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从小兵到帝王TXT下载从小兵到帝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从小兵到帝王全文阅读

作者:吐槽是福     从小兵到帝王txt下载     从小兵到帝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136 选择阵营

    只可惜,当蛮大锤躺在地上装死,打算临死前拉几个人类垫背的时候,那些人类士兵实在是太谨慎了,射倒所有的豺狼人后,仅仅派出长枪兵从外面开始一个接一个远远的捅进去,每一个尸体都在要害部位反复捅刺数下才行!

    最重要的是,是一群士兵一起执行!

    很显然,人类士兵很清楚他们射杀的豺狼人有多危险,其中能成为百夫长的豺狼人头目战力堪比人类皮肉境武者,能当上千夫长的豺狼人大首领战力比起人类筋骨境初期也差不了多少,酋首蛮大锤更是可以跟人类的后天境初期搏杀不相上下。

    这份战力在人类江湖中已经跨入一流高手的门槛!

    任何一个一流高手在江湖中都是能轻易搅动江湖风云的人物,若是作恶的话,足够官府头疼一阵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高手,却憋屈的被绑着毫无反抗力的射了几十箭后,又被一群只是普通人的长枪兵捅成血肉葫芦……

    野战团的士兵知道酋首蛮大锤的身份,所以对他重点照顾了一番,最终,蛮大锤死不瞑目的尸体被投入了火堆中……

    李察很快收到了强力豺狼人被处理掉的汇报,随后,整整三个主力野战团全部集合起来,五军营步兵和边军精骑也披甲上阵,对上万豺狼人俘虏形成了包围圈,逼着他们去挖坑!

    只要稍有反对,立刻就地处死!

    在大军压制下,上百个豺狼人仅仅因为大声嚎叫了几下人头落地……

    上万人豺狼人同时挖坑的效率还是很高的,在生命威胁下,他们给自己挖好了坟墓……

    万人坑挖好后,三个主力野战团形成一个个长矛阵将手无寸铁的豺狼人俘虏全部推入他们自己挖好的坟墓中!

    场面血腥无比,不过因为对方都是食人种族豺狼人,所以执行的士兵不光没有愧疚,反倒对这项工作感到十分崇高……

    他们对于亲手消灭豺狼人这个食人种族感到心情额外舒畅!

    哪怕是最善良的人,对豺狼人这些吃人的族群也没有半分好感!

    万人坑被填满后,李察命人掩埋起来,这些豺狼人不是绿皮,所以不用担心明年会长出一大片……

    当然,在这荒郊野岭的地方,豺狼人的尸体很可能会被挖出来吃掉,那就不是李察关心额问题了。

    填完万人坑后,姗姗来迟的系统提示音终于响起。

    【恭喜宿主消灭2万人规模的豺狼人部落,获得2000枚气运币。】

    “果然,这些乌合之众的豺狼人虽然身体素质不错,但在系统评价中跟色目人仆从军是一个级别的,击败一万多个才能算一千气运币,而且消灭豺狼人部落也没有额外的加成……

    我现在声望等级高了,兑换的高阶兵种多了,这获得气运币的方式也变窄了,如今哪怕杀死后天境的豺狼人酋首都无法额外获得气运币了,只有攻城掠地和打赢战役才可以获取气运币。

    不过每次获取最低都是一千气运币起步,也算是一种弥补。”

    收到提示音的李察思忖片刻,下令军队就地驻营。

    经过一连串战斗和坑杀豺狼人俘虏,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这时候自然不适合继续行军赶路。

    野外行军是枯燥无味的,而且生活条件非常有限,哪怕是李察这种统帅,连洗澡的机会都没有,除非遇到现成的河流。

    至于风尘什么的更是常伴身边。

    消灭豺狼人部落后第二天,李察就带领大军返回安国府,这一次出征练兵的效果不错,李察觉得已经没有必要继续拉着他们练兵了。

    这主要是因为李察发现豺狼人部落得到的气运币数目不多……

    若是去清剿距离更远的绿皮部落,很可能得不偿失,那些绿皮兽人可不是会胆怯投降的野兽人,他们waaaaaaaaaaaaaaaaaaaaagh起来连自己人都干!

    当然,这不是李察打消作战计划的主要原因,而是李察担心消灭一个绿皮部落后,得到的气运币跟豺狼人部落一样只有一两千……

    既然收获这么低,李察为啥不选择收获更高的敌人?

    比如说康国府和米国府的官兵!

    虽说攻占康国府和米国府这种府城已经得不到首次占领的高额奖励,但府城中总归是有一些人类军队吧,击败他们也能收获不菲的气运币呢!

    哪怕只是地方卫戍部队性质的府兵,击败一千人也能获得一千枚气运币,收获可比打野兽人强多了!

    不过,康国府是坚持大唐正统的一方势力范围,米国府是投靠了吐番王国的叛徒,两个府城自然不能一起打,李察觉得很有必要宣扬一下自己这个大明王的政治立场!

    拉拢弱小一方势力,进攻强大一方势力,这点政治智慧李察还是具备的!

    李察虽然历史和政治都还给了老师,但他游戏打得好啊!

    身为经常被电脑教育的资深p社玩家,基本的政治套路李察还是明白的。

    于是,李察从下面的一个有点名望,主动投靠的汉人士绅家族中选出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人物,当作特使派往康国府游说,试图跟坚持大唐正统的一方势力结成攻守互助的军事同盟。

    在李察眼里,如今坚持大唐正统的安西两镇中,其中一镇已经被打残了,投靠的节度使也把麾下的唐军精锐消耗的七七八八,只剩一镇之力依靠城墙防守,完全处于守势……

    若不是大唐正统的民族荣誉感支撑着,早就已经崩盘了!

    这是李察带兵回到安国府后,韩立递交上来的军事情报。

    双方在龟兹军事重镇附近展开了一次大会战,因为吐番王国援军的突然入场,坚持大唐正统一方大败而归,阵亡了6位节度使,被俘虏了3个,其中作为主帅的龟兹军事重镇的首脑节度使也当场阵亡……

    可以说,这一次会战过后,双方的战略形势已经清晰明了,若是没有外援加入,大唐正统一方已经无力回天。

    正是因为双方进行了一场决定性会战,之前才没有人来打扰李察的扩张!

137 安西四镇(求订阅)

    安西四镇在异界大唐中相当于安西都护府的四大军事基地,每一镇的节度使都被尊称为镇守使,在四个镇守使之上则是安西都督。

    领导坚持大唐正统的正是兼职龟兹军镇镇守使的安西都督,结果这么一个核心人物却死在了龟兹军镇的战役中,间接导致本就不强的大唐正统一方全面溃败……

    最后,安西都督死后,疏勒军镇的镇守使鲁阳成为西域地区大唐正统一方的首脑人物,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这个镇守使也坐不了多久了……

    龟兹军阵原本是安西四镇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也是安西都护府府衙所在的地方,因此,龟兹军镇的镇守使都是安西都督兼任。

    安西四镇中焉耆军镇和于阗军镇的镇守使伙同少数具有异族血脉的节度使向独立的吐番王国投诚。

    因为安禄山之乱暴露出了大唐中央朝廷的虚弱,原本庞大的大唐中央朝廷明明有百万精锐正规军,结果安禄山叛乱一起,安北、安南、安东、北庭、单于五大都护府的节度使们全都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

    安北都护府更是与安禄山结成了军事同盟,出兵协助安禄山攻打大唐中央朝廷的军队,以此扩大地盘。

    唯一心向朝廷的安西都护府又被安禄山切断了和中央朝廷的联系……

    大唐治下的六大边疆都护府其中四个态度不明,一个造反,西域这个又被切断了与中央朝廷的联络,西域节度使纷纷拥兵自立……

    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唐治下很多远离长安的世家门阀也开始观望起来,不愿意出人出力帮助中央朝廷,连带着影响到了中原地区地方士绅阶级的政治站队,最后不可避免的导致地方节度使对中央朝廷的勤王命令的出工不出力!

    正因如此,吐番王国才有胆子自立并出兵安西都护府!

    松赞干布的政治眼光还是非常好的,在号称百万大军的压迫下,他大肆派遣说客,很快就拉拢到了安西四镇中的两大军镇投靠,还有数个掌握兵权的节度使。

    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地方大族谋杀架空节度使,投诚吐番王国的现象。

    理所当然的,那些人都得到了吐番王国的支援,昭武世家的5000多吐番部落战士就是明证。

    像昭武世家这种投靠吐番王国的大家族在西域地区可不是少数,当年大唐为了巩固吞并整个西域,启用了不少‘带路党’,这些带路党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结果都在原来的家乡落地生根,加入汉籍和汉民通婚,成为地方的名门大族。

    结果,这些人在大唐中央政权爆发危机后,立马抛弃了大唐中央朝廷!

    其实,投靠吐番王国的地方势力这么多,跟吐番王国的政治体制也有很大的关系,吐番王国不是大唐那种郡县下的绝对中央集权制度,类似联系紧密的部落联盟。

    松赞干布是其中最大一支吐番部落的首领,并且因为自身的才能,获得了大多数吐番部落的支持才登基为吐番王国的国王。

    然而,松赞干布虽然可以在战争期间召集各个部落的军队,组建吐番王国的‘中央军’进行征伐,但那些兵终归是属于各个部落的。

    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粮食补给,其实都是各个吐番部落自己负责,松赞干布只是起到一个统帅作用。

    号称百万的吐番大军,即便加上民夫也不过堪堪到50多万人,这50多万人真正的战兵不到一半,战兵中可以称之为吐番正规军的,只有不到10万人……

    就这不到十万人中,还不是全部听从松赞干布的命令,而是分散在各个部落的军队当中。

    吐番王国评定正规军精锐的标准很简单,是否配备了铁甲……

    不过吐番大军的虚实吐蕃人自己清楚,安西四镇的人可不知道。

    因此,安西四镇的内战吐蕃人其实只是打酱油的角色,完美诠释了以势压人的意义,就连龟兹军阵的决战,吐蕃人提供的也只是少量最精锐的铁甲军,给安西四镇的汉人高官们造成了一个错觉吐番大军很能打!

    不得不说,松赞干布政治宣传(吹牛逼)的能力很强,愣是将安西两大军镇为核心的投降派忽悠瘸了,打仗是不顾损失的拼命啊!

    当然,松赞干布也不是小气的人,于阗和焉耆两大军镇的镇守使都获得了‘世代永镇’的爵位封赏。

    世袭制可是巨大的诱饵,比起大唐中央朝廷的镇守使节度使轮替制度自然更加吸引人,任何一个世袭爵位都意味着当地的土皇帝!

    吐番王国本就不是中央集权国家,松赞干布自然不会吝啬分封的赏赐,反正吐番王国内部的各个大部落也是地头蛇一般的存在,吐番王国的中央政府政令根本不好使。

    各个大部落也就是定期向吐番王国中央朝廷进贡,在战争时期响应号召组建军队出征。

    为啥吐蕃人那么急切的想要摆脱大唐附庸国的地位?

    因为大唐的中央集权政策让吐番各大部落感到恐惧,他们不想自己世代传承的权利被剥夺,自然而然的,最好从大唐独立出去!

