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谜案追凶TXT下载谜案追凶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谜案追凶全文阅读

作者:天下任纵横1     谜案追凶txt下载     谜案追凶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十七回 偷龙转凤十七

    张夫人把所有的守卫指挥权都交给了展小小,由展小小处理这里的问题。其实张夫人不用吩咐,守卫们已经决定服从展小小的指挥。展小小不但有东厂的腰牌,而且男生女相看上去有点怪怪的,就是这种怪怪的,才让所有的守卫不敢不从。在嘉靖皇帝朱厚时期,最有权势的不是大官,也不是内阁大臣,而是一个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嘉靖皇帝朱厚利用言官控制百官的言行,再用锦衣卫监视文武大臣,言官怕锦衣卫,锦衣卫怕东厂,东厂的主子是太监。到后来直接用太监控制军队和地方衙门,太监成为了大明朝最神气的人。就连当朝一二品的大臣,也不敢得罪一般的太监,可见太监们的权势和地位有多特殊了。展小小虽然没有明说自己的身份,但是大家都把展小小当作东厂的太监首领。这种太监不但心狠手辣而且权力相当大,谁敢她的不听话?

    展小小一边下令将所有的厨房人员隔离起来。对外宣称厨房伙计斗殴,导致厨房大混乱。为此张夫人下令要整顿厨房,把闹事的人从重从严处理。同时展小小暗中派人调来更多的士兵,把张府重重包围,确保张府的人不能随便外出,也确保外人不能进去张府。这时候展小小想到了有人会用烟火或者飞鸽传信,所以她下令张府内不准点燃明火,也不准发出大的声响,对于飞出的鸽子等东西,立即进行捕杀和射杀。等人手到齐后,展小小把张府的人分批分类排查,谁也躲不过展小小的毒眼。这些人可能骗得过别人,但是绝对骗不过展小小,展小小也算是审讯和排查罪犯的专业人士了。

    把张府交给展小小后,秦泰就放心地带着张居正的亲随去和张居正会面了。这个亲随虽然不知道秦泰的身份,但是也看得出秦泰不是一般人。因为张夫人再三要亲随对这位先生绝对的尊敬和服从,张夫人也表现出对秦泰的尊敬。张居正和秦泰虽然美欧结拜,但是张居正一直把秦泰当做最好的朋友。张居正一生之中尊敬的人不多,知心朋友更是少得可怜。以前张居正对他的恩师徐阶很尊敬,但是后来张居正越来越觉得徐阶变了。随后张居正又和好友谭论因为政见不同,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分歧。由于派系和政见的不同,张居正和谭论分道扬镳,各自成为了自己派系的领头人物,这就导致张居正和谭论不得不对立成为政敌。现在张居正只剩下了秦泰这么一个朋友,张居正很珍惜这个唯一的知心好友。张夫人一直管秦泰叫叔叔,在外人在的时候才管秦泰叫秦大人或者秦先生。张夫人也知道如今张居正虽然风头正盛,但是危险也不小,只有秦泰这种人才能帮助得了张居正。张居正不但需要秦泰等人保驾护航,而且需要秦泰这种好友在身边支持和鼓励。既然秦泰和张居正的未来息息相关,张夫人当然要对秦泰夫妻绝对的信任和尊敬了。

    在古代的时候,虽然君王们大力鼓吹所谓的“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的骗人说法,但是其实大家都知道其实“家天下”的主张并没有改变,一切的拍板权利依然在历代帝王一个人手里。所谓的“臣工”不光光是每天上朝的文武百官,更是指所有的各级官员。地方衙门的长官如果是一个人的手脚的话,他们的下属就是手指脚趾,中央机构就是一个人的躯干,君王就是这个人的大脑,一切的指令都要听大脑的指挥。鼓吹所谓的“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的人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的主张会被后人这么利用。这个提出这个主张的人起初的想法是想实现一种只有在梦境才能实现的理想主张。希望像他那样有才华的人和真正掌权的君王们一样,真的拥有无穷强大的实力和权力。只可惜这只不过是一场梦,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梦。自从建立夏王朝开始,“家天下”的理念已经深入贵族,特别是君王们的内心。他们绝对不会主动让出自己手里的资源和权利,让其他人一起分享。在他们内心永远希望一直奴役别人下去,最好让老百姓们永远臣服在他们的脚下。这种所谓的“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的理念,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一个比笑话更能够娱乐大家的事情。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这些心理充满着浪漫主义思想的读书人,因为这些人除了会做梦之外,一点实用价值也没有。根本不用担心他们真的会起事,更不用担心这些人能够架空他们。直到一个面临真正危机的君王无意之间听到这种言说后,不由得眼睛一亮,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由于当时的贵族过度奴役老百姓,针对一些有才华的读书人,把最后缓和双方之间关系的机会也丧失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不再听话,再加上一些读书人的煽|动,导致一部分老百姓宁愿举家迁移也不愿意再被贵族奴役。虽然无论他们迁移到任何地方,都有依然奴役他们的贵族控制着,不过频繁地迁移,不但影响了收成也影响到各地的治安。收成是贵族们的财富,影响了收成就等于让贵族损失了财富,这是在要贵族们的老命。再加上各地治安由于老百姓频繁迁移,变得不但混乱而且事故频多。有时候小小的一次斗殴都有可能引起双方的大械斗,甚至于几个家族之间的厮杀。为了各自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大家都可以拼出性命,这样一来就引起更大的民间纠纷。每一个家族都会有亲戚存在,一个人的事情就会牵连到一家人,甚至于整个家族的人,再由于家族的牵连影响到更多的人,甚至于更多的家族,最后变成了贵族们之间的对立。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力,为了霸占更多的民间资源,贵族们连最后的一点矜持也不要了。官府可以管老百姓,但是不能管得住盘根错节的贵族,贵族特别是大贵族已经凌驾于各地官府,就连地方长官也要看这些大贵族的眼色过日子。这些大贵族不在乎老百姓的性命,只想着怎么扩大自己的地盘和财富。老百姓们被这些贵族们逼得走投无路,刚刚获得自由人身份没几代的他们,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自卖自身依附在贵族身边。他们的妻女任由贵族们欺凌,他们的性命也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逼不得已的他们为了家人,为了他们自己的性命,为了子孙后代的富贵,他们就会作奸犯科,甚至于铤而走险。这些人一两个不会影响大局,多了就会有麻烦,再多点就会引起大混乱。更多的人效仿他们,才是君王们最大的隐患,要是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动摇国家的根本。

    历数古代重大的事件或者朝代更替,起初几乎都是由于民间作乱开始的。一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走投无路了,就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下,纷纷举起了他们手里的工具。虽然他们针对的不过是一些为富不仁的贵族或者个别欺压老百姓过分的衙门官员,但是最后都被官府定性为是造反。要是造反成功了,就会有更多的老百姓效仿他们,冲击更多的官府或者贵族。要是官府派兵镇压了这些作乱的人,就会牵连到他们的家人,引起大批株连血流成河。这么做不但不能吓唬到愤怒的老百姓,流血只会让老百姓越来越愤怒,最后引起更大更严重的民乱。

第十八回 偷龙转凤十八

    频繁的民乱引起了中央机构的重视,也引起了君王的关注。君王比大臣们更加重视这种事情,因为这个天下都是他们家族的,这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大臣们绝大多数都是贵族,就算改朝换代了,他们依然是贵族,所以他们不担心换人当皇帝。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历代帝王和他们所在的家族,每每朝代更替的结果最倒霉的只有君王和他们的家人。几乎所有的朝代更替,君王一家人都不会有好结果,不是全部被杀就是永远没落,特别是君王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活下来。为了自己的大富贵,为了自己不家破人亡,君王们其实最怕死,最担心有人造反。这种民乱是君王们最为头疼的事情,也是考验君王政治能力的时候。

    这种“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的理论听起来很荒唐,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着。君王一个人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管理好整个江山,就算让他所有的家人连上亲戚都来帮忙也不行。他们也需要依靠各地的地方势力,也需要地方贵族配合才可以,不然绝对不能做到真正控制国家的理想。贵族是代表权力机构的,也是绝大多数官员的主要来源,所以不管历代君王承认不承认都要接受这个事实。“君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都已经必然存在了,唯一的差别就在于这个“工”字上。所谓的“工”其实就是小官吏,基层衙门的书办、衙役等人,这些人平时低三下四的,其实离不开这些人的协助。要是把这些读书人最有可能的工作也提高到和“君王”、“大臣”一样的等级的话,不但给了读书人足够的面子,而且可以分化一部分打压者内部的局势。读书人明明是老百姓的一员,明明就是贵族眼里的老百姓,可是他们自以为是地把他们和一般的老百姓区分开来,想当然的以候补贵族自居。他们不但好面子而且其实最容易被人利用。一些有心人就是用这些读书人控制更多的老百姓,几乎每一场被镇压的作乱里面都有几个读书人,他们起到了最关键的煽|动作用和出谋划策的职能。

    用不花钱的好话,再加上虚无缥缈的承诺,不但可以分化作乱者内部的团结,而且可以拉拢一大批读书人为自己服务,君王怎么想都觉得太值得了。只不过是一句半真半假的话,就可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简直太值得了。“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这句话中,君王不得不和贵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合作,让各地贵族效忠骏网的代价就是君王允许贵族们出任大臣。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不得不承认的现象,所以说这句话起码对了一半。分出一些权力,甚至于给一些不保证的承诺,让读书人有了一点念想,多了一些希望,就可以把这些读书人拉拢过来,成为君王们的奴才,为君王们歌功颂德,这个买卖怎么算都太值得了。这个君王第一次在朝会上提出了这个理念,并让大家传出去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贵族们对于这种说法依然是不屑一顾,他们知道君王就算说了也不起任何作用,至少他们不会承认这一点。老百姓不懂也不会相信这种说法,因为大家都知道君王的话并不是“金口玉言”。只有那些对君王和贵族还有一丝期望的读书人,听了这句话之后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个个变得精神抖擞。就算已经参与了民乱的读书人,也会想办法劝说大家平息下来,就算劝说不了也会第一时间脱离出来。这些人已经不再顾及什么脸面或者荣誉,宁可举报自己的家人和乡亲,也要向君王表示效忠。在他们看来能说这句话的君王次啊是真正的明君,才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主子。这个君王的目的不但达到了,而且是超额得到了回报。

    之后每每有战乱、民乱的时候,或者是读书人要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时候,朝廷也好,君王也好,都会提出这句话。这句“君王与臣工共治天下”成为了一贴万能膏药,几乎是万试万灵的好法子。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作为大臣的贵族们或许有一定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作为读书人为主的“臣工”们就连知道国家大事的权利也没有。决定和处置军国大事的权利,永远掌握在历代帝王手里。

    当然所有的军国大事不是由君王一个人来全权决定的,也需要有人协助或者辅佐。秦始皇平定天下出任第一代帝王的时候,就给后代君王做好了榜样。丞相李斯是第一代的丞相,也是协助帝王处理军国大事的最主要的大臣。帝王遇到大事难事的时候,丞相、太尉、皇后、宗室协助或者辅助帝王处理。丞相不但是百官之首而且也是文官的代表,太尉是武将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兵马大元帅,帮帝王带兵打仗和训练士兵。当遇上国家大事的时候帝王、丞相和太尉三个人组成临时指挥小组,处理重大的国家事件。当帝王遇上自己个人问题的时候,皇后不但是帝王的妻子,而且要担负起辅助丈夫处理好个人问题的女人。当然在太后在世的时候,太后才是最为帝王着想的女人,当然皇后也会为自己的丈夫处理好后|宫事务。当帝王遇上关系到家族利益的事情的时候,宗室就会协助帝王处理。宗室不但是帝王的亲戚,更是帝王的助手和好管家,帮助帝王在不损害家族利益的情况下,摆平家族之间的矛盾。秦始皇在建国初期就规定了几点,丞相、太尉是朝中大臣,不得干预帝王家事;太后也好,皇后也好,不得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宗室是贵族和皇族代表,平时不得干预朝中日常事务。这是制约了他们的权限,担心他们的权力过大,架空帝王本人。当然也有一条关键的条款,给了这些人一定的权限。“当帝王外出、出征,或者是养病期间,丞相和太尉代行处置权。遇上大事或者关系到君王个人的问题的时候,可以请太后或者皇后出面,在宗室的监督下,共同处置问题。后代君王要是年幼登基的话,丞相和太尉代为辅政,太后临朝听政,宗室监督。凡事要年幼的君王决定的问题,必须得到太后的同意,在宗室和丞相、太尉三人的监督下决定。一旦君王年过十五就要亲政,太后不得临朝听政,丞相和太尉要还政于君王。太后、丞相、太尉谁敢故意拖延者,就以叛国罪灭族。”虽然只不过是临时的代掌国事,对于臣子来说也是一个荣耀。

    历代帝王和丞相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丞相不但是帝王的好助手,更是帝王的出气筒和“替罪羊”。不但帝王需要这种大臣为自己做“挡箭牌”,贵族也需要这种人作为自己势力的代表。毕竟丞相是臣子,代表着广大贵族的利益,最终度需要站在贵族这一边。帝王已经控制了绝大多数的拍板权,丞相是极少数可以为贵族争取利益和势力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了。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的时候,当时的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真正看透了丞相这一职位的利害得失。为了打破这个僵局,为了自己家子孙后代的权利和未来,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辅政的格局。虽然同时组建了内阁,内阁成员行使丞相的职权,但是内阁的权利明显比丞相小了不少。这些权利和势力范围一部分分划给了六部,一部分收归了皇室,其实是消弱了贵族的势力范围。贵族当然不愿意了,利用朱元璋的后代帝王没有朱元璋强势的机会,从功勋、武将和地方官员手里或骗或抢了一些权利,转嫁给了内阁,渐渐地内阁又开始壮大起来。帝王见不能阻止内阁完全行使丞相的职权,就想出了分化贵族内部的计划。

    由于内阁不是原来的丞相,丞相主政时期朝廷按照惯例有三位丞相。第一位是宰相,又叫首相,主持全面工作。第二位是左相,主要负责民事和刑罚方面的事务。第三位是右相军事和地方官员的监督。所以三位丞相不但职务分明,而且相对的各自有各自的地盘。但是内阁之初个人没有明显的职务区分,也没有职权范围的划分。每一个内阁成员都有监督和管理权,但是也等于没有明确的主管权。内阁阁员们为了抢地盘,纷纷内斗不已,不能联合起来抗衡帝王。这就是帝王的权术,他要的就是这种内阁内部不团结。只有这样官员才能完全臣服于帝王,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敢和帝王对着干。用臣子监督皇室,再用文官控制武将,文官被内阁控制,内阁最后还要听帝王的。这就是帝王最重大的管理方式,不怕谁能逃得出他的手掌。

第十九回 偷龙转凤十九

    内阁成立之初就没有什么明确的分工和定位,这是聪明的皇帝朱元璋留下的手段。朱元璋明明知道就算撤销了丞相制度,依然会有其他的官员代替,所以毅然设立了所谓的内阁。内阁当时算是皇帝的私人专用秘书,也叫御用秘书,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之余,还要帮助皇帝整理过往的文件。由于当时刚刚废除了丞相制度,无论是内阁官员还是皇帝朱元璋都对职权相当敏感。为了不刺激朱元璋,为了让强势的朱元璋不爆发,所以内阁官员选择了服从朱元璋。心甘情愿地给朱元璋当好秘书,不敢也不会故意和朱元璋对着干。所以首届内阁就把自己定位在听从皇帝的安排,辅佐皇帝处理公务的官员上。

