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科幻灵异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TXT下载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全文阅读

作者:古月木斤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txt下载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零七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十七

    这个全球性灾难事件的最可信证据也许是发现了现称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大陨石坑。该撞击坑位于墨西哥犹加敦半岛,是被为墨西哥石油公司工作的两位地球物理学家格伦·彭菲尔德(glenpenfield)和汤尼·卡马戈(tonycamargo)发现。两人的报告指出该环形结构可能是一个直径约180公里的撞击坑。其他研究人员发现白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仅约数千年就将恐龙消灭,而非先前认为的数百万年。因此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该次灭绝事件更可能是来自地球之外的撞击事件影像,而非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影响的火山或气候变化。

    发展20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已经发现数个年代与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大致相同的陨石坑。例如英国的银坑陨石坑、乌克兰的波泰士陨石坑、以及印度附近的湿婆陨石坑。这让科学家认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几乎同时发生的数个撞击事件的其中一个,相当类似1994年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分裂后撞击木星的事件。

    到2012年为止仍缺乏铱异常和冲击石英证据支持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与撞击事件有关,虽然现已发现威尔克斯地陨石坑和贝德奥高地??等可能与该次灭绝事件相关撞击坑。在二叠纪晚期所有陆块都聚集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地球表面剩余部份则是泛大洋。如果该撞击事件是发生在海洋,而非陆地;将会形成较少冲击石英(因为海洋地壳所含的二氧化硅相对较少)等物质。

    虽然现在普遍认为是一个巨大撞击事件结束了白纪,并产生了k-t界线上的富含铱地层,但是其他规模相当的撞击残留物显示并未发生任何灭绝事件,且目前尚无撞击事件和其他造成灭绝事件因素的关连。尽管如此,现在一般相信由撞击事件造成的灭绝事件在地球历史上是随机事件。

    古生物学家大卫·骆普()和杰克·塞科斯基(jacksepkoski)提出大约每26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灭绝事件,虽然很多是较小规模的。这使物理学家理查·a·穆勒()提出假设认为灭绝事件可能是一个假想的太阳伴星“涅墨西斯”(nemesis)会周期性扰动奥尔特云内的彗星,并使大量彗星进入内太阳系,增加地球被彗星撞击的可能性。

    的确,在地球早期历史(约40亿年前)中,因为早期太阳系内有大量原行星体等物质,当时的地球频繁受到撞击。这些撞击事件可能是由直径数百公里的小行星引起,产生的能量足以将地球的海洋全部蒸发。直到撞击次数和规模大量减少后,地球上的生命才能演化。如果这样的撞击发生在现代,将会毁灭人类的文明。幸运的是,现在的太阳系内的大型天体已经比以前减少很多,而这样的撞击机率几乎可以说是0;这是因为小行星带和古柏带内的大型小行星或彗星都在稳定的轨道上,并未进入内太阳系,更不可能和地球轨道相交,且没有任何例外。

    最为人所相信的月球形成理论是大碰撞说,是说地球早期可能曾经和一个火星大小的微型行星相撞。如果这理论成立的话,这将是地球遭受过最强烈的撞击。一些行星特殊的自转和自转轴倾斜角可能也和此有关,例如金星的逆行自转和天王星极大的自转轴倾斜角都被认为可能是受到巨大的撞击,而这也符合目前的太阳系和行星形成理论。但目前在金星和天王星仍缺乏相关证据可以证明巨大撞击事件使行星的自转模式改变。

    撞击事件经常被认为是造成人类文明终结的情景。2000年发现杂志列出了可能的20个会造成人类文明终结的事件,撞击事件被列为第一,即最可能发生。直到1980年代以前这个议题长期不受重视,直到发现了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之后,而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以后让大众对此议题更加重视。

    蓝色星球卫星月球真正起到了卫士作用。月球,天体名称,蓝色星球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其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2019年5月16日,蓝色星球c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该台研究员李春来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

    月球可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在地球形成后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得到更多事实证据支持的说法是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忒伊亚”之间一次巨大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围聚集而形成的“大碰撞起源说”。

    月球正面大量分布着由暗色的火山喷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击坑,形成了广阔的平原,称为“月海”,实际上“月海”中一滴水也没有。月海的外围和月海之间夹杂着明亮的、古老的斜长岩高地和显目的撞击坑。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尽管它呈现非常明亮的白色,但其表面实际很暗,反射率仅略高于旧沥青。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历法编制、文学艺术和风俗传统等产生重大影响。

    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等(称为潮汐锁定),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转总是受到一个极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给地球自转“刹车”,长期积累下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球的自转周期越来越慢,一天的时间极其缓慢地增长,大约几年增加1秒;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缓慢地距离地球越来越远,每一年远离地球大约3.8厘米。月球与太阳的大小比率与距离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视大小与太阳几乎相同,在日食时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阳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是第一个人类曾经登陆过的地外天体。1958年美国和前苏联发射的月球探测器都宣告失败。1959年前苏联和蓝色星球m国分别成功发射了“月球号”和“先驱者号”月球探测器。1969年m国的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首次载人登月,相继阿波罗-12、14、15、16和17号实现载人登月,一共有12名m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开展科学考察、采集月球样品和埋设长期探测月球的科学仪器,共带回地球381.7千克月球样品,大大增长了人类对月球起源、演化的认识。迄今为止人类只有这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天体。

    2018年4月,nasa公布了一段由月球轨道探测器收集的数据制作而成的视频。这段视频中的数据由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历时九年收集而成。该探测器自2009年6月以来,一直在距月表上方50公里处对月球展开观察,捕捉月球表面前所未见的细节。

    2019年1月3日10点26分,由于“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地球,这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第四百零八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十八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27.32日。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3.8cm的速度逐渐与地球离去。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或“潮汐锁定”,几乎是太阳系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卫星对行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球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全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5.15°)至18.30°(即23.45°-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1.54°)及3.60°(即5.15°-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56°的摆动,称为章动。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导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从地球上看月亮,看到的月球表面并不是正好它的一半,这是因为月球像天平那样摆动。地球上的观测者会觉得:在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里,月球在南北方向来回摆动,即在维度的方向像天平般的摆动,这被称为“纬天平动”,摆动的角度范围约6°57′;月球在东西方向上,即经度方向上来回摆动的现象,被称为“经天平动”,摆动角度达到7°54′。除去这两种主要的天平动,月球还有周日天平动和物理天平动,前三种天平动都并非月球在摆动,是因为观测者本身与月球之间得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只有物理天平动是月球自身在摆动,而且摆动得很小。

    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地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地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3/4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顺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顺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顺时针绕日公转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月球相对于太阳来说拥有相同的角动量,即“从一开始就是以这个方向转动”。

    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对月球的起源,历史上大致有三大派。而后期则在各种说法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研究结果而新形成了“大碰撞说”。

    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太平洋。

    这一观点很快就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龄极其古老,全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龄介于30--42亿年之间,地球表面最古老的岩石年龄,只限于个别地区出露的38亿年的古老变质岩,而太平洋洋底岩石的年龄极其年轻,完全与“分裂说”的理论相违背。

    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月球大小的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弥漫的星云物质,几乎在同一个太阳星云的区域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大小不同的天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事实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地球和月球的平均化学成分差别很大,人们发现月球的岩石也要比地球的岩石古老得多。

    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太阳系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先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

第四百零九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十九

    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由碰撞体的幔组成。受到巨大撞击的地球,绝大部分也是地幔和地壳物质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几乎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一个环,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这个版本被普遍认可。

    这个模型清晰地解释了,月球的平均成分与地球的平均成分相比较,月球相对贫铁、贫挥发分,月球的密度比地球低。具有地球和月球“基因”对比特征的某些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如氧、铬、钛、铁、钨、硅等的同位素组成,月球与地球的测定值在误差范围内相一致,表明月球是地球的“女儿。”45亿年来,地球一直携带着自己的女儿在身边,而月球也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母亲,共同经历了45亿年漫长而荒古的年代。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月球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9%,其余91%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7%。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

    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大约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一样大。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月球表面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其表面温度可降低到-183c。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1500c,所以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

    地球与月球互相绕着对方转,两个天体绕着地表以下1600千米处的共同引力中心旋转。月球的诞生,为地球增加了很多的新事月球。

    绕着地球公转的同时,其特殊引力吸引着地球上的水,同其共同运动,形成了潮汐。潮汐为地球早期水生生物,走向陆地,帮了很大的忙。

    蓝色星球很久很久以前,昼夜温差较大,温度在水的沸点与凝点之间,不宜人类居住。然而月球其特殊影响,对地球海水的引力减慢了地球自转,使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趋向合理,带给了我们宝贵的四季,减小了温度差,从而适宜人类居住。

    蓝色星球上之所以看到月球的半面,这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严格相等,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呢?让我们来看看太阳系其它行星的卫星的状况,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卫星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严格相等,看来这似乎是存在什么内在联系的。

    月球在地球引力长期的作用下,它的质心已经不在其几何中心,而是在靠近地球的一边,因此月球相对于地球的引力势能就变得最小,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月球的质心永远朝向地球的一边,就好像地球用一根绳子将月球绑住了一样。太阳系的其他卫星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所以卫星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有着内在的因素。

    地震和月球到底有没有关系?这是近百年来始终困扰科学家的问题。如今,日本防灾科学研究所和m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终于证实:月球引力影响海水的潮汐,在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积蓄大量能量之际,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块间发生地震的导火索。10月22日,著名的m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海水的自然涨落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潮汐。当月亮到达离地球近处(称为近地点)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更大,这时的大潮被称为近地点朔望大潮。

    科学家已经就潮汐对地震的影响猜测了很长的时间,但还没有人论证过它对全球范围的影响效果,以前只在海底或火山附近发生,地震与潮汐才呈现出比较清楚的联系。研究者发现,地震的发生与断层面潮汐压力处于高度密切相关,猛烈的潮汐在浅断层面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从而会引发地震。当潮很大,达到大约2-3米时,3/4的地震都会发生,而潮汐越小,发生的地震的几率也越少。

    该文章的作者伊丽莎白.哥奇兰说:“月球引力影响海水的潮起潮落,地球本身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也发生变形。猛烈的潮汐在地震的引发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地震发生的时间会因潮汐造成的压力波动而提前或推迟。”

    该文章另一位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约翰.维大说:“地震起因还是一个谜,而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种解释。我们发现海平面高度在数米范围内的改变所产生的力量会显著地影响地震发生的几率,这为我们向彻底了解地震的起因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哥奇兰等人首次将潮的相位和潮的大小合并计算,并对地震和潮汐压力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计算方法来自于日本地球科学与防灾研究所的地震学家田中。田中从1977年至2000年间全球发生的里氏5.5级以上的板块间地震中,调查了2207次被称为“逆断层型”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等记录,以及与发生地震时月球引力的关系,结果发现:地震发生的时间,与潮汐对断层面的压力有很高的关联性,月球引力作用促使断层错位时,发生地震次数较多。

