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TXT下载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全文阅读

作者:古月木斤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txt下载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二十六篇 太极少侠二十六

    释啸龙在一九九二年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表演中,获得少林通背拳、罗汉棍两项优秀奖,一举成名,并受到影视界的关注。

    一九九一年六月,小小年纪的释啸龙,随嵩山少林寺佛学文化访问团访问台海地区,被台湾地区报纸、杂志誉为来自大陆的“和平使者”、“神奇的少林龙子”。

    从此,释啸龙在圈内圈外的名气越来越大,影视演艺界的客商纷纷与他签订合约。

    一九九三年七月台湾长宏影视公司与小龙签定合约,八月与台湾著名歌星林志颖合拍了释啸龙旋风小子第一部影片《旋风小子》。一九九三年还参加了河南电视台少儿联欢晚会。

    一九九四年四月与香港吴孟达、郑少秋合拍了《新乌龙院》,在台湾创下了两亿的票房成绩,八月与台湾影星金城武、叶全真在美国拍摄了影片《中国龙》,在中国拍摄了《武尊少林》、《少林雄风》等一系列电视片.一九九五年,啸龙在香港与吴孟达合拍了《无敌反斗星》,与葛民辉、邱淑贞合拍了《赌圣》,与台湾钟镇涛、香港张敏合拍了《十兄弟》,与香港影星元彪、罗家英合拍了《龙在少林》。

    这一年啸龙还应香港电影协会的邀请,作为十四届电影“金像奖”特邀嘉宾,为世界著名影星成龙颁奖;在天津举行的第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幕式上,表演“中国功夫”一九九六年小龙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九六元宵节文艺晚会,九月又在xg与成奎安、方芳合拍了《黄金岛历险记》等影片。

    现在被世人公认为大陆三小龙[地高龙(本名郑晓宾,南拳,十二届广东省省运会五十四公斤级冠军),潇小龙(又名萧小龙,中拳腿),释啸龙(北腿)之一。

    释啸龙的偶像是成龙大哥,他的愿望是像成龙大哥一样成为国际武术巨星。释啸龙至今已出访过新加坡、m国、jnd、jb、xg、台海等国家和地区。他在拍片的同时,在师父的严格要求下,一边苦练武功,一边学习文化,为少林武术走向世界而努力奋斗着。

    释啸龙一出场,立即就摆出了一个醉拳的起手式。少林醉拳是象形拳的一种,它是以醉形醉态和攻防技法融合而成的拳术,基本手型为端手法,有点、击、掐、闯、压、格、带、缠;基本步法有提步、碎步、盖步、撒步、碾步、击步、八字步、梅花步等;身法要求拧、旋、俯、仰、左摇右摆。

    运动特点表现为架高步快,常以快速碎步移动称住濒於倾跌的身体,体现出跌功、撞功的醉汉形态,在形无规矩,实有数的碎步中,暗看、勾绊、缠、蹬等腿法。??

    练习少林醉拳要求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以醉迷惑敌人,而不是陶醉自己,步醉而快急,但不飘浮,腰活身摆,但头不乱摇,以期达到在欲跌的醉意中随意变转,逢击而避,乘隙而入,少林醉拳还注重通过看、瞄、瞟、痴等多种眼法来配合醉态的表现,迷惑利诱对手,为声东击西作准备。现代少林醉拳吸取了地趟拳中腾空、摔跌、臣地、滚转等动作,增加了醉形的表现手法,少林醉拳套路一般都包括微醉、狂醉、烂醉、醉醒等四个层次的象形动作。

    一、童子拜佛??:两腿不动;上体微右转;两臂直臂左右缓慢上抬,掌心向上,当两臂接近抬平时,两手腕抖挑成立掌;同时,双眼先随右手上抬,抖腕时猛摆头向左前方看。

    随即,右脚向右后方稍跳退半步,左脚向右脚右后方稍跳插步并同时屈膝下蹲成歇步;同时,左掌上抬、内收下画落于右胸侧成立掌,右手下抄上挑经体前侧向右上方画弧亮掌;双眼随右手,随视后在抖腕亮掌的同时摆头向左。??

    二、孤拐穿云:身体上挺前冲;左脚向左前跨步支撑身体,右脚面绷平直腿向前上方弹踢;同时,左手下滑挑腕微屈肘上抬,手心向下,右手从右上方向下、经体右下方向左前上方提摆画弧,手背和左掌在头前上方相拍;然后,右手掌顺势再拍击右脚脚面;目随右手。??

    三、饿虎扑食??:右脚向前下方落地,左脚上步与右脚并排相距一肩宽,随上体俯身下压两膝屈膝下蹲;同时,两手掌直臂在身前拍地;目随双手。??

    四、双踢奎星:抬头,身体猛然向上挺起;两腿用力同时蹬地跳起,向左右两侧直腿弹踢;同时,两臂经体前上举左右分掌,拍击脚面,目视前方。

    五、国老把盏:身体下落;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屈膝上提,脚面绷平内扣;同时,右手由上向下、向后再向上画圈提至头右上侧成剑指,指尖朝下,左手屈肘内收,成握杯手平置于胸前;目视左手。随即,上体直立稍右拧,左手变拳收回左腰侧,右手成握杯手缓慢向右前方伸出;目随右手。

    六哪吒探海:右腿不变,左腿向左后上方缓慢蹬直,脚面绷平;同时,右手变拳收回腰间,左手剑指随身体前俯之势向右前方直臂前伸,掌心向右;目随左手。??

    七、李仙独饮:右腿不变,左腿收回并在体前屈膝上提;同时,左手变拳收回腰侧,右手端杯随上体极力后仰举杯饮酒;仰头,目视右手。

    八、太白贪杯:左腿向左后方落地并屈膝下蹲,右腿前滑伸直成仆步;同时,左手后插,以掌背贴靠左髋部位,右端杯手向右腿方向下落;然后,缓慢向体前收拉,随重心左移,身体前俯轻轻摇杯,随即,身体极力后仰,右手举杯饮酒;目微闭随视右手。

    九、吕仙让酒:两腿稍微前后滑动颤抖;同时,右手端杯上举由右向左再向右在头前上方摇动一圈后,向右上侧直臂伸出敬酒,左臂不变;身体极力左转右倾;目随右手。

    十、醉仙踏浪:身体极力右倾将失去重心时,上体突然右转并前俯;左脚迅速向右脚右侧上步,脚前掌用力,顺身体左倾之势,右脚再向左脚左侧缓慢上步;当左脚迅速向左后方退步落地,右脚再向右后方退步到原来的位置时,身体重心下降,小腹前挺;两腿稍屈膝成并排;同时,上体极力后仰;左右两臂随体摆动完成梅花步后,左手剑指指地,右手端杯仰身饮酒;双眼在行步时微闭,目视前下方,仰身饮酒时随视右手。

    十一、玉兔滚珠:左脚前滑,右脚上步;双手变掌随身体前倾前俯之势向前下方扶按地面;双脚蹬地;身体勾头卷屈,肩、背、腰依次着地向前滚翻。

    十二、卧龙横江:左、右脚接地后蹬地腾空跃起,右腿提起挺膝向前上方侧踹,左腿屈膝上提内扣控腿;同时,左手拳拉回至左胸,右手俯掌向前推击;随即,身体侧身直体下落,左腿屈膝内扣,右腿微屈膝盘于左腿上成剪状;左、右掌和两小臂内侧同时着地;目视右上方。

    十三、金绞剪:两手推地使上体抬起;右腿屈膝后扫,左腿挺膝前伸,然后,左脚尖勾紧快速屈膝回收勾挂,右脚外沿猛然用力向前上方铲击;目视右前方。??

    十四、乌龙绞柱:右腿下落向前、向左平扫;上身顺势后仰;左手不变,右手右摆。随即,右腿继续从左向右后上方摆扫,左腿即从右向前、向左、向后上方扫摆,两腿在上相绞;上身随势倒立叠起,以右肩着地,左掌屈肘扶撑于头前地面。然后,两臂推地伸直;屈腰;两腿随之下落。

    十五、毒蛇吐芯:右脚先落地支撑身体,左腿配合上体后仰后倒之势向前上方挺膝点击;同时,两手用力推地后向胸前握拳抱紧;目视前上方。

第二百二十七篇 太极少侠二十七

    十六、倒卷帘:左腿下落与右腿并拢伸直;两臂左右自然分开。随即,两腿向上、向后折翻;两臂屈肘,两手在头两侧扶按;当双腿翻至胸腹、大、小腿依次接触地面后,两小腿挺膝上弹,身体上顶;两手猛力推撑地面使身体反卷而起。

    十七、穿心脚:身体右转并前俯;左脚向右脚右后方绕步落地并屈膝微蹲;右手拳护于左下颌部位,左手立掌向左上方推击。随即,身体迅速右拧一百八十度,右手掌指直插前方,指尖向前,左手立掌护于右肘关节处,左腿支撑身体,右腿脚尖随体快速向前点击;目视前方。??

