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赵公子TXT下载赵公子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赵公子全文阅读

作者:半城流烟     赵公子txt下载     赵公子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八十一章 举荐

    “怎会如此?”

    廉颇看着仓皇而逃的乐乘,心中鄙夷之余,也感到了大事不好。

    他虽恼怒无比,有心给乐乘下马威,却从未想过两者刀兵相向。

    方才奔出去想要擒拿乐乘的那员将领,也是因为看不惯乐乘所为,才自己擅做决定而已。

    可是现在,乐乘丢下大军仓皇而逃,性质与给对方下马威,可就大不相同了。

    “将军,该怎么办?”

    心腹将领郭旭,也感到事情不妙,转头看向廉颇,面露忧色。

    可以预料。

    此番乐乘返回邯郸,肯定会禀奏赵偃,备言廉颇拥兵自重,意图谋反之事。

    “收拢乐乘麾下士卒,撤回阴安。”

    县衙。

    廉颇揉着额头,脸上露出苦恼之色,有些坐立不安。

    此前,他也未尝没有想过,自动辞掉所有官职,前往申岐之地投奔赵嘉。

    以两者之间的关系,廉颇抵达申岐之地,必会受到极大礼遇。

    对于赵嘉,廉颇也极其看好,觉得此子必成大器,未来早晚都会执掌赵国。

    可是现在,乐乘受惊奔走这件事情,却让廉颇有些骑虎难下。

    廉颇完全能够预料,乐乘返回邯郸以后,肯定会给自己扣上谋反的罪名。

    那个时候,廉颇如果前去投奔赵嘉,反而会给赵嘉带去祸端。

    赵嘉接受廉颇,赵偃必然会指责赵嘉包庇叛逆,而后兴师问罪,这样甚至可能引发赵国内乱。

    “吾为赵国出生入死这么多年,自然不愿赵国因我而陷入战乱。”

    廉颇看得非常透彻。

    赵嘉现在虽看似风光,毕竟没有继承大统,除非真想让赵国陷入内乱,否则只能战战兢兢,忍辱负重。

    事实上,纵然赵嘉现在起兵叛乱,成功的可能性也微乎极微。

    赵偃继位代表正统,也得到了邯郸宗室以及勋贵的支持。

    赵嘉若举兵,必然名声尽毁,除了申岐之地死忠以外,响应者绝对不会太多。

    以数百里之地对抗庞大的赵国,岂有不败之理?

    且二者只要爆发战争,无论谁胜谁负,已经开始中兴的赵国,必然走向没落。

    包括那些迁往赵国各地的匈奴人,恐怕也会蠢蠢欲动。

    对现如今的赵国而言,平稳发展高于一切。

    “吾,当何去何从?”

    廉颇凝视着案几上的虎符,想起了这些年自己受人敬仰的岁月,心中充满了不甘。

    相比起历史上王翦的激流勇退,廉颇功利心更强。

    如今他权倾赵国而不知收敛锋芒,哪怕历史上被迫逃入魏国,仍旧想着能够执掌大权。

    “不能连累公子,却也不能轻易离开赵国。”

    “否则,我这些年积累的荣耀,都要从此烟消云散了!”

    廉颇钢牙紧咬,最终拿出了一封信纸,思量许久才提笔开始写信。

    廉颇的信,没有了往日的刚硬与倨傲。

    相反,在这封写给赵偃的信中,廉颇反而变得非常谦卑,甚至放下了自己的高傲,隐晦向赵偃表达了臣服之意,愿意拥立对方为赵王。

    他还向赵偃解释前不久发生的事情,声称自己绝没有领兵攻打乐乘之意,只是对方太过倨傲,自己想要给其一个下马威罢了。

    却没想到,乐乘胆小如鼠,居然吓得丢弃三千兵马逃走。

    写这封信的时候,廉颇下了很大决心。

    直到写完以后,廉颇才长长舒了口气,他仿佛安慰自己般,自顾自说道:“太子执掌赵国大权,更是会成为赵王。”

    “吾忠于赵国,对太子低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人啊,一旦有了功利心,就容易抛弃自己的坚持。

    面对现实,廉颇也不得不如此。

    “来人,速速带着此封书信,前往邯郸交给太子!”

    廉颇将书信密封,唤来心腹之人,令其快马加鞭奔赴邯郸。

    却说乐乘仓皇逃走以后,星夜兼程奔赴邯郸,急急忙忙前去面见赵偃。

    “大事不好,廉颇反了!”

    赵偃骤然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吓得脸色发白,眼中满是不可置信。

    他上前两步,失声道:“廉颇怎会反?”

    赵偃虽说忌惮廉颇,却也知道廉颇忠于赵国,自己此番也只是夺其兵权,上将军以及相国职位仍在。

    赵偃从未想过,廉颇会就此造反。

    廉颇若反,绝对是非常棘手的事情,先不说廉颇反叛,会让赵国陷入内乱。

    仅仅是凭借廉颇在军中的威望,纵然赵偃最终能够平定叛乱,也会让军中将士心中蒙上阴霾。

    试想一下,就连将士们心中敬仰的存在都反叛了,谁还有为国向战之心?

    乐乘义愤填膺的说道:“末将带着太子诏书,准备前去接受阴安数万大军。”

    “不曾想,廉颇那老匹夫居功自傲,不把太子以及末将放在眼中,领兵攻打末将统帅之部。”

    “末将麾下仅有数千兵马,如何能够挡住廉颇所率叛军?”

    “苦战过后,末将只得突围而去,星夜兼程赶回邯郸,向太子禀此事。”

    说到这里,乐乘看了看赵偃铁青的脸色,有些吞吞吐吐的说道:“最,最让末将气氛的是,廉颇那老匹夫,居,居然说太子……”

    说到这里,乐乘故意停顿下来,露出欲言又止的神情。

    赵偃问道:“说本太子什么?”

    乐乘犹豫半晌,咬牙道:“廉颇老匹夫说自己乃是赵国上将军,且兼任相国职位,莫说太子尚未真正继承王位,就算果真成为赵王,也得对其礼遇有加。”

    “砰!”

    赵偃闻言,顿时气得拿起案几上的砚台,而后狠狠砸在了地上,脸色铁青。

    “好你个廉颇,果然居功自傲!”

    “乐乘,汝速速调兵遣将,准备南下攻打廉颇,彼若敢放抗,格杀无论!”

    “另,派人缉拿廉颇及其麾下将官家眷!”

    乐乘闻言大喜,急忙领命而去。

    就在乐乘调兵遣将之际,廉颇派遣的信使也来到了邯郸,并且顺利见到了赵偃。

    看完书信以后,赵偃眉头紧皱。

    他能够从书信中看出,廉颇并不像乐乘说得那般目中无人,反而已经有了臣服之意。

    依赵偃心中所想,自己想要稳住赵国局势,还需要借助廉颇的威望。

    只要廉颇真有臣服之心,让其返回邯郸担任虚职,待稳住权利以后,再削其官爵,倒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而此时,赵偃知道了南方发生的事情,对于乐乘亦是心生恶感。

    他当初让其南下接受兵权的时候,赵偃就听从心腹韩仓建议,再三告诫乐乘,说廉颇吃软不吃硬,只要能够顺利接受兵权,姿态放低一点也没什么。

    他却没有想到,乐乘无视了自己叮嘱,居然率先挑衅廉颇,险些将其逼反。

    不仅如此,面对廉颇的恐吓,乐乘居然如此畏惧,丢下麾下兵马直接逃回邯郸。

    乐乘的所作所为,让赵偃颇为失望。

    最重要的是,乐乘谎报军情欺骗了赵偃,险些引起赵国内乱。

    这种事情,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

    “来人,尔等带着本太子诏书,前去捉拿乐乘,罢免其所有官职!”

    想起了乐乘做下的种种事情,赵偃眼中闪过些许厉色。

    可以想象。

    经由此时,乐乘在赵国势必难以立足,纵廉颇最终倒台,乐乘也不可能上位。

    决定了乐乘的命运以后,赵偃在书房内来回踱步,仍旧没有想好如何处置廉颇。

    最终,他还是让人唤来了心腹韩仓,想要听听对方建议。

    “韩大夫,汝如何看待此事?”

    赵偃将事情经过悉数告知韩仓以后,略显忧愁的出言询问。

    他有心想要继续任用廉颇,利用对方声望稳住朝堂,却又担心驾驭不住这头猛虎,这才犹豫不决。

    韩仓暗自想到:“此时若不趁机铲除廉颇,待其返回邯郸以后,恐怕会继续霸占着相国职位。”

    “廉颇不走,我又怎能上位?”

    念及于此,韩仓正色道:“乐乘固然罪不可恕,然廉颇亦不能用矣。”

    赵偃皱眉道:“何出此言?”

    韩仓侃侃而谈:“乐乘谎报军情,声称廉颇反叛,太子已经下令捉拿廉颇及其麾下家眷,并且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平叛。”

    “此事已经闹得满朝风雨,假如大王此时说廉颇并未反叛,乃是乐乘诬告有功之臣,天下人定会以为太子用小人而愿贤臣,于太子名声有损啊。”

    “俗话说:覆水难收。”

    “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太子不妨将错就错,索性直接给廉颇安上反叛罪名,如此既能保全太子名声,又能除掉廉颇这个心腹之患,此乃两全其美之策是也。”

    赵偃闻言,却是叹道:“吾亦想铲除廉颇。”

    “然廉颇毕竟乃赵国支柱,若失廉颇,以后赵国有事,谁能担当大任?”

    赵偃虽然有私心,却也知道为大局着想。

    除了廉颇以外,赵嘉、李牧都能统兵,可赵偃连廉颇都容不下,又怎么可能容得下这两人。

    假如没有赵嘉的出现,廉颇失势以后,也是李牧开始真正崛起,进入赵国核心权力中心的时候。

    可惜,这个时空的李牧,与赵嘉同样走的很近,也被赵偃所忌惮。

    赵国没有了廉颇,乐乘、乐间兄弟又不能再用,赵嘉、李牧更不能大用,何人能够担当大任?

    韩仓看出了赵偃心中担忧,沉吟许久,忽然眼睛大亮。

    “昔日魏国上将军庞涓曾孙尚在赵国,此人文武兼备,定能担当大任!”

第一百八十二章 兵临城下

    “汝所说之人,莫非是庞暖?”

    赵偃惊愕过后,眼睛微微发亮,继而有些惊喜的问道。

    说起庞暖,恐怕知道的人不多。

    如果提起鬼谷子高徒,曾经在魏国担任上将军职位的庞涓,恐怕许多人都有所耳闻。

    庞涓、孙膑二人,本为同门师兄弟。

    奈何庞涓嫉贤妒能,认为自己才能比不上孙膑,担心对方威胁到自己地位,遂捏造罪名断掉孙膑双足。

    不曾想,孙膑的才能终究还是被齐人所知。

    齐人偷偷将其送往齐国,于是孙膑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

    这两场战争,不仅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基础,也是魏国衰弱的开始,更让孙膑得以报仇雪恨。

    从以上史料来讲,庞涓可谓是反派典型。

    却是不要忘了,当时魏国之强冠绝天下,庞涓能够担任魏国上将军,绝非庸碌之辈。

    可惜相比起孙膑,庞涓终究略逊一筹。

    自庞涓战死马陵以后,魏国便一蹶不振,庞氏在魏国就失了势。

    魏王后来派庞葱陪伴太子,前往赵国充当人质。

    庞葱担心此去之后,魏王不再亲近自己,便说了个‘三人成虎’的寓言,奈何后来还是失去了魏王的信任。

    庞暖,正是庞葱后人。

    此时的庞暖,已经接近八旬,乃是战国末期被极大低估的赵国名将。

    何出此言?

    盖因庞暖拜将之时,正值廉颇叛逃入魏,乐乘、乐间不受重用之际。

    那时除了驻守北疆的李牧,赵国几乎无人可用。

    燕王正是瞅准了这个时机,再次出兵攻赵,想要一雪前耻。

    赵偃以庞暖为将,取燕军二万,杀剧辛。

    若仅仅如此,庞暖的战功也并不算什么。

    庞暖真正辉煌之时,乃是统帅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军,发动的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之战。

    从结果上来讲,这场五国攻秦之战,以失败告终。

    然而从战略上来讲,庞暖此次统领合纵兵马攻秦,几乎有着突破性的进展。

    以往诸国合纵伐秦,都是沿着黄河逆流而上,最终被阻拦于函谷关外,不得不退兵。

    庞暖合纵,却一改往日战略。

    庞暖认为,攻秦之师屡向西进,均在函谷关被阻,不如绕道蒲阪,南渡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直扑秦都咸阳。

    事实证明,庞暖制定的这个战略非常有效。

    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绕过了函谷关,长驱直入杀至秦国腹地,居然抵达了蕞。

    蕞在哪里?

    蕞以西乃弋阳,弋阳以西就是秦都咸阳。

    蕞相距秦都咸阳,路程只有百里,几乎相当于打到了咸阳城下,可以预料秦国当时有多么惶恐。

    纵观历史上数次合纵之战,能够率领合纵大军打到此地者,又有谁?

    可以说,此番合纵之战,由于庞暖制定的战略,合纵大军初期势如劈竹,占据了绝对优势。

    可惜的是,正是这种势如劈竹的行军,却是滋生了联军的骄傲、轻敌情绪。

    特别是楚**队。

    由于楚国力最强,虽说庞暖乃名义上的联军统帅,楚军却并不怎么听从指挥。

    楚军轻敌冒进且防守松懈,被吕不韦夜袭营寨。

    楚军溃败,楚王得知消息以后,下令溃兵返回国内,并且由于畏惧秦国报复,迁都寿春。

    楚国的败退,导致这场本来开局很好的合纵之战,迅速以失败告终。

    从那以后,诸国再也没有成功合纵。

    庞暖富智谋,善纵横,通战略,奈何统兵之才终究有些缺乏,再加上各国人心不齐,以致有此大败。

    虽如此,却也不能就此否定庞暖的才能。

    赵偃想起庞暖,知道这位大佬在赵武灵王之时,就已经与其谈论兵法。

    这些年,庞暖跟随冠子钻研学问去了。

    庞暖著书立说,其中兵权谋家有《庞》三篇,纵横学说也有《庞》二篇。

    庞暖其人,可谓是文武兼备。

    “既如此,汝前去召庞暖入宫,本太子要好好考校一番。”

    赵偃思量许久,最终让韩仓前去召见庞暖,想要看看这位年近八旬的老将,还能不能担当重任。

    结果显而易见。

    庞暖虽年迈,却思维敏捷,有着自己的治国主张,两人谈论之后,庞暖深得赵偃欢心。

    由于赵嘉的蝴蝶效应,庞暖也提前了几年登上历史舞台。

    赵偃遂拜庞暖为上将军,令其统兵八万奔赴阴安,平定廉颇的叛乱。

    阴安城外,旌旗飘扬。

    廉颇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大军,双拳紧握,由于太过用力,指甲都深陷进入了肉中,鲜血染红了掌心。

    心腹将领郭旭见状,咬牙切齿的说道:“赵偃这是想要斩尽杀绝啊,哪怕上将军主动上书表示拥戴、臣服,彼仍然将我等定为叛军。”

    “既如此,吾等索性遂了赵偃心愿,直接举兵反叛吧!”

