铮见了光绪,必须要称皇上或万岁,而光绪对秦铮则是以卿相称,尊卑之意十分明显。但现在两人可以算是彻底易位,光绪由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阶下之囚,而秦铮对光绪的称呼也变成了“载湉先生”。
    虽然光绪这些年来没有和华东政*府的人直接接触,但对华东政*府的事情还是了解不少,知道秦铮在华东政*府的正式职务是元老议院议长,光绪对近代国家的政*府机构到是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这是一个什么职务,另外秦铮在华东政*府中,通常也被尊称 “政委”,光绪也知道,这是华东政*府的一个军职,大体相当于监军兼参赞军机一类的职务。不过现在让光绪以这两种职务来称呼秦铮,还真有些说不出口,毕竟现在光绪还有些放不下自己的皇帝身份,那怕是己成为阶下囚。因此光绪迟疑了一下,才道:“秦…秦先生。”
    秦铮听了,也不以为怪,道:“请坐,坐下好说话。”
    两人在秦铮办公室的沙发上就座,光绪还有几分拘谨,而且也是习惯性的挺直腰,端然正坐,秦铮则是靠在沙发背上,放松得多。看起来到像是一个新员工向领导汇报工作一样。
    秦铮道:“载湉先生,这段时间还能习惯吗?”
    光绪苦笑了一声,道:“被俘之人,还能有什么可说的,只能随遇而安了。”
    秦铮点了点头,道:“你能这样想就好,俘虏营的条件确实是要比你在皇宫里当皇帝的时候差了不少,但凭心而论,和其他人相比,条件还算是好的,虽然你是清朝的皇帝,但在我们这里,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俘虏,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我们考虑到要你立刻接受现在的身份转变,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一个人几十年的习惯,不是容易那么快就改过来,因此才给你一些特殊一点的照顾,让你有一段过渡的时间,但也希望你能尽快改变,适应新的身份,新的生活,毕竟这些特殊照顾也不会太久。”
    光绪底下头去,秦铮的这些话当然是十分刺耳,但现在自已确实己不是皇帝,又能如何,只能忍气吞声,又迟疑了一会儿,光绪才道:“秦先生,有一件事情,我始终不能理解,希望您能够为我指点迷径。”
    秦铮点头道:“哦!是什么问题,我不敢说什么指点,但也能尽我的学识,说说我的看法意见,对你也许有一点参考作用。”
    光绪沉吟了一会,才道:“秦先生,贵众原是先朝旧民,并非我大清的子民,而且从海外归来之时,朝廷正值危难之际,是贵众归来,力抗八国联军,收复京师,才使朝廷免于覆复,功不可谓不高。但朝廷对贵众亦不可谓不厚,将山东一省封于贵众,可自行设官置吏,形似蕃镇,这样殊荣,只有我大清入关之时,才曾有过。我自认为这样的厚封也足可对得起贵众之功了,而以贵众之材,如果尽心扶佐我大清,不难驱逐各国势力,并使我大清中兴,而贵众亦可流苏百世,名垂青史,成为后世之楷模。”
    顿了一顿,光绪又道:“虽然那时大清是太后当政,我的大权旁落,但以贵众之力,不难清君侧,正朝纲,去奸邪,扶真君,秉正气,立新法,然后君臣齐力,励精图治,殖产兴业,让我大清可以富国强兵,傲视诸国,但贵众为何定要反我大清,灭之而后快呢!而且我看贵众成势之后,也并未恢复先朝旧制,可见并非是为先朝尽忠。如今大清的大势己去,不可挽回,但这个疑团一直在我心里,百思不得其解,还请秦先生能为我释惑一二。”
    说完了这一番话之后,光绪也长长出了一口气,这些话在他被俘时也问过杨瑞,当时杨瑞没有回答他,反而怼了他一顿,说华东政*府的领土都是自己打下来的,并不是清廷赏赐的。而后来光绪回想,这番话也不算错,无论是天津、山东、上海、东北都是华东政*府打下来的,只是有的是华东政*府从洋人手里夺回来的,有时则是抢的清廷,因此今天对秦铮又问了这个问题,不过也做了一些改动,但大体的意思是一样的。
    秦铮道:“我明白你的想法,也可以为你解答。”
    光绪本来心里还有些忐忑,生怕秦铮会发火,说自已还放不下皇帝的架子,但听到秦铮说可以为自己解答,也不由精神一振,不管怎么说,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好几年,现在总算可以知道答案了,虽然不可能再扭转局面,但也能了结自己的一块心病。
    秦铮道:“载湉先生,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我们华东政*府对你个人其实是并没有什么恶意的,虽然在你当皇帝的时间内,清廷对内对外都无所建树,而且还进一步丧权辱国,每况愈下,使中国的苦难进一步的加深,但凭心而论,这一切后果不应该由你来负责,因为你虽然是皇帝,但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并没有实权,而真正掌握政局的是叶赫那拉氏,这些责任应该是由她来负。相反,我们对你的际遇还十分同情,这个皇帝当得恐怕并不怎么舒心。”
    光绪听了以后,也颇有一些感动,但心里的不解则更重,忍不住问道:“即然如此,那么你们为什么不出兵清君侧,正朝纲呢?”

第二七二章 清廷末日(十六)

    秦铮看着光绪,脸色依然平静,道:“其实我们执意要推翻清廷,也不完全是针对叶赫那拉氏或是清廷本身。”
    光绪更是不解,道:“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秦铮道:“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要彻底推翻在中国存在了两千余年的帝制,建立共和制度。”
    光绪呆了一呆,他万万没有想到,华东政*府的真正目地竟会是彻底推翻帝制,这个结果实在是太令光绪震惊了,半响说不出话来,而心里却是百味交集,也不知是什么感觉。
    秦铮接着道:“中国的衰败,虽然是从70年前的鸦片战争开始,但其实自从百年以前,就己经全面落后于世界,而我们研究认为,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皇帝制度。帝制之害在于把整个国家当作自己的私产,所谓‘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光绪的全身一震,秦铮说的后几句话,是出于明末大儒黄宗羲所著【明夷待访录*原君篇】中的句子,光绪在年幼时也曾学过,但当时老师教导他只是作为对皇帝言行的警示,而秦铮却将其理解成帝制之害,其实这两种解释都是成立的。只是现在光绪没法和秦铮去辩,而且辩也多半辩不嬴,虽然这几句话和光绪对不上号,但用在慈禧身上,却是可以应了大半。
    顿了一顿,秦铮又道:“当然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始称皇帝之后,帝制在中国存在了2000余年,我们不否认在秦汉唐宋之时,帝制确定是最适合当时中国的制度,因此才有后来汉唐的盛世昌茂,但时代是在发展的,世界上其他的国家都在进步,当在世界进入近代社会之后,民智启蒙,科技兴盛,这个时候中国帝制显然己经落后于世界,并且严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我们才要彻底推翻帝制,用一种全新的制度取代帝制,这也就是我们一定要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的原因。”
    光绪沉默良久,才道:“据我所知,英德俄日诸国均是君主制国家,而这四国均为当今世界之强国,可见帝制亦非不可使国家强大。”
    秦铮道:“首先我国的帝制,与欧洲诸国的君主制大不相同,只是其中的道理过于复杂,我今天就不细说,如果你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明天我可以送几本相关内容的书给你,简单的说,我国的帝制,属于中央集权制,皇权致上,而且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几乎没有制约皇权的其他势力存在,而欧洲诸国的君主制度不同,有诸多的势力足可以制衡君主的权力,因此在欧洲几乎不存在一个可以支手遮天的君主,而日本的天皇制就差别更大,在尊王攘夷之前,天皇都是没有权力的,真正的权力都在幕府手里,当然这些都是古代的制度,而进入近代之后,欧州各国的君主依然不能乾纲独断,英国国王甚致只能作为国家的像征,没有实际的权力;德皇、俄皇也只有行政权,而无立法权,德皇受制于德国议会,俄皇受制于国家杜马,日本天皇虽然在理论上拥有至高权力,但实际也受制于维新的大佬,只有我国的帝制,现在依然是皇权独大,而帝王依然将国家视为自己的私产,这样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制度,自然是应该被结束了。共和制度才是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也只有共和制度,才能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
    光绪忍不住又道:“你们在谈判时不是主张仿校英国,让君主只作为国家像征,为什么现在又要坚持施行共和制度呢?”
    秦铮淡淡一笑,道:“但是这个主张不是被清廷拒绝了吗?”
    光绪也苦笑了一声,道:“拒绝的是太后,我……我没有……”
    秦铮道:“现在说什么都迟了,我们当初提出这个条件,是希望在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和平解决争端,平稳过渡,但现在战争已经发生了,这个条件自然不复存在了。”
    光绪又低下头去,其实他对秦铮的这一番话并不能服气,毕竞让一个当了30余年皇帝,那怕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但所接受都是皇权至上的教育,当然不可能就因为秦铮这一番话而改弦易辙。只是虽然秦铮的态度温,耐心的回答自己的问题,并不以自己的疑问为怪,因此才和自己说了这么多说,但现在自己不过是阶下囚,还能和秦铮争什么,何况就是争赢了又如何,还能说得让华东政*府再奉立自己为皇帝吗?光绪虽然没有多少材智,但还没有傻到这个地步。
    过了好一会儿,光绪才道:“能不能告诉我,你们打算如何处置我呢!”
    秦铮道:“这个你可以放心,我们不会伤害你,我刚才就说过了,我们对你个人并无恶意,而且在你当皇帝期间,大权都被叶赫那拉氏控制,因此并没大的过错。不过你毕竟曾经是清朝皇帝,也不可能完全没有责任。”
    光绪先听秦铮说不会伤害自己,心里稍安,但听到后面顿时又紧张起来,忍不住叹道:“但愿此后莫生在帝王之家。”
    秦铮笑道:“其实你也不用太悲观了,老实说你这个傀儡皇帝,当得也并没有多大意思,现在还是个解脱,作一个普通公民,自食其力,说不定还可以多活一些年呢!”
    其实在旧时空时,光绪是死于1908年11月14日,现在已经过去了近一个月,而根据后世考古发现,光绪是死于砒霜,下毒的人自然就是慈禧。当然慈禧也只比光绪多活了一天,第二天也死了。而在这个时代,由于穿越者的出现,历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慈禧、光绪不仅都没有死,而且由于清廷的灭亡,光绪也得以彻底摆脱了慈禧的控制,而以光绪的年龄,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还可以再多活很多年的。
    光绪听了,也只能尬尴的摇了摇头,其实在有些时候,他确实想过如果不当这个皇帝,做一个普通人,自己也许是会过得更好一些,但真到了这个时候,心里却又有些动摇,而且在他心里还有一种幻想,慈禧毕竞是年过70的老人,而自己还不到40岁,如果自己能熬到慈禧归天的那一天,就能够真的掌握大权了。但却没有想到,慈禧若是死3,是不会允许自己继续活下去的。
    秦铮接着道:“不过你现在根本没有自己谋生的能力,而且你的皇权思想依然还很深,因此我们暂时不会释放你,而是要对你进行新时代的教育改造,让你能深刻认识到皇权的落后和腐朽,并且在心里自动的放弃皇权思想,另外也希望你在改造期间,能够有立功表现。”
    光绪怔了一怔,在被俘之后,他也曾想过自己的结果。作为传统的帝王教育,学习历史是其中一项重点,因此光绪也知道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的下场无非就是三种:第一种就是被新朝以或明或暗的手段处死,大部份的亡国之君都是这个场,远的不说,就是当初清廷入关之时,虽然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不是被清廷所杀,但崇祯的太子,还有后来南明的几个皇帝,可都是斩尽杀绝,毫不留情的;第二种则是在新朝挂一个虚职,并且还可以领一份俸禄,以显示新朝的大度气像,当然这也是最好的结果,只要是不再参与政治,警言慎行,基本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富贵闲人的生活;第三种则是遁入空门,不问世事,这个结果也不错,虽然在空门的生活要过得清苦一些,但至少可以保住性命。
    而光绪认为自己的结果也无外乎就是其中之一,但俱体是那一种,光绪自己也没有谱,只是没有想到华东政*府却给了自己第四条路,而且是自己决不会想到的一条路,大体的意思就是要把自己改造成一个普通人,并且真心放弃皇权思想。
    虽然光绪对此表示怀疑,现在他自然是不敢再奢求什么重获皇权,因为这只是在华东政*府的武力威迫之下的无奈放弃,并不是他自己的本心,那么华东政*府怎么才能让自己真心放弃皇权思想?但这也至少表明,华东政*府没打算处死自己,至少是在暂时不会,因此到是可以安心了,但只是后面那句希望自己能有立功表现,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过反正现在华东政*府是刀俎,自己是鱼肉,还不是由对方随意摆布,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吧。于是点了点头,并像秦铮拱了拱手,道:“多谢。”

