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日月当空照中华TXT下载日月当空照中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日月当空照中华全文阅读

作者:哼哈大王     日月当空照中华txt下载     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七零章 军政双优

    崇祯皇帝虽然知道南居益在福建整顿海防,打败荷兰殖民者船队的故事,但是却并没有了解的这么细致,加上前几日在通州之时,也曾接见过南居益,对他印象还不错,如今再听来这些履历,很快就坚定了重用南居益的信心。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明朝末年虽然内有外患严重,但是即便如此,在面对越洋泛海而来的西方殖民者的时候,既没有妄自尊大而彻底闭关锁国,也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奴颜婢膝、屈辱忍让。

    相反,即便是在东北关外连续对建虏作战失败的情况下,也仍然很有骨气地在东南沿海与荷兰人打了一场海战,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从此使得荷兰殖民者只敢在东番岛,也就是台湾岛的南端建立定居贸易点,而不敢再窥视广东、福建沿海。

    同时,荷兰人的失败也让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对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一带望而却步,不敢骚扰生事。

    这些故事,早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尚在后世之时就已经知道了,如今听成基命平静说来,却是另有一番感受。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看向首辅李国,说道:“对于南居益接任直隶总督一事,首辅可有异议?”

    内阁首辅李国也是知道南居益这个人的,因此想了想,也认为合适,于是说道:“臣认为南居益既任过巡抚,懂军务,又当过工部、户部侍郎,熟悉朝廷上下情况,可谓军政双优,是个恰当人选。臣无异议。”

    听李国说完,崇祯皇帝又看向一直没有说话的孙承宗、张惟贤,两人见状,皆说:“臣无异议。”

    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说道:“既然如此,那么传朕旨意,准予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武英殿大学士孙承宗辞去直隶总督职务,该职务由户部仓场总督南居益即刻接任。”

    殿中诸人议定了直隶总督的继任人选,接下来就得为户部侍郎兼仓场总督寻找继任人选了,再加上最近由于惠世扬赴任浙江,而空缺出来的刑部左侍郎,以及傅宗龙赴任讲武堂而空缺出来右佥都御史等职位,也都需要一一议定,因此整个下午的时间,都花在了近期朝廷的人事安排之上了。

    何如宠以督造德陵陵工有功,由礼部右侍郎进位刑部左侍郎,贺逢圣接任礼部右侍郎。

    户部侍郎毕懋良以督造崇祯银元有功,接任户部仓场总督,并出镇通州,由户部郎中刘彝鼎升任户部侍郎,继续提督户部宝源总局和铸币总厂,专责崇祯银元铸造发行事务。

    如今的崇祯银元,已经在京畿、九边和江南等地逐步推广开来了,士卒发饷用它,官员俸禄用它,户部在江南收购粮食布匹用它,包括朝廷征收的赋税也用它。

    明白人当然知道,崇祯银元并不是成色十足的纯银,没有同等重量的纯银贵重,但是这点明白人却根本妨碍不了一枚壹圆的崇祯银元,当作一两银子花。

    再加上崇祯银元铸造精良,花纹图案精美,而且携带使用乃至计算起来,都要比过去直接使用银子要方便的多,所以,一经推出,很快就风行开来。

    历史上使用白银支付,商家都要准备专门用来分割银子的铰刀,以及给银子称重的银秤,其中的猫腻可是多了去了,一不小心就被坑。

    若是稍微大宗一点的买卖,买卖双方都要自备铰刀和银秤,为了验证成色甚至防备银中灌铅造假,还得把银子化了,然后分割称重。

    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而如今有了崇祯银元,特别是有了圆、角、分等各种大小币值的崇祯银币,乃是更大币值、更便携带的崇祯金币,对于工商贸易来说,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便利了。

    而在设计、铸造和推广崇祯银元方面颇有功劳的毕懋良和刘彝鼎,自然也更被崇祯皇帝看中了,如今有机会自然要提拔重用一番。

    至于傅宗龙空缺出来的右佥都御史,则由原詹事府左谕德刘鸿训接任。

    贺逢圣、刘鸿训这两个人,都是明末崇祯朝的名臣,都曾当过内阁阁臣,其中刘鸿训更是当过内阁首辅。

    如今崇祯皇帝召集大臣议定朝廷各个职位的补任人选,这两个人跟历史上一样,很快就又被推举出来了。

    刘鸿训是在詹事府左谕德的位置上,被魏忠贤一党免官削籍回乡的。

    历史上,崇祯皇帝铲除了魏忠贤一党之后不久,就把当年敢于弹劾魏忠贤一党,并因此而丢官归家的官员都全部起复,重新任用了。

    其中就有贺逢圣和刘鸿训,而且这两个人一复出,就被崇祯皇帝赋予重任,其中刘鸿训更是从詹事府左谕德的清闲位置上,一步登天,直接当上了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且很快就成了内阁首辅。

    而这一世的这位崇祯皇帝却没有那么容易冲动,知道这种名声响亮但却没有多少实际从政经验的人,即便是再有才,也不能骤然给予重任,兼且他深知徐光启的人品官德及其难得的西学才干,所以把礼部尚书的位置给了徐光启,而刘鸿训当然也就失去了凭着礼部尚书的职务一步登天的机会了。

    贺逢圣在历史上当了崇祯朝的内阁阁臣,但却并没有多大的建树,起起伏伏好多次,最后免官归家,唯一显示出其节操的则是面对流寇的时候,在家乡组织乡兵进行抵抗,最终兵败自杀。

    在各种伪君子充斥的明末士大夫阶层之中,这两个人还算是品行和操守都还在线的明末文臣了。

    所以,除了安排了自己想要安排的人选之后,对于内阁阁臣及吏部尚书对这两个人的提名和推荐,崇祯皇帝也并没有否定,而是接受了他们的推荐。

    对于如今的崇祯皇帝来说,整顿财政、建军备战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收拾人心同样不可或缺,尤其是收拾天下士民之心显得尤为重要。

    而听取朝堂上重臣的建议,任用在士林之中口碑和声望不错的官员,也是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当然了,有些眼下声望如日中天,但却被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不过是欺世盗名的伪君子的那些人,比如钱谦益之流,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重用的。

    东林党人有很多,但像钱谦益这种借口“水太凉”而不肯投水自尽殉节,借口“头皮痒”而剃发结辫降清的“东林党魁首”,实在是无耻败类中的极品。

    这样的人,不管有多少朝廷大臣推荐起复,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也是绝对不会任用他的。

    崇祯皇帝与大臣们议定了各个人选,内阁中书舍人们奋笔疾书,很快的,一道道圣旨起草完毕,崇祯皇帝看过之后,由中书舍人直接送去司礼监和内阁用印,迅速发往各个相关衙门,以及各个当事人的手中。

第二七一章 海外异种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带着理藩院院使吴惟英、司礼监秉笔太监褚宪章等人,与朝鲜国使右议政金尚荣、礼曹判书李廷龟、安平监司尹暄会面,一方面听取朝鲜国主李琮的陈情和恳求,另一方面则传达了大明皇帝对于鸭绿江以东、大同江以西土地的旨意和安排。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而崇祯皇帝也在这两天里,先后召见了从通州赶来陛见的新任直隶总督南居益,以及新任户部仓场总督毕懋良。

    南居益,是陕西渭南人,也是明末典型的官宦世家出身,祖、父辈皆进士出身,到了他这一辈,兄弟几个也都是进士出身,比如南居业、南居仁,都是万历年间的进士。

    这个人不光是在福建巡抚的任上大有作为,更难得是非常有气节操守。

    崇祯十六年的时候,已经免官归乡隐居的南居益,听闻李自成破了潼关,准备进占西安,而且即将进抵渭南,他便说动一同在乡隐居的南氏几兄弟,散尽家财,募兵数千,与李自成大军对抗,但是最终兵败被俘。

    李自成虽说是党项胡种,根子上并不重视士人文教之功,但毕竟同在陕西,对南氏几兄弟的大名也算是仰慕已久。

    因此,在他占了西安之后,就想着要将南氏几兄弟招为己用,于是派出心腹前去劝降,但是南居益等人不为所动,有的当场被杀,而有的被带走囚禁,南居益本人在被李自成关押数月之后,最终在牢中绝食而死。

    崇祯十六年的时候,李自成占领西安,然后称帝,像南居益这样的人其实应该能够看得出来,这个时候的大明朝大势已去,但是他却没有如同其他许多大臣所做的那样,赶着去投降当时势如中天的李自成,而是选择以死尽节。

    可惜的是,在明末的时候,就有不少这样的大臣,生前没有得到崇祯皇帝一以贯之的信任,最终就这样默默无闻地为明朝尽节死掉了。

    这一世的崇祯皇帝自然不会如此,南居益起复之后,就被他任用到了户部仓场总督这样一个关键的位置之上,而结果也的确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从二月运河解冻,到十二月运河封冻,前后九个多月的时间,户部仓场就没有闲着的时候,从南直、闽浙、湖广等南方各省沿着运河送来的漕粮,源源不断地装满了通州城内城外运河两岸的数百个粮仓。

    而大明京师二百万人口,以及朝廷文武官员的本色俸禄,京营和宣大蓟辽将士的禄米等等,都要从这里供应,可以说户部仓场总督的位置和责任,不比直隶总督轻松多少,能够把这些事情干得明明白白,一点毛病都没出的,也绝对不是一般人。

    今年已经年届五十的南居益,就是这样一个举重若轻的干才。

    圣旨下发通州户部仓场总督衙门的第二天,南居益就进京陛见了。

    虽然这一次,皇帝给的不是他一直希望的入朝入阁,或者是军机大臣的位置,但是能够把他任用到直隶总督的位置上,他也再一次明确地感受到了如今这位皇帝对自己的特殊信任。

    年届五十却已两鬓斑白的南居益,对皇帝极其尊敬,到了乾清宫东暖阁的门口,刚跨过高高的门槛,就撩袍跪地,而且行的是三跪九叩的大礼,搞得几个陪同接见的内阁阁臣和军机大臣,是坐也不是,跪也不是。

    崇祯皇帝让他免礼,他都不干,也只能任由他去。但他这么做,的确让崇祯皇帝的心里对他又敬重了几分。

    对传统儒家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也就是真正的上古君子之风,如今这个崇祯皇帝还是很欣赏,很仰慕的。

    崇祯皇帝赐座之后,先是高度评价了他在户部仓场总督任上的作为和贡献,然后又向他讲了讲直隶总督的职权和责任,除了宣府、蓟州、山海三个边镇军务之外,还包括在整个北直隶十几个府内的募民屯垦、安置流民等民政事务,更别说保证京畿四方安定的重任了。

    皇帝还让孙承宗当着自己的面,将其在直隶总督上任想做而未做完的事务,一一向南居益交卸。

    而南居益也向崇祯皇帝以及内阁、军机处,表明了他萧规曹随、不轻易变动孙承宗所立规矩的态度,对这一点,崇祯皇帝也很欣赏。

    若说他对南居益当直隶总督有什么不放心之处的话,也就是担心他上任之后另搞一套了。

    这个问题在明末的历史上是很普遍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这样被搞砸了。而原本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也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往往是一个大臣刚当上督抚或者尚书没几天,就因为某人的一句话或者自己的一个突发奇想而被换掉。

    所以,很多政务、军务没有长期的规划,甚至官员上任之后对于自己能干多久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底数,也就不敢做太长远的打算。

    光是崇祯十七年里,内阁首辅就换了五十来个,而兵部尚书更是走马灯似得不停换,结果好的政策也得不到持续有力的推行,政务没有连续性,好多事情都是人走茶凉、半途而废。

    可以说,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以其急躁冒进的性格,十分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作欲速则不达。

    因此,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了。

    直到南居益讲述了自己将来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施政思路之后,崇祯皇帝终于放心地翻过了这个篇章。

    然而接下来皇帝问的话,则让南居益有些出乎意料,也有些把握标不准了。

    听完南居益的施政思路之后,崇祯皇帝说道:“南爱卿所说,正合朕意。不过朕有另外一事问卿。

    “卿任福建巡抚期间,曾整顿海防兵备,以水师舰船与荷兰红毛夷大战于海上,并擒斩其首领。朕翻看朝廷旧档,对此颇感振奋。

    “不知卿对大明东南海疆之外的红毛夷人有何了解?又是如何看待?”

    皇帝的这番问话,也让在座的内阁首辅李国、阁臣徐光启以及军机大臣孙承宗、李邦华有些意外,因为这是这次陛见安排之外的话题。

    至于皇帝问的这些问题,南居益之前当然是考虑过的,不过卸任福建巡抚已经数年,如今注意力早不在海防事务之上了,皇帝骤然问起,令他颇感疑惑。

    因为对于泰西诸国红毛夷东来开展殖民贸易、屡屡侵犯大明海疆的事情,他在福建巡抚任内曾多次上书呼吁朝廷关注,但往往都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不仅皇帝不以为然,就是满朝文武也没把漂洋过海来贸易的泰西红毛夷放在眼里。

    后来他整军备战,在澎湖海域大败荷兰人之后,荷兰人转往东番岛和日本设点贸易,反而更令朝堂之上文武诸臣放松了对红毛夷人的警惕,每每想起来,南居益都是感慨不已。

    如今皇帝突然问起,南居益见在座诸位重臣也无所表示,于是略作思考,即回答道:“启禀陛下,臣对泰西诸夷并无详细了解。臣巡抚福建期间,荷兰夷欲图我澎湖、夏门,臣为了解其来历,曾与闽广海商恳谈,只知道数十年前荷兰夷、佛朗机夷即已大举东来,如今我大明南外之外番邦,如吕宋、爪哇、满喇甲等地,多数已被红毛夷人占据。

    “而我大明海疆之上也已多有红毛夷船,其船体大而炮利,多三桅而软帆,乘风而行,快如奔马,此闽广海商所谓马尼拉大帆船,或者风帆盖伦船者。

    “以臣之见,红毛夷者,海外杂种,蓝眼赤发白皮,自古不通中土。其从泰西之地泛海而来,虽曰通商谋利,但其心实不可知。陛下若有意开拓,则需谨慎提防。”

    说到这里,南居益抬头看皇帝聚精会神地望着自己,连忙低头,斟酌了一番,继续说道:“臣有一言,思虑多年,今日面圣,不知当讲不当讲?”