    田中认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导致地震发生的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的作用力的千分之一左右,但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是地震发生的最后助力,相当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8]??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行至地球的阴影后时,太阳光被地球遮住。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

    以地球而言,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180°。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称为黄道和白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有约5°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连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两种(没有月环食,因为地球比月球大)。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第四百一十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二十

    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大约是地球的1/4。在月球轨道处,地球的本影的直径仍相当于月球的2.5倍。所以当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而如果月球始终只有部分为地球本影遮住时,即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发生月偏食。月球上并不会出现月环食,因为月球的体积比地球小的多。

    太阳的直径比地球的直径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为本影和半影。如果月球进入半影区域,太阳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这种现象在天文上称为半影月食。由于在半影区阳光仍十分强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极轻微减弱,多数情况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一般情况下,由于较不易为人发现,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另外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这也意味着在发生月全食时,月球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内,所以不会出现月环食这种现象。

    每年发生月食数一般为2次,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

    据观测资料统计,每世纪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发生的百分比约为36.60%,34.46%和28.94%。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即撞击坑,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形。月球上直径大于1000米的撞击坑多达33000多个。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撞击坑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撞击坑,深达8788米。除了撞击坑,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撞击坑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撞击坑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最大的撞击坑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撞击坑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撞击坑,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撞击坑有中央峰)哥白尼型撞击坑(年轻的撞击坑,常有撞击作用引起大量月球表面的岩石向四周溅射,溅射出来的大量岩石碎块高速在月面抛射和滚动,改变了月面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表面土壤的结构与颜色,形成明显的“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圆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型(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碗型或酒窝型(小型撞击坑,有的直径不到3米)。

    撞击坑的形成现有两种说法:“撞击说”与“火山说”。“撞击说”是指月球因被其他小行星撞击而有现今人类所看到的撞击坑。

    “火山说”是指月球上本有许多火山,最后火山爆发而形成了火山喷发口。

    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下来。

    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面积约五百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连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多。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湾有五个:露湾、暑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三个:腐沼、疫沼、梦沼,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

    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面的反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显得较黑。

    月面上高于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撞击坑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如今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1994年,美国的克莱门汀月球探测器曾得出月球最高点为8000米的结论,根据“嫦娥一号”获得的数据测算,月球上最高峰高达9840米。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3000-6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上的有200个。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这是由于小天体高速撞击月面,强大的撞击能量使月球表面的岩石气化、熔融、破碎并溅射,挖掘出一个巨大的撞击坑或撞击盆地,撞击体的巨大撞击能量在撞击坑底部产出一系列断层和裂缝,诱发月球内部的玄武岩浆的喷发和溢出,形成暗色的月海盆地。被抛射出撞击坑的各种溅射物质,降落在月海外围的不同距离内,形成了月海外侧平缓的坡度。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其中三座突出在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辐射纹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纹。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还没有定论。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许多人都倾向于小天体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小天体撞击可能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第四百一十一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二十一

    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球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2014年10月5日,科学家在月球上发现一个隐藏于地下的巨形的方形结构。这一结构宽2500公里,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条古老的裂谷系统,后来其中充填了岩浆。

    月球的表面被巨大的玄武岩(火山熔岩)层所覆盖。早期的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表面的阴暗区是广阔的海洋,因此,他们称之为“mare”,这一词在拉丁语中的意思就是“大海”,当然这是错误的,这些阴暗区其实是由玄武岩构成的平原地带。除了玄武岩构造,月球的阴暗区,还存在其他火山特征。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沟纹、黑色的沉积物、火山园顶和火山锥。不过,这些特征都不显著,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迹的一小部分。

    与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谓老态龙钟。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龄在30-40亿年之间;典型的阴暗区平原,年龄为35亿年;最年轻的月球火山也有1亿年的历史。而在地质年代中,地球火山属于青年时期,一般年龄皆小于10万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只有39亿年的历史,年龄最大的海底玄武岩仅有200万年。年轻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跃,而月球却没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质活动迹象,因此,天文学家称月球是“熄灭了”的星球。

    地球火山多呈链状分布。例如安底斯山脉,火山链勾勒出一个岩石圈板块的边缘。夏威夷岛上的山脉链,则显示板块活动的热区。月球上没有板块构造的迹象。典型的月球火山多在巨大古老的撞击坑底部。因此,大部分月球阴暗区都呈圆形外观。撞击盆地的边缘往往环绕着山脉,包围着阴暗区。

    月球阴暗区主要在月球正面的一侧。几乎覆盖了这一侧的1/3面积。而在月球背面,阴暗区的面积仅占2%。然而,月球背面的地势相对更高,月壳也较厚。由此可见,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形高度和月壳厚度。

    蓝色星球最大的卫士是木星(jupiter),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从内向外的第五颗行星。它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是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由于木星与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属气体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称类木行星(木星和土星合称气态巨行星)。木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占所有太阳系行星质量的70%,主要由氢组成,占其总质量的75%,其次为氦,占总质量的25%,岩核则含有其他较重的元素。人类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气中云层的顶端,压强比1个大气压略高。

    木星由于自转快速,(自转一周为9个地球时)而呈现扁球体(赤道附近有略微但明显可见的凸起)号称“灵活的胖子”。外大气层明确依纬度分为多个带域,各带域相接的边际容易出现乱流和风暴,最显著的例子是大红斑。环绕着行星的是松弱的行星环系统和强大的磁层(木星磁场十分强大,其背对太阳一面的磁场甚至延伸至土星轨道)。木星至少有79个卫星。

    2018年2月,蓝色星球m国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由“朱诺”号卫星拍摄到的一组木星南极的图像,醒目的蓝色漩涡以华丽的图案扭曲变幻,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观。

    2018年,天文学家发现了12颗新的木星卫星,使得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已知卫星数量增加到79个。科学家在观测更遥远的柯伊伯带天体时拍摄到了它们。新增的两颗卫星被命名为“s/2016j1”和“s/2017j1”,分别距木星2100万公里和2400万公里。

    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液态氢星体。随着深度的增加,在距离表面至少5000千米深处,液态氢在高压和高温环境下形成。据推测,木星的中心是一个含硅酸盐和铁等物质组成的核区,物质组成与密度呈连续过渡。

    木星是四个气体行星(又称类木行星)中的一个:即不以固体物质为主要组成的行星,它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赤道直径为142984千米。木星的密度为1.326g/cm??,在气体行星中排行第二,但远低于太阳系中四个类地行星。

    木星的高层大气是由体积或气体分子百分率约88-92%的氢和约8-12%的氦所组成。由于氦原子的质量是氢原子的四倍,探讨木星的质量组成时比例会有所改变:大气层中氢和氦分别占了总质量的75%及24%,余的1%为其他元素,包括微量的甲烷、水蒸气、氨以及硅的化合物。另外木星也含有微量的碳、乙烷、硫化氢、氖、氧、磷化氢、硫等物质。大气最外层有冷冻的氨的晶体。木星上也透过红外线及紫外线测量发现微量苯和烃的存在。

    木星大气层中氢和氦的比例非常接近原始太阳星云的理论组成,然而,木星大气中的惰性气体是太阳的二至三倍,高层大气中的氖只占了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二十,约为太阳比例的十分之一,氦也几乎耗尽,但仍有太阳中氦的比例的80%。这个差距可能是由于元素降水至行星内部所造成。

    由光谱学分析而言,土星被认为和木星的组成最为相似,但另外的气体行星、天王星与海王星相较之下所含氢和氦的比例较低,由于没有太空船实际深入大气层的分析,除了木星之外的行星仍没有重元素数量的精确数据。

    木星的质量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由于它的质量是如此巨大,因此太阳系的质心落在太阳的表面之外,距离太阳中心1.068太阳半径。虽然木星的直径是地球的11倍,非常巨大,但是它的密度很低,所以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21倍,但质量只是地球的318倍。木星的半径是太阳半径的十分之一,质量只为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所以两者的密度是相似的。"木星质量"(mj或mjup)通常被做为描述其它天体(特别是系外行星和棕矮星)的质量单位。因此,例如系外行星hd209458b的质量是0.69mjup,而仙女座kb的质量是12.8mjup。

    理论模型显示如果木星的质量比现今更大,而不是318个地球质量,它将会继续收缩。质量上的些许改变,不会让木星的半径有明显的变化,大约要在500地球质量(1.6mjup)才会有明显的改变。尽管随着质量的增加,内部会因为压力的增加而缩小体积。结果是,木星被认为是一颗几乎达到了行星结构和演化史所能决定的最大半径。随着质量的增加,收缩的过程会继续下去,直到达到可察觉的恒星形成质量,大约是50mjup的高质量棕矮星。

    然而,需要75倍的木星质量才能使氢稳定的融合成为一颗恒星。最小的红矮星,半径大约只是木星的30%。尽管如此,木星仍然散发出更多的能量。它接受来自太阳的能量,而内部产生的能量也几乎和接受自太阳的总能量相等。这些额外的热量是由开尔文-亥姆霍兹机制通过收缩产生的。这个过程造成木星每年缩小约2厘米。当木星形成的时候,它比我们观测到的要略大一点。

第四百一十二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二十二

    木星可能有一个石质的内核,被一层含有少量氦,主要是氢元素的液态金属氢包覆着。内核上则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质集结地,以液态氢的形式存在。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础可能只在40亿帕压强下才存在,木星内部就是这种环境(土星也是)液态金属氢由离子化的质子与电子组成。在木星内部的温度压强下氢气是液态的,而非气态,这使它成为了木星磁场的电子指挥者与根源,木星的磁场强度大约10高斯,比地球大10倍。同样在这一层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木星还是天空中已知的最强的射电源之一。??[5]??