    郭旭咬牙切齿,显然对赵偃的所作所为,已经失望到了极点。

    附近诸多赵国将校闻言,却是脸色各异,不少人更是面露惊恐之色。

    他们才开始,并没想到事情会变得如此严重,也没想到赵偃会给廉颇扣上谋反的罪名。

    他们都知道廉颇没有反叛,又能如何?

    不少将领都从心底敬重廉颇,自然为其打抱不平,可惜真要让他们跟随廉颇反叛,愿意响应者却也不会有多少。

    廉颇再怎么功勋卓越,终究只是一介将领,并非代表正统的王室。

    纵观春秋战国历史,将领举兵叛乱成功替代王室者,又有几人?

    更何况,绝大多数将校家眷,此时都已经被赵偃捉拿,假如他们果真跟随廉颇造反,家眷也绝对难以保全。

    廉颇将众人表情尽收眼底,不由面露惨笑。

    他有心想要呐喊,却感觉喉咙被堵住了,根本发不出声音,只能赤红着双眼,大口喘着粗气。

    就在此时,城外军中忽有一辆战车,缓缓朝着阴安城下而来。

    立于战车上面之人,正是赵偃新任命的上将军庞暖。

    战车越来越近,眼看就快要进入城墙上弓箭射程以内,这才停了下来。

    “廉颇将军,虽说有人污蔑将军反叛,然老夫深知将军性情,绝不会做下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今日将军若能开城纳降,随吾返回邯郸面见太子,老夫必然倾尽全力保将军无碍!”

第一百八十三章 亡魏

    “至于汝等各级将领,待事情查清楚以后,皆可官复原职。”

    说到这里,庞暖停顿了一会儿,语气也变得严厉起来。

    “此番,吾奉太子诏书而来,又有宗室以及满朝公卿支持,廉颇将军若负隅顽抗,非但乃以卵击石之举,更会牵连军中数万将士。”

    “廉颇将军,就算汝不为自己名声着想,也要考虑麾下将士身家性命吧。”

    庞暖声音虽然略显苍老,却仍旧中气十足,雄浑异常,城墙上不少赵人都听见了。

    庞暖这些话,可谓是点到而止。

    不过城墙上许多将领,都听懂了对方隐晦之言,那就是以将士家眷作为威胁。

    事实上,就算庞暖不这么说,各级将官也能猜到。

    按照律令:参与叛乱者,无论官职、爵位,皆要株连家眷,轻则发配流放,重则贬为奴隶甚至直接斩首。

    绝大多数中高级将官,都有家眷待在邯郸,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变相给王室充当人质。

    这也是为什么,廉颇并未真正想过起兵反叛了。

    他落入此等境地,将士们可能会同情他,除非被逼上绝路,否则很难跟随其造反。

    不为其它,仅仅是为了家人,将士们也不会那么做。

    廉颇双拳紧握,感觉无边愤怒、悲伤充斥心头,可是看着城外那密密麻麻的大军,终究还是松开了拳头。

    他转过头去,看向跟随自己南征的众将官。

    不少人被廉颇目光扫到,都是下意识垂下了脑袋,显然没有跟随廉颇,与王室对抗的决心。

    唯有郭旭等几个心腹,昂首挺胸站立着,脸上露出愤怒之色。

    廉颇见此情形,欣慰之余也不由颓然叹了口气。

    他知道,自己已经失败了,而且一败涂地,没有丝毫翻身的可能。

    起兵叛乱,代表着彻底与赵偃决裂。

    不仅邯郸城内家眷会被株连,就连麾下绝大多数将士,也不会跟着叛乱。

    如此做,等待廉颇的只有家破人亡,遗臭万年。

    廉颇也有想过,跟随庞暖返回邯郸,可是这个念头刚刚从心中闪过,就被其狠狠掐灭了。

    廉颇自信,凭借自己威望,纵然此时被押解回邯郸,也不会有性命之忧。

    然赵国此时有赵偃当政,两人又向来不和。

    返回邯郸,廉颇必然失势,只要赵偃在位一日,廉颇就没有再次被启用的机会。

    更何况,别看廉颇这些年风光无限,却也结下了不少政敌。

    廉颇大权在握的时候,那些政敌自然不敢对其如何,真要等到廉颇失势,恐怕不少人都会暗中报复。

    深吸口气,廉颇对着城下庞暖喝道:“吾从未背叛赵国,更不会与将军刀兵相向,将军暂且在城外扎营,吾自会给将军一个交代!”

    廉颇说完这番话以后,其身后那些将官,大多都松了口气。

    庞暖闻言,脸上亦是露出了笑容。

    只不过,庞暖并未就此放松警惕。

    他反而统帅麾下兵马,有条不紊的撤退二十里,背靠着黄河安营扎寨。

    事实上,庞暖渡过黄河的时候,就知道此番双方交战的可能性,微乎极微。

    廉颇真要举兵叛乱,凭借对方的统兵才能,不可能让庞暖麾下大军轻易渡河。

    县衙内,气氛显得有些凝重。

    廉颇看着麾下一众将官,最终深深叹了口气,额头上的皱纹,仿佛也在刹那间变深了许多。

    “汝等随我南征,连克繁阳、阴安两城,本来能够风风光光返回邯郸。”

    “不曾想,因我一人之故,而让诸位遭受牵连。”

    “这件事,乃我廉颇对不住诸位!”

    说到这里,廉颇对着屋内众将校深深鞠躬,脸上满是愧疚之色。

    “上将军!”

    众将校见状,都有些动容。

    他们有心想要说些什么,可是千言万语,最终也只能化为了这三个字。

    廉颇站直了身体,目光扫视过屋内众人,语气忽然变得激昂起来。

    “先王在世之时,太子素来与吾不和。”

    “先王刚刚驾崩,太子尚未真正继承王位,就迫不及待给我乱扣罪名,意图夺我兵权。”

    “吾虽问心无愧,亦知太子容不下我,既如此,吾又何必返回邯郸,受人羞辱?”

    “吾欲离开阴安,南入魏国。”

    “待吾离去以后,尔等即可打开城门,迎庞暖将军入城。”

    众人闻言,尽皆大惊。

    “上将军,万万不可!”

    心腹爱将郭旭大呼出声,脸上满是焦急之色。

    他虽然早有预料,廉颇不可能真的举兵造反,却从未想过,对方居然准备前往魏国。

    要知道,廉颇刚刚带领五万赵军,打下了魏国的繁阳、阴安两座城池。

    繁阳乃商贾云集的膏腴之地,阴安更是魏国北方门户,这两座城池对于魏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时,魏国上下恐怕都在记恨廉颇,彼此时前往魏国,岂能得到重用?

    “公子嘉贤明远播,对待上将军更是敬重有加,既然上将军不欲返回邯郸,何不前往申岐之地投奔公子?”

    郭旭话音落下,当即有不少将官出言应和。

    他们虽然不会跟随廉颇造反,却也并不愿意看到廉颇前往魏国,而后受到冷落。

    廉颇闻言,却是摇了摇头,继而叹道:“吾意已决,汝等莫要再劝。”

    言毕,廉颇也不再废话,直接大步朝着门外走去。

    “吾愿弃官,跟随上将军入魏!”

    廉颇刚刚走到门口,就听到了心腹将领郭旭的呐喊。

    他转过头去,只见郭旭扯掉了腰中印绶,脸色决绝的朝着自己走来,不由感觉鼻子有些发酸。

    廉颇不是没想过投奔赵嘉。

    然此时赵偃当政,赵嘉处境本来就不算好,假如前往申岐之地,势必会让赵偃越发忌惮赵嘉,甚至引发父子反目。

    廉颇并不愿给赵嘉带去麻烦,这才准备前往魏国。

    可惜此番亡魏前途未卜,廉颇本不愿葬送了心腹爱将的前途,不过略作思量后,终究还是没有说什么,继续朝着外面走去。

    廉颇如此做,并非自私之故,乃因郭旭与自己走的很近这件事,众人皆知。

    哪怕郭旭继续留在赵国,也不会受到重用。

    县衙内,众将校看着两人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都有种莫名的酸楚。

第一百八十四章 为君之道

    “驾!”

    官道上,两骑奔腾。

    “上将军,我等难道直接投大梁而去么?”

    郭旭跟在廉颇身旁,看着远方望不到边际的道路,出声询问。

    “非也。”

    廉颇摇了摇头。

    廉颇、郭旭毕竟都乃赵人,此时两国尚在战时,若是能够随意在魏国通行,那也未免太不将魏国放在眼中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假如两人没有别人引荐,恐怕尚未抵达大梁,就已经被县中小吏擒获,成为阶下囚矣。

    对于此事,廉颇却早有筹谋。

    当初释放阴安守将魏礼之时,廉颇已经预感到,自己可能会有用得到魏礼的地方。

    魏礼虽然失了阴安,却由于出身魏国宗室,倒也不至于被治罪。

    相反,魏王闲置公子无忌之事,已经在魏国大失人心,若不能争取到魏国宗室的支持,恐怕王位也难以持久。

    魏礼身份特殊,在宗室中受到许多族老爱护,更兼与公子无忌有些关系。

    魏王让魏礼守阴安,也未尝没有稳定宗室人心的缘故。

    阴安虽然重要,然而相比起宗室的支持,终究还是差了许多,魏王自然知道取舍。

    廉颇当初俘获魏礼的时候,对于魏礼身份,就已经调查的十分清楚。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廉颇才会对魏礼这个败军之将礼遇有加。

    像这种身份高贵的宗室之人,哪怕廉颇一时半会儿用不到,放下身段结个善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结出一个好果。

    很显然,廉颇那步棋走对了。

    不要以为,廉颇真是什么都不懂的武夫,面对赵偃的逼迫没有丝毫应对之策。

    事实上,就在乐乘领兵过来夺权之时,廉颇就隐约感觉到,自己恐怕在赵国没有了容身之地。

    乐乘败走的第二天,廉颇就秘密派人前去面见魏礼,隐晦的表达出想要投奔魏国之意。

    魏礼的回复,也让廉颇心安。

    魏礼向廉颇保证,只要廉颇愿意投奔魏国,魏礼愿意在魏王面前极力举荐。

    想必以魏礼的身份,再加上廉颇本身的才能以及名望,想要获得高官爵位并不算难。

    当然,廉颇私下做出的这些事情,哪怕身为心腹爱将的郭旭,也并不知晓。

    “魏礼将军被释放以后,并未返回大梁,反而在顿丘设防。”

    “此番,我二人就是前去投靠魏礼将军。”

    郭旭闻言,却是有些忧虑的说道:“魏礼所守阴安,正是被上将军攻克,此时走投无路前去投奔魏礼,难保对方不会落井下石啊。”

    廉颇早就知道结果,当即信心满满的说道:“吾虽与魏礼交流不多,却亦知此人颇为仰慕公子无忌,绝非心胸狭隘之辈。”

    “今吾等走投无路前去投靠,若对象乃公子无忌,彼必然热情招待。”

    “魏礼既然仰慕公子无忌,自会效仿公子无忌所作所为,热情接纳吾等,汝不必担心。”

    郭旭闻言,当即沉默不语。

    他此时的心情非常复杂,既挂念位于邯郸的家眷,又对未知的前途感到迷茫。

    两者相比较,后者更让郭旭无助。

    他虽然挂念位于邯郸的亲人,却也并不十分担心,料想赵偃只是为了夺权,并不会斩尽杀绝,出手对付两人家眷。

    他们离开赵国,家眷虽然并不好过,却反而会非常安全。

    “小心,前面有人。”

    就在郭旭心思杂乱的时候,忽然听到了廉颇的声音,当即下意识放缓了战马的速度,打起精神朝着前面看去。

    “吁!”

    两骑往前冲了二十几米,齐齐停了下来。

    廉颇看着前面全副武装,且堵住了去路的众多黑衣人,不由脸色微变。

    “尔等何人,为何拦住我等去路!”

    廉颇手握剑柄,对着前面那些黑衣人厉声质问。

    “拜见上将军!”

    就在廉颇严阵以待的时候,对面二十几人忽然齐齐跪伏于地,呐喊出声。

    廉颇与郭旭对视,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与惊讶。

    “吾等奉平岐君之命,特意在此等待上将军,接应上将军前往申岐之地!”

    好似看出了两人心中所想,为首那名黑衣人朗声说道。

    廉颇闻言,不由心中大惊。

    “我刚刚挂印亡奔入魏,公子嘉怎会知晓此事,且提前派人在此地接应?”

    想到这里,廉颇警惕之心更浓。

    “不瞒上将军,平岐君知晓先王驾崩的消息以后,就猜到太子会对上将军下手。”

    “以上将军性格,肯定不会逆来顺受,返回邯郸任由摆布。”

    “前不久,乐乘南下夺权却仓皇而走之事,平岐君已然得到消息,知晓此事不会善了。”

    “平岐君知上将军不会起兵反叛,却也不会坐以待毙。”

    “故平岐君大胆猜测,上将军极有可能会南下入魏,故我等才能在此地等到上将军。”

    廉颇得知前因后果,这才恍然大悟。

    紧接着,廉颇也对赵嘉的情报系统,感到了极度震惊。

    赵嘉远在申岐之地,却能对赵、魏边境之事,了解的如此详细。

    且还能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出廉颇准备前往顿丘,故此才会提前派人,在阴安前往顿丘的必经之路上接应。

    “公子,终非池中之物啊。”

    他跳下战马,脸上满是唏嘘。

    廉颇没有想到,昔日对兵法一窍不通的孩童,如今居然已经成长到这种地步,远在千里之外,都能料到此地发生的事情。

    真要让这样的人物执掌赵国,赵嘉绝对会成为一代雄主。

    “哎,若由公子嘉继承王位,该多好啊。”

    廉颇暗自感叹,却也改变不了既定事实。

    不过很快,廉颇就收敛了心思,走到那些黑衣人身旁,将他们一一扶了起来。

    “公子心意,老夫领了。”

    “老夫若想投奔申岐之地,恐怕已经直接前往,又何须汝等前来此地相迎?”