    哪怕为此出人出钱出力,那些部落首领也心甘情愿!

    没有了大唐这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们今后子孙的权利才有所保障啊!

    理所当然的,松赞干布掌权后,哪怕看到吐番王国政体的缺陷也不敢动手改革,至少也要等到积累足够的个人威望,才能大刀阔斧的改革吐番王国的落后分封制度。

    任何一个明智的君主都能看到中央集权比分封制度的优越性。

    此时,陷入绝境的疏勒军镇镇守使鲁阳正在两封文书之间踌躇不定。

    一份文书是吐藩王松赞干布以吐番王国的名义向他发出的劝降信,只要鲁阳肯‘弃暗投明’,他就可以将功抵过,和其他二镇一样,世代永镇疏勒城!

    在龟兹决战后,这份劝降信可以说是诚意十足了!

    跪求起点正版订阅,还差几十个就到500均定了。

138 李察的战略

    然而,鲁阳也是个倔脾气,不然的话当初也不会被安西都督提拔为疏勒军镇的镇守使……

    鲁阳骨子里刻印着大汉至上的思想,汉人内部如何争霸谁当皇帝他不在乎,大唐倒下换个汉人皇帝只要给足够多的好处他也愿意投诚。

    只是,吐蕃人可是大唐境内为数不多未被同化的异族啊!

    吐蕃人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因为附庸国的原因保留了一定的独立性,再加上吐番王国所处的地区是多山高原地带,所以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保存的相当好。

    即便高层已经普遍精通汉文,但底层的吐蕃人其实还说着自己的语言。

    因此,在外人看来,吐蕃人还远远算不上‘自己人’。

    理所当然的,作为大汉主义至上的鲁阳对投降吐番王国有着天然的抗拒感,只是现在的形势……

    鲁阳是知兵的人,疏勒军镇真的抵抗不了多久了……

    甚至他都不敢确定其他那些幸存的节度使会不会继续跟着自己混……

    毕竟,双方的实力经过龟兹决战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哪怕诸葛在世也无力回天……

    本来吐番王国一方就占据军力优势,现在这个优势已经无限扩大,可以说疏勒军镇为代表的大唐正统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鲁阳是真的不想死!

    在这种绝境下,李察派人送去的文书成功引起了鲁阳的注意力。

    若不是李察主动派人过来,鲁阳还真的不知道在安国府那个偏僻的地方竟然出了这么一号人物,还打败了拥兵上万的昭武世家,连昭武世家的根基史国府都被占了!

    可以说,李察现在完全是西边军力最强的存在!

    李察为了最大可能的避免疏勒军镇这支最后的大唐正统投降,导致整个西域都变成吐番王国的势力范围,在文书里大肆吹嘘自己的本领。

    直接将自己的军队规模吹成了10万人!

    这10万人是不算色目人仆从军那种杂牌的,全部都是大唐正规军标准!

    除此之外,李察麾下悍不畏死的道兵也被李察着重描述了一番,总之怎么牛比怎么写,仿佛天兵下凡一般……

    没办法,吐番王国太强了,李察不吹嘘一下,连给吐番王国做对手都不够资格!

    好在,这个时代对军队吹嘘是普遍做法,吐番王国的50多万人不也是被吹成了百万大军?

    而这50多万人中战兵的数量还不到一半……

    鲁阳自然知道这个潜规则,所以对李察的十万大军直接打了个对折5万大军……

    李察可以征召道兵的事情鲁阳是信的,这在安国府和史国府已经不是秘密,随便派人去那里打听一下即可。

    而且鲁阳也清楚昭武世家在史国府的力量,以及他投靠吐番王国得到吐番部落战士支援的事情。

    想要消灭这股力量,手里至少也要有个两三万正规野战部队吧。

    然后李察得到史国府后,再扩编一下,有个5万战兵也不奇怪,当然,若说这5万战兵全都可以达到大唐野战正规军的战斗力鲁阳是不信的,整个安西都护府加在一起,大唐野战正规军也不过这个数罢了!

    在鲁阳的推测中,这个李察的军队应该是道兵、降兵和地方武装力量合在一起的队伍。

    战斗力肯定是有的,不过这几万人比起整个安西都护府的大局还是不够用啊……

    不过,有了这数万大军的加入,鲁阳至少可以继续维持抵抗的姿态,在龟兹决战之前,大唐正统一方的野战部队也只差不多这个数目,也挺了不少时日呢……

    很快,鲁阳给李察回了书信,同意了李察的结盟请求,但前提是要求李察率兵攻占米国府和俱蜜府两大投诚了吐番王国的府城!

    只要李察攻占俱蜜府,他的兵锋就会于阗军镇的势力范围,只要于阗军镇的镇守使不是白痴,一定会分出一部分军队来对付李察。

    到时候,疏勒军镇的对手就会少去一个!

    除了对李察的回复外,鲁阳也对吐藩王松赞干布进行回复,言辞不算强烈,态度暧昧,想要拖延一些谈判的时间。

    当然,鲁阳没有透露和李察结盟的消息,他可不想引起吐番王国的警惕,从而率领大军不顾一切的攻伐疏勒军镇。

    鲁阳知道,吐番王国如今没有对疏勒军镇进攻,不过是不想遭受太大损失罢了,疏勒城是一座军事重镇,可不是普通的府城,想要攻占的话起码要5、6倍的兵力,并且要做好付出超过守军数目的伤亡数字!

    在冷兵器时代,攻城特别是攻打专门的军事要塞一般的军镇城池,都是得不偿失的行为,进攻方不但需要占据巨大的优势,还要做好付出尸山血海的准备。

    这一情况直到攻城巨炮出现才出现逆转。

    没有大威力的火炮,攻城只能用人命一点点去填……

    龟兹军镇是安西都护府的政治中心,付出巨大代价攻占值得,但疏勒军镇已经日薄西山,吐番王国自然希望能通过谈判的方式来避免流血。

    就算鲁阳不同意,他手底下的兵将也愿意和疏勒军镇陪葬么?

    因此,即便鲁阳打定主意不投靠吐番王国,仍然不敢严词拒绝吐番王国的招安,他能做的仅仅只是拖延时间。

    毕竟吐番王国除了鲁阳的疏勒军镇外,还有其他大唐正统一方的节度使需要收买,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吐番王国一定可以威逼利诱瓦解西域地区的大唐正统一方。

    不是所有人都跟鲁阳一般愿意将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都赌在民族大义上……

    真正坚定的主战派,基本上都葬送在龟兹决战当中……

    “呵呵,这个鲁阳都到了这步田地了,还提这些要求,不过他的要求跟我们的既定战略倒是没有冲突,我不光要占领米国府和俱蜜府,连康国府我也要占领!”

    李察看着手里的鲁阳亲笔信笑道。

    “王爷英明,如今康国府的节度使已经在龟兹战役中阵亡,群龙无首,我大军只要开过去,就能无损接收整个康国府!”

    李察话音刚落,下面一群立刻随声附和。

139 屠城威胁

    李察和鲁阳的军事同盟终归是结成了,不过两人都非常默契的没有公开,完全是以密信的形势互相联络。

    鲁阳是不敢公开,因为他不想让吐番王国和取得胜利的那两个镇守使发现自己坚决抵抗的意图,否则疏勒军镇定会遭到大军围攻。

    以现在疏勒军镇的军心士气,遭到围攻的话很可能从内部瓦解!

    再好的军事重镇也需要人去防守,如果士兵没有敢战之心,军官没有必胜信念,一个个只想着投降保命,这仗还怎么打?

    经过龟兹战役,如今连底层的小兵都知道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继续抵抗下去只是徒劳无功罢了,若不是有汉人民族大义支撑着,鲁阳甚至都会被下面的投降派刺杀!

    正因如此,即便李察主动宣扬,鲁阳也会予以否定!

    李察终归只是仅仅占据了两府之地的小军阀,政治上的话语权太低,在西域地区还没有被重视起来,吐番王国甚至没有派人去说服李察投诚。

    因为李察对投靠吐番王国的昭武世家连根拔起,被吐蕃人列入不受欢迎的行列……

    在安国府和史国府,李察的名号或许如雷贯耳,下到色目人农奴上到汉人地主士绅都只能仰望大明王,但在西域地区真正掌权的大佬眼里,李察不过是趁着混乱时期崛起的草根军阀罢了。

    至于李察没有对外宣传与鲁阳结盟的原因很简单,他的下一目标是守备兵力空虚的康国府!

    大明王元年6月初,李察率领三个野战团的兵力和麾下直属系统兵,总共万人大军,并裹挟着上万色目人农奴组成的辎重队民夫,开到康国府!

    大明王元年是李察建制称王后设立的年号,既然已经自立为王,自然不能继续使用大唐的年号,这与其他势力一样,吐番王国也改换了年号,安禄山的势力也不再使用大唐年号。

    李察自立的时候已经是开春,所以直到6月份才整备大军正式出征。

    上万主力大军,铁甲披甲率过半,还有上万人的色目人农奴青壮,总共两万多人进入康国府,可把康国府的留守官员们吓坏了。

    因为龟兹战役的关系,康国府的大唐野战部队和牙兵早已被抽调一空,甚至是康国府内能打的府兵县兵巡防队也被抽调了六成以上,如今康国府中只剩下不足四位数的府兵守卫,算上官差衙役也只是堪堪破千而已。

    剩下的那些临时征召的色目人仆从军是什么货色,康国府的官员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只要上万大军在城外列出阵势来,这些色目人不当场崩溃就算给面子了……

    色目人为汉人打仗向来是士气低迷,更何况是跟人类打仗?

    大军抵达后,李察一边命随军的色目人仆役打造攻城器械,一边派人向康国府城池射入劝降信。

    李察给出的条件很简单,投诚开降,无论是官员还是地方士绅都可以保留小命和自己的财富,并且除了少数重要官职外,大部分官员的职务都不会改变。

    反正李察也没有多少文官去顶替康国府的官僚体系,若是康国府的官员们识时务,李察不介意让他们继续为自己打工。

    当然,若是顽固不灵的话,破城之日就是屠城之时!

    李察相信自己大军进入康国府境内这么久,康国府的官僚们不会傻到连自己的基本信息都不派人调查。

    攻占大石镇,对色目人暴动进行残酷镇压,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战争都不是什么隐秘的事情,只要派人去史国府收集下情报,很容易得到。

    这种大规模战事的消息是很难保密的,李察也没打算保密自己的行径,争霸的君主若是太过仁慈,反倒不容易打天下,历史上的蒙古人为何在成吉思汗子孙的带领下打遍欧亚大陆?

    还不是因为蒙古人的凶残人尽皆知,凡是抵抗的城池都被屠戮殆尽,最后吓得那些普通城池一个接一个主动投降……

    战争中满口仁义是没用的,只有绝对的实力才会让敌人恐惧慑服。

    更何况,李察对待投诚官员的待遇确实不错,中低层官员李察几乎没有怎么变动,顶头的那些大官虽然失去了权位,但并没有离开官场,只不过换了个职务,权势比以前更低罢了。

    李察除了军权改动极大外,对行政体系的改革大部分都停留在内阁上面,中低层变动很小。

    原因很简单,李察觉得大唐的基层行政体系对现在的形势来说够用了,而且他也没有太多的官员去顶替行政文官体系。

    因此,只要康国府的官僚们投降,李察立刻就能完好无损的接管整个康国府的秩序体制,只需要空降几个领头人顺道改革巡捕房控制康国府即可。

    如果康国府坚持抵抗,李察就只能履行自己的诺言杀鸡儆猴,破城之日对康国府府城血洗,让他的敌人正视大明王的名号!

