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混在帝国当王爷TXT下载混在帝国当王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混在帝国当王爷全文阅读

作者:拐子饭     混在帝国当王爷txt下载     混在帝国当王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二十一章 转折的开始(二十一)

    等了将近一个时辰,赵询总算是把手头上的事情给办完了。

    赵询放下毛笔,脸上露出一丝倦容。

    战争虽然结束,但是战后的重建,百姓的安置,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去解决,这些工作非常繁琐,还有新军的组建,神武军的组建其实并不难,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兵,其实都是现成的,这个阶段,赵询并没有操什么心,很容易便是完成,困难的地方,是神武军组建之前,赵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以及巨大的政治代价,这才说服各派势力以及门阀世家集团,没有这个前提,神武军组建不起来。

    李勋站了起来,轻声说道:“皇上,时候不早了,明日再议也不迟。”

    “有了问题,就要立即解决,留来留去,苦的还是后来人。”

    赵询摇了摇头,突然说了这么一番莫名其妙的话语。

    李勋不明其意,也就不说话,静静站在那里。

    “站近一些。”赵询对着李勋招了招手,示意他上到御前来。

    “臣,不敢失礼。”

    李勋躬身不敢。

    赵询笑了笑:“这里没有外人,没事的。”

    见此,李勋不在拒绝,上了御前,来到赵询身旁。

    “表弟,我们多久没有这么亲近过了?”

    赵询靠坐在龙椅上,淡声说道。

    李勋默默注视着赵询,确实,他们两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这么近距离过了,现在站的近了,李勋突然发现,赵询的皮肤很苍白,或许是因为疲累的缘故,他的脸上布满了虚汗,身体比以前瘦弱了许多。

    这个时候,李勋不由想到了王启礼,他曾经拿着赵智的遗诏找过自己,并说了一个秘密,赵询身上有重大疾病,是一个短命种,而这个绝密信息,被赵赫所得知,然后告诉给了赵智,于是在赵智生命的最后关头,突然有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并附之行动,不过这些说辞,李勋并没有相信。

    赵询不知不觉之中,竟是睡觉了,李勋在旁边站了大约半个时辰,见赵询并没有醒来的势头,于是把自己身上的披风拿了下来,给赵询盖上,然后准备离开。

    或许是这个举动,惊扰到了赵询,只见他身子一个颤动,突然出声说道:“赵赫,若不是你毒害父皇,父皇岂会死的这么早?你都如此做了,还有脸说我?”

    听到这句梦中之言,李勋目光闪动,心神震惊到了极点。

    赵询睁开了双眼,扭头看向李勋,神色极为阴沉的说道:“你都听到了?”

    李勋心神一紧,勉强保持平静,躬身说道:“皇上,您说赵赫曾经毒害过先皇,臣不是很明白。”

    李勋实话实说,尽可能打消赵询的疑虑,梦中之言,往往说之即忘,或许连赵询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说了多少。

    赵询注视李勋好一会儿,神色才是慢慢缓和了下来。

    “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提了。”

    赵询说了这么一句,然后把话题转移到黄百川这里:“黄百川想要挪地方,朕准备答应他,但是挪到什么地方去,朕一直没有想好,你有什么意见?”

    李勋说道:“皇上的心思,臣是明白的,要是给了黄百川一块足够好的地盘,假以时日,让他发展起来,难免尾大不掉,威胁朝廷,但要是给他弄到边缘荒漠之地,又怕引起别人的议论,说朝廷对有功之臣,赏罚不公,以此冷了其他有意效力之人的心。”

    “你说的不错,朕正是因为担心这些,所以一直犹豫不决,无法拿出决定。”

    赵询点了点头,李勋说的这些,也正是他所忧虑的问题所在。

    李勋说道:“皇上,这些问题,其实不难解决。”

    “说说你的意见。”

    “不如把黄百川放到真州。”

    李勋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真州是剑南道最西边的一个州,地盘颇大,有四县五城,但经济非常落后,人口也不多,才三十来万,最重要的是,真州临近吐蕃与大理,早几年,吐蕃与晋朝关系恶劣的时候,真州因为临近吐蕃,局势一直非常紧张,时常遭到吐蕃侵扰,只是因为那里地势险要,吐蕃无法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赵询说道:“真州这个地方很贫穷,又要防范大理与吐蕃,黄百川恐怕不会愿意过去。”

    李勋淡声说道:“一个真州不够,那就把当州和悉州都给他,以一人节制三州之地,黄百川还能有什么好说的?”

    听到这番话,赵询顿时眼睛一亮,当州和悉州都是小州,地盘不大,人口也不多,最重要的是,真、当、悉三州之地,全部都是临近大理与吐蕃,是剑南道抵御大理与吐蕃的最前线,一下子给了黄百川三州之地,既可以显示出朝廷对他功劳的重赏,又可以借助黄百川的力量,防御吐蕃与大理两国,确实是一石二鸟之计。

    赵询沉思起来,良久之后,抬手指着李勋,说道:“你去找黄百川谈,若是同意,朕会马上在朝堂上就此事进行议论。”

    “是,皇上。”

    李勋躬身领命。

    “皇上,时候不早了,若没有什么事情,臣就告退了。”

    李勋出言告辞。

    赵询说道:“这个时间,皇宫大门恐怕已经关闭,让小乐子送你出去。”

    李勋点了点头,随即告辞离开。

    离开的时候,李勋总感觉背后有一道阴沉的目光,时时都在注视着自己,李勋不敢回头,只能装作若无其事,不急不慢的走出了大殿。

    一直到李勋离开这里,赵询才是收回目光,然后靠在龙椅上,双手抱着自己的肩膀,昏暗的宫殿,留下他一个人在这里,坐在龙椅上的赵询,高大威严的同时,也是显得那么孤独与渺小。

    走出宫殿,小乐子就在外面。

    “皇上让你送我出去。”

    李勋对小乐子说道。

    小乐子点了点头,随后对一旁招了招手,两名太监连忙跑了过来:“让御膳堂那些吃的给皇上。”

    “是,大总管。”

    两名太监连忙答应。

    安排好之后,小乐子带着李勋离开了这里。

第一千二十二章 转折的开始(二十二)

    开元二年,三月初五。

    李勋目光左右扫视了一番,今天是小朝,但是来的人却很多,政事堂在职的七名相国,全部到齐,自赵询继位以来,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不同的皇帝,对于朝会的态度也是不同,比如赵智,很多事情并不会放到朝会上去讲,而是把主要大臣召集起来,以一个小型会议的模式,大家商量着,把事情给定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提升了办事效率,不用走那么多的程序,所以赵智一朝,往往一个月最多就一次朝会,有些时候,更是一连几个月都没有朝会展开,而且赵智有一个习惯,朝会的时候,他会提前到来,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着一个个大臣进入大殿,以此进行细致的观察。

    而赵询则是不同,他会等着所有大臣到位之后,这才最后出场,然后把所有大小事情,全部放到朝会上进行议论与决定。

    风格的不同,也是出于各自能力的不同。

    赵智对政事堂有着较大的掌控,所以很多事情,通过政事堂的诸位相国,大家一起商量,就可以直接定下来,真要到了朝会上,赵智拿出提议,政事堂的相国们率先表态支持,其他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所以说,再把事情拿到朝会上去讲,显然是多此一举,根本没有那个必要。

    这也显示出来,赵智联合了杨道嗣、刘桀,三人掌控了政事堂之后,等于是把持了整个朝政,这样的局面对于赵智而言,有利有弊,但是在他帝王生涯的前中期,这种局面利大于弊。

    赵询掌控不了政事堂,连站在他那一边的左相李忠,在很多事情上,都是跟他唱反调,更不要说其他相国了,既然掌控不了政事堂,赵询就只能把所有政事放到朝堂上去进行,而且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大臣参与进来,毕竟作为皇帝,不管权势大小,赵询始终占据着正统的大名,大多数朝臣官员,还是站在他那一边的。

    今天的议题主要就两个,一个是柘州羌族的反叛问题,还有一个则是岭南方面的问题。

    两件事情,都是关于军事方面,所以今天主要发言人,应该是主管兵部的大臣,李忠主管兵部,按说应该由他来起这个头,但他平日里并不怎么打理兵部事宜,虽然对这两件事情,他有自己的主意,但是其中的很多细节,他却不是很清楚,而李勋总览兵部日常事物,对这些方面的细节,反倒是非常清楚,所以最后定下来,朝会开始之后,由李勋起头议事。

    李勋手中拿着奏章,里面有关于柘州羌族和岭南方面,详细的信息,朝会只要开始,他将会立即站出来发言。

    但是另李勋没有想到的是,当小乐子高呼朝会开始,声音刚一落下,李勋正准备起身发言,礼部左侍郎陆中勋却是立即站了出来。

    “启禀圣上,臣,陆中勋有言进奏。”

    赵询看向陆中勋,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说道:“何事?”

    陆中勋拿出奏章,双手呈上,然后大声说道:“吏部尚书,右相杨道临,年老多病,少有上朝,与国无利,理应致士。”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顿时一片喧哗,议论纷纷。

    小乐子拿了奏章,返回御前,放到赵询的身前。

    赵询神色变得难看起来,他看了一眼奏章,然后对陆中勋说道:“官员致士,好像和礼部并没有什么关系吧?”

    陆中勋拱手说道:“陛下,武宗改制,曾经明确规定,政事堂相国,若是年过七十,体弱多病,多次缺席政事堂会议,也或是半年以上没有参与朝堂政事,礼部有权进言劝退。”

    陆中勋说完,中书侍郎裴世昌站了出来,拱手说道:“皇上,在其位谋其政,杨道临年近八十,年老体衰,而且自他登临右相之位之后,多数都是在家养病,无法履行其右相之责,凡此情况已经两年有余,右相何等重要,事关朝政稳定,而杨道临显然因为身体的缘故,已经力不从心,不在适合继续担任右相之位,臣恳请皇上,下诏命其致士,颐养天年。”

    赵询张了张嘴,但是最后没有说话,他想反驳裴世昌,但是话到嘴边,又是说不出来了,自己能说什么?难道说杨道临最初做上右相的时候,并不是这样,反而做了很多事情,稳定住了朝政,只是到了自己继位之后,杨道临才是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

    这些话说出来,让赵询情何以堪?

