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山沟皇帝TXT下载山沟皇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山沟皇帝全文阅读

作者:雨天下雨     山沟皇帝txt下载     山沟皇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七百零九章 遍地黄金

    左成生得知大唐石油公司准备在巴库开采石油的时候,心中就是有了打算。

    如今西海贸易的主要对象虽然是奥斯曼人,而且利润也非常的丰厚,但是左成生却是知道,未来的竞争肯定会越来越大。

    有利润的地方,总是不会缺乏寻求发财机会的人。

    这一次他们西海贸易公司行动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快速了,但还不是有大量的商人蜂拥而来,没有大船,人家都敢直接坐着小舢板跨越好几天的航程来巴库进行贸易。

    要钱不要命的人,这年头多了去。

    而奥斯曼这地方的市场也不是无限的,相反,这种土著国家的市场非常的有限。

    别看他们人也不少,但是有消费能力的却是不多,尤其是大唐的主要出口商品除了布匹外,其他东西都不便宜。比如说香皂、香水、瓷器、丝绸这些东西,可都是名副其实的奢饰品,普通的土著们可买不起用不起。

    此外奥斯曼这个地方也不仅仅只有巴库这里能够输入大唐商品,相反,巴库这里只是一个补充而已,更多的还是从巴士拉、埃及等地方输入的大唐商品。

    别看库里距离巴库近,但是距离奥斯曼人的核心统治区,也是主要的消费市场可是在巴尔干西南部,尤其是君士但丁堡一带以及小亚细亚远着呢。

    再加上库里乃至整个海东省可都不是大唐帝国的工业生产区,实际上这破地方就没几个人,更别提什么工厂之类的,基本上目前海东省的所有工业产品乃至大部分农产品生活物资,都是从帝国中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通过铁路运输过来的。

    而铁路运输可比海运贵多了。

    哪怕是风帆时代的时候,海上运输都要比铁路运输的便宜更便宜,而等到现在的钢铁蒸汽时代就更便宜了。

    目前大唐跑远洋的货船都是千吨起步,目前两三千吨的商船已经是主流了,船只吨位越大,装载的货物越多,其单趟运输的每吨货物的成本也就越便宜。

    此外目前大唐的商船普遍采取机帆动力。

    其蒸汽机的存在能够有效的缩短海上航程,更快的抵达目的地,以往的风帆船只跑一趟南洋,来回都得一年,因为季风的存在,导致这些船只没办法在想要出海就出海,得等季风来了才能南下或者北上。

    然而蒸汽机的出现,让大唐的商船一年四季,想什么时候出海就什么时候出海。

    这样一来,意味着一艘船只在一年内可以在本土和南洋之间多次往返,而船只是有折旧成本的,一年只能跑一趟和一年可以跑三四趟,其中区别大了去。

    这也是为什么蒸汽船只刚出现就受到了商人们追捧的缘故,哪怕蒸汽机需要消耗煤炭,但是跑得快而且不受季风影响,这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了区区煤炭的成本。

    同时他们也没有抛弃风帆,现在中小吨位的船只不管是军舰还是民用船只,普遍都还保留着风帆,这个风帆在顺风的时候还是很有用处的。

    至于风帆所带来的更多水手的人力成本,这个问题已经是被初步解决,那就是采用机械设备以及液压动力来代替部分人力。

    所以这年头的船只,其实航行的时候是非常灵活的,顺风的时候一般会直接关闭蒸汽机,然后单独使用风帆进行航行,这一点在大唐海军的护卫舰、巡洋舰这两级需要进行长途航行的军舰身上特别明显,基本上这些三四千吨以下的军舰,非作战任务的时候,有大概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都是单独使用风帆航行。

    在各种远洋商船上就更是如此了。

    唯一的例外就是大吨位船只,比如说那些四五千吨以上的海军战舰,比如广东号,又或者是各大航运公司的旗舰豪华大型客轮,他们都是没有风帆,只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然后则是内河船只,如今的内河船只基本也不使用风帆了,因为内河船只的航向是固定的,没办法和远洋船只一样可以走之字型。

    再加上逆流,所以内河船只更依赖蒸汽机,相对而言风帆的作用就迅速下降了,所以如今很多的新型内河船只,尤其是内河专用的拖轮,那都是清一色的蒸汽机动力,是没有风帆的。

    大唐的海运以及河运的发展,丝毫都不如遇铁路运输,甚至是超过了铁路运输的作用。

    而他们最大的竞争手段,那就是便宜了。

    大唐海运便宜,哪怕是从帝国本土的东部沿海港口一路运输到埃及去,货物的到岸价也不会比奥斯曼人直接在巴库采购货物贵多少。

    因为巴库的货物,也是需要从帝国的东部省份通过铁路运输到库里,然后通过西海运输到巴库。

    目前这两条贸易线路的运输成本都是差不多的。

    当运输成本差不多的时候,而更方便运输到君士但丁堡的的埃及路线,毫无疑问更具有价格竞争力。

    所以,未来的西海贸易,如果还是继续到帝国东部采购货物的话,那么这生意未来肯定是会越来越难做,顶多也就是维持高加索地区的市场而已。

    左成生虽然不是专门搞什么运输的,但是并不妨碍他做出这样的判断。

    所以左成生就是想着,既然铁路运输成本高,以后他就直接在库里,甚至到巴库建厂生产啊,这样就可以直接把运输成本节省一大半了。

    只是现在的工人以及原料问题不好解决,只能以后时机成熟了。

    在这之前,他是准备着先开阔巴库本地的市场。

    注意,不是奥斯曼人那边的市场,而是巴库本身的市场,促使他做出这样决定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唐石油公司准备在这里开发油田。

    到时候肯定是会有大量大唐石油公司的员工在这里工作,这些人的消费能力可比什么奥斯曼人强多了。

    要说消费市场,目前的大唐帝国本土的消费市场才是大头,不管是农产品还是工业产品,帝国本土的市场才是大头。

    至于海外市场,虽然也有,但只针对部分特殊的出口型货物,很多东西它不能出口,或者说那些土著不要,或者买不起等等。

    大唐石油公司的员工,再加上为石油公司配套的其他人群,左成生估计着未来几年里,这巴库里的人口有可能会达到万人以上。

    而这上万人的吃喝拉睡,可是意味着庞大的消费市场。

    想到这里,他已经是顾不上那些奥斯曼人了。

    反正这些奥斯曼人也跑不了,并且消费能力有限,这连续运输几批货物之后,估计这高加索一带的市场就会饱满了。

    所以左成生是想着先抓住大唐石油公司的消费市场。

    为此,他是专门找到了大唐石油公司的巴库分公司,尝试着寻找合作的机会。

    这种合作自然不可能是什么石油上的合作,而是其他方面的合作,比如说后勤物资供应这些。

    而大唐石油公司巴库分公司人也是愁着呢。

    他们公司的人已经是开始陆续进驻巴库了,但是现在的巴库可是一穷二白,要啥没啥,连人都没几个。

    他们大唐石油公司后续还会有好几百乃至上千人会过来呢,这么多人的吃喝拉睡可不好解决。

    左成生找上门来,说是可以提供后勤服务,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

    当即就是签订了一批物资的供应合同。

    拿着签好的合同,左成生露出了笑容。

    这一笔单子,说实话赚的不多,满打满算,其毛利也就百分之二十左右,远远无法和奥斯曼人进行贸易的好几倍利润相比。

    但是这却是胜在稳定,而且通过这个单子,他已经是撬开了大唐石油公司巴库分公司的口子,只要这一单做好了,后续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单子。

    此外他们公司也能在这里立足稳固下来,进而开辟个人消费市场。

    到了巴库的左成生,才是第一次知道,遍地黄金是什么感觉。

    现在的巴库,可以说干什么都能赚钱。

    除了他们这些贸易外,还可以搞很多东西呢。

    依托大唐石油公司在这里的石油开发以及和奥斯曼人之间的贸易,至少也可以提供好几千甚至上万个工作岗位。

    工作岗位就意味着市场,生意,赚钱。

    左成生在巴库开拓市场的时候,后方的库里,西海公司的大股东陈总经理坐镇库里,忙着接受从全国各地过来的货物,并安排调度装船等。

    而徐船长也是怀着东山再起的心思,一天到晚都是待在盛源号上,忙着维护、装货、运输、卸货等等。

    另外两个股东更是直接坐上了火车,前往铁路沿线的各大城市,寻找货运。

    当西海贸易公司迅速壮大,并短时间内成为了西海上出名的贸易公司时,其他人也是不甘落后。

    这巴库那边和奥斯曼人的贸易一时半会是被西海贸易公司给抢了先,硬挤进去利润也没那么高了,但是这南边不还有一个萨菲王朝嘛!

    要知道萨菲王朝的都城加兹温可是距离里海不远呢,另外萨菲王朝的另外几个重要城市,比如大不里士等也是位于萨菲王朝的内陆地区,距离波斯湾远着呢。

    同时萨菲王朝和奥斯曼人最近关系不咋地,双方还在为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地区矛盾重重,所以也别指望奥斯曼人和波斯人做什么生意了。

    这也意味着,在西海开辟一条库里到萨菲王朝的贸易线路是有利可图的。

    想到着一点的人,也是懒得和西海贸易公司竞争了,直接搞船,然后跑到萨菲王朝贸易去了。

    一时间,因为和奥斯曼人、波斯人之间的贸易,再加上大唐石油公司在巴库开发石油,让昔日平静的西海瞬间热闹了起来。

    而这也是让帝国在整个西海地区唯一的一家造船厂,库里造船厂是悲喜交加!

    喜的是,船只的订单多的不得了。

    悲的是,他们现在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足以完成这么多的船只订单!

第一千七百一十章 庞大的西海舰队

    库里造船厂,虽然是属于官方企业,并且还是属于海东巡抚衙门以及库里州衙门两级衙门下属的财政机构合资成立的。

    这样的造船厂如果是放在东部沿海地区,那肯定是庞然大物。

    然而这里不是东部沿海,这里乃是帝国最西端的省份,整个海东省人口也就那么几十万而已,而且都是这几年新移民过来的。

    库里州全部人口也就一万多人而已。

    并且绝大部分的工业原料,生活物资都是需要从帝国中部,东部省份通过铁路运输过来,造成了物价高昂。

    这种情况下,库里州想要发展工业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如今库丽州这边唯一的指望就是搞石油产业以及造船业了。

    造船业是因为西海的存在,而石油产业嘛,自然是因为巴库的存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大唐石油公司在巴库的勘测队,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估计,巴库地区的石油储量将会比肃州油田更多。

    如果能够得到充分开发,一年开采三十万吨的石油也是有可能的。

    而这,还是他们的初步判断,可没有大规模进行钻井勘测时的判断。

    只有远在金陵的圣天子李轩,巴库油田的储量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三十万吨桶算什么,人家俄罗斯人在十九世纪后期开发巴库石油后,只用了十年时间就是把年产量提高到了一百多万吨。

    巴库石油的丰富储量,同时加上容易开采的特性,哪怕是距离帝国的主要消费市场,也就是帝国中部和东部地区远了一些,但是依旧无法阻挡大唐石油公司对巴库石油的勘测以及开采。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们的第一期投资就是打算在当地建立一个年产量达到三十万吨左右的大规模油田产区。

    同时将会在巴库和库里两地都建立配套的炼油厂,在库里建立的炼油厂乃是大型炼油厂,自然是为了向帝国的广大本土省份供应煤油。

    而在巴库的小型炼油厂,所生产的煤油自然是为了打开奥斯曼以及萨菲王朝等地区的市场了。

    煤油这东西,大唐帝国可不禁制出口。

    毕竟这玩意现在只是用来照明的,不在帝国进出口委员会的禁制或限制出口的名单内。

    可惜的是,如今的大唐石油公司连帝国本土的煤油市场都无法满足,自然也就无法出口了。

    这几年下来,大唐石油公司在帝国本土各地,陆续建立了十来个石油产地,年产量达到了每年十二万吨。

    但是其中的一个肃州油田,就是达到了每年十万吨的产量,其他的十几个小油田全部加在一起,也就只有两万吨的产量而已。

    如果巴库石油能够顺利投产,并初期达到大唐石油公司预估的三十万吨的年产量,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小油田,到时候大唐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就能够达到每年四十五万吨左右。

    然而即便是这个数据,也是远远无法满足帝国本土对石油的庞大需求。

    目前大唐帝国的石油市场是非常广阔的,目前的两大主要石油产品分别是煤油以及工业用的润滑油,根据大唐石油公司自身的估计,目前帝国本土省份每年就能消耗至少上百万吨的石油。

    而实际上,目前乃至未来两三年里,大唐石油公司都无法满足对市场的供应需求。

    要不然,大唐石油公司也不会大动干戈搞巴库石油了。

    有了巴库石油在,那么就会相应的带动众多产业的发展。

    比如说西海航运,巴库可是一块非常典型的飞地,虽然帝国已经是强势把这片地方列入本土行列,陆军甚至都是准备在这里驻扎一个团的兵力,保护此地的石油资源的同时也是为了在高加索地区插上一柄尖刀。

    但是这依旧无法改变,巴库是一块飞地的事实,帝国其他地区和巴库的联系,只能是通过西海进行联系。

    由此,船只就是显得非常重要了。

    能够看到这一点的人很多,可不仅仅是只有西海贸易公司,其他商人乃至军方和官府等等都能看的出来,只是他们没有西海贸易公司这么干脆果断,第一时间就是把盛源号给买下来而已。

    他们选择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向船厂下订单购买船只。

    如此也就造成了库里造船厂目前的尴尬局面。

    他们的订单多的是,仅仅是百吨以上的船只订单就已经是陆续接到了二十多艘,这说的还是民用船只呢。

    此外还有大唐石油公司订制的多艘油船,这些油船虽然不是什么大几千上万吨的大家伙,但也是有一千多吨呢,其实大唐石油公司一开始是想搞大几千吨的油船的,可惜库里造船厂还造不了这么大的船只!

    此外不管是巴库还是库里,他们都没有这么大的码头以及港口设施。

    尤其是库里这边,其实这个地方并不是一个优良的港口城市,因为库里位于西海东北部,此地的平均水深只有四到八米,不适合大吨位深水船只航行。

    只是因为此地是中亚铁路的终点,并且靠近乌拉尔河前线,所以此地对于帝国而言才是比较重要。

    如果纯粹是港口角度出发,这地方很不适合建立一个港口城市。

    只是现在的大唐帝国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就是了。

    西海沿海,一般只有中部和南部的水深才比较深,东北部的海湾是不行的,但是西海的东部以及东南部海域,虽然有一大片地方也是属于帝国控制,但是那地方没有铁路啊。

    别说铁路了,人都没有,很多地方都是一片沙子……

    所以,选择在库里建设港口,甚至搞造船厂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甚至都不是长久选择。

    以后等大军继续西征,夺取了乌拉尔河,杀入了伏尔加河的时候,那么到时候帝国才能够拥有一个比较良好的港口城市,比如阿斯特拉罕就挺不错的。

    现在嘛,只能是先用库里凑合着呗!

