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日月当空照中华TXT下载日月当空照中华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日月当空照中华全文阅读

作者:哼哈大王     日月当空照中华txt下载     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三四章 安南莫氏

    紫禁城内中极殿中,崇祯皇帝接见朝鲜使臣的过程,虽然颇多曲折,但是其实并没有耗时多久。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崇祯皇帝借着朝贺接见的时机,临时起意地定下了留置朝鲜国绫原大君李的事情之后,接着三言两语地就打发走了两人。

    绫原大君李和副使尹暄两人,在率先进入中极殿觐见大明皇帝的时候,还颇有点意气风发的样子,等到接见完毕,他们出来的时候,绫原大君李面色灰败,而副使尹暄则忧心忡忡。

    这两个人在跪辞告退的时候,最终鼓起勇气,拒绝了崇祯皇帝派遣东江镇人马进入朝鲜南部,帮助朝鲜国君臣镇压庆尚南道和全罗北道民乱的那番“美意”。

    这种事情,说起来是大明皇帝的一番美意。

    可是如今这个大明皇帝的这种“美意”,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接受的。

    不过,尹暄他们这次出使前来,也不是全然没有收获。

    至少从今往后,朝鲜国只要国力能够支撑得了,想拥有多少常备的军队都可以了。

    而这一点,在以前都是不被允许的事情。

    一直以来,包括以前朝鲜国拥有大八道之地的时候,它作为大明的一个属国,也只能拥有前后左右中五卫兵马,按照大明朝限定的员额,每卫最多五千六百人。

    这样算下来,朝鲜国总计五卫人马的常备军,其满编满员最多也就是两万八千人。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万历年间,日本军队进犯朝鲜的时候,朝鲜毫无招架的能力。

    因为当时进犯朝鲜的日本军队,总数多达十五万八千多人,整整是朝鲜的五倍之多。

    万历壬辰倭乱平定期间,大明朝廷对朝鲜的兵力数量,虽然适当放宽了限制,但是朝鲜经此数年战乱,本就不咋地的国力更加衰败,即便是大明朝廷不再严格限制它的军队数量,它本身也没有多少能力招募训练更多军队。

    因此,除了直属朝鲜国主的所谓朝鲜御营一万多常备军之外,连从前五卫人马的常备军都训练不起了。

    此次,朝鲜国主李眼看着大明朝在崇祯皇帝的治理之下振作起来,并且有了日益强大的迹象,特别是被迫割让了北方两道之地以后,朝鲜国主李痛定思痛之下,也决心要振作一番,准备购买火枪火炮,建设一支强军。

    没想到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就被现在这位崇祯皇帝直接打了脸。

    如今的李氏朝鲜,虽然不值得大明朝去提防它什么,但是崇祯皇帝却决不会给他什么新式的火枪火炮。

    对于李想要振作自强的这点小心思,崇祯皇帝当然也要立刻给予警告。

    而警告的方式,就是留置绫原大君李。

    绫原大君李不是朝鲜国王之位的第一继承人,但是眼下却是第二顺位继承人。

    如果大明朝廷愿意的话,绫原大君李也可以直接成为第一继承人。

    在崇祯皇帝的手中,这个做法,将来要成为大明朝的一项制度。

    所有属国和归附藩部的继承人,或者拥有继承权的近支宗室子弟,都要到大明朝的京师,居住上一段时间,或者入读国子监,或者入读讲武堂。

    其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免得这些属国或者归附的藩部三心两意、朝秦暮楚,甚至是时附而时叛。

    当然,若是一个属国或者归附的藩部铁了心要叛变,那么它可能根本不在乎你杀不杀它的人质,可能根本不在乎人质的性命。

    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

    然而,不管背叛的属国或者藩部在不在乎人质的性命,至少当他们背叛的时候,大明朝自己这一边,手里有了一个反制的东西。

    即便反制不了什么,大明朝廷这边也可以杀了人质出口恶气,或者利用人质做些工作,比如说为叛离的属国或者藩部另立一个亲明的新主。

    且说绫原大君李和尹暄两人,面色各异地出了中极殿,被理藩院副使姜曰广交给了殿外值守的理藩院官员安置之后,姜曰广带着安南莫氏的使者莫敬完、莫玉辇进殿觐见。

    莫敬完面黄肌瘦,个头矮小,穿着一件不太合身的锦袄,看起来只是一个弱冠少年。

    而莫玉辇面色红黑,身体粗壮,正值盛年。

    两人进到殿中,当即跪倒在地上,膝行上前一段距离,隔着十几步开外即叩首大哭着说道:

    “臣安南莫氏国王嫡脉子孙莫敬完、莫玉辇,叩见大明皇帝陛下!大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人一老一少,一边叩头一边带着哭腔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两人的这个表现,让殿中人都是瞬间色变,大过年的,皇帝面前,谁也不愿意看见这么一副悲悲戚戚哭哭啼啼的场面。

    包括崇祯皇帝本人心情也十分不爽,脸色跟着就冷了下来。

    这个时候,皇帝身前伺候着的总管太监王承恩立刻上前喝道:“万岁爷座前,哪里来的这么不懂规矩的野人?!”

    引领两人进殿的姜曰广见皇帝面色不善,恭顺侯吴惟英也是一副又急又气的神情看着自己,于是连忙上前冲二人喝道:

    “莫敬完!莫玉辇!你二人有话说话,无话快快随我退下!”

    这二人千里迢迢跟着沈廷扬从濠镜澳辗转反侧来到大明京师,终于见到了大明朝的皇帝陛下,又岂能什么话都不说就退下?

    两人有如此表现,纯粹是因为太过激动而已。

    莫敬完当即叩首说道:“大明皇帝陛下万万岁!小臣莫敬完,大明安南都统使莫登庸之后,现任安南都统使莫敬宽之子!

    “小臣奉父命北上京师朝见,愿以安南都统使司五十三府四十九州一百七十六县土地户口,献于陛下尊前,只求陛下在安南辟一地,以存莫氏之祀!”

    这个自称莫敬完的年轻人,一张口才说出来两句话,就让中极殿中一片哗然。

    莫敬完、莫玉辇及其属下,跟着沈廷扬从濠镜澳乘船一路辗转北上,两人的心思,沈廷扬多少知道一些。

    不过是因为朝廷为了赏赐参与平定奢安之乱的功劳,将安南北部靠近广西的高平附近土地封给了广西韦氏和莫氏土司造成的一个结果。

    因为随着这两支狼兵的南下,偏安在安南北部高平一带已有数十年之久的安南北朝莫氏小朝廷,陷入了两难之中,不仅无力对抗这两支广西狼兵,而且再也无力对抗安南黎氏王朝的不断北上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偏安北方高平一带的莫氏小朝廷,除了向大明皇帝求助之外,已经没有了其他的出路。

    沈廷扬算得上明末比较有大局观的一个文臣了,在濠镜澳遇到前来求见的莫敬完、莫玉辇两人之后,稍加思索,即知道其中必有可以利用之处,于是捎带上了两人北来。

    到了京师之后,沈廷扬自然也在与理藩院交接的时候,将自己知道的和想到的东西,一五一十地说给了姜曰广。

    也因此,崇祯皇帝从姜曰广那里也多少了解了一些这个莫氏小朝廷的来历,以及这一次北上朝贺觐见的意图。

    不过,即便如此,崇祯皇帝与姜曰广也没有想到,这个莫氏小朝廷的使者居然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当然,若是他们知道这个莫氏小朝廷如今的现状和历史上的下场,那么他们也就能够理解了。

    安南在唐代以前,一直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唐末之后五代十国的时候,中原王朝一片大乱,安南就是趁着这个时候独立了出去。

    这之后,元代时期曾经被收回,元末之乱再次失去。

    再然后,就是明朝建立,其时统治安南的陈氏上表称臣请求归附,太祖朱元璋就封了陈氏为安南国王。

    到了永乐年间,安南国王陈氏被权臣黎氏所篡,黎氏请求册封,大明朝廷不同意,永乐皇帝更是十分生气,于是派人赴安南寻找陈氏王族的后人。

    结果真找到一个,此人名叫陈天平。

    因此,永乐皇帝就派人去了安南传旨,告诉黎氏大明朝廷要册封陈氏后人陈天平为安南国王。

    篡权的黎氏表面上接受了永乐皇帝的旨意,表示愿意迎接陈天平回安南继任国王。

    于是,永乐皇帝派了一队人马护送陈天平回安南就任国王。

    事情本来很顺利,但是没想到篡权的黎氏家族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连永乐皇帝都敢耍。

    等到永乐皇帝派人刚把陈天平送进安南境内,他们就遭受黎氏麾下的兵马伏击,陈天平当场被杀。

    随后,整个安南境内的陈氏王族被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剩。

    永乐皇帝得报愤怒异常,当即派了大军征讨安南,当时是永乐四年七月。

    经过了一番战争,永乐五年六月,大明军队消灭黎氏小朝廷,征服了安南。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当初得到过太祖朱元璋册封的安南陈氏王族子孙也被篡权的黎氏杀了干干净净,明军在安南遍寻陈氏子孙而不得,遂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了交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将安南国化为了大明朝的郡县。

第七三五章 如何抉择

    永乐皇帝派遣大军征服了安南之后,将安南化为了大明的郡县,但是之后随着永乐皇帝将目光转向了北方,先后五次率军亲征漠北,大明朝的军事重心也跟着不断往北转移。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原本派驻在安南境内的精锐明军,也是一再抽调回北方作战,而随着明军的不断撤离,安南境内也开始接二连三地不断发生叛乱。

    其中有的打着陈氏子孙的旗号,有的打着黎氏子孙的旗号,各自煽动起了不少安南人追随。

    就这样,此起彼伏的叛乱一直持续到了宣德年间,此时打着黎氏子孙旗号的叛军黎利集团逐渐做大,交趾布政使司在安南境内许多地区已经无法行使有效统治。

    宣德二年十一月,宣德皇帝因为多年劳师糜饷而无功,遂下旨交趾三司尽撤军民北还。

    到了宣德五年的时候,黎利遣使朝贡,上表称臣,请求大明朝廷给予册封。

    宣德皇帝心中不爽,既不想封黎氏为安南国王,但同时又不想再起刀兵,因此以继续寻访安南之前的王室陈氏子孙为由,就是不肯封黎利为安南国王。

    到了宣德六年,黎利再次遣使朝贡,送来了更多的金银器物和各种礼物,并且重金贿赂朝臣。

    这一次,宣德皇帝终于松口,封给了他一个权署安南国事的名号,算是承认了黎氏的地位。

    如此,到了正统元年,黎利的儿子黎麟,以恭贺英宗皇帝登极这个理由,再次遣使朝贡,向刚刚登极的英宗皇帝贡献了大量金银宝物,终于换得了安南国王的封号。

    黎氏得封安南国王之后,很快就巩固了内部统治,然后就不把大明朝廷放在眼里了,表面上虽然称臣依旧,但是私底下却以安南黎氏王朝的皇帝自居。

    比如黎麟得封安南国王之后,私自给自己的父亲黎利上谥号为太祖,而黎麟死后,他的继任者也给黎麟私自上了一个谥号为太宗。

    特别是他们表面上奉大明正朔,而私底下则采用自己的年号。

    这一点,大明朝廷虽然知道,但却没有办法给以惩罚。

    在黎利得封安南国王,在安南建立了黎朝差不多一百年之后,嘉靖六年的时候,一再发生于安南的故事又一次上演了。

    黎朝权臣莫登庸篡位,夺了黎氏的安南江山,建立了安南历史上的莫朝。

    此后安南战乱不断,忠于黎氏的黎朝臣子拥护着黎氏的一支子孙逃到了南方,成为了南朝。

    而篡位的莫氏则占据着北方,成为了北朝。

    与此同时,当年黎氏请封的故事也在莫氏身上重演。

    大明朝廷得知安南发生战乱,权臣莫登庸篡了黎氏的王位,莫名其妙地再一次坚持黎氏为正统,就是不肯认可莫氏的王位。

    直到嘉靖十九年的时候,在莫登庸不知道第多少次遣使请降、上表称臣之后,嘉靖皇帝终于点头同意接受其归附,不过却削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只授予了莫登庸安南都统使的职务,算是确认了莫氏统治安南的地位。

    莫氏的安南北朝因为是权臣篡位,所谓地位始终不是很稳,在北朝的统治基础也不是很牢固,不仅始终没有能够消灭南朝黎氏,而且自己反而越来越衰弱。

    数十年后,到了万历二十年的前后,南朝黎氏逐渐又强盛了起来,不断往北收复失地。

    万历二十年,南朝黎氏军队攻克北朝都城升龙府,莫朝所谓的英宗莫茂洽被杀,莫朝宗室莫敬止继位,率军退往高平。

    万历二十一年,南朝黎氏军队继续进攻莫氏,莫敬止以及莫朝宗室子弟战败被俘,然后被斩首示众。

    莫敬止死后,莫朝遗臣找到了莫敬止的一个弟弟,叫作莫敬恭的,重新拥立为帝,继续在高平一带与黎氏抗衡。

    天启三年,南朝黎氏的权臣郑派南朝的大军攻陷了高平,北朝莫氏的当家人莫敬恭,及其皇太子在这一场战争中被黎军擒杀。

    此后,莫敬恭的侄子莫敬宽在莫朝遗臣莫玉辇的支持之下,继任莫朝的帝位,同时逃入明朝境内,以大明钦封安南都统使的名义,向大明朝廷求救。

    天启五年,在大明朝廷的干涉之下,安南南朝黎氏的军队被迫退出了高平,然后莫敬宽在大明的支持下,又带着莫氏的遗臣和所剩不多的军队,回到了高平,继续莫氏对安南北部高平一带的统治。

    这个莫敬宽,史称莫光祖。

    不过从此之后,安南的北朝莫氏日趋衰弱,已经处在了灭亡的边缘。

    而这一次前来北京朝见崇祯皇帝的莫敬完,正是这个莫敬宽的儿子。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莫敬宽死了以后,他的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莫敬完,而莫敬完竟然缝缝补补地将安南北朝莫氏的基业,一直维持到了满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之后才算彻底灭亡。

    而他之所以彻底灭亡,是因为在吴三桂等人发动的三藩之乱中,他作为一个安南人,竟然在安南北部的高平等地,公开地站在了吴三桂的一边,还想着为反清复明做点贡献,不断给吴三桂的军队供应粮草军需。

    结果可想而知,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安南北朝黎氏的军队再次对莫氏盘踞的高平发动猛攻,莫氏又一次战败,逃往了广西。

    不过这一次,再也没有了明朝给他撑腰。

    公元一六八三年,明永乐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逃亡广西的莫敬完被清军抓住,然后移交给了安南黎朝的权臣郑氏,随后被处死。

    这就是安南北朝莫氏的基本历史。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对此当然并不清楚,但是这一次莫敬完的朝见,以及朝见之时所说的石破天惊的这么一番话,却让他认真思考起了安南的问题。

    如今的莫氏,既然愿意将安南整个献给大明,说明他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大明朝廷这边如果不向他伸出援手,那么安南的南北朝很快就会结束,而且会以莫氏完败的局面结束。

    相对强大的黎氏南朝,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后黎朝,就会提前数十年统一安南。

    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大明朝的南方就又会出现一个不断惹是生非的安南小霸。

    这当然不是自己希望看到的。

    对于大明朝来说,安南这块土地上最好永远不要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最好始终陷在无休止的战乱之中才好。

    如果数百年之后的那个安南,当初没有在中华的支持下实现统一,而是始终分为南越和北越,那么这个北越还有能力威胁、挑衅,甚至是对其北方的邻居发动战争吗?

