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TXT下载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全文阅读

作者:古月木斤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txt下载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二十二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三十二

    5)打击目标。如打击面目标,精度又不是太高,一般弹头数量为3,每个弹头当量又不能太小,一般数十万吨。如打击点目标,要求精度高,每个弹头当量不必太大,可多配弹头,如10枚或更多。

    6)弹头总数量。美苏有大量导弹及弹头;既要攻击面目标,又要攻击点目标;既有大当量弹头,又有小当量弹头。就可采取多种组合,根据打击目标和弹头性能,选用多种不同数量弹头的多弹头导弹。对于中等核国家,导弹及弹头数量有限,打击目标有限,随着弹道导弹防御水平的提高和对突防要求的提高,一般不宜多发展多弹头,如果在助推段被拦截,导弹里的多个弹头就都将被摧毁。与其如此,不如在突防技术上多下功夫,例如导弹和弹头的反红外、反雷达、防激光等措施。

    弹道导弹的主要特点是:

    1)导弹沿着一条预定的弹道飞行,攻击地面固定目标。

    2)通常采用垂直发射方式,使导弹平稳起飞上升,能缩短在大气层中飞行的距离,以最少的能量损失克服作用于导弹上的空气阻力和地心引力。

    3)导弹大部分弹道处于稀薄大气层或外大气层内。因此,它采用火箭发动机,自身携带氧化剂和燃烧剂,不依赖大气层中的氧气助燃。

    4)火箭发动机推力大,能串联、并联使用,可将较重的弹头投向较远的距离。

    5)导弹飞行姿态的修正,用改变推力方向的方法实现。

    6)弹体各级之间、弹头与弹体之间的连接通常采取分离式结构,当火箭发动机完成推进任务时,即行抛掉,最后只有弹头飞向目标。

    7)弹头再入大气层时,产生强烈的气动加热,因而需要采取防热措施。

    8)导弹无弹翼,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尾翼,起飞质量和体积大,结构复杂。

    9)为提高突防和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战略弹道导弹可携带多弹头(集束式多弹头或分导式多弹头)和突防装置。

    10)有的弹道导弹弹头还带有末制导系统,用于机动飞行,准确攻击目标。

    导弹的制导方式按制导系统在导弹飞行全程中的作用,可分为初制导、中制导和未制导三大类:

    1)初制导主要用于弹道初始段,当导弹从发射起飞转入巡航飞行时,保证其进入预定的空域;

    2)中制导的作用是使导弹在飞行弹道中段保持正确的航向和飞行姿态;

    3)未制导用于飞行弹道未段,以保证导弹准确击中目标。??[7]??

    按控制信号的来源和产生方式可分为四大类:自主式、遥控式、寻的式和复合式:

    1)自主式制导系统包括程序控制、惯性制导、天文导航、惯性、多普勒导航、惯性、天文导航和惯性、地形匹配等制导方式,主要应用干洲际弹道导弹和攻击面状目标的巡航导弹等。

    2)摇控制导系统主要包括指令制导、驾束制导、无线电导航、有线指令制导和卫星定位制导等。其中,指令制导中包括目视指令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和电视指令制导;驾束制导中包括雷达波束制导和激光制导;无线电导航系统中包括双曲线导航和多普勒导航。

    3)寻的制导系统主要包括:主动式、半主动式和被动式三种。主动式寻的有雷达和声纳两种;半主动式寻的有雷达和激光两种;被动寻的有雷达、红外、声学和光学四种。

    4)复合制导系统有串联式、并联式和串、并联式三种。串联式有自主十寻的制导、自主半遥控制导、遥控十寻的制导、自主十遥控个寻的制导。并联式有主动十被动寻的、主动十半主动寻的、半主动十被动寻的。遥控卡寻的制导。串、并联式有自主十半主动或被动寻的、遥控个半主动或被动寻的、自主十主动或半主动寻的、遥控十主动或半主动寻的等。

    蓝色星球m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由m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组织(bmdo)掌管的核心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是战区弹道导弹防御(tbmd)体系的基石,主要包括爱国者pac-3、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tbmd)、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或称萨德)和海军全战区防御等四大系统。

    蓝色星球m国的爱国者pac-3系统,pac-3是爱国者系统的最新型号。爱国者系统因在海湾战争中表现突出而闻名。pac-3系统将于2001年完全升级为低层弹道导弹防御(bmd)体系,其任务是为部队和固定设施提供保护,抵御近、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固定翼或旋转翼飞机等的攻击。在设计上,要求pac-3便于在世界各地部署和能用c-17或c-5飞机运输。

    pac-3由3种配置组成,均为升级产品。为了尽快给部队提供导弹防御手段,两种原始的配置已于1995-1996年期间部署。第3种配置于2001年实施部署。其最终配置将全部采用改型系统部件。升级后的地面雷达在其多功能、低空、威胁探测与识别等能力方面均得到提高。目标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新型的pac-3导弹采用猛烈撞击的方式将其摧毁,这就是所谓稠密大气层撞击杀伤截击。pac-3的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比早期产品有了更好的改进,互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pac-3的发射装置主要由地面雷达设备、截击控制站和8部导弹发射设备组成。

    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蓝色星球m国海军的宙斯盾巡洋舰和驱逐舰是美国舰队的支柱,其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则以此为基础。这些舰只稍作改进便可承担弹道导弹防御任务。改进工作包括舰载an/spy-1雷达、宙斯盾战斗系统计算机和计算机程序等的升级。sm-2block4导弹将优化其反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性能,包括增加红外导引头以提高截击精度。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进后,战区指挥人员增强了防御再入大气层段的近、中程战区弹道导弹(tbm)的能力。承担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任务的宙斯盾巡洋舰和驱逐舰无需额外增加人马,海军已就地拥有训练和后勤基础设施。

    海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系统具有若干优势:可驻守在陆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部队不易部署的潜在危机“热点”附近海域;装备海军区域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舰只可在国际水域作业,因此系统部署无需通过外国政府的安全批准;舰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系统可以大力减少空运和海运设备。

    萨德系统:萨德系统是(thaad)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体系的地基高层防御部分,比低层系统拦截的高度高,距离远,既能在大气层内又能在大气层外撞击杀伤截击。由于拦截距离较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保证充足的作战空间来截获目标,同时可对截击成功与否作出评估,以至必要时发射第二枚导弹。萨德几乎可以对战区弹道导弹威胁实施全线拦击。远距离截击时,可将大规模毁灭性弹头对地面上的破坏效果降至最低,截击后的碎片也不至散落在部队头上。

第四百二十三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三十三

    因此,萨德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萨德系统组成包括:地基x波段雷达,萨德发射装置,萨德导弹(助推器和杀伤飞行器),bm/c3i(战斗管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

    海军全战区防御计划:蓝色星球m国海军全战区防御计划(ntw)于1996年成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被定为“预定重大防御采购计划”(pre-mdap)。同海军区域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一样,海军全战区防御计划计划将继续对宙斯盾舰和标准导弹进行改进,提高导弹在上升段、中段和下降段的外大气层拦截能力。将加大宙斯盾武器系统的作战空间,满足远程拦截器的需要。

    洲际弹道导弹(intercontinentalballisticmissile),通常指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远程弹道式导弹。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核三位一体中两极的重要条件。主要用于攻击敌国领土上的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比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新命名的战区弹道导弹更长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目前主要拥有国为: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另:印度的洲际弹道导弹也在研制中。

    2017年5月30日,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宣布,美军首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测试获得成功。

    蓝色星球多国还具备各种洲际弹道,一般来说,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至少应达到5500-8000公里(各国定义不一,目前除法国以外,几个核大国的洲际导弹射程都在11000公里以上)。洲际弹道导弹一般(但并非一定)装备1枚核或热核弹头,其典型构成为:液体或固体推进装置,二级或多级助推火箭,惯性制导系统(并可加装星座导航、卫星导航或末端制导系统),一个或多个载入飞行器,每个载入飞行器各含有一枚弹头。

    在m国,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的地位大致相同,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战略威慑力量。而在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是战略打击力量的主体。如今,已经拥有远程弹道导弹的国家越来越多,主要有蓝色星球m国、o国、ygl国、flx国、c国。

    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比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新命名的战区弹道导弹更长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然而以射程来区分导弹种类总是带有主观性和一定的随意性,所以并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严格地区分上述各种类型的导弹,所有定义都只在一定的学术群体内部能够达成共识。

    世界上试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是前苏联的p-7(苏军的昵称是cemepka,意为“老七”),北约代号ss-6“警棍”。这枚导弹于1957年8月21日从位于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试射成功,飞行了6000公里。

    蓝色星球世界五大杀手:民兵iii,白杨-m,亚尔斯-m,东风-31a,东风-41。

    洲际弹道导弹的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1940年代由纳粹德国著名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向纳粹政府提议的a9/10系列。由于后来二战德国战败,这些构想未能实现。最早的中程弹道导弹则是冯·布劳恩在二战期间主持设计制造的v2火箭(“v”取自德语词vergeltung的首字母,意为“复仇”)。v2上装备的是液体燃料发动机和惯性制导系统,从移动发射车上发射以避免遭受盟军的空袭。二战结束后,冯·布劳恩和大批曾为纳粹服务的德国科学家被俘,之后被秘密转移到美国,加入了美**方发起的名为“文件夹行动”(operationpaperclip)的中程弹道导弹研发计划,在v2设计思想的基础上研制了“红石”(redstone)和“丘比特”(jupiter)中程弹道导弹。依据《北大西洋公约》的规定,m国可以将这些导弹部署在射程可覆盖前苏联东欧平原地区的欧洲国家。

    蓝色星球m国和o国(前苏联)都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1957年8月前苏联首次试射成功第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m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宇宙神”于1959年开始装备。两国都拥有一批火箭发展的先驱,其中著名的有前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和美国的戈达德。洲际弹道导弹已经发展了五代。

    苏联研制的第一种洲际导弹是ss-6。它长30米,直径4.5米,重量达254吨,可以携载重达4100千克的百万吨级核弹。但ss-6导弹还算不上是一种很好的洲际弹道导弹,因为导弹体积太大、使用的液体燃料不易贮存,使得发射平台易遭摧毁。因此,ss-6型导弹很快就被淘汰,转而用作苏联的航天运载工具。

