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山沟皇帝TXT下载山沟皇帝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山沟皇帝全文阅读

作者:雨天下雨     山沟皇帝txt下载     山沟皇帝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因为李轩不愿意

    目前大唐帝国一共有九名御书房值班大臣,这九名御书房值班大臣的人选,都是已经形成了惯例,那就是军方两人,翰林院一人,内阁方面四人,督察院一人,**院一人。

    内阁方面分别是柳八苟、税部尚书、商部尚书、吏部尚书。

    上述的九人大体上也可以这么简单的划分,那就是柳八苟以及其他八名军政部门的首脑,因为最近七八年里,御书房值班大臣的人选,除了柳八苟了,都是出自上述机构的负责人。

    这九名内阁大臣里,实际上**院的院长存在感一直都是非常的薄弱,而且基本也不掺和普通的军政事务,他的御书房值班大臣身份,更多的还是一个象征而已。

    但是石吴岩作为督察院左都御史,督察院的最高负责人,同时又因为督察院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力,所以石吴岩的权力,要比**院的院长大的多。

    这也是李轩为什么要让石吴岩掌控司法人事局的原因,因为这个机构过于重要,是不可能随便任命一个普通的高级官员来掌管的,而御书房的众多值班大臣里,也就只有石吴岩比较适合了。

    有了这个司法人事局之后,司法改革章程还规定各地方的督察院、法院将会由上级督察院、法院直接管辖,不再是和以往那样受到地方的双重管辖,这也就意味着,巡抚、知府等地方一把手官员,不会再拥有司法权力。

    地方一把手都没这个权力了,地方的其他官员自然也就不能再进行干涉了。

    除了人事上进行调整外,在财政上,上述三个机构的经费,将不会和往年那样,直接和内阁各部门一起分配,而是独立为司法经费。

    从明年开始,财政支出预算里,并不会把司法经费并入行政经费,而是会单独列出,和行政经费、陆军军费、海军军费、皇室经费、税务经费并列讨论并分配。

    从人事上和财务上进行彻底的分割,这是司法独立性的重大举措,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上百条的措施,足以让司法体系彻底从行政体系里独立出来!

    李轩希望通过这样,能够让司法机构彻底避免受到行政部门的干涉!

    不过这也只是李轩自己的愿望而已,至于具体施行之后效果如何,那还得再看!

    这一套司法独立体系,其实也是李轩自己根据前世的诸多见闻,再结合大唐帝国自身弄出来的,整个过程里,他也是听取了诸多大臣们的意见。

    这样一套制度,肯定也是有着缺陷的,比如说司法独立,权限大大增加之后,司法体系是否会反过来干涉行政部门?

    同样的,司法体系里的督察院,是监察百官的,但是督察院里的又该让什么机构去监管呢?

    督察院内部虽然有内务机构,但是是否能够有效的完成司法机构内部的反贪腐行为,这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不过任何一种制度都是不可能完美的,总会有着诸多的缺陷,很多事情,李轩也只能是两害取其轻,然后和后世的各种改革一样,摸着石头过河。

    尽可能的找出来一条适合大唐帝国的改革之路来。

    他很清楚,大唐帝国的各项制度,不能效仿前明等封建朝代,但是同样也是不能够直接照搬后世的现代国家制度。

    大唐帝国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摸索出来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来。

    这条道路到底是什么路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合大唐帝国的情况。

    按照后世的话来说,那应当是发展具有大唐特色的中央集权君主制。

    而大唐帝国的诸多现有政策以及改革,其实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为服务的,其中的诸多政策,甚至用后世的目光来看都是非常的不合理的。

    比如说教育制度!

    这种教育制度如果放在后世,肯定是要被人骂死的,因为官方刻意的控制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数,这意味着封锁民智,和普及教育那是背道而驰的。

    但是李轩却是坚持要这么做,他主导下的大唐教育制度,是要把教育变成是一种工具,维护大唐帝国统治的工具,而不是什么福利。

    所以在大唐里,教育成本非常高,尤其是高等的教育成本非常的高昂,这就是为了控制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这是因为大唐帝国需要每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人都为己所用,不至于流落在外,进而对帝国的统治产生威胁。

    要拉拢高等教育群体是需要成本的,需要给予他们金钱,权力等各方面的福利,说白了就是把这些群变成统治阶层。

    而大唐帝国显然是不可能让太多人成为统治阶层的。

    大唐帝国不需要太多的统治阶层,先不论生产力等因素,最关键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有人都能够享受的权力,那不叫特权。

    因此只需要一小部分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统治阶层就可以了,其他的普通人老老实实的种田工作,成为被统治阶层就可以了。

    在这种的制度下,为了避免真正的人才因为教育成本而被埋没,大唐的教育制度却是同时又实行了大规模的奖学金计划,从最基础的小学再到大学,都有完善的奖学金计划!

    只要你是真正的天才,比其他人更加优秀,那么教育成本将不会成为障碍!

    一边是高昂的教育成本,认为制造更多的人享受教育的障碍,而另外一边却是实行大规模的奖学金计划,为学业优秀的贫寒子弟提供免费的学习机会。

    这种制度看上去似乎很奇葩,比较难以理解,但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后世美利坚的教育制度,那么就会发现美利坚的教育制度和大唐的教育制度在本质上比较相似。

    美利坚那边能够上高等学府的学生,只有两种群体,有钱人家的孩子,学业优秀的学生!

    至于普通人,普遍都是上完高中就去打打工或者去读什么社区大学了,常青藤学校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这种教育制度,其实也是和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大同小异,就连我们的一群精英阶层也是有样学样,搞什么素质教育。

    为了让民众们心甘情愿的接受,他们宣扬素质教育:看人家美国人的孩子,人家上学天天开趴体打炮,过的多幸福啊。

    所以啊,你们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书也太辛苦了,该玩就玩,让书本见鬼去,你们该让孩子有一个愉快的童年。

    只努力读书,上名校,学有所成后为国为民族奉献的这种脏活累活,有我们精英阶层的孩子就行了。

    你们普通人的孩子,吃喝玩乐,以后进工厂打工就行了。

    毕竟革命不分贵贱,不管是我们当官当老板,还是你们当工人当服务员都是为祖国做贡献嘛。

    除了这些,再宣扬孩子不能死读书,该让他们去学钢琴,学舞蹈,学画画,音乐之类的才艺,嗯,最好是以后开放学校自主招生,把什么社会实践,才艺之类的也加入考评。

    然后让穷人家的孩子和有钱人家的孩子比钢琴,舞蹈什么的才艺和社会实践之类的事,普通人家的孩子要是能够比得过精英阶层的孩子,这才见鬼了。

    再搞一搞教育资源集中化之类的,多方面集中围剿,老子就不信那些穷逼丝的孩子能够冲破这个牢笼。

    最近几年,这种事被宣扬的比较多,偏偏还有一群傻货相信,请允许我为他们的孩子默哀三秒钟!

    不过好在这些傻货还是不多,如果都是傻子全部去信这些玩意。

    那么就会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局面,普通人家的孩子上完高中,中专,乃至初中都没上完就出去打工了,运气好点兴许还能够上个二本野鸡大学。

    至于985,211,不好意思,那不是为普通人家的孩子准备的!

    当然了,这是对未来情况恶化后的假设!

    幸运的是,如今我们华夏民族的人大部分还是不傻的,所以几千年来一直坚定不移的实施科举政策,极大的避免了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

    此外这些自诩精英的人目前只从美利坚人身上学了一招半式,只学了垄断教育资源,还不懂利用奖学金制度把天才给招揽进来,然后持续提高统治阶层的实力,这么搞的他们,要么是傻叉要么是狂傲到没把太天下人放在眼里。

    不要脸如美利坚人,人家都那么**裸的搞精英教育了,但依旧没敢彻底关上大门,他们垄断教育资源之余还会用各种奖学金把寒门的天才给招揽进来,放开一个小口子,让普通人心怀希望的同时,还在源源不断的补充统治阶层的力量。

    封建时代的王朝,都知道弄一个科举制度,源源不断的吸纳中低层的人才用于补充上层。

    把下层群体的人才吸纳进入统治阶层,让人才成为统治阶层的一份子,这都是人类社会玩了几千年的老套路了,可惜后世的一群傻叉还想要逆行倒施,甚至想要玩素质教育,废除科举,玩自主招生,最后搞成寒门无法出贵子的极端局面。

    这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幸运的是,大华夏聪明人还是不少的,所以科举制度依旧是坚定不移的执行了下来,坚持统考统招,守住了最后的底线。

    感谢科举,让我等普通人还有一个往上爬的机会!

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吏治烂透了的江北道

    放眼从古往今,不分中外各国的教育制度,大体上都是同一个核心共同点,那就是表面上不敢怎么折腾,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统治阶层用来筛选‘自己人’的工具。

    这和国家制度,社会环境之类的没有半点关系,而是统治阶层为了维护统治的必然选择。

    在大唐帝国同样也不能免俗!

    要不然,你说李轩为什么不把所有的教育资源通通放开?

    这事简单的很,直接集中全帝国最优秀的教师,然后把他们讲课的时候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刊发成书籍向全社会公开。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预科,然后一直讲到大学!

    这事需要动用的优秀教师顶多几百个,刊发成书别说售卖了,就算是免费发放所需要的成本,对于一个年财政收入超过亿元,同时印刷工业也是得到了极大发展,能够大规模发行大唐朝报这种报纸的庞大帝国而言。

    成本的障碍基本可以忽略!

    而有了这些优秀教师的授课记录再加上其他详细的教材,就算是师资再差的学校,都能够享受到一流的师资,普通老师不会讲课,没事了,照本宣科,直接背优秀教师的讲稿就行了,当个复读机可没啥难度。

    但是这种简单到智障都能想出来的办法,却是不干?

    为什么?

    因为李轩不愿意这么干!

    如果这些教育资源都放开了,李轩敢用满朝文武的脑袋保证,不用几年,一大堆的叛军就会冒出来了,到时候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民智这个东西吧,是双刃剑,有利于生产,但绝对不利于统治。

    对于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而言,培养少数精英,对绝大部分人进行愚民政策才是最妥当的,要不然,满清的下场就是他们的下场。

    被自己培养出来的新时代人才给干掉了,在这么多亡国事件里,满清也算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了。

    假如当年它不进行教育改革,坚定不移的继续闭关锁国,不允许民众出国留学什么的,恩,具体政策请参考三八线以北,鸭绿江以南,民众自称生活的很幸福的一个中央集权君主制小国,当地的王族玩这一套几十年了,现在活的挺滋润的。

    任凭外面狂风暴雨,三代胖子巍然不动,坚持闭关锁国、封锁民智不动摇,试问现代社会里,谁能比他们更牛逼?

    西亚非洲南美等一票被唾弃的独裁者之流,连给人家提鞋都不配。

    不服都不行!

    当然了,李轩虽然心里头很佩服他们的手段,但是真让他这么搞却是不可能的。

    良心过不去!

    没办法,他虽然说是皇帝了,但穿越来之前好歹也是个普通人,心底里多少还是有一些人性道德这些东西的,和纯粹的统治者比起来,还是略有不如。

    因为,他还有那么一丁点良心!

    要是真干这些事情,偶尔夜半时分,这么一丁半点的良心也会传来微弱的疼痛感!

    所以大唐帝国的教育制度,虽然是采取精英教育,但是却是有着大规模的奖学金制度,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非常的完善。

    几乎所有的大学,全奖学金的学生都会占据百分之二十以上,这一点,可以说是在李轩的强行要求下执行的,而很多礼部的官员其实并不同意实施这么大规模的奖学金制度。

    但是这些人,无法影响到李轩的抉择!

    不管怎么样,李轩还是需要给普通民众留下一道口子,让他们有奋斗的目标和希望。

    教育制度综合精英制度和奖学金制度,显得如此奇葩,同样的大唐帝国的其他众多制度,很多在后世看来也是比较奇葩的,比如说法务部,这个机构是立法机构。

    但是这种立法机构却是正儿八经的行政部门,直属内阁,其政治地位和其他各部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和后世的诸多国家里的立法机构是各种议会,大会之类的全然不同。

    为什么?

    以为大唐帝国是君主制度,是不可能任何性质论政议政性质的机构的,皇帝就是天,皇帝就是地,皇帝的话就是法律,立法机构所需要做的,就是根据皇帝的意愿制定相关的法律就行。

    而法律的目的,也不是什么其他什么,同样是为了维护统治而已。

    大唐帝国的法律,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和军队,百官等诸的事务一样,都是李轩用来统治帝国的工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么也就会知道,李轩搞出来的司法改革,其目的同样也不是为了给天下一个没有贪腐的世界,而是为了维护统治,所以就有了很多看上去非常不合理甚至是缺陷的司法改革内容。

    所以,就出现了一堆行政官员组成的法部,按照皇帝的意见制定,更改法律,至于普通人的意见,不好意思,他们听不到,听到了也置之不理。

    法部的变动,和督察院,**院的相关改革都差不多,都是人事和财政上的改革。

    而各部门内部的变动,实际上并不大。

    督察院依旧是负责公诉以及百官监察等任务,甚至连负责监察百官的部门都没变,依旧是督察院反贪局。

    但是整体上虽然没变,但是这对于李轩而言已经是够了,没有了行政官员的牵制,司法机构,尤其是督察院这边就能够不受干涉。

    这样一来,督察院在监察百官的时候,就会没有太多的牵制。

    督察院的变动,乃至整个司法体系的变动,都是李轩针对吏治改革的一部分而已,而这种改革,一时半会的是看不到什么太过显著的效果的。

    真正想要得到短时间内的显著效果,李轩还是准备搞一场吏治肃清行动。

    去年的吏治整顿行动,虽然规模不小,但是很显然依旧没能威慑住百官,要不然的话,也不会继续出现江北道大规模贪腐的事件来。

    这一次,李轩准备搞一次大规模的贪腐,而且和以往只针对中低层官员不同,这一次他准备从上往下搞。

    搞下去几个高级贪官,提高影响力,以威慑百官,然后顺藤摸瓜,继续搞那些中级官员,最后是低级官员。

    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

    那些低级官员的贪腐,数量实在太多,抓其实是抓不过来的,但是中高级官员数量有限,调查容易,抓人容易,杀人也容易。

    而且还有额外的好处,那就是可以给下面的官员们腾出来更多的位置。

    帝国立国十几年了,不仅仅是将领,文官方面的晋升也是比较缓慢和僵硬了,大量帝国建立初期的官员霸占了重要位置,而且身居高位多年,这不把他们搞下去,你让后来者怎么升官啊?

    当然了,这只是顺带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向外界宣布:朕准备严厉打击贪官了,你们都给朕小心点,别搞事!

    没错,把矛头对准高官,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展现一种态度,威慑百官,让他们有一种现在风头太紧,先停一停,以后再搞的想法。

    如此就能让原本一些准备贪腐的官员害怕,然后止住贪腐的念头,已经贪腐的官员,让他们停止继续贪腐。

    李轩没想过单纯依靠这种手段,就能够彻底堵住官员贪腐的问题,这几乎是不看的事,从古至今,不分中外,官员贪腐这种事就没真正解决过。

    只要有权力这东西,那么必然会伴随着以权谋私这种情况,所以官员贪腐和妓女卖春一样,都是古老而顽强的传统,保持数千年不变。

    李轩可没自信能够终结这种古老而顽强的传统!

    搞司法改革,只是为了把这种事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

    而如今他准备搞大规模的吏治整顿行动,打算杀几个高官贪官,也只是希望让那些官员们老实一段时间。

    想要彻底杜绝是不可能的,李轩想要的,也只是稍微控制而已。

    所以当司法改革完成后,李轩就是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还是老套路,以江北道贪腐事件作为起点,然后引爆全国。

    在李轩的授意下,刚完成改组的督察院反贪局,向基本上已经是向吏治基本烂透了的江北道派遣了专案组,专案组专门抽调派来的佥都御史带队,由此可见李轩对此事的重视。

    佥都御史在帝国的官制体系里,品级为正三品,在督察院体系里,仅次于正二品的都御史、从二品的副都御使,通常来说,这个级别的御史,也是各省督察院院长。

    值得注意的是,督察院中央反贪局的局长职务,也是在改革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原来该局长的职务不过是从三品而已,和寻常的中央各部下属各司的司长职务相当。

    但是这一次改革里,李轩亲自把该局的局长品级规定为从二品,由副都御使级别的御史高官担任,基本上和各部侍郎、各省巡抚同一个级别。

    反贪局下设各处,而各处的处长级别都是佥都御史。

    改革后的反贪局,人数快速膨胀,而且期内任职的官员品级普遍偏高,这也是为了提高反贪局的权限着想,虽然说可以用小官重权,但实际上会出现诸多问题,你总不能指望一个七品的芝麻小官去调查一个从二品或者正三品的封疆大吏啊!

