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日月当空照中华TXT下载日月当空照中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日月当空照中华全文阅读

作者:哼哈大王     日月当空照中华txt下载     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日月当空照中华全文阅读

第一章 崇祯皇帝

    “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檄文中的一段话。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时间过了几百年,如今读来依然令每一个真正的华夏儿女热血沸腾!

    中国历代王朝,得天下之正未有如朱明者。这是朱大明一直以来的信念,这个信念不是他莫名其妙来到明朝以后才有的,而是在后世读明史的时候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后世的朱大明,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机关加班狗,每天加班加点撰写领导讲话、情况报告、工作总结等各种文字材料,工作乏味、生活无趣,朋友不多、人也木讷,除了看点书就没有别的爱好。

    朱大明爱看历史类的书籍,因为姓朱又叫大明,所以就特别偏好明史类的野史杂记历史文。

    每看明史,看到奸臣小人当道、忠臣良将死节,看到崇祯皇帝自缢、满清屠戮天下,朱大明都会感同身受、痛彻心扉,恨不能穿越回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在朱大明的眼里,朱元璋以中土汉人、淮左布衣的身份投奔义军、起兵反元,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旗帜削平群雄、统一天下,最终建立大明王朝,可以说完全是名正言顺,天命所归。

    朱明皇室的帝位,不像曹魏、西晋司马氏那样篡夺来的,也不是李唐那样靠着吃隋朝的饭砸隋朝的锅得来的,更不是北宋赵匡胤那样搞个陈桥兵变就黄袍加身得来的。

    朱明王朝的合法性唯有刘邦建立的汉朝可以相比,但刘邦建立的汉朝是建立在反对秦朝暴政基础上的,与朱明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正当性相比,仍然略逊一筹。

    但是话又说回来,自古王朝失天下之惨烈亦未有如朱明者。崇祯帝宁死不屈、自缢于城破之日,后妃自尽,子嗣被杀;弘光帝兵败被俘,不久被杀;隆武帝兵败被俘,然后被杀;最惨的永历帝,辗转逃亡,即使逃到了缅甸,仍然被抓回云南,被弓弦缢杀。

    朱明得天下之正与失天下之惨,都是前所未有。特别是崇祯皇帝,十七岁登基,三十四岁死节,十七年的皇帝生涯只是当了十七年的加班狗,而且是毫无成效毫无意义的加班狗。

    不管他如何努力,如何挣扎,如何不舍,最后大明朝这艘由朱元璋一手建造的,航行了二百八十多年的巨轮,还是沉没了。

    而与大明这艘巨轮一起沉没的,还有汉人王朝的政权法统,还有华夏民族的衣冠礼仪,还有华夏民族的文化自信。

    又经过满清辫子王朝二百多年的抹黑,到了今天甚至连汉民族自己都对当年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推翻异族统治、建立汉人王朝的朱明皇室充满了不懈和敌意,反而对什么努尔哈赤、黄台吉的所谓雄才大略钦佩不已,对所谓的康乾盛世赞不绝口,好像他们真是自己的老祖宗一样,说起来津津乐道、与有荣焉。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民族的悲哀了。

    有些研究明清史的专家说,明朝的灭亡从万历时代就已经注定了,再经过天启皇帝七年的折腾,到了崇祯年间,不管谁来当皇帝,都挽救不了大明必亡的命运。有点像是说,是天亡大明,非战之罪也,更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对于这样的看法说法,朱大明当然嗤之以鼻。

    历史有必然,也有偶然,而且其必然性还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偶然性实现的。如果崇祯皇帝换一个人来做,未必就不能挽救大明朝的命运。

    朱大明常常幻想,如果他是崇祯他会怎样怎样。当然,这也只是想一想罢了,现实的历史中,大明毕竟是亡了,谁还能真的穿越时空挽救明朝、拯救华夏吗?

    就这样,作为现代人的朱大明,一边加班加点工作赚钱还房贷,一边抽空看点闲书解解闷,多少让生活有点趣味。

    这样的日子一年又一年,平庸而卑贱,过得就像一条狗,而且还不是宠物狗。

    然而就在半个月前,在一次又一次的通宵加班之后,朱大明心肌梗塞猝死在办公室里,享年三十四岁。死时倒是与他一直念念不忘、恨铁不成钢的崇祯皇帝同寿。

    死前默默无闻的加班狗,骤然成了单位全体人员学习称颂的榜样,各种慰问奖励荣誉称号纷至沓来,也算是死得其所、颇有哀荣了。

    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忙着悼念朱大明、学习朱大明精神的同时,这个在前世活得不如宠物狗的朱大明,却在另一个时空得偿所愿了,从一个蝼蚁一样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一下子成了一个奉天承运、唯我独尊的皇帝。

    初来乍到的感觉自不用多说,一开始是懵逼,然后是惊喜,再然后就是持续的深深的恐惧了。

    朱大明当然去过故宫,而且不只一次,特别是对明代的北京故宫与清代北京故宫的差别,也有一定的了解,对满清皇帝后来对紫禁城的胡乱改造尤其深恶痛绝,但是作为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的纯粹现代人,猛然从猝死中醒来,耳中所听到的是“皇上”“陛下”之类的惊呼,眼中所见到的是阴暗的宫殿、复古的家具和一群身着明代服饰跪俯于外间地上的人,即便是他曾经无数次幻想过这样的场景,也仍然还是懵圈了好一阵,瞪眼看着周围,却无法说出任何话来,完全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处。

    想想也是,前一刻还在办公室里通宵加班写材料,突然心口一阵绞痛,意识随即陷入黑暗,再醒转过来却是全然不同的另外一个世界,搁谁身上都会愣怔一段时间。

    半个月过去了,每次想起初来乍到的情景,已经适应了新身份的朱大明,还是会会心一笑。

    想想当时,就穿越客来说,他的反应还算快的,只是愣了一会儿,再听见“皇上”的呼喊,就“嗯”了一声。

    当时醒来第一眼,楞楞看着坐在床沿上关切地看着自己的宫装女子,他感觉很亲切很熟悉,但却记不起姓名,说不出身份,只是楞楞地看着她,略显尴尬地微微一笑,那只被这宫装女子握着的手也动了动,算作是一种回应。

    而宫装女子看见朱明的回应,激动地握了握他的手,眼里泛泪光说道:“皇上,您醒了就好。您一身关系大明安危,今后切不可再过于劳累。朝政再忙,也有大臣在,您何必如此苛待自己。”

    宫装女子一边说着话,一边眼泪就流了下来。这时跪在外间的一群人也齐声说道:“请皇上爱惜龙体,祝皇上龙体安康!”

    那宫装女子后面所说的话,朱大明多半并没有听进去,包括远处地上跪着的那群人说的话,因为他此时此刻仍处在茫然失措的状态之中,但是“大明”“皇上”这两个关键词,他却是真真切切地听到了。

    这让他顿时对自己的处境有所领悟,他竟然魂穿了,而且成了皇上,而且还是大明的皇上,这让他一下子从茫然失措变成了欣喜若狂!成了大明的皇上,就有机会挽救大明后来的危亡,就有机会改变华夏民族后来的悲惨命运。这是他一直深埋在心底里的梦啊,一旦有了梦想成真的机会,谁又会不激动呢。

    然而这份欣喜若狂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恐惧忧虑所取代了。因为正当他刚刚弄明白自己成为了大明皇上的同时,就听见那宫装女子扭头朝外间跪着的一人说道:“王承恩,你速去午门外见大臣,就说皇上已醒,需要静养,请他们明日再来觐见皇上!”

    正在琢磨自己到底是大明哪一位皇上的朱大明听见这话,顿时就愣住了,心里默念了几遍“王承恩”这三个字,突然完全弄清了自己的准确身份,自己竟然是大明崇祯皇帝。

    而这个“王承恩”就是那个最后陪着自己一起在煤山上吊自杀的忠诚太监,那么眼前这个宫装女子无疑就是端庄贤淑,最后被自己命令自尽的皇后周氏了。

    弄清自己的身份后,朱大明一直处在忧虑沉思中,时而精神振奋,下定决心既来之则安之,自己熟悉明末清初这段历史,完全有机会改变大明灭亡的命运,时而精神消沉,深深感到一种无力,感到一种恐惧,脑海里总是出现到最后众叛亲离、满城兵火、煤山上吊的那一幕。

    过去的半个月里,朱大明一直在调整自己,努力适应自己成为崇祯皇帝的现实,在太医们的指导下静养调理身体,在皇嫂张氏、皇后周氏、田妃、袁妃等后宫妇人的闲言碎语中了解宫内宫外的各种细枝末节,在王承恩等太监的帮助下阅读奏章、判断形势,当然也接见了一次大臣,只是现在的内阁诸大臣多是魏忠贤的亲信一党,实在是对他们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不管如何,趁着静养不出的半个月时间,再世为人的朱大明或者说新的崇祯皇帝,总算是对自己的处境有了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毕竟距离史上大明的灭亡,还有十七年呢,自己还有大把的机会改变最终的命运。

第二章 内忧外患

    崇祯帝的这次病倒,纯粹就是给累的。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这年的八月,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遗命弟弟朱由检继位,同月朱由检入宫即皇帝位,下诏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崇祯元年。

    九月,先是议定天启皇帝的谥号、庙号以及陵寝安葬事宜,然后追谥生母贤妃刘氏为孝纯皇后,再然后又册封信王妃周氏为皇后。

    这一连串的大事琐事,让刚刚登基为帝的朱由检身心俱疲,更何况入宫即位之初朝局的波云诡谲和惊心动魄,实在是太过耗费心神,原本自幼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朱由检体质本来就弱,能坚持下来纯粹是因为当上皇帝的那股兴奋劲在支撑着。

    进入十月,先是顶着冷风祭祀了太庙,向朱明的列祖列宗通报他即位当了皇帝这件大事,受了点风寒回宫就开始发热,紧接着就收到了南京地震、城墙崩裂的奏报,又惊又愧之下,终于晕倒。

    朱由校给弟弟留下皇位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此时的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长城外的蒙古鞑子虽然一代不如一代,对大明构不成致命的威胁了,但还是时不时地成伙结队破边而入抢掠人畜财物。

    最危险的是东北边防,与蒙古鞑子对比,那些半开化的女真鞑子实力越来越强,野心也越来越大,对大明朝的威胁一日胜过一日。

    此外还有被各种天灾人物折腾得快要崩溃了的大明内地,不是这里地震,就是那里大旱,一波又一波的饥民占山为王、聚众作乱。

    朱由检自从当上这个皇帝,每天都在发愁,都在忧虑,上了朝要与满朝居心叵测的大臣们周旋应对,回了宫又要与潜伏在宫中的魏忠贤死党们斗智角力,短短三个月,本来就气虚体弱的朱由检,脸色更加苍白阴郁了。

    刚祭告太庙没几天,南京就发生地震,这个事情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也正是这一点给了猝死的朱大明魂穿的机会,同时也是给了风雨飘摇的大明一个浴火重生的机会。

    十月末的北京城,天气已经十分寒冷。在乾清宫西暖阁中休息静养半个月后,焕然一新的崇祯皇帝决定御门听政,根据前世的工作经验,政治上的事情在拿到台面上之前,首先要与各方人等充分沟通,了解各相关方面的意见,然后才公开作出决定,这种决定一旦作出,就绝对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决策的权威性就会引起质疑。

    前世的朱大明没有当过领导,但是作为领导的笔杆子,他对如何当好领导带好班子还是有一些见识的。

    特别是考虑到明朝大臣们那种又臭又硬的脾气,为了自己的第一次皇极殿御门听政不至于太狼狈,这几天他一直在看司礼监递进来的奏折,了解情况。

    现在的司礼监当然是不能信任的,其掌印太监王体乾、秉笔太监李永贞、涂文辅,都是魏忠贤的死党。

    魏忠贤本人在崇祯皇帝即位不久为求自保,即主动请辞,而崇祯皇帝忌惮阉党势力太大,担心朝局甚至宫中不稳,没有轻举妄动清理阉党。

    除了司礼监不能信任,甚至现在的内阁,都是阉党内阁,完全不能信任,首辅黄立极就是靠着阿附魏忠贤而上位的,其他阁臣诸如施来、张瑞图、李国等,其如未入阁的尚书一级的大臣,如礼部尚书田吉、兵部尚书崔呈秀、工部尚书吴淳夫、户部尚书王永光等等,甚至锦衣卫都指挥使田尔耕都是魏忠贤的党徒。

    这种情况下,别说以前的崇祯不敢轻举妄动,就是现在已经了解历史大势的崇祯朱大明也不敢大张旗鼓地清理阉党势力,只能是谋定而后动,一步一步慢慢来。

    看着案上的奏折,想目前的局面,朱大明看了看侍立在门外的一众内侍,说道:“去叫曹化淳、王承恩过来。”一个小内侍领命而去,不一刻门口传来声音,“奴婢曹化淳、王承恩觐见皇上。”

    朱大明看了看跪着行礼的曹化淳和王承恩,面无表情地说道,“起来吧,近前说话。”

    看着两人爬起来,一前一后进入暖阁内,朱大明又说道:“这段时间司礼监递进来的折子,你们两个都是秉笔太监,都看过了吗?”

    曹化淳看看皇帝,又低头无言的王承恩,向前一步躬身说道:“回皇上,奴婢等入司礼监未久,有的折子能看到,有的折子看不到,不知皇上说的是哪道折子?”

    曹化淳作为原来信王府的大太监,资历辈分都比王承恩高很多,但是这个人忠奸难辨。

    历史上崇祯帝自始至终都很信任他,清除魏忠贤一党之后,就让他做了宫内太监的总管。

    特别是明亡之前,李自成围攻北京内城的时候,崇祯把仅有的兵马交给他,让他督师御敌,但就是这个太监却辜负了崇祯皇帝的信任,开门降敌。

    与王承恩相比,可以说一点忠义之心都没有。

    但是现在这个阶段,还不是收拾他的时候,毕竟目前这些信王府出来的太监,是自己在皇宫大内惟一可以放心使用的人马。

    朱大明心情复杂地看了看曹化淳,把案上的那道奏折往外推了推,说道:“你们先看看,前一阵子副都御史杨所修上书,说兵部尚书崔呈秀母丧夺情有违人伦纲常,请朝廷允许崔呈秀守制。朕同意内阁所拟的意见,驳回所请。这两日朕看司礼监又递进来御史杨维垣、贾继春的折子,奏请的还是同一件事。这个事情,你们两人怎么看?”