    崇祯皇帝听完刚才南居益所说的一番话,已经对他另有一番认识了。

第二七二章 肺腑之言

    虽然明末睁眼看世界、注意西学东渐的人很多,比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因为与西洋传教士接触频繁,所以对当时的欧洲各国颇为了解,但是这些人多从学术上特别是西方数学、天文、宗教等方面了解西方,对西方人的殖民野心却是警惕不够,直到葡萄牙人骗租了澳门,荷兰人强占了东番岛南端,甚至南居益在澎湖附近跟荷兰夷大了一场海战,明朝的君臣文武以及士大夫们,还是没有真正觉醒过来,还是没有认识到时代已经变了。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想到这些,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南居益说道:“卿与朕君臣相得,没有什么当讲不当讲,爱卿所思所想皆可对朕直言。”

    南居益听了这话,躬身说道:“臣谢陛下知遇之恩!”

    然后接着说道:“以臣之见,环顾今日之四海内外,我大明遭逢之时局,实乃中华数千年史上所未见。泰西诸夷,越洋数万里泛海而来,其所图谋,必然非小。而泰西诸夷皆海外异种,兼且船坚炮利、器物先进,又夷教固其心志,无法再待之如古之四方蛮夷,以文化之,变夷为夏。

    “其人其国与我大明义利相侵,与我中华必不相容,今日其人可占爪哇、吕宋,可占澳门、东番,他日未必不会谋我东南、图我华夏。

    “此皆臣肺腑之言,并非危言耸听,以惑陛下。请陛下慎思而明辨之。”

    崇祯皇帝听完,默默地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这绝非危言耸听,只是这种时代变局,不是一般人所能观察到的,即便是明朝那些较早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也不是人人都能认识到的。

    明朝没做好,最终被满清所取代,但满清的做法却更为失败,不仅闭关锁国,而且绝圣弃智,采取的完全是一种逃避的办法,闭上眼就当全世界都不存在,这也是最差劲的一种对待方式,让中国人彻底失去了与西方列强齐头并进,一争长短的机会。

    结果不到二百年,取代明朝之后闭关锁国、绝圣弃智的满清王朝,还是逃避不了被殖民被掠夺的命运,而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之后,让全体中国人所遭受的屈辱,更是亘古所未见。

    而这一切的因果,早在满清入关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深深地种下了。

    这一世的崇祯皇帝当然不会让这种最差的结局再发生,因此听完南居益的话,略作沉吟之后,对他说道:“爱卿所言,朕深为认同。朕虽身居宫中,但对外事并非一无所知。泰西诸夷不仅船坚炮利、器物先进,而且科学昌明,与我大明相比犹有过之而无不及。兼且有夷教约束,上下一心,惟以殖民海贸、对外开拓为能事。假以时日,必是我大明之大患。”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如今之天下,已非二百年前之天下,如今之时代,也非太祖高皇帝之时代,同样也不是永乐皇帝之时代了。我大明一家独大,以致独大于坤舆万国之局面,如今已然全数改变了。

    “若我大明君臣不能洞察这个时代之变化,不能跟上这个时代之演变,则有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若果真如此,则我大明危矣,我华夏亦危矣。”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看了看在座的诸位重臣,看他们若有所思地垂首倾听,于是接着对南居益说道:“朝臣之中,对海上事务有所知者并不多见,卿可谓其中之佼佼者。对此,卿可有以教朕?”

    “陛下如此说,臣恕不敢当!”南居益先是这么说了一句,然后接着说道:“以臣之见,欲抗西夷,必固海防,而欲固海防,则必兴水师。”

    听南居益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地说道:“此言朕亦知之。想我大明在永乐年间,水师舰队之盛,当世首屈一指,然而不过数十年,一切犹如过眼云烟,消散不见。朕若大兴水师,却又如何保证数十年之后,不会重蹈覆辙?”

    南居益听皇帝如此说,知道眼前这个皇帝非一般人可比,光说大话空话,不仅完全没有用,恐怕还会引起皇帝对自己的不满,于是想来想去,干脆说道:“臣以为,三宝太监死后不数年而大明水师即一落千丈,不在于我大明不重水师,而在于我大明不能从水师大兴之中获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来大兴水师,所费不菲,若其不能为国获利而徒耗金银,即使英明如陛下,恐怕也不能长久。”

    说到这里,南居益看看皇帝,略一沉吟,接着说道:“臣有一策,或可一举数得,既能扩我海疆、拓我版图,又能繁盛商贸、增加税赋,同时也可为大兴水师提供源源不断之强兵猛将。”

    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才面色稍缓,微微笑着,对南居益说道:“卿有何策,尽管说来!”

    只见南居益肃容说道:“臣本非两广、闽浙督抚,谈论此事颇有越俎代庖之感,既然陛下垂问,臣为陛下姑妄言之。

    “我大明水师兴废轮替、难保长盛不衰,海寇袭扰不断、难以斩草除根,其根由皆在于朝廷之海禁。”

    南居益说完这话,看皇帝不生气,反而不断点头,于是继续说道:“虽然隆庆以来,海禁日开,但我大明东南海疆长达数千里长,而仅开一月港,供海商往来贸易,其与未开并无太大不同。

    “若陛下能大开海禁,鼓励海贸,在东南沿海海船停靠之处,海商云集之地开港口、设市舶、抽关税,则不仅闽广一带百姓谋生有路,而朝廷也可从中获利而大兴水师。如此一来,圣上不过一道旨意,而东南沿海数省之棋局全盘皆活。臣斗胆直言,请陛下明鉴!”

    南居益说完这话,起身离座,跪俯于地,垂首不语。

    崇祯皇帝听完南居益所说,环顾在座诸臣,然后问道:“卿等以为如何?”

    李国、徐光启、孙承宗,以及李邦华四人相互看看,最后还是李国先说道:“臣闻东南闽广沿海,朝廷未禁海贸之先,百姓家给户足,即使游手无赖之辈,也为海贸之利所驱,尽入南洋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害。

    “而海禁之后,南洋百货不通,闽广民生渐蹙。百姓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两广总督王之臣此前上书,也曾提及此事,言及去岁以来粤北大旱,百姓无以为生,结队相率出海,悉奔南洋谋生。粤督字里行间,皆是倾向弛禁,只是陛下将之留中,臣等正不知如何回复。”

    李国所说的奏折,崇祯皇帝当然知道。王之臣上任之后,不断将两广情形上报皇帝,而皇帝嘱其重视佛山铁冶之余,就是令其在两广之地推广新型农作物。

    但是即便再耐旱的农作物也抵不住持续经年的干旱,到了今年的秋天,还是有不少粤北的府县遭受到了饥荒的折磨,好在闽广之地居民自古就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家乡活不下去,自然下南洋投奔亲朋古旧。

    王之臣的奏疏一上,崇祯皇帝就以密折方式,令其赈济之余,不需刻意管束,听任饥民移民东番或者下南洋谋生。

    其中,肯定会有一部分人沦为海盗,毕竟闽粤沿海一带海盗很多,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再因噎废食,继续禁海了。

第二七三章 靠海吃海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说道:“两广总督王之臣的奏疏,朕已以密旨嘱其弛禁,卿等不必犹疑。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饥民出海谋生,部分可能沦为海寇之仆从,但若不准其出海谋生,若朝廷赈济不及时,则必定沦为盗匪。两海相权取其轻,朕知道如何抉择。”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是否开海、设港、抽税,事关我大明今后之国运,卿等无需忌讳,尽可畅所欲言!”

    皇帝话音一落,徐光启说道:“臣在万历间,与西儒利玛窦交往颇多,是以对泰西诸夷略有所知。不管是与我大明争夺东番的荷兰夷,还是占据吕宋的西班牙夷,又或者是立足澳门之葡萄牙夷。

    “这些泰西之国,若其国土论面积,尚不足我大明一行省之地,然而如今之所以能与我大明在海上一争长短,皆赖其国家航海殖民之暴利。

    “殖民外海则其国内无游手好闲之辈,无盗匪动乱之患。而航海贸易获利尤巨,我大明一船之丝绸瓷器,运至泰西,则与一船白银相等值。而这正是泰西诸国不远万里东来贸易的原因。

    “陛下若开弛海禁,大兴海贸,以我大明幅员之地大物博,以我大明百姓之吃苦耐劳,不出数年之后,整个南洋富庶之地,就将是我大明百姓安居乐业之家园。”

    说到这里,徐光启也是起身离座,郑重其事地跪在地上,叩首之后接着说道:“此诚为我华夏万世开太平之良机,臣请陛下切莫错过!”

    崇祯皇帝见自己信赖的几位重臣把话说到了这里,知道已经超出了今日召见南居益议事的范围,但是想了想,择日不如撞日,干脆今天就把一些早晚要定的事情定下来好了,就当是提前统一一下内阁和军机处诸大臣的思想吧。

    一念及此,崇祯皇帝对孙承宗、李邦华说道:“两位军机大臣,可有什么想法?”

    到了这时候,孙承宗早就知道皇帝的想法了,毕竟之前就曾经与皇帝讨论过富国强兵之策,那个时候,眼前这个皇帝就已经透漏出过学习宋朝,大开海贸,抽取关税的想法。

    因此,此时见皇帝问话,孙承宗拱手说道:“我大明朝廷昔日厉行海禁之策,起初乃是防止太祖之时逃亡海上之张士诚、方国珍余部掳掠壮大,后来乃是抵御倭寇海盗之策略,如今倭患已消、巨寇不再,沿海百姓正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陛下怜惜闽粤百姓无以为生,恩准弛禁,臣自无异议。”

    孙承宗说完这话,皇帝看向李邦华。

    这时,李邦华说道:“臣曾为天津巡抚,对海寇之害与海贸之利略知一二。请为陛下言之。

    “朝廷为防海寇袭扰而厉行海禁之策,然而二百年来海寇屡禁不止,原因何在?

    “臣以为海市通,则寇转而为商,海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且海禁之法愈严,而海贸之利愈大。总有不甘饥寒窃劫之辈,贪图海贸之暴利,相率铤而走险,私自入海,如此,朝廷不仅无海贸税赋之收获,反有海寇袭扰之顽疾。”

    说到这里,李邦华也是起身离座,跪在地上,说道:“臣请陛下开放海禁,大兴海贸,此事的的确确与我大明未来之国运息息相关。请陛下明鉴!”

    见内阁和军机处几位重臣已经达成了一致,崇祯皇帝的心里也是一阵轻松,但是想起满朝文武的反应,特别是出身江浙一带豪商世家的那些文臣的反应,崇祯皇帝的心中还是有点忐忑。

    好在如今京畿巩固,近卫军第一镇已经练成,在朝堂之上,他已经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顶多就是再杀一批反对的文臣罢了。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站起来,走上前,一一把跪在地上的几位重臣搀扶起来。

    等他们重新重新就坐完毕,崇祯皇帝说道:“今日朕的本意乃是借着南爱卿陛见的机会,多了解一番闽浙沿海的情形。但是既然卿等关于开放海禁之事,达成了一致,那么除一弊,就是兴一利。朕意已决,自崇祯二年元旦起,我大明开放海禁,沿海各省皆可择一处或者两处港口开放海贸,设立市舶司,抽取海贸关税。”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看了看在座的几位重臣,接着说道:“然而开放海禁,却并非什么都开放。茶叶、丝绸、瓷器、棉布,当然鼓励贸易,但是有些东西却是一丝一毫不能出海。

    “内阁与军机处要拿出一个章程,什么东西可以贩往海外,什么东西不能出海,务必规定详细。朕看,粮食、枪炮,茶树桑蚕之种苗,以及兵书、农书之书籍一律不得出海贩卖。”

    历史上,茶叶一直是中国独有的商品,为中国人赚取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在后来的清朝中期之后,被不良商人以高价售往海外,结果英国人在印度试种成功,从此中国就少了茶叶垄断之利。

    类似这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再次发生。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接着说道:“但凡一省开放之港口,往来海商只准于榷场之内贸易,榷场可以官办也可以商办,但不管商办官办,都必须归属市舶司提举管辖,按律抽税。所抽税赋五成归户部,三成归督院、两成归抚院,用于地方练兵抚民赈灾等处。

    “至于针对往来海商抽税之税率,朝廷旨意公布之后,由户部与沿海各省督抚共议确定,但是除了稻米粮食之外,进口不得低于十税二,出口不得低于十税一。”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又说道:“内阁与军机处商定之后,由户部尽快起草诏书,送朕御览之后,即在元旦大朝会上昭告天下!”

    督院,指的是两广总督部院,闽浙总督部院,这是明代总督衙门比较正式的称呼,而抚院自然是巡抚衙门的称呼。

    崇祯皇帝之所以将开海之后市舶司关税收入,向两广和闽浙等地的督抚分成,就是为了以让利来减少阻力。

    朝廷和地方的督抚们利益均沾,这个事情推行起来也能够顺利一点。

    再者说,地方督抚们在财政上若是没有一点自主权,没有一点财源支撑,交给他们办的很多事情也确实很难办,比如说督标、抚标的编练。

    现如今,凡是崇祯皇帝新任命的总督和巡抚,陛辞之际,他都会授予他们编练督标和抚标的权力,督标三千员额,抚标两千员额。

    这么做是为了让这些新任的总督和巡抚们,到任之后能够站稳脚跟,并且面对地方的军阀或者将来的流贼之时,能够有自保和镇压的能力。

    但是,编练军队是要花钱的,而且还不是一蹴而就的投入,而是长期的源源不断的投入,若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财源,这样的投入又如何能够持续下去?

    而对于两广和闽浙而言,开海通商,设立市舶司,向来往海商收取税银,就是一个比较固定的一个财源。

    将督抚自身的权力和需要,与开海通商捆绑在一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内阁首辅李国等人见皇帝已经想得如此细致,心下当然也就知道了,开放海禁、鼓励海贸这件事情,恐怕在皇帝的心里已经酝酿很久了,当下再不迟疑,立刻躬身拱手说道:“臣等遵旨!”