    木星内部的温度和压力,由于开尔文-亥姆霍兹机制稳定地朝向核心增加。在压力为10帕的”表面”,温度大约是340k(67°c;152°f)。在氢相变的区域-温度达到临界点-氢成为金属,相信温度是10,000k(9,700°c;17,500°f),压力的200gpa。在核心边界的温度估计为36,000k(35,700°c;64,300°f),同时内部的压力大约是3,000-4,500gpa。

    木星有着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大气层,跨越的高度超过5,000km(3,107mi)。由于木星没有固体的表面,它的大气层基础通常被认为是大气压力等于1mpa(10bar),或十倍于地球表面压力之处。

    木星的大气组成中,按分子数量来看,81%是氢,18%是氦,按质量则分别是75%和24%。只有约1%左右的其他气体,其中包括甲烷、水蒸气、氨气等。这与太阳系的前身-原始太阳星云的组成相近,但木星中较重元素的比例却比原始太阳星云多数倍。同为气体行星的土星也是类似的组成,但天王星及海王星中的氢和氦就少得多。

    由于木星有较强的内部能源,致使其赤道与两极温差不大,不超过3c,因此木星上南北风很小,主要是东西风,最大风速达130~150米/秒。木星大气中充满了稠密活跃的云系。各种颜色的云层像波浪一样在激烈翻腾着。在木星大气中还观测到有闪电和雷暴。由于木星的快速自转,因此能在它的大气中观测到与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的带纹其中的亮带是向上运动的区域,暗纹则是较低和较暗的云。

    木星表面有红、褐、白等五彩缤纷的条纹图案,可以推测木星大气中的风向是平行于赤道方向,因区域的不同而交互吹著西风及东风,是木星大气的一项明显特征。大气中含有极微的甲烷、乙炔之类的有机成份,而且有打雷现象生成有机物的机率相当大。

    木星的大红斑位于南纬23°处,东西长4万公里,南北宽1.3万公里。探测器发现,大红斑是一团激烈上升的气流,呈深褐色。这个彩色的气旋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大红斑中心部分有个小颗粒,是大红斑的核,其大小约几百公里。这个核在周围的反时针漩涡运动中维持不动。大红斑的寿命很长,可维持几百年或更久。大红斑的豔丽红色令人印象深刻,颜色似乎来自红磷。

    鹅蛋形物体的自转是逆时针方向,周期大约是六天。大红斑的维度是24,000至40,000千米x12,000至14,000千米。它的直径大到可以容得下2至3颗地球。这个风暴的最大高度比周围的云层高出约8km(5mi)。

    风暴通常都发生在巨行星大气层的湍流内,木星也有白色和棕色的鹅蛋形风暴,但较小的那些风暴通常都不会被命名。白色的鹅蛋倾向于包含大气层上层,相对较低温的云。棕色鹅蛋形是较温暖和位于普通云层。这种风暴持续的时间可以只有几个小时,也可以长达数个世纪。

    随着行星际空间探测器的发射,不断揭示出太阳系天体中许多前所未知的事实,木星环的发现就是其中的一个早在1974年“先锋11号”探测器访问木星时,就曾在离木星约13万公里处观测到高能带电粒子的吸收特征。

    两年后有人提出这一现象可用木星存在尘埃环来说明。可惜当时无人作进一步的定量研究以推测这一假设环的物理性质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蓝色星球m国先后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空间探测器经过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旅行者1号”穿过木星赤道面,这时它所携带的窄角照相机在离木星120万公里的地方拍到了亮度十分暗弱的木星环的照片同年7月后其到达的“旅行者2号”又获得了有关木星环的更多的信息。

    根据对空间飞船所拍得照片的研究,现已知道木星环系主要由亮环、暗环和晕三部分组成。环的厚度不超过30公里亮环离木星中心约13万公里,宽6000公里。

    暗环在亮环的内侧,宽可达5万公里,其内边缘几乎同木星大气层相接。亮环的不透明度很低,其环粒只能截收通过阳光的万分之一左右。靠近亮环的外缘有一宽约700公里的亮带它比环的其余部分约亮10%,暗环的亮度只及亮度环的几分之一。

    晕的延伸范围可达环面上下各1万公里它在暗环两旁延伸到最远点,外边界则比亮环略远。据推算,环粒的大小约为2微米,真可算是微粒。这种微米量级的微粒因辐射压力、微陨星撞击等原因寿命大大短于太阳系寿命。为了证实木星环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这一说法人们提出了维持这种小尘埃粒子数量的动态稳定的几种可能的环粒补充源。

    木星环比土星暗(反照率为0.05)它们由许多粒状的岩石质材料组成。过去有人猜测,在木星附近有一个尘埃层或环,但一直未能证实。1979年3月,“旅行者1号”考察木星时,拍摄到木星环的照片,不久,“旅行者2号”又获得了木星环的更多情况,终于证实木星也有光环。木星光环的形状像个薄圆盘,其厚度约为30公里,宽度约为9400公里,离木星12.8万公里。

    光环分为内环和外环,外环较亮,内环较暗几乎与木星大气层相接。光环的光谱型为g型,光环也环绕着木星公转,7小时转一圈。木星光环是由许多黑色碎石块构成的,石块直径在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由于黑石块不反射太阳光,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未被我们发现。

    木星的两极有极光,这似乎是从木卫一上火山喷发出的物质沿着木星的引力线进入木星大气而形成的。木星有光环,光环系统是太阳系巨行星的一个共同特征,主要由黑色碎石块和雪团等物质组成。木星的光环很难观测到它没有土星那么显著壮观,但也可以分成四圈。木星环约有9400公里宽,但厚度不到30公里,光环绕木星旋转一周需要大约7小时。

    木星有一个同土星般的环,不过又小又微弱。它们的发现纯属意料之外,只是由于两个旅行者1号的科学家一再坚持航行10亿千米后,应该去看一下是否有光环存在。其他人都认为发现光环的可能性为零,但事实上它们是存在的。这两个科学家想出的真是一条妙计啊。它们后来被地面上的望远镜拍了照。

    木星光环中的粒子可能并不是稳定地存在(由大气层和磁场的作用)。这样一来,如果光环要保持形状,它们需被不停地补充。两颗处在光环中公转的小卫星:木卫十六和木卫十七,显而易见是光环资源的最佳候选。

    伽利略号飞行器对木星大气的探测发现木星光环和最外层大气层之间另存在了一个强辐射带,大致相当于电离层辐射带的十倍强。惊人的是,新发现的带中含有来自不知何方的高能量a粒子。

第四百一十三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二十三

    1979年3月,“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穿越木星赤道平面时,在离地球6亿千米处发回大量的珍贵照片。出乎人们所料发现木星和土星一样也拥有光环。4个月后,旅行者2号探测器飞临木星证实了这个结论。

    木星光环和土星光环有很大不同。木星光环是弥散透明的,由亮环、暗环和晕三部分组成。亮环在暗环的外边晕为一层极薄的尘云,将亮环和暗环整个包围起来。

    木星环是由大量的尘埃和黑色的碎石组成,不反光,肉眼无法看到以周期为7小时左右的速度围绕木星旋转。暗淡单薄的木星环套在庞大的木星身躯上,发现它确实是极不容易的。

    木星运动正逐渐地变缓。同样相同的引潮力也改变了卫星的轨道,使它们慢慢地逐渐远离木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由引潮力影响而使公转共动关系固定为1:2:4,并共同变化。木卫四也是这其中一个部分,在未来的数亿年里,木卫四也将被锁定,以木卫三的两倍公转周期,以木卫一的八倍来运行。木星的卫星由宙斯一生中所接触过的人来命名(大多是他的情人)。

    木卫可分为三群:最靠近木星的一群——木卫十六、木卫十四、木卫五、木卫十五和四颗伽利略卫星等8颗轨道偏心率都小于0.01,顺行,属于规则卫星;其余均属不规则卫星。

    离木星稍远的一群卫星——木卫十三、木卫六、木卫十及木卫七,偏心离为0.11~0.21,顺行。离木星最远的一群——木卫十二、木卫十一、木卫八及木卫九,偏心率0.17~0.38、逆行。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于1610年由伽利略发现,称为伽利略卫星。

    1892年巴纳德用望远镜发现了木卫五其他卫星都是1904年以后用照相方法陆续发现的。“旅行者号”飞船于1979年发现了木卫十四,1980年又先后发现木卫十五和木卫十六。除四个伽利略卫星外,其余的卫星半径多是几公里到20公里的大石头。木卫三较大其半径为2631公里。

    木星的磁场强度是地球的14倍,范围从赤道的4.2高斯(0.42mt)到极区的10至14高斯(1.0-1.4mt),是太阳系最强的磁场(除了太阳黑子)。这个场被认为是由涡流产生的-旋流运动的导电材料-核心的液态金属氢。

    在埃欧卫星的火山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形成沿着卫星轨道的气体环。这些气体在磁层内被电离,生成硫和氧的离子。它们与源自木星大气层的氢离子,在木星的赤道平面形成等离子片。

    这些片状的等离子与行星一起转动,造成进入磁场平面的变形偶极磁场。在等离子片内的电流产生强大的无线电讯号,造成范围在0.6至30mhz的爆发。

    木星磁层的范围大而且结构复杂,在距离木星140-700万公里之间的巨大空间都是木星的磁层;而地球的磁层只在距地心5~7万公里的范围内。木星的四个大卫星都被木星的磁层所屏蔽,使之免遭太阳风的袭击。地球周围有条称为范艾伦带的辐射带,木星周围也有这样的辐射带。美国的“旅行者1号”还发现木星背向太阳的一面有3万公里长的北极光。

    1981年初,当“旅行者2号”早已离开木星磁层飞奔土星的途中,曾再次受到木星磁场的影响。由此看来,木星磁尾至少拖长到了6000万公里以外。

    木星的磁气圈分布范围比地球磁气圈的范围大上100多倍,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磁气圈。由于太阳风和磁气圈的作用木星也和地球一样在极区有极光产生,强度约为地球的100倍。

    木星是行星中唯一与太阳的质心位于太阳本体之外的,但也只在太阳半径之外7%。木星至太阳的平均距离是7亿7800万千米(大约是地球至太阳距离的5.2倍,或5.2天文单位),公转太阳一周要11.8地球年。

    这是土星公转周期的五分之二,也就是说太阳系最大的两颗行星之间形成5:2的共振轨道周期。木星的椭圆轨道相对于地球轨道倾斜1.31°,因为离心率0.048,因此近日点和远日点的距离相差7,500万千米。木星的转轴倾角相较于地球和火星非常小,只有3.13°,因此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木星的自转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最快的,对其轴完成一次旋转的时间少于10小时;这造成的赤道隆起,在地球以业余的小望远镜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来。这颗行星是颗扁球体,意思是他的赤道直径比两极之间的直径长。木星的赤道直径比通过两极的直径长9,275km(5,763mi)。

    因为木星不是固体,他的上层大气有着较差自转。木星极区大气层的自转周期比赤道的长约5分钟,有三个系统做为参考框架,特别是在描绘大气运动的特征。系统i适用于纬度10°n至10°s的范围,是最短的。系统ii适用于从南至北所有的纬度,它的周期是。系统iii最早是电波天文学定义的,对应于行星磁层的自转,它的周期是木星的官方周期。

    一般小型的双筒望远镜可以看到木星以及身旁的四大卫星,因为

    他的光度十分明亮,所以即使是在大都市中也可以在夜空中找到他的位置。在小型天文望远镜中,可以看到木星较清晰的结构如大红斑以及与四大卫星,且卫星与木星的相对位置会随时间而改变,就像一个“小太阳系”一样,十分有趣。

