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明二十四监TXT下载大明二十四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二十四监全文阅读

作者:梦难成     大明二十四监txt下载     大明二十四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728章殿试制度

    朱由校一直没有太注意科举制度,为了适应大明朝,他的确知道一点科举制度,但对整个的流程知之甚少,就连朱木匠那边的记忆也没有太多,现在又出来一个殿试,的确让他不太明白。

    孙承宗一见皇上如此又在这样的事上开始糊涂一时了,开始给朱由校进行了科普教育:

    “皇上,我朝开科取仕,是延了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所为当然是为国招纳人才,而所取的人才,当然是读书人,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如此,而这十年寒窗,一样要经过层层的考试”。

    “层层考试?”朱由校一听考试就犯怵,从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六年,大学四年,大考小考,工作了还有这样那样的资格考试,一般说来,短短的一生,至少需要拿出十六年来应付考试,而许多的内容只会出现在卷面上,现实生活当中,半分用不着。白白的浪费自己的生命。悲催的中国应试教育,竟然从明代就开始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背个小包,直接的进京赶考,然后得中状员。

    想想西厢记里的张君瑞,人家不就是带个书童去的吗?但那只是考试故事的结尾,而不是全部啊。

    “回皇上,的确是层层考试,大小考试可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童生试,这是取得秀才(又叫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凡是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儒童、文童。童生先参加地方的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童试预考通过以后称为‘生员’,也叫‘痒生’,通称‘秀才’。每隔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这就是三项考试。”

    “二是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参加的人是通过本省学政事先考试(科考)成绩优良的秀才,多在八月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也称大比。被录取的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所谓的‘解’是发送的意思,即由地方考取了将送往京城参加‘会试’,而元是第一的意思。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共创的名次都称文魁。乡试都在子、午、卯、酉年举行。共分三场。叫正科;如果遇到国家庆典,加科称恩科。”

    “三是会试,就是刚刚举行完的考试。通过乡试以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由礼部侍郎主持的考试,或由皇帝特派正、副总裁主考官主持。辰、戌、丑、未年会试,为正科;而今年的则为恩科,因为在春天考试,所以又称春试、春闱。考中的当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考场就是京城的贡院,”

    “这个朕倒专门去看过,那里有上万间房间都是单间,但那个单间也太小了点吧,三天考试时间,能把人逼疯了吧。”朱由校插话说,那单间怎么看怎么象是牢房,还是关禁闭的那种。

    “皇上说的正是,那些单间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老臣就是从那里考中贡士的,想想还真觉得可怕。”

    “贡士?不是考进士,中状员的吗?”朱由校不由的问道,这个贡士,的确让他迷惑。

    “皇上说的考进士,中状员虽不准确,也差不多的意思,不过那是下一步的殿试的事情。现在朝中来请皇上出题目恰恰就是殿试。”孙承宗笑笑说。

    “殿试?孙老师给朕详细说说。”

    “是皇上,殿试,是由会试录取的贡士,由皇帝亲自在宫廷大殿策问的考试,叫殿试或廷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是状元,也叫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其它赐进士出身的录取若干人。三甲录取的叫赐同进士出身。”

    “最后还要有一次朝考,殿试录取的新科进士,需要应一次殿廷考试,由皇帝派大臣阅卷,依照成绩分别派任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中书、知县等官职。庶吉士又在翰林院特设的教习馆研究,三年后举行散馆考试。优秀的,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其余的,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到各省任知县。”

    “这题目虽说为朕来策问,那题目呢?”朱由校听出来了,自己只是发卷的临考官而已。卷子是不是由自己出,还真不明白。

    “回皇上,天子临轩策试,所发题变阁臣进拟,以备厥事。先一日,如中书官于六科廊缮写,内珰监之,是夜,司礼监镌刻,三鼓始竣,仍扃中书于内,到御殿,始放出。策题内容有问及经、史,也有问及时务。对策要求考生惟务直陈,字数限一千字以上。”

    “这么复杂啊,对了,朕还以为这春闱考试就是中状员的呢,那是不是考中了贡员就能成状员呢?”这些的确出乎朱由校的意料之外,没想到这个状员不是高考一样,一炮成功。

    “回皇上,非也,刚才老臣所说的县试第一名叫案首,院试第一名也叫案首,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从乡试开始,一路走来,能够一直都站在第一位置上的人被称为连中三元,这种人在整个大明只有二人,为正统年(明英宗)的商辂和洪武年(朱元璋)黄观。”这话说的孙承宗相当的向往,读书人对于这种考试猛人相当的推崇。

    “哦,朕多谢孙老师解惑。”

    “老臣不敢。”

    “只是孙老师,朕观这殿试考试的时间,与参考的人员,几乎就是与春考中的贡生重合了,这殿试岂不是成了春考的加考?有必要吗?”(未完待续。。)

第729章天子门生

    “皇上,这殿试可是显示皇上无比权威之时,其它的考试都是由礼部主持,而皇上并不参与,这殿试则是由皇帝主持,是皇上在取仕最后一关的决定权。所有中进士的人,都是天子门生,是我朝皇权集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孙承宗一怔,这皇上还真是糊涂的不一般,科举制度为的是什么,当然是选官,如果没有这后一项,这选官与皇帝也就失之交臂了。

    所谓天子门生,是指参加殿试被录取的进士。因为在科举时代,士子科考被录取后,称监考官员为宗师,自称学生。考官与考生以师生关系的名义互相勾结,朋比为奸。而殿试是国家最高级考试,皇帝为了防止大臣特别是宰相借做考官扩充势力,在殿试时往往亲自充当考官,那么在殿试中录取的进士自然都成了天子门生。

    同科及第的进士互称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自称门生。这样,新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师生关系,新进士常把自己的及第看作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恩情而感恩戴德,于是科举考试就成了主考官结党营私,建立和培植自己势力的一种渠道,比如孙承宗与袁崇焕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这对皇帝的集权统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皇上当然想着当这样官员的老师了。

    “天子门生,这都谁想出来的?”朱由校一笑,殿试。皇帝成了最终的主考官。成了所有新进士的恩门,所有的新进士都成了皇帝的学生,成了天子门生,他们感恩戴德的对象只能是皇帝了。这样,皇帝就把科举的取士大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上。这对巩固皇帝的集权统治应该说是有利的。

    但可笑的是,这些天子门生的进士当了官,把持着大明的朝政、经济、军事等等,大明的官场上是他们的天下,这是最主流的一股力量。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学生的原因而少贪污一两银子,而皇上更没有因此而将大权牢牢的抓住。

    相反不是天子门生只是举人出身的宋应星兄弟、孙元化、蒋秉采等却都围在了自己的身边。

    “回皇上。是唐周武则天的创举。当时的目的是因为陇西贵族反对立她为后的旧恨,为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而放手招官,并亲自殿试贡士,又使科举制度得到了加强和巩固。科举一开。贵族垄断要津的局面被打破。倒是开创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寒门取仕局面。而后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制度,而到了明代,才由我太祖定为制度。”

    朱由校一听。原来是武则天这头低能儿所办的事,不由的一阵鄙视。对武则天,朱由校是一点没有好印象,这头淫驴能办什么好事,养面首**宫闱、杀亲子亲女灭绝人性,为一统天下将大唐军事力量给一一搞废,民生更让让他搞的不堪入目,这条殿试也就是再给读书人设个坎而已,什么寒门取仕,不过是个笑话而已。寒门吃个饭都成问题,能有几个人能请的起先生,买的起书,很得起墨?所争的只不过是与那些七姓九家十家的高门大伐,与一般的地主之间官僚分配方案而已。

    “人道虎毒不食子,那种连自己儿子都杀的毒妇,畜生都不如,她搞的东西,没有不是为了权术而为的。”

    “皇上看的倒准,唐代的科举,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所以各门阀当然有了当官的便利条件,这当然威胁着武则天的皇位,所以她才将殿试制度定了下来,将官员的选拔权自己掌握着。”孙承宗的话里,对皇上辱骂的话,倒是比较认可,千古是非凭人说,武则天为了权位不择手段,杀女争皇后之位,杀两子夺权,最后又将自己丈夫的家业全部霸占,自己称皇改国号,李唐遇到这样一个儿媳妇,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这殿试原来如此而来,先天倒是不足了。请孙老师说说具体的规程又如何?”今年就算了,三年之后,朱由校可不打算再要这个武则天这头淫驴留下的殿试了。

    “回皇上,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但授高下,分为三甲出身而不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而已。殿试由皇上亲自出题,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等次。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上需要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以往两次皇上您都是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读卷是读卷官在文华殿,至御前跪,展卷朗读毕,司礼监官接卷至御案,尔后读卷官们以次进读如仪。而后众官出至丹陛等候。待皇上御批状元、榜眼、探花毕,同其余各卷发出。而后传制唱名,口传三甲,皇上登临奉天殿,一一接见新科一甲三名。尔后张榜,赐宴礼部,及新科进士。并赐状元冠带袍笏。第六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

    殿试相当的复杂,明初时,太祖朱元璋始策问贡士于奉天殿,赐一甲三人进士及第,赐二甲进士出身,赐三甲同进士出身。其中二三甲进士各科名额不等,无定数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名次将一直跟随着这样考生一辈子。

    “然后呢?考中了进士不就是可以当官了吗?怎么分配?”

    “回皇上,一般来说,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皆为翰林官。共创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好复杂啊!孙老师如此说,这殿试的考生,一个落榜的都没有,不过名次之升降,无有黜落,还都能直接的当官,那这殿试还有何意?”朱由校听着那个费劲,一阵的蛋疼,这折腾了半天,就是对春闱会试来了一个重新洗牌,只是再排排座次而已。劳民伤财为了哪般啊!殿试针对的圈子是已经入围的贡士,这些贡士只是在殿士上走个过场,把贡士的名称换成了进士的名称。区别就是你在贡士圈里所考的名次作废了,以进士为准。那管什么啊?这就是那头淫驴出的馊主意,别人是换汤不换药,这倒好,连汤都没换,直接的伸了要筷子在碗里搅和搅和,就端上来了。这就是为国取仕?那头淫驴的水平真丫儿的凹。

    “皇上此言差矣,殿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若干环节组成,三年一次严肃而又隆重有度地进行,其作用和影响是非同小可的。其一展示了朝廷对进士的高度重视。无论是殿试开考,还是读卷、传胪唱名、礼部赐宴与上表谢恩,皇帝临轩,仪式庄严隆重,官场及民间对于‘廷试三月十五、十八日传胪、二十二日谢恩、赐状元袍服,上皆视殿’所为何等隆重,何为?表达了皇上对新科进士的关爱与寄托。其二,激励进士为国效忠。凡进士及第者,统称天子门生,他们所感激的不是某人,而是天子,这对于‘恩出私门’而引起的朋党之争、沉滓泛起危及政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殿试的弊病,不仅仅是朱由校能听出来,从科举中走出来的孙承宗当然明白,殿试就是多此一举。如果是以前,皇上不问事还好,越是问事,朝廷诸事越闹的慌,那种情况下,殿试有无,当然无所谓。但现在的皇上是中兴之君。而科举中的殿试恰恰是体现皇帝威严、加强皇权的大事,孙承宗怎么可能让皇上自动的放弃这个武器呢?所以将殿试的形式,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一一的说了出来。

    这话听着,怎么听怎么象是说,殿试这种运动,在大明百姓的心中是相当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制度,是大明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节目。三年一次,大家都在翘首以盼,如同在等待着一项举国庆典一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有大明元首参与。其实老百姓就只是为了看个热闹,看看状元郎的夸官游街等场面而已。实际情况和他们又哪里有一毛钱的关系?(未完待续。。)

第730章争抢交卷

    “孙老师所言不无道理,那宋朝时赵匡胤可有殿试之说?”朱由校的心思当然没有被孙承宗的一番话给说服,孙承宗说了半天,就好比在说一件传统盛事一般,因为官方第三年都坚持着办一回,甚至还可以来个恩科,时不时的再加一下。让民众都成了习惯,是一个让皇上示恩,露一下自己的作用,告诉众人,这个世界是围绕着我来转的,不是礼部、朝廷在为国选仕,而是皇上。这有意义吗?为了保持这套传统,直接的把殿试这一套,直接的放在chūn闱会试上面,不一样的效果?

    这明摆着的事,一场会试所选中的贡生,就是殿士的全部考生,而且这些考生不会有落榜的可能xìng。只不过是分座座发果果而已。这通折腾啊,真不知道图的是个什么。

    原始的发起人是武则天那头yín驴,就她那松子一样大的脑仁,一个在宫廷里玩弄个权术如鱼得水一般的人物,参与到军国大事上,事事不通的老娘们,她能拉出什么好屎来?这种东西明摆着就是她宫廷权谋的一种延续,只不过是对手由一群老娘们变成了高门大伐而已。不要看她斗败了那些世家,就以为她有多厉害,那是她借着李唐的腿搓的麻绳,要不是有李唐,她一头yín驴算的了什么?

