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闺门秀TXT下载闺门秀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闺门秀全文阅读

作者:Loeva     闺门秀txt下载     闺门秀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百一十章 赵演

    赵演?

    这个名字都有一年多没听见了,赵琇差一点就记不起来。这是从前小长房的庶子,小钱姨娘所生,曾经很得赵玦的宠,把正经嫡出的赵泽给挤得没了立足之地。她记得这人是带了生母弟妹南下投奔外祖家去了,怎的今儿又会忽然冒出来?

    赵源是宗房嫡长子。而宗房原来跟钱家是老亲,煜大老爷的母亲就姓钱。若不是为着这个原因,当初老钱姨奶奶一家子也不可能靠着宗房,在战乱时平安逃到了京中,又给老郡公做了妾。仔细说起来,老钱姨奶奶一脉跟宗房煜大老爷关系好,煜大老爷帮着牛氏与赵玦算计小二房,可不就是因为这一层关系吗?

    不过时过境迁。这都是几代之前的老黄历了。赵璟跟二房交好,他的妻儿也不例外。赵源因煜大老爷偏帮小妾庶子,搓磨了他的父母,对祖父早就存了怨意,只不过是碍于孝道,不曾表露出来罢了。他如今也长大成人,都快要娶媳妇了,早就不是孩子,对钱家与被出族的小长房有自己的看法。赵演来求他,他不想去告诉父亲,反而先来禀报小二房的姑姑,就是不想那边又生事。

    他告诉赵琇:“侄儿问过他了,他说回了南边后,原是投靠了钱家。只是钱家如今当家的是他舅舅舅母,起初还摆出好脸来迎他们,却寻了借口要他们掏银子,等他露出没钱了的口风,就立时嫌弃起来。借口说家里没有多余的房屋,要赶他们出去。其实赵演是哄他的,借机跟钱家翻了脸。他生母也死了心。母子几个拿了银子到南汇赁了房屋住着,赵演自个儿出去做些中人活计,养活一家大小。因他嘴巴甜,人机灵,日子倒还过得,今夏还给他妹妹说了一门亲。一家子虽说不上大富大贵,却也是和和美美的。他有几回遇上咱们家的人。都远远地避开了,并不来攀。”

    听起来似乎这赵演还是个有志气的,只要他不来纠缠。赵琇也懒得跟他计较。她问赵源:“这么说来,他也是因为这次潮灾才遭了难的了?”住在南汇,说不定就是灾民之一,也难为他过了这么长时间。才找过来。

    赵演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他回到南边。见钱家势利眼,心里就知道外家靠不住了,只是生母小钱姨娘还存着妄想罢了。他快刀斩乱麻地让小钱姨娘认识到事实真相,才顺利地带着生母弟妹离了钱家的地界。到南汇安家,只是图那里往来客商多,又热闹,容易谋生。且那里每日人来人往的,外来的人多。却都是做生意的,少有官面上的人出现。他们这样的不显眼,也不怕会被人认出来历。他一心要把家业撑起来,觉得赵家不认他们也无妨,他自个儿就能凭本事养活母亲弟妹,用不着靠别人。等他将来飞黄腾达了,才好向他们炫耀一番呢。出了族又如何?他仍旧是郡公爷的血脉,继承了他老人家的志气呢。

    没想到忽然来了潮灾,赁的房屋被淹了,虽然一家子侥幸保住了性命,但家底没剩下多少,还无家可归了。最糟糕的是,他才谈成了一笔生意,为了做一单大买卖,自己填了银子进去,只说次日把货出了手,翻手就是四成的利,连买主都找好了。谁知一夜潮来,买主死了,卖主也死了,货物全淹了,他的银子白填了进去,还被租下的仓库房主追着要租金,手里的钱几乎精光了。他带着生母弟妹吃了一个多月的救济粥,还去过赵家的粥棚,怕被人认出来,每次都把头垂得低低的,生怕被族兄弟们认出来,奚落他。

    可谁也没认出他来,也没人奚落他。

    妹妹赵漫本来说好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开绸缎庄的,家境殷实,在这次潮灾里也元气大伤,还死了几个人。亲家见状,就有心让儿子另娶一位富家女,看不上赵漫了,寻了些不三不四的理由强自退了婚,把小钱姨娘气得病倒了,家里却没钱给她看大夫。再有小弟赵氻体弱,已断断续续病了大半个月,不见有起色。妹妹赵漫成天都在哭,名声被绸缎庄那家子败坏了,还不知将来的前程在哪里呢。

    赵演痛定思痛,终于放下了心中那点骄傲,前来寻赵家宗房求救。他没几个钱,租的房子八月到期,眼看没几日了,生母和弟弟都病着。再不得救济,这一家子都没了活路。钱家已是靠不住,他只能来求赵家。宗房从前与他家是要好的,还有一个宠妾原是他家的丫头。只有一点,那丫头原是牛氏身边侍候的人。想到他对牛氏做的事……他又觉得那位煜大伯祖未必可靠,想起宗子赵璟为人温和友善,才会去寻他。他一路靠双腿走过来,鞋都磨破了底,几乎要乞讨了,正巧遇上了赵源。他见赵源也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脾气似乎很好,只当赵源也跟其父是一个脾气,就向他求助了。

    没想到赵源会把事情先告诉赵琇。

    赵琇听完事情经过后,想了想,道:“那他如今是想要什么呢?别是想归宗吧?”

    赵源便道:“这事儿不可能成的,他父亲是叛逆,怎么可能会许他归宗?侄儿一早就跟他明说了。他说再不求这个,只盼着能有个依靠,生母弟妹能有条活路就好了。侄儿想,他大约是想要点银子,又或是要个差事,能养活一家子。”

    赵琇道:“若他不心存妄想,借机缠上来,给他点银子也没什么。我们家撒了多少银子出去,就为救人,只当他是灾民的一份子就好。”说着就命柳绿去取二十两银子来,对赵源说:“你替我交给他,就说是我出的。宗房那儿,他就别再去寻了。也不必过来磕头道谢,更不要以为能见到祖母。拿了银子,先去给他母亲弟弟请大夫抓药。我们家在南汇那些个不曾卖掉的房子。虽然被水淹过一遭,收拾一下,倒也还能住人。就借一间给他住着,不收租金。南汇港迟早会重新兴旺起来的,到时候他再去寻个营生就是了。”

    赵源连忙道:“侄儿替他向姑姑道谢了。凭他老子娘从前干过的事,姑姑能如此宽待,实在是他几辈子的福气。”

    赵琇笑笑。等柳绿取了银子过来,交到赵源手上,她又说:“这一番多谢你告知了。你父亲那里,也不必让他烦心,省得他又为难。还有,赵演那儿。你替我说清楚了。我只是出于好心,才帮他这一回,可不打算把他当什么亲戚。他在我们家的地盘上,若敢打出什么侯府少爷的旗号来压人,就别怪我翻脸不认!”

    赵源扑哧一声笑了,恭谨应下,接了银子告退。

    柳绿看着他的背影,有些好奇地问赵琇:“姑娘。我明白您是想瞒着老夫人此事,可又为什么要瞒着璟大爷呢?”赵璟是宗子。又是赵源的爹,还一向是站在二房这一边的。就算知道了赵演的事,他也不可能会答应让对方归宗,那又何必瞒他?

    赵琇笑着摇头。她当然不担心赵璟,只是以这位堂兄的为人,知道了这种事,肯定不会自己做主,必要报给亲爹煜大老爷知道的。煜大老爷如今对小长房是什么想法,她不知道,他宠爱的那位柳姨娘对旧主的孙子是什么想法,她也不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事情就此了结,岂不省事?

    赵源拿着银子出去,见了赵演,把赵琇的意思说给他听,又将银子给了他:“你也是走运了,正巧小姑姑在。她最是好心不过,才会给你这些银子,你可别辜负了她一番好意,又要生事才好。”

    赵演衣衫褴褛,又瘦又黑,脚上鞋子都穿了底,早已不复当年官家俊秀小少爷的风光模样。他看了银子,眼圈儿都红了,连忙抱在怀里,低头哽咽道:“我再不敢的。本就不敢指望,如今承了姑姑大恩,下辈子做牛做马都甘愿,怎会再惹她生气?”

    赵源见他这样,叹了口气。堂兄弟俩小时候也曾见过一两面,只是没什么交情罢了。但眼看着赵演落到这个田地,他也是感慨万千。帮人帮到底,他命自己的小厮寻了两个赋闲的家仆过来,命他们赶了车送赵演回南汇去,还另送了他两袋粮食两匹布。

    赵演一路抱着银子,坐着车回了南汇,不及回家,就先去请了大夫。南汇地界的大夫,先前都被陶县令征了去给灾民治伤治病,如今没有了疫症的危险,才被放回来,做起正常营生了,就是医药费比先前贵了不少。赵演请得一个回去给生母与弟弟治病,又立时抓了药,让妹妹熬起来,才把在奉贤的经历告诉了他们。

    到得次日,又有人找上门去,说是赵家大姑娘打发来的,领他们去新住处。那是个一进的小院,四间宽敞的大空屋,原是做仓库使的,倒有一间门房小屋可以住人,有床有灶有井,虽然是被海水淹过的,倒比他们本来租的地方还要齐整些。他们将原来的家具搬了过去,每个人有一间屋不说,还多出一间客厅来。

    小钱姨娘吃了药,精神好了许多,见此情状,就对赵演赵漫哭道:“咱们从前对小二房也没好脸色,不曾想临到落魄,竟是他们救了我们一回又一回。我真是后悔极了,早知如此,当初在京中时,还不如投靠了他们也罢。老夫人最是心善不过的,我们真心孝敬她,她自会关照我们,我们又何必受这许多苦楚?”

    赵漫哽咽道:“娘,如今说这些又有什么用?您赶紧把身体养好吧,我们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

    赵演则说:“娘,你的意思我明白。这份恩情,我心里记着呢,倒是有一桩事可以告诉他们。想来他们也乐意知道,姓牛的那个恶婆娘如今落魄成什么模样。”(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一章 信

    赵源再次带了赵演的信来到二房的时候,赵琇与张氏正在接见杭州米知府家打发来送信的婆子。

    米知府夫妻得知张氏祖孙要回京了,先前提亲的事也该有个准确的回复,就派人来送信。他们过继的事已经解决了一半,女儿也好嫁出去了。赵玮这个人选是再没得挑剔的,夫妻俩都很满意,问了女儿,女儿也没有反对。不过如今时间太紧,赵玮又在京中,不便办什么订婚的仪式,就先送了庚帖过来。

    正巧米省之这两年在杭州政绩显著,尤其是江南出了堤坝案,又有潮灾,突出了几位表现优异的官员,上海知府是一位,米省之这位杭州知府又是一位,圣上都有嘉奖,还下令他们年末回京述职,他要亲自召见。这可是难得的荣耀,米省之已定了秋末起程,到时候会带上妻子女儿,到得京中,再与赵家正式订下婚约。然后两家各自筹备婚礼,到得明年秋天,他就任满了,很有可能要高升,少不得又要回京一趟,到时候正好为女儿完婚。

    张氏对米家的回复非常满意,一想到明年就能把孙媳妇娶进门,她就笑得合不拢嘴了。她还关心地问了送信的婆子:“你们家老爷夫人是定了要过继哪位少爷么?年初还不曾听闻有准信,这是广德那边终于松口了?”

    婆子知道米赵两家本是亲戚,赵家老夫人又与自家夫人一向交好,这些个秘事并不瞒她。就微笑着回答:“并不是原来看中的那位少爷家里松口了,是另一房的老爷不忍见兄弟间为争子失了和睦,又担心我们老爷没了后嗣。就主动舍了自己的幺子。这位小爷也是嫡出,今年才六岁,从小聪慧,已经开了蒙。家中兄弟五个,他素来是最得宠爱的。他母亲实在舍不得,又与我们夫人好,哭了一场。只说再养一年,便送到夫人身边去。老爷夫人都答应了。”

    张氏恍然,笑道:“那真是极好的。一家子和睦最要紧。”

    赵琇心道。既是嫡出,那就没有嫡母排斥庶子的事了,亲兄弟五个,他最小。将来要分家产时。恐怕不占什么便宜。大孙子,小儿子,就是老人家的命根子。为着这一个小儿子的将来,忍痛把他过继给感情深厚的兄弟做了嗣子,倒也不亏。况且孩子年纪小,就意味着容易调教,大概米夫人也更乐意养一个年幼不知事的嗣子吧?他们夫妻还年轻,完全可以看着孩子长大成人。读书进学,娶妻生子的。

    说起来这个结果。倒是跟她与高桢偶尔闲谈时,他提过的解决法子有些相似。不过高桢能跟广德州米家扯上什么关系?应该只是巧合而已。她心里暗暗叹了口气,其实她本来更希望米夫人养好了身体,自己可以生一个的。

    说起这个,她又关心地问那婆子:“舅母的身子这一向可好?老病没再犯了吧?”

    婆子笑着回答:“夫人好得多了,气色越来越红润,原有些个怕吹风的毛病,如今也没有了。请了大夫来把过脉,说是老病已经去了一半呢。只要好生保养,再过两年就能除了根。”

    张氏念了句佛:“那再好不过了。一会儿你先下去用饭,我收拾几瓶子好药给你带回去,都是她补身子能用上的。你替我告诉她,一定要照着瓶子上签子说的份量吃,吃完了也不必可惜。等她年下到了京城,我再给她寻去。那是叶大夫做的秘方药丸子,别家再不能有的。叶大夫如今要跟着广平王回京,她没法把人请过去看诊了,若实在急着请大夫,听闻苏州有周扬俊、王子接两位名医,都曾指点过叶大夫医术,你们夫人可以请来试一试。不过照我的主意,还是继续吃叶大夫的药为佳。”

    婆子一一记下,领命退下去了。这时候赵源才进来请安。

    张氏其实早就看见赵源了,有些疑惑:“今儿怎么有空过来?昨日大宴,你们兄弟都喝得东倒西歪的,你就不头痛?”

    赵源有些不好意思地道:“侄曾孙儿昨日并不曾喝醉,只是怕他们再纠缠,才装醉的,并不曾头痛。”边说边偷偷给赵琇使了个眼色,又说些请张氏多保重身体,路上一切顺利的话。

    张氏只当他是舍不得自己,再次来告别的,还感动地说:“你是个好孩子,只可惜天公不作美,一场潮灾就把你的婚事硬生生又往后拖了。听说陶家姑娘已经到了县衙,就等着过门了。你曾叔祖母这就要走,吃不得你的喜酒,只能先恭喜你一声。你娶了妻,就是大人了,将来好好跟媳妇过日子,和和美美的才好,可不许淘气!”

    赵源恭敬应下。张氏又疼他是曾孙辈里头一人,特地命人从自己的私房里拿了一匣子金头面,以及一块宋朝的古砚来给他:“这是给你和你媳妇的,你先收着,等你媳妇过门,就交给她。别告诉人去,若旁人说我偏心,也来寻我要,我可再没有了。”

    赵源红着脸低头接过了东西,向张氏磕了头谢过。张氏心情正好,扶着丫头回屋去了,赵琇趁机叫了赵源去外书房说话。

    赵源就从袖子里掏出了赵演的信交给她:“这是演哥儿的信。我没看过,也不知道他特地来求我送这个信做什么。不过瞧着他如今收拾得体面多了,还说了许多感激的话。他生母和弟弟已经看过大夫,正吃着药,病情好得多了。他当着我的面,还冲着二房的屋子磕了三个响头呢,倒是没提要进府来磕头的话。”

    没提进老宅磕头,就是懂事了。赵琇原也不指望赵演会感激自己,但听说他如此表现,心情还是很愉快的。她打开那封封得密密实实的信,草草扫了几眼,脸色微变,立时坐直了身体。

    赵源见状忙问:“姑姑怎么了?可是他在信里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

    赵琇慢慢地摇了摇头,忽然笑了笑:“他果然是个有主意的。我还真想不到,他能做出这种事来。”

    赵源不解,赵琇也不跟他多说,只道:“这事儿我们姑侄俩已经办下了,就不必再惊动了长辈们。赵演若懂事,将来就会老老实实跟生母弟妹们过日子。我借了房子给他们住,只要他们不行差踏错,就不会收回来。你时不时过问一声,若是他一切都好,也不必管他,横竖他有本事养活一家子。但如果发觉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记得要拦上一拦,免得他把自己坑到了绝路,为了活命,又嚷出他是赵家子孙的话来,败坏了我们家好不容易挣下的名声。”

    赵氏一族如今在上海府内名声正好,全族上下都矜持了几分。赵源是宗孙,自然不敢轻忽,连忙答应了,又有些忐忑不安:“姑姑怎会忽然这样说?可是他在信里说了什么?”