    蓝色星球m国宇航局于1972年3月发射了“先驱者”10号探测器,这是第一个探测木星的使者,它穿越危险的小行星带和木星周围的强辐射区,经过一年零九个月,行程10亿千米,于1973年10月飞临木星,探测到木星规模宏大的磁层研究了木星大气传回了三百多幅木星图形。

    1973年4月m国又发射了“先驱者”11号探测器,1974年12月5日到达木星它离木星表面距离最短是只有4.6万千米,比“先驱者”10号更近。送回了有关木星磁场、辐射带、中立、温度、大气结构等情况,并观测到了木星南极地带。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蓝色星球m国先后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1号探测器这两个姊妹探测器沿着两条不同的轨道飞行。担负探测太阳系外围行星的任务发射一百天后,旅行者1号超过旅行者2号,并先期到达木星考察。

    1979年3月5日,旅行者1号在距木星27.5万公里处与木星会合,拍摄了木星及其卫星的几千张照片并传回地球。通过这些照片可以发现木星周围也有一个光环,还探测到木星的卫星上有火山爆发活动。旅行者2号于1979年7月9日到达木星附近,从木星及其卫星中间穿过,在距木星72万公里处拍摄了几千张照片。

    “伽利略”号探测器于1989年升空,1995年12月抵达环木星轨道。它旅行了28亿英里,它的终结日期比原来预计的晚了六年。伽利略号绕木星飞行了34圈,获得了有关木星大气层的第一手探测资料,在1995年将一个探测器放到了木星上。它发现木星的卫星欧罗巴(europa)、ganymede、callisto的地下有咸水,还发现木星卫星上有剧烈的火山爆发。

第四百一十四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二十四

    “伽利略”号探测器在2003年年9月21日坠毁于木星,以此结束其近14年的太空探索生涯。这将是美国宇航局自1999年以来首次控制探测器在地球之外的天体上坠毁。

    蓝色星球m国宇航局2008年11月宣布,已将木星定为下一个探索天空的远大目标,nasa将在2011年8月发射一个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展开对木星的深入探测,该探测器首先绕地球运行至2013年,利用地球引力将“朱诺”弹射到外太阳系;预计在2016年中期到达木星轨道。

    此后,“朱诺”每年大约绕木星运转32圈,探测木星内部的结构情况;测定木星大气成分;研究木星大气对流情况以及探讨木星磁场起源和磁层,通过它的探测,科学家希望了解木星这颗巨行星的形成、演化和本体内部结构以及木星卫星等。全部任务计划于2017年10月结束。

    朱诺号于2018年2月7日上午在第11次近距离飞越这颗气态巨行星时,采用了彩色增强的延时图像序列拍摄。

    对木星的考察表明:木星正在向其宇宙空间释放巨大能量。它所放出的能量是它所获得太阳能量的两倍这说明木星释放能量的一半来自于它的内部。木星内部存在热源。

    众所周知,太阳之所以不断放射出大量的光和热,是因为太阳内部时刻进行着核聚变反应,在核聚变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液态氢星球,本身已具备了无法比拟的天然核燃料,加之木星的中心温度已达到了28万k,具备了进行热核反应所需的高温条件。至于热核反应所需的高压条件,就木星的收缩速度和对太阳放出的能量及携能粒子的吸积特性来看,木星在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之后,中心压可达到最初核反应时所需的压力水平。

    木星和太阳的成分十分相似,但是却没有像太阳那样燃烧起来,是因为它的质量太小。木星要成为像太阳那样的恒星,需要将质量增加到如今的80倍才行,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只有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7%,才能进行聚变反应,发出光和热。一旦木星上爆发了大规模的热核反应,以千奇百怪的旋涡形式运动的木星大气层将充当释放核热能的“发射器”。所以,有些科学家猜测,再经过几十亿年之后,木星将会改变它的身份,从一颗行星变成一颗名副其实的恒星。

    1993年3月24日,美国天文学家尤金·苏梅克和卡罗琳·苏梅克以及天文爱好者戴维·列维,利用美国加州帕洛玛天文台的46厘米天文望远镜发现了一颗彗星,遂以他们的姓氏命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这颗彗星被发现一年零两个多月后,于1994年7月16日至22日,断裂成21个碎块,其中最大的一块宽约4公里,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连珠炮一般向木星撞去。

    2009年7月21日,澳大利亚一位业余天文爱好者安东尼·卫斯理,在凌晨1点利用自家后院的14.5英寸反射式望远镜发现木星被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在木星表面留下地球般大小的撞击痕迹。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在20日晚上9点证实了卫斯理的发现,并于21日证实木星在过去相当短一段时间内再次遭遇其他星体撞击,使木星南极附近落下黑色疤斑撞击处上空的木星大气层出现一个地球大小的空洞

    2010年6月3日,澳洲的业余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观测到一颗彗星的撞击,造成小于以前观测到的事件。稍后,另一位菲律宾的业余天文学家也录影捕捉到这次事件。

    在1953年,米勒-尤里实验证明了闪电和存在于原始地球大气中的化合物组合可以形成有机物(包括氨基酸),可以做为生命的基石。这模拟的大气成分为水、甲烷、氨和氢分子;所有的这些物质都在现今的木星大气层中被发现。木星的大气层有强大的垂直空气流动,运载这些化合物进入较低的地区。但在木星的内部有更高的温度,会分解这些化学物,会妨碍类似地球生命的形成。

    在木星,因为在木星的大气层中只有少量的水,还有任何的固体表面都在深处压力极大的地区,因此被认为不可能存在任何类似地球的生命。在1976年,在航海家任务之前,曾经假设基于氨与水的生命可能在木星大气层的上层进化。这一假设是基于地球的海洋态环境,顶层有简单的光合作用浮游生物,低层的鱼可以喂食这些生物,而肉食的海洋生物可以猎食这些鱼。

    在木星的一些卫星,地表之下可能有海洋存在,导致这些卫星更可能有生物存在的猜测。

    木星因为在夜晚以肉眼很容易就看见它,当太阳的位置很低时,偶尔也能在白天看见,因此自古以来就为人所知。在巴比伦,这个天体代表他们的神马尔杜克(marduk)。他们用木星轨道大约12年绕行黄道一周来定义它们生肖的星宫。

    罗马人依据神话将它命名为木星(拉丁语:iuppiter,iupiter,也称为jova),是罗马神话中主要的神,它的名字来自原始印欧语系的呼格合成*dyēu-p??ter(主格:*dyēus-p??tēr,意思是"o天神之父"或"o日神之父")。相对而言,木星对应于希腊神话是宙斯(ze?),也被称为dias(Δ??a??),其中的行星名称仍然保留在现代的希腊语中。

    在蓝色星球c、j、h语系中,基于蓝色星球c国的五行,这颗行星被称为木星。蓝色星球c国的道教它拟人化成为福星,希腊人称之为Φa??θwν,;法厄同(phaethon)、"创新(blazing)"。在吠陀占星,木星被称为祭主仙人(brihaspati),是启发灵性的宗教导师,通常称为上师(guru),字面的意思是“重人”。

    在英语,周四(thursday)是源自"雷神日"(thor'sday),是出在日耳曼神话。相较于罗马神话就是朱庇特。罗马星期的jovis也重新命名为thursday。

    在突厥神话,木星称为"erendiz/erentuz",这意味着"eren(?)+yultuz(star)",而关于"eren"有许多有意义的理论。同样的,它们也算出木星的轨道周期是11年又300天。他们认为一些社会和自然的事件连结到在天上运行的。李商隐在《马嵬》中那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中的“纪“即为木星的公转周期。

    由于木星巨大的万有引力,往往闯入到木星、蓝色星球......等范围的彗星、流浪小行星,大部分都会被木星这颗蓝色星球的卫士所截获,这对我们蓝色星球起到了极大地保护作用。

    但是,这一次庞多拉之意“意识场能”内核的“天毁计划”,则相当于是人为的有目标设定的计划,对我们蓝色星球极具威慑,所以,古小龙立即将该“天毁计划”上报给了奇空间联合议会,商请立即召集奇空间顶尖科学家进行会商,以制定出蓝色星球的防范计划。

第四百一十五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二十五

    参加这次奇空间最高议会会议的有蓝色星球最高议会议长,奇空间联合抗击最高指挥部首领,以及蓝绿m星球蓝绿耄耋长老和蓝绿长老,以及蓝绿m星球银河巡航舰首领。

    同时还特邀了蓝色星球顶级天文学家、航天学家、导弹核武器专家,几乎蓝色星球世界相关的顶尖科学家专家都列席了会议。

    鉴于庞多拉之意“意识场能”内核的“天毁计划”,是一个毁天灭地毁灭蓝色星球的滔天邪恶计划,与会的全体人员在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中召开,与会的科学家、专家们集思广益,会议不眠不休地整整开了三天,提出了一些防范方案,以供奇空间最高议会决策。

    蓝色星球,这颗蓝色的星球,在太阳系中显得极为与众不同。不止因为它孕育了我们蓝色星球智慧人类这种有智慧的聪明物种,还因为它是太阳系目前止,发现的唯一一颗孕育有生命且生命种类繁多的星球。

    与太阳系其它如同被遗弃的荒凉星球对比,蓝色星球生机盎然,热闹非凡。如果说早期太阳系发生过惊天大事,才导致了如今太阳系星球的荒弃,那么,为什么地球却能安然无恙?难道,地球早期不属于太阳系?难道早期地球科技非常发达从而保护了自己?难道地球来自另一维度空间?