第二七三章 清廷末日(十七)

    秦铮道:“现在你就有一个立功的机会,我们的大军己经将北京城包围,只要命令一下,大军进攻,就可以立刻攻下北京城,不过那样一来,北京城里的百姓必须会受到战争的牵连,伤亡惨重,而且北京城里的宫殿、园林、庙宇建筑也都会有受损,这些都是国家的宝贵财贵,任何损失我们都于心不忍,如果能够和平进入北京,就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因此我们希望你能写一封信给留守北京的张之洞,让他出城纳降,保全一城的百姓和建筑,善莫大焉。”
    光绪听完之后,这才明白秦铮所说的立功是什么,无非就是想借用他的皇帝身份,劝清廷的大臣们投降,从光绪的心里来说,当然是极不愿意的,这不明摆着是要自己帮着华东政*府打清廷吗? 自己不仅是做了亡国之君,而且还亲手参与了灭亡自己的国家,自己以后还有何面目去见大清的列祖列宗呢!
    不过现在离去见大清的列祖列宗还远,而自己的生死存亡全在华东政*府的一念之间,虽然刚才秦铮说得很好,不会伤害自己,但光绪明白,那是先安抚好自己,但如果自己不答应华东政*府的要求,后果恐怕好不到那里去。想到这里,光绪也只能暗自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道:“须些小事,何足挂齿,我立刻就写信。”
    秦铮点了点头,道:“那么事不迟疑,我这里就有笔墨纸张,就在这里写吧。”
    这个时候也不容光绪拒绝,因此只好来到秦铮的办公桌前,只见桌上己经铺好了信笺,笔筒里插着几支毛笔,砚台里也满里墨汁。看来秦铮也是早有准备的。
    光绪在椅子上坐下,思索了一会措辞,便从笔筒里拿出一支毛笔,蘸了蘸墨汁,在信笺上挥毫书写起来。而秦铮到没有催问,只是坐在沙发上看报纸。
    大约30多分钟以后,光绪才拿着写好的信,递到秦铮面前,道:“秦先生,您看这样可以吗?”
    秦铮接过来一看,字迹相当工整,而措辞也十分适当,也很是满意,道:“很好,相信张之洞看了这封信,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来。”
    该说的也说完了,目地也都达到,于是秦铮让光绪回俘虏营去,又咛嘱光绪,在俘虏营里好好学习,先学会生活自理的能力。
    打发走了光绪之后,时间不长,周萍推门进来,秦铮笑道:“怎么样,和老佛爷谈完了吗?”
    周萍也笑道:“谈完了,你这边呢!和万岁爷谈得怎么样呢?”
    秦铮道:“反正给张之洞的信己经写好了,不过其他的事情,我看他还是有些不服气,和我辨论了一通,毕竟当了30几年的皇帝,这个弯也不是一下就转得过来,慢慢的改造吧!你那边的情况呢!”
    周萍道:“老佛爷可比皇帝务实得多,我说什么她就答应什么,可没有一点疑问,虽然看得出来是口不应心,但至少在态度是完全服从的。”
    秦铮呵呵笑道:“所以叶赫那拉氏能够掌权40余年,而载湉只能当一个傀儡皇帝,也不是没有道理。”
    周萍道:“我看这老太太就怕死,没想到都70好几岁的人了,居然还会这么怕死,能多活一天都是好的。”
    秦铮道:“正是因为她活得久了,见得多了,享受了一辈子,所以才更珍惜生命,舍不得去死。”
    周萍道:“你说我们对他们的改造能行吗?”
    秦铮笑道:“当然可以,其实他们是不是真得被改造好了并不重要,只要他们认同改造的结果就行了。简单的说,他们要是想早日结束改造,就必须要按照我们的思维来行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改造的考核,而一但他们行事、思考的习惯都改过来了,其实也就是接受了改造,并且能够接受我们的制度,不会再想复避。当然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载湉或许可以等到那一天,但叶赫那拉氏恐怕不那么容易,毕竟她都74岁了,在旧时空里,她应该是在20多天以前就病死了。”
    周萍道:“现在想起来,我都还有些不敢相信,我们来到这个时代己经快10年了,而且也快夺取全国的政权,取得彻底的成功了。”
    秦铮也颇有些感概,道:“是啊!一晃就是10年了,虽然就是现在占领了北京,也还不能算完全成功,毕竟还有南方的广大地区,但也快了,最多也就是5年,我们就能真正的统一全国,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这样一来,至少可以让这个国家少受一些苦难,早一点走上富强安定。这也不枉我们来到这个时代。”
    ――――――――分割线―――――――――分割线――――――――
    这时在北京的张之洞正是头大如斗,颇有些心憔力悴之感。因为现在整个北京城里,几乎己经乱成了一团,张之洞也控制不住局面。
    前天晚上,原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等宗室成员策划逃离北京,而铁良竟连夜率领军队,攻入庆亲王府和醇亲王府,不仅杀死两府的人员20余人,而且将两府的钱财、细软之物洗劫一空。
    原来善耆、溥伟、铁良等人都十分清楚,这次逃离北京,基本是不可能再回来了,而且要在南方重新建立政*府,没有足够的军队,资金是做不到的。现在铁良手下大约还有3000多人,另外还有部份禁卫军,以及其他的军队都靠了宗室,加起来也有4、500 0人,目前来说到是足够了,但资金的缺口还是不小。
    虽然善耆、溥伟都是亲王,其他成员中也不乏有贝勒、贝子,都是不差钱的,但一来是作为个人来说,钱财自然是足够了,但用在军队、政*府中,就相差甚远了;二来这次逃离北京,只能随身携带一些金银细软之物,最多也就带一些古玩器皿之类,而房产、地产、田产这些价值较高的不动产就只能完全放弃了,因此能带走的财产也是有限的,何况这些都是各自私人的财产,也不可能指望他们都拿出来充为公用。
    于是善耆、溥伟、铁良商量就动起了歪脑筋,把主意打到庆亲王、醇亲王的府邸。因为他们这一伙和庆亲王、醇亲王本来就不对付,而且这次走了基本也就不回来,因此也不怕彻底得罪人,何兄现在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都成了华东政*府的俘虏,两座王府里都没有主事的人,还怕个什么!
    而且虽然都是亲王,但也三六九等,庆亲王奕劻在清廷是著名的贪财,由其是庚子国变之后,庆亲王成为军机处的领班,找他托人情,走门路的人自然是络绎不绝,也都会向庆亲王奉上不菲的钱财礼物,而庆亲王也是善门大开,来者不拒,尽管庆亲王这样的作风,在宗室中的风评极差,许多宗室都看不惯,但却积累起了巨额的财富,说是富个敌国也不为过。
    而醇亲王就更不得了,上一代醇亲王奕譞是光绪的亲生父亲,慈禧的妹婿,也曾出任过军机处的领班,而这一代的醇亲王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年纪轻轻就进入军机处理事,可以说这几十年来,醇亲王一系是宗室中最炙手可热的一系,有了权力,财富自然也就滚滚而来了。因此庆亲王、醇亲王的财富,要远远高于善耆、溥伟,抢了他们的府邸,不仅可以为自己出一口气,而且还能获得大量的财富,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铁良立刻指挥军队,分别攻入两座王府,果然这时两座王府里也是一片混乱,因为两位王爷都成了华东政*府的俘虏,想不乱都不行,因此军队十分轻松攻入两座王府,虽然两座王府里的人不会束手待毙,反抗是必然的,但又怎么是军队的对手,仆人被杀死数十人,军队在两座王府中大肆劫掠。虽然平时众人都互相看不过眼,但大面上还是要过得去,而对互相的府邸情况也比较熟悉,毕竟中式住宅的大体结构都是相同的,就算不知道银子藏在那里,但也能猜个**不离十,到也不用乱搜。而且毕竞互相都粘亲带故,因此也没有做得太绝,对庆亲王、醇亲王的家属、女眷到是没有什么无礼的举动。
    不过虽然两位王爷都不在,但载沣的弟弟载涛还在,而且载涛是禁卫军统领,手里有些军队,一听说兄长的府邸被人抢了,尽管是在深更半夜,但也立刻起兵,赶来救援。结果双方就在醇亲王的府邸前大打出手,展开了一场窝里斗。
    虽然铁良打不过人民军,但他手下的军队毕竟是受过战场的历练,而且铁良本人也算是知兵善战,相比之下,禁卫兵基本都没上过战场,载涛不过是个富贵子弟,也没什么能力,因此很快禁卫军就被打得大败,载涛也只好带败军退了回去。
    而铁良也并不想对载涛赶尽杀绝,何况这时天光放亮,其他宗室成员也都收拾好了各自的东西,赶到溥伟的府邸聚集,众人一起离开北京城,因此铁良也没有继续追杀载涛,而是收拾好在两座王府中抢掠来的金银细软之物,和其他人汇合出城。