    朱大明说话的过程中,曹化淳已经看完了奏折。听见皇上问话,曹化淳把奏折交给王承恩,然后看了看门外诸内侍,恭立无言。

    朱大明知道他的意思,隔墙有耳,谁知道门外的小内侍里有没有魏忠贤一党的眼线,于是对外面的众内侍说道:“曹化淳、王承恩留下,其余人等都到殿外候着,不经传召,不得入内。”

    朱大明说完,看着曹化淳:“你可以说了。”

    曹化淳躬身回道:“谢皇上顾全奴婢,奴婢跟随陛下久已,对陛下忠心可昭日月,因此事实在事关重大,一步不慎,可能后患无穷,不得不慎重如此,请陛下恕奴婢直言之罪。”

    说完这些话,曹化淳看了看皇帝,见皇帝面无表情,只是微微点了下头,曹化淳受到鼓励,接着说:“皇上即位以来,奴婢得皇上信重,以司礼监秉笔太监同知东厂锦衣卫事,据奴婢所知,杨所修、杨维垣、贾继春等人,与崔呈秀同为魏公公门下,表面往来甚少,但实际却同气连枝,甚可视为一党,如今此三人先后上书请罢崔呈秀,此事大不符合常理。奴婢揣测,此事或有幕后主使者,请皇上慎思之。”

    说完,曹化淳抬头又看了眼皇帝,然后躬身不再说话。

    朱大明当然知道背后的主使之人是谁,但是作为皇帝,有些话是不能自己说出口的,他面无表情地看了看曹化淳,然后转向王承恩,说道:“王承恩,说说你的看法。”

    王承恩身体微微前倾,低头说道:“回皇上,奴婢也以为此事不简单,若说单为奏请崔呈秀守制,杨所修所上折,皇上嘱内阁已给明确答复。然而御史杨维垣、贾继春再次上折请罢崔呈秀,理由仍只是母丧夺情有违人伦。此事大有蹊跷。奴婢斗胆揣测,三人此举似乎是在试探朝廷对崔呈秀的态度,而崔呈秀乃是魏公公信重的干臣,奴婢揣测,此三人似乎是在试探朝廷对魏公公的态度。这是奴婢斗胆揣测,请皇上恕罪。”

    朱大明听王承恩说完,站起身,活动了一会身体,然后回头对曹化淳、王承恩说道,“这些人的心思,朕当然都知道,慎重是该慎重,但明日皇极殿早朝,对这个事情总要有个说法。你们是朕在信王邸时跟随的老人,朕信重你们,希望你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听到这话,曹化淳、王承恩相顾一惊,马上跪地,曹化淳说道:“皇上恕罪,祖宗有制,内臣不得妄言干政,有些话奴婢实在不知如何说,也实在不知当不当说。”

    朱大明看了看跪着的两人,说道:“朕不问你们,你们当然不能说;但朕既然问了你们,你们就不能不如实说。在朕这里,只要是为朕好,为大明好,朕决不会让你们因言获罪,也不会让你们因说了真话实话而没有了好下场。”

    说完这话,朱大明继续看着曹化淳、王承恩,不再言语。

    片刻之后,曹化淳似乎下了决心,叩头说道:“皇上,奴婢以下所言皆为皇上考虑,杨某等三人弹劾崔呈秀,必魏忠贤所指使,其意不在罢免崔呈秀,而在试探皇上和朝廷的态度,可谓一举三得。

    “其一不管皇上应允与否,都可借机向皇上表明魏党非党;其二若皇上罢免崔呈秀,魏党即可探知皇上态度;其三,若皇上留任崔呈秀,即可离间皇上与其他朝臣之关系。

    “请皇上慎重思之,魏忠贤结党营私多年,当朝诸公多与其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无完全准备,奴婢以为仍是隐忍为上,应慢慢图之,切不可操之过急。”

    说完这些话,曹化淳叩首于地。

    这时,王承恩叩首说道:“皇上许奴婢言事,请先恕奴婢妄言之罪。如今皇上登基已有百日,天下士民翘首以盼,期望朝廷除旧布新,振作有为,如久旱之望甘霖。奴婢以为,魏党固然势大,但奸佞小人以利而聚,必也以利而三,杨某三人先后请罢崔呈秀,崔呈秀必不能视若无睹,若崔呈秀乞归,朝廷可以温辞允其罢归守制,此亦可收一石三鸟之效,其一对魏党分而划之,其二去其谋主羽翼,其三激励朝野正气。奴婢一点浅见,请皇上明察。”

    朱大明看着王承恩,轻轻点了点头,然后对曹、王二人说道:“你二人所对虽有差别,但都没有大错,可见你二人忠心待朕,朕心甚慰。”

    说罢,朱大明低头继续看堆积在案上的各类奏折,有提请起复袁崇焕镇守辽东的,有陕西久旱无雨请求赈济的,有言运河淤塞奏请疏通运河的等等。

    曹化淳、王承恩看皇上一时无话,把他们晾在一边,于是一起叩首说道:“皇上若无吩咐,奴婢告退。”

    朱大明抬起头,看着两人,指了指案上的奏折,说道:“这些奏折你们拿回去吧,吩咐人送去内阁。”

    说完停顿了一会儿,又说道:“朕让你们做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不是让你们在那里随堂画诺尸位素餐,你们是朕的耳目,朕有些事看得见,有些事看不见,就是你们的失职。你们明白朕的意思吗?”

    曹化淳、王承恩二人惊恐叩首,齐声道:“奴婢知罪,请皇上责罚。”

    朱大明看了看二人,不再言语。二人连忙告退。

第三章 御门听政

    次日寅时,也就是清晨五更刚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以下,数十名太监内侍宫女兴师动众地来到乾清宫外,等候皇上起床、洗漱、更衣,然后起驾到皇极殿,即后来的太和殿参加早朝,这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通常这个时候天还没亮,夏天还好,到了冬天,起床就比较困难,明朝中期以后的几个皇帝,都不愿叫大起上大朝,就是因为太辛苦,一大早的,睡得正好,你把他叫起来上朝,听各部大臣说些大而无当的口水话,任谁也不乐意。

    皇帝不愿起床,太监也不敢硬叫,就这么地早朝就逐渐不废而废了。

    你想想,连皇帝都觉得辛苦,那些需要上朝的京官大臣们就更辛苦了。

    皇帝五更起,住的远一点的大臣就得三更起。当然皇帝上大朝也不是天天都搞,因为这样的确太累,万历皇帝曾经几十年不上朝,朝廷也还是一样运转。

    天启皇帝一开始也想振作,但是坚持了没多久就放弃了,后来干脆破罐子破摔,诸事交给魏忠贤处理,自己躲在深宫之中做木匠活儿。

    崇祯皇帝即位后立志图强,一改前朝作风,坚持每日上朝,接见大臣,处理政务,然后刚刚过了三个月就病倒了。

    对朱大明来说,这是个机会,是个改变早朝御门听政制度的机会。

    虽然已经决心除掉魏忠贤的同党及其徒子徒孙们,但是朱大明表面上还是要若无其事,在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死党王体乾的引导下,由李永贞、曹化淳、王承恩等一众公众大太监的陪同下,来到了皇极殿。

    皇极殿是明代北京故宫三大殿之首,最为雄伟壮观,明成祖朱棣修建完工以后没有多久就遭遇雷电,起火被毁,后来又经历了几次火灾,最近一次重建就是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

    所以朱大明现在来到的皇极殿,与其他皇宫内院的大殿比,完全是焕然一新的感觉。

    内阁诸大臣,京官四品以上,各科道言官,京城勋贵中有重要职司的,加起来几百人,都在皇极殿的台阶下候着。

    朱大明在太监内侍的前导下,从中极殿方向过来,直接到皇极殿正中的龙椅上坐下。

    在王体乾和殿中御史的引导下,进入大殿中以及候在大殿外广场上的群臣们,一整套三跪九叩三呼万岁等程序走完,清晨的阳光基本上就能照亮皇极殿的金色琉璃瓦了。

    朱大明俯视着大殿中分班站立的朝廷重臣,心中却记起了历史上崇祯帝自杀前说的话,群臣误朕,朕非亡国之君,而臣实亡国之臣也,心情格外沉重,所以一点傲视天下的感觉也没有找到。

    朱大明看了一眼站在龙椅左侧的王体乾,王体乾立刻走到中间,冲着殿下的群臣喊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站在大殿外面的司礼监太监,一个接一个把这句话重复着喊到了皇极殿外的广场上。

    大殿外的声音刚落下,文臣行列里就闪出了一个人,冲着龙椅上的朱大明跪下一拜,然后说道:“臣督察院御史杨维垣有事启奏陛下。”

    朱大明心说来了,冷冷看着杨维垣,淡淡说道:“平身,奏来。”

    群臣皆无反应,都静静看着杨维垣。杨维垣起身,低头说道:“臣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为仁之本。今有当朝大臣,恋栈权位,母逝而不守制,有违孝道,有背人伦。臣请陛下罢其官,治其罪。”

    朱大明见他说完,问道:“爱卿所言何人?”

    杨维垣转身一指,说道:“臣所参者正是兵部尚书崔呈秀。请皇上明鉴。”

    朱大明并不知道下面站着的一堆人里哪一个是崔呈秀,但是没关系,杨维垣话刚说完,文臣横行列中就走出来一个身着红袍、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大臣来,只见此人走到大殿中跪下,自行摘取乌纱官帽,然后叩首说道:“臣崔呈秀知罪。臣乞归乡守制,望陛下恩准。”说完跪俯于地,一动不动。

    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朱大明意料,原以为崔呈秀会为自己辩解一番,没想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看来的确是事前有过沟通,达成了一致,否则事关个人的仕途命运,怎么会这么容易就范呢。

    皮球踢给皇帝,检测皇帝的态度,但朱大明对此早就有了准备,并没有接崔呈秀的话,而是把目光转向文臣行列的第一位,现在的首辅黄立极,把皮球踢给这位阉党第一高官,问道:“黄爱卿贵为元辅,此事就由黄爱卿与内阁诸臣议定,然后奏与朕知。”

    殿下群臣终于有了反应,有的在偷看黄立极,有的抬眼偷看朱大明,部分人开始交头接耳。

    这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大声喝道:“肃静!陛下当面,交头接耳,成何体统!”

    殿中顿时安静下来。

    突然,杨维垣向前一步说道:“陛下,大明以孝治天下,母丧守制,乃是祖宗法度,何须内阁商议。请陛下乾纲独断。”

    杨维垣又把球踢给了朱大明,朱大明看了看杨维垣,又看着黄立极不说话。

    黄立极一看不是办法,出列行礼,然后说道:“杨御史所言乃正理,母丧丁忧、守制三年,乃是祖宗法度,臣请皇上乾纲独断。”

    黄立极一说话,他身后的文臣中陆续走出几人,上前行礼后说道:“臣施来附议。”

    “臣张瑞图附议。”

    “臣李国附议。”

    然后文臣班列中又有数人出列跪下,说道:“臣副都御史李夔龙等附议,请陛下乾纲独断。”

    按理说,这些过去被魏忠贤提拔的人主张要做的事情,那些已经死了的东林大佬的门生们,肯定会群起反对,把它搅黄。

    但是这一次,东林党的徒子徒孙们都保持了沉默。

    有的是看不清眼前形势,看见阉党自己人内斗狗咬狗,他们有点懵。

    有的是乐见其成,希望崔呈秀罢官免职,被撵出朝堂,所以都闭嘴不说话,也不附议,就是坐山观虎斗。

    朱大明看这情况,再不发威就要被人当成朝堂菜鸟给欺负了,所以环顾了殿中诸臣,然后说道:“既然内阁诸大臣和满朝文武,都赞成朕来乾纲独断,那么朕也不能让百官失望。崔呈秀侍奉先皇有功,兼去年多事,其母丧,先皇中旨夺情,似情有可原处。如今既然引起非议,崔卿本人又一意求归守制,朕自无不允之理,内阁可拟旨,准崔卿回乡守制。”

    听皇帝如此说,崔呈秀神色郁郁,颤抖着叩首说道:“谢陛下隆恩。”

    黄立极出列回道:“皇上圣明,臣等遵旨。”

    然后大殿上又响起一遍“皇上圣明”声音,跪在殿中的人纷纷起身归列。

    这件事了,朱大明腹中饥饿,对这样的早朝兴趣锐减,想要退朝,但是文臣班列中又跳出一个人来,此人上前跪下奏道:“陛下,臣御史罗元斌有本奏。”

    朱大明注意到刚才这个罗元斌并没有随着众人出列附议,所以也想知道他要说什么事,于是说道:“罗爱卿平身,且奏来”。

    罗元斌站起来躬身说道:“臣弹劾阁臣施来、张瑞图身为阁臣、尸位素餐,交结内侍、阿附阉寺,臣请陛下澄清吏治,逐此奸佞,选贤任能,以正朝纲。”

    朱大明听得目瞪口呆,这样的愣头青御史是怎么在政治斗争中存活下来的呢。

    朱大明正想说话,只见施来、张瑞图出列,到前面跪下,然后说道:“先皇和陛下不以臣等驽钝,使臣等位列揆席,臣等今日遭御史弹劾,深感愧对先皇及陛下厚恩,请陛下允臣等归家待参。”

    说完,两人摘下乌纱在旁边放下,叩首不起。

    朱大明一时有点意外,对这几个阁臣,他一个也看不上,在他心目中最适合做首辅的是孙承宗,能入内阁的起码也得是徐光启、李邦华、袁崇焕这样的有才能或者有节操的人,像黄立极、施来、张瑞图这种趋炎附势的投机分子,他也不想要,但是现在还不是清理他们的时候。

    想到这里,朱大明说:“施爱卿、张爱卿平身,你二人得先皇信重,皆是朝廷重臣,岂可因御史一言而引咎辞位,还请两位爱卿归列。”

    施来、张瑞图本来也没有辞官回家的打算,只是按惯例做个样子而已,所以听了皇帝的话,说了句“臣谢陛下隆恩”,然后就起身归列了。

    但是朱大明却要借这个机会,敲打敲打御史言官了。

    他看着仍然立在大殿中的罗元斌,慢慢说道:“罗爱卿,按照祖宗法度,你身为御史,自是有弹劾百官的权力,但是你对施爱卿、张爱卿的弹劾可有真凭实据?”

    看罗元斌欲言又止的神情,朱大明没给他机会说话,直接说道:“御史言官,本为查纠朝政得失而设,虽有弹劾百官的权力,但却不可滥用。

    “刚才众卿请朕乾纲独断,朕今日也立下一条法度,从今往后,御史言官风闻奏事,须有真凭实据,若查无实据,则以弹劾他人之罪名反坐之。御史罗元斌,今日弹劾施爱卿、张爱卿之事,姑且不予追究。诸卿谨记之。”

    说完看了一眼王体乾,王体乾见皇帝已颇不耐烦,立刻上前大喊一声“退朝”。

    随着退朝声远,朱大明起身就走,扔下一众大臣愣在大殿之中。

第四章 内阁奏事

    本来皇帝半个月没上朝,大臣们都有很多事情要当面请旨定夺,但看皇帝怒气冲冲的样子,可说可不说的也都知趣地选择了闭嘴不说,纷纷回到各部司的衙门里等下一次朝会再说。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罗元斌的突然袭击,让朱大明表面上很生气,甚至借题发挥定下一条规矩,而且快刀斩乱麻,不给反驳或者讨论的机会,但是心底里他对罗元斌对内阁几个阉党阁臣的攻击,还是很认同的。

    现在的内阁,的确是尸位素餐,什么正事也不干,一味地试探皇帝对魏忠贤的态度,对他们的态度。

    至于原因,当然是崇祯皇帝新立,即便没有阉党什么这档子事情,按照不成文的老规矩,他们这些前朝的阁臣,多数恐怕要动一动位置了,特别是内阁首辅,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从皇帝到大臣都知道这个道理。

    刚刚回到乾清宫,脱下朝服,换上便装,曹化淳就来禀报,说是首辅黄立极带领内阁其他阁臣求见皇上。

    朱大明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小朝会,每当大朝会结束,皇帝与内阁及相关部门的臣子,都要再碰下头,商议处理具体朝政,这才是真正具体办事的时候。

    朱大明对曹化淳说:“请首辅及内阁诸臣文华殿等候。此外,给每位阁臣准备早饭点心。”

    曹化淳立刻应诺而去。

    朱大明就在乾清宫暖阁中匆匆吃过早膳,喝了点茶水漱漱口,然后就摆驾文华殿去了。

    对宫中的繁琐规矩,朱大明现在还不能不遵守,毕竟即位未久,这些看起来非常繁琐累人的规矩、仪仗、随从等等,都是为了增加皇帝的权威而设的,目前的状况下他还是很需要这些东西的,于是只好忍着。

    进了文华殿,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镨以及一干中书舍人们都在等着,见皇帝进来,都是匆忙站起,整理衣冠,然后在黄立极带领下跪地拜见。

    朱大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说了声众卿平身,看大臣们纷纷站起来,又说:“给诸位阁臣赐座”。

    一众小内侍在曹化淳指挥下快速搬来没有靠背扶手的软凳,放在每位阁臣的身后,刚刚起来的众人又要行礼,朱大明说:“免礼,坐下说。”

    说完这话,朱大明又对曹化淳及殿中诸内侍说道:“今天朕再立一条规矩,今后阁臣上文华殿奏事,赐座赐茶,着为常例。”

    中书舍人们赶紧记下,太监曹化淳一边答说“奴婢遵旨”,一边又赶紧给在座的阁臣们上茶。

    大臣们看见这几个月来在他们面前日益嚣张的大太监,忙来忙去的给他们搬凳子倒茶水,深深感受到了眼前这位皇帝的不可测。

    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等闲他们根本就见不到皇帝的面,更没有他们落座喝茶的份儿。

    但不同的是,天启皇帝好糊弄,只要糊弄住不识字的魏忠贤就好了,而眼前这位皇帝看来似乎是不好糊弄了,一天之内就给前朝后宫立下两条规矩,看起来可不是个善茬子。

    黄立极带领阁臣谢过皇恩,然后说道:“陛下静养半月,内阁颇多事务堆积,牵涉天下大事,臣等不能擅断,还请陛下定夺。”

    看皇帝点了点头,黄立极继续说道:“陛下恩准兵部尚书崔呈秀归乡守制,兵部尚书一职出缺,不知陛下属意何人?”

