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山沟皇帝TXT下载山沟皇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山沟皇帝全文阅读

作者:雨天下雨     山沟皇帝txt下载     山沟皇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 南洋粮食产区

    宣平三十六年的秋天,大唐帝国的高层刮起了一阵陈立夫风暴。

    陈立夫入值御书房所带来的政治动荡以及影响,远远要比以往的任何一个大臣入值御书房。

    这些年来,大唐帝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大臣入值御书房,新入值的大臣们也总会搞新官上任三把火之类的把戏,通过自己主张的部分理念,试图在帝国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做出政绩来。

    但是还没有一个人和陈立夫这样,上任不过半个月就是先后推动了多项政策。

    争论最大的三大改革还只是明面上的,但实际上陈立夫做的事远远不止这些。

    一些牵制比较大的改革,还需要值班会议上讨论,但是一些中小的政策,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影响没那么大的事务,这是属于陈立夫的本质工作,陈立夫根本就不用考虑其他值班大臣们的意见,只要相关的方案获得了圣天子的首肯,那么就能够直接实施。

    八月中旬,中秋来临之际,陈立夫提交的肥料扶持方案获得了批准,该方案将会对大陆本土地区进口的鸟粪等肥料采取免除进口关税政策,并对经营鸟粪的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用以降低鸟粪的成本,扩大使用范围。

    而帝国的工商税之类的,一向来都不低,因此该政策颁布后,直接意味着从太平洋以及南美等地区进口的鸟粪肥料成本降级了至少百分之三十以上。

    成本的降低,直接刺激了企业开始大规模从太平洋的其他岛屿或者南美等地区开采、运输鸟粪回国,进而扩大使用范围。

    为了获得更多的鸟粪来源,以增加本土地区的粮食产量,解决民众温饱问题,陈立夫还和陆海军进行了商议,支持军方在南美的部分鸟粪产地进行有限度扩张的。

    军方对这种事自然是欢迎无比的,既然是支持那么肯定就会军费啊。

    只要有军费,只要是扩张,军方都欢迎。

    这一项政策看似不起眼,甚至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但是效果却是卓越的,陈立夫给李轩的报告书上现实,未来三年内,从海外地区进口的鸟粪数量将会迅速扩大十倍以上,反应到粮食产量上,陈立夫很乐观的估计,在部分大规模应用鸟粪肥料的地区,比如说几个沿海地区的主要产粮区以及湖广地区等,粮食的亩产量在三年后能够提高百分之五左右。

    别看只是五个百分点的提高,但是这可是放大到整个沿海以及中部的主要粮食产区啊,其增加的粮食总量可是非常庞大的。

    增加了这么多的粮食产量,官府所付出的不过是部分税收而已,而且这部分税收其实依旧能够通过其他环节补充回来,比如说粮食产量增加了,自然也能够相应的增加农业方面所贡献的税收。

    仔细一算,官府的财政收入非但没有亏,反而还会有小赚。

    肥料扶持方案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看到陈立夫搞这个肥料,李轩也是提示了陈立夫,说是皇家理工学院那边已经是把好几种化肥给合成出来了,目前正在寻找大规模量产的解决办法。

    陈立夫一听,直接找到了皇家理工学院,然后大手一挥,直接甩出去了数十万元的科研扶持基金,以帮助几个化肥的科研小组继续研究,寻找大规模量产各种化肥的工业解决方案。

    同时陈立夫还在本土地区鼓励进行粮食种植,鼓励海外本土、海外领地种植经济作物,通过本土生产粮食,海外进口经济作物的方式,来平衡农作物的生产,并优先保障本土的粮食供应。

    毕竟现在的粮食价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而跨洋运输的费用又比较高昂,如果只是在美洲等地区大规模种植粮食,然后再运回本土的话,哪怕是免关税但是运费依旧过于昂贵。

    但是换成了亩产量比较低,单位价值比较高的经济作物的话,运输量就会小很多,这样运费也就可以接受了。

    然后又向圣天子建议,开始新一轮的大规模水利设施兴建!

    自从统一战争结束后的大规模水利设施的建设,已经是过去了差不多二十年了,尽管目前的水利设施比前明时代已经强了无数倍,但是依旧不够。

    每年依旧会有不少地区遭到洪涝或者旱灾。

    同样的很多土地也因为缺乏水源而无法开发,或者是产量有限。

    陈立夫建议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水利设施建设,但是这一提案所耗费的经费实在太庞大了,而涉及到经费的问题,就是麻烦事,所以李轩没有直接批准,而是交由御书房讨论。

    其他的值班大臣们虽然反对陈立夫的诸多主张,但是对于扩大粮食供应,搞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很支持的,至于经费问题,这里挤一挤,那里挪一挪,京畿方面和地方衙门一起分摊分摊也就差不多了。

    最后,经过讨论之后,最终确定下来了新一轮的水利设施建设方案,预计在五年内由京畿直接投入总数八千万元的资金,用于扶持各地方进行水利设施建设。

    这八千万只是京畿出资,至于各地方的出资嘛,则是根据各地方的经济水平以及建设规模有多大不同。

    不过大体上还是一起分摊,因此到最后,五年内用于基础设施的总投资规模有可能超过一亿五千万。

    这可是一笔庞大无比的数字!

    为了凑出这一笔钱,未来的五年内,很多项目和机构都要节省开支了。

    但是没有想到陈立夫还没完,这水利设施建设方案刚通过呢,又是搞出来了所谓的南洋屯垦方案,准备从全国范围内移民至少一千万民众到南洋地区,尤其是暹罗、安南的粮食产区安家落户,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屯垦,力争五年内把南洋半岛地区打造为帝国新的粮仓。

    构建江南、湖广、中原、辽河、南洋五大粮食主产区!

    而这么大规模的官方主导的移民屯垦,花费自然是一笔庞大无比的数字。

    陈立夫搞出来的诸多政策,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大陆本土地区的粮食供应,解决两亿多人的吃饭问题。

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 圣天子不是人也不是神

    只是在农业问题上,陈立夫怎么折腾,众人都不反对,但是在工商业上,尤其是在提高福利上,其他人就有意见了。

    哪怕是陈立夫把口号喊的震天响,谢一卫也是改变了立场转为支持温和改革方案,哪怕是圣天子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陈立夫的改革方案,但是反对的人依旧众多,以至于福利改革的口号都喊了一个多月了。

    但是依旧没有什么实际性的进展!

    搞到最后连李轩都看不下去了,如今帝国的工商发展太快,传统的地主士绅阶层大多也都是转变为了工商士绅阶层,这些人的反对力量还是非常庞大的。

    但是搞还是要搞的,不能因为这些人的反对就不搞了。

    只是李轩之前低估了这些人的反对态度,为此,李轩也是决定不要再等下去了,这种事拖得越久越不好搞。

    不过详细的方案上,李轩还是准备再压一压标准。

    之前任凭陈立夫怎么喊,但是没啥卵用,但是当圣天子李轩自己下了决定之后,那么一切事情都是变的了简单了起来。

    八月底,新一轮的御书房会议上,御书房值班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素来低调行事,在御书房会议里能闭嘴就闭嘴的黄嘉实却是开口了。

    “按照我看啊,这最低工资和限制工作时长还是要搞的,都是圣天子的子民,这既然扶持了农业,这工商业上面也不能忽视了!”

    黄嘉实说这话的时候,表面上平淡,但实际上内心也是哗了狗的!

    他黄嘉实其实打心底里也是不愿意搞什么福利改革的,他黄家的诸多产业也都是在制造业上呢,尤其是纺织业更是他们黄家的支柱产业。

    这搞改革,就跟自己用刀子捅自己一样,痛得很!

    但是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不影响他的政治态度!

    身为新一任的掌院学士,御书房值班大臣,他从早年开始就是孤臣,现在更是孤臣,圣天子让他当传声筒,给他一万个胆子也不敢拒绝啊!

    黄嘉实认为自己是传声筒,其他人自然也都是知道黄嘉实是什么人。

    因此他刚开口呢,其他人,包括陈立夫在内诸多值班大臣以及行走大臣们都是齐齐闭上了嘴巴,然后听着黄嘉实继续道:

    “当然了,就算是搞也不能太激进,按照我看啊,十四个小时工作制和每月一天的假期就可以了,平均薪资上,标准也可以定的低一些,参考现在女工的平均薪资就行了!”

    “但是……”

    “哪怕是标准低一些,但也还是要有!”

    黄嘉实说出这一番话的时候,御书房内厅里瞬间沉默了。

    任何一个帝国高官都知道,这种场合下,黄嘉实说的话从来都不是他的话,而是代表着圣天子的意思。

    而面对圣天子的暗示,没有人敢有任何的请示!

    哪怕是不管是贾文柏这个顽固保守派还是陈立夫这个激进改革派对黄嘉实所说出来,实际上是圣天子的意思的方案都不满。

    但是他们依旧不敢轻易出言反对,甚至连辩解的意思都没有。

    李轩主政帝国三十多年,带领大唐帝国创下了偌大的基业,用大唐朝报上的官方套话来说就是:“开创华夏万年未有之盛世。”

    华夏万年历史里,从来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达到李轩这样的高度!

    所以,人们吹捧李轩说已经超越了三皇五帝,李轩的其中一个官方称号也就是神帝,早些年的官方口径也只是一个普通神仙之类的称号而已,但是现在,官方宣传里这个神帝的含义已经不是什么神仙了。

    李轩不是神,而是众神的皇帝!

    哪怕是神话里的一群神仙,甭管是天帝王母什么的,那也得乖乖叫李轩一声吾皇万岁!

    其他什么神啊什么的顶多是一方天地或者整个宇宙里的主宰!

    但是李轩!

    按照大唐官方最近几年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最新解读:

    圣天子是所有已知、未知的空间,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一维、二维,三维一直到无数维的维度里的唯一统治者。

    按照这个说法,如果一个空间一个维度一个时间段里有一个所谓的宇宙主宰的话,那么圣天子将会是无穷个宇宙主宰的皇帝!

    所以,圣天子不是人,他也不是神,而是超越了一切的存在!

    总之是最牛逼的那个就是了……

    好吧,这样吹牛的有些过了,哄一哄普通愚民还行,但是朝堂的高官们大多都是人精,自然知道这些都是鬼话。

    但是,不管怎么说,李轩都是开创了华夏万年未有之盛世的君主,其威望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这样的一个皇帝,哪怕不是他没有亲自出面说什么,只是让黄嘉实传了那么一句话,但是依旧足以这些臣子们慎重考虑起来。

    御书房内厅内,难得出现了沉默的景象!

    而黄嘉实呢,说完话后也是闭上了嘴,反正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不管他的事了。

    但是呢,黄嘉实很清楚,众人的沉默没有任何作用,实际上当他说出来的那一刻开始,基本上就已经是敲定了此事的基调。

    那就是要搞!

