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日月当空照中华TXT下载日月当空照中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日月当空照中华全文阅读

作者:哼哈大王     日月当空照中华txt下载     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九四章 文人相轻

    在原本的历史上,洪承畴在官场之上就与同僚处不好关系,因为杀俘杀降的事情,在朝堂之上没少受到御史言官的攻击和弹劾,虽然立大功无数,但是始终没有能够进入朝堂,没有进入内阁,这与他的人缘太差有着直接的关系。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也因此,本来想要重赏这几个文臣武将的崇祯皇帝,在刘宗周、刘鸿训等人领衔弹劾洪承畴,朝议纷纷数日之后,终于与内阁、军机处以及都察院,一起达成了共识。

    文臣非军功不得封爵的制度不变,同时凡因军功封爵者,子孙无军功不得袭爵的原则也一样维持。

    只是崇祯皇帝提议的平阳侯李邦华,变成了平阳伯,而皇帝提议的永宁伯洪承畴、静乐伯孙传庭,这一次,则失去了一战封爵的机会。

    三天之后,内阁与吏部、礼部起草呈阅的封赏诏令,经过都察院和六科廊的副署,由司礼监送到了崇祯皇帝的手中,皇帝朱笔批准之后,司礼监用印,然后在发往军前的同时,经通政使司明旨颁行天下。

    说起来也怪,不管是内阁也好,都察院也好,包括六科廊的给事中们也好,虽然内心里不太看得起武将,但是对于武将因为军功而得到封赏的事情,却往往相对比较宽容。

    相反,对于同样是进士出身的文官因为军功而得到封赏的事情,则盯得很紧。

    这个不是崇祯年间的特殊现象,而是整个大明朝持续了两百多年的一个特点。

    这还不是说大明的皇帝们不想给或者不愿给,而是朝中的文官们自己,对这个封爵的事情看得很紧、把得很严,轻易不松口。

    明初的时候大封功臣,先不说几十年后这些人的下场如何,最起码一开始的时候,对于文臣武将的功劳是同样重视的。

    李善长、刘基、宋濂这些谋士文官,也都得到了爵位,李善长还得封国公爵位。

    结果,到了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官想要封爵简直难如登天,再大的军功也没有机会。

    以胡宗宪平倭之功不仅没有封爵,而且还被朝中文官不断弹劾,最终被下狱论死。

    也许,这个也属于是文人相轻的一种表现吧。

    数日之后,朝廷封赏山西平贼之功的诏书到了军前,此时的李邦华恰好身在平阳府,得封平阳伯的消息传来,麾下众将以及山西、平阳众官都来道贺,而李邦华心中也是高兴。

    只是当他知道其中内幕的时候,心中也是懊悔不已。

    因为转呈通政司的一封弹劾洪承畴的奏折,不仅使得洪承畴和孙传庭失去了爵位,同时也让自己错失了封侯的机会。

    洪承畴和孙传庭短时间内当然不会知道其中的内情,但是两人原本对于一战封爵,也没敢报什么奢望。

    只是听说李邦华封为平阳伯之后,两人虽然不在一地,却在同时燃起了内心的希望。

    军机大臣李邦华可以因为剿贼的军功封为平阳伯,那么他们将来岂不是还有大把的机会?

    同样被朝廷点燃了封侯之望的,还不只是山西剿贼一线的这些个督抚们。

    随着皇帝因为山西剿贼军功而封李邦华为平阳伯的诏书传遍天下之后,大明朝全天下的督抚们,都看到了除了入阁辅政之外的另一条进身之道。

    除了李邦华因为剿贼之功得封平阳伯之外,其他的封赏也一起到来。

    攻下了神南峪的卢象升,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顺德、广平、大名等地。

    顺德、广平、大名三府之地地方虽然不大,但是属于北直隶的南面门户,战略位置重要,而且由原来的大名知府兼任三府兵备,升为名正言顺的巡抚,也算是仕途上的一次跃升了。

    虽然管的地方没变,但是巡抚毕竟是巡抚。

    有了巡抚的名义之后,就算是进入了地方督抚的圈子里,下一步不管是入朝为阁部官,或者直接成为总督,都算打好了基础。

    洪承畴本人虽然没有任何封赏,但是,崇祯皇帝却从洪承畴和李邦华表功的名单之中,看到了洪启胤的名字,于是就把洪承畴的这个族兄洪启胤,直接任命为永宁州的知州,算是对洪承畴的一点安慰。

    武将方面不用细说,除了李卑再一次被擢升为镇西营总兵之外,凡是李邦华报上来的有功将士,全数得到了晋升和赏赐,包括镇西营战死的裴家兄弟,也都追授官爵,进行了表彰。

    原本历史上因为杀了王嘉胤而被崇祯皇帝直接提拔为副将的张立位和王国忠,这一次虽然没有被提拔为副将的职位,但是也得到了朝廷的任命。

    王国忠因为杀死贼首“横天王”王嘉胤以及贼军“左丞相”王二的功劳,得授镇西营参将一职,准募两千青壮,驻守永宁州城,同时接受洪启胤的节制调度。

    两千青壮自然要从石门关和神南峪俘虏的一万六千多山西籍贼军喽之中征集。

    而张立位则被授予新成立的锦衣卫西镇抚司千户,今后在锦衣卫西镇抚司镇抚使胡一魁的手下,专门担负策反流贼头目、抓捕流贼亲眷的职司职能。

    对于王国忠和张立位这两个人,不管是崇祯皇帝本人,还是山西剿贼一线的督抚们,其实都很放心,根本不担心他们会降而复叛,或者重新做贼。

    毕竟这两个人可是杀了王嘉胤和王二,搞得神南峪贼军大营全军覆没的人啊!

    若是今后再对朝廷有了二心,那可就是纯粹找死了。

    历史上,王国忠在对战流贼的时候,因为一次兵败而被免官。

    他自己也知道失去了朝廷庇护,必然会受到流贼的报复,因此隐姓埋名隐居在绥德,可是最后还是被攻破绥德的李过给揪出了出来,献给李自成之后,被凌迟处死。

    可见李自成等流贼头领,对于王国忠的背叛,究竟有多么的痛恨!

    所以,如今最害怕流贼闹大,最害怕流贼成气候的,恐怕真的是非他们两人莫属了。

    若是还有第三个人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是刘国能了。

    这一次,刘国能并没有更进一步,而是在崇祯皇帝的封赏旨意抵达平阳府之后没多久,就跟着来自京师的北镇抚司千户吴国安一起南下河南怀庆府,去找正在怀庆府募兵的旅顺镇守使李信报到去了。

    至于李邦华,在受封为平阳伯之后没多久,也沿着汾水北上太原去了。

    他回京的请求被崇祯皇帝和内阁拒绝了。

    不是皇帝不想让他回京,而是山西剿贼的战事虽然告一段落,但盘踞在晋北的流贼人马还没有赶尽杀绝,山西的剿贼战事毕竟还没有完全结束。

    再说,孙承宗不在,李邦华也不在,军机处只有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病怏怏的英国公张惟贤,现在很多事情,年轻的崇祯皇帝都可以一言而决,这种状况在持续一段时间也是不错的。

    所以,李邦华就被内阁起草而皇帝批准的一道旨意留在了山西,只能继续北上太原,坐镇围剿窜如晋北的流贼去了。

    卢象升带着天雄营,押解着被各部将领挑选剩下的一万两千多名贼军俘虏,启程离开了平阳府。

    经潞安府补充粮草之后,出滏口关,然后一路长途跋涉。

    他要将这些俘虏押送到登州,然后交由登莱总兵张可大,再将他们充军到瀛洲镇守府辖内的各个海岛上去。

    卢象升及其麾下天雄营将领,当然还想留在山西剿贼,毕竟有仗打才能继续立下军功。

    可是这么多贼军俘虏在军前,不送走怎么能行,光是一天吃喝拉撒睡的问题,就够李邦华和卢象升头疼的了。

    除了让天雄营押解着这些俘虏穿州过府送往登州出海以外,李邦华也想不出别的更好的办法了。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卢象升及其麾下将领们,才突然发觉出洪承畴的高明来。

    因为洪承畴的队伍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前后将近三万的俘虏,全数坑杀或者活埋,既不需要到处筹措粮草供他们吃喝,也免除了给他们分田分地进行安置的后续麻烦。

    如今攻下了石门关,拿下了贼军老巢神南峪,一战成名的堂堂天雄营主力军队,却只能干一些押运俘虏的活儿,直接就改变了卢象升和天雄营将领们对于收降俘虏这个问题的看法。

    当然了,这就是后话了。

    当卢象升及其麾下将领们,小心谨慎地押送着大批的贼军俘虏穿州过府赶往登州的时候,洪承畴也根据朝廷的旨意,与前来交接防务的山西镇总兵官王国梁,完成了交接的手续,然后带着陕西总兵王承恩以及赶来会合的参将官惟贤等人马,南下风陵渡,准备渡河回到陕西关中去了。

第四九五章 民乱不止

    蒲州知州刘令誉被钟得五等人带着圣旨抓捕之后,就地处斩,其身在蒲州的家人亲眷也都被锦衣卫带走,预备交给正在河南募兵的李信,将他们充军旅顺。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而新任的蒲州知州史可法,也正在赶来蒲州的路上。

    崇祯元年恩科的状元公史可法,自到翰林院任职之后,眼看着此前的好友牛聚明、李信,甚至翰林院的同僚张溥,一个个都干出了一番事业,心中早就按耐不住了,一再上书自请外任,不远再在翰林院当个花瓶一样的闲官。

    既然如此,崇祯皇帝自然也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为了让他给朝中那些不愿离京外任的清流们做个榜样,崇祯皇帝这一次,直接将他任命为蒲州的知州。

    京官外任通常要提拔一级,这一次,崇祯皇帝将史可法提拔了两级,从一个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直接提拔为正五品的蒲州知州。

    对于山西剿贼前线的一系列安排和调整结束之后,崇祯皇帝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明末的各种乱象简直是多如牛毛,即便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若是事事关心、事事关注的话,也迟早会如同历史上原本的那位一样,累个半死,也一样是徒劳无功。

    就在山西境内的贼乱告一段落的同时,远远岭南的广东也爆发了苗瑶民乱,居住山中的苗瑶乱民们,推举了一个名叫陈万的人为首领,在粤北连平、韶关等地占山为王。

    对此,崇祯皇帝除了下旨两广总督王之臣召集兵马平乱之外,真是焦头烂额,毫无办法。

    根据王之臣和锦衣卫南镇抚司的奏报,这一次的粤北民乱居然与广东的开海通商也有关联。

    这个名叫陈万的人,是粤北连平一个世世代代依靠种蓝、制蓝(一种染料)为生的种蓝制靛业行会的会首。

    蓝,是一种染料,俗称染草,过去主要是用来制作染布使用的靛蓝色染料。

    过去广东一带乃至南方需要的蓝靛染料,多数都是由这些居住在山上的苗族、瑶族人制取收售,是广州、佛山等地染布业的唯一蓝靛来源。

    可是随着两广总督王之臣在广东雷厉风行地大搞开海通商,广东本地的蓝靛不仅没有卖出去,反而因为广州、佛山等地布商、绸缎商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而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年年都是二月种,五月收的蓝靛,到了今年五月份的时候,突然就没有人要了。

    世世代代依靠种蓝制靛为生的粤北苗瑶村寨,一下子陷入了绝境之中,又加上粤北山区多年的干旱饥荒,以及官府征粮支应朱燮元的西南平乱作战,粤北的群山就像是遇到了火星子的干柴一样,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不过,当崇祯皇帝说道粤北民乱的消息之后,并没有感到有多么的可怕,因为即使没有开海通商,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仍然发生了,不过是晚发生了两年罢了。

    最重要的是,在粤北苗瑶居住区发生的这一场民乱,不出一年就被平定下去了。

    但是令崇祯皇帝恼火的是,由于粤北制蓝业行会工人和种蓝的山区苗瑶一起聚众作乱,倒是让朝野之间对于之前的开海通商,再一次出现了争论的苗头。

    本来还算是配合王之臣推行开海通商政策的广东巡抚王尊德,对开海通商的态度,随即发生了变化,与王之臣闹掰了,上书弹劾王之臣厚待海外番商而不恤治内百姓,请求朝廷重新考虑开海通商之策。

    他在朝廷的上书中写道:“番商百货通行,而粤民百业凋敝,今日种蓝制靛之九连苗瑶作乱,皆因骤开市舶,番商云集,番货流行。若不废止广州市舶,而粤民变乱必不止!”

    到最后,广东巡抚王尊德还在奏疏中说,朝廷本来是想通过开海通商谋取市舶重利,为朝廷开拓一个新的财源,可是“如今利益未见,而其弊已显”,若不悬崖勒马,到时候广东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种蓝制靛之苗瑶”的境况,到了那个时候,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不管怎么说,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可是拥有一颗来自后世的灵魂,所以,他对王尊德上书谈及的情况和现象,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就是说,单凭后世的常识,他也知道开海通商之后发生在广东的情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但是,理解归理解,对于王尊德叫停开海通商的结论和主张,他却是不能接受的。

    无论如何,他也不会允许如今的大明朝再回到过去的禁海或者半禁海,也就是闭关锁国或者半锁国的封闭状态之中去。

    就在收到来自广东和南京的奏疏之后,崇祯皇帝让人请来了在京的阁臣以及户部和吏部尚书。

    王尊德的上书送进通政司之后,首先就分送到了内阁,所以内阁首辅李国和阁臣徐光启两位都是看过的,不过他们知道皇帝对于开海通商的态度,所以在票拟之中,除了提议让两广总督府停征支应西南的粮饷配额之外,就是建议南京兵部尽快征调闽浙兵马入粤,与两广总督府一起南北夹击,剿灭陈万之乱。

    内阁对于广东开海通商的问题只字未提,对于王尊德的主张既没有表示支持,也没有亮明态度反对。

    崇祯皇帝看了之后就明白了,李国和徐光启对于王尊德指出的问题也是心有戚戚,有着一种同情的理解,但又非常明白,皇帝不可能叫停开海通商,所以干脆只字不提。

    不过崇祯皇帝却不能放任这样的苗头,内阁的票拟只字不提可以,但是他作为皇帝却不能王尊德的主听之任之。

    制靛业行会的小会首陈龙领导下的苗瑶民乱,虽然是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与开海通商的大政方针比较起来,却是一个小问题。

    听了吏部尚书对王尊德生平及官品的介绍之后,崇祯皇帝对在座的几位重臣说道:“开海通商乃是国家大政,既已昭告天下,岂可朝令夕改?!广东巡抚王尊德上书所言断不可行!

    “广州开设市舶司,鼓励商民出海或者番商停靠,一定会有一些问题,但是有了问题可以解决,而不是因噎废食,从此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对于制靛业者乃至广东各行各业,短期看虽有小利,但是长远看,于国于民却有大不利。

    “诸位爱卿都是朝廷重臣,其中的道理,自然不用朕再多说。四月以来,广州、泉州、宁波、上海、登州五处市舶司皆有报告,户部南北榷政使司想必也甚清楚,如今虽然未见重利,但其收益已是可观,五处市舶司上缴户部关税银两已过二十万两,广州一地获利尤丰。假以时日,朝廷又何愁财源枯竭!