    若是它仍然分为南北朝,给他一百二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得罪北方的邻居啊!

    明末这个时代的人们,不知道后世的那段历史,可是自己这个来自后世的穿越客可是知道的啊!

    既然这样,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维持安南现在这个南北朝的局面。

    同时,以向北朝的莫氏提供军事支持为条件,陆陆续续地换取安南北方的土地,将大明朝的南部边境不断向南推进。

    想到了这里,崇祯皇帝看着比自己还年轻了不少的莫敬完,以及跟在莫敬完身边的那个莫氏老臣莫玉辇,缓缓说道:

    “朕闻安南除了你们北朝的莫氏之外,南方尚有一个后黎氏的南朝。而且据说,黎氏的南朝这几年屡战屡胜,不断往北推进,你们莫氏的江山,已经不足安南半壁,先是丢掉了升龙,后来又丢了高平,安南几乎已复为黎氏所有!

    “若不是先帝念在你们莫氏先祖,乃是我大明世宗皇帝亲封的安南都统使,恐怕你们北朝莫氏的宗庙社稷,已然断祀久矣!”

    崇祯皇帝毫不客气地说完了这番话,再去看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莫敬完与莫玉辇两人,突然厉声说道:

    “你北朝莫氏事到如今,已是气息奄奄、死之将至,却尤敢在朕面前大言不惭、谎言欺骗!安南之地如今几乎全境接在南朝黎氏手中,汝辈何来五十三府四十九州一百七十六县土地贡献于朕?!”

    崇祯皇帝突然而来的怒气,令中极殿中的气氛一下子将至冰点。

    安南北朝莫氏的继承人莫敬完嗫喏着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叩首,嘴里不断地重复着:“此是莫氏心愿,大皇帝恕罪!大皇帝恕罪!”

    这个时候,跪在莫敬完傍边的莫氏老臣莫玉辇突然抬头,用着带有后世广西口音的汉话说道:

    “启奏大明皇帝陛下!安南莫氏受封安南都统使以来,治理安南北地百有余年,开科取士十二次,深得北朝士民之心。奈何近年以来,安南北方连年干旱,百姓贫困、民生凋敝,北朝实力遂不如前。

    “尤其近年丢了升龙府后,莫氏失去升龙府河谷平原,财赋重地落入南朝之手,不得已退守北部山区,情形日趋艰难。若无大明施以援手,莫氏确乎断祀久矣!

    “不过也正因此,我北朝莫氏比之南朝黎氏,更愿作大明皇帝陛下之忠臣孝子!”

    说到这里,莫玉辇噔噔噔连着磕了几个响头,然后肃容说道:“若大明皇帝陛下愿助北朝莫氏重回升龙府,我莫氏愿以高平之地相赠!若大明能助莫氏拿下清化、顺化,我莫氏愿以升龙府及其以北土地相赠,并纳质子岁币,永为大明藩臣忠犬!”

第七三六章 赤膊上阵

    莫玉辇的这番话说出来之后,更是令中极殿中一阵骚动。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包括崇祯皇帝在内,都没有想到这个莫氏的老臣莫玉辇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看来安南北朝莫氏的形势,的确是到了生死存亡系于一线的时候了,要不然绝对不会有这样“狗急跳墙”的表现。

    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的心中其实已经有了抉择。

    只是安南这个小国,常常出尔反尔,说话不作数,莫玉辇的这番话,安知不是一时之计、一时之言。

    于是,崇祯皇帝静静地看着神情激动的莫玉辇,以及满脸期待之色的莫敬完,片刻之后,说道:

    “莫玉辇,你不过是安南北朝莫氏的一个顾命老臣而已。你所说的这番话,若是将来莫氏不认,今后却又如何做得了数?”

    这个时候,还没等莫玉辇说话,那个年轻的莫敬完立刻叩首说道:“大明皇帝陛下!莫宣抚是莫氏三朝老臣,此次陪同小臣北上觐见,曾受小臣之父全权之命,一言一行皆为安南莫氏之诺。今日莫宣抚所言,异日我莫氏及子孙若不认,是莫氏全族断祀绝种之兆也!小臣请陛下明断!”

    按照当年嘉靖皇帝给安南都统使司定下的官制,都统使司之下是宣抚司,给安南一共定下了十三路宣抚司,宣抚是各路宣抚司的最高长官,在安南也是仅次于都统使的高位。

    这个莫玉辇如今正是这样的职务。

    只不过,现在的安南莫氏小朝廷治下,十三路宣抚司差不多已经丢掉了十二路,仅剩高平及其以北地区了。

    而这个地区,现在又进入了两支来自广西的狼兵。

    莫氏小朝廷连南朝黎氏的军队都打不过,又哪里有能力打得过刚刚经历了平定奢安之乱的这两支广西狼兵。

    这也是莫氏小朝廷火急火燎地要北上大明京师,求见大明皇帝,并且一口气就把安南卖给了大明朝廷的根本原因。

    因为他们若是得不到大明皇帝只言片语的支持,那么加入了广西狼兵因素之后的安南北朝,形势就会立刻恶化,而莫氏小朝廷也很快就将面临彻底覆灭的危机。

    这其中的道理,崇祯皇帝根本不需要别人的提醒,略一思索,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

    如今的大明朝,虽然仍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但是对于安南莫氏这样处在风雨飘摇的末代小朝廷来说,却仍然是一个难以望其项背的庞然大物。

    包括对于整个安南来说,都是如此。

    若是大明朝的君臣想要对安南动武,如今不需要出动什么大军,只需要动用两广总督府的力量就足够了。

    想到这里,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那几位分头前往祭祀天地、社稷和太庙的重臣勋戚,也快要返回了,崇祯皇帝遂开口说道:

    “既然如此,朕就勉为其难,先助尔莫氏返回升龙府吧!”

    崇祯皇帝这话一出,跪在地上的莫敬完、莫玉辇两人顿时激动不已,连连叩首,说道:

    “大明对安南莫氏再造之恩,莫氏全族将永世不忘!”

    两人这话说完,崇祯皇帝对着两人摆了摆手,说道:“朕不需要尔等永世不忘这份再造之恩,朕只需要尔等永世不忘今日莫氏对大明作出的承诺!尔等需要牢牢记住,大明可以再造尔等莫氏北朝,也可以让尔等莫氏北朝转眼烟消云散!”

    说完了这话,崇祯皇帝看着莫敬完说道:“如今安南兵凶战危,为莫氏存续计,莫敬完,朕欲让你暂留大明京师,以待莫氏将来返回升龙,你可愿意?”

    莫敬完听了这话,只是一愣,然后迅速与辅佐他前来大明京师的莫玉辇对视了一眼,见莫玉辇冲他微微点头,当即朗声说道:

    “小臣遵旨!谢大皇帝陛下隆恩!”

    见状,崇祯皇帝抬头对理藩院院使恭顺侯吴惟英和副使姜曰广两人说道:

    “朝鲜国绫原大君李和安南莫氏子莫敬完居留京师期间,皆由汝等理藩院妥善安置起居,协调礼部,年后即令二人入读国子监上舍。”

    吴惟英和姜曰广两人连忙躬身领旨。

    皇帝这样的做法,有点出乎他们的意料,但是想想皇帝对蒙古归附藩部的安排,也马上就明白了皇帝的苦心。

    对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来说,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这世上也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想从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购买一艘即将退役的夹板船,都要做出如此多的让利,附加了许多的政治条件,那么大明朝帮助你安南莫氏恢复对于安南北朝地区的统治,难道不应该索要一些报酬和补偿吗?

    更何况,不管是安南还是朝鲜,这可是两个出了名的白眼狼啊!

    不趁着这个时候留下人质,将来一旦翻了脸,那可就又要吃一个哑巴亏,当一次冤大头了!

    按理说这样的事情,理藩院应该在事前就把条件谈清楚,把好处要个够,到了皇帝这里,只要说个你好我好大家好就行了。

    只是如今的大明,朝堂之上多是些只谈礼仪不讲利益的书生,搞得崇祯皇帝没有办法,只好赤膊上阵,亲自出面谈条件了。

    安排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一边思考一边接着说道:“王承恩!记着在今日大朝之后,去内阁传朕旨意,着内阁并吏部,尽快行文两广总督府,命广西巡抚衙门、总兵衙门,从桂林府移驻南宁府,节制麾下莫氏韦氏狼兵,就近支援安南北朝之主莫敬宽!”

    说完了这些话,王承恩正要出列领旨,只听崇祯皇帝接着说道:

    “此外,前番广东参政洪云蒸平定粤北陈万之乱,朝廷尚未论功行赏,朕意本待年后再说,不过此时却是等不得了!

    “着内阁与吏部一并行文两广总督府,在广东另设海南巡抚一员,由广东参政洪云蒸该员升任,督办琼州府、雷州府、廉州府三地军务兼理粮饷,驻地设于琼州,仍归两广总督府节制。

    “海南巡抚衙门的当务之急,是整顿所属三府兵备,策应广西恢复安南都统使司属地事务,朕意可在琼州设琼州副总兵职位,人选由洪云蒸推荐,报送兵部任命。

    “另着该员接旨之后即刻上任,无须到京陛辞。”

    崇祯皇帝一口气说完了这些话,端起茶水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而王承恩也连忙出来领旨。

    殿中的内阁中书舍人们,也是刷刷刷地奋笔疾书,赶忙记下皇帝这些事关重大的口谕。

    最激动的,还是莫过于一直跪在地上认真聆听着崇祯皇帝所说每个字的莫敬完与莫玉辇两人。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两个人即当当当地在中极殿的金砖地面上连连叩头,等到王承恩领了旨意之后,莫敬完与莫玉辇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大明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个时候,他们激动之下无话可说,也只能说出这个来了。

    因为直到崇祯皇帝的这一番安排作出之后,才算真的是将答应莫敬完与莫玉辇的事情给兑现了,落实了。

    否则的话,之前所说的一切,就都只是空中楼阁、空口白话而已。

    崇祯皇帝的这番安排,让吴惟英与姜曰广面面相觑,内心之中更是咂舌不已。

    崇祯皇帝支走了所有重臣,让内阁首辅、阁臣与军机大臣等人,分头去天坛、地坛、社稷坛,以及太庙等处,进行宣读祭文、焚烧帛书、履行祭礼等活动,而皇帝自己却在中极殿里,在本来应该是例行公事的接见藩属外邦使节的场合之中,快刀斩乱麻地定下了这么多大事。

    这是不合规矩的啊!

    若是搁在过去姜曰广一定会站出来反对这么做,因为这样的事情若是不经过内阁辅臣们的议论,甚至不经过建极殿朝会上的商议,是不能就这么让皇帝三言两语之间就敲定的。

    只是姜曰广此时的心中只有感慨,却没有任何反对的意思。

    明朝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的冲突,其实是大明朝从建立之初开始就存在的一种体制性的矛盾,或者说是一种体制性的安排。

    但是这个并不是说,所有的文官一定是皇权的敌人。

    有许多文官,在内心深处是渴望遇到一位英明果决的皇帝的。

    这样的皇帝,不需要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复劝谏和开导,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如果遇上这样的君主,为什么一定要为了反对而反对呢?

第七三七章 大赦天下

    在姜曰广这样的人物眼中,过去,朝中的一些朝臣们,之所以总是在质疑、批评甚至是反对皇帝的一些决定,不过是因为他们担心皇帝的决定是错误的,是荒唐的,对大明朝的上上下下来说是有害的。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当然也不排除,皇帝的许多决定,损害到了一些文官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也有不少人是因为这一点而一再对皇帝的大政方针提出质疑,制造障碍的。

    不过,如今崇祯皇帝将广西巡抚衙门移驻到南宁,同时在两广之地新设一个海南巡抚,又会损害到谁的利益呢?

    没有人是受害者。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反对?

    姜曰广虽然觉得如今皇帝这么做,程序有点不对,将来就是内阁真的服从了这个旨意,拟定了旨意,等到年后督察院和六科廊开衙了以后,怕是要遭到督察院或者六科给事中们的批评。

    然而此时此刻,当着殿中安南莫氏使者的面儿,以及当着中极殿外众多外藩使者的面儿,姜曰广想来想去,还是忍住了劝谏的话语。

    不光是皇帝的面子要顾及,大明朝在外藩使者面前的面子也是要顾及的啊!

    崇祯皇帝快刀斩乱麻地定下了这些事情之后,时间已经接近了午时,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也已经带着人马,带着皇帝的仪仗,来到了中极殿外。

    王承恩说道:“皇爷!皇极殿的大朝会还要继续进行下去!请皇爷移驾皇极殿!”

    理藩院的安排很紧凑,本来想着趁着这个大朝会中间将近一个多时辰的间歇时间,肯定能够把这一帮子属国、藩部和外邦使节接见完毕。

    但是吴惟英、姜曰广等人却没有想到,仅仅是接见了朝鲜和安南的使节,崇祯皇帝就耗去了这个间隙期的全部时间。

    他们没有想到,在这个往常只是属于礼节性召见的场合,往常只是走个过场的场合,崇祯皇帝竟然会处理其这么严肃重大的政务问题来了。

    然而崇祯皇帝不按套路出牌,非要在这个场合,当场处理属国有关的事务,他们又能怎么办?他们也很无奈啊!

    因为他们也不敢催促啊!

    至于剩下的那些藩部和外邦使节,只能随后再安排了。

    崇祯皇帝结束了中极殿中的接见,挥退了来自安南莫氏的使臣,在殿中再次更换了大朝会的天子衮服,然后跟着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前来迎驾的队伍,再一次回到了皇极殿中。

    皇极殿的规模气派,自然不是中极殿所能够比拟的了,已经告祭归来的各路臣子,见到皇帝临朝,立刻在内阁辅臣们的带领下,再次行了叩拜大礼。

    崇祯皇帝处理几件藩国的事务之后,心情好了不少,当下让众大臣免礼平身,然后朗声说道:

    “去岁一年,朝廷大事不少,喜事也不少,满朝上下、文武百官齐心协力,总归是没有出了什么大的纰漏。

    “先有山西剿贼之胜,后又西南平乱之捷,十月以来迄于今日,更有建虏进犯宣大之地,而我大明军队先败后胜之大功。

    “凡此种种,皆是朕登基以来可以告慰先帝,告慰列祖列宗者也!我华夏正旦之祀,即有此意包含其中!

    说完了这些,崇祯皇帝停顿了一下,而满朝文武大臣也趁着这个机会,一起躬身山呼万岁,共同称颂皇帝圣明。

    接下来,崇祯皇帝接着说道:“不过,正旦之祀,除了告慰列祖列宗之外,就是喜迎新年、共度新春!