    十八、反打金钟:右脚下落,两腿成半马步;重心下降,上体前俯;左手立掌护于右胸,右掌指尖向内、向下画弧后向右下方直臂下插;目视上方。随即,身体猛然立起右倾,右凤眼拳内收上提画弧,再向前上方弹打,左拳变掌,下按后再变拳收回腰侧;然后,右手拳收回右胸侧,拳心向下,同时,左肘随身体左倾,突然向左撞击;目视左前方。

    十九、举杯邀月:以左腿为轴支撑身体,右腿稍屈膝上提,随身体原地左转一周多(四百五十度),平摆落地,两脚并排;左手剑指向下斜撑,右端杯手举杯仰饮;仰头,目微闭。

    二十、醉仙踏浪:上体右转;左脚向前上步;上体左转;右脚向前上步;两臂随体摇摆;目微闭俯视前下方。

    二十一、蛟龙舞浪:身体稍左转,面向正前方,上体直立,微前倾;两脚前滑后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屈膝上提;同时,两臂直臂上举;目视前方。随即,右脚蹬地向前踏跳,左脚向前上步;身体前倾、前俯;左手微向右、右手微向左呈交叉状在体前下方直臂并排按地;双脚蹬地上翻;随身体右拧,使双脚并排正面下落;然后,两臂迅速向上、向后振摆;两脚蹬地跳起上摆;抬头、挺胸、展髋,身体腾空极力后仰。随身体继续后仰翻腾,两腿后摆,两掌直臂撑地成倒立后,双腿自然下落。

    二十二、倒反天门:两臂直臂向前、向上、向后摆动;同时,两脚蹬地跳起从体上迅速后翻;身体腾空后仰成反弓形;至翻过中线后,两手抱膝,弓腰收腹,两腿顺势落地并自然下蹲;两手拍地;目视前下方。

    二十三、鱼跃龙门:左腿退步;上体左转九十度上挺前倾;双脚蹬地使身体向前上方跃出;同时,两臂上举前伸。随身体下落,两臂屈肘下按,低头、含胸、收腹,依次以背、腰、臀部位着地前滚;两臂自然随身摆动。

    二十四、铁板析桥:左、右两腿落地后迅速向前各跨一大步并同时屈膝用脚面贴地向前滑动;上体由前冲猛向后仰,反跌仰卧;同时,两手掌向左右两侧分掌扶地,手心朝下;眼望前上方。

    二十五、醉卧牙床:身体上挺前仆倒地;两手俯按身前,头侧俯于左臂内;闭目,表情麻木。然后,身体缓慢右转成侧卧;右腿与左肘支撑身体并将身体支离地面,左腿从右腿下挺膝伸直;右手端杯上举,轻轻摇动后做饮酒状;目光呆滞随右手慢慢移动。侧身饮酒动作重复三遍。

    二十六、采和戏浪:两臂于腰侧用力推地使上体抬起;合胸、收腹,使两腿并拢并直腿从两臂间向前穿出,脚面绷平;随即,上体后仰倒地;两腿并拢上举后,用两手推撑两大腿面之力迅速下打;勾头、挺腹,摆振而起。

    二十七、阴阳腿:两臂在身前扶地;右腿支撑身体,左腿快速向后上方直腿蹬击;双目从身下向后望。随即,左腿下落支撑身体,右腿随上体起身左转之势,由右至左直腿扇面摆踢并在左前上方与左手相击;右手随摆。

    二十八、湘子观杯:右腿在左前方下落;上体左转稍前俯;左手向左下方摆动;右手端杯由腹部上抬经左侧面部向右直臂劈落;身体极力左转右倾;目视右手。

    二十九、醉仙踏浪:身体右拧,左脚向右脚右侧盖步;身体左拧,右脚向左脚左侧盖步;身体右拧,上体极力左倾;左脚向右脚右侧上步后右脚迅速向左侧盖步,并随上体继续左倾之势左脚向左横跨一步成并排站立,两脚前掌着地;同时,左、右两手端杯左右摇摆做换杯摆动,随即,左剑指斜指地面,右手端杯上饮;身体后仰;目微闭随右手。

    三十、乌龙搅海:两脚前后颤滑后上体前俯前冲;左脚前滑,右脚上步,随身体前俯左转之势左脚从右脚后边向前插步;两臂顺体平摆。随即,随身体继续俯身左转甩腰之势,右腿向上、向左摆旋,左腿蹬地跳起后即向上摆与右腿并拢;身体挺直;同时,右手插向左腋,左臂屈回胸前;头朝左转,使身体沿自身垂直轴向左转体360°;然后,左脚下落。

    三十一、飞天卧佛:左腿落地支撑体重并作轴使右腿沿体左转一周后下落;身体稍前俯并继续左转;左腿屈膝上提,右腿蹬地跳起向右、向上、向左上立直腿摆击,并在体左上侧与左手掌相击;右手随摆。身体在空中左翻后侧身直体下落;左腿屈膝内扣,右腿在左腿上盘落;两手屈肘在体左侧扶按地面;左肋部悬空;目视前方。

    三十三、箭步穿云手:左脚前滑,右脚向前上步;同时,左手由上向前下方按掌,右手凤眼拳利用身体左转右倾之势,从左手上面向前上方穿出;目随右手。

    三十四、阴阳探杯手:身体右转左倾,左脚向前上步;右手随动,左手握杯向前顶击,然后,身体左转右倾,右脚向前上步;左手随动,右手握杯向前顶击。双眼始终随视顶击手前方,重复3遍。

    三十五、仙姑照镜:左脚从右脚后面向前插步;右手端杯屈肘收回腹前后上提,左手端杯由右胸到腹下划,两端杯手在身前绞换后,左手上提至右胸部平摆,右手端杯猛向右前方反弹;目随右手。??

    三十六、钟离暴饮:两腿位置不变;身体左转;两臂直臂顺势向左、向上、向右抡摆,当左臂抡摆一周后剑指上举至左上方时,两腿跪地;上体前俯;同时,右手端杯向身前下方劈打;目视右手。随即,左剑指指地,右手端杯轻轻摇动几次后缓慢上提饮酒;上体后仰;左腿挺膝伸直,右腿屈膝跪地支撑重心;仰头闭目。

    三十七、拐李独饮:两腿位置不变,唯随上体前俯变成左虚步;右手端杯下落在体前沉腕,左剑指在头左侧上方亮指,指尖朝下指杯;目视右手。随即,左腿屈膝上提,右腿支撑身体;左手变拳收回腰侧,同时右端杯手随上体后仰举杯饮酒;目随右手。

    三十八、连环腿:左腿落地支撑身体,右腿随上体左转之势向前下方勾扫;随即,屈膝上提,脚面绷平画弧向前上方侧弹,落地后支撑身体,顺上体继续左转之势,左腿直腿由左向后再向右扫摆一周,力达脚跟;两手变拳平摆随动。

    三十九、霸王敬酒:左腿在左后方落地;身体继续左转;左手直臂向左上、左下经体左侧画弧抡摆,右臂顺势向左抡劈。随即,右脚上步支撑身体,左腿屈膝上提;随上体左转之势左臂立掌收于右胸侧,右手凤眼拳立掌直臂向右穿出;目随右手。

    四十、奔雷坠地:上体左转并前俯;左腿向左后落地,右腿向前上步,两膝稍屈;左臂左摆并屈肘收于右胸前,右臂向上、向右前抡摆。随即,左腿提起向左后方摆动,右腿蹬地跳起向左、向上、向右直腿合摆;顺身体腾空向左旋转之势,左手与右脚内侧在面前相击;然后,右腿向右后方下落,左腿向左滑落,两腿呈竖叉状;左掌向左后上方后摆,右手平画半周后向右前下方穿出,两手均立掌,两臂呈一条直线;眼看右下方。

第二百二十八篇 太极少侠二十八

    四十一、乌龙绞柱:身体左拧左俯;两手在体左侧扶地;左腿屈膝内扣,右腿从右向左前方直腿横扫。随即,右腿继续从右向左、向后上方扫摆,左腿从左向前、问左、向后上方扫摆,两腿在上相绞;上身成倒立姿势;两手推地;两腿自然下落;身体挺起。