    历来丞相不但是辅佐皇帝的最重要的大臣,也是制约和牵制皇帝的人。贵族担心皇帝个人欲|望过度膨胀,忘记了大家的利益,甚至于毁了整个江山。虽然这么做最吃亏的是皇帝的一家人,但是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到一部分的贵族。例如隋炀帝杨广,他知道自己个人的吃喝玩乐,最后导致江山覆灭,连累了家人也连累了一部分的贵族。为了防止这种两败俱伤的事情发生,贵族会让丞相一定程度上制约皇帝的荒唐行为。所以一直以来列位丞相不但是历代帝王的好助手,也是帝王们的监督者和牵制者。帝王们对丞相是又爱又恨,既离不开他们又担心被丞相架空。为了让丞相和大臣们比较听话,帝王想出了用名声制约丞相的办法。历代大臣都是读书人出身,最注重个人操守和名节,所以担心自己身后名誉问题。所以帝王用这个威胁丞相,一旦丞相过度针对皇帝的话,皇帝不但会重新选丞相,而且会让这个丞相身败名裂,甚至于一家人受到牵连。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名誉,为了自己的未来,一些大臣选择了妥协。那些不愿意和皇帝妥协的大臣们,就会被按上贪污、刑罚等等罪名,不是被杀头就是被抄家,每每会血流成河。

    内阁成立后,一定程度上分了权,也导致帝王少了一个约束者。这么做有好有弊,对于皇权至上的皇帝来说,绝对是是一件好事。后来大家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当皇帝强势的时候,内阁沦落为皇帝的御用秘书,只不过是皇帝的传声筒而已。当皇帝年幼或者弱势的时候,内阁权力加大,甚至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架空皇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皇帝的强势,内阁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临时办事机构,内阁官员不敢有自己任何的意见。一旦想要有所建议,必须私下得到皇帝的同意才敢当众说出来,不然后果相当严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名臣解缙,这个从小就是神童的大臣,不但是一个能臣更是一个大忠臣。但是他的缺点就是年轻气盛,还有一点恃才傲物。这是朱元璋这种草根出身的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朱元璋从小吃苦长大,小时候受到的痛苦是一般读书人也不能承受的。所以朱元璋最恨两种人,第一种是欺压老百姓的贪官污吏,第二种人就是看不起一般人的读书人。贪官污吏不但害了老百姓,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根本,所以朱元璋是用霹雳手段对付这些官员,甚至于发明了扒皮制度,将一个个贪官污吏扒皮后人皮悬挂在宫门示警。朱元璋不喜欢读书人也是出了名的,时常对读书人冷嘲热讽。要不是因为一些读书人有本事有一定的才能的话,朱元璋早就对读书人大开杀戒了。朱棣不但继承了朱元璋的勇敢果断,而且也继承了朱元璋对读书人的厌恶。解缙虽然在内阁帮助朱棣处理了不少事情,对于朱棣有一定的功劳,但是朱棣明显不喜欢这个内阁官员。解缙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朱棣秘密地派遣锦衣卫处理了,锦衣卫将解缙绑架到了一个郊区后活活打死了。这就是敢于和帝王争论的结果,也是为了震慑其他的官员。其实解缙的死一多半是为了震慑大家,让官员们不敢明着反对朱棣的意见。只不过这么做可惜了一个解缙,也导致一个能臣就这么死了。这件事情虽然巩固了朱棣的地位,震慑了当时的大臣们,但是实际上也断了言路,导致一些忠臣不敢发表自己的良性建议,其实这么做弊大于利,对国家来说是一种损失。

    内阁成员到底有几个?具体的职权是什么?这个问题随着帝王的个人爱好,有所改变和改动。一般来说内阁正式成员是四个或者六个,临时的官员没有上限。朱元璋时期内阁是六名,分别是分管政务、军事、民生,每两个人轮班倒。只要的任务就是为朱元璋提供信息,并协助朱元璋下达相关的命令。不过当时朱元璋严格控制了内阁的权限,内阁官员各负其责之余不得相互干预,不得直接代表换地下达命令,不得擅自和六部官员接触等等。当时朱元璋直接把内阁官员当做下手使唤,不但要他们二十四小时轮班倒,而且不得离开皇帝身边。为此内阁在皇宫里有专门的值班房,保证可以随传随到。俭约的朱元璋对自己都很苛刻,当然不会厚待内官官员了。对于朱元璋来说,内阁官员不但是官员更是自己的下人,这个内阁值班房是他们办公的地方,不是来给他们享受的。所以制定了一个规矩,就是内阁官员平时要在值班房办公,值班房的布置越简单越好。这个规矩后来被朱棣也沿用了,北|京紫禁城建立后,专门给内阁在前朝附近设立了一个值班房,一个看上去和气派的皇家建筑严重不协调的建筑。这个地方不但夏天冬天寒冷,而且光线不好,简直是一个人间炼狱。也愧得这些官员可以忍受,坚持着在这里为皇帝办公。在这个不起眼的房间里,多少军国大事被敲定,有多少的命令从这里发出。就在下面人坐在敞亮的大房子办公的时候,谁会相信他们的上级内官大官们会在这么一个地方办公?

    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的权利最为压制,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打下手的随从。所以朱棣随按离不开内阁官员,但是并不依赖内阁官员。因为处置了解缙,曾经一度导致内阁中断了日常工作,甚至于差点被彻底撤销。内阁正式成员由原来的六名,削减到了四名,一名总负责,三名官员分管政务、军事、民生。四个官员不但不能兼任其他职务,而且不准随意离开皇宫,简直是被朱棣囚禁在皇宫里面。从此内阁四名成员成为了定制,内阁最少有四个成员,但是他们的职务和分管不确定。

    朱棣晚年之后,已经没有太多精力事事亲力亲为,所以渐渐对内阁放权。允许内阁协助太子日常事务,帮助太子尽快熟悉日常事务的处理。这就等于确立了内阁的地位,他们不但是朱棣的得力助手更是未来皇帝的重要辅助人。太子为人忠厚,事事不但主动请示父皇,而且经常征求身边大臣们的建议,渐渐地内阁官员有了自主权,协助太子处理一些不太重要的决定。当时内阁官员把自己的建议书面或者直接请示太子,征得太子同意后,把决定写在奏章上。并把这一系列的决定每天汇报给朱棣,朱棣一般情况下默许内阁这么做。

    为了给予内阁一定的权力,也为了制约内阁的权利,朱棣为自己的子孙制定了一系列决定。首先,内阁直接对帝王负责,由帝王直接任免,只听从帝王一个人的号令。第二,内阁没有直接代替帝王下决定的权利。所有的决定必须通过帝王的允许,由司礼监发布,不然内阁决议没有任何作用。第三,内阁官员没有权利直接管理或者插手六部以及各级地方衙门。内阁官员不但不是六部官员的上级,而且要接受言官和六部官员的监督。一旦发现内阁官员贪污的话,可以直接上报帝王,永久性的免除这个官员的职权。第四,内阁官员因为接触了太多的军国大事,所以他们不能私下结交外地官员,特别是各地的武将。内阁官员将来可以外放六部,可以担任地方官员,但是不能担任军事主官。第五,内阁官员不得干预帝王家事,不得和皇室成员结亲,不得对家人说不该说的秘密。第六,内阁官员虽然有权利帮助帝王审核各地送来的奏章,但是不能直接批示,也不能在上面做手脚。在一些和内阁官员有直接利益冲突的事情上,内阁官员要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九回 偷龙转凤十九

    内阁成立之初就没有什么明确的分工和定位,这是聪明的皇帝朱元璋留下的手段。朱元璋明明知道就算撤销了丞相制度,依然会有其他的官员代替,所以毅然设立了所谓的内阁。内阁当时算是皇帝的私人专用秘书,也叫御用秘书,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之余,还要帮助皇帝整理过往的文件。由于当时刚刚废除了丞相制度,无论是内阁官员还是皇帝朱元璋都对职权相当敏感。为了不刺激朱元璋,为了让强势的朱元璋不爆发,所以内阁官员选择了服从朱元璋。心甘情愿地给朱元璋当好秘书,不敢也不会故意和朱元璋对着干。所以首届内阁就把自己定位在听从皇帝的安排,辅佐皇帝处理公务的官员上。

    历来丞相不但是辅佐皇帝的最重要的大臣,也是制约和牵制皇帝的人。贵族担心皇帝个人欲|望过度膨胀,忘记了大家的利益,甚至于毁了整个江山。虽然这么做最吃亏的是皇帝的一家人,但是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到一部分的贵族。例如隋炀帝杨广,他知道自己个人的吃喝玩乐,最后导致江山覆灭,连累了家人也连累了一部分的贵族。为了防止这种两败俱伤的事情发生,贵族会让丞相一定程度上制约皇帝的荒唐行为。所以一直以来列位丞相不但是历代帝王的好助手,也是帝王们的监督者和牵制者。帝王们对丞相是又爱又恨,既离不开他们又担心被丞相架空。为了让丞相和大臣们比较听话,帝王想出了用名声制约丞相的办法。历代大臣都是读书人出身,最注重个人操守和名节,所以担心自己身后名誉问题。所以帝王用这个威胁丞相,一旦丞相过度针对皇帝的话,皇帝不但会重新选丞相,而且会让这个丞相身败名裂,甚至于一家人受到牵连。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的名誉,为了自己的未来,一些大臣选择了妥协。那些不愿意和皇帝妥协的大臣们,就会被按上贪污、刑罚等等罪名,不是被杀头就是被抄家,每每会血流成河。

    内阁成立后,一定程度上分了权,也导致帝王少了一个约束者。这么做有好有弊,对于皇权至上的皇帝来说,绝对是是一件好事。后来大家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当皇帝强势的时候,内阁沦落为皇帝的御用秘书,只不过是皇帝的传声筒而已。当皇帝年幼或者弱势的时候,内阁权力加大,甚至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架空皇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时期,由于皇帝的强势,内阁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临时办事机构,内阁官员不敢有自己任何的意见。一旦想要有所建议,必须私下得到皇帝的同意才敢当众说出来,不然后果相当严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名臣解缙,这个从小就是神童的大臣,不但是一个能臣更是一个大忠臣。但是他的缺点就是年轻气盛,还有一点恃才傲物。这是朱元璋这种草根出身的皇帝最不喜欢的事情。朱元璋从小吃苦长大,小时候受到的痛苦是一般读书人也不能承受的。所以朱元璋最恨两种人,第一种是欺压老百姓的贪官污吏,第二种人就是看不起一般人的读书人。贪官污吏不但害了老百姓,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根本,所以朱元璋是用霹雳手段对付这些官员,甚至于发明了扒皮制度,将一个个贪官污吏扒皮后人皮悬挂在宫门示警。朱元璋不喜欢读书人也是出了名的,时常对读书人冷嘲热讽。要不是因为一些读书人有本事有一定的才能的话,朱元璋早就对读书人大开杀戒了。朱棣不但继承了朱元璋的勇敢果断,而且也继承了朱元璋对读书人的厌恶。解缙虽然在内阁帮助朱棣处理了不少事情,对于朱棣有一定的功劳,但是朱棣明显不喜欢这个内阁官员。解缙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朱棣秘密地派遣锦衣卫处理了,锦衣卫将解缙绑架到了一个郊区后活活打死了。这就是敢于和帝王争论的结果,也是为了震慑其他的官员。其实解缙的死一多半是为了震慑大家,让官员们不敢明着反对朱棣的意见。只不过这么做可惜了一个解缙,也导致一个能臣就这么死了。这件事情虽然巩固了朱棣的地位,震慑了当时的大臣们,但是实际上也断了言路,导致一些忠臣不敢发表自己的良性建议,其实这么做弊大于利,对国家来说是一种损失。

    内阁成员到底有几个?具体的职权是什么?这个问题随着帝王的个人爱好,有所改变和改动。一般来说内阁正式成员是四个或者六个,临时的官员没有上限。朱元璋时期内阁是六名,分别是分管政务、军事、民生,每两个人轮班倒。只要的任务就是为朱元璋提供信息,并协助朱元璋下达相关的命令。不过当时朱元璋严格控制了内阁的权限,内阁官员各负其责之余不得相互干预,不得直接代表换地下达命令,不得擅自和六部官员接触等等。当时朱元璋直接把内阁官员当做下手使唤,不但要他们二十四小时轮班倒,而且不得离开皇帝身边。为此内阁在皇宫里有专门的值班房,保证可以随传随到。俭约的朱元璋对自己都很苛刻,当然不会厚待内官官员了。对于朱元璋来说,内阁官员不但是官员更是自己的下人,这个内阁值班房是他们办公的地方,不是来给他们享受的。所以制定了一个规矩,就是内阁官员平时要在值班房办公,值班房的布置越简单越好。这个规矩后来被朱棣也沿用了,北|京紫禁城建立后,专门给内阁在前朝附近设立了一个值班房,一个看上去和气派的皇家建筑严重不协调的建筑。这个地方不但夏天冬天寒冷,而且光线不好,简直是一个人间炼狱。也愧得这些官员可以忍受,坚持着在这里为皇帝办公。在这个不起眼的房间里,多少军国大事被敲定,有多少的命令从这里发出。就在下面人坐在敞亮的大房子办公的时候,谁会相信他们的上级内官大官们会在这么一个地方办公?

