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明朝狠人TXT下载明朝狠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明朝狠人全文阅读

作者:寂寞一刀     明朝狠人txt下载     明朝狠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三百一十四章 搭建新班底(二)

    沈有容听郭致远说要让陈第担任大员知县也是一脸愕然,陈第是他的忘年交,一直在他军中给他当参谋,郭致远当着他的面挖他的墙角,让他多少有些不悦,不过他却不好阻止,陈第只是他客卿,并没有实际名分,而且陈第担任大员知县就成了朝廷命官,比陈第致仕前担任蓟镇游击将军地位更高,算是高升了,他也不能挡了陈第的前程,也只能闷着不说话了。

    郭致远瞟了一脸郁闷的沈有容一眼,也猜到了他的心思,呵呵一笑道:“沈有容将军此次平叛有功,我已向圣上举荐沈将军出任水师参将,在澎湖岛设澎湖水寨,由沈有容将军领兵,受东番府节制,如今东蕃初定,海上却仍有多股海盗盘踞,倭寇横行,日后东蕃的安全我就全拜托沈将军了……”

    沈有容打了半辈子战才混了个浯屿钦依把总,如今连升两级当了参将,他自然也是有些喜悦的,只是想到从此要屈居郭致远这个年轻小子之下,听他节制,脸上又有些挂不住,心中很是纠结,脸上阴晴不定,既没有站起来向郭致远致谢,也没有明确拒绝。

    郭致远也知道要收服沈有容这员虎将不容易,所以也不急着逼着他表态,继续道:“刘若思将军此次弃暗投明,将功折过,我已向圣上举荐刘将军出任东蕃守备,主要负责东蕃陆地防务、治安,协助沈有容将军巩固东蕃海防……”

    刘若思这段时间一直惴惴不安,他作为原福建水师把总却参与叛乱,虽然后来被郭致远说服倒戈,郭致远也答应保他周全,但叛乱是不赦之罪,他心里着实没底,想着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没想到郭致远不仅保住了他性命,还让他升官当了守备,心中对郭致远自然是感激不已,激动地站起来颤声道:“大人对末将恩同再造,末将定当为大人效死!……”

    对于刘若思这样的叛将,郭致远也只能是保守任用,不可能真正把东蕃的安全寄托在他身上,而且朝廷批准的兵额有限,刘若思这个守备能够带领的兵员不过一千人,要靠这一千人守卫东蕃是远远不够的,郭致远的雄心也远不止于此,继续道:“如今我们虽占据了大员、鸡笼湾、北港三大港口,但在东蕃境内土著不服王化,海上倭寇亦有卷土重来之可能,我们现有守备力量严重不足,我拟编练团练新军,由沈君蓉担任团练总指挥使,在大员、鸡笼湾、北港分设团练指挥,由孙智勇担任大员团练分指挥,李国助担任基隆团练分指挥,北港团练分指挥由沈君蓉兼任,待移民抵达后从中优选青壮扩充兵源……”

    孙智勇早在古田县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他的不凡,这两年跟在郭致远身边历练,几次战斗都有不俗表现,已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而且他是最早追随郭致远的,忠心也有保证,所以郭致远把他外放出去,让他担任大员团练分指挥。

    李国助在原本的历史时空能在李旦死后继承家业成为新的海上枭雄,能力同样是毋庸置疑的,加上此次李旦拿出五十万两银子献给郭致远,也是向郭致远表明其忠心不二,郭致远自然也要投桃报李,给李国助一个好前程。

    孙智勇和李国助正值青春年少,对于建功立业自然都是十分热切的,如今被郭致远委以重任,都激动得热血沸腾,立刻站起来大声道:“谢大人提拔,标下万死不辞!……”

    倒是沈君蓉因为沈有容在座,表情一直很不自然,她和沈有容的芥蒂一直没解开,也不愿意公开她和沈有容的父女关系,但她要担任团练总指挥,就少不了和沈有容接触,那就尴尬了,不过她一直梦想当一名女将军,在这个时代女子地位低下,除了郭致远恐怕没有人能给她领兵打仗的机会了,所以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咬了咬牙站起来抱拳道:“末将领命!”

    郭致远这样安排固然是看中沈君蓉确实是难得的军事人才,但也是希望借此缓解沈有容和沈君蓉的父女关系,便哈哈一笑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有沈将军父女齐上阵,东蕃可保无虞也!……”

    一直没有表态的沈有容在看到沈君蓉也被郭致远委以重任后,心中也暗叹了一口气,他对沈君蓉一直心怀愧疚,如今沈君蓉已经明显死心塌地追随郭致远,他便想不被郭致远绑上战车也不可能了,终于也站起来抱拳道:“谢大人提携,沈某愿听从大人差遣!……”

    众人这才知道原来沈有容和沈君蓉原来是父女关系,惊愕之余连忙纷纷向两人道贺,沈有容和沈君蓉对视了一眼,都没有说话,表情复杂地默默坐下了,郭致远也知道要想一下子解开这父女俩的芥蒂不太可能,只能慢慢来,便岔开话题道:“东蕃府初组建,一切都只能从零开始,还望诸位不辞辛劳,鼎力相助,诸位有相识之贤才故交,也可向我举荐,他日有成,必不忘诸位之功!……”

    众人自是齐声应诺。至此郭致远在东蕃的军政班子算是搭建起来了,他任命的这几人都是独当一面的大才,自会帮他网罗人才,所以基层的吏员部属人选也不用郭致远太操心,他只要把东蕃发展规划定好了,这些人自然会帮他查漏补缺,让东蕃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徐光启作为郭致远第一智囊,考虑事情自然最为周全,抢先发问道:“大人,我等辛劳些倒是没什么,只是要发展东蕃,有两样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务之急,一是人口,此前白大人已从古田招募移民近万人至东蕃,但人数还是太少,二是钱粮,之前平叛的缴获已经花得差不多了,而且之前我安排人从福建采购大量粮食,虽已竭力小心保密,但如此巨量的粮食采购却是难以做到不惊动福建官府衙门,福建巡抚徐学聚已下令对外购粮食严加管控,不知大人可有考虑?……”

第三百一十五章 发展规划(一)

    郭致远心中早有计划,呵呵一笑道:“徐先生问到点子上了,我已奏请圣上恩准东蕃从内陆移民,已安排张承去办此事了,内陆第一批移民应该在路上了,同时也安排他在内陆采购粮食、种子、农具等生产生活物资,化零为整,尽量不造成当地物价波动,有圣旨在手,当地官府应该也不敢过分刁难……”

    徐光启略松了一口气,追问道:“不知大人准备招募多少移民?我也好早做安排……”

    关于移民的问题郭致远在路上已经通过飞鸽传书和徐光启等人简略通了一下气,不过移民的具体数量却没有说,主要是怕众人太震惊,现在徐光启问出来了,也就不好再藏着掖着,只能实话实说道:“我准备分十批从内陆移民,每批约三万人,总共三十万人!……”

    众人顿时一片哗然,徐光启更是惊得跳了起来,大叫道:“三…三十万人?!这需要多少钱粮啊?这…这……”

    郭致远早猜到众人会是这般反应,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道:“徐先生莫急,我已说了,这三十万人是分批移民,我拟分三年完成,每年移民十万人,东蕃气候温暖,稻米可以一年三熟,只要坚持一年,等我们的屯田作物收获,便能自给自足了……”

    徐光启却不像郭致远那么乐观,连连摇头道:“即便如此也很难,这么多移民人吃马嚼,所需钱粮可是个天文数字,从何而来啊?!……”

    郭致远呵呵笑道:“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说的,要养活如此多的移民,要让东蕃实现自给自足,我们必须广开财源,我已想好三条财路,这第一条便是海贸生意,圣上已恩准东蕃开海禁、通海贸,所以我准备成立中华东印度海贸公司……”

    “公司?”众人都是第一次听说“公司”这个词,全都是一头雾水,只有孙传、李锦、李旦三人因为长期从事海贸生意,略有所悟,李锦和荷兰人打过交道,立刻献宝似的惊喜道:“我听说过,那些荷兰人好像就是什么东印度公…公司的……”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英国人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因为让所有中国人倍感屈辱的鸦.片战争正是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发起的,但其实不仅英国人,荷兰人、葡萄牙人、法国人等此时的殖民主义西方强国都成立有自己的东印度公司,所谓的东印度其实是泛指整个亚洲沿海地区,也是这些殖民主义西方强国掠夺东方财富的工具,其中既有**主导,也有私人财阀的参与,其贩卖的也不仅仅是鸦.片,而是通过海贸和占领殖民地来获取暴利!

    作为穿越者,郭致远当然非常清楚这些殖民主义西方强国掠夺东方财富的模式,所以才会成立这个中华东印度海贸公司与他们对抗,这样就可以避免直接用国家名义造成的外交冲突,慢慢发展自己的实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当然现在郭致远不可能把自己的野心告诉自己的团队骨干,以免他们知道将要面对的敌人有多强大而心生畏惧,所以也没有过多解释,瞟了李锦一眼,继续道:“我准备开三条海贸航线,第一条是与日本、朝鲜等东亚邻国的航线,这条航线就由李旦兄负责,同时你还要负责打通我大明北方与南方的航线,将北方的物资运到南方,将南方的物资运到北方,互通有无,若是遇到官府刁难,你可以用我的名号……”

    李旦能成为海上枭雄,眼光自然是很毒的,像他这样的人通常都喜欢豪赌,赌的不仅是自己的钱财,甚至包括自己的命运,这次他之所以拿出五十万两银票献给郭致远,是因为李国助把郭致远此次平叛的经过都详详细细地写信告诉了他,让他意识到郭致远的确是值得他投效的明主,也让他下定决心要紧跟郭致远,不惜将全副身家都押在郭致远身上!

    事实也证明他这样做是正确的,郭致远确实是重情重义之人,此次不仅对李国助委以重任,让李国助担任基隆团练分指挥,更把这样重要的一条航线交给他,要知道这和他之前单干是不同的,他之前单干实际是就是当海盗,是上不了台面的,现在却是有了官方的名义,他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展拳脚了!

