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从1983开始TXT下载从1983开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从1983开始全文阅读

作者:睡觉会变白     从1983开始txt下载     从1983开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百二十一章 情调

    十一月,蓉城。

    天气有些凉,又不算太凉。张俪穿着件棕色的呢子外套,下面是黑色长裤,黑色矮跟皮鞋,在火车站出口处来回溜达。

    等了一会,站内忽然一片吵杂,乌央央的乘客蜂拥而出。

    “小旭!”

    “小旭!”

    她踮起脚摆摆手,一只桃红色的小可爱脱离人群,扑到自己怀里。

    “累了吧?让你坐飞机偏不,几天几夜怪难熬的。”

    “飞机还得去京城坐,多没意思,火车挺好的,来我瞧瞧……”

    陈小旭拽着张俪的手,上下打量一番,“呀,你胖了!”

    “你也胖了!”

    “你怎么穿这么土的衣服,像个老奶奶,看我这件。”

    她转了个圈,桃红色的大衣裹着修长的身子,配上装饰用的白色围巾,愈显娇俏。

    “你也就这一件好看的,平时还不如我呢。”

    张俪皱皱鼻子,帮忙提起行李。俩人乘着公交车,到了市政府的一处家属院,都是住宅楼。

    《红楼梦》天南地北的拍摄,最北去过黑龙江,中途到过鞍城小旭家里。蓉城也来过,去过欧阳家。

    张俪家里倒是第一次来。

    今天休息日,父母都在,门一开,陈小旭还有点紧张,忙道:“叔叔阿姨好。”

    “好好,快进来。”

    妈妈很亲切,带着浓重的口音,爸爸蛮严肃的样子,言语不多。

    没说几句,张俪便拉着她进了自己卧室。陈小旭匆匆看了几眼,感觉比自己家强多了,五十多平的房子,两居室,布置的非常有文人气。

    卧室也不大,一张小双人床,一套桌椅,一个书柜。书柜里码满了书,桌上铺着白纸和笔墨。

    “你在练字呀?”

    “嗯,以前每天都要写大字,在剧组没时间,回家又捡起来了。你吃点什么?”

    “有什么吃什么。”

    “还是那么馋嘴。”

    张俪出了去,陈小旭又仔细打量,屋子里香香的,窗台上摆着盆花,床单的颜色很素净,桌角放着报纸。

    她随手拿起来,见是前两天的《中国青年报》,醒目的一行黑字:“吉祥物公布,熊猫盼盼迎亚运。”

    “1985年,京城取得亚运会举办权后,向全球征集会徽,同时国宝熊猫被选定为吉祥物。前不久,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师刘忠仁,创作的熊猫手持金牌图从上千份作品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吉祥物形象,并取名为盼盼……”

    “你看什么呢?”

    门被推开,张俪端着果盘进来。

    “报纸上说盼盼是雄的,可它的原型不是巴斯么,巴斯是姑娘呀……我要吃橘子!”

    “先有盼盼,后有巴斯,因为巴斯太出名了,才变成盼盼的原型。”

    “原来是这样。”

    陈小旭剥开一只橘子,空气中顿时充满了橘里橘气的味道。

    巴斯是只野生大熊猫,1980年出生,4岁时由于遭遇了大面积竹子开花,没有食物吃,不小心掉进了冰河河道,后被一农民解救。

    被救的地点叫巴斯沟,遂取名为巴斯,有关它的新闻不计其数,大概是最著名的一只熊猫了。

    后世资料中,总说巴斯是盼盼的原型,但设计者解释过:先有的盼盼,再硬按上了所谓原型。

    由于怕老百姓误解,当时报纸还特意介绍过,盼盼是只雄熊猫……

    陈小旭坐的疲了,不客气的上床躺着,叹道:“你家里真好,我一直想有个独立卧室,可惜到现在也没有。”

    “我小时候也住平房,前两年才分的。其实这算是爸爸妈妈的房子,等我们以后有能力了,那才算自己的。”

    “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了。”

    “快了,等明年《红楼梦》一播,林黛玉定是风靡全国呢。”

    “呸!这话从你嘴里吐出来,我就不爱听了。”

    陈小旭吃了一只又一只,当手再去拿时,竟发现盘子空了。

    她看向张俪,眨巴眨巴卖萌。

    “橘子吃多了上火,再说一会就吃饭了。”张俪拒绝。

    “啊?我不敢跟你爸爸吃饭。”

    “他就那样子,我小时候也怕,其实人很好的。”

    聊了一会儿,便到了晚饭时间。

    陈小旭发挥出了平生最出色的一次交际能力,在还算融洽的气氛中吃了顿饭,跟着又躲进小屋。

    洗洗涮涮,收拾收拾,不知觉夜幕降临。

    蓉城的生活节奏一向很慢,连夜晚都比京城少了些雀跃,多了几分慵懒。家属院静悄悄的,屋子里暖暖的,俩人挤在床上继续说悄悄话。

    《家春秋》再过几天就开拍了,先在巴蜀,后去魔都,一共十九集。

    原著由《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组成的《激流三部曲》,被电视剧改编到一块。巴金这会还活着,编剧没少去请教。

    故事主要讲一个封建大家族如何衰落,以及青年一代走向新生活的过程。主角有三:觉新、觉慧、觉民。

    梅表姐和鸣凤的戏份不重,就是俩女配角。

    鸣凤是个丫鬟,喜欢觉慧,被老太爷逼着嫁给一个怪老头,最后投湖自尽。

    这角色跟薛宝钗反差很大,算有发挥余地,梅表姐就不一样。

    她喜欢觉新,却被嫁给一个大烟鬼冲喜,不到一年丈夫死了,婆家嫌她是扫把星,终日以泪洗面。

    一直生病,咳嗽不止,最后抑郁而死。

    俩人从《红楼梦》里出来,没接触过外面的戏,也不晓得怎么演,只能凭借仅有的经验去体会角色。

    “你台词背熟了么?”

    “嗯,你呢?”

    “我也背熟了,感觉比黛玉要简单。”

    陈小旭翻了个身,有点郁闷,“不过我感觉梅表姐跟黛玉很像,都是那么哀怨,病恹恹的。早知道不该冲动,再考虑考虑就好了。”

    “合同签了,后悔也没用,现在就是把戏演好。其实也是种挑战,就因为很像,你才要演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我尽力吧,还好跟你在一块,不然我一个人真不知道怎么办。”

    陈小旭抿了抿嘴,信心不太足,想着这次肯定要被某人嘲笑,于是就更郁闷。

    “……”

    她脸冲着张俪,眼睛眨啊眨的,其实是在放空。张俪还以为她要说什么,结果蹭的一下坐起身。

    “对了,你有信纸么?”

    “有啊,你要写信么?”

    “忽然有了好点子,我得先指导指导他,免得他猖狂。”

    张俪莫名其妙,翻出一种普通信纸,还有一种竖排的,“你要哪个?”

    “那个竖写的。”

    于是她手指头又在笔架上一划,拈出一根写小楷用的细笔。

    “你到底要写什么?”

    她见小旭像模像样的坐下来,挨在旁边十分好奇。

    “我们不是办亚运会么?我告诉他可以加在晚会里,既能丰富内容,又能升华主题,岂不一举两得?”

    “……”

    她愣了会儿,完全没想到是“事业”上的东西,不由问:“你怎么想到的?”

    “我也是跟他学的,以前跟他卖书包,后来看他卖衣服,都是跟什么主题有关,他管这个叫,叫……”

    陈小旭咬着笔头,“啊,叫蹭热度!”

    “蹭热度?”

    “……”

    张俪愈发有一种他们之间,似乎比自己更加默契的感觉,一时心情复杂,“他那么聪明,你想到的,他未必想不到。”

    “万一没有呢,不是缺了个好点子?你帮我想想措辞,要古雅一点的。”

    陈小旭说完,先执笔在纸上写了两句:

    “许老师惠鉴

    顺祝康安。”

    “噗哧!”

    张俪忍不住笑,“你这个顺字,真要气死他。”

    “这可是邓云乡先生教的,此乃平辈之交……”

    陈小旭继续写道,“自京城一别,一月有余。今南下蜀中,与俪相会于蓉城。俪胖了二斤,愈发富态,彻夜长谈,还吃了橘子,恰初冬之美,心旷神怡……”

    “谁胖了二斤,你才胖了二斤!”

    宝姐姐竟然抓狂了,晃着她肩膀,“给我改过来,改过来!”

    “哎呀哎呀,我也胖二斤行了吧……下面,下面怎么写,我不会了……”

    “我想想。”

    张俪接过毛笔,略一沉吟,一手更漂亮的簪花小楷,“适闻亚运盛事,举国同心,人人关切。想来可借用一番,于那晚会之中……”

    俩人文化都不高,哪会什么古雅,无非调皮捣蛋,半通不通。

    “结尾结尾,编不下去了。”

    “再加一句,加一句!”

    陈小旭抢过笔,写道:“近来事忙,恕不多谈。”

    张俪见了,也拿过笔,“入冬天寒,贵体自重。”

    俩人笑的抱作一团。

    看着这篇好容易憋出来的二百多字,大为满意,末了又缀上落款:

    “十一月九日,二人于蜀中。”

    ………………

    “这是个啥?”

    将近半月之后,许非才收到这封信,一脸便秘。

    家书嘛?不像啊!

    朋友日常往来,也不像啊!

    半文不白,语法错误,还分成了俩字体,一个丑点,一个好看点。

    行吧,许老师毕竟不是钢铁直男,其实有点意外,俩姑娘还挺有意思的,当然也帮了忙……

    亚运会这档子事,他还真给忙忘了!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万事俱备

    十二月,演播厅。

    京台春晚进行着第二轮审查,许非的节目全放出去了,正在想怎么给田振和腾大爷加塞。

    前面还是那些领导,对节目内容要求更精细了些。他坐在后面看了一会,恰是单田芳上场。

    大爷到底是大爷,贼给面儿。

    前几天老两口到的,今天审查,准备呆一段时间,一是为了晚会,二是带妻子逛逛京城,以前没来过。

    而单田芳一亮相,全场无声,只要家里有收音机的,谁没听过他的评书呢?

    没带桌案醒木,就一人站着,跟大家唠嗑似的。

    “传说啊,年是一种动物,这个东西很残忍,血盆大口,头上长角,见人就吃,老百姓就怕它……”

    他先讲了一小段年的传说,然后说了说来京城的感受,坐公交车,看故宫,吃全聚德……不是段子,就自己的真实体会,幽默都在里头。

    众人听的兴致勃勃,哗哗鼓掌。

    正此时,刘迪忽地跑过来,急问:“还没消息?”

    “没有。”许非道。

    “啧,再等等吧。”

    他靠在旁边,神色不定,略显焦躁。

    又等了不多时,一个工作人员终于赶过来,先对那些领导耳语几句,跟着跑到后面,“刘哥,确定了,有大领导要来!”

    “呼……”

    刘迪顿时松了口气,妥了。

    至于哪位大领导,咱也不敢问啊,问就404。

    话说许非收到信之后,立马操作起来,没专门准备节目,就一个环节请领导,级别越高越好。

    现场讲几句,宣传亚运精神,然后最重要的,号召捐款!

    1984年,京城获得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主办权。

    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大型国际性综合运动会,当亚组委的牌子刚挂出,资金的压力便扑面而来。

    据预算,亚运会共需25亿,但国家穷啊,哪来的25亿?

    今年初,亚运村工程已经开建,以及配套的马路和各种公共设施,建筑材料还涨价,处处都要钱。中央财政拨款加地方财政自筹,一共19亿,剩下6亿缺口。

    最后实在没办法,政府豁出一张脸,开始向民间筹款。

    现在筹款活动正酝酿启动,上面有亚组委,地方上则由一位副市长挂帅,准备到处演讲宣传,就为了多集点钱。

    这在后世难以想象,后来回顾这段历史,都说是“捐出来的亚运会”。

    所以当许非提议京台,京台联系市政府和亚组委时,那边很快回复,级别真的很高。

    “小许,光领导讲话太单调了,要不要搞个现场捐款,我觉得更有意义。”刘迪道。

    “大过年的现场捐款,不太好吧?”

    许非想了想,道:“捐款是个长线活动,机会多的是。我们搞完春晚之后,可以再找些歌星、影星、企业家,搞一场义演,把门票所得都捐出去,那会再现场募捐。”

    “义演?”

    刘迪嚼着这个词,开心的拍起了肚皮,“这个主意好啊!筹款义演,不错不错……”

    他再次惊叹对方的脑袋瓜子,忍不住道:“小许,你真不考虑考虑调动的事儿?以你的才华和能力,就搞个电视剧太屈才了。”

    “我听从组织安排。”

    “哎,没劲!你倒挺忠心的。”

    我不是忠心,是你这破文艺部,我木兴趣……

    许老师撇撇嘴。

    刘迪心中不甘,面上并未显露,甭管怎么说都是个大才,得拉拢住。

    “对了,你那篇东西台里看了,这次靠谱,已经在研究组建音像单位了。”

    “这么快?我上个月刚递上去。”

    “吃一堑长一智,全国的音像出版都在挣钱,台里错失了一次机会,肯定不会放过第二次。”

    “呵,其实我的意见是,别光搞音像,能不能弄个综合性的公司,专门负责推广、发行这一块。”

    “综合性的……”

    刘迪摇摇头,“估摸还没这么大魄力,毕竟都是老同志。”

    “主任,主任,那个什么公仔到了!”

    正说着,又有人跑过来报告,俩人蹭的站起身,去外面拖进来一个大箱子。

    休息时间,大家纷纷围观。

    只见许非拆开箱子,从里面抱出一套巨大的熊猫皮肤,还有一只脑袋,人穿进去那种。

    “还真挺像的!”

    刘迪摸来摸去,连连感叹,招呼道:“那个小王,你来试试!”

    “为什么是我啊?”

    “你个头合适,来来!”

    众人把他推过去,硬套上皮肤,末了一起惊叹。

    “真像!”

    “是啊,真像!”

    眼前一人高左右,圆头圆脑,圆手圆脚,两只大眼睛,浓重的黑眼圈活灵活现,正是熊猫盼盼。

    “金牌呢?金牌呢?”

    “这呢!”

    许非又从箱子里翻出一块金牌,交给小王,“摆个造型!”

    “不对不对,左手拿牌,右手翘大拇哥。”

    “哎,身子还有点扭。”

    “哈哈哈!”

    当真人版盼盼摆出一模一样的姿势时,全场大笑。

    几位领导也忍俊不禁,摸摸头上的毛,“好啊,到时候你就穿着这身上台,肯定是一大亮点。”

    “这个点子好,生动幽默又很亲近。”

    “这东西哪里买的?”