    上述诸多因素,尤其是库里造船厂自身的造船能力也是导致了,哪怕是大唐石油公司的运油船,也只能是一千多吨。

    不仅仅是大唐石油公司的运油船如此,其他的船只包括军队的船只也是普遍偏小,而且大多是吃水比较浅的船只。

    比如海军,人家就直接把甲六型炮舰搬了过来,在东部的造船厂进行主要零配件生产,然后通过铁路运输到库里,让库里造船厂再进行组装。

    基本上,库里造船厂也就是造一个船壳而已,其他东西人家海军都直接打包送过来了。

    而甲六型炮舰,乃是帝国海军专门为了内河作战而设计的,吃水非常的浅,在长江中上游都能使用,现在用在西海是绰绰有余了。

    只不过海军也是不满足甲六型,毕竟这玩意说到底也只是个两百吨的小家伙,而西海东北部的水域虽然浅了点,但是好歹也有四米到八米呢,把船型优化一二,搞个千把吨的战舰也是可以的。

    再不济,也得搞个五六百吨的船吧,不然堂堂一个分舰队,用两百多吨的内河炮舰当旗舰,海军面子上过不去。

    海军的人是要脸的,所以他们已经是准备着把五百吨的广海级近海巡逻舰以及吨位更大的宿迁级浅水重炮舰给弄到西海舰队来。

    广海级近海巡逻舰以及宿迁级浅水重炮舰,都是海军装备后装炮后,全新设计的新一代战舰。

    其中的广海级近海巡逻舰,其定位是近海巡逻舰队的旗舰,排水量达到了五百五十吨,装备一百二十毫米后装舰炮,吃水比较浅,机动灵活,主要是部署在沿海海域以及部分水深比较深的内河。

    而宿迁级浅水重炮舰,听这名字就知道是海军专门为了内河作战,为地面作战部队提供重火力支援的战舰。

    八百吨的排水量,其吃水比五百吨的广海级更浅,而火力更强,主炮是一百五十毫米的后装炮,就连副炮都是一百二十毫米的。

    这玩意,可以说是海军有史以来,所设计的吨位最大,火力最强的内河战舰了,恩,只局限于内河战舰。

    弄过来然后往伏尔加河一摆,基本上就可以宣告伏尔加河流域没鞑靼人什么事了。

    海军对西海舰队,或者说是对伏尔加河流域相当的重视,目前已经是准备为西海舰队装备四艘广海级,六艘宿迁级,至于普通的内河炮舰以及小吨位的近海巡逻舰,那就更多了。

    林林总总加起来,西海舰队的作战船只预定为三十二艘,算上各种辅助舰,恐怕数量要超过百艘,这个规模已经是不亚于长江舰队了。

    长江舰队毕竟是没有什么战争威胁,而且除了海军长江舰队外,扬子江流域其他的大船也能进来,然后陆军也有不少内河船只,其他的公务执法船只也不少。

    但是西海这边不一样,这边可是打着呢,以后肯定还是会继续西征的,而且海军也是终于有了捞取战功的机会那里会放弃啊。

    大建西海舰队已经是必然的,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些船只都还在纸面上……

    库里造船厂面对挤压的数十艘民船再加上数十艘战舰的庞大订单根本无法及时完成。

    尤其是海军那边催的非常急,甚至那些海军的王八蛋为了让库里造船厂抢先完成他们的军舰订单,都是直接派陆战队进驻了库里造船厂,名曰保护,实际上就是接管了仅有的几个船坞,让这些船坞只能建造军舰。

    并且是三番五次让库里造船厂扩大生产规模,否则的话海军就要他们好看!

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局部本土化

    为了解决库里造船厂的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是看到了造船业所带来的庞大效应,比如说工作岗位,税收等等。

    不用库丽州衙门出面,海东巡抚衙门就已经是自行出面向金陵方面请求财政援助了。

    这个请求,自然不是说向内阁方面请求援助,这区区一个造船厂,还上升不到需要内阁出面的程度,他们只是寻求了国企部的帮忙而已。

    国企部下属可是有好几家大型造船厂呢,技术和资金都是不缺的。

    如今西海那边的战略地位比较重要,而国企部也是帝国官方机构,考虑事情的出发点自然也是从官方层面考虑,因此他们也是有意扶持库里造船厂。

    所以,国企部直接行政干预,让国企部下属的几家全资控股的造船厂企业对库里造船厂进行投资,这种投资不仅仅能够给库里造船厂带来资金,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技术。

    有类似江南造船厂这样的老大哥帮忙,小小一个库里造船厂瞬间就能壮大起来。

    一时间,众多的机械设备是通过铁路运输发往库里,同时几家大造船厂也是组织了数百名的技术人员前往库里支援。

    库里造船厂正在发展,只是虽然发展速度会非常快,但是再怎么样也得一年半载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

    现在嘛,自然是只能慢腾腾的造船了。

    同时考虑到了如今军方还没有发起新一轮西征战役的意思,所以海东方面也是顶住了海军的压力,先把库里造船厂的产能用早建造普通船只上。

    反正现在西海舰队现有以及未来几个月里服役的大约十多艘的内河战舰,其实也能够封锁鞑靼人从伏尔加河进入西海了,乃至掌控整个西海了。

    海军的西海舰队百舰计划,并不是说为了掌控西海,而是为了后续掌控伏尔加河,更准确的说是参与新一轮的西征行动。

    因此一时半会的也不着急。

    海军也是得到了承诺,一年后库里造船厂的绝大部分产能都会优先满足海军,所以也是暂停了对库里造船厂的压迫。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一年内,将会有众多的民用船只陆续进入市场,并和现在的盛源号等现有船只进行竞争。

    这让西海贸易公司的左成生等人意识到了,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大。

    这也是迫使了西海贸易公司加大了贸易量,同时对销售的渠道进行加固,甚至是捆绑。

    西海贸易公司的发展,乃至整个西海的发展,对于庞大的大唐帝国而言,其实也就是一件小事。

    甚至最近几个月的内阁会议里,都是没提高过西海。

    对于帝国高层而言,中亚虽然重要,但是这个重要是针对性的。

    只要把鞑靼人赶出了中亚,帝国掌控了中亚并设立海东省之后,其实很多帝国高层对中亚地区的其他事务已经是没什么兴趣关心了。

    反正已经设立了海东省,那么接下来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了,该有的扶持都会有,不该有的也绝对不会有。

    就和当年的辽东省,东北省,河丰省等省份一样。

    帝国高层关心的是拿下来,至于拿下来之后,自然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毕竟帝国的高层官员都特别的忙,偌大一个帝国,事情多的很,什么事都关注那么这些内阁大佬们也别指望着能够干多少事了。

    帝国的官员们都很忙,倒是圣天子李轩最近几年闲得很。

    李轩如今已经是很少什么事都亲自关注了,尤其是杂七杂八的事情已经很难吸引他的关注。

    随着时间的过去,现在的李轩除了统一全球外,对其他的基本都不怎么关心。

    没办法,现在的李轩也就只剩下这么一个人生追求了。

    人活在世,不外乎名利。

    这利嘛,不管是钱还是权力什么的,李轩基本上都是达到了巅峰。

    如今能够追求的也只有名了。

    甚至这个名他基本上也是做到了华夏数千年历史来的极限,统一华夏,并对外大大扩张。

    只是他还想要更多,他要统一全球,给后人立一跟无法跨越的标杆。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不容易!

    时间太紧迫了,李轩已经是不愿意继续等待下去了。

    趁着中亚那边的战事结束,未来一两年会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后,李轩是准备彻底解决南洋诸岛的本土化问题了。

    南洋诸岛就是吕宋省、万丹省、马六甲州以及澳洲四地,基本上包括了南洋所有的岛屿以及半个马来西亚半岛。

    帝国已经是在上述地区建立了多年的行政统治,哪怕是最少的马六甲地区也有差不多十年了。

    期间一直在推动本土化。

    尤其是之前推动的土著劳务政策里,让当地的本土化进程得到了大幅度加速。

    目前的南洋劳务公司,已经是从南洋各岛屿上雇佣了超过一百多万的当地土著青壮,这些廉价的劳动力都是用来在当地修建各种基础设施。

    而这一百多万的青壮,基本上已经是把目前大唐实际控制的诸多岛屿上的土著青壮一扫而空。

    因为劳务政策,棉老岛继吕宋岛之后,成为了第二个百分百完成本土化的岛屿,这也是给予了帝国高层,以及当地的地方官员极大的信心。

    目前吕宋省的官员们,正在费尽心思在其他岛屿推动这一政策,争取半年内彻底完成本土化,然后申请成为帝国本土省份。

    这一点非常重要,所有人都是在关注。

    移民、商人、官员们都是翘首以盼呢。

    甚至为了加快这一进度,很多企业都是直接捐钱捐物给南洋劳务公司……

    就是为了早日完成本土化,然后跑过去赚钱。

    吕宋省有望在半年内完成本土化,万丹省以及马六甲州的话,估计也能够在两年内完成这一计划。

    澳洲的话,如果只是说澳洲岛,其实早就完成了,因为澳洲岛上本来也没多少土著,过去的这些年早就没有了,如今整个澳洲岛上只有帝国子民。

    他们剩下要做的乃是新西兰,那破地方还有着大量的土著,而且还挺凶残的,食人族都不少。

    为此,他们还特地引入了不少南洋半岛上的土著,以劳务的名义引入,然后给他们发放一定的冷兵器和火绳枪,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让他们帮大唐剿灭这些食人族。

    估计稳扎稳打的话,用不了几年也能够清理干净。

    整个南洋诸岛,有望在两年内完成大半地区的本土化,五年内就能彻底完成。

    为了激励当地官员的决心,李轩也是放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

    以往帝国在南洋地区,本土化的完成目标都是一整个省,比如说吕宋省,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完成本土化,才能够成为本土省份。

    现在嘛,李轩打算放宽条件,来一个逐步进行,好歹要给那些官员以及企业甜头啊,让他们继续努力啊。

    于是乎,吕宋岛以及棉老岛就是成为了这个逐步本土化政策的第一个收益者。

    宣平三十五年冬,帝国官方正式宣布对吕宋府实行局部本土化,吕宋省下属的吕宋府、棉老府将会直接纳入本土进行统治。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上述两地,将不会受到进出口委员会的限制。

    因为进出口委员会的限制只针对帝国本土以外的地区,甭管是海外领地还是土著控制区都是属于管控地区。

    至于本土,那自然是不属于限制地区了。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就是直接刺激到了众多企业!

    吕宋矿务公司立即就是宣布,该公司将会对吕宋岛以及棉老岛上的多个矿区进行开发并投产。

    人家公司其实早就占有了当地的部分矿区,只是一直没开发这些普通矿产,主要是开发金矿。

    没开发这些普通矿产的原因也简单,以前这地方根本就不能输入各种设备,只能是依靠传统的手工开采,而很关键的是,连运输都难以运输。

    没有铁路连接矿区和港口,这矿产开采出来都没办法运出来。

    吕宋矿务公司准备投资开矿了,其他企业自然也是不会落后。

    比如说大唐铁路总公司,就是宣布正是成立南洋铁路公司,将会在吕宋岛上建设一条铁路,用以连接多个重要地区和港口。

    有了铁路解决交通问题,其实剩下的就很简单了。

    至少当地的很多农产品,尤其是经济作物就能够顺利外运了。

    之前的吕宋岛,经济上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帝国先后往吕宋岛移民了数十万人,基本上清一色的都是农民,来这里就是屯垦的。

    他们种植出来的粮食产量其实很大,至少他们自己是吃不完的,之前很多一部分就是运回了本土销售。

    除了农业外,剩下的顶多也就只有手工业以及服务业了,工业什么的不存在的。

    哪怕是一个碾米厂之类的都没有!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商人都已经是准备在当地直接建立加工厂,就近收购并加工各种农产品然后对外销售。

    尽管吕宋岛的人口就那么一点,哪怕是本土化后其经济总量也没多少,但是依旧让不少人找到了发挥的机会。

    而这也就更让其他人期待着整个南洋地区的本土化了。

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帝国的明珠:南非

    南洋诸岛的本土化,都已经是搞了十几年了,因此到了最后吕宋岛和棉老岛本土化成功并纳入帝国本土范围内后。

    其实造成的影响并不算大,人们只是觉得顺其自然。

    不过这只是大部分人的想法而已,对于部分人而言,南洋吕宋岛以及棉老岛的本土化成功,其影响是巨大的。

    尤其是对于已经移民南洋的帝国子民以及在南洋投资的企业或者是和南洋贸易的相关企业来说,南洋的本土化成功就是显得非常重要了。

    同时这也是给了其他海外领地极大刺激。

    南洋诸岛如此顽固的地方,都能够逐步本土化成功,他们为什么不行?

    要知道,南洋诸岛的本土化之所以这么慢,那是有原因的,除了土著生猛,食人族众多外,更多的还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过于恶劣。

    移民的死亡率太高。

    移民死亡率高就导致移民不愿意来。

    这人都没有,谈何本土化啊!

    然而如今自然环境这么恶劣的南洋诸岛,都是快要本土化成功了,其他海外领地自然也是可以有样学样。

    一时间,印度地区、美洲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的海外领地官员们,一个个都是琢磨着如何学习南洋地区本土化的先进经验,尽快完成本地的本土化。

    南非,一大票官员就是在明亮的非洲事务衙门二楼会议室内,探讨着该如何加速本土化的进程。

    “南洋地区的本土化固然是卓越高效的,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用在我们非洲,我们还是要因地制宜,不能什么方式都学!”

    “所有的方式都学自然是不现实的,但是他们的以夷制夷政策就是相当的成功,和劳务政策完全可以相互结合的,这样不单单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在非洲的基础设施施工进度,而且还能够更快的完成本土化!”

    “以夷制夷,说的好听,直接武装这些蛮夷听起来不错,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南洋诸岛只是一个个岛屿,我们可以轻易的用海军把这些岛屿分割开来,在这样就算是有土著发生了暴`乱,也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后从容围剿。

    但是在非洲,这可能吗?

    非洲乃是一整片大陆,一旦把这些土著武装起来,反叛怎么办?”

    “我建议,还是应该走稳妥政策,以劳务政策为基础,从各个沿海据点逐步推进,清理一地,移民一地,而不是盲目的扶持大量的土著!”

    下面的诸多官员讨论着的时候,非洲事务督办谭又凌也是沉思着。

    谭又凌是去年就任的非洲事务督办,当然了,这个职务实际上并不是正式职务,只是一个差遣而已,他只是奉旨督办非洲事务,属于钦差的一种。

    民间一般又称之为非洲大臣,同样的还有南洋大臣、印度大臣、美洲大臣。

    他的本官其实乃是外务部非洲司副司长,并高配正三品。

    此外他还是翰林院侍讲学士,这个职务如果是实职的话那么就是正五品,但是他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并不是实职,只是一个虚衔而已。

    基本上在外头以奉旨办差的文官,比如美洲事务督办,印度事务督办,南洋事务督办,帝国驻欧洲大使,等人,都有着翰林院的虚衔,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一种象征而已。

    大唐的官制是比较复杂的,有差遣、本官、虚衔之分,尤其是对高级官员而言就更加复杂了,虚衔要么是用来拉高品级或者是彰显某种政治意义,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其实也不重要。

    本官嘛,这个好理解。

    而差遣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

    比如同样是尚书,一个是普通尚书,而另外一个却是能够入值御书房,这两者的性质完全不一样。

    前者只是普通尚书,正二品高官,但是后者却是属于御书房值班大臣,帝国最顶级的九位官员之一,称得上是位极人臣。

    还有在各衙门里,很多官员往往也是会有上官授予的临时差遣,比如说巡抚衙门里的某个官员,可能就会被巡抚临时授予某种差遣,以处理某种事务。

    差遣,往往也就代表着实权。

    谭又凌的本官是外务部非洲司副司长,以他的本官职务,他顶多也就是具备一定的外交权限而已,但是他的差遣却是非洲事务督办。

    因此,实际上他在非洲地区也就具备了毫无争议的最高政务权力,整个非洲,哪怕是包括地中海沿岸的北非地区,比如摩洛哥,都是属于他的管辖范畴。

    在这一地区内,除了不能直接调动军队以及干涉税收工作外,其他的他基本都能插一手,包括对某个土著部落宣战,议和等等。

    甚至税务和军务,他某种程度上也能插手。

    比如说收税这事他没这个权限,但是他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给予企业或者普通百姓税务补贴,这也就等于变相降低税收,一定程度上插手了税务。

    帝国很多官员都喜欢玩各种税务补贴,退税之类的手段,用以吸引投资或者干脆是减轻企业或者百姓的负担。

    对此,税部往往是不管的,他们只按照固定章程收税,收到税后给地方留下一定比例的税收充当地方财政资金,其他的都会直接划入国库。

    划归到地方财政的钱,你们地方衙门爱咋地咋地,不管是全部贪污还是说全部都退税回去,都和他们没啥关系。

    还有这个军务,直接调动军队作战,别说他谭又凌了,其他文官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没这个权限,甚至军方内部具有这个权限的也不多。

    但是,他谭又凌作为非洲事务督办,可以在他认为适合的时候,适合的地方进行宣战,进而发动战争。

    怎么说呢,在非洲这一片地方,发动战争后怎么打,那是军方的事,但是打不打,那是他说了算,军方可没这个权限。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他也具备了一定的军权。

    不过也不是绝对的,军方要是看他不顺眼,或者不认同某一场战争,他就算是宣战了,人家军方也可以选择磨洋工。

    所以,军方要打的仗,不一定能打起来。

    但是军方不想打的仗,那肯定是打不起来的。

    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得商量着呢。

    谭又凌这个非洲大臣,权力自然是庞大的。

    但是压力也大啊!