    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的权利最为压制,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打下手的随从。所以朱棣随按离不开内阁官员,但是并不依赖内阁官员。因为处置了解缙,曾经一度导致内阁中断了日常工作,甚至于差点被彻底撤销。内阁正式成员由原来的六名,削减到了四名,一名总负责,三名官员分管政务、军事、民生。四个官员不但不能兼任其他职务,而且不准随意离开皇宫,简直是被朱棣囚禁在皇宫里面。从此内阁四名成员成为了定制,内阁最少有四个成员,但是他们的职务和分管不确定。

    朱棣晚年之后,已经没有太多精力事事亲力亲为,所以渐渐对内阁放权。允许内阁协助太子日常事务,帮助太子尽快熟悉日常事务的处理。这就等于确立了内阁的地位,他们不但是朱棣的得力助手更是未来皇帝的重要辅助人。太子为人忠厚,事事不但主动请示父皇,而且经常征求身边大臣们的建议,渐渐地内阁官员有了自主权,协助太子处理一些不太重要的决定。当时内阁官员把自己的建议书面或者直接请示太子,征得太子同意后,把决定写在奏章上。并把这一系列的决定每天汇报给朱棣,朱棣一般情况下默许内阁这么做。

    为了给予内阁一定的权力,也为了制约内阁的权利,朱棣为自己的子孙制定了一系列决定。首先,内阁直接对帝王负责,由帝王直接任免,只听从帝王一个人的号令。第二,内阁没有直接代替帝王下决定的权利。所有的决定必须通过帝王的允许,由司礼监发布,不然内阁决议没有任何作用。第三,内阁官员没有权利直接管理或者插手六部以及各级地方衙门。内阁官员不但不是六部官员的上级,而且要接受言官和六部官员的监督。一旦发现内阁官员贪污的话,可以直接上报帝王,永久性的免除这个官员的职权。第四,内阁官员因为接触了太多的军国大事,所以他们不能私下结交外地官员,特别是各地的武将。内阁官员将来可以外放六部,可以担任地方官员,但是不能担任军事主官。第五,内阁官员不得干预帝王家事,不得和皇室成员结亲,不得对家人说不该说的秘密。第六,内阁官员虽然有权利帮助帝王审核各地送来的奏章,但是不能直接批示,也不能在上面做手脚。在一些和内阁官员有直接利益冲突的事情上,内阁官员要实行回避制度。

第二十回 偷龙转凤二十

    由于明成祖朱棣的儿子太子朱高炽礼贤下士,不但虚心求教内阁,而且对内阁官员相当的信任。所在在明成祖朱棣后期,甚至于朱高炽登基后,内阁成为了帝王最重要的谋士和助手。朱高炽每每遇上棘手的问题时,都是第一时间咨询内阁,内阁总会给他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为此朱高炽让内阁提前给自己做好预备工作,提前为他自己分门别类整理好。遇上难题的时候,朱高炽总是召集内阁官员和重要的大臣一起商量。渐渐地内阁官员胆子大了,在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上,内阁提前为帝王出了比较圆满地主意。朱高炽和他的儿子朱瞻基,都做出了一个相同的决定,默许内阁提前为自己做好预备工作,不但省心省力而且让内阁官员更加对自己忠心。但是他们没有打破朱棣对内阁的制约,不允许内阁直接走到前台,内阁最多只能算是帝王的私人助理兼军师而已。

    内阁的转折在“土木堡战役”之后,由于明英宗皇帝被宦官王振撺掇去了前线,导致明英宗皇帝被帝国瓦剌俘虏。就在这个关系到大明王朝危亡的时候,皇室和宦官已经乱了分寸,文武大臣也混乱的时候,内阁官员利用对政务的熟悉,还有对大明朝的整体了解,大胆地联合一些忠臣一起做出了一个决定。拥护明英宗皇帝的弟弟登基,遥尊明英宗皇帝为太上皇。这么做不但稳定了人心,而且断了瓦剌想敲诈明朝的想法。大家众志成城地击败瓦剌大军,保住了京城之外,也让满朝文武认识到了内阁官员的厉害和重要性。内阁不但起到了文武官员和帝王之间的联系作用,而且是最了解国情的人。只有她们才可以全面的完整的分析利害,作出比较正确的决定。作为拥立景泰帝的功臣,内阁更是景泰帝最需要依靠的大臣,她们终于走上了前台。景泰帝默许内阁可以直接参与政务,向帝王和大臣提出良性建议的同时,有资格为帝王联系六部相关部门。本来这个任务是要由司礼监做的,可是因为王振的缘故,六部官员不太配合宦官,这给内阁找到了一个好机会。帝王身边除了宦官之外,只有内阁这些亲信了,不依靠内阁帝王怎么办?

    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也是另外一个拥立景泰帝的功臣于谦,他成为了景泰帝身边的第一红人。只不过于谦不是一个贪恋权位的人,也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他知道内阁对于帝王的熟悉程度,也知道这一届内阁的本事,所以他建议不太懂政务的景泰帝重用内阁。给予内阁一些自主权,也给内阁一些经费,让内阁壮大起来。为此内阁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档案室,将在京六品以上,地方五品以上的所有现任官员的档案收集起来,以供帝王随时随地调阅。后来这些资料转移到了文莱阁,成为了帝王的私人书库,也是内阁查档的重要地方。摆放着各种资料和帝王最近的批示,每五年清理一次,清理时内阁和司礼监要同时在场。清理出来的旧档案也不能丢,需要打包备份后存放。

    景泰帝也知道自己对政务的不熟悉,于谦要主管军事和京城治安,所以把一些不重要的政务交到内阁手里。他允许内阁在处理奏章的时候,把自己的意见写在纸片上,一起通过司礼监交给景泰帝。一般来说景泰帝都会遵从内阁的建议,就算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也会召集于谦和内阁一起商量着办。景泰帝在得到于谦的默许下,给予内阁建议地方下层官员的权利。只要是县一级的官员,只要内阁提出建议,向景泰帝举荐的话,一般都可以录用。就连一些京城重要职务的人选上,景泰帝也会提前在私下咨询内阁。在景泰帝当政时期,流传着一个传说,只要和内阁官员搞好关系,一般的中层官员不需要走吏部这条门路。一些中高层的官员只要和内阁搞好关系了,就可以走上比较重要的职位。

    后来明英宗皇帝之所以可以复位成功,主要是因为石亨这个将军带兵起的作用。但是外人不知道的事情是因为内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内阁官员之所以背弃景泰帝,支持明英宗皇帝复位,主要是因为内阁官员的个人利益。于谦支持景泰帝重用内阁官员,但是不代表于谦完全支持内阁。随着内阁官员渐渐掌权,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的时候,于谦再三警告内阁官员不要任人唯亲。可是内阁官员需要壮大,需要尽快的掌握资源,不可避免的要做一些权钱交易。渐渐地内阁官员胆子养大了,不但敢收钱办事而且敢大包大揽地为一些人谋求门路。于谦在警告内阁官员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他直接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景泰帝。景泰帝虽然没有直接训斥内阁官员,但是内阁官员知道自己在景泰帝那里越来越不被重视了。再加上于谦处处和内阁官员作对,破坏了内阁官员好几次机会,内阁官员终于和于谦走到了对立面。内阁官员虽然不如于谦那么有影响力,但是在景泰帝那里也有一定的分量。景泰帝在内阁官员一次又一次的挑拨下,终于走出了错误的第一步。当于谦的建议被景泰帝否决的时候,于谦终于明白了一点,景泰帝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这一点不光于谦想到了,就连内阁官员们也知道了。只不过于谦依然坚持着帮助景泰帝,内阁官员们却在为自己和大家找后路。在得知景泰帝准备彻底除掉明英宗皇帝,并把这个罪过推给内阁,最后以“擅自做主”的罪名杀了内阁官员的秘密情报后,内阁官员终于决定帮助明英宗皇帝复位。内阁官员利用自己的权利暗中会见了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皇帝,为他联系了石亨这个大军阀,也为明英宗皇帝联系了一些皇亲国戚。在内阁官员的暗中策划下,明英宗皇帝终于复位成功。作为功臣的内阁官员,终于走上了政治舞台,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朝会,在大殿上发表自己的建议了。

    但是内阁没有直接管理政务的权利,也没有权利管理或者监督地方衙门和六部。他们不但手里没有权没有兵,而且依然要依附在帝王身边,最多只能在私下左右帝王的决定。这些权利要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话,或许已经是一个顶峰了,但是这不是内阁官员全体人可以满足的。他么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权,需要能够制约别人对权力,至少需要有权利和六部的高官平起平坐才可以。不然的话他们这些内阁官员不会被贵族们重视,不能代表贵族的集体利益。

    机会终于来了,明孝宗朱樘登基了。他是一个比较没有主见的皇帝,他不但有幼年的阴影,而且有一个强势的妻子,他是古代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女人的皇帝。他的怯懦和没有主见,给了内阁官员一个走向辉煌的机会。鉴于明孝宗朱樘对于政务的不熟悉,还有明孝宗朱樘对宦官的警惕,内阁官员建议他照抄内阁官员的建议。明孝宗朱樘试着做了几次,不但没有被大家发现,而且得到了一些大臣们的赞扬。明孝宗朱樘索性把批阅奏章的权力交给内阁官员,就连一些重要场合的话也由内阁官员事先整理好。特别是一些事情上的决断,为了不被大家知道明孝宗朱樘的无能,所以事先由内阁官员设定好。明孝宗朱樘表面上不允许大臣反对自己的建议,其实是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决断。又不好当着大家的面咨询内阁官员,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不让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就导致他成为了内阁官员的傀儡,一些重大的决定由内阁官员私下决定好就算数。不可惜这种利用傀儡皇帝控制局势的时间并不久,明孝宗朱樘不久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还好明孝宗朱樘重用内阁官员,还好明孝宗朱樘的儿子后来的武宗皇帝朱厚照不爱一本正经的处理军国大事,内阁官员终于走到了权利最高峰。他们有意无意地暗示武宗皇帝朱厚照,就算不用每天上朝,只要有内阁官员帮着看着的话,大明江山不会有大问题。为此对内阁官员有比较大好感的武宗皇帝朱厚照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内阁官员主持朝会,而他不用每天上朝。试用了一段时间后,武宗皇帝朱厚照彻底相信了这个事实,所以决定放下政务去远游。他直接下旨要内阁官员负责全面的政务,遇上大事的时候才可以找他决定。这样一来不就等于把权利完全交给了内阁官员,内阁官员等于超越了六部衙门,成为了最高机构。

    这一格局完全改变了局势,另一些人看到了机会,也让一些人看到了危机。功勋和武将,还有一些六部主官觉得这么做不合适,又担心内阁官员的权力过大,所以他们找到了武宗皇帝朱厚照的母亲,也就是当时的太后。内阁官员手里的权力不能太大,也不能什么事情都插手,不然的话就会彻底架空皇室和六部衙门。这对皇室也好,对朝廷也好,都不是一个好现象。

第二十一回 偷龙转凤二十一

    太后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不然不会这么强势地不让自己的丈夫明孝宗朱樘娶小老婆。这样的女人不但对自己的丈夫严厉,而且对唯一的儿子也是很关注。毕竟这个太后只有一个女儿和一个亲生儿子,这个武宗皇帝朱厚照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在失去了丈夫之后,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了。她不得不为自己和儿子考虑将来,不能不提放内阁官员一点。虽然她也觉得内阁官员帮助儿子处理政务,让儿子多一点时间享受是对的,但是不能不顾及大家的担忧和意见。

    武宗皇帝朱厚照虽然荒唐,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一个从善如流的好皇帝。他听了母亲的建议后,也觉得不能不给内阁官员一些约束。所以他想了一个晚上,约定了一些约束内阁官员的条款,并要司礼监写成文字后告诉内阁和所有官员。

    第一,内阁官员直接读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任免。但是要接受文武百官和皇室的监督,不能做出超越自己职权的事情。一旦发现内阁官员贪赃枉法或者危害朝廷的话,众大臣可以联合皇室一起将内阁官员停职,交由皇帝处置。

    第二,内阁官员可以兼任其他官职,但是只能兼任一个。内阁作为一个组织,和六部衙门级别一样,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六部主官不能直接管理内阁官员,内阁官员也不能插手六部内部管理。遇上需要协调的事情的时候,内阁官员和各相关部门商量着解决。

    第三,内阁官员有处理日常事务的权利,特别是一些地方上上报的事务,内阁官员有第一处置权。当然了涉及到六部衙门的事情,需要和六部主官一起解决。内阁官员有最后拍板权,解决不了或者意见不统一的,交由皇帝决定。

    第四,吏部对下层官员有推荐权,但是没有决定权。内阁官员有权直接任命地方七品以下的职务,在京基层的官员任免也由内阁官员主持。地方七品以上五品以下,在京六品以下的官员,内阁有建议权和监督权。但是需要通过皇帝同意,或者召开过“廷议”,才能决定是否录用。对于地方高级官员和京城六部主要的主官,内阁官员有推荐权,必须要皇帝亲自任命。

    第五,内阁官员有权利代替皇帝批阅奏折。这需要皇帝的正式受命,或是在皇帝年幼或者皇帝生病的时候才可以。为了区分皇帝的决定和内阁官员的意思,正德皇帝朱厚照采用了一套别开生面的办事方式。这种办事方式影响了大明,也影响了后来的局势。凡是由皇帝下的命令,或是司礼监代皇帝下达的圣旨,都需要用朱砂红笔批示。凡是内阁官员代表皇帝批阅的奏章,必须用蓝色的墨水。后来官方对这种方式有了正式的说法,皇帝或者司礼监下达的命令叫“朱批”,内阁批阅的骄傲“蓝批”。

    第六,内阁官员实行轮班制,内部轮流值班。凡是他们批阅的奏章,不但要备份,而且需要留档。原件留在文莱阁,方便查阅和复查,经过誊抄的发往原地。责任到人,谁下大了错误的决定,谁就要负责到底。

    第七,一些大事内阁官员不能擅自做主。涉及到皇帝个人的问题,必须请示皇帝本人或者太后、皇后。涉及到皇室或者藩王的,必须上报宗室。涉及到官员**的问题,要会同都察院调查。六部相关的重要问题,内阁官员厦大决定前,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最高主管签字才可以。军国大事需要召开“廷议”决定结果,上报皇帝最后拍板。

    第八,“廷议”是官员之间最高会议。一般由内阁官员召集,六部主要的主管参与,意见相左的时候,大家表决决定。一般来说“廷议”由内阁官员和六部、都察院等等高级官员组成。内阁官员四名正式阁员一人两票,其他的阁员一人一票,六部尚书、侍郎一人一票,都察院、驻守京城的后军都督府大都督、司礼监掌印太监等人一人一票。凡是票数过半的决定,就代表“廷议”通过了。上报皇帝时,需要写明事情原由和得票多少,最后由皇帝决定结果。

    第九,内阁官员不能直接掌握军队,不能离开京城,不能出任领兵打仗的直接指挥职务。在轮休或者养病期间,不能行使权利。内阁官员不能私下对任何人说出不该说的秘密,也不能豢养私兵。

    第十,内阁官员以及他们的直系家属不能和皇室结亲。不能和地方三品以上官员有姻亲关系。内阁官员不能私下结交藩王。不能和边关守将有直接接触。

    虽然这些制约了内阁官员,但是内阁官员一点也不在乎。相比之下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有了飞速的提高。以前内阁不过是帝王家的狗,是帝王身边的奴才,现在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地位和势力范围。在早期的时候,内阁不如六部衙门的中下层官员,福利和待遇还不如一个地方知府。就算到了明中宗皇帝时期,内阁也不如中等衙门,过年过节的时候不但没有人光顾,而且需要举债过年。几乎每一个内阁官员都曾经过过逢年过节挨饿的日子。如今内阁官员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六部侍郎,内阁衙门也和六部衙门平起平坐。要是皇帝授权的话,内阁将要超越六部衙门,成为大明第一职能衙门,内阁官员也将成为和六部尚书平起平坐的人物。虽然就算成为了大明第一职能衙门后,内阁也不能实际控制六部衙门,也不能越过司礼监控制皇帝。但是那时候的内阁已经不再是什么人的附属品,也不是任何人能够小视的机构。六部衙门虽然控制着整个大明主要机构的命脉,但是由于各自有着重点,不能做到一个部门控制全局的地步。只有内阁这种衙门,才能真正做到调剂天下的作用。虽然司礼监将会是内阁最大的政治阻碍,但是司礼监是由太监组成的。一般的官员和读书人都看不起太监,就算看得起也没有机会经常接触他们。凡是和太监走得太近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一旦内阁压制住六部衙门的主官们的话,内阁官员就会是文武官员的精神领袖,可以真正的实现相权的重生。

    自从内阁代正德皇帝朱厚照正式处理政务之后,内阁一面压制各个部门,一面比较重视地处理军国大事。做到了十年无重大事故,让皇室和皇帝看清楚了内阁的本事和重要性。为此六部和地方官员们默认了内阁的领导,从此内阁正式成为了大明最高职能机构。四名内阁正式成员正式被人称为首辅、次辅、三辅和四辅。不过当时内阁四位正式阁员施行轮流制,相互之间不但关系不错而且权力职位相等。