    不过标准可以降低一些!

    这不是黄嘉实的意思,而是圣天子的意思。

    数秒后,陈立夫率先开口:“掌院说的对,这搞肯定是要搞的,这标准的话,也可以放低一下!”

    谢一卫也是很快道:“我看也可以!”

    贾文柏看了看黄嘉实,再看了看陈立夫和谢一卫,然后道:“这个法子不错!”

    不管是激进派还是保守派,反对是不敢反对的,甚至连讨价还价进行争辩的勇气都没有。

    黄嘉实说完不用一分钟,诸位值班大臣以及行走大臣先后表态说可以。

    看到这一幕,黄嘉实面露微笑,然后道:“既然诸位没有意见,那么就定下了,回头就拟个详细章恭请圣天子圣裁!”

    言罢,黄嘉实继续道:“事不宜迟,现在就开始议一议这详细章程吧!”

    听到黄嘉实这么说,众人倒是双眼一亮!

    黄嘉实这话意味着虽然这事圣天子已经圣心独断把握了大方向,但是细节方面,还是会交给他们臣子们讨论。

    或者说,还留出了一定的利益让他们争夺!

第一千七百五十六章 争论和妥协

    早些年的时候圣天子亲自决定的事,一般是不会给臣子们争论的机会,往往都是用直接通知的方式。

    不过最近这几年,李轩一般只抓大方向,细节方面的东西他一般懒得管,不然的话什么都管得累死他,而且还很容易搞出君臣矛盾来。

    抓住了大方向后,细节让那些臣子们去争论!

    这既能够掌控帝国的走向,同时也留出了些许利益让其他人去争夺。

    如果什么李轩都干完了,他还要这些臣子干嘛。

    或者说,这些臣子当官干嘛?

    今天也是这样,御书房内厅里,黄嘉实代表圣天子定下了基调后,后续的细节争论却是让诸位值班大臣以及行走大臣们直接撕破了脸皮,争论到激烈的时候,陈立夫甚至把手中的钢笔直接扔下了贾文柏,而贾文柏也是不甘示弱,直接脱鞋子扔向陈立夫,让陈立夫的脸上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鞋印!

    而御书房内厅一群帝国重臣们吵着架甚至打架的时候,外头的御书房的普通办公官员们,则是该干嘛干嘛,全当没听见。

    反正都是一群老头子,打架也没几分力气,而且这种事发生的太多了,大家都有经验了,内厅里基本没啥危险品,而众人也不能携带危险物品进去。

    不想早些年那样,都带枪带刀,再不济也带铁拐杖什么的!

    现在,基本啥也不能带了!

    而且内厅门口还有翰林院侍从室的皇家护卫在门口盯着,有什么意外发生的话,也能第一时间阻止,所以别看吵的热闹,实际上也出不了什么意外。

    这种情况对于御书房这边来说其实都已经算是轻了,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每年年底的财政支出预算分配会议,那才叫一个猛,年年都会有斗殴打架的情况发生,如果那一年的预算会议上没有打架,那么绝对不正常。

    所以哪怕现在御书房内厅里吵的厉害,但是也没有影响到在外头办公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是埋首自己的工作,当然了也有几个胆子大的在悄悄讨论着里面的输赢。

    谁打谁啊,谁骂谁了之类的。

    私底下八卦八卦,不过公开讨论还是没胆子的。

    毕竟里头吵架的人,要么是值班大臣,要么是行走大臣,全都是正二品或从二品的高官,随便那个他们都得罪不起。

    这一方御书房内厅的激烈争吵,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最后才是停息了下来。

    当争论结束的时候,自然也就意味着福利改革方案的细节已经是被敲定了下来。

    出门的时候,陈立夫一脸轻松,因为他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那就是福利改革方案被确定下来了,哪怕具体细节不如自己的预期,但是有总比没有好,而且万事开头难。

    只要开了头,后期陈立夫就能继续推动持续改革!

    至于贾文柏那边也是没有觉得太糟糕。

    虽然说福利改革方案最终要施行,但是贾文柏却是在诸多细节方面上争取到了不少的好处。

    比如说在非常关键的具体最低薪资上,贾文柏成功的把数字拉低到了他自己勉强能够接受的地步,不至于短时间内造成企业的人力成本大幅度增加,同时采取各地自行根据当地的平均薪资收入制定的方式。

    而且这个各地的细分,不是以省道为单位,而是以州府为单位。

    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有更多的操作,比如说某个地方的最低薪资如果过高,那么企业就能够迁移到其他最低薪资第一点的地方去。

    以松江府地区为例子,按照新规则的话,参考当地的平均收入制定出来的最低薪资水准,是每月不得低于三元。

    但是隔壁的嘉兴府、苏州府等地区,其标准却是只有两点五元,而其他地方则是更低,部分地区估计只能有两元左右的水准。

    这样也就给了企业更多的灵活性,避免被一刀斩杀。

    不过这其实也是其他人所愿意看到的,那就是假如松江府这样的地方人力成本高,那么就可以转移到工商业欠发达地区去嘛,比如说内陆的几个省份,那边的人力成本可是低得很。

    而这样,也就能够把部分产业转移到经济落后的地方去,拉动其他地方的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

    总体上来说,这一次的福利改革方案,还是充分照顾到制造业方面的,并没有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制造业成本的打算。

    但是就和陈立夫自己的想法那样,万事开头难。

    既然开了头,那么后续肯定能够持续跟上,最终是越来越好。

    得知御书房那边确定下来了详细章程后,李轩也是没有在插手了。

    这事对于他来说,已经算是圆满结束了,只要大方向不变,其实李轩现在懒得去关注这么多的细节。

    不是不想关注,而是细节太多,累死他也关注不过来!

    除了什么福利改革,农业改革,水利设施之类的事吗,李轩要处理的事情还有一大堆呢。

    比如说皇家科学院的改革,最近李轩就很上心。

    李轩老早就设立了这么一个机构了,可惜的是存在感一直不强,基本上帝国的绝大部分科研任务,都是被皇家理工学院那边抢走了风头。

    不过皇家理工学院的体系还是有些奇葩,乃是属于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体,而且还是属于官方机构,学生都是有品级的那种……

    说实话这不正常!

    早年那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才搞了这么一个四不像。

    但是现在,李轩却是觉得应该分开来了。

    为此,李轩已经是多次召见了礼部教育科方面的官员,同时还召见了皇家理工学院里的人,想要探讨出来一个更加完善的改革方案。

    经过数月的讨论后,最后李轩是敲定了皇家理工学院的改革方案。

    首先是把基础的大学教育和更高级的教育进行区分。

    为此,皇家理工学院内部将会效仿其他几个所大学设立研究生教育,通过四年本科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继续报考研究生,跟随导师承担教学以及科研任务。

    并在研究生之上,再设立博士教育,并接受研究生报名就读。

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 皇家科学院院士

    同时正式取消三年无法通过升级考试就得退学的制度,其实皇家理工学院虽然还保留这么一个制度,但实际上早已经是不怎么施行了,因为升级考试变的比较简单,普通学生都能够通过升级开始。

    但是取而代之的则是学位考试,读完四年如果无法通过学位考试的话,就无法获得本科学位,只能拿一本毕业证书,但是没有学位证书。

    当然了,毕业后学生也可以继续自学,来年返校参加学位考试,通过后依旧能够获得学位证书。

    这么一改革,实际上就是把皇家理工学院的本科教育制度和其他普通大学的教育制度挂钩。

    嗯,好几年前金陵大学,国子监大学等大学就已经实行学位制度以及研究生制度了。

    至于博士就教育,这倒是皇家理工学院这边先开始施行,不过后续其他各校估计也会施行,由此建立完整的本科、研究在博士三级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在研究方面,皇家理工学院将会沿用以往的科研小组制。

    过去的三十几年来,皇家理工学院的科研小组制一直都是非常成功的,其他各校乃至其他研究机构,也都是效仿这种科研小组制度。

    皇家理工学院的改革,其实更多的还是把本科阶段变成纯粹的教育阶段,而不是和以往那样也是属于科研体系。

    皇家理工学院的这种改革,很自然的影响到了其他学校,很快金陵大学方面也是开设博士课程。

    不过他们的博士和皇家理工学院的博士,自然是不同的,含金量绝不一样。

    皇家理工学院的博士生,那已经是属于有官身的人了。

    别说是博士生了,其实就算是皇家理工学院里的大一新生,那也都是属于有官身的人。

    他们读书不用花钱不说,而且还能领工资。

    皇家理工学院的师生们,全都是有品级的在职官员,吏部登记在册的那种……

    毕竟皇家理工学院它依旧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所科研机构,只是内设了本科、研究、博士三级高等教育体系而已。

    皇家理工学院的这些改革,只是为了理顺教育和科研而已,免的乱七八糟的搞混在一块。

    此外,李轩也是再一次提高了皇家科学院的作用。

    老早的时候皇家科学院就已经是成立了,只不过一直都是没啥作用,科研的风头都是被皇家理工学院抢去了,和他们基本没啥关系。

    以至于有时候连李轩自己都忘记了,还有皇家科学院这么一个机构。

    而现在,李轩却是打算把这个皇家科学院给捡起来用。

    但是并不是说把他变成一个科研机构,这不现实,如果真要这么搞的话,还不如直接把皇家理工学院改个名,改成皇家科学院呢。

    李轩把皇家科学院重新拉出来,只是为了设立一种荣誉头衔,一种比教授更高级的学术荣誉头衔。

    老早的时候教授这个头衔只有皇家理工学院有,但是现在已经是普遍变成了各大学都有,称呼的一摸一样,以至于外人都很难区分。

    但实际上这样对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授们是不公平的。

    怎么说呢,他们为了获得一个教授头衔,那得击败无数竞争对手,名列前茅,在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少也得是全国前十名才能获得皇家理工学院授予的教授头衔。

    但是其他学校的呢,别说全国前十了,早些年皇家理工学院随便一个退学生过去了都是教授!

    同样是教授,但是两者之间天差地别。

    现在,李轩就是要解决这个看似只是个称呼,但实际上很多人关注,并且关系到学术声誉的事情。

    在皇家科学院内,他设立了‘皇家科学院院士’这个头衔,而这个头衔将会办法给在各个科研领域内最杰出的人。

    为了体现院士头衔的重要性,首先这个头衔将会享受有正二品官员的待遇,基本上一部尚书所能够享受到的,院士都能享受到。

    只是按照这个选拔标准的话,能够入选的人几乎都是学术贵族了,人家不仅仅是个贵族了,而且本身的待遇都是非常杰出,甚至超过尚书这个级别了,那里还在乎什么二品待遇啊!

    九月份,李轩召见了帝国内最为著名,出色的科学家一共八十余人,为他们授予了皇家科学院院士头衔。

    由此宣告了第一批皇家科学院院士的诞生。

    这八十多人都是目前大唐帝国内最杰出的科学家,从事各个领域的都有,年纪有大也有小。

    大的都有五六十岁了,而最小的韦庆欣才二十多岁而已!