    嗯,没错,这一次江北专案组的头号目标,就是江北道新任道员谢广林!

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全它吗是贪官

    此人接替季令达成为江北道道员不过半年时间,就是被人弹劾出现重大贪腐问题,并和洪泽湖扩容工程贪腐案件有联系。

    虽然说目前还没有采取强制措施,但是实际上也已经是被命令返京述职,只不过返京后,圣天子一直都没召见他,而是把他晾在了官方客栈里,嗯,软禁的那种!

    如今督察院都是派遣专案组去江北,就是为了更好的收集到谢广林的详细罪证,然后也是在当地督察院的配合下,继续肃清江北官场,那破地方贪腐实在太严重了,去年搞了一次,今年又来一次,吏部那边已经是对现在在江北任职以及在江北任职过的官员,一律暂停晋升和调动。

    此外,专案组还有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顺便把当地的督察院机构也是肃清一边!

    既然江北的地方行政机构连续两次出现大规模贪腐,督察院那边要是没有问题,估计是没几个人会信的。

    专案组的任务,只是在江北道而已,但是江北在李轩看来,也不过是个引子而已!

    这一次,李轩准备干一票大的,从三品以上的高官,至少要干掉二三十个,至于具体是谁,看情况!

    这个看情况不是看谁有罪,而是看杀那个比较适合

    因为李轩早就从翰统的报告里知道,帝国所有正从三品以上的官员,少将以上的武将,有一个算一个,甭管是柳八苟这个内阁首辅,还是郝柏年这个陆军上将!

    全都它吗是贪官!

    区别只在于贪腐的方式以及数额而已!

    其中的柳八苟情况算是比较良好的,根据翰统的报告,此人没有直接受过贿赂,也没有索贿的情况,只是偶尔其政治地位,为家人的经商提供一些便利而已,所获得的利益也不算大。

    以柳八苟的政治地位和他利用职务便利,为家人的经商提供少许便利,获得部分商业利益,可以说已经是非常清廉了。

    这也是为什么李轩一直都是当做没有看见这种事,继续重用柳八苟的缘故。

    而其他人,情况则是普遍严重的多,比如说钱祧里,这个税部尚书虽然各方面的工作能力都非常的出色,也经常提李轩背黑锅,不过敛财的手段也是同样不一般,通过族人经商谋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

    不过考虑到钱祧里这些年,替李轩背了大量的黑锅,其主导下的税部工作效率也是越来越高效,李轩还是比较看重他的,而更重要的是他也是没有直接收受贿赂,而是和柳八苟那样,直接通过族人经商,特定情况下提供一些便利获利,只是获利的数额比较大而已。

    帝国的大部分高层官员,尤其是正二品以上的核心高层,其实大多也是和柳八苟、钱祧里一样,身居高位的他们政治敏感性还是比较高的,通常是不会直接收贿赂,也不允许家人间接收取贿赂,他们普遍都是让家人经商,偶尔提供一些便利。

    嗯,其实哪怕是他们自己不主动出面提供便利,但是这些高管的族人们在外头经商的时候,背靠着大树,谁都会给他们面子,很多时候,他们随便开个皮包公司,都有一大堆人排着队上来送订单!

    这种方式,算是比较隐晦,政治影响也没有这么恶劣,多年来李轩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些人都是跟着他一起打江山的老臣子了。

    如今江山打下了,他们有权有势了,自然也是免不了想要物质上的享受,他们的俸禄纵然数额不小,不过这些年他们的族人也是越来越多,排场也是越来越大,区区俸禄却是已经是很难让他们维持大家族的体面生活了,通过经商补贴生活,这种事李轩也不会过于深究。

    当然了,如果真严格按照法律来处理,全都可以拉出去枪毙,因为他们的这些行为,是非常明显的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帝国法律明令禁止这种情况。

    只是如果真全部干掉的话,偌大的大唐帝国,也就只剩下李轩一个皇帝了!

    再加上,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克制,懂得见好就收。

    当然了,做的比较过分的人也是有几个,而这几个人的名单李轩已经是列出来,让翰统那边收集更多的证据了,到时候,这几个正二品高官,就是李轩准备拉出来杀鸡儆猴的那几只鸡。

    相对而言,其实二品高官的贪腐情况,还是没有太严重,高官之中贪腐最严重的反而是出现在从三品、正三品以下的中高级官员这两个级别上,而且广泛集中在年纪比较大的官员身上。

    因为这些中高级官员,他们掌握了实权,而且很多还是地方官员,在京城里,一个正三品的官员根本就不算什么,但是如果是在地方上,那么就是一道道员或者是各省布政使之类的大员了,实权极大。

    根据目前李轩掌握的情况来看,贪腐最严重的一般都是副职居多,比如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又比如说府县里的同知、县丞。

    此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出现在年龄偏大的官员身上!

    李轩看过翰统的诸多秘密报告,发现绝大部分官员的贪腐都是发生在四十岁以上,并且是在五十岁左右达到一个巅峰。

    这里头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到中年后,家庭生活压力大,又是这些官员背后往往都是有一个大家族需要养着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年纪偏大的官员,想要继续往上升迁的可能性非常的小,很多官员的仕途之路基本上已经是到头了。

    因为大唐帝国是有着明确的致仕年限的,那就是从二品以上是六十五岁,从二品以下是六十岁。

    但是在大唐王朝里,官员的升迁通常有着一个规则,那就是任满三年,考评为优方可升迁,当然了,这个规则只针对普通官员,而被吏部列入重点培养的官员则是会有另外一套单独的培养流程。

    而目前根据最新的科举、官制制度,新科进士、博士的品级已经是非常低了。

    参加金陵会试的话,各科进士、博士、学士、法士的一甲授正八品、二甲授从八品、三甲授正九品,但是录取人数比较少,各科一甲不过三人,二甲不过七人,三甲顶多也就一百多人而已。

    而参加各省会试的话,一甲授从八品、二甲授正九品、三甲授从九品,各省各科一甲和二甲的人数,和金陵会试的人数相当,三甲的人数则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少则百余人,多则数百人。

    每年这么多士子参加科举,能够以正八品入仕的只有区区四科十余人,以从八品入仕的不过数十人,以正九品入仕的也就两三百人而已,剩下的都是以从九品入仕的。

    这也就意味着,普通官员入仕之初是从九品的话,按照正常途径走,哪怕是非常的顺利,三年升一级都没有机会成为正二品的尚书。

    帝国的高官,往往都是根据吏部制定的重点培养名单来,地方上的吏务部门,负责重点培养正五品官员,而中央吏部则是负责从四品以上官员的培养,至于从三品,基本上就需要进入李轩的培养名单才有希望了。

    而那些进入培养名单的官员,他们往往会通过频繁调动,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来取得快速晋升,又或者是担任重要工作岗位,发挥出色后,破格提升,不再遵循传统的三年任期后才可以晋升的例子。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立夫了,作为在陛下那里都是挂了名号的重点培养人才,他一路担任的职务都是重要职务,而最近几年虽然看似没有升过品级,但是谁都知道,哪怕是陈立夫自己都知道,上头是故意让他在上海担任县令,这磨砺,同时也是考察。

    一旦让上头满意了,等任期一满就会迅速往上飙了。

    要不然,陈立夫干嘛这么卖命的搞北岸工业区啊,他有不指望着搞什么大工程从中捞钱,这一切都是为了政绩。

    但是和陈立夫获得上头看重的官员还是比较少,绝大部分官员其实都要苦苦熬着,而且往往大部分苦熬也没卵用。

    尤其是对于很多五十岁左右的官员而言,通常来说其仕途基本到头了,顶多顶多就是再往上挪动一级,而且这种晋升往往也是安排闲职,说白了就是让他们致仕的前几年养老。

    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肆无忌惮的开始大捞特捞,利用职务便利让族人经商获利,那都是小儿科了,直接伸手要钱的也是不在少数。

    而这些人,也是这一次李轩准备重点打击的目标!

    一方面是这些人的数量比较大,而且品级都比较高,三品、四品这种级别的可以抓出一大把来,品级高,影响大,杀鸡儆猴的效果也是比较好。

    此外,这些人年纪偏大,本来就差不多被安排去养老了,把他们提前拿掉,刚好也可以给下面的年轻人腾出位置来,并且还不影响帝国的官方机构运转。

    然后这些人普遍都捞了众多的钱财,刚好抄家没收财产,补充帝国因为一场洪涝以及接下来几年的庞大基建而损耗的大量财政。

    面对着是个官都贪腐的情况下,该拿什么样的贪官下手,李轩可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绝对不是说看见贪官就抓,而是要从多方面考虑!

    要威慑效果良好,又有避免帝国动荡,同时还能带来其他的一些好处!

    而符合上面这三个条件的人贪官们,就是李轩这一次重点打击的目标!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攘外先安内

    当督察院反贪局派遣的专案组奔赴江北进行详细调查的时候,外人,甚至是包括柳八苟都不知道李轩已经是准备掀起一场超大规模的反腐风暴了。

    这一场反腐风暴在李轩的规划里,是要做到具有威慑效果良好,负面影响小的程度。

    而要达到威慑效果良好,这就需要抓住一批位高权重的贪官,同时规模也不能小,除了高层的重量级贪官外,中低级官员也是重点打击的目标。

    大体步骤就是中央督察院先动手,以擒贼先擒王的姿态,先把最顶层的预定目标抓捕,然后则是迅速配合各省督察院抓捕地方上的四品、三品等级别的贪腐官员,最后则是敦促各地方督察院,自行抓捕中低级官员。

    而有意思的是,所有的中高级目标,实际上都是事先准备好的,李轩根据翰统的绝密报告,已经是划出了大体的范围,除去部分特殊核心高层需要李轩亲自下令外,其他高官的调查和抓捕工作则是交给督察院负责。

    之所以没有直接抓人,而是还要再进行调查,这是因为翰统的调查方式基本上都是不能见光的,同时翰统的调查报告往往也是不怎么详细。

    基本上都是直接报告说某某官员,有贪腐行为,估算数额多少,通过什么方式,但是详细的贪腐时间,翰统一般不会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任务,而且翰统的经费和人手也是有限的,他们还有着更多更重要的任务,是不可能花费太多的力量用于贪腐调查的。

    这些调查,往往都是翰统的日常调查里顺带的。

    而根据这些报告,也是不太好直接抓人,毕竟要讲究证据啊,不可能说你说他贪腐就贪腐了,你得拿出确凿的证据来啊。

    如今,督察院的工作就是根据翰统那边提供的名单,对各个目标进行深入调查,把证据拿到手!

    所以,当督察院派出专案组前往江北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开始了大规模的秘密调查,不仅仅局限于中央督察院,同时也是要求了各省督察院进行配合。

    只不过目前即便是督察院内部,也没几个人知道这一场反贪腐调查的规模到底有多庞大,唯一清楚的只有石吴岩了以及反贪局局长蔡司齐了。

    石吴岩乃是督察院左都御史、御书房值班大臣,反贪腐一事也是李轩交代他亲自负责的。

    而蔡司齐,这个人其实依旧不是督察院系统的人,实际上他都不是普通的行政官员,他是翰林院出身,在调往督察院反贪局担任从二品局长之前。

    他是翰林院秘书处的副处长,圣天子李轩的多名随行秘书之一,什么是随行秘书,嗯,基本上就是一天到晚跟在李轩屁股后头,端茶拎包的那种。

    李轩外出的时候,走在最前面,柳八苟或者其他的核心高官在前方陪同,而李轩的身后,就是他们这些随行秘书的位置了。

    至于其他高官,则是在更外层一些。

    当然了,在翰林院里,其实不管是处长啊,副处长还是什么科长,又或者是随行秘书还是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这些其实都是差遣,这些职务本身是没有品级的。

    他的本官,乃是翰林院副掌院学士,从三品。

    以从三品的品级,迅速变成从二品的高官,这种事在大唐帝国的官制里自然是稀罕事,但是对于翰林院里任职的官员而言却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之前就是出过好几个例子了,比如当年财务部尚书,就是从翰林院里调任的,当年此人的品级更低,还不是一样咻的一声就变成了正二品的高官。

    当然了,升得快,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中间会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里,李轩通常会给他们频繁安排虚职,然后用以提升品级。

    蔡司齐的晋升之路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前后三次进入翰林院任职的政治新星,他的仕途之路可比陈立夫之流顺利多了。

    他是帝国新生代官员里的典型,什么是新生代官员,也就是帝国成立以后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

    他入仕的不算早,一开始是在地方上担任县丞,半年就是转正而知县,任期满因为政绩卓越被调回翰林院任职,后来因为工作出色被外放担任知州,但是很快就被调回了翰林院,这一次是进入了秘书处任职一等秘书,最后成为李轩的随行秘书这一。

    三年随行秘书任期满了之后,他被外放到吏部工作,然后调任杭州担任知府,但是很显然,这又是镀金之路,在吏部工作三个月,在杭州任职半年,大半年后,他又是被李轩的一纸诏书,召回了翰林院。第三次在翰林院任职的他,依旧担任李轩的随行秘书。

    去年的时候,正式升任秘书处副处长,同时被授予翰林院副掌院学士,品级为从三品。

    嗯,他的每一次调动,都是李轩安排的!

    换句话说,这个人其实也是李轩所重点培养的年轻官员,如果他一直走普通行政官员的路子,估计早就是二品以上的高官了,但是李轩觉得这个人可用,而且是帝国官场了很难得的比较清廉的官员,再加上多年的接触,李轩对此人也是比较了解,所以一直都是把他留在了翰林院工作。

    李轩搞司法独立之前,就已经是安排他担任各种虚职了,先是安排他担任司法改革巡视组的组长去江南道巡视,途中顺便给了他一个右佥都御史的正三品虚衔,随后回来后,又是给他加了一个左佥都御史的虚衔,该虚衔依旧是正三品,但是这个正三品比右佥都御史的正三品要高半级。

    帝国官制传统,左是比右尊贵的,比如各部侍郎,左侍郎和右侍郎都是从二品,但是右侍郎改任左侍郎,则是被视为升官,反之是贬职,相对应的,实权也是有所不同。

    没几天,李轩把他正式免去了他的秘书处副处长的差遣,不过随行秘书的差遣依旧保留,并让他去临时督办督察院反贪局的改组工作,就当时而言,以正三品的官衔负责反贪局的工作,实际上是高配了,因为当时的反贪局只是普通的中央各部下属司级机构,局长和普通司长同级为从三品,以为他只是来镀金的。

    当时很多人还看不懂,但是等到司法独立改革成功后,李轩免去了蔡司齐‘随行秘书’的差遣,让他彻底和翰林院脱离关系,随后正式任命他为改革后的督察院反贪局局长。

    同时他的本官也是晋升为右副都御使,品级为从二品。

    他从从三品到从二品,连升两级所花费的时间,一个月都不到。

    不过这种火速晋升,众多高官却都是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别看人家以前品级低,只是个从三品,但是你要知道,他进入仕途后,绝大部分时间实际上都是在秘书处工作,先后担任李轩的随行秘书足足七年。

    在李轩面前,他说话的分量可是丝毫不会比那些侍郎轻多少!

    再加上,前明时期,也是经常出现翰林院的翰林们一步登天成为各部侍郎、尚书乃至成为阁臣,如今大唐帝国的翰林院,实际上也是具有这种功效。

    因此此人连续升两级,这种事也不奇怪,当然了翰林院里的翰林们,火速晋升,进而一步登天成为部堂高官的还是很少。

    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有这种机遇而已!