    而朱元璋将其拿来主义用上一用,目的当然是加强皇权了,这位大明‘农场主’所有的想法就是要把一切都抓到手心里了。

    “回皇上,宋朝的殿试也有过实行,那是事出无奈,倒是因为科举的判卷方式,出过一段笑话。”听到皇上不因加强皇权统治而对殿试推崇。孙承宗倒没有什么担心,皇上是比较睿智之人,这里面的道道也是一说就明,相信他更懂得取舍。笑着回答道。

    “哦,无奈?宋朝殿试还有过笑话?孙老师请教之。”宋朝的体制在朱由校的眼里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开国皇帝赵匡胤不知道怎么回事英年早逝,被他那sè鬼笨蛋弟弟当了皇帝,总让人感觉有点先天不足,老是被辽国、金国压着打的感觉。

    “回皇上,宋朝的殿试是始与一场考场作弊案,其实施的目的。倒与武则天的目的不同。”孙承宗轻松的说。

    原来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初七,新录取的进士宋准等10人及其它诸科录取的28人一起到讲武殿谢恩。通过当面对话,赵匡胤觉得进士中的武济川、“三传”学究中的刘睿知识浅陋,回答问题时张皇失措,牛头不对马嘴,就下令将他们刷掉了。这科是翰林学士李昉担任权知贡举(即临时负责科举考试之事)。而武济川是他的家乡人,因此赵匡胤很不高兴。事后,未被录取的徐士廉等人又击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表示听取臣下的冤情或谏议,悬鼓于朝堂之外,允许臣民击鼓直接向皇帝反映问题),状告李昉卖人情,取舍不公允。赵匡胤就这个问题征询翰林学士卢多逊的意见。卢说:“我也听到不少议论。”赵匡胤就命令贡院将考完了3场而落选的人造册上报,结果进士及诸科共报上来360人。三月十九rì,将这些人全部召见,选了195人,其中包括徐士廉。加上宋准等已经录取的38人都发给卷纸,另外再考一场诗赋,并另委考官主持其事。两天后,赵匡胤亲自到讲武殿批阅试卷,共录取进士26人,其他“五经”、“三礼”诸科共101人。都赐及第。宋准、徐士廉均在进士科录取之列,仍以宋准为榜首。并且,赐给宋准制钱20万以举办庆祝宴会。李昉则被贬为太常少卿,和他一起主持试事的其他官员也都受到了处罚。从此,殿试就成了科举考试的一道必须经过的程序。

    而笑话就是宋朝的科举判卷的一个小弊端引起的。改卷的选官们以敏捷为主要得分依据。换句话说,谁第一个交卷,那就是最好的。

    当时宋朝的科举考场中,还没有发明糊明制度,只是谁的卷上写谁的名字,并无遮掩,谁的卷子、名字摆在了阳光之下。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频频举行科举考试,且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沿用了30年,产生了22位状元。其中杨砺、宋准、王嗣宗、胡旦、苏易简、王世则、梁灏、陈尧叟等都是北宋前期著名人物,他们皆因抢先交卷而成了状元。其中杨砺、王嗣宗、苏易简、陈尧叟后来还成了颇有政绩的掌权人物。

    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的才气的一种体现,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下,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起点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

    有的士人甚至相互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价,以制造知名度。已经有了应试资格的举子以此为荣,准备应试的学童也群起仿效,逐渐形成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影响十分恶劣。

    不怕写不好,就怕你交卷慢,只要抢到第一人交卷,那基本上就是状元之材了。三十年的笑话,最终经宋太宗决定不再以行文的迟速作为决定名次的标准。这出抢着交卷的风波也被平息下来。

    这一典故倒是应了手快有手慢无这句话了。

    宋朝是为了对付考试作弊,而采用的皇上亲自磨刀上阵当监考官,这是一种无奈。但这一定能行吗?对于考生大军中的作弊一族,他们与考官的关系,是天生的小偷与jǐng察关系,作弊的手段层出不穷,更有jǐng察帮着小偷作案的,所以小偷们也是屡屡得手。靠着皇上去当监考官,累死也取不到既定效果。别的不说,就看看后世的考试,再大的考试也挡不住聪明的作弊手段。好在身为皇上监考最起码不要担心抓到考生作弊,被毒打一顿报复的危险了。

第731章神童传说

    “孙老师,听了刚才对于殿试的说法,朕有一条最大的意见,以前也曾与孙老师、徐爱卿等谈过,关于中进士之后实习之事。”朱由校旧事重提说。这个东西他老早就在朝廷上吹风了,并且也在举子们已经风传开了。特别是在京城围捕鳌拜的时候,更是让这些进京赶考的举子们,一个个的提前经历了一番考验,并找到了左光斗这个人才。当时指定了有十名举子可以不中进士也有实业机会。

    “老臣对此并无异议。通过而且老臣也知道皇上对皇上选天门城这种新型城市为实习之地,也相当赞同。天门城的一切对于大明来说都是新鲜的,连老臣都想去看看,那里的有轨马车到底是怎么个快、稳法。”关于实习的问题早有研究,现在倒无须多说。现在大明上下,将天门城传的是沸沸扬扬。

    以二十余万宗室子弟为主,山西移民为辅,以蒙古俘虏为主要劳动力,平地起城,还是那种没有城墙的城市,在冬季来临之时,孤身在大草原上,竟然没有被草原上的部落抢掠烧杀,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全新的建筑材料、工部高尖人才所设计规划的城市,一切都是全新的。更有诸多的作坊不断的在那里兴建而起,大明闻到商机的商人纷纷而至,还有大明最快的首创的有轨马车,堪称神速。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吸引着人们前去。

    “计划没有变化快,这批进士朕不想让他们去天门城了。”朱由校淡淡的说。

    “皇上。为什么啊?如果他们能将天门城的经验学到手,对于皇上新型城市的建奴有这巨大的意义啊,皇上是害怕安全吗?”天门城寄托着皇上多大的心血,孙承宗当然的知道。那里看似孤悬在大明之外。其实相当的安全,有最好的光报示jǐng系统。宗师子弟手中因为京城源源不断的支持,手中掌握的竖盾、神弩,有上万套之多,比起大同jīng忠队、蓟州铁血队手里还要多。在农闲以及冰冻季节,他们展开着训练。凭着那一套套水泥房屋,他们可以轻松的组成城市防线,根本不惧任何人的进攻。

    “不是安全问题,是辽东的问题。孙老师你看,赵率教那边已经拿下了宁远。而秦良玉与卢象升他们对于辽阳以北的边墙已经清理的差不多了。还有三个月的时间。这辽东地区。就会恢复平静,最起码盖州到铁岭开原线以西、边墙以里,能够彻底的收复。并且牢牢的掌握在我大明的手中。三个月之后,就进入了丰收的季节,那时候不仅仅要夏收、夏种还有开垦荒地、造水利,要把这块土地利用起来。这里不仅仅要管上现在近百万人口的粮食供应。还要再次成为大明的粮食生产基地。”

    朱由校看着地图说,辽东地区因为寒冷,所以庄稼是一年一熟,但地方大,又是平原地形,河系发达,土地肥沃。相当容于大面积的农庄经营。这个时代也就是机械化不强,需要的人力太大。不过有大量的牲畜,以及众多的奴隶在。先期管饱肚子自给自足,那是肯定不成问题的。一百多万人,扔在一个城市里,并不算什么,分在盖州到开原这边,也显不出多少人来。

    “皇上,那些新科进士差不多都是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双手无缚鸡之力弱不禁风之辈,他们多不能辩五谷识杂粮,皇上将其招至辽东,又有何益?”孙承宗真不明白皇上了,主要是因为他太知道这帮读书人了。可以说他们大多都是富裕家庭里出来的,按皇上的话说,就是官二代官三代,或者是富二代等高富帅的人物,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一路过关斩将的考试考试再考试,最终将进士拿到手里。为此他们不可能有多余的jīng力去研究什么农活、技艺。

    安全问题自不用谈,这点孙承宗相当的有自信,这种自信来自大明亲军战斗力的凶猛。皇上只是在盖州沈阳线以西,边墙以内设计,无论是建奴残余分子还是辽西蒙古诸部,都没有能力突破进来,可谓是固若金汤。

    但辽东这边不是中原腹地,那里人烟稠密,土地都是有主之地,新官上任,需要要的并不是太多,可以平稳的接过权利,慢慢的学习。即便是到了天门城去学,那里也已经有了一套班子。

    这里不同,土地是大把大把的,但没有人烟,土地要复垦,班子要组建等等

    “孙老师将他们说的太过不堪了,虽然他们没有管理经验,但年龄方面都多大了?卢象升二十二岁中进士都已经算是年轻的了。”

    “回皇上,国朝中进士的年龄有大有小,卢象升中进的年龄的确是偏小,但更小的却还有一些,比如最小的是成化五年江西庐陵进士王臣,十六岁就中进士;还有李东阳十八岁二甲第一(第四名);杨廷和十九岁,其子杨慎二十三岁中状员;徐阶二十岁中探花等,这些人都有神童之称。而年龄最大的,成化十四年状元曾彦为六十岁。国朝历来中进的平均年龄为三十一到三十三岁之间。”

    孙承宗举的例子中,李东阳、杨廷和、徐阶,那都是大明当时的朝廷大佬、真正的翘楚。没想到他们这么年轻就得中进士,这是何等的风光。

    “那些惊才绝艳之人,当真是了不得啊,”朱由校也跟着感叹到,十六岁甚至是二十不到,就考上了公务员,不,不能说是公务员这么简单了,应该说是zhōng yāng领导后备干部团了。再想想后世,二十岁的时候,应该在大二吧,连找工作的事都还没想呢。而那十六岁的,也只是上次初三或高一而已,这种才情不得不让人感慨万端。

    “皇上明鉴,这些人才都是我大明二百余年的人才,为后辈之楷模。”孙承宗不由的也感叹着,经过这一系列考试,从千军万马独木桥中杀出来的他,虽然也是翘楚人物,但其中的艰难曲折,当然是明白的。对他们这些神童一般的人物,更是自叹弗如。

    “皇上,说起这类人物,这前朝时的张居正也不一般,”

    “嗯,这点朕倒知道,据传他一岁半就认字了,五岁入学,七岁就能通六经大义,不仅出口成章、落笔成文、挥毫立就,而且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睿智和胆识。他十二岁就中秀才第一,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他是多大中的进士。”

    “中进士倒是比卢象升晚上一年,二十三岁中的,那是因为他在十三岁时乡试失败的原因导致的晚了四年的时间,考的成绩也是第二甲第九名进士,不可小视。”对于张居正的十三岁乡试为何失败,这种天才落榜实在是让人惋惜。

    “孙老师,不是传说那是因为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对其有惜才之意,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

    “皇上此说的确有之,但实情若何,只有当事人自知了。”

    “孙老师,能与朕以知县为例,谈谈这官员的职责吗?”朱由校扯开了话题说。

    “是皇上,知县是一县的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不仅教化百姓忠君爱国,维持社会稳定,而且县内事务无所不管,因此百姓对知县尊称为“父母官”,但知县最主要的职能是征税纳粮、教化百姓、听讼断案、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兴学与科举等。”

    “孙老师啊,刚才朕提及将此次的新科进士调到辽东,孙老师以其没有经验为由感觉不妥,但朕却感觉可行xìng较强。孙老师也言道进士平均年龄为而立之后了,如此他们的智慧、心xìng方面已经有所成熟,欠缺的就是管理经验而已。朕此次就是给他们一片舞台,供其展示才能。朕在辽东搞的仍然会是大皇庄,比天门城要简单的是,这里有盖州等完整的城池,器物不缺,人居条件无需从头做起,需要做的是农业、工业、交通、采矿等,而辽东地区所有违法者,一切以军法为准,参考‘大明律’,又无地方政务中的征税纳粮、教化百姓、听讼断案、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兴学与科举等,他们面对的相对专一许多,只是单纯的搞好大皇庄而已。”

    “而朕会从三十六家皇庄、青州府、大名府将有经验之人从那里招来,在各个城池开展建设。而这些进士,以及朕许诺的十名举子名额,都将在这里,边学习边实践。他们的起点并不比蒋秉采少上多少,这点孙老师还请放心。”

    朱由校问了年龄与职责的问题,就是在这里等着孙承宗呢。这里不是中原腹地,是一个‘大皇庄’,不需要升堂断案,征税纳粮等事情,来的就是一个庄头而已,不过是庄子大了点而已。不过因为不要去充当公安局长、法院院长、税务局局长、教育局局长这样的差事,当然相对又简单许多。

第732章官吏之别

    这种思路与太祖朱元璋搞中国大农场的国策有异曲同工的意思,只有过太祖面对的是整个中国;朱由校只在‘敌占区’这种特区搞。 太祖是无意为之,实际上就是如此面对着全国;朱由校是有意为之,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在皇庄搞特区,一门心思的将这些地方变成大明的粮食、工业基地。这种区别恰恰决定高下之别。

    收复的辽东地区当然是简单的如同一张白纸,所有的势力都被一扫而空,辽东以前就是军队的屯田地为主的土地。而军队已经叛变的叛变,被杀的、逃跑的,所有的军方这些势力都已经被洗出了辽东。辽东的各大氏族,也自己满化降了建奴,更是没有人来争抢。而辽民如果返乡,朱由校当然欢迎,归还其土地,但与天门城一样,需要统一的管理。