    这个时代屠城是不会有道德压力的,哪怕是自诩为正统的大唐在征伐过程中也屠过城,只不过被史官从记载中抹去罢了。

    灭亡的国家自然不会有资格去记录历史……

    李察同样也是这个思维,只要他消灭了自己的对手,以后的史册记载还不是自己一言而决?

    只要屠城屠杀的够彻底够干净,再在史册上抹去痕迹,后世人根本不会知道发生过什么。

    这个时代的通讯如此落后,消息的传播本来就滞后,人为操控还是很容易的。

    康国府中的官僚们很快得到李察的劝降信‘原件’,他们自然听说过李察这位自立的大明王的凶残程度,不过多数都是针对色目人的政策。

    比如说在战场上命令麾下汉人军队对色目人仆从军进行无差别屠戮……

    虽说是为了督战的效果,但整队整队屠戮崩溃色目人的行径在西域地区还是很少见的……

    很显然,李察的性格跟正面形象是完全不挂钩的,这种人说出屠城威胁,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140 进攻石国府

    最终,康国府开启了城门,向李察投诚!

    李察的军队没有发出一兵一失占领了康国府,并在随后数日对整个安国府的县镇城池传檄而定!

    府城作为一府之地的核心,无论是城池还是军备都是最高级别的,若是府城主动投降,剩下的县镇只要没有额外的大军入驻,都不会顽抗到底……

    而且,康国府投诚的官员们也会成为李察的带路先锋,为劝降康国府治下县镇出人出力。

    李察无损拿下康国府后,对行政体系高层进行了简单的调动,将老家的公孙康安调了过来担任康国府的知府!

    公孙康安作为前期投靠李察的人员,一直表现的非常老实,他跟随李察的资历也能力也足够,毕竟原本公孙康安就有数年布政一方的经验,担任一把手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最重要的是,康国府远离安国府的公孙家族老巢,在康国府的公孙康安举目无亲,没有什么人脉可言,他是空降的一把手,若是不想让下面人架空,必须牢牢依靠李察这颗大树的中央权威。

    公孙康安的调动是李察的一个试验,在他手下大部分资历高的文职人员都是老家安国府先后投诚的降官,他们本身能力是可以的,只不过大多数都是安国府士绅家族出身,所以李察不敢将他们放在安国府任职重要官员。

    不过当李察打下新的地盘后,将他们空降到新地盘上当官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反倒会让这些李察的‘老乡’更加依赖自己。

    如此一来,也能压下最初‘从龙’投降李察的官员的怨言,特别是出自高象县的投诚官员,当初李察攻伐史国府的时候可是出了大力,一直力挺李察,拒绝安国府节度使陶安邦的拉拢分化!

    这些功劳自然都是要算的,不然的话以后投诚的官员怎么看李察这个老大?

    公孙康安的调任提拔就是李察的一个试验点,若是公孙康安能做好康国府的知府,李察不介意今后将高象县最早投诚的那些老人一个个提拔成远离家乡的一把手!

    调动高层是最简单省事,还不会导致秩序混乱的管控新地盘的方式,虽然会有很大的隐患,但只要李察不遇到大败的颓势,打下的地盘基本上不会出现反叛的迹象。

    同时,李察的汉人婚娶制度和色目人农奴制度也在康国府开始推行,受到了整个汉人阶级的拥护!

    两大制度推行收获汉人民心后,李察就开始整改收编康国府的地方卫戍部队。

    城镇里的汉人巡防营,县城里的县兵,府城里的府兵,以及各级行政单位下属的官差衙役的能战老兵都被抽调出来,组建了第六野战步兵团。

    优胜劣汰的普通兵卒则组建地方巡捕房,因为西域地区汉人平民普遍参军的传统,将这些汉人士兵整编后,李察基本上就无法从康国府中征召到合格的汉人青壮参军了。

    强征的话,招上来的都是从事商业活动和汉人士绅家族的子弟,会引起地方的怨念。

    因为康国府已经被抽调过一波汉人地方卫戍部队,李察在保证康国府地方政府巡捕房人员充足基础上,仅仅只扩编了一个第六野战团,也就2000多人……

    最关键的是,康国府的地方卫戍部队极为匮乏,李察为了弹压由于色目人农奴制度出现的色目人民乱,必须将整编的第六野战步兵团留在康国府……

    也就是说,李察拿下康国府全境后,看似总兵力增多了,但因为地盘扩大的原因,能调动的野战部队并没有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西域地区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导致大量汉人士兵阵亡,出现兵力紧缺的态势,多余的汉人军队几乎都集中在安西四镇中,准备随时随地开搞……

    不过李察能无损拿下康国府,与这一情况也有极大的关联,若非如此,康国府中可就不仅仅是一千多士气低迷的守军了!

    康国府的投诚让李察清楚的看到西域地区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后,被抽调过兵力的府城有多么空虚!

    大明王元年7月,李察在获得充分情报的前提下,兵分两路,开向米国府和石国府,因为有康国府的带路党当向导,李察军队的进展十分顺利。

    米国府虽然投靠了吐番王国,但米国府的汉人军队也早已被抽调一空,与鲁阳领导的唐军对峙,李察大军抵达后,在威逼利诱下开门迎降。

    不过与米国府的顺利投诚不同,李察亲率的一路大军抵达石国府后,石国府民风彪悍,竟然组织起了一群色目人守城!

    这主要是因为李察的色目人农奴政策引起了石国府色目人的恐慌,再加上石国府色目人比其他府城要野蛮一些,石国府官僚们也不想投降李察,双方一拍即合,官府发放武器将敢战的石国府府城中的色目人青壮武装起来。

    就这样,石国府府城轻轻松松多出了数千守城大军,与外面的李察队伍在人数上没啥区别。

    李察麾下是系统本部兵马和第一野战团以及人数差不多的色目人仆役。

    剩下的兵力都派往米国府征伐了。

    石国府的抵抗成功激怒了李察,他命人打造了一天攻城器械后,第二日就派出第一野战团裹挟着大量色目人仆役开始了登城作战!

    石国府的色目人守军士气不错,但他们终归只是普通的武装平民而已,在数千人一起发起的攻城战中,抵抗的效率极其低下。

    至于普通的汉人士兵,都听说了李察的汉人婚娶政策和色目人农奴政策,还有当兵汉人军功授田的政策!

    这些政策可都在康国府实施了!

    康国府仅仅整编了一个野战团2000多人,依靠康国府的官田加上开荒一些肥沃的土地,足够分配,并没有侵夺汉人地主士绅阶级的利益。

    所以第六野战团的汉人士兵都得到了军功授田,石国府的汉人士兵自然是各种羡慕,巴不得石国府向李察投降!

141 意料之外的里应外合

    汉人士兵希望能投入李察麾下,获得军功授田,这战斗的士气不可避免的降了下来。

    这可不是底层士兵的个人意愿,那些军头武官同样也渴望投降李察!

    毕竟军官获得的军功授田面积更大!

    在李察整编康国府军制的时候,大半军官都冲入第六野战步兵团,凭白多出了一大片军功授田!

    就算没有被冲入第六野战步兵团,也能在地方巡捕房获得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的职务,只需要负责治安即可,再也不用像现在这般偶尔出城去清剿绿皮……

    由于李察的政策同样有利于地方汉人士绅阶级,所以石国府汉人士绅阶级对李察的进攻表现的也没有什么积极性,真正不愿意被李察攻占的石国府官僚,都是留守的节度使亲信。

    这些人占据要职,但人数很少。

    毕竟节度使出征时,一定会带走大部分亲信,这样才能更好的指挥军队作战。

    米国府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米国府官府主动开门迎降,内部大部分人都不想打,双方实力差距还那么大,即便有少数人坚持也很难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

    然而,石国府的色目人民风太过彪悍,被留守的少数顽固分子武装起来,如此一来,哪怕石国府的汉人官兵和很多汉人官员不想抵抗,也无法改变整体大局。

    结果就导致一个奇特的现象,作为守军主力的汉人士兵一个个消极抵抗,为了躲避箭矢都是退到最后面,督战的时候也十分敷衍。

    反倒是那些色目人‘志愿兵’为了不成为李察的农奴,奋起反抗,但因为军事素养太差,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做无用功。

    结果,驱使大量色目人仆役的第一野战团第一轮进攻就冲上了城头!

    当身穿铁甲的第一野战步兵团跳入城头后,守卫的色目人青壮才清醒的认识到他们到底在跟多么强大的对手打仗!

    色目人青壮的武器必须用尽全力才能破开第一野战团士兵的铁甲,但色目人青壮哪里有什么战阵技巧可言?

    接手后,即便色目人青壮很卖力,仍然被杀得节节后退!

    激战才开始一个时辰,数千人的色目人武装平民就已经被压下了城墙,若不是心里那股气撑着,色目人武装平民早就崩溃了!

    至于作为主力的汉人士兵,压根没有加入战斗!

    双方在城头厮杀的时候,石国府的一栋城门突然大开,一面白旗在城门楼上方升起……

    与此同时,石国府城内响起连绵的喊杀声!

    李察看到这一幕后不禁一愣,但还是派出边军精骑从大开的城门杀了进去,只是李察更改了屠城的命令。

    这种情况一定是城内有人带兵‘反正’了,自己自然不能继续屠灭石国府府城,不然的话以后谁还敢‘反正’投靠李察?

    石国府中临阵‘反正’的正是汉人府兵,他们看到大几千的色目人武装平民中看不中用,十倍的兵力却被敌人攻城部队压着揍之后,在军官的带领下打出白旗,和投诚大明王的口号,开启了城门!

    虽说倒戈的汉人士兵只有区区几百人,但城内的色目人武装平民都在城墙处坚守抵抗李察的军队进攻,城内非常空虚。

    打开城门的汉人士兵看到冲进来的边军精骑后,立刻充当起带路党,一路杀向石国府府衙!

    这场倒戈之战并不是临时起意,在石国府少数高官强行武装色目人志愿者,打算死守府城后,一部分汉人文官和汉人军队里的军官就私下里串联起来。

    他们没有力量反抗有着数千色目人武装平民支持的石国府少数顽抗分子,但却可以在战斗的时候倒戈一击。

    当然,倒戈的前提是看看那数千色目人武装平民是否真的能守住石国府府城。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士气毫无战斗经验的色目人武装平民连乌合之众都不如,被人家一轮进攻就打上了城头!

    认清楚色目人武装平民的垃圾战斗力后,石国府的汉人官兵自然不会再有犹豫,在迎接大明王,获取军功田的口号下,大半汉人士兵当场反正,随后其余的汉人士兵也加入到这股洪流当中!

    当边军精骑在带路党的引领下来到石国府府衙门外时,那几个死硬的顽固派竟然被护卫他们的官差衙役押解出来!