    而这些少数人,大多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多次进入翰林院任职。

    这个多次进入翰林院任职,基本上已经是堵死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翰林们。

    因为翰林院里任职的官员常年保持在三百多人的规模,因为不能再翰林院里内部升迁的硬性规定,所以每年基本上至少有上百人被外放,然后从地方上挑选新的人员进入翰林院工作。

    只不过普通的官员基本上被外放出去后,基本就没啥希望重回翰林院了,能够进入一次翰林院镀金,这基本上已经是他们人生里最大的机遇了,也是属于无数官员羡慕的对象了。

    但是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获得重回翰林院的机会,而又有更少数的人,能够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重返翰林院。

    而这些极少数能够重返翰林院任职的官员,无一不是天骄之子,清一色都是上了李轩的培养名单的官员。

    作为一个能够三次杀回翰林院任职,最后一路干到副掌院学士的蔡司齐,在旁人的眼里,早已经是阁臣的候选人了。

    升任从二品,大家不意外,但是大家觉得意外的是,为什么是担任反贪局局长这个重要位置。

    要知道,这个人以前可没干过什么督查事务,会抓贪官吗?

    答案是,蔡司齐还真不会!

    抓贪官,这不是他的强项,他的强项是什么?

    他会坚定不移的执行李轩的命令,而且翰林院出身的他,和普通内阁文官其实是两个系统,甚至都和督察院内部的人没啥利益关系。

    更主要的是,他其实就是代表李轩来的!

    他只需要代表李轩压着反贪局的官员们完成这一次任务,那么就是成功!

    用一个人,其实不需要他会什么,而是要看他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而蔡司齐坐镇反贪局,哪怕他对反贪这种事丝毫不懂,但是只需要知道,他能够充分执行李轩的意志就行了。

    抓贪官,反贪局里懂的人多的是,蔡司齐需要做的就是把反贪局里的人给用起来。

    在翰林院任职多年的他,对于抓贪官这种事不在行,但是要说用人、权术、阴谋、阳谋之类玩勾心斗角的事,他还是很有自信的。

    没有这种本事,他早就在竞争激烈的翰林院里被干掉了,哪能一路爬到副掌院学士这个位置啊!

    蔡司齐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江北专案组,然后进行反贪局内部的肃查,以争取尽快的掌控反贪局的实权。

    至于外头的贪官们,对于蔡司齐来说,不急!

    作为一个久经政斗考验的职业政客,他非常清楚攘外先安内的必要性。

    要想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就得先把反贪局内部清理干净了!

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封锁金陵城

    蔡司齐在反贪局内部的整顿工作很快就是出了成效。

    他并没有和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搞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只放了一把火而已,对于一个成熟的政客而言,讲究的是一击毙敌,只放一把火,超级猛烈的火,把所有敌人通通烧死拉倒,至于什么一把火接着一把火的烧,非但烧不死人,还会引来更大的麻烦。

    蔡司齐主持整顿工作之前,特地求见了李轩,请求圣天子指导工作。

    而指导这个词汇,在大唐官场里的意思其实就是求助了。

    李轩直接给了他答复,会支持蔡司齐在反贪局的整顿工作,并且让翰统给予配合。

    翰统怎么配合?

    翰统直接给了蔡司齐一份名单,名单上的名字不用说,自然都是有问题,需要进行整顿的。

    所以蔡司齐正式就任局长的时候,可没搞争权夺利这种乱七八糟的事,他直接带着督察院内务局的人上门,然后把反贪局里近半的官员通通打包带走。

    直接干掉一半原有的官员后,蔡司齐又去拜见了石吴岩,请求石吴岩给他的反贪局加派人手,而且指明,不要从督察院系统里调派,要从其他部门调派,比如法院系统、法务部派遣,此外从今年新科进士、博士里抽调。

    而且要求,新调来的官员年龄一律不得超过四十岁,最好就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限定年龄自然也是有着诸多考虑的,一方面是年轻人敢打敢拼,还保留着一份极少有的纯真,没有被官场这个大染缸污染的太严重,其次,这些年轻人都还有继续往上爬的可能性。

    哪怕是心思不再纯洁,但是为了前途他们也会更加拼命,而不是会和那些四五十岁的老官僚一样,得过且过,能贪就贪。

    这么一把猛烈的火烧过之后,反贪局自然也就是大变样,蔡司齐这才是开始着手完成李轩交代的任务。

    继向江北派出专案组外,他又是针对几个重量级的目标成立秘密专案组,并陆续向直隶的江南、皖北、皖南三道派恰巡视组。

    不过大规模的抓捕却是还没有开始,蔡司齐还在等,等圣天子吹响进攻的号角!

    蔡司齐并没有等太久,十一月,初冬时分,大唐朝报上正式刊登了前江北道道员谢广林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并正式免去该员的所有职务,并转移司法审判。

    圣天子针对谢广林的违法违纪问题,做出重要批示“从严处理”,

    谢广林会倒霉,这是很多人早就知道的事了,因为江北道贪腐问题实在太过严重,也正是因为江北道贪腐问题,才是引出来了司法独立,反贪局改组等事件,作为引爆这一切的谢广林,要是还能继续活下去,那是真的没天理了。

    很快,京畿**院对谢广林做出判决:死刑,其余相关涉案的两百余人也是清一色的被判处死刑,这涉案的两百余人,基本都是江北贪腐案件里的犯事官员以及重要牵连者。

    不过这只是报道出来的,还没有公开报道的事,上述犯事的官员,基本都逃不掉被抄家灭族的下场!

    大唐的法律,是有着连坐制度的,尤其是针对官员,基本上就是一官犯罪,全家死绝的下场!

    李轩认为既然罪官的家人享受到了官员贪腐所带来的荣华富贵,那么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在大唐,是不可能出现罪犯犯罪弄来海量的财富,罪犯被抓了后,还指望着家人能够保住这些非法所得继续享受富贵生活这种事的。

    这一次,连流放都是没有多少,更不要说什么判有期徒刑坐牢了,为了达到威震百官的效果,李轩亲自指示:从严处理。

    这个从严处理的意思,那基本上就是罪加一等,务必要做到能灭族就灭族,能杀就杀,绝不放过。

    同时还要牢记斩草除根这个原则!

    华夏的人有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传统,而且还有父母之仇大于天的传统。

    无数话本小说里都写过:某个权贵被干掉了后,他的儿子啊孙子什么的侥幸活了下去,然后隐姓埋名苦练神功,长大后以一身神功后杀掉仇人,报仇雪恨!

    李轩可不愿意以后,不知道从冒出来一个仇人的儿子或者女儿什么的给自己来一枪。

    所以,直接灭族,斩草除根,一了百了。

    这两百多名罪官的抓捕和处理,这只是开始而已!

    蔡司齐变的非常忙碌,这倒不是说他忙着办案什么的,实际上他对办案这种事一点都不懂,他在反贪局干的最多的事,其实就是整顿内部,然后分配任务,至于属下具体怎么办案,其实他并不怎么干涉,嗯,也不懂的怎么干涉。

    反正他只需要属下把名单上的官员给干掉,其他的他不管!

    而他的名单,部分重量级目标是圣天子口述交代的,而中低级官员,则是根据圣天子圈定的范围,然后他自己又是制定范围圈出来的。

    对于那些中低级官员,具体抓谁,不抓谁,其实圣天子不管,甚至对那些高级官员的调查抓捕工作,圣天子也是不怎么管。

    他只是对蔡司齐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要有良好的威慑性,第二则是不能影响到帝国各机构的运转。

    剩下的随便他怎么折腾!

    所以蔡司齐最近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那份厚厚一大堆的名单,然后不断的从中圈出来适合的目标,再把目标分配下去,让下属办理。

    对于反贪一事,圣天子看似给他极大的权力,但实际上蔡司齐很清楚,自己就是圣天子的一把刀,还是明面上的刀。

    圣天子让他砍谁,他就只能砍谁。

    李轩看似没有亲自制定详细的诸多目标,但是亲自给出的几个重要官员名字,通过对这几个官员的分析,那么就可以知道圣天子的目标是什么了。

    都不用说,蔡司齐就是把亲自制定了‘没有升迁希望、贪腐数额巨大、影响恶劣、政治觉悟不够高、不能影响帝国行政机构运转……’等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之一的标准,那么就可能成为他的目标,如果是同时符合两条以上,基本就会成为目标了。

    如果是符合三条,基本就是个死人了。

    而即便是这样,其实也会有太多的目标,而蔡司齐要做的工作就是选定适合的目标,而抓捕的人一多,也是逐渐出现了来求情,托关系的人。

    对于这些人,蔡司齐也会进行分析,然后报告给圣天子,这种报告里,往往会有类似的关键词:结党,朋党等……

    然后,这些人基本上也别指望能够保住性命了!

    反贪局选定的目标,基本上都是贪腐数额比较的,影响比较恶劣的官员,而这样的官员还有人为他们求情?

    不用多问,直接杀了求情的人即可,蛇鼠一窝,多杀几个也不碍事。

    这个时候,李轩选用蔡司齐担任反贪局局长的目的也是显露了出来,蔡司齐是什么人?他是翰林出身,担任李轩随行秘书足足七年之久。

    正儿八经的帝党,圣天子的心腹!

    所以,哪怕他对调查案件之类的一窍不通,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并没有和其他官员一样,在官场上有太多的复杂关系,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孤臣。

    李轩就是他的金大腿,紧急抱着李轩这条超级大金腿,他根本就不需要对其他官员,哪怕是御书房值班大臣们客气。

    江北案后,在蔡司齐的主持下,又是陆续传来了皖北案,然后是山东案,蔡司齐派出的巡视组每到一个地方,就是杀到一个地方。

    当然了,在金陵城里更是动荡不已!

    督察院反贪局先是内部肃清,然后又是针对督察院内部进行肃清,再是法院和法务部、巡警部,然后是延伸到各省的督察院、法院、巡警等机构。

    这是石吴岩亲自主导的肃清作战,为了保证全国范围内的反贪腐作战成功,李轩要求石吴岩先保证司法系统的纯洁性,虽然这对石吴岩来说,可能是自断手臂的行为,但是圣天子亲自交代,石吴岩那是半点反对的话也不敢有。

    因此,他亲自督战,反贪局出马,先是从中央的司法机构,然后是到地方上的司法机构,揪出来了一大批的司法机构内的贪官。

    仅仅是半个月时间,中央督察院就是先后对三百余名司法机构的官员提起公诉,这三百多人,可都是在京畿地区的司法官员啊,这一股脑被干掉三百多个,这个影响可是比之前江北案、山东案什么影响大多了。

    更关键的是,反贪局那边似乎没有停手的打算,反贪局的专案组开始进驻京畿其他机构,就连税部这样的独立机构也是没有放过。

    反贪局出手迅速,短短一个月里,陆陆续续抓捕了一千多名官员!

    这可是在金陵一地啊!

    加上之前在司法机构处理的人,这总人数都将近两千人了。

    很多人以为,这次搞的这么狠,已经是快要结束的时候,反贪局却是依旧没有停手,开始把触角开始伸向地方各省。

    因为蔡司齐知道,这一次自己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而在反贪腐的这个大背景下!

    十二月初旬,圣天子通过陆军枢密院和海军统帅部这一个传统渠道下令各军进入原地驻防状态,如无特旨一律不得调动部队,违者以叛逆论处!

    同时通过翰林院陆军科、海军科向各地准将级别以上将领下发密旨,重复上述命令。

    随后,李轩亲自命令近卫军封锁金陵城!

    封锁完成后,陆军枢密院下设的内务厅提及海军统帅部的宪兵局的人员开始进驻陆海军的各大机构!

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家族是一种牵绊

    陆军枢密院内务厅,海军统帅部宪兵局,这两个机构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实际上职能和督察院反贪局一样,都是属于反贪机构,只不过督察院的权限只局限于文官系统,而陆军枢密院内务厅只针对陆军,海军统帅部宪兵局只针对海军。

    至于另外一大系统的反贪工作,也就是近卫军以及皇室机构,其反贪工作是直接由翰统兼任。

    从体系来说,其实大唐帝国的监察,反贪体系是非常完善的,只是再完善的体系也得有人去执行,而以前的执行力度显然是不够大的。

    这一次李轩的反贪腐打击范围,可不仅仅局限于文官体系,而是针对整个帝国官场,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是范围之内。

    当军方也是开始反贪腐调查,开始批量抓走大量军官,甚至在十二月二号,陆军内务厅把开国元老,历任多支部队的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后勤部部长,现任陆军枢密院副使,陆军上将,帝国侯爵顾士忠也带走的时候。

    基本上是个官员都知道,圣天子这一次是真的打算大干一票了。

    一时间,京城内风云涌动!

    很多人都是惶恐不已,害怕下一个自己也被反贪部门的人带走!

    文官那边恐慌,武将那边也是好不到那里去,很多将领都是害怕,李轩要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一时间,就连郝柏年、李春景的军方大佬都是忍不住频繁进宫,一方面是在李轩面前刷存在感,而另外一方面也是表示忠诚。

    于此同时,众多的高级官员以及将领们,也是抓紧时间开始自查,争取把以前的污点擦除干净,甚至是会主动把家族里的犯事的人交给反贪腐部门,摆出一副清理门户的姿态。

    郝柏年做的更绝一些,他直接以家族掌门人的身份,亲自对家族进行分家,把兄弟以及其他族人全部赶出了国公府,一夜之间,偌大的国公府只剩下郝柏年以及其夫人和子女,其他的郝家族人全都是被他赶了出去。

    这可不仅仅是直接分开居住这么简单,他亲自跑到户部,把自家的户籍都进行了变更,并把家族里的公共财产都进行了分配。

    以往的郝家,自从郝柏年发达之后,他以前的那些什么亲戚啊都是凑了上来,再加上这些年的发展,整个郝家的户籍上,人口达到了八十多人。

    形成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豪族!

    这种大家族,也是华夏以往数千年来的传统了,但凡是大家族,族人都是数十甚至数百的,他们聚集而居,相互帮忙,而且拥有众多的公共家族财产。

    但是现在,郝柏年却是直接进行了彻底的分家,分开居住、分配财产,乃至户籍变更。

    分家之后的,郝家国公府,其户籍上的登记人数只剩下区区六人!

    而且他还很主动的向李轩上了一份密折,折子上详细的这一次的分家事情,同时还主动报告了郝家的所有资产,甚至就连过往一些年通过一些便利所获得的利益都是如实汇报。

    没有丝毫的隐瞒!

    不得不说,郝柏年的政治觉悟是非常高的!

    他敏锐的察觉道,这一次圣天子的目的并不是搞什么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是为了打击吏治,只是这一次的吏治打击范围有些广,而且波及到了核心高层而已。

    他更加知道,不管是自己,还是李春景,又或者是军方的其他几个大佬,但是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经济问题的,虽然说不上严重,但其实也不会比顾士忠好多少。

    他们和顾士忠的区别并不在于贪腐了多少钱,而是在于态度问题!

    顾士忠面对内务厅的调查,竭尽全力的进行隐瞒,而且频繁的利用自身的权势威胁调查人员,这种态度才是导致了他最后被李轩亲自批示逮捕的原因。

    看到了顾士忠被逮捕之后,郝柏年立马就是行动了起来,隐瞒什么的根本没有必要,在翰统的调查之下,郝柏年很清楚自己的一些小动作根本就瞒不过圣天子。

    唯一能够避过这一次打击的办法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端正态度,主动的向圣天子靠拢!

    至于靠拢的办法有很多,不过郝柏年却是选择了最为极端的办法而已。

    因为他作为军方大佬,和李轩的接触是非常多的,私底下的交谈也是不少,他知道圣天子对如今的豪族其实是非常不满的。

    他可是清楚的记得圣天子在某次和自己私底下闲聊的时候无意中说过,大部分官员贪腐,其实也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养家,动辄数百人规模的家族要维持体面的生活,花费自然是庞大的。

    尽管当时圣天子只是无意中的一句闲聊,但是郝柏年却是敏锐的抓住了其中的重点,那就是圣天子对豪族不满。

    本着紧跟圣天子步伐的态度,郝柏年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就是采取了主动分家的模式,国公府的近百人族人瞬间就是被赶了出去自谋生路,偌大的国公府最后只剩下六人。

    郝柏年的这种态度,让李轩也是觉得意外,然后在郝柏年面圣的时候对他说:“这也好,没有太多的牵绊,也能够更好的为帝国效力!”

