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二十四监TXT下载大明二十四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二十四监全文阅读

作者:梦难成     大明二十四监txt下载     大明二十四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503章宦官无忧

    听着太监们找东厂了,朱由校是欣慰了,但他却不知道这些太监却是生不如死,把多年积蓄全部都交了出去,这是何等的凄凉心境,这与杀了他们又有何异?其实这送出去钱有许多并非什么贪污受贿而来,还有一些‘正常’的孝敬。但这些谁给你去分辨,只要搜出来了,如此来历不明的巨额财产,完全没有任何话可以说了,宦官只有一个来钱的途径,那就是皇宫里发的钱,其他的都是非法所得,这个道理是谁都清楚的。

    只是对着身旁的魏忠贤说:“大伴,看来这皇宫里面的蛀虫可是不少啊!”

    “皇上息怒,都是奴才领导无方,才导致皇宫里贪墨乱生,奴才有罪,请皇上重罚。”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自古的道理,自从皇上宣布了皇宫里的退脏令之后,魏忠贤就大体知道了今天的结果。对待精明的皇上,没什么好招术,主动承认错误,有一个认罪的好态度,一般来讲皇上不会有什么迁态的地方。连朝廷的辽饷如此重要的对外军事资金,只要大臣们乖乖的送了回来,都没见皇上有什么举动,更别说这个普通的宦官贪财案了。所以急忙的跪下磕头请罪。

    “大伴起来吧,宦官贪财一方面只是为了私欲,一方面更多的却是为了‘防老’,有钱了,他们就有家,没钱,他们就没有家,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铤而走险,不管不顾的去捞钱。看来,宦官养老的问题是必须解决了,只有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了,这股宦官贪财的风才能够刹住吧,”朱由校似对魏忠贤说,又好似自言自语的说道。

    宫里的宦官、宫外的大臣官员,他们都在贪污受贿捞银子,但一个个捞得无有芥蒂,好象就是天经地义一样。为什么?还不是宦官无后。只有钱才可以掩蔽其‘绝后’的不孝。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宦官注定是不孝子孙。没有钱财于家族。肯定是不会受到家族尊敬的。更不要谈什么养老送终了。所以宦官贪得无厌,只要抓住了机会就拼命的捞钱,而没有机会还要创造机会。这些朱由校倒是理解。衣食住行都是皇上的,自己又没有个后代需要给其攒家业,如此在意,还是是为了防老吗?

    而大臣、官员们的贪污,在大明如此的‘低薪’面前,也真是无奈之举。无论是清廉的还是贪得无厌没完没了的,其实都是在一个大环境下,慢慢养成的。那点俸禄的确是可以养个三口五口之家,但很可惜,官员们都有个三口五口的太太、姨太太,那这肯定就不够了。所以他们同样是大收各种各样的什么冰敬、炭敬类不成文的孝敬,甚至直接的去贪污去受贿。

    现在朱由校要做的就从宫中开始整顿秩序,把自己的后花园先给修理好了再说。第一步做的很好,已经有这么多的人开始了自首,惩戒就免了。毕竟要言而有信,自首了说不再追究肯定不会追究的,无论是太监们还是魏忠贤。

    二十四监众多的这房那房的,一共收上来了二百多万两银子,看的朱由校也是叹息,太监这收钱的本领看来真是不小啊。现在也不甚缺钱,朱由校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把这笔钱存到了大明银行,现在的利息是下厘,每个月的利息也有四百多两银子。并专门成立了一个专门管理宦官退休之后的养老院,地点设在南海子旁边行宫,那里的环境可比京城里面要强多了。

    统计了一下,并清退所有六十岁以上的没有‘官职’的宦官,或者有官职身体不适也想去享清福的。用这个钱的利息来支持运转,保证这些宦官衣食无忧,有病的看病,死了的负责给安葬。看着是十万太监大军,其实老龄化也不甚高,这第一批六十岁以上的大概有百分之五左右,也就是五千人左右。因为宦官被割除了生殖器,反而因为没有了男欢的功能,使得寿命变得比正常人更长了。这大概‘色是刮骨钢刀’这句话的一个佐证了,同时也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吧。

    因为南海子那边本来就是上林苑的地盘,仅仅吃的话,也没有多少钱可往里面投,不过这病、葬,可是要花不少钱的。所以仅仅这点利息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朱由校下旨再从代王府、福王府的门票收入补及,再不够,就由宫里出钱,先订一个月一千两,以后随着人数的增加再增加。

    要让所有的宦官,能够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为宫里服务了一辈子,不能就这样孤苦伶仃,养老送终这是宫里的责任。同时对新成立的养老院做出了最为严格的要求,这是宫里所有的宦官们必须要去的地方,所以监督制度从宦官老人到平时探望的宦官,甚至是在南海子的海户都有监督的权利,而且东厂、内厂也会对那里进行不定时的检查。凡有照顾不好甚至是打骂虐待行为的,首先会受到全体宦官的鄙视,其次自己也会被送到浣衣局,不得享受养老制度。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皇宫都沸腾了,宦官这个不能修今世今生,只能寄托着来生的身体不健全的‘种族’,没想到皇上会仁慈至此。上次的代王府福王府对处开放、并建设一些景点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特大喜讯了,但毕竟太过遥远,能否有个好收益还不知晓。但现在,就是在眼前,这些‘德高望重’老宦官一个个的都将进入了南海子行宫,在那里安度晚年,衣食无忧,死了也有人专门照顾着入土为安。

    许多被赶出宫里的或者等着被赶出宫的老宦官已经得到了这个消息,激动的是眼泪直流,他们是赶上了好时候,不必去孤老无依的走完晚年了。(未完待续。。)

第504章可立召兵

    莱州登州的百姓、渔民的眼光都在关注着一件事,那就是莱登水师开始招水兵了。而且这次招的可不是一般的水师,还是天子亲兵的水师。天子亲军,现在只要是通信功能稍强的地方哪里有不知道天子亲军的到底代表着概念的,特别是莱登这个地方,莱登巡抚袁可立,率领着三千、六千天子亲军锦衣卫,三战建奴大捷、抗朝扶正,那是何等的风光,那六千锦衣卫,就是天子亲军,那是何等的待遇?何等的威风。

    亲军又岂是好进的,对于老兵那是相当难的,天应军是用铁和血杀出来的,大同边兵费了那劲,个个在身上刺字,还只是个大同精忠队,蓟镇边兵杀退了建奴的进攻,也只是捞个,蓟镇铁血队。现在莱登的百姓却有希望一下子成为亲军,这是天恩啊。

    (其实轻易成为天子亲军的,不仅仅是这里,天雄军是招募的直接就成为了天子亲军、锦衣卫的近五万人也是招募的,白杆兵同样也是地方武装招募的,他们都是一步到位的成为了天子亲军。因为朱由校太需要力量了,但在需要的同时,更需要忠心和能力。显然边兵并不能够让其放心,因为在朱由校的眼里,辽东系的吴三桂、祖大寿等以及毛文龙那边的山东三矿徒,显然是不足信的。而西北的兵士不仅不堪一击,被李自成等一步步的坐大,更加因为他们的匪性,根本不得民心。所以对于边兵这种老油子。朱由校反而是不信任的。锦衣卫、宦官虽然也是一样,但他们却胜在忠心,有明以来还没有锦衣卫、宦官叛变的。如此才成就了净军、锦衣卫。而从地方上来的新兵,因为是一张白纸,可塑性相当强,所以就出现了亲军对于新兵容易入,而老兵难的局面。其中更有对军队首领卢象升、秦良玉、袁可立的绝对信任。)

    袁可立招手水师亲兵的数量是三万定额,年龄就是按照锦衣卫的标准,以船工优先。这一次招募,一网打尽了莱州、登州、威海卫、灵山卫四地。三代良家子的青年们纷纷报名。山东半岛上这些沿海的渔民可是得到了一个重大利好消息。争着把孩子送了过来,加入亲军。水勇对于体力的要求当然也是高,这一点袁可立同样照抄了皇上的八十里长跑为基础。

    农民、渔民的体力当然比京城的附近的人要好的多了,所以。报名的八万多人中。竟然有近五万人在二个半时辰之内跑完了八十里。袁可立一听更喜,以名次为基础,又接合着特长。挑出了三万名。

    虽然名落孙山的人一个个的垂头丧气,但名额有限,袁可立许诺,这只是第一支亲军水师,还会有第二支甚至是第三支,让大家接着强身健体,争取下次机会。

    如今的莱登水师正在拼命的造着船,水泥厂已经开设了二处,在青州也找到了数处的铁矿、煤矿开始了挖掘,已经派人建了炼钢作坊。规模虽然不大,但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招兵买马加上产量也不是困难之事。水泥船的生产已经再不断的加码了,因为皇上说现在的水泥本来就是初创阶段,所以质量方面并不是太合格,所以冬天水泥凝固问题,就成了大事,如果用在平常的铺路方面还不是什么大事,但用在了海船之上,却有了相当大的问题。所以还是先把钢铁的骨架给造好了,等着来年开春暖和了,再浇灌不迟。正好水泥可以用来给水师亲兵们盖营房了。

    袁可立这时正在整理着奏折,向皇上汇报成军事宜。并把这段时间得到的消息一同报于皇上。建奴那边倒是无须担心,没有水师的他们大海对于他们就是天堑。而朝鲜那边才是此次战略的重点,所以现在就等着朝鲜方面的消息。光海君到底会在何时被建奴或者说仁宗所灭。(注:光海君、仁祖或者仁宗,这些都是死后封的溢号,当时不是如此称呼的,本书为了方便,所以如此写,其实是极端错误的。)

    几支莱登水师的海船就在海边快要结冰的时候到了,他们带来的消息,光海君已经顶不住了建奴的攻打,正式投降。

    皇宫里的朱由校这段时间异常的轻闲,周围的宦官干个活也是十分的卖力气,用有一点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感觉。陪着已经挺着老大肚子的容妃,听着留声机里传来的瑶琴音乐,感受着自己的下一代,品尝着,皇庄玻璃大棚里生产出来的反季节瓜果,心里着实的美。

    大明的吃食的确是不少,但到了冬天,除了大白菜,基本上就没有绿色了。有限的暖房里种植的反季节蔬菜水果,买的可是比肉都要贵上好几倍。今年可是大不相同了,因为有了玻璃的出现,皇庄里这玻璃温室扣的倒是不少,虽然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要,但对于有钱人那可是供应十足的。充分把物以稀为贵着实的演译了一番。这个冬季,三十六个皇庄的反季节收益,足足的是皇庄十年的收益。仅黄瓜、西瓜两项就让朱由校挣了一个盆满盂满。

    容妃在穿衣镜前,照着自己的那变形的身材,骄傲的抚摸着肚子,对皇上说:“皇上喜欢是个龙子呢还是龙女。”

    “朕无所谓男女,都喜欢,相比较而言,对女儿更喜欢一些,”朱由校啃了一口黄瓜说,这话说的基本上就是初为人父的话了,虽然前任生了四个、胎死腹中一个。

    “臣妾还是喜欢皇子多一些,那样,皇上的江山社稷就会更加的稳固。”容妃想的是不错,如果诞下一位龙子,虽然不能算是嫡长子,这个长子的身份可是定下来了。就算是皇上不给自己皇后的位置,进可以为太子,退可以封王,自己也足可以母凭子贵了。而几次试探想要封后,皇上均没有获准,这让他已经有所失望了。(未完待续。。)

第505章北伐东征

    “爱妃无须在意这些,以后朕和爱妃还会生的多多的子女,十个八个的,围着满屋跑都可以。”朱由校调笑着站了起来,走到了容妃的背后,冲着镜子里的容妃说。容妃的心思朱由校当然的知道,但皇后这个位置,肯定不会再折腾了,倒不是朱由校不重视容妃,只是感觉她那个性格并不适合当个领导而已,反不如就这样相夫教子来的安逸。

    “皇上,袁环公光报。”这时外边的宦官回报说。

    “呈上来,”朱由校拿过了光报一看,朝鲜已经全部投降了,这可是好事啊,虽然不知道光海君和仁宗两位是如何‘共事一主’的,但有了这第一步的投降,建奴将其作为粮食基地对待就完全成为了可能。再看则是经过了半个月时间的招募,三万亲军水师已然成立,目前正在训练之中。而六千锦衣卫也都配上了燧发枪,正积极的训练之中。

    看完了,“请孙老师进宫一趟。”

