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明天启录TXT下载大明天启录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天启录全文阅读

作者:老牤牛     大明天启录txt下载     大明天启录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四十七章 重组江浙银行(一)

    再说前天陪同杨涟一起拜访牛金星的那些江浙银行的大股东,当杨涟带着他们寻找牛金星的时候,潜意识里就知道牛金星就是坑了他们的最大祸首,但是想到牛金星的行为代表着皇帝的意思,想想就不寒而栗,原来自己的那些股东们逆了龙鳞。

    他们认为有了杨涟出面,而且杨涟就是处理这件风波的主官,事情应该在酒桌上谈妥,就把心放到了肚子里面,可是他们却发现牛金星软硬不吃,而且根本就不谈论这个话题,杨涟几次想谈论这个话题都被牛金星转移到了别的话题上,并且杨涟也不敢强行要求牛金星怎么样,就更别说他们这些人了,更是不敢随便说话,只能随着牛金星的话题唯唯诺诺,陪着牛金星说笑,白白耽误了一次机会。

    现在他们想得最多的事情时牛金星的那个笑话,牛金星为什么会讲这个笑话,这个笑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按正常情况下,像牛金星这样的人不会在这样的场合将这种笑话,毕竟他的身份在那里摆着,既然不顾身份讲这个笑话,肯定会有什么意思包含在里面。

    这些人回到他们的会馆,根本就顾不得回家,再次安排了一桌酒席,在酒席上分析牛金星讲的那个笑话。第一点问题是朋友作证,很明显这个朋友是一个猪队友,无论他的智商还是情商都很低下,他的话不是作证,而是明显的挖坑,把自己的朋友放到了被讥刺的位置,而且这还是一个极为尴尬的事情,反过来想想,自己这些人是不是被自己的那些猪队友坑了呢?是不是在背地里这些人走了自己的后院,看着这些大股东们风光无限,是不是也是一头的绿帽?

    再一点就是自己的小弟比所有的朋友都厉害,是不是说讽刺自己这些人平时都是自吹自擂的目中无人,总是觉得自己财大气粗,不但不把那些受灾的穷人放在眼里,高人一等。自己这些人确实是财大气粗,心高气傲,但是现在面对的是比自己更加强大的资本,想想牛金星所掌握的腾龙银行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的强大实力,还有就是那种恐怖的赚钱能力,自己这些人无论如何也是没法相比的,自己的小弟再厉害,那也没法和大象相比不是吗?

    最后一点,牛金星讲这个笑话是不是看他们的笑话,笑话自己这些人看着风光无限,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还是牛金星在就准备好了对付他们的手段,就像是这些粮商股东们平明的囤粮,其实这些行为都在人家的算计之内呢?

    应该说这些人的智力很高,经过他们这么一分析,牛金星的行为还真是被他们猜了一个**不离十,牛金星确实讲这个笑话的本意就在这里。作为一个出身名人正派家庭的杨涟理解不了牛金星的意思,相对于这些江浙银行的大股东,这些在商场上都混成了老油子的商人们,他们就会很快理解这个意思。

    分析出来这个消化的含义不难,但是难就难在如何处理这次风波中惹事的那些粮商股东,因为在整个江浙银行中,这些粮商的股份还是非常大的,毕竟整个江南地区都是肥沃的土地,现在不仅是“湖广熟。天下足”,而是整个江浙、湖广的粮食都非常多,这些粮商们几乎控制了整个粮食供需的价格,他们的资本几位雄厚,不然的话他们也不可能闹出这样的风波,这样一来可想而知,要想让他们处理,这件风波涉及的资本有多大。

    很明显的事情摆出来,很困难的问题也就摆了出来,这不仅是处理粮商的问题,涉及更多的是股东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说是官官相护,官官相卫,其实商人们的情况也差不多。自从唐宋以来,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从中原地区开始向江南迁移,于此同时的是大量的富人、世家也都随着财富的迁徙而迁徙。在讲究门当户对的这个时代,他们之间的互相亲缘关系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随便一家受到打击,连带的都是一大片,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子侄的家里破落到吃不上反的地步,更别说家破人亡了。

    思来想去没有一点头绪,在官府或者说牛金星这家伙拿出处理手段以前,他们没有任何可以处理的办法,壮士断腕的手段值得夸赞,可是壮士断腕受到的疼痛有几个人能够忍受得住呢?更何况在这些人里面让那些人受到断腕的惩罚呢?

    江浙银行的大股东们相当头疼,牛金星就像压在他们头上的一座大山,尤其是牛金星背后的强大背景让他们感到绝望,谁也不愿意受到池鱼之祸,但是他们还都是池鱼。最终他们也商量不出来如何应付这次风波的办法,三天之后就再次联合起来寻找杨涟,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如果杨涟不管他们,他们的江浙银行就会彻底破产,到时候杨涟的中央银行也会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杨涟现在也是很头疼,牛金星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他们清楚,这次他必须要想法处理这次的风波,这不仅仅是金融风波,连带里面涉及的更多的是商场关系风波,牵一丝而动全身,一个事情或者人处理不好,就会一起一大堆的麻烦,假如这次真像牛金星当初打算的让江浙银行破产,那么整个的大明的银行系统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他这个央行的行长就算做到头了,只有请辞一个出路。

    对于杨涟来说,请辞央行行长并不算是什么大事,但是作为一个清廉、正直,书生意气清高的人来说,无疑是声誉重于性命,因此他必须要处理好这场风波,连带的是借此东风,彻底改变江南商人的思维模式,让他们重新树立起良好的商场秩序,提高商人的政治情操,也许这一点才是皇帝的最大希望。

    整理好自己的思路,杨涟就不再苦恼将要面临的麻烦了,就在家里耐心的等待江浙银行的股东找上门来,看看他们的心里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没有把这件事情平稳的解决方案,有方案更好,没有的话就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执行。

    现在是最炎热的夏天,江南的空气更是潮湿,普通的人们早就热的穿上了薄衣短衫,但是作为参与商业会谈的商人们还都是穿的衣冠整齐,毕竟他们都是有脸面的人,不能像老百姓一样袒胸露乳,赤肩光背,这也算是一种修养吧。

    杨涟的客厅里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在炎热的天气里,一群一贯周正的商人端坐在茶桌周围,他们头上冒出的不是热汗,而是一股股的冷汗,因为杨涟现在正冷着脸看着他们,一句完整的话也没有和他们说,仅仅是冷冷的看着,既不是训斥,也不是怒骂,就是吊着脸看着。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但是这个尊严是在自己的下属面前,在自己的上司面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尊严了,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商场,无疑都是这种现象。

    正常来说,央行是管理部门,并不会干涉各个商业银行的业务,对于各个商业银行更像是合作关系,而银行的董事长们就好像是央行的股东,共同商议银行的协作和发展,让后通过央行做出饭方阵、政策、制度,央行监督执行,杨涟和他们就像是朋友关系,互相谈天说地,关系融洽,但是今天的情况明显不一样,他们这些人是来寻求解决危机方案的,看着杨涟冰冷的眼神,他们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第三百四十八章 重组江浙银行(二)

    这连天来,杨涟除了思考牛金星提出的问题,还派人出去了解现在市场上的情况,不但包括市场上的各种粮食价格,还让人仔细调查那些囤粮大户的库存,看看他们究竟囤积了多少粮食。再就是调查一下究竟有多少商户参与了这次囤粮事件,究竟这些商户参与的程度有多深,需要处理到什么程度才能让牛金星满意,最后一点就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那就是那些私自集资高息吸储的放高利贷者有多少,他们吸储到的资金有多大数目。如果这些事情搞不清楚,杨涟还是没有办法处理这场危机,甚至会给大明的央行造成极大的损失,这是绝对不行的。

    杨涟现在还没有得到结果,仅仅这两天的发现,不过是冰山一角,这就让杨涟已经触目惊心了,心智的调查还在进行,杨涟必须有相当详细的资料以后才能作出决定,因此给这些人一个冷脸是必须的。

    不过总是冷着脸不说话也不行,杨涟等把他们晒得差不多了,这才向他们说道:“我现在也不知道这件事情究竟会有什么结果,江浙银行的前途到底是会有什么结局,谁也说不清楚。眼下你们需要配合我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查清楚到底有多少江浙银行的股东参与了囤粮,具体囤积的数量有多大,占用的资金有多少。还有就是清查一下你们的家底,看看目前你们的自有资金、流动资金是多少,共有多少需要对兑付的储蓄存款,还有多少贷款需要收回。把这些数据按照月份分别整理出来,然后咱们再协商处理方案,最好别让央行给你们擦屁股,那样麻烦就大了。”

    这些股东们听到杨涟终于说话了,还给他们提出了具体的办法,一个个才算把心放到了肚子里,但是最后一句“最好别让央行给你们擦屁股”,这又把他们吓了一跳,因为让央行擦屁股就意味着江浙银行要破产了,他们都有可能会失去投入到江浙银行的财富,虽然这些人不至于倾家荡产,但是这几年在江浙银行的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谁也不想失去这颗摇钱树。

    丢下这些江浙银行的股东忙活擦屁股的事,再说牛金星和他的大明皇家贸易商行。牛金星让运输到汉口的粮食在顺江而下运输回来几船,到各个粮店分别卸下一些,然后将粮食牌价写到木板上亮出来,将粮食价格再次下调百分之二十,也就是到了平常年份的价格八成左右,挤兑的那些囤粮的大商户更是心急火燎,不得不再把粮食价格下调,而且遇到大客户还得在优惠一些,他们太需要现金了,无论是江浙银行的信贷部掌柜,还是那些放高利贷的集资人,他们都在家里等着,看到一点现金就赶紧拿走,有一点算一点,总比欠着好一些。

    牛金星看看市场已经到了底线,就悄悄的从腾龙银行提回大量现金,包括银行承兑汇票,让等候在这里的北方各地掌柜开始购买这些囤粮,而且告诉他们不要一次性购买的太多,慢慢调调这些商人的胃口,让他们的心理再承受一些压力。

    市场慢慢的活跃起来,整船整船的粮食开始向北调运,无论是大运河上,还是分段开通的北京到武汉的铁路上,再就是官道上的马车,都在夜以继日的运粮。北方的粮食现在只能维持饿不死人,至于喂养的家畜都已经杀的差不多了,毕竟受灾的范围太大了,需要的粮食缺口很大。