    所以李旦立刻振奋地站了起来,沉声道:“小人定不负大人重托,小人保证一年之内,东亚的海贸生意我们最少占到八成!……”

    对于李旦,郭致远还是很放心的,在原本的历史时空李旦在没有任何官方助力的情况下都能成为东亚海上霸主,几乎垄断了整个东亚海贸生意,如今有了自己的帮助,只会发展得更好,而且李旦颇讲信义,忠诚度也没问题,自己完全可以放手任他施展才能,便微笑点了点头,双手虚按了一下,示意李旦坐下,继续道:“第二条航线便是通往吕宋、印尼等国的航线,交由孙老负责,不过你孙家车马行的生意也别放弃,移民、采购物资等都还要你们的车马行出力,孙老,我曾向你许诺,你孙家对我帮助,我必十倍报之,今日便算我兑现承诺了,还望孙老继续助我一臂之力!……”

    孙传从郭致远到古田上任起就开始在他身上投资,如今终于收到回报了,曾经的孙家为了争取一张海澄月港船引费尽九流二虎之力而不得,还被逼得不得不放弃海贸生意转为经营车马行,现在郭致远却把整条航线交给他,假以时日,孙家必然成为海上的一方枭雄,这样的回报又何止十倍!也是激动地连忙站起来道:“大人一诺千金,老朽感激涕零,还是那句话,我孙家上下任由大人调遣!……”

    通过这么长期的合作,孙家已经被郭致远彻底绑上自己的战车,郭致远也是十分放心的,唯独这第三条航线,他心里一直还有些犹豫不决,瞟了坐在最下首的李锦一眼,李锦这人毛病不少,风骨也不怎么样,对他的使用郭致远一直有所保留,不过他手下的人中有海贸经验的除了李旦、孙传外也就只有李锦了,但这家伙靠得住吗?

第三百一十六章 发展规划(二)

    李锦见郭致远望向自己,也隐约猜到郭致远可能是要重用自己了,连忙坐直了身体挺起了胸膛,可他又有点不敢置信,他可是曾带人在海上阻杀过郭致远的啊,郭致远能饶他的狗命让他活到现在已经算是无比仁慈了,怎么可能重用自己把整整一条航线交给自己呢?

    郭致远望着李锦患得患失的样子暗暗好笑,最后还是决定给这家伙一个机会,呵呵笑道:“第三条航线是通往交趾(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国的航线,就交给李锦负责,让王喜协助你,同时你还要负责和荷兰人的联系,之前我不是答应他们实现和大明通商吗?现在可以兑现了,不过他们只能来东蕃,不能去福建内陆直接开展贸易……”

    李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得语无伦次道:“大…大人对小人恩同再造,小…小人便是给大人做牛做马也难…难报答,小…小人……”

    郭致远摆摆手道:“忠心你就不要表了,你今后可是要代表我和荷兰人打交道的,切不可奴颜婢膝,堕了我大明国威!……”

    说着又转头对李旦和孙传道:“你二人也一样,一定要记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番邦之人打交道要不卑不亢,多留个心眼,另外我还要给你们一个任务,就是要想办法从这些大西人那里搞到他们的先进火器、作物种子等我大明没有的物资,遇到懂得造船、火器制造、操作火炮等方面大西工匠、人才要想方设法招揽过来……”

    李旦等三人心神一凛,也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郭致远这是下的一盘大棋啊,不仅要通过海贸生意赚钱,更是想通过学**西人的先进技术壮大自己,连忙站起来齐声道:“愿为大人效死!”

    连李锦都得到了郭致远的重用,赵仕祯就有些坐不住了,他作为郭致远团队的核心成员,这一年多却一直没能跟在郭致远身边,感觉有些被疏远了,现在徐光启他们都被郭致远委以重任,唯独没有提到他,让他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只是他自重身份也不好主动问,脸色却有些不好看。

    郭致远当然没有忘记赵仕祯,赵仕祯为他研发出了燧发枪和载人热气球绝对是了不得的大功,只是因为朱常洛的关系,郭致远没法给赵仕祯一个官方的身份,瞟了一眼脸色不豫的赵仕祯继续道:“我想到的第二条财路就是发展东蕃的制造业,我们的卷烟作坊和制衣作坊都要在东蕃开起来,另外我们还要利用东蕃的特点,在这里开制盐作坊、酿酒作坊、制茶作坊等等,除了民用制造,我们还要发展造船业、火器制造等这些可以用于军事的制作工坊,这就要拜托赵先生了!我们从吕宋救回的那些幸存商民中有不少能工巧匠,我全部交给赵先生调遣,等新移民到了,里面也有不少的工匠,也由赵先生优先挑选……”

    众人都被郭致远的宏伟规划给惊呆了,郭致远还真是出手就是大手笔啊,他们可以想象得到按照郭致远的规划,未来的东蕃将是何等的繁华景象!赵仕祯更是激动得不行,他一直郁郁不得志,现在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平台,兴奋得磨拳搽掌道:“太好了!太好了!老夫终于施展平生所学了!……”

    只有徐光启欲言又止,郭致远把摊子铺得这么大,需要的钱就更多了,郭致远说的这两条财路虽然前景光明,却是需要时间才能看到成效的,这远水解不了近渴,眼前需要的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呢?

    郭致远望了徐光启一眼,并没有急着解释,继续道:“我想到的第三条财路就是发展东蕃的商业,有商业才能流通,流通才能聚财,所以我准备开放大员、鸡笼湾、北港为自由贸易港,允许我大明商民和大西商民登陆进行自由贸易,并开辟专门的自由贸易集市,当然我们是要收取商业贸易税的……”

    徐光启就再也忍不住了,提出质疑道:“大人所提的这三条财路好是好,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这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呢?我们手头的资金远远不够啊!另外如果开放自由贸易的话,治安也是个大问题,若是有奸细混进来,我们岛上的虚实便全都泄露了,防不胜防啊!……”

    郭致远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道:“启动资金我来想办法,治安问题我也有考虑,我们筑城的时候可以做好建筑规划,将开放区域和非开放区域分开,加强非开放区域的守卫,同时做好登岛人员的身份甄别,应该就出不了大问题,些许跳梁小丑,来了我们也不怕!……”

    徐光启见郭致远说得自信满满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众人都被郭致远的宏伟规划搞得热血沸腾,士气高昂,这个时候去和郭致远争执就有些扫兴了。郭致远把众人的干劲都鼓起来了,也达到了他的预期效果,站起来朝众人拱手行礼道:“时不待我,东蕃的发展就拜托各位了!……”

    众人连忙齐声应道:“愿为大人效死!”

    会后郭致远又单独召见了李旦、孙传、李锦三人,三条航线的打开是他整个计划的重中之重,需要做的布置很多,必须马上开始了,郭致远对三人分别耳提命面了一番,三人便匆匆离开了东蕃,按照郭致远的布置取落实了。

    徐光启心中的疑问其实并未打消,只是郭致远一直在和李旦三人单独谈话他也不好打扰,等李旦三人离开,他就抱着一大堆图纸来找郭致远了,在他身后还跟着一名身着布衫的中年男子,这中年男子脸上横七竖八地划了好多道伤痕,仿佛脸上爬了好几条蜈蚣,看起来着实恐怖!

    郭致远虽不是以貌取人的人,可初一看到这中年男子的脸也吓了一大跳,不过他知道既然徐光启带着此人来见他,此人一定不一般,强作镇定指着那中年男子问道:“徐先生,这位是?……”

第三百一十七章 宏伟规划(三)

    那中年男子虽然面相恐怖,却颇懂礼数,不卑不亢地主动上前行礼道::“草民蒯越见过大人!……”

    蒯?这个姓氏倒是比较少见,郭致远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明代一个姓蒯的名人,顿时眼睛一亮,追问道:“不知蒯祥是你何人?……”

    那中年男子嘴唇剧烈地抽动了一下,略一犹豫,才咬咬牙道:“蒯祥正是先祖!”

    郭致远一听就大喜过望,这蒯祥在正史上或许还算不得有名,但在建筑史上却绝对称得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从金陵北迁时,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继续大兴土木。蒯祥作为明成祖的随从人员,先期北上,参加皇宫建筑设计。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

    除了承天门,蒯祥还主持修建了北京皇宫、皇宫前三殿、长陵、献陵、裕陵,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隆福寺等著名建筑的修建,从一名工匠逐步晋升,直至被封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禄,绝对可以算是明朝工匠的传奇!蒯祥的后代子孙大多继承了他的技艺,奉蒯祥为鼻祖的工匠团体香山帮天下闻名,直到晚清时,仍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

    郭致远对于东蕃建设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规划,但要将他脑海里的规划变成现实就需要真正懂建筑的人才才行,郭致远正为此发愁,没想到徐光启居然能找到蒯祥的后人来帮他主持东蕃建设,连忙喜出望外道:“原来是蒯鲁班之后!有蒯先生相助,我东蕃这三座大城必成千古名城,名垂青史!……”

    那蒯越却犹豫了一下,抱拳道:“草民不敢欺瞒大人,草民如今是戴罪之身,草民可以为大人设计图纸,但不能抛头露面,还请大人见谅!……”

    郭致远有些诧异地望了蒯越一眼,一旁的徐光启连忙凑到郭致远耳边小声地解释起来,原来这蒯越继承了蒯家衣钵,原本在京城做皇家建筑的“木工首”,因为得罪了宫里的太监头子,诬陷其在主持修建皇家园林时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幸得他提前得到消息,在锦衣卫来缉拿他前逃出了京城,一路逃亡到了福建,为了躲避锦衣卫的通缉,他不得不自毁容貌,因为没有合法身份,他不敢抛头露面,从京城逃出时带的银两也花完了,生计也成了问题,恰巧白度奉郭致远之命在福建招募移民,蒯越就跟着到了东蕃,徐光启慧眼识才,发现了他在建筑设计上的卓越才能,这才把他提拔出来,原本蒯越也不想暴露身份,但郭致远提到了蒯祥,他不想让先祖之名蒙羞,这才坦白身份。

    如果是别人自然不敢用蒯越这样的逃犯,但对于郭致远来说却完全不会有这样的顾虑,哈哈一笑道:“蒯先生尽管放心,在东蕃谁都不敢缉拿你!等筑城成功,我还可以向圣上为你请功,帮你洗脱罪名,绝不让蒯鲁班之后蒙冤!……”

    蒯越一听也是喜出望外,郭致远如此霸气的护犊子,让他感觉郭致远确实是一个值得投效的人,感激涕零道:“谢大人维护,草民愿听从大人驱使!……”

    徐光启把图纸摊开,三人对着图纸讨论起筑城规划来,蒯越不愧是蒯鲁班之后,又有过主持皇宫大型建筑设计的经验,整个设计规划布局面面俱到,包括排水、排污、防火等细节都考虑进去了,让郭致远赞叹不已。

    当然因为事先没有和郭致远沟通,所以郭致的一些想法并没有在设计图纸上体现出来,郭致远的这些想法当然是来自于他作为穿越者的后世经验,如果就这么和徐光启、蒯越解释,他们估计一下子还理解不了,所以他干脆卷起图纸,挥挥手道:“纸上谈兵不如实地勘察,我们一起出去看看吧……”

    郭致远又让人去把白度和陈第叫来,他要在北港、鸡笼湾和大员三地同时筑城,把白度和陈第一起叫上,就可以三地同时推行,要省不少功夫。

    东蕃(台湾)受地壳变动、河流作用与差异侵蚀影响,一些山区丘陵因构造作用形成盆地,盆地相较周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合人群居住,倒是给郭致远筑城减少了不少难度,而且这里地广人稀,更是给了郭致远充分的发挥空间,现在的东蕃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由郭致远在上面挥洒泼墨!

