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日月当空照中华TXT下载日月当空照中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日月当空照中华全文阅读

作者:哼哈大王     日月当空照中华txt下载     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一一章 八王议政

    后金国天聪汗黄台吉,对于这次镶蓝旗和镶红旗联合征讨东江镇,可是寄予了厚望的。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在他看来,集中了镶蓝旗、镶红旗大半主力,以及刘爱塔兄弟复州兵大批量炮灰的东征大军,即便是不能一举消灭东江镇,也肯定能够重创东江镇,至少把朝鲜半岛陆地上的东江镇据点一个个都拔掉,将东江镇的势力挤压在大海之中的那几个弹丸小岛之上。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到了秋冬季节,黄台吉就可以放心地率领后金军队主力去西征蒙古去了。

    届时,不管是接着征讨察哈尔的林丹汗,还是顺道灭掉如今跟着明朝混的喀喇沁部,他都有了闪转腾挪的广阔空间,不必再受制于东江镇这个近在腹心之地的重大隐患了。

    但是阿敏、阿济格这两个平日里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蠢材,却出乎意料地大败而归了。

    两人损兵折将那么多,却连东江镇明军的皮毛都没有伤到多少,不仅打破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重重打击了女真八旗的军威,而且也一下子打乱了黄台吉心中早就计划好的如意算盘。

    原定于秋冬季节的西征,看来不得不要向后拖延了,原本想要在今年冬季打通绕道蒙古征讨大明腹地道路的计划,看来也不得不推迟了。

    这才是让黄台吉内心深处尤其感到震怒的那一点。

    如今的黄台吉,可不是过去的四贝勒了,而是大金国的天聪汗,谁让他震怒,谁就要承担这个震怒的后果,谁就要付出代价。

    阿济格身死,他的镶红旗也随即被夺,眼下当然已经不需要再施加什么惩罚了。

    然而镶蓝旗旗主阿敏,在这一战之中不仅寸功未立,而且使得镶红旗损兵折将,同时自身的镶蓝旗却基本上全师而归,实力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因此,阿敏很快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尤其是死了亲哥哥,心里十分不忿的多尔衮和多铎兄弟,虽然对黄台吉、代善、莽古尔泰等人将镶红旗授予岳托的做法敢怒不敢言,但是这两兄弟却把这种愤怒很快就转移到了阿敏的头上。

    还在阿敏回来的路上,多尔衮和多铎就多次请求大汗黄台吉调查清楚阿济格的死因,看看到底是不是另有隐情。

    十六岁的多尔衮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老奴奴儿哈赤死前亲定的旗主,如今与自己的亲弟弟多铎,一个领着正白旗,一个领着镶白旗。

    两兄弟的实力虽然大大不如黄台吉的两黄旗,但是两兄弟却也是正牌子的旗主身份。

    如今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一个十六岁,一个十四岁,由于未成年,还没有真正享受到八王共坐议政的待遇,但是说出来的话,黄台吉还是要认真对待的。

    反正收拾阿敏,也是黄台吉一直以来的夙愿,只要有机会就不会放过,何况如今有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呢。

    多尔衮带着多铎找过黄台吉之后,黄台吉很快就下定了决心,因为他发现多尔衮和多铎兄弟也会成为他处置和削弱阿敏的帮手。

    如今,女真八旗之中至少有六旗会站在自己的这一边,这让黄台吉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建虏八旗之中,两黄旗在黄台吉及其长子豪格的手上,正红旗、镶红旗分别掌握在代善和代善长子岳托的手上,正白旗、镶白旗分别掌握在多尔衮和多铎手中,这就是六个旗了。

    即便是正蓝旗的旗主莽古尔泰还是一如既往地不配合,那也没有关系,只要黄台吉和代善联手,一句话恢复了老奴奴儿哈赤临死之前安排下的八王议政制度,那么即便是莽古尔泰与阿敏联合起来,也是六对二的局面,也不是黄台吉这一边的对手。

    奴儿哈赤死的时候,一方面担心如狼似虎的几个成年儿子,收拾阿济格三兄弟,同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留女真部落的旧习俗,搞出了一个八王议政的制度。

    就是说,他一旦死了,就让当时被他封为旗主的七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共同商议处理后金国的国事。

    但是老奴奴儿哈赤死后,黄台吉为了巩固自己的汗位,并没有搞什么八王并坐议政,而是联合其他三大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阿济格不孝以及多尔衮、多铎未成年等理由,把阿济格三兄弟排挤在了后金决策圈的外面。

    如今时移世易,阿济格已死,镶红旗已归岳托,两白旗的实力又大不如老奴在世之时,在黄台吉看来,为了以绝对的优势收拾掉阿敏,也许是到了暂时恢复八王议政形式的时候了。

    黄台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阿敏率领着吃了败仗但是实力却并未受到多大损失的镶蓝旗军队,跋山涉水终于回到沈阳的时候,他原本在历史上的命运,却提前了两年骤然降临。

    历史上,崇祯二年十月末,后金天聪三年十月末,阿敏率领镶蓝旗大军,跟着黄台吉的两黄旗主力,从蓟镇长城的喜峰口、大安口、洪山口三处破边而入,迅速攻占了京畿周边府县地区。

    三个月后,也就是公元一六三零年二月,因为大明各省勤王之军云集京畿,黄台吉久攻京师不下,见势不对,便将京西之地焚掠一空,然后率领两黄旗大军从洪山口出关,返回了沈阳。

    但是黄台吉撤军的时候,却让阿敏率领镶蓝旗大军,留守大明京师以东诸府县,也就是通州以东、山海关以西的遵化、永平府等地,同时为黄台吉大军断后。

    但是带着镶蓝旗军队留守的二贝勒阿敏,一方面心中对黄台吉的安排十分不满,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是大明数十万勤王之师的对手,当孙承宗督领明朝勤王大军开始反攻的时候,阿敏立刻弃守了黄台吉安排给他的冀东防地,也从蓟镇长城上的缺口逃出关外,绕道东蒙古,一路跑回了沈阳。

    临行之前,阿敏也把遵化、永平等地焚掠已空,还把黄台吉亲自劝降、承诺一人不杀的永平府城,几乎屠杀干净。

    黄台吉本来就一直想收拾素来桀骜不驯不服他的阿敏,于是当阿敏丢了冀东州府,擅自逃回沈阳之后,黄台吉就借着这个由头宣布了阿敏犯下十六条大罪,将阿敏一举拿下。

    黄台吉先是将阿敏一直领有的镶蓝旗,交给了一贯支持自己的济尔哈朗,稳住了镶蓝旗的军心,然后将阿敏削爵幽禁,一直关到阿敏病死。

    而济尔哈朗正是阿敏的弟弟,当年老奴奴儿哈赤处死父舒尔哈齐之时,阿敏以上成年的哥哥同时被杀,而阿敏以下幼子得以免死存活。

    不过那时的阿敏十岁上下,已经能够记得住杀父杀兄之仇了,而那时的济尔哈朗却是更为年幼,对父兄的惨死可能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总之长大成人之后,不仅从来没有对奴儿哈赤或者黄台吉表现出什么敌意,也不像阿敏那样,因为心中记着仇恨而常常表现出一种罕见的桀骜不驯。

    所以,在皇太极的拉拢之下,济尔哈朗对自己的亲哥哥反而有点疏远,一直是皇太极在镶蓝旗中的忠实支持者。

    因此,到了阿敏被黄台吉联合其他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夺爵幽禁之后,镶蓝旗就顺其自然落到了济尔哈朗的手中。

    历史上,阿敏被削爵幽禁的事情,发生在崇祯三年的六月,也就是公元一六三零年的六月。

    然而这一世,由于阿敏二征东江大败而归,不仅损兵折将,而且还导致十二贝勒阿济格惨死,所以这件事情就提前上演了。

    对此毫不知情的阿敏,在九月末的一个中午回到了沈阳城外。

    阿敏一到沈阳,就接到了黄台吉的汗王旨意,要他即刻赶赴汗王宫见面,并且明确告诉他,大汗黄台吉要恢复奴儿哈赤死前定下的八王议政体制,召集各旗旗主和五大谙班,共议东征失败后的善后事宜。

    前来传达汗王旨意的扬古利,还特别好意地提醒他,最好在路上就提前考虑一下如何处理阿济格的丧葬,以及阿济格死后镶红旗的归属问题。

    其实,还在返回沈阳的途中,阿敏就已经断定,黄台吉这些人肯定不会顾念什么兄弟手足之情,阿济格死了以后,镶红旗肯定要被黄台吉设计夺走。

    因此,当下听了黄台吉让人传达的汗王旨意,心下虽然愤慨黄台吉吃相难看,太过阴险狠毒、冷酷无情,但是却也没有往别处多想。

    对于自己率军出征却失败而归,而且还死了阿济格这样一个旗主贝勒,阿敏心中也有点忐忑不安,但是阿济格之死确实是个意外,而且他也知道阿济格兄弟与黄台吉之间的裂痕,所以并觉得黄台吉会因此把自己怎么样。

    是以,一路奔波疲惫的阿敏,在城外简单安顿了麾下的旗丁,很快就跟着前来传旨的扬古利,骑着马进入了只是离开月余、仿佛一切未变的沈阳城,随行带着的只有三百从来都带惯了的镶蓝旗亲信护军。

第二一二章 何罪之有

    若是阿敏的长子爱尔礼不死,或许爱尔礼还能够在阿敏进城之前,帮他回顾一下他与黄台吉之间的嫌隙与冲突,使他提高一点警惕。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毕竟阿敏这一回回沈跟以往出征回沈不同,以往多数都是胜仗,而这一次是吃了大败仗的,而且还死了一个旗主贝勒,而这个旗主贝勒还是老奴奴儿哈赤的亲儿子,如今沈阳城里掌权的,不管怎么说都是阿济格的兄弟们。

    可惜的是,平时总能在身边帮着二贝勒阿敏查漏补缺的爱尔礼,死在了如今鸭绿江东的安东城里。

    同时,也算是素有智谋的镶蓝旗梅勒额真傅尔丹,此时还需要留在城外安排镶蓝旗大军各回屯地等等繁琐事宜,也没有跟着进城。

    当然了,若是阿敏稍微多留一点心眼,而不是一路上沉浸在如何推卸责任、避免镶蓝旗战败之后牛录被夺、实力受损等思绪之中的话,那么当他看见沈阳城中汗王府外云集的各旗护军之时,他就应该有所警觉。

    但是他没有警觉,甚至都没有留意到两白旗护军看向他本人及其所带镶蓝旗护军目光中的明显敌意。

    本来以为只是前来参加议事的阿敏,见沈阳城中其他的旗主贝勒已经到达,而且各位旗主贝勒所带的精锐护军,也都留在了汗王宫外等候。

    所以他也没有多想,到了汗王宫大门之外,当即命令身后的镶蓝旗护军下马留步,与其他旗主的护军一样在外等候,而自己则毫不犹豫地跟着扬古利进了汗王宫。

    阿敏进入汗王宫中,身后厚重的包铁木门随即再次关上。

    此时的汗王宫建成使用也不过才四五年,整个格局设计的也是十分局促,一共才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分为两个部分,东侧是专门帮助黄台吉处理直属的两黄旗事务的衙门,西侧则是协助黄台吉这位天聪汗处理整个大金**政事务的衙门。

    第二进院落里面坐北朝南的一座大殿,正是此时汗王宫中最大的建筑笃恭殿,也是黄台吉平时召集后金国贝勒大臣议事的地方。

    而笃恭殿所处院落的两侧,则是平时王公贝勒、谙班大臣前来议事之时的休息之所,也是五大谙班的办事之所。

    第三进院落,则是黄台吉如今的后宫所在,居中坐北朝南的一座大殿,叫作清宁宫,是黄台吉与其皇后汗王博尔济吉特-哲哲居住的地方。

    当然,此时的黄台吉还没有正式称帝改元,所以这时的清宁宫居住的还只能算是他的正妃或者大妃,也叫大福晋或者大福金。

    而这处院落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也都命名为宫,居住着黄台吉的几个比较有地位的妃子,其中有一个,就是被他这个亲姑父娶为侧妃的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海兰珠后来也是住在这座院里,并死在这座院里。

    黄台吉的汗王宫,当然没有大明京师的紫禁城规模宏大,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大明京师的紫禁城里,但凡称之为宫的,必定都是拥有一个四合院以上的建筑群落,绝不会出现单独一座建筑,就称之为宫的情况,更不可能出现把东西两侧的厢房都称之为宫的问题。

    而在黄台吉憋憋屈屈的汗王宫里,第三进院落里正房称为清宁宫,东西两侧的厢房,先是称为东宫、西宫,后来又分别命名为关雎宫、永福宫等等,甚至一间只有一铺大炕的厢房,都敢称之为宫。

    可以说,海兰珠成为崇祯皇帝的兰妃之后,至少住的地方就要比她当黄台吉的宸妃,要豪华阔气不知多少倍了。

    如今身在紫禁城里的海兰珠,单是其所居住的储秀宫一座院落,就要比黄台吉及其后妃们所居住的整个院落要大上一圈都不止。

    当然了,对镶蓝旗旗主阿敏来说,就是这样一座汗王宫,每次进来,都会让他羡慕嫉妒恨得发狂。

    阿敏进得第一进院落,情况与平时没有什么两样,两黄旗的护军,还像平时那样站立侍卫,而且人数也没有什么异常。

    但是当他进得第二进院落,却赫然发现,从门房到笃恭殿百十来步的距离,却站满了数百个两黄旗的护军。

    看着远处大敞四开着的笃恭殿殿门,心里已经有点惊疑不定的阿敏,在扬古利的引领和催促下,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走。

    越往前走,阿敏心中突生的那种不详之感,就越明显,特别是站在石板道两侧的两黄旗护军,看着他的眼神,让他感到此时笃恭殿里的气氛肯定不对,难道说黄台吉是要趁着自己败军而回向自己发难不成?!

    但是心里惊疑不定的阿敏,此时已经没有退路,他堂堂大金国二贝勒也做不出扭头就跑的事情。

    再说了,若是黄台吉真要向自己发难,这个时候扭头就跑,他也跑不掉了。

    就这样,心情突然变得惶恐不已的阿敏,一步一步来到了笃恭殿的门口。

    看着殿中静坐无语的代善等人,以及背对殿门背手站立的黄台吉,阿敏终于鼓起勇气,跨过笃恭殿高高的门槛,进入了殿中。

    阿敏刚进得殿中,就看见背手居中站立的黄台吉突然转身盯着他,他刚想说话,就听见黄台吉大喝一声:“二贝勒阿敏,你可知罪!”