    “去岁一年之功,非朕一人圣明所能成就,内阁辅臣、军机大臣,五军六部各院寺监,地方各督抚镇臣边军将士,人人皆有其劳有其功也!

    “当此之际,朕与内阁、军机处商议:一者大赦天下牢狱,二者犒赏全军将士,三者奖励上下百官,以取普天同庆之意!”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些话,内阁辅臣再次带着满朝文武以及林立殿中的属国、藩部和外邦使节,跪地山呼万岁。

    再接下来的事情,就没有皇帝什么事了。

    在礼部官员的安排之下,年高德劭、德高望重的刑部尚书乔允升颤巍巍地宣读了朝廷大赦天下牢狱的圣旨。

    按理说,不拘什么圣旨,在朝堂之上,都该由司礼监的内臣出来宣读。

    但是如今的规矩,却是什么都皇帝说了算。

    崇祯皇帝让刑部尚书亲自宣读,并把这个事情本身当做是给刑部尚书的一个荣耀,司礼监又怎么好反对。

    说到底,司礼监也好,整个内廷对应外朝的二十四监司衙门也好,不过是皇帝的家奴。

    只要皇帝自己不骄纵,不放任他们,他们就得老老实实地听话。

    因为外朝之上有着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们,而且都得是人想要他们死。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又岂敢不听话?

    当然,大赦天下牢狱,也不是没有原则的一律开释。

    首先,这样的事情,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这里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其次,除了十恶不赦的待决犯遇赦不赦之外,所有位在赦免之列的囚犯,都可以自愿接受是否被赦免。

    因为赦免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

    天下诸省府州县卫所牢狱囚犯,接受赦免的条件是,一律改徒刑改为流刑。

    长江以北徒刑改流刑的流放地点是热河、辽东与归化。

    长江以南徒刑改流刑的流放地点是云南、贵州和广西军前。

    这就是所谓的大赦天下牢狱了。

    至于那些本来犯法罪行较轻,刑期或刑罚本就不够流放这一条的,当然全凭自愿,愿意流放边疆,那就流放边疆,不愿意的,那就继续执行原来的刑罚。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崇祯皇帝还是一个讲理的皇帝啊!

    有了这样的大赦,即便是选择继续牢里蹲着的囚犯,你也不能说皇帝不讲理吧。

    最后,原本就是被判罚为充军或者流放的罪人,当然不在大赦之列。

    开玩笑,崇祯皇帝这么做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了,又怎么会将已经充军和流放到边疆地区的罪人再赦免让他回到内地呢?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在正旦大朝会上每年都得有的赦免安排上,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内地多余的人口,尽快疏散和安置到新开辟的疆土上去,以便巩固那些已经实现了军事占领的地方,当然不会再放那些已经被安置过去的人回来了。

    乔允升抑扬顿挫地宣读完了这一道并不像是大赦的大赦圣旨之后,谢恩入列。

    然后就是由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出列,宣读第二道犒赏全军将士的圣旨。

    张惟贤这段时间以来,又是病病殃殃地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整个人干枯了许多,而且面色青白、眼窝发黑、脸颊深陷,瘦了一大圈,怕是时日不多。

    然而,这一次的正旦大朝会上,张惟贤还是强撑着一股精气神,代替皇帝祭告了社稷之神,此时又声音清朗地宣读了犒赏全军将士的旨意。

    因为皇帝回京之后的时间短暂,许多重臣还在一线指挥作战,朝廷封赏抗击建虏作战有功将士的方案,还没有拿出来。

    不过,到了过年的时候,又有洮岷兵变的事例摆在眼前,崇祯皇帝还是决定接着这个过年的时机,先对亲军、京营、近卫军、九边各镇,以及南京、西南、两广、闽浙等地,所有参与了山西剿贼、平定水西、对战建虏和平定粤北民乱的军队将士,进行一次金钱上的犒赏。

    而这次犒赏的钱财来源,则是在宣府和大同追击建虏过程中缴获而来的全部金银财物。

第七三八章 犒赏全军

    这一次,崇祯皇帝坐镇居庸关,亲自指挥的防守反击作战算是大获成功,成功的不仅是挫败了黄台吉的企图,并且消灭了黄台吉建虏后金国的许多有生力量,而且还在追击各路建虏的过程中,将黄台吉带进关内的各路大军,从宣府、大同各地抢掠而来的几乎全部金银财富,留在了关内,拿到了手中。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这些金银财富,虽然有的还在居庸关,有的还在紫荆关,有的还在阳和卫,有的甚至还远在杀胡口,但是总的数量金额却已经十分详尽地报送到了仍然身在居庸关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的手中,报送到了崇祯皇帝的手中。

    其中,岳托所部镶红旗和黄台吉所部正黄旗军队,在宣府之地大肆抢掠得来的金银财富累,计金十一万五千五百六十一两,银一百二十四万八千六百两,各种散碎铜钱铜器十一车,绸缎布匹四十车,全部落入了王廷臣所部之手,已经率先转运到了居庸关。

    祖大寿等人在白登山之围结束之时,缴获所得的黄台吉所部最初从杀胡口破边而入大同之后的全部财富,累计金十八万六千三百六十六两,银一百一十六万八千八百二十两,如今存放在阳和卫吴之处。

    李邦华率军在大同西路平虏卫卫城之中歼灭朔州建虏军队,所获得的金银,累计金九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两,银一百六十余万两银子,正存放在杀胡堡内。

    至于紫荆关之战结束之后,莽古尔泰正蓝旗大军所丢弃的大量金银财物,累计六十一万余两,则被率领近卫军第二镇一部留守紫荆关的方孔昭控制在了手中。

    这些从建虏带不走的随军辎重之中缴获的金银,累计折合崇祯银圆和银圆票,共计金三十九万九千三百八十两,银四百六十二万七千四百二十两。

    其余铜钱铜器绸缎布匹等当钱之物,亦折算银两值银二十万两。

    这一大笔钱,论其来源,当然是大同、宣府辖内,各州县卫所富户百姓的钱财。

    但是这笔钱财之前既然已经落入了建虏之手,那么就是建虏从百姓那里抢来的。

    如今落在了大明军队的手中,落在了朝廷的手中,皇帝的手中,是不可能再返还给百姓的。

    毕竟那些人要么已经逃亡,要么已经被杀,要么被建虏带着出关,然后沦为了大明军队的俘虏。

    不仅他们的财产,崇祯皇帝绝对不会还给他们,就是这些明军从建虏手中抓到的青壮人口,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也不打算放他们返回宣大之地。

    原有人口十成已经去掉了八成的宣大之地,将会成为崇祯皇帝犒赏京营和边军将士,并且移民安置山东、河南、山西、山西,乃至两淮等地无地流民的地方。

    而他们被建虏抢走的金银财富,也将成为这一次崇祯皇帝犒赏作战有功之全军将士的饷银。

    若是没有这一笔通过战争得到巨额钱财,若是没有因为建虏入侵在宣大地方造成的巨大无人区,崇祯皇帝又拿什么来犒赏有功将士呢?

    这样说来虽然有些残酷,但是对于明末的时代环境来说,对明末的大明朝廷特别是对于崇祯皇帝仍然十分糟糕的财政状况来说,也只能如此了。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皇帝并没有治罪大同巡抚范复粹以及大同镇总兵祖大寿的原因了。

    至于宣府巡抚李养冲、宣府镇总兵侯世禄这两个人,也是如此,没法追究处置,他也不想追究处置。

    因为严格说起来,他是可以提前将五军营、三千营以及近卫军第一镇和第二镇派往大同方向的。

    即便是来不及守卫大同,至少也是可以派往宣府去的。

    而不是一味地命令各部坚守在居庸关、紫荆关一线,眼睁睁地看着建虏大军及其北虏仆从军在大同和宣府两地攻城略地,抢掠屠杀。

    崇祯皇帝之所以这么做了,当然有他自己的盘算在内。

    而这个盘算,自然是着眼于战后。

    但是这个理由却是不能说出口的,不能昭告于天下的。

    毕竟天下百姓都是天子的子民,他们的生命,土地,还有财产,都是应该受到朝廷保护的。

    大明军队也有责任去为了保卫他们的生命、土地和财产而作战,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建虏辫子兵及其仆从军,去杀他们,去抢他们,去掠夺和残害他们。

    暗含在崇祯皇帝一番布置之中的残酷真相,聪明人仔细思考之后不难发现,但却没有一个人敢于指出这一点。

    当崇祯皇帝通过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之口,当众宣布拿出五百万崇祯银圆,重金犒赏全部参战军队的时候,满朝文武大臣除了再次跪地山呼万岁之外,谁也不会去问这些银子来自何处。

    谁也不会去关心这些带血的银子,该不该还给那些遇难的百姓家属。

    而一直跟随观礼的来自属国、藩部和外邦的使节们,更是无从知道这其中的种种血泪。

    他们只是深深地震撼于大明王朝的富庶,震撼于大明朝廷的财力,震撼于大明皇帝的这份非凡的豪迈与慷慨。

    在他们的眼中,五百万崇祯银圆就相当于五百万两白银啊!

    大明朝的皇帝仅仅因为军队打了一张胜仗就拿出五百万两白银犒赏军队!

    这是怎样的一个中国皇帝?

    他的军队是怎样的一支军队?

    这个国度又是怎样的一个国度?!

    这些疑问,不仅久久地回荡在还没有受到崇祯皇帝接见的荷兰人毕德诺、葡萄牙人佩雷斯以及琉球朝贡使者尚义和蔡通的脑海中,而且也久久地回荡在已经近距离见识过崇祯皇帝的朝鲜使臣绫原大君李和安南莫氏王子莫敬完等人的脑海之中。

    这一道重金犒赏大明军队有功将士的圣旨,让他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大明皇帝的财大气粗,以及对军队的极端重视。

    这些来自域外的使节之中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一个国家可以单纯依靠仁义道德,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赢得自己的尊严。

    在他们的心里,一个国家值不值得尊敬,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取决于它的财力和军队。

    而眼前所见的这个大明朝,显然比他们之前在进京路上所见识到的大明朝,还要更加强大啊!

    犒赏全军将士的圣旨,经过军机大臣英国公宣读之后,值守在皇极殿中的亲军三卫指挥使和御前侍从武官们个个挺胸抬头,腰板笔直,脸上写满了自豪和骄傲,山呼万岁的声音格外地响亮与高亢。

    军人的尊严和地位来自哪里?

    来自于统治者的重视,也来自于老百姓的支持,但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来源,却是给予足够丰厚的饷银和足够良好的待遇。

    有了丰厚的饷银和良好的待遇,军人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荣誉感和责任感当然也会随之增强。

    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要做的,就是要在精心编练军队的同时,尽可能给他们装备最先进的武器,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足够丰厚的饷银和待遇。

    有了这些东西,他根本不愁得不到军队的拥护,也不愁消灭不了建虏,平定不了贼乱。

第七三九章 官员俸禄

    其实真正说起来,这些来自域外的属国、外邦使节们不知道的是,崇祯皇帝即便拿出五百万银圆来犒赏所有参战的军队,每个普通的士卒,实际上也拿不到多少奖赏。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因为这一笔银子虽然看起来很多,但是均摊到具体每名士卒头上的时候,就没有剩下多少了。

    自从崇祯皇帝派出了各个监军御史,掌管各镇的粮饷发放和军纪纠察的问题之后,各镇将校官佐克扣普通士卒军饷钱粮的情形少多了,也难多了。

    但是大明军队的人数毕竟在那里摆着,发给的犒赏总额虽然很多,但是人均一均摊,数字就立刻不那么好看了。

    比如规模最大的辽东镇,在如今的辽东督师鹿善继上任之后,经过了一番精简整编之后,仍有六万人的员额。

    而东江镇在占领朝鲜北方二道土地之后,整编成了五路兵马,总人数自然是不降反升,由当初的四万左右,一下子也扩张到了六万在册军士的员额。

    与此同时,在九边各镇之外,崇祯皇帝又先后编练了近卫军第一镇和近卫军第二镇,这么一来大明军队编制序列之中,就又多了近卫军的两个镇三万两千八百六十个编制员额。

    此外,还有新增的旅顺镇守府将近一万人的士卒饷额。

    林林总总算下来,扣除掉连番征战之下大明军队阵亡损失的士卒,单说这一年来,先后参加山西剿贼作战、平定西南作战、平定陈万之乱,特别是这一次抗击建虏以及在建虏后方作战的将士,整个规模就达到了五十一万七千人。

    而且这还不包括郑芝龙麾下在东番岛上围攻荷兰人的那数万人马,以及大量的内地营兵卫所兵呢。

    这么多人犒赏下来,就是再拿出五百万银圆,恐怕也不够分的啊!

    若是完全按照人头均分这次犒赏,那么人均还不到是个崇祯银圆,也就是说,人均还不到十两银子,并不算多。

    当然,近卫军也好,九边各镇也好,是不会完全按照人头来分的,毕竟有的士卒功劳大,斩获多,有的士卒功劳小,斩获少,而有的则是滥竽充数,跟着瞎混,没有功劳和斩获。

    但是这个问题,就是各镇监军御史和镇抚训导们的问题了。

    反正好饭不怕晚,先把犒赏全军将士的旨意放出去,大过年的,让各镇将士高兴高兴再说。

    至于他们具体是在十天半月之后,还是一个月两个月后分得这些赏银,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情了。

    通过宣布犒赏全军有功将士的旨意,崇祯皇帝想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在西北再一次大乱的背景下,进一步安抚和激励全军参战将士的忠心和士气。

    照顾到军心士气之后,崇祯皇帝当然也考虑到了朝廷上下文官阶层的利益。

    毕竟哪一方都是他不能够得罪的啊!

    因此,同样是在这次正旦大朝会上,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宣读完了犒赏全军有功将士的圣旨之后,根据崇祯皇帝的事先安排,内阁首辅李国镨也跟着占了出来,在皇极殿的大朝会上,郑重其事地宣读了朝廷将给百官再一次增加俸禄的诏书。

    这一次增加的是本色。

    明代官员的俸禄一开始只是禄米和布帛之类可以直接吃穿用度的物品。

    这个俸禄的形式,就叫做本色。

    明初定制的时候,正一品文官的禄米每月八十七石,每年一千零四十四石,往下各有等差,到了知府这一级月俸十六石,到了底层知县这一级每月禄米七石又五斗。

    其实细究起来并不算太低。

    因为一石大米大约是一百二十斤左右,不说朝廷一品大员了,就拿知县这一级来说,七石就是八百四十斤大米,再加五斗,又是六十斤。

    一个知县,一个月支取禄米累计达到了九百斤。

    一个月九百斤大米,难道还不够吃饭的吗?

    若单说吃饭,那肯定是够了。

    就算一个知县全家老少九口人,人人都是饭桶,那么一人一个月一百斤大米,一个人一天可以吃三斤三两大米,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

    可惜的是,人生不光是吃米啊!

