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诸天万界之大拯救TXT下载诸天万界之大拯救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全文阅读

作者:放羊小星星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txt下载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七十二章 给大姨上堂课

    大姨的心情就好似过山车一般,一会上一会下,前半段激动不已,直到听到最后一句‘还需要几年时间来推广’,刹那间又回到了原点,愁眉苦脸的嘟囔道。

    “你这不是等于没说嘛,几年,谁知道具体是几年啊,也没个准信。”

    李杰笑着摇了摇头,丝毫不介意大姨的吐槽,他说这个主要还是给大姨留个念想。

    事实正如他所说,农村太大,人口太多,国家一时间无法兼顾所有地区,势必需要一个推广的过程。

    再过上几年时间,全国各地的乡镇企业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不过即便政策允许了,也不是所有的乡镇企业都能够盈利。

    毕竟一家企业想要生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时期,原料、生产、管理、销售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考虑到,如果没有专业的能力,过了最初的红利期之后,企业非常容易被淘汰。

    专业,恰恰是农村最缺少的东西,这个时代的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少专业的人才,想要合理的经营好一家企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真正影响深远,能够解决农村困局的的还是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既然已经说了农工商联合企业的事情,李杰自然也不会吝啬将‘包产到户’说出来。

    “大姨,您别着急啊,我话还没说完呢,其实,上面还有其他的动作。”

    大姨闻言脸上的神色立马一变,急忙道:“啊?还有什么?快,快,给大姨说说。”

    “您别急。”李杰拍了拍大姨的手,缓缓道:“大姨,包产到户您听说过吧?”

    “当然听说过。”大姨点了点头,随即眉头一皱:“小五子,你该不会说要搞‘包产到户’吧?这不是搞倒退吗?这是犯错误的!”

    李杰抚了抚额头,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早在五十年代,包产到户就出现了,首创这一模式的地方是温市永嘉村,这一模式很快就被制止了,当地的包产到户第一人还因此被打成了优派,判了三年管制劳动。

    永嘉的包产到户比著名的小岗村要早了足足二十二年,当时这件事闹的沸沸扬扬,还上过人人报纸,被定性成原则性错误,助长农村资本主义。

    即便不算永嘉村的包产到户,小岗村依旧不是第一个搞包产到户的,只不过小岗村的影响大,被树立成了典型。

    “大姨,您先别急着否定,其实,这种情况还是很有可能的,农村什么情况,我相信您比我清楚,吃大锅饭,难免会有人不积极,上工的时候偷奸耍滑,稍微偷点懒也不容易被发现,反正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

    “您想想,如果你种的这块地,除了统销部分,剩下多出来的全都是自己的,那还会有人偷懒吗?”

    “那肯定不会啊!”大姨想也没想,毫不犹豫的回道:“如果是自己的地,谁会不用心啊。”

    言罢,大姨沉默了一会,面露难色。

    “可是,如果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可不就成了历史倒退了嘛,而且到时候社里的农具、种子,还有牛,这些东西怎么分?谁先用,谁后用?”

    李杰叹了口气,吃了这么多年的大锅饭,一时间想让大姨转变观念确实很难,但是谁让对方是自己的亲戚呢,只得耐心解释。

    “大姨啊,您顾虑的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现在的农村确实不富裕,但是农具怎么也不会缺吧,还有你说的种子,公社会发的,毕竟还有统销任务嘛。

    至于牛的问题,现在你们村里的牛都够用,等到包产到户了,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总不至于不够用吧?

    您真正要担心的问题是,上面允不允许这么做,而我要告诉你的是,上面现在的风向已经开始出现变化了,以前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以后都有机会实现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大姨依旧是将信将疑。

    还没等大姨发话,韩母却是先问了句。

    “春明,你说的事情有谱嘛?”

    李杰一瞧,得,就连韩母也不太敢相信,不过他能理解,毕竟公社模式实行了几十年,已经深入人心。

    其实,合作社成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合作社的成立最早可以追溯到土改时期,互助合作社能够极大的解决劳力、耕畜、农具不足的问题。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在截然不同,世间安有万世不移之法?

    很明显,合作社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社会环境,李杰相信,哪怕没有小岗村的引子,上面也会做出同样的改变。

    小岗村事件不过是恰逢其会,官方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李杰瞧了瞧韩母,又看了看大姨,两个都是长辈,只得耐着性子回道。

    “有谱。”

    随后,他尽量用通俗化的语言给韩母和大姨仔细分析了一遍现在的农村环境,而后又简单的讲了一下上层的变动。

    这一说,就是大半个小时。

    “大概就是这种情况,估计明年,最多不超过后年,政策就会发生变化。”

    “妈,大姨,你们放心好了,我不可能在这种大事上骗你们的。”

    “大姨,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

    虽然李杰已经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了一遍,但是韩母和大姨她们年纪都不小了,而且读的书也不多,听了半个小时仍然是迷迷糊糊的。

    不过,有一点她们还是听明白了,李杰分析了那么多东西,看起来不像是胡编乱造的,她们只需要选择相信就够了。

    大姨笑眯眯的拍了拍李杰的肩膀,连道:“好,好,大姨相信你,小五子可是大学生,怎么可能骗大姨呢。”

    吃完饭的孟小杏全程旁听了这番话,虽然她听不太懂,但是她只觉得‘五子哥’好厉害,只见她拍了拍李杰,而后竖起大拇指赞道。

    “五子哥,你好厉害!”

    李杰微微一笑:“只要你多读点书,你也可以这么厉害的。”

第七十三章 公演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

    …………

    华夏音乐学院,真挚而热烈的歌声缓缓飘荡在小礼堂的上空,蒋国锋闭着双眼,单手轻轻的打着节拍。

    经过半个多月的练习,这首歌终于敲定编曲配乐,今天是合唱团的最后一次彩排。

    …………

    我最亲爱的祖国,

    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场小型的试听会,虽然现场的人并不多,但全都是业内顶尖的专家。

    现场演绎远比单纯的看谱要震撼的多,在场的许多人都是热泪盈眶,这首歌的歌词朴实无华,恰恰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更能触动人心。

    尤其台下的听众全都是头发斑白的老人,他们这代人大多生于战争年代,亲眼见证了新华夏的成立,他们知道‘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歌唱高山,歌唱河流,袅袅炊烟,小小村落,海和浪花,歌词里描述的场景,只有身处和平年代才能体会得到。

    排除掉这首歌大胆的曲风,其他的不论是填词,还是作曲,无一不是顶级水准。

    幸好运动已经过去了,乱扣帽子的现象越来越少,否则哪怕是蒋国锋也不敢随便拍板演绎这首歌。

    第一排,正中央位置,一位同样头发花白的老人,抹了抹眼眶的热泪,激动的握住蒋国锋的手。

    “蒋老,这是一首好歌啊!”

    言罢,这位老人又是一叹,惋惜道:“只可惜这首歌的曲风太过大胆,尽管他隐藏的很深,但是肯定无法瞒过所有人,可惜,可惜啊。”

    老人可惜的是,以当前的社会环境,这首歌无法灌制唱片,无法让所有人听到这首歌。

    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社会风气如此,别说这首歌了,就连那位老人所说的话都有人敢质疑,敢批判。

    而这首歌的创作者还是一位大学生,他又怎么能够挡得住汹涌而来的舆论呢?

    万一惹出了什么麻烦,这位年轻人可就毁了。

    一个如此有才华的人,他们这些老人又怎么忍心看到这种局面。

    蒋国锋也是一叹:“是啊,是可惜了,词写得真是好啊,‘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啊。”

    这时,另一位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的老人,饶有兴趣的问道。

    “是啊,真的太可惜了,老蒋,你什么时候把这位小天才叫来,让咱们见见?”

    蒋国锋笑道:“好啊,等下次校内公演的时候,我通知他一下,不过他现在还在上学,不一定有时间。”

    中山装老人摆了摆手:“挨,老蒋,你这话可就说的不对了,哪一位创作者不希望亲自听到自己写的歌被人传唱,如此重要的时刻,即便对方再忙,也应该会抽空过来一趟的。”

    蒋国锋摇了摇头,神秘一笑:“那可不一定,这位小朋友可是与众不同。”

    中山装老人闻言顿时来了脾气,跺了跺手中的拐杖。

    “哼,那咱们拭目以待吧!”

    翌日,李杰收到了音乐学院的通知,邀请他参加下周二晚上举办的小型试听会,不过李杰对这件事不怎么伤心。

    一场试听会而已,去不去意义都不大,这首歌在后世有好几个版本,不论是李老师那一版,还是王天后演绎的版本,亦或是合唱版本,他全都听过。

    可以这么说,他不缺这一次试听的机会。

    何况,他周二那天已经有安排了,随着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前往关家小院的次数也是越来越频繁。

    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可不比去年少,去年落榜的知青们,经过一年的复习,对于今年的高考可谓是虎视眈眈。

    特别是那些老知青们,留给他们考大学的时间可不多了,因为为了照顾老三接考生,77、78届报名高考的年龄放宽至30岁,自79年开始限制在25岁。

    可想而知,那些25岁以上的考生会多么的拼命,他们恨不得每天二十四个小时都用来学习。

    去年高考准备的时间太过仓促,公布消息没多久就迎来了考试,绝大多数考生都准备不足。

    今年不一样,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要比去年还要多出几十万,想要从六百多万考生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杰既然应下了帮助关小关考大学,那么他肯定会用心辅导。

    最近因为复习的关系,关小关几乎每天都在家闭门苦读,一改往日十天半个月不会一趟家的作风。

    关老爷子对孙女可是寄予厚望,哪怕是为了老爷子,李杰也会全力以赴。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举办试听会的那一天。

    中山装老人早在之前就得知李杰不一定来的消息,言外之意,对方大概率不会来,尽管如此,他心里依然留有一丝希望。

    然而,试听会已经开场十分钟了,却仍然没有看到对方的身影。

    ‘真让老蒋给说中了啊!’

    中山装老人心里对此颇有微词,在他眼里,李杰的这种行为就是不尊重自己的作品。

    每一首传世歌曲的背后,都是创作者呕心沥血的付出,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今天是《我和我的祖国》第一次公开演出,如此重要的时候,创作者岂能不到场呢?

    这明显是不尊重,哪怕对方是这首歌的创作者,但是他也不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个小年轻,下次见到他,我一定得好好说道说道他!’

    ‘怎么能这么做呢?’

    关家小院,暖黄色的灯光下,一名身穿条纹衫的男性正在给一名扎着马尾的女性讲题。

    “懂了……啊嚏……啊嚏……么?”

    望着连续打了两个喷嚏的李杰,关小关神色关切的问道。

    “春明哥,你没事吧?不会是感冒了吧?”

    “没事,打个喷嚏而已,来,咱们继续。”

    李杰摆了摆手,这喷嚏真是来的莫名其妙,他的身体壮的跟头牛似得,怎么会没来由的打喷嚏呢。

第七十四章 老班的好奇

    啪!啪!啪!

    当台上音符息止的那一刻,小礼堂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很多人一边流着热泪一边不顾早已拍的红肿的手掌,不停地鼓着掌。

    掌声如同潮水一般呼啸而来!

    “好!”

    “好!”

    台上的合唱团成员听着震耳欲聋的掌声和连绵不绝的叫好声,怔怔的望着台下的听众,他们早已泪流满面。

    蒋国锋站在台下环顾四周,心里宽慰不已,只要听到这如潮水般的掌声,他就知道,这次的试听会圆满成功!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这一刻,他的心头忽然涌起一阵冲动,他想把这首歌灌制成唱片,这样的歌不应该埋没,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小圈子,它应该让老百姓听到,它应该响彻中华大地!