    黄台吉这一声大喝,让阿敏的心中顿时咯噔一声,心说果真是要冲我发难了啊!

    进门前本来已经心生惶恐的阿敏,此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突然大声反驳道:“我不懂四贝勒说的是什么意思?!我阿敏问心无愧,何罪之有?!”

    听完这话,黄台吉突然冷笑数声,拿手指着兀自昂首站立的阿敏,对殿中坐着的一群旗主贝勒说道:“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说他阿敏素来骄横跋扈、无人臣礼,可曾冤枉了他?!”

    说完这句话,见殿中诸人人人静默,黄台吉突然爆喝一声:“左右护军,还不把他拿下!”

    黄台吉一声令下,殿门内外本来就蓄势地发的两黄旗精锐护军一拥而上,将阿敏摁在了地上。

    阿敏尤自挣扎不已,嘴里还不停喊着:“你这是挟私报复,此次东征虽败,阿济格战死,但我阿敏问心无愧,我堂堂镶蓝旗旗主,大金国二贝勒,你以何罪名抓我?!”

    黄台吉并不搭理阿敏的质问,只是不耐烦地冲着扬古利指了指阿敏的嘴。

    作为黄台吉的心腹,扬古利立刻上前,拿出一条绸巾塞住了阿敏的嘴。

    阿敏尤自边挣扎边呜哩呜喇地叫喊着,但被堵住了嘴,没有人能听清他接下来说了些什么。

第二一三章 难逃宿命

    阿敏被捆住了手脚,堵住了嘴,但仍然不甘屈服,兀自挣扎着,呜呜啊啊地嚷嚷个没完。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而黄台吉此时也根本不在乎他说了什么,很快就挥手叫出了另一位心腹扈尔汉。

    扈尔汉上前,展开一幅卷轴,大声宣读了起来。

    这幅卷轴自然是黄台吉的汗王诏令。诏令的内容,正是在座的旗主贝勒大臣们,讨论了一个上午才形成的阿敏的罪状,以及对阿敏的处置。

    听扈尔汉开始宣读自己的罪状,始终在奋力挣扎的阿敏暂时放弃了挣扎,也不再口齿不清地大喊大叫了。

    瞪大了满是愤恨的眼睛,听着扈尔汉的宣读,一开始听着扈尔汉说什么自己桀骜不驯、心怀怨望,僭越违制、无人臣礼,丧师败归、损兵折将,致使十二贝勒阿济格惨死,镶红旗主力损失惨重等等,他始终都是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直到扈尔汉念道:“经八王并坐共议,五谙班附议,即刻起剥夺阿敏镶红旗旗主之身份,削去其二贝勒之爵位,赐其于原贝勒府后院幽居,终身不得踏出幽居之地半步。八王共议,永不赦免。”

    听到自己重蹈奴儿哈赤长子褚英的覆辙,也要被圈禁起来,幽居至死,阿敏心中更是怒极,又开始奋力挣扎起来,嘴里虽然塞着一整条绸缎汗巾,却依然努力地在呜呜啊啊地发着声。

    但是黄台吉是不会给他再次公开说话机会的,扈尔汉也是不管不顾地只管念完了自己手中的诏令。

    至于后面的内容,阿敏已经没有再认真去听了,只恍惚听到自己的镶蓝旗旗主身份,给予了自己惟一的弟弟济尔哈朗,也看见济尔哈朗进得殿中,平静地领受了八王共议之后的结果。

    而在整个过程之中,自己的亲弟弟济尔哈朗,甚至都没有看过自己一眼。也是直到这时,阿敏才算是颓然委顿于地,放弃了反抗。

    若是自己的亲弟弟济尔哈朗都与黄台吉等人占到了一起,那么自己根本就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了。

    首先,老奴奴儿哈赤为了防止死后八旗制度被毁,设计了颇为复杂的一套相互制约的体制,各旗的旗主对于自己旗下的大小官佐旗丁享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这个权力即使是作为大汗,也不能干预。

    其次,八旗旗主的位置从奴儿哈赤定下来之后,原则上是要世袭罔替的,即便是普通的旗丁,也是不允许随便改隶旗籍的,旗主的位置只能是旗主死了之后或者犯了不赦之罪以后,由其嫡长子不减等继承的。

    除非他没有子嗣,甚至连弟弟或者侄子也没有,才能给外人。这也是后来满清所谓世袭罔替****的来历。

    同时也是后来满清王公贝勒所谓入不入八分的来历,是奴儿哈赤最早亲封的八固山和硕贝勒(八固山,也就是后来的八旗旗主)嫡系的,就叫入八分,不是的,就叫不入八分。

    后世满清王朝的所谓世袭罔替*****不管过了多少年,论其政治上的地位待遇,都还是所谓入了八分的。

    而奴儿哈赤之后黄台吉分封的,尤其是顺治、康熙之后陆陆续续分封的其他一些王公贝勒,都是所谓不入八分的。

    具体说来,凡是入了八分的王公贝勒,不管犯了多大的罪,至少不会被斩首或者处死,最多最多也就是圈禁到自己老死或者病死。

    再一个就是,对于旗主犯了大罪之后的处理,即使黄台吉贵为大汗,名义上的八旗共主,也是不能随意就进行惩处的,要想对犯了大罪的旗主进行惩处,必须由八旗共议,也就是八王共议。

    这也是八王议政的由来。

    因为八旗的任何一个旗主,在奴儿哈赤最初分定的时候,他们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八旗各个旗主及上下大臣的认同。

    这也就是为什么眼下黄台吉要剥夺阿敏的旗主之位,必须兴师动众不惜恢复八王议政的原因。

    八王议政只议事关八旗的大事,而任何一个旗主的改易,都是八旗之中最大的事情。

    然而即便是黄台吉在获得了八王之中六位的明确支持,他也最多只能做到把镶蓝旗的旗主之位交给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

    一来,济尔哈朗是阿敏的弟弟,拥有继承旗主之位的资格。二来,济尔哈朗是镶蓝旗的固山额真,相当于阿敏之下镶蓝旗的总管大臣,最重要的是手里掌握着镶蓝旗一半的力量。

    当然了,阿敏被夺去了旗主之位以后,若其还有子嗣的话,镶蓝旗其实应该交给他的子嗣来继承。

    但是这一次的八王议政,是由黄台吉完全主导,而其中几个明确支持黄台吉的旗主,比如代善、岳托、多尔衮、多铎等,都更愿意看到济尔哈朗继承镶蓝旗旗主之位。

    毕竟兄弟与父子相比,兄弟之间的感情就要淡漠得多了。

    若是将镶蓝旗交给了阿敏的儿子,谁知道将来有一天他的儿子会不会翻旧账,为他的父亲讨还公道呢?

    而给了阿敏的弟弟,那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笃恭殿中的所谓八王议政,在阿敏进入沈阳城之前,其实就已经开了半天了,该议定的处置事项早就议定完毕了。

    黄台吉派扬古利到沈阳城外迎接阿敏入城,不过是把他领进来宣布八王共议的结果而已。

    就在阿敏在笃恭殿中被定罪的同时,汗王宫的大门外也发生了一场围攻与反抗的激战。

    阿敏被定罪的消息,很快就通过汗王诏令的形式,在汗王宫的大门口当众宣读了。

    跟着阿敏进城的三百镶蓝旗护军,还在犹自惊恐不安、手足无措的时候,就被两白旗和两红旗的护军重重包围。

    接下来,不管是不是准备投降认罪,阿敏在镶蓝旗中的三百亲信护军很快就被汗王宫大门外的两千两白旗两红旗护军斩杀干净了。

    阿敏的罪行被宣布之后,济尔哈朗手持八王议定的诏令,到了沈阳城外,在城外负责领军的镶蓝旗梅勒额真傅尔丹,见了诏令,很快就率领麾下接受济尔哈朗成为新的镶蓝旗旗主,而傅尔丹则无意外地继续做他的梅勒额真。

    数日之后,阿敏被两黄旗的护军押出汗王宫,送回了他原来的贝勒府,而此时贝勒府的后院,已经建起了一圈高达两丈有余的高墙。

    高墙之上没有门,没有窗,只有往里投放食物的高梯,以及高墙外严密的守卫。

    高墙之内,则是一座独立的院落,几间正房几间厢房,而这就是今后阿敏与其几个妻妾仆从居住生活的圈禁之所了。

    济尔哈朗继承了阿敏的镶蓝旗旗主之位,代价是镶蓝旗不得不交出了十个牛录,分别补给正白旗五个,镶白旗五个。

    对此,济尔哈朗也没有犹豫,毕竟即使交出了十个牛录,再刨除东征之中损失的大约两个牛录,镶蓝旗也还是拥有四十八个牛录的实力,在女真八旗之中,也仍然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而成功谋夺到镶红旗的代善长子岳托,也不嫌镶红旗的实力小,毕竟之前实力就算大,旗主也是阿济格,说到底跟自己关系都不大。

    现在,经过了东征东江之役的失败,镶红旗即便只是剩下了二十八个牛录,那也全部都是自己的了。

    至此,经过一番幕后交易和残酷斗争,黄台吉也成功地变坏事为好事,完成自己继承汗位以来,对八旗内部山头派系的第一次整合。

    阿济格意外惨死,不仅削弱了多尔衮同母三兄弟的实力,而且给了黄台吉一个力推岳托上位的机会,不仅成功把镶红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还借此大败之机,削去了阿敏的贝勒爵位,夺了他的旗主之后,去掉了八旗之中敢于公开跟自己叫板的一个山头。

    对黄台吉来说,天聪二年九月,阿敏和阿济格征讨征讨东江镇失败所造成的损失虽然巨大,但是经过他如此这般布局一番之后,也很难说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了。

第二一四章 连锁反应

    在后金天聪汗黄台吉不惜恢复八王议政格局的情况下,联合两红旗、两白旗,成功地将阿敏夺爵圈禁之后不久,他就又接到了东蒙古诸部联军征讨喀喇沁大败而归的消息。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前来沈阳报告这个重大消息的,是左翼科尔沁台吉斋桑的三子,十七岁的满珠习礼。

    没有办法,因为斋桑已经成年的两个儿子吴克善、察罕都已经挂掉了,自然无法前来送信。

    而经此大败的斋桑,一方面需要留在科尔沁部的驻牧之地收拾科尔沁后方的残局,安抚部众,思考接下来整个左翼科尔沁如何熬过漫长冬季的办法,另一方斋桑也担心自己前来沈阳会不会被扣留,甚至被黄台吉突然翻脸干掉。

    蒙古草原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这样的事例,所以向来精明的斋桑不敢去冒这个风险。

    而派出自己的儿子前去,一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另一方面率军征讨喀喇沁失败的毕竟是台吉斋桑,与满珠习礼这个娃娃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再者说,满珠习礼与布木布泰关系的素来亲密,连带着与黄台吉的关系也还算是不错,所以派他去,至少在安全上是有保证的。

    满珠习礼在数百部众的护送下到达沈阳的时候,沈阳城之中因为圈禁阿敏造成的小小风波,已经完全平息了。

    满珠习礼进了汗王宫,先是走侧门到了内宫,拜见了来自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也就是科尔沁左翼的黄台吉大妃哲哲,这是满珠习礼的亲姑姑,然后又拜见了黄台吉的侧妃布木布泰,这是自己的亲妹妹。

    先是向她们声泪俱下地述说了科尔沁草原上发生的一幕幕惨剧,惊的哲哲和布木布泰又是花容失色,又是恐慌,又是害怕,连带着这两位黄台吉的大妃侧妃都跟着哭泣不已。

    等到满珠习礼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完了情况,哲哲和布木布泰也算是听了个全头全尾,得知科尔沁骑兵的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而且两人的额吉,也就是布木布泰的奶奶和母亲和其他直系近亲,都没有受到伤害,两人这才放下心来,止住了哭泣。

    但是,当两人听说,是哈日珠拉牺牲了自己,才得以保全了斋桑的母亲、妻子和其他幼子幼女的时候,两人还是忍不住叹息着留下了眼泪。

    对于海日珠拉的美貌,两个人都是知道的,也正是因为哈日珠拉的美貌,这一对姑姑和侄女姑侄俩才心照不宣地,从来不对黄台吉提及自己的这个侄女和姐姐,即科尔沁的哈日珠拉。

    毕竟如今的哲哲和布木布泰这对姑姑和侄女,在黄台吉的后宫之中是最受宠的,她们并不想改变眼前黄台吉后宫的局面。

    所以对于哈日珠拉的被劫,也就是被偷袭的明军带回大明,她们的心中说不上是悲伤还是放松。

    然而不管怎么说,在她们看来,哈日珠拉这么做却是让她们感到敬佩的。

    满珠习礼到达沈阳的第二天上午,就见到了一直忙着重新调整部署八旗驻防布局的黄台吉。

    经过哲哲的枕边风,黄台吉对科尔沁左翼台吉斋桑征讨喀喇沁失败的恼怒,已经消散了不少,但仍然是黑着脸听完了满珠习礼的禀报,以及满珠习礼转达的科尔沁台吉斋桑的请求。

    多亏满珠习礼提前拜见了自己的姑姑和妹妹,也多亏黄台吉的这次接见是在后宫,是以家礼接见,否则科尔沁左翼,打着后金的旗号,联合东蒙诸部征讨喀喇沁大败而归,并且沿途劫掠已经表示归附后金的其他蒙古部落的行为,绝不会轻易地就得到了黄台吉的谅解。

    斋桑、孔果尔等人,抛弃联军其他部落,带着科尔沁左翼、右翼的军队,一路绕道西行,辗转了将近两千里路,最终在十月中旬的时候,才回到了西拉木伦河与纳里吉特河交汇之处的驻牧之地。

    一路上,两人为了得到足够的补给,以及弥补南征喀喇沁失败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斋桑与孔果尔两人联手,先后抢掠了沿途遇到的其他蒙古部落,即使是之前听命并且跟随自己出征的翁牛特部和巴林部,也没有放过。

    由于这两个部落的主力骑兵,都已经被喀喇沁部的主力联合武烈营所歼灭,所以面对突然而至的科尔沁骑兵,翁牛特部和巴林部的募民,不仅没有防备,而且毫无还手之力。

    两个部落的青壮老弱被杀,妇孺女子被抢,一起被抢的还有大量的牛羊牲畜。

    这也是蒙古草原上常见的事情,在生死存亡面前,前一刻还可能是亲密的盟友,而下一刻就很可能成为危险的敌人,完美地诠释了后世的那句政治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特别是对草原民族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更是只有永远的生存压力。