    “因此之故,不论京师地方官员,再有倡言废市舶者,一律革职论罪!”

    趁着皇帝喝茶润嗓的机会,户部尚书毕自严连忙说道:“今春陛下诏令广州等五处设港通商以来,除登州市舶司来往商船较少,税银未见其利以外,广州、泉州、宁波、上海新设海港,收缴往来商船之税银,皆可与漳州月港相媲美。

    “臣也认为,朝廷开海通商如今不过数月,成效已经初显,假以时日,必将是朝廷一大财源。是以,废止市舶,叫停开海通商决不可行。”

    户部尚书毕自严俨然是如今大明朝的财政专家,他这么说了之后再说开海通商“其利未见,而其弊已显”的说法,也就立不住脚了。

    这时,内阁首辅李国斟酌着说道:“陛下,臣看广东巡抚王尊德上书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开海通商于国有大利益,自不待言,然而番商云集,番货流行,对于依靠百工为生的升斗小民来说,终究有所损害,不可不防也。

    “以臣之间,户部与南北榷政使司还是要尽快拿出一个关税条例,大明本已丰足之物产,再行输入者课以重税,而大明紧缺之物产输出者课以重税,而对输入者课以轻税乃至无税。”

    听完这话,崇祯皇帝看着毕自严说道:“李爱卿所说不错,制定关税条例的事情,就交给户部与南北榷政使司了,尽快商定条例,报朕审阅。”

    说完了这话,崇祯皇帝看着几位大臣说道:“开海通商,是朕钦定之国策,绝不容许有任何之动摇。王尊德既已明确主张废止广州市舶司,那么他就不能再任广东巡抚。内阁传朕旨意,即日起免去王尊德广东巡抚一职,勒令其致仕归籍。”

第四九六章 戈蒂尼奥

    既然免去了王尊德的广东巡抚之位,那么就得再找出来一个接任人选。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崇祯皇帝看了看眼前几位有点面面相觑的大臣,然后对吏部尚书成基命说道:“对于广东巡抚,吏部可有合适人选?”

    此前,当内阁中书舍人吕大器,奉旨去吏部找他询问王尊德情况的时候,成基命就对此有了准备,因此崇祯皇帝一问,马上就说道:“南京户部侍郎王业浩或可胜任。”

    说完这话,见皇帝面无表情,成基命赶紧接着说道:“王业浩是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现任南京户部侍郎,曾任广东巡按御史数年,对广东情形颇为熟悉。而且此人乃是先贤之后,新建侯阳明公之玄孙,入仕之后,所历多任,皆有贤名。”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被封为新建伯,死的时候被追封为新建侯,不过子孙世袭的还是新建伯的爵位,这王业浩是王阳明的支系玄孙。

    崇祯皇帝见成基命这么说,转眼看着户部尚书毕自严,说道:“毕爱卿以为如何?”

    毕自严是户部尚书,对于南京的户部侍郎应该是有发言权的。

    当然,最恰当的咨询人选应该是如今的南京户部尚书兼南榷政使的苏茂相,只是苏茂相不在眼前。

    这时,户部尚书毕自严点了点头,说道:“王业浩颇得如今南京户部尚书苏茂相的信重,在转运粮饷军械支应云贵平叛上面也多有贡献。”

    毕自严这么说了之后,崇祯皇帝当然就知道是什么意思,随即看向李国和徐光启,两人皆说:“臣没有意见。”

    很快,关于免去王尊德广东巡抚一职,任命南京户部侍郎王业浩前去广东接任巡抚,并配合两广总督王之臣调集兵马平乱的圣旨就发往南京和广州去了。

    至于南京户部侍郎的人选,则由吏部与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南京吏部事的苏茂相去商议推荐了。

    如今,五个设港通商的市舶司事务,有四个,都在苏茂相主持下的南榷政使司辖内,一个得力的能够贯彻其意图的助手是十分重要的,自然由他与吏部联名推荐才是最好。

    对于开海通商给大明朝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如今虽然刚刚开始显现,但是崇祯皇帝却也早已经亲自感受到了。

    除了粤北种蓝制靛业者的民乱之外,这几个月里他也亲身经历发生在京师的改变。

    实际上,当山西剿贼的战事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身在京师的崇祯皇帝一刻也没有闲着。

    四月末的时候,在工部尚书毕懋康的引荐之下,崇祯皇帝在紫禁城中再次召见了那个会说汉语的葡萄牙工匠乔罗德里格斯。

    这一次,罗德里格斯还带来了一个名叫戈蒂尼奥的葡萄牙商人,出乎意料地向崇祯皇帝提出,想要获得大明皇帝的批准,在大明京师购买土地开设一个工厂。

    更让崇祯皇帝感到意外的是,这个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葡萄牙商人戈蒂尼奥赠送给了皇帝一面一尺见方的玻璃镜子。

    镜子在大明当然不是什么稀罕物,包括玻璃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但是一尺见方的玻璃镜子,至少对于这个时代的大明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工业制品。

    而这个因为听说大明朝廷明令开海通商,而从濠镜澳北上京师寻找商机的葡萄牙商人,居然想要在京师开设一家玻璃工厂。

    平板玻璃的制作工艺搁在后世来说并不复杂,但是此时在东方的大明却还是一个没有人掌握的秘密。

    在大明境内,这个时代的玻璃制品还只是一种琉璃制品而已,不仅透明度不行,也做不到纯净无色,更加做不到大块不破而且平整如磨。

    然而对于欧洲人来说,早在公元四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的贵族们就已经把玻璃制品应用到了门窗之上了。

    尤其是到了十三世纪的时候,意大利人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整个欧洲的天主教堂、王室宫殿也都已经十分普遍地用各种玻璃制品装饰门窗了。

    而这个时代意大利人用平面玻璃制造的玻璃镜子,更是已经享誉整个欧洲了。

    只是意大利人保守了这个秘密长达三百年之久,直到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大块平面玻璃的制造工艺,才随着欧洲的战乱,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玻璃制品在欧洲随即身价大跌,再也不是贵族专属的稀罕之物了。

    作为里斯本玻璃制造世家出身的卡洛斯-戈蒂尼奥,听说东方人没有玻璃制品,即便是高官显贵也仍在使用那种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金属镜子,所以就带着工匠和仆人,前往东方寻找机遇了。

    天启七年夏,戈蒂尼奥来到了葡萄牙人与大明通商的重要据点濠镜澳,开设了一家玻璃制品工厂,开始生产作为军事用途的单筒千里镜和民间用途的玻璃镜子。

    大明朝廷从濠镜澳采购的单筒望远镜,多数都是来自戈蒂尼奥的玻璃制品工厂。

    也是在濠镜澳,玻璃制品生产商戈蒂尼奥认识了久居濠镜澳的葡萄牙工匠技师乔罗德里格斯。

    后来乔罗德里格斯作为受雇于大明朝廷的枪炮技师,跟着孙和鼎来到了大明京师,不久之后进入了武备院任职。

    整整一年多后,崇祯皇帝在崇祯二年元旦的正旦大朝会上公布了开海通商的诏令,一心想着在东方发大财的乔罗德里格斯,并不甘心只是在武备院的枪炮厂里,领取一份看似不菲的薪水,而是想要像“迪亚士火药”品牌的拥有者卡波和迪亚士一样,凭借着经营完全“垄断”的独门生意发家致富。

    对于葡萄牙人安东尼奥-德-卡波和迪亚士,在通州八里桥开设自己的迪亚士火药厂,因为之前有崇祯皇帝的口头同意,所以不管是武备院总监孙元化,还是工部尚书毕懋康,乃至顺天府尹杨鹤都是大开绿灯,但是对于乔罗德里格斯想要在通州八里桥附近开设自己的枪炮作坊的要求,毕懋康和孙元化两人都是一口回绝。

    断了自己开设枪炮厂发家致富的这个念头之后,罗德里格斯突然想起了戈蒂尼奥这个身在濠镜澳的葡萄牙玻璃制品生产商,在京师附近一番考察之下,发现大明朝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官显贵,如今还都在使用着青铜镜、黄铜镜,于是赶紧给他的这个葡萄牙同胞戈蒂尼奥写信,让他到大明京师来一趟。

    就这样,四月底的时候,葡萄牙商人戈蒂尼奥拿着“贿赂”广东香山县令而得来的路引,一路来到了大明京师。

    到了大明京师之后,戈蒂尼奥联系上了罗德里格斯,然后去找如今专门管理西洋夷务的理藩院西夷馆申请租地设厂,可惜理藩院的院使吴惟英随着军机大臣孙承宗去巡边了,而副使姜曰广出使朝鲜还没回来,根本没人受理这样的事务。

    于是颇得毕懋康看重的罗德里格斯,就找到了调任工部尚书的毕懋康这里。

    毕懋康算是明末时期大明官员之中不多见的开明人物之一,听了罗德里格斯和戈蒂尼奥的想法之后,很快就带着他们前去觐见皇帝了。

    令罗德里格斯和戈蒂尼奥意外的是,大明的皇帝陛下出乎意料地开明,同意他们在大明京畿之地开设玻璃制品工厂,而且还允许他们把罗德里格斯-戈蒂尼奥联合玻璃制品厂,开设在交通便利素有“京东门户”“津门首驿”之称的河西务。

    不过,同样令他们深感意外的是,大明的皇帝陛下除了给他们定下了五税一的高额税率之外,还要求他们两人同意皇家入股,除了河西务的商铺和工厂用地之外,属于皇家的宝和公司还要占股三分之一。

    不管罗德里格斯和戈蒂尼奥两人准备投入多少银子作为股本,宝和公司都要成为三大股东之一。

    对此,卡洛斯-戈蒂尼奥一开始不同意,但是当这个时代的“中国通”罗德里格斯一阵葡萄牙土话向他说明了大明皇帝以及宝和公司在大明境内的绝对权威之后,戈蒂尼奥很快就同意了。

    就这样,代替皇帝掌管着宝和公司的方正化,没过几天就与罗德里格斯和戈蒂尼奥谈妥了最后的协议,先期总股本折价十万崇祯银元。

    宝和公司代表皇家占股三成五,罗德里格斯将自己来到东方闯荡十多年的全部积蓄投入进去,占股两成,而卡洛斯-戈蒂尼奥家族包括技术折价三万银元在内,总计持股四成五。

    到了五月下旬的时候,最后实际投入总额为六万五千银元的所谓“罗戈联合玻璃制品厂”,顺利地在天津武清的河西务开工生产了。

第四九七章 合资公司

    河西务东面,是靠海的天津,北面是白冶城附近的各大矿场,西面不远是通州,往南又有大运河联通各地。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可以说,这个地方水运发达,交通便利,商贸兴盛,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不管是生产玻璃制品所需要的原材料,比如沙子、石灰、碱等物产,还是玻璃煅烧炉需要的燃料焦炭或者木炭,在河西务这个地方都可以就近采购到。

    至于这个时代制造玻璃制品的技术工艺,其实并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

    只是崇祯皇帝这个穿越客,对于后世技术方面的东西知道的十分有限,充其量也只是略懂一点皮毛而已。

    对于炼制玻璃溶液的原料以及炉温,他知道个大概,但是对于各种原料的配比,那就只能是从事这方面工作多年的老工匠才能掌握的秘密了。

    若是新手,那真是不知道得经历过多少实验,经历多少次失败,浪费多少时间,才能搞明白的了。

    崇祯皇帝当然也想过不依赖什么葡萄牙人或者其他西洋传教士,来推广这些技术产品,但是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毕竟你的身份是大明朝的皇帝,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每天看过什么书,接触过什么人,甚至说过什么话,都是有记录可查的。

    若是你从小到大,都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现在却突然能够指导着一批工匠,去研究和制造大明境内前所未有的近现代工艺制品,那样会不会显得太妖孽了呢?

    不管怎么说,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宁肯让利给这些洋鬼子一点,借助他们的手,来循序渐进地推广普及一些这个时代泰西诸国领先于大明的工业技术,也不能自己给自己平添无数的麻烦,留下无数的后患。

    位于天津河西务的罗戈联合公司玻璃制品厂,五月下旬开始点炉开工,到了六月初的时候,第一炉烧制出来的压花玻璃,经过打磨平整,就被戈蒂尼奥和罗德里格斯,以及方正化派到河西务来当宝和公司常驻执事的东厂番子朱甲六,一起运到了京师,运到了宫里。

    这个时候的平面玻璃制品,跟后世的平板玻璃可是没法比。

    后世的浮法玻璃,根本不需要打磨就光滑如镜面,而这个时代根本没有人直到浮法玻璃的制造方法,即使在这个时代的欧洲,玻璃制品也都是先将高温玻璃熔液,倾倒在耐高温的平板之上,一边冷却,一边将它压平碾平。

    在压制和碾制的过程中,玻璃制品上面就会出现很多褶皱和波纹,而且越是大块的玻璃,褶皱和波纹就会越多。

    因此等到彻底冷却之后,还需要小心翼翼地进行打磨,一方面将它的表面磨平,尽可能光滑平整,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不断的打磨,将它的厚度降低。

    特别是用在门窗之上的大块压花玻璃,除了冷却碾压的时候产生的褶皱和花纹以外,有时候还需要在七八百度的玻璃熔液之中加入各种造型的金属线,比如金丝,银丝,铜丝,甚至是铁丝,用来增加其坚固程度。

    因为对于那个时代玻璃制品的制造工艺来说,如果其中不加入金属丝线的话,大块玻璃很容易碎裂。

    金银铜铁这几种金属制品之中,银的熔点最低,但是它的熔点还是要比玻璃熔液的温度高,所以,并不会因为加入玻璃熔液之中而被熔掉。

    不过一旦加入了金丝银丝哪怕是铜丝,这种玻璃制品的价格也会变得很高。

    这是普通用在门窗之上的压花玻璃。

    至于制造小型镜子之用的玻璃制品,相对来说就要容易得多了。

    因为面积小,所以因为碾压而产生的褶皱和花纹很容易全部磨平,根本看不出什么压花和纹路。

    至于生产单筒望远镜所需要的小块玻璃,除了保持纯净度透明度以外,就尤其容易生产和打磨了。

    这一次运送到紫禁城中,献给大明皇帝的玻璃制品之中,既有可以用在门窗之上的大块压花玻璃,也有小型的没有压花的镜子,更有制造工艺简单的单筒和双筒望远镜。

    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在后世的时候已经习惯了明亮的玻璃窗,到了这个时空之中以后,即使是尊贵如紫禁城,也没有一扇窗户上使用了玻璃制品。

    虽然这个时代的欧洲,用在门窗之上的玻璃制品早就大行其道了,但在东方世界,大块玻璃制品却是难得一见的奢侈稀罕之物,根本没有机会被用在门窗之上。

    所以见到方正化领着戈蒂尼奥和罗德里格斯运到宫中来的大块压花玻璃之中,崇祯皇帝当即决定要从自己入股的这家公司大批量采购这种加入了各种花纹造型铁丝的大块压花玻璃,将紫禁城几个主要宫殿门窗之上的窗纱窗纸,全部替换成为玻璃窗。