    四十二、国舅抛印:左脚向右前方上步,右脚向左前方上步,待左脚再向右前方上步落地的瞬间,右脚右跨,使两脚并排;同时,两端杯手随体左右摇摆;双眼微闭。随即,上体突然右拧;右手持杯向右后上方抛出,左手在左侧自然下垂;眼随右手方向。

    四十三狮子摇头:两腿位置不变,唯微微抖动,前后滑步;两臂自然下垂;低头、闭目,头轻轻左右摇晃几次,重复3遍(先晃一次,再接连晃两次)。

    四十四、金钢捣臼:重心移至左腿支撑身体;右腿屈膝上提;左掌直臂向左平摆,右手拳直臂上举,拳面向前;目平视。随即,右脚在左脚内侧跺地下落,两腿屈膝下蹲;同时,左手仰掌内收,右拳面向下砸击,两手在膝前相击,右拳落于左掌心中;目视两手。

    四十五、童子拜佛:左腿向左后方退一步,成右弓步;两手立掌,掌根交叉前推;随即右脚向右后方退半步;身体直立;两手变拳向左右两侧下方分开;随即,左脚后退与右脚并拢,两腿直立;身体挺直;两拳变掌从下向上屈肘内收上提至头顶上方后,双掌合十,徐徐下落于胸前。

    四十六、收势??:随后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两侧;目视正前方。

    “太极少侠”掌心向上,非常礼貌地示意释啸龙开始进攻,释啸龙突然出手使出第三十三式箭步穿云手,右手凤眼拳如闪电般从左手下按掌穿出,直击古小龙太阳穴,此招非常凶险,一旦被击中一般都是瞬间七窍出血而亡。

    “太极少侠”古小龙双眉微微一皱,但随即就转变成微笑,只把头轻轻地一摇,释啸龙右手凤尾拳,当即被一股从古小龙头部传来的柔力划向一边,释啸龙非常清楚的感受到这股柔力的,很想一弯手腕使凤尾拳凤嘴击向对方,但就是无法击穿这股柔力。

    释啸龙突然感觉到左手劳宫穴一阵针刺般的疼痛,这才知道被古小龙刚才微微抬起示意的左手中指轻戳了一下,这就是古小龙中微子大小周天真芥子米意念能场内功气针所刺,但一点都没有受到伤害,因为这只是古小龙的一个示意,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惩戒吧。

    释啸龙算得上当今少林寺年轻一辈中首屈一指的第一名,一点都不会因这点小挫折而气馁,立即变招展开了一轮空前激烈的攻击。

    从释啸龙的内心来讲实际上是一种不服气,自古少林就是执蓝色星球c国武林之牛耳,从来还没有那一种武功能够凌驾于少林之上,虽然看了古小龙轻轻松松的破了少林十八罗汉阵,心中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见古小龙小小年纪,比自己还要年轻许多,一时之间,年轻人心性中的好勇斗狠占了上风,因此一上来就使出了攻击力杀伤力极强招式。

    没想到非但没有凑效,反而吃了暗亏,自己心中还是又愧又羞,立即调整好心态,展开了猛烈地正面进攻,以期挽回自己的面子和少林的面子。

    观释啸龙这轮进攻,在当今少林高手中,几乎是无人能够与之匹敌,就是在当今蓝色星球c国武林界,也是少有匹敌之人。他可以说对这一套醉拳完全吃透练透,可以从任意一个招式,突然转换到另一个完全不相连的招式之上,怎么对攻击有利就怎么转换招式。

    醉拳是模仿醉汉动作的一种拳术。这种拳打起来,很象是醉汉酒后跌跌撞撞,摇摇摆摆,但实际上是形醉意不醉,是由严格的武术手法、步法、身法等组成的套路。

    醉拳中有“太白醉酒”、“武松醉跌”、“鲁智深醉打山门”、“醉八仙”等名称。醉拳根据其不同名称而组成不同形象、不同内容的套路,但都离不开醉形醉态的特点。

    醉拳由于其内容多跌扑滚翻动作,故又被认为是“地趟拳”的一种。实际上醉拳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地趟拳”的底功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其拳经要决曰:“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卧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停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腾龙,行停无迹伸曲潜踪,身坚如铁法密如绳,翻猛虎豹转疾雏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

    醉拳技法讲究眼、手、身、腿、步的配合。眼法有视、瞧、藐、瞟;手法有点、盖、劈、插、刁拿、采、扣;身法有挨、撞、挤、靠;腿法有勾、挂、盘、剪、提、蹬、弹、缠;步法有提、落、进、撤、碎、击、碾、盖等。其跌扑滚翻的内容有“鹞子翻身”、“小翻”、“拔浪子”、“单提”、“折腰提”、“鲤鱼打挺”、“抢背”、“扑、虎”、“窜毛”、“盘腿跌”、“剪腿跌”、“栽碑”、“扑地蹦”、“跌叉”、“磕子”、“乌龙绞柱”等。

    醉拳要求达到神传意发,手捷,步碎灵活,刚柔相济,动迅静定,形神兼备。醉拳在外形上东倒西歪,醉形逼真,但要求做到拳谚所说的“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跌撞,摇摆等动作中,处处暗含着闪、展、腾、挪、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动打西等武术的技击要点。

    醉拳对腰腿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内脏的功能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要求都较高,演练时能给人一种挺拔、轻盈、潇洒的感觉。

    醉拳是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手,寓藏武术进攻与防守技术为一体的象形拳术。其特点是快速多变,出奇制敌。并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健身价值和实用价值,倍受习武者特别是青少年的青睐。醉拳内涵极为丰富,仅醉拳套路即分为“醉八仙”、“太白醉酒”、“武松醉跌”及“鲁智深醉打山门”等等。

    现在流传较广的醉拳大体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古老醉拳套路,偏重武术实用性;一类是现代醉拳套路,实出跌扑滚翻,醉形醉态的表现性。醉拳看似前仰后合,左歪右斜,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毫无规矩可言。实则不然,武术讲求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在醉拳中也不例外。倘若没有武术规矩,其又真正成了醉汉,又何处谈为武术功夫?醉拳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严守醉拳规矩的,其飘逸、洒脱的动作是经过长期刻苦训练,而体现的高度熟练化而已。

    醉拳的功架造型多为半倾半斜,以倒非倒,以倒取势。常在重心失势间变化动作,来防御对方,攻击对方。醉拳身法常以来、合、外、降、拧、转、旋、摆和前俯、后仰等变换。

    劲力上通过站、带、缠、弹等体现出如痴如醉、狂放不羁的风格。醉拳利用掀脚拨跟来表现踉跄醉态,并施展挨、撞、挤、靠等肩、胸、背、胯的技击方法。

    醉拳还有“上盘百枝摇,中盘如铜鼓,下盘似生根”的说法。眼法讲求迷惑对方,主要有视、瞧、瞄、瞟、痴、乜等。桩功分为静桩和动桩等两种。静桩又有开立桩,马步桩,提膝法;动桩有拧转桩、晃摆桩等。桩功最大特点是要求脚跟拨离地面,脚掌着地。

    醉拳从形态上,主要可分为斟酒、初饮、微醉、颠狂醉、烂醉及醒酒等几种醉形、醉态。醉拳有不少是跌扑滚翻动作,如扑虎、栽碑、头翻、侧空翻、后空翻、摔盘,双飞爷与跌、旋子转体三百六十度、金绞剪、鲤鱼打挺、乌龙绞柱等。

第二百二十九篇 太极少侠二十九

    醉拳的技击特点是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手,并在技击中要求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手捷,步法身变,刚柔相济,形神合一,意气相配,克敌制胜。实战战术讲求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等。

    释啸龙一趟猛攻下来,看得旁观之人眼热心跳,就连少林方丈大师和师兄弟们都热烈鼓起掌来,真正做到了神形兼备攻守有据。而“太极少侠”在这一轮猛攻之下,不慌不忙从从容容,每一次都是在攻击即将到位之时,仅仅用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轻松的化解了来势凶猛的招式。

    当然,这些所谓的小动作其实就是太极拳的精要,也就是太极阴阳鱼化劲,而在与释啸龙交手之时,古小龙完全没有动用中微子大小周天真芥子米意念能场内功,仅仅只是用太极化劲在化解攻击,如果古小龙要使用上了意念能场功力,释啸龙早就已经败北。

    待释啸龙的一轮狂风暴雨般的攻击结束,“太极少侠”的醉拳开始攻击了,然而他的攻击却是和风细雨的,招招式式交代得非常清楚明了,如三十九式霸王敬酒,醉意酣然气势磅礴,好一个霸王敬酒,不喝也得喝。释啸龙几次闪躲都无法躲过这一“霸王敬酒”,因为在他每一次闪躲之时,“霸王敬酒”的凤尾拳已经在此等着他了。

    当然,古小龙仅仅还是点到为止,一直用释啸龙刚才的攻击招式一一演练出来,释啸龙心中大震,为什么自己的招式非常到家,但就是起不到打击对方的作用?为什么“太极少侠”的招式慢慢腾腾,交代得清清楚楚,但就是躲不过去?

