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欧皇崛起TXT下载欧皇崛起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欧皇崛起全文阅读

作者:太上老牛     欧皇崛起txt下载     欧皇崛起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2144章 虚张声势和莫斯科出兵了

    大洋城的骚乱被平定后,默克还发现,有一名叫乔杜里的法国移民试图混上来往本土和特拉华半岛的商船,打算回欧洲。事后一查,貌似这人没有家人。

    作为干过间谍的人,默克不但干过间谍,而且恰巧,他是在巴黎混过的。要不然,马林也不会选他当大洋城的城主。毕竟,特拉华半岛以法国移民为主,需要懂法语的人和移民们沟通。

    看着那个不起眼的法国移民小伙鬼鬼祟祟想扒船的行为,普通人会认为是这人想家乡了,打算回法国。但默克从他虎口上的老茧判断出——这是一个刀客。如果不是被几支火枪指着,这人肯定不会束手就擒的。

    但一个刀客混入移民队伍,又想扒船回欧洲……显然,这是一个间谍!

    他扒船回欧洲,大概是为了汇报特拉华半岛的情况吧……

    默克没处理此人,而是向艾伯特请示。毕竟,这人没有煽动移民闹事,也没自称是法王使者。若是杀了,法国人追究起来,不好交待。

    艾伯特接到来信,也是头疼。因为,这人若是回去,汇报没发现和“兽人”继续爆发战争,会出问题的。若是杀了他……间谍全灭,法国人也会起疑心的……

    想来想去,艾伯特也决定演一场戏……

    演戏的内容,就是“卡恩伯爵带着一万大军来特拉华半岛和兽人决战”。因为,之前马林通知过艾伯特,说卡恩会假装带1万人来美洲“打兽人”。

    但实际上,卡恩是绕道去了摩尔曼斯克,根本没来美洲。若是这个叫乔杜里的间谍回国,汇报说卡恩没带军队来美洲……

    因此,艾伯特果断出动了纽约长岛造船厂刚刚下水的20艘250级武装商船,以及5艘500吨级的战舰,载满了纽约殖民地的2000正规军兵马,包括1000民兵,共3000人浩浩荡荡地开赴大洋城。

    为了营造出“万人大军”的假象,艾伯特决定采用董卓入洛阳时“虚张声势”的计策。艾伯特小时候可是听马林讲过三国故事,那是马林穿越后第一次回到霍夫曼庄园的事情,当时马林不但在霍夫曼庄园内大搞改革,推广洗澡。闲来无事的时候,也给艾伯特和西蒙以及妹妹安妮,讲一些故事,包括三国故事。

    话说董卓带西凉骑兵进入洛阳时,人马只有三千。为了吓唬住城内的几万禁军和丁原等军阀,董卓采用李儒计策,虚张声势,让手下三千骑兵,每隔四五天,就半夜悄悄出城,第二天早上大摇大摆进城,给人一种西凉大军络绎不绝赶来的假象。这一招,真唬住了城内各路兵马,给董卓争取到了时间。

    艾伯特也决定利用这个办法,他让默克故意把那个乔杜里关押在码头附近,还给了一个小窗面对码头。

    然后,20艘武装商船和5艘战舰,会载着3000兵马靠港登岸。然后,大军登岸列队,穿过大洋城,往北赶去,像是奔赴战场的样子。

    但实际上,离开大洋城后不久,军队就会赶往大洋城北边20公里外的一个小海湾。然后,船队也会趁夜抵达这里,把人运走。

    然后,船队全面更换旗帜,甚至船帆颜色。而士兵们,也故意换一身衣服。第二天,船队会再度靠岸。然后,士兵登岸向北……

    如此,表演三次,基本就能演出万人大军的感觉了……

    ……

    至于乔杜里这个间谍,艾伯特决定等演完了戏就放他回去。毕竟,演完了“大军出征”的戏码,总要让人把结果汇报给法国那边啊。不然,不白演了?

    不过,这货回去乘坐的船只,就得是普通船只了,不能船速太快。非得拖个几个月,才把人送回去。

    而默克这边,也仔细调查了一番。发现这个乔杜里之前一直很老实,没有四处乱转和打听。不然,早就暴露了。这也给了艾伯特信心,因为没四处打听,所以知道的肯定不多。再让他“亲眼见证”上万大军登岸,他回去也有东西可交待了。

    为了演得逼真,艾伯特还在纽约挑选了一个体型和卡恩很像的高大壮汉,让他身穿全套板甲,冒充卡恩。在路过大洋城的时候,冒牌卡恩会在一群高大的卫士的簇拥下离开大洋城,不作停留。这样,就不怕被人认出真假。至于乔杜里,被关在小屋内,只有个小窗可以朝外瞅,更不可能瞧出问题来。

    至于大洋城北边那个小港湾被人发现大量人员活动的痕迹,艾伯特根本不在意。因为,剩下的人,是没有机会离开特拉华半岛了。而充当“传话筒”的间谍乔杜里,也没有机会去求证了。因为,演完后,他就会被送上船,送回法国。

    ……

    一个月后,马林在奥里希收到了艾伯特的信。当马林得知艾伯特竟然用二十多年前自己讲的三国故事里的计策来忽悠法国人后,也是大为惊叹。毕竟,这种操作,在这个年代的欧洲,实在太秀了。

    不过,此时马林也没空理会美洲那边的事了。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关注——莫斯科大公国出兵了!