    后世参观过紫禁城的人都知道,紫禁城中宫殿的门窗更换为平板透明玻璃,是从乾隆年间才开始的,而且全都是从当时的西方国家进口过来的,价格非常昂贵。

    现在,不仅比原本历史上提前了一百三十多年,而且折算下来,造假极其低廉。

    先不说戈蒂尼奥和罗德里格斯原本就是要通过将制造出来的玻璃制品献给大明的皇帝陛下,来给自己的玻璃制品打开销路,单纯说如今大明皇家在这家玻璃制品公司三成五的持股,就已经让紫禁城改装玻璃门窗的成本降到了成本价了。

    当然了,崇祯皇帝既然要“招商引资”,鼓励工矿业的发展,那就不能采取杀鸡取卵的方法,所以还是自己花钱,以五十万银元的价格,将紫禁城中的三大殿、内阁、军机处,文华殿、武英殿,乾清宫、坤宁宫以及诸后妃居住的宫殿比如慈宁宫、承乾宫、长春宫和储秀宫等,全部改装为平板压花玻璃窗。

    罗戈联合公司第一个订单,就是来自大明皇帝陛下,而且一出手就是五十万银元,涵盖了几乎整个紫禁城重要建筑的玻璃窗改装,这让怀拽着发财梦想来到东方闯荡的葡萄牙商人卡洛斯-戈蒂尼奥以及在东方闯荡了更久的乔-罗德里格斯欣喜若狂。

    除了皇帝本人的订单之外,试用了罗德里格斯献上的双筒望远镜之后,崇祯皇帝还让武备院从罗戈联合公司订购了一批单筒和双筒望远镜,等到生产出来之后,尽快装备京营、近卫军和九边各镇边军将校官佐。

    除了罗戈联合公司的玻璃制品之外,专门面向大明武备院进行生产的迪亚士火药厂,也早在几个月前就在通州八里桥开工投产了,完全按照葡萄牙人的标准工艺生产出来的高品质颗粒化黑火药,如今已经成为了大明武备院所需火药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了。

    毫不例外的是,属于皇家产业的宝和公司,同样持有大量迪亚士火药厂的股份,包括宝和公司出面购置的土地和建造的厂房在内,加上投入的本金,累计持有的股份占到四成。

    而另外两位大股东,则是葡萄牙没落贵族退役上尉安东尼奥德卡波,以及退役老兵兼老水手兼老火药匠人迪亚士,胡安-迪亚士。

    武备院的火药厂不是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精细颗粒黑火药,只是大明的皇帝陛下既然将迪亚士监工生产出来的颗粒化黑火药命名为迪亚士火药了,早就习惯了欧洲专利化商业运作的安东尼奥德卡波和胡安-迪亚士,很快就不满足于武备院安排的职务和高额的薪水了。

    他们来东方的目的是为了发大财来的,既然有发大财的机会,自然不会错过。

    可惜的是,大明不是葡萄牙,也不是欧洲,高品质黑火药的生产,如今是朝廷垄断,他们就是开办了迪亚士火药厂,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所有生产出来的高品质黑火药,必须优先卖给大明的武备院。

    除非经过大明武备院的同意,否则不能卖给第三方。

    若是品质没有达标,大明的武备院不予采购,同时又不允许其卖给第三方,那么他们就只能销毁或者重新调配、碾磨和筛制。

    对于这些非官方或者半官方的军火厂商,不管是从制度规定上,还是从合资的股权控制上,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都必须要保证他们不能为大明朝廷的敌人所用。

    当然,如今安东尼奥德卡波和胡安-迪亚士设在通州八里桥的迪亚士火药厂生产出来的高品质黑火药供不应求,除了大明武备院之外,也还根本不存在第三方的购买者。

    不过,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第三方购买者的,崇祯皇帝让皇家的宝和公司入股这个眼下规模不大的火药厂,当然正是看中了军火生意在未来的光明前景。

第四九八章 力有不逮

    包括罗德里格斯这个葡萄牙枪炮工匠一直想要自己搞的枪炮厂,有朝一日也不是不可以放开管制。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几百年以后的世界上,有那么多军火公司都是民间性质的私营公司,也没有搞出什么颠覆本国政权的乱子来。这说明,只要管理得当,那么放松或者放开军火生产的政府管制,也是可以的。

    只是如今的大明朝,连盔甲弓箭都属于官府严格管制的东西,都禁止民间私制私藏,就更别说是火枪火炮了。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有心要放开对于冷兵器的严格管制,而且已经开始在这么做了。

    比如对于东江镇五路总兵麾下的辽东汉人难民们,特别是安东镇守府辖内的民屯之中,已经放开了甲胄、刀枪、弓箭和长矛等冷兵器的禁令,不仅允许他们持有,而且鼓励他们持有。

    包括曹文诏担任镇守使的热河镇守府辖内,军屯民屯招募的那些汉人移民们,也都放开了刀枪剑戟甚至盔甲弓箭的管制,移民之中披甲执弓的青壮乡兵,随便动员一下,也能有个数千之众。

    崇祯皇帝之所以要在这两个地方率先解除民间制造和持有冷兵器的禁令,首先就是出于这两个地区的实际需要。

    不管是安东镇守府所辖的地区,还是热河镇守府所辖的地区,都处在对抗建虏和其他异族的第一线,汉人移民要想在那里扎下根来,确保对土地的占有和耕作不会受到周边异族的威胁,除了要在这些地区保持一支强大的常备军之外,就只能鼓励他们自己武装自己了,培植他们的尚武精神和开拓精神了。

    其次,也是因为在这两个边疆地区,朝廷关于盔甲弓箭等冷兵器的禁令本来也是形同虚设,就是想禁也禁不了,禁不住。

    本来这些重新开辟的地方,代表朝廷的官府力量就很弱,你再搞什么强行禁止,打压他们赖以自保的能力,那就几乎是等于是在逼他们造反了。

    所以,当安东侯毛文龙允许东江镇五路总兵麾下军屯民屯之中的汉人百姓持有武器的消息,传到朝廷之中的时候,仍有大量御史言官以此为凭证,上书弹劾毛文龙有异心。

    比如说他私自武装其麾下的商民百姓,这就是在变相地进行扩军,是拿着朝廷送给他的武器,培植他个人的势力。

    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或许有道理。

    因为毛文龙肯定不是善茬子,这一点崇祯皇帝心知肚明。

    但是你管得住、禁得了吗?或者说,应该管,应该禁吗?

    他武装的那些人,不是朝鲜人,也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受尽了建虏残酷压榨迫害和追杀的辽东汉人难民。

    在建虏被彻底驱赶和消灭之前,这些被武装起来的辽东汉人,不管是归安东侯毛文龙统领,还是归平壤伯刘兴祚统领,至少都是大明朝廷的友军。

    也就是说东江镇越强大,建虏的后顾之忧就越严重,黄台吉再是雄才大略也不敢动不动就破边而入,来围攻大明京师了。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知道军阀的危害,但是眼下的形势却也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包括雄踞东南沿海的郑芝龙,及其背后郑氏家族势力,他们算不算是军阀?

    当然是军阀了。

    但是大明朝廷现在海上力量没有那么强大,你就只能容忍这样的军阀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为了祸水外引,甚至单纯是为了拉拢收买,你也得捏着鼻子继续坐视甚至鼓励他们发展壮大。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四月的时候,沈廷扬这位深得崇祯皇帝器重的武英殿中书舍人,因为参与进了对于郑芝龙的一些决策,受到了莫大的鼓励,很快就向崇祯皇帝上了《请倡先小试海运疏》。

    这个做法,整整比原本的历史上提前了十年。

    原本的历史上,沈廷扬搞这个上书,是因为当时京杭大运河淮北段和山东段淤塞严重,南方的漕粮没有办法运到京师,九边军中乏粮已经接近崩溃。

    崇祯皇帝日夜长吁短叹,急得头发都白了,而朝中大臣却人人束手无策。

    就是这个时候,沈廷扬上了这个《请倡先小试海运疏》。

    崇祯皇帝得之大喜,当即命令沈廷扬督造海舟,总领漕粮海运事务。

    半年之后,海船造就,沈廷扬从漕运枢纽淮安出海,带着海上漕运的船队,半个月就到了天津,其中还有五天处于等风的状态,而实际行船的时间,只有十天而已,比起运河漕运来绝对是省时省力。

    不过这一次,因为袁可立就任漕运总督之后,全力以赴募民疏浚大运河,之前常常淤塞的运河山东段和淮北段,如今河阔水深,运行畅通,不存在漕粮北运困难的问题。

    所以,沈廷扬这一次的《请倡先小试海运疏》,虽然名头与历史上一样,但是内容却大为不同。

    这一次他的提议是组建海运船队,运送大明京畿之地生产的优质铁器,以及刀枪剑戟弓箭铠甲等冷兵器到南洋去。

    与安南、暹罗、满喇甲等地的国王们交换或者购买大米,然后运回大明的北方,进一步缓解京师和九边的粮困。

    沈廷扬的上书一呈上来,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也很高兴,有人能够开眼看世界,而不会只把眼光局限在大明境内,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可是崇祯皇帝看完了这份内容发生了变化的《请倡先小试海运疏》之后,始终没有给沈廷扬一个答复。

    到了五月中旬,沉不住气的沈廷扬,借着山西传来大捷消息,崇祯皇帝心情大好的时机,再次呈上一份考虑更加完备《海运书》和《海运图》。

    再一次请求崇祯皇帝在天津或者登州设立船厂,修造海船,组建船队,然后到南洋购买大米。

    接到了沈廷扬的第二次上书之后,崇祯皇帝将他找来,让人在乾清宫的书房之中,挂起了沈廷扬呈上来的海运图,指着闽海南端和粤海一带的几个岛屿,用手指重重地点了几下,然后看着沈廷扬,一句话也没有说。

    难道如今这位身为穿越客的崇祯皇帝不知道从盛产稻米的南洋诸小国交易或者购买稻米吗?

    他当然知道。

    可是广东沿海尤其通往南洋的必经之地南海一带的航道,几乎全部都被控制在广东大海盗头子刘香的手中,你这个海运船队过得去吗?

    香港人刘香原本也是郑芝龙十八芝海盗团伙中的一员,后来两人之所以分道扬镳,固然有利益纷争在内,但是郑芝龙要归附朝廷,而刘香不愿意,这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郑芝龙投降大明朝廷之后,刘香随即投靠了几乎已经控制了整个菲律宾群岛的西班牙人,同时也在荷兰人的暗中支持之下,几乎控制了整个广东到巴达维亚和满喇甲的航线。

    这种情况下你大明的官方船队,或者有官方背景的贸易船队,到南洋去贸易或者购买大米,哪有那么容易啊!

    海运技术上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当你的水师力量还不足以与郑芝龙或者刘香对抗的时候,你搞大规模的海运贸易船队,那不是羊入虎口是什么?

    即便是郑芝龙因为需要朝廷的支持而同意你经行闽海海峡,刘香能让你安然无恙地从他的地盘上经过,就算是刘香也同意了,此时还在与大明为敌的西班牙人、荷兰人能够同意?

    如果事情真有这么容易,那么历史上的大明也不会亡了。

    占城稻的大名,在明朝的时候中国人早就知道了,可是既然都知道安南、暹罗、满喇甲等地盛产大米,为什么大明朝廷不去购买,是大明的皇帝和大臣们都是瞎子,或者都很愚蠢吗?

    当然不是。

    归根结底,不过是鞭长莫及、力有不逮罢了。

    默许,纵容,甚至是变相地鼓励毛文龙和郑芝龙这样的准军阀,不断地发展壮大实力,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大明朝走到了崇祯年间的时候,最缺的还不是粮食,而是时间。

    所以即便知道纵容毛文龙和郑芝龙这样的军阀势力发展,很可能是一杯毒酒,但是只要不会在短期内毒发身亡,崇祯皇帝就得捏着鼻子喝下去。

    至少郑芝龙归附朝廷之后,闽海以北的海上航运算是十分太平了,曾经活跃在浙江沿海、琉球一带和登州外海的大小海盗们,全都销声匿迹了。

    这就是郑芝龙归顺朝廷之后带给大明朝的一个好处之一。

    而姜曰广等人出使朝鲜的时候,朝鲜君臣为什么最后服软了?

    还不是因为东江镇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了足以灭亡朝鲜的缘故?

    所以,一切都要等到有了足够的实力才能顺理成章地去做。

第四九九章 走向海洋

    当崇祯皇帝的手指,在闽海以南海域也就是广东沿海外海的几个必经航道上重重点击的时候,沈廷扬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幼稚之处。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沈家搞得是民间海运,民间的船主或者海商,可以通过向郑芝龙、刘香甚至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或者是荷兰人交过路费、通行费、保护费什么的,换取他们的通行保证和海上保护。

    然而大明朝廷的官方船队又怎么可以向他们交保护费呢?

    不光是大明朝廷的尊严问题,因为即便是你想向刘香或者他身后的西班牙人、荷兰人购买海上保护的时候,他们会同意吗?

    如果保护费高于你运送的货物的价值,你还运个什么劲儿?!

    如果你运送的货物的价值,高于你交的保护费,比如说其中有大批的兵器,大批的粮食,人家直接就抢了,还收你什么保护费?!