    杨廷和是正德皇帝朱厚照时期最后一个内阁首辅,他不但终于正德皇帝朱厚照,而且是一个强势的内阁首辅。也是从那时候起,内阁首辅确立了内阁最高地位,成为不是丞相的丞相。在杨廷和的主持下,内阁第一次惊醒了内部分工。杨廷和全面主持内阁日常事务,其他的三位正式成员分管礼部、兵部和户部,他亲自兼任吏部尚书。他们四个阁员,还有六名临时阁员几乎覆盖了整个京城主要衙门的重要职务。那时候有人笑话说,杨首辅可以不出内阁值班房,就可以下达对六部重要衙门的指示,可见杨廷和有多么的强势。

    不过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后,这个内阁控制大明的局势改变了。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个甩手掌柜,对于一切政务都不予理睬,任由杨廷和处理。新任皇帝嘉靖皇帝朱厚虽然年轻不懂政务,但是不会任由杨廷和一个人发号司令。嘉靖皇帝朱厚要大家知道他才是皇帝,他才是下达命令的人,所以时时处处对杨廷和的决定挑三拣四。虽然事后看起来杨廷和都是对的,嘉靖皇帝朱厚是在没事找事,但是经历的人都觉得杨廷和越权了。嘉靖皇帝朱厚更是对这个杨廷和恨之入骨,杨廷和不是不知道小皇帝的内心,只不过他觉得嘉靖皇帝朱厚不会把他怎么样。杨廷和还是小看了嘉靖皇帝朱厚的心狠手辣,也小看了嘉靖皇帝朱厚的手段。最后杨廷和不但输给了嘉靖皇帝朱厚,而且弄得家破人亡。杨廷和是第一个没有好结果的内阁首辅,之后的几个内阁首辅都没有什么好结果。直到严嵩担任内阁官员后,才让大家看到了内阁的希望。严嵩不但在嘉靖皇帝朱厚那里如鱼得水,而且在内阁混的风生水起。他一个人当了四十年的内阁官员,近二十五年的内阁首辅,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传说。

    严嵩不但成为了大明历史上做内阁首辅最长的一个,也是在职时间最长的官员。当嘉靖皇帝朱厚晚期,老年内阁成为了一个必然现象。当时内阁首辅严嵩已经八十多岁了,次辅徐阶也七十多岁了,加上六十岁的嘉靖皇帝朱厚等等,创造了实际掌控者平均年龄最高纪录。也由于这样,一大批能人受到压制,后来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群雄群起的局面。徐阶、高拱、张居正、谭论、张四维等等能人,几乎集体爆发,让后来的皇帝选也选不过来。

第二十二回 偷龙转凤二十二

    说到大明朝不得不提锦衣卫和东厂,说到这两个凶残的皇家走狗组织又不得不提及一直被他们打压着的内阁,说到大明朝的内阁制度又不得不提起几个标志性的人物。内阁从开始走到前台掌权开始,代表人物就是历任的内阁首辅。也可以这么说,内阁首辅的权力大小也代表着内阁在当时帝王心目中的地位。当帝王信任或者重用内阁的时候,内阁首辅手里的权利就会很大。相反要是内阁首辅是一个前怕狼后怕虎的话,就代表这个帝王不信任这一届的内阁。越是不信任内阁和内阁首辅,东厂和锦衣卫就会更加打压这一届的内阁。相反帝王信任内阁和内阁首辅的话,东厂和锦衣卫也不会放松对内阁和内阁首辅的监视。许多原来帝王信任的内阁官员或者内阁首辅,就是通过东厂和锦衣卫的监视才看清楚他们的为人,从而导致帝王对这些内阁官员失望。换句话说内阁首辅是百官之首,坐上内阁首辅的官员也相当于走到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关键是这个内阁首辅能不能全始全终,能不能安全的致仕还乡。只要能够活到退休,帝王同意他告老还乡,就代表这个内阁首辅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时刻。可是有多少内阁首辅能够顺利完成呢?

    杨廷和是一个对大明王朝忠诚的大臣,只不过他忠于的是大明皇室和武宗皇帝朱厚照。就是因为他没有及时向新皇帝嘉靖皇帝朱厚效忠,就是因为他把小皇帝嘉靖皇帝朱厚当做了一个孩子,所才导致他被嘉靖皇帝朱厚打败。当大家在他失败后同情他和他一家人的时候,谁会想起当年杨廷和的嚣张霸道?杨廷和出身内阁,但是他在短短五年内,取代李东阳担任内阁首辅。成为内阁首辅之后,杨廷和又在内阁内部进行整合,把所有反对意见打压。三年后内阁成为了杨廷和一个人的天下,内阁上下只听杨廷和一个人的号令,除了杨廷和之外,谁也不能指挥得动内阁。再加上当时内阁掌握了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左侍郎、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副都御使、工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等重要职务,所以可以说也同时控制了大半个六部九卿。谁心里都很清楚,当时的杨廷和几乎控制了大半个朝廷。这里面有杨廷和个人的本事,当然也是因为正德皇帝朱厚照不管政务的结果。就是因为杨廷和的强大和专权,才导致嘉靖皇帝朱厚不得不对杨廷和下手。后人在同情杨廷和的同时,不得不佩服年轻的嘉靖皇帝朱厚心狠手辣。不过一个人的评价很经典,他说嘉靖皇帝朱厚要是不对杨廷和下手的话,结果只有三个。第一,杨廷和废了嘉靖皇帝朱厚,重新选一个听话的皇帝上台,杨廷和继续掌权下去。第二,嘉靖皇帝朱厚被杨廷和训练地像小狗一样听话,从此嘉靖皇帝朱厚就是一个傀儡皇帝。第三,嘉靖皇帝朱厚被杨廷和害死。杨廷和连自己的老师也要下毒手,多年的同事也不放过,当然不会对小皇帝客气了。大家一想也对,小皇帝不心狠手辣还真的对付不了杨廷和。小皇帝再心狠手辣他也是皇室后代,皇位的正统继承人,总比杨廷和这个外人把持朝政来得名正言顺。而这个为嘉靖皇帝朱厚辩护的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严嵩。

    说到这个严嵩,大家马上想起了一些名词。什么“大明第一贪官”、“大明第一**官员”、“大明最大的害虫”、“导致大明走向衰败的十大元凶之首”等等。更有后人把严嵩和后来的和相提并论,再加上南宋时期的大奸臣贾似道,合称为“三大败家丞相”。大家都说这三个当时的丞相,不但在当政时期贪赃枉法,而且为祸一方,伤了国家根本。特别是严嵩最出名,几乎所有的脏水都往严嵩和严嵩一家人身上泼。其实真的是这样吗?严嵩真的这么不堪吗?

    严嵩要是一个没有本事又贪小便宜的人的话,嘉靖皇帝朱厚也不会让他当内阁首辅,而且一当内阁首辅就是三四十年。关于严嵩这个人,其实并没有这么不堪,后人对他的评价有很大的水分。秦泰曾经多次听好友张居正和谭论提起过严嵩,也亲身经历过严嵩当政时期的局面,所以对严嵩有一定的了解。

    第一,严嵩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无论是贾似道还是严嵩,或者是后来的第一大贪官和,他们几个都不是大草包。相反他们都是饱学之士,肚子里面的学问一点不比任何人差。贾似道是状元出身,写得一手好字,辩论口才更是当时一绝。和不但是精通满蒙汉各种文字,而且比当时的状元差。要不是因为当时有“汉不点妃,满不点元。”的规矩,不能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话,和说不定就是当时的满族第一状元了。相比之下严嵩的学问一点不亚于这两个,而且严嵩精通相术和计算。不然不会一心一意跟着嘉靖皇帝朱厚,几乎为嘉靖皇帝朱厚奉献了一生的精力和才华。要是严嵩的才学不够的话,他怎么能三度当礼部尚书,前后主持过十多届的科考。他能够以举人身份当官,主持科举考试数十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第二,说到严嵩专权跋扈。其实严嵩并不是太嚣张,至少他没有做得像杨廷和这么绝。杨廷和初入内阁后,就开始东征西讨,然后想办法挤掉了老师李东阳成为了内阁首辅。成为内阁首辅之后依然不罢手,杨廷和把所有的反对力量赶出内阁。严嵩被嘉靖皇帝朱厚发觉后,当了三年的内阁临时官员,这三年严嵩不但不插手内阁任何事务,而且留在嘉靖皇帝朱厚身边当一个随从。三年后大家不看好的严嵩,被嘉靖皇帝朱厚第一次任命为科考副主考。大家都以为严嵩没有能力和资格担任这个副主考,严嵩当中就做了一份答卷,震慑了所有的内阁官员和考官。这一次科举后,严嵩不但打出了自己的旗号而且有了他第一个班底。五年后当严嵩这一届学生正式出任中下级官员的时候,严嵩也成为了内阁正式成员。严嵩担任内阁四辅同时兼任户部右侍郎,当时大家都以为严嵩会出丑,就连嘉靖皇帝朱厚也觉得这个职务对严嵩挑战很大。没想到严嵩三个月就熟悉了自己的业务,半年后整顿好了户部,实际意义上掌控了户部。从此严嵩几乎和嘉靖皇帝朱厚两个人实际意义上控制着户部,不管谁当户部尚书或者户部侍郎都不能改变。在严嵩担任内阁首辅之前,严嵩没有真正意义上针对哪一个内阁官员。不但没有针对毛一个人,而且和大家关系都不错,大家都说这时候的严嵩简直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当上内阁首辅之后,严嵩多了一点霹雳手段,但是也没有刻意打压对手。所谓的嚣张跋扈其实不是严嵩,而是他渐渐长大的儿子严世藩,严世藩利用严嵩的名义做了不少严嵩不知道的事情,这才败坏了严嵩的名声。

第二十三回 偷龙转凤二十三

    第三,严嵩贪财的事情。其实严嵩是一个个人操守很严肃的人。年轻时严嵩没有发迹,他只有一个结发妻子。和其他内阁官员妻妾成群不一样,严嵩一生之中只有一个女人,至少没有把其他的女人带回家过。一个不爱女色的内阁首辅,真的会无限制地贪财吗?不,熟悉严嵩的人都知道严嵩一生有三好。一好才,他对有学问的人十分注重。就算是他的政敌,只要有过人的才学,他也会手下留情。据说他儿子严世藩曾经想把政敌徐阶和张居正一锅端了,严嵩之所以阻拦就是因为惜才。严嵩可惜徐阶年纪大了而且是多年的同事,张居正从小是神童出身,学问是严嵩父子都敬佩的。要不是严嵩的阻拦,就不会有后来的内阁首辅徐阶和张居正。严嵩第二好看书,他家里有不少孤本。就连嘉靖皇帝朱厚也知道严嵩的爱好,多次把宫中的藏书赏赐给严嵩。严嵩的学生们也经常在各地收集书籍,带回来给老师当礼物。严嵩晚年每年要晒书,自己干不动了就让儿子学生帮忙。一年两次晒书是严嵩的大事,平时这个日子的时候谁也不敢打搅他。严嵩第三好吃,严嵩不爱女人不爱钱,就爱吃一些美食。严嵩不但自己爱吃,而且经常把好吃的东西献给同样爱美食的嘉靖皇帝朱厚。据说其中还有一个关于“六必居”的故事。京城有一家专门做酱菜的作坊,经常把最时令的酱菜送到严嵩家里。有一次酱菜园老板千辛万苦找机会见到了严嵩,他请严嵩为自己家的作坊题字。当时严嵩已经被嘉靖皇帝朱厚下令禁足,严嵩也知道自己不行了。为了多年的交情和最后一批酱菜的费用,严嵩写了“六心居”三个字。嘉靖皇帝朱厚知道后,在严嵩的题字上加了一笔,把“心”字变成了“必”字。这个红字的一撇就像一把带血的匕首插进了“心”字里面。这个题字因为这个典故,不但没有导致酱菜园倒闭而且造就了一个百年老字号。

    严嵩作为一代内阁首辅,还怕缺钱吗?严嵩只有一个老婆一个儿子,要这么多的钱有什么用?严世藩贪财,不代表严嵩也贪财,但是这个脏水还是往严嵩身上泼了。其实这是严嵩在为嘉靖皇帝朱厚背黑锅。原来嘉靖皇帝朱厚是大明当时最穷的皇帝之一,因为这是历史背景造成的。当初武宗皇帝朱厚照病重的时候,因为他没有子嗣,所以皇位有谁来继承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不知道谁来了继承皇位,所以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母亲要为自己着想留好后路。老太后把正德皇帝朱厚照留下的私人财产能拿的都拿到了自己宫殿里面。导致嘉靖皇帝朱厚登基后只有一些不动产之外,几乎一点现金也没有。要不是登基费用和日常开支有户部承担的话,嘉靖皇帝朱厚就连当皇帝的钱也拿不出来。虽然嘉靖皇帝朱厚多次通过旁人,请求老太后赏赐一些现金,但是老太后并没有理会。后来老太后的担心成为了现实,嘉靖皇帝朱厚毕竟不是老太后的亲生儿子不会对她有真正的孝心。嘉靖皇帝朱厚为了要给自己的亲生母亲晋升为皇太后的事情,彻底和老太后翻脸。老太后更加记恨嘉靖皇帝朱厚,宁愿把钱赏给外人和还给户部,也不愿意留给嘉靖皇帝朱厚。所以嘉靖皇帝朱厚最大的问题是地位不稳,最心急的问题是手里没有钱。严嵩之所以得到嘉靖皇帝朱厚的信任,第一是因为严嵩为嘉靖皇帝朱厚辩护,第二是因为严嵩帮助嘉靖皇帝朱厚解决了财政问题。为了资助嘉靖皇帝朱厚,严嵩把自己家里祖上留给他的所有土地暗中变卖。得知之后嘉靖皇帝朱厚虽然感激严嵩,但是严嵩家的钱远远满足不了嘉靖皇帝朱厚的开销。当时嘉靖皇帝朱厚身边的第一亲信,奶兄陆炳已经掌控锦衣卫,他经常敲诈一些犯事的官员,把钱财供应给嘉靖皇帝朱厚花销。严嵩担任考官和国子监祭酒后,私下帮人买功名,安排进学,得到的钱财全部给了嘉靖皇帝朱厚。嘉靖皇帝朱厚从此信任严嵩之余,想到了一个赚钱的主意,把一些不重要的官职暗中转卖给出得起钱的人。严嵩当然是最好最合适的人选,卖官得到的钱三成算是严嵩的,七成归嘉靖皇帝朱厚所有。这才解决了嘉靖皇帝的财政危机,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本来严嵩的意思只不过是暂时的应急,买几个无关紧要的职务就好了。没想到这个嘉靖皇帝朱厚有了钱就大手大脚起来,不但吃的用的跟上去了,而且多了不少的花样。卖几个小官的钱说多不多,当然马上被嘉靖皇帝朱厚挥霍完了。没钱了嘉靖皇帝朱厚就要严嵩继续卖官,而且越卖越多,职务也越卖越大。甚至于嘉靖皇帝朱厚默许严嵩卖一些爵位给一些功勋。功勋们的战功换来的爵位不是永久的,一般来说几代之后爵位就递降没了。没有了爵位的功勋就像褪了毛的凤凰一样,不但难看而且没有地位。对于这些人来说怎么保住自己家的地位是最重要的事情。严嵩主动上门说自己有办法为大家安排爵位延续的问题,只不过要大家付钱给严嵩。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钱不是给严嵩的,而是嘉靖皇帝朱厚自己要的。他们不敢得罪严嵩,更不敢得罪嘉靖皇帝朱厚,所以只要严嵩开口要多少就给多少。还好严嵩很讲信用,不但说话算数不会拿钱不办事,而且开出的价格是大家所能够承受的,绝对不会漫天要价。得到的钱三成给严嵩,算是严嵩的交际费用和劳务费,七成给嘉靖皇帝朱厚花销。后来胃口越来越大的嘉靖皇帝朱厚逼着严嵩把主意达到了现任官员身上。严嵩也知道一些重要职务的重要性,但是嘉靖皇帝朱厚的胃口太大了,需要大笔钱满足他的欲|望。为此严嵩自己暗中出钱为自己信得过的人买官,安排亲信出任重要的职务。外人不知道以为严嵩是任人唯亲,让他的亲信控制要害部门。