    然后就是和郝柏年商讨起来军务改革的办法来,并主动询问了郝柏年对于目前的军事编制的改革看法,浑然没有前几次敲打郝柏年的那种冷淡。

    这种态度,终于是让郝柏年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一次的危机自己算是安稳度过了。

    同时他也是抓住了李轩这一番话的重点,那就是‘牵绊’。

    很显然,在圣天子的严重,大家族显然是一种牵绊!

    这可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信号,而郝柏年更清楚,身为大唐皇帝的圣天子李轩,哪怕是私底下的闲聊,都是不可能乱说的,圣天子所说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是蕴含着政治深意的。

    所以回去后,他就是开始自己较好的好友以及下属,心腹传去了口信,让他们对各自的家族进行瘦身,别搞什么豪族,大家族了,圣天子已经是明确表态豪族是牵绊,对于牵绊自然是要一脚踢走的。

    抓紧自行处理这种牵绊,别等内务厅的内务宪兵去抓人了,那样可就晚了。

    对于郝柏年的态度,李轩是非常满意的,而对于他的举动,李轩同样也是满意。

    不愧是目前大唐陆军里的威望最的大佬,政治觉悟相当高,自己只是略微提点两句,他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而更重要的是,他敢于下手解决问题。

    李轩最近几年,对于什么大家族之类的是越来越反感了,在他看来,这种豪族模式已经是严重影响到了帝国吏治,甚至是影响到了普通的行政。

    帝国虽然从一开始,就已经是把行政机构深入到了乡村,但是在乡村里的局势,其实依旧是被当地的士绅豪族牢牢把控着。

    很多地方的村长什么的,其实都是当地的豪族子弟担任的。

    这里就得说一点,那就是华夏的传统士绅,其实相当多的一部分,并不是居住在城市里,而是居住在乡村里。

    这和传统的皇权不下乡有极大的关系,前明时代,皇权,也就是官府的权力只局限于县城,而广阔的乡村地区,其实不怎么管的,基本依靠乡村自知的方式。

    在乡村里,族规大于法律!

    而大唐帝国的皇权下乡,无疑是触犯了这种以往数千年来的政治生态,进而引发了众多的冲突。

    为了解决乡村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解决吏治问题,李轩下一步已经是准备推行强行分家政策了,把那些动则几百人的豪族进行拆分。

    只不过这个政策李轩也没有打算现在就施行,他打算明年再搞,但是郝柏年却是率先察觉到了这一点,自己提前就这么搞了。

    对此,李轩自然是赞许的。

    这个郝柏年虽然也和其他人有着部分经济问题,但是无伤大雅,在李轩看来,其政治觉悟还是很高的。

    郝柏年的这种行为,在其他人看来却是莫名其妙的,除了他的部分下属以及好友效仿外,其他人倒是没有跟进。

    而李轩也是不着急,反正现阶段的任务不是这个,那是明年乃至后年才会开展的计划,现在,还是太早。

    还是先把吏治整顿一遍再说。

    其他问题押后再说。

    顾士忠被逮捕后,陆军枢密院内务厅继续出手,先后逮捕了六名中将、三十多名少将、上百名准将,海军那边也是先后抓捕了二十多个将领。

    这些将领的抓捕工作,都是李轩亲自下令的,基本都是挑选出来的特定目标。

    军方的整顿,并没有大规模进行宣扬,也是没有在大唐朝报上进行刊登,因为刊登的话,容易引起大范围的动乱,军方的反贪处理,基本上是以低调内部处理为主。

    顾士忠的处理就是一个典型,他被抓捕了后,其本人多次想要求见李轩,但是李轩都是不准。

    最后,陆军军事法庭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是判处了他死刑!

    不过这个死刑并没有被执行,李轩对于这个跟着打天下的老将尽管有诸多不满,但还是给予了他体面结束生命的方式!

    宣平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枢密院内务厅的特殊招待所里,顾士忠身穿全套陆军上将礼服,朝皇宫行了跪拜大礼后自行饮下了一杯毒酒,从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江南道也要变天

    顾士忠这个开国元老,陆军上将自杀,这事在外界并没有掀起太多的波浪,甚至是军方先后逮捕了上百名将军都是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这一方面是大唐帝国严格控制了军方的信息外泄,军队作为暴力机关,为了避免情报的外泄以及保持神秘性,大唐帝国都是严禁军事情报的泄露,甚至国内的很多人连帝国到底有多少军队都不清楚,更别说具体的番号以及驻地以及部队的主官这些机密资料了。

    大唐朝报上偶尔会出现关于军事报道的消息,往往也会用‘某部’等模糊化的词汇来代替,是不会把详细的番号给报道出来的。

    这一次的军方反腐的消息,更是被严密控制,大唐朝报没有报道丝毫关于军方内部反腐的消息。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唐帝国在十多年来,一直都是实施着非常严格的军政分离,军政分离到了现在,基本上已经是变成了基本的政治概念,哪怕是普通人也都知道,军队是军队,官府是官府,这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而文官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提及军方的片刻信息的。

    更不要说这一次的军方反贪风暴,是个人都看的出来影响非常大,没看见连军方大佬郝柏年、李春景等人都是乖乖的闭上嘴巴不敢提出丝毫的意见嘛。

    外面的那些文官们,更是不敢对军方的事务有任何半点意见了。

    此外,如今文官们自身难保,天天被督察院盯着的他们,现在哪有时间关注军方那些将领们的死活啊。

    宣平十六年年底掀起的反腐风暴,其规模之大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从十一月份开始,从京畿司法机构开始,一场巨大的反腐风暴就是挂了起来,然后遍及全国。

    在上海,陈立夫站在县衙二楼的阳台上,看着外头的督察院御史们,带着巡警直接从县衙里带走了三十多名官员!

    身后的一个年轻官员低声道:“大人,就这么看着他们把人带走吗?他们督察院到底怎么回事,怎么不分青红皂白就把这么多人抓走了!”

    “闭嘴!”

    陈立夫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他一眼,而是继续把视线盯着外头!

    下面的普通官员还察觉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还以为只是上海特设县督察院发疯了,但是身为上海特设县县令的他,却是知道,这一次次的抓捕任务,上海特设县督察院根本就不是关键,关键的人是中央督察院反贪局派出来的江南巡查组。

    这个江南巡查组的组长乃是从三品高官,加上手握圣旨,可是正儿八经的重量级钦差,就算是陈立夫在巡查组面前,那也是得乖乖的趴着。

    别说陈立夫了,就算是松江府知府,乃至担任江南道道员多年的霍守奇,如今哪一个不是规规矩矩的,生怕自己也被抓走了。

    根据陈立夫所知,这一场反腐风暴不仅仅是局限在上海,甚至都不局限在江南道,而是波及全国的反腐风暴。

    而且根据他从隐秘渠道得到的消息,就连军方那边也是掀起了反腐风暴。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为了自保,别说是触犯这些巡查组的霉头了,甚至都还会主动把别人给推出来,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

    而部分被巡查组盯上的官员,为了争取宽大处理,往往也是会主动交代问题,把同伙也给供出来。

    这种情况下,就连陈立夫自己都是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被卷入进去!

    虽然陈立夫自诩行的正坐得稳,从来也是不屑于玩贪污受贿这种事,但是陈家家大业大,也是从事工商业,陈立夫固然是没有给自家的产业提供过什么便利,但是族人经商做生意的时候,自然也是会上他的名头,这要是说起来,说不得也是会惹上一些麻烦。

    这种情况下,陈立夫也是反思,看来是得改变家族产业的模式了,直接从事工商业不太靠谱,容易被人抓住小辫子,后续的话,还是单纯的搞个基金,然后进行财务投资就好了。

    这样可以避免诸多的麻烦。

    在陈立夫亲自看着督察院把上海特设县的数十名官员抓捕后,不用几天他又是听闻,其他府县也是,乃至江南道衙门里也是被抓了不少人。

    而最关键的是,担任了江南道道员多年的霍守奇,这一次似乎也是栽了!

    之所以说是似乎,而没有说肯定的词汇。

    是因为霍守奇并没有被抓捕,也没有被贬值,而是升任了!

    但是,他升任的职务,却是辽西省巡抚!

    虽然说从正三品的江南道道员变成从二品的辽西省巡抚,但是傻子都能看的出来,这是明升暗贬。

    在大唐官场里,一个官员的职权重不重,前途如何,是不能单纯的看其品级的。

    陈立夫就是典型例子,你要说他的品级,如今也不过是正四品,但是他却是上海特设县的县令,全国独此一家的正四品县令,前途光明的很。

    而国内的其他正四品官员,比如其他府的知府,同样也是正四品,但是能够和陈立夫比?

    不可能的,哪怕是部分从三品乃至正三品的官员,其权势也是比不上陈立夫这一个上海县令啊。

    江南道道员,别看只是一个正三品的道员,但是因为江南道的特殊性,其政治地位在国内诸多的省道封疆大吏了,那可是名列前三的存在!

    也就是说,寻常省的巡抚,其实都是不如江南道道员的。

    按照正常情况来看,霍守奇也是快差不多升迁了,但是应该是直接掉入京畿,担任某一部侍郎的,而且还得是左侍郎这种,如果是右侍郎都算是贬低了他。

    但是如今,他非但没能入阁,反而是被调到了辽西担任巡抚。

    虽然品级也是升到了从二品,但是辽西省的巡抚能够和江南道道员相比?

    不可能的事。

    外人并不知道,霍守奇之所以倒霉了,倒不是说他自身的问题,嗯,虽然他也有贪腐,不过这一点点经济问题并不在李轩放在眼里。

    让李轩最为不满的是,偌大的一个江南道,为帝国提供过半财政收入的核心区域,贪腐的情况竟然如此严重,比江北道那边都是好不了多少,甚至贪污的数额还要更大一些,对比全国诸多省道,江南道的贪腐情况足以列入前三。

    江南道下设的府县里,情况稍微好一些的只有上海县而已,其他的府县大多都是问题多多!

    如此情况下,虽然霍守奇本人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李轩却是认为,该员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从而忽视吏治。

    或者说,霍守奇其实也是看出来了问题,但是为了地方稳定,经济发展,他容忍或者是忽视了这些问题,从而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江南道出现这么大的篓子,如果不是霍守奇本人的经济问题不算严重,而且其主政江南的时候,对江南道的经济发展也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那么李轩早就把他枪毙了。

    如今把他弄到辽西省去担任巡抚,也算是一个惩罚了。

    李轩还是希望他能够反省,认识到错误改正过来,毕竟如今在帝国政坛里,能够和霍守奇这样擅长发展经济民生事务的高官实在是太少了。

    至少把霍守奇调走后,李轩一时半会的都不知道该让谁去担任江南道的道员。

    这个职务太过重要了,在李轩的心中,这个职务的重要性,超过国内任何一省巡抚、道员,甚至比各部侍郎都要更重要一些。

    其重要性,是和各部尚书相提并论的。

    所以新任的道员,必须是资历深厚,能够镇得住江南道,同时也必须是擅长发展经济民生的官员。

    李轩选来选去,最后是召见了向翰义、贾文柏、肖芳全三人紧急进京述职!

    说是述职,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李轩这是为了挑选江南道的新任道员!

    如果是普通高官,李轩通常是不会这么做的。

    各省巡抚、直隶四道道员以及侍郎等职务,往往是吏部列出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选,这份名单自然是非常庞大的,然后交给御书房讨论,最后由御书房值班大臣们选择三到五名作为候选人举荐给圣天子,同时各大臣还要详细说明举荐的理由,最后报告给李轩。

    当然了,李轩选不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为同时,翰林院人事科也会根据李轩的要求,举荐若干人选,同时李轩自己心里头也会有几个人选。

    最后李轩经过综合考虑后,会选择一人成为新的巡抚、道员或者是侍郎等职务。

    也就是说,这里头有一个候选大名单、御书房举荐、翰林院举荐,然后圣天子决断的因素。

    但是这一次,李轩却是直接把这三人召还回京述职,这是摆明了要亲自考验这三个人,然后从中决定江南道道员的人选。

    至于这三个人里头,谁最终能够成为新任的江南道道员,那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至少,李轩自己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选择。

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

    这三个人里,向翰义历任商部企业司司长、松江府知府、现任浙江布政使,正三品。

    贾文柏则是历任上海特设县首任县令,松江府知府,今年刚调任广东担任按察使,从三品。

    而肖芳全,则是历任翰林院商科科长、杭州府知府、浙江布政使、福建巡抚,从二品。

    这三个人,从明面来看,品级不一,其中的肖芳全本来就是从二品的巡抚了,这如果调任江南道道员的话,这品级不升反降。

    当然了,在大唐帝国里,还有加衔制度,如果要调任高级官员去担任低级职务的话,往往会用加衔的方式。

    如果如果肖芳全这个人真的有能力,李轩觉得他可以的话,是可以操作的,比如给此人加侍郎衔,然后派到江南道担任职务,如此也就保住了此人的从二品品级,又能实际担任正三品的江南道道员职务。

    加衔制度,在大唐帝国里应用的比较广泛,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定,大多情况下,都是为了解决品级和职务不匹配的问题,李轩之前提拔蔡司齐的时候,就是用过加衔模式。

    不过这种加衔也有限制,那就是只能是钦赐,不管是吏部还是御书房,都是没有担任操作加衔的权限。

    除了肖芳全比较特殊外,其他两个人如果升任江南道道员,就不用这么麻烦了,他们一个从三品,一个正三品,贾文柏如果从三品的按察使升任江南道道员,直接升一级即可,而向翰义就更加简单了,他本来就是正三品的布政使,直接平调即可。

    这三个人,年龄相差极大,品级也是不一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发展经济事务很有一套。

    这从他们的履历就能够看的出来了,向翰义和贾文柏,都是在上海待过很多年的官员,哪怕是调离了上海、松江府后,他们所任职的地方也都是广东、浙江、福建这三个沿海地区。

    而这三个地方,都是工商业发展的比较良好的地方,广东是仅次于江南道的经济、工业重地、浙江也是属于传统上的大江南地区,依托茶叶、生丝以及沿海的宁波通商港口以及靠近上海,经济发展的相当不错,其经济总量已经是名列全国第三位了。

    哪怕是福建,虽然人多地少,不适合发展农业,而且陆上交通不太便利,也不适合发展工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有茶叶,而且沿海。

    从福建输出的茶叶,占据了帝国茶叶出口数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凭借着茶叶出口,再凭借着沿海的港口做港口贸易,经济发展的倒也算是可以。

    这三个人现任的职务,都是在上述地区。

    从中也是可以看得出来李轩挑选他们的目的了,很简单,那就是希望他们发挥出发展经济的才华来,带领江南道继续发展工商业。

    其实李轩之前还考虑过从江南道本地提拔人才的,但是江南道的贪腐问题过于严重,基本上正四品以上的官员,除了陈立夫一个人没有什么经济问题外,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经济问题。

    苏州知府已经被他砍头了,松江府知府他也是打算换一个,那人倒不是贪钱多厉害,而是能力实在有所欠缺,去年召见他的时候,嘴巴上说的一套一套的,把李轩都是给唬住了,但是一年过去了,松江府的经济发展还是老样子,唯一的亮点就是北岸工业区,但是李轩知道,北岸工业区是上海特设县自己搞出来的,或者说这是陈立夫搞出来的,和松江府知府衙门没啥关系。

    偌大的一个江南道,在李轩的心中,正四品以上官员只剩下陈立夫能用,其他的都得杀或者换掉!

    但是陈立夫的品级太低了,不过正四品呢!

    哪怕是李轩有心提拔他,但是他想要做上江南道道员这样的重要职务,少说也得再历练几年,至少得把品级升到从三品,然后在从三品这个品级上熬个几年积累威望和经验。

    要不然的话,陈立夫根本就不可能担任省道封建大臣这样的重担。

    更不要说,江南道道员的品级虽然低,但是重要性超过了绝大部分的省巡抚。

    要不然,这一次李轩也不会把肖芳全这个从二品的现任福建巡抚找过来了,因为李轩都打算,准备再提一提江南道道员的品级。

    正三品还是太低了,和江南道的重要政治地位根本不符合,还是得提高到从二品好一些,直接提升品级不妥当,还是以加衔为主。

    远在上海的陈立夫,根本就不知道,那圣天子的心目中,也是短暂,恩,只有那么零点几秒的时间里,考虑过是不是让他担任江南道道员的。

    如果让他知道了,恐怕会大受鼓舞!

