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隋末逐鹿记TXT下载隋末逐鹿记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隋末逐鹿记全文阅读

作者:梧桐疏影     隋末逐鹿记txt下载     隋末逐鹿记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五凤三年大事记

    五凤三年。

    这一年,大江南北发生了许多事情,天下大势也是在这一年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明眼人通过这一年发生的战事,大概都能明白所谓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洛阳方面夏国和郑国交锋的情况。

    五月,王世充率领郑军主力在荥阳和虎牢之间被河北高畅围困,苦战数天,郑军尽灭,死伤万余人,余者皆降。

    在大营告破之前,王世充率领少量精锐星夜南逃,想从小路返回洛阳,裴元庆率军一直紧追不舍,最终,王世充还是摆脱了夏军的追击,带着亲随进入嵩山山坳,也不知道是天意还是碰巧,王世充在群山峻岭中穿行时路遇飞石,被飞石击中,坠崖而亡,其亲随遍寻山谷,皆无法找到其尸体,不得已,只好自顾出谷,出谷后,大部分亲随皆自寻生路,逃匿四方,唯有极少数王世充的铁杆死士方往洛阳而去,向镇守洛阳的太子王玄应报告王世充的死讯。

    说起来,还是不知道是天意或巧合,昔日,被王世充击败以致众叛亲离的李密在永济渠一役中被唐军伏击,因而不知所踪,不管是瓦岗军还是唐军,都遍寻其尸体不得,如今,王世充也是如此,这两个难兄难弟的命运还真是极其相似啊!

    他们都有意气风发,同样也有坠入谷底地时候。再看一看如今还在台上耀武扬威的那些皇帝,大王,他们最终的命运可堪玩味啊!

    就在王世充的死讯还未传出嵩山之前,收到郑军在虎牢关前大败的消息后,河南各地原本还打着大郑旗号的城池纷纷改弦易张,将大郑旗号砍掉,打起匆忙制造而成的大夏旗号.

    事实上。当高畅率领大军进逼洛阳时,真正还听从大郑号令地只有王玄应镇守的洛阳。以及镇守襄阳地魏王王弘烈。

    夏军大举进逼洛阳,这个时候,王玄应已经知道王世充战败的消息,不过还未得到王世充的死讯。即便如此。他依然惶恐无比。

    此时,洛阳大概有着一万多精兵,如果强征城中百姓守城,还是能征集十来万精壮,含嘉仓的存在也使得洛阳无缺粮之虞,省一省,采取配给制地话,也还能坚持半年之久,当初。王世充和瓦岗军交锋时,可是受够了围城缺粮之苦,登基为帝之后,自然对此多有准备。

    正因为城中有粮有人,城池高大。护城河宽广。守城器械充足,因此。有许多大臣皆向王玄应进言,让其拼死守城,拒夏军与洛阳之外。当初,瓦岗军声势如此浩大,动辄将兵数十万,到最后,围困了洛阳一年之久,还不是把洛阳没有半点办法。当然,这些大臣武将们也明白孤城不可守地道理,他们向王玄应进言,乘洛阳尚未被夏军团团包围,还能和外界取得联系之前,让他派出使者往西进入关中向李唐求援,毕竟,现在夏军势大,洛阳一旦落入高畅之手,高贼更是如虎添翼,李唐断不能容许洛阳落入夏贼之手,一定会派出援军来救援,唐军一旦到达洛阳城下,外有援军,内有坚城,夏贼也只能无功而返。

    之所以劝王玄应向关中求援,这些出身世家豪族的大臣们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私心的。

    毕竟,高畅虽然是高颖公的子孙,号称出自北海高家,有着皇族血统,然而,其所作所为,一点也看不出他有站在世家豪族的立场,兴邪教,灭名教,建神庙,不拜祖宗,重重离经叛道的行径,让这些世家大族心有余悸。