    是的,莫斯科大公国出兵斯摩棱斯克了。不过,却不是马林想象中的20万大军,而是5万人。而且,还是步兵为主,骑兵只有1万人。

    马林一开始也觉得奇怪,但随后,莫斯科那边的间谍发回了绝密消息——原来是格林斯基怕立陶宛人吓得不敢来,所以,故意先派5万人前往。要是一次触动20万人,没准立陶宛人真的会吓得不敢出兵了呢。

    另外,那150门从奥地利采购的火炮,这次也没随军行动。装在火炮的木头大车,有些据说还没做好呢。

    就这样,5万军队在格林斯基的率领下,不紧不慢地向斯摩棱斯克赶去,平均每天行军速度只有20公里左右,显得很慢的样子。

    但是,格林斯基一点都不着急。为啥?因为立陶宛人的反应会更慢。毕竟是议会制度国家。立陶宛大公国得知莫斯科大公国出兵斯摩棱斯克后,第一反应肯定不是出兵,而是吵架……

    毕竟不是攻打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要是那样的话,立陶宛大瑟姆肯定会很快下决定。毕竟,都打上门了,没时间争吵了。但斯摩棱斯克在立陶宛属于边疆地区,而且,还是罗斯人的地区,不是立陶宛人的地盘。

    所以,立陶宛大公国大瑟姆的议员们,肯定要吵上一阵子,然后才会有决定。下了决定后,还要吵架,吵出多少兵,各家贵族分别出多少人……然后就是吵谁当这个统帅……

    等到他们吵完,至少要一两个月。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走得再慢,也早就抵达斯摩棱斯克了。然后,就是僵持的攻城战了……

第2145章 再次提醒和争吵

    之后的情势,和预估中一般,立陶宛大公国的大瑟姆果然开始了争吵。当然,不是争吵要不要出兵,而是争吵出兵多少,以及,最重要的各家出多少兵。

    而齐格蒙特一世,也带着三千波兰翼骑兵,从波兰王国首都克拉科夫出发,前往维尔纽斯,参加大瑟姆会议,商讨出兵问题。

    但马林看到莫斯科大公国那边传来的消息后,却是眉头一皱。为啥?他觉得格林斯基的掩饰有些过了,可能回起到反作用。为啥?因为格林斯基在奥地利买炮的事情,齐格蒙特一世其实已经知道了。如此掩饰,反而会令齐格蒙特一世怀疑。

    不过,齐格蒙特一世派往奥地利打听消息的人,其实并不清楚格林斯基买了多少门炮,只知道格林斯基买了一批。至于原因,是因为皇帝要面子,不想让人知道自己为了钱,把奥地利大部分火炮都拿去换钱了。所以,皇帝陛下特地掩盖了火炮交易的数量,导致齐格蒙特一世的手下只打听到有这么一回事,不知道数量。

    格林斯基这次一门炮不带,故意引诱立陶宛人上钩,其实是自作聪明了。若是立陶宛人对火炮有了防备,结果难料。

    马林思来想去,最终写了一封密信,通过信鸽系统,发往莫斯科大公国境内,命令间谍把这封信转交给格林斯基。

    信里面,马林告诉格林斯基——齐格蒙特一世已经得知他去奥地利买炮的事情,只是不知道多少门。所以,建议格林斯基拿出部分火炮,并假装用火炮轰击城墙和城门的样子,才能骗过立陶宛人。

    ……

    事实上,齐格蒙特一世确实有些怀疑了。而且,他还怀疑马林是不是知道些什么。不然,之前西蒙被派往美洲的事,发生的太凑巧了,跟故意避开战事似的。

    而马林因为妹妹安妮嫁给了齐格蒙特一世的关系,也早在波兰王国宫廷内部安插了间谍。并且,齐格蒙特一世怀疑马林知道点什么的消息,也被传回去了。

    马林得知这个消息,也是大吃一惊。毕竟,马林可不愿意和波兰及立陶宛交恶。这可是强力外援,很多德意志邦国不愿意联合攻击北海国,除了因为北海过强大之外,波兰和立陶宛两个强大盟国的存在,也是重要原因。

    而且,因为齐格蒙特一世的关系,波西米亚国王弗拉迪斯拉斯二世,也就是齐格蒙特一世的兄长,也不再敌视北海国。

    若是和齐格蒙特一世交恶,那么,波西米亚王国这个德意志境内最强大的世俗诸侯国,也会和马林翻脸,增加北海国被联合针对的危险。

    因此,马林必须洗清嫌疑,表示友好……

    于是,思考再三后,马林写了一封信送给齐格蒙特一世,再度提醒……

    这封信的大意,就是告齐格蒙特一世——我听说莫斯科人在奥地利买了一批火炮,还在德意志南部地区采购了一批武器铠甲。所以,妹夫你这次千万小心,最好召集足够的兵马,再去交战。

    另外,马林反复提醒齐格蒙特一世,格林斯基是在西欧混过几年的人,可能会学习到一些先进战术,请务必小心应对。

    最后就是,反复叮嘱齐格蒙特一世,让其不要上战场。打仗的事情,交给手下就行了。若是遇到危险,他的儿子马林还小,无法掌控波兰和立陶宛……

    ……

    这封信情真意切,出处透露着对妹夫的关心之情。齐格蒙特一世收到这封信的时候,还在维尔纽斯调解大瑟姆议员们的争吵呢。

    几万人的国战不是小事,需要各地领主召集各部兵马。按照惯例,各地领主和各部族(非立陶宛人)首领,会出动总数大约在两三万人的大军,以骑兵为主。

    但除了出兵,立陶宛大瑟姆还需要授权在全国征粮,以保证大军的供应。需要指出的是,出兵的贵族不出粮,不出兵的贵族和平民,则需要缴纳临时增加的战争税。有粮食的缴纳粮食供应战争,没粮食的则提供钱财,或者有游牧部族会提供马匹。

    ……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立陶宛的瑟姆制度,立陶宛是一个封建领主制国家,领主们在立陶宛的政治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而且,立陶宛和波兰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个重要特点——贵族特别多!