    他之前是在本土外务部任职的,虽然专攻的是非洲事务,但是这跑到非洲来任职,说实话还是头一次。

    等他摸清楚这边的基本状况后,那都是已经几个月过去了。

    然后他就和和前面几任的非洲大臣一样,把工作的中心放在了本土化上!

    圣天子在乎本土化,金陵的那些军政大佬们自然也是拍马屁,所以同样在乎本土化,这具体到了海外领地的文官以及军官身上,本土化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属于干得好就升官,干不好就滚蛋的那种。

    因为上面已经是把本土化的工作好坏,直接作为了衡量海外领地官员的政绩标准。

    至于说工商业经济之类的没卵用。

    反正海外领地再怎么搞,也只能是搞农业,顶多挖一挖金矿,其他的工业就别指望了,商业也都是服务业为主,再加上一个海外贸易之类的。

    但是帝国高层并不怎么在乎这些。

    这搞来搞去,所以本土化就成为了海外领地官员的唯一突破点,想要升官,那就搞本土化。

    据传吕宋巡抚因为在主政吕宋本土化有功,这都已经是准备调回本土担任某省巡抚了,看似品级没变,但是吕宋省能和本土省份的重要性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谭又凌要想在非洲大臣的任上做成成绩来,本土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工作。

    然而仔细分析了后,他就发现在这个地方搞本土化,难度相当大。

    一个是非洲大陆实在太大,而很多内陆地区大唐人其实都没涉足呢,不是去不了,而是不敢去,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实在过于恶劣,分分钟会死人的。

    甚至就连南洋地区的自然环境,都比非洲的中部地区好一些。

    不管是以前的葡萄牙人还是现在的大唐帝国,其实在非洲的存在,都是只局限于在沿海港口,根本就没有深入内陆地区。

    哪怕是南非,其实大唐实际控制的也就只有以南非港为核心的南非平原。

    南非平原,乃是大唐帝国对非洲大陆最南端的两块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小平原的称呼,两片小平原加起来,其实也就两万平方公里左右,还没大员岛大呢。

    但是这两块平原,却是整个非洲里都极为少有的地中海气候的平原,雨水充足,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耕种。

    加上北边都是一片大山,这片延绵数百公里的大山,直接把南非平原和北边的非洲大陆切割了开来。

    同时南非港还是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必经港口。

    这么多条件加起来,才是使得大唐帝国把这一片地区作为了重点发展地区。

    并先后移民了十余万人在这里进行耕种、贸易。

    多年过去后,如今的南非已经是成为了帝国在非洲大陆上的一颗明珠!

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不是不能管只是懒得管

    南非洲的发展和成功,几乎是难以复制的。

    首先,此地的地形以及气候对大唐人而言相当的友好,这地方可是地中海气候,适合生存居住的地方,而且还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形。

    在这种气候的平原地带作战,大唐陆军表示没有任何压力,可以直接平推。

    同时北部的大山又称为了天然的城墙,只要把这两片小平原的地方肃清之后,定期在北方边境进行巡逻,在部分地区设立军事堡垒等,就可以保障南非平原的安全,不用担心北方的土著流窜进来。

    因为这些,当年军方才会以雷霆之势,迅速肃清了整个南非平原地区的土著,等帝国设立非洲事务衙门,同时也设立南非洲的时候,这片平原实际上已经是没有什么土著存在了。

    但是除了南非外,帝国在非洲的其他海外领地就非常寒酸了,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西印州,虽然名字大,但实际上规模依旧很小,只控制了周边少量沿海平原地区,移民也就万把人而已,还不如南非洲的十分之一呢。

    而其他据点,一般也就几千人左右,少的甚至干脆只有几百人。

    这些地方大多都是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要么是地形太复杂,要么气候太极端,要么是附近土著太多等等。

    总之就两个字:麻烦!

    这也是导致了帝国单方面重视南非,而忽视了其他地方移民据点的缘故。

    同样而已是导致非洲整体人口过少。

    如今大唐帝国在非洲的各个控制区加起来,包括北非的休达,也就只有三十五万人左右,这还是算上了驻军的人数。

    非洲地区的人口多少,也是让谭又凌深感本土化的困难。

    毕竟人都没几个,谈什么本土化啊。

    相对比之下,南洋地区就算环境恶劣一些,但是好歹距离本土近,这移民多啊。

    美洲的话虽然距离远,但是他们的自然环境相当不错,一向来都非常受移民的欢迎。

    哪怕是印度,虽然现在有大小几乎上百个乱七八糟的邦国、军阀什么的,但是当地的自然环境还算是不错,帝国的移民过去了不会面临太过恶劣的自然挑战。

    此外,印度邦国之间的交战,也是给移民们带来了大量的发财机会,随便干点啥都能赚钱,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冒险的人来说,现在的印度简直就是游乐园,随便折腾折腾,都有可能搞回一大堆的黄金什么的。

    因此很多人还是会跑到印度去的,而去的人多了,总会留下很多人。

    唯独非洲,这破地方自然环境恶劣,土著黑不溜秋的丑陋不说,而且一个个都是没开化的野人,而且距离帝国本土还远得很,愿意来的人并不多。

    诸多条件加起来,导致了现在非洲本土化工作的困难。

    不过受到南洋那边本土化进度加快的影响,非洲事务督办谭又凌也是坐不住了,想了不少办法加速本土化。

    一方面是加大从国内吸引移民的力度,而另外一边,则是开始扩展部分移民点的土地,以扩大容纳量,此外更加重要的还是搞好预防疾病工作。

    海外领地进行本土化工作的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吸的国内的移民,有了移民才能谈得上本土化,没有移民不管做什么都白搭。

    除了做好身的工作外,他还找到了非洲劳务公司那边,他对非洲劳务公司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效率相当不满,这都多久了,也才搞了几十万劳工而已。

    只是非洲劳务公司乃是属于企业,而且管理的机构也是属于移民屯垦司下属的土著劳工处,他这个非洲事务督办还真没有多少权限可以直接管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对他们施加影响力,让他们手脚麻利一点,别慢吞吞的,人家南洋劳务公司麾下的土著劳工都已经突破百万之巨了,这不仅仅能够有效的加速本土化进程,而且对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毕竟这些土著劳工的使用成本是非常低的,不用工资,随便给口吃的就行了,而且人家土著也不会要求什么休假啊,抚恤金之类的。

    如今南洋劳务公司已经是接到了来自南洋各级官府衙门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订单。

    但是非洲劳务公司的工作效率就低得多了,一共才搞了几十万劳工,这远远不够。

    这给了非洲劳务公司施加压力的同时,谭又凌也是咬咬牙,从非洲地区的地方财政里挤出来了大笔钱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新移民点的开发等等诸多工程。

    于此同时,他还是找到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以及英格兰人等,说是非洲这边的土著那么多,你们缺不缺劳动力啊,缺劳动力就用非洲这边的土著啊。

    比如说最近我们准备开发南非地区北边的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印州附近,那里的土著那么多,你们要不要啊,要就去请人啊,然后带到美洲等地方去为你们的种植园工作啊。

    等这些欧洲的劳工公司把土著清理干净后,那么这些地方也就可以迎接大唐的新移民了。

    这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当非洲那边的谭又凌愁着土著太多的时候,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他们,不对,应该应该说是一个国家了,因为这两个国家现在已经是只有一个国王了,某种程度上算是已经合并了。

    现在的西班牙人可是缺乏人手的,他们在美洲的开发非常缺人,但是他们本土的人口又不多,同时因为面临着鞑靼人的威胁,他们需要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在欧洲和鞑靼人作战。

    这能够腾出来移民欧洲的人口已经是不怎么多了。

    同时美洲那边呢,其实本来人口也不少的,但是当初欧洲人到了美洲后,尤其是南美洲和中美洲,墨西哥等他们的控制区了,原来的土著数量已经是大大减少了。

    外来的疾病、内部土著的奋战,欧洲殖民者的迫害等等因素,早已经是导致了西班牙如今控制的美洲地区里,土著人数大幅度减少。

    也就现在大唐的控制区里还有比较多的土著。

    所以当大唐提议把北美洲的土著迁移到墨西哥等地区的时候,西班牙人是非常欢迎的。

    如今,大唐又让他们迁移非洲的土著到美洲去,他们同样是非常的欢迎。

    毕竟在大唐里没有奴隶制,但是他们却是有的。

    大唐要土地不要人,一直都是坚持拒绝让土著进入自己的控制区,哪怕是之前放开了一个口子搞了劳务公司,但是也是限制非常大,只能是集中管理,并且从事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这个时代很多欧洲殖民者,他们不局限于把土著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他们还会让土著给他们种田,挖矿等等。

    尤其是各类欧洲人控制的农场,种植园,矿场里,可以看见很多的土著在劳作

    但是大唐帝国却是不这么干,大唐到目前为止,除了四大劳务公司外,依旧不允许其他的大唐个人,机构雇佣非大唐子民、暂住民,不管以什么形式雇佣都不行。

    甚至,大唐根本都不让土著进入大唐控制区里,所以,根本也就谈不上雇佣。

    一旦被逮到雇佣土著,那就是重罪,分分钟会被罚破产的那种。

    当然了,大家都不傻,官府是不让雇佣土著,但那只局限在大唐控制区里,而大唐的控制区在全球范围来说其实也不大,比如说在印度,除了锡兰岛外,大唐直接控制的土地也就十多万平方公里左右,剩下的依旧都是土著控制区。

    而大唐人在土著控制区里,可就没人能够管得了他们想干嘛了。

    很多大唐人都会跑到土著控制区里去开辟种植园、矿场什么的,而使用的劳动力可都是免费劳工。

    但是大唐官府其实并不欢迎这种措施,对这么做的企业或个人会给予一定的限制,毕竟大唐的法律从来没有说只固定在大唐控制区内,理论上全球范围内,不对,应该说是所有已知、未知的空间都在大唐的法律覆盖范围之内。

    因为大唐的领土理论上包含所有已知、未知的空间。

    所以,商人们在大唐的实际控制区外雇佣土著,某种程度上也是违反大唐法律的。

    当然了,在现有的控制区之外,其他地方没有大唐的执法人员,所以对大唐子民的违法行为睁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因此,这种情况是属于不是不能管,只是大唐懒得管而已。

    这里头的区别是极大的!

    如果搞的太过了,造成了恶劣影响,大唐的官府认真起来还是会直接抓人抄家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说,懒得管基本上也就代表着默认了。

    只要你自己聪明一些,别搞的沸沸扬扬,帝国官方一般当看不见听不见!

    所以,很多商人们虽然在土著控制区里雇佣土著,但是一般都不会明目张胆的,大多都是采用间接的办法,那就是直接和土著进行合作,把各种工作打包委托出去,或者干脆是直接从土著手里收购矿产、农产品等原材料。

    让土著自己组织人手进行生产。

    如此算是打了个插边球,绕过了大唐人不能直接雇佣土著的法律。

    大唐对自己人雇佣土著有着严厉的限制,不过对于土著自己搞就无所谓了。

    美洲那边的欧洲人的种植园里,大把的美洲和非洲土著戴着镣铐工作呢。

    这种大背`景下,北美洲那边的土著迁移工作就是变的极为顺利了,土著迁移顺利,这后续的移民开发也就更加顺利了。

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澎湃发展的美洲

    北美洲新南港,此地如今早已经是帝国在北美洲最大的港口城市,甚至都是超越了发展多年的新金山。

    新金山虽然开发多年,但是整个北美洲的西部海岸的地理气候是远不如东海岸。

    北美洲东部海岸有着大片的平原,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还有很重要的是,这里的河流众多,能够有效的利用内河深入内陆。

    如今大唐帝国在东部海岸已经是建立了众多的移民定居点,不仅仅是沿岸地区,内陆的平原地区也是有了众多移民定居。

    如今的北美洲,虽然说受到进出口委员会的限制,无法发展工业,甚至很多连机械设备都是不能用,但是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其农业发展是相当的迅速。

    宣平三十五年,北美洲的农业生产不单单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并为新来移民提供粮食,而且还能够大量出口。

    东部海岸不少粮食被出口到了欧洲和北非地区,而西部海岸的粮食已经是能够运回本土了。

    如果风帆时代的话,因为船只运输量小,所以搞远洋粮食贸易的话,其实因为运费过于高昂,北美洲的粮食运回本土的话,是没有什么利润,甚至还要亏钱。

    属于典型的连运费都赚不回来的那种!

    哪怕是现在的蒸汽时代,虽然运费比风帆时代大幅度降低了,但是相对来说,远洋贸易的运费还是比较搞的,不太适合用来运输廉价的大宗物资。

    粮食这东西,就是属于比较廉价的大宗物资,如果纯粹只是为了粮食贸易的话,那么航运公司得亏死。

    但是,如今这年头大唐的对外贸易,包括本土和海外领地之间的贸易,都是非常典型的,那就是从本土往外输出各类工业制品,部分大唐的特产;比如说布匹、肥皂、香水、武器、五金、火柴。

    又比如说丝绸、瓷器、茶叶这些传统特产商品。

    而海外向本土输入的则是各类的工业原料以及农产品,比如说各类普通矿石、贵金属、香料、蔗糖、橡胶、咖啡、棉花、皮毛、染料、木料、可可、粮食等等。

    怎么说呢,返航的时候总不能空着船不是,这两三千吨的大型货轮往来一趟,这费用可不低,能赚一点是一点。

    而如今大唐控制的北美洲地区,主要发展农业,各种各样的农业种植,除了粮食外还有各种经济农作物。

    所以大唐到了美洲的商船,在返航的时候,自然也是会带上美洲的各种产品,其中价值最大的还是贵金属,美洲那地方金银的产量多的很。

    不过量最大的,还是粮食以及其他经济作物。

    这些东西数量庞大,价格也不算高,运回本土其实没多少赚头,但是总比空着回来好不是。

    同时帝国本土针对海外领地,是普遍采取零关税政策。

    也就是说,本土和北美洲之间的往来贸易,是参考的国内贸易制度,是不收取什么关税的。

    大唐本土的商品运输到北美洲贩卖不用关税,北美洲的农产品运到本土来贩卖也不用关税,正是因为不用关税,所以才能勉强保持不亏本。

    这种情况下,美洲以及其他海外领地,已经是开始向本土逐步供应农产品了,极大的丰富了帝国本土的,粮食供应,缓解了人口快速增长而导致的粮食压力。

    宣平三十五年,户部统计的帝国本土的每年人均消耗粮食达到了三百一十公斤,同时户部统计的帝国本土人口大约在两亿人。

    但是帝国本土的粮食总产量只有六千万吨,而缺口的两百万吨粮食,其实都是从海外领地进口的,其中以南洋的吕宋省、万丹省、马六甲州为主,美洲西海岸为辅。

    然而帝国本土进口的农产品不仅仅是粮食,其实更多的还是各种经济农作物,比如蔗糖、棉花。

    而这些经济农作物如果不进口的话,那么就会在帝国本土消耗大量的土地去种植,如今有了大量廉价的海外经济作物进口,本土的很多农民无利可图之下,干脆一股脑种植粮食了。

    毕竟大唐的粮食,那可是旱涝保收,因为大唐玩的是粮价稳定政策,大唐粮食总公司每年都会以固定某个价格大量收购粮食。

    他们制定的粮食价格是参考了诸多方面的,需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样还得保障工人们的利益。

    因为一个种田卖粮,一个打工买粮,一个平衡的不好,那么就会让其中一方吃亏。

    因此大唐官方对粮食价格是非常敏感的,限死了价格。

    这也意味着,农民们只要肯干,那么种出粮食来就不用担心丰收伤农,更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赚的不多,但是肯定能赚!

    所以,本土的大部分农民,对于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

    更不要说,当面帝国玩土地改革的时候,还是采取的限定土地用途的方式,土地限制了规定只能是种植粮食,那么就只能种植粮食,是不能种植什么经济作物的。

    所以帝国本土的粮食产量,还是有保障的。

    但是如果想要把帝国的人均粮食水平提高到三百五十公斤甚至是四百公斤这样的水准,单单是靠传统的华夏农业区是不行的了。

    得加上帝国本土的其他新开发地区,比如说辽西、辽东、比如说中亚。

    此外还得加大进口,南洋地区,美洲地区就已经是帝国的粮食进口区域了,后期的印度以及非洲也是可以的。

    从能够为帝国本土提供大量的农产品以及贵金属,也就可以看得出来如今北美洲发展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而作为北美洲里发展的最好的城市,新南港自然也就不一般了。

    如今新南港的城市居民虽然只有万人不到,但实际上这些城市居民大部分都是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和驻军,而实际上新南县的移民们,人家可不住在城里,要么是住在自己的农场里。

    要么是住在一个个移民小镇上!