    赵琇笑着摇头:“没什么,我只是见他能屈能伸,也算是个人物,所以多嘱咐一句,以防万一罢了。”

    赵源信以为真,也就不再多问了。

    等赵琇回了房,再拿出那信细看,才又好笑起来。

    怪不得她当初明明打听到赵湘带着牛氏到达济宁,见蒋家不肯收留牛氏,又遇上了赵演母子,就把牛氏推给他们,自个儿投靠外祖家去了,可如今赵演有难,却不曾听闻有人提起牛氏。原来他当初跟牛氏重逢后不久,就厌烦了她那副嘴脸。一家子出门在外,谁都不知道他们来历,他恶向胆边生,带着生母弟妹们抬着牛氏下了六房的船,另寻一条船上去,换了个码头,又再上了岸。这回是真的没人知道他们行踪来历了,他就把牛氏随便找了个角落一扔,自己带着生母弟妹迅速上了另一条船,继续南下了。

    牛氏不在他们身边,是因为早就被他丢在了南下路上。她一个孤老婆子,身上没钱没物的,又行动不便,还能有什么好结果?不过她倒是个命大的。赵演在南汇谋生,有一回听得个北方来的客商说起,在某地某码头岸上有个姓牛的老婆子乞讨,人都说她发了疯,才会到处嚷嚷着自己是郡公府的诰命夫人,有多么尊贵,他就知道那是自己抛弃了的祖母了。

    牛氏落得这种结局,赵琇心里自然觉得爽快。不过爽快之余,又不免觉得,赵演这个人真不是个善茬。牛氏虽然对小钱姨奶奶不好,落魄后也对他们兄妹多有为难,但好歹也是亲祖母,曾经疼过他们的。他居然能下得了这个手,也是不简单。他跟赵湘倒真不愧是一父所出的亲兄妹,两个都够心狠。

    赵琇对赵演有些警惕,但也不觉得他还能对如今的赵家与建南侯府造成什么危害,除了提醒赵源外,她还找了人去盯着赵演。柳绿的父母兄弟这回都要随同上京,她的姑姑姑父却还在老宅当差,正好派了她姑父去办这个差事。

    赵琇与张氏料理完诸多事务,高桢从嘉定送了信来催促,她们必须要动身了。一时间,三房的赵焜祖孙,还有随行的赵游等人都打点好了行李,合族出动,挤得道路水泄不通,一路送他们出了奉贤县城,在码头上了船,齐齐往嘉定而去。(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二章 嘉奖

    赵琇与张氏到了嘉定,就有一个好消息在等着她们。

    皇上得知嘉定众宗室女眷在汾阳王太妃的带领下,与几家皇亲、勋贵家的女眷联合,创立了一个慈善组织,捐钱捐物又出力,救济潮灾中受苦受难的百姓,深为感动,特地与太后一同下旨褒奖。太后还给这个原本松散型的组织起了个名字,叫“慈贤会”,自领了个会长之位,汾阳王太妃这位老妯娌便是副会长。会员不但包括嘉定一地的女眷,连京中的宗室、皇亲、勋贵家的女眷也一并算了进去——自然也少不了建南郡公夫人张氏的份。凡有天灾,慈贤会的成员不拘是谁,不拘多少,都要出钱出力,救济万民。

    据说京中各宗室、皇亲与勋贵家的女眷都十分赞同此议,不等懿旨下来,就纷纷慷慨解囊,施粥赠药,接济京城周边的贫苦百姓去了。如今就连朝臣家的女眷,也有了附和的意思,十分热闹呢。

    汾阳王太妃是个领头的,自然得了太后与皇上的嘉奖与赏赐,而赵家这边,不但张氏有一份,连赵琇也没例外——能被两宫点明,独得一份嘉奖的人本来就少之又少,赵琇是唯一一个年轻女孩儿,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她本人也十分吃惊,当初只是想为灾民做些什么,也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份力量罢了,万没有想到会得到这些。不过皇上与太后的嘉奖,意味着无上的荣光。大约将来也不会有谁敢在社交场合跟她过不去,说她这样不好,那样不好了——连皇上和太后都夸她。说她不好,岂不是在说皇上和太后错了?别人怕是连句不好听的话都不敢说出口了吧?这么想想,赵琇还是很高兴能拥有这面挡箭牌的。

    张氏高兴得差点儿哭了出来,跪在香案前泪水涟涟,等着走了颁旨的使者,就立刻去跪老郡公的牌位去了。她觉得她没有给丈夫丢脸,还给赵家添了光彩。她就算这时候死了,也有脸去见丈夫了。

    赵琇对此是无可奈何,只能由得她去。小心翼翼将两份旨意供起来后。她又去看宫里赏下来的东西。因为是千里迢迢急送过来的,东西并不算多,一匣子美玉,一匣子珍珠。十二匹宫缎。十二匹羽缎,倒是女孩子得用的东西。如今已是秋天,正好拿来做冬衣。

    不过赵琇想想,还觉得有些好笑,羽缎是舶来品,南汇港从前没少装载这种货物运往京城,如今倒从京城赐过来了,她还要再带回京城去。这几匹料子来来回回还真够折腾的。

    她翻了翻装玉的匣子。发现有一块上好无瑕的碧玉是雕成了翠竹的模样,倒是正好与她前不久给高桢做的一件秋衣颇为相配。不知道御赐的东西能不能拿来送人呢?她便打发人往行宫送信去了。她与张氏到了嘉定。还没见到高桢父子呢。

    不一会儿,高桢便骑马赶了过来。他看上去气色不错,脸上还带着笑:“我在行宫里看见颁旨的人往这边来了,就知道你们已经到了翠庐。本想马上过来的,只是那边要打包行李,怪忙的,一时脱不得身,这才耽误到现在。赵妹妹一切安好?老夫人安好?你们去了几日,叫我好想。”

    赵琇轻啐了他一口:“院里那么多人在呢,你说的什么话?”高桢笑着大步走进屋里,也不用别人待客,就先伸手提了茶壶给自己倒茶。

    赵琇在他对面坐下,问他:“你们打算几时起程呢?你来信催得这么紧,我只当今日就要走人的,没想到会有旨意下来。”又好奇地问:“王爷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皇上怎么说?是嘉奖呢,还是有别的意思?”皇上该不会又猜忌起来了吧?

    高桢笑笑:“父王压根儿就没挂名,他只是在背后做事罢了。太后与皇上都赐了东西下来,又催他起程,别的旨意倒没有。连汾阳王都不曾得到嘉奖,接旨的除了你和赵老夫人,就只有汾阳王叔祖母,还有另两位出了大力的叔祖母与婶娘。”

    赵琇讶然,若皇帝猜忌亲哥哥,对广平王没点表示也就罢了,广平王原也没指望这些。但汾阳王一系从开国时起,就是宗室旁支,皇帝对他家用得着如此忌惮吗?只嘉奖女眷,虽然跟这次的慈善行动是女眷发起的有关,但汾阳王真的没少出力,没想到连一句夸奖都没有。

    赵琇觉得有些不妥。

    高桢看着她,笑道:“不过汾阳王叔也不算是全无收获,老太妃与王妃在潮灾中行事不妥,宫里就不再追究了,汾阳王叔还要感谢宫里的恩典呢。太后在旨意之外,又另有家书,请汾阳王叔祖母上京参加大朝会,汾阳王必是要同行的。如今他们府里正忙着,既要接回老太妃与王妃,又要忙着打点行装预备上京,哪里还有心思计较别的?”

    赵琇苦笑着摇头。这终究是别人家的家事,跟她没什么关系,她也就不去多管了。

    她又问高桢,那御赐的东西能不能送人。高桢瞧了一眼那翠竹佩,心里就有数了,笑道:“我也有这个,你留着自己用吧,偶尔也要打扮打扮哪,你如今可是大姑娘了。”

    赵琇脸微微一红,哂道:“我一直有打扮的,只是不爱往身上挂这么多东西。”玉佩是压裙用的,照张氏的规矩,她戴这个的时候,裙摆要不动才好,玉佩的穗子也不能摇晃,可她哪里有耐性端着这样的架子走路?宁可不戴。

    高桢又问她在嘉定都做了些什么。那许多琐事,赵琇当然不可能一一说明,只挑重要的说了,比如米家许婚之事。她高兴地跟高桢说:“就象你当初说的那样,米堂舅改过继别房的侄儿了,事情就这么干脆利落地解决,多好哪。其实米家男孩儿这么多,家教又好,何必非盯着最优秀的一个呢?”

    高桢微微一笑。这事儿其实他也掺了一脚,命出身广德州的王府纪善接触米家人。原本他是希望能劝得米家那位被米省之看中的孩子的父母松口的,但既有另一房人愿意过继孩子,结果自然更加皆大欢喜。他也不是硬要人家骨肉分离,总要两厢情愿才好。如今米家顺利得了嗣子,松口许婚,赵玮即将娶妻,他想要求娶赵琇,也就顺利得多了。

    最后,赵琇犹豫再三,还是悄悄跟高桢说了赵演的事:“他在信中说明了当初遗弃牛氏的地点,就在咱们回京的路上。你说我要不要去看一眼?如果牛氏死了,也就罢了,要是她还活着,我还挺想看她如今落魄的模样的。只不过,万一被认出来,她说不定就缠上来了。还有祖母,她那性子最是容易心软,万一她要把人救回去呢?所以我一直在犹豫,也不敢跟祖母说实话,这事儿又不好外传,哥哥不在,我连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只能来找你问计了。”

    高桢心下暗喜,面上倒是不露声色:“这事儿好办,到时候我们靠了岸,我就打发人偷偷上岸就打听有没有这么一个人。若是死了就也罢了,若还活着,打听得在何处,你想见她,我就陪你走一趟。若你不想见,就当没这回事,也不必跟老夫人说。若你心下不忍,想要帮一把,也不必出面。我让底下人跟地方官提一句,叫他们管着她的温饱就是,旁的不必理会。那牛氏连你在哪儿都不会知道,又怎能缠上来呢?”

    赵琇听了大喜:“多谢多谢,我正发愁呢,多亏你帮忙。”又说:“不必跟地方官说什么,好不好都是她的命,我要是不忍心,施舍些银米就够了。若跟地方官说了,又不可能把详情说清楚,万一人家误会了,把牛氏当成老封君似的供起来,由得她再次作威作福,我岂不是要呕死了?”

    高桢温柔笑道:“好,都依你。”

    赵琇高兴之余,心下也有些惴惴:“那个……你会不会觉得我太狠心呀?我还说赵演狠心呢,可自己也没打算去救牛氏。论起来她原来还是我长辈的。”

    高桢不以为然:“她是你哪门子的长辈?不过是仇人罢了。你能救她孙子孙女,就是再善良仁慈不过的人了。换了是我,早就扔了她出去。太后与皇上夸奖你,真是夸得再正确不过了。”

    赵琇被他说得脸红。

    送走了高桢,张氏才知道他来过了,有些懊悔:“太过怠慢了!”又怪赵琇没有叫她。赵琇也不在意,笑道:“世子说,王爷定了是后日启程的。祖母今晚与明天好好歇息,后儿就要回京去了。”

    张氏听说这么急,忙道:“那我可得换了衣裳,先往汾阳王府去道贺才是。”又命孙女去准备贺礼,忙成一团。就在她们准备出门时,忽然又有人递了帖子过来。赵琇接过一瞧,是个不认识的官家女眷,只觉得有些莫名:“这是谁呀?我们从前有跟她来往过吗?”

    张氏凑过来瞧了一眼,道:“呀,前些日子跟在汾阳王太妃身边的时候,听她提起过的。这位是新上任的苏州布政使夫人,娘家姓方,也是方家的女儿。咱们家与新布政使虽无来往,却与方家交好,想来她是为此才过来拜访的。”

    原来又是一位方家女。说起来,隔了这么长的时间,方慧珠也该被救出来了吧?她自打离了山东,就没再关注过这件事了,也没收到过方仁珠的信。眉山伯府与方家的这一段恩怨,也不知了结了没有?(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三章 方家女

    新任的苏州布政使夫人方氏,是方家家主方崇山的堂姐,出自旁支。她给人的感觉跟曹太太曹方氏有些象,但比起曹太太表面温柔端庄,实则略带点儿骄矜的模样,她要显得斯文亲切许多,眉宇间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她父亲就是一位低品阶的翰林官员,她本人嫁给了不太起眼的新科进士,二十多年过去,丈夫已经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地升到了布政使的位置,政绩出色,官声极好,她自己也是儿女双全。虽然她在方家女里头,不是特别出挑的这一个,但生活顺遂,事事称心,与曾经风风光光的方家嫡支相比,还真的很难说谁更幸福。

    她随夫上任不足十日,早就听说建南郡公夫人带着孙女住在嘉定,早有心来拜访,可惜张氏与赵琇又回乡去了,才会拖到今日。她一听说他们祖孙回来了,就立刻派人递帖子,急切之心溢于言表。

    她是来向赵琇道谢的。

    方家女之间有自己的联络渠道,这是她们天然拥有的人脉。方慧珠在嫁进眉山伯府后所遭遇的一切,方氏都从姐妹们送来的家书里知道了,心中十分气愤,同时庆幸赵琇仗义,不计前嫌地为方慧珠传信,才解了后者的困境。如果不是赵琇发现了眉山伯府的可疑之处,又告知京城中的方家女,只怕方慧珠真会被婆家算计成功。

    方家嫡支的女儿,居然被人欺侮到了这个地步。叫人如何能忍?方家就算一时落魄了,也依然是世家大族。方慧珠在娘家时就算犯了再大的错,她也仍旧是方家骨肉。眉山伯府丘家算哪根葱?凭什么不把方家放在眼里?当初求婚时说得好听。其实不过是哄骗,只是想踩着方家女往上爬罢了。不通诗书礼仪的粗俗之人,也妄想攀龙附凤?

    方氏对丘家十分不屑。

    赵琇觉得自己就是随口多说了一句话。若不是看在方仁珠面上,她才懒得理会方慧珠是死是活呢。当然,丘家行事,她也十分看不惯,能给他家添点堵。她还是很乐意的。

    她比较关心方慧珠如今的情况:“可救出来了吗?现在人在哪儿呢?自打去年冬天离了济宁,我就再没收到过方五姑娘的信了,也不知道后续如何。”

    方氏答道:“人自然是救出来了。我弟妹亲自回京去丘家接人。丘家还推托着不肯让她见女儿。我弟妹一看就知道有鬼,不管不顾地闯进了后宅。亏得丘家老夫人还吵着闹着说要去告御状,告我弟妹跋扈无礼,还威胁说要休掉慧姐儿。她以为拿这种话吓唬人。我弟妹就会屈服了么?也太小看方家人了。我弟妹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直接命人抬了慧姐儿离开,还反过来威胁丘家,说要去告御状,告丘家骗婚,宠妾灭妻,混淆嫡庶,还有欺君之嫌。这下丘家人就软了,不敢再说无礼的话。反而还上门哀求我弟妹息事宁人呢。眉山伯夫人甚至许诺,会把那个妾直接送走。她肚子里的孩子也不要了。”

    张氏听得惊呼:“呀,她也够恨心的,妾倒罢了,孩子却是她的亲孙呀。”

    赵琇则问:“我听说那个妾是丘家老夫人的娘家亲戚,眉山伯夫人许这样的诺言,她婆母肯答应吗?”

    方氏冷笑道:“本来是亲戚没错,可惜家世平平,又不知廉耻,自甘下贱,还有什么脸面说是亲戚?丘家老夫人也是个糊涂的。倒是眉山伯夫人还算果决,可惜没养出个好儿子。她求上门来,连亲孙子都不要了,她儿子反倒拆她的台,说妻子没有了不要紧,爱人不能没有。那个妾是他心爱的,孩子也是他的亲骨肉,他绝不会让步。我弟妹哪里耐烦听这种话?直接要他写和离书。他要宠那个妾,想要那个妾生的孩子,那是他们自家的事。方家女也不是善妒不能容人的。可他若想借方家女的性命,抬举那孩子的身份,那是休想!我们方家的外孙,也是随便一个不知什么人生下的孩子能做的么?”

    张氏念了声佛:“这原是正理。不管怎么说,他家想要欺骗世人,混淆嫡庶,那就是做错了。既然本是亲戚家的女孩儿,虽家世差着些,也不是只能做妾。丘家既想要世家大户出身的儿媳妇,又想要亲戚家的女孩儿,世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有得必有失。他们不顾礼法,非要两者兼得,国法就容不得他们。”

    赵琇问:“那现在方大姐姐算是和离了吗?她如今是在家里休养?身体可好些了?她在丘家被折磨得不轻吧?”

    方氏叹了口气:“慧姐儿现就在京城家中休养,她母亲也不敢回济宁去了,就留在家里照看她。她身体倒没什么大碍,就是受了惊吓,慢慢调养,已经好得多了。她初见到她母亲时,哭得厉害,连说不要再待在丘家了。可后来她母亲要丘家写和离书,她又犹豫了,怕坏了我们方家的名声。她母亲没听她的,收了和离书就报去了衙门,她还大哭了一场。”

    张氏深表同情:“这也难怪,好好的女孩儿弄成这样,丘家实在是太过分了。”

    方氏点头,又冷笑道:“他家不过就是仗着那个爵位,还有个儿子在御前当差罢了,那又算得了什么?丘惠友无才无德,本就配不上我们方家的女儿,如今违了礼法,也没资格出仕了。朝廷怎会任命这种狂妄无礼之人!”