    李忠皱眉,正要说话,却是被一旁的李勋给拉住了,李勋对他摇了摇头,示意李忠现在这个时候,不要说话。

    李忠之所以想要发言,是因为柘州羌族的叛乱,已经非常紧迫,好几个县城被攻下,数万百姓被杀,羌族叛乱的规模,短短几天的时间,也已经发展到近三万人,这样的情况已经是非常严重了,今天朝会的主题,应该是讨论如何调兵遣将,进行平叛,现在陆中勋与裴世昌两人站出来,横插一杠,把议事的方向引到了别处,右相的去留,岂是小事?一旦搞个没完没了,时间耽误了,柘州羌族与岭南那边的事情得不到决定,难道还要再等十天之后,下一次朝会再去定夺?真要到了那个时候,还真不知道柘州那边的局势,会恶劣到何等状况。

    李勋劝阻李忠,是因为他现在不适合发言。

    李忠是左相,杨道临真要退下去了,他这个左相,很有可能会顶替上去,所以李忠是最大的受益者,他这个时候发言,赞同,那是小人嘴脸,让人不齿,反对,同样也会给人一种假惺惺的感觉,所以不管李忠说什么,都得不到好,既然如此,那就不要说话。

    李勋这时候看向裴世昌,而后者的目光,此时同样看向这边,两人目光对视,都是笑着点了点头,只是笑容之中代表的是什么,恐怕就各不一样了。

    裴家可谓是大晋老牌门阀大族,传承久远,不比杨家差多少,自大晋立国以来,就一直非常鼎盛,人才辈出,在朝堂之中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是到了武宗一朝,武宗以强力的手段打压门阀世家,裴家首当其冲,在这个过程之中,损失惨重,被彻底逐出朝堂核心之列。

    裴家虽然在武宗一朝遭到沉重打击和惨重损失,但作为传承多年的门阀世家大族,家族的底蕴毕竟雄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裴家再次繁盛起来,在赵智刚刚继位之初,政事堂相国之中,就有裴家的一席之地,只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时间很短暂,裴家便是退出了朝堂核心之列,整个家族在中央为官的人很少,且都是一些不甚重要的官职,但在地方上,裴家却是发展迅速,州一级的官员超过十人,比如裴世昌就在地方任职刺史多年,政绩名声一直都是非常出色。

第一千二十三章 转折的开始(二十三)

    裴家大宗九房,分为上三房,中三房,以及下三房,裴世昌这一脉便是出自下三房,在整个裴氏门阀当中,地位只能算是一般。

    裴家与尤家虽然同属门阀世家,但两个家族并没有太深的交际与关系,不过裴世昌的父亲,和尤明远曾经同拜一师,两人是同窗好友,后来走上仕途,受到尤元峰很多的帮助,因此官途一路高歌猛进,三十多岁,便是做到了工部左侍郎的高位,在家族之中的地位,水涨船高,成为了整个家族,第二代族人的核心与领头羊,隐隐有了问鼎族长宝座的机会。

    可惜啊,人的命不好,在工部左侍郎的位子上,坐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裴世昌的父亲便是因病亡故,所有的梦想与抱负,就此打住。

    人虽然没有了,但是感情还在,裴世昌对于尤明远与尤元峰,是非常感激与敬重的。

    人有感情,政治没有。

    裴世昌是裴氏门阀当中,第三代拔尖人物,是下一任族长的有力竞争者,他被派到丰京,便是表明,整个家族把所有的政治资源,全部倾斜到了他的身上,为的就是让他上位,所以裴世昌在丰京的一切所作所为,就两个字,利益。

    裴世昌刚到丰京,首先便是拜访了尤家,既是出于感情,也是出于利益,他希望借助尤家的力量,在这场政治的重新洗牌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尤元峰愿意帮忙,这既是帮助裴世昌,也是帮助自己,他上了位,自然也会回补整个尤家。

    在尤家的推动下,裴世昌的任命其实已经基本定下来,那就是兵部左侍郎的位子。

    可是到了任命即将下达的时候,赵询突然改变了想法,把兵部左侍郎的位置给了寇雄,只给了裴世昌一个有名无权,中书侍郎的职位。

    通过这个结果,裴世昌看清楚尤家如今的颓势,于是开始和陈虎、陆中勋接触,双方很快达成了一些政治协议。

    赵询目光扫视四周,等了好一会儿,也没有看到有谁站出来反对,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一个长期不理政的相国,确实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这恐怕是绝大多数官员的真实想法。

    “右相,你就没有什么想说的?”

    赵询的目光最后看向了杨道临。

    杨道临淡声说道:“皇上,臣老迈,已然力不从心,还是把机会让给别人吧。”

    赵询注视杨道临好一会儿,这才重重点了点头,一连说了几个好字。

    “人老精鬼老灵,种什么因结什么果,你既然想退,那朕就成全你。”

    面对赵询的嘲讽,杨道临一句话都没有说,内心深深叹气一声,随即闭上了双眼。

    “两位侍郎,你们若没有其他什么事情,朕可要议论正事了。”

    赵询声音平淡,但语气之中所夹带的怒意,明显可以听的出来。

    “陛下圣明。”

    陆中勋、裴世昌两人对视一眼,躬身一拜,高呼了一声圣明,然后退了回去。

    他们结束,李勋立即站了出来,开始汇报柘州羌族反叛之事。

    “皇上,柘州防御使唐智于被杀,羌族起兵反叛,两天时间连下卫水、荣经数城,如今聚兵三万,正在围攻石木县城,柘州防御副使冷涉传来急报,羌族叛乱攻城气势很猛,彻夜不停,守军已经战死过半,若是援军不至,城池必破。”

    赵询皱眉道:“朕不是已经传下圣旨,命令蜀州节度使杨道安,即刻出兵平叛,简、茂两地都督府,从中协助?杨道安他们的军队现在到哪里了?”

    李勋沉声说道:“冷涉的急报,两个时辰之前,刚刚传来兵部。”

    听到这句话,赵询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许多大臣的面色,也是有了变化。

    赵询三天前下达圣旨,命令杨道安出兵平叛,这道命令以加急的形式送到蜀州,也就一天的时间,冷涉的急报,两个时辰之前刚刚到达兵部,中间也是用了一天的时间,杨道安所在的蜀州,距离稍远,兵马未到,或许还有理由可说,但是简、茂两地距离柘州最多也就半天的功夫,从冷涉的急报之中,可以明确的知道,他们苦苦坚守到现在,根本就没有援军的影子,也就是说,简、茂两地都督府,在接到赵询的圣旨之后,整整两天时间,竟是没有任何动作,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这个时候,李忠站了出来,沉声说道:“皇上,柘州一旦全境皆失,首当其冲的便是姚州,姚州守军薄弱,兵力不到两千,一旦失守,维、戎两州,恐怕会生出更大的事端,到时候,局面将会进一步失控。”

    李勋立即出言附和:“左相之言,句句在理,陛下不可不防啊!”

    维、戎两州,有好几个少数民族,一旦羌族真的打到那里,大家都是少数民族,都是受压迫的民族,有共同的情绪与情感,很容易形成联合,真要那样,叛乱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到时候,就算成功平定叛乱,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将会是极为的巨大。

    陆中勋这个时候说了一句:“战争来的突然,杨道安等人需要时间筹备,只是不知道这个时间,需要多久?”

    听到这句话,赵询脸色顿时一变,陆中勋话中的深意,他是听出来的,杨道安等人,或许就是希望叛乱达到一定的规模,到了那个时候,朝廷让他们出兵,就将要付出何种代价?

    就在赵询陷入沉思,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直闭着眼的杨道临,此时睁开了眼,淡声说道:“陛下,老臣愿意前往蜀州,协调各方势力。”

    杨道临的声音并不大,其他大臣并没有听到,依旧在那里议论纷纷,但是临近的其他相国,以及赵询,都是听到了。

    赵询猛地看向杨道临,沉声说道:“你去了,杨道安会尽心尽力?”

    赵询是在反问杨道临,你去了蜀州,一定能够起到作用?

    杨道临淡声说道:“杨道安在是蜀州,蜀州也是朝廷的。”

    杨道临是在告诉赵询,蜀州是他杨道安的,也是你赵询的,局面若是发展到不可收拾,又对谁有好处呢?

第一千二十四章 转折的开始(二十四)

    开元二年,三月初六。

    今天是赫兰国国王跌别二十三岁生辰,为此,跌别在王宫之中大摆宴席,把所有的大臣全部都是召集起来,集体庆祝与欢乐。

    “摄政殿下,小王敬您一杯。”

    跌别歪歪斜斜的走到黄洪亮跟前,举着酒杯大声说道。

    黄洪亮坐在那里,说道:“跌别,不能喝就别喝了。”

    “本王没醉,本王还能继续喝。”

    跌别晃着酒杯,醉言嘴语,话都快说不清楚了。

    黄洪亮眯着眼说道:“你能喝,我可是喝不下了。”

    “没事,本王自己喝。”

    跌别哈哈大笑,仰起头一口喝掉杯中酒,然后把酒杯倒过来,示意已经喝完:“本王干了,摄政殿下您随意。”

    在场的很多大臣看到这副景象,脸上都是流露出悲愤之情。

    跌别是赫兰国老国王第十五个儿子,既非才能出众,也非嫡出,之所以能够继承国王之位,完全是黄洪亮以武力强行推其上位,在这个过程之中,黄洪亮大肆杀害反对之人,整个赫兰国王族上百人,被杀的所剩无几,他们两人狼狈为奸,为了权力,无恶不作。

    跌别的上位,不管在怎么恶劣与卑鄙,但他坐上国王宝座,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他的血统与出身并没有任何问题,既然无法推翻这个现实,那么大家就只能接受。

    君辱臣死,这个道理,在任何地方都一致。

    看着自己的国王,对别人如此屈漆卑躬,作为臣子,心中的屈辱与愤怒,自然是可想而知。

    黄洪亮眯着眼,笑眯眯看着跌别,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要以这种现象,让所有人都知道,赫兰国真正的主人是他黄洪亮,而不是眼前这个废物。

    黄洪亮出身黄氏门阀,这个家族在熹宗、平宗两朝非常强盛,一度问鼎右相之位,把持朝政,不过平宗晚年,发动河北之战,黄氏门阀属于强硬派,鼎力支持平宗发动战争,事情的结果不用多说,河北之战,最终以朝廷的惨败而结束,四十万禁军全军覆没,河北五大藩镇虽然退兵,但也不是没有任何条件,除了巨额战争赔款之外,便是要求严厉惩处朝中主战之人。

    当时的平宗,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了稳住河北五大藩镇,对于他们提出来的条件,只能一一照办,把连同黄氏门阀在内的许多人,全部逐出朝堂,因此,黄氏遭到巨大打击,自此一蹶不振。

    “摄政殿下,小王给您跳支舞,解解闷......”