    一个知县的人生,就更不是光吃大米这么简单了。

    首先,他要自行聘任一帮子师爷帮佣,这个钱朝廷是不给出的,全都要从知县本人的俸禄里来出。

    头脑灵活一点的,擅长吃拿卡要的,习惯贪污受贿的,自然没有问题。

    可是像海瑞这样的,那就麻烦大了,扣除了这部分支出之后,他连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了。

    其次,一日三餐不能光吃米吧,他得吃菜吧,还得偶尔吃点肉,给父母或者孩子补充的营养吧,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也不能少啊!

    这个花销,自然也全都已经包含在了明太祖朱元璋给知县们定下的这个七石五斗的月俸之中了。

    再者,一个文官总需要点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类的吧。

    这个东西,按理说,可以从自己当值的官府之中索取占用,这个完全取决于一个官员的个人操守。

    最后,一个文官你总得有些官场上的或者文坛中的人情往来、应酬交际之类的活动吧。

    逢年过节,你得给上官或者同僚礼尚往来表示一下吧。

    这也是一份开支。

    然而所有这一切,按照大明官署制度,都要从他自己的七石五斗的月俸禄之中支出。

    如果他是一个清廉如水的七品文官的话,最终必定要过上海瑞当县官时那样的苦逼日子。

    即便如此,最最重要的情况,还是很快就出现了,那就是折色的出现。

    顾名思义,折色是对本色的一种折中办法。

    之所以明代官员的俸禄之中,会出现折色的问题,是因为即便是一个知县每月七石五斗的大米,到了后来也不能保证每个月都能按时如数领取到手。

    这个问题在洪武年间的后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大明耕地农田的数量,不仅不会增多,而且还因为各种原因在不断减少。

    减少的当然不是实际的田亩数,而是交税纳粮的田亩数。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总之朝廷收到的粮食,不仅没有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多,反而不断地在减少。

    与形成反比的是,各级官员的人数,需要支付禄米的人数,却在一直持续不断不断的增加。

    尤其是老朱家获得分封的藩王越来越多,他们支取的禄米所占据的比重也是越来越大。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

    应该支付给各级官员的禄米不够了。

    不够了怎么办?这就是折色。

    折合成银子或者宝钞支付。

    这一下,品德高尚、为官清廉的低品级官员们,就更加苦逼了。

    宝钞就不用说了,就是一张印了字的纸而已,朝廷要是不回收,那就是一张废纸,没有多少购买力。

    至于银子,明初到明末,海外大量的白银涌入中国,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两百多年间下降了不知道多少倍。

    可是折色的标准,却依旧是明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的那个俸禄标准。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个官员要是不贪污受贿,不克扣经手的钱粮,他根本没法保证自己和家人过上一个与自己的身份相称的体面生活。

    于是从此之后,在大明的官场上贪污受贿盛行,官员参与经商盛行,明朝的吏治就这样成了一个不治之症。

    对于这个问题,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当然是想着要去解决的。

    因为若是没有一直相对廉洁高效的官员队伍,大明朝迟早还是要完蛋。

    而他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想办法,先把各级官员的生活保障问题解决掉,最起码要把相对清廉一点的底层官员的温饱问题解决掉。

第七四零章 普天同庆

    毕竟,你要让这些官员给你干活办事,首先得让他们之中那些品行高洁的廉官廉吏衣食无忧吧。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要不然的话,你这整个官僚体制不就是在逼着他们贪污受贿吗?

    也因此,就要给他们增加俸禄。

    上一次涨了折色,这一次要涨本色,从上到下所有官员的本色一律增加一倍。

    不过,增加的本色不是大米,而是其他五谷杂粮,三成土豆,三成番薯,三成玉米。

    还有一成可以是五谷杂粮之中的任意一种,由各省不政使司自行决定。

    而原来的本色禄米部分保持不变。

    崇祯皇帝之所以要这么做,当然并不单纯是为了给官员们涨工资而涨工资,而是这么做本身也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

    一来,这样做可以解决低品级官员的生存问题或者说温饱问题。

    毕竟禄米不够,或者说银子不够购买大米,你也可以有冲抵俸禄的土豆番薯吃嘛,肯定饿不死。

    二来,随着土豆、番薯这种耐寒耐旱农作物的持续推广,京畿顺天府周边,卢象升的河北巡抚辖区,还有漕运总督袁可立的辖区,以及河南巡抚、山东巡抚管辖的地区,甚至包括东江镇所辖的安东镇守府、北直隶的热河镇守府等地,都逐渐地收获了不少的土豆和番薯。

    这些东西产量可比大米大多了,而且可以种植的地方也多,不像是水稻大米,只有南方或者北方相对比较温润的地方可以种植。

    所以,这些新型的粗粮一时半会儿不用担心短缺的问题。

    再者,随着土豆、番薯的逐渐推广种植,种植面积大增,相应的价格也迅速下滑。

    正所谓谷贱伤农,各个垦区也好,军屯民屯也好,老百姓种植他们的积极性下滑了,那就危险了。

    若是朝廷将它作为官员们的本色俸禄定了下来,那么各省藩司藩库推广种植的积极性,也就能继续保持下去了。

    与此同时,短时间内,这些粗粮的价格也会有点起色。

    有着这么多的好处,当然要赶紧去推动了。

    这么做,比户部和各地藩库照市价购买大米,然后给官员们发大米,或者直接涨折色,发银子,要划算得多了。

    崇祯三年正月初一皇极殿里的正旦大朝会,一直持续到了下午未时方才宣告结束。

    参加这一次大朝会的京官、勋贵、外戚和使节们,在大朝会结束的时候照例领取了一份还算丰厚的赏赐。

    这也是大明朝的惯例,除了祭祀天地社稷祖宗的祭礼需要分给参加朝会的官员以外,另有一份由银子和绸缎或者布匹组成的节礼。

    这个其实类似于平常百姓家过年的时候,家长发给家里人员的红包。

    只不过,天子发给官员们的红包比一般百姓家要贵重一点罢了。

    理藩院原本要安排的外藩使节的觐见,因为这一次大朝会的拖沓冗长而告吹。

    吴惟英请旨之后,延迟安排到了第二天的上午接见。

    因为不光是崇祯皇帝本人穿着全套的礼服在皇极殿坐了几个时辰,已经很累了,就是那些参加大朝会的大小官员以及外藩使节们,在这样的天气里,里里外外地奔波来去,也已经累得够呛了。

    不过累归累,满朝文武大臣领了正旦大朝会的赏赐出宫的时候,人人脸上都是笑意满满。

    即便是最挑剔的官员,对于崇祯皇帝这一次的犒赏全军、增加俸禄也都是满意的。

    从古至今,人们衡量一个家族、团体或者王朝来说,它是不是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是不是很有希望很有前途,始终都有一个相同的而且基本的衡量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钱财。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主要看你能不能给你雇佣的长工或者仆人发出工钱来。

    若你不仅能够正常发出来,而且还能够不断地有所增长,那就说明你这个家族经营得很成功,很红火。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王朝来说,你能不能给你的军队如期如数发出军饷,你能不能如期如数给你的官员们发出俸禄,这可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也是军队里的将校士卒,朝廷上下的大小官员们,判断你这个王朝还值不值得拥护,值不值得追随的基本标准。

    这个道理很简单。

    就像后世一个人经营一个企业一样,涨工资总是一个能够快速提高员工忠诚度和凝聚力的最佳手段。

    如今的大明官员们来说,这个皇帝不仅能够开出俸禄,而且俸禄还能够隔三差五地上涨一些,这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别管涨的是折色还是本色,也别管涨了之后到底发给的是大米还是粗粮,总之涨了就说明这个大明朝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治理之下正在走上坡路。

    也就是说,大明朝如今正在走向复兴,正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之上。

    也因此,散朝之后,不管是内阁首辅李国镨,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还是像英国公张惟贤、定国公徐允祯这样的勋贵外戚,又或者其他参加大朝会的京官朝臣,成群结队地走出宫门,三三两两地谈笑着离去,人人心中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大朝会期间一直等候着但却没有受到接见的满珠习礼,跟着理藩院的官员走在最后面,看着从紫禁城中鱼贯而出的大明官员们谈笑风生,心中再一次感叹于大明朝的非凡,心中的勾画也越来越清晰坚定了。

    面对着这样一个大明朝,科尔沁人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而不是继续一条道走到黑地跟着女真人走下去了。

    当天傍晚,这一次正旦大朝会上公布的三道旨意,就以朝廷公开发布邸报的形式,被通政使司张贴在了通政使司大门外的邸报墙上,随后第二天就在京师城中引起了轰动。

    老百姓并不知道朝廷所谓大赦天下牢狱、犒赏全军将士以及大涨官员俸禄的具体细则,也不关心这些细则,只是这三道圣旨的主题,就已经足够他们在茶余饭后大肆议论一番了。

    这样的喜事,即便是在大明朝的京师里面,也已经多年未曾见过了。

    就这样,通政使司这种已经很久没有公开张贴公布过的邸报,迅速在京师百姓之中传开,然后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由京师向着四面八方传播开去。

    家里有人从军的人家,自然高兴万分,因为即将发放犒赏。

    家里有人当官的人家,当然更好了,因为皇帝给百官涨了俸禄,本色翻了一倍。

    而家里有人犯法坐牢的,也有了希望和盼头,毕竟皇帝说了要大赦天下牢狱。

    哪怕家里既没有当兵的,也没有当官的,更没有坐牢的,自己只是北直隶一个普普通通的种地的屯垦农夫,听了人云亦云的喜讯,也同样感到高兴。

    因为家里收获的大量土豆、番薯之类的粗粮,很快就会不愁销路了。

    就这样,从在崇祯三年的正月初二开始,随着朝廷邸报的传开,京师内外很快就进入了真正的普天同庆之中。

    一年来,大明朝的西南、东南、宣大、东北等等地方,先后陷入战乱之中,老百姓早就盼望和平盼望过上安稳的日子。

    如今大明朝的西北听说又乱了,但是京畿、中原、江南之地毕竟还算安定,而皇帝又是大赦天下,又是犒赏全军,又是给百官大涨俸禄,难得有这样的好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出来,有关的也好,无关的也罢,到了过年的时候,听着就让人觉得喜庆。

第七四一章 水涨船高

    一直到了崇祯三年正旦大朝会完全结束之后,崇祯皇帝才算是真正迎来了自己过年放假的美好时光。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尽管仍有一群来自塞外蒙古和遥远番邦的使节眼巴巴地等着大明皇帝的接见,但是到了大朝会结束之后,礼部或者理藩院再多事,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再给皇帝或者朝廷大臣们安排什么公务活动了。

    毕竟是大年正月初二。

    就是寻常百姓家到了这个时候,也都是什么也不做,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团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何况是天家呢。

    周皇后确认怀孕之后,崇祯皇帝大赏宫中服侍的宫女和太监,坤宁宫中的宫人们人人带着喜气。

    如今到了过年的时候,崇祯皇帝和皇后更是轮番赏赐,整个后宫之中人人脸上都是喜气洋洋。

    对崇祯皇帝来说,前往居庸关的时候,他并不怎么担心居庸关会失守或者建虏会涌入京畿,反而最担心的是,这一场大战打下来,不管是惨胜、小胜还是大胜,他都要做好准备,对参战的各镇将士进行一番犒赏。

    战死的,要给抚恤;立功的,要给赏赐;而且但凡是参战了的,都要给奖励。

    这是惯例。

    尤其是到了年终岁尾,年关将近的时候,若是拿不出钱财,不能厚给抚恤、赏赐和奖励,那么铁定的胜仗也有可能一转而为败,然后小败就有可能造成崩溃。

    这样的教训,在明朝末年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朝廷却粮缺饷,拿不出应有的赏赐。

    所以,崇祯皇帝在居庸关中反复琢磨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弄到一大笔银子,将这个战争一旦结束立马就得面对的问题解决好。

    本来他已经做好了通过瓜蔓抄的方式聚敛晋商世家金银财富,然后利用这一笔金银财富奖励犒赏全军的准备。

    但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黄台吉带着建虏和北虏大军入关之后辛辛苦苦抢来的东西居然没有来得及运走,居然落到了大明朝各路追击大军的手中。

    而且这一次,大明朝的各路追击大军,居然也没有哪一支敢于隐瞒缴获,私自贪墨这些巨额的财富。

    这真是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

    这也说明,虽然人性的自私贪婪,是与生俱来的,一有机会就一定要表现出来的,但却可以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让这种人性的自私与贪婪为己所用。

    若是没有监军御史之设,若是没有文臣武将相互之间的制衡,若是没有讲武堂毕业在军中任职的天子门生们,若是没有那一个个从自己身边派出去任职,因此打上了皇帝私人烙印的那些前御前侍从武官们,如今这样的局面,或许就不可能出现。

    不过不管怎么说,建虏后金国的天聪汗黄台吉入关这一次,算是白忙活了一场,除了最后莽古尔泰在杀胡口抢掠一番所得的金银粮草之外,之前在宣大地方搜罗到的金银财富等等物资,如今全都变成了崇祯皇帝用来犒赏全军的钱粮。

    崇祯皇帝也因此剩下了一大笔预定的支出。

    也因此,到了年关的时候,他才有资本一改以往精打细算的做法,在宫中再一次慷慨大度起来。

    不仅后妃们每月的吃穿用度银子跟着涨了三成,就是皇帝身边和紫禁城中的普通宫女太监们,每月的月钱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了。

    这些宫中人员虽然吃穿都由定制,都由宫内预算支出,但是这些人员也需要发给月钱,算是他们的工薪收入了。

    过去的明朝皇帝们,可能根本不在乎这些人的存在以及他们付出的辛苦,同时可能也会认为皇帝是天子的身份,整个天下的万物和臣民,都是属于皇帝的,包括这些老百姓。

    这些百姓家的女儿或者子弟,能够进入皇宫大内为皇帝一家服务,不仅是臣民百姓们该尽的义务,而且也是他们几世修来的福分。

    但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可不这么看。

    他当然不会脑残到在这个时代跟这些讲什么人权或者平等之类的东西,但是他却坚信出于利益的考量提供的服务,一定会比出于恐惧而提供的服务要好上许多倍。

    宫中的太监也好,宫女也好,他们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他们都是有家人需要养活的,他们的背后是一个个或贫苦或悲惨的家庭。

    宫中定制的衣食住宿供应之外,将不定时的赏赐改为每月固定发放的银子,同时在文武百官加薪的同时,也增加他们的月钱,不一定能够收获他们的感恩图报之心,但却一定能够减少他们中一些人的心中怨恨。

    明朝的宫廷之中,曾经出现过宫女谋杀皇帝的事件。

    不管那几个铤而走险的宫女身上隐藏着多少悲惨的故事,但是这件事情本身却说明,明朝的宫廷之中不是一个平静的地方。

    那些太监也好,宫女也好,也不是所有人都对皇家怀抱着一个忠诚侍奉的心思。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不防着一点。

    而给这些在宫中服务的底层人员,提供更好一点的酬劳待遇,也算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为自己及后妃们的安全所能做的事情之一了。

    好在现在宫中并不是太缺钱。

    因为不管是崇祯皇帝本人的内帑,还是皇后领着诸妃共同掌控的宫正司,每年到了年关将近的时候,都能从宝和公司以及宝和公司控制下的许多皇家和非皇家酒楼、店铺、商行和工矿、公司之中获得一笔不菲的款项。

    京畿之地新涌现的许多工场、矿场和公司商行,包括工部和武备院管辖之下的枪炮厂、弹药厂、水泥厂和冶铁厂等等规模越来越大的厂矿,其中都有皇家的股份。

    有的是内帑直接入股,有的是宝和公司入股。

    到了年关将近的时候,不管盈利是多是少,给皇帝本人以及后宫诸妃的分红,却是谁也不敢推迟或者延后的。

    这些事务,根本不需要皇帝或者皇后亲自去过问,早有东厂督公方正化和紫禁城内的宫正司去协调处理了。

    皇家这样做,谁也挑不出什么不是来。

    宝和公司派往各个入股工矿公司的常驻理事或者监事,可不是当年万历皇帝从京师派往各地的那些矿监税吏了。

    更何况如今在京畿之地推行的登记许可制度,也让地方的官署从大办工矿公司之中获得了不少的好处,朝廷的科道言官又能说些什么呢?