    就这样,石国府在李察意想不到的里应外合下沦陷了……

    全程战斗李亚国仅仅在搭建攻城云梯的时候死了几十个色目人仆役,以及攻上城头后伤亡了不到30人……

    在城门大门开启,城门楼上扬起白旗后,那数千抵抗的色目人武装平民就一哄而散,瞬间跑了个干净……

    民风再彪悍,上了战场也会原形毕露……

    军队终归是需要训练和战争打磨锤炼的,彪悍的人最多能成为一个好的打手,却永远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士兵。

    在石国府内部人员的配合下,石国府府城很快全部沦陷,那些色目人武装平民都是本地人,很容易就潜伏起来……

    然而,李察可不打算这么算了!

    他颁布的政策和大规模任用降官的‘仁义’之名已经传播出去,军功授田也是这一次石国府汉人官兵倒戈的主要原因,但李察的屠杀之名还没有找到那只被杀的‘鸡’呢!

    杀鸡儆猴,古往今来是最好用的招式。

    很快,在李察大军入驻后,石国府的顽固高官被当中千刀万剐,并且他们的家人也被拉出来执行死刑!

    财产和田地全部充公,李察用血腥的手段将石国府少数顽固分子血洗一空!

    石国府的顽固分子只有寥寥几个人而已,清洗起来很容易。

    即便加上他们的家人和亲戚,总共也没有超过三位数……

    当然无法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于是,李察开始根据石国府分发武器的记录,展开全城大索!

    凡是记录在案领了石国府武器,在城头参与抵抗的色目人武装平民,包括他们的家人在内,都成为李察的清洗目标!

142 吐番计划破产

    那可是几千色目人青壮,即便不少色目人青壮本就出自一个家庭,那也涉及到上千个家庭啊,已经超过了石国府府城中色目人户口总数的一半!

    大唐的登记程序还是很完善的,所以李察的兵抓起人来也十分顺手……

    那些倒戈的汉人士兵在全部整编为野战兵团的许诺下,也加入了全城大索,有了这群地头蛇的加入,李察的清洗工作无疑变得更加轻松!

    李察这么做不光是为了杀鸡儆猴,而是他意识到石国府内有大群对自己有敌意,还真敢动刀子的刁民!

    李察自然不会允许一座府城中有那么多跟自己做对的刁民,他不在乎色目人对自己的敌视,但却对那些敢将敌视情绪付诸实践的色目人十分警惕!

    胆子大的人终归是有危险的,李察当然要趁着自己大军云集在石国府清洗干净,不然的话,民风彪悍的石国府府城中潜伏的几千胆大包天的色目刁民,等到自己大军离开后暴动咋办?

    他们手里可都有官府分发的兵刃!

    数千野蛮的色目人暴动可不是小事,特别是在如今这个汉人军队数量不多的环境下!

    全城大索整整进行了半个月,每一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色目人刁民和他们的家人被斩首!

    李察连将他们贬为奴隶的想法都没有,今后石国府所有的色目人都会贬为农奴,他的政权根本不会缺少劳动力,自然看不上这些具有造反倾向的色目人刁民。

    所以揪出来的一般都会就地正法!

    整整十多天时间,石国府血流成河,大好几千色目人人头落地,血腥味充斥着整座石国府!

    那些投降的汉人官兵和官员们不禁庆幸自己的选择,这位大明王是真的下手酷烈啊,仅仅因为几千色目人青壮跟他做对,就要杀人全家……

    太凶残了!

    今后一定要老老实实的,绝对不能让大明王记恨上,否则全家老小都得玩完!

    在血色恐怖的笼罩下,石国府的治安环境异常良好,而且石国府的各项政策也执行的非常彻底,石国府下属的县镇行政单位不用李察大军抵达,就主动改换了大明王的明字大旗……

    对李察派出的整改军制,调换官员的任命也全程配合,李察将石国府中反正的所有汉人官兵都整编进第七野战团,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空出的余额则从地方县镇的县兵和巡防营中甄选老兵。

    第七野战团的规模和康国府的第六野战团相差不多,装备则跟第四第五野战团一样。

    只有军官才有资格配备铁甲。

    石国府的知府则是最先跟随李察的大石镇老人大石镇的李老财。

    他已经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高象县县令,积累了一些行政经验,再加上李老财本身也是饱读诗书的人,担任知府倒是可以勉强胜任。

    最重要的是,李老财足够忠诚!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最初跟随李察,还保持忠诚的人,不是进了内阁就是官至知府大员,李察的这一行径让那些新近投靠的官员信心大增,李察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主子!

    在李察这里,忠诚是第一选项,其次才是能力。

    李察因为清洗石国府的数千色目人青壮,多耽误了十多天时间,等到他整编完石国府的军政,成立第七野战团的时候,米国府已经完成了军改,成立了地方巡捕房和第八野战步兵团。

    和以往一样,整编结束后第七野战步兵团驻守石国府,第八野战步兵团驻守米国府。

    因为大规模整顿地方投诚军队,扩充了三府之地的李察没有多出分摊驻军的压力!

    在击败石国府守军后,李察又得到了1000枚气运币,算是聊胜于无的奖励。

    三府之地中,属于吐番王国势力范围的只有米国府,石国府和康国府都是原本大唐正统一方的势力范围,所以李察的一连串扩张行为让鲁阳很是无语……

    不过,在李察占领康国府和石国府后,这两府之地的残兵军头都被吐番王国说服加入吐番王国一方势力,其实不光是这两府之地的大唐正统势力。

    在进入八月份的时候,吐番王国通过外交努力,以势压人,成功对疏勒军镇形成了包围之势,除了疏勒军镇外,其余原本忠于大唐正统的节度使势力残兵全部投靠吐番王国!

    西域的形势似乎已经没有悬念……

    然而,在这大好形势之下,鲁阳镇守使因为李察的扩张行为,更是坚定了自己的意见,并且公开打出了与李察结盟的消息,以及自己的政治立场,对疏勒军镇内的投降派进行强力镇压!

    凡是表现出投降倾向的官员和武官,都被鲁阳撤职,他终归是权利大握的镇守使,而且为人正值,深得士兵尊敬,下定决心后,疏勒军镇根本无人能反抗他的命令。

    不过,鲁阳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吐番王国极其安西都护府投诚势力的愤怒。

    因为鲁阳的行为重新唤醒了西域地区汉人的正统情绪,那些投靠吐番王国的汉人军阀们更是名誉再次受损。

    大家都投降的话,叫做良禽择木而栖,但偏偏有一个位高权重,地位很高的人坚持大唐正统,这不就是啪啪啪的打那些汉奸军阀的脸么?

    至于吐番王国愤怒的原因很简单,鲁阳的坚持让他们无损掌握西域地区的计划受阻,想要吞并西域,必须打下疏勒军镇,将鲁阳灭掉才可以……

    疏勒军镇可是一座军事重镇,不知要填进去多少士兵的性命!

    最重要的是,西边偏偏还出现了一个‘势如破竹’,短短两三个月连下三府之地的大明王!

    这个大明王还跟鲁阳结盟了!

    如今鲁阳有了外援,可就不是必败而亡的局面了,那些疏勒军镇中贪生怕死的人也很难下定决心投靠吐番王国了……

    毕竟,吞下了三府之地的大明王所部,可是有实打实的一万多野战精兵!

    而且核心的精锐全员身披铁甲,装备跟大唐标准野战部队没啥区别!

143 两大军阀

    一万人的军队在异界大唐下属的西域地区不算什么,但一万精兵在西域这片地区却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那些掌控了一府之地的小节度使们,手里的大唐正规军也就一千到两千之数,即便是安西四镇的镇守使,在和平时期各自手里的大唐野战军规模也不会超过五千之数。

    整个安西都护府掌控的大唐正规军,绝对不超过4万人!

    当然,西域地区需要镇压慑服大量的色目人土著,地方卫戍部队的编制很大,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普通汉民,单靠不到4万军队,可无法管控偌大的西域地区……

    然而,在吐番王国入侵,安西四镇分裂,导致整个西域地区分成两大阵营互相厮杀的战争中,大量的原唐军正规野战部队被消耗打散,互相吞并收编。

    现如今,疏勒军镇中真正属于原大唐野战部队的兵丁连两千人都凑不出来,不过因为鲁阳收编了一些其他地区的残兵败将,再加上战争期间从地方卫戍部队中抽取填补的老兵,在疏勒军镇还有一支以鲁阳为核心的军队。

    这支军队因为历经战争洗礼,战斗力并不比大唐野战部队差多少,只是士气有点低迷……

    用来守城的话还行,出去野战纯粹是送菜!

    反观于阗和焉耆两位镇守使,在战争中虽然也损失不小,但通过收编降兵和吞并其他节度使杂牌部队实力不降反增。

    于阗军镇的镇守使尉迟英哲麾下正规军规模能达到上万人,其中中高级武官全都是尉迟家族和尉迟英哲的亲信担任,完全蜕变成了尉迟英哲的私军!

    焉耆军镇的队伍也差不多,队伍规模也能达到上万人,是由焉耆镇守使龙乐天操控,已经实质性蜕变成龙家军。

    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俨然自成一体,成为自给自足拥兵上万的军阀。

    他们的军队是不计算地方卫戍部队和色目人的实打实野战部队,战斗力比起原本的大唐野战军仅仅略差一筹。

    尉迟英哲和龙乐天能坐大,跟吐番王国的支持密不可分。

    因为西域地区的大大小小军阀太多,吐番王国为了更好的利用他们的力量,选择其中最强大的于阗军镇和焉耆军镇镇守使作为代表,整合了投诚吐番王国的军阀势力。

    正是这种整合,才使得吐番王国一方的西域本土力量拧成一股绳,即便没有大唐正统的名义,麾下军心士气普遍不高,仍然将本质上属于军阀联盟的大唐正统一方揍得鼻青脸肿,最终更是一战消灭了龟兹军镇的唐军主力!

    当然,吐番王国的这种做法在战争时期有利,但战争结束的时候弊端就出现了。

    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也不是庸碌之辈,他俩利用战争期间的便利,大肆吞并其他小节度使的力量不说,还接管了周围各个府县的地盘,扩大自己的财源。

    当吐番王国大军进入西域地区的时候,两家已经坐大,而且松赞干布为了拉拢两大军阀,不光没有任何限制,还赐予了两人国公一般的爵位!

    如今在吐番王国这边,尉迟英哲已经成为于阗公,龙乐天则成为焉耆公,俨然以两镇王族自居!

    龟兹战役后,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不知何时达成了合作的意向,迟迟不肯动兵对龟缩在疏勒军镇苟延残喘的鲁阳动手,反倒是四处派遣军队大肆吞并地盘。

    很快,西域葱岭以东的府县全部被吐番王国,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三方势力瓜分一空。

    坚持大唐正统旗帜的只剩下疏勒军镇一地……

    不过,吐番王国得知鲁阳坚决抵抗的意向后,不断督促尉迟英哲和龙乐天进攻疏勒军镇,却不愿意用吐番王国的本部精锐进攻要塞一般的疏勒军镇。

    如今坐大的两大军阀自然不愿意拿自己的本钱去消耗,吐番王国的威逼反倒让两大军阀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甚至互相送出族女在吐番王国眼皮子底下结成了亲家!