    望着这么一大片一望无边的平地,郭致远也是豪气顿生,指着手中的图纸对一旁的蒯越道:“蒯先生,我觉得你图纸上预留的道路宽度还是太窄了,我希望所有的道路最少要能让八辆马车平行通过,而且所有道路都要用三合土和碎石硬化……”

    “八辆马车同时通过?!”蒯越暗暗吃惊,这个时代的城市道路大都比较窄,能够让两辆马车同时通过就不错了,不过他倒也没有提出反对,反正这里空地多的是,自然是郭致远说留多宽就留多宽了。

    郭致远也没有解释,在现代城市道路不够宽往往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所以很多城市的道路经常是挖了又修,修了又挖,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郭致远自然要吸取这个教训,一步到位了。

    接下来郭致远要把一些现代城市的设计想法提了出来,让蒯越大受启发,特别是郭致远提出要在山上修建蓄水池,然后埋设管道,引山水下来,用管道通到每家每户,更是让蒯越连声称妙,惊喜道:“如此一来便可以省去每家每户打井取水的麻烦了!大人真是奇思妙想,草民受教了!……”

第三百一十八章 东蕃书院

    此时郭致远想的却是自己终于能用上“自来水”了!这个时代的生活条件实在太差了,让郭致远这个“现代人”感觉十分不便,如果不是这个时代缺少肥料,农民都把粪便当宝,所有粪便都要收集起来当肥料,他真的想把冲水马桶也发明出来。

    不过也就是因为北港的地理条件好他才能这么弄,地势平坦,背山靠水,水资源非常丰富,如果放到其它地方就行不通了,想到这里郭致远越发觉得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兴致勃勃地指着远处连绵的山岭向一旁的徐光启问道:“徐先生可知此山叫何山?……”

    徐光启比郭致远先到北港,已经和这里的土著进行了接触,连忙道:“此地土著称其为大屯山……”

    郭致远一听眼睛就一亮,大屯山在后世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阳明山!日本侵占台湾的时候在这里建了大屯山公园,后来蒋.介石逃亡到台湾为了纪念王阳明才把这里正式改名为阳明山,这里也成为后世的一个著名景点,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的时候基本都要来这里看一看。

    穿越前的郭致远没有去过台湾旅游,现在来到这里自然不能错过了,兴致勃勃地道:“山环水抱有灵气,此山云蒸霞蔚,必是一座灵山,我们去看看!……”

    众人虽不知道郭致远为何突然对这大屯山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但也没人扫兴,立刻有随从牵来了马匹和马车,一行人骑马的骑马,坐车的坐车,浩浩荡荡来到了阳明山下,这阳明山能成为后世的著名景点,风景自然是很美的,绿树成荫,溪流成趣,更有不少的小型瀑布飞流直下,美不胜收,据徐光启介绍,山上还有不少的温泉!

    郭致远一听眼睛又是一亮,他也记起来了,阳明山属于大屯山火山群,火山地型景观正是这里的主要特色,有温泉自然不奇怪,更重要的是这里盛产硫磺!硫磺是制造**的重要材料,守着这座宝藏,郭致远就可以大量制造**了!

    徐光启还以为郭致远是对这里的温泉感兴趣,便笑道:“大人可以在山上建一座别院,处理公务疲乏了可以来这里泡泡温泉……”

    郭致远却摆摆手哈哈大笑道:“别院不忙建,我要在这里建一座书院,东蕃书院!地灵出人杰,我要让所有移民的子女都来此读书!日后我东蕃人才皆出于此!徐先生你要把这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明日就派人来现场勘察,争取早日把书院建起来!……”

    在古田的时候郭致远就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发展的根本,顶着巨大的压力扩建县学,所以徐光启他们这些郭致远的老班底都对郭致远把建东蕃书院当成头等大事不奇怪,倒是陈第刚刚加入郭致远的团队所以了解不深,陈第是著名的藏书家,对于教育这种事自然是非常热心的,见郭致远如此重视教育也是喜出望外,激动道:“大人,此乃一大善政也!老朽愿捐出所有藏书,并号召我福建士林中人来此游学!……”

    陈第这个藏书家可不是白叫的,他承家世藏书,珍本颇多,而且他足迹遍天下,遇书辄买,听说金陵焦家富藏书,他就亲自跑去,读抄未见之书,阅读其大量藏书,在南京搜访图书5年,归家时装书2大车。先后积书至1900余种,1万余册,也因此他在福建士林中威望极高,有他号召,必定响应者云集!

    建一座书院可不仅仅是修几座房子那么简单,需要藏书底蕴,更需要有名望的教授,郭致远正为这两个问题发愁,现在陈第全给他解决了,也是大喜过望,郑重地对陈第行礼道:“多谢陈老倾力相助!”

    陈第连连摆手道:“此等利国利民之事,老朽自当鼎力相助!”

    可能此时谁都没想到,若干年后,东蕃书院声名鹊起,风头甚至盖过了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甚至有不少内地士子闻名不远千里到这里来求学。东蕃书院不仅为郭致远执政东蕃培养了不少的人才,更有不少通过朝廷的科举走上仕途,到全国各地为官,这些人都受到了郭致远先进思想影响,也成为郭致远的坚定支持者,为他的宏图大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从阳明山回来,郭致远又带着众人来到海边,指着漫长的海岸线对身后的徐光启笑道:“徐先生,你不要为银子发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今咱们要山有山,要海有海,这都是赚不完的银子啊,比如这一片我们就可以搞个晒盐场……”

    “晒盐?”徐光启眼睛一亮,惊喜道:“莫非大人还懂这晒盐之法?……”

    在现代人的眼里,盐实在算不上什么金贵的东西,几块钱就能买一袋,但是在这个时代,盐却是非常金贵的,老百姓吃盐还要纳税,而且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盐,因为朝廷对盐的生产和贩卖都是严格管制的,买盐、卖盐,都有明确的活动区间,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如果越界,那么所买所卖的盐,都是“私盐”。《大明律》规定:“凡贩卖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

    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人宁愿冒着砍头的危险贩卖私盐,因为这里面利润确实太高了,能够做盐商的绝对是当地的巨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落后,盐的产量不高,而且盐的提纯技术也不行,老百姓吃到的都是含有杂质的粗盐,同时因为朝廷的严格管制,制盐的利润都被朝廷拿走了,底层的盐工缺乏积极性,导致制盐技术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这个时代制盐大多还是采用煮盐法,所以产量很低,虽然部分沿海地区也已经开始用晒盐法制盐,但因为官府的严格管制,晒盐法并没有普及推广,所以徐光启听郭致远懂得用晒盐法制盐才会如此惊喜,东蕃海岸线很长,如果能够采用晒盐法制盐,那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啊!

第三百一十九章 有人送钱上门?

    所谓晒盐法就是在平坦的海滩上构建大量的盐田,把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浓缩海水,使其达到饱和,进一步使食盐结晶出来,这种方法在化学上称为蒸发结晶。相比传统的煮盐法,晒盐法因为利用了日光和风力,节省了人力和燃料,成本要低得多,产量也要高得多。

    那么晒盐法为什么没有推广起来呢,因为通过晒盐法蒸发后留下的食盐结晶体仍然含有大量的杂质,属于粗盐,直接食用的话对人体有害,需要进一步提纯才能变成精盐,而因为盐的生产和销售都被官府严格管控,制盐的盐工根本得不到好处,自然也没有心思去推动海盐生产的技术革新,导致晒盐法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

    郭致远在穿越前担任过市长秘书,曾经参与过市**下属的一家国有盐厂的技术改造工作,所以对于食盐的提纯工艺倒是有不少了解,之前在古田没有条件,因为晒盐必须要有大面积的平坦海滩,现在有了东蕃这块风水宝地自然要利用起来了。

    接下来几天郭致远一直带着徐光启等人巡视自己的领地,发现有可以利用的土地就会停下来,提出自己的构想,在这里搞一个珍珠养殖场,在那里搞一个红薯加工厂,在这座山上搞几百亩种茶树,在那座山上种几百亩红薯……一个个赚钱的主意不停地冒出来,现在的郭致远真有点《春天的故事》歌词描绘的那种感觉,画下一个个圈,未来就会崛起一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一座座金山!

    此时的郭致远算是体味到了仕途中人拼命往上爬做人上人的感觉,你每说一句话,每下达一个指示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会有更多的人将你的话变成现实,当你拥有的权力足够大的时候,移山倒海也就是一句话的事,郭致远不想做那种压迫别人的人上人,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掌握一方命运的感觉真的很爽!

    一旁的徐光启却是更着急了,郭致远的规划这么宏大,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就更大了,没个几百万两银子,这么大的摊子根本铺不开,虽然他也相信郭致远这些规划未来肯定会给东蕃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源,但是关键问题还是没解决,启动资金从哪里来?!

    可是看到郭致远兴致勃勃的样子,徐光启也不好扫兴,急得在一旁不停地挠头,郭致远瞧着暗暗好笑,他知道徐光启担心的是什么问题,关于建设东蕃(台湾)所需的启动资金,他心里其实早已有了盘算,就微微一笑道:“徐先生,你可是还在为建设东蕃(台湾)所需的启动资金发愁?先生请放心,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主动上门给咱们送银子了!……”

    “有人主动上门给咱们送银子?!”徐光启越发一头雾水了,他实在想不出有谁会主动送钱上门,要知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在这个时代能够一次性拿出这么大一笔钱的人微乎其微!