    乾清宫,“孙老师,如今朝鲜果然不出所料的全线投降了,孙老师如何看?”把光报给孙宗承看完之后,朱由校问。

    “皇上,朝鲜之策第一步已经达成了,朝鲜现在成了建奴的兄弟之邦,无疑就是背弃了大明,属于绝对的反叛无论到了明年之后,,以消灭大金这个敌人的名义出兵朝鲜,朝野上下应该不会有什么反对之声了。如果还是按照皇上制定的压迫建奴计划,最大的可能就是逼其迁都。进入朝鲜,那样,这个兄弟之邦也就不存在了。”看着这个消息,等于是皇上把朝鲜推到了建奴的那一边去了,若袁可立带着六千锦衣卫,守着汉阳的水陆关口,凭着他们的战斗力,拖也能把建奴给拖死了,但皇上偏偏的要搞驱狼逐虎的战策,利用建奴。这个战策的利字是可见的。害处当然也是有的,朝金合并,水陆兼有,且本来可以轻松一点的战争。则要拖更长的时间。

    “孙老师说的是。朕的策略的确如此。但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兵力的强大,否则这些计划反而有害。所以朕特传旨赵率教去训练蓟镇铁血队,到了春天的时候。形成战斗力不难。那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进军辽西的大好时机。”

    “皇上,辽西地型相当复杂,还须谨慎,喜峰口之战,皇台吉就设下了诱敌深入的战策,不得不防啊。”辽西这里可不是单纯的大草原,有山有水,可不是河套地区那样的草原。

    “嗯,朕明白此点,不过所谓的诱敌深入,也就是看着朕的兵马远离了边墙,一是地形不熟悉,二是补给困难罢了。依赵率教那谨慎的性格,中伏的可能性肯定是没有的。地形复杂,利于奔马不利战车,这是肯定的,敌人肯定会放弃阵地战而实施游击。但他们却没有想到,我军不仅会从蓟镇发动战争,还有一支大同精忠队,还会从归化一方向东,如此,此北有大漠,南有边墙,东有蓟镇铁血队,西有大同精忠队,这大口袋就形成了。”

    指着地图,朱由校画了一个大圈子,这一大块正是内蒙古的地盘,这个圈子的确是大了一些。“而依着我军的战斗力,只要不以追赶为主,而以围歼为主,就象是三里屯一战一样,由蓟镇铁血分兵二万分别守住了阴山山脉和大兴山岭山脉及余脉的交汇之处,比如这里,”说着朱由校指着‘围场’的位置说。

    这里的围场就是指承德市最北部的木兰围场,是清朝专门划出的地方用来狩猎的地方,也是华北地区通往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要道之一。

    “皇上欲从归化东征?”这倒是孙承宗没有想到的,朱由校虽然在对河套地区动手,也成立了大同精忠队,感觉就怪怪的,因为河套问题解决之后,大同的边墙就失去了作用,似乎成了摆设。那时练大同精忠队,应该是奔赴归化之地的把守卫的地点向北转移的。但现在看来皇上,训练大同精忠队,却是准备着对边墙以北动手了。

    “是的,孙老师你看,北方的游牧民族,永远是中原地区的大患,无论是何朝何代,在国家强盛之时,尚不觉得他们的威胁,有时甚至认为是癣疥之痒,但一旦国力衰弱了,那时就是他们南下侵扰之时。如此反反复复,中原的发展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当国力达到鼎盛之时,北方的游牧民族纷纷表示臣服,而一旦国力衰弱,则北方就会不断的出现寇边,不断的冲击之下,让中原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防卫之上,进而使得国内民生凋零,民乱从生,进而进入了末世,就如我们大明前一段时期一样,内忧外困,彻底的失去了中兴之机。所以必须彻底的解决。”

    这是中国发展永远的痛,如同一个大循环一样,不断的转着圈圈,使得中原不断的改朝换代,而其中最受折磨的当然就是百姓了。他们不在乎谁来当他们的皇上,但每次的更替,无疑就是他们遭受磨难之时。既然来到了大明,这种历史该结束了。

    “皇上之议老臣在河套之时就已经看到了,想在得到长治久安,必须把大明这个毒瘤给摘除,皇上欲采用何种方法?”

    “方法倒是简单,要么象唐太宗对付突厥一样,让这个民族彻底的灭绝;要么,彻底的来个内迁,打乱了他们,让其从游牧变成了农耕,就象朕在河套那里实施的一样。现在河套地区只要再有明年一年的征战,估计就会趋于平稳,但这种平稳只是一种假象,就象明初之时,大明牢牢的控制着河套,百年之后,仍然被游牧民族,慢慢的把这地方又占了过去。现在河套地区的这些游牧民族也是纷纷的西迁、北移、东走,他们这是在等待,等待着下一次卷土重来的机会。所以,必须在现在兵力强盛之际,将起彻底的解决,方是一劳永逸之策,而不是把这个灾祸遗留给子孙后代。所以朕欲令大同铁血队东征,先把归化以东、阴山以北、燕山以西的这块地方清空了再说。彻底的打破北方游牧时顺时叛,对我中原的侵扰,只有如此,大明方能久安。”

    成立了大同精忠队,当然不是用来看的,河套地区西自甘肃卫,北至黄河,有阎应元亲征,整个河套被搅了一个天翻地覆,游牧民族不绝的躲避、游击着,哪里还有闲心情去冠边?所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几镇就已经失去了作用,而新成立的大同精忠队,就会失去作用,明年开春,只要配备上了神弩之类的兵器,就已经有了野外对抗、屠灭游牧民族军队的实力,那时再不出兵,等到何时?

    “皇上,从归化开始的东征,的确可以打击蒙古的残余势力,特别是三里屯一战,俘虏了辽西地区的八万精兵,也着实是一个好时机,这个时机恐怕也会让建奴抓住,吞并了那里。”

    “如今辽东正是大雪纷飞的季节,仅仅是路上的积雪,就可以阻挡住了建奴的出行。而到了春暖花开草长茑飞的春天,那时他们想出兵,也要问问蓟镇铁血队愿不愿意了。”蓟镇铁血队现在正在进行着‘冬训’,三个月的训练时间,而且他们又比净军的基础强的多,估计战斗力一定会更强的。到时候应该会有惊喜吧。

    “明年出征的将领皇欲用哪位?”

    “蓟镇铁血队,朕欲用赵率教为帅,他对哪里相对熟悉一些,而且为人精细,不会轻敌冒进,中了敌人的埋伏。归化兵朕欲让何可纲为帅,经过了此次西征归化,何可纲更熟悉战术上的应用,对于草原上的战法更是熟悉。孙老师认为呢?”

    对于任用将领,的确是个问题,将才不少,但帅才太少了,倒是卢象升、秦良玉比较合适,但打完了乱民之后,他们也是各有安排。

    “皇上的安排甚善,赵率教虽无勇猛,但胜在了沉稳,任总兵以来,也是多有进益,此战乃以力克胜,只须稳扎稳打,即可成功。而何可纲则优在面面俱到,从小做起,双经西征的洗礼,想来也是不错的。但为何皇上没有考虑秦良玉与卢象升呢?”

    “这两人另有用处,卢象升会在明年随同朕再次西征,而秦夫人则要开始朕的越南之策,那里是白杆力最适合的地方。现在秦夫人正在领兵训练丛林作战,待明年有了成果之时,朕会派其出征的。”

    越南是个恶梦一样的地方,那里妇女小孩一想上,这真让人受不了,特别是那丛林地带,更让他们占了天时地利的条件。连天朝和米国,在那里虽然大胜,但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选择了适合山地战、丛林战的白杆兵,把自己知道的少的可怜的知识编成了一个小册子,准备交给了就要从陕西回来的秦良玉,让他们远去云南那里找地方训练去吧。(未完待续。。)

第506章哈密功略

    “皇上还要西征?阎应元不是在西征吗?”孙承宗问。

    “此西征非彼西征也,而是春节之后,朕会亲领净军、锦衣卫和天雄军则在宁夏卫,向着贺兰山方向开始慢慢的清剿,直捣哈密卫,而后直至西域都护府,”

    这是明年的开始的军事计划,基本就是如此了,从大明帝国的最东面,直到最西面,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距离,估计得有万里之遥了。这里面包含的时候很大很大,不说打仗,仅仅就是走路也得走上几个月了。传个信倒是方便,有了光报系统的存在,这一切都好说了。

    孙承宗听的是惊讶万分,想不到皇上不仅要对着建奴、朝鲜动手,更有对整个北方游牧民族实施如此大的计划,甚至要恢复西域地区的管辖权。现在的大明对于哈密卫的控制早已经弱到了零了,那里终正德一朝,大明虽先后派员、派兵兴复哈密,均未成功。嘉靖初年,土鲁番多次兴兵攻扰肃州等地。明廷内部因大礼议之争,就收复哈密事掀起“封疆”之狱,处置了甘肃巡抚陈九畴等四十余人后,明朝最终失去对哈密的直接控制。哈密服属土鲁番,但每年仍向明朝入贡。现在皇上在如此国力刚刚回复的情况之下,竟然提出了再次向那里推进,这是不是太夸张了,要知道运百石粮食到了那里,能剩下一旦就算烧高香了。

    “皇上,哈密卫如今相当的混乱。三立三绝之中,大明对其已经彻底的失去了控制力。且火州西百里,去哈密千余里,嘉峪关二千六百里。离中原相当之远,臣认为实不想刚刚有所起色的大明陷入那个泥潭之中。”三立三绝,是明史中的话,夫哈密三立三绝,今其王已为贼用,民尽流亡。就是对于哈密卫反复的设立三次,而三次都被打破了,最终失去了控制。

    哈密卫虽然听起来了甘肃卫一样,但并非如此。大明并没有派兵过去。对那里的政策其实和个藩属国差不了多少,永乐二年(1404)六月,明成祖封哈密国首领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赐金印”,从此明属哈密国建立。这就是一立,然后就不断的被土鲁番国之类的不断侵略,三次之后最终灭亡了。

    “孙老师。树欲静而风不止,舟欲退而浪不休。大明就算是想着止戈。也不可能,现在肃州卫那边不断传来瓦剌寇边的消息,使得我边民饱受劫掠、残杀。这是朕所不能容忍的。而且恢复那里的统治,也是必须的。”对于哈密卫的归属,大明官方已经不知道,也不关心了。毕竟甘肃那里人烟稀少,就算是有所损失,还能大到大同、宁夏一线去?所以没有人重视。

    所以朱由校可是大力的用情报组织,把基本的情报搞了一遍。 去年,吐鲁番统治者阿不杜拉继位。乘其兄弟争夺吐鲁番统治权之机,阿不杜拉带领叶尔羌汗**队出兵吐鲁番,再次统一了叶尔羌汗国,并使哈密地区臣服。他任命胞弟苏里唐为吐鲁番阿奇木,直接行政管辖吐鲁番地区。所以现在的统治者是叶尔羌汗国。

    这个国家谁都不太熟悉,这情报让朱由校是一头雾水,但另一个民族却进入了朱由校的视线,准噶尔族,一看到这个朱由校立刻想起了噶尔丹,康熙三征之后才平定的家伙。看来现在他们还没有成为西北的霸主。

    不过对于大明来说,没有把他们分的过细,都是瓦剌,也就是土木堡之变的制造者。这些情况也足以看出了在哈密卫那里的势力是错综复杂。而这些不同的游牧民族却不断的对甘肃卫轮番的寇边,造成了大明边民无数的伤亡,那自己就不必再去深究他们到底是哪一族、哪一国了。

    “孙老师,泥潭肯定不会陷进去的,以前大明战斗力弱的时候,对于哈密卫的政策只是罢兵息民、专图自治为口实置哈密于不顾。而如今朕的各系亲军已经成长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军,当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哈密卫重新收回。至于路程之远,那是相较京城而言,但对于肃州卫而言,就不再有遥远之感了。”

    “皇上,肃州卫那里也是重灾区,丰成也是不好啊!”孙承宗不象朱由校这样乐观,陕西行都司(注:甘肃行省最早设立于元朝,明朝撤销了这一建制,将其并入陕西布政使司,今甘肃东南部被纳入府、县民事管理体系,河西走廊一带因地处极边,明朝的管理方式与东南部不同---在此地设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实施军事化管理,其管辖范围内只设立卫、所。)土地贫瘠,土地出产不高,粮食历来需靠外运,屯兵所得根本不足以供养大军的消耗。

    “孙老师丝毫忘记了丝绸之路,对于大明来说,它虽然不如海路方便,但同样是不可缺少了,朕制造的玻璃等物,正是要通过丝绸之路,销往西域诸国,为大明赚取更多的钱财,所以在甘肃那里办一些作坊是肯定的,也必将带动那里的经济,使其发展起来。所以在哪里一样可以筹办后勤补给,这点朕已经有所准备,全国的大修路运动,必然会使各地路况更加的好走,当然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而粮食的筹备宜不是以往需要征集百姓或者军队自己压送,只须交给商人即可,银钱方面孙老师也知道朕现在还是比较宽松的。”