    这个年轻人厉害的很,才二十来岁呢,就已经是坐稳了皇家理工学院物理系主任的位置。

    据说这位置还是和前任物理系主任打赌赢来的!

    不过具体赌什么,过程如何,那就是外人不知道的了。

    这人最近几年已经是没有和早几年那样,东搞一下,西搞一下了,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是放在了理论物理上,成果斐然,已经是超越了诸多老前辈,大有帝国内理论物理第一人的架势。

    如果没有这么个成就,他也坐不稳皇家理工学院物理系主任的位置。

    这人在李轩看来,那就是个超级天才,估计智商少说也有两百多,只是和其他超级天才一样,都一股脑折腾理论物理或者数学去了。

    就没几个人愿意搞一些实用化应用类的学科,比如说搞搞化学,工程啊什么的。

    如果韦庆欣这样的人愿意去搞一些实用化的学科,就他那脑子,一个人顶的上几十个研究团队!

    可惜,人家不乐意!

    不过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科学家嘛,都矫情,强迫是强迫不来的。

    而且理论研究也很重要,虽然李轩根据自己的记忆弄了很多什么理论出来,但是只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是不行的。

    这些年大唐帝国的理论研究,一直都是在试图重新证明诸多理论。

    效果也很不错,这搞出来了证明过程后,后辈学子们学习某条理论的时候,就能一目了然了,而不是和以往的时候一样疑惑:一加一为啥就等于二呢?

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书中自有颜如玉

    李轩亲自为八十多名目前帝国最顶级的科学院颁发院士头衔,也是再一次体现了帝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让更多的学子们苦心读书,然后获得大部分所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句话在当代的大唐帝国依旧适用,甚至某种程度上比以往的王朝更加适用。

    只要你足够聪明也足够勤奋,那么出身贫寒就绝对不会成为阻碍你出人头地的障碍,因为大唐帝国有一系列的奖学金,足以让你不用一毛钱,甚至都还能领取生活费养家糊口就完成学业。

    一旦所有所成,荣华富贵不在话下,再不济也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

    大专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学子就不说了,哪怕是预科生或中专生,他们就算无法继续报考大学或大专,但是这一份学历也足以让他们前途坦荡,因为目前大唐帝国的科举制度里,对参加科举的学子的学历限制已经是放低到了预科或中专。

    甚至就算是普通的中学生也是如此,足以让他们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读书,在大唐帝国里是非常正式的事,不管是贫寒之家的子弟还是权贵子弟,都将读书视为改变人生的最好途径,哪怕是学子年纪还小,自己不知道,但是父母肯定会知道。

    因此哪怕是家境非常贫寒的家庭,在孩子七八岁的时候也会咬咬牙把孩子送去小学读书。

    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自家孩子足够聪明,在第一年第二年里就表现优异,那么后续的读书费用以及生活费用他们完全不用担心,官府会全包了。

    嗯,前提是孩子足够聪明!

    如果只是中等之姿,那么顶多也就读个一年两年,然后他们就会放弃了,毕竟拿不到奖学金的话,贫寒之家是供不起小孩子上学的。

    读书能改变命运,在大唐里是非常现实的,甚至也是目前贫寒子弟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

    其他路子基本都不怎么靠谱,偶然性太大。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也就导致了大唐的基层教育其实是非常发达的,根据礼部教育司的统计,目前本土范围内,适龄男童的入学率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九十。

    只是其中的相当多一部分因为各种限制,无法完成六年的小学教育,会在小学的六年就学阶段里陆续退学。

    最后能够小学毕业的,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

    等到了中学阶段,那么基本上就比较少发生中途辍学的情况,一般都会读完三年的中学教育,毕业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多。

    因为能够上中学的,要么是免费读书的优秀学子,要么是中产以上的家庭子弟,那些考不上或者读不起的人在升学阶段就已经是被淘汰了。

    等到预科阶段就更不用说了,除非是极端情况,不然的话很少有学子中途辍学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预科升大学阶段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左右,读大学的人里头有大概百分之三十读的是四年制的本科,百分之七十读的是三年制的大专院校。

    百分之八十的录取比例,基本上意味着只要你自己别作死,那么上大学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之所以预科阶段有这么高的升学率,不是因为帝国的大学很容易报考,纯粹是因为大唐的教育制度里,在中学和预科阶段就已经是学生给筛选出来了。

    预科学校,这名字的意思就是‘预备本科’,纯粹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而存在的,所以大唐的预科学校招生数量,其实数量很少,基本上都是参考现有的大学招生数量而制定的。

    而大唐的大学少,所以预科自然也就少。

    因此在目前的大唐帝国里,对于那些学子们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道门槛并不是报考大学,而是中学毕业后报考预科。

    考上了就是荣华富贵,考不上人生完蛋……

    大唐目前的这种教育制度,也是导致了大唐帝国的小学非常的多。

    早年的时候只是县、镇设立小学,到了现在,基本上一些大型的村子也会设立官办小学了,然后再加上数量更庞大,更分散,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有,由传统私塾改革而来的民办小学。

    实际上大唐帝国的小学教育是非常的普及的。

    而且其中的民办学校至少承担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教学任务。

    出现这样的情况,纯粹是因为华夏的传统。

    那些地主士绅们,甭管是为了同村同族子弟的前途,还是为了虚名,又或者是为了其他什么东西,自古以来都是比较倾心于教育的。

    毕竟这玩意其实也不怎么花钱,而且还能够博取一个清流美名。

    大唐帝国的士绅阶层,虽然已经转向工商了,但是依旧保持着很多传统,比如说喜欢住在乡村里,同时喜欢在家乡搞各种善事,修路铺桥办学等等。

    在外面他们兴许是人人厌恶的贪官污吏、奸商甚至罪犯,但是在家乡一般都是装出一副彬彬有礼的士绅模样,捐款捐物以博取名望那都是标准操作。

    甭管他们心里怎么想,但事实就是,大唐的乡绅阶层对帝国的农村地区的建设,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这也是直接推动了大唐的基础教育发展,要不然的话,光光是依靠官方想要短短二十几年内,就把全国范围内的适龄男童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还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李轩对于目前的这种入读率高,但是退学率也高的情况还是不太满意的。

    他认为,哪怕是一个农民,哪怕是一个工人,最少也得具备小学文化的水准,至少读写要会,基本的算术要会,然后对世界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不能搞的太愚昧。

    针对目前小学阶段退学率太低的问题,李轩也是准备最近两年解决掉。

    怎么解决?

    其实很简单,继续降低学费就行了。

    现在普通的农民家庭供应一个孩子上小学,都得咬着牙死撑。

    那么李轩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情况变成普通农民家庭可以不用太吃力的供养小孩读完小学。

    降低了普通家庭供孩子读书的负担,自然也就能够让退学率降下来。

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

    宣平三十六年,对于大唐帝国来说连续发生了好几件的大事,首先是石油工业大爆发,石油制品煤油开始普遍进入帝国子民的家庭。

    受到石油产量的大幅度飙升,同时帝国对石油行业的压制,通过拆分石油公司、扩大石油行业的牌照再加上直接的行政干预,使得煤油的价格开始出现了大幅度降低。

    煤油在宣平三十四年的时候,其价格还维持在四角左右的高价,但是在宣平三十五年的时候就是降低到了两角左右。

    然而等到了宣平三十六年的下半年,煤油价格已经是普遍降低到了每升一角以下,部分临近石油产地的地区,省却了昂贵的运费之后,价格还会更低,比如说西北地区,比如说东部沿海地区,其煤油价格普遍已经是跌倒了七八分钱。

    低廉的价格,让煤油开始真正的进入千家万户,点亮了帝国的夜空!

    但是因为市场变的更加庞大,同时总产量也是急剧增加,各大石油公司的利润率虽然大幅度降低,但是总利润却是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

    石油工业的变化,只是宣平三十六年帝国诸多改革的一个小变化而已。

    真正的大变化还是农业税改革以及制定了工作时长以及最低薪资水准。

    十月份,大唐朝报上正式宣告了在明年一月一日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最低工作薪资以及限制工作时长的标准。

    同时在承天府这个天子脚下的地方展开试点,从十月份就开始施行,用两个月作为铺垫,吸取经验然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选择在承天府内施行,不仅仅是因为承天府乃是天子脚下,更重要的还是这地方基本没什么工厂,工厂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执行起来比较容易控制。

    毕竟只是试点,一开始搞的规模太大,万一出了什么差错想要挽救也比较困难。

    如果规模小的话,就算是出了什么差错,也能够轻易的改变过来,不会造成太大的动荡。

    这几个政策,都是和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自从大唐朝报上宣布了这个消息后,可以说是举国关注。

    就算是远在宁波那边折腾着新炼油厂的左成生,也是颇为关注此事。

    为此还专门召开了公司的管理层会议,就是讨论此事对他们这个刚成立,连工人都还没有招募齐全,还处于建设当中的炼油厂的影响。

    而一群管理层,尤其是人事部门在经过详细的计算后,觉得这两大政策对他们炼油厂的影响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

    因为他们炼油厂好歹是属于高新技术工厂,抛开管理层以及技术骨干不提,就算是普通员工也都是有技术的员工,至少他们招募员工的时候,都是限定了至少也要小学毕业。

    而且因为炼油厂的性质,他们也不可能招收什么女工和童工。

    整个工厂里,除了少数做饭、扫地从事后勤的大妈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女性员工。

    他们工厂的员工薪资也是远远超出了制定的最低薪资标准,他们的普通员工薪资都能够达到五六元以上,稍微技术高一些的员工,薪资都是十元往上的。

    没办法,这年头的炼油人才稀缺的,大家都在抢人,所以开出的薪资都比较高。

    这也是目前两大福利政策的片面性了,那就是对于不大规模使用童工、女工的企业,基本没什么影响。

    至于工作时长嘛,十四个小时工作时长和没说差不多,除非是黑心老板外,其实现在大家也不会让员工工作这么长的时间。

    影响最大的,还是大量使用女工、童工的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以纺织业为甚。

    目前的很多纺织业,使用的都是女工和童工,这一大政策势必会给它们造成极大的影响。

    一时间,上海那边的股票交易所里,纺织类的相关企业股票都是暴跌。

    但是市场反应强烈,众多纺织工厂主说着活不下去了,要破产了,但是依旧没能让官府打消施行这一政策的决心。

    开什么玩笑,这可是经过御书房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下来的政策,还是圣天子亲自首肯的政策。

    怎么会轻易变动!