    崇祯皇帝召见南居益,本来是为了向他交代一番接任直隶总督之后的注意事项,结果,最后变成了内阁与军机处诸臣共议开海之事,等到南居益拜辞离去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天,而此时此刻,毕懋良也已经在乾清门外等了大半天了。

    崇祯皇帝只好匆匆将毕懋良传进来,向他嘱托了几句户部仓场总督应该注意的事项。

    毕懋良久在户部任职,同时也因为铸造崇祯银元的事情,与皇帝接触颇多,知道皇帝一贯的思路,因此也很明白皇帝“高筑墙”“广积粮”的意思。

    所以,不大一会功夫,毕懋良即陛辞而出,与南居益前后脚奔赴通州上任而去。

第二七四章 东国小臣

    虽然明末有名的大臣有很多,但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还是觉得可以放心使用的屈指可数,特别是文臣之中,脑袋瓜像南居益这样还算清醒的尤其不多见。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说起来,其实南居益这样任过福建巡抚并且与荷兰夷打过海战的官员更适合两广总督或者闽浙总督的位置,然而之前考虑不周,已经安排了王之臣和温体仁,也只好放放再说了。

    再说,王之臣的两广总督做得中规中矩,也算不错,虽然没有明确表态或者提出开放海禁、鼓励海贸,但能够在目前朝廷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度放开管制,允许粤北饥民出海,下南洋谋生,已经算是一个脑袋清醒的循吏了。

    至于温体仁,历史上虽然是个奸臣,但他出身浙江却又能够不与东林党同流合污,把他放在东南也算是可以放心的了。

    尤其招抚了郑芝龙之后,大投皇帝之所好,在不到前后半年多的时间之内,就将闽浙沿海一带多达六七十万人的灾民,几乎全数迁往东番岛上拓荒垦殖,也算是一个能臣干吏了。

    至于闽浙两省在移民东番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各种灾民逃亡、聚众作乱,乃至移民过程中船毁人亡、疾役流行等等事情,则是在所难免的,也不能全数归咎于温体仁,没有必要求全责备。

    所以自打温体仁上任以来,南京六部和都察院等官员虽然上书弹劾不断,但皇帝对温体仁的任用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相信朝廷开海的旨意传到闽浙之后,温体仁也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

    而只要闽浙总督和两广总督不阳奉阴违、顶着不办,那么朝廷开海的旨意就基本上能够落到实处了。

    毕竟明朝的时候,方便开展海贸的港口基本上全部都集中在闽浙沿海和广东一地了。

    只要最重要的闽浙粤三省能够执行,开海就算是基本成功了。

    在全盘算计了开海可能引发的所有问题之后,崇祯皇帝终于放下心来,转而开始过问起朝鲜使者的问题了。

    这几日,朝鲜国使团的首脑右议政金尚荣非常憋屈,也非常焦虑。金尚容是来过大明京师的,也曾经跟着朝鲜国之前的国使团朝见过大明的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对朝鲜国有再造之恩,可以说是朝鲜国的再生父母,虽然后世的两个棒子国都忘掉了这一点,但这个时代的朝鲜人,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还拥有那么一点礼义廉耻和感恩之心,所以对万历皇帝乃至接下来的几任大明皇帝都还算是比较尊重的。

    而金尚容当年朝见万历皇帝的时候,万历皇帝以及大明的臣子,对他们都是和颜悦色、奉若上宾,前来接待的礼部官员也都是读书人,相互之间谈诗论学、彼此唱和,也很融洽,都能说到一起去。

    然而如今再来大明朝的京师,虽然大明京师繁华依旧,而且比过去显得更加干净整齐,但是金尚容却总是感到别扭,感觉如今大明的京师似乎是发生了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变化,不仅街头上沿街乞讨、跪地卖身的乞丐流民不见了,就是街头之上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都不见了,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很忙,想随随便便地拉个闲人了解一些情况都不是那么好找了。

    当然,让他感到最别扭的则是,这一次大明朝廷派来与其接洽的大人物,居然不是自己习惯了的礼部官员,而是大明新设的什么理藩院的院使。

    虽然这个人品秩很高,算起来是个超品的侯爵,但是这个人却是不学无术,根本谈不到一起去,你跟他谈仁恕之道,他跟你谈朝廷旨意,你跟他讲朝中友谊,他还是跟你讲朝廷旨意。

    不管你说什么,他都是一句这是朝廷旨意。

    而这种说法金尚容早在平壤城里以及东江镇的安东侯府里,已经听到无数次了,耳朵都要磨起茧子了。

    就这样过了两天,金尚容等人住在理藩院安排的豪华馆舍之中心急如焚,因为在大明的京师之中多耽搁一天,大明新封的平壤伯刘兴祚的军队,就要多占一块朝鲜的土地。

    原本说是以大同江为界,可是如今跑马圈地的东江镇右路军,早就越过了大同江,已经快要抵达大同江的南江一线了。

    而一旦东江镇的右路军过了南江,那么距离朝鲜国的都城汉京,就只剩数百里地了,想起这些,怎么能不让朝鲜国的右议政金尚容心急如焚呢?

    令他更加心急如焚的,是大明京师官员对他们这次入贡的冷淡,那种爱答不理的态度,让满怀期望的金尚容、李廷龟等人感到非常的失落和不适,难道大明朝的皇帝和官员们,改变了对待朝鲜的态度?

    而见不到能为他们说上一句话的官员,更让他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来到京师之后的第三天,金尚容、李廷龟以及尹暄终于再次迎来了理藩院派来的使者。

    而这个使者的到来,也很快就让他们喜出望外了。

    这个使者不是别人,而是曾经出使过朝鲜,并在朝鲜留下过大名的姜曰广。

    姜曰广也是明末文臣之中名气比较大的一个,不过他与其他所谓名臣不同的是,他是真君子,而不是明末读书人中常见的伪君子。

    这个人也是李邦华的江西老乡,而这一次被皇帝招来协助理藩院处理朝鲜国使的事务,就是由于李邦华的建议。

    李邦华提起现任詹事府右中允的姜曰广之后,崇祯皇帝也很快就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搜索到了关于他的信息,知道他曾在天启六年的时候,出使过朝鲜,而且去时不带中国一物,归时不取朝鲜一钱,在朝鲜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所以李邦华一提出让相对熟悉朝鲜情况的姜曰广加入理藩院之后,崇祯皇帝当即就同意了。

    别人看到的可能是皇帝对李邦华的言听计从,但是实际上却是崇祯皇帝更看重姜曰广这个人在明亡之后的气节操守。

    明亡之后,姜曰广奔赴南京继续为南明服务,在南京沦陷之后,四处奔走组织抵抗,最终被清军俘虏,不降被杀,再加上他在天启两年前出使过朝鲜,所以皇帝毫不犹豫就用了他。

    姜曰广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翰林院编修出身,这说明他在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之中属于排名非常靠前的前几名了。

    金尚容、李廷龟两人,见理藩院新来的使者是姜曰广这个打过交道的进士文官,终于松了一口气,赶紧请姜曰广落座说话。

    姜曰广一边打量着这个由魏忠贤府邸的旁院,改建而成的理藩院礼宾馆内的陈设,一边大大方方地在室内的主位上坐下,看了看站在眼前、满面谄媚笑容的金尚容、李廷龟二人,然后说道:“金大人、李大人,两年未见,两位风采依旧,实在可喜可贺啊!”

    这个时代的朝鲜上层官宦世家,皆以会说大明官话为荣,不仅所有官方文书以汉字为准,而其官方语言也通用大明官话,所以双方沟通起来并无障碍。

    当下金尚容听了姜曰广说的话,赶紧躬身说道:“东国小臣蒙大明天使垂问,不胜感激之至!小臣一行,来大明朝见皇帝陛下,一路风波坎坷,实在数不胜数,今日能够得见故人,真是万幸!还请天使大人为小臣一行做主!”

    一边说着这些话,一边躬身下腰,把头都要垂到了脚面上。

    朝鲜的礼曹判书李廷龟当时正是接待姜曰广的主要人物,与姜曰广也相对更为熟悉,此时见姜曰广前来,也连忙说道:“小臣等人一行,来到大明京师已经数日,只是不见礼部官员前来,不知是何原因?还请姜大人,为我等解惑!”

第二七五章 这不可能

    天启六年,姜曰广作为大明使者出使朝鲜,册封李琮为朝鲜国王的时候,眼前这个李廷龟鞍前马后、接待奉迎得十分尽心尽力,此时看他这幅急切模样,心中也多少有点不忍,于是斟酌着说道:“诸位有所不知,我大明朝廷新设了理藩院,专门负责与外藩对接管理事务。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如今礼部已放权理藩院,不再具体过问类似朝鲜这般的宗藩朝贡事务了。”

    说完这话,姜曰广看着满脸疑惑的两人,接着说道:“两位国使已经来到京师数日,理藩院院使恭顺侯吴侯爷想必已经向你们说明了朝廷的态度,不知道两位国使还有何不明白之处?”

    这时,金尚容让人叫来了安平监司尹暄,尹暄也曾见过姜曰广,此时见了故人,略微有些激动,连忙行礼说道:“小臣尹暄见过姜大人!小臣现为朝鲜国安平监司,驻节平壤城中,今年九月东江镇大败金国之后,东江毛帅派遣金国降将刘兴祚带兵夺占了我朝鲜平壤城,在大同江两岸无故屠杀百姓,圈占良田,小臣等人与毛大帅联络无果,求告无门,特来禀报大明皇帝陛下,恳请姜大人将实情报与皇帝陛下!”

    姜曰广既然接了眼前的差事,自然对朝廷此前的封赏旨意以及东江镇上下的所作所为做过了了解。

    而且他这次来,也是奉了英国公张惟贤的命令,来之前当然也见过了理藩院的院使吴惟英,以及钦命协助吴惟英的褚宪章。

    吴惟英对朝鲜这些所谓的国使烦透了,跟他们说东江镇上下在朝鲜北部的作为是朝廷的旨意,大白话说了无数遍,朝鲜国使只是听不进去,就要求见皇帝,求见礼部官员。

    知道当今皇帝陛下对这些朝鲜使者并不待见,所以吴惟英谈了几次谈不拢之后,干脆把他们晾在那里不闻不问,直到今天军机处传话说,皇上问了朝鲜使者的事情,吴惟英才让去过朝鲜的姜曰广来这里,跟朝鲜使者说明白朝廷的底线。

    理藩院成立之后,吴惟英按照皇帝之前的旨意,一直忙着在九边诸镇设立榷场,如今大半年过去了,成果也很显著,除了辽东镇设在营州后屯卫也就是凌南的榷场之外,先后还有五处榷场建成,包括三边总督驻地花马池、辽镇左路的义州城、热河镇守府的热河堡、大同镇边墙外的拴马台、延绥镇榆林卫的镇羌所,并且都已经投入了使用。

    所谓的榷场,不过是类似后世的一个大型的集贸市场罢了。

    南来的粮食、布匹、盐巴、茶叶等塞北草原上生活必需之物,在此集中贩卖,或者直接与塞北蒙古诸部交还牛羊马匹。

    榷场主要是官办,但是接受民间商贾的定期入驻,场内设置守卫和课税司,每次开市都要收取交易双方的税金。

    如今理藩院批准设立的六处沿边榷场,就是这样,不过目前交易的双方几乎都是官方,比如花马池的三边总督府与鄂尔多斯诸部开市,就是拿食盐和茶叶,来交换鄂尔多斯的马匹与羊群。

    而官方的交易,并不能给榷场带来税金上的收入,所以理藩院目前在做的也是赔本的买卖。

    当然了,这个赔本不赔本,要看你怎么看,不能单纯从经济上算账。

    所以,尽管理藩院设立之后也是个入不敷出的衙门,但皇帝对吴惟英能在半年多内,不顾朝堂之上的议论之声,快刀斩乱麻地开设了六个面对蒙古部落的榷场,还是很满意的。

    也因此,吴惟英家族在最近的这一次京师勋贵世家整顿之中,毫发无损。

    而且还因为吴惟英主持理藩院之后沿边大开榷场,吴惟英的家族也跟在这塞外沿边之地圈占了不少的良田沃土,正在大量募民耕种,将来塞北一旦发展起来,那么吴惟英家族可就要发大财了。

    正是因为吴惟英任职理藩院院使之后与皇帝的接触比较多,所以他很清楚皇帝对于塞北乃至朝鲜等藩国的看法。

    在他看来,大明的皇帝就应该以大明的利益为重,坚持大明利益至上,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的想法。

    吴惟英是蒙古人出身,在草原上就秉承这样的法则,历来都是强者为尊,强者通吃。

    因此面对朝鲜使者的时候,吴惟英的态度也很明确,土地我们的确是占了,你们有能耐你们再夺回去,你们没有这个能耐,就别婆婆妈妈地跟我讲什么大道理。

    也因此,朝鲜使者面对他的时候除了惊诧莫名,就是无言以对。

    如今可算是见到了一个知书达理的文官过来接受自己的陈情,所以赶紧就说明了情况,表明了立场,提出了要求。

    尹暄说完情况,李廷龟赶紧接着说道:“姜大人,我朝鲜王上的意思是,平安道可以借给大明东江镇暂驻,而咸镜道及平壤城则需大明朝廷行文东江镇,尽快归还我方。朝鲜小国寡民,当不起领地如此损失。这一条,还请姜大人代为转达。”

    李廷龟说完,金尚容也连忙说道:“正是如此!还请姜大人代为转达大明皇帝陛下!”

    他们以为他们到了京师,始终不能受到礼遇,始终见不到说了算的人,见不到大明的皇帝,是因为毛文龙、刘兴祚从中作梗,阻挠他们面见皇帝陈情,孰不知所有这一切都是皇帝在背后主导或者策划的结果。

    姜曰广看几个人喋喋不休还要继续说下去,立刻摆手打断了他们,说道:“你们朝鲜君臣的意思,是要大明东江镇只留平安道之地,而退出平壤城乃至咸镜道,是这样吗?”

