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TXT下载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全文阅读

作者:古月木斤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txt下载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百五十七篇 太极少侠参拜峨眉二

    天上的神仙为他们的决心和努力所感动。在神仙的帮助下,石匠把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绣花女把精心绣制的布帕和彩帕抛向天空,彩帕飘向山顶,变成艳丽无比的七彩光环;布帕飘舞在石山上,变成苍翠的树林、飘的彩云、飞瀑流泉、怒放的山花,变成欢唱的飞鸟、跳跃的群猴和游走的百兽。

    一座座青山起舞,一道道绿水欢歌。因为这座青山象绣花女的眉毛一样秀美,所以人们把这座青山叫峨眉山。

    《峨眉山志》等资料记载了这么一个传说故事: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年六十三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

    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蒲公归家后即舍宅为寺,于是峨眉山就发展成普贤菩萨的道场。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以后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依据信仰与传说,以后历代修建寺庙时,都以普贤菩萨为中心,并发展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是大诗人李白赞美峨眉山的诗句。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国仙山而驰名中外,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赞誉。

    峨眉韵是反映地方民间文化特色的表演,在旅游季节,剧院每天晚上接待游人观看,直到冬季峨眉山封山。内容包括川剧滚灯、川剧木偶、峨眉武术、川剧变脸、杂技、茶艺等等。

    峨眉茶叶早在晋代就很有名。峨眉山清观和尚利用龙洞名茶鲜叶,采用杭州制茶工艺制作绿茶,制造出紧结纤绣,全毫如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的“峨蕊”,名闻遐迩。万年寺觉空和尚创造了另一新品种—竹叶青。扁平直滑,形如竹叶而香味浓郁,成为名茶(峨眉山竹叶青茶叶有限公司独家拥有该商品的专用权)。

    中药峨参:功能为补中益气、祛瘀生新,主治脾虚腹胀,四肢无力,肺虚喘,老人夜尿,水肿,跌打损伤,腰痛。峨眉黄连习称“岩连”,野生,在黄连中最负威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过去常作为“南品”。

    天麻古称“定风草”,是峨眉山的名贵药材之一,平肝息风药类中珍品,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此外,峨眉植物茂密,藤蔓纵横,用野竹和野藤制作的手杖,自然别致,也是很好的登山纪念品。

    虫白蜡,白蜡虫雄幼虫群,栖于白蜡树或女贞树枝条上,分泌白色的蜡质,经加工而成虫白蜡,属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密闭、防潮、防腐、防锈、润滑、着光、熔点高(81-85c)、凝结力强和理化性质稳定等特点。峨眉山虫白蜡是军工、电子、轻化、医药、食品、精密铸造、纺织印染、工艺品、高档家俱和高级建筑等行业的原辅材料。被美誉为“蜡中之王”,因只产于蓝色星球c国,被称为“c国蜡”,又因主产于四川而称为“川蜡”。峨眉山市素有“白蜡之乡”一称。

    峨眉山“独蒜”:乐山峨眉山种植大蒜的历史悠久,早就享有“三江九叶灵芝草”之美称。主要产地在峨眉山山麓、沿峨眉山及周边地区为最,其蒜苗、蒜苔、蒜砣(蒜头)的质量也最好。

    冬虫夏草:是峨眉山极名贵的中药材,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珍品,用作滋补强身。自古冬虫夏草被当作是一种奇异的药物。在清代,有人误认为它冬天变成虫,夏天变成草;甚至说它如果不采集,冬天又会再变成虫。冬虫夏草,简称“虫草”。

    峨眉黄柏:以树皮、根皮入药,性寒、味苦,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多用于热痢、肠炎、肝炎黄疸、腿膝软、小便短赤涩痛等病症;又可用于热毒疮痈、皮肤湿疹及耳内流脓等;还有类似黄连的广谱抗菌、降压、利胆的作用。

    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与洪门天地会之“峨眉山”不同,洪门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天下武术出峨眉:(后因少林有名了,才叫“天下武术出少林”的),峨眉派与少林、武当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门派,尤其在西南一带很有势力,可说是独占鳌头。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与洪门天地会之“峨眉山”不同,洪门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于虚构,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实指。

    历史上真实的峨眉派并非像武侠小说所写的女派,从明代开始有峨眉派的记载,明代中叶人唐顺之(一五零七一一五六零年即正德二年到嘉靖三十九年在世)的《荆川先生文集》里,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自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余奇未竟己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真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倏忽神奇,变化万方,难怪要引起古代大诗人的极大兴奋了。

    历史上的峨眉武术起源于先秦时期;峨眉武术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的武师司徒玄空(名白衣三,号动灵子),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态创造了白猿剑法(即猿公剑法)与白猿通臂拳,又称白猿公。

    峨眉派武术成型的时代是南宋,代表人物为峨眉山白云禅师和白眉道人,这在蓝色星球c国古代现代武侠小说中曾经出现过。

    据后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以及乐山、峨眉山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的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峨眉山中。

    他模拟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剑法”。因为司徒玄空好着白衣,徒众们称之为“白猿祖师”。峨眉派武术可以说是发源于此。

    佛教自晋代进入峨眉山。宋朝以后,峨眉山更成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僧人日常习武。

    南宋建炎年间,峨眉山白云禅师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糅杂,相融合,创编出“峨眉气桩功”,因其类共有十二节,后人称之为“峨眉十二桩功”。“峨眉十二桩功”一直传承至今。

    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为主。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倚天屠龙记》中描写郭靖幼女郭襄,因为心中爱慕杨过,而又尊敬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所以云游天下,借此畅解胸中块垒。

    后得机会听觉远念涌《九阳真经》,创立峨眉派,后来传至灭绝师太,其弟子纪晓芙、周芷若等,皆为道姑。

    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

第二百五十八篇 太极少侠参拜峨眉三

    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

    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其剑歌云: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峨眉武术岳门传人、乐山著名武术老人王旭今年已经是耄耋高龄了,王老先生十一岁时便师从清末武术名家武志成学习三星桩、岳拳、七星单刀和峨眉单刀;后又师承王煜、陈德胜等四川武术界前辈。王老先生对古代嘉州武术文化了解甚多。

    据老先生介绍,古代嘉州武术奇人辈出,中国古代“导引行气术”的鼻祖彭祖即生活在原乐山地区的彭山县;北宋的文学家苏轼坚持静坐养生,著有《养生颂》、《养生论》等传世之作;南宋峨眉山白云禅师创立了“峨眉十二桩法”集武、气、医为一体,融道家、佛家武功为一脉,创编了“桩”与“技”、“穴”与“气”为一体的峨眉绝技;南宋峨眉山白眉道人模仿猿猴腾跃动作,自创拳法,所著的《峨眉拳术》一书,从理论上对峨眉派武术作了系统的总结。

    这些形成了峨眉派是以内外兼修为一体的武术体系。到清代时,峨眉派高手辈出名扬天下,与武当、少林呈鼎立之势。如二峨山猪肝洞的尹道士、蔡道士内力深厚,拳、掌均能击碎巨石。

    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五花”是从地域角度所分的五大支派:一、黄陵派,据说从陕西流入;二、点易派,以川东涪陵点易洞而得名;三、青城派,以川东道家胜地青城山得名;四、铁佛派(云顶派),川北较为盛行;五、青牛派。以川东丰都青牛山而得名。

    一、僧门,据说传自少林僧人,故名。又称“申门”。特点是巧、快、灵、动,如猢狲状,别名“狲门”。

    二、岳门、据说由岳飞所传,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成拳。

    三、赵门,据说为赵匡胤所传,借鉴少林派太诅长拳(据说也是赵匡胤所传)等拳法,特点是高桩。又因习练红拳,称为“红门”。

    四、杜门,以传说中诸葛亮八阵图之“杜门”而得名,一说拳法传于自然门杜观印。特点是封锁严密,善于防守。

    五、洪门,相传以明太诅洪武年号而得名,习练大、小洪拳,特点是刚劲。

    六、化门,又称“蚕闭门”、“缠闭门”,三十六闭手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紧封敌手,使其不能施展。

    七、字门,又称“智门”,因收势摆成字形而得名,特点是高桩长手,起伏大。

    八、会门,又称”慧门”,以神拳为代表,,讲究观师默像,念咒语,颇为神秘。

    峨眉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有诗赞峨眉派说:绝艺惊人侠士风,千年击技古今同。堪开玄理树新帜,悟透禅机弃旧功。

    假身玉女虚是实,真谛峨眉有非空。诸家应复昔时而,妙处良然在个中。虽非“天下第一”,亦不妨自成一格吧。

    峨眉山最早为我国道教布道名山,比佛教来到峨眉山修行约早一千三百年时间。我国史书《山海经——西山经》、《五符经》、《魏书释老志》、《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云笈七签》、《峨眉山志》、《明——峨眉道人拳歌》、《中国武术史》、《四川武术大全》、《乐山志》等书均有详细记载。

    自东周显王二十二年(约公元前三七零年前后),峨眉山隐士和后来的道家信徒合成,正式在峨眉山形成第一大流派“道家经学学派”,其方术和神仙思想也在全国形成核心地位。

    史载开创人为天师张陵,称号为“正一盟威之道”,老子为道教教主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著名的道家经书《五符经》、《三皇经》、《九仙经》、《飞弦羽经》等经书随之在峨眉山诞生。而同一时期诞生的另一武学流派“峨眉通臂拳”也由武术道人司徒玄空创立,并渐渐壮大。

    道家经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相当一批授众,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在原学派基础上创立史上最大规模的道教流派“五斗米道”,本派弟子多至数万户。

    到了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广泛传播开来,峨眉山便在此期间成为仙道界最为核心的地方,该教义后改为我国正宗道教名称“天师道”。其流派经典《丹经》一书和《想尔注》一书也在张鲁时期全面修整完成。

    公元四百七十七年南朝顺帝时期,据《义传》和《剑道》载,峨眉山道教历经本教争权夺利,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教派冲突。为保一方安定,于公元四百八十四年由太药道长创立三门剑术,合称为“峨眉剑仙派”。(一说为陕西全真派王重阳创建,但无史考。)峨眉剑仙派醉心于剑术、气功、养生三大方向,与峨眉通臂拳重于防身不同。与此同时,另一剑术门派越女剑法术也渐渐形成一个峨眉山道家防御性武术集体。

    隋开皇杨坚(公元五百八十六年)年间,药王孙思邈到峨眉山习炼药膳,著书《千金要方》。修道人与孙思邈一同常年研习百药,以茗载道,形成我国较早的一种茶药人群组织,这便峨眉道家茶学学派的起始。

    据《五灯会元》载,自唐朝文宗(公元八百二十七年)时期起,我国佛教南宗大系临济宗门派,曹洞宗门派相继登陆峨眉山,大兴佛教思想,道家学派随之衰弱。佛教为世界最大的拿来主义宗派,凡是优秀的,符合佛教事业发展的,都一一收入教义全书。原峨眉山道家思想和创立的各大流派几乎六成左右被佛教临济宗门派收入其中。

    公元八百三十五间,峨眉山佛教临济宗门人灵龛和尚等人将临济气功、峨眉通臂拳术、峨眉剑仙术三合一,创建了我国最完整的“峨眉派武术”宗源。

    公元八百四十五年由昌福达院禅师将原峨眉山道家药茶概念、道家养生经法和佛教禅悟思想融合,创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两派于唐王朝时期起,正式支撑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两大教义的平衡点,并发展至今。另外,目前关于峨眉山最为权威的地方志《峨眉山志》还对峨眉山历代重要人物作过较为全面的描述,如赵公明、三霄娘娘、白莲仙姑、东岳大帝等,虽然说过于神化了,但因这些人在峨眉山所创的一些门派或取的地名,至今还能一一见证。

    唯一遗憾的是,当今蓝色星球c国的峨眉派武术,没能在峨眉山设立起宗源观瞻之地。

    峨眉派武术已分解成了四支不同的支系门派,他们分别在眉山市、乐山市、成都市和夹江县各自营生。

第二百五十九篇 太极少侠参拜峨眉四

    就在同一时间,分别在眉山市、乐山市、成都市和夹江县峨眉派武术分支,接到了当今鼎鼎大名的“太极少侠”,将前往拜访峨眉派的电子拜牒,希望定下时间准时在峨眉山金顶相见,四个分支经过商议后,一致回函均表示准时到会,都希望能够得到“太极少侠”古小龙的莅临指点。