    直到“太极少侠”的攻击接近了尾声时,心中瞬间明白过来,原来自己所有的招式仅仅只是追求了神似形似,而真好缺乏“太极少侠”的意到,即攻击招式不光要神似形似,而且必须意到。

    “太极少侠”一轮攻击下来马上就有开始了新的一轮攻击,这一轮攻击速度简直就只能用奇速来形容了,释啸龙开始从不适应到适应,渐渐随着古小龙的攻击节拍能够有效地进行防守,逐步再到可以有效的还击了。

    再看这一轮的醉拳招式,也就是四个字形容“杂乱无章”,但却如行云流水生生不息非常连贯,全套醉拳攻击完成比之释啸龙的攻击时间,整整少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

    这一轮进攻完毕之后,接下来古小龙停止了进攻,示意释啸龙向自己全力进行攻击,释啸龙此时心中已是大大的服气了,知道这是“太极少侠”准备指导自己进一步的提升,打点精神提足劲头开始了新的一轮更加猛烈地攻击。

    谁知道一旦攻击开始,就堕入了一个棉花似的陷阱之中,自己的整个手、眼、身、法、步就像进入到一个事先安排好的路数之上,就连一个个极其细小的动作,如凤尾拳拳尖的摆动,都随着这个力量在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非常之精妙,就像事先就已经想到了敌方所有的防守以及躲闪一样,根本就没有办法躲闪和防守。

    这一轮攻击完毕之后,古小龙示意再来一次,这一次古小龙完全放弃了所有的指导念力,任由释啸龙自身去发挥,但实际上只要古小龙眼光所到念力必到,只是这种念力控制力较小,释啸龙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路数在走。

    此时的释啸龙,已经完全能够从从容容的将这路醉拳攻击演练到了极致,完全理解到了意念的妙处,使少林醉拳提升至蓝色星球最具攻击力的拳种之一。

    而且,通过这次比试,由于有了心意上的突破,释啸龙在今后的比赛之中,无论是散打比赛,还是套路比赛,从此以后都能轻松取胜,为此,还拿了无数个世界级、国家级的冠军。

    此场比试刚一结束,少林方丈释詠兴就要深深的拜服在“太极少侠”身前,古小龙一看慌忙托住,任少林方丈如何用力拜下,就是无法下拜。少林方丈释詠兴沉声说道:“少侠真乃神人也,少林寺甘拜下风,您给我们少林弟子的教诲,我们一定会代代相传,这就是今后少林武功的精髓,我们一定会贯穿始终,努力提升少林武功。”

    少林方丈释詠兴继续说道:“在比试下去已经没有更大的意义了,但人们一直以来对我们少林武功的认识,都停留在是外家武功的认识上,其实少林武功还有两样内功,即‘易筋经’和‘洗髓经’,但由于多年以来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因此,在这方面仅有极少数年龄偏大的僧人,还能够一窥门径,但实在是不敢恭维,也就是只能说略窥门径罢了,不知少侠能否指导一二?”

    古小龙微微含笑道:“少林的‘易筋经’、‘洗髓经’的确是非常好的内功心法,正因为是内功心法,上一代所练之人可能有所大成,但他的传人是否能够也能达到这样的‘心法’,这就是许多内功心法失传的原因所在。谈不上什么指导,方丈大师太客气了,请方丈大师安排少林在这方面的高人,双方交流一下心得,关键是‘心法’,相信对大家都会有裨益的。”

    少林“易筋经”经唐豪著作《少林武当考》中结论为清道光三年市隐斋版的易筋经是紫凝道人作品。其作品有两序一跋。一序托古于唐李靖而另序托古于南宋牛皋。唐李靖序中说达摩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留下的两本经书之一(另一本为《洗髓经》)。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

    《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通过修炼丹田真气打通全身经络的内功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半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运气时不需练习任何排打功即可自然产生开砖劈石的内功威力,如配合《易筋经》搏击术同时练习可达到无坚不摧的神功威力。

    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需师傅指点传承,而过去武术家过于保守,从不外传,有机缘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多有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仅少林寺《易筋经》版本就有六十多种。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尉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间(公元一零零四—一零零七年)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

    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

    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如有学者也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

第二百三十篇 太极少侠三十

    《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经》中有“配合阴阳法”,是用少女少妇按摩,甚至还有类似于道家房中术的内容。目前坊间流传最早的《易筋经》版本是经北宋名将岳飞审阅刻板刊印的衙藏版古《易筋经》,由扬州著名武师金加洲世代传承。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

    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

    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这种神奇功用。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十二势,即韦驮献杵(有三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易筋经练法如下。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十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八-二十次。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横担降魔杵—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八-二十次。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掌托天门—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八-二十次。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五-十次。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五-十次。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八-十二次。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五-十次。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五-十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五-十次。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易筋经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五-十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八-二十次。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二十一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七次。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第二百三十一篇 太极少侠三十一

    功法要领如下:一、韦驮献杵第一势(一)口诀: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动作姿势1、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能安详,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元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二、韦驮献杵第二势(一)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二)动作姿势1、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三、韦驮献杵第三势(一)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二)动作姿势1、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2、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四、摘星换斗势(一)口诀:双手擎天掌覆头,再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动作姿势1、双手擎天掌覆头:右手径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2、俯首贯气:右掌翻转向下,生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可参阅。左手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势(一)口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二)动作姿势1、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2、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3、转身向右,与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一)口诀: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二)动作姿势1、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2、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3、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七、九鬼拔马刀势(一)口诀: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二)动作姿势1、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2、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盘落地势(一)口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各翻起,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二)动作姿势1、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及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三次。年轻体壮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九、青龙探爪势

    (一)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必谧。(二)动作姿势—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左方,径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握拳。直立,左掌同时提置左章门穴。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扑食势

    (一)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息息调远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直形也卫生。

    (二)动作姿势—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径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动作与前述之动作同。如此共扑伸3次,左脚收回,右弓步动作与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第二百三十二篇 太极少侠三十二

    十一、打躬势(一)口诀:两手齐持脑,垂腰直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听散寒,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腰,力在肘双弯。

    (二)动作姿势—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食、中、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三十六次。缓缓伸腰站直,先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十二、掉尾势(一)口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脑,以七为志,更坐作功,盘膝重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二)动作姿势—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三-五次。天长日久,掌可逐渐靠近地面,则腰身柔若童子。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拧腰一百八十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步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三-五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两脚跟起落顿地三-二十一次。

    易筋经原文如下: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

    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

    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

    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

    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着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论: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

    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

    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

    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

    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第二百三十三篇 太极少侠三十三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

    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

    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

    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法: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左,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人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癍疿;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虚而不足取也。

    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

    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

    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这次前来交流内功的是少林寺藏经楼住持大师释行嗔,他已经年届九十岁耄耋高龄,据外界传说释行嗔大师的易筋经内功已经达到了神佛境界。

    曾经有一个到少林参观的外国老人,由于美尼尔氏综合征爆发已近垂危,带队的导游与少林寺关系非同一般,商请少林寺予以抢救,在谁都没办法之下,少林寺方丈大师释詠兴面请师叔出手相救,他才出手进行救治。

    他的救治办法非常奇特神秘,秘不示人,他叫人将这位垂危之人放置在他的藏经楼内,就将所有的人全部赶出去,自己一人在密室中进行救治,不到两个小时时间,这位外国垂危老人就生龙活虎的自己走了出来,而少林寺藏经楼住持大师释行嗔,整整有三天没有离开过藏经楼,想必是耗损功力过剧,一直在闭关修炼。