    “尔等回禀公子嘉,就说老夫不愿加深公子与太子之间矛盾,故不能前往申岐之地。”

    “尔等返回以后,替老夫带话给公子嘉:此番老夫失势,朝中无人为公子嘉说话,恐有奸佞从中作梗,还望公子多加小心!”

    廉颇语气十分坚决,显然是说到做到之人。

    他非常清楚,自己若是跑去申岐之地,肯定会引起赵偃猜忌,那时恐怕连申岐之地都难以保全。

    王权,代表着至高无上,有时候仅仅是一封诏书,就能让手握重兵的将领俯首。

    哪怕赵嘉与廉颇二人,都在赵国有很大威望,想要反抗王权,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至于赵嘉的安危,廉颇倒并没有太大担心。

    他知道。

    赵偃如今只剩下赵嘉这么一个儿子,纵然心存猜忌,也不会真要了赵嘉性命。

    对于如今的廉颇而言,也只能逃入魏国了。

    “果不出公子所料啊!”

    为首那名黑衣人闻言,却是深深叹了口气。

    他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郑重递给了廉颇,说道:“公子早就料到,上将军不会随吾等返回申岐之地。”

    “这是公子的亲笔书信。”

    廉颇接过书信,看完里面的内容以后,脸上复杂之色更浓。

    “既然公子放不下老夫,尔等就当做老夫护卫,随老夫一同入魏吧。”

    “只希望,以后真有机会重返赵国!”

    众多黑衣人,都是赵嘉这些年培养的心腹死士。

    黑衣人首领,除了派出一位手下返回申岐之地,向赵嘉传达此地消息以外。

    其余众人,都陪伴在廉颇身旁,护其周全。

    申岐之地,都邑中阳,平岐君府。

    庭院内,赵嘉、芈芙并排坐在大青石上。

    不远处,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着,地面的影子也随风而动。

    “此番,君上遣人相邀上将军入申岐之地,定会让申岐之地实力大增。”

    “那时,恐怕就连太子都不能拿君上如何了。”

    “只希望,君上能够早日接政儿返回申岐之地。”

    芈芙虽乃楚国公主,却也知道廉颇事迹,晓得廉颇在赵国名望之高,无人能及。

    她非常单纯的想着,如果赵嘉能够得到廉颇相助,必能成就大业。

    赵嘉将芈芙揽入怀中,却是轻声说道:“廉颇将军,不会来申岐之地。”

    芈芙闻言,笑容不由僵在了脸上。

    她侧着脑袋,满脸疑惑的问道:“君上不是与上将军关系莫逆么,如今上将军走投无路,又有君上派人前去相邀,彼又怎会不来?”

    赵嘉叹道:“芙儿难道以为,上将军来到申岐之地,对我而言乃好事?”

    芈芙惊讶的问道:“难道不是?”

    赵嘉摇了摇头,松开揽住芈芙的右臂,从大青石上站了起来,走到了桑树下面。

    “父亲继承王位,已成事实,宗室以及满朝文武,全都没有异议。”

    “彼向来对我忌惮万分,若上将军不来申岐之地,父亲尚且能够容忍。”

    “若上将军前来,以吾王子身份,再辅以上将军之威望,父亲恐怕会寝食难安。”

    “那时,父亲为了消除隐患,必然会打申岐之地主意。”

    “我们,要么真的起兵叛乱,要么逃入其余各国,要么只能听从诏令,舍弃申岐之地,前往邯郸成为笼中之鸟。”

    “上将军正是洞悉了这些,才不会前来申岐之地。”

    芈芙闻言,不由俏脸煞白。

    直到此时,她才猛然发现,自己以前想事情有些太过简单了。

    哪怕她只是一介女流,也知道想要凭借申岐之地实力,根本没有叛乱的资格。

    更何况,正统的号召力无比强大。

    赵嘉若贸然起兵叛乱,麾下绝对会有许多将士叛变,经营多年名声亦会毁于一旦。

    那个时候,等待赵嘉的下场,绝不会太好。

    “既如此,君上为何还要派人去接上将军?”

    赵嘉叹道:“为全师徒之谊耳!”

    赵嘉摘下了一片桑叶,将其高高仍在空中,桑叶顿时旋转着朝地面落去。

    看着那缓缓落向地面的桑叶,赵嘉神情有些复杂。

    如今的赵嘉,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热血少年,反而由于久居高位,城府变深了许多。

    此前,他知晓历史上赵偃对廉颇所做之事以后,还觉得赵偃乃昏庸君主。

    现在,他却有了另一番感受。

    扪心自问,假如赵嘉继承了王位,手下有廉颇这么位功高震主,掌握军政大权的臣子,又会怎么做?

    思来想去,赵嘉惊恐地发现,自己居然也会选择与赵偃那般,乱扣罪名、夺其权、削其爵。

    甚至,还可能会做得更绝。

    君王心中所想,终究与常人不同,首先乃是王权的稳固,其次才是国家的强大。

    包括这次,赵嘉也并非真心邀请廉颇入申岐之地。

    否则,赵嘉有许多种方法能够打动廉颇,令其改变主意来到申岐之地。

    可惜的是,赵嘉并没有那么做。

    如今的廉颇,对赵嘉而言,除了那偌大的名声以外,根本没有了任何利用价值。

    相反,正是因为廉颇那诺大的名声,反而会引起赵偃的极大猜忌,继而给如今的申岐之地带来祸端。

    “现在,我麾下武有王翦、司马尚、苏默,文有李斯、范增,暂时并不缺人。”

    赵嘉并未坚决的邀请廉颇入申岐之地,还有另一个原因。

    那就是,赵嘉想要打磨廉颇这头猛虎。

    如今的廉颇,锋芒太甚而不知收敛,纵然是赵嘉继承王位,也不会允许麾下有这么一位臣子。

    更何况,这样的臣子,以前还是自己老师。

    赵嘉比任何人都知道,廉颇此番入魏,并没有得到魏王重用,反而被闲置在大梁,郁郁不得志。

    大梁的经历,可谓是让廉颇尝尽了人生百态

    只有经历过万般挫折以后,廉颇才会懂得收敛爪牙,才会懂得权利从何而来。

    那个时候,才是启用廉颇之时。

    赵嘉如此做,并非因为冷血无情。

    处于帝王家之人,想要成就大业,除了任人以贤外,还要学会制衡,学会打压。

    做什么事情都是脑袋发热,那样最多只能为将为帅,而不能为王。

    赵嘉,是注定要成为王的男人,自然要学会为王之道。

    “或许有那么一天,当人们对赵偃失望攒够以后,才是廉颇名声有用之时。”

    赵嘉又摘了一片桑叶,用力将其捏得粉碎。

第一百八十五章 风雨飘摇

    秦都,咸阳。

    “赵王丹驾崩,赵偃初登大位就迫不及待废掉廉颇,以致赵国百姓多有怨言,军中将校亦感心寒。”

    “更兼赵攻魏国在先,以致两国生出间隙,合纵盟约摇摇欲坠。”

    “我秦国养精蓄锐已久,正好趁此良机大举东进,扩张版图!”

    此时的吕不韦,差不多已经稳住政权,又恰逢赵孝成王驾崩,这就想着东进了。

    嬴政此时尚且有些稚嫩,抬头盯着吕不韦,问道:“仲父难道是想,趁着赵王丹驾崩、廉颇被废、赵国内部不稳之际,起兵攻赵?”

    吕不韦却是大摇其头,笑道:“非也。”

    嬴政疑惑的问道:“既然不准备攻赵,仲父为何提及赵国之事?”

    吕不韦道:“以我秦国之强,无论攻打哪个诸侯国,都足以将其覆灭,只是担心关东六国合纵而已。”

    “以如今之局势,赵国乃合纵中心,又有赵嘉驻守申岐之地,若贸然攻赵,非但难以功成,恐怕还会再度遭遇挫败。”

    “以臣之意,大王当趁此良机,秘密派人收买赵偃心腹臣子,并且派遣使者赠送厚礼,以示较好之意。”

    “若能与赵结盟,关东六国合纵之势不攻自破,如此我秦国才能大举东进!”

    嬴政皱眉道:“秦、赵两国积怨已久,赵国未必愿意与秦结盟。”

    “且寡人听闻,那平岐君赵嘉狡诈异常,又对我大秦拥有极深戒备心理,先王在世之时,赵嘉诈称献城之事,便是最好例证。”

    “与赵结盟,恐非易事。”

    吕不韦闻言,脸色不由略微有些阴沉。

    当年那件事情,乃是吕不韦心中之痛,堂堂秦相吕不韦,居然被一个毛头小子耍得团团转。

    可惜的是,赵嘉那时直击人性弱点。

    秦国仅仅付出不攻赵的代价,就能得到赵国西部数城,且赵国无论攻下多少燕国城池,都会分半数给秦国。

    这可谓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也难怪吕不韦会心动。

    那个时候,吕不韦也不是没有想过,赵国可能会事后反悔,最终让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吕不韦思量再三,认为赵国正在伐燕,齐国偏安一隅,韩国又惧秦已久。

    那时秦国大举攻魏,绝对会大获全胜。

    只要关东六国不能合纵,以秦强大的国力,就不怕赵国出尔反尔。

    却没想到,赵国暗中扶持周子贵于齐,又裹挟燕国加入合纵大军,以致秦国被魏无忌所率的合纵大军所败,还丢了不少土地。

    那场大败,是秦国多年来最大的失利,也是吕不韦政治道路上的一大污点。

    若说吕不韦最恨谁,非赵嘉莫属!

    “此一时,彼一时也。”

    “赵王丹经历过长平大败,哪怕虚与委蛇多年,仍旧心存怨恨,只要有丝毫几回,就会不惜代价与秦作对。”

    “相比较而言,赵偃却大为不同,未必有作为秦之死敌之决心。”

    “且吾常闻,赵偃与赵嘉父子之间不太和睦,赵嘉如今割据申岐之地,对于赵偃王位也是一种威胁。”

    “赵嘉之所以能够割据申岐之地,乃因赵国需要仰仗彼防备我秦国耳。”

    “若秦与赵结盟,赵国西部威胁解除,赵嘉是否继续驻守申岐之地,都无关紧要。”

    “且吾闻赵偃心腹韩仓嫉贤妒能,贪婪无度,若暗中赠以重金,有了韩仓极力撺掇,结盟之事必然能成。”

    嬴政以为然,遂遣使者前往邯郸,商议和谈事宜。

    却说廉颇入魏以后,虽有魏礼引荐,却被魏王冷落,只得居于大梁,无所事事。

    而此时,魏国朝堂之内,也在商议着一件大事。

    “赵破坏盟约在先,攻我繁阳、阴安两座重城在后,今赵王丹逝世,赵偃刚刚继位就迫不及待剥夺廉颇之权。”

    “以我之见,当起兵伐赵,夺回繁阳、阴安!”

    魏国本来并不敢与赵国为敌。

    可自从廉颇跑到大梁以后,魏国文武就已经断定,此时赵国内部不稳,正是夺回繁阳、阴安的大好时机。

    甚至于,魏国还能趁此良机,北上攻取赵国领地。

    魏王听着众臣建言,野心亦是蠢蠢欲动。

    自从魏王罢免公子无忌以后,其在朝堂以及民间的威望,就已经一落千丈。

    此番被廉颇连克两座重城,魏王的声望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

    他必须发动战争,获得一场漂漂亮亮的胜利,这样才能转移国内矛盾,顺便挽救一下自己的名声。

    “既如此,那就开始调兵遣将,准备攻赵吧!”

    又有人谏言:“燕国苦赵久矣,此番大王决心伐赵,若邀请燕王一同出兵,燕王必然倾尽全力。”

    “有了燕国作为助力,伐赵胜算必然大增!”

    魏王深以为然,当即派遣使者入燕,请求一同伐赵。

    魏国大规模调兵的举动,如何瞒得过其余各国,不仅赵国知道了这个消息,秦国、燕国亦是如此。

    对于秦国而言,关东六国相互攻伐,乃是大好事。

    燕国早就不满赵国所为,有心想要反抗,奈何根本打不过赵国,只能暗中蛰伏。

    如今骤然听闻魏国欲对赵国用兵,当即怀了别样心思。

    可惜的是,代之战燕国被打怕了,国都两次被围,燕王已经对赵国产生的畏惧心理。

    直到魏国使者抵达燕都以后,燕王终究被魏国使者说动,才开始秘密调兵遣将。

    当然,燕王虽然开始调兵,却绝不会贸然发动战争。

    只有魏国率先北上攻赵,燕国才会紧随其后出兵相助,收复失地。

    邯郸城,王宫内。

    赵偃得知魏国举兵北伐,燕国蠢蠢欲动的消息以后,当即寝食难安。

    他召集文武议事,问道:“魏国出兵攻打阴安、繁阳,更有攻入赵地之意,燕国亦是蠢蠢欲动,诸位可有良策却敌?”

    赵偃说完以后,下面却是有些冷场。

    若是换做以前,武将们得知有敌国来犯的消息,必然义愤填膺,纷纷请战。

    然而,自从廉颇蒙受冤屈,被迫逃入魏国以后,不少将领都感觉有些心寒。

    他们时常在想,自己拼死拼活为了赵国厮杀,难保以后不会落得上将军廉颇那种下场。

    想到此事,众人就觉心寒,哪里还有踊跃向战之心?

    至于众文臣,看着纷纷沉默不语的诸将,却也是面面面相觑,不少同情廉颇之人,亦是心中暗叹。

    直到此时他们才发现,若是廉颇在邯郸,哪怕不领兵作战,也能威慑诸侯国,更能鼓舞人心,让赵国诸将皆有向战必胜之心。

    可惜,廉颇却是被赵偃生生逼到了敌国。

    “敌国来犯,尔等居然战战兢兢,无人愿意为本太子分忧么!”