    赵琇挑挑眉,知道这大概就是方家的报复了。

    说起来,当初这门婚事是丘家欺骗在先,但方太太本来已察觉有异,想要退婚的,是方慧珠硬求了来,为此还不惜触怒父母家人,现在落得这样的结果。她大概也很不甘心吧?没有依靠时,她求的大概只有脱困。有了母亲做靠山,她又觉得也许这桩婚姻还有可以挽回的余地。眉山伯府再不好。也是有爵位的人家。她和离后再嫁,还能嫁给什么人?方慧珠一向心气高,她不乐意就此和离,恐怕不是怕影响了方家女的名声,而是担心日后嫁不到更好的人家吧?但不管怎么说,事情闹到这一步,连丘惠友的仕途都受了影响。她是不可能再回眉山伯府做二少奶奶了。

    这位新任苏州布政使的夫人,也不知道对方慧珠未出阁前的所作所为是否知情。要是知情,她应该不会认为方慧珠是怕影响了方家女的名声。才不愿意和离的。毕竟方慧珠当初做的那些事,早已将方家女的名声放在脚底踩了。

    方氏不提,赵琇也不会当面打人家的脸,客客气气地招呼着。方氏对她大概是真的非常感激。道了好几次谢。还说她们姐妹、姑侄等人已在书信中约好了,要将赵琇对方慧珠的恩典铭记在心,日后赵琇但有所求,只要是她们力所能及的事,她们都一定会尽力而为。

    比如眼下上海府救灾一事,为着赵琇也是“慈贤会”的一员,还曾是倡导者之一,方家女只要是能加入的。也都在这个组织里掺了一脚。方氏还向丈夫进言,请他对赵家在他辖地内的产业多加照应呢。新任苏州布政使已经答应了。

    赵琇听到这话有些惊讶。没想到方家女竟然如此重视方慧珠的事。如果说这就是方家女的能量,那她以前大概真的小看了她们。

    她在京城里,接触过的方家女就那么几个,方慧珠、方仁珠、冯太太、曹夫人……她以为方家女是凭教养才搏得微名而已。如今想想,不管当初出阁时,她们所嫁的丈夫是什么身份地位,随着年岁的增长,也都升到了不错的品阶。曹方氏的丈夫是禁军统领,面前这位方氏的丈夫是一地布政使,还有其他方家女呢?她们的丈夫联合起来,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而她们这些外嫁的方家女又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彼此扶助,一人有难,其他人都来帮忙。有这样的能量,方家女怎会不声名远扬?娶到一个方家女,得到的可不仅仅是一个亲家而已,背后还有许许多多的姻亲呢。眉山伯府真是做了件蠢事。

    方氏在翠庐小坐了个把时辰,方才客客气气地离开,还留下了一份颇为丰厚的见面礼。张氏看着礼单,对赵琇笑道:“我当初让你多与方家女孩儿来往,你还不乐意呢,看看如今怎样?这位夫人难道不是文雅端庄、气度不凡么?方家大姑娘虽然品行不好,但其他方家人还是好的,难得的是她们彼此守望相助的这份情谊。你日后也要多照看赵家人,别因为离得远了,少见面少通信,就疏远了才好。”

    赵琇笑着应下了,心中却有些发虚。若只是照应赵家人,那当然没问题,不过如果是某个姓牛的老太婆,那她可不乐意。

    隔日赵琇与张氏又重新带着行李登上了广平王的大船,告别嘉定,沿运河北上了。此时已过了中元节,天气渐凉,但秋风并不算冷,一路上的气候还算怡人。赵琇习惯了船上的生活,并不难捱。

    她每日或是陪祖母、广平王说说话,或是在舱房中练习书画,或是在廊下欣赏河景,十分悠闲。此次北上,她行李增加了不少,其中有两只大箱子,装的全是小威尔斯夫妻送她的东西。

    南汇港遭潮灾侵袭,小威尔斯夫妻恰好在外地,躲过一劫,船队中却有人伤亡。他们夫妻因为灾后路上混乱,没法及时赶回来处理善后,因此西洋船队中的伤亡者都是赵家负责安置、治疗与埋葬的,还照赵琇的吩咐,按着西洋风俗办了葬礼。小威尔斯赶回去后,十分感激,更感谢赵家与六房没有落井下石,与他一同承担了货物的损失。他立刻动身赶往广州采买各种海外奇珍,打算运到京中赚取暴利,好弥补在潮灾中造成的亏损了。临行前特地让他妻子给赵琇送来了许多西洋书本,好些都是他从几位认识的传教士那里半买半抢过来的……

    其中有一些是地图册,传教士在世界各地传教时的日记,以及他们自制的中英、中法小词典。

    赵琇翻看着它们,心想自己也许可以做点什么。(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四章 野望

    广平王的船依旧是不紧不慢地在运河上走着。赵琇白日无事,除了练练书画,就开始把时间用来翻译一些英语书籍上。

    她最先翻译的是地图。拿大张的硬挺白纸,在上头照着小威尔斯送来的那些地图册子描了个浅浅的底,再依照她记忆中的世界地图,做些许修正。最后画成的地图,差不多有后世地图的七八成样子了。她不敢做得完全一样,就怕让人奇怪她是从哪里知道的。凡是修改过的地方,都能翻查出一点依据来,就象是她在外国的地图版本以及书本的描述下,做了一点“合理的想象”。

    等画完了地图,她就在图上用中文标出了一个个的国家名、地名,连海洋、海峡、岛屿、城市、港口都添上。那地图足有三尺见方,她又是用的西洋墨水笔,字写得极小,个个写得清清楚楚。

    张氏看了那地图,只觉得眼都花了,惊叹不已:“你怎么会想到要画这个?”倒是没说她在做无用功,但想的念头却跟她不太一样:“这图合该献给朝廷才是。在军中大约能派得上用场。到时候让军中的能人把东北与西北那一片都画出详细图样来,说不定能帮上边军大忙呢。”她是大将的妻子,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一点,至于那些西洋、南洋等地,对她来说都是等闲,只感叹两句,就没有后文了。

    高桢看了倒是有不同的看法,他眼中又惊又喜:“赵妹妹果然不凡!有了这份地图。朝廷想要派人出洋去,也就不会抓瞎了。这是妹妹把威尔斯家献上的地图册子综合画成的么?我去告诉父王听!”

    广平王眼睛还敷着药,尚未恢复视力。但这并不妨碍他照着儿子的描述,想象出地图的样子。他也是非常欣喜,对赵琇赞了又赞:“琇姐儿这回可是立了大功了!”

    赵琇被夸得有些脸红,忙道:“我就是照着那些旧的地图,揣摩着画出了这么一幅图,期间也经过多次修改,直到觉得能见人了。才敢拿出来的。没想到竟能得王爷如此夸奖。我不敢说有什么功劳,若这图真能为朝廷所用,便是我的造化了。祖父在天之灵。也会为我高兴,觉得我不曾辱没了赵家门楣。”

    广平王微笑着点头:“赵郡公必然会高兴的。”又对高桢说:“去寻个擅长绘地图的人来,照着这图重新画一幅大些的,到了京城。正好献给皇上。我知道皇上早有心要开拓外贸。让内务府打通南洋商路,却总是被六部劝回来。这地图照你所说,把南洋诸大岛都绘得清清楚楚,航线港口应有尽有,正好能帮皇上的忙。”

    高桢却道:“父王,还是我来绘吧。如今叫个擅长绘地图的人来也没用。赵妹妹这地图,画得与我们平日常见的地图不太一样,比他们画的清楚明晰许多。若叫他们来画。只怕反而把地图画得差了。”

    赵琇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想想曾经见过的古地图。深有同感,就不出声了。其实那几本西洋地图册上,也有不少相当抽象的地图,可到底还有两三幅十分准确的,已经靠近后世标准了。要不是有这几幅地图撑着,她凭着十几年前的记忆,可未必能画出这么一幅世界地图来。

    广平王没有看过地图,不过高桢这么说了,总不会是无的放矢,他就依了儿子的意思,但同时也叫擅长画地图的人来另画一份备份,以防万一。高桢也不在意,反而笑吟吟地对赵琇说:“等回到京城,把地图献给皇上,赵妹妹的功劳就更大了,再加上救灾时的善名,京城中还有哪家姑娘能与赵妹妹相比?”

    赵琇笑笑:“谁要跟别人比这个?”她对广平王说:“要是皇上比较关注南洋那边的情况,正好我手里也有几本传教士的日记、手记什么的,也不知道小威尔斯是怎么弄了来。这些传教士有不少人去过南洋,但有相关的记录,我就把它翻成本国的语言,呈给皇上看。王爷觉得如何?他们那儿还有些自己编的小辞典,我也可以抄上一份,只可惜我没多少时间,不能编个齐全些的中英辞典,否则别人翻看起来就方便多了。不知道朝中可有好的通译?若回京城后,能找到一两个得力的帮手,我的速度会快许多。”

    广平王讶然:“那当然更好不过了。这事也不必太过急赶着做,先做出一小册来,让皇上看了,他自会交代礼部跟进。你还是个小姑娘呢,不必如此劳累。”

    赵琇笑笑:“累倒说不上,我也不至于废寝忘食,只是觉得这事儿是我力所能及的,才想尽一份力罢了。”想想她穿越一场,也没做什么了不得的事,如果能编上一本大部头的中英辞典、翻译点文学作品之类的,也算是变相的青史留名了吧?这么想想她还挺激动的。

    她确实不用心急,这都是大工程,至少得用上十年八年,甚至是二三十年的功夫,她慢慢来就是。

    得了广平王的话,她就把地图交出去,随高桢怎么折腾了,反正她这里还有底稿呢。如今她就一心去整理那些传教士编制的小辞典,并翻找他们的记事本,寻找与南洋航行相关的记载,什么政治军事、经济民生、风土人情、天气变化等等,全都翻译成白话中文,显得更加直白易懂,不会引起什么误解。

    这项工作也是大工程,她连每日的书画练习都索性暂时停了。张氏起初还有些微言,但听她说是广平王吩咐的要事,也不再多言,反而劝她多注意休息,别累坏了身体,每次靠岸,还命人去采买些有营养的食物来给她进补呢。

    赵琇这一忙,就把别的事都抛在了脑后。忽然一日在某处小港口停靠时。柳绿小声告诉她:“世子让我来告诉姑娘,人找到了。”她还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高桢这是找到牛氏了。

    居然找到了?这么说。牛氏没有死?她病得那样,自己连路都走不了,被孙子丢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竟然还能活到现在?真是祸害遗千年!

    赵琇放下手中的笔,起身去洗了个手,便转身下了楼舱。高桢正坐在敞厅里等她,见她来便站起身微笑道:“已经有了消息。想不到她还活着。”

    看来高桢也与她一样有同感。牛氏真是太命硬了!

    赵琇问他:“她如今在哪里呢?靠什么营生?”

    高桢道:“我们一行身份不同一般,凡在运河上靠岸,必会惊动当地官府。码头一带也会为我们清场。我记得你提过,那赵演当初是将他祖母丢在了码头上,就怕官府清场时,把她也一并清走了。便提前两日打发了人过来探消息。很快就打听到了。她果然就在这一带码头上乞讨,不过眼下已经被赶离了,是被别人硬抬走的。”

    居然变成了乞丐?赵琇心里顿时觉得很解气:“她也有今天!”

    高桢笑道:“她原本其实没那么惨。这里的县官原是京城人士,前年庶吉士散馆后委了此地县令之职,方才外放而来。他在本地建有养济院,收留鳏寡孤独的穷人与乞丐。牛氏初时被扔在码头上,哭骂孙子不孝,差役们见了。就把她抬去了养济院。虽然日子过得不比从前富裕,却也能得个温饱。她本来还算老实。帮忙照看养济院里的孤儿,有时还会指点小丫头与媳妇子针线。可去岁我们的船队经过此处,她听得人说,建南侯就在广平王船上,也在此停留,便嚷嚷起来,说她是建南侯府的人,建南侯还要叫她一声伯娘,她受了天大的委屈,要建南侯为她做主,接了她回去照顾。”

    赵琇万万没想到,去年经过此地时,就已经有这么一桩故事了,忙问:“那后来如何?别人可信了她的话?”

    高桢摇头:“哪个信她?旁人只会觉得,若她真是建南侯府的人,又怎会沦落到要在码头上行乞的地步?养济院大使怕她再胡乱嚷嚷,闹得大了,惊动王驾,会叫县令怪他没有看管好院中的人,就命人堵了她的嘴,关在房里不许出来。不过,他也担心这事儿是真的,会得罪了侯府,就悄悄报给了县令知道。县令连夜过去问她身份,她也不敢明说,只道是赵氏族中的亲眷,本来是从京城返回老家度日的,没想到孙子不孝,半路上丢下她就跑了。她才会喊冤,想要请族中最显赫的建南侯来替她这个伯娘做主。”

    赵琇听得呸了一句:“赵演不是好东西,她也不冤!居然有脸叫我哥哥来做主?她是我们哪门子的伯娘?”

    高桢笑着说:“那县令也不是个蠢的,见她不肯说明身份,连丈夫名讳都不肯提,就知道有隐情。他就去问了养济院中其他的人。牛氏素日在院中度日,闲时也会露出几分骄矜来,跟熟人说她身份来历如何显赫。其中有个老婆子记在了心上,就告诉县令,牛氏曾与人说,她丈夫曾经做过侯爷,只是后来被人陷害,才丢了爵位。既是建南侯府中人,又曾做过侯爷,丢了爵位的,除了赵炯还有谁?这县令是京城出来的,自然听说过传闻,知道她是逆臣之母,哪里还会信她?压根儿就没报上来过。等到船队次日离开,牛氏知道没了机会,就开始大哭大闹,每日只不得安宁,吵吵着要人送她去与侄儿相见。旁人被她吵得烦了,都不愿理她,撑到今年春天,整个养济院的人都受她不住了,索性将她扔回到码头上,由得她自生自灭去。因此她才会在码头上行乞。”

    果然不作就不会死。牛氏这个人哪,就是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寻死的那种人。

    赵琇冷哼了一声,对高桢道:“罢了,既然如今我已经知道了她的下落,也不必去见了,省得她认出我来,又吵吵个没完。吵不到我,吵到其他不相干的路人也是不好的。就由得她继续愉快的行乞生活吧。”

    “谁行乞了?”背后传来张氏的声音,赵琇一僵,转过身,便看到张氏站在敞厅门边,一脸疑惑地看了过来。(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五章 反应

    赵琇张了张口,到底还是什么都没说。

    她本就不想让张氏知道这件事,生怕祖母又一时心软,把个祸害拣了回来,所以只是沉默不语。

    高桢脸上毫无异状,睁大了眼睛说瞎话:“老夫人来了?我方才正跟赵妹妹说些外头听来的闲话呢。我的小厮们打听得这里码头上原有个行乞的老婆子,因地方官员怕冲撞了我们,事先将她赶走了,她在那里闹个不停,被人堵了嘴。我有些可怜她,原是打算去施舍她几个钱的,没想到小厮们打听得她的事迹,原是自作自受,就懒得给她钱了。赵妹妹方才就是在跟我说这番话。”

    “原来如此。”张氏轻易地就相信了,“虽不知道那行乞的老婆子到底做了些什么,但她既然已年迈,又无依无靠,世子仁善,施舍她几个钱又有什么要紧呢?”说着就要叫丫头来,打算让人上岸去给那婆子几个钱。

    赵琇连忙阻止:“祖母何必理会她?她那样的恶人,活该有今日之报。能活到今日,就已经是上天垂怜了。这世上有那么多贫苦无依的人,我们都可以去救济,实在没必要把钱浪费在这种人身上。”她怕家中下人过去了会认出牛氏,也怕他们会被牛氏认出来,那就真的没完没了了。

    张氏听得出奇:“那婆子到底做了什么事,让你如此厌恶?好不好的,只当看在她年迈的份上了。”

    高桢笑着替赵琇解释:“她若不是年迈,也做不得那恶了。老夫人不知。那婆子原是个不贤不孝不仁不义的东西,她气死了公公,又把婆婆赶出了家门。怂恿得儿子休了原配嫡妻,差点儿把嫡出的孙子给折磨死了。她丈夫儿子都是因为做了坏事,才得了报应而死,没少害人。她还不肯消停,想要把孙子孙女卖给别人,换取钱财供自己挥霍。是她孙女受不住了,打折了她的腿。赶她出了家门,然后合家迁离此地。她在养济院存身,还改不了本性。成天挑事,闹得旁人都不得安宁。众人忍无可忍了,只好将她赶出来,她才会落到行乞的地步。她确实是罪有应得。合该有此报的。因此赵妹妹才会劝您别施舍她银子。”

    张氏下意识地就觉得这个婆子的所作所为跟便宜儿媳牛氏颇为相象。这也许就是孙女厌恶她的原因吧?张氏叹了口气:“原来如此,她若果真做了这等不孝不仁之事,落得今日的下场,也确实是活该了。只是我想着她年纪老迈,还要受这样的苦头,心里未免可怜几分罢了。况且她虽糊涂,但她的丈夫儿孙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若没有他们纵容,她又怎么可能气死公公。又赶走婆婆呢?她孙女更是混账。她再不好,也是祖母。做小辈的劝阻长辈行恶事。也就罢了,怎能公然对祖母施暴,又将她弃之不顾呢?”

    赵琇道:“没错,他一家子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落得如今的结果,不过是狗咬狗罢了。咱们只当是听了个故事,不必理会她本人,更不必可怜她。就算有钱,也该施舍给更值得施舍的人。免得这恶人得了施舍,吃饱喝足了,又有力气去祸害别人了。我们这些好心施舍的人,反而造了孽呢。”

    张氏无奈地看着孙女:“瞧你说的什么话。”笑着对高桢说:“世子别见怪。我们琇姐儿就是这样,在熟人面前说话,素来率直,憎爱分明。不知道的人见了,只当她平日里就是个口没遮拦的呢。”

    高桢笑道:“赵妹妹性情率真,我一向十分欣赏的。”

    赵琇听了,只觉得肉麻之极,心里又好气又好笑,不由嗔了他一眼。高桢笑而不语,心底却是喜滋滋的。

    张氏见赵琇如此反对她去接济那个行乞的婆子,也不再坚持了。她本来就是好心,见不得人受苦罢了。既然那婆子做了那么多恶事,与牛氏仿佛,还惹得赵琇厌恶,她又何必去触孙女的霉头?自从她跟在汾阳王太妃身边,参与过“慈贤会”事务之后,早已对“行善”二字有了新的看法,不再以为求神拜佛添灯油就是做善事了,也不觉得一定要给穷人钱,才是好心。

    “慈贤会”在上海救济灾民,除了供给食水医药外,还组织灾民中的青壮建造灾民今后居住的房屋,命木匠、泥瓦匠向其他人传授基本的技艺,命针线好的女子给其他灾民做秋冬衣裳鞋袜,命老弱无力之人帮忙照看孩子。其中好几样都是出自赵琇的建议。如今灾民们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基本可以保证每日温饱,有瓦遮头,不少人都学了一门新手艺。等到救济结束后,即使今年田地收成尽毁,凭着手艺,这些人也勉强可以糊口了。等南汇港重现繁华,灾民们就更不用担心会生活无着。张氏如今才总算明白,什么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行乞的婆子既然曾经进过养济院,可见并不是没有活路,最终会落得被人赶出来的下场,必然是她自己不好。

    建南郡公夫人如今有的是人可供她表现自己的善心,实在不必为一个偶然听说的婆子纠结。

    张氏又重新回到二层楼舱上去了。她本就是下来伸伸腰腿,活动手脚的。本来还想,若遇上了广平王,可以聊一会儿天。但如今广平王不在敞厅,想来是在舱房里休息,她就不好打搅了。临走时,她还不忘叮嘱孙女:“别在底下耽搁太久了,这里四处都是人呢。”

    赵琇有些脸红,祖母这话是什么意思?就算这里四处都是人,又跟她留在敞厅里有什么关系?她跟高桢坐在这里,只是聊聊天而已,没做别的啊……

    她转头偷偷看了一眼高桢,高桢冲她笑了笑。眨了眨眼睛。她双颊更红了,小声说一句:“我也回去了。”就走身走人。高桢张嘴想要叫住她,但想想也没必要追得太急。就按捺下来。

    船队一夜无事,次日早上,他们一行人又再度起舱,继续往北行驶了。离开码头后,赵琇一直坐在自己的舱房里,打开了窗子,对着光亮看书。她方才遇到一个单词。怎么也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了,翻了许多传教士编的小词典,还有英语辞典。正在烦恼呢,忽然听得岸上好象有什么人在大喊着。她出于好奇,伸长了脖子往窗外看,顿时愣住了。

    这一段运河两岸都是田野。河边的土垅上。有两个半大孩子正拖着一块木板跑动,似乎在追船,其中一人大声喊:“婆婆的侄子!婆婆的侄子在不在?”那块木板上,却躺着个浑身脏兮兮的老太婆,一头凌乱的灰白头发,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只一双眼睛亮得吓人,死死盯着船的方向瞧。

    赵琇认得那老太婆。虽然外表看起来,跟她最后一次见牛氏时的形容相差很大。但她视牛氏为仇敌,怎会认不出对方的长相?真真是冤孽,怎么又叫这老太婆缠上来了?她这是听说了广平王的船驾又经过此地,所以赶来找赵玮了?可惜赵玮不在船上,那喊话的孩子也愣头愣脑的,没把话说清楚。

    赵琇觉得她大概是发现自己了,整个人激动地朝自己挥手,大声叫着什么话,只是吐字含糊不清。记得之前见她时,她是能说话的,如今也不知是不是又添了什么病症。赵琇没好气地把窗门关上,只当眼不见心不烦。但忽然又想起,今早过去隔壁张氏的舱房时,是看到她开了窗赏景的,这会子也不知认出人了没有。赵琇连忙起身赶去了张氏的舱房。

    张氏果然就坐在窗边,盯着河岸上看。一旁的夏露不吭声,冬霜却不认得那老太婆是谁,还一脸疑惑:“那是什么人呀?没事做什么追着我们的船跑?这可是王爷的坐驾,有官兵护送的。难道是小孩子家不懂事?”正说着,便有护卫主船的王府亲卫站在甲板边上,大声喝问那两个孩子和老太婆:“你们是什么人?意欲何为?”