    按照约定时间,“太极少侠”古小龙准时来到峨眉山金顶。因峨眉山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而名。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始建于东汉的华藏寺位于海拔三千零七十九米的峨眉山金顶。

    金顶最高处,有一稀有珍品,称作“金顶铜殿”,为明万历三十年(公元一六零二年)妙峰禅师请西蜀藩王潞安捐造的。

    殿高八米,宽四点八米,深四点三米,上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棕锁窗,通体皆用铜件焊成。

    屋顶檐瓦馏金,在阳光映照之下,金光闪闪,迢耀百里,固名金顶。铜殿内置普贤骑象铜像,高五米多,两旁陈列二十四尊铜佛,现规模仅次于万年寺。

    门枋阴刻“云栈剑阁”和“峨眉山道全图”,四周铜壁上刻有经文和佛像万尊。在铜殿外还树有铜塔和铜碑。

    有趣的是,一般寺庙的大门都是朝南的,唯独峨眉山的都朝东,金顶的铜殿,却又例外的朝西,这也可算是峨眉山的独特之处了。据说从前西藏来的信徒只礼拜金顶,因为释迦牟尼的故乡在西域。该殿不幸在清代烧毁。

    金顶最早的建筑传为东汉时的普光殿,唐、宋时改为光相寺,明洪武时宝昙和尚重修,为铁瓦殿。锡瓦、铜瓦两殿为明时别传和尚创建。金顶金殿为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创建的铜殿,万历皇帝朱栩钩题名“永明华藏寺”。

    峨眉山金顶的得名,即来源于“金殿”。据有关资料记载,金殿高二丈四尺五寸,广一丈三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瓦柱门窗四壁全为掺金的青铜铸造,中供普贤菩萨像,旁列万尊小佛,门壁上雕刻全蜀山川道路图,工艺精湛,叹为观止。

    当早晨朝阳照射山顶时,金殿迎着阳光闪烁,耀眼夺目,十分壮观,故人们称之为“金顶”。

    可惜在清代道光年间,由于一次大火,烧坍了金殿,留存下来的只有一通铜碑,一面是王硫宗撰并集王羲之字的《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一面是傅光宅撰并集褚遂良字的《峨眉山普贤金殿记》,现存华藏寺中,另有几扇原金殿窗门也存在华藏寺。从这几件遗物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年金殿是何等的辉煌壮观。

    金顶过去有大小寺庙及寮舍等共计五百四十八间,可容千人同时进食,是全山最宏大的一处建筑群,蓝色星球c国曾年年都要拨款维修。十年动乱却又使其遭受了严重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占用金顶的有关单位把木质结构的庙宇当作柴油发电机房,公元一九七二年四月八日引起火灾,无情的大火将金顶、华藏寺全部烧毁。大火烧毁铜门二扇、铜壁七面、铜碑一座、铜塔二座、铜炉、铜瓶、铜镜难以其数;烧毁象牙佛、锡莲灯、馈砂佛经书、古代名人字画等八千九百七十二件;永德和尚也被火烧死。

    特别是《北隆藏经》在全国只有两部,而金顶庙里珍藏的这一部是最齐全的,共七千六百本(木刻版),被大火烧为灰烬。当然,事故责任者受到了法律的应有制裁。

    大火发生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金顶华藏寺的重建,蓝色星球c国总理生前曾多次过问此事。从一九八六年起四川省人民政府拨专款三百五十万元进行重修。

    同年八月破土动工,经过四年的紧张施工,于一九**年建成,移交峨眉山佛教协会管理。新建的金顶华藏寺建筑面积为一千六百九十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高、中、低三重连接组建,分金殿(普贤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祖堂、方丈室、禅堂和寮房等。

    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红墙黄瓦,白玉栏杆,大理石地面,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格局。正门华藏寺匾额为赵朴初会长手书。

    公元一九九零年九月十一日,云集海内外二百余名高僧大德和千余名各界人士隆重举行了落成典礼暨开光法会。

    新建的华藏寺巍峨雄伟,富丽堂皇,雄峙于海拔三千零七十七米的峨眉山金顶之巅,使峨眉山更添秀色。重修的华藏寺采取了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及石砖混合结构,配备了防火、避雷、蓄水排水设施。

    金顶华藏寺位山势而建,中轴线上由低到高分布着三重殿堂。第一殿是弥勒殿。殿门上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华藏寺”金匾,两侧是“万德庄严”(觉光法师题)和“愿海庄严”(竺摩法师题)横匾。寺内供奉铜铸弥勒佛像,通高二点九米,背后是韦驮铜像,通高二点六米。殿内还有三足铜鼎和明万历年间铜碑等文物。

    弥勒殿两侧是客堂,并有通廊依山连接大雄宝殿,构成一四合天井。天井正中放置着一口铜鼎,高达五米,四周各放一尊铁鼎,一点六米至一点七米高。

    大雄宝殿殿门正中是黑底金字的“大雄宝殿”匾额,两侧有“愿王圣地”、“灵山一会”、“银色世界”、“梵宇重光”等匾,都是公元一九九零年开光时隆莲、宽霖、真禅等赠。殿中供奉着铜质金身的三身佛,坐高三米。殿内还有铜磐、铜钟等法器以及铜铸像、铜普贤像等佛教文物。

    最高层是普贤殿,即金殿、金顶,是峨眉山最高的殿堂。殿门的匾额有“金顶”、“行愿无尽”、“普贤愿海”、“华藏庄严”等,为赵朴初、本换、明肠等题写。殿门两侧有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题写的对联:华藏长子,七处九会,辅助毗卢阐大教;金顶真人,四方八面,来朝遍吉出迷津。

    殿内供奉普贤骑象铜像,普贤端坐在莲花台上,手执如意,莲台置象背上,白象脚踏四朵莲花。整个造像通体铜铸,通高四点五米。殿内还有铜鼎等物。

    登金顶,是所有游人香客游览峨眉、朝拜普贤的最大愿望。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烧香敬佛,流连于神的世界,还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日出、云海、佛光和神灯。

    在金顶卧云底的东面,有一悬空六百多米的断崖,雄险奇伟,为全山第一巨岩,名舍身崖。又因此处可以看“佛光”、“佛灯”,所以又叫睹光台。

    每逢天高云淡,玉宇澄清,站在睹光台上远眺天下,天苍苍,地茫茫,远近诸峰尽在脚下。

    在这些山海峰浪之外,一望无际。看东方,峨眉江、青衣江、大渡河和岷江曲折环流,成昆铁路贯穿南北;望北方,丘陵蜿蜒,直毗成都平原;南顾,大小凉山层峦迭嶂;西盼,青藏高原群峰披雪。江山如画,大地似锦。更为难得的是,此处还是望日出,观云海,赏圣灯,看佛光的绝妙之处。

    分别在峨眉山市、乐山市、成都市和夹江县峨眉派武术分支,这次前来的人数简直太多,总数已经多达三百多人,据四分支高辈分的大师级讲,还有将近**百峨眉弟子想来参加,但由于人数太多被强行劝离,纷纷留在了山下等待消息,要知道“太极少侠”的鼎鼎大名如雷贯耳,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传遍了整个蓝色星球,谁都想一睹旷世奇人奇功而为快。

第二百六十篇 太极少侠参拜峨眉五

    “太极少侠”古小龙与峨眉派诸位分门领袖见面后,待双方简单地寒暄一完后,直截了当的就提出了想先见识一下峨眉十二桩功夫,因为峨眉十二桩是峨眉派内功的代表,也是峨眉武功的基本内功,实际上也是来源于道家的内功。

    峨眉十二桩古文秘籍为:象天则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释文为—取法天地之道,以丹道学而论,就是阴阳与周天,但“圆空法生”说的又是佛理。

    峨眉十二桩的外形动作处处有圆,而用意又要以虚空为宗旨,有圆就有开合,无论大小都有开合。

    能“圆空”则“法生”,欲圆空则须心先空,排除后天识神之杂念,则先天元神归位,自然身心圆空。

    所以说:心是修炼的本体。“唯妙于心”与“唯识于心”仅一字之差,看来自云禅师亦通法相宗。

    动功以圆空为宗,而“唯妙于心”即在于虚心实腹,如陈抟先师云:“一片闲心,已被白云留住。”

    如如不动,是真阴阳,宝斯不动,发用乃常。释文—能将动功练至小动,直至不动,看似没有了动静、虚实、阴阳,其实体内的阴阳已经达到了平衡,内气归藏于丹田。此时的内气功夫已经可以用于技击,所谓“发用乃常”也。太极拳讲究: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就是这个道理;只是那个“求”字有些多余,是自然而然的发展阶段,求是求不来的。

    唯气与脉,不动动生,意动神到,开合升降。释文—“不动动生”是动功修炼的至高境界,外动虽然很小,但架势却不变型,且连绵不断,不过修炼者的思想意识已经完全停止了活动。

    此时身体不仅已经化光,而且能够破光。意念只能在筑基阶段使用,即凝神入气穴,凝神之后,意念即要散去,开合升降均要顺其自然,不可以意使气,不能像武侠小说描写的那样练功,作家们大多都不会修炼,只有老舍先生学过昆仑派武功。

    开合一如,结丹在兹。静如秋月,动若飙风,彬彬克敌,分寸之中。释文—认为虽然只有一个开合动作,却可以修炼内丹。其实峨眉十二桩和太极拳一样,处处讲究开合。

    临敌交手时,峨眉派主张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含机桩作为开手,封住自己的门户,随时准备用缠丝拳的旋转抖炸劲和峨眉十二桩的“擒拿背锁”的招式及腿上八法来接手,后发制人;但出手的速度一定要快,所谓“动若飙风”就是这个意思。

    对敌接手时讲究从容不迫,即是“彬彬克敌”。同时出手又要有分寸,因为峨眉派的剑手和剑指及箭踢,都有致命的杀伤力。内功修炼的火候也要讲究分寸,否则极易走偏。

    日常动功的修炼,亦要体现出“彬彬克敌,分寸之中”;在小处下工夫。峨眉派老前辈宋唯一老先生已经身落残疾、年逾古稀,但还是经常在荷花缸上练习武当剑和八卦掌。那口荷花缸,也就二米的直径,踩在缸沿上演练拳剑,确非常人所能!能将架势收到最小的程度,能在最小的空间里用最小的圈进行瞬间的转换和发力;才能在各种环境的实战中应对自如。

    轻若鸿毛,重逾泰山,用中无形,体用一焉。释文—内家功夫炼至高深境界,自然会达到“轻若鸿毛,重逾泰山”。

    能将心字桩练到九层次后,即可用另一只脚的大趾一点地,成凌空箭踢;或以手十指撑地,稍一发劲,身体即可腾起。修炼到金液还丹的层次后,真气成形,运用凌空点穴,则能伤人于无形,这就是“用中无形,体用一焉”。

    有人曾对“峨眉天罡三十六手”有这样的说法:这是活人之术,也是杀人的法门。而峨眉十二桩修炼至化境,亦能成就字门的阴劲功夫,伤人于无形。

    人唯脉与气,双修弗可缺。不修亦在动,随运天地中。修使若燃灯,常和住春风。释文—诠释为:练功要气脉双赅,不可偏废,以气帅脉,以脉从气,谓之双修。

    气脉自有其运行的规律,这一段中已说明白了:“不修亦在动,随运天地中。”非要以人的主观意识“以气帅脉”,哪能不出问题?自有另一种解释:“练气家的气脉运转,叫做逆道,与天地的炁机相反运行,叫做‘地天泰’卦,倒转天地,使地在上,天在下,则阴气下降,阳气上升,使阴阳气脉相互依存,平衡运转。”道之大患在于用意!凝神入气穴后,阴蹄火起,两肾如汤沸,先天一气自然会沿任督二脉逆行,而成“地天泰”卦,用不着你再用意引领。

    至于“修使若燃灯”一句,是密宗的修法:“灯的密义是‘明照’,燃灯讲究内外‘观法’,体会气脉运行的实际情况。张眼观外相,内视观内景。”峨眉山修炼者认为:“七次第,能观全身通明,即当‘忘身化光’,进一步发展时,则光更明更亮,连限制光的最后一层皮壳也化尽,达到‘光既是我’、‘我既是光’,直至‘光我如一’的境界。”但是窃以为,如此修炼必以密宗之“宝瓶气”和“拙火定”为基础,而传统峨眉派内功中却并无此法门,所以这种观光的修法未必可行。总之,内景是自然显现的,需要功夫修炼到一定的层次,才可内视,否则极易着魔道。”