    可惜的是,他不知道,如今的陈立夫在上海也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虽然他问心无愧,但是官场上谁管你是真有罪还是没有罪啊,政治斗争可是不管这些的。

    如果倒霉了,陈立夫也不是没有可能会被这一场的政治大动荡里被拖下水!

    而和陈立夫提心吊胆不同,向翰义等三人却是意气风发!

    在这一场反贪腐风波里,他们三人一开始也是有些担忧的,但是当他们接到了来自圣天子的圣旨,让他们即日返京述职,而且也是前来宣旨的翰林院秘书也是没有避讳,说他们是新任江南道道员的候选人,这一次回京述职报告,就是一场面试。

    面对这样的机遇,他们任何一人都是不敢轻视的。

    江南道道员呢!

    要是在这个职务上干满一个任期,只要不是和霍守奇那样犯傻,只顾埋头发展经济而放任其他政治风险的话,这一个任期过后,妥妥的入阁!

    这可比在其他省份担任巡抚都还要来的好,至少在现任福建巡抚肖芳全心中,江南道道员的重要性就是超过了福建巡抚。

    按照正常途经,他担任福建巡抚如果做的出色,那么任期满了后,估计会平调到其他省份继续担任巡抚,如果还出色,那么就有希望调回中央担任侍郎了,而概率也只是右侍郎。

    而到了右侍郎,这基本也就是他的仕途重点了。

    但是倘若能够在江南道道员这个位置上做的出色,那么大概率就能够直接入阁,而且基本上都是左侍郎起步,最后成为一部尚书都是有可能的。

    面对这样的机遇,哪怕是肖芳全这样的从二品高官,那都是想要抓住的。

    这三个人接到圣旨后,都是马不停蹄的立即朝着金陵城赶去,在路上的时候,他们都是不约而同的开始研究自己的施政方针。

    不是对现有工作的述职,而是担任江南道道员之后的施政方针。

    因为既然能够被圣天子召见了,那么必然是对他们现有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将来一争高下的,那么也只能是如何对江南道进行施政了。

    只要能够打动圣天子,那么一步登天的机会就到手了。

    这三个人,也都是知道自己还有着其他的竞争者,为了尽可能快的赶回金陵城,避免其他人提前打动圣天子,他们一个个都是快马加鞭。

    肖芳全和贾文柏,都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乘坐了海军的快速交通舰,先从海路赶回了吴淞海军基地,然后是转乘邮递司的内河快速交通舰,通过长江返回金陵城。

    至于在浙江杭州任职的向翰义,更加干脆,他直接乘坐马车,从官道一路狂飙朝着金陵城赶去。

    因为经过多年的扩建和整修,加上杭州前往金陵的官道,也是属于大江南地区重点修建的官道之一,道路平整宽大,他在路上频繁换乘马车,忍受着一路的颠簸,终于是赶到了其他人先返回了金陵城。

    听闻贾文柏和肖芳全这两个竞争者都还没有回到金陵城的时候,他终于是松了一口气,开始是对自己的述职报告进行最后的修整。

    他需要拿出来一份完善的施政纲要来打动圣天子,抢先在圣天子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就当向翰义、贾文柏、肖芳全三人,为了江南道道员这个职务全力进行竞争的时候,波及全国的反贪腐风暴依旧在刮。

    督察院派出的巡查组已经是足足有十多支了,前往各省道,督促着当地的督察院进行反贪腐作战。

    为了保证大规模的反贪腐作战不至于造成政局动荡,不至于引起各机构的运转瘫痪,在抓贪官的时候,吏部那边也是开始考察并提拔大量的官员!

    一边抓人,一边提拔新人,这就是李轩准备的一手大棒,一手萝卜的大杀器!

    如果只是抓人,但是没有相应的提拔,那么这一次的反腐风暴实际上是进行不下去的,因为这等于是站在了所有官员的对立面。

    但是现在,有人倒霉,有人高升,这就是直接分化了百官,有多少人倒霉,这就因为着有多少人因此而获益。

    霍守奇倒霉了,肖芳全他们三个人却是因此而得到了高升的机会!

    这样其实也是造成了,其实很多有野心的官员,是希望能够在这一场的反**风暴里获得庞大的利益的。

    倒霉者很多,因此而获利的官员同样多。

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陈立又升官了

    这也是造成了,哪怕是到目前为止,各级督察院已经是把超过五千名各级官员抓捕了起来,但是依旧是在没有在各地遇上太大的阻碍的缘故。

    因为很多人非但不反对,反而是推动着这一次的反腐风暴继续刮下去。

    这种情况,也是李轩放心了下来!

    看起来,绝大部分官员都还是很聪明的,深深的知道别人倒霉就是自己的机会这一原则。

    虽然说自己也有可能被波及到,但是官场争斗如同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且风险巨大,想要趁机高升,不冒风险是不可能的。

    这些获益的人群里,同样也是包括了陈立夫!

    按照常规来说,陈立夫在上海特设县的任期还有一年多,然后才会进行考评,再考了升迁与否的问题,但是如今江南道出现了大规模的贪腐。

    霍守奇被调任辽西担任巡抚,苏州知府被砍头,松江府知府被调回京畿农部任职林业司司长……

    林业司,这个机构在帝国的普通人之中,甚至都没几个人知道,从中你也就知道这个机构的实权有多大了,根本就无法和农部里的掌管粮食生产田亩司、掌管国内外移民、屯垦的移民屯垦司、掌管畜牧业,尤其是部分马政业务的畜牧司这些机构相提并论!

    林业司目前的最大任务,就是在北方、西北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植树造林……

    这样的机构在大唐帝国里的实权自然也就大不到那里去!

    从地方实权派变成闲散机构的司长,这个松江府前任知府的仕途,基本上已经是可以被宣告终结了。

    而松江府知府被调离后,自然是需要一个新的知府的!

    而按照前面几任松江府知府来看,除了向翰义是从中央空降下来的外,其他人大部分都是从江南道内部提拔,而上海县令更是竞争力最大的候选人。

    自帝国成立一来,前后四任的松江府知府里,有两任松江府知府,都是直接从上海县里提拔而来的。

    而陈立夫,则是成为了第三任!

    当陈立夫接到吏部的任命书之前,他还在担心着受到这一次反腐风暴的牵连呢,但是那里想到,这才没几天功夫,自己就是接到了任命,担任松江府知府。

    尽管陈立夫很早就预料到,自己会在上海特设县县令任期结束后,会顺利的迈拓从三品这个门槛,成为帝国高官的一员。

    但是他却是觉得,这个时间应该是一年半,甚至是两年以后。

    然而现在,因为一场反腐风暴,他却是提前了至少一年半成为了从三品高官,而且担任的还是全天下最为重要的从三品职务之一:松江府知府。

    当迎接以圣旨形式下发的圣旨时,陈立夫神情严肃率领百官跪拜,但是当天晚上给吏部的钦差接风洗尘过后,一个人回到住宅的时候,他是忍不住的对着夜空狂笑不已!

    “我陈立夫来了!”

    作为一个立志辅助圣君,打造宣平盛世的男人,他从入仕之处就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理想!

    不管是在税部工作,还是在财务部工作,又或者是在地方上的松江府、上海工作,他都是坚定的抱着这样的信念。

    和其他官员相比,他对政绩更加的看重,同时也是杜绝任何的污点,他如此刻严格要求自己,所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进入内阁,甚至是进入御书房,然后把朝堂上的众多奸臣之流全部干掉,还帝国一个朗朗乾坤,最后他会亲自辅助着圣天子,打造一个真正的宣平盛世。

    当然了,他心目中的宣平盛世,肯定是和现在的大唐现状有极大的区别的,比如说对于士绅的态度,尤其是税务制度里的士绅一体纳税,他一直都是觉得那是非常扯淡的玩意。

    如果有一天他有了足够的权势,一定要力缆狂澜,把帝国越走越歪的税务政策等诸多乱七八糟的政策全部拉回来。

    最后打造一个千古未有的盛世!

    当然了,他心目中的盛世,和圣天子李轩心目中的盛世,那是不太一样的。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如今陈立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得继续忍辱负重,干着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比如说打压传统地主士绅,鼓励工商,办工业这些!

    说真的,其实他并不愿意这么做,只是很可惜,如今这种大环境下,只有这么干才能够升官!

    世道不古,逼良人为娼!

    陈立夫的理想,自然是没几个人知道的,哪怕是他的夫人,顶多也只是知道他想要辅助圣君打造一个盛世,但是什么样的盛世,陈立夫内心里的政治理念,那也是不知道的。

    陈夫人所能够看到的,只是陈立夫时常所画的竹图而已!

    以画明志,这是很多文人都喜欢干的事,说一句题外话,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陈立夫的竹图可是相当的不错,在当代里,也没几个人的竹图能够比他画的更好了。

    流落出去的竹图,一副少说也能卖个几百元呢!

    这样的陈立夫,是矛盾的!

    但是外人不知道啊!

    在李轩看来,陈立夫几乎是个奇葩,根据翰统的秘密报告来看,此人围观多年,一文钱都没贪过,也没有利用职权为家族产业为利,这样的人在大唐官场里,简直就是奇葩!

    此外这个人办事能力还不错,该杀人的时候丝毫都不手软,在税务任职的时候杀了不下几千人,在财务部任职的时候,一份证券改革方案,搞的不知道多少人家破人亡。

    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发展工商业经济也是很有一手,而且发展工商业的时候,他也是平衡主动农业发展。

    这样的官员,任何一个当政者都会喜欢!

    李轩同样也不例外!

    所以这一次哪怕是他上海特设县的县令职务任期还有一年半,但是李轩还是亲自指示了下去,让陈立夫担任松江府的新任知府。

    李轩希望利用陈立夫这个人,能够保持松江府,尤其是上海的经济持续发展,同时也是让整顿松江府的吏治问题,毕竟这个人是税部巡查处处长出身的,当年杀的人可是不少。

    接到任命后,陈立夫感觉到距离自己的目标又是近了一步!

    这一天的夜里,站在窗边的他遥望金陵城,嘴边喃喃着:“我会证明,你们都错了!”

    陈立夫摇身一变,成为了松江府新任知府,品级也是顺势提了一级,变成了从三品。

    不过品级虽然提升了,也是变成了松江府的知府,但是他依旧是待在上海。

    因为松江府的知府衙门,就是设立在上海!

    松江府知府衙门,距离他原来任职的上海特设县县衙门,距离不过区区一千多米而已,所以当天他就是被吏部的官员陪同着,前往知府衙门上任了。

    经过简单的交接后,陈立夫就是坐在了知府衙门里的二楼巨大的办公室内!

    松江府知府衙门,并不是在原来的华亭县里,而是搬迁到了上海,不过也不是在老上海城区里,而是位于老城区城南的黄浦江沿江大道边上,是在宣平九年的时候设计并建造,一共由三栋建筑组成,都是双层建筑,可以同时容纳三百多人同时办公,乃是整个松江府的政治核心建筑。

    而上海特设县的县衙门,还在老城区里,使用的是前明时代的各栋官方建筑。

    宽大,明亮,这就是松江府知府衙门的最大的特点,加上就在黄浦江上,站在二楼的办公室,透过大片的玻璃窗,可以清楚的看见黄浦江上不断穿梭而过的众多船只,也可以看到沿江大道上的众多马车正在不停的经过。

    站在这里,几乎就是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上海的繁华!

    不过站在这里,陈立夫想的却不仅仅是上海的繁华,而是整个松江府。

    上海,虽然在松江府里占据了绝对的经济比重,但是也只是松江府属下的一个特设县而已,而且上海县的土地面积其实并不大,经过多次的开发,一个商贸区,两个工业区,再加上一个北岸开发区,其实已经是把上海县的可开发土地都差不多给开发了出来。

    而这些面积,对于整个松江府来说,其实并不算什么!

    如今的松江府,一共辖有上海县、华亭县、青浦县、嘉定县,此外这两年虽然松江府还设立南汇县,不过一直都是在讨论之中,还没有确定下来,因此,目前一共就四个县。

    而值得注意的是,四个县里头,其实上海县的总面积不算小,但是很多一部分都是属于黄浦江东岸的土地,这一部分因为隔着一条黄浦江,其实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如果容易开发的话,之前陈立夫也不会搞北岸开发区,而是直接开发黄浦江东岸了。

    而更重要的是,从整个松江府而言,目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的不平衡,上海县独树一帜,几乎占据了全府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工业产值,同样也是提供了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税收。

    但是其他几个县却是惨不忍睹!

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畸形的地方经济(三章连更)

    整个松江府了,上海县汇集了全府大部分的工商业产值以及税收,但是即便是上海县内部里,其经济发展也是非常畸形的。

    上海的工商业如今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区内,这一片的城区,主要是指老城区、商贸区、北岸开发区、第一、第二工业区,但是除了上述地方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工商业存在了。

    上海的其他地方,比如说黄浦江东岸地区,或者是黄浦江西岸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也就是主要城区之外的地方,其经济模式这么多年过去了,依旧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依旧是没有太大起色。

    上海,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上海的五大城区,联合起来汇成了一个超级黑洞,源源不断的吸纳着周边地区的财富、人口、资源。

    连周边的扬州、苏州、杭州等府都是被吸走了众多的财富、人口和资源,而就在五大区边上的松江府其他地区,就更不用说了!

    虹吸效应在上海,在五大区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陈立夫还是上海特设县的县令,那么他自然是很乐于看见这种状况的,甚至是努力继续吸纳着周边地区的所有资源。

    因为这样,基本上就是等于是吸纳其他地方的资源发展上海,对于上海本身而言是属于大好事。

    但是如今陈立夫却是变成了松江府知府了,对于这种状况却是显得有些担心了。

    毕竟身为松江府,他在确保上海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得让其他地区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够整体拉高整个松江府的经济发展。

    他的政绩,来自于整个松江府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上海一地的发展。

    但是现在这种严重畸形的经济发展策略,却是让陈立夫产生了警惕。

    比如是说华亭县,该县和上海相邻,其县城距离上海老城区也没有多远,但是经济发展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比如可怜的华亭县,曾经松江府的经济重镇,府治,在宣平十六年的时候,其工商业产值,只有上海的百分之五!

    是个,没看错,就只百分之五!

    而更关键的是,这百分之二的工商业产值,也并不是华亭县传统上的经济重地,也就是县城地区所产生的,而是在华亭县东部,也就是临近上海县的这一片区域所贡献的。

    在华亭县东部的黄浦江西岸地区,靠近上海的第二工业区,虽然不是直接毗邻,而且还隔了好几公里,但是第二工业区强大的经济引擎,依旧是带动了周边,乃至是临县的发展。

    华亭县这边依靠着临近第二工业区,打出了为第二工业区各大企业做配套的口号,直接在两县交界的地区设立了一个华亭开发区,试图进行招商。

    不过华亭县的招牌和上海县的招牌差别还是极大的,同时华亭开发区,这个开发区其实也没有得到中央乃至江南道的支持,而没有上级支持,也就意味着没有财政支持。

    没有财政支持,他们就没有办法进行前期投资,对开发区进行基础的建设,比如平整土地,修建道路,修建码头,修建码头货运铁轨、仓库、厂房这些。

    只靠华亭县县财政,再加上松江府补贴的一些财政,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前期投资,只能是小打小闹,到现在,连可用的沿江码头都没有搞起来,也就是搞了几条煤渣路作为联系第二工业区的主要交通要道。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缘故那就是,华亭开发区并没有得到上级的支持,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开发区并没有获得税收政策上的优惠。

    大唐帝国里各地为了招商引资,往往会用税收补贴的模式来吸引企业入驻,但是补贴的力度是不同的,而且这和地方自己的意愿无关。

    因为税收优惠政策分为好几个部分,比如有中央规定的税收优惠措施,也有省级财政的税收优惠措施,还有府、州、县等各级的税收优惠。

    其中,中央的税收优惠政策是非常难以获得的,目前来说,有少数特定行业、特定工业区才能够获得了这种来自中央的税收优惠政策。

    行业来说,主要是也高科技产业、特定企业为主,这种税收优惠政策,不管企业在那里,只要通过中央的审核,并获得批准,那么就能够享受到最高级别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基本的都是三年免税,五年半税,然后是免费送地,免费修好各种基础设施等等,然后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特定的补贴,不一而足。

    不过能够直接获得中央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其实很少,全国范围内不超过一百家,而且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不涉及的重工业为主,比如说民营企业最喜欢投资的纺织业,这个行业基本别指望能够直接申请到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了。

    唯一的渠道就是入住能够享受这种政策的工业区。

    自从制定了工业区政策之后,大唐帝国里其实是冒出来了一大堆的各种工业区,基本上是个府县都是不敢落后,多多少少都会去搞一个工业区。

    但是这些工业区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入驻不同的工业区,能够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截然不同的。

    因为有些工业区,能够享受到来自中央、省财政、府/州、县等各级财政的财政补贴,能够做到彻底的三年甚至五年免税,五年半税之类的。

    但是这样的工业区很少,满打满算八个!