    而据那位外国老者回忆,自己一开始什么也不知道,直到最后清醒时,发现自己漂浮在半空之中,被一层柔柔的气垫托着,而那位耄耋少林大师毫不费力的将自己在空中翻来翻去,不断地在自己身上许多部位点击着,每点击一次就像触电一般,一股股电流传遍全身,自己又害怕,又觉得点过之后全身前所未有的舒畅,这种状况仅仅只持续了几分钟时间,因此,更多的情况他并不完全知晓。

    但有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那就是从此以后,这位外国老者的美尼尔氏综合征彻底治愈额,再也没有发作过。

    少林寺藏经楼住持大师释行嗔一到,“太极少侠”古小龙立即深深下拜以示尊敬,两人敬礼之后相向而坐,相互伸出双手互抵,少林寺藏经楼住持大师释行嗔按照佛教礼数盘膝打坐,“太极少侠”古小龙则盘膝趺坐。

    就看见渐渐两人从平地升起,漂浮于离地半米之高,一层薄薄的乳白色光雾包裹着少林寺藏经楼住持大师释行嗔,一层薄薄的透明光雾包裹着“太极少侠”古小龙,两人就这样静静地相互交流着。

    一旁的少林方丈大师以及各位弟子看得目瞪口呆,心中在想“太极少侠”古小龙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功力,能与当今少林寺的最高辈分的大师功力相当,实在令人咂舌。

    令他们惊讶的还在后面,不一会就见“太极少侠”身外冉冉升起了一个透明光球,这就是古小龙祭起的大小周天中微子“真芥子米”意念能场太极阴阳鱼光球。

    可以清楚地看见两个太极阴阳鱼眼,从阴眼和阳眼中流出了一乳白一透明的两股气流,直入藏经楼住持大师释行嗔的两个鼻孔,而藏经楼住持大师释行嗔的两耳,也同样流出了一浓乳白和一淡乳白气流,流向了“太极少侠”的太极阴阳鱼双眼之中。

    这种现象持续了将近一刻钟事件,藏经楼住持大师释行嗔突然睁开双眼,微微含笑的对着“太极少侠”颔首点头,再有所示意的摆摆头,然而他见“太极少侠”没有理他,突然伸手,将处在不远处的释啸虎一把拉了过来,直接就拉进了“太极少侠”祭起的太极阴阳鱼光球之中,释啸虎虽然是他的徒孙,但实际上完全得其真传,是年轻一辈中,少林易筋经修炼最深厚的一位高徒。

第二百三十四篇 太极少侠三十四

    待释啸虎被拉进了光球之中后,“太极少侠”古小龙配合着藏经楼住持大师释行嗔的动作,迅速的翻转着释啸虎的身体,并且,两人都不断地出指,点向释啸虎身上相应的各处穴位。

    为其打通着全身的经脉关隘,四种色彩的气流都从太极阴阳鱼眼中流出,流向释啸虎的双鼻双耳,就这样持续半小时之久,两人默契的同时放下释啸虎,收功起立静立一旁。

    而释啸虎站立呆愣片刻后,好像突然醒悟,又觉得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力非要发泄一般,圆睁双眼大吼一声,双掌齐出击向地面,只见这双掌过处,地面的十几厘米厚的花岗石地砖被隔空击得粉碎,释啸虎所站立的花岗石地面地砖,生生印出了一双清晰的脚印。

    站在一旁的藏经楼住持大师释行嗔示意他将易筋经演练一遍,释啸虎立即将易筋经从起势到收势,把易筋经进行了一次全面演练。

    这次的演练真是气势磅礴,从起势开始,整个全新的少林寺练功大厅充满了演练气流,所有的广告、标语、旗帜、彩带等,全都在他演练的隔空劲力的真气中无风自舞。

    特别是当释啸虎在每一个动作击出之时,前方就会刮起猛烈的掌风,待释啸虎一套易筋经演练完毕之后,一个全新的练功大厅到处是他的脚印,门窗玻璃也散落一地,破坏力之大可想而知。

    再观现在的释啸虎,以他现在的强劲功力,在整个蓝色星球很难再找到与之匹敌之人了。

    少林方丈大师释詠兴看着被破坏的如此严重的练功大厅,不仅没有难过,反而欣慰的哈哈大笑起来,走向“太极少侠”古小龙,一边双手合十的敬礼,一边伸手紧握“太极少侠”的双手,口中不断念叨:“太谢谢了!太谢谢了!有了您的指导,少林绝技‘易筋经’将更加发扬光大!实在是太谢谢了!”

    说完,抱歉的微笑着,拉过旁边一位少林小僧人,年纪也就不过十五六岁,继续对古小龙说道:“这位是释啸牛,也是咱们少林‘洗髓经’的唯一传人,虽然年龄还小,但‘洗髓经’已经全部学完。但由于师傅过世得早,后期一直无人进行指教,因此,一直就是靠自己摸索着在修炼,有您在就好了,请‘太极少侠’多多给他指教了!”

    少林洗髓经相传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据传也是达摩祖师从印度经由海路东渡来中土,在广州上岸,北上游历中国各地,最后落脚於今日的河南嵩山少林寺。

    达摩祖师在中国看到僧人长年静坐,多静少动,身体因此欠缺平衡而不健康,於是於少林寺教导僧人健身的功夫以平衡其身心发展。

    后来达摩祖师圆寂并葬於少室山附近的熊耳山,因为传言有人看到祖师,后人好奇的开棺察看,发现祖师遗骨已经消失,只留下一只鞋子於棺内。接著僧人在祖师的遗物中发现一个胶封的铁箱,里面有两部以梵文著作的经书,这两部书就是闻名的《易筋经》与《洗髓经》。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见离,得了涅盘意。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

    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

    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

    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待报四重恩,永减三途苫。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无始锺气篇第一这个是本篇篇名。代表本篇要说明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一切心物本体性质。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凡夫的眼耳见闻能力,如果只是以过去的经验、思维来使用,是很难实际了解到这个本体的,不然就不叫做凡夫了。任何人如果能参悟了解到这个本体,就算是只有一点点消息,也非常的有帮助。

    元气就是我们生命的基本能量。简单分类来说,我们平日依赖呼吸、饮食维持身体功能,把这空气、食物、水转换为能量来提供身体所需,这个能量是属于后天的。

    许多练气功的朋友,多半是练得了这后天的气,强化了把呼吸、饮食转换为能量的功能。而元气,也可以称作先天之气,是伴随着生命而来的,存在于生前死后。

    这先天之气与整个宇宙所有生命的能量是一贯的。如果参悟了生命的本体,了解这元气的生成道理,便算是开启了这能量库之门,开始可以去开发运用这生命能量了。

    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着。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能量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生生不息、运转不停的。

    就算耗尽而导致现有生命的死亡,也只是表现了一个运转循环的低潮外象而已,低潮一过,生命便又成为另一个型态再出现,并没有真的减少消失或增加。

    既然这生命能量是运转不停的,则必然有其运转的脉络、方向,这个脉络就是”理”。气的活动既然有其道理脉络可循,而这理自然是由这元气能量运动而被我们发觉的,所以才说理无气莫着。这气与理两者一致交并运作,无法分开。

    “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透石,水火可与并。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

    元气关系着我们的生与死,而且是流动不停的,如果想要用方法把气聚在某个部位,或者想引导它往一定的方向行走、或者想要让它停止不动。这种练法刚开始时看似有效果,其实会带来很多问题。有的人一直想感觉到气到了哪里、停在哪里,结果到后来多半是精神幻想而已,所以执着在身体的生理反应上的都不是正确的练法。

    这里再说明这生命的能量其实是不受遮障或限制的,万物依靠这股能量而生存,这能量不但可以穿金透石,而且入火不侵、入水不溺,可以与矛盾的物理现象并存而不想违背。换句话说,理与气的关系也是如此。

    “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中国黄帝阴符经有一段类似的话:“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前面说过,生与死只是一种生命能量的循环起落而已。外象的上升谓之生、下降谓之死。不过一般人不晓得这一点,拼命追求好的外表,不要坏的事情来临,因而产生了许多颠倒混乱的行为。

第二百三十五篇 太极少侠三十五

    这个能量循环的上升时,便代表了未来下降的来临,能量衰退时,也同时意味着未来生机的展现。

    要知道无论练习何种功夫,练得再好,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病痛与死亡上身。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一味的为了贪求维持好的现况而做一堆徒劳无功的事来阻挡未来的趋势。