    虽然,关中李唐代表的是关陇门阀的利益,他们这些出身关东的世家大致是看不起那些以武起家地关陇门阀的,相互间还是有着矛盾和摩擦的,不过,不管如何,门阀与门阀之间的斗争也只是内斗而已,就算唐军前来,洛阳落入李唐之手,关东门阀被关陇门阀压制,毕竟,也不会有灭族之祸,要是洛阳落在高畅这个邪教头子之手,让那些泥腿子贱民上了朝堂,当家作主,实乃世家之耻耶,圣教蒙羞,因此,他们宁愿将东都让给西边,也绝不送于东面。

    这个时候,王玄应早就没有了主张,他虽然身为太子,对那些大臣却没有王世充那般的威信,当初,王世充在篡位时,狠是杀了一批人,让那些洛阳豪族噤若寒蝉,在另一个时空中,当唐军包围洛阳时,城中地大族曾多次计划秘密打开城门迎唐军入城,结果,无一例外,这些行动计划全部被王世充侦知,然后,又是一阵腥风血雨。林雷

    和王世充相比,王玄应差了太多,再加上没有父亲在身边,他也失去了方寸,只好同意那些大臣地建议,派使者向关中求援。

    当高畅派使者进入东都,劝王玄应投降时,王玄应战战兢兢地拒绝了!

    拒绝高畅的招降后,王玄应以为高畅会恼羞成怒,会立刻命令大军攻城,然而,出乎王玄应意料地是,城外的夏军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扎营筑寨,修建攻城器械,并没有即刻挥师攻城的意思。

    高畅在洛阳城东,城南都扎下了大营,然后就此按兵不动。

    其实,也算不得按兵不动,一方面徐世绩率领本部人马南下攻击魏王王弘烈镇守的襄阳,另一方面,高畅向那些弃郑降夏的将领们发出通牒,命令他们亲自到洛阳城下,觐见夏王,如有不从,当为叛逆。

    就在高畅围困洛阳之时,六月中,李世民率领大军从并州南下。进驻河东。

    就在李世民率军南下之际,李渊命令潼关以东地唐军集结,然后向洛阳进发,率领这只唐军的统帅乃是齐王李元吉,副帅屈突通。

    名义上是齐王领军,真正指挥这只军队的却是屈突通,其麾下有黄君汉。史万宝,王君廓。刘德威等大将。

    与此同时,李世民率领大军穿越太行山,进驻河内,与济源的李道宗会合。集结大军。攻击河阳,想夺取夏军在河内的这个桥头堡,随后从盟津过河,增援东都,南北合击东都城下的夏军大部。

    就在唐军大举东进之时,在群雄并起的南方,战事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四月,李靖率领在彭城休整好几个月地夏军突然南下,攻击钟离郡。李靖的夏军共有两万余人,其中,除了一部分河北和山东地士卒外,大部分都是他新近在彭城征召的江淮子弟,对着南方的水土。这些江淮子弟比起北方人要熟悉得多。正是为了将这些江淮子弟训练成军,李靖才在彭城休整了许久。

    也是因为李靖在彭城休整的时间很长。麻痹了坐镇江都地吴帝李子通,那家伙夺取江都之后,自觉自己有了问鼎天下地本钱,一举一动,甚是狂妄。

    进入五凤三年以来,李子通一直在向南方用兵,针对的对手并非强悍的江淮军,而是比他孱弱的梁王沈法兴。

    在这一年,李子通率领大军南下,占领了京口,击败了梁军大将蒋元超,将其击杀,丹阳以及相连的几个郡县全都投降了李子通。

    眼见李子通气势日盛,投降了李唐被李渊封为吴王的杜伏威得到了唐王朝的命令,让他攻击李子通。

    丹阳乃是杜伏威起事的老巢,最终江淮军被叫做丹阳军,因此,杜伏威是绝不容许李子通占据丹阳的,新仇旧恨,一起算,于是,他让副手辅公佑率领精兵一万进攻李子通。

    就在杜伏威和李子通交战之际,李靖率领夏军南下了。

    这个时候,镇守钟离郡地乃是李子通手下大将左孝友,由于李靖进军速度奇快,水路两进,左孝友措手不及,他的水师还在渡口上就被夏军派精锐部队奇袭烧毁了,当夏军进逼钟离时,他已经无法组织部队抵抗。