    “深城订做的,刚运过来。”

    “深城……唉,到底是特区。”

    真人扮公仔,后世司空见惯,这年头还比较新鲜。许非找遍了京城,找不着一家可以制作的,只能联系南边。

    那边有港商投资的玩具厂,可以做这种超大型号。

    刘迪在旁看着,只觉梦幻。

    当初自己接手时,怎么也想不到能搞成这个水准!请许非这步棋太对了,他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不断往春晚里加码,最后砰的一声炸开。

    满满的前途无量。

    …………

    二审过后,立即进入了彩排环节。

    定下来三十个歌舞、语言类节目,外加两个特殊节目:《便衣警察》和亚运会。总时长四个小时。

    田振加塞成功,腾大爷惨点,没摊上独唱,但有一段特别亮相,专门展示蒙族的呼麦。后世挺多人说他不会呼麦,其实会,只是不常表现。

    像《倍儿爽》里,就有“倍儿爽轰轰轰……”许非觉得比独唱还出彩,这年代的观众,知道啥叫呼麦?!

    他以一个外援的身份忙前忙后,全台都认识了,都晓得这是个能人。

    不知不觉,到了年底。

    他元旦回不去,春节更回不去,便托陈小旭看看父母。她那边轻快,节前拍一段,节后拍一段,中间还给放假。

    俩人经常给许老师写信,有时她写,有时她写,说说在巴蜀的见闻趣事。

    许非有空就回,没空呢,也就那么着了。

    (还有……)

第一百二十三章 春节来了(九久加更)

    “快点快点!”

    央视大楼的走廊里,阮若琳招呼孙桂珍抱着几盒带子,进到一个房间。

    孙桂珍是饰演南安太妃的演员,也是副导演,也做后期。这几盒带子,便是她和剪辑师几日几夜赶出来的试播版。

    等进去一瞧,里面坐满了领导,黑压压都是中央部门和央视的。

    气氛十分严肃,连阮若琳都紧张了,因为这次审查直接决定了《红楼梦》能否播出。如果过不了关,要么修改再审,要么白白浪费了这几年的努力。

    前面摆着较大尺寸的电视机,阮若琳亲自把带子放进去,然后一按。

    屏幕闪了闪,没有片头,直接上正片。

    这年代的国家级电视剧非常麻烦,先得有试拍版,领导看了觉得行,才能正式拍摄。拍完还得有试播版,通过审核,才能正式播出。

    1984年,《红楼梦》就有一个试拍版,讲甄士隐和贾雨村,讲英莲丢失的故事。结果审查时,领导看完了都没见林黛玉出来,非常有意见。

    所以这次,王扶霖直接大删,前面种种浓缩到半集,后半集林黛玉直接出场。

    “……”

    电视机在前面放,孙桂珍搭在椅子上,不敢抬头,只觉心脏都要跳出来。

    当第一集播完,没人说话,现场十分安静。

    跟着第二集,还是没人说话。

    阮若琳和孙桂珍对视一眼,自我安慰,还好还好,起码没人提前离开。

    终于熬完了六集,俩人异常忐忑,只等着迎接审判,结果听一个声音道:“后面的呢?播完了?”

    “还没看够呢,还有么?”

    “拍的不错啊!”

    “我们,我们正在后期剪辑、配音,还没有完全结束,只剪了六集出来。”孙桂珍连忙解释。

    “哦,挺好的,我很期待。”

    “几年功夫没白费,加油。”

    “不错不错。”

    领导们予以肯定,一个个走了。

    央视的一位负责人非常欣慰,连声道:“总算过关了!既然审查通过,那我们就在春节期间试播,就放这六集。”

    “这,这就试播了?”

    “不播怎么知道观众反应啊?你们放心,《红楼梦》肯定可以,顶多在正式播出前再修改一下。”

    待从屋子里出来,阮若琳和孙桂珍的神经才得以放松,随之而来的是满心欢喜。

    “我马上给王导打个电话,让他也开心开心,对了,要不要通知大家?”

    “这么多人怎么通知啊,能打电话的就告诉一下吧。”

    “好,我这就去。”

    …………

    京台,艺术中心。

    赵宝钢带着几个人从车上下来,扛着一筐筐,一篓篓,一袋袋的东西,“出来出来,发年货了!”

    “今年都买啥好东西了?”

    “还能买啥,除了带鱼就是带鱼!我说宝钢,你也整点大虾啥的啊。”

    “我看你像个大虾,经费才多少啊?”

    赵宝钢拍拍巴掌,“排队排队,一人一份,别多领冒领啊……许老师回来没,嘿嘿正好,来先给你。”

    许非专门被郑小龙叫回来的,说今儿发东西。他戳在前头,就见这赵胖子一样样搬。

    去年是一箱苹果,一箱汽水,几条带鱼,米面豆油,以及一本破挂历。今年多了一筐橘子,一箱健力宝,一袋糖、干果。

    带鱼和挂历依旧坚挺。

    “中心不过了咋的?居然发健力宝。”

    “表现突出,上头给奖金了……”

    赵宝钢小声道,“一个冲《便衣警察》,一个冲你,要不是你把晚会镇住了,领导可不能这么大方。”

    “那你得谢谢我,年货匀我一半。”

    “滚!挂历给你要不要?”

    许非先挪到自己办公室,这得弄辆板车过来,才能一次性拉回去。

    他随手启开一罐中国魔水,有点汽水味,还带点苦,勉强能接受。他上辈子真没咋喝过,等喝到的时候已经改版了。

    “哎,时光飞逝啊!”

    他看着一大堆年货感慨,过的可真快,才一百二十多章就四年了!

    许久未跟中心同事在一块,冷不丁回来还不适应,而且同事看自己的眼神也充满意味。

    以前只当他是个出色的年轻人,结果人家连晚会都安排的明明白白,这会儿再看,已是对待学霸的态度了。

    就像仙侠小说里,门派中的天之骄子,年轻轻便是筑基高手,必将证道那种。

    诶,绝对不是废材流!

    “叮铃铃!”

    “叮铃铃!”

    他正坐着跟人闲聊,屋里电话响了,冯裤子颠颠去接,一回头:“找你的。”

    许非接过来,“您哪位?哦,孙老师啊,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

    “我们刚审查完,确定春节放六集试播,初二初三初四,每天两集……我这不高兴么,专门告诉你们一声……哎对了,你帮忙通知几个,人太多了……”

    啪!

    对方挂了,许非顿了顿,又给胡则红、张婧林、吴小东、金莉莉几人去了电话。

    末了坐在椅子上,还挺惊奇。

    《红楼梦》试播版,有几个看过的?他就知道今年五月份正式播出……

    说起来,《红楼梦》播出之后,可谓恶评如潮。不是反话,就是特娘的恶评如潮。

    几乎每个学者都在喷,尤其是红学界。观众也在骂,不过主要是贾府抄家之后,接受不了湘云沦落风尘,黛玉病死等一系列操作。

    “……”

    许老师不禁撸了撸袖子,若是客观评价,那欢迎;若是恶意抹黑,自己骂架还没输过谁。

    …………

    “花开新时代,幸福中国年1987京台春晚腊月二十八播出。”

    “京城电视台创新打造亲民春晚,让年味十足。”

    “京台春晚已录制完成,神秘嘉宾惊喜亮相。”

    随着春节临近,京城的年味愈发浓郁,许非可能太忙了,竟然没啥感觉。

    在他的提议下,京台邀请了几家报纸来录制现场,塞了点车马费,回去鼓吹一番。其实也不用鼓吹,效果确实好,大大出乎那些记者的预料。

    大量的报纸消息,配上《京城新闻》等电视节目的宣传,成功勾起了老百姓的兴趣,乃至更上级,更上级的人物。

    都想看看如此称赞的京台春晚,到底能办成什么德性。

    而眨眼间,便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

第一百二十四章 亮相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打糕蒸馍贴花花。”

    京郊的一个村子里,破落平房,炊烟袅袅。

    一个头发花白的女人正在外屋揉面,年岁倒也不大,但生活的艰辛早已让这张脸爬上了皱纹。

    “陈婶儿在家么?”

    外面忽有人呼喊,女人擦了擦手,出来一看,“小东来了,快进屋坐会儿。”

    “不了,我妈让我给您送点肉。”

    “这可使不得,使不得。”

    “您拿着吧,我走了啊!”

    女人推拒不过,只好接过一斤猪肉,回到屋里。

    与这破旧贫苦的房子相比,屋内竟然堆满了各种年货,应有尽有。大部分是电视台送的,少数是邻居们送的。

    她丈夫早死,自己拉扯一个儿子,如今儿子又不在身边,过年过节全靠邻居帮忙。

    “哟,发面呐?”

    吱呀一声,门被推开,一个白胖女人擅自闯进来,“要说你可真勤快,我不行,我看着灶台就犯迷糊。”

    “你那是享清福,不像我受苦受累的。”

    “有苦才有甜呢!如今你儿子立了功,那叫大出息,就连你自己不也上电视了么?”

    “可别说上电视,我到现在还迷迷糊糊的,不知道干了个啥。”

    “咋就不知道,我想上还没人请呢!哎,今天不说要播么?晚上来咱家看电视,村里人也都叫上。”

    她家是村里有名的富户。

    “有啥好看的。”女人有点不好意思。

    “必须得看啊,村里也算出名人了,记着来啊!”

    …………

    “妈妈今天又不回来么?”

    “嗯。”

    “那明天回来么?”

    “……”

    “那后天回来么?”

    砰!

    男人把碗重重放下,“哪这么多废话,寒假作业写完了么?”

    “唔!”

    儿子被训斥,瘪着嘴要哭。

    奶奶连忙搂在怀里,“你说你,冲孩子撒什么气?”

    她一边哄孙子,一边小声问:“慧娟今年又值班啊?去年不就值过了么?”

    “本来不是她,那人家里出了点事,她就顶上去了。”

    “哦,那也忙工作,你得支持。”

    “我是支持啊!但医院那么多人,怎么就她高尚,就她不可或缺……”

    “啪!”

    “呜呜!”

    男人越说越激动,又拍起桌子,孩子终于吓哭了。

    “你小点声!”

    奶奶赶紧哄,“不哭不哭,大宝想妈妈了?咱晚上看电视,晚上就能见着妈妈了。”

    …………

    “哧溜!”

    傍晚,刚爬起来不久的许老师,正围着炉子吃今天的第一顿饭。

    炉火很旺,红通通的,石榴pia在炉边烤着火。它抱回来两个多月,皮毛愈发显眼,不再胆小谨慎,原形毕露跟只小老虎似的。

    若非现在还上不了墙,一天基本就看不着影儿。

    “旺旺!”

    “旺旺!”

    许非正吃着,葫芦颠颠跑进来,滚了一身枯草,扒住主人的裤腿开始吐舌头。

    “嗯,你也旺,大家都旺,给你个红包。”

    他扔过去一根骨头,葫芦咬在嘴里看了看,凑到石榴旁边。

    滚!

    闭眼假寐的猫,上去就一爪子,那货屁都不敢放,溜溜又跑回来。

    “怂货!”

    许非鄙视。

    猫狗的体型都大了挺多,他在院里搭了个狗窝和猫窝,铺上厚厚的稻草,还能遮风挡雨。石榴不太喜欢,一般在窗台上卧着,葫芦喜欢的不得了,私人领地,谁靠近跟谁龇牙。

    正房是不许进的,门窗平时锁上,厨房也不许进,东西厢房可以,但不能拉屎。

    许非教育了俩月,才让它们知道,拉屎要拉在树根底下,或者花丛、草丛里。水缸也搬了进来,俩王八老老实实的冬眠,最省事。

    他吃了饭,收拾一番,看时间六点多,遂推着车出门。

    借着夜色到台里,直奔食堂,热火朝天,好多人正跟师傅一块做饭。京台还没放假,剩下的唯一工作就是确保春晚播放顺利。

    不少人自觉过来,为大家加油鼓劲。

    “许老师!”

    赵宝钢和着面,招呼道:“怎么样,紧张吧?”

    “有点,不过还行,总体上心里有谱。”

    “嘿嘿,这话说的,也不知谦虚还是骄傲。”

    “因人而异,许老师这样的,再怎么骄傲都会被认作谦虚。”

    冯裤子又开始了。

    “我可紧张,成败在此一举,在此一举……”

    刘迪没心情扯皮,最是魂不守舍,播放的事儿他使不上劲,只能憋屈的当观众。

    聊了一会儿。

    “哎,八点了,电视电视!”

    大家乱哄哄的挤过来,啪!许非打开了食堂的电视机。

    …………

    央视大楼。

    1987年春晚刚完成了最后一次彩排,总导演邓在君回到办公室休息,又累又期盼,因为明天过后,自己就解放了。

    她五十多岁,资历极深,坐在沙发上揉着太阳穴,忽地一抬头。

    “几点了?”

    “快八点了。”

    “去会议室。”

    她站起身,几个同事莫名其妙,随即反应过来,“哦,京台春晚今天播吧?”

    “播就播呗,有什么可看的?”

    “就是,别看报纸那么吹,能跟咱们比么?”

    众人来到会议室,打开电视机。

    邓在君嘴上没说什么,其实心里也不以为然,央视的资源在这摆着呢!

    光覆盖面就冠绝全国,1985年,中国卫星电视才得到发展,央视是唯一一个上星的,能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

    京台就本地加城边。

    而且她对自己的节目有信心,语言类有两张王牌:姜老师的相声《虎口遐想》,马大师的群口《五官争功》。

    她认为这俩相声都是突破性的,讽刺当下,艺术水准极高。

    歌舞类更牛,《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血染的风采》、《小小的我》都颇为出色,何况还有王中王专门请个湾湾歌手唱了两首歌。

    这两首歌太好了!

    邓在君想想就很欣慰,辛辛苦苦不就是为了办一台好晚会么?

    “开始了,开始了!”

    八点整,1987京城电视台首届春晚拉开大幕。

    主持人没上,音乐起,呼啦啦涌出来一堆人,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你唱几句陕北小调,我来几句江南民歌,要的就是热闹。

    “用心了。”

    邓在君暗暗评价,开头不错,节日气氛一下子拉起来了,但软硬件太差,服装廉价,舞美灯光也不行……

    “我说不行吧,也就图个热闹,论质量比我们差远了。”

    “舞台忒小,还不如我孩子学校操场呢。”

    “哈哈!”

    众人连声起哄,迸发出一种在央视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开场过后,俩主持人上台,一通客套话,跟着唱了首歌,然后是第三个节目。

    “下面请欣赏,由京城舞蹈学院带来的芭蕾舞……”

    嗯?

    邓在君微微皱眉,京台这么大胆子么?

    再一看,小短裙,白袜子,姑娘十分漂亮。不过动作好像改了些,没有高抬腿,就算有,摄影机也给正面视角。

    “哗宠取宠,肯定得挨批!”