    那愣头愣脑的孩子大声嚷着说:“婆婆的侄子在船上!我们要找他!”

    那亲卫哪里知道他说的是谁?回头一问,没人认识他们。高桢从舱房里传出命令:“理他们做甚?你们难道看不出来,他们全都衣衫褴褛么?分明都是乞丐。我们一行里头,又哪里会有乞丐的侄子?”亲卫们顿时恍然大悟,只当那三个乞丐是来要钱的,便不耐烦地喊道:“贵人出行,闲人不得惊扰,尔等还不速速离开?再吵嚷不休,就别怪我等刀剑无眼了!”

    张氏听着这话,皱了皱眉头,就转头命夏露:“把窗儿关了吧。今日起了秋风,怪凉的。”夏露温柔应了一声,迅速利落地把窗关上了。

    关上窗后,岸上的声音顿时小了许多,只糊涂听到那孩子还在嚷些什么,却听不清具体的内容了。张氏也不想再听下去,起身走到外间的小厅里,往罗汉床上坐了,长长地叹了口气,闭上双眼,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赵琇沉默地走到她对面坐下,欲言又止。

    张氏忽然睁开了双眼:“这就是你昨儿跟世子说的那个行乞的婆子了吧?”

    赵琇点头,有些心虚地问:“祖母,您是不是觉得她很可怜?”

    张氏笑笑:“她是挺可怜的,但也怪她自己持身不正。若不是她对着公婆不孝不敬,她的儿孙也不会有样学样地将她赶出家门了。一切都是因果报应。老天爷公平着呢,我也不必跟老天爷做对,且由得她去吧。”

    赵琇心中大喜。若张氏真能认识到这一点,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张氏看着孙女脸上的笑容,神情也柔和下来。

    其实她不是不可怜牛氏的,也不是不想接济对方一把。可一想到牛氏昔年的诸般手段,她就狠下了心。如今她孙子孙女小小年纪就要支撑家业,十分辛苦,她做祖母的不能帮他们就算了,何必再给他们添了麻烦?若佛祖因今日之事而怪罪她,她也甘心承受就是。

    牛氏,却是不可能再回赵家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六章 市恩

    见过牛氏后,赵琇见祖母张氏不再如往日那般滥好人,心中安定了许多。她隐隐能察觉得到,张氏似乎真的有所改变了。这种改变是令人欣喜的。她不介意张氏心善爱救济穷人,却不愿意对方再给家里招惹来麻烦。

    北上的行程比南下时要略快一些。一来是船队的规模小了,随从也少了,严格来说,只有广平王府与赵家祖孙两家而已。赵玮早已回京去了。至于原来的副使曾侍郎,堤坝案发后,他一直在上海府主导海坝重修、加固的工作。潮灾一来,其他几地的堤坝都还算坚固,独南汇受灾最重。虽然这里头有南汇换了县令,工作有所延误的原因,但朝廷怪罪下来,却不会问这些。南汇新任县令已是注定了要问罪的,曾侍郎这位身居主导之位的也不可能不受牵连。幸好其他数地的灾情都不算严重,尤其奉贤等地是新加固的堤坝,他也有督导之功。皇帝开恩,许他功过相抵,他如今还得继续留在上海府,监督南汇海坝的重修工作呢。没个一年半载,他是回不了京城了。

    赵玮、曾侍郎既然不能随行,他们手下的随从、属官自然也不能。所以广平王这次回京的船队,比起当初南下时,足足减少了一半的规模。人少了,船也少了,加上不是在会结冰的冬季,船队行进的速度自然也会随之加快。他们一路上没有多耽搁时候,每到一地停靠。都只歇一晚。除非遇到大风大雨等极端天气,否则不会多休息一日。比起南下时,时间竟缩减了许多。离开上海府不过二十来天。他们就到达了济宁。

    说起来,在整条京杭大运河上,济宁都算不上是什么大港口、大城市。但不知怎的,广平王的船队似乎很喜欢在这里停靠,而且总是不止停靠一日,仿佛特别喜欢此地的食物,因此专门在这里补给食水似的。济宁知府方崇山照旧带着一帮下属官员及本地士绅在码头上迎接王驾。不过不知是不是赵琇的错觉。她总觉得岸上的人似乎比当初南下时少了许多,而且那些下属官员与士绅们的脸上,在讨好的表情以外。又多添了几分畏惧,明显得连她这个在二楼舱房走廊上望下去的人,都能察觉得到。

    不过管他呢,赵琇没兴趣知道济宁本地的官员与士绅们是不是闹了什么矛盾。到了济宁。广平王还开口吩咐说要在这里多留一天。后日早上才离开。这就意味着她有时间可以见一见久别多时的朋友方仁珠了。

    说起来方慧珠跟眉山伯府二公子的婚姻破裂,后续的消息她还有许多不清楚的呢。新上任的那位苏州布政使的夫人方氏,虽然说了许多,但毕竟她也是从姐妹们的书信中得知事情经过,并非亲身经历,所以很多细节都不清楚。加上赵琇又跟她不是很熟,有些话真是不好意思问。但面对方仁珠,她就不需要如此矜持了。

    按照老规矩。赵琇与张氏又搬进了驿站,还是原来住过的那个院子。只住两晚上。行李不必大动,丫头们只换了铺盖,拿出梳洗用的东西与茶具、文具,再从衣箱里取出几套换洗衣物,也就罢了。方家的帖子很快就传了进来,上头署的不是方太太的名,而是方仁珠的。方太太还在京中照看长女,济宁知府后衙里,现如今是五姑娘方仁珠在执掌中馈。

    赵琇上一回见方仁珠,已经是大半年前的事了。多时不见,今日好友重逢,两人都十分高兴,亲亲热热地拉着手坐下说话。张氏见了方仁珠,也非常欢喜,问候了她家中,得知一切都好,连京中的母亲与长姐也好,方慧珠的身体已经完全痊愈了,张氏也为此高兴。

    连日赶路,张氏身体已相当疲惫。如今好不容易上了岸,能脚踏实地,她正想好生睡一觉,便让孙女与方仁珠自己聊天去,她告了声罪,径自回房间歇息去了。

    赵琇将丫头们都赶到门外去守着,拉着方仁珠坐上罗汉床,挨着引枕舒舒服服地聊天。她问方仁珠:“原以为自上次别后,再过三四个月就能再见的,没想到竟耽误了这么长的时间。大半年没收到你的信,我怪想你的。你过得可好?家务都习惯了吗?”

    “都好,叫你费心了。”方仁珠抿嘴羞涩地笑了笑,拉着她的手道,“我还未谢你呢。若不是你给我们家递了信,又请动了冯家姑母去救我姐姐,只怕我姐姐这时候早就叫丘家折磨死了。如今她得脱困境,身子又养好了,我们全家总算松了口气。”

    赵琇哂道:“我就是帮忙传了个话而已。其实也是因为看不惯丘家行事的缘故。我原先也没料到他家竟然会这样大胆。说起来,事情经过我大概听你家那位嫁了新任苏州布政使的姑母说了,不过她也是看姐妹的书信才知道的,许多细节也不太清楚。我跟她不熟,不好问得太多,只好忍到今日才来问你了。你姐姐如今既然跟丘家那个和离了,那这事儿也算是闹大了吧?丘家如今可受了什么惩罚?”

    方仁珠叹了口气:“和离是和离了,但事情算不算是闹大了,我也说不准。”

    赵琇不解:“这是什么缘故?丘家原本到处嚷嚷说你姐姐怀孕了,如今还未生产呢,忽然和离,外头的人怎会不议论?你家难道还能帮丘家隐瞒世人不成?该不会是为了怕影响方家女的名声,又或是为了你姐姐的名誉着想之类的理由吧?”

    方仁珠摇头:“这怎么可能呢?被人这般欺到头上,还要忍让,传出去了,方家女才要丢脸呢。此事一出,家母闯丘家又亲眼目睹了姐姐的可怜境况,又怎会替他家隐瞒?不但方家的姑祖母、姑姑、姐妹们。就连姻亲的家里,也都听说了。众人都说丘家不是,还有御史在朝上参了眉山侯父子。丘家长子丘惠权原替他弟弟在禁军中谋了个差事。因此事丢了,就连眉山侯都受了训斥,丢了身上仅有的闲职。至于丘惠权,他原在御前当差,御史也参他明知家人违礼,却视若无睹。他不知是真的心中有愧,还是以退为进。向皇上请辞。皇上竟答应了,许多人都深感意外呢。他素来被认定是皇上的心腹,不成想皇上竟如此公正。此事过后。眉山伯府上下就再没有人入朝任职了。”

    听起来还真是大快人心。赵琇想起那位有些自命不凡的丘老夫人,就忍不住笑了笑,决定一会儿定要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家祖母知道才好。张氏听了,一定会感到高兴吧?她一向是最看不惯丘老夫人的。

    笑完了。赵琇又不解地看向方仁珠:“都闹到这个地步了。你怎的还说不知道是不是闹大了?”

    方仁珠叹了口气:“听起来丘家似乎是受了大教训,然而他家女儿,就是我们见过的那位丘媛丘姑娘,这几个月里又重新成了中宫常客。皇后娘娘对她十分看重,隔上三五日就必要召见一回,连皇后娘家谢氏的姑娘,都没有这个恩典。丘家受罚后,也不知是不是这丘姑娘在皇后娘娘面前说了什么。皇后竟下旨抚慰丘老夫人与眉山伯夫人,还在人前说。我姐姐本来就不贤惠,丘家所为虽然违礼,却也是情有可原。既然丘惠友与我姐姐本不相配,和离了也是好事,改日另有好姻缘等着丘惠友,云云。不但如此,皇后娘娘还赏赐了那被眉山伯夫人逐出府去的丘惠友之妾,命她好生养胎,为丘家开枝散叶。”

    赵琇听得目瞪口呆,皇后这是傻了不成:“眉山伯夫人当初不是把人赶出去了吗?皇后娘娘说这种话,是要打她的脸?丘媛就算要向皇后求旨,帮自家脱困,也犯不着打自个儿亲生母亲的脸吧?”

    方仁珠叹道:“谁说不是呢?我母亲都快气坏了,姐姐听说消息后,当场就晕了过去,醒过来后大哭一场。姑姑与婶娘们心中都十分不忿,无奈那是中宫皇后,身份尊贵,况且她说这样的话,说不定还有些泄愤之意,因此也不敢驳,只能忍了这口气。母亲说了,过些时日,还得与姐姐一起来济宁住些日子,避开京中流言。”

    方家曾经一意送女入宫伴驾,方慧珠就是家族专门培养的。皇后素来善妒,当然看她不顺眼了。其实方慧珠还很年轻,不过十**岁,又生得才貌双全,离异后还是有很大机会再嫁的。不过有皇后这么一句评语在,加上她的名声本来就不好,她想要在京中再嫁,恐怕会很难,还不如到外地寻个不知她根底的人家。当然,对于方慧珠而言,这种结果大概并不是她想要的吧?

    这个皇后,到底在做什么?皇上竟放任她不管吗?

    赵琇问了方仁珠这个问题,她便答道:“皇上不是不管的,只是不好驳了皇后的面子罢了。皇后的话传出来后,慈宁宫也给我们家里赐了东西,虽不曾明说,但听那传旨的内侍口风,大约是太后与皇上在为皇后失言补救的意思。自那以后,丘家女虽然依然时时进宫,但皇后娘娘却再也没传出过什么旨意来了。”

    赵琇松了口气。这么看来,太后与皇上都还是明白的,也约束了皇后的行为。否则她再这么抽风下去,等自家祖孙回了京,要如何应对才好?

    方仁珠又说:“为着此事牵扯到了皇后娘娘,为了皇后娘娘的脸面着想,如今京里不许人在明面上提起此事呢。我们家如今也不好在外头说丘家的不是了,就怕被人往上告,说是对皇后娘娘有怨言。当然,也没人说他家好,就怕违了圣意。因此我才会说,不知道这事儿算不算是闹大了。明明是闹大了,却无人议论,也无人再议论丘家和我们家。我父亲吩咐了,太后与皇上都有赏赐下来,我们也没什么好委屈的,不必再提就是。”

    赵琇听得心下摇头,叹道:“就算是犯忌讳,我也要说一句,皇后娘娘真是糊涂了。她怎么就能听信丘媛的话,为一个妾张目呢?她自个儿还不肯让皇上纳妃呢。素来看不惯小妾的人,倒要帮着居心叵测的小妾去踩一个受迫害的正室了。”

    方仁珠压低了声音:“我听说……其实是蒋姐姐私下写信告诉我的,说皇后娘娘如今似乎改主意了。既然朝臣们都在劝皇上纳妃,皇上也疏远了皇后,皇后倒不如占个先手,自个儿为皇上选好妃子,既显得她贤良,也免得选了些淘气爱生事的人做妃子,进宫与她为难。她娘家曲水伯府谢家原要送两个族里的女孩进宫去,皇后却不许,反而把这两个妹妹赐婚给了宗室子弟。京里人都在传言,皇后娘娘是看中了丘媛,要为皇上纳她为妃,才会为她娘家撑腰。这是在市恩呢。”

    赵琇睁大了双眼。(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七章 困惑

    皇后为了朝臣劝皇帝广纳后宫一事,闹得要死要活的,还跟太后与蒋家翻了脸。哪怕皇上说了不纳妃,她还是作个不停。如今居然也会“贤良”地为皇帝挑后宫人选了?

    赵琇实在不敢相信。

    皇后要是容忍得了皇帝纳妃,之前还闹什么?若真是想赶在朝臣们送女之宫之前,先挑出一两个听话的人选占住妃子的位置,让朝臣们再也没法怪她善妒不贤,那也应该挑些真正可以控制得住的人才对。谢家族中的女孩儿是一个选择,小门小户出身没有势力背景的美女是一个选择,从宫女中挑人也是可以的。可她谁都不挑,还拒绝了家族的安排,却挑了个非亲非故的丘媛!

    丘媛出身伯府,乃勋贵之后,非寻常闺秀可比。这种身份一旦进宫,位分不可能低。若不是她长兄丘惠权已经不在御前当差,她差点儿就在皇帝身边有了臂助。丘家又不是良善之辈,就算现在丘媛处处巴结讨好皇后,焉知她将来得了宠爱,生了皇子,会没有非份之想?皇后有什么把握可以拿捏得住丘媛?她娘家曲水伯府又没什么实权,跟眉山伯府半斤八两,单论娘家也不是占绝对优势的。皇后真要选个老实的妃子,也不该选中丘媛呀!

    赵琇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皇后到底是怎么产生这种念头的?虽然早就听闻丘媛得她青眼,时常进宫去,但那只是因为丘媛奉承得好而已吧?皇后多召她几回。多赏点东西,又或是为她指一门好亲事,也就够了。怎么会看中她为妃?总不会是丘媛主动开口说“我愿意侍候皇上”吧?如果她真的这么说了,皇后最有可能的反应,大概是直接一个大耳刮子上去。即使皇后试探地问丘媛:“你愿不愿意给皇上做妃子?”丘媛要是表现出有一丝乐意,皇后都有可能翻脸。那这件事又是怎么做成的呢?

    赵琇理解不了皇后的脑回路,忍不住再问方仁珠:“你确定吗?皇后真的有这种念头?”

    方仁珠苦笑:“我何尝敢相信来着?蒋姐姐在信中这样说,我还以为她在做梦呢。可她是太后娘娘的侄女儿,消息比我们灵通。若不是有根有据。也不会这么说了。她还感叹皇后娘娘此举不智呢,若真个有意为皇上广选后宫,也该先让曲水伯府帮着在宫外相看才对。若是不乐意叫谢家女入宫。大不了另择人选。竟然是看中了丘姑娘……倘若先时皇后娘娘是因为喜欢丘姑娘性情为人,那如今丘家丑事外泄,皇后娘娘即使因记恨我们方家,说了些不公平的话。再择人入宫时。也当重新考虑才是。丘家教养如此,丘家女怎可入宫为妃呢?为皇上与诸皇子着想,挑人也当挑选才德兼备之女方可。朝中百官想来都是这么认为的,只怕旨意一出,御史们便要上书驳回了。”

    赵琇皱起眉头:“要是御史们上书驳回,可未必会再考虑皇后的面子,多半还要再把你姐姐与丘惠友的事再拿出来宣扬一番。毕竟,从这件事可以证明丘家家风不正。以此为理由,说明丘媛没有资格做宫妃。是最简单的方式。”

    方仁珠点头:“家父也想到这一点,因此在家书中跟家母商量。若是姐姐身体可以支撑,还是早日离开京城到济宁来的好。若朝中掀起争论,丘家为保丘姑娘入宫,还不知要如何往我姐姐头上泼污水呢。我姐姐出嫁前,并不是没有犯过小错,若被丘家当成是把柄,四处宣扬,我姐姐就真的不用做人了。”

    赵琇想想也是,别的不提,光是方慧珠违反母命,擅自出门与未婚夫私会,就够她喝一壶的了。记得丘家当初逼婚时,就拿过这一条说事。虽然方太太当时有意退婚的想法不曾广为人之,方慧珠与丘惠友未婚夫妻在公众场合见个面,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丘家行事恶毒,万一编出点什么莫须有的事污蔑方慧珠,比如说她婚前不检点,勾引未婚夫之类的,方慧珠又要如何辩驳?