    好在郭致远也没有让徐光启等太久,几天后,东蕃突然来了几条大海船,郭致远他们刚刚占据东蕃不久,此时的东蕃还远远称不上安定,海上不时还有海盗的侦查船出没,所以郭致远要求自新军严格警戒,这突然冒出来的几艘大海船让守卫们如临大敌,负责守卫的沈君蓉立刻派出几艘海船将这几艘大海船拦截在正在建设的码头之外,同时赶紧派人通知郭致远。

    接到守卫通知,郭致远就对一旁的徐光启大笑道:“徐先生,应该是给咱们送钱的人来了,走,咱们一起去迎一迎吧!……”

    来到码头,此时守卫已经解除了警戒,原来来的是沿海的十几家大海商,孙传也在船上,那几艘大海船也得到允许靠岸,孙传带着十几个人正从海船上走下来,这十几个人有的已经年近花甲,有的正值中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这十几人眼神都很锐利,身上都带着一股凌厉的气势。这些大海商都是来自巨富之家,手下起码都掌握着几十上百条海船,豢养着几百上千号水手和家丁,说是一方霸主也不为过,长期高居人上,自然也就养就了这样的气势。

    孙传率先走到郭致远身边,小声道:“大人,人我是给您请来了,可这些可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要从他们口袋里扣出银子可比登天还难……”

    郭致远摆摆手微微一笑道:“放心,既然他们来了,就算是铁公鸡我也要拔下一身毛来!……”说着就大笑着迎了上去,拱手道:“欢迎各位,你们可都是东蕃府的贵客啊,本府代表东蕃军民对你们表示热烈欢迎……”

    郭致远作为东蕃知府亲自来迎接这些大海商,算是给足了这些大海商面子,不过这些大海商也都是见过大场面的,身后都有朝廷大员当靠山,所以倒不至于受宠若惊,都只是矜持地朝郭致远微微欠身拱手行个礼说声有劳知府大人远迎。

    这些海商到东蕃来自然是因为他们已经收到了朝廷特许东蕃开海禁通海贸的消息,以他们多年经商的敏锐嗅觉,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一接到孙传代郭致远发出的邀请都动心了,过来寻找商机,可一路上看到还处在打地基阶段的筑城工地,他们心里又有点打鼓了,这样一座百废待兴的荒岛,能给他们带来期待的暴利吗?

    来到知府衙门,海商们望着知府衙门简陋的布置更是暗暗摇头,他们来东蕃并不仅仅是因为海贸生意,同样也是冲着郭致远这位福建最年轻的知府来的,经商之人首先要学会站队,对人的投资才是收益最大的投资,就好比吕不韦当年对秦庄襄王的投资,便是“奇货可居”的经典案例,吕不韦也因此成为秦国的宰相,权倾朝野,郭致远如此年轻就成了五品知府,必然前途无量,自然也值得他们在郭致远身上下注了。

    可是看到眼前这简陋的知府衙门,又让他们有些动摇了,听说郭致远和福建巡抚徐学聚不太对路,该不是因为得罪了巡抚大人发配到这里来开荒的吧?那他们就得考虑值不值得在郭致远身上下注了!

    (ps:断更这么久,真的很抱歉,这段时间发生好多事,完全静不下心来码字,我也无颜再解释什么,我能保证的是这本书一定不会太监,哪怕所有的读者都因为我更新太慢而弃读,我也会坚持把这本书写完。)

第三百二十章 动之以情

    郭致远一看海商们的脸色就猜到了他们的心思,若无其事地微微一笑道:“东蕃府刚刚草创,条件简陋,让各位见笑了……”

    海商们有些尴尬地连声称不敢,坐下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先说话,最后他们中最老成的锦泰商号的当家人陈锦泰先站出来了,陈家是福建的老牌海商,传承好几代了,海澄月港发出的船引数量稀少,海商们常常为了争一张船引打破头,但不管船引多紧张却总少不了锦泰商号的一份子,由此也可以看出陈家在福建海商中的地位和势力,所以陈锦泰确实有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资格。

    “知府大人召我等前来,不知有何见教啊?……”陈锦泰客气地朝郭致远拱拱手道。

    郭致远知道这些海商都有深厚的背景,仅凭自己知府的身份是压他们不住的,要他们心甘情愿地掏银子,首先要诱之以利,便微微一笑道:“想必各位都已听说了,圣上已经恩准我东蕃开海禁、通海贸,各位都是海贸行家,所以本府邀请各位来共商大计……”

    这些都是套话,海商们都听得兴致缺缺,甚至有几个心高气傲的海商撇了撇嘴,东蕃开海禁、通海贸固然能给他们带来赚钱的机会,可是还不能吸引他们大老远地亲自跑到东蕃来,一名留着络腮胡的年轻男子更是不客气地直接质疑道:“郭大人,你还是说点实际的吧,我们大老远地跑到这里来可不是来听你说套话的……”

    郭致远之前已经对这次邀请来的海商做了详细的资料收集,刚才在路上又悄悄让孙传一一指认了一下,把人和收集的资料对上了号,知道这名络腮胡年轻男子叫杨天生,此时的杨天生在海商中还算不上出众,从财力来说也是排得比较靠后的,不过郭致远并没有因此轻视他,因为此时的杨天生还声名不显,但在原本的历史时空,这个杨天生在十几年也将成为福建海商中的风云人物,和大名鼎鼎的“开台王”颜思齐、郑芝龙成为结拜兄弟。

    能够和颜思齐、郑芝龙这样的枭雄混在一起,这个杨天生性格自然也是桀骜不驯的,尤其此时还处在年轻气盛的年纪,也就怪不得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质疑郭致远了。

    郭致远也不以为意,能够当海商的都是敢于冒险的主,要折服他们自己当然也得拿出点真材实料,微微一笑道:“杨掌柜莫急,且听本府慢慢道来,本府曾奉旨出使吕宋,为我大明在吕宋商民无辜被杀一事与大西人斡旋,虽侥幸不辱使命,救回了数百名被西班牙人无理扣押的无辜商民,但那些已被杀害的大明商民却再也回不了家了,实在是令人勒腕叹息,这海贸生意着实不易啊,虽看似利润丰厚,却是要时时要冒着失去性命的风险……”

    这话算是说到海商们的心坎上了,他们虽然都是一方巨富,但这钱却着实赚得不踏实,到了海上,便只能听天由命,随时可能遇到抢掠,和大西人打交道的时候也得小心翼翼,若是不幸在海上遇到大风暴,船毁人亡,那更是灭顶之灾,一夜之间家道败落也不是没有的事,所以听着郭致远这番话,都觉得心有戚戚,连连点头,郭致远出使吕宋救回大明商民的事他们也听说了,对于这位敢跟西班牙人掰手腕的年轻人也是有些敬佩的,毕竟人都有落难的时候,这个时候能够站出来施以援手的朝廷官员在他们看来也算得是青天大老爷了。

    杨天生也有些惭愧地站起来向郭致远致歉道:“郭大人出使吕宋救回我大明商民,壮我大明国威,百姓无不赞颂,小人方才对大人无礼,还请大人恕罪!……”

    这杨天生性格直爽,恩怨分明,也算是一条磊落的汉子,郭致远对他并无恶感,朝他点点头,摆摆手示意他坐下,继续道:“不知诸位想过没有,我泱泱大明,地广物博,豪杰辈出,为何我大明子民出海经商,却要受番夷欺辱,连性命都无人庇护呢?……”

    海商们面面相觑,郭致远的这个问题虽然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但是他们却不好接话,因为说到根子上还是因为朝廷**,国力衰退,加上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将制海权拱手让出,才会出现这种状况,他们可不敢公然诋毁朝廷,也只能保持沉默了。

    这时郭致远突然用力一挥手,提高语调道:“有句俗话说得好,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划桨开大船,只有我们所有的大明海商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才能让番夷不敢小视我们,让我大明商船纵横海上,再也不受欺辱!这就是本府邀请各位来的目的!……”

    海商们都被郭致远这番慷慨激昂的话给感染了,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杨天生更是拍案叫好道:“大人说得好!我们吃亏就吃亏在不齐心,老是窝里斗,我杨天生别的没有,骨气还是有的,算我一份!……”

    陈锦泰比较老成,自然不像杨天生那么冲动,犹豫了一下,拱手问道:“大人说得在理,我等海上行商之人,常感势单力薄,若是大人愿为我等商民主张自是再好不过,不过怎么个联合法,大人应该先拿个章程出来了?……”

    郭致远刚才算是动之以情,但是商人逐利,仅仅动之以情是不够的,接下来还是要诱之以利,便微微一笑道:“各位都和大西人打过交道,是否发现他们经商和我们不同,他们是打着国家的名义和我们做生意!我们以一己之力与一国相抗,自然处于弱势,所以本府想效仿大西人,以我东蕃府的名义成立中华东印度海贸公司,联合起来和大西人做生意,这样不仅可以互相可以互相照应,更可以提高我们的议价能力,让我们的商货卖出更高的价格,赚取更多的利润……”

第三百二十一章 胃口太大了吧?

    海商们一听眼睛都亮了,他们虽然对于“公司”这一新名词似懂非懂,但和大西人做了这么久生意,心里还是有个大致的概念的,他们为了争一张海澄月港的船引打破头,无非也是争一个能够得到官方承认的海贸凭证,现在郭致远愿意以东蕃府的名义带着他们一起做生意,就等于给了一个长期的官方认可经商资格,对他们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郭致远一看众人的表情就知道自己的话起效果了,赶紧趁热打铁道:“大西人船坚炮利,朝廷也不欲轻启战端,所以我们暂时不能正面与之对抗,但我们有我们的优势,大西人为何不远万里跑到东方来?因为我们有他们没有的诸如茶叶、陶瓷、丝绸等西方稀缺之物,他们只要把这些西方稀缺之物运回西方转手就能卖上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高价,只要我们联合起来,就有了和他们平等交易的资本,同时成立公司后,我们可以共同组织船队出海,本府会派出军舰护航,扫除沿途倭寇、海盗……”

    海商们长期深受倭寇海盗抢掠之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聘请护卫,如果郭致远能够派出军舰护航,安全问题就有保障了,聘请护卫的钱也可以省下不少,一听眼睛更亮了,露出了跃跃欲试的表情,不过他们也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郭致远开出这么诱人的条件,他们肯定也得付出相应的代价,陈锦泰和几个交情较好的海商交换了一下眼神,小心翼翼地试探道:“郭大人如此体恤我等商民,真乃青天再世,不知要加入大人方才所说的中华东印度海贸公司需要何等条件啊?……”

    郭致远呵呵笑道:“加入中华东印度海贸公司不需要任何条件,只要是从事海贸生意就可以加入……”

    还有这么好的事?海商们都有些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郭致远已经吊足了海商们的胃口,也是时候开门见山了,语调一转道:“不过各位也知道,既然是联合起来做生意,就有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投入越大,可以分配的利益也就越多,这样才公平,本府会按照各位的投入来划分股份,总共一百股,本府要占五十股,剩余的五十股拿出来让各位自由认购……”

    这个时代的商人虽然还不存在股份制,但是几家商号联合起来做生意却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对郭致远提出的股份倒也有个大概理解,陈锦泰连忙追问道:“郭大人,不知认购一股需要多少银子呢?……”

    郭致远竖起食指,微微一笑道:“认购一股十万两白银!”

    海商们一听顿时脸色全变了,这也太黑了吧,认购一股就要十万两白银,五十股就要五百万两白银,郭致远自己独占五十股,等于用一个空口的名头和许诺就拿走了一半的收益和主事权,而他们却要拿出真金白银,这简直是赤果果的抢钱啊!