    虽然后来严世藩瞒着父亲也倒卖了一些官职,但是绝大多数的官员买卖都是嘉靖皇帝朱厚批准的,而且大头都是嘉靖皇帝朱厚自己拿的。嘉靖皇帝朱厚晚年说严嵩贪污,卖官所得肥了严嵩父子,其实这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严嵩。严嵩也是对嘉靖皇帝朱厚忠心,默默地承受了一切,甚至于牺牲了他唯一的儿子严世藩为嘉靖皇帝朱厚背黑锅。

    第四,也是并不专权独断,也没有架空过皇权。严嵩是一个对嘉靖皇帝朱厚绝对中心的臣子,而且没有傻到想要当皇帝。严嵩一生最自豪的是自己当了内阁首辅,还有教出了一个比自己还要出色的儿子严世藩。无论是为了嘉靖皇帝朱厚,还是为了将来儿子严世藩继承自己的地位出任内阁首辅,严嵩都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严嵩不会也不敢架空嘉靖皇帝朱厚。为了自己和儿子的名声,严嵩也不会对一些政敌下毒手往死里打击对手。严嵩为自己的儿子安排好了未来,不但让严世藩四十几岁就进了内阁,而且为严世藩培养了几个亲信,将来可以协助严世藩出任内阁首辅。这些人有胡宗宪、赵文华、罗士卿等人,他们可以当地方封疆大吏,也可以进内阁当严世藩的助手。为了他儿子,严嵩也不会做出格的事情,也不会太贪钱。

    第五,严嵩绝对没有卖国过。大家都说严嵩出卖情报给倭寇,并把一些物资暗中卖给了倭寇。这些事情要是真的话,就是严嵩卖国资敌,这是灭族的大罪。严嵩对嘉靖皇帝朱厚很忠心,为了自己和儿子严世藩出任未来的内阁首辅,严嵩绝对不会这么做。秦泰曾经是亲身经历者,也举报了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藩干的,严嵩绝对不知情。严世藩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是因为严世藩贪财,他不是傻瓜,不会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会毁了他和父亲的大好前途。一个将来要出任内阁首辅的人,会因为一些小利出卖自己的未来吗?其实他是被嘉靖皇帝朱厚利用了,这一切都是嘉靖皇帝朱厚主使的。嘉靖皇帝朱厚才是这个只为自己不要未来的卖国贼。谁会相信嘉靖皇帝朱厚才是出卖国家的元凶?秦泰曾经私下一个人分析过,嘉靖皇帝朱厚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他又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所以他没有归属感。他从一开始就把国家和自己的利益分开,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不起冲突的时候,他会想着国家、老百姓和朝廷。当国家利益和他个人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个人利益为上。为了他个人利益,他长期默许严嵩卖官,宁愿把国家利益出卖给有钱人,也不专心治理国家。为了能够长生不老,为了个人的享受,他宁愿东南乱起来。为了让东南倭寇战事不断,他情愿让倭寇壮大起来,故意出卖情报和物资给倭寇。为的就是暗中把一些抄家来的赃物通过转手卖到国外,或者是当舶来品转卖给国内的大户。就简直就是“杀鸡取卵”,肥了自己出卖了国家利益,可是嘉靖皇帝朱厚一点也不在乎。

第二十四回 偷龙转凤二十四

    当秦泰无意之间猜出幕后元凶是谁的时候,秦泰也不相信这个事实。经过秦泰一个人暗中反复推敲和证实,确定嘉靖皇帝朱厚真的是元凶后,他连妻子兼助手的展小小也不敢告诉。因为知道这件事情的人越少越好,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公开。不光终于嘉靖皇帝朱厚的人不相信,就连皇室的人也会杀人灭口。特别是现在的隆庆皇帝,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传出去。嘉靖皇帝朱厚不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要是再传出嘉靖皇帝朱厚卖官叛国的话,嘉靖皇帝朱厚就是一个罪人没有资格当皇帝。嘉靖皇帝朱厚要是没有资格当皇帝,就代表隆庆皇帝没有资格继承皇位,隆庆皇帝就会地位不稳。隆庆皇帝不但想自己继续当皇帝,而且想自己的子子孙孙永远当皇帝下去,绝对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要是秦泰知情的事情被隆庆皇帝知道的话,秦泰绝对必死无疑,就连秦泰的整个家族也会被灭口,甚至于就连张居正和谭论也会被灭口也说不定。为了大家的安全,为了天下的稳定,秦泰也不愿意说出来。

    不过秦泰对于政治和嘉靖皇帝朱厚的为人,是彻底的失望了。嘉靖皇帝朱厚之所以信任严嵩,是因为严嵩为他做了不少严嵩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严嵩对嘉靖皇帝朱厚的忠心绝对是真的,嘉靖皇帝朱厚应该完全相信严嵩才是。可是嘉靖皇帝朱厚并没有完全相信过严嵩,先是用陆炳监视严嵩,后来利用徐阶牵制严嵩,最后利用严世藩急于当内阁首辅,陷害严嵩为自己背黑锅。嘉靖皇帝朱厚利用严世藩出卖国家的时候,就想好了让严嵩父子为自己背黑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嘉靖皇帝朱厚已经抛弃了对他忠心耿耿的严嵩,也决定不会让严世藩出任未来的内阁首辅。作为嘉靖皇帝朱厚的大管家、财务总管的严嵩,为嘉靖皇帝朱厚付出了所有,甚至于自己的声誉,嘉靖皇帝朱厚却一点也不感激,还要陷害他的儿子。嘉靖皇帝朱厚明明知道严嵩对自己的忠心,明明知道严世藩是严嵩唯一的儿子,也是严嵩的唯一希望。但是还是利用严世藩打击严嵩,还是想把严嵩一家人推向深渊。换了一般的老百姓的话,这绝对是正宗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怪不得后来严嵩对嘉靖皇帝朱厚杀了严世藩,把自己所有功绩全部否定,让他背黑锅的事情麻木了。换做了谁,谁也承受不了这种打击。与其说是严嵩心甘情愿为嘉靖皇帝朱厚背黑锅,其实是严嵩对嘉靖皇帝朱厚彻底失望了。为了他的家人,为了不断送严家的血脉,他只好向嘉靖皇帝朱厚妥协。秦泰绝对相信严嵩后悔了,早知道这么一个结果的话,严嵩绝对不会死心塌地的忠心嘉靖皇帝朱厚。不过不得不承认,严嵩是历代内阁中最厉害的内阁首辅。

    比起严嵩这个内阁首辅来说,徐阶这个内阁首辅级差多了。秦泰抛开他和徐阶的个人恩怨,客观地评价徐阶,几乎找不到什么优点。徐阶利用清流针对严嵩一党不满的机会,成为了牵制严嵩的唯一人选。其实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嘉靖皇帝朱厚和严嵩。要不是嘉靖皇帝朱厚想利用徐阶牵制严嵩,严嵩又不敢也不想对徐阶赶尽杀绝的话,徐阶根本就成为不了内阁次辅,后来接替严嵩成为内阁首辅的人。比起严嵩这个前辈兼政敌,徐阶多方面综合素质都不如严嵩。徐阶的学问不如严嵩,度量和气魄都不如严嵩。其他不说就是徐阶对付秦泰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徐阶的斤斤计较。他明明知道秦泰的为人,也知道秦泰不会针对徐阶个人,但是为了对付秦泰,徐阶不惜动用国家资源和个人威望。明明知道这么做不明广正大,对老百姓和朝廷不利,他还是一意孤行。就连张居正也多次提醒老师徐阶,秦泰不但是一个忠臣更是一个能臣,只要不让秦泰接触政治,秦泰一定能为朝廷和老百姓办事。张居正甚至于用自己的未来担保秦泰出任刑部主事或者一省的按察使,为老百姓和朝廷减少冤假错案。没想到徐阶不但不听张居正的劝告,而且把张居正也列入了自己的敌人名单。这才导致张居正和老师徐阶走向了分歧,最后两个人分道扬镳。就像严嵩当年对徐阶的评价一样,徐阶是一个人才,却不是一个全面的人才。徐阶只能做一个内阁首辅的助手内阁次辅或者是一个刘部署上之一,绝对不能当内阁首辅或者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原因就是徐阶私心太重,权力欲|望太重,在一定程度上徐阶更像严世藩的亲爹,他们两个人的脾气很像。

    徐阶上台当内阁首辅后,他并没有完全接手严嵩的势力范围和内阁首辅的权限。并没有内部统一的内阁,出现了徐阶为首的旧党和高拱为首的新党之间的矛盾。徐阶担任内阁次辅的时候,不敢明着对抗内阁首辅严嵩,只不过在背后联络一些人牵制严嵩。因为力量不够徐阶就到处污蔑严嵩,把严嵩说成一个贪官和卖国贼。不惜用这种矛盾引起清流和正义的年轻人为他对付严嵩。徐阶明明知道严嵩没有这么坏,不会对年轻气盛的读书人下毒手,所以以清流领袖自居。可是徐阶当上内阁首辅后,比严嵩还要贪心,忘记了自己是正义的代表,忘记了自己曾经因为反对贪污和买卖官职和严嵩决裂。就是因为这样,高拱看不起表里不一的徐阶,更对徐阶的治国能力有疑问,所以高拱敢于公开叫板徐阶。

    张居正对老师徐阶也很失望,他曾经多次提醒过老师徐阶,不要走严嵩的老路。可是徐阶不但听不进去,而且想用其他的弟子取代张居正成为未来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不是没有帮过徐阶,也不是硬要和徐阶作对,但是这都是徐阶自己把后路给断了。

    高拱利用隆庆皇帝对徐阶的彻底失望,才挤走了徐阶。但是徐阶没有完全失败,离开京城之前徐阶单独面见了一次隆庆皇帝。徐阶以隆庆皇帝的座师,原来的太子太傅的身份,最后一次教授弟子隆庆皇帝。要是隆庆皇帝想未来接班人顺利接班,想要内阁顺利完成交接,必须做三件事亲。第一,张居正不能马上担任内阁首辅。因为张居正无论是年纪还是资历,都不能胜任内阁首辅。需要一个过渡型的人物,暂时担任内阁首辅。第二,高拱不能当内阁首辅。至少高拱不能当真正意义上的内阁首辅。一旦高拱当上内阁首辅,掌握了实际权利后,他的脾气不会轻易让张居正接位。就算张居正价格来相当内阁首辅了,高拱也不会轻易交出内阁首辅的位子。所以为了张居正将来能够顺利接班,所以高拱就算当了内阁首辅,也不能给予高拱内阁首辅的实际权力。第三,在高拱和张居正两人之外,隆庆皇帝还要再准备一个单人内阁首辅的人选。因为要防止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两败俱伤,所以需要第三个人备选。就算张居正将来当上了内阁首辅,这个人也可以当内阁次辅,用来牵制和制衡张居正。为了隆庆皇帝虽然让高拱当上了内阁首辅,但是没有得到内阁首辅的实际权力。隆庆皇帝明确让张居正主持内阁日常事务,负责内阁具体工作。所以张居正当上了内阁次辅,却做着内阁首辅才能做的事情。这样的内阁首辅,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虚名,所以高拱这个内阁首辅是一个空架子而已。

    张居正是主持具体工作的内阁次辅,也是不久之后的内阁首辅,所以张居正每天要在皇宫边上的内阁值班房上班。他使用的是前几任内阁首辅才能使用的专用办公房,高拱不敢有任何意见。因为这是隆庆皇帝特别指定给张居正使用的办公室。这里虽然光线昏暗而且夏天闷热冬天寒冷,但是地位和象征意义都远胜一切。每天有数不尽的军国大事从这里送进来,再由这里送往司礼监和御书房。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建议都会被隆庆皇帝准许。只要隆庆皇帝同意,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就会抄录到奏章里面,成为隆庆皇帝的圣旨下达到地方。其实张居正已经实际意义上左右了隆庆皇帝的思想,成为军国大事实际意义上的拍板人。

    虽然张居正每天都很累,有操不完的心要花在各种奏章上。可是张居正已经习惯了,也渴望这种辛苦。张居正好像体验到了老师徐阶的心情,他和当年徐阶一样,不再为别人当下手,他们终于可以自己决定一切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每一件事情的去向和未来,这就是大人物的权势和威力。

第二十五回 偷龙转凤二十五

    当秦泰来到内阁值班房外面的时候,被一群士兵阻拦了。内阁值班房在皇宫边上,属于皇宫的势力范围。内阁本身没有兵员,把守内阁值班房的官兵是禁军。为了内阁官员的安全,历代皇帝都排重病保卫内阁值班房。一般不是内阁官员的人,是不能随便进出内阁值班房的。就连不是内阁官员的六部主官,也不能轻易出入内阁值班房。

    整个禁军一共是五军二十五队,分别是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和中军,每一军又分为一两三四五队。禁军的主要任务是守卫皇宫,主要工作地点就是皇宫内外。左军负责皇宫西面的守卫,除了把守皇宫西大门和进出御花园的角门外,就是查验杂役的进出资格。西大门连接御膳房和杂役房,是每天进出杂役和物资的地方。早上送水进宫,送菜进宫,中午杂役出宫,都要经过这里。所以这里的治安最混乱,也是禁军中最忙的地方。右军负责皇宫东大门的守卫,东大门是皇子和有爵位的子弟进出官学的地方。皇帝的孩子还有皇亲国戚的子侄,每天要进出这个东大门上学。每天住在外面的皇亲国戚的子侄和住在皇宫里面的皇子要到官学上学,担任老师的都是翰林院或者内阁官员兼任的。这里读书的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但是为了和大富贵的人混一个脸熟,大家都不敢偷懒。前军负责皇宫正门的守卫,保护上下朝的官员进出,也负责内阁值班房的治安和守卫。后军负责皇宫北大门的把守,更要负责训练禁军的日常训练。中军负责皇宫内部巡逻,防止突发事件发生,也同时起到防火防盗的作用。每军有五队士兵,士兵轮流上班,白天是三队人轮流,晚上是两队人轮流,每一个月大轮换一次。禁军是大明当时最精锐的的军队,不但武器和装备精良,而且训练也是很全面的。不过展小小对丈夫秦泰说过,这些禁军没有见过血,上过战场的他们其实不堪一击。