    兵部尚书管理天下戎政,位置非常重要,历史上崔呈秀去职之后,上来的是王在晋,而王在晋实在平庸,与孙承宗不睦,后来在军事上多有掣肘,早就被朱大明打入了不能用的行列。

    朱大明缓缓说道:“如今正值多事之秋,东北、西南用兵频繁,兵部尚书的位置至关重要。朕的意思是,应由熟知兵法、久历兵事的文臣接任。卿等可有人选?”说完看着众人。

    黄立极是首辅,当然先说:“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前蓟辽督师王在晋熟知兵事,对辽事颇有见地,天启六年罢归,如今原籍闲住,臣以为其人或可接任兵部。”

    历史上崇祯估计就是听信了这个话才又启用王在晋的,但王在晋上任后并没有干出什么好事,反而在崇祯二年孙承宗起复后多方掣肘,给孙承宗整顿军事增加了无数障碍,最后搞得孙承宗又一次辞官而去。

    施凤来、张瑞图听了首辅黄立极的说法,也相继表态说道:“王在晋曾任兵部,以知兵著称,天启间又曾在辽东任职,熟知虏情,是合适人选。臣附议。”

    朱大明看李国未附议,但欲言又止,似乎有话要说,于是问道:“李卿可有其他人选?”

    李国方面大耳美须髯,与其他几位面相阴柔的阁臣颇不同。历史上,他向崇祯皇帝推荐过韩和孙承宗。

    韩这个人究竟如何,朱大明并不清楚,但是孙承宗他可是听说过,绝对是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牛人,所以他特意问李国的意见,就是希望他借这个机会把孙承宗推出来,毕竟他已经划出了范围,能进这个范围的人没多少,但孙承宗绝对算一个。

    李国这个人在历史上很复杂,他是魏忠贤一手提拔上来的,但是却并不领魏忠贤的情,魏忠贤提拔他会因为他跟魏是河间府的老乡,而他之所以要推荐孙承宗,也是因为他跟孙承宗是老乡,而且还是一个县的老乡,都是河北高阳县的进士。

    皇帝点了名,李国没办法再犹豫下去,拱手回道:“王在晋,臣知道,曾以知兵事而任蓟辽督师,并曾兼掌兵部,资历上本无问题,但在蓟辽督师任上颇多决策失当,屡遭朝臣弹劾,被先皇罢免。臣向陛下推荐前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孙承宗。”

    李国终于说出了朱大明心目中的最佳人选,看来这个李国还有几分公心,可以接着用。

    李国刚说完,施凤来马上就接过话头说道:“陛下,孙承宗督师蓟辽期间,指挥失当,损兵折将,进退失据,致使大凌河被毁,宁锦防线失地二百里,被群臣弹劾而罢官,臣以为以之接任兵部尚书,恐惹朝野非议。”说完与李国等人一起看着皇帝。

    朱大明看着李国微微点头,然后看着施凤来,淡淡说道:“孙承宗当年所谓的兵败失地,不过是部将中计而已,与其本人关系不大。朕当时虽然年幼,但也听说过此事。施卿若以兵败为辞,那么王在晋又如何,王在晋被先皇罢免,就是因为丧师辱国啊!”

    考虑到王在晋在历史上起复为兵部尚书之后的种种作为,朱大明干脆说道:“王在晋这个人,先帝既已将其罢归,今后就休要再提了!”

    施来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有敢于再反驳皇帝。

    这时黄立极又突然说道:“陛下,除了王在晋,臣还有一个人选,就是现任蓟辽总督阎鸣泰。阎鸣泰从辽东巡抚升任蓟辽总督数年,久任辽东,多有功勋,当是适合人选。”

    说完这话,他看看皇帝,然后接着说道:“还有如今蓟辽督师王之臣,虽则督师蓟辽未久,但亦可作为人选。”

    阎鸣泰本是孙承宗的左右手,他的辽东巡抚还是孙承宗推荐的,但孙承宗与阉党交恶,因而失势的时候,阎鸣泰投靠了阉党,得以更进一步,升任了蓟辽总督,但其能力也只是平平,和平时期或可用用,而如今天下即将大乱,这样的人不是朱大明的迫切需要的。

    除了阎鸣泰这个蓟辽总督,天启七年这个特殊年份的辽东,除了有个巡抚毕自肃,还有一个蓟辽督师王之臣。

    但是王之臣七月份刚刚任职,而且这些人也都不是朱大明心目中的人选,所以根本不予考虑。

    想到这里,朱大明说道:“阎鸣泰倒是个一人选,包括蓟辽督师王之臣,只是兵部的职司固然重要,然而毕竟还是在京师,蓟辽则与东虏大军对峙,形势更为吃紧,阎鸣泰蓟辽总督之位目前暂不可擅动,王之臣也是如此。

    “至于孙承宗,这个人的本事,朕在潜邸之时即已听闻,在辽事上虽有小挫,但毕竟功大于过,先皇临终前亦多次称其贤。朕意已决,就由孙承宗接任兵部尚书。此事无需再议。”

    黄立极躬身领旨,施凤来、张瑞图也不再多言。

    这之后,几个大臣又相继禀报了各种朝政大事,朱大明一一拍板决策,对陕北延绥的民乱,朱大明没有办法,只能是继续责成当时的延绥巡抚岳和声等人继续进剿。

    至于西南的土司奢崇明的叛乱,朱大明对总督其事的人并不熟悉,但他知道这场叛乱不久之后就会被平定,所以乐得维持现状而不变。

    另外,对于疏浚大运河,在魏忠贤倒台之前,暂时都没法展开,因为漕运总督也是魏忠贤一党的重要人物,所以只能暂时放一放了。

第五章 欲擒故纵

    在文华殿议完事,朱大明回到乾清宫,刚坐下,就见曹化淳匆匆来报,说魏忠贤、田尔耕递牌子觐见。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朱大明心想,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不见见也不行,他们不安心,反而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祸端,于是让曹化淳引见,并同时吩咐他传王承恩、方正化、孙应元来见。

    王承恩自不用说,属于崇祯完全可以信任的人。

    方正化这个人也不错,知兵法,会武艺,很忠心,李自成进兵北京的时候,崇祯派他到保定率兵抵抗,最后兵败被抓,但誓死不降,最终被李自成部将杀死。

    而叫孙应元来则纯粹是因为他跟魏忠贤关系好,他在场可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不一会儿,曹化淳引领魏忠贤、田尔耕二人来到乾清宫,两人刚一见到皇帝,马上下跪,并高呼万岁行礼如仪。

    朱大明看他们跪下,心里虽然恨不得马上把他们抓起来杀掉,但还是不得不装作一副欣赏和亲近的样子,微微欠身,说道:“厂臣和田卿免礼,曹化淳赶紧赐座。”

    魏忠贤相貌堂堂,除了无须,一点没有太监的样子,头发有点花白,虽然表现的很谦卑,但是当政多年养成的威势还在。

    崇祯登基没多久,魏忠贤就称病不出,坐看形势变化,崇祯皇帝也是多次派太医和心腹太监去表示慰问,并邀请他复出,但魏忠贤都未接受。

    崇祯皇帝还是信王的时候,就与魏忠贤、奉圣夫人一伙关系不睦,势同水火。所以眼看当年的信王变成了现在的皇帝,魏忠贤及其党徒都感觉大事不妙,当年的嚣张跋扈早没了踪影,只期望新皇帝看在天启皇帝的旧情上,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

    还好,崇祯登基后这几个月的表现,的确让魏忠贤、奉圣夫人放了不少的心,不仅没对他们采取什么措施,而且各种慰问赏赐不断,奉圣夫人甚至怂恿魏忠贤出山,继续作威作福。

    而魏忠贤有时候也有一种幻觉,觉得自己可能真是逃过了这一劫,今天听说皇帝罢了崔呈秀的兵部尚书,试探有了这样的结果,心中又有点不安,所以就想亲自来看看。

    至于田尔耕,虽然是个投机分子,但却是个聪明人,崇祯登基之后,想主动投效,拜见过曹化淳,拜见过王承恩,但当时的崇祯皇帝还不是朱大明,对阉党深恶痛绝,明里暗里都没有表现出可以接纳的意思来,所以田尔耕也把不准,同样是称病在家,暗地里天天与魏忠贤一党商议来商议去,也没个结果。

    今天大朝会,安排的人弹劾了崔呈秀,崔呈秀也自请归乡守制,一切都按照商量好的计划执行了,结果是新皇帝认可了弹劾,批准了崔呈秀的请求。他也是心中不安,于是一起觐见皇帝,当面试探。

    朱大明看他们半个屁股落在软凳上,然后温和说道:“厂臣和田卿最近身体可好?若有需要,可随时遣人到太医院问医问药。”

    魏忠贤与田尔耕相互对视一眼,齐声说道:“谢皇上恩典,老奴(微臣)身体已见好了,不敢老皇上费心。”

    “那就好啊,两位爱卿是先皇信重的股肱之臣,于朝政大事多有裨益,既然已见大好,今后即可多到朝堂或者宫内议事,为朕分忧解难。”

    朱大明说完这话,又对侍立一侧的曹化淳、王承恩等人说道:“给厂臣和田卿赐茶。”

    说完又面向魏忠贤和田尔耕,想听他们说出自己的来意。

    这时,只见魏忠贤突然离座跪到地上,田尔耕也随之跪下,朱大明刚想说话,魏忠贤先说了:“皇上请恕老奴之罪。”

    朱大明说:“厂臣何罪之有!?快快请起。”

    魏忠贤面现悲戚,哽咽说道:“先皇待老奴恩重如山,老奴常思报皇恩于万一,行事颇有操切之处,东林儒臣以老奴为阉人而得重用,群起反对,对老奴行事处处掣肘,如今先皇驾崩,东林儒臣更是变本加厉,一再上书指斥先皇,污蔑老奴。老奴乃先皇的奴婢,过去种种都是为了先皇的天下,从来未有徇私舞弊和非分之想啊!”

    魏忠贤边说边磕头,最后跪俯于地嚎啕大哭。

    田尔耕看看魏忠贤,又看看皇帝,也说道:“微臣有罪,请皇上处罚。”说完也是跪俯不起。

    太监的权力源自皇帝,没有了天启皇帝这块金字招牌,魏忠贤什么都不是,不管过去如何作威作福,人们真正畏惧的还是其背后的皇权而已,其本质不过是狐假虎威罢了。

    这也是新皇帝即位以后,朝廷上下文臣们敢于公然弹劾魏忠贤干政乱政、为祸天下的原因。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天启皇帝就是魏忠贤一党背后真正的大树,现在这棵大树没了,而他又与曾经的信王、现在的皇帝素来不睦,他当然恐惧。

    朱由检登极之前,魏忠贤曾阴谋阻挠,但没有成功,如今信王登极,朝野上下已经认可,崇祯皇帝皇位已稳,魏忠贤已经没有反噬的余地,除了向皇帝认输,谋一个善终,没有别的出路。

    而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始终忌惮这个权阉的势力,虽然朝中大臣一再弹劾,但他始终不敢采取断然措施,反而不断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等加官晋爵,以麻痹其心。

    现在已经是十月末了,有多少大事在等着朱大明去做,不能在清除魏忠贤一党上浪费太多时间,但是他又不知道历史上的崇祯皇帝究竟在等什么,非要等到十一月才下手,这让他心中也有点忐忑不安。

    朱大明看着魏忠贤和田尔耕,一个仍然管着司礼监和东厂,一个仍然管着锦衣卫,这几个本来直属于皇帝的机构,全都是魏党在控制,也许这就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不得不隐忍的原因吧。

    朱大明看看曹化淳、王承恩,两人摇了摇头,再看方正化目光闪烁,满怀期待,而孙应元则垂首无语,不敢他顾。

    朱大明了解他们的意思,曹、王的态度还是隐忍为上,方正化则期待趁机将魏忠贤、田尔耕拿下。

    朱大明想了想后,说道:“朝堂弹劾乃是常事,也是言官的本分。厂臣,田卿,不必过于在意,两位辅佐先皇多年,皆有大功于社稷,先皇临终前对朕有过嘱托,朕必不会坐视你二人为文臣所辱。曹化淳,你到内阁传朕口谕,加封厂臣魏忠贤义子魏良卿为宁国公,侄魏良栋为安平侯,均赐免死铁券。”

    朱大明的话一说完,满室皆惊,都是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魏忠贤本来跪俯于地,此时也猛然抬头,惊讶地看着皇帝,满脸的难以置信,继而又兴奋异常,一个劲磕着头说:“老奴叩谢皇上,老奴叩谢皇上。”

    他们既然来试探,那就让他们得偿所愿好了,今天让他们安心,不过一句话,过几天再收回所给与的,也不过是一句话而已。

    朱大明边想边说:“朕希望厂臣和田卿早日静养好身体,继续为朝廷出力,继续为朕分忧。”

    说完,端起案几上的茶盅喝起了茶,魏忠贤、田尔耕见状,再次叩谢,然后告退。

    刚刚出了宫,田尔耕就对魏忠贤说道:“督公,皇上这是什么意思?那些儒臣天天上书弹劾我等,皇上不仅视而不见,还对督公的子侄一再加封,良卿老弟封了国公,还加赐免死铁券,这可不是一般的恩典啊,这皇上看来是真的有点既往不咎的意思了。”

    魏忠贤沉默不语,站立原地良久,回头看看了刚刚走出的午门,松了口气,说道:“今日皇上若是就地拿下你我,我们可有还手之力?宫中旧人可还会为你我所用?来这里走一遭,囫囵个儿出来,可是不容易啊!看来我们这个皇上还是嫩了点。今后只身入宫这样的事情可是不能再干了!”