    左孝友虽然是李子通的大将,不过是后来在途中率领本部人马投靠李子通的,他自然没有为吴帝拼死作战的意思,见战局无法挽回之后,左孝友命令部队放弃了抵抗,投降了夏军。

    北面战败,南面地战局也对李子通不利,在和江淮军地交锋中,双方互有胜负,然后,战争的主动性一直掌握在江淮军手中。

    最初,在和李子通地交锋中,辅公佑挑选了精兵一千人,让他们为前锋,然后命令数千人随后出发,自己则率领主力尾随在后,在那几千人的背后,他安排有督战队,下令,后退一步,立即斩首。

    李子通用方阵和辅公佑对抗,辅公佑的前锋一千人拼死作战,辅公佑再率军从左右两翼包抄,李子通失利,于是后撤,当辅公佑追击时,李子通乘江淮军阵型散乱,突然发动反击,击败了辅公佑。

    当晚,江淮军大将王雄诞率领精锐死士数百人夜袭李子通的大营,在上风处放火,李子通大败,数千人被俘。

    这个时候,李靖率领夏军从钟离南下,进逼江都。

    李子通放弃了江都,不战而退,将江都拱手让给了李靖,与此同时,面对江淮军的紧逼,他放弃了京口,集结两万人,南下攻击吴郡的梁王沈法兴。

    吴郡一战,沈法兴大败,率领左右亲信数百人仓皇逃离吴郡,吴郡另一变民军首领闻人遂安派部将叶孝辩前去迎接沈法兴,走到中途,沈法兴突然后悔,想要诛杀叶孝辩,吞并其众,事情败落,叶孝辩率军攻击沈法兴,走投无路之下,沈法兴投江而死。

    李靖占据江都之后,直接面对投降李唐的江淮军,故而,没有再继续南下追击李子通,李子通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击败沈法兴后。吞并了沈法兴地疆土,全部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北到太湖,南到岭南,表面上,又重振了声威。

    八月,李靖率领夏军和江淮军对峙。

    对于降唐。辅公佑一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并不赞同杜伏威降唐的决定。只是一直隐忍不发,在和夏军的交锋中,江淮军屡次被夏军击败,京口。丹阳落入了夏军的手中。再加上,江淮军一向以劫掠为主,对地方建设并不注意,故而,民心也不在江淮军这边,因此,辅公佑向杜伏威进言,希望和李靖谈判,转而投靠夏王朝。

    杜伏威不许。辅公佑又没有多说什么,退帐而出。

    九月,江淮军在历阳郡再次被李靖击败,辅公佑率领本部数千人马脱离了战场,投降了夏王朝。杜伏威震怒不已。却无法可施,唯有率军西进。前去攻打江陵的萧铣,希望能将功赎罪,协助巴蜀方向地李孝恭共同覆灭萧铣。

    十月过后,夏国已经在江南占据了大量版图,为了建立良好的地方政权,巩固夏国地统治,维护夏国的法令,李靖停止了进军,开始了休整,毕竟,真正能决定天下谁有的战场还是在北方。

    在塞外,突厥可汗阿史那矣利弗决定将并州纳入自家的版图,只是,由于东面地阿史那钵毕仍然不听从他地号令,他决定还是采用以前的手段,就像扶持李渊和刘武周那样在并州扶持一股势力,他选定的这个目标正是唐真乡公李仲文。

    李世民率领大军南下之后,李仲文在和徐胜治的交锋中,屡处下风,不但无法攻克寿州,榆次最终也没有能保住,只是凭借晋阳高大的城墙以及当地豪族的支持,这才没有让夏军进入晋阳。