    跌别已经醉了,他一边说着话,一边开始跳舞,只是那个动作,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

    看着跌别的样子,黄洪亮有种想要大笑的感觉,但只能忍住,玩弄和控制只是一种手段,但是要公开欺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个时候,一名士兵急匆匆跑到黄洪亮近前,然后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黄洪亮猛的站了起来,淡声说道:“大王醉了,让他去休息吧。”

    说罢,黄洪亮转身立即离开。

    两名士兵上前夹住跌别,就要拖他离开。

    “我还要喝酒,你们放开我。”

    跌别大声叫道,不愿意离开。

    一名士兵低声说道:“这是摄政的命令。”

    只是一句话,跌别顿时老实下来,不再挣扎,任由他们扶着自己离开。

    黄洪亮快步来到自己的书房,这里平日里,除了自己与心腹幕僚成奎之外,任何人都不得进入,包括赫兰国国王跌别,但是现在,书房之内,灯火通明,四周站着十余名穿着普通,但个个有武器的精壮男子,这些人并不是黄洪亮手下的士兵,但为首的中年男子,他却认识,而且非常熟悉。

    “大山哥,多日不见,可是想死小弟了。”

    黄洪亮哈哈大笑,双手展开,大步上前,抱住了这名中年男子,显得非常热情与高兴。

    “大山哥,什么时候来的,也不提前打声招呼,也好让小弟出城迎接你。”

    黄洪亮笑着说道。

    黄洪亮虽然做到节度使之职,已经算是封疆大吏,但是他本人在家族之中的地位,其实并不算高。

    黄洪亮是那种典型的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的比喻,他生在黄氏门阀,这个出身自然是不低,但黄洪亮只是庶出,而且还是黄氏门阀当代族长黄集的私生子,这种身份,在大家族之人的眼中,自然是无尽的鄙夷与不屑,但是相比较普通百姓,黄洪亮却也要好的多,至少他可以衣食无忧,可以读书识字,更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黄洪亮因为私生子,无法通过菛荫出来当官,所以他选择了入伍参军,因为性格灵活,机警狡诈,善于言辞,所以虽然没有得到家族太大的帮助,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到四十的年纪,黄洪亮还是做到了一州防御使的职位。

    赵询继位之后,黄氏是最早响应与归附的少数门阀世家,因此,他们从赵询那里得到了许多利益,其中最大的政治利益,便是赫兰节度使的职位,按道理来说,以黄洪亮在家族之中的地位,是没有可能出任这个职位的,但是机遇落在了他的头上。

    黄氏门阀自从平宗晚年,遭到驱逐之后,家族势力开始一步步萎缩,到了如今,已经是天下门阀世家垫底的存在,族中虽然还有很多人在地方为官,但官职都不高,而且全部都是文官,武将方面,就黄洪亮这一个人。

    赫兰节度使这个职位,被黄氏看做家族崛起的契机,整个家族看的非常重要,在商议了好久之后,族长黄集最终说服了大多数人,让有经验,且能力出众的黄洪亮出任这个职位。

    这名中年男子叫做黄山,他和黄洪亮都是庶出,只不过庶出之中,也有地位高下之分,黄山的父亲就是黄集的侍卫统领,鞍前马后数十年,极得黄集的信任与看重,两年前因为身体不好,这才退了下来,黄集点了黄山,继续做自己的护卫统领,能在这个位子上,那必然是族长最为信任的人。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黄洪亮虽然贵为一方节度使,但就家族内部的地位与资历,是不如黄山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对黄山如此的热情与客气。

第一千二十五章 转折的开始(二十五)

    黄山笑着说道:“我们下午就来了。”

    黄洪亮神色微动,下午就到了,也不打声招呼,这是什么意思?

    “是哪位长辈来了?”

    黄洪亮出声询问。

    “是五叔。”

    黄山回头看了一眼,然后拉着黄洪亮低声说道:“五叔想要看看这里的情况,所以没有提前跟你打招呼。”

    黄洪亮心中一动,低声问道:“五叔感觉如何?”

    “有的满意,有的不满意。”

    黄山看了黄洪亮一眼,犹豫了一下,然后低声说道:“黄文、黄市对你颇有怨言,待会儿进去了,五叔若是问起,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在怎么努力,也有人会对你不满,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黄洪亮感叹了一番,然后拍了拍黄山的肩膀,感谢道:“大山哥,多谢你了。”

    黄山说道:“快进去吧,五叔等着你呢。”

    黄洪亮点了点头,迈步走进了书房。

    书房里一共三个人,一名六十多岁的老者,这人正是黄洪亮的五叔黄远,在他旁边坐着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此人名叫侯楚,是黄集的三女婿,进士出身,现职梧州刺史,在他们对面,也坐着一名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此人名叫穆连忠,举人出身,是黄洪亮的儿时伙伴,两人的关系亲密无间,同时,穆连忠也是黄洪亮的幕僚,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跟随左右,为其出谋划策。

    黄洪亮躬身行礼道:“侄儿拜见五叔。”

    黄远眯着眼笑道:“今晚赫兰国国王跌别设宴,你喝了不少酒吧。”

    黄洪亮点头说道:“喝了一些,没多少。”

    这个时候,穆连忠起身笑道:“洪亮,你再不来,五叔可是要把我问的无话可说了。”

    “五叔何等人也,你可别想糊弄他老人家。”

    黄洪亮哈哈大笑着说道,但是内心却是一紧,穆连忠这是话中有话,是在提醒自己,你没来的这半个时辰,黄远和侯楚可是询问了许多事情,对于赫兰国目前的现状,并不是很满意,从侧面警告了黄洪亮,黄远此行前来,来者不善。

    侯楚与黄洪亮的关系不错,笑着说道:“洪亮,这里没有外人,坐下说话吧。”

    黄洪亮笑着点了点头,在穆连忠一旁坐下。

    “五叔,您老人家要来,也不提前说一声,搞得侄儿措手不及。”

    黄洪亮开口说道。

    黄远淡声道:“怎么,你不想我来?”

    黄洪亮说道:“哪里,五叔要来,侄儿高兴万分,只是没有出城迎接,这太过失礼了。”

    “都是自家人,那些虚礼,不要也罢。”

    黄远摆了摆手,随后沉声说道:“洪亮,你可知道,老夫在这城中转悠了一圈,可是有诸多人对你不满啊!”

    黄洪亮轻声问道:“五叔,您指的这诸多人,是指那部分?”

    黄远冷声道:“你心里清楚,何须老人多言?”

    黄洪亮皱眉不语,想着怎么回答黄远。

    黄洪亮对于黄远,是非常忌惮的,自己出任赫兰节度使,家族里面,大多数人是持反对意见的,其中领头的便是黄远,而黄远在家中之中的话语权,恰恰很重,仅次于族长黄集。

    见黄洪亮久久不言,黄远冷言冷语的说道:“你不说话,是心有叵测,还是根本就不想说?”

    黄洪亮抬头看向黄远,展开双手,一脸无奈的说道:“五叔,这里的事情,侄儿都是按照家族的吩咐去做,从不敢有任何改变,五叔此时这般语气,侄儿着实诚惶诚恐。”

    侯楚这个时候出言说道:“洪亮,家族为了赫兰节度使这个职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你在这个位置上,更多考虑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家族的整体利益,整体的存在是什么?是族人,你应该信任他们,更要重用他们。”

    侯楚说这番话,看似是在教训黄洪亮,实则是在提醒黄洪亮,黄远对你不满的缘由,到底在哪里。

    其实侯楚不说这些,黄洪亮已经有些猜到了。

    黄洪亮虽然出身黄氏门阀,但他的成长经历,是非常艰辛刻苦的,是自己拼搏努力,一步步冲上来的,所以他身上并没有门阀世家,那种盛气凌人的高傲,以及森严的等级观念。

    黄洪亮做人做事非常务实,他虽然性格奸诈,甚至是歹毒残忍,但是对于用人,他却非常放的开,只看才能,不看出身。

    黄洪亮出任赫兰节度使,并不是少数人,而是很多人,其中就有他的本部八千士兵,还有十多名,黄氏门阀从族中挑选出来的青年才俊。

    上天给了自己机会,给了自己舞台,黄洪亮自然是想好好施展一番的,他想把赫兰治理好,发展好,出于这样的原因,在用人方面,他就不可能做到任人唯亲。

    赫兰国被大石统治多年,他的政治结构,与大晋自然是截然不同,在赫兰,除了国王之外,最高执政官员,一共有三个,分别是政务大臣、财政大臣以及军事大臣,现如今这个职位,都是由汉人担当。

    黄文、黄市两人,是黄远的亲孙子,黄洪亮让他们两人执掌军事部门,看起来是重用,但是实际上,赫兰国并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这个国家的全部武装,就是黄洪亮以及他手中的八千士兵,所以说,黄文、黄市两人职位很高,实际上却没有任何权利,黄洪亮把他们兄弟两给供起来了。

    事实上,黄氏门阀挑选出来的那十余名年轻后辈,大多数都是平庸之辈,既没有当过官,也没有考过进士,能力与才华,根本就不过关,他们之所以可以跟着黄洪亮道西域来,只是因为他们出身高贵,在家族之中属于嫡出一脉。

    他们到了这里之后,黄洪亮一一给了他们职位,而且都是很高的职位,但就算是这样,他们依然不满足。

    比如黄文、黄市两人,对于自己的职位不满,于是几次告诉黄洪亮,让他把政务大臣与财政大臣这两个职位,给他们兄弟两人来做,但是遭到黄洪亮的拒绝。

    因此,黄文、黄市两人怀恨在心,联合其他族人,背地里多次写信传回家族,谗言黄洪亮有自立之心。

    这也是为什么黄远突然到来的缘由。

第一千二十六章 转折的开始(二十六)

    “你重用那些与家族不相干的人,反而冷落自家族人,这是什么道理?”

    黄远指着黄洪亮,极为不满的说道。

    黄洪亮说道:“他们都是人才,没有他们的治理,赫兰发展不起来。”

    黄远冷笑道:“再有能力与才华,那也是外人,岂有自家族人可靠?你重用外人,冷落本家族人,简直就是本末倒置。”

    黄洪亮还要争辩,一旁的穆连忠暗地里,偷偷用脚重重踢了他一下,黄洪亮张开嘴,终归是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见黄洪亮不说话,黄远冷声道:“怎么,无话可说了?”

    黄洪亮确实无话可说,被穆连忠踢了这么一下,他顿时冷静下来,黄远这次来,就是准备强行插手赫兰国的内政权利,自己说什么都已经没有用了,继续争辩下去,反而是越说越乱,说不定黄远就会趁着这个机会,彻底把自己给打下去。

    穆连忠说道:“五叔,您是看着洪亮长大的,他是晚辈,有什么做的不好地方,您老直接呵斥就是,我们做晚辈的,一定照做。”

    黄洪亮连忙说道:“五叔,侄儿初当大任,难免有出错的地方,您老多指点,再给侄儿一个机会。”

    候楚这时候对着黄远笑道:“五叔,赫兰在洪亮的手中,治理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内部的差错,调整过来就行了。”

    黄远点了点头,脸色有所缓和。

    在接到黄文、黄市等人的密报之后,黄远的意见很强硬,那就是直接拿下黄洪亮,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但这个提议遭到族长黄集的反对,不说黄洪亮是自己的儿子,就算公平的来讲,西域的局势很不稳定,暴乱时有发生,若没有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武将镇守,根本掌控不住局势,而且黄洪亮手中的八千士兵,都是他的本部兵马,跟随其多年,贸然将其拿下,让你黄远的儿子顶替,一个毫无领兵经验的人,如何能够控制了这支军队?