    这些海商都是桀骜不驯的主,又自持背后有靠山,自然不卖郭致远这个毫无根基的知府的账,就连之前对郭致远颇有好感的杨天生望向郭致远的目光也再次充满了敌意,陈锦泰黑着脸朝郭致远拱拱手道:“郭大人的胃口也未免太大了吧?!莫说我等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银子,便是拿得出,我等的银子也不大风刮来的,而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赚来的,请恕我等不能奉陪了!……”说着就站起来准备带着众人离开!

    郭致远早猜到海商们会是这样的反应,哈哈大笑着连连摇头道:“本府本以为各位都是海上豪杰,才邀请各位如此目光短浅,倒是本府看错了……”

    海商们被郭致远一通嘲讽气得一个个面红耳赤,不过他们也被郭致远突如其来的大笑搞得有些莫名其妙,所以倒也没有马上顶撞,只是面色不善地盯着郭致远,郭致远斜了众人一眼,呵呵笑道:“各位可是不服啊?那本府就为各位算一笔账,海澄月港每年只发八十八张船引,各位要争得一张船引上下打点怎么也得花上上万两银子吧?而加入中华东印度海贸公司就等同获得了永久的合法海贸资格,还可以分得收益,本府每股只收十万两白银也算胃口大吗?……”

    听郭致远这么一分析,海商们也是神色一动,要这么算的话,郭致远每股只收十万两白银的确不算贵,毕竟他们跑一趟海贸运气好的话就可以赚上一万到几万两白银,十万两白银一年怎么也赚回来了,等于给郭致远白干一年却能换回一个永久的合法海贸资格,也还算是合算的买卖。

    郭致远一看海商们又有些动心了,便放缓语气道:“这样,诸位若是信不过本府,本府可以和你们打个赌,以一年为期,若是一年后诸位想退出的话,本府以原价收回你们手中的股份,就怕到那时诸位不愿意转手呢?!……”

    郭致远这么说倒不是忽悠这些海商,他看中的可不仅仅是这些海商口袋里的银子,如果他仅仅是想筹集启动资金的话,完全可以像海澄月港一样通过卖船引来筹集银子,他之所以拿出中华东印度海贸公司一半的股份卖给这些海商,就是要把这些海商绑上自己的船,改变过去一盘散沙的状况,从而实现对福建沿海海贸生意的垄断,迅速壮大自己力量,在和西班牙等西方殖民国家海商交易的时候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海商在内陆的人脉资源,减小自己的阻力,所以他宁可让出一部分利益,自己吃肉也要给别人喝口汤嘛。

    他这么一说,大部分海商都动心了,如果郭致远能够保证一年后以原价收回股份的话,这笔买卖怎么算都不会亏啊!这时海商中一个一直没有说话的精男子突然插话道:“账也不能这么算,就算没有船引,我等也未必做不了海贸生意,而且我看大人这东蕃府如今正在筑城,所需甚巨,大人如何能保证一年后有银子回收股份呢?……”

第三百二十二章 争先恐后

    说话的精男子名叫许心素,此时在海商中还声名不显,不过在原本的历史时空,他后来也会成为明末海商中的一号人物,他会和李旦成为结拜兄弟,也是李旦在内陆的代理人,李旦能在原本的历史时空成为海上一方霸主他功不可没,只是在这个历史时空因为郭致远的出现,许心素还没有和李旦成为结拜兄弟的机会,所以并不认识郭致远。

    许心素不认识郭致远,郭致远却是一直对他留着心,毕竟许心素本身也是很有能力的,不仅处事十分精明,而且长袖善舞,非常善于交际,懂得结交权贵,在原本的历史时空,许心素就和抗倭名将俞大遒之子福建总兵俞咨皋关系密切,被俞咨皋倚为心腹,还给他弄了一个把总的军职,成为了官商,许心素利用这重身份,垄断了和荷兰人的贸易,是唯一一个获得与荷兰人贸易许可的中国商人,更厉害的是荷兰人为了打破许心素的垄断,降低生丝采购的价格,想了很多办法,但都被许心素给化解了,把生丝价格稳定在高位,由此可见其能力和手腕有多强。

    正因为有着如此过硬的官方关系,许心素才敢站出来质疑郭致远,因为他根本不需要船引,只需稍加打点,福建水师的缉私船就会对他的商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没必要送银子给郭致远。

    像许心素这样的情况绝非个例,此时的福建水师从上到下都**透了,导致朝廷的海禁政策名存实亡,走私十分猖獗,船引也变成了一块可有可无的遮羞布,有当然好,没有的话只要肯担一点风险完全可以走私,就算运气不好被抓住了,出点血打点一下也能大事化小。

    给许心素这么一煽动,不少海商又动摇了,对啊,我可以走私啊,干嘛要送这么多银子给你?你说是能保证一年后原价回收,可看东蕃这一穷二白的样子只怕是悬得很,那岂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郭致远并没有因为许心素坏了他的好事而恼羞成怒,像许心素这样的人才他当然是要收服己用的,此时的许心素还声名不显,但他提出的质疑却显示出了其心思缜密,所以郭致远不但不恼还很高兴,哈哈一笑道:“许掌柜说的倒也不算错,不过那是之前,以后你这法子只怕行不通了,本府既蒙圣上恩准行这通海贸之事,说不得要整顿一下海上秩序了,这上不得台面的生意只怕是不长久了!……”

    海商们心里咯噔一下,郭致远的言外之意是要打击走私,这可是断了许多人的财路啊!不过他们对于郭致远的话也是将信将疑,郭致远只是东蕃知府又不是福建巡抚,手还能伸这么长?即便是福建巡抚徐学聚想打击走私也得掂量掂量,这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福建沿海的走私海商和福建官场及水师的大小官员将领早已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打击走私是要犯众怒的,郭致远哪来的自信和魄力?

    郭致远知道仅凭自己几句话震慑不住这帮桀骜的海商,转头对身后的随从吩咐道:“去请沈有容将军过来……”

    海商们一听沈有容的名字就心头一跳,沈有容的威名在福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沈有容的脾气也是有名的傲,谁的面子都不卖,如果郭致远真能调动沈有容来打击走私,那还真没几个人敢调皮。不过沈有容向来不肯屈居人下,他怎么肯听郭致远支使呢?

    就在海商们还在犹疑不定的时候,沈有容已经大步走了进来,略微犹豫了一下,还是躬身向郭致远抱拳沉声道:“大人,你找末将何事?……”

    郭致远对沈有容一向是十分礼遇的,只是现在为了在这些海商面前立威,倒是不好跟沈有容客套,微微一笑道:“沈将军,澎湖水寨还在建设,许多水师士卒都是新招募的,需要实战,本府命令你从即日起每日派出巡逻船对福建沿海海域展开全方位巡航,一则锻炼新兵,二则清剿倭寇海盗,三则打击走私商船!……”

    沈有容现在虽然已经接受了成为郭致远部下的现实,但是要在郭致远面前俯首帖耳多少有些拉不下面子,待在这里有些不自在,干净利落地抱拳大声道:“末将领命!”说完就大步转身离开了,只是在离开前冷冷地扫了那些目瞪口呆的海商们一眼。

    海商们接触到沈有容锐利如刀还带着些杀气的目光都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冷颤,心中对郭致远的话再无怀疑,连沈有容在郭致远面前都服服帖帖,那他确实有整顿海上秩序的实力,陈锦泰率先干笑着表态道:“大人运筹帷幄定能令我大明海事更加安定繁荣,我锦泰商号愿认购一股!……”

    “我认购五股!”突然有人大声道。

    众人吃惊地望向说话之人,居然又是许心素,众人越发诧异了,许心素刚才还在和郭致远唱对台戏,现在怎么突然这么积极地反过来力挺郭致远呢?而且此时许心素声名不显,实力在海商中也不算雄厚的,哪来的底气能一下子拿出五十万两白银来呢?

    这就是许心素的精明之处了,他看出了郭致远要垄断海上贸易的野心,只是不知道郭致远是否具有这样的实力,方才故意和郭致远唱对台戏其实也是一种试探,郭致远能让沈有容服服帖帖就证明了他确实有整顿海贸秩序的实力,他自然就要下重注了,与其像陈锦泰那样扣扣索索,还不如豪赌一把,这样才能在郭致远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搭上他这条大船!

    海商们还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我也认购五股!”又有人大声道,这回说话的是杨天生,杨天生倒是没许心素那么的心思,但他性格豪爽,认准了就干,所以也站了出来力挺郭致远。

    陈锦泰脸色就有些挂不住了,他一向自视为海商中的领袖人物,如今却让两个后辈小子抢了先,咬了咬牙道:“真是后生可畏啊!那老夫再追加五股!……”

第三百二十三章 保险公司

    陈锦泰带头了,海商们也都没了顾虑,开始争先恐后的认购股份,不过也仍有少部分海商在犹豫,十万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几乎要把他们的家底掏空了,所以还有点下不了决心,郭致远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微微一笑道:“各位不必为难,若是银子不凑手,你们可以联合其他的小商号共同认购,也可以用粮食、农资等货物抵扣,本府创办中华东印度海贸公司不是为了赚大家的银子,而是要将所有的大明海商团结起来,一起去赚大西人的银子!……”

    郭致远这么一说,海商们最后的顾虑都打消了,全都哈哈大笑起来,气氛也变得更和谐更热烈,趁着海商们热情高涨的时候,郭致远提出了他的另一项赚钱计划:“除了中华东印度海贸公司,本府还准备成立一家保险公司,大家都知道海上行商风险很大,若是不幸遇到大风暴,很可能就船毁人亡,血本无归,更可怜的是那些水手留在岸上的家属,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生活没有着落,那就是真的家破人亡了……”

    郭致远越说越动情:“本府就曾在海上遇到过大风暴,九死一生,至今心有余悸,从那时起本府就有了这个打算,成立一家保险公司,给所有海上行商的商民一个保障,只要每年交纳一定的保险费,如果在海上遇到不幸,船只损毁货物丢失,由保险公司包赔损失,这样就不至于血本无归,可以东山再起,同时也可以给船上的水手购买人身保险,若是不幸遇难,其在岸上的家属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赔偿,维持生计,不至于家道败落……保险公司的名字我也想好了,就叫平安保险公司!”