    赵偃见状大怒,脸色变得铁青。

    众人闻言,尽皆跪伏于地,武将们只是垂首不语,并未说话。

    文臣们却不敢再沉默,纷纷开始献计。

    最靠谱的计策乃是:联合楚国攻打魏国,联合齐国攻打燕国,这样可以解除赵国之危。

    赵偃闻言,却是眉头紧皱。

    这个计策固然好。

    可无论是出使楚国还是出使齐国,都需要赵嘉亲自派人才对。

    楚国自然不用多说。

    赵嘉妻子芈芙乃楚国长公主,赵嘉又与李园、李嫣嫣关系莫逆,请求楚国出兵并非难事。

    至于齐国,虽与燕国乃世仇,这些年却奉行鸵鸟政策,安于现状不肯进取。

    直到赵嘉暗中扶持周子,令周子贵于齐以后,齐国才开始厉兵秣马。

    周子,也成了说动齐国出兵伐燕的重要人物。

    赵偃派遣使者前去求援,两国未必会出兵相助,也唯有赵嘉派人携带亲笔书信,才能轻易说动两国出兵。

    想到这里,赵偃不由脸色阴沉。

    他似乎有些明白,魏王为何会如此忌惮魏无忌,以致哪怕失了人心,也要令其永远不能翻身了。

    魏王和赵偃遇到的事情非常相似。

    若是魏王向诸侯国请求援兵,未必会有哪个国家愿意出兵相救。

    魏无忌出面,可就大不一样。

    魏无忌甚至不需亲自出马,只需书信一封,诸侯莫不争相派兵前来相助。

    赵嘉亦如此。

    赵偃可以想象,只要赵嘉书信一封,无论楚国还是齐国,都必然迅速出兵。

    然而,赵偃刚刚执掌大权撸掉廉颇,尚且没有真正继承王位,就要仰仗赵嘉解决赵国危机,他拉得下这个面子吗?

    眼看赵偃脸色越来越难看,始终沉默不语的韩仓,终于发话了。

    “秦国使者已然抵达邯郸多日,大王何不抽空召见,问问秦国使者此来为何?”

    韩仓之言,不由让赵偃有些发愣。

    他之所以没有面见秦国使者,就是因为两国有大仇,这才想要给秦国使者一个下马威。

    他却有些不太明白,韩仓为何在此时提起秦国使者。

    韩仓好似看出了赵偃心中的疑惑,当即出声道:“秦国使者此番入邯郸,乃是为了向大王表达善意,秦国愿意与赵永结盟好。”

    “如今魏国攻赵,燕国蠢蠢欲动,大王若与秦国结盟,区区魏、燕两国,何足挂齿?”

    赵偃闻言,当即大喜过望,起身说道:“速召秦国使者前来觐见!”

第一百八十六章 岐山对(上)

    岐山花苑,山顶凉亭。

    赵嘉、李斯对弈,前者执白子,后者执黑子,却见黑子势大,白子疲于招架。

    李斯却一改往日中庸性格,变得攻击性极强,丝毫不给白子喘息之机。

    “啪!”

    黑子落地,白子已成困兽之斗,虽未陷入绝境,却已经被极大压缩了生存空间,只能节节败退。

    “是我输了。”

    赵嘉皱眉思索良久,终究还是没有再继续挣扎。

    棋盘上的白子,虽与黑子浴血奋战,却根本不是黑子对手,只能龟缩一隅。

    直到此时赵嘉才明白,往日对弈,乃是李斯让着自己。

    李斯眼中露出莫名神采,轻声说道:“君上未败也!”

    赵嘉摇头叹曰:“白子偏安一隅,黑子大势已成,纵能勉力支撑,早晚难逃败亡命运,何苦继续?”

    李斯却没有多说什么,反而拿出了另外三个棋盘,接着放在白子所在那个角落旁边,四张棋盘拼凑成了更大的一张棋盘。

    “先生何意?”

    赵嘉见状,却是有些疑惑的问道。

    李斯笑曰:“若棋盘上仅有原来空格,白子自然必败无疑,若是多出了这些新出现之棋盘,又当如何?”

    赵嘉盯着李斯,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李斯面含笑意,而后又拿出来了五种不同颜色的棋子,将他们有序的摆放在空格棋盘之上。

    赵嘉凝神望去,发现棋盘上七种颜色的棋子,居然与如今的战国七雄有些相似。

    黑子占据西方半壁疆域,白子被压缩在东北角。

    其余五种颜色棋子,所占据疆域大小不一,位于南方的绿色棋子疆域最大,位于中央的红色棋子疆域最小。

    “规则是这样:双方轮流落子,各种颜色棋子皆可用,若用除己之外的其余颜色棋子,就代表两种颜色棋子结盟。”

    “单方落子七次为一轮,一轮之内,不得使用对方选用颜色之棋子。”

    “君上觉得,如何才能让白子消灭黑子?”

    赵嘉闻言,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知道,李斯并非在与自己下棋,而是讨论天下大势。

    自从赵偃继位以后,赵嘉很多计划都被打乱,除了固守申岐之地以外,对于未来却多了份迷茫。

    今日邀请李斯前来山顶,正是为了此事。

    他朝着棋盘上看去,只见西方几乎全部被黑色棋子占据,想要将其消灭绝非易事。

    反观其余六种棋子,却是犬牙交错。

    特别是位于北方的白色棋子,情况大为不妙。

    “恕嘉愚钝,还望先生指教!”

    李斯伸出左右双手,说道:“左手代表李斯,右手代表君上,就由李斯执七种颜色棋子,左右对弈,君上看着便是。”

    说到这里,只见李斯伸出右手拿出一枚白子,落在了与南方蓝子交接的位置。

    “上将军率兵至此,拔繁阳、阴安二城!”

    李斯左手执蓝子,放在了繁阳、阴安附近,继续说道:“魏国兴兵攻赵,欲夺回二城。”

    赵嘉听到这里,神情变得十分专注。

    他想要知道,假如李斯如今乃是决策者,将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李斯脸色也变得十分严肃,他右手缓缓伸向了黑子,看得赵嘉眉头大皱。

    右手代表赵国,右手执黑子,说明李斯准备让赵国与秦国结盟。

    赵嘉向来奉行合纵攻秦之策,却是有些想不明白,李斯为何会忽然如此做。

    “啪!”

    李斯右手执黑子落于蓝子西侧,数枚蓝子被黑子所替代。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赵偃接见秦国使者以后,秦国使者非常有诚恳的表达了秦国与赵交好之意。

    赵偃思量再三,不顾部分朝臣反对,答应与秦结盟。

    条件却是:秦国需发兵攻魏,解赵国之忧。

    使者返回秦国以后,吕不韦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令秦将公攻魏。

    魏王得知秦军来犯,急忙调回了北方攻打阴安、繁阳的军队,并且紧急调兵三万,于卷邑抵御秦军。

    公十日拔卷邑,三万魏军尽被斩杀,得卷。

    燕国得知魏国撤兵,哪里还敢继续出兵攻打赵国,只得龟缩国内不敢妄动。

    秦攻魏之举,解赵国之忧矣。

    赵嘉看着李斯举动,仿佛看到了三万魏军被斩于卷之事,不由拳头紧握。

    “秦盟赵东进,斩魏军三万,秦越强而诸国越弱也!”

    赵嘉索性抛开那些棋子,直截了当的对李斯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担忧。

    李斯闻言,也不再装模作样,反而开始正襟危坐。

    “周室倾颓,而诸侯并起,列国攻伐不断,至如今周室灭亡,七雄并立。”

    “秦自商君变法以来,秦国力日渐强盛,秦奋六世之余烈,而使秦国占据天下半壁。”

    “秦勤于耕战,越战越强,诸国失地败军,越战越弱。”

    “以如今天下之势,诚难与秦争锋也。”

    赵嘉听到这里,不由眉头大皱,问道:“难道不是因为秦之强难以争锋,诸国才必须要联合起来,合纵伐秦么?”

    李斯反问道:“君上以为,诸国合纵能够长久吗?”

    赵嘉张了张嘴,却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当初尽心竭力,好不容易促成了六国攻秦之壮举,之后诸国关系也非常友善。

    却没想到,仅仅因为繁阳这座城池,就导致了赵国攻魏。

    紧接着魏国攻赵,燕国蠢蠢欲动,赵偃居然与秦国结盟,给了秦国东出的机会。

    赵嘉多年来的心血,就这样被毁了。

    他也曾想过,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情,乃是因为自己并非赵王的缘故。

    不过细细思量过后,赵嘉却是有些悲哀的发现,纵然自己夺权成了赵王,能够让赵国充当抵御秦国的急先锋,其余各国又是否会尽心竭力的支持?

    答案显而易见。

    各国心怀鬼胎,除非到了亡国之际,否则很难真正联合起来抵御秦国。

    想要依靠合纵抵御秦国,诸侯国除了空耗国力以外,根本难以阻止秦国的持续扩张。

    “虽说合纵极难,又岂能因为这个缘故,就让秦国持续壮大下去?”

    赵嘉面露恼怒之色。

    李斯脸色忽然变得十分严肃,道:“合纵固然是遏制秦国之良策,壮大己身才能解决问题之根本。”

    “诸国屡次合纵攻秦,仅仅上次有所收获意外,其余数次无论战争胜负,诸侯国除了空耗国力以外,可有斩获?”

    赵嘉闻言默然。

    李斯拔高声音说道:“没有斩获,纵然战争胜利,又能如何?”

    “若公子继续秉承合纵理念,为了保持诸国关系,势必不能发兵攻取诸国领地。”

    “西方又有强秦,对于申岐之地防备之心甚浓,想要继续扩张亦难如登天。”

    “敢问君上,赵不能扩张壮大己身之际,秦却越战越强,十数载以后,赵国如何与秦争锋?”

    赵嘉宛如被当头棒喝。

    他起身朝着李斯郑重一拜,脸色热切的说道:“还望先生教我!”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年,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

第一百八十七章 岐山对(下)

    “哗啦啦!”

    李斯看着赵嘉郑重的模样,也不再继续卖关子,挥手将石台上棋子全部拂在地上。

    继而,李斯从怀中掏一张地图,将其平摊在了石台上面。

    地图,正是战国七雄之疆域。

    “自周王室倾颓以来,诸侯割据地方,混战不休,历经数百年只余七国耳。”

    “自古以来,强者得天下,弱者灭亡也。”

    “如今秦有吞灭六国之势,诸国仍旧各怀鬼胎,不能真正倾尽全力合纵灭秦。”

    “合纵既然难以灭秦,唯有使赵国不断壮大,方能与秦国争锋,而得九鼎之尊也!”

    李斯右手指着赵国地图,道:“敢问君上,如何才能使赵国版图得以扩张?”

    七国版图,早就被赵嘉记在心底。

    他目光率先放在秦国上面。

    不过很快,赵嘉就摇了摇头,视线从秦国版图上移开。

    当年赵嘉能够占据申岐之地,也是由于运气缘故,同样的错误秦国绝对不会再犯第二次。

    以秦国之强,除非六国齐心协力攻秦,方有可能侵吞秦国领地。

    从现在的局势来看,六国各怀鬼胎,没有了魏无忌此等有威望之人,想要真正整合六**队攻秦,难如登天。

    就算赵嘉努力奔走,再次促进了六国合纵,六国也不太可能倾尽全力。

    灭不掉秦国,合纵也只是空耗国力罢了。

    紧接着,赵嘉将目光放在了燕国身上,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燕国屡败于赵,若没有其余国家插手,赵国想要灭燕并非什么难事。

    只不过,诸国之间微妙的关系,却注定赵国难以灭燕。

    他目光在地图上游弋着,却是悲哀的发现,赵国根本没有能力灭掉任何一个诸侯国,用以扩张自身版图。

    更何况,赵嘉还要考虑合纵大局,也不敢轻易挑起战端。

    直到此时,他才有所领悟。

    合纵固然能够暂时保全赵国,却也限制了赵国的发展。

    赵国若想让合纵联盟继续存在,就必须保持与各国之间友好的关系。

    贸然发动战争,必然不被允许。

    “为了保持合纵关系,避免给秦国有可趁之机,就不能大举进攻其余诸国,除了塞外,赵国想要扩张版图,恐怕不易!”

    最终,赵嘉声音有些干涩的说道。

    李斯目光灼灼:“不错,合纵固然能够暂时抵御秦国,却也绑缚住了赵国手脚,限制住了赵国的发展。”

    “赵国若想越战越强,就必须撇弃这道枷锁!”

    赵嘉眉头紧皱,问道:“先生此言何意?”

    李斯起身,对着赵嘉躬身作揖,朗声道:“李斯大胆进言,请赵国与秦结盟,趁着秦国东进之时,攻城掠地,壮大己身。”

    “请先生详细告知!”

    破坏合纵,联合秦国攻打其余国家,这种事情在赵嘉看来,完全乃取死之道。

    赵嘉却非常了解李斯,知道对方绝对不会无的放矢,这才耐下心听其讲述。

    “秦国欲东出,必然需要盟国。”

    “依李斯之见,秦国东出发动战争,首要目标乃是韩国,其次才是魏国或者赵国。”

    “君上可在秦国攻韩之际,与秦国合兵伐之,如此可以往南扩张君上封地。”

    赵嘉眉头大皱,道:“如此,秦国岂非越战越强?”

    李斯反问道:“君上跟随秦国左右,难道不也是越战越强?”

    赵嘉摇头道:“秦、赵结盟攻打其余诸国,纵赵国能够得到些许疆域,与秦国相比仍旧有些差距。”

    “真要纵容秦国壮大下去,日后纵然六国齐心协力攻秦,恐怕亦难成功。”

    “此计不妥。”

    李斯却是笑道:“赵国与秦结盟,君上却暗中主持合纵,如此公子既能趁机扩展封地,亦能联合各国削弱秦国,岂不美哉?”

    赵嘉闻言,却是面露疑惑之色。

    “先生方才还说,要吾相助秦国攻取韩国,若申岐之地出兵,又如何能够合纵?”

    李斯脸上,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太子与君上不和,天下皆知。”

    “那么联合秦国攻韩之举,君上完全可以推给太子。”

    “君上乃臣子,太子下令和秦伐韩,君上只得无奈受命。”

    “伐韩之际,君上亦可与韩国暗通款曲,如此既能全君臣之谊,亦可保全君上名声,并且扩展封地,可谓一举三得是也。”

    “太子和秦失天下之心,君上合纵却能被诸侯所敬,岂不美哉?”

    赵嘉闻言,却是感觉脑袋有些迷糊,居然感觉跟不上李斯的节奏。

    “先生言下之意:秦若攻韩,吾当佯装受父亲之命,不得已而出兵相助秦国,却是暗中为韩国通风报信,保持与韩国之间友好的关系?”