    蓝色星球m国的第一代洲际弹道导弹是“宇宙神”导弹。前苏联研制的第二代远程导弹是ss-7和ss-8洲际弹道导弹。此后,苏联又研制和部署了ss-9、ss-11和ss-13等3种型号的第三代洲际弹道导弹,解决了以往导弹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m国在第二代及第三代导弹发展上用了数年的时间,并推出了多种型号。在“宇宙神”系列导弹完全退役以前,先后推出了d型、e型和f型。全新的固体燃料导弹系列“民兵1”a型和b型推出之后,又推出了“民兵2”型,这些导弹进入陆基战略导弹部队服役,并成为主力导弹。“北极星”a-3和“民兵2”导弹是第二代导弹向第三代的过渡型。装备有分导式再入飞行器的“民兵3”导弹则是m国战略导弹系统中的第三代导弹。

    苏联第四代洲际导弹装备了分导式多弹头,如ss-17导弹有4个弹头,ss-18导弹有10个以上弹头,ss-19导弹有6个弹头,ss-20中程弹道导弹有3个弹头,从而使一枚洲际导弹可以攻击多个目标。美国第四代洲际导弹的特点是可以打击导弹发射井和坚固目标,如“和平卫士”导弹和“民兵3”导弹。

    蓝色星球o国已经研制和部署了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如单弹头的ss-25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能突破拦截系统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和rs-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而m国也发展出铁路机动“和平卫士”洲际导弹和另一种小型公路机动导弹系统。随着o国导弹命中精度和当量的进一步提高,美国的洲际导弹部队可能还要增加机动弹道导弹力量。

    2017年5月30日,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宣布,美军首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测试获得成功。

    2018年4月21日,据朝中社报道,朝鲜决定自4月21日起停止核试验和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

    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一定意义上说,陆基型导弹才是真正的“洲际”,因为陆基型导弹可以不考虑体积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因素。这种导弹发射距离最远,反应时间最快,自我保护能力也最强。

    陆基型导弹发射井,所有陆基型导弹都需要一个发射井。原子弹发明后,洲际弹道导弹都具备了发射核弹的功能。因此,为了自身具有反击能力,发陆基型洲际导弹发射井射井井壁很厚且深埋地下。一般都能够在自身遭受核弹攻击后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行启动,实施核反击。因此,陆基型洲际弹道导弹具备二次打击能力。

    所有的航天发射架都适合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井却未必适合用于航天项目。因为作为战争机器,洲际导弹需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射出舱,并通过大气层外的高速滑翔飞向敌战区,故而发射震动很大,且自身体积越小越好。而航天发射架主要用于民用和科学实验,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百二十四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三十四

    蓝色星球c国第二炮兵部队部署了若干枚东风5型及东风31型洲际弹道导弹。

    海基洲际弹道导弹:指将导弹弹体安装在潜水艇中(一般是核潜艇),进行发射。潜射型弹道导弹是一个国家真正的杀手锏。具有全球到达(核潜艇可以连续巡航上万海里、几个月不浮出水面)、全球打击(导弹一般具有上万公里的飞行弹道)、隐蔽性高。苏联台风级核潜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超过水下300米的深度)和二次打击能力。最典型的是美国的三叉戟核潜艇和苏联的台风级核潜艇。

    但潜射型导弹一般受到潜艇自身高度、宽度和载重量的影响,比较粗短,而且导弹的弹体周围必须要有一个保护壳,来承载巨大的水压。因此导弹弹体比较小。发射时一般由潜艇把发射浮筒发射出舱,壳体上浮至离水面数米处,启动点火程序,保护壳内的导弹点火、冲出水面,通过地磁和gps天线自行调整弹道曲线。

    蓝色星球ygl国皇家海军潜艇发射的三叉戟ii型导弹。前卫级(vanguardclass)ssbn四艘,每艘备有16枚三叉戟ii型slbm。

    蓝色星球m国海军拥有14艘俄亥俄级(ohioclass)弹道导弹潜艇,每艘装备24枚三叉戟ii型(tridentii)潜射弹道导弹(slbm),总数为336枚。

    蓝色星球o国海军目前有13艘弹道导弹潜艇服役,包括6艘667bdr型(北约代号德尔塔级核潜艇、6艘667bdrm型(北约代号德尔塔iv)和1艘941型(北约代号台风级核潜艇),总共装备了180枚slbm。每艘667bdr型装备16枚r-29r型slbm,每艘667bdrm型装备16枚r-29rm型slbm,941型则用来测试r-30布拉瓦型(bulava)slbm(供下一代的955型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使用)。

    蓝色星球flx国海军有四艘ssbn,其中一艘是较旧的可畏级(redoutableclass),其余三艘是较新型的凯旋级(triomphantclass)。这些潜艇每艘携带16枚m45slbm,并且计划在2010年左右升级成m51slbm。

    蓝色星球c国海军拥有一艘或两艘092型ssbn,装有12枚单弹头的巨浪1型slbm,究新服役的094型潜艇ssbn,装备12枚巨浪2型slbm(可能配备分导式多弹头)。

    车载型洲际弹道导弹:车载型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隐蔽性,同样具有全球打击能力,包括汽车和火车两种运载方式。但车载型由于受到车体自身大小和载重量等限制,导弹参数通常低于陆基型。汽车型发射最典型的莫过于俄罗斯的“白杨”系列导弹,白杨m型(发射车为8轮)。火车型则是俄罗斯的ss-24“手术刀”型,和美国的mx“和平卫士”型。

    从洲际弹道导弹发展来看,其主要构成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核心部件:

    推进系统:只有多级推进装置才能使有效载荷达到洲际射程,因此洲际弹道导弹一般采用多级推进装置,推进器有液体燃料推进器和固体燃料推进器。

    制导系统:早期的洲际弹道导弹综合使用了无线电指令和惯性制导方式,这种方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易遭外界干扰或破坏。美苏两国在早期的导弹计划中都采用全惯性制导系统来提高命中精度和可靠性。如今,洲际弹道导弹大都采用复合制导方式,即惯性制导、gps制导和地形匹配制导等。

    后助推飞行器:

    后助推飞行器是洲际弹道导弹上分导式再入飞行器的运载器,又称分导式再入飞行器母舱。它也能用于运载诱饵、干扰物和其他突防装置。后助推飞行器可以在再入飞行器释放出来沿无动力的弹道飞向预定目标前为其增加一定的射程。

    再入飞行器:携载弹头飞向预定目标的容器就是再入飞行器。有洲际弹道导弹可以携载10个或者更多的再入飞行器,打击分布广泛的目标。因此,再入飞行器的数量越多,每枚导弹所能打击的目标也就越多。

    弹头:洲际弹道导弹的弹头一般都是核弹头。洲际弹道导弹问世后,核聚变弹头进一步发展,使弹头进一步小型化,并便于使用多弹头。弹头抗核辐射效应的能力更强,结构上也得到加固,可以承受地面冲击力,从而导致人们研制出用于摧毁特别坚固目标的钻地弹头。但是弹道导弹的弹头并不一定必需是热核弹头,甚至不一定是核弹头。随着导弹命中精度的提高,弹道导弹也可能携带精确制导和摧毁面状目标的常规弹药。

    基地设置方式:鉴于当时的技术状况和导弹部署的急迫需要,早期的洲际弹道导弹都是从地上发射平台发射的。由于早期的洲际弹道导弹命中精度较差,而且轰炸机到达同一目标的速度较慢,这种设置方式在初期尚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随着洲际弹道导弹命中精度的提高以及部署数量的增加,加强洲际弹道导弹设置基地的安全成为对抗双方关心的重点。由于地下发射井易遭打击,因而转而发展陆基机动、海上机动发射和空中机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

    指挥与控制系统:在现有的战略进攻武器系统中,洲际弹道导弹占有一项优势,即最高指挥当局能对洲际弹道导弹的授权发射加以控制,确保防止未经批准就擅自发射导弹。美国、苏联、法国、英国和中国都为各自的弹道导弹部队建立了严格的指挥控制与通信(c4i)系统。

    洲际导弹的飞行阶段,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后可以区分成下列三个飞行阶段:

第四百二十五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三十五

    推进加速阶段——从火箭发动机点火开始,飞行时间3~5分钟不等(固态燃料火箭的推进加速阶段短于液态燃料火箭),本阶段结束时导弹一般处于距地面150到400公里的高度(依选择的弹道轨迹不同而随之变化),燃料烧尽时的速度通常为7公里/秒。

    中途阶段:本阶段约25分钟,期间洲际弹道导弹主要在大气层外沿着椭圆轨道作亚轨道飞行(suborbitalflight),轨道的远地点距地面约1200公里,椭圆轨道的半长轴长度为0.5~1倍地球半径,飞行轨道在地球表面的投影接近大圆线(之所以是“接近”而非“重合”是由于飞行期间地球本身自转造成的偏移),在本阶段携带多弹头重返大气层载具或者是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会释放出携带的子弹头,以及金属气球、铝箔干扰丝和全尺寸诱饵弹头等各种电子对抗装置,以欺骗敌方雷达。

    再入大气层阶段——从距地面100公里开始计算,飞行时间约2分钟,撞击地面时的速度可高达4公里/秒(早期的洲际弹道导弹小于1公里/秒)。

    打击精度——打击精度是另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将打击精度提高一倍意味着摧毁同样的目标,需要弹头的重量(爆炸当量)可以降为原来的1/4。打击精度受到制导系统和掌握的实时地球物理学信息的限制。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多数政府支持的定位、导航、测绘系统,如gps、seasat(海洋观测卫星)等等,都具有向洲际弹道导弹提供诸如重力异常等信息的功能,以提高它们的打击精度。

    除配备空间导航系统外,现代的战略导弹还配有专用的高速集成电路,综合导航系统和装在导弹上的各种传感器得到的数据,以每秒数千到上百万次的速度实时求解导弹的运动微分方程,将结果返回助推器以便修正轨道偏差。导弹运行数据的读取按照发射前默认的时间表进行。

    洲际导弹燃料:导弹适用性的限制因素之一是火箭推进段使用何种燃料。如今多数助推器使用的是固体燃料,因为固体燃料可以在弹体中存放的时间较长,稳定性较高,随时都可以点火发射。

    而最早期使用的液体燃料则因为其性质的不稳定与高腐蚀性,无法长时间储存在弹体当中需要在发射之前再注入火箭,同时注入的时间相当的长,据估计至少要两个小时。这不但大大影响了导弹的反应时间,还可能造成目标的暴露(给导弹加注燃料的过程对于现代空间侦察技术而言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在实战中可能还未发射就已被敌军摧毁。由于苏联在大推力固体燃料火箭开发上一直有技术困难,相对在液态燃料的研究上有相当的成就与进展。