    丝绸之路这个问题可是朱由校一直念念不忘的,现在大明的轻工业刚刚起步,太需要国外的市场了。自己造的东西必须要卖出去才能赚到大笔的钱,看着现在这些东西在大明很受追捧,但大明现在还是只有少数富裕的人,那些奢侈品的销路看似很好,但终有饱和的时候,比如穿衣镜,富户们买够用了之后,就不会再去购买了,那东西可不是消耗品,摆在那里只要不碎,十几年都不带坏的。但西亚、甚至是欧洲就相对来说市场大多了,那里小国家太多了,不说别的,每个国家有够几部留声机,就能销他个几百部,还有以后形形色色的商品,这得多大的市场啊。(未完待续。。)

第507章丝绸之路

    而此次本征并不是动不动的就是几十万兵马,走的是精兵路线,只是有骑兵之利的天雄兵、净军、锦衣卫,加上杂七杂八的,也就是三万人左右了,这点补给凭着商人的供应还是跟得上的,虽然说征途消耗吃掉的粮食看着是一种浪费,换句话说,这些运输工人若不去运粮食,难道就不吃大明的饭吗?只不过是由皇上掏钱付工资管饭而已,总体而言也谈不到浪费,这点朱由校倒是看得开。

    在商言商,一旦一些实体在甘肃那边开设,不要说多远,就算是在大明控制的最西边嘉峪关开设,那下一步的财源滚滚,那是可以预期的。

    郑和下西洋的确是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之并驾齐驱的西北陆路丝绸之路也没有被冷落。其实,明代西北地区的丝路贸易并不比海路逊色。作为明朝西域政策的一部分,明朝永乐帝派陈诚等多次出使西域,与西域诸藩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东西方交往频繁,商业贸易隆盛,明政府与西域各地方政权间的“贡赐”关系稳固发展,往来次数繁多,贡赐规模巨大,丰富了大明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只要把作坊开过去,在中亚那边开拓出了市场,自然会有商人不断的过来,有这条丝绸之路的存在,甘肃、新疆就不愁繁荣。而第一步就是打新疆给收复回来,彻底的解决那里的问题。

    不过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奥斯曼帝国。那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大帝国,地跨欧亚非相当的庞大,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事实力,都相当的强悍,甚至到了第一次世界战之后,才被推翻。目前的燧发枪的蓝本就是奥斯曼噜密铳,以此可见其军事力量的强盛,人家也是使用火枪的。

    大明和奥斯曼帝国并没有过交锋,因为中间还有一个帖木儿帝国,他们打的倒是激烈。也和大明一样。皇上也被帖木儿帝国擒过。而帖木儿帝国进攻大明之时,遭遇的是刚刚‘靖难’的朱棣,皇帝也突然死了,这场仗就没打起来。所以大明和奥斯曼帝国没有交锋过。不过朱由校也不想树敌。收复新疆之后好好做生意。才是他的愿望。

    “皇上。到底是想先赚钱还是先打?”皇上的话让孙承宗矛盾了。这什么意思,总不能这边把作坊都建好了,那边打的如火如荼吧。

    “两不耽误。打仗打的是军队,做生意的主体是商人,虽然他们有可能是佃作,但也不能怕了这点就不做生意了。只要把自己打造的无懈可击,泄漏情报也不怕,还有可能反过来利用。”朱由校说如此话的时候,自信心是有的,这当然也和情报网是有关的,现在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加,已经在哈密卫部署了相应的‘联络站’,所以对那里的战力还是有所了解的。对于叶尔羌汗国本身来说,并没有多少兵马,对外宣称是五万控弦之士,这还是夸张的说法,估计就算把其下的七个小汗国都加上,也不一定能凑出这么多的人马。更和准葛尔不断的战争着,虽然说是在上升期,但也只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头了。

    自己带着燧发枪的净军、锦衣卫,以及有机动能力的天应军、天雄军,这样的兵力,只要记住了那地形、道路、水源。一路轧过去,还怕这些骑兵不成?要知道他们可不是草原上纯游牧民族,他们要是有城池的,打的就是阵地战,这怕的谁来。所以这才有生意战争两不误的说法。

    “皇上,对于吐鲁番地面,毕竟不熟悉,还请三思啊!”孙承宗听了半天也没有听出什么道道,他的担忧其实也是参半的,有信心的是皇上亲军的实力,而忧的是,对于吐鲁番地面,实在是太陌生了、太远了。这还不能用穷兵黩武来教训皇上,毕竟皇上打仗还没亏钱,相反赚的很多。因为皇上用的是商人来给军队供应,所以一切就是钱来说话,并没有累及百姓、朝廷。而且皇上出兵的数量不多,走的是精兵路线,死的人也相当少,甚至有一些战斗中,都是零伤亡。这些摆在面前的战果,都表明了皇上的真知灼见,自己的担心也只是惯性使然罢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怠,这点还请孙老师放心吧。朕的情报已经摸清了正在摸那里的地图,包括道路、水源、气候等。而且叶尔羌汗国并不比草原各族及建奴强到哪里,都是北元蒙古的四汗国留下来的而已,顶破了天就五万控弦之士,与林丹相比是远远的不如,更没有林丹的机动性,朕无惧与他。”朱由校哈哈一笑,端起了茶来,一试温度正好,喝了下去。

    “看来皇上已经开始为开春之后的战争做准备了,凭着皇上的算无遗策,相信一定会为大明再次收复国土了。”听到这里孙承宗也就不劝了,皇上的战绩已经表明了一切,如果单纯的担心,倒不如好好的制定一下战略计划呢。

    “孙老师,来,再看看袁爱卿成立的大明亲军水师,如今已经招募好了人手,这才是下一步的大手笔,东征日本,远涉南海,甚至更远,可就靠这只水师了。”

    西征的问题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孙承宗的劝阻也是出于好心,毕竟太远了,不是千里之内的问题。说服了孙承宗,对于朱由校来说,也是相当快乐的。于是回到了袁可立的另一个话题。

    “三万水勇,加上以前的六千锦衣卫,这阵容还真不是一般的强大。皇上,臣都有些期待看看几百只船扬帆出海的场面,郑和的船队,老臣没有赶上,这次皇上却给袁可立一个好机会啊!”

    郑和的船队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二百多只船,二万多人。但皇上这个规模可是空前强大的。想想皇上的目的,就是靠着这只或者下一步再建几只船队,去东征日本、纵横南海,甚至是寻找那边不小于大明的大岛屿,哪里能不期待呢。

    “朕训练的手法是针对陆路,但对于海上,不足之处太多了,所以想请孙老师和郑芝龙一起,制定一下水师操练的手册,以供袁爱卿参考,如何?”

    海战和陆战,这是完全的两个题材,有相通之处,但太少了。海上千变万幻,并不是陆上的排兵布阵就能了事的。孙承宗训练净军多日,对于纪律性已经掌握的相当熟悉了,而郑芝龙虽是海盗出身,但日后和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打的海战的时候,可是代表着大明打了一个大胜仗,扬国人之威风。所以海上作战的方略肯定是有的,这样两人的结合,制定的训练计划肯定比自己的要强。而且郑芝虎在到了北京之后,人都快憋疯了。大海的勇士,被困在了岸上,那滋味可不好受,还是给他找点事干吧。

    “老臣遵命。”

    给袁可立去了圣旨,狠狠的夸奖了一番,朝鲜问题,就静观其变吧,并把六千锦衣卫的用的燧发枪也全部送了过去。三万亲军水师的训练事项的‘参考手册’则由老孙头负责了。

    徐光启的自行车还三轮车已经做好了,经过了朱由校的一番点评,终于出世了。虽然朱由校想象的无链条式自行车,那是一个方向,但这个方式没有把电能研究透了,估计也是枉然了。

    看着这全手工的自行车、三轮车,样式和自己设计的出入不大。看起来就是二八式自行车,结实非常。而车轮之上,因为没有橡胶,所以直接用钢铁做的车轮,做了一个凹槽,正好用一圈的木轮套在上面。如此可以用木轮接触地面,磨坏了再换就是。虽然没有橡胶来的实在,但也总比直接拿着铁轮子在地上磨来的实在多了。

    三轮板车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只不会比自行车多一个轮子而已,倒是有一个大板在上面。朱由校设计的是两轮在前,一轮在后的板车型的,倒不是什么好处,不过就是车厢在前边,人可以看着放心而已。

    熟练的推着自行车,在皇宫的院子里稍稍的走了两步,试试手的灵活度,还行。说实话,不骑这种东西,已经好多年了,好在底子还在,上校那会,骑自行车的技术可是相当可以吸引女同学的眼球的。左脚放在了左蹬子上,一用力,右腿一撩,屁股稳稳的坐在了车座之上。两脚一蹬,自行车跑了起来。

    这一下可把徐光启、魏忠贤等人吓了一跳,这东西才出来,还没人会骑,求极宫那边的人试了试,已经摔了好几回了。这要是龙体有损,那罪过可就大了。

    和后世那个在皇宫里骑自行车还把门槛给拆了的蠢货不一样,在乾清宫广场上来回的绕几圈后,试了试自行车的刹车等性能之后,又熟练了一些,朱由校的信心是越来越足,胆子开始变大,好象回到了前世一样,车子骑得是越来越快。(未完待续。。)

第508章行车之改

    这一下加速可真把徐光启吃了一惊,宦官、宫女们更吓坏了,这皇上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他们的小命可就没了,急忙的上去大喊着就追。

    而这时,朱由校已经绕到了乾清宫左侧的龙光门之处,那里中间是台阶,而两边则是滑坡,朱由校骑车找了半天了,前边的乾清门和左右的日精、月华门,都没有斜坡靠着惯性一冲,就冲了上来。

    吓得后面的宦官急心冲过去就要拦住了,朱由校这时玩的正兴起,哪里会让他们拦住,上了坡一提车把,这前轮就过去了,两脚再猛蹬一下,然后依着那点惯性,身子上挺,重心前移,带着后轮堪堪的跳过了门槛。看得后面的人是惊险不已。

    “皇上,停下吧,保重龙体!”

    朱由校连理都没理,直接的冲过龙光门,冲下了那六阶阶梯,然后做了一个漂亮的180度停车动作,但丢人就丢在太得意忘形了,完全忘记了,那个‘车胎’是木头做的,那摩擦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持他玩这个动作,人的动作是向左倾斜了,方向也打了,也刹住了后闸,但车子并没有如他所愿的转身停下,而是直接向前冲着。

    不好,这时车子已经失去了平衡,朱由校的左脚一撑地,向前一弹,两手一松车把,车子和人立刻背向而驰,朱由校打了个滚,站了起来,手掌滑破了一块皮,龙袍也磨掉了扯了一块。在不是冬天穿得多,恐怕身上也得遭殃。而那个自行车则摔出去老远,摔在了昭仁殿的南边了。

    “皇上,龙体无羔吧!”一大群人气喘吁吁的追了过来问,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没事,只是小失误而已,”特技演砸了,还能怎么样呢?

    徐光启也跟着跑了过来,看着皇上没什么大碍。站在那里处理伤口。心下不由的关怀,急急的过来询问伤势,得知无碍之后责备说:“皇上贵为君父,一身系大明中兴之重任。怎么可任性胡闹呢?万一有个闪失。可如何是好呢?”