第二七四章 清廷末日(十八)

    只是善耆、溥伟、铁良等人闹了一夜,拍屁股走人了,却给张之洞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首先是善耆、溥伟、铁良等人这一闹,自然也免不了有人跟着趁火打劫,混水摸鱼,一些市井无赖,无业游民都看到机会,于是开始打砸抢夺,甚致还有些军队也跟着有样学样,也公然开始行抢;其次是本来北京城里就己是人心惶惶,善耆、溥伟、铁良等人这一撤,顿时让许多宗室、满人的心态失恒,于是也都跟着一起从北京城里逃离,又有不少人在逃离的过程中,遭到抢劫。
    结果不过几天的时间,北京城里的秩序大乱,人人自危,家家并门闭户,商铺停业,每天都有打架殴,抢掠,人命甚致是放火烧的事情发生,若大的北京顿时变得街道冷清,市井萧条,死气沉沉。
    虽然张之洞竭尽全力,调动军队維持秩序,但无奈这时军队的军心士气都彻底崩了,根本没人用心尽力,因此只能免强維持住皇宫、六部等重要地方的秩序安定,其他的地方就顾不过来了,官员有自己的家丁,大户人家也有些仆人,还能免强支持,而一般的百姓,小户人家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到两天的时间,英法两国的公使就来找张之洞,要求张之洞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北京的秩序,如果张之洞无力维持北京的秩序,不如主动向人民军投降,各国愿意出面周旋。
    原来北京大乱,虽然各国公使馆有各国的士兵保卫,还能保持安定,但各国在北京的其他侨民,还有教堂都受到了不少冲击。本来在庚子国变之后,清廷是不敢轻易的遭惹洋人,由其是在北京,几乎都要把洋人捧上天去,但凡中国人和洋人起了冲突争执,清廷都会偏袒洋人而重责中国人,各国公使馆有各国的士兵保卫,但教堂,还有洋人的产业,清廷都会重点派人保护,生怕一不小心又闹出外交事件。
    但现在一来是北京的秩序大乱,清廷对洋人的保护难免有松漏之处,二来也有不少对时局有一定了解的人知道,大清己经快完了,华东政*府将要坐江山,而华东政*府可是不怕洋人的,因此这时正是拿洋人煞煞气的好时候,毕竟洋人平日里干的坏事太多,太遭人恨,一但有机会报复,自然是不会错过,于是洋人的教堂、商铺、门店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抢砸,甚至有人被打死,于是洋人纷纷躲进公使馆里避难,不少洋人都在流言,难到是又要重演庚子年的故事吗?
    而各国也都意识到事态严重,于是在协商之后决定由英国公使朱尔典,法国公使潘荪纳为代表,向张之洞抗议。当然各国的目地并不是真的要求张之洞恢复北京城内的秩序,因为这并不现实,张之洞也是无能为力,要想真的恢复北京城内秩序,只能让人民军进城接管北京。当然各国也都清楚,人民军打进北京是早晚的事情,反正现在善耆、溥伟、铁良等人都己经离开了,因此与其让人民军攻入北京,到不如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并且力争能够参与谈判,在谈判中尽力为自己争取利益。
    听完了两位公使的建议之后,张之洞表示自己需要再考虑一下,让两位公使回去听消息。而两位公使刚刚离开,徐世昌就来找张之洞,并向张之洞报告了一个消息:唐绍仪带着光绪的书信,来到北京,要面见张之洞。
    原来拿到了光绪的信之后,秦铮立刻找来唐绍仪,要他带信进北京城去向张之洞劝降。唐绍仪自然愿意,这正是一个和华东政*府拉近关系的大好机会,何况又有光绪的亲笔书信,唐绍仪也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说服张之洞投降,因此也欣然领命。而且又应唐绍仪的要求,秦铮命人先通知北京城里的潜伏人员,让他们通知徐世昌,让徐世昌在城里照应一下。
    接到了华东政*府潜伏人员的通知之后,徐世昌也十分高兴,于是和唐绍仪约定好时间和进城的地点,并且亲自带领一队家丁,在约定好的城门等候,并且事先打点好了守城的士兵,等唐绍仪一到,徐世昌就打开了城门,放唐绍仪进城,但并没有立刻领唐绍仪去见张之洞,而是先将唐绍仪带到自己家里,两人整商议了一天,确定好了劝说张之洞的方案,以及后续的行动,一直到第二天,徐世昌才向张之洞通告。
    而听说唐绍仪带来了光绪的亲笔书信,张之洞顿时精神大振,因为这个时候光绪的书信不会有别的内容,肯定是劝降,否则华东政*府也不会允许唐绍仪带出来。本来张之洞就有投降之心,只是过于爱惜自己的名声,因此迟迟下不了决心,但有光绪的书信劝降,那就不同了,这可是皇帝下的命令,那么张之洞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城纳降,不怕有损自己的名声。
    于是张之洞立刻下令,会见唐绍仪。两人见面之后,唐绍仪先将信拿出来,高举过头顶。而张之洞也不敢怠慢,先整了整自己的衣冠,并向书信连拜了三拜,这才从唐绍仪的手里接过了书信。因为虽然这只是一封书信,但性质和圣旨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当然不能有失礼数。
    信的内容也不复杂,大意是清廷失德,气数已尽,无力回天,而华东政*府承诺全善待百姓,保全清室的陵寝,光绪不忍百姓再受战争之苦,因此下令张之洞放弃抵抗,向人民军投降。在信的末尾,还盖着光绪的玉印。
    看完信之后,张之洞先是高呼万岁万万岁,然后还装模作样的哭了起来,而徐世昌、唐绍仪也陪着张之洞哭了一阵,总之是将戏都做足了。
    最后还是徐世昌先止住了哭,劝道:“中堂,现在不伤心的时候,既然是皇上有令,我们为臣子的自当依令行事,勿负圣恩啊!”
    张之洞听了,也止住了悲声,擦了擦眼泪,道:“菊人之言有理。” 于是立刻下令,招集大臣聚议。
    时间不长,大臣们也都陆续来到军机处里,不过汉大臣鹿传霖、梁敦彦、邹嘉、唐景崇等人基本都到齐了,但满大臣只剩那桐、绍昌、荣庆、载涛四人,其他人都没来,显然是都逃走了。
    当然张之洞也不再意,立刻拿出光绪的信,让众人观看。
    等众人都互相传递看完之后,那桐道:“这封信可真是皇上所写的吗!”
    唐绍仪立刻道:“确实是皇上亲笔所写,是我在一旁亲眼所见,绝无虚假。” 其实唐绍仪自己也不知道这封信是不是光绪写的,因为秦铮只是把信交给他,然后告诉他是光绪写的,让他带信进城劝降。但在这个时候,自然不能授人以柄,因此唐绍仪才一口咬定,是自已亲眼看着光绪写的,不给其他人留下一点漏洞,反正其他人也没法证明自己没有看到光绪写信。
    鹿传霖道:“中堂,那么依你之见,我们应当如何行事呢?”
    张之洞道:“即然皇上有令,我们这些为臣子的自然应该奉行,方才不失为臣之道。”
    梁敦彦、邹嘉、唐景崇等人也都频频点头,梁敦彦还道:“有理,有理。” 其实谁心里都明白,北京城是肯定守不住的,但要向人民军投降,谁都有些拉不下这个脸面,但现在有光绪的信,无疑是给众人竖了一个梯孑,正好顺着梯子下来。
    但也有人看不过眼去,绍昌就道:“就算这封信是皇上所写,但也必是受伪逆所迫,决非是皇上真心,我们切不可当真了。”
    唐绍仪道:“绍大人此言差矣,在下亲眼所见,皇上决没有受伪逆的胁迫,绝对是出于真心,不可有疑。”
    荣庆也忍不住了,大声道:“唐绍仪,我看这些事情都是你的一面之辞,不足为证,而且就算这封信是真的,我们也不能奉命,因为这是乱命,乱命,不能听,决不能听。”
    徐世昌道:“荣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如果这封信是皇上的真心意,荣大人敢不奉命,这是要欺君吗?如果这封信真是皇上受伪逆胁迫所写,那么我们如不奉信而行,伪逆又岂能轻侥了皇上,你是打算借机害死皇上吗!”
    这一番话简直就是两头堵,噎得荣庆半天说不出话来,只好看着载涛,道:“载涛,你怎么看。”
    载涛迟疑了一下,才道:“既然是皇上的信,我们就照着办吧。”
    荣庆听了,急得直跺脚,指着载涛道:“你……你…你……”但连说了几个“你”字,却说不出其他的话来。
    其实载涛心里清楚,这封信多半是光绪受华东政*府的胁迫所写,决不是光绪的意思,但徐世昌刚才的话也给他提了个醒,如果北京不照办,受罪的恐怕就是光绪了。载涛是光绪的异母弟弟,另一个亲兄长载沣现在也华东政*府俘虏,因此载涛也不得不为两人的安危考虑。何况不投降又能如何,难道就守得住北京吗?华东政*府只不过是希望少受损失,可不是真的拿不下北京啊。