    后期苏联使用的液态燃料改进为能够在弹体内储存长达7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差不多等于导弹本身需要取出大修的时刻,因此在部分需求上算是满足高适用性的要求。然而基于其他技术与性能方面的要求,最终苏联还是与美国一样都以固态燃料作为主要的推进动力来源。

    探测:洲际弹道导弹在发射后先经过推进加速阶段。此一阶段结束时,助推器将与弹头(战斗部)分离,弹头进入无推力的亚轨道飞行阶段,沿着以地球中心点为焦点、并于地球表面相交的椭圆轨道飞行。在这个阶段中,导弹飞行于大气层之外,不对外界释放出任何物质,一般无法被敌方探测到。这一阶段弹头的飞行速度达到7公里/秒,很难进行拦截。资料显示,许多导弹在此阶段还会释放出铝化气球、电子噪声发生器等干扰设备,为突防敌方雷达作准备。

    温度:到了再入大气层阶段,高速飞行的弹头与空气发生摩擦会令弹头温度急剧升高。所以洲际导弹的弹头外表都要加有热防护层,以保护弹头不致过热。早期洲际导弹的防护层一般是绝热性能很好的胶合板,这种材料的比强度(单位质量材料的强度)可与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相媲美,在高温下焦化速度较慢。现代洲际导弹的防护层多为热解石墨(又称“定向石墨”),这是一种沿一个方向导热性能极好,而沿另一个与之正交的方向几乎不导热的新型材料,可以有效地保护弹头不受高温破坏。

    导弹型号:美国有atlas(sm-65,cgm-16d/e,hgm-16f)—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现已用作其它用途。titani(sm-68,hgm-25a)—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titanii(sm-68b,lgm-25c)—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现已用作其它用途。minutemani(lgm-30a/b)—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minutemanii(lgm-30f)—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minutemaniii(lgm-30g)—由发射井发射;在2004年6月28日,在美国常备武器库有517枚。peacekeeper/mx(lgm-118a)—由发射井发射,最后一枚在2005年退役。midgetman—由重型卡车发射,从来没有部署过。polaris(a1/a2/a3)(ugm-27a/b/c)—已退役的潜射弹道导弹。poseidon(c3)(ugm-73)—已退役的潜射弹道导弹。trident(c4/d5)(ugm-96a/ugm-133a)—潜射弹道导弹,当中tridenti(c4)已退役,tridentii(d5)在1990年开始部署,计划服役期将超过2020年。

    蓝色星球o国有:ss-6警棍/r-7/8k71─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ss-7鞍工/r-16─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ss-8黑羚羊/r9─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ss-9悬崖─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ss-11美洲百合─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ss-17奔马─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r-36m(美国代号ss-18,北约代号“撒旦”)─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ur-100n(ss-19,匕首)─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rt-23molodets(ss-24,手术刀)─已退役的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或铁路机车发射。rt-2pm白杨(ss-25,镰刀)─洲际弹道导弹,由重型卡车发射。rt-2utth白杨-m(ss-27)─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或重型卡车发射。rs-24亚尔斯(ss-29)—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或重型运载车发射

    蓝色星球c国有:c国研制的洲际弹道导弹属于“东风”系列——东风5型(北约代号css-4)-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发射,射程12,000公里(现已被东风5a型代替,射程13,000公里)。东风31型(北约代号css-9)-洲际弹道导弹,由发射井或重型卡车发射,射程8,000公里(东风31a型的射程为11,200公里)。

    东风41型(北约代号css-x-10)-洲际弹道导弹,射程14,000公里。巨浪2型(北约代号css-nx-4)-由094潜艇发射,射程8,000-12,000公里。

    随着东风31a、巨浪2远程战略导弹的服役,蓝色星球c国的核弹头正在急剧增加之中。而且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2015年前后中国的核弹头超过英法总和。力量的转变开始于1995年,在此之前,第二炮兵被贬低为一支“寻找出路的军种”,多数的二炮阵地士兵甚至靠‘养猪种菜’自谋出路。这主要是受到美苏、美俄大规模核裁军的影响。

    1995年以后,随着台海情势的激化,为了有效遏阻美**事力量的介入,中国开始重新重视核力量的发展,第二炮兵开始提出‘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口号。同时二炮的转型正式开始,从‘核常兼备’重新回归到‘以核为主’的地位。

第四百二十六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三十六

    在技术上,全面加快了核载具,主要是东风31、巨浪2等远程战略导弹的开发,并且临时为了弥补核战略空隙,追加生产了若干东风5a,还为东风3、东风4中程弹道导弹、远程弹道导弹进行了相应的延寿工作。

    远程战略导弹旅已经随着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而进一步增加,同时至少两艘094、1艘092m战略核潜水舰投入使用。蓝色星球m国国防部07年度的‘c**事力量报告’估计c国至少会建造5艘094。随之而来是弹道导弹阵地的改造。有报道分析认为在青海的德令哈原东风4远程弹道导弹阵地发现了扩建的迹象,延绵数百公里的笔直型车道已经得到修善且明显修建了若干个预高阵地。这些迹象显示c国极有可能开始即将部署更多的东风31a型公路机动型洲际弹道导弹。

    发现的战略导弹发射旅包括801、804旅,可能部署东风5、东风5a洲际弹道导弹。813旅驻防河南南阳,也被普遍认为部署东风5。809、812旅位于青海,部署东风4远程战略导弹。803、805旅部署湖南,据说也是东风4。部分东风4导弹旅非常有可能开始换装东风31a。东风4、东风31a在第二炮兵内部的定位似乎是相当接近的,都称作‘远程战略导弹’,而东风5称作‘洲际弹道导弹’。

    由此可见低于一万公里射程称作‘远程战略导弹’,高于一万公里射程就是‘洲际弹道导弹’。所谓818旅之说法,部署东风31,未经确认。就此意义而言,由于射程超过一万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数量依然不足,因此东风5的改造、延寿工作还可能继续进行下去。核弹头数量的增长当然立足于“要促使核大国不敢轻易对我实施核讹诈”的战略目标。首先在弹头生产的材料方面,中国大陆是充足的。铀矿资源丰富,铀的储备已经生产了相当的年月,西方的军事观察家认为中国大陆已经储备了足以生产1000枚核弹头的核材料,这一点对于中国而言,并不困难。显然由于诸如东风31、巨浪2之内的核载具是新型的,多年来又在不断从事多弹头的研制工作。因此,东风31、巨浪2的弹头也将是新型的,甚至部分东风5a、东风5也有可能成为这些新型弹头的载台,一般的西方情报分析认为,中国至少已经掌握了三弹头的分离技术,换句话说,东风31、巨浪2系列远程战略导弹至少携带3个分导弹头。俄罗斯ss-25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

    美国研制的第三代地对地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对目标选择更灵活,命中精度高,并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

    “民兵3”导弹,1966年开始研制,1970年装备部队。前三级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末助推级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弹长18.26米,弹径1.67米,起飞重量35.4吨,携带装3个弹头的分导式多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7.5万吨tnt当量,射程9800至13000千米,命中精度185至450米。

    中国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东风四十一洲际导弹采用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和加固地井发射三种方式部署。

    其中推进剂:三级固体燃料,射程:14,000公里,弹长:17.5米,弹径:2.2米,弹重:20吨,弹头:一枚1,200公斤的300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或6枚200公斤30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制导:三轴液浮惯性陀螺+数字式空间计算机,精度(cep):100-200米。

    俄罗斯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白杨-m”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后期,它是“白杨”(ss-25)导弹的改进型。

    白杨-m导弹虽然其大小及某些设计特性都明显地受到了反导条约的限制:最大飞行距离为10000公里,长22.7米,壳体最大直径1.86米,重47.1吨,弹头重1.2吨(长5.2米),但是,白杨-m导弹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其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装成多弹头的导弹,而且其分弹头还可以单独制导。

    俄罗斯rs-24洲际弹道导弹:rs-24的10枚分弹头可能采用了吸波吸热或反射折射等反雷达、反红外探测方面的新技术,增加了对方反导系统的跟踪、识别难度,有效提高了导弹弹头的突防能力。

    该导弹装置了增程推进系统,可使其射程达12000公里以上,远优于“白杨-m”的9000公里,这就可以使rs-24导弹机动到俄罗斯国土纵深发射,以确保在对手导弹防御系统拦截前实现多弹头分离,有效突破,又能保证精确击中美国的重要目标,摧毁目标。

    美国“三叉戟”ii洲际弹道导弹:“三叉戟ii”导弹是在“三叉戟i”c-4型导弹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号,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该弹1990年服役,主要装备“俄亥俄”级核潜艇,每艇载弹24枚,弹长:13.42米,弹径:2.1米,射程:11100公里,发射重量:59000公斤,投掷重量:2722公斤,发射方式:三节推进;固态燃料,导引系统:星光惯性制导,弹头:8枚当量各为10万吨tnt或47.5万吨tnt的分导式子弹头,命中精度:90米。

    早期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为人类的空间探索提供了直接而坚实的基础,空间技术史上许多著名的运载火箭,如“宇宙神”(atlas,美国)、“红石”(redstone,美国)、“大力神”系列(titan,美国)、“卫星”(苏联)、“质子”(苏联),以及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都是从早期洲际弹道导弹设计中移植过来的(这些设计最终都没有在洲际导弹中使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洲际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已大为提高,不再需要携带破坏力巨大的弹头即可摧毁预定目标,所以尺寸已比早期导弹大为减小,弹头也比原来更轻,推进剂则改为固体燃料(这使得它们的运载能力要低于运载火箭),但处在洲际弹道导弹研发初期的各国一般仍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因为其构造比固体燃料火箭更为简单。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一般遵循“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思想。

    到了1970年代,美苏都开研制反弹道导弹系统(anti-ballisticmissile),这使得上述“相互确保毁灭”原则的基础受到威胁。为避免军备竞赛加剧,1972年5月26日,美苏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anti-ballisticmissiletreaty),以保存现有洲际弹道导弹的威胁力,保证冷战双方的平衡。然而这一平衡在1980年代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启动星球大战计划,发展新一代的“和平卫士”和“侏儒”(midgetman)洲际弹道导弹后再次受到威胁。这些举动导致了后来的各次《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谈判。