    “徐爱卿教训得是。是朕得意忘形,使得徐爱卿担忧了,下不为例。”看着大热的天。老头跑得是如此的满头大汗,朱由校也是心下不忍。

    “皇上从善如流,国之大幸啊,”话说到这么程度,徐光启当然没法再说什么了,再说就成为老不尊了。

    “徐爱卿,朕这一摔,倒是让朕看到了自行车的严重不足之处,”太医也被叫了过来,用湿纱布,清理着皇上的左手掌,一碰到伤口,倒是把朱由校痛的直抽气。

    “皇上,且处理完伤口再说吧。”徐光启不忍心的说。

    “无妨,些许疼痛算得了什么,比关公刮骨疗毒差远了。徐爱卿,朕发觉车轮的摩擦阻力严重的不足,这才是朕摔跤的原因所在,虽然刹了闸了,轮子是不动了,但却车子却停不下来,所以跑出去了。”如果对别人讲摩擦阻力,那肯定是对牛弹琴了,但对于求极宫的徐光启来说,那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最先拿到物理教材的是他,交给求极宫的也是他,现在又在结合着大明的全民教育,再次编写物理数学等教材,当然是熟悉得不行了。

    “皇上,老臣倒没有思及此事,等让皇上摔了一跤,臣请罪。”一听皇上的话里,这一跤摔的还是这自行车的事情,徐光启也是个有担当的,直接的承认错误。

    “徐爱卿哪里话来,”正说着,一见太医要包手,不由的制止,好吗,就这点外伤,用点红药水抹抹就得了,越捂越好的慢,没有红药水来点三七,捣成了汁抹上就得,急忙的制止,不让包,太医只好拿金创药给抹了抹。

    “只是朕看这木头,靠它还是不行,倒不如把车轮直接做成钢制的,然后在上边刻一些花纹,来增加摩擦阻力。”看来自己想着省点钢的愿望是不成了,这木头就是木头,玩个急刹都不成了。

    “皇上,那钢量参加可是相当大的,要知道,这种轮子不仅仅是造的时候用,钢铁磨没了,还得再换,这得多少钢铁啊。”用木头代替其实是以前皇上吩咐过的,仅仅是想着如何往上套木头就费了好大的劲。

    “徐爱卿,万事不可如此算法,车轮直接用钢铁作出来,首先结实耐用态就高了,而且换木头一样花钱,一旦被水弄湿了,那磨损的就更快了,倒不如一步到位弄个钢铁的。这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安全性能,徐爱卿想想,朕这是在平地上,如果是在一个斜坡上,那速度刹不住了,如何是好。至于使用的成本,其实钢铁是可以回收的,用溶炉一练,照样是好钢,所以并没有浪费多少的钢。”这是朱由校自己在打自己的脸啊,不过这都是没有橡胶引起的,现在朱由校已经在吩咐和郑芝龙一伙来招安海盗许心素,让他去寻找橡胶树。

    还有一些方法,比如牛皮,经过一定的加工,弄成硬牛皮带,钉在上面,但那得杀多少牛啊,在大明杀耕牛可是犯法的。

    “既然皇上如此认为,老臣认为也是有理,那就去改造了。”

    朱由校伤着个左手,倒是没有什么大碍,现在的北京城却迎来了新的一批客人,那就是各地的美食者。接到了皇上的圣旨之后,为了这个地方上最好的美食名额,地方上几乎打破了头。这样的机会可是千载难逢,可遇不可求,一旦被锦衣卫评为了最好的,再进了京城的美食一条街,那这几辈子可就有个依靠了。不过这东西锦衣卫也不敢造次,因为现在地方上还有驿站,还有钱庄。哪家的手艺好吃不好吃的,远在北京的皇上是不知道,但那些地头蛇可是知之甚详的,所以只要是名次差不甚远,谁给的银子多,谁就有资格前去。能不能入了皇上的法眼,那可就不是锦衣卫能干涉得了的事情了。所以这些有一技之长的特色美食家们,都陆续的齐聚京城。在锦衣卫的安排之下,纷纷接受着考核。(未完待续。。)

第509章发电电动

    美食街的位置设在了王恭厂的故址之上,那里正好立着大明善行碑,王恭厂那里也不再适合弄个火药库了,这种危险物品,还是远离人群的比较好,虽然到如今还没搞明白,王恭厂大爆炸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这火药厂无异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拿来搞美食街这个勾当,的确不错。现和现在的善行碑广场一连,这块地方已经是差不多了。

    本来想放在庙会那里的,但田尔耕看得出来,皇上对于满天的神佛,并不是太感兴趣,连出征也就是正常的告慰祖先之类的,对于佛更是说了许多不敬之语。所以还是别找这份麻烦了。而善行碑那里却是皇上义卖壮举之处,是让京城百姓恩念皇恩之所,而且重点的就是地方大、方便。

    田尔耕总控此事,因为皇上对其在同乐酒楼之上所发挥的作用是看在眼里的,搞这种东西当然更是驾轻就熟了。田尔耕在皇上还在大同之时,就开始cāo作此事。对于从全国各地赶到的特sè美食家们,也做了相应的安排。

    当然也制定了一定的规矩,比如美食街的入主是有条件的,不是地方上的锦衣卫送了上来,就可以有资格入主美食街了,还得通过评判,裁判员当然是田尔耕交好的一些世家、官员,这是必须的。没有经过检验就入场了,那只能是一种笑话。田尔耕利用这个机会,当然得找自己人了。不说别的,这个权力可是决定一个人、一个家族几代甚至十几代的荣辱,这种掌权的感觉可比审案子强多了,其中还有点挑选千里马的感觉。

    一共有十三人成为了裁判,规则是必须过七人则给通过票,才能顺利的入场美食街。

    来到京城的这帮美食家人开始了比武,这次招的人实在是不少,几乎全国一千四百多地方均送来了当地的‘绝品’。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些美食相当的单一,就是一道菜、一碗面、一碗汤之类的,重要的就是地方特sè二字。吃的十三个裁判员是口齿生香,大呼过瘾。

    通过者纷纷依着地域来划分,确定所在的滩位,准备好锣鼓家什,准备开业。

    虽然着实也刷下去不少。但田尔耕没有绝情到直接的全盘否决,而是再给机会,毕竟千里迢迢的到了京城一趟,也是地方上的锦衣卫挑出来的拔尖者,如此回去也太伤人心了。所以让百姓们决定这些落选者的去留。条件很简单,就是用收益来说话。让这些落选者们在善人碑下,摆滩设定,三rì为限,所有食客,均有投票权,所得票多者留下。

    这个招可是有讲究的,美食可不是单纯的谋生为主。而是发财。特别是在京城这个地方又是在繁华的闹市,整个京城没有不知道这里搞小吃比赛,在京城如此地方,吃食可是相当有市场的。皇帝虽然没说把这个东西搞成买卖来做,从中谋多少多少的利。但无异这是一个大商机。

    同乐酒店当然是京城的一块大招牌,这是人所共知的,但知道是知道,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在里面照死了吃一顿。那里走的是高档,只有有钱人才可以可劲的在里面吃,老百姓一年赚的那三瓜两枣的,还真没有跨进去的勇气。但美食街就不同了,那里的小吃可是正经八百的平民消费,小民老百姓可是都能吃得起的。这个市场可不是同乐酒店可以比的,所以小虽然小。但上千家的小吃和同乐酒店比起来,还是有一拼之力的。

    现在满běi jīng城里就等着这一块开业了,所以一听有三四百家开始在善行碑下比试,立刻是人山人海的围了过来。别看是第二梯队的。但在běi jīng城里的受欢迎度也是相当高的。特sè美食家们拿出十二分的本领,把他们所做的特sè小吃一一的向京城百姓兜售着,那种不遗余力的态度,让人都不忍心拒绝,而且品尝了之后,也都是多感顿生,一个个的投票,希望自己所喜欢的小吃能在京城站住了脚,以后可以不时的来解解馋。

    三天过去了,这些摆滩的也都有了收获,即使是成绩不佳,回头客少的人,赚的也是不少,所以只刷掉了一百多家。其他的全部扔到美食街去。

    如此上千家的小吃组成的美食街终于开盘了。小吃工艺,要一点点的写出来,交给锦衣卫保管,但锦衣卫的人绝不可把保密的东西给人观看,若美食家们有更加改进的配方、工艺,则可以再行上报。这是为了使美食的传程不要失传掉了专门安排的。而收益则是收取三层的管理费。二分给皇上,一分给锦衣卫自留。

    就这样美食街开业了,生意的红火只能用火爆来形容了。特别是现在也是农闲时节,进城来玩的人多了一些,更是造成了这种火爆的原因。

    朱由校也是不住的想去尝尝,这不便衣出了皇宫,先是去了宋应星的家。宋应星自从同乐酒店一别后,就再也没出现了,七八天的时间也不知道他在家里弄那个电,弄的怎么样了。

    宋应星听到皇上来了,这满脸的灰尘,一脸的疲惫不堪还没来得及收拾,被皇上的突然袭击的直闯进了实验室,立刻大吃一惊,连连的客气、请罪。急忙让小童备茶水。

    “宋爱卿,不必多礼了,如何?”这是朱由校对宋应星的问话,只有宋应星知道,这是在问发电机的事情,因为皇上的头已经探了过去。

    “回皇上,如今发电机、电动机,都已经做好了,但皇上所说的电池,臣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正个实验室里东西很多,也很杂乱,这让宋应星有点拘束。

    “给朕演示一下。”朱由校知道宋应星不是说谎话之人,三四个月的时间能把这二个搞好,就已经不错了,而且还不时的被借调出去。

    “好,”把两台装备连上了线之后,宋应星在旁边介绍着那个是发电机、那个是电动机。

    宋应星招过一个小童,让小童开始摇一个把。随着小童的摇动,那一块拳头大的磁铁不断的转动起来,一会的功夫,另外被铁丝连着的设备之上,一个把柄开始了不住的左右摇动。给小童做了个停的手势,小童一停,那个把柄立刻就不动了。

    “皇上,这是不用存电的设备,由发电机产生了电流直接的连上了电动机,直接让这个小柄摇动。”宋应星解释着,这可是他这几个月来的辛苦耕耘,不计昼夜反复的失败,如今才有的成果。

    “嗯,的确如此,和朕的想象几乎是一样的。”从进屋开始,朱由校就有一种回到了中学之时的物理实验室一样的感觉,他立刻就看出了这两台设备的作用。不容易啊,只是凭着自己的描述,和一些最为浅显的原理,就把这两件东西造了出来,的确不愧是科学家的名号。

    “皇上,朕现在把发电机和存电的设备连上,皇上再看。”说着,宋应星又熟练的把发电机和那台‘电池’连上了。再让小童摇。

    “皇上,如此大小的电池,小童摇一百圈和二十圈是一样的,所以臣感觉,二十圈它应该就是和水桶盛水一样,达到了最大的容量,但多的电量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看着小童摇的差不多了,宋应星让小童停止了。

    “宋爱卿所说的朕也不知道,这还需要爱卿不断的去摸索才是。”这个牵扯到电池充满了之后,电流大小等原因的问题就不是朱由校能回答了的了。

    “是,皇上,”说着,宋应星又把电池联到了电动机之上,小把柄摇了几下之后,就开始越摇越慢,直到最后静止不动了。

    电池是个老大难啊,靠着这东西提供电力,还不要老命了?朱由校想着自己太想当然了,本来感觉,整块电池,电量不要多大,能够带动一下拉弩箭的弩弦就可以了,但现在看来,这个东西恐怕是不行了。

    倒是可以从这个电线上做文章了,现在宋应星的第一步手摇发电机已经做出来了,那下一步就要慢慢的做大,比如搞水力发电,要知道自己的作坊基本都是靠着水的,一旦建了水电发电站,那就可以提供更大的动能和热能了。这可不能小视了。

    “宋爱卿,无需灰心,其实如今发电机一成,就已经是最大的成果了,想想看,刚刚只是小童在那里摇几下,就可以让这个小柄动起来,如果把这个原理放大了,造一个更大的发电机,靠着河流的水不断的摇动,那将有多少电力产生?没有电池怕什么,只要有电线把电导出来,用在电动机上不就可以了。当然这个电线是带电的,容易造成触电者伤害,还得用不把电流出来的东西来包着,比如瓷器、干木头之类的。”朱由校开始慢慢的引诱着说,而在说的过程之中,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东西,让他更加的兴奋起来。

第510章建水电站

    电池是不敢指望了,那就铺电线,大面积的不行,就来个小范围的。 wWW..别的地方合不合适先放在一边,河套地区绕着圈的可是黄河,再在大同和岱海之间已经在铺设马车轨道了。如果在哪里利用黄河建些水电站,然后把电线用水泥电线杆引过来,沿着大同到岱海就通了电。到时候完全可以把那矿用电车的技术用上。

    高级的矿用电车就不要指望了,什么充电电池类的就别指望了,连解放前的公共汽车电车朱由校都不敢想。原始点的矿用电车,朱由校还是见过的,让那小矿电跑起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绞绳拉的那种,在固定的一个地方放上一个大绞盘,通过绞绳的拉动,让车动起来,不过那个基本都是上坡用的,比较慢,可以不考虑了。现在考虑的就是有一个电车头,拉一排的那种了。

    电车头其实也不复杂,目前宋应星已经制出了电动机,就它了,只要通上力能动,让车轮动起来,这就算成功,至于改进,那就是宋应星的事了。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等十年,这点愚公移山的jīng神还是有的。

    “皇上打算象卫生纸作坊的水车一样,不停的摇动磁铁,让电不断的产生出来?”这个问题在研究之时就曾经yy过,那是第一次看到电动机的小把柄动起来的时候,宋应星就激动的想过,把皇上的水车利用起来,就可以有不断力量在去摇着发电机,然后就有不断的电产生了,就可以让这个把柄不断的动起来了。这个想法还真没给第二个人说出来,没想到皇上竟然也是如此想,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对,宋爱卿,只要把电引了出来,沿着道路铺在空中。那路在哪里电就到了哪里,如此利用这个电动机的原理,可以把它作用在车轮之上,如此可以让车轮动起来,沿着电线一路下去就是、、、、、、、”说着,朱由校也不管脏不脏的,在工作台上摸过来了笔和纸。把黄河和大同到岱海的有轨马车画了出来,给宋应星讲解着自己的意图。直把宋应图听得是匪夷所思,都不明白皇上怎么想出这样的注意来。宋应星这时见小童端来了茶,慢让小童递茶给皇上,自己的手太脏了。旁边的宦官立刻冲上来,为皇上的安全计。这些茶水可不敢大意的让皇上喝了。

    “无妨,朕与宋卿亦君臣亦朋友,他不会害朕的。”说着朱由校把茶接了过来,喝了一口,递给了随行的宦官。

    “皇上,那为什么要用轨道呢?不用不是一样吗?”想想车轮的转动,那是靠着电来驱动那车轴。和轨道又有什么关系吗?