    不管早期太阳系存不存在我们的蓝色星球,现在却是实打实地存在着,是我们人类寄居生存的家园,保护且防御外来之灾,就是我们人类的必然职责。对于蓝色星球而言,人类对其的破坏影响早已使其伤痕累累,但这些伤痕或属皮肉之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尚有恢复之望。但是,如果地球遭遇天外横灾,如何防御呢?比如小行星撞击。要知道,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或许就与小行星的撞击脱不了干系。

    人类太空探测器或许能够提前侦察到小行星的反常运行轨道,即便侦察到有相撞的可能性,如何实施防御措施呢?要知道,直径一公里的小行星,就能给我们的地球带来毁灭性的严重灾难。

    根据与会顶尖科学家、专家、小行星研究者,归纳汇总提出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第一,使用远程核武器引爆小行星。依人类当前科技水平,不难做到。但有研究者指出,小行星被爆炸的碎片有可能降落到地球上,而这些碎片很可能具有极强的放射性污染。看来这种方法有待安全措施改进。

    第二,拨离航道法。想办法使小行星可能会撞击地球的运行轨道发生轨道偏离,从而避开与地球的撞击。这种方法依人类当前的科技水平,对于体积不大的小行星,或许可以做到,比如动力拦截撞击法,太阳帆法。但如果到来的小行星体积比较大,想要实现估计就不那么容易了。

    第三,反射聚焦蒸发法。在即将到来的小行星周围安置大量的反射聚焦镜,通过将太阳光线反射并聚焦到超高温,反射到小行星表面蒸发掉部分岩质。小行星质量减小,必然会导致运行轨道偏离原先航线,避免与地球“碰车”。但这种方法同样存在有一定难度,因为小行星是处于高速运动态,如何实现跟踪式反射聚焦镜的安装,倒是一个问题。

    第四,重力牵引法。这种方法目前以人类的科技水平实施起来可能也会有些困难。主要是通过制造人工重力(或引力)将小行星牵引出原先运行轨道,避开与地球的相遇。

    第五,物化分解法。物理分离,化学分解,电磁等离子化,最终将小行星化为乌有。这个方案实施起来太过繁琐,可能也很难被采用。

    第六,反物质消融法。这种方法不用担心会造成什么辐射污染,未来完全可以作为太空垃圾清洁能源使用,非常干净环保,只是目前蓝色星球智慧人类科技可能还达不到,或者实施起来太过困难,相信未来会成为太空飞船的动力引擎来源。即制造反物质来与小行星相碰,瞬间化为乌有,并释放出大量纯净无辐射的能量,可以收集起来作为飞船动力引擎。

    第七,空间移相法。这种方法与维度空间有关。根据量子理论,有无数平行宇宙平行空间存在,可以打开一个“同维异相”(“同维异相”的具体解释,可查“水木长龙”之前文章)的三维空间,将小行星引入其内。不过,这种方法要求计算必须非常精准,因为另一个三维空间也有地球和生命,万一计算稍有偏差,等于是将本空间的灾难进行了转移。

    第八,量子意识解围法。根据量子力学里几个著名的量子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观察者意识对客观现实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甚至可以改变客观存在——可以用集体意识的作用力使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发生改变。该集体意识实验有被真实测试过,效果极佳。

    这八种方法后面五种方案对于蓝色星球先有实力,实施起来还有困难,被大会否决了,只选用了前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采用的是使用远程核武器引爆小行星,仍然会对蓝色星球造成核污染,只能将其作为备战方案,一旦遇到了的确不能阻拦的巨型小行星,在前两种方案都失败的前提下再使用。

    因为依蓝色星球智慧人类当前科技水平,不难做到。但有科学家、专家指出,小行星被爆炸的碎片有可能降落到地球上,而这些碎片很可能具有极强的放射性污染。看来这种方法有待安全措施改进。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词条介绍了核污染的来源、主要危害、防护措辞、重要事故等。

    核污染(nuclearcontamination)来源主要有,核武器实验、使用,核电站泄露,工业或医疗上使用的核物质遗失、核武器爆炸、热辐射伤害、核辐射伤害、放射性存留等。

    污染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产生放射性气溶胶等放射性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及人体体表产生危害;另一种是随风向扩散产生的污染。但无论哪种,其污染程度都要视核泄漏严重程度而定。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核燃料在爆炸中形成烟尘飘扬空中,危害面积非常广泛。

    核爆炸不会引起明显的气候变化,但会在事故发生地及一定距离范围内存留放射性。

    核电站受损后,设施会释放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其中一些“寿命短”的放射性物质相对来说危害不大,另一些半衰期长的放射性物质则要危险得多。即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

    利用高温分裂铀的过程会产生一百多种新的化学物质。核反应堆完全熔解后,会释放一些较低毒性的放射性气体,包括氮-16、氚和氪。这些气体比较轻,会快速消散,对人类的危害不大。氮-16迅速转变为稳定的氧。氪气很轻,进入大气后迅速消散。氚气能量很低,半衰期为12年。当它衰变时,会以稳定的氦气形式存在。

    衰变也是核反应,也产生辐射。据了解,核反应堆完全熔解后,会释放出另一种危险物质铯-137。铯-137有剧毒。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人会通过食物和水将其摄入,或类似灰尘被人吸入。与其接触,会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一定量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既具有生物化学毒性,又能以它的辐射作用造成人体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内照射;体外的电离辐射照射人体也会造成损伤,这种作用称为外照射。

第四百一十六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二十六

    辐射损伤是各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的总称。这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如x或γ射线、β射线、a射线和中子束等)引起电离、激发等作用而把能量传递给机体,造成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放射性核素可以对周围产生很强的辐射,形成核污染。放射性沉降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核污染去除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电化学法、物理一化学联用法、微生物清除法、焚烧、超级压缩法和土壤核污染去除方法如铲土去污、深翻客土、可剥离性膜、森林修复等,并分析了各种去除方法的优缺点。加强管理削减核污染源、加强现有处理方法的联用、开发微生物处理新技术和开发基因工程修复植物。

    1.严格控制能引起核污染的原料生产加工使用。2.通过立法限制核的使用和核原料的买卖,交易。3.使用核能源要确定其安全性,以安全最大化为原则,4.加快核能的科技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其原理,以更好的掌握和利用核能。5.避免核战争。约束有核国家关于核武器的研制和开发。6.进行核试验和开发核能,应尽量使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进行,如果有事故,使其造成损失最小。

    蓝色星球发生过多起核污染事故,如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30分,在前苏联白俄罗斯-乌克兰大森林地带东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发生的一次反应堆堆心毁坏、部分厂房倒塌的灾难**故。

    事故当场造成31人死亡,大量强辐射物质泄漏。蓝色星球wkl国大约4300个城镇和村庄坐落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遭受放射污染的区域。在布良斯克和卡卢加地区,来自私人农场的蔬菜和家畜的放射性水平大约有13%不正常。外漏放射性污染不仅影响苏联大片地区,还波及瑞典、芬兰、波兰等国,成为引起世界震动的一次核电站事故。

    截止2006年,还有超过150万俄罗斯人住在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污染的土地上,其中有人还在吃受放射性污染的食物。联合国卫生机构评论说,大约9300人可能死于由放射性污染引起的癌症。

    蓝色星球m国三里岛事故: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蓝色星球m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第2组反应堆的操作室里,红灯闪亮,汽笛报警,涡轮机停转,堆心压力和温度骤然升高,2小时后,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

    蓝色星球前苏联核动力卫星坠毁事故:1978年1月24日,蓝色星球前苏联“宇宙”954号核动力卫星发生故障,核反应堆舱段未能升高而自然陨落,未燃尽的带有放射性的卫星碎片散落在加拿大境内,造成严重污染。1983年1月“宇宙”1402号核动力卫星发生类似故障,核反应堆舱段在南大西洋上空再入大气层时完全烧毁。

    蓝色星球m国核动力卫星事故:蓝色星球m国在1965年发射的一颗军用卫星中,用反应堆温差发电器作为电源,由于电源调节器出现故障仅工作43天。以钚238放射性同位素作热源的同位素温差发电器,曾用于“子午仪”号导航卫星,“林肯”号试验卫星和“雨云”号卫星。这些卫星经过长时间的空间运行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殆尽,再入大气层烧毁。

    蓝色星球m国在1964年4月发射“子午仪”号导航卫星时,因发射失败卫星所携带的放射性同位素源被烧毁,钚238散布在大气层中并扩散至全球。后来改用特种石墨作同位素源外壳,以防烧毁。1968年5月“雨云”号气象卫星发射失败时,核电源落入圣巴巴拉海峡,后被打捞上来。

    蓝色星球jb国福岛核电站事故:2011年3月11日下午,蓝色星球jb国发生了9级大地震,受11日大地震影响而自动停止运转的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中央控制室的放射线水平已达到正常数值的1000倍。这一核电站大门附近的放射线量继续上升,12日上午9时10分已经达到正常水平的70倍以上。

    3月15日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发生爆炸,压力控制池受损。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目前,当天风向朝北,风从太平洋吹向日本内陆,估计对日本影响较为严重。据悉,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的压力控制池发生爆炸。目前未知该爆炸引起的泄漏是液体还是气体。但日本官方说,泄漏不会对外界造成大的影响。

    福岛第一核电站正门附近辐射值陡增:2011年3月15日,当天上午在福岛第一核电站正门附近监测到每小时8217微西弗的辐射,这一辐射数值相当于普通人1年从自然界遭受辐射的8倍多。当地时间8时31分(北京时间7时31分)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正门附近辐射数值从每小时882微西弗陡增至每小时8217微西弗。

    蓝色星球jb国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当天早些时候说,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当天上午传出爆炸声,核反应堆中的控制压力容器可能出现损坏。爆炸发生后不久,福岛第一核电站四周监测到每小时965.5微西弗的辐射,之后下降到每小时882微西弗。

    蓝色星球jb国政府根据国际核事故分级表将此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定级为4级(最高7级),但罗科斯塔表示:“我们感觉此次事故的定级至少应在5级,可能处于6级的水平。

    蓝色星球c国的黑龙江省东北部发现日本核泄漏放射性元素:2011年3月26日环保部门设在黑龙江省饶河县、抚远县、虎林县的三个监测点的气溶胶样品中检测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所检测出的放射性剂量值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仍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掌握范围之内,不需要采取任何防护行动。

    1954年时,17岁的莉迪亚·莱比德娃还只是前苏联奥伦堡厨师学院的一名学生,她被当局选中,到一个极秘密的核试验基地为军官们负责饮食。没有人告诉她,她将参与一个庞大的试验,而这个试验将对人产生莫大的伤害。

    1954年9月14日,一架轰炸机从高空投放下一枚40000当量的炸弹。在地下核掩体内指挥的马歇尔·格尔基科夫是这次爆炸的目击者,格尔基科夫在二战期间曾是斯大林手下的高级军官。格尔基科夫下令600辆坦克,600辆装甲车及320架飞机朝炸弹震源出动,布置成势,模拟一场核战争。此次试验的目标是检验核战争爆发时,士兵的作战能力与军事武器的性能。成百上千的家养牲畜也在此次爆炸有效杀伤区内。冲天蘑菇云拔地而起“当时的场面犹如世界末日。

    自那以后,他身体状况很差,深受病痛折磨。许多人有防毒面具,但强烈的高温下,他们不得不取下面具。整个战场里,充斥着燃烧的坦克,飞机的残骸。

    在爆炸前几小时,莱比德娃和其他200名负责伙食的妇女被告知一枚炸弹即将引爆,随后她们被安排躲在距爆炸中心3英里的一个深坑里。他们只给了莱比德娃一条毯子。随后,一个巨大的蘑菇云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整个世界黑雾笼罩。莱比德娃自核试验后,便经常生病。白血病困扰着她,而此前她因咽喉肿瘤也做过手术。和其他幸存者一样,莱比德娃在看医生时不许透露病情发生的原因。直到\*年代初期,俄罗斯政府才公开了那次核实验的详情。但病历档案却在数年前被烧毁了。