    李斯笑靥如花,点头道:“然也。”

    “若韩国挡不住秦、赵两国联军,宁愿将城池让给君上,也绝不愿意留给秦国。”

    “君上得韩地,不费吹灰之力也。”

    赵嘉思量许久,却是摇头道:“韩国并非没有能人,若彼故意泄露吾暗通韩国之事,用以离间秦、赵联军,秦国必然恼羞成怒,难保申岐之地不会引火烧身。”

    李斯却是说道:“难道君上以为,秦国真会信任君上?”

    “秦与赵盟,并非想要依仗赵国出兵攻韩,乃是为了破坏合纵联盟,使秦国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大举东出耳。”

    “哪怕君上出兵不出力,甚至暗自向韩国传递消息,只要不公然违背秦、赵盟约,秦国必然不会在意。”

    “且以秦之国力,若无其余各国插手,灭韩易如反掌,公子纵与韩国暗通款曲,又能如何?”

    赵嘉听到这里,却是默然不语。

    他有些悲哀的发现,李斯所说的话自己居然无从反驳。

    赵嘉若没有背靠赵国,若非秦国忌惮诸国合纵,以秦国的实力,无论是出兵韩国还是申岐之地,都好像碾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

    “秦若攻韩,韩必失其半壁,甚至可能会有亡国之祸,其余诸国岂不心生惶恐?”

    “值此之际,君上若振臂一呼,诸国必然争相响应!”

    “彼时,秦国侵吞了多少韩国土地,都必须加倍吐出来,君上却能名利双收,岂不美哉?”

    “盟秦者,太子也;合纵者,君上也。”

    “借秦国之力,而广君上封地;主合纵事宜,而得天下名望。”

    “如此反复,赵越强,而秦越弱也!”

    赵嘉听到这里,却是有些目瞪口呆,也刷新了对李斯的认识。

    “得先生,吾之幸也!”

第一百八十八 乱起

    公元前244年。

    这一年,赵偃守孝完毕,正式登基为王,史称赵悼襄王元年。

    赵偃登基这天,邯郸城内热闹非凡,就连申岐之地都派人前来祝贺。

    各国使者,亦是齐聚邯郸。

    邯郸城,王宫大殿。

    “拜见大王!”

    群臣整齐而又嘹亮的声音响起,在大殿内不停回荡着。

    终于戴上王冠的赵偃,看着群臣朝拜的情景,忽然有种走上人生巅峰的感觉。

    此前,赵偃虽然也暗中戴过王冠,却并未光明正大戴过。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赵偃将会继承王位,可是没有真正继位以前,始终存在些许变数。

    现如今,赵偃终于登上了王位,成为了赵国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

    赵偃略微陶醉以后,对着身旁宦官微微点头,宦官会意,扯着嗓子喊道:“众卿免礼!”

    隆重的登基大典,持续了许久才结束。

    赵偃哪怕感觉身体十分疲惫,心中仍旧十分舒畅,甚至有些迷恋现在的感觉。

    散朝返回书房以后,韩仓就急急忙忙前来求见,奏道:“启禀大王,秦国使者有要事需要面禀!”

    赵偃刚刚即位,感念秦国替赵国解围之恩,倒也没有拿捏,直接召见。

    然而,当赵偃看到秦国派来的使者以后,却是面露古怪之色。

    原来,这位秦国使者,居然只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面容看起来还有些稚嫩。

    “秦国难道无人,为何派遣一介黄口小儿充当使者?”

    赵偃诧异之余,也感觉略微有些恼怒,认为秦国这是不重视自己,才会派遣黄口小儿为使,当即出言挖苦。

    秦国使者闻言,说道:“吕相尝谓吾曰:赵王值壮年而继承大统,其人雄才伟略,有识才之能,赵国有此人为王,必然走向强盛。”

    赵偃闻言,出声问道:“吕相果真说过这话?”

    秦国使者正色道:“吾常伴吕相左右,吕相是否说过,自然知之甚祥。”

    赵偃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捋着胡须脸上满是得意之色。

    不过很快,秦国使者忽然叹道:“甘罗今观之,却大失所望矣!”

    赵偃脸色微沉,喝道:“汝何出此言?”

    秦国使者丝毫不惧,身材虽然瘦小,却昂首挺胸答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外臣生十二岁矣!”

    “大王若果真如吕相所言那般,拥有识人之能,又岂会因为年龄之故,便小觑与我?”

    赵偃闻言,感觉有些尴尬。

    好在赵偃也有些城府,故意大笑数声,说道:“寡人常闻,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年少早慧,有过人之才,今出言试之,果真名不虚传。”

    “寡人新登王位,朝中正缺人才,汝有此等才能,岂可屈居吕不韦麾下为少庶子?不知阁下可愿来赵国任职?”

    赵偃打得好算盘,不管挖不挖得到墙角,先挥一挥锄头再说。

    这样,既能表现出自己的求贤若渴,也能化解方才的尴尬,可谓一举两得之策。

    甘罗受宠若惊状,躬身说道:“能得大王赏识,实乃外臣之幸也。”

    “然吕相待外臣不薄,弃吕相而转投大王,不义也;此番吾乃秦国使者,弃秦国而转投赵国,不忠也。”

    “外臣感念大王垂青,却断不会做出不忠不义之事是也!”

    赵偃闻言,转头对着韩仓叹道:“秦国有此贤臣,汝当以此为楷模!”

    韩仓垂首应是。

    继而,赵偃对着甘罗问道:“贵使此番密见寡人,所为何事?”

    甘罗笑道:“外臣此来赵国,乃是为了献上百里之地,以为大王贺耳!”

    赵偃闻言,当即惊得目瞪口呆,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贵使何意?”

    甘罗反问道:“赵国这些年东破燕国,北灭匈奴,可谓是战功赫赫,然此前赵国因为合纵之故,哪怕有能力攻打其余诸国扩张领地,却也不敢为之。”

    “今秦、赵盟好,我王愿意派兵相助大王伐燕,广赵地以为大王贺也!”

    赵偃听清楚了,知道自己没有出现幻觉,呼吸顿时变得粗重起来。

    赵偃刚刚继承王位,迫切需要战争的胜利,用以巩固自身王位。

    更何况。

    去岁魏国攻赵,燕国亦是蠢蠢欲动,虽说因为秦国出兵伐魏之故,吓得燕国不敢出兵,却也让赵偃记恨上了燕国。

    且诸国之中,除了韩国就属燕国最弱。

    当年赵国最弱的时候,都能打得燕国跪地叫爸爸,更不用说是现在了。

    赵偃如今正值壮年,也有颗开疆拓土之心,若能扫灭东部燕国,赵国疆域甚至能够扩展一倍。

    事实上,赵国也的确有攻灭燕国的能力,只是担忧其余诸国插手,这才不敢贸然发动灭国之战罢了。

    现如今,秦国主动要求出兵相助赵国伐燕,赵偃又岂能不大喜过望?

    好在赵偃也有些城府。

    他并没有被从天而降的馅饼砸晕,出言问道:“贵国可是有什么条件?”

    甘罗摇头道:“外臣已经说过,我王此举乃是为了献燕地为大王贺耳,并无其余要求。”

    “只是希望,秦国攻韩之时,赵国能够站在秦国这边,哪怕不出兵亦可。”

    赵偃听到这里,当即恍然大悟。

    秦国所谓的出兵相助赵国伐燕,只是为了巩固秦、赵盟约,顺便为自己攻打韩国创造条件罢了。

    只要秦、赵联军伐燕,赵、燕两国势必没有余力阻止秦国攻韩。

    齐国偏安一隅,基本也不会插手。

    除此之外,只剩下魏、楚两国,这两国早就被秦国杀破了胆,除非诸国合纵,否则绝不敢与秦国为敌。

    想通这些以后,赵偃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下来。

    他沉声道:“兹事体大,贵使还是先在驿馆休息,待寡人与群臣商议过后,再谈伐燕事宜。”

    甘罗却并不着急,朝着赵偃施礼毕,施施然离开了赵国王宫。

    “这是一个难以抵挡的诱饵,可惜诱饵却带着毒。”

    甘罗知道,赵国有许多大臣、公卿都被收买,和秦伐燕之举,必然会被赵国文武通过。

    如果说,秦国盟赵乃是摧毁诸侯合纵的开端,那么此番攻燕之举,就是在摧毁合纵的根基。

    风起了,乱将至矣!

第一百八十九章 父子(上)

    “此事万万不可!”

    当赵燕提出与秦国结盟,转而攻打燕国之时,庞暖却是排众而出,厉声反驳。

    “盟秦攻燕,无异于与虎谋皮啊!”

    “纵观天下,秦之强,诸国联合犹自难以抵挡,若任由秦国持续扩张下去,日后谁能掣肘?”

    “前番盟秦乃权宜之计,如今内忧外患已然解除,大王自当以合纵大业为己任!”

    作为出色的纵横家,庞暖哪怕接替了廉颇职位,仍旧有着属于纵横家敏锐的洞察力,知晓赵国若想生存下去,就只能将合纵进行到底。

    “庞将军此言差矣!”

    不曾想,庞暖话音刚落,韩仓当即出言反驳。

    “前番因为秦国之故,我赵国方能解除危机,若此时撇弃赵、秦盟约,岂不会让天下人以为我赵国背信弃义?”

    庞暖针锋相对道:“天下诸国,盟约皆为利益耳,有利可图则盟,于己不利则背弃盟约,若谨受仁义之道,赵亡国久矣!”

    “前番魏国伐我,燕国蠢蠢欲动,盟秦可以使我赵国解除危机,自当如此。”

    “此番强秦意图东出,若盟秦而转攻其余各国,秦必越战越强,赵岂非养虎为患?”

    韩仓冷笑道:“秦国东进,而赵国亦可东进,以我赵之国力,若无其余各国掣肘,趁着秦国东出之际,灭燕亦不在话下,将军又怎能说赵国无利可图?”

    “所谓养虎为患,更乃无稽之谈是也。”

    “秦若猛虎,若以血肉喂食,使猛虎越壮,而主人却无力驾驭,此方为养虎为患。”

    “今赵、秦结盟,秦攻城以广其地,赵亦如此,岂独壮秦者乎?“

    “反观今之赵国,欲扩展疆域,只能出兵攻其余各国,秦强赵之难以敌也,要么南下伐魏,要么东出攻燕。”

    “若始终抱着合纵想法,邻国除秦以外皆为合纵目标,势必不能出兵伐之,以广赵国之地,如此岂非自缚手脚乎?“

    说到这里,韩仓语气变得激昂起来。

    “与绵羊为盟欲逐猛虎,本就可笑之极,今赵虽不及若猛虎之秦,亦为饥饿猛兽也,与其盟绵羊而逐猛虎,最终使猛虎越来越壮,自己越来越饥肠辘辘,倒不如舍绵羊盟猛虎也。”

    “与虎为谋,吞食绵羊,虎虽越强,亦可壮己身也。”

    说到这里,韩仓转身对着赵偃深深一拜,沉声道:“与其寄希望合纵以御秦,倒不如壮大己身,让赵国有能力独自与秦相抗,请大王三思!”

    “此言简直大谬!”

    哪怕韩仓说得头头是道,庞暖仍旧厉声出言驳斥。

    “敢问韩大夫,假使赵与秦盟,二者相约出兵,秦灭韩而赵灭燕,赵固然广其疆域,又岂能与秦争锋?”

    “那时,恐怕诸国齐心协力,仍难拒秦矣,此非亡国之举乎!”

    就这样,庞暖、韩仓坚持己见,各据一辞,两种观点也都有不少人支持,整个王宫大殿内都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之中。

    此时的赵偃,感觉有些头大。

    赵偃刚刚即位,固然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却也知晓秦国究竟有多么强大,并不敢贸然抛弃赵国多年的合纵大计。

    故此,看到双方各执一词,所说都有些道理,赵偃就有些摇摆不定了。

    “退朝!”

    眼看双方越吵越烈,赵偃终于没有忍住,起身有些不悦的喝道,继而转身离去。

    书房内,赵偃脸上露出犹豫不决的神色。

    “禄永,若父王尚在,又会作何抉择?“

    赵偃疲惫的揉了揉额头,忽然对着身旁的宦官出声询问,脸上带着些许期盼之色。

    在赵偃眼中,赵丹虽有长平之败,却也战功赫赫,乃是自己奋斗的目标。

    赵丹在位时赵偃虽已经开始执政,可是大方向上面,都是由赵丹拿主意,赵偃只管处理一些琐碎事务即可。

    现如今,赵偃身为赵王,自然想要开始学会在大方向上自己作出抉择。

    禄永乃赵丹在位时的宦官,其对赵王室忠心耿耿,故哪怕赵偃登基为王,仍旧重用禄永。

    禄永垂下了脑袋,轻声说道:“先王若在,不管做出什么抉择,都会雷厉风行。”

    “雷厉风行么?”

    赵偃闻言,喃喃自语。

    事实上,假如赵偃果真雷厉风行,哪怕与秦国结盟攻燕,也会获得巨大利益。

    可惜的是,历史上由于赵偃畏首畏尾,再加上朝中两帮人吵得不可开交,直到秦国接连攻克韩国半壁江山以后,才真正下定决心攻燕。

    那个时候,已经到了第二年。

    秦、赵联军刚刚攻下两座燕国城池,燕国就以河间十城贿赂吕不韦,最终使得吕不韦撕毁秦、赵盟约。

    吕不韦得到了河间十座城池作为封地,仍旧有些不满足,准备起兵攻赵以广河间封地。

    为了盟燕攻赵,吕不韦让张唐前往燕国为相,并且让燕国太子丹入质于秦。

    张唐行程确定下来,尚未抵达燕国之际,甘罗却自荐前往赵国打通关系,免得赵国对张唐不利。

    甘罗入赵,对赵偃说道:“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王曰:“闻之。”

    甘罗再问:“闻张唐相燕欤?”

    王曰:“闻之。”

    甘罗于是说道:“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

    紧接着,甘罗又阐述秦、燕结盟的目的:“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随即,甘罗又抛出了一个难以抵挡的诱饵:“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偃为了避免被秦、燕围攻,答应割五城以广吕不韦河间封地。

    秦国送走了燕太子,赵大举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由于赵、燕开战,秦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威慑能力,兵不血刃获得二十六座城池,是以六国越弱而秦国越强也。

    如果赵偃雷厉风行,趁着秦国攻韩之际,大举入侵燕国,事情恐怕也不会发展成这样子了。

    秦国,也能少得二十六座城池。

    可惜,赵偃始终没有赵丹那种魄力。

    就在此时,赵亘忽然敲门进来,禀道:“公子嘉返回邯郸,于门外求见!”