    当突厥军为其助战之后,李仲文甚是欣喜,在突厥人的帮助下,宋金刚和张达部吃了一些小亏,不敢过于靠近晋阳,然而,这个时候,李仲文已经无法节制突厥人了,突厥人在并州的所作所为,造成的破坏完全超过了被他们称为流贼地夏军。

    眼见唐政府对突厥军应对软弱,阿史那矣利弗有了南下夺取中原的野心,他收容了隋朝宗室杨政道,准备打着隋杨的旗号吞并并州,进取关中。

    为此,他命令自己的老弟阿史那咄攻击原州,将军阿史那泥步会合梁师都,攻击延州,自己则率领主力从马邑南下,夺取并州,河东,进入关中,在他看来,唐军正在东都忙着和夏军交手,他完全有机会建立当初北魏帝国的功勋。

    就在突厥人蓄势待发之际,中原地战事也在五凤三年年底有了分晓。

    李世民率领大军猛攻河阳,河阳守军由尉持恭率领,经过一个多月地围攻,唐军无力攻下河阳。

    最初,尉持恭和刘雅等人率军从河阳渡河,进攻东都时,他们的粮草转运都要通过河阳,河阳成为了重中之重,然而,当高畅解决了王世充,包围洛阳之后,有了洛口仓,黎阳仓粮食地支持,又加上黄河以南都成为了夏国的版图,河阳也不再是孤城一座,士卒源源不断地通过黄河浮桥进入河阳换防,李世民纵然英勇,也无法在短时期内攻克河阳。

    就在李世民在河阳城下难以前进之时,李元吉和屈突通率领另一部大军来到了东都,他们在城外扎下了大营,与东都呈犄角之势。

    也是在这个时候,王世充的死讯传到了洛阳。

    大臣们希望王玄应打开城门,放唐军入城,王玄应虽然不是什么天纵奇才,却也不是蠢货一个,自然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他知道,唐军一旦入城,主客易势,当初,郑国和唐朝多次交战,他姓王的一家人和唐王朝的那些大臣们有着许多说不清楚的恩怨,唐军进城之后,那些大臣到还没有什么,仍然可以当他们的官,而自己和王氏一族,恐怕就只能被囚禁度日了。

    就在王玄应觉得王家已经毫无前途之时,王玄应和一个人暗中会面了,那个人就是魏王王弘烈。

    徐世绩率领的夏军还没有到达襄阳城下,王弘烈就已经派人向徐世绩请降了。

    襄阳落入夏国版图之后,王弘烈自告奋勇,说是要进入东都劝说太子王玄应投降,高畅应许了他。

    王弘烈向王玄应细说了一番利害关系,既然王家已经没有翻身的余地,要不投降唐王朝,要不投降高畅,要不就身死族灭,在这三条路中,走哪一条最好呢?

    身死族灭也就算了,要想保住王家,投降唐,还是夏呢?

    王家在唐王朝有着许多仇人,当初,有许多叛逃的大将和大臣,王世充都下令将他们留在东都的亲族杀了,若是投唐,那些仇人难道会放过我们吗?

    若是投降夏?

    的确,在夏国和郑国交锋时,也有许多郑国大将投降夏国,他们的亲族也在东都,可是,这个时候高畅已经率军包围了东都,大家害怕城破后被夏军清算,也只是将那些叛将的亲属软禁了起来,并没有大开杀戒,因此,双方并没有什么血海深仇。

    再加上,苏威现在也在东都,他是高畅的王妃的爷爷,又从小将高畅抚养大,就算如此,王世充对苏威也是尊敬有加,有苏威出面,就算投降夏国,王氏一族丢掉了富贵,命总是能保住的吧?

    至于手下的那些大臣,那些洛阳豪族,他们和李唐的关系,大家心知肚明,怎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呢?