    “督公,您老的意思是,刚才皇上动了心思要拿下我们?”田尔耕有点惊讶,虽然他是锦衣卫的老大,但是这些年锦衣卫成了魏忠贤收拾东林党的工具,担负的其他职能基本荒废,而他这个锦衣卫的老大也是靠着投靠老魏,猛拍魏忠贤的马屁上来的,基本上也是废物点心一个。

    “你懂个屁?皇上或许没有这个心思,但是难保曹化淳之辈没有这个心思,不扳倒老夫,他们怎么上位!当年的王安、魏朝怎么死的?先皇有杀他们的意思吗?还不是他们挡了老夫的路,有他们在,什么时候能熬到老夫掌权?今后,你们这些人都给老夫收敛点,不要跟张彝宪、曹化淳、高起潜这些人别苗头!”

    “那,督公,那几个上书弹劾我等的书呆子怎么办?要不要派人收拾掉他们?”田尔耕有点不解地问道。

    魏忠贤本来看着午门城楼出神,听到这话猛然回头,瞪着田尔耕:“你们要做死就自己作死去,不要再打着老夫的旗号!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你不去招惹他们,他们都要像疯狗一样来咬你,你还能去招惹他们吗,你还嫌老夫树敌不够多,想让老夫成为儒臣们的公敌吗?”

    说完这番话,魏忠贤沉默了一会,若有所思地说道:“不要去管他们了,只要皇上不想杀老夫,他们越是相互串联,群起来攻,皇上就越是忌惮他们,到时候告他们个朋党乱政,皇上或许会看到老夫的用处。”

第六章 谋划倒魏

    朱大明的心思,当然不是魏忠贤能猜到的,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稳住魏忠贤一党,不让他们轻举妄动,对朝廷上攻击魏忠贤一党的折子一概留中,目的不过是在等待,等待倒魏大势形成,如果满朝文武中的绝大多数都要惩处阉党集团的时候,就是朱大明动手的时候。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让孙应元送魏忠贤出宫的同时,曹化淳、王承恩、方正化仍留在皇帝身边,曹化淳说:“皇上英明,魏忠贤和田尔耕来此,不过是因为崔呈秀今日被免,特来试探陛下心意。皇上所为,足以安其心。”

    王承恩也说道:“如今朝臣中,十之四五皆为魏党,而内阁诸大臣则无一例外,皇上以厚恩与之子侄,魏忠贤其心可安,如此魏党诸臣也皆可安心,朝政也可不至于大动荡。皇上此举正合兵法之一。”

    朱大明想栽培一下方正化,所以对方正化说道:“方正化,他们两人的话你可听明白了?”

    方正化不似曹化淳那样阴柔文弱,也不像王承恩那样白白胖胖,如今三十来岁的年纪,面色黑红,身材高大魁梧,看起来倒像是个武将。

    此人在原本的历史上并不是很受崇祯皇帝喜欢,因为崇祯比较文弱,也喜欢文弱书生似的太监,对五大三粗、像个莽夫的人一概不喜,所以从来也不让方正化参与这种事情。

    但是知道历史的朱大明则不同,这个方正化是他要重点栽培的对象。

    方正化听了皇帝的问话,马上回道:“奴婢已明白了。皇上用心良苦,奴婢未能领会皇上心意,请皇上降罪。”

    朱大明微微一笑,说道:“钩心斗角的事情,朕本不愿做,但朝堂之上这样的事情总是不断,你们都是伺候朕多年的奴婢,是朕的耳目眼线,以后做事要学会动脑子,事事都要考虑周全。古人讲,治大国若烹小鲜,戒急用忍最为重要。”

    然后,朱大明又对曹化淳、王承恩说道:“回去告诉王体乾,就说是朕的旨意,即日起加方正化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兼乾清宫管事太监。”

    曹化淳连忙躬身领旨,满脸羡慕地看着一如既往沉稳的王承恩和颇为激动的方正化,而王承恩和方正化则赶紧跪地谢恩。

    司礼监的作用在明朝中后期是很大的,特别是天启皇帝当政的几年中,原本只是负责协调皇帝与内阁关系,并负担传递内阁票拟的部门,一跃成为内阁之上的机构。

    而内阁通常是由六位阁臣组成,六部尚书加一个大学士衔,就可以入阁为阁臣了,协助皇帝处理天下政务。

    而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从万历晚期就被成为内相,到了天启朝,更是不可一世了,特别是魏忠贤,对于内阁递进来的奏折,多数时候都不给天启皇帝看一眼,就敢以皇帝的名义在上面批红,然后以皇帝的旨意让内阁去办理。

    批红的意思就是用毛笔,蘸着朱砂在奏折上作出批示。

    这是皇帝专有的权力。但到了天启皇帝的时候,这个权力落到了魏忠贤的手上,皇帝不闻不问,甚至乐得清闲,这就使得司礼监的权力不断膨胀。

    现在的掌印名义上是王体乾,说是名义上的,主要是崇祯皇帝即位后,魏忠贤称病不出,推荐心腹王体乾做了掌印太监,但该归司礼监掌管的皇帝玉玺印绶等象征性的东西,还在魏忠贤的手里,称得上是太上掌印了。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无定额,现在的首席秉笔太监是李永贞,然后是崔应元,然后是高时明,再然后就是崇祯帝登极以后任用的曹化淳、王承恩了。

    皇帝今天又提拔了方正化,想必这个节骨眼上,魏忠贤不会不同意,而魏忠贤不反对,王体乾更不可能有异议。

    转眼进入十一月,崇祯年间北京的冬天,比后世要寒冷的多,虽然一直没有下雪,但紫禁城中的大小水面,都已经开始结冰。

    又是连续几日不上朝,只在暖阁中看各地奏折,期间还抽空陪皇后和诸妃嫔散步闲谈。

    乾清宫的管事太监本来不是个什么重要的职务,主要职司是管理皇帝在乾清宫的吃喝拉撒等琐碎事宜,与司礼监秉笔太监相比,更是不值一提,但朱大明却是知道这个位置的关键性,而且有意要分司礼监的权,让乾清宫的管事太监也成为联通内外、举措轻重的人物。

    目前看,只有王承恩是最合适的了。

    在历史上王承恩并没有做过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但并不影响他对崇祯的忠诚以及他的重要性,而作了乾清宫的管事太监,则会让他变得更重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承恩初入宫时,曹化淳是他的师傅,后来曹化淳又带着他进了信王府。

    但是崇祯即位后把王承恩提拔到了与曹化淳同等重要的位置,曹化淳心里就略不平衡,那日奏对之中,王承恩又与他有异议,曹化淳的心里更不是滋味。

    然而对崇祯皇帝最近的任命,他却暗自窃喜。

    他们这些人都知道,魏忠贤、王体乾、李永贞等人早晚肯定要完蛋,那么谁来当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呢?

    王承恩继续在司礼监待着,就可能成为对手,而兼做了乾清宫的管事太监,就失去了掌印的机会。

    所以这几日,过去信王府的几个老人,对王承恩的观感突然好了很多,都不再把他当做对手来提防了。

    这期间,虽然与群臣议事的皇极殿大朝未举行,但是与内阁诸臣议事的文华殿小朝还是照常进行。

    朱大明先后几次接见了黄立极为首的几位阁臣,几位大臣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弹劾,但是当面议事的时候,只有排位比较靠后、年纪还不算太大的李国,站出来说,自己作为阁臣收到了对自己的弹章,按理受到弹劾,即应待罪家中,避嫌辞位,要求皇帝准许其辞去阁臣之位,静待朝廷核查发落。

    结果当然是得到了皇帝的亲切勉励和慰留,并告诫内阁诸臣不要忧谗畏讥,而是要一如既往、勇于任事云云,但是对于上疏弹劾的官员也听之任之。

第七章 群起而攻

    十一月初五日,时隔七天,朱大明叫大起,内阁、六部以及各院寺监司郎中以上官员、在京有职司的勋贵武臣,都来到了皇极殿的大朝上。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静鞭响过,群臣肃立,朱大明在司礼监诸大的随从下,进入殿中,登上御座。

    一整套繁琐的礼仪程序走完,文班末尾走出一个人来,站在大殿当中躬身说道:“陛下,臣吏部郎中钱元悫有本启奏!”

    朱大明知道该来的终究要来了,说道:“今日大朝会,议决朝中大事,众爱卿皆可畅所欲言。正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路畅通,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朕决不会让众爱卿因言而获罪。钱卿有本,即可奏来!”

    站在文班之首的黄立极心中忐忑,这几日来弹劾内阁诸臣攀附阉党、助纣为虐的奏折,一个接一个地被送到了内阁,然后再原封不动地送到司礼监,魏忠贤以下阉党众人,皆惶惶不可终日。

    崇祯皇帝对魏忠贤好言慰留,并且加封魏忠贤一干侄子侄孙,多少让他们心里有点盼头,但朝中上下越来越多的弹劾奏章,还是让他们招架不住,萌生了以退自保的想法。

    而李国的例子又让他们心存侥幸,以为皇帝会像上次大朝那样下旨申饬言官,慰留他们。

    此时正沉浸在惶恐不安中的黄立极,很快就被钱元悫所说的话打断了思路。

    只听钱元悫用宏亮的声音说道:“陛下圣明。臣今日弹劾魏忠贤欺君罔上、阻断中外、假传圣旨、结党营私、擅杀大臣、贪功诿过、阴养死士、祖坟违制、草菅人命、祸乱朝纲十大罪。

    “陛下禁言官捕风捉影、无证据而上劾章,今日臣弹劾魏忠贤各大罪,皆证据确凿,乃满朝文武皆亲见,陛下可招魏忠贤来,臣愿意与之一一对质。”

    黄立极等阁臣侧目而视,愈发惶恐,站在朱大明御座下面的王体乾、李永贞同样惊恐万状,一会儿看看正在慷慨而言的钱元悫,一会儿看看面无表情的皇帝,一副惶恐不安的样子。

    钱元悫话音刚落,文班后列中又闪出一人,朗声说道:“陛下,臣都察院御史王嘉徵有本奏。”

    朱大明先是对着随侍在侧的王承恩说道:“去传魏忠贤上殿。”然后冲着王嘉徵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王嘉徵站定说道:“臣亦弹劾魏忠贤无君、蔑后、弄权、冒功、滥爵、建生祠。”

    这个王嘉徵弹劾魏忠贤六大罪状,并一一说来,与钱元悫弹劾魏忠贤的名目虽有不同,但所说的罪证却是大同小异。

    王嘉徵刚说完,排在殿后的文班中又走出三人,依次上前行礼后,说道:“陛下,臣礼科给事中吴弘业附议。”

    “臣户部郎中刘鼎卿附议。”

    “臣刑部员外郎史躬盛附议”。

    然后,吴弘业接着说道:“魏忠贤一个阉人,蒙先皇信重,拔之高位,不思报效先皇厚恩,滥用先皇信任,阻塞圣听、祸乱宫中,瞒上欺下,竟僭称九千岁;

    “擅权谋私,强占京畿良田上万顷;

    “冒功领赏,拿朝廷名爵私封亲族,无赖之家居然一门五公侯;

    “党同伐异,罗织罪名,擅杀朝廷大臣;

    “亵渎圣贤,配享文庙,纵容党徒遍地建生祠。

    “魏忠贤罪大恶极,请陛下下诏诛之。”

    吴弘业说完这些话之后,只见文班末尾又走出几人跪下,同声说道:“陛下明鉴,臣等请诛魏忠贤!”

    朱大明刚想说点什么,就看见王承恩已经站在了殿外,很快就听见一个带着哭腔的声音传来:“陛下恕罪!陛下恕罪啊!”

    这是魏忠贤的声音。

    魏忠贤在宫内有住处,但他从天启皇帝后期就已不在宫内居住了,而他宫外居所的富丽堂皇则堪比皇宫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些日子崇祯给他的印象,让他觉得崇祯皇帝顾念先帝传位之情,或许真的不会把他怎么样,所以王承恩传旨让他进攻面圣,他并没有犹豫不决,很快就跟着来了。

    但是到了皇极殿外,那些跪在殿外的群臣的目光却让他不寒而栗,那分明是在看死人的眼光。

    再听到殿内大臣们“请诛魏忠贤”的呼声,他突然一下子害怕了,进大殿的时候,还被皇极殿高高的门槛绊了一跤,直接趴在了大殿的门内。

    顾不得起身整理身上引以为傲的明黄色蟒袍,魏忠贤就势向前膝行几步,冲着御座的方向就一个劲磕头,一边噔噔磕头一边说:“陛下恕罪啊!老奴虽是阉人,但也有忠义之心啊,对先皇对圣上忠心耿耿。他们这些文臣历来看不惯先皇任用老奴,处处与老奴作对,今日趁老奴不在,妄言欺骗陛下,请陛下明察啊。”

    看见魏忠贤跪在地上哭诉,站在御座旁边的王体乾、李永贞等阉党内臣,也赶紧跪下,膝行到魏忠贤身后,连声说道:“奴婢等都是皇家内臣,对先皇和陛下忠心耿耿,外臣所言皆不可信,请皇上明察啊!”

    朱大明看着跪在地上哭嚎的魏忠贤,心里一阵厌恶。想你魏忠贤也曾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枭雄,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即位,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早点腾出位置,或许崇祯顾念天启的旧情,也许能饶你一命,混个善终。但崇祯即位之时,你阴谋阻挠,即位之后,仍然贪恋权位而不去,门下走狗也一个个占着茅坑不拉屎,崇祯这样一个一心振作的皇帝能放过你?

    王体乾等人更是废物,此时若能与魏忠贤划清界限、倒戈一击,或许还有机会赢得皇帝信任,毕竟皇帝也不可能完全听文臣的,但你这么旗帜鲜明地把自己跟满殿的大臣对着干,就是朱大明想放水都不可能了,更何况朱大明根本就不想放水。

    朱大明看了眼曹化淳,淡淡说道:“曹化淳,去把钱爱卿王爱卿的弹章拿来再念一遍,魏公公来的晚了,给他也听一听,让他看看两位外臣是不是在欺骗朕,又是如何欺骗朕的。”

    朱大明这番话一说完,满殿的大臣再无疑虑,都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看着魏忠贤、王体乾等人的眼神全都变了,包括黄立极等人,也开始想着如何与魏忠贤切割了。

    曹化淳上前接过钱元悫的弹章,抑扬顿挫的念了起来,念到阴养死士图谋不轨的时候,魏忠贤身体一震,又开始伏地喊冤,当听到僭称九千岁,配享文庙,广建生祠,一门五公侯,修祖坟违制,魏忠贤面无人色,只是不停念叨“皇上恕罪、皇上恕罪”。

    曹化淳念完弹章,退回皇帝御座旁边站好。

    朱大明伸手要来了那两份弹章,翻看了一下,然后对着殿中的众臣问道:“哪位卿家还有本奏?若仍是弹劾魏忠贤的,可一并呈上。”

    果然,殿中文班、武班,乃至殿外院寺监司之类的够品官员,有不少人的袖中,都藏有弹劾魏忠贤一党的奏折。

    原先还在观看风向,现在再无迟疑,纷纷呈上奏折。

    一堆弹劾魏忠贤及其党徒的奏折,顷刻之间堆在殿中。

    一个接一个的官员,走到大殿中间跪下说道:“臣等请诛魏忠贤!”