    金尚容几人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由金尚容说道:“正是如此。至于平安道数州之地,可待大明灭了金国丑虏之后再行归还我方。”

    姜曰广听了这话,面色转冷,当即说道:“这不可能!”

    说完这话,姜曰广根本不看金尚容等人脸上的惊容,接着说道:“你们以为我大明皇帝的旨意,是说改就能改的吗?皇上已经明发圣旨,将鸭绿江以东、大同江以西山林土地,封给了东江镇五路总兵麾下的有功将士,如今时隔不过数月,言犹在耳,岂能朝令夕改?

    “而且,尔国君臣上下乃我先帝册封之藩国,去岁未报朝廷同意,即改向建虏称臣纳贡。说起来,与我大明已是敌国,东江镇未曾灭了尔国君臣社稷,已是念在尔国素来恭顺,侍奉周至。若非如此,此次东江镇岂能对尔国手下留情?”

    金尚容等人听了这话,心中大恐,怎么如今的大明文武官员,对朝鲜都是这么一副态度?!

    但是作为朝鲜右议政的金尚容也知道,单就改向后金称臣纳贡这件事来说,作为大明册封的一个藩国,这就是一种不忠或者说背叛的行为,作为同属儒家教育出身的臣子,姜曰广如此质问,他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好。

    这时,安平监司尹暄说道:“姜大人且听小臣一言。去岁正月,建虏大军攻我朝鲜,建虏兵威之盛,世所罕见,我朝鲜实在无力抵抗。建虏先占平壤,再下汉京,我朝鲜君臣逃亡江华岛,无依无靠,才迫不得已与之签订城下之盟。然则我朝鲜虽与建虏订约,但实际上心向大明,从未作出过对不起大明之事,这一点还请大人明鉴啊!”

第二七六章 丛林法则

    尹暄说完了这话,朝鲜礼曹判书李廷龟也说道:“朝鲜侍奉大明素来恭谨,此心可昭日月,虽则去岁以来迫不得已向建虏称臣,但时至今日仍奉大明正朔,这就是明证!若大明皇帝对鄙国向建虏称臣不满,鄙国君臣可商议断绝与建虏关系,专一侍奉大明,请姜大人务必将此中曲折转呈大明皇帝陛下!”

    听到这里,姜曰广心中不喜,本来对李廷龟的那点故人之情也瞬间消散了,淡淡说道:“尔国君臣,竟视大明宗藩体制如儿戏。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建虏兵临城下,则向建虏称臣,我大明兵临城下,则又向我大明称臣。尔国君臣朝秦暮楚如此作为,又有何理由要我大明对待朝鲜始终如一?!”

    见金尚容、李廷龟等人又想说话,姜曰广冲他们摆了摆手,制止了他们,然后接着说道:“二百多年前,我大明太祖高皇帝,派大军北伐蒙元,念尔国恭顺,不予屠灭,且亲赐朝鲜之名。如今二百年过去,沧海桑田,时移世变,于我大明而言,蒙鞑没落而建虏崛起,朝鲜之地于我大明已然至关紧要,与其让尔国君臣拿去供奉建虏,不若我大明取来以安百姓。不知本官如此说,你们可能听明白?”

    姜曰广见几人默默不语,继续说道:“且说万历年间,倭寇大举攻略朝鲜,若无我大明派大军救援,如今这世上安有朝鲜国在?!而我大明既有为尔国存亡绝续之恩,尔国可有寸土之报?!区区两道之地,何必不停前来聒噪?今时今日,若我大明皇帝陛下不念宗藩之情,灭尔国实在易如反掌?尔国君臣面临灭国之祸而不自知,犹自喋喋而不休,本官听来实在可叹可笑!”

    姜曰广此前一直都是詹事府的右中允,与皇帝其实接触不多,因为詹事府是东宫官,而如今这位皇帝本人没有当过太子,而且此时也还没有皇子降生,所以詹事府里的官员全都是听着高大上,而实际上无所事事的闲官。

    姜曰广虽然没有与皇帝近距离接触过几次,但却并不等于他对当今这位皇帝陛下没有研究。

    毕竟揣摩皇帝的心思,可是他们这些京师朝官的基本功。

    光是从当今皇帝主张移民塞外屯垦,同时往瀛洲、东番这样的荒僻海岛上移民,就知道如今这位皇帝对于开疆拓土和版图的扩大有着多么强烈的执念!

    朝鲜近在咫尺,而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又处在建虏的后方,即便是没有改向建虏称臣的过节,如今这位皇帝恐怕也不会放过,更何况皇帝还需要拿朝鲜的土地来收拾东江镇的军心呢。

    姜曰广的家里也是地主大户出身,当然知道大明百姓对于土地的执念,所以对于皇帝的做法,除了觉得有点吃相难看之外,倒也并不反感,反正抢的又不是大明士绅百姓的土地,说到底又与大明的士大夫何干?

    而且如今时代的确是变了,升斗小民都是无利不起早,处处谈钱,留下朝鲜这样一个三年一朝或者两年一朝的藩国,听起来貌似不错,但又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

    不仅没有什么好处,而且每次朝贡,朝廷总要厚赏一番,反而有损大明的利益。

    也就是受制于礼仪之邦的称呼罢了,否则,即便是大明朝伪君子最多的士大夫阶层,也知道这样的宗藩体朝贡体制,对于大明来说实在是弊大于利。

    而这一次,受命参与接洽朝鲜使者之事以后,吴惟英曾向他提过皇帝针对理藩院所说过的两句话,一个利益至上,一个是丛林法则。

    利益至上四个字,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就是大明的利益以上,凡是对大明有利的,即便来不及请示的也要做。

    至于丛林法则,虽然听起来不甚明了,但仔细想想,很快也就想通了,不过就是大吃小、强吃弱,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道理罢了。

    想通了这其中的关节,姜曰广也就明白了皇帝的态度,那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朝鲜使者,如今的时代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要再跟大明讨价还价了。

    姜曰广这边想着这个道理,那一边金尚容等人还在苦口婆心地解释朝鲜两百多年来对大明的忠顺供奉。

    其中李廷龟还说道:“鄙国君臣闻言,东江镇另有一支船队,载着大军占了鄙国济州郡,杀了郡守,夺了郡城。此事也请姜大人一并上报大明皇帝陛下,为我朝鲜主持正义!”

    听到这里,姜曰广有点理解恭顺侯吴惟英的感受了,感情这些人根本不管你对他们说了什么,只是一个劲地让你帮他们传话给皇上,而不去考虑你说的话,就是皇帝的意思。

    一念及此,姜曰广干脆说道:“三位使者,且听本官一言。今日本官前来,不是听取你们的陈情,而是代表我大明朝廷,前来告知诸位,大同江以西土地,包括平壤城,已归我大明东江镇管辖,已是我大明版图。

    “包括你们适才所说的济州郡,如今是我大明的瀛洲岛,岛上已设瀛洲镇守府。此事已经由我大明皇帝圣旨确认,如果尔国君臣不服从大明皇帝旨意,现在即可归国。

    “至于大同江以西土地城池,以及瀛洲岛,尔国若能遣兵夺去,尽可遣兵来夺,我大明也将奉陪到底。

    “若是尔国服从大明皇帝旨意,则尔国仍为我大明宗藩,不拘建虏还是倭寇,若是再来攻夺,我大明必护之如昔。”

    直到此时,金尚容、李廷龟、尹暄三人才算是闹明白了,此前数次会面,大明官员一方所说的朝廷旨意究竟是什么意思。

    大明皇帝竟然亲下圣旨,将咸镜道、平安道,乃至遥居海上的济州岛据为己有?!

    这可是几百年来大明皇帝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啊!

    对于大明朝的官员来说,皇帝下了圣旨将这些土地纳入版图,那么根本就没有谈判的必要了。

    而对朝鲜的官员来说,大明皇帝陛下的圣旨,作为宗藩体制之中的藩国来说,是必须听从的,要不然的话,之前信誓旦旦所说的恭顺恭敬岂不是胡说八道?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这几个朝鲜的使者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金尚容惊疑不定之下,赶紧问道:“敢问姜大人,大明皇帝陛下可是有了灭我朝鲜之意?”

    金尚容这样问,倒让姜曰广不好回答,只好如实说道:“我大明皇帝并无必灭朝鲜之意,朝鲜归顺多年,宗藩之情犹在,即使我大明朝堂之上,眼下也无此等提法。”

    看金尚容仿佛松了一口气,姜曰广接着说道:“不过,我大明皇帝陛下曾说,朝鲜藩国之存废,端赖朝鲜君臣之作为。”

    说白了,也就是看表现。

    这话金尚容听得懂,而且也听进去了。

    眼见这几个朝鲜使者个个面色苍白、神态沮丧,姜曰广知道他们总算是听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他今天来的目的,就是要用他们能够听懂的话,告诉他们大明朝廷的主张,如今这个目的算是完成了。

    姜曰广见这几个朝鲜使者个个面如死灰,人人都不说话,知道他们一时之间恐怕也确实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毕竟过去大明给藩国的印象,就是我大明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你们的土地物产,也不需要你们的人口玉帛,只要你乖乖听话,那么大家就能一直相安无事。

    如今出现这样的转变,即便是大明朝廷自己的官员,比如姜曰广这样出使过朝鲜,对藩国事务有所了解的官员,也难免会被闪了一下,更何况一直对大明抱着过去那种幻想的朝鲜君臣呢?

    想到这里,姜曰广说道:“三位使者尽管考虑,我大明有的是时间!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我们再谈!”

    说完这话,姜曰广告辞离去,而理藩院馆舍之中的朝鲜使者彼此相对无言,连姜曰广离去都没起身相送。

第二七七章 军威之盛

    姜曰广见过朝鲜使者之后,将会面情况形成文字,报给了吴惟英,而吴惟英则报给了分管此项事务的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再接下来,英国公张惟贤就带着吴惟英和姜曰广两人,一起到乾清宫门外请见皇帝。

    崇祯皇帝得知张惟贤带着吴惟英、姜曰广请求觐见,知道是处置朝鲜使者之事有了进展,于是让人传了他们进来。

    几人进殿,向皇帝行过礼节,然后将近日吴惟英和姜曰广与朝鲜使者会面的情况一一禀明,还呈上了姜曰广会见朝鲜使者之后写下的文字报告。

    崇祯皇帝先是静静地听着,听完之后,看了一遍姜曰广的报告,了解了全部情况之后,略一沉吟,说道:“理藩院对待朝鲜使者的做法,并没有什么过失。朝鲜使者之所以还不肯答应,朕看是他们自己冥顽不灵,还有幻想!

    “如今,他们虽然知道了我大明不再是过去那个事事以礼相待的大明,但是,他们或许以为我大明并没有夺占朝鲜的军力。

    “既然如此,朕看,你们可以再给他们来一个先礼后兵,或许让他们见识一下我大明今日的军威之盛,他们就好说话了!”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再次拿起姜曰广撰写的报告,话头突然一转,对张惟贤、吴惟英说道:“张爱卿、吴爱卿,朕看今日这份与朝鲜使者会面的报告写得不错,前前后后十分清楚,可见姜曰广的确是个头脑清醒、通晓藩务的人才。朕拟让他离开詹事府,由右中允升任理藩院副使并兼任军机处参议,同掌理藩院事务,你二人可有意见?”

    崇祯皇帝都如此说了,张惟贤、吴惟英哪敢有意见。

    再者说了,张惟贤也看得清楚,与塞北蒙古诸部打交道,吴惟英有其天然的优势,而与朝鲜这样的藩国打交道,还是出使过朝鲜的姜曰广更有经验,要不然皇帝也不会同意李邦华的建议,让姜曰广代表理藩院出面了。

    而吴惟英也明白自己的短处,与朝鲜国使者说上三言两语就没法再沟通下去,遇上这样读书读傻了的迂腐之辈,他也头疼不已,此时见皇帝这样说,看了看英国公张惟贤,知道张惟贤并没有反对的意思,于是马上说道:“姜大人翰林出身,又出使过朝鲜,办理过藩务,皇上将这样的人才放到理藩院来,理藩院如虎添翼,微臣高兴还来不及,并没有不同的意见。”

    吴惟英是皇帝钦点的理藩院院使,他没有意见,张惟贤这个分管理藩院的军机大臣,见理藩院多一个人才,能给自己把吴惟英摆不平的事情摆平,当然也没意见。

    因此,张惟贤也随后躬身说道:“臣无异议!”

    崇祯皇帝见他们都是如此说,看着姜曰广说道:“姜曰广,你可愿意?”