    至于为什么如此,和立陶宛的制度分不开。和西欧不一样的是,立陶宛没有贵庶通婚的限制。立陶宛和波兰的法律规定——男性贵族成员和平民女子结婚,他们的后代也是贵族,也有继承权。当然,女性贵族和男性平民结婚,后代是没有贵族身份的。

    而贵族在立陶宛和波兰有一个称呼,叫施拉赤塔。施拉赤塔类似于德意志的容克阶层,但西欧的贵族身份,只有贵贵通婚的长子才能继承贵族身份和封地。而施拉赤塔,是贵族子弟都可以获得贵族身份。唯一的区别,就是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封地。但其他儿子,是可以被认可为贵族身份的。甚至,他们的后代也能被称为施拉赤塔。只是,没封地可继承而已。

    所以,这导致波兰和立陶宛的贵族数量有点多。当时,在西欧,因为长子通吃,其他儿子吃屁的规矩,导致西欧的贵族数量,一般占总人口的1%到3%。而波兰和立陶宛两国,贵族占比有点高,达到6%到12%左右。也就是说,立陶宛大概十个人里面,竟然有一个贵族。

    而立陶宛大公国人口360万,按照10%就是36万贵族。即使按6%算,也有21.6万人……

    当然,肯定不能这么算。因为,乌克兰人不算人……

    在立陶宛大公国,其实核心人口是50万立陶宛人。而300万乌克兰人,其实是边陲之地的“蛮子”,不能算进核心族群。而白俄罗斯人,因为和立陶宛人的关系近,也更靠近,所以,也有不少贵族。而乌克兰人里面,只有很少部分人,才能获得施拉赤塔的身份。

    所以,立陶宛大公国的贵族,也就几万人,最多十万出头。壮丁,一般也就两三万,最多三五万。一般打仗,能凑出一两万贵族子弟就算很不错了。

    比如奥尔沙战役,立陶宛就出动了1.6万贵族子弟组成的骑兵队伍。平常打国战,和法国一样,能出动的骑兵,也就两万多人的样子。

    但立陶宛敌人不止莫斯科大公国一个,西边的条顿国,也要留点兵力威慑呢。因此,能抽调到东线和莫斯科人打仗的,最多两万多人。

    而这两万多人,大家如何分配,绝对会吵翻天。别误会,不是争相出兵,而是不愿意多出兵……

    不是不想出兵,而是各家生怕吃亏。所以,出兵时,各家贵族领主,愿意出兵的数量,基本都是尽量少。但是,又怕战败,又希望别人多付出点,最好自家坐享其成……所以,这就有的吵了……

第2146章 波兰和波西米亚的援军

    齐格蒙特一世看着大瑟姆里吵作一团,也是脑仁疼。因为长期居住在波兰,齐格蒙特一世在立陶宛的影响力远不如他已故的兄长亚历山大大公。所以,他也没法平息贵族议员们的争吵。

    不过,为了稳妥,他决定再从波兰境内调集一些兵马过来。因为常年居住在波兰,齐格蒙特一世对比烂的影响力要比在立陶宛大多了。而且,两国有同盟关系,派兵支援是应该的。

    历史上,波兰人在奥尔沙战役中,就派出了14000波兰骑兵,2500德意志雇佣兵(来自齐格蒙特一世兄长弗拉迪斯拉斯二世治下的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以及3000波兰和鞑靼人雇佣步兵。那5500步兵,主要就是火枪手、炮手和掩护前两类兵种的长矛手。

    这一次,齐格蒙特大概受马林的影响较大,打算派遣的兵马构成也不大一样。这一次,齐格蒙特一世打算派遣更多的步兵!

    因为马林方阵的名声大噪,齐格蒙特一世麾下,不但有5000翼骑兵,还有两个标准方阵一共2500人,专门使用马林方阵,也就是西班牙方阵。

    但这2500人是常备军,真正战斗时,不会只编成两个方阵。齐格蒙特一世打算以这两个方阵的老兵为基础,扩编为6个方阵,一共7500人。其中,三分之一的老兵,排在方阵前面,后面则是三分之二临时征召的新兵。也不算新兵,而是正常的领地仆从兵。平时农闲的时候,这些仆从兵也是要接受军事训练的,只是没那2500常备军熟练和精锐而已。

    至于骑兵,齐格蒙特一世打算派遣出3000翼骑兵。另外,让波兰贵族们出7000施拉赤塔骑兵。这样,波兰人提供的援助,大概就是1万骑兵和7500步兵。

    立陶宛这边,主要是施拉赤塔骑兵为主。以有封地的施拉赤塔组成的重骑兵为主力,穷施拉赤塔组成的轻骑兵为辅。

    但是,就具体出兵数量,大瑟姆简直吵翻了天……

    具体就是,有钱的大贵族,希望分摊到自己头上的出兵数量和钱粮物资要少一点。特别是钱粮物资,大家都不愿意出多。有钱了吗,自然就惜命了,不愿意拼命,也不大乐意多出钱……