    ‘明天!明天就派人去和那小子商量!’

    ‘万一出了什么事,我扛了!’

    蒋国锋心里想着,自己一把老骨头了,已经没多少年可活了。

    不就是一首歌,尽管它用到了华尔兹曲调,但是这首歌还达不到反动歌曲的标准。

    如果真的有人拿这件事做文章,大不了自己扛了,他还不信了,以自己的地位,还袒护不了一首歌。

    翌日,上午第一堂课结束之后,班主任梁思荣带着一名中年人来到了阶梯教室。

    “韩春明,出来一下!”

    李杰抬头一瞧,那名中年男子他认识,是蒋老的学生,华夏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系主任。

    ‘他来干什么?难道是为了昨天的试听会?’

    昨天的试听会他还真不是故意不去的,何况以对方的身份,想必也不会介意这点小事。

    带着疑惑,李杰走出了教室。

    “老师好,吴主任好!”

    梁思荣摆了摆手,意思他们之间没必要这么客气,而后指了指身边的吴国斌。

    “春明,这位是华夏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主任,吴国斌吴主任,他今天过来是有事找你商量。”

    吴国斌笑眯眯的点了点头,耐心的等着梁思荣讲完之后,方才开口。

    “说起来,我和韩同学还有过一面之缘呢,不过上次时间不巧,没来得及好好谈一谈,其实呢,我这次是为了老师来的,老师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太方便,就派我跑了这次腿。”

    梁思荣闻言顿时吃了一惊,尽管吴国斌说的话是自谦,但是也道明了来意。

    蒋老让弟子亲自上门!

    难道还是那首歌的事情?

    自己的这个学生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歌啊?居然让蒋老一而再再而三的派人传话?

    李杰当然不会把对方的客气话当真了,主动道:“吴主任您真的是太客气了,您有什么事直接电话通知我一下就好了,我应该亲自登门拜访的。”

    “感谢蒋老和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如果没有你们,那首歌也不会这么快问世。”

    “昨天的事真的抱歉,我昨天确实是有事,是这样的,高考马上就要到了,我一个妹妹准备参加今年的高考,所以,这段时间我一有空就给她复习。”

    吴国斌呵呵一笑,对方既然客客气气的主动说明了事情原委,他又何必去追究事情的真假呢。

    “理解,理解,高考是头等大事,我们能理解。”

    “其实,这次我来是带着任务来的,老师想把那首歌录下来发表出去,你是这首歌的创作者,我们必须征求你的意见。”

    李杰闻言顿时明白了对方的来意,他也知道对方的顾虑,不过他们的顾虑在李杰的眼里简直不值一提。

    “我的歌能够被华音的师生演绎,那是我的荣幸,高兴还不及呢,我上次就和蒋老说过,尽管拿去用,这次我依然还是这句话。”

    李杰的态度令吴国斌非常满意,这话听起来舒服,有水平,看向李杰的目光更加和善了。

    ‘不错,不错,此子不错!’

    ‘他当初怎么就没报华音呢?’

    ‘可惜啊,可惜,一个好苗子!’

    ‘不过,他的文化课成绩也不差,做一个工程师或者科学家也是很好的。’

    吴国斌脑中所转的念头虽多,其实只是一瞬间之事。

    “好!我代表我的老师和合唱班的学生感谢你,感谢你写出一首佳作,感谢你把这首歌交给我们,你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你的心血的,一定会把这首歌最完美的一面呈现出来!”

    吴国斌说这番话的时候神情非常庄重,梁思荣看到这副场景,心里更加迷惑了。

    李杰真诚道:“华音是最适合这首歌的去处,我相信你们!”

    叮铃铃!

    上课铃声响起,吴国斌低头瞥了一眼李杰手中抱着的书本,方才想起,对方要上课了。

    “韩同学,今天时间紧张,我就不打扰你上课,等录制唱片的时间确定了,我一定第一时间通知你,到时候你可一定要来啊,毕竟你是创作者,也只有你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抒发出其中的情感。”

    李杰已经拒绝了一次,再拒绝第二次总归不太合适。

    “好,到时候如果没课的话,我一定到场!”

    吴国斌笑道:“我会把录制时间放在休息日的。”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李杰还能怎么说,只能一口答应。

    “那好,我一定到场!”

    “好,我期待你的到来。”吴国斌一边伸出双手和李杰握了握手,一边道:“我先走了,期待下次见面。”

    李杰笑着回应道:“我也很期待!”

    吴国斌走了,走的很干脆,李杰站在原地目送着他的离开。

    等到吴国斌走的稍远了一些,正当李杰转身回去上课的时候,却被班主任喊住了,梁思荣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

    “春明,你等等,先别走。”

    李杰转身惊讶道:“怎么了,老班?还有什么事吗?”

    梁思荣好奇道:“没什么,我就是想问问,你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歌,蒋老居然派他最得意的弟子来跑腿。”

    李杰嘿嘿一笑,故作神秘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说完这句话,李杰转身就跑,梁思荣望着他的背影,笑骂道。

    “这小子!”

    尽管没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但是梁思荣也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生气,归根结底,他还是一个搞机械设计的,一忙起来就忘了这茬,直到《我和我的祖国》传唱大江南北才想起来。

第七十五章 录歌

    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华音学校录音棚。

    李杰看到录音棚内的设备显得有些惊讶,不是惊讶于它的落后,而是惊讶于它的先进。

    作为音乐人,对设备自然不会陌生,哪怕这些设备在现代人眼里很落后,很原始,但是该有的基本都有了。

    纽曼u87型麦克风、api512型话筒放大器、aphex的效果器、4轨录音机,这些东西都是当前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录音设备。(八轨的已经出来了,但是普及度不高)

    尽管华音这里的设备看起来有些老旧,但是有就有,这一套设备置办下来没有几万美元是拿不下的,几十年代末的几万美金,价值多少自不必说。

    一个音乐学院居然有这么多的外汇额度,着实令李杰有点难以想象。

    蒋老看出了李杰心中的疑惑,主动解释道:“这些设备我们学校可买不起,这些东西啊,是之前别人留下的,我们学校是捡了个便宜。”

    李杰轻轻的点了点头,能拿得出巨额外汇购买这些设备,自然不是普通人,现在被捡了便宜,那么到底是谁买的,结果呼之欲出。

    在最好的我们世界和欢乐颂世界,李杰都出过歌,很多都是自己录的,不过后世的设备和这些老古董可不一样。

    眼见李杰对这些设备很感兴趣的样子,蒋老笑眯眯的给他介绍了一番这些设备。

    他最感兴趣的就是那件aphex的效果器,来之前他真的没想到能看到它的身影,要知道这台设备是70年代中期才投入商用的,而且只租不卖,它的租金是论分钟算得,一台租金每分钟三十美金。

    它的作用是能够根据现有声音增加一些高频信号,在这个时代是其他设备无法替代的,所以这台设备才会这么火,aphex公司才敢做出只租不卖的决定。

    蒋国锋见李杰的目光在aphex效果器上停留的时间最多,显得有些惊讶。

    “怎么?你在别的地方见过这东西?”

    李杰笑道:“没有,不过我在期刊上见过这东西的图片,只是没想到居然能在这里看到它。”

    蒋国锋伸手轻轻抚了抚这台机器,缓缓道:“它的来历可是有些复杂啊,如果不是灯塔国一号访华,我们是拿不到这台机器的。”

    李杰闻言露出一副原来如此的神色,如果是这样的话,倒是可以理解,毕竟这东西再珍贵也没有两个国家的友谊珍贵。

    录音棚的面积并不大,一圈参观下来也不过十来分钟,没过一会,工作人员陆续进场,每一位进场的人都无一例外,尽皆好奇的打量着站在副院长身边的李杰。

    不出意外,这位就是《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者,他们都是业内人士,这首歌的质量他们是心知肚明的。

    如果不是蒋国锋的威望太高,他们很难相信,这首歌竟然是出自一位年轻人之手,看他的年纪应该也就二十来岁的模样,真的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因为李杰提前和蒋国锋打过招呼,所以蒋老并没有正式向他人介绍,碍于蒋老的身份地位,在座的人哪怕心里有一万个好奇,也得憋着。

    “小韩,这首歌录完我打算把它送去《每周一歌》,你准备好了吗?”

    蒋老口中的《每周一歌》是央广的一档广播电台节目,每周定时播放一首歌曲,并且会详细的介绍歌曲作者及词曲内容,之后在重播一遍。

    在这个电视机尚未普及的年代,广播电台是传媒圈当之无愧的王者,受众人群非常之广,其地位丝毫不亚于电视台。

    而《每周一歌》,顾名思义一首歌会重复播放一个礼拜,基本上只要广播信号能够到达的地方,都能听到这首歌。

    李杰惊讶于蒋国锋的魄力如此之大,尽管他是这首歌的创作者,但是严格意义上,蒋国锋才是真正的传播着,从发掘,到录制,再到传播,几乎是他一手包办的。

    万一出了问题,蒋国锋首当其冲。

    蒋国锋笑着问道:“怎么?后悔了?”

    李杰如实道:“没有,只是没想到会上这个节目。”

    蒋国锋凝视着正在录音的合唱团,低声道:“它值得!”

    李杰见状也不再多言,既然对方都不怕,他又怎么会怕,何况这首歌可是主旋律歌曲,又红又专,不会因为那点小瑕疵出问题的。

    录制一首歌一天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这个时代的录音技术没有后世的先进,没有强大的修音技术,后世的那些录音棚歌手在这个时代是没有出路的。

    一个歌手如果没有顶级的唱功,是无法登上台面的,现在乐坛上的任何一个当红歌手,放到后世都是顶级唱将,这片土地没有偶像派的生存土壤,全都是实力派。

    听优秀的歌手录歌是一种享受,今天来录歌的这些人每一个都是精挑细选,唱功一流。

    他们都是既有天赋又有技巧的那类人,其中有几个,唱功丝毫不输李杰,他不是输在技巧上,而是输在天赋上,毕竟这具身体的外部条件不够好。

    中午,李杰吃过饭便离开了音乐学院,那些老教授和录制人员实在是太热情了,热情的可怕,以致于他不得不提前溜了。

    离开学校,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关家,今年高考的日期定在了下个月20、21、22号,连考三天。

    随着高考的脚步渐临,关小关终于有了一丝紧迫感,连带着关老爷子也开始紧张起来。

    站在李杰的角度来看,这一年,关小关的复习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他之前出的几次模拟卷,对方都考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分数。

    只要关小关在考场的时候不犯什么大错,考上大学是不成问题的。

    李杰在进入副本之前,特地搜过77、78年的高考试卷,今年会考哪些题目他是了然于胸。

    前些日子,他准备了一套试卷,里面的部分题型就是今年试卷的变种,等到下个月中旬,他打算把这套试卷拿出来,给关小关突击复习一下。

    如此一来,考上水木大学便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第七十六章 触动人心

    7月16日,晴。

    颜国强如同往常的醒了,他看了一眼尚在熟睡的妻子,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为了不吵醒妻子,他起床的时候动作非常轻。

    小心翼翼的走出房间,他第一时间打开了摆放在条几上的红灯牌收音机。

    一台全新的红灯牌收音机价格高达80块,相当于颜国强两个多月的工资,不过他的这台收音机是二手,八成新,买的时候只要六十多块,关键是不要票。

    颜国强是乾阳机械厂一分厂的车间主任,他的爱好不多,就喜欢听听音乐,每天早上起床都会准时收听央广的《每周一歌》。

    磁!磁!

    一阵磁磁的电流声之后,收音机里传来一个中年男子浑厚的声音。

    “欢迎各位听众准时收听本期的每周一歌节目,我是许志安……”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爱国主义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颜国强一听顿时精神一震,今天推荐的竟然是一首新歌,这可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能够被每周一歌推荐的新歌,肯定不会差吧!’