    皇家不是巧取豪夺,而是入了股,拿回自己的分红罢了。

    这样的事情,即便是在那些只讲义理不讲利益的朝中清流看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就这样,到了崇祯二年的年终岁尾,仅仅是开设在河西务的罗德里格斯-戈蒂尼奥联合玻璃制品厂一家公司,送入宫中的分红,就达到了十四万崇祯银圆。

    至于宝和公司旗下通过东厂的大肆扩张已经遍布大江南北的洪记商行,专门经营各种官府查抄物品和官军战场缴获物资,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到了年关将近的时候,刨除掉经营的成本,先后给皇后掌管的宫正司运送上交了几笔利润,合计超过百万崇祯银圆。

    随着这笔银子的运入内宫,崇祯皇帝的几个后妃们,也都在年前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干股的分红,每个人的身家财富,自然也都跟着“水涨船高”了。

    按理说,作为皇帝的后妃,她们不愁衣食住行,根本不需要什么银子金钱。

    但是事实上,财富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极端的重要,即使归位后宫之主的皇后,若是手里没有银子,也会没有安全感,而一旦有了银子,许许多多看似无法解决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包括宫中后妃之间常见的倾轧与争斗,在将她们的金钱利益牢牢捆绑在了一起之后,很快就变得一团和气了。

    如今,在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不管是皇后也好,田妃也好,这些曾经有过明争暗斗的后妃们的目光,更多的是一起转向了监管宫正司,并通过宫正司里的外务处,监管着方正化控制的宝和公司及其各大产业。

    无形之中,反倒减少了大量的相互猜忌与算计。

    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几天里,崇祯皇帝在陪伴皇后的同时,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储秀宫中。

    一来他更喜欢在兰妃身边的无拘无束,二来共住在储秀宫中的宜嫔乌兰图雅,也快到了生产的时候了。

第七四二章 琉球琉球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候,放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有道理。

    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的后宫之中安享齐人之福的日子,仅仅过去了几天,就不得不再次从温柔乡中抽身出来,重新开始新的一年的奋斗。

    在崇祯三年正旦大朝会的间隙时间,崇祯皇帝趁着更衣休憩的机会,接见了来自朝鲜的使节和安南北朝莫氏的使节,期间做出的几个决定,特别是关于扶持安南莫氏的几个决定,很快就遭到了一些得到消息的六科给事中的质疑和批评。

    留值六科廊的礼科给事中邱瑜上书说:“自来天子召见外藩朝贡使臣,祖宗定有一应法度。

    “先是礼官伴驾左右,天子始得于宫中接受属国朝贺,其后朝廷有内阁大学士之设,则必有辅政阁臣在场方得召见外藩。

    “礼者,天地之序也,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今陛下恣意妄为,坏此法度,何以为后来者戒也!?臣请陛下反躬自省,谨守法度,以为天下臣民之范也!”

    还好,类似这样的批评,更多的是质疑程序上的问题,而没有对广西巡抚衙门和总兵府移驻南宁的问题,以及另设海南巡抚的问题,提出反对意见,因此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不过,这样的折子能够在大朝会结束的第三天一早,就送进了司礼监,送进了乾清宫里的御书房,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内阁首辅李国镨和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等大臣,对于崇祯皇帝趁着这些他们不在而安排召见外藩使节,并且瞒着他们做出了一系列事关重大的决定,委婉地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崇祯皇帝当然也很敏锐地看出了这种不满。

    因此,理藩院再安排第二拨外藩使节入宫觐见的时候,崇祯皇帝就让人传旨,请来了内阁首辅李国镨和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以及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

    崇祯三年正月初六,宫内宫外,一片喜气洋洋。

    崇祯皇帝也是面带喜色地,在乾清宫自己的御书房中,迎来了这几位朝廷的重臣,与这几个重臣一起接见了来自属国琉球、蒙古归附各部,以及来自荷兰东方殖民地巴达维亚总督府、葡萄牙东方殖民地满喇甲总督府的使节们。

    理藩院院使恭顺侯吴惟英、副使姜曰广照例陪伴接见,而这些使节们也按照老规矩,一个一个地进入乾清宫中接受召见。

    排在第一个的属国琉球的使节。

    大明朝的官员们,不管是礼部的,还是理藩院的,就是这样的臭脾气。

    他们安排皇帝接见使节的时候,根本不管你这个国家的大小或者强弱,而是一切都取决于你在大明的宗藩体系之中所处的位置。

    显然,在这些官员的眼中,朝鲜、安南和琉球这样的属国虽小,他们在大明的宗藩体系之中的地位却高,因此就排在了前面。

    至于蒙古各部,当然比这些国家要强大,但是这些蒙古部落在数年之前还都是大明朝的敌国外患之所在,自然被排在了后面。

    至于荷兰人,葡萄牙人,他们当然比排在前面的这些属国藩部都要强大得多,可是它们却都是远离大明疆域的泰西蛮夷。

    他们再强大,到了大明朝的京师,也得按照大明朝过去的规矩来。

    正因为如此,虽然来自荷属巴达维亚的荷兰人毕德诺,以及来自葡萄牙满喇甲总督府的佩雷斯,一再向姜曰广等人提出抗议,要求尽快见到崇祯皇帝的面儿,但是却丝毫也改变不了礼部和理藩院官员们的安排。

    崇祯三年正月初六上午辰时,根据理藩院的安排,来到大明京师等待召见已经等了好久的琉球朝贡使节尚义和蔡通,终于等来了大明皇帝的接见,跟着理藩院负责的行人,战战兢兢地走进了皇帝在乾清宫东暖阁的书房之中。

    这个尚义,是琉球国的“世子”尚质的弟弟,而其父尚奉正是现任琉球群岛上最大国家中山国的国王。

    琉球群岛上还有两个小国,一个叫做山南,一个叫做山北,属于尚氏的支系,算是中山国自己在琉球群岛上的附属小藩国。

    这几个小国,合在一起,统称琉球。

    而其中中山国的国主尚氏,从明初以来就受到了大明朝廷的册封,大明给他的封号,正是琉球国王。

    中山国的尚氏,也因为大明朝的册封,正式获得了对于整个琉球群岛名正言顺的统治权。

    至于琉球群岛上山南、山北这种名为国家,实际上只是一个小部落的地方,大明朝廷根本看不上眼,因此也不屑于拉拢和册封他们,直接将他们划在了中山国的治下。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被封为了琉球国王的中山尚氏家族,一直对大明朝感激不尽,自从受封之后就一直恭顺异常,非常忠诚。

    在嘉靖年间大明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战争中,一直坚定地充当着大明朝军队的盟友和前哨。

    到了万历壬辰倭乱期间,这个小小的琉球国,同样十分坚定地站在大明朝的这边。

    不仅积极响应大明朝廷的号召,为明军刺探日寇的军情,而且还组织了水师,主动去进攻日本的本土。

    当然,结果很惨。

    琉球的那点小国寡民硬凑出来的所谓军队,在九州岛上被日寇全歼。

    但是,琉球国尚氏的这点忠心,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所以在大明朝周边的众多小国之中,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对于琉球这个小国,还是一直充满好感的。

    文质彬彬略显瘦弱的尚义,在其陪臣蔡通的陪同下,跟着理藩院的行人进了崇祯皇帝的御书房中,见到房中坐着皇帝和大明朝的几位重臣,连忙跪下行礼,结结巴巴地介绍了自己,然后山呼万岁,整个过程之中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崇祯皇帝看着尚义两人行完礼,让他们站起来说话,对他们说道:“你们的国书大意,朕已经知道。册封汝父尚奉为琉球国王的事情,朕已着礼部与理藩院尽快安排。最迟三月,蔡通即可陪同礼部与理藩院册封的使者,搭乘浙江水师的船队前往琉球。”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话,刚刚站起来的尚义与蔡通两人连忙又跪下谢恩。

    这是他们两个人此行的主要任务。

    然而,崇祯皇帝见两人忙着下跪谢恩,却接着说道:“你二人且不忙谢恩!朕这里还有几点想法,要说与你二人知道!”

    听了崇祯皇帝的这话,尚义与蔡通两人对视一眼,抬起头来,尚义说道:“大皇帝陛下但有所命,海国小臣无不遵从!”

    崇祯皇帝闻言笑了笑说道:“如此甚好!琉球国对我中华素来孝顺恭谨,大明朝廷上下,包括朕,都对琉球十分满意。”

    说完了这个让尚义安心的话,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朕闻汝国多海岛火山,物产贫瘠,却特产硫磺。然而硫磺此物,于尔国无甚大用,却为我大明武备院之所必需。从前汝国多以海货与我大明贸易,朕意今后特增硫磺一项,且应以采办硫磺为大宗。

    “另外,朕亦听闻,海东倭奴国有一鹿儿岛藩,自从万历年间壬辰倭乱以来,即对琉球国多有侵扰,为琉球安危计,为硫磺采买贸易计,朕意派驻一支水师,常驻琉球。一者为尔国北拒鹿儿岛藩,二者保护贸易航线不受海盗干扰。你二人以为如何?”

第七四三章 如此可好

    尚义听了这话,不敢反对,但是答应了吧,自己又没有这个权限。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他只是如今权署琉球国事的中山国王尚奉的次子,他的大哥尚质照例将在大明册封尚奉为琉球国王之后成为琉球法定的世子。

    他这个二王子处在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上,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大明皇帝的问话才好。

    尚义还在思索着如何作答。

    那边跟随他前来的尚氏家臣蔡通已经说了话。

    蔡通说道:“陛下此番美意,于琉球国亦为有利。以小臣之见,吾国主自无不答应的道理。只是在琉球国内常驻水师船队一事,吾等临行之前,吾主并无其他授权。小臣等人此番前来大明京师觐见陛下,乃为叩请大皇帝陛下册封吾主。小臣等人若擅自应诺,是不忠于吾主也。请陛下明鉴!”

    这番话说得也算是滴水不漏了,但是却难不倒如今这位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当即说道:“既然如此,朕亦不急!尔等琉球使节且先回国请示,待尔等请示汝国主许可,再来大明京师觐见不迟!”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话,拿起茶碗喝了一口茶水,然后对着姜曰广等理藩院官员说道:“外面可还有使者等候?”

    姜曰广连忙躬身答道:“启禀陛下!尚有蒙古数部使节,以及荷兰红毛夷、普利多加国使者等候!”

    听了这话,崇祯皇帝再转头去看尚义和蔡通,只见两人面红耳赤,瑟瑟发抖,跪在地上不住叩头。

    蔡通的祖上乃是大明朝南直隶人氏,虽然迁居琉球百余年,但在聚族而居之下,对故国风俗仍然十分熟稔,见大明皇帝这番模样,知道此时不答应,这一次怕是要空跑一趟了。

    想到这里,蔡通连忙去看尚义,而尚义也正看过来,于是蔡通趁着崇祯皇帝喝茶的当口,朝尚义用力点了下头。

    就下来,就见尚义一边磕头一边说道:“大皇帝陛下恕罪!琉球岛国素来都是大明的藩属,尚氏亦为陛下的家臣。

    “大明若欲常驻水师保护琉球不被倭奴侵扰,保护琉球与大明之间航路通畅,以小臣之意,吾父吾兄自无不应诺之可能!

    “只是,只是不知大明水师去琉球欲驻何处?兵船几条?粮饷所需几何?”

    尚义这么一说,崇祯皇帝才知道他们多虑了,因此笑着说道:“尔等且放宽心!朕知尔琉球群岛虽然国土不大,但却也并非只有一个首里城。

    “我大明水师到琉球,不驻首里,尔国君臣可自选一良港为我水师驻锚之地,交与大明水师及常驻使臣。具体选择哪里,盖由尔国主与大明使臣共议。

    “至于兵船几条,费用几何,这个问题皆由闽浙总督府与琉球国一起商定,总归不会让琉球国负担不起,也不会全由琉球国负担,如此可好?”

    琉球岛上只有一个像点样的城池,叫做首里。

    两百多年之后,该地被日本占领,随即改名冲绳。

    如今这个首里城,正是琉球国的都城。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很好,是东南亚通过日本的必由之路,所以商贸一直都很兴盛。

    也正因为琉球国处在东南亚通往日本的商路上,所以十六世纪以来,特别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以及荷兰人发现了琉球之后,就始终想要占据。

    若不是因为大明的保护,琉球早就成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了。

    可是,即便如今它还没有成为殖民地,但却也一直遭受着这些国家的骚扰。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甚至包括这个时代的日本人,都一再提出要求,要在琉球国的都城首里城内开设商馆,派驻使节。

    琉球国的上任国王尚宁也是个人物,一直把大明朝作为自己的挡箭牌,才算堪堪挡住了那些西方国家的要求。

    而他之所以能够挡住这些西方国家,没有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完全是因为大明军队在万历末年和天启初年的历次对外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

    其中就包括先后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发生的战争。

    这些历史上不曾被大书特书过的战争,不仅保护了大明朝的东南沿海,也顺带着保护了当时大明朝的一些属国,其中就包括琉球这个弹丸之地。

    然而琉球国王虽然拿着大明这块挡箭牌挡住了西方列强,却没有能够挡住近在咫尺的小日本。

    小日本的鹿儿岛藩,也就是所谓的萨摩藩岛津氏,从万历三十七年开始,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兵侵扰琉球,想要把琉球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好在当时刚刚被大明朝的军队朝鲜半岛上痛打过一番的日本人,害怕大明军队介入,所以并不敢大张旗鼓的入侵琉球。

    不过,他们采取的是不断蚕食的办法。

    到了崇祯三年的这个时候,萨摩藩的小股军队,已经进入了琉球群岛的几个北部岛屿之上,并且也已经强迫现任的琉球国王(尚未得到大明的册封)尚奉同意,在琉球国的都城首里城内开设了“倭馆”,垄断了琉球对日本的转口贸易。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大明朝的军队和使馆进驻琉球群岛上的某一个海港,对琉球王国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琉球王国实在是太小了,尚义也好,蔡通也好,这两个人的内心深处,对于大明朝军队的入驻,当然也有深深的恐惧。

    他们担心前门刚拒狼,后门又进虎。

    毕竟,大明帮助琉球赶走日本人固然是好事,可是万一大明朝在赶走了日本之后,回头又要吞并琉球,他们又改如何是好?