    “我觉得挺好看的。”

    “哪里好看,明明很低俗。”

    “哪里低俗了?你这叫封建思想。”

    “行了,这个节目还不错,尺度把握的很好。”邓在君摆摆手。

    芭蕾舞过后,接着是个小品。

    晚会都这样,开场两三段歌舞,紧跟相声或小品,质量一般不错,因为要起到暖场作用。

    只见屏幕上打出一行字,《带着小偷去相亲》。

    “……”

    邓在君心里一跳,似乎逐渐脱离了自己预料,京台没有中规中矩,居然如此的敢突破。

    “别跑!”

    “站住!”

    俩人一前一后跑上舞台,都挺陌生,一个流里流气,一个穿着便衣。

    “大哥,咱去哪儿啊?”

    “饭店!”

    “去饭店干啥?”

    “吃饭!”

    “看着没有?改革开放换新颜,社会天天都在变,抓住小偷不法办,人家请你吃顿饭!”

    咝!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场的都不哔哔了,这节奏感太好了!

    一个年轻警察相亲爽约了两次,第三次的路上抓了个小偷,实在没办法便把小偷带到饭店,但又不能明说,只得让他假装自己同事。

    三言两语介绍了故事主题,一下子引出矛盾冲突。

    紧跟着,伍玉娟上台,众人更是眼睛一亮,姑娘太漂亮了!

    许老师亲自搭配的衣服,青春时尚,绝非那些妖艳贱货可比,且极有个性。

    “我就想问问,我哪点也不差吧?凭什么爽了我两次约,你是对我有意见还是怎么着?”

    “弟妹……啊不是,姑娘,你这可冤枉人了。这位老弟可是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今天不是他上班,顺手都能为人民服务啊……”

    “哟,他把你说的这么好,我怎么没看出来?”

    “还你没看出来,我们有时间都看不出来啊!”

    “哈哈哈!”

    现场观众的笑声清清楚楚,这会可没有副导演在底下挥手,乐是真乐。

    “这话我真不爱听!就你们男的有事业是吧,我还带着毕业班呢!我也忙,可我不也来了么?这就是个人尊重问题,我觉得你没尊重我。”

    伍玉娟简单直爽,台词全在点上。

    “不是,真不是……”

    胡亚杰傻头傻脑,笨嘴笨舌,“我们最近真的忙,这不要过年了么,为了让老百姓过个踏实年,我们一直在大练兵。哎,这事他最清楚。”

    “是啊,天天都练,太烦人了!”

    “你也参加大练兵啊?”

    “练!猫都练,耗子不练,你不找死么你!”申君宜一甩衣服,又贱又痞。

    “哈哈哈哈!”

    会议室里瞬间爆笑,邓在君也乐了,紧跟着眼神一凝。那镜头扫过观众席,个个拍手大笑,前面圆桌坐的都是嘉宾。

    有几个人她认识,都是大领导啊!难道是要上台的?

    这怎么能请的来呢?

    邓在君变得极为严肃,再不似方才那般心态。

第一百二十五章 比煽情你们都是渣(流逝的风加更)

    “哈哈哈哈!”

    “哎哟,可逗死我了!”

    “这小品不错啊!”

    京郊的村子里,富户家已经挤了满满一屋子,乐的前仰后合。空气不流通,都有点闷热了,可谁也不愿离开,连窗台上都坐了几个。

    “陈婶儿,你在哪儿呢?怎么没瞧见啊?”

    “还,还没到呢。”

    “啥时候到啊,咱们村好容易出个上电视的。”

    “快了,就在这后面。”

    女人忽地一指,乡亲们齐齐看去,只见小品过后,并未开始下一个节目。

    女主持人坐在了一张圆桌旁,笑道:“刚才这位朋友乐的眼泪都出来了,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小品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我旁边的三位,就是刚才上台的演员,让他们先自我介绍一下。”

    “大家好,我叫胡亚杰,在《便衣警察》里饰演周志明。”

    “大家好,我叫伍玉娟,在《便衣警察》中饰演施肖萌。”

    “确实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我们还拜访过当事人,他也在现场……”

    介绍过后,胡亚杰站起身,从另一桌请出一位小伙子。

    主持人凑过去,“哟,这就是当事人啊,请问您的职业真是警察么?”

    “我是东城分局朝阳门派出所的一名治安警!”

    小伙子啪的一个敬礼。

    “那你来说说,当时是什么情况?”

    “我那天就在路上,看的一个小偷在行窃。他伪装的特别好,但我一眼就看出来了,他肩膀是这样的……”

    小伙子讲解着小偷的特点,模仿的活灵活现。

    “刚才在小品里,那姑娘愿意继续接触下去,那现实中结果怎么样?”主持人问。

    “呃……”

    小伙子不太好意思,忽地伸出手,拉起一个原本像观众的姑娘:“我们准备结婚了!”

    “哇哦!”

    “哗哗哗!”

    “哗哗哗!”

    刹时间,全场掌声如潮,电视机内外的人都在惊讶。

    因为一开始,他自己站起来,还以为就一个人,现在猛地一递进,“我们要结婚了!”

    这种戏剧化的,又十分真实的美好,非常能引起大家共鸣。连带着小品的余音,气氛顿时达到了第一个**。

    “警察是跟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份职业,像马路上有交通警,街坊邻里有治安警……刚才你们提到《便衣警察》,我想问问这是你们准备的节目么?”

    主持人又回到剧组的圆桌旁,镜头扫一圈,林汝为、郑小龙、赵宝钢、冯裤子、许非、刘焕等人全在。

    下面便是简单介绍这部剧集,每人有个特写。

    轮到最后一位,“这位虽然不是《便衣警察》剧组成员,但我们也非常熟悉,《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演唱者,骆玉笙先生。”

    “哗哗哗!”

    骆先生相当著名,现场不少人探头探脑的观瞧。

    “《四世同堂》的导演也是林汝为,我非常感谢林导演,让我来唱这首歌,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那您现场唱两句吧,大家想不想听?”

    “想!”

    “哗哗哗!”

    又一阵掌声过后,骆玉笙七十出头了,身体不大好,气息却很足,一张口:

    “千里刀光影,愁恨燃九城!”

    苍凉大气,悲壮激昂,这才叫开口跪!

    观众的心气一下子被拔起来,正劲劲的往下听,结果没了。

    “您就唱两句啊,我们还没听过瘾呢!”

    主持人开始带节奏,烘托气氛,随后林汝为打圆场,

    “老先生身体不适,别难为人家了。我们《便衣警察》的主题曲也不亚于《四世同堂》,这位就是演唱者刘焕。”

    “刘焕是吧,那你给我们唱两句。”

    “嗯,可以。”

    大脑袋短脖子酝酿了一下,直接来**:“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

    “啊?也完啦?”

    主持人这次没表演,“哎哟,你们一个两个的,听的我们心痒痒。”

    “再唱就暴露了,等我们剧播出的时候,大家都去看,自然就听到这歌了。”林汝为笑道。

    “好吧,请大家关注我们的《便衣警察》!”

    这趴结束,主持人一转身,继续串场:“其实不光是警察,各行各业都非常辛苦,尤其一些特殊岗位,连过年都回不了家……我们今天就请到了一位母亲……”

    “哎,陈婶儿出来了!”

    “快看快看!”

    “还真是啊!”

    屋子里瞬间沸腾,纷纷指着电视机,生怕别人不知道。

    女人看着屏幕里的自己,仍然不敢相信,笨手笨脚,支支吾吾,还得靠主持人顺下去。

    “她独自把孩子拉扯大,现在儿子是名边防战士,几年没回家了……我们有幸联系到部队,部队今年刚好有个关怀政策,每人可以打三十秒的长途电话,给家里报个平安……就在我们今天晚会现场,大家一起来等待这个电话。”

    一部电话机拿到桌面上,全场鸦雀无声,观众代入感十足。

    “叮铃铃!”

    “叮铃铃!”

    不多时,铃声响了,原本很紧张的女人蹭的站起身,一手抄起话筒。

    “喂?喂?”

    “是小升么……”

    设备落后,还没有那种能让全场听到的条件,但就是这个四十多岁,头发却已花白的女人,此刻又慢慢坐下,上半身伏着,另一只手紧紧把着桌沿。

    “你在部队怎么样啊?累不累,吃的饱么……”

    “我好啊,都好。”

    “过年了,你不用惦记我,我,喂喂……”

    “小升……你,你再说句话啊……喂……呜呜……你再说句话啊……”

    画面一转,开始放一段录像。

    首都的各行各业,尤其那些过年不能回家的,就在他们工作现场,吵杂,混乱,朴实,诚恳,最后在医院里,一个女医生面对镜头。

    “呃,我是名外科大夫,我想对我爱人说几句。

    就是,就是挺对不起他的。我去年就没回家,今年本来说好了,结果也没有。一直以来,都是他为这个家庭付出很多,特别有了孩子以后,更多的是他在承担这个对孩子的责任……我就是,就是觉得对不住……”

    “呜呜……呜呜……”

    村子里,一屋子人都在哭。女人们个个在抹眼泪,老爷们也忍不住,眼睛通红通红。那位母亲上气不接下气,腰都抬不起来。

    一户普通的楼房里,沙发上,男人抱着孩子悄悄抹了抹眼角。孩子不懂事,指着电视一个劲喊妈。

    而与此同时,千万个家庭,千万个感同身受的观众,都在为之动容……

    这一段,直接引爆了京城的老百姓!若是有实时收视率显示,必会惊掉所有人的下巴。

    人类情感是共通的。

    后世一说起这些,都嚷嚷集体主义滚蛋,我们要人性关怀。

    没错,应该讲人性关怀,人家老母亲卧病在床,媳妇要生孩子,凭什么不能回去啊?但是,别忘了确实有一些特殊岗位,边防、科研人员、环卫工、消防员、缉毒警察等等。

    他们不仅在为岗位做贡献,更多的为这个社会,包括你在内的一分子做奉献。

    “服了!服了!”

    冯裤子搓着大腿,兴奋又感动,像只马猴一样躁动。

    赵宝钢翘起大拇指,“许老师,您绝对这个!”

    郑小龙揉了揉眼睛,想的更深,“你说这些东西,是真还是假?”

    “不能用真假定论,你说是假的么?母亲想念孩子,肯定不是。那你说是真的么?也不完全对,毕竟在镜头前,当着这么多人。

    我觉得这就是电视节目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它用一种程式化的东西,来表达人的感情,无谓真假。”许非道。

    “……”

    郑小龙、刘迪等人纷纷侧目,跟着纷纷点头,精辟之语。

    …………

    央视大楼内,只要在看电视的,皆是静寂无声。

    会议室早就没动静了,震惊,还有点发慌。自己虽然舞台大,人多,明星厉害,节目也不错,但真能比得过么?

    邓在君盯着屏幕,脸上各种表情拧在一起,显得十分古怪。她万万没想到,晚会居然可以这么做!!!

    “导演,有电话找。”

    外面忽然冲进来一位,“台长的。”

    邓在君一怔,去隔壁屋子接听,“喂,王台长。”

    “看了,正看着呢。”

    “好,非常好。我们可借鉴不了,明天就播出了,临时找人也没时间啊。”

    “嗯,好了,再见。”

    她挂了电话,还没走到会议室,那人又追上来,“电话!”

    “还有电话?”

    “有,有!”

    那人更加谨慎,指了指天花板。

    邓在君深呼吸了几口气,再次接起,“喂?”

    “小邓啊,京台春晚搞的不错嘛,你看了没有?”

    “看了,我们台长刚给我打完电话。”

    “呵呵,看来他比我心急嘛,不过也没什么,我就是说一下。这种形式非常好,既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又能拔高主题。

    你们下次再搞节目,完全可以借鉴一下……”

    “嗯嗯,好,您老保重身体。”

    邓在君回到办公室,见屏幕里已经换了歌舞,几名同事全然没了心思,严肃中带着几分忐忑。

    她坐下缓了缓,忽问:“京台导演是谁?”

    “听说是刘迪一手策划的。”

    “刘迪?”

    邓在君摇摇头,“不对,那人我认识,他没这本事。”

    “去打听打听,谁搞的这台晚会!”

第一百二十六章 幕后黑手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

    不知不觉,晚会进行到了中段。一位穿着蒙古长袍的女歌手站在台上,独特的女中音瞬间征服了百万观众。

    “咦,这不是德德玛么?79年天桥演出,我还去看了。”

    “她好像第一次上电视吧?早该请她来了,央视也不道干嘛的!”

    “去把你爸叫来,他最爱听这歌了!”

    这首歌70年代就有了,德德玛将其唱红,她这种风格的歌手很受中老年人喜爱。

    一时间,原本没啥兴趣的父辈们也坐在了电视机前。

    “大家都知道,德德玛是蒙古族的非常优秀的女歌手,而我身边这位,同样是蒙古族的一位优秀歌手,来先自我介绍一下。”

    主持人又跑到圆桌旁,腾大爷外表粗犷,上电视还挺腼腆,简单跟大家问了个好。

    “为什么要采访这位呢?因为他会蒙古族的一种非常独特的唱歌技巧,叫呼麦。呼麦的特点,就是一个人可以同时发出两个声部。我也没听过,现场就请您给我们展示一下。”

    主持人很会调动气氛,“大家安静,安静,仔细听一听,是不是两个声部?”

    “……”

    全场目光注视,腾大爷拿着麦克风,嘴巴张开,也没见怎么动,忽地就有一股奇怪的,形容不上来的声音发出。

    难以想象的低,好似什么弦在拉扯、振动,又好似源于大自然的一种古老声响,共鸣强烈,神秘苍凉。

    “哇哦!”

    所有观众齐声惊诧,他们听不出两个声部,但能听出这个声音的独特和珍奇。

    “哗哗哗!”

    掌声雷动。腾大爷也有点紧张,慢吞吞道:

    “呼麦是阿尔泰山原住民创造的一种歌唱艺术,在国内的蒙古族地区已经濒临失传,只有少数老人才会。我也是偶然吧,跟一位老牧民学的。那么借着这个机会,我希望大家多多关注这门艺术,把它传承下来……”

    “……”

    京台大楼的会议室,气氛愈发凝重。

    每当以为他们没有新招数了,结果又冒出一个亮点,还是以前从未见识过的亮点。

    “剑走偏锋!绝对的剑走偏锋!”

    一名编导忽地大声道:“不用担心,他们支撑不了一整台晚会。我们才是堂堂正正,我们才是王师!”