    赵琇叹气:“总要想出个法子应对才好,光是躲有什么用?你们人不在京城,他们说不定还更没有忌惮了,反正没有知情人来为你姐姐辩白呀。最好的办法,还是别让宫里下这个旨意的好。没有旨意,传言就始终是传言,大家脑补得再多也是推测而已。”

    方仁珠苦笑道:“我们哪有这个本事?皇后娘娘想做什么,又岂是我们能拦得住的?”

    赵琇眨眨眼:“谁说皇后了?我说的当然是指皇上!皇上若没心思纳妃,皇后看中谁都没用。我记得当初皇上曾经说过,要为先帝守孝三年的,以此驳回朝臣劝他纳妃的折子。如今三年孝期未过……”咦?慢着,如果是照二十七个月来算的话,这三年孝期似乎差不多应该到时候了……

    赵琇张张口,又闭上了。

    方仁珠脸上满是苦笑:“这个事儿我们家早就想过了。只是孝期将至,即使照整三年算,也只剩下大半年了。京中早就又热议起此事来。如今可比不得两年多前,那时候帝后和睦,皇室一片安宁,如今……”她叹了口气,压低声音对赵琇说:“我也不瞒你,家母来信时也曾提及,族中又有人提起此事,家母压下去了。尚家表舅母也曾告诫家母,说皇上自有圣断,旁人万不可自作聪明。因此方家如今再没人敢提送女入宫了。更何况,如今也挑不出几个合适的人选来。”

    方家适龄的女儿,赵琇几乎都见过,想想还真是挑不出什么好人选来。方慧珠已嫁过一回,方仁珠定了亲;方二方四的父亲是附逆的犯官;方三爷倒还有个行六的女儿,可惜年纪太小。又还有个姐姐差点儿做了山阴侯夫人;剩下的方氏旁支女儿,不是出身差一点,就是容貌平常些。又或是岁数不合适。方家若真要挑人送进宫去,就只能挑个容貌中上的了,又或是从外孙女里头挑选。可那又有什么用?

    赵琇眉头皱得死紧,总觉得方家这一劫大概很难轻松度过。丘家若有意送女入宫,那肯定不会让御史有机会把自家名声踩在脚底的,那就免不了要把方家卷进来。御史会不参丘家吗?就算没有丘媛入宫一事,他们也会参。况且朝臣之中。有多少人梦想着走朱家老路,送女入宫争宠呀。皇后居然只挑中了一个丘媛,他们自然要盯上这个靶子了。

    说真的。皇后只是透出一点口风,京中就已经满城风雨了。赵琇总有一种感觉,就是皇后并不是真的看重丘媛,也不是很在乎她与她家族的名声。先前赏赐丘惠友之妾时。间接打了眉山伯夫人的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今还不曾给丘媛一个名份呢,也不曾有过准话,就让她先成了众矢之的。万一丘家抗不过去,丘媛入宫不成呢?皇后倒是不痛不痒的,还可以另外再挑人。丘家却要偷鸡不成蚀把米了,至于丘媛?还能不能再嫁别人,都是未知之数。

    会是错觉吗?

    赵琇歪着头想了想,又觉得自己似乎是想太多。

    她与方仁珠烦恼了半日。也想不出个应对的法子。如今就只能看皇帝的意思了。若皇帝不让皇后胡来,那事情自然可以顺利解决。如果皇帝纵容皇后下了旨。那方家就只能避开了。虽然掩耳盗铃是在自欺欺人,但至少可以暂时避开风头。等方崇山任满回京,事情已经过去了。方慧珠也可以在外地嫁人,永世不再入京城。

    皇帝并不是十分看重丘家,丘媛本身也不是什么绝世大美人,想来皇帝应该看不上她吧?皇帝不是个风流好色的,成婚十余载,也就只有皇后谢氏一个。如今谢氏太作,已经没法好好过日子了。皇帝若真要纳个妃子,想必要求不会太低,总要合他心意才好,怎会由得皇后随便安排?

    赵琇胡思乱想了半日,又与方仁珠说了些别后经历,提起自个儿如今正在翻译西洋地图与书籍,方仁珠就佩服不已:“此非我所能及也。好姐姐,我早就觉得你是个不凡的,只是生性谦逊,不肯在人前显露罢了。如今你做得这样一件大事,既有功于朝廷,又能流芳百世,叫妹妹怎能不叹服?”

    赵琇被她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就只是翻了一点子东西,什么事都还没做成呢,你先别捧得我这样高。”又有些好奇:“你怎会知道我翻译的东西有用呢?我祖母先前也觉得西洋文字只能做个兴趣,无甚大用。是广平王夸奖了我,她才正视起来的。我以为你也会觉得那只是小道呢。”

    方仁珠笑着说:“四书五经固然是正道,但其他的小道未必就不能于国有益了。尚表哥曾在信里提到,西洋来的货物里头,虽然有许多都是无谓的奢侈之物,但也有不少有用的物件,比如那望远镜,还有眼镜片,也有西洋商人进贡了地球仪,让人始知,原来世间有这么大。我们国家的商人坐了船,可以往极西去,也可以往南洋,那里有大片的肥沃土地,种粮食一年两熟或是一年三熟,根本不愁饥荒。从今年春夏之交开始,京中就有人售卖南洋来的稻米了。自那时候起,我才知道,原来外洋商船带来的,并不是只有昂贵费钱又不实用的东西。”

    赵琇心知这是小威尔斯与内务府合作的结果,便只是取笑方仁珠:“哟,你家尚表哥在信里就说这些东西呀?”

    方仁珠双颊飞红,嗔道:“我要回去了!”

    赵琇掩口笑了好一会儿,方才对方仁珠说:“别恼,我就是开个玩笑。好不容易聚一回,再见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方仁珠红着脸说:“知道了,我哪里是真的恼了你呢?只是天色已晚,我得回去了,明儿我再来。”

    送走了方仁珠,赵琇坐在屋里想了又想,见张氏还在房间里睡着,便写了封信,将方仁珠提到的京中消息概括了一下,然后命人送到船上去给高桢。

    虽然皇帝纳不纳妃,跟她没什么关系,但事关皇室,她觉得广平王还是知道一下的好。(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八章 揭露

    高桢收到信后,打开看了一遍,立刻就拿着信去寻广平王了。

    广平王听他说完后,淡定地道:“皇上不会让皇后如愿的,况且皇后未必是真心要为皇上挑选后宫。”

    高桢说:“赵妹妹也有这样的感觉,却又担心是自己想太多。儿子想了想,也觉得以皇后的为人,不可能大方到这个地步。她若能容忍别的女人在她与皇上夫妻之间插上一脚,又何必因为猜疑皇上,而闹到如今这个地步?可方家五姑娘既然说,这事儿是蒋家传出来的消息,那就多半是真的了。又或许,这只是皇后跟太后透露的,至于她是否真心要这么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广平王点点头,轻笑道:“其实皇后这么做也不算笨,透出了口风,却未有旨意,便算不得准。御史们要参,也只能算是风闻奏事,效力要轻得多了。皇后轻飘飘一句没有的事,就能驳回来。而丘家却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儿砸中了,还不知怎么欣喜若狂呢。这时候若有人说他家女儿不配入宫为妃,他家定是要跳出来争的。倘若还有人推自家女儿进宫,那他家随时都有可能为了把女儿未来的对手踩下去,使劲儿贬低那姑娘。皇后岂不是等于添了一把刀?这把刀比谢家人都要好使,因为谢家人会顾虑两位皇子的处境,不敢轻易招惹皇上的怒火,也觉得太子都要立了,没必要去得罪朝臣。行事便要收敛些。丘家人为了排除异己,送女入宫,是不会顾虑太多的。到得最后。那些有意入宫的女子被踩了个遍,大约也没脸再攀龙附凤了。丘家行事过火,招惹了众怒,兴许还要惹来皇上的忌惮,大概也会期望落空了吧?”

    高桢笑着说:“而皇后娘娘不但驳了朝臣说她善妒太过,不许皇上纳妾的说法,还把所有想入宫的女子都解决掉了。里子面子全有,旁人还挑不出什么错来。毕竟她从没明言说过要让丘家女儿进宫,也不曾参与丘家和其他人的争斗。还可以感叹一番,说本有心要为皇上择选贤淑女子为妃的,可惜人选全都有问题,枉费她那般贤良了。而丘家吃了这个哑巴亏。也没处诉苦去。若他家女儿最后还是入宫了。皇上想必也看不上了吧?丘家女儿最后也不过是得个虚名而已,后宫中仍旧是皇后一人的天下。”

    广平王摇头:“皇上不会让丘家女入宫的,他还没这么不讲究,什么香的臭的都往宫里拉。”

    高桢听得好笑:“所以最后所有人都是输家,只有皇后赢了么?难得她也有如此聪明的时候。若先前她就有这么聪明,大约也不会跟皇上闹到如今这个田地了吧?”笑完了他又忍不住摇了摇头,“皇上不会让她如愿的。”

    跟之前只会瞎闹时比起来,皇后现在的做法似乎真的聪明了许多。可也只是相对而言。这样粗浅的计谋,就连赵琇这样的小姑娘。都隐约察觉到些许端倪,又怎么可能瞒得过太后与皇上呢?他们能容忍她如此胡闹?真让她的谋算成功了,京中官宦人家的闺秀只怕都要废掉一片了吧?朝臣们还能没有怨言?就算不敢说出口,心里肯定也会有想法的。眼下奈何不了皇后,将来说不定就要记在太子头上。皇后自个儿爽快了,又何曾为儿子们着想过?

    再说,皇帝不想纳妃,那只要他咬紧了口风不愿纳,朝臣们就算不停上奏本,那也是白搭。然而,皇后要是开了口纳人,这口子开了就再难封上了。她如何能保证后宫里添了妃嫔后,就不会再有皇子出生?出生的皇子里头就没有一两个聪慧上进的,会影响到两位嫡皇子的地位?皇后原本为了长子的利益,对着太后、广平王与蒋家一通乱咬,如今倒鼠目寸光起来了。两位皇子有这么一个母亲,还真是可怜。

    广平王也想到了这一点,但他只是笑笑:“这些事皇上自有圣断,咱们且听着就是了,不必理会。横竖只要皇上约束住了皇后,你所担心的事就不会发生。丘家如今连仅有的官职都没有了,再想闹,也成不了大气候。咱们回到京里后,先去见你皇祖母,将你与琇姐儿的亲事作实了吧。皇上的家务事,与咱们王府无关。”

    高桢高兴了些,想到皇宫那一家子的乱局,也没兴趣再管了。若不是顾忌太子,他早就想法子给皇后一个教训了,如今只好由得她去,就让皇上头痛去吧。其实看到这位身份尊贵的叔叔为了家务事而烦恼,偏偏为了儿子又不能对皇后严加惩处,他心里还是挺高兴的。谁叫这位叔叔总是莫名其妙地多心猜疑,累得他们父子也不能安稳呢?

    高桢问广平王:“父王近日可觉得眼睛好些?若是儿子成亲时,父王双目能视,那儿子这辈子就再无所求了。”

    广平王听得好笑:“你这辈子这么容易就满足了?那也太没出息些。你还年轻呢,将来日子还长,能做的事还有很多,不可能轻言再无所求。至于我的眼睛,虽然康复进展缓慢,但我还是能感觉得到,眼前越来越亮了,比起旧时,还时不时有些热麻的感觉。叶大夫说,这是敷的药起效了,是好事,让我忍着,若是觉得疼,就立刻告诉他知道,他会来为我换药施针。据他所说,照这样的进展,大约过上一年半载的,我就可以看见东西了,就是未必能看得象从前一样清楚。”

    高桢笑道:“只要父王能看见就好。儿子心里也清楚,不可奢望过多。”算算时间,他成亲的时候,父王应该能看见了。这么一想,他心情顿时就雀跃起来。

    广平王能感受得到儿子心中的欢喜,嘴角也不由得微微翘起。他柔声说:“我也盼着能早日重见光明。我儿子娶媳妇。这样的大事,若不能亲眼目睹,将来到了九泉之下。又要如何细细告诉你母妃呢?”

    高桢忙道:“父王真是的,好好的,说这些个做什么?”

    广平王笑笑,并不在意。他如今已经不忌讳那些话了。不过这是儿子在担心他,他也不会驳了儿子的孝心,便转移了话题:“方才接得济宁城里的人手回报,那三家附逆的世家大族都已定罪。首犯被押解进京去了。方家老三也算是戴罪立功,日后虽然不可能再出仕为官,但已将自个儿头上那顶逆臣的帽子摘了去。子孙后人想要科举出仕,就再没了妨碍。济宁知府方崇山协助有功,这一任任满,必是要再升上去的。若是尚家或其他姻亲使使力。说不定他又会被调回京中。方家如今算是功德圆满。地方上的残存余孽也正在搜捕当中。济宁事了,你一会儿去问一声,看京中下来的人是否要随我们船队回去。我们只等一日,后日一早就要起程。若是要跟着走,就让他们赶紧把手头上的事情办完。”

    高桢答应了,转身出了舱房,走到甲板上预备上岸去,便看见自个儿的小厮墨池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份帖子。

    墨池向他匆匆行了个礼,便凑到他身边。一边将手中的帖子奉上,一边压低声音道:“世子,这是钟家二房少爷送来的帖子,求世子拨冗一见,说是有极要紧的事想向您请教。”

    高桢挑了挑眉头,接过了帖子。

    钟家二房少爷,指的就是钟雅越。去年高桢路过济宁时,就见过他一两面,有心要抬举他。如今再次来到济宁,他本就打算要再打听打听钟雅越的下落,看对方是否还滞留在此的。没想到他还未打发人去问,对方就先送了帖子过来。

    这样也好,他也想问问钟雅越对未来有什么章程呢。既然去年乡试落第,今年是正科,肯定要再下场试一试的。如今秋闱刚过,不知道钟雅越成绩如何,总要问一声。若是不中,那还得再苦读三年,若是侥幸得中,那不如就跟着船队一起进京去算了。在京中赁个宅子,安心苦读几年,若能考中进士,钟家二房就真个吐气扬眉了,钟老太太与钟家大房休想再拿捏他兄妹的婚事与前程。他们想,钟氏族中也不会允许。

    高桢看过帖子,钟雅越约他到码头附近的茶楼说话,时辰随他决定,反正钟雅越已经把那间雅间包下来了,包足两日。高桢想了想,便先去把广平王交代的差事办了,得知京中那几位包括方三爷在内,都还有不少事务尚未解决,虽然也很想跟船回京,但还是忍痛婉拒了。高桢也不多说,激励了他们一番,又出钱请了两桌席面,便转身离开了。

    他去了钟雅越提到的那间茶楼,在那里见到了这位大半年不见的表兄。

    钟雅越比起去年初见时,气色好了许多,只是人更瘦了些。他眉间带着些许内敛的志得意满,高桢一看,就已经猜到了答案:“二表兄秋闱高中了吧?”

    钟雅越抿嘴笑了笑,客气地道:“承世子贵言,侥幸敬陪桂榜末座,惭愧惭愧。”

    他说得酸,高桢听了好笑,也不去讽刺他,只是恭喜了几句,又问:“不知家里可知道这个好消息了?二舅母身体大好了吧?即使还有些许不适,听说了二表兄的好消息,也会很快好起来的。”

    钟雅越听了,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母亲的身体还是这么着,大夫说只能静养。妹妹与我整日担忧,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放榜之后,我已遣了人回家报喜,还不知父亲有何话说,想来还是会欢喜的。他前不久新添了一个小儿子,正高兴呢,如今得了我的信,必定会说是双喜临门了。”

    高桢一听,就明白了。钟家内部还没安稳呢,钟二老爷原本还是向着妻儿的,可如今有了爱妾庶子,是否改了初衷,就不知道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九章 悔悟

    高桢没花什么功夫就说服了钟雅越进京。钟家上下就没有人不想继续抱广平王府大腿的,只是从前广平王与世子高桢都表现得十分冷淡决绝,他们知道事情无望,才不敢多言。如今高桢愿意给钟雅越一个机会,他又怎会拒绝?几乎是高桢一开口,他就立刻答应下来了。

    不过在是否随广平王船队进京一事上,他有了些不同看法。京城是一定要去的,但不能去得这么急。钟二太太还病着,一两天内是没办法动身的。所以,即使他再想登上广平王府的船,给自家扯个大旗,也心急不得。而老家那边,他刚派了人回去报告中举的喜讯,回信还没到达济宁呢。他总要知道自家父亲有什么打算。不过为防钟老太太与大房诸人拖他后腿,也是防备自家父亲新纳的妾室耍花招,他打算接到信后,无论父亲叫他做什么,都会打发人再送一次信回去,告知父亲他准备携母妹入京,依附广平王府备考的消息。但信送出去同时,他也会立刻带着母妹出发上京,不用等老家再次来信,也免得有什么人打着“照拂”的名义,跟了他一道去。

    高桢见钟雅越还能保持冷静,能为了父亲的感受与母亲的身体,婉拒登上王府的船回京,心里颇为满意。就算是有心抬举,他也希望自己看中的,不是一个为了功名利禄就将良心抛诸脑后的不孝无德之人。钟雅越所为,恰恰证明了他确实有被抬举的价值。

    高桢心情好。也乐得放下架子,随钟雅越回对方住处去拜见了钟二太太,说了几句安慰的话。钟二太太见到他来。欢喜不已,病都仿佛好了几分。钟雅越之妹钟雅清也是紧张而不失礼数,待高桢恭恭敬敬、客客气气,没有半点逾越之举,不象她姐姐钟雅致,总是处处述说着跟高桢之间的所谓“情谊”,绞尽脑汁拉近两人之间的关系。高桢对此十分满意。这个表妹既然没有妄想,那他也乐意出一把力,为她寻个好亲事。

    他没有在钟家母子三人寄居的小宅子里停留太久。就先行离开了。临行前,他将墨池刚刚奉命在附近药店里购来的几样滋补药材留给了钟雅越,让对方为其母补身,又留下了一百两银子的盘缠。

    虽然钟家不缺这点钱。但钟雅越母子三人离家已久。滞留在外已经超过一年的时间,既要租宅子,又要请大夫吃药,还要应付钟雅越日常在外交际的花费,手头上的钱已经不多了。钟家老家那头,因钟老太太与钟家大房不满,也不曾送银子过来。钟二老爷本来还时不时给妻儿捎点零花,近半年来也没有了消息。钟雅越如今花用的。已经是母亲夏天时变卖了冬衣换回来的银子。如今眼看着冬日将至,他还穿着秋裳。再没有银子,他都不知该如何是好了。打发人往家中送信报喜,也有要钱的意思。如今得了高桢这一百两,正好够他们置办冬衣,并做路上的花费。等到了京城,广平王府自会安排好他们的住处。

    钟雅越感恩戴德,一路千恩万谢地送了高桢出门。他身后头,钟二太太与钟雅清已经感动得眼圈都红了。后者抱着那一包纹银,挨近了钟二太太身边:“母亲您瞧,这下咱们不必再向家里求助,也有银子了。女儿一会儿就去给您买冬衣。哥哥如今中了举,出门交际也不好再穿去年的旧夹袍,不如再给他做件新绒衣来?”