第二七五章 清廷末日(十九)

    眼看着就要僵住,这时徐世昌道:“中堂,各位,依在下之见,我们还是应该先当确定皇上的安危,再做决定。”

    绍昌皱了皱眉,道:“怎么确定皇上的安危呢?”

    徐世昌笑道:“当然是派人去天津,面见皇上,亲听圣意。”

    绍昌哼了一声,道:“天津仍是伪逆的老剿,谁敢前往?”

    徐世昌冷笑了一声,道:“各位大人若是不敢去,在下愿意前往。”这正是昨天他和唐绍仪商量出的结果,光绪只是有一个皇帝的名号,但本身并没有什么权威,他的亲笔信只是给那些想投降的官员一个台阶下,但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想投降,总有少数死脑筋,只想着什么殉城而亡,为大清尽忠,这些人是不会再意光绪的书信,因此在大臣们聚议的时候,也难免会闹僵起来。于是两人商议,如果议论陷入僵局,那么就由徐世昌出面,以看望光绪为由,实际是去天津和华东政*府协商投降的事宜,回来之后就说这是光绪的意思,甚致还才以带一份光绪的圣旨回来,谁还能去求证吗?

    张之洞虽然还有些书生气,但毕竟是精明人,一听徐世昌主动请缨去天津,基本也能把徐世昌的用意猜个七八分,当然这也正合他的心意,于是点了点头,道:“菊人愿意前往,自然再好也不过。”

    绍昌道:“且慢,徐世昌一个人去,我可不放心啊,回来之后还不是由他怎么说,也不知道他见没见到皇上,带回来的又是不是皇上的原话呢!。”

    徐世昌冷笑了一声,道:“这么说绍大人是想随在下一同前往天津,做个见证吗!”

    绍昌立刻退后一步,连连摆手道:“我可没说要去天津,只是你一个人去不行。”

    徐世昌呵呵笑道:“绍大人即然不敢去,到不妨指定一人,随在下一同前往,可好。”

    他刚一说完,其他人也都下意识的后退了几步,生怕绍昌指到自己,其实这时绍昌也有些骑虎难下,虽然他也猜得出来,徐世昌主动请缨去天津是没安好心,起码他不会有事,因为徐世昌是袁世凯一党,而袁世凯在清廷一向都是以与华东政*府的关系好,能够和华东政*府说得上话而自居,因此他去了天津多半不会有事,这不同样是袁世凯一党的唐绍仪不就被华东政*府放回来了吗?但自己,其他人可没有这个条件,而且让自己去指定别人与徐世昌同行,这不是得罪人吗?

    就在这时,载涛上前一步,道:“我陪徐大人走一趟吧。”

    徐世昌怔了一怔,他到真没有想到有人会和自己一起去,但这时绝不能打怵,毕竟刚才自己大言不渐要找人陪自己同行,现在载涛出面,自己心里虽然不情愿,但脸上,言语上绝不能表现出来,因此笑道:“原来载贝勒愿随在下同行,那可是在好也不过了。就请少川兄先去通告一声,我和载贝勒这就准备动身。”

    唐绍仪立刻就明白徐世昌的意思,就是让自己先去通知华东政*府,看看华东政*府对载涛是什么态度,于是也点头道:“好,我立刻动身。”

    见载涛主动请缨,绍昌、荣庆也都十分高兴,一则是为自己解围,二则载涛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因此也都纷纷表示了赞同。

    其实载涛想得到没有那么复杂,完全就是受亲情的主导,光绪、载沣都是他的兄长,虽然他和光绪见面不多,但毕竟是骨肉同胞,而载沣则是和他从小一起长大,兄弟情深,光绪、载沣被人民军俘虏,载涛自然十分担心,而徐世昌当众邀人随自己去天津看望光绪,竞然没有一个人敢应声,载涛心里也颇为激愤,于是头脑一热,才主动提出要陪徐世昌前往。

    话说到了这里,也就告一段落,一切都等徐世昌、载涛去了天津之后再作决定。

    而唐绍仪首先出城,赶到四方火车站军营,在那里有和天津直接连通的电报线路,可以将北京的情况向天津通报,甚致可以等天津的回复。

    果然,电报发出之后,天津方面很快就发来回电,表示欢迎徐世昌、载涛去天津看望光绪,并协商解决北京的局面,同时还保证两人这一行的人身安全,并会安排他们与光绪见面。

    收到了天津的回电,唐绍仪也松了一口气,看来华东政*府那边是有信心控制光绪,而且这样一来,自己就算不是帮华东政*府办成了劝降的事情,但在其中也出力不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于是唐绍仪又立刻赶回北京,向张之洞通报了华东政*府的态度。而张之洞听了,也彻底放了心,即然华东政*府敢让光绪和载涛见面,那么就说明他们己经完成控制了光绪,能让光绪说出他们希望的话来。

    第二天一早,唐绍仪、徐世昌、载涛三人离开北京,在四方火车站搭乘火车,赶奔天津而去。

    而他们刚走不久,有人向张之洞禀告,英国公使朱尔典,法国公使潘荪纳来拜访。原来各国公使才刚刚收到消息,知道清廷己经派人去天津了,虽然名议上是去看望光绪,但谁都知道,实际就是去和华东政*府协商投降的事宜。只是这样一来却将各国晾在一边,各国希望借调停、干涉之机,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打算也自然破产,因此英国公使朱尔典,法国公使潘荪纳受其他各国公使之托,赶快来拜访张之洞,了解情况,看看还有没有挽回的可能性。

    张之洞一听就知道他们是来干什么的,不过这个时候,张之洞也不在意各国的态度了,因为一但清廷投降,那么在北京主事的就是华东政*府,自然是由华东政*府去对付各国,而华东政*府可不是清廷,他们可不会害怕各国,那时各国恐怕也跳不起来了。