    “不,虽然形式上创新取巧,但节目质量也很过硬,像德德玛,我们都知道这个歌手,可为什么……”

    邓在君的声音戛然而止,她看到屏幕里灯光暗下,并打出了一行字:

    “舞蹈《雀之灵》,表演者杨立萍,中央民族歌舞团。”

    灯光骤然全灭,跟着几束白光射下,轻灵的音乐响起,仿佛有一只孔雀沐浴在月光之中。

    它孤芳自赏,临水照花,翩翩起舞……

    像一潭水,被石子一击,起了涟漪那只手酥软无骨的颤动着,慢慢波动至全身,时如春水,时如流云。

    美,有很多种。

    那身影看去,先觉柔美,渐渐的,柔美中又透出一种挺拔。

    她的美异常骄傲,异常神气,恰如一只不食人间烟火的孔雀。

    “……”

    众人再次被刷新了认知,刚才说剑走偏锋的那位也不言语,瞪大眼睛死盯着电视机。

    而与此同时,在城区,在京郊,无数观看晚会的家庭里,审美前所未有的无限趋同。

    《雀之灵》之前只在比赛中跳过,第一次较为普遍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由于精神生活的极度缺失,老百姓看什么都好,尤其西方的器物文化大量涌入,这种民族的东西不怎么受年轻人待见。

    但此刻,都充分感受到了什么叫自然与民族文化。

    “呼!”

    邓在君愈发疲惫,再看到陶金带来的让全场大呼小叫的霹雳舞,看到阿毛大气浓厚的独唱,看到最后的大轴子《英雄母亲的一天》……她也只静静坐在椅子上,一动不想动。

    她赫然发现,央视春晚能比的,只剩下舞台、舞美、演员阵容和覆盖面了。论创意,差远;论亲民,差远;论节目质量,倒是棋逢对手,也是唯一欣慰的。

    但不值得骄傲啊!

    一个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一个啥都没有,结果平分秋色,那就等于失败!

    京城的老百姓可不管这些,随着晚会进行,观看人数节节攀升。原本不爱看,不想看,忘记看的也坐在了电视机前,其乐融融。

    “妈,快来,这小品可有意思了!”

    “奶奶,快过来,哎呀,逗死我了!”

    “哈哈哈!”

    不断的招呼家人朋友,都为了屏幕里的那位老太太。

    “就昨儿晚上那个,电视演的《昨夜星辰》。”

    “您会唱《昨夜星辰》?好!太好了!您现在就来两句……”

    “昨夜的昨夜的星辰已坠落,消失在遥远的银河,这咋变味儿了?”

    “哈哈哈哈!”

    所有人捧腹大笑。

    这部剧刚播出不久,老百姓都熟,在小品里看着特亲切。而这么一首流行歌曲,偏偏由一个老太太来唱,这种反差就愈发有喜剧效果。

    赵丽容的小品,永远都有新鲜感,像后来的“探戈奏是探戈探戈走”还有“麻辣鸡丝”、“我心永恒”。

    老太太永远不重复自己。

    前段的**有《便衣警察》,中段是雀之灵、霹雳舞,到了后段,观众的情绪已到了疲倦期,这小品拎出来正好。

    尤其是后面,那个引发无数弹幕“前方高能”的经典桥段。

    “司马光砸缸!”

    “司马缸砸缸!”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光!”

    “司马缸!”

    “哎,错咧,错咧……”

    现场观众眼泪都笑出来了,电视机前的也东倒西歪,“哎哟哎哟,逗死我了!”

    “这老太太绝了!”

    “叫啥来着,赵,赵丽容!”

    “赵丽容,记住了!”

    当小品过后,已经11点多了,晚会进入收尾阶段,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位级别颇高的大领导上台,酝酿片刻,开口道:

    “我呢,是个体育迷,特别爱看足球。1978年世界杯,我记得清清楚楚,国内只转播了两场比赛,一场三四名,一场总决赛。

    堂堂十亿人口的大国,只能转播两场比赛,因为我们外汇紧缺,不可能用在体育比赛上面。

    后来1984年奥运会,我们去了四五个人。人家发达国家都是记者团,实时新闻,我们完全是落后的报道方式,但比以前强了,起码能在现场了……

    又到了去年,我们建成国内卫星通信网。这是高科技啊,以前从京城到新、蒙、藏打不了长途,现在可以打,电报、传真也开通了。

    以前很多地方收不到中央台,现在也能收着了,哦,这是京城台是吧,那我不该说……”

    底下一阵轻笑。

    “到了现在呢,轮到我们自己举办亚运会。

    大家知道,国家财政非常困难,资金还有很大缺口。我站在这里开这个口,臊得慌啊,心中有愧。

    但亚运会要办,还要办好,这是让全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机会。

    我们跟那些发达国家比,还明显不足,但我们在日渐强大,在一天比一天好。看看这京城,这高楼,马路,立交桥桥,街上跑的汽车,孩子们背的书包……

    建设国家永远不是一蹴而就,它可能需要几代,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今天不行,不代表明天也不行。我们这一代人受的教育低,不代表你们这一代也低……

    有句话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我,先谢谢大家了!”

    “哗哗哗!”

    掌声中带着肃穆,这个环节没有过多的刻意,点到即止。

    随后,主持人上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

    “今夜难忘亲情的感动,今夜难忘真诚的祝福……春节联欢晚会到此结束,感谢观众朋友们的观看……”

    “哗哗哗!”

    四个小时的京台春晚拉上帷幕。

    “……”

    邓在君靠在椅子上,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暗暗叹了口气。

    她看看时间,道:“把还在的都叫过来,我简单说几句。”

    有人应声去了,不多时带进来一屋子人。

    “刚才京台春晚都看了吧?我首先自我检讨,在节目编排和演员选择上有明显不足,忽视了那些有潜质的新面孔。比如那个杨立萍,中央民族歌舞团啊,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偏偏没有挖掘出来!”

    邓在君敲敲桌子,继续道:“这次算给我们敲了警钟,不要以为全国就我们一家行,能人遍地都是,不一定比我们差。

    我不是批评谁,以后改进就好。行了,大家放松放松,赶紧回去眯一会,我们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正说着,忽有人跑进来,道:“导演,打听出来了。我京台的朋友说,是一个叫许非的参与过策划。”

    “许非?他哪个部门的?”邓在君疑惑。

    “没在台里,是电视艺术中心的。”

    “嗯?”

    众人一下懵了,居然还不是台里的,艺术中心什么鬼?

    “他以前干嘛的,资历应该很深吧?”

    “不,不……”

    那人神色古怪,“听说是个年轻人,刚,刚来一年。”

    (还有……)

第一百二十七章 岁岁人安乐(最亮的星加更)

    “喂,是京城电视台么?”

    “哦哦,我没有新闻线索,我是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现还在厂里值班。我昨天看了你们晚会,哎呀,真是太好了!难得有人关注我们这些特殊岗位,我已经两年没回家了,人家吃团圆饭,我跟同事在检修电路……没什么,就是感谢一下,谢谢你们,办了台好晚会!”

    “喂喂?是我么?是我么?”

    “啊!我想说啊,你们晚会太好看了,没想到京台也这么好看!那个小品我真喜欢……喂喂,这咋断了……”

    “喂?哦,我看了你们采访各行各业的那个录像,我是其中一名家属……就是,就是他这人比较闷,平时不会跟我说这些事,我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所以我挺感谢你们,我们现在挺好的,谢谢你们!”

    “我最喜欢单田芳的评书,居然在电视上看着了,你们牛!”

    “哈哈,那个熊猫盼盼太可爱了,能不能送我一只?”

    三十儿一大早,京台的电话就被打爆了。

    现在传媒落后,不像后世春晚,随时播随时在微博上吐槽。大过年都休息,报纸什么的也暂时休刊,没人报道,只有电话打进来。

    但那也高兴啊!

    个个扬眉吐气,一位副台长亲自坐镇,汇拢各方反馈。同行的,下级单位的,上级单位的,乃至最上级的,都有电话过来。

    总体意见是:舞台粗糙,创新得当,贴近百姓,喜闻乐见。

    简单说,成功了!还是大获成功!

    “小刘啊,这次记你一首功,能在央视眼皮底下杀出重围,难得,难得!”

    “愧不敢当,都是大家的努力,我只能说幸不辱命!”

    刘迪可不敢明抢功劳,到底谁出的力多,群众眼睛是雪亮的。

    “哎,要没有你慧眼识人,有才华也发挥不出来嘛。”

    副台长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喝了二两酒那种,“对了,前期你找记者观看录制现场,报纸一片称赞,这个点子非常好。现在战役收官,有没有后续工作?”

    “呃……”

    刘迪顿了顿,从包里取出一份纸卷,“我们准备了这个,请您批示。”

    对方一瞧,上写:1987年京台春晚观众满意度调查。

    居然是一张问卷。

    有填写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是否全程看完晚会,最喜欢哪个节目,还有哪些不足等等。

    “这个……”

    副台长有点醒酒,这东西太洋气了,就算自己捧刘迪,也不相信是他搞的。

    “我们打算利用这几天,去街头采访调查。一个是问卷,一个是摄影机采访,最后汇总,写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争取在初四弄出来,再跟报纸联系,巩固一下热度。”

    这年头没有正经的收视率调查,像后世传闻的,什么春晚百分之九十收视率,《红楼梦》百分之七十收视率,不晓得咋弄出来的。

    国内最大的收视率调查公司央视索福瑞,1997年才成立!

    所以这份观众满意度问卷一拿出来,绝对是洋玩意。

    “你的点子?”

    “许,许非的。”

    “……”

    副台长又仔仔细细看了遍,叹道:“大才啊!有没有把握让他来台里?”

    “我试探过几次,恐怕不行,而且那边有李主任顶着,不好强行调动。”

    李沐原本也是副台长,上头重点培养的干部,不敢轻易交恶。

    “可惜,可惜。那小子在哪儿呢?”

    “昨天熬了半夜,回家睡觉去了。”

    “嗯,功劳不可抹杀。等过完节开个表彰大会,奖金也别吝啬,关系要打好。”

    “明白明白。”

    …………

    春节小院,老汉卧床。

    炉子早就冷了,借着被窝里的温度,许非蜷成一团,呼呼睡得正香。

    他昨天跟到十二点结束,又哈拉一会,到家都一点多了。加上这段太累,日上三竿还倒头不起。

    唉,年轻时就得保养啊,别等过三十了才保温杯泡枸杞,那已经不赶趟了。

    “砰砰砰!”

    “砰砰砰!”

    不知几点钟,许非一脸难受的被吵醒,那嗓门贼大,穿过院子直冲进卧室。

    “小许在家么?”

    “小许在家么?”

    啊啊啊啊啊!

    他抓了抓头发,只得起床,过去一开门,不禁吓了一跳。

    门外站了好些人,有街坊邻居,还有居委会的,一个个目光热切,丈母娘看女婿那种。

    “还没起来呢?哦也是,这段应该挺忙的,休息休息也好。”

    打头一个大妈抬脚就要进,许非身子一挡,“您等会儿,你们这是干什么?”

    “啧,还跟我们装!昨天晚会是不是有你?”

    “你是不是演《便衣警察》了?”

    “我都看着你了,跟林导演坐一桌,旁边就脑袋大脖子短那个,唱歌特棒!”

    “咱们街坊邻居的,干嘛瞒着啊?跟咱们说说,拍戏都怎么拍的?”

    什么鬼???

    许非迷糊半天才整明白,忙道:“误会误会,我是在剧组,但没参演。”

    “那你干嘛的?”

    “我美术设计。”

    “那是啥东西?”

    “就是负责电视剧好看,管管服装什么的。”

    “哦,裁缝啊!”

    众大妈兴致缺缺,拂袖而去,“走了走了,没劲!”

    砰!

    许非把门关上,糟心无比,一脚踢开葫芦,回屋继续睡觉。

    不睡觉干什么啊,京城一个亲人没有,大过年的也不好去朋友家,打个长途电话都费劲!

    “唉,凄惨的人儿!”

    许老师自怨自艾了一番,也不知道父母在家怎么样,那丫头有木有去看望,巴蜀今天冷不冷。

    …………

    转眼到了晚上。

    猫狗破例进了正房,围着暖和的炉子,炉子上烧着水。许非摆了张小饭桌,一盘饺子四个菜,外加一瓶酒。

    饺子是从单位食堂拿回来的,菜有一个羊脖子,一盘猪蹄,一盘带鱼,一碗鸡蛋汤。

    带鱼自己做的,又黑又糊。

    晚八点整,央视春晚开锣。

    开场是一首《祝岁歌》,接着一段腰鼓和舞蹈,紧跟第一个语言类节目,巩哥和刘伟的相声。

    巩哥还没有遇到他的真命天子牛哥,说的没啥意思。

    许非暗自对比,觉得不咋滴,至少开场没有京台抓人,京台咔咔一段芭蕾,紧跟《带着小偷去相亲》,气氛一下子炒热。

    他看了七八个节目,都很一般,不是说不好,就中规中矩的没亮点。还请了个香港明星叶丽仪,唱了两首破歌。

    这届跟上届比,熟脸更多,笑林、李国盛、朱世慧,海淀银枪小霸王他爹银枪老霸王等人纷纷亮相。

    他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直到《虎口遐想》的时候,终于认真起来。

    这个相声的来历,是姜老师和陈小二去看望女作家谌容,向她取取经。结果进门之后,反倒跟谌容的大儿子梁左相谈甚欢。

    第二天,梁左就拿来了一篇小说《虎口余生》。

    “天妒英才啊!”

    许非特别喜欢这位老哥,觉得他是国内少有的,真正懂喜剧真谛的家伙,可惜英年早逝。

    一直看了十几个节目,就《虎口遐想》和《血染的风采》算经典,随后还搞了个十佳运动员颁奖,李宁跳了跳鞍马。

    央视春晚一向以内容丰富,节目类型多样著称。因为面向全国观众,各方面人群都得照顾到。

    其实根本不可能,没有一样东西是被所有人喜欢的,除了钱。

    你想面面俱到,最后只能平庸杂乱。等到2000年过后,那会的春晚才叫操性,一首歌十几个人唱,观众还没认清脸呢,下一波又上来了。

    不过央视的气氛好,人多,演员好看,舞美漂亮,很多老百姓看晚会,就看这份热闹。

    到倒数第四个节目,许非精神了。

    “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光照亮了我……”

    只见翔哥穿着红色小礼服,高大英俊,混血的面孔格外突出,在台上扭来扭去,激情四射。

    “哎哟,见证历史!见证历史!”

    许非自己干了一杯,仔细瞧,果真木有下半身镜头导演觉得动作太骚气,硬是没给。

    这首歌的原唱,是爱尔兰的一个组the nolans的歌曲《sexy music》,后被庄奴填词,高凌风翻唱。

    高凌风当时在湾湾是最红的男歌手,但传不到大陆,结果被翔哥占了便宜。其实就算高凌风来唱,也不见得火,不帅啊!

    最后时分,十二点敲钟。

    许非干了一瓶白酒,略感醉意,摇摇晃晃的走到院里。冬夜孤寒,四面灯光点点,家家户户传来晚会结束的歌声与欢呼。

    他全程对比了一番,觉得满意,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做成那种程度,没辜负这番心血。

    有时候,做一件事情的真正价值,只有自己清楚。

    他拎过一挂小鞭,叼了根烟,抽了两口点着信子。

    “嗤嗤嗤!”