    听了王弘烈的一番话,王玄应深以为然。

    正好,他控制的军队仍然掌握着城防,这也是唐军无法进城的原因,要想打开城门放夏军入城,对他来说还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过,时间一久,就有些难说了,毕竟,夜长梦多啊!

    八月下,王玄应打开洛阳东城,夏军进入了洛阳。

    洛阳失守,唐军只好西返,只不过,高畅是断不会容许唐军从容后退的。

    当初,他之所以将洛阳围而不攻,就是想引李唐的大军东进,一开始,他就没有放这数万唐军西返关中的打算。

    正因为如此,他才命令尉持恭不惜一切代价在河阳阻击李世民,务必使南北两路唐军无法合拢,然后,分而击之。

    最初,他想先击破李元吉率领的唐军,然后再倾全力攻打东都,然而,他没有想到洛阳居然不战而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消息。

    九月初,夏军通过洛阳,从洛阳西门出,袭击唐军大营,李元吉和屈突通没有想到夏军会突然从洛阳冲出,措手不及之下,临近洛阳的几处营寨皆被夏军攻破。

    屈突通率领精锐部队阻击夏军,让齐王李元吉率领主力向西撤退。

    夏军一路紧追不舍,咬住不放,屈突通战死在了阵中,后军崩溃,高畅亲率主力向李元吉率领的唐军大部发起了攻击。

    史万宝率领本部人马留下来断后阻击,在他的拼死阻击下,高畅的行军步伐慢了下来,李元吉率残部退入弘农郡。

    到达弘农郡之后,李元吉见后面没有夏军追击,松了一口气,准备重振兵锋,收拢溃兵,徐徐退回关中。

    他没有想到的是原本南下攻击襄阳的徐世绩部在襄阳不战而降之后,就已经北上,进入了弘农,在唐军松懈下来之后,徐世绩部向唐军左翼发起了攻击,唐军战阵再次崩溃,一溃千里,再也无法阻止起来。

    这个时候,高畅率领主力部队已经击溃了史万宝部进入了弘农,史万宝被雄阔海在乱军中斩首。

    最后,李元吉只率领少量精骑逃回了河东,十万唐军死伤狼藉,大部被俘,黄君汉被杀,王君廓被夏军生擒,李唐的关东战事糜烂如斯,再无挽回的可能。

第一百二十八章 残阳如血(全书完)

    五凤四年,十月十日,酉时。

    长安东城城头。

    李世民站在城楼,向着东面眺望,城下,夏军修筑的大营连绵十余里,这还仅仅是东面的夏军大营,除此之外,在长安城的西面,南面,北面都修筑着夏军的大营,只是,这城东的大营乃是夏贼的头领高畅的主营,因而,李世民才把注意力放在了长安城东。

    一国的灭亡来得真快啊!

    李世民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自从晋阳起兵以来,占据关中建立政权之后,李唐也曾经消灭了许多政权,不是将那些王爷,皇帝斩于马下,就是把他们抓到长安来囚禁,或在闹市中斩首,不想,现在李唐也到了灭亡的时候了!

    嗯!说起来,李唐王朝其实还没有灭亡,唐皇李渊已经率领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还有文武百官以及关陇门阀的子弟们南下,越过秦岭,进入汉中,在巴蜀建立了政权。

    然而,李世民知道,这只是皇朝的苟延残喘罢了,在高畅占据了大半个中国的情势下,唐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

    这也是李世民放弃入蜀,而是宁愿留守长安的原因。

    一向惯于隐忍的他这一次决定和对手轰轰烈烈地厮杀一番,最后的辉煌,是的,这个时候,他不再是大唐的秦王殿下,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将军,马革裹尸,这难道不是武将最好的归宿吗?

    人生无常啊!

    站在长安城头,李世民不由想起了当初自己率领大军围攻大兴的情况,那个时候的唐军不也是像现在的夏军一般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吗?

    还是那一座城池。换了一个名字,大兴。隋杨并未因此而大兴!长安,李唐也并未因此而长久安全!