    朱由校让这些进士们来到这里,其目的就是当作‘分管经济的副市长、副省长’来培养的。^---全站广告-—欢迎访问^^对于集司法、建设、经济、教育、交通、工业、农业、税务等业务与一身的知县、知州,这种全面型的人才的确,朱由校可不敢奢望着批发式处理。这批进士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发展大明经济的烙印,学会了大皇庄那种管理经验,对于各项实用的知识能熟悉的运用,以后‘实习’结束,再试表现,分配到大明各地。将对大明的经济起到何种的作用,朱由校还真是期待。

    “皇上,如此将职责淡化,这实习之后,又如何到地方或者朝廷当官?皇上总不能让他们只积累皇庄的经验?”孙承宗一奇,皇上这个处理对于辽东来说。是可以的,但这实习将那职责一个个的都放弃了,而那是以后恰恰是要用到的。皇上让他们学的不是为官之道,而是为吏之职,这区别大了。

    “孙老师。朕懂你的顾虑,但大明经济的腾飞,始于这批人,这批人只需要学习好皇庄的知识,而后学以致用,在地方上展开手脚。广告太多?有弹窗? 界面清新,全站广告如同朕在青州、大名搞的试点一样。让那里的百姓富裕起来,这才是为官者最大的政绩。而征税纳粮、教化百姓、听讼断案、劝民农桑、灾荒赈济、兴学与科举这些职能中,征税纳粮已经没有了;教化百姓、兴学已经有朕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的全民教育,各地的官员已经由黄尊素在组建当中,也无需官员来cāo心;灾荒赈济以后会有大明慈善总会刘志选那边,在各地组建机构;听讼断案这一条。下一步朕也会进行改革,大体的意思为,侦缉、审判、监察三项职权,从地方官手中分出,在各地交由吏分别来处理,而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进行直统,地方官只对其监督即可。如此官就是官。掌握着真正当官的事,而不是做着吏的差事。这样算来,以后为官的职责就剩下了劝民农桑了,推而广之,就是将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让百姓们富裕起来,过上好rì子。<< >>网 全文字广告 界面清新书友首选这才是当官的真正职责。”

    这里朱由校谈及的是一个在古代相当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官与吏的区别。在后世也许看不出来什么,也就是一个市的局长和该市的一个县长,都是地市级干部而已。

    但在大明可不是这么混淆不明了。官是官、僚是僚、吏是吏,等级相当的森严壁垒。

    地方上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

    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zhōng yāng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xìng服务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不在体制内,工资有时是由官发的)。

    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也不能考进士。官和吏,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

    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

    当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所谓“一朝把权握,便将令来行”是也。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所谓“学成文武术,售与帝王家”是也。

    官与吏的不同归宿。这归宿简言之就是官流吏留。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而吏则不然,他们是土著世守。

    不过在京城,这种壁垒已经被收入的巨大差异打的乱七八糟了。京官穷得不得了,京吏却是富得不得了。京官念经书写八股出身,做官后什么都不懂,除了靠那点可怜的俸禄之外,并没有什么外快可捞,相反那可怖的迎来送往以及京城的高消费,让他们的rì子过的苦不堪言。这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言官们一个个靠着‘卖嘴’过rì子,而没有这种发言权的,只能干靠了。比较李祖白就是如此人物。

    京吏却是世代传袭,每一官署的一本账簿都烂熟于他们胸中,官员非仰仗他们不可。他们要是拿了蹻,则什么事都办不成。

    吏、户、礼、兵、刑、工,国家的大事,都出于这六个部,试问吏部的官员对升迁、铨叙、捐纳、京察、大计等等,主管的官如何懂得了许多。

    户部的天下钱粮会计、向朝廷入库银两的成sè,户吏sèsè当行,jīng明无比,若不讲好“斤头”,解京饷的官员休想完成任务。

    礼部虽比较清简,但如果想弄点封诰、易名等虚名,若不向礼吏打点,势必一事无成。(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阅读。)

    **书网更新快纯文字;

第733章吏制改革

    兵部更是不得了,尤其是出兵讨伐后的军费报销,若不与兵吏打点讲好“斤头”,则种种挑剔,层层驳回,穷年累月,不得竣事,而且这种打点是公开直言不讳毫无顾忌的。诸将想拿到粮饷,不掏点羊蛋钱,当然是不可能的了。辽饷贪墨案中以兵部这些吏员伸手最多。

    刑部的书吏也是利薮。但他们却有着生杀大权,人命关天的大案、要案,都要经刑部这一道坎。谁不要起生还生或死里逃生,刑吏能够把已定刑要正法的犯人救活过来,这不是深谙律例的刑部司员办不到的。传说刑吏都有舞文弄法瞒天过海的办法。说是江南有一富家子弟犯了死罪,部文已经核准,钉发文书递到便要行刑。刑吏得了巨贿,把发往江南的文书和发往云贵的文书互换一下,到达后双方发现犯人之名有误,只得退回刑部更正,如此往一来,耽搁年月不少。而刑吏又早已算好,在这期间必逢着皇帝、太后万寿之类的庆典,一定颁施覃恩,赦免或减刑天下罪犯。这样,一个死囚便不致斩决了。而刑吏这种错封文书之失,则并非什么重罪,只是革去吏职而已。

    工部虽居六部之末,其利更厚。皇帝死后葬的坟墓,叫作“山陵”,其建造工程便叫“陵工”,当皇帝的毫不忌讳,一登了基,便要兴建陵工,而且皇帝一天在位,陵工一天不能修竣,拆拆修修。有的命长皇帝在位六十年,陵工便要兴建一甲子,这笔费用每年报销,其实都入中饱。此外如皇帝的大婚,官殿的缮修,尤其是特大的工程项目,;以及黄河惟恐不决口,决了口便得发放大量治河经费,叫做“河工”,种种工程费用。能够实际到工的。据说能有四成,便可算是廉洁奉公的了。当然,工吏凭着他们的本领和商人勾结去搞那些银钱,自然不便独吞。工部司员乐得沾些光。开一眼闭一眼。

    六部书吏之富。可以敌国。有了钱便可使鬼推磨,若有人敢得罪或惩治他,报复起来。可使一二品大员丢官。书吏的气焰之嚣张比起闲散的京官要强的太多了。

    所以京吏比那小京官更加的牛气轰轰,京官只能守着这个官是官,吏是吏这块遮羞布了。

    朱由校对此情况也通过情报部门了解到了一些,但管又能管得了谁,风气尽然,他一个皇帝工作者整天把心思放在吏员的反腐倡廉上,还干不干点正事,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些吏员全部的撤换掉。

    对于官员的大材小用,朱由校也是相当的看不惯,在他看来,一个市长,不去为百姓办点实事,把经济发展上去,整天的泡在公安局、法院、教育局,税务局里办着各局、院一把手的事,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悲的事。这种情况必须得改过来!

    “皇上请慎重,这官与吏之间,绝非可以并提之事。官为与国同休之人,而吏只是被官员役使之人,岂可同日而语。”

    朱由校,将官与吏这层壁垒要给捅破,这一下如果让官员们知道,还不一下子捅个马蜂窝?从九品官到一品官,这十八级官员,估计一下子都能跳起来反对,十年寒窗、铁砚磨穿,考取的功名,却与下等人看齐了。这让他们情何以堪?

    孙承宗相当的激动,他也是官员,当然无法接受这等等于践踏蹂躏官员权威的评论。半天不说话,憋出来了这话。那样子就差跳起来大骂昏君了,这是官员不能忍受的极大污辱,就象是有一天,县太爷与一叫花子一齐坐堂审案一样。

    “孙老师无须着急,现在官不如吏的情况比比皆是,说是官员贪墨,其实比起酷吏的吃喝拿卡来,对百姓所扰更重。朕免除天下税收,最大的原因恰恰针对的就是酷吏。而在京官之中,吏的待遇比起京官更是强上数倍不止。有的官员的确在办事能力方面不如一位能吏,这些都是一种畸形的现象。”

    “皇上此言倒是符合时政,吏的素质参差不齐,的确害人菲浅。”朱由校的话的确如此,读书人的出路很窄,最地一用是书生,直到考出了秀才来才可以有免税、免遥役之类的好处。再到中了举人之后,路子才宽了起来,要么直接的考中进士为官,要么当个西席教个书,当个幕僚之类的。孙承宗就是选择了教书。

    “朕想着改革吏制,朕所要做的是天下无吏,并非将如今天下的吏一一的变为官,而是让越来越多的有官身之人却闲置在家的举人,取代吏。首先是人员问题,想我大明,每三年才有一次会试,名落孙山者何其之多,这些人空有一个举人的名号,却没有实际的职责,空闲在家等着实缺。可以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培训专门的业务,然后再经考核,充抵到各地去担任。”朱由校想的不是将原有的吏提到官的位置上来,而是将‘官员预备役’提了进来。

    对于大明的酷吏,朱由校没有半分的好印象可言,他们仗着身份,在大明狐假虎威,四处的渔肉百姓,甚至敲诈低级官员。这种‘大明窗口’的**,直接导致了百姓对于大明政权的一种极大的不满,再加上一些诱因。使得遍地峰火,一发而不可收拾。大明的灭亡有人说亡自自身,而这个自身之中,酷吏占的比重相当之大。

    所以挖掉这块大明的腐肉,是重中之重。朱由校废除税收制度,利害攸关最大的就是这些酷吏。所以他们的反对也是最大,各地冒天下之大不韪违反这种硬性规定的,也就是这些酷吏,没有了税收这块收入,他们的损失相当之大。朱由校对此实施了最为严厉的打击,抄没财产、没收房屋,罚款苦役,受百姓围观嘲笑,以敬效尢。

    想要将酷吏们清理出去,在这种那就得找一批人一代替他们,否则只会是一鸡死,一鸡鸣,治标不治本。大明的举人大军也是相当多的。有明一代二百余年,出的举人总共有十万之众,而在各个时期也存活在各个时代的举上也是几千之多。

    现在将新科进士一网打尽,收拢到自己的麾下,以皇庄的形式让他们学习,接受自己的改革方式。而后再把全国的举人来个一锅端,慢慢的以实务出发进行培训,让他们接受自己的相对高效的机关效能。长此以往,这天下的官员都将是出自自己之手,都是自己的势力。各地的发展当然的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各项改革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哪里会有什么阻力可言?

    开创以官为吏的局面,这是一项最为省心的一种方式。乡试之后所中的举人,这个举人就代表着有了一张官场的入场卷,他们的身份就是官,但如果没有官位实缺给他们,他们只能在家里闲为吏之职却担着吏职。

    所以说乡试也可以当作为官员资格赛。中举了,就拥有了这个资格,但有了资格,并不一定就能当上官,许多的人,终生与官场无缘。他们这批举人在百姓眼里是个举人老爷,但在官员眼里比秀才也就高一级而已,什么都不是。以前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有个免税权,有人将产业安置到他的名下,借以逃税、遥役。国家是一分钱都不会给他们。

    如此将这批人拉过来,集中办个职业学校,专门让他们学习一下吏的业务。他们带个从九品或者八品的官身到各地去,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弹。几年下去,潜移默化之下,中举之后就有官当,并不误考进士,这个条件对闲云野鹤在家,看着官员无比渴望的举子们也算是多了一条路。

    而随着每年举人的选出,加上全民教育的推广,举人们会越来越多,吏这个词,就会成了历史,而不必等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再来去除了。

    “皇上之计倒是两全其美。举子的辛苦,老臣也是经历过的,因不愿靠着免税而占大明的便宜,所以老臣当年也是充当了教习,辗转到了大同教书谋生。直到中了进士,情况方能好转。”

    “孙老师之言朕道知晓,比如宋家兄弟、孙元化、蒋秉采他们中举已经十年了,但并没有什么俸禄在身,宋应升哥俩,坚持着走进士之路,四次未中。孙元化则跟着徐爱卿或者是袁崇焕以谋生,而唯有蒋秉采幸运一些,到了山西当上了一个县令,之前也是毫无生计。他们在举人当中,还是幸运的,多数的举人,则只是靠着祖产,或者接纳族中、邻里的土地,以免税名额而取利。如今天下免税,这项收入也被朕给堵死了。此次正好给他们找条出路。”

    举人免税赚钱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收了别人的土地,本来按国税该交一两银子的,搞到他的名下不用交钱给国家了。然后举人自己再收个半价七折之类的。(未完待续。。)

第734章海西女真

    这个损失当然是国家的,本来好好的税收,让举人一搅和,收不成了。而这种事情又恰恰是大明土地兼并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都是百姓自己带枪投敌的,怪不得别人。

    因为假借举人的名义以达到免税的目的,是他们私下达成的协议,这种私下协议一般是没有纸面上的东西的,好家伙,这是明显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谁会找头疼来个白纸黑字?只是大家这样实施罢了。