    钟二太太哽咽道:“不必非要绒衣,那个贵,给你哥哥做几件缎面的棉衣就好,若有皮子,也弄一块来,缝在新袍子里头,也很暖和。母亲如今也不出门见客,买几件旧棉袄穿着就是了。倒是你,身量比去年又长高了些,衣裳早就不合身了,合该重新做两件新衣裳才是。等到了京城,说不定王爷还会召你兄妹俩过去一见,没件象样的衣裳,成什么样子?虽然世子说了会照应我们,可也不能连这种小事,都指望着王府安排。那一百两银子,你省着点花,够用到过年的。等年下我陪嫁的庄子租子送到,明年的花费便也有了。”

    钟雅清柔顺地答应着,眼里闪烁着快活的光芒:“母亲,家里若知道王府愿意抬举哥哥,是不是就不会逼我嫁给他们看中的人了?咱们家以后还会象从前一样,搬回京城去么?”

    钟二太太顿了顿,才道:“这些个还要看王爷与世子的安排,咱们听话照办就是了。有王爷与世子撑腰,大房断不敢再威逼我们,你父亲也会……多想着我们些。你千万记着,只要王爷与世子愿意为我们母子三人撑腰,就没人敢再逼我们,所以你无论如何,也不能惹王爷与世子不高兴,尤其是不能学你姐姐……”

    钟雅清爽快地答应了,还呸了一句道:“我跟姐姐才不一样呢,我没她那么不要脸!”

    钟二太太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个苦笑。钟雅致其实是被亲人教坏了,而她这个做婶娘的,当初也没存什么好心。因着钟雅清被抢了婚事,她心中存了怨恨,看着大房一家上蹿下跳,只当看笑话而已。仔细想想,若他们夫妻当年能多劝一劝钟大老爷,或者拦着些大房婆媳的荒唐举动,如今钟家二房的境地大概就完全不一样了。

    时过境迁,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后,她再往回看去,才能体会到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自私,能有今日,又是多么的幸运。她如今什么都不想了,只记着一件事:广平王府的大腿,一定要抱牢了,王爷与世子叫她母子三人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绝不会有半点私心,更不会有半点违逆。有些错误,犯一次就足够了。

    高桢离了钟家,在城里转了一圈,买了些本地特色的糕点小吃,便提着往驿站去了。与赵琇已有半日未见,他心里怪想的。

    可惜到得驿站时,张氏已经结束了小睡,精神奕奕地坐在正堂与他说话,谢过他送来的糕点。高桢虽然能跟赵琇面对面相见,却没能得到单独谈话的机会。眼看着晚饭时间快到了,他必须得回船上去陪父王用晚膳,他也只能先行告辞。赵琇送他出门的时候,他抓住那一点点的时间,跟赵琇聊了一会儿天。不过赵琇心里惦记着方仁珠带来的消息,把时间都用来聊京中的消息了,一句私话都没有,让高桢离开的时候,心中遗憾不已。

    赵琇哪里知道他心里念叨着什么?搬进驿站里不到一日,便又见了高桢一回,还得了他送来的济宁特产,她心情好着呢,晚饭也用得香,晚上一觉睡到天亮,用过早点后不久,就接到了方仁珠的帖子。

    方仁珠再来,两人谈天说笑,一日便过去了。她们心中也清楚,明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了。明日一早送行的场合里,出现的都是方崇山等官面上的人物,又或是本地的士绅,女眷是不会参与的。她们只能现在就正式向对方辞行,依依惜别了一番。

    方仁珠赠了几部新书、两卷平日收罗来的本朝名家画作。赵琇回送的则是在杭州采购的名茶一匣,茶具一套,另有一幅自己的画作,画的是西湖春景,却是拿在杭州时画过的几幅写生拼揍起来,重新画成的大图。方仁珠喜欢得不得了,连连说总有一日,要亲眼去看一眼西湖,看它是否如图上画的这般动人。

    赵琇别了方仁珠,陪同祖母张氏回到了广平王船上,再次开始了回京的行程。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而且越往北走,天儿就越冷。过黄河的时候,河面上都开始结冰了,船队花了好些功夫,才顺利渡过了对岸。之后倒是一路顺利,不曾遇过什么大风雪,直到过了沧州,雪方才渐渐大起来。

    广平王决定要在天津躲几日风雪,等天气晴朗了再进京。不过随员之中,有需要回京向宫中报信的,又或是回王府里吩咐人做好迎接主人准备的,就必须冒着风雪,沿陆路骑马进京了。得了消息的天津知府蒋四老爷,特地带了人赶到渡口来,迎接自家外甥广平王。

    虽然广平王依然行动不便,但外头大风大雪的,继续住在船上已经不大合适了。他便在儿子高桢的搀扶下,由蒋四老爷领着,住进了天津知府衙门的贵宾馆。贵宾馆是两进的院子,勉强够他们父子带着近侍住下,不过王府长史等属官,除了要回京的人以外,就必须得住在驿站,每日过来听候吩咐了。赵琇与张氏是女眷,倒也没那么讲究,熟门熟路地住进了后衙,就住在那年赵琇曾经住过的院子里。

    张氏与蒋四太太在京中就曾见过面,如今重逢,每日在一处说笑,倒也投契。蒋雯就更是没有了往日的妨碍,直接在内宅中来回,天天来寻赵琇说话。她与人混得熟了,便不象初识时那般腼腆,许多不好在别人面前说的话,也敢在赵琇面前说出来了。

    赵琇也大大方方地问起京中的消息。从方仁珠处得知丘家现状后,她还是挺关心后续的。

    对此蒋雯直接一哂:“当初我看了京里来的家信,真以为皇后娘娘是挑中了丘媛进宫为妃的,如今才知道她的心思深着呢。如今丘家麻烦缠身,御史参个不停,眉山伯都被宣进宫中被皇上狠狠训斥过一回了,皇后娘娘就象没事人儿一般,半句好话都不曾为他家说过,哪里象是真心要为丘媛张目的样子?”

    赵琇连忙问:“丘家又摊上什么事了?莫非真个跟其他有心要送女入宫的朝臣斗起来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章 缠身

    答案跟赵琇想象的不太一样,丘家遇到了麻烦,那是真的遇到了麻烦,并不是别的朝臣攻讦之故。

    丘惠友跟方慧珠的婚姻破灭,关键就在于他宠妾灭妻。不但冷落正室,还假托正室有孕,打算在爱妾蔡如玉生下儿子后,将儿子记在正室名下,算作是方慧珠生的。当中又有一个外人拿不出什么证据,却有许多人私下传言的猜想,就是他也许还打算让正室方慧珠“难产”,丢了性命,空出正室的位置来,他正好把表妹爱妾蔡玉如扶正了做填房,让她养育“原配所出”的儿子,里子面子就全有了。至于方慧珠,就只给他们这对有情人做个牺牲品而已。

    如此作为,不管是已有明证的,还是旁人心中猜测的,都不合礼法又不道德,很该为千夫所指。谁知丘惠友在方家揭破了一切,坚持和离,他亲生母亲眉山伯夫人一怒之下逐出蔡如玉之后,他不但不知悔改,反而还违逆母命,跑去跟蔡如玉双宿双栖了。可见这男人不但狠心无情,不孝不义,还很愚蠢,除了一个蔡如玉,眼里再没有旁人了。这样的人,谁还愿意靠近呢?虽然他如今没有了妻子,很该续娶一房正室,可谁家会将女儿嫁过去?

    疼爱女儿的人家不会这么做,那不疼爱女儿、眼里只看得见利益的人家,也未必肯这么做。牺牲一个女儿,总要换得些利益。若只是给人做个摆设,半点话语权都没有。这亲事不作也罢。丘惠友又不是什么前程锦绣的青年才俊,眉山伯府如今除了一个没有实权的爵位,以及一个妾身未明的丘媛。也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了。要谋利,也不会用这种法子。

    因此,当外界因为顾忌皇后娘娘的面子,不再明着议论丘家次子荒唐事的时候,丘老夫人往外放话,说要给丘惠友再娶一房正室,这回绝不能挑个象前头方氏一般不贤良的人了。必得要是个温柔贤淑的官家千金。别人听了,只当是笑话而已。丘家自己做了丑事,倒说人家方家女儿不贤。人家好歹也是名门闺秀,就算有再大的毛病,配丘惠友也绰绰有余了。丘惠友宠妾灭妻,还想要挑剔继妻人选?温柔贤淑的官家千金有的是好亲事可以挑。凭什么将就他丘惠友?丘老夫人说出这种话来。难不成真是老糊涂了?

    再说,那丘惠友既然如此宠爱他那个妾室蔡如玉,蔡如玉又是丘老夫人娘家的侄孙女儿,两人份属表兄妹。虽说门第并不相配,但都到这份上了,就把蔡氏扶正了又如何?虽说有规矩的人家,不会把妾扶正为妻,但一来这妾室蔡氏本是丘家姻亲。是良民出身,二来看丘家平日行事。就不是什么有规矩的人家,很不必在这种时候讲究什么礼法了。丘惠友与蔡如玉正好做个良配,双宿双栖,也不必祸害别家好女儿了。差不多的人家,都是这么想的。

    没人接丘老夫人的茬,但丘老夫人仿佛忘了还有这么一种选择,忽然又讲究起规矩来,似乎就没想过要把侄孙女儿扶正了,只一心要给孙子续娶个乖巧的媳妇。她还对自家十分自信,只当眉山伯府是多么了不得的门第,寻常官宦人家都没资格跟他们作亲。也不是没有那利欲熏心的人,觉得丘媛奇货可居,想趁着她如今还未入宫就与丘家联姻,谋求日后好处,愿意将家中不受宠的女儿、庶女或侄女嫁给丘惠友,可这样的人家丘老夫人又看不上了。她如此挑剔,旁人又不稀罕,眉山伯夫人一直称病不出府,不肯出面料理,丘惠友续娶的事便迟迟没有下文。

    这事儿没有下文,丘惠友不着急,眉山伯夫妻不着急,丘老夫人也不着急,反而还觉得二孙媳妇的人选需得好好挑个好的,急不得,结果反而是蔡如玉急了。

    她没料到方家会决绝地选择让方慧珠与丘惠友和离,更没想到,她肚子里的孩子,无论是算命的还是大夫,都说是个男胎,生出来的却是个女儿。她先前对人说的,算命先生道她腹中的男孩将来会支撑起眉山伯府门楣,重振祖上雄风的说法就成了笑话。眉山伯夫人冷着脸不肯见她,又称病休养,拒绝让她带着孩子回府,竟是连孙女都不肯认了。丘惠友虽然对她依然体贴,可也没提要将她扶正的话。至于曾经是她最大倚仗的丘老夫人,也不满她生了个女儿,不但没有开口叫丘惠友将她扶正,反而还在外头扬言,说要给孙子娶个官家千金回来。

    蔡如玉怎能不急?

    一个天真不知事的方慧珠,她能对付得了,再来一个清楚内情的官家千金,她还拿捏得住么?如今她生出来的不是丘惠友的长子,而是长女,份量轻得多了,还是庶出。她如今仅有的倚仗,就只有丘惠友的怜惜而已。

    她向娘家人哭诉,蔡家也很着急。虽说丘老夫人平日没少帮补娘家,但她毕竟已经老了,还能帮得几年?等她死了,眉山伯夫人对婆婆的娘家只是平平,蔡家上下日后难道要喝西北风去?把蔡如玉给了丘惠友,他们也有借着姻亲,继续依靠丘家过活的打算。可要是蔡如玉一辈子只是个妾,那能起多少作用?无论如何,也要想法子让她扶正才行。

    蔡家上窜下跳,先是去寻丘老夫人求情。可丘老夫人还记恨蔡如玉将她期盼已久的孙子给生成了孙女,不肯应承。再说,丘媛被皇后看中,不定什么时候就做了皇妃。将妾扶正为妻,不是守礼的人家该做的,万一因此害得丘媛被皇家挑剔怎么办?为了亲孙女的前程,丘老夫人就只能牺牲侄孙女了。

    蔡家见丘老夫人这边行不通,眉山伯夫人又铁了心要踢走他家女儿,便按捺不住了,到处在外头乱说话。一会儿说,蔡如玉原本跟丘惠友是有婚约的,方家看中了丘惠友,抢走了婚事,才害得蔡如玉做了妾,否则他们表兄妹原本是门当户对,亲上加亲,早就做了原配夫妻,如今扶正了也是应有之义;一会儿又说,蔡如玉原是生了个儿子,是眉山伯夫人恨她连累了儿子,买通了接生婆子,悄悄儿把男孩儿换成了女孩儿,蔡如玉生完后晕倒前,是亲眼看到自己生了儿子的……

    蔡家本是暴发户,没什么规矩,也不知道什么事情轻重。他家在外头乱说话,因交际圈子离高门大户有些个距离,等到丘家听闻时,消息已经在京中四处传开了。丘家上下固然是气得要死,可那总归是丘老夫人的娘家,也不好跟蔡家翻脸。可有这种传言在,丘家便又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人人都在看他家笑话,又有几位御史,在朝上参眉山伯,说他治家不力,顺延到丘家家风不正。虽然不曾明说,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贬丘媛的教养,力证她没有入宫为妃的资格呢。

    眉山伯很是郁闷,一边进宫向皇帝请罪,一边又命人去堵蔡家人的嘴,还得在心里嘀咕一声,那所谓换孩子的传闻到底是真是假?为此他跟夫人吵了一架,眉山伯夫人受了冤枉,气得肝疼,这回却是真的病了。母亲生了病,丘媛也不好再三天两头地进宫奉承皇后,只能留在家中侍疾。

    皇后也不留她,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更没给眉山伯夫人赏点药材什么的。外界便开始传言,说皇后厌弃丘家了,不会再让丘媛做妃子。

    丘家遭了这样的打击,可不是麻烦缠身吗?

    赵琇听完蒋雯的讲述,发了好一会儿呆才反应过来:“这可真是丘家自作自受了。他家既然看重那个姓蔡的妾,如今被蔡家拖后腿,也是活该。”

    蒋雯抿嘴笑道:“其实他家有今日的结果,许多人都说是报应呢。大家伙儿冷眼看着他家的笑话,都觉得方家早一日断了这门姻亲,也是好事。若不是方家和离得快,摊上这样的太婆婆,这样的丈夫,这样的妾室,这样的小姑子,还不知要被气成什么模样。”

    赵琇想了想,问:“照这么说,皇后先前说要给皇上选妃子的事,其实并不是真心的了?”

    蒋雯对此也有些说不准:“当时她言辞凿凿的,太后也当真了。原想着她心里或许会有些醋,又或许会给新人吃些排头,但总不会骗人。谁能想到呢?如今我也觉得,皇后娘娘兴许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说不定是发觉丘媛有了攀龙附凤的心思,存心要给她一个教训,才会哄着她,捧着她,等她沾上麻烦了,就一脚踢开。”

    这真是皇后的想法吗?

    赵琇也拿不准。不过京中乱成这样,纷争此起彼伏,这时候回京,他们祖孙也不知会不会遇到什么麻烦事。他们建南侯府还好,广平王府却是皇室至亲,避无可避。但愿太后与皇上能约束住皇后,别让她再次惹到广平王父子身上才好。

    赵琇正想着,蒋雯忽然记起了一件事:“对了,方知府的太太和方慧珠近日离京,预备回济宁去,眼下因风雪滞留天津,就住在驿馆里。今天早上方太太送了张帖子来,说想要来拜见。我想我只是与方五姑娘交好,与她家里却没什么交情,我母亲也跟方太太也不相熟,还不知要不要见呢。你觉得怎样?若你想要见她们,我就命人将她们请了来。”(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一章 忌惮

    赵琇其实不是很想见方慧珠,但方太太却不好拒见。她与方仁珠怎么说也是好朋友,方太太也是慈爱长辈,没遇上就罢了,遇上了,怎么也该拜见的。

    赵琇只能暗暗祈祷方太太能稍微体贴一点,考虑到她过去跟方慧珠的糟糕关系,不带长女前来知府后宅。

    可惜她的祈祷落空了,方太太不但带上了方慧珠,还让方慧珠当面向她道谢。

    年余不见,方慧珠看起来气色有些憔悴,人也瘦了许多。看来她在丘家的那段不幸婚姻,对她的影响颇大,她与丘惠友和离都有半年了,她还没恢复元气。赵琇还觉得,她有一点恹恹的,做什么事都无精打采,出门到人家家里做客是这样,拜谢赵琇这位恩人时也是这样。方太太叫她说什么,她就复述一遍,多一句话都没有。没人跟她交谈的时候,她就静静坐在一旁,低头不语。她这样的举动,简直让人觉得,她根本就不情愿来这一趟,不情愿向赵琇道谢。

    赵琇原本就不喜欢她,只是看在方仁珠面上给她面子罢了,见她如此态度,便也淡淡的。

    方太太看出来了,心中暗怨长女不懂事,期间使了无数个眼色,方慧珠仍旧是那副半死不活的模样,她不由得恼怒不已。她本来是想在赵琇面前多待一会儿的,赵琇前不久才路过了济宁,必然见过小女儿方仁珠。她回京久了,很想念小女儿。想问问小女儿过得如何,赵琇正好做她的情报来源。可是方慧珠这一副得罪人的样子,继续坐下去。只怕赵家不说什么,蒋家也要恼了。她只得匆匆忙忙带着女儿告辞离开。

    她们一走,一直陪同在旁的蒋雯就拉下了脸:“什么人呀?你救了她的性命,她居然还给你脸子瞧,真个不知好歹!”