    “爱卿不明白,轨道上面是光滑的,摩擦阻力是相当的小,在那里驱动车辆,相当的顺利,不必费什么劲,所以朕本来打算铺上了之后,用马匹来驱动的。一匹马拉着比平时重几倍的车。还可以跑的飞快。而且轨道铺上了之后,‘路面’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一直如此,相比之下,比其普通的石头、水泥路要强了很多。”

    其实轨道这种事物也不好说,比如公共汽车电车就没有轨道,只要有电网。跑得也是飞快。但那样的技术还是得一步步的来。

    “哦,皇上一说摩擦阻力,想来就是在求极宫里的教材之中所说的了,臣只是匆匆一看。倒还没有细细捉摸。”

    “宋爱卿,朕以前说过了电的危险,可记得?”这是朱由校第一次给宋应星介绍电的时候就着重强调的,这时因为下一步又要开发水电站了,所以有必要再提一提了。

    “回皇上,臣不敢有片刻忘记。”当时皇上说的恐怖,再想想闪电那威势,还是谨慎些好。

    “那宋爱卿可曾被这发电机电过?”

    “回皇上,的确经常被电,第一次之时,倒是把臣吓了一跳,麻麻的,不过慢慢的也习以为常了。”宋应星笑了一笑说。

    “宋爱卿,如今是小童在摇那发电机,这发电机也是最小的,所以所受伤害也只是稍稍的一麻而已,但若是到了水电站之上,那里要建大型的发电机,如果那时被电一下,命都保不住了,就象你刚才比喻电量用小水桶来盛一样,那时可是一个大湖的力量了!如果一旦击中了,虽然没有闪电那些的威力,但能保住了命,就算不错了。”看来被小小的电流击着了,宋应星反倒不在意了,朱由校不由的再次提醒道。这可不是开开玩笑而已,对于电朱由校可不jīng通,但从水电站出来的电,一般都是要经过变电站的,这点真的不知道怎么搞,但电压无疑是相当高的,可能不是平常家用的220v或者380那么简单,这点也得靠着宋应星来摸索,但这种摸索可不要有什么事故发生,那可就对不起这位数学家,也对不起大明了。

    “多谢皇上关怀,臣一定谨记在心,时刻注意安全。”看朱由校说的郑重其事,而且也不是第一次提醒了,宋应星也保证说。

    “宋爱卿,水力发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随着发电力的增大,电量也相应的增大,但电动机并不一力能承受的了那样的电力,所以,得小心的不断的试验、纪录,最终才能得到什么样的电力才能适用什么样的电动机。这是一个漫长、宠大的工作,所以朕想让爱卿把电压、电阻、电容等知识传授给一批学生,让他们协助爱卿来研究、摸索这样知识,最终完成水电发力站,让它可以安全的为大明服务。”

    开创一个电的时代,把蒸汽机先抛到了一边,已经和科技的发展脱节了。但一是不懂那蒸汽机,仅仅的知道水蒸气能把壶盖顶开有什么用呢?有那摸索jīng神还不如研究内燃机了,最起码开车的时候还见过,当然见过不一定就能办了,朱由校还见过卫星、太空飞船呢,甚至还知道原子弹的原理呢?造不出来有个屁用。

第511章天主之声

    以前只是简单的想象着可以弄点锌电池,或者固定在武器之上,从半自动武器向前才走走,变成自动武器;或者弄个照明灯,玩个夜袭之类的;或者、、、、、、但锌电池需要走的路还很长,看看宋应星弄的这一大块,存的电却是不多的,不足用的,看来增大电池容量应该有什么配方、工艺才是,但自己却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一时半会,电池只能放在试验室里慢慢的研究了。而电网这东西,只要肯研究、不断的实验,制造出来还是相当可行的,但这工程量是相当巨大的,不是实验室里一个小发电动、电动机,可以解决的,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仅仅靠着宋应星一人,根本无法完成。

    “皇上所说,臣当然是欣然从之。只是学生?”有助手给自己当然好了,自己也就是两个小童,几个仆役做起事来,的确是慢多了,虽然说皇上给的钱很多很多,但实验室就这么小,人多也插不上手。若是建水电站,可就不同了,需要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学生的问题,爱卿可以自己挑选,也可以去求极宫随便挑选,要知道爱卿可是求极宫二号人物,当然有权教学生了。”

    “如此,臣尊旨,不过皇上,如今河流已经结冰,水电站恐无法建设啊。”听到皇上说自己是求极宫的二号人物,宋应星还是相当高兴的,虽然搞科研的动不动就献身科技。不顾什么钱财之类的,但对身份地位的追求还是无法免俗的。

    “爱卿不可操之过急,刚才朕就说过了电压的问题,那里的电压很大,容易伤人,所以在这段时间,爱卿先教教学生,再把绝缘体、电线、开关等问题解决了再说。朕的建议是在这段时间里,还是慢慢了熟悉了电的特征,再稳步前进。”电这东西太厉害了。朱由校就相当的怕。基本上是不敢和其他带电作业的神人相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让宋应星小心再小心了。

    “是皇上,臣一定在这段时间好好拉一批人过来,一起研究、学习。”

    “宋爱卿啊。今日朕听着美食街已经然开业几日了。生意相当的红火。换身衣服,陪朕一起品尝如何?”这才是来这里的本意,好在顺路。所以朱由校没有传宋应星进宫去。“敢不从命,请皇上稍候。”宋应星急忙的去洗脸、更衣。

    本来是踩着中午的饭点去的,但在宋应星家里耽误了一个多时辰,所以到了美食街的时候,人已经少多了,虽然还是人来人往座无虚席,但最起码没有人山人海挨肩擦背那种拥挤不堪的现象了。

    小吃实在是太多了,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让人数不胜数,看着都有食欲。那四周的味道更是香飘四溢,而周围小吃的棚子之下,那众生的吃相更是百态萌生,细嚼慢咽的、狼吞虎咽的,肥吃肥喝的囫囵吞枣的一个个大快朵颐,好不痛快。

    两人一路指指点点,对着路边的小吃挨个的评头论足,虽然两人的肚皮稍稍的有点饿,但还是坚持抵制着色香的吸引,决定逛荡逛荡之后再决定把肚子奉献给何种小吃。但这种想法在走到了一家云南米线旁边之时,已经是忍不住了。

    这时候的米线可不是朱由校前世的过桥米线,还没有发展到那个时期。米线的制作基本上是用相对不太好的米,或者是陈米,据说以前人们因为这些米不好吃,才把它做成米线的,没想到制出了好吃的美食出来了,也算是化腐朽为神奇了。

    两人走到了棚子里面,人是满坑满鼓,没有座位了,朱由校很自觉的等了一会,这种先来后到的排队意识肯定是有的,要是凭着身份赶人让座,那还有什么意义?

    终于有人吃完会帐,等伙计收拾完了之后,在桌子旁坐下。评论着条件太差了点,虽然小吃要的就是这个味,但卫生还是需要加强的。这时伙计端上来一个大托盘上来了。

    里面二盘子菜,有豆芽、白菜、海带丝、豆腐丝、鹌鹑蛋,还有些猪肉、火腿、猪腰等,都是切好了的,还有二个大碗,里面放上了面条一样的东西,朱由校当然知道那就是生的米线了。餐具洗的倒是干静。摆放在了二人桌子上说,又举着一个铁壶,让两二小心一下后,从铁壶往碗里倒滚热的高汤,把肉类的东西也放了进去,又拿盘子盖上了碗。

    小伙计的嘴很甜,客官长客官短的,把自家的米线介绍了一下,让人听着都想吃。片刻之后,就把盘子打开了,再把蔬菜类的东西通通的倒了进去之后。告诉两人稍稍等一下就可以吃了。需要什么调料他再来。因为又来客人了,他还得招呼去。

    味着香喷喷的骨头高汤,二人是大赞,汤的温度也因为因放入了生菜,而飞快的下降着,慢慢的,里面的肉和菜都烫熟了,汤也可以吹着喝了。

    正当两们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之时,突然,隔一个桌那边,竟然传出了外语,是的,就是外语。虽然朱由校的英语没过六级,但四级可是过了,而且经常看大片,基本上都可以时不时的看一下中文字幕了,这英语水平还是不错的。(明朝时,英语还不是流行语言,那是后世的事,这里的设定,希望读者见谅。)

    断断续续的听到了英语在说,“大人,如今明皇死了心的不许在大明传教,现在已经没人能够说上话了,我们回去如何于教皇交待?”

    “是啊,我们想要上帝的福音传到大明,前些年好好的,虽然比较困难,但也都在坚持,如今却被这皇上一道圣旨,不许在大明传教,就全部摧毁了。待在大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可叹,我们在大明做了这么多的好事、善事,教给他们数学、物理、天文等知识,没想到明皇却如此的无情无义,断然的与天主教绝裂,我教在世界之上还从未有此遭遇。且明宫屡次三番的表示,教皇高与国王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这若传到了西方,也是对教宗的一种挑战。估计教宗肯定不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展下去的。”另一个声音说。

    “是啊,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说实话,来大明这么多年,我都爱上这块土地了,这里的百姓相当的朴实无华,正是接受上帝福音的最好人选,而且这里的人口太多了,哪怕发展出百分之一来,那也是上千万的教民来,但明皇偏偏的冥顽不灵,说着一些异教徒的话来。一副井底之蛙的样子,他根本不知道教宗的强大。”

    “明皇之所以如此的嚣张,凭借的无非就是强大的军力,但海军而言,他却是处于劣势地位的。这次回去,教宗肯定会向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或者其它在大明附近有船队的国家发出相应的命令的,拿来不信上帝的异教徒,都不会有好结果的。相信等着诸国的坚船利炮到了大明之后,大明皇帝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天下并不是只有一个强大的大明的。”

    “大人,那岂不是说要打仗了?”

    “打不打仗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上帝的福音传播受阻,教宗必然会有所行动,这样才符合本教的利益。”

    、、、、、、

    听了这些话的朱由校不由的一惊,渐渐的听明白了他们所谈的正是在大明受阻的天主教的传教事宜。见过李之藻之后,也有言官可能是受了天主教的钱财还是怎么的,也上折子把某些传教士的善行上奏,虽然朱由校听知道这点,但言官们也聪明,就是仅仅记叙一下事实而已,不做任何的评判。朱由校对于这个当然也就不置可否,把折子收上来也就算了。就这样十几天都过去了,看来天主教是已经死心了。

    现在一听,这是打算回去了,而回去之后,听他们的意思,因为丧失了大明这个传教的大市场,恐怕他们的头头教皇或者教宗,肯定是不会善罢干休的,可能还要用荷兰等国的船队过来威胁。天主教对外发动圣战就是找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什么十字军东征之类的。

    正吃着的宋应星当然听到了那外国语传了过来,本来没有在意,但一看皇上,似乎在专心致志的听着。也不敢打扰,就是不明白,皇上怎么还懂外国话呢?

    两个外国人走了,朱由校也陷入了深思,如果把在大明的天主教众人扣押起来,无疑也就是拖延时间而已。这种宗教侵略是必须抵制的,但这种抵制却不是玩手段可以达到的。而且刚才这两位明显也只是推测教宗可能的手段而已。如果自己心虚的把人都给扣起来,反倒是落了下乘。有时候该打的仗,肯定是要打的。算算天主教的归程,再走关系跑外交的,没有一年的时间,肯定也是不够的。恐怕一年之后,大明的三万水师都已经形成战斗力了,怕他何来?(未完待续。。)

第512章堵不如疏

    想到了一年之后的事情,那时候大明可能成长的更加的强壮,朱由校也就不担心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有个敌人没什么不好的,打个自卫反击战,并不是什么怕事,更何况人家还可能是请为祸南海、东海的荷兰舰队出面,那本来就是自己的假想敌。更没有什么顾及之处了。

    “楚公子,刚才是不是在听那二个洋夷之言?”这时宋应星才问。

    “宋先生所言极是,因为皇上不许他们在大明传教,所以他们心生怨恨,打算找他们的主子——教皇去告状,以为皇帝是井底之蛙,打算教训一下,好让皇上再次答应他们接着在大明传教,嘿嘿,这就是天主教的真实嘴脸。打着什么传播上帝福音的幌子,满世界的找寻信徒,起先的时候那绝对是平易近人,但一有了纠纷,立刻就亮出了獠牙,可叹还有李之藻那样的自认是聪明人,信那个仁慈的上帝,信的是死去活来,一点脑子都没有,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话,这个世界哪里还有什么战争?不要别的上帝显得形不就结了?”