    杨涟的手下调查的结果在半月后出来了,看到这个结果,就算是脾气非常好的杨涟,也忍不住要骂人了,这个结果不仅仅是触目惊心了,而是恶劣到了极致,可说是丧心病狂,甚至可以说需要杀人了。

    所有的商人囤积的粮食占了当年产量的一半,江南、湖广一代的人口现在将近六千万,每人每年的口粮大概需要一亿五千万担,每年的产量大概在两亿担左右,这些人竟然囤积了一亿担,现在每担粮食的价格是二两银子,他们囤积粮食的成本大约在五两一担,而北方粮食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十二两一担,也就是说如果由着他们把这些粮食运到北方,他们将可以获得二倍多得利润,甚至三倍多的利润,如果再加上垄断,粮食价格可能会更高。

    这是粮商囤积粮食大大概情况,而参与到这次囤积粮食的商人更是非常多,几乎各个城里的大粮食商人都在参与,甚至一些原来没有经营粮食的商人,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就算是租借仓库,也囤积了大量的粮食,看起来人们的贪婪程度是无穷尽的,正常的商业道德都沦丧了。

    除了普通的商人以外,参与数量更多的是普通的城乡居民,他们除了将自己的口粮倒来出售,更加严重的是将大部分的家里用不到的闲钱存到了江浙银行,又来获取这次这段时间特殊储蓄的高额利息。仅仅这些还算是可以理解,让人最难忍受接受的是大量的人群参与到了非法集资,原本就存在的高利贷商人采用高息吸储的方式,将巨量的现金高息吸储到手中,毕竟这一段时间以来,普通老百姓手里有大量的闲钱参与这场粮食风波,高利贷者将这些闲钱再带给粮商,让他们囤积了更多的粮食,而且这些资金的成本就会更高,让他们更加疯狂,希望获得更多的利润。

    杨涟被这些人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市场上的整个流通机制彻底被这次的粮食风波给搅和乱了,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规律,变得异常疯狂,道德底线无限降低,人心彻底被金钱污染。

    压制住心里的怒火,杨涟再次召集江浙银行的大股东们,包括江浙银行的所有监事,看看他们对于银行的资金情况是一个什么样的危险程度,他们是否了解在这次粮食风波中的资金运营情况了解。

    江浙银行的大股东和监事会的商人们战战兢兢的来到了杨涟的官邸,他们的心里现在是冰凉冰凉的,就算是杨涟不找他们来了解情况,他们也会在调查清楚情况的第一时间找杨涟汇报,他们自己都觉得这次的事情大条了,江浙银行估计是很难保住了,因为粮商们捅的漏子太大了,就算是亲戚朋友也很难帮到他们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去填这个大窟窿。

    江浙银行的股本股本本来只有六百万两银子,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再加上朱有孝鼓励制造,鼓励出口海外经营,江浙银行的股本也飞速的扩张,虽然他们不想腾龙银行扩张的速度那样夸张,但是经过几次股本发行和原始股东认购,现在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六千万两银子的规模,相当于扩张了十倍,而吸收的居民储蓄存款是自有资金的十倍倍,达到了六亿两白银,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经营业绩。

    可是当他们看到现在那些粮商囤积粮食的成本时,就彻底傻眼了,一亿担的粮食囤积规模,最少需要的资金就是五亿两白银,占到了整个江浙银行资金规模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按照目前粮食的价格,这些囤积的粮食仅仅可以买到一亿八千万两白银,还有三亿多的亏空需要他们想法弥补。

    也亏得实行的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模式,就算是银行破产了,他们也只需要把自己的投入部分赔进去,不需要再从自己家里往里填,但是在商业信誉上就彻底失去了再次东山再起的基础,彻底淡出了大明银行的行列,再想利用大量资金开展商业活动的希望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要命的结局。

第三百四十九章 重组江浙银行(三)

    江浙银行的股东和监事会的商人们本来是无法想到这些粮食商人们是如何搞到这么多的资金的,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只有粮食经营这一项单一的活动,更多的资金是用来搞制造和海外开拓发展的呀,那么这些粮食商人的资金是怎么得到这海量的资金的呢?

    就好像人们常说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方法也是人想出来的。刚开始这些粮商们还是规规矩矩的从江浙银行贷款,再加上他们自己的流动资金来囤积粮食,规模完全控制在他们可以掌控的范围内,还算是一般的商业行为,做生意赚钱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资金不够使用,在粮食收获的季节是很正常的,就算到了后世,国家也有专门的银行支持国家粮食局收购余粮,现在也是这样,毕竟只有流通起来,将余粮换成银子才可以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

    但是这次的粮食囤积显然不是一般的季节性收购,这些粮商是希望借助大明大面积的旱灾囤积粮食,企图获取额外的利润,这样一来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从普通的粮食经营变成了商业战争,偏偏他们碰到的对手是实力要比他们雄厚的多的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再加上深厚的腾龙银行为依托,他们不失败才是奇怪呢,更何况在朱有孝的指点下,牛金星动手布局更早,让他们一下子就钻进了套子里面。

    本来朱有孝的想法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想着以正常的价格,或者稍微高出正常年份的价格收购南方的粮食,甚至国家的户部也准备了一定的救济资金,拿这些钱来帮助守在地区渡过难关,结果计划被贪婪的商人搅和了,朱有孝也不得不让牛金星出面来操纵这件事情,但是这些粮食商人那会想这么多。

    当粮商们发现市场上有对手开始和他们开展竞争,竞相提高粮食价格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不断提高收购价格,自然成本就不断升高,资金不敷使用自然就开始从银行再次贷款,这些粮食商户也是江浙银行的股东,还是老客户,自然他们的贷款就非常方便,就算是贷款规模超出了平常年份很多,银行的信贷掌柜也认为是今年北方遇到了大面积的旱灾,而且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可能需要的粮食规模很大,自然就会引起粮价升高,需要的资金更多。

    不过当粮商们发现他们的资金远远无法控制市场粮食价格的时候,尤其是大明皇家贸易商行一直在源源不断的以平价销售粮食,他们就再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企图逼迫大明皇家贸易商行的收购粮食成本提高,然后再以高价销售,这就必然需要更多的资金去操纵市场,他们就再次向银行贷来更多的款项。

    当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开始限售供应市民口粮的时候,他们认为机会终于到了,开始看到赚钱的机会了,可惜的是这一个关口持续的时间太长了,而他们收购的粮食成本已经太高了,资金开始出现短缺,如果在这个时候资金链断了,他们不但赚不到钱,还得赔钱,于是更加疯狂的手段出现了,这就是江浙银行的股东们和监事会商人惊讶的手段了。

    粮商们通过贿赂信贷掌柜,让他们开具了大量的空头支票,就是利用银行信誉无限发行债券和空头承兑,高额的利息立刻吸引了大量的热钱进入囤积粮食市场,而高利贷商人更是火上浇油,通过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亲戚朋友吸储巨量资金,而粮商们也不管到底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只要是可以使用就行,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控制粮食价格。

    被逼上绝路的粮商们也把江浙银行的主管信贷的掌柜们带上了绝路。信贷掌柜们发现他们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圈套,如果不继续向粮食们提供贷款,他们就可能破产,那么带出去的款项就无法收回,会给银行造成巨额损失,而如果继续向他们提供贷款,却不知道需要多大的规模才能补上这个无底洞。

    被绑架的银行信贷掌柜眼看无法持续下去,超额发行债券和空头承兑越来越多,需要兑现的金额越来越大,承兑期限更是迫在眉睫,他们只好从别的商业银行进行拆解。最大的商业银行是腾龙银行,但是牛金星早就给他们打过招呼,根本接不到一钱银子,只好从别的地方银行拆借,拆借的额度都另他们自己心惊,没有办法啊,他们的压力太大了。

    在这些地方商业银行中,和江浙银行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泉州银行和广州商业银行,而且他们的实力也很强,所以拆借的资金也是最多,山陕银行虽然资金也是非常雄厚,但是保守习惯让他们敢于拆借的额度有限,最终他们收到的损失也是最小。

    当朱有孝下令让杨涟开始增加央行准备金的比例时,市场开始紧缩,货币资金开始紧张,尤其是在江浙银行的储蓄所门口开始出现挤兑现象时,各地的商业银行终于第一次见识到金融控制的威力,意识到这可不是以前各地钱庄各自为政,可以为所欲为的时代了,钱庄破产涉及到的范围有限,而银行破产则会让一个地方的企业永远失去竞争力。

    无论是泉州银行还是广州银行都开始向江浙银行寻求已经到期或者是将要到期的票据,庞大的压力让江浙银行的管理阶层是在想不出什么应对的办法,在江浙银行临时召开的股东大会上,银行的管理层向所有的大股东汇报了将要面临的窘局,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保证银行可以继续经营下去。

    口号喊得再响也没有作用,关键是这需要股东们从家里拿出真金白银来填这个窟窿,股东们都是傻子吗?显然不是傻子,他们就要求将银行经营的情况做出星系的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恶劣的情况,监事会是干什么吃的?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苗头时不予以制止。但是这些都是马后炮,就算是罢免了现在的管理层和监事会,对于银行的窘迫状况也无补。

    杨涟将自己的手下调查的情况向江浙银行提出咨询,要求予以解释。而江浙银行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也只好将如实向杨涟作了汇报,请求杨涟想法做出营救,尽量避免江浙银行破产倒闭,至于他们这些股东,凡是参与囤积粮食的股东,自然会将他们的全部财产进行赔付,不仅仅限于他们向银行出具的资金,而没有参与这件事的股东,也愿意做出一定的补偿,前提是能够保住江浙银行不要破产。

    看着这些人的嘴脸,杨涟真想打他们一顿解气,然后再将江浙银行破产,但是这样一来,央行需要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别的不说,就算是中小储户的赔付最起码也得一亿两白银,这要是让户部无辜拿出这么多资金,或者是央行的准备金拿出一亿白银,衙门里的人会把自己也送进监狱,自己失职啊!