    释文—辘轳关与日月穴。日月穴:位于期门穴下一寸半处,第七根肋骨间隙中,左右对称,故名“日月穴”。日月为足太阴、少阳经之交会穴,此穴是峨眉内丹功夫周天河车的降龙伏虎之所、神气相依之处。内家拳发劲时,即以日月穴做内气鼓荡。

    辘轳关:并非是指某一穴道,而是锁定在命门穴左右各三寸的区域间,包括肾俞穴和志室穴,在这六寸的空间里共有五个穴道。这是修炼肾间动气最关键的位置,太极拳所谓的“腰为主宰”,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峨眉十二桩其排列顺序是: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明。练功的人手途径,始于道家而归于佛家的四智如来境界。所谓的四智如来,即转识得智。瑜伽行派认为通过特定的修行,使眼耳舌鼻身五识转为摆脱烦恼得“作事智”,意识六识得“观智”,未那识七识得“平等智“,阿赖耶识八识得“境智”。具此四智,即达到佛果。佛果即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亦名“如实”,《大智度论》卷廿四谓:“如实道来,故名如来”。即真如(真空),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

    十二桩分别以十二个字标名,又可分别称为天字桩、地字桩,之字桩,心宇桩、龙字桩(即游龙桩)、鹤字桩(即鹤翔桩)、风字桩(即旋风桩)、云字桩(即拿云桩)、大字桩、小字桩、幽宇桩、明(冥)字桩。

    其中间四桩以词冠桩称,前后八桩皆以字冠桩名。十二桩字虽可互为反正(如天地,龙鹤、大小、之心、风云、幽明等)和互相连系(如天龙,地鹤、之风、心云、天大、地小、心幽、云冥等),但是在练功或应用时须按序相联。其要点如下:

    (一)形引、气脉,意识是庄功的基本结构,形气神在每一庄架中又必须以升、降、开、合来体现。天地桩功主要是以升降为用,气脉修练的结果,是以反正为用。即天字桩在升降作用中,又主要以升来体会,其主要作用是益气升阳,地字桩主要以降来体验,主要作用是益阴潜阳。两桩合练,升降反正,天地二气交泰于身,则气运得调平衡。

    (二)之心两桩的分别,主要体现在之字桩练开放气机,使内气外开,心字桩练收敛气机,使内外之气合内。之字桩是心字桩的前奏,可以先练之字桩而后接练心字桩。练心字桩在操作地支之前,要合之诀来修练,但到地支后,就要以开气的方法来运用。这样,两桩就共同起到开中蕴合,合中有开,开合互济的作用。

第二百六十一篇 太极少侠参拜峨眉六

    (三)龙字桩与鹤字桩配伍练习,不要按排列顺序先练龙字桩,要视鹤字桩为龙字桩的前奏,由鹤宇桩过渡到龙字桩。

    从体用观上看此二桩,鹤字桩是练阳中之阴,以静为体,龙字桩是练阴中之阳,以动为用。

    鹤字桩练开合各半,同练任督二脉,以练督脉为主,龙字桩讲大开大放,运用任督二脉负阴抱阳的升降作用,开发生养之本与阳之都纲的体性。

    二桩庄合练,启天门,闭地户,散则成气,聚则固形,水中火发,司取坎填离之用。

    鹤字桩练以制静动,龙字庄练以动制静,鹤宇桩练不到火候,龙宇桩也就不可能练出功夫。

    (四)风云二桩练有迟速之分,要以云字桩为基础。练云字桩功时,要体现出悠闲缓慢如白云飘空的意象,练风字桩功时,要体现出迅速紧急如狂风荡地的意境。

    (五)练大小二桩须懂小字桩口诀是大宁桩口诀的基础。二桩架予与诀法呈相对性,即大字桩讲安静,小字桩讲急动。二桩的功法体现的是动静相对,而气脉神意则呈相因相显的作用。

    (六)幽明二桩,在调心方面一是体现静旨(心神宁静,无吐纳诀法),一是体现观照,包括外观法和内视法。其中讲究调伏龙虎,铅汞抽添,情性相制,水火既济与采练大药的火候及外丹练采的关机等等。十二桩参究三层理法,第一是谓物身外面的景境,第二言物身内里的境界。内外物身相递一层,首先注重阴阳的变化,即以阴阳为本性,为总纲。

    由此,功态中的气脉、桩架、经络、音符等八字的变化所致,可视为差别。如此,就要研究气脉阴阳,庄架阴阳,经络阴阳,音符阴阳之间的连锁互用。即讲其用,于是又发生了表里,精粗。本末与人我的分别。

    阴阳表里之通义,为阳气固卫于表,阴精静守于里。若从脏腑论,则脏气为里,腑气为表,脏腑与筋骨皮毛肉相对而论,则脏腑为里,筋骨皮毛肉等是表。

    经络上分表里,其行于浮支者为表,通于里支者为里。气化作用中是以吸气为里,呼气为表。从形体角度讲,其肢体内侧属里,外侧属表。上言为人体表里关系的大概情形。

    精粗是讲火侯的阴阳,工法的粗细,统率于内外九种息法的结合。运用息法能使气脉分经者为精,一片动触,无分八触的酸、麻、冷、热、胀、痛、震踔、筋惕肉等感觉者为粗。又在运用动功架子体现气脉变化之时,行大架而练则为粗,共小处的体会又为精。

    阴阳的本来,其本,言练神是以纯阳为本,练精是以纯阴为本。神与精的连锁环节,又以练气为本。所以道家气功的修练程序是本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精神必须经过气化阶段才能进步。

    其末,及颠倒用之为末。因而道家练神还虚后,又有出“阴阳神”的分别,即从本者出“阳神”,从颠倒末者而出“阴神”。

    人我的含义分两部,一属修持,一属武功。修持最重收心,求万法归一之法,才能破人我,能破人我,才能达到清静境界,即“太上清静经”与“心经”所属的功候。

    武功上讲清静归一,亦要破人我之念,才能致发灵活。应用时即要无人,也要无我,无人可驱恐惧心,无我可戒骄慢意,技击时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达万法归一,则可法无定法。

    阴阳、表里、精粗、本来、人我十字诀,统属于色相。色相的大用,又被水火所统率。水火的作用,为逆道,必须求得水上火下,水方不寒,火得水养,火性不炎。水不寒火不炎,即谓之“水火既济”。

    水火的具体运用,可观看龙、虎、人正立。即气脉功夫须先调龙虎,体现于物身即先调肝肺,金木之性克而不生,金公木母若得协调和合,须赖于脾土的媒妁作用。

    上下左右,是以土为中心,脾调金公木母于一帏之中,为三家归一,才得中道。中道在物身又分先后天气机的作用,先天讲情性相制,念不外驰,后天讲阴阳调和,可以祛病延年。

    如此可知:正立之人,火上水下为顺道,倒立之人,水上火下为逆道,顺刚为凡(指不练功者),逆则为仙(指练功有素者)。二者顺逆之别,未练功者先后天气机天地否,练功者则以求地天泰。

    练达三家归一的途径,动功中讲外练筋骨皮得法,才能内练精气神合道。从筋骨皮到精气神需通过土的媒介作用。即练津成精,水火既济后才能使津液纯和,降于华池(口)后,做到练津化精,有精才能化气、化神以至还虚。因此,气脉双修功夫,如仅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而不言“练津成精”,是不全面的。

    道家功夫,经典言以“练神还虚合道”为最高阶段。《黄庭内景经》喻:火中生莲,莲花上坐个真人,即言道家修此为止,图中莲花,谓精气神仍蕴于太极圈中,显空的作用,并由此可以纲归真空妙有,得四智如来,亦明由道入释的性命功夫。

    讲内外修的方法。以阴阳言,先天以阳为体,后天以阴为用,联系到人身则是以神为体,精气为用。凡体用法诀,均要用得活泼自在。道家的传授在用机,机以六根为用,一机在目,二机在耳,三机在舌,四机在鼻,五机在身,六机在意。

    这也是一般人行修的规律,其中观照、龟息、咽津、闻香,八触、念头等内视的方法分别与六根机相应。根即是言练功之效依此为根,先天正用则为智,后天正用则为识。

    如锻练诱发人体的显潜功能,即有“生通修通”的说法,修舍“识神”而达归“意神”。六阴又有内外之别,内六因的眼、耳、舌、鼻,身、意与外六因的色、声,味,香,触、念,内外相成,遂引发出功效的正瑜。

    所谓眼观四野之明晦,耳听八达之动静,舌奏五音之顿抑,鼻息九气之清浊,身感八触之阴阳,意念十功德之情性等。而用于偏则显疵,显疵之因,六贼为怪,六贼之首。又以目为先。气脉功夫三千六百门,八万四千法皆注重眼、耳、舌、鼻,身,意的修练,各法之用,均要活泼自在,不可执着呆板,或养其六根,或培其六机,或制其六贼,或诱其六识,或发其六通,或讲根机之联系通用。并由此又产生相应的调伏口诀,要用之得宜。不可滥用,必须根究体用的活泼自在问题。体之自在,焕发用之活泼,体用如一,则自在活泼。亦即明了了六根六机,阴阳互为,内外相循,动静相感的机契,是明其关键。

    峨眉派四分支几位前辈经过紧急商议,推举了乐山市八十八岁老人王旭孙子王诚,率先进行峨眉十二桩的演练,因为此子从三岁起就跟随王旭学习武术,又得到了峨眉山金顶一位烧火僧人亲传峨眉十二桩,已经达到了大小周天全部打通的境地,是而今峨眉四分支中,内功最为深厚的年轻后辈,就是老一辈的师傅、师爷也无人能与之匹敌。

    但由于峨眉十二桩非常难练,即使是打通了大小周天,从古至今仍然有将近大半的修炼者会出现偏差,甚至于走火入魔断送生命或致残,王诚也就正好处在这一非常阶段,如果稍不注意,有可能就前功尽弃,甚至于造成自身的伤害。

    王诚一出场,恭恭敬敬的向比自己还小得多的“太极少侠”施了一礼,旋即摆开架势从峨眉十二桩的天地桩开始演练起来。

    的确这位从三岁就开始习武的王诚,是一位练武奇才,所有的峨眉十二桩从起手开始,就是中规中矩,非常的到位,而且明显的看出每一式的演练都带着呼呼的内力,但还是显得内力无法实时跟进,明显的滞后于动作的演练。

第二百六十二篇 太极少侠参拜峨眉七

    一趟峨眉十二桩演练下来,王诚诚惶诚恐恭恭敬敬的退到了一边,等待着“太极少侠”古小龙的点评和指导。

    而“太极少侠”古小龙此时什么也没有多说,直接走向场中,也从峨眉十二桩天地桩开始演练起来,这一趟峨眉十二桩的演练,“太极少侠”古小龙仅仅只看了一遍,与王诚相比,其纯熟程度就像是师傅在进行教练一样,是经过千锤百炼般的纯熟。

    “太极少侠”古小龙一开始就明显的放满了动作的节拍,而且每一个动作做到关键部位时,总是反复多次的示范。王诚此时看到这放慢和重复多次的动作,不由而同的跟着学样起来,每一次的学样后,就有了一次不一样的惊喜。

    实际上峨眉十二桩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内功,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引气作用,而且会因人而异,像王诚这种中规中矩的人,每一次动作都必须相对矫枉过正,才能起到引气冲关的作用。

    待“太极少侠”全套峨眉十二桩演练完毕之后,王诚立即又重新演练了一遍,这一次演练与上一次演练比较,简直就不能同日而语,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内力能够适时地跟进所演练的动作了,也就是说,王诚至此才真正具备了使用内力进行有效攻击了。

    但是,“太极少侠”已经看出了峨眉十二桩为什么如此难练的症结,其症结就是对“意念”的掌握的度出了问题,要就是以意领气,要就是以气冲关,这两种方法都会造成偏差,是导致峨眉十二桩一直难以传世的根本原因。待王诚第二次峨眉十二桩的演练完毕之后,“太极少侠”古小龙,祭起了中微子大小周天真芥子米意念能场内功,重新开始了更慢的峨眉十二桩演练。

    这一次的演练,将一颗用透明的“真芥子米”包裹着中微子高能粒子环,按照峨眉十二桩经络运行起来,每到一处关隘,“真芥子米”包裹着中微子高能粒子环,就会在此关隘处停留发亮,先是意到,接着是蓄气,真气蓄积满后,自然而然的满则溢,最后冲关而过。