    蓝色星球各国还具备了相应的卫星导航系统,如gps全球导航系统,伽利略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等。

    卫星导航系统,即“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采用最新gps技术在导航通讯领域的最新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全球性大众化民用,刚刚开始,有百种应用类型。卫星导航的生命期至少还有50年,gps概念的提出已有三十年,真正应用只有十来年,gps现代化,gpsiii新阶段,延续到2020年。gps国际协会已统计出gps的117种不同类型的应用。蜂窝通信的集成和汽车应用还是当前最大的两个市场。

    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在大量应用中广泛使用,而且总的发展趋势是为实时应用提供高精度服务。

    经过20余年的实践证明,gps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gps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的国际性高新技术产业。gps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测控部分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

第四百二十七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三十七

    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寻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空间控制部分: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空间gps卫星星座组成。gps卫星星座原计划是将24颗卫星均匀分布在6个不同的轨道平面上,而发展到今天,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数量已经达到27颗。每个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倾角大约55度。在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都能观测到5-8颗卫星。每颗卫星都利用两个l载频传送信号,即l1()和l2()。每颗卫星都在完全相同的频率上传送信号,但每颗卫星的信号在到达用户之前都经过了多普勒颇移。l1承载精密(p)码和粗/捕获(c/a)码,l2仅承载p码。导航的数据报文叠加在这些码上,两个载频上承载着相同的导航数据报文。p码通常是加密的,只有c/a码可供民用。

    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gps接收机,根据型号分为测地型、全站型、定时型、手持型、集成型,根据用途分为车载式、船载式、机载式、星载式、弹载式。

    产生背景:全球定位系统(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蓝色星球m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研发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蓝色星球m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原理:24颗gps卫星在离地面1万2千公里的高空上,以12小时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使得在任意时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在gps观测中,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

    事实上,接收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这时,接收机可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每组4颗,然后通过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作定位,从而提高精度。

    由于卫星运行轨道、卫星时钟存在误差,大气对流层、电离层对信号的影响,以及人为的sa保护政策,使得民用gps的定位精度只有100米。为提高定位精度,普遍采用差分gps(dgps)技术,建立基准站(差分台)进行gps观测,利用已知的基准站精确坐标,与观测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修正数,并对外发布。接收机收到该修正数后,与自身的观测值进行比较,消去大部分误差,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位置。实验表明,利用差分gps,定位精度可提高到5米。

    定位服务:联邦无线电导航计划中规定的gps定位服务包括精密定位服务(pps)和标准定位服务(sps)。

    1pps授权的精密定位系统用户需要密码设备和特殊的接收机,包括美**队、某些政府机构以及批准的民用用户。

    2sps对于普通民用用户,美国政府对于定位精度实施控制,仅提供sps服务。sps服务可供全世界用户免费、无限制地使用。

    gps的特点:(1)全天候;(2)全球覆盖;(3)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4)快速省时高效率;(5)应用广泛多功能。

    gps的用途:从大方面来说:(1)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应急反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

    (2)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

    (3)(3)航空航天应用,包括飞机导航、航空遥感姿态控制、低轨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和载人航天器防护探测等。

    (4)从市场分布来说:卫星导航的应用是建立导航卫星系统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通常卫星导航的应用市场可以分为三大方面,是专业市场、批量市场和安防市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从应用的角度可分成以下10类加以简述,这就是:航空、航海、通信、人员跟踪、消费娱乐、测绘、授时、车辆监控管理,和汽车导航与信息服务。

    其它具体分类:1、航空欧洲的galileo便是新建的全球导航星座,它与gps配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导航卫星的可用性,使单一的gps市区可用性从55%提高到gps/galileo共用时的95%。gps技术建立广域增强系统(waas)逐步代替原先的微波着陆/仪表着陆系统,美国的waas系统计划在2003年下半年运营,地面改正数据可以通过静地卫星转发给飞机。

    2、航海卫星导航接收机广泛地用于海上行驶的各类船只,dgps则广泛地用于沿岸与进港,以及内河行驶的船只,精度可达到2-3m。在卫星导航接收机与无线通信手段集成后,该系统便成为一个位置报告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许多渔船将gps与雷达和鱼探器结合在一起,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3、通信与导航的融合卫星导航接收机与无线电通信机的结合是自然发生的,这种融合产生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实际上,这是移动计算机(pda)、蜂窝电话和gps接收机的系统集成和完美整合。

    4、人员跟踪个人跟踪的应用需求与e911这类导航手机或称定位手机思路相似,但其产品类型和主要功能定位则与它们大相径庭。首先要求其体积和功耗要小,便于隐藏或佩带,如手表之类。其应用功能可以由中心加以激活或启动,以利于获取佩带者所在位置。

    5、消费娱乐徒步旅行者、猎人、越野滑雪者,野外工作人员和户外活动者213年常应用袋式gps定位器,配上电子地图,可以在草原、大漠、乡间、山野或无人区内找到自己的目的地。

    6、测绘gps测绘还可用于绘图、地藉测量、地球板块测量、火山活动监测、gis领域、大桥监测、水坝监测、滑坡监测、大型建筑物监测等。这种测量技术的实时动态化(rtk)可以用于海洋河道公路测量,以及矿山、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作为自动化管理和机械控制。

    7、授时gps设备还用于作为时间同步装置,特别是作为交易处理定时(如在atm机中)和通信网络中应用。

    8、车辆监控管理

    9、汽车导航与信息服务

    10、其它

    常见设备有如glonass系统:1.glonass系统概述1982年,俄罗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的第一颗卫星升空,从此开始应用于测量与导航领域。2.glonass定位技术glonass的定位技术与gps相同,即以精确的定时和卫星量程计算为基准来进行。3.gps与glonass系统比较gps和glonass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很明显glonass努力采用较少的卫星数量。

第四百二十八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三十八

    如galileo系统:1.galileo系统的提出1999年6月召开的欧洲交通运输部长会议通过了拨款3700万欧元完成被称为galileo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2008年投入运营。

    2.galileo系统的选择与挑战如何开发galileo系统最终将在2000年下半年的欧洲交通运输部长会议上作出决定。

    3.galileo系统的性能galileo系统提供3种等级的性能:·全球·地区·局域。

    4.gaiaieo系统的业务类型系统还定义了3种类型的业务:·开放接入业务(oas)。·一类控制接入业务(cas1)·二类控制接入业务(cas2)。

    5.galileo系统的体系结构galileo系统的星座可由9颗静止卫星与21颗中轨道(meo)卫星或者完全由30颗meo卫星组成。

    6.galileo系统与gps和glonass的兼容性??射频兼容性对于实现三个系统的互操作至关重要:系统不能相互干扰或降低接收机的性能。

    蓝色星球现有四大定位系统:

    m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条交点互隔60度的轨道面上,精度约为10米,军民两用,正在试验第二代卫星系统。

    蓝色星球o国格洛纳glonass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精度在10米左右,军民两用,设计2009年底服务范围拓展到全球。

    蓝色星球ou盟伽利略galileo系统。由30颗卫星组成,定位误差不超过1米,主要为民用。2005年首颗试验卫星已成功发射。已经于2008年开通定位服务。

    蓝色星球c国北斗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中国计划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

    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已成功发射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左右,系统将首先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由于gps技术所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作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新的生产力,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

    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蓝色星球m国政府在2000年至2006期间,在保证m国国家安全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取消sa政策,gps民用信号精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改善,利用c/a码进行单点定位的精度由100米提高到20米,这将进一步推动gps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力、作业效率、科学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刺激gps市场的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在m国,单单是汽车gps导航系统,2000年后的市场将达到30亿美元,而在c国,汽车导航的市场也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可见,gps技术市场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

    蓝色星球c国这个要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北斗导航系统(pass),将主要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国的交通运输、气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灾害预报、通信、公安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提供高效的导航定位服务。建设中的中国北斗导航系统(pass)空间段计划由五颗静止轨道卫星和三十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北斗卫星将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中国将陆续发射系列北斗导航卫星,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蓝色星球c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名称: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简称bds)是c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m国gps、o国glonass、ou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四大卫星导航核心供应商之一,在轨卫星已达39颗。从2017年底开始,北斗三号系统建设进入了超高密度发射。北斗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rnss服务,在轨卫星共39颗。2019年还将再发射5-7颗,2020年再发射2-4颗卫星后,北斗全球系统建设将全面完成。

    12月16日,蓝色星球c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箭双星”再次成功发射两颗“北斗星”,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至此,北斗三号全球系统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成功发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这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北斗全球服务能力全面实现,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性能优异的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蓝色星球c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

    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性公共资源,多系统兼容与互操作已成为发展趋势。蓝色星球c国始终秉持和践行“c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携手,与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一起,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发展,让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建设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满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的服务;发展北斗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深化国际合作,共享卫星导航发展成果,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蓝色星球c国坚持自主建设、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

    开放。免费提供公开的卫星导航服务,鼓励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兼容。提倡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鼓励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渐进。分步骤推进北斗系统建设,持续提升北斗系统服务性能,不断推动卫星导航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空间段由若干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

第四百二十九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三十九

    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以及星间链路运行管理设施。

    用户段包括北斗及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设备、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等。

    蓝色星球c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发射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组网。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第三步,建设北斗三号系统。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2018年年底,完成19颗卫星发射组网,完成基本系统建设,向全球提供服务;计划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北斗三号系统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定位、测速、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还可享有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

    北斗系统的建设实践,实现了在区域快速形成服务能力、逐步扩展为全球服务的发展路径,丰富了世界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模式。

    北斗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二是北斗系统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三是北斗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五大功能。

    截至2018年年底,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世界各地均可享受到北斗系统服务。

    工程建设方面:(1)空间段实现全球组网。当前,北斗一号系统已退役;北斗二号系统15颗卫星连续稳定运行;北斗三号系统正式组网前,发射了5颗北斗三号试验卫星,开展在轨试验验证,研制了更高性能的星载铷原子钟(天稳定度达到10-14量级)和氢原子钟(天稳定度达到10-15量级),进一步提高了卫星性能与寿命;成功发射了19颗组网卫星(其中,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已提供服务,1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处于在轨测试状态),构建了稳定可靠的星间链路,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2)地面段实施了升级改造。北斗三号系统建立了高精度时间和空间基准,增加了星间链路运行管理设施,实现了基于星地和星间链路联合观测的卫星轨道和钟差测定业务处理,具备定位、测速、授时等全球基本导航服务能力;同时,开展了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的地面设施建设。