    再想想皇帝给自己的那条圣旨,看看那三个字“债转股”,顿时杨涟终于明白了皇帝的真正的意思,不是让他去找牛金星想办法,从牛金星那里获得帮助,而是早就给自己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论是泉州银行、广州商人银行,还是保守谨慎的山陕银行,他们都掌握着江浙银行的大量债务或者是债券、承兑汇票,将这些都算作债务,然后再和江浙银行的股东们谈判,自己就做一个中间人好了,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究竟该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好了。

第三百五十章 重组江浙银行(四)

    第三百五十章  重组江浙银行(四)

    当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的时候,就已经不算是问题了,杨涟的脸色已经不再难看,他将江浙银行的大股东和管理层以及一起到来的监事会成员带进会议室,自己坐在主位上,两边是长条形的凳子,其他的人坐在两边,开始讨论江浙银行的善后处理会议。

    坐下来以后,江浙银行的董事长代表江浙银行向杨涟做了关于江浙银行经营状况的汇报。经过这几天的详细调查,江浙银行的管理层已经包装这些数据做了细致的统计,并且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已经处于破产状态,资不抵债,无法兑现将要到期的债务,具体的原因就是这次粮食风波中出现了严重的违规操作,其他的业务还是非常正常,因此希望央行予以救急,帮助度过难关,不愿就这样直接破产。

    杨涟静静的听这江浙银行的回报,脸上没有表现出一点满意或者不满意的表情,但是心里却像开锅一般翻腾的沸水,暗中直骂这些人的无耻,央行明确规定不许拆借银行资金用于炒作,但是这些人无视央行的规定,不但违规操作,而且金额巨大,结果造成的损失却要央行来给他们擦屁股,如果都这样赚钱了自己享受,破产了让央行来承担损失,这他妈不是把央行当做傻子来使唤了么,纯粹的无赖想法,但是可能让他们达到目的吗?

    看着这些人无耻的嘴脸,杨涟微笑着站了起来,向这帮人说道:“大明中央银行是所有银行的银行,目的就是为众多的地方商业银行服务的,所有银行的困难都是大明中央银行的事情,属于央行的责任,央行绝对不会推脱不管,但是不属于央行的责任,央行也不会充当保姆,负责一切债务赔付。”

    有股东站起来问道:“杨大人,我们不是向央行缴纳了一定的存款准备金了么?现在我们遇到了困难,难道央行就撒手不管,让我们自己生死由天,那么我们缴纳的准备金还有什么用,反倒是占用了我们的资金,这些准备金不是要给我们银行困难时救急的吗?国家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纳税为国,现在遇到了困难,怎么就不能要回我们的资金呢?”

    杨涟仍然微笑着回答:“这位先生,请问你是否真正认真阅读过银行的制度吗?现在我再次给你解释一遍,原来叫做保证金,现在叫做央行准备金的含义,央行准备金的真正含义是保证储户的资金安全,不是保证各个商业银的违规操作受到的损失,如果是因为天灾、战争等原因引起的银行经营困难,导致无法经营,央行会考虑救济,但是商业银行因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资不抵债,以至于破产,央行是不会负责赔付的,并且还会在赔付储户以后,追究商业银行的责任的,会彻底对商业银行进行清算。”

    真正懂得银行规则的股东们,像看见一个傻子无赖一般的盯着这个股东,怎么还有这样的傻子,想跟央行的大人耍无赖,你能赖得过央行吗?现在是求人办事,不是要挟央行。

    看到其他人不再提出疑问,杨涟这才接下说道:“央行不愿意,也不会眼睁睁的看这江浙银行破产,如果就这样破产清算,不但会对众多的股东造成巨额损失,还会对数量更加庞大的储户造成损失。央行是会对一般的储户做出赔付,但是这是有一定的金额限制的,不会无限的进行赔付,至于在江浙银行的工商储户,央行可能不做出赔付,那么他们的损失将是更加严重。所以说,一旦地方商业银行破产,受到损失的范围非常大,而受到最大损失的还是当地的经济,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重现生机,会成为死水一潭。”

    看到杨涟说得比他们想象中的风险更大,这些股东们自己的财产大半都在江浙银行中存着,而且几乎所有的股东都是在江浙银行开户,如果江浙银行破产,首先赔付的是数量众多的个人储户,他们在银行的财产将会彻底损失干净,不像他们以前想的仅仅是自己出资的部分。全部个人出资的股份损失掉,不会让他们彻底破产,毕竟那些钱是他们的一少部分,但是如果把户头上的全部财产损失掉,那么这里的多数人都会倾家荡产,这样的损失是他们无法承担的。

    杨涟的解释彻底打消了江浙银行股东们的侥幸心里,让他们没有任何退缩的余地,只能掏腰包大出血,否则将会彻底破产,这就为接下来的债务谈判作出了妥协的前提,不然的话,依照这些人不要脸的态度,还真可能会耍无赖,让更多的人受到池鱼之祸,尤其是央行的损害更大。

    杨涟看着这些就要绝望的股东,心理上感觉要比刚才舒服了一些,就给他们递出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为什么说是救命稻草呢?因为仅仅是一条主意,具体的操作还需要他们自己去讨论、协商、争取。

    “债转股”是一个新名词,当杨涟说出“债转股”的名词时,这些人眼中一亮,看起来这次危机还是有解决办法的,只是知道杨涟打算帮他们解决危机,但是“债转股”的具体操作办法是什么呢?

    杨涟再次给他们上课,说道:“债转股的具体含义就是让持有你们债务的债主不在继续讨要当前的债务,而是将目前的债务转化成银行的股份,成为江浙银行的股东,在将来可以分享江浙银行获得的经营收益,至于具体如何去分配股权,这是需要你们自己去谈判的,而别人是否会接受你们的股份,还得看你们自己的实力是否雄厚,有没有投资的价值。”

    商业谈判历来都是一个非常有技巧的,现在杨涟即把银行破产的严重后果告诉了他们,还把如何操作的方法告诉了他们,这就在无意中让他们占足了便宜。虽然说他们现在还处于举步维艰的位置,但是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还是非常感谢代表央行的杨涟,全部股东站了起来,向杨涟深深的鞠了一躬,表示了他们的谢意,然后陆续退场,回去自己商讨各方的利益去了。

    虽然给江浙银行的股东们拿出了主意,但是杨涟心里还是没有足够的底气,万一这帮人在谈判中太过小气,致使江浙银行重组失败怎么办,因此杨涟还打算在帮他们一把,就在吃罢晚饭以后,悄悄的前往牛金星的住处协商,看看牛金星是不是有意接手江浙银行的一部分股权,毕竟腾龙银行的实力强大,而且大明皇家贸易商行更是有星罗棋布的商业网点,也需要得到一些好处,这也算双赢吧。

    牛金星明白杨涟的来意,看起来杨涟的商业头脑要比皇上差得太多,皇上要是有意思接手江浙银行,那就根本不用给杨涟送来“债转股”的条子,也根本不用派杨涟来处理这个事情,仅仅自己在这里就可以将整个江浙银行吞并,但是这样做就明显表现出了皇家财团势力仗势欺人了,和皇家财团的经商理念不符,损害了长久以来建立的声誉。

    因此,牛金星便对杨涟说道:“杨大人,无论是腾龙银行还是大明皇家贸易商行都没有染指江浙银行的任何意思,现在皇家的财产已经足够强大,不愿意和国内的任何商业集团争利,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为大明服务,为了大明众多的人民服务,这才是皇上成立皇家财团的真正目的。你可以看到这次粮食风波中,我们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始终保持着平价供应市民口粮,维护这市场粮食价格稳定,虽然这样做让大明皇家贸易商行损失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看到老百姓有饭吃,北方的人民没有流离失所,冻死饿死,这就达到了皇上的最低目的,我们心里也舒服。”

第三百五十一章 重组江浙银行(五)

    虽然话是这样讲,但是牛金星心里就像在滴血,这他妈有多大的利益啊?自己辛辛苦苦的一场操劳都为别人做了嫁衣,我的皇上啊!咱们不要这么大方好不好?真要成功吞并江浙银行,那么谁还敢再次在天灾**面前高投机,有一个死一个,这是多大的威胁呀!这么好的机会就白白放弃了。

    听了牛金星这番高调的言谈,不知道他心里活动的杨涟激动不已,连忙向牛金星表达了自己对大明皇家财团的崇高思想境界表达了尊敬,但是还是觉得没有牛金星这家伙参与重组,恐怕事情不会简单成功。

    杨涟说道:“牛掌柜,你看看这次江浙银行的重组,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会不会最后因为达不成协议而失败,最后还得破产。”

    牛金星说道:“这次重组江浙银行失败的可能性很小,或者说没有失败的可能,毕竟江浙银行的经营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一直以来都是利润惊人。这次发生流动资金危机,并引发巨额亏损不是正常的业务经营造成的,而是企图投机市场粮食造成的,如果不是皇上心念老百姓疾苦,避免大面积社会动荡,他们这次就会成功,进而获得高出一般业务经营的暴利,不过这样以来,整个大明的社会就会造成超出他们利润损失的无数倍,这是坑了多数人,肥了少数人,借助天灾**,大发国难财的行为,作为一国之君的皇上,自然不能袖手不管,这才是江浙银行亏损的主要原因。当今皇上支持农工商发展,希望家家富裕,人人幸福,所有的人可以吃上饱饭,但是决不允许有人发国难财,损公肥私,坑害老百姓的事情发生,因此才命令大明皇家贸易商行不惜代价,冒着巨额损失的情况,始终将粮价维持在普通年份的水平。”

    如果知道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在这次粮食风波中不但没有损失,而且还赚的沟满壕平,杨涟就不会对牛金星的高调充满敬意了,但是杨涟现在不知道,因此他就相信了牛金星的高调。

    牛金星通过挤兑风波,将大量的粮食以低于市场两成的价格购进,然后在运到广大的北方地区,仍然以平常的价格出售,虽然差价不大,但是胜在数量巨大,而且还是独家经营,其他北方的粮商现在规模有限,没法和牛金星竞争。

    再说江浙银行的股东们,从杨涟这里得到了重组江浙银行的主意,回去后他们就开始进行商业运作。盘点现在放出去的贷款风险程度,分出信用等级,对各个贷款用户作出评估,然后或者是拍卖,或者是破产,从新估价江浙银行的价值,为接下来的谈判做好准备,争取获得比较好的结果,尽量减少损失。