    全套峨眉十二桩演练完毕之后,所有修炼峨眉十二桩的峨眉派人士,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以意领气不对,以气冲关也不对,而是意到蓄气,气满则溢,自然而然就会冲关而去。

    也就是说峨眉十二桩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峨眉十二桩是动功,每一个动作都必须起到相应的作用,每一个动作的引领都必须因人而异,内向、外向之人各不相同。

    二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也就是必须是意到,而不是以意领气冲关,同时也不能以气冲关,必须是蓄气,气满则溢,自然而然就冲关成功。

    峨眉派四分支各位前辈以及精英们额手相庆,纷纷上前千恩万谢,要知道峨眉派如今的境地,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地步,内外功夫都已经面临失传的地步,今日“太极少侠”的到来,也许就是重振峨眉的大好良机,因此,大家终于看到了希望。

    接下来“太极少侠”点名与峨眉派火龙拳高手进行交流,经过商议,峨眉派派出了宋氏火龙拳嫡系传人宋颂,宋颂是宋氏火龙拳第十一世孙,深得宋氏火龙拳真传。

    火龙拳是峨眉武术代表拳种之一。它吸收明代道家宗派太阳宗的火龙舞的许多动作,保留了步势高、活、稳的特点。以柳叶掌为主,风眼拳为轴。架式以前虚后实的含机桩为主,套路分走盘、定盘、扣手三种形式。技击特点以拧腰转胯活肩旋肘为主,借力使力,以巧打人,矫健柔韧,以柔克刚。

    峨眉派火龙拳是五龙拳之一种。系黄林拳系中著名拳术。通常称“挨盘”为火龙拳,挨盘是基础拳,有一百零八式。

    挨盘的行进间练法称:“走盘”。从挨盘中提其精华而编成三十六式的拳路叫“蹲桩”,吸取蹲桩精华加上走盘的形式,补以其他部分峨眉拳法而形成的拳路称四平拳。

    从挨盘、蹲桩、四平拳中相继衍生出“火炼金丹”、“单手”、“二排手”、“单扣”、“八法扣手”、“挨盘扣手”、“走盘扣手”、“四平扣手”等各式拳路,因此,现在的火龙拳实际上是上述各种拳路的统称。

    火龙拳收吸明代道家宗派太阳宗的火龙舞的许多动作,保留了步势高、活、稳的特点。以柳叶掌为主,风眼拳为轴。架式以前虚后实的含机桩为主,套路分走盘、定盘、扣手三种形式。技击特点以拧腰转胯活肩旋肘为主,借力使力,以巧打人,矫健柔韧,以柔克刚。

    火龙拳的起源,众说纷云:有说火火龙拳由火龙功发展而来;有说火龙拳是四川省德阳市一民间拳师在峨眉山观看大青猴格斗之后创编而成;有说反清和尚神灯长老与清虚道长被清兵围困峨眉山珠甘洞,在烈火中冲出洞口与清兵拼搏,蜿如双龙出洞,因他们全身着火,在战斗中边打边退,隐入深山,沿路火顺风起烈火燃烧,形似火龙,故有火龙拳之说。

    但真实的火龙拳继传者钟方汉、刘震南等老拳师介绍:火龙拳本是四川省隆昌县黄林寺所传,清代嘉靖以后始传民间。

    据说,黄林寺一僧人精火龙拳,伟徒刘教古,刘再传刘松云。刘松云公工授徒,主要徒弟有宋鹞山、钟俊之、钟润之、张海门。后来,宋鹞山传徒侯万里、陈大力、钟方汉等;钟俊之传周开臣等;张海门传张玉龙,张玉龙再传付思齐等;侯万里传刘震南等。至此,火龙拳广为流传,在流传中,很自然地形成了钟、宋两家大同小异的火龙拳风格。从总体上看钟家拳硬,宋家拳柔。

    火龙拳以柳叶掌为主,凤眼拳为辅,主要手法有关、盘、抰、拨、提、断、剔、破、闭、擒、拦以及正撩捶、子午捶、阴阳捶、砸肘、楞克肘、鸡克肘、反肩肘、挂撞肘、架肘等。

    腿法只有破脚和蹬脚;主要步法是蛇绕步、擦滑步、箭步;步势有长山步、含机步、骑马式等。

    火龙拳技击很强,每招法明力足,常扁侧身体,单边的肘臂滚压,拳掌结合,掌指交替使用。要求顺势借力,以攻带守,巧打,点穴,断骨。讲究“高来用手提,逢中用破手,单边用盘手,伤人用箭手”,出式以步为先,以手为辅,以身次之,运用“五峰六肘”的独特击法,表现出身法如浪波、变化似龙形,吞吐浮沉,闪展腾挪,行动敏捷。

    劲道要求柔中寓刚,刚柔相济,以刚为主,步法轻盈,手法快速有力。

    现在所称的火龙拳已包括“挨盘”、“走盘”、“蹲桩”、“四平拳”等拳路。其中,“挨盘”有一百零八个动作,动作重复,活动范围较小,只需“拳打卧牛之地”。

    “走盘”动作与“挨盘”动作一样,只是在不停地走转过程中完成各种技击法,活动范围较广;“蹲桩”是吸取“挨盘”技击精华编织而成的火龙拳基础拳术,全套三十六个动作,短小精悍,演练灵活,颇具峨眉派拳术特色。

    “四平拳”又是在“蹲桩”的基础上,吸取更多的技击方法后而编选成的六十六个动作的拳路。因为这种拳术拳肘并用,掌指结合、左右出击、四面进攻、脚走四方四偶方位,要求心平、气平、头平、拳平,故名“四平拳”。

    四平拳有北四平拳和南四平拳之分,火龙四平拳属南四平拳。

    “蹲桩”与“四平拳”除具有火龙拳的特点、风格外,在其技击上有鲜明的特色,讲究巧打严防、内外兼修,偏侧圆滑、直进疾退、重礼敬德、体用结合。在演拳时要求:拳架稳准、快速活变、以步为先、脚走偏门、绕步蛇行、拧腰转胯、以巧打力、顺势借力、以柔化刚、以攻带守、侧身防卫、掌指结合、拳肘交替。

第二百六十三篇 太极少侠参拜峨眉八

    火龙拳是四川具有特色的地方拳种。《四川武术大全》将此归为黄林派武术。该派主要包括火龙,蹲桩,四平等套路及对练等技术方法。习云太在《简明中国武术辞典》一书中对其门派介绍道:“火龙拳是流行于四川成都,德阳等地的一种拳术,包括挨盘,蹲桩,四平拳等各式套路。

    火龙拳讲究“高用来提手,逢中用破手,单边用盘手,伤人用箭手。”目前,火龙拳主要流传于成都,内江和攀枝花等地。由于火龙拳传人大多居住在成都,所以火龙拳以成都为代表。

    目前,综合火龙拳的源流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认为火龙拳为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人所创。“道长在深山长期观察群猴互斗及蛇兽相搏之态,取猴的机灵和蛇兽的柔猛融入拳中。二是清朝雍正年间,朝廷禁武,通缉天下武林人士。

    在四川的彭县九峰山,聚集了一批流亡的武林志士、在山中躲避期间,相互交流和传授武艺,最后逐步形成独特风格的拳术、因练武之地有一片银杏树,每年秋后叶落满地金黄色,后人称为“黄林派”。三是认为火龙拳可能与四川民间流传的“火龙舞”有一定的关系。

    据掌握的材料和实地调查的结果显示,火龙拳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武术拳种。尽管火龙拳的传说已不能进行更早的历史证实,但具有清晰记载的传人大约是在清朝末年。

    据《四川武术大全》载:“清朝光绪年间,隆昌人刘松云学得此拳。民国初年,刘松云将此派拳术传成都宋鹞山,钟润生,张海门,钟敬之等人,至此,黄林派拳术在成都等地广为流传。”

    目前,傅尚勋作为火龙拳的代表人物,正在积极地传播火龙拳这一优秀的地域艺术。

    火龙拳的特点是身捷步灵,多拳少腿,走定相配,拳指结合,柔化脆出,快打巧制。运动中讲究脚似形腰柔软,快速活变步为先,提箭盘破随机用,柔脆快巧狠当先。

    一、手型——1、箭拳: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第一、二、三节指骨向手心卷握,食指第二、三指骨卷曲附于中指第一指骨上侧,拇指扣手食指第一节上。

    2、箭指:中指与食指伸直并拢,无名指与小指自然弯曲贴于掌心,拇指屈曲在虎口处。

    3、龙爪:拇指张开,第一指关节微屈,其余四指微张开,第一、二节指骨稍弯曲,腕关节微内屈。

    4、瓦楞掌:拇指弯曲,贴于虎口,其余四指并拢,第一节指骨微屈,掌心内凹。

    5、虎爪:指用力张开,第一,二节骨指弯曲,手背屈紧,使掌心凸出。

    6、提龙勾:屈腕,食指伸直,大拇指贴于食指第二节,其余三指并拢屈于手掌心。

    二、步型——1、弓步:两脚前后开立,前脚指尖微内扣,全脚掌着地,屈膝半蹲,膝部约与脚背垂直,脚尖内扣(斜向前方),全脚掌着地,弓右腿为右弓步,弓左腿为左弓步。

    2、三七步:两脚前后分开,约相当于本人脚长的二点五倍距离,前腿稍屈,脚尖微内扣,后腿半蹲,脚尖斜向前约四十五度,身体重心略于后腿。

    3、插步:两腿前后交叉,前腿屈膝半蹲,全脚掌着地,脚尖外展约四十五度;另一腿挺膝伸直,前脚掌着地,脚尖正朝前,拧腰。

    4、点步:两脚左右分开,约相当于本人脚长的3倍距离,右腿屈膝半蹲,全脚掌着地,脚尖朝前;左腿微屈,左脚尖点地,重心偏于右腿。

    三、套路介绍—预备势:面向正南方,两脚并步;目视前方;两手自然下垂,成立正姿势。1、上步双撩掌,并步顶礼势:双臂外旋,掌心向前;左脚向前方上步,屈膝半蹲;双掌同时由体侧向前撩出,掌心向上,掌指向前,高与肩平;目视前方。

    右脚继续向前上步,同时,两前臂内旋,双掌同时由前向下回收至腰侧,掌心向下:目视前方。左脚上步,并于右脚内侧;同时,两臂由身体两侧向外,向前上方绕弧至胸前抱拳(右掌变拳,贴于左掌心),两臂成一横圆,两臂成一横圆,与肩同高:目视前方。

    2、并步双舞花:两脚并步微屈,重心下移,身体微向右,再向左转动;同时,右拳变掌,两掌掌根相对,在胸前做舞花,向后回收至左颌侧,两掌根相对,左掌心向左,右掌心向右;目视前方。退左脚,身体微右转;两掌由左向右经胸前舞花至右颌侧,左掌掌心向左,右掌心斜向前方;同时,右腿回收至左腿侧,并步靠拢,两膝微屈。

    3、并步下插掌,右退右摆掌:双膝微屈;右掌向下插于右腿前,掌心向右,掌指向下;与此同时,左掌内旋回收至右肩前,掌心向右;目视左方。

    两脚不动;右掌变爪回收至右腰侧,爪心向下,右肘平抬,略低于肩,肘尖向右方;左臂外旋收至胸前,同时左掌变爪,爪心斜向后方;目视左方。

    两脚不动,身体左转;右爪从右腰侧向前贴着左臂上方击出,爪心向上;左爪向下按至右上臂下,爪心向下;目视左方。右臂左旋,掌心向左,然后右臂向上,向左经左肘外侧,向上经面部,向右侧平劈击,爪心向右,与肩同高;同时,左前臂外旋,左爪置于右肩前;目视右掌方向。

    3、跪步右兜爪,虚步双牵手:身体左转,左脚上步屈膝半蹲,右脚跟步,右膝向前跪,后跟离地成右跪步;同时,左掌向下经胸,腹部向左侧前方搂出,掌指向右;右爪由右侧向下经右腿外侧向前撩出(正东方),高与左小腿胫骨中部相平;随右掌撩处同时,左掌向上回收护于右肘内侧上方;目视前下方。