    整个新南县上百公里范围内,有大约二十个规模比较大的移民镇,一百多个移民村,一共有大约二十万帝国移民生活居住。

    围绕着这些移民镇、村的,乃是一片一片,几乎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农场。

    其实这年头,很多人并不喜欢住在城里,但凡是有点条件的人,都是喜欢住在乡下。

    尤其是权贵们富豪们,都喜欢建造大规模的宅院,一般也都是修筑在城郊,比如金陵城的郊区里就有很多权贵们的豪宅。

    而一些不显眼的小山沟里,往往就有着当地的权贵修筑的豪宅。

    这年头的大唐人,除非是在城里工作没办法才会住在城市里,不然的话,但凡有些条件都不会住在城里的。

    所以在这个时代里,当你看到一个城镇里没多少人的时候,别以为这个镇就很穷或者人很少了,实际上有钱人都住在郊区的豪宅里呢。

    新南港也是这样,整个新南港城区并没有多少人,全部加起来也就万人规模,而且相当多一部分都是驻军以及商人、官府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

    而普通移民的话,其实是非常少的。

    但是这并不影响新南港的繁华,因为此地乃是整个北美洲东部海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并且通过新南河,还能够一直延伸到内陆地区。

    很多新移民来到北美洲东海岸后,下船的地方就是在新南港。

    葛自强就是这样的一个移民!

    他是五天前乘坐移民船来的新南港,不仅仅是他,还有他的家人。

    他是一家十二口人直接移民到北美洲的,按照如今的北美洲移民政策,只要报名移民,并服从安排的话,那么就会给予免费的土地,船票报销,另外会提供必要的农具以及种子甚至种田用的挽马,当然了,这一部分就要钱了,但是没钱也没关系,可以申请专门移民贷款。

    当新南港的县衙门下属的移民处里,葛自强是拿到了分给自家的土地文书,土地不少,而且他也去看过了情况非常不错。

    就是距离港口远离点。

    在官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初步安顿了下来,这刚安顿下来呢,葛自强就是再一次来到了县里,准备申请移民贷款。

    他们家分到的土地可不少,足足三百六十亩,这是按照人均二十亩来分的土地。

    这其实还是在新南县呢,如果葛自强愿意选择去更加内陆,偏僻的地方,那么能够免费分到的土地会更多,比如说距离新南县大约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新移民镇,如果愿意去的话,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五十亩地。

    这是免费的哦!

    如果你兜里还有钱,那么你还可以用相当廉价的价格购置更多的土地。

    如果是按照华夏传统的标准来看,其实在海外领地的每一个移民家庭拥有的土地都是属于小地主标准的,每一个家庭少则数十亩,多则数百甚至上千亩,其数量多寡,看地方也看人数。

    但是,甭管土地多少,他们都只能自己耕种,可不能和那些欧洲的殖民者一样,直接让土著来耕种土地。

    大唐帝国可不搞什么土著种植园之类的。

    葛自强家人口不少,但是想要依靠纯人工就开荒三百多亩土地,也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他就是想着去购置挽马,用来开荒种粮。

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 何父在库里

    葛自强以前在老家的时候,虽然也是种田,从年头忙到年尾,不仅仅是他自己忙,而且是一家子都在忙,就连他那个只有六岁的长子,都是在田间帮忙干活了。

    他们一家老少天天忙着,但是到头来却是依旧吃不饱。

    纵然帝国早已经是施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包括以租代购令、限租令、阶梯农业税、士绅一体纳税、粮价保护、屯垦令、推广新粮种、推广肥料、修建水利设施等众多政策,用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粮食产量等。

    但是奈何耕地面积有限,人口数量增加极快,而且这年头因为粮食产量也是比较有限,所以如今的大唐帝国本土里。

    农民们一年辛苦劳作下来,饿是饿不死的,再不济,也有番薯可以吃!

    但是想要吃饱饭,吃得好,那么就非常的困难了。

    饶是比太阳还伟大的万古圣君李轩,也没敢说让全帝国的子民吃饱饭了,他顶多也就是让全帝国子民勉强不饿死。

    当然了,即便是这样,林子然依旧沾沾自喜!

    数遍华夏数千年历史,能够做到治下饿不死人的王朝,只有他这么一个!

    哪怕是某个地方发生天灾了,帝国也能够迅速赈济,进而避免大规模的饥荒发生。

    但是饿不死,不代表着吃得饱,吃得好!

    葛自强一家子就是属于这样的人家,全家老小人口不少,当年以租代购也分了土地,只是数量有限,然后又佃租了部分土地。

    也是按照官府的吩咐,在田间荒地里种植番薯玉米!

    但是奈何!

    依旧吃不饱!

    当然了,这也不他一家的事,他们老家那片,因为人多地少,基本上大部分人都很难吃饱。

    最后,葛自强才是一咬牙,带着全家人移民!

    和那些一无所有,最后被迫无奈移民,甚至连抵达移民定居点后,连口粮都需要通过官方的移民贷款来解决的人来说。

    葛自强他们一家就要好得多!

    他们家虽然以前在老家也吃不饱,但是好歹也算是有地有房的人。

    就是地少了点,房子破了点,选择移民后,这地产房产也就只卖了十几元。

    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家的地都是以租代购得来的官私田,这土地性质和普通的私田不一样,普通的私田可以自由买卖,买多少钱也没人管你,当然了,故意搞低价买卖合同借此逃税漏税,税部还是会管的。

    官私田的话就不行了,私人之间不能买卖!

    这官私田早些年是不允许转售的,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后续农部修改了政策,由官府回收官私田。

    也就是说你想卖田可以,但是只能重新卖给官府,而且这个价格嘛,自然也高不到那里去。

    再加上全家多年积攒下来的二十多元积蓄,葛自强他们一家到了新南县后,手头上却是还是有着三十多元的存款的。

    现在天上掉下了几百亩土地,而且那些土地他都看过了,那可是肥沃的很,而且官府那边已经是提前在附近修好了水利设施。

    详细看过这些土地后,葛自强又是跑到了隔壁几户老移民的天地里去看了看。

    当他看到别人家的土地上种植的小米一眼几乎望不到尽头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是被镇住了。

    他人活一辈子,还头一次看见一大片,几乎望不到尽头的麦田呢。

    一问才知道,这片麦田足足有一千多亩!

    更关键的是,这片麦田只归属三户人家所有!

    很快他就有了疑问,就算是有这么多的土地,但是那几家邻居的人手怎么可能开垦种植这么大片的土地?

    就算是使用耕牛,恐怕也是忙不过来啊!

    但是很快他的邻居就是给了他答案,别用牛,用马!

    这一解释,葛自强才知道在老家那是地少,要深耕细作,养牛也便宜,所以用牛好。

    但是在美洲这地方,地方多的是,还是得用马。

    毕竟任何一个帝国子民,只要愿意来北美洲都能获得免费的土地,后续还能以廉价的价格从官方购买土地,当然了,这些土地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开垦,官府就会直接没收土地进行再分配了。

    这也意味着,哪怕是普通的新移民家庭,也能获得动不动就上百亩甚至几百亩的土地。

    这么多土地,单单依靠人力是很难更重的,必须依靠蓄力。

    同时又因为土地多,加上也不搞什么深耕,所以使用马耕地是最适合的。

    美洲事务衙门官府也是大力在美洲推动马耕政策,鼓励农民们使用马匹耕种土地。

    这一点,和帝国在本土的部分省份推行马耕也是一样的道理,尤其是在东北、河丰、河西、西伯、海东等边疆省份,更是大力推动马耕政策。

    只不过不管是牛还是马,这些都不是属于免费提供给移民的物资了。

    按照相关的移民政策,基本上所有地区的新移民都会免费获得土地,必要的种子,必要的农具。

    然后到了地方后,如果移民没有口粮,也能够获得为期一年的免息口粮,一年后开始逐年归还,而且是属于借粮还粮的种类,和普通移民贷款有极大的区别。

    此外部分地区还会提供免费的船票,或者是补贴。

    此外皇家银行也会对移民提供移民贷款,这个主要是让移民进行扩大生产的。

    葛自强家里虽然有三十几元的存款,但是他盘算过后,还是先去为一家子申请了为期一年的免息口粮,然后又是跑去了皇家银行的分行,申请了移民贷款。

    有了这一笔移民贷款再加上他自己的存款,勉勉强强也能购置马匹以及喂养马匹了。

    忙完这些,他才是带着一匹挽马回家!

    在路上的时候,他是越看这两匹马越喜欢。

    卖马的人说,这匹都是源自欧洲的重型挽马,然后进行了本地培育之后的马种,被称之为新南马。

    这种新南马其身躯硕大,肌肉发达,腿比较短,肩高能够达到一米六三到一米七三之,不过最为关键的还是耐力不错,同时也是能适应北美洲的气候。

    这种新南马在短时间里,就是被大规模培育,然后广泛用于北美洲以及大唐在其他部分海外领地的耕种。

    这匹新南马是非常纯粹的挽马,体型庞大,食量同样也庞大的,葛自强琢磨着,仅仅是喂养这匹马,就是所费不少,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是购买了这匹新南马。

    没有这种重型挽马的帮忙,他们一家子根本不可能把那数百亩的土地开垦出来。

    而只要利用这匹重型挽马的帮忙,开垦出来足够多的土地,那么养马的费用自然也就出来了,然后还能赚更多的钱。

    这一点,他已经是向好几户邻居证实了。

    把马匹拉回去的时候,葛自强一家就是开始了忙碌的开垦生涯。

    于此同时,和他们一样都是属于移民,但是却是选择了在本土海东省库里的何锡华,也是迎来了他人生当中的重要一刻。

    他父亲乘坐火车抵达了库里,然后向隔壁的吴老三一家为何锡华提亲,换过婚书后,算是把婚事正式确定了下来。

    这个时候,何锡华也算是有一个未婚妻,而这个未婚妻将会在三个月后和他正式成亲,成为他的妻子。

    对未来生活,何锡华充满了希望,也是更有干劲了。

    因为即将结婚,何锡华打算把自己住的小木屋修一修,不敢说修成什么砖瓦大屋,但是好歹要扩大一二,然后还得请人打一些家具。

    当然了,这些都是不花钱的,他们父子三人齐上阵,然后吴老三那边也是招呼了几个邻居过来帮忙,没几天时间就是给搞好了。

    只是虽然邻居来帮忙不花钱,但是人家过来给你帮忙了,好吃好喝的总是要给的。

    为此他特地杀了两只鸡,又是把自己养的几头猪卖了一头。

    猪肉是被屠夫直接拖走了,这猪是要卖钱然后还贷款的。

    但是还是特地留下了一些边角料用来加餐。

    又是特地到了城里,打了几斤酒。

    算下来,其实也花了不少钱。

    但是看着扩大了倍余,敞亮得多的新木屋,何锡华露出了笑容,再回头看一旁帮忙做饭的吴家小娘子,自己的未婚妻,心情别提有多好了。

    兴许是察觉到何锡华再看她,吴家小娘子抬头看了过来,不过只是看了一眼就是快速低下头,脸上已然是出现了红晕。

    看着二儿子在这边过的不错,而三儿子的农场也是起步了,何父虽然脸上高兴,但是内心里,其实依旧是不太满意的。

    在他看来,自己养了三个儿子,就没一个有出息的,全都是老老实实,被人踢一脚,屁都放不出一个来的老实人。

    别说其他的了,这三个儿子就连参军都选不上!

    这实在是让他自豪不起来。

    他们何家,只是传统农家而已,但是何父却是一直不甘心!

    他迫切的希望自家里能够出一个有出息的!

    最好是能够和自己当年一样参军当兵,然后比自己当年更进一步,成为士官!

    就和当年和自己一起参军的发小一样,参军打仗考上士官,到了退役年纪就回到家乡,成为巡警或者是其他公职人员。

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她等,他娶

    当年统一战争时期,何父也是跑去参军,只是他虽然也当了三年兵,但是一直都是在地方部队服役,连战场都没有上过不说,而且三年下来后,也没能考上士官,最后只能以普通士兵的身份退役。

    唯一的好处就是分到了一份土地,然后加上以租代购令的土地,让他养活了一家老小。

    只是他妻子自从生了老三后,就是体弱多病,常年汤药不断,花费甚多,这家境自然是好不起来的。

    但是,何父愣是用着汤药把妻子的性命给保住了,现在都还活的好好的呢,要是换了其他人家,怕是早就放弃了,那会硬生生用钱买药保着啊。

    但是何父却是这么干了!

    就和他当年退役回乡的时候,领着军方发放的地契,哪怕是自己连个落脚的地方都还没有,但是媒人依旧是络绎不绝的找上门来。

    但是他谁都不要,就娶了同样是家境贫寒,还体弱多病,一看就知道不能干重活的她!

    只因为参军之前,他承诺过,一定会回来就娶她,她也说过一定会等她。

    她等了!

    他娶了!

    哪怕是后续的生活非常的艰难,但是何父依旧无悔!

    然而即便是这样,这对于一个贫寒出身,父母都饿死了,直到参军之前,就没吃过饱饭,穿过暖衣的人而言,这样的人生已经算是成功了。

    但是,当年和他一起去参军的发小,最后以军士长的军衔退役,一回乡就是成为镇上的副警长。

    说实话要是不羡慕不极度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自己是没指望了,他也就只能指望着三个儿子有出息了,只是早些年还是苦,吃饭都难,自然也就无法让他们读书了,也就是勉强让老大去上了一年学,认得几个字而已。

    后来等他们长大了,就让他们去报名参军,可惜的是,三个人,就没一个被选上了。

    这让当时的何父气的半死!

    按照道理来说,何父当年就是参过军的,他们这三兄弟属于根正苗红的二代子弟,报名参军的话是有加分项的,只要条件过关,那么军方一般都会优先录取。

    奈何,这三兄弟的各方面素质却是有所欠缺。

    因为大唐内的军人社会地位极高,不管是权贵阶层还是普通中产,又或者是农家子弟,都视从军为人生最优选项。

    权贵子弟不用说,而中产家庭的话,如果自家儿子有这个天赋的话,也会尽可能的供他们一路读到预科,然后去报考武学堂或者海学堂,当然了,如果能够提前考上少年军校、皇家青年军校的话,那么就更好了。

    因为在大唐帝国这种拥有实封贵族的帝国里,贵族阶层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贵族以及极少数的高级文官、超级富豪,一起构成了大唐帝国的上层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上流社会。

    而怎么才能成为贵族?自然是以军功封爵,又或者你是个超级天才,以学术封爵。

    相对比之下,从军当军官,然后立下军功封爵,是挤入帝国上流阶层是一条最容易的方式。

    就算无法封爵,但是军官的收入以及身份依旧高昂,同时退役后也能够顺利转业到地方当官,怎么都不会差。

    这些权贵或者中产子弟,都是想要当军官!

    而普通农家子弟的话,除了极少数天才能够一路拿奖学金考上去的话,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视从军为人生第一选择。

    军官的待遇高,士兵也不差啊,能够混到士官的话,那么就更好了。

    到时候退伍回来,少说也是一个巡警,照样吃公家饭。

    如此也就导致了不仅仅每年报考武学堂、海学堂的学子众多,每年报名参军当兵的农家子弟更多!

    很多风气尚武的地方,每年征兵的季节,那是所有条件符合的年轻人都会跑去应募的,兵员众多,这条件自然也就高了,再加上有些人的父亲是军中退役的,从小就锻炼身体,接触一些最基本的军事知识,甚至参与民兵部队的一些活动等等,基本的军事素质不低。

    所以如今想要在大唐帝国当兵,其实并不容易,身体素质要相当出色才行。

    而何锡华他们三兄弟,年少的时候家里困难,也就老大读了一年书,其他两人都没读书。

    后续参军也无法入选,也只能是跑出去打工学技术了,反正光靠种地的话,家里的土地可养不活他们。

    他们几个人陆续出去务工后,老大还算好,人够聪明,又肯吃苦,跟着一个修蒸汽机的老师傅鞍前马后好几年,学了几年后今年已经算是勉强出师了,在上海那边找到了修理机械的工作,虽然是刚起步,但是月薪,已经是达到了十多元,未来可期。

    但是老二和老三,就是缺了点,让他们去外头做工,只会傻乎乎的做工,也不知道偷师,也不知道讨好那些老师傅学几手。

    这不就只能一直在那些工厂的最底层混日子嘛。

    最后没办法,只能是选择移民了。

    至于回家种田,家里的田地可没他们两兄弟的份。

    不是他偏心,不给这两个儿子分哪怕半分土地,而是家中的土地就那么多,如果只是让一个儿子继承的话,还算可以。

    但是如果拆分给两个儿子甚至三个儿子,那么这点土地也就不算什么了。

    就算是获得他全部土地的老大,也是无法依靠土地过上多好的日子,老大还是得在上海那边工作,家里的土地所处只是一个帮补而已。

    如今老大的儿子也是有六岁了,明年就是到了入学的年纪,何父和老大这两父子,正在拼命存钱呢,存钱干啥,自然是上学的。

    这年头读书可是很贵的!