    首先有一点,凡是这次参与了囤积粮食的商人肯定会破产,至于能够保住自己多少财产,跟他们自己囤积粮食的规模有关。像钱大老板、张敷家族这样的粮商,百分之百的会破产,他们的家产除了粮食被用来抵债,所有的动产、不动产都会被拍卖。

    其次是那些放高利贷的商人,他们的巨额存款会被查封,而且他们借给粮商的高息借款会被冻结,至于在他们那里集资的一般老百姓,只能拿到本金,获得的高额利息还会被扣除。

    再就是被重组的各个分行股东的资产被低价抵债,凡是在这些分行存款的小额储户,他们会得到正常的补偿,非法的高息存款将会视剩余的资产价值进行分配,实际上再次被坑,这些钱被用来补充江浙银行的本金,可以提高谈判时的底价。

    通过制定的几项制度,再次对江浙银行的资产进行评估,江浙银行的大股东们发现损失可以减少很多,如果和其他商业银行的谈判成功,完全可以自救,就看看自己这些人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了。

    审核完毕自己的家底以后,江浙银行的股东会向央行递交了《关于江浙银行申请重组》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面,江浙银行将自己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资金、流动负债、盈亏、目前状况等信息,向央行做了详尽的说明,并将重组方案一同递交到央行。

    看着这份有些自欺欺人的重组报告,杨涟有些哭笑不得,这里面的虚假信息太多了,而且还没有将造成这次严重亏损的金额数量明确表现出来,看来这些人还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怨不得牛金星根本就不提参与江浙银行的重组,这些商人有点聪明过分了,自己好心给他们提供了思路,却生生将他们惯得耍赖,看来人们的贪婪程度真是无底线。

    没有任何犹豫,杨涟直接将这份《关于江浙银行申请重组》的报告原封不动的退了回去,没有在上面做任何批示,只是对递交申请的人说了一句话:“看起来你们自己完全可以解决目前的资金问题,不必重组了。”

    满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重组江浙银行的主动权的股东们正在准备重组方案,打算借机将自己的损失嫁接到那些傻呵呵的债权人身上,但是却没想到杨涟直接就否决了他们的申请报告。

    在他们的想法中,既然杨涟提出了让他们重组的思路,那就说明杨涟为了尽量避免江浙银行破产让央行出现损失,进而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的声誉,那么杨涟就会在这件问题上不会太认真,也许让他们做个样子就过去了,没想到杨涟确实这么一个直接让他们不用重组了的回话,不重组怎么经营下去,挤兑的风潮正在风头上,再继续挤兑下去,破产就成了必然的结局,但是杨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终于有明白人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向董事会的大股东们提出了建议:“是不是我们的报告有些太虚假了,里面先是出的信息表示我们还不是太困难,仅仅是说因为这次粮食风波引起了资金周转困难,希望得到更多的现金来应付临时的困难,好像不是重组的意思,反倒是吹嘘自己经营的非常好,仅仅是遇到了临时的困难,如果有了适量的资金,将会变得更加强大。”

    听到这个不和谐的声音,股东们心里觉得是有点过分,可是如果不这样填写报告,难道要把江浙银行已经资不抵债的信息透露出去?这样的话重组还有什么意义呢?真要是让股东们自己填满这么大的窟窿,这家伙可就真是大出血了。

    但是先是就这么摆着,如果这样下去,重组方案的不到央行的批准,重组信息无法从报纸上宣传出去,那么挤兑浪潮将会一天比一天严重,损失将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谁也不愿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腰包一天天匾下去,怎么办呢?

    于是在大家发愁的情况下,有位股东再次除了一个主意,虽然央行还没有同意我们的报告,我们没放宣布自己的重组方案,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份报告直接从报纸上发出去,或者不要我们自己出面,而让那些悟空不入的记者透露出这个信息,那就和我们没有责任了。要是很快就有银行和我们联系,那就把这个信息再次透露出去,这事情也许就向好的方面发展了。

    无耻的方法有时候确实管用,一些收到了好处的记者还真是把这份报告的信息透露出去了,为了尽可能规避风险,他没有敢这份报告的情况发布,只是将江浙银行已经向央行递交了重组报告的信息透露,也没有说这份报告必须要得到央行的批准才能实施,总之就是一个花边新闻的意思。

第三百五十二章 重组江浙银行(六)

    杨涟没有想到这些股东可以无耻到这种地步,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竟然使用如此缺乏商业道德的行为,而且竟让还拿央行做虎皮,是可忍孰不可忍?看起来这些股东还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当然了,杨涟还不至于没有风度的和他们在报纸上喷口水,不过杨涟的方法却是釜底抽薪。江浙银行的最大债主是谁?是普通的老百姓,可是他们需要重组的资金来源并不是普通的老百姓,那是掌握他们巨额债券的泉州银行、广州商业银行、山陕银行,需要将债权转为股份的也是这些商业银行,只有这些银行同意将债权转为股份,江浙银行在可以咸鱼翻身,再次的到新生,绝不能让他们吃这个暗亏。

    重组的思路是杨涟提出来的,出面帮助的对象也是个地方的商业银行。于是,杨涟就让自己的部下,将自己的调查报告整理,让后以内部通告的形式,向各个地方商业银行发出,让各地方商业银行引以为戒,绝对不允许投机取巧,破坏严谨的银行制度,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很严重,并且还将继续追究银行股东的责任,无论是降低银行商业信用度,还是罚款,这些手段也能同时使用。

    杨涟也不用有什么避讳,直接在上面签字发送,而且这次没有给江浙银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就按照距离远近的原则,让所有商业银行几乎同时拿到这份通告,如何考虑重组问题,让他们自己决定。

    江浙银行的股东们正在为自己的投机技巧高兴呢,报纸上的消息已经传开,这几天不但挤兑的势头有所减弱,而且泉州银行的代表已经和他们进行了接触,准备探讨出资方案,甚至是债转股的额度都在商搓,打算凭借自己的近邻关系为泉州银行谋取最大的利益。

    央行的通报如同一盆冰凉的雪水,直接将江浙银行的股东们浇晕了,已经开始谈判的泉州银行退缩了,正在和他们接触的广州商业银行赶紧撤回了谈判代表,山陕银行、徽商银行的办事处直接让江浙银行的人吃了闭门羹,至于其他的规模比较小的地方商业银行,他们还没来得和江浙银行联系,央行的通报已经送到了手中,介入的意思就一点也没有了。

    没有办法的江浙银行股东们再次找到杨涟,将他们重新按照实际情况再次填写的报告递交上来,如果他们再敢弄虚作假,杨涟还真敢冒着自己被免职的危险,让江浙银行彻底破产,但是绝不能让自己蒙上不清白的污名,这也是读书人的骨气。

    江浙银行的重组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这以前是没有任何先例的,再加上杨涟的通报产生的负面影响,让江浙银行自己去和他们的债主去谈判,显然已经不太可能。不得已,杨涟只好让央行出面,将所有的商业银行的债主们召集到一起,然后再坦承公布的就爱那个江浙银行现在面临的困难一一掰开,慢慢分析,让他们知道现在这种情况并不是正常业务经营失败,而是因为部分股东和银行高官营私舞弊、违规操作,从而造成了这种情况,如果能够解决目前的危机,以后还是可以挣到钱的。

    江浙银行已经对内部问题作出了处理,凡是参与粮食囤积,从而造成巨额亏损的股东,被勒令赔偿全部损失,差额部分变卖家产、地产等。那些放高利贷者,储蓄的资金将被冻结,然后按照最基本的利息予以支付,高息集资部分,将按照他们提供的名单,赔付给每一个储户,但是高额利息就不用想了,能够拿回本金就不错了。

    经过严格的核算,江浙银行还有近一亿五千两白银的亏空,江浙银行的本金只有六千万两白银,但是各个股东们自己家里还有钱,何况他们自己的钱也都存在江浙银行的各个分行里面,根据个人原始股份的不同,各自也确认自己承担一定份额的损失,将存款转为股份,这样又可以抵减一部分损失,其余的就是各银行的债务了,为了让江浙银行可以继续经营,各商业银行也不在继续要求承兑,而是转成股份,成为江浙银行的股东。

    通过艰难的多轮次谈判,在江浙银行原来大股东大出血的情况下,重组工作终于完成。不得不说的是在这次重组中,泉州银行吃了一些亏,因为他们的债权最大,但是江浙银行的股东们咬定这也属于泉州银行违规操作,毕竟这些巨额债务没有通过江浙银行的大股东讨论,他们就私下通过江浙银行的信贷部自己交割了,这也算是违规操作,无意中增大了江浙银行的债务,损害了众多股东的权益。

    江浙银行的成功重组,让杨涟彻底松了一口气,现在的江浙银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地方商业银行了,反倒变成了全国式的商业银行了,而且这次几乎是成了扩股,虽然有些身骨子虚弱,但是以但放手发展,很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股份制银行。

    江浙银行现在的股份构成相对分散,原来的老股东的股份仅剩下百分之五十一,这是他们坚决要求保留的,哪怕为此每一位股东都付出了心灵滴血的代价,毕竟江浙银行还是可以盈利的而且还非常有前途,没有参与接待的徽商银行这次占足了便宜,他们以现金的方式出资,购买了百分之十五的股份,其他的泉州银行、广州商人银行、山陕银行占据了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央行则是出资赔付了众多小储户,占得了百分之四的股份,大家也算是皆大欢喜了。

    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像这次股东私自高息为银行揽储、超额度放贷、虚假承兑事情发生,江浙银行制订了各家严格的管理制度,凡是需要大规模借贷和银行增发股份的事情,不许要有所有股东的百分之七十五同意,否则将会在发现问题之后直接没收责任人的股份,赔偿一且损失。

    央行作为股东之一,在江浙银行派出了监察官员,而且从现在开始包括所有商业银行,不再允许各地分行拥有发行大额承兑汇票的权利,凡发放填写超过额度部分的承兑,必须由省级以上的银行批准,发放贷款必须要有足够的资产抵押,免得贷款者破产时银行也跟着倒霉。