    赵偃脸色微变,问道:“他怎么会回邯郸?”

第一百九十章 父子(下)

    赵嘉忽然返回邯郸,这件事情让赵偃有些措手不及。

    早在继位之初,赵偃就想要召赵嘉回邯郸,却被对方以重病为由给推迟掉了。

    起初,赵偃还有些担心赵嘉身体,对方毕竟是自己亲生儿子,还是独苗一支。

    可时间久了赵偃也发现,赵嘉明显是在装病,始终在心中防备着自己,这才不想返回邯郸。

    赵偃恼怒之余,却也逐渐冷静了下来。

    他虽然忌惮赵嘉威胁到了自己位置,却也知道于公于私,都不能与赵嘉彻底撕破脸皮,否则对于赵国而言,乃有害无利之事也。

    好在赵嘉这段时间非常低调,不仅派人返回邯郸祝贺赵偃登基为王,哪怕赵偃将廉颇逼到魏国,赵嘉始终没有做出任何反对意向。

    赵嘉的态度,也让赵偃颇为满意。

    没有了权倾朝野的廉颇在邯郸身居高位,仅仅凭借赵嘉所占据的申祁之地,根本没有可能威胁到赵偃的王位。

    正是为此,赵偃才故意忽视了赵嘉,任由其割据申岐之地。

    赵偃也从未想过,赵嘉会在这个时候返回,也没想到对方居然有胆量返回邯郸。

    “难道,他就不怕回不去申岐之地了么?”

    赵偃皱眉想着,口中却是说道:“召公子前来觐见!”

    言毕,赵偃整理了一下戴在头上的王冠,颇具威严的坐在了唯有赵王才能坐的宝座上,静静等待着。

    “儿臣,拜见父王!”

    赵嘉在赵亘的带领下,缓缓走进屋内,看到面带威严之色端坐于高位上的赵偃,恭恭敬敬的上前行礼。

    “汝之病情可有好转?”

    赵偃看着已经长大成人的赵嘉,有些想要摆摆威风,可是想到了对方乃是自己独子,终究还是微微叹了口气。

    赵嘉闻言,严肃的脸上也带上了些许柔色。

    他知道,赵偃如此询问,乃是想要缓和父子之间多年僵持的关系,是在释放善意。

    想到了此行目的,赵偃垂首说道:“孩儿身体已经无恙,多谢父王关心。”

    赵偃颔首,而后出声问道:“汝不是已经派人为寡人祝贺了么,为何还亲自前来邯郸,行程又如此秘密。”

    赵嘉抬起了头,双目死死盯着赵偃,沉声道:“为赵国耳!”

    赵偃闻言,却是眉头微皱,有些弄不明白赵嘉返回邯郸,究竟所为何事。

    “试言之!”

    赵嘉看了看屋内按剑而立的赵亘,以及垂首待在旁边静静聆听的宦官禄永,深深吸了口气。

    “此事,唯有父王与赵亘兄长能够知晓!”

    赵偃眉头大皱,心中疑窦丛生,可是想起了赵嘉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不管使用了如何手段,结局都是对赵国大有裨益,当即微微叹了口气。

    自从赵迁身死以后,赵偃在悲痛之余,也深深反省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很多时候,赵偃甚至暗自后悔,若自己以前能够对赵嘉好点,父子关系也不会变成如此模样,赵嘉也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助力。

    事实上,赵嘉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虽然威胁到了赵偃位置,却也让赵偃认同了自己这个儿子的能力。

    赵偃知道,赵嘉的存在对赵国有利无弊。

    正是为此,将廉颇逼到魏国,断绝了赵嘉威胁自己王位的可能以后,赵偃才会默认赵嘉割据申岐之地。

    起初赵偃召赵嘉返回邯郸,虽说想要谋夺申岐之地,却也想过将其立为太子,成为自己左膀右臂。

    如今赵嘉冒着天大风险返回邯郸,还有如此机密的事情需要禀报,必然并非小事。

    “退下吧!”

    赵偃挥了挥手,禄永垂首施礼以后,缓缓退出了房门。

    赵亘亦是走到了门口,对着门外的士卒喝道:“全部离此地十丈以外,没有得到命令之前,不得让任何人靠近房屋!”

    众人轰然应诺。

    就这样,屋内只剩下了赵偃、赵嘉、赵亘三人。

    赵亘按剑利于赵偃身旁,略显警惕的看着手无寸铁的赵嘉。

    赵嘉见状不以为意,从怀中摸出了一叠书信,而后双手平举身前,说道:“父王最好先看看这些书信。”

    赵偃眉头微皱,有些疑惑的问道:“书信里面是什么内容?”

    赵嘉仍旧垂首,说道:“父王一看便知!”

    赵偃示意赵亘将书信拿上来,有些好奇的翻看着书信,可是越看脸色越难看。

    最终,他对着赵嘉厉声喝道:“汝可知,构陷朝中重臣,乃是何罪!”

    赵嘉抬起头,说道:“书信上面句句属实,事情是真是假,只要父王想要追查,并不难以得出真相。”

    “更何况,就算给儿臣天大胆子,也不敢构陷如此多朝中重臣啊。“

    “如今之赵国,虽有中兴之象,然秦亡我之心不死,满朝公卿看似为国为君,心怀鬼胎者却不在少数。”

    “父王有没有发现,这些收受秦国贿赂与秦国有勾结的大臣,都是主张和秦之辈?”

    赵偃眉头大皱,回想着书信中提及那些人的过往,果真发现他们多有维护秦国之意,并且极力主张与秦国结盟。

    “咔嚓!”

    赵偃右手死死捏住书信,将本来平整的书信捏得皱在了一起,脸色变得有些狰狞、扭曲。

    “枉费寡人如此信任韩仓,那厮居然收受了秦国如此多贿赂,简直该死!”

    郭开、韩仓乃是最早投靠赵偃之人,那时赵偃才刚刚成为太子,两人这些年也极力维护赵偃,故此赵偃对二人十分信任。

    若没有赵嘉的出现,郭开非但不会死,也会在赵偃继承王位以后,成为赵之国相。

    由于赵嘉的缘故,导致郭开被杀,赵偃就将宠爱与信任都倾注在了韩仓身上。

    他虽早就知道韩仓贪财,却也并不以为意,觉得只要韩仓忠于自己,有些缺点非但不是缺点,反而会是优点。

    因为,君王并不喜欢太过完美的臣子,反而觉得有缺陷、弱点的臣子,才容易掌控。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哪怕是有些圣明君主,也会启用小人的缘故了。

    出于对韩仓的信任,赵偃甚至准备不久后册立韩仓为国相,令其与自己同享权利,共享富贵。

    赵偃却没想到,自己的信任与器重,得到的却是背叛与不忠。

    “赵亘,汝速速派人前去抓捕这些人,若查明他们果真与秦国有勾结,决不轻饶!”

    对于赵嘉的情报能力,赵偃还是十分信任。

    当他看到书信上长长的名单以后,感到的乃是无边恐惧。

    他从未想过,赵国朝堂之上,居然有这么多人与秦国不清不楚,这才起了雷霆之怒,想要清洗朝堂。

    赵偃虽然有时候显得比较昏聩,却也知道大是大非,知道赵国江山才是自己的根本所在。

    如今根子烂了小半,赵偃岂能容忍?

    “父王万万不可!”

    然而就在此时,赵嘉却是出声阻止。

    赵偃眉头一拧,喝道:“汝此言何意?”

    赵嘉垂首曰:“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这些人虽然与秦国有所勾结,也收了不少秦国的贿赂,可是真正想要背叛赵国之人,亦只是部分,且父王刚刚继承王位,还需要这些人帮助管理赵国。”

    “儿臣经过许久暗中调查,才查到了这些人底细,父王若是将他们一网打尽,不仅会引起朝中动荡,也难保新提拔之人,不会被秦国细作所收买腐蚀。”

    “依儿臣之见,父王心中知晓这些人底细即可,表面上可佯装不知。”

    “父王可如此如此。”

    赵嘉并不断讲述着自己早就想好的观点,听得赵偃、赵亘都是目光闪烁。

    “这样既能使得赵国利益不受侵害,又能通过这些人之口,向秦国传递错误信息,岂非两全其美之策?“

    赵偃深深看了眼自己这个儿子,却是感觉无言以对。

    同时,他对于赵嘉的忌惮,越发加深了。

    赵嘉却好似看出了赵偃心中所想,昂首挺胸说道:“无论父王还是儿臣,都希望赵国能够走向强盛,父王若是觉得儿臣割地自立,威胁到了赵国利益,儿臣愿意双手奉上申岐之地。”

    “儿臣愿赵国富强之心,天地可鉴!”

    “只要赵国能够强盛,无论父王还是其余宗室之人继承王位,儿臣都不在乎!”

    言毕,赵嘉目光坦然的与赵偃对视,父子两人也是首次如此审视彼此。

第一百六十一章 拜相(感谢书友‘江南楠、’的盟主打赏)

    赵嘉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挥一挥衣袖,留下了一些书信。

    赵偃端坐于高位之上,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仍然在消化着今日所得到的消息。

    此次,赵偃本来有机会将赵嘉留在邯郸,而后收回申岐之地。

    不过思前想后,赵偃仍旧没有那么做,反而选择去相信这个与自己长期有间隙的儿子。

    这不仅仅因为赵偃知道孰轻孰重,更因为两者之间有着血缘关系。

    假如赵嘉不是赵偃儿子,假如赵迁没有死去,赵嘉今日都不可能走出邯郸。

    最为重要的是,赵嘉所画下的大饼,非常诱人。

    只要赵偃能够坐稳王位,只要申岐之地名义上还属于赵国,无论赵嘉立下多少功劳,为赵国打下多少城池,史书上都要将绝大多数功劳,都记在赵偃身上。

    至于赵嘉功高震主么,换做其余人赵偃绝对会在意。

    可如今,赵嘉乃赵偃独子,早晚都会继承王位,多些功劳又算什么?

    至于赵嘉可能的造反,赵偃却也并不担心。

    “嘉儿必定如同公子无忌那般,成也名声,败也名声。”

    自从赵偃真正继承王位,并且将廉颇赶走以后,对于赵嘉就不那么忌惮了。

    魏无忌有如此名望,难道就没有机会造反,自立为王么?

    他当然有机会,甚至只要魏无忌愿意,绝对能够取魏王而代之,这也是为什么魏王如此忌惮魏无忌了。

    可惜的是,魏无忌所以成事者,除了仰仗魏国作为靠山以外,更重要的乃是名声。

    魏无忌的礼贤下士,魏无忌的君子之风,魏无忌的急公好义,都是将魏无忌推上神坛的重要因素。

    若魏无忌造反了,哪怕最终成为魏王,亦会名声尽毁。

    相比起王位,魏无忌这种仰仗名声而权行天下之人,更愿意保全自己的名声。

    这也是为什么,魏无忌被冷落以后,宁愿每日醉生梦死、沉溺美色最终郁郁而终,也没有举兵造反了。

    在赵偃看来,赵嘉与魏无忌颇为相似。

    “赵亘,去告知宫中今日所有见过公子之人,若有谁胆敢泄露公子今日前来王宫之事,灭三族!”

    看着脸上杀机凛然的赵偃,赵亘不由心中凛然,轰然应诺。

    “封口以后,召范增入宫觐见!”

    赵嘉虽然离去,却留下了范增这个谋士在赵偃身边,并非为了监视,乃是为了谋划大事。

    如今的赵偃,身边并无可用之人,仅仅凭借赵偃、赵亘,以及剩余那些忠于赵国之人,很难完成后续事宜。

    留下范增在赵偃身旁,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书房内,赵偃看着儒雅而又不失英气的范增,想到了对方乃是自己儿子手下不可或缺的谋士,倒也没有摆太大架子。

    “先生如今身份不能被外人所知,也只能委屈先生了。”

    “今后先生就秘密居住于王宫之内,赵国但有大事,寡人都会向先生请教。”

    范增躬身作揖道:“能为大王分忧,乃范增分内之事,定当义不容辞!“

    两人寒暄过后,赵偃坐直了身体,问道:“敢问先生,寡人以后当如何对待韩仓等人?”

    没有人喜欢背叛。

    对于韩仓,赵偃恨不能立刻将其处死,只是赵嘉不愿打草惊蛇,赵偃强这才忍住了心中愤怒。

    只是对于以后如此处置韩仓,赵偃尚且没有想出一个章程。

    范增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臣冒昧询问,若韩仓没有与秦国勾结,大王又会如何对待韩仓?”

    赵偃沉默半晌,有些恼怒的说道:“寡人对韩仓无比器重,若无此事,不久以后便会任其为国相!”

    范增没有理会赵偃的恼怒,反而笑道:“既如此,大王直接任命韩仓为相国,且像以前那般恩宠即可。”

    赵偃有些错愕的问道:“既然知晓韩仓勾结秦国收受巨额贿赂,还令其担任相国职位,岂非让赵国虚实尽显于秦国之前?”

    范增走到赵偃身边,附耳低语许久,赵偃这才恍然大悟。

    赵国王宫大殿,百官齐聚。

    “大王诏令:韩仓韩大夫忠君爱国,才德兼备,贤名远扬,今寡人以相国之位托付,望韩相勿负寡人之望!”

    这条诏令的下达,在整个邯郸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虽然以赵偃对韩仓的亲近与器重,很多人都觉得韩仓极有可能成为赵之相国,却没想到来得如此突然,如此快。

    韩仓拜相,当即成了整个赵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想要攀附、巴结者不计其数。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如此。

    如庞暖等人,却是感觉以庞暖之能,难以担当相国高位,得知韩仓拜相以后,心中皆有不忿。

    奈何韩仓大势已成,哪怕庞暖等人心中不快,却也不敢在这个时候与韩仓争锋。

    整个韩府,也因为韩仓拜相之故,而变得热闹异常。

    来往宾客足足持续了三天,这才逐渐减少,韩仓也因为接待络绎不绝的宾客,而感到无比疲惫。

    “相国,有人求见!”

    韩仓送走了最后一批人,看着已经变暗的天色,正准备回家洗漱一番就去休息,却是听到了管家的声音。

    “天色已晚,不见!”

    韩仓听到此时居然还有人前来拜访,感受着身体的疲惫,当即脸色一沉。

    管家却是低声说道:“那人携带三百金重礼而来!”