    两大福利政策即将施行,各大企业,尤其是纺织类企业都是开始寻找各种方法谋求生路了。

    一开始有人叫嚷着,既然限定了工作时长和最低薪资,那么他们纺织企业将会一股脑的把女工和童工全部开除,换用男工。

    到时候他们要看看,官府怎么面对凭空多出来的无数失业的女工和童工。

    但是,当他们的会计师和人事部门的管理层一仔细算,发现全部换用男工的话,成本将会大幅度上涨,比限制最低薪资和最长市场的女工以及童工,依旧要多出来几十个百分点呢……

    所以,开除女工和童工也就是一个笑话了。

    但是只涨人工成本也不行啊。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工厂主如果还想要维持高利润的话只能是涨价了!

    于是乎,棉纱、棉布等纺织类产品,就是开始涨价了。

    这一点已经是在帝国高层的预料之内,涨价就涨价呗!

    帝国的纺织业规模是非常庞大的,虽然消费市场大,但是纺织企业也多,这也意味着竞争大。

    你涨价了,别人家不涨价,瞬间就能够把你的市场全部抢走!

    在这个浪潮下,民间资本控制的纺织企业自然是反抗声音最大的,叫嚷着开除女工,涨价的都是他们。

    但是纺织业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国企部所属企业以及皇室资产科的企业,尤其是国企部所属的各类纺织企业,数量可是非常庞大的。

    有国企部全资控股的,有地方衙门财政控股,国企部管理的企业,这些都是属于国企部所属企业,而这一部分企业的规模非常的庞大。

    这些国企部所属企业里,对于管理层来说赚不赚钱虽然也重要,但是配合官府执行各项措施更重要。

    所以,这一场风波中,国企部所属的所有纺织类企业,其管理层都已经是接到了来自官方的直接命令,必须配合衙门推广两大福利政策的顺利实行。

第一千七百六十章 诡异的发展

    李轩为此还直接发出了训令,要求国资和皇资各企业,必须保持市场稳定和就业稳定。

    也就是说不得无故大规模开除女工、童工等,同时也不允许短时间内大规模涨价!

    一切以稳定为重。

    至于说这么做会导致利润降低。

    那就降低呗,国资企业和皇资企业,赚不赚钱并不重要。

    反正这些都是劳动密集产业,现在竞争又大,就算赚钱也赚不了几个钱。

    刚搞没几年的石油产业,国企部所属的各大石油公司上缴的利润就超过了纺织企业的三倍之多。

    所以,不赚钱也没啥,稳住就行。

    只要国企部所属企业和皇室资产企业稳住了,那么就代表着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纺织企业稳住了。

    如果那些民间资本的纺织企业不知死活非要搞涨价,国企部和皇室所属的纺织企业会让他们知道市场竞争有多么的残酷!

    他们可以拍着胸脯保证,前脚民间资本的纺织企业刚涨价,后头他们就能抢走所有的纺织业市场。

    换用男工不行,涨价也不行,那么怎么办?

    直接破产倒闭?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虽然人工成本上涨了,导致利润降低了,但是好歹还赚钱不是,只是以前能赚一百,现在只能赚八十。

    为了已经损失的二十,再把还有的八十扔掉,他们可不会这么干。

    商人嘛,是不会这么意气用事的,赚钱发财才是他们的重点。

    所以他们一边叫苦一边又是不肯放弃,最后没办法,还是只能接受两大福利政策。

    至于说直接抵抗政策不施行,他们还没胆子这么干。

    大唐帝国的商部等机构,对企业的管理虽然松了一点,但是不还是有一个税部嘛!

    他们税部倒是不介意你怎么做生意,但是你如果不遵照两大福利政策走的话,那么只能是偷偷摸摸的来,比如说账本什么的就得作假啊,银行那边的流水也得作假。

    但是你这一作假,就意味着有大量的非法收入,而既然是非法收入,也没几个人有胆子光明正大去交税,如果不交税,那么税部就会找上门来。

    可别指望能够瞒过税部的耳目,隐藏非法收入。

    如果老老实实交税,工商也会找上门来。

    毕竟就算管理松懈,各地的工商部门也不会看不到这么大一个漏洞啊。

    因为税部过于强悍,所以目前的大唐帝国,正规的企业机构其实是很难作假的。

    倒是一些大规模实行现金交易的小商家,小作坊之类的成为了偷税漏税的重灾区,只是税部虽然牛逼,但是也没牛逼到随时监控民众的现金交易,他们顶多也就是监控银行账户而已,一般也是监控企业机构的公用账户,或者是士绅商人们的私人大额账户。

    对普通的私人账户一般也是不搭理,毕竟普通人也没几个钱,收税也收不上来多少,而税务官员也是要发薪水的,税务工作也是有成本的。

    也就是说税部大规模监控这些普通人的账户或税收问题,收上来的税都还不够多出来的税务人员的行政开支,属于得不偿失。

    但如果你是士绅商人之类的角色,怎么说呢,稍微出名一点,其财务状况大多都是受到了税部的监控的。

    至于企业,那就更别指望了,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属于税部的重点监控对象。

    倒是普通人不用怎么担心这个。

    因为电报的缘故,两大福利政策几乎是短短几天内就是传遍了本土各地,然后各大省道开始根据金陵开始制定本省的最低薪资指导方案。

    然后各州府又是根据本省的指导方案,制定各州府的详细方案。

    松江府很快就完成最低薪资方案,根据该方案,最低薪资为每个月三元两角。

    松江府的最低薪资应该是整个帝国内比较高的水准了,即便是承天府,其最低薪资的标准也只有三元而已。

    其他州府也是陆续完成详细方案,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最低薪资标准要低很多,普遍只有两元左右。

    但是即便是这样也很不错了。

    在这个标准制定之前,尽管松江府地区里制造业的男性工人的平均薪资已经是达到了四元到五元之间,但是男工的比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高,整体上只占据了百分之五十左右的比例。

    剩下的是什么人?

    都是女工以及童工,而他们的收入远远不及成年男工。

    松江府地区里的纺织工厂女工,普遍月收入只有两元五角左右,如果童工更少,早期童工的薪资是非常低的,他们一个月甚至拿不到一元,这点钱哪怕是全部用来买食物,也只能勉强让他们饿不死而已。,如果按照最低薪资标准来看,那么月收入差不多能够增加一元。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帝国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移民海外或者边疆地区的重要原因。

    他们在家乡里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耕种,到城市里工作也很难养活一家老小,还得让老婆和孩子去工厂里工作。

    当代的大唐帝国,工人们的生活状况,其实比农民更加凄惨。

    没田种,打工又养不活一家老小,他们除了移民依旧别无他法!

    幸运的是,大唐帝国的海外领地足够多,哪怕是不愿意去海外领地,但是本土的边疆省份也足够多,只要你愿意远离家乡前往陌生的地方安家,基本上不用担心活不下去。

    只是大唐人实在太多,而且因为盛世太平,这生育率也非常高,哪怕每年源源不断有人往外移民,但是本土的人口也是连年攀升,户部那边预估本土的人口不用几年,就能够突破三亿人了。

    所以本土的工厂里依旧不缺人,所以企业主们都是不愿意给出高薪资。

    随着各地在十月份和十一月份先后制定详细的最低薪资标准。

    等到十一月份的时候,大唐朝报再一次通报全国,从十二月一日开始,所有的国资企业和皇资企业,将会率先全面施行两大福利政策,为天下之表率。

    而国资和皇资企业,在帝国的工商业里占据了大约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经济总量。

    有了这两大企业群体带头,也就意味着至少百分之二十的工商业已经是率先施行了这两大福利政策。

    接下来,就是民资企业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跟进了!

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润滑油

    宣平三十六年十二月举国关注的两大福利政策全面施行的前夕,因为影响不大,所以也没怎么关注的左成生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事最后竟然还是影响到了自己。

    说影响也不算,毕竟和他真没啥关系,主要是身边的人被影响到了。

    二十六日,他见到了自家舅舅杨善飞。

    看到杨善飞,左成飞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之前的电报联系里,他已经是知道了舅舅杨善飞会来上海。

    杨善飞如此道:“这羊毛生意实在是没法做了,以前利润就低,现在再加上最低工资的话,我那厂子别说赚钱了,哪怕是几个月都维持不了,所以我一狠心,就把厂子卖掉了!”

    “这段时间我也是想着,我们老家到底还是格局小了,所以凑了一笔钱准备到上海这边来!”

    听到这话左成生也是深感唏嘘!

    也不知道怎么了,这明明挺热火的纺织生意,但是对于他们左家以及几家亲戚来说都不怎么友好,他们左家就是因为做纺织生意,最后破产了……

    而他舅舅的羊毛纺织厂也是不咋地,开办七八年也就早两年赚了点,然后一直都是勉强维持,别说赚钱了,有的年份还会赔钱。

    那家足足有三百多雇工的纺织厂,把拥有百年底蕴的士绅家族杨家折腾了半身不遂!

    早些年左家破产的时候,他舅舅家也是帮了忙的,杨善飞拿出了足足三千多元给了妹妹,也就是左成生他母亲用于还债。

    要不然的话,左家的老宅都得被债主给收走。

    三千多唐元,对那个时候的杨家而言,也是一笔大数字了,差不多把所有流动资金都是给调出来了,而且当初的杨善飞可没说是借,而是给!

    不用还的那种!

    左成生一直记得这份恩情,后来跑到西海做贸易生意赚了钱,他直接给杨家了一纸银行本票,足足一万唐元。

    可惜的是,这一万唐元依旧没能挽救杨善飞的纺织厂!

    继续苦苦支撑了两年后,随着福利政策的施行,他就是知道自己的这家纺织工厂也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一咬牙,就是把这家纺织工厂给转手了。

    “说起来也气,我把工厂卖了后,听说那工厂当月就盈利了……”杨善飞说到这里的时候,那脸色难看的很。

    左成生也是叹了口气:“我们两家,就不适合做这纺织生意!”

    其实他想说的是,我爹和舅舅你都不适合做生意!

    两个读了一辈子书的读书人,不懂技术不懂管理,当年都是一看纺织业红火赚钱,然后一头扎进来的。

    此外他们两家上下数十族人,就没一个懂得纺织业的,靠的是请来的经理和工程师进行管理,而且又没有什么现代的企业章程,还是按照老一代作坊商铺的方式来管,这能赚钱才见鬼了。

    但是对方是长辈,他自然是不能这么说,只能是道:“那么后续舅舅您的想法是?”

    杨善飞道:“虽说现在纺织生意难做,不过这好歹做了七八年,多少还是熟悉一些,所以到了这上海看看能不能再开一家!”

    左成生沉思了一番后道:“这纺织生意这年头可不好做啊!”

    杨善飞道:“我也知道不容易,只是不做这个还能做什么!”

    左成生自然是不愿意看见自家舅舅再一次踏进纺织业这个大坑了,这都被坑了七八年了,偌大的家业都是被折腾的半死不活,再被坑一次,那可真要完蛋了。

    左成生考虑了一番后:“上海这么大,各行各业都有,除了纺织业也有很多生意可以做的,如果舅舅不嫌弃的话,也可以做这个石油生意!”