    央行的这一规定,对于一些需要进行风险投资的项目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但是杨涟已经被这次风波吓得够呛,变得非常保守,从而造成了这种非常保守的制度制定,让新型行业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腾龙银行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便将自己的风投银行进行了重组,通过股东会议研究决定,凡是愿意在风投银行进行投资的股东必须以出资额负责所有的风险,就是说如果投资的行为失败,股东自愿赔付储户,这是需要从自己家里掏腰包的,而不是需要总行进行赔付。

    不过讨论的结果很让人高兴,大家太相信朱有孝了,所有的皇家股东都愿意跟朱有孝一起冒险,都愿意继续增资重新组建的风险投资银行。这件事情的发生,对以后几十年的生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腾龙银行的发展速度要比其他的商业银行快得多,占据了整个银行信贷资产的一半,也就是说腾龙银行的资产总额占据了大明的一半,成为抵御风险最强的银行,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

第三百五十三章 基础建设(一)

    通过这次粮食风波,最终引起银行市场的剧变,让朱有孝彻底认清了这个时代人们思想的局限性,包括自己对与风险控制的力度有限性。为此朱有孝决定再次加大基础建设的力度。

    朱有孝一直认为通过不断增加国家和老百姓的富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肯定会越来越强,但是对于这次大面积的自然灾害还是出现了不小的风波,尤其是投机囤粮的现象,让朱有孝心有余悸,如果不是凭借后世的一些简单的金融知识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强大的实力,很可能大明就会发生难以承担的后果。

    在历史上,从崇祯一年就不断发生自然灾害,大面积的旱灾、水灾不停地发生,致使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流民四起,而江南的经济完全控制在大商人手中,他们的代言人,就是所谓的东林党人,还不断的为他们提供经济保护政策,结局是国本动荡,日渐没落。最终走到了亡国的下场。

    现在的天启九年,就是历史上的崇祯二年,也就是历史上流民起义的大爆发时间,今年是凭借雄厚的皇家财力安全度过了危机,以后是不是一直还要靠这样的措施解决类似的问题呢?

    朱有孝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不是以后每一个皇帝子孙都会有自己这样的超前想法,自己的出现是一个意外,那就必须将抵御自然灾害的方法形成一种制度,就算执行的不算完美,也不会发生危机国家基础的动荡。

    朱有孝想,为了能够以后有限的抵御自然灾害,尽量减小自然灾害带来的危机,要建立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将由户部牵头,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救济灾民,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流民现象,不能仅靠人们的道德思想来保证,要靠实际的物资作为救灾的强大后盾。

    于是,在朱有孝的建议下,户部便设立了一个救灾巡抚的职务,成立了一个应急衙门,以但发生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便可以随时调动各地的物资,进行及时、清廉的救济。

    与此同时,户部还在各地设立了救济粮仓,里面储备有可以保证当地居民半年的粮食,有了这半年的粮食,再加上老百姓自己家里的粮食,一般情况下应付一年没有收成的自然灾害不成问题。

    自然灾害在地域辽阔的大明是常见的,尤其是现在处于小冰川时代,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历史上除了崇祯三年天气还比较正常,其他的年份始终有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发生,涉及的区域有大有小,而河南、陕西又是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地方,朱有孝便重点加强了这两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袁应泰在陕甘的沙漠治理颇有成效,已经在河套地区修建了数十条大型人工河道,将黄河的水源引到沙漠的深处,让黄河两侧的沙漠开始变成良田,尤其是内套地区,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现在变成了一片沃土,加上新型粮食作物在这里始终成功,这里生产的粮食已经可以满足陕甘和广阔的蒙古人口所需。

    随着黄河上游治理的不断改善,人口的迁徙减少,往日一直浑浊不堪的黄河现在开始变得清澈了,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这两年黄河没有发生泛滥,不过这也可能和这一带的雨水量减小有关,但是黄河变得清澈是显而易见。

    除了黄河以外,还有陕西境内的渭河、泾河,这也是经常发生水灾的河道,袁应泰把旧有的郑国渠再次重新休整,拓宽渠道,加固沟岸,在辅助修建无数的小辅助沟渠,让泾河可以变得更加容易控制,灌溉的面积比原来扩大了数倍。

    至于渭河,一直以来有泾渭分明的说法,可见渭河浑浊的历史久远,《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其。”,可见渭河作为黄河的支流之一,成为黄河浑浊的原因之一。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唐代诗人岑参UU小说的渭河承载了无限的故国家园之情,"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见渭水思秦川》)。渭河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先秦文化和文治武功的汉唐盛世。

    曾经的“八水绕长安”风景秀美,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

    现在经过袁应泰的不断治理,长安开始恢复上古时代的风貌,渭河上游的居民大量向外地迁徙,人口对自然的环境破坏减小的最低程度,人造森林在渭河两岸形成,水土流失量减少,渭河自然变得更加清澈。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耕作,到了唐朝以后,关中平原的水土已经无法负担起庞大的人口数量,土地也变得越来月贫瘠,人们多大自然的索取已经超过了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才是环境不断变得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自隋唐以后,长安的地位不断下降,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朱有孝的人口迁徙规划,就是意图减少陕西的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发展对自然的索取,袁应泰的治理黄河、泾河、渭河流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治理的力度非常大,也非常顺利,陕西开始恢复上古时代的风貌,土地在普遍种植大豆类作物、秸秆还田的方法下,变得肥沃,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了足够的食用植物油,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对于袁应泰的成绩,朱有孝不吝夸奖,袁应泰的陕甘水利建设成绩不凡,自然就让陕甘的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变得更加强大,估计以后陕甘地区就不会再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了,这一块地方算是让朱有孝放心了。

    当然了,陕甘地区流民起义的首领除了让朱有孝在就除掉的早期首领以外,后面成为新一代首领的李自成、张献忠、郝摇旗等人也早就让朱有孝收服,而且改名为李自成的李鸿基现在已经成为了大顺国的大顺侯,没有机会再回来造反了。

    陕甘地区的流民起义历史已经被朱有孝掐死在萌芽状态,发生流民起义的历史条件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这是朱有孝穿越到大明的一大功劳,更大的功劳是陕甘地区的环境治理是利国利民的千年大计,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这里的人口还可能再次增加,朱有孝就让陕甘总督制定了一个人口发展规划,鼓励人口流动迁徙,保证这里的人口数量,维护好这里的自然环境,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环境破坏悲剧。

第三百五十四章 基础建设(二)

    陕甘地区让朱有孝放心了,还有让朱有孝不放心的地方是河南,说是河南,其实是黄河两岸,包括山东、河北,这是灾害频发的地段。

    在历史上黄河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泛滥,其实主要原因就是黄河水的含沙量太高,不断的将河床太高,在进入华北平原以后,地势变换,河流也随着地势水速变缓,从中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开始沉淀,出了山区以后便形成了一段地上河,这一段地上河就是最危险的地段,水灾就是在这里肆虐。

    黄河的综合治理,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难点,原因就是含沙量太高,其中一个原因是黄河的流域问题,它经过的黄土高原地质疏松,容易在雨量打得时候,大量的黄土、沙土随着湍急的流水带入黄河。还有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秦国在关中平原兴起以后,经济繁荣,人口不断增加,而且各种大型宫殿建设频繁,致使无数的原始森林被砍伐,大自然的自然环境修复能力跟不上认为的破坏能力。

    朱有孝有意识的从陕西向外迁徙人口,袁应泰加大力度治理黄河两岸的环境,再加上这些年到了小冰川时期,自然降水减少,正是对黄河大规模治理的最好时期,因此朱有孝这才有了对黄河流域进行大规模治理的计划。

    自天启五年以来,施邦曜主持治理黄河的修建工程,每年到了冬季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召集人口,付出了无数的人力和财力,开挖了大量的辅助渠道,使得河水开始向周围引流,避免了夏季的河水泛滥。

    从天启八年开始,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几乎是整年就没有下雨,而袁应泰在河套地区修建的水渠引水量很大,致使自黄河进入河南地区以后水量减小,到后来甚至断流了,虽然对于开挖渠道,架设桥梁是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农作物的收成就成了问题。

    严重的旱灾在陕甘、河南、河北、山东至淮河流域发生,对于这种大自然的灾难,人类的力量还是非常弱小的。朱有孝采取的救灾措施是很得当,但是还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就更加增强了朱有孝治理黄河的决心,让水量充足年份的河水储存下来,等到旱灾来临时使用,避免大面积的旱灾发生。

    从饮水不便的山区分流出来的人口根据自己的意愿是否回到原来的住处,不愿意回去的人口分流迁徙,集中人口的好处,国家力量的威力开始体现。

    施邦曜现在就召集到了大量的施工队伍,朱有孝让户部拨出巨额的资金,加大了黄河两岸的施工力度,挖掘机、运输车辆大量的进入黄河治理队伍,将黄河原来的河床进行清理,利用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的遗址,将进入平原以后的黄河分成三条主要的河道,在花园口西部开挖大型渠道,将黄河水进行分流,最主要的是将河水向后世缺水严重的河北地区引水。

    黄河的含沙量在袁应泰在中上游进行大规模治理以后,开始减少,河水也变得清澈了很多,这两年流量也减少很多,这就充分满足了开挖引水渠道的先天条件,也就不会把大量的泥沙淤积的人工开挖的渠道里,形成二次淤积,避免渠水淤积别的河道。

    到天启十一年也就是历史上的崇祯四年以后的两年,将是雨量非常大的年份,不但京师遇到大水灾,而且黄河还在孟津决口,导致黄河沿岸再次泛滥。因此,朱有孝就必须利用这两年的时间,极力进行水利建设,争取将这次的洪水充分储蓄起来,用以应付接下来的连年旱灾。

    除了这两个地方以外,还有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方,就是淮河流域,现在根本就没有后世那种强大的物资基础,也就无法建设大型水库,治理淮河的方法也只能向治理黄河那样,开挖渠道,拓宽京杭运河,尽量将淮河的洪水向北引流,再就是尽量储备粮食,应付即将来临的洪灾。

    除了水利建设的速度需要加快,朱有孝还在极力修建道路。后世出现的“要想富,先修路”的观点,在现在更是重要,想要达到村村通水泥路面是不可能的,但是随着大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原来的泥土路面肯定不在适应,无法满足日益发达的商品流通,为了进一步扩大商品的交流,必须修建更加结实的水泥路面,而且现在条件也允许了,大明户部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修路。