    系统运行方面:(1)健全稳定运行责任体系。完善北斗系统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多方联动的常态化机制,完善卫星自主健康管理和故障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大型星座系统的运行管理保障能力,推动系统稳定运行工作向智能化发展。

    (2)实现系统服务平稳接续。北斗三号系统向前兼容北斗二号系统,能够向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服务。

    (3)创新风险防控管理措施。采用卫星在轨、地面备份策略,避免和降低卫星突发在轨故障对系统服务性能的影响;采用地面设施的冗余设计,着力消除薄弱环节,增强系统可靠性。

    (4)保持高精度时空基准,推动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时间坐标框架的互操作。北斗系统时间基准(北斗时),溯源于协调世界时,采用国际单位制(si)秒为基本单位连续累计,不闰秒,起始历元为2006年1月1日协调世界时(utc)00时00分00秒。北斗时通过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保持的utc,即utc(ntsc)与国际utc建立联系,与utc的偏差保持在50纳秒以内(模1秒),北斗时与utc之间的跳秒信息在导航电文中发播。北斗系统采用北斗坐标系(bdcs),坐标系定义符合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规范,采用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cgcs2000)的参考椭球参数,对准于最新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每年更新一次。

    (5)建设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统筹国内外资源,建成监测评估站网和各类中心,实时监测评估包括北斗系统在内的各大卫星导航系统星座状态、信号精度、信号质量和系统服务性能等,向用户提供原始数据、基础产品和监测评估信息服务,为用户应用提供参考。??

    截至2018年12月,北斗系统可提供全球服务,在轨工作卫星共33颗,包含15颗北斗二号卫星和18颗北斗三号卫星,具体为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7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1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

    未来,北斗系统将持续提升服务性能,扩展服务功能,增强连续稳定运行能力。2020年年底前,北斗二号系统还将发射1颗地球静止轨道备份卫星,北斗三号系统还将发射6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提升全球基本导航和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并实现全球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能力。

    基本导航服务。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空间信号精度将优于0.5米;全球定位精度将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亚太地区定位精度将优于5米,测速精度优于0.1米/秒,授时精度优于10纳秒,整体性能大幅提升。

    短报文通信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短报文通信服务,服务容量提高10倍,用户机发射功率降低到原来的1/10,单次通信能力1000汉字(14000比特);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单次通信能力40汉字(560比特)。

    星基增强服务。按照国际民航组织标准,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支持单频及双频多星座两种增强服务模式,满足国际民航组织相关性能要求。

    国际搜救服务。按照国际海事组织及国际搜索和救援卫星系统标准,服务全球用户。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共同组成全球中轨搜救系统,同时提供返向链路,极大提升搜救效率和能力。

    精密单点定位服务。服务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具备动态分米级、静态厘米级的精密定位服务能力。

    蓝色星球c国积极培育北斗系统的应用开发,打造由基础产品、应用终端、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构成的产业链,持续加强北斗产业保障、推进和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改善产业环境,扩大应用规模,实现融合发展,提升卫星导航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四百三十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四十

    北斗基础产品已实现自主可控,国产北斗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全面突破,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多款北斗芯片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水平达到28纳米。截至2018年11月,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已突破7000万片,国产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分别占国内市场30%和90%的市场份额。

    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截至2018年12月,在中国范围内已建成2300余个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在交通运输、地震预报、气象测报、国土测绘、国土资源、科学研究与教育等多个领域为用户提供基本服务,提供米级、分米级、厘米级的定位导航和后处理毫米级的精密定位服务。

    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交通运输方面,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重点运输过程监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等领域。

    截至2018年12月,国内超过600万辆营运车辆、3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个中心城市约8万辆公交车、3200余座内河导航设施、2900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已应用北斗系统,建成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有效提升了监控管理效率和道路运输安全水平。据统计,2011年至2017年间,中国道路运输重特大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失踪人数均下降50%。

    农林渔业方面,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监管平台实现农机远程管理与精准作业,服务农机设备超过5万台,精细农业产量提高5%,农机油耗节约10%。定位与短报文通信功能在森林防火等应用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等服务,全国7万余只渔船和执法船安装北斗终端,累计救助1万余人。

    水文监测方面,成功应用于多山地域水文测报信息的实时传输,提高灾情预报的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供重要支持。

    气象测报方面,研制一系列气象测报型北斗终端设备,形成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提高了国内高空气象探空系统的观测精度、自动化水平和应急观测能力。

    通信时统方面,突破光纤拉远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一体化卫星授时系统,开展北斗双向授时应用。

    电力调度方面,开展基于北斗的电力时间同步应用,为在电力事故分析、电力预警系统、保护系统等高精度时间应用创造了条件。

    救灾减灾方面,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功能,提供实时救灾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灾情信息快速上报与共享等服务,显著提高了灾害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

    公共安全方面,全国40余万部警用终端联入警用位置服务平台。北斗系统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系统大众服务发展前景广阔。基于北斗的导航服务已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厂商采用,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电子商务领域,国内多家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货车及配送员,应用北斗车载终端和手环,实现了车、人、货信息的实时调度。

    智能手机应用领域,国内外主流芯片厂商均推出兼容北斗的通导一体化芯片。2018年前三季度,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智能手机约有470款具有定位功能,其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有298款,北斗定位支持率达到63%以上。

    智能穿戴领域,多款支持北斗系统的手表、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以及学生卡、老人卡等特殊人群关爱产品不断涌现,得到广泛应用。

    持续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协调合作,推动系统间兼容与互操作,共同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蓝色星球各国还进行了相关的合作,如c、o两国开展的卫星导航合作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成立了两国卫星导航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委员会;签署了两国政府间《关于和平使用北斗和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合作协定》《北斗和格洛纳斯系统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以及《和平利用北斗系统和格洛纳斯系统开展导航技术应用合作的联合声明》等成果文件;围绕兼容与互操作、增强系统与建站、监测评估、联合应用等领域设立联合工作组,开展务实合作,推进10个标志性合作项目并取得阶段进展,完成中俄卫星导航监测评估服务平台建设并开通运行,促进两系统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蓝色星球c、m国卫星导航合作:建立两国卫星导航合作对话机制,签署了系统间《卫星导航系统(民用)合作声明》《北斗与gps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标志着两系统在国际电联框架下实现了射频兼容,北斗系统b1c信号与gps系统l1c信号达成互操作;在兼容与互操作、增强系统、民用服务等领域设立联合工作组,推动合作交流。

    蓝色星球c、ou盟卫星导航合作:成立了两方兼容与互操作工作组,开展多轮会谈;持续推进频率协调;在两方空间科技合作对话机制下开展广泛交流。

    蓝色星球c国北斗国际标准化进展:发布了北斗系统规范性文件。自2011年起根据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进展,有计划、分步骤地拟制了空间信号b1i、b1c、b2a和b3i接口控制文件(icd),性能规范文件(ps),并通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对外发布,是北斗系统提供服务公开承诺的具体表现。

    全面开展了民航、海事、移动通信、接收机通用数据格式国际标准化工作。一是国际民航方面,2010年9月中国民航局在icao第37届大会上,正式提交北斗系统进入icao标准申请;2011年1月,icao第192次理事会以决议形式,同意北斗系统逐步进入icao标准框架;北斗为国际民航应用提供b1i、b1c、b2a等3种服务信号的策略获得认可;累计参加icao导航系统专家组(nsp)10余次会议,基本完成了北斗b1i信号标准和建议措施(sarps)草案核心内容修订;同时与工业界标准组织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tca)、欧洲民用航空设备组织(eurocae)建立了联系。

    二是国际海事方面,2014年11月imo海上安全分委会(msc)94次会议完成了北斗系统作为世界无线电导航系统(wwrns)的最终认可,北斗系统成为第三个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世界无线电导航系统;完成了船载北斗接收机设备性能标准,标准号msc.379(93);通过了支持北斗的多系统船载导航接收机性能标准,标准号msc.401(95);2017年3月imo航行安全、通信与搜救分委会(ncsr)第4次会议将北斗写入海事应用的pnt导则内;2018年5月imo启动了北斗报文服务系统加入全球海上遇险搜救系统(gmdss)的申请工作。

第四百三十一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四十一

    三是移动通信方面,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之二(3gpp2)、开放移动联盟(oma)等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全面推动北斗标准化工作,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支持北斗b1i定位业务的24项标准已获得通过,包括技术标准、功能和性能标准、测试标准,2018年9月3gppran#81次全会通过了启动b1c信号标准化工作提案。

    四是接收机通用数据格式方面,全面启动了推动北斗进入国际海事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tcm)、美国国家海洋电子协会(nmea)、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等相关国际组织关于卫星导航接收机国际通用数据标准的工作;推动rtcm第104专业委员会成立北斗工作组及恢复网络rtk工作组,中方均任工作组组长;差分电文标准、差分电文标准、差分电文互联网传输标准、差分基准站完备性监测标准等增加北斗区域信号的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支持北斗的nmea-0183标准完成修订;2016年1月全面支持北斗的版本通过rtcmsc-104会议批准并正式发布。

    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共同推动的局面。自2010年起,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与工信部、中国民航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等部门密切合作,持续开展北斗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织国内优势力量,梳理了北斗国际标准化工作内容,从总体推进与深化研究、标准技术研究与编制、测试与试验验证、国际参会技术协调等方面有序开展工作。此外,中国民航局于2015年成立了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标准化与民航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政策研究、规划制定、技术标准研制、产品研发与应用等工作。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英文名:globalpositioningsystem),又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中文简称为“球位系”,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英文名:globalpositioningsystem),又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中文简称为“球位系”,是一个中距离圆型轨道卫星导航系统,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gps是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余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经过近十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全球定位系统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目前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使用者只需拥有gps终端机即可使用该服务,无需另外付费。gps信号分为民用的标准定位服务(sps,standardpositioningservice)和军规的精确定位服务(pps,precisepositioningservice)两类。