    而没有封地的穷施拉赤塔,倒是积极参军,想要获取军功,也期望能通过战争,抢到一些财务。但是,他们不愿意出钱,也没钱可出,希望大贵族们多出些钱粮,维持战争所需。

    可有钱的贵族老爷哪里肯给这些穷施拉赤塔出钱?他们自己都希望少出点军队和钱粮呢。所以,大瑟姆内部的情况是,有钱贵族和穷贵族争吵,为钱粮问题吵。而有钱贵族之间,也为了各家所出的份额问题,也吵个不休。

    而且,争吵的核心,似乎是在钱粮上……

    怎么说呢,大贵族出兵越多,需要耗费的钱粮也越多。因为,这种领主制度的原则就是——领主出兵,自带粮草。只有那些没有封地,不是领主的穷施拉赤塔,才不需要自带粮草,只要带着刀剑铠甲和战马,就能参战。

    也就是说,出兵越多,需要出的钱粮也越多。此外,领主们还需要负担那些穷施拉赤塔轻骑兵的粮草……

    但问题是,立陶宛大公国是一个穷国。这个国家虽大,可管理十分粗犷。之前,立陶宛大公国还处于半野蛮人状态呢。也就是皈依天主教后,立陶宛才开始学习西欧,搞封建庄园制度,建立起了大规模的种植业。

    可立陶宛是1387年才正式皈依天主教的,距今不过百多年。而原始的多神教,也顽强地对抗了很久,才最终失败。所以,立陶宛真要说发展,也就几十年的事。就连农业技术,西欧农业技术在马林眼里已经算差的了,立陶宛更差些。倒是情况类似的波兰,大概和德意志更靠近些,便于交流,农业发展要好得多。

    事实上,立陶宛封建领主制,更多是在模仿条顿骑士团国。毕竟是邻居,前期还被条顿骑士团压着打。所以,立陶宛才发展出了封建领主制。而且,现在立陶宛军队的绝对主力,也是和西欧一样的板甲骑士。但穷施拉赤塔的存在,也给军队补充了大量的轻骑兵。或者说,穷施拉赤塔的轻骑兵,才是立陶宛的传统部族制骑兵。

    立陶宛这边依旧争吵不休,倒是波兰这边,迅速通过了支援立陶宛的决议。原本,波兰大瑟姆都做好了支援立陶宛1.4万施拉赤塔骑兵的心理准备了。但齐格蒙特一世只要求他们出7000施拉赤塔骑兵,他们求之不得,很快就通过了计划。

    至于步兵,波兰贵族议员们也没意见。为啥?因为那7500步兵的开销,都是立陶宛出的。毕竟,为立陶宛打仗,没有波兰出钱的道理。

    也就是说,作为参战方的立陶宛还没吵出结果,作为盟友的波兰,却已经快速通过决议,同意出动7000施拉赤塔骑兵和7500步兵。

    当然,波兰援军需要时间集结。没两三个月,无法开赴战场。

    除此之外,作为大哥的弗拉迪斯拉斯二世,也从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调拨了2000步兵,派往立陶宛支援。这2000步兵都是老牌雇佣兵,火绳枪的装备率达到了三分之一,类似马林方阵的比例。

    实际上,弗拉迪斯拉斯二世打算支援更多兵马的。但问题是,立陶宛大瑟姆拒绝了……

    为啥?人太多,养不起……

    这特么,波兰拍了1万骑兵和7500步兵了,要是波西米亚再派遣几千人,哪里出得起那么多钱粮?所以,是立陶宛大瑟姆主动要求弗拉迪斯拉斯二世只派遣两千步兵意思一下的。步兵嘛,粮食消耗比骑兵低多了,薪水也低很多。要是多来点骑兵,那可真养不起。

    特别是重骑兵,骑的都是高头大马。这些重型马,每天吃的粮食,相当于5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口粮。立陶宛财政收入糟糕,所以,养不起太多骑兵。

    ……

    眼看着波兰人都确立好援军数量了,连波西米亚都派遣援军了。大瑟姆的大贵族们终于觉得不能再拖了。于是,他们终于确定了出兵数量——1.7万施拉赤塔骑兵。

    这是大瑟姆议员们争吵很久后得出的数字,他们认为,2.7万骑兵是立陶宛财政支撑的极限。再多,就出不起钱粮了……

    然后,就是各家分摊人数。最终,这1.7万施拉赤塔骑兵,规定板甲骑士人数为3500人,大约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多点。其余的,都是传统的轻骑兵了。

    这些轻骑兵,也不能说传统。因为,他们大多模仿匈牙利的骠骑兵,但又不全学匈牙利骠骑兵。

    因为,匈牙利骠骑兵此时经常使用单手战锤,用来对付板甲骑士。但立陶宛人的死敌莫斯科大公国的骑兵,是蒙古式骑兵,使用弯刀甚至弓箭的轻骑兵。

    所以,立陶宛和波兰的轻骑兵,大多使用马刀和长矛。他们惯于快速突击,最快速度接近莫斯科大公国的蒙古式骑兵,不给莫斯科骑兵骑射的机会。但他们的长矛貌似是消耗性的,一旦长矛刺入敌人体内,因为难以拔回,很多时候都会放弃长矛。然后,拔出马刀继续作战。

    这也是后来波兰枪骑兵的重要战术,在拿战时期还大放异彩。而马林则改进了这种战术,把普通长矛改进为带弹簧缓冲的弹簧骑枪。甚至,在枪头两边还有留情结,方便枪尖刺穿后能够即使拔出,用于第二次冲锋刺击。