    我们应该要懂的是了解生命的脉络、原理,顺随这循环的上升下降,掌握这上下的脉动,进而获得生命的真理,才能在这人生的顺流逆流里来去自如,轻松自在。

    仔细看人生这条河,为何有人可以如履平地,有人却一再翻船。现在看了这本洗髓经,以后有机会时多观察一下那些成功的人生舵手,当可以有所心得。

    “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前面解释了理与气的表面关系,这里再详细说明理气互为体用的意义。体与用,勉强可以空气与风之间的关系来比喻(比喻时常是解释形而上学最好的方法),没有空气,风则无从生起。

    相对的,没有了风,我们也难以感受气的存在。所以要想了解”体”便要从”用”上面来着手。从观察现象、研究其动静,来揣测分析”体”的端倪。这样虽一开始不十分确定,慢慢的便可以找出这体的端倪了。

    “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这一段的说明看似又推翻了上一段的论述。

    既然上一段说要以”用”来求”体”,那么为何这里又说”不是体也不是用”?,甚至再强调体与用都不要了!还说这句是透了天机?类似的说法时常可以在佛经里看到。

    如前所说,凡夫用现有的智慧与凡眼凡耳,是不能窥探出这超凡入圣、得之可以不再被生死轮回所困的真理的。

    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福德不足,纵使珍宝就在眼前,我们也好比是没见过世面的穷人眼前一般,恐怕也只能把它当作无用的漂亮石头而随意丢弃一旁了。

    虽然这样讲,我们总是也要慢慢的从基本的开始学起,然后随着智慧的增长,将来便能识得珍宝了。

    现在这位写出本经的祖师透露了真相,我们用现代的白话可以这样说:“前面说了理与气、体与用,要你以用来求体,以气来得理。但是那只是入门的途径而已。真正的秘密在这里告诉你,其实真理既不是体也不是用,体跟用是凡夫的妄心分别而已,真理是不能以此分别心作用而求出来的,那样做好比以管窥天,是不能了解其真正的道理的。事实上,真理既不是体,也不是用,真理是体用两者不能加上去分别的,所以自然也不是理与气可以代表了。现在用一句话透露了这天大的秘密,不过也只是透露而已,不要把这段话当作是天机本身。”

    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再继续说:“想要参透这道理,好比百尺长的竿头,好不容易到了竿头顶上,要想更进一步那是难上加难。同样的道理,说要回归原始而更无始,更是连想象都有困难的事。但是唯有悟透这个道理,才能有资格开始来说洗髓的功夫。”

    换句话说,只有打坐按摩、子午温养、卯酉沐浴还不算真正洗髓经的功夫,要懂得这个以用求体、回归原始之始,参透这体用皆不立的道理再来练,才是真正的洗髓经功夫。

    四大假合篇第二前面一篇讲完了本经的心法,接下来要阐述一些观念,来帮助修行人了解这能量生成与运行的道理。

    四大就是“地、水、火、风”,这观念来自古印度文明,其认为世界上所有物质都可以粗分为这四种类,这”地水火风”代表的是其性质,而非自然界的物质。

    古印度哲学把世界上所有物质都看做是四大成分的交互组合。现在大家都学过现代科学,都知道物质主要透过化学或物理的作用而成形,其组成元素则是来自不同的原子分子组合。

    但是几千年前的文明没有学过现代科学,却也知道这个道理,以此道理进而延伸思考得知,既然所有物质都是来自不同的元素组合,其中自然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所有东西都会发生变化,终至毁灭,所以称之为”假合”。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上一篇讲过元气是生命与生俱来的能量,有别于来自食物、空气转化的后天能量,现在这里简单的提一下这元气如何形成肉身或这个物质世界。

    我们这生命能量一开始成形时,这能量的型态像烟雾一样飘飘渺渺尚未定型,而后经过一段时间,这烟雾状的能量慢慢的交互化合为不同的质量,进而沈淀稳定下来,慢慢出现液态、固态、不同的温度等等型态,然后分离成不同质地的物质,再互相组合。以肉身来说,由细胞开始化做坚硬的骨骼肌肉(土),以及血液水分(火),还有体温热量(火)等等组织。

    昆仑指的是人体的头部与脊椎,所以“水发昆仑巅”表示人体的各种津液(血液、贺尔蒙等等)皆来自头部与脊椎,“四达坑阱注”指的是水往低处流的道理,说明这营养液透过身体的经脉、穴道以及其它管道传导到达身体所有部位。

    “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这里的静坐并不是我们用功夫的”静坐”,而是生命的基本型态。这一段讲的是这四大能量的相互关系。这能量一开始是静止的,静定而生动,第一步骤的变化是开始发热、温暖,这暖性由液体传导到各地。

    所以这热是带着湿性的,热能与水分相合相蒸,产生了如雨雾般的物理现象,水分因热而蒸成雨露,而弘扬散播四处发生化学现象,这就是各式各样的生命或功能的生成道理,所以后面要补充一句“利益满人世”。

    “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而水性的能量静置久了之后,部分物质便逐渐沈淀凝结,形成了坚硬的物质,这坚硬的性质称为土。热能是在这生命能量里面属于比较温暖质轻的部分。所以这人体的生成与运作概念,是与天地宇宙的道理是相通的,除了人之外,又有哪一种生命有如此奥妙的构造呢?

    “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前面说了人体生成的奥妙过程与珍贵之后,这里反而要用相同的道理来解释其背后的虚幻与不实。

    既然人体是由一股能量,分别为水火土性质(印度观念认为地水火风,中国观念认为是金木水火土)而形成的,回过来讲,总归是这股先天之气(能量)的变化作用在搞怪而已。

    这先天一气由无到有形成了肉身,这变化既不是我们所能掌控,我们也无能加以压抑或做任何改变,所以其实我们不是这身体的真正主人,这个身体要死要活、要病痛要亢奋,我们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

    虽然我们不断研究不管生病吃药、开刀或运动等等各种延续或帮助生命的努力,但是最后时间一到,身体照样还是要死亡,要腐烂化为尘土,还是要还给自然、滋养大地的。

第二百三十六篇 太极少侠三十六

    “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接着上面的道理继续延伸,聪明人举一反三便要了解,生生死死只是这能量的幻化转变过程而已,真正的生命,真的有跟着这能量的变化而变化吗?身体虽然死亡了,我们的灵知有跟着死亡吗?死亡后重新再生一次,那新的身体里面会是另一个我吗?真正的生命,实际上并未跟着这能量幻化而生来死去,真正的生命是永恒不死的。

    也可以说,是未曾跟着这能量的变化而生死过的。既然我们知道这身体只是能量的暂时变化,这个变化只是外相的转变,并不代表真正的生命的变化。那么我们又何必执着于这身体?中国道家与印度佛教自古以来都有各种锻炼身体延续生命的传说,但是没有人能证明是否成功。如果真的延长了身体的寿命,这个技巧并不能让他们脱离这个定律的,这种种努力终究是白忙一场、徒劳而无功的。

    “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真正应该要有的观念,是要锻炼身心超脱凡人境界。为了怕用功时间不够,所以想办法延长此身体的寿命,假借这虚假的肉身来相合于”真”。

    要以智慧来参透这道理,这个”真”的关键就是方才说明的这不生不死的”生命”,掌握这关键,方能真的摆脱跟着天地万物一起消长毁坏的命运。

    现在我们有这个假而不长久的身体,就借用这身体当作工具来求取我们的目标吧。何况!如果没有这个假,也不足以衬托出”真”。但是如果你想有个假要抛弃,而要获得真,这是错误的观念,真假虽然有别,可是是属于我们凡夫的分别,有这样的分别心是不可能探究到真实的生命的。

    打个比方说,大家都知道钱可以买东西,可是钱这个东西是后来才被创造出来的,是一开始没有的,目的是要方便流通货物,可是一般凡夫已经搞不清楚了,反而争相追逐钱财、拼命囤积钱财。事实上它只是个工具而已,是拿来流通货物求取方便的工具。

    然而不明白的人,被这表象概念弄得七荤八素,反而忘记了其原来的用意与道理。现在回过来说这借假修真的道理,其实真假很难说有个分际的,对初学者来说有个真假之分,但是对上了路的修行人来说,这个真假分别的观念要抛掉、要放弃。如同先前讲的“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的道理一样。

    我们在还没弄清楚前,应该要用这道理来看待真假,彻底了解如果有真,必先有假,这种对立两面的东西都不是我们的目标,唯有去除掉真假两边的分别观念,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了解祖师们所说的道理。

    同样的,回来说这四大物质现象,其实也不过是能量的各种型态,不断的演变流动,并不会永远固定在那里,所以要说这四大是假合的。既然是假合,我们去执着在身体是冷是热?会动会静?去拼命的找一个身体感觉,找一个”气”在身体里作用,这不是很呆吗?如果真正以逻辑详细的来探究,就会知道其实都是幻象,都是人心的强加分类而已,哪里能真的把它分别出个什么呢?