    当崇祯皇帝把沈廷扬叫到乾清宫书房之中的时候,虽然没有直接这么说,但是沈廷扬很快就想明白了。

    崇祯皇帝不是不想去南洋贸易,也不是不想直接拿着银子或者武器,去与南洋的小国国王们换取大量的稻米。

    而是如今大明的海上力量实在是不够看,即便是郑芝龙归附了朝廷,也依然无法保证大明官方的贸易船队在粤海以南可以安全无虞地通行。

    这个事情,真的是急不得。

    沈廷扬意识到了皇帝的苦衷和苦心以后,当下也知道了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虽然组织船队往南洋购买稻米的事情一时半会儿搞不了,但是崇祯皇帝还是十分赞成开展海上漕运的,至少能够尽可能大地提高漕粮从南方运往北方的运量和效率。

    也正因此,崇祯皇帝还是部分地同意了沈廷扬的请求。

    五月中旬的时候,给直隶总督南居益和天津巡抚梁廷栋,各发了一道圣旨,任命武英殿中书舍人沈廷扬为天津兵备道兼天津水师监军,并且先期拨给他一百万银元,令他在大沽口,也就是卫河(后世的海河)的入海口,设立官营的大沽口造船厂,由其亲任总办,招募工匠,督造大型的运输船和战船。

    天津这个地方,万历时期开始设有巡抚,但是在万历年间这个天津巡抚的职位,只存在了两年,然后就撤销了。

    直到天启皇帝即位之后,为了策应和支援辽东作战,才又恢复了这个职务设置。

    然而,这个天津巡抚实际上管辖的地方,却非常有限。

    一开始,主要是管理海防和海上事务,陆地上的天津三卫,归后军都督府直接管辖,而不归天津巡抚管。

    至于其他的民政事务,要么归顺天巡抚管,要么归保定巡抚官。

    军事上,则归保定总兵官管理指挥,营兵只设天津副将这个职位,隶属保定总兵。

    后来,辽东屡败,辽事大坏,京畿之地也有了风险,天津的海上防务越来越重要,因此才又建了天津水师。

    到了这时,除了巡抚之外,又设一副总兵,统管天津水陆防务,天津副将统带的陆上营兵,也转归天津副总兵统一指挥了。

    如今,早已废弛不堪的天津三卫,也已经在崇祯元年京畿之地非沿边卫所的改制归流过程中撤销建制,一边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一边也化军户为民户,归入天津巡抚下辖的各县户籍了。

    沈廷扬在五月底奉命抵达天津任职的时候,天津就是这么个情况。

    如今的沈廷扬,也已经在南居益和梁廷栋的支持下,在大沽口圈好了船厂的厂址,目前正由天津水师副总兵黄龙带着麾下的人马,在大沽口的船厂挖造船坞呢。

    沈廷扬本人则已经南下了,带着崇祯皇帝的旨意,到福建沿海,特别是福州、泉州、漳州一带,去聘请福建沿海的船工大匠去了。

    因为造船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特别是大明能够自造的大型福船和如今比较先进而不能自造的荷兰夹板船和西班牙盖伦船。

    永乐年间的时候,大明朝的造船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要是称第二的话,估计也没有谁敢称第一,后来的海上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等,在当时屁也不是。

    可是永乐年间过后,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如昙花一现,如过眼烟云,很快就消散不见了。

    二百年后,到了崇祯年间,别说是那种长达四十四丈(约一百四十米)、宽十八丈(约五十米)、从底舱到甲板高多达五层、超过五千料(相当于现在的排水量两千五百吨)的标准郑和宝船了,就是超过两千料的福船,也不是江南或者闽广沿海所有的船厂都能够建造的了。

    说起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区的造船业来,那可是说来话长了。

    按照形制、法式和工艺,大概分为四个船系,也就是福船、广船、沙船和鸟船。

    其中,福船的制造工艺,主要流行于福建沿海,之所以叫作福船,就是因为这个。

    与此相应的是,广船主要是广东沿海一带的造船工艺,与福船比,它属于长而窄的类型,船体也很长,但是甲板以上显得窄一点,同时也不想福船那么高大如楼,所以在海上乘风破浪的速度,要比福船快很多。

    而鸟船,主要流行在浙江沿海,规格比福船、广船都小,因为船头尖如鸟喙而得名。

    至于沙船则是一种平底船,主要是近海、浅海以及内河航运的运输船,吃水比较浅,因此不耐风浪,运河上的漕船,其实多数都是平底沙船的形制。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候的船队,除了超大型的宝船之外,主要是福船。

    而所谓的宝船,其实也是一种超大型的福船。

    从宋朝的时候开始,特别是南宋的时候,这种福船就被作为福建沿海开展远洋贸易的主要运输船了。

    虽然它主要是一种运输船,但是也可以装载火炮,进行海上作战,明朝中后期南北水师船队的主力战船多数都是福船。

    在万历年间援朝抗日作战期间的露梁海战中,大明水师的福船比朝鲜人在后世的时候吹捧到了天上去的所谓龟甲船,强大得多了。

    就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所谓暗安宅船,在大福船的面前,也不过是小儿科。

    因为同一个历史时期内日本人,能够建造出来的最大号的安宅船,也不过才五百料而已。

    然而,明朝中后期的造船业,虽然在东亚地区仍然走在前列,但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以及荷兰人商战两用的大型远洋商船相比,却已经落在了后面。

    即便是原本作为远洋运输船型的福船和广船,也只能在近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了。

    因为永乐以后的海禁政策,使得对外贸易需求下降,大型远洋商船的制造工艺也很快落后了,到了明末,别说是五千料的海船了,就是两千料的都少见了。

    造不了大船的话,就装载不了大量的补给品,所以也就不能长时间的远离海岸航行,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或者荷兰人那样跨越大洋,去美洲这样的地方了。

    走向海洋,当然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心心念念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要想走向海洋,你总得先有船吧。

    而且还不是有船就行,你的海船还必须冲得出后世所谓的第一岛链啊!

    如今大明的水师在东亚海面上,欺负欺负朝鲜、建虏甚至是日本,都还不成问题。

    但是当大明的水师,面对刘香麾下数百艘船体坚固、速度更快的广船战舰,都不能保证必胜的时候,你怎么走出近海,去跟西班牙人、荷兰人的战舰怒海争锋呢?

    要走向海洋,不能着急,必须先造出好的战船,虽说不是非要超越荷兰人的夹板船或者更先进的西班牙盖伦船(galleons),但起码两千料的大型福船,你得能造出来吧。

第五零零章 又要传教

    六月的京师,城中炎热异常,紫禁城中高大宽敞的宫殿建筑,虽然能够遮挡和过滤掉很多的热量,但是依旧让人感到酷暑难耐。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就在这个六月的初六这天,崇祯皇帝刚刚封赏完山西剿贼前线的有功将士,安排好粤北民乱的善后事宜,并且再一次将朝中暗流涌动的,对于开海通商大政的反对,掐死在了萌芽状态,还没有好好休息上两天,就不得不再次面临一个棘手问题。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此前对于夷人夷教的暧昧与宽容,虽然换来了这个时代在华西方传教士的积极报效,换来了他们对于讲武堂、武备院、白冶城等各项朝廷事业的鼎力支持,但是也提高了他们对于如今这位大明皇帝的期望值。

    去年以来,崇祯皇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夷人夷教的政策,都让耶稣会在华传教的负责人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等人觉得,他们似乎已经敲开了定居中国在华传教的大门,觉得耶稣会在中国传教的春天可算是到了。

    比如,崇祯皇帝之前的诏令明确,只要在中国居留满三年,传教士公开出版或者向皇帝献上一本西洋科学或者技术著作,或者拥有为大明朝廷或者军队中任职服务的经历,就可以购房定居,经商或者传教。

    这样的政策之开明,是他们这些传教士离开祖国多年,在全世界任何一个非天主教的国家,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因此,不仅他们本人想要在华传教的野心有所膨胀,而且不少已经在华的传教士,还纷纷写信给罗马天主教廷,特别是罗马天主教廷下属的激进派耶稣会,呼朋唤友,招募更多志同道合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

    原本旅居在濠镜澳、马尼拉、巴达维亚等地的耶稣会士们,在接到了在华传教士的信函之后,了解了中国皇帝的政策,也不再觉得来华传教是个危途,开始纷纷北上,带着他们觉得大明没有的新奇物件,以及各种著作,经过正在逐步开放的广州港、泉州港,陆陆续续地进入大明境内。

    跟在这些传教士后面的,还有泰西各国的商人。

    关于这个情况,两广总督王之臣、南京礼部尚书周延儒,以及如今正在带着南镇抚司上下整肃重建整个江南锦衣卫各个千户所的骆养性,每隔上一段时间,都要发往京师一批详细的奏报。

    所以,身在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对于这些情况,也都是掌握的。

    不过,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此时对西洋来的传教士们,还有许多需要借重和依赖之处,收拾他们的恰当时机,还没有到来。

    不管是在穿越之前,还是穿越之后,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都是一个十分传统或者说正统的中国人,对基督教的各个流派,不管是天主教、东正教,还是什么新教,都没有什么好感。

    至于白布包头或者黑布包头的那个什么回回教,则更是厌恶。

    但是此时的大明朝,有多少大事等着去做,还不到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只好能用就先用着,能忍就先忍着,至少要等到消灭了对东虏之后才能着手处理这些问题。

    然而,崇祯皇帝这么做,比如对于西洋传教士的倚重,对于西洋工匠技师的信赖,对于耶稣会在华传教暧昧不明的态度,却让很多人都产生了误解。

    特别是这半年以来,崇祯皇帝及其朝廷的官员们,先是允许安东尼奥德卡波和胡安-迪亚士在通州八里桥开设私营的迪亚士火药厂,然后又允许葡萄牙人乔-罗德里格斯和葡萄牙上任戈蒂尼奥,在京畿之地开设玻璃制品厂,最后还要大量采购戈蒂尼奥在华烧造的压花玻璃,换装紫禁城中各大宫殿传统的窗纱窗纸。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举措,很快就在旅居大明京师的西洋传教士圈子中传开了。

    龙华民,这个在华耶稣会传教士的现任会长,又一次坚信,如今的这个大明皇帝陛下此前的表态不是欺骗,相反,之前答应的条件,以及对于满足条件者的承诺,正在兑现。

    所以,龙华民很快就带着新一批北上传教士带来的天体仪、地球仪以及什么放大镜、座钟等东西,找到了他们在皇明讲武堂任教的汤若望,以及他们的中国教友,同在讲武堂炮科担任教习的李天经,让这两个颇受皇帝器重的人物,帮忙联络觐见大明的皇帝陛下。

    正好汤若望与李天经两人最近也刚刚完成了一本合作翻译的大部头西洋科技著作,想要接着这个机会献给皇帝。

    所以三个人一拍即合,由同时在钦天监兼职的李天经领着,去找了当朝内阁阁臣、礼部尚书徐光启。

    就这样,六月初六日的上午,内阁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引领着龙华民、汤若望以及新近入京的荷兰籍耶稣会传教士康迪纽斯,一起带着献给皇帝的礼物,以及汤若望、李天经新近翻译出来的著作,来到了紫禁城中的文华殿,觐见崇祯皇帝。

    徐光启带着这几个耶稣会传教士,在几个御前侍从武官的引导下,来到文华殿中的正殿之中,崇祯皇帝坐在自己的御座之上,下面的两边站着御前侍从武官和锦衣卫、天策卫、羽林卫的头头脑脑们。

    大殿之中,御座之下,还端坐着内阁首辅李国。

    而李国的下手则站立着理藩院副使姜曰广。

    如今,除了在紫禁城中的三大殿举行国之大典之外,内阁阁臣与皇帝议事的时候,都有了自己的座位,虽然只是一个无靠背、无扶手的锦凳而已,但也让内阁阁臣的地位一下子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过去是皇帝顾念老臣而赐座,是一个恩赏,而今后则是朝廷法度,体现的是阁臣地位的上升。

    徐光启领着这几个传教士行了礼,然后平身之后,走到皇帝的文华殿御座的右下方,在给自己准备的锦凳上坐下。

    龙华民、汤若望以及康迪纽斯三个人,跟着徐光启进了大殿,看见端坐在上的皇帝,也是立刻跟着行礼。

    久在中国的龙华民,行了单膝跪地低头颔首之礼,而身在大明朝中任有职务的汤若望则入乡随俗双膝跪地,行了叩拜之礼。

    唯一不同的是,新近才到大明京师的荷兰籍耶稣会传教士康迪纽斯,只是站着行了一个交手躬身之礼。

    站在殿中的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天策卫指挥使高文采、羽林卫指挥使李若琏,见其中一个传教士居然连单膝跪地的礼节都不行,当下人人皆是面有怒色。

    包括如今已经见多识广、十分沉稳老练的御前侍从武官之首阎应元,都是怒从心起,上前一步,然后扭头去看御座上的皇帝,只等着皇帝一旦发怒,就立刻将这个不知死活的红毛鬼子拿下。

    不过,崇祯皇帝并没有计较这个问题,只是摆了摆手,示意阎应元退后,同时也止住了面色不虞正准备说话的内阁首辅李国,只是平静地看着龙华民一行三人。

    很快,殿中人就听见为首的龙华民用流利的北京官话说道: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我是来自意大利西西里的教士龙华民,另两位,一个是来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教士汤若望,一个是来自荷兰在东方的领土巴达维亚城的教士康迪纽斯。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我们都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教士,受到罗马天主教廷的委派,来到东方传播天主的福音,而您就是我们在中国的庇护者。

    “我们因为仰慕中国而来到中国,希望可以在这里留下,至死在这里侍奉天主。

    “而您,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曾经亲口向我们许下许诺,若是我们这些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教士,可以为您的朝廷和军队服务,可以为您献上我们的昌明科学的著作,慷慨宽容的大皇帝陛下,就会允许我们永久留在中国,建立教堂,传播天主的福音。

    “如今我们为您带来了您想要的礼物,我们祈祷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您能够遵守之前的承诺!应许我们土地,建立教堂,用来感化更多迷途的羔羊!”

第五零一章 朕很好奇

    龙华民行完礼,就那么保持着单膝跪地的姿势,向高坐在文华殿龙椅之上的崇祯皇帝说出了这么一番话来。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一六零一年的时候,万历皇帝曾经下诏允许意大利人利玛窦等耶稣会传教士长居京师。

    后来,万历三十八年前后,也就是公元一六一零年前后,利玛窦病死在了北京,这个时候,万历皇帝又下诏,允许利玛窦葬在北京。

    这就是西洋传教士定居京师传教的开始。

    利玛窦在中国多年,对中国文化了解颇深,所以他的传教策略是主打上层人物,同时也更改了天主教的部分教义,比如说允许中国人里面的教徒和信众,继续祭祀自己的祖先,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等等。

    所以,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应该说取得了一些成功,算是打开了局面,像是徐光启、李之藻这样的人物,都因为与利玛窦的交往,而皈依了天主教。

    若是利玛窦不死,或者利玛窦死后他的继任者坚持他们的传教策略的话,那么后世的中国,到底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那就很难说了。

    但是庆幸的是,这些耶稣会士刚在中国打开了局面,利玛窦就生病死了,而且利玛窦死的时候,亲自指定的接班人,也就是继任的天主教在华耶稣会的会长龙华民,传教思路与利玛窦截然不同。

    这个龙华民,是个狂热的耶稣会传教士,对于利玛窦允许中国的天主教信众,可以祭祀祖先、祭祀孔子、保留自己的风俗习惯等等做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所以,在他主持天主教耶稣会在华的传教活动之后,很快就废除了利玛窦的做法,也就是所谓的“利玛窦规矩”,从此坚决禁止中国的教徒继续敬天、祭祖、尊孔。

    这么一来,利玛窦在中国打开的传教局面,立刻为之一变,不仅与儒释道三教水火不容,而且也与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严重冲突。

    虽然伺候前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比利玛窦的时候多了很多,但是传教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而且原本在利玛窦时期发展起来的教徒,也逐渐流失,日益萎缩。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可是知道这个情况的,因此说起来,对于这个刚愎自用的传教士龙华民,还是颇有那么一点点好感的。

    因为对于中华文化真正危险的,不是龙华民这种人,反而是利玛窦那种入乡随俗的传教方法。

    而龙华民的这种方法,则是典型的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世俗化的中国大地上,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而龙华民这种人带来的这个结果,正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所乐于看见的。

    听完了龙华民的这番话,崇祯皇帝冲他微微一笑,伸出手,手心冲上,微微一抬,示意他礼毕平身,站起来说话。

    而龙华民说完了那番话后,内阁首辅李国以及李国一边站立的理藩院副使姜曰广,则都是神色肃穆地看着龙华民。

    他们这种传统儒家的进士文官士大夫,是绝对不愿意看见这个外来的夷教,在大明境内肆意传播的。

    之前朝堂上在争论开海通商大政的时候,就有许多文官将夷教的传入归咎于开海通商,借着反对夷教的传播,来反对开海的政策。

    虽然崇祯皇帝将他们一个个免官下狱,但是对于他们这些人对夷教传播的担忧,其实还是颇为认同的。

    而当时的争论,也早就传遍了朝堂上下,士林之间。

    所以,此时这个耶稣会在华的领头人龙华民这么一说,李国和姜曰广都是紧张起来,唯恐眼前这个年轻的皇帝经不起“忽悠”,被这个红毛鬼子蛊惑着开放了夷教在华的传播。

    不过让他们意外的是,崇祯皇帝对于龙华民的说法,只是笑了笑,并没有接茬,而是首先看徐光启。

    “徐爱卿是内阁阁臣,又是礼部尚书,对于龙华民的想法,徐爱卿怎么看?”