    朱有孝提出修建水泥路的问题,得到了内阁的支持,尤其是朱有孝讲到,随着道路的畅通,将来大明的商业会越来越发达,甚至仅是工商业的税金就可以完全满足大明的国家需求,甚至可以在一定的基础上免除农业税时,一向将钱袋子看的非常紧的户部尚书直接同意了支付修路的全面费用。

    经过内阁和工部的商议,在今后的几年内需要修建两条南北方向的主干道,一天是沿着太行山东麓,从京师开始,直达汉口,最后通往广州,还有一条路就是从京师开始,沿着运河两岸南进,直接达到杭州。而从京师到沈阳的道路也是必须修建的,这条道路也是非常重要,对于整个北方的控制非常有帮助,同时也可以让南北的物资交流更加方便。

    东西的干线就更加直接,就是后世的陇海线,不过现在的西段终点不再是兰州,而是直接准备修到边境的最西端,成为真正的一天大动脉,连接东部到西部,无论是东部救灾,还是西部战事,大明的军队都可以迅速调动。

    除了主干线要修建水泥路以外,各个州府之间也要修建道路,不过这些道路就不像大动脉那样庞大了,也不需要修建成高级的水泥路面,只是利用三合土夯实就行,路面比平地稍微高出半尺就行,因为用三合土夯实的路面在现在完全可以施工,不像混凝土路面那样需要一定的技术人员。

    为了保证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朱有孝让工部做出保证,最起码大动脉在现在的车辆行驶条件下,不得短于二十年,工部则以这个质量标准向全国各地的建筑工程队招商。

    虽然现在的商人还比较质朴,不像后世的商人那样造假,但是必须要把制度定好,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无论是官道、沟渠、堤坝、宫殿等所有官方出资修建的工程,工部都让建筑者竖起纪念碑,标明该工程是什么原因需要建筑,工程设计的标准是什么,使用年限预计多少,最后在填上建筑工程的主要负责人,包括他的儿子,如果有了孙子,也可以将孙子的名字写上,这种监督工程质量的方法,被后来的人称为“荣辱碑”,达到标准了,就是几辈子的荣誉,如果出现豆腐渣工程了,这家几辈子就别想从事这个行业了。再就是资质和备案制度,分级别建设的工程,也都分级别备案,如果出现了事故,也会分级别追究责任。

第三百五十五章 让好人常在

    自古以来就流传这一句俗语,叫做“好人不常在,祸害遗千年”,究竟这句话是从什么年代流传起来的不好考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直存在着,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实呢?

    按照佛教的解释是因果报应,做好事的人不常在是因为上世做的坏事太多,今世要用做好事回报上世的报应,当好事足以回报上世的恶果时,就会转入下世的轮回,在下世享福。相对的来说就是今世享受荣华富贵长寿的人是因为上世积德行善,在今世得到了回报,如果做的坏事太多,下世就会得到报应。

    在现代社会的印度,苦修今世的人仍然很多,他们都是企图在下世获得好报,富贵无边。不知道究竟人多少年才能转世,反正自古以来一直到现在,印度人民的生活始终是多数人处在贫困线以下生活,那多数的苦修都跑到哪里去了?反正这就是一个迷。在我们看来这就是精神鸦片,反倒是让人失去了上进的动力,整天处于阿q的精神麻醉状态。

    其实这句话的真正解释应该是这样的,好人不计报酬,乐意助人,辛苦劳累、身心疲惫之时最多,最易因身心过度透支诱发疾病死亡。而祸害人间之辈都是养尊处优、自私自利之徒,相应身心舒畅,寿命就会较长,所以就会有“好人不长在,祸害遗千年”的现象出现,虽然无奈,它却是正常的社会存在。

    其实这种现象也是资源分配的原因,好人不常在的里面的好人,是把属于自己的资源让渡给了别人,比如在灾荒年代,把属于自己的那份粮食送给别人吃掉,好人自己就饿死了。看到落水的人,直接跳到水里救人,考虑到的是要把人捞出来,但是想不到的是那个人正处于频死状态,求活的**压倒一切,因此就会发生救人的好人反而会被淹死的情况。

    正常的人都会有帮助别人的行为,但是那些不太正常的人却不会有这种反应,弱智或者是反应敏捷的人,就不会让资源向别人倾斜,第一个想法就是保护好自己的生命,避免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在这次的粮食风波中,因为朱有孝的先知先觉,提前让牛金星布局,及早的做好了救灾的准备,而且凭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运筹,这才让大明的老百姓度过艰难的一劫,而且牛金星还大赚了一笔,但是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那些商户并没有的到什么好处,绝大多数商铺在这次粮食风波中损失惨重。

    牛金星在这次粮食风波中强势要求,所有的合作商户必须按照大明皇家贸易商行的规矩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得囤积粮食,而且还必须按照平价销售,所需要的粮食由大明皇家贸易商行统一供应,但是在实际的商业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小的偏差,大明皇家贸易商行供应的东西可以不提高价格,但是从别的商户购进的商品也不能加价,这个规定极大的影响了合作商户的利益,让他们出现了很大的亏损,毕竟多数人并不是大公无私的,不会因为你粮食价格低了,从你这里购买了粮食以后,就必须还要购买其他东西,自私是多数人的行为。

    牛金星的强势要求不被多数商户理解,但是大多数商户本着长远的利益考虑,虽然损失惨重,还是按照牛金星的要求执行了,因此他们要看牛金星下一步的措施是怎么补救了。

    远在京城的朱有孝自然明白这些商户的心思,其实这个策略也是朱有孝给牛金星制定的,并且让牛金星细致的统计了这些赔钱的商户,在赔钱的商户里面,不但有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商户,而且还有不少没有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商人,这些人的行为更加应该鼓励,让他们的生意更加兴隆,让好人常在,善事长存。

    因此,在粮食风波结束以后,除了大规模的经济基础建设以外,朱有孝同时进行的还有精神文明建设,说句难听的话就是拉拢人心,让多数人明白为了大明人民利益考虑的人永远不会被亏欠,要让好人在大明常在,形成一种新的精神文明。

    朱有孝就给还在苏州的杨涟写了一封信,让他理解为什么会有“好人不常在,祸害遗千年”,而这种情况应该怎么解决的问题。

    杨涟本身就不算是一个腐儒,而且还在朱有孝的新思维下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当他看到朱有孝的这封短信时,确是大大的吃了一惊,他明白朱有孝开始对东林党人动手了,而且这次的力度还是前所未有的大,这让他心里非常矛盾。他不敢自作主张,就让自己的贴身心腹带着这封信赶赴京城,分别拜访孙承宗、左光斗等人,毕竟这些都算是东林党一系出来的大佬,虽然对于朝廷的党争已经没有兴趣,毕竟他们的官职已经够高了,而且掌握的权利也足够大,但是对于思想上的东林党理想还是非常深厚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说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毛病,也被历代的人,包括当代的人所推崇,但是在这句话深厚的内涵下,还是不少的人作出了最起码说是不道德的事情,也就是说这句话被某些人以偏概全,把好事向歧路上引导了,反倒是造成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人们所处的地位不一样,考虑的事情肯定不一样,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为什么年轻人容易被激起情绪,就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较低,无法看到更远的将来,当他们成长到一定岁数的是后,就可以从容面对各种诱惑,从而分辨是非。当然了,这要排出一部分野心家,企图浑水摸鱼的人。

    杨涟的心腹回来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孙承宗的回信很短,就是几个字,“我们属于大明,大明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说明了孙承宗的决心,不要考虑小团体利益,一切都要从大明的利益出发。

    左光斗更是直接,他直接跟着杨涟的心腹来到了苏州,他是一个性格非常执着的人,更是嫉恶如仇,虽然出身与东林党,但是那些东林党中的败类早就让他失望,看到杨涟的书信,稍作考虑以后,就直接向吏部请假,带着自己的情绪,跟着杨涟的心腹就到了苏州,准备和杨涟一起行动。

    按照朱有孝的思路,牛金星让自己的手下仔细的统计了和自己合作的那些商户的损失,还有那些没有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商户的损失,这些商人更值得让牛金星下功夫,他们的积善行为出自自己的内心,并没有人和获得补偿的想法,偏偏是这样,就更应该得到补偿,让他们获得可以常在的资本。

    朱有孝也在京城召集了大明皇家财团的股东们,向他们提出了对众多合作商户和那些有善行商户的补偿想法,询问大家的意见,毕竟是商业行为,必须要有有规矩,不能自己一个人说了就算。结果显而易见,所有股东们没有任何意见,一句话,大明就是自己存在的基础,一切为了大明的长远利益。

    牛金星心疼的将朱有孝的补偿方案递给了大明皇家贸易商行的高层执行,补偿方案很简单,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商户获得了和正常年份一样的利润,凡是亏欠的部分全部由大明皇家贸易商行补齐,保证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利益,而那些没有和大明皇家贸易商行合作的商户,则获得了所亏损利润的两倍,因为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积德行善行为,有足够高的道德水平,而且还免除他们一年的税赋。

    看到大明皇家贸易商行的行动非常果断,左光斗就催促着杨涟赶紧行动。二人带着江浙银行的大部分股东,还有不少的学子,大家一起赶往无锡的东林书院,将东林书院的牌子摘下来,换上了孙承宗新的题词“无锡学院”,两边的对联也做了调整,变成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经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东林党的说法。

第三百五十六章 忘战必危

    自从大明击败沙俄帝国以后,就很少再有大规模的战争了,向周围的一些扩张都属于边疆部队的自发行为,他们也没有向大明的户部申请多少军费,仅仅只是在兵部做了备案,大明军队大规模的战争逐渐减少,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军费开支,为彻底取消农业税做准备,朱有孝便开始减少军队的规模,而建设更加精锐的常备的军队。

    朱有孝按照地域建设了十个军区,其中多数都是建立在边疆地区,人数从五万到十五万不等,实行职业兵役制度。还有就是建立武装警察制度,各个城市都建立了警察局,负责维护地方的安全,这些人都会从军队里挑选出来,剩下的军队则开始安排退出现役。