    一、无始钟气篇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造石,水火可与并。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二、四大假合篇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

    三、凡圣同归篇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一朝神气散。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摄,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体虽有巨细;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

    四、物我一致篇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饵及器皿,缺一即不备。飞潜与动植,万类为人使。造化思何鸿,妄杀即暴戾。蜉蝣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糜与鹿,食少而服气,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五、行住坐卧篇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馒,踏实方更进。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

    六、洗髓还原篇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熙。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

    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

    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浃骨更洽髓,脱壳飞身去。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即说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长生可了。

    少林的“易筋经”是一种动功,而少林的“洗髓经”则是一种静功,就像道家的大小周天内功一样,“洗髓经”就是依靠静坐凭意念所修习的一种内功。

    这对于“太极少侠”古小龙而言,简直就是轻车熟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从他一出生开始,就每天与盘膝趺坐静坐修炼,而且对于人类身体的经脉关隘,以及意念能场气流的走向等等,非常清楚明了,古小龙自身更是达到了已经能够自由的进入人体组成的大分子内,甚至于直达原子、粒子内部,就连每一颗原子、电子、粒子所携带的信息都能读懂。

第二百三十七篇 太极少侠三十七

    因此说,对于太极“洗髓经”的精髓,他早就通过开始时与十八罗汉阵对阵之时,用中微子大小周天意念能场内功,感知感受到了“洗髓经”的原初信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根本上的认识,已经做好了为释啸牛洗髓的充分准备。

    这一次“太极少侠”对释啸牛的指导,实际上就是对释啸牛的一次洗髓的过程,古小龙待释啸牛盘膝打坐后,自己则盘膝趺坐在释啸牛的背后,双手抵住释啸牛的命门穴,运起自身强大的大小周天中微子“真芥子米”意念能场内功,将意念能场气流导引着释啸牛的气流,严格按照“洗髓经”的修炼流程,一步一步的对其从筑基开始。

    这是一种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引导修炼,当然,每遇到关隘之时,古小龙则用自身的意念能场内力,轻易地就为其打通了关隘,因此,还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古小龙的导引和灌注冲关的帮助下,仅仅只用了一小时多一点,就为释啸牛全面修炼成了千古难练之“洗髓经”。

    据蓝色星球c国武术界称,能够练成“洗髓经”的人,从古到今不到十人,而且这十人练成之后,都已经成为老年之人,因为这时需要时间和耐力才能完成的艰难修炼。

    “洗髓经”与大小周天的不同之处在于先蓄后冲,还是先冲后蓄,原理大相径庭。道家的大小周天即是先蓄后冲,而少林的“洗髓经”则是先冲后蓄,从先冲后蓄来讲,洗髓洗髓就必须将人体的经脉、骨髓全面进行清洗,达到自身的经脉、骨髓全面贯通,也就是将后天**造成的堵塞进行清理,使羊肠小道变成阳关大道,这就是“洗髓经”的精髓所在。而且,“洗髓经”一旦练通之后,就必有大成。

    古小龙再用了半个小时时间,导引着释啸牛重新修炼了一次已经练成的“洗髓经”,并将至少一个甲子的内力灌注到了释啸牛的丹田之中,这对于古小龙来讲根本就不会损耗内力,因为有中微子高能粒子环的能量,对他来讲这点内力就是九牛一毛。

    也就在这次灌注即将结束之时,释啸牛丹田之中形成了一颗发着极其光亮的芥子米,这可是内功修炼之人梦寐以求的内功神物,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点时间,就能看到释啸牛整个**都散发着透明的光泽,就连少林方丈大师释詠兴都为之欣喜。

    与此同时,“太极少侠”古小龙根据“洗髓经”先冲后蓄的原理,用自身强大的大小周天中微子“真芥子米”意念能场功力,为其彻底进行了所有经脉、骨髓的“冲洗”,将其所有的经脉、骨髓拓展为“高速公路”,为其今后的修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太极少侠”古小龙的要求下,少林释啸牛重新按照“洗髓经”的修炼顺序,从头至尾进行了三次演练

    也就是说,这一次“太极少侠”古小龙的到访,短时间就为少林寺造就了两位一文一武的内功顶级高手,为少林寺内功的传承起到了星星之火的作用,同时也为少林寺的武功有了至少两个层面上的提升,最为关键的是提升了少林武功对敌的攻防能力,和内功的大幅度提升,少林寺众僧和方丈大师都倍感欣慰,全体双手合十深深下拜,真诚的感谢“太极少侠”古小龙的无私帮助。

    通过这次“太极少侠”古小龙的到访,释啸龙成为蝉联了蓝色星球世界级的散打多次无级别冠军;少林十八罗汉阵成为当之无愧的蓝色星球第一阵;释啸虎则在“易筋经”的造诣上超过了无数的少林前辈,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蓝色星球c国武术界动功第一人;仅仅十几岁的少林释啸牛,在接下来的修炼中不光练成了内功几乎需要一甲子时光才能练成的“真芥子米”,而且还能从第一次“辟谷”十天,最后可达辟谷十个月,创造了蓝色星球智慧人类辟谷的新纪录。

    “太极少侠”古小龙的下一个拜访的目标是武当山“武当派”,按说“太极少侠”古小龙应当与武当派是同门同宗,道家、道教应是同源同根,但实际上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

    道家是以老子学术为核心,代代传承的人文哲学、武术内功学家。而道教则是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实则是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的崇拜迷信的“神仙”教派。

    武当派就是道教的教派之一,但其武术在蓝色星球c国为内家之宗,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未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

    又有的传说,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拳。

    张三丰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张君宝,为少林火工头陀觉远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令,被赶了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武当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与朱雨航合力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

    武当山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武当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动圣地.汉魏以前就传说有不少羽客、隐士在此隐居修炼,南朝刘宋武当派时的刘虬,就解官辟谷于武当。

    晋太康中(公元二八零至二九零年)有谢道通辞官入道,西上武当于石室中结茅修炼,唐太宗时姚简曾为武当节度,后已隐居武当,五代宋初的陈抟已曾隐居武当,诵易经于武当五龙观,又隐居武当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之久。

    元代有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等任武当提点(即道官),元末,武当山遭兵焚,至明,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费银计百万,历时七年,大修武当山宫殿,共建成八宫二观及金殿、紫禁城等,并赐名“太和太岳山”。

    成祖朱棣还问张三丰“吾欲学道,谁最乐者?”三丰对答:“食美嗜,遗通利,极乐事。”后又为成祖疗病,深得成祖信服,于是,张三丰名声名大振,武当山由此大兴,并不断发展壮大。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又号玄玄子,因衣裳褛烂,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

    元时曾于河南鹿邑太清宫学道,熟读经书,曾至陕西宝鸡金台观学得养生延命之术,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县武当山玉虚宫五边树结茅庵修炼,修炼内丹**,如武当派武当内家拳,内丹睡功,阴阳调息功,筑基功等。

    他创立的武当道最大特点是:一、以崇拜“真武大帝”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讳而改称“玄武”,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称,以其形似龟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稳定,又为中国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为道教所供奉,更为武当派崇拜。

    二是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张三丰内家拳取道家以静制动,融合道教内丹炼养、无为、虚静、柔弱、自然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实为内丹气功与武术的融合,晚期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从武当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的。

第二百三十八篇 太极少侠拜偈武当

    三是武当派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认为道统生天地人物,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统无极,生太极,是万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

    并强调: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四是重内丹丹法,主张性命双修,强调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张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

    认为“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又强调“药”分内外,认为“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养命”。而后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最终还虚而合仙道。张三丰开创武当派主要丹法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等。

    武当是道教武林圣地,与佛教的嵩山少林寺齐名,故江湖上有“北宗少林,南崇武当”之说。

    武当派以“玄天上帝”和张三丰而显赫于世。武当派弟子,以侠义名满天下,同门之间极重情义。虽然属于道教全真一派,但却直属麻衣道人、陈抟、火龙真人一系。

    当是张三丰所创名门正派。武当派的武功小部分是张真人得益于当年少林觉远大师自小所传《九阳真经》,而大部分是之后又从道教典籍及练气之术中领悟出。

    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气息悠长见胜。武当派太极拳特点是形神合一,用意不用力;太极剑的妙谛是圆转如意,绵绵不绝。