第四百一十七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二十七

    当莱比德娃试图拿到病历时,却被告知所有的文件于1976年前就丢失了。到目前为止,距离试验场130英里的奥伦堡市受核辐射影响的范围,要比切尔诺贝利的辐射影响还要多一倍。

    蓝色星球核污染还包括核能外泄又称为核熔毁,是种发生于核能反应炉故障时,严重的后遗症。核能外泄所发出的核能辐射虽远比核子武器威力与范围小,但是却相同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物伤亡。核能外泄最主要原因,就是核子反应炉核心冷却系统故障,导致控制辐射的相关设备失常。

    虽说核能外泄不一定全然包括核子灾害,但是已经是已知核能应用上的最大环保隐忧。核泄漏指使用核动力的航海器具(如核动力潜艇或核动力航空母舰等)所发生的灾害,不过一般说来是指用来发电的核能电厂发生的核熔毁事件,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核污染的生物影响极大,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受到外照射伤害。

    核污染极其危害人体,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于不可能修复。而且,身体在自然修复过程中,也很可能产生错误。最容易为辐射所伤的身体部分包括肠胃上皮细胞以及生成血细胞的那些骨髓细胞。

    最大的长期健康风险是癌症。通常当体细胞受损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自我消除。当这种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时,细胞获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断地分裂,这就演化成癌症。

    我们的机体有许多机制来阻止细胞癌变,并替换受损的组织。然而辐射所带来的损害可以严重搅乱机体中的这些机制,从而让癌症风险大大提高。此外,如果机体不能很好的修复辐射带来的对化学键的破坏和改变,我们的基因里有可能会产生突变。

    这些突变不但增高自身的癌症风险,还有可能被传递下去,使得辐射的作用在子孙身上展现出来。这些作用包括较小的头部与脑部、眼部发育缺陷、生长缓慢和严重的认知学习缺陷。

    一旦出现核泄漏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

    第二件事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

    1.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

    2.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

    3.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减少约90%。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的体表进行防护。

    4.服碘保护。在核泄漏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将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作为一种防护药物服用,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

    为了使甲状腺受照剂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就应该服用稳定碘;否则就应在此后尽快实施这一措施。如果在摄入放射性碘以前6小时内口服稳定碘的话,所提供的防护几乎是完全的;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碘,防护效率约90%。措施的有效性随措施的拖延而降低,但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内服用稳定碘,甲状腺吸收的放射性碘仍可降低一半左右。

    服用稳定碘一般不是单独采用的一种防护措施,它将与撤离和(或)隐蔽一道进行。对成年人,服用稳定碘的推荐量为100mg碘(最普通的像130mg碘化钾或170mg碘酸钾)。对儿童和婴儿则推荐较小的量。与这样的服碘剂量有关的危险,对于饮食中明显缺碘的地区会有所增加。不过,由于食入稳定碘而所产生的瞬时危险或严重效应一般都很小。

    5.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的污染。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6.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当食品和饮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禁止或限制使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受污染的食品可采取加工、洗涤、去皮等方法去污,也可在低温下保存,使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衰变,以达到可食用的水平。对受污染的水,可用混凝、沉淀、过滤及离子交换等方法消除污染。

    携带收音机:注意随时携带一个用电池的收音机收听具体指令。关闭并锁好门窗。

    勿淋雨穿戴帽靴: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关闭窗户和通风口:如果要求你撤离,注意保持窗户和通风口关闭;使用再循环空气。如果建议你留在室内:关闭空调、换气扇、锅炉和其他进风口。

    进入地下室:如果可能,进入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区域。

    彻底洗澡换衣服:如果你估计自己已经暴露于核辐射中:更换衣服和鞋子。将暴露过的衣物放在塑料袋中。密封塑料袋,放到偏僻处。彻底洗一次澡。

    封好食品: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内或冰箱里。事先没封的食物应先清洗再放入容器。

    别用电话:如非必要,不要使用电话。

    用铅板等遮挡: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严防死守五官:进入空气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

    为实现核能利用安全,蓝色星球通过规定各缔约方义务和建立公约实施机制来确保核安全能得到良好监督管理的国际公约。1994年6月17日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总部维也纳举行的外交会议通过。1994年9月20日起开放供签署。一般性义务主要是:各缔约方应在其本国法律上的框架内采取为履行本公约规定义务所必需的立法、监管和行政措施及其他步骤。

第四百一十八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二十八

    《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由蓝色星球c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03年6月28日通过,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在总结c国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防治放射性污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对放射性污染防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核设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放射性废物的管理等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国家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是1986年10月由国务院颁布的c国第一部针对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的法规。《条例》总则阐明了制定目的是为保证民用核设施的建造和营运中的安全,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保护环境,促进核能事业的顺利发展。《条例》中规定了以核电厂、反应堆、核燃料循环设施以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设施为监督对象,明确了在民用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的过程中必须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

    蓝色星球还有很多核泄漏事故,如三哩岛核泄漏事故:三哩岛核电厂2号机组部分反应堆堆芯融化导致了蓝色星球m国核电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尽管它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三哩岛核泄漏事故,通常简称“三哩岛事件”,是1979年3月28日发生在蓝色星球m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当天凌晨4时半,三哩岛核电站95万千瓦压水堆电站二号反应堆主给水泵停转,辅助给水泵按照预设的程序启动,但是由于辅助回路中一道阀门在此前的例行检修中没有按规定打开,导致辅助回路没有正常启动,二回路冷却水没有按照程序进入蒸汽发生器,热量在堆心聚集,堆心压力上升。堆心压力的上升导致减压阀开启,冷却水流出,由于发生机械故障,在堆心压力回复正常值后堆心冷却水继续注入减压水槽,造成减压水槽水满外溢。

    一回路冷却水大量排出造成堆心温度上升,待运行人员发现问题所在的时候,堆心燃料的47%已经融毁并发生泄漏,系统发出了放射性物质泄漏的警报,但由于当时警报蜂起,核泄漏的警报并未引起运行人员的注意,甚至现时无人能够回忆起这个警报。直到当天晚上8点,二号堆一二回路均恢复正常运转,但运行人员始终没有察觉堆心的损坏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此后,宾州州长出于安全考虑于3月30日疏散了核电站5英里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和孕妇,并下令对事故堆芯进行检查。检查中才发现堆芯严重损坏,约20吨二氧化铀堆积在压力槽底部,大量放射性物质堆积在反应堆安全壳内,少部分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周围环境中。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泄漏事故: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动力站开始按计划进行定期维修。然而由于连续的操作失误,4号站反应堆状态十分不稳定。1986年4月26日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来说是悲剧开始的日子。凌晨1点23分,两声沉闷的爆炸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随着爆炸声,一条30多米高的火柱掀开了反应堆的外壳,冲向天空。反应堆的防护结构和各种设备整个被掀起,高达2000c的烈焰吞噬着机房,熔化了粗大的钢架。携带着高放射性物质的水蒸气和尘埃随着浓烟升腾、弥漫,遮天蔽日。虽然事故发生6分钟后消防人员就赶到了现场,但强烈的热辐射使人难以靠近,只能靠直升飞机从空中向下投放含铅和硼的沙袋,以封住反应堆,阻止放射性物质的外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爆炸时泄漏的核燃料浓度高达60%,且直至事故发生10昼夜后反应堆被封存,放射性元素一直超量释放。事故发生3天后,附近的居民才被匆匆撤走,但这3天的时间已使很多人饱受了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在这场事故中当场死亡2人,至1992年,已有7000多人死于这次事故的核污染。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

    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千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

    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霾中。临近国家检测到超常的放射性尘埃,致使粮食、蔬菜、奶制品的生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更是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

    蓝色星球ygl国温德斯格尔火灾:ygl国的坎布里亚郡的温德斯格尔工厂一直在为ygl国的原子弹提供燃料,但1957年10月10日,它却差点被烧毁了。温德斯格尔的钚生产设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应堆,是为英国核武器计划服务的,其反应堆的设计十分原始。温德斯格尔有个石墨减速剂,但它的早期设计者没有考虑到石墨内潜在的能量可能带来的危险,也没有考虑到人工操作会产生失误。

    1957年10月10日,温德斯格尔工厂由于反应堆心过热,导致燃料起火。同时,由于检测温度的仪器发生堵塞,不能在反应堆心周围移动以检测温度,使事故不断升级。燃料着火,石墨着火,最后反应堆心起火。就这样,整个系统完全失去了控制。

    那天值班的操作人员错在没带操作手册,也没有检查出他监控的流程是否正常。另外,人为的错误还有,监测仪器上的读数不是反应堆最热部分的温度,因为他们没把仪器放在冷却流程中会变热的部分。

    工厂的管理者们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政治方面的,他们不敢披露火灾的严重程度;一是现实方面的,他们用空气来冷却反应堆,结果非但没能减弱火势,反而使情况变得更糟了。最后他们断定,惟一能够扑灭大火的办法就是用水。于是他们把所有的现场人员都送回家,并在10月11日星期五的早晨8点,打开了水龙头。幸运的是,反应堆没有爆炸。

    火势逐渐减弱,最后终于熄灭了。更为幸运的是,辐射是从120米高的烟囱向周围散发的,烟囱很高,因而降低了人们从地面呼吸到的浓度。而且,由于温德斯格尔事故发出的烟雾被风吹向了整个英国,从南到北哪儿都有,这就使英国大多数人受到的辐射都不怎么严重。

    蓝色星球o国托木斯克事故:1993年4月,托木斯克市附近的西伯利亚化学企业公司的后处理设施对反应堆乏燃料进行后处理时发生事故。虽然这个事故与辐射源的安全无关,但被确定为任意篡改安全规则的典型事例。

    事故使后处理设备和建筑物损坏,导致放射性核素(包括钚-239)释出。该设施的一部分场地和综合体以北周围乡村的很大区域,包括格鲁吉夫卡村和连接萨木斯和托木斯克的部分干道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虽然污染程度较低,但建筑物和道路去污很费力。

第四百一十九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二十九

    蓝色星球o国核潜艇事故:1985年8月,前苏联”k-431″号巡航导弹核潜艇在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加油时,在船坞内排除故障时误操作引起反应堆爆炸,造成10余人死亡,49人被发现有辐射损伤,环境受到污染,艇体严重损坏。

    另外还有蓝色星球jb国东海村核事故:1999年9月30日,东海村jco公司的一座铀转换厂发生了核临界事故。事故发生后,jb政府立即启动了全国应急响应系统,并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和专家评价组。该事故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国际原子能机构立即派遣了几位专家到事故现场进行了调查,事故主要原因是人为错误以及严重违背核安全原则。根据事故后果,将这次事故定级为4级,即事故后果仅限于厂区内。