    齐格蒙特一世麾下的5000翼骑兵,现在使用的就是马林提供的弹簧骑枪。但因为弹簧骑枪比较贵,而马林又很猥琐地不提供不锈钢弹簧,导致弹簧更换频繁。而弹簧又那么贵……所以,普通施拉赤塔轻骑兵,只能使用普通长矛。无他,便宜……

    不过,这些年马林一直在向波兰和立陶宛推销北海国出产的高碳钢马刀,也就是带护手套的近代骑兵刀。因为质量好,价格又不算太贵。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很多波兰和立陶宛的施拉赤塔骑兵,都买了一把北海国出产的骑兵刀,作为自己的近战武器。即便是那些板甲骑士,也都喜欢买一把北海国骑兵刀,挂在腰间备用。毕竟,长矛和骑枪,在马站中都是消耗品。骑兵刀或骑兵剑,则是骑士们最后的自卫手段……

第2147章 送两船陈粮

    斯摩棱斯克前线,格林斯基也收到了马林派人送来的匿名信。格林斯基不是傻子,当他知道自己在奥地利买炮的事情曝光后,立即也修改了计划。因为信中说对面也不知道火炮数量。所以,格林斯基干脆派人去后方拉了40门火炮过来。

    不过,这些火炮都没有炮车,都是单独的炮管。然后,格林斯基派人把火炮架在了斯摩棱斯克城外的小山上,按照最初的计划,开始轰击斯摩棱斯克的城墙。

    因为有小山坡的高度加持,火炮射程大增。而且,有高度加持,炮弹砸下来动能也蛮大的。一颗颗炮弹砸在城墙上,发出巨响,也让城内的守军胆战心惊。

    斯摩棱斯克的贵族们,立即用信鸽向立陶宛求援,并讲述了城墙遭到炮击的危机。斯摩棱斯克的贵族们认为,如果持续炮击下去,迟早有一天,城墙会被轰破的。

    “原来如此……”齐格蒙特一世看到求援信,以为终于明白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战术是啥。但实际上,这只是莫斯科人最初的打算。相比而言,打败立陶宛主力,让斯摩棱斯克彻底孤立无援,才是莫斯科人最想要的。

    莫斯科人不怕严寒,可以在酷寒的冬季围困斯摩棱斯克。但是,他们担心立陶宛派来强大的援军。所以,打败立陶宛主力大军,对莫斯科大公国才是最有利的。没有了援军,斯摩棱斯克城就是瓮中之鳖。哪怕攻不破,等粮食耗尽,也不得不投降。

    齐格蒙特一世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这次行动,他很谨慎。若是败了,那斯摩棱斯克真的就孤立无援了。

    虽然说波兰王国并未出全力,还有战争潜力。但问题是,波兰是波兰,终究只是盟友,不会为立陶宛出死力的。毕竟,波兰本身防御压力也很大。因为,波兰南边,就和奥斯曼土耳其接壤,防守压力也很大。

    除非莫斯科大公国出动大军围攻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波兰人才会出大力气支援。毕竟,不支援盟友就会完蛋。但若是莫斯科大公国把战争范围控制在斯摩棱斯克,波兰人就不会倾力支援。毕竟,这只是边境冲突。再说了,斯摩棱斯克城里的财富,又不分给波兰……

    为了确保稳妥,齐格蒙特一世决定故伎重施——邀请克里米亚人参战,让克里米亚人袭击莫斯科大公国后方,逼迫莫斯科人回援。

    但这时候克里米亚汗国的可汗已经不是曾经的盟友蒙哥吉雷汗,而是其子木罕木德(河蟹).格莱。木罕木德汗也贪财,但他的胃口更大。

    齐格蒙特一世送来了5万金币,木罕木德汗答应下来,却没立即出兵,而是打算先观望观望再说。

    作为多年老邻居,木罕木德汗曾亲自带兵洗劫过莫斯科大公国几次。他知道,莫斯科大公国的兵力远不止进攻斯摩棱斯克的5万人。逼急了,莫斯科人能爆兵20万。

    所以,他打算等斯摩棱斯克战斗激烈时,再出兵偷袭莫斯科大公国后方。

    不过,都收了人家的钱,木罕木德汗也打算给面子,做做样子。于是,他派遣5000鞑靼骑兵,开始骚扰莫斯科大公国南部边境地区。但是,没有深入,只是试探性地攻击。

    瓦西里三世又不是傻子,在看到克里米亚汗国可能出兵后,他也紧张了。于是,他用国家赋税作为担保,向教会和国内的富裕贵族们,借款8万金币,给木罕木德汗送了过去。而且,莫斯科的使者还隐晦地告诉克里米亚汗国——我们得到了一种新战术,可以一次性消灭立陶宛骑兵主力,请贵国做做样子即可,不要真的参战……

    看到莫斯科使者说的煞有其事,木罕木德汗也有些担忧。对付骑兵的法子……克里米亚汗国也怕啊……毕竟,克里米亚汗国青壮就几万人。一旦骑兵被人全歼,差不多就等于亡国了……

    所以,木罕木德汗打算先观望看看,看看莫斯科人是否真有克制骑兵的厉害战术。总之,到时候哪边厉害克里米亚站在哪边。

    事实上,克里米亚汗国已经好几年不打仗了。为啥?因为他们可以卖马牛羊过活,不需要依赖抢劫了。

    马林给的订单可是长期的大单子,克里米亚人靠卖牲口,就能获得稳定的收益。而且,就算他们自家的马牛羊不够了,还可以从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西伯利亚汗国进口牲口,然后转手倒卖给北海国,赚取差价。