    重心移至左脚,右脚回撤一步,重心后移,左脚随即退步成左虚步;同时,双掌抓握成拳,右臂内旋,右拳向上、向后回拉至胸前,掌心向下;左拳向下、向前、再向后回收,拳心向上,左臂微屈,左拳与肩同高;目视前方。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跟上,重心后移成左虚步;同时,左肘向内压肘再向外顶肘,同时带左手臂向右下至与肘相平,位于胸前,掌心斜向前下方,右拳不变;目视前方。

    左脚上步,腰向左转,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前臂内旋变掌下压至右腋下,掌心向下,拳眼向右;同时,右拳变掌,经左掌上方向前插出,掌心向下,掌指向前,高与喉平;目视前方。

    4、左虚左托掌,左点左勾击:重心前移,右脚退一步,随后左脚回收成左虚步,同时,腰微向右转;左掌经右肘下向左前方剔出,随即左前臂外旋抓握回拉至胸前方,高与肩平,拳心向上;左掌在左拳前剔的同时经左前臂上向后下方回收护于左肘内侧,拳心向下??;目视前方。

    原步不变;左前臂外旋,左掌变掌,掌心向上;同时腰向右拧;左臂屈肘,向右护于左肋前;随左坐肘的同时,右前臂外旋,掌心向上,向右斜向后下方托于左肘下;目视左斜前方。左脚稍回收成左虚步,腰微向左转;左前臂内旋,左掌向右方经面部,右胸,向下、向左成勾手,盘格至左膝外侧,勾尖向左;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掌变虎爪,向上护于左上臂前;目视左斜前方。

    5、左弓左右擒,右虚左击拳:左脚稍向前移步成左虚步,腰向左转;左前臂外旋,经腹前向左后、向上、向左前方变爪擒出,爪心向下,高与肩平;右爪在左爪擒出的同时变爪,经左上臂内侧向下至左肘内侧下,爪心向下;目视左爪方向。

第二百六十四篇 太极少侠参拜峨眉九

    腰向左转;右掌外旋变拳,经左前臂上方向前击出,拳心向左,高与肩平;在右拳向前击出的同时,左拳向后回收于左腰侧;目视前方。腰向后转;左拳外旋,经右前臂上方向前击出,拳心向右,高与肩平;右拳在左拳前击的同时,经左肘下向后回收于右腰侧;目视前方。

    7、上步双外擒,虚步轮克拳:右脚前上步(正东方向)成右虚步;同时,双拳变掌,右掌向前,经左肘下向右斜上方成弧形穿出,掌指向右斜前方,掌心向下,高与鼻平;左掌在右上步和右穿掌的同时,经右前臂上置于左肘左侧下方,掌心向下;目视右掌前方。腰向右转,重心前移至右腿,左脚向前上步成左虚步;左掌经右肘下向右斜前上方成弧线穿出,掌指向左斜前方,掌心向下,高与口平;右掌在左掌前穿的同时,经左前臂落于左肘下,掌心向下;目视左掌前方。双掌变拳,腰左转,同时右前臂外旋,右拳经左前臂上内旋,顺肩向前击出,拳心向左,高与肩平;左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向后收于左腰侧;目视前方。腰向右转;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右前臂上内旋,向前顺肩击出,掌心向右,高与肩平;右拳在左拳击出的同时,经左肘下向后回收于腰侧;目视前方。

    8、虚步右克肘,右关右盘擒:右脚上步成右虚步,向左拧腰;右臂屈肘上抬与肩平,随即向下压肘于胸前,同时右勾手向左斜前方击出再屈腕回收,高与眼平;左拳由前向后回收护于右肩前,拳心向左斜前下方;目视左斜前方。

    右前臂外旋,同时双拳变掌,腰向左拧,右臂屈肘,左肘向左斜下方压肘,置于右肋前,掌心斜向上,指与眼平;左前臂外旋,掌心向上,同时经右臂内侧向下托于右肘下;目视右斜前方。腰右拧,右脚回收半步成右点步;右前臂内旋,右掌经面部向左、向下经左胸,向右斜前下方成勾手盘格至右膝外侧,勾尖向右;左前臂在右臂盘格的同时内旋,左掌变虎爪,向上护于右腮前,爪心向右;目视右斜前下方。

    腰向右转,右脚向前上步;同时,右前臂外旋,经腹前向左后、向上、向右前方变爪擒出,爪心向下,高与肩平;左爪在右爪擒出的同时变掌,经右上臂内侧向下至右肘内侧下,爪心向下;目视右爪方向。

    9、虚步左轮拳,右劈右上擒:腰向右转,重心下移成右虚步;左掌变拳外旋,经右前臂上方向前击出,拳心向右,高与肩平;右拳在左拳前击的同时,经左肘下向后回收于右腰侧;目视前方。腰向左转;右拳经左前臂上方向前击出,拳心向左,高与肩平;在右拳向前击出的同时,左拳向后回收于左腰侧;目视前方。双拳变掌,左掌向前,经右肘下向左斜上方成弧形穿出,掌指向左斜前方,掌心向下,高与鼻平;在左掌穿出的同时,左脚向前上步(正东方向)成左虚步;右掌在左上步和左穿掌的同时,经左前臂下置于腹前,掌心向下;目视前方。

    10、虚步右轮拳,左翻关盘擒:重心前移成半弓步;双掌变拳,腰左转,同时,右前臂外旋,右拳经左前臂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左,高与口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左拳经右肘下向后回收至左腰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

    身体右转;同时,左臂屈肘,左肘向上方击出,左拳变提龙勾向前击出并回收于头侧;在左肘击出的同时,右臂内旋,右拳由前向后,经左肘内侧向下护于左胸前,拳心向内;目视左前方。向左拧腰;左勾变仰掌,左肘向右下方下坐护于左肋前;在左坐肘的同时,右前臂外旋,右掌变仰掌托于左肘下;目视左斜前方。腰向右转;左前臂外旋,同时左掌抓握成拳,随即肘下压至腹部;在左肘下压的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拳护于腹前,拳心向里;目视左斜下方。

    11、左右双轮拳,上步双外擒:左脚上步,右脚跟步成左虚步;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拳变爪,向右、向上、向左前上方擒出,爪心向前下方,高与肩平;右爪在左爪擒出的同时变掌,经左上臂内侧向下,护于左肘内侧下,掌心向下;目视前方。

    双掌变拳,腰左转,同时,右拳经左前臂上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左,高与口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右拳经右肘下向后回收至左腰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腰向右转,重心下降;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拳经右前臂上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右,高与胸平;在左拳击出的同时,右拳经左肘下向后回收至右腰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

    双拳变掌,右脚向前上步(正东方)成右虚步;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掌经左肘向右斜前上方成弧形穿出,掌心向前下方,高与鼻平;在右掌穿出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掌向后、经右前臂上向下置于左肘内侧,掌心向下方;目视前方。腰向右转;左掌变爪,经右肘下向左斜前上方成弧形穿出,爪心向前下方,高与口平;右掌在左爪前穿的同时,经左前臂上向后下方回收于右腰侧,掌心向下;目视前方。

    12、右左双轮拳,右左双克肘:原步不动;双手变拳,腰左转,同时左前臂外旋,右拳经左前臂上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左,高与胸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左拳经右肘下向后回收至左腰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

    腰向右转;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拳经右前臂上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右,高与肩平;在左拳击出的同时,右拳经左肘下向后回收至右腰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

    重心前移成右弓步,腰向左转;右臂屈肘上抬与肩平,随即向下压肘于胸前,同时,右勾手向左斜前方击出再屈腕回收,手心向下,高与眼平;左拳由前向后回收置于右肩前,拳心向左斜前下方;目视左斜前方。

    重心后移成右虚步,腰右转;同时,左臂屈肘上抬与肩平,随即向下压肘于胸前,左前臂内旋,向右斜前方击出再屈腕回收,手心向下,高与眼平;在左前臂击出的同时,右勾手经左臂内侧回收置于右腰侧,勾心向下;目视右斜前方。

    13、左右提小肘,拧腰右克肘:原步不变,腰左转,重心后移;同时,右前臂内旋,右勾手经右腿外侧右腕用力向左斜前下方击出,力达手背,勾尖向下;在右勾手击出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勾手向下、向后收置于左侧腰,勾尖向后;目视斜前下方。左勾手向下,经体前向右、向上、向左盘格至左斜下方;然后腰右转,重心后移成右虚步;同时,左前臂内旋,左腕顶用力,经左腿外侧向右前斜方击出,勾尖向左斜后方置于右膝前;在左手击出的同时,右臂屈肘,右勾尖向左,经左臂内侧收于右腹侧,勾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重心后移,腰向左拧;同时,右臂屈肘上抬,高与肩平,随即右勾手向左斜前方击出回收,勾尖向下,高与眼平;在右勾手击出的同时,左勾手上提,经右臂内侧向上护于右肘下,勾尖向左斜前方;目视左斜前方。

    14、右关盘左擒,关盘左横行:两勾手变掌,退右步,左肘回拉至胸前;再上右步,腰向左转,重心移成右虚步;同时,右手向前、向左划弧,右前臂外旋,右臂屈肘,右肘向左侧下方坐肘护于右肋前,掌心向上,高与鼻平;在右肘侧坐的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掌经右臂内侧痒掌托于右肘下,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身体左转,右腿退步,重心后移,左脚向右前方跨步成左虚步;左掌回拉至左肩前,掌心向上,掌指向前;右掌回拉护于左肘侧,掌心向下;目视前方。重心前移,右腿退步,重心后移,左脚退步成右虚步,身体右转;同时,左手内旋仰掌,向后回收护于胸前,掌心向上,掌指向前;右手回收护于胸、腹前,掌心向下,掌指向前;目视前方。右脚上步,身体左后转一百八十度,同时左脚原地移步成左虚步;左勾手随身体左后转,向左侧勾击置于左胯旁;右掌贴于左上臂。

第二百六十五篇 太极少侠参拜峨眉十

    15、左擒拳轮掌,原步左轮:重心后移,左脚回收半步,随即向前上步成左虚步,同时腰向右转;左前臂外旋,勾变爪,左臂屈肘,经腰向前上方擒出,掌心向斜前方,高与眉平;在左手擒出的同时,右掌护于腹前,掌心向下;目视前方。

    双掌变拳,腰左转,同时右前臂外旋,右拳经左前臂上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左,高与肩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左拳经右肘下向后回收至左腰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腰向后转;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右前臂上向前击出,掌心向右,高与肩平;在左拳击出的同时,右拳经左肘下向后回收至腹前,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16、右上双外擒,右左轮克拳:步型不变,双拳变爪,腰向左转;同时,右前臂内旋,右爪经左肘下向右斜前上方成弧形剔出,爪心向前方,高与鼻平;在右爪剔出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爪向后经右前臂上向后回收至腹前,爪心向下;目视前方。

    腰向右转;左爪同时经右肘下向左斜前上方成弧形剔出,爪心向前方,高与鼻平;在左爪前剔的同时,右掌向后经左前臂上下移,置于左肘内侧下,爪心向左;目视前方。

    步型不变,双爪变掌,腰左转,重心后移;同时,右前臂外旋,左掌经左前臂上向前顺肩击出,掌心向左,高与肩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左拳经右肘下向后回收于左腰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腰向右转;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右前臂上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右,高与肩平;在左拳击出的同时,右拳经左肘下向后回收于右肋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

    17、左上双克拳,左夹右压肘:步型不变,双拳变爪,腰左转;同时,右前臂外旋,右爪经左前臂上向前顺肩剔出,爪心向斜前下方,虎口撑圆向前,掌指向右,高与肩平;在右掌剔出的同时,左掌经右肘下向后回收于左肋侧,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腰向右转,重心下移;同时,左前臂外旋,左爪经右前臂向前顺肩剔出,爪心向斜前下方,虎口撑圆向前,高与肩平;在左爪剔出的同时,右爪经左肘下向后回收于右肘侧,掌心向内;目视前方。步型不变,腰左转;双爪变拳,同时,右前臂外旋,右臂经左前臂上内旋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左,高与肩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左拳经右肘下相后回收于左肋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

    腰向右转,重心下移;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右前臂内旋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右,高与胸平;在左拳击出的同时,右拳经左肘下向后回收于右肘侧,掌心;目视前方。腰向右拧,左脚微内旋成点步,重心后移;同时,左前臂内旋,左臂屈肘,左勾由前向右斜下方勾击置于左膝内侧,勾尖向前;右拳变掌,由腰经胸护于左上臂内侧;目视前下方。