    “这首歌是由韩春明作词、作曲,华夏音乐学院演唱团合唱,作品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曲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

    “歌词以第一人称的手法…………”

    “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每个人和生他养他的祖国的血肉联系…………”

    ‘哟,这评价够高的呀!’

    身为《每周一歌》的忠实听众,颜国强很少听到这么高的评价,这让他对接下来的歌曲更加期待了。

    “接下来,我和我的祖国,送给大家!”

    话音刚落,电台几乎无缝切换,一道清丽的童声从收音机里缓缓流淌而出。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第一句几乎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只有纯净而清澈的人声。

    童声开口的那一瞬间,颜国强就被击中了,整个人头皮发麻。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下一句,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合唱直接俘虏了颜国强,他不由得想起家乡的龙安山,以及养育了他的龙安水。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随着音乐,他又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自打调到了乾阳机械厂,他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

    一首歌放开,颜国强已然是泪流满面,这一刻,他想家了,无比的想念家中的亲人,想要回去看一看。

    ‘下周,下周就带着妻子儿子回去一趟!’

    颜国强凝视着初生的朝阳,心里默默的做了一个决定。

    此时此刻,神州大地之上,有无数个‘颜国强’,他们都被这首歌的旋律,被这首歌的歌词,被这首歌的歌声给震撼住了。

    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那么一座山,那么一条河。

    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听众,他们更是被这首歌打动了。

    他们都经历了开国时期的那段艰辛岁月,他们深知和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他们更加明白歌词里的含义,更加能够产生共鸣。

    许多人听着,听着,就像颜国强一样,泪水浸湿了眼眶。

    特别是结尾那一句‘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更是击中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柔软。

    很多人都哭了,这些人或是在家里,或是在单位食堂,或是在操场上,或是在校园里。

    这一刻,没有人会因为他们的哭泣而看不起他们。

    因为,被感动的人太多了,掩面而泣的人太多了,甚至有许多人被激发出内心的情感而嚎啕大哭。

    《每周一歌》里推荐的每一首歌在第一遍之后,都会重复播放一遍,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歌词简单,朗朗上口,等到电台里重播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可以跟着轻轻地哼唱了。

    民宅、食堂、操场、校园等等,无数人眼含热泪,自发的开始了大合唱。

    如果有人统计的话,大江南北的合唱人数加起来恐怕高达数百万,如果能够把这些人流下的泪收集起来,装满一座标准的泳池大概是不成问题的。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褪色。

    此刻,韩家小院。

    李杰作为这首歌的创作者,蒋国锋早在一周之前就通知了他,《我和我的祖国》会登陆今天的每周一歌,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他自然不会缺席。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他忍不住轻轻的拍了拍手掌。

    非常满意!

    这首歌的演绎堪称完美,不论是唱功、编曲、录制、和声,还是混音,都做到了这个时代的极致,已经完美的不能再完美了。

    合唱版本的效果远比独唱要来的震撼的多,合唱讲究集体的互相协作,把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激发听众的情感。

    听完效果,李杰就知道,这首歌红定的!

    它会以最快的速度,红遍大江南北,一夜,不,只需要一首歌的时间就足够了。

    幸好广播中只介绍了名字,没有介绍他的详细信息,华夏人口那么多,同名同姓的人多了去了,不知道内情的人,绝对不会把他和广播中的‘韩春明’联系起来。

    毕竟,不论怎么看,两个人都不搭边。

    一个水木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新生,怎么会是这首歌的创作者呢,顶多会被人认为是同名同姓。

    而知道内情的那些人,蒋老都打好了招呼,要求对他的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唯一需要李杰打招呼的只有他们的班主任梁思荣,尽管他知道的不多,但是只要稍微把两件事联系一二,不难猜出事实。

    不过梁思荣这个人,李杰还是了解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生,对于音乐不太感兴趣,即便听到这首歌,也不一定会注意到词曲作者。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很多人只会记得这首歌是谁唱的,而不会关注它背后的创作者。

第七十七章 又是一年高考时

    7月20日,天气晴。

    又是一年高考时,考生们的热情就像外面的天气一样,热情似火。

    今年的考生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备考,他们不用在三九天冻得手脚冰凉。

    今年参加考试的人数再创新高,许多去年没来得及报名的,或是没有通过预考的,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准备,全都参加了这次考试。

    尤其是那些二十五岁以上的知青们,他们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来参加这次考试。

    高考是一件全民关注的大事,这几天所有非紧急事件都要为它让道。

    十三中考点。

    李杰载着关小关来到考场,他回头瞥了一眼神色紧张的少女,轻声道。

    “别紧张,以你的实力,只要正常发挥,肯定能够考上水木的。”

    关小关环顾四周,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嗯!春明哥,我先进考场了。”

    李杰笑着点了点头:“去吧,放松点,你就把它当成是一次模拟考。”

    为了让关小关尽量适应考场,李杰采用了后世的模拟考,最近几次模拟试卷,他都是用高考的标准来要求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模拟考的考生只有关小关一个人,没有其他考生一起营造考试氛围。

    “恩,我知道啦!”

    关小关抬头望了一眼门头上挂着的横幅,再次深吸一口气,而后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考场。

    其实,她的内心并没有表现上看起来的那样紧张,刚才的表现不过是正常人都有的反应,当她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她的内心已然平静了下来。

    李杰站在原地目送着少女踏入‘战场’,忽然间,关小关停下了脚步,回头一看,随后举起拳头,做了一个加油的动作。

    “加油!”

    李杰同样回敬了一个加油的动作,少女见状,嘴角不由得挂起一丝轻松的笑意。

    相较于去年,今年前来送考的家长多了一些,毕竟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大学毕业包分配,出来就是国家干部,.asxs.比那些没读大学的人高很多。

    华夏人嘛,官迷很多,家长们自己没法做到,自然把希望放在了下一代的身上。

    没过多久,李杰就离开了考场,距离中午考试结束还有好几个小时,外面的天气这么热,没必要呆在这里。

    水木大学已经放假了,最近李杰又闲了下来,正好跟着破烂候走街串巷,干起了老本行,另外,每天早上钓鱼台国宾馆附近的跳蚤市场他也是每天都去打开。

    这个时代对于收藏家简直是天堂,各类文物价格低的令人难以想象。

    一樽明末清初的铜质鎏金花卉香炉竟然只要一块钱,你敢信?

    而且这还不是一樽普通的香炉,是出自明代万历年间的著名工艺家胡文明之手,胡文明是云间人(魔都松江),铸铜大家,尤以制作铜质鎏金文房用器见长,时人称之为‘胡炉’。

    一款名家制作的香炉,不要998,不要618,只要一块钱,一块钱,藏个二三十年,价值翻个几万几十万倍很正常。

    李杰是前天收到的这个物件,和这樽香炉一起收来的还有一件铜质鎏金如意,如意头正面镶着灵芝云纹,背面刻有‘吾意庄如脊如,吾意否如弗如’。

    前面一句是人所期望自己能养成的提到,后句是人所期望避免但又无法避免的状态,尽显道家老庄精髓。

    两样东西加起来不过花了李杰五块钱而已,放到10年,这两家东西怎么也能值个一两百万,只不过他不会卖而已。

    就像房子一样,如果是自住的房子,不论外界房价如何风云变幻,都和自己无关,除非是用来投资的,才会去衡量其中的得失。

    有一点可惜的是,这两样物件的品相不是特别好,只能打个七分。

    另外,受明末文人雅士盛行的复古、玩古之风影响,当时这类仿古铜质鎏金器具制作了很多,而铜质物品的保存环境又不像字画、瓷器那么苛刻。

    众所周知,物以稀为贵,对于古董来说,存量越小的东西价值越高。

    所以,这两样东西的价值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如果把它换成同年代的名家字画,亦或者是官窑瓷器,其价值起码得翻个四五倍。

    中午时分,李杰准时出现在了考场之外,他是来接关小关回去吃饭的,顺便休息一下。

    李杰之所以对关小关的事情如此上心,倒不是因为看上她了。

    一方面是因为关小关是关老爷子的嫡亲孙女,他和关老爷子之间的关系自不必说,上点心实属正常。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打算培养一下关小关,为自己找一个帮手,未来他的摊子肯定会铺的越来越大,现在开始培养班底并不算早。

    鉴于这两点原因,他才会对关小关的事情这么上心。

    至于,感情方面,顺其自然就好。

    关小关走出考场,四处张望了一圈,在看到李杰的身影之后,立马小跑了过去。

    “春明哥!你太厉害了!上午考的题目有好几道和你之前给我出的模拟题,几乎是一模一样!”

    关小关说话的语气显得兴奋无比,上午第一门考的是政治,和去年一样,其中好几道题目她都做过类似的。

    和其他考生一比,她简直是相当于提前拿到了通关秘籍。

    举个最简答的例子,比如你去参加高考,试卷发下来之后,你忽然发现,卧槽,这题目我做过。

    卧槽,这题又做过!

    如此一来,她的兴奋,完全可以理解。

    李杰点了点头,神色非常平静。

    “知道啦,好了,快点回去吧,我妈和关老爷子等着你一起回去吃饭呢。”

    李杰的波澜不惊,令关小关红润的小脸上充满了惊讶,只见她眼巴巴的望着李杰,好奇道。

    “春明哥?你一点都不惊讶吗?高考,这可是高考唉,你居然能够压中题目,难道你一点都不兴奋吗?”

    李杰淡淡道:“这不算什么,又不是第一次了,我去年也押中了不少题。”

    关小关眼睛瞪得浑圆,小嘴微张,满是惊讶之色,随后她眼珠子滴溜溜一转,兴冲冲地提议道。

    “春明哥,你说,明年我们去卖模拟卷怎么样?”

第七十八章 大学四年的规划

    “春明哥,你说,明年我们去卖模拟卷怎么样?”

    李杰转头惊讶的看了一眼关小关,这小丫头的商业头脑可以啊,居然能看到这个商机。

    不错,不错。

    书没白读,没有辜负自己的悉心教导。

    虽然教育部在4月份的时候编写了一本《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勉强算得上是一本参考书。

    但是它也只是一本圈定了范围的复习大纲而已,远远无法和专门的教辅书相比。

    可以这么说,这个年代几乎没有专门针对高考的复习资料,顶多只有学校内部的复习资料,没有形成规模。

    李杰在编写《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秘典》的时候就动了这个心思,华夏人对于孩子的成绩可是出了名的执着,搁在后世,如果能够买分的话,一万块一分也有的是家长愿意掏钱,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掏钱。

    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学前辅导班,兴趣班,在全国各地那是遍地开花,只要有学校的地方,不,只要有学生的地方,附近必定会有教育机构。

    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是怎么火起来的?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成绩提高的渴望。

    放眼这个时代,也就只有《数理化自学丛书》这么一套影响力比较大的教辅书,这套书一共有17册,代数4册,物理4册,化学4册,平面几何2册,立体几何1册,平面解析1册,三角1册。

    与其说这本书是教辅书,不如说它是教材,一套供学生自学的教材,它的首次出版时间可以追溯到63年,距今已经过去了十几年。

    和五·三不同,它更偏向于教材,而不是教辅。

    可是,即便如此,依旧有非常多的学生凑不齐这么一套学习资料,特别是那些交通欠发达的偏远地区。

    倘若李杰编写的五·三能够大规模的印刷出版,《数理化自学丛书》基本上毫无还手之力,它会被五·三全方位的吊打。

    只不过现在的时机不对,个人想要印刷出版教辅资料,难度太大,而且以当前的社会环境,想让五·三大规模的印刷,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即便能出版,他也拿不到应得的利益。