    朱大明看了看殿中群臣,又看了看跪着的魏忠贤、王体乾等人,目光转向已经快要站立不住的黄立极,说道:“黄爱卿,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黄立极面色如土地走到大殿中央,在已经跪着的群臣前面,郑重其事地跪下,紧咬的牙关中吐出了几个字:“臣黄立极,请陛下惩处魏忠贤。”说完也不抬头,不再多说一个字。

    施凤来、张瑞图、李国以及其他尚未表态的殿中大臣,听到这句话,随即出列,拜倒在地,众口同声说道:“臣等请陛下惩处魏忠贤!”

第八章 雷厉风行

    魏忠贤跪在地上,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事到如今,魏忠贤方才感到由衷的恐惧。

    直到今天早上,他还抱有幻想,觉得崇祯不敢也不至于要置他于死地,而现在他终于发现,他的死活,完全取决于崇祯皇帝的一念之间。

    到这一步,朱大明觉得差不多了,但是看着勋贵武臣行列的那些公侯伯们,一副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样子,他突然觉得有点不舒服。

    明朝皇帝对待有功的勋贵武臣非常好,土地、爵位、俸禄要什么给什么,而且也给了他们垄断武将世职的权力,子孙生来就有官爵俸禄,但是到了国难当头的时候,这些勋贵世家,一个比一个废物,一个比一个没节操,一个比一个投降的快。

    因此,当殿中文臣全都表态杀掉魏忠贤,而朱大明自认已经胜券在握、目标达成的时候,拿眼静静地看着勋贵行列排在第一的英国公张惟贤。

    张惟贤乃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时的大将张辅之后,天启初袭封英国公,成为五军都督府的大都督兼京营总督,绝对算是当今勋贵武臣中的第一人。

    张惟贤感觉到皇帝的眼光,也知道皇帝的意思,因此也不待朱大明发问,很快就走到大殿中间,在距离黄立极不远的地方郑重跪下,叩首说道:“臣张惟贤,请陛下惩处魏忠贤!”

    张惟贤话音一落,原本站在张惟贤身后的那一批勋贵们,仿佛刚刚睡醒一般,呼呼啦啦地跪了下来,不约而同地说道:“臣等请陛下惩处魏忠贤!”

    事到如今,魏忠贤也感觉自己大势已去,情绪崩溃,面无人色,只是跪在地上自言自语地说:“老奴有罪,老奴有罪,求皇上念在老奴侍奉先皇多年的情分上留老奴一命啊,老奴愿辞去一切名爵,只是回籍闲住,求皇上恩准。”说完叩首不起。

    这时,黄立极突然说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大明看了看他,沉吟了一下,还是说道:“黄爱卿既然有话说,那就说来听听!”

    黄立极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一样,说道:“陛下,魏忠贤擅权恣肆,固然有罪,然其侍奉先皇多年,先皇临终之际,以之托付于陛下,今日陛下杀之,似有损先皇识人之名,或可念其老迈,令其回籍闲住,如此不损先皇识人之名,更显陛下宽宏之意。”

    黄立极刚说完,此前弹劾魏忠贤的钱元悫叫道:“陛下,魏忠贤罪恶滔天,不杀不足以正风纪,不杀不足以安天下士人之心啊!”

    王嘉徵也跟着说道:“陛下,黄立极之辈皆魏党,其为魏逆开脱,不过是为己开脱,若魏逆可以不死,则其党徒亦可以不死,如此国法纲纪何在?请陛下明察啊!”

    魏忠贤肯定要处死,因为他活着,魏党就不会散,他死了,不管是宫内的魏党,朝中的魏党,还是地方上的魏党,就失去了连结在一起的纽带,也就搞不出什么幺蛾子了。

    但是却不能现在处死他,因为还有内阁中的阉党没收拾,还要先给这些人一点希望,不然的话,他们团结起来反抗,可能就会给朝局带来动荡,毕竟辽东等九边镇守太监,及诸将之中也有阉党,地方上的就更不用说了,万一哪一个害怕被问罪而干脆投降流贼,那损失可就大了。

    历史上,崇祯皇帝就采取了循序渐进、分化瓦解,最后致命一击的办法。

    朱大明决定效仿,于是说道:“传朕旨意,魏忠贤年老体衰,因病请辞,特准其辞去厂臣,交卸厂印,往白虎殿为先皇守灵三日,尔后可回籍闲住,颐养天年。”

    跪在地上紧张万分的魏忠贤,明显松了一口气,跪起身再拜说道:“老奴叩谢皇上隆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白虎殿,即紫禁城中的仁智宫,是明中后期大行皇帝的停灵处,就在乾清门内的右侧,距离乾清宫并不远,如今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灵柩,还停留在那里。

    听到皇帝对魏忠贤的这种处置,黄立极及其身后诸臣中有不少人,原本紧绷的跪姿,也明显放松了一点,暗地里都是松了一口气,都认为皇上既然不杀魏忠贤,那也就不会拿他们这些阉党小人物怎么样,或许只是外放、降职甚至只是罚奉而已。

    朱大明口述完如何处置魏忠贤的圣旨,想了想又说道:“着司礼监秉笔太监方正化兼任东缉事厂并宝和三店提督,即日起办理职司交接。”

    片刻之间,一直侯在皇极殿边角的中书舍人们,就写好了两道圣旨,给皇上看过后,即刻用印,一个交给曹化淳,带着心腹小内侍,陪同魏忠贤前往天启皇帝目前停陵的白虎殿守灵。

    一个交给了方正化,由他带着自己的心腹人马,立刻出宫接管东厂而去,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东厂中层以上头目的大清洗。

    这是必然的,像这样的秘密警察机构,必须掌握在皇帝信任的人手里,而暂时交给方正化,朱大明是放心的。

    处理了这个当务之急,朱大明本想退朝,但是看看跪在地上的王体乾、李永贞等魏忠贤在宫内的心腹党羽,他又有点不放心,然后冷冷地看着这二人,说道:“王体乾,李永贞,你二人可有什么话要对朕说?”

    一直跪在地上的王体乾、李永贞,现在有点后悔,当时看到满朝文武对魏忠贤喊打喊杀,他们心里有鬼,当然心底害怕,看见魏忠贤跪在殿中苦苦哀求,不得已也来到殿中跪下请罪。但皇帝似乎一直没有想要对他们怎么样。

    正自尴尬万分,考虑要不要起身归位的时候,王体乾听见了皇帝说的话,顿时一愣,寻思皇上这是要处理自己了,是要自己坦白从宽了,他当然很享受司礼监掌印太监带给他的权力感觉,但是却更希望能够留住小命,而且看今天的形势,嘴上不服输不认账是肯定不行了,于是颤抖着说道:“奴婢王体乾知罪,请皇上责罚。奴婢见事不明,受魏忠贤蛊惑,行事多有不妥当处,奴婢甘领责罚,请皇上处治。”

    后面跪着的李永贞也跟着说道:“臣有罪,请皇上处罚。”

    朱大明听他们说完,随即说道:“祖宗法度,治宫禁要用一个严字。既然你们都已认罪,朕就免去你们的职务,过些日子都回籍闲住吧。

    “传朕的旨意,王体乾、李永贞、崔应元党附魏忠贤,甘为爪牙,横行不法,着即夺去王体乾司礼监掌印一职,夺去李永贞、崔应元司礼监秉笔太监一职,即日交卸离京,回籍闲住。”

    说完这些,朱大明想了想又补充道:“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即日起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接任。”

    朱大明这一刻的雷厉风行,完全镇住了殿中的诸文武大臣,直到中书舍人写完所有的圣旨,大臣们才想起来高呼万岁,称赞皇帝的英明圣明。

    对钱元悫、王嘉徵,朱大明肯定是要提拔的,但是现在还不是赏功罚过的时候,因为清理魏党这件事才刚刚开始。

    朱大明当然不会完全按照东林党的想法把全部的魏党斩尽杀绝,魏党中的一些人才,他还是要保留,要使用的,毕竟东林党这一派,讲讲诗书礼乐仁义道德是高手,可是一旦干实事就不行,所以他不会完全站在东林这一边。

    但是对于内阁中一边倒的魏党,则是必须清理掉的,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必须赶走了,否则他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这些靠着贿赂、谄媚乃至卖身投靠魏忠贤而上位的人,当然是不能用的,何况这些人在历史上也没有展露出什么才华,崇祯帝给了他们时间和机会,最后在崇祯二年以后彻底失望,然后全部撵走,白白耽误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到了朱大明这里,一点机会都不会给他们,因为他有更好的选择,算一算孙承宗也该到京了。

第九章 卧榻之侧

    十一月初五的大朝会,一直到午时方才结束。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崇祯皇帝朱大明快刀斩乱麻地处置了魏忠贤,以及魏忠贤在太监内臣中的铁杆骨干王体乾、李永贞、崔应元等人。

    先用曹化淳接任司礼监掌印,方正化提督东厂,至少是把司礼监、东厂这两个直属内廷指挥的权力机构,掌握在了手中。

    但是隐藏在司礼监和东厂,以及内廷十二监、四司、八局,总计二十四个衙门之中的魏忠贤徒子徒孙们,还不知道有多少,清理起来也是个不小的工程。

    但是这些事情交代给了曹化淳、方正化、王承恩等人,相信绝对不会手软或者有所遗漏。

    司礼监在二十四衙门中排在第一,不仅负责传递和批答内阁呈送的奏章,负责圣旨的传达宣读,而且主管皇宫大内的所有太监和内廷其他衙门的事务,同时还有自己的情报、侦察和执法机构,也就是东厂。

    所以只要把它掌握在手,对内廷的控制,基本上就不成问题了。

    但是作为皇帝,在扫清天下之前,首先是要扫清内宫,绝对不能允许自己的身边,卧榻之侧,还有哪怕一个潜在的敌人。

    因为对敌人手软,就是对自己残忍。这些经历过万历晚期和天启朝血腥党争的太监,对这于一点,都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他们能够在大内混出头来,当然不是无能之辈,也都有自己的心腹眼线,都有自己的一本账。

    所以对此,朱大明还是很放心的,仅是内宫之中,光是太监就有一万多人,清除掉多少都不嫌多,永远不必担心会缺人用。

    大朝结束之后,也没有了以往的文华殿小朝会。因为如今的四位阁臣,个顶个都背着阉党的嫌疑,在皇帝作出明确的处理之前,按惯例,他们都应该在家待着避嫌,如何能再堂而皇之地来到文华殿,与皇帝议事处理政务呢。所以也就没了小朝会。

    朱大明回到乾清宫日常起居的西暖阁中,简单吃了午膳,理了理思路,然后让随侍在侧的王承恩派人去传曹化淳、张彝宪、王之心、高起潜、褚宪章、李凤祥等太监过来。

    不一会儿,一干信王时期就跟随伺候崇祯的太监,纷纷来到宫门外请见。

    朱大明把他们召进来,等他们行完礼,对他们说道:“你们跟朕多年,都是如今朕最信得过的人。今天找你们来,就是要对你们有个安排。”

    这番话让这些太监们激动万分,当年烧的冷灶,今天终于翻身了。

    朱大明当即让曹化淳拟旨,现任内廷十二监四司八局的掌事太监,即刻起就地免除,让王承恩兼领内官监、尚膳监及内承运库掌事,张彝宪晋升司礼监秉笔太监兼领尚宝监、印绶监掌事,王之心晋升司礼监秉笔太监兼领司设监、都知监掌事,高起潜领神宫监、直殿监掌事,褚宪章领御马监掌事并兼领兵仗局,李凤祥领尚衣监兼领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及织染局,徐应元领内廷惜薪司、混堂司以及司苑局等,杜勋则兼领钟鼓司、银作局等。

    总之,当年烧冷灶跟随伺候信王朱由检的太监们,如今终于小媳妇儿熬成了婆,都有了自己的官位和职司。

    当然,有的更信重一点的太监职权就大一点、位置就重要一点,稍微不那么放心的,职权就小一点,位置就无关紧要一点。

    比如高起潜这个太监,历史上崇祯皇帝非常信任他,但是他却做了很多操蛋事,能力不行不说,心胸还极其狭隘,卢象升这样文武双全的帅才,最后就是被他给坑死的。

    再比如杜勋,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前,崇祯派他监军宣府,一到任就立马投降了闯军,最后还代表李自成,到北京来劝降崇祯皇帝。

    这样的太监,当然不能重用,而且还要找机会收拾掉。

    但是现在,正是处理魏忠贤一党的关键时候,而崇祯皇帝手底下,也确实没有多少值得信任的自己人,所以暂时也只能将就着先用一下了。

    特别是曹化淳,他在原来的信王府是资历比较老一点的太监,只能是暂时让他先当一下司礼监的掌印,算是过渡一下吧。

    这些人的职司一分派结束,有的欢欣鼓舞,比如张彝宪、王之心、褚宪章、李凤祥,有的默默不语,比如高起潜、杜勋等,但总的来说都得到了提拔,得到了任用,也没有人敢于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

    内廷职司分派完毕,朱大明看着他们,又说道:“今天把你们叫来,除了给你们分派职司,还有一点,就是要你们弄清楚上任之后首先要做什么。

    “今天大朝,魏忠贤虽然被罢免,但在皇宫内院二十四衙门之中,特别是司礼监、东厂之中,还有多少魏忠贤、王体乾的党羽?你们自己心里,想必也很清楚。

    “魏忠贤为先皇守灵三日出宫之前,内廷二十四衙门和东厂之中的魏党,必须全部清除干净,能不能做到?!”

    说着话,朱大明严肃地看着这些今后内廷太监中的头头脑脑们。

    曹化淳、王承恩、张彝宪、王之心等人马上表态,异口同声说道:“请皇上放心,奴婢等知道该怎么做,三日之后,一定能给皇上一个干干净净的皇宫大内!”