    姜曰广当然愿意。

    李邦华推荐他参与到这件事情之中来,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曾经出使过朝鲜,对于对待朝鲜人比较有经验,另一方也是因为他一直有这个志向。

    此时听见皇帝三言两语,就把自己从詹事府这个无所事事的闲散衙门之中整出来,放到了专管外藩封国事务的理藩院,还是当了一人之下的副使,他当然是一万个愿意。

    因此,崇祯皇帝话音刚落,姜曰广就上前跪地,说道:“微臣姜曰广叩谢皇上恩典超擢!臣到理藩院必将为大明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崇祯皇帝听他说完,转头对侍立在不远处的军机舍人李信说道:“李信,你到内阁传朕旨意,即日起詹事府右中允姜曰广调任理藩院副使一职,兼任军机处军机参议。”

    李信写下皇帝旨意,匆匆往内阁大堂值房而去。

    姜曰广再次叩首谢恩。

    崇祯皇帝让他平身之后,对张惟贤说道:“对朝鲜使者先礼后兵,是要让他们知道我大明如今的兵威之盛,若要如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带他们去一趟通州近卫军第一镇的大营。

    “军机处行文近卫军大营,让吴惟英、姜曰广带着过去。也不需组织什么校阅,只需按照日常的安排,让他们看看近卫军的训练即可。”

    张惟贤等人一听之后,马上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当即告退而去。

    当日下午,吴惟英、姜曰广就带着三位朝鲜使者乘马车去了通州。

    姜曰广只说,朝鲜使者来大明京师多日,却未曾到处走动,如今谈判既然陷入僵局,不若四处走走散心,或许使者就会有新的想法。

    金尚容等人虽然不解其意,但是时隔经年,大明的皇帝和官员们居然变化如此之大,完全不是过去自己所认识的大明朝廷做派了,所以也就悉听安排,一路上想着姜曰广此前说过的那些令人恐慌的话语,一边琢磨着到底应该作何选择。

    京师到通州并不算远,五十来里路途,过去路况不好,若做普通的马车,那就得半日之久方能到达,而如今皇帝去过两次通州之后,京师到通州的路况自然今非昔比,不仅更加宽敞了,而且更加平整了,虽然没有达到用水泥铺地的奢侈程度,但是通州本地和白冶城运来的矿渣,垫在地上,再铺上一层沙子和碎石,然后压实了,效果也相差不多。

    尤其是如今转向问题和减震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的四轮马车,速度虽然还是没有单纯骑马快,但是相比过去传统的两轮马车来说,却是要快的多了。

    三个朝鲜使者坐在一辆有两匹马并驾的四轮马车上,一边惊叹于理藩院车马的便利,一边也在猜测着这一趟行程的目的地。

    一个时辰左右,吴惟英、姜曰广带着金尚容等朝鲜使者到了通州城外,打前站的理藩院官员,已经到了通州大营,并已知会了近卫军第一镇都统制总兵官马世龙,以及监军御史钱元。

    姜曰广与钱元早就是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因此一见面说起来,当下都是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命令传达下去之后,知道是皇帝安排了朝鲜国的使者来看近卫军第一镇的操练,自然是憋足了劲,人人抖擞精神,要展现出自己平时训练最刻苦的状态来。

    金尚容等朝鲜使者一路跟着,最后居然是拉进了通州城外的一处军营之中,人人都是惊疑不定,再跟着吴惟英、姜曰广,一路观看了近卫军看似无意而实则精心安排的实兵实装操练之后,人人心中大恐。

    尤其是听了吴惟英一直在旁边的解说之后,金尚容等人对如今大明的军力,以及对朝鲜国自己的军力,默默地做了一个对比,然后就再也没有心情看下去了。

    就不说大明军队层出不穷的各种闻所未闻的火器了,单说凛冽寒风之中,冰雪覆盖的地上,大明军人站如松、坐如钟,如林而立、如墙而进的气势,就不是朝鲜国的兵勇们所能相比的。

    当天晚上,来自朝鲜的三位使者就乘坐着马车,又回到了大明的京师城中,而回来时的心态与去之前的心态当然又是一番不同。

    到了京师之后,吴惟英懒得与朝鲜人多说,自回自家去了。

    作为新任理藩院副使的姜曰广,则送三位使者回馆舍继续休息等候。

    安排好馆舍事务之后,姜曰广正要告辞离去,安平监司躬身尹暄突然快步上前对他说道:“小臣敢问姜大人一个问题。若是鄙国君臣依照大明皇帝的旨意行事,大明朝廷可否尽快传旨东江镇停止圈占大同江东岸的土地?”

    尹暄这话一出口,站在在侧的金尚容、李廷龟都是怒视着他,显然尹暄说了他们不想让他说或者不想听到的话。

    而姜曰广一听之下也当即明白了朝鲜君臣的底线,当即说道:“若是尔国君臣顺从我大明朝廷的旨意,那么尔国仍为我大明藩国,剩下的这个问题,几位使者自然可以亲口去问大明皇帝陛下。想来,我大明皇帝陛下,会给诸位一个合理的回答。”

    原来如此!

    金尚容、李廷龟也不再去管尹暄是不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此时听完姜曰广的这番话,才明白原来并不是东江从中作梗,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大明皇帝的意思。

    如果不接受此前皇帝下达的旨意,他们就见不到皇帝本人,他们也就阻止不了刘兴祚继续南下圈地,而要见到大明的皇帝陛下,就必须首先接受皇帝陛下对原本属于朝鲜之土地的处断。

    终于绕明白了之后,金尚容说道:“既然如此,且容我等斟酌商议一番,明日再给姜大人一个回话。”

    姜曰广闻听此言,向外走了几步,回头说道:“本官与诸位,两年前曾有数面之缘,在此特意送给诸位一句大明皇帝陛下常说的话,如今的天下,就像一个百兽出没的丛林,坤舆万国都要遵守相同的法则,这个法则就是丛林法则。”

第二七八章 弱肉强食

    姜曰广对朝鲜使者所说的话,当然不是关于丛林法则最经典的表述,但却也算是说得非常清楚了。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丛林法则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弱肉强食,有点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

    虽然姜曰广没有明说这句话,但是金尚容、李廷龟、尹暄这些人也都明白他的意思。

    这几个人到了大明虽然不起眼,但却都是朝鲜小朝廷上近年来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但凡是能够在政治斗争之中立足的人,一旦撕掉了原本覆盖在上面的那层温良恭俭让的华丽外衣,马上就能明白自身所处的位置。

    如今大明朝主动撕掉了原本盖在宗藩朝贡关系上的那层华丽外衣,金尚容等人,很快就意识到了朝鲜处境的危险,不管是近年崛起的建虏,还是虎视眈眈、贼心不死的倭寇,又或是如今这个已经不再温良恭俭让的大明,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之灭亡。

    朝鲜之所以能够独立生存这么多年,不过是秉承事大原则秉承得好,始终没有给大明找到理由灭了自己而已。

    而如今与建虏签订的城下之约,或许就是那个始终没有出现的契机。

    一想到这里,几个人都是默默无语,沮丧不已。

    不管怎么努力,他们这个海东小国也不可能是大明的对手,这一点他们非常清楚。

    即便如今的大明内忧外患,连着多少年都在建虏的面前一再失败,可要真的下定了决心灭亡朝鲜,就算只是一个东江镇,也不是朝鲜所能抵御得了的。

    更何况如今的大明居然还有着这样一直虎狼之师!

    三个人虽然不知道姜曰广所说的丛林法则是个什么法则,但他们很明白,失去了大明皇帝的庇护,朝鲜不过是被放到砧板上的一块肉,绝对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姜曰广走了以后,这几个人反复思量,反复商议,最后除了接受大明皇帝的安排,继续接受大明朝廷的庇护之外,他们根本找不到别的更好的出路。

    当天夜里,几个人抱头痛哭了一番之后,终于下定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既然留不住,干脆舍出去,换来今后的庇护和长久的生存。

    第二天一早,金尚容、李廷龟让始终守在馆舍外面的理藩院人员,去请姜曰广过来。

    姜曰广刚刚升任了理藩院的副使,自然就在理藩院里当值,听说朝鲜国使请自己过去,就知道今日必有结果。

    姜曰广一到,金尚容就对他躬身作揖说道:“姜大人昨日一席话,令小臣等人茅塞顿开。金某等人前来大明之时,鄙国王上已授予金某等人全权。如今,金某三人已商定,接受大明皇帝陛下的旨意,愿意重新成为大明在海东的屏障,永世为大明恭顺之臣子。”

    姜曰广听完这话,心里也是一阵轻松,微笑说道:“既然国使如此说,大明与朝鲜就仍然是君臣父子,我辈不至于转身为寇仇,实在可喜可贺!”

    这时,李廷龟则说道:“小臣一行来大明京师已有数日,此事议定,是否请姜大人尽快安排我等属国臣僚,入宫拜见大明皇帝陛下?”

    姜曰广说道:“李大人稍安勿躁!待我禀明上官,自会妥善安排!”

    说完这话,姜曰广告辞而出,并迅速将这个情况转报理藩院院使恭顺侯吴惟英,然后两人联袂来见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

    张惟贤听罢这个消息之后,捻须微笑着说道:“此事早在陛下意料之中!海东朝人果然是外强中干的贱骨头!”

    说罢这话,张惟贤接着说道:“你们先照着陛下的意思,拟制一份条约,将皇上的旨意,以及朝鲜国使者的承诺,一并写好。再去与金尚容等人确认,若其确认无误,就请他们签上名字。然后再随我到宫门外请见吧。”

    吴惟英、姜曰广从军机处告辞出来,很快回到距离宫城并不远的理藩院衙门之中,当即照着皇帝的意思,把条约给拟定了出来。

    主要内容有三条:

    第一,朝鲜承认大同江南江以西之地为大明所有,今后两国以大同江南江为界。

    第二,朝鲜承认原济州岛即现瀛洲岛为大明所有,同时大明约束东江镇水师不得再袭扰朝鲜海岸。

    第三,朝鲜重新成为大明藩属,接受大明朝廷册封与庇护,若再次受到建虏、倭寇或者其他异国之侵扰,大明有出兵保护之义务。

    条约拟定,吴惟英让人传来了金尚容、李廷龟和尹暄,三人看了之后皆是默默无语。

    吴惟英说道:“事已至此,使者若能做主,何不爽快答应?须知你们拖延上一天,朝鲜的土地就少上一分。今日能以大同江南江为界,下一次或许就得意汉江北江甚至汉江南江为界了!”

    金尚容、李廷龟仍是默默无语。这时,尹暄躬身说道:“若院使大人能为此条约加上一条,小臣等人当可立签无疑。”

    吴惟英看了看姜曰广,姜曰广说道:“尹监司想要加上哪一条?不妨先说来听听!”

    尹暄看了看面色沮丧、默默无语的金尚容、李廷龟,然后说道:“小臣等人,希望大明承认朝鲜国主李琮之子孙后代为朝鲜世袭罔替之国王,永世镇守朝鲜。”

    尹暄说完,金尚容、李廷龟两人瞬间抬头,看着尹暄,眼睛里渐渐有了亮度,面色也很快好转。

    吴惟英、姜曰广听了之后,不置可否,陷入了沉思。

    对于这一条,他们还把不准,不知道如今的皇帝陛下到底想要把朝鲜怎么样,若是擅自答应了,将来皇帝要彻底吞并朝鲜,那不是自缚手脚,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道障碍吗?

    见吴惟英、姜曰广不说话,金尚容等人以为他们不同意,当下也是着急起来。

    前面三条不过是承认如今已经成为事实的现状,而后面这一条却是他们回到朝鲜之后可以用来保住自己权力地位的唯一屏障了。

    金尚容说道:“我等前来大明,若是一无所得、空手而回,又如何面对我朝鲜王上与朝中群臣?若此等条约得不到鄙国君臣之印玺追认,鄙国与大明边镇恐怕也难以安宁!”

    朝鲜现任国主李琮得位不正,国内宗室的叛乱一再发生。

    而天启年间大明朝廷册封李琮之事,实际上也是迫于无奈,是对于既成事实的一种确认,即便如此,也是在李琮事实上当了朝鲜国王几年之后,才被大明册封承认的。

    如果是今后有了大明新任皇帝以这样一种方式正式承认的话,那么李琮的地位以及拥护李琮上位的朝鲜大臣们的地位,也就从此有了保证,即便是签订了这样一个割让土地的条约,回到朝鲜之后,对于目前身在汉京的朝鲜君臣来说,也算交代得过去了。

    片刻之后,吴惟英与姜曰广也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看来这第四条主要是为了这几个人回去之后能够给自己的王上和同僚有个交代啊!

    想到这里,吴惟英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添上这第四条。待禀报我大明皇帝陛下之后,再给诸位答复。”

    张惟贤很快就带着吴惟英、姜曰广来到了乾清宫中觐见皇帝。

    崇祯皇帝听了张惟贤的禀报之后,又看了看姜曰广呈上来的条约,说道:“卿等辛苦了!条约上的这个第四条,朕看可以同意!”

    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看来,朝鲜毕竟是人口数百万的国家,不可能轻易就能吞并,目前能拿到多少是多少,先巩固下来再说,否则贪多嚼不烂,还容易引发反抗。

    而如今大明内忧外患已经够多了,只有先平了后金和流贼,才能真正腾出手来处理其他事务。

    崇祯皇帝点头同意之后,吴惟英、姜曰广再一次回到理藩院,字斟句酌地与金尚容、李廷龟、尹暄等人,把关于条约的各种限定和解释搞到双方都认同之后,一式两份,在写好的条约之上,郑重其事地签下了双方的职务和名字。

    除了理藩院与塞北草原上的蒙古诸部,关于设立榷场、开边互市签订的文书之外,与朝鲜的这个条约,算是理藩院成立以来,与其他的国家包括大明的属国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条约了。

第二七九章 使者觐见

    朝鲜国右议政金尚容等人,最终在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官职和名字之后,一方面悔恨不已,一方面又庆幸不已。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令他们悔恨不已的是,本来以为这次出使大明,会和往常一样,大明朝廷听了朝鲜的陈情之后,会下旨申斥东江镇的将帅,然后像往常一样勒令他们继续退守海岛,而当前被占的土地就会归还给朝鲜。

    然而没有想到是,如今的大明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他们喜欢的大明了,变得与建虏、倭寇一样,一样贪图朝鲜的土地。

    早知如此,这样的事情就应该交给别的人来做,而不是自己争着抢着往大明的枪口上送,这下子回去之后,恐怕自己的大好仕途就要断送掉了。

    而令他们又庆幸不已的是,这些人毕竟是朝鲜的臣子,还是有一点为人臣子的忠心,他们知道,若是朝鲜不及时这样做,将来恐怕失去的土地会更多,摊上东江镇这样如狼似虎的将帅士卒,朝鲜打又打不过,讲理他们又不听。

    如今到了大明朝廷之上,他们的皇帝也是这样一副德性,既然如此,倒不如早一点跪地求饶,反而能为朝鲜保住更多的利益。

    另外就是,条约之中也不是纯粹的单方面霸王条款,毕竟还有大明朝对李琮王位的承认,以及对李琮后世子孙王位的承认,这一点,恐怕比他们保住了朝鲜多少土地更能让李琮满意。

    眼见着大明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好说话了,现在能够轻易答应这一条,也让他们感到一种庆幸,至少回去之后多少也算是有个交代。

    除了失去北方两道之地以外,这个条约与当初被迫签署的江华岛条约相比,毕竟并没有那么令人屈辱。

    再者说,朝鲜小朝廷原本就已经失去了自己北方的控制权,而且经过了连年的征战,以及建虏的大肆掠夺之后,北方的人口不是逃亡南方去了,就是被掳掠到后金去了。

    失去了城池和人口,那些处在拉锯交战区域的土地,对朝鲜的这些官吏来说,同样也是一块鸡肋。

    理藩院与金尚容、李廷龟、尹暄三人签完了这个条约以后,很快就把这个结果报给了皇帝。

    然后,就在这个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心急如焚的金尚容等人终于被吴惟英、姜曰广领着进了乾清宫,见到了一直想要觐见的大明皇帝。

    内阁和军机处的几位重臣,也都在座。

    他们几天前就已经听了理藩院的报告,也都看了理藩院代表大明朝廷签署的条约,没有人有不同意见。

    明朝的大臣虽然有不少读书读坏了脑筋的迂腐书呆子,但是其中视野开阔、智谋高深的大臣,也从来不缺。

    如今内阁和军机处中的这几位就是如此,没有一个是读书读坏了脑筋的迂腐之人。

    一些大臣不愿意朝廷对外用兵或者欺凌弱小,除了有自己儒家士大夫的某种奇怪情怀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明朝之前的对外用兵,除了白白耗费大明自己的钱粮之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

    比如征服安南,军事上很成功,虽然死了不少人,但是毕竟是打下了来了,可惜的是与军事上的成功相伴的,却是政治统治上的失败。

    仅仅过了几十年,当初打下安南的那一辈人还活着,安南就因为土人不断的叛乱,而不得不被迫放弃。

    之前数十年的投入全都打了水漂,白白浪费了。

    还有永乐皇帝的五次北征,耗费了无数钱粮,战死了无数士卒,虽然每次都打胜仗,可是最终却没有在草原上能够采取有效的统治,即便是靠近长城一线的那些卫所,最终也都内迁京畿之地了。

    而那些当初被打得丢盔弃甲、一路逃窜的北元势力,百十年后再一次崛起,又一次出现在长城的外面,最后不仅一次次兵临北京城下,而还俘虏了大明的皇帝。

    再说万历年的援朝抗倭之战,打了五六年,把朝鲜救了,把倭寇打走了,可是大明朝除了落得国困民穷、府库空虚之外,还得到了什么?