    由于sps无须任何授权即可任意使用,原本美国因为担心敌对国家或组织会利用sps对美国发动攻击,故在民用讯号中人为地加入误差(即sa政策,selectiveavailability)以降低其精确度,使其最终定位精确度大概在100米左右;军规的精度在十米以下。2000年以后,克林顿政府决定取消对民用讯号的干扰。因此,现在民用gps也可以达到十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gps系统并非gps导航仪,多数人提到gps系统首先联想到gps导航仪,gps导航仪只是gps系统运用中的一部分。gps系统是迄今最好的导航定位系统,随着它的不断改进,硬、软件的不断完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的开拓,目前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超过50颗gps和navstar卫星进入轨道。gps系统的前身为美军研制的一种子午仪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1958年研制,64年正式投入使用。

    该系统用5到6颗卫星组成的星网工作,每天最多绕过地球13次,并且无法给出高度-{a|zh-:信息;zh-tw:资讯}-,在定位精度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子午仪系统使得研发部门对卫星定位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并验证了由卫星系统进行定位的可行性,为gps系统的研制埋下了铺垫。由于卫星定位显示出在导航方面的巨大优越性及子午仪系统存在对潜艇和舰船导航方面的巨大缺陷。m国海陆空三军及民用部门都感到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卫星导航系统。

    为此,m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提出了名为“tinmation”的用12到18颗卫星组成10000km高度的全球定位网计划,并于67年、69年和74年各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在这些卫星上初步试验了原子钟计时系统,这是gps系统精确定位的基础。

    而m国空军则提出了621-b的以每星群4到5颗卫星组成3至4个星群的计划,这些卫星中除1颗采用同步轨道外其余的都使用周期为24h的倾斜轨道该计划以伪随机码(prn)为基础传播卫星测距信号,其强大的功能,当信号密度低于环境噪声的1%时也能将其检测出来。

    伪随机码的成功运用是gps系统得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海军的计划主要用于为舰船提供低动态的2维定位,空军的计划能供提供高动态服务,然而系统过于复杂。由于同时研制两个系统会造成巨大的费用而且这里两个计划都是为了提供全球定位而设计的,所以1973年m国国防部将2者合二为一,并由国防部牵头的卫星导航定位联合计划局(jpo)领导,还将办事机构设立在洛杉矶的空军航天处。该机构成员众多,包括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交通部、国防制图局、北约和澳大利亚的代表。

    最初的gps计划在联合计划局的领导下诞生了,该方案将24颗卫星放置在互成120度的三个轨道上。每个轨道上有8颗卫星,地球上任何一点均能观测到6至9颗卫星。这样,粗码精度可达100m,精码精度为10m。由于预算压缩,gps计划部不得不减少卫星发射数量,改为将18颗卫星分布在互成60度的6个轨道上。然而这一方案使得卫星可靠性得不到保障。1988年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修改:21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工作在互成30度的6条轨道上。这也是现在gps卫星所使用的工作方式。

    gps计划的实施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

    从1978年到1979年,由位于加利福尼亚的范登堡空军基地采用双子座火箭发射4颗试验卫星,卫星运行轨道长半轴为26560km,倾角64度。轨道高度20000km。这一阶段主要研制了地面接收机及建立地面跟踪网,结果令人满意。

    第二阶段为全面研制和试验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又陆续发射了7颗称为“blocki”的试验卫星,研制了各种用途的接收机。实验表明,gps定位精度远远超过设计标准,利用粗码定位,其精度就可达14米。

第四百三十二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四十二

    第三阶段为实用组网阶段,1989年2月4日第一颗gps工作卫星发射成功,这一阶段的卫星称为“blockii”和“blockiia”。此阶段宣告gps系统进入工程建设状态。1993年底实用的gps网即(21+3)gps星座已经建成,今后将根据计划更换失效的卫星。

    系统由监控中心和移动终端组成,监控中心由通讯服务器及监控终端组成。通讯服务器由主控机、gsm/gprs接受发送模块组成。

    移动终端由gps接收机,gsm收发模块,主控制模块及外接探头等组成,事实上gps定位系统是以gsm、gps、gis组成具有高新技术的“3g”系统。

    gps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大部分。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星座(gps星座是由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其中21颗是工作卫星,3颗是备份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空间部分: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工作卫星组成,它位于距地表20200km的上空,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颗),轨道倾角为55°。此外,还有4颗有源备份卫星在轨运行。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象。

    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gps卫星产生两组电码,一组称为c/a码(coarse/acquisitioncode11023mhz);一组称为p码(procisecode10123mhz),p码因频率较高,不易受干扰,定位精度高,因此受美**方管制,并设有密码,一般民间无法解读,主要为美**方服务。c/a码人为采取措施而刻意降低精度后,主要开放给民间使用。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由一个主控站,5个全球监测站和3个地面控制站组成。监测站均配装有精密的铯钟和能够连续测量到所有可见卫星的接受机。

    监测站将取得的卫星观测数据,包括电离层和气象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后,传送到主控站。主控站从各监测站收集跟踪数据,计算出卫星的轨道和时钟参数,然后将结果送到3个地面控制站。

    地面控制站在每颗卫星运行至上空时,把这些导航数据及主控站指令注入到卫星。这种注入对每颗gps卫星每天一次,并在卫星离开注入站作用范围之前进行最后的注入。如果某地面站发生故障,那么在卫星中预存的导航信息还可用一段时间,但导航精度会逐渐降低。

    对于导航定位来说,gps卫星是一动态已知点。星的位置是依据卫星发射的星历—描述卫星运动及其轨道的的参数算得的。每颗gps卫星所播发的星历,是由地面监控系统提供的。

    卫星上的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卫星是否一直沿着预定轨道运行,都要由地面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地面监控系统另一重要作用是保持各颗卫星处于同一时间标准—gps时间系统。

    这就需要地面站监测各颗卫星的时间,求出钟差。然后由地面注入站发给卫星,卫星再由导航电文发给用户设备。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和五个监测站。

    用户设备部分:用户设备部分即gps信号接收机。其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

    当接收机捕获到跟踪的卫星信号后,即可测量出接收天线至卫星的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接收机中的微处理计算机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

    接收机硬件和机内软件以及gps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包构成完整的gps用户设备。

    gps接收机的结构分为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两部分。接收机一般采用机内和机外两种直流电源。

    设置机内电源的目的在于更换外电源时不中断连续观测。在用机外电源时机内电池自动充电。

    关机后,机内电池为ram存储器供电,以防止数据丢失。目前各种类型的接受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使用。

    在测试架上的gps卫星gps卫星是由洛克菲尔国际公司空间部研制的,卫星重774kg,使用寿命为7年。卫星采用蜂窝结构,主体呈柱形,直径为1.5m。卫星两侧装有两块双叶对日定向太阳能电池帆板(blocki),全长5.33m接受日光面积为7.2m2。对日定向系统控制两翼电池帆板旋转,使板面始终对准太阳,为卫星不断提供电力,并给三组15ah镉镍电池充电,以保证卫星在地球阴影部分能正常工作。

    在星体底部装有12个单元的多波束定向天线,能发射张角大约为30度的两个l波段(19cm和24cm波)的信号。在星体的两端面上装有全向遥测遥控天线,用于与地面监控网的通信。此外卫星还装有姿态控制系统和轨道控制系统,以便使卫星保持在适当的高度和角度,准确对准卫星的可见地面。

    由gps系统的工作原理可知,星载时钟的精确度越高,其定位精度也越高。早期试验型卫星采用由霍普金斯大学研制的石英振荡器,相对频率稳定度为10??11/天。误差为14米。1974年以后,gps卫星采用铷原子钟,相对频率稳定度达到10??12/天,误差8m。1977年,bokckii型采用了马斯频率和时间系统公司研制的铯原子钟后相对稳定频率达到10??13/天,误差则降为2.9m。1981年,休斯公司研制的相对稳定频率为10??14/天的氢原子钟使blockiir型卫星误差仅为1m。

    gps的基本定位原理是卫星不间断地发送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

    当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约翰·霍布斯金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提出既然可以已知观测站的位置知道卫星位置,那么如果已知卫星位置,应该也能测量出接收者的所在位置。这是导航卫星的基本设想。

    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要达到这一目的,卫星的位置可以根据星载时钟所记录的时间在卫星星历中查出。而用户到卫星的距离则通过纪录卫星信号传播到用户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其乘以光速得到(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这一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真实距离,而是伪距(pr):当gps卫星正常工作时,会不断地用1和0二进制码元组成的伪随机码(简称伪码)发射导航电文。

第四百三十三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四十三

    gps系统使用的伪码一共有两种,分别是民用的c/a码和军用的p(y)码。c/a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一毫秒,码间距1微秒,相当于300m;p码频率10.23mhz,重复周期266.4天,码间距0.1微秒,相当于30m。而y码是在p码的基础上形成的,保密性能更佳。

    导航电文包括卫星星历、工作状况、时钟改正、电离层时延修正、大气折射修正等信息。它是从卫星信号中-{a|zh-:解调制;zh-tw:解调变}-出来,以50b/s-{a|zh-:调制;zh-tw:调变}-在载频上发射的。导航电文每个主帧中包含5个子帧每帧长6s。

    前三帧各10个字码;每三十秒重复一次,每小时更新一次。后两帧共15000b。导航电文中的内容主要有遥测码、转换码、第1、2、3数据块,其中最重要的则为星历数据。当用户接受到导航电文时,提取出卫星时间并将其与自己的时钟做对比便可得知卫星与用户的距离,再利用导航电文中的卫星星历数据推算出卫星发射电文时所处位置,用户在wgs-84-{a|zh-:大地坐标系;zh-tw: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便可得知。

    可见gps导航系统卫星部分的作用就是不断地发射导航电文。然而,由于用户接受机使用的时钟与卫星星载时钟不可能总是同步,所以除了用户的三维-{a|zh-:坐标;zh-tw:坐标}-x、y、z外,还要引进一个Δt即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时间差作为未知数,然后用4个方程将这4个未知数解出来。所以如果想知道接收机所处的位置,至少要能接收到4个卫星的信号。

    坐标:描述你的位置的一组数值,一般有纬度(北或南)和经度(东或西)。utm坐标系以米为单位测量你离赤道(北或南)和本初子午线(东或西)的距离。另外一个坐标系mgps(militarygridreferencesystem)也基于utm,但是把utm坐标分割得更细了,它只用在军用的gps接收器上。

    二维和三维坐标,gps定位原理:你的平面位置,例如经度和维度,称作二维坐标,至少需要三颗gps卫星的数据来定位二维坐标。如果因为树木、山峰或建筑物挡住了卫星,你可能只能得到二维坐标。