    如果不是克什克腾部的首领多长了个心眼,事前留下了部落的骑兵主力防备西面的察哈尔人,同时也多亏了提前几日逃回来的部落骑兵,报告了东面草原上的情况,那么克什克腾部这一次也无法幸免遇难。

    遭遇巴林部、翁牛特部残酷下场的还有东乌珠穆沁部,西拉木伦河上游以北的部落,处在东蒙古草原的西部边缘,也是一个骑墙派,东面来了强敌就归附东面,西面的察哈尔人来了,就再次归附林丹汗。

    这一次,面对急需通过掠夺得到补充的科尔沁左翼,乌珠穆沁左翼诸部算是遭了秧。

    而本来就觊觎自己西边东乌珠穆沁草原的科尔沁右翼台吉孔果尔,更是毫不留情,联合科尔沁左翼台吉斋桑,把东乌珠穆沁上层贵人十二岁以上的所有男丁全部杀死。

    从此乌珠穆沁左翼的草场,归了科尔沁右翼台吉孔果尔,而它的妇孺人口、牧奴仆从、大批牛羊马匹等牲畜,则一股脑儿地全部归给了科尔沁左翼台吉斋桑。

    正是沿途掠夺了这么几个兵力相对弱小的部落,当斋桑带领麾下骑兵终于赶回白音套的时候,科尔沁左翼的元气才算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否则失去了大量部众仆从的科尔沁人,是很难熬过草原上漫长的寒冬的。

    而也正是因为斋桑在东蒙古草原上对自己前盟友的这种不讲信义的掠夺行为,才让他感到很有必要派人前往沈阳,去获得自己的妹夫、女婿、宗主后金汗黄台吉的谅解。

    当然,黄台吉在满珠习礼禀报之后,同时也是在自己的后妃哲哲和布木布泰的劝说之下,最后谅解和容忍了科尔沁人在草原上的所作所为。

    但是,经过了这么一番重大的变故,东蒙古草原上的大大小小部落,不仅一下子消失了很多,而且也更加坚定了此前已经归附了明朝的那些部落的决心。

    比如库伦部,由于恩赫巴雅尔的及时倒戈反水,库伦部不仅在明军和喀喇沁的大军面前得以保全,而且最后还因为得到了辽东镇的大力援助,而躲过了科尔沁人回师途中的劫掠。

    使得东蒙古草原一下子与科尔沁人及其背后的后金国离心离德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科尔沁的大败而归,以及大败而归后的背信弃义。

    与科尔沁左翼随后的往北迁徙相应的是,靠近察哈尔林丹汗势力范围的乌珠穆沁右翼诸部、克什克腾人,以及达来诺尔湖周边的阿巴嘎部、苏尼特部,纷纷再次倒向察哈尔,派出使者越过横亘在漠南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一大片戈壁沙地,即浑善达克沙地,重新向林丹汗俯首称臣。

    而不甘愿忍受察哈尔林丹汗压榨的多伦部,在看清了东蒙古草原上的形势之后,很快也派使者南下宣府镇,向宣府镇前出塞北筑城守御的副总兵邓祖禹联络归附之事。

    当时,宣府镇监军御史倪元璐恰好就在邓祖禹军中巡视筑城情况,因为有着辽东镇监军御史陈仁锡招抚喀喇沁的先例,倪元璐当即就接纳了多伦部的归附,并与宣府镇总兵侯世禄一起,联名上报了多伦部归附大明的奏疏。

    宣府离京师极近,多伦部归附的消息,很快就传进了军机处。

    多伦部虽然不大,总人口不过数千,但是其所居的战略位置重要,而且水源充沛、草场肥美,是宣府北面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崇祯皇帝得到这样的消息以后,当然很高兴,很快就同意了宣府镇总兵官侯世禄和监军御史倪元璐的奏请,同时由军机处议封多伦部首领哈丹巴特尔为慕义侯,令其送长子额尔德木图入读皇明忠义讲武堂,同时赏赐一批钱粮军械,并恩准其在沽源与宣府镇各路开边互市。

    至此,大明京师以北塞外草原上的格局,随着科尔沁人征讨喀喇沁部的失败,进一步向着有利于大明的方向转变,大明蓟镇、宣府塞外的防御形势,也随之发生了有利的变化。

第二一五章 侍从武官

    时间过得飞快,只是转眼之间,就进入了崇祯元年的十月下旬。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大明京师北面昌平附近的崇山峻岭,九月时还是一片青翠,到了十月就开始转为红黄之色,之后不过半月,就尽数飘落了。

    来自塞外的冷风,越过京师西北的崇山峻岭,让大明京师的天气,比往年更早地进入初冬的季节。

    东江镇防御作战和塞北草原上的军事胜利,让崇祯皇帝对辽东的局势暂时放下心来,注意力也暂时转移到了关内,转移到了京师。

    如今,位于京师西南不到百里的涿州新军训练大营之中,新军预备兵集训结束之后已经搞了半个多月的考核甄选,此时也已经接近了尾声。

    而皇明忠义讲武堂的第一期学员也到了分配去处的时候。

    一些勋贵和官宦世家子弟,比如吴惟华、陈格尔巴图等人,都被安排到了京师三大营里面任职。

    而一些由各省督抚推荐的青年武官,比如许定国、李惟鸾等人,则继续回到原来的任职地任职,将讲武堂里学来的练兵之法,推广到各地营兵和卫所中去。

    还有一些幸运儿,直接被皇帝钦点,在毕业会操结束,就进了皇宫大内,在乾清宫新近设立的侍从武官处任职。

    当然了,说的好听一点,这些幸运儿是来担任皇帝的侍从武官,说的不好听一点,其实就是皇帝的御前侍卫。

    御前侍卫本来是锦衣卫拱卫司的职司,但是如今的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去。

    即便是如今锦衣卫的拱卫司和殿前司指挥,都是皇帝亲自挑选并且高度信任的人,那也仍旧要从制度的设计上形成相互制约,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任何危险。

    因此,崇祯皇帝借着一次与三位军机大臣单独议事的机会,说出了自己的这一想法。

    完全由内帑出资,在乾清宫月华门外的养心殿前院东西厢内,设立一个新的小型机构,就叫御前侍从武官处。

    崇祯皇帝对着三位军机大臣谈古论今,不仅说起了两汉时期的羽林郎,还说起了隋唐时期的千牛卫等等,前前后后讲了一个多时辰。

    如今,经过了半年多的磨合,三位军机大臣都很清楚皇帝的性子,一旦皇帝亲自提出了一个想法,并且主动向他们论证其合理性必要性,那么这个想法必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果。

    若是皇帝又在提出设想的同时,附加上了一个暗含着让步意味的条件,比如说由内帑出钱,不需要军机处或者内阁编列预算等等,那么这就说明皇帝已经下定决心要干了。

    再者说,最近一个时期,东江镇和塞北草原上的连续军事胜利,也让三位军机大臣对皇帝的眼光,有了很大的信心。

    所以这一次,三位军机大臣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只是提出了一点建议,就是侍从武官处只能担任御前侍卫的职责,而不能再有其他的职能。

    崇祯皇帝当然一口答应,他也没想过要在军机处和皇帝之间再增设什么机构或者环节,因为那样的话,设立军机处的目的就压落空了。

    崇祯皇帝设立御前侍从武官处的目的,不过是想把如今讲武堂中的那些青年俊杰,以及今后军中的一些优秀年轻武官,挑选一些可以大用的,弄到自己身边来。

    一来亲自调教培养一番,以便将来重用;二来增加这些人对皇帝乃至皇室的忠诚度,进一步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同时也是要提高武官的政治地位,毕竟华夏传统中的文贵武贱,演进到明末的时候,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文武之间的隔阂和矛盾愈演愈烈,到了最后还引起了武官阶层的集体反弹,要么飞扬跋扈,不服文官统帅的调遣,要么阳奉阴违,暗地里却坑死了不少文官统帅。

    这个问题想要避免,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一个是派出监军御史,让他们零距离接触武将阶层,体验军旅生涯,提高军事素养。

    另一个,将一些有潜力的年轻武官,提前拉到皇帝身边,近距离地感受和认知一下朝堂之上的政务运作,培养一下他们的大局观。

    而被崇祯皇帝钦点,进入侍从武官处的讲武堂第一期毕业生,一共十二人,都是皇帝在后世就已经知道名字的明末悍将,比如黄得功。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讲武堂开学典礼的时候,就去过了通州,并刻意地与讲武堂的学员们共进了午餐,当时就与黄得功在一张条桌上用饭,自然是没话找话,与黄得功多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还给他夹了两次排骨。

    皇帝这么做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事后当然不会放在心上,但对黄得功这样的辽镇底层小军官来说,这却是一份天大的荣耀,始终让他心存感激。

    再后来,崇祯皇帝又从锦衣卫和东厂探子汇总上报的京畿奇闻之中,看到了关于讲武堂学员黄得功的一条记录,知道了他带着老母进京入读讲武堂的情况。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崇祯皇帝马上就让王承恩派人去了通州,把黄得功的老母亲徐氏接进了宫中,委托给皇后周氏等人照顾,平时也可以帮着后妃们打理一下后苑御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和几块菜地。

    本来徐氏对于被皇帝突然派人接到皇宫里面,一开始还有点抗拒和不适应,为了儿子的前程,硬着头皮才勉强答应了,不过到了宫中之后,徐氏很快就在帮忙打理后苑菜地的劳作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专长,也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而且见及宫中诸位后妃,对待自己也都很亲切,很友善,于是渐渐安下心来。

    把徐氏接近宫内安置之后,崇祯皇帝不仅下旨褒奖了黄得功孝顺老母的品德,而且还让徐氏亲自到通州的讲武堂中,探望了一次黄得功。

    知道自己的老母亲在讲武堂外得到了皇帝的特意关照,再无后顾之忧的黄得功,对皇帝陛下更是感恩戴德。

    此后,不管是练长跑、练队列,学习火枪火炮,以及操练弓箭骑射,每一次都是拼尽全力,唯恐落了后辜负圣恩。

    如今的黄得功更是在讲武堂毕业之后,直接被选进了侍从武官处,与其老母徐氏相隔不远,每天都能见面。

    除了来自辽东镇的黄得功以外,有幸来到侍从武官处任职的,还有山海镇的刘肇基、东江镇的尤景和,以及蓟镇、宣府镇、延绥镇等地的吴三桂、曹鼎蛟、尤养昆、侯拱极、戚元弼、刘廷杰、贺赞、虎大威、猛如虎。

    如今这些人已经被传进了宫内,领到了御前侍从武官处特制铜制通行令牌,只是还没有正式上岗,还在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乾清宫总管太监王承恩的指导调教下,努力学习着皇宫大内以及乾清宫御前的各种规矩。

    乾清宫月华门西侧的养心殿,在后来的历史上,最终取代乾清宫,成为了满清皇帝们的日常起居之所。

    因为养心殿所在的宫殿群,要比乾清宫小上很多,不像乾清宫那样高大巍峨,住起来不觉得空旷凄凉,更有居家生活的人间气息。

    但是现在的养心殿,还从未发挥过重大的作用,明朝的皇帝偶尔把它当作读书学习之所,但从来没有在此居住或者留宿过。

    如今养心殿的前院,更被设为了侍从武官处的地方。东厢为侍从武官处都管和知事的公事房,西厢为侍从武官处武官的休息住宿处。

    侍从武官处设有一个掌事,掌事下面设一个知事。这个掌事由御马监总管太监褚宪章兼任,不过目前褚宪章赴东江镇督战,还未回到京师。而知事则由侍从武官处的武官们轮值。

第二一六章 新军肇建

    除了这十二个被安排到新设的侍从武官处任职的学员以外,其他来自九边的学员,则全部都被安排到了新军第一镇之中任职中下层武官。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虽说是现在还是中下层,但是这些来到京师讲武堂学习之前普遍都是把总、千总、都司的低阶武官,如今只是过了三个月,就人人都往上晋升了一级,把总变千总,千总变都司,守备变都司,都司变游击,个别来时是游击的,如今也如愿成为了参将。所以人人都很满意。

    这事情在九边传开之后,进入皇明忠义讲武堂,成为天子门生,已经成了大明边军之中底层武官人人羡慕的快速晋升通道。

    当然了,说起如今的新军第一镇,除了通州城北门外十里处潞河湾的大营以外,它还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

    阁臣兼军机大臣孙承宗一直统管着涿州的新军训练大营和通州的皇明忠义讲武堂,因此对新军第一镇的编制成军,崇祯皇帝除了在编制构成上自己拿主意之外,至于将校官佐的人选,主要是听取孙承宗的意见。

    孙承宗推荐了他一直以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左膀右臂马世龙担任新军第一镇的都统制。

    马世龙既是孙承宗信得过的心腹人物,之前又是离职的总兵官,同时还是如今讲武堂的总教习之一,担任新军第一镇的都统制,不管是从政治派系上来看,还是任职资历上来看,包括如今作为讲武堂总教习的军事能力上来说,都算是比较合适的。

    因此,孙承宗一推荐,崇祯皇帝很快就同意了这个人选。

    与此同时,孙承宗还推荐了新军第一镇的左右副都统人选,左副都统制为尤世禄,右副都统制为秦翼明。

    这两个具体的人选,虽然不是皇帝亲自提名的,但却是按照皇帝一直以来的心意推荐选取的。

    孙承宗很清楚,新军第一镇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因此对于新军第一镇统制以上将领的人选也是花费了很多心思的。

    比如,马世龙最初之所以入了孙承宗的法眼,就是因为他重视并擅长使用车炮火器,而尤世禄则是因为擅长骑兵作战,秦翼明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就是为了迎合崇祯皇帝提出的长枪大阵战术而选中的他。

    对于这几个人选,崇祯皇帝一看就知道,孙承宗确实是明白了自己的心意,所以根本没有交给军机处其他人员讨论,当即就批准同意了。

    整个新军第一镇里,只有监军御史称得上是皇帝亲自提名任命的。

    至于这个监军御史,崇祯皇帝点了当初最先站出来弹劾魏忠贤的吏部郎中钱元悫。

    一来,这个钱元悫当初站出来弹劾魏忠贤,算是帮了皇帝一个忙,当时的崇祯皇帝就像对他提拔重用,可惜的是钱元悫新任吏部郎中未久,只为一个弹章,就突然提拔重用,酬功的痕迹过重。