    徐光启可不是傻子,自己身为儒家出身的士大夫,却皈依了西洋传来的天主教,本身在朝野士林之间就是一个异类,当年东林党人排挤他,浙党楚党以及阉党中人也都排挤他,就是因为这个问题。

    现在皇帝这么问,显然也是因为自己的这个敏感身份,知道一个答对不好,就会引火烧身。

    “启禀陛下,臣以为西洋来我中国的传教士中多有才华横溢之辈,其天文、历法、地理、算术,乃至百工之学,皆可为我中国所用。

    “至于其所传之天主教义,臣以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听之信之者所在多有,而拒之斥之者更是边地皆是,不能一概而论。

    “以臣观之,其于我中华之道统,儒释道之三教,或可兼容并包,相互补益。此是臣的一点浅见,至于其他,还请陛下圣断。”

    徐光启这话刚说完,内阁首辅李国觉得不能再忍了,必须要说话了。

    “徐阁老此言差矣,我华夏一脉绵延上下数千年,所以仰赖者,文化也。而我中国之不同意化外蛮夷者,亦在于我中国有不同于化外蛮夷之文化也。

    “而我中华文化之中最紧要者,莫过于敬天法祖,莫过于三纲五常,莫过于忠孝仁义。

    “讲敬天,我中华自有昊天上帝,**祖,我中华乃是炎黄贵胄,若讲三纲五常忠孝仁义,我中华又自有周公孔孟之道统。

    “夷教除了乱我人心、坏我道统之外,于我中华又有何种补益?!臣请陛下深思明辨,慎行之!”

    这时,理藩院副使姜曰广也站出来说道:“首辅大人所言,句句皆是至理,正所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臣请陛下深思明辨慎行之!”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就是再昏头,也不会去鼓励夷教在中国传播,因此眼看李国和姜曰广两人有点急了,就对他们两人说道:“两位爱卿,稍安勿躁!”

    说完了这话,看着站立在殿中的龙华民、汤若望和康迪纽斯,崇祯皇帝说道:

    “你们传教士来自泰西诸国,远渡重洋,来我中华,只是不知你们如何看待我中华?”

    在龙华民的眼里,中国人当然都是不信天主的异教徒了,但是这话他也没法说啊!

    所以在他组织语言的时候,处世还算圆滑的汤若望说道:“中国地大物博,文化灿烂,制度完备,与我神圣罗马帝国相比,自然毫不逊色!而中国之科举取士制度,与泰西诸国之门阀制度相比,尤有过之!”

    听汤若望这么说,李国等人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点。

    不过这时,崇祯皇帝却又说道:“朕很好奇,尔等泰西诸国如何称呼我大明天朝?”

    这一次,站在汤若望后面的荷兰传教士康迪纽斯朗声说道:“chine!我们欧洲人称呼中国为chine!”

    chine,是弗莱芒语也就是荷兰语对中国的称谓,实际上就是后来英语中的china,也就是后来日本人嘴里的支那。

    这个称谓,一开始并没有恶意,本意不过是瓷器的意思罢了,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东西方列强歧视和羞辱中国的一个称谓。

    而china本身的含义,瓷器,也的确不是一个寓意特别美好的词汇。

    这个荷兰传教士也在东方生活了多年,而巴达维亚的华人也不少,所以会说一些中文,此时说完了这话之后,又接着说道: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我们欧洲人用来自贵国的瓷器,称呼您的国家!您刚才问我们,我们欧洲人如何看待您的国家。这是个很棒的问题!

    “如今在我们欧洲人眼中,您的国家,就如同一个华丽而易碎的东方瓷器!您的国家虽然很大,但却虚弱不堪,不是我们欧洲国家坚船利炮的对手!

    “说到这里,我诚恳地希望,尊敬的大皇帝陛下,请约束您的将军尼古拉郑,他对荷兰人的大员的敌意,可能会引发贵国与我们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战争!”

    尼古拉是郑芝龙的天主教教名,郑芝龙早年在澳门投靠葡萄牙人的时候,曾经皈依了天主教。

    不过郑芝龙的所谓皈依,与这个时代中国人中,皈依天主教的绝大多数都是一个性质,那就是投机取巧捞好处,并没有什么诚意。

第五零二章 金口玉言

    荷兰传教士康迪纽斯的这话一出来,殿中所有人都是一惊,包括带着他进到紫禁城中来觐见的徐光启、龙华民和汤若望。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至于李国和姜曰广等其他人就更别说。

    李国顿时站起身来,一边看着皇帝的脸色,一边准备要说的话,而同在殿中的大太监王承恩当即呵斥道:“你这个西夷,好大的胆子!”

    御前侍从武官和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等随扈人员,也都对殿中的三个西洋传教士怒目而视,只等皇帝一声令下,这个胆大包天的西洋传教士拖出去斩了。

    不过他们没有等到皇帝的命令,崇祯皇帝听了这个荷兰传教士的话后,依然平静地端坐在御座之上,只是淡淡说道:“你叫康迪纽斯,你来自巴达维亚,那么你就是荷兰人的使者咯?”

    见崇祯皇帝并没有因为传教士康迪纽斯的冒犯而发怒,文华殿中的气氛暂时缓和了下来。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我并不是巴达维亚的使者。如果您觉得我刚才的话,冒犯到了您的荣誉,那么我向您道歉!

    “我当然是为了传播天主的福音而来,是为了和平而来!作为一名来自荷兰的传教士,我到过您的邻居之国日本。

    “与日本相比,您的国家正在开放沿海的通商口岸,而且允许我们欧洲人前来经商居住,您的政策,要比您的邻居的锁国政策高明很多!

    “刚刚我所说的话,可能冒犯到了您!不过我所希望的是,您和您的宫廷一定要明白如今这个世界的变化!

    “再说一句可能冒犯到您的话,您的国家正处在危险之中,如果您不能认清如今的欧洲比您的国家强大的话!

    “一旦您的那位桀骜不驯的尼古拉郑将军,触怒了欧洲的话,我相信,随之而来的结果,一定是您不愿意看到的!”

    荷兰传教士康迪纽斯的话刚一说完,龙华民赶紧说道:“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我为康迪纽斯刚刚所说的极不合适的言辞,向您表达最诚恳的歉意!这不是我本人的意思,也不是天主教会或者耶稣会的意思!”

    而有点傻眼也有点恼火的汤若望也赶紧说道:“尊敬的大皇帝陛下,康迪纽斯的话代表不了任何人,他只能代表他自己!”

    说完了这个,他立刻又说道:“今天我们觐见大皇帝陛下,是因为耶稣会给您准备了几分最近来自罗马教廷的礼物!同时还有本人与讲武堂教习、钦天监官员李天经兄弟一起合作翻译的著作!”

    这个时候,龙华民也想尽快岔开话题,回归到之前的主旨上去,赶紧说道:

    “大皇帝陛下曾说,传教士只要献上一本西洋科学或者技术著作,就可以在您的国家定居传教。

    “这半年来,我们倾尽了我们的所能,找了许多传教士,合力翻译和复写了我们所掌握的西洋科学和技术著作。

    “如今汤若望已经完成了两部,希望献给陛下,能够得到陛下喜欢!”

    这一回,徐光启也躬身说道:“陛下,汤若望与李天经合作翻译的这本《坤舆格致》,囊括了泰西诸国矿物分类采集及冶炼技术之大全,于国于民皆为有利,愿陛下诏令刊刻颁行天下!”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看着神色紧张唯恐自己发怒的殿中众人,微笑着冲徐光启说道:“好吧!一一献上来,拿给朕看看!”

    什么天体仪、地球仪、座钟、放大镜之类的东西,作为穿越客的崇祯皇帝自然不感兴趣,当即命令在场的御前侍从武官邓天河,领着一队锦衣卫,将这些东西送去国子监,供国子监中的学生们学习使用。

    倒是对于汤若望和李天经翻译的那一部《坤舆格致》,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却是兴趣浓厚。

    崇祯皇帝从王承恩的手中接过了徐光启呈上来的其中一册,打开来看,只见其上工工整整地写满了蝇头小楷,封面上写着《坤舆格致》四个字,方才因为康迪纽斯的话而来的不快,顿时消散不见了。

    翻译成《坤舆格致》的这部书,正是十六世纪欧洲闻名的《矿业全书》,后来也翻译为《矿冶全书》。

    这本书及其他的作者,格奥尔格-阿格里科拉,是近代欧洲采矿、地址和矿物学这三个新兴学科之父。

    近代欧洲的采矿业,钢铁业之所以能够全面领先整个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这本书在十六世纪在欧洲的出版和流行。

    原本历史上,这本书是在崇祯十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一六三八年的时候,才被汤若望、李天经合力翻译成中文的,而且直到翻译出来两年后,才以《坤舆格致》之名,在大明出版了全书的中文译本。

    没想到,因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提倡和鼓励,居然提前了九年的时间就被翻译过来了,而且是完完整整的十二卷,分为十二册。

    徐光启、龙华民、汤若望见年轻的崇祯皇帝对这册书籍爱不释手,不停地翻看,几个人的心中也都是一块石头落地。

    直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崇祯皇帝方才放下手中最后一册,也就是关于“非金属的制造”这一卷,虽然只是大致翻看了每卷的目录,但却已经是非常满意了。

    “不错!非常不错!李天经、汤若望等人,翻译此书有功!

    “汤若望,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奖赏?”

    听了这话,龙华民、汤若望顿时大喜过望。

    汤若望本来还想说点什么别的,但是看龙华民目光炯炯满怀期待地看着自己,想了想说道:

    “此书虽为鄙人与李天经教习合力翻译,但其中颇得其他传教士的助力,鄙人希望大皇帝陛下能够兑现诺言,允许耶稣会传教士能够长留中国,居住传教!”

    说完这话,汤若望又说道:“鄙人还有一本著作,要献给大皇帝陛下!”

    然后又从方才跪地行礼的地上,拿起了一本书来,呈了上来。

    这一次,书名上写的却是《火攻挈要》。

    这是汤若望进入讲武堂之后,专心撰写的一本关于欧洲火炮的制造方法与火攻策略的教材讲义。

    与原本的历史上写出来的时间基本上一致,算得上是明末有关铸造和使用西洋大炮最权威的一本专著了。

    见崇祯皇帝神情喜悦地翻看着书中的插图,汤若望接着说道:“这本著作,乃是鄙人与熊三拔一起合作撰写的火炮讲义。”

    这之后,龙华民也上前说道:“启禀大皇帝陛下,鄙人来到大明以来,也曾有所著作数种,近日得蒙徐阁老资助,鄙人的《地震解》已经刊印出版,与教士阳玛诺、罗雅各合著之《人身图说》正在筹备刊印之中。愿大皇帝陛下能够信守承诺!”

    明末的时候,自然灾害频发,而地震尤其多,老百姓又把地震这样的自然现象与皇帝的德行联系起来看待,一发生大规模的地震灾害,崇祯皇帝就得反省自己,甚至是下罪己诏。

    所以,不管怎么说吧,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地震,对于大明朝来说还是有用的吧。

    至于《人身图说》,那就不用说了,算得上是中国的西医之始。

    知道自己之前的一道诏令,短短半年就能够收获到这么多的西方科技著作,崇祯皇帝的喜色自然也是掩饰不住。

    此时,见龙华民这么说,崇祯皇帝随即说道:“朕金口玉言,又岂会出尔反尔!既然你们希望长留我大明传教,朕可以允准!朕今日就给可以你们一个说法!”

第五零三章 巴达维亚

    “皇上!”

    “陛下!”

    崇祯皇帝此言一出,李国和姜曰广都是一惊,立刻就要出言进谏阻止。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然而,不等李国和姜曰广说话,崇祯皇帝立刻就摆了摆手,制止他们两个发言打断自己,然后又对龙华民等人说道:

    “不过,朕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你们三位来自泰西的传教士,能够给朕一个满意的答复!”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微笑着看向龙华民三人。

    龙华民、汤若望对视一眼,当即由龙华民说道:“大皇帝陛下,但有所命,只要耶稣会能够办到,一定给大皇帝陛下一个满意答复!”

    “很好!你们的这个态度,朕很满意!”

    说完了这话,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朕如今正派人在天津大沽口修建船厂。朕听人说起,西班牙人有一种海船,庞大无比,可以跨越大洋远行万里,似乎叫作什么盖伦船,galleons!

    “如果你们能够帮着购买,或者写信给耶稣会甚至是罗马教廷,为朕购买一艘galleons船,那么朕就允许耶稣会在朕的国家传播天主的福音!”

    听见崇祯皇帝这么说,殿中的大明一方臣子,都是面面相觑,包括与皇帝接触颇多而且通晓西学的徐光启,也是有点意外,不知道皇帝所说的galleons,也就是盖伦船是个什么东西。

    徐光启对于西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偏重于天文历法和算学等自然科学方面,对于西班牙人的造船技术,所知十分有限。

    特别是从大明皇帝的嘴中冒出来galleons这个泰西词语,更让徐光启感到不可思议。

    不过徐光启虽然不知道盖伦船的存在,但是来自泰西的传教士们却是知道的。

    只见龙华民与汤若望和康迪纽斯三人,相互用一种听起来像是拉丁语的语言说了一阵子话,然后由汤若望出面说道:“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您的博学多闻真是令人惊讶!

    “您说的不错,西班牙人的确拥有一种可以穿越大洋的庞大海船,这种船在东方并不叫盖伦船,而是叫作马尼拉大帆船!

    “西班牙人从美洲海岸出发,运送大量来自美洲的金银财宝,往返菲律宾及其本土,使用的正是这种马尼拉大帆船或者西班牙大帆船。

    “不过,非常遗憾,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您的这个愿望恐怕要落空了!

    “四十年前,西班牙人败在了新崛起的英格兰人手里,而打败西班牙人无敌舰队的,正是英格兰人仿造的盖伦船。从此之后,西班牙人的盖伦大帆船,就成了西班牙王室不外传的秘密。

    “这是西班牙赖以立国的支柱,耶稣会没有能力从西班牙王室的手中购买这样的盖伦船。但凡来自泰西的传教士,都知道这一点。

    “而且我们也相信,除非西班牙人同意,否则没有人能够向大皇帝陛下承诺,能从西班牙人手中购得这样的大船。”

    汤若望说完了这话,看着原本面带笑意的崇祯皇帝,脸色逐渐变得冷漠下来,知道今天若是不能给这个大明皇帝一个还过得去的说法,那么耶稣会在华公开传教的事情,很可能横生枝节。

    而崇祯皇帝原本这件事抱有不小的期望,听了汤若望的话,心中十分失望,对他们说道:

    “朕知道西班牙人与汝等并非一国,也知道如今西班牙人与英格兰、葡萄牙,甚至与这位来自巴达维亚的康迪纽斯你的祖国荷兰,爆发过战争,也许眼前仍旧处于战争状态。

    “但是,朕也同样知道,西班牙人乃是天主教国家,天主教会在西班牙拥有强大的权威。只要天主教会想做,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看来你们天主教会,在中国传教的诚意并不是很令人满意啊!”