    海商们一听眼睛都亮了,当海商就是怕在海上遇到各种意外,很可能昨天还是一方巨富,一场意外就能让你血本无归,家道败落,郭致远这番话正说到他们心坎上了,纷纷大声叫好,对郭致远提出的这个保险公司计划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其实在这个时代,海上保险的萌芽早已出现,海商们为了防范海上行商的未知风险,自发地组成联盟,实行风险共担,互助共济,这是很常见的事。只是这个时代的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没有想到通过办保险公司盈利。但是作为穿越者,郭致远比谁都清楚保险行业的巨大前景,后世的保险公司哪家不是赚得盆满钵满,只要把风险概率控制在可控范围,这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当然具体要操作起来肯定没那么简单,郭致远把这件事交给了孙传,除了海上保险,他还打算在路上的车马行中推广保险业务,他把自己了解的后世保险公司运作的思路对孙传一说,以孙传的精明也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孙家经营多年,手下也网罗了不少精干的经商人才,具体的章程自有他们去完善。

    这次来的海商虽然只有十几个,但是他们在各地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手下的商号在各地都设有分号,只要他们回去一宣传,肯定会有更多的海商选择加入郭致远的中华东印度海贸公司,同时也能让平安保险的业务能够迅速推广开。

    郭致远的这次招商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筹集到了近五百万两白银的启动资金,更重要的是把福建沿海影响力较大的海商都绑上了他的战船,而像许心素、杨天生这样在原本的历史时空成为明末海商风云人物的人才也进入了他的视野,郭致远并没有马上对许心素、杨天生提出招揽,因为他还需要继续观察许心素和杨天生的心性,看能否为自己所用,只要两人加入了自己的中华东印度海贸公司,这两个人才就跑不了了。

    海商们情绪高涨地离开了东蕃,并很快按照约定将购买股份的银两送到了东蕃,按照郭致远的要求,他们购买的股份一半用现银支付,还有一半则换成粮食和各种物资运到东蕃,这样也避免了郭致远他们集中采购造成物价上涨,同时也可以转移官府的注意力,避开官府针对东蕃设置的各种障碍。

    有了钱,有了粮食和必要的生产生活物资,东蕃的建设也正式进入了发展的大高.潮,白度又陆续在福建沿海招募了两万多移民迁到东蕃,人力物力都有了保证,郭致远为东蕃做出的各种规划开始全面铺开!

    东蕃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密布,同时森林覆盖率也很高,这为东蕃的建设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又有适合人群居住的盆地,土壤肥沃,徐光启组织移民开垦出大面积的农田,再修筑拦水坝、引水渠,将水引入开垦好的农田,这些农田就变成了上好的水田,东蕃气候温暖,第一批水稻种已经抢种下去,几个月后就可以收获,到时东蕃的粮食压力就能大大缓解了,等到张承把内陆的移民送来,又可以开辟出新的农田,预计一年以后东蕃就能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了!

    与此同时郭致远也让工坊暂停军事器械的研发,把重点先放在民用设施的建设上,他搜刮脑海里的记忆,把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锻锤的草图画了出来,丢给赵仕祯去完善,等内陆移民一到,从中熟练的工匠和纺织女工,郭致远就可以把纺织厂、铁器锻造厂等办起来,工业基础也有了。

    筑城进度也很快,东蕃人烟稀少,树木没人砍伐,几十上百年的巨木比比皆是,而且不需要人力搬运,山上溪流众多,砍下来扔进溪流里,就可以顺流而下,郭致远在下游建了拦水坝和木材加工厂,稍微加工一下,就是上好的建材了。

    同时郭致远还在山边建了不少的石灰窑和烧砖场、石场,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筑城所需的石灰和砖、石,另外大屯山火山群火山口附近还有大量的火山灰岩,这几乎等于天然的水泥,也是上好的筑城材料,郭致远自然要利用起来了。

第三百二十四章 第一批内陆移民

    一望无边的大海上,十几艘大福船一字排开,船甲板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各种方言混杂其中,船上的福建水手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一大帮外地来客,听他们说话像听天书一样,瞧着他们兴奋和好奇的表情更是不解,不就是大海吗?有什么好兴奋的?他们天天看着都看腻了,真是一帮没见过世面的外地佬!

    这是张承从内陆招募的第一批内陆移民,总数一万余人,其中湖南人三千余人,山东人两千余人,广西人两千余人,其余地方省份移民三千余人,这些人大都是第一次出海,也是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到这么远的地方,也难怪他们会这么兴奋。

    为了招募这些移民,张承可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首先是信任问题,虽然张承持有朝廷的公文,可是这个时代的人对于背景离乡有着天然恐惧,不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谁愿意离开家乡啊?而且人们对于张承开出的优厚的移民条件也有些将信将疑,又分地又免赋税,哪来这么好的事呢?该不是人贩子吧?

    张承首先是苦口婆心地解释,详细介绍了东蕃的情况,可是收效甚微,响应者寥寥无几,最后他想了个办法,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厂篷,把买来的粮食满满当当地码在里面,然后竖了一块宣传牌,把招募移民的优惠条件写在上面,只要签下自愿招募的文书,就马上可以领一小口袋米,同时发一串铜钱的安家费。

    财米动人心,尤其此时小冰河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地粮食减产严重,很多人已经吃不饱饭,尤其那些失去土地只能靠给地主土豪家打长工过活的百姓,更是生活艰难,连稀粥都喝不上了,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粮食哪能不眼热,慢慢就有人壮起胆子签下招募文书,发现真的能领到粮食和安家费,这才打消了顾虑,一传十,十传百,来应募的移民越来越多。

    可即便是招募到了移民,要把数量如此庞大的移民带到东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时代的交通落后,没有几个月到不了东蕃,走陆路肯定行不通,带着这么多人一起走陆路,地方官府肯定会干涉,引发民乱怎么办?所以只能走水路,虽然绕路消耗时间长一点,但是可以避开地方官府的阻扰,只要上了船就好办了。

    好在情报网已经铺开,各情报网点间都有飞鸽传讯,只要估算好路上消耗的时间,按照约定时间排序选择各地就近的出海口出海,先通过河运将各地招募的移民汇集到出海口,然后坐海船转道厦门,白度如今在厦门坐镇,专门收拢内陆移民,在厦门汇集后再统一转乘大福船去东蕃。

    郭致远如今把福建沿海有影响力的大海商都绑上了自己的战船,可以利用他们的资源,在各方面给予配合,而张承选择的各地情报站的负责人也都是办事精干之人,才使得如此庞大的移民工程得以展开,没有出大的岔子。

    唯一麻烦一点的是这些内陆移民大多没有出过海,晕船的人不少,同时船上空间拥挤,出现身体不适的人也很多,好在郭致远有先见之明,要求张承招募移民的时候要招募一定比例的医生,船上也备了晕船药和医治常见疾病的药物,同时叮嘱他一定要注意船上的卫生,每天清扫冲刷船上的污物,加上招募的移民也不是见人就招,要求身体健康还要有一技之长的,所以一路上倒是没有出现疫情,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减员。

    在最前方的一艘福船上,一名身着长衫的中年男子正站在船首甲板上眺望大海,他没有像其他移民一样兴奋地交头接耳,憧憬着到了东蕃的新生活,只是默默地站着,眼中精光闪烁,不知在思索什么。

    此人叫曾启圣,湖南湘阴人,他也是这批移民中为数不多的拥有功名的读书人,曾启圣出身于耕读之家,家境只能算一般,不过曾启圣从小就展现出了不同常人的志向,别的小孩都只知道玩耍打闹的时候,他却捧着祖上传下来的几本线装书看得津津有味。

    家里没钱供他上学,他就跑到村里地主家办的私塾外去偷听,为此还经常被地主家的儿子打得鼻青脸肿,他却始终不肯放弃,只要一有机会就跑去偷听,私塾先生看他如此好学,就免了他的学费,准许他进私塾旁听。

    他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但对于儿子爱读书这件事还是很支持的,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用来给他买书,不过曾启圣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他写的文章常被考官认为是荒诞不经的怪论,屡试不中,把家里的积蓄都败光了,家境越发贫寒,父亲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也因病去世了,曾启盛也因此成为了当地的一个笑话,当地人都拿曾启盛当反面典型来教育后辈,认为他眼高手低,是个十足的败家子。

    不过曾启圣却毫不理会乡邻的闲言碎语,父亲死后他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边耕种一边读书,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终于中了秀才,在乡下能中秀才也算是一号人物了,村里的地主甚至有意招他当上门女婿,他却拒绝了,说自己要考举人,无心成家,地主恼羞成怒,把租给他家耕种的地也收回了,这下他连生计也成了问题,在老家待不下去了。

    曾启盛没有就此屈服,他离开老家来到长沙当起了私塾先生,一边教学,一边读书,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十岁的时候曾启盛终于考中了举人,中了举人就可以当官了,曾启圣成了长沙县衙的户房典史。

    在户房典史的职位上,曾启盛也展现了他的才干,将户房打理得井井有条,年年考绩都是优等,但是曾启盛太过傲气,很不合群,而且喜欢口出狂言,说他要当治世名臣,不肯和同僚同流合污,因此曾启圣也得了个“曾狂人”的绰号!

第三百二十五章 曾启圣

    更糟糕的是曾启圣还喜欢顶撞上级,这样的人在官场自然混不开了,所以他很快倒了大霉!曾启盛的顶头上司长沙县知县本就是个心胸狭隘之人,屡屡被曾启盛顶撞早就对他十分不喜,如果不是因为曾启盛办事干练,他手下也需要能办事之人,他早就免了曾启盛的官职了,可曾启盛尤不自知,在发现知县有挪用贪污户房钱粮的情况后,他居然越级向知府衙门举报长沙知县!

    举报顶头上司本就是官场大忌,此时的明朝官场早已**不堪,上行下效,沆瀣一气,曾启盛的举报信转了一圈后就到了知县手里,知县一看就怒了,这不是找死吗?找了个岔子把曾启盛当堂打了二十大棒,差点丢掉半条命,如果不是顾忌到曾启圣有功名在身,而且曾启圣刚刚举报过他,他要是真把曾启圣弄死的话难免有挟私报复的嫌疑,这才饶了曾启盛一命。

    不过曾启盛的官职肯定是保不住了,曾启圣自己也通过这件事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有些心灰意冷,重新当起了私塾先生。但是在心底里曾启盛还是有些不甘心的,他此时还算是年富力强,壮志未酬,怎么能甘心呢?

    如果没有遇到张承,曾启圣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像曾启圣这样心怀壮志身负才学却郁郁不得志,只能遗憾老去的人实在太多了,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人生际遇无常,错过了机遇天才也只能泯然于众人矣。

    张承虽然不知道郭致远为什么对湖南这个省份如此重视,但既然郭致远重视他就得格外上心,所以他把其他省份的移民招募都交给了下属,自己亲自到了湖南,可是到了湖南他才知道这差事不是一般的难办,首先语言就不通,湖南人说的方言他听都听不懂,这不抓瞎了嘛。

    曾启圣就是这个时候遇到张承的,他听几个学生说湘江码头那边来了个外地人贩子,要招募人去一个叫东蕃的荒岛上开荒,曾启圣一听就心中一动,他知道张承绝不是人贩子,哪有人贩子敢公开招募人的,在这个户籍管理严格的时代,没有朝廷的许可是绝没有人敢这样大规模的招募人。

    虽说曾启圣已经对仕途心灰意冷,但是他还是比较关心时政的,常常找官方的邸报来看,隐约记得不久前看到的一份邸报上提到过朝廷准备在孤悬海外的东蕃岛上新设东蕃府,曾启圣博览全书,自然是知道东蕃的,以他敏锐的洞察力,也隐约觉得东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朝廷在东蕃开府建衙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曾启圣本来已经心灰意冷的心又有些萌动了,既然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就意味着有着大量建功立业的机会,东蕃府新创必然需要懂得官衙运作的基层官吏,而有功名有官职的内地官吏多半不太愿意去东蕃那样的荒岛上去做官,那他这样有功名没官职怀才不遇的人就有机会了!