    另外,克里米亚汗国还可以从里海北部的诺盖汗国进口马牛羊,转手倒卖。再中亚地区和东欧东部和南部的草原上,马牛羊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各个部族都有,缺的就是销路。现在,克里米亚汗国掌握了出售马牛羊的销路,俨然混成了一班游牧国家的老大,走哪儿都被捧着。不然,不买你牛羊,让你没钱赚。而打仗什么的,已经不是克里米亚人的追求了。

    所以,齐格蒙特一世注定要失望。而沉迷做生意的克里米亚人,也不会像几年前那样,攻入莫斯科大公国的腹地了……

    ……

    而马林这边,在听说立陶宛大瑟姆拒绝了波西米亚出动太多雇佣兵的消息后,也假惺惺地表示愿意出兵五千,但是,雇佣费要立陶宛支付。而且,要价比较高。毕竟嘛,北海**队战斗力摆在那,要个市场价的三倍价不过分吧?

    果然,立陶宛大瑟姆的大贵族们舍不得钱,听说三倍价格,马上委婉拒绝了马林的“好意”。

    马林也是松了口气,他还担心真的要派一批手下去送人头呢。对方拒绝了,那就再好不过。而且,大家面子上也过得去了。

    但是吧,毕竟是妹妹为王后的国家,不表示表示显得这个盟友不够格。所以,马林想了想,吩咐科勒:

    “拉两船陈粮给立陶宛送过去!”

    眼下,北海国为了迎接未来从莫斯科大公国抢来的人口,已经停止了使用黑麦酿酒。所以,陈粮没了处理渠道。所以,干脆送两船给立陶宛,做做人情。

    两船粮食,每船100吨,总共200吨,也就是44万磅,可以让上万大军吃好久呢。

    对于马林这样的好意,立陶宛大瑟姆这次没有任何犹豫,就笑纳了。毕竟,粮食的确是战争所需的紧要物资。

    马林虽没派大军,但两船粮食,也的确很能表达出诚意了。这个情,无论是立陶宛大瑟姆还是齐格蒙特一世本人,都必须承。而且,之前马林把西蒙弄到美洲,“恰巧”避开战争的行为,齐格蒙特一世也没任何意见了。对于此时的立陶宛来说,两船军粮,比西蒙一个武将更加重要。况且,基辅伯爵领这次,也是会出兵的。西蒙不在,也不影响大瑟姆征召基辅伯爵领的骑兵……

第2148章 条顿国也动了

    按说,基辅伯爵领作为一个贫穷的边疆领地,出1000骑兵都算可以的了。但是,立陶宛大瑟姆的贵族议员们欺负西蒙是个新人,还在立陶宛没啥根基,就要求基辅伯爵领出2000骑兵。

    西蒙制定监国的手下莫顿紧急派人用信鸽请示马林,马林早就想好了对策——让莫顿雇佣哥萨克骑兵。

    哥萨克骑兵就是草原上的流浪的马匪,但因为草原上马匪多,“肥羊”少,哥萨克们过得都不滋润,出场费也比较低。

    比如流浪骑士,当雇佣兵的日薪大概在1先令8芬尼左右,也就是日薪20芬尼。而哥萨克轻骑兵,日薪才五六个芬尼,只有德意志步兵的两倍。

    不过,哥萨克的纪律很差,不服从管教。特别是,容易祸害雇主治下的平民。所以,一般没啥人愿意雇佣问题很大的哥萨克,哪怕他们价格便宜。

    但基辅伯爵领不同,这里本就有西蒙麾下的1500骑兵。西蒙回北海国虽然带走了最精锐的100板甲护卫,但还是留下了400板甲护卫和1000哥萨克骑兵。

    需要指出的是,基辅伯爵领的板甲护卫和板甲骑士不同。他们和波兰翼骑兵一样,战马都无甲,本身也只穿半身甲。而且,他们多半不用空心骑枪,而是使用普通的长矛。

    这样一来,这400板甲护卫,几乎就和波兰翼骑兵差不多的样子。而那1000哥萨克,和普通的哥萨克又不同。在马林派去的军官的故意安排下,招募来的哥萨克,原本的头领人物,不是彻底效忠了,就是被清除掉了。剩下的哥萨克,都是随大流的普通哥萨克。

    马林派去帮忙的军官,比如莫顿,就是专业的骑兵军官。在他的训练下,那1000哥萨克,也开始变得遵守纪律了。如果拉出去战斗,这1000守纪律的哥萨克,可比之前强多了。用拿破仑评价马木留克的话讲,1000个守纪律的哥萨克,肯定能打败1500个不守纪律的哥萨克。

    不过,这一次,马林知道是去送人头的。所以,莫顿这个马林派去帮西蒙的高级将领,都不会出马。

    这次率军的,将会是西蒙在立陶宛招募来的贵族子弟哈格斯基。哈格斯基高大强壮,武艺高强,甚至和西蒙也能打个不分胜负。但是,这家伙有个致命缺点——爱酗酒闹事。

    喝酒前,这家伙是个非常正常的骑士,武艺高强,业务能力强。但一旦喝了酒,不喝醉不罢休。而且,喝醉后,爱耍酒疯。

    耍酒疯时,和张飞一般鞭打士卒都算温和的,这厮不用鞭子打人,而是直接拔刀砍人……

    所以,这家伙给别人效命时,惹了很多祸,犯了不少事。要不然,以他不喝酒时正常的状态,压根不愁没人招揽。

    西蒙当初招揽他,也是花费了很大力气。主要用了两个办法限制他,一个是给他喝烈酒。原本,哈格斯基喝低度酒,一次喝很多,不容易醉。就算醉了,程度也轻。

    而西蒙给他喝不掺水的53度二锅头,这厮喝醉后基本趴桌子底下去了,没能耐耍酒疯了。另外,西蒙专门给他配备了十个大盾兵。一旦这厮喝酒,10个大盾兵就会严阵以待。一旦喝醉了,如果是趴下睡着了还好说,若是耍酒疯,10面门板似的大盾就会包夹过来,不给他抽刀乱砍的机会……