    这几年下来,他也是知道老二和老三对自己有不小的怨言,但是他依旧没有后悔。

    如其三个都浑浑噩噩,还不如全力扶持老大呢,至于为什么不是老二和老三,这事只能怪老天了,谁让他们出生的晚。

    帝国施行的可是嫡长继承制,法律明确规定,贵族的头衔以及赐地、封地俸禄或者是其他明确和头衔绑定的资产,是绑定在一起的,这些财产和头衔将会严格按照嫡长继承制由嫡长子继承。

    并且是不承认庶子的继承权!

    因为帝国法律明确规定一夫一妻制,只有丈夫和合法妻子所生的孩子,并且孩子出生的时候必须要有其他贵族或官员、军官等拥有官方身份的人在旁亲眼见证,并提供担保公证,这个孩子才能拥有合法的头衔继承权。

    避免狸猫换太子,或者冒出来私生子等情况败坏贵族体系!

    帝国虽然只对贵族的继承制度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和限制,对普通人的继承一般不作明确限制,你只要乐意,可以立下经过官方公证的遗嘱,把资产留给任何一个人,甚至猫狗或者直接捐献。

    但是如果没有遗属的情况下,自然是按照法律由直系亲属继承了。

    大体上,大唐的继承法是比较完善的,只要生前立下遗属,你爱咋地咋地,把钱全部烧了也行。

    如果没有遗属,则是按照官方分配。

    不过实际上帝国的诸多权贵阶层甚至是中产阶层,他们也是效仿贵族的继承制度,因为财富以及社会地位,是需要积累的,而且往往是好几代人的积累,中途如果分散的话,很容易就家道中落了。

    因此大部分权贵以及中产,都会把绝大部分的产业都留给嫡长子,只给次子一点点然后打发出去自谋生路。

    甚至在农民群体中也很经常看见这样的情况,长子在家继承家业,并在家种田,次子们则是外出闯荡,或者是移民,或者是去城市里打工。

    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如今大唐社会现状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而这种制度,有贵族继承制度的影响,也有着当代社会的工商业高速发展有极大的关系。

    大唐如今是工厂遍地,工业革命的爆发,带来的是众多非农业的就业岗位。

    工厂里需要工人,商店里需要店员,餐厅饭店里需要各种服务人员。

    工商业的发展,让大唐出现了众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工作岗位,并以容纳越来越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很多人在农闲的时候,都是会选择进入城市务工赚钱,而有的年轻人更是常年待在城市里工作,已经是很少回家了。

    工商业提供的丰富就业机会,这才是让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民间得到了自发慢慢所形成。

    毕竟次子离开家乡后,在外头也能够找到工作!

    就算是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移民屯垦司永远都欢迎人们移民到边疆省份或者是海外领地去。

    本土的诸多边疆省份,南洋、美洲等诸多海外领地,可以容纳的人口可多了去,不用担心没地方去。

    工商业发展以及移民,确保了社会体系的稳定,也是间接影响了民间的继承制度。

    毕竟被赶出家门的次子们如果找不到工作或者无法移民,无法养活自己的话,那么父母就算是再狠心,也是不会把次子赶出门让他们饿死的。

    何锡华他们这一家,也只是大唐帝国里诸多农村家庭的一个普通家庭而已。

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西海贸易公司分裂

    何父选择了长子,他的另外两个儿子自然是自能自谋生路了,这两个次子最终还是选择移民,在库里开始了新生活!

    但是,他却是依旧不满意!

    移民到库里,看似有了大片的土地,生活能稳定下来,但是那又如何?

    老老实实当一个农民,是没有前途的!

    他的这两个儿子,就算是再努力种田,顶多也就是吃饱饭而已,了不起吃的好一些。

    但是未来有限。

    这么下去的话,哪怕是何锡华过几年生了儿子,依旧无法把儿子供出来。

    何父可是很清楚,要供养一个孩子上学,可是相当不容易的,哪怕是小学都不便宜,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而言,那是需要咬牙支撑的。

    何锡华如今在库里移民屯垦,看似未来不错,但是在何父看来也只是中规中矩而已,其实他更希望的还是何锡华能够在大城市混出头来,就和老大一样学上一门技术然后在城市里立足。

    老大苦学几年,今年已经是到了上海工作,成为了一个蒸汽机维修师,已经是有十多元的薪水了,等过几年,混的好的话,拿个二三十元不成问题。

    一年下来就是三四百的收入了,这个收入已经勉强算是帝国的中等收入了。

    有了老大这份工作,他们何家翻身成为体面人家大有指望!

    而老二和老三,一年累死累活种田,也不可能获得这么高的年收入。

    只是,人有各自的机遇,技术也不是那么好学的,既然何锡华选择了移民屯垦,那么何父也不会反对,毕竟人总得活着不是。

    当何锡华的婚期临近的时候,何父再一次把何锡华还是老三也是叫到了身边,这一次他是用着很慎重的语气道:“既然你们两个人已经在库里立足,那么就要好好的干下去!”

    “这种田怎么样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我要说的却是未来,等你们以后有了孩子,一定要让他们读书,最少最少也要读完小学,这样去报名参军的时候,才能够顺利选上,听我那发小说,兴许过个十年八年,当兵最少都要有小学的学历了!”

    何父对自己的三个儿子,没一个能参军还是有很大怨念的!

    对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没能好好读书,他也是有些自责的,但是奈何当年实在是穷。

    这儿子指望不上,指望孙子总行了吧!

    何锡华的婚礼很顺利,何父在何锡华的婚礼过后,就算是坐上了火车返回老家。

    他并不知道,在他走了后,何锡华养的鸡鸭开始大批出笼,连带着其他的几头猪也是顺利出栏卖掉。

    把这些牲口卖掉后,他不但还清了银行那边的贷款,而且还存下了五十多元。

    然后用这些本钱,他继续购入十多匹中亚马的马驹,另外还养了一批羊。

    他盘算过,养猪虽然也赚钱,但是养起来太麻烦,他夫妻两个人也养不了多少。

    而且因为养猪的人多了,价格已经是开始下降

    而养羊和马的话,则是稍微要简单一些,地方够大都可以直接放养,而地方的话,也不用花钱,直接去官府申请说你要放牧,官府能够直接给你一大片的草场!

    这是因为库里官府正在鼓励农户养马和羊。

    养马不仅仅是因为军方的需求,而是帝国对马匹的需求一直都是极高,常年供不应求。

    而羊可有产出羊毛,可以用来发展纺织业,所以羊毛一直也都是供不应求的

    何锡华盘算过,他们夫妻两人养马和羊,再加上鸡鸭以及种田,虽然可能会忙到飞起,但是应该会存下更多的钱。

    到时候,一年下来多了不敢说,但是百元左右还是能够存下来的。

    注意,这不是收入!

    而是存下来的钱!

    就算是他大哥这几年,每年的收入也不过一百多而已,等若干年后,顶多也就三四百元的收入,但是能不能存下百元还是两说呢。

    其实何锡华的生活,比何父想象的还要更加好一些!

    不过就算是何父知道了,恐怕也不会满意,他依旧坚定的认为,参军成为士官然后退役吃公家粮次啊是最好的,再不济也要在大城市里工作,成为一个体面人。

    在乡下种田是没出息的,不管是在老家种田还是在库里种田都是如此。

    何父的想法是偏激的,但是何锡华的老丈人吴老三不是这么想的。

    吴老三可是实在的很,他可是眼睁睁的看着何锡华养鸡鸭养猪,然后攒下一大批家当的。

    当其他新移民们,只能用人工耕田的时候,他已经是用上了重型挽马,当其他移民也跑去贷款买上了重型挽马的时候,人家已经是还清了重型挽马的贷款。

    这挽马已经是属于他自己的了。

    不仅仅是挽马,这个何锡华现在还养着一大群的牲口呢!

    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何锡华的这个模式,其实很多邻居也是想学的,包括他吴老三。

    但是很难学的来,这倒不是不努力,也不是缺乏养殖技术的缘故,实际上官府那边会有完善的技术培训,而移民过来的人家大多也都是老实肯干的。

    而是因为他们缺乏本钱。

    这养鸡鸭是要本钱的,更别说养马养羊了。

    他们很多人连挽马的贷款都要好多年才能还清呢!

    何锡华呢,则是依靠最早期库里城鸡鸭、鸡蛋和猪肉等肉食价格最高的时候,最先大规模贷款养殖,这才搞起了第一桶金。

    但是现在,鸡鸭猪等肉食的价格已经是恢复正常,继续养虽然赚钱,但已经不是暴利了。

    而更赚钱的是养马和羊,但是这玩意本钱需求极大,没有百来块在腰包里,根本起不了头。

    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和何锡华一样,依靠前期的机会完成资本积累的。

    完成了资本积累的何锡华,已经是开始升级转型,开始大规模养马养羊了,而其他人已经是跟不上他的步伐了。

    何锡华,作为最早来到库里城的一批移民,找到了自己的机会,完成了最先的资本积累。

    当初同样跑到库里城寻找机会的左成生,如今也是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西海贸易开始的最开始三个月里,他们西海贸易公司几乎是垄断了西海贸易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贸易量。

    盛源号在那三个月里,除了必要的短时间保养外,几乎就是片刻不停的奔跑在西海上,往返库里、巴库这一条航线。

    甚至因为几天就往返一次,都让盛源号成为了库里到巴库的固定航班了,不少人前往巴库或者从巴库返回,都是选择乘坐盛源号呢。

    三个月过后,虽然开始有其他的船只加入西海贸易,但是西海贸易公司却是凭借着过去几个月建立起来的销售渠道,再加上出了大价钱,又是成功的抢下了库里造船厂组装生产的一艘五百吨的近海货轮。

    所以依旧保持了西海贸易的领先地位!

    半年下来,左成生就是发现,自己的资产已经是从之前的五百多元,暴涨到了三万多元!

    暴利!

    这是西海贸易给左成生留下的最大印象!

    可惜的是,这种暴利已经是结束了,这半年来,陆续有船只加入西海贸易,如今西海上,大小的船只都有几十艘了。

    这些船只如果加足了马力跑,货运量可是非常恐怖的。

    而高加索地区的奥斯曼人,可无法消化这么大的货运量。

    价格趋向于正常的时候,虽然利润依旧相当不错,但是西海贸易公司里的其他四位股东却是不满意,他们几个人比左成生更具有冒险精神。

    张老板和徐老板两个人已经是数次提议不要局限于西海,要扩大业务范围,把公司总部搬到上海去,然后去印度贸易,听说印度那边遍地黄金,土著又傻,钱好赚的很!

    他们两个人以前就是玩海贸的,只是遇上风暴等意外亏惨了而已。

    现在好不容易赚钱翻本了,就念念不忘想要继续搞海外,而且还是想要玩印度贸易,组建武装商队,这一听就是要去印度搞事!

    而另外两个股东呢,因为天天采购货物,现在已经是对实业非常感兴趣,一直想要投资建立工厂,想要跑到上海去搞个大型企业,并且准备一头扎进纺织业这个大坑里!

    他们都是有野心,而且是大野心的人,同时也是胆子大的很的人。

    相对来说,左成生就要差得多了!

    搞海上贸易,尤其是准备跑到印度进行贸易,那岂是他们这些小商人能够参与的,能够参与进去的可都是国内那几十家实力雄厚,拥有海外贸易执照的公司,这些公司一般都拥有多艘自己的武装商船,水手上了岸,那就是陆战队。

    实力强一些的海外贸易公司,可是能够轻易吊打土著王国的!

    没有实力就跑到印度去贸易,人家印度土著都不搭理你!

    而直接开工厂的话,风险更大。

    他们左家是怎么倒的,就是因为开工厂倒的。

    如今帝国上下工商业虽然越来越发达,看似开工厂很赚钱,但前提是成功的工厂。

    每年新开的工厂多的很,而倒闭的工厂同样也不少。

    开工厂是可以,但是做什么,怎么开里头的讲究多了他,他左成生可是不愿意重复他父亲的路子,最后破产自杀!

    更何况,他在巴库地区已经是初步打开了局面,甚至搭上了大唐石油公司的关系。

    如今利润虽然不算多高,但是胜在稳定。

    左成生想要求稳,而其他四个人却是一个个都是想着赚大钱,为此都已经是做好了再一次赔掉全部身家的准备!

    所以这,西海贸易公司也是合作不下去了。

    最后众人经过商议,以左成生出资收购他们手中的股份从而结束了五人之间的合作1

    从此,西海贸易公司将会成为左成生一个人的产业!

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煤油贸易

    新书《大当家不好了》已经正式发布,新书幼苗还需要诸位同学一起呵护成长,恳请同学们去给新书投个票。(可以从本书简介页面中的点击‘雨天下雨’进去作品页面进入)也可以直接搜索书名《大当家不好了》进入。

    ----------------------------------

    左成生接受的西海贸易公司其实也是不完整的,首先两条船已经没了。

    然后有大半员工也没了,因为这些员工都是其他股东的手下,股东跑了他们也跟着跑。

    至于账面上的现金,其实也没多少,他们这几个股东也都是防着别人呢,别说一个月了,实际上他们每半个月就分红一次。

    因此如今西海贸易公司上,都是账上空空。

    左成生直接出资购买的股份,其实买的还是一个空壳子,所以也没花多少钱。

    但即便是一个空壳子,但现在的西海贸易公司也是完全属于他左成生一个人的贸易公司了。

    不过虽然是变成了他一个人的公司,但是想要这个空壳子重新运转起来也不容易。

    首先是运输问题,因为他收购西海贸易公司之前,所有的两艘船已经是卖掉了,如今新的西海贸易公司是没有货船的。

    所以他还得找船只,不过这一次他不是直接购买船只了,而是直接找西海航运公司合作。

    海东省的巡抚财政,三个月前就已经投资成立西海航运公司,这家航运公司有着官方背`景,有船有人,而且运费也不贵,所以左成生就是找到了他们进行合作。

    其实之前西海贸易公司的两艘船只,也是出售给了这家航运公司。

    这个航运公司如今运营的主要航线,也就是库里到巴库的航线,偶尔也会去萨菲王朝的几个小港口,他们的主要业务还是为大唐皇家石油公司运输各类物资,其次才是给各家贸易商运输物资。

    敲定了运输合同后,左成生又是忙着连续进货渠道。

    至于说销售渠道,这一点倒是不用担心,因为之前他左成生就是负责巴库分公司的,西海贸易公司在巴库地区的销售渠道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

    不管是奥斯曼人那边,还是说大唐皇家石油公司这里,左成生都能吃得开。

    如今所欠缺的,只是货源而已。

    不过想要进货也是简单,这年头工厂多了去,而他进的货也都是普通商品,不是什么特殊商品,只要手头上有钱,那都不用自己去找,那些工厂的销售人员自己就能找上门来。

    左成生直接待在库里,甚至都没有返回中部省份呢,就已经是把货源初步联系了起来。

    只是这样被动等待联系的货源,其价格也是不低,总是不如直接跑到中部几个省份直接进货来的便宜。

    至于东部省份的货物,那里更齐全,也更便宜,但是运费也更贵,一算下来还不如直接在陕西等省份直接进货呢。

    初步稳定了进货渠道,又是搞定了运输问题后,他的这个西海贸易公司也算是重新回到了正规上。

    虽然说业务量随着股东的出走,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已经只剩下六七成,同时大量人手被带走,他不得不临时招聘了诸多员工,但是好歹算是稳住了。

    这让左成生松了口气。

    就算是只剩下六七层的业务量,利润也是不算高,但是胜在稳定。

    最关键的是,这些钱以后都是他一个人的,没有其他股东来和他分!

    这么一算下来,比之前赚的还更多呢!

    西海贸易公司稳定下来后,他并没有躺着不动了,而是继续寻找扩张的计划!