    “石油?”杨善飞听到眼睛一亮,但是很快就是黯淡了下去:“我倒是想,但是这石油生意更不好做啊,你哪家炼油厂怕是要投大几十万吧!”

    左成生道:“炼油厂这一块,倒是大了些,我们公司准备了至少八十万的资金搞这个炼油厂!”

    他知道自家舅舅的情况,虽然变卖了纺织厂回笼了一部分资金,但是估计也就大几万而已,想要搞炼油厂是不可能的,连门槛都进不来。

    不过石油公司也不是非得要进入上游的原油或者是中游的炼油,这下游的石油制品销售也是可以的嘛。

    所以他道:“你知道我早几年虽然做的是普通贸易,不过这两年还是要煤油出口,不过如今这局势,煤油的销售影响甚大,我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不过除了煤油外,我们还会生产润滑油。”

    “舅舅如果不嫌弃,回头我协调一二,给你一个润滑油的地区代理权!”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左成生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这年头的煤油供不应求,后续炼油厂的煤油是不愁卖的,所以煤油的销售看似和各大石油公司没啥关系,但是国内市场的煤油销售渠道,其实都是被八大石油公司所垄断的。

    他左成生也只能是折腾煤油出口贸易而已,而且还受到了煤油出口配额的影响。

    所以他不可能把自家舅舅也拉进来一起做赚大钱的煤油生意。

    牵连太大,皇家石油公司和帝国石油公司是不会答应的。

    毕竟不管是西海贸易公司还是西海石油公司,两家石油公司才是大股东呢,他左成生虽然是实际管理人,但也只有百分之三十的股份。

    日常管理虽然归他管,但是涉及到煤油销售这么一大快蛋糕,那是不会轻易出让的。

    虽然煤油都还没有练出来,但是煤油的相关销售,将会全部交给西海贸易公司进行,目前西海贸易公司已经是在本土各省道开始铺设销售渠道了。

    而且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西海贸易公司将会亲自铺设运输渠道、各省道的主要销售渠道,争取把煤油直接运输到各州府,然后直接批发给各州府的零售商。

    西海贸易公司有着丰富的煤油销售经验以及团队,是不会把煤油销售里最丰厚的蛋糕让出去的,顶多就也是给零售终端让利一部分而已。

    而他舅舅显然是不可能去当一个零售商。

    煤油生意是别指望了,但是目前的石油制品里除了煤油外,还有另外一种目前不起眼,市场规模也不算太大的产品,那就是润滑油!

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 新兴市场

    左成生搞石油生意也有一段时间了,知道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内幕,煤油什么的先不去说,且说这润滑油。

    虽然说这两年刚出现,目前的市场规模也不算大,但是潜力却是很不错的,搞得好了也是一个大生意。

    所以他建议了杨善飞搞这个润滑油生意。

    不过,他能够做的也只是给他一个地区的代理权,然后可能会给予一部分的资金支持,但是具体的事务还是要他舅舅去做的。

    这润滑油的生意,目前还是属于新兴的生意,虽然潜力很大,但是既然说到了潜力,那么就意味着市场还很小,需要开辟市场。

    至于怎么开辟市场,那就是杨善飞的事了。

    杨善飞并没有第一时间给左成生答复。

    他知道这是自家外甥在帮自己,但是这种事到了最后还是得靠他自己,至少销售渠道怎么建立,怎么开拓市场就需要他自己搞了。

    杨善飞辞别了左成生后,回到了饭店,然后把自己带过去的几个手下叫过来一起商议了一二。

    这几个手下都是跟了他多年的人了,除了能力差了点,其他都没啥问题。

    他们几个人到外头也是打探了一番润滑油的情况,而打探到的情况让他们充满了希望。

    目前松江府地区已经是有不少企业采购石油提炼出来的润滑油,用以机械设备的润滑油,但是就和左成生说的一样,整体规模并不算大。

    但是他们问过了那些采用了润滑油的企业,他们反映都是比较好,说是石油提炼的润滑油便宜好用。

    这打探了一番后,杨善飞觉得这个润滑油生意应该做得过。

    三天后,他就是找到了左成生,然后道:“这润滑油生意,我做了!”

    听到舅舅答应,左成生也是觉得不错,这润滑油生意是有前途的,只要做得好,肯定比什么竞争激烈的纺织生意强得多。

    左成生道“资金方面,如果舅舅您这边不够的话尽管开口,多了不敢说,十万以内我现在就可以开支票,还有我再给舅舅几个人,都是我这两年带出来的几个人才,让他们帮舅舅你把架子搭起来!”

    这给代理权给资金给人才,左成生是给的心甘情愿!

    数年前的那三千多元,左成生一直记在心里呢!

    杨善飞此时也是笑道:“资金方面不用担心,这一次来上海,我不但把厂子给卖了,还把几个商铺还有大片的地产也转手了,也收拢了差不多八万多元的资金,够了!”

    “倒是人才,舅舅就不客气了,我手底下还真没有太好的人才!”

    他手底下要是有人才的话,也不会把纺织厂给折腾到亏损出售的地步了!

    这谈完之后,当天杨善飞就是和西海石油公司签订了代理权,获得了皖南道的润滑油代理权。

    那皖南道可是个好地方,那里有着大唐帝国最为庞大的重工业基地呢,一直都是润滑油的需求大户。

    而签订了代理协议后,杨善飞也是马不停滴的赶往皖南道,准备搭建运输和销售渠道。

    尽管他自己没有做过润滑油生意,手底下的人也没有,但是这年头的石油制品润滑油也才刚开始出现而已,市面上都很少能看见。

    大家都是没有搞过,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经验的问题。

    而且左成生借给他的几个人才也都是销售上的好手,帮忙着请人,搭建渠道。

    杨善飞转战润滑油贸易,当二道贩子去了,这也可以说是福利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之一。

    只不过和杨善飞这么倒霉,直接卖掉工厂的人还是不错,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和杨善飞那样,能够把好好的纺织厂经营到亏损的地步的。

    最近三十年,纺织产业一直都是属于高速发展,而且很赚钱的产业,只不过大部分赚钱,也有少部分和杨善飞这样赔钱的。

    纺织业比较集中的松江府地区,在福利改革正式施行后,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并没有预期的大。

    除了少数本来情况就很不好的纺织工厂外,大部分工厂还是保持的正常的经营。

    同时因为最低工资的薪资,很多工厂主开始逐步不再雇佣童工,转而雇佣女工,而部分岗位则是倾向于雇佣男工。

    这个过程里,童工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了,女工的数量略微上涨,男工的数量开始大幅度上涨。

    这意味着,成年男工的就业率更高,女工的就业率高的同时薪资也高了一些,如果是夫妻两人都上班的家庭,也能够养得起小孩了,让孩子不用继续到工厂里当童工。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唯一利益受损的就是那些工厂主了,所以最近一段时间里,股市上的纺织类相关企业的股价都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

    但是大唐官府也没有做的太绝,在打压了一边后,很快又是给了这些工厂主们一点甜头,那就是针对提供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一部分税收优惠或补贴。

    说白了就是减税,减轻企业的负担!

    这打了一巴掌又给了一个甜枣,也算是让这些工厂主们的怨恨心思少了许多。

    生意还是能做,钱虽然赚少了点,但是预期损失也没有去年年底预估的那么大,这么一想,心里就平衡多了。

    纺织业只是一个缩影而已,其实很多行业也是出现了类似的状况。

    因为有着国资企业和皇资企业兜底,虽然市面上的部分工业产品也是出现了价格的上涨,只是上涨的幅度很小,而且只局限于少数行业,大部分行业的商品价格还是保持了稳定。

    不过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商部发布了一份报告,那就是宣平三十七年的第一季度,大唐帝国的制造业的生产总值出现了上涨。

    而且增长幅度相当高,部分产业的增长幅度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十以上,这可是单季度涨幅,不是全年涨幅。

    尤其是松江府一带,当地官府统计出来的数据非常的惊人!

    这第一季度里,对比去年的第一季度,松江府的工商业产值增加了至少十五个百分点。

    更诡异的是,众多企业并没有因为福利政策的施行而导致利润下降,反而普遍比去年赚了更多的钱!

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 钱太多花不出去怎么办

    宣平三十七年第一季度后,各大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企业纷纷公开发布财务报表。

    然而人们惊奇的发现,预计的亏损没有发生不说,而且一个个竟然比去年更赚钱。

    江南纺织公司作为国企部直属企业,帝国内的第一大纺织公司,同时也是上市的纺织企业第一股,涉足棉纺、毛纺、丝纺各大种类,从纺纱、缫丝再到织布、印染都有着完善的产业链,也是帝国内雇佣女工最多的企业。

    去年开始,该公司就是实施了严格的福利政策,下属各工厂都是实行了限制工作时长,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同时也是为了相应官府的号召,他们的各类纺织产品一律没有涨价!

    而第一季度的财务报表公布后,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江南纺织公司在宣平三十七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五!

    不仅仅没有亏损,反而是更赚钱了,这几乎让人不敢相信,而再继续看详细的报表那么就会发现。

    第一季度的江南纺织公司虽然受到用工成本上涨的因素,从而导致了利润率虽然降低了,但是他们的销售额却是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在产品没有涨价的前提下,销售额大幅度上涨,自然是因为生产并卖出去了更多的商品。

    同时官府也是给了纺织产业这一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的税收优惠。

    所以最后一汇总,竟然比去年更赚钱!

    别小看这百分之五的利润上涨,这可是江南纺织公司,体量巨大的很,而体量越大,利润率往往也就越低。

    随便小幅度的上涨这背后就是一大笔钱。

    无独有偶,不仅仅是江南纺织公司,很多企业也是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他们的用工成本增加了,导致毛利润降低了,但是因为销售额出现大幅度上涨以及税收优惠或补贴,最后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还要略微增加,而更多的哪怕没有增加,但是也能够持平。

    真正亏损的也有,但是总体数量不少,并且大多本身都是属于劣质企业。

    哪怕是商部也是被这个情况给惊到了,然后他们调查了一番。

    最后得出结论:那就是工人的收入增加了,有了更多的钱用于消费,消费市场大了,工厂就会生产更多的产品供应市场,最后企业的销售额也就大了。

    虽然人工成本上涨,导致利润率降低,但是销售总额大了后,哪怕利润低,但是最后的净利润依旧出现了上涨。

    这种情况,让商部上下极为兴奋,并很快对外公布了这份报告。

    预想中的经济萧条并没有发生,反而是出现了繁荣,这就让陈立夫和谢一卫等改革派更加兴奋了。

    唯一对此不感到意外的也就是李轩自己了。

    他前世的时候哪怕不是什么经济专家学者,但是生活在现代,经历过了资讯大爆炸的时代,很清楚的知道。

    福利政策固然是出于保障底层子民生活的目的,但是它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就是可以拉倒内需,刺激消费,从而引导经济发展。

    只要不傻乎乎的搞太过分的福利政策,别超出生产力的水准,那么适当的施展福利政策是有利的。

    当然了,如果和后世的部分小国一样,自身连个赚钱的产业都没有,只一味的提高各种福利,而且并不是只提供劳动者的福利,而是提高各种社会闲杂人等的福利,最后就会兜不住,财政破产不说,而且还会引起大萧条。

    大唐目前的这些政策,针对的都是劳动者,可不针对社会上的闲杂人等。

    而且大唐也没有什么闲杂人等,至少流民什么的是绝对不会有的,因为一发现流民,流浪汉,乞丐之类的,青壮一般直接就是抓住扔进工厂去了,至于残疾,妇孺儿童,则是各类孤儿院,养老院或收容院进行收容。

    因为配合后续慢慢取缔童工的问题,去年年底开始,李轩就已经是亲自下旨,要求各地方必须建立完善的孤儿院体系。

    必须承担起来必须承担的责任!