    对于直属上司吐藩国王松赞干布的命令,更是以西边出现了一个大明王李察攻城掠地为由,只顾着向西边调兵葱岭以西的地盘,却丝毫不愿意硬啃疏勒军镇……

    龟兹战役后,西域地区出现了军力真空状态,大量节度使小军阀战死,唐军覆灭,使得各地府县连地方卫戍部队的数量都不足,更不用说野战部队了。

    这正是抢地盘的好时机,吐番王国的入局打破了安西四镇的平衡,让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两家坐大,形成了尾大不掉的现象。

    而吐番王国虽然军力最强,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若是真的跟已经崛起的两大军阀开战,即便取得胜利也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更何况,还有一个坚持正统的疏勒军镇鲁阳坐山观虎斗,西边与鲁阳公开结盟的汉人大明王李察也不能忽视。

    若是实力损失过大,松赞干布不光很难对国内各大吐番部落交待,还有可能因为嫡系军队损失太多,影响自己在国内的王位根基!

    吐蕃人可没有大唐那一套明确的继承制度,各个部落的自主权很大,松赞干布能当国王,跟他所在的部落实力最强密不可分,若是他的部落衰败,保不准国内会有新的挑战者。

    反正现在大唐内战频起,绿皮袭扰越来越严重,大唐朝廷自顾不暇,那些吐番部落的胆子越来越大……

    正因如此,吐番王国为首的三方势力反倒是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一北一南向西域葱岭以西扩张地盘,吐番王国又不想硬啃疏勒军镇,仅仅派了一万多人围困疏勒军镇,防止鲁阳带兵出城……

    很显然,于阗公尉迟英哲和焉耆公龙乐天学会了养寇自重,鲁阳就是他们养的那个寇。

    别看他们口号里喊得震天响,但真到了派兵强攻的时候,一个个有一万个理由推脱……

    在尉迟英哲和龙乐天眼里,西边的李察才是软柿子,而且肚子里还吞了那么多府县,便宜当然不能都让所谓的大明王占了去!

144 一北一南

    吐番王国虽然军力强大,但在西域的根基太薄弱了,与两大军阀离心离德后,松赞干布立刻赶到了统治西域的压力。

    吐番军队占领的府县可不像两大军阀占领的那般老实,小规模的起义此起彼伏,色目人暴动更是三天两头的来!

    吐蕃人不得不分散大量兵力留守新占领的地盘。

    毕竟吐蕃人初来乍到,西域的色目人和汉人对他们的认同感非常低!

    特别是汉人阶级,普遍认为吐番王国的自立是对大汉民族的背叛,反倒是两个引狼入室的军阀家族仇恨值更低……

    松赞干布深刻感受到了没有带路党的痛苦,也有点后悔之前太过心急消灭安西都护府的正统力量,过度扶持于阗和焉耆的军阀势力……

    实际上,之前松赞干布也留了一个后手,西边的昭武世家得到吐番部落战士的支援,进行征伐就是松赞干布的后手。

    他打算在远离安西四镇的西域西部地区扶持一个昭武世家,统一葱岭以西的地区,以便于制衡战后过度膨胀的于阗和焉耆。

    只可惜,昭武世家第一个征伐目标就被打败了……

    理所当然的,松赞干布的后手也灰飞烟灭。

    不过现在大势已经形成,松赞干布再怎么后悔也没用,现在吐番主力的大半力量都用在了巩固新占领的地盘上,剩余的力量别说是用来对付于阗和焉耆两大军阀了,就算是攻打疏勒军镇都没有百分百取胜的把握。

    更何况,松赞干布不想损失太多嫡系军力!

    别看吐番大军号称百万,实际人数也有50万,但真正的战兵只有20万出头,战兵中可以跟于阗和焉耆两大军阀私军相提并论的也不到5万人……

    吐番王国自立的时间太短了,绝大多数都是部落武装的战士和勇者,连铁甲都没有多少,如今吐番王国大军中的铁甲大部分都是驱逐唐军后,从仓库里缴获的……

    而且因为吐番王国是附庸国,在和平时期一直受到大唐朝廷的监控,没有在吐番王国设立任何大型军工产业,结果吐番王国自立后打造铠甲的工匠奇缺!

    大唐朝廷又不傻,自然不会花钱发展吐番王国的经济和制造业。

    正因如此,吐番王国非常穷,穷困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大量不要命的吐番蛮子战士,使得吐番王国的武器装备虽然很烂,但战斗力却能达到唐军地方卫戍部队的平均水平。

    其中的少数吐番精锐更是可以跟大唐正规军对抗,只不过那种精锐人数太少……

    若是能获得被大唐当作本土经营的西域地区,吐番王国就能获得大量成熟的汉人工匠,完全可以弥补吐番王国内部铁器制造业的匮乏。

    只要有足够的好装备提供,以吐番部落战士的凶悍,武装出一支敢战之军还是很容易的。

    这就是吐番王国迫切希望占领西域全境的原因。

    当然,吐番王国的虚弱外人是看不到的,至少西域地区的军阀头子们不知晓吐番王国空有大量勇猛野蛮的战士,却武器装备生产力极其匮乏的现状。

    之前尉迟英哲和龙乐天投靠吐番王国,一来是被松赞干布许出的好处吸引,另一方面就是被吐番王国的‘百万大军’吓到了。

    不过当吐番王国的百万大军真正出现后,尉迟英哲和龙乐天都看到了所谓百万大军的本质,自然也就不再害怕,通过一连串战役,连吐番大军的战兵比例和披甲率都被两大军阀摸清楚,更是不将吐番王国放在眼里!

    若是有机会的话,龙乐天和尉迟英哲自然不愿意给吐藩国王松赞干布当弟弟!

    他们俩家也不是非要反了吐番王国,那样做没什么好处,两人又不是大汉民族主义者……

    尉迟英哲和龙乐天最渴望的状态是自成一体,掌控西域为家族根基,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附庸国’。

    也就是说,两家军阀渴望和吐番王国建立之前吐番王国和大唐朝廷那种附庸关系。

    既可以获得庇护,又能保留大量的自主性!

    若是能将‘公’晋升为‘王’,那最好不过了!

    人的野心都是随着实力增强而递增。

    就这样,焉耆公的大军沿着碎叶、俱兰一线从葱岭以北向西征伐。

    沿途所遇到的府县全部传檄而定。

    于阗公的大军则沿着葱岭以南的路径,向俱蜜府赶去,沿途所遇到的府县也没有发生任何战斗……

    比起李察这个草根崛起的大明王,龙乐天和尉迟英哲可都是老资格的西域大佬,他们在西域地区的人脉关系也不是李察能比拟的,那些府县官员自然不愿意做无谓的反抗。

    这就是大势!

    同时也是人心!

    比起向吐蕃人投降,显然向汉人军阀投降更容易让人接受。

    因为吐番是外来者,天知道吐蕃人会不会事后算账,剥夺汉人士绅阶级的权势?

    而尉迟英哲和龙乐天这种西域军阀只要不是脑子抽风,是绝不会去动已经习惯了的汉人士绅阶级利益。

    至于代表大唐正统一方的疏勒军镇镇守使鲁阳,大势已去,虽然同情他的大有人在,但却没有多少人愿意继续踏上鲁阳的破船一起陪葬……

    能成就高位的人都十分现实,绝不会选择必败的一方投资。

    这种政治投资可都是赌上全家性命,容不得半分个人情绪在里面!

    李察在石国府完成占领和政策改制后,理所当然的收到了一北一南两路大军向自己这里进军的消息。

    龙乐天和尉迟英哲气势汹涌的带着各自主力部队冲过来,李察当然不能坐以待毙,想要在西域站稳脚跟继续扩张下去,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李察经过双方情报的分析后,将走南路的尉迟英哲作为第一个对付的目标,主要原因是尉迟英哲出发点更近,此时已经占领了俱蜜府,马上就要兵临米国府了!

    尉迟英哲可是有上万人一线野战部队,和数万色目人仆从军青壮,单靠刚刚分了田的米国府第八野战团是绝对挡不住的。

145 坚城死守不可取

    在西域地区,习惯上只计算汉人部队和一线野战精兵,色目人仆从军甭管是否有战争经验,都是打不了硬仗的渣渣。

    在西域地区,色目人一般都是用来对付绿皮的,因为色目人自己清楚绿皮从不会抓捕人类俘虏,不想给绿皮打牙祭,在战场上就必须战斗到底!

    然而,跟人类军队打仗色目人就是另一个心态了,他们凭什么为压迫自己的汉人拼命?

    上了战场有督战队不让后退,老子投降还不行么?

    大不了投降了去当苦力奴仆,反正给汉人当兵平日里干的也都是苦力的活……

    因此,除非是攻城战,西域地区的汉人将领是不会动员大量色目人仆从军的,那样很容易在战场上引起大规模溃败。

    在攻城战中招募色目人仆从军,只是为了攻城时有足够的炮灰消耗……

    毕竟攻城战跟野战不同,野战中色目人一崩溃,除了敌人所在的方向,其他方向都可以逃走,而且投降也方便。

    而攻城战就很苦比了,只能被押着往城头冲,上了城墙想要投降可不容易……

    而且攻城战中队伍都是一波一波冲上去,城墙就那么大,不可能所有人都拥挤上去,前面的人投降后面的人很难发现,杀红了眼的守军很可能会连同投降的人一起砍掉。

    野战投降就很容易了,视野开阔,一投降就是跪倒一大片,敌人只要不是丧心病狂,是不可能继续下屠刀的,而且野战中投降溃败的传播力度也很强!

    尉迟英哲是来攻城掠地抢地盘的,自然要带上大量色目人仆从军,后勤压力在他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就地取食足以。

    不是尉迟英哲不人道,在这个时代里,连本土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都经常被朝廷的军队就地取食,更何况是异地征伐?

    对尉迟英哲来说,除了于阗军镇,其他府县都属于‘异地’!

    当然,就地取食不代表肆无忌惮的抢劫,那跟吐番蛮子有啥区别?

    一般而言,色目人村落是放开了抢,但汉人士绅阶级则是以劳军为由敲一笔粮食,相当于收保护费。

    这笔保护费不会收取太多,如果榨干了沿途的汉人士绅阶级,会引起一连串反应。

    西域的汉人士绅阶级可是有家族武装的!

    不过有色目人村落可抢,加上汉人士绅阶级的保护费,供应大军粮食足够了,反正于阗公尉迟英哲的军队只是路过,又不是长期驻留。

    数万色目人仆从军青壮根本没有吃饱饭的资格,只能勉强不饿死,消耗的粮食还没有尉迟英哲本部上万汉人大军多。

    数万人所过之处即便有所收敛,对地方生产的破坏也不小,特别是普通的色目人农夫,稍有反抗就会被全家屠灭!

    这个时代的战争远比21世纪文明社会野蛮得多!