    发生事故的工厂是jco公司所属的第三铀转化厂,9月30日上午10点35分,该厂工人违反安全操作程序,把富集度18.8%的铀溶液(相当于含16公斤铀)直接倒入沉淀槽中(沉淀槽容纳这一富集度铀的最大操作量限定为2.4公斤,其临界质量为5.5公斤),由于倒入沉淀槽中的铀量超过其临界质量的2.9倍,因而当即产生蓝白色的闪光,发生了自持链式反应。此时现场产生了γ和中子辐射,γ监测器开始报警。此次临界事故使现场93名工作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γ外照射和中子照射。其中1人于12月21日死亡。

    这次事故属于iaea事故分级表中的第4级,没有造成工厂外的污染,没有产生显著的放射性释放。临界事故中有少量的放射性惰性气体和碘元素从厂房排风中排放出来。在采取措施使临界反应停止之后,工厂周围监测点的中子辐照及γ辐射剂量率均恢复到正常数值。

    蓝色星球m国内华达州丝兰山脉核试验:据内华达试验场的官员们承认,在美国停止地面核试验转而进行地下核试验的20多年中,该试验场共进行了475次地下核爆炸,其中有62次发生了程度不同的事故。根据m国能源部的事故分类,53次属于辐射“泄漏或渗漏”,7次属于“严重辐射泄漏”。

    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70年12月18日爆炸的代号为“贝恩巴里”的1万吨级核弹。这颗核弹安置在深900英尺、直径86英寸的竖井中,爆炸以后,相当于300万居里的放射性物质,在24小时内喷射到8000英尺高的大气层,其放射性尘埃一直飘到北达科他州。

    蓝色星球jb国福岛核泄漏:3·11jb地震后,福岛第一核电站传出反应堆停止运转的消息,由于反应堆冷却系统停止运作,燃料有露出水面发生“堆芯融化”的危险,当局不得不向反应堆注入海水,并排出蒸汽。该核电站1号机组在当地时间12日下午3点36分发生疑似冷却用氢气爆炸,造成反应堆附近机房墙体严重受损,4人受伤。不过,幸运的是,反应堆金属外壳安然无恙。2012年8月22日,jb相关部门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半径100公里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在福岛县境内的10个地点发现了核事故中泄漏的钚-238。

    从以上发生在蓝色星球的核污染事故,鉴于核武器的高核污染危险,可以采用高爆炸弹则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实验方案,但必须尽快开展实验,达到爆破效果。

    即使采用核武器、或者高爆炸弹摧毁来袭的小行星,还有一环就是必须要有运载工具,这就是洲际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是指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预定程序飞行,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其飞行弹道一般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主动段(又称动力飞行段或助推段)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飞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路径;被动段包括自由飞行段和再入段,是导弹按照在主动段终点获得的给定速度和弹道仪角作惯性飞行,到弹头起爆的路径。

    导弹通常由战斗部、弹体结构、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组成:1)战斗部是毁伤目标的专用装置。弹道导弹的战斗部一般配置在导弹的头部。战斗部又叫弹头。战斗部主要由壳体、战斗装药、引爆装置和保险装置组成。战略导弹的弹头大多用核装药。可以是单弹头,也可以是多弹头。多弹头有集束式、分导式和机动式3种。战术导弹的战斗部多采用非核装药,如高能炸药、化学毒剂、生物战剂等,有的也用核装药。

    2)弹体结构是把导弹各部分连接起来的支承结构。巡航导弹的弹体结构在外形上和飞机相似。对弹体结构的主要要求是重量轻,空气动力外形好。

    3)动力装置是导弹飞行的动力源。导弹的动力装置常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有的用涡轮风扇或涡轮喷气发动机、混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冲压喷气发动机。巡航导弹通常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涡轮风扇或涡轮喷气发动机巡航。弹道导弹一般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

    4)制导系统用于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导弹或弹头准确地飞向目标。不同类型的导弹可用不同的制导方式。有的导弹只用其中的一种,有的用几种进行复合制导。弹道导弹早期曾用过无线电指令制导,后来大多用惯性制导,也有用星光-惯性和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的。巡航导弹多用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地空或舰空导弹多用遥控、寻的或复合制导。反坦克导弹常用有线制导。

    弹道导弹有多种分类方式:1)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2)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3)按射程分为洲际、远程、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

    公元1987年12月8日,前苏联和m国首脑在华盛顿签署的《中导条约》中,将射程在1000-5500km的陆基弹道、巡航导弹界定为中程导弹,将射程在500-1000km的陆基弹道、巡航导弹界定为中短程导弹。

    而蓝色星球c国曾采用的国际通用做法中,射程在1000km以内的称为短程导弹;1000-3000km为中程导弹;3000-8000km为远程导弹;超过8000km为洲际导弹。随着导弹武器谱系的完善及对射程划分标准认识的加深,我国结合实际对不同射程导弹分类进行了多次修订。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将射程在1000km以内的导弹界定为近程导弹、1000-5000km为中程导弹、1500-5500km为中远程导弹、5000-8000km为远程导弹、8000km以上为洲际导弹。

    4)按使用推进剂分为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

    5)按结构分为单级和多级弹道导弹。

    导弹发射方式是指由导弹的发射基点、发射动力、发射姿态和发射装置所综合组成的发射方案。在军事运用上它又被称为导弹部署方式,如机动部署或固定部署,是导弹发射地点、发射状态和发射动力三要素综合形成的结果。弹道导弹的发射方式多种多样:1)按发射基点,可分为陆基发射和海基发射等。2)按发射动力,可分为热发射和冷发射。3)按发射姿态,可分为倾斜发射、垂直发射等。4)按发射装置能否机动,可分为固定发射和机动发射。

第四百二十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三十

    导弹分陆基发射和海基发射,是以陆地为导弹发射基点的发射,弹道导弹采用陆基发射的优点有:1)能够保持较高的戒备水平,在接到命令后能迅速实施发射;2)采用经过加固的地下井发射或公路机动、越野机动、铁路机动发射,在遭到攻击后仍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3)命中精度高,能够摧毁加固目标;4)可采用多种通信方式,有利于实施稳定、可靠与不间断的指挥。但随着侦察手段的日益完善和导弹命中精度的提高,地下井难以避免被敌方发现和摧毁,从地下井发射的导弹也较易被导弹防御系统所拦截。而地面机动发射,则存在道路征候明显,对公路、铁路、桥梁依赖性较强等弱点。

    海基发射,是以海洋为导弹发射基点的发射。各核大国均采用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的方式。

    携带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具有航速高、自给力大、续航力强,能在水下长期隐蔽活动等优点。其换装一次核燃料,可连续使用3~10年,航行6万~40万海里,下潜深度300~600米,最大900余米。正因如此,海基战略核力量能够以广阔的海域为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敌人并从隐蔽地点实施发射,不仅生存能力强,而且可大大削弱敌方对攻击的预警能力和反应时间。此外,还可让停泊在港口的潜艇出海来显示国家决心、表达姿态。不足之处:1)由于潜艇的位置、方向和速度经常变化,从而使潜地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逊于陆基弹道导弹;2)与潜艇通信较为困难,即对弹道导弹核潜艇及其携带导弹的指挥控制不如陆基战略核力量便捷、顺畅。

    导弹还分热发射和冷发射。热发射,也称自力发射,是指导弹靠自身的发动机产生的推力离开发射装置的发射方式。其基本过程是:将导弹放置在发射台上,由发控系统点燃导弹发动机装药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形成向下的高速喷射流而产生向上的推力,当此推力超过导弹起飞重量和阻力时,导弹飞离发射台。在此过程中,导弹发动机产生的燃气流由导流装置排导。热发射的主要优点:1)导弹发射的动力由主发动机产生,也就是所谓的直接点火发射,技术非常成熟,发射可靠性高;2)发射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热发射要排出大量高温高压的燃气流,燃气流核心区温度一般可达1000c以上,不仅对发射台及导流装置烧蚀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且对周边环境也有特殊要求,如应避免引起火灾、灼伤人员等。此外,对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导弹(如地下井内的导弹),采用热发射时还需要解决排焰问题,因而往往使发射设施变得复杂并增加阵地建设的难度。

    导弹的冷发射,也称外力发射或弹射,是指依靠外力将导弹弹出发射筒到达一定高度后,导弹自身的发动机点火继续飞行的发射方式。其基本过程是:首先点燃弹射动力装置装药并使燃烧、冷却后形成的大量燃气蒸汽混合物进入发射筒压力腔蓄压;当作用于导弹底部尾罩上的推力超过导弹起飞重量时,导弹起飞、加速并弹射出筒至一定高度和速度时,发动机点火,导弹以自身的动力作程序飞行。冷发射的主要优点:1)导弹在发动机点火前便获得了一定的初速度;2)导弹装在发射筒内,能改善贮存条件;3)不需考虑燃气流对发射装置的烧蚀,冲刷问题和导流、排焰、燃气流处理等问题,因而对发射设施及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冷发射的缺点:1)必须具有发射筒,弹射动力装置、承受并传递弹射力的尾罩以及防止弹射用气体泄漏的密封装置等构件,因而发射设施结构复杂、质量较大;2)导弹被弹射出筒后还存在导弹入水(对潜地导弹而言)、尾罩分离、发动机空中点火等动作,环节多,对可靠性要求更加严格。

    导弹还分倾斜发射、垂直发射和水平发射。倾斜发射,是指导弹呈倾斜状态的发射,是导弹纵轴线与发射点的大地水准面之间呈一定倾角的发射方式。

    倾斜发射的主要优点:1)可节约发射后导弹进行程序转弯时所需的横向操控力,有利于减少能量消耗增大射程;2)导弹通常在稠密的大气层中飞行,可充分利用空气动力的作用,实现导弹的可操纵性和稳定性;3)弹道曲率较小,飞行路径、飞行时间相对较短,有利于攻击活动目标。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采用这种发射方式。

    倾斜发射的主要缺点:1)发射装置较复杂。倾斜发射射前要以定向器支撑导弹,发射时导弹沿定向器导轨滑行一段距离后才脱离导轨。对中远程弹道导弹而言,其长度一般为十几米到三十几米,弹径一般为几百毫米到三米有余。可以设想,如此又长又粗的导弹,要放在一个倾斜发射装置上发射,导轨的长度自然是不能太短的,而即使这样的发射装置被制造出来,其结构重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2)发射场坪占用空间大。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又平坦又开阔的场地,中远程弹道导弹无法实现倾斜起飞;另一方面,从倾斜起飞导弹尾部喷出的高温高速燃气流也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安全走廊”。