    时也,名也!

    恍恍惚惚中。李世民的思绪回到了几个月前,其实,在几个月前,在前去救援东都洛阳地唐军失败的时候。李唐就已经有了覆灭地征兆。

    五凤三年九月和十月间。高畅占据洛阳,率军击溃了由李元吉率领的东征唐军,唐军的副统帅屈突通,大将黄君汉,王君廓,史万宝等人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十万大军返回河东地十停不过一停,李渊在长安得到兵败的消息,一时激愤。竟然口吐鲜血,大病一场。

    得到李元吉失利的消息后,李世民从久攻不下的河阳城下撤军,经太行,一路急行军返回河东。驻守蒲坂。与此同时,太子李建成带着急切之间征集来地数万新兵进抵潼关。镇守潼关,防止夏军闯关进入关中。

    经过这一系列地战争之后,关中,河东人口骤降,子弟损伤无数,原本还算得上繁华的长安现在也变得冷清了许多,李唐的战争潜力几乎全被挖光了,而与之相比,它的大敌河北夏国却一片欣欣向荣,得了河南之地,占据江东的高畅已经成为了问鼎天下的不二人选。

    当然,这一段时间,李唐也不是全都在打败仗,夺取巴蜀,进而东进攻打江陵萧铣的李孝恭在南方战场上获取了一场大胜。

    那是今年春季发生的事情,那时,北方的唐军正在夏军地打击下疲于奔命!

    萧铣其人,虽然雄踞江陵,立国甚早,然而,他这个皇位却坐得并不是多么安稳。林雷

    萧铣的江山并不是他一手一脚打下来的,当时,在洞庭湖南北有许多变民军,大家互相都不服气,没有一个人愿意对方压在自己头上,于是,他们经过一番谈判,选举了有着旧梁皇族血统的萧铣,让他当了头。

    正因为如此,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都不太看得起他,不听他这个皇帝地命令。

    不过,萧铣这人甚为隐忍,他利用一系列地计谋在那些将领中间拉拢分化,让其自相残杀,最后,他诛杀了在军中势力最大的大将董景珍,巩固了皇权。

    萧铣,虽然有着皇族地血统,不过,却是穷苦人家出身,后来他的叔伯姑母被杨广立为皇后,萧铣这才成为了罗县县令,家境有所好转。

    由于萧铣出身贫寒,所以,他对百姓极好,掌握权力之后,他不但没有扩大兵力,反而放许多青壮出营,分给他们土地耕种。

    春季的时候,长江江水暴涨,萧铣认为这个时候舟船难行,于是,他让那些部队离开防区,到田间去帮助农民春耕,只留下数千精锐为禁卫,镇守都城。

    这个时候,李孝恭抓住战机,率领战舰两千余艘,顺长江东下,接连攻陷荆门,宜都等重镇,进抵夷陵,当时,梁军大将文士弘率士卒数万,镇守清江。

    经过几次水上交锋,李孝恭击败文士弘,梁军死伤无数,唐军一路进发,投降者众多。

    五月,唐军包围江陵,这一天比另一个时空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早了几个月。

    唐军包围了江陵,截断了城内和外界的联系,由于在夺权的时候,萧铣诛杀甚多,他的部属得到将领被围的消息之后,都只是在一旁观望,很少有人带兵来救。

    最后,萧铣开城投降,荆楚一带尽入唐朝版图。

    只是,这个时候唐军在南方的大胜对李唐来说解不了燃眉之急。

    进入五凤四年之后,夏军从潼关以东,河内,并州等三个方向多次向唐军用兵,唐军疲于奔命,使尽了浑身解数,这才堪堪敌住夏军,没有让夏军攻破潼关,获胜占据河东,然而,河内现在已经全部被夏军占领,并州的大部分土地也已经落入了夏军之手,李仲文只能堪堪守住晋阳这一座孤城,陷落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在去年年底,唐军在洛阳大败之后。夏军逼近关中,长安震动。当时,李渊让人向突厥可汗卑躬屈膝,请求可汗率军南下。如果突厥人能够帮助唐军击败夏国,夺取天下,李渊愿意将并州以东全部割让给突厥王庭。