    正因如此,李察之前的屠杀政策并没有引起其他地区的强烈敌视,毕竟这个年代的军阀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养军队是一个非常耗费钱财的事情,特别是在出征期间,不搜刮地方民脂民膏,他们的军队自己就散掉了……

    这时候,西域地区大唐建立的秩序早已荡然无存,只不过因为没有完成统一,还处在战乱状态,所以大部分官府还保留着大唐朝廷原本建立的体制。

    即便是改革过的李察所控制的地区,也沿用了绝大多数原唐官员,除了李察改革的政策外,其他法律条文都是继续沿用原来的唐制。

    只要原有的汉人士绅阶级利益链条不被打破,大唐留下的旧体制就会继续运转,最多改变一些边边角角,本质是不会变化的。

    不过李察现在还没有能力出动汉人士绅阶级的根本利益,毕竟这个异界大唐的汉人士绅阶级太强了,家家有护卫,轻轻松松就能拉出一群铁甲兵……

    甚至汉人士绅阶级掌握的武者力量比官府都多!

    大唐官府原本的武者力士在李察接手后,不是被李察编入野战军团中任命为基层军官,就是主动辞职去闯江湖。

    在尉迟英哲大军进入米国府的时候,李察的三个主力野战团和系统本部兵马也合并一处,拥有上万人!

    这一次,李察没有征召大量的色目人仆从军。

    原因无他,李察接下来要进行的是野战而不是攻城战,所以对炮灰的需求很低,色目人仆从军一触即溃的特性太坑了,哪怕用督战队顶着杀也不堪重用……

    若是征召大量色目人仆从军,只会凭白增加数倍后勤粮草的压力。

    如果战场上色目人青壮大量死亡,又会降低当地的青壮劳动力,影响粮食生产……

    如今色目人已经成为农奴阶级,在法理上是李察的个人财产,即便那些汉人地主使用,也是以终身租赁的方式奴役……

    因此,色目人青壮劳力的管控远比之前的大唐官府更加严格,色目人农奴几乎终生被束缚在土地上!

    理所当然的,色目人反叛的概率大大降低,这时候再无意义的消耗色目人青壮的数量,对李察来说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因此,李察仅仅抽调了米国府的第八野战步兵团作为全军的辎重队,剩下的都是主战精锐!

    尉迟英哲显然没想到被他看成软柿子的大明王李察真的带兵出征,打算跟自己野外决战。

    对方没有任何分兵奇袭的迹象,就是稳步推进的速度向进入米国府的己方军队靠近。

    李察放弃米国府的城防自然是有原因的,他想要在野外全歼尉迟英哲这支主力!

    若是龟缩在城池里,米国府外面的县镇就成了尉迟英哲逍遥的天堂,李察完全处于战略被动状态,难不成还要等尉迟英哲将整个米国府霍霍成废墟再出战?

    如果尉迟英哲发现米国府府城难以攻下,离开了李察岂不是傻眼了?

    所以坚守城池等待敌人进攻往往都是下下之策,除非敌人有必须进攻的理由,或者双方实力差距过大,另一方才会选择坚城死守。

146 前锋之战

    像是现在的鲁阳被困在疏勒军镇中,看似是一个难啃的核桃,其实不过是慢性死亡的过程罢了,先不提城中的粮食问题,但是这种消极防守对士气的打击就非常令人难受。

    若不是鲁阳的实力不济,他肯定不会选择坚城死守!

    李察现在对野战有必胜的把握,当然不会愚蠢到坚城死守,等待尉迟英哲自己蠢的一头撞在城墙上……

    若是李察真的选择守卫府城,大概率会发生米国府被劫掠一空,然后尉迟英哲用色目人炮灰试探一番,只有极低的概率尉迟英哲会拿本部精锐野战部队硬啃驻有大军的米国府府城。

    尉迟英哲又不傻,为啥要硬啃驻有上万汉人士兵的府城城池?

    米国府里有金山银山等待他去拿么?

    实力相当的双方,一般都会选择野外决战,如果一方没有信心,则会选择非接触混战。

    然后将所在区域变成一片白地……

    龟兹战役具体详情李察不知道,但龟兹战役中属实是双方野外决战打完的,结果高举大唐正统旗帜的安西都护府完犊子了……

    李察所部和尉迟英哲所部大军都具有强烈的胜利信心,所以完全是以决战的态势互相抵近,首先双方的牙兵斥候出现了激烈的厮杀。

    李察总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斥候战!

    他的牙兵斥候在短短三天内,折损过半,最后只能无奈放弃打探对方军情的意图,只做对己方军队的战场遮蔽。

    战场遮蔽很重要,让敌人斥候无法准确摸清己方军队走向,可以有效防止被伏击。

    而且战场遮蔽的斥候侦骑都会提前探索地形,若是有埋伏也能提前发现规避。

    这才是人类的常规战术,若是绿皮的话,根本不会进行斥候战,直接一波waaaaaaaaaaaaaaaaaaaaagh!!!!过去,然后一头闯入人类军队埋伏圈,死战到底!

    大唐军队之所以跟绿皮的战争总是能以少胜多,与绿皮不重视战术战略规划有很大关系。

    其实,绿皮打仗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他们纯粹是为了打仗而打仗,为了杀人而杀人,这会使绿皮体内的暴虐基因产生强烈的快感,比人类男女友谊互动强烈一百倍!

    若是长时间没有大规模的waaaaaaaaaaaaaaaaaaaaagh来排解绿皮空虚的内心,他们很容易就爆发大规模内讧,然后成功减少自身的人口数量……

    好在,每年都会有一大批从地里爬出来的绿皮填补空缺的数量,绿皮部落的成员数量永远不会降低!

    绿皮反倒因为经常内讧,磨练出了一批强大的绿皮兽人大只佬,绿皮蛮兽人乃至绿皮黑兽人等等强大的个体。

    这些个体自身实力够强,所以在内讧中生存概率很高。

    而频繁的战斗,则会让绿皮变得越来越强!

    正因如此,无论唐军杀死多少绿皮,都无法降低绿皮的综合战力,若不是绿皮部落各自为战很少联合起来,大唐根本扛不住……

    李察损失了大量牙兵斥候,对面的尉迟英哲也不好受,在李察放弃对尉迟英哲的斥候侦查后,尉迟英哲也见好就收没有探索李察的斥候局部战场遮蔽。

    尉迟英哲很清楚,对己方军队外围进行战场遮蔽是一个合格将领的底限,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敌军很可能宁愿撤军也不会继续前进!

    连自己军队的外围都无法遮蔽,继续莽不就是眼睁睁看着敌人给自己下套么?

    因此,尉迟英哲虽然在牙兵斥候方面具备优势,但却没有想把李察逼回去的意思。

    李察在斥候战中落败,原因无他,牙兵斥候的数量不如尉迟英哲……

    至于边军精骑,战斗力虽然不错,打仗也不怕死,但这是纯粹的肉搏冲锋骑兵而不是弓骑兵!

    若是将边军精骑派出去当斥候,遇上弓马娴熟的敌方牙兵斥候,定会被放风筝战术虐的体无完肤……

    李察也没办法,系统士兵出来后能力都是固定的,他无法让边军精骑学会骑射……

    若是骑射那么好掌握的话,北方游牧民族早就被中原农耕文明消灭干净了!

    好在,对面也没有全面遮蔽战场的意思,给李察留下了最后一点‘**’。

    就这样,双方大军在斥候战之后正式接触!

    李察派出的前锋是第二第三野战步兵团,有将近5000战兵,尉迟英哲则是派遣了一千人左右的汉人督战队和上万色目人仆从军!

    双方前锋遭遇后,立刻互相怼了起来,激战半天后,上万色目人仆从军战死不足一千,投降八千,剩余逃得无影无踪……

    那一千多的汉人督战队则被猪队友坑的一点脾气都没有,大半做了俘虏……

    至于李察所部的损失,才堪堪到达三位数!

    双方的交战颇具戏剧性,李察的两个野战步兵团列阵押上去,几轮箭雨将上万色目人仆从军的大阵射得混乱无比,随后李察的野战兵团换上近战武器列阵冲上去,上万色目人仆从军就崩了……

    溃败之迅速,让后方的一千多汉人督战队杀都杀不过来!

    最后,这一千多汉人督战队被数千色目人仆从军裹挟着一起崩溃乃至投降!

    前锋败得是如此彻底,彻底到尉迟英哲对大明王的评价拔高了一个层级!

    原来大明王李察不是普通的农民武装力量啊!

    因为事先没有机会对李察做详细调查,导致尉迟英哲直到交手后才发现李察麾下的军队战斗力竟然比起大唐正规军也差不了多少!

    完全可以跟自己麾下本部兵马相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色目人仆从军人数再多也变得没有意义,在西域这片地区有句老话:唐军满万不可敌……

    嗯,主要针对的是色目人起义军,毕竟大唐的人种等级制度是非常不公平的,为达到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目的,色目人被压迫剥削到极致爆发起义实属平常,色目人起义军用血淋淋的教训诠释了唐军的强大战斗力。

    弄明白李察麾下军队的真实战力后,尉迟英哲果断将色目人仆从军调入后方,自己亲率主力抵近李察的主力!

    决战即将开启!

147 吐蕃人的尴尬处境

    在冷兵器战场上,战术上的计谋奇袭并不占据主流,奇袭计谋能成功,往往是建立在敌方主帅犯下的错误基础上。

    因为古代军队往往是一个大将或主帅指挥,单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那些历史名将只是将犯错的概率无限压低罢了。

    这就给了奇袭计谋施展的机会。

    然而,当战争进入近代化,完善的参谋制度的出现,让战场上一个人的意志主宰整个军队的现象不再存在,大量的参谋可以模拟出各种各样的战争结果,查缺补漏避免犯下错误。

    而高层统治者们,只需要确定大致的战略方向即可,战术计划完全可以交给智囊团一般的参谋们制定,如此一来,在战术层面上犯错的概率被无限压低。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哪怕一群普通的参谋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也能顶得上一个顶级的战术大师之类的名将,众人的智慧终归是要高于单个人智慧的。

    除非出现那种天纵之才,只不过,那种人整个历史上又有几个?

    正因如此,哪怕再自大的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参谋制度的优越性,以至于参谋制度在军事领域上全面取代曾经的指挥体制,同时也使得战争从奇袭计谋以小博大的方式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比拼。

    在参谋制度下,一个名将的影响力对整个战局变得越来越小,在地球二战战场上,德国名将的数量差不多是盟军的总和,而且单挑之下德军将领的专业素养明显更高一些。

    然而,在完善的参谋制度下,再伟大的名将也无法改变国运,最终导致二战综合国力更弱的德国轰然倒塌。

    冷兵器的将军们虽然不明白什么叫做参谋制度,但他们手下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辅助性的幕僚,除了少数刚愎自用的统帅外,都不会犯下太过愚蠢的错误。

    实际上,倾向于使用战术奇谋的将领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因为总体实力弱,在正面战场上没有取胜的把握,才要冒险另辟奇径!

    对于一个合格的将领而言,冒险和奇谋往往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冷兵器战场上奇袭战例非常少,更多的还是正面战场的对决。

    这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再好的战术计谋,若是没有足够强的军队实力支撑,也很可能把所有的事情搞砸!

    正因如此,一般而言,只要实力差距不是太大,将帅们往往喜欢选择光明正大的正面推进,也就是俗称的‘打呆仗’,一步一个脚印,牢牢护住后勤路线,稳步压缩敌人的生存空间。

    若是敌人避战,推进一方就可以渐渐形成大势,最终以量变达到质变的可能!