    赵琇也觉得方慧珠不知所谓,不过想想,她若是个明白人。当初就不会一再做蠢事,还哭着喊着非要嫁给丘惠友这么个渣男了。对这种人有什么好生气的呢?由得她去吧。

    赵琇不在意,蒋雯却忍不住为她打抱不平。去见蒋四太太与张氏的时候,她就把事情说出来了,还狠狠地数落了方慧珠一番。

    蒋四太太十分惊讶:“方家女儿的教养,素来是十分靠得住的。虽说先前也有些不大好的传闻。但我听了。只以为是方家家主一时糊涂罢了。平日里见过的方家出身的女子,从来都少有不贤惠的。没想到家主的嫡长女竟然是这样的人!”她不由得庆幸,方慧珠不曾进宫,方家女也没有匹配皇子,否则姻亲里头有这样不知礼数的人存在,还真是糟心。

    张氏则满心疑惑:“这是何道理?先前在嘉定的时候,新任苏州布政使夫人就是方家女,她特地过来向我们家道谢。十分真诚殷切。她与方家嫡支的血缘并不近,尚且如此。还说姐妹们都对琇姐儿十分感激。方才方家太太来拜见时,也是千恩万谢的,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他家长女是直接受惠之人,为何反而这样冷淡呢?”

    赵琇笑道:“谁知道呢?兴许她是脱离了困境,又开始后悔了。她当初似乎挺满意这门亲事的,大约只是想要赶走那个妾,却不想和离吧?我从前听说过些这位姑娘的行事为人,与她妹妹差得远了。我横竖跟她没什么交情,还有旧怨呢,如今也算对得起她了。她冷淡不冷淡,与我何干?我又没打算跟她交朋友。”

    提起旧怨,张氏也想起来了,还有些后怕。她不习惯在背后说人坏话,就对蒋四太太含糊地说:“琇姐儿说得是,那姑娘心性不正,若不是她有个好母亲、好妹妹,我们家未必愿意给她搭把手。横竖她今后也难得再回京城来了,我们不会有再见她的机会,就由得她去吧。倒是她那同胞妹妹,是个难得的。琇姐儿素来与她交好,在济宁重逢时,还特地聚了两回呢。”

    蒋四太太笑说:“这话说得是。方家女儿多有美名,偶尔出一个不成器的,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她不懂事,旁人却都是明白的。咱们只跟那明白的人结交就好了。说起方家五姑娘,我早听闻她诗文出众,雯姐儿也说,她文才极好,写信也是引经据典的。雯姐儿回信时,为了不落下风,总要多翻找几本书,比从前用功多了呢。我看了真是心中大慰,总算不用担心这孩子的功课了。”

    母亲说着说着,就忽然把她给扯进去了,蒋雯愣了一会儿就反应过来,大声抗议:“女儿的功课好着呢,向来用功得很!母亲您这么说,赵妹妹一定要误会我是个懒虫了!”

    蒋四太太抿嘴而笑:“既如此,这两日的功课你可做好了?可别因为家里有客人,你便以为我不会过问了。”

    蒋雯一窒,脸上羞红。赵琇见状,就知道她一定没做好功课。这两日她们总聚在一处聊天说笑,就算晚上有时间,也未必能沉得下心来读书写字。赵琇自个儿还是因为连日来养成了习惯,才会坚持在每晚睡前翻译上几页书的。

    这么想想,她近来为了翻译大业,似乎也丢下书画功课好些日子了。她也心中有愧,拉着蒋雯笑道:“是什么功课?正好,我也有功课没完成呢,咱们一处做去吧?”

    她在天津待了三天的时间,日子过得平静闲适。每日与蒋雯在一处做功课、看书、做针线、聊天,时间总是过得特别愉快。托蒋雯的福,她知道了不少皇宫里的秘事,还听了一耳朵太后娘娘以及一干宗室皇亲长辈们的喜好与忌讳,自觉得益不少。等回到京城,她得把这些事好好给祖母张氏说一遍,省得张氏进宫见太后或者出门与人交际的时候出了什么差错。

    到了第三天,京中来了使者,是皇帝派来看望广平王的。

    皇帝显得十分关心广平王,也很想念兄长,一直说他一去经年,太后在宫中也牵挂不已,总担心他来不及回京过年。如今得知他就在天津,不日就能回家,太后欢喜不已。不过如今风雪甚大,天寒地冻,皇上劝兄长不必心急,一定要等天气晴朗了再起程。反正天津离京城很近,船走得再慢,有个一两天也就到了。最要紧的是广平王不能因为吹风受寒而染病。

    皇帝派来的使者还关切地问起广平王的眼睛治得如何了?叶大夫也跟着回来了么?是否需要太医院出力?若需要什么药材,只管告诉他,他会命太医院准备好送到王府去的。皇帝还担心,冬天寒冷,广平王体弱,过去就不大耐得住,总要往温泉庄子上住着避上两个月的寒。如今是否需要命人到王府的温泉庄子上做好准备,以防广平王随时过去入住?

    皇帝表现得十足一位关心长兄的好弟弟,半点不见猜忌模样。广平王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接过了皇帝的旨意,又一样一样细细回答了使者的问询。使者恭敬地记下了所有答案,留下皇帝所赐的东西,就转头回京复命去了。他还要把广平王的回答一一复述给皇帝知道呢。

    目送使者离开,高桢摒退左右,便有些担心地回头望广平王:“父王,您觉得皇上这是……什么意思?”皇帝似乎亲切得有些不同寻常呀。

    如今广平王的名声大好,哪怕他不曾在明面上出头主持上海府救灾事宜,可他做的事又不是秘密,宗室、皇亲、勋贵、官员、世家、富商等参与过慈贤会活动的人早就将消息传到京中来了。民间可能还没有传得很开,朝臣们却心知肚明,也有不少文官十分欣赏广平王的爱民之举。更何况,广平王的双眼如今医治有望,万一恢复了光明,他岂不是再没有任何缺陷了?

    从前双目失明的广平王,皇帝尚且要猜疑上一把。如今他眼看着就要成为健全之人,还得了好名声,占尽民心,皇帝怎会没点反应?

    广平王早就有心理准备,皇帝兴许会更忌惮他几分。只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既是力所能及之事,他自然要出一份力,绝不会因为心有顾忌,便眼睁睁看着灾民受苦的。横竖他并无异心,皇帝的几分猜忌碍不着他什么事,所以他并不放在心上。但高桢是个孝子,心里对皇帝又早有怨言,自然免不了为他担心。

    广平王对此只是微微一笑:“不管皇上是什么意思,从旨意里,我只听到了他对兄长的爱护与关心,对太后的孝顺与恭敬。那我自然也要做个好兄长、好臣子,不叫他失望才是。”

    高桢心中还是有些担忧,欲言又止,到底还是没把话说出口。皇帝赐下的东西里有不少药材,还打算派太医院的人来。当中若有人做一丁点手脚,广平王的眼睛就有可能会出差错。叫他如何不担心呢?

    如今可不仅仅是皇帝要忌惮广平王,他高桢也对皇帝十分忌惮呢。

    远离京城的时候,他们父子不必担心太多,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了。但如今回到京城,曾经困扰过他们的一切,似乎又再度出现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二章 回家

    虽然皇帝的旨意里说,广平王不用急着回京,等风雪停了再说,免得吹了风冷着了,可是广平王也没真的拖着不回京,毕竟皇帝旨意里同时也说了,太后想他想得要命。

    身为孝子,怎么可以明知道自家母亲惦记着自己,还只顾着在外头快活呢?当然要收拾包袱赶紧回家去了。

    天公作美,他们到达天津的第四天,风雪就停了,天上出了太阳,真个风和日丽。这样好的天气,不赶紧赶路,万一又遇到风雪可怎么办?于是广平王父子与赵家祖母都忙忙收拾起来,打算出发了。至于蒋四老爷一家?不管他们本人是否舍得就此别过,也要帮着做准备了,不可能再作挽留的——太后还等着儿子回去呢。

    天津到京城不过二百多里路程,若走运河,河面有浮冰、结冰的,还要先转道通州,再换陆路,反而不便,倒是官道宽敞平稳,直接坐马车更快捷些。于是广平王便下令,船队留在后头,载着大件的行李和不重要的随行人员慢慢走,自己与儿子、赵家祖孙并王府属官若干,坐了马车先行一步。马车是早就运到船上去的,此时拿出来,也不费什么事。

    他们在第四天上午出发,考虑到广平王是病人,建南郡公夫人张氏年纪也大了,身体不太好,所以走得并不算快,晚间就在武清县宿了一夜,次日清早起来继续赶路,终于赶在第五天太阳落山之前。进入了京城。

    广平王府与建南侯府是在不同的方向,进城后不久,两家就分开了。高桢骑了马。在张氏与赵琇的马车前郑重拜别,还特地嘱咐赵琇:“回王府后,宫中说不定就要召见,皇祖母兴许还会留我们在宫里多住几日。要有好几天功夫,我不能过府看望,赵妹妹不必担忧,只管安排自个儿的事情就是。若有什么事。我会让墨池过来说的。”

    赵琇脸一红,低声应了。马车轮慢慢转动,她就看着高桢跟着广平王一行人转入了另一条街道。渐渐远去,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不舍。自从去年秋天,她随广平王船驾南下,这一路走来。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她与高桢日日相见,朝夕相处,仿佛都成了习惯。如今一分离,她心里清楚,两人再不可能象之前那般轻易得见了,叫她心里如何能不怅然?

    张氏看着孙女的神色,不由得叹了口气。赵琇醒过神来,有些不自在地笑问:“祖母为何叹气?”张氏不答。只问她:“辞别就罢了,世子何必还要特地过来跟你说那样一番话?即使他可能有几日不能过府探望。你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赵琇脸上一红,支支唔唔地说:“我也不知道……”说完这五个字,却低了头不敢再说什么了。

    她总觉得张氏的目光好象有什么深意,臊得不敢抬头,只觉得时间分外难过。幸好建南侯府离得不远,不一会儿,她们就到家了。

    进城的时候,就早有随从抢先一步赶到侯府中报信,暂代管家之职的乌来兴率了一众奴仆在大门前迎接张氏与赵琇回归。乌来兴家的特地禀报张氏:“侯爷还在衙门里,已经命人送信过去了,不一会儿就能回来。”

    张氏讶异:“这都快天黑了,衙门里早该落衙的,侯爷怎么还在那里?”

    乌来兴便回道:“老夫人不知,侯爷自打从南边儿回来,就被委了协审之责,每日都要在衙门里留到天黑,十分辛苦呢,人也瘦了一圈。”

    张氏听得更担心了,赵琇连忙问:“那他吃饭睡觉可还正常?没有生病吧?你们有没有给他准备些补身体的汤水?”

    乌来兴家的回答:“侯爷食宿一切安好,吃得比往日还要多些,就是睡得晚,起得早,倒是不曾生病。厨房里每日都要准备汤水,侯爷都喝了。”

    乌来兴接着说:“小的还不放心,还劝了侯爷,趁前儿休沐,请了相熟的江太医过府把脉。江太医说侯爷身体底子很好,最近虽有些劳累,却没有大碍,只要睡得好,吃得香,不生病,就不妨事了。”

    赵琇听得想笑,江成真是滑头,一个人吃好睡好,又没有生病,当然不会有大碍了,问题是赵玮忙于工作,已经影响到了睡眠。家里人担心的,不就是他的身体是否会累出问题吗?

    但张氏听了,却放下心来:“江太医既这么说了,可见玮哥儿无事。今晚我们一家人吃团圆饭,你交代下去,多做些补身的菜色汤水来。”乌来兴夫妻连忙答应了。

    赵琇陪了张氏先回她院中,看着她在丫头们的侍候下梳洗过,换了家常衣裳,挨在烧得暖暖和和的炕上休息了,方才回到自己的房中,料理自己的事。等换过衣服,她才喝了两口热茶,就听到下人报告说,赵玮回来了。

    赵玮果然比在杭州分别时又瘦了一圈,人还黑黑的,仿佛经受了一番风吹雨林般。但他气色还算不错,人也挺精神的。久不见祖母与妹妹,他本来已经有些沉稳的气质忽然一变,又成了从前那个天真少年一般,欢欢喜喜地欢迎她们的归来,脸上的笑容灿烂无比。看着他的笑容,赵琇也不由自主地露出大大的微笑,扯着兄长的袖子撒娇:“哥哥,我好想你啊,这都半年不见了。”

    赵玮笑着反握了握妹妹的手:“哥哥也想你们呢,听说上海发生潮灾时,真是吓得魂都掉了,无比后悔不曾留下来陪你们。后来听说嘉定无事,方才好些。”

    张氏念了声佛:“别说你吓了一跳,我们在嘉定城中,也担惊受怕了一夜,直到听说消息,海潮被大坝拦住了,方才放下心来。想来若不是太|祖皇帝隆恩,特地吩咐江南建造海坝,不惜工本也要建成,嘉定上下恐怕也逃不过这一劫。我们老家那儿算是好的了,也死了不少人呢,南汇更是哀鸿遍野。其实他们只是运气差了些,旧的海坝已经撑不住,新的却还未修完罢了。若是再晚上两个月,也就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赵玮点头:“听说太|祖皇帝当初提议此事时,朝野许多人都觉得太过劳民伤财,纷纷求他打消主意,可太|祖皇帝却一意孤行,甚至不惜削减宫中用度,还将内库里的银子也拨了出来,更贬了两个反对得最厉害的御史,事情方才顺利落实下去。如今想来,当时朝臣们的想法也不是有错,可天灾难测,谁能知道这海坝就真个救下了那么多百姓的性命呢?”

    赵琇笑道:“可见什么事都不能早下结论,世事是没有绝对的。为了防止一切意外,朝廷就该早些做好防护措施,应对天灾才是。”

    张氏叹了口气:“阿弥陀佛,多亏了太|祖皇帝英明。”又正色对孙子说,“你如今协助审理的,就是上海府的堤坝案吧?这些小人原该严惩才对。海傍大坝自提议起,到今日已有近二十年了,历经三朝,从来没出过差错。若不是那些贪婪小人吞了朝廷用来整修大坝的银子,又为了遮掩,建出个不中用的大坝来欺瞒世人,今年的潮灾又怎会死伤如此惨重?他们害了那许多性命,即使万死,也不能赎了。”

    赵玮道:“孙儿一直盯着呢,大理寺与刑部的大人们也都非常认真,皇上更是时时过问,绝不会有人敢轻纵了这些犯人的。祖母只管放心。”然而,他心里却清楚,如今皇帝也好,刑部与大理寺也好,审问的重点已经偏向了那些世家与官员与颖王勾结之事,更关心他们吞掉的银子用来做了什么,颖王是否还有残存势力留下?至于因贪腐而导致的潮灾大难,反而成了次要的了。否则,照着这次潮灾的严重后果,涉案的官员早就被判了极刑,不可能到今日还在关押受审中了,不就是因为皇帝想要把相关势力都一网打尽吗?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等皇帝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这些官员也就死到临头了。他们绝不会有逃脱惩罚的时候。因此赵玮才愿意参与到审问中,认真仔细地收集着每一条供词。

    赵琇关心地问他:“哥哥协审了这几个月,工作是不是很忙?我听乌来兴说,你平日睡得少了,也不知有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活是干不完的,哥哥总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

    赵玮露出了微笑:“没事,我有分寸的,绝不会累着自己。”眼见着祖母张氏也要开口劝他,连忙转换了话题:“说起来,在刑部、大理寺看了几个月,我学到不少东西呢。尤其是律法方面,我把从前不知道的书都看过了,又向几位老大人请教,受益蜚浅。我想从前我也曾看过律法书籍,自问对国法还算了解,可真正参与到审案之中,就觉得过去所学完全不够用了。我们家藏书丰富,尚且如此,别的学子又如何?科举出身的官员,许多人都要到地方上做一方父母,参与审案,他们又能知道什么呢?可不就两眼一摸黑了么?因此我觉得,咱们明知书馆里头,也很该多添些刑律方面的书才对。”

    张氏对此并不太在意:“你觉得好,就让人收罗了书送去吧,只要是有用的就行。”她更关心另一件事,“瞧咱们说了半日,大家都饿了吧?晚饭已经摆好了,玮哥儿赶紧回房去换了衣裳,就过来吃饭。有话晚上再说也是一样的。”

    赵玮答应着,却对赵琇笑了笑:“一会儿我还要告诉妹妹几件事呢,是好事。你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赵琇面露疑惑。(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三章 谢礼

    晚上赵琇终于知道了,赵玮说的“好事”,是指什么。

    她帮了方慧珠一个大忙,虽然方慧珠本人没什么表示,但方家人与其他方家外嫁女却不是这么想的。不仅仅是新任苏州布政使的夫人特地上门送礼道谢,京城里头其他的方家女们,也都纷纷送上谢礼了,当然方家也不例外,就连她一直以为与方家已经翻了脸的曹太太曹方氏,居然也有一份礼。

    这些夫人太太们,身上都有诰命或敕命,丈夫也多以文官为主,个个知书达礼,出口成章,家中收藏也十分丰厚。她们送来的谢礼,可不是金银财帛这么俗气的东西,倒有许多名家字画、文房古玩,样样难得,件件珍贵。赵家因有位大发战争财的老郡公,还有一位爱好风雅的郡公夫人张氏,收藏也不算少了,可是跟世代书香的望族人家相比,还是差了些底蕴。赵琇这回收到的谢礼中,就至少有四五幅古画,比得上张氏最好的收藏。另有些古砚、插屏等物,也都是少见的珍品,张氏见了都有些眼红。

    赵琇喜出望外,看着那些谢礼,心中颇为激动。这样的礼物,真是可遇而不可求。没想到这些方家女竟如此大方。她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疑惑:虽说她的所作所为把方慧珠救出了苦海,可那也不过是顺手为之,并没费什么力气。而这些方家女,与方慧珠血缘有近有远,还有曹方氏这样结了怨的。怎的她帮了一把方慧珠,这些方家女就舍得送上如此厚礼呢?

    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别的缘故?