    定时定位:这是指你重启动你的gps接收器时,它确定现在位置所需的时间。对于十二通道接收器,如果你在最后一次定位位置的附近,冷启动时的定位时间一般为三至五分钟,热启动时为十五至三十秒,而对于双通道接收器,冷启动时大多超过十五分钟,热启动时为二至五分钟。

    为了使民用的精确度提升,科学界发展另一种技术,称为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ifferentialgps),简称dgps。

    亦即利用附近的已知参考坐标点(由其它测量方法所得),来修正gps的误差。再把这个即时(realtime)误差值加入本身坐标运算的考虑,便可获得更精确的值。

    gps有2d导航和3d导航分,在卫星信号不够时无法提供3d导航服务,而且海拔高度精度明显不够,有时达到10倍误差。但是在经纬度方面经改进误差很小。卫星定位仪在高楼林立的地区扑捉卫星信号要花较长时间。

    gps可以精确定时:广泛应用在天文台、通信系统基站、电视台中。工程施工:道路、桥梁、隧道的施工中大量采用gps设备进行工程测量。勘探测绘:野外勘探及城区规划中都有用到。导航:武器导航:精确制导导弹、巡航导弹;车辆导航:车辆调度、监控系统;船舶导航:远洋导航、港口/内河引水;飞机导航:航线导航、进场着陆控制;星际导航:卫星轨道定位;个人导航:个人旅游及野外探险。

    gps定位:1、车辆防盗系统;2、手机,pda,ppc等通信移动设备防盗,电子地图,定位系统;3、儿童及特殊人群的防走失系统;4、精准农业:农机具导航、自动驾驶,土地高精度平整。

    本功能用于查询汽车当前所在的位置、方向、速度、时间、日期、车辆状态信息。当监控中心需要查询某一辆车的位置时,只需向该车辆安装gps车载设备下发本命令,通过监控中心监控平台,直接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该车所在位置及所处状态,如车门状态、点火状态等。

    实时跟踪功能:监控中心可在任何时候向gps车载设备下发实时跟踪命令,gps车载设备将按命令所规定的时间间隔、信息数量向监控中心上报位置状态信息,达到高效灵活跟踪的目的。本命令时间间隔可设定为5x(1~255)秒,信息数量(0~255)点,无需等待当前实时跟踪命令执行完即可下发新的实时跟踪命令,因此很容易实现长时间连续跟踪。

    历史数据回传功能:gps车载设备内保存了汽车最近所经过的路线的位置状态信息,每两点信息间的时间间隔可由监控中心设定,因此保存信息的时间跨度可变。当监控中心下发历史数据回传命令,gps车载设备将从指定时间开始回传历史数据,直到当前时间为止。如果有警情发生,历史数据回传过程将被终止,立即上报所发生的警情。

    监听功能:当发生劫警、盗警等或车主要求监听汽车内的状态时,监控中心可下发监听命令。车载设备收到指令,立即进入监听状态,监控中心可监听车内的一切声音。

    异常情况报警功能:1、遇劫报警——车载设备外接有紧急按钮,当紧急按钮被按下>1秒,表示遇劫。车载设备立刻将警情上报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可使用监听、实时跟踪、断油断电等命令进行处理。

    2、越界报警——监控中心在设定装有车载设备的运行区域时,当汽车超出该区域,车载设备将警情上报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可采取措施控制车辆。

    3、主电掉电报警(拆电瓶或剪线)——车载设备主机内置备用电池,当车载设备遭破坏,主电源被拔掉时,备用电池可保证车载设备主机继续工作2-4个小时,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将警情上报监控中心,并实施实时跟踪。并同时锁住油电路。

    4、超速报警——当汽车行使超过了规定的时速,车载设备将警情上报监控中心。

    5、双中心功能——终端具有双中心功能,两个中心均可对车载设备进行监控,但终端只向主中心上报警情信息。

    6、故障自我检修功能——车载设备可对自身部件进行检测,当某部件工作不正常时,车载设备上报监控中心故障类型,使维修工作及时确保系统的正常运作。

    7、锁油/锁电及恢复油路/电路——监控中心是唯一拥有锁油/锁电及恢复油路/电路的权力的,当发生警情时,监控中心根据需要对汽车进行锁油/锁电及恢复油路/电路(时速低于30公里)。以配合当地公安等部门联合处警。

    当车辆收到中心下发的断油电指令后报警喇叭先响30秒以提示驾驶员将车辆靠边,然后进行脉冲断油电,30秒后完全断电。

    8、强行车台复位功能——当外界有强干扰(如雷电)等使车载设备运行不正常时,监控中心可通过该指令强行复位车载设备,使其恢复正常运行,实现远程修复。

第四百三十四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四十四

    9、防拆功能——当车载主机被拆或油控线路遭到破坏时系统自动锁定油电路。

    gps技术有六大特点:1、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2、全球覆盖(高达98%);3、三维定点定速定时高精度;4、快速、省时、高效率;5、应用广泛、多功能;6、可移动定位。

    gps的现状及发展:最初用途——gps最初就是为军方提供精确定位而建立的,至今它仍然由美**方控制。军用gps产品主要用来确定并跟踪在野外行进中的士兵和装备的坐标,给海中的军舰导航,为军用飞机提供位置和导航信息等。

    用途广泛——蓝色星球c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已于己于人1992年10月1日起实施。此外,在军事部门、交通部门、邮电部门、地矿、煤矿、石油、建筑以及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等部门和行业,在航空航天、测时授时、物理探矿、姿态测定等领域,也都开展了gps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在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应用技术及定位误差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研制开发了gps静态定位和高动态高精度定位软件以及精密定轨软件。在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产业队伍。

    近几年,蓝色星球c国已建成了北京、武汉、上海、西安、拉萨、乌鲁木齐等永久性的gps跟踪站,进行对gps卫星的精密定轨,为高精度的gps定位测量提供观测数据和精密星历服务,致力于c国自主的广域差分gps(wadgps)方案的建立,参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gps增强系统(waas)的筹建。同时,蓝色星球c国已着手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双星定位系统),能够生产导航型gps接收机。gps技术的应用正向更深层次发展。

    为适应gp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995年成立了蓝色星球c国gps协会,协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希望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发展我国的gps应用技术。

    目前,gps系统的应用已将十分广泛,我们可以应用gps信号可以进行海、空和陆地的导航,导弹的制导,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的精密定位,时间的传递和速度的测量等。

    对于测绘领域,gps卫星定位技术已经用于建立高精度的全国性的大地测量控制网,测定全球性的地球动态参数;用于建立陆地海洋大地测量基准,进行高精度的海岛陆地联测以及海洋测绘;用于监测地球板块运动状态和地壳形变;用于工程测量,成为建立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主要手段。

    用于测定航空航天摄影瞬间的相机位置,实现仅有少量地面控制或无地面控制的航测快速成图,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环境遥感监测的技术革命。

    许多商业和政府机构也使用gps设备来跟踪他们的车辆位置,这一般需要借助无线通信技术。一些gps接收器集成了收音机、无线电话和移动数据终端来适应车队管理的需要。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现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测绘、安全防范、军事、电力、通讯、城市管理等部门。

    蓝色星球现有四大定位系统:有蓝色星球m国gps,由蓝色星球m国国防部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设计、研制,于1993年全部建成。1994年,蓝色星球m国宣布在10年内向全世界免费提供gps使用权,但m国只向外国提供低精度的卫星信号。据说该系统有m国设置的“后门”,一旦发生战争,美国可以关闭对某地区的信息服务。

    蓝色星球m国媒体声称:“gps是不能倒闭的银行”。m国知名it杂志《pcworld》以m国拯救金融危机中濒临破产的银行为例,发表评论称:“gps显然是另一家不能倒闭的银行。……对于ou盟‘伽利略’系统的支持者来说,用户对m国gps丧失信心显然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事情。”

    ou盟“伽利略”??——ou盟于1999年首次公布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其目的是摆脱欧洲对m国全球定位系统的依赖,打破其垄断,组成“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该项目总共将发射30颗卫星,可以覆盖全球,位置精度达几米,亦可与m国的gps系统兼容,总投入达34亿欧元。

    因各成员国存在分歧,计划已几经推迟,ou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将从2014年起投入运营。与m国的gps相比,“伽利略”系统更先进,也更可靠。m国gps向别国提供的卫星信号,只能发现地面大约10米长的物体,而“伽利略”的卫星则能发现1米长的目标。一位军事专家形象地比喻说,gps系统,只能找到银河系,而“伽利略”则可找到地球。

    蓝色星球o国的“格洛纳斯”——“glonass”是由蓝色星球o国单独研发部署的卫星导航系统,该项目启动于上世纪70年代o国目前有22颗glonass卫星在轨运行,但仅有16颗运转正常。该系统需要有18颗卫星才可满足继续为全ols提供导航服务的需求,至少需要24颗卫星才提供全球导航服务。

    glonass系统完成全部卫星的部署后,其卫星导航范围可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定位精度将达到1.5米之内。

    蓝色星球c国“北斗”——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蓝色星球c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

    2010年1月17日0时12分,蓝色星球c国在西昌再次成功发射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性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成功将能够提供与gps同等的服务。c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成为与gps并驾齐驱的“卫星导航系统”代名词的新星。

    不同于gps的是,“北斗”的指挥机和终端之间可以双向交流。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北京武警指挥中心和四川武警部队运用“北斗”进行了上百次交流。北斗二号系列卫星已进入组网高峰期,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拥有自己的系统,蓝色星球c国国防将从根本上摆脱了受控于m国,c国的尖端武器拥有了自己的眼睛,国家的导航系统独立性得到保证,更加可靠。预计在2020年形成由三十几颗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系统。

    蓝色星球m国二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后,其霸主野心就开始慢慢显露出来。为了展示自己的强大力量,m国开始不断派出航母前往各个海域展开所谓的自由航行,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

    m国如此明目张胆,各国自然也是十分不乐意的。为了侦察到m国航母的情况,各国即组建属于自己的“天网”系统。如此一来,从而占据主动权。不过想要成功实施该计划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极多的资金,也需要非常先进的技术。

第四百三十五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四十五

    “天网”其实是由十多颗在地球大气层外绕地航行的卫星组成的,因此发射卫星的数量绝对不能少,而这些卫星主要负责对地球各个区域进行观测、记录,并将传输数据至地面的指挥中心,可见“天网”的门槛有多高。