    这些历史上的教训,都是如今的明朝文官反对对外用兵的理由。

    这一次与朝鲜的这个条约,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而是不动声色地就签订了。

    若是公开出来,或许朝堂之上又要乱哄哄地闹上一番了。

    但是丑媳妇始终还是要见公婆的。如今朝鲜使者的到来,早已不是秘密,而且朝鲜使者的来意,也在金尚容、李廷龟等人的刻意渲染下,逐渐传开了。

    所以皇帝还是要召见朝鲜使者的,而且到了元旦大朝会的那一天,朝鲜的使者也是要作为藩国的朝贺使者上朝参拜的,更别说朝鲜国主还给大明皇帝献上了四位选出来的宗室之女呢。

    为了在元旦大朝上,朝鲜使者不至于胡说八道,崇祯皇帝还是在大朝会举行之前一天,传旨召见了金尚容、李廷龟和尹暄。

    尹暄的安平监司这一职务,如今已经不能再用了,毕竟安平监司所管辖的安州和平壤,已经成为了大明的土地,但是好在临来之前,他的哥哥朝鲜领议政,也就是朝鲜的内阁首辅尹,已经给了他一个朝鲜贡使团副使的名头,所以今日他也在大明皇帝接见之列。

    金尚容等三人在吴惟英、姜曰广的引领之下,穿过午门、皇极门,然后来到乾清门外,等候传见。

    这也来自朝鲜的使者第一如此深入紫禁城中。

    看着大明紫禁城中金碧辉煌的壮观景象,三位朝鲜使者更加坚定了此前曾下的决心,朝鲜的小朝廷若想继续安然存在,除了继续小心谨慎地侍奉眼前这个庞然大物一般的国家之外,根本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因此,见到大明皇帝的那一刻,虽然内心深处惊叹于眼前这位皇帝的年轻,但仍然以最谦卑的姿态表达了自己对大明皇帝的恭顺。

    见朝鲜使者行完礼后跪地不起,崇祯皇帝说道:“朝鲜如今重回大明羽翼之下,三位朝鲜使者就也是朕的臣子。诸位平身吧!”

    这个时候,吴惟英站出来对着皇帝躬身行礼,然后一一介绍了金尚容、李廷龟和尹暄的姓名、职务。

    皇帝听完点了点头,对其中年纪最大、胡子都有些花白的朝鲜正使金尚容说道:“朕听闻,金卿之前多次求见。如今见了朕,不知金卿可有什么重要的话要对朕说?”

    金尚容听了大明皇帝的问话,立刻上前跪地,膝行两步,端正身体,然后说道:“东国小臣金尚容再拜大明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鄙国去岁正月遭受建虏入侵,鄙国君臣迫于无奈,不得已向建虏称臣纳贡,结果招致大明朝廷误会。

    “鄙国国主派遣小臣等人前来,一为请求重归大明膝下,二来为大明皇帝陛下恭贺正旦。

    “鄙国国主特选宗室之女四名,献于皇帝陛下后宫。恳请大明皇帝陛下恩准!”

    崇祯皇帝听金尚容闭口不提条约之事,知道这个人也算是一个聪明人,当然说道:“既然朝鲜国主有此心,那么朕就恩准了!”

第二八零章 前元版图

    允许朝鲜重归大明藩国体系,已经是条约中说好的事情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更多可说的。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而金尚容所说的话语之中,也只有这一句是真正关系到朝鲜前途的事情,至于恭贺正旦、贡献宗女,那都是赠品或者噱头罢了。

    金尚容把这些事情混合在一起说,也正是不给皇帝出难题的意思,一句恩准就可以了。

    毕竟要了朝鲜的宗室之女,对朝鲜来说是好事。

    从此之后,朝鲜国主李琮与当今大明皇帝陛下就算是亲戚了。

    但是对大明的皇帝来说,收纳朝鲜贡献的宗室之女,而且一次就是四个,听起来却不是那么好听,有点好色的嫌疑。

    而金尚容把这几个问题夹杂在一起说,皇帝一句准了就可以,两下都不尴尬。

    金尚容这点聪明劲儿,倒是让崇祯皇帝对他有点赏识了,于是接着说道:“听说三位使者急于返国,那么除了这些事务之外,金卿还有什么话想说,一并说来,明日正旦大朝之后,你们几位来自朝鲜的使者,就可以尽快返回了!”

    金尚容听皇帝这么说,略想了想,说道:“东国小臣希望大明皇帝陛下能够尽快下旨,令东江镇将帅停止圈占大同江南江以东,属于我朝鲜黄海道的土地。”

    崇祯皇帝说道:“这个当然,如今两国条约既定,除了原属咸镜道、平安道的土地之外,朕自会下旨给安东侯和平壤伯,约束东江镇五路将士,不得越界圈占土地。”

    崇祯皇帝刚说完这话,金尚容身后的李廷龟也扑通一下跪在地上,膝行上前,叩首说道:“大明皇帝陛下,东国小臣还有一个请求,希望大明皇帝陛下,能够传旨东江镇将帅,不要再肆意屠杀鄙国百姓,咸镜道、平安道百姓本已不多,何不放其南下,归我东国。若如此,也是陛下对朝鲜的一项恩德!”

    崇祯皇帝看来在座的几位阁臣,见几人都是点头,于是说道:“既如此,朕一并答应尔等就是。”

    这时尹暄也跪下说道:“小臣尚有一言,请陛下先恕小臣妄言之罪!”

    崇祯皇帝看了看他,知道这个尹暄是朝鲜权臣领议政尹的弟弟,虽然官职不高,对朝鲜国王李琮的影响力,却是一点也不比金尚容、李廷龟二人低,因此说道:“尹卿有话,尽可说来,朕赦你无罪!”

    尹暄闻言,叩首说道:“小臣冒昧请问陛下,若是建虏再度兴师问罪鄙国,大明可会为我朝鲜做主?”

    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想都没想,直接答道:“这是当然!尔国既然重归我大明,建虏若再次兴兵来犯,我大明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接着说道:“何况今时今日,你朝鲜与建虏之间尚隔着我大明东江镇之地,建虏又有何能耐越过东江镇,去问罪朝鲜?

    “所以近日你们签订的条约,对于朝鲜来说也是有利的。于我大明而言,东江镇固然从此有了立足之地,可以屯垦募兵,对抗建虏,而你朝鲜也从此与建虏不再相连,建虏除非灭我大明东江镇,否则又岂能对你朝鲜怎样?

    “尔国君臣不要以为我大明这么做,乃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远非如此。

    “你朝鲜北部之地原本就是我中国故土,莫说汉唐之遥,就说前元之时,你朝鲜本土也不过是只是南部三韩之地,即便是黑水洋上的瀛洲岛,也是前元版图。

    “我大明推翻前元,恢复中华,前元之地皆我华夏故土。今日予你朝鲜三韩之地,以存尔种,已经是莫大的恩惠了!”

    金尚容看大明皇帝的态度,又在逐渐地往对朝鲜不利的一面发生着变化,立刻叩首说道:“东国小臣不解大明皇帝陛下苦心,请陛下宽恕!臣等明日正旦朝会结束之后,即刻起身东归,务使鄙国君臣早日在条约之上署名用印,送回约书。小臣等亦请大明皇帝陛下下旨东江镇,约束大明安东侯、平壤伯麾下士卒。”

    说到这里,看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端起了茶盅,金尚容、李廷龟、尹暄连忙告退。

    吴惟英、姜曰广领着前来觐见的三位朝鲜使者离开之后,崇祯皇帝的乾清宫东暖阁的御书房之中,如今剩下的都是内阁和军机处的几位重臣。

    崇祯皇帝事前并没有征求过这些人关于如何处置朝鲜事务的意见,但是三言两语之间打发了朝鲜的使者,而且为大明获得了庞大的利益,虽然有的话听起来有些强词夺理,但整个事情处理得滴水不漏,令在座的几位重臣惊叹不已。

    眼前这位皇帝,虽然过了年也才刚刚进入十九岁,但处理军政事务的手段,比他们这些侵淫在朝政事务之中数十年的老臣都要游刃有余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或许就是上天要复兴大明的一个吉兆吧。

    几位重臣这样想着,心里皆是感叹。

    今日,崇祯皇帝召集这几位重臣前来见面议事,第一个当然是一起见一见朝鲜的使者,在令朝鲜使者更为安心的同时,也令这些重臣提前统一一下内阁和军机处的意见。

    至于第二个,就是要问一问第二天元旦大朝会的准备工作完成得如何了。

    这个元旦大朝会,是每年皇极殿里必须搞的一个礼仪性的活动,所有京官四品以上,京师勋贵之中身上担着朝廷职司的,都要参加。

    这次大朝会之上,崇祯皇帝准备公布几项大政方针,其中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开海设港,抽取海商贸易关税。

    这一点,是崇祯皇帝从即位之初,就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实行的一项开源之策,明日就要正式公布,然后就要推开,所以必须万无一失,不能出任何的岔子。

    看看几位重臣都等着自己开口,崇祯皇帝于是说道:“朝鲜之事就这样了!接下来,朕与卿等再议一议明日大朝会上的有关安排!”

    皇帝说完这话,内阁首辅李国当即汇报起第二天的大朝内容,然后重点说了内阁、军机处和户部几个大臣这些日子以来,一起商议草拟的开海诏书。

    李国说完,孙承宗、李邦华等人也都跟着阐述了自己关于开海诏书之所以如此这般的一些想法,然后让人传来了户部尚书毕自严,以及如今户部推出来专门负责这项事务的户部左侍郎苏茂相。

    对于毕自严推荐的户部左侍郎苏茂相这个人选,崇祯皇帝没有过多权衡,很快就同意了。

    一来,这个人是万历二十年的进士,在户部任职多年的同时,又曾出任过浙江巡抚,对海商海贸非常熟悉。

    二来,这个人出身于福建泉州晋江的普通百姓人家,自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出仕以来,就一直以鼓吹海贸和推动开海为志向。

    因此,苏茂相这个人选,算得上是具体执行开海政策的恰当人选,如果不是他如今年过七十、年事已高的话,那么就最好不过了。

    崇祯皇帝翻看了以苏茂相为主起草的诏书之后,又见了见苏茂相这个当事人,然后与内阁和军机处的几位重臣,再一次商议了一番开海设港的事务,就结束了这次乾清宫的议事。

    接下来能做的,就是静候崇祯二年元旦大朝会的到来了。

第二八一章 出乎意料

    崇祯二年的元旦大朝会,与以往万历年间或者天启年间的大朝会都不同。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而其中最大的不同,恐怕就是时间上的安排了。

    以往的元旦大朝会,内廷和礼部的官员就不用说了,几乎就是通宵不得休息,而其他的官员也要比参加普通的大朝会更早一点儿起床。

    因为皇帝率领群臣参加的活动,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祭天、祭地、祭祖宗,以及祭祀山川、社稷等等,期间的各种繁文缛节,能把人折腾死。

    而且所有这些活动都得赶在日上三竿之前完成。

    等到所有这些室外的活动完成之后,还要再次回到皇极殿中,接见百官的朝拜、恭贺,若是有藩国使节到来,那就更好了,属于锦上添花了,皇帝和百官的面子上也好看。

    这一次前来恭贺元旦的外来使节,除了朝鲜的三位使者之外,剩下的都是来自塞北草原。

    一个是归义王的使者,也就是喀喇沁部昆都仑汗的使者必勒格。

    第二个是多伦部首领哈丹巴特尔,也就是大明分封慕义侯的使者,哈丹巴特尔的弟弟哈斯乌拉。

    第三个则是库伦部的首领恩赫巴雅尔的使者,也是他的弟弟胡和鲁。

    这些来自塞北草原上的部落使者,都是第一次进入大明长城以内,更是第一次进入大明京师。

    长城和大明京师的壮丽,令他们震惊之余,也让他们心生畏惧。

    塞北的草原虽然广阔,但却比不过大明的繁华壮丽。

    这三部的使者先是在热河堡聚齐,然后由热河堡派兵护送进关。

    热河堡和古北口城墙上数十门面向北方的巨炮,令他们望而生畏,而武烈营和三千营骑兵的雄壮,更是出乎了他们的想象。

    所以一路行来,这些兴致高昂的塞外使者们,越接近京师之地,就越是觉得自己渺小,越是觉得自家首领归附大明的决策之英明。

    等到他们远远望见京师巍峨的城池,他们才知道他们的祖先为什么会在这座城池之下铩羽而归了。

    到了此时,他们终于认清,他们这些只会骑马射箭的草原民族,今后再想要入主中原,那纯粹是痴心妄想!