    也正因此,两人心中犹豫不决。

    不过,崇祯皇帝的说法,却又让他们无法再犹豫下去了。

    琉球很远,来一次不容易。

    特别是顺利得到大明皇帝的接见,更不容易。

    好不容易来了一次,正经的差事还没办好,就又打道回府去请示别的事情,这不是开玩笑呢吗?

    再说了,大明是琉球的宗主国,连中山国尚氏这个王族姓氏,都是大明朝的皇帝赐给他们的,如今过来请求册封新王,若是连给大明朝的水师找一个驻锚之地都不答应,还册封什么琉球国王啊?!

    其实,上一任琉球国王尚宁死了之后,其子尚丰就派遣了使臣,前来请求册封,但是按照惯例,大明派出使者册封琉球国王需要建造封舟,也就是一种超大号的福船。

    这对天启初的朝廷来说,需要一笔相当大的开支,因此朝中很多大臣站出来反对。

    特别是到了天启初的时候,明朝东南沿海一带,能够建造这种封舟的船厂和船工也已经不多了。

    虽然当时海禁政策已经出现了松动,但是官办的船厂早就停造大船很久了。

    而普通的民间船厂,造的多是近海的小船,到了朝廷需要的时候,反而造不出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了。

    于是,为了免于尴尬和难堪,朝廷迟迟没有派出使臣前往琉球。

    而权署琉球国事的尚丰,随后又多次派遣前往浙江或者福建,请求转递国书,尽快册封他为琉球国王。

    但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浙江和福建的官府所拒绝。

    册封琉球国王这么一个可以彰显宗主国权威、行使宗主国主权的事情,竟然就因为这么一个看起来十分荒唐而深究起来却又十分难堪的理由,被耽搁下来了。

    建造封舟,本来是为了彰显大国天朝威仪,但却终因耗费太大、无力建造,而自己把自己的宗主国权力给放弃了。

    明末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么奇葩。

    至于这一次,崇祯皇帝当然不会在意什么封舟不封舟的事情。

    大明朝廷的面子,他本人的面子,绝不是靠这个东西能挣来的。

    即便是如今有能力建造,他也不会耗时费力又花钱去造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

    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威信,也不是靠着这个东西来突显的。

    琉球国的王子尚义和使臣蔡通半推半就地被迫着同意了大明派遣水师常驻的事情之后,其他的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两位内阁大臣的建议之下,崇祯皇帝很快就定下了携带圣旨金册朝服冠冕前往琉球册封琉球国王的时间和常驻的人选。

    前往册封的大臣,经徐光启推荐,李国支持,崇祯皇帝敲定了礼部侍郎何如宠这个人选。

    至于副使,如同当初让李信、张溥跟着姜曰广到朝鲜去增加阅历的做法一样,崇祯皇帝则派出了詹事府少詹事黄道周和身边的中书舍人吴伟业,跟着礼部侍郎何如宠一起带着理藩院行人司行人前往琉球。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也敲定了浙江水师守备翁之琪,率领舟山水师的一支偏师,运送册封使者前往琉球。

    事毕之后,何如宠带吴伟业返回京师,而黄道周与翁之琪就地驻扎琉球,以黄道周为大明常驻琉球国使者,直归理藩院管理,以翁之琪为大明常驻琉球国武官,继续归闽浙总督府并浙江总兵官张存仁节制。

第七四四章 年轻人们

    与琉球国的使节尚义、蔡通初步定下了册封与驻军等等一应宗藩事宜之后,崇祯皇帝还让理藩院年后设立一个琉球馆,并让琉球国的王子尚义,带部分随从人员常驻大明京师。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琉球国的使者尚义与副使蔡通,对于崇祯皇帝的这番安排内心虽然抗拒,但是嘴上却不敢反对,相顾无言,只好心情复杂地领了旨谢了恩,跟着理藩院的行人跪辞而去。

    崇祯皇帝的这些做法,看起来有点儿不太地道,或者说不太仁义,有一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嫌疑,但是却十分符合大明朝现在的利益。

    内阁首辅李国镨、阁臣徐光启这种比较典型的谦谦君子型的人物,虽然不屑于自降身份这么做事,也就是耍弄权术,搞一些阳谋,因为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他们这些士大夫一直标榜的王道仁政理想。

    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他们看不出来这其中的好处。

    对于宦海沉浮数十年的他们来说,还有什么事情是看不透的呢?

    所以,这两个人虽然没有说话,一直静静地看着皇帝在表演,但是对于最后的结果,却是乐见其成的。

    毕竟,君子可以远庖厨,但却不能不吃肉。

    皇帝杀猪的时候,他们可以站在一边袖手旁观当作没看见,但是到了分猪肉的时候,他们却是不会站出来反对的。

    至于琉球国的二王子尚义,还有跟随他前来的家臣蔡通,内心深处是怎么想的,一点也不重要。

    因为崇祯皇帝的这个安排,他们根本无法拒绝。

    要么和和气气地接受,要么撕破脸之后被迫接受,说到底,连日本的一个鹿儿岛藩,或者说来自日本鹿儿岛地区的萨摩藩数千倭寇,他们都反抗不了,那么面对庞然大物一般的大明朝,面对这样一个大明皇帝,他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崇祯皇帝接见了琉球国的使节之后,稍事休息,然后让姜曰广去带来来自蒙古藩部的几个使节,一起接见了一下。

    其中来自喀喇沁部的归义王布尔哈图长子陈格尔巴图,已经来到大明的京师一年多了。

    从讲武堂第一期骑兵科毕业之后,先是被安排到了京营三千营里任职,没过几个月,就又被崇祯皇帝给点名调回到了讲武堂,担任骑兵科助教,专门教授讲武堂学员们弓马骑射的本领。

    这是陈格尔巴图擅长的,所以也算胜任愉快。

    陈格尔巴图自从进入大明之后,平时多以陈格之名与人相处,衣装发式皆采明制。

    这一次跟着喀喇沁的使者德力格一起入宫觐见,陈格尔巴图才特意换上了传统的喀喇沁装束。

    否则,不明内里的人,只会以为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轻易看不出来,他是喀喇沁部昆都仑汗的长子。

    喀喇沁自从归附之后,朝廷与之开设了两处榷场,用盐、茶、酒、粮食和铁器,与喀喇沁各部交易马匹、牛羊和毛皮。

    这之后,不仅蓟镇边外和辽东左翼一下子平静了很多,而且蓟镇和辽东军中的骑兵,也有了源源不断的战马来源。

    库伦部的恩赫巴雅尔归附之后,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如此。

    库伦部与喀喇沁部相比要弱小的多了,总共也没有多少人口。

    但是这些习惯了辽东边外草原气候和草原生活的库伦部蒙古人,却是天生的牧马人和骑兵前哨。

    有了库伦部的牧马人和骑兵顶在辽东宁锦防线的西北方上,建虏后金国的兵马要向西进出草原,或者是科尔沁部的兵马南下,都躲不开他们的监视。

    他们的归附对辽东镇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前哨。

    所以,对于库伦部那颜恩赫巴雅尔请求册封的事情,从辽东督师府到兵部再到内阁,全部乐见其成,没有一个反对的。

    对此,崇祯皇帝当然也没有不同的意见。

    毕竟多伦部的规模与库伦部的规模差不多大,都已经获得了正式的册封,那么库伦部当然也不能晾在一边不管。

    这一次,对辽东督师府呈报上来的,册封库伦部首领恩赫巴雅尔的请求,崇祯皇帝立刻就同意了,而且参照当初册封多伦部的规格,给恩赫巴雅尔定了一个奉义侯的封号。

    大明朝对于蒙古王公贵族的册封,一直都有点虚高,水分很大,动辄就是王侯。

    不过这样几百年下来,这些蒙古部落的首领们也形成了这样的期待,一时半会儿也降不下来。

    如今大明朝正处在继续拉拢蒙古部落的时候,封给的爵位自然也是只能就高不就低了。

    何况库伦部的恩赫巴雅尔也很识趣,为了取信于大明,为了表示自己归附的诚意,把自己的儿子也给顺道送了过来,以请求入读讲武堂的名义,送到了大明的京师作人质,崇祯皇帝封给的爵位怎么也得往高了给啊!

    崇祯皇帝一起接见了这些来自蒙古藩部的所谓朝贺使者们,对着陈格尔巴图、额尔德木图、阿尔斯楞和满珠习礼几个人,说了一番关心勉励的话,赏赐了一些望远镜之类的小物件,以及一些户部宝源总局京师制币总厂新造的一些金币和银币,然后结束了接见。

    根据崇祯皇帝指示理藩院作出的安排,这几个蒙古部落的贵族子弟要继续留在大明的京师。

    来自喀喇沁的陈格尔巴图,继续在皇明忠义讲武堂当他的骑兵助教。

    来自多伦部的额尔德木图自从讲武堂毕业之后,就被皇帝安排进入了羽林卫,在皇城内的承天门当值,如今当然是继续羽林卫里当他的指挥佥事了。

    来自库伦部的阿尔斯楞,则按照库伦部首领新晋奉义侯恩赫巴雅尔的请求,年后进入讲武堂学习。

    至于兰妃的弟弟,来自科尔沁左翼的满珠习礼,则被崇祯皇帝钦命指定进入理藩院行人司作了一名行人,让他一边在理藩院行人司做事,一边等待着将来有一天重归科尔沁的机会。

    崇祯皇帝作出的这一番简洁明快的安排,不仅让张惟贤这样的勋贵老臣心中感慨折服,也让过年期间仍在皇宫大内当值的侍从武官邓天河、杨振、侯天锡等人暗自咂舌不已。

    这些原本生在将门世家的年轻武官们,多是打小就从军征战,早就养成了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但是跟在崇祯皇帝身边的时间越久,他们就越是觉得这个比他们都还年轻了许多的皇帝实在是深不可测,一个个不需要任何人提点,很快就收起了自己的个性,变得日益谨小慎微起来。

    定彝伯侯良柱的长子,那个亲手砍下了安邦彦头颅的侯天锡,就是如此。

    在如今的西南地区,定彝伯侯家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作为定彝伯侯良柱的长子,侯天锡当然是那种老子天下第一可以横着走的人物。

    等到他一路北上,来到京师报到,正好赶上崇祯皇帝在居庸关迎战建虏取得决定性大捷的消息传开,侯天锡立刻就明白,他们父子在西南的战功,已经成为了过去。

    这个比自己年轻了好几岁的皇帝,亲率京师近卫军迎战建虏取得大捷,比起自己在西南跟着靖南侯的大军杀敌立功可要困难多了。

    等到他在兵部报了到,随后进入紫禁城内当值之后,不管是内家拳功夫出众的“御前侍卫”陈奏廷,还是跟着皇帝一起参加了居庸关之战的邓天河、杨振等人,都是一时俊杰,心高气傲的侯天锡很快就认清了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现实。

    特别是入职御前侍从武官处之后的这段时间,亲眼看着这个年轻的皇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干净利索地处置了朝鲜、安南、琉球以及蒙古各个藩部的事务,简直是大开眼界,对皇帝的心机与手腕,内心之中更是叹服不已。

    侯天锡的这些感受,邓天河和杨振等御前侍从五官,当然都曾经经历过。

    而这一点,也正是崇祯皇帝的用心所在。

    不管是留下李、莫敬完、尚义这些属国的王室子弟,还是留下蒙古归附藩部的继承人们,包括挑选侯天锡、邓天河、杨振这样的年轻武官到自己的身边历练,都有一个目的,就是收服人心。

    数年之后或者十数年后,这些年轻人们就将成为各个属国、藩部或者边镇的中坚,提前把他们归拢在自己的身边,驯化、培养和观察一番,当然比让他们自然生长,更有利于大明朝的未来。

第七四五章 普利多加

    同样是崇祯三年正月初六的上午,巳时已过,午时将至,崇祯皇帝带着几个在朝的重臣,接见完了来自蒙古各部的使节们,继续接见外邦的使节。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过年的氛围还很浓厚,而且天气也很寒冷,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崇祯皇帝本来不想这样辛劳辛苦带着这些老臣继续处理公务。

    只是还有远道而来的荷兰人和葡萄牙人没有接见,崇祯皇帝也没有办法回到后宫,去陪着后妃们吃喝玩乐。

    而来到大明京师已经好多天了的荷兰人毕德诺、葡萄牙人佩雷斯,也已经等得十分心急了。

    这一次,来自巴达维亚的毕德诺,还找来了一路陪同的传教士范德烈和如今耶稣会在京师的首席传教士康迪纽斯到理藩院沟通求情。

    而葡萄牙人佩雷斯,也辗转托人找到了与大明皇家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葡萄牙籍大商人戈蒂尼奥从中请托。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情,理藩院这样的衙门口,当然也是如此。

    更何况荷兰人毕德诺和葡萄牙人佩雷斯两个人带着随从前来,可不是来无理取闹什么的,都是有正经的事情要谈的。

    毕德诺代表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巴达维亚总部,而佩雷斯代表的是葡萄牙人在满喇甲的总督府。

    在这个时代,荷兰人与葡萄牙人的关系还是比较复杂的。

    一方面,在欧洲,他们是反抗西班牙霸权,反抗西班牙侵略的盟友。

    葡萄牙就不用说了,几十年前被西班牙人被哈布斯堡王室出身的西班牙国王抢走了葡萄牙人的王位,成为了西班牙国王的领地,接着打了数十年的独立战争,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独立。

    荷兰人也差不多,也曾是西班牙王国的一部分,通过战争获得独立以后,又曾被当时强大的西班牙占领过,这样的独立战争断断续续,直到崇祯三年的这个时候还没有结束。

    因此,直到如今,在欧洲,特别是面对西班牙人的霸权时,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是天生的盟友。

    另一方面,他们在东南亚地区,却又是争夺地区主导权与殖民地的对手。

    葡萄牙人进军海洋的时间很早,与西班牙人崛起的时间不相上下,属于最早的几个进军东南亚,在东南亚开辟殖民地,从事香料贸易的西方殖民强国之一。

    而荷兰人则是西方殖民强国中的后起之秀。

    到了大明崇祯年间的时候,荷兰人在东南亚的势力,已经压倒性的超过葡萄牙了。

    原本属于葡萄牙的许多殖民地和贸易据点,都被荷兰人抢走了。

    葡萄牙只剩下了马来半岛顶端的满喇甲、印度西海岸的果阿,以及印度东部沿海和缅甸西部沿海的几个据点了。

    再有的话,就是大明广东香山县的濠镜澳了。

    现如今,葡萄牙人在东南亚剩下的最大的殖民地,葡萄牙东方总督府的驻地满喇甲,也已经成为了荷兰人的目标。

    在原本的历史上,十年之后,也就是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满喇甲的葡萄牙人就会被荷兰人赶走,满喇甲就会正式落入荷兰人之手。

    不过在崇祯三年的这个时候,满喇甲仍是葡萄牙人在东南亚的总督府所在地,虽然一共也没有多少葡萄牙人生活在那里,但是却牢牢占据着这个从印度洋进入太平洋的咽喉要道。

    作为葡萄牙驻满喇甲总督府的使者,佩雷斯奉命北上大明京师,不是他想来,而是他不得不来。

    按照理藩院由亲到疏、由近到远的规矩,在两个来自外邦的使节之中,葡萄牙人佩雷斯被安排首先入见。

    久在东方任职、熟悉大明规矩的佩雷斯,被姜曰广领着进了乾清宫东暖阁御书房之后,立刻下跪山呼万岁,行了理藩院指定的礼节。

    行完礼节之后,佩雷斯说道:“尊敬的中国皇帝陛下!我是来自普利多加满喇甲总督府的使者,本人遵奉普利多加满喇甲总督安德斯-隆斯泰德(anders ljungstedt)阁下之命,前来朝见大皇帝陛下!”