    靠着这两招,哈格斯基倒也没在基辅惹出什么大祸出来。但是,他终究是个不稳定因素。若是哪天酒醉失控,那就不好说了。

    西蒙其实也觉得有些后悔,但人招都招来了,不能解雇人家吧。骑士可是非常要面子的,经常把“荣耀即吾命”挂在嘴边的。要是没犯事解雇,不说对方会翻脸,说出去也不好听……

    现在,有了这个带兵送死……咳咳……增援的机会,派这货去,正好合适……

    于是,莫顿把哈格斯基提拔为代理骑兵军团长,让其带着50名哥萨克骑兵军官,带着从外面雇佣来的2000哥萨克骑兵,参加战斗。

    甚至,连作为主力的重骑兵,也是莫顿从外聘的哥萨克里面挑选的高大强壮的人,给他们套上半身甲,就算板甲骑士了。当然,原本400板甲护卫,也是出动了100人的。毕竟,大家面子上要过得去。若是板甲重骑全由外聘的哥萨克冒充,就太不给大瑟姆面子了。而100个正儿八经的板甲重骑搭配300个冒充的哥萨克“板甲重骑”,100个真正的板甲重骑列在前面,冒充的300人放在后面,一般人也难以看出。

    ……

    因为早有准备,所以基辅这边2000骑兵很快聚集起来北上增援。一路上,那50个哥萨克队官,一边行军,一边约束那些外聘的哥萨克骑兵,教他们简单的结阵冲锋。

    论个人武艺,这些哥萨克都不差。若是单挑,和那些正规骑兵没啥区别,甚至还更剽悍些。但是,若是结阵厮杀……规模越大,这些“野生”哥萨克越拉垮……

    ……

    就在立陶宛和波兰为了凑出增援斯摩棱斯克的大军举国上下都鸡飞狗跳的时候,立陶宛的邻居,曾经的死敌条顿骑士团国,也开始悄悄聚集军队,开始备战了……

    当然,条顿国的军队不是针对立陶宛,而是针对北边的利沃尼亚骑士团国。此时的利沃尼亚骑士团国,虽然名义上归条顿骑士团节制,但自从条顿骑士团被波兰和立陶宛揍得生活不能自理后,利沃尼亚骑士团国内部的贵族和教会,勾结立陶宛,利用骑士团实力大减的机会,在利沃尼亚骑士团国的议会里占据了上风,并在很多领域,把骑士团的人排挤出去。

    所以,这次条顿国出兵,不但受到条顿国内部的支持,还受到利沃尼亚骑士团国内部的利沃尼亚骑士们的暗中支持。

    到时候,只要立陶宛军队开赴东部前线,条顿骑士团国就会动手,派大军进入利沃尼亚地区,占领里加等重要城市,完成对利沃尼亚地区的完全掌控。

    只不过,眼下立陶宛和波兰的大军还在集结中,尚未开赴东部前线。所以,条顿国的军队的集结,目前还是悄摸摸的,就怕太明显,刺激到立陶宛和波兰。要是这两国先放着斯摩棱斯克不管,先来进攻条顿国,那就不妙了。所以,眼下条顿国大军的集结,都是在暗中进行的,就是怕刺激到立陶宛和波兰……

第2149章 施塔德的建议

    就在各方都在摩拳擦掌备战的时候,皇帝陛下送来了第三批奥地利移民1万户。这样,北海国奥地利移民已经达到了3万户,一共12万多人。而皇帝陛下,也心满意足地拿到了90万金币。

    这笔钱拿回去后,皇帝陛下肯定会准备开战,以拿下瑞士全境。到时候,平衡被打破,西欧大地上,又要遍地烽火了。

    当然,马林肯定希望皇帝陛下猛一点。这样,法国人和诸侯们的吸引力,就都会转移了。但皇帝陛下貌似不急着出兵,而是打算在秋收时再出兵。按照奥地利那边的间谍打探到的消息,貌似是皇帝陛下认为,秋收时各国都在忙着秋收,连骑士老爷都会参加抢收,以避免碰到雨水天气。那时候出兵,法国和各诸侯国就算准备干预,也是来不及反应的。毕竟,不忙完秋收,两国是不大可能出兵的。总不能为了救援瑞士人,导致自己国内的人饿死。

    同样地,瑞士抵抗军在那个时候,肯定也准备不足。毕竟,抵抗军都是瑞士的山民百姓,也是要秋收的。虽然瑞士山地多耕地少,但这更显得耕地的宝贵。到时候,瑞士抵抗军怕也是来不及集结。

    对于皇帝陛下的这个观点,马林倒是很赞同的。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一向是很好的进攻手段。闪电战什么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若是在农闲时期出兵,己方固然准备充分,但敌人同样也准备充分,占不到啥便宜。倒不如在敌人分开去秋收的时候,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更能取得好的战果。