    崇祯二年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旦大朝会的一大早,这几个使者就被理藩院的官员们叫起,穿戴整齐之后,在理藩院和礼部官员的引导之下,到了午门外,与在此等候的大明朝臣们一起,顶着寒风排着长队,等着宫门打开。

    即使像必勒格这样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老家伙,此时见识了巍峨的皇宫和森严的礼仪制度,也突然觉得自己这些来自草原上的喀喇沁人,在大明朝文武百官的面前,的确是不折不扣的野人了。

    寅时正,午门打开,汇聚在此等候宫门开启的朝臣们,安安静静地排着队,鱼贯而入,道路的两侧则林立着手持灯笼的锦衣卫、天策卫和羽林卫士卒。

    看着眼前宫中禁卫另一只手中持着的崇祯一式,必勒格的心中又多了一份敬畏。

    他知道这种带着长长刺刀的火枪威力究竟有多大,在他看来,装备了这种火枪的军队有多少,大明的疆域版图就能有多大。

    而在这种火器大规模装备大明军队之后,他们这些塞外民族,除了臣服大明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更好选择。

    沿着皇宫中的道路,排成四列纵队前行的朝臣们,很快走过了金水桥上的石桥,进入皇极门,来到了皇极殿三层汉白玉台阶下面的广场之上。

    就在广场之上,群臣分为两拨,身份贵重的跟着礼部官员登上台阶,进入皇极殿大殿之中行礼,而其余的官员则在原地依次跪下行礼。

    此时此刻,崇祯皇帝已经端坐在殿中的龙椅之上,听着司礼监太监和礼部官员的指导,看着眼前的大臣对自己行三跪九叩大礼。

    本来这个朝会前后,朝廷的六部衙门都应封印闭门,停止办公了,因为官员和吏员衙役们都是要回家过年的。

    因此,这个时候的大朝会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政务要禀报或者讨论处理,都是一些礼节性的形式上的程序,所以皇帝只需要事先了解程序,然后听任礼官摆布就可以了。

    好在如今的礼部尚书是徐光启,根据皇帝的授意,已经大大地改进了元旦大朝会的各种礼仪安排。

    由于天气严寒而皇帝文弱,礼部安排了内阁首辅李国代替皇帝出城,前去祭祀天坛、地坛。

    至于太庙和山川、社稷,则分别由英国公和另外两位军机大臣前去主持祭祀。

    崇祯皇帝只需要端坐在皇极殿中,接受群臣参拜,然后等着代替皇帝前去祭祀天地祖宗山川社稷的阁臣们回来,着人宣读元旦诏书即可。

    这么一来,崇祯皇帝的确是轻松了,除了留在皇极殿里主持大典的礼部尚书兼内阁阁臣徐光启之外,其他的阁臣、军机大臣全都有重任在身。

    近便一点的还好说,比如张惟贤前去祭祀太庙,而孙承宗前去祭祀社稷坛,这两处都在午门外不远处。

    而内阁首辅李国和军机大臣李邦华就要辛苦得多了,一个需要先到外城永定门内的天坛祭祀上天,然后再折回来,到安定门外的地坛去祭祀土地。李邦华则要到同样位于外城的山川坛,去祭祀山川之灵。

    这期间,早前被分作四路入宫的朝臣们使节们,也分头跟着四位阁臣,浩浩荡荡地开赴各个祭祀场所。

    等到几位阁臣各自领着随祀的朝臣们回到皇极殿前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辰时,清晨的太阳光已经照射到了皇极殿金碧辉煌的屋顶之上了。

    这个时候,已经被折腾得筋疲力尽的朝臣们,只想着尽快结束这样的大朝会,赶紧散朝回家休息吃饭过年去,毕竟家家户户还都有自己的祖先要祭祀呢。

    等到所有人都在皇极殿前的广场上集齐了之后,品秩高的朝臣,以及外来朝贺的使节,跟着四位阁臣陆续进入皇极殿中,其他的照例在外面的地上跪好。

    这就到了要宣读元旦诏书的时候了。

    通常情况下,元旦诏书都是几句话总结过去一年来的朝政得失,然后几句话说一说来年的朝政要务,剩下的就是各种封赏和赦免。

    当然了,这是万历、天启时候的惯例,自从如今这位皇帝登极之后,崇祯元年的改元大典都能被这位皇帝借机搞出了武举恩科等等一系列东西。

    而如今跪在殿内和殿外的朝臣京官们之中,有一些人已经风闻皇帝要开海的消息了。

    所以,谁也不好说,这一次的元旦大朝会上,这位一贯不按套路出牌的皇帝会搞出什么事情来。

    果不其然,跪在皇极殿外寒风之中的朝臣们,很快就听到了从皇极殿内传出来的诏书声音。

    果然是开海!

    跪在殿外的沈廷扬,只听见皇极殿中传来一个太监尖利的声音:“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有阳必有阴,有陆必有海,我大明除了陆地广袤,更有海疆万里……”

    这正是皇极殿中正在宣读大明开海诏书的声音!

    这声音在清晨的寒风中被吹散了开去,跪在大殿外面的群臣听得隐隐约约,不是很真切,但却丝毫不影响它的诏书效力。

    本以为殿外群臣必然一片振奋的沈廷扬,偷偷用眼睛的余光打量左右,却赫然发现,跪在殿外的群臣都是一脸的漠然,有的还在从袖中拿出事先藏好的食物,飞速地塞进嘴里。

    大殿外面的场景,令沈廷扬这个在历史上曾以上《海运疏》而被崇祯皇帝重用起来的臣子感到出乎意料。

    同样,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阴阳顿挫地宣读完开海诏书之后,皇极殿内群臣的表现,也让铆足了劲准备舌战群儒的崇祯皇帝大感意外。

    除了一些人偷偷摸摸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之外,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反对,多数朝臣都是一副身心疲惫的样子。

第二八二章 开放心态

    见此情景,崇祯皇帝心中窃喜之余,也赶紧让褚宪章接替曹化淳开始宣读另外一份诏书。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这份关于朝鲜的诏书,却出乎意料地引起了殿中群臣的一阵骚动,朝臣们知道朝鲜使者来到大明京师的消息,而且还有不少消息灵通的朝臣知道朝鲜使者前来的原因。

    听到褚宪章宣读着朝鲜承认原属朝鲜的咸境道、平安道两道土地从今往后属于大明的时候,跪在殿中的朝臣们纷纷往朝鲜使者的位置上看去。

    不是这些大明的朝臣胳膊肘喜欢往外拐,也不是说他们看到大明占领更多土地他们就不高兴,他们喜欢质疑或者反对皇帝,不过是出于一种由来已久的不信任。

    他们不相信没有他们的参与,皇帝能够治理好天下,不相信没有他们的出谋划策,皇帝能够摆脱某些小人的左右,而公正地处理天下事务。

    包括对于朝鲜这样的事情,他们也不相信没有经过朝廷大臣充分的议论,最终达成一致,皇帝能够躲在深宫之中把事情办好,而不给大明带来麻烦或者招致灾难。

    谁也说不清楚,这种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不信任,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但是自从正德皇帝以后,大明的君臣关系就变得十分的奇怪。

    当皇帝的,不信任大臣会为了皇家的利益考虑,而做大臣的也不信任皇帝会为了大明的利益考虑。

    虽然这种关系非常的奇怪,并且对所有人都是极其不利,但是这种彼此怀疑、互不信任的关系却一直存在着,直到明朝灭亡。

    褚宪章很快就宣读完了本来就不长的关于朝鲜的旨意,跪在殿中的大臣们虽然满脸狐疑、面面相觑,但是并没有人站出来说话。

    接下来,来自朝鲜的三位使者,十分平静地站了出来,上前跪倒,领旨谢恩,这个场面更让殿中诸多大臣目瞪口呆。

    不过,此时此刻能够跪在皇极殿中的大臣,都不是什么冒失鬼,看看一脸平静的内阁诸臣,再看看一脸感恩颜色的朝鲜使者,大殿中的文武百官,也很快没了议论之声。

    朝鲜国的三位使者都领旨谢恩了,他们作为大明的臣子还能说什么呢?

    因为不管怎么说,大明朝能够开疆拓土,都是一件难得的喜事啊!

    再接下来,就是另一位新近归来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高时明,出来宣读皇帝的赏赐诏书了。

    崇祯皇帝再一次从内帑之中拿出二百万银元,在京的朝臣、勋贵、亲军、近卫,以及不在京的九边将士,有功的、无功的,该封赏的全都一一封赏到位了。

    而那些非诏狱定罪的囚犯,愿意接受赦免的,这一次也诏准根据罪行的轻重,由刑部和各按察使司加以不同程度的赦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大赦天下囚犯,并不是无条件的赦免,而是把关押起来的囚犯,变成朝廷官办矿场内的苦力,或者是根据罪行的轻重分等,然后按照路程的远近,流放到安东、瀛洲和东番。

    等到所有的元旦诏书宣读完毕之后,按照惯例,百官上表,为皇帝恭贺新春,而来自塞北草原的部落使节,以及来自朝鲜的使者,也都呈上了自己的贺表。

    等到这些贺表都一一宣读完毕,时间已经过了巳时,殿内殿外跪着的大明臣子们,多数都已经是两腿发麻了,而事先没有暗藏食物的官员们更是又累又饿,跪得两眼发黑,只盼着能早点结束,回家过年。

    还好,等到所有的程序走完之后,内阁阁臣们代替天子祭祀天地、祖宗、山川、社稷的那些海量的祭品,也都由锦衣卫指挥着五城兵马司的人员,集中运送到了午门外。

    一起运送到午门外等候群臣的,还有皇帝在大朝会上刚刚承诺的赏赐,也就是一摞摞的崇祯银元,还有一匹匹上好的苏州丝绸和松江棉布。

    到了巳时三刻,大明群臣们终于熬到了崇祯二年元旦大朝会的结束时刻,又一次在礼部官员和羽林卫殿前司的指引下,按照之前排定的顺序,鱼贯而出,来到午门外的广场上,跟据官品职务的大小,多少不等地领取了赏赐,分到了朝廷的祭品。

    内阁阁员和军机大臣们的赏赐,当然不需要到午门外的广场上去领取,一人一千枚崭新的崇祯银元,一人十匹上好的丝绸和棉布,早已备好放到了每个阁臣的值房中。

    当所有大臣、使节都离开之后,崇祯皇帝也给身边的御前侍从武官们,发放了过年的赏赐,并给他们放了个大假,愿意回家的就回家,不愿意回家的发双饷,好好地过上一个年节。

    包括那些在在京的西洋传教士,不管是已经在大明京师各个衙门里任职的泰西诸夷,还是在辽东军前效力的红毛鬼子,也全都在赏赐之列。

    这个年代里,西方的耶稣会传教士和退役军官士卒,以及泰西工匠技师,在大明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

    甚至可以说,他们在大明重整军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在这些人的心中没有多少祖国的概念,对于耶稣会传教士来说,他们的一生是献给上帝的,为了在中国推广他们的传教事业,他们很愿意为大明的朝廷服务,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中国人,主观上虽然是为了传教,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效果。

    而那些怀揣着发财梦想,前来东方闯荡冒险的冒险家们,主要是由一些退役的军官士兵和远洋水手们构成,这些人即使在他们的本国,也是生活在法律的边缘地带,根本没有什么祖国的概念,只要多给赏赐,厚给饷银,他们就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交给那个时代的大明士卒和工匠。

    而当时明朝的统治阶层,上到皇帝,下到士大夫们,也还没有如同后世满清那样形成闭目塞听的臭毛病,他们对于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都怀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能吸收的一概吸收。

    远的不说,就说性格执拗、脾气古怪的嘉靖皇帝,他在湖北的内陆地区长大,后来又一直身居大内,要说他有多么高远开阔的全球视野,那是纯粹的瞎掰。

    但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听说来往于大明东南沿海的葡萄牙人商船之上,拥有比大明更加强大的火炮之后,立刻就下令广东巡抚想办法搞过来几门进行研制、拆解和仿造,这就是大明佛朗机炮的来历。

    这样的佛朗机炮,一共仿造了九万余门,遍布于大明沿海卫所和水师战船,后来更是推广到了九边沿线。

    即便是天启皇帝这样一个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书都没有读过几天的皇帝,听说西方人又有了威力更大的红夷大炮,也很快就同意派人前去采购,然后部署在了京师和辽东前线。

    袁崇焕之所以能够在宁远屡次建功,没有天启皇帝下令购买的红夷大炮,他再有本事,也很难在凶险的辽东前线建功立业。

    而当时西洋传教士和葡萄牙籍退役军官在大明军中生活战斗的人数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几百个之多。

    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是明朝皇帝与满清皇帝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不是真的把脚下的土地当成是自己的家园,是不是真的把华夏民族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面,比较一下,就一清二楚了。

    满清的皇帝之所以没有这种开放的心态,是因为他们不是汉人,至少他们是有私心,他们把自己满族人利益凌驾于整个华夏民族的根本利益至上,不光是以整个天下供奉一人,而且是以整个中华供奉一族。

    正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私心在作祟,所以他们害怕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进步,担心新式枪炮火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威胁到他们所谓的治国根本,即八旗子弟的骑射本领。

    就连后世被吹捧的神乎其神的康熙,自己都说,骑射乃满洲根本。

    他自己找了一帮子西洋传教士,又是学数学,又是地理,又是学外语的,他能不知道这些东西对华夏民族的好处?

    他能不知道这些东西会让中国继续前进,从而可以与泰西殖民列强并驾齐驱?