    他虽然之前反对直接进入奥斯曼等土著控制区做生意,也反对搞什么看似前途远大的纺织业,但是不代表着他不想扩大生意了。

    只是他觉得,他们一家立足于西海的贸易公司,把总部搬到上海去,搞印度贸易,搞工厂,纯粹脑子有病。

    身在西海,就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比如说巴库的石油,在他看来就很有搞头!

    随着皇家石油公司生产的煤油销往各地,占据了大量原本属于鲸鱼油、蜡烛、植物油等传统照明用油的市场份额。

    而且很关键的是,因为煤油的价格便宜,普通人也能够承受得起,因此间接了开辟了诸多原本不存在的照明市场。

    不少人非常乐观的估计,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就算是一年上百万吨石油也是能够轻松消耗掉的。

    但是,如今的大唐皇家石油公司每年的产量不过二三十万吨而已,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石油赚钱,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但是石油这东西,却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搞的。

    因为这个行业已经是被官方列入了国防民生行业,这也意味着官方会直接插足,并采取牌照的方式进行限制。

    就和武器行业一样。

    理论上,民营企业也能够申请相应的牌照,然后涉足军械产业的,但是现在他们就算是申请了也不会获得通过。

    石油行业也是一样,目前大唐皇家石油公司是唯一一家获得了石油勘测、开采、提炼相关牌照的石油公司。

    换句话说,如今帝国只有他们能够勘测并开采石油。

    就连提炼也只有他们才能够提炼。

    没有相关的牌照,其他企业根本无法进入石油行业。

    按照官方这么严厉的管控态势来看,后续就算是有新的石油公司出现,估计也是官方资本的企业,而不可能是民营资本。

    而这的确如此,随着巴库被夺取下来后,皇家石油公司预估石油产量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甚至未来数年有可能突破百万吨大关。

    丰厚的暴利,再加上这个行业是事关民生,官府那边自然不会坐视只让皇室资产科自己搞。

    国企部那边已经是正在推动,准备成立国企部全资控股的石油公司,用来和皇家石油进行竞争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皇家石油一家独大。

    这些上层的布局,左成生自然是不知道的,也无法干涉。

    他觉得巴库这里的石油有搞头,也不是说准备勘测开采石油之类的,他根本没这个牌照,而且如今巴库地区的石油勘测开采权,已经是全部属于皇家石油公司和海东省官方合资建立的巴库石油公司的了。

    他想要勘测开采也不行。

    炼油也不行,这玩意需要的技术提高,炼油厂的投资太高,而且没有原油这些都不说了,最关键的是,他依旧没有相应的牌照。

    他想要搞的还是老本行,那就是贸易!

    虽然说如今皇家石油公司的煤油都是销往本土,但是也没谁说不允许买到奥斯曼去不是。

    他和皇家石油那边的几个管理人员吃了顿饭,询问了他们有没有往奥斯曼地区销售煤油的打算。

    而这正好合了皇家石油公司那边的心意。

    他们本来就是打算往奥斯曼地区以及萨菲地区出口煤油的,为此都已经是在巴库开工建设了一座小型的炼油厂,产能不算打,也就大约两万吨而已。

    只不过这炼油厂之前尚未完工,而且巴库所产的原油,目前大部分还是被运往了库里炼油厂进行提炼,然后通过铁路运输到其他省份进行销售。

    但是,开拓奥斯曼以及萨菲市场是他们的既定目标!

    尤其是随着他们在巴库进行的石油勘测,发现这里的石油储量已经是超出了想象,如果全力开发的话,年产百万吨都是有可能的的时候,就更是有这种心思了。

    毕竟未来的石油产量越来越大,虽然本土方面的市场足够大,但是谁也不会嫌弃市场小不是。

    如果能够从西海就近往奥斯曼以及萨菲地区销售煤油的话,也是一件好事。

    哪怕是现在产量不高,市场不可能太大,但是慢慢培育几年市场后,他们的产量也就跟上来了,到时候刚好大规模铺货抢占照明用油市场。

    左成生有在奥斯曼那边的成熟销售渠道,皇家石油公司想要培育市场,这双方是一拍即合。

    当即左成生就是和皇家石油公司签订了相关的代理销售协议。

    看着这份代理协议,左成生心中大好!

    这可是一整个奥斯曼帝国的煤油销售代理权呢。

    当然了,这个代理权也是有限制的,比如说前几年需要达到一定的销量,不过考虑到大唐皇家石油公司目前的产能有限,也不可能向奥斯曼帝国那边供应太多的煤油,所以只是限定了一个比较小的数字而已。

    但是,这个销售皇家石油公司是定下了出货价的,而这个出货价可不便宜,那是近在巴库的边上,但是皇家石油公司的供货价,是和在帝国本土其他地方的供货价差不多的。

    怎么说呢,他们的煤油本来就供不应求,不可能说在本土买的贵了,在奥斯曼就买的便宜。

    但是,左成生却是有信心,那么是进货价和其他地方一样高,但关键的是,他是直接运往奥斯曼帝国销售啊!

    运输到奥斯曼销售的话,哪怕是运输成本高一些,但是最终煤油的零售价,依旧会比植物油动物油低,并且是低了不少。

    钱肯定是有得赚的,至于能赚多少,那就要看他自己了。

    皇家石油公司那边已经是向他透露过了,只要他能够把奥斯曼地区的市场给打开来,并且势头良好的话,那么后续萨菲地区的市场也是交给他来做的。

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 帝国石油公司

    皇家石油公司因为产量紧张,这头几年对奥斯曼地区的供货肯定是不多的,撑破天了也就是几千吨的样子。

    但是后续如果市场做出来了,那么巴库这里的炼油厂还是能够进行扩产的,但时候多了不敢说,但是一两万吨还是有的。

    左成生对这个数据却是非常满意了,目前市场上的煤油价格还是比较高的。

    因为目前的煤油虽然是作为鲸鱼油的廉价代替物出现的,其定价也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鲸鱼油的影响。

    早几年的时候鲸鱼油因为本土工业化进展加速,民众收入增加,对夜间照明的需求也是急剧增大,因此鲸鱼油也是越来越贵,以上海地区为例,从宣平二十五年的每升两角,直接一路飙涨到每升六角,最巅峰的时候,一度达到了每升六角五分。

    其昂贵的价格让普通家庭根本就承受不起。

    这也是早些年尝试用煤炭提炼煤油的缘故。

    等到石油提炼煤油的技术出现后,这一切就得到了改变,皇家石油公司开采出第一批的石油所提炼出来的煤油,虽然比鲸鱼油便宜,但实际上也没便宜多少,每升也需要五角左右。

    但是这只是一开始的价格,后来为了争夺市场,不断的降价,到现在,普通市场上的煤油是每升大约两角左右,相应的鲸鱼油也是降到了两角多,恢复到了宣平二十五年的价格。

    其实本来石油公司还能继续降价的,因为他们的煤油成本实在太低,就算一升几分钱,他们都有得赚。

    但是呢,现在他们的产量还太低,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远远不够,如今这个价已经是供不应求了,继续降价也没有任何意义。

    哪怕是给西海贸易公司提供的煤油都是直接在巴库开采并提炼,然后销售,省去了昂贵的运费,但即便如此,皇家石油公司也没降价!

    西海贸易公司的拿货价也是不便宜,每升都要差不多一角六分,这个价格已经是差不多相对于中部省份的拿货价格了。

    但是左成生和国内的煤油代理商不同的是,他在奥斯曼地区拥有自由定价权,而且也不会受到太多的其他影响。

    至于左成生在奥斯曼那边卖多少钱,石油公司懒得管,只需要左成生每年的销量能够达到他们的预定目标,那么就继续合作。

    如果说故意抬价导致卖不出去,销量上不了,自然会取消左成生的代理资格。

    所以,这个定价需要考虑利润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维持一定的销量。

    为了打开市场,左成生决定对第一批试水的煤油采取廉价销售的方式,按照国内上海地区的价格走,利润不算高,但是有助于快速打开市场。

    只要打开了市场,培养出来了消费习惯,那么后续自然就是涨价了。

    这种手段,也是大唐的商人们在海外做生意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先用大量廉价的工业商品冲击当地的市场,抢占市场份额,并把当地的竞争对手击垮。

    等干掉了竞争对手,那么就是涨价收割丰厚利润的时候了。

    最典型的就是大唐的对外布匹贸易!

    大唐的机制布匹成本低廉,哪怕是加上海运的运费,也要比那些土著国家的土布价格便宜的多。

    所以大唐的商人们,就是利用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势冲击土著地区的布匹市场,把当地的土布作坊之类的全部挤跨。

    等市场占有率上来之后,那么就会逐步提价,也不会很快,一次提一点,逐步培养市场的接受能力,并收割丰厚的利润

    印度、欧洲等地区,这两个大唐帝国最为重要的两个纺织品海外市场了,基本上都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左成生也是打算在奥斯曼帝国这么销售石油的,前期赚点小钱,铺开销售渠道,打开市场,培养消费习惯,等这些完成后,才是收割利润的时候。

    但即便是这样,他的利润也是不低了,少说也能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毛利。

    看似利润率不高,但是总量大啊!

    如果一年能够往奥斯曼地区卖出去一千吨煤油,那么就是每年二十万的生意,利润就有好几万呢。

    如果数年后,把这个数字提升到一万吨,那么这就是一两百万元的大生意,利润少说也有十几二十万呢。

    他们西海贸易公司虽然之前半年里,也赚了几十万,但是之前的这种贸易是不正常的,不持久的。

    正常情况下还是现在这样,一年搞下来估计也就七八万的利润。

    制定好诸多计划后,左成生就是把他的诸多奥斯曼人的渠道分销商拉了过来。

    这些都是过去和他有过合作,其中大部分还是和他长期合作的奥斯曼商人,正是利用他们,西海贸易公司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把货物销往整个奥斯曼地区。

    这些人,其实也就是奥斯曼人里的买办。

    他们从销售大唐的货物里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这也是导致了他们不遗余力的帮大唐的商品打开当地的市场。

    初步敲定了渠道后,左成生就是找到了皇家石油公司那边,先是小批量的进了一百吨的煤油,准备拉到奥斯曼那边试探一下市场。

    这一百吨煤油很快就是被他手底下的十几个合作商人瓜分。

    这还不是关键,因为大家都是提前预定好了搞一波试试水。

    关键的是,这批煤油进入奥斯曼地区后,其销售速度快到惊人。

    没多久,左成生手底下的十几个商人就是齐齐找上门来,说是他们的煤油都已经买光了,他们希望继续进货。

    形势喜人啊!

    当即,左成生就是找到了皇家石油公司那边,说是奥斯曼地区对煤油的需求量极大,准备再进个五百吨,而且还说他有信心一年内卖出去至少两千吨。

    但是面对左成生的请求,人家皇家石油公司却是拒绝了。

    而且拒绝的时候还是一副心痛无比的模样!

    “现在还只是试生产,很多设备都还在调试呢,产量根本没上来,要不你等等,等下个月估计能够给你凑个一百吨!”

    人家皇家石油公司的人,现在也是着急的不得了。

    上门进货的人,可不止西海贸易公司一家呢,实际上现在所有的代理商,都是在催着货源。

    但是奈何产量不足!

    而且缺的并不是石油,而是炼油厂!

    肃州油田那边,如今原油的年产量也就十来万吨而已,配套建设的肃州炼油厂刚刚好能够消化掉。

    但是巴库这边所开采的石油,就缺乏足够的炼油厂了。

    这主要是因为巴库石油开采的太快,产量太高,而皇家石油公司投资的配套炼油厂还没有完工,就算是现在的巴库炼油厂和库里炼油厂完工了,其设计产能也是远远无法满足现在巴库油田的产量。

    一个月前,皇家石油公司在巴库打出的一口高产油井,日产量达到了一百五十吨,仅仅是这一口油井,年产量就达到了五万五千吨左右。

    目前巴库油田的年产量已经是能达到二十万吨啊,而且这还是石油公司刻意放缓了开采石油的步伐,要不然开采出来这么多石油,也没炼油厂可以提炼。

    纵然皇家石油公司已经是投入巨资,在巴库以及其他地方,修建新的炼油厂,对巴库炼油厂和库里炼油厂进行扩容,但是这工厂修建起来也是需要时间啊。

    所以现在就是搞的,原油是有了,但是炼油厂却是不够用了。

    具体到巴库这边,现在的炼油厂都还没有全部完工呢,现在只是前期的小规模试生产,更多的设备都还在调试安装当中。

    皇家石油公司估计,最早也得到了宣平三十六年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出来这座炼油厂的全部设计产能。

    至于现在,也就偶尔能够搞个几十吨,百来吨这样。

    对此,左成生也是没有办法。

    如果他手头上有个牌照的话,早就自个建一座炼油厂呢。

    可惜他没有。

    但是他没有,不代表其他人也没有。

    随着巴库石油的开发,国企部终于是忍不住了,经过了周密的准备后,直接挂牌成立了帝国石油公司。

    听这名字就是知道不是简单的企业,国企部准备在这家公司里直接投进去上百万的现金作为资本,同时授予了该公司的石油牌照,准许其勘测、开采、提炼石油等一系列的相关业务。

    有意思的是,这个帝国石油公司里的主要骨干,还是从皇家石油公司里分过来的。

    这可不是帝国石油公司挖墙脚,而是皇家石油公司主动支援的人才。

    毕竟帝国石油公司也是属于官方企业,而该企业的成立也是林子然批准了的,所以皇家石油公司也得支持该公司的成立。

    帝国石油公司现在还没有找到油田,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展开业务了,他们直接先搞了炼油厂,准备从皇家石油公司那边进原油提炼。

    反正皇家石油公司在巴库的石油产量越来越大,而且依靠他们自身的能力,要修建这么多的炼油厂已经是力有不逮了。

    除了搞炼油厂外,帝国石油公司的重心还是放在了寻找石油上!

    而且他们也知道,本土大陆基本上已经被皇家石油公司翻遍了,除了一个肃州油田和几个小油田外,根本没啥其他石油。

    所以他们就是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地方,比如说东海省、大员岛、琼州岛等地,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南洋地区。

    这一找,还真被他们在大员岛找到了石油,虽然只是个小油田,但好歹也是结束了帝国石油公司没有油田的历史。

    紧接着他们又是在万丹省的西丹岛发现了石油的踪迹,当即就是派遣了勘测队前往!

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我们大唐人都是很好说话的

    帝国石油公司虽然刚成立,但是架子却是搭建的极为完善,不管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中下层员工,基本都是直接从皇家石油公司抽调过来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帝国石油公司就是从皇家石油公司拆分过来的。

    不仅仅是人员,连带着石油工业的诸多专利,也是给予了授权,当然了,这种拆分,国企部那边也是付出了真金白银的。

    对于拆分自家公司的做法,皇家石油公司的部分高层虽然有一些意见,但那也是没有办法。

    筹建帝国石油公司,这往大了说都是国策了,圣天子李轩都是亲自批准了的。

    而皇家石油公司也不是普通的商业公司,自然是需要考虑到政治影响,支持帝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也是他们的任务。

    直接从皇家石油公司拆分过来的帝国石油公司,人才以及技术这些都是不缺乏的。

    他们缺的只是油田而已!

    虽然一开始就是在大员府找到了石油,并准备开发大员油田,但是这个油田的产量太小,远远无法满足帝国石油公司的庞大的胃口。

    这种情况下,帝国石油公司把力量投入到南洋地区去寻找石油也就顺理成章了。

    还别说,其实这也是圣天子李轩指点的。

    其他人还不知道,但是林子然自己却是知道的,华夏大地不是没有石油,是有,而且储量还不小,但是几个大型油田都是比较深,以目前的简陋技术别说开发了,找都找不到。

    如其在本土大陆瞎折腾,还不如直接去巴库,去南洋。

    巴库现在已经是搞着了,而南洋那边却是还没有开始呢。

    林子然可是知道,后世的早期石油工业,尤其是一战前,世界上主要的石油产区有四大块,分别是美国、南洋、俄罗斯的巴库、罗马尼亚

    至于中东以及南美和北非等地区,那都是后续慢慢开发的。

    考虑到距离以及实际控制问题,目前能够大规模开发的也就只有巴库和南洋了。

    其他地方受限于进出口委员会的限制,根本就没有办法开发。

    大唐帝国对此限制的非常严厉,别说石油了,就算是在土著控制区找到金矿了,也不能绕过进出口委员会,要想开采要么在当地用土著人工开采,要么就想办法把这个地方本土化用机械设备开采。

    这也是为什么帝国石油公司把重点放在吕宋和万丹等地方的缘故,因为这些地方的本土化已经是搞的七七八八了,一开始只是吕宋岛、棉老岛,但是其他岛屿,也是本土化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收尾的工作,就可以宣告本土化了。

    帝国石油公司的人听闻了西丹岛上的土著们,曾经使用石油玩火攻之类的,初步判定,这西丹岛上肯定是有石油的,所以就是派遣了勘测队前往。

    结果比他们自己想想的还要顺利,勘测队都还没有在当地弄设备打油井呢,就是在当地发现了一个黑乎乎的水塘……

    上面全都是石油!