    松江府向来都是积极相应圣天子号召的地方,加上又不差钱,所以去年年底开始,他们一口气新筹建了二十个大型孤儿院,用以接纳以往在工厂里上班,但是现在被辞退后无家可归,或者是家里养不活的儿童。

    再加上原有的孤儿院,仅仅是松江府一地,就有了将近四十多家孤儿院,收养孤儿上万名。

    这么庞大的负担对于其他地方而言,兴许很难,但是对于松江府而言却是不算什么,每年从其他方面漏出一点来,就足够养活这一万多名孤儿。

    这松江府最近这些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是越来越有钱了,其城区面积越来越大,人口也是越老越多,如今城区人口已经是达到了两百多万,再加上城郊的上百万人口,这已经是达到了三百多万的人口了。

    这么多人,意味着的是众多的工厂企业,不然的话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就业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工商业极其发达的松江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也是一个让其他地方需要仰望的数字。

    宣平三十六年里,仅仅是一个松江府上缴到国库的国税就足足将近四千万,而整个帝国的中央财政收入也就只有三亿多而已。

    而松江府的地税,哪怕是被江南道分走了一部分,但是留在府财政以及各县财政里的全服地方财政收入依旧有两千多万!

    两千多万的地税!

    仅仅是一个府而已!

    很多省份他们一个省的全部税收都没这么多,更别说地税了。

    两千多万的地方财政收入要怎么花?

    这是一个难题!

    历年来都是困扰着松江府的历任知府。

    因为这钱实在太多了,而且举世瞩目,大家都盯着呢,生怕你把钱放在自己腰包里。

    尤其是那些御史,个个都知道松江府有钱,一个个都是睁大了眼睛等着你贪钱,一发现立马动手抓人。

    然后,人家第二天就升官了!

    很多原本名不经穿的御史就是在松江府杀出了威名,继而收获名望,步步高升,成为督察院高层的。

    所以这么多钱怎么花,也是一个大问题,稍微搞不好就会人头落地!

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沥青公路

    松江府自从开港通商后,尤其是大规模发展工商业后,经济达到了爆炸式的上升。

    早年的时候,作为松江府核心的上海特设县发展迅速,然后成为了全帝国仅有的一个特设县,县令都是正四品的那种。

    上海特设县早年的快速发展,也是带动了临近几个县的发展,进而刺激了整个松江府的经济大爆炸!

    尤其是陈立夫先后担任上海特设县县令,松江府知府的十年时间里,不单单是经济增长幅度极大,而且通过全面规划,制定了整个松江府的完善工商业布局。

    陈立夫担任上海特设县县令期间,主持开发了北岸工业区,上海特设县第二工业区,担任松江府知府期间,通过部分产业转移的方式扶华亭县发展华亭工业区,让华亭重点发展各类轻型工业,建设了一大批的重点纺织企业等,比如江南纺织厂就是在华亭建设了一座全球最为庞大,雇佣人数超过一万三千多人的超级纺织厂。

    同时又推动嘉定县发展以造船业、钢铁、机械、化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大量造船厂落户,同时钢铁和机械、化工等重型工业也是发展迅速。

    江南钢铁公司在嘉定建成了全球第二大的钢铁厂,肇庆机械公司在这里设立了全球最大的机械生产基地,生产各类机床等机械设备。

    这些都还是最顶尖的超大型企业,同时还有更多中大企业,乃是一些看似规模小,但实力强悍的小型企业。

    然后在城郊地区,尤其是偏远一些的青浦、南汇、宝山、川沙、奉贤等县,除了发展部分工业外,更多的还是推动当地发展养殖、种植业。

    别看这些产业似乎很低端,但实际上背靠着一个数百万城市居民的巨大消费城市,而这年头又没啥特别好的保鲜技术,运输速度也不算快,所以城市周边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其实是很赚钱的。

    青浦衙门地方财政自己投钱创办的青浦食品公司,那可是帝国食品行业里规模最为庞大的企业,市值上千万呢,而这个食品公司的主要市场其实也就是松江府城区而已,顶多加一个隔壁的苏州部分市场。

    光靠一个松江府城区的市场,就支撑起了一家数百万市值的食品公司,而且更重要的青浦食品公司只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并不是说仅有的一家,实际上围绕着松江府城区,还有无数家食品行业的企业呢。

    因为数百万城市居民的存在,也是导致了松江城区周边的几个县,哪怕是作为后勤供应基地也足以过的非常滋润。

    青浦、南汇、川沙等几个县都是从中获益巨大,让这些新设立的县短时间内就找到了比较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

    当年陈立夫推动了松江府一体化发展的过程里,把只拥有三个县的松江府进行拆分,在西北部地区设立青浦县,东部设立宝山县,在黄浦江下游东岸设立川沙县、南汇县、在黄浦江中游南岸设立奉贤县、金沙县。

    由此奠定了目前松江府九县的格局,此举是为了弱化上海特设县的存在感,进而提高松江府的存在感,然后以更好的发展整个松江府。

    算是实现了松江府的统合问题,当年有不少人都是支持上海特设县扩大化,吞并华亭、嘉定,进而建立一个超大型的特设县。

    不过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后来陈立夫干脆走了一个曲线救国的道路,不搞合并,搞拆分,同时把上海特设县的诸多权限回收到松江府知府衙门上。

    说白了就是让松江府府衙门代替上海特设县县衙门。

    虽然方式不一样,但是最后总归还是实现了松江府地区的统一发展,上海特设县当年的超大城市的愿望也是得以视线,城区向周边地区快速扩张。

    目前的整个松江府,其城镇化已经是达到了恐怖的百分之九十,其数百万人口里,只有少数几十万人住在周边的乡村地区,然而即便是这些乡村地区,其实也不算是乡村了,而是属于城市郊区,生活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除了祖辈就生活在这里的人外,剩下的一部分是权贵以及有钱人以及为这些权贵有钱人们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还有相当多一部分就是各种养殖场、种植场的农业务工人员。

    嗯,这是目前的大唐城市化进程的特色!

    除了金陵等没有工业的城市外,其他的工业型城市里,但凡有能力的人,都不愿意住在城内的,而越是工业发达的城市越少权贵、中产住在污染严重的城区。

    为了小命着想,他们大多都是住在城郊地区。

    同时在城郊地区的农民们,生活过的远远比城区里的工人好的多,背靠着数百万城区人口,农产品价格喜人,好卖的很,靠着养鸡种菜发家致富一点问题都没有。

    当年为了联通各县的发展,松江府这些年来筹建了了无数桥梁,江南水乡的密集河流,没有丝毫阻碍松江府的发展,因为松江府这几十年来修了数不清的桥梁,光光是苏州河上的大桥,大大小小就足足有二十多座!

    然后广泛投资建设了马路,马路从一开始的土路变成煤渣路,再到现在的水泥路、沥青路。

    最为著名的松江府沿江公路,从吴淞海军基地开始,沿着黄浦江一路延伸,经过嘉定的沿江重工业区、上海特设县的北岸开发区、贸易区、老城区、第一开发区、第二开发区、华亭县的华亭工业区、第三开发区、第四开发区,延绵一百多公里。

    这一百多公里的沿江公路,都是属于宽阔多车道的水泥公路为主,足以让十多辆四轮马车并排而行,而部分路段,主要是贸易区的繁华中心区的路段,更是采用的昂贵,最好的沥青路面。

    同时这条沿江路也铺设有铁轨,用以运行轨道公共马车。

    松江府沿江路的演变,大体上也算是见证了这些年了松江府的快速发展,从一开始小土路,变成煤渣路,然后变成水泥路,甚至部分路段变成沥青路,都是见证了松江府的高速发展。

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松江府的地铁

    发展如此好的松江府,财政收入高也就成为了自然,而钱多受到的关注也多!

    这么多年来松江府的钱相当多的一部分都是充当了基础建设经费,疏通河道,建桥铺路都是最基本的,有一段时间里实在钱多,又没啥大型项目花钱,还拿出了一大笔钱修了一大堆楼房,廉价租给贫寒家庭住。

    还有一部分是维持松江府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经费,一部分用作税收优惠或者补贴,还有一部分则是教育经费,一部分是孤儿院、养老院等维持经费,然后还有一部分则是支援偏僻地区。

    比如说帝国龙兴之地兴泉府,虽然是龙兴之地,但是依旧掩盖不了穷乡僻壤的本质,每年松江府都会支援兴泉府一部分经费。

    而类似的扶持还有很多。

    不过即便是这样,每年松江府都要为如何花掉这么多的钱而头痛。

    既要避免被人喷乱花钱,要把钱花到实处,不能乱花,同时又要把钱花出去,而且花的过程里还不能被人抓住把柄,避免贪污,免的被御史抓住最后把自己送上刑场,所以历任松江府知府都是很小心的。

    其他的一些小项目什么的花不了几个钱,所以老早开始,松江府主要就是把钱投入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当中。

    最重要的就是修桥铺路了,沿江公路就是其中的典型,一条一百多公里的高等级水泥公路,哪怕是放在后世也算是大工程了,但是在如今的大唐帝国里,水泥和钢材还比较昂贵,同时也没有什么大型施工设备的时候,就搞这么大一个工程,花费自然是不菲。

    而松江府修的公路可不止这么一条沿江路呢,这条公路只是规模大,也比较出名而已,实际上松江府还修建了众多公路以及轨道交通。

    如今的松江府中心城区,也就是贸易区、数大工业以及西城区,已经是完成了路面硬化工程,城区的道路普遍铺设水泥,就算是部分比较重要的城郊公路,也是铺设水泥路面,至于煤渣路面,那更是到处都是路了。

    这些密密麻麻的公路网,不仅仅是通行普通的马车,还通行大量的轨道公共马车,组成整个城市的佳通网络。

    这些公路的修建投资大,但是修起来后却是作用极大,比如沿江公路已经是成为了松江府的路上大动脉,无数的货运马车经过这条沿江公路往来。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铺路修桥,其实目前松江府中心城区的交通网络已经是非常完善了,一开始就是料敌从宽的设计,让很多公路的路面宽度都是非常宽的,别说是现在的马车了,就算是以后汽车时代来临,很长一段时间内松江府中心城区的交通网络都能够满足出行需求,顶多就是缝缝补补而已。

    这修完了路,桥也建的差不多了,松江府那边又是寻找新的花钱项目。

    去年开始,松江府启动了中心城区的下水道扩建计划!