    信子开始冒白烟,又往院里一甩。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屋里的猫狗吓得一蹦,纷纷跑出来观瞧。

    许非站在台阶上,看着茫茫夜色,院中红灯,思绪飘出老远,亦愿年年花盛开,岁岁人安乐。

第一百二十八章 试播

    “婶儿过年好!”

    “好好,快进来进来!”

    大年初二的早上,陈小旭拉着妹妹出现在许家门口。

    张桂琴热情招呼,端上一盘点子,一盘水果,其实大冬天也没啥,就苹果橘子。

    “我叔呢?”

    “去茶社了。”

    “过年还开门么?”

    “开,闲人有的是,昨天就要去,让我拽回来了……对了,你吃罐头吧,我买了几瓶罐头。”

    “婶儿不用麻烦了!”

    “没事没事,给小阳吃。”

    张桂琴又翻出一只玻璃瓶,瓶子有脸大,里面装着几块黄桃,正是最经典的大桃罐头。她在窗台上磕了磕,用刀一撬,噗的一声就拧开。

    小阳乐呵呵的抱过来,美滴很。

    张桂琴也乐呵呵的,不过心里在嘀咕:这丫头最近跑的挺勤啊,二十八来一趟,三十来一趟,今儿又来一回。

    有点不对劲!

    “哎小旭,《红楼梦》今天播吧?”

    “嗯,初二初三初四,先播六集。”

    “那我得看看,我们以前一说林黛玉,都是书里的人儿,画里的仙儿,谁想都拍成电视剧了,还是从小看到大的孩子演。对了,小非能出来么?”

    “应该有一个镜头,他的戏主要在后面。”

    “哦,后面也行,早晚能看着……那个你先坐着啊,我那边还包包子呢。”

    “婶儿,我帮你。”

    陈小旭站起身。

    嗯?

    妹妹瞬间瞪大眼,老姐竟然主动帮人干活,我滴个妈妈,荒唐的令人喷饭!

    张桂琴也吓了一跳,“不用不用,你坐着去!”

    掰扯片刻,她无奈,遂道:“那你帮我揉揉面吧,我和馅。”

    “好呀。”

    陈小旭走到案板前,看着一坨白胖面团,凝视了几秒钟,挽起袖子就开始揉。

    砰砰!

    砰!

    砰砰砰!

    张桂琴直咧嘴,这是揉面还是打架啊,“行了,你坐着吧,我来。”

    “……”

    姑娘委屈,丢人,要抱抱,鼓着嘴回屋。

    张桂琴那边揉着面,思路发散,越想越不对,索性问:“小旭,你过年还去京城么?”

    “我在南边拍戏呢,初五去魔都。”

    “哦,魔都好啊……哎,你今年多大了?”

    “22了。”

    “哦对,跟小非同岁。也不小了,有没有想过处个对象啥的?”

    “……”

    里头没声了。

    “你跟小非从小在一块,就跟我亲闺女似的,你妈操心,我也操心。看上谁了尽管跟婶儿说,不管是谁,我肯定帮你做主!”

    “婶儿,我得回去了……”

    陈小旭踩着门槛子,埋着头,“我妈要找我呢。”

    遂拉着妹妹匆匆离开。

    哟哟哟!

    张桂琴一看就懂,果真没猜错,就不晓得自家儿子啥态度了。

    …………

    蓉城,机关家属院。

    “妈,报纸拿来了么?”

    “什么报?”

    “人民日报。”

    “书桌上呢。”

    张俪进到父母卧室,拿起一叠报纸就开始翻,结果翻遍了,也没找着京台春晚的消息。

    “你要咋子?”母亲奇怪。

    “我看看春晚新闻。”

    “这都是提前印好的,春节休刊不晓得么?怎么可能有春晚?”

    老妈还以为是央视春晚,戳着女儿道:“你脑壳本来就瓜,演个《红楼梦》回来,比以前还不灵光,可要愁死我。”

    “我一时忘了,我脑壳才不瓜。”

    张俪抱着母亲手臂撒娇,过了会儿,试探着问:“妈,我昨天说想留在京城生活,您和爸爸什么意见?”

    “我和你爸原则上没意见。”

    妈妈揉了揉她的头发,笑道:“以前对你严格,是因为年纪小,要培养出一个好习惯。现在你成年了,很多事应该自己决定,当然,也要对自己负责。”

    张父张母跟许、陈两家明显不同,文化层次高,非常开明,也懂得教育子女。

    “你的生活能力我们不担心,关键是感情问题。

    以前小,可能不懂,现在大了,一定要注意。在这件事上,我和你爸爸不会过多参与,你自己喜欢就好。”

    “瞧您说的,好像就把我扔出去了,你们真的什么都不在乎?”

    “起码条件不能太差,脸也不能太丑……哎?”

    妈妈反应过来,“听你的意思,已经有意中人了?”

    “没,没有!”

    张俪连忙摇头。

    老妈看了她一会,心里门清儿,“有也好,没有也罢,我只想说两个人在一起,付出都是相互的,要经常沟通,轻松愉快最重要。

    如果感觉压力很大,矛盾很多,那可能就不合适。别强求,更别委屈自己。”

    “哎呀,您说什么呢?”

    张俪脸蛋通红,不过一时还真触动到了什么,又暗暗叹了口气。

    …………

    京城,央视家属院。

    书房内,戴临风正跟现任台长王峰闲聊。

    他以前也是副台长,但比较年轻,戴临风退了之后,此人上任台长干了几年,不过今年也要退了。

    “老戴啊,春晚的各方反馈可不太妙,上面明确指示,要多学习京台的思路,更贴近百姓生活,力求创新。观众打电话有褒有贬,多数跟京台对比,觉得晚会没新意。

    邓在君今儿一大早就回台里开检讨会,唉,老导演也不容易……”

    “呵呵,咱们83年开始搞,搞了四年还是那个路数,没比较还好,一有比较很容易露馅。不过咱们辐射全国,大多数观众还是喜欢的。”戴临风笑道。

    “你这话就装糊涂了,我可问的清清楚楚,京台今年最大的功臣,就是你推荐去的。”

    “哦,这人在《红楼梦》演贾芸,你应该见过,当时可能没怎么注意。”

    “他还演过贾芸?”

    王峰愈发郁闷,“老戴啊老戴,你就更不对了,如此人才怎么能往外推呢?你这样,让我们自己很难堪啊!”

    二者不是一个量级的,央视一百块钱,搞出九十分的效果;京台二十块钱,搞出八十分的效果,谁牛逼?

    “你估摸着,有没有调过来的可能?”王峰试探道。

    “我要是想让他进央视,当初不就直接开绿灯了么?他在央视,绝不会这么快出头,也不会搞出这么大动静。

    人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才能,否则还不如不去。”

    “……”

    老王一时沉默。

    没办法,大年初一,上头的大领导咔咔打电话,提出各种不足:大杂烩!乱炖!缺少主要亮点!而且亚运会这么重要的事情,为啥京台想到了,你们没想到???

    外人看,央视春晚很成功,但在内部,就是失败了!

    “行了,我也不打扰了,还得去别家看看。”王峰站起身。

    “你这是关怀退休老干部啊。”

    “呵,还得靠你们发挥余热呢。”

    戴临风送到门口,抹身回屋,神色微妙。

    其实他也没想到许非能干成这样,更主要的是,那小子似有无限潜能,还只是刚刚开始。

    …………

    初二晚上,《红楼梦》开始试播。

    六集分别为:林黛玉别父进京都、宝黛钗初会荣庆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可以说很精彩,主要人物都有展现,戏剧冲突也有。

    试播版,就是先试探一下观众的接受程度。许非不清楚有多少人在看,反正就百花胡同里,一到晚上便能听见那段熟悉的开场音乐。

    “啊……啊……”

    陈力的咏唱,《枉凝眉》交响乐,时而哀怨婉转,时而大气恢弘。

    一块奇秀的飞来石立在黄山之巅,显出《红楼梦》三个大字。

    跟后世的感观完全不同,后世都是清晰的修复版,这会画质太差,全是小点。许非不是在欣赏,他以一种普通观众的角度去评价、挑刺,时刻准备战斗。

    自己只有一个镜头,第六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贾珍在哭诉的时候,右边站着三个人,依次是贾芹、贾芸、贾蔷。

    真正有故事情节,还要等到11集《为争宠姐弟遭魔魇》,贾芸先向宝玉请安,然后跟舅舅卜世仁借钱。

    这会电视剧没有时长限制,一集五十多分钟,有很多没看过的镜头。

    比如秦钟。

    秦钟由女孩子扮演,叫师玉娟,娘里娘气,胸脯鼓鼓的,一瞧就出戏……

    电视剧内容大多熟悉,不再赘述。春节三天假,初四放完,初五酝酿一天,到了初六,也刚好是人们重新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

    嗡!

    京城的学术和媒体界,一下子热闹起来。

第一百二十九章 八十年代的键盘侠

    许非站在台上,一脸懵逼。

    胸前别着大红花,手里捧着奖状,心潮滚滚,热泪涟涟,瞬间梦回第一次得三好学生时的情景。

    艺术中心是电视台下属事业单位,严格讲是分离开的,一般不参与活动。

    但今儿一大早他就被叫去,然后莫名其妙看了一场表彰大会,评出了“十佳员工”,跟着又被叫上台接受群众视奸。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贡献突出,爱岗敬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让我们再次用掌声祝贺他们!”

    “哗哗哗!”

    接着便是例行的每人说一句,许非哼哼哈哈的糊弄过去,勉强撑到结束。

    散场时,刘迪特意叫住他,也很感慨,“你的借调工作正式结束,可以回艺术中心报到了,不过小许啊,真的不考虑来文艺部?”

    见对方的样子,刘主任就晓得答案了,“那好吧,以后有机会再合作。哦对了,别忘了去财务领你的奖金。”

    “不跟工资一起发么?”

    “跟工资一起发,评十佳员工还有什么意义?”

    哦,行吧。

    许非转到财务,签了字,领了一个信封。

    出门到走廊,拆开一瞧,厚厚一摞全是大团结。这是第三套人民币,还木有五十、一百的,最高额就是十块。

    他粗略数了数,应该是三百块。不少了,自己工资才五十块钱!

    许非下了楼,回到艺术中心,把报纸每样拿了一份。

    刚想看看有关《红楼梦》的评价,郑小龙忽然从门口冒出来,“小许回来了?人齐了,咱们开个会!”

    啧!

    他只得放下报纸,又到了会议室,没办法,在单位就得忍受这个。

    年后第一次例会,李沐亲自主持。

    首先也是评优秀员工,中心人少,一共三十来人,要是评十佳有点不给脸面,于是评了五个优秀员工。

    许非位列其中。

    排场跟台里没法比,程序极为简陋,简单说几句立马进入正题。

    “《便衣警察》的后期制作接近完成,台里已先行审看,表示绝对支持。但具体什么时候开播,我们还没确定,你们有什么想法?”

    “打听打听《红楼梦》的播出时间,避开同一时段。”许非随口道。

    “嗯,这个很有必要。”

    李沐记了一笔,不再问别人,直接转下一趴。

    “以前我们做电视剧,脑子不开窍,一点没想着吆喝。但京台春晚的宣传策略就非常不错,我们能不能也宣传一下?”

    “……”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思考中,许非正想着,半天没动静,抬头发现都盯着自己瞧。

    “呃,还是得跟公安那边联系……”

    他迅速组织语言,道:“在他们内部率先播放。公安系统比咱们有钱,他们满意,自然就帮着宣传。”

    “嗯,可以。还有么?”

    “组织中小学生去派出所参观,亲眼看看怎么工作,怎么抓贼。”冯裤子想了一招。

    “有点危险啊,警察抓坏人还带几个孩子?不妥。而且跟电视剧好像没啥联系。”李沐摇头。

    郑小龙道:“其实最简单有效的,还是找报纸,口碑先带起来,观众肯定跟着看。”

    “不错,老郑,就交给你负责了。”

    一件接一件的商讨,效率极高。

    许非半年没在中心,冷不丁还挺不适应,毕竟台里都是磨磨唧唧,光废话就得说半天。

    “最后一项,我们每年都要出一部重头剧。《便衣警察》的质量我放心,现在应该想想今年拍什么了?

    老规矩,大家回去思考,下周例会汇总意见,确定项目。”

    “好了,散会!”

    三三两两的出门,许非又跑到中心财务,领了二百块钱。一百是奖金,一百是补贴。

    像这种文艺性质的单位,平时拿死工资,拍戏的时候给额外补贴。

    像林汝为,镜头费加劳务费,一共二百五十块钱。也就是说,一个大导演拍部电视剧,就二百五十块钱。

    冯裤子是五十,赵宝钢是六十,许非的包括美工费和现场劳务费,给了一百。

    他琢磨这个现场劳务费,有点门道,应该默认自己是副导演了。就看正式播出时,能不能把自己名头挂上。

    总体上很愉悦,半天进账五百块,别说八十年代,就算在后世也挺牛逼的!

    许非二度回到办公室,急慌慌的看报纸,没看几眼,李沐又冒出来了,“小许,过来一下。”

    “……”

    他忍住抓狂,进到主任办公室。

    “没事儿,随便聊聊。你在台里的贡献我都听说了,不简单啊,春晚大获成功,当记你一首功!”

    李沐都笑成月季花了,手下人这么能干,自己贼有面儿。

    “都是大家的功劳,我只是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不要谦虚,有本事就是有本事。本应大力嘉奖的,但你岁数、资历都太浅,很多事不好操作,希望你理解。”

    “理解理解,主任费心了。”

    有才华又有脾气的人,通常会因为你的才华容忍你的脾气,但大家最喜欢的,还是这种有才华又懂世故的家伙。

    李沐愈发满意,想了想道:“你来也一年了,我记得当初没转户口是吧?”

    “嗯,说是考察考察。”

    “那现在也不用考察了,你有空就回家一趟,把户口转过来。哎,你过年没回家吧?那连你探亲假一块放了,好好陪陪父母。”

    卧槽?

    许非心中吐槽,好像春节一上班,对自己的态度都不一样了。一个比一个热情,一个比一个周到。

    户口很重要,还是要转滴!