    心动归心动,曾启圣并没有马上决定去东蕃,再好的机遇也得遇到重视人才的好上司才行,要是也像之前的那位长沙知县一样,他还不如继续当他的私塾先生呢,所以他决定先去看看情况再说。

    当曾启圣来到湘江码头时,张承正垂头丧气地坐在招人的厂棚前挠头呢,曾启盛先观察了一下张承,张承身穿飞鱼服,腰跨绣春刀(注:郭致远把张承也列入了此次平叛有功的人员名单中,帮他讨了个锦衣卫百户的名头),绝不可能是人贩子,这才上前拱手行礼道:“听说大人要招募移民?……”

    张承在这里坐了三天了,开始还有人好奇过来打听一下,现在干脆是连问都没人问了,听到有人主动询问立刻惊喜地抬头望去,一看却愣住了,曾启圣身着长衫,气质不俗,一看就是学识不凡的读书人,他现在连普通的移民都招不到,更别奢望能招募到识文断字的读书人了,他还以为曾启圣是官府派来的书吏,就有些失望地挥挥手道:“不是已经给你们看过朝廷的公文吗?此次招募移民乃是圣上亲自恩准的,你们长沙知府衙门不配合也就罢了,还敢阻扰不成?!……”

    曾启圣摇了摇头笑道:“大人误会了,鄙人虽曾任长沙县衙户房典史,但现已罢官去职,如今是白身,和官府并无关系,鄙人是想详细了解一下大人招募移民的具体章程……”

    张承一听就知道机会来了,曾经担任过户房典史,现在是白身,这不正是来前郭致远叮嘱他要找的特别人才吗,连忙激动地站起来道:“先生贵姓?先生请坐!……”

    曾启盛看着张承激动得手舞足蹈的样子暗暗好笑,不过却是越发心动了,他是见过朝廷派下来办差的锦衣卫的,哪个不是鼻孔朝天,气焰嚣张,张承表现得如此求才若渴,那他背后之人必定也是很重视人才的。

    他也不客套,施施然地坐了下来,微笑着问道:“鄙姓曾,鄙人也在邸报上看到朝廷准备在东蕃岛开府建衙,不过这东蕃岛孤悬海外,除了岛上原有番夷土著,并无人居住,这要移民的话只怕数量不少吧?!……”

    张承豪气地一拍大腿道:“那是!我家大人说了,要向东蕃移民三十万!”

    “三十万?!”曾启圣大吃了一惊,有些不敢置信地追问道:“这可不容易,如此多的移民路上艰难且不说,所耗钱粮也绝非等闲,我看邸报上说,朝廷如今连军饷都拖欠,如何能拿出如此巨额的钱粮用于移民啊?!……”

    张承哈哈一笑道:“我家大人说了,所需钱粮全由他筹措,不需费朝廷一钱一粮,不仅如此,我家大人还要在东蕃筑起三座巨城,所需钱粮也是他一力筹措,每年还要给朝廷奉献十万两税银,否则朝廷如何肯让他在东蕃开府建衙?……”

    这下曾启圣彻底目瞪口呆了,愣了半响,突然站起来就走,张承连忙拉住他,莫名其妙道:“曾先生这是为何?!”

第三百二十六章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曾启圣用力甩开张承的手,有些恼怒地道:“大人何必虚言诓我?在东蕃开府建衙,还要移民三十万,所需钱粮何止千万?你家大人却说不需费朝廷一钱一粮,还要每年给朝廷奉献十万两税银,这…这如何可能办到?!……”

    张承哈哈一笑道:“别人当然办不到,我家大人却不是一般人,当年我家大人从京城到福建古田出任古田县令,县衙一穷二白,境内土匪横行,我家大人只用了一年就将境内土匪全部剿灭,百姓丰衣足食,莫不赞颂我家大人恩德,后来我家大人奉旨出使吕宋,去时人人都说凶多吉少,劝我家大人莫去,我家大人却浑然不惧,连用巧计让西班牙人折服,释放扣押的我大明商民,扬我大明国威,就在今岁,福建漳州府叛乱,我家大人仅用两千士卒,大败叛军两万人,又追至东蕃,将叛军余部全部剿灭,这才有在东蕃开府建衙之创举,你说这哪一桩是寻常人能办到的?!……”

    曾启圣关心时政,官府邸报是每期必看的,所以张承所说的郭致远的事迹别的他不知真伪,但郭致远出使吕宋救回被扣押的大明商民扬大明国威的事迹,因为是让朝廷脸上有光的事情,邸报上却是大书特书了的,曾启圣心怀天下,当时看到邸报上的报道也是心折不已,印象深刻,一听立刻激动地上前紧紧抓住张承的手颤声问道:“你家大人便是出使吕宋救回被扣押的我大明商民的郭致远郭大人?!……”

    张承一看曾启圣的表情就知道这个人才没跑了,自豪地大笑道:“正是!我第一次见我家大人时就知道他绝非常人,矢志追随,如今不到三年时间,我家大人就从九品县令升任五品知府,主政东蕃,你说还有什么他办不到的事?!……”

    曾启圣听张承讲述郭致远的事迹也是心折不已,有些心驰神往地赞叹道:“真乃神人也!”,说着就郑重地朝张承拱手行礼道:“能在如此神人麾下效力,方能不负此生,曾某不才,愿随大人前往东蕃,还请大人到时向郭大人引荐!……”

    张承也是喜出望外,总算是开了个好头,高兴地扶着曾启圣的肩膀哈哈大笑道:“我家大人求贤若渴,曾先生去东蕃必受重用,大展才干,到时说不定我还需要先生多多关照呢!……”

    有了曾启圣的帮助,张承招募移民的工作就顺利了许多,这个时代的人对于读书人还是很敬重的,有了曾启圣这个举人做表率,百姓的顾虑也打消了,前来应募的移民越来越多,同时曾启圣还给张承出了不少好主意,比如印刷宣传单四处张贴,又从已经应募的移民中选出精干之人下乡去招募移民,曾启圣教过的学生中有不得志的也被曾启圣拉来当帮手,让他们去下面的州县招募移民,仅曾启圣的老家湘阴县就招募到了数百名移民。

    曾启圣还帮着张承把所有的移民登记造册,对移民的技能都做了详细备注,制定移民管理的规章,让他们自己选出代表管理,才使得移民工作忙而不乱。张承也十分信任曾启圣,把物资采购和钱粮统筹工作也全部交给他,曾启圣当过户房典史,做起这些事情来自然是轻车熟路,管理得井井有条。

    到了移民上船的时候,曾启圣又帮着张承协调船期,估算其余各地移民的航程时间,好让第一批内陆移民能够同期到达,不至于耽误时间,浪费钱粮,也多亏了有他在,这次的移民才能如此顺利,没有出岔子。

    此时曾启圣才终于闲了下来,有时间眺望一下大海,别看他表情平静,心里其实也是心潮澎湃,马上就要到东蕃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当然曾启圣想得更多的是郭致远这个人,这个在张承口中有如神人一般的年轻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在辅助张承招募移民的过程中,张承也把郭致远关于移民招募所做的布置告诉了曾启圣,从这些布置中曾启圣可以看出郭致远所谋甚大,远远不只建设东蕃那么简单,这让曾启圣越发好奇,能够做出如此长远布置的人究竟有着怎样的雄心壮志呢?

    这时张承也走了过来,拍着曾启圣的肩膀道:“曾先生在想什么呢?这次移民可多亏了先生你啊,要不然我恐怕完成不了我家大人的重托,你放心,等见到我家大人,我必定会帮先生向我家大人请功,我家大人必定会重用先生的!……”

    曾启圣对这个问题倒是不太担心,这次移民工作都是他帮着张承组织统筹的,他也因此在移民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移民之间有了什么矛盾也都会来找他调解,郭致远要管理好这些移民必然得重用他,微笑着对张承道:“那曾某就先谢过张老弟美言了,你能再和我说说郭大人的事迹吗?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这段时间曾启圣和张承朝夕相处,几乎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所以曾启圣也不再称呼张承为张大人,改称张老弟,郭致远的事迹张承也早和曾启圣翻来覆去说过好多遍了,从妖书案救父到孤身闯虎穴大败叛军,可是听得越多,曾启圣心中的谜团却越大,按张承说郭致远如今也不过二十出头,可是郭致远表现出来的与年龄完全不符的沉稳和智慧却让自视甚高的曾启圣不敢置信,而且张承说郭致远本是京城出了名的纨绔子弟,突然之间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这完全无法用常理来解释,难道郭致远真是突然被神仙开了心窍成了神人?