    因此,这件事李杰肯定会做,但不是现在,再过几年,等到市场稍微放开一些,再去做这件事情也不急。

    当然,李杰大学这几年也不会闲着,不出意外,明年就会开放个体户注册。

    他准备成立一家翻译社,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海博翻译社。

    这个年代,大学生没有兼职的概念,不是他们不想赚钱,谁不想多赚点钱,补贴补贴家用,而是他们没有赚钱渠道。

    李杰成立翻译社的目的就在于此,一方面可以给大学生们提供点兼职收入,卖个人情,另一方面是为了赚点零花钱,打发打发时间。

    是的,只能赚一点零花钱,个体户刚开放的时候,雇工人数可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自56年实行企业改造之后,‘雇工’在华夏几乎绝迹,雇工通常会被视为剥削,视为资本主义。

    明年,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在2月份,召开了运动后的第一次局长会议。

    会上通过一项决议,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

    到了下半年,知青返城大潮爆发,碍于就业压力,个体户的口子会进一步的扩大。

    但是,雇工依旧是一个迈不过不过去的槛。

    因为资本论中提到过,雇工7个人以下,赚了钱用于自己消费的,属于个体户,雇工8个人以上,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就算剥削,就是资本家。

    事实上,这段话只不过是马老爷子举个例子而已,本意并不是说七个人是个体户,八个人是资本家,如果把它奉为金科玉律,那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虽然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体户超越了雇工人数规定,但是那也是在几年之后。

    期间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时间也不长,大概三年左右,到了83年,突破雇工人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阳历新年一过,基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官方下发了1号文件,提出了‘三不’原则,即‘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

    其实质是为了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相当于默认了这一现象。

    真正结束‘七个人’和‘八个人’的争论,是87年官方颁布的‘五号文件’,三不原则变成十六字方针,即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

    十六字方针的颁布,明确了个体经济和私人企业的地位。

    打那之后,个体户和私企老板再也不用担心企业规模的问题。

    可是,现在才是78年,明年才是79年,李杰如果大规模招工,势必会引起极大的关注,这与他的初衷严重不符。

    赚钱的点子他有的是,但是这几年的政策还不够明朗,没必要急于一时。

    万一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以他现在的小身板,可挡不住滔天的舆论。

    稳一点准没错!

    不过,这是关小关第一次主动提议,直接拒绝也不太好,会严重的打击她的积极性。

    不能大规模的传播扩散,在小圈子内卖一卖‘真题’还是可行的。

    渠道,都是现成的。

    凭借现在认识的知青圈子就够了。

    “可以是可以,但是,小关,这件事情得隐蔽一点,不然被人举报了,可就麻烦了。”

    自己的建议得到认可,关小关就像是得到了夸奖一般,内心振奋不已。

    “嗯,嗯,我会注意的,到时候还得麻烦春明哥帮忙参详参详。”

    “行!”

    李杰笑着点了点头,一口答应下来,旋即话锋一转。

    “不过距离下次高考时间还早,目前你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自己的考试,下午还要考理化,待会回去吃完饭,你可以小憩一下,养足精神,争取考一个高风!”

第七十九章 破烂候带来的好消息

    在高考举行的当天,另一场影响深远的会议也正在进行着。

    10阶三中全会!

    在这场会议上,那位老人正式恢复了所有职务,这也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同时也为年末的11阶3中全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这一场事关国运的会议与李杰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离得太远,而且早在会议召开之前,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有没有这场会议都无法阻止那位老人重新掌权。

    两天后,紧张而又激烈的战斗终于结束了。

    走出考场,有的考生如释重负,有的怅然若失,有的泪洒诀别,有的笑靥如花。

    一场高考,考出众生百态,令人唏嘘不已。

    人群中的关小关,无疑是笑靥如花的那一个,这三天的考试对她来说就是一场检验。

    而今,她自觉完美的通过了这场考试。

    下午最后一场考的是外语,是她的最强项,哪怕没有复习,她的基础也比绝大多数考生要高,何况她还经过了一年的苦读。

    “走吧,回去庆祝一下!”

    李杰看到满面春风的关小关,不用问也知道,她这一场考得肯定还不错。

    “嗯!”

    关小关笑吟吟的点了点头,过去的这一年,她为了能够考上水木大学,几乎每天都在学习,现在高考结束了,她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对了,小关,明天英语口试,我就不陪你来了,明天我约了人,你自己来,可以吧?”

    关小关楞了一下,这几天她已经习惯了‘春明哥’的接送考,忽然要自己去考场,一时间还真有点不太适应,不过她仅仅只是犹豫了一会。

    “哦,我知道了,没问题,我自己可以的。”

    李杰听出了关小关语气里蕴藏的失落,想了想,最终还是决定让她自己去考场。

    明天他是真的有事,破烂候知道他喜欢明代的物件,恰好他认识的一朋友最近亟需用钱,想要出手一幅字画。

    约好的时间是明天上午九点,正好和关小关的口语考试冲突。

    据破烂候讲,这幅画可能是董其昌的真迹,如果错过了,就真的太可惜了。

    董其昌是晚明时期影响最大的书画家之一,集董源(五代时期的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巨然(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僧人)、米芾以及倪瓒、黄公望(两人是元代四大家)之所长,是华庭画派的代表人物。

    其个人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后世所公认的,至于他的个人人品则是有待商榷。

    不过也有人说他贪财好色、霸占良田、敲诈勒索乡里,这些论述都是出自两本民间野史。

    至于事实究竟如何,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翌日,李杰和破烂候越好在前门大街见面,卖家就住在不远的八大胡同里。

    四九城的胡同多如牛毛,唯独八大胡同闻名中外,尤其是在清朝时期,很多官员流连于此。

    八大胡同闻名中外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八大胡同还有个别名——花街柳巷,八大胡同里分布着大小近百家机缘,当年八大胡同里的机缘档次比较高,所以才如此出名。

    建国后,八大胡同已经名存实亡,现在的八大胡同也只是简简单单的普通胡同而已。

    清晨,李杰骑车来到前门大街,虽然仅仅只过去几个月时间,但是却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和半年前相比,前门大街上的摊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着,趁着破烂候还没到,李杰去了大碗茶摊瞧了瞧,茶摊上依旧人声鼎沸,一个个汗流浃背的年轻人不断地舀着茶水。

    “您慢走!”

    “大碗茶一碗!”

    “高末儿一袋!”

    “小伙子,给来碗茶解解渴!”

    站在远处看了一会,李杰低头看了一眼时间,估摸着破烂候该到了,便赶回了前门楼子底下。

    果不其然,还未走到前门楼子,就远远看到一个头戴草帽,手提麻袋的破烂候。

    两人汇合后,破烂候带着李杰七拐八拐来到一处人家。

    韩家胡同七十六号,和破烂候住的胭脂胡同仅有一街之隔。

    砰!砰!砰!

    “老黄,我来啦,开门啊!”

    破烂候把门敲得震天响,好一会儿,门后才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吱呀!

    一名面容老旧的秃顶中年男子打开了破旧的木门,他看到破烂候带着买主来了,面色一喜,十分热情的招呼道。

    “快,快,请进!请进!”

    破烂候拍了拍他的肩膀,打趣道:“你可算开门了,我还以为你耳朵的问题又严重了呢。”

    秃顶男笑了笑,伸手指了指耳朵,而后又指了指自己的眼睛。

    “就算我的耳朵不行,我还有这双招子呢!”

    李杰和破烂候刚走进院门,秃顶男就迫不及待地把门关上了,关门前还特意把头伸出去四处观望了一下,那架势就跟做贼似得。

    破烂候看到秃顶男的小动作,未免李杰误会,主动解释道。

    “春明,你别担心,他手上的东西肯定是干净的,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之前留下的阴影太深了。”

    “没关系,我懂的。”

    秃顶男这么谨慎,估计那十年没少被整,那段日子,很多收藏家都被整的死去活来,就连章子伟这样身居高位的大收藏家都差点被整死。

    (章子伟,曾是浙省实业银行副总经理,32年创办了第一家国人自办的信用调查机构——华夏征信所,建国后先后担任粮食部部长,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曾经将其收藏的1192件文物献给故宫博物馆,名副其实的大收藏家。)

    “大耳被,这位是我的小兄弟,韩春明,别看他年纪小,但是他的眼力绝对是最顶级的,尤其擅长鉴赏宋明时期的物件。”

    介绍完李杰,破烂候又伸手指了指秃顶男。

    “春明,你就叫他大耳被就行了,他的耳朵不太好使,说话的时候尽量别背着他。”

    秃顶男看到破烂候这么介绍自己,丝毫没有生气,反而满脸和气的附和道。

    “小兄弟,你就听破烂候的,直接叫我大耳被就行了。”

第八十章 鉴别真伪

    “好了,赶紧把东西拿出来,让我这小兄弟掌掌眼。”

    破烂候毫不客气的催促着秃顶男。

    秃顶男被这样对待也不生气,他知道破烂候就是这性子,这是拿他当真朋友,否则对方根本不会如此做派。

    李杰抬头仔细打量了一圈屋内的环境,室内的陈设很简单,和破烂候的住所压根就没法比,屋里的摆设全都是新货,一件上念头的东西都没有。

    而且看生活物品的摆放,这间屋子应该是一个人独居的,没有任何女性生活的痕迹。

    这也不奇怪,就凭秃顶男刚才那紧张兮兮的架势,估计以前没少遭过罪,有那样的际遇,老婆不见了完全可以理解。

    “破烂候,那幅画你看过吗?”

    破烂候坐在太师椅上,翘着二郎腿,懒洋洋的回道:“见过,不过我对明代书画的研究不深,不太敢确定是不是真迹。”

    李杰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破烂候说的是实话,他对明代的书画确实了解不深,他真正擅长的是清代的物件,不论是字画、把玩件,还是瓷器,基本上只要一上手,就能断定真假。

    不过,这家伙肯定没把话说全,估计隐瞒了部分情况。

    正在此时,秃顶男夹着一个画盒走了出来,而后他把画盒中的画取了出来,平铺在桌案上。

    “小兄弟,来,你给掌掌眼。”

    李杰几步走到桌案前,他没有直接看画,而是伸手摸了摸画纸。

    这纸张他很熟悉,是高丽贡纸,他在大明世界用过不知道多少。

    高丽贡纸是以楮皮为原料,运用传统手工方式制作,它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经过上百道工序,又称‘楮纸’、‘百纸’。

    其质地坚韧、光洁,受墨微渗有韵,宜书宜画,且耐久性强,用高丽贡纸来书画,更容易长久保存,为士人所推崇。

    董其昌就是一个高丽贡纸的狂热爱好者,明代文人沈德符在国子监读书时仿照欧阳修的《归田录》写了一本传记——《万历野获编》。

    (文人嘛,甭论职位高低,都喜欢著书立说。)

    沈德符的弟弟沈凤和董其昌私交不错,沈凤早年病逝时,董其昌还感叹,自沈凤死后,他的书法无人可传。

    《万历野获编》偏向于描述社会见闻、民建清欢,其中一卷就记载了《高丽贡纸》,其中写道,今中外所用纸,推高丽贡笺第一…………而董玄宰酷爱之…………。

    董玄宰就是董其昌,玄宰是他的字。

    虽然画纸历经岁月的侵蚀,但是李杰还是能依稀认出它的本来面目。

    破烂候见李杰摩挲着画纸,不由好奇道:“怎么?这纸有问题?”