    接下来,朱大明又交代一番。

    然后,一干太监拿着圣旨,按照各自分配到的职司,迅速带领自己的心腹人马,奔赴皇宫大内的二十四衙门上任而去。

    朱大明留下了曹化淳,又特别交代了一番,嘱其看管好白虎殿的魏忠贤,以及已经交卸了职司、被要求离京回籍的王体乾、李永贞和崔应元等太监。

    曹化淳当然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一离开乾清宫,马上安排自己的心腹手下,分别看守魏忠贤,以及出宫监视王体乾等人。

    这些事情吩咐完后,朱大明也是累够呛,但他还是不能休息,毕竟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万一被阉党翻盘,朝局的走向就会失去他的控制了。

    当然了,这个应该是朱大明自己多虑了。

    英国公张惟贤,作为京城勋贵武臣的代表表了态,支持朝廷惩处魏忠贤,那么京营就不会有问题。

    京营没问题,大的局面就不会乱。

    但是朱大明还是有点不放心,为了以防万一,他让人找来在司礼监当值的秉笔太监高时明。

第十章 侍卫亲军

    后世看明史的时候,朱大明就觉得,这个高时明是个颇有能耐的人,魏忠贤当权时期,他能在一直混在司礼监,你要说魏忠贤多么赏识他,那也不是,因为他只是个普通太监。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直到崇祯帝登极,他才成为秉笔太监,崇祯以后则是长期当着掌印太监,这说明崇祯皇帝很信任他。

    然而,像他这样一个处在重要位置上的人,在各种名人辈出的晚明历史上,却并没有混出多大的名声,既没做出什么成就,也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也是直到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朱大明才从朱由校的皇后,也就是懿安皇后张氏那里了解到,原来高时明是她力荐给天启帝,然后安排在司礼监的。朱大明这才恍然大悟。

    对于懿安皇后张氏力荐,而天启帝又同意安排在司礼监的人,魏忠贤当然是没办法拿掉的,而等到崇祯皇帝即位后,也肯定是要重用的。

    而这样的人,当然也是如今朱大明所需要依赖的。

    没过多久,朱大明就见到了高时明。

    高时明白白净净、文质彬彬,如果不是一身太监的装束,看来倒像是个中年书生。

    高时明进来后,立刻跪地行礼,口称有罪。

    看来他也受了清理魏忠贤党徒的影响,可能也是担心被曹化淳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给清算了吧。

    “高时明,朕叫你来,是想听你说说锦衣卫的人事。”

    高时明有点懵,他以为皇帝叫他来可能是要宣布对他的处置,因为今日大朝的情况他也知道,大朝一结束,曹化淳就带着圣旨接管了司礼监,他这个秉笔太监也被暂时停了职。

    就在刚才,曹化淳带着一干心腹手下,又把司礼监以往跟魏忠贤、王体乾等魏党走得比较近的人,全都拿下了,说是要挨个审查。

    高时明虽然自从崇祯皇帝即位伊始,就开始向曹化淳、王承恩这些新进司礼监的人靠拢,帮着他们熟悉和掌握司礼监的事务,应该算是略有功劳的,虽然保全性命没有多大困难,但投闲置散却是肯定了。

    毕竟先帝皇后张氏已经成了过去时了,前朝旧事本来就没什么人知道,现在张皇后会不会再为他说话,还是个未知数。

    然而,看现在皇帝召见的情况,似乎也不是要对自己做出处理的征兆啊。

    能在司礼监混到现在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聪明人,听皇帝问锦衣卫的人事,就知道皇帝要对锦衣卫动手,知道皇帝想要拿掉田尔耕,但又不知道用什么人替代田尔耕。

    高时明当然不能说自己对锦衣卫不了解,也不能直接表现出已看破皇帝心思的迹象,只是恭敬说道:“据奴婢所知,锦衣卫自太祖设置拱卫司以来,专职拱卫陛下及皇宫大内,改为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以来,除掌大内亲军侍卫以外,还负责巡查缉捕、纠察百官。在京师设有北镇抚司以外,在南京设有南镇抚司,此外在宫禁之中设有仪銮司,锦衣卫指挥使总领其事,且历来由皇上直接任用,内阁及六部院寺诸司皆不得过问。”

    朱大明听了这话,特别是后面两句,已经知道高时明猜到了自己的意思,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心,于是说道:“你说的这些,朕也略知一二。只是朕即位未久,对如今锦衣卫堪用的人才,所知不多。当年懿安皇后力荐你到司礼监任职,如今魏忠贤一党已去职,你在司礼监算是老人了,懿安皇后又向朕力荐,说你可用,朕希望得你臂助。如今形势,锦衣卫至关重要,只是不知何人该去而何人可用?”

    听完皇帝说的话,高时明瞬间就放下心来,再也不担心皇帝会借着整治魏忠贤一党的时机整治自己了,略想了想,说道:“奴婢幸得先皇信赖,委以重任,今又得皇上恩典,视为心腹,奴婢自当知无不言。”

    高时明环顾左右,见现时暖阁内只有皇帝与自己,然后接着说道:“锦衣卫南北镇抚司镇抚使,卫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皆魏忠贤、田尔耕心腹党羽。皇上若决心清除朝中阉党,锦衣卫拱卫帝侧,若有一二居心叵测之徒,后果不堪设想,必须首先清理。”

    朱大明点了点头,高时明接着说道:“皇上担心锦衣卫衙门各堂官皆不可用,所虑甚是。据奴婢所知,宫内仪銮司,与田尔耕、许显纯之辈控制的南北镇抚司颇不同,其主事者乃是先皇亲自拣选任用,与魏忠贤一党想必牵涉不深,皇上或可从中拣选任用。”

    看皇帝有些不解,高时明又缓缓说出了一件陈年旧事。

    原来天启五年的时候,一贯深得天启帝信任的魏忠贤得意忘形,刚好得了一匹好马,就在宫内策马扬鞭疾驰,结果冲撞了天启帝的仪仗,天启当时大怒,拿弓箭亲自射死了魏忠贤所骑的那匹马,虽然不久之后宠信魏忠贤依旧,但从此对自己的安全上了心。

    对于这个事情,崇祯知道,因为当时的朱由检还没有出宫,应该还是事件的亲历者,但朱大明并不知道,不过他选择相信,毕竟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如果宫内的侍卫亲军都不是自己安排完全可靠之人掌管的话,他怎么可能睡得着觉呢。

    再考虑到天启皇帝登极时发生的“移宫案”,乃至稍早一点的“梃击案”,天启皇帝在魏忠贤之外,安排力量保障自己的安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而高时明说的仪銮司,就是天启帝保障内廷安全所做的努力之一。

    仪銮司原来的职责是拱卫大内,现在的职能当然也包括拱卫大内,可惜的是他们不是太监,不能进入真正的宫,因此目前更主要的职能,就是在皇帝大朝的时候,站在皇极殿的内外摆摆样子,负责在午门、皇极门到皇极殿这段道路两侧站岗,俗称“人桩子”。

    仪鸾司人数也不多,相对于接近六万人的锦衣卫,仪銮司的这点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包括值守皇极、中极、建极这外朝三大殿的一百二十名所谓的大汉将军,以及值守午门内外城楼的五百名校尉、力士,总计只有六百二十余人,仅有一个指挥在负责,指挥之下是两个千户,然后是几个百户。

    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在皇宫大内,却是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也是现在的朱大明必须掌握的力量。

    想到这些,朱大明随即就对高时明说道:“你现在即刻前去午门仪銮司传朕的旨意,即日起,由你接管仪銮司,该司指挥及所属百户以上官弁,三日内下值后皆不准归家,随时听候差遣。”

    朱大明说完,亲自写下一个手谕,用上随身佩戴的乾清宫上书房小印,交给了高时明。

    高时明随即领旨而去,约莫一刻钟之后,高时明遣人来报,说是已经接管仪鸾司,仪鸾司指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王国兴已经领旨受命。

    至此,朱大明内心那种不安的感觉才逐渐消散。

    当晚朱大明去了坤宁宫过夜。来到大明这些日子,一开始是身体不适需要静养,再后来是谋划除掉魏忠贤,也没有闲心想别的,间或抽出时间到后宫去看看皇后和众妃嫔,也只是吃个饭、说说话就走。

    这个白天,从早到晚都在忙着给处理魏忠贤这件事收尾,消除隐患,所以直到晚膳时间到了,朱大明才想起该去坤宁宫跟皇后见见面,一起用个膳,免得后宫不安。

    王承恩前头带路,也不用仪仗,只在乾清宫侍从太监宫女的陪同下,穿过交泰殿,来到了坤宁宫。

    正好懿安皇后也在,她们倒是都听说了今日大朝上发生的事情,听说皇帝快刀斩乱麻处理了魏忠贤、王体乾、李永贞等内廷魏党,心里高兴的同时又担心遭到其他魏党的反噬,所以既一边暗自高兴,一边也是提心吊胆。

    毕竟魏忠贤之前的权势实在是太大了,而朝中和宫内党附魏忠贤的内外臣工也实在太多了,都有点不相信皇帝能够如此轻易地就把魏党拿下。

    本来懿安皇后张氏和皇后周氏妯娌俩说了一下午的话,到了晚膳的时间,刚准备离开坤宁宫,一听说皇帝前来,因想尽快了解最新的情况,也就没有走。

    没过多久,朱大明就到了坤宁宫,懿安皇后张氏和皇后周氏赶紧行礼拜见完毕,王承恩也把御膳准备好了。

    朱大明又遣人叫来别具东西宫的丽妃田氏与静妃袁氏,利用吃饭的时间,约略讲了朝中的情况,讲了目前对魏忠贤的处置,听得皇嫂张氏和自己的后妃一阵感叹,皆颂皇上圣明。

    丽妃田氏、静妃袁氏知道皇上要留宿坤宁宫,因此用过晚膳即行告退。

    朱大明则又趁机问了皇嫂张氏关于仪鸾司的事。

    原来这个王国兴也不简单,居然是朱由校亲舅舅的儿子。

    朱由校的生母王氏,与朱由检的生母刘氏一样,都是宫女出身,而且生下皇子不久之后就死了,直到天启皇帝即位,才终于有了封号,王氏的娘家也才沾上了点光,其弟弟王升被封了新城侯,王升的儿子王国兴也因此被封了锦衣卫的世袭职务,并被天启皇帝安排进了仪鸾司。

    这下子,朱大明算是明白了。仪鸾司的确没有被魏忠贤所掌控,毕竟天启皇帝不是真的傻瓜,也知道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虽然给了魏忠贤滔天的权势,但事关自己人身安全的仪鸾司,还是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懿安皇后张氏的一番话,让朱大明更加放心了。

第十一章 整肃内廷

    次日,朱大明没上大朝会。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他是想给朝臣们养成一种五日或者十日一次大朝的习惯。毕竟每日大朝既累皇帝,又累大臣,而且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历史也证明,几百名高级官员齐聚议事的皇极殿大朝,对崇祯皇帝并无太大的帮助,反而给了朝臣们的党争一个广阔的舞台,可以说是弊大于利。

    崇祯皇帝天天三更睡五更起,把自己和大臣们都累够呛,最后却是适得其反,大明朝越治越乱,最后不仅亡了国,而且亡了天下。

    既然这样,倒不如君臣两便,把时间和精力集中起来,办好紧要的事情。

    搁往日,皇帝五日才上一次大朝,肯定会引起朝臣们对皇帝怠政的批评,特别是那些科道言官,多数都以批评纠正皇帝的言行举止为荣,但是这段时间以来,朝廷大事一个接着一个,如今又是惩处阉党的关键时期,向来对皇帝言行挑剔不已的科道言官们,都把弹劾攻击的火力,集中到了魏忠贤等阉党的身上,对皇极殿大朝隔几日才举行一次,反而有点儿视而不见了。

    皇极殿大朝不天天举行了,但是在文华殿与内阁大臣见面议事的小朝会,还是每天要搞的。

    简单用过早饭,朱大明让王承恩传来了曹化淳、方正化、高时明。

    三人一一见过礼后,先后奏报接管司礼监、东厂和仪鸾司的进展。

    曹化淳拿着圣旨到司礼监上任以后,先是把魏忠贤、王体乾等人在司礼监的心腹太监刘应选、郑康升、徐大化,以及其他没有名号的徒子徒孙全部拿下,然后将之前潜伏宫内的心腹眼线和新近投靠自己的太监内侍,一一安排上位,算是基本控制了司礼监。

    事实上,宫内多数太监都是投机分子,谁得势就跟谁,只有极少数太监上了魏忠贤的贼船太久,自感罪孽太多,现在想下船也下不了的人,属于死忠分子,这些才是必须肃清的人员。

    接管东厂的方正化,多少遇到一点困难,但情况基本类似。

    除了原来直接听命于魏忠贤的铁杆心腹,其他人都是无所谓,对他们来说,谁来做主不是做主,都是给皇帝卖命而已。

    方正化带着自己的一干心腹人马,以传旨的名义,召集中层以上骨干,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了不肯领旨受命的魏忠贤死党,然后鼓动东厂一干人等自行检举魏党骨干,很快就抓捕了一批骨干分子,关在东厂自家私设的大狱里,等候审查甄别。

    而高时明对仪鸾司的接管而已简单的多,拿着皇帝的圣旨前往,仪鸾司指挥及百户以上官弁,绝大多数都是世袭的锦衣卫子弟,世代忠于皇明,一来打心底里就看不起魏忠贤一个没有卵蛋的太监得势,另一方面这些人都是从家世清白的锦衣卫世家,千挑万选出来拱卫皇宫大内的精干人员,因为仪鸾司并不是魏忠贤的力量,所以魏忠贤当权的这些年,从司指挥到普通校尉,没有一个人得到升迁重用,所以人人皆有不忿。

    如今新皇帝登极,要收拾魏忠贤,并且终于想起了他们这些闲的蛋疼的“人桩子”,怎不令他们欢呼雀跃呢。

    所以高时明一传圣旨,百户官以上,人人表态效忠,根本不需要高时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人说完情况,朱大明很满意,然后问曹化淳:“内廷二十四衙门三日内可否接管完毕,甄选清楚?”

    朱大明这几日的作为,大大超出了曹化淳原来对崇祯的认识和期待,他对皇帝的手腕十分佩服,恭敬回道:“禀皇上,接管内廷二十四衙门或许不需三日,今日午时之前或许即可完毕。可虑者乃是接管衙门容易,肃清魏党则颇需时日。”

    说着话,曹化淳看了看皇帝的脸色,然后问道:“二十四衙门陆续甄别出不少魏党骨干,不知奴婢等该如何处置,还请皇上示下。”

    朱大明看了看方正化,方正化于是说道:“奴婢接管东厂时,临机处断,斩杀了两名抗旨不尊的魏党骨干,请皇上处罚。如今东厂狱中关押着数十名魏党分子,如何处置,请皇上示下。”

    方正化接管东厂遇到一些抵制,是预料中的事情,对方正化的临机处断,朱大明当然不会处罚,只要接管东厂的事情办成,至于杀多少个魏党的骨干,朱大明当然是不会在乎的。

    事实上,谁是他复兴大明之路上的障碍,谁就是他的敌人,这样的人死多少,他是不会可怜或者在意的。

    朱大明听他们说完,略微沉思了一会儿,然后问道:“王承恩,对魏忠贤的党羽,你认为该如何处置?”

    本来侍立在侧的王承恩,连忙上前跪下答道:“皇上欲除魏忠贤一党,必先除其首恶,去其腹心,如今首恶魏忠贤戴罪白虎殿,其内廷腹心王体乾等人回籍,内廷其党羽虽众,却已不足为虑。真正可虑者,乃是如今外朝与锦衣卫中魏党腹心仍在。”

    王承恩说的没错,但是朱大明并不打算放过内廷中的魏党骨干,这些人必须清除。

    历史上,崇祯带着自己的几个心腹太监入宫即位,扳倒魏忠贤以后,因为无人可用,接受了一些原来魏党骨干的投诚效忠,但是这些人并不可靠,比如李永贞、刘应选、郑康升,一开始崇祯没想处死魏忠贤,只是让他到凤阳守皇陵,而后来因为魏忠贤实在太嚣张,朝臣也一再弹劾魏忠贤的种种不轨,崇祯皇帝才下决心把他抓回来处死。

    但是圣旨还没有到,李永贞却已经把消息飞报给了魏忠贤。

    而当魏忠贤自尽以后,本来负责押解魏忠贤的刘应选等人,却抢掠魏忠贤所带金银宝物逃窜,不知所踪。

    这种人,不清除掉,就是隐患。

    看朱大明沉默不语,高时明已知皇帝心意,暗中感慨新皇帝果然心狠手辣的同时,缓缓说道:“皇上,奴婢以为首恶虽已成擒,但其余党仍然罪在不赦,更何况除恶务尽,陛下如今一念之慈,可能留下无穷隐患。请皇上明鉴。”

    曹化淳看了看依然不语的皇帝,也说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请皇上明鉴。”

    说完这些话,几个如今在宫中最有权势的太监看着皇帝,等待他的决定。

    而朱大明也没再多想,冲着曹化淳点了点头,看曹化淳已然心领神会,然后说道:“如今肃清宫中魏党,可说是易如反掌。然而王承恩所虑,也不是没有道理。锦衣卫田尔耕、许显纯辈,皆是魏党心腹,此辈不除,朕心难安。”

    这时,方正化则说道:“皇上乃天子,只要皇上一纸手谕,除掉田尔耕、许显纯之辈,如屠一犬尔。皇上若许奴婢前往,奴婢愿往。”

    方正化话音刚落,只听王承恩又说道:“皇上,昨日大朝,皇上命魏忠贤白虎殿守灵,并命王体乾等人回籍,想必田尔耕辈心中必不能自安于位,若其上折自劾,何不顺势允准,则不动刀兵,而逆贼自除。”

    想来想去,朱大明还是认可了王承恩的说法,历史上的崇祯帝貌似就是这样做的,虽然不符合朱大明快意恩仇、雷厉风行的性格,但胜在稳妥,不惹议论,于是嘱咐曹化淳务必注意朝臣和锦衣卫中阉党骨干的奏疏,然后又问道:“魏忠贤究竟该如何处置?”