    这一次,黄集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族人的支持,因为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黄远最后没有太过坚持,退让了一步,但态度依旧很强硬,表示去了西域之后,若是发现情况不对,自己还是会立即拿下黄洪亮。

    “既然如此,那老夫就帮你做个决定。”

    黄远指着候楚说道:“候楚这次来了,不会再走,他将出任赫兰丞相一职,总管赫兰全部政务大权。”

    黄洪亮说道:“赫兰并没有丞相这个职位。”

    黄远摆了摆手:“没有,那就改,这个地方,我们黄家说了算。”

    黄洪亮微微皱眉,但也只能点了点头,什么话都没有说。

    黄远接着说道:“黄文、黄市这两个孩子,虽然年轻,但也有一股子冲劲,把他们安排到你的军营,做你的副将。”

    面对黄远的咄咄逼人,黄洪亮双手紧紧握住,但是很快,就是放松下来,脸上更是有了笑容:“五叔,您放心,黄文、黄市在我军中,我一定会多加照顾,把他们历练起来,过个几年,就让他们指挥军队,侄儿正好可以松开手,去做其他事情。”

    听了黄洪亮的这番话,黄远的脸上顿时有了笑容:“你能这么想,老夫也就放心了。”

    时间不早,事情有了结果,黄远满意的离开,休息去了。

    黄洪亮坐在那里,一张脸,铁青,阴沉。

    “真想一刀砍了这条老狗。”

    黄洪亮咬牙切齿的说道。

    穆连忠轻声说道:“离开了黄氏,你这个位子坐不稳。”

    黄洪亮看向穆连忠,冷声说道:“长此下去,黄远总有一天会把我拿下,到那个时候,我连条狗都不如。”

    穆连忠沉声说道:“越是如此,你越要忍耐,不管黄远在怎么强势,但老族长还在,他只要在一天,黄远就动不了你。”

    黄集有两个儿子,但都不成器,典型的纨绔子弟,只知吃喝玩乐,若是平常时期,黄集坚持的话,自己的儿子倒也有可能继承族长之外,但是现在不一样,天下局势不稳,各地百姓的暴乱此起彼伏,朝堂政治斗争,更是越演越烈,黄氏一族既然已经入局,就只能一条路走下去,在这样的环境与局势面前,家族的领头人,就显得极为重要。

    黄远的五子黄厚,进士出身,能力非常不错,不到三十,便是做到了湖州刺史的职位,如今在这个职位上,已经整整六年,政绩与名声都是极好,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将被调入中央,担当重任。

    黄厚是下一代黄氏门阀的族长,已经成为定局,这是全族大多数人的选择。

    两人沉默了好一会儿。

    黄洪亮突然开口说道:“陆中勋提出的那些要求,也不是不能......”

    话未完,穆连忠大声咳嗽起来,上前对着黄洪亮低声说道:“洪亮,慎言啊!”

    黄洪亮拉着穆连忠的手,轻声说道:“连忠,你我虽无血脉,但胜过亲兄弟,我现在就问你一句话,以后的路,到底怎么走?”

    穆连忠沉默不语,良久之后,这才抬头看向黄洪亮,沉声说道:“你心中若是已经有了决定,我说再多也是无用,但有一点你要想明白,一旦选择了那条路,就再也不能回头了,而且...族长待你不薄,....”

    黄洪亮摆了摆手,不要穆连忠再说,然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喃喃自语道:“人活一世,当顶天立地,做出一番成就,我这辈子,不想平庸。”

    穆连忠默默看着黄洪亮,目光有些复杂。

    勤政殿旁边的偏殿。

    赵询、秦安明、卢柏江、钱明度、周戳、周必明等人,正在聚集在一起。

    这些人都是年轻干将,都是赵询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或许是没有外人的缘故,赵询放的很开,他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站在那里,与众人大声谈论着事情。

    新军的组建,已经基本完成,卢柏江、陶侃两人刚刚从河南回来,他们奉了赵询的命令,前往河南募兵,扩充新军士兵数量,任务圆满完成,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便是招募到近八万青壮。

第一千二十七章 改革的前幕

    “卢柏江,你们在河南的进度很快啊,才半个月,便是招募到近八万青壮,看来河南百姓对于参军之事,还是很有热情的。”

    赵询笑着说道,他对卢柏江、陶侃两人在河南的工作非常满意,一下子招募了这么多青壮士兵,更是心中欢喜,他觉得,天下民心,还在。

    卢柏江拱手说道:“人越多,钱粮的压力便是越大,还请皇上三思而行。”

    人是招到了,但是你要有钱粮发给他们啊,武器装备方面,朝廷很充足,不足为虑,但钱粮方面,朝廷如今的财政,依旧非常困难,八万人,每年的粮饷,耗费可谓巨大。

    新军组建与新兵招募,这两件事情,是同时展开的,对此,卢柏江一直持反对意见,他觉得赵询的步子迈的太快,新军组建起来,不用招募,已经就有六万兵马,从士兵到各级军官将领,都很成熟与完善,先稳住这个局面,待以后朝廷财政宽松了,再行扩军,无疑更好,更稳,但赵询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当然,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赵询摆了摆手,笑道:“宇文真的奏章几天前就已经到了,最多二十天,西域的钱粮将会传回丰京,这次数量很大,朝廷内部赊欠还完之后,还能有很大余留,足以解决新军粮饷问题。”

    钱明渡拱手贺喜道:“皇上,西域的钱粮一旦到达,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赵询笑着点了点头,心情非常不错,俗话说得好,有钱好办事,手中有了钱,底气也就足了。

    陶侃说道:“西域的局势,还未完全稳定,不可大意,新招募的八万青壮,思想并不成熟,能来,也是因为朝廷丰厚的待遇。”

    陶侃说话比较婉转,但意思很明白,如果西域的钱粮运不回来呢?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万一,一旦出了意外,到时候,这新招募来的八万士兵,朝廷如何进行安置?弄不好,很有可能会引起极大的骚乱。

    秦安明说道:“有些事情,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做,一定不会成功,瞻前顾后,局面永远都打不开。”

    赵询指着秦安明,笑道:“秦相国此言,甚得朕意。”

    秦安明躬身说道:“多谢陛下夸赞。”

    卢柏江看了秦安明一眼,微微皱眉,作为臣子,怎么能一味的曲迎奉承呢?这个问题可不是小事,一个弄不好,是会出大问题的。

    赵询回到座位上坐下,扫视众人一眼,然后沉声说道:“新军的事情暂告一段落,接下来谈一谈财政改革的事情吧。”

    卢柏江皱眉说道:“皇上,以目前的局势而言,财政改革的事情,是不是缓一缓?”

    一直没有说话的周必明,这个时候出言说道:“卢大人,财政改革刻不容缓,晚动不如早动,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周戳沉声说道:“西域的资源总有一天会用完,偌大的国家,不可能只有这一个依靠,我们必须完善自己,财政方面,自广元十五年之后,就一直举步维艰,这么多年了,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长久下去,中央财政总有一天会走向彻底崩溃,真要到了那一天,一切就都晚了,我们必须立即行动,改变这种状况。”

    说罢,周戳对着赵询拱手说道:“皇上,改革事宜,已经商议多日,各方面基本成型,臣觉得不用再等了,可以拿到朝堂上进行公论。”

    钱明渡瞥了周戳一眼:“若是朝堂之上通不过呢?”

    周戳冷声说道:“如今皇上坐拥十五万新军,以此为靠山,就算朝堂之上通不过,也能强制推行。”

    秦安明冷声说道:“以武胁迫,就算可以令大臣们屈服,但也只是让他们口服心不服,其后果,很有可能是皇上与大臣们,离心离德,这样的政治后果,你考虑过没有?”

    周必明大声说道:“一切事物,不看过程,只看结果,若是通过财政改革,让中央财政脱离困难,让国家重新富裕,到时候,谁还会记得曾经不愉快?”

    秦安明说道:“这些只是你的推论,改革一旦推行,其遭受到的反弹一定极为强烈,若是压不住,你想过后果没有?”

    “思前想后,能做成什么事情?局势糜烂至此,若在得不到制止与改变,恐怕以后我们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了。”

    “不动,还有变的机会,一旦动了,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局势若是恶化到无法挽回的状况,这个责任你担负的起?”

    “有死而已,改革若是失败,我周必明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你死不死无所谓,但不要把整个国家都给连累了。”

    两个人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到最后已经是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赵询看着他们在那里争吵,并没有出声制止,他现在就是要看一看,财政改革事宜,众人的真实心意。

    钱明渡这个时候拉住周必明,出声打和道:“周大人,少说两句,争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周必明看了秦安明一眼,忍住不在说话,对方毕竟是当朝相国,这样争吵下去,确实有失礼节。

    陶侃这时候对赵询说道:“皇上是什么心意?”

    赵询沉默不语,目光看向桌子上的两本奏章。

    一本是周必明、周戳、钱明渡等许多人的共同想法,事关整个改革的全面细节与建议,这个事情已经弄了很长时间了,其中很多事情,赵询都是参与了进来,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另外一本奏章,则是刘光辉的,这倒是让人非常出乎意料。

    刘光辉的改革建议,只是涉及到官员俸禄的消减方面,其它的并无多言。

    刘光辉建议,官员俸禄的消减,对上可以,不要对下,同时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知。

    比如那些王爷、皇亲,出身高贵,自身爵位的俸禄,以及皇家赏赐,非常巨大,根本就不缺钱,但是往往,皇帝不管是出于笼络还是亲近,一般都会给予品级极高的散官傍身,而且不止一个,大晋的官爵制度,散官的俸禄,是非常丰厚的,远远高于正常官职。

第一千二十八章 个人心思

    富裕地方,比如淮南与江南地区,这些地方的官员,本身并不指望朝廷那点俸禄过活,你消减他们的俸禄,没任何问题,他们也不在乎,而那些贫穷地方,比如剑南与岭南地区的官员,他们想贪污都贪不了,自身的生活,靠的就是那点俸禄,你把这些人的俸禄给消减了,他们连饭都吃不饱了,还有什么心思当官,连当官的心思都没有了,你还能指望他们清洁廉政,为民办事?

    所以,刘光辉在奏章里面的意思,他并不反对改革,但是怎么改,他有些自己的意见。

    刘光辉建议赵询,官员俸禄方面的改革,不要太硬性,可以有所划分,更不要一杆子打死所有人,那样的话,涉及面太广了,阻力也太大,可以把一部分人划分出来,进行改革,在把另外一部分人划分出来,保持现状,这样的好处就是,有人反对,也有人赞成,把阻力减少到最小。

    赵询指了指奏章,然后说道:“这个奏章,你们都看看吧。”

    一旁的小乐子拿过奏章,快步走下去,首先递给地位最高的秦安明。

    秦安明看到奏章表面的名字,眼神顿时一阵闪动,这道奏章,竟是刘光辉写的?

    打开奏章,秦安明细细看去,好一会儿,才是看完,然后把奏章拿给身旁的钱明渡,让他们也一起看看,而他本人,则是陷入到沉思之中。

    对于赵询的财政改革,秦安明其实并不感兴趣,在他看来,不曾拥有,内心才会躁动,周必明、周戳、钱明渡这些人,他们拥有什么?什么都没有,所以他们才会如此积极,因为只有通过改变,他们才会有机会,才能得到别人没有的东西,但是自己不一样,自己已经贵为相国,家族因为,日益壮大,该有的都有了,还能缺什么?

    就内心而言,秦安明并不想参合进来,赵询的改革,要是简单一些,风险不是太大,秦安明是愿意出一份力气的,毕竟做到今天这个地位,就个人而言,不可能仅仅只是看中地位所带来的权利,多少还是有些理想与愿望的,但是,赵询的改革,涉及面太广,从上到下,几乎全部都是涉及到了,而且改革的力度非常大,这必然会导致所有人的激烈反对与对抗,如此一来,所带来的政治风险,那就太过巨大了。

    但是没有办法,秦安明是从龙一派的高层与核心,很多事情,就算自己不愿意,也无法避开。

    秦安明想要改变这个现状。

    周必明等人看完刘光辉的奏章之后,钱明渡对着赵询说道:“皇上,刘相国的这些建议,臣觉得不无道理。”

    赵询淡声说道:“轻重缓急,朕是知道的,所以改革的诸多事宜,你们一定要尽可能的细致与完善,除了几个核心目标,其余方面,可以做些修改。”

    钱明渡点了点头:“皇上的意思,臣明白了。”

    改革的事情,一直都是钱明渡在负责,但是出谋划策,做具体事宜的,则是周必明、周戳两人,他们两人对改革的态度,抱着极大的愿望,可以说是全力以赴,压上了一切,正是因为有这个态度,赵询才会如此的信任与重用他们。

    众人又是商议了好一会儿,散会之前,赵询叮嘱了秦安明一句:“找个机会,在政事堂上放放风,看看各位相国的态度。”

    “臣明白了。”

    秦安明点头应道。

    离开了这里,走到门口,秦安明放缓脚步,待钱明渡走到近前,他出声说道:“钱大人,皇上很信任你,有些时候,你应该出言提醒,一旦出了什么差池,你也脱不了干系。”

    钱明渡苦笑道:“皇上是什么心思,秦相国你不是不明白,我若是事事唱反调,皇上他还会信任我,用我?”