    左臂由左膝侧向右、向上、向左抡劈;右脚向前上步,重心落于右脚,随即左脚跟步;同时,右前臂内旋,右臂屈肘,右肘随右上步向上、向左斜前方击出,肘尖向前,与胸同高;在右肘击出的同时,左前臂外旋,掌心向上,指尖向前护于右前臂;目视右斜前下方。

    18、翻拳上下打,左剔右击拳:左脚稍收步,重心上移;同时,右臂以肘为轴,前臂外旋,右拳经左臂内侧向前上方劈击,力达拳背,拳心向上,高于头;在右拳前劈的同时,左掌移与右肘下,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重心后移成右虚步;右臂以肘为轴,右掌变勾手,由前向上、向后、经左前臂内侧向前下方击出,勾尖向前,高与裆平;在右勾手向前下击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掌心向下护于右肘上;目视前方。腰向右转,重心上移;同时,左掌经右臂内侧向前剔出,掌楞在前,掌指向上,高与鼻平;在左掌剔出的同时,右勾手向后回收于右肋侧,勾尖向内;目视前方。

    腰向左转;同时,右前臂内旋,右勾手变拳,由右肋侧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左,高与肩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左掌经右臂内侧向后回收置于右肩前,掌心向右;目视前方。

    19、左剔右击拳,左擒右下沉:腰向右转;同时,左掌经右臂内侧向前剔出,掌楞向前,掌指向上,高与鼻平;在左掌剔出的同时,右掌向后回收于右肋侧,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右前臂外旋,腰向左转;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拳由右肋侧向前顺肩击出,掌心向左,高与肩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左掌经右臂内侧向后回收置于右肘内侧,掌心向右,指尖向上;目视前方。

    20、右提右拦拳,右提反击拳:重心上移;右臂屈肘,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拳变爪,向右上方屈腕提至头右侧上方,爪心向前;在右臂上提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掌向后经右臂内侧向下护于腹部前方,掌心向下;目视左斜前方。

    重心下移,腰向左转;同时,右臂外旋,右爪向左卸下方用力下劈至右膝内侧,爪心向左方,高与膝平;在右爪下劈的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掌经右掌内侧向上护于右腮,掌心向右;目视右斜前下方。重心上移,腰向右转;同时,右臂屈肘,前臂内旋,右爪变勾手,屈腕向上提至头右侧,勾尖向前;在右勾手上提的同时,左掌经右臂内侧向下贴于右肘,掌心向右;目视前方。

    身体向左转一百八十度,右脚内扣,左脚外摆成左虚步;同时,右前臂外旋,右勾变仰掌,右臂向左方平移护于左肩前,掌心向上;在右臂向左移的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掌向上托于肩前,掌心向上,成两手交叉合抱于胸前;目视右斜前方。

    右脚上步,腰向右拧转;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掌变拳,由左向右后方横臂击出,掌心向下,高与肩平;在右拳横向后击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掌随身体右转向右后方置于右肩前,掌心向侧;目视右拳方向。

    21、左转左擒手,右左轮克拳:右脚向左挪步,身体向左后转身二百七十度,重心落于右脚,成左虚步(面向正南方);同时,右臂随左转身向左平摆至前方(正南方),然后右爪经左前臂上向后下方回收置于腹前,爪心向下;在右爪回收的同时,左掌变爪,经右臂下向左斜前上方亲擒击,勾心向前方,高与鼻平;目视前方。步型不变,腰向左转;同时,右前臂外旋,右爪变拳,经左前臂上向前顺肩击出,掌心向左,高与肩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左勾变拳,经右肘下向后回收置于左肋侧,掌心向内,目视前方。腰向右转;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右前臂上向前顺肩击出,掌心向右,高与肩平;在左拳击出的同时,右拳经左肘下向后回收至右肋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

    22、右上双外擒,右左轮克拳:双拳变爪,腰向左转,右脚向前上步(正南方)成右虚步;同时,右前臂内旋,右爪经左肘下向右斜前上方成弧形穿击,爪心向左前,高与肩平;在右爪穿出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爪向后经右前臂上下移置于右肘内侧下,爪心向右斜下方;目视前方。左脚向前上步(正南方)成左虚步,腰向右转,重心前移至右脚;左爪同时经右肘下向左斜前上方成弧形穿出,爪心向右斜前方,高与肩平;在左爪前穿的同时,右爪向后经左前臂上下移护于右腹前,爪心向左;目视左爪方向。

    双爪变拳,腰左转;同时,右前臂外旋,右拳经左前臂上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左,高与肩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左拳经右肘下向后回收至左肋侧,拳心向内;目视右拳方向。腰向右转;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右前臂向前顺肩击出;右拳经左肘下向后回收侧,拳心向内;目视左拳方向。

第二百六十六篇 太极少侠参拜峨眉十一

    24、左上双克拳,左抰左擒手:腰向右拧,左腿微内旋,重心后移;同时,左前臂内旋,左臂屈肘,左拳由前向下格挡于左膝内侧,拳心向前;右拳变掌,护于左上臂内侧;目视斜前下方。重心前上移,上右脚;同时,右掌变拳,由左臂内侧向上劈击至头前方;左臂以肘为轴,左拳向右斜后上方变掌,护于上臂内侧;目视斜前方。

    24、右上右砸拳,转腰左砸拳:上动不停。重心下移成右虚步;同时,右臂外旋,向左前下方成弧形屈肘砸下置于右膝内侧前,拳心向上,高与右膝相平;在右拳下砸的同时,左掌变拳,前臂外旋,左拳向后回收至左腰处,拳心向上;目视前下方。

    左脚向左斜后方退一步,双拳变掌,随即右脚撤步成右虚步,腰向右拧;右前臂左旋,右掌经左臂内侧向左斜前方下劈击于右膝内侧前,掌心向左斜前上方;在右掌向前下方劈掌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掌经右前臂内侧向后上方护于右肘内侧,掌心向右斜下方;目视右斜前下方。

    25、左退右劈掌,右退左劈掌:右脚向右斜后方退步成左虚步,同时腰向右拧;左前臂外旋,左掌经右前臂内侧,向右斜前方劈击于左膝内侧前,掌心向右斜前上方;在左掌向前下方劈掌的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掌经左前臂内侧向后上方护于左肘内侧,掌心向左斜下方;目视左斜前下方。

    左脚向左斜后方退步成右虚步,同时腰向左拧;右前臂外旋,右掌经左前臂内侧向左斜前下方劈击与右膝内侧前,掌心向左斜前上方;在右掌向前下方劈掌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掌经右前臂内侧向后上方护于右肘内侧,掌心向右斜下方;目视右斜前下方。

    26、右上右插掌,右转左插掌:左脚向左侧跨步成左虚步,身体向左转一百三十五度,面向东北方;同时,左掌随退步转身向左侧,横栏至胸平,左臂屈肘,前臂内旋,左掌向下压至右胸前方,掌心向下;右掌回收置于右肋侧,掌心向斜前方;目视前方。

    右脚向前上步(东北方)成右弓步,同时腰左转;右前臂内旋,掌心向下,右掌经左前臂上向前方插出,高与喉平;在右掌向前插出的同时,左掌经右臂下向后置于右腋下,掌心向下;目视右掌前方。右脚收回再向右摆步,同时身体向右转体一百八十度,左脚经右脚前绕上步成左弓步,面向西南方;同时,左掌经右前臂上向前上方插出,掌心向下,高与喉平;在左上步和左插掌的同时,右臂微内旋屈肘,右掌随右转身经左前臂下向后收于左腋下,掌心向下;目视前方。

    27、退步三提闭,右关盘左擒:左脚向左斜后方退步成右虚步,同时腰向左拧;左臂屈肘,前臂外旋,左掌向前向左后提于左耳侧,掌心向后;在左退步和左提掌的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掌楞用力向右斜前方击出,掌心向前下方;目视右斜前下方。

    右脚向右斜后方退步成左虚步,同时腰向右拧;右臂屈肘,前臂外旋,右掌向右后提于右耳侧,掌心向后;在右退步和右提掌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掌经右前臂内侧用掌楞用力向左斜前下方击出,掌心向前下方;目视左斜前下方。左脚向左斜后方退步成右虚步,同时腰向左拧;左臂屈肘,前臂外旋,左掌向左后提于左耳侧,掌心向后;咋左退步和左提掌的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掌经左臂内侧,用掌楞用力想右斜前下方击出,掌心向前下方;目视右斜前下方。

    右臂向右斜前上方格挡至肩前,右掌心向上,高与口平;腰向左拧,重心落于左脚,右脚回收成右虚步;在右肘格挡的同时,左掌由上向下按至右腹前,掌心向下;目视右斜前方。

    右脚向右斜后退步,重心落于右脚,成左虚步,同时,身体向右转体四十五度,面向正南方;随即左前臂内旋,左爪经右臂内侧向斜前方穿击,掌心向前,高与眉平;同时,右前臂内旋下按至左腹前,爪心向下;目视前方。

    重心移至左脚,右脚向右斜前方上步成右虚步;同时,右掌向外、向左斜前上方横击出,掌心向上;在右掌击出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掌向后回收置于右前臂内侧,掌心向下;目视前方。重心前移,身体左拧,左腿提膝成独立步;同时,右掌外旋,向左格挡至左胸前,掌心向上;左掌回拉护于右肘侧,掌心向下;目视左侧斜下方。

    左脚向前落步,右脚上步成右虚步;右前臂内旋,由左向右、向前切掌,掌心向上,掌指向前,高与鼻平;左掌不动,贴于右肘内侧;目视前方。

    28、上步右断掌,右上右断掌:腰向右拧,左脚上步;同时,左前臂内旋,左臂屈肘,左掌变勾手,由前向左斜下方勾击置于左膝内侧,勾尖向前;右掌由腰经胸护于左上臂内侧;目视前下方。左脚上步,右脚跟步成左半跪步;右掌变拳,向前下方击出,拳心向下,高与膝平;同时,左勾手变掌,左前臂屈臂回收护于右肘内侧,掌心向下;目视斜前下方。

    29、左剔右击掌,右上右压肘:重心前移,撤右步,左脚跟步后退成左虚步;左掌变勾手,由前向下、向后、再向上、向前弧形格挂至左膝内侧,勾尖向左;右拳变掌,回收护于左臂内侧,掌心向内;目视右下方。左臂由左膝侧向右、向上、向左抡劈;右脚向前上步,重心落于右脚;同时,右前臂内旋,右臂屈肘,右肘随右上步向上、向左斜前方出击,肘尖向前,与胸同高;在右肘击下的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掌心向上,指尖向前护于右前臂;目视右斜前下方。

    右臂以肘为轴,前臂外旋,右臂经左臂内侧向前上方劈击,力达拳背,拳心向上,高于头;在右拳前劈的同时,左掌移于右肘下,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重心后移;右臂以肘为轴,右掌变勾手,由上向左、屈臂经左前臂内侧向前下方击出至右膝前,勾尖向前;在右勾手向前下击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掌心向下护于右肘上;目视前方。

    30、翻拳上下打,左剔右击拳腰向右转,重心上移;同时,左掌经右掌内侧向前剔出,掌楞在前,掌指向上,高与鼻平;在左掌剔出的同时,右勾手向后回收于右肋侧,勾尖向内;目视前方。腰向左转;同时,右前臂内旋,右勾手变拳,由右肋侧向前顺肩击出,拳心向左,高与肩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左掌经右臂内侧向后回收置于右肩前,掌心向右;目视前方。

    腰向右转;同时,左掌经右臂内侧向前剔出,掌楞向前,掌指向上,高与鼻平;在左掌剔出的同时,右拳向后回收于右肋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右前臂外旋,腰向左转;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拳由右肋侧向前顺臂击出,掌心向左,高与肩平;在右拳击出的同时,左掌经右臂内侧向后回收置于右肘内侧,掌心向右,指尖向上;目视前方。

    31、右提右拦拳,右提反击拳:重心上移;右臂屈肘,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拳变爪,向右上方屈腕提至头右侧上方,爪心向前;在右臂上提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掌向后经右臂内侧向下护于腹部前方,掌心向下;目视左斜前方。

    重心下移,腰向左转;同时,右臂外旋,右爪向左斜下方用力下劈至右膝内侧,爪心向左方,高与膝平;在右爪下劈的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掌经右臂内侧向上护于右腮,掌心向右;目视右斜前下方。重心上移,腰向右转;同时,右臂屈肘,前臂内旋,右爪变勾手,屈膝向上提至头右侧,勾尖向前;在右勾手上提的同时,左掌经右臂内侧向下贴于右肘,掌心向右;目视前方。