    虽然如此想,但张之洞还是命人将两位公使请进来,落座之后,还没等仆人送上茶来,朱尔典就道:“张中堂,听说你们己经派人去天津和华东政*府谈判了。”

    张之洞呵呵笑道:“公使先生,我们确实派人去天津了,但并不是和华东政*府谈判,而是去看我们的皇帝,至于谈不谈判,那就全看皇上的意思。”

    朱尔典皱了皱眉,道:“张中堂,请恕我直言,在这个时候和华东政*府谈判,对贵国非常不利,虽然我无意冒犯,但你们的皇帝现在己是华东政*府的俘虏,他是不可能做出对贵国有利的决定。坦白说在派人去天津之前,您应该告诉我们一声,甚致可以委托我们去天津和华东政*府谈判,这样才是对贵国有利的做法。”

    张之洞淡淡道:“贵国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不过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何况华东政*府也不希望我们之间的协商谈判有其他势力参与,所以我对此只能表示非常愦憾啊。”

    朱尔典显然没有想到,张之洞的态度和以前大不相同了,不在是唯唯诺诺,因此也把口气放强硬了一些道:“你们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我们当然不会干涉,但我们各国在北京的利益怎么得到保障,至少要给我们一个明确的说法吧,否则我们各国将考虑采取适当的行动,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张之洞道:“如果北京还是大清主事,那么各国在北京的利益自然不变,自然无需什么保证,但如果以后是华东政*府在北京主事,那么各国在北京的利益怎样保障,应该是由各国去和华东政*府去谈吧,我是无能为力了。你们有什么办法,只管去向华东政*府,我在这里先祝你们好运。”

    潘荪纳忍不住道:“你们的人都己去了天津,还让我们怎么去谈。”

    张之洞呵呵一笑,道:“各国不是在青岛都有自己的领事馆吗?完全可以自己去找华东政*府谈判,甚致各国在北京的公使可以自己组团去天津,又何必非要和我们同行呢!”

    两位公使也被张之洞说得哑口无言,其实两人都清楚,各国找华东政*府谈判根本不可能讨到什么好外,因此才想代表清廷去和华东政*府谈判,这样自己手里才能有一点筹码,但现在这条路显然是行不通的,而说到了这一步,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于是起身向张之洞告辞,赶回去协商对策。

    而看着两人有点灰溜溜离开的样子,张之洞心里也觉得舒畅无比,他身为清廷的军机大臣,自然也少不了和各国打交道,但这几年来清廷一直奉行对各国忍让的政策,而张之洞又没有李鸿章的手腕和在各国中的人脉关系,因此也受了不少气,但也只能忍着。而现在终于不用再忍下去了,可以痛痛快快的怼各国,张之洞心里自然暗爽不己,想到等华东政*府接管了北京,你们都要老实起来,以前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第二七六章 清廷末日(二十)

    徐世昌、唐绍仪、载涛三人到达天津之后,在华东政*府的安排下,首先和光绪见面,相见之下,虽然光绪穿着俘虏的统一制服,但气色到还不错,看起来到并没有受什么折磨。

    其实徐世昌、唐绍仪都是新晋的官员,和光绪总共也才见过两三面,而且还不敢台头正眼看光绪,对光绪的面相并不熟悉,如果是在大街上碰见了光绪现在的这身衣服,根本就认不出来。不过载涛毕竟是光绪的弟弟,尽管慈禧对光绪控制得很紧,不会轻易让他见宫外人,但每逢年节时日,载涛随载沣入宫,还是能和光绪见上一面,虽然那时光绪贵为天子,锦衣玉食,但却是面带病容,脸色腊黄,眼中无神,其实气色还真远不如现在好。一因此三人见了光绪的样子之后,也心里大定,看来华东政*府还算是厚道,并没有怎么虐待光绪,而这次的谈判,华东政*府或许不会开凶太苛刻的条件。

    君臣相见,先是一起大哭了一场,光绪和载涛确实是百感交集,但徐世昌、唐绍仪则纯粹是陪着。等哭过之然,君臣才说到正事,光绪道:“大清己经没有救了,我这个皇帝也当到头了。” 又叹了一口气,道:“其实这样也好,我当了34年皇帝,那一天又能真的当家主事过,都不是听……唉!如此做个了断也好,常言道‘无官一身轻’,不当皇帝也同样是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一身轻松啊!”

    徐世昌道:“皇上能够看透名利,放下一切,也是可喜可贺啊!”

    光绪苦笑了一声,上次他和秦铮一番交谈之后,秦铮送给他10多本华东政*府出版的书,其中有详细介绍欧洲近代史,也有讲说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还有介绍华东政*府所施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希望他能认真阅读,了解其中的道理。不过毕竟时间太短,现在光绪连一本都还没有读完,因此还并不认认同上次和秦铮的交谈中,秦铮所说的道理。

    但有一点光绪还是明白的,清廷是肯定保不住了的,而自己的性命也就在华东政*府的一念之间,如果不顺着华东政*府的意思办,肯定是小命不保。光绪本来也不是什么意志坚定的人,而且一生受慈禧的控制,早己习惯了逆来顺受,因此也很快就适应了这个结果,这时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这也是华东政*府敢于让他和徐世昌等人见面的原因。

    光绪接着又道:“你们这次来天津虽是看我,但也不可误了国家大事,大清灭亡己是定局,你们且不可逆天而行,还是顺天应人,尽早和华东政*府协商好条件,使百姓免受战火之苦。”

    徐世昌忙又道:“皇上宅心仁厚,一片爱民之心,必为万世所敬仰,臣等必不负皇上之托。”

    光绪又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你们去吧。” 又转头对载涛道:“华东政*府会再安排时间,让我带二弟一起见你,今天就不见了,改天见了我们再叙兄弟之情。”

    众人又向光绪告退,这才离开。而回到了住所之后,徐世昌对唐绍仪、载涛道:“皇上的意思己经十分明确了,我们且不可有违皇上之意啊。”

    唐绍仪连连点头,道:“极是,极是,还是依圣意行事为好啊。”

    载涛道:“我只是来看望皇上和兄长,一切全凭两位大人做主也就是了。”

    于是就在第二天,徐世昌和唐绍仪两人就和华东政*府进行北京投降的谈判。其实到了这一步,也没有什么好谈的,毕竟清廷根本没有什么筹码,无非是确定人民军进入北京的时间,双方交接的程序等等。

    华东政*府也没有提出什么苛刻的条件,只是要求进入北京之后,废除满人特权,施行土地改制,这两条在当初华东政*府和清廷谈判时也提出过,现在只不过重申一遍,但也承诺,除了这两条以外,人民军进城之后,会保障官员、权贵的安全和财产等,以及清朝的皇陵。叧外华东政*府还答应,在人民军进城之后,如果有人希望离开北京,迁移他乡,华东政*府也可以放行,并且为他们开出通行证,让他们可以平安离开北京。

    原来就在昨天,第5野战军经过了5天的行军之后,先头部队终于到达宣化府,并且没有费多少功夫,就成功的攻占了宣化城,从面彻底切断了北京的西面通道。不过通过俘虏人员的交待,就在前一天,原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铁良等人一伙队伍计约5、6000余人,己从宣化通过,并且还从宣化城里带走了不少的粮食、驴马牲口等。

    虽然和另两支军队相比,第5野战军几乎没有经历过多少战斗,既使是最后攻占宣化城,也就是只开了几枪,守城的士兵就吓得四散奔逃,基本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宣化城,但这次战斗中,第5野战军的任务也丝毫都不轻松。从第5野战军的出发地点到宣化城的路程不超过300公里,但大部份都是山路,而且不是华东政*府的控制范围,因此第5野战军在行军中途,包括占领宣化城基本都得不到任何补充,只有等到华东政*府彻底占领北京,才能打通到宣化府的补济线。

    而第5野战军在出发之际,必须要带足15天的食物补济品,以及足够的弹药,使队伍携带的辎重极多,远超过了一个野战军出击时正常的携带量,加上又是山路行军,道路崎岖,地理不熟,因此即使是轻装上阵的先头部队,也需要5天行军才能到达,而后续的大部队至少还需要3-4天的行军时间,最终还是没能够截住原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铁良等人的一伙队伍。

    不过就在人民军攻占宣化城的当天,就截住了近百名从北京逃离的人员,基本都是满族权贵或是清廷的高官要员。他们都是得知了原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铁良等人的一伙队伍离开北京之后,恐慌情绪大增,于是随后也跟着一起逃离北京,但终究却是晚了一步,被人民军给截住了。

    攻占宣化城的人民军将情况向天津的秦铮进行了反应,询问是否派军队追击原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铁良等人的一伙队伍。因为他们刚刚通过宣化城不久,而且队伍的辎重行李众多,行军肯定不快,如果现在追击,估计只用2-3天的时间,就可以追上。

    但秦铮经过思考之后,认为不必去追击己经通过宣化城的清廷人员,只用守好宣化城,并在大军到达之后,分兵攻占周边的其他县镇地区就行了。因为这次作战的主要目标是占领北京及周边地区,一但追击己经通过宣化城的清廷人员,就必然将战争扩大到山西县境内,这是下一阶段的事了,而且这些逃离了北京的清廷人员也翻不起多大的浪来,因此在这个时候沒有必要再节外生枝了。