    把守内阁的禁军当然认识张居正的亲随,而且不敢得罪这个红人的手下。但是他们不敢随便让秦泰这个外人进去,要是出事的话他们谁也担待不起。张居正的亲随也不知道秦泰的真正身份,所以不敢为秦泰担保。禁军士兵更加对秦泰有所怀疑,不但拦住了秦泰,而且把武器对准了秦泰。张居正的亲随也不敢多待,马上进去向张居正禀报。

    秦泰当然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也不能把自己过多的暴露在外人面前。难保有一些细心的人看出他脸上的化妆,这样的话秦泰的身份就会暴露了。秦泰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他身上有好几块不同的腰牌,不用担心禁军为难自己。禁军名义上归后军都督府大都督管辖,其实直接上司是御马监。秦泰手里的腰牌一般的军队可以不起作用,但是对于拱卫皇宫的禁军来说,绝对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秦泰也不对官兵多说话,冷冷地拿出一块玉质的腰牌。顿时所有的官兵一边放下手里的武器,一边跪下低头不敢看秦泰。秦泰看了看手里的腰牌,马上明白自己拿错了腰牌。这牌腰牌虽然和进出皇宫的玉质腰牌差不多,其实意义相差很大。进出皇宫的腰牌,分为木质、铁质、银质、金质和玉质五种。木质腰牌是杂役或者临时进出皇宫的;铁质腰牌是低级采买太监或者办事宫女出入宫门的证明;银质腰牌是主事太监或者上了品级的宫女使用的腰牌。这个级别的人可以随时进出宫门,但是不能带人进出皇宫;金质腰牌是有身份地位的大太监或者皇亲国戚才能拥有的。不但可以随时随地进出任何一个宫门,而且可以代少量的人进出宫门;玉质腰牌最高级,可以不经过查验进出任何一个宫门。拥有这个腰牌的人,不是司礼监的大人物就是有特殊身份的人。冯保为秦泰准备这种腰牌,是为了掩护秦泰的身份,担心有人认出秦泰。可是秦泰错拿出来的腰牌,不光是身份证明,更是一种相当于兵符的证明。原来冯保不但是司礼监第一秉笔太监,还是东厂主管太监,更合御马监的少监。在明代司礼监就像前朝的内阁,司礼监掌印太监就像内阁首辅,司礼监第一秉笔太监就像前朝的内阁次辅,御马监是带兵的太监管理组织。御马监不但负责皇宫的治安,也负责训练和管理禁军。一般来说御马监的太监之比司礼监掌印太监微微的小一级而已,是皇宫第二大的太监。御马监太监可以进司礼监当秉笔太监,也可以不进司礼监。这一届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里面没有御马监太监,所以御马监太监地位几乎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平起平坐。御马监太监是一个老实安分的人,不但终于隆庆皇帝,也早就向李贵妃效忠。李贵妃为了让亲信冯保早点顺利接手司礼监掌印太监,所以让冯保兼任御马监少监。御马监太监早就对手下说过,他只不过是一个摆设,真正管理者是御马监少监。谁能拿出御马监少监的令牌,他就是负责禁军全面管理的最高领导人。怪不得禁军见到秦泰手里的腰牌后,像孙子见到自己家的祖宗一样恭敬听话。

    秦泰没有和他们多说什么,这不是什么派头,而是怕被人看出什么异样。因为御马监少监是太监组织的内部机构,也就是说也是太监。秦泰本人也好,化妆后的人也好,都是一般的正常男人,绝对不是一个太监。所以他不能和大家多待,也不能让人看出破绽,所以连忙走进内阁值班房。他的行为被禁军士兵误认为傲慢和冷漠,大家不但没有心思怀疑秦泰,更是觉得这才是大人物才应该有的派头和作风。

    走进内阁值班房,秦泰刚要问张居正在哪一个房间,就看见张居正走出来接秦泰。亲随把事情告诉张居正,张居正马上想到了秦泰夫妻。只有秦泰夫妻才会这么机警,他的夫人才会这么信任。也只有秦泰和展小小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看出厨子的问题,并把事情压制下来。张居正马上猜出了这两个人的身份,出手打人的一定是展小小展女侠,一边暗中指挥的一定是秦泰他的好友。张居正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对秦泰的感觉越来越奇怪。他经常把秦泰当做自己的弟弟甚至于自己的儿子一样,无法把秦泰当作一般的好友。他忍不住要保护秦泰一家人,也忍不住要教训秦泰。张居正随按敬佩其他的本事和气概,但是反对秦泰的办事方式和对人态度。秦泰过分的正直,也过分的精明,总让人有一种不敢正视的感觉。也是由于秦泰过分公正廉明,让人不敢亲近他,所以隆庆皇帝等人既想利用他,又不敢和秦泰走得太近。就连李贵妃也觉得秦泰这个人怪怪的,好像和大家格格不入。其实张居正知道真相,不是秦泰怪怪的,而是他们因为太多的政治变得太狡猾了。秦泰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反而让大家觉得怪怪的。张居正好几次想开口教训秦泰,但是又忍住不说,因为他担心秦泰跟他讲道理。张居正虽然自认自己能说会道,但是实在不是秦泰的对手。因为秦泰不但正直而且正确的道理在他那一边,一些事情时能意会不能明说,说出来的道理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张居正说得是一般人的道理,秦泰追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道理。在大道理面前,张居正的道理已经是苍白无力的。张居正也希望做秦泰这样的人,办秦泰所认为对的事情,但是张居正不能这么做,也不敢这么做。因为张居正不是一般人,他要做内阁首辅,必须做不降大道理的人。因为他身边无论是对手还是自己人都不是讲大道理的人。对他们讲大道理只会坏事,只会让大家谁也不能好过。张居正已经放弃了让秦泰从善如流的想法,秦泰真个人太真太正直,学不会这种官场的做法,也不会这么做。张居正说服不了秦泰,秦泰也不能转变,张居正只好和秦泰做一对理想上的朋友,做一对书信往来的笔友。科恩能够秦泰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和张居正关系很好,不让张居正为自己说话。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他们两个人才能永远是朋友,不会伤害到彼此。秦泰更希望他。张居正和谭论之间的关系永远保持下去。这也是张居正所希望的,谭论也想过,可是现在暂时不可能。由于张居正和谭论的地位,导致他们两个人不能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他们也不可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聊天。秦泰曾经想过,他们两个人中一个人主动退出,放弃敌对态度或许才能保持大家的友谊。可是谁会让步呢?张居正不可能,只有谭论主动离开,可是这么做对谭论太残酷了,谭论自己会答应吗?

第二十六回 偷龙转凤二十六

    秦泰第一次来到内阁值班房,其实对这里的布置也是十分好奇。任何一个老百姓或者官员都对皇宫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好像皇宫里面和外面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一样。秦泰虽然曾经进出过几次皇宫,但是也没有真正欣赏过皇宫里面的风景。秦泰不是上品级的官员,所以没有资格上朝,当然没有机会从皇宫正门进入过皇宫,更没有资格进入一般大臣也没有资格进入的内阁值班房。秦泰多年前听说张居正被任命为内阁章机后,曾经问过张居正内阁值班房里面怎么样。当时张居正淡淡地说了一句“就这样,马马虎虎吧。”之后就没有多说什么。秦泰早就想亲眼看一看这个大明官员几乎都日思夜想想进来的的地方是怎么样的。

    令秦泰失望的是内阁值班房好像并不很豪华,更加有点像一个不起眼的院落。要是秦泰身边有一个比较爱说话的官员,或者是说话直接的谭论的话,他们一定会告诉秦泰,这里还不如上朝时官员们等待皇帝接见的朝房。毕竟朝房是招待接见外地官员或者是外国使节休息等待的地方。像大明是一个宗主国,又是一个好面子的国家,所以礼节和招待上都是高规格的。内阁一来只是大明皇朝的内部机构,第二当初机构并不重要,第三大明皇帝历来对臣子很苛刻,所以他们的值班房简单的吓死人。

    秦泰和妻子展小小刚去过皇宫内部的书库,查找过相关资料。皇宫里面的书库比起其他地方已经简单多了,像冯保等大人物的住处和办公地司礼监更加气派。一个带路的小太监告诉秦泰夫妻,想冯保这种大太监没人在皇宫里面都有一大个院落,光是伺候冯保的小太监就有十几个。冯保想吃什么想做什么,只要一句话就能办到。冯保等人的待遇对于一般的太监宫女来说已经是奢华了,但是比起后|宫的主子们来说算是俭约的。小太监神秘地告诉秦泰夫妻,皇帝万岁爷老爷子的生活才叫一个豪华富贵。

    相比之下这个内阁值班房的布置和结构不要说是冯保这种大太监了,就是一般的主事太监也比不上。整个内阁值班房的面积没有冯保一个人在皇宫里面的住处大不说,里面的布置更是宫中小太监都不屑的东西。秦泰看了又看,发现除了必要的文件和文房用具外,值班房里面的家具布置真实太简单了。谁会相信外面名声显赫的内阁官员,每天在这么一个小地方,委委屈屈地办公。看来历代皇帝真的没有厚待这些肱骨大臣,起码总要给内阁官员们改善一下办公条件才是。这种地方不但夏天闷热,而且到了冬天特别的冷。能熬到担任内阁官员的人,都是人尖子外加上了年级的,怎么能够忍受这种煎熬?

    秦泰刚刚担任提刑官的时候,曾经听说过内阁首辅严嵩老的连路都走不动了,还要霸占着内阁首辅的位子不放手。当时秦泰对这个严嵩真的有点不屑一顾,总觉得严嵩真的有点过分。现在看来当时的评价几乎错了,秦泰还真的冤枉了严嵩。第一严嵩不是不想放手,他早就不想做这个内阁首辅了。只要他不担任内阁首辅,他在内阁当“内阁行走”的儿子严世藩就能出任内阁四辅或者内阁三辅,所以严嵩多次以自己年纪大了为理由,希望嘉靖皇帝朱厚准许严嵩致仕,可是嘉靖皇帝朱厚不答应。第二,严嵩腿脚不利落不光光是因为他年纪大了,他没有老到连路都不会走。一个人的脑子总比身体早一步,小孩子还不会走路就会想这想那。当人年纪大了之后,身体还没有老化脑子就开始不行了,这是一个必然现象。秦泰不光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个对身体十分了解的验尸官。他知道这个必然规律,所以对严嵩的问题有点怀疑。严嵩能够条理清楚的处理内阁日常事务,应对嘉靖皇帝朱厚和内阁官员,不应该身体老化成这样。现在看来这是严嵩的职业病,是这个内阁值班房害了严嵩。严嵩进内阁已经将近五十年,当内阁首辅也超过了三十年。每天在这种低矮潮湿的地方办公,夏天不但闷热而且潮湿,冬天寒冷刺骨。就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也会被折磨成一个病秧子,何况严嵩毕竟上了一点年纪。所以秦泰看见这个内阁值班房时,真的开始有点同情当年的严嵩。不过秦泰马上想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张居正的身体。张居正已经被任命为内阁次辅,未来的内阁首辅,将要在内阁值班房长期工作,他的身体总不能被折磨下去吧?秦泰要为好友张居正考虑一下未来,至少要保住张居正的身体状况。

    秦泰不愧是家学渊博,才走几步就想出了一个简单的方子。只要张居正能够长期服用的话,至少可以保证张居正的身体不会受到这种房子的太大影响。秦泰不但要让张居正服用药物,而且希望张居正把这个方子告诉所有的内阁官员,希望他们都不会受到这种房子的影响。对了,秦泰还要把方子写给冯保,让同样住这种低矮房子的杂役太监和小宫女们摆脱病痛。

    内阁值班房是内阁官员处理公务的地方,一些房间堆满了各种文件,不让外人随便进出。张居正不会随便找一个房间接待秦泰,所以张居正把秦泰带到了他自己的办公房。由于内阁值班房不接待外人,除了比较大的会议室外,其他房间都十分狭小,就连张居正的房间也一样。张居正使用的是原来杨廷和、严嵩和徐阶使用过的房间,算是这里最好最大的一个房间了,但是依然让秦泰感觉不适应。张居正也感觉到秦泰有点不自在,但是这已经是这里最好的房间了,只能在这里招待秦泰。

    张居正的房间在内阁值班房的左侧最里面,是普通内阁官员办事房的两倍。外面一间是他助手的,摆放着许多已经处理好或者来不及处理的文件。里面一件是张居正自己的办公室,除了一个巨大的文件柜外,就是一张巨大的文案。上面摆放着许多文房用具和纸张,还有一杯半凉的茶水。这就是张居正的办公环境,张居正要在这里起码干上好多年,谁会相信这一切呢?

    张居正也知道秦泰第一次来这里,所以简单地为秦泰介绍了一下这里的环境和布置。原来这里是独立的院落,除了秦泰刚才进来的正门之外,还有一个隐蔽的小门。一般内阁官员和文件送进送出都要走正门,要接受门口的士兵的检查。可是门外的士兵不敢得罪这里的人,因为能够进入这里的人不是大人物就是大人物的随从,不能随便得罪的。不过隐蔽小门也有它自己的作用,要是皇帝要秘密来视察,或者是重要的文件要传送时,就可以从这里进出。只不过这个隐蔽的小门没有用过几次,皇帝更是没有来过这个内阁值班房。

    内阁已经不是当初的内阁,早已经不是小猫两三只的了。除了算是内阁正式成员的内阁首辅、内阁次辅、内阁三辅和内阁四辅四人外,多了不少“内阁行走”和“内阁章经”。“内阁行走”是候补正式内阁官员,也是分担内阁四位正式阁员工作的人。当上“内阁行走”就等于这个官员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将来的内阁正式成员。“内阁章经”又叫“内阁章机”是正式内阁官员的助手,负责具体整理一般的日常文件,为内阁阁员誊抄文件和记录的。内阁阁员、内阁行走和内阁章经都称为内阁官员,但是待遇和地位大大不同。内阁阁员是正式的超级大臣,每一个权力和地位都高于一般的六部尚书。内阁行走是未来的内阁阁员,地位和六部尚书或者六部侍郎相等,但是权利不如六部尚书,甚至于不如比较重要的部门侍郎。内阁章经等于一般的中层官员,地位和六部主事差不多,但是接触到的机密比较多。内阁阁员必须皇帝亲自任命并公告天下;内阁行走也需要皇帝亲自任命,通告各级官员;内阁章经属于内阁临时官员,只需要得到内阁首辅的准许后,上报司礼监备案就可以。一旦内阁章经办事得力,就可以上报皇帝嘉奖或者直接升为内阁行走。但是要是犯错的话,不是立即打死而且秘密关押起来,所以无缘无故失踪的内阁章经不在少数。一般来说每一个内阁行走都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内阁章经两个甚至于三四个人一间办公室,内阁阁员每人有一到两间办公室。张居正告诉秦泰,他在另一个房间还有一个办公室,只不过那里的环境比不上这里。

第二十七回 偷龙转凤二十七

    张居正还告诉秦泰,内阁施行轮班制。内阁阁员除了内阁首辅高拱外,三个人轮流值班。不过张居正的事情比较多,平时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内阁值班房。张居正每三天轮到一天在这里值夜,其他的两天都会回家休息。昨天刚好轮到张居正值夜,所以张居正已经整整两天一夜没有回家了。内阁行走也要值班,一般每两个内阁行走一班,也采取轮班制值夜。内阁章经不用值班,但是要分班协助内阁阁员办公。一般每一个内阁行走配备一到两名内阁章经,内阁阁员每人配备四名内阁章经,张居正有六名章经协助。六名章经分两班,每一班三人分管政务、军事和民事。在办理交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管理的部门,专人专事不会混乱。