    此前对于根除内廷中魏忠贤党羽的默许,已经说明了皇帝的态度,御前的四人到没有异议,还是曹化淳所有太监名义上的老大,站出来说道:“皇上许魏忠贤守灵三日即回籍闲住,奴婢以为皇上过于宽大仁慈,魏逆若不死,魏党难以尽除,请皇上明鉴。”

    朱大明的眼光从其余三个人的身上看过,王承恩、方正化、高时明皆回道:“奴婢等皆以为,魏逆一日不除,魏党则一日难散,而朝廷则一日难安。请皇上明鉴。”

    看这些人都表了态,而且达成了一致,朱大明看着曹化淳缓缓说道:“魏忠贤为先皇守灵,哀毁过度,加之年老体弱,近来旧疾复发,或许抵不过三日之数亦未可知。你们四人要通力合作,尽快还皇宫大内以清净。”

    说罢,朱大明挥退曹化淳、方正化和高时明,而这三人则赶回司礼监,一起商议如何执行皇帝的旨意。

第十二章 承宗入阁

    这边刚与曹化淳等人议完事,那边文华殿的管事太监来报,说内阁大臣施来、张瑞图、李国求见。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然后朱大明就带着王承恩等内侍,去了文华殿与内阁议事。

    施来等人见皇帝到来,赶忙行礼如仪,然后奏报,说道:“陛下,内阁首辅黄阁老今日上折自劾,如今居家待罪,今日奏事,只有臣等三人。”

    对黄立极上折自劾,朱大明当然会同意,因为朝中对他的弹劾已经快堆成山了。

    黄立极与魏忠贤一党,又是首辅,当然会承担比较大的火力,而且他也不像李国这样的阁臣,虽然是魏忠贤照顾同乡而提拔的,但本质上并不与魏忠贤同流合污。

    历史上,李国镨还向崇祯推荐过几个靠谱的大臣,再加上使功不如使过,朱大明对李国还是有几分好感的,虽然弹劾他的奏疏也有很多,但朱大明从来也不在意。

    朱大明请他们起身,重新落座,然后问道:“首辅求去,爱卿等如何看待?”

    黄立极既然不在,施来就排位第一,于是回道:“黄阁老老成持重,乃谋国之臣,如今一遭弹劾即自求去,臣等为朝廷计,本愿陛下下旨慰留。

    “只是臣观黄阁老屡次上折乞骸骨,求去之心颇为迫切,若陛下一意慰留,反失了陛下待臣下宽大仁慈之意。”

    朱大明看看张瑞图,张瑞图连忙说道:“如今朝议汹汹,弹章不断,黄阁老内不自安,自请致世,皇上不如允之,一可平息朝议,二可成人之美,请陛下明察。”

    看来黄立极人品实在不怎么样,魏忠贤刚被夺职,就已经为其同为阉党的阁臣所不容了。

    朱大明点了点头,没说话,然后看向李国。然而李国则沉默不语。

    朱大明知道他的意思,于是说道:“既如此,内阁可票拟,准其致世,送司礼监用印。”

    听皇帝同意自己的意见,施来、张瑞图皆是一喜,然后又听皇帝说道:“如今黄爱卿求去,内阁本来就人少事多,朕意可再增补一位,不知众卿之意如何?”

    沉浸喜悦中的施来一听,马上回道:“陛下,万历以来,阁臣人选皆有廷推产生,如今增补阁臣,可循廷推惯例。”

    未等张瑞图、李国说话,朱大明即接过话头,明显面带不悦地说道:“万历以来的旧例,并不是皇明祖制。若是阁臣全凭廷推,那首辅是否也可全凭廷推,若是如此,诸卿将置朕于何地,是否要朕将来垂拱而治天下?”

    施来、张瑞图、李国一听这话,马上起身跪倒于地,说道:“陛下息怒,臣等并非此意。只是万历以来廷推阁臣已成惯例,非如此不足以服群臣服天下啊。”

    李国进一步解释道:“皇上即位以来,励精图治,臣等皆是感佩不已。然而朝政繁难,纵使天纵其才,亦非一人所能胜任。内阁、六部、九卿、科道、台省,齐聚皇极殿,廷推阁臣,其意在借重公论,一人智短,众人智长。若不如皇上意,可令再推,如此者三,直至陛下满意为止。陛下自可不必忧虑阁臣之位,落入庸人之手。”

    朱大明心想在座三位阁臣之中,至少两位就是庸人,还说什么必不会落入庸人之手?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即位之初,对自己的大臣并不了解,所以认可了这个万历以来的所谓惯例。

    但是万历皇帝是什么人?一个连续二十几年不上朝的人,听任朝政荒废而不理,很多重要位置的大臣有缺而不补,内阁又不敢擅自任命大臣,最后大臣们没有办法,才想出来集体推荐补缺的人选,然后报与皇帝,皇帝不明确下旨反对,那就算是默认朝臣的推举,就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廷推阁臣的惯例。

    按这样的惯例推举出来的人,要么是谁也不得罪、对谁都无害的老好人,要么就是结党营私之辈,代表的不是皇帝的利益,而是某一个群体或者集团的利益。而这两种人,都不是朱大明想要的。

    历史上就是这两种人,坑死了崇祯皇帝,坑毁了大明朝。

    明知如此的朱大明怎么会让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力交给他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呢?

    但是看过明史的朱大明也知道,不少明朝大臣都有一种怪脾气,就是皇帝的圣旨,若是没有内阁的副署,也就是不经过内阁的认可和同意,他们是不接受的,而这种风气到了天启皇帝的时代达到了顶峰。

    这种怪脾气表面看起来是清高,是有节气,有骨气,实际上却是典型的为了名声而不顾大局。

    然而这种行为虽然会招来皇帝的不满,但却会得到士林的称赞。

    来自后世的朱大明对此深恶痛绝,但一时也没有好的办法。

    虽然目前皇帝的权威远比十几年后要高很多,但是与明初的几位皇帝相比,已经下降了很多。

    施凤来心中惦记着自己的首辅位子,本来以为按惯例十拿九稳,但听皇帝话头,若这次增补阁臣全看廷推的话,首辅也可能绑在一起廷推,他自己当然清楚自家事,作为较早投靠魏忠贤的人,身上的魏党嫌疑是绝对洗刷不掉的,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廷推他为首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因此,施凤来思虑再三,终于还是冒着得罪群臣的风险,对着已经沉默不语良久的皇帝,说道:“此次增补阁臣,若陛下心中已有人选,可否提出,供内阁议论,若内阁达成一致,赞成皇上人选,想必朝中群臣自无话说。”

    正在思考对策的朱大明,听了这话,顿时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施凤来、张瑞图这等人,为了权位可以投靠魏忠贤,可以不顾及朝野非议,说明他们并不是那种为了原则可以宁死不屈的人,既然施凤来对首辅有强烈意愿,何不趁此机会将自己想要的人塞进内阁呢?

    朱大明看了看在座的三位阁臣,然后说道:“此前十数日,朕着内阁拟旨,加封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不知如今是何情况,孙爱卿可到京?”

    皇帝这句话虽然不是对着施凤来说的,但施凤来已经了然于心。

    因为皇帝的目光最后是落在李国身上的,而孙承宗又是李国所推荐的,所以施凤来看了看李国,示意由他回复。

    这件事情从草拟圣旨到传旨人选的确定,也确实都是李国在负责,因此李国回道:“回皇上,十一月初一,圣旨已到高阳,孙承宗已领旨,算日子,今日若不到京,则明日必到。”

    听了这话,朱大明心中多少高兴了点,孙承宗一来,他计划中的很多事情就可以开始着手布置了。

    想到这里,朱大明又对三人说道:“如今形势与往日不同,太平年月,朕与卿等自可垂拱而治天下,然而如今辽事十数年不能平,西北有流民作乱,西南亦有土司降而复叛,内阁不可无知兵之人,更不可无知辽事者。朕欲加孙承宗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预机务。不知卿等可有意见?”

    皇帝说的是正理,这一点施凤来等人都得承认。

    如今虽然还算不上是天下大乱,但是用兵的地方却着实不少,东北、西北、西南,几乎无一日不用兵,如今内阁之中确实缺少知兵之人,增加一员曾任边镇督师的阁臣,是难以避免的。

    而且孙承宗这个人选,也是他们无力反驳的,即使是廷推也不会出现意外。

    施凤来还是想提议王在晋或者阎鸣泰,但是在阁臣推举兵部尚书的时候,皇帝就明确说过表达过反对意见。

    所以此时他也没有再提出来,想来想去没有更好人选,于是躬身道:“孙承宗虽归乡经年,但毕竟久任兵事,陛下圣明,臣无异议。”

    张瑞图见施凤来同意,他当然也没有不同意见,而李国就更不必说了。

    就这样,还没有到京就任兵部尚书的孙承宗,连皇帝的面都还没见到,就又被加封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了人人仰望的阁臣,实现了出将入相这个文人雅士的人生梦想。

    这道圣旨一出内阁,朝臣们想得更多的不是合不合廷推阁臣的规矩,而是皇帝对孙承宗的赏识与重视。

    虽然也有人上疏提议廷推,但是在孙承宗入阁与施凤来晋升为首辅之间,言官的火力更多地还是集中到了施凤来的身上,揭露他的阉党面目,请求皇帝夺其官,治其罪。

第十三章 国士无双

    就在朝中大臣群情汹汹,同声追讨阉党余孽的时候,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如今已经虚岁六十六的孙承宗,终于到达了京师。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之所以迁延十数日才到,是因为初接圣旨的时候,孙承宗心里还有疑虑。

    他从天启二年即任兵部尚书,然后因为辽事败坏,自请出任蓟辽督师,先后镇守辽东四年。

    督师蓟辽四年间,孙承宗屯垦练兵、筑城备战,虽无赫赫战功,但也力保辽东无事。

    然而天启六年,孙承宗却因遭到阉党的忌惮,而被弹劾罢归。

    本来魏忠贤是要置其于死地的,但是天启皇帝顾念其帝师的情分,只是下旨令其罢归乡里。

    如今魏忠贤罢而未死,而阉党党羽也仍然遍布朝中,这就使得孙承宗对自己赴京接任兵部尚书感到悲观,对于会不会仍旧受到朝廷党争的掣肘,能不能有所作为,有着很大的顾虑。

    所以他一边写信,遣人联系自己当年督师蓟辽时的幕僚部属,一边等待着朝局的发展。

    当然,朝局的发展,并没有让孙承宗失望,特别是新皇帝的表现,给了孙承宗一种大明复兴的希望。

    在他看来,如今年轻的皇帝,是一个头脑异常清醒,同时又迫切想要有一番作为的皇帝。

    随着皇帝夺去魏忠贤司礼及厂印,令其到白虎殿为先帝守灵的消息传来,孙承宗再无迟疑。

    与此同时,当初与其同进退的左右手,鹿善继、王则古、孙元化、杨应乾、李秉诚等人,也相继回信表示愿意追随,继续鼎力相助。

    直到这时,孙承宗才在次子及老仆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启程朝京师而来。

    至于为什么朱大明如此看重孙承宗这个人,只要给你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原本历史上,崇祯十一年,即公元一六三八年,满清八旗兵又一次破边而入,并且席卷河北。

    当八旗军兵围高阳的时候,当时赋闲在家的孙承宗,毁家纾难率领高阳军民抵抗,最后城破被擒,满清招降并许以高官厚禄,但孙承宗依然而决然地选择了自杀,时年七十六岁。

    而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以及八个侄孙,皆在高阳守城战中战死,绝对算得上是满门忠烈了。

    这样的人,即使并没有什么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朱大明也要重用他,何况孙承宗还是万历三十二年殿试第二名榜眼出身。

    特别是督师蓟辽的那几年,虽然不是战功赫赫,但其一手打造的宁锦防线,也堪称固若金汤。

    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而孙承宗就是这样的善战者。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或许会因为御史言官或其政敌的弹劾而不用他,但是熟知历史的朱大明怎么可能放着这样的牛人而不用呢?

    朱大明让内阁拟旨,加封孙承宗为武英殿大学士的当天,即令王承恩派得力内侍,带着新赐给他的朝服,与内阁传旨的中书舍人,一起到通州的潞河驿等候。

    所以孙承宗一行刚进潞河驿,就被眼尖的内侍发现了,然后就在潞河驿,传达了皇帝最新的旨意。

    孙承宗潞河驿拜相,一时传为美谈,而这个消息也顺着大运河很快传遍了天下,也给不少有识之士以莫大的鼓舞,新皇帝看起来是一位英主,新朝一派新的气象。

    由于当日已晚,领了新圣旨的孙承宗也没法连夜进京,只好在潞河驿住了一晚,第二天再进京入宫觐见。

    而传完圣旨的太监和内阁中书舍人则连夜赶回交差,是以当晚朱大明就知道了孙承宗已到京,而且已经接受了新任命的事情,心里顿时一块石头落地。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孙承宗就是朱大明刻意栽下的第一棵梧桐树,他的起复,会给一批真正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以信心和希望,然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逐渐聚拢到朱大明的身边。

    所以第二天上午,文华殿的小朝会刚刚结束不久,王承恩就来报告,说新任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孙承宗,在乾清门外请求觐见。

    朱大明连忙让王承恩把人给引进来,不大一会,孙承宗随着王承恩进了乾清门,远远看见皇帝亲自站在乾清宫的大殿门口等候,也是赶紧小步快走,到的殿门口即跪拜行礼。

    对于资深的老臣,朱大明有意废除他们的跪拜之礼,但此时自己皇权未完全稳固,所以一时还未实行。

    但对于自己真心尊重的孙承宗,他却不能让他跪太久,因此孙承宗膝盖刚着地,就立刻上前搀扶,连说:“爱卿免礼,爱卿免礼。”

    已经近六十岁的孙承宗身体依然健壮,与想象中的文臣不一样,孙承宗面色略黑,须发茂盛,双目炯炯有神,最突出的是一副大胡子,几乎将嘴和下巴完全盖住。

    进了乾清宫的东暖阁,即所谓的东阁御书房,看皇帝在御座上做好,孙承宗连忙重新见礼,然后说道:“有劳陛下移步殿门亲迎,臣万分惶恐。陛下对臣恩遇优容过度,臣实不敢当。”

    朱大明看着有点惶恐的孙承宗,微笑说道:“孙爱卿多虑了。爱卿督师蓟辽期间,修复大城九座,堡垒四十五座,招练兵马十余万,复土四百里,招募流民屯田万顷,力保辽东数年无事。万历以来,经营辽东的文臣很多,但未有如爱卿者也。给卿再多礼遇也不为过啊!”