    就好比两大军阀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一般,大势形成后,大军所过之处,传檄而定!

    李察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即便拥有系统本部兵马,也更加倾向于野战求胜。

    如此一来,就可以给他统治区的民众和士绅阶级一个印象,大明王的势力比起尉迟英哲并不弱!

    这种大势给李察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他麾下不是系统士兵的野战团官兵,作战士气和一路攻城掠地的尉迟英哲兵马一样高昂!

    毕竟尉迟英哲是老牌的一方霸主,四镇之一的高层,在西域这块地区威望根深蒂固,如今西域各个小军阀不是兵败被杀就是被强行吞并,像是尉迟英哲和龙乐天这种实力不降反增的大军阀,自然就在西域地区形成了众望所归的大势。

    至于吐番王国,虽然实力更强,但因为吐番王国的异族身份受到西域地区汉人士绅阶级的排斥和警惕,获得的民间支持很低。

    西域的汉人士绅阶级担心吐番王国的部落头领对他们的利益根本产生威胁,底层的汉人平民更是被长期培育的汉人高一等的思维所禁锢,从心底里不愿意为一个吐番主子卖命。

    异界大唐的汉人并不是指汉人的血统,而是一种汉人文化的传承,连大唐皇室都有几分胡人血脉,还不是被大多数汉人尊为共主?

    然而,吐番王国不同,他们因为没有被大唐彻底吞并,民族文化还保留着自主性,跟汉人的民族文化有着本质隔阂,正是这种隔阂导致汉人平民阶级的接受程度很低。

    当然,这对于征服者不算什么,若是吐番王国真的足够强大,杀入西域后清洗一批顽固分子,然后再通过教育等方式推行吐番文化,只需要两三代人的时间,整个西域就会脱离汉文化的影响。

    当年大唐就是这么在西域做的……

    至于西域地区底层的土著色目人,倒是对吐番王国的入侵反应最平淡,他们已经习惯了压迫和剥削,无论是汉人剥削还是吐蕃人剥削,对色目人来说都没多大区别……

    不过色目人的战斗力实在是太渣了,而且扶持色目人很容易引起整个西域地区的汉人士绅权贵阶级反弹,所以吐番王国的松赞干布一直没有改变色目人生活环境的意思。

    当然,若是吐番王国真正统治了西域地区,为了打压掌握大量资源的汉人士绅阶级,或许吐番王国就是另一个政策了。

    只是,现在的吐番王国在西域的政治环境并不好,两大军阀公然谋求自立,甚至希望成为附庸国之王的想法路人皆知,以养寇自重的方式放任疏勒军镇的大唐正统势力存在,所以吐番王国别说扶持色目人了,快速消化已经吞并的西域地区,平复征服之地汉人士绅阶级的敌对情绪才是重中之重!

    松赞干布甚至连阻挡两个军阀扩张都做不到,因为他不可能在疏勒军镇高举大唐正统旗帜的时候,在‘盟友’背后捅刀子,那样做的后果不光会引起尉迟家族和龙家的强烈反抗,还会让地方汉人士绅阶级看清楚吐番王国的本来面目,人人自危!

    一旦发生那种情况,吐番王国在西域可就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了!

148 主力对决

    正是因为吐蕃人无力也不敢插手两家军阀的扩张,才使得尉迟英哲和龙乐天两人可以放开手一北一南划分势力范围,接受西域地区大战后的遗产!

    至于李察,在两人眼里只是其中一个侥幸得势的军阀,只要击败李察的主力,就可以威慑他控制的所有城池,到时候李察控制下的城池将会望风而降!

    李察崛起的时间太短了,即便他亲自任命的内阁大员,也不可能为李察一起陪葬,一旦李察兵败陷入颓势,各个城市在敌军来临后,开门迎降自然是常规操作。

    他们既然会因为李察的强大投降,为啥不会对比李察还强大的势力打开城门?

    地方实力派的汉人士绅阶级仅仅对李察的农奴政策有好感,至于为李察拼命,他还远没有达到那个资格!

    所以,对于李察而言,他必须击败尉迟英哲,否则迎接他的就是兵败如山倒,会引发一连串政治地震!

    一旦李察兵败主力溃灭,哪怕李察还活着,背叛和兵变也会成为他统治区域的主流!

    尉迟英哲的前锋溃败后,认识到李察的军队远不是普通的县兵府兵之流可以比拟的,同时也通过前锋溃败的士兵得知,李察派出的军队披甲率能达到近三成!

    这披甲率虽然不如唐朝正规野战部队,但在混战连连的西域地区也十分难得了。

    毕竟甲胄作为防护用具,在战斗中非常容易受损破坏,而且西域地区本身冶铁工艺就不发达,对于一个新兴势力而言,凑出四位数的铁甲兵属实不易。

    毕竟在尉迟英哲的情报中,李察并没有获得大量地方士绅阶级的鼎立支持,自然不可能得到被地方士绅阶级引以为根本的铁甲。

    既然李察实力不弱,尉迟英哲自然要拿出全力。

    尉迟英哲的军队完全继承了唐军的作战阵形,两翼是大批游荡的骑兵,全部都是类似牙兵的配置,弓马齐备。

    比起骑兵匮乏的西域西部地区,在安西四镇那片地域战马的产量还是很高的,焉耆军镇就是盛产战马的地方,也是西域地区骑兵用马的主要来源地。

    正因如此,安西四镇的大唐正规军才能维持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在尉迟英哲麾下,不包括他的牙兵在内,就足足有2000多骑兵队伍,分成两队列在主力军阵两边。

    这些骑兵部队多数都是尉迟英哲在战斗中吞并和招降组建的,所以装备十分杂乱,但多数都是弓马娴熟之辈,一般人是不可能进入骑兵队伍的。

    至于尉迟英哲的牙兵,也就是之前跟李察火并过的斥候侦骑,则一直呆在中军帅旗周围,充当尉迟英哲最后的预备力量。

    若是战场上占据优势,这支牙兵就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如果战场陷入败亡形势,这支牙兵就是护卫尉迟英哲逃离战场的精锐,保护他回到后方以图东山再起。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这支牙兵除了用作斥候侦骑外,是不会冲入前线厮杀消耗的。

    除去两侧的骑兵,尉迟英哲中央则是一个个严密的步兵方阵。

    按照唐军的习俗,最前排是清一色的铁甲重步兵,手里举着大盾配备的是刀剑等冷兵器,后面则是清一色的长枪兵,方阵长枪兵前排穿铁甲,后面则只穿戴普通皮甲。

    因为安西四镇大战连连,原本全员皮甲的大唐正规野战部队损失极大,因此尉迟英哲手下并不全都是收编的大唐野战部队,其中很多人都是战争期间通过军功升上来的普通汉人地方卫戍部队。

    这些人同样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而频繁的战斗也让他们掌握了熟练的杀敌技巧,只是装备却不很难补充。

    毕竟战争期间对地方生产的破坏很严重,加上铁甲的损坏率高,打造周期长,即便是尉迟英哲也不可能将麾下所有士兵都装备上铁甲。

    有这个能力的只有颠峰时期的大唐才能做到!

    不过因为尉迟英哲属于胜利一方,作为安西四镇之一的他底蕴也很厚实,所以他麾下的大军披甲率能达到一半多的程度!

    在唐军长枪兵后面,则是穿着制式皮甲的弓箭手。

    不过,在军阵中,很多作为肉搏兵的长枪兵和刀牌手,也背负着一套强弓,这就是为何尉迟英哲没有让弓箭手站在前排的原因!

    前排那些重步兵和长枪兵本身也是强弓手!

    这就是唐军的底蕴,即便经历战乱损失很大,也能聚拢出一批擅使弓箭的士兵!

    在大唐治下,即便是地方卫戍部队性质的官兵理论上也是需要接受弓弩训练的,强大的唐军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全能军队!

    正因如此,唐军才能总是以少击多的打败镇压西域地区多次色目人大起义。

    “唐军的老底子果然厚重啊,这支军队才被尉迟英哲整编不超过一个月,竟然就能达到这种军事素养。”

    李察遥望阵形齐整,缓步上前的尉迟英哲大军,心里感叹道。

    在李察眼里,尉迟英哲的主力其实跟他曾经遇到的大唐野战正规军没多大差别,最多也就是披甲率无法达到百分百罢了。

    无论是士气还是布阵效率,都足以匹敌大唐正规军!

    只有频繁的战斗才能缔造出这种军队!

    李察知道,这个世界以普通士兵为主体组成的军队,大唐野战正规军足以称得上是巅峰了,更加精锐的军队之中都会参杂大量的武者带队。

    不过尉迟英哲这支军队中,很多中级军官也是武者的身份,武者作为超越普通人的存在,自然无法躲避战争,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喜欢征召武者为自己效力。

    因此,在安西四镇之乱中,武者的伤亡率也居高不下,大唐官府的力士制度更是全面崩解……

    所以,作为胜利者的尉迟英哲军队中吸纳了很多武者担任中低层军官,其中甚至不乏筋骨境的强者!

    李察看着渐渐逼近的敌军步兵阵线,淡淡的下令道:“擂鼓,进军!”

149 唐军战术

    李察双眼微眯,看着尉迟英哲主力步兵方阵侧翼中比例明显高出许多的刀盾兵,放弃了迂回包抄的打算。

    护卫主力军阵步兵侧翼的刀盾兵可不是寻常意义的刀牌手,他们装备的都是大唐军队中十分出名的陌刀,也就是俗称的三尖两刃刀!

    这种长柄大刀不光对付步兵非常有效,对付骑兵更是一柄利器,若是李察的边军精骑冲入对方的侧翼陌刀队中,进去容易出来可就要掉层皮!

    对面尉迟英哲的军队虽然不是正规唐军,但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都是唐军那一套,以小窥大,能看出来唐军步兵军阵对侧翼护卫十分看重。

    至于步兵军阵后方,因为距离过远,大量敌方士兵遮蔽,李察即便站在高点也很难看到。

    这时候李察不禁怀念起前世的望远镜,在冷兵器战场上,望远镜几乎就是主将的‘神器’!

    光靠目力站在高处,几千人的大战或许能遍览全场,但超过万人后,一眼过去基本上全是人头和直冲天际的兵器……

    第一第二第三野战团组成了一个常规的三角军阵徐徐前进,被李察当成了探路的炮灰……

    当然,以三个野战团的战绩和装备,对面的尉迟英哲无论如何也不会将其当作炮灰。

    再奢侈的主将也不可能那披甲士兵当炮灰啊!

    大唐野战部队中,穿戴铁甲的才是正规军,但对外征战的时候都会临时征召一批地方土著,有时候是游牧民族,有时候则是色目人,都是就地征召。

    若是本土作战,则会要求地方府兵县兵协助,这些部队都是战场上的炮灰甚至诱饵!