    听到了三百金这个庞大的数额,韩仓当即感觉心中大惊,脸上露出狐疑之色。

    古代货币比较复杂,金有时候指的是黄金,有时候指的是铜钱。

    这里所说的三百金,明显乃是黄金。

    别以为三百金不多。

    赵孝成王过寿之事,燕王派遣相国亲自携带礼物前来祝贺,也只携带了百金,这可是国与国之间的礼仪,可见百金也并非小数目。

    “本相亲自前去迎接!”

    韩仓略作思量,想到自己成为相国数日,秦国使者却从未前来拜访过,又想到了秦人的慷慨,当即心中微动。

    他不敢怠慢,直接出去亲自迎接来宾。

    哪怕对方并非秦国使者,能够拿出三百金作为见面礼,也值得韩仓亲自前去迎接了。

第一百六十二章 历史拐点

    风起塞外,大旗猎猎。

    土军要塞,赵嘉立于城墙之上,看着越来越近的秦军,脸色肃然。

    “踏踏踏!”

    脚步声由远及近,为首一员大将乘坐战车之上,径直来到了城墙下面。

    “吾乃秦将井忌,奉大王诏令,统兵两万助赵攻燕,还望城中守将能够放行!”

    言毕,井忌就从怀中掏出了两国盟书,以及赵王亲自颁布的通关文牒,示意属下将其顺着吊篮送入城中。

    韩仓成为赵之国相以后,投靠者不计其数,很快就压制住了庞暖这些主张合纵的派系,赵偃也决心和秦攻燕。

    此次,赵偃可谓是雷厉风行,两国刚刚商议完攻燕事宜,就催促秦国派兵入赵支援。

    秦国本不想如此快出兵,却又担心拖延下去会惹得赵王不快,赵国朝堂毕竟还有不小的反秦派系。

    思量再三,吕不韦终究还是派遣井忌,统帅两万兵马进入赵国。

    与此同时,秦国境内也开始大规模征调兵马,准备出兵攻韩。

    赵嘉看着战车上威风凛凛的井忌,脑海中却想不起丝毫有关此人的记载。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这件事情?”

    赵嘉眉头紧皱,感觉事情有些超出了自己的预料,对于井忌所统帅的两万兵马,亦是充满了忌惮与防备。

    赵嘉所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确有井忌此人,不过其名却并未记载于《战国策》或者《史记》上面。

    《战国纵横家书》记载:秦使井忌据赵攻燕,拔二城。燕使蔡鸟(应该是蔡泽)入秦,以河间十城封文信侯。

    此书出土于1973年,该书共27篇,其中一部类似于《战国策》,有11篇内容、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赵嘉虽然没听说过井忌,却知道李牧在赵偃继位之初,领兵攻下燕国两座城池的事情。

    《史记》: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结合《战国纵横家书》可以推测,正是在这一年,李牧、井忌二人联合攻下了燕国的两座城池。

    这场战争,也正是秦国疯狂扩张的开端。

    你道为何?

    就在秦国派遣井忌联盟赵国攻燕之际,又令老将蒙骜领兵伐韩,接连攻下韩国十五座城池。

    十五座韩国城池,让本就弱小的韩国丢失了将近一半领地,由于韩国北方紧邻赵国,丢失这些土地以后,也让赵国邯郸暴露在了秦国的兵锋之下。

    紧接着,由于秦、赵联军攻燕之事,导致燕国上下惶恐。

    燕王麾下有一大臣,唤做蔡泽。

    蔡泽本为燕人,学有所成以后想要出仕,奈何屡屡碰壁,根本得不到重用。

    无奈之下,蔡泽远赴秦国,为秦相范睢所看重,极力举荐给秦昭襄王,被授予了客卿职位,待范睢被罢免相国之位以后,蔡泽成为新的秦相。

    可惜蔡泽仅仅出任了几个月相国之位,就被人恶语中伤,他担心被杀,托病辞掉了相国职位,这才得以保全自己,反而被封为纲成君。

    秦始皇继位的那年,吕不韦派遣蔡泽前往燕国为官,到如今已经三年矣。

    由于蔡泽曾在秦国担任过相国之位,倒也颇受燕王器重,眼看燕国被秦、赵联军攻打,已经有了亡国之祸,蔡泽就向燕王献计,以河间十城贿赂秦相吕不韦,破坏秦、赵联盟。

    河间那块沃土,乃赵、燕两国共同掌管,若是中间加上一块秦国领地,还能为燕国减轻压力。

    燕王虽然舍不得十座城池,可是考虑到秦、赵若继续联盟下去,燕国将有亡国之祸,也只得依计行事。

    于是乎,燕王派遣蔡泽入秦,以河间十座城池贿赂吕不韦,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得到燕国十座城池。

    不得不说,吕不韦这招玩得十分漂亮,先是和赵攻燕,既破坏了合纵联盟,给秦国攻打韩国创造了时机,又吓得燕国双手奉上十座城池。

    燕、赵两国,都被吕不韦玩弄于鼓掌之中。

    更夸张的事情还在后面。

    吕不韦得到河间十城以后仍不满足,想要攻赵以广河间封地,就准备与燕国结盟。

    为了保证两国盟约的有效性,吕不韦派遣张唐前往燕国为相,并且要求燕国将太子丹送到秦国为人质。

    燕王欣然应诺,仗着秦、赵联盟破裂之际,仗着自己背后有秦国这座大山,遂起兵攻赵,想要夺回被李牧攻下的城池。

    假如这个时候,秦国联合燕国攻赵,赵国若没有其余国家相助,的确凶多吉少。

    可惜的是,秦国没有出兵,膨胀的燕国反而被庞暖击败,也成了庞暖拜将以来的首胜。

    与此同时,吕不韦派遣甘罗出使赵国。

    甘罗巧舌如簧,告知赵王:文信侯欲攻赵者,为广河间也。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国畏惧秦国,又想要维系与秦国之间的联盟,当即应允了这个条件,送上五座城池以广吕不韦河间封地。

    于是秦国归换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不得不说,吕不韦的一系列操作,简直妙到绝巅峰,先是和赵攻燕,破坏合纵联盟,让秦国有机会攻下韩国十五座城池。

    紧接着利用燕、赵两国畏惧秦国的心理,空手套白狼从燕国那里得到了河间十城,紧接着又一通威胁,兵不血刃得到赵国河间五城,

    就连赵国辛辛苦苦打下的燕国三十座城池,秦国也分到了十一座。

    没有通过战争,仅仅依靠反复背信弃义的外交手段,以及秦国强大的国力,就兵不血刃获得燕赵二十六座城池。

    若再加上韩国的十五座城池,吕不韦的这波操作,让秦国足足增加了四十一座城池,几乎相当于整个韩国的所有疆域了。

    这四十一座城池,不仅极大扩张了秦国领地,也让各国深深感受到了秦国的威胁。

    于是乎,才有了庞暖统帅合纵大军攻秦之事。

    可惜,这次合纵以失败告终,也成了战国时期关东诸侯的最后一次合纵。

    秦国横扫天下之势,再也难以阻挡。

    现如今,天下大势已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能否阻止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与赵嘉能否把握住这次机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韩

    “嘎吱!”

    “嘎吱!”

    “嘎吱!”

    沉重而又高大的城门被二十几人缓缓推开,赵嘉带着土军要塞将官出城相迎。

    “吾乃赵嘉,见过将军。”

    “按照两国盟书约定,秦军入赵以后,所有士卒归赵将统帅,井忌将军拥有拒绝执行命令之权,却没有调动兵马的权利。”

    “那么从现在起,就开始交接这两万秦军的指挥权吧。”

    如此苛刻的条件,本来对秦国大不利。

    然而让两万虎狼秦军进入赵国,赵嘉以及赵偃又岂能放心?

    特别是土军要塞,乃是申岐之地西部门户,若是不让井忌交接指挥权,一旦秦军暴起夺城,对于赵国而言绝对是场灾难。

    “原来阁下就是平岐君公子嘉啊,末将有礼了。”

    “交接指挥权既然乃是大王决定之事,末将自当遵从,此乃调动两万秦军之虎符,还望公子嘉接受。“

    待赵嘉接过虎符以后,井忌却是沉声道:“不过大王有令:若贵国下达某些不符合秦军利益的命令,本将有权拒绝接受命令。”

    赵嘉颔首,面带笑意的说道:“自当如此!”

    两国虽然已经结盟,始终有些防着对方,赵国担心两万秦军不受控制,在赵国境内搞风搞雨,这才极力要求获得这支秦军的指挥权。

    秦国又担心赵国将两万秦军当做炮灰,这才让井忌保留拒绝接受命令的权利。

    两万秦军进入申岐之地,赵嘉让司马尚带领申岐之地兵马随行,直接将其护送到了北疆,把指挥权交接给了李牧,这才返回。

    此番,相比起历史上的小打小闹,赵国可谓是大动干戈,共计出兵十万,由李牧统帅从中山故地大举东出,攻打燕国以南的督亢之地。

    由于赵嘉的建议,李牧并未像历史上那般,仅仅攻克两座城池便浅尝辄止,而是准备拿下燕国督亢之地以南的十余座城池。

    “踏踏踏!”

    战马奔腾,大地震动,旌旗飘扬。

    赵嘉骑在战马上,看着南方的赵国上党郡,脸色无比复杂。

    上党郡,乃秦、赵、魏、韩四国交界处。

    四国为了上党这块土地,连年征战不休,就连当年让赵国永生难忘的长平之战,也是因为上党而起。

    可笑的是,赵国付出如此惨重代价,最终却没有得到上党。

    韩国祸水东引以后,又趁着秦、赵之战结束,赵国被打残、秦国国库空虚之际,复夺上党。

    这些年来,韩国虽然处于夹缝之中,却也八面玲珑,维系着脆弱的平衡。

    “王父当年未完成的心愿,就由我来完成吧。”

    赵嘉看着远方韩国上党那富庶的土地,心中豪气顿生。

    此战,若没有赵国参与,秦国也会夺走韩国上党郡,既然如此,赵嘉索性自己取上党。

    至于怎么取,还需要好好想想。

    韩国,新郑,王宫大殿。

    “秦、赵联盟,秦将蒙骜统兵十万攻野王,赵平岐君赵嘉统兵三万自申岐之地攻千亩。”

    “秦、赵皆为虎狼之国,诸位可有良策却敌?”

    韩王看着殿中大臣,脸上满是焦急之色,希望能够从他们口中,得到可以令自己心安的答案。

    “野王?”

    韩国朝臣听到这个地名以后,全都脸色微变。

    这些年来,由于秦、魏两国不断蚕食,韩国疆域由北向南变成了一个狭长的领地,北方乃是上党郡,南方乃是南阳郡。

    如今的韩国,仅仅拥有两郡之地,饶是如此,两郡仍旧有不少领地被其余各国占据。

    若非上党与南阳郡十分富庶,城池以及人口密度都十分惊人,恐怕韩国早就难以支撑下去了。

    而野王,正是位于上党郡与南阳郡交界处。

    野王如果丢失,秦国也就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之间的联系,那时上党郡不复为韩国所有矣。

    这也就代表着,韩国可能会失去将近一半的领土。

    最为重要的是,韩国势弱,难保秦、赵得到上党以后,不会继续南下灭掉韩国。

    如今的韩国,莫说抵挡住秦、赵联军,就算是单独一个赵国,也并不是韩国能够抗衡的存在。

    这一次,韩国很可能会有亡国之祸!

    “以韩之国力,难以据秦、赵两国,如今秦、赵联盟攻韩,韩恐有亡国之祸,大王若欲保全韩国,必须向其余各国求援,合纵以破秦!”

    韩王却是甩着衣袖,说道:“寡人又何尝没有想过,派遣使者向其余各国求援,合纵以攻秦国?”

    “然如今赵国盟秦,联军攻韩、燕,燕自顾不暇,齐偏安一隅,楚与平岐君交好,魏新败与秦、赵,早已胆寒,又岂会发兵救援?”

    “合纵之势已破,尔等让寡人如何联合其余诸国合力抗秦!”

    韩国众臣闻言,尽皆面面相觑。

    直到此时他们才深刻了解到,赵国对于合纵联盟的重要性有多大。

    赵国在时,只要哪个国家有亡国之祸,合纵大军很容易就被组成,正是为此才能保全韩国。

    可是如今,秦国盟赵,也就代表合纵从此难以实现,韩国又如何自保?

    秦国之所以花费如此大心思,与赵国结成联盟,甚至派遣井忌统兵相助李牧攻燕,也正是知道赵国对于合纵联盟的重要性。

    没有了合纵核心的赵国,其余各国就是一盘散沙,秦国破之易如反掌。

    眼看群臣皆静默不语,显然对于如今局势,没有想出任何解决的办法,韩王脸上焦急之色更浓。

    韩相张平,乃张良之父,忽然想起了自己出门之前,门客所说的那番话,不由心中微动。

    他上前两步,说道:“大王,韩欲合纵,必先盟赵!”

    韩王看到张平发话,仿佛溺水之人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急忙问道;‘秦、赵已然结盟,赵国更是派兵攻打上党,又怎么可能与韩国结盟?“

    张平沉声道:“吾常闻,赵之所以盟秦者,乃因赵王昏聩、赵相亲秦是也。”

    “平岐君赵嘉颇有公子无忌之风采,绝非短视之人,定然能够看出秦国对于诸国之威胁。”

    “此番公子嘉领兵攻千亩,亦是迫于邯郸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心中恐怕并不愿与韩国为敌。”

    “大王能否盟赵攻秦,就落在了公子嘉身上。“

    韩王听到这里,不由眼睛大亮,他有些激动的说道:“寡人听闻公子嘉之妻乃楚国长公主,齐相周子亦与公子嘉相交莫逆。”

    “若能由公子嘉主导合纵事宜,诸国莫敢不从也!”

    不过很快,韩王就有些为难的说道:“话虽如此,然赵国毕竟由赵王说了算,既然赵王决心盟秦,哪怕公子嘉心中不愿,恐怕亦不能改变赵王心意啊!”

    张平脸上,忽然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大王是否觉得,今日秦国攻韩之局面,与昔年有些相似?”

    韩王只是略作迟疑,当即恍然大悟。

    秦国当年为了夺取上党,也正是率先攻打野王,切断了上党与南阳之间的联系。

    眼看上党就要被秦国攻下,就连韩王也下令给韩国上党太守冯亭,令其将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国罢兵。

    不曾想,上党太守冯亭无视了韩王的命令,反而将上党献给了北方的赵国。

    赵国兵不血刃得到上党这块膏腴之地,却是彻底惹恼了秦国,这才爆发了长平之战。

    冯亭此举,不仅让韩国在夹缝中得以保全,还在战后复夺上党,可谓人生大赢家。

    韩王有些迟疑的问道:“相国莫不是想让寡人,将上党献给赵国,以求赵国罢兵?”