    其实,这个时候突厥可汗阿史那矣利弗已经有了南下夺取中原的打算。李渊的请求正中他的下怀。于是,他调集兵力准备南下。

    就在这个时候,不晓得是老天没有占在他那一边,还是没有占在李唐那边。

    去年年底,突厥可汗阿史那矣利弗暴病身亡,他地弟弟将军阿史那咄当上了可汗之位,史称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初登汗位,人心不稳,在这个时候。自然不会轻易南侵,再加上东面还有一个对汗位虎视眈眈的阿史那钵毕,他更不是不敢向南轻启战端,中原虽然战乱不休,草原上也不怎么太平啊!

    突厥人地爽约使得李唐更是难以支持。以前。光凭消耗战唐军轻松就拖垮了骁勇善战的定杨军,现在。和占据大半个中国的高畅比拼消耗,其结果可想而知。于是,六月份,晋阳陷落,夏军并州军团在徐胜治地率领下大举南下,另一方面,尉持恭率领夏军从河内出太行,攻入长平,另一方面,高畅亲率大军猛攻潼关,徐世绩则率领一路兵马从襄阳出发,进袭武关,至此,唐军四面受敌。

    另外,在南方,李靖花了半年的时间击败了李子通,李子通不得已投降了夏王朝,李靖率军西进,与李孝恭在长江以南交战,多次击退唐军,李孝恭不得已,只能率军紧守江陵,当初,那些投降了唐王朝的原萧铣部下,林士弘余部又纷纷改弦易张,投降了夏王朝。

    不过,南方的战事对天下大局地影响并不大,真正地影响还是在北方。

    八月,徐胜治从龙门渡河,他采取的行军路线和当初李唐进袭关中的行军路线大致相当。

    守住蒲坂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得到夏军过河的消息后,李世民让刘弘基镇守蒲坂,自己率军撤回关中,同一个月,高畅攻破潼关,李建成率领少量轻骑返回了长安,当月,李渊下令迁都。

    时间到了九月,在塞外,突利可汗得到了夏国的兵械粮草支援,率领本部附庸向西发动了夺取可汗大位的战争,颉利可汗匆忙抽调兵力迎击突利可汗,雁门,马邑等边郡落入了高畅之手。

    九月下,唐皇李渊进入汉中,秦王李世民留守关中,夏军围困长安。

    “禀大王”

    一个亲卫疾奔而来,单膝跪地。

    “说吧!”

    李世民知道,这人带来的不会是什么好消息,不过,已经到了这步田地,不管是什么坏消息,他都能够承受。

    “大王,夏军攻破西城,已经杀入城中了!”

    “是吗?”

    李世民轻笑了一声,他只有一万人,城中百姓不是随御驾前去了巴蜀,就是逃出城去了,没有兵力守城,士气又如此低落,城破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当初,他率领大军进攻大兴,也不过是在短短地数日就将大兴攻下了。

    “命令玄甲精骑,准备随我出击!”

    “喏!”

    那人应了一声,往城下一路小跑而去。

    李世民转过身,在他身侧站立的除了他的亲卫外,还有秦叔宝,程咬金这两员天策府的悍将,他笑着对二人说。

    “两位将军,世民将大开城门,率领玄甲精骑冲击夏军大营,此战,不过是求死之战,两位将军,并非我李家出身,原本就是关东英雄,世民还请两位将军在城头观战,看我如何斩将夺旗!”

    “哈哈!”

    秦叔宝和程咬金对望一眼,齐声大笑,然后,向李世民齐齐行了一礼。

    “秦王殿下,何出此言,大丈夫征战沙场,只愿马革裹尸,将军难免阵上亡,我等不过是草莽匹夫,多亏秦王看重,此时,又岂能避战不出,岂不让那些腐儒酸人笑话,秦王但请向前,我兄弟二人必紧跟不舍!”