    二来,当时的监军御史还是个新生事物,六部之中那些以清流自诩的中下层官员,还不想去趟这个浑水。

    而当时的钱元悫已经是吏部的郎中,算是六部里面比较重要有实权的官职了,所以并没有参与九边监军御史的遴选。

    现如今,监军御史权重九边,像毛维张、陈仁锡、马懋才这样原来默默无闻的年轻京官,如今都已经成了权重九边、名扬海内的御前红人。

    监军御史还有密折奏事之权,可以通过锦衣卫和东厂,直接与皇帝私下取得联络,这是多少朝官梦寐以求而不得的权力。

    所以仅仅只是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监军御史已经成为许多年轻官员一步登天的仕途捷径了。

    尤其是做新军第一镇的监军御史,与京营监军差不多,又不需要远赴九边,同时又有监军御史该有的权力,今后也绝不会少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所以,即使让钱元悫这个吏部郎中去做新军第一镇的监军御史,已经不再像是当初监军御史初设之时那样,会给满朝文武一种钱元悫被发配的印象了。

    再者说,这个钱元悫如今虽然只是吏部郎中,但却也是东林党人在朝中的一个重要外围人员之一。

    让他去做监军御史,一层意思算是酬功,另一层意思也是把朝中中层官员中的东林党人一个个放到朝堂之外去,既能发挥他们作为士林清流的作用,又不至于留在朝堂之上给自己添乱,或者沦为党争的牺牲品。

    如今的崇祯皇帝在后世的时候听过一句话,所谓垃圾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这句话让他印象深刻,即使到了现在,他也依然记忆深刻。

    不管是东林党的外围分子,还是没被定罪的阉党外围分子,只要用对了地方,都能发挥出他们的积极作用。

    如果作为皇帝,对朝臣始终抱着你是东林党或者你是阉党的成见,那么朝堂之上的党争就真的是无法避免了。

    钱元悫接到皇帝任命他为新军第一镇监军御史的圣旨,很快就到通州新军第一镇的大营赴任了。

    而他赴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奉旨搭建新军第一镇的文官系统,主要包括各个标下的训导官、饷禄官、镇抚官等等,标以上的由进士官出任,营以下的可以有举人、监生出任。

    这些人选提出之后,报给军机处,军机处同意后,转给内阁副署,再转给吏部或者国子监选调安排人员。

    如今的钱元悫正与自己好友,即自己推荐后被皇帝任命的训导官陆澄源等人一起,跟着新军第一镇的都统制以下各标各营的将校官佐们一同,坐镇涿州新军训练大营,考核甄选涿州大营训练结束的新军兵员。

    新军第一镇都统制马世龙带队的武官们,考核涿州大营新军预备兵员的军事素质,主要是体能和队列。

    而监军御史钱元悫负责带队的文官们,则主要考核涿州大营新军预备兵员对华夷之辨、忠孝节烈以及大明军律、新军操典等东西的基本认知,说白了不过是让那些涿州大营批准合格的新军预备兵们,在皇帝指点后形成的一些问卷调查和考卷填写下自己对这类问题的立场、认识和看法。然后,由钱元悫这个监军御史带队的文官们一个个审查,把那些认识不及格或者说答卷不合格的人淘汰掉即可。

    按理说,涿州新军训练大营在九月末结束训练之后,已经按照新军操典给出的新军兵员基本标准,进行过一次考核筛选了。

    凡是通过考核筛选的,都已经是经过了王辅、朱梅等人认可,而且是孙承宗点了头,同意结训的。

    六月初开训时的两万五千人,到了三个月后训练结束,还能留在涿州新军训练大营只剩下一万八千人左右,其他的要么是因为王辅等人的残酷训练而死亡,要么是因为违反了军纪被除名,或者是在训练中而受伤而被劝退,当然也有因为受不了这份苦而主动求退的,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三个月训练中的阶段性考核不达标而被淘汰。

    而坚持到底完成了三个多月训练的一万八千人,又因为各种原因,有三千多人在最后的结训大考没达标。

    这些人被保留了新军预备兵的资格,可以留在新军预备大营之中充任差役,也可以接着参与第二批新兵的训练,开始新一轮的汰选过程。

    而一万四千多名通过了涿州大营严厉考核的合格新兵们,其实在王辅、朱梅、王廷臣、李昌龄、黑云龙等等这些如今汇集在涿州大营的沙场老将们看来,作为新兵,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纪律素养,都已经是上上之选了,有的比九边精锐都不遑多让了。

    因此,他们对于以马世龙为首的新军第一镇上下将校官佐进驻涿州大营,再一次亲自考核甄选新军兵员,实在是有点不解乃是不快。

    但是皇帝让新军第一镇的将校官佐们,特别是那些从讲武堂里刚刚毕业的新军中下层武官们再来考一次,并且按照这些标营哨队武官们的标准,从涿州新军训练大营中自行挑选所部兵员,谁也不敢多说一个字。

    就这样,进入十月之后,新军第一镇的将校官佐和监军御史带领的文官队伍,就陆续进驻了涿州新军训练大营,开始认认真真地挑选起了皇明新军第一镇的新军士卒。

第二一七章 天寿山下

    就在涿州新军训练大营第一批合格新军士卒陆续甄选出炉的同时,远在涿州以北一百五十里外的昌平,天寿山皇陵区外围的德陵工程,也在十月上旬的时候,终于通过了礼部和内阁的验收。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天寿山德陵工程,自从天启七年九月朱由检入宫即位之后,就开始修建了。

    历史上,因为经费紧张的缘故,珍贵木料和巨石短缺,前期陵工修修停停,直到崇祯元年三月才只是完成了地宫建造,地面上的陵园及附属建筑,一直到了崇祯五年八月才全部建成。

    十五岁登基、二十三岁就驾崩的苦命皇帝朱由校,死后一直停灵在紫禁城的白虎殿中,到了崇祯元年三月地宫修成数日之后,也就是三月八日,崇祯皇帝为其举行了葬礼,将棺椁运抵德陵地宫,然后封土下葬。

    这一世,虽然崇祯皇帝不像历史上那样财政窘迫,但德陵的工程,还是按照历史的惯性,直到三月份才完成了地下陵寝的修造。

    监修德陵工程的礼部侍郎何如宠、工部侍郎高宏图两人,在完成了地宫的修造之后,就上疏皇帝,说熹宗皇帝的棺椁不能长时间停放在紫禁城,建议皇帝先把熹宗皇帝下葬到德陵地宫里面,至于地面以上的建筑以后再说。

    事实上,古代皇帝死了之后何时下葬以及如何下葬都是有一套规矩的,俗话说,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所以大行皇帝的棺椁,最多只能在白虎殿停放七个月。

    历史上,崇祯皇帝是同意了类似建议的,毕竟大行皇帝的棺椁的确是不宜在紫禁城中停留太久。

    但是这一次,崇祯皇帝当然没有同意,并且下旨斥责了何如宠和高宏图两人,让他们加快德陵修造,同时派出司礼监秉笔太监张彝宪,到德陵工地督导进度。

    何如宠是礼部侍郎,负责的主要是德陵的各种礼制设计问题,而高宏图这个工部侍郎,则是负责德陵整个施工进程的主要责任人,所以当崇祯皇帝的斥责,让高宏图心里十分不爽。

    尤其是崇祯皇帝在三月份把张彝宪派过去监督陵工进度之后,高宏图很快就与张彝宪发生了冲突。

    高宏图,是万历三十八年进士,一向以圣人弟子标榜,自诩清流,好为帝师,也就是喜欢上书批评教育皇帝,对皇帝身边的太监内臣更是向来不假辞色。

    天启皇帝即位不久,魏忠贤当权,他与东林党一起反对魏忠贤,很快就被夺职削籍,归乡闲住。天启六年春被朱由校起复,任为工部右侍郎。

    天启七年,朱由校驾崩,朱由检即位,随即命他与礼部侍郎何如宠一起负责德陵的修造至今。

    历史上,崇祯皇帝没有钱拨款,所以德陵工程进展缓慢,修修停停不说,而且质量低劣,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今,崇祯皇帝先后给高宏图等人拨了七十万两银子,按理说不管是人工、物料,都已不是问题,但是德陵工程还是没有达到崇祯皇帝的预期。

    不管是什么原因吧,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负责德陵工程的何如宠、高宏图,心里都有了不满。

    对他来说,作为朝堂之上的大臣,绝对不能光说不练,光会耍嘴皮子弹劾人、搞党争,一遇到实际的事情就办不好甚至是办不成。这样的大臣不要也罢。

    果然,进入四月之后,张彝宪到了德陵工地没多久,高宏图就与他起了冲突,上书给皇帝说:“臣部有公署、中则尚书、旁列侍郎,这是朝廷的礼制。如今,皇上派一内臣监督陵工,位在臣上,这不是在侮辱朝臣,而亵渎国体吗?!臣乃工部右侍郎,是用来辅佐本部尚书的,而不是用来辅佐太监内臣的!请皇上速罢张彝宪!”

    接到高宏图的上疏,崇祯皇帝心里本来就对德陵施工的进度不满,因此除了继续下旨责令加快进度之外,也没有专门针对高宏图的折子作出答复。

    然而等不到皇帝答复的高宏图,士大夫脾气发作,再次上书称病求去,也就是说,皇帝不下旨赶走张彝宪这个内臣,他就准备撂挑子不干了。

    这一回,如今这个脾气还算不错的崇祯皇帝,终于也是不想再忍了。

    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明朝一些大臣身上的这种臭脾气,皇帝做的稍不合心意,就动不动称病隐退,撂挑子不干了。

    所以,高宏图称病辞官求去的折子,一到乾清宫中,崇祯皇帝很快就朱批了一个“准”字。

    本来还等着皇帝下旨挽留,然后再一次上书求去的高宏图,这一下子倒有点愣住了。但是既然皇帝已经批准了辞呈,他也没有别的什么好说的了,只好交卸了负责的事务,留下官服、官印,带上自己的家人仆从,回了胶州的老家。

    历史上,高宏图是在几年之后,崇祯皇帝对朝臣彻底失去了信任,让张彝宪监理户部、工部钱粮诸事的时候,与张彝宪发生冲突而意气用事称病辞官的。

    当时,生气的崇祯皇帝不仅准了他的辞呈,而且免了他的官身,削了他的士籍,直到崇祯十五年以后才有起用他。

    而这一回,算是给他留足了面子,只是批准了他的辞呈,让他回家养病,冠带闲住而已。

    撵走了工部右侍郎高宏图之后,根据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李邦华的提议,由工部左侍郎钱龙锡接替高宏图,继续负责德陵工程的修造。

    这个钱龙锡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天启年间任过礼部右侍郎,后改升工部左侍郎,算是明末时期比较有政务执行能力的一个名臣之一。

    历史上,他在崇祯元年通过抽签抓阄的方式进入了崇祯皇帝的第一届内阁,而且是次辅。

    你没有看错,他正是通过抽签抓阄的方式成为了内阁次辅。

    当时的崇祯皇帝刚刚收拾掉了魏忠贤等阉党大臣,朝中许多重要职位空缺,而对朝臣两眼一抹黑的朱由检,既没有自己看好的人物,也不相信大臣们的推荐,最后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先是采取廷推的方式选出一批阁臣,然后再从这些人中通过抽签抓阄的方式,依次抽出首辅、次辅等内阁成员。

    这么儿戏的事情,就发生在崇祯元年的朝堂之上,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崇祯皇帝确实是囊中无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朝堂上的党争之激烈,以至于只有通过这种貌似公平实则儿戏的办法,才能平息党争。

    钱龙锡上任后,很快成为袁崇焕在朝堂之上的坚定支持者,使劲向皇帝建议起复袁崇焕接任辽东督师,后来也因为这一点,在袁崇焕被杀之后,受到牵连,先下狱论罪,后夺职罢官,白瞎了一位难得的能臣干吏。

    当然了,现在袁崇焕没去辽东任职,所以已经不可能再发生历史上那种事情了。

    钱龙锡负责德陵工程之后,头脑相对灵活务实的他,与张彝宪相处融洽,整个工程的进度也骤然加快。

    尽管因为高宏图的撂挑子不干,前前后后耽误了半个月的进度。但是因为地宫已经修好,地上的建筑也因为前期准备已经就绪,所以到了四月底的时候,地宫上面的宝顶已经完工。

    到了五月份,作为敬奉熹宗神位,以及嗣皇帝守灵和群臣祭奠之用的恩殿土木工程也告竣工,进入油漆和粉刷阶段。

    到了六月,恩殿左右两侧的厢房,也就是作为祭祀用品存放以及群臣临时休息的建筑,也都竣工了。

    到了七月,恩门的门楼和门房,以及绕流恩门前的河道和五孔石桥,也都陆续完成。

    进入八月,熹宗皇帝的神圣功德碑以及碑亭回廊等建筑相继完工。由于熹宗皇帝的谥号是之前就议定好了的,所以此时也不需要费事,直接刻在功德碑上即可。

    后世的德陵神圣功德碑曾被从居庸关破边而入的后金军队毁坏,乾隆年间重修的功德碑上只是刻了大明熹宗皇帝之神位的字样,他的谥号以及碑身背面记述皇帝生平及功德的文字全都没有了。

    这一次当然不会如此,属于一个已死的皇帝该有的东西都会有,即便他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值得后人铭记的神圣功德。

    到了九月末,整个德陵的神道、明楼、棂门等等地上附属建筑,全部完成。

    不惜一切代价督导陵工完成的张彝宪、钱龙锡和何如宠,联名上疏崇祯皇帝,请求内阁验收,并尽快将大行皇帝移灵归葬。

    进入十月,以内阁首辅李国带着司礼监掌印太监,以及礼部尚书阁臣徐光启、工部尚书阁臣军机大臣李邦华,一起到了昌平天寿山德陵工地,审验了所有工程,同时根据礼制惯例现场完善了几处亭台楼阁,然后回到京师,迅速选定了熹宗大葬的吉日,定在了十月二十八日。

    接下来,钱龙锡带领着修筑德陵的大批工匠民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大规模整修从德陵到京师的道路。

    虽然如今的崇祯皇帝,并不是特别在意古代传统中帝王大葬的清规戒律,但是熹宗皇帝的下葬过程,还是不要出任何的意外情况才好。

    比如说,从京师通往德陵的道路,要尽可能少拐弯,同时也要尽可能宽敞平坦,不能颠簸,若是棺椁在运送途中出了意外,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关于本书的几点说明

    本书上传之后,有几个评论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一直都想回应一下。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最近看评论,发现有的读者刚刚看了几章,就提出说崇祯皇帝不该杀魏忠贤,不该大杀阉党,说崇祯皇帝登基后第一该杀的是东林党集团,等等。

    对于部分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这里统一作个说明。

    1,关于清除阉党的问题。很奇怪总有人想要为魏忠贤及其阉党翻案。有的认为阉党不能杀,尤其魏忠贤,杀了他,崇祯皇帝就是自废武功,大明注定灭亡。本人对此无法认同。

    崇祯皇帝十七八岁登基,面对明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乱局,首先该做的就是巩固自己的皇位。因此上台之后必须立威,必须取信于天下。然而如何立威,如何取信于天下?杀魏忠贤、除阉党,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

    之所以历史上最后明朝还是亡了,并不是因为崇祯搞掉了阉党才亡了的,而是因为崇祯皇帝这个人不够心狠手辣,杀的太少了。

    要除阉党,就要杀干净,杀彻底,不仅人要杀,最重要的是财产也要全数抄没。

    崇祯皇帝的问题,不是该不该杀阉党的问题,而是没有把阉党杀干净,搞到后来居然还有力量闹党争。

    历史上崇祯皇帝本人也选择了杀阉党,为什么?