    通过张居正的介绍,秦泰终于比较概括的了解了内阁内部分工。内阁阁员就像如今社会的总经理或者部门经理,内阁行走就是经理助理或者是部门主管,内阁章经是经理秘书和或者小弟。要是把大明王朝当一个企业的话,隆庆皇帝就是董事长,皇室就是不参与日常事务的董事,内阁首辅就是公司总经理,内阁次辅是副总经理,内阁三辅是财务总监,内阁四辅是营销总监,内阁行走是协调各部门的监督或者总公司特派代表,六部尚书和侍郎是总公司各部门经理和主管,各地督抚就是总公司下属的各地分公司经理。大家各有各自的地盘和主管方向,相互制约又相互有联系。只不过张居正这个副总经理得到董事长隆庆皇帝的默许,架空了总经理内阁首辅高拱,负责大明王朝这个企业的日常工作和中下层人事任免。

    张居正告诉秦泰,内阁现在看上去很忙,其实事情已经少了不少。地方的事务有地方官员管理,一般不是大事或者难事,地方官员不会上报内阁。地方官员和中央机构的关系相当为妙,一般的事情地方官员都是能瞒就瞒,能不上报就不上报。让内阁知道太多的地方不足不但对地方各级衙门不利,而且会影响地方长官的前途。所以除了重要官员的任免和救灾等重大事情必须要上报之外,地方一般不会事事上报。倒是六部衙门,他们会事事上报,目的就是让内阁不要忘记六部主官衙门。一般来说这种关系到六部的事情,内阁可以帮六部主官衙门做主,也可以征求六部相关衙门的主官意见。这就要看内阁的权威和地位高低了。一般的事情,内阁可以代为做主,甚至于直接办理了。但是一些重要事情,必须和六部相关部门通过沟通才可以拍板。特别是关于官员任免和财务支出的事情,一般都要和吏部尚书侍郎或者户部尚书侍郎商量后才可以决定。六部中刑部和工部最好对付,一般不敢违背内阁的意思。兵部需要内阁同意拨款才可以运作,礼部需要内阁批准经费,所以一般也不会和内阁对着干,只有比较嚣张的吏部和户部,有时候经常和内阁有矛盾。不过只要一细想,里面的问题马上就清楚了。吏部是考核和审批中下层官员的衙门,如今内阁收走了任命权,当然导致整个吏部对内阁不满。要不是这里呆吏部尚书都是由内阁阁员兼任的话,吏部早就和内阁闹翻了。户部管着大明王朝的钱口袋,本来是最有油水的衙门。但是内阁不但拿走了审批权,而且经常对户部查账,所以户部对内阁的意见不小,经常以各种理由为难内阁。还好内阁这几任内阁首辅都是财务方面的个中好手,不但把财务管的井井有条,而且不会上户部的当。但是每一次和户部协调的时候,都是内阁和户部关系最紧张的时候。张居正这些日子主要的精力就是花在如何降服户部主要官员身上。要不是因为这些人的牵制,张居正办事会更加顺利。张居正决定在他担任内阁首辅之前,首先把这个“硬骨头”拿下,让他可以顺理成章的接任内阁首辅。

    秦泰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为什么所有文件直接送到内阁,而不是通过六部上报内阁呢?要是这些救急文件先交给六部的话,不就要六部求内阁办事了?到时候内阁不但不用求着六部办事,而且事情也会少许多。要知道张居正不光是内阁次辅、礼部尚书,更是兼任着太子太傅,要照顾和教育太子朱翊钧。随着太子朱翊钧渐渐长大,张居正要分心管理朱翊钧的教育和管理。要是张居正被这么多的杂事缠住的话,就没有时间管理朱翊钧了。要知道教育朱翊钧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很小,但是实际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不光是影响到张居正和朱翊钧的未来关系,更是影响着朱翊钧的未来执政能力和个人品德。要是张居正能够早日从这些文件中脱离,就早一天可以专心教育好下一代帝王。大明太需要一个英明的帝王了,一个健康又英明的君王绝对会国家和老百姓有利。

    秦泰把自己的意见说了出来,张居正马上眼睛一亮。对啊,这么做看上去简单,其实吧麻烦和繁琐推给了六部。六部主官们不敢不接受,也不会不接受,这样不但可以缓和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关系,更加让六部官员觉得自己有面子。要是真的这么做的话,内阁就不用再求六部官员,六部官员翻过来要恳求内阁了。张居正等人都是能人,不是没有想过对策,但是没有人这么想过。秦泰虽然不懂政治但是为人简单,总可以一言命中事情的重点和难点。这个主意要是施行的话,内阁可以省下近一半的时间和精力,内阁阁员们也可以由尽可能的抽出时间管理六部中高层官员,分析和研究国家的大事和未来趋势。

    张居正把内阁的流程仔细地说给秦泰听,秦泰马上想到了其中的问题。当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下过一道圣旨,各地遇上灾荒要第一时间上报中央。这些急需用钱的事情不是上报六部相关部门,而是通过通政司直接上报皇帝。要是遇上勤奋又能干的皇帝的话,这么做不但简便而且快速。但是现在好几代皇帝都是懒人或者平庸的,这些事情推给了内阁处理。内阁虽然想管想要处理,但是没有能力独自完成,需要联系各部门才能解决。部门越多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是复杂,一些官员之间的矛盾会导致一些事情办起来难上加难。这种急事在这些人的相互推诿和不协调下,变得举步艰难。不但害了受灾地区的老百姓,也导致朝廷和内阁的名声受损。要是各地急报上交六部相关衙门的话,不但可以让大家有所准备,而且第一时间想好了对策,只要各部门一协调就可以了。不但省时省力而且省得大家相互推诿,隐瞒不报的责任谁也不敢独自承担。秦泰建议张居正,通政司收到这种急报后,一边誊抄一份留档,一边马上分门别类分送六部相关衙门。通政司不但要有内阁的人在场监督办公,而且送达六部相关衙门的文件必须要主管级官员签收。这就防止了中途遗失和六部衙门隐瞒不报等问题。内阁每十天整理一次通政司的文件,核对六部上报的文件数量,凡是被六部私自扣下的文件,敦促六部马上办理。对于一些大事难事隐瞒不报的衙门或者个人,内阁要上报皇帝要求严肃处理,追究他们的责任。

第二十八回 偷龙转凤二十八

    张居正连连点头,拿出一张白纸迅速记录了要点和提纲。这件事情太重要了,不但关系到张居正个人,更是关系到内阁未来的布局。一旦这么执行的话,内阁不但省心省力不少,而且这是张居正的功劳。他们这些内阁官员终于可以从成堆的文件中脱离出来,更好地为大明王朝设计未来。张居正也知道教育朱翊钧的重要性,也想早日教育朱翊钧。这么做不但能够让自己未来做内阁首辅更加顺利,更是因为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任何一个读书人都想出人头地,当上内阁首辅是每一个官员的希望,当上皇帝的老师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愿望。帝师不但代表他们和皇家联系上了,更是代表他的地位和实力。就算将来致仕了,以帝师的荣耀也可以让自己家子孙享受好几代。张居正从小是神童出身,官运也很顺,将来就是内阁首辅兼任帝师,功名利禄都是前途光明。但是帝师和帝师之间有区别,做一个和未来帝王一条心的帝师,比当一任内阁首辅更加有前途。再说如今的太子朱翊钧不但年幼好管教,而且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张居正不奢望他能够像严嵩一样,当三四十年的内阁官员,一个人霸着内阁首辅近三十年。张居正希望当好一个帝师的同时,兼任十几二十年的内阁首辅,将来当他六十上下的时候,他光荣的致仕还乡。到时候它有精力的话,办一个学院,以帝师的名义很容易招收到一批有钱有势又有前途的学生。只要学生们有出息,张家将会享受到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的福荫,自己的身后事也会顺顺利利,自己将成为又一个全始全终的福气人。

    秦泰出于对好友的关心,为张居正不但解决了家里的问题,而且关注了张居正的身体,现在有为张居正解决了最为棘手的问题。张居正当然很高兴,拉着秦泰的手,开心的像一个半大的孩子。张居正已经好久没有这么开心地笑过了,他的助理内阁章经和亲随从来没有看见过张居正这么高兴。秦泰也好久没有看见张居正这么大笑过了,他好像和张居正回到了当年开心的时候。

    张居正真心交秦泰这个朋友,总想帮助秦泰,但是他发现秦泰帮他的更多。倒像是秦泰在经常帮助张居正,张居正不由得把秦泰当做自己的福星。张居正也觉得很奇怪,秦泰是整个朝廷,甚至于是皇室、帝王和太监们的克星,为什么自己不但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好像秦泰有点旺自己。张居正不由得想留下秦泰,就算帮不上自己,也可以旺自己。

    秦泰知道谭论也担任了内阁行走的职务,按理应该在内阁值班房有一个专用房间。秦泰知道谭论的脾气比张居正还要急,要是谭论知道自己来过了内阁值班房,不去看谭论的话,谭论一定会对秦泰这个好友大失所望。所以他问张居正,谭论是不是也在这里上班?他的房间在什么地方?秦泰想过去和谭论打一个招呼。

    没想到张居正听见之后一脸的尴尬,刚好这时候张居正的亲随送进一杯茶水给秦泰。张居正马上借机会把事情扯开了,和秦泰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亲随本来不知道秦泰身份,所以虽然对秦泰比较尊重但是并没有刻意的迎合。当他看见张居正亲自出来迎接秦泰的时候,他才知道秦泰的身份不简单。特别是他看见张居正和秦泰有说有笑地说话,张居正难得开心大笑的时候,亲随才想到他还没有给秦泰泡茶。在内阁因为没有外人,所以没有专用的茶叶招待客人。每一个内阁阁员都有各自的随从,茶点也是各人自己带的。张居正不但是内阁次辅,而且是一个家庭条件不错的人,所以吃的喝的都是高级货。因为东西不便宜,所以一般的下人不敢偷吃也不敢拿出来给别人用。亲随见秦泰这么和张居正亲近,这才想起要给秦泰泡茶,用的也是张居正才可以享用的贡茶。这些茶叶可不一般,是隆庆皇帝赏给张居正的,都是武夷山的特贡好茶。一两茶叶比一两黄金还要贵,甚至于是千金难买的东西。

    亲随送上好茶,张居正不但没有怪罪他,而且觉得这个随从很聪明很懂礼貌。张居正不但向秦泰说明这茶的珍贵,更是把秦泰的话题引开了。秦泰马上想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张居正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及谭论这个亦敌亦友的人。谭论和张居正不但是师兄弟,而且是两大阵营的两大代表。张居正已经是自己派系的旗帜性人物,将来出任内阁首辅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谭论是他们阵营第二号人物,是高拱拼命要培养的人物。在他们看来谭论不但是未来的内阁阁员,更是和张居正竞争内阁首辅的唯一人选。就连隆庆皇帝也说过,将来的内阁首辅不是张居正就是谭论。张居正和谭论两个人本身没有个人恩怨,但是因为政见不合还有未来的地位问题,导致他们不能成为好友。至少在大家看来,他们两个人是绝对不能在一起的。谭论因为高拱和徐阶的内斗问题,外放了地方一段时间,直接导致他和张居正的地位发生变化。如今张居正不但是太子太傅更是内阁次辅,主持内阁日常事务,谭论只不过是新任的内阁行走,兵部右侍郎而已。这个差距不但拉开了两个人的距离,而且导致谭论和张居正心里有了疙瘩。谭论明知道张居正架空了老师高拱,完全掌控内阁,所以谭论不愿意在内阁办公。虽然朝廷有规矩,担任内阁职务的官员必须在内阁上班,但是谭论找了一个理由在兵部上班,不愿意天天来内阁值班房。为此谭论除了必要的值班外,一般不会再大白天来内阁值班房。就算刚好轮到谭论和张居正轮到值班时候,谭论也会尽量避开张居正。张居正不是不知道,但是张居正也没有任何办法。张居正的手下,也尽量不再张居正面前提起谭论和高拱。所以张居正不但不知道谭论在哪里,而且就连谭论在内阁值班房的办公室房间也不知道在哪一间。秦泰为了不让张居正太尴尬,所以也决定不再提及谭论。

    秦泰来找张居正,第一是因为张居正家里的事情必须和张居正说。第二,是为了看一看外人眼里神秘的内阁值班房。第三,是为了来问一下张居正消息。第四,是为了想张居正要一样东西。张居正负责打听朝中大臣的动向,所以秦泰要来问张居正这些天大家有没有什么古怪的言论。虽然大家的小道消息不一定完全对,但是总能找到一些线索。秦泰不希望马上直接地得到重要线索,但是也希望片面的知道一些事情。

    张居正很遗憾地告诉秦泰,这些天虽然下层官员有一些小道消息,但是算得上的大臣没有一点风声。小官们的言论一般张居正不会理会更不会相信,张居正平时比较关注上品级的官员的言行。没想到这些日子大家好像变了,绝口不提及关于皇家的事情。就连平时大嘴巴的几个大臣,也只谈风月不谈皇室。一向对皇室品头论足的翰林清流们,也好像变成了哑巴。

    秦泰却觉得这就是一个问题,一定是有一个或者一群有身份地位的人,警告了大家。这样才导致大家不敢谈起皇室的事情,越是这样月代表这里的问题不简单。一般黎明前会更黑暗,暴风雨之前会有一段平静的时光。所以秦泰觉得朝廷或者皇室将会有重大的事情发生。张居正这个内阁次辅,未来的内阁首辅,绝对不希望在这个时候发生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这对张居正控制内阁和朝廷极为不利,对张居正的未来相当不利。

    秦泰知道这些时候不能等消息,起码他要主动去找线索。所以秦泰向张居正要一样东西,一样张居正的签名认可书。张居正不但是内阁次辅、太子太傅,而且是礼部尚书,管理着礼部这个庞大的衙门。秦泰需要的东西是礼部尚书才能签发的,所以秦泰找张居正要这件东西。

第二十九回 偷龙转凤二十九

    秦泰在知道朱翊钧事情后,就分析过这里的问题。第一,隆庆皇帝可能在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临幸了一个或者一批女人。其中主持这件事情的人极有可能是现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第二,这个女人或者这些女人不是皇宫里面的宫女或者妃子,极有可能是外面的民间女子。第三,这个或者这群女人极有可能已经怀孕,甚至于已经为隆庆皇帝生下来了孩子。而且这女子失踪了,外人无法接触和知道这个女人的下落。第四,这个女人不住在皇宫,极有可能有另外一个身份保护。第五,这个女人和某一位官员,甚至于某一派系官员有联系,这群官员将会成为这个女人的后盾。第六,这个女人或者女人背后在皇宫有一定的势力。他们曾经想要陷害现任太子朱翊钧。不过他们好像意见不统一,有的人希望太子朱翊钧死去,有的人却不希望朱翊钧马上死去。所以秦泰觉得这些人不是一群人,而是两个甚至于几个组织联合行动。他们不但内部意见不统一,而且配合也不完美。要不是事先由比较精密的计划的话,极有可能不会成功。看来这些人是冒了某一个目的,临时决定联手的,相互之间缺少足够的信任和磨合。第七,秦泰觉得对方不但人员众多,关系复杂,而且组织比较严密,深知保守秘密的重要性。秦泰总感觉到这些人不简单,不但手眼通天,监视着所有可疑对象,而且懂得一些行军打仗的知识。一般的人并不会这么排兵布阵,这么做极像一个将军在指挥打仗。要不是手下的人行动不一致的话,秦泰和其他人根本不会找到这么多的线索。只可惜现在的线索太散乱,秦泰一时之间不能联系到一起。