    汤若望一见皇帝脸色不善,还说出这么一番似乎十分熟知泰西实情的话来,当下立刻就又说道: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天主教会在华传教的诚意,绝对没有一丁点儿的问题,只是我们的耶稣会,只是罗马教廷同意成立的自治团体,传教是我们的志愿,我们并没有左右教会的权力。这一点请大皇帝陛下一定体谅!

    “不过,大皇帝陛下想要的西班牙盖伦船,虽然我们办不到,但是我们却能够从巴达维亚,购买到荷兰东印度公司旗下的夹板船!”

    汤若望的这个话一出口,崇祯皇帝的心中一动,搞不到西班牙人的盖伦船,搞来一艘荷兰人的夹板船也不错。

    至少可以给沈廷扬的大沽口造船厂,多一个造船的参考或者仿造的目标。

    造出先进的海船,特别是可以用于远洋运输或者作战的海船,可不是一件小事,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闭门造车是不可能成功的。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看着汤若望三人说道:“荷兰人的夹板船,比之西班牙人的盖伦船,如何?”

    这时,来自巴达维亚的荷兰传教士康迪纽斯,上前说道:“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您对欧洲诸强国的认识,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想来了解欧洲强国情况的您,一定知道我的祖国荷兰在当今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尤其是在远洋贸易领域的地位!

    “我的祖国虽然不大,但是造船业的技术和水平,并不比您所仰慕的西班牙人差多少!

    “甚至可以说,在远洋贸易和运输上面,比起西班牙人来说,也是高出一截!

    “而我的祖国在海运和远洋贸易领域,之所以高出西班牙人一截,凭借的正是荷兰海洋商人的夹板船!

    “至于东印度公司的夹板船,就是在我的祖国荷兰也是首屈一指!”

    对于夹板船的性能,及其在这个时代海洋贸易中的领先地位,如今这位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其实是知道一些的,所以对于汤若望和康迪纽斯的说法,并不抵触。

    听完康迪纽斯说完,崇祯皇帝正要说话,却听见龙华民突然说道: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如果您认可荷兰人的夹板船,我们就让康迪纽斯以耶稣会的名义,与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联络,以公平的价格,从巴达维亚求购一艘大型的远洋夹板船。”

    龙华民说完这话,满脸期待地看着不远处端坐在御座之上的崇祯皇帝。

    而方才数度出言不逊的康迪纽斯,这时再一次站出来说道:“尊敬的大皇帝陛下,在下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的总督,杰拉德-冯-德-韦斯阁下,既是表亲,又是好友,不过一艘夹板船而已,只要陛下愿意购买,在下相信,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不过”

    康迪纽斯话说了一半,话锋突然一转:“不过,尊敬的大皇帝陛下,如今您的海军将领尼古拉郑正率领大军,在福尔摩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大员地区对峙。这个时候,陛下您向巴达维亚求购海船,恐怕不合时宜!”

    说了半天,话题又转回到了这里。

    这一点,让崇祯皇帝心里颇为不爽,原本以为盖伦船得不到,弄一艘荷兰人的夹板船也不错,现在看来,弄一艘夹板船也不容易啊!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心中十分失望,摆了摆手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你们若是没有其他的事情,那么今日的召见,就到这里吧!”

    说完了这话,崇祯皇帝在大失所望之下,就要起身离去,而殿中随侍的内臣和御前侍从武官们,也都纷纷行动,只等皇帝起身离去,就要跟着离开了。

    事情本来进展很顺利,可是突然之间急转直下,倒是让龙华民、汤若望大吃一惊。

    这一次入宫是他们能够获得在华公开传教,将天主教在华发展的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的最好的一次机会。

    这样数十年来最为难得的一次机会,岂能轻易错过!

    见皇帝对他们大失所望,就要起身离去,龙华民连忙说道:“陛下,尊敬的大皇帝陛下,从巴达维亚求购夹板船并不是没有希望!请陛下再听一言!”

    这个时候,康迪纽斯也连忙说道:“尊敬的陛下,您只需要派出一名使者,去跟您的将军尼古拉郑打个招呼,让他与巴达维亚派在福尔摩撒大员地区的荷兰人和平解决眼下的争端,那么在下保证,您可以从巴达维亚得到您想要的夹板船!”

第五零四章 那么好吧

    新近到京的来自巴达维亚的传教士康迪纽斯,到底是不是带有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什么使命,崇祯皇帝其实并不在意。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因为,不管他来到北京,带有什么样的使命,若是做不通皇帝的工作,他的任何目的都不可能达成。

    不过听了这个康迪纽斯的说法,崇祯皇帝知道,他在来到北京之前,一定是去过了荷兰人在东番岛南端的奥伦治城堡,也就是后世所谓的赤坎城或者安平堡,了解目前他所谓大员地区的对峙情形。

    康迪纽斯所说的福尔摩撒,最初是葡萄牙人对台湾的称呼,也是十七世纪的时候西方人对台湾比较普遍的一个称谓,本意是葡语美丽的意思。

    他之所谓的大员地区,指的正是东番岛南端的台江入海口一带海湾地区。

    大员,是荷兰人对于闽南人关于台湾这个词语的转音读法。

    而此时尚未流行开来的台湾这个名称,当时指的也只是后世台南的南鲲身台江入海口的海湾一带。

    大员,就是台湾,而台湾最初的意思,就是台江湾。

    四月以来,郑芝龙领着自家的海上船队,从陆上和海上都包围了荷兰人占据的所谓大员地区,也就是围绕着奥伦治城堡的东番岛南端海湾里的海岛和海岸上的土地。

    郑芝龙从东番岛陆地上发起的进攻,已经将荷兰人在东番岛本岛上的势力,也就是荷兰人正在加紧建造的热兰遮城一带的势力,全都驱逐出去了。

    如今的荷兰人已经被赶到了东番岛南端的一片海岛之上。

    因为荷兰人的在奥伦治城堡中的炮火威力十分强大,所以郑芝龙除了将荷兰人压缩在东番岛南端,围困在奥伦治城所在的海岛上以外,发起的几次进攻,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平白损失了一批手下。

    所以,目前就处在持续的围困状态之中。

    不过,来自巴达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也能够从海上对奥伦治城堡进行补给。

    而尚未下定决心拿出血本与荷兰人在海上决一雌雄的郑芝龙,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荷兰人从海上得到补给。

    双方就这样暂时僵持了下来。

    接下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是不是一定就是郑芝龙的选择,崇祯皇帝不知道。

    但是这个时候与荷兰人谈判,对于崇祯皇帝而言,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让郑芝龙与荷兰人打个两败俱伤,长远来说,对于大明朝来说,当然是有利的,也是崇祯皇帝所乐见的。

    但是眼前的局面下,当大明朝的海军力量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郑芝龙与荷兰人两败俱伤,损失过大的话,那么此时此刻,或许就只能便宜了已经进占东番岛北端鸡笼山地区的西班牙人了。

    所以想来想去,崇祯皇帝说道:“那么好吧!朕会派出使者,前往闽浙总督府,甚至是前往东番卫去,让人跟郑芝龙说,可以尝试着与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大员地区的争端。

    “朕也可以给予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许可状,在大员地区的争端平息之前,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与我大明的宝和公司,可以绕开大员,在澎湖地区直接进行贸易。”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个话,看着那个荷兰传教士康迪纽斯。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您实在是太慷慨了!有了您的承诺,我相信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高层,一定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这一次,与我从巴达维亚一同前来您的都城的,还有一个名叫范德烈的传教士,有了您的承诺和许可,我会尽快让范德烈教士重回巴达维亚,为陛下联络此事!”

    听他说完这话,崇祯皇帝把方正化叫到殿中,对他说:“方正化,朕方才所说的话,你要尽快指定精干人手去办,届时可以一起与范德烈传教士,前往闽浙总督府,前往东番卫传旨。

    “也可以顺道,去会同沈廷扬等人,陪同他们,一同前往南洋的巴达维亚去,不仅要商议购船的事情,也要在巴达维亚看看,能不能高薪雇佣一批东印度公司的水手或者船工。

    “当然,宝和公司要尽快在澎湖或者广州,成立一个南洋分公司,专门与巴达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沟通贸易之事!”

    方正化知道,崇祯皇帝早有将宝和公司的贸易业务,发展到南洋诸国的打算,这一次前前后后听了文华殿中的议论,听了皇帝的想法,心中明白得很。

    不管是把持了粤海的刘香,还是雄踞吕宋岛一带的西班牙人,都不会明目张胆地跟巴达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为敌。

    既然如此,借着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宝和公司的手,就可以伸进南洋了。

    想明白了这些的方正化,当下也不迟意,立刻上前跪地说道:“奴婢明白,奴婢遵旨!”

    到了这个时候,龙华民与汤若望对视一眼,然后龙华民再次上前,躬身行礼,然后说道:

    “那么尊敬的大皇帝陛下,购船的事情也解决了,您之前答应耶稣会的请求,什么时候才能够实行呢?”

    这时,汤若望也连忙上前说道:“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您之前提出的条件我们全都做到了,包括这一次您临时动议提出的购船要求,我们耶稣会也必定一力促成,我们诚挚的恳请您,希望您能够理解传教士们的渴望!

    “我们这些来自泰西各国的耶稣会教士,都是无欲无求的志愿者,来到中国,来到大明,没有任何其他的企图,只有一个侍奉天主的心。

    “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在广袤的东方传播天主的福音!请您务必允准一位全心全意侍奉天主的布道者的恳求!”

    说完了这话,汤若望以天主教的礼节,深深地冲着御座上的崇祯皇帝鞠了一躬。

    龙华民和康迪纽斯也一起深深鞠躬,良久不起。

    对于这些传教士的这些想法,其实崇祯皇帝早有考虑,当初提出以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或者给朝廷效力服务为条件的时候,就已经有过考虑。

    今日又解决了一个购船的问题,虽然不是崇祯皇帝一开始想要的盖伦船,但是购得一辆远洋的夹板船,也算是意外之喜了吧。

    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崇祯皇帝说道:“我中国乃是世上第一礼仪文明之邦,朕作为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之地的君主,又怎么会对你们这些来自泰西之地的教士说话不算呢?”

    崇祯皇帝此言一出,龙华民、汤若望三人心中大喜,立刻直起了身体,看着皇帝,等着皇帝的下文。

    而内阁首辅李国等人则是紧张地看着皇帝,担心着这位一向有点不按套路出牌的皇帝,说出什么令他们接受不了的话来。

    接下来,只听崇祯皇帝朗声说道:“不过,我大明地域广大,东南西北人口众多,京师所居只是万分之一而已。

    “在我大明的西北地区,尚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百姓赤子,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恰如你们所说,他们正是这个尘世之中的迷途羔羊,急需你们前去,向他们传播天主的福音。

    “若你们在能五年之内,感化当地的蒙藏回部,感化他们中的木速蛮,使他们皈依你们的天主,朕就相信你们天主的威力,以及你们对天主的诚意,公开下诏允许你们在大明全境传教!

    “朕会给三边总督袁崇焕一道旨意,允许你们亲自带着你们耶稣会的传教士,在宁夏、甘肃乃至甘肃以西传播你们所说的天主福音!

    “允许你们在三边总督辖区的固原、临洮、西宁、甘州、肃州、宁夏建立教堂!

    “你们所说的福音,他们愿不愿意接受,就看你们的天主愿不愿意帮你们了,同时也看你们这些传教士是不是天主真正的使者了!

    “龙华民,汤若望,你们放心前去,朕也可以让三边总督袁崇焕,保护你们所有耶稣会传教士的人身安全!”

第五零五章 十二使徒

    想要传教,那么好吧,先去西北。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先把那些成千上万,甚至是几十上百万的木速蛮感化过来再说。

    真要是感化完了这个时代甘肃的木速蛮,还有甘肃以西的呢。

    还有后世的青海回部,以及更险恶的乌斯藏都司辖地内的大量红教、黄教和苯教的大批喇嘛们呢,绝对是够他们忙活上一段时间的了。

    龙华民等人之前唱了那么多高调,崇祯皇帝不怕他们不去。

    这正是所谓的求仁得仁。

    你们不是要献身天主吗?那就去深入木速蛮之中,深入其他形形色色的异教徒之中,传播福音献身天主去吧,这下子总该满意了吧。

    如果你们不去,那说明你们这些传教士的意志还不够坚定,并不是真的想要传教。

    崇祯皇帝这话刚说完,李国、徐光启、姜曰广都是目瞪口呆,包括龙华民和汤若望也有点面面相觑。

    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因为知道西北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险地,还是说惊讶于眼前这个年轻皇帝的魄力。

    只是在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不知道该做出何种表示的时候,那个来自巴达维亚的荷兰传教士康迪纽斯,突然上前几步,躬身对着崇祯皇帝说道: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您真的是罗马天主教廷的朋友,是耶稣会在东方的庇护者,作为一名誓死忠诚于天主忠诚于教会的传教士,本人万分感激您的慷慨与宽容,您比东方所有的君主都伟大上一百倍!”

    说完了这话,这个此前一直坚持不肯下跪行礼,而且出言不逊的荷兰传教士,郑重其事地在崇祯皇帝的御座下面,跪了下来,并亲吻了御座前面铺在地上的“金砖”。

    这个情况不明决心大的荷兰传教士这么一跪下来,崇祯皇帝十分难得地哈哈大笑起来。

    崇祯皇帝这么一阵哈哈大笑,李国、徐光启、姜曰广三人也带头在文华殿中跪了下来,一起高呼:“皇上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而殿中随扈的锦衣卫指挥使巩永固等侍卫亲军三卫的指挥使和侍从武官们也都跪了下来,高呼万岁。

    此时此刻,站在殿中的龙华民、汤若望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但是所有人都跪下了,并且称颂眼前的大皇帝陛下英明万岁,自己不跪下去跟着喊,似乎也不行啊!

    何况康迪纽斯这个拿着罗马教廷介绍信前来东方传教的耶稣会高级教士,已经等于是领受了中国皇帝的旨意,并称对方为“罗马天主教廷的朋友,是耶稣会在东方的庇护者”,这可是罗马教廷能够给予东方非天主教国家君主最高的荣誉了!

    看见殿中的明朝臣子和侍卫们都跪了下去,龙华民和汤若望也不能犹豫太久,当崇祯皇帝哈哈大笑一阵之后,笑声停息,冷眼看着他们两个的时候,龙华民和汤若望连忙跪在地上,说道:

    “大皇帝陛下是东方最英明的君主!我们感谢大皇帝陛下的无限慷慨,我们耶稣会的传教士将永远站在您的一边,永远为陛下的健康祈祷,祝愿您和您的国家万万岁!”