    他当然知道。

    但他不是去传播,去推广,相反,他选了的控制,选择了封锁,选择了禁毁。

    因为他担心,这些东西会危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

    而这一点正是后世华夏民族屈辱和悲剧的开端。

第二八三章 公心私心

    一个统治者一旦有了私心,那么很多原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会变得莫名其妙,变得不可理喻。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那么大明的皇帝们就难道没有一点私心了吗?!

    当然也有。比如在国库与内帑的问题上,当然会有一些私心。

    明朝中后期的许多皇帝都喜欢金银钱财,而且毫不掩饰这一点,其中表现最明显的一位,当然要数万历皇帝了。

    为了充实皇家的内帑,万历皇帝派出了很多内廷的太监,去全国各地担任矿监、税使,与地方官府争夺税收利益。

    其中当然也包括让内廷的太监们打着皇帝的旗号开皇店,大做类似后世“官倒”的买卖,以便谋取“暴利”。

    银子的确是没少收,也没少挣,但是却也因此引来了无数的骂名。

    不过到了最后,万历皇帝想尽办法搞来的这些银子,却也并不全是被万历皇帝自己给挥霍掉了,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拿出来用作了万历年间三大征的军费。

    包括泰昌皇帝朱常洛即位之时,补发给九边军队的大量欠饷,用的都是万历皇帝在位期间背了无数黑锅积攒的内帑银子。

    那么这是私心,还是公心?私心当然有,但办的却是公事。

    说到底,大明的皇帝是汉人,正经的华夏正统,这样的皇家与国家才是真正的家国同构,家国同种。

    或许他们会有作为个人或者皇家宗室的私心,但他不会有民族层面上的私心,也不会考虑国家民族利益以及自身种族利益的时候,有什么不利于华夏民族的私心。

    明朝的宗室藩王子弟,人数确实有点太多了,光是给他们每年计发的俸禄,就占了地方收入的三分之一乃至一半以上,给朝廷的财政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问题从明朝中期开始就一直在想着解决,先是把亲王年俸从五万石降到了一万石,后来又从一万石降到了五千石。

    到了天启、崇祯两朝的时候,朝廷财政困难,宗室之中除了最高等级的一字王之外,其他的各种镇国将军、奉国中尉什么的远支宗室子弟,根本领不到什么俸禄,不少人依靠各地王府接济为生,有的甚至贫困潦倒,三餐难继。

    这个问题是明朝皇家的宗室制度造成的,固然有皇家的私心在,但却无可厚非。

    与后世满清的八旗制度相比,带来的经济负担有点类似,但却并没有包含满清八旗子弟对汉人的那种民族剥削和种族压迫。

    单纯以民族出身的不同,而强硬地划下一条高低不同的界限,也只有蒙元和满清这样的异族统治时期,才会出现这样的民族压迫。

    而已整个华夏民族亿万人来供奉区区满清八旗百万人,这也只有野猪皮的子孙做得出来。

    虽然后世的民族问题,被人为地搞得异常复杂化了,但是在明代的时候,凡是自认是华夏一族的人,都毫无疑问地在为华夏民族的利益而战斗。

    这一点,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是高度认可的。

    就算是杨鹤、杨嗣昌这样非汉族出身的土家族士大夫,以及秦良玉这种非汉族出身的西南土司将领,都对此也毫无异议。

    当然,包括满桂、吴惟英这样的归化蒙古族,以及黑云龙、黑云鹤兄弟这样的回回,都是如此。

    夷入华夏则华夏之,说的不是入主华夏,而是认同和归化华夏,也就说你的语言、饮食、衣冠、服饰以及风俗等等,都遵从华夏的礼仪制度,这才叫夷入华夏则华夏之。

    像后世满清那样入主华夏,不仅不奉华夏的衣冠风俗、礼仪制度为正统,反而却把华夏民族当作奴才来奴役,以整个华夏民族供奉区区数十万满洲八旗,自己死守着蛮夷风俗不改变,华夏民族又如何能以华夏视之?

    到了后来,再一次被汉人推翻,那也是必然的。

    历史上,眼看着北京城破,大厦将倾,崇祯皇帝为什么宁肯上吊自杀,也不苟且南逃?

    不管这其中有多少不为后世所知的难言之隐,单单是这个抉择本身,就已经体现了一种十分难得的责任担当和民族气节。

    后世满清的所谓咸丰皇帝,一听说英法联军北上天津,立马一溜烟儿地逃到了热河。

    而接下来统治了中华将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又如何,当八国联军登陆的时候,还不是一口气逃到了西安?!

    各种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签字签到手软,而且还签的十分理直气壮。

    说到底,还是没有把自己当成华夏民族的一员,没把中国人当自己人看,不过是把华夏大地当成了满洲贵族可以随意处置、可以随时抛弃的私产。

    这一点,可以说与大明的皇帝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蒙古人南下犯边,怎么办,打!

    倭寇为祸东南,怎么办,打!

    女真人占我辽东,怎么办,还是打!

    荷兰人侵扰海岸,怎么办,接着打!

    即便是到了明亡的前夕,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相继向大明提出各种非分要求,而大明皇帝给予他们的答复,还是同样的话,你要战那便战,不服就打!

    这一点,与二百年前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虏之后,大明京师君臣给予瓦剌人的答复如出一辙。

    总之,有明以来二三百年之间,大明皇帝从未与任何一个华夏民族的敌人,签订过任何丧权辱国或者委曲求全的条约。

    即便是到了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最后一刻,也仍然努力地在维持着华夏天朝已经不多的那一点民族尊严。

    这一点,也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所要时刻铭记的,那就是什么时候都要坚持民族利益至上,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以华夏民族的利益为依归。

    而对于周边那些自外于华夏民族的部落种群,就是太祖高皇帝的那句话,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愿意归附同化的,自然可以接纳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而不愿意归附同化的,那就别怪老子不客气了。

    华夏周边,这些自绝于华夏民族之外的民族,要么自窜于塞外或者更遥远的地方,为华夏民族腾出生存空间,要么刀枪相见,被消灭或者被赶走。

    如今的崇祯皇帝,已经正在有意识地把这样的民族主义思想,灌输给自己身边的侍从武官、中书舍人,乃至是军机大臣们。

    一方面,让他们对自己的一些决策和部署,能够更好地领会和执行下去,最起码能够理解,而不至于盲目地去反对。

    另一方面,那些侍从武官和军机舍人,迟早都是要派出去任职的,即便是军机大臣,将来说不定也要派出去担任几个行省的总督,若是不让他们知道皇帝在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的主张,那么凭借这个时代的通信条件,恐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耽误大事。

第二八四章 该过年了

    崇祯二年元旦的大朝会结束之后,崇祯皇帝在武英殿里再一次接见了来自朝鲜的三位使者。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一边给了他们一些微不足道的赏赐,对他们再嘱咐几句,一边与仍在坚守岗位的孙承宗一起,敲定了前往东江镇和朝鲜传旨的使者人选。

    既然与朝鲜定下了新的边界条约,其中的承诺,该做的还是要做。

    这就需要有人领着朝鲜使者前去东江镇传旨,同时顺道前往朝鲜汉京,与朝鲜的小朝廷换约。

    这样的人选不能再派太监前去,毕竟太监的身份是皇帝的家奴,在类似这样的大明与藩国的交往之中,还是应该由能够代表大明朝廷的文官前去办理。

    这也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着意培养外交官员的一种方法。

    不让这些文官出去开开眼界,他们就会始终把精力放在朝堂内部的争斗上。

    至于前往朝鲜的人选,参与谈判并签字的理藩院副使姜曰广当然得算一个,毕竟这个人去过朝鲜,也算是轻车熟路。

    而除了姜曰广需要前去之外,崇祯皇帝还钦定了军机舍人李信、翰林院编修张溥两人跟着一起前往,以曾经出使过朝鲜的姜曰广为正使,以李信和张溥为副使。

    李信自从在崇祯元年考中进士之后,就一直在军机处舍人职位上忙碌着,虽然不像牛聚明那样出彩,但也是中规中矩、兢兢业业,让崇祯皇帝也感到十分放心。

    这次以李信为副使,是希望给李信增加一点出使海外的阅历,让他熟悉辽东半岛、东江镇以及朝鲜半岛周边的复杂局势,以便将来能够重用他。

    至于让翰林院编修张溥也跟着前去,则是希望赶紧把这个喜欢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东林党新生代的年轻领袖派得越远越好。

    此时此刻,听到了皇帝的这些安排,一直希望得到一次出使机会的李信,在武英殿里一边用笔记录着皇帝以及殿中诸人的言行,一边在心中激动不已。

    这一世的好友牛金星,在塞北草原上的传奇经历,让沈廷扬和他都是羡慕不已。

    当崇祯皇帝提及要有一到两名副使跟着出去熟悉朝鲜事务的时候,李信以为沈廷扬机会来了,毕竟商贸世家出身的沈廷扬,要比他更加熟悉大海,熟悉海上的相关事务,但是没想到,转眼之间,这个机会就落在了自己的头上。

    每年到了过年的这个时候,大明朝廷的各个衙门就都封衙封印,不办公了,但是现在,内阁和军机处这样重要的中枢部门,却还是需要留下一些舍人当值。

    崇祯元年恩科结束之后,被选入内阁和军机处担任中书舍人职务的这些新科进士们,一直都还没有回过家。

    这一次,崇祯皇帝给他们也都放了假,所以如今该走的,也都已经回家过年去了。

    由于李信的亲生父亲已经去世,而其本人又与如今当家的大哥,关系不是很好,特别是他本身又被过继给嗣父李春玉一家,所以到了过年的时候,也没法会河内过年。

    又因为,李信的嗣父李春玉家中有了亲生儿子李侔之后,李信的地位一直都很尴尬,想来想去回河内也不是,回杞县也不是,所以这一次过年,他干脆就选择了留在军机处当值,而让出身世家大族,又是族中嫡长子的沈廷扬回家过年去了。

    没想到,自己这样做,反而给自己赢得了一次机会。

    当然了,这是李信自己的想法,其实不管沈廷扬在不在,跟着姜曰广去东江,然后再去朝鲜的差事,崇祯皇帝都是要让他去的。

    李信固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却不能轻易地用在西北或者中原腹地。

    这一点,当然没有人知道皇帝本人的心思。

    毕竟原本的历史上,李信和牛金星都是跟着李自成把大明的天下都给闹没了的牛人,这样的人要么始终放在身边使用,要么就给他放到远离流贼的地方去,尽量不给他重蹈历史覆辙的机会。

    或许,这只是崇祯皇帝在杞人忧天,但是,谁又能够保证历史的惯性不会发挥作用?

    若是李信回到了中原,或者到了西北,又遇上了那个带着他走上了杀官造反之路的侠女红娘子,那该怎么办呢?

    如今中原虽然暂时安然无恙,但是西北,却如同历史上一样,已经大乱,谁知道原本历史上把李信带到了反贼路上的红娘子现在躲藏在哪个山头上当山大王呢?

    既然没有把握做到完全掌控,那还是把李信给派往别的方向上为好。

    而刚好,辽东半岛和东江镇的方向,正需要他这样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

    辽东半岛的情况错综复杂,明军仍然占据金州以南直到旅顺和双岛的地区,这是辽东半岛的最南端。

    金州以北更加广大的地区,也就是明末辽东半岛赫赫有名的金、复、盖、海四州之地,依然全部都掌握在后金军队的手上。

    刘兴祚、刘兴治几兄弟的反正归明,只是带走了他们的家族子弟,以及那些跟随他们兄弟多年的复州军家属百姓。

    他们在东江镇水师的接应之下,撤走之后,后金军很快卷土重来,重新占领了与金州遥遥对峙的复州地区。

    辽东半岛上敌强我弱的局面,依旧没有什么明显的改观,东江镇左路总兵府的主要驻防地,也依然是辽东半岛沿海的那些岛屿。

    虽然双方相安无事,但这种状态却不是崇祯皇帝所希望看到的。

    对此,让李信这个历史上以擅长游击作战的大顺军制将军前去,或许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而这一点,正是崇祯皇帝如今让李信跟着前往东江以及出使朝鲜的另一个打算。

    在武英殿里接见了来自朝鲜的三位使者,定下了姜曰广、李信等人离京前往东江传旨的日期等相关后续事宜之后,崇祯皇帝打发走了朝鲜使者,然后接见了喀喇沁部、多伦部、库伦部的使者,必勒格、哈斯乌拉和胡和鲁,比如镶满了黄金和宝石的酒杯、酒壶、马鞭子,还有个头还不小的东珠等等。

    而崇祯皇帝也赐给了他们白冶城精制的长柄戚刀、复合弓等物,以及一些崇祯银元和丝绸布匹作为回礼。

    这些来自蒙古草原上的部落使者,拜见完了大明皇帝之后,当即出宫,离京返程了。

    而心急如焚、急着回国的朝鲜使者,却不得不继续等待,因为皇帝给他们定下的启程日子,是正月初六。

    皇帝这么定倒不是给刘兴祚等人多一点时间,也不是说正月初六是黄道吉日,而单纯地就是为了让姜曰广、李信及其跟着他们出使的锦衣卫人员,能够利用这几天时间,在京师过个年而已。

    崇祯皇帝本人也是如此,来到这个时空之中已经一年多了,然而直到如今这段时间,他才终于感觉到可以松下来一口气了。

    他所希望的各项事业虽然都只是刚刚起步,但是毕竟算是开了个好头,只要这个势头不被外来的力量所打断,或者不被内部的势力所改变,那么大明的天下就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大朝会结束之后,已经是未时三刻,等到再一次召见完朝鲜使者和塞北蒙古部落的使者,时间已经过了午时,饥肠辘辘的崇祯皇帝打发走了所有的外臣,然后前往坤宁宫而去。

    该舒舒服服地过个年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5434/ 第一时间欣赏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作者:哼哈大王所写的《日月当空照中华》为转载作品,日月当空照中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日月当空照中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日月当空照中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日月当空照中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日月当空照中华介绍: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后世加班狗魂穿崇祯皇帝,选贤任能,编练新军,剿灭流寇,降服后金,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于危亡,同时开疆拓土,征服周边,复汉唐之故土,扬国威于海外,将华夏文明传播于东西坤舆万国之中,使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日月当空照中华,一日月当空照中华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日月当空照中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