    但那假土地买卖协议却是白纸黑字的契文,并且由官方认可的。程序相对复杂一点。

    契文先由卖主买主双方商定写就,并经中见人册坊、里甲的见证,这就是世俗所说的“白契”,白契有约束力,但缺乏最终的法律效力。要使它具有法律的效力,必须获得官府的认可。要想获得官府的认可,必须将白契变为“赤契”。使白契变为赤契还必须经过买主的税契程序。税契就是由买主或买卖两主呈请县衙查验明白,如果条件具备(主要是田地差粮推收过割),再由买主缴纳契税,县衙于契书上钤盖县印。一经钤盖县印,白契就变成赤契了。而后官府用来确立土地产权的鱼鳞册与定遥役的黄册也相应的作出了更改登记。赤契给还买主,田地买卖的程序便告完成。

    这点有点象后世的房屋、汽车船舶买卖,是要式法律行为,但私下的协议一样有效。

    以后的事情谁又能知道多少?当时的举人在世还好说,以后呢?过了几代之后。这块土地的产权谁又能说的清?土地兼并自然的也就产生了。

    朱由校对这种情况的百姓,只能是衷其苦、悲其命、厌其贪。不过更恼这天下酷吏,大明是三十税一的税收比例,是任何百姓都能承受起的,到了酷吏的放大器手里,百姓们却不堪重负苦不堪言起来。族中、乡亲但凡有人中举,那是削尖了脑袋瓜子挤着要把田地给人家送去。

    “孙老师,如此就先按着内阁出题,朕着徐爱卿代朕在京城走一下程序吧。”徐光启虽是工部尚书,但也是德高望重之辈。将此荣誉让他来做。还是比较合适的。“然后将这批新科进士送到辽东来,朕亲自赐其御宴。”

    “是皇上。”

    两人又在进士来辽东的问题与举人培训吏员职能的事情上商量了一会,最后敲定下来。

    “侯家的破灭无甚可说,赵率教此战倒是给蓟州铁血长脸。送到沈阳没有多大的意义。还是送到京城行刑更有教育意义。大明百姓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辽东之事了。”话题一转。开始谈及了辽东之事。

    赵率教被扔到了山海关。特别把张高全调走之后,更显得被边缘化的感觉,已经请战多次了。现在终于可以出笼杀敌。这一路做的不错。

    “是皇上,铁血队训练的确挺苦,净军教官的也是认真,赵率教将功劳归功于开花大炮,一再强调下边的战斗极需要大炮,也是实情,现在各系亲军都对这开花大炮情有独钟了。”

    “大炮是个神器,只要拥有过了,尝到了滋味,再想放开不用那就难了。这大炮的产量是个问题,不过这种问题慢慢的会改善的。倒是庄海鸣那边训练的倒是开始有点模样了。”

    “皇上以前对开花炮如此推崇,此次方收复辽东,的确如此,攻宁远仅仅只是十尊大炮,尽然如此之顺,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啊。”

    “孙老师,可以想象一下,如同当时阻击弩一般,一旦上了千支,阻击弩的面前谁人能挡?而开花大炮更是比起强上数倍的威力,射程也是超过了几倍,一旦成百上千,此等规模将是何其壮观,天下何等的巨城可以在它们的面前安然自若?所以西方有人说,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可见他们对大炮的崇拜程度。”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孙承宗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话,太霸气了,“皇上,这言外之意,岂不是一切以拳头为大?”

    “是的,弱国无外交,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本就是这个世界的规矩,朕以前就说过,世界很大,大明只是众多国家中的一员。不是每个国家都去讲什么孔孟之道、礼仪之邦,国与车之间,讲的永远是拳头与利益。这点倒与大明与蒙古、建奴的关系相似。虽然大明目前在国土、人口、文明等方面,的确处在世界第一,但这种第一并不是永恒的,只要敌人的炮比大明射的更远、更准,大明就会成为他们蚕食的对象。想要不被蚕食、欺负,就得富国强兵!有忧患意识,时刻做好准备打大仗、打胜仗!”

    “皇上此言老臣铭心刻骨!”

    “明日,白杆军、天雄军就会回来了,休整三日,开始进军铁岭,现在铁岭、开原,是松辽平原之上最硬的骨头,那里聚集了众多的建奴,而且铁岭、开原地理位置特殊,那里的燕山山脉已尽,东临长白山,又临海西、建州女真、西接蒙古兀良哈三卫,北面就要面对着由西北方向的大兴安岭与东北小兴安岭相围而成的东北平原,如此打下了那里,面对将在平原之上,直面蒙古诸部,以及海西女真。而不必超过边墙,翻越燕山山脉了。此次让庄海鸣他们好好的表现一把。”

    铁岭开原直到开原北边的镇北关一旦收复,这辽东边墙才算是真正收复的开始。所有建奴的残余力量,以及蒙古诸族。

    这里所说的海西女真,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史称海西四部,又称扈伦四部,扈伦为忽喇温的转音,忽喇温即海西女真驻牧地,因而说明四部原由海西迁来的。

    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以及野人女真一样都是通古斯人。以前生活在贝加尔河流域,在石器时代,他们的一部分一度南迁,形成南通古斯人,逐渐和其他人种融合,形成了朝鲜族、女真等多个民族。(未完待续。。)

第735章电线成型

    女真在商周时期称肃慎,汉魏时期号挹娄,唐朝时期一度四分五裂,后来统一为两个部落一个粟末部,建立起强大的渤海国,一个是黑水靺鞨,辽金时改称女真。那是因为五代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 从此,女真这一名称代替了靺鞨。辽朝又因避讳改写作女直。

    辽天显元年(926)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渤海,部分女真人随渤海人南迁,编入辽籍,称为“熟女真”;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辽籍,称为“生女真”。

    辽末,阿骨打(1068~1123)即起兵 反辽,于1115年建立金朝。金朝于1125年灭辽,1127年 灭北宋,成为与南宋南北对峙的中国北部封建王朝,并且把外兴安岭以南及黑龙江下游都置于金朝上京直接管辖之下。

    随着金朝的南侵,一部分女真进入了中原,在中原造成了无限的杀戮,但最后也回不去了,他们被汉化了。我国朝就是有这个本事,打不过你,但是可以同化了你,说着是痛快,但这是多少的无奈。

    而留在东北的原地或者逃回东北的女真,就分为了海西女真、建州女真、海东女真(野女真)。

    在这些女真中,有一部分生活在当今的松花江中下游流域,到了元朝称他们为水达达女真.。

    对于朱由校而言,这些人与蒙古诸部一样,要么是现世仇。要么是祖辈的仇恨,总之是新仇旧恨都有了。

    庄海鸣带着四千装枪兵这段时间训练打炮,可是相当的卖力气,换炮在即,他们在那些面临淘汰的大炮上面,可劲的训练着。大郑屯一战,开花大炮的威力的确让众亲军彻底认识了。而且皇上对大炮的重视,更让锦衣卫这支紧紧跟随皇上脚步,按着皇上意志为转移的部队重视再重视。

    “皇上,这兵出镇北关之后。面对的是大平原地势。对大炮行进相当有好处。”对于以炮兵为主要攻击对象,孙承宗当然的同意,真理只要大炮的射程范围之内。

    与孙承宗谈完了政事、军事,朱由校先去看了看李培新带领的塑料研究小组。这是他相当关心的项目。关系着大明高科技的发展前景。一带电力可以搞出来了。那大明的科技发展将立刻跳上一个大台阶。

    “李培新。今日如何?”

    “回皇上,奴才给皇上道喜,经过这半个多月来的研究。今日已经有了结果,皇上说的塑料,是在烧热的牛奶,经过搅拌,中洒上醋最终形成的。”李培新欣喜若狂的说着,并拿出了一个乳白包的小球球双手递了过来。

    皇上几乎日日来此查看,这段时间十几个人可真是天天围着灶台转了,一点没敢偷工减料磨洋工,如此先用排查法,再用混合法,加热等,终于量变的积累达成了今日的质变。

    “怎么做出来了?”朱由校接过了那球球一瞧,可不是正宗的塑料吗?立刻紧张的问,他不知道是不是偶然做出来的,还是特意为之。

    “回皇上,先把加热后的牛奶用筷子不断搅拌,直到形成膏状。然后用滤网滤出它,放进一个缺罐子里,加入了醋。等了半个时辰后,开成了一个小球球,那东西软软的象个面团一样,奴才们一看它软就没敢动,只是倒掉了醋,就这样等着,直到它硬了才敢拿将出来。”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记录下来,这是朱由校要求的。所以对于步骤,李培新说的相当详细。

    “嗯,朕明白了,此次李培新你们立了大功了。如果朕猜的不错的话,这塑料软的时候,如同烧瓷器的泥一样,可以试着将它捏成各种形状,待到硬时就成型了。”朱由校大喜,这塑料塑料,可不就是有塑形吗。

    术业有专工,这个对于后世小学生都可以做的实验,朱由校这边倒搞不明白原理了,其实就是当醋和牛奶相互作用时,牛奶变成由液体、脂肪、矿物质和酶蛋白组成的固体。酶蛋白能像橡胶一样弯曲,直到硬化为止。

    而塑料的发明人是一位摄影师,用胶棉与樟脑丸混合,造出了第一块塑料。而后又用合成树脂来做为生产颜料的原料,牛奶与植物也被用过。这些东西生产出来的塑料,当然和后世用汽油造的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汽油造的没办法分解。

    “是皇上,奴才这就开始。”一听立了大功,李培新立刻高兴非常。大功意味着什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升官发财对于宦官也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虽然同为浣衣局出来的,但其中的际遇当然是不同的。张光年掌管着全国范围内的同乐酒店,(虽然这个全国范围办成的只有京城与南京两处,其他的连锁店还在准备状态。但那权利也是呼风唤雨级别的了。胡桂诚掌管着卫生纸作坊,这个连锁作坊,那速度可是不断的在增加之中,权力之大一时无两,当然还有其他人也一个个的坐阵一方威风凛凛。李培新对于这个塑料相当的上心,一旦作好了,凭着皇上的重视,建作坊那是肯定的,自己这位置、、、、、、

    现在的李培新顾不上yy,皇上说的这个软时造形,硬化后成形的说法看似简单,但李培新却还没有想到过。一听此言,急忙答应。

    这次开了十口锅,一起烧热牛奶,然后开始搅拌。

    “去找些铁丝过来。”朱由校急忙的吩咐着。造电线是现在的第一要务,一发现了塑料,朱由校就传信宣宋应星准备好所有的设备,带齐了他的学生,赶赴沈阳。这里的条件并不比京城差,水系发达、煤矿、铁矿众多,建个小型电厂正好合适,而且这里将是辽东大皇庄的所在地,各种作坊也会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这里适合养牛,奶源方便。

    所以尽早的把电线给造出来相当的关键,电线朱由校选择的是铝线,虽然与铜线相比,铝线的机械强度较差;在接驳线端极容易氧化,接驳线端氧化后会出现温度升高、接触不良,是引起故障(断电或断线)的多发点。但因为中国是贫铜富铝,电力一旦发展起来,那所需要的量将是海量的,日本倒是富铜,那只有等日本功略完成之后,占领下来才能提及的事情,这是一时没办法解决的事情。

    待找来铁丝之时,那牛奶已经被放上醋了,朱由校见过电线这是肯定的,无论是电缆还是电线,但生产工艺他并没有涉及过,但想来无非就是把导体用塑料给包上,起到绝缘的效果而已。

    “趁着那软料,还是半液态之时,一遍遍的往铁丝上刷浆,就象油漆一样,干一层刷一层。”这是朱由校能想到的浅显的办法,在他想来,只要这塑料被刷的够厚了,绝缘效果就出来了。电线也就造出来了。

    直到天黑的时候,这个实验也最终完成了,几根长二三丈长的铁丝,被那塑料糊的是厚厚的如同美人纤细点的玉指一样粗了。这电线也已经成了电缆了,不过看着让朱由校感到无限的舒服,相当的满意。寻了过来的张嫣,也乖巧的等在旁边。

    张嫣现在也不是单独的作花瓶,生意兴隆了,自己也有了小产业,以后还要帮着皇上打理辽东地区,现在更是有十万断手的汉民需要救治。

    以张嫣那悲天悯人的心性,恨不得现在就把那假手给研制出来,这些人没有手,实在是太可怜了。吃个饭都成问题,更不要谈什么谋生之类的话了。他们是战争的受害者,而且是双重受害,建奴来的时候,他们遭受了番灾难,妻离子散,家园被毁、土地被掠,饱受奴役之苦;建奴被打败了,临逃之前,仍然以他们的双手为筹码,欲将皇上推到两难之地,将这些人双手砍掉,再让他们一世痛苦。

    张嫣除了与朱由校在一起双宿双飞、打理生意之外,就是深入到这些汉民中间慰问,或者围绕着医生、匠人之间,监督着尽快将假手做出来。单纯战士的假手倒是好做,只要不是控弦的战士,造个铁手、手刀、手钩之类的兵器套在胳膊上也就完了。一样可以发挥出战士的战斗力来。