    改革事项的起草与定稿,绝大多数都是周必明、周戳两人在做,赵询虽然指定钱明渡做这件事情的负责人,但是实际上,他在其中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就政治方向而言,钱明渡与秦安明不一样,他是寒门出身,他能有今天的一切,全部都是赵询所给,所以钱明渡的想法没有那么多,就只知道一点,对赵询忠心,赵询说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做好这一些,也不需要有什么太大的才能,一样可以得到赵询的重用与信任,钱明渡有他明确的目标与认知。

    说完这一切,钱明渡对秦安明拱了拱手,然后迈步离开。

    看着钱明渡离开的背影,秦安明皱了皱眉头,然后也是离开。

    出了皇宫,上了马车,马夫轻声问道:“老爷,回家吗?”

    “去陆中勋的府邸。”

    秦安明的声音传出来。

    “李兄,你还真是给我指了一处好地方,我真不知道,是该感谢你,还是应该恨你。”

    一处酒家的二楼,雅间里,坐着李勋、范中允以及黄百川和黄知文。

    李勋笑道,意有所指的说道:“你若只是为了自己,那你应该感谢我,若是为了其他,你确实应该恨我。”

    黄百川新的地盘,有三州之地,地域很大,但人口不多,经济也不发达,而且临近吐蕃与大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外部压力也是极大,对于有野心的人,这确实不是一处好地方,但若只是图谋生存,却也是绰绰有余了。

    黄知文接过李勋的话,笑着说道:“人的心理往往就是这样,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总会有所幻想,一旦结果出来,总归有些不足。”

    范中允淡声道:“有不足,才会有动力,若是得到太多,反而会生出其他心思。”

    黄知文正色说道:“我家大帅,对朝廷,对皇上,绝没有其他心思。”

    范中允笑了笑,没有说话。

    有没有其他心思,不是靠说,而是要做出来,漂亮话,谁都会说,有一句话说的好,时间可以验证一个人的真伪。

    李勋举起酒杯,笑着说道:“百川兄,任命已经到了兵部,明天就会传到给你,我在这里,提前祝贺你鹏程万里,大展宏图。”

    黄百川端起酒杯,点了点头:“多谢,算我欠你一个人前,以后有什么需要的地方,尽管开口。”

    黄百川的任命,李勋拿到政事堂上进行商议,结果非常顺利,没有什么人反对,所以程序很快便是走完,前后用了还不到三天的时间。

第一千二十九章 内忧外患(一)

    开元二年,三月十一。

    河北传来消息,一袋枭雄,坐镇赵州三十多年,赵州节度使张景晖已于五日三日之前病故。

    地方节度使死后,一般会立即传报朝廷,然后便是原节度使手下诸多将领,联名推举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单独上书朝廷,说明本州情况,并且进贡一些钱粮与礼节性的物品,若是得到朝廷的回复与嘉奖,这个人就会紧接着再次上书朝廷,自请留后,并且请求朝廷对其进行封赏,希望继任节度使之职,这种情况,其实已经是既定事实,我给你面子,也希望朝廷能给我面子,双方一阵客套,面子上过去了就行。

    当然,这是指那些实力较强,长时间拥兵自重,割据地方的藩镇,至于那些半割据,甚至是听命于朝廷,不割据的地方藩镇,这个方法,自然也就行不通了,让不让你做,让谁来做,不是你地方说了算,而是朝廷说了算,比如不久之前的石虎与曹实,他们不经朝廷,擅自上位,既得不到部众的支持,也得不到朝廷的正名,其最终的结果,只是能败亡。

    张景晖病故的消息,并不是他们主动上报到朝廷的,而是地方官府传过来的,这一点,极不寻常,既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规矩。

    赵询看着手中的传报,眉头紧紧皱着,脸色不佳。

    张元已经死了有一些时日了,他在临死之前,虽然犯下大罪,但毕竟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而且这种丑事,赵询也不想宣传开来,所以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所有的过错推到那名护卫统领的身上,至于张元,死就死了,不在做任何追究。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处理结果,赵州那边并不满意,张景晖已经病故整整三天,竟是一点消息都没有,这简直就是藐视朝廷,可以看的出来,因为张元的事情,他们对朝廷,已经有了不满,甚至是怨恨。

    今天是旬休,李满仓带着李勋夫妻进宫给太后李怡请安,赵询听到消息,正好有事找李勋,于是也过来了。

    众人在里面说了一会儿话,李勋与赵询两人便是出了宫殿,在后面的一处池塘喝茶聊天。

    刚聊了没有两句,王启礼来了,并带来了张景晖的死讯。

    赵询听完之后,沉默良久,随后冷声说道:“张元指示自己的护卫,杀了一百多人,这么大的事情,朕都给他压下去了,他们还想怎么样?”

    王启礼低着头,站在那里,一句话不说。

    李勋则是接过话题,轻声说道:“皇上,在他们看来,张元死了,宇文真还好好的,觉得这样不公平,所以心中怀有怨恨。”

    “那就让他们去找宇文真算账,朕不管了。”

    赵询说了一句气话。

    李勋看了赵询一眼,他说这句话,显然就是气话。

    赵询看向李勋,问道:“你是当朝相国,应该有自己的意见。”

    李勋想了想,然后说道:“皇上,抛开其他不论,张景晖对于朝廷还是恭敬的,这么多年来,也并无不礼之事,如今病故,按规矩,朝廷应该给予公平的定论。”

    “天下哪有那么多的公平事?”

    赵询摇了摇头,感叹了一句,然后陷入到沉思之中,片刻之后,说道:“朕随后会下达圣旨,追封张景晖,你们政事堂尽快形成决议,发放赵州,让这件事情尽快过去吧。”

    “是,皇上。”

    李勋点了点头,答应下来。

    赵询摆了摆手:“你退下吧。”

    王启礼并没有离开,而是再次出声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事禀奏。”

    赵询说道:“你说。”

    “这是张景晖五子张禾的密折,请皇上过目。”

    王启礼从怀中拿出密折,双手递上,小乐子走过来拿到密折,随后返回交给赵询。

    赵询拿过密折,脸上有些惊讶之色,张景晖的儿子竟是给自己上了密折,而且还是通过司录校尉府这种方式,这简直有违常理。

    赵询展开密折,细细看来,看完之后,脸上顿时有了玩味之色。

    李勋也是感到很好奇,于是低声询问道:“皇上,张禾说了一些什么?”

    张景晖手中的地盘一共五个州,他让自己的四个儿子,一人治理一个州,其核心所在的赵州,则是被张景晖自己掌握在手中。

    河北五大藩镇,张景晖的地盘与实力,都是最差的,所以长期受到其他四大藩镇的威胁,好在赵智一朝,国事有所恢复,禁军重新组建起来,这对河北各藩镇再次形成了较大的压迫与威胁,所以他们只能再次联合起来,共同对外,联合自保,若不然,实力最弱的张景晖,恐怕早早就已经被其他藩镇所吞并。

    所以赵智一朝,出于自保与利益最大化,张景晖和朝廷走的比较近,双方的关系一直很不错,张景晖也借着朝廷的力量,壮大了自己的声威,所以最近几十年以来,河北五大藩镇,张景晖的实力或许是最小,但是他的爵位却是最高,在五大藩镇这个联合体之内,张景晖的话语权一直很大,很多次的联合会议,其地点,也都是设在赵州,并且由张景晖主持。

    “你自己看看吧。”

    赵询把密折给了李勋。

    李勋拿过密折观看,看着看着,脸上同样有了惊讶之色。

    河北五大藩镇,内部人物,以及藩镇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关系,并不是什么秘密,到了一定级别的官员,基本上心里都有数,李勋自然也是有所了解。

    整个河北二十九州之地,幽州节度使田章坐拥九州三十一县,地盘最大,人力、物力最多,恒州节度使陈庆祝次之,下辖七州之地,蓟州节度使高善才排第三,有五州之地,赵州节度使张景晖页有五州之地,排名最末的则是魏州节度使李从固,只有三个州。

    但是他们之间的真实实力,却不能以地盘的大小来排名。

    五大藩镇,军事实力最强的,并不是地盘最大的幽州节度使田章,反而是地盘最小的魏州节度使李从固,在历次与朝廷的对抗,也或是他们内部的战争当中,风头最盛,影响最大的,绝大多数都是魏州军镇。

第一千三十章 内忧外患(二)

    河北有两个第一,人口与经济第一的幽州,以及军力第一的魏州。

    魏州不仅军事力量强大,人口与经济同样繁盛,是整个河北仅次于幽州的第二大州,下辖九县十七城,人口超过五十万,驻守兵力近四万。

    相比较其他州县,魏州是河北最北之州,与鄂伦胡族临近,因为常年遭受胡族的侵扰,所以这里的百姓,民风彪悍,一言不合,便是暴起而击,因为环境与当地风气的影响,这就导致这里的百姓,对于参军的积极性很高,战斗力更是彪悍异常,是河北其他州县,远远不能比较的。

    魏州节度使帅府。

    这里的建筑风格,相比中原内地,显得没有那么豪华与阔绰,而是更加的厚实与坚固。

    魏州节度使李从固今年六十出头,但看起来并不那么老,其人面貌粗狂,身材强壮,满脸的胡子,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目光逼人,整个人坐在那里,自然而然的便是给人一种强大的威压感。

    李从固端坐在上方,与左右将领大声说话,说到高兴处,立即哈哈大笑,声音直传屋外。

    这个时候,一名年近三十的将领大步走了进来。

    见到这个人,屋内的人顿时停止了讨论,少数几个年纪很大,资历很深的老人,对其连连点头,笑着打招呼,至于其他十数名高级将领,则是立即站了起来,拱着手,礼貌的同时,不失热情的喊上一声三将军。

    此人名叫李从善,是李从固的义子,原名李叶,从小洒脱有侠气,善于骑射,喜欢打猎,所得猎物往往是别人的好几倍,十岁那年,其父战死,李从固前去看望,见其气质异于常人,于是出声发问,你长大之后想要干什么呢?

    李叶立即回答,我要指挥将军打仗。

    李从固颇感惊讶的说道,别人都是想要当将军,指挥的士兵越多越好,你为什么要指挥将军呢?