    这是什么?

    这是最典型的天然油苗了!

    话说,如今因为技术有限,这寻找石油更多的还是先寻找天然油苗,确定这个地方有石油后,才会进一步勘测,然后投入巨资钻井寻找油层。

    皇家石油公司之前发现的那些大小油田,基本都是这么来的。

    如今帝国石油公司也不例外,毕竟现在的技术有限,他们还无法用更复杂,科学的方式去推断某个地方有石油。

    找到了油苗,接下来就好办了,勘测队直接变身钻井队,就地打井,虽然第一口井没能出油,但是他们换了个地方后再打井,这一次就出油了!

    消息传回到上海,帝国石油公司当即就是决定,投入巨资准备在西丹岛上勘测、开采石油。

    同时准备开工建设炼油厂,而且不是一座,而是一搞就打算四座。

    他们准备分别在珠三角、长三角、天津一带建设炼油厂,以就近向各地区销售煤油,最后一座的话,则是直接在西丹岛当地建设,准备用来就近向南洋以及印度乃至欧洲等地区出口煤油。

    但是,问题来了!

    如今的西丹岛虽然已经是帝国领土,但依旧是属于海外领地的范畴,在上述地区并没有完成彻底本土化,顶多也就是完成了百分之五六十的样子。

    如此也就限制了帝国石油公司的投资了。

    不过帝国石油公司虽然刚成立,但是他们都是直接从皇家石油公司里过来的,这做事风格也是带着浓郁的皇家石油公司的风格。

    没有完成本土化?

    没关系,把它完成本土化就是了!

    反正又不是说把整个万丹省都给本土化了,只是一个岛屿而已。

    哪怕这个岛屿大了点,但是只要投入足够,本土化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而帝国石油公司别的不多,就是钱多!

    人家账面上躺着上百万现金没地方花呢!

    他们一边走上层路线,让唯一的股东,也就是国企部搞定高层,弄就几个政策,争取让军方配合之类的。

    同时他们也走中层路线,直接扶持西丹府衙门推动本土化工作,毕竟这石油可是在西丹岛上,帝国石油公司如果要开发当地的石油,免不了要和当地的官府衙门一起合作,以开发当地的油田。

    就和肃州以及巴库等地一样,当地的地方财政可都是直接用当地的石油资源入股,和皇家石油公司合作成立了油田开发的公司的,虽然说占据的股份不多,但也是有股份不是。

    最后,他们还亲自上阵,找到了急需劳动力的西班牙人。

    开口第一句就是,如今有一整个岛屿的劳动力你们要不要?

    西班牙表示,人他们是想要的,但是手头紧没钱买这么多的奴隶?

    一听这话,帝国石油公司派出去的代表就是很严肃的说:请注意,我们不是贩卖奴隶,这是犯法的!

    我们只是劳务派遣而已,而且这是免费的,不收钱。

    当然了,免费的前提是需要你们自己去当地招募。

    西班牙人却不是这么轻易打动的,他们盘算了一番,自己跑过去招募的,招募成本可不算低,这组织武装招募队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然后还要把人给运输过去,这可是横跨太平洋呢,运输费用不低。

    这么一算下来,前期成本比在非洲那边搞土著还要贵一些。

    结果依旧摇头!

    面对这种情况,帝国石油公司表示小意思!

    你们也不用组织什么招募队了,我们有南洋劳务公司,他们招募免费劳工可是一把好手,只要随便给一点辛苦费他们就很乐意效劳,远远比你们自己组织招募队便宜的多。

    至于运输问题,你们没有船只也不要紧,我们有大把的船只,这运输费用给你按照货运价走,便宜量又足,而且你们要是实在拿不出钱了,也可以直接用后续用这些劳工开发的种植园,矿产收益支付嘛。

    我们大唐人都是很好说话的!

    西班牙听到这话,先是一阵鄙视,谁说你们大唐人好说话的。

    这地球上最蛮不讲理的人,非你们大唐人莫属,就连鞑靼人都比你们好说话。

    如果不是鞑靼人非要拿下西欧,说不准他们西班牙早就和鞑靼人停战了。

    不过埋怨过后,又是一番盘算,发现这样的话,前期成本就低很多了,比在非洲那边招募劳动力还要便宜的多,当即大笔一挥。

    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们有多少我们就要多少!

    于是乎,不用多久,南洋劳务公司的人手就是开始的大规模进入了西丹岛,开始招募当地的劳工。

    深入这种热带雨林岛屿招募劳工,风险还是不小的,所以就算是在南洋劳务公司里,其实也没有多少大唐人。

    除去了少数管理层是大唐人外,很多员工,尤其是招募队的员工,其实大多也是土著,主要是从印度招募来的土著为主。

    土著出手,自然是非同凡响的,短短一个月不到,印度人为主的招募队,在自身付出了一千多人的伤亡下,成功的在西丹岛上招募了上万人的免费劳工,而且还有更多的人被源源不断的招募。

    这些劳工们会集中到港口,坐上了西班牙人雇佣的大唐轮船。

    西班牙人为了省钱,雇佣的大唐船只可都是老旧的机帆船只,吨位也不大,并且还是货轮,最关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装更多的人,都是能塞就赛的。

    通常一艘千吨的船只,如果是移民屯垦司的雇佣的客轮,或者干脆是他们自己的移民船,那么运载的人数也就几百人而已

    但是在西班牙人手上,千吨的船只能够塞进去上千人。

    不过这是人家西班牙人自己的事了,大唐也管不着。

    帝国石油公司的高层管理看着西丹岛上的土著一天比一天少,心情大好,转身又是跑到万丹省巡抚衙门那边,推动当地上书请求对西丹岛进行局部本土化。

    这个局部本土化,也是效仿之前吕宋省吕宋岛以及棉老岛还有巴库的前例了。

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劳工招募队

    旨在部分复杂,地域又比较广大的海外领地里,让其中一部分地区先本土化。

    当然了,这种局部本土化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首先这个地方必须和其他地方分开来,确保不会有土著从其他地方进入。

    又比如说通过强力的手段直接在陆地上隔绝和土著控制区的联系。

    这就是巴库所采取的方式了,为了推动巴库本土化,当地的土著被迁移走了后,皇家石油公司大手笔直接赞助了巴库县衙门,在边境线上修建了一条数十公里长的隔离带。

    这个隔离带其实就是一道城墙,只是这种城墙很薄也不高,军事价值很低,也就阻拦普通人的通行而已。

    而陆军也是非常的配合,直接在巴库驻扎了一整个团的兵力,直接把隔离带封锁的严严实实,不允许任何土著进入。

    而不管是那种方式,如果想要短时间内就完成局部本土化,花费都是高昂无比的。

    如果依靠当地的官府,根本不可能完成。

    官府能够推动的,也只是吕宋岛和棉老岛这种有足够时间推动的局部本土化而已,要想和在巴库、西丹岛这种地方短时间内完成本土化,他们是无能为力的。

    如果没有石油公司的大手笔支持,不管是巴库还是西丹岛都是很难完成局部本土化的。

    万丹省上折子申请对西丹岛局部本土化的时候,圣天子也是没有给予阻拦,很快就是批准了。

    上头的政策已经是要下来了,接下来帝国石油公司也是发了狠心,直接赞助了南洋劳务公司足足二十万,让他们动用更多的土著招募队,尽快的把西丹岛的土著招募起来,然后送到其他地方去。

    于是乎南洋劳务公司的招募队就更忙了,虽然目前他们一共有八千多劳工招募队员在西丹岛各地进行招募工作,但依旧深感招募队员不足,而且伤亡也是比较大,他们已经是陆续从印度等地补充了五千多人的队员。

    最后他们得到了兄弟公司印度劳务公司的帮忙的,印度劳务公司从印度地区调来了两千多名廓尔喀招募队员。

    据说陆军对这些廊尔喀人比较欣赏,说他们悍不畏死,而且头脑简单容易指挥,并且忠诚度也很不错。

    至于为什么陆军会得出这个结论,那就只能问陆军自己了。

    就算问了陆军,陆军那些人也不会说自己进军尼泊尔的时候,和廊尔喀人交过手,吃了那么一点点的小亏,所以才会高看了他们一眼。

    南洋劳务公司不管这些,等这批人到了后,立即就是投入到了西丹岛的招募工作当中去了。

    而用过了之后,发现这些廊尔喀人还真的挺好用的,傻乎乎的只会往前冲,悍不畏死,并且非常忠诚。

    某场战斗中,一队的廊尔喀人受命保护两名帝国石油公司的大唐员工前往勘测地,路上遭遇土著伏击,等他们从土著的重重包围中杀出来的时候,这队本有一百多人的廊尔喀人招募队,已经是只剩下十三个人了。

    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南洋劳务公司总部都是被惊动了。

    帝国石油公司的高层听闻此事后,也是对南洋劳务公司下属招募队的敬业精神表示了敬佩。

    能够为了保护大唐人而浴血奋战,不管战斗力强不强,其他方面如何,但是只凭这一点,就足以让廊尔喀人在大唐人的心目中地位迅速提高。

    南洋劳务公司已经是决定加大对廊尔喀人的招募,不仅仅是他们,就算是其他的几家劳务公司也是打算招募一批廊尔喀人试一试。

    毕竟招募队不仅仅南洋劳务公司需求,其他劳务公司也是需要的。

    大唐的几个劳务公司业务都差不多,都是通过招募土著青壮劳工,然后承接官府的基础建设工程。

    只不过这些工程大多都是海外领地的工程,而海外领地的一般也都是穷光蛋,给的价钱都特别低,他们也不太可能通过这些工程赚太多钱,顶多就是维持正常运转而已。

    因此他们也就无法花费太多的资金雇佣大唐人去招募、管理诸多劳工了。

    因为员工数量不足,同时也是为了节省成本,几乎所有的劳务公司都是大量使用土著作为招募队员。

    比如南洋劳务公司的招募队员,之前主要就是以印度人为主。

    印度劳务公司的招募队员们,主要是安南人为主。

    而非洲劳务公司的招募队员,主要是西亚人为主。

    美洲劳务公司的招募队员们,主要是北非以及欧洲人为主。

    基本上是保持着异地招募的模式,对于这些招募队员们,大唐还给他们特地开辟了一个绿色通道。

    那就是如果服役期限内表现优异,那么十五年服役期结束之后,能够获得大唐暂住证。

    而这一点,也是这么多人踊跃报名参加招募队的缘故,而且甘愿只拿非常微薄的工资。

    毕竟劳务公司其实都挺穷的,给不起太高的工资。

    但即便如此,这些劳务公司依旧没有利用劳工赚钱的想法。

    因为这几家劳务公司就不是正常的商业公司,虽然挂着公司的名头,但是从一成立开始,这几家劳务公司就是为了本土化而服务的。

    赚钱什么的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

    比如说美洲劳务公司,这开办以来依旧持续亏损了三十多万元,但是该公司的总经理却是直接受到了国企部的嘉奖,称其在美洲的工作是卓越而高效。

    结果一转身,人家就是高升回国了。

    为什么说亏损了三十几万还升官了?

    那是因为他们劳务公司把几乎整个东海岸沿海地区的土著全部都是集中起来承接工程。

    到了最后,整个东海岸的沿海地区,基本上已经是看不见什么土著了,顺带着还修建起来了一大批的港口,道路,疏通了河流。

    所以说,这些劳务公司无法用正常商业公司的手段和要求去做。

    正常企业,可不会和南洋劳务公司一样,麾下有着上万人的招募队员!

    这上万名招募队员们,其实每天都会有所伤亡,疾病的侵袭以及土著的袭击都是导致他们出现减员的主要缘故。

    不过对此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要深入岛屿中心,免不了要承受这样的代价。

    要不然的话,这西丹岛的局部本土化,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

    无法完成局部本土化的话,帝国石油公司也就无法正式开采石油了。

    要知道,帝国石油公司都已经是从国内各大机械厂商开始大规模订购各类设备了,甚至松江炼油厂都已经是开工建设了,不少设备物资已经是提前运输到了马六甲港,准备着随时进入西丹岛呢。

    这种情况下,西丹岛的局部本土化是不可阻挡的。

    不过就算再快,西丹岛的局部本土化也还要时间,然后大规模的开采石油也需要时间,帝国石油预估着,等到大规模生产并把石油运回本土,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但是这一年里,他们还有其他事要做,比如说非常重要的石油运输问题。

    之前大唐皇家石油的运输,在肃州油田里,是直接采用输油管运输到城郊的炼油厂,直接炼油后,煤油一开始只是用普通的铁通或者木桶进行运输,但是很快就是改用专门的火车油罐车进行运输。

    到了巴库那边后,为了降低成本,同时也是因为政治以及军事上的影响,除了巴库有炼油厂外,库里也有炼油厂,库里炼油厂提炼的煤油,后续运输自然还是用铁路运输。

    而巴库到库里的这一段海上运输,则是采用运油船。

    但是受限于西海东北部的水域比较浅,同时受到库里造船厂的技术能力限制,因此都是小不过几百吨,大也就只有一千多吨的小型运油船而已。

    但是帝国石油公司准备建造的运油船却不是这些几百吨千把吨的小船了。

    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把石油从南洋运输到本土的沿海炼油厂进行提炼,这一路运输都是海运,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大吨位的船只运输是必须的。

    不过也需要考虑到技术问题,因此不可能无限制的放大吨位。

    帝国石油公司和国内的几家造船厂进行了数次技术讨论会后,并且参考了部分皇家理工学院的专业学着的意见,最后决定建造一种载重三千吨的机帆油轮。

    其实本来帝国石油公司是打算一口气建造五千吨甚至七八千吨的油轮的,毕竟从船只技术来说,这已经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大唐现在连上万吨的战舰都能够建造,只要资金到位了,一万吨的民用船只建造起来也是分分钟的事。

    但是之所以民间的万吨船只现在一艘都还没有,那纯粹是因为建造成本过于高昂,使用成本更高昂,而且港口等配套设施跟不上等诸多原因,而不是造船技术达不到。

    所以最近两年大唐建造的诸多民用船只,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远洋商船,吨位普遍在两千吨到三千吨之间。

    小了单位运输成本会提高,而超过了三千吨的话,在海外很难找到适合的港口停泊,甚至本土的很多港口都无法停泊。

    油轮也同样如此,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需求的问题!

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万吨豪华客轮

    目前大唐帝国里,新建造的远洋货轮,吨位达到三千吨到五千吨之间都不算多,至于超过五千吨的,基本屈指可数。

    因为哪怕是三千吨到五千吨之间,其运营已经受到了比较大的限制了,很多海外的港口都没法进入。

    吨位超过了五千吨,对运营会遭到巨大的阻碍,而且建造成本和后期的运营成本也会大幅度增加。

    倒是远洋客轮的吨位普遍偏大,目前新建造的远洋客轮的吨位,普遍都是四千吨到五千吨之间,因为远洋客轮普遍只在大型港口城市停靠,吨位大一些也可以接受。

    同时现在的豪华客轮不愁客源,作为当代唯一的出海远行的交通工具,同时随着大唐的海外领地越来越多,移民越来越多,这客轮的发展一直都是非常快速的。

    大唐人目前前往海外领地,基本都是选择乘坐这些大吨位的豪华客轮,哪怕是普通人,也会选择乘坐这些大吨位客轮的三等舱。

    安全,舒适,而且价格还更便宜!