    “谢谢主任,等把今年任务定下来,我再回去。”

    “好,你先去吧。”

    许非三度回到办公室,没搭理巴巴凑过来的冯裤子,终于安安稳稳的看会儿报纸。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电视报》、《京城日报》、《京城青年报》……一共八份报纸,全有对《红楼梦》的评论。

    这年头,群众没啥话语权,或者说,没有发声的渠道。舆论界就俩平台,纸媒和电视,能上的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就像报纸上的文章,有的署真名,有的用笔名,全是文人学者,或者大记者、资深媒体人。

    “没拍太虚幻境一节,有违原著,不可原谅。

    太虚幻境在《红楼梦》里极为关键,如果把整部书看作一个宝库,那一篇篇判词和曲子,便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不仅揭示了诸钗的命运,还阐明了贾宝玉和秦可卿之间的关系……电视剧竟然无视这一节,这是对《红楼梦》的解读不到位所致。”

    “哎,还真没法反驳。”

    许非最清楚原因了,一是上头管得紧,二是没有技术条件。王扶霖想象不出太虚幻境是什么样子,索性砍掉了,这点确实是最值得诟病的。

    不过试播版才六集,情节尚未展开,对这方面的评价不多,还有所赞扬。

    “贾府选景不够美,没有钟鸣鼎食之家的气派。服装、道具倒是可圈可点,精美华丽,符合人物特征。”

    “前六集的大部分情节处理的比较得体,音乐最值得称赞,片头曲百听不厌,宝黛钗初会时的序曲,也堪称神来之笔。”

    重中之重,是对演员的评价。

    “以往的艺术作品,贾宝玉多由女性扮演,电视剧大胆启用了男子扮演,这点要表扬。欧阳在形象上贴近贾宝玉,但富贵有余,神采不足,孩子气有余,才子气不足。就目前来看,较失之于浅表,给人留下一种淡薄、平面的印象,没有捕捉到宝玉的内在神韵。”

    “陈小旭饰演的林黛玉,娇柔可怜的气质非常贴合,但导演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似乎没充分理解原著意味,仅前六集来看,黛玉过于肤浅,简单化,给人的感觉就是单纯的‘妒’,使人反感。”

    “黛玉虽演出了吃醋的味道,然而严重缺乏书卷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而陈小旭严重缺少书卷气,只演出了小性,挖掘得不够深。”

    “凤姐最为惊艳,形象好,演的妙,完美还原了人物形象。但戏份似乎过重,压过了宝黛钗,希望后面能有所平衡。”

    宝钗没受到什么批评,可也没啥称赞,存在感薄弱。

    其余人物,受到一致肯定的是平儿。其次是袭人、王夫人、薛姨妈等,认为抓住了人物特征,亮相成功。

    刘姥姥被批评,刻画成了一个丑角,贾环更是猥琐难看,不符原著。

    “啧啧!”

    许老师看的相当诧异啊,八十年代的键盘侠这么有操守,这么实事求是的嘛??

    愣是一条都反驳不了。

    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认为陈小旭缺乏书卷气,他真不敢苟同,那丫头挺有古代才女范儿的。

    而随即又想想,其实也正常。

    后面情节没展开,尤其改编续作的部分,那才是惊天地雷,估摸等全版播出时才会掀起惊涛骇浪。

    许非继续翻看,眼睛猛地一亮。

    “贾母配音太粗,更象是贾父……”

    哎呀,这种喷子的语气太熟悉了!

    (还有……)

第一百三十章 今年拍啥(戒叔加更)

    央视,剪辑室外。

    任大惠靠着墙,一个劲的抽烟,忍不住道:“行了别看了,越看越糟心。”

    “怎么能不看呢,就算让我死,也得死的明明白白……”

    王扶霖的白发又添了几根,好半天才放下手中报纸,“这就算失败了啊!批评的多,称赞的少,我拍的时候还以为挺好,现在一看,原来有这么多不足。”

    他真的战战兢兢,即便在2019年,都不敢说《红楼梦》是经典,始终强调有缺憾,有缺憾,就是这时候被骂怕了。

    “不足也没办法,咱还能重拍一遍?对我们来说,拍完就算成功。”

    “诶,大惠说得对。”

    阮若琳忽然从那边走过来,“我们资金不足,条件不充分,能拍成这样已然不错。别听那帮专家的,专家不挑刺还怎么体现价值啊?

    台里领导都认可了,等我们做完后期,文化部还要过来审查一遍,通过就可以正式播。我过来告诉你们一声……哦对了,还有件事。”

    她顿了顿,压低声音:“香港的亚洲电视很感兴趣,跟我们谈的差不多了。那边提议两地同时播出,有意请我们去香港宣传。”

    “去香港?”

    王扶霖一愣,“那,那都有谁啊?”

    “原则上由我们仨带队,再加上几个主要演员和工作人员,不能超过二十个,名单咱们过后再定。”

    王导点点头,心里已经在琢磨,宝黛钗凤肯定要去,剩下的,探春算一个,毕竟是李尧宗家属。

    再有么,谁有空,谁能办下来签证谁就去吧。

    …………

    与此同时,艺术中心。

    许非已经仔仔细细的看了三遍那篇文章,五百多字,多数观点跟别人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那句“贾母配音太粗,像贾父……”

    他又仔仔细细看了别的报纸,确认只有这个货提到配音这回事。

    贾母的配音没问题啊,苍老慈祥,带点威严气,很符合一个大家族领导的风范。你说她稍微低沉,可以,但像贾父,怎么来的呢?

    于是他得出结论,丫是个傻缺!

    面对这种无脑黑,许非非常有经验。

    他们往往会没有任何征兆的,忽然跳出来骂你一通,你甚至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为什么被骂。

    最好的方法是禁言拉黑,一旦你觉得“可以让我痛快淋漓表达情绪的机会终于来了”,那坏了!

    你会跟对方进行长达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的文字对骂。

    再然后,便会涌现出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因为你体会不到任何愉悦,甚至自己的智商都被拉低了!

    但许非乐意啊,给生活找点乐子还不行么?

    于是他就在办公室里,文思泉涌,很快写完了一篇短文准备撕逼。后来又想想,备战要充分,于是抄起电话给王导打了一个。

    “喂,王导……我想问问,给贾母配音的是谁啊?”

    “什么?吕,吕钟?”

    “哦,谢谢啊!”

    许非挂了电话,有点懵逼,居然是吕钟……哎?他忽地跑到隔壁,喊道:“大钢子!”

    “艹!谁特么大钢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腚大呢?”

    赵宝钢骂咧咧的走出来,“干嘛啊?”

    “《便衣警察》全体演员表给我看看。”

    “你看它干嘛?”

    “别废话,快找去。”

    赵宝钢回屋翻了翻,拿来一份资料。

    许非上下一扫,果然,吕钟在《便衣警察》里饰演一个小配角,一位女富商。

    他就说以前在哪儿瞄过一眼,但没在剧组碰过面,那会已经借调了……

    哎呀,这货死定了!

    他点了点报纸上的那篇文章,也不看看自己啥货色,就特么敢出来秀,你当你是乔碧罗殿下嘛?

    …………

    傍晚,《京城青年报》附近的一家饭店。

    于佳佳坐在包间里,独自喝着茶水。饭店比较高档,但她也不怵,记者嘛,见多识广,好吃好喝。

    坐了一会,忽听大门声响,探头一瞧,招手道:“这里!”

    “久等了啊,路上有点堵。”

    “京城还能堵车?”

    “哦,我就随口一说。”

    许非拽了拽椅子,“来点菜吧,别心疼钱。”

    “又不是我请客,我心疼什么!”

    于佳佳翻了个白眼,还真挑贵的点。

    这位是报社的大记者,当年做小记者的时候,采访过在西单卖文化衫的许老师,此后没有交集。

    直到京台春晚邀请各路媒体前来,俩人才偶然重遇,都挺惊讶,算交了朋友。

    于佳佳点完菜,道:“说吧,无事献殷勤,有什么要我帮忙的。”

    “不是要你帮忙,是我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帮你们提升提升销量。”

    许非递过去两页薄纸。

    “你这是,要骂架啊?”

    对方一看,有两篇,各五六百字,大意是反驳某位小文人的观点。她也关注《红楼梦》,读过那些文章。

    “写的忒贱,措辞低俗,我不敢保证能发表。”

    “以您在报社的地位,有什么不能通过的?再说我还有法子,准保让你们报纸火一把。”

    “什么法子?”

    “附耳过来。”

    许非这般这般嘱咐一番,于佳佳也不怕事,眼睛越来越亮。

    …………

    八十年代文人和媒体人的节操,着实让许非惊讶了一把。之前摩拳擦掌的热血澎湃直线跳水,只能小小的调剂一下。

    他跟于佳佳吃完了饭,回到百花深处,点上孤灯,又习惯性的在夜间思考工作。

    目前的重点,要把今年任务确定。

    在现实中,艺术中心在成立的六七年之内,仅有《四世同堂》、《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三部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得拿大量的四集电视剧凑数。

    《凯旋在子夜》85年拍摄,86年播出,那会许非刚调过来。导演尤晓刚,冯裤子在里面做美术师,女主角是女儿国国王。

    直到89年之后,中心在创作上趋近成熟,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那今年拍什么呢?

    许非思量半天,刷刷刷写下一串名字,都是过后两年的经典电视剧。

    末了又挠挠头,拍经典保险,绝对能火,但没啥挑战性。自己不趁着粗糙的年代做做尝试,等九十年代商业大潮袭来,再尝试就怕来不及了。

    “……”

    他纠结了一会,还是决定双管齐下的好。

第一百三十一章 屙了一地

    次日,清晨。

    王扶霖在剪辑室熬了一夜,刚在椅子上眯了一会,起来去洗把脸,打了几人份早饭,顺便带回今天的报纸。

    “先歇会吧,吃饭吃饭。”

    阮若琳、任大惠和剪辑师几人勉强应声,个个疲惫不堪,默默喝粥,啃馒头。

    王扶霖一边吃,一边看报纸,搜寻《红楼梦》的消息。

    今儿初七,试播版的热度完全发酵,讨论的比昨天还多,但观点没啥出入,还是批评太虚幻境和人物深度不足等等。

    等翻到《京城青年报》时,他看到了一篇短文,题目很有意思:《没啥说的,就说配音太粗吧》。

    “……”

    王扶霖知道这个事情,《京城电视报》上有篇评论,说贾母配音太粗,像贾父云云……

    这是反击文章?

    他心中诧异,再看具体内容,结果猛咳两声,粥差点喷出来。

    “干嘛呢你?”任大惠皱眉。

    “看,看看这个……”

    王导捂着嘴,推过报纸,“帮我们说话的,绝了!”

    任大惠接过一瞧,反应更大,砰砰拍着桌子,乐道:“忒损了!这人谁啊?”

    一看署名,传说中的佚名。

    “会不会是我们的人?”阮若琳也奇怪。

    “有可能,就不知道谁有这么,呃……”

    王扶霖想说贱,觉得不妥,“这么犀利的文笔?”

    …………

    “今儿有啥新闻没?”

    “有啊,长城信用卡发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xxx辞职了……您要哪方面的?”

    “《红楼梦》的有么?”

    “《红楼梦》啊……”

    书报摊上,摊主递过去一张《京城青年报》,“今儿卖的特好,就剩两份了。”

    “给我一份。”

    一个年轻人买了报纸,随手翻阅,看着看着猛然大笑。

    “哈哈哈!”

    “骂的好!”

    年轻人抬起头,“昨天看这个就特娘的生气,那孙子懂什么啊就瞎逼逼,骂的好,骂的好!”

    “哎,那份也拿来吧,我得做个剪报。”

    ……

    《京城青年报》,报社。

    总编找到了副总编,一脸担忧,“老李,这东西粗俗不堪,你怎么能通过么?这要造成什么不良影响,我们可担待不起。”

    “能有什么影响?旧时文人骂架比这个下作多了,就让他们骂,越骂越有人看。”

    “可这人是谁啊,有没有数?”

    “您放心,小于联系的,绝对靠谱,何况她还有后手呢!”

    ……

    京城一所院校,办公室内,一个年轻教授气的手都在抖。

    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面前放着一份报纸,上写:《没啥说的,就说配音太粗吧》。

    “要打仗了。

    人们迫不及待,奔走相告,喜不自胜,备好了武器兵马,皆想杀他个片甲不留。

    第一个冲上前去,横戈跃马,八面威风。

    第二个冲上前去,菜刀铁斧,好勇斗狠。

    第三个冲上前去,木棒竹耙,打人骂狗。

    第四个热血沸腾,恨不能取而代之,怎奈一无所长,只大喊:‘等一等,等一等,如此盛事,怎能不留俺的名声?’

    ‘你马无一匹,刀无一柄,去了作甚?’旁人嗤笑。

    ‘俺也有,俺也有!’

    他急的跳脚,忽地解下裤子,屙了一地,‘俺能恶心死他!’”

    砰!

    “肆言詈辱,肆言詈辱,欺人太甚!”

    年轻教授脸都白了,“我要回击,我要回击!”

    …………

    屙,这个不太普及的字眼,一夜间红遍京城。

    这篇小短文也成了爆款,因为忒粗俗了,直奔下三路。

    到了初八,那位教授发表了一篇新文,怒斥其无操守,侮辱人格,缺少风度。而随之,这边也抛出来一篇早已准备好的,《论蹭热度》。

    “《现代汉语词典》说,蹭,指因擦过去而沾上。

    那何谓蹭热度?

    顾名思义,当一个人或事物,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大规模讨论时,人们迅速向其靠拢,以获得关注。

    此为中性词,是褒是贬因人而异。

    有的满腹经纶,真知灼见,值得思考。

    有的满肚子腌,让他说,也只能恶心恶心别人……”

    好家伙!

    老百姓看的兴高采烈,媒体界表面非议,实则羡慕。学术界保持高冷,在他们眼里,这都是上不了台面的。

    《京城青年报》的销量直接翻番,到了初九,那位还在坚持,而于佳佳啪的又甩出一篇对吕钟的专访。

    吕钟是人艺演员,话剧为主,《便衣警察》是她首次接触影视剧,给贾母配过音,还配过《西游记》里的黑狐精。

    她丈夫叫吴桂苓,《西游记》里的镇元大仙。

    吕钟这会才四十多岁,很愉快的接收了采访:

    “《红楼梦》的配音导演吴珊,找到我给贾母配音。我们研究了挺长时间,如何贴近人物特征。

    因为我的声音比较厚和沉,吴珊觉得很好,但需要再明亮一些。这个是我们演员的一种发声技巧,可以把声带往上提一提,就可以变得明亮。

    但也不能太过明亮,厚和沉是基本的……”

    “最近有人说您配的贾母声线太粗,像男的,您怎么看?”

    “太粗?我觉得他可能对《红楼梦》不太了解。贾母不是一般的老太太,国公之妻,一品夫人,贾家最高的权力者。

    这样的人,你要弄一个尖尖柔柔的嗓子,一下子威仪全无,不是开玩笑么?”

    采访一出来,看热闹的其实已经倒向这一方了,本来嘛,无中生有的事情,群众眼睛雪亮。

    不过那位教授充分展示了一位喷子的韧性,居然还在挣扎。

    于佳佳也没惯着,初十这天,直接扔出来一篇必杀:随机访问了一百名路人,就问对配音的看法,尤其是贾母。

    “我觉得都挺好,黛玉娇娇弱弱,宝钗温吞柔和,贾母的也好,很有封建大家族领导的那种威严感。”

    “贾母体格宽大,富态,弄一尖嗓子才不协调吧?”