    分别是上海的第一、第二工业区、北岸开发区。广州的番禺、佛山两大工业区,再加上太平府的当涂工业区,武昌的汉阳工业区以及天津的大沽口工业区。

    就连金陵城里都没有这种能够享受到所有优惠政策的工业区。

    全国各地里剩下的其他工业区,还有少部分是省级财政支持的工业区,比如说浙江几乎用了全省财政打造的宁波工业区,又比如说江西的九江工业区。

    至于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只有州府级别,甚至只是县自行搞的工业区,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临高工业区了,这个依托临海二九渔业公司这个全国最大的渔业捕捞、加工企业所建立的工业区,如今是整个琼州府全力支持,并为琼州府贡献了几乎所有的工商业产值以及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税收。

    华亭开发区,很不辛,就只是一个县级工业区,它甚至都没能获得来自于松江府的财政支持,至于江南道和中央的就更别指望了。

    因为不管是中央还是江南道,他们的目标都是放在了上海,想要集中大力办大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限发展潜力大,前景良好的上海,至于隔壁的华亭县,很不巧,就是成为了牺牲的对象。

    华亭县的一众官吏们,自然是不甘心的!

    上头不支持,他们就自己搞。

    临高渔业工业区的例子就是全国绝大部分府县自行办工业区的最佳例子,哪怕是上头不支持,但是只要找对了路子,一样能够搞起来。

    最重要的不是没有政策,而是要找对路子!

    因为各地的官员们也是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地方有的东西专门发展一个行业,比如说浙江湖州,他们有丰富的优质蚕茧资源,而且当地的丝绸本来就很出名,所以开始发展生丝产业,上海那边缫丝厂多而且技术含量高,成本低,和他们竞争压力大,所以湖州当地干脆是直接走高端路线,直接发展高档丝绸,错开竞争。

    又比如某地发现辖区里有不找竹木资源,这就发展相应的造纸或者是竹木家具等产业。

    临高渔业工业区,专精一行的模式,也是给众多地方上的小工业区极大的企业。

    大而全他们是搞不来,但是依托当地的特产等优势,发展某一个行业还是有搞头的。

    不得不说,其实很多地方工业区虽然规模小,不起眼,里头大部分也没几家上规模的企业,但是有一些还是活的很滋润,并且往往成为了当地的工业支柱以及财政龙头。

    但是这些,和华亭开发区都没关系!

    上头不支持,华亭县本身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唯一的优势就是临近上海了。

    但是靠近上海是优势,也是他们最大的劣势!

    因为华亭开发区和隔壁的第二工业区一对比,但凡是不傻的企业家,都会选择去第二工业区建设工厂。

    如此折腾了好多年的华亭开发区,如今也不过是小猫两三只,还都是本地的士绅们投资搞的,至于外来的投资商,人家直接就去上海了,根本不会去只间隔了几个公里之外的华亭。

    不过企业虽然没几家,但是华亭开发区的人却是不少,毕竟距离第二工业区也就几公里,第二工业区里的工作人员超过十万之多,需要庞大的生活居住以及消费配套区域,当周边的区域住满人后,自然也就有大量在第二工业区工作的人跑到了隔壁的华亭开发区生活居住。

    因此华亭开发区也是越来越热闹,但是这种热闹,却不是华亭县官员所愿意看见的。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第二更)

    纵然这些在第二工业区工作,但是在华亭开发区生活的民众也是能够给华亭开发区带来了一些消费,进而提供部分商业产值和税收。

    依托这些,华亭开发区也还算过得去,收的税其实和其他的县级开发区之类的横向对比,那也算得上是中等水平了,但是,这依旧不是华亭官员们所希望看见的。

    因为一开始的华亭开发区,是作为工业区来开发的,当地官员是希望吸引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给上海的各大企业做配套,从而提供就业、税收等。

    进而让华亭县从一个纯农业地区转型为一个工业城市!

    但是现在这,被寄予厚望的华亭开发区,却是变成了生活居住为主的区域,看似人多也兴旺,但是却是很难给华亭县带来太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更关键的是,税也是收不上多少来。

    这里住的人虽然多,但是他们都是不给华亭县交税的,因为他们工作的地方是在第二工业区,他们的工作所贡献的税收,那是交给了第二工业区。

    这也是让华亭县的一群官员们郁闷不已!

    这辛苦闹腾好几年,最后还是给隔壁的第二工业区做了嫁衣,好端端的一个工业区,最后愣是变成了给第二工业区配套的生活居住区!

    他们都有些不服气!

    去年的时候,一度萌发了重新开发华亭开发区的勇气,但是最后还是没成型。

    没办法,口袋里没钱!

    那些商人们又是不愿意来,在这些商人的眼中,华亭开发区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大型生活区,至于在这里开公司办厂之类的,别开玩笑了!

    而且,连个府级财政补贴政策都没有,在隔壁就有一个上海的情况下,他们犯不着跑到华亭来折腾。

    最后,就是变成了现在陈立夫所看到的华亭开发区:街道很宽敞,可以看的出来,这以前是华亭县花费了大力气整修的道路,但是道路两旁的却不是工厂,而是一片片的居民楼,偶尔有大片的空地被荒废,长满了杂草。

    大片长满杂草等待开发的工厂用地,把旁边大片人类人亡的居民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华亭开发区的所有土地,其实也是属于官方的,这些居民楼同样也是属于官方所有!

    一开始,开发区那边是准备引进投资建设工厂的,但是工厂没有,反而是不少地产公司提出,希望获得一些土地用来建设居民楼。

    不过这地方到底是工业区,自然是不能把土地直接卖掉的,但是土地这么一直荒废下去也不行,所以当地的官府就是和地产公司合作,在部分区域修建了居民楼,现阶段可以容纳普通民众居住,以后也可以作为开发区里各大工厂的员工居住。

    这开了头后,就是越演越烈,最后,小小的开发区里有过半的土地都是被开发成为了居民楼,至于工厂用地,依旧是荒废着。

    陈立夫带着一票官员,坐着四轮马车巡视这个开发区的时候,心里头也是琢磨着这个开发区的。

    发展工业,那是不可能的了,没有国家政策,没有道政策的支持,就算是松江府财政支持也没卵用,上海那边的优势太大,华亭县根本就竞争不过。

    如果是距离远一些,还可以错位竞争,但是奈何就在边上,躲都躲不了!

    陈立夫巡视完后,针对华亭的问题召开了会议,听取了华亭县的县令等主要官员的一些意见,不过这些人都是老话重提,只说什么要财政补贴之类的……

    对于这些话,陈立夫都是懒得搭理他们!

    财政补贴这事,华亭县这些年获得的一直都不少,隔壁的上海贡献了这么多的财政收入,虽然他们也用掉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但是多出来的一小部分,也是足以让周边的三个县获得一些好处了。

    三个县的水利设施建设经费,基本上都是上海那边补贴的,去年,还援助了华亭县一大批经费,用来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

    当然了,上海那边要求把这一笔补贴的大部分,都是用在华亭开发区的道路交通上,主要是用于连接第二工业区的几条主要道路上,把原来的泥土路改为煤渣路、碎石路。

    这种援助,人家上海也是为了自己考虑,援助水利建设,是因为上海需要周边的水网保持畅通,输入输出大量的物资。

    援助交通建设,同样也是有着这样的考虑,而到了华亭开发区这边,其实也就是为了让当地的居民能够便捷,顺利的前往工业区上班而已。

    为了解决生活在华亭地区的居民能够顺利便捷的去第二工业区上班,上海公交马车公司,特地在这里开设了多条公交马车线路,定点往返,而且还打算把上海城区的轨道马车,也是接入华亭开发区里,只不过现在还在和华亭这边扯皮。

    为什么扯皮?

    华亭方面想要从中分一杯羹,想要自行成立一个地方财政控股的公交马车公司和上海公共马车公司联营这些线路。

    人家上海公共马车公司那里肯啊!

    他们出技术,出资金,出管理,你华亭这边毛都不出,只是出地皮,而这些地皮都还要新公司拿钱去买,这样就想要在新公司里获得半数的股份。

    想都别想!

    但是,人家华亭方面也是光脚的不怕穿鞋啊!

    不利益均沾,那么就别指望开什么轨道马车了,反正这些工人们又不是给华亭贡献的工业产值和税收,这能不能准时去上班,关他们华亭屁事。

    最近,他们为了逼迫上海那边妥协,甚至连维护那几条煤渣路都是故意拖延了!

    如今的情况是,上海那边需要华亭县的土地,更准确的说是华亭开发区的土地,作为生活居住配套区域,从而缓解第二工业区的庞大土地压力。

    但是华亭方面,并不甘心只得到一个住宅小区,他们想要得到一个工业区,再不济也应该是大型的消费商业区,但是上海那边连大型商业中心都不打算在华亭修,而是在第二工业区到华亭县中间的少量区域里建造。

    这让华亭方面的官员们相当不满!

    虽然说开发住宅小区之类的,也能赚不少钱,但是这基本没什么卵用,而且也无法给官员们带来什么政绩。

    帝国是有房地产行业的,但是帝国里的房地产行业,和后世的房地产行业差别大了!

    首先,帝国的土地制度,是采取私有土地制,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可耕地面积,都是掌握在私人手中,并且拥有永久产权。

    以城市土地而言,除了上海这种新开发的特殊城市外,其他大部分城市,哪怕是金陵城里,其土地以及建筑也是绝大部分属于私人拥有。

    想要征地然后卖掉,赚取差价作为财政收入。

    可以,拿钱来!

    这年头可没有什么强行征收的说法,哪怕是各种手段用上,你最后也得用市价购买土地,因为其实很多土地的主体,并不是普通人,而是士绅们,人家不跟你玩价格暴涨就算不错了。

    然后官府搞各种配套之类的,准备开发升值然后高价卖地了,但是房地产商一看,升值了啊,赶紧囤地去,你猜这些房地产商是会去官府手里买地还是会去私人手里买地呢?

    当价格过高的时候,你猜地产商会不会抛售,以回笼资金呢?

    当土地资源不再作为一种垄断资源的时候,土地财政这玩意根本就玩不下去,上海那边官府购入了那么多的土地,几乎把商贸区、第一、第二工业区以及北岸开发区的土地都是购入,但是周边的依旧是私人的土地,这地价多少,官府并没有决定权,而是随行就市。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地方官府根本就没有权力直接出售这些土地……

    甭管这些土地是官府原有的,还是后来征地购入的,这都是属于官地,而大唐帝国成立以来,从来都没有直接出售这些官地的例子。

    国家的土地,目前只有三种途径分发出去,分别是以租代购、军功分田、屯垦令等方式直接分发!

    即便是上海,也只能是用一次性付款租出五十年、乃至一百年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财政回笼,就这,还被督察院给盯上了。

    这而且种长期租,虽然可以租用百年,但是毕竟是没有永久产权,大部分人还是会心存顾虑的,同样的钱,他们宁愿购买私人的,有永远产权的土地。

    这其实也是上海特设县衙门,不直接卖地,甚至也不卖房,只长期出租土地和房屋,成为了超级大房东的缘故。

    大唐帝国的土地私有制,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地方很难玩得转土地财政,因此他们对于搞建筑小区之类,推高辖区的地价,房价也没啥兴趣,反而会打压,因为过高的房价地价,会影响招商引资。

    他们只对能够提高税收、就业的行业感兴趣,所以相对普通行业而言,他们更喜欢各种工厂。

    他们官员个人对工厂,自然是没啥特殊感觉的,但是奈何现在考评的时候,虽然说吏部会从多方面综合考量,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干的事都差不多,不够突出,因此留给地方官员做政绩的方式就不太多了。

    而发展农业,工商业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其中因为农业的发展比较固定,发展的不够好肯定不行,但是发展的好了也不够突出,这剩下的工业就成为了众多地方官员们重点厮杀的战场了,因为这个做好了容易出成绩,而且比起来也比较直观。

    由此,工业产值成为了对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考评依据,有多少工业产值,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征收了多少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官员的政绩。

    毕竟这也和李轩个人的喜好有关系的,这年头能不能升官,表面上看政绩,看吏部,但是说根到底还是看李轩。

    而李轩喜欢看到工业发展!

    所以官员们也就使劲的发展工业了。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陈立夫的奏折(第三更)

    李轩喜欢工业,三天两头说什么工业强国之类的话,下头的人自然也就看重工业,把工业的发展列为重点。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其实也是一种上有所好下有所投。

    如果李轩对工业没有啥好感,地方官员自然也就不会去折腾什么工厂了。

    当辖区里的有多少工厂,有多少工商业的产值成为衡量地方一把手官员政绩的时候,也就不奇怪,华亭县的官员们,为什么不甘心把开发区变成一个生活小区,而是费尽心思都想要把开发区变成真正的工业区,再不济也要变成商业区了。

    因为,这三者所带来的政绩是截然不同的。

    陈立夫理解他们的想法,也很清楚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

    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任职上海县令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搞北岸开发区,还不是为了发展工业,博取政绩。

    如今他掌管整个松江府,也是想要让整个松江府的工商业再上一个台阶,和前任们都一股脑的把目光放到上海不同,他准备另辟跷径。

    如今的上海,已经是太过拥挤了,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上海的五大城区里,户部和巡警部联合统计的居民人数就已经是突破了五十万人之巨。

    而且之所以说不完全统计,那是因为对于这么一个庞大,而且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城市而言,想要全部统计是不可能的事,他们统计的都还只是常住人口,至于临时流动人口,鬼知道有多少!

    如今的上海有多少人,连上海特设县的前任县令,现任松江府知府陈立夫都不知道,其他外人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这人一多,城区面积就不够用了。

    因为上海的相当多一部分城区的面积,其实都是被作为工业区了,工业区里的众多工厂占据了大量的面积。

    此外,如今人们生活居住所需要的面积,也是非常庞大的。

    后世可以随便修几十层高的住宅楼,但是在如今的上海,哪怕是两层小楼也是不多见,往往只有一些比较好的独栋小楼或者办公用的建筑,才采用水泥钢筋,或者干脆是木料等材料,修建起来两层或者三层的楼房。

    但是绝大部分,普通人所居住的房子,都是平房!