    各国建立了媲美于m国“天网”更加先进的情报卫星网,能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侦查,即使是在3.6万公里的高空,分辨率也可达2米级别。如此一来,m国在全球的20艘航母将无处可藏。

    如此精密的“天网”,不仅加强了各国的反航母力量,也再次让外界对c国刮目相看。c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天网”的组建,外界感到十分吃惊,m国更是惊讶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除此之外,国在很多领域也处在了世界前列。比如无人机蜂群技术、反隐身雷达、超高音速武器等等,这些都是c国如今取得的成就,也同样让世界各国羡慕不已。不过c国并不会骄傲,因为c国深深地知道“骄傲使人落后”这个道理。

    为了应对庞多拉之意“意识场能”内核的“天毁计划”,蓝色星球世界的防御显然大大不足,因为现在的蓝色星球世界各国的导弹、卫星定位系统还都是针对自身的防御,几乎全部是针对的敌对国家,很少有专门针对蓝色星球外来小行星的,这必须全面进行转向改造,才能实时的侦测到危险的降临。

    如果将整个蓝色星球的监控系统如各种天文雷达、军事雷达、民用雷达全部进行转向改造,将能形成足够的“天网”系统。

    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源于radiodetectionandranging的缩写,意思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因此,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雷达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雷达的出现,是由于一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时,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雷达(技术)能在反空袭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二战期间,雷达就已经出现了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功能的雷达技术。

    二战以后,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位阵列、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

    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研究内容都在不断地拓展。雷达的探测手段已经由从前的只有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红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

    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

    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空中预警机和jstars这样的具有战场敌我识别能力的综合雷达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指挥中心。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christianandreas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amesclerkmaxwell)推导出可计算电磁波特性的公式。

    1886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einerichhertz)展开研究无线电波的一系列实验。

    1888年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

    1897年汤姆逊(jjthom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4年侯斯美尔(christianhulsmeyer)发明电动镜(telemobiloscope),是利用无线电波回声探测的装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

    1906年德弗瑞斯特(deforestlee)发明真空三极管,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放大信号的主动电子元件。

    1916年马可尼(marconi)和富兰克林(franklin)开始研究短波信号反射。

    1917年罗伯特·沃特森·瓦特(robertwatson-watt)成功设计雷暴定位装置。

    1922年马可尼在m国电气及无线电工程师学会(americaninstitutesofelectricalandradioengineers)发表演说,题目是可防止船只相撞的平面角雷达。

    1922年m国泰勒和杨建议在两艘军舰上装备高频发射机和接收机以搜索敌舰。

    1924年ygl国阿普利顿和巴尼特通过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测量赛层(ionosphere)的高度。m国布莱尔和杜夫用脉冲波来测量亥维塞层。

    1925年贝尔德()发明机动式电视(现代电视的前身)。

    1925年伯烈特(gregorybreit)与杜武(merleantonytuve)合作,第一次成功使用雷达,把从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无线电短脉冲显示在阴极射线管上。

    1931年m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利用拍频原理研制雷达,开始让发射机发射连续波,三年后改用脉冲波。

    1935年flx国古顿研制出用磁控管产生16厘米波长的信号,可以在雾天或黑夜发现其他船只。这是雷达和平利用的开始。

    1935年ygl国罗伯特·沃特森·瓦特发明第一台实用雷达。

    1936年1月ygl国罗伯特·沃特森·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英国空军又增设了五个,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马可尼公司替ygl国加建20个链向雷达站。

    1937年m国第一个军舰雷达xaf试验成功。

    1937年瓦里安兄弟(russellandsigurdvarian)研制成高功率微波振荡器,又称速调管(klystron)。

    1939年布特(henryboot)与兰特尔()发明电子管,又称共振穴磁控管(resonant-cavitymagron)。

    1941年苏联最早在飞机上装备预警雷达。

    1943年m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机载雷达平面位置指示器,预警雷达。

    1944年马可尼公司成功设计、开发并生产布袋式(bagful)系统,以及地毡式(carpet)雷达干扰系统。前者用来截取d国的无线电通讯,而后者则用来装备ygl国皇家空军(raf)的轰炸机队。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全凭装有特别设计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达,盟军得以打败d国。

    1947年m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出线性调频脉冲雷达。

第四百三十六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四十六

    50年代中期m国装备了超距预警雷达系统,可以探寻超音速飞机。不久又研制出脉冲多普勒雷达。

    1959年m国通用电器公司研制出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系统,可发跟踪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导弹,预警时间为20分钟。

    1964年m国装置了第一个空间轨道监视雷达,用于监视人造地球卫星或空间飞行器。

    1971年jnd国伊朱卡等3人发明全息矩阵雷达。与此同时,数字雷达技术在m国出现。

    1993年m国曼彻斯特市德雷尔·麦吉尔发明了多塔查克超智能雷达。

    各种雷达的具体用途和结构不尽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包括: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处理部分以及显示器。还有电源设备、数据录取设备、抗干扰设备等辅助设备。

    雷达所起的作用跟眼睛和耳朵相似,当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杰作,同时,它的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事实上,不论是可见光或是无线电波,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都是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差别在于它们各自的频率和波长不同。其原理是雷达设备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或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测量速度原理是雷达根据自身和目标之间有相对运动产生的频率多普勒效应。雷达接收到的目标回波频率与雷达发射频率不同,两者的差值称为多普勒频率。从多普勒频率中可提取的主要信息之一是雷达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变化率。

    当目标与干扰杂波同时存在于雷达的同一空间分辨单元内时,雷达利用它们之间多普勒频率的不同能从干扰杂波中检测和跟踪目标。测量目标方位原理是利用天线的尖锐方位波束,通过测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从而根据仰角和距离就能计算出目标高度。

    测量距离原理是测量发射脉冲与回波脉冲之间的时间差,因电磁波以光速传播,据此就能换算成雷达与目标的精确距离。

    雷达的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复杂。一般为军用雷达。通常可以按照雷达的用途分类,如预警雷达、搜索警戒雷达、引导指挥雷达、炮瞄雷达、测高雷达、战场监视雷达、机载雷达、无线电测高雷达、雷达引信、气象雷达、航行管制雷达、导航雷达以及防撞和敌我识别雷达等。

    1.按照雷达信号形式分类,有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脉部压缩雷达和频率捷变雷达等。

    2.按照角跟踪方式分类,有单脉冲雷达、圆锥扫描雷达和隐蔽圆锥扫描雷达等。

    3.按照目标测量的参数分类,有测高雷达、二坐标雷达、三坐标雷达和敌我识对雷达、多站雷达等。

    4.按照雷达采用的技术和信号处理的方式有相参积累和非相参积累、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脉冲多普勒雷达、合成孔径雷达、边扫描边跟踪雷达。

    5.按照天线扫描方式分类,分为机械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等。

    6.按雷达频段分,可分为超视距雷达、微波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等。

    其中,相控阵雷达又称作相位阵列雷达,是一种以改变雷达波相位来改变波束方向的雷达,因为是以电子方式控制波束而非传统的机械转动天线面方式,故又称电子扫描雷达相控阵技术,早在30年代后期就已经出现。

    1937年,m国首先开始这项研究工作。但一直到50年代中期才研制出2部实用型舰载相控阵雷达。80年代,相控阵雷达由于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应用。

    在已装备和正在研制的新一代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中多采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它已成为第三代中、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而,大大提高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性能。在21世纪,相控阵雷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战争兵器的特点,其制造和研究将会更上一层楼。

    最早用于搜索雷达的电磁**长度为23cm,这一波段被定义为l波段(英语long的字头),后来这一波段的中心波长度变为22cm。当波长为10cm的电磁波被使用后,其波段被定义为s波段(英语short的字头,意为比原有波长短的电磁波)。

    在主要使用3cm电磁波的火控雷达出现后,3cm波长的电磁波被称为x波段,因为x代表坐标上的某点。

    为了结合x波段和s波段的优点,逐渐出现了使用中心波长为5cm的雷达,该波段被称为c波段(c即promise,英语“结合”一词的字头)。

    在ygl国人之后,d国人也开始独立开发自己的雷达,他们选择1.5cm作为自己雷达的中心波长。这一波长的电磁波就被称为k波段(k=kurz,德语中“短”的字头)。

    “不幸”的是,d国人以其日尔曼民族特有的“精确性”选择的波长可以被水蒸气强烈吸收。结果这一波段的雷达不能在雨中和有雾的天气使用。战后设计的雷达为了避免这一吸收峰,通常使用频率略高于k波段的ka波段(ka,即英语k-above的缩写,意为在k波段之上)和略低(ku,即英语k-under的缩写,意为在k波段之下)的波段。

    最后,由于最早的雷达使用的是米波,这一波段被称为p波段(p为previous的缩写,即英语“以往”的字头)。

    该系统十分繁琐、而且使用不便。终于被一个以实际波长划分的波分波段系统取代,这两个系统的换算如下。

    二战后雷达的波段有三种标准,d国标准、m国标准和ou盟标准。由于d国和m国的标准提出的较早,大多数使用的是ou盟新标准:

    雷达的优点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天体研究、大气物理、电离层结构研究等)。

    星载和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已经成为当今遥感中十分重要的传感器。以地面为目标的雷达可以探测地面的精确形状。其空间分辨力可达几米到几十米,且与距离无关。雷达在洪水监测、海冰监测、土壤湿度调查、森林资源清查、地质调查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很好的应用潜力。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124/ 第一时间欣赏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 作者:古月木斤所写的《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为转载作品,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介绍:
(晴儿推荐)从古至今,奇空间预言家曾经预言,奇空间会遭遇一次毁灭性的劫难,而这场劫难只有东方的道家始祖及其衣钵传人,方有可能解救这次劫难.....。为争夺道家祖师老子二千四百年的反中微子真芥子米,多国特战、武功精英,齐聚秦岭北麓,一场龙争虎斗箭在弦上。而老子传人古小龙等,用浩瀚的道家武功,轻松化解了这场危机。古小龙在出生之日起,其下丘脑就被上帝粒子-中微子植入,并修炼成了正中微子真芥子米内功,并成为继承老子反中微子真芥子米的唯一传人,担负起化解奇、偶平行空间重大危机的使命。偶空间为躲避其空间重大灾难,妄图入侵并占领我们所处的奇空间,古小龙带领奇空间联合抗击特战队,多次战胜对手,独闯偶空间议会,以渊博的学识,高深的功力联合偶空间,化解了奇偶空间重大危机。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