    李杰摇了摇头,回了句没问题便没了下文。

    毕竟卖家在场,倘若自己说出来了,待会谈价的时候会很被动。

    这幅画是一副山水画,准确来说,是一种仿古山水画,画风明显不是明朝晚期的风格,更像是元代的画风。

    单凭这一点,不足以判定画的真假,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开心了画画,不开心了画画,喝完酒画画,送别友人画画,出门郊游画画,而且他还喜欢临摹古人的绘画和诗贴。

    董其昌的作品中既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也有临摹古人的风格。

    想要鉴别画的真假,还得综合其他因素一起考量。

    画的右上角有几行小字,这是题识,其实就是简介的意思,上面写上一行字表示这幅画是干嘛的,怎么来的,用意是什么,在画上写题识是从元代开始的,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惯例。

    这幅画上的题识写着:‘九月上陵还写所见。甲子秋玄宰为絚北丈赠行。’

    董其昌是嘉靖三十四年生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的进士,李杰在心里默默的推算了一下甲子年是哪一年。

    天启四年,也就是1624年,正是农历甲子年。

    甲子秋,九月,即1624年九月份,和董其昌的生平倒是对的上。

    熟知明史的人都知道,万历年间最有名的就是国本之争了,而董其昌中进士的年份正处于国本之争,当了一年官,董其昌就借口回家养病辞官了。

    直至泰昌元年(1620年),董其昌才重新起复,但是光宗是一个短命鬼,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龙驭宾天了,后来继任的皇帝是大名鼎鼎的天启皇帝。

    当时朝政被魏忠贤和天启帝的乳母客氏把持,董其昌遭受排挤,在中央呆了四年多,天启五年(1625年)就被打发到了金陵担任礼部尚书。

    综合董其昌的生平履历,题识上的日期是符合史实的,没有错误。

    至于,上陵大概率是上皇陵的意思,天启四年董其昌还是礼部侍郎,去皇陵执行公务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另外题识中出现的人名‘絚北丈’,这件事已经无关紧要了。

    题识下方印着两个印章,分别是‘董氏玄宰’和‘宗伯学士’。

    从钤印的角度看,也没什么大问题,董氏玄宰是董其昌的私印,‘宗伯学士’同样是他的个人私印。

    (钤印就是古代官方文件或书画、书籍上面的印章符号,其意义在于表明所属者对加盖印章之物的拥有权、使用权或认可,通俗来讲就是宣誓主权,就像乾隆帝一样,喜欢拼命的盖章。

    不过他盖得章不能称之为钤印,只能称之为鉴印,即鉴赏印)

    宗伯学士的名头由来可以追溯到《周礼》,北周《周礼》置六官,其春官府亦以大宗伯为长官,设卿一人,正七命;佐官为小宗伯。

    到了玄宗时期,《唐六典》谓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小宗伯相当于太常少卿。

    董其昌起复的那一年被任命的官职就是太常寺少卿,而且他本人又是翰林院学士,小宗伯和翰林院学士结合起来,就是‘宗伯学士’。

    等到董其昌担任了金陵礼部尚书之后,他又刻了一个‘大宗伯’的私章。

    总而言之,‘董氏玄宰’和‘宗伯学士’都是董其昌曾经用过的私章。

    所以,这幅画上的钤印也没问题。

    看完钤印,李杰的目光又移至画纸的左下角,这里同样盖着两个鲜红的印章,盖章的地方是字画的空白处,不太影响画的观赏性。

    而且印章的旁边没有字,像这种印章就是所谓的鉴印。

    上面的那个鉴印是‘韵湖借观’,下面那个是‘田溪书屋’。

    多亏了关老爷子,这两个鉴印所代表的含义,李杰恰巧知道。

    韵湖应该是指光绪年间的大收藏家李玉芬(原字是棻,打起来麻烦,简化了),字真木,他的号有很多,均湖、韵湖、畇瓠、蕴壶,全都是他的马甲。

    他在光绪年间编了一本书——《书画书录解题》,全书共收录了上千名画家,但凡有记载的书画,必定是李玉芬亲眼看过的,或是自藏,或是友人所藏。

    既然鉴印上刻着‘借观’两个字,那么在光绪年间,这幅画多半是在李玉芬的友人手上。

    其实,有了这一个章,等于是李玉芬这样的鉴赏大家亲自给它作了认证,基本上可以确认这幅画应该是真迹。

    剩下的那个刻有‘田溪书屋’的章同样不简单,田溪书屋是广洲大收藏家何冠五的斋号。

    (马上十二点了,先上传,不然全勤没了,这一章剧情没写完,回头我在续上)

第八十一章 叮!收藏+1!(3K)

    何冠五是粤省著名收藏家,他的父亲何荔甫同样也是清末明初的大收藏家,何氏父子经营的田溪书屋收藏的珍品极多。

    这幅画有李韵湖和何冠五两位收藏大家的认证,再加上其他细节的堆砌,基本上可以断定,这幅仿古山水画是真迹。

    鉴赏完了画的真伪,接下来就可以进入盘价阶段了,不过李杰没有立刻开始谈价,而是继续观摩了一阵。

    片刻后,李杰抬起头来,目光扫向秃顶男,

    “老哥,这个你打算卖多少?”

    秃顶男没有说话,伸出食指,比了个‘一’。

    李杰眉头微蹙,对方比的‘一’肯定不是指100,当然,也不可能是1万。

    一千块!

    好家伙,张口就是一级工三年的工资,狮子大开口啊。

    李杰的心里价位大概是在三百块左右,这个价格也是行价,毕竟这幅画并不是董其昌的代表作,只值这么多。

    秃顶男报出的这个价格,瞬间就让现场的气氛下降至冰点,对方的报价令李杰也不好开口还价,和他的心理预期价格相差太大。

    按照古玩圈的规矩,自己询价了就代表着自己准备买。

    正常情况下,自己应该开始还价,但是一千块的报价太离谱了,如果李杰报出三百的价格,同样是坏了‘砍价要有分寸’的规矩。

    破烂候看到秃顶男的出价也是眉头紧蹙,他生平最好古玩,通常遇到好东西都是自己直接拿下。

    这次之所以把机会让给李杰,一方面是因为他不确定这幅画的真伪,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这位小兄弟最喜欢宋明时期的物件。

    破烂候和秃顶男认识了十多年,在他的印象里,秃顶男是挺靠谱的一个人,不然他也不会带李杰来这里。

    令他没想到的是,秃顶男这次的出价竟然这么高。

    虽然破烂候有心想出声问一问秃顶男,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古玩行是有一个规矩的,旁观不语。

    如果有买家出价,其他人是不能在旁发表任何意见的,也不同参与竞买,而且还得保持适当的距离。

    严格来说,破烂候站在一边看着两人谈价,已经是破坏规矩了。

    一时间,现场的局面陷入了僵持。

    又过了一会,李杰主动伸手比了个‘四’,这个价格已经超过了他的心理预期,他之所以出这个价格,完全是看在破烂候的面子上。

    如果对方不接受这个价格的话,这件东西不要也罢。

    秃顶男看到李杰的出价,没有立马答应。

    这下可把破烂候给惹火了,他也顾不上所谓的规矩了,主动开口道。

    “大耳被,你别太过分了啊!先不说这幅画的真伪还有待考证,即便是真迹,这个价格也超过市场行情了!”

    秃顶男嘟囔道:“有丽甫先生的章,怎么可以是假的。”

    他口中的‘丽甫先生’就是何冠五,丽甫是何冠五的号。

    不过,秃顶男的这个说法,破烂候并不买账,反正规矩破都破了,索性一破到底,当即反驳道。

    “哼,你可别忘了,《虚斋名画续录》里收录过这幅画,但是你手上的这幅画可没有虚斋先生的鉴印!”

    秃顶男顿时被噎的说不出话来了,破烂候提到的正是这幅画最大的破绽。

    ‘虚斋’是收藏大家庞元济的号,庞元济的父亲庞云鏳(zheng一声)是‘南浔四象’之一。

    (光绪年间,南浔民间级江浙一带,有四象八牛之称,代指资本雄厚的富商,财产达千万两白银以上称之曰‘象’,五百万两至千万两,称之曰‘牛’。)

    庞云鏳是丝业行学徒出身,发家后成立了‘庞怡泰行’,经营过程中结识了‘红顶商人’胡雪岩,两人合伙做蚕丝生意的同时,还涉及了军伙生意,为左宗棠向洋商购买军伙。

    后来又通过朋友的帮忙,结识了李鸿章,把儿子庞元济送入了官场。

    自古以来,军伙生意都是暴利,庞云鏳因此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一举成为了南浔四象之一。

    庞云鏳发达之后,就开始收藏生涯,其实他收藏古玩字画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纯粹,真正喜好古玩字画的是他的儿子庞元济。

    这位才是真正的古玩字画爱好者,庞元济既有财力,又精于鉴赏,生平收藏的古玩字画不计其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富有盛名。

    解放前,很多藏家认为,古代书画只要盖有庞元济的鉴定印章,基本上就可以认定为是真品,即便是部分外国收藏家也认可这一说法。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破烂候无法断定这幅画的真假,因为在庞元济所书的《虚斋名画续录》中记载了董其昌的这副《仿古山水图》。

    可是偏偏这幅画上没有‘虚斋’先生的鉴定印章。

    秃顶男哼哼嗤嗤半天,憋着气回道:“那行吧,我给你个面子,就按照四百的价格成交。”

    “可以。”破烂候淡淡的点了点头,随即对着李杰道:“春明,这件事是我的错,这样吧,这幅画你只用付一半的钱,剩下的一半我给你补上,算是赔礼。”

    李杰笑着摇了摇头:“不用了,这笔钱我自个出,四百块的价格是高了点,但这幅画是真的,买过来并不吃亏。”

    尽管李杰还没有付钱,但是秃顶男已经答应了以这个价格成交了,按照规矩,对方是不能反悔的。

    所以,李杰把自己的判断说出来,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秃顶男听到这句话,瞳孔立马一缩,他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小子眼光如此毒辣,居然一口咬定这幅画是真迹。

    作为卖方,秃顶男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幅画的真假,这幅画确实是真的,他虽然最近很缺钱,但是节操,他还是有的。

    毕竟买主是破烂候介绍的,他可不能拿假货来糊弄人,不过他心里也知道,自己刚才的报价确实黑了点,否则,他也不可能心平气和的放过破烂候坏了规矩的事。

    随着秃顶男应下报价,一起都已尘埃落定,不过他很好奇,李杰是从什么角度认定这幅画是真迹的。

    “哦?小兄弟,你怎么断定这幅画是真的?”

    李杰呵呵一笑,而后从纸张材质、画风、生平考、钤印、鉴印等等各个角度分析了一遍。

    “综合以上种种,这幅画是真迹无误!”

    破烂候听完李杰的分析,心里的疑惑解开大半,只剩下最后一点。

    “那你怎么解释,这副画上没有虚斋先生的鉴印?”

    李杰笑着解释道:“很简单!何冠五和虚斋先生作为同时代的巨贾,而且他们又同为收藏大家,两人之间还互换过藏品,《海秋册》最初是在何冠五手中,这一点在《田溪书屋藏画》中提到过。

    后来《海秋册》又从何冠五的手上流到了虚斋先生那里,虚斋先生作《虚斋名画续录》旨在收录古代书画的真品,田溪书屋的藏品他肯定不会放过的。

    只要是田溪书屋的藏品,哪怕虚斋先生没有见过,也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虚斋先生相信何冠五的眼光。”

    听完这番解释,破烂候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这段往事他还真的不清楚,这个年代可不像后世,信息传播没有那么广泛。

    破烂候的鉴赏知识基本上都是家传的,加上他后来断断续续搜集了一些古籍,其中有所疏漏也很正常。

    啪!啪!啪!

    秃顶男拍了拍手,忍不住赞道。

    “厉害!”