    普通的退役军人把青春献给了大明,朱有孝自然也不会亏待他们,大明现在的家底比较厚实,并不吝啬金山银海,给了退役士兵丰厚的退役金,至于军官们的出路,除了退役金以外,还负责安排一定的职务。但是朱有孝还是小看了这些经过铁血经历的大明军人,这其中的大部分军人并没有回家,他们对于农活或者工厂做工不感兴趣,在一些军官的带领下,他们组织了几十只雇佣兵队伍,利用他们的退役金做资本,奔赴海外帮助大明再次开拓土地。

    另朱有孝以外的是,大部分的士兵都去了朱由检的南美,后来才知道这是朱由检早就让他手下的军官联络的,至于什么原因,朱由检也没有说。朱有孝怕朱由检出现意外,就动用了内帑五百万银子,悄悄的拨付给了朱由检,朱有孝也只是回信表示感谢,仍然没有说明原因,朱有孝也没有再问,估计到了时候他自己会解释。

    整顿军队以后,大明士兵的装备再次的到了提升,新式的武器继续装备部队,而为了试验这些装备,朱有孝允许各个军区可以自行安排士兵进行训练,甚至可以到各个不同的国家参与实战,从而提高士兵和基层军官的实战经验。

    不停地让士兵参加实战的想法,是朱有孝从后世美国的身上学习的,因为自从二战结束以后,世界伊和平发展为主题,但是美国人却是发动了十几次大小不等的战争,让他们的军队的到了实战的经验。相对的是中**队,经历国内战争以后,二十多年没有经过实战的锻炼,在对安南的自卫反击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至于后来的数年中,都没有结束边境的小规模冲突,其中锻炼队伍是最主要的目的。

    边疆地区的士兵可以不断的在附近参与战争,而东部的军区却不太方便,朱有孝不得不再次把目光瞄准了倭国,那里现在仍然是烽烟不断,朱有孝还要再加上一把火,让那里的战争在激烈一点。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中国古代的治国智慧无穷,但是后来从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思想出现以后,尤其是宋朝的腐儒曲解了儒家思想真谛以后,华夏的兵家思维被压制,致使后来的国家治理思维都是以稳为主,以和为贵,失去了积极的对外开拓思想。形成了内战内行,外展外行的纯农耕思维。

    为了尽可能锻炼军队军官战术思想,同时减少士兵的伤亡,朱有孝采取的方法是在倭国的三个主岛上各自安排一个军区的士兵参战,他们以各个本岛的战争为作战范围,不许参与各岛之间的战争,这就避免了发生互相之间的误伤,还可以不断的让士兵轮训、轮战,比较熟悉自己的战场环境,再就是可以让军区之间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交换基地,尽可能适应不同环境的锻炼。

    除了倭国的练兵场以外,朱有孝还设置了爪哇练兵场,那里的气候非常适合进行热带丛林战斗,而且那里的生活环境相对其他的地方要好得多,人口也比较多,那些土著的居民对后世的华侨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就算是在这个时代,他们也没少帮着殖民者屠杀华人华侨,朱有孝的目的就是尽量减少这些屠杀发生的概率,自己不可能一直活下去,后世的人也不可能限制先觉的防止这些时间的发生,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让这些华人华侨强大起来,让土著们不敢心生歹念,一直老实下去。

    派往爪哇练兵场的都是南部的军区,朱有孝让他们也在那里占据两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岛屿,划分开作战的区域,避免发生自伤。同时让这两个岛屿可以搞一定的基础建设,形成安全的生活区,只是向外岛发动战争,到了以后,这里就是正常的热带丛林战争学校,可以培养出无数的作战专家。

    做了这些为大明后世打基础的工作还不算完,朱有孝还得建立起完备的民兵后备役制度,所有大明境域内的青年男子必须每年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军事训练,既可以一次训练完毕,也可以分两次训练,在每个县都有武装部,由他们负责组织训练和考核,无论是务农、经商、做工,所有年龄在十八到三十五岁之间的青年人都必须参加,这些都是记录在案。

    至于初级学校,现在分为两级,就是小学和中学,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毕竟现在的知识很简单,朱有孝就提出了没七天中可以休息一天,学习文化知识四天,还有两天就是参加军事或者体育锻炼,让他们都有一个好身体,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到了大学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所有的大学生除了正常的学习以外,必须在每一星期参加一天军训,另外的一天的时间则是勤工俭学,参加学校实验工厂或者是其他工厂的劳动,让他们不断的在学习和实践中轮流,这样的大学生可以在毕业以后直接参加工作,不像后世的学生,毕业就是失业,教育出了无数的自以为是的无用青年,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所有参加军队的适龄青年都是学生中的学习精英,这一点朱有孝做了特别的要求。中学完成学业毕业以后,参加当年的全国统一高等教育考试,军队有从这里面挑选优秀学生的优先权利,凡是自愿报名军校的学生,军校都会认真录取。朱有孝给予军人极高的荣誉还有丰厚的薪水,同样也是吸引青年学生报考军校的一大动力,而以后的军官也主要是从军校中提升,没有文化的文盲,以后是没有出席的。

    大明军队军官的配置也很有意思,每一级别的军官都是一正两副,但是平时只有一正一副军官在职,另一个人则是带队到各个练兵的战区参加实战,参加实战的队伍规模不大,但是相对来说军官数量明显比例相当高,每次轮休回来的副职军官可以暂时代替正职军官掌管队伍,然后是下一周期的轮训作战,让军官们时刻处于不停地战争状态,锻炼他们的战斗指挥能力,而各级军官的参战考核制度完善,这是他们以后提升的必备资料。

    朱有孝这样的建军方式,是参照了前苏联的军队模式,一旦发生大型世界级的战争,大明军队的副职立刻就可以升为正职,再加上庞大的后备役民兵,大明的军队立刻就可以扩充三倍,而且战斗力并不会减小,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地步。

第三百五十七章 朱由检的意图(一)

    非洲战场上的西班牙军队出了问题了,原因是他们的军费紧张,虽然大明销售给他们的武器价格并不算太贵,但是他们糟糕的统治方式带来了严重的浪费和**,菲利浦三世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无论是眼光还是治理国家的策略都是非常随意。

    葡萄牙将土地出让给西班牙王国以后,在南美的新葡萄牙王国发展的顺风顺水,而菲利浦四世在西班牙的统治确实一团乱麻,尤其是在对待留居在原来葡萄牙领地上的居民,他的政策实行的非常不好,无法让居民适应他的统治,出现了新的民族割裂情况,以至于增加了国土面积以后,整个王国的财政收入反倒出现减少的状况。

    在西班牙作为海上霸王的时代,西班牙王国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海外的掠夺,尤其是来自美洲的殖民统治,但是大明的崛起,尤其是几次成功的抢夺,让西班牙王国损失很大,再就是大明的工业品在海外掠夺式销售,又让西班牙受到更大的冲击。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的因素是欧洲的政治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以英格兰为首的欧洲各国开始对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势力的围剿,尤其是在奥斯曼帝国击败哈布斯堡联军以后,英格兰势力开始四处出击,合纵连横的手段层出不穷。

    如果西班牙王国的菲利普三世能够善待葡萄牙王国的留住居民,对他们实行比较宽松的税收政策,利用他们和新葡萄牙王国的关系,进行全方面的合作,整个西班牙王国的经济还可能突飞猛进,但是显然菲利普三世没有做好,而且还让英格兰王国通过墙头草的意大利人钻了空子,留居在西班牙王国的葡萄牙人要么消极反抗,要么开始后悔没有迁徙,开始携带家产再次大规模转移。

    西班牙的军队在非洲战场上开始入不敷出,战斗力自然下滑,士兵的战斗士气低落,甚至还出现了逃兵,在接下来的形势更加恶劣,收入减少,出现一个恶性循环,不但自己受到更大损失,还拖累了盟友。

    非洲的战事开始对西班牙和德意志联军出现不利现象,他们的势力范围不断减小,德意志联邦则不断对西班牙菲利普三世表示不满。

    菲利普三世在这个时候更是焦头烂额,海外殖民地现在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而国内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无论是国内国外的事情,都让他非常无奈,实在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

    就在菲利普三世焦头烂额的时候,从北美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是大明帝国的信王殿下打算购买他一部分北美殖民地,而且开出了不菲的价格,并且所需要的位置并不是西部,而是东部地区。这个消息让菲利普三世喜出望外,立刻决定把那片有些鸡肋的地方出售,不但可以获得资金上的喘息机会,还可以借此重新加大在非洲的经营力度,毕竟非洲距离西班牙更近,相对来说管理、殖民成本更低。

    再说在天启九年出海的朱由检,他率领庞大的舰队前往北美以后,顺利的到达了赵率教、满桂、傅冠所在的北美大明的海外领地,在那里受到了三人热烈的欢迎,众人对朱由检非常的尊敬,毕竟他们都是大明的官员,而朱由检则是大明除了朱有孝以外的大明皇家第二人,何况朱有孝对朱由检非常信任,还让他监国两年,所以朱由检的地位是相当尊崇。

    看到这块大明的海外领地建设的非常好,朱由检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虽然皇兄的意思是让自己在这片领地上做主,但是想起自己的王叔、王兄们都是自己打下的领地,而自己难道比他们还不如吗?