    12万多奥地利移民的到来,让北海国也是忙碌了起来。马林天天开会,要给这12万人划分居住区和垦区。

    本来,马林是打算把这些人打散了充入各个庄园的。但上次发现了皇帝派来了间谍后,马林就开始更小心了。这3万户,除了前期分到各个庄园的几千户,剩下大约2.4万户人,马林打算先把他们集中起来,派往各地挖沟开渠,大搞垦荒。同时,将北海国间谍混入其中,甄别其中的奥地利间谍。

    虽然因为盟友关系和给皇帝面子,马林不会对那些奥地利间谍下手。但是,适当的监控以及“合理”的安排还是很有必要的。盟友归盟友,核心机密却是不能让奥地利知晓的。

    奥地利可是有很大的战争潜力的,其有几百万人口,战争潜力很强。若不是因为财政太糟糕,坐拥大义名分的皇帝陛下,是真有可能统一德意志的。

    就像原本历史上的查理五世,再拥有了西班牙美洲的金银支持后,顿时吊打法国,威慑德意志诸侯。最后,逼得强大的法国,不得不和基督徒的死敌奥斯曼土耳其结盟,才勉强做到自保。而耐人寻味的是,法国公然勾结异教徒,罗马教廷竟然选择了沉默。很显然,教皇也害怕有钱的哈布斯堡王朝……要是搁在别的时候,勾结异教徒,铁定要被绝罚,开出教籍的。

    后来,西班牙和奥地利分家,全欧洲才松了口气……

    事实上,若是现在马林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联手,西欧这块基本就无敌了。诸侯联盟和法国加在一起,也不及北海国和奥地利的联手。

    为啥?北海国不但战斗力强,而且拥有奥地利最缺的资源——钱粮。所以,二者的联合,绝对是1加1大于2的强强联合。但马林没有选择这么做,为何?还是给大义名分闹的。

    奥地利拥有皇位的大义名分,若是两家联手荡平了德意志,最后分赃,就会出问题。人家有皇位这个大义名分,肯定要求拿大头。马林到头来,恐怕是给奥地利做嫁衣。因此,马林宁可苟着,也不愿意和奥地利结盟。

    马林一直在等,等奥地利求到自己头上。这样,他就有机会拿到皇帝陛下买来的拜占庭皇位的宣称权了。至于教廷仲裁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法国王室谁能禁军君士坦丁堡,在索菲亚大教堂加冕,皇位就归谁,这一点对奥地利和法国都很难,对马林却不算特别难。毕竟,君士坦丁堡在海边,只要搞一次登陆作战,突袭攻入城内,在索菲亚大教堂加冕完就走,也并不难。

    事实上,马林早就准备了。他已经派遣间谍,进入君士坦丁堡,寻找挖掘地道的机会。到时候,一旦搞登陆作战,大军围城后,内应就会帮忙快速破城。

    因为这事不用着急,所以,间谍们有大把的时间去挖地道。哪怕一天挖一尺,几年下来,也足够挖好几条地道了。

    ……

    在讨论如何安置奥地利移民的会议上,北海国第三战将(排在施瓦茨和卡恩后面)施塔德忽然提出了一个观点——既然马林要出兵东欧,还担心本土安全,不如把三万户奥地利移民暂时安置在本土核心区。同时,对三万户奥地利移民中的3.5万壮丁,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

    其用意,就是在马林出兵东欧后,因为后防空虚,不妨把这训练过的3.5万壮丁,充入境内各个重要城市,协助守城。

    这些移民,虽然都是普通农夫,训练后,也许在野外作战远不如正规军战士。但是,用来协助防守城市,却是没啥问题。毕竟,有城墙的掩护,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的差距会被抹平。

    而且,施塔德认为,这些奥地利移民,是值得信任的。尽管其中可能有皇帝的间谍,但是,奥地利方面,绝不会敌视北海国。就算那些间谍,在北海国被诸侯和法国人攻击的情况下,也会为北海国而战。无他,法国和诸侯联盟同样也是奥地利的敌人。这一点,双方的利益点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通过军事训练,也更有利于甄别奥地利的间谍。为啥?因为这个年代的间谍,大多出自军中,类似华夏古代的“探马来报”中的“探马”,也就是斥候。

    所以,间谍们肯定都有一定的军事技能基础。不像普通的农夫,连左右都很难分清。

    一旦开始军训,专业的人士和毫无底子的农夫,很容易在细节上区分开来。那些左右难以分清,很久才能适应军队号令的人,基本不可能是间谍。而那些适应很快,表现好的,更容易是间谍。加上此前眼神辨别的手段,更容易区分出奥地利间谍。

    ……

    马林听了施塔德的建议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其他人也觉得不错。毕竟,把这3.5万壮丁训练成民兵,的确很有利于北海国各个重要城市的防守。

    至于安排去垦荒什么的,其实不用太急。因为,北海国目前并不缺粮食。很多黑麦堆在粮仓里都快发霉了呢。也幸亏马林推广表格统计,优先消耗陈麦。不然,真的会有很多粮食白白坏掉。

    只有等到几十万莫斯科大公国的人口被掳掠回来,北海国可能才会出现一定的粮食危机。但马林已经安排30万泰诺人在费城伯爵领那边种植红薯了,到时候,红薯搭配陈粮,以及纽芬兰渔场的渔获,应该不会出现粮荒。

    所以,垦荒不用急。倒是施塔德说的自己离开本土后的防守问题,比垦荒更重要。就这样,原本打算去种地的3.5万奥地利农夫,满脸懵逼地被拉到了训练场上,开始了区分左右的基础训练……

第2150章 阿德勒要参战?

    因为要甄别间谍,所以,这次基础训练,没有使用北海**中最