    准备搞了一个超大型的下水道工程,在中心城区挖了一个复杂的下水道系统。

    这个下水道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庞大的地下隧道系统,部分主干下水道,高度和宽度都能够达到好几米呢,能够直接让马车进入。

    这个下水道系统自然是花钱不菲的!

    但是相对于松江府的庞大财政收入而言,区区一个下水道系统依旧是花不了这么多钱的。

    松江府那边估计这个下水道工程顶多也就持续个几年,所以他们又是折腾着准备更加庞大的城市建设工程了,那就是城市地铁系统。

    因为建设下水道工程的时候,觉得挖隧道难了点,但是整体上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无非就是花费多了一点而已。

    同时考虑到地面上的地价越来越昂贵,继续大面积扩张地面交通的话,施工成本虽然低了,但是地面价格太高,而且现在的蒸汽火车运行起来动静还是比较大,在城郊、部分人员没有很密集的地区还能建设轻轨统。

    但是在部分繁华的核心区域,尤其是贸易区这些地方,基本没有建设轻轨的可能性。

    这地面不行,他们就把目标瞄向了地下!

    挖个隧道用来运行城市短途载客用的火车!

    尽管预期花费会非常巨大,但是松江府有的是钱,都不用中央财政拨款,也不用江南道财政支持,他们自己就能够搞。

    去年开始,他们已经是进行路线勘测,同时进行前期的城郊轻轨系统的建设,等到明年开始,就会同步建设中心城区的地铁了。

    当李轩得知松江府那边要搞地铁系统的时候,都是让李轩唏嘘不已。

    这工业革命的威力实在太大了,大唐帝国严格上来说,都还没有彻底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比例依旧非常低,但即便是这样,在部分地区的工商业发展依旧远远是出乎他的想象。

    工业化时代里,工商业发展的如此迅速,其变化之快,就算是李轩自己也是为之惊叹。

    如果说工业革命之前的大唐,哪怕是全球第一强国了,但是依旧农业和传统手工业支撑起来的全球第一强国,含金量低得很,和其他的国家并没有拉开本质上的差距。

    但是工业革命后的大唐帝国,和地球上的其他国家,比如鞑靼金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对比起来,那已经是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这种巨大的差距,已经是让两者之间失去了对比的必要性。

    因为根本没法比!

    你说钢铁产量,都不要说什么大唐帝国的全国产量了,也不说江南钢铁公司之类的大型钢铁厂了,随便拉出一个内陆省份的中小钢铁厂,这个钢铁厂的钢铁产量,尤其是钢材产量,能够超过当代整个欧洲的总和!

    一个用大量机械设备,工业化大规模量产钢材,一个只能是依靠手工敲敲打打炼钢,根本没法比。

    如今的大唐帝国,年产生铁达到了六百多万吨,年产粗钢两百多万吨,至于煤炭更是达到了两亿多吨,每年能够造出来五十多万吨的轮船。

    如此恐怖的数字,是目前地球上的其他国家根本无法想象的。

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 繁华背后的危机

    如今整个欧洲的每年的生铁产量估计也就几万吨而已,钢材的数量更是少的可怜。

    煤炭倒是多一些,不过主要是集中在大唐商人在英国投资开采的无烟煤,这些煤炭主要也是供应大唐在欧洲活动的船只。

    这些手工作坊,依靠人力生产出来的区区几万吨钢铁和大唐数百万吨的钢铁产能对比起来,差距大到让人不忍直视。

    而大唐能够获得这么庞大的钢铁煤炭产量,也不纯粹是因为技术的问题,除了技术发展,能够大规模量产钢铁外,还和大唐帝国拥有庞大的人口,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内部消费市场有关系。

    毕竟这钢铁生产出来总得卖出去啊,如果卖不出去就是产能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什么的。

    但是大唐对这些钢铁煤炭之类的基础工业产品的需求,却是庞大的。

    大唐生产出来这么多的钢铁煤炭,除了少数一部分是变成了钢铁制品出口外,绝大部分产能都是大唐内部消耗掉了,而即便如此,这些基础工业产品依旧无法满足庞大的帝国内部需求。

    铁路、造船、机械、基建等各方面,都是大量消耗了大唐的钢铁产能,至于煤炭更不用说了,无数的蒸汽机,不管是船舶还是火车又或者是工厂里的蒸汽机,每天都消耗着天文数字的煤炭,然后再加上居民取暖做饭用煤,导致了大唐的煤炭产量哪怕是节节攀升了,但是依旧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导致煤炭价格一直都是居高不下。

    所以最近两年,帝国方面的基础工业行业,尤其是钢铁、煤炭为代表的行业,一直都是在持续增加产能。

    早些年的时候李轩还担心过产能过程,但是现在李轩回过头去看,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大唐帝国的大陆本土以及海外本土、海外领地拥有将近三亿帝国子民,这些可都是具备那些土著们无法比拟消费能力的帝国子民,三亿帝国子民,造就了庞大无比的消费市场。

    除了帝国子民的消费能力外,各国的土著消费能力虽然低了点,不过对于钢铁产品之类来说依旧是需求庞大,毕竟那些土著也得种田啊,而种田需要农具,这农具也是属于目前当代钢铁产品的一个重大消费领域。

    只是李轩也知道,这种野蛮生长的时代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最近几年兴许还能保持目前的这种高速发展。

    但是等到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消费市场终究是会饱满的,到时候如果还继续盲目扩产,就会出现产能过剩。

    一旦国内市场出现产能过程,这地球上可找不到第二个市场可以让大唐帝国的工商业产品进行倾销呢。

    海外市场的规模全部加起来,都不如本土市场的一个零头,就算是再怎么倾销也是无济于事的。

    尤其是当李轩看到国企部那边报告,国企部控股的数大国资钢铁厂以及部分地方财政控股的钢铁厂,已经是相继开启了新一轮的规模庞大的扩产计划,以应对未来数年的庞大钢铁产品的需求。

    对此,李轩却是有了警惕了。

    因为这份扩产计划实在有点大!

    光光是一家江南钢铁公司,他们就是准备新投资建设一座炼钢能力达到百万吨的大型炼钢厂。一旦扩产完毕,仅仅是一家江南钢铁公司,其钢材产能就能够达到达到一百三十万吨。

    而目前帝国的钢材产量一共也就两百万吨而已。

    更重要的是,帝国的钢铁公司不止江南钢铁公司一家啊,数得上名号的就有七八家呢。

    略微一番,就会发现这么多钢铁企业加起来,等他们都完成扩产后,其钢材产能将会达到恐怖的一千多万吨,直接比现在的钢材产能增加五倍。

    除了钢材外,生铁的产能扩张同样大,预计新一轮的扩产产能将会达到令人恐怖的两千多万。

    摆脱,人家英国一战前的钢材产量也不过几百万吨,生铁一千多万吨而已!

    刚工业化没几十年的大唐就搞出比一战前的英国还要更庞大的钢铁产量,这生产出来了卖给谁去啊?

    大唐帝国的内部市场虽然庞大的,但是工业化的时间毕竟只有二十几年而已,哪怕是继续保持这样的速度高速发展下去,但是十年后的内部需求估计都不可能达到千万吨这个级别。

    这步子,扯的有些大!

    除非是海军出钱,爆一大票的战列舰,同时发展汽车工业等消耗钢铁极大的产业,要不然的话以目前的大唐工业水平以及钢材的应用市场,想要把这一千万吨的钢材消耗掉,还真不容易。

    国企部呈送上来的钢铁行业发展报告,让李轩有了警惕。

    当天他就是把这份国企部的报告让人送到了东宫那边,算得上是临时给太子李布置家庭作业了。

    李轩很清楚产能过剩会导致什么,不过他知道,别人不一定知道。

    大唐的工业化进程速度实在太快,很多相匹配的经济理论等软实力实际上都是没能跟上来的。

    唯一能够跟随大唐快速工业化进程的,估计也就只有税部了,甭管大唐的工商业发展的有多快,各种乱七八糟的行业层出不穷的冒出来,税部总能轻松愉快的一一应对,然后把税给收上来。

    谁让人家税部是帝国规模最为庞大的机构,直接雇员就有数十万人!

    除了税务调查人员以及行动队员们,还有数量众多的高级人才呢,一整天琢磨着怎么收税,堵上各种漏洞,完善税法。

    长期和偷税漏税的高智商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税部,要钱有钱要人有钱,要枪还有枪,部分武装行动队连小口径火炮都有,不好惹!

    但除了税部这么一个怪胎外,其他很多机构其实已经是很难跟上目前大唐帝国的快速发展了,比如说国企部,这么多年来机构变的越老越臃肿不说,最关键的是办事效率越来越低。

    而且这还不是他们偷懒不办事或者是故意制造障碍之类的,而是事务实在是太多,太杂,新事件层出不穷,让国企部的官员们疲于应对。

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 忙到崩溃的太子

    而这一次,国企部上报了钢铁扩产计划,固然让李轩看到了产能过剩的危机,同样也是让李轩看到了更多的问题。

    国企部方面看到了产能扩充,钢铁行业发展的美妙前景,但是却是极少有人能够看到产能过剩的危机。

    这也是让李轩有了不满。

    目前国企部的机构过于臃肿而庞大,下属的司都已经是增设到了十几个之多,管理着数千家国企部直属或者地方财政所属的国资企业。

    而且各行各业都有,管理上已经是完全跟不上了。

    当然了,这也不全是国企部自身管理效率低下的缘故,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管理的企业实在是太多了,国企部管理的数千家企业,基本都是中大型企业,占据了帝国工商业产值的百分之三十还要多一些,在部分行业,尤其是钢铁煤炭化工、造船、机械等重工业里,占据的比例大多超过了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除了直接管理的这些企业,还有更多的控股或者参股的企业,这些企业他们虽然不直接管理,但是既然有了股份自然也是要管理一二的,不能说投了钱进去就放任不管了,一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那问题可就大了。

    如果把这一部分也加进去,那么国企部直接或者间接管理的资产,规模是极其庞大的,占据了制造业产量百分之五十以上。

    这么庞大的资产规模,哪怕是国企部已经是规模非常庞大,人员众多,但是也是力不从心,导致在部分事情上出现了疏忽。

    这一次的钢铁产业的扩产,在李轩看来完全就是国企部的工作失职。

    不过李轩依旧没有亲自出手,而是把事扔给了太子李!