第二百六十七篇 太极少侠参拜峨眉十二

    身体向左转一百八十度;同时,左前臂外旋,右勾手变仰掌,右臂向左方平移护于左肩前,掌心向上;在右臂向左移的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掌向上托于右肩前,掌心向上,成两手交叉合抱于胸前;目视右斜前方。

    右脚上步,同时腰向右拧转;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掌变拳,右拳由左向右后方横臂击出,掌心向下,高与肩平;在右拳横向后击的同时,左前臂内旋,左掌随身右转向右后方置于右臂前,掌心向侧;目视右拳方向。

    32、左转左擒手,右左轮克拳:右脚向左挪步,身体向左后转身二百七十度,重心落于右脚成左虚步(面向正南方),同时,右臂随左转身向左平摆至前方(正南方),然后右掌变爪经左前臂上向下方回收置于腹前,爪心向下。

    在右爪回收的同时,左掌经右臂下向左斜前上方擒击,掌心向前方,高与鼻平;目视前方。左臂外旋屈肘,左掌成仰掌,向后坐肘置于左肋前;右爪不变;目视左掌方向。

    33、右刻怀阴脚、左上做剔肘:上动不停。重心前移至左脚支撑,同时右脚由后向右前用力蹬出至右胸前,脚尖向上;在右脚蹬出的同时,右爪变掌上提,经右肩向前成弧形拍击右脚底,掌心向内;左手向左后自然摆臂;目视前方。上动不停。

    右脚向前落步,左脚向前上步成左虚步,同时腰向右转;右爪由上向下格挡至腹前;右爪格挡的同时,左臂外旋,左掌变爪,左爪由体侧向前方击出,爪心向前;目视前方。

    身体左转,左脚向左上步成半马步;同时,左爪由上向左方格挡,爪心向下,高与胯平;右爪不动,贴于腹前,爪心向下;目视前方。上动不停。

    腰向左转,脚右步成半跪步;同时,左爪变拳,回收护于左肋侧;右爪变拳,由腰间向前击出,拳心向下,高与肩平;目视前方。退右脚,重心后移,左脚插步,向右拧腰;同时,右肘向右侧顶肘,高与肩平;左拳变掌,回收置于右拳处,左掌掌心贴于右拳;目视右方。身体左转,左脚向前上步成左虚步;同时,左掌变爪,向前方插出,爪心向前,高与肩平;右拳变爪,向前、向下护于胸腹前,爪心向下;目视前方。

    34、左上双克拳,左夹右压肘:身体右转,左脚收回成左点步;左爪变勾手。向下格挡于左膝外侧,勾尖向左;右爪护于左肘处;目视前方。腰向左拧,重心上移;左勾手向右、向上经腹胸划弧,同时变掌,左掌向左斜前上方擒出;右脚向前上步;同时,右前臂内旋,右爪变拳,右臂屈肘,右肘随右上步向前击出,肘尖向前,与胸同高;在右肘击下的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掌回收贴于右前臂;目视左斜前下方。

    35、左上双冲拳,上步双推手:退右脚成左虚步;左掌变拳,双臂内旋回收,双拳置于腰侧,拳心向内;目视前方。右脚上步成右弓步;双拳由腰侧向前方击出,拳心向上,高与肩平;目视前方。退右脚成左虚步;双拳变爪,回收置于腰侧,左爪心向下,有爪心向上;目视前方。上右脚成右弓步;双爪由腰侧向前击出,爪心向下,高与肩平;目视前方。

    退右脚成左虚步;双爪变掌,回收置于腰侧,掌心向上;目视前方。上右脚插入那个右弓步;双掌由腰侧向前击出,掌心向前,高与肩平;目视前方。

    36、左转左擒手??关盘右破掌:右脚向右摆步,身体右转90度,左脚向前上步成左虚步;左掌变爪,收回腰侧再向前击出,爪心向前,高与肩平;同时,右掌变爪,由前向后下方回收置于左腹前,爪心向前;目视前方。

    右脚向右侧横跨一步,左脚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同时,右臂内旋,右爪由下向上、向右击出,爪心向右,高与肩平;左爪向下、向后回收置于右臂内侧下,爪心向上;目视左爪方向。右脚上步成右虚步;右臂外旋,右爪向前击出,爪心向前;左爪回收置于右腋下,爪心向下;目视前方。左脚向前上步,身体向右转,成半马步;同时,左前臂内旋,左爪变勾向左侧击出,勾尖向后;右臂内旋,右爪回收置于左腋侧,爪心向左;目视左方。

    身体左转;右前臂外旋,右爪变掌,右掌向前上方劈出,掌心向上;同时,左臂外旋,左勾变掌,左掌由下向上护于右肘下;目视右掌方向。

    37、右退右摆掌、左压右兜掌:腰向右转成半马步;同时,右前臂内旋,右掌随右转身由前向右劈出,掌心向右,高与眉平;左臂内旋,左掌随右转身由左向右置于右臂前,掌心向右;目视右掌方向。身体左转,摆左脚成左弓步;随即右掌由右向下、向前撩击,掌心向前,高与膝平;同时,左掌由右向左置于右前臂上。??

    38、并步顶礼势收势:左脚退步成左虚步;双掌回收置于两腰侧,掌心向上,掌指向前;目视前方。左脚退步,右脚向前上步,并于左脚内侧成立正势;左右臂同时内旋,向身体两侧饶弧至胸前方抱拳,左掌心向前贴着右拳,两臂与肩同高;目视前方。右拳变掌,两臂自然下垂成立姿势。

    宋氏嫡孙宋颂,从三岁开始就从习练火龙拳基本功开始,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所有的招式都已经烂熟于胸,在峨眉四分支同辈乃至上辈中,多次蝉联火龙拳散打比赛冠军,并且参加了省一级和国家一级的各种散打比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家为他取得外号叫做“冷面火龙”,意思是形容他在各种比赛中非常冷静,火龙拳的技巧运用非常到位。

    另一面就是形容他下手狠毒,往往一招就能ko对手,对手一般都将受伤严重,在历次的比赛中从来都是不留情面的。

    而“太极少侠”古小龙正好喜欢对抗性极强的比赛,“冷面火龙”宋颂冷静、技巧、狠毒的散打,正好符合古小龙的口味,因此,待“冷面火龙”宋颂一上场,就迫不及待的迎了上去,准备与“冷面火龙”宋颂进行一场硬碰硬的对决。

    “冷面火龙”宋颂的确是一个异常冷静,头脑清晰的对手,一上场看到“太极少侠”古小龙双手下垂,全身每一块肌肉都得到了完全的放松,前后左右上上下下毫无破绽,并没有贸然出招,只是围着古小龙不断用四方步或三角步试探着,力求在运动中找到进攻的契机。

    “太极少侠”古小龙微微一笑,主动跨出了进攻的步伐,一个箭步瞬间就逼近了“冷面火龙”宋颂,并以一式最为简单的黑虎偷心招式向他击去。

    黑虎偷心看似简单,但往往能够依照制敌,功力强大者还能一招致命。但这一招正好被火龙拳的第二十式所破,右提右拦拳、右提反击拳,接着肘、腿、拳、掌就会连绵不绝的反击过来。

    正如“太极少侠”古小龙预计的一样,“冷面火龙”宋颂一轮疾风暴雨般的进攻开始了,而且一旦攻击就一发不可收拾,这也是古小龙所需要的效果。

    古小龙一式太极“粘”劲,牢牢地粘住了宋颂,无论“冷面火龙”宋颂是进攻还是后退,都被古小龙牢牢地用“粘劲”粘住,这就像太极前辈杨露禅一样,就是一只小鸟想要飞出他的掌心,由于无处着力,始终无法飞起一样,这时的“冷面火龙”宋颂,退脱不了身,进靠不近身,火龙拳的攻势一发也收不了手,只有在古小龙的“粘”劲控制之下,将一套完整的火龙拳攻击施展完毕。

第二百六十八篇 太极少侠寻找墨家

    这可就由不得“冷面火龙”了,待“冷面火龙”一整套火龙拳攻击完毕之后,古小龙加大了“粘”劲,又控制着他从起手式开始,打出了一套慢慢悠悠的火龙拳,完全身不由己。

    但此套被“太极少侠”完全控制的火龙拳一出手,不禁使“冷面火龙”自己心中大震,更使自己心中大喜。

    原来古小龙不但用“粘”劲控制住宋颂的招式,而且还用中微子大小周天真芥子米意念能场内功,灌注到了“冷面火龙”宋颂的双手之中,并严格按照峨眉十二桩运行路径运行。

    此招式必须按照那一条脉哪一条经运行,内力该怎么发出,完全都符合峨眉十二桩的运行规律,全套火龙拳演练完毕,在收式之时,所有的内力全部都纳入了丹田之中,“冷面火龙”经此演练,顿时就像一张窗户纸被捅破一样,一套完整的以内功为基础的火龙拳,在“太极少侠”古小龙的帮助下,终于又回到了峨眉派手中,而“冷面火龙”宋颂也成为一位内家拳的国家级一流内家拳高手。

    直到此时,古小龙含笑的退出了比赛的场中,而“冷面火龙”宋颂则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按照刚才“太极少侠”输入的内力路径,重新演练了一遍这完全带有峨眉十二桩内力的火龙拳,只感觉到举重若轻,浑身是力量,特别是每一次发力攻击之时,清楚的感觉到了内力来自大地,并传遍全身,最后由后背督脉发送到双臂双腿,即攻击之力起于大地,发于后背,意到力到。

    这一套经过“太极少侠”锤炼国的火龙拳一经使出,已经大大有别于开始只有形而无神的火龙拳,现在却是神形兼备,意到劲到,拳风虎虎,威风八面。

    “太极少侠”古小龙这次非常合群,主动与峨眉派的老老少少攀谈,完全做到了不耻下问有问必答,凡问到的问题,自己都一一作答,还主动为习练内功者作出示范,多为内功出现偏差者,还为其主动为其打通关隘,对其进行纠偏,对各种峨眉武术套路,一一进行了指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峨眉派武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实际上古小龙这样做,主要是不想再四出比武招摇了,而是近期突然对古代的侠者兴趣大起,特别是对墨家侠者以及墨家学说非常感兴趣,用他自身的中微子大小周天真芥子米意念能场感受感知,总觉得墨家并不像历史上说的,完全从历史上消失了,而是传承有序,时至今日,仍然有墨家传人。

    因此,咱们的“太极少侠”古小龙准备花大气力,寻找墨家及其传人,想为墨家的传承做点有益的事情

    “太极少侠”古小龙遍访蓝色星球c国武术界,特别是在拜访完少林、武当、峨眉这些蓝色星球c国武术界的领军派别后,更是声名大振,整个蓝色星球c国武术界都知道有一个“太极少侠”,通晓各门各派武功,其大小周天内功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第一人的地步。

    蓝色星球c国武术界的各门各派,都希望能够得到这位“太极少侠”耳提面命的指导,可就在这时这位“太极少侠”却销声匿迹,再也没有露面了。原来“太极少侠”古小龙真在做着一件大事,即寻找“墨家”。

    墨家,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墨家之名从创始人而得。

    之后由于西汉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那种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非人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导致后继无人,墨家在汉武帝在位时代之后基本消失。

    墨子姓墨名翟,生卒约公元前四百六十八年~公元前三百七十六年,鲁国人。出生社会下层。

    最初受业于儒家(《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因不满儒家维护强权高贵尊尊亲亲压抑人性的统治思想,及对儒家强调的繁文缛节和靡财害事的丧葬报有疑虑,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强调要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

    遂脱离儒家的“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而创立墨家。墨子为宣传自己主张,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

    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韩非子??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

    墨家同时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民间结社组织,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其最高的领袖被称为“巨子或钜子”,墨家的成员都自称为“墨者”。墨翟可能是第一代“巨子”。巨子由上代指定,代代相传,在团体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淮南子??泰族训》)。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

    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例如巨子腹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

    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战国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

    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

    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三表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历史记载的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依据。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依据。“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百六十九篇 太极少侠寻找墨家一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

    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

    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三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但是根据考古发现最后一代在晚清出现,抗夷而全部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弟子们记录后整理而成的。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立者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音笛di])。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想大大改变周的制度。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与法律观:墨家认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的乱世;人民过着“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痛苦生活;原因是“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应该代之以一个“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理想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们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利的“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人与人之间互争互害的“别相恶、交相贼”。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