    “老太太说话就这样,我姥姥这样,我奶奶也这样,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没觉得像男的,说像男的可能没见过老太太吧?哦,可能都没见过女的吧?”

    “哈哈哈!”

    许非拍桌子大笑,果不其然,嘴损莫过于正义路人!

    …………

    由于跟预想中的不太一样,键盘侠多有操守,许老师并未将太多精力放在对骂上。

    唯一一个跳脚的,还是战五渣,毫无成就感。

    其实他特烦这帮装文化逼的,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嘛,为啥要装呢?这年代还好,后世网上一抓一大把,甚至他都琢磨出规律了。

    基本就两点:

    一个是明明生在大陆,却偏偏用繁体字的。

    一个动不动就拽几句古文,好像蛮有文化的样子,“吾爱伊利”巴拉巴拉。

    哦不,吾爱蒙牛,吾爱光明,吾爱辉山……

    转眼一周过去。

    节后第二周例会,这才是许非的首要任务专门研究今年的重头戏。

    (还有……)

第一百三十二章 开创先河(懒货加更)

    “早!”

    “早啊!”

    许非跟同事打着招呼,三口两口吞下一只包子,前往会议室。

    还是那三十来号,个个神色严肃,其实以前选题还没这么郑重,但由于《四世同堂》、《凯旋在子夜》连续成功,《便衣警察》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无形中造成了压力。

    品牌意识正逐渐形成,既然以前都成功了,以后也不能失败,我们出品的必定是精品……就这种。

    坐了一会,李沐领着一个人进了屋,小眼睛,圆头圆脑。

    许非一瞧,认识,秘史系列的打造者尤晓刚。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们迎来了一位新同事,小许。今天呢,经过组织的慎重考虑,我们再次欢迎一位新同事,其实也不算新了,大家都认识……来,说两句吧。”

    “大家好,很荣幸加入这个集体。当初拍《凯旋在子夜》时,就觉得这些朋友非常专业,今天也算如愿以偿,请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尤晓刚起身说了几句。

    他出道很早,七十年代就开始拍话剧,后来拍军旅题材电视剧,妻子是京城电视台的主持人,田歌。

    这位资历颇深的导演加入,在座的更感压力。许非挑了挑眉毛,又添一名大将!

    郑小龙、冯裤子、赵宝钢、尤晓刚、陈彦民、鲁晓威、李小明……这一票人都属于一家单位的你敢信??

    不过尤晓刚好像跟这些人处的不怎么样,后世老男人帮也没有他。

    “好了,这回人齐了,下面开会。”

    李沐敲敲桌子,“各抒己见,不怕你说错,就怕你不说,谁先来?”

    “我先说吧……”

    金岩率先开口,这位在许老师刚入职时当过小反派,结果人家在京台闯出好大名头,再挑刺就纯属没脑子了。

    而随着一帮后辈迅速崛起,他在中心地位急剧下降,心里也慌。

    “彦民写了个本子,我觉得不错,叫《愤怒的出租车》,可以拍成两集单本剧。”

    “两集么……”

    李沐和郑小龙翻翻大纲,是个黑道犯罪题材的故事,还带点悬疑。

    陈彦民在这个时代绝对另类,他特喜欢那种黑色的,类似cult片的东西。上次闹鬼的故事就让两位领导头大,这回仍然如此。

    “先放一放吧,再听听别人的。”

    “江宛柳有篇报告文学《我在寻找那颗星》,我觉得可以。”

    冯裤子学聪明了,不说自己那点人文情怀,挑实用的来。

    江宛柳是部队的高级记者,经常深入前线,写过很多著名的报告文学。李沐看了看,讲一对边防军人夫妇的故事,觉得可行,又推给尤晓刚。

    “你是拍军旅题材的行家,过后具体研究研究。”

    “好。”

    尤晓刚瞧一眼,挺短的,能拍个两三集。

    由于资金有限,中心每年通常是一部长篇剧,一部短剧,现在短剧定了,气氛瞬间热烈起来,都在推销自己的点子。

    “国内武打剧少,咱们拍部武打剧怎么样,《三侠五义》现成的本子。”赵宝钢道。

    “那也太长了吧,得多少集啊?长了没钱,短了没意思,我不看好。”李小明。

    “尝试一下新题材也不错,篇幅可以改编,十五集左右还是吃得消的。”鲁小威道。

    “咱们没武指,哦,就是武术设计。听说香港那边居多,国内尚未发展,武打剧的打戏不好看,就等于没有灵魂,凭空降一个档次。”郑小龙摇头。

    “……”

    许非眨眨眼,不愧是未来的大佬,确实可以啊。

    讨论半天,武打剧的点子被否决。

    跟着又研究了几个提议,都可行,但都差一点,没有重头戏的气质。最后无一例外的看向某人,尤晓刚新来的一头雾水,这位谁啊,按f能进坦阔嘛?

    “我建议拍一部喜剧电视剧。”许老师道。

    “喜剧电视剧?”

    众人不太懂,听过喜剧小品,喜剧电影,电视剧是什么意思?这会《成长的烦恼》还没引进,都没有概念。

    “就是逗乐的,多为室内景,成本低,每集一个故事,固定几个演员。”

    “那你想表现什么呢?”李沐问。

    “就表现这个时代啊。”

    “比如?”

    “比如去年颁布暂住证了吧,那没有暂住证的人怎么活呢?比如头两年考模特都得捂着脸,生怕被人说不正经,现在又什么样呢?

    比如我们筹办亚运会,老百姓什么想法呢?比如单位分房,死活没分到的有没有闹自杀呢?比如现在经常停电,停电了之后干什么呢?”

    哦……

    这回都听明白了,敢情就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

    李沐和郑小龙很纠结,这个东西不像《便衣警察》鲜明,可以预见拍出来的成果,有点抽象。

    “剧本你怎么打算?”

    “请人写,目前想到的是梁左。”

    “梁左?哦,《虎口遐想》的作者!”

    “他倒是,倒是可以。”

    “……”

    许非看看全场,大部分对此表示疑虑,于是又梳理了一遍,“简单说,我想把场景放在一个固定的聚集地,比如一座大杂院,或者一条胡同。

    里面有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居住,通过他们的故事,来展现这座京城,这个时代的变化。”

    这不是《我爱我家》。

    《我爱我家》与时代紧密贴合,很多梗都是当时的热点,比如张国荣,比如老谋子和巩皇的八卦……提前拍只能面目全非。

    但情景喜剧这种形式可以,也是他的一个自主尝试。

    其实艺术中心最出名的那几部剧,许非都没想过。

    像那部“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什么的,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一是不成熟,他指的是这些主创人员不成熟,提前两年拍,不一定有原来的水准。

    二是现在电视机保有量依旧偏少,早早把大杀器放出来,结果影响力没有原来的大,白瞎了。

    而且自己初步才有点成绩,好钢得用在刀刃上,这种国民级电视剧,当然要占据话语权才行。

    李沐非常慎重,不像去年《便衣警察》那般爽快,表示可以先搞几集剧本出来,看看再决定。

第一百三十三章 差点被坑

    “儿砸,吃肉!”

    “儿砸,吃这个这个,妈特意给你做的!”

    “儿砸!”

    许非坐在饭桌上,有点招架不住老妈的热情,老爸那边还好,但也时不时的给自己倒酒。

    一杯又一杯,一杯又一杯,差点喝出胃下垂。

    没办法,谁让他一年多没回家了呢?

    “你手续都办好了么?”

    “办好了,这次专门给我放的假,能多待几天。”

    “尽往脸上贴金,还专门给你放的假,你是领导咋的?”许孝文笑道。

    “我可是立了大功,京台春晚就是我一手包办的。上头大领导都表扬了,可惜鞍城看不着,不然能这么痛快给我转户口么?”

    他在父母面前,经常说一些永远不会跟别人说的孩子话,自己也轻松。

    “哎呀,我老许家八辈贫农,没想到落着个京城户口,以后你就是京城人,跟咱们没关系了。”

    “胡扯什么?他就是上天去,不还是咱们儿子……别喝了!”

    张桂琴抢过许孝文手里的酒瓶,道:“我们前几天看了一家小楼,说要往出卖,正好你回来,能定就把这事定了。”

    “在哪儿啊?”

    “立山那边。”

    “哦,那下午就去呗……爸你少喝点,吃完眯一会,还有正事呢。”

    “嗯嗯。”

    偷偷摸摸想倒酒的许孝文,又偷偷摸摸的把手缩回来,又是骄傲又是失落,还带着几分力不从心。

    很多父母都有这种感觉,当孩子长大了,事业有成,自己慢慢变老,家庭地位会不自觉的颠倒过来,往往会听孩子的话。

    他现在就觉得有点跟不上,京城户口啊,想都不敢想!

    待吃完饭,到了下午,一家三口骑着车直奔立山。

    立山在鞍城北部,东接千山,西临鞍钢,这会是挺偏的一个地方。不过小楼地段还算好,挨着居民区,有两层,以前是家什么单位的,现在要出手。

    里面破破烂烂,木头窗框都掉了一半,墙皮脱落,透着一股古旧的气息。

    “地段还行,多少钱啊?”

    “一万二。”

    “全都下来一万二?”

    “嗯。”

    倒也不贵。

    许非又转了转,总觉得不踏实,“这楼啥时候建的?”

    “说有三十年了吧。”

    “三十年?不像……这样,咱找人做个工程检验,就是测一测楼体,看还有多久的使用寿命,用不用大修,没问题再说。”

    他又叮嘱一句,“偷摸找人!”

    …………

    次日。

    许非骑着车,车筐里堆满了礼品,来到陈家小院,进门就开始喊:“妈!”

    啊呸!

    “婶儿在家么?”

    “哟,小非啊,啥时候回来的?”

    陈母系着围裙从屋里出来,像在做着什么东西。她脸上皱纹很明显,年纪跟张桂琴相仿,却异常老态。

    “昨天到的,过来看看您……我叔也在啊,没去团里?”

    “都快黄铺儿了,干啥去?”

    陈父留着长胡子,挺有旧时先生的范儿,背着手走了。

    他脾气向来冲,许非也习惯,拎着东西进屋,酒肉糖果都有,光提着就有十几斤。

    “京剧团现在不景气,上头缩减经费,排不出新剧目,正闹心着呢。”

    陈母解释了两句,叹道:“还是你们曲艺团好,成天上外面演出,个个都是角儿……哎,你怎么这会回来了?”

    “我回来转户口。”

    “落到京城了?”

    “嗯。”

    “哎哟,你说这,这可太出息了!”

    陈母愈发复杂,以前两家各方面都差不多,后来曲艺团一下子起来了,差距便渐渐拉开。现在人家小子也争气,都混到京城人了,当然自家闺女也不差……咦?

    她忽地心中一动,两口子都糙,知道孩子玩的好,但没往男女方面想,这会脑筋一开,再看对方就多出点意味了。

    “小非!小非!”

    正此时,许孝文突然急匆匆闯进门,“快跟我过去,妈了个巴子,一帮王八蛋艹的!”

    “咋了这是?”陈母一惊。

    “没事没事,你坐着……快跟我走!”

    许非被老爹拉出去,飞骑到了小楼,几个建筑设计院的家伙刚检测完。

    “怎么回事?”他上去沟通。

    “这楼不行啊,楼体老旧严重,还曾经大损过,你们要用来做什么?”

    “开店。”

    “那可费劲了,装修的时候不能大动,稍微一动,这墙可能就塌了。除非你们把这楼扒掉,自己再盖一栋。”

    嗬!

    许孝文听了更气,强忍着把领头的拉到一边,“谢谢了,辛苦辛苦!”

    他塞过去一个信封,那人悄摸收了,招呼学生收工。

    剩下爷俩傻站着,看了半天破楼,寒风萧瑟,特行为艺术。

    “行了,提前发现,不算亏。”许非安慰老爹。

    “我知道,就特么生气!”

    “哎,您可千万别找衙门去,那帮人死不认账不说,兴许还倒打一耙。”

    “我知道,我知道……”

    许孝文一个劲摇头,似乎很不理解,叹道:“你说以前的人都挺好,怎么就,怎么就……唉,这两年不比以前喽,都坏了。”

    俩人离了小楼,冒着二月寒风,又转到馄饨店。

    “呼!”

    热气扑面,喧嚷沸腾,倒是把刚才的郁闷缓解了一些。

    今天人照旧不少,除了空座全满了,正看着本地电视台购买播放的《济公》。一个抽鼻涕的小屁孩还跟着唱:“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现在频道少的可怜,央视有1套、2套,然后就是本地台,然后就没了。

    俩人进到后厨,跟张桂琴一说,老妈吓得一身冷汗。

    “幸亏你回来,不然咱俩傻了吧唧的就买了,哎哟,太坑人了!”

    她缓了口气,“那跟着咋办啊,好容易找着个地方。”

    “干脆别开了,这馄饨店挺好,大饭店不好弄,我都打听了,全特娘白吃白喝的。”许孝文没耐心了。

    许非也想了想,道:“妈,要不您跟我去京城吧。”

    “啊?去京城卖馄饨?”张桂琴一愣。

    “那还卖啥馄饨,我好好琢磨琢磨,咱干点挣钱的买卖。”

    许老师蛮认真的样子。

    84年,他卖奥运文化衫赚了一万多,年底跟老爹炒君子兰,赚了十几万,再加上之前的家底,一共二十万资产。

    三年来,除了买四合院花了一万,收集古董花了几千,其余就没啥了。

    照目前的花法,到2000年都没问题,但不能这么坐吃山空。

    近两年他特老实,没去投机倒把,因为木有机会,或者说可能有什么机会,但没在他的记忆库里。

    靠工资那点钱不行,必须得找个长久的,比较丰厚的收入来源。

    公司开不了,他就一直想在京城弄个铺子,怎奈自己的身份当不了个体户,合伙吧,又信不过,所以老娘去最好。

    其实去京城挺不错,那边才是未来的中心,而东北的环境么,嗯嗯……

    (还有……)

第一百三十四章 梁左(可乐加更)

    许非在家住了五天,加上往返,刚好一个礼拜。

    回到京城后,没有立即组织攒剧本,而是跑去电影院,独自看了场电影:《霹雳舞》。

    他以前没看过,讲一个叫kelly的女孩,认识了旋风和马达两个街头舞蹈家,组成的舞蹈组合在各种pk中屡获胜利,获得了参加正式比赛的机会,最终让霹雳舞从街头走上舞台。

    剧情薄弱,舞蹈好看,正式掀起了国内霹雳舞热潮。

    此后十余年间,不知有多少人靠这个吃饭,其中就包括黑龙江的一位著名舞蹈家,孙漂亮。

    不过许非看电影为次,吸取素材为主情景喜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紧密贴合时代。

    他回到四合院,先眯了一觉,醒来收拾收拾,换了套衣服。

    傍晚时,推车子刚要出去,就听“啪啪啪”有人拍门。

    “噫!”