    张平却是摇头道:“非是献给赵国,乃是献给公子嘉也!”

    ps:给大家推本历史类的小说《我有个国》。

    穿越成为了最穷国王,皇宫竟是三间小土房,宫闱篱笆墙不足半人高,王后还穿着带补丁的衣裳,且看他如何扭转乾坤,成为一代帝皇。

    这位作者是我朋友,也是一位老作者,文笔啥的没话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都去瞅瞅呗。

第一百六十四章 韩使

    张平的话,让大殿内陷入了短暂的平静。

    说起张平,恐怕后世极少有人知道这是何许人也,可若提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许多人绝对有所耳闻。

    张良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相国,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两朝相国。

    张氏出任韩国五代相国,几乎乃是除了王室以外最显赫的家族。

    这也是为什么韩被灭国以后,张良会致力于推翻秦朝,甚至不惜豢养猛士冒险刺杀秦始皇了。

    作为张良的父亲,张平能够成为韩两代相国,也并非愚蠢之人。

    “那个门客,好像经常流连于天香楼。”

    张平了解自己那个门客。

    以对方的财力,根本不可能长久流连于天香楼,心中早就对其产生了怀疑。

    只不过,赵国并非韩国最大的敌人,赵嘉更是韩国潜在盟友,张平这才故作不知。

    此番,纵然没有那位门客献策,张平也会向韩王献上这个计策,唯有如此才能保全韩国。

    而这些,就是在夹缝中生存弱国的悲哀。

    “上党若失,韩国只剩一郡之地,相国可还有其余计策退敌?”

    韩王思量许久,有些不甘心的说道,看向张平的眼睛中也充满了期待。

    张平闻言,却是沉默了下来。

    没有哪个真正韩人,愿意将上党郡拱手让给赵国,可惜以如今之局势,纵然献出上党,想要保全韩国也不那么容易。

    朝会散了,张平单独面见了韩王。

    “大王先派重兵固守野王,纵然最终守不住,也要让秦国付出惨重代价。”

    “待野王被破之时,大王可效仿冯亭所作所为,将上党送给平岐君,秦国必然因此迁怒于赵国,秦、赵两国联盟不攻自破,甚至可能会引起秦、赵大战。”

    “我韩国,亦能坐收渔翁之利。”

    张平这条计策,想要重现昔日的长平之战,用心不可谓不险恶,也唯有如此,韩国才有可能坐收渔翁之利。

    韩王深以为然,一面派人与赵嘉暗通款曲,一面派遣重兵固守野王。

    千亩,位于昭余祁以南,东临谒戾山,被两条大河夹在中间,既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又有大片沃土可供耕种。

    却说赵嘉统帅三万兵马抵达千亩城外以后,并没有发起进攻,反而在距离千亩以东二十里的位置安营扎寨。

    时至今日,赵嘉所统帅的兵马已经抵达此地半月,除了每日操练以外,并未有丝毫攻城迹象。

    饶是如此,千亩守将仍旧没有放松警惕。

    ”踏踏踏!“

    战马奔腾,百余骑朝着谒戾山奔去。

    “吁!”

    眼看已经抵达谒戾山山脚,赵嘉等人当即勒住缰僧,纷纷跳下马背,抬头望着耸入云霄的这座上古神山。

    《山海经》中记载:谒戾山属于北方第三列山系,位于轩辕山以北二百里处。

    这座山上到处是松树和柏树,还蕴藏着丰富金属矿物和玉石。

    沁水从这里发源,向南流入黄河。

    山的东面有一片树林,叫做丹林。丹林水便从这里发源,向南流入黄河。婴侯水也从这里发源,向北流入泛水。

    《山海经》虽然带着浓重的神话色彩,却也并非全部为杜撰。

    至少这座谒戾山上,的确满是松树与柏树,也的确蕴含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谒戾山,位于昭余祁与韩国的交界处。

    申岐之地尚在秦国手中之时,秦国也派遣重兵在谒戾山北方挖掘矿产、玉石。

    等到赵嘉攻下申岐之地以后,就顺理成章的接管了这里。

    此番赵嘉举兵南下,谒戾山南部韩国的营地早就人走楼空,这座蕴含着大量金属矿物的上古神山,自然而然被赵**队所占据。

    赵嘉带着左右亲信,视察了谒戾山上的矿洞,看着里面那丰富的矿产资源,脸上露出了笑容。

    七国之中,韩国工匠本就极其优秀,韩国弓弩可谓是天下一绝。

    只是相比起申岐之地,韩国的采矿技术就落后了许多,武器、弓弩自然也比不上申岐之地。

    “有了这座富含金属矿物的神山,申岐之地精良武器将会越来越多!”

    花了半日时间,赵嘉尚未完全视察完这里的矿洞,却也大致知晓这里的铜、铁含量极其丰富。

    “派遣重兵把守此地,以后整个谒戾山都属于赵国。”

    赵嘉对着身后司马尚吩咐完毕,当即大笑道:“据说谒戾山风景秀丽,更是有神山之称,诸位今日且随我看看这谒戾山风景!”

    领兵驻扎千亩以东二十里半月,赵嘉也感觉闲得慌,这才想要前来谒戾山走走。

    诸将也都知道赵嘉此时并不准备攻打千亩,哪怕心中有些焦急、不解,却也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扫了赵嘉兴致。

    “报!”

    然而就在此时,却有探马来报:“启禀君上,我擒获了十数手持弓弩的韩国细作!”

    赵嘉闻言,却是眉头微皱。

    “申岐之地虽然出兵,却并未真正攻城,料想城中守将心中有数,不会轻易挑起事端,又怎会在如此关键时刻,派遣细作前来谒戾山侦查?”

    赵嘉心中如是想着,却也并未说出来。

    “带我去见见那些细作。”

    矿洞内,十几个韩人被绳索绑缚,脸上都带着恼怒之色。

    “我等乃韩国使者,并非细作,尔等休得无礼!”

    赵嘉刚刚走进矿洞,就听到了里面韩人的大喊,当即心中微动。

    “已经过去了这么久,野王那边秦、韩交战也非常激烈,韩王终于忍耐不住,派人前来与我接触了么?”

    “只不过,我离开军营前来谒戾山不久,这些韩人又是怎么知道我在此地?“

    赵嘉走进矿洞,看着满脸怒容的十几个韩人,却是不发一语。

    “平岐君在此,再敢吵嚷,小心割了尔等舌头!”

    司马尚见状,却是猛然拔出腰中佩剑,指着叫嚷的十几个韩人,厉声呵斥。

    他征战沙场多年,身上自然而然带着杀伐之气,脸上那道狰狞的伤疤,更是为其平添了些许凶戾。

    本来还吵嚷个不停的韩人,闻言全都噤若寒蝉,居然都不敢再发一语。

    赵嘉见状,却是暗自摇头。

    韩人,终究比不上秦、赵两国之人彪悍,就连燕人也大有不如,韩国能够存在到现在,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奇迹。

    他眼睛微微眯起,沉声说道:“使者,可并非偷偷摸摸之辈。”

    “如今赵、韩交战,尔等又是如何知晓本君离开军营来到谒戾山,若是不给出个交代,就先拿尔等脑袋祭旗,再挥兵攻下千亩!”

第一百六十六章 献相印

    赵嘉这么做,倒也并非装腔作势。

    自己行踪被韩人轻易得到,这不由让赵嘉感受到了深刻的危机。

    此番出行,赵嘉只带了百余人,若韩人派遣重兵截杀,性命危矣,虽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及微,赵嘉也不得不慎重行事,必须要弄明白泄露行踪的原因。

    其次,对于八面玲珑的韩国,给予一定压力,反而会起到难以言喻的效果。

    赵嘉可不想让如今的赵国,再次重蹈长平之战覆辙。

    十几个韩人听到赵嘉如此言论,脸色当即有些发白,为首那人当即收敛了脸上的愤怒,垂下了脑袋。

    “我们只是奉相国之令,前来此处寻公子尔。”

    赵嘉眼睛微微眯起,转头对着司马尚说道:“把他们带到冶炼矿物的炉子那里,先丢进去一个人,若没有人给出满意答复,就一个个见他们全部丢进去!”

    十几个韩人闻言,看着当即骇得双股战战。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我等带着善意而来,还望公子以礼相待。”

    为首那名韩人虽然心中惊恐,犹自强行打起精神,对着赵嘉说道。

    赵嘉却没有搭理对方,索性直接指着那人,对着司马尚说道:“就先将他丢进炉子!”

    “谨诺!”

    司马尚闻言也不废话,直接大步走向那名韩人,抓住对方衣领就朝着山洞内拖去。

    “公子饶命!”

    “公子饶命!”

    “公子饶命!”

    直到此时,他们才确定赵嘉并非只是说说,当即心中大骇,为首那名韩人大声喊着,语气中满是恐惧。

    赵嘉却根本不为所动,只是静静等待着。

    “我等知晓公子行踪,乃因公子门客中有人被相国收买,暗中透露消息是也,具体是谁,在下也并不知晓!”

    眼看生命受到了威胁,为首那名韩人也顾不得太多,大声喊着。

    “君上,这件事情交给我来处理!”

    抱剑立于赵嘉身侧的边城,脸色已经变得无比阴沉,眼中杀机隐现。

    不仅仅是边城,赵嘉亦觉怒火中烧。

    他自忖,自己对待门客可谓是仁至义尽,特别是此番出征随行的门客,更是赵嘉器重之人。

    不曾想,这些门客之中,居然有人胆敢勾结别人,泄露自己的行踪。

    吃里扒外之人,远比敌人危害性更大,也远比敌人更令不可饶恕。

    “看来,以前是我太过仁慈了。”

    赵嘉眼中杀机隐现。

    “将那人揪出来,我自己处理。”

    赵嘉声音很冷,附近所有人都知道,自家君上这次是真的发怒了。

    千亩城下,搭起了一个不小的帐篷,帐篷内摆满了丰盛的酒席。

    张平佩戴相国印绶,在营帐内来回走动着,脸上带着些许焦急之色。

    “相国,平岐君来了!”

    “终于来了么?”

    张平闻言,长长舒了口气,心中的担忧也消失无踪。

    张平自信,只要赵嘉愿意前来赴宴,就能说动对方背弃与秦国之间的盟约,转而盟韩。

    “本相亲自前去相迎!”

    哪怕赵嘉只是一介后辈,张平却也不敢有丝毫怠慢,亲自出门前去迎接。

    “张平,见过平岐君!”

    张平带着随从,快步走到了赵嘉前面,率先行礼。

    赵嘉见状,眼睛微微眯起,暗自想到:“此人就是张良父亲么,也不知道有张良如今多大了,回头派人去查查。”

    赵嘉可以恐吓那些被抓的韩人,却并没有给张平难堪,反而大笑数声,满脸热情的迎了上去。

    “吾虽远在赵国,却早有听闻张相之名,今日观之,阁下果真有相邦之姿!”

    张平亦是恭维道:“平岐君风采照九州,在下与平岐君相比,犹如萤火比之皓月!”

    两人互相吹捧了几句,初次见面气氛倒也和谐。

    “前番派遣人误闯贵方军事要地,乃张某考虑不周,虽说平岐君大度不与张某计较,张某今日仍要摆下宴席,为平岐君赔罪!”

    言毕,张平伸手虚引,示意赵嘉进入营帐内赴宴。

    赵嘉倒也不惧对方使诈,拉着张平手臂,两人肩并肩走进了屋内。

    酒过三巡,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张平忽然放下酒杯,说道:“韩国素与赵国交好,却是不知公子此番领兵盘踞千亩城下,所为何事?”

    赵嘉放下了酒杯,脸上笑容逐渐收敛。

    “盟秦攻韩,非我之意,奈何王命难违,嘉只得出兵协助秦国,饶是如此,吾亦并无与韩为敌之意。”

    “否则,我就不会按兵不动这么久了。”

    张平闻言,当即起身拜道:“公子深明大义,吾代大王谢过公子。”

    继而,张平抬起了头,脸色肃然的说道:“韩、赵唇齿相依,韩若尚在,秦就不会讲精力都放在赵国身上,赵国也能因此得以保全。”

    “如今蒙骜统兵十万攻韩,野王已经岌岌可危,还望平岐君以大局为重,出兵助我韩国御秦!”

    赵嘉摇头道:“吾虽有此意,奈何王命难违,恕难从命!”

    “今日你我详谈甚欢,只谈风月,不提政务可好?”

    很显然,张平并不愿意轻易将上党拱手让给赵嘉,还寄希望能够晓之以情、动之以义,说动赵嘉出兵协助韩国。

    赵嘉哪里看不出来张平心思?

    只不过,当年赵国为了得到上党,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最终却便宜了韩国,赵存寸土未得。

    此番秦国攻韩,正是赵国的机会,赵嘉又岂会轻易答应下来?

    赵国不急,可以持续拖延下去,韩国却是拖不起。

    张平面露悲戚之色,对着赵嘉长长作揖,悲声道:“我韩国上下,皆视赵人为同胞,赵国文武更是将公子当做是信陵君第二,希望公子能够挑起合纵抗秦之大旗。”

    “若公子都不号召天下诸侯抗秦,以秦国之强,谁能阻挡?”

    “在下对公子仰慕已久,若公子愿意助韩抵御秦国,张某愿意将相国之位让与公子,令公子统帅韩国所有兵马!”

    张平话音落下,营帐内顿时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所有赵国将领都将目光放在了赵嘉身上,眼中满是热切。

    佩他国相印以御敌国,这是何等殊荣!

    能够做到这点之人,莫不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哪怕是公子无忌当年合纵,也只是整合各国兵马,并未真正佩各国相印。

    可以预料,只要赵嘉应允下来,纵然此番合纵结束,赵嘉在韩国的影响力也不会消散。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1283/ 第一时间欣赏赵公子最新章节! 作者:半城流烟所写的《赵公子》为转载作品,赵公子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赵公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赵公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赵公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赵公子介绍: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伤亡惨重。
西有强秦虎视眈眈,北有匈奴屡次寇边,东有燕国倾力来犯。
值此危难时刻,赵孝成王长孙赵嘉,遇到了声名狼藉的未来战神李牧。
从此,赵国与他们的命运,就被牢牢绑在了一起。
赵公子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赵公子,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赵公子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