    第一野战团在正中央,披甲率较低的第二第三野战团则分裂两边掩护中路的第一野战团,两翼则是李察的2000名边军精骑掠阵,防止对面的骑兵突然杀过来突袭前进的步兵军阵侧翼。

    由于三个野战团几乎都是收编的唐朝降兵组成,带兵的武官也是清一色的原大唐军官,所以列出的军阵和对面尉迟英哲的队伍差不多。

    不过比起尉迟英哲麾下身经百战的主力,李察麾下的三个野战团中的兵员素质就差的有点多了,虽然里面也是人人配弓,但大部分人都没有配备强弓。

    原因不光是李察配不起,更多是因为其中参杂了很多县兵府兵,用不来强弓……

    因此,李察的三个野战团中,前排的远程士兵大部分都配备的弩弓,用来弥补弓箭手的不足。

    除此之外,李察的三个野战团前排的披甲率也不如对面,对面前排清一色的都是大盾和轻型铁甲,但在李察这里,只有第一野战团做到了这一步……

    甚至连李察前排的盾牌质量都不如对面整齐划一!

    李察这个草莽出身的‘土匪头子’,底蕴终归是不如对面有底蕴的西域大军阀。

    尉迟英哲主力军阵前排的精锐,单从装备上来看已经与李察麾下的五军营差不了太多!

    或许在铠甲上无法做到全员中型铁甲,除此之外,其他装备都相差不多。

    刀枪箭矢盾样样都是这个时代的制式精品!

    正因如此,李察才没有第一时间将系统本部军队招募出来押上去,对面的阵容看上去太强了,李察需要用一群人试探一番。

    隆隆的战鼓声响彻天地,背上插着令旗的传令骑兵在前进的步兵方阵之间来回穿梭,协调整个军阵的整体,防止各个步兵方阵走偏。

    虽然士兵们经过一定的队列训练,但偌大的战场上,数千人同时向前移动,前进过程中自然需要传令兵和各级武官疏导协调。

    哪怕是到了近代排队枪毙时代,骑着战马来回穿梭的传令兵和军官也是步兵前进时不可缺少的元素,若是让士兵自己闷头向前,基本上走出上百米整个阵形就乱了……

    毕竟,士兵不是仪仗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打仗,而不是走队列……

    嗖嗖嗖~~~

    零散的几发箭矢在双方队列互相靠近中射出去,随即,两方队列先后在各级军官的命令下停止脚步。

    之前射出的箭矢是军阵中善射的弓箭手为测试有效杀伤距离抛射的。

    很显然,有着丰富经验的前排步兵方阵军官们看到箭矢的落点后,心里已经大致估算出了己方弓弩手的抛射距离。

    双方都是唐军的战术打法,而唐军的步兵战术核心就是遇敌时先用弓弩等远程武器消耗对方实力,无论是野外还是攻城战,远程武器消耗都是唐军的核心战术!

    正因如此,唐军才大力发展弓箭射击的训练,使得正规军中几乎每个士兵都能使用弓箭进行抛射。

    唐军士兵们无需练成神射手,只要能做到最大程度抛射出箭雨即可。

    反正唐军追求的也不是精准击杀。

    在战场上,单个的神射手影响力实在是太低了……

    双方使用的武器都差不多,主要来自于唐军制式装备,因此射程方面的差距不大,只是李察的军阵中使用强弓的步兵方阵远没有对面多,所以多前进了一段距离,在对面停止前进后才停下脚步。

    这使得尉迟英哲的队伍掌握了抛射箭雨的先机!

    随后,在一声声口令下,尉迟英哲主力步兵军阵的前排士兵放下门板一般的大盾,将整个军阵遮住。

    李察看到这一幕,不禁无奈的叹了口气。

    唐军这一招基本上就相当于宣判了直射弩弓的死刑……

    那厚重的大盾外面包了层精铁,在已知的弓弩中,哪怕贴脸射也打不穿……

    除非,李察使用火器部队!

    在李察前世的历史上,正是火枪的流行,才使得这种大盾退出历史舞台。

    大盾竖起,一连串寒芒攒射的长枪从大盾的空隙中伸展出来,形成让人心寒的严密盾矛方阵,即便是强大的绿皮兽人撞上去,也会瞬间被捅成血肉葫芦!

    大盾和长枪架起来后,一声声高喝中,尉迟英哲的主力军阵中猛地浮现出一片连绵箭雨,一层接着一层,仿佛永不停歇一般!

150 唐军对射

    真实的战场上自然不会出现影视剧里那般大家一起准备好,然后听口令齐射的场景。

    那种场景针对的都是弩兵,因为弩兵装填缓慢,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和下达命令。

    至于弓箭手,若是还采用齐射命令大家一起拉弓搭箭,那纯粹是脑子犯抽……

    拉弓不放箭就是对弓箭手臂力的无用消耗!

    更何况,拉弓放箭的频率远超弩弓,武官根本来不及跟得上拉弓的频率下达齐射命令,除非让绝大多数弓箭手拉弓准备等待口令……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不就是站着让敌人射么?

    唐军为何要放弃弩弓,还不是因为弩的射击频率远远低于弓箭?

    诚然,训练一个弩弓手比训练一个弓箭手容易的多,可是,唐军根本不缺乏弓箭手啊!

    这就好比当年全民从小练习长弓的英格兰人一般,既然不缺少长弓手,为啥还要大批量装备装填缓慢的弩弓?

    或许,等到频繁的战乱让唐军民间的弓箭手消耗过大,无法补充,为了扩大士兵招募范围,弩弓才会重新回到战场上。

    当年秦军大规模装备弩弓,其实也是种无奈的选择,因为秦军是全民皆兵,训练时间很短,根本无法武装出来大批弓箭手,只能用弩弓来弥补远程力量的缺失。

    当然,在秦朝那个年代,中原国家因为常年混战,都相对缺少弓箭手,秦军大规模列装弩兵,降低远程兵种训练成本的做法,反倒是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只是,异界大唐无论是地盘还是人口,都远超李察前世里的秦朝,所以弓箭手暂时来看还是比较充足的。

    正因如此,尉迟英哲军阵的弓箭手根本没有所谓的齐射口令,射箭命令下达后,弓箭手们就用最大仰面射角,尽自己最快的速度向对面抛射箭雨,一直抛射到自家军官停止射击的命令传来,或者是手臂酸软无力再射!

    同样的道理,李察一方的三个野战团弓弩手也是这般操作,只是李察军阵前排多出了一片弩兵,虽然也上扬了一定角度,但弩弓这玩意仰角过大的话,很容易射到自己人,命中率更是完全跑偏!

    所以,弩兵的仰角意义不大……

    结果,在厚实的尉迟英哲长枪盾阵前,李察一方的弩兵基本上都是再做无用功!

    不过李察军阵中弓箭手比例也不低,只是比对面低而已,也是一层层箭雨起飞射过去!

    从天空上向下望,双方一层层起来的箭雨密度都不低,似乎势均力敌,但只有真正交手的官兵才知道双方的差距有多大!

    尉迟英哲将精锐摆在前面,普通士兵摆在后面,前面对射的清一色全是铁甲兵,这玩意对箭矢的防护作用还是不错的,更何况李察的野战团强弓手配备比例真心不咋地……

    结果,双方箭雨各自抛洒进对面的军阵中后,李察一方顿时被射得人仰马翻,哀鸣不断,但尉迟英哲那面却死伤不足李察这面一半!

    哪怕是李察的第一野战团阵亡率也居高不下,原因无他,尉迟英哲将所有的强弓手都放在了前面的步兵方阵中!

    强弓是可以射穿轻型锁子甲的,虽然入肉不深,但终归是能扎进去,一支不够,两只三只箭矢还不够么?

    真当这些小兵各个都是无视疼痛的狠人?

    若是运气差,被命中要害部位,更是直接歇菜……

    结果,对射仅仅持续了数分钟,李察三个野战团就被射得陷入下风,不少方阵甚至放弃了抛射箭雨,狼狈的举起盾牌遮挡!

    大量的伤亡让李察的三个野战团士气进一步降低,大几千人的队伍伤亡数目直逼四位数!

    数分钟的急促抛射,也让尉迟英哲军阵中的弓箭手感到几分疲惫,军官们恰到好处的下达了停止射击的命令,紧接着,整个军阵如同一面移动的钢铁之墙,向前压进!

    这时候,李察的三个野战团已经因为对射中大量的伤亡导致阵形出现缺口和混乱,敌军挺进的时候,更是加深了士兵们内心的恐惧。

    尉迟英哲的主力军阵前面的步兵方阵全都是精锐部队,个个都来自曾经的大唐正规军野战部队,全部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他们经验丰富的一边前进一边用盾牌遮护自己的身体,让李察三个野战团的零星射击变得徒劳无功,即便有侥幸摄入盾牌缝隙的箭矢,也会被前排士兵身上的铁甲隔开。

    可以说,在全员铁甲的战阵前,弓弩的威力被削弱得体无完肤!

    不过唐军中仍然大量装备着强弓,这主要是因为唐军主要面对的敌人都很难配置出一支铁甲军团,无论是零星的叛乱异族还是绿皮部落,面对唐军的箭雨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相对而言,在上万箭雨下伤亡不到四位数的李察队伍,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

    当然,这种伤亡比例跟李察队伍的披甲率不俗有密切关系。

    古代战争中,装备很多时候也非常关键,唐军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不光是因为他的军事素养和汉家荣耀士气,普及的制式铁质护具也是关键!

    异界大唐对铁器管制特别严格,即便是吐番王国获取的铁甲数目也不多,全国加起来也不够武装一万人……

    这还仅仅只是轻型铁甲!

    中型铁甲更是连地方手眼通天的豪门大户都弄不到多少件,至于重型明光铠,那只有寥寥几个顶级世家才能弄到零星几件,给家族的核心武者装备。

    不过相比于外界的获取难度,大唐军方的铠甲却是敞开了供应,只要是略有家财的一个中级武官,就能给自己置办一套重型明光铠。

    李察麾下的三个野战团好歹也是经过了大战洗礼,很快停止了弓弩的无意义射击,开始快速整队准备抵挡对面的长枪方阵冲击。

    在这一点上的表现,三个野战团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唐地方县兵府兵之流,整队速度距离大唐正规野战军也相差不远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207/ 第一时间欣赏从小兵到帝王最新章节! 作者:吐槽是福所写的《从小兵到帝王》为转载作品,从小兵到帝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从小兵到帝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从小兵到帝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从小兵到帝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从小兵到帝王介绍:
这是一个被战锤种族乱入的历史平行空间,绿皮和兽化人摧毁了中亚各国,东亚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大唐在绿皮的大举入侵下岌岌可危,地方节度使趁机拥兵自重!黑暗精灵在中东建立了庞大的奥斯曼帝国,高等精灵成为了英格兰人的主宰,矮人让北欧提前进入火器时代,战锤人类帝国的大炮让欧洲霸主哈布斯堡王朝摇摇欲坠!蜥蜴人和鼠人成为美洲原住民的噩梦,吸血鬼和古墓领导的亡灵兵团为争夺非洲大打出手。然而,无性繁殖的绿皮,遍布整个世界,成为这个平行位面最恐怖的‘蝗灾’!在传说中的世界节点中,混沌军团正为入侵这个世界做着最后的准备!这时候,我们的主角带着可以升级的骑马与砍杀系统降临了……从小兵到帝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小兵到帝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从小兵到帝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