    但这些只能加长胳膊的长度而已,假手、刀、钩子等东西,并不能动,对于生活并没有多大的益处。皇上要求的假手,是可以有五指简单活动的,这就费功夫了。

    为了加快速度,张嫣天天的跑去看着进度、想办法,但效果甚微。

    “嫣儿,塑料已经成功了,看看朕研制的电线,有了它,主、后夜里不用点蜡烛,一样灯火通明。夏天不用扇扇子,就有风。冬天可以取暖,这电的作用那是妙不可言啊”

    “那嫣儿恭喜皇上了,对于朕说的种种妙用,嫣儿早就拭目以待盼望已久了。”朱由校这颠三倒四的疯话,张嫣这段时间没少听,要是别人说,她肯定认真是一番胡话,但皇上可不是颠狂之人,在他手里创下的奇迹还少吗?预言地震;水可以从井里自已流出来;留声机可以发出声音;望远镜可以看到几十里开外,这等等的一切,在皇上造出来之前,谁会相信?不一样成为了现实吗?(未完待续。。)

第736章假手研制

    所以张嫣如同恋爱中的人低智商一样,毫无保留的相信朱由校,自己的男人自己不信,那天下还有谁会信他?而且这个男人是奇迹的创造者,更加值得信任。

    “朕相信这一天不远了,宋应星的船已经到了盖州,顺着三岔河北上,而宋应星为了赶速度,已经下船走陆路,相信很快就能到沈阳了。他的手里已经有了发电机和电动机,到时嫣儿就可以看到电的力量了。”

    水路的速度相当慢,虽然顺河而走的确是方便舒服,但那速度真是不敢恭维。因此塑料的出现,朱由校最想见的人就是宋应星了,因为这方面有共同言语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此次朱由校打算电能转动能、电能转光能、电能转热能、甚至转冷的原理一一的说给宋应星,把爱迪生先生的专利一一的告诉给他。

    有了这些什么电灯、电扇、电热毯之类的生活‘必须品’,再研制出可以移动的风力发电机,太阳能暂时就不要指望了,那东西太高科,一时半会做不出来如此尖端的东西来。但移动风力发电机这物件并不复杂,只要能做出发电机一,肯定可以做出它来。

    有了这个东西的存在,可以在船舶上用,把以前在水泥船上那种蓄力装置可以扔了重改。而对于向北直到北冰洋的扩展,更是能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

    越是yy,朱由校就越是想把宋应星这个电力科研的关键人物想弄一身边来。一述衷肠。

    “嫣儿相信皇上必然会心想事成达成所愿的。”张嫣婉约的说道,语言中带着淡雅的喜悦,让人听了感到更加的真诚。

    “嗯,朕有信心。”和张嫣谈这个事有点不太过瘾,虽然说此事相当有说头,这张嫣也是一个好听众,但总有点对牛弹琴的感觉。在电这个事上,‘难难难,道德玄,不对知音不可谈。对了知音谈几句。不对知音枉费舌尖。’转头对李培新说。

    “李培新。做的不错,朕心甚慰。一人赏十两银子,你得百两。”

    “奴才等谢皇上赏赐。”

    “这个开头算是踢开了,但事情并不是就此打住。看到这白色的塑料了吗?朕要求你们再把果汁加进去。或者颜料等东西加进去。不断的去实验,能不能造出更好的塑料,朕的话。你明白吗?”

    “奴才明白,皇上对于塑料相当在意,奴才会想着法的将质量提高、工艺改进。”这李培新也是个顺杆爬的主,这话说的直接把自己定性为未来作坊负责人了,不过他还真怕自己这前人栽树,再来个后人乘凉的,自己人微言轻,真要是有个来摘桃子的,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所以大着胆子,来了句试探。

    “好好做,你发明的塑料,改进的工艺,这是你的功劳,朕记得住。但研究、实验并不能停下来、慢下来,否则你懂的。”朱由校现在也不是初来贵宝地,人生地不熟的时候了,这要官的话,他还是听的出来的。这点倒没有什么坏处,不想当将军的厨子,不是好科学家。上进心他可以满足,但前提就是要不断的努力工作。

    “回皇上,奴才懂!保证不能皇上丢脸、误事!”李培新这大着胆子腆着脸的算是要官成功了,心里不由的大喜。

    “好,将那些牛和这十几个人,暂时都归你管,支一千两银子,在俘虏里挑五十个健妇,去沈阳外面建一个作坊吧。”

    “谢皇上信任。”

    “对了,嫣儿那边可有收获?”与张嫣在月色之中,漫步回走,朱由校开始问,这个收获问的是假手之事。

    “不是太好,今日制的一副假手,虽然能让铁手的手指动一动,但必须是用齿轮给卡住,想要换动作,就只能先放开齿轮,然后再重新卡住齿轮,再另行而设,相当的麻烦。”

    “这不就算摸着头路了?嫣儿不能指望着安个假手,比真手还要厉害、灵活吧?”

    “倒不敢如此的高要求,只是仍然满足不过这些可怜人的需要而已。”

    “嫣儿这思路倒是有点问题了,其实你可以换个思路,这十万人里,有男有女,他们即便是以后有了工作,这工作也肯定是不同的。现在需要解决的第一步,是他们生活起居难的问题。衣食方面朕可以供他们一生,有辽东这块土地,养活他们足够了。但他们得会去做饭、吃饭、穿衣、如厕这些简单的事情,否则的话,他们自己都会认为自己是个废人了。所以刚才嫣儿说的用齿轮控制的假手,已经算是摸着门路了,日常生活与轻微劳动中,手的作用就是张手、握拳、抓物或捏物而已,先将这些,以齿轮机关改进一下,可以参照山地弩的设计,将那些滑轮、钢丝之类的东西用上,然后固定在手臂之上,可以左右手相互控制,或者用牙齿控制也可以。如此先一步让他们习惯日常生活,工作的事情以后待他们的分工,再在假手功能上另行设计吧。”

    朱由校想了好一会,才说道,手嘛,重要的可不就是灵活的功能,但没钱不能想方便,安个假手只是个替代品而已,不能指望着用这假手来当一个书法家吧。将指、打、弹、挥、拉、拍、握、捏、捧、摸、拿这些个动作分分类,也没有太难的。张嫣说的这个齿轮类的假手,还是大有可为的。

    这十万断手之人,的确是让朱由校头疼不已,偏偏这里面还不汉奸的存在。不过不能因为这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朱由校还是比较耐心的给他们提供生活物质、服务。对这建奴的恨更是加深了许多。

    “皇上提醒的是,山地弩的机关精妙,嫣儿早有耳闻,如果能将其技术融入假手机关当中,那可是太好了。”

    “技术再好,也是为人服务的,这个时候给这些人带来假手才是关键的。”朱由校坚定的说。假手生产研究是一个慢慢来的事情,第一步做好了,再改进就好说了。(未完待续。。)

第737章兵凶战危

    京城里传来了一封又一封的捷报,将百姓们都快弄迷惑了,必定对于辽东的地图,都不是太清楚。好在前门以及顺天府,找来了地图,张贴出来,以供百姓们参考。

    这是魏忠贤和刘志选搞的,因为皇上一门心思的想要让百姓们知道国家大事、议论国家大事,如此来让百姓有一种参与感,让百姓和朝廷的心更是走到一起。

    现在的大明是个变革的时代,一天一个模样,有军事方面的消息、修路的消息、建学校的消息、修水利工程的等等,让老百姓们大开眼界。他们最关心的消息就是皇上打仗,那是扬我大明国威的消息。去年的时候,皇上北征蒙古,将河套地区的归化收复回来,今年,派了闫应元率净军、天应军、锦衣卫、天仇军、大同精忠队,五万余人,又开始轻剿蒙古的残留势力。

    而辽东那边规模也是不少,小十万兵马,已经将边墙之内的土地收复了近半,胜利在望了,这今天盖州、明天沈阳的,百姓们聊的是不亦乐乎。

    但今天有一则消息虽非军事,却如重磅炸弹一样,立刻在京城炸开了。

    所有的进士,以及十名未中进的举人,在殿试结束之后,全部去辽东实习。

    进士们的工作安排,那都是有定数的,殿试成绩考到哪一步,要到哪个位置,有当内阁预备役的,有直接下放的等等不一。去年腊月,已经被皇上改成了天门城实习。现在的他们则是要去辽东。

    “辽东现在不是在打仗吗?让进士去安全吗?”

    “听你这话,就不顺耳,这辽东打仗是不错,但安全不安全的,又怎么了,进士怎么就不能去,连皇上都在辽东呢,你怎么不问问皇上安全不安全。”

    “不是这个意思,这皇上武功盖世,在辽东建奴哪里敢犯其龙威。但这进士到了哪里能干什么?一个兵来了。能杀他们一群。”

    “皇上他老人家如此安排。那就是有他老人家的道理,肯定能护得这些新科进士们安全。”

    袁叔奇、刘远海、史可法,三人此时在同乐酒店相聚,袁叔奇与史可法。均中了贡士。离这进士只有一步之遥。而刘远海。却名落孙山,好在听了史可法的劝告,当时在抓捕鳌拜之时。得了个第十一名的名次,因为史可法、袁叔奇的出线,使得他一下子成了第九名举人,按圣旨,可以共新科进士一同前往天门城实习。

    史可法虽然看着不象是有什么大富之家,但一是已经中了贡士,也就算是进士了;而另一方面让刘袁两人更加佩服的是皇上竟然亲自召对。这是何等的殊容?

    事后史可法说是皇上感念已经故恩师左光斗所致。袁刘二人一听,自动的开始了脑补,这杨涟与左光斗虽然被魏忠贤害死了,但他们与皇上,那可是有从龙之功的。当年“移宫案”上,两人可是出了大力的。

    光宗1620年9月病死后,当时抚养朱由校的李选侍和心腹宦官魏进忠(后改名为魏忠贤)想利用他年幼的机会把持朝政,便入据乾清宫。朝臣杨链、左光斗等东林党人则不让李选侍与朱由校同居一宫,迫使她迁居哕鸾宫。如此才让皇上没有当了傀儡,这等从龙之功,皇上当然记得。

    正是因为东林党走的太远太偏了,所以被魏公公给法办了,但余下的东林党仍不自省,又来了一次宫变。皇上当时只是以宫刑处之,生死由命。

    如今看来,仍然是眷顾当年的旧情了,没有了左光斗,却在他的学生身上弥补一番了。所以袁刘两人对史可法,更是看重。

    “史兄,袁兄,当时皇榜上明明写的是去天门城实习,这君无戏言,如何又去了辽东呢?”说不怕那是瞎话,辽东什么样的地方,兵凶战危之地。明军与其打仗,一项是败了又败,很少有胜利的时候,好不容易有了个宁远大捷,还就斩了几百人,还赔上了觉华岛。虽说现在皇上武功卓越,一路凯歌。自己可以在精神上支持,但肉身前去,刘远海还是顾虑重重。

    “君无戏言也好,金口玉言也罢,到辽东与到天门城,还不是皇上一句话的事,吾等还能抗旨不成。刘兄不必太过较真了。”袁叔奇。

    “袁兄,这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这能一样吗?天门城如今什么光景谁人不知,二十万天皇贵胄,济济一城,那城内所有的建设无不华美异常,一水的水泥楼房,落地玻璃,阳光一照,直耀眼;一家家的全部铺上了地板砖;尽显豪华。水泥街道干净宽阔;商铺里的商品那是铺天盖地;有轨马车何等神速,又平又稳又快,皇上的作坊在那边开了一家又一家。堪称塞外江南中的江南。反观辽东,兵凶战危,百姓被杀的杀,砍的砍,好不容易留下了十万汉民,还都被砍掉了双手。这让吾等前去,又有何意?”刘思海是真向往这天门城,人的名树的影,人虽在京城,但心早飞过去了,在那里实习一段时间,那是何等的舒服。

    “刘兄,这兵凶战危之说,有点过了。现在皇上控制住了这盖州到沈阳一线,基本上已经将辽东一分为二,过段时间,清理完成了辽河之侧的几十座城堡,肯定还会北上铁岭、开原。而锦宁线,已经将宁远拿下,其他的只是时间问题了。辽东看似在群狼之侧,实侧这群狼碰到的是当今巨龙,躲躲闪闪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敢一战?皇上召新科进士前去,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袁叔奇家里还是有点内部消息的。“史兄以为呢?”

    “袁兄分析的鞭辟入里,小弟拜服。况且,连皇上都不惧这兵凶战危,吾等身为皇上的子民,又哪里能畏葸不前呢?”