    对于宋应星,朱由校是无底线的信任,没什么什么好隐瞒的。在这里因为自己是皇上,所以君主还有一个自称是寡人,虽然这个自称在秦始皇之后,除了汉代还用用,其他的朝代基本就用了,但也足以说明了皇上的孤独。朱由校不喜欢孤独,他需要朋友。虽然没有,他也一直的在找,比如宋应星、卢象升、闫应元,这些就是他寻找的对象。但真的太难了,只有和他们白龙鱼服之时,还能找到这方面的感觉,平时也怎么都不可能。

    “那他们的科技真的很厉害吗?听说他们历法就很精确,”宋应星迷恋科学,对这方面当然听过一些。

    “谈厉害现在还不行,和求极宫里的教材相比不是一个档次。但他们找到了方向。并且有一股好风气,尊重事实,更有开拓精神,这是中国所没有的。不过那是国家集体的成果。并非是他们宗教的成果。这些传教士只不过在那些学院里学过而已。他们也只不过是二流、三流的学者。大明需要交流的,是那些国家,而不是天主教。”

    “楚公子。这有何区别?”

    “区别大了,虽然天主教可以控制着这些国家,甚至是国王君主的上台、下台,执政方针,但那只是暂时的,他们并不能代表那些国家。”

    “那楚公子对宗教如何看?”

    “而对于宗教而言,的确有教化之功效,百姓有些信仰是好的,但绝不能信外来宗教。极负侵略性,对中国的伤害很大。而中国的道教虽然相当的适合中国国情,但却没有这种侵略性,只是清静无为。你看佛教想要到处传播,从印度传到了中国;伊斯兰教一手拿剑一手经书的到处侵占为的也是信徒;天主教如今又远涉重洋不远万里的来到了中国,靠着传教士进行传教。唯独我们道教,就没有这种开拓精神,只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搞轻静无为。这正是中国不善于侵略扩张的特性的缩写。不过话说回来,也只有道教才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那里供奉的还都是我华夏之祖,总比让国人去入了那佛教要好。不过佛教已成气候,革之甚难,现在大明更不需要其它的宗教再来愚弄百姓添乱了。”

    朱由校又喝了一口汤还是感觉到意犹未尽,以前在家乡吃过的米线都变了味,因为手艺、材料、形式都不一样了,根本就是煮面条的手法,而到了云南,正宗的过桥米线已经失去了‘小吃’的感觉了,搞得象吃个大餐的感觉似的,哪里有再在如此爽快,不由的说:“伙计,再来两碗!”

    “楚公子,不吃别的了?刚刚看旁边还有一份,湖南糊辣汤也是不错的,留点肚子吧。”

    “无妨,今日吃米线吃的过瘾,索性吃个饱,哈哈,反正以后有的是时间,多来几次不愁吃不遍。”

    “好,如此,就舍命陪君子一回。”

    做回平民百姓,挺好!朱由校天生就不是一个领袖的命,平淡的生活才是他最终的梦想。来到大明,无奈的成为了皇上,这本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法玩,天天呆在皇宫里面‘无所事事’,倒没有了小人物的洒脱。今日与宋应星一道,倒是找到了前世和狐朋狗友一起练摊吃大排当的感觉。

    当二位吃的舒服之后,才从米线摊上离开,一路上步行走着。

    “楚公子,这里的变化太大了,不瞒您说,我已经四次来北京了,可现在哪里还有以前的脏、乱、差字,空气中闻着就有一味的清新,街面上也干净整洁,满大街的再也没有便溺之人了。”

    “听说是被大枷给枷怕了,哈哈,听田尔耕说,还有人在大街之上正便溺之时被抓了个正着,然后被枷了,从此还落下了阳萎的毛病,被吓得可是不轻。想想看谁还有那个胆子当街便溺。”

    “是啊,一是管得严重了点,不过最主要的,不到一里就有公共厕所了,让人有了方便之所才是正经。”

    “宋兄所言极是,一味的重惩也不是个办法,堵不如疏就是如此的道理。”朱由校深有感触的说,俗话说的好了,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就是管得再严厉,没个场所供人解难,这该尿的还是会尿的。

    后世的城管管的严不严格?武的来了,百姓们有媒体,一暴光,城管打人了,城管被泼硫酸了等等,都让百姓厌恶。无论是白领还是黑领,均有如此的感觉。而来点文的,小商小贩还真不理你那一套,城管无奈的说,‘三句老大爷,不如一句妈的*’。其实那些小商小犯,谋生也好,发财也罢,总归是代表了一部分百姓,无论是文还是武,那都是要管制他们,倒不如想办法多开一些市场等地点,来个堵不如疏。虽然这样的投资很大,但一个城管多少钱一个月?一个协管又是多少钱一个月?车钱算不算,油钱又算不算,与其用这部分钱来养一帮与社会不和谐的人士,为什么不能用来贴补一下百姓呢?(未完待续。。)

第513章明朝科考

    “再看看京城百姓的这精气神,一个个就是倍足,看看刚才在米线铺那边,隔壁的那卖脚角粉的铺子上,谈个全民教育,如同亲临朝廷一样,那眉飞色舞的劲跟说书的有一拼,老板连钱都没收,就为了自己两个小子有没有这个机会上学。”

    宋应星说的倒不是单纯的拍马屁,从与皇上一同前往皇庄开始,两人谈的就相当的多,如近,北京城里不仅物在变,人也在变。这种朝气蓬勃的样子可是得之不易的,是皇上辛辛苦苦的打战、免税做善行引起的。把这个话题引过来,就是他想知道一下,皇上搞的这个全民教育到底如何,他倒是挺关心的。因为他也是书香门第,下一步如果真的全民教育了,这寒门必然是受益者,国家也肯定受益。但官位就那么多,大家都坐读书破万卷了,竞争者肯定也就多了。

    皇上决定的事情那是没办法改变的,也没有理由去阻止,国家不能因为一家一族的利益而放弃整个民族利益,这点宋应星当然拎得清。所以提前掌握下一步的规则,那就有了一个教育方向。大家都会写字,是不是要看看谁的字写的好写的漂亮,练成了大家、宗师级的人物,那肯定和店铺里记帐的伙计不一样吧。开春之后,就是三年一次的科举,以前皇上对此嗤之以鼻,是不是取消还是接着搞?所以宋应星想打探一下。

    “宋兄,全民教育关系到每个家庭。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孩子,都有适龄儿童,现在没有,以后也会有,所以百姓们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很正常的。”朱由校停在一处,看路边有卖铁核桃的,铺了个小方布,上面有几十个核桃,看了看个头挺大,也挺周正。正宗的铁狮子头啊。听着宋应星的话也随口的答道。

    狮子头是麻核桃类中的一个品种。典型特征是底座大、桩矮、平顶、闷尖,盘玩手感最佳。从汉朝开始,就有人开始盘核桃玩,俗话说“十指连心”。每天揉核桃。可通筋脉。养脏腑,调虚实,定气血。维系人体正常的功能!这手疗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什么搓压拇指肚(对肝对胆都养护)、搓压食指肚(缓解便秘肠胃病)、反复扎中指肚(缓解头痛降血压)、反复压无名指肚(清肺理气作用大)、压扎小指肚(滋肾壮阳通尿路)、双手握拳刺劳宫(强身健体护眼睛)、 双手用力滚手心(缓解早泄治尿频)等等功效说得是相当的邪乎。

    这玩意到了建奴的手里也是发扬光大,比如乾隆的狗屁诗“掌上旋日月,时光欲倒流。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以及老北京有句顺口溜说的好:“贝勒手里三样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这都表明了,到了清朝时核桃的盛行。

    而朱由校的前后两任,对核桃都是情有独钟,东林大臣们传出的,“玩核桃遗忘国事,朱由校御案操刀”,就是说前任朱由校玩核桃的故事,但人家玩的那已经不再是强身健体了,而是艺术!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驱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这等神力,根植于古人认定桃树为百鬼所惧的神秘观念。由此“核桃”也被赋予了这样的神秘魔力,人们手中时常把握具有神秘力量的核桃,就能吉祥、免灾。在小小的核桃上雕刻出各种动物,人物的形象、图案,寄托美好的寓意,明代的核桃雕刻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等等一方面可以玩赏,另一方面也成为一种富贵的象征。

    而现任的朱由校则对在穿越之前核桃不离手,没钱买好的,那个世道是逮什么炒什么,一对极品核桃能炒到几十万去,而一般的也是一千左右。便宜的当然相当便宜了,基本上到了一块钱两的程度。朱由校玩的就是一对一千五。揉核桃时间长了,核桃自然会有光泽,产生玉质;碰撞之声如骨如牙,音色如金石一般,价值陡增。揉的时间越长,核桃就越显珍贵,更显古朴之风!

    这时候看到了好的,哪里能不蹲下来瞧瞧的道理,先找了一个狮子,然后再找着配。摆摊的老汉一看就是刚刚来到,还没来得及配对。老汉客气的请朱由校自便,自己在那时开始一个一个的配对,摆好。

    宋应星一看皇上的兴致来了,也不便打扰,只能在一旁看着朱由校在那里挑核桃。

    这时又来了一位文仕打扮的人,刚刚的从美食街走了出来,也蹲下来看核桃。“这位公子您上眼,瞧瞧这对如何?”说着老头从中挑了一个虎头一个狮子头出来。这一对长宽高肚都挺大。

    “老板,这怎么一只狮子一只虎呢?”那行文仕不屑的说。

    “公子,此对为狮虎兽,盘在手里并不比一对狮子头差到哪里去,若公子喜欢盘一样的,这里也有不少。”老汉急着争辩道。

    朱由校笑了笑,没想到在明朝这种叫法都有了,自己一直都感觉,两个不一样的核桃盘在手里,那是没有方法的事,什么狮虎兽,还不是没找到好配的?人家做生意,肯定是不能去搅局的,正好从老汉配好的一对里拆了一个,两个底座一对,比量了一下长宽高肚,还别说,差异很小。说极品那是离的太远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不过比自己玩的还是大了一些的。

    “老汉多少钱?”

    “公子挑好了,三百文,”

    三百文?来到大明,钱是赚了不少,但还一文钱没花过。但想想亲军的工资才一个月一两银子,就值一贯铜钱,也就是一千文,那就够一家老小生活的了,一对核桃要个二百文,这价格一比较可不算低了不低了。如果套套前世平均三四千元的工资比,基本上就是一千多块钱了。朱由校习惯的盘算了一下,直接砍价。

    “便宜点我收了,”说完这话,朱由校差点抽自己,还学以前的小家子器呢?自己现在是皇上,不是小白领,一年上千两银子挣着,是大明的首富。为了三百文讨价还价,幸亏没有狗仔队跟踪,否则的话还真成了大明第一大新闻了。

    宋应星在一旁真的一惊,不明白皇上这什么路数。皇上爱玩个刀功,雕个东西之类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士大夫都在玩,凭什么皇上就不能玩呢?这点宋应星倒不会迂腐。但却没想到皇上能如此的市刽,还能砍价,不由的用奇怪的眼神看了一下皇上。

    “戏言戏言”没等老汉说话,就立刻的掏腰包,但很遗憾,没有。刚才米线钱还是宋应星给的呢。宋应星会意,立刻拿了半两的碎银子,递给了老汉。

    “楚公子,这对核桃一般啊,我的家里倒是有一对,祖爷爷盘着玩的,个头挺大,要不、、、、、、、”走在路上,宋应星不由的问道。

    “君子不夺他人所爱,就是随手而为罢了。朕喜欢的东西多了,什么玩鹰、虫的都喜欢,但现在却不是时候。买这一对聊胜于无了,”朱由校无奈的说着,为了树立一个明君的形象,朱由校可是相当的自律了,真可谓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了。现在这成果还是不错的,最起码没有了死亡的威胁了。

    “楚公子说的极是,眼看着已经近了腊月了,这忙忙碌碌的一年就要过去了,二月的礼闱就要到了,不知朝廷此次如何安排。”礼闱就是会试,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宋应星哥俩来京,就是为了这个进士的。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未完待续。。)

第514章官员实习

    没有来到大明之前,朱由校对这个科举制度,所知甚少,通过了前任的一些记忆以及学习,方知科举制度,是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一直到了大明。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是整个科举的最终目的,说白了就是让读书人中的优秀者来当官。

    所谓的分科就是“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隋炀帝草创这项制度的时候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形式并没形成制度,隋炀帝很快就挂了,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之后到了唐玄宗却更发扬光大了。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也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盛行之时。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在朱由校看来。八股文就是一个固定的格式。这个格式限制的相当死而已。八股文写出来的文章的确是相当的华美,大气,相当的严谨。题目只准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出。有四付对子。要求平仄对仗。但又不同于作诗。词语典故都要在经书中、正史中提到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字字都要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这些就把游戏难度加大了。就象是眼前的宋应星,杂学很多。但一旦玩八股,就不一定能玩得过,只能是一次次的败北。