    因为当崇祯皇帝还是信王的时候,就与魏忠贤不睦,后来天启皇帝驾崩,魏忠贤做了很多阻挠朱由检即位的小动作。

    再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杀魏忠贤,如何在宫中安插自己的亲信?如何确保自己在宫中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天启皇帝的皇后即懿安皇后张氏,在朱由检入宫登基的事情上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而懿安皇后张氏与魏忠贤、奉圣夫人一伙简直是不共戴天。就单凭这一点,继承皇位之后的朱由检都得杀了魏忠贤。

    2,关于东林党的问题。东林党人不仅不能重用,而且也是多数都该杀头抄家。这个本人绝对是认同的。

    东林党人就是当时明末社会,特别是江南士林之中的一群超级“公知”。

    但是当时的天下读书人,即便并不都是东林党,也大多都是东林党的同情者。而且最可怕的是,他们拥有民心民意,有大量的读书人是他们的忠实“粉丝”。

    他们的伪君子面目没有暴露之前,并不像阉党那么人人喊杀、天怒人怨。

    特别是崇祯皇帝既然决定了上来就杀阉党,选择了先巩固内廷,那么就必须团结一方,消灭另一方。

    再说当时满朝文武,不是阉党,就是东林。即便是作为皇帝,也不可能一边杀阉党,另一边还去杀东林。真要这么做,崇祯皇帝还想不想当皇帝了?

    即便是作为皇帝,也不可能轻易瓦解自己的统治基础啊。只要是个正常人,在这两个都该杀的对象中,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本书的设定之中,东林党人肯定不会被重用。内阁首辅始终是背着阉党嫌疑的李国,就说明了这一点。

    李国这个人在历史上虽然被认为是阉党分子,很快就下台回家去了,但在两年后崇祯皇帝钦定的阉党逆案之中是没有他的。这说明他虽然有嫌疑,但并不是名声特别臭的那一种。

    至于孙承宗、李邦华,在历史上也被认为是东林党人,但他们不是那种空谈误国的伪君子,是真正的国士,必须重用的。

    再说,崇祯初的时候,东林党的势力也并没有之前那么大,因为经过天启年间的党争之后,朝堂之上主要的大佬人物都已经被阉党给搞掉了。

    所以清洗东林党人,并不是崇祯皇帝上台后的当务之急。

    3,关于财政的问题。很多人认为魏忠贤不能杀,其中一个理由就是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军队还能发出军饷,天下也没大乱。

    这个有一定道理,但却并非完全的事实。

    天启后期朝廷的财政困难已经很严重了,九边除了辽东多数地方都已发不出军饷了,有的欠饷多达三十六个月。

    崇祯继位之初的困难,很多都是天启年间遗留下来的问题。

    魏忠贤之所以能在天启年间屹立不倒,固然有朱由校对他的那种情分在,但更重要的理由是他能搞到钱,他敢收税,下狠手搜刮钱财,没有他,天启皇帝的财政就要崩溃。这是他比东林党人厉害的地方。

    但是魏忠贤的那种搜刮手段,并不是治国安邦的长久之计。而且在本书的设定之中,崇祯皇帝杀魏忠贤杀阉党的目的,一个是要快速取信天下士民百姓,另一个就是快速解决财政难题。

    其实这一点在前面几十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如果皇帝通过杀阉党自己就能搞到钱,那么何必再留下阉党充当自己的白手套呢?更何况这个白手套已经是人神共愤、名声臭大街了呢?

    看过明末史料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在天启年间,一直到崇祯初,魏忠贤及其阉党的名声,那真的是顶风臭十里,不光是在江南,即便是在北直隶,都已经到了天怒人怨、人神共愤的程度了。

    崇祯皇帝即便是再怎么无人可用,也不可能去重用魏忠贤的那一帮徒子徒孙。

    杀了他们,既能得名,又能得利,为什么就不能干呢?

    4,关于税收的问题。税收的问题牵扯很广,特别是商税的问题。

    明初定下来的商税税率大概是三十税一,而且逃税漏税严重。明末商贸发达,但商税始终收不上来,主要是出身东南的东林党人多数都有东南巨商的背景,或者自家就是富商。所以从万历时期就一直反对朝廷收取商税矿税等工商税。

    这个问题虽然很严重,但却不是崇祯初期最需要解决的。而且这个东西是个大雷区,在崇祯皇帝通过北方的战争树立起绝对的权威之前,只能零敲碎打抄没一些通虏投敌或者违法乱纪的巨商,率先整顿盐务就是这个意思。

    在本书中,等崇祯立足稳固之后,一定会大开海贸,会改革税制,特别是提高商税的税率,努力去瓦解东林党的社会基础,改变整个士林的风气习气。但是这些举措会慢慢来。

    最后,本书的写作不会过于意淫,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节安排,所有的人物言行,都会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多数人趋利避害的基本逻辑来演绎,会尊重明末的基本历史事实,尊重当时文武官员的基本智力水平,以及当时的人类科技水平,不会开太大的金手指,不会搞太多的黑科技。

    最后最后一句,这是作者第一本网络小说,所以不管本书成绩怎样,作者都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写下去,写到完本为止。

第二一八章 熹宗归葬

    如今,当了一年的大明天子之后,崇祯皇帝对于朝政的熟悉和控制,已经基本上做到游刃有余了。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皇极殿大朝会,也从最初刚刚登基时候的天天上朝,改成了每月两次的朔望朝。

    朔望朝,是历史更为悠久的一种传统了。每个月里,皇帝只在朔日和望日,也就是初一和十五这两天,搞一次在朝京官的大朝会。

    现在,崇祯皇帝也恢复了这个古老的传统,之前坚持了几个月之久的逢五大朝,也放弃了。

    对于清流御史的上书批评,如今的崇祯皇帝依然采取置若罔闻的态度,只要内阁和军机处的几位重臣不反对,那就无关痛痒。

    当然了,皇帝因为大杀阉党而在士林之中快速树立起来的好名声,如今也在一批批清流君子的批评下,开始往下坡路上走了。

    不过,内阁和军机处几位重臣却没有人站出来反对,至于原因,崇祯皇帝当然心里有数。

    人都是自私利己的,皇帝举行大朝会的目的很明显,其中一个就是要用朝堂之上所有有资格上朝参与廷议的朝臣,来稀释和制衡内阁阁臣手中的权力。

    有明以来,当皇帝对内阁不满的时候,就会频繁举行大朝会,通过诉诸廷议,让更多人参与到朝堂决策之中,从而稀释内阁阁臣的分量。

    因此,皇帝恢复朔望朝,既师出有名,又对内阁和军机处有利,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内阁和军机处的大臣们,一直在文华殿和武英殿,与皇帝保持着通畅的联系。

    所以,如今的皇极殿大朝会,除了朝廷需要兴师动众地搞的一些礼节性、程序性的活动之外,就是公开宣布一些重大的诏令颁布、人事任免、朝廷决议了,已经完全流于形式。

    然而,即便是大朝会已经沦为了形式,有需要搞的时候,还是要搞一搞的。就像后世红朝每年三月搞的那些年度大会,虽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是该开的时候还是得开一开的。

    大行皇帝也即是熹宗皇帝归葬德陵的日期、程序和仪式,就是在十月十五的大朝会上定下来的。

    到了十月二十八日寅时,也就是凌晨三点多,崇祯皇帝起床更衣,然后与皇后周氏、丽妃田氏、静妃袁氏,以及兰妃博尔济吉特氏一起,身着素服,在司礼监在京诸内臣的陪同下,先去钟粹宫,请了熹宗皇帝的懿安皇后,一行人在灯火通明的紫禁城中步行,来到了大行皇帝停梓处,也就是武英殿后面的仁智殿,俗称白虎殿。

    到了这里,在早已等候在此的礼部官员指导下,与内阁阁臣、军机大臣们一起,先行祭拜一番,读了一通祭文,然后烧掉。

    祭文的内容,大概是告诉熹宗皇帝,今日就要归葬了,请他安息的意思。

    正式起灵之前,除了皇帝本人,其他人都得先哭上一通。

    到了寅时与卯时交接之时,皇帝带领后宫一种后妃以及懿安皇后,各回自己居处休息。

    内阁首辅李国、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礼部尚书徐光启等人,则指挥着锦衣卫和内廷太监们,将熹宗皇帝棺椁运至午门外的辂车之上,然后带着午门外等候的其他有资格参与廷议的京官和勋贵武臣一起,簇拥着天启皇帝的棺椁辂车,在京师三大营精选士卒的护卫之下,先行出城,往昌平方向而去。

    京师距离昌平天寿山陵区虽然不远,但也有六十多里的路程。而且一路上,但凡遇到桥梁或者幅度较大的弯道,送葬的官员勋贵们还要跪地大哭一阵子,所以需要的时间比正常行进要久一点。

    熹宗皇帝生前从未乘用过的那架四轮辂车,如今成为他的灵车,前面十二匹白马拉着,后面则跟着人人皆着孝衣孝帽的勋贵京官们。

    就这样,为天启皇帝棺椁送葬的队伍,一路上走走停停,官员勋贵们在内阁首辅李国带领下跪跪起起,一直到了日头就要落山,才总算是到了德陵的外面。

    李国就带着送葬的勋贵官员及大队人马,在这里停灵,一边稍事休息,一边等待皇帝驾到。

    熹宗归葬德陵,这是一件大事。如今的崇祯皇帝当然要来,一来自己继承了朱由校的皇位,二来朱由校一生短暂而且命苦,实在是值得怜悯。

    再说,如今有了御用的四轮马车,皇帝出行不再像过去那样繁琐复杂,趁机出宫走走看看也是好的。

    内阁首辅李国带着大队人马护送熹宗皇帝棺椁先行离开之后,崇祯皇帝带着其他关键人员,午时出发,前往德陵方向行进。到了傍晚时分,载着皇帝、皇后以及其他后宫人员的十数辆马车到了德陵外面。

    到了明代,皇帝的陵寝自有固定的制度和规矩,德陵当然也必须遵从祖制。

    因此,当崇祯皇帝来到德陵附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长长的神道,这也是整个德陵的中轴线。

    神道由青砖铺就,两侧都是马匹、大象、骆驼、神兽、文臣、武将等一对对的石像生。

    再往前,是一道石牌楼,叫作棂星门,再往里就是明楼。

    所谓的明楼,就是一个碑亭,里面有神兽驮着一块巨大的石碑。

    而这块石碑就叫神圣功德碑,或者神功圣德碑,正面写着:大明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皇帝神功圣德碑。

    其实,对于天启皇帝来说,不管是庙号熹宗,还是谥号皇帝,都不是太好的字眼,

    别看前面有着一大串的好话,比如什么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等等,只是到了最后,落在一个“”字上,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就把前面的美好寓意给抵消掉了。

    这个字眼本身倒并没有什么恶意,古语里有“视之不明,是为不。”这么看的话,这个谥号本身并不算是一个差评。

    或许它最大的缺点,只是在于它太不常用,而且很少拿来用作皇帝的谥号,普通人并不知道它的意思,只会与熹字一样,引起类似荒唐短命等不好的联想。

    但,这是朱由检登极之后不久,就由内阁确定而朱由检接受的,所以如今的崇祯皇帝,也没有大动干戈去修改它的必要。

    而这个神功圣德碑的后面,则刻着大明熹宗皇帝的简要生平、品德与功业。

    再往前走,就是帝王陵墓之前必有的一条人工河了,上面有五孔石桥。过了桥就是恩门,而过了恩门就到了整个德陵建筑群的核心了。

    这个核心,就是恩殿。

    也有的帝王陵里,管这个陵前的大殿叫隆恩殿。

    这个大殿的功能主要是下葬前的停灵,以及下葬之后的祭祀。

    由于熹宗皇帝的棺椁已经在紫禁城白虎殿里停灵一年多了,这一次自然没有再停灵数日或者数月的必要了。

    酉时正,崇祯皇帝以及随行勋贵大臣,一起请灵。由礼部官员再念一通祭文,然后起灵,在崇祯皇帝的送行之下,在懿安皇后以及其他崇祯后妃、勋贵大臣们的哭声之中,熹宗皇帝的棺椁被运进德陵的地宫之中安放。

    当天夜里,所有人留宿在德陵的苑内。而崇祯皇帝与后妃们则在陵宫前的恩殿内守灵至黎明,然后又是群臣祭拜和哭灵。所以这些活动直到日出为止。

    到了太阳升起的时候,辰时正,内阁首辅李国在恩殿外再读一通祭文,到焚帛炉中烧掉,然后带领送葬勋贵群臣,到地宫前的宝顶外再次哭上一回,就开始为德陵地宫关门封土了。

    封土完毕,时间就已经到了午后的申时,直到这时,熹宗归葬的事情才算是告一段落。

    接下来,随行的后宫、群臣和侍卫,分食了祭祀的食物,然后继续安排轮流守灵的事宜,而皇帝也继续留宿在德陵的陵园之内。

    直到第三天,正午时分,守灵结束,整个熹宗归葬的全部程序才算是走完,安排一批熹宗皇帝生前使用过的太监留下永久守灵之外,其他勋贵、大臣以及太监宫女,就可以回京了。

    熹宗皇帝的皇后即懿安皇后张氏,陪着当今天子的皇后周氏,以及其他几个后妃,在内阁首辅李国、司礼监秉笔太监张彝宪、礼部尚书徐光启、军机大臣张惟贤、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等人的陪同护送下,顺利返回京师。