    李叶回答,为将者,最多不过指挥士兵数万,而将才之上,可统兵无数。

    听了李叶的话,李从固大感惊讶,顿时起了爱才之心,于是当场收其为义子,改名李从善,并为他请来名师良将,悉心教导,让其成才。

    李从善出山很晚,年过二十五才是出来做事,对此别人不理解,他却对别人说,有的人起事数十年乃至一生,都是无所成就,而有的人,不过区区数载,便能扬名天下,有能力的人,不需要时间的积累,很快就可以成名,而那些空有野心,却无能力的人,不过是痴心妄想罢了。

    所以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学习足够多的知识,厚积薄发,才能一鸣惊人。

    李从善领军的这几年时间,主要的军事对象,是鄂伦胡族,数次大战,李从善以骁勇善战,奇计百出而成名,要么不打,一旦出击,必然痛击对方,几度大败鄂伦胡族,威震一方。

    “某将参见大帅。”

    李从善半跪在地,标准的行了一个军礼。

    李从固笑呵呵的说道:“起来吧。”

    李从善站了起来,这才用另外一种说辞,叫了李从固一声义父,然后对左右两边的两名年纪比他稍大的男子,分别叫了一声大哥与二哥。

    大哥李成良温和笑道:“三弟,一路行来,也是辛苦了,坐下喝杯茶,休息一二,我们开始议事。”

    李从善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去到一旁坐下。

    李从善刚一坐下,旁边的一名与他年纪相仿的将领,便是凑过来轻声问道:“三将军,听说胡族又在闹事,情况怎么样了?”

    李从善也不客气,拿起这个人的茶杯,一口气便是喝完,擦了擦嘴巴,这才说道:“我已经和克石部谈好了,这次侵扰边境的上百名胡人,三天之内,他会派人亲自送到魏州,交由我们处置,生死不论,并且送出牛羊各三千头,以为赎罪。”

    夏峰不解道:“克石部有这么好说话?我以前怎么不知道。”

    克石部是鄂伦胡族最强的三个部落之一,人口三十余万,可战之兵超过五万,族人嗜血好战,经常骚扰魏州边地。

    李从善淡声说道:“我亲自去了一趟克石部,他们还算给我面子,人也就交出来了。”

    夏峰有些发愣:“带了多少过去?”

    李从善说道:“就我一个人。”

    夏峰脸上有了敬佩之色,伸出大拇指,赞叹道:“三将军,你着实牛气,我服了。”

    李从善轻描淡写的说道:“我去克石部,是为了说理,不是为了打仗,与人多人少没有太大关系。”

    夏峰嘿嘿一笑,没有说话,李从善说的轻巧,但这是他的本事,这几年,魏州与胡族发生几次战争,李从善往往能够以少胜多,而且都是大胜,这种底气与威望,都是实打实,在战争之中打出来的,换成别人,去了克石部,那就是送死,他们才不会跟你讲什么狗屁道理,要想有面子,那是要有实力做支撑的。

    这个时候,李从固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大声说道:“好了,大家都安静下来,现在说正事。”

    众人的目光都是看向李从固。

    李从固看向自己的次子李成黜,说道:“消息是你得到的,就由你起这个头吧。”

    “是,父亲。”

    李成黜应了一声,然后面向众人,沉声说道:“我刚刚得到消息,张景晖五子张禾秘密上书皇上,以求归降。”

    “二将军,是投靠还是归降?”

    有人没听清楚,出声问了一句。

    李成黜肯定的说道:“是归降。”

    听到肯定的回答,现场顿时一片哗然,河北五大藩镇,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抱团对抗朝廷,如今张景晖刚刚去世,他的儿子张禾便是有意归降朝廷,这是搞的什么鬼?

    夏峰出声问道:“张禾有什么条件和意图?”

    归降与投降,意思听起来很相似,但是它们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堂堂一方军阀,就算是归降,肯定是有条件的,也一定有他不可告人的目地。

第一千三十一章 内忧外患(三)

    “这个目前还不清楚,不过张禾身边有我的人,确切消息,应该很快就会搞清楚。”

    李成黜主要负责情报信息,耳目广阔,别的地方不敢说,但是就河北这一块,很难有什么事情可以瞒过他。

    李成良这时候对着李从固说道:“父亲,张冲与张成派人找过我,希望关键时刻,我们可以出兵对其进行支援与帮助。”

    李从固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李成良回答道:“半个月之前。”

    “老头子还没有断气,当儿子的便是各起心思,他们也真有脸。”

    李从固抬手摸着脑袋,这是他的习惯,思考问题的时候,他就会不自觉摸自己的脑袋。

    一名年近六十的老人,淡声笑道:“张景晖就是一个蠢货,把自己的五个州,一个儿子分一个,这简直就是没事找事,他也不想想,他一旦嗝屁,几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兵马与地盘,谁肯服谁?不打起来才怪。”

    张景晖最喜欢最看重的儿子,自然是张元,其次便是幼子张禾,他的几个儿子,长大成人之后,一人分了一个州,让其打理,早早就埋下了很大的祸端,前两年,更是把自己的根本核心之地,赵州也给了幼子张禾,明显就是打算让最小的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但张景晖定下了继承人之后,又没有把其他三个儿子的兵权给收回来,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他死后,不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是很一般的幼子张禾最终上位,这必然导致他的几位兄长,极大的不满与不服,恰好这几位兄长,手中又都有兵权与地盘,有了这个底气与依靠,他们会眼睁睁看着张禾踩在自己的头上?

    现在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显,张景晖一死,顿时风起云涌,他的几个儿子,开始划分两派,老二张冲与老四张成是一派,老五张禾又是一派,老三张迟还没有动静,但肯定也有自己的注意与心思,这些人厉兵秣马之际,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外援与帮手。

    张禾选择的是朝廷,他自请留后,继任赵州节度使的密折,已经传到赵询的手中,他要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朝廷的认可,一旦朝廷下达任命诏书,张禾便能名正言顺,以正名大义,去面对自己的几位兄长。

    而老二张冲与老四张成,则是老思想,河北内部的事情,自己内部处理,于是找到了李成良,希望通过他,说服李从固出兵相助。

    说话的这名老人,叫做陈敬辉,李从固还是草根的时候,就跟着一起打打杀杀了,既是手下,也是老兄弟,在魏州这一块,他的资历很老,与李从固乃是生死之交,李从固的几个儿子见了他,都要以叔侄相称。

    李从固说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张冲与张成这两个小崽子,准备给我什么好处?”

    李成良说道:“具体的没有说,但有那么一个意思,若是我们能够尽全力帮助他们上位,张冲最多可以把自己管辖的平州割让给我们。”

    李从固嘿嘿笑道:“这还有点意思。”

    陈敬辉说道:“你就这么一点出息?”

    堂内这么多人,敢这么跟李从固说话的,恐怕也就只有他陈敬辉了。

    李从固看向他,说道:“老小子,你有什么想法?”

    陈敬辉神色冷酷的说道:“从固,这是你的机会啊,不如干把大的,直接吞了他们。”

    李从固微微一愣,随即眼睛眯了起来,开始沉思。

    李从固看着五大三粗,是个粗人,但是实际上,心思非常缜密,做事往往谋而后动,你要是被他的外表所迷惑,事后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众人都是看着李从固,没有谁说话,其中有些人,有自己的意见,但这并不重要,李从固才是决断者,他的心意决定一切,在没有搞清楚他的真实心思之前,你说再多也没用。

    沉思了好一会儿,李从固这才是开口说道:“这么大一块肉,我们吞的下去?”

    李成良说道:“其他三个藩镇,也是盯着这块肥肉呢,都要搅和进去,我们恐怕很难占到便宜。”

    陈敬辉淡声说道:“做,还有机会,不做,那就只能干瞅着。”

    说到这里,陈敬辉看向李从固:“你等了一辈子,不就是在等一个机会?”

    听到这句话,李从固重重点了点头,然后用力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干了。”

    “父亲.....”

    李成良显然还有话想说,但李从固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多说了,然后看向众人,大声说道:“说的越多,顾虑越多,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谁想吃这块肥肉,那就用实力说话。”

    说完,李从固大声喊道:“李从善。”

    “末将在。”

    李从善立即占了起来,拱手大声喝道。

    李从固指着他说道:“立即集合部队,筹措粮草军需,等待我的命令。”

    “末将领命。”

    李从善拱手领命。

    李从固占了起来:“其余诸将,检备本部兵马,完善城防,时刻注意其他藩镇动向。”

    所有人都是占了起来,大声领命。

    李从固手中一共有五万军队,绝大多数都聚集在魏州,其中有两万最为精锐,被称为赤膊军,赤膊并不是赤背,而是光着上身被太阳晒成红色的意思,红色代表了血腥,所以军队将士全部身穿红色铠甲,这支军队目前由李从善指挥。

    河北局势的风起云涌,张景晖的死,只是一个契机,这个契机能不能最终化作风暴,还是要看时机,而现在的情况,朝廷刚刚组建新军,各派势力正在激烈角逐,他们的主要心思与精力,都在丰京,根本无暇顾及河北,而且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河北真要乱起来,对朝廷来说,无疑也是一件好事。

    在赵询看来,河北无疑就是一个火药桶,现在引线已经点燃,就看炸不炸的起来了。

    “皇上,这是地方官员传来的消息,魏州节度使李从固正在聚集部队,看样子是有什么行动。”

    王启礼快步走来,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中的奏章递给赵询。

    赵询接过来,仔细观看,看完之后,出声问道:“其他三个藩镇,有何动作?”

    王启礼回答道:“都在调兵遣将,不过动作没有李从固那么大,那么明目张胆。”

    赵询轻笑道:“河北五大藩镇,都是豺狼,如今都是露出了他们的獠牙,有意思,有意思啊。”

第一千三十二章 内忧外患(四)

    “左相,你对河北之事,有什么想法?”

    赵询询问一旁的李忠。

    赵询对李忠虽然颇为疏远,甚至是有意架空他的左相之权,但就军事方面的问题,他还是非常相信与看重李忠的,河北的问题爆发之后,赵询第一时间召唤李忠进宫,询问意见。

    李忠想了想,然后说道:“皇上,就军事而言,河北陷入内乱,对朝廷是有好处的。”

    “还有呢。”

    赵询微微皱眉,就这么一句话,也太简单了一点。

    李忠说道:“臣的意思是,河北可以乱,但不能大乱,更不能让任何一家独大。”

    站在一旁的刘进水笑道:“左相大人,你这话有些前后矛盾,方才还说河北陷入内乱,对朝廷是有好处的,既然如此,河北五大藩镇,打的越凶,闹的越狠,那对朝廷的好处,自然也就是越大。”

    说完,刘进水对着赵询拱手说道:“皇上,我看不如加把火,让河北彻底乱起来,待他们打个两败俱伤,朝廷立即出兵,一举解决整个河北问题。”

    赵询听了之后,连连点头,觉得刘进水说的有些道理。

    赵询的目光看向李忠,后者坐在那里,一脸冷漠,但眼神之中流露出来的不屑,却是可以明显的看到,这幅模样,顿时让赵询心中不喜,他的目光又是看向钱明渡,出声问道:“钱明渡,你有什么想法?”