    顶多顶多,就是廉价的木制双层小楼房。

    这楼房的高度低了,单位面积里可以容纳的居住人数自然也就少了。

    当工厂占用了大片的地皮,同时居民楼普遍都是平房的情况下,其实如今上海城区的居住环境已经是非常的恶劣。

    尤其是那些普通工人居住的地方,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挤在三四十平方的小隔间里生活,这些小隔间往往也是密密麻麻的,那些房东们为了赚取更多的租金,根本不会管火灾等危险,都是恨不得把每一寸的土地都利用上。

    如此也是造成了,居住人口越多的地方,居住环境其实也就更加的恶劣。

    比如居住在第二工业区西北部丛圆的宋丸子,她一个单身女子,住的却是数十平方米的公寓,而且整个小区环境优美,还有加倒刺铁丝网的高墙围起来,又有武装护卫把守,别说小偷小摸了,人数少点,火力差一点的武装分子一时半会的都攻不下来。

    丛圆内有工人定期整理花园,清理卫生,居住环境可是相当不错,在上海里,也算得上是上等的居住水平了,然而,丛圆如此庞大的面积,期内不过数十栋小楼,居住人口不过千人。

    但是距离丛圆不过数百米,面积只有一半的一片专门面向普通工人建筑的住宅区,却是居住了超过五千人,住宅区里被指望能够看见什么草坪绿地里。

    而这样的住宅区,在各大工业区的间隙地带里,到处都是。

    这也不是说上海没有其他土地了,实际上离开城区远一些,还有大量的土地呢,但是这些人却是需要在五大区里工作的,这上下班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住的太远一些,那么就非常不方便了。

    这华亭开发区,距离第二工业区不过几公里,虽然地处华亭,但依旧吸引了不少人来这里生活居住的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按照陈立夫的看法,想要继续提高松江府整体的工商业,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扩大上海的城区面积,但是想要扩大的话,也不能远离黄浦江。

    因为黄浦江就是一条大动脉,承担着上海对外交通的重任,如果远离黄浦江深入内陆的话,运输成本就会大幅度上涨,这对于众多企业而言,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

    所以陈立夫初步定下的施政目标,依旧会是沿着黄浦江进行开发,同时受限于黄浦江东岸地区的交通问题,所以他初步定下的目标依旧是黄浦江西案。

    其设想是和当初开发第二工业区以及北岸工业区一样的,只是如今上海的沿着黄浦江的西岸地区基本被开发完毕了,那么接下来就自然需要向嘉定、华亭两县扩展了。

    但是,因为行政区域的划分,上海方便却是和上述两个县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从上海特设县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不愿意在临县投入大量的资源,帮助临县发展的,他们宁愿开发内陆地区,通过修建高等级的公路来解决交通难题,也不愿意帮助临县发展黄浦江的沿岸地区。

    恩,当时的陈立夫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干的!

    但是,如今陈立夫已经是变成了松江府知府了,自然是需要站在整个松江府的高度来看待问题。

    嘉定那边,其实也是在逐步发展了,只不过嘉定县靠近黄浦江的区域,也就是宝山一带,其实也是被划分完毕了,那里的相当大一片区域都是被海军所霸占!

    再过来则是江南造船厂以及吴淞造船厂等几家大型造船厂,这些造船厂占据了大片的区域,大大小小的造船厂以及相关工厂,几乎霸占了吴淞海军基地到北岸开发区的大片区域。

    基本上很难再规划出来大片的整齐的沿江区域了。

    唯一可行的那就是在第二工业区的西南部,也就是华亭县的黄浦江沿江区域,嗯,也就是华亭开发区以及附近区域。

    陈立夫把主意打在了这一片区域,但是他调查了后发现,这破地方虽然空阔,但是麻烦事不比嘉定高山一带少。

    因为这里的大片区域,都是属于私人拥有的,唯一属于官方的土地,只有华亭开发区的一块,但是这个地方名为开发区,但实际面积很小,而其他地方都是属于私人土地。

    想要收购这些私人土地,除非耗费重资,不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大家都不傻,官府想要收购这些土地开发,这代表了这些土地很重要啊,但凡不傻的人都会开出一个高价了。

    或者干脆就是不卖!

    私人土地不卖,官府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总不能强迫不是。

    就算是想要强迫,这些土地的主人大多都是士绅,可没几个是单纯的普通人,普通人是不可能提前占据这些地理位置重要的地皮的。

    这些士绅的背后,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是有着当官的族人,当地官府如果要强行平价征地,就算是陈立夫也得被弹劾下台。

    再说了,就算是以市价征地,这地皮的价格也是太贵了,除非是上海那边出钱购置,不然的话,把华亭县衙给整个卖了也凑不出这么多的钱来。

    这种情况下,要怎么解决土地问题?

    还有该如何解决和上海那边的协同?让上海那边心甘情愿的援助华亭的工业建设?

    这个问题其实更大,因为陈立夫已经是和刚上任的上海特设县新任县令赵旭私底下谈过,这个几天前还是陈立夫手底下的副手,上海特设县县丞,坐上了县令宝座后,为了上海的整体发展以及自己的前途,直接婉拒了陈立夫让上海特设县协助华亭县开发的提案。

    说什么上海也是财政困难,城区道路的路面硬化工程才进行了不过十分之一,需要每年都是投入海量资金,又说准备修建三条内陆主干道,准备缩短演讲地带和内陆地区的交通时间。

    这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上海也没钱!

    上海有没有钱,陈立夫还不清楚,多了不敢说,但是拿出十几万两银子来援助华亭搞开发区还是简单轻松的,但是人家上海不愿意,他这个上司也不好强行逼着。

    当初为了鼓励地方发展经济,李轩特定制定了分税制,收上来的税收,一部分归中央,一部分归省财政,一部分归属府、州财政,一部分归县财政,一部分归镇/区财政。具体比例先不说,但是有一点却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中央以及各上级,不得干涉地方财政的花销。

    上海的财政收入,是上海的,人家愿意怎么花,别说陈立夫了,就连中央的财务部都管不着。

    最后没办法,陈立夫只能是打算以府财政来支持华亭开发区的建设了,顺便再去问问江南道那边,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支持,但是如今江南道的新任道员还没有确定下来,其他人根本就不敢给陈立夫任何的承诺。

    这搞来搞去,搞的陈立夫都有些烦闷了。

    当这个松江府知府,比当上海特设县县令可憋屈多了!

    如此,也是让陈立夫萌发了另外一个想法!

    上海特设县有钱但是没地,华亭和嘉定有地方,但是没钱!

    假如能够把上述三地进行合并的话,岂不是有钱也有地了?

    一冒出来这样的念头,陈立夫就是觉得大有可为,就是不知道上头的意思怎么样!

    于是乎,一封试探性的折子,就是被陈立夫写出来,然后送往了金陵城!

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意见相左

    不得不说,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的,并不会因为时代和人的变化,从而出现太大的转折。

    上海的发展也是同样如此,虽然说李轩并没有把上海刻意的往后世的发展道路上带,但是这个时代的上海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却是依旧和后世的上海发展极为相似。

    利用帝国开放并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机会,上海充分发挥了其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从而走上了工商业的发展之路。

    甚至就连发展的行业以及详细的地区,也都是惊人的相似。

    历史上,上海的早期发展同样也是以海外贸易以及纺织业为主,而现在的上海,同样也是以贸易和纺织业为先导,当然了,细节上还是有着诸多的不同,那就是这个时代的上海拥有着大量的重型工业。

    这种情况并不是李轩刻意主导下的结果,要说政策扶持的话,大唐帝国里的通商港口可不止上海一个,而是有着足足十九个呢,隔壁就有着通州和宁波。

    从南到北,基本上比较适合进行海外贸易的沿海港口城市,都是被陆续开辟为通商港口。

    广东的廉州、琼州、广州、潮汕,福建的泉州、福州、大员府,浙江之温州、台州、宁波,江南道之上海,江北道之通州、淮安之河口(时值黄河出海口,新设县),山东之胶州(青岛)、登州(府城蓬莱),河北之天津,辽东之金州(旅顺)、汉城、釜山等等,都是大唐帝国最近这些年来陆续开始的沿海通商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大唐帝国可以展开对外贸易的通商港口,只限于沿海港口,并不包括内陆城市,比如说扬州、金陵城、淮安府城这样内陆江河沿岸城市,那么就不是作为通商口岸使用的。

    上述的每一个通商港口,基本上都是设立了商贸区,并给予相同的政策。

    但是真正依靠海外贸易发展起来的,其实也就只有少数几个城市而已,而规模比较的的,不外乎也就算是广州和上海两城而已,其他的虽然也有所发展,但是和广州以及上海比起来,却是不值一提。

    同样是通商港口,为什么发展差距这么大呢,其中地理因素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原因,广州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承担了对南洋贸易乃至印度、欧洲贸易的主要任务。

    而上海早期的发展,则是通过承担了扶桑贸易,同时作为国内沿海贸易的中转站。

    一个南洋,一个扶桑以及国内沿海贸易,这才是造就了这两个城市早期的迅速发展。

    而一步快,步步快,这发展的快了,后来就拥有了更多的优势,比如说更大的知名地,更多的商人汇集其中,更多的税收可以用来发展港口,交通等基础设施,然后也就有更多的商人愿意来这两个地方了,后来者想要追上来非常的困难。

    不过更加重要的是,这两个地方,不仅仅是货物集散地,而且还是主要的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

    不管是广州还是上海,他们都是有着大型的工业区,拥有众多的工厂。

    如此导致了不管是广州还是上海,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其他城市,其中的上海更加明显。

    广州的话,如今基本上还是以轻工业为主,虽然重工业也有一部分,但是并不多,而上海这边则是拥有大量的重工业。

    但就资源获得的容易程度而言,广州是无法和上海相提并论的。

    重工业多了,占用的地方也就更多了,随便一个造船厂,钢铁厂,都是占地庞大的怪物,这些重工业的工厂占据了大量的地皮,此外还有几乎无法统计的中小工厂,这也就使得了上海这边的工业用地日渐不足,工业用地不够用,相对的居民生活用地同样也是不足。

    这种情况下,陈立夫才是有了把上海周边的部分地区纳入到上海的打算。

    如今上海特设县和华亭县以及嘉定县,是竞争关系,他们之间打生打死的,华亭县死活都不愿意提供土地给上海的第二工业区做生活配套,因为这样对于他们而言半点好处都没有。

    这种情况下,陈立夫不得是另做打算,既然相互之间有矛盾,那么干脆把他们三个县进行合并,当三家变成一家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了。

    但是,这种事陈立夫自己却是无法决定的,甚至他也是不知道上头对此会是什么意见。

    所以他是非常谨慎的写了一封折子送往金陵城,折子上并没有直接要求对上述三县进行合并之类的,而是以探讨松江府的发展为主,并说了上海那边的可用土地资源已经不足,已经是大幅度限制了上海的工商业发展,并且是展望了未来,倘若整个黄浦江沿岸地区的发展规划,用于一个统一规划的话,那么肯定会事半功倍。

    这封折子,他只是用来试探中央那边的反应而已!

    不过这封折子送到了金陵城后,因为这并不是直接呈送给天子的密折,而是普通的公务折子。

    如果是密折的话,这封折子会一路密封传递,进入金陵城后会直接送到翰林院秘书处,随后直接送到李轩的手上这边。这个过程里,密折并不会有任何的机构或人进行拆阅,理论上除了些奏折的本人以及皇帝李轩外,谁也不会知道这封密折上写了什么。

    但是陈立夫上的自然不是什么密折,这事只是普通政务而已,弄成密折报上去会挨骂的,陈立夫可不想学其他几个倒霉蛋,屁大点事都写个密折送上去,一封不算,还三天两天写密折,最后被火大的李轩剥夺了官帽子,赶回家去种田了。

    所以陈立夫的这份折子,只是普通的政务折子,一路到了京城后,就是被送入了通政司,随后被转送到了御书房。

    御书房的值班大臣审阅了这份折子后,对于陈立夫提出让三县合并的建议并不认可。

    因为这样一来,会直接破坏松江府的政治构架!

    如今松江府的政治构架,是松江府辖四县,上海虽然是特设县,而且知县的品级是正四品,但依旧只是一个县而已。

    倘若上海和华亭、嘉定三县合并之后,那么松江府就只剩下上海和青浦两县的,而其中的青浦县在现在的存在感就非常弱了,以后肯定更弱。

    这样的话,松江府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如此会产生诸多的麻烦,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御书房的几个值班大臣传阅后给出了审阅意见,那就是让陈立夫加强下属各县的联系,做好松江府的经济发展事宜,至于三县合并一事没有必要,因为四县之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来就是属于合并的,因为它们都属于松江府。

    既然都属于松江府了,那么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把其中是三个县进行合并了成为某一个大县了,因为哪怕是真的合并了,但是其实也就会产生下级的行政划分,不管是区还是镇都是如此。

    到最后,上述三地的隔阂也就存在!

    这种地方利益之争,并不是把县变成区或者镇就能够解决的。

    真要解决,还是得靠上级部门来进行协调,什么上级部门?

    松江府知府衙门啊!

    最后还很不客气的说,陈立夫这是脱卸本该负责的协调责任,而是推到了下属三县去解决。

    随后,这份折子附带着御书房审阅意见,被转送到翰林院这边,因为这份折子虽然说的是合并事宜,但到底还是为了发展经济,所以最后被送到了翰林院工商科。

    工商科的年轻官员们却是做出了相反的批阅,他们认为如果能够进行合并,对松江府的工商业发展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后,经过了御书房和翰林院工商科两道审批的折子才是被送到了秘书处!

    秘书处的秘书们,对每天送来了无数折子进行分类,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最优先级别的自然是军事类的折子,然后是关系重大的折子,比如天灾啊什么的,然后才是一些普通的政务折子,其中如果御书房的审批意见和翰林院各科的审阅意见如果不一致的话,那么也是优先让李轩亲自审阅。

    其实每天送来的折子数以百计,李轩根本不可能一一亲自看完的!

    这也是他为什么设立御书房值班制度,同时又设立翰林院的缘故,这两个机构,其实职能是差不多的,都是帮李轩审批数量庞大的折子。

    不同的是,御书房里的都是帝国重臣,值班大臣是正二品以上的大臣,而行走大臣,那也是从二品的侍郎级别的大臣呢。

    御书房的审批意见,基本上就是代表着帝国核心高层的意见了。

    但是翰林院下属各科,却是从帝国各地抽调而来的年轻中层官员为主,他们的意见有时候和高层们往往不一样。

    他们的工作其实和御书房的大臣们非常类似,都是审阅折子,然后给出意见。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御览

    最后这些折子汇总到了秘书处这边,理论上来说,秘书处只是对这些折子进行整理,然后送报李轩亲自审阅,并没有审批之类的权力。

    但是秘书处之所以成为翰林院最为重要的机构,就是因为这个整理的权限,这个权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了什么折子更重要,什么折子可以让圣天子优先看见,甚至是看不看,进而影响帝国政坛。

    因为圣天子李轩每天都忙得很,是不可能每天都仔细审阅数以百计的折子。

    能够让他仔细看并作出亲自批示的折子,往往都是最为重要的那一批,比如高层人事变动,军务等重大事务的折子,此外还有御书房和翰林院的意见不统一的折子。

    剩下的普通折子,尤其是御书房和翰林院的审批意见一致的折子,他往往都是一目十行,直接批一个阅或者知道了。

    有时候偷懒了,他甚至都是懒得看,直接在折子的后头批示‘阅’、‘知道了’。

    毕竟天天批示几百份折子,而且每天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李轩的时间每一天都是不够用的。

    通常来说,他早上用过早膳,会在八点整抵达自己的办公室,并接见当值的御书房值班大臣以及行走大,简单的开一个早会,如果没有特殊事件的话,往往是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够结束。

    随后李轩会开始批阅折子,这一批阅,就是会批阅到十一点左右。

    然后是接见臣子,这些臣子大多都是各地的官员回京述职,或者是上任之前的施政报告,这个接见时间,往往会持续到十二点多,有时候甚至还会直接赐膳,一边吃一边继续聊。

    聊完后,李轩会睡一个午觉,下午睡醒继续批阅折子,间隔会接见大臣,这些大臣通常都是高官,一般都是有事临时觐见的。

    李轩看时间,有时候见,有时候也是懒得见。

    等到傍晚时分,李轩会召见翰林院的各科科长进行每日的例会,因为这个时候往往临近下班,李轩都是让他们有事说事,没事闭嘴,这个例会大多也是在半个小时内结束。

    结束翰林院的例会之后,李轩一天的日常工作基本上算是结束了,等到晚上的时候,如果李轩勤快的时候,他会加班继续审阅折子。

    不过天天批阅折子,饶是李轩这样自诩勤奋的人也是受不了天天这么搞,所以晚上一般不会加班,或是陪伴家人,或是欣赏舞动,哪怕是在办公室里发呆,他都不愿意继续审批折子了。

    这是日常生活,此外,每月的初一、初十、二十都会举行例行朝会,这个例行朝会参加的臣子人数比日常的御书房早会人数就多了很多。

    御书房早会,参与人员只局限于当值的值班大臣以及行走大臣,人数往往只有七八个人左右,多也不过十几个人。

    而例行朝会,参与人员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各部门的负责人!