    所以才有了黄尊素的儿子大呼:“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其实万事都有一个度,八股文的确是华美异常,让人看得是赏心悦目交口称赞,但那只是一个种类的文学修养,把这种规则应用在为国家选拔官员这样的事上,的确是有些过了,限制了大批的人。比如说李白的文采好不好?他能当官吗?能当一个好官吗?宋氏兄弟都是举人,终生与进士无缘,但他们却可以当个好官。

    而从考试的内容上看,就是四书五经。仅仅有这些,就能做官了?显然是不够的。

    朱由校现在锐意改革,但能动的东西他去动,不能动的东西,他一般就不去动了。科举事关整个文人阶层的利益,是他们的命根子,而且目前来看,也是最公平的一种制度,朱由校肯定是不会动的,最起码说不会大动。但随着学校的增加,文人数量也必然会增加,倒是可以在‘科’字上下手。

    在朱由校看来科举就象高考一样,只是把语文、历史、政治三门当成了全部而已,而其中语文成绩又占了这次考试成绩的百分之八十的成绩。虽然语文是最重要的,但那只能显示出了文采、文学修养而已。摆得太高了,占分太多了。下一步就需要把历史政治的分提一提,把诸如经济、生物、物理、数学等成绩给加上一些进去,那人才的知识就会丰富了一些。而宋应星所问的这次的科举,朱由校却是另有一番说辞。

    “宋兄,全民教育普及在际,许多的事情需要规划、草建、实施。而随着读书人的增加,科举制度虽不会改变,因为此制度对于选拔官员相当的重要,对于莘莘学子来说,更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但内容上肯定是会有所增加的,不会仅仅的限于八股文。此次因为事前没有通知,所以这次的科举,朕不会干涉什么。但选拔出的官员,均要再行学习一番。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所以在下认为,这三甲之人,都不能单纯的走以前官员的老路。”

    “那楚公子认为他们应当如何?”对于皇上的这个说法,宋应星倒是挺赞同的。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为一个文人,虽然几次没有中了进士,但宋应星是相当的不服气的。如果真做皇上所说增加科目来考一些实用的东西的话,他自认不会输于他人。但偏偏要考那个他头疼的八股文,偏偏自己对那东西就是掌握的不好。如同一位会写诗的诗人,你非给他个词牌让他写一样的难。现在看来,皇上是打算在下一步改革科举内容了。而这一步则是任由科举选拔,但三甲里的人才,他却要先揽过去再说了。

    “很简单,实习。”朱由校很轻松的说了一句,信心百倍,实习两个字他可是太熟悉了,因为在他的前世,几乎没什么工种是不需要实习的。

    “实习?”这个词还没在大明流行起来,所以宋应星一时没弄明白。“请问楚公子何解?”(未完待续。。)

第515章京城规划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大明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

    让一个常年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的文人,直接的去担任这些职务,基本来说是一种失败。虽然许多的进士他们的年龄并不年轻,甚至也跟着自己的家里,接触过一些政务。但他们的阅历、知识是朱由校大大看不上眼的,无论他们的心气多高、品性多纯,这都不能弥补他们能力、知识上的不足。现在朱由校没有时间在这三年一大考的情况之下,来个急刹车。那样对这些学子们太残忍了,就差二三个月的时间,就大考了,许多的人都已经陆续的到了京城、或者已经启程来京,比如宋氏兄弟这样的,更是提前了半年就到了。结果就在这样的时刻,皇上来了一个考试大纲变了,这让谁都接受不了。朱由校也考过学,更考过资格考试,已所不欲的事情当然不会强加到他人的身上。实习是补全这些进士的最好办法了。

    宋应星听了之后,对这个‘实习’,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了。这等于要皇上皇庄的农田经验、青州的商业经营等,通过皇上新招的这批官员,先学习,学精了之后再向全国推广。而不是再象以前的官员一样当个青天大老爷就是最好的官了,而是要拿政绩,这里的政绩结合着目前皇上的政策,最主要的那就是百姓的生活,这可是实实在在的。

    现在自己的哥哥在青州可是开了一个好头,在皇上的各项政策之下,大步的发展着当地的经济。打井那里的条件是最好的。探到石油没成功。但对于挖个井弄上个压水井来,这样的活计交到了四川专业打井队的手里,那可是手到擒来的。所以基本上青州的百姓在这几个月里,都不愁天旱没法浇灌田地了。宋应升可是把皇庄里学到的知识。‘嫁接’到了青州。让几户几十户的百姓接合在一起。合伙搞规模经营,成效显著。

    工业方面一是青州搞自己的作坊,二是皇上派去。建立的作坊,因为是第一个‘分区’,所以北京有的民用作坊,青州都有,这极大的带动了青州的经济发展。

    而在经济方面,因为有着五十万两银子打底,有了启动资金的青州,更是把商路开拓出来。道路青州搞的是最早的,又因为当地有水泥作坊,所以别的地方是没有这些优势的。港口是皇上强调又强调的,所以是第一要务,当然建成了目前大明最大的规模。商路通了、物品足了,所以青州现在是商者云集,一片繁荣的景象。百姓们当然也跟着富裕起来,只要肯劳动,发财不指望,养家糊口顿顿饱饭是先解决了。而有手艺或者有头脑做点生意的,当然也在青州大发展的前提下,开始了自己的发财之路。

    所以宋应星对于让明年的三甲进士全部去皇上重点培养的地方实践学习一下,当然是拍手称赞。认为这样出来的官员,最起码在见识方面就是一个提高。

    接着朱由校一路上,一手玩着核桃跟宋应星谈实习的好处、实习的考核等。而对宋应星想问的,关于士大夫与全民教育的后开科取仕冲突问题。朱由校倒是思考了一会说:“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对于天下学子相对公平的考试。以前的士大夫阶层是受益者,百姓们只能是旁望者,现在百姓们寒门子弟也有了上学的机会,等于给他们这个机会,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也会脱颖而出,进入官僚体系。大明的管理阶层,就再也不是以书香门第的士大夫一家独大了。这也能表现众生平等、天道酬勤的思想,让大家都有一个盼头”。

    这话说完,宋应星就死心了,看来以后象自己这样的官宦之后,在面对科举这个独木桥的时候,对手将会更加的扩大话了。这也是无奈的事情,以前百姓家里的孩子上不起学,没有这个盼头,现在抓住机会了,估计在百姓那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之下,在全国这样多的人口基数的情况下,科举将会变成一种壮举吧。

    北京街面上的路还是不太让人舒服,虽然是青石板路,但这路已经铺了几百年了,这坑坑洼洼的地方着实不少。步行还没有感觉,但一看那马车,就感觉不妙了,颠簸的相当厉害,和城外的水泥路没法比。一问宋应星,后者的回答是:“全京城都是这样的路,晴天这些还看不出来,一下雨,路算是完了,全是坑,还易存水。现在有了公共厕所还好一些,往年雨水一来,路面上积水很有一尺深,上边满是污秽之物。”

    朱由校一听,就知道玩了一个灯下黑,全国都在修路,就是这北京城开的先河,但那是城市或者城乡之间的道路,并没有涉及至京城的‘二环’之内。还有这个‘内涝’问题,也是个大事,一下雨,市内排水功能不强,势必会淹。自己可是看过北京城变成汪洋大海的视频,太可怕了。现在是冬天,正好清理、修建一下排水系统。

    朱由校当然需要一次性的成功,把道路、排水,一次性解决,几百年都不用动。万不能干,今天铺了路明天挖,今天修,明天挖,这样愚蠢的事情,可不能在自己的执政中出来,扒路军是万万要不得的。

    在前世,经常被开膛破肚的马路戏称为“拉链马路”,拉链马路不仅影响城市形象,也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真不明白,修路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一次就把所有的管道都埋设好?为什么非要把好好的马路开膛破肚?这中间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拉链路的问题?结果就是修马路的赚钱,挖马路的也赚钱,所以才有了变着法的扒路军。想解决的方法当然有,那就是一次性的把道路施工、地下排水通道一次性设计出来就是。让朱由校特别羡慕的就是在电影《纽约大劫案》中,看到的,那地下排水通道可以跑卡车。有这样的设计,哪里还有可能出现内涝的问题?哪里又有可能让电力、通信、煤、水等等部门,变着法的去当扒路军呢?

    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环评师时,这样的问题还轮不到自己指手画脚,但天幸现在自己是大明的no1,别说挖个地下排水通道了,就是挖个地宫当人防工程,都是自己花银子办的事,谁又能过来说什么。

    招招手,让侍卫去传顺天府刘志选进宫,请徐光启带着几位工部的修路、清水道的‘专家’进宫。

    和宋应星聊了一会电力的事情,算着时间,要找的人差不多也快到了,君臣二人愉快的道别。

    乾清宫里,要见的人已经都到了。先请徐光启进来。

    “徐爱卿,朕今日闻得一事,两天主教的神父谈论,他们因朕拒绝其在大明传教,故心生怨怼,故预在教宗之处,告朕的状,然后利用天主教宗教的力量,控制西方的国家的舰队,对大明不利。徐爱卿如何看?”朱由校没有欺瞒什么,直接就事论事的说。

    一是让徐光启看清天主教的伪善面目,一旦出现了纠纷,立刻拔刀相向,可不是道教那样,爱信不信,大不了老死不相往来就是。人家可是有军队的宗教,不仅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更有控制其他国家政权的力量。

    “回皇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自从皇上教导老臣之后,老臣已经明白了天主教传教的意图,如今传教不成,也算是到了图穷匕见的程度了。但如此强势倒是老臣始料不及的,大明是皇上的大明,皇上不许天主教到大明来传教,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天主教在找到李之藻来说服皇上未果后,竟然欲亮出獠牙,如此恶霸行径,真不配是一个劝人向善的宗教了。狼子野心竟欲军事威胁,当诛!”徐光启一听,有点坐不住了,这信仰问题,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哪里有强迫的道理?那不是宗教,那是疯狗。自己真后悔成了他们传教的三柱石,立刻向皇上表明了态度。

    “诛就算了,毕竟他们并非有什么实际的行为,恶行不显。朕不会主动的挑衅天主教,这种恶客不理拒绝也就算了。朕也已经吩咐锦衣卫密切监视,若有实际的行动,有对我大明不利者,那就另当别论了。回去之后把此事告诉李之藻,让他衡量一下,大明肯定是不会让国民去信那上帝,别说有没有上帝两说着,就算真有,那与大明也是一文钱的关系都没有。凡大明的子民,均不得传播此教,否则抄家充役。”(未完待续。。)

第516章京城地产

    朱由校不希望自己和天主教冲突,因为没有什么值得冲突的,相隔万里之遥,你传你的教,我治我的国,井水不犯河水,有兴趣的话大家彼此做做生意通下商,互通有无,来一些文化艺术上的交流,挺好。只要不传教,一切都好商量。但若充当恶客,在大明的土地上搞东搞西的,甚至是拉帮结伙的来大明海疆挑衅,那当然就需要教训一下了。

    大明现在的外交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朋友可言。如此多的藩国,却只是‘不征之国’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友谊之说。日本、朝鲜就那个德性,那是自己征战的对象。相对来说是孤立的。所以朱由校在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但交朋友不是去往人家国家去洒钱玩,那不是帮助,也得不到朋友。当施恩不够的时候,只能得到对方的怨恨。只有建立一个普世的观点,在自己强盛的前提之下,与人平等互利的交往,方能得到朋友。天主教目前的能量的确不可忽视,虽然不能与之成为朋友,但朱由校并不愿与之为敌。但若对大明海疆相威胁,那就不是大明的原因了。

    “是,皇上。”想想自己的老友仍然对天主教执迷不悟,徐光启就是一阵的头痛。皇上已经表明了,天主教的上帝那是骗人的,而且主体并不是大明,只不过现在发现了大明的存在,才想着把大明的百姓弄成上帝的信徒而已。上帝不上帝的,那都是白种人的事实。与黄种人没有关系。但已经迷信到了不能自拔的李之藻在皇上如此强硬拒绝天主教的政策之下,能否抽身而出呢?