    而崇祯皇帝本人,则带着军机大臣孙承宗、李邦华,乾清宫总管太监王承恩,以及一身内侍打扮的兰妃海兰珠,在拱卫司、殿前司以及一批御前侍从武官的随扈之下,启程前往居庸关视察京西防务。

第二一九章 居庸之行

    如今的崇祯皇帝,虽然对哈日珠拉的汉名海兰珠,不是特别满意,但是如今成为了崇祯皇帝兰妃的哈日珠拉,却如同命里注定一般,对自己的这个汉名非常满意。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海兰珠入宫的当天夜里,崇祯皇帝忙完手头的政务,与皇后周氏共进了晚餐之后,被贤惠懂事的周皇后赶去了储秀宫。

    虽然感到有点尴尬,但是崇祯皇帝想了想还是去了。毕竟纳海兰珠为妃的第一个晚上,自己若是不出现,对自己来说固然没有什么影响,但对海兰珠将来在宫中的地位,乃至于对今后两人的关系来说,都会造成一定的麻烦。

    所以当天夜里,崇祯皇帝还是去了储秀宫留宿。一开始的确是有点小尴尬,毕竟曹文诏、牛聚明等人一个月前才率领着热河堡的明军,在左翼科尔沁的后方大肆烧杀抢掠而回。

    就是眼前这个女子,也是曹文诏、牛聚明等人抢掠而来的,自己与她即便说不上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但至少也不是朋友。

    但是等到崇祯皇帝揭开一直蒙在海兰珠头上的大红盖头之后,这点小尴尬立刻就不见了。

    海兰珠的脸庞不像普通蒙古族女子那样面若银盘,相反倒是有着一些欧亚混血的特点,肤色更为白皙细腻,眉毛、眼眶、鼻梁、嘴唇,与普通蒙古女子甚至汉族女子相比都显得更为立体,再加上栗色的头发、水汪汪的大眼睛以及丰满挺立的上围,让见惯了宫中纸片人美女的崇祯皇帝激动不已。

    崇祯皇帝只问了一句话:“海兰珠,今日朕纳你为妃,你心中可是真的愿意?”

    海兰珠也只回了一句话:“陛下贵为大明天子,愿纳塞外女子海兰珠为妃,是海兰珠的福气,臣妾愿意!”

    话说到这里,崇祯皇帝也不需要再多想再多问了,不管海兰珠心中到底怎么想,若是她誓死不同意,曹文诏、牛聚明等人也不可能毫发无损带她回来,即使毫发无损带了回来,若她不同意,也不可能这么顺顺利利地入宫成为他的妃子。

    崇祯皇帝也曾想过,这个海兰珠会不会趁着这个机会刺杀自己为其父亲的部众报仇什么的,但是后来想了想,反倒是觉得自己多虑了。

    从成吉思汗的时代开始,蒙古草原上就盛行抢婚的风俗,即便是整装待嫁的女子,若是途中被人抢了去,本来迎娶的一方若是没有实力抢不回来,其他各方也只能认命。

    因为女人对他们来说虽然重要,但却仍只是一种重要的财产罢了。

    成吉思汗本人的妻子孛尔帖就曾被自己的仇家抢走过,等成吉思汗借了兵再把她抢回来的时候,孛尔帖已经怀孕数月,但成吉思汗除了自责之外,并没有怪罪孛尔帖这个女子,反而让他把仇人的孩子生下,并抚养长大。

    因为他认为孛尔帖被抢走,不是孛尔帖的错,而孛尔帖本人也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错。

    这一点与汉族女子历来被教育的所谓妇道,是截然不同的。而这也是海兰珠能够坦然接受自己命运的原因。

    海兰珠被迎娶进宫的时候,虽然蒙着大红盖头,但在一跪一起的行礼途中,她还是偷眼看到了大明天子,也就是自己要嫁的那个男人的样子。

    十八岁的崇祯皇帝相貌堂堂、文质彬彬,说不上有多么英俊帅气,但至少也在中人之上,而且身着皇帝衮服冠冕,显得既英武不凡,又斯文有礼,与草原上满身臭气的粗莽汉子相比,当然更容易得到同龄女子的芳心。

    这一点不管是什么民族,都是如此。海兰珠当然也是如此。

    因为对她来说,想在草原上找到一个年龄相当的台吉或者贝勒嫁出去,实在是难上加难。

    在她想来,若是留在科尔沁,即使顺利寄给一个部落首领,对方也多半是与自己的父亲斋桑一样年纪的男人。因为只有这样身居高位的部落首领才是对科尔沁拥有的人。

    所以,她对自己能够嫁给大明年轻的天子,心里并无多大的抵触。

    就这样,自从亲见了海兰珠面容体态就一直蠢蠢欲动的崇祯皇帝,也没有再与海兰珠多说什么,当下亲自为她更衣,然后施展出后世的手段,很快便行了夫妻敦伦之礼。

    毕竟两人都是青春年少,稍加挑拨,就是酣畅淋漓,一夜尽欢。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可不是历史上那位只要有了时间就一心只读圣贤书,希望从四书五经之中寻觅治国道理的皇帝了。

    在他看来,要想治好国家,先要治好后宫,而要治好后宫,就必须先服后宫之心。

    然而要想收了女人的心,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莫过于收了女人的身。这个道理,放在注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古代尤其管用。

    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有了一夜之欢之后,原本并不熟悉,直到上床推倒也才只是相互说了一句话的两个人,很快就变得无话不说了。

    海兰珠虽然懂一些汉人的礼节规矩,但毕竟知道的都是普通汉人百姓家的礼节规矩,对皇帝家的规矩所知不多,所以也没有皇后、丽妃、静妃等后妃们那么多麻烦事,说起话来、相处起来,反而让皇帝有了一种恍若身在后世的感觉,精神上也更放松,心底下自然也就更喜欢。

    崇祯皇帝这一次借着天启皇帝归葬德陵的机会,前往昌平以西三十里外的居庸关视察京西防务,与海兰珠当然也有一定的关系。

    海兰珠跟着牛聚明等人,从古北口入关,经过密云、顺义,一路进入京师,期间对京师北面宣府镇的长城关塞,尤其古北口的雄关要塞印象深刻。

    进了宫之后,在与皇帝相处的时间里,几次谈到了长城上的雄关要塞,每每惊叹不已、赞不绝口。

    正是这一点,让崇祯皇帝再次关注起京师周边的险关要塞来了,而且这一次的关注点,恰恰就是京西内长城上的几处重要关口,其中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居庸关了。

    居庸关与山海关遥相呼应,一个位在京师西侧,一个位在京师东侧,都是拱卫大明京师两翼安全的重要屏障。

    万历以前,辽事未起,朝廷大事向来以防范蒙古为要,居庸关的战略地位远远高于山海关。

    但是到了万历以后,特别是万历晚期,瓦剌部蒙古衰落,建州女真部崛起,山海关的军事战略地位随之凸显,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山海关方向投入了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之前居庸关所享有的天下第一雄关地位,也让位给了山海关。山海关中设了山海镇,关外设了辽东镇,关内还设了蓟州镇,而与此同时居庸关却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仅以京西左近卫所兵守之。

    结果,崇祯皇帝先是防住了东面,但没有防住北面,导致历史上崇祯二年冬黄台吉率建虏大军从蓟镇喜峰口等处破边而入,大掠京畿周边诸地。

    这次之后,崇祯皇帝才意识到宣府、蓟镇长城关塞的废弛与漏洞,开始大力弥补。结果,最后防住了东面和北面,却没有防住西面。

    因为最后明朝的灭亡,就是来自居庸关的方向,崇祯十七年春,李自成亲率大军从山西渡黄河,直入京师。

    李自成的大军就是从居庸关进的京畿。而当时的居庸关关城废弛,守备松懈,将卒无战心,被崇祯皇帝派来督战的太监杜勋,一到任,就投降了李自成的前锋大将刘宗敏。

    居庸关一丢,大明京师便再也没有险关要隘可守,李自成大军一到,仅围城数日,奉旨总督内外诸军事的成国公朱纯臣和奉旨带兵守城的襄城伯李国祯,以及提督太监曹化淳,就开门投降了李自成。

    然后就是崇祯上吊,大明灭亡。

    自从来到这个时代,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始终把精力用在整顿内政以及提防建虏上面了,对于大明在辽东和塞北的战略布局,他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对于京西的防务却实在是有点忽略了。

    虽然这个方向如今如陕北的流贼乱民,还隔着一个山西,但若是现在不抓紧整顿这个方向的防务,难保到最后流贼不会渡过黄河进入山西,然后从这个方向上威胁京畿。

    特别是难保哪一天建虏也会绕道大同方向攻入京畿,因为历史上黄台吉带着建虏最后打垮了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之后,确实曾经发生过从大同破边而入这样的事情。

    历史上的崇祯九年,刚刚改元称帝、定国号为清的黄台吉,第三次派出大军入侵明朝,这一次建虏先是从独石口进入长城,占领了延庆,然后攻破了居庸关,打到了京师城下。就是这一次,德陵被入寇的建虏所焚毁。

第二二零章 雄关古道

    皇后周氏和后宫诸妃难得出宫一次,这次跟着皇帝到德陵祭拜送葬,按传统来说,已经属于一种极大的例外了。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所以崇祯皇帝参加了天启皇帝大葬三日的时间结束之后,皇后与其他妃子都回了京师紫禁城。

    之所以还变相留下兰妃海兰珠,一个是因为两人如今正是热恋的时候,二来则是因为海兰珠骑马疾驰没有问题。再者说皇帝出行在外,不是一天两天,身边每个贴身照顾的也不行。

    取得了皇后周氏的谅解之后,崇祯皇帝根本不去争取随行大臣的意见。不过是身边多了一个贴身太监装束的侍从而已,只要不影响大明皇帝的形象,这些随行的大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看出来了也装作没看出来。

    十一月初一清晨,一行人再次祭拜一番之后,离开昌平德陵,往西而去。

    毕竟是皇帝出行,虽然已经将随扈从人一减再减,但是前前后后还是有将近三千之众。

    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需要回京坐镇,但锦衣卫北镇抚司的镇抚使王国兴却需要陪在皇帝的身边,此时正带着亲信手下以及李若琏的殿前司五百人在前面打前站。

    整支队伍像条长龙,中间与前头间隔两三里处,正是崇祯皇帝一行人了。紧跟皇帝身边的除了海兰珠、王承恩,就是军机大臣孙承宗、李邦华,剩下的就是皇帝亲选御前侍从武官了,再外围一层则是高文采带领的三百位精挑细选的锦衣卫拱卫司骨干。

    整支队伍的第三段,则是皇帝执意不肯带,但却最终拗不过两位军机大臣而带着的神机营。

    如今的京师三大营,经过监军御史状元公文震孟半年多的一番愣头青式的整顿之后,战斗力有没有上升不太好说,但是此前上报的六万士卒的员额,如今却是充实到位了。

    之前占役的勋贵世家如今也都只能是把占役的兵员,自行消化为自家的奴仆或者佃户,而之前吃空饷的勋贵世家,如今当然没有了空饷的来源。

    领着左军都督府兼领京师五军营的成国公朱纯臣,以及领着前军都督府兼领京营三千营的襄城伯李国祯,虽然对此心有不满,不间断地向皇帝打各种小报告,或者亲自上阵,或者指使他人,说文震孟的坏话。但皇帝总是一笑了之,根本不为所动。

    对于这个情况,英国公张惟贤当然知道。但是作为军机大臣的张惟贤,是知道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决心和手段的,所以对于以成国公朱纯臣、襄城伯李国祯为首的勋贵世家这种作死的行为,他没拦着,也不参与,俨然一副不管不问置身事外的样子。

    因为他知道,一旦新军第一镇正式成军,皇帝就不会再如同过去那样依靠京营勋贵来维持京师的稳定了。

    一旦到了那个时候,这些依附在京营身上以及京畿之地卫所身上,吸血吃肉将近二百年的京师勋贵世家,就将迎来一次灭顶之灾。

    说灭顶之灾,或许有点严重,但是这些如今敢于阳奉阴违跟皇帝私下里较劲的勋贵世家,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要倒大霉了。这是英国公的想法,但他从来不跟其他的勋贵世家说。

    毕竟勋贵与勋贵之间,也是有利益之争的,朝廷的蛋糕就那么大,而且切给勋贵武臣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多占了一点,就意味着我少占一点,所以即便是同一批受封的勋贵世家,比如英国公与成国公两家,也从来真正的一条心过。

    如今这代英国公的祖上是张辅,与成国公的祖上朱能,都是明成祖朱棣的靖难功臣,算得上是当时朱棣在军中的左膀右臂了。

    但即便如此,两家也有利益之争,而这也是皇帝乐意见到和一贯鼓励的,否则皇帝又岂能放心把军权交给勋贵世家手中。

    这次张惟贤没有跟随在侧,也是崇祯皇帝担心京师有什么万一。

    如今跟在皇帝身后两三里外的两千神机营骑马步卒,就由京营监军御史与神机营提督刘文炳率领。

    两千神机营骑马步卒人人顶盔披甲、腰挎戚刀、肩背火枪,看起来威风凛凛。

    如今神机营装备的火枪自然清一色全部换成了崇祯一式前装燧发滑膛枪。因此,千万不要小看这两千火枪手,有他们在场,即使面对突袭而来的上万流贼或者蒙古鞑子,也能够从容应付,至不济,也能够给皇帝及随行大臣留下从容逃走的时间了。

    这也是两位军机大臣执意要带上神机营这两千火枪兵的原因,毕竟是跟着皇帝离开了京师,谁知道一路上会不会遇到什么突发的危险呢。

    就这样,一行人沿着西去居庸关的山间古道,时而疾驰,时而缓行,一路往西。

    从昌平州往西到居庸关的路上,一行人始终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周遭山势陡峭险峻,只有一条时宽时窄的山路通行,山路宽畅的地方不过十来步,而狭窄的地方不过数步而已,有此可见,居庸关的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京西咽喉之地。

    不过四十来里的山间道路,崇祯皇帝一行人策马骑行,花了几乎一个上午才赶到居庸关的关城之下。

    居庸关的历史极为悠久,春秋战国时代的燕国就在这个地方修筑了要塞,防备西面诸国的入侵,确保国都的安全。

    以后凡是定都幽燕之地的王朝或者藩国,也无不把居庸关视为国都西面的门户之地,历来都是派驻重兵防守。

    如今大明朝在居庸关修建的这座关城,最初是在洪武年间由徐达、常遇春收复了元大都之后规划修建的,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又经过后来陆陆续续的增筑和修缮,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居庸关关城所在的山间峡谷,就在军都山中,关城坐南朝北,居于谷中的一处台地之上,关城两翼沿着山脊修建,东面到达翠屏山山脊,西面则城垣则修到了金柜山的山巅,整座居庸关依山就势而建,地形地势尤为险峻。

    除了东西两翼沿着山脊蜿蜒修建的长城以外,处在山间谷底里的整座居庸关,还分为南北两座相互通联的关城,而且南北关都有瓮城,十足十的形势险峻。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关城,明末崇祯年间却数次被敌人攻破,不能不说是一年咄咄怪事了。

    如今来到居庸关外的崇祯皇帝,凝视着眼前的这座关城,再一次认清了一个事实,这样的雄关坚城能被敌人攻破,如果不是敌人强大到了逆天的程度,那一定就是关城之中的守城士卒懦弱无能到了极处。

    历史上所有的险关要隘,都很难逃得过,被人从内部攻破的命运。

    崇祯九年,地势险要的居庸关究竟是如何被建虏大军攻破的,历史上并无详细的记载。

    但是,在崇祯十七年,居庸关是如何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拿下的,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却很清楚,因为那座关城是被守关的明军献出去的。

第二二一章 关城内外

    崇祯皇帝一行刚刚到了南关城之下,远远地就看见关城大门洞开,王国兴带着一个四十来岁的高大将领,一路小跑着赶了过来,隔着十几步外,王国兴单膝跪地冲仍然骑在马上的崇祯皇帝大声禀报道:“陛下,居庸关南城已在殿前司手中,臣等恭请陛下入城!”