    当天傍晚,在这一天里断断续续审阅了数百份报告,并且还开了八个会议,面见了二十多个臣子,午饭都是匆匆对付,一直忙到傍晚时分的太子李。

    好不容易能够歇一口气,准备把晚饭给解决了后,继续埋首工作审阅报告的李,这晚饭刚摆上来,还没来得及动筷呢。

    秘书处那边就是有一个二等秘书拿着国企部的钢铁扩产报告找到了他,转交了报告后,还带来了圣天子李轩的口谕,让他明天针对此报告面圣禀告。

    等这个二等秘书离去后,李深深地叹了口气!

    古往今来,估计也没那个太子能够和自己这么忙了吧!

    数遍诸多王朝里,众多太子们无一不是活的的忐忑不安,小心行事,生怕惹出什么麻烦,然后丢送了储君之位。

    而这些太子们,普遍也都没有什么实权,也很少能够实际处理政务。

    就算是一部分拥有实权,能够处理实际事务的太子,但是估计也没那个太子和自己一样拥有这么大的权限了,除了军务外,其他的李基本都能插一手。

    尤其是自从柳八苟致仕后,御书房那边缺乏了一个威望过人的值班大臣,这也意味着御书房没有了类似于首辅这样的角色。

    这个时候,李轩就是让他没事就处理诸多事务,负责协调各部门,尤其是御书房内部的一些事务,基本上承担了部分柳八苟早年的作用。

    而这也就让他更忙了。

    自从成年完成了学业后,李就是开始接触并处理政务了,早些年还好,处于学习的阶段,基本都是看、听为主,负责处理的也都是一些小事。

    但是后来他负责处理的事务逐年增加,也是越来越重要,等他开始轮流分管某个部门的时候,就已经是开始天天忙了。

    而在柳八苟致仕后,没有了人帮李轩处理众多鸡毛蒜皮的事,而李轩又不愿意再搞个什么首辅出来,同时他自己也不愿意亲自处理这些乱七八糟的非核心事务。

    他李轩忙了这么多年,不愿意继续这么忙下去,也想要偷偷懒享享福,所以最近三四年,他选择性的把部分杂务扔给了太子李。

    一开始李还是很兴奋了,认为这是自己储君之位稳如泰山的象征,也是想要趁着父皇李轩身体还健康,能够镇得住大局的情况下,提前接过一部分权力,建立自己的权威。

    这样等到父皇驾崩,自己登基之后就能够顺利的接过整个帝国,而不用担心和秦二世一样苦逼,搞个二世而亡的局面。

    所以当时他很兴奋的开始了炼狱模式,天刚亮就起床处理政务,中午吃饭的时候也是学着父皇一边吃饭一边见臣子听报告,然后晚上还继续加班。

    脚不沾地,这就是他这几年的状态!

    现在仔细回想,自己似乎已经是有好几年没怎么好好休息过了!

    当太子,真几把累!

    有时候他都不知道,到底是自己这样掌握了实际权力,但是忙到飞起的太子好,还是古代那些没有实际权力,但是提心吊胆的太子好!

    因为古时候其他王朝的太子,估计也就心累,但是他李,是身体累啊!

    真的累啊!

    有时候他特别想对父皇说一声:父皇,能不能把这些多事都扔给儿臣啊,您好歹处理一些啊,不能把事务都扔给儿臣啊,儿臣也是人,不是铁打的!

    但是这种话怎么能说出口,怎么敢说出口!

    说轻了就是不孝,你一个当儿子的,不思努力工作,反而还要让老子天天忙,这不是不孝是什么?

    说重了,这意味着主动放弃权力,对以后的登基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还有很重要的的一点就是,自己推脱不干活,态度太消极,从而会让父皇怀疑他是不是不想要当皇帝,而是想要当个文艺青年什么的。

    他还记得六年前,自己还没有那么忙的时候,喜欢上了诗词文章,花费了不少的时间钻研诗词,结果被父皇猛批了一顿,说你李是储君,帝国未来的皇帝,不是什么该死的文艺青年!

    虽然没有直接明说,但是当时的意思差不多也就是:如果你不想当这个储君就直接说,朕肯定让你如意!

    不想当储君?不想当皇帝?

    开什么玩笑,自然是不可能的!

    他李这辈子,自从记事起,所有人都告诉他,你未来是帝国的皇帝。

    如果这辈子不当皇帝,说真的他可能完全找不到人生的目标了。

    总不能和其他的兄弟们一样,跑到海外去和土著厮混吧!

    所以虽然现在忙,倒是他也没有丝毫放弃权力的想法,这个权力可是他努力了二十几年才得到的,怎能轻易放弃。

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 遇上麻烦了

    如今这个李的状态,和年轻时候的李轩差不多,那个时候帝国和明王朝争霸,统一华夏后是恢复民生,那十几年里李轩一直都是保持着高强度工作量的状态,没办法事情太多,而他又不可能舍弃权力,最后只能是咬牙硬撑着。

    李也是这样,匆匆用过晚饭后人还没有离开饭桌呢,就是直接拿起了报告看起来,略微看了一眼题目和简纲,他就是站起来一边渡步一边手持报告看了起来。

    一边看报告一边散步消食,这是最近一年来李的习惯!

    散步办公两不耽误,能够节约宝贵的时间。

    这对时间总是不够用的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边渡步一边看报告,这简单看了两页后,他就是被报告里的内容振奋到了。

    五年内要把钢材产量翻五倍,生铁产量翻一倍,这是好事啊,大好事啊!

    钢铁产量上来了,如今很多行业就能够发展的更好了,尤其是最近几年造船业发展迅速,对钢材的需求量极其庞大。

    帝国的造船业,可是大规模采用钢铁呢,而且产能越来越大,现在一年的产能爆发出来都有四五十万吨了,这么庞大的造船产能对钢铁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而现在的钢铁产量有限,各行各业用到的有多,所以造船那边的钢铁还是比较缺乏的,这也是最近两年造船业增长速度有所缓慢的缘故。

    不是没有订单,有,而且还不少。

    就是钢铁等原材料以及蒸汽机组等零部件供应不上来。

    如果能够解决钢铁产能问题,这造船业肯定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到时候船只多了,内河运输以及近海运输,远洋运输就能够得到更快速的发展,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帝国的整体经济发展。

    简单翻阅了这份报告后,李还没有感觉到什么,觉得这就是一份普通的钢铁行业的发展报告而已,而这份报告在他看来是好的。

    但是很快他却是停下了渡步,然后回到了桌子上,再一次翻阅起来了这份报告。

    刚才他猛然发现,如果这份报告没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父皇为什么会在傍晚时分特地派人送来给自己,并且还让自己明天去作报告。

    这事,不正常,如果只是一份没什么问题的普通报告,父皇根本就不会让人特地送过来,而是会随同其他诸多报告一起送过来。

    这报告,肯定有问题。

    只是自己还没有察觉出来而已。

    沉下心来,他再一次的翻阅了这份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其实并不算多,只是国企部那边做的一个简单报告而已,前后不过十多页,主要就是报告了钢铁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重点介绍若干钢铁企业的发展情况。

    并没有其他太多的额外内容!

    看过一遍,依旧没发现有什么问题。

    这个时候,李喝了口茶,然后微微闭上眼,此时脸上已经没有了任何的表情,平静而冷淡。

    他知道,自己是遇上麻烦了!

    父皇扔过来一份报告给自己看,并且让自己明天就此报告做报告,这意味着,这份报告肯定有什么深意。

    而自己,却是找不到任何的深意!

    父皇到底想让自己发现什么问题?

    钢铁行业发展良好,然后要让其他产业也跟上?不要耽误了经济发展?不应该啊,帝国和钢铁相关的各项行业,发展的都挺好的。

    还是说小心铁矿,煤矿的供应问题?

    这也不对啊,帝国的铁矿和煤矿供应没有任何问题,哪怕是产能再放大十倍甚至一百倍也没有问题,不说帝国本土的铁矿和煤矿一大把,在海外本土和海外领地也是一大堆啊,只要想要这些矿产,帝国分分钟就能够开发起来,然后大量供应本土。

    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

    很可惜,没有经济危机概念,也没有产能过剩概念的李,就和国企部的那些官员们一样,完全抓不住重点。

    自己苦思了一个多小时后,李直接让秘书把詹事府的几个人都是叫过来议事。

    既然自己抓不住重点,自然是让人一起来商议了。

    和传统王朝一样,李的东宫也是拥有着一个庞大的机构,只不过其他大部分都是没啥用的后勤机构,主要是维持东宫运作的,而且这部分事务实际上是由宫务厅那边接手的。

    东宫这边,仅有的一个实权机构,而已就是詹事府了,这个詹事府和大唐的翰林院一样,也是具有明显的大唐特色,除了詹事府这个名字听起来和古代王朝的一样外,其他的都不一样了。

    这个詹事府内部,主要设有詹事府秘书处,以及其他几个没啥用,挂职居多的虚设机构。

    这个秘书处其实就是效仿了翰林院的秘书处,主要是协助太子李处理诸多的政务,大体上算是私人的秘书班子。

    至于其他机构,那么基本就没有了。

    这并不是李轩不放心太子,而是没啥必要!

    李轩都直接让太子李处理政务了,分管某个部门,直接插手御书房政务了,李都可以光明正大的和朝廷重臣们商谈政务,并直接使用内阁的诸多机构协助处理事务。

    不过即便是这样,李依旧非常重视手底下这个自己完全掌控的詹事府秘书处,里头的二十几个秘书,都是父皇先列出了名单,然后让他自行挑选的。

    不敢说每个都合他心意,但是基本上每个人都看的过去。

    很快,詹事府的值班的四个秘书就到,这四个人来了后,见礼完毕,李就是把报告书递给了他们:“都看一看,看看有什么问题!”

    能够给太子当秘书的人,那自然是当代一等一的人才,清一色的国子监大学出身,在上学期间都是能够从万千学子里杀出来的精英,论学识,说智商,说实话十个李也比不过他们,嗯,这不包括见识,大局观之类的东西。

    这份报告很简单,一共十几页而已,他们轮流传阅,很快就是看完了,看完之后,这四个国子监大学出身的精英人才一个个都是沉思不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5188/ 第一时间欣赏山沟皇帝最新章节! 作者:雨天下雨所写的《山沟皇帝》为转载作品,山沟皇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山沟皇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山沟皇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山沟皇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山沟皇帝介绍:
主角他爹做了一个梦,以为自己是真命天子,然后一个破道观的道士也是掐指一算,说他是九五之尊,于是乎这个连府城都没去过的小地主就在小山沟里称帝建国了。山沟皇帝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山沟皇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山沟皇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