    墨家的法律观也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并服务于他们的社会理想的。他们很重视“法”、“法仪”或“法度”的作用,认为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有“法”,如百工的“为方以矩,为圆以规”一样,否则便将一事无成。

    《墨子??经上》说:“法,所若(顺)而然也”,一切都必须顺法而行。治理天下、国家当然更应该有“法”。关键在于以什么为“法”和法什么?墨家的答复是必须“以天为法”和“莫若法天”。因为“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群书治要》作“息”),其明久而不衰”。意即天是最公正、最仁慈的。

    既要“以天为法”,则应以天的欲、恶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准则。他们借口天对一切都“兼而有之,兼而食之”,因而宣称:“天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这就是说,“以天为法”,就应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法”。

    墨家所说的“法”是广义的,既包括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也包括规矩、准绳等度量衡。

    他们提出“以天为法”的目的,是想使“兼相爱、交相利”成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善恶、功过的统一的客观标准。

    墨家的“法天”,可以理解为法自然之天,即把他们的“兼相爱、交相利”说成合乎自然法。但墨家最后却转入“神道设教”,甚至提出这样的论点:“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这样就把“天”说成是可以赏善罚恶的人格神和凌驾于天子之上的最高主宰,幻想利用传统宗教迷信的力量来实现他们的理想。

    因此:“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成了“天志”,即天的意志,从而披上了宗教外衣。

    “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为了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原则,墨家提出了“尚同”的主张,要求各级正长直到天子必须“壹同天下之义”。

    即用“兼相爱、交相利”来统一思想。他们认为,“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也就是在国家和法律产生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人人意见不一,“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

    因此大家互相争夺、互相亏害,“天下之乱,若禽兽然”。这就需要“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和各级“正长”。然后由天子“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自上而下地“壹同天下之义”,并让人民逐级向上报告“善”与“不善”的情况。

    使“爱利天下者”,“上得则赏之”;“恶贼天下者”,“上得且罚之”。人民不但要“上同乎天子”,“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而且要服从各级正长:“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访)荐之”。这样就能使“天下治”。

    墨家提出这种“壹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目的在于使“兼相爱、交相利”上升为国策和法律,以便用国家强制力加以贯彻。他们要求上下“尚同一义”,即要求统治者与人民的是非、善恶标准都能一同于“兼相爱、交相利”。

    他们认为这在他们理想中的古代社会是完全可行的。但当时的现实社会却并不是这样,当时的“王公大人”根本不为人民着想,所以,他们虽主张“上同乎天子”,却没有把君权绝对化。

    他们拥护爱民的“兼君”,却反对害民的“别君”。而且认为君主虽然有权立法,“发以为刑政”,但必须考察其在实践中能否“中国家百姓之利”,否则便不可为“法”。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与“赏当贤,罚当暴”:墨家为了保证“兼相爱、交相利”原则的贯彻,还要求各级正长必须由忠于这一原则的贤者来担任,因而又提出了“尚贤”的主张。

    他们认为当时各诸侯国治理不好,关键在于“不能以尚贤事(使)能为政”。如果“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事能为政”,就能做到“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

    因此,墨家坚决反对周礼规定的宗法世袭制和任人唯亲的“亲亲”原则,也反对维护“礼”的儒家,明确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这些人并不都贤,如果让其治理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

    所以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只要是“贤者”,“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如果不贤,即使是贵族也必须“抑而废之”。其结论就是“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这种“尚贤”主张,实际上是后来法家要求变世卿世禄制为非世袭的官僚制的前奏。但墨家的“尚贤”不同于法家。

    墨家的“为贤之道”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而法家的尚贤标准是从有功于耕战出发。由于“尚贤”,墨家在法律上也相应地主张“赏当贤,罚当暴”。

第二百七十篇 太极少侠寻找墨家二

    如果“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就起不到“劝善”、“止暴”的作用。为了使赏罚充分发挥威力,墨家还指出法律与道德、舆论等必须一致和互相配合。

    法律上的赏罚和社会上的舆论如果不一致,“上之所赏则众之所非”或“上之所罚则众之所誉”,也不可能“劝善”、“沮暴”。要使赏罚发挥作用,还必须反对徇私。做到“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

    这是墨家主张“兼爱”、“尚贤”的必然逻辑。墨家还提出“若见爱利天下以告者,亦犹爱利天下者也,上得则赏之;若见恶贼天下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天下者也,上得且罚之”。既奖励荐贤,又打击匿奸。这样就可做到“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与“杀盗人,非杀人”:墨家专论刑法的思想不多,最为人所乐道的,就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和“杀盗人(一说“人”字衍),非杀人”。

    前者是作为“墨者之法”(墨家纪律)规定的。基于这一精神,墨家对于定罪量刑,特别是死刑,都很认真、慎重。一再强调“刑法正”,同时主张严格按照法律办事。

    《墨子??经说上》说:“罪,犯禁也。”《经说上》又说:“罪不在禁,惟(虽)害无罪。”意即只要不犯禁令(刑法),即使有害,也不构成犯罪。“杀人者死”,是反对滥杀无辜,也是对当时贵族擅自虐杀无辜的谴责。但在《墨子??小取》中,却提出了“杀盗人,非杀人”的命题,即并不反对杀盗。

    原因在于墨家是在维护私有制的基础上来谈“兼爱”的。他们认为盗窃行为构成犯罪,是因其“不与其劳获其实,以非其所有取之故”,因此应当受到惩罚,甚至可以刑杀。

    墨家虽然维护私有制,也不否定贵贱等级,但是他们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反对“亏人自利”和“不劳而获”,特别是反对“富侮贫”、“贵傲贱”,所以他们要打击的主要对象不是一般盗贼,而是“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的“当今之主”。

    他们认为正是这些“当今之主”造成了“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的局面,因而使得人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这是墨家在经济上对劳动人民“犯罪”原因的深刻分析。

    立足于“利民”的经济立法原则:墨家为了制止贵族“暴夺民衣食之财”,把“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称为人民的“三患”。

    而把致力于“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称为“三务”。在他们看来,为了解除“三患”、实现“三务”,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不仅要靠“兼相爱、交相利”,而且必须使整个社会的财富充裕起来。

    因此提出了立足于“利民”的发展生产和限制浪费的经济立法原则。其一是,“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和“使各从事其所能”。墨家认为贫富不取决于“命”,而取决于人们是否努力从事生产,只要人们愿意积极劳动并做到各尽所能,就能创造更多财富。

    因此,统治者在立法时,必须以此为指导。其二是,“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意即生产生活资料,以能满足需要为止,不应生产奢侈品和贪求享受;所有用度如不利于人民生活,便应终止。

    所以墨家提出“节用”、“节葬”和“非乐”等主张,反对贵族讲究排场的各种礼仪和厚葬、久服(丧服)。但他们把音乐等精神艺术也看成是徒供贵族享受的奢侈品,一概加以反对,而没有意识到劳动人民精神生活中也需要艺术。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一、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二、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三、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四、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五、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六、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七、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八、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九、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十、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原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历史学界至今无法确定墨子的真实姓名,有以下各种说法:墨子姓墨名翟,最传统,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墨子姓墨名翟。

    《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元和姓纂》明确说墨子乃孤竹君之后,本墨胎民,改为墨氏。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

    墨子姓翟名乌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环记》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

    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琼所著的《读子卮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

    墨翟为“貊狄”或“蛮狄”之音转,非姓名,近代学者胡怀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第二百七十一篇 太极少侠寻找墨家三

    墨为古代刑名之一,近代学者钱穆的《墨子传略》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

    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这样,就被称为墨子。而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后称为黥布,也是一证。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经》或《墨辩》,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太极少侠”古小龙对墨家极具兴趣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墨家在蓝色星球公元前就对科技做出过重大贡献,堪称蓝色星球c国古代的达芬奇;二是更感兴趣的古代游侠即侠客的精神也是来自墨家。

    墨子擅长工巧和制作,在军事技术方面高于其他诸子,堪称博学多才。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寸之木削为可载三百千克重的轴承。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他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云梯等,用于生产和军事。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即所谓的“墨守”),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根据《墨子》中关于机关术的记载,当时墨家发明出来的机关器械有:一、连弩车——见于《墨子·备高临》。连弩车是一种置于城墙上可同时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无数的大型机械装置,需十个人驾驶,最为巧妙的是长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后能用辘轳迅速卷起收回。

    二、转射机——见于《墨子·备城门》。转射机也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发射机,机长六尺,由两人操纵,与连弩车不同的是转射机更为灵活,能够在一人射箭的同时由另一人将机座旋转。

    三、藉车——见于《墨子·备城门》。

    藉车外部包铁,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够投射炭火的机器,由多人操纵用来防备敌方的攻城队。

    实际中的机关术显然不如游戏中那样神奇且令人惊叹,但以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能够设计并制造出如此复杂的机械,也是相当的不容易。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想来应该是这个学校的必修课。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大派别,分别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见《韩非子·显学》)。分别以谈辩,从事,说书为主要思想,其中谈辩即辩论,从事即研究科学,说书即教书和研究各种典籍。他们各自以为是正宗,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甚至互相倾轧窝里斗,致使墨家元气大伤。

    到了战国后期,墨家三派又汇合成二支:一支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另一支则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

    可惜的是此后的时间,也就是从秦统一六国以后到清朝初年的近两千年里,墨学进入最低潮的时期。

    墨学基本上是处于停滞阶段,治墨者屈指可数,能找到的的有:晋时的鲁胜,唐时的乐台,宋代的何芜及元代的陆友等。这些人名都生疏得很,可谓是“凤毛麟角”。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为教、焚百家之书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机和活力,以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的内因。

    大抵说来,还是墨家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难以实行,加上墨家独特的巨子组织,已经是一种变相的神秘组织,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于心灵,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的应用在政治上,因此,墨家思想慢慢的没落了。

    但是墨家精神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中国民间的社会底层流传着。汉代以后的侠士是墨家“兼爱”精神的继承者。中国歌颂侠义精神的诗歌和侠士小说,其精神源头莫不与墨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位集五个“家”,一个创始人于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后省为墨姓)的后裔,孤竹君之后,与宋国国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贵族降为了平民。墨子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称是“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诸宫旧事》和今天骂人的“贱人”意思不同)。

    从墨子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他还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传人学习周礼,“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伦”。

    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学,“法夏宗禹”,创立了自己的墨家学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选择也是很有魄力的。

    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墨子知道后又前去说之以理,说服鲁阳文君停止攻郑。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

    又多次访问楚国,献书楚惠王。但后来他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听吾言,用我道”作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

    最著名,也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止楚攻宋”的故事。战国初年,楚惠王意图攻宋,墨子求见楚惠王,陈述厉害关系,还当着楚惠王的面和公输般用皮带当作城墙,用小木板当作攻城器械,互比攻守城池的技术,来了一场精彩的攻防“论战”,最终阻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其间墨子的口才固然了得(先秦的名辩之学到了墨子手中才真正达到完善,成为与古希腊逻各斯,天竺因明鼎立的三大逻辑系统),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他的防御器械以及让弟子禽滑嫠等三百人守住了宋城策略。

    战国初年的楚国是一个国力强盛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军事计划竟然被墨家这个学派的力量所改变,可见墨家在当时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称为“孔墨显学”。孟子曾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家之学出于清庙之守(掌守宗庙),即巫祝,有浓厚的宗教倾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124/ 第一时间欣赏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 作者:古月木斤所写的《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为转载作品,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介绍:
(晴儿推荐)从古至今,奇空间预言家曾经预言,奇空间会遭遇一次毁灭性的劫难,而这场劫难只有东方的道家始祖及其衣钵传人,方有可能解救这次劫难.....。为争夺道家祖师老子二千四百年的反中微子真芥子米,多国特战、武功精英,齐聚秦岭北麓,一场龙争虎斗箭在弦上。而老子传人古小龙等,用浩瀚的道家武功,轻松化解了这场危机。古小龙在出生之日起,其下丘脑就被上帝粒子-中微子植入,并修炼成了正中微子真芥子米内功,并成为继承老子反中微子真芥子米的唯一传人,担负起化解奇、偶平行空间重大危机的使命。偶空间为躲避其空间重大灾难,妄图入侵并占领我们所处的奇空间,古小龙带领奇空间联合抗击特战队,多次战胜对手,独闯偶空间议会,以渊博的学识,高深的功力联合偶空间,化解了奇偶空间重大危机。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