    张氏看了一圈东西,一件件拿在手里轻轻赏玩。又小心收起。她有些嫉妒地看着孙女,道:“这样的好东西,再不能有了,也不知你是哪里来的好运道,竟然平空得来。你可得好生收好了,万万不可有所轻忽,万一损毁了一点半点。哭都没处哭去!”其实她心中也有些不安的:“这些夫人太太们,缘何送来如此厚礼?这实在太过了些。只是……若就这样退回去,又未免太可惜。”她也舍不得好东西呢。

    赵琇问赵玮:“哥哥在京里。可曾听说过什么消息?这些方家女如此大方,倒叫我受宠若惊了。”

    赵玮微笑道:“我初见礼单,也吓了一跳呢,原想要代妹妹退回去的。来人只是不肯。把东西丢下就走了。我要再把礼送回各家,家家都说救命之恩,理当厚报,若是我们家不收,他们心里不安。我见那些方家女的夫家人都不曾说什么,只好把东西又带回来了。后来四处打听了,才从尚兄处得知了原委。”

    方家女素来有美名,因此有不少人家慕名求娶。不过求娶的人家。也不是个个都是正人君子,家风清正的。其中也有行事刻薄的人家。不过是顶了个道貌岸人的壳子,骗得世人以为他家是正经人罢了。上一代的方家女中,有一位女子,就不幸遇到了这样一个夫家。她原是曹方氏、冯太太等人的堂姐妹,素来感情极好,本人也是知书达礼,才貌双全,性情柔顺,蕙质兰心。她父亲觉得女婿学问不错,家世也好,亲家求娶也非常有诚意,就放心把女儿嫁过去了。因着女婿放了外任,公婆都要随行,这位方家女便跟着去了丈夫任上。因地方离得远,平日除了年节时有书信回京,就再没机会与娘家亲人相见了。

    家中亲友见她书信里只说好话,便当她婚后在丈夫任上过得不错,谁知忽然一日,就来了凶信,说她急病去世了。这时候她成婚不过三年,连个孩子都没有呢。方家上下只觉得是晴天霹雳,她父母忙忙派了她兄弟过去问,本来也没发现有何异状,直到偶尔外出,遇上早已被赶出去的陪房,才知道自家姐妹在夫家过得悲惨至极。

    那家人只是面上和气,其实十分刻薄挑剔。他们觉得方家女既有贤名,就该处处做得完美,有哪一件事稍有差迟,就是她错了,就要蹉磨人。那方家女日日早起晚睡,侍奉公婆,与丈夫在一处的时间少了;丈夫纳妾,也不许她有半句怨言;妾室得宠,踩到她头上撒野,她略摆个脸色,婆婆就说她不贤;丈夫公婆日常用度要花她的陪嫁银子,她不能反对;她的陪房帮她说句公道话,就被赶出门去;丈夫想升迁,想打点关系,要用她方家的人脉,若她不乐意,那耳光就直接打上来了,由不得她说半个“不”字。

    她好不容易怀了孩子,还要继续在婆婆面前立规矩,就算身体不适,也不能逃脱,没多久就小产了。她落下了病根,缠绵病榻,婆婆还总是说难听的话,带着妾去她面前耍威风,丈夫也从不帮她求过一句情。她哭求过一回,丈夫就说:“那是我母亲,我只有孝顺的,万没有为你忤逆母亲的道理。你这样不孝,哪里贤惠了?可见方家女的好名声都是吹出来的!”她公公也说:“方家骗婚呢,我们很该打上门去才对!”

    这位方家女,性子过于柔顺了些,也很重视名声,听得夫家人这样说,也不敢多言。每次写信回娘家,书信里写了什么,她丈夫都要过目了才允许下人送出,因此从来都只有好话,没有半句不是。方家还因为她的信,真个帮这女婿谋了肥缺,哪里知道自家女儿已被折腾得快死了呢?

    其实他们家在外任上,同在一地做官的人家,也不是没有察觉,其中就有方家的故交,或是拐着弯儿的亲戚。可他们虽然发现了那位方家女在夫家受苦,却从来没人跟方家说一声。有的是觉得那不过是人家家务事,外人何必插手去管?有的则是觉得,那家人如此折腾方家女。方家还要帮他谋升迁,想来并不关心;还有的人是心里对方家存了怨恨,故意袖手旁观……总之。所有知情人都没跟方家提过一句,直到那方家女死了,她兄弟亲至,才有陪房说出真相。那个时候,那陪房一家已经穷到快要走投无路了。若不是这个原因,他们早就回京报信去了。

    方家因此大怒,跟那家姻亲翻了脸。有做御史的子弟还参了他家几本,让那狠心的女婿丢官去职,灰溜溜带着父母爱妾庶子回乡去了。可是死去的人已经回不来。姐妹们都十分伤心,总是在想,若当时有一个人能给他们报个信,兴许那方家女就不会死了。

    如今方慧珠在丘家受难。何尝不是当年那位方家女的翻版?当年后者的婆家仗着方家离得远不知情。就这般糟蹋媳妇,如今方慧珠父母弟妹虽然在济宁任上,可方家在京中还有人呢,又有好几位姑母、姑祖母在,丘家竟也有胆下这个手,分明就是没把方家放在眼里!方家女们得知她的境遇,免不了要想起当年旧事,对于因着一些蛛丝蚂迹。起了疑心,就敢对方太太、冯太太等人说出心中所想的赵琇。当然会感激万分。

    方家女嫁人,也不是个个都嫁在京城的,不少人都随夫到了任上,又或是去了夫家的原籍度日。离了父母亲人,身边除了陪嫁的奴仆,就都是夫家人了。若说她们心中没有些许惶恐,是不可能的。她们也曾怕过,若是孤身在外时,被夫家折磨,又该如何是好?她们是否有把握能逃过那位姐妹的悲剧?

    与其说她们是为了方慧珠来谢赵琇,倒不如说,她们是在感谢一位在“方家女”遇到危险时,不介意得罪人,不介意被人说多管闲事,也不在乎旧怨,毅然伸出援手的好心人。几样古画、珍玩,对于别家是宝物,对于她们来说,却不是多么稀有的,拿来表达她们心中的感激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若不是觉得金银财帛太过俗气,而赵琇据她闺中结交的朋友曹萝、冯秀琴等人所言,是个爱看书、爱画画的斯文姑娘,她们兴许会选择其他更土豪的方式来表达谢意的。

    赵琇听完赵玮的话,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虽然仍旧受宠若惊,但她看着那些礼物,又觉得它们不是那么烫手了。既然人家诚意送礼,她也不好拒绝,顶多过年时多送些礼物回去就好。

    赵琇喜滋滋地带着柳绿、碧菡收拾东西,只觉得连方慧珠的冷淡,都不会影响她的好心情了。张氏也说:“原还觉得方家那长女不懂事得很,如今想来,她一个人糊涂,又有什么要紧?其他人明白就行了。方家女儿之间情谊深厚,也是难得。”

    赵琇笑道:“我如今也不恼她了。她也挺可怜的,遇人不淑,婚姻失败,以后二婚还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呢。况且她也不是没向我道谢,只是态度冷淡些罢了,兴许是她心情不好呢?我何必跟她计较太多?”

    赵玮在旁听了,便道:“你们是说方家嫡支那和离的长女?她若是心情不好,倒也不奇怪。如今丘家正要给丘惠友续娶呢,朝中有与方家交好的朝臣、御史,咬着丘家参了几回,丘家忙着撇清自己,还没来得及报复方家。但听丘家人平日里放话,对方家人也是怨恨颇深,似乎把他们当成自家女儿有可能失去入宫资格的罪魁祸首了。方家嫡支此时离京,也算是聪明。可有丘家如此上窜下跳的,只怕方家长女想要再嫁,就难上加难了吧?眉山伯府的名声也挺响的,有几个人能不在乎他家,娶一个名声不好的妇人呢?况且听闻早年曾与方家议亲的另外几个人,都婚姻美满、功成名就的,京中有议论,说方家当年择婿时瞎了眼呢。若挑的是另外几个,又怎会有今日之事?”

    赵琇听得恍然大悟。看来方慧珠灰心丧气的原因就在这里了。前途无亮,人生茫然,哪里还能笑得出来?自己往日倒是错怪了她。(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四章 邀请

    虽然知道自己有可能误会了方慧珠,但赵琇跟她又不是有很深交情,误会也就误会了,并不放在心上。她刚得了几份厚礼,里头有那么多件心爱之物,又有她从江南带回来的东西,她忙着整理还来不及呢。

    名画都需要好生收起,书籍则是分门别类地放进书房,若有适合送到明知书馆的,则寻个人抄写一本送过去。赵游跟着回了府,如今被安置在前院住着。他读书不成,请来做抄写是不行的,倒是家中庶务,他可以跟着历练参与一下,日后少不得要代侯府出面与人交际。

    赵琇把抄写的活直接交给了明知书馆的易家兄弟,限定了时限,让他们抄完了再把原本送回来,也就行了。另外还有她在江南收集到的外文书籍,有几本浅显易懂的已经翻译成了白话文,早年得的那两本经济、贸易方面的著作,她也翻译好了,懒得再用优美的词藻润色一番,直接就各抄写了一份送去书馆,上头还附有几幅她亲笔画的小插图,让阅读者能对书中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至于来书馆借阅的学子们是否会翻看这些书,又是否能理解,那就不是她能控制的事了。

    忙完了这些后,赵琇再把建南侯府上下的庶务再整顿了一遍,终于能松口气了。离家超过一年,大管家们都跟着南下了,侯府中居然还能井井有条,乌来兴看来颇为能干呢。她素来喜欢提拔有才能的人,立刻就升了乌来兴做二总管。在汪福来手下做事,看得其他小管事们眼红不已。

    但再眼红,他们也没有话说。乌来兴不但是老郡公身边资历最老的忠仆之子。本身也才能出众,手段、人缘都没什么可挑剔的,只是做个二总管,绝对当得起。等到汪福来年迈请退,他就是接手的人了。一时间,找上门去巴结讨好乌来兴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夫妻倒是很把持得住。关门谢客,一门心思扑在差事上,没让赵琇失望。老乌头夫妻都很满意。私下夸了他好几回。

    赵琇心中同样满意,见乌来兴的老婆也挺能干,而且为人本份,心思也正。便有意识地将内宅的事务转一些给她负责。外宅事务有能干的管家在。哥哥赵玮也有能力,因此赵琇并不担心。可内宅的事,在卢妈离开后,便只有她一人独领了,心下还觉得负担挺重。如今可好,她终于又有了帮手,当然要使劲儿使唤才行了。

    等忙完这些,她又开始了翻译传教士日记的工作。先前画好的世界地图已经被高桢带走了。说是要献给皇帝,也不知这时候献了没有。她果然听说了宫里派人将广平王与高桢接进宫。一住几日,连叶大夫也跟着进宫去了,也不知现在如何。赵琇心里有些七上八下的,既觉得宫中肯定会有更好的药物与条件去治疗广平王的眼睛,又觉得皇帝对广平王早就心存猜忌,会不会不乐意让他双眼恢复光明呢?

    刚回京后的第二天,为了给经历过一段辛苦旅程的祖母张氏请平安脉,她与哥哥赵玮又下帖子请了太医院中最为相熟的江成过来。可是江家人却说,江成入宫当值,从昨天傍晚得了急召开始,就不曾回过家了,也不知在做什么,听闻太医院里好几位出色的太医,此时也都在宫里呢。

    赵琇想起广平王进宫,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难不成江成是在为广平王治疗吗?可是广平王的主治医师却是叶大夫,太医院的人真能派上用场?太后与皇帝明明知道太医院的人几年都没治好广平王,广平王下一回江南,叶大夫就让他看到光了,谁才是真正能帮到广平王的人,不是一目了然吗?太后与皇帝为什么又叫太医院的人出动了?

    赵琇不是信不过江成,这几年里,广平王的身体一直是他在照看,若论对广平王身体状况最了解的人,除了他就没别个了。宫里若只宣他去,也就罢了,可把其他太医也请了去,难道就不怕他们给叶大夫添乱吗?

    赵琇心里乱得象一团麻,这时候,曹家却送了帖子过来,邀她祖孙去赏梅。

    赵琇心里正烦闷,不是很想赴约,可是张氏与曹太夫人交好,不想驳了对方的面子,已经抢先一步答应下来了,还替赵琇应了邀请。

    来送帖子的婆子依旧是曹大力家的,她是个爽直的人,也不知是不是看出了赵琇脸上的犹豫,大咧咧地笑道:“我们姑娘可想赵姑娘了,这一年里就没少念叨。这回是她做东,邀了京中几家姑娘来赏梅作诗,早一个月就定好了,知道赵姑娘回了京城,立刻就命小的来补上帖子,还说她恨不得今儿就开诗会,好早日见到赵姑娘。”

    赵琇想起曹萝素日的温和友爱,心里一软,就笑着回答:“我也想她得很,平日里玩得最好的朋友,除了她,其他几人我在路上都见过了。原本早就想着要去看她的,连日忙着整理行李,倒混忘了,难为她特地送了帖子来。请妈妈替我回去告诉她一声,就说那日我必到的。”

    曹大力家的顿时笑开了。

    赵琇把从江南带回来的东西挑拣了一番,寻了四匹上等松江布,另有若干洋行售卖的小玩意儿,以及几样自家制的果脯果干,做了两个礼盒,就当作是给曹萝的礼物了。曹家其他人另外还有,她帮着张氏一样样备下了,不必详提。到了诗会当日,她就穿戴着今年新做的一身冬衣,跟在祖母张氏身后,带着礼物上了马车,往柱国将军府曹家去了。

    到了曹家,曹家已经来了几位客人。看来他家今日宴客,是早就筹备下了的。张氏与赵琇,都是补的请帖。一进门看见的,倒有一半是熟人,另一半虽然不算熟。却也有不少是打过照面的,彼此知道是什么身份来历,只是平日几乎不曾打过交道罢了。

    张氏与曹太夫人见过礼,两人寒暄过后,前者刚提了一句:“太后身体可好?已给宫里递了牌子,不知几时能蒙召见?”旁边就有人插话,笑吟吟地说:“我久闻郡公夫人气度不凡。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哪。令孙如今也十分有出息,在外头有好大的名头。令孙女是头一回见。小小年纪也是才貌双全,郡公夫人真个好福气呀。”

    张氏过年的时候,经历过南边各家亲友、同乡、世家、官眷们的连番试探,心中早已警惕了许多。听这妇人一张口就是奉承的话。哪怕张氏觉得句句属实。也免不了猜疑这人的用意,便不动声色地听她讲下去。

    谁知这妇人翻来覆去,说的只有奉承话,还略有些试探的意思,想知道张氏的孙子孙女是否已有婚约。这跟张氏在南边遇到的那些人是一个用意,她心中冷笑,便淡淡地,没把话说死。但也没有表现出有兴趣谈论的意思,却略带儿不耐烦。她是这个反应。那奉承的妇人比赵家母子与卢三姑娘可有眼色多了,便也住了嘴,聊起了别的话题。

    曹太夫人懒得理会上门的客人心里有什么盘算,她只拉着张氏说话,问上海府慈贤会的事。曹太夫人如今在这个组织里头也挂了名,还捐了二百两银子,却不是很清楚它能做什么。京中的慈贤会,虽然跟上海府的是一个组织,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关系,组成后除了每月在贫民区施粥,给鳏寡孤独的人家送点银子,也没做什么了,反而成了京中贵妇们搏取好名声的工具。每次做了一丁点儿好事,就总有人宣扬得满城皆知,还出了好几位“善良”、“仁慈”、“菩萨心肠”的好姑娘、好太太。曹太夫人深知其中关窍,只觉得厌烦,因此才会格外关心,上海府那一个是不是也同样如此?

    上海府那边的慈贤会,虽然也没少给慷慨解囊的贵妇人、娇小姐们搏取美名,但实事并没少做,比京中的要稍微好些。张氏介绍了几条,见曹太夫人吐嘈京里的慈贤会,便尴尬地笑了笑。

    京中的慈贤会,如今是太后娘娘做的会长,怎么好说慈贤会的不是?况且,不管那些姑娘太太们是不是有心沽名钓誉,好歹她们也是真金白银地拿出来,并不是无中生有的。长期稳定的施粥,也能对贫民们有所帮助,总比什么都不做来得强。她们既出了力,得些名声也没什么要紧。张氏想到自己孙女在江南的好名声,也是这么来的,就不在意了。

    曹太夫人经她一番劝说,气也顺了许多,勉强道:“也罢,她们确实是出了银子的,虽说是用心不良,但能帮到人就行。横竖如今有这等贤名的女子多了,渐渐的就变得寻常,倒也没什么要紧的。”她冲赵琇笑了笑,“我可是听说了你家大姐儿在上海府的事迹,心中很是佩服呢。大姐儿实在是能干。”

    赵琇在旁陪着,闻言笑笑,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她其实不大喜欢陪着老太太们说话,只是到人家家里做客,不好要求太多罢了。她只奇怪,曹萝听说她来了,怎么也不露个脸呢?

    说曹操,曹操到。赵琇正念叨着曹萝,曹萝就出现了,欢欢喜喜地拉着赵琇的手说:“可把你盼回来了!蒋家姐姐与方家五表妹先后给我写了信,说是你南下时看她们去了,我心中实在羡慕,偏你到这时候才回京城,真叫我望眼欲穿呢。”

    赵琇听得直笑。

    曹太夫人道:“你们女孩儿有自己的消遣,萝姐儿就带了你赵妹妹过去吧,让我们老太婆们好好在这里说说话。”

    曹萝大喜,拉了赵琇就要告别。赵琇也盼着离开好久了,行了礼便退出来,随曹萝去她的院子。

    她以前就曾经去过那里赏梅,想必今年也是在那里举办诗会吧?

    没想到曹萝到了外头,就露出了几分忧色,愧疚地对赵琇说:“有一件事,我对不起你,今日诗会,我……我……王大姑娘也过来了。”(未完待续。。)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351/ 第一时间欣赏闺门秀最新章节! 作者:Loeva所写的《闺门秀》为转载作品,闺门秀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闺门秀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闺门秀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闺门秀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闺门秀介绍:
赵琇有个哥哥是侯爷,亲的 她家世、容貌、才学、女红、能力,样样都不缺 但她知道在别人看来 她仍旧是个 半路上道的侯门千金 与那些根正苗红的大家闺秀 不能比 可是…… 谁要跟她们比?!闺门秀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闺门秀,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闺门秀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