    “好!”

    李世民低吼一声,和两人重重击掌,随后面向左右,高声吼道。

    “儿郎们!随我来!”

    一刻钟后,长安东门大开,李世民率领两千玄甲精骑打着血红的战旗冲出东门,往十里外地夏军大营冲杀而去,这个时候,已经瞧见城头异动地夏军也在隆隆的鼓声中列营而出,当中一面大旗,正是夏王地王旗。

    今日,高畅要亲手送李世民一程!

    两只铁骑在荒原上奔跑,激起两条黄色的长龙,位于长龙最前方的旗帜,一面绣着秦王李世民,一面则是一个斗大的高字。

    转瞬间,两条黄龙迎面撞在了一起,黄沙滚滚,轰然作响。

    喊杀声响彻天地,气冲霄汉。

    李世民手捂着左侧的小腹,右手握着横刀,在草地上蹒跚而行,在他身侧,敌我双方的骑士仍然在拼死厮杀,那些掉下马背的战士也分成了几个团体在交战,马嘶声,喊杀声,呻吟声不绝于耳。

    李世民慢慢向前行去,目光茫然,嘴角却露出了一丝微笑,大股大股的鲜血从他手捂着的地方喷射出来,在他身后,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血迹。

    唐军毕竟人少,玄甲精骑虽然是军中精锐,高畅统率的骑兵营也不是易与之辈,更何况,唐军只有两千,夏军却出动了五六千战骑。

    对李世民来说,这本就是一次向死亡的进军。

    身边的亲卫已经全部战死,秦叔宝和程咬金这两人也被敌阵冲散,现在不知是死是活!

    他独自向前走着,也没有什么目的地,只是向前走着,不知道为什么,那些敌军只是在一旁寻找别的唐军骑士厮杀,没有人冲上来砍他的脑袋。

    直到那个人纵马冲来为止。

    银白的盔甲,银色的战马,和身着黑甲骑黑马的李世民正好相反,是他!正是他,和几年前在长安时见到的他并没有什么区别,还是那个样子!

    其实,在内心深处,李世民知道,面前这个正向他冲杀而来的他和原来在长安时见到的他已经完全不同了!

    那个时候,自己怎么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一个结局呢?

    李世民哈哈大笑,然后,回头向远处的长安城望去。

    远处的长安城头,残阳如血!

    (全书完!)

    后记:

    总的说来,有些抱歉,结束得太匆忙了,其实,高畅和李世民之间的斗智斗勇还是有笔墨可写的,可是,梧桐实在是太疲惫了,失去了写作的激情,再加上隋末一开始的设定就不太讨好,梧桐对社会,历史,经济等的认识过于粗浅,继续写下去颇为吃力,现在,常常在想,如果一开始换一种写法这故事会不会有什么不同,越是这样想,越觉得自己失败,甚至,有段时间,梧桐为此还在精神上出了点问题!

    哎!对于那些订阅和一直支持梧桐的读者来说,梧桐真的非常抱歉!只希望下本书恩那个弥补这个遗憾吧!

    新书大概在元月二十几号左右上传,希望大家还能支持罪孽深重的梧桐!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19179/ 第一时间欣赏隋末逐鹿记最新章节! 作者:梧桐疏影所写的《隋末逐鹿记》为转载作品,隋末逐鹿记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隋末逐鹿记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隋末逐鹿记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隋末逐鹿记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隋末逐鹿记介绍:
一个灵魂不灭者转生到了隋末,附身在一个身受重伤的年轻人身上,于是,蝴蝶扇动翅膀,历史进入了另一条河流。 人生,只是一场游戏,天下,不过是手里的玩具。他高高在上,漠视一切!"隋末逐鹿记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隋末逐鹿记,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隋末逐鹿记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