    “史兄所言兄弟受教了。”

    “不敢,刘兄方才言及天门城何等的豪华奢侈,大气磅礴,不过刘兄可知,这一年之前,那里是一片荒凉,并无人烟。是皇上迁宗室子弟与其内、以数万蒙古苦役为劳,以大同几家作坊为建筑材料供给,蒋秉采又以三十六家皇庄经验为指导,在那河套地区开始了大皇庄计划,撒下了泼天了的银子,方能造成这一城的繁华。此城现在的作坊集中程度相当之高,集中了皇上几乎所有的实体,不过粮食产量上,估计最快得在明年,方能达到自给自足。这是底蕴的不足所致。”史可法对于天门城的优劣当然有着自己的见解。

    “可以说天门城的繁华是系于皇上一身,是皇上凭借着个人的信誉、金钱、智慧达成的结晶,以此也造就了蒋秉采此人。但两位兄台莫小看那辽东,那里可比天门城的优势更大。”

    “史兄之言发人深省,还请不奢赐教。”

    “不敢,相互探讨而已,愚以为,辽东比天门城有更好的发现空间,一是底蕴深厚,辽东之地,虽抛荒众多,但庄子也是不少。此次作战之时,并没有破坏庄稼,夏收不误。抛荒之地,仅近年之举,与天门城的生地天差之别;有城可依,无需为住所发愁,天门城是新城不错,但那是皇上的无奈之举,不建城连个住处都没有,总不能让居民住帐篷吧。”

    “史兄所言极是,天门城为平地而起,是皇上为了宗室子弟无俸可发之因方为之。中原之地已无土地可分配给他们了,宗室之负担对于大明太过沉重了。就看这同乐酒店里,多少王爷公主,他们现在靠几世十几世的积累,已经是富可敌国了,将钱存到了银行,吃着利息,同样可以长期在这里包房而食,还是如此的穷奢极欲。但那些被分出去的,日子却苦不堪言。”

    刘远海知道在这同乐酒店里,有几十间的房间被从外地赶到京城的土王爷土公主们给常年的包下了,来不来吃都是一日两餐,钱款照付。相反你要是在同乐酒店没个包间,你还真不好意思在这贵族圈里混。

    银行的利息在他们那巨额的财产前,那是相当重的,就那利息钱,别说包一间房了,就是二间三间,也不足那利息的十分之一。王爷们把这个收入看的相当重,因为这银子放在银窑里不生钱,而放银行里,可以提供给他们稍微算是奢侈的生活。而且在这里搞个包间,比起在府里养一帮厨子等相对还要省上许多,吃的花样、口味又比府里的好,当然乐得为之了。

    “第二是辽东土地肥沃、河系发达。这一点是天门城无法可比,皇上有志搞皇庄,相信辽东也是会如此。那里的条件之优,非草原可比。”

    “史兄这点说的不错,那辽东在建奴没叛乱之前,何等的富庶,给京城提供多少的粮食之物,这杀千刀的建奴一闹,硬是给闹成了抛荒遍地,真是晦气。”辽东之富在以前是有目共睹的,那时候几乎是京城的仓库一般,物产之丰富,令人眼花缭乱,让人回忆。(未完待续。。)

第738章袁家山人

    “第三是战俘基数相对天门城大,清河一战俘四万兵、抚顺城前,俘虏三十万,即便是加上宫刑死亡,还能余二十余万苦役。下过的开原之战以及以后杀出镇北关,又有多少蒙古、女真可俘,还是未知数。”

    史可法有与参谋部一同共事的经历,对于辽东战局看得当然比别人要清楚的多。开原的镇北关是边墙最北边的一个关口,那里之外就是蒙古聚居地了,那里最大的霸主,林丹汗,已经在河套地区被击败,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在舔着自己的伤口呢。而剩下的在蒙古诸部,去年黄台吉出兵喜峰口时,蒙古诸部也多有参与,被俘五六万之众。这块地方明军肯定要出兵的,那个时候从南方边墙有赵率教的兵马、西方的有闫应元的部队,西北是大兴安岭、东北是小兴安岭,诸族如何逃避,还真让史可法期待。

    不过说是山脉,也并不一定就没有路可走,比如蒙古出征喜峰口走的就是燕山余脉处;而林丹汗西迁,走的是大兴安岭的余脉之南。

    “史兄分析的的确有道理,天门城所建,最大的劳动力就是蒙古诸俘,包括宫刑的与非宫刑的。这辽东的建设当然也离不开战俘,建奴前些年以辽东汉民主奴,现在反过来了。”

    “第四,辽东本有汉民,而且汉民数量也是不少,此点非天门城完全靠迁移可比。现在海州、鞍山还有不少的汉民,更有去年袁公在盖州所迁走的汉民百姓。肯定也会回到辽东。”盖州所迁走的人马,被寄放在了生长岛。

    “对啊,还真将盖州那些人给忘记了。”盖州之战当时震惊大明上下,袁可立被迫从莱登巡抚这个位置上下来后,一直就在朝中混日子。但一朝起复,再次走向辉煌,先是右屯之战,后是盖州二战,使得大明提气不少,举国同庆。提起袁可立。袁叔奇不由的颇感自豪。

    “袁兄。你那伯父的盖州之战,可是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啊。”刘远海与袁叔奇在的时间较长,一听他自称是睢州人仕,就问出了袁叔奇。竟然出自八世传家的睢州袁家。而且袁可立是其伯父。

    “刘兄过奖了。伯父之所以有所战绩,那是锦衣卫陆战队的功劳而已。”

    “原来袁兄出自睢州袁家山,失敬失敬啊。”对于这样一个世家,没有人不敬佩的,八世啊!而且第九代的袁枢,由官生初授詹事府录事(正九品 2人),次任南京都督府后军都事(从七品 1人),三任太仆寺寺丞(正六品 4人),现在更得皇上亲准,跟随袁可立转战辽东,培养之意相当的明显。如今虽因袁家与大宗伯董其昌家里的娃娃亲原因,(明朝礼部尚书,为明朝六部中礼部的最高级长官,别称‘大宗伯’,)使得袁家与皇上有所矛盾,但却获得了皇上的赐婚,更显尊贵。对于袁叔奇是如此显赫的世家子弟,史可法也深感意外。

    “史兄客气,家族出身双何足挂齿。若按起点来说,你我三人,当以你为首,皇上慧眼如炬,几有未卜先知之能,能得皇上召对的,宋氏兄弟、何可纲将军、卢象升,每位都是有真才实学之辈,倍受圣上重用,史兄平步青云指日可待,到时还得请史年兄照拂才是。”

    “两位无须相互抬了,你们一是世家出身,一是名臣之徒,且都中了贡士,就别在兄弟这名落孙山的可怜人面前,年兄、同年的显摆了,还是听听史兄说说这辽东吧。”

    “好,愚要说的第五条是最主要的原因,皇上正在辽东。众所周知,三十六皇庄以及众多的作坊,都是皇上亲自‘点化’的,天门城,只是蒋秉采取经之后所为,就如此快速的崛起。据愚所知,皇上目前正从三十六皇庄、青府府、大名府,调集有经验之人前去辽东,更有人称,被皇上一直推崇的宋应星,已经举家连同其在求极宫所招的学生一起,搬到了辽东。可想而之,皇上亲自坐阵的辽东,又有如此多的优势、还有如此大的‘团队’。辽东会是什么样的情景,真是让人期待啊。”

    “史兄,那宋应星可是你们刚才提到的,来京赶考,被皇上看中,一为青州府,一为工部郎的宋氏兄弟?”

    “正是,”

    “他们命也太好了吧,一个举人直接当上了四品官,与卢象升这个二甲进士五年京城苦熬才到了大名府的品级官职一样,真是没天理了。”

    “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刘兄,此次到了辽东,若是你也入了皇上的法眼,那青云直上,也是指日可待了。”

    “史兄,入了皇上法眼的,你我三人之中,唯君耳。”

    “袁兄客气。”

    、、、、、、

    文臣集团对于皇上的决定一个个的直摇头,殿试怎么回事,谁不明白。皇上现在并不太热衷于朝政,按着流行的话,皇帝现在在在搞一身硬,两手抓建设。

    一身硬就是本身军事过硬。组建的净军、锦衣卫、天应军、天仇军、白杆兵、天雄军以及莱登水师亲军,这些不是杂役就是行政编制,或者地方军队,甚至是奴隶,都被他强行的收编,训练。然后就把手伸到了九边,先是大同精忠队,后是蓟州铁血队。有这样的军权在手,谁人敢说三道四?

    两手抓,一手抓皇权威严的强权。虽然不杀人,但那宫刑、连座式的抄没家财罚为一无所有的苦役,比起杀来更是镇撼。去年端午节之后,他要推行的政策,没有一样有被阻的,包括涉及面相当大的辽饷、宗室这样敏感中敏感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还能有什么能拦住他的?

    一手抓民心。这一点皇上做的很多,付出的也多,在收卖人心方面,没有人能做的比他再好了。免费压水井、赈灾、废除辽饷、免税收、修路、修水利、办学校等等,这些东西早就把泥腿子的心都收到他的手里了。(未完待续。。)

第739章后宫之争

    有了民心这个东西,让他无往不利,什么身份的人过来,只要民众一闹,立刻就冰雪消融了。谁还找那头疼。一个为了抢个矿,可以派锦衣卫去打群架的皇上;为了废除宗室制度,可以让宗室子弟去吃大户的皇上,还有什么能挡住他的?

    大臣们都怀疑,如果有一天,谁在皇上推行的政策上阻止的话,第二天就能有大批的百姓将自己给堵在家里打砸抢一回。这样不顾及颜面,不顾体统,不按常理行事的皇上,惹不起。

    好在他不在意朝政,与众臣冲突并不大,他的手伸的也不长,只有青州、大名以及云贵两地,算是他的自留地。其余的都是征阵收复回来的失地。

    但现在他对着新科进士动手了,年前说是放到天门城,还无所谓,众臣们估计,就是想让一帮新科进士学习一下经济而已,但现在却不一样了,是要放到自己的身边学习。

    这一榜可是三百五十三人,都是贡士,马上就变成进士的人,可想而知被皇上一网打尽之后,再到辽东经皇上亲自调教一番,皇上马上就可以拥有三百五十三名人才,这些人才可是注定要进入朝堂或者下放地方的。他们一旦强势回归,那皇上的手可是直接插进了朝堂了。

    现在朝堂之上,徐光启掌握着工部、孙承宗掌兵部,薛凤翔掌着户部,现在他们还算是安份,工作的侧重点都放在了自己的特殊任务上。对于朝争所涉不多。但一旦三百五十三人回归,必然有几十人上朝听政,那可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许多的人按捺不住,纷纷上折子,谈到君无戏言这等的问题,既然已经承诺要到天门城实习,那就不能朝秦暮楚朝令夕改等等。

    老魏对于实习在哪里都是无所谓的,进士不进士的对他来说,与一个秀才并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的他沉浸在自己的权力欲里面。那种指点江山。朝堂之上所向睥睨众臣的感觉,是他最为享受的。

    军事上的事他也不必去管,那里有皇上亲自出马,他可不敢瞎掺和。也掺和不上。不过自从张嫣去了辽东。他的心就一直是悬着的。

    虽然他不敢去给张嫣找麻烦。但对于张嫣的行踪可是一直都在关注着。这个小蹄子与自己可是一直不对付,偏偏自己不能去落井下石,那个恨就别提了。因为一旦张嫣有个闪失。就是不是自己的事,皇上也会第一个拿问自己,这点是经皇上亲自警告的,魏忠贤对于皇上的手段可是相当明白,如果自己是个完人也就罢了,皇上一般不杀人,就喜欢个宫刑,但自己已经自宫了,那再罚可是比宫刑要更痛苦了。所以他不敢妄动。

    但皇后的位置的确是个敏感的问题,容妃已经分娩在即,偏偏这个张嫣去了辽东,更是与皇上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再度的重回皇上怀抱,这怎么能不让他吃惊非常。

    容妃当然也是大失方寸,要是有个好歹那损失可就大了。老魏这几天都往那里安慰着。

    容妃有一个容字,的确名副其实,她对于皇上多个女人并不反对。别说是皇上了,就是平民百姓,除了一位发妻之外,还能娶个妾,更别说在这个时代,妾滕百余的大户人家数不胜数了。

    容妃不在乎皇上有多少女人,但相当在乎皇上‘妻子’的名份。三妻四妾在大明并不是这样的说法,大明律规定的只是一夫一妻,所谓的一发妻两平妻,那是前朝之事,(清朝也有)这是极少的人才拥有的权利,这个极少数的人,恰恰就有皇上和各王爷,其他人并不俱备。

    皇上的三妻指的是正宫、东宫、西宫,而贵妃并不是他的妻子,而是皇上的妾而已。现在的她倒是皇贵妃的,与范皇贵妃一个级别可以算是皇上的平妻了。

    ‘皇贵妃’是大明才有的尊号,前朝并没有,皇贵妃这一名号,始于明朝成化年间,明宪宗追封宠妃 万贵妃为皇贵妃。明代在贵妃前加一个皇字实际上只是表明荣耀和特殊的意味,以表示皇帝的格外恩宠,更是相当于副皇后之意。

    但也也只是相当于而已,如今那个被赶下台的正牌皇后又回来了,怎么能不让任容妃着急?

    “娘娘,切勿着急伤身啊,您这还怀着龙子,可不敢有什么闪失。”魏忠贤也不知道谁的嘴就这么欠,这样的消息怎么就敢传到容妃的耳朵里。

    “外祖,这可如何是好啊?张嫣这个贱人,皇上到西北,她跟到大同,皇上去辽东,她跟到沈阳,现在又公开的在一起媾和,好不要脸!”