    张承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一切,挠了挠头想了半天才道:“我也说不好,反正你马上就要见到我家大人了,到时少不了被我家大人重用在他身边做事,你自然就知道我家大人是怎样一个人了!……”

第三百二十七章 废除跪礼

    曾启圣也没有再追问,他知道在张承这里得不到答案,只能等见到郭致远后,从日后的相处中慢慢去揣摩了,此时船队已经慢慢接近了东蕃,沿着海岸线已经筑起了连绵一些的望堡和炮台,远远的就有望堡的守卫打出旗语,船队这边也赶紧用旗语回复,然后望堡里就响起了三声长号,很快港口那边就有一艘引导船驶出,引导船队慢慢驶入港口。

    东蕃这边也已接到传讯,知道内陆第一批移民即将抵达的消息,对此郭致远也十分重视,毕竟移民计划关系到他发展东蕃的宏伟规划能否顺利展开,如果第一批内陆移民不能安心在东蕃定居下来,那后续的移民计划也很可能会落空。

    所以郭致远不仅亲自赶到港口迎接,还让徐光启他们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曾启圣他们的船队一驶入港口,就看到正前方拉起的一条巨大横幅“欢迎内陆同胞来东蕃定居兴业!”,用来拴缆绳的立柱上也系起了红绸带,船还没停稳,岸上就响起了敲锣打鼓的喜乐,欢迎的鞭炮声也噼里啪啦响了起来,气氛喜庆而热烈。

    移民们一路上心里除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其实也有着强烈的不安情绪,背井离乡来到孤悬海外的东蕃,心里肯定是顾虑重重的,东蕃有没有张承他们宣扬的那么好?对他们许诺的移民优惠条件到底能不能兑现,在他们心里都还是个大大的疑问,此刻看到如此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心中的不安顿时减轻了不少,对这片陌生的土地也生出了几分认同感。

    张承也兴奋地指着站在码头正中身着五品官服在众人簇拥下满脸笑容正频频朝移民们挥手的郭致远对一旁的曾启圣道:“曾先生,那就是我家大人!我没骗你吧,我家大人亲自来迎接,足见他是多么的礼贤下士啊!……”

    曾启圣顺着张承手指的方向望去,郭致远这段时间为了东蕃建设的事忙得脚不点地,东蕃日照又强,脸庞都晒黑了,脸颊也有些消瘦,不过反而让他的脸型越发的菱角分明,加上他顾不得打理胡须,胡茬子有些长了,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大些,倒是让他多了几分坚毅沉稳的气质。

    曾启圣暗暗点头,郭致远给他的第一印象倒是和他想象中的十分相符,而郭致远能够亲自到港口来迎接他们这批移民,也说明郭致远的确和他之前见过的那些明朝官员不同,是非常亲民的,这让他心里也多了几分期待。

    船队靠岸停稳后,移民也开始下船上岸,因为曾启圣之前已经按照移民的籍贯给分好了队,十户为一队,百户为一屯,并让他们自发选出队正和屯长,并且制定了基本的管理条例,所以下船的时候倒是没有出现混乱,自发地排着队鱼贯而下。

    郭致远看着秩序井然的场面暗暗点头,看来张承还是下了功夫的,为后续的整编省了不少事,不过他们这边也是做好了应对措施的,调了两千多自新军过来维持秩序,用队列排成人墙,留出十几个通道让移民们有序通过,这也是郭致远刻意安排的,治民不能一味示恩,还得立威,毕竟这些移民中鱼龙混杂,难免会有心思不正之辈,适当的震慑还是要的,更何况为了保证东蕃的建设速度,郭致远准备对这些移民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这也是提前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他可没时间让他们慢慢适应。

    唯一的混乱倒是出在郭致远身上,他看到移民中有几个年纪较大的老者,就主动走上前去亲切问候:“老丈今年高寿啊?来自哪里?一路上可还顺利?”,那几名老者从没见过郭致远这么大的官啊,吓得赶紧跪倒在地,也不知道该怎么答话,身子颤抖不停。

    他们这一跪,队形就乱了,后面有些胆小的移民也跟着跪了下来,但更多的则是茫然四顾,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郭致远暗暗苦笑不已,这个时代的人等级观念深入骨髓,一下子根本扭转不过来,他要一味地展示自己的亲民反而会恰得其反,但是如果不去除百姓心中的奴性,中华民族就不可能真正强盛起来,一个没有血性的民族是不可能有未来的,我大清试图以强权奴役百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让汉人自称奴才,自己当主子,其结果就是被西方列强轰开国门,签下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笑话,一个视百姓如猪狗,活得毫无尊严的朝代算什么盛世?清朝的灭亡或许有诸多原因,但是他的奴性统治早已注定了其败亡!

    或许现在谈什么民主还太早,但郭致远知道他要改变民族的命运,首先就要去除百姓心中的奴性,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想到这里,郭致远连忙上前将几位老者扶了起来,然后其余茫然不知所措的移民大声道:“诸位乡亲,你们不远万里背井离乡来到东蕃,本府知道你们一定还有些思念自己的家乡,但本府希望你们能忘掉过去,因为这里才是你们未来的家!你们将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后代,一代代传承下去,本府保证你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你们的子女可以上学堂读书……本府对你们只有一个要求,遵纪守法!现在本府就宣布东蕃府第一条律令,百姓见官不需行跪礼!”

    郭致远这一番话一说出来,所有人都懵了,百姓见官不需行跪礼,这不乱套了吗?这不是公然挑战朝廷礼制吗?就连徐光启等郭致远的团队骨干也都十分愕然,不知道郭致远为何突然颁布这么一条律令,同时又有些忧虑,郭致远在东蕃开府建衙本就让许多人不满,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东蕃,就等着找郭致远的岔子,郭致远这样公然挑战朝廷礼制,不是授人以柄吗?!

第三百二十八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

    只有曾启圣眼中精光一闪,自己将要效忠的这个上司还真是和常人不一样呢,居然敢公然提出百姓见官不跪这样大逆不道的主张,而且还要作为东蕃府的正式律令颁布,这在旁人看来或许有些莽撞,但曾启圣看到的却是郭致远的那颗赤子之心,郭致远能把废除跪礼写进东蕃府律令说明他绝不是为了表现自己亲民而作秀,而是真正的心怀百姓!

    百姓们的表现则有点懵,见到官老爷不用下跪了?这不是乱了规矩吗?不过更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郭致远前面的话,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子女还可以上学堂读书?天底下还有这么好的事吗?

    张承作为此次移民的主事人,见状连忙跑出来,对着还有些不敢置信的百姓们大声喊话道:“乡亲们,快起来!快起来!我家大人说话那是金口玉言,绝对算数,你们就等着过好日子吧!……”

    这些移民都认识张承,对他的话还是比较信任的,在张承的指挥下都站了起来继续排队前进,望向郭致远的目光也多了几分崇敬。

    张承安抚好移民,这才走到郭致远面前单膝跪地,激动道:“张承有负大人重托,此次仅招募移民一万二千三百人,所幸路上还算顺利,仅有十余人因水土不服染病不治而亡,请大人责罚!……”

    郭致远大笑着把张承扶了起来,用力拍着他的肩膀道:“你能将如此多的移民顺利带至东蕃便是大功一件,只应嘉奖何来责罚啊?!若说责罚便是我方才刚刚下令废除跪礼,你就带头违反,待会罚你饮酒三杯,哈哈!”

    东蕃已经为移民们建好了安置房,还配备了床、桌、椅、板凳等必备家具,就连被褥、床单、水桶等生活用品都备齐了,移民们欣喜地望着自己的新家最后的新家最后的疑虑也打消了,有些人甚至激动地哭了起来,比起他们在老家住的四处透风屋顶漏雨的破房子,这里简直是天堂啊!

    安置移民的工作很是繁琐,好在曾启圣早已把所有移民都登记造册,并且让他们自己选出了队正和里长,北港县衙这边有专门的书吏对接,所以安置工作也很顺利,一万多移民很快就安置下去了。

    普通移民自有下面的书吏衙役去安置,不过像曾启圣这样的特殊人才就需要郭致远亲自出面了,按照郭致远之前的嘱咐,张承在这次移民招募中特别注意特殊人才的招募,从此次的一万多移民中选出了一百多名各行各业的特殊人才推荐给郭致远。

    郭致远对这批特殊人才也很重视,亲自设宴款待他们,张承第一个推荐的当然是曾启圣,拉着他来到郭致远身边介绍道:“大人,此次移民工作如此顺利多亏了曾先生,曾先生是这批移民中唯一中过举人的,还曾担任过长沙县衙户房典史,才干过人……”

    其实郭致远也早已注意到曾启圣了,这次招募的移民中读书人不多,曾启圣的儒雅气质在其中无疑是鹤立鸡群,想不引人注目都不行,此时张承又如此郑重地向他推荐曾启圣,他自然越发重视了,和气地朝曾启圣拱拱手问道:“曾先生是湖南哪里人?……”

    “湖南湘阴人!”曾启圣不卑不亢地拱手回礼道。

    “哦!惟楚有才啊,能得曾先生相助,实乃郭某之幸,不过曾先生既已出仕,为何弃官不做呢?”郭致远之前还在想曾启圣该不会是曾国藩的祖先吧,那就好玩了,自己把曾国藩的祖先给拐到东蕃来了,那后世还会不会有曾国藩呢?此时听曾启圣说是湖南湘阴人才知道自己想多了,想想也是,哪里来这么多巧合,这么多人才不够自己网罗,还惦记上曾国藩的祖先,这种穿越者的恶趣味实在要不得。

    郭致远这话也正问到曾启圣的痛处,有些黯然地道:“曾某生性不太合群,为上司和同僚所不容,罢官去职,如今已是白身……”

    其实郭致远已经隐约猜到曾启圣丢官的原因,哈哈一笑道:“鸿鹄岂可与燕雀为伍!东蕃府草创,诸司未定,便委屈曾先生先跟在我身边参谋事务,顺便帮徐先生分担一下移民安置之事,可好?……”

    曾启圣初来东蕃,郭致远自然要好生观察一下才好委以重任,他把曾启圣留在身边恰恰体现了他对曾启圣的重视,而他那句“鸿鹄岂可与燕雀为伍!”正说到了曾启圣的心坎上,让曾启圣心头一热,拱手道:“谢大人抬举,曾某自当全力以赴,不负大人赏识!……”

    这一百多名特殊人才里像曾启圣这样的读书人不多,三教九流都有,什么铁匠、石匠、木匠、厨子之类的,最有趣的是其中还有几个戏班里唱戏的,这些人在这个时代都算是操贱业者,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所以在郭致远面前很是局促,郭致远却是一视同仁,表现得很是平易近人,和他们亲切交谈,不时还会说几句略显粗鲁的玩笑话,把众人都逗得哈哈大笑,慢慢也没那么局促了。

    最后郭致远还特意把张承叫过来,叮嘱他对这些特殊人才一定要妥善安置,让他们人尽其才,招募时答应的条件一定要兑现,并向众人承诺,无论他们在东蕃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直接来找他,他一定会尽力解决!

    曾启圣一直跟在郭致远身后暗暗观察他,他看得出郭致远不是作秀,是真的对这些人很重视,心中也是感叹不已,郭致远真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啊,心里也多了几分期待,郭致远对这些操贱业者都能如此礼遇,自己跟在郭致远身边,肯定能够得到施展才华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想到这里,曾启圣也抓住机会,在宴会结束后主动向郭致远献策道:“大人不拘一格用人才,曾某深感钦佩,曾某有一策,或能让大人招募到更多人才和移民!……”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4498/ 第一时间欣赏明朝狠人最新章节! 作者:寂寞一刀所写的《明朝狠人》为转载作品,明朝狠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明朝狠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明朝狠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明朝狠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明朝狠人介绍:
明朝绝对是华夏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个朝代,在这个朝代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儿,出现了许多有趣的人儿,而且都是狠人,寂寞一刀带你一起去到这个狠人辈出的朝代,让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体会不一样的人生,一刀出品,必属精品!寂寞一刀继他的官场三部曲后推出的历史官场大作,不可错过哦!喜欢本书的可以加QQ书友群218457336一起探讨!明朝狠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明朝狠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明朝狠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