    秦泰经常对妻子展小小这么说,破案就像你在做包子。面粉、水、佐料、配料、工具一样一样不能少,找到了这些东西之后,就需要你把一样一样东西配合起来,做成包子之后再蒸熟。现在各种线索就是各种做包子的材料和用具,需要从里面找到线索后连起来。这就需要秦泰的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也需要线索足够多,不然不能找到正确的破案方向。

    秦泰从皇宫内部,和朝堂几乎找不到重要线索,只能从其他方向找线索。如今太子朱翊钧身上没有直接线索,就算有也不能马上知道主使者。所以剩下的线索只有一个,就是关于女人的线索。秦泰不知道这个女人是谁、是什么身份、住在哪里、孩子是否已经出生等等,唯一知道的线索只有一个,就是这个女人不会一个住。为了她的安全,一定身边有不少人监视着。一个女人不能随随便便跟着一大群男人,男人更会暴露这个女人的行踪。所以秦泰猜测女人不是被关起来就是被一大群经过训练地女人保护着。刚好秦泰不但是一个懂医术的男人,更是一个刚做父亲不就得丈夫。他陪伴妻子展小小,几乎经过了整个怀孕岁月,知识来不及看见孩子出生而已。秦泰从妻子展小小那里得知,女人怀疑的时候有两段时间相当难过。刚怀孕的时候女人由于妊娠反应和生理问题,会心情烦躁,将要分娩时也会经常脚抽筋和睡不安宁。这段时间要不是有人严格控制的话,一般的女人根本就不能乖乖在家休息。她需要一定的活动,才能纾解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所以这个女人无论是怀孕着,还是哺乳期,都会想办法出来透气。再加上女人怀的孩子身份不同,所以一定会定期找稳婆检查女人的身体。所以秦泰准备在这方面下手,找一些京城比较有名的稳婆、产婆、奶妈和保姆问问,并留意一下有没有大群女人集体出动。

    本来找这些线索应该找京城衙门或者主管民事的户部,稳婆、产婆归地方衙门和户部双重管理,所以秦泰应该找户部或者京城衙门的人才是。可是秦泰第一不能暴露身份,第二户部和京城衙门没有熟人,第三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和皇宫的太监关系不错,不能过早让这些人接触太多秘密,所以他想到了这个好友张居正。张居正管理的礼部不但管着翰林院、国子监等部门,也管理着教坊等单位。“教坊”不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是一些官妓接客和训练的地方。“教坊”的官妓绝大多数都是犯官的家属,一旦官员犯事首先自己倒霉,然后受牵连的就是他的妻女。凡是得罪了皇帝,或者犯了重大罪行的官员,皇帝就要抄家。除非犯下叛国欺君等必死的灭族大罪,一般犯官的家属不会当场处死。这些家人分开处置,男人不是发配边疆当苦力,就是永久性的关押,未成年的男丁阉割进宫当没有前途的杂役太监。女人送进教坊永远为官妓,特别是一些半大的女孩子,只要经过培训就能成为有前途的**。这些女孩子不但是大户人家的孩子,而且文学根底不错,成为官妓后艳明远播。按照规矩这些女人一辈子都是官妓,不准她们从良也不准她们随便离开。她们生下的孩子就是未来的官妓或者小太监,直到三代之后才能有机会离开教坊做回正常人。不过这样的人依然会贱民,不得读书当官,不得和官宦人家结亲,不得从军入伍,不得改名换姓。导致他们不久之后又沦落为**或者龟公,永远离不开低贱的生活范围。这些人老了之后只好当媒婆、产婆、稳婆,甚至于当上**。秦泰就像利用这层关系,旁敲侧击下,打听关于想知道的女人下落。

    张居正一来心情好,第二知道秦泰这么做一定有自己的用意。所以不但答应了,而且为秦泰临时编好了一个新的身份。秦泰以秦墨的名义,出任教坊管事,用这个身份打听他想知道的事情。教坊管事地位不高,甚至于让一些人看不起,大家都以为是大龟公而已。却不知道这个职务是对教坊官妓有一定威慑力的身份。官妓是最低级的**,她们知道自己将没有任何前途,又不让自己自杀,所以不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人。教坊管事是直接管理官妓的人,掌握着官妓们的生死,也掌握着官妓们的家人性命。朝廷有规矩,官妓要是出逃或者自杀的话,她的家人一律处死,所以官妓们不敢不听话也不敢得罪教坊管事。“县官不如现管”,所以官妓们不如当官的客人,也不怕**们的威胁,最担心得罪教坊的老师和管事。所以在官妓看来,教坊管事就是她们的天,在管事面前她们乖得像小猫一样。

    秦泰离开内阁值班房,直接来到了教坊。出示了张居正开出的证明。马上教坊的人全部集中,拜见新任的管事秦墨。教坊级别不高,除了门口的士兵不属于她们管辖之外,整个教坊有三四百人。其中管事是级别最高的管理者,一般设有三名管事,级别是正九品。管事之下是教席,分门别类管理和教育官妓们。再下来是教习,是有经验的官妓升任的,她们负责管教和照顾官妓们的生活。官妓按照年纪和等级分为歌舞班、吟诵班、红班和学习班。歌舞班都是一些身材不错善于表演的官妓,主要任务是陪酒跳舞,取悦前来享受的官员;吟诵班是专门吟诵诗歌,出席诗会的才女。她们都是有学问的女人,一般不陪客人睡觉,而且为人比较高傲;红班就是专门伺候客人的官妓,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班顾名思义是未成年的官妓。她们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然后根据她们的成绩分班。对于她们来说吟诵班是最好的,歌舞班也不错,最不好的是红班。这个分班的权利虽然有她们自身的条件限制,更是管事大人的权利。所以几乎所有的官妓不敢得罪管事,不然的话后果相当严重。后来秦泰从一个老官妓那里得知,当初有一个清高的吟诵班官妓,因为得罪了一个管事。管事把她分配到了红班后,才三天就被活活折磨而死。所以官妓不敢得罪管事,管事对她们来说简直就是天。

第三十回 偷龙转凤三十

    秦泰来到教坊后,并没有直接插手教坊管理。虽然秦泰是新来的教坊管事,但是他的来历不同令大家不敢小视。教坊是最低级的衙门,一般任命最多由礼部主事任命就可以了。可是秦泰的证明书是礼部尚书张居正签发的,而且是直接交给秦泰带来的。大家都把秦泰当做张居正的亲信,所以谁也不敢得罪这个未来内阁首辅的人。教坊的人已经商量好了,大家一定要全力配合秦泰,秦泰就算要把教坊翻过来也任由秦泰去做。只不过秦泰好像不喜欢年轻漂亮的官妓,只要求找几个上了年纪的官妓单独谈一谈。教坊的人虽然怀疑秦泰有特殊的癖好,但是不敢不答应。

    这些已经半退休的官妓,既没有美貌也没有了技术,唯一的一点就是眼力特别好。她们见到这个秦泰后,虽然秦泰已经化了妆,依然让她们看出秦泰不是一般人。但是她们懂规矩,而且担心秦泰这个干事对付她们,所以不敢说什么。秦泰需要的不是她们的脑子,而是她们对这里的熟悉。这种老官妓最大的本事不是取悦男人,而是对这里的熟悉。虽然她们不能随便离开教坊,但是这一带的家长里短逃不过她们的耳朵。许多意境的同事现在是街坊上的媒婆、稳婆、产婆,她们会把知道的事情说给官妓听,所以官妓是这里的“包打听”。

    秦泰也不多话,直接把自己要找这么一个女人的事情说出来,并许诺谁办成了事情,秦泰答应还这个官妓自由和户籍。官妓不但没有自由而且没有户籍,所以不敢离开教坊。虽然她们年纪大了,不代表她们不渴望自由。她们从当上官妓后,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平民,永远离开这个万恶的地方。所以秦泰给的许诺,令所有的官妓眼前一亮。

    一个清瘦的官妓站了出来,用带着激动的声音问道:“大人,您说的是真话吗?不会欺骗我们?要是可以的话,我能不能把这个机会给我女儿阿丽?”这个官妓年纪不小了,用一种渴望的眼神看着秦泰。

    一边的一个教习向秦泰介绍了这个官妓,这个官妓叫阿清,是一个犯事官员女儿的女儿。按照教坊的规矩,她母亲是第一代的官妓,她一出生就是第二代的官妓。不但没有户籍而且不知道父亲是谁,所以她没有姓。阿清从小被她母亲培养,年轻时是吟诵班的官妓。后来年纪大了只好被派到红班,不久之后她生下了一个女儿就是阿丽。阿清和阿丽最大的希望是离开教坊,做一个正常的女人,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只不过阿清现在老了,没机会离开教坊,她把希望放在了女儿阿丽身上。为了能让女儿阿丽有钱疏通,阿清甚至于答应为一些官妓做下人的事情。

    秦泰得知之后,点头对阿清说道:“我的话绝对算数。只要你有线索,这个线索是我要的。我就还你一个户籍,不,还你们母女两个户籍。”秦泰的话不但坚定而且坚决,令大家眼前一亮。

    阿清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开口对秦泰说道:“大人,我相信您。年轻时有一个姐妹叫桂花,后来这个姐妹被一个官吏买回去当小老婆。没想到几年后这个官吏去世了,他的儿子把桂花赶了出来。桂花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一众姐妹出钱让她当媒婆。她成为了这里比较有名的媒婆,也暗中为我们这些不清白的女人伪造身世。经她的手我们好几个姐妹嫁了出去,有的做了稳婆、有的做了产婆,还有的做了卖菜的娘子。桂花经常来看望我和阿丽,总希望阿丽能够早日离开这里。在闲聊的时候,她说过一个怪事。一个她知根知底的清倌,失踪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变得阔气起来。不但钱多了而且身后有一大群男男女女跟着,桂花好像说这个女人有了身孕,但是谁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

    秦泰点了点头,对阿清说道:“这个桂花媒婆在哪里?找到这个女人后,要是我要的人的话,我会还你们母女一个户籍。只不过这件事请谁也不准说出去。这件事情知道的人全部记录下来,要是有人说出去的话,这里的人所有的家人全部处死。这是上面交代的事情,张阁老也知道。”阁老是外人对内阁阁员的尊称,只有内阁阁员才能享用。张阁老就是张居正,现在内阁四名内阁阁员里卖弄只有张居正姓张。大家都知道张阁老是张居正的尊称,也知道张阁老将是未来的内阁首辅。

    秦泰的话吓住了大家,她们或许不怕死,但是不代表她们不担心家人受到牵连。再说这件事情是公事,就连张居正都知道了,当然谁也不敢多嘴说出去。

    秦泰之所以没有马上去找桂花,第一是因为他身边没有人保护,他不敢一个人去惊动外人。他需要汇合妻子展小小,才能去找这个不知道是不是诱饵的桂花。第二,桂花是一个媒婆,一个整天走门串户的女人。一般大白天不会在家,不是去说亲就是在打听消息。只有到了晚上去桂花家,才能见到桂花。第三,大白天去找桂花太明显,压实让人注意了反而不好。秦泰离开教坊之后,直接回到了张府,他估计这时候展小小已经把张府的事情办好了。

    来到张府门口,守卫的士兵还是原来的那一队,但是门房已经换成了一个中年家丁。刚好老门房背着一个包袱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走出大门,他没有好心情地白了秦泰一眼,直接和秦泰擦身而过。秦泰知道门房心里不痛快,一定在心里埋怨秦泰夫妻两个人。只不过秦泰也没有办法,为了张居正和家人的安全,这种门房真的不能用。

    虽然士兵们对秦泰很客气,但是新来的门房不好对付。门房一定不让秦泰进去,说里面有事情不接见外人。秦泰只好谎称自己是江陵老家来的,这个门房才让秦泰进去了。还好秦泰对丈夫有点熟悉,所以门房不得不相信秦泰是张居正的亲戚,不敢得罪秦泰。秦泰来到厨房的时候,厨房的人已经全部清理了一遍,留下的人都是没有问题的。秦泰又去了正房,刚好看见展小小和张夫人一起在处理有问题的下人。

    秦泰也被这些人吓了一大跳。清理出来有问题的人真的不少,起码有三十多个是所有下人的近一半。有的是东厂锦衣卫派来的,有的是其他官员派来的,还有一些是来历不明的。这些人不敢在展小小面前说谎,因为骗不过展小小的眼睛。至于东厂和锦衣卫的人,是看见了展小小的腰牌这才主动承认的。如今东厂和锦衣卫在大换人,首领换了一个又一个,他们也不知道上面的最终命令。展小小的腰牌证明展小小的级别比他们高出太多,就连他们的直接上司也要听展小小的,所以他们选择听展小小的命令。展小小要求他们各自回去,说不久之后冯保冯公公会安排的。大家把展小小当做冯保的亲信,当然更是不敢得罪展小小。

    东厂和锦衣卫离开后,官员们安插的探子也被处理了。展小小把高拱和谭论派来的探子教训了几句之后,直接让他们离开张府。其他的探子和说不出自己来历的人分别关押,等张居正回来之后交给张居正自己处理。张夫人在一边一边点头答应一边双眼冒着星星的看着展小小。秦泰马上懂了张夫人的意思,张夫人太羡慕展小小的本事了。张夫人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从小学规矩做一个贤妻良母。嫁给张居正后不但听张居正的话,而且长期在老家代张居正照顾公婆。从来没有遇到过像展小小这种豪爽的女人,也没有见过展小小这么大气的处置方式。展小小不但没有请示张居正,而且和丈夫秦泰也不商量,自己一个人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这才当时简直是所有妇女们的偶像。就算李贵妃也没有这么果断干脆过,张夫人更是远远不及。张夫人已经把这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展小小当做了自己的偶像,要不是有一大家子人要管理的话,张夫人真的想和展小小一起闯荡天下去。

    秦泰为了不让太多的人知道自己,所以远远地和张夫人点了点头,算是和张夫人打了招呼。展小小马上知道丈夫的意思,和张夫人小声告别后回到了张府秦泰身边。张夫人有点失望地看了看秦泰夫妻,她真的好羡慕秦泰夫妻。不过她知道她和张居正永远不能和秦泰夫妻一样潇洒过日子,这是每一个人自己的命运。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6340/ 第一时间欣赏谜案追凶最新章节! 作者:天下任纵横1所写的《谜案追凶》为转载作品,谜案追凶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谜案追凶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谜案追凶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谜案追凶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谜案追凶介绍:
秦泰是一个书香世家的子弟,从小却喜欢看破案的故事。他的母亲原来是医药世家,外公是一个著名的大夫。他的舅舅继承了他外公的本领,本可以扬名立万,却遇上了一件蹊跷事。这一事故导致秦泰的舅舅不能在行医,只好转行做了仵作。每次秦泰的舅舅来看秦泰,秦泰总是拉着他舅舅,要他将一些案例谜案追凶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谜案追凶,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谜案追凶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