    3)推重比要求高。这里所说的“推重比”,是指火箭发动机的地面额定推力与导弹的起飞重量之比。通常单级导弹的推重比为1.6~1.8;多级导弹第一级为1.6~1.8,第二级为1.1~1.4,第三级一般已进入真空飞行,弹道倾角也减小了,故取0.7~1.0。在推重比较小的情况下,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只要火箭发动机推力略微超过导弹的起飞重量,导弹便可腾空而起。但倾斜发射则不然,导弹的推重比要更高。如对于30°倾斜发射的导弹通常要求推重比为5左右。

    4)与垂直发射相比,倾斜发射的射向变换较为困难。采用垂直发射,通过转动发射台,导弹便可在±180“范围内任意改变射击方向。

    垂直发射,是指导弹呈垂直状态的发射,是导弹纵轴线与发射点的大地水准面相互垂直的一种发射方式。垂直发射的主要优点:1)发射装置结构简单而紧凑;2)在推重比较小的情况下,导弹也能正常起飞;3)导弹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间短,动力损失小;4)燃气流排导较容易,有害作用区域小,对发射场地的空间要求不高;5)可以减少发射盲区。垂直发射的主要不足是在近距离攻击活动目标时会增大导弹杀伤区的近界,影响攻击效果。此外,为使导弹在起飞阶段不更多地受重力影响而造成飞行速度损失太大,垂直飞行段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4-10秒内),这样也便于飞行控制系统控制导弹实施程序转弯。世界各国现役的绝大多数弹道导弹都采用垂直发射方式。

    对于机载空对地弹道导弹,一般采用水平投放发射方式,即导弹纵轴线与发射点的大地水准面平行。其基本过程是:根据需要,飞机在指定空域释放导弹;当导弹下沉一定高度后,弹上的火箭发动机点火启动;在发动机推力作用下,导弹开始加速;在飞行控制系统的作用下,导弹进行爬升,之后沿着预定弹道飞向目标。

    固定发射和机动发射。固定发射,是指利用固定发射装置进行的导弹发射,可分为地面固定发射、半地下固定发射、地下固定发射和水下固定发射等。此外,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上发射导弹(姑且称之为空间固定发射)也可看成是固定发射的一种。其中,水下固定发射和空间固定发射受条约限制未予开发,地面固定发射、半地卞固定发射已被完全淘汰,只有地下固定发射仍被广泛采用。

    地下固定发射,就是地下井发射,是利用地下井隐蔽导弹发射准备,并完成发射全过程的一种发射方式。

第四百二十一篇 庞多拉“天毁计划”三十一

    地下井发射的优点:1)发射点坐标及其周围的重力加速度、目标方位、发射点与目标间的距离都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因而有利于减少导弹的瞄准定向误差,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2)地下井及其配套工程占地面积不大,井口面积只需保证导弹出井及排焰即可,因而可建得相对坚固,能够抗击一定当量和命中精度的导弹袭击。美国“民兵”3导弹地下井深24-27米,抗压强度为千克/平方厘米。俄罗斯有些洲际导弹发射井的抗压强度甚至达到400千克/平方厘米以上。另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曾分别对抗压能力高达1750千克/平方厘米和3500千克/平方厘米的地下井设计方案进行过缩比试验。结果表明,有些井盖可以经受住3150千克/平方厘米的超压,采用拱顶结构和特种钢质内衬的井壁可经受住3850千克/平方厘米的超压。3)地下井具有良好的贮存条件和发射准备设施,可使导弹长期处于待发状态,因而具有较高的戒备率和较快的反应速度。

    地下井发射的不足:1)为保证导弹长期存放、技术维护、测试、发射以及防止导弹喷出的高温气流的影响等,需要有相应的设施设备,使地下并不仅成为一个很复杂的庞大系统,而且造价昂贵。2)由于位置固定,在现代侦察技术和精确打击技术条件下,地下井发射的防护问题日益突出,生存能力相对减弱。据报道,“美国专家用未加密的电脑软件对俄罗斯进行了虚拟攻击。结果显示,用高精度武器攻击最坚固的目标有很高的成功几率。即使30%的攻击失败,俄罗斯的核武库也会大部分被摧毁。在这种打击下,仅有50%的导弹发射井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机动发射,是指利用机动发射装置,在运动中或到某点快速定位进行的导弹发射。根据载运平台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地面(地下)、水中和空中机动发射等。地面机动发射可分为公路、越野、铁路机动发射。地下机动发射,又称浮动发射或隐蔽机动发射,是利用地下机动发射装置对导弹进行的发射。水中机动发射则可分为水面机动发射和水下机动发射两种。机动发射主要是通过经常性的、多方向、多路线、多阵地的机动来不断改变导弹武器系统所处的位置,以达成避免遭敌侦察和袭击,提高生存能力的目的。

    公路机动发射,又称有限机动发射,是指利用运输工具和机动发射装置,在特定区域范围内或在一些预定发射点之间,沿公路机动,选择导弹发射位置,实施地面发射的一种发射方式。俄罗斯的ss-25导弹、“白杨”m导弹均可实施公路机动发射。美国的“和平卫士”(mx)导弹也曾有过公路机动部署方案。

    公路机动发射的主要优点:1)公路机动发射其实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动发射,因为在进行导弹发射时发射装置通常会停下来,利用液压支架等专门设备来进行严格的水平校准,故而其兼具固定发射命中精度较高的特点。2)由于有公路网可资利用,因而对部署地域的选择余地较大,既可利用内陆腹地便于防护的优势,也可从便于隐蔽伪装的角度选择地形复杂的地区,还可延伸至战场前沿以扩大导弹的火力覆盖范围。但公路机动发射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一是导弹机动会受到诸如公路、桥梁的承载能力,公路上的涵洞及其它设施的通过能力的限制。二是“特定区域范围”和“预定发射点”易被侦察和摧毁,且一旦道路桥涵被破坏后武器系统无法到达预设阵地,就无法完成作战任务。

    越野机动发射,是指将导弹装在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上,在预定发射点或随机点进行发射准备和发射实施的发射。美国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武器系统均采用这种发射方式。越野机动发射除具有公路机动发射的优点外,其导弹发射车还可以在非公路或无路地区(泥泞地、松软地、沙漠、雪地等)实施越野机动和转移,因而可编配陆军军区(方面军)、集团军(军)、机步师(摩步师)、装甲师(坦克师)进行快速部署与机动作战,灵活性较大、适应性较强。但采用这种发射方式的导弹多为质量不太大、尺寸亦较小的中近程导弹。

    铁路机动发射,是指将导弹装在专用铁路列车上沿铁路机动、定点,在列车上进行的发射。苏联的ss-24导弹(已退出现役),起初采用地下井发射方式,后来改用铁路机动发射方式。美国的“和平卫士”mx导弹和“侏儒”导弹也曾有过铁路机动部署方案。其优点是便于实施长时间、远距离、快速机动,且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因而能极大地提高导弹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发射的灵活性。但该方式也存在铁路征候明显,易遭袭击以及行进中的导弹武器系统难以隐蔽等缺点。

    空中机动发射,是指以飞机作为导弹载运平台的发射。历史上,美国曾进行过用大型运输机发射“民兵”导弹的试验,还论证过在c-5运输机上发射“和平卫士”导弹的方案。俄罗斯的“空中发射”计划始于1997年,研制之初是为了占领轻型卫星发射的国际市场。按照该项目负责人希罗博科夫当初的设想,被改装的安-124运输机将携带长30米、重100吨、载有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飞至1.1万米的高空遂行导弹发射任务。其优点:1)不受道路网通行状况的限制,机动速度快,机动空域广阔;2)导弹载机本身具有较高的飞行速度,可为导弹提供一定的初速度,从而节省导弹的推进剂消耗。其不足:1)载机在高速飞行时,定位误差较大;2)要求飞机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导弹的弹道:弹道导弹的整个弹道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主动段弹道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轨迹;被动段弹道是导弹从火箭发动机关机点到弹头爆炸点,按照在主动段终点获得的给定速度和弹道倾角作惯性飞行的轨迹。

    导弹的射程:影响弹道导弹射程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弹头重量、弹上仪器设备重量、导弹的动力性能、结构设计和飞行弹道的选择等。在起飞重量确定的条件下,减轻弹头重量、采用高能火箭推进剂、高性能火箭发动机、高强度轻质结构材料和优化飞行弹道,都可有效增加导弹射程。例如减轻弹头重量。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就曾为了提高射程而将常规弹头重量减半。将多弹头变成总重量轻的单弹头也能提高射程。此外,通过精确调整优化弹道,调整导弹主动段终点关机点的位置和弹道倾角也能调整射程。

    导弹的弹头数量:

    弹头数量并非越多越好,究竟多少合适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导弹的有效载荷,技术水平不同的导弹在同样长度、直径、发动机尺寸、发射总重量的情况下,有效载荷差别很大,多的可将几吨、少的只能将数百千克的有效载荷(弹头、飞船)送上天。显然,有效载荷越大,同样的弹头就可装得越多。

    2)弹头自重:弹头(含突防、释放、末助推等系统)越重,所携带的数量越少。

    3)核弹头的比威力,即同样重量下威力的大小。初期核武器比威力很低,1945年投在广岛的原子弹比威力30吨/千克,区区2万吨当量却全重6吨多,搞多弹头无从谈起;美国mx导弹弹头当量50万吨,比威力940吨/千克,每个弹头仅重70多千克。因此,核弹头设计水平越高,同样的有效投掷重量就可以多配弹头。

    4)弹头当量。当量越大,弹头越重,在有效投掷重量固定的情况下,弹头数量也难以较多。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124/ 第一时间欣赏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 作者:古月木斤所写的《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为转载作品,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介绍:
(晴儿推荐)从古至今,奇空间预言家曾经预言,奇空间会遭遇一次毁灭性的劫难,而这场劫难只有东方的道家始祖及其衣钵传人,方有可能解救这次劫难.....。为争夺道家祖师老子二千四百年的反中微子真芥子米,多国特战、武功精英,齐聚秦岭北麓,一场龙争虎斗箭在弦上。而老子传人古小龙等,用浩瀚的道家武功,轻松化解了这场危机。古小龙在出生之日起,其下丘脑就被上帝粒子-中微子植入,并修炼成了正中微子真芥子米内功,并成为继承老子反中微子真芥子米的唯一传人,担负起化解奇、偶平行空间重大危机的使命。偶空间为躲避其空间重大灾难,妄图入侵并占领我们所处的奇空间,古小龙带领奇空间联合抗击特战队,多次战胜对手,独闯偶空间议会,以渊博的学识,高深的功力联合偶空间,化解了奇偶空间重大危机。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道无垠之奇偶平行空间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