    当然这件事情也提醒了秦铮,在北京城里应该还有不少满族权贵对华东政*府的统治不满,因此不如把所有想走的人都放走算了,这样在华东政*府控制北京之后,可以减少反对者的力量,毕竟虽然这批人不足以对抗华东政*府,但到底都是多年在本地居住的本地人,人地两熟,如果诚心给华东政*府找别扭,也能制造相当的麻烦,而且放他们离开虽然会带走一些财产,但他们的房产和地产这样的不动产却只能留下来,最终当然是甴华东政*府接收,确实才以省去很多的麻烦。

    秦铮的这个建议上报结青岛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于是这时也向三人提出来。

    在徐世昌、唐绍仪看来,华东政*府开出的条件确实不算苛刻,真正受损的其实主要是满人,因为北京周边的土地,基本都在满族权贵的手里,汉人拥有北京周边的土地并不多,而废除满人特权,更是不关汉族的事,完全可以接受。其他方面,人民军的军纪一向严明,这是有口皆碑的事情,完全可以信赖。

    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双方就基本谈好了投降的条件,并最终确定,正式投降的时间是三天之后,第四天上午8点整,算上三人回程的时间,实际留给北京城讨论及准备的时间只有2天多。同时华东政*府还声明,这是最后一次机会,第四天上午8点过后,如果清廷还不投降,人民军将向北京城发动进攻,届时后果自负。

    当天晚上,载涛得以再次和光绪相见,这次还有载沣,兄弟总算聚在一起,才有时间说一些私事,并互相说明了各自的情况,其实才分开不到10天,却似恍若隔世一般,而载涛也将醇亲王府遭到劫抢的事情告诉载沣,好在是虽然损失了一些财物,但载沣的家属人员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而光绪又再次咛嘱载涛,回去之后,一定要尽力劝说朝中的大臣,停止抵抗,向人民军投降,并且又将一封自己的亲笔信交给载涛,让他带回北京去。

第二七七章 接管(一)

    徐世昌、唐绍仪、载涛三人自然不敢怠慢,在次日乘座火车到达北京,下车之后都来不及回各自的府邸,就一起连袂来见张之洞。

    见到张之洞之后,载涛首先呈上了光绪的书信,张之洞看了之后,道:“这就是皇上的意思吗?”

    徐世昌道:“千真万确,这就是皇上的意思。”

    载涛也道:“是皇上亲手将这封书信交给我的,而且还再三咛嘱我,一定要依信行事,切不可迟误,有负圣意。”

    而徐世昌、唐绍仪两人又将和华东政*府的谈判结果都告诉绐张之洞,等听完之后,张之洞也点了点头,道:“即是如此,那么不可迟疑,几位请在此稍等片刻,我立刻招集其他人来聚议,今天就定下来。”

    三人一想,这样也好,早点把投降的事情确定下来,也免得夜长梦多,而且华东政*府留给清廷的时间也不多,因此能抓紧一点,当然是更好。

    大约1个小时左右,大臣们就到齐,张之洞首先当众宣读了光绪的书信,而载涛也再次向众人证明,这封信确实是光绪的真实意图,徐、唐两人又公布了谈判的结果。而张之洞也不再向众人询问,当场就宣尊光绪之令行事,向华东政*府投降,并按期开城,和人民军办理交结事宜。

    和上次相比,张之洞的决策明显果断得多了,一改此前犹疑不决的作风。其实张之洞能够与曾左李并尊,当然是有他的道理,当年的清流四谏,其他三人早就泯灭无声了,只有张之洞不仅屹立不倒,而且还位极人臣之极,自然是相当的手腕和能力的。

    在徐世昌、唐绍仪、载涛三人去天津之后,张之洞根本没有闲着,而频频联络其他大臣,一方面了解他们的态度;一方面又向他们并陈明厉害,将他们拉陇到自己这一边来,当然这时大部份官员也都明白现在的局面,可以说投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在这短短的几天内,张之洞就拉陇了很多官员,因此今天张之洞才敢果断决策。

    而就在张之洞做出决定之后,立刻得到了大部份大臣的赞同,虽然还是有少数人反对,但张之洞这次就没有模糊,并抬出光绪来压制,因为这时有相当一部份官员都逃离了北京,留下来的官员大多数都是主张投降,反对的声音十分微小,而且张之洞又抬出光绪,虽然光绪没有什么权威,而且现在已是华东政*府的俘虏,但在名议上他仍然是清廷的皇帝,这块大招牌在大义上还是很有用的。

    反对者本来就人单势孤,加上在大义上又不占优,因此自然扭不过张之洞,投降的事宜也就这样决定下来。

    接下来的两天,张之洞、徐世昌、唐绍仪、载涛等人也都没有闲着,一方面是要做投降交接的准备;另一方面也要防备少数反对投降的大臣孤注一掷,挺而走险,组织兵变,好在是载涛回京之后,又重新执掌了禁卫军,有这一部份军权在手,才使张之洞等人的底气足了几分。

    其实还真有反对投降的大臣去鼓动军队发动兵变,但军队也明白,死守北京只有死路一条,投降还有一线生机,毕竟人民军的名声还不错,从来没有杀俘的行为,自然不愿发动兵变,自寻死路。

    就这样平安的渡过了两天,在第4天清晨,张之洞、徐世昌、唐绍仪、载涛等人打开北京城正南的永定门,走出北京城,与华东政*府的接收人员见面。

    代表华东政*府与清廷进行交接的是第11野战军的司令刘仁轨,和张之洞相见之后,互相客气了几句之后,刘仁轨下令军队进城,各支部队分别进驻到自已驻守的地点。

    这两天人民军也都做好进驻北京的准备。北京城的规模庞大,而且需要驻军守备的地点多达40余个,包括全部的14个城市,各处的宫殿、皇家园林、各官府衙门以及部份官员权贵的府邸,人民军也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布置,当然也再次强调了进城之后的军纪和应注意的事项,因此军队进城之后,各司其则,各行其事,井然有序,丝毫不乱,而且军队也确实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当然清军也十分配合,整个过程也都十分顺利,仅仅只用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人民军就完面控制了北京城。

    而就在第二天,秦铮、周萍、曾东等人到达北京,北京地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同时成立,相关的官员也都正式上任,并与原北京的相应官员进行了北京城的户籍、书册等资料的交接,同时随他们一起抵京的国民护卫队也接管了北京的防务,也像征着华东政*府全面接管了北京的军政财等全部事务。

    华东政*府对接管城市己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虽然北京是乞今为止,华东政*府接管的最大城市,但方法是完全一样的,接管城市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稳定治安,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这方面对华东政*府来说,当然不是问题,就在昨天人民军进城之后,就抓捕了百余名趁乱闹事,打劫殴斗的人员,而国民护卫队也接管了北京的防务,立刻就开始了常规的巡逻活动,抓捕偷盗、抢劫、打殴的人员,因此北京的社会秩序也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只是居民还心存疑虑,敢上街的人并不多,当然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其次就是恢复经济,只有经济恢复了,社会生活才算是完全恢复了正常。这一点的难度,就要比治安难得多,毕竞要恢复经济,需要商人们开始经营,至少大部份店铺要开门营业,但商人们都是比较警慎的,就算是治安好了,也会在观望一些时日。或者是就算开业了,也会抬高价格,造成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而遇到这样的情况,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强令店铺营业,恢复商业经营,并且严令不许涨价;二是引入一批外来的商人,带动经济活动;前一种方法相对简单,成本也不高,但也容易给商人们造成蛮横不讲理的印像,后者当然不会损坏占领者的名望,但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

    此前华东政*府会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使用,当然大多数时候,都会采用前一种方法,毕竟简单,用时少,见效快,有时也会两者并用,虽然暂时会对华东政*府的名誉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可以在以后的统治中慢慢的恢复。

    不过北京不同于其他的城市,因此华东政*府决定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在前期的准备工作时,就在天津屯积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商品,就在秦铮等人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在北京城中出现了20余个临时商铺,虽然种类不算丰富,但基本都是日常用度的物品,而且数量充足,价格虽然比平常略高一些,但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于是首先是临时商铺附近的居民出来选购,很快周边地区的居民也都过来,毕竟生活日用品总是都需要的,而商人虽然警慎,但嗅觉也是相当灵敏,就在次日,就有少数店铺开门营业,价格也没有多少上涨,而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开门营业的店铺也越来越多,而物价也始终保持着稳定,因此北京的经济也在快速的恢复。

    社会秩序、经济都在稳定的恢复,北京政*府也开始其他的工作,整理城市的各种资料,登记人口,住宅,绘制城市地图,编定街道名称,建筑的门派号码等等,这些也都是为了以后的管理服务。

    而在这段时间里,北京地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有二项,一是指挥军队,控制北京城的周边地区,毕竟北京地区是一个大概念,不仅仅只是一个北京城,还包括周边的广大地区,以及附近的几个县城。