    跟在王国兴身后双膝跪地的那个高大将领,随后用颤抖着的声音,大声说道:“卑职,居庸关守御参将,王承胤,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的崇祯皇帝心中不喜,因此也没有多说什么话,冲王国兴点了下头,就直接打马往关城之中行去。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王国兴随即起身上马,跟在身边,而那个王承胤看见这个情况也不知道是该起身还是该继续跪着。

    幸好紧随在后的李邦华冲他抬了抬手,示意他起身上马跟随。

    李邦华当然知道皇帝心中必然会有所不快,毕竟一座关城的守将毫无一点警觉的意识,直到如此多的大队人马到了城下,才匆匆忙忙地赶出来迎接,而且看样子还是被王国兴叫出来的呢。

    李邦华猜的没错,崇祯皇帝此刻的心情确实不爽。在他看来,即便是自己明令禁止王国兴提前告知居庸关守将皇帝陛下将要前来视察的消息,作为京师西面的重要门户,居庸关的守将和官兵也应该能够提前一个或者半个时辰发现南面驰来的大队人马才算合格啊!

    自己到了关城之下,守城将领才匆匆忙忙出来迎接,首先就说明了一点,这个守关的将领没有任何一点居安思危的防范意识。

    其次则说明,南关城以南通往昌平方向的墩堡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观测警戒的斥候耳目作用。

    因此,在策马进城的那一刻,崇祯皇帝的心里想着的是,不管这个守关的将领是谁,都不能再放到这么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了。

    皇帝进了关城,此时正值中午时分,日头当空照着,虽然已经进入初冬季节,但居庸关的关城之内还好,并不算是太冷。

    南关城的外城及内城两道城门,已被殿前司的指挥锦衣卫千户李若琏接管,所以皇帝径直通过了南关城瓮城,进入第二道南关城门之内,然后在关城内的空地上下了马,带着随行的众人到了关城之上。

    王国兴、孙承宗紧紧跟随,海兰珠、王承恩也在一旁。

    从南关城上往北看,小小的居庸关城内一条河南北贯通,从北关城水门入,自南关城水门出,河上有数道石桥,两侧则是官衙、民居和林立的商铺,呈棋盘式布局。越过远处的北关城再往北看,则是两山夹着一川的地貌,两边山势陡峭,中间道路狭窄,还伴着一条河流。

    这么看来,居庸关就像一道铁锁,锁在这条由大同、宣府进出京畿地域的孔道之上。

    但是看着眼前壮丽的景色,崇祯皇帝的内心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王国兴看了看皇帝的脸色,发现与皇帝来时一路上兴高采烈的情形大相径庭,心下也是忐忑,谨小慎微地说道:“陛下,此时已过午时,是不是先让居庸关内守臣安排大军饮食休息,用了午饭再行问话?”

    王国兴说完这话,看向若有所思的孙承宗。

    孙承宗是直隶总督,如今北直隶境内军政事务都该归他管,若是皇帝对居庸关守将官吏不满,他当然也有一定的责任。

    孙承宗知道这位锦衣卫北镇抚使的意思,因此对崇祯皇帝拱手弯腰说道:“陛下此来居庸关,关内守将应对失措,陛下心情,臣颇能体会。然而此时已过午时,陛下远来劳顿,还是先休息安顿一番再做处置不迟!”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虽然脾气也急,但是还算沉得住气,听孙承宗、王国兴两人这么说,当然也知道这才是正理,于是点了点头,然后对孙承宗说道:“孙爱卿是军机大臣,又是直隶总督,此地原该你管,大家伙到了现在,恐怕也都饿了,先让守城官佐安排饮食休整吧!”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突然回头,对王国兴说道:“居庸关守将姓甚名谁,是何职务?!”

    王国兴当即回答道:“此地守将名叫王成胤,臣观之乃是参将职衔!”

    “王成胤?!”

    崇祯皇帝听了王国兴的话,心里陡然一愣。

    刚才在城外的时候,王成胤的自我介绍,崇祯皇帝虽然听到了,但却并未往心里去,此时再听这个名字,却突然想起一个人来。

    这个人的名字自然也叫王成胤,不过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后世读明史的时候看见的这个名字,其职务乃是宣府镇的总兵。

    崇祯十七年,宣府镇的总兵恰恰是王成胤。

    就是这个崇祯倚重的宣府镇总兵,在李自成率领大军打到宣府之前,就主动派人接洽联络,送上了降表,使得本来在攻占宁武关之后死伤惨重、产生了西归之意的李自成,突然又坚定了东进围攻大明京师的决心。

    王成胤不仅自己主动送上降表卖身投靠,而且还主动拆除了宣府镇城城头炮台上的数十门大炮,以示不抵抗的诚意。

    最可恨的是,在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不仅自己不抵抗,而且还把誓死不降、执意抵抗的宣府巡抚朱之冯强行扣押,交给了李自成大军处置。

    结果,朱之冯在大顺军的劝降使者面前,宁死不从,最终选择了自杀。

    同样是这个王承胤,在崇祯二年冬天,后金军兵围京师的时候,满桂率领明军与建虏在广渠门外激战,时任蓟镇将领的他,面对建虏大军进攻,首先溃退,引起明军大乱,最终害死了满桂和孙祖寿。

    想起了这些事情以后,崇祯皇帝的脸色更是阴沉如水,久久无语,不管这个王成胤是不是历史上的那个王成胤,就冲这个名字,就必须宁杀错、勿放过!

    见崇祯皇帝问了话后陷入沉思,王国兴想了想又说道:“这个王成胤就在城下候着,陛下若欲见之,微臣马上传他上来!”

    崇祯皇帝听了这话,立刻摆了下手,说道:“不必了!让他候着吧!”

    历史上,居庸关一线的内长城防务,并非一直归属蓟镇管辖,因为有的时候,也归附近的昌平负责。

    昌平在明朝的中后期是个直隶州,但是也曾多次设立过军镇,只是这个昌平镇时设时废,且多以副总兵署任,除了看守皇陵以外,很少发挥过真正的作用。

    这个昌平副总兵有时候是独立的,上面对应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但更多的时候则是,隶属于蓟镇总兵府。

    在明末的时候,昌平副总兵在一个时期内曾经专管居庸关到紫荆关一线,但昌平镇更主要的任务,还是保护位于昌平的明朝皇陵。

    在天启皇帝驾崩,德陵工程开工之后,署理昌平镇军务的副总兵吴国俊,就一直奉命专任陵工,居庸关一线则重归蓟镇总兵府管辖了。

    所以这一次,虽然昌平副总兵知道皇帝要往居庸去,但身负看守皇陵的重任,所以也就没有随行。

    崇祯皇帝知道这一点,也知道居庸关的防务如何,怪不到这个吴国俊的头上,毕竟他接任以来就在忙德陵的事务,何况这个吴国俊在原本的历史上也并非一无是处。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遂下了决心,接着对上了城后就一直侍立在侧的李邦华说道:“刘文炳、文震孟带神机营进城之后,即刻封闭城门,不管南城北城,不许任何人等出入!”

    众人听了皆是心中一惊,皇帝这是预备要干什么呢?难道又有大事要发生了?!

第二二二章 城上谈兵

    王承胤官居居庸关参将,手下当然也有使唤人,同时也是他的左膀右臂。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其中一个叫王沛,这是他自家的侄子,如今做着他的中军都司。另一个叫刘振,则是蓟镇总兵刘策的本家侄子,做着居庸关里领兵的游击。

    这两人都是王承胤的心腹手下,此时与王承胤一起站在南关城下,见自家主将被突然驾到的皇帝冷落在一边,心中也是忐忑不安。

    这时,王沛斟酌着说道:“前几日只听说万岁爷要到德陵,给先皇帝下葬,没人告知咱们说万岁爷要来这居庸关啊!说到底,这是上面的疏漏,跟咱们没能及时出城迎接关系不大吧,叔叔不必惊慌失措!”

    刘振也说:“如今事已至此,大人担心也是无用。反倒不如尽心尽力好好伺候着,或许还有转圜补救的余地。皇上万岁爷要计较也是跟上面计较,八竿子也打不着我们这样的小虾米啊!大人不必过滤!”

    王承胤听了两人的劝说,心里多少有所宽慰,但是他自己是知道居庸关情况的,皇帝走马观花看一看倒还好说,最多前程受到影响,可说是察觉了实情,那可就不是丢了前程这么简单了,弄不好有可能要丢了脑袋啊!

    然而他看看眼前的刘振,点了点头,还是觉得刘振所说有理,万一天真塌了,挨收拾的也不光是自己,眼前这位公子哥的伯父想必不会也不敢坐视不理见死不救吧!再说,事情或许未必会到了如此地步!

    王承胤摇了摇头,暂时摆脱了那些负面的想法,对刘振、王沛二人说道:“如今万岁爷带着孙阁老、李阁老到了居庸关,还不知道远在蓟州的刘大帅知不知道呢,当务之急还是要赶紧派人去送信,大帅是我们蓟镇军的总兵官,他说的话,想来皇上还是要给几份薄面的!”

    说完这个,王承胤有了决断,当下说道:“王沛,你去张罗人手,去城里各大饭馆酒肆,让他们把好吃好喝的提前备着。刘振,你马上派人出城,六百里加急,去蓟州向大帅报信,就说皇上如今就在居庸关,请他赶来见驾!”

    王沛、刘振听完王承胤的安排,马上抱拳应诺,转身就走。

    这时,王承胤又突然说道:“刘振!再派人去京师,到襄城伯府去见见李都督,就说皇上来了居庸关!”

    刘振刚要抱拳应诺,只听王承胤又说道:“人派出去之后,你赶紧召集城内城外所有人手,把所有在册在籍的能找回来多少就找多少,实在不行的先花钱雇一批,放着万岁爷来了兴致要点验!”

    说完了这些话,王承胤心中那股强烈的不安暂时消散了,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应该没什么漏洞了吧!

    想到这里,王承胤冲着王沛和刘振摆了摆手,让自己的左膀右臂赶紧分头行事而去。

    这边刚安排完,就见王国兴又从城楼上下来,王承胤连忙上前迎候,像这样的高官显贵,可不是他这样的居庸关守将所能轻易接触到的,所以此时显得格外敬畏。

    王国兴知道皇帝心中不快的原因,所以对王承胤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脸色,只是简单告诉他抓紧为皇上一行以及随行军队准备饮食,此外再无一话。

    锦衣卫北镇抚使王国兴亲来传令,让居庸关给皇帝一行准备饮食,倒是让王承胤心里松了口气,毕竟皇帝若是不让他准备,他反而会更加恐惧!

    约莫半个时辰之后,崇祯皇帝带着军机大臣,以及随行贴身侍从人等,都在南关城的城楼上用了午饭。

    神机营进城之后就驻扎在南关城的城楼之下,此时也都用餐完毕,刘文炳、文震孟两人上得城来,请示皇帝行止。

    在关城上的城楼休息了大半个时辰后的崇祯皇帝,脸色变得稍微好看了一点,看看刘文炳、文震孟进来拜见,冲他们招了招手,示意他们免礼平身。

    看见身边亲信臣子都平心静气地等候自己说话,崇祯皇帝也知道,初来居庸关时的不快表现,令这些人心中忧虑了,此时想了想,说道:“朕来居庸关前,心中满怀期待。这个居庸关是我大明京师与宣府、大同等地咽喉要道,不仅山川形势极为险峻,而且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朕原以为东有山海关,西有居庸关,我大明京师稳如泰山,然而此来居庸关却让朕的心中充满了不安。这样一个居庸关,如何能够确保京师西面稳如泰山?!如何让朕在紫禁城中安然入睡?!”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看了看孙承宗、李邦华,略作了一下停顿。

    两人随即离座跪地,口称:“臣等有罪。”

    文震孟、刘文炳、王国兴等人,也都赶紧跟着跪倒在地。

    原本顶盔披甲、手按刀柄、侍卫在更外围的黄得功、刘廷杰等人,此时也是哗啦啦跪下了一片。

    只听孙承宗说道:“陛下如此说,让臣等何以自处!臣等令陛下忧虑至此,罪该万死!”