    他是真的服了,他没想到李杰竟然连这么冷门的事情都知道。

    当初,他为了鉴别这幅画的真假,可是费了极大的功夫,方才从一位老先生那里知道了这段典故。

    破烂候斜睨了他一眼:“光拍掌有什么用,你要是真有心的话,就让点价。”

    秃顶男微笑不语,显然,说归说,想要让价,那是不可能的事。

    李杰见状也不生气,既然他出了价,哪怕高了一点,他也认。

    一百块,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一笔大钱,但是在他这里,还真不算什么。

    算算时间,再过个小半年,他就会有一大笔收入进账,而且是外汇。

    “没事,四百就四百,花这个钱买一幅董玄宰的真迹,不吃亏。”

    “不过我今天没带那么多钱,这样吧,明天,明天我把钱给你送过来。”

    “行,没问题。”

    秃顶男笑眯眯的点了点头,回答的十分干脆利索,旋即他又把画往李杰身边推了推。

    “这幅画,你今天就可以带走,记得明天把钱送过来就行。”

    秃顶男之所以一下子变得这么大气,一方面是为了示好,稍微弥补一下狮子大开口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也不怕李杰贪墨了这幅画。

    退一万步讲,即便李杰不给钱,他也可以找破烂候要。

    跑得了和尚,还能跑的了庙?

    破烂候心里冷笑一声,秃顶男的这点小把戏哪能瞒得过他,而后他转念一想,既然对方主动示好,那么从态度上看,还是不错的。

    ————

    本来准备白天补齐的这段剧情的,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白天送老妹开学,没时间写。

    ps:后补的话:今天就一更了,明天3更送上!

第八十二章 出师了

    吱呀!

    韩家胡同七十六号的木门缓缓打开。

    李杰背着画轴走出了院门,破烂候没跟他一起出来,留在了里面,他猜测破烂候估计有什么事和秃顶男商量。

    院内,李杰离开之后,破烂候大声质问道。

    “大耳被,你今天是怎么回事?”

    谁知,秃顶男的反应却出乎破烂候的预料,只见他搓了搓手,脸上露出讨好的笑容。

    “能借我点钱吗?”

    破烂候眉头紧皱,瞪了他一眼。

    “你先把事情给我说清楚再说。”

    秃顶男讪讪一笑,连道:“好,好,我说,事情是这样的,我的情况你也知道,自从怜岚走了之后,我家的俩小子就和我断了关系。

    最近小儿子那边出了点事,急用钱,我这东拼西凑,还差七百块钱,算上今天的,还差个三百。”

    听完秃顶男的解释,破烂候不禁想起自己和女儿的关系,虽然原因不同,但是结果何其相似。

    如果不是‘春明’居中调解,估计他现在还和女儿冷战呢。

    想到这里,破烂候心中不由得一软,发出一声叹息。

    “行,这钱我借了,下次有事说事,别想着捞偏门。”

    秃顶男闻言面色一喜,上前一步,激动的拉住破烂候的手,不停地道谢。

    “谢谢!谢谢!”

    “好了!好了!”

    破烂候脸上露出一丝嫌弃的表情,迅速的抽出了自己的手,而后拎起放在地上的麻袋,晃晃悠悠的向着门外走去,一边走一边挥了挥手。

    “我先走了,钱,我明天给你拿过来。”

    另一边,李杰骑车向着关老爷子家里赶去,老爷子生平三大喜好,好酒、好物、好棋,他收到了好东西,自然要和老爷子分享一二。

    途中路过供销社的时候,李杰估摸着老爷子家里的酒应该快喝完了,于是又买了瓶茅台带过去。

    七月,阳光慢慢变得毒辣起来,临近中午,院子中的摇椅上早已没了老爷子的身影。

    “老爷子,我回来了,今天收到了一个好物件,您给掌掌眼。”

    李杰走进屋内,瞧见老爷子正在榻上闭门眼神,老爷子听到‘好物件’三个字之后,猛地睁开了双眼,看到李杰手上提着的酒,脸上的笑意再增三分。

    “乖孙,事情办得漂亮,来,拿过来我瞧瞧。”

    望着关老爷子那直勾勾的眼神,李杰笑着把手上提着的茅台递了过去,老爷子一把将酒瓶抢了过去,抱在了怀里。

    “不错,不错。”

    迫不及待地拧开瓶盖,屋内顿时酒香四溢,老爷子深深地嗅了一口,一脸陶醉,过了一会,老爷子放下酒瓶,一拍桌子。

    “这酒来的正是时候,小懒猫待会就考完试回来了,中午咱们爷三喝几杯,庆祝一下。”

    说完这茬,老爷子方才想起还有东西没看,立马补了句。

    “对了,你刚才说的东西呢,拿出来看看。”

    “在这呢!”

    李杰拍了拍装着画轴的盒子,而后向左边走了几步,将盒子放到了堂屋里的条几上,取出其中的画,缓缓铺开。

    经过几百年的存在,即便画的整体保存依旧十分完好,取画的过程也得小心翼翼,暴力展开不可取。

    随着画卷的缓缓展开,老爷子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画上。

    李杰知道这个时候不宜打扰老爷子,主动往后退了几步,给老爷子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老爷子一会蹙起眉头,一会伸手轻轻地抚了抚画卷,一会左右来回移动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画作。

    直到半个小时后,关小关人未至,声已到。

    “爷爷,我回来啦!”

    关老爷子瞬间惊醒,也顾不上赏画了,转头就向着屋外走去,一边走一边问道。

    “上午考试考得怎么样啊?”

    老人上了年纪,步子越来越慢,还未等老爷子走出房门,关小关便走了进来。

    “也不瞧瞧我是谁,当然……咦,春明哥,你也在啊?”

    李杰笑着点了点头,指着条几上的画,道。

    “恩,上午刚收了一幅画,送过来给老爷子看看。”

    虽然老爷子对古董字画非常有研究,但是身为孙女的关小关,却是对字画毫无兴趣。关小关说话的语气非常平淡。

    “哦。”

    老爷子显然知道孙女的性子,从未强迫过关小关和他学习古董鉴赏,回头看了一眼座钟,而后从兜里拿出十块钱,吩咐道。

    “呶,钱你拿着,出去买几个下酒菜,中午好好庆祝庆祝。”

    外面天色那么热,她一路走回来已经是香汗淋漓,没想到还要出门去买菜,关小关的脸色顿时一垮。

    最终,关小关还是接过了钱,步履沉重的踏上了买菜之路,因为她知道,爷爷肯定会拉着‘春明哥’一起研究字画,反抗也没用。

    目送着孙女离开,老爷子又踱步来到画前。

    “不错,不错,是真迹,你小子现在已经可以出师了,我已经没有什么能教你的了。”

    老爷子其实早就打算让李杰出师了,最近这一年的时间,李杰收了不好的好东西,宋、元、明、清、民国的都有,其中无一例外,全都是真品,没有一个打眼的。

    哪怕换做自己去收,老爷子估摸着也没法做的更好。

    李杰笑着摇了摇头,眼见老爷子准备走回榻上,于是他主动伸手去扶着老爷子。

    “那我今天算是出师了?”

    老爷子干脆道:“嗯,出师了。”

    “好,那我今天就出师了。”李杰一边走一边倒,旋即话锋一转:“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以后我收了好东西,还得您老给我掌掌眼。”

    老爷子笑眯眯的回道:“嗯,没问题。”

    在等待的时间里,李杰把收画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一一告诉了老爷子。

    很快,关小关就提着熟食回来了,看打包的样式,应该是在胡同口的那家饭店买的。

    今天是最后一门考试,老爷子已经从李杰那里听说了孙女的考试成绩,不出意外,上大学肯定是没问题的。

    因此,老爷子非常高兴,中午好是喝了几杯,倘若不是关小关阻止,只怕大半瓶茅台都得下了他的肚。

第八十三章 好事连连

    关小关这次高考考得不错,她自己估了个分,不出意外,考上水木大学没有什么大问题。

    高考结束,李杰的辅导工作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剩下的暑假时间,李杰跟着破烂候走街串巷,收了不好的好东西。

    其中品相最完好,价值最高的一件是唐伯虎的《山水人物画》,这幅画花了他两百块钱。

    加上收上来的其他物件,短短的二十多天,暑假还没过完,李杰就花了将近两千多块钱,相当于一天花了一百块钱。

    破烂候对李杰有如此多的存款,显得非常吃惊,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年轻,家里又不富裕,哪来的那么多钱?

    为此,破烂候还特地问过李杰,问他哪来的这么多钱。

    李杰知道对方肯定会问,毕竟在这个平均工资只有三四十的年代,他的这种行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挥金如土了。

    想不招人怀疑都难。

    所以,他早有准备,何况他的钱都很安静,都是有据可查的,没必要藏着掖着。

    在破烂候发文之后,李杰便把之前就准备好的说辞说了出来,比如翻译小说、期刊的稿费、大碗茶的收益等等之类的。

    虽然花了那么多的钱,导致李杰的私人小金库直接缩水了三分之一,但是这些钱花的都是值得的。

    钱,只有花出去才叫钱,留在手上的只是一串数字罢了。

    当初他为了安置这笔钱,还花了不少的心思,幸好这个年代的银行没有联网,多跑几个银行,每个银行分批存上千把块。

    否则突然在银行存入一大笔现金,还是一件麻烦事。

    就在李杰东奔西跑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的来到了九月份,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开始陆续发出。

    关小关是首都本地人,水木大学第一批录取通知名单中就有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她第一时间就跑到水木大学,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李杰。

    这丫头能够考上水木,李杰由衷的为她高兴。

    韩母得知这件事,简直比当初自家儿子考上大学还要开心,当天上午就去菜市场买了一大桌子菜,然后又吩咐李杰,去老爷子家里把老爷子接过来。

    庆祝完关小关考上大学,乡下那边也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孟小杏的父母同意女儿继续上学了,不过他们家的孩子多,他们只答应让孟小杏读到初中毕业。

    答应着一点的前提条件是,孟小杏读书不能花家里的一分钱。

    谁让孟小杏是女娃呢,别说这个年代,就是后世,重男轻女的现象依旧十分严重。

    在孟小杏父母的眼里,他们能够答应她继续读书已经是很大的让步了,因为,读书就意味不能挣工分,不仅挣不到钱,家里还得倒贴伙食,这一来一回,差距可不就大了。

    孟小杏读完初中只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考上中专,要么辍学挣钱。

    韩母得知这个消息,心里很是欣慰,她也是农村出来的,知道农民的苦,而读书无疑是改变命运最有效的方式。

    小杏那孩子机灵,如果把那股劲用到读书上,韩母相信她一定能够读出来的。

    李杰知道这个消息也很高兴,原著中孟小杏的戏份不多,编剧为了加深角色的印象,在塑造人物的时候难免会脸谱化。

    土味,口无遮拦,泼辣,不甘于贫穷,一门心思想要出人头地,这些都是她的性格标签。

    身为编剧,李杰非常清楚,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一部剧必然会有主角和配角之分,大家习惯性代入的都是主角的视角。

    所以,整部剧都会围绕着主角来展开,既然是主角,肯定就得享受主角待遇,人物背景、性格、个人成长经历等等各方面的细节都会十分丰富。

    至于配角,待遇就没有那么好了,配角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烘托主角,一个绿叶,不需要那么费心的去设计,只要抓住主要的点就行了。

    如此一来,想要让观众快速的记住配角,就得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标签化省时又省力,无疑是最高效的一种方式。

    进入副本之前,李杰在看原剧的时候,尽管他知道剧中的人物是影视剧的常用套路,但是他对于孟小杏的感官也不是特别好。

    直到进入副本世界亲自见过孟小杏之后,李杰方才对她有所改观。

    是,孟小杏确实很土,说话也不怎么过脑子,性格也非常泼辣,但是她的本质还是好的,只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长歪了而已。