    任容妃因为与魏忠贤的关系,与张嫣一直就不对付,这是可想而知的。但她一直就没有怕过张嫣,也没有必要怕。以前有客印月压着张嫣,让她连孩子都怀不上,胎死腹中。这一点以事都是她嘲弄张嫣的资本,但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却被郑皇太妃给害死了。这种嘲弄理由倒是没有了。现在客印月虽死了,但张嫣又被休去皇宫,自己又‘母凭子贵’,再怀龙子,哪里会怕这无名无份的张嫣呢?

    “娘娘,可不敢如此称呼,奴才惶恐。”

    “又没有外人在,快说正事吧,我这边都愁死了。”

    “娘娘其实并不必惊慌,就算是张嫣回到宫中,当上了皇后,也是无防,要知道她已经没有生育之能,娘娘能只要再产下一位太子,那将来就是九五之尊,娘娘的位置又岂是他人能够可以动摇的?”魏忠贤算是看明白了,皇上无论什么时候都忘不了那祸水级别的张嫣了,自己的侄外孙女根本就差上了一个级别。她的强势回归,谁都挡不住了,没有客印月这个乳母挡着,只能接受这种后宫之主的事实。

    “什么,难道就这样认命了?”任容妃实在是不甘心,他不相信如此有办法的外祖竟然无奈的接受这种事情,束手无策。

    “娘娘啊,无论是老奴还是娘娘您,所有的权力来自的都是皇上,皇上若是放纵,那一切均好说,但若皇上限制,我等哪里来的权力二字?自从张嫣出宫之日始,皇上就严重的警告过老奴,那时老奴就知张嫣此女必有回归宫廷之日,而事后京城平谣、大同同游、皇上几次的赏赐,所有皇上实体对其大开方便之门,无不显示着张嫣圣眷正浓。而且徐光启、孙承宗,这两位皇上的左膀右臂,更是从旁策应,更添其威势,最终有此沈阳之行,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娘娘既然已成定局,无可改变,又何必再去图生事端。一旦被皇上反感,失了圣眷,反而不美。如今倒不如活诞下太子,则稳坐钓鱼台了。”

    魏忠贤没服过谁,但形势比人强,张嫣来了这招投怀送抱,的确是收了皇上的心,也乱了他的心。皇上现在对于亲近人的保护可远非以前那样不闻不问了。

    远的不说,这任容妃的身边最贴身所用的十几个人,全部都是从浣衣局那边挑出来的,一个个的都是死忠分子,魏忠贤试着拉拢,但没有奏效。只能试着让任容妃拉拢,这倒好拉拢,但对于容妃所赏拒不敢收。这让容妃都有种被皇上监视的感觉,身边的人都是皇上的人,这让她都很无奈。

    皇上的手段没有别的,就是堂堂正正的保护亲近之人,而且这些人自从跟了皇上开始,就被打上了皇上的烙印,他们被皇上从微末的苦海中捡了出来,感恩的心很重,再加上宦官天生都以皇上为中心,皇上明言了他(她)们是自己的人,任何人都无权命令他们,也无权处罚他们,这个皇宫里,他们只忠于皇上,而不是其他人。可以想象在这皇宫大院或者说是在整个大明,哪里还有比皇上再高的高枝?如果仅仅是用别的地位、权力等来绑架他们显然是不可能的。

    老魏手段的确是高,当然也可以设个局,抓他们的小辫子,不过这个危险性太高,万一撕破了脸,他们自持皇上亲近之人,还真是麻烦。

    行贿他们就成了唯一的出路,是宦官没有不爱财的,虽然这些人的月例都相当高。不过皇上那三令五申的话,以及那不断扩大的内厂势力,时时的给他们敲着警钟。所以连任容妃的赏赐都不敢要。

    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如果张嫣回宫,她的身边肯定也会是皇上的人,就算是想挺而走险花点花招,都不能够。那还玩什么?撕破脸的后果可是相当可怖的。

    倒不如老老实实的,等着皇太子长大了,甚至是登基为帝,容妃自然的成了太后,必然能护住魏家。反之一旦反目,将皇上那边若烦了,后果不堪设想。

    任容妃摸着肚子,好一阵的失落,命运给她开了一个玩笑,让那狐媚子,被赶出宫,自己成了后宫之主,但偏偏让她再次回归,而且还带来了一大笔的‘嫁妆’。如此身家更是丰富的后宫之主,让她如何斗的过呢?(未完待续。。)

第740章宦官东进

    宦官们现在可是最为积极的,他们可不管辽东是不是荒芜,没有皇上在身边,对于他们来说,哪里都是荒芜的。由于宦官与皇上那天然的关系,注定了他们就象是皇上的寄生虫一样,他们离不开皇上。

    好在当今皇上这个宿主,对于宦官的好,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恩泽。养老制度一下子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再用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死了没人埋,埋了无人祭,这样那样无后的问题而发愁。

    所有团结在皇上周围,被标上了皇上烙印的宦官,那些有作坊里的宦官,现在正在积极的等待着去往辽东的机会。

    这有可以去的,就有去不成的,竞争上岗可不就是如此吗?去的欢天喜地,不去的看什么都别扭。别扭了当然要想着去撒撒气了。

    宫中现在有专门的撒气场所,而且撒气撒的越好,越是为皇上尽忠的表示。

    所以这两天,宫中净房的石元雅、孙云鹤两人的生意特别的好。

    “哟,石公公、孙公公,您二老闲下来了,小的早想来伺候着了,可您二老的人缘也太好了,怎么这么忙啊。”这种阴阳怪气的话再次在净房里响起来。

    现在孙云鹤一脸的阴霾,东厂多年,自己还是有功夫的人,现在双腿早就断了,只能倒在地上刷净桶。以前的仇人或者是净军来了,他还能接受。仇人那就不要说了有怨报怨有仇报仇,自己现在落难了。被人落井下石,雪上加霜,甚至说的难听一点,叫痛打落水狗,他都能接受。但他没办法接受许多的陌生人,或者更有以前他还有过周济的人,也在这里恩将仇报。

    从蒙古一直到宫里,一直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现在天天的被锁在这里刷净桶,天天生活在屈辱当中,一步错。步步错。浑源州一行,共去的,都升了官,被皇上夸奖。被魏忠贤重用。偏偏自己在这样的机会之下。竟然走到了大明的对立面,落到了现在的下场。

    多少次孙云鹤都在想着两个字‘如果’,自己与蒋秉采并没有仇恨。走到这一步,为什么呢?若非自己却要硬出头,来个义气之争,哪里会有如此的祸事。

    自己苦难的高峰期终于还是过支了,毕竟再无聊的人也没有整天来这边寻欢作乐的习惯,皇上可以让人折磨自己,但不许杀或者伤,所以报仇的人,手段也重不了那里去,最厉害的,也就是把自己的腿给废了而已,慢慢的人来的也就少了。

    但石元雅来了之后,自己的‘好日子’又结束了,来找石元雅的人相当的之多。也难怪,石元雅虽然是个文人,但在这个宫里被他阴死的可是相当多的。但他那小身子骨,从刺杀事败抓到净房,一个月的时间被夜以继日热情的宦官兄弟们招呼的,就一病不起了,眼看着也挺不了多少时候。许多高兴而来的人,几乎都是败兴而归。顺带手,就把视线转向了他。

    ‘这日子是没法过了,唉,被俘之后,哪里还有日子可言呢。’孙云鹤绝望的想着。

    宫里的人目前是越来越少,相对净桶也当然的少了起来,不过这段时间,来的人太多了,孙云鹤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少时间?这没有明天的日子,死才是最好的解脱吧。

    皇上一道旨意,当然是为了在辽东搞建设,所有的作坊都要在辽东建设。宦官们当然削尖了脑袋往前挤了。宦官外放的好处谁都是清楚明白的,就是以前,无论是在外的镇守太监、监军、税监、矿监等等那都是肥的流油的差事。现在虽然不同往日了,万岁爷不让扰民,这次出宫的也不是与地方上有什么接触,是去辽东搞皇庄、建作坊的,但谁不知道,现在的皇宫,只有净军与浣衣局为首搞经济实体的两批宦官,才是皇上真正的心腹。

    宦官不是什么好身份,他们的出路就是伺候好自己的主人,要么是皇上,要么是诸多的妃子。如果有太后、太子的话,也是一个选择。但现在的皇宫哪里有这等的好事?太后、太子都是没影的事。只有一个任容妃是有身孕的,那生活起居最贴身的事,还都让一帮浣衣局的人给包揽了。

    现在皇宫里冷清的都快赶上冷宫了,人员被明皇搞的严重不足,四处的抽调。皇上的理论,整个皇宫里这么多宦官,都是为伺候他一个人所为的,他的妃子不多,太后太子都没有,哪里用这么多人伺候,白白的吃饭拿俸禄,还这事那事,倒不如都打发了去作坊干活去。如此花销自然是少了,创造的价值却是多了,那宦官拿的钱当然也随之而多了起来。皇宫本来是个只花钱不进钱的,现在有了宦官宫女的创收,这点倒是改善了。

    皇上的行为当然节减了开支,花钱的项目也自然的少了许多,宦官们发财靠什么?一是靠着外臣巴结,二是靠贪墨,没有了开支,这宦官的灰色收入当然的锐减。所有的宦官宫女又没有那么多的主子可依靠,那外块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想挣多一点,当然是外放了。

    随着皇上的旨意,宦官大军按照着皇上的要求,开始挑选人员。铁匠作坊、燧发枪作坊、神弩作坊等军工的匠人们是最先挑选完的,他们这帮人的人数最多。在辽东那边也是最需要他们前去。

    卫生纸作坊、玻璃作坊、炼钢作坊、水泥作坊等都有建分作坊的经验,他们动作最快,一接到圣旨就快速的准备好了。

    而皇庄里的作坊,那是比较积极的,皇庄改革以来,他们的收益虽然没有那些新兴作坊大的离谱,但皇庄的天翻地覆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了相当大的好处。特别是御酒作坊、酱油作坊,他们所创造的收益实在是太大了,货物根本就是供不应求,不比卫生纸的抢购差上半分。若非大明的粮食紧张,皇上限制,他们有信心与玻璃作坊的收益比一比。(未完待续。。)

第741章海选过八关

    与此同时,整个大明还有一条,不太受人注意的一条消息,全国不在职的举人,六月一日,自愿汇集京师,候旨。凡会试结束留京的举子,可随意选择六部或者京中所衙门报名,由各衙门安排,每日学习各种文书、以及本衙门对口公务。

    这条消息不伦不类,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皇上找全国举人要干什么。举人进京那都是来赶着来当官的,这学习书吏的文书算是怎么回事?

    许多的人都在猜测皇上此举的用意,但不得而知。

    构兰胡同、演乐胡同,两条京城最有名的乐坊或者直接叫做青楼的,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了。这里的青楼、乐坊,与私营企业不同,这里是官办的。这里都是官妓们开‘演唱会’的场所,是隶属礼部教坊司的地盘。

    之所以这么急,恰恰是因为,这里来了一批‘异族风情’的一批建奴伪皇的伪皇妃、宫女。两条胡同都贴着布告‘开展为建奴伪皇上、王爷以及汉奸等戴绿帽的爱国运动。现在建奴、汉奸伪朝廷虽然被摧毁了,但他们仍然在负隅顽抗,为了打击他们的士气,消灭他们的嚣张气焰,让大明的爷们为国争光,为辽东汉民报仇,从心灵方面狠狠的打击建奴、汉奸!’。

    而且在建奴海选而出的众佳丽在乐坊前半掩琵琶的一个个露露脸。

    这一宣传可了不得了,一下子让京城的‘风流骚客’们。立刻知道了他们的方向,不断的涌向各个乐坊。

    其中,伪宫的嫔妃与建奴的诸多福晋、格格之中,以大玉儿最受追捧,身份足、年龄小、模样漂亮、才艺展示的也好。大玉儿没想自己的人气值如此之高。

    而汉奸之中,以范文程的妻子,因相貌超凡脱俗,虽生过孩子,但仍然如此的靓丽。同样也被追捧着。

    京城骚客们,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日夜不停的在建奴、汉奸的妻女身上。发泄着对建奴满腔的仇恨!