    另一项工作则是以光绪的名议发布一份【清帝退位声明】,以宣告清廷正式结束,并且以清廷皇帝的名议正式承认华东政*府取代清廷,这虽然只是一个形式,但在政治上是十分重要,而且是极有必要的。对国内来说,还有大部份地区不属于华东政*府的管辖范围,在名议上这些地区仍然是清廷的地盘,和华东政*府处于敌对关系,但有了【清帝退位声明】,情况就不同了,至少其他非华东政*府的管辖地区再清廷的名议作为号招,来对抗华东政*府,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合法性了。而决定向华东政*府投降的原清廷地方官员也能为自已找到充足的理由,不必担心背负贰臣或叛徒之名。

    而在国际上,也为华东政*府取代清廷提供了合法性,自从华东政*府出兵以来,在国际上对华东政*府的攻击言论就一直层出不穷,而且又以日俄两国表现的由惹眼,这段时间内,两国连续指责华东政*府的行为属于反叛行动,并要国际社会同共谴责华东政*府,也得到英法荷萄西等国的响应。而且就在两天前,日俄两国还联合发动号招,要求举行国际会议,来讨论中国的当前局势,支持清国政*府,阻止华东政*府的背叛行为,并对华东政*府进行制裁。

第二七八章 接管(二)

    虽然华东政*府并不害怕开什么国际会议,毕竟国际上的那一套,在旧时空里早就见惯了,现在华东政*府的体量,也不会害怕什么国际制裁,首先是国际社会还是一盘散沙,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组织,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国际盟主,世界的主要国家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怀鬼胎,根本组织不了一次全面的国际制裁;其次是现在的全球化分工还没有形成,以华东政*府目前拥有的领土、人口、资源,也完全可以支持自己内循环发展。

    但这也并不等于华东政*府可以任由日俄两国在国际社会中上窜下跳,卖力表演,如果两国真的组织起一场国际会议,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都是对华东政*府在国际舆论中都是十分不利的,而且这也会让国内的清廷反对势力感到有力量支持,从而増加了他们对抗华东政*府的勇气,虽然这依然不可能阻止华东政*府的统一行动,但也能给华东政*府多制造一些麻烦。

    当然现在华东政*府在国际上也不是孤军奋战,不仅是自身己经有足够的份量和地位,而且在国际也结交了一批利益紧密的国家,因此也有足够的能力对日俄二国进行反击。

    于是华东政*府一方面在自己的新闻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严厉的反驳日俄二国的行为,指出华东政*府取代清廷,是历史的必然,大势所趋,是正义行为;另一方面也在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国家,如德国、美国的新闻媒体上发表文章,指出清廷代表的是落后、野蛮,而华东政*府则代表文明、进步、开放,因此淸廷必然走向灭亡等等。

    而光绪代表清廷发布的退位声明,也是华东政*府舆论反击的重要一环,因为这不仅可以为华东政*府舆论反击提供足够的法理条件,也让其他支持华东政*府的国家提供了足够的理由,虽然谁都明白这份清帝退位声明的实质是怎么一回事。但在台面上是说不出来的。

    同时华东政*府也通过其他的渠道,向英法二国发出了警告,如果英法二国参加日俄主导的国际会议,所产生的后果将由两国自己负责。

    其实英法二国根本不想组织或参与这次讨论中国局势的国际会议,因为两国都十分清楚,这种国际会议只是对小国有用,而华东政*府虽然还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的国家,但实力决不是一般的小国所能相比的,因此这种国际会议对华东政*府根本没有用,既使是会议中得出了不利于华东政*府决议,也是没有办法执行,除非是动用武力,迫使华东政*府接受会议的决议。

    但现在英法二国不可能对华东政*府采取武力行动的,而且即使是使用了武力,也未必有用,毕竟远东战争才结束不到两年,因此英法二国配合日俄二国的动作,只是想借机向华东政*府施压而己,但在华东政*府的严厉警告之下,英法二国也意识到偷机不成,于是明显低调了许多,虽然依然批评华东政*府的行动,但对组织讨论中国局势的国际会议,却不再回应。

    结果日俄二国闹了一圈之后,忽然发现英法美德奥意等世界强国,要么是对自己的提议不作回应,要么是意敷衍,根本没有配合的意图,也自觉得没趣,因为没有这几个国家的支持,国际会议根本就开不成,于是渐渐的也就消停了下来。

    当然这场国际舆论的笔墨官司也不是一时半会就结束了,而在这段时间内,北京的治理工作还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北京地区管理委员会在公布了光绪的退位声明之后,接下来就是处理各国驻北京的公使馆及领使馆区。

    在这个时空里,由于穿越者的介入,清廷在庚子国变中的损失,远比旧时空少得多,既没有向各国支付赔款,也没有让各国在中国内陆拥有驻军权,但穿越者和清廷毕竟并不是一条心,也没有完全主导清廷和各国之间的谈判,因此在清廷和各国的谈判中,还是丧失了一部份利益,首先是在北京内部成立使馆区,不受清廷的管辖,而且各国使馆均允许驻守200名士兵,保卫使馆的安全。

    使馆区是以东交民巷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东西总长度约1600余米,南北宽的900余米,合计约1.5平方公里,在区内总计有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奥匈帝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秘鲁、墨西哥、古巴、日本等15个国家的使领馆。理论上可以驻军3000人,不过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将200名士兵的名额,因此现在使馆区内的总计兵力约在2000左右,并且设立一名总指挥官,一但发生意外事件,由总指挥官全面指挥使馆区内的军队。现任的总指挥官是法国公使馆的武官尤尔根*米歇尔斯中校。

    另一个就是在京的各国侨民有清廷的司法豁免权,只有由使馆区的法庭对其审判,而清廷无权进行监审,同时外国教堂也明文规定等同于外交机构,受外交规则的保护。当然这些条件都是各国吸取了庚子国变的教训而设立。

    在华东政*府占领北京之前,各国公使就企图借谈判之机,保住自己在北京的这些利益,那知张之洞并没有上当,没有让各国公使参与谈判,就和华东政*府谈好了投降的协议。而各国的企图虽然失败,但依旧不甘心,于是在华东政*府占领北京之后,各国又联合向华东政*府发出外交照会,要求华东政*府承认使馆区的权利以及各国公民及教堂在北京的特权。

    华东政*府当然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不过这时华东政*府刚刚进驻北京,百废待新,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没有时间理各国公使馆的事情,因此采取了冷处理的办法,暂时不作理会,当然也没有动使馆区及教堂。

    等到数日之后,华东政*府基本控制了北京的局面之后,秦铮这才开始着手处理各国公使馆的事情,将各国驻清廷公使招集在一超,当众宣布,清廷现在己经正式灭亡,因此各国驻清公使的职责实际都己经到头了,而华东政*府和各国另有一套外交关系,也不承认各国驻北京公使馆的外交地位,于是正式通知各国驻清公使,现在他们不再是外交人员,也不受外交豁免权的保护。使馆区正式取消,华东政*府将派遣军队进驻使馆区内巡逻管理。

    而华东政*府暂时没有在北京设立外交机构的打算,因此各国驻清廷的外交人员要么撤离北京,要么以非外交人员的身份留在北京,但不在享受外交人员的待遇,而且原来的公使馆也要被摘牌,只能做为普通住育。而各国保护使馆的军队则必须撤离,否则华东政*府将予以抓捕。最后秦铮给各国驻清公使一个月的时间,来决定去留。

    华东政*府的这个决定,自然遭到了各国驻清公使的强烈抗议,由其是以俄国、日本的驻清公使表现由为激烈,英法两国的公使也十分激动,指责华东政*府的做法有违国际外交的原则。其实这个时候国际外交的规则是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制定的,但规则制定得相对粗糙,并不细致,而且参加维也纳会议的都是欧洲国家,清廷虽然也接受了欧洲国家外交制度,但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维也纳会议。因此各国驻清公使的抗议对秦铮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用,表示这是华东政*府的决议,不容更改,希望各国驻清公使抓紧时间,决定自己的去留。

    而各国驻清公使闹了一会之后,也自觉没趣,何况这事边不是自己在这里闹就能解决的,归根到底还是要从国家层面上解决,因此只好都回去,向国内报告。

    随后各国也都纷纷通过驻青岛领事馆与华东政*府沟通联络,希望能够保住北京的使馆,那怕降级成领事馆的级别,也能够接受。但华东政*府去不为所动,再次强调,清廷己经灭亡了,从法理上说,各国驻清廷公使馆的使命也都到头,华东政*府目前并没有在北京设立外交机构的打算,虽然不排除以后会在北京设立外交机构,但在此各国驻清廷公使馆是理应被取消,即使是留下来,也只能以非外交人员的身份,但军队是必须撤离,这是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交涉了几轮之后,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宣布接受华东政*府的决议,撤回驻清廷公使及使馆人员、军队,但仍然在公使馆里留下一部份人员,看管房屋,等着华东政*府重新在北京设立外交机构。有了一个国家带头,就必然会有跟进的,何况己经有了两个,因此美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也都立刻跟进,接受了华东政*府的决议,撤回了外交人员和军队,但也与德国、奥匈帝国一样,留下一部份人员看管房屋。毕竟各国都清楚,以北京的规模、历史、政治效应,华东政*府迟早都会在北京设立外交机构,甚致是今后迁都到北京,也不是可能的事情。现在自然还是要在北京留下人员。