    说完这话,又连忙让孙承宗平身,并着王承恩赐座。

    孙承宗经营辽西走廊多年,所做的全都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像袁崇焕因为守宁远时红衣大炮偶然伤了努尔哈赤,从此名声大噪、名扬天下。

    因此,听见皇帝对自己督师蓟辽期间的功劳,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孙承宗忍不住老泪纵横,油然生出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慨来。

    在阉党和东林对孙承宗的弹劾中,督师蓟辽四年而徒劳无功,是最令其寒心的一种指控。

    如今看来,新皇帝是知道他的功劳的,而且也是赏识其战略的。

    一念及此,孙承宗离开锦凳,再次跪下行礼,然后说道:“陛下待臣如国士,臣必以国士报陛下。陛下但有所命,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大明也是连忙起身,上前搀扶。

第十四章 君臣问对

    等君臣二人再次坐定。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朱大明略一沉吟,缓缓对孙承宗说道:“朕看如今大明的天下,早已不复太祖、成祖时的兴旺。

    “西北有占山为王之流贼,西南有叛降不定之土司,而最可虑者,则是关外的建州丑虏,老奴在时,占我城池,杀我百姓,如今的奴酋,更是据城设官,建章立制,图谋我大明之土地人口,野心更盛于以往。

    “可恨杨镐、王化贞之辈,徒有空言而无长才,皇祖父三大征以来之大好形势毁于一旦,到如今辽事日迫,建虏由过去一疥癣之疾,今日竟成为我大明之心腹大患。”

    朱大明说完这些话,看着孙承宗,见他颇为认同,于是接着说道:“建虏一日不除,则大明一日难安。孙爱卿对此可有方略?”

    明末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流贼,一个是建虏,流贼在天启末的时候就已经有苗头了,但是如今还不成气候,要等到崇祯元年,也就是崇祯即位后的第二年才会大面积爆发,并迅速席卷陕北。

    但孙承宗这样的人,在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流民遍地的巨大危险。

    至于建虏,那就更不用说了,就在两年之后,崇祯二年十月底,后金天聪汗黄台吉即带兵绕道蒙古,破关而入,兵围北京城,最终大掠人口财物而回,既严重干扰了崇祯朝廷对流寇的围剿,又严重打击了崇祯朝廷的权威。

    而这次入寇,对京畿周边的经济来说,更是一次严重的破坏。

    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被解决,另一个也就不再成为问题。

    可惜的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辛辛苦苦十七年,连一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掉。

    孙承宗归乡闲居一年多,对大明治下的农村经济凋敝、农民流离失所等问题,也有了之前位居朝堂之上不曾有过的认识,对皇帝能够认清大明如今面临的威胁,感到由衷的高兴。

    对一个皇帝来说,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认不清自己所面临的危险。

    因此,听了皇帝所说的话,孙承宗认为,崇祯皇帝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是合格的。

    听到皇帝问话,孙承宗也停下了思考,回答道:“陛下圣明天纵。臣所见,与陛下相同。

    “臣督师蓟辽凡四年,深知建州丑虏野心甚大,所图恐不止辽东一隅,若任其占有关外沃野,无异于京师大门洞开。长此以往,我皇明、我华夏则恐有不测之祸。

    “再者,臣自天启六年归乡闲居,如今一年有余,所见土地兼并、乡民困苦之情状,非言语所能及,臣诚恐陕北之乱民祸水,流入中原腹地,若万一如此,则后果更不堪设想。”

    孙承宗说完稍作停顿,见皇帝仍认真聆听,便放下心接着说道:“然而流民作乱与建虏寇边,二者于我皇明而言,实则一也。

    “若是陛下决心振作,清除奸党,选贤任能,以我皇明之人力物力,剿灭叛乱,平复辽东,并不难也。

    “臣有六策,若陛下实行之,不出十年,贼乱可绝,建虏可灭,我皇明再现太祖、成祖时的兴盛亦可期。”

    孙承宗说完这些话,然后静静看着皇帝。

    朱大明等的就是这个话。朱大明当然有一肚子富国强兵的想法,但他是皇帝,处于战略决策层,很多事都不能自己甩开膀子去干,而只能依靠那些能够理解他意图的人去做。

    如果说大明朝是一家公司,那么现在的朱大明就是董事长,他需要一批职业经理人,需要一个精干高效的管理层和执行层。而孙承宗就是他比较欣赏的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

    眼看孙承宗说到了他最关心的部分却停下了,朱大明连忙对孙承宗说:“孙爱卿之言深合朕心,爱卿之富国强兵六策,可一一道来。”

    孙承宗看皇帝对自己所说并不反感,自己也是放下心来,说道:“陛下称之为富国强兵六策,臣实不敢当。臣之六策乃臣多年体会心得,但说起来却是颇为简单。

    “一曰屯田。如今河北、京畿及黄河故道,乃至于关外、口外,多有荒山荒地、滩涂,陛下可下旨招募陕甘晋豫冀鲁等无地流民屯垦。

    “二曰练兵。可从开荒屯垦之流民中,招募青壮,编以行伍,以戚帅当年练兵之法练之,不出数年,则新军可成。

    “三曰造炮。火炮诚当世之神兵利器。应专责有司着力仿造西洋火炮,置之险关要隘,则可先立于不败之地。

    “四曰筑城。招募流民,以工代赈,在关外或者口外险要之地,建新城,筑堡垒,驻兵守之。

    “五曰水师。陛下欲收复辽东,非编练水师不可,水师成,则事半功倍。

    “六曰选将。以上五策,其关键在选将,陛下可下诏,从京营及九边各镇拣选青年俊才,汇集京畿,以屯田养新军,以将才练新军,不出十年,足兵足食,则流贼必绝,而建虏必灭。此乃臣之一点浅见,请陛下明鉴。”

    十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了二十年,最终灭了世仇吴国。

    而历史上的崇祯很勤政,但却犯了很多错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心急,没耐性。

    袁崇焕向他保证五年平辽,他听了很高兴,就让袁崇焕当了蓟辽督师,可惜袁崇焕只是为了确保获得任命而已,所说的五年,不过是随口说说。也正是这一点,种下了后来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的种子。

    朱大明当然有耐心,因为他知道,只要他不胡来,大明朝至少还有十七年的时间,若是在十年之内就能够剿灭流贼,消灭建虏,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孙承宗的想法很好,也是朱大明想要努力去做的,朱大明甚至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补充上几条。

    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孙承宗所说的这些?

    对于一个领袖来说,正确的决策当然很重要,这是方向问题,但是如何保证好的决策能够得到坚决彻底的执行,这个问题才是同样至关重要。否则再好的决策,也会变成空谈。

    若想要一个好的决策得到好的落实,首先要有一批好的执行者,如今孙承宗就是这样一个好的执行者。

    但光有好的执行者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钱,没有钱,说什么都是白扯。

    然而,对现在的朱大明来说,急缺的东西至少有两样,第一个急缺的大批量的文武人才,第二个急缺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第十五章 财政危机

    很多人怀疑,皇帝怎么可能会缺钱。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但实际上,明朝的皇帝普遍都缺钱,尤其是到了万历三大征之后,张居正当首辅时期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财富,也都被花得差不多了,于是明朝皇帝的财政危机开始了。

    到了天启末年,整个大明朝天灾**不断,这种财政危机也就愈演愈烈,不少军队都拖欠饷银,甚至有的时候,官员的俸禄都不能按时发放。

    明末很多大臣想当然地以为皇帝不会没有钱,因此每逢户部掌管的国库里没钱的时候,大臣们就会上书,请发内帑。

    而所谓内帑,就是皇帝的私房钱。

    可惜的是,皇帝也有真没钱的时候。

    特别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到了北京城破的前夕,实在是没有钱犒赏守城的军队,他只好求着在京的勋贵大臣们,捐钱凑银子,犒赏军队,鼓舞士气。

    如果他还有内帑,还有银子,作为一个皇帝,到了要亡国的时候,他不拿出来做最后一搏,难道还要留给敌人吗?

    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财政上的破产。

    孙承宗说完他的想法以后,看皇帝始终不言不语,并且陷入了沉思,心里有点忐忑,想了想又说道:“陛下,臣之六策可不必同时实行,可择其易行者先行之。”

    孙承宗的话让朱大明从沉思中醒来,朱大明想到财政的艰难,也不免叹了口气,说道:“孙爱卿所言六策,让朕豁然开朗,不愧是老成谋国之言,若能行之,流贼、建虏不足虑也。

    “然而如今最大的问题却是财计不足,国用匮乏。爱卿可知,万历四十七年,徐光启曾上书皇祖父,请旨到通州编练新军,但最后却不了了之,原因当然有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就在于军饷、器械不继。如今爱卿所说六策,无一策不需要钱粮啊!”

    说到这里,朱大明不由得想起了他在静养时了解的情况。

    当时他兴致冲冲地带着王承恩等人去看内承运库,也就是存放皇帝私房钱的地方,是皇宫大内最核心的地方之一。

    去之前他以为皇帝富有四海,应该金银珠宝堆满宝库才对,但是去了之后才发现,他这个皇帝还不如大明有的土财主,甚至可能都不如朝中的一些大臣和内廷中的大太监有钱。

    满打满算,内承运库才二百二十六两现银,其他还有一部分金锭,剩下的都是字画、玉器、铜器等只能看不能用的所谓宝物。

    得知这些,朱大明大失所望,对历史上的崇祯更加同情,而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不再那么乐观了。

    也就是在当时,朱大明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快搞到银子,足够多的银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上崇祯皇帝的悲惨命运。

    对皇帝所说徐光启通州练兵的事情,他当然很清楚。

    他跟徐光启有交往,他手下一个很重要的幕僚孙元化,就是徐光启的弟子,也是徐光启推荐给他的人才。

    再加上他任过兵部尚书,并且督师蓟辽多年,对朝廷财政困难的情况要比很多人看得清,想得远。

    因此,接过皇帝的话头,孙承宗说道:“陛下,臣建议先屯田,就是考虑到朝廷财政困难,没有多余钱粮募兵给饷。只要陛下下旨,授臣招募流民、开垦荒山荒地之权,不需要太多的钱粮,臣就有办法为陛下先拉起一支新军。”

    看见皇帝有点心动,孙承宗接着说道:“要想国用充足,无非开源节流。臣闻陛下即位以来,宫中诸事皆省,朝中无不称道。如今臣有一策,虽然困难,但如果陛下一力行之,必能为朝廷减省一大笔钱粮,对于募民开垦、编练新军来说,想来也够了。”

    朱大明隐约猜到了孙承宗的对策,如今大明朝最大的一项开支,就是军饷,京营的军饷,辽东的军饷,以及九边的军饷,每年都占大明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官员的俸禄,宗室的俸禄。

    一旦遇上天灾**,需要赈济,朝廷就周转不开了。

    要想多节流,那就得从军饷上入手。

    然而,蓟辽的军饷本来就不够,如今肯定是不能再少了,九边的也不行。

    历史上崇祯皇帝就是因为裁减了九边的军饷,结果很多边镇的军卒哗变逃亡,最后加入流贼大军,而且成为了流贼中的骨干。

    本来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农民军,一下子变得强大起来,开始像一支军队了。

    所以,九边的军饷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要逐步增加。

    剩下的就是京营了,所谓京营就是京师三大营,也就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京营在初设时,绝对是天下强军中的精锐,但是屡经变迁之后,到了崇祯时期,所谓的京营已经基本上荒废了。

    三十多万的员额,实有的可能十万不到,在京勋贵家占役的占一部分,逃役的占一部分,吃空饷的占一部分,老弱病残的占一部分,实际上能拉出来上阵的能有个十万,都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朱大明示意孙承宗接着说,结果孙承宗所说出来的,与他所猜测的基本一样,就是建议裁减京营员额,把本来就不存在的那部分裁掉,京营的员额少了,军饷也就少了,省下来足够孙承宗去募兵屯田、编练新军了。

    但是京师三大营的员额不是说减就能减的,因为牵扯到太多勋贵的利益了。

    所以朱大明想了想说道:“整顿京营的事情,暂时先放一放。爱卿所说六策,朕全都同意,爱卿且再斟酌数日,遴选目前易行者上疏具奏。朕准奏以后再具体施行。至于选将募兵屯田所需的钱粮,朕会有办法。”

    听到这里,孙承宗以为这次召见就要结束了,正准备起身行礼,却听皇帝又说:“爱卿所说六策,是富国强兵的正论,然而富国强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钱粮,更需要人才,爱卿不管还有其他什么困难,今日都可以一并说来。”

    事实上,即便是皇帝不问,孙承宗也想提一点用人上的要求,鹿善继、王则古、孙元化、茅元仪、杨应乾等这些人,都是他督师蓟辽时期的班底,跟着他升官,也跟着他倒霉,如今多数都是辞官的辞官,削籍的削籍。

    现在,新皇帝要奋发有为,将他拔上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高位,正是他回报这些当世英才的时候,而且离开了他们的辅佐,他的很多想法也找不到合适的执行人。

    因此,孙承宗说道:“谢陛下隆恩,臣正有此意。臣督师蓟辽期间,在臣麾下有一批贤才,皆一时之英杰,臣在蓟辽能有所建树,多是仰赖他们,今日陛下赋臣以重任,臣请陛下亦能任用他们。”然后向朱大明一一介绍了鹿善继等人选。

    这些人中,鹿善继是进士出身,辞官前已经是兵部郎中。

    王则古也是进士,孙承宗罢归不久,由户部员外郎任上辞官归乡。

    孙元化为举人,目前在京师三大营中的神机营为官,负责督造火枪火炮。

    茅元仪为举人,跟随孙承宗在蓟辽作战有功,被荐为翰林院待诏,孙承宗罢归后,他被削籍为民,此时刚刚在家乡写完《武备志》。

    杨应乾为举人,当年在辽东招募流民屯垦,帮助孙承宗练兵,后来跟着孙承宗一起辞官归乡。

    这些人的名字,朱大明在后世时有的听说过,有的没听过,但是既然被孙承宗列在了一起举荐,那就说明他们都是可用的人才。

    朱大明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做事的人才,对孙承宗的举荐自然是大为高兴,辞官或者免官的,一律官复原职,甚至没有问孙承宗的意见,就直接赐予孙元化、茅元仪、杨应乾三人同进士出身,并当即让王承恩到内阁去传旨,分别由内阁发文,告知他们原来任职的各部院,包括归皇帝直属的京营,以及这几个当事人。之后君臣二人又谈了半个时辰才算结束。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5434/ 第一时间欣赏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作者:哼哈大王所写的《日月当空照中华》为转载作品,日月当空照中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日月当空照中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日月当空照中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日月当空照中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日月当空照中华介绍: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后世加班狗魂穿崇祯皇帝,选贤任能,编练新军,剿灭流寇,降服后金,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于危亡,同时开疆拓土,征服周边,复汉唐之故土,扬国威于海外,将华夏文明传播于东西坤舆万国之中,使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日月当空照中华,一日月当空照中华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日月当空照中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