    普利多加就是葡萄牙,算是葡萄牙作为国名最早的汉语翻译了。

    看着这个黑卷发、深眼窝、身材瘦高却会说一口流利汉语的佩雷斯,崇祯皇帝很快就示意他起身说话,然后对他说道:

    “大明与葡萄牙之间暂时并无官方往来,你们的总督派你前来朝见于朕,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事情要谈?”

    因为葡萄牙在东南亚与荷兰人的关系复杂而微妙,这一次北上大明京师却又是荷兰人同行,因此,佩雷斯及其随从对于此行的目的讳莫如深,不肯与沈廷扬等人深谈。

    此时身边没有了荷兰人,又见到了此行要见的正主,佩雷斯自然也没有了顾忌,因此说道: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鄙人奉命前来,乃是代表鄙国满喇甲总督阁下,与贵国商议两国和平通商事宜!

    “第一,请大皇帝陛下同意,鄙国在贵国京师与广州两地开设商馆常驻。

    “第二,请大皇帝陛下下令,约束贵国云贵总督府军队,从缅甸北部撤军。”

    佩雷斯这话一出口,崇祯皇帝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隐情,本来还带着微笑的脸色,瞬间就冷了下来,面无表情地看着佩雷斯说道:

    “两国和平通商的事宜,也是朕所乐见的。

    “不过,两国和平通商,贵在相互对等,你们葡国驻在满喇甲的总督府要谈通商事务,该去我大明两广总督府才是。

    “若是涉及葡国与大明,还需你们那位总督阁下转告葡国国王,请他另派国使前来!朕也正好想要跟你们葡国的国王谈谈濠镜澳的问题!”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语带不屑,佩雷斯也听出来了。

    不过,贸易的问题不是他这次前来的主要问题,大明这边要是答应了当然最好,不答应也就算了。

    至于濠镜澳,对于葡萄牙人来说虽然非常重要,但却不是这次他来大明京师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崇祯皇帝的话音刚落,就听葡萄牙驻马六甲总督府的使者佩雷斯再次说道: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贵我两国之间贸易通商的问题,以及濠镜澳的问题,大皇帝陛下若欲本国从本土派出使团前来会议,鄙人可以回复隆斯泰德总督阁下,将陛下的要求转呈国内,请派国王特使前来!

    “不过,这一切,全都取决于贵我两国之间能够持久地保持目前的和平关系!据我国沙廉总督府通报,贵国云贵总督府麾下军队,十月以来大举越界进入缅甸,已然严重侵害到了我国在缅甸的利益,危及到了贵国与普利多加之间的和平关系。

    “如若此举是大皇帝陛下朝廷的旨意,那么请大皇帝陛下收回这个旨意!因为缅甸王国在我们普利多加的保护之下,普利多加商人在缅甸拥有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利益!

    “如若此举并非大皇帝陛下朝廷的命令,而是贵国西南边境地区地方军队的私自作为,本人及隆斯泰德阁下深信定然如此,那么请大皇帝陛下尽快下令制止他们的越界行为,并处罚他们!”

    佩雷斯的这番话,说得李国镨、徐光启、张惟贤等人既一头雾水,又心生愤怒。

    缅甸这个国家,虽然已经很多年没有前来过北京进行朝贡了,但是在大明朝廷许多大臣的眼中,它仍然是大明宗藩体系之中的一个藩属国。

    这个藩属国什么时候成了葡萄牙的势力范围了?!

    当然,这其中多少也包含着这个时代大明朝政治精英们的孤陋寡闻了。

    葡萄牙虽然在侵犯大明朝国土边境的时候,吃了不少的亏,最后是靠着偷偷摸摸的坑蒙拐骗,才租借到了濠镜澳这个地方,但是在面对东南亚的其他小国家的时候,却是无往而不利的。

第七四六章 东吁王朝

    早在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葡萄牙人就已经开始了他们对缅甸的渗透。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当时葡萄牙人来往东西方的商船,基本上都是武装商船,所从事的贸易,也都是半掠夺半强迫的垄断贸易。

    他们最先占据了莫卧儿帝国南方的西海岸,先是设立贸易据点,然后发展到修建城堡,垄断当地对外贸易,最后设置总督府,派驻军队,从而将当地变为殖民地。

    几十年后,他们接着往东,从印度西海岸发展到了东海岸,然后就开始进入缅甸,在后世缅甸地区的几个重要地方比如沙廉、卑谬、勃固、毛淡棉等港口地区设立葡萄牙商馆,利用当时缅甸地区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战争,拉一方,打一方,慢慢地站住了脚跟。

    按理说,嘉靖皇帝都在位的时期,大明朝的国力还算可以,若是意识到西方人渗透缅甸的问题,当时就插手,根本不会有葡萄牙人什么事儿。

    但是当时整个明朝东部沿海,从北到南,都在忍受着倭患的折磨,大明朝的军力、财力,以及大明朝朝廷,从皇帝到大臣的精力和注意力,也都放在了消除倭患这个问题上了。

    连复套这样的事情,都没有去做,就更别提派人去过问葡萄牙人进入缅甸的事情了。

    对于缅甸这个藩属国长时间不来朝贡,满朝大臣们也懒得去关注,毕竟朝贡这种行为,对于大明朝来说,属于赔钱的买卖。

    所以没有人意识到,这其中可能暗含的苗头或者说危机。

    这个苗头和危机,就是葡萄牙人在对缅甸进行了数十年的渗透后,支持缅甸南部东吁地区的缅族人立国,先是通过战争灭掉了缅甸南部的勃固王朝,然后又支持缅族人不断北上。

    公元一五五五年,也就是嘉靖三十四年,莽应龙在葡萄牙人的支持之下,率军灭掉了雄踞缅甸北方、一直向明朝称臣纳贡的缅甸阿瓦王朝,统一了缅甸,建立了东吁王朝。

    东吁王朝初兴之时,接连遇到了两任比较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就是莽瑞体和莽应龙。

    莽瑞体和莽应龙通过大肆出卖缅甸的利益,换取葡萄牙人的支持,从葡萄牙人那里换来了西方的火器,同时也雇佣了大量的葡萄牙雇佣兵。

    这也正是莽瑞体和莽应龙父子,能够迅速强大起来,先后灭到孟族人的勃固王国和掸族人的阿瓦王朝的原因。

    不过,也正是因为东吁王朝崛起的过程中,葡萄牙人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东吁王朝建立之后,葡萄牙人在缅甸享有许许多多的特权。

    许多沿海的土地城池,被划给了葡萄牙人作为特区,不仅允许葡萄牙人垄断缅甸对外贸易,而且允许葡萄牙人在缅甸沿海甚至是内地许多地方购买土地,修建城堡。

    而且这些城堡,不允许缅甸人进入,完全是一种国中国的局面,东吁王朝虽然看似强大,却实际上是葡萄牙的一个半殖民地。

    这个东吁王朝的勃兴之地东吁城,之前与勃固、阿瓦一样,在明初明朝最强盛的时候,都接受了明朝的册封。

    永乐年间的时候,莽应龙的祖先,不过是大明朝册封的一个东吁宣慰使,也叫洞吾宣慰使,地位远低于勃固和阿瓦。

    但是到了统一缅甸之后,东吁王朝通过与葡萄牙人的贸易,装备了大量西方武器,实力不断壮大,征服了周边许多小国家。

    而这个时候的大明朝,则正在忙着应付不断侵犯东南沿海的倭寇,无暇顾及缅甸东吁王朝的扩张。

    这在某种程度上,当然是向缅甸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

    万历十年的时候,莽应龙病死,他的儿子莽应里继位,觉得自己翅膀硬了,不仅不想再向北方的强大邻居称臣,而且还要发动战争,向北继续扩张领土。

    莽应龙病死的第二年,东吁王朝的新君主莽应里,开始率领大军“北伐”,一开始所向披靡,云南许多土司世家望风归附,让东吁王朝占领了大量原属明朝的土地。

    不过等到明朝还手之后,看似强大的东吁王朝,立刻一败涂地。

    万历十一年,公元一五八三年,明军刘、邓子龙所部军队南下,不仅将莽应里侵入云南的主力全部歼灭,而且一路南下,占领了缅甸北方重镇阿瓦城,消灭了东吁王朝缅军十数万。

    只不过当时的明朝君臣看不上缅甸那种地方,认为缅甸根本不值得占领。

    一方面缅甸北方都是高山丛林,每年从三四月份开始,天气就暑热难耐,而且常常大雨倾盆,空气非常潮湿,蚊虫肆虐,蛮烟雨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烟瘴问题,比水西还要严重得多。

    刘、邓子龙等率领的北方军队打仗没有问题,但是驻军却不行,因为适应不了那里的气候。

    另一方面,满朝的文武大臣也觉得得不偿失,不愿再劳师耗饷。

    于是打了胜仗的大明军队,分封了几个当地的土司之后,就选择了撤军。

    与此同时,伴随着葡萄牙人的特权和东吁王朝在缅甸的高压统治,愈演愈烈,东吁王朝治下的缅甸,也开始不断发生起义和暴乱,老挝、暹罗也相继摆脱了东吁王朝的统治而独立。

    北伐失败之后内政一团糟的莽应里,也认清了现实,知道大明绝不是可以轻易进犯的,于是也放弃了对外扩张的政策,开始治理内政。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葡萄牙人已经几乎掌控了东吁王朝的经济命脉,葡萄牙人的特权,甚至已经威胁到了他对缅甸的统治。

    于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莽应里,将缅甸乱局的责任,推到葡萄牙人的身上,又在自己的一帮子朝臣支持下,开始从葡萄牙人身上征税,并准备驱逐盘踞在缅甸几个港口中的葡萄牙人。

    结果可想而知,莽应里的这些举措还没有来得及全部实施,葡萄牙人就支持缅甸西海岸上的阿拉干人(被灭的若开王国),联合缅甸都城勃固(也叫白古)的孟族人,发动了叛乱。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一五九九年,莽应里被葡萄牙人支持下的阿拉干人抓获,然后被当众斩首。

    莽应里的一个弟弟,也是莽应龙的一个小儿子,逃到缅甸北方的阿瓦城,在阿瓦重建了东吁王朝,后世缅甸称其为良渊王。

    接下来,这个良渊王的儿子阿那比隆,又是一个颇有作为雄主,在阿瓦积攒了十几年的实力之后,于万历四十一年,率军南下再一次占领了勃固,并将东吁王朝的政权迁回勃固,再次实现了缅甸形式上的统一。

    而这个阿那比隆之所以能够从北方打回南方,也并不是因为他自己真的具有战胜葡萄牙人的实力,而是他在葡萄牙人之外,又找到了新的盟友。

    这个盟友,就是见缝插针的荷兰人,以及紧随荷兰人的步伐进军东方的英国人。

    到了十七世纪的时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平分欧洲之外的整个世界的局面已经被打破了。

    不管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在欧洲都不再是一流的强国。

    何况到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时候,葡萄牙被西班牙侵略,一直处在战争之中,国力不断下降,在东方已经没有力量拓展自己的殖民地了。

    而且许多属于葡萄牙人的贸易据点、港口和殖民地,被新兴起的荷兰人和英格兰人所抢占。

    这个情况,同样发生在缅甸。

    正是因为有了荷兰人和英格兰人的介入,阿那比隆再一次通过出卖缅甸的利益,也就是将原本已经给了葡萄牙人的特权和利益,转让给荷兰人和英格兰人,换得了他们的支持。

    就这样,荷兰人和英格兰人不断在东南亚给葡萄牙人找麻烦,使得原本兵力就捉襟见肘的葡萄牙人乱了阵脚,开始收缩在缅甸的势力。

    万历四十一年,时机终于成熟,阿那比隆趁机打回了勃固,造就了缅甸历史上所谓的一代雄主。

    崇祯元年,排斥葡萄牙人的阿那比隆病死,其子他隆继位。

    而这个时候,英国人与荷兰人之间又因为抢夺东方的殖民地特别是印度的殖民地而爆发战争。

    荷兰人在一六零二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而英国人早在一六零零年就成立东印度公司。

    两家东印度公司在打破葡萄牙人对于东方航线的封锁方面是盟友。

    但是等到打破了葡萄牙人的封锁之后,两家东印度公司就成了天生的对手,斗得不亦乐乎。

    而与阿那比隆始终与葡萄牙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同的是,阿那比隆的儿子现任的东吁王他隆,在英国人、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三者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与东吁王朝渊源更深,在缅甸的势力也更强的葡萄牙人。

    于是,当他隆在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二八年继承了东吁王朝的王位之后,葡萄牙人卷土重来,再次将缅甸至于其保护之下。

第七四七章 要战便战

    葡萄牙人想要在缅甸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国,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明朝的军队南下缅甸而无动于衷。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

    缅甸东吁王朝的新君主他隆当然也是如此。

    因此,到了去年底的时候,崇祯皇帝将参与平定奢安之乱有功的几个云贵土司,分封到了缅北地区,这些在西南战场上幸存下来的百战精锐,很快就在缅北制造了一起又一起针对当地土人的屠杀。

    缅北孟养、孟密、蛮莫、八莫、木邦等地一些倾向明朝的小部族,立刻归顺了大明朝新封的土司,而那些倾向于东吁王朝的部族,则被沙定洲、安世荣、罗乾象、普服远等人麾下身经百战的云贵土兵们所驱逐和屠杀。

    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东吁王朝与大明朝之间的缅北缓冲地带,顿时陷入大乱之中。

    跟着东吁王朝一起进占北方的缅族人,开始大举逃离缅北的城池乡村。

    这个状况,自然很快就引起了如今的东吁王他隆和在缅甸的葡萄牙人殖民者的高度警惕。

    不过,如今的东吁王朝,经过了当年的扩张和内乱,特别是经历了数十年前大部分精锐军队差不多被大明军队全部歼灭的教训,不仅实力上没法与身经百战的安隆所部水西遗民、罗乾象所部穿青苗兵、安重圣所部乌撒彝兵以及沙定洲、普服远等人所部云南土兵相比,而且也没有了率军北上抵抗大明军队的胆量。

    到最后,现任东吁王朝的君主,没有经过大明册封的所谓缅甸国王他隆,只能求助于葡萄牙人,请葡萄牙人从中转圜。

    在东吁王他隆的眼中,葡萄牙人是西方殖民强国,而且已经在大明朝的地盘上占了一块地方而大明朝也没敢怎么样,因此,请葡萄牙人出面斡旋,或许大明会听葡萄牙人的话吧。

    若是明朝的君臣不听葡萄牙人的话,那么葡萄牙人或许会支持自己、武装自己,去跟南下的明国人作战吧。

    就是抱着这样的念头,他隆请了葡萄牙人出面,而葡萄牙人在缅甸的利益,也受到了云贵土司军队南下的威胁,所以两方一拍即合。

    这一次,佩雷斯前来大明京师,朝见崇祯皇帝,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这个,希望大明朝廷下令,约束云南的大明土司军队,最好是下令他们从缅北撤军。

    葡萄牙人佩雷斯的这个想法,在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眼中,当然是个笑话。

    这一切,都是出自崇祯皇帝的安排,他又怎么可能自己撤回自己的安排呢?