    钱明渡微微躬身,轻声说道:“皇上,臣是文官,对军事一无所知,这方面的问题,左相大人最有发言权。”

    钱明渡的水平并不比刘进水强上多少,但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自知之明,不懂的东西就少说话,而不像刘进水,为了在皇上面前图表现,不懂装懂,往往最后成了一个笑话。

    赵询对着李忠再次发问:“左相,你所言之意,朕不是很明白。”

    李忠淡声说道:“皇上,您觉得河北的内乱,若是大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其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

    赵询沉吟片刻,然后说道:“那自然是两败俱伤,自己消耗自己,河北五大藩镇的整体实力将会急剧衰落。”

    “皇上此言.....”

    刘进水正要进言赞同,李忠根本无视他的存在,直接说话打断。

    李忠沉声说道:“皇上,战争的目地,其实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消灭与占领,河北的战局真要全面爆发,藩镇的数量或许会有所减少,但整体力量,将会比之从前,更为强大,不错,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的损耗会很大,实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臣想问的是,就算是这样,朝廷有能力在短时间之内解决河北问题?若不能,随着时间的恢复,河北的藩镇依旧会恢复过来,并且比之从前更为强大,到了那个时候,这样的局面,对朝廷难道有利?”

    听了李忠的话之后,赵询陷入到沉思之中,他虽然不懂军事,但其中的道理,赵询还是能够分辨出来的,李忠的话,很有道理,河北就这么大一块,人口与经济都是固定的,五个藩镇把这块蛋糕给分了,单个藩镇,就算再强,也强不到哪里去,因为它的整体基础就在那里,东西就这么多,分蛋糕的人多了,个体的实力,自然也就不会太强。

    李忠其实就是想告诉赵询一个道理,河北地区,藩镇越多,对朝廷就越有利,在朝廷没有能力与机会拿下河北的前提之下,保持现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赵州节度使张景晖病故,几个儿子为了争夺主位,纷纷寻找外援,这个信号已经非常明显,张景晖的几个儿子,显然是不准备和平相处了,他们之间的战争,已然无法避免,战争一旦开打,必然会牵扯河北其他几个藩镇的介入。

    战争,是最不可把控的事情,一旦爆发,谁都无法预料局面,局势真要失控,五大藩镇陷入全面混战,其规模将会相当庞大,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将仅仅只是河北一地,而是会影响到整个天下。

    战争的进展,很多时候,就两个结局,失败与胜利,失败一方,自然是被消灭,而胜利一方,则是可以兼并对方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实力,河北战争一起,若是得不到控制,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如今的五个藩镇,将会减少,甚至是被某一个人所完全统一,一个辖制数十州,上百县,近千万人口,超过二十万兵力,如此强大的地方藩镇,对于朝廷的威胁,又将是何等的巨大?

    想明白了这些,赵询顿时明悟过来,他对着李忠说道:“李叔,你的意思是说,河北真要乱起来,朝廷应该介入,尽量控制局面?”

    李忠脸上有了一丝笑容,点头说道:“皇上圣明,臣正是这个意思。”

    赵询又问道:“李叔有什么建议给朕?”

    李忠想了想,然后说道:“就军事而言,赵州继续掌握在张景晖的儿子手中,维持河北目前现状,对朝廷最为有利,至于该怎么做,那就涉及到政治因素,这方面,臣不是很懂,皇上不妨找其他大臣询问一二,或许可以得到更好的建议。”

    赵询点了点头,沉思片刻,然后笑着对李忠说道:“李叔的这番话,让朕恍然大悟,实如精玉良言。”

    李忠起身拱手说道:“这是臣本分,不敢得皇上如此廖赞。”

    随后,李勋告辞离开。

    刘进水在旁说道:“皇上,左相是不是想的太多了,事情或许没有那么复杂。”

    赵询摆了摆手,没有理会刘进水,有些道理,他还是分辨的清楚。

    沉思片刻,赵询最后说道:“传陆中勋与王凤山进宫。”

    一个时辰之后,陆中勋与王凤山两人进了宫,见到了赵询。

    赵询没有废话,就河北问题,把李忠之言说给了他们听,并询问两人的见解。

    陆中勋说道:“左相大人句句在理,臣觉得很好。”

    王凤山也是表示赞同。

    赵询问道:“陆侍郎,你觉得这件事该如何去做呢?”

    陆中勋淡声说道:“兄弟之间,毕竟血浓于水,不是没有谈的可能,臣愿意去一趟河北,尽力说服张冲等人,不要祸起萧墙,引起乱局。”

    陆中勋知道了缘由之后,便是猜到了赵询召见自己的目地,所以也就没有多说什么,直接请命出使河北。

    之所以把王凤山也叫来,那是因为王氏门阀与河北藩镇的关系不错,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与联系,王凤山曾经在河北做过几年的地方刺史,与张景晖的几个儿子相熟,有些交情,把他叫来,显然是准备让他和陆中勋搭档,共同出使河北。

第一千三十三章 内忧外患(五)

    刘府。

    刘光辉从刑部回来。

    “老爷,太爷让您回来了,直接去书房找他。”

    守门的老头见到刘光辉,连忙站起来靠着门边,待刘光辉走过,他躬身说了这么一句。

    刘光辉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迈步走入家中。

    刘光辉并没有立即赶去书房,而是回了自己的卧室,脱掉官服,换上一身清闲的衣服,然后才是去了书房。

    刘光辉这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板有眼,规规矩矩,再小的事情,他都会非常认真的对待,绝不会因为事小,而去放松与马虎,这样的性格,或许平日里,做人很累,做事的效率也不高,但优点也很明显,刘光辉为官二十多年,从未出过任何差池,一次都没有。

    刘光辉在政事堂的表现,非常平庸,存在感很低,从他进入政事堂到现在,快四年时间了,刘光辉还从未主动表达过自己的政治意见与立场,当然,这只是一种政治上的选择,并不是说他空有其职,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刘光辉性格谨慎低调,但做人做事却很务实,这几年,他在政事堂有意隐身,远离政治斗争,而是把所有精力全部放到刑部,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大大减低了冤案错案的发生,一系列政绩,连曾经的兴宗皇帝赵智,都是为其刮目相看,赞赏不已。

    刘光辉推开书房的大门,走了进去。

    刘桀正站在那里练字。

    刘光辉走了上去,拿起墨石,为其墨墨。

    “你是当朝相国,你的职责是在政事堂,刑部衙门,你不要去的太勤,这样对你的名声并不好。”

    刘桀头也不抬,一边练字,一边说道。

    刘光辉沉默不语,只是默默的磨着墨石。

    见刘光辉不说话,刘桀终于是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看向儿子,后者神色平静,没有任何异样。

    刘桀暗暗叹气一声,放下手中的毛笔,坐了下来,然后轻声说道:“光辉,你给皇上上了一道奏章,是关于财政改革方面的,这件事情,你为什么不提前给我说一声?”

    刘光辉把一旁的茶杯放到刘桀身前,在对面坐下来,然后这才开口说道:“皇上一直有意改革财政,对政事堂的每位相国都有过询问,希望都说说自己的建议,这些,父亲您也是知道的。”

    刘桀脸色阴沉了下来:“是我在问你,上这道奏章之前,为什么不征求我的意见?当上了相国,连父亲都不放在眼里了?”

    刘光辉皱了皱眉头,说道:“父亲,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意见,而且讲的很少,并不涉及到其他方面。”

    刘桀拍了一下桌子,怒声呵斥道:“你是当朝相国,更是我刘桀的儿子,你的任何话语,怎么可能只代表你自己?你从前做人做事,向来谨慎小心,怎么在这件事情上,表现的如此幼稚?”

    刘光辉声音低沉的说道:“我身为当朝相国,刑部尚书,难道最大的用处,就是不说话?”

    刘桀微微一愣,有些惊讶的看着儿子,从小到大,他可是从来不敢违逆自己,今日却是出言反驳自己,这还是第一次。

    刘桀不说话,刘光辉同样保持沉默。

    刘光辉话语很少,不喜欢和人争论,刘桀也不喜欢和人争论,但面对自己的儿子,有些话,他必须要说清楚。

    “光辉,不让你做族长,是希望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朝堂上,不会被其他俗事所拖累,不过你放心,为父已经跟光耀谈过,你大哥已经同意了,到了乘时三十的时候,他会从族长的位子上退下来,然后推举乘时上位......”

    “父亲,孩儿并不在乎这些。”

    刘光辉出言打断了刘桀的话语。

    刘桀的思路被打乱,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已经看出来了,刘光辉的情绪有些不对,这种情绪的异样,或许就是冲着自己来的。

    父子两人沉默了好一会儿,刘桀才是淡声说道:“那你在乎什么?”

    刘光辉沉默不语,良久之后,才是摇头说道:“孩儿也不知道。”

    刘桀默默注视刘光辉一会儿,然后说道:“你的精神看起来有些差,最近几天,哪里都不要去,在家好好休息。”

    “孩儿告退。”

    刘光辉点了点头,起身对着刘桀躬身行了一礼,然后转身离开。

    看着刘光辉离去的背影,刘桀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半年前,刘桀从族长的位子上退了下去,而新族长的当选者,出乎所有族人的预料,并不是能力出众,正值相国之位的刘光辉,而是各方面都是非常平庸的刘光耀。

    门阀世家非常注重血缘的高贵,嫡庶之间,有着非常严厉的等级规划,但是他们对嫡长子继承,看的倒是比较淡,当然,看的比较淡,并不是不重视,若是嫡长子比较优秀,那其他人是绝对没有任何机会的,若是嫡长子能力很一般,那就会公平竞争,当然,这种公平,与庶子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在嫡子之中进行选拔。

    刘桀有三个儿子,除了刘光辉之外,其余的两个儿子都很平庸,长子刘光耀因为身体残疾,一直待在老家,次子刘光尡因为刘桀的门荫,出来做官,但一直在地方厮混,混了很多年,也没有混出什么名堂来,各方面都很平常,到刘桀致仕的前夕,出于刘光辉政治道路更加顺畅的考虑,在刘桀的劝说下,刘光尡辞官回乡,从此远离官场。

    平庸也有平庸的好处,至少少了那份野心与**,所以刘桀的几个嫡子之间,关系一直都很融洽,不像杨道嗣的几个儿子,明争暗斗,最后争来争去,差点祸及整个家族都是跟着一起毁灭。

    开元二年,三月二十。

    赵询正式成立了新的政务衙门,土地公正司。

    土地公正司的主要职责,就是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并且划分归类。

    随着土地公正司的建立,所有人都明白,赵询的财政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

第一千三十四章 内忧外患(六)

    土地公正司的成立,惊动了许多人,虽然目前还保持着平静与无声,但这并不能代表大家的态度,只是对于这个突然而来的消息,所有人都还有一个反应与消化的时间。

    “大人,宫里来人了。”

    齐大福的声音在外面响起。

    “知道了,带去客厅喝茶,我马上就来。”

    李勋伸了一个懒腰,然后对着一旁的范中允说道:“应该是皇上招我进宫,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

    范中允正在看书,抬头看了李勋一眼,摇了摇头,淡声说道:“皇上召见你,应该是为了财政改革的事情,我去了也是干站着,还不如在这里看书。”

    范中允很喜欢到李勋家里来,并不是刻意拉近关系与巴结,而是李勋的书房很大,藏书也是极多,这些都是太后李怡从宫中直接赏赐的,很多都是外面很难看到的书籍,李勋对范中允说过好几次,你要是喜欢,直接拿走就是,自己平日里也不怎么看,但被范中允婉拒,虽然不拿,但也是经常到李勋家中看书。