    大明的娱乐业,在朱由校这只蝴蝶效应之下,变得更加的红火起来。

    宋应星终于快马加鞭的赶到了沈阳,这一路的确是比较急了点。从接到圣旨。到将研究、实验以及建水电站的各项物质全部打包。学员都弄上船。这一路走运河到天津,再换乘海船前来,马不停蹄舟船劳顿。折腾的可是不轻。

    不过心里也是着急,皇上的信中提及电池可以暂缓,因为已经解决运输问题。这让他提起了十二分的兴趣。

    皇上交待的第一个课题,是发电机,这处东西有皇上画的图纸,原理也清楚,就是在磁场中迥转的铜盘,此发电机产生了电力。反之则是电动机。

    但产生的电,如何存起来,这是一个老大难,用连(锌)制作的电池来存电,也就是一瞬间的时间,电就能用的干干净净。

    电的作用被皇上夸上了天,宋应星也相信,没有什么理由,因为那是皇上说的。但拥有着宝山,却拿不出东西来,让他大为着急。如今听皇上说另辟新路,有了突破,当然心急如焚。

    到沈阳的时候正好白杆兵、天雄军已经回到沈阳了,皇上正与皇后一起,出城迎接大军,准备大摆庆功宴。

    一直注意着宋应星行程的朱由校早就派人将宋应星接了过来一共庆功。

    孙承宗与宋应星相当熟了,都在宫中打过交道,也知道宋应星是圣眷最浓的人之一。但秦良玉与卢象升等人却均没见过这个宋应星。不过秦良玉、卢象升当然听说过宋氏兄弟,如果按着皇上的派系来说的话,可以算都是皇上这边的人了。

    宋应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皇上对他的恩遇的确相当大,说是君臣,其实更象是朋友。在他所知的人当中,也唯有眼前的卢象升有此殊荣了。

    “诸位,今日为白杆兵、天雄军凯旋归来之日,也是我大明最伟大的科学家亲临辽东战场之日。朕在这里,先敬为国效力的两军将士一杯,驱逐鞑虏收复辽东,诸亲军功不可没,朕与皇后替我大明百姓敬诸君!干!”朱由校神采飞扬的说着。

    一旁的张嫣骄躯不由得一紧,回到皇上的身边,这已经是她最幸福的事情了,皇后这个称谓,她都感觉离她甚远。平时与朱由校在一起的时候,也未曾谈及过这样的话题。张嫣能够得皇帝青睐回归到了皇帝的身边,已经相当的满足了。那时候就有言在先,不计较名份。

    但心里说是一点期盼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自己这个皇后身份来的也是不容易,从全国初选的五千人的海选之一,脱颖而出,再经八关而被定为了皇后,成为了皇上原配皇后。

    所谓的八关就是竟然皇后必然的八道选关,一层层的淘汰,最后而选的意思。

    皇后以下有皇贵妃、贵妃、九嫔、才人、婕妤、美人、昭容、选侍、淑女。其中淑女为最末等,初选入宫即为淑女。内廷宫女多达9000人之多。

    明朝严格控制后族的势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多为小家碧玉,来自民间,而且偏重于选择清贫之家的女子,试图以此辅佐皇帝节俭勤政。朱元璋还在宫内挂了一块红牌,上面镌刻着警戒妃嫔不能乱政的话。

    选后妃的制度十分规范,逐级加以筛选淘汰。

    第一步是“海选”。每当皇帝到了大婚年龄时,皇宫都会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年龄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女,从中选出5000名,皇家支付路费,由父母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京城进行第二轮选拔。

    第二轮选拔时,宦官们选择一个较大场地,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一番察看后,把那些过于高矮胖瘦的少女淘汰。这一**概会淘汰五分之一。

    第二天将进行第三轮选拔,宦官们采用前一天的列队方式,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以及音色、仪态,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便被淘汰。这一轮又会淘汰剩余人数的一半。

    剩余的大约2000人会进行第四轮的精选。这一轮,宦官们不仅会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还会考察少女的步姿与风韵。这一步又会淘汰1000名少女。最终留下的1000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选拔。而宦官们的使命也至此画上了句号。

    过了这四关的女子大概只有1000名,都成为了宫女,但能否成为后妃,还要进一步的观察。

    入宫后,宫中宫娥们将那些宫女分别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察其贞洁”,身上不能有一丝疤痕,肌肤必须细腻光泽,这样,从这1000人中再选出300人为宫女头目。

    第六关是由皇帝派遣的宦官详细观察这300名留宫的美女一个月。依据她们的性情言语,判断性格是否温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并且贤惠,据此,再筛掉250人,剩下的50人便自动晋级为嫔妃。

    倒数第二轮是“选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从50人中选出3个,最后由皇帝钦定一名皇后。一般最后落选的两名美女,都会被封为贵妃,但也有被赐予金银币退回家的。如明光宗当太子时选太子妃,刘氏与郭氏姐妹进入最后一轮角逐,郭氏老大被选为太子妃,其妹与刘氏落选,赐给金币后返回家中。据载,这位刘氏自感身价百倍,回故里后不愿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辈子老处女。

    张嫣因生得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当场就被皇上认定了皇后的不二人选。

    衔花紫凤集宸轩,

    大乐春官礼数烦。

    遍赏红罗临桦烛,

    阿谁不识母仪尊。

    自己皇后之路开始了,但因皇上宠爱客氏、重用魏忠贤,皇后虽母仪天下,但却处处受制与人。甚至还被魏忠贤陷告,不过皇上终究是爱自己,没有理会。他给自己带来了诸多的礼物与欢笑。不过皇上藏的实在太深了,连她这个枕边人都蒙在鼓里。终因误会险些酿成大过,天性,没有让东林党或者福王系得逞。

    不过自己因此也被休,现在终于回到了皇上的身边,皇上又当众将自己的称谓定为了皇后,这让她哪里能不激动。

    一旁的孙承宗,当然也为皇后之位得皇上亲自认可,感到心中安慰。张嫣个性严正,很有皇后风范,是位能母仪天下的女性,她非常不齿宦官魏忠贤,又精于史书,如今又在经济生意上大放其彩,而且在民间因为善事不断,被人们称赞不停,更是大明中兴之帝的贤内助。

    当然还有一些净军、锦衣卫的官员,都熟知张嫣此事的,他们心里都听出了皇上的言外之意,不由的为皇上担忧。

    皇上是这天地的唯一,而皇后也是一样。按照大明的规则,这无论是废皇后还是封皇后,都是大事中的大事,天子无私事,朝臣们会就这事吵个翻天的。

    神宗为什么二十年不上朝?还不是因为他的私事,想扶郑贵妇为皇后或者立福五为皇储,结果群臣以东林党为主,奋起为‘国本’而争之。(未完待续。。)

第742章对大明精英抵赖

    这一场争斗,从万历十四年首辅申行时上疏开始,一直到了万历四十二年的梃击案时,福王终于之封国为终。皇上与内阁争的是一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就是不知,如今的皇上,如何驾驭内阁了。

    庆功宴进行的相当好,气氛很热烈,在座的都是亲军一系的,圣眷不缺,战争进行的也是顺利,军功得的也舒服,心情当然的舒畅。

    而宋应星与亲军也不是外人,最起码现在仍然在用的屠虏神弩、狙击弩就是出自宋应星之手。是它造就了亲军宫变显威,以及蒙古战场、喜峰口战场、张掖战场与辽东战争胜利的最强保证。

    孙承宗更不是外人了,可谓是亲军中元老的元老。

    庆功宴上杯盘狼藉,当兵的人见惯了生死,行为难免有些‘大度’,若不是皇上皇后在这里,可能更加的肆无忌惮了。

    朱由校最终醉了,上辈子就不善混酒场的人,哪里能招架得住这些虎狼之士,虽然没有人敢强他喝酒,但为了表达自己对亲军的敬重,还是杯到酒干,虽然杯子里倒的酒少,但那也是有酒啊,而且敬的人也的确是多了一点。强忍着没有失态,退席而走。

    张嫣带着皇上退席了,先是吐的一个翻江倒海,疼的张嫣在一旁又是敲背又是给擦身子,“皇上,酒醉伤身,可不敢喝的如此猛浪。”

    “嫣儿啊,亲军们在外。浴血奋战,为的还不是朕?他们、、、、、哇”。

    “皇上,快别说话了,嫣儿陪着你,皇上且好好的躺一会吧。”让宫女给皇上做好了醒酒汤,给他喝下。

    朱由校抓住张嫣的小手,胡乱的说着“嫣儿,你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女人,也是天下最善良的女人,从见到你第一眼起。我就感觉你是我的。是我一生最疼爱的人。”

    “皇上,”

    “我真的好想你,在草原上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的都在想着你。上次没机会去岱海。下次朕一定带你去。朕在那里建了一座行宫,建的时候朕就想,如果能与嫣儿在那里终老。天天看着岱海的美景,泛舟湖上,钓鱼打猎,每天一共看着草原的落日晚霞,多好,”沉沉的睡去。

    “皇上,”张嫣此时想着皇上在草原那段日子,每日行军打仗,何等的辛苦。那段时间自己却不在他的身边,天隔一方,每日所思所想,又何不是想着这冤家在外可曾渴着、凉着、累着。皇上对自己的爱意,想到这里,那泪水不由而落。

    朱由校抓着张嫣的手,沉沉睡去,张嫣怕抽手会把他惊醒,就这样坐在龙床之上,痴痴的看着自己男人那迷人的脸庞,好象那满足的神色是因为抓住了自己的手而引起的。

    同样被灌醉的还有宋应星,皇上一走,他就正了众星捧月了。亲军系的众人一个个是轮番上阵,他基本上打了一个通关,他那酒量,哪里经得住几十个人的狂轰乱炸,第一杯喝下去之后,就再也没办法停得住了。他是真喝尽性了,现场就表演了,被孙承宗招来宦官给架走的。

    “嫣儿,你?”天已经黑了的时候,朱由校醒来了,手还死死的握着张嫣的玉手,张嫣则坐在床边,没有动掸。朱由校一见天黑了,就知道这一觉睡的时间不短,看着张嫣就此枯坐,自己还握着他的手,哪里还不知道情况,心里又痛又暖。

    “皇上醒了,肚子可饿?”早点吃的本来就少,喝了一杯牛奶,这都一天了,饿是正常的。

    “嫣儿,累了吗?”

    “不累。”

    “你真傻,为什么不把朕的手拉开。”

    “嫣儿不舍得,再说,嫣儿想看着皇上睡着的样子,只有那时候,皇上才是嫣儿自己的皇上。”

    “嫣儿,你真傻,你就不会上床来躺着看,”

    “嫣儿没想到。”

    “来我给嫣儿揉揉,”

    “皇上先用膳吧,一天没吃正经东西了,饿坏了龙体,嫣儿可担待不起。”

    “对了,嫣儿肯定也饿了,传膳吧。”朱由校一边说着,一边揉着张嫣的玉臂。

    “皇上,嫣儿有一事想求。”张嫣挣不脱,任由着皇上给她做着按摩,舒服极了。

    “你我本身就是夫妻一体,何来求字一说,说吧。”

    “皇上,嫣儿重回皇上身边之时,就已言明,不求名份。嫣儿本是有错在先,被废皇后之职已经是轻罚了。而今皇上虽疼爱嫣儿人前称嫣儿为后,但也把嫣儿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更使皇上陷被百官责问之地。神宗国本之争犹在眼前,君臣失和之局,又怎么能因嫣儿一人而起?故嫣儿恳求皇上,今后切勿谈及此事,可好。”张嫣妙目含泪的软语相求着。

    “嫣儿,不必为此事担忧,朕自有招数应之,且在这辽东之地,朕的身边文臣,都不会有所非议。京城里那些文臣,他们就算是腹中有语,也只能上奏了事,朕的光报不会传这些无聊之事,就算是传了,朕也不会去看。此事嫣儿且放心就是,朕会处理好的,不会与群臣失和的。”朱由校搂过张嫣,他可以感受到张嫣此语非是为了邀宠而虚言,安慰着她。

    “皇上切勿看清了文臣、、、、、、”张嫣还是担心。

    “嫣儿,记住了,嫣儿从来没有被休过,朕去年辟谣的时候都没有说过,虽然大家都知道,但那只是闹别扭回娘家而已,明白吗?”

    “皇上,如此岂不是要失信于天下,万万不可、、、、、、”

    “失哪门子信?朕当时给你的是休书,只有那一个才是物证,消毁了就是。直接人证都是宦官宫女,就那么几个人,除了你那情同姐妹的新月丫头,其他的都是朕的心腹,他们不会有什么纰漏。外围的也只是间接人证而已,不足为证。而且朕出征蒙古之前,还与嫣儿一同宴请满桂、赵率教,这也都是有目共睹的。又不是需要什么皇后册封大礼这种东西,所以只要朕与嫣儿两个当事人不承认,谁还能奈何?”(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463/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二十四监最新章节! 作者:梦难成所写的《大明二十四监》为转载作品,大明二十四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二十四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二十四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二十四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二十四监介绍:
重生,主角朱由校,穿越后重用二十四监,创办各种实体赚钱以免天下农税;组净军、练锦衣卫;解散天下明军、建新军;以驿站建光报系统、交通、邮政;压水井抗冰河;建求极宫,求万物真谛;保护环境、治理沙漠;保护发展儒家等中国文化,造留声机,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对世家加以引导发展使其传承更加的久远;收复朝鲜、日本等地以宦官和结扎为怀疑政策;利用党争和明朝宗室众多,改明朝君主制为皇上选举制,各个亲王等均有利用当选皇上,五年一届;建白令跨海大桥联通北美;联合英法德等国家共同研究科技,但立足的是保护资源、环境,提前开创和平发展的世界环境。 本书已A签,感谢各位衣食父母的点击、投票,梦难成感激涕零。大明二十四监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二十四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二十四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