    眼看着自己的两个内阁大臣听了佩雷斯的话就要发怒驳斥,崇祯皇帝冲他们作了一个往下压的手势,示意他们稍安勿躁,接着自己对佩雷斯说道:

    “朕不是很清楚在缅甸究竟有多少葡萄牙人,也不清楚在整个东方又有多少葡萄牙人,想来佩雷斯先生自己对此心中一定有数!

    “今天你来觐见于朕,说缅甸是你们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朕想问你一个问题,此事可曾询问过大明朝廷的意见?!

    “没有大明朝廷的准许,葡萄牙人在缅甸的一切活动,都属于非法行为!”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停下来冷冷地看着佩雷斯,不再说话。

    而来自葡萄牙驻满喇甲总督府的使者佩雷斯毫不惧怕,听了崇祯皇帝的话以后,当即说道: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如今的世界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世界,如今的东方也不再是过去的东方!

    “而且我们普利多加人,也只服从普利多加国王的命令!而我们的国王,也授予了我们普利多加人拥有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行动的自由!”

    此时书房中的众人虽然不是太明白这个葡萄牙人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但也知道这个葡萄牙人对于自己的皇帝没有那么的尊重,所以人人都是面现怒色,只等着皇帝一声令下,将这个胆大包天的红毛鬼子拿下问罪。

    不过,听了佩雷斯的话,崇祯皇帝却不怒反笑,呵呵呵地笑了一阵之后,依然面带笑意地对着佩雷斯说道:

    “既然如此,朕与你,与你们葡萄牙人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大明云贵总督府麾下的军队进入缅甸,正是大明朝廷的决定!

    “你们葡萄牙人可以有不同的意见,如果你们的果阿总督府、沙廉总督府,或者什么满喇甲的总督府,有能力阻止大明军队在缅甸的行动,那么请便,你们认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去吧!”

    崇祯皇帝的这个话一说出来,书房中的众人,不只是被接见的佩雷斯,就是陪同接见以及护卫在侧的明朝文武官员们,也都大为惊讶。

    佩雷斯惊讶的是,这个大明皇帝不仅一点也不怕西方人,而且好像对西方人的底细了解得十分清楚。

    而让御书房中的大明文武官员惊讶的是,如今这位年轻的皇帝居然这么轻飘飘地就对眼前的这个葡萄牙使节说出了类似于宣战的话。

    要知道葡萄牙人虽然在大明朝的手下经受了几次挫败,但是大明朝的许多火器,火枪也好,火炮也好,都是仿制自葡萄牙人。

    说葡萄牙人在大明过去的军备问题上是大明朝的老师,一点也不为过。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真的与火器犀利不亚于大明朝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葡萄牙人开战,御书房中的这些陪同接见的文武官员们,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皇帝就敢于说出类似属于你要战那便战的话,这究竟是福是祸?

    就在御书房中一片寂静,葡萄牙人佩雷斯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崇祯皇帝接着说道:

    “若葡萄牙人坚持在缅甸拥有行动的完全自由,那么大明朝对于租借给葡萄牙的濠镜澳也有行动的自由,不再受制于大明朝廷此前与贵国的约定!佩雷斯先生,你要把朕的话原封不动地带回满喇甲,告诉你们的总督,甚至是你们的国王!如果你们葡萄牙人有国王的话!”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微笑着又补充了一句:“哦!对了!你们葡萄牙人,或许还需要将这个消息上报给你们的宗主国西把尼亚!”

    崇祯皇帝的最后这句话说出来,本来有点进退两难、下不来台的佩雷斯,心中更是一惊,看来这个东方帝国的皇帝,对于欧罗巴的情况,对于葡萄牙的情况真的是了解的啊!

    十五世纪末开始,直到几乎整个十六世纪,都是葡萄牙人的黄金时代。

    这个位于比利牛斯半岛上的弹丸小国,靠着兴盛一时的航海业,在全世界占领了远远超过了其本土面积的殖民地,成为了十六世纪仅次于西班牙的全球殖民贸易帝国。

    不过到了十六世纪末,特别是十七世纪初的时候,葡萄牙人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

    葡萄牙人的国家,在大明万历八年,公元一五八零年被西班牙所占领,随后两国断断续续地打了半个世纪的战争,直到崇祯十三年,即公元一六四零年,葡萄牙人才终于摆脱了西班牙人的纠缠,实现了完全独立。

    所以在如今崇祯三年初的时候,葡萄牙人所谓的国王若昂四世,是葡萄牙人自封的。

    而真正受到欧洲各国承认的葡萄牙国王,则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

    因为这个出身于欧洲最大的王室家族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兼任了葡萄牙的国王。

    葡萄牙的独立战争打到现在已经打了差不多五十年了,两国之间已经休战多年,而葡萄牙也基本上处在了半独立并接近独立的状态,但是西班牙和其他欧洲王室如今还没有承认葡萄牙的独立,西班牙的国王菲利普四世也仍然兼任着葡萄牙的国王。

    这个问题,要到十年之后,等到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同意让出葡萄牙王位的时候,才能得到最终的解决。

    也因此,这个问题算得上是葡萄牙人的一个软肋。

    因为你连自己的国家都被西班牙人给占了,连自己国家的独立地位都保证不了,你他么还能吓唬得了谁啊?

    如今崇祯皇帝把这个情况说出来,佩雷斯心里即无奈又着急。

    无奈的是,这个东方君主、中国皇帝,居然了解西方诸国的内情,此时的葡萄牙外强中干的情形想必也瞒不住。

    着急的是,缅甸西南沿海的殖民贸易,是葡萄牙人在东方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若是大明军队一路往南推进,那么葡萄牙人还能继续在缅甸的殖民贸易吗?

第七四八章 势力范围

    看着佩雷斯一改之前的嚣张气焰,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副垂头丧气、尴尬不已的样子,崇祯皇帝接着说道:

    “你回去告诉你们葡萄牙人在满喇甲和沙廉的总督,也告诉勃固的东吁王他隆,葡萄牙人在缅甸地区的通商权利,以及你们葡萄牙人在缅甸的地位和利益,大明朝廷皆可以予以承认。UU小说 www.uu234.net更新最快朕可以授权理藩院发给你们垄断缅甸与泰西各国贸易的许可状。不过”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停了下来,只是冷冷地看着佩雷斯,一边打量着这个葡萄牙人的使者,一边给对方留下理解和思考这句话的时间。

    而听到了这里,佩雷斯也突然抬起了头,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看着崇祯皇帝。

    佩雷斯知道,这件事情在被他办砸之前,迎来了最后一次转机。

    商人出身的葡萄牙驻满喇甲总督府官僚佩雷斯当然知道,国与国之间的事情,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交易。

    他作为使节来到大明京师,当然不是为了给缅甸人主持什么正义来的,因为这个时代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正义可言。

    他虽然不是葡萄牙人常驻缅甸的官僚,但是对于葡萄牙人在缅甸的所作所为还是了解的。

    若要计较明朝云贵军队进入缅甸的正义问题,那么葡萄牙人首先就要面临不正义的指责。

    尤其是东吁王朝本身,对于缅北的土地就没有权力。

    因为那片土地上居住的不是缅族人,而是掸族人。

    而掸族人的阿瓦王朝,就是被东吁王朝所推翻的,大量的掸族人被缅族人屠杀。

    这个正义又该谁来主持?

    所以这些问题根本不在佩雷斯的考虑范围之内,此行能不能达成目标,关键看相互之间可以达成什么样的交易。

    只不过在佩雷斯以往的经商或者从政生涯之中,作为西方殖民国家的一个代表,他从来没有把东方这些封建君主们放在眼里。

    在他看来,这些人都是一些没有见过世面,甚至根本不开化的野蛮人,不仅没有资格得到他的尊重,而且也根本不值得他去尊重。

    因为,只需要几百个装备了火枪火炮的葡萄牙雇佣兵,他就能够在东方灭掉一个历史悠久的君主国。

    过去的一次又一次成功案例,逐渐养成了西方人目空一切的臭毛病。

    来之前,他知道中国与东方其他所有的国家都不同,中国不仅国土庞大,人口众多,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以及一支不比西方人落后多少的强大军队。

    但是他想当然地以为,只要他吓唬吓唬大明朝的君臣,或许就能够像以往一样唬住他们,从而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而获得巨大的让步和利益。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在泰西国家之中也不是人人都知道的葡萄牙国内情形,一个远隔万里的东方国家的君主居然知道得这么清楚。

    到了这个时候,原先的打算,只能落空。

    他发现他需要像与西方国家打交道一样,来与这个东方的君主打交道了。

    这种打交道的方式,虽然自从来到东方之后,就再也没有用到过,但是此时摆正了心态,端正了认识之后,立刻就浮现了出来。

    崇祯皇帝说了“不过”之后,还没有接着把话说完,佩雷斯就抢着说道:“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您的意思,本人已听明白!

    “只要大皇帝陛下以及陛下您的军队,能够充分保证普利多加人在缅甸的权利和地位,普利多加与中国之间对彼此都有利的和平,就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

    “本人来此之前,曾经得到过鄙国驻满喇甲最高总督安德斯-隆斯泰德阁下的完全授权。隆斯泰德总督阁下授权本人,可以与陛下商谈两国在缅甸问题上的一切事务。”

    崇祯皇帝才不在乎什么满喇甲总督隆斯泰德是谁。

    对于缅甸,他志在必得,至少对于缅甸北方的土地,他是无论如何也要得到的。

    不管你是日落西山的葡萄牙人,还是如日中天的荷兰人,或者是方兴未艾的英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是不惜一战也要得到那些土地的。

    不过,崇祯皇帝虽然这样想,但是如果能够少一些阻力,甚至是多一些助力,那当然也是他乐见的。

    因此,听佩雷斯终于端正了自己的态度,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崇祯皇帝接着前面的话头说道:

    “你们在缅甸现有的地位和利益,可以得到大明的保证,不过你们需要满足大明两个条件。

    “第一,回去告诉你们葡萄牙人在东方的最高总督隆斯泰德,让他向大明朝的南洋公司开放满喇甲的港口,允许南洋公司的商船在满喇甲停靠补给,并从满喇甲购买大米。

    “第二,回去告诉你们葡萄牙人在沙廉的总督或者别的什么管事的官员,大明朝的军队不会一直南下。

    “只要在缅甸的葡萄牙人保持严格的中立,朕会传旨云贵总督府,保障你们在缅甸南方和西部沿海已经拥有的权益!”

    崇祯皇帝将沙定洲、安世荣、安重圣、罗乾象、普服远这样的人物,分封到缅甸北部去,一方面固然是借着奖励军功的机会,把这些原本历史上的不安定分子和野心家们,尽可能地给打发到缅甸去,让他们继续在缅北的战事之中,消耗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也是要借助这些云贵地区的土司们,征服缅甸,至少是征服缅北。

    而他的真实心意,则是以这些在平定奢安之乱之中的军队和俘虏为前站,有朝一日出兵缅甸,打通中国西南地区通往印度洋的出海通道。

    在这个时代的大明朝,或许没有一个人能比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更加清楚,一个西南地区的出海口,对于未来的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了。

    有了这个方向上的出海口,这个年代盘踞爪哇岛上的荷兰人,盘踞在吕宋岛上的西班牙人,就不再是大明朝的海上威胁了。

    所谓的满喇甲海峡这个咽喉要道,今后不管是掌握在哪个列强的手上,中国都不必在担心被人所封锁。

    与此同时,有了这个方向上的出海口,大明朝就有了进军印度洋的本钱,不光是不必再担心西班牙、荷兰这些西方殖民国家对东南沿海的威胁,而且还直接就威胁到他们的后路,今后也就有了谈判和交易的本钱。

    只不过这样的意图,此时还不是说给葡萄牙人知道的时候。

    毕竟如今葡萄牙的势力,主要还是集中在缅甸西部海岸的几个港口地区,也就是缅甸的阿拉干人(后世的若开邦罗兴亚人)的地盘上。

    若是你现在就表明了态度,要跟葡萄牙人争夺缅甸西海岸的港口,恐怕不光是葡萄牙人会害怕,就是在印度东海岸占据了几个港口地区的荷兰人,也会紧张起来。

    这样的话,缅甸的局势反倒会变得更加复杂了。

    不过崇祯皇帝把话说到了这里,佩雷斯并不放心,立刻就接着问道:

    “请问大皇帝陛下!您可否告知本人您对缅甸的领土要求?您的军队最终要进军到哪里停下?请问您如何保证您对普利多加的保证能够被您在缅北的军队所执行?”

    佩雷斯说完了这话,可能意识到自己的话里有些地方不太妥当,紧接着说道: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您的条件,您对满喇甲的要求,本人代表隆斯泰德阁下可以接受!只是本人希望您能够批准一项对于双方皆有持久约束力的条约。

    “与此同时,本人希望尊敬的大皇帝陛下,您能够为本人及本人所代表的普利多加满喇甲总督府和沙廉总督府进一步明确您渴望在缅甸得到的势力范围。请尊敬的大皇帝陛下为您的军队,也为鄙国与贵国商民在缅甸,划出一套分界线来。”

    佩雷斯所说的这些话,听在两位内阁大臣以及英国公张惟贤的耳朵里,觉得颇为不舒服,但是这几个人却对这些话中的内容有点不明所以。

    毕竟在这个时代,僻居西南边陲之地的缅甸,基本上不在大明朝大多数文官武将的视野之中。

    甚至满朝文武之中知道缅甸这个久未朝贡的藩属国居然靠海这个情况的人,都没有几个。

    此时听这个葡萄牙人的使者说出这些话来,想插嘴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不过引领佩雷斯觐见的理藩院副使姜曰广却做了功课,多少知道一点缅甸的情况,听到这里,当即出列说道:

    “请佩雷斯先生慎言!缅甸自古以来即使是中华天朝的属国,其地其民世代皆属中国。何来所谓势力范围之说?!”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5434/ 第一时间欣赏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 作者:哼哈大王所写的《日月当空照中华》为转载作品,日月当空照中华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日月当空照中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日月当空照中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日月当空照中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日月当空照中华介绍: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后世加班狗魂穿崇祯皇帝,选贤任能,编练新军,剿灭流寇,降服后金,力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大明于危亡,同时开疆拓土,征服周边,复汉唐之故土,扬国威于海外,将华夏文明传播于东西坤舆万国之中,使中华民族雄踞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日月当空照中华,一日月当空照中华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日月当空照中华,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日月当空照中华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