    而权贵们也会选择豪华客轮,他们乘坐的一等舱能够让他们继续在大海旅行的时间里享受到奢华的服务。

    哪怕是航运公司之间,为了公司的荣誉,为了影响力,也是竞相建造并运营更大,更快的豪华客轮。

    太平洋航运公司,为了重新夺回第一远洋航运公司的名头,夺回第一豪华客轮的名头,已经是耗费巨资订购了一艘满载排水量达到了一万吨的豪华客轮:新太平洋号

    这艘被太平洋航运公司寄予厚望的豪华客轮,不仅仅排水量达到了如今民船之最,而且还极为奢华的用上了万吨战列舰才用的大型蒸汽机组,其巡航速度能够达到惊人的十五节。

    这个速度,基本上是目前的民船之最了,不管是客轮还是货轮,甚至超过很多军舰。

    从这艘新太平洋号也是可以看的出来,其实以目前大唐的造船技术来说,造上万吨的船只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为什么不造大的油轮呢。

    主要还是建造成本以及使用成本的问题。

    如今西丹岛那边可是没什么港口呢,要想让大吨位的油轮停靠还得修个大港口,这样不划算。

    而且他们对油轮的需求是比较迫切的,可没有时间等太久,而大吨位的船只建造起来所需要的时间太久。

    综合考虑之下,他们决定先建造一批三千吨的油轮用着先,先试验试验技术再说。

    等后续有需求了,再建造大吨位的油轮。

    当西丹岛那边也是开始搞石油的时候,国内的油价也是开始逐步下跌了。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鲸鱼油,受到南洋发现大规模石油的影响,鲸鱼油的价格进一步下跌,导致很多捕鲸船都是感到了难以为继。

    这些捕鲸船出海捕鲸也是需要成本的,船只出海一趟,烧的煤炭需要钱,水手也是需要钱来雇佣的。

    随着鲸鱼油的价格进一步下跌,也是让很多的捕鲸船无利可图,甚至一些运气不好,或者是技术不咋地,设备也是不够好的捕鲸船,陷入了亏损。

    对此,帝国自然也是不可能不管。

    毕竟那可不是一艘两艘捕鲸船,全帝国加起来大约有两百多经过注册的捕鲸船活跃在全球海域呢,至于没有经过注册的捕鲸船,那就无法统计了,但肯定是不少的。

    对于这些船只以及上面的水手,自然是需要妥善安置的,比如说给他们提供培训,让他们改为捕捞其他鱼类,如今帝国正处于工业发展,居民收入每一年都在增加,对肉食,对鱼类食品的需求不断的在增加。

    鲸鱼油的价格下跌,煤油的价格自然不可避免也会下跌。

    这些照明用油的价格持续下跌,所带来的最大影响就算是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在晚上点的起灯了。

    以往的时候,普通家庭的学子,是别指望晚上点着油灯学习了,经常在晚上点灯苦读的学子,少说也是个中产子弟。

    如果再把时间往前推十几年,能够晚上点灯学习的人,清一色的有钱人!

    所以,当你看到某个古代学子挑灯夜读,悬梁刺股就觉得他多么苦逼了,实际上人家是正儿八经的有钱人,闲着么没事就能去逛青色小楼,和花魁出门游玩的那种。

    普通学子还是别指望能够挑灯夜读了。

    但是现在的大唐,哪怕是普通学子也能够挑灯夜读了,而且可以预见的是,煤油的价格还会持续降低。

    毕竟如今的石油开采以及提炼的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哪怕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降价,也依旧有着丰厚无比的利润。

    之所以还没有降价,那纯粹是因为产能还没有跟上来,加上为了给大量的捕鲸船一定的缓冲时间,所以官方其实也不是很乐意看见煤油灯出现暴跌式的降价,而是采取逐步降价的方式,最后让煤油灯真正的进入千家万户。

    而这种情况,也花不了几年时间了。

    如今皇家石油公司在巴库那边的油田产量逐年增加,炼油厂的产能也是逐步增加。

    帝国石油公司在南洋发现了油田,并大手笔的本土沿海三大地区分别筹建大规模的炼油厂。

    保守估计,五年内,国内的炼油厂的炼油能力,就能够达到一百万吨,而这个数字基本上已经是能够初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了。

    后续随着炼油能力的进一步增加,那么不可避免会出现继续降价,最后导致煤油成为普通的消耗品,真正的进入千家万户。

    看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是让李轩比较欣慰。

    对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其实李轩的推动并没有太大,也只是几年前指示皇家石油公司的成立,然后后续指点了他们几个油田的存在而已。

    但是对于整体石油工业的发展,李轩其实是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推动的。

    就和其他行业一样,李轩更多的是给政策,给出大概的方向,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搞。

    有时候能够做出来林轩很满意的成绩,有时候也会犯错,走弯路,但是只要不是事关帝国重大战略的问题,一般李轩也是懒得搭理。

    帝国那么大,行业这么多,各种新东西数不胜数,李轩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一一去关注。

    更何况,他更希望帝国的各行业能够健康自主发展,不需要太多的外部干预就能够健康发展。

    当然了,这些其实都是表面的借口而已,实际上就是李轩对这些东西已经是没有什么兴趣了。

    如今大唐已经是走上了蒸汽革命的高速路,哪怕是李轩不去指点什么,也能够保持着高速发展,这样的大唐,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是无敌的。

    就算是工业能力再提高,技术再提高,也不可能改变多少。

    大唐帝国依旧是地球上的第一强国!

    本质上不会改变什么。

    最近这几年,李轩最关注的已经不是什么国内的发展了,他更关注的还是海外的扩张。

    尤其是海外领地的本土化!

    南洋几个地方以及巴库的局部本土化,就是他亲自出手干预的结果,他不可能等待整个吕宋省以及万丹省都是彻底完成了本土化之后,再搞什么本土化,那些所需要的时间太过漫长。

    所以他采取了逐步本土化的政策。

    通过对部分条件是和的地方进行局部本土化,刺激周边的地区加速本土化。

    这一点在南洋地方体现的尤为明显,自从吕宋岛以及棉老岛局部本土化之后,临近的婆罗洲哪怕是没有太大的外力推动,但是其本土化的进程依旧是大幅度加快了。

    就藩当地的贵族以及官府,眼看着隔壁的岛屿本土化成功后高速发展,官员将有政绩,贵族和商人们大把赚钱,他们那里还能忍得住啊。

    当年大家都是一样的穷哥们,但是现在突然发现这个穷哥们变成了高富帅,这绝壁不能忍。

    如果是换一种情况,估计他们就要闹,在没有完成本土化的情况下也要求中央给予他们本土化的政策,但是如今的大唐帝国是不可能出现这种事的。

    通过蒸汽机交通工具以及有线电报,再加上以往数十年来建立的强势中央集权模式,如今大唐帝国的中央集权是达到了封建王朝所能够抵达的巅峰了。

    那些海外领地的官员和贵族可不敢闹,毕竟金陵方面是不好惹的,惹毛了金陵方面的大佬,分分钟把你扔到新西兰岛等地方去和食人族当邻居。

    对抗金陵方面是不可取的,闹也是不能闹的。

    那么怎么办呢?

    废话,还能怎么办,自然是自己加把劲,尽快的完成当地的本土化了,然后学其他地方申请局部本土化。

    不管是万丹省还是吕宋省,都是属于众多岛屿组成的省份,大小岛屿多的很,要把全部岛屿都完成本土化,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既定的部分岛屿上完成本土化却是可以的。

    这种情况下,婆罗洲的那边的地方衙门和当地的贵族们,也是开始卖力了。

    乐观估计,兴许一两年时间里,婆罗洲那边就能够完成本土化了。

    相对于南洋地区的本土化工作困难重重,美洲那边的本土化工作倒是容易的很!

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南金热

    美洲那边的本土化工作相对比其他地方,其实要更加的简单,主要是当地的地方大,土著也少,属于地广人稀的地方。

    大唐在当地的本土化工作,主要还是把这些土著迁移到西班牙人控制的墨西哥为主,同时西班牙人对接受这些土著也是非常乐意,经常自己派出人手去组织土著迁移到墨西哥地区去。

    所以做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

    当性能土著迁移走了后,自然也就本土化了。

    毕竟大唐对本土化的唯一标准,就是的当地的人口比例,只有一个地方的大唐人占据了当地的主体人口时,才能申请成为本土省份。

    而这个标准具体实行的时候,往往更加严格,有时候是需要完成百分百的人口结构比例才能够方形。

    同时,这一标准不适用于殖民地模式的海外领地,比如说在印度以及非洲等地区的海外领地,这些海外领地里其实也是清一色的都是大唐人,但是周边都是土著,而且海外领地里不可避免也会有大量的土著人口生活居住。

    所以目前来说,能够有比较好的条件完成本土化工作的其实也就是南洋诸岛以及美洲地区,再加上其他部分岛屿或者某些极为重要的战略地区。

    至于广阔的印度半岛以及非洲大陆,目前大唐是没有在这些地方进行彻底本土化的打算,原因无他,距离太远,土著太多。

    南洋诸岛虽然也人多,环境也算是比较恶劣,但都是岛屿,可以一个岛屿一个岛屿来搞,费点时间也能搞完

    至于南洋半岛嘛,纯粹是因为距离太近,就在帝国边上,不搞本土化帝国不放心,帝国准备着,再怎么也要把帝国本土的实际控制线,推进到孟加拉湾一带。

    也就是说,整个南洋半岛都需要纳入帝国本土范围内,只是这破地方比在南洋诸岛上都更难搞,所以一直都是拖着,在当地推行的是当年在扶桑地区的政策,大唐人不会轻易亲自上阵。

    除了南洋诸岛以及南洋半岛外,剩下的比较好搞的都是几个岛屿了,比如说锡兰岛以及西印岛(马达加斯加)

    其中的锡兰岛其实早已经是完成了本土化,当年印度洋战争的时候,大唐为了在当地设立大型的军事基地,为了绕过进出口委员会的限制,直接把当地的土著一股脑全部迁移到了印度大陆上。

    所以锡兰岛早就没有什么土著了。

    只不过当地一直都是处于军管,几乎整个岛屿都是属于军事基地的范围,因此也就没有进行本土化。

    而西印岛,则是进度缓慢的多,毕竟这地方其实重要性一般般,土著也不少,搞起本土化有点困难,军方不着急,地方有心无力,因此也只能慢慢来了。

    而其他地方,比如说南非,这地方看似发展的很好,偌大的南非平原上已经是有十多万人生活居住了,但是距离本土化的标准还远着呢。

    虽让南非处于非洲大陆上,北边都是黑不溜秋的土著,而且这些土著还是在不断的渗入南非,一些移民当地的帝国子民,甚至为了私人的利益,还会偷偷的免费雇佣当地的土著开辟种植园等。

    对这种事,官方发现一起,就抄家一起,但是要钱不要命的人不少,一直都是没能彻底杜绝。

    因此,南非本土化是遥遥无望的了!

    对此,军方那边其实比非洲事务衙门更着急,军方已经是数次提议,干脆是以南非平原北部的峭壁山脉为主题,修建一条长达数百公里的城墙,同时在几个战略反各项驻扎部队,持续对城墙以北的土著进行持续性驱逐,争取建立一条西到太平洋,东至印度洋,横跨非洲南部,长达五百多公里隔离带出来。

    由此杜绝北方土著的深入!

    军方之所以那么急迫,纯粹是为了想要在南非这边获得更多更好的补给,要不然什么都要从本土千里迢迢的运输过来,费用太过高昂,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是难以承受。

    军方提议后,非洲事务衙门对此也是很感兴趣。

    南洋各地以及巴库的局部本土化,给予了非洲事务衙门的官员们极大的启发!

    让他们知道了搞本土化,也不是说非要把整个非洲都要完成本土化才可以,完全可以先搞一个地方,然后再搞一个地方嘛。

    当然了,局部本土化条件限制太大,尤其是彻底杜绝土著进入,这一点很多地方都是难以办到的。

    为此,非洲事务衙门已经是陆军以及海军方面多次磋商,争取三方合力,先搞一个南非局部本土化,然后再慢慢图谋其他地方的本土化。

    这三方都是郎有情妾有意,合作基础是有了,甚至连具体办法都有了。

    那就是直接请非洲劳务公司修建一条五百多公里长的边境墙出来,只是这修墙要钱啊,而且需要的钱还不少。

    最后之所以不了了之,纯粹还是因为钱,军方提建议可以,但是让他们出钱修城墙,那是不可能的。

    非洲事务衙门自己也是穷光蛋,南非洲地方衙门虽然也算有钱,但是到底只是一个只有十几万人的海外领地州,就算是有钱也没有有钱到这个地步。

    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就是得到了改变!

    宣平三十五年冬,一个消息先是在非洲东部海外的大唐海外领地洛伦城流传,然后迅速传入到大唐帝国在非洲的其他几个海外领地,哪怕是南非洲也是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而这个消息流入这些海外领地的时候,都会刺激到大量的人争先恐后的前往洛伦城,然后朝着内陆地区涌入。

    他们去那里?

    一个被大唐人称之内洛的大片区域。

    这地方从名字上就听得出来,位于洛伦城的内陆地区,距离洛伦城内足足有大几百公里呢,这么远的内陆地区,目前除了少数要钱不要命的冒险队外,根本不会有人进去,哪怕是那些劳工招募队都不会深入这些地方。

    这种地方依旧是保持了原来的土著风貌,有着大量的土著,寻常大唐人根本就不会去。

    但是现在,他们却是争先恐后的前往,很多人一听说后,或是三五成群,甚至是孤身一人都要去,很多在非洲活动的商业公司,也是派出了商队迅速前往!

    是什么消息让无数人疯狂了?

    还能是什么!

    自然是黄金!

    一支前往内洛伦地区进行冒险的冒险队,返回洛伦城的时候,带回来了足足将近上百块的狗头金,最大的一块重大二十多公斤!

    这么大个消息,根本就瞒不住,很快这支冒险队就是瞬间分裂,去过内洛的冒险队队员都是成为了香馍馍受到了热捧

    根据部分人探险队的队员透露,内洛地区几乎遍地都是黄金,他们在哪里的河流,随便捧起一把沙子,这沙子都是黄灿灿的,因为里面都是金砂!

    黄金,无数的黄金!

    这就让位于南非地区的大唐人彻底疯狂了!

    一支又一支的探险队进入内洛地区,这也是让非洲事务衙门重视了起来。

    仅仅是一个月后,非洲事务衙门就是亲自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武装探险队前往,等他们抵达的时候,内洛地区已经有了至少上千大唐人在那里淘金了。

    紧接着,陆军方面应非洲事务衙门的请求,派遣了一个混成营进驻该地,以保护当地的金矿。

    很快,距离沿海地区最遥远的一个大唐海外领地成立了:内洛州!

    大唐人用的这两个地名称呼,后人兴许觉得奇怪,但实际上洛伦城就是后世的马普托,当然了,大唐人来到这里并占据这里的时候,这里还不叫马普托,当地少量的葡萄牙人对当地也没有什么正式的称呼,只是以早年的一个探险家称呼这里为洛伦索马贵斯。

    大唐人来到这里后,觉得这里的地理环境还不错,此地有一个港湾,适当开发可以作为一个补给港口。

    而内洛地区,实际上也就是后世的约翰内斯堡地区。

    这个地方别的没有,就是黄金多!

    作为地球上已发现的最大金矿区,某一个时期里,此地出产的黄金一度相当于全球黄金储量的百分之七十五!

    可想而知这里的黄金储量有多么的恐怖。

    受到黄金的刺激,沿途数百公里的路途,哪怕是毒虫土著遍地,但是也依旧无法阻挡大唐人追求财富的步伐。

    无数淘金客疯狂的涌入,各大企业,甭管是不是开金矿的,但凡是在非洲地区有业务的公司,都是会派遣人员去凑个热闹。

    甚至有些商船在抵达了洛伦城后,听闻内洛城有无数黄金后,水手都能够当场跑掉一大半,以至于相当场一段时间里,洛伦城的港口里出现了很多船只停泊。

    这些船只的船东们,不是不想走,而是水手都跑去淘金去了,他们想要走也走不了。

    不仅仅是普通水手,就算是一些船长们也都是跑去淘金了,而且还是带着水手一起跑的,让无数船东气的吐血。

    当然了,有水手,有船长,自然也免不了船老板扔下船,直接带着人去淘金的!

    如今内洛地区的黄金,已经是引起了狂欢!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5188/ 第一时间欣赏山沟皇帝最新章节! 作者:雨天下雨所写的《山沟皇帝》为转载作品,山沟皇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山沟皇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山沟皇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山沟皇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山沟皇帝介绍:
主角他爹做了一个梦,以为自己是真命天子,然后一个破道观的道士也是掐指一算,说他是九五之尊,于是乎这个连府城都没去过的小地主就在小山沟里称帝建国了。山沟皇帝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山沟皇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山沟皇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