    听了这话,崇祯皇帝摆了摆手说道:“孙爱卿、李爱卿不必如此!朕方才所言,虽是有感而发,却并非针对你们二位!朕也知道,大明军政积弊已久,数十年来都是如此,并不是你二人的罪过。你们都起来吧!”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也不再理会众人,只是接着说道:“居庸关西则山西、大同,北则宣府、蓟镇,又有京师三大营在内,一时半会儿的确不会遭受兵火之灾,然而此时不被兵,不意味着将来不被兵,一时不被兵,而不意味着永远不被兵。如今辽东宁锦一线堡垒相连,防御巩固,建虏已无机可乘。然而是不是说我大明君臣边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以朕看,绝非如此。朕常虑塞北草原形势,建虏驱赶察哈尔部西迁,兵锋已至西拉木伦河上游以南,可以说,塞北若无喀喇沁和热河堡,蓟镇眼下已是前线。”

    “然而即便是有了喀喇沁和热河堡这样的屏障,我大明北面是不是就算安然无恙?!以朕看,亦非如此。塞北草原天高地阔,建虏即便不能从喀喇沁方向叩边,也可以绕道其他蒙古部落二来,比如察哈尔、土默特。连我大明都在建虏大军面前吃了数次败仗,你们以为察哈尔、土默特或者其他漠南蒙古各部,会是建虏大军的对手吗?

    “若是建虏大军绕道漠南蒙古,从宣府或者大同破边而入、兵临居庸关城下,就凭居庸关现在这个样子,能够防得好、守得住吗?!我大明君臣还能够安坐于京师高谈阔论吗?!”

    崇祯皇帝说完这话,君臣之间相对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儿,孙承宗接着说道:“臣任直隶总督之后,曾率总督衙门官佐巡视宣府、蓟镇,直到山海关沿线长城关塞,居庸关位处内地,当时未曾顾及,不曾想居庸关守将懈怠至此。说起来,这的确是臣的疏忽,是直隶总督衙门上下的疏忽,还请陛下责罚。”

    崇祯皇帝听了这话说道:“孙爱卿不必如此。若说是你的疏忽,倒不如说是朕的疏忽了。此等话,休要再提。当务之急,还是先说说该如何着手整顿吧。”

第二二三章 症结所在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话,见众人一时无话,接着说道:“入城之时,你们可曾注意城门士卒,入目所见皆是老弱,虽则在朕面前,皆作精神抖擞之状,然而老弱毕竟是老弱,以老弱之兵,镇守朝廷咽喉要塞,不知卿等心中有何想法?”

    这时,李邦华突然说道:“陛下,据臣所知,居庸关守将士卒隶属关系颇为复杂,可说归于蓟镇总兵府,也可说归于前军都督府。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营兵与卫所兵一而二,二而一。正因此,也可说两边都管,两边又都不管。所以臣以为,若不理清边镇所辖营兵与五军都督府所辖之卫所兵,此等乱象恐难根除,此等乱象也绝非居庸关一处。”

    李邦华说完这话,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刚想说话,就看见跪在两位军机大臣身后的文震孟欲言又止,于是说道:“文爱卿,可是有话要说?”

    文震孟叩首说道:“陛下,以臣监军京营以来所见,李阁老所言正中要害。京畿周边边镇所募营兵与历来世袭之卫所兵交织交错,不下一番大力气恐怕理不清楚。

    “此前京营在籍士卒多达十数万,而年初臣初至京营,满目所见皆为老弱,几番核实点验之后,实有不过四五万,四五月来,臣按照六万定额,奉旨招募编练,如今方才充实至军机处给定的兵额。

    “以臣之间,此处恐与京营当初情形相差无几。只看士卒该有几何实有几何,即可察知事情根由!”

    见文震孟如此说,崇祯皇帝点头说道:“文爱卿所言有理,不知如今可知事情根由?!”

    文震孟见皇帝如此问法,心中也是犹豫,但是皇帝既然如此问了,他也不能不答,想来想去,干脆说道:“若陛下真欲知事情根由,或可招成国公、襄城伯等世领五军都督府之勋贵爵爷御前问对,陛下一问便知。”

    这时,跪在外围的御前侍从武官刘廷杰突然说道:“陛下,微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廷杰此言一出,他身边的其他侍从武官都是一愣,皇帝与朝廷大臣对话,什么时候能轮到他们这样的低阶武官插嘴了?!

    刘廷杰本人,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敢于冒了这个泡的,他与身边的其他侍从武官不同,他出身榆林世家大族,他的父亲刘彝鼎此前是朝廷的户部郎中,如今也受到皇帝的器重,在涿州新军训练大营里做着总饷禄官,因此,眼界与视野与其他一些大老粗出身的侍从武官高处一截,而且祖上也是军户出身,对如今卫所系统的一些情弊也是耳熟能详。

    崇祯皇帝看见跪在后面的侍从武官刘廷杰说话,并没有什么不喜,而是微笑说道:“古人讲,位卑未敢忘忧国,你们这些侍从武官,如今都是朕选的近臣,有话就说,没有什么当讲不当讲!”

    刘廷杰听了此言,鼓起勇气说道:“陛下在居庸关所见之情形,微臣从榆林到京师,沿途见过不知多少次。微臣以为其中根由很简单,不过是卫所上官乃至权贵世家损公肥私,甚至化公为私,空饷、占役所致。

    “如今天下卫所军备废弛,军田多为上官所有,军户一变而为佃户,部属俨然已成奴仆,老弱病幼无用者,力不能开矿耕田做工,反倒挎刀扛枪,到营中点卯充数。

    “微臣以为,此等风气不改,此等做法不纠,此等蛀虫不杀,我大明边事武备实在是危险到了极点!这是微臣一点浅见,还请皇上明察!”

    刘廷杰说完这话,叩首不起,不再言语。

    崇祯皇帝听了这话,面无表情,看着孙承宗、李邦华说道:“刘廷杰此言,朕以为绝非耸人听闻。不知两位军机大臣如何看待?”

    皇帝既然如此说,孙承宗、李邦华立刻就知道皇帝的心意了,两人相视一眼,孙承宗当先说道:“陛下之意,臣等已知。只是大明卫所军制已立二百余年,不改固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此等乱象,然而若要改,却又牵一发而动全身,必定波及两京勋贵将门。而如今朝务之中更为紧急者比比皆是。是以,臣等尚未向陛下提及此事。”

    孙承宗说完这话,李邦华看了看皇帝,接着说道:“陛下若欲以居庸关为着手处,步步为营,缓缓处治,臣等自无异议。若陛下欲以此大动干戈,臣等以为此时未必是好时机。”

    崇祯皇帝见孙承宗李邦华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当下也知道他们领会了自己的意思,他自己心中当然也知道李邦华所说好时机是什么意思,毕竟新军第一镇刚刚拣选完毕,还没有真正编练完成。

    一念及此,崇祯皇帝说道:“天下事千头万绪,从来也非朕一人所能施为,若卿等以为不可为,朕自然不会莽撞行事。卫所军制积弊已久,朕也从来未曾想过毕其功于一役。不过朕听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关于整顿卫所军备的问题,就从这个居庸关开始着手吧。”

    皇帝此话一出,地上跪着的众人在两位军机大臣的带领下,皆呼:“陛下圣明!”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让所有人平身起立,然后对着王国兴说道:“王国兴,居庸关南北城门可能关闭?”

    王国兴随即躬身答道:“禀陛下,南北关城如今皆在锦衣卫手中,北城门拱卫司由高文采把守,南城门由殿前司李若琏把守,可保万无一失。”

    听了这话,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既然如此,你去找王承胤,要来居庸关士卒兵籍名册,然后传朕旨意,未时正,居庸关城中所有士卒集中须全数集中于城中云台之下,朕要点验!”

    王国兴领命而去。

    崇祯皇帝又对刘文炳和文震孟说道:“刘文炳,文震孟,你二人带着神机营到云台之下占据险要,分兵把守,确保点验期间朕与诸位随侍臣工安全无虞。”

    刘文炳、文震孟当下领了皇帝旨意,迅速前去指挥布置。

    安排完了这些之后,崇祯皇帝对孙承宗、李邦华等人说道:“朕早就听闻居庸关内有一云台,高大壮丽,上刻大小佛像千余座,是居庸关内最负盛名之一景,卿等稍后就与朕一同前去看看吧。”

第二二四章 云台点兵

    虽然锦衣卫拱卫司和殿前司的人手效率已经不低了,但是王承胤派出去向蓟镇总兵刘策和襄城伯李国祯通报情况的信使,还是赶在关闭城门之前顺利出城了。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刘振的回报让王承胤心里多少踏实了一点,再加上之后忙着为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以及神机营的两千士卒准备饮食之物,安顿休息之所,王承胤一忙起来反倒有点安心了,想着或许皇上不会因为自己迎接不周而怪罪自己。

    若仅仅是因为迎候不及时或者城防军备废弛,崇祯皇帝当然不可能为了这个就要收拾整治他,毕竟堂堂大明皇帝陛下,怎么会与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小小参将为难呢。

    但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借机发作他,却不光是因为居庸关的防守懈怠或者迎候不周,而完全是因为王承胤这个人。

    因为皇帝知道这个王承胤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若是不知道的话,那也就罢了,如今既然知道,而且又无巧不成书地碰上了他,那就必须把他处理掉,绝不能留着这样的人在将来坑害自己或者其他大明将领。

    本来有点放下心来的王成胤听说王国兴要看居庸关的兵籍军册,当时心里就是咯噔一下,突然意识到恐怕这个事情还没完,但是看着脸色不善的王国兴,以及王国兴手下如狼似虎的锦衣卫,王成胤知道不给是肯定不行的,给了或许还有转圜之地,不给恐怕当场就得被拿下啊!

    在他看来,这个兵籍军册当然是有问题的,但是问题却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多少年来都是这样,他一个任职不满一年的参将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他敢得罪前军都督府的襄城伯李都督,还是敢得罪自己的恩主蓟镇总兵官刘策刘大帅,又或者去找以前的居庸关守将翻旧账要人要军饷?!

    哪一个他也得罪不起,所以他反而认为自己不过是萧规曹随,过去就这样,现在还这样,自己又能有什么错?!

    他的想法很正常,因为正常人都会这么想,但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皇帝要收拾他正是因为他是王成胤,其实并不需要其他的理由。

    即使居庸关的城防比山海关还好,崇祯皇帝该收拾他还是要收拾他,只不过到时候可能就要找其他的理由罢了。

    崇祯皇帝很快就看到了居庸关的兵籍军册,守御居庸关的营兵及卫所兵定员共计三千二百人。

    有了这个兵籍在手,崇祯皇帝的心中顿时安定下来,接着与两位军机大臣及御前侍从武官谈论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将当年内迁京畿之地的塞外诸卫再迁回塞外等等。

    明代中后期,特别是万历以来的北直隶等地,各种行政区划和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十分复杂,有明初沿边设立的卫所,比如延庆诸卫、密云诸卫、涿州三卫、开平诸卫等等,甚至包括山海关设镇之前,还有一个山海卫,这数十个卫所建制,是明初以来就设置在北平附近的。

    后来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为了安置另设的京营士卒,又设置了一批皇家直属的卫所,就是所谓上十二卫。

    再后来,塞北诸卫内迁之后,大多数又都被安置到了京师周边,比如营州前屯卫、左屯卫、右屯卫、后屯卫、中屯卫,以及兴州五卫、东胜诸卫等。

    这些从塞北内迁回关内的卫所,原则上也都归给了皇帝直属。但是明朝的皇帝,跟后世满清的皇帝死守着八旗之中的上三旗不放不一样,他不愿意管这些杂务事儿,所以不久之后就全归给了京营的编制序列。

    这也是明朝中后期纸面上的京营人马动辄就达数十万的原因,实际上统计出来的大多数,都是原本归给京营的卫所军户丁口,不过是该有的兵源人口罢了。

    后来京师三大营时而改成十团营,时而又改回三大营,始终没有一个定数,那些原本归属于皇帝、归给京营管理的好几十个卫所,最后不知道什么时候,都分给了五军都督府来管。

    这些卫所都是军事编制,行政上不归顺天府或者顺天巡抚管理,到了最后一步步沦为了京师公侯伯府免费的家丁仆从,而他们原本耕种的卫所屯田也一步步沦为这些勋贵将门世家的私田。

    到了最后,就是今日这般局面,卫所系统的官兵简直是官不像官,像个土财主,而兵更不像兵,倒像是地主家的佃农或者长工,也就比流民多少强上那么一点吧。

    两个军机大臣也不再避讳那些御前侍从武官的身份了,就这么着,跟崇祯皇帝一个接一个地说着京畿周边卫所军政民政上的一些来龙去脉,说来说去都绕不过以英国公、成国公等人为首的京师勋贵将门。

    那些原本侍卫在侧的御前侍从武官们以前哪里听人说起过这些机密事情啊,此时听了之后,在大开眼界之外,也是为皇帝感到不平,没想到以前心目中高高在上的皇帝及其军机大臣们,居然也有这么多的苦衷!

    像黄得功、猛如虎、虎大威这种原本生活在最底层、靠着卖命厮杀拼出来的武官,心中更是充满了对之吃空饷、占兵员,掠夺卫所军田、奴役卫所军户的勋贵世家瞬时就充满了愤恨!原来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蛀虫吸血鬼!

    这些人在城楼上陪着皇帝说话,很快半个时辰就过去了,日头西移,眼瞅着时辰已是到了未时。

    恰好这时,王国兴过来禀报说,未时已到,关中士卒已经集结在云台之下,请皇帝和军机大臣移步云台之上,点验关内驻军。

    所谓云台,可能是明代以前居庸关城内一座高塔的塔基底座,因为是巨石所筑,坚固无比,所以台上的高塔在战火中被毁之后,它的塔基底座却保留了下来。

    这个云台之上的高塔,此前应该是一座巨大的过街塔,因此塔基底座的下面,有一座巨大的拱形通道。

    这样一来,整个云台就像是居庸关城中的一座巨大石拱桥一样,两边两个门洞,皆可通行人流、车马。

    而拱形通道之上的所谓云台,则高达三丈以上。

    所以这处地方,算是形势险要的居庸关城中视野相对开阔的一片地方了。

    当崇祯皇帝在两位军机大臣的陪同之下,以及在十二个御前侍从武官的护卫之下,来到云台处的时候,此时的云台上下及其周围,已经被神机营的两千火枪兵团团围住。

    而王成胤带着刘振、王沛等居庸关内的将校武官,以及他们召集来的麾下士卒已经在云台下面肃立等候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5434/ 第一时间欣赏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作者:哼哈大王所写的《日月当空照中华》为转载作品,日月当空照中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日月当空照中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日月当空照中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日月当空照中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日月当空照中华介绍: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后世加班狗魂穿崇祯皇帝,选贤任能,编练新军,剿灭流寇,降服后金,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于危亡,同时开疆拓土,征服周边,复汉唐之故土,扬国威于海外,将华夏文明传播于东西坤舆万国之中,使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日月当空照中华,一日月当空照中华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日月当空照中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