    “那行吧,我早去早回,你也别走了,等我回来一起吃晚饭。”

    说罢,李勋起身离开,赶往皇宫。

    宫殿里聚集了数十人,年轻官员居多,很多人李勋都不认识,这些年轻官员,都是最近半年,赵询一一从地方调入朝廷,其中很多官员的品级非常低,但他们年轻,有干劲,也有冲劲,做事没有那么多顾虑,这一点,是赵询最为看重与喜欢的,他就是想要用这样的人,为自己冲锋陷阵,打开局面。

    “李勋,你来了,快过来。”

    赵询见到李勋进来,连忙对他招手。

    李勋快步走了过去,到了近前,躬身行礼:“参见皇上。”

    “不用多礼。”

    赵询伸手虚抬,示意李勋不要多礼。

    李勋站直身子,看了一眼左右,然后轻笑道:“皇上,这里挺热闹的。”

    赵询笑道:“土地改革司刚刚成立,事情是多了一些。”

    李勋问道:“皇上,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

    赵询说道:“只是一个开始,名字是随便了一些,以后或许会进行更改,这些你不用放在心上。”

    土地改革司目前只是临时机构,并没有纳入正式政务系统之中,因为任何机构的成立,必须要经过朝堂与政事堂,赵询成立土地改革司,有两个目的,第一,进行试探,看一看大臣们的态度,也是一种放风,告诉所有人,自己的改革计划,要开始了。第二,就是先把班底打造起来,前期的一些工作,也可以开始进行了,比如土地的丈量,赵询准备先把整个皇室成员,包括自己在内,到底有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农户,把数字给统计出来。

    “这是刘光辉的奏章,你看看。”

    赵询把刘光辉的奏章拿给李勋。

    李勋打开奏章观看,心里是有些惊讶的,向来沉默寡言,在政治上少有主张的刘光辉,竟然也会凑这个热闹,这和他的风格完全不相似。

    看完之后,李勋沉默不语。

    赵询说道:“有什么想法?”

    李勋回答道:“刘光辉的建议非常不错,只是难度太大,恐怕很难成功。”

    晋朝的官员俸禄,不算高,但也不算低,以七品京官为例,一年下来大约有五十两银子,这种收入,足够一家五六口的正常生活了,而且还能过的不错,至于正一品的大臣,一年俸禄,也不过七百多两,七品和一品之间,相差十几级,俸禄看起来差距不大,但是事实上,官员之间的实际收入,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比如一名四品官员,一年俸禄不过两百多两,看起来并不多,但是你要知道,在大晋,但凡京官,只要是四品以上,基本上都会加授散官,甚至是给予爵位,正式官职的俸禄或许并不高,但是散官与爵位的俸禄,那就是相当的高了,一名正四品散官的年俸,超过三百两,而且还有粮食、肉食等各类补贴,至于爵位,那就更加不得了了。

    至于丰京以外的四品官员,在地方上做到这个品级的,至少都是一州的刺史,掌管一州之地,还怕弄不到钱财?别的不说,就说李勋这次走访地方,对这些有了很深的了解,贪官那就不多说了,就说一名还算清廉的地方刺史,一年的灰色收入,至少也在千两之上。

    李勋以前在朝堂上,曾经发表过这方面的意见,但并不激烈,只是建议爵位与散官的俸禄,要有所减少,建立一种预算制度,财政宽松的话,那就多发一点,财政困难的话,那就少发一点,甚至是不发,把节流出来的钱,给中低层官员涨工资,平衡官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而刘光辉上的奏章,也是针对这一块,但是他讲的非常详细,而且非常彻底,在李勋看来,其建议更是极为激进。

    刘光辉建议直接撤销散官的俸禄,散官空有其名,而不做事实,你给他那么多俸禄,干什么?

    至于爵位方面,只要是封了爵,朝廷都会赏赐土地,爵位越高,赏赐的土地就越多,而且还不用纳税,其俸禄也是极高,比如李勋被封为赵国公,赵智就一次性赏赐给了他土地一万亩,白银五万两,其每年的俸禄,也是超过一万两,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而整个大晋,拥有爵位的人,又有多少?

    刘光辉在这方面,显然下过功夫,他大概计算了一下,朝廷每年仅散官与爵位这两个方面的俸禄发放,超过六百万两,而这只是大概的计算,实际数字,肯定要远远超过这个六百万两。

    如实能够通过财政改革,就算是节省一半出来,那也是好几百万两银子,这么一大笔钱,对于朝廷来说,无疑可以极大缓解财政困难。

    赵询摆了摆手,笑道:“刘光辉的建议,确实有些激进,但整体想法还是很好的,值得借鉴。”

    李勋看了赵询一眼,没有说话,俸禄的改革,涉及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对那些有好处的人,自然会得到他们的支持,而对那些利益受损的躯体,他们恐怕将会联合起来,进行强烈的反对。

第一千三十五章 内忧外患(七)

    赵询并没有和李勋,过多谈论财政改革的事情,他今天招李勋进宫,是有其他事情安排。

    赵询说道:“土地公正司的工作,马上就会展开,别的人我信不过,所以找你来。”

    李勋躬身说道:“请陛下吩咐。”

    赵询对一旁招了招手,几名年轻官员走了过来,对李勋行了一礼。

    “下官王宏,请李相国多多指教。”

    其中一名长相俊雅,不到三十的年轻官员,性格显然颇为开朗,面对李勋与赵询两人,并没有唯唯诺诺,反而笑呵呵的跟李勋攀谈了一句。

    李勋看了他一眼,点头笑道:“以后会有机会的。”

    “如此就多些李相国了。”

    得到李勋的回话,王宏咧嘴一笑,对着李勋再次躬身一礼。

    赵询指着这几名官员,对着李勋说道:“你从兵部抽调一些士兵出来,人数不用太多,一千人即可,找一名可靠的人带队,配合王宏他们的工作。”

    “黄悾性格机警,头脑灵活,交给他做,不会出错。”

    李勋趁机举荐了黄悾。

    李勋主管兵部之后,相继起用了很多官员,大多数都是有才能,而不得志之人,这些人,以前空有能力,却没有机会,李勋上任之后,不看出身,有能者而居之,公平公正,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与机会。

    黄悾这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心思不正,他做事很努力,但李勋一直没有给他机会,因为在以前,李勋对于那种道德不佳,心思不好的人,有着很大的偏见,但是主管兵部,以及做了一年多的相国之后,李勋的思想慢慢有了一些改变,他觉得,一个有德无才的人,你把事情交给他,他也做不好,而有才无德的人,虽然品德不佳,但至少可以把事情给做好。

    李勋作为上位者,有一个问题无法避免,那就是需要有人去做事,并且把事情给做好,要用人,有些东西就不能看的太重,说到底,一个人,不管品德好坏,有才无才,还是要看你怎么去用。

    所以今天,趁着这个机会,李勋出言举荐了黄悾。

    对于李勋的举荐,赵询想了想,然后点头说道:“你主管兵部,事情怎么做,用什么人,你自己看着办,我只要事情做好。”

    李勋点头说道:“臣一定把这件事情办好。”

    李勋与赵询闲聊了两句,然后告退。

    出了皇宫,齐大福等五名侍卫等候在那里,除了他们之外,范中允竟然也在。

    李勋走了过去,好奇的问道:“你不在家里看书,跑这里来干什么?”

    范中允笑道:“刘歇回来了,一来就到书房外面跪着,别人问话,他也不理,我看着尴尬,就跑出来了。”

    李勋离开西域之后,范中允主持大局,刘歇是他重要帮手,两人在工作上有很多接触,所以是有些交情的,现在刘歇这个模样,范中允确实有些尴尬。

    李勋沉默片刻,然后淡声说道:“他喜欢跪,那就让他跪着吧,我们找个地方吃饭,有些问题,我正好想要听听你的意见。”

    范中允点了点头,轻声说了一句:“刘歇能回来,表明他并没有其他心思。”

    “有些事情,既然做了,就不可能当做没有发生过。”

    说完这句话,李勋转过话题,笑道:“我知道一家味道很不错的酒楼,就在不远处,我们走着过去吧。”

    范中允看了李勋一眼,笑着点了点头。

    李勋说的这家酒楼,有两层楼,地方很大,但人不多,也就是生意不好,但酒楼的前门大堂却是人来人往,因为这家酒楼,菜做的不好,但自家酿的酒却是颇为有名,很多人到这里来,并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买酒,所以酒楼里没有什么客人,显得很清静,但前来买酒的人却极多。

    李勋等人到了二楼,一一坐下。

    酒菜很快被端上来,李勋与范中允边吃边聊。

    李勋把刚才在宫里的事情,全部告诉了范中允。

    “俸禄改革,恐怕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李勋神色担忧的说道。

    范中允笑了笑,脸色轻松的说道:“我觉得问题不大,这件事情,皇上应该能够做成。”

    李勋有些不解的问道:“为什么会这么觉得?”

    范中允反问道:“俸禄改革,你觉得是反对的人多,还是支持的人多?”

    “自然是支持的人多。”

    李勋想了想,回答道。

    按照赵询的俸禄改革,消减的只是散官与爵位方面,而有着这两个方面加持的官员,一般都是四品以上的高官,至于那些中下层官员,并没有任何变动,而且赵询的想法,一旦经过改革,财政得到缓解,还会给广大中下层官员加薪,这样一来,人数占据大头的中下层官员,对于这个改革,自然是支持的,想都不用想。

    范中允淡声说道:“少数服从多数,这没有什么好说的。”

    李勋说道:“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吧。”

    范中允笑道:“四品以上,拥有实权的大臣,以及那些拥有爵位的皇亲贵族,对于这点钱财,是不会放在眼里的,皇上要改革俸禄,这一点,并没有动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或许会进行反抗,但不会太激烈,因为没那个必要。”

    李勋沉思不语,思考范中允的这番话。

    散官与爵位的俸禄,看起来很多,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可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但是对于那些门阀世家,也或是皇亲国戚,每年几百两银子的俸禄,又算不得什么,他们看中的,其实也不过是散官与爵位所带来的身份与地位,一种高于别人的优越感。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赵询砍掉的俸禄,也只是那些人最不看重的一块,确实没有涉及到彼此的根本利益。

    李勋沉思片刻,对着范中允问道:“你觉得皇上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范中允不假思索的说道:“土地与选官。”

    李勋看着范中允,没有说话。

    范中允沉声说道:“任何改革与变化,从开始到展开,需要时间,从中央到地方,也需要时间,开始并不难,难的是改革全面展开之后,得到的效果与收益,到底是好还是坏。”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7215/ 第一时间欣赏混在帝国当王爷最新章节! 作者:拐子饭所写的《混在帝国当王爷》为转载作品,混在帝国当王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混在帝国当王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混在帝国当王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混在帝国当王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混在帝国当王爷介绍:
李狗儿,一个连正儿八经大名都没有的穷要饭,一个社会的最底层,当一个做贵妃的姑姑突然砸到他头上的时候,李狗儿的幸福生活开始了。三妻四妾?富甲天下?那都不是个事!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做忠臣能臣?那太累,而且自己也不识几个字。做外戚当权臣?那太危险,好像历朝历代没有几个能得善终混在帝国当王爷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混在帝国当王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混在帝国当王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