    “传刘志选及工部诸人吧。”这个问题已经结束,还是搞自己的国内建设吧。

    刘志选与几位工部的官员到了之后,朱由校指着北京城的地图开始说:“今日将诸位招来,主要是谈一下京城道路及排水问题。各位久居北京,对于京城的路况,肯定是知之甚详的。现在那些石板路已经是不足以使用了。所以朕欲重修京城的道路。”

    朱由校说完这话,倒是没有人反对什么,因为修路现在已经是深入人心了,京城百姓已经多有抱怨。城里的路还不如城外的路来的平坦。这让天子脚下颇为自豪的北京人感到不舒坦了。官员们每日坐轿还好一些,但只要是坐马车,也是颠的不行,如果能修得和城外去皇庄一样的路。当然都高兴了。反正又不要自己掏银子。皇上一说。都叫着圣上英明之类的话。

    接着朱由校把再行修建地下排水通道的事情也说了出来,要求与道路同步。这一下工程就大了,地面的还好说一些。但这个地下的,可就不那么简单了,更何况皇上的要求可是两辆马车都可以跑得开,这宽度也太大了。仅人力一项就是路面的十倍以上,要知道那是要挖洞的,不是简单的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并不比修皇陵小,因为皇上说的可是整个京城的道路。所以几个人面面相觑,不敢插言。

    “皇上,京城的排水系统有街面行水暗渠、城墙下建沟渠和城墙内建水关, 城内河与城外护城河相结合的一个主次分明、 排蓄结合的地上排水系统,只是长时间没有通疏而已,才造成了街道之上的积水。前段时日,锦衣卫的卫生署已经通疏了一遍,足以应付雨季的排水了。皇上如此史无前例的规模,工程量实在是太大了,工人需要的量无法计数啊!”工部的一位名叫任道远的官员,忍不住说。

    “爱卿之言,朕明白,国力艰难,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爱卿考虑的是北京城现在的情况,并没有考虑至北京城的下一步发展。爱卿来看,沿城墙外二百丈,朕要再建一条环城路,这条路要并排跑二十辆马车,环京城一圈。此为外城,朕将在沿线开发房屋、院落等,对外出售,有喜欢到北京定居的,可以在此处买房,如此将城区向外扩展。如此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京城的城区必然大出几倍几十倍来。人口也必然的爆增。”朱由校这是前生的经验之谈了,二环路。北京的扩大是必须的,祖国的心脏,文教的中心等等称号摆着了,就这么一点地方肯定是不够的。比如说求极宫,这点地方哪里能够展开拳脚?

    更何况,房地产开发是来钱最快的方法之一了,靠着京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不搞都对不起自己。围着二环路建起来并不费什么劲。

    “扩城?那是否还要建城墙?”这倒是新鲜,要知道当年也先打到京城的时候,带着英宗,围住了北京城,要不是凭着墙高以及于谦带着人打了一场北京保卫战,大明就挂了。不再建城墙城外面谁敢去住?

    “对,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城是不会动了,就象天门城一样,没有城墙的保护,因为仅以地利守城,并不能把敌人拒之门外,相反,却屡屡被敌围困,自古没有城不破的城池。所以朕的城无须城墙,后世子孙,也不得建城墙,以求墙内的安逸生活。”

    对于城墙,朱由校一直持反对的不能再反对的意见,简单的说就是鸵鸟精神,只要守在墙里面,就感觉有了安全感,任敌人有本事,过来打我啊!但敌人再怎么在外面嚣张,自己也不敢出去。但哪里有攻不破的城墙呢?结果被人家一困困个一年半载的,来个断水断粮,最终,落个墙破人亡的结局,这样的例子在辽东实在是太多了。

    汉人并不缺武勇。汉唐之时或者是明初,北面的那些游牧被收拾的可是不轻。为什么,敢于战斗,有危机感,随时随地的想着提高战斗力,能打败敌人,这才是最重要的,躲在城墙里算什么能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臣同意皇上的观点,天门城从建开始,至今除林丹过路一次外,并无外敌来侵,因为外敌已经被陛下虎威所震,不敢来侵。所以坚城并不可靠,可靠的唯有人城!”(未完待续。。)

    ps:  诸位衣食父母好,梦难成给诸位请安。

    书写的差了点,您多包涵,第一次当个皇上,也不太会当。有不满意的,您多指教。

    祝各位心想事成,看书快乐,一顺百顺。

第517章 内涝排水

    徐光启虽然是科学家,但并不是不懂军务,他当然懂得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只有御敌与外,方能长治久安,如果让敌人兵临城下了,已经是失败了。你能躲在城里,庄稼不能吧?就游牧民族那样的骑兵,隔三差五的围城游击一番,只会让大明越打越弱,倒不如放弃了城墙,来个与之死战,一个打不过,就上二个,不行就来十个打一个,只要汉人的脊梁不断,凭着人口基数,拼也把他拼死了。但若一味的躲闪、懦弱,只能是任人欺凌、侵略。

    “徐爱卿的好,大明当自强,不能把防务寄托在城墙之上,而是要靠着兵的强大。凭着锦衣卫等亲军的战斗力,那种任由异族来侵的历史一不复返了。从此只有大明打别人家门口打,没有敌人能打过来的道理!凡侵略过大明的敌人,朕一个都不会放过,要让他们血债血偿!不管过还是将来,所有对大明有威胁的敌人朕都会一一消灭!城墙要之何用!”

    见有人支持,还提了天门城,朱由校不由的大生自豪感,凭什么就给自己圈好一个地方,弄一道天险让人来攻?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每年把钱用在城墙维修之上,倒不如把钱花在练兵上,彻底的把敌人消灭个干干净净,什么民族团结,见天的两个耳光子谈什么团结?不是想进入中原吗?来啊!不来都不行,现在大明的政策就是要内迁异族,没有汉人人命的,可以完整的进来,官田有的是安置;有人命的或者入侵过大明的,那就等着结扎慢慢劳役吧!

    “天佑大明,大明中兴有望!”

    、、、、、、无论是刘志选还是工部的人,一个个被的也挺直了腰杆,是啊。现在大明对外的战事,一直都是大捷大捷大大捷,皇上的蒙古策略那可是正宗的绝户计。反抗的就是杀字,提前投降的战士一律苦役,其他的送到大明腹地安置。到了大明腹地,这零零散散的没了马的蒙古人,那可是别想兴风作浪。一家人有上百家人在看管着。稍有异动,那就是乱棍打死的局面。如此方法正是涤地无类的解决方法。游牧民族被分解了变成了农耕,还谈什么侵略?

    而最大的辽东威胁,则是四战四捷,皇上只是不想打而已,没有敌人了。那城墙建与不建又有何区别?

    “好了,回到刚才的话题,所以朕觉得,道路不宽敞必然会导致拥挤。而排水管通之所以要求如此之大,是因为下一步,朕会象做压水井一样,在京城内铺设可以把河水引到城里来的管道。建自来水。那样百姓们只要一开开关,就可以有水出来,不必挑水了。”

    自来水并不复杂,只要把水引过来,就可以了,虽然现在没有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但又不是没有河水,接个水管子又有何难?

    “自来水?”几个人又听了一个新鲜词。倒是不敢有什么疑问,皇上都压水井了,那里的水不就是从管子里流出来的吗?这时候要是再问,那就显得愚蠢了。

    “到时候难不成再扒一次路吗?而且以后还不定再铺设其他的设备,如果每次都扒开路来修,那无疑是一种最大的浪费,这种低能的事情朕肯定是不会做的。雨水也并不是每次都这么平均。万一下次大的,排水管道不够大,那就是一次灾难。所以工程量大一些,并没什么。据一些作坊讲,现在招个小工相当的方便,因为太多失土地的人到了京城来谋生,他们并没有充足的活计可做,只能见天的在那里等着活计,一天没活,饭都没辙。他们也是朕的子民,给他们提供一份活计,也是朕的责任。”

    内涝问题在降雨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之后,将后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城市的排洪能力。不仅běi jīng,就连西方诸国,也面临这样的内涝。只要大雨够大够急,水没办法及时排出,内涝就会产生。朱由校对于排洪抗灾可是外行中的外行,但在他想来,内涝也就是个排水不畅的原故,一是地势,可是让水流急速的流出,这就需要设计时的本领了。二是不要被堵,有时候一个袋子,就能把一个排水管给堵塞住了,这是排水沟的养护问题。第三就是排水通道的大小。大了自然会容纳更多的水,这个是毋容置疑的。所以朱由校打算从这三个方面整治地下排水通道。

    拉动内需搞基建,这可是发展经济的一大利器。由自己拿出钱来,让官府组织人马办理此事,当然得把平时闲散的人员聚拢起来,每rì的劳作搞工程。官府从中当然就可以赚到一部分钱,充当官府的公务费用,甚至是少点奖金之类的。如此官府这一块就不需要cāo心了。而对于大批的无田闲散百姓,有了生计当然也就有了收入,可以达到养家糊口的目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其它有田地的可种的,因为现在已经免了各项税收,一个秋收,基本上让他们就可以度过这个冬季了。但是最不稳定的就是这帮没有收入的,他们只有靠着零散的工作,有一口没一口的过rì子,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也算是给了他们一口饭吃,他们自然就稳定了。而这里面最大的付出者,当然就是自己拿出了钱。但现在自己开着银行,恰恰就是不缺钱。目前硬币试发行的效果显著,不仅有钱庄、官府认可这种‘钢镚’,就连商人、百姓也因为它的可兑换xìng、方便xìng、统一xìng等优点而倍受欢迎,已经可以大范围的发行了。一下子自己就有了上千万两白银的钱,对于在běi jīng挖个下水道,还有什么困难的呢?

    “皇上能如此为这些散工考虑亦是国之幸事,还请皇上具体的吩咐下来,工部定当全力以赴。”工部表示了支持。

    “皇上此举顺天府定当竭尽所能配合。”刘志选这时候可是乐翻天了,因为这可是在顺天府的范围之内,其肯定是最先的受益者。自从全国开始修路之后,刘志选就是相当的愚闷,看着一个个官府都跑到京城来不断的跑门路,批工程规划,这是要红红火火的开始修路赚钱了,这可是正大光明的。皇上可是发了明旨的,赚了钱可以当作公务费用,也可以当作一部分奖金发放,明摆着给钱的。

    刘志选当然也想赚这个钱,但他能怎么修路?京城周边的路都让宫里的宦官给包括,三十六个皇庄,以及一点作坊,都被他们铺上了路。自己哪里还有路可修呢?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发财,自己连口汤都没有。现在一听,不仅有路,皇上还要盖新房,那心立刻火热起来。自己这个帝党可真是没白当,虽然没有升官,但皇上的圣眷不损,就是自己最大的凭仗。

    “好,既然如此,接合着朕刚才所的原则,要将整个京城内城的道路修缮一新,将其下挖下水道,而后则是绕城一圈的道路,同时路下边也必然有下水道。而这条环形路的两旁,朕要建无数套宅院、、、、、、”接着朱由校把自己的规划思想都了一遍,就是修道路挖下水道,开发房地产。“此项目由工部负责设计,由顺天府召集组织工人,全力施工,并负责给予农户等拆迁补偿。”

    朱由校就是少了一句,那就是由宫中负责销售房屋。搞房地产,首先就是配套设施。在běi jīng搞这个,当然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这样的好事,当然不能让其它们占了。自己才是大头,才是开发商,找了工部权当是设计院了,而顺天府就是施工方了。

    “请皇上容工部将整个京城道路及地形地貌做进一步的勘察,做出整个的设计。”既然听明白了皇上的意图,这对工部来,并没有什么,无论是修桥补路还是挖下水道,建宅院,都是行家里,错不了事。就连现在最流行的水泥,工部也已经研究透了。所以没什么难度。

    “好,这种整体的规划设计交给工部,就是让朕放心,三里里的水库设计,就很让朕高兴,可谓是面面俱倒。朕希望此次事关京城腹地,也要办的漂漂亮亮的。干得好,朕不吝赏赐。”三里屯水库可是大明第一个水库,工部的设计可是朱由校亲自监工进行的,如今正指派着民工、战俘在那里忙碌的干着。比起十三陵水库的一百六十天竣工是没法比,工部估计十个月内能完工。这可寄托着朱由校相当大的希望。

    “皇上放心,水库是比较陌生的,但这些基础建设,本来主是工部驾轻就熟了,不会有任何的偏差。只是皇上,老臣倒是有一事相求。”徐光启把胸脯拍得山响,向皇上保证着。自己向皇上提出了水库的水利工程,本来就是逆天而行的改天换地行为,理论基础虽足,但实践经验而是没有的。倒是现成的‘工民建’才是工部的强项。

    〖

    jīng彩推荐: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463/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二十四监最新章节! 作者:梦难成所写的《大明二十四监》为转载作品,大明二十四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二十四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二十四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二十四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二十四监介绍:
重生,主角朱由校,穿越后重用二十四监,创办各种实体赚钱以免天下农税;组净军、练锦衣卫;解散天下明军、建新军;以驿站建光报系统、交通、邮政;压水井抗冰河;建求极宫,求万物真谛;保护环境、治理沙漠;保护发展儒家等中国文化,造留声机,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对世家加以引导发展使其传承更加的久远;收复朝鲜、日本等地以宦官和结扎为怀疑政策;利用党争和明朝宗室众多,改明朝君主制为皇上选举制,各个亲王等均有利用当选皇上,五年一届;建白令跨海大桥联通北美;联合英法德等国家共同研究科技,但立足的是保护资源、环境,提前开创和平发展的世界环境。 本书已A签,感谢各位衣食父母的点击、投票,梦难成感激涕零。大明二十四监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二十四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二十四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