    武当派功夫讲究养气,不以外家劲力见长,而是注重内功的修养,初始修炼进境稍缓,而越到后来进步越快,兼且利用“四两拨千斤”和三丰真人自悟的道家冲虚圆通之理在各家各派中占据了最高的地位,几乎掩盖了盛名传了数百年的少林寺!后来在清代乾隆年间也有著名大侠陆菲青(后号无青子)驰骋江湖的故事。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属大巴山东段。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蓝色星球c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蓝色星球c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未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张三丰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丰是他的道号,因为不修边幅,又被称作邋遢道人。

    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则是各有说法,有的称他为宋人,有的称他为金人,也有说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为他在道教传说中十分有名,这才被抬出来作了武当派的祖师爷。这种说法,显然只是武当派为了神化自己,并非历史的真实。

    大约开始于明代。武当山虽在唐代就开始建造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登基,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十三年时间,在武当山修建了三十三处建筑群,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绵延一百四十华里,建筑格局均依经书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当时的明朝工部设计而成。

    至今武当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乐十一年(公元一千四百一十三年)、十二年圣王御驾敕建的字迹。三天门绝壁上则有“一柱擎天”四个大字,蔚为壮观。天柱峰顶太和宫又称金殿,殿中供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坐像。武当道教的黄金时代从这时开始,武当的武术门派,也是在这个黄金时代中产生的。

    最早传授内家拳见于记载的是陕西人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到张松溪手里遂蔚为大观,张松溪,正德元年(公元一千五百零六年)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泰昌元年(公元一千六百二十年)左右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

    他后来游历江猢,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松溪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传说曾有少林僧七十人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要以少林绝技破其气功。松溪仍是平心静气,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霎那,微微侧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断线风筝般忽然失了去势,飞出窗外,落在高楼之下。从此武当拳法,无人不服。

    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阵贞石、孙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人。

    武当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至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因其出自道家,人们常常将它们归入武当派,也有人认为它们自成体系的。

    总之,武当和少林一样,最初是以地域来命多拳系,到了后来便大大超出地域的范围,武当派并不只是在武当山,正如少林并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样,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类似特点,如主静、主柔、出自玄门道教的武动派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

    武当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为: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武当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鹞于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枪、**刀、松溪棍等。武当派的阵法,在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宫八卦阵、三才剑阵等。

    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玄门道教,中华本上的色彩极浓。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武当功夫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逍遥游”,使武当功夫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

    富于审美的魅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舜子投井、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门柳、柳穿鱼、满肚疼、一提金、欢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等。又如武当派纯阳拳的拳诀: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肘,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第二百四十篇 太极少侠拜偈武当二

    医理深奥,谈何容易。医者必须先知天地之道,练之于己。方能用扶正却邪之术。由己而及人,对灾病挽而回之,拯而救之,莫视医道小术,实有回天再造之力。

    例如古之名医,有很多人是以道成医。葛洪通丹术而能为人治病即其明证矣。只因年代不同,医法不一。上古则用砭针之术而演变今之针灸。中古则用切脉闻问,演变为今之按摩,近代乃有开方服药以及手术,医术转变虽有多种,但是总归都离不开阴阳之道。

    例如内经里就有法天法地四时,法自然。先讲得道而后为医用。此不易之理也。武当内家功法亦出于此。先讲练己而后及人。文可治病,武可克敌。克敌是知己知彼,方能致胜。治病是扶正却邪,乃能豁然而愈。医者如不懂病之来源,安能除患者痼疾?明乎此不是医而自成医矣。

    拳纳于字—内家功法,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总使人阐明于前代,但难传于后世,其原因是,非过即不及。

    语言繁琐,文字诡秘。令人找不到,摸不着。此乃违犯返朴之道也。正如武当楹联所云:“修玄妙诀无多语,识破原来笑煞人。”一如射箭无的放矢,言念及此,发愿翻而求之,乃将少林架子翻成内功。纳入文字之中。如此则有目的有着落。

    功法是由空间而求显实。余常谓徒曰:“写字抒剑气,作画发文光。”字是宏观,画是微观。写字作画在于执笔。笔有锋、有芒,锋芒向内是布气,锋芒向外是纵神,内劲出焉。笔动有阴阳,有刚柔,有吞吐,有伸缩,有转折,有迂回,有起落,有向背。思之于笔先,发之于纸后(力透纸背)。

    写字行拳同是在手,写字就是操手。手在乎自己,它是自己的手,亦动亦静,从心所欲。

    字有万千,功有多种,过多则不精,不及则不成。所以按四时二十四节,择出二十四字。以资便于操手。谓之二十四字诀。又称之二十四字拳,乃神剑门之字拳也。此中有术有法有数有诀,非亲传(口授)不可得。先悟后得,则万法归于一个运字而成字拳矣。

    晋时有白云上人者,道号紫真子。曾传书诀与王羲之,王羲之乃右将军,本系武人而竟精于书法,留名于后世。足证文武兼修,是有根源的。观夫书诀,它说明混元之理,刚柔之法,运用阴阳之道。其神、其气、其力,处处与内功技击相吻合,神心相印,余乃师之,遂有字拳之作,并以之用于单丁杀敌,多寡悬殊,竟能克敌致胜,实践之下盖亦神矣。

    武当白云上人,从晋到宋元,上下千百年,虽未见其人,而吾实得其道通其神。精诚所感,如同亲授。因此我称之为神传的神拳。

    字诀经王羲之于永和九年镌之于石,奇迹尚存,希望智者审之辨之,方知余言之不谬也。

    兹将书法之神、气、力,纳入技击,形之于字。综合出六字真言,以示后世。详列于此:字写龙行草,拳练急就篇。囷囤四围固,团团(混)囫囵圆。道道连连进,达达迭迭还。时时刻刻练,日久字通玄。

    虽然道教是借用道家的名义创立的教派,实际上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两路派系,但尊崇的都是道家始祖老子,因此,“太极少侠”古小龙只能以后学小辈,虔诚的前往武当行拜偈之礼。

    实际上道教的起源非常复杂,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易经》,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

    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道家祖师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

    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

    黄帝,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生活在上古时代。因为出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生长于西北的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黄色的,故登位后称黄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写道“以土德王,故号黄帝。”其在位期间草创了各种文化,故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晚年时因发现自己的衰老而苦恼,后来和浮丘公的谈话中得知“世间万物皆有生死循环,唯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寻长生不老境界的想法。

    他听说崆峒山住着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岁的神仙广成子,就去向他问道。广成子告诉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静无为,坚持修炼,方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黄帝听了广成子的话大受启发,自此跟随广成子学道。后为救百姓而要炼丹,在铸鼎鼎成时,黄龙天降,迎黄帝升天。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

    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

第二百四十一篇 太极少侠拜偈武当三

    远古的巫祝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

    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

    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

    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从战国(公元前二百七十五—公元前前二百二十一年)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公元前一百四十—公元前八十七)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

    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

    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东汉顺帝时(一百二十六—一百四十四年),张道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末的政治风气以及魏晋玄学的社会购货直接影响着道教的行为方式和存在认识。

    它们虽然同出于对老庄学说的认识,但竹林七贤等人的行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为规则上有重要的先风之要。

    魏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对道教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助力。东晋道家的著名学者葛洪的《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

    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了唐朝做法。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

    “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

    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四御是指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诸星神星辰之神同样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

    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

    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

    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

    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124/ 第一时间欣赏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 作者:古月木斤所写的《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为转载作品,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介绍:
(晴儿推荐)从古至今,奇空间预言家曾经预言,奇空间会遭遇一次毁灭性的劫难,而这场劫难只有东方的道家始祖及其衣钵传人,方有可能解救这次劫难.....。为争夺道家祖师老子二千四百年的反中微子真芥子米,多国特战、武功精英,齐聚秦岭北麓,一场龙争虎斗箭在弦上。而老子传人古小龙等,用浩瀚的道家武功,轻松化解了这场危机。古小龙在出生之日起,其下丘脑就被上帝粒子-中微子植入,并修炼成了正中微子真芥子米内功,并成为继承老子反中微子真芥子米的唯一传人,担负起化解奇、偶平行空间重大危机的使命。偶空间为躲避其空间重大灾难,妄图入侵并占领我们所处的奇空间,古小龙带领奇空间联合抗击特战队,多次战胜对手,独闯偶空间议会,以渊博的学识,高深的功力联合偶空间,化解了奇偶空间重大危机。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