    门一开,仨人都吓一跳,拎着酒瓶子的冯裤子眨巴眨巴,“得!时机不对,咱们再敲一次。”

    “你这要出去啊?”赵宝钢比较正常。

    “你俩咋过来了?我约了人吃饭……”

    许非瞅瞅那酒瓶子,还有赵宝钢手里的纸包,无奈道:“算了,一块去吧。”

    “别介,今儿不凑巧,改天再来,我们掺和一脚算什么?”

    “没事,反正谈剧本,你俩正好听听。”

    于是仨人一块,到了前门外的廊房二条。

    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细细长长的胡同十分幽邃。许非领着双缸钻到最里头,找到一家门脸,爆肚冯。

    光绪年间起家,正经的百年老字号,85年才恢复,除了爆肚也有炭火铜锅的涮羊肉。

    进门热浪扑鼻,老饕满座,亏得他白天订了位置,给留了一张圆桌。

    “别藏你那酒了,这让喝。”

    “没来过,有点紧张。”

    冯裤子从怀里摸出那瓶白酒,左右瞅瞅,“我说许老师,你要请人怎么也得去东来顺啊,这店忒寒碜。”

    “请外地人外国人,去东来顺,请朋友请老饕,就来这种小店。”

    “吱呀!”

    刚坐了几分钟,门被拉开,棉布帘子一挑,裹进一阵夜寒。

    “这呢!”许非招手。

    “嘿嘿,会找地方,一看就是行家。”

    陈小二戴着狗皮帽,穿着大棉袄,出场赢三分,后面还跟着一位胖子。

    眼镜,大头,短脖子,粗眉毛,一脸正经,有点像蜡笔小新,正是梁左。他北大毕业,在京城语言学院教汉语,今年整三十。

    “梁老师,你好你好,我叫许非,这是艺术中心两位同事……”

    他起身握了握手,梁左话不多,“你好。”

    他是通过陈小二的关系,约请对方,就为了剧本的事儿。

    五人落座,推让一番,许非开始点菜,“先来个火锅,两盘大三叉,两盘黄瓜条,一盘上脑。”

    “上脑卖完了。”

    “那来盘一头沉吧……今儿有蘑菇头么?”

    “蘑菇头晌午就没了。”

    “那来个羊三样,再来几个芝麻烧饼,行了,先这些。”

    不多时,服务员端上一个炭火铜锅,跟着一托盘小碗,全是酱料,用酱油、醋、芝麻酱、香油、豆腐乳配好的,再撒上葱花、香菜和蒜汁。

    再接着,咔咔往上端肉。

    手切羊肉,主打老派涮肉的八大件:大三叉、羊筋肉、羊上脑、羊磨裆、羊里脊、羊腱子肉、一头沉和黄瓜条。

    跟着上爆肚。

    分九个部位,横着切丝儿,羊三样就是取三样拼盘。

    “来尝尝。”

    许非伸筷子一让,众人也不客气,肉得涮会,先吃爆肚。

    陈小二夹了一口,蘸料,塞进嘴里,上下牙一合,“咯吱!”

    嚯!

    自己都吓一跳,这叫个脆。

    “哎呀,我爸爸解放前有幸吃过一回,解放后也吃过几次,就好这一口,说在嘴里跟嚼黄瓜似的,今儿算来着了。”

    “不错。”梁左点点头。

    “嗯嗯嗯!”

    那俩丢人现眼的玩意儿已经夹了第二口,话都说不出来。

    “要说这爆肚,最好的部位叫蘑菇头,六七只羊才能得一盘,可惜今天没有。”

    许非也大为满足,这手艺才叫地道,后世都扯几把蛋,“先吃着,一会再叫盘牛肚。我最喜欢那牛肚仁,水要大,滚开,火极旺,入汤三五秒便熟,嚼嘴里极嫩……”

    “甭说了,我口水都流了。”赵宝钢连连摆手。

    聊了几句,羊肉也熟,又纷纷伸筷子。

    铜锅烧的滚烫,肉片汁水淋在筒子上,滋啦滋啦冒着白烟,又跟屋内热气混在一起,恨不能在这寒夜一头溺死在里面。

    眨眼间,几盘肉下肚,又叫了一轮。

    陈小二不喜生人吃饭,这会也喝开了,冯裤子和赵宝钢更是满口咧咧。梁左最怪,写出那么多传世喜剧,偏生本人是个冷面孔。

    脸红扑扑的,眼睛却依然有神,面目理智,留存着自己的那点矜持和拿捏。

    “梁老师,今天是有事相求……”

    许非见气氛差不多了,开口道:“我们想筹拍一部情景喜剧,想请您主笔。”

    “你要拍情景喜剧?”

    “您了解?”

    “还算知道一些,你说说梗概。”梁左推了推眼镜。

    “就是在一条胡同里,生活着几户人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背景……”

    他把这意思简单说了一遍。

    “嗯,是这个路子。”

    梁左一脸正经,越正经就越像蜡笔小新,道:“但我没写过电视剧,就写过相声,怕是掌握不好。”

    “诶,我喜欢您的思路和视角,而且我觉得,您能写出我想要的台词。”

    “台词?你不一直强调故事么?”冯裤子疑惑。

    “台词就是故事的具体细节,故事是一个大框,是个想法,怎么来体现,怎么往里面填充细节,这才是成败关键。”

    许非抿了口酒,火辣辣的神气灌入喉肠,整个人都精神起来。

    “尤其情景喜剧,几乎没有外景,就在几个固定的场景内,几个固定的演员。那如何让观众不会腻?靠的就是台词!表演!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味道!”

    “台词容易啊,我马上给你编一段……”

    赵宝钢明显上头,咧开大嘴道:“哟,许老师,干嘛去啊?吃饭。下馆子啊,您可真富贵。还成吧,改天请你,回见!回见!”

    “嘿嘿,你这也叫台词?”

    陈小二热的帽子一摘,露出个大光头,道:“你这种东西只能走过场,许非的意思我明白,他想要能当主菜的台词。

    就我卖羊肉串那小品,为了那几句台词,我跟老茂琢磨俩月!”

    嗯,羊肉串我知道!

    阿里巴巴大叔嘛,你是提前给马爸爸打广告了……

    许非笑道:“不错,就像相声里那个传统段子,说一条河,左边一人,右边一人,都是聋子,其中一个拿着竿。

    那边人喊:‘诶,钓鱼去啊?’

    聋子啊,这人听不见,但不能让他觉得自己聋,‘不是,我钓鱼去!’

    那边的也聋啊,也这个想法,‘嗨,我以为你钓鱼去呢!’

    这就叫好台词!其实不用我解说,就三句话往这一搁,人内心什么活动,怎么想的,这种微妙的联系,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我想要的,就是这种台词。”

    (啊,我已经热死了!!!!!)

第一百三十五章 攒

    “不好意思几位,我们要打烊了。”

    “哦,那结账吧……我来我来……”

    五人吃吃聊聊,直到服务生过来提醒,才意识到已经很晚了。

    陈小二照例不动,梁左略微站站,冯裤子和赵宝钢是真心结账,但本就是许非请的,自不会让旁人买单。

    他结完了账,回来道:“怎么着,散么?”

    “意犹未尽啊!”冯裤子砸吧砸吧嘴,一脸不满足。

    “嗯嗯,意犹未尽。”赵宝钢点头。

    “嘿嘿,我随便!”陈小二摸了摸光头。

    “还可以。”梁左道。

    “那成,上我们家去,今儿围炉夜话,不尽兴不散伙。”

    说着,五人出门,廊房二条都没啥人了,路灯也没有,黑洞洞的。各自骑着自行车,奔百花胡同。

    许非让了一步,跟陈小二并行,低声问:“我说,梁老师是不不太满意啊,一直没咋言语。”

    “他要真不高兴,就不会跟你翻桌了,交朋友有的快,有的慢,这人得慢慢来。”

    “行吧。”

    他点点头,心里有了数。

    待到了百花深处,独门独院,许非把灯一按,俩大红灯笼映着古旧木门,几百年前的铜铃叮当脆响。

    “你这可以啊!真人不露相,会玩儿!”

    陈小二翘了根大拇指,门一开,抬脚先跨进去,跟着一哆嗦。

    “汪汪!”

    “喵!”

    “哎我去!”

    他捂着胸口犯悸,“怎么还养猫养狗啊?”

    “多少是点乐子……石榴,葫芦,一边玩去,不许打扰我们。”

    “汪汪!嗷呜……”

    葫芦还要乱吠,被猫削了一爪子,埋头自己滚了。

    梁左四处打量,充满好奇和趣味,这位许先生越来越像个妙人。

    五人进了饭厅,炉子烧上,赵宝钢把藏了半天的纸包掏出来,一份猪头肉,一份炸花生米,一份鸡杂碎。

    许非又开了瓶小酒,切俩苹果,正餐过后权当消遣。

    很快炉火烧红,屋里暖了起来,五人接着刚才的话题开聊。

    “目前内地文艺界,本子基本由小说改编,少有自主创作。但香港正好相反,他们商业化,市场相对成熟,拍那种严肃正经的片子没人看,怎么娱乐怎么来。

    那边编剧分两个类型,一种是学徒,没有创作剧本的权力,主要提供段子,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一块攒剧本。

    另一种叫开戏师傅,能拿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质量上乘,地位尊贵。

    香港文化土壤不行,门槛低,是个人都能写剧本,编剧也不受重视。真正管用的是那些大明星和大导演,他们想个点子,再找人完善。

    起初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一个想法,硬生给攒成一部电影。干这个活的叫度桥,桥是点子的意思,这是戏班行话。

    最牛逼的叫桥王,好点子叫好桥,馊主意叫屎桥……我也是听人说的啊!”

    许非末了补充一句,道:“反正我接触影视剧以来,深觉咱们自主创作能力太差,今儿也是缘分,几位英才齐聚,要是有心有意,咱就攒个框架出来。

    还有梁老师,您要觉得我们这部剧可拍,就麻烦您主刀给写个剧本。”

    “咕嘟咕嘟!”

    大壶里的水开了,不断往外喷着热气。小酒喝的火辣舒坦,猪头肉压的肥嫩,花生米又香又脆。

    新鲜呐!这年代,谁了解香港怎么回事?

    冯裤子一直搓大腿,“我起初还没怎么着,听你这一说,把我瘾头勾出来了,得,算我一个!”

    “也算我一个!”赵宝钢立即道。

    陈小二感兴趣,但还拿捏着点,“我这段忙,有空就看看,看看。”

    “……”

    梁左推了推眼镜,道:“什么框架,你要先想人物,还是先想故事?”

    “人物,情景喜剧人物最重要,我先起个头……”

    许非顿了顿,道:“没头没尾的不好切入,咱们从年龄段入手,肯定老中青少四代人。先说老的,老的不能太多,多了抢戏,一男一女正好。还不能是一家人,一家没意思,哎,一个鳏夫一个寡妇,怎么样?”

    “不错!寡妇还有个女儿,大傻丫头。”赵宝钢道。

    “傻丫头不好,刻意了,闹离婚的女儿怎么样?”冯裤子道。

    “好!闹离婚的,比离婚的有看头。”

    陈小二又露出光头,“老鳏夫有个孙女,二十出头,子女在外地工作。孙女漂亮,大高个,大眼睛,是个,是个,模特!”

    “哎,模特好!”

    赵宝钢拍起了肚皮,“我就没在电视剧里见着过模特!”

    “那戏剧冲突就有了……”

    认真听讲的梁左忽道:“鳏夫是退下来的老传统,守旧,孙女要当模特,必然要产生矛盾。寡妇的女儿要离婚,旁人劝和还是劝离?这又是冲突。”

    “厉害!咱们改革开放十来年,还有人抱着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说事,这种人就该打死!”

    许非也竖了根大拇指,“俩老人的职业,我觉得要有意思一些。老太太可以是搞文艺退下来的,每天早上吊嗓子,以前当过民兵,身子骨硬朗。”

    “民兵说明练过,必要时候出其不意,勇擒罪犯,这包袱有了!”

    陈小二琢磨琢磨,“老人是个非常好的调剂,咋咋呼呼特有戏,但主角还得放在年轻人身上。”

    “有理,年轻人当主角观众更爱看。”冯裤子道。

    “中年,中年有家有业,生活稳定,可以设定成文化人,语文老师怎么样?业务能力高,有才华,但就是分不着房子,一家三口挤在大杂院,有自己的那份文人哀愁。”许非道。

    “媳妇儿是个食堂工人,快人快语,家务是把好手,缺少精神交流。再加个女儿,少字辈也有了。”

    梁左思索了一会,继续道:“学校来了一位新同事,年轻姑娘,读诗写作,喜欢惠特曼和简奥斯汀。老师心猿意马,觉得找到了精神伴侣,结果姑娘爱钱,又是一段后现代主义孽缘……”

    “哈哈,绝了!绝了!”

    赵宝钢一下子站起来,拍案大笑。

    “再有,可以写一对外地夫妻,开个小店什么的,能丰富内容。”

    陈小二掰着手指头数,“寡妇带一女儿,鳏夫带一孙女,老师三口,外地夫妻两口,这就九个了,做固定演员足够,就看主角怎么着了。”

    许非思考道:“主角我觉得不能太年轻,稍微大一点,二十**岁那样,无业游民,但不是混混,有自己的追求,追求什么……”

    “艺术。”梁左道。

    “诶,可以,这样反差更强烈。”许非道。

    “可没工作,他靠什么活呢?”冯裤子道。

    “呃……”

    赵宝钢转了转眼珠子,忽地灵光乍现,“卖盗版磁带!”

    “哈哈哈哈!”

    “你这个更绝!”

    “好!好!”

    许非笑着起身,拎起第二壶水,挨个碗给添。

    升腾的热气瞬间又在桌间弥漫,白滚滚,湿腾腾,每人脸上都抹了层水沫儿。

    几人都涌出一股热乎乎的感觉,从无到有,从有到细致,就像看着一个东西在自己手中慢慢成型。

    这种思想上的碰撞,是非常高级的一种精神享受。不是说我今天吃了顿好的,挣了二百块钱,跟姑娘约个会就能比拟的。

    “呵……”

    梁左也终于笑了,露出不咋好看的牙齿,“这剧本我接了。”

    (上月更新了54章,其实是55章,被关进去一章。这是我有史以来更最多的一个月了,萌主还有八章加更,月票我算了算,按35章算吧,逐一会补上。晚上还有……)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396/ 第一时间欣赏从1983开始最新章节! 作者:睡觉会变白所写的《从1983开始》为转载作品,从1983开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从1983开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从1983开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从1983开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从1983开始介绍:
一个有点怀旧的故事。……………………书友群新群:6132-710-86从1983开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1983开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从1983开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