    龙华民已经来到东方以及中国几十年了,大明朝的西北边陲有多复杂,他是有所了解的。

    毕竟他在西安传教多年,而如今的西北又处在民乱四起动荡不安的状况之中。

    虽然最近听说,西北诸省因为饥荒而引发的叛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是对于他这样去过西安的传教士来说,他的本意当然是希望能够留在京师,能够在繁华富裕的京师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教堂。

    因为此时的北京只有一座小教堂,而这个小教堂还是利玛窦在中国争取下来的产物。

    作为利玛窦的继任者,龙华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北京再建立一座教堂,一座有别于利玛窦及其教义派别的教堂。

    这座教堂将把关于利玛窦的教义学说全部剔除出去,将会是一座纯粹的干净的正统的天主教耶稣会教堂。

    原以为这一次这个愿望能够实现,而且也的确就是只差那么一点点了,结果却功亏一篑,被这个自作聪明的荷兰传教士康迪纽斯搞砸了。

    在龙华民的眼中,中国的皇帝不信天主,没有约束,所以都是任性的,你得罪了他,他就要立刻报复你,你让他满意了,他也会立刻赏赐你,甚至什么要求都可以答应你。

    当年利玛窦在万历皇帝时期能够得到在北京建立教堂并定居传教的机会就是这样得来的。

    而此时龙华民则把这一次的功败垂成归咎于康迪纽斯的出言不逊,引起了眼前这个年轻而又任性的皇帝的不快,把他们“发配”到西北去,尤其是从来没有深入过的宁夏、甘肃、西宁去,绝对是对他们的一种“惩罚”。

    至于汤若望,也是去过西安的,而且在西安的时候,还看到了那一通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知道在中国的西北曾经有过基督教传播的痕迹。

    所以他虽然感到皇帝的那种得意有点莫名其妙,但是他对于皇帝允许他们光明正大地到三边总督辖地建立教堂,进行传教,还是挺高兴的。

    虽然三边总督辖地听起来像是十分遥远的边疆地区,可是北京这个地方不也是接近蒙古草原的边境地区吗?

    随着殿中所有人的跪地高呼万岁,文华殿中的这一次接见算是顺利结束了。

    虽然高喊皇帝圣明的人们之中,对于这个圣明的内涵,各自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当他们喊出这句话的同时,就意味着他们都接受了皇帝的这个决定。

    对于华夷之防有着明确认识的李国、姜曰广,见年轻的皇帝就这么四两拨千斤地,把耶稣会传教士带来的这股祸水引向西北,心中都知道皇帝的深沉用心。

    说是“险恶用心”当然不行,毕竟眼前做出这个决定的可是他们的皇帝,但是这个用心可的确是够“险恶”的了。

    等他们最后跪辞皇帝,与龙华民等人一起出宫的时候,看向龙华民的眼光就像是在看着死人一样。

    至于徐光启,当然也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用心,但是他毕竟是个大明朝的士大夫,虽然皈依了天主教,但却是利玛窦传播的那种天主教,而不是眼前这几个人,特别是龙华民接替利玛窦之后在京师传播的天主教。

    利玛窦将西方的天主翻译成了上帝,但是龙华民认为上帝是中国传统典籍之中固有的词汇,不足以表达唯一的神这个意思,因此坚决主张弃用上帝这个名词,而改用天主。

    同时,他也不允许之前在利玛窦支持下皈依耶稣会的信众孝敬父母、祭祀祖先,因为他认为天主才是所有人的父母,结果搞得徐光启这样的人,都对龙华民的天主教义敬而远之。

    现在皇帝让龙华民等人带着他的耶稣会传教士们,远去西北的甘肃、宁夏、西宁等地传教,这简直是一个一石二鸟之策,但是徐光启却不能说破。

    你徐光启可是当今皇帝亲自提拔任命的内阁阁臣兼礼部尚书啊,说破天去,你也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吧!

    就这样,六月初九,崇祯皇帝给三边总督袁崇焕发出了一道圣旨。

    圣旨的内容,自然是答应给龙华民等人的内容,允许在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前往三边总督辖地之内的甘肃宁夏西宁等地建立教堂,面对西北的木速蛮以及蒙藏部民传播天主教耶稣会的教义,让袁崇焕这个三边总督提供便利、善加保护云云。

    也是六月初九,崇祯皇帝派出理藩院使恭顺侯吴惟英的儿子锦衣卫经历司副千户吴克忠,带着百余名锦衣卫人马,护送着龙华民、汤若望、熊三拔、罗如望、罗雅各、庞迪峨、阳玛诺、艾儒略、邓玉函、郭居静、曾德昭,还有新来的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一共“十二使徒”,从京师出发,走大同,前往三边总督衙门驻地花马池去了。

    与此同时,方正化也从在京的宝和公司总部精选了五个熟悉财会贸易的掌柜,以东厂掌刑千户张祥为首,带着五个档头百余名番役,带着皇帝的口谕,以及新来京师的荷兰传教士范德烈,前往闽浙总督府和东番卫传达皇帝的口谕去了。

    他们这一去,当然不只是传达崇祯皇帝的口谕,还要在广州设立宝和公司针对南洋地区贸易的分公司,南洋公司。

    而且还要在闽浙地区找到早已南下的沈廷扬,然后与沈廷扬一行,跟着荷兰传教士,范德烈一起渡海前往这个时代荷兰人在东南亚的最大据点巴达维亚。

第五零六章 怕你不去

    至于龙华民等等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从濠镜澳北上京师之后多年,从来不被允许离开京师深入到大明的内地去传教,更别说是远在西北的甘肃宁夏了。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连这个时代天主教在华耶稣会的会长、在西安主持过传教工作的龙华民,也没有去过那么远的地方。

    此时,跟着皇帝派来的锦衣卫人马,光明正大地到延绥镇以外的三边总督辖地去传教天主教,反而有一种天国即将降临东方的恍惚之感。

    一行十二名传教士,一路往西行去,就像是耶稣坐下的十二使徒,要往满是异教徒的世界进发一样,既有着满满的神圣使命感,又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慷慨悲壮感。

    对崇祯皇帝来说,不怕你去,而是怕你不去。

    你们不是要去感化异教徒吗,不是要让所有的异教徒皈依你们神圣的信仰吗,好吧,那就去吧,

    到了那地方,面对满地的异教徒木速蛮和他们信仰的回回教经堂,老子倒是要看看你们哪个更厉害,谁能把谁给弄死。

    而且就在他们临行之前,崇祯皇帝还亲自下了一道旨意,禁止这些传教士在写给罗马教廷及其各自国内的书信之中称呼中国为china,而只能使用中华或者大明的音译或者意译。

    因为与瓷器同名的这个词,实在不是一个好词,中国绝不能被人认为是一个华丽空洞而且易碎的瓷器。

    不过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从此之后,这些西方传教士以及来往中国的西方商人,虽然在来往的文字书信和各种记录之中不再称呼中国为瓷器了,但是中华和大明的音译和意译毕竟在西方的文献之中缺乏基础,使得另一个欧洲给予中国的一个更古老的名字,重新恢复了使用。

    那就是丝绸之国seres,也就是赛里斯,盛产丝绸的地方。

    这是陆上丝绸之路没有断绝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贵族和商人,给予遥远东方中国的名字。

    虽然也不太好,但是被称作丝绸之国,总比被称作瓷器之国要好一点吧。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打发走了龙华民等耶稣会在大明京师的“十二使徒”之后,在京师的传教士几乎为之一空,西洋红毛夷虽然在京畿之地还有不少,但都是讲武堂、武备院以及枪炮厂雇佣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退役老兵、工匠技师以及投机商人,这些人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危害。

    毕竟,这些人前来大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谋生和发财,而不是前来传教,向中国人推销他们的宗教信仰。

    对于这样的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是欢迎的,既能够带来技术和新奇的产品,又不会对大明造成什么致命的损失和危害,比起那些居心叵测的传教士来要容易对付的多了。

    至于那个来自巴达维亚的荷兰传教士“耿直哥”康迪纽斯,崇祯皇帝是特意把他留下来的。

    当然不是因为他的耿直,或者对大明友善什么的,那是没有的事情。

    把他留在京师,是因为他来自巴达维亚,对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官商一体的组织有所了解,同时而是因为他去过日本,在日本传过教,对日本如今锁国的幕府统治有所了解,留着他在京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够派上用场呢。

    也因此,这一个被龙华民、汤若望视为有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荷兰传教士康迪纽斯,接过了龙华民从利玛窦手中接过来的北京天主堂。

    原来久居京师的其他传教士,这一下子都去西北了,龙华民也只能将京师的天主堂托付给这么个刚到中国,对大明的朝廷、民间以及文化情况都不了解的人了。

    其实,不管是死板不知变通的龙华民也好,还是圆滑世故善于投机的汤若望也好,甚至包括那些在原本历史上泯然众人的其他十个传教士也好,将来都会明白,崇祯皇帝的做法饱含着对他们的“恶意”。

    在对他们的宽容和恩赏的名义之下,包藏着一颗“祸心”,祸害他们的心,但是就算他们知道了,也无可奈何。

    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阳谋的意思是,你即便知道这是一个坑,你也得往里跳,你要不跳你就是对不起你的天主,对不起你的教会,甚至可以说,你就对不起你所说的信仰和良心。

    不过,即便是这样了,一些不明就里的翰林、御史和言官,还是跳出来一顿反对,反对这些教士深入内地传教,要求这些教士只能居留在通商口岸和京师附近,不准在大明境内穿州过府四处游荡传教。

    对于这些不明真相的朝廷官员的各种上书,崇祯皇帝也不想多说什么或者解释什么了,一笑了之,置之不理。

    当然了,崇祯皇帝虽然处心积虑地把这些来自西洋的耶稣会传教士们,给弄到遍地回回木速蛮的甘肃宁夏去,但是他们传教士这段时间辛苦撰写或者翻译过来的著作,却依然受到了崇祯皇帝的高度重视。

    不仅立刻下令翰林院那些闲得蛋疼的翰林们进行抓紧抄写复制,分送南北两京的国子监,供南北两京的国子监生们学习研究,而且也同时命令南北两京的国子监尽快将《坤舆格致》改名为《矿冶全书》,然后制版刻印,在大明境内公开出版发行。

    崇祯皇帝随后的这个做法,让徐光启以及以徐光启马首是瞻的西学派人物,比如如今的光禄寺卿李之藻、讲武堂炮科教习李天经、农事院副使王征,以及参与了《坤舆格致》(矿冶全书)翻译的光禄寺官员录事杨之华、黄宏宪,以及正在帮着修订《大统历》,编撰《崇祯历书》的明末西学派的科学家们,也都松了一口气。

    毕竟这些人多数都是因为利玛窦的关系,而皈依了天主教,利玛窦死了以后,也还是与这些来自西洋的耶稣会传教士们走得非常近,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了。

    包括这时身在遵化白冶城,一边监督着白冶城附近各个官办工矿厂运转,一边已经开始构思撰写《天工开物》这部旷世名作的宋应星,听说了从京师陆续传来关于朝廷“驱逐”传教士的各种传言之后,心里也悬了起来。

    原本历史上,宋应星在崇祯四年的时候,第五次参加会试失败,时年已经四十五六岁的他,在回到江西奉新老家之后,对科举心灰意冷,断了考进士当官走仕途的想法,开始埋头写作构思已久《天工开物》,最终成为了“中国的阿格里科拉”。

    不过这一世,宋应星仕途还算得意,不仅考中进士,而且考中进士之后从事的,还是与自己的兴趣爱好高度契合的事业。

    本就对百工之学更感兴趣的宋应星,一头扎进白冶城的各个工厂矿场之中,向云集在白冶城的各行各业的工部工匠们请教技艺,一边详细记录,一边参与改进各种工艺流程。

    因此考中进士不仅没有耽误《天工开物》的撰写,而且还很有可能会将成书的时间提前好多年。

    正当宋应星还在想着找个机会回到京师,去向那些博学的传教士们请教一些问题的时候,突然听说这些传教士们让锦衣卫“押着”离开了京师,心中当然是十分不解,担心当今皇帝对于百工杂学的重视,会因此发生变化。

    不过让他大感放心的是,几天之后,从来往京师与白冶城的工部官员口中又听说,崇祯皇帝在宫中又召见了内阁首辅李国、阁臣徐光启、工部尚书毕懋康,以及吏部尚书成基命,要让工部在通州城附近择地兴建一所专门讲授和研究百工杂学的官学。

    这个消息传来之后没过几天,朝廷的正式命令就到了白冶城,其中一个调令还被前来传旨的锦衣卫直接送到了宋应星的手中。

    崇祯皇帝下旨,责令工部尚书毕懋康为总办,在通州城外择地兴建“皇明工学院”,并以主持翻译《矿冶全书》的李天经为从四品的祭酒,以工部员外郎宋应星为六品的司业,并以参与翻译了《矿冶全书》的光禄寺八品录事小官杨之华、黄宏宪两个人为七品的左右院丞。

    除此之外,崇祯皇帝还让工部尚书毕懋康和吏部尚书成基命一起行文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征召天下精通百工之学者,入京遴选授官。

    同时,也以工部、吏部联合行文,面向全天下招收工学院学生,不管你是士农工商哪个阶层,也不管你是军户民户匠户乐户或者其他任何户籍,也不管你是白丁、童生、秀才或者微末小吏,只要愿意来报考,考上之后路费食宿全免,学满三年,毕业即可授官。

第五零七章 税改试点

    六月以来,紫禁城中波澜不惊地发生了许多事情。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然而,不管是因为广东的民乱而让广东巡抚王尊德免职致仕,还是将龙华民等一帮传教士弄到西北去传教,又或者设立皇明工学院,提高工匠技师地位,让匠户匠籍制度几乎不废而废,都对京师百姓的生活,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京师的天气依旧炎热,而街市上也依旧繁华。

    不过,升斗小民们虽然不关心紫禁城内发生的朝廷大事,但是对于京师左近街市上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变化,却还是看在眼里的。

    天启年间不断上涨的京师粮价,自打换上了当今皇帝即位之后,就很少再那么疯涨过,虽然也曾略有浮动,但是总的来说,一直都是在往下走的。

    特别是大量的新型番邦农产品,在京畿之地推广开来之后,大街小巷的贩夫走卒们日子虽然依然过得紧紧巴巴,但是每天吃上一顿饱饭,却已经不再是一种奢望了。

    精米白面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当然还是难得一年的奢侈品,只有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那么一回两回。

    但是价格低廉的番薯、土豆和玉米这样的粗粮,却已经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成为了小老百姓秋收冬藏的主要食物。

    至于怎么储藏怎么吃,这就不需要皇帝来操心了。

    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智慧,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是首屈一指,也完全不需要皇帝来操心。