第二七九章 接管(三)

    几天的时间,就有先后有8、9个国家接受了华东政*府的决议,这时英法两国也坐不住了,也只能决定接受华东政*府的决议。而最终只有日本、俄国两国决定撤回全部的外交人员、军队,放弃北京公使馆。

    公使馆的特权都被取消了,更何况是各国公民在北京的特权,华东政*府当然不会排拆外国人,事实上在青岛、天津、上海等地,都有大量的外国人从事各种事务工作,但在华东政*府的统治范围内,外国人是没有任何特权的,更不用说是治外法权,必须要尊守华东政*府制定的规则法令,服从管理。

    当然在北京的外国人多少也都听说过一些华东政*府的传闻,知道他们可不是清廷,因此有不少人选择离开,但更多的还是选择留下来,毕竟大倍份在北京的外国人都在这里有自己的事业经营,一但离开了,那么事业就付之东流了,而且在华东政*府的治下,虽然没有特权,但却极重视法律,只要尊纪守法,安份经营,也就不会有事,何况华东政*府十分重视商业发展,社会秩序,经商环境都远比清廷好的多,也相信在华东政*府的治下,能够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不过首先要学会收敛,不能像过去那么高调。

    而对于教堂的处理,华东政*府也自有一套方法, 虽然在华东政*府内部,一直都有部份人主张全面取谛西方教会,禁止教会在华东政*府的统治范围内存在,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可以允许教会在华东政*府的治下存在下去,毕竞在旧时空里,新中国也没有禁止教会的存在。另外冒然的禁止教会的社会影响太大,虽然在目前的中国,教会的信徒并不多,只有几百万,远远少于佛道两家,但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中,而且大多数信徒都接受过西式教育,文化水平较高,因此强行的取谛西方教会,显然只会让这批人和华东政*府离心,不利于华东政*府的统治。

    但华东政*府也不可能任由教会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不受控制的发展,虽然不会取谛教会,但采取的办法就是让教会本土化,纳入到华东政*府的管辖之内。中国的教会原本是一种双线管理的模式,一方面教会、教士是在中国的领土上,自然是要受中国本土政*府的管理;而另一方面在教会内部,却是要受罗马教廷的管理,中国教区的主教是由罗马教廷任命,再由受罗马教廷任命的主教任命各地教堂的管理教士。这也是教会在绝大部份国家的存在模式,只不过由于清廷实在太无能,根本就管不了教会、教士。

    而在华东政*府的统治范围内,只能是一条线的管理模式,教会必须受华东政*府内部的宗教管理机构的管理,也包括各级教堂的教士任命,而外国教士必须向宗教管理机构申请资质,证书才算宗教人员,有传教的资格。而罗马教廷授与的教士资格和教会的人事任命,华东政*府是一概都不承认的。

    其实不仅仅是教会,华东政*府对佛道二教也都是同样的管理方式,当然中国历来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因此宗教都会受到国家的管理与控制,只是历代的王朝对宗教一般都相对宽容,当然一般的宗教也不会介入国家政治,于是大家都各守底线,相安无事。

    佛道二教对华东政*府的管理方式自然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教会却受不了,毕竟华东政*府不承认罗马教廷授与的教士资格和教会的人事任命权,对于外国教士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因此联合起来向华东政*府提出抗议。

    不过华东政*府可不是清廷,利用这个机会,将一批外国教士驱逐出境,同时又任命了一批土地的教士,这样也就将教会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而对于一般的教徒来说,他们并不知道高层的权力斗争,只要教堂并未关闭,一切宗教活动都可以照常进行,也就没有什么话说,至于驱逐了一批外国教士,虽然也引起了一些议论,但也并未翻起太大的波澜。当然这也和华东政*府有严密的社会基层控制能力有极大的关系,其实也有部份宗教狂热人员采取暴力对抗的方式,但一来是人数不多,形不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二来刚一露苗头,就被华东政*府的打压下去,也来不及发展壮大。

    而罗马教廷得知这些情况之后,自然是不会接受,因为中国地区是罗马教廷在东亚地区的最主要教区,是教区扩大教徒,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点地区,虽然经过了这几十年的发展,算是初有成效了,但教廷也花费了不少心血,光是在中国教区死于非命的传教士就多达50余人,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危险地区,现在华东政*府要将这块教区拿走,罗马教廷当然不会愿意。

    罗马教廷首先通过外交渠道,向华东政*府提出了抗议,并表示不承认华东政*府任命的教士,又向欧洲其他国家寻求帮助,希望他们向华东政*府施压,让华东政*府收回成命。但所做的一切都成效甚微,对罗马教廷的抗议,华东政*府根本就不理会,还反怼罗马教廷不要干涉华东政*府的内政,而罗马教廷所求助的国家也都态度暧昧不详,最多也就是不疼不痒的指责华东政*府几句,就没有别的动作了。毕竟其他国家都知道,华东政*府是不会惧怕这些压力的。

    而罗马教廷在无奈之下,只得宣布华东政*府统治范围的教区为非法教区,与罗马教廷无关,而且也不承认华东政*府统治范围的教徒是真正的教徒。原以为这样一来,华东政*府统治范围的教众会向华东政*府施压,那知这一切都没有用,华东政*府的教会根本不在乎罗马教廷的承认,完全可以自己搞一套,反正什么洗礼、弥撒、祷告,圣餐、唱诗这些教会的活动都可以照常进行,也能弄得是模像样,而教徒们对此也没有什么不满的。其实这就是中国人对宗教的观念和欧洲人不同,中国人实际上并不在意宗教的正统性,而只在意自己的感受。就好像佛教徒不会去向往西天,只要自己能念经颂佛就够了。

    而在得知了华东政*府的情况之后,罗马教廷虽然被气得七窍生烟,但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现在华东政*府的教徒们都满足于这样的自娱自乐,教廷又能有什么办法,至于武力征服,教廷早就没有那个力量了。

    于是这次在北京,华东政*府也是依法炮制,首先对部份平时作恶较多,北京的民忿较大的外国传教士当然是进行惩处。其实从总体来说,外国传教士的道德水平还算不错,毕竟都是宗教人员,道德水准也要比一般的外国人高出一点,在平时也做过一些施粥舍药,收养孤儿之类的善事,虽然外国传教士收养孤儿的主要目地还是为了从小培养教会的信徒,但毕竟是挽救了生命。当然,由于清廷的无能,外国传教士也会利用自己的身份,为自己争取一些利益,或是为方便传教,使用一些特权,但总体来说,其实还不算太过份。

    当然害群之马在那里都有,何况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享有其他地方所难以启及的特权,因此也难免会有人用来为非作歹,危害乡里。不过这些情况北京办事办己经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在平时己收集了部份品行不端的外国传教士的大量证据资料,这时自然是新帐老帐一起算了。最终华东政*府共计抓捕了12名民忿较大的外国传教士,并又驱逐了21名外国传教士。

    随后宣布所有在北京的外国传教士、教堂都必须向北京政*府的相关机构办理相关的手续,申请资质证书和教士资格证,教堂才能组织举行宗教活动,教士才能从事传教活动。同时华东政*府又从山东等地调来一批本土培养的教士,任命他们去主管北京的各个教堂,虽然在每个教堂里只有2、3个人,但他们的背后有华东政*府的支持,当然没有人敢反对,而且教堂的事务也没有那么复杂,很快就能控制。

    何况外国传教士的人数其实也不多,一般的教堂也就是2、3人,有的甚至只有一个人,而大部份教徒还是中国人,他们对新来的教堂管理者到并不排斥,毕竟都是同胞。虽然不少外国传教士拼命向中国教徒灌输新来的教堂管理者不是真正的主的信徒,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罗马教廷的授权,但对于绝大部份中国教徒来说,官府的授权要比罗马教廷的授权有用得多,毕竟罗马教廷在那里并不知道,但官府就在在自己的身边。

    于是仅仅只过了几天的时间,华东政*府就将北京的教会进行了一次重新大洗牌,并且基本将北京的教会控制在自己手里。并且没有引起多少波澜。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4322/ 第一时间欣赏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最新章节! 作者:木林森444所写的《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为转载作品,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介绍:
20**年,一支付责保护中东某国撤侨任务的舰队穿越到1900年9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而在现代社会中深受各种穿越剧穿越小说洗脑的穿越者们,立刻接受了穿越的现实,并且各有打算,有人想利用未来的科学技术称王称霸,甚致建立全球霸权;有人想靠自己的力量,改写中华民族的这一段屈辱历史,甚致实现普世价值;也有人想妻妾成群,腰缠万贯,过上旧时空过不上的腐败奢侈生活;还有人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梦想和理想。 但这次穿越者们面对的不是落后无能的农耕时代国家,而是有着强大动员、组织能力,和相当科技能力的近代列强,就连历代穿越者们引以为傲的金手指也未必有明显优势,因此三心二意,各怀心事,又没有主角光环的穿越者们能否在这个乱世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