    因此,朱由检的想法不是接下这块已经属于大明的地方,他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再次为大明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地,借此向自己以后的王室近支兄弟们做出榜样。可以借助皇室的力量,但是必须要有强大的能力,这才能成为大明皇室的真正子弟。

    在傅冠的城里做了一次充分的的休整之后,留下大部分的普通人员,朱由检带着所有的兵将和工匠们又开始了下一步的征程。

    自北向南航行,不长的时间就到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这是一个不太大的城镇,带着懂得西班牙语言的翻译下船。朱由检最初的目的是在这里补充一些淡水和粮食,毕竟大明现在和西班牙关系不错,是不能毫无理由的抢夺领地的。不过,当朱由检带着士兵们下船以后,却发现这里正在发生激烈的交战,人数众多的土著在围攻小镇,小镇里的西班牙人苦苦的抵抗者,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反击能力。

    朱由检的大批军队的到来,直接震撼了交战的双方,毕竟这支刚到的部队看起来装备精良,而且直接给人一种萧然的杀气,他们不得不停下来,以确定这支军队的态度,再决定是否继续打下去。

    看到交战的双方对大明军队到来的顾忌,朱由检就直接带着毛文龙和卫队进入了战场的中间地带,把交战双方隔离开,暂时平息了这场战斗。

    土著们看到的是比那些西班牙人更加强大的舰船利炮,他们认为这场战斗的胜利离他们远去了,于是,当大明士兵全部下船以后,就径直撤离了战场。而西班牙人都在小镇里面,他们则是默默的看着到来的这支军队,猜测着朱由检的目的。

    很快的朱由检就和将领们进入了这个小镇,对付土著就已经很吃力的西班牙士兵,根本就没有能力再阻止大明军队的到来,他们很光棍的没有开一枪,也没有派过人来询问,疲乏的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看到朱由检他们面带笑容,翻译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西班牙话打招呼时,他们才终于放心了,无论是不是援军,反正他们的性命今天是保住了。如果是被土著人攻破了小镇,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无比残酷的杀戳,这可是近百年的仇恨了,他们刚才只有拼死抵抗,但是却没有一点信心了。

    通过一番简短的交谈,朱由检终于明白了这里发生的情况,再就是知道了这个小镇叫做圣地亚哥,属于西班牙人的一个殖民小镇。

    圣地亚哥这个名字是西班牙的一个圣地,相传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雅各安葬于此,是天主教朝圣胜地之一。相传耶稣的弟子雅各曾到西班牙传教七年,死后遗骨葬在西班牙。西元813年,一位农夫偶然发现了圣地亚哥的墓地,人们在此建立了一座小教堂,并将此地取名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西班牙圣地亚哥居民以此为傲,因此他们在开始对外扩张殖民以后,在美洲好多地方都建立了叫圣地亚哥的城镇,可惜随着西班牙国力的衰退,后世的圣地亚哥城都和西班牙人没有什么关系了。

    西班牙现在有些穷了,在圣地亚哥的士兵还不到一千人,而且刚才的激烈战斗,又让他们损失了二百多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土著人再来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恐怕这些人有死无生,他们已经开始打算撤离这里,去到美洲的大西洋岸边,寻求更加安全的地方,因为王国政府实在没能力保护他们了。

    经过简单、短暂的谈判,本来准备进行补给的朱由检队伍,决定在这里停留下来,因为朱由检发现,如果在这里驻扎下来,可以把这个地方当做一个落脚点,就是自己开始腾飞的起步点。

第三百五十八章 朱由检的意图(二)

    谈判的结果是朱由检付出了五艘运输船再加上一艘军舰的代价,换取了这个圣地亚哥小镇的所有权,然后朱由检就让整个船队进入了小镇,告诉大家这就是他们的基地,以后大家就要从这里开始新的生活了,并且将这个小镇改名为信城,因为朱由检的封号是信王,所以这个名字也代表了朱由检的所有权。

    如果朱有孝现在在这里的话,一定会觉得朱由检很有眼光,这个叫做圣地亚哥的小镇,就是以后米国的第八大城市---圣迭戈。

    送走了西班牙人,朱由检带着毛文龙和手下的将领们开始仔细的观察这座小镇的情况。真个小镇占地十五、六平方里,镇中心有行政办公楼,还有一座天主教堂、学校、医院、兵营等。

    朱由检将随队的工匠安排进小镇的各个建筑里面,而将兵营安排在城镇外,按照朱由检心里的设计,这座小镇将成为以后整个信城的中心,小镇目前的建筑完全保留下来,可以当做以后的历史文物,这朱有孝曾经给他讲过的故事。

    在随后的时间里,朱由检不断的将自己从大明带过来的人转移过来,形成了一座人口近十万的中型城市,当然了,这是几年以后的事情。

    目前,朱由检将队伍安排好以后,首先开始的是布防,刚刚退走的土著人肯定不会放弃他们的目的,在短时间内还会召集更多的人口,他们垂涎这座小镇时间不短了,不会就这样放弃的,毕竟西班牙人将这座小镇建设的还是非常繁华的。无论是行政中心,还是教堂、学校、医院等,这些都是土著人心中的财富,他们都想拥有这些豪华的房子、别墅。

    小镇周围的石质围墙已经有了一些破损,看起来土著人的攻击力度还不小,毕竟他们没有大型火炮,也亏得这道石块建造的城墙非常牢固,否则朱由检得到的可能是残垣断壁了,还得把这些破损的地方修剪一下,保证人权的安全是第一位的。

    朱由检拥有这座小镇的第五天,士兵们过来报告,在附近十五里左右的距离,大批的土著人军队在聚集,初步人数有三万多人。据侦查的士兵通过望远镜查看,他们居然拥有一些击发枪,而且还带着土炮,看起来他们的目的就是自己的这座信城,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不知道最终会有多少人。

    得知将有人数众多的土著居民来攻城,朱由检立刻将士兵和工匠及普通随军百姓带进小镇内,尽量减少自己的伤亡。随队而来的船只大部分都去傅冠城接人去了,留下的船队朱由检也让他们暂且离开港口。

    城内的军队大概有七千多人,朱由检认为这已经足够应付这些土著居民了,哪怕他们有十万的士兵,在近现代的火枪面前,也只有找死一条道路。因此朱由检也不是非常在意,更何况身边还有毛文龙这样的悍将,哪怕是直接冲杀上去,估计这些土著居民也不是对手,但是伤亡却不可避免。所以,朱由检严词拒绝了毛文龙的主动出击方案。

    踞城而守,尽量保存自己的实力,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这是朱由检现在的唯一想法,毕竟从大明本土向这里迁徙人口的难度很大。相对来说,要是能够将这些土著居民收为己用,这成本就要小很多了。朱由检就是打算给这些土著居民一个深刻的教训,然后再收服他们,成为自己的劳动力。

    朱由检等待了一天的时间,不出意料的过让有大约八、九万的土著居民围了上来。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土著居民里竟然有两万多人持有击发枪,这一点是朱由检怎么也想不到的,难道说这些人是赵率教他们武装起来的吗?是想趁自己立足未稳,直接干掉?

    不管怎么说也要把这些人先干掉再说别的,自己手下的毛文龙等人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别说有八、九万土著,就算是再多的土著,朱由检也不会害怕的,实力才是根本,战争经验不是这些土著人可比的。

    朱由检坐镇小镇的行政厅中居中调度,毛文龙等三人各自带领两千人守护四个方向。之所以这样兵力分散,四门平均分配兵力,实在是朱由检他们根本就看不起这些乌合之众。

    在小镇北门方向的土著居民最多,他们携带的土炮也是安排在这个方向,毛文龙就坐在城门楼上,在望远镜里看着这些乱糟糟的、不成队形的土著们直接冲着北门过来,心里满是不屑。就这样的队伍还想进攻老子的小镇,真不知道这些土著是不是找死。

    首先开火的是随队携带的迫击炮,因为朱由检下令不许出现伤亡,这些土炮如果靠近了城墙,还是会造成一定的伤亡的,就算是不是***,光是里面的黑**也会把人震伤,所以土炮队就成了第一个打击目标,其次才是密集的攻城队伍。

    集中了二十多门迫击炮,看着一里外的土炮阵地,毛文龙一声令下去,连试射的过程都省了,直接覆盖过去。这些可怜的土著队伍的土炮,连土炮都没有安放好,就被毛文龙的迫击炮给打散了。尤其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近现代战争的经验,备用的炮弹和黑**还放在一起,等到****爆炸的时候,不断引起了殉爆,不但那些在他们眼里珍贵无比的大炮没有了,而且会开炮的士兵也是死伤殆尽。

    没有了土炮的威胁,依靠着城墙掩护射击的明军不在会出现太多的伤亡了,如果在这种互相对射中被子弹击伤,只能说这些士兵倒霉。按毛文龙的话说,你们跟着老子打了这么多年仗,手里的步枪要比这些土著人的烧火棍强多了,如果那个小队出现了死亡,那么我就扣掉小队长一年的薪水,死去的家伙也不给抚恤金,太他妈的丢脸了。

    击发枪的射击速度要比明军装备的步枪差得太多了,尤其是他们这些击发枪还是赵率教卖给他们的陈年旧货,再加上这些土著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训练,所以朱由检他们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队伍出现伤亡。

    步枪的有效射程要比击发枪远上三十丈,因此明军的士兵就在击发枪的射程之外开火,凡是能够进入有效射程以内的,只要超过十个人,立马就会有机枪射手照顾,把这些人打成碎渣,在射程之外,毛文龙的这些手下不能说是枪枪咬肉,但是十枪里面打死五个人也是妥妥的。

    不太激烈的战斗从上午辰时打到午时,毛文龙的手下还真是一个士兵也没有死亡,士兵的战斗能力相差太大,武器优劣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士兵的素质相差太大,在机枪的协助下,很少有土著士兵的子弹能够打到有效范围之内,因此明军不会出现伤亡。

    相对于明军的轻松自如,进攻的土著们可就惨了,乱哄哄的一起向前冲,前面的人就不停的往地下倒,听起来不太密集的枪声,杀伤力却特别大,眼看着再向前冲上几十丈就可以趴下射击了,但就是跑不过这点距离,想射击根本就够不到射击的距离,乱哄哄的爬下来打一气,自己都不知道子弹飞到哪里去了。看着有一小波兄弟好容易冲到了可以射击的地方,但是对面的大威力子弹打过来,身体都被打成了筛子,更悲惨的是身体变成了碎肉。

    到了吃饭的时候,双方似乎有默契的都停下射击,开始吃饭了,上午的战斗结束了,土著们伤亡七、八千人,而明军士兵除了几个倒霉蛋被流弹划伤,还真是一个也没有死亡。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2304/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天启录最新章节! 作者:老牤牛所写的《大明天启录》为转载作品,大明天启录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天启录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天启录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天启录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天启录介绍:
一个废品收购站的小老板,因醉酒魂穿而来到大明,灵魂附体朱由校,且看他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后世知识,制造枪炮、改革制度、击败女真人、征战世界,重新复兴大明的道路,记载其过程,故名大明天启录。大明天启录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天启录,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天启录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