    而之前作为北方老百姓日常主食的高粱、小米什么的,倒是越来越少见了。

    因为之前用来种植高粱、小米的大量山地、坡地、旱地什么的,如今都改种成了更加高产而且更加耐寒耐旱的土豆、番薯和玉米。

    京畿之地的卫所改制,也已经顺利完成。

    那些原来沦为了都督府及其下属卫所将官的佃户,甚至是农奴的京畿卫所军户们,也都重新拿回了或者重新分到了自己的土地。

    所以,自从去年底以来,京畿之地的大量军户们,以及为京师勋贵们耕种土地的佃户贫农们,在拿到了土地之后,立刻就焕发出了巨大的耕作热情。

    如今在收获了去岁秋收后种下的一季冬小麦之后,又根据直隶总督和各级官府的告示指导之下,马不停蹄地种上了玉米、土豆和番薯,终于吃饱了饭的京畿百姓,对于未来的生活也难得地充满了希望。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吃饱了肚子以后,自然不会铤而走险,去造什么反了。

    而崇祯皇帝之前交给直隶总督南居益的旨意,更是让直隶总督府辖地内的百姓们,对于种植粮食的热情持续高涨不退。

    因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南居益接任直隶总督之后,就让他不动声色地,在直隶总督府的辖地之内暂停了“条鞭之法”。

    所谓的“条鞭之法”,也就是张居正著名的“一条鞭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纳粮改为纳银,也就是将本色改为了折色。

    在一条鞭法通行之前,百姓种粮纳粮,除了丁税交银子之外,剩下的赋役都是纳粮折粮,老百姓只要种出了粮食,不管粮价怎么样,总还是能交得出东西,还算是有条活路。

    可是一条鞭法通行之后,朝廷将田赋和丁税合在一起,一律改为征收银子。

    包括各种徭役,以前可以用粮食顶替,现在要想顶役,也需要交银子给官府,让官府雇人顶役。

    这么一来,朝廷征收夏秋两税的时候,一律改收银子。

    论方便,那的确是方便了很多,不光是方便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再把人捆绑在土地上了,同时简化了收税的过程和环节,也让朝廷的税银收入,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大增了许多,户部太仓的存银数量大涨。

    可是,一条鞭法实行之后,那些老老实实种地特别是种粮食的老百姓们,可就倒了大霉了。

    明末的时候,商业发展迅速,银子本来就日益短缺,加上夏秋两季农民纳税的时候,粮食集中上市,价格也高不起来,换不了多少现银。

    但是官府的田赋丁税徭役又一律折银收取,老实种地的老百姓们必须卖掉粮食换银子才能如期缴纳税银,这样一来,农民们的生活也就变得更加困苦了。

    更可恶的是,一条鞭法推行开来之后,百姓上交税银的火耗问题,随即“明目张胆”“理直气壮”地泛滥开来。

    地方官吏开始打着征收火耗的名义不断加收多收,很多地方农民上交的火耗银,都要超过田赋丁税合计的税银本身了。

    久而久之,原本作为粮食主产地的江南地区,种地的农民们也都开始改种桑、麻、棉、茶、药等经济作物,因为这个东西,比单纯种植粮食值钱。

    因此,一条鞭法通行几十年之后,不仅大明朝的银荒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同时还又出现了愈演愈烈也更加危险的粮荒问题。

    所以说到底,明末的粮荒问题,固然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拥有大量土地的官绅阶层却又不纳税的问题,但是与一条鞭法通行之下,农民们种植粮食的愿望下降,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如果说明末的银荒是相对的话,那么明末的粮荒就是绝对的了。

    银荒的问题,还可以通过铸造含银八成甚至七成的崇祯银元,来逐渐缓解。

    但是粮荒的问题,若是不能从税制这个根本上来解决,那么就会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光是依靠从南洋购买粮食或者推广高产作物,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所以,要解决明末粮荒的问题,不仅需要让军队打下更多的土地,分给大明朝没有土地的流民耕种,需要进一步推广高产的农作物,让粮食的产量有所提高,而且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从税制的根子上想办法。

    而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把这个道理讲给了直隶总督南居益之后,很快就取得了南居益的支持。

    事实上,对于北方这些地主阶层出身的传统士大夫们来说,朝廷将田赋改为征收银子,对他们本身来说也是不利的。

    毕竟只要拥有土地,粮食只要种了就能有,要多少有多少,可是银子就不是那么容易得到了。

    因为银子更多地掌握在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手中。

    在依靠耕读传家的传统士大夫眼里,原来的四民之末,商人阶层,正是一条鞭法最大的受益者。

    这也是当初张居正在全天下奋力推行一条鞭法,却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之一。

    崇祯皇帝让南居益在北直隶推行的税收改制,很简单,就是打着体恤生民辛苦的名义免除丁税,只收田赋,而且百姓的田赋,也是一切都拿粮食来说话。

    不管是整个北直隶陆续安置屯垦的百万流民也好,还是卫所改制之后重新获得土地的军户也好,又或者是勋贵豪门、官绅世家也好,从崇祯二年夏秋两税征收的时候起,北直隶各个府县一律免除丁银,田赋也由原来的纳银改为纳粮。

    具体到每一亩地,到底是征收五斗还是征收一石,当然用不着崇祯皇帝自己来头疼,这个问题自然是交给南居益及其直隶总督府根据如今北直隶的亩产去计算征收的标准了。

    但是崇祯皇帝却给他明确了一个大的原则,那就是但凡种植番薯、土豆、玉米这些新型农作物的,一律十税一,而但凡是种植稻米、小麦、高粱和小米这些传统的农作物,则一概都是十税二。

    这就等于是变相地鼓励北直隶各府县的老百姓们去种植更加高产的粗粮了。

    大明朝对于宗室庄田,对于公侯伯勋贵世家以及各级官员士绅们,都有减免田赋税银的优惠额度,崇祯皇帝让南居益在北直隶的试验,当然没有触碰这个东西。

    不过京畿之地的宗室庄田,如今已经不存在了,而去岁在京师大杀一批勋贵世家之后,京师勋贵们的庄田数量不仅大为减少,而且大多数都开始转向工商业了,不管是交税银还是交粮食,在如今的京营和近卫军的虎视眈眈之下,也没有谁敢于站出来反对。

    也因此,六月以来,北直隶各州府的夏税征收非常顺利,分到了土地的老百姓们,手里虽然仍然没有什么银子,但是收获的粮食可是不少。

    如今北直隶各级府库仓储直接征收粮食,而不是收银子,老百姓们再也不需要在夏秋两季粮食收获的季节,低价卖粮换银子完税了。

    尤其不需要再额外缴纳之前异常坑爹的所谓火耗了,所以纳粮的积极性前所未有的高涨。

    丁税免除了,田赋也不收银子了,直隶总督府今年收上来的田赋折算之后,整个夏税的收入当然是减少了,但是当崇祯皇帝拿到直隶总督府的奏报之后,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银子当然是越多越好,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也还很缺银子,不过他再怎么缺银子,也不差这十来万银元的缺口。

    最最重要的是,装满了京畿之地各州府县粮仓的大量粮食,却不是多收个十几万的银元所能够相比的。

第五零八章 太仓银储

    六月十五日,建极殿中的望日朝会结束之后,内阁首辅李国带着阁臣徐光启以及户部尚书毕自严,来到了内阁向皇帝奏事的固定地点文华殿中,向崇祯皇帝详细禀报了夏税征收的进展,以及如今朝廷的财政情况。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如今户部的收入,虽然大头依然要靠天下各省每年解送的夏秋两税,但是随着运河的疏通,以及其他地方钞关的撤销,户部七大钞关在运河上的收入正在逐月增加。

    同时,朝廷又有了新增的五个通商口岸的关税收入、沿边几处榷场的收入,以及京畿之地各种工厂矿场的税收,再加上户部三处铸币厂以崇祯银元回收兑换散碎银子获得的差额。这么算下来,北直隶因为减免丁税和改银为粮造成的税银流失,也就算不上什么问题了。

    再说了,如今经过了两年多的连续积累,户部太仓银库里的存银数量,也已经达到了一个多年来未曾达到过的水平。

    天启七年底补发的九边饷银,是崇祯皇帝从搞掉了阉党之后抄没上来的银子中出的军饷。

    崇祯元年全年、崇祯二年上半年的九边军饷、募民屯垦等军事开支,也全都是从崇祯皇帝抄没阉党、整顿盐务、收拾两京勋贵的收获之中支付的。

    包括崇祯元年里给所有在职官员涨过的那一次俸禄,上涨的部分,也是由崇祯皇帝抄没到内承运库里的银子补贴的。

    所以,这两年来户部太仓进的多,出的少,太仓银库里面的存银量,自然是大为改观,再也不是空空如也、饿死老鼠的情况了。

    而且太仓银库里出来的银子,除了官员的俸禄之外,基本上也都是换成了粮食,贮藏在了通州的户部仓场之中。

    所以到了崇祯二年的六月征收夏税的时候,内阁和户部的大臣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锱铢必较、患得患失了。

    特别是北直隶,历年来上缴的税银也都没有多。

    北直隶这么大个地方,这么多的府县,过去每年执行一条鞭法上缴的夏秋两季税银,也不过是六七十万两而已,即便是加上辽事兴起之后加派的辽饷,每年解送户部太仓的税银,也从来没有超过一百万两。

    想想看,整个北直隶,包括顺天府、永平府、河间府、保定府、真定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八个府,下属一堆直隶州七八十个县,一年累计上缴的税银,还不到一百万两银子。

    就这点可怜的税银,甚至都比不上皇帝随随便便抄一次家收获的银子多呢。

    就是一年的税银全免了,对于如今的崇祯皇帝来说,要想找回来也很容易,不过是再去找出来一个通敌卖国的富商,抄了他的家产罢了。

    而类似这样的富商,在崇祯皇帝列出来的抄家名单上,可是还有着一大串儿呢。

    比如介休的范家,以及与介休范氏一起在张家口、独石口、杀胡口等沿边关口经营商贸起家的那些大商号,随便抄上一家,都抵得上北直隶全年的税收了。

    崇祯皇帝之所以还没有对这些叛国通虏的奸商们下手,不过是手中暂时还不是十分紧缺银子罢了。

    等到从南北两京勋贵之中抄没变现的银子支出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就是将他们抄家灭族一网打尽的时候。

    从李国、毕自严的汇报之中得知,户部太仓银库之中的存银已经超过了一千二百万两,下步夏税全部解送到位之后,户部太仓存银有望突破一千五百万两,崇祯皇帝也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内阁首辅李国、阁臣徐光启,以及前来禀报这个情况的户部尚书毕自严也都是神情喜悦,一脸轻松。

    朝廷的财政状况明显地有所好转,当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崇祯皇帝听了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奏报,心中高兴,立刻毫不吝啬地表扬了毕自严以及内阁首辅李国一番,对他们说道:“朕曾听人说,银子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银子却是万万不能的。此话虽然粗俗,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是无法辩驳的。尤其是户部太仓银库,关乎朝廷生计,没有银子更是万万不能的。

    “如今朝廷开源节流之下,太仓银储日渐丰厚,此皆卿等功劳也,朕心甚慰!”

    内阁首辅李国见皇帝高兴,自己的心里也是轻松许多,眼前这个皇帝虽然年轻,但是即位以来的种种手段,却让他这个宦海浮沉多年的重臣越来越看不透,越来越觉得深不可测了。

    自己的首辅位置看似稳固无比,但实际上完全就在眼前这个皇帝的一念之间。

    论资历,自己不如孙承宗,甚至不如眼前的这个徐光启。

    论经历,自己又不如曾是巡抚出身,如今又亲任督师,并且还在山西剿贼前线不断取得大捷的李邦华。

    包括如今的直隶总督南居益,其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这段时间以来也是扶摇直上,早晚也是入阁辅政的人选。

    那么说来说去,自己与这些人相比,优势究竟在哪里?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内阁首辅李国都在考虑这个情况。

    想来想去他发现自己的优点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都比别人更加坚定地支持眼前这个年轻皇帝的决定。

    之前的抄没阉党,给九边派遣监军御史,整顿两京勋贵,以及后来京畿之地的卫所改制,再后来的开海通商、收拾东林,自己每一次都毫不例外地选择了支持皇帝。

    即使心中有意见,也从不轻易发表反对的意见。

    这或许就是自己能够始终稳坐内阁首辅之位的原因吧。

    如今的皇帝虽然年轻,但却极有主见,不想要一个太过于强势的首辅,所以自己这个始终惟皇帝马首是瞻的首辅,才是皇帝想要的。

    也因此,孙承宗才会不断地被派到京师之外,巡边也好,整顿防务也好,为的是既要借助他的威望和人脉,又不至于让他留在京师,留在皇帝的身边,给皇帝的各种决策提供谏言,影响决策的效率。

    包括李邦华也是如此,留在了皇帝的身边,皇帝做起决策来就多了一个需要说服的对象。

    倒不如把他给派到外面去,既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又不必留他们在身边,针对一些他们并不擅长的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

    李国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之后,对于自己的角色,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自己在皇帝的面前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而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弄清楚皇帝的心思,然后适时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支持。

    此时听了皇帝褒奖内阁和户部的话以后,李国当即说道:“陛下谬赞臣等了!国家太仓丰盈,皆陛下宵衣旰食、运筹帷幄之功,臣等万不敢当!”

    徐光启、毕自严也赶紧说道:“此皆陛下之功,臣等万不敢当!”

    听了这几人的谦虚,崇祯皇帝笑着说道:“朕何尝是那种贪功诿过之人啊!卿等过于小心谨慎了!”

    说完了这话,见几人又要客套,崇祯皇帝摆了摆手止住他们,说道:“如今太仓储银丰厚,而朕的内承运库中也还有银子,所以朕心中倒是有个想法。今日既然阁臣与户部都在,那就与几位卿家说来听听。

    “朕近日又召见了那个来自荷兰的传教士康迪纽斯,倒是从他那里听来了不少泰西诸国的新奇事物,在康迪纽斯的故乡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个新奇的事物,名为银行。

    “此银行不是我大明常见之当铺,更非街头巷尾之银铺,而是或官办或民营的一个存银储银之所,银行开具银票为凭证,收纳官府、商家或者寻常百姓之存银,按照存银时间之长短,按照存银数额之大小,计给利息。

    “如此一来,收存天下之银于银行,可解朝廷之银荒,而对于南北行商此地存,异地取,也可省下旅途携带运送之不便。

    “同时,对于普通百姓之家来说,银子存在家中又不能生息,存在银行反倒多了一个钱生钱的地方。

    “而银行亦可以贷款项于商家四民,同样按照贷款时间之长短、数额之大小计取利息。”

    “朕闻之以后,这两日深思熟虑,此银行之开设,不论士民工行,皆甚便利。不仅皆了官府之银荒,同时也开接了民间借贷即高利贷之祸害。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也。”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5434/ 第一时间欣赏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作者:哼哈大王所写的《日月当空照中华》为转载作品,日月当空照中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日月当空照中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日月当空照中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日月当空照中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日月当空照中华介绍: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后世加班狗魂穿崇祯皇帝,选贤任能,编练新军,剿灭流寇,降服后金,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于危亡,同时开疆拓土,征服周边,复汉唐之故土,扬国威于海外,将华夏文明传播于东西坤舆万国之中,使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日月当空照中华,一日月当空照中华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日月当空照中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