    文官方面有各部尚书,督察院都御史、**院法官以及其他直属机构的负责人,武将方面主要是枢密院和海军统帅部的各部负责人以及近卫军的三名参谋长。

    这些人加起来大约有四十多人。

    然而,这样的朝会,依旧只是小会而已,毕竟是十天一次的例行朝会,主要是用来讨论事务的,而且讨论的都是重要的,争执不下的事务。

    因此,这种例行朝会上,往往是很容易爆发出激烈的争论,一开就是一上午很正常。

    不过这种例行朝会,和正式的朝会依旧是有着极大的区别,要不然也不会冠以‘例行’二字了。

    传统上的朝会,往往都是有着众多人参与的正式朝会,随随便便都有几百人参与,而且参与的人员也不局限于高官,还有宗室、贵族之类的。

    这种数百乃至上千人参与的大朝会,其实一年也没几次。

    这种大朝会,说是天子接见大臣议事,但是别说在大唐朝了,就算是在其他的传统王朝里也是变成了一种仪式了,在数百甚至上千人参与的大朝会里讨论国家大事,这不是扯淡嘛!

    大家伙大清早起来准备,而且还得站上至少一个上午,别说坐了,连动作稍微大一些,都会被弹劾君前失礼,这种场合里,体力稍微不好的大臣都撑不住呢。

    就算是李轩自己,在这种大朝会里也是很遭罪的!

    大清早五点多就要起来,要知道,平常的时候,哪怕是小朝会他都是七点起来,一般八点才去前殿工作。

    大清早不到五点就得爬起来,在一群人的伺候下进行梳洗,穿上龙袍后,简单的吃一点早餐,然后跑去给白太后请安,然后大约在七点的时候,准时抵达大殿!

    然后坐上高大的黄金龙椅,身上穿着金丝绣着龙纹,宽大但是想要传上去得好几个帮忙的龙袍,脑袋上顶着奢华无比,但是却是沉重无比的皇冠,然后跟个神像似的,一动不动坐在龙椅上接受大臣的跪拜大礼!

    早些年的时候,李轩还挺享受这种被上千人甚至更多的人同时口呼万岁的感觉,但是这十几年下来,他就是失去了这种感觉,有时候反而是觉得坐在龙椅上的自己跟个木偶似的,有点傻逼。

    不过这种大朝会,是中原王朝数千年来的传统了,大唐王朝自诩是正统的中原王朝,而且还讲究什么仁孝治国,复周礼,所以很多这种传统的礼仪但是不会轻易放弃变动的。

    好在这种大朝会,往往一年下来也就那么一两次,影响也不大。

    日常处理政务的朝会,还是小规模的例行朝会,至于日常工作,还是以每天的早会,例会,批阅折子为主。

    由此可见,批阅折子是多么重要的事,而掌握了整理折子权限的秘书处,实际权力其实也是非常庞大的,但是实权虽然大,但是李轩给予的限制也是非常大。

    首先秘书处里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这个权力的,真正参与折子整理工作的只有一等秘书,掌院学士处长,副处长,随行秘书这些人是没有这个权限的,而下面的二等,三等秘书也是没有这个权限的,有这个权限的只有十多个一等秘书。

    但凡是秘书处的一等秘书,也就是那些有权利参与折子整理权限的一等秘书们,基本上都是李轩亲自挑选的,而且必须是孤臣,但凡是和外头的大臣有所联系的,基本都是不太可能成为一等秘书的,而且被翰统严格监视,一旦有任何的不轨举动,基本都完蛋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其实也很难彻底的保证不发生问题。

    毕竟任何制度,都是有漏洞的,李轩所能够做的也只能是尽可能的完善制度,并严格控制而已。

    要不然的话,他就只能是亲自批阅数以百计的折子了,而这是不可能的事,他就算一天什么都不干,都不可能批阅这么多折子。

    把部分权利下风是必须的,但是要有控制的下风,让臣子们相互牵制。

    这一套制度,自从李轩建立后,倒也是没有出过什么大问题,至于以后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有可能,但是李轩也是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了。

    不管是前明时代的内阁制度以及司礼监制度,又或者是满清的军机处制度,其实都有着诸多的缺陷。

    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真正完善,一点漏洞都没有的制度。

    今天,李轩和往常一样审阅折子,先是处理了军务方面以及部分人事变动的折子后,就是看到了陈立夫的这份折子。

    陈立夫的这份折子,虽然说的只是普通的政务,但是陈立夫是李轩这边挂着名号的人,基本上秘书处里的秘书们,都是知道,此人是简在帝心,他送上来的折子一般都会让李轩亲自审阅的。

    除了陈立夫的个人因素外,也和这份折子的内容有关系,这说的是上海县的合并问题,而上海乃是目前帝国的第一大工商业城市,份量非常重,这种事自然也是需要李轩亲自处理的。

    此外,御书房的审阅意见和翰林院工商科的审阅意见不一致,这也是秘书处的一等秘书们,把这份折子优先送给李轩审阅的缘故。

    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让这份折子,在今天的数百份折子里,其优先序列列入了前十。

    李轩拿起来,先是看了一遍折子上的详细内容,实际上折子的内容很简单,重点无非就是说把上海以及华亭和嘉定三县进行合并而已。

    而御书房的当值大臣,明确表示了反对。

    但是翰林院工商科,却是认为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而李轩自己嘛,简单看了后,第一感觉就是,这个陈立夫似乎要搞一个大上海!

    这结合后世上海的发展,也是情理之中,上海的发展之路,也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从之前的单独一个县,再到大上海,然后再到几乎把整个松江府都包含其中。

    然而内阁方面说的却也是有道理,后世的上海其实和现在的松江府并没有什么区别。

    后世的上海虽然只是一个市,但是下头也有各区啊,如今的松江府下属也有各县,县和区的区别并不大。

    松江府或者说上海的发展问题,其关键不在于行政上的合并不合并,而是各区域的联系问题,或者更简单的说是利益分配问题。

    而这一点,如果合并之后,那么就是合并之后的上海县衙门处理,而在合并之前,那么就是现在的松江府知府衙门处理了。

    其中本质并不会变动太多!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大上海

    再考虑到贸然变动行政体系,容易引起麻烦,比如说和上海有类似问题的,其实还有广州呢,广州可是一个府,而府城乃至省城其实也就是番禺县城。

    而番禺县和周边几个县的矛盾和冲突也是非常大。

    如果上海这边进行合并了,那么广州那边是不是也要进行合并呢?

    更关键的是,这种合并只是名义上的合并而已,对事情的解决并没有用处。

    考虑一番后,李轩直接批示“着松江府加大对各县协调,合并一事押后再议!”

    这基本上是同意了内阁方面的意见!

    不过这么批阅之后,他却是觉得还应该再多说几句,然后就是摇铃,把外头候着的秘书叫了进来,然后道:“拟旨,着陈立夫放开手对松江四县进行协调,必要时候可进行各县进行一定调整,务必让松江府的工商业再上一个台阶!”

    其实,直接批示就是可以的,但是李轩还是专门下了一个圣旨,这里头体现的是对松江府,对上海的重视,让陈立夫知道,既然坐上了松江府知府这个位置,就要用心去做事。

    此外,也是给陈立夫一定的权限,让他进行细微的调整,用以更好的发展工商业。

    因此,陈立夫的这份折子,并没有在帝国上层引起什么波澜,不过陈立夫接到了李轩的圣旨后,却还是知道,自己虽然不能对三县进行直接的合并,但是却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而这个调整也足够了。

    怎么调整?圣天子没有明说!

    是对各县的辖区进行调整?还是说对官员进行调整?又或者是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圣天子没有明说,陈立夫也就只能自己琢磨,然后想办法了。

    反正不管是圣天子还是他自己的目标,都是为了发展松江府的工商业而已!

    在这个前提下,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也是可行的。

    直接对辖区进行调整,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辖区调整到最后还是要上报中央,而且大概率也是会被打回,不过官员调整,政策调整他还是有一定的权限的。

    当即,他就是直接以松江府知府衙门召开了经济会议,随后迅速确定了沿江大道以及其他主干道的延长计划!

    如今上海那边的沿江大道,都是只局限在上海的北岸工业区、商贸区、老城区以及第一、第二工业区,如今陈立夫要做的事就是,对沿江大道进行南北延伸。

    在北边,一直延伸到嘉定那边,而在南边,则是延伸到华亭,当然了,并不是全部区域,而是只有一段距离而已。

    在华亭这边,将会把沿江大道延伸到华亭开发区,从第二工业区开始,再到华亭开发区的最南端,一共大约七公里。

    这七公里的延伸路段,施工标准将会和在上海内的沿江大道统一标准,一样的宽度,同样是采用硬化路面!

    至于资金问题,在上海境内的路段,由上海财政独自承担,而华亭县内的路段,则是华亭县财政出资一小部分,大头由松江府财政出。

    嘉定那边的也是同样如此操作。

    说白了就是,动用府级财政的资金,援助华亭和嘉定的基础建设。

    同时对于公共交通问题,陈立夫亲自出面,约谈上海公共马车公司,然后又是约谈了嘉定和华亭两县的官员,要求他们不管怎么样,都要拿出一个合作方案了。

    而上海公共马车公司,也是属于国有资产企业,虽然是独立商业运营,但是在这种时候,也是不可避免需要承担一些政治性的任务,最后是捏着鼻子让出了一部分的利益。

    在陈立夫的牵头下,由松江府府级财政出资,成立松江公共马车公司,统一运营全府四县的公共马车业务,不过上海公共马车公司依旧独立运营,但是只局限于县内的业务,同时成立华亭、嘉定、青浦三个分公司分别运营各自辖区内的业务。

    而县际公共马车服务,则是由松江公共马车公司负责协调运营。

    不过,作为补偿,上海公共马车公司在新公司里,占据了百分之绝大多数的股份。

    当成立了松江公共马车公司统一协调管理后,一直困扰三县的公共交通问题也是得到了迅速的解决,迅速开通了多条公共马车路线。

    更加重要的是,轨道马车也会从第二工业区延伸到华亭开发区。

    如此,将会极大的解决目前居住在华庭开发区的数万民众前往第二工业区上班的交通问题。

    虽然说其中只间隔了几公里,但是没有公共马车,只是走路的话也是太远了,而且没有轨道马车的话,只靠普通马车,这票价也是太高,普通工人无法承受。

    如果有了轨道马车,依托运输量大幅度上涨,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到时候,这种轨道马车的价格,哪怕是普通的工人也能够坐得起。

    目前上海那边的轨道马车,已经是开始规模化运营了!

    虽然一开始投入的成本巨大,但是运载量那是没的说的,只需要两匹马,就能够拖动载客数十人的马车,而且速度还更快,乘坐起来舒适性也更高。

    如今这种轨道马车交通系统,已经是开始承担上海城市交通的主要运力了!

    只是这种轨道马车投入巨大,目前能够有这个财力大规模发展的,也就只有上海了,就算是在金陵城那边,目前也只是搞了一条实验性的轨道马车路线而已,而且还不是为载客服务,而是为了运货服务的,说白了就是把原来的港口货运专线延长了几公里而已。

    类似的还有广州,那边也是开始小规模的搞。

    只不过还是没办法和上海这样,直接大规模的搞轨道马车,甚至是要覆盖全城。

    到目前为止,上海这边已经是完成了大约五十公里长度的轨道路线,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轨道路线,有半数都是去年开工建设的,由此可见发展速度之快。

    原本在宣平十七年里,上海那边本来就规划了有大概四十公里的轨道路线,准备彻底把覆盖全部主要城区,如今又是加上了连接华亭和嘉定的线路,还得额外再加上大约十五公里的路线。

    上述所有路线建成后,等到宣平十八年的时候,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轨道公共交通线路,长度就会达到一百公里以上,承担城区内的载客,货运的主要任务。

    这发展起来,比可单纯的铁路要更加的快速!

    这是因为,城区轨道交通,只直接沿着各大公路铺设的,有着坚实的陆基,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平整,压实路面,然后铺上铁轨就行了,而且设计的运载量并不算大,对路基和铁轨的要求并不高。

    但是真正的铁路建设起来可就难多了,真正的铁路建设,都是在荒郊野外的,需要开山,挖隧道,架桥,而且设计的标准也是非常高,因为这并不是简单为了现有的马拉轨道车而准备的,而是为了真正的蒸汽动力的火车准备的,因此设计标准是非常高的。

    如今京镇铁路施工也有几年了,但是依旧还没有完工,乐观估计,要在宣平十八年秋天才能够彻底建成通车。

    不过李轩对此也不着急,反正高压蒸汽机也没有搞出来,高压蒸汽机不出来,火车就出不来,只是用马车的话,虽然效果也不错,但是到底还是不如真正的火车。

    陈立夫通过打通上海到华亭、嘉定两地的陆地交通,这才是初步整合三地的资源。

    随后,他又是动用府财政支援华亭开发区建设码头!

    这一系列的措施,那么就可以看成是陈立夫在松江府的施政政策,不再是继续用全府的力量支持上海的发展,反而是支持华亭和嘉定的发展。

    但是,这种支持,其实反过来也是支持上海的发展!

    因为陈立夫的施政政策里,还是以上海为核心,让嘉定、华亭、青浦三地为上海进行配套发展。

    比如说,让嘉定发展造船业,嘉定的黄浦江沿岸面积其实更大,而且条件更好,在此地发展造船业以及部分重工业,可以让上海保留宝贵的土地资源,但是同时也能够得到重工业的各种配套资源。

    而在华亭,则是从事一些零配件等辅助性的配套产业,通过接受中小企业的落户,从而为第一工业区和第二工业区里的大量企业进行配套。

    为了吸引企业落户华亭开发区,陈立夫拍板,取消对上海的部分财政补贴,然后转移到华庭开发区来,当然了,这些财政补贴只局限于松江府自身的财政补贴,江南道的财政补贴和中央的财政补贴,陈立夫是没权利去动的。

    至于青浦,这个不太好搞,暂时只能是给上海做一些农业配套了,搞粮食加工、贸易之类的,上海是一个庞大的城市,每天都需要消费大量的农产品,青浦就近提供各类农产品,搞农业的还是有前途的。

    陈立夫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就是为了让企业从扎堆上海,变成围绕着上海遍地开花!

    这种政策一施行,就是收到了部分的效果,陆续有二十多家中小企业开始落户华亭开发区,但是总体数量还是不够多,而且这些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如今各大企业,对华亭和嘉定的顾虑还是比较大的!

    嘉定那边,除了需要大量占地面积的造船厂、钢铁、化工、机械等典型重工业外,基本上上也没有其他企业去投资落户了,而华亭这边,也只有少量没啥实力,在上海感到压力山大的中小企业才会考虑迁移到华亭来。

    而且只局限于工厂,至于公司总部什么的,那是不用说的,清一色的都是留在上海。

    如江南造船厂这样的大企业,其主要造船基地实际上是建设嘉定的,但是其公司总部却是在商贸区,类似这江南造船厂这样的企业,实际上就更多了。

    没办法,大家都扎堆在上海,你要是把公司总部设在其他地方,人家谈生意都懒得去,哪有在上海方便,在商贸区的沿江大道里走一圈,基本上就能够找到所有类型的大型企业总部或者分公司驻地。

    在这方圆一千米之内,是没有什么生意做不来的,哪怕是几十万几百万的大生意,也是能够搞定。

    不过好说好歹,总算是把上海和周边的三个县联系起来,由此达成的效果实际上和之前陈立夫所设想的大上海县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也就是名字不同而已!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5188/ 第一时间欣赏山沟皇帝最新章节! 作者:雨天下雨所写的《山沟皇帝》为转载作品,山沟皇帝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山沟皇帝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山沟皇帝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山沟皇帝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山沟皇帝介绍:
主角他爹做了一个梦,以为自己是真命天子,然后一个破道观的道士也是掐指一算,说他是九五之尊,于是乎这个连府城都没去过的小地主就在小山沟里称帝建国了。山沟皇帝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山沟皇帝,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山沟皇帝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