    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土’才是正常,不土才是奇怪的事情。

    俗话说人太善,被人欺,人不狠,站不稳,在农村生活,如果性格不泼辣一点,很容易被人欺负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孟小杏不过是有样学样而已。

    总体而言,孟小杏只有说话不过脑子这一个毛病,当然,也可以换个方式来说,比如心直口快,没什么心机。

    这一变,是不是就好听了许多。

    一个月后,时隔半年时间,水木大学又迎来了一批新生,后世的人很难想象,一年时间竟然有两批新生入学。

    就像去年冬天的高考一样,这是特殊时期才有的特殊现象。

    虽然李杰他们这批学生只上了半个学期的课程,但是他们无形中已经比新生高了一届。

    在203宿舍内部,关小关入学机械工程专业还引起了一阵热议,毕竟这件事太容易引起误会了。

    面对这种情况,李杰也懒得去解释,即便解释了,也没人愿意信,又何必浪费口舌呢。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个上面,不如多关注一下上面的政策变化。

    开学前一周,杨建华来找过一次他,对方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他,杨建华的父亲打算把之前压下的报告提交上去了。

    十月底,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就要召开了,该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为更多的城镇中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和升学条件。

    这个机会正合适,杨崇喜准备在这次会议上把开放个体户的建议提交上去。

第八十四章 试探(第三更)

    十二月一号,知青工作会议已经开了一个月的时间,经过一个月的激烈讨论,秉持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很多事情都已尘埃落定。

    比如肯定上山下乡的正确性,当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既然有功绩,那么肯定也存在问题。

    真理越变越明,距离真理标准大讨论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时间,期间可谓是全民参与,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这一观点。

    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代表大家认同辩证唯物主义。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与会人员不仅认识到了上山下乡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明确的提出来了。

    敢于承认错误,直面错误,并且勇于担当,积极纠正错误,相比于过去,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治大国如烹小鲜,那位老人深知这个道理,有些改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步子迈的太大,是要出问题的,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都是吃过这个亏的。

    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

    妥协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每个派别的主张、诉求都各不相同,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需要高超的技巧。

    为了让会议顺利进行下去,部分异议比较大的议题都被单独调了出来,放在最后的一周时间进行集中讨论。

    今天,杨崇喜准备把‘个体户’这一敏感话题挑出来,让大家议一议,论一论。

    他从未想过,这个提议能够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他提出来的目的,一来是为了试探,二来是为了铺路。

    “谢谢大家!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

    前一位发言人表述完毕,按照会议安排,下一个就是杨崇喜。

    此刻,杨崇喜的掌心布满了汗渍,他知道自己待会要讲的东西有悖于大众认知,尽管现在言论放开了,但是在发言前,他依旧有些紧张。

    呼!

    吸!

    呼!

    吸!

    杨崇喜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迅速的平复了内心的情绪。

    “咳!”

    “前段时间,在考察知青安置工作的过程中,我走访了很多乡镇,从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一个农民在完成了统销任务之后,在业务时间去山里采了一些山货,他准备把采集到的木耳送去集市贩卖,但是当地的有些同志却认为这位农民是在搞‘投机倒把’?”

    “对此,我心中不禁生出了一个疑惑,难道让山货烂在山上才是对的吗?把山货运出来满足人民需要就是资本主义?”

    “回来之后,我又重新翻了翻资本论,我在其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农民是生产者,不是剥削者,其次,农民不是一般劳动者,而是‘独立劳动者’,农民从事的生产是农业生产,但是农业商城并不仅仅只包括农业,还包括其他工副业,即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形成了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

    “农民是独立的农业劳动者,从事的生产都是个体小生产,天然具有个体经济的性质,可以称之为‘农民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是以个体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它是一种靠‘自己挣得’的私有制,它和其他的私有制不同的是,个体经济不是剥削经济。”

    ………………

    (省略了部分内容,如果全写出来太长了,大义是根据资本论中的描述,阐述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个体经济不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

    ………………

    “上述原因可以说明,个体经济与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

    “那么,适度放开农民个体经济,是不是不失为一个改换农民生活条件的选择呢?”

    “以上就是我要说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话音刚落,会场内顿时发出嗡嗡嗡的议论声,相比于前一位发言结束的同志,杨崇喜发言结束后的讨论明显要多得多。

    刚才在论述的过程中,杨崇喜一直不着痕迹的打量着他人的表情。

    令他颇为高兴的是,会场内的不少人都露出了一副陷入沉思的样子。

    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他觉得就够了!

    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哪有一步登天的事情,如果放在几年前,他是万万不敢说出口的,只能把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哪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畅所欲言。

    杨崇喜由衷的感谢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如果没有这场全社会参与的讨论,众人的思想也不可能一下子放的那么开。

    虽然现在的思想放得开了一些,但是时间还是太短,这也是杨崇喜没有和盘托出的原因所在。

    给农民贩卖非统销物资开一口子,都如此的艰难,更不用说开放‘个体户’了,两者的实现难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先抛出农民个体经济,试探一下大家的态度,如果效果不错,他就会寻找机会,把个体户的议题提出来。

    今天的会议上讨论的问题都是争议比较大,因此会议进行的并不是特别顺利,每当一个问题结束,现场都会展开激烈的讨论。

    时间就在讨论中慢慢流淌而过,一天的时间眨眼而过。

    不出意外,杨崇喜提出的议题给暂时搁置了,毕竟这是一个新的议题,而且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争议大一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结果,杨崇喜并不失望,沉浮数十载,早已看惯了风浪,他有着足够的耐心,这次不行就下次,他坚定的认为,个体经济不会影响到基础。

    早晚有一天,他的观点会被大家所接受。

    其实,杨崇喜心里非常感谢李杰,如果不是那一份报告,他或许不会这么快的关注到个体经济的这个点。

    虽然他在论述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提及‘韩春明’三个字,但是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当然,肯定不会是为了昧下,他没有那么低级,之所以不提,是为了保护。

    等到事情成功的那一天,杨崇喜会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的,他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的。

第四十五章 知青纷纷把家还

    (我真是眼瞎了,八十五,打成了四十五。)

    79年元旦,刚刚下过一场大雪的四九城迎来了一群衣衫单薄的年轻人。

    列车即将抵达站台,知青们被首都的严寒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一月份的西纳穿着一件长衫就能出门,常年生活在西纳的他们,平时根本就准备过冬衣。

    出发前,农场的知青东拼西凑给他们准备了一身冬衣,但是他们都低估了四九城冬天的威力,他们身上穿着的衣物和周围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车厢内的一个中年男子临近下车前,注意到这群特殊的年轻人,他原以为这群年轻人下车前会套上大衣,可是事实却和他预想的不一样。

    火车马上就要靠站了,这群年轻人压根就没有加衣服的打算。

    “小兄弟,你们穿这身衣服出门可不行,会生病的!”

    丁惠明紧了紧身上的秋衣,拍着胸口道:“谢谢大哥的提醒,外面的天虽然冷,但是我们的胸腔却是满怀热血,只要热血还在,我们就不冷!”

    话音刚落,丁惠明身边的知青们紧攥着拳头,心里的热火仿佛被点燃了,整齐划一的喊道。

    “对!我们不冷!”

    “我们不冷!”

    三十个人同时出声,闹得动静可不小。

    刹那间,原本热闹的车厢为之一静,乘客们纷纷转头看向这群知青。

    这群年轻人,不论男女全都是皮肤黝黑,一看就是经常露天干活晒得,他们身上的衣服都很破旧,有些人身上穿着明显尺寸不合的外衣。

    但是他们身上的气质明显不像是地道的农民。

    如此多的特征聚集到一起,车厢内的大多数乘客都猜出了这群人的身份。

    知青!

    那些对实事比较关注的人,再看到这群人的人数之后,隐约明白了他们来四九城是干嘛的。

    前段时间,云省知青大卧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连开往安南边境的均列都不得不中断。

    (正是因为这件事,上面才会那么快的被惊动,毕竟那时候的安南可不安分,再过不久,自卫战就要开打了。)

    他们应该就是云省的知青请愿团,这次是来四九城反映情况的。

    再过二十多天,春节就要到了,车厢内就有从各地回家过节的知青,他们也是知青,对于知青这个身份天然具有认同感。

    西纳事件闹得那么大,他们早有耳闻,现在看到这群身材消瘦的‘同行’,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

    其中一个平头男性知青,主动从包袱里拿出一件棉衣塞到了丁惠明的手上。

    “同志,你们是云省来的请愿团吧,你们辛苦了,这件衣服你们拿着,我知道一件衣服不够你们三十个人分,但是千万别拒绝,这是我唯一能够为你们做的。”

    丁惠明摸着厚重的棉衣,鼻头一酸,他强忍着泪水,开口道。

    “谢谢!谢谢你!”

    平头知青笑着摆了摆手:“不用,不用,天下知青是一家,这点事情不算什么。”

    因为平头知青的暖心举动,丁惠明接下来陆陆续续收到了许多热心人的资助,等到火车停稳了之后,他们的手上竟然多出了十四件棉衣。

    男儿有泪不轻弹,丁惠明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哭过,但是现在却哭了,哭的像一个孩子,就像传染病一样,丁惠明哭了,很快请愿团的知青们都跟着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丁惠明伸手抹了一把泪,铿锵有力的说道。

    “同志们,这里一共有十四件棉衣,咱们这帮大老爷们冻一冻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些衣服先紧着女同志穿,剩下的四件,留给衣服穿得最薄的!”

    “我这样分配,大家有没有意见?”

    “没有!”

    男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没有,女生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有!我们有意见!”

    人群中走出一名扎着麻花辫的女性,目光灼灼的盯着丁惠明。

    “你这样分配不公平,主席曾经说过,女人能顶半边天,凭什么我们女性就要受到优待,你们这么做是瞧不起咱们女性群体,是不是?姐妹们?”

    卓欣在女知青群体中很有号召力,她的话刚说话,身后的女知青们便纷纷出言声援。

    “是!”

    “我们不同意!”

    “对!”

    “不同意!”

    丁惠明无奈的抚了抚额头,他谁都不怕,唯独害怕眼前这个姑娘,对方总有办法说服他,两个人辩论,他从来没赢过哪怕一次。

    “那你说怎么办?”

    卓欣非常果断的回道:“轮流穿!不过这里只有十四件,不够分,这样,你是这次请愿团的领头人,应该以身作则,主动让出来,而我是女性代表,我也应该和你一样,把机会让给其他人!”

    丁惠明觉得这个方案不太妥当,卓欣身材消瘦,衣服穿的也很单薄,如果按照这样分配,说不定不等他们走到招待所,她就得病倒了。

    但是,卓欣根本就不给他拒绝的机会,直接大手一挥。

    “好了,同志们,赶紧穿上衣服吧,咱们赶紧下车!”

    丁惠明见状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走出车厢,寒风呼啸而来,丁惠明下意识的紧了紧衣领,而后转身面对知青们,大声喊道。

    “全体集合!”

    “打出我们的旗帜,列队前进!”

    “目标!人民英雄纪念碑!”

    “出发!”

    三十名知青迅速的列成两队,迎着冷冽的寒风,昂首挺胸,表情肃穆,踩着整齐的步伐,向着目标进发。

    丁惠明扛着一面皱巴巴的大旗,昂首阔步的走在前方,如果忽略掉他那时不时发颤的身躯,那就更好了。

    站台上人来人往,大家对这群步伐整齐的队伍纷纷投以好奇的目光,直到看到旗子上写的字迹方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他们啊!

    旗子上写着十三个大字,‘云省农垦知青首批赴京请愿团’!

    一路上,丁惠明他们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云省知青请愿团来四九城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全城。

    本地居民、知青家长以及回来过节的知青,不约而同地赶到广场声援他们,各种食品、饮料和御寒衣物迅速的堆成了小山。

    丁惠明看到这么多人声援他们,心头愈发的火热,只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愈发坚信,他们这次一定能够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兄弟姐妹带回一个好的结果。

    上面并没有让他们等待太久,两天后,就有重量级人物接见了他们。

    经过大半个月的时间,问题终于暂时得到了解决,首长语重心长的回复他们,上面已经派了专门的调查组赶到西纳。

    云省的知青们得知这一消息,矛盾已经平复下去了,他们相信,四十条里的不公正条款一定能够改变的。

    谁知,地方却出了一记昏招,他们派出了一个调查组,自称是上面来的。

    发现受骗的知青们愤怒至极,此举进一步的激化了矛盾,以致于知青指挥部喊出了更加激进的口号。

    ‘不回城,毋宁死!’

    同时,通电省w和zy,如果真正的调查组不来,他们就举行规模空前的千人大绝食。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上面,那位老人在私底下说道,我们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后来,在zy调查组的协调下,这件事得到了解决,官方批准了知青办提出的‘六条’办法报告。

    该办法放宽了知青返城的条件,提供了病退、困退、城镇职工退休可以让身处农场的子女顶替,参均的复员后可以回城等等,一共六条渠道。

    至此,知青返城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随着‘六条’办法的实行,这阵飓风在短短的几周时间内,迅速的吹遍了大江南北,无数身处边疆农村的知青纷纷闻风而动,知青们要求返城的申请表如雪花一般飞到当地的知青办。

    其实,云省知青请愿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早在78年年初的时候,各地国营农场办理病退、困退的风气就开始不断蔓延。

    那些稍微有点门路的大多都离开了农场,真正留下来的最老实的那一批人,他们大多都是普通工农子女,没有渠道。

    直到‘四十条’发布,他们的‘知青’身份变成了青年职工,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回城渠道彻底被堵死。

    知青返城就犹如钱塘江大潮,浩浩汤汤,势不可挡,丁惠明他们不过是适逢其会罢了,即便没有云省‘丁惠明’们,也会有新省、黑省、蒙省的‘丁惠明’们站出来。

    浩浩荡荡的知青返城大潮汹涌而起,期间上演的悲欢离合难以言表。

    几百万回城的知青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各地知青办的领导简直是头大如斗,知青返城总要吃饭的,但是一时间哪能安排得了那么多的知青。

    总不能盲目的让工厂招生吧,知青办的负责人倒是想这么做,但是人家大企业地方管不到,小企业又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岗位。

    幸好在返城大潮开启前,上面发来了一份指导文件,其中记录了好几种经验,最好用的莫过于‘大碗茶’模式了。

    茶摊的成本低,利润可观,一个茶摊平均可以吸纳4-5个劳动力,如果用得好的话,绝对是一个‘大杀器’。

    不过,文件上也写明了,大碗茶模式在初期的效果极好,但是一年过后,茶摊上的职工就会有所懈怠,工作积极性会逐步减低。

    最后一行的建议如是写道:不建议盲目跟风,请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相机决定茶摊数量。

    大碗茶模式在四九城已经实行了近两年的时间,其中的利弊分析的明明白白,下面的人也不是傻子,既然上面这么说了,那么他们肯定不能大肆开设茶摊。

    四九城,某部。

    杨崇喜再一次的向上级提交了放开‘个体户’的建议,去年他在知青工作大会上的建议,最终并没有被采纳。

    不过,他的冒险也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起码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与思考,最近这段时间,有不少人私底下找到他,和他探讨这个问题。

    发往各地知青办的指导文件中,大碗茶模式就是由杨崇喜主动建议的,在建言的同时,他也把李杰的名字给报了上去。

    杨崇喜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件事,现在的风气越来越开放,之前的那些顾虑,现在都不是顾虑了,是时候给那个小子正名了。

    就这样,‘韩春明’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高层的视线之内。

    去年年底的会议上,高层已经达成了共识,未来的工作重心肯定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定不移的实行改革开放。

    但是,现在的干部队伍中,老龄化的现象非常严重,亟需补充新鲜血液。

    一个在两年前就能看出症结所在,而且还能提出解决办法的年轻人,值得他们去关注。

    或许,他会在未来大放异彩,或许,也有可能泯然众人。

    不论怎样,‘韩春明’这个名字总归是在某些人的心里留下了印象。

    半个月后,杨崇喜提交上去的报告得到了回复,经过研究决定,他的建议被部分采纳了。

    鉴于目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可以有限度的开放‘个体经济’,必须严格把控审核,行业也仅限于修车、裁缝、黑白铁加工等服务业和手工业。

    (黑白铁是民间小作坊对加工普通铁块和镀锌铁板东西的叫法。)

    虽然口子放开的非常小,但是杨崇喜对这个结果已经非常满意了。

    万事开头难,有一便有二,这个口子肯定会越来越大的,迟早有一天,个体户的限制会被放开的。

    杨崇喜开心之余,也不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李杰,在他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他就一个电话打到了杨建华的学校,吩咐儿子去把这个喜讯告诉李杰。

    第二天,李杰便从杨建华的口中得知了这一消息,他知道这件事也是非常的开心。

    既然政策开始慢慢放开了,他筹备许久的海博翻译社也可以正是走向舞台了,不过,李杰没有立马行动。

    毕竟现在文件还没下来呢,再怎么说,也得等上个把月的时间,等到第一家个体户出现了之后,再去办也不迟。

    ——————

    ps:不好分段,就两章合一章发了

第四十六章 成为全国中小学生最爱的那个人

    又是一年除夕,今年的春节格外的热闹,很多在外漂泊数载的知青们纷纷回城过新年。

    ‘六条’办法迅速在知青群体中扩散开来,欢声雷动不足以形容此刻的心情。

    请假回来过年的知青们,恨不得立马飞身赶回农场,然后打报告,申请回城!

    可以预见,明年春天,会有一大批提前办理内退的工厂职工,因为根据规定,城镇职工退休可以让身处农场的子女顶替。

    六个回城通道中,就数这一条规定最宽松,只要父母舍得办理退休,子女必定能回城。

    不过,外面的风风雨雨和韩家并没有多大关系,韩家的子女,工作的工作,读书的读书,即便是亲戚里也没有在外的知青。

    今年的年夜饭还是和去年一样,韩春松、韩春生、韩春雪、韩春燕依旧是中午回来吃团圆饭。

    倒是有一点和去年不一样,他们脸上的笑容明显比去年要多了。

    身为京城人,自然会格外关注政事,哪怕是政治嗅觉最迟钝的老大哥韩春松,也感觉到了身边正悄然发生的变化。

    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哥、大姐一个劲的歹着李杰问,什么叫改革开放,什么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事情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现有的生活。

    不仅是大哥、大姐,就连韩母很疑惑,上面到底要干嘛,毕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官方的任何政策的变化,都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刚涨工资没多久,好日子刚开始,万一这一改,这一开,把现有的东西弄没了该咋办?

    韩家人的疑惑,同样也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疑惑,他们对这些名词并不了解,这两年的风云变幻,比他们过去几年,乃至十年经历的都要多得多。

    心中难免有些迷茫,对未来充满了惶恐。

    好在,韩家现在有一个明白人,作为过来人的李杰,可以这么说,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改革开放,即便是智库的那些人,也不行。

    谁让他手上捏着标准答案呢。

    饭桌上,李杰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把事情说了一遍,不过有些内容他没说,比如十年后的下海浪潮以及下岗大潮。

    他之所以不说,一方面是因为距离大潮迭起的年代还有十余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哥、大姐他们不适合下海。

    原剧中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小小的饭店,他们都经营不好,又何必去费那个功夫去指导他们下海创业呢。

    与其费心费力的指点,还不一定能成功,不如未来成立一个家族内部基金,等到他们下岗退休之后,每个月发一笔工资。

    拿到手的钱,才是实实在在的。

    大哥、大姐他们已经习惯了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如果李杰把下岗的事情告诉他们,只怕他们也不一定会相信。

    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当下,他们肯定无法接受未来会‘下岗’的事情。

    下岗?

    拜托,帮帮忙好哇,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不可能。

    咱们拿的可是铁饭碗,什么叫铁饭碗?

    只要捧上了,这辈子就可以衣食无忧,全国有多少工人?

    国家怎么可能会不管他们的死活?

    简直是无稽之谈!

    别说李杰现在告诉他们,即便是下岗大潮即将来临,恐怕他们也无法轻易接受的。

    所以,李杰在饭桌上说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他们能够理解,愿意相信的东西,其他的题外话,一概避而不谈。

    如此一来,效果自然是显著的,大哥、大姐他们听完李杰的一席话,纷纷把心放到了肚子里,彻底安心了。

    这可是大学生说的话,怎么可能有假?

    之前李杰和大姨说的话,他们后来都听说了,其中的部分事情已经成为了现实。

    这就是铁证啊!

    大学生,肯定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没有不知道的!

    经过这场谈话,也让大哥、大姐他们坚定信心,以后自家的崽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像他们的小叔/舅舅一样,当一个光荣的大学生!

    如果家里孩子不好好学习,怎么办?

    很简单!

    打!

    不行?

    再打!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此刻,正在一旁吃的满嘴是油的孩子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未来会过上怎样的日子。

    大哥、大姐他们可是以李杰为标准的,想要变成他这样的人,除非他们的孩子人人开挂,否则断无可能。

    李杰历经多个世界,加起来活的有几百岁了,大哥、大姐他们再想什么,压根就无法瞒过他。

    未来这帮孩子可有得受苦了。

    自己也得努力了,抓紧时间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给弄出来。

    免得自家的后辈都上高中了,还没有教辅书可用。

    另外,《五·三》的问世也有一个好处,以后逢年过节,再也不用头疼礼物了,每次带两本教辅书可不就行了。

    让他们好好感受一下小叔/舅舅的爱。

    这可是为了他们才提前弄出来的‘高考秘籍’啊!

    每天刷上几道题,成绩还不蹭蹭蹭的往上涨。

    当然,提供给自家孩子的,肯定不会是市面上的普通版本,必须是加料版本,名字就叫‘密卷’好了。

    李杰一想到,未来这帮孩子欢天喜地的接过‘密卷’时的场景,嘴角不由得挂起一丝笑意。

    进一步想到,全国的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挥舞着手中的票子抢购《五·三》,嘴角的弧度不禁变得更大了一些。

    既能关爱全国青少年的学习成长,又能赚钱,这种生意,可以多做一点。

    必须加大力度!

    什么《剑桥中级英语语法》、《无敌英语语法》、《疯狂英语》、《教材1+1》《新教材完全解读》、《中学教材全解》、《特高级教师点拨》等等。

    从中学,不,应该是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这是一个百亿级别的市场!

    在掌握先机的情况下,如果还拿不到过半的市场份额,李杰可以直接找块豆腐撞死,还做什么副本任务,直接自杀回去得了!

    制霸!

    必须制霸全国教辅书市场!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026/ 第一时间欣赏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 作者:放羊小星星所写的《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为转载作品,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介绍:
他在《最好的我们》里是文娱才子路星河!
他在《笑傲江湖》里是武林神话林探花!
他在《隐形守护者》里是谍海传奇肖途!
他在《天下第一》里是爱美人不爱江山逍遥侯朱无视!
他在《诛仙》里是仙门巨擘林惊羽!
李杰:“我只是条不想被催更的咸鱼啊。”
诸天万界流传着属于他的传说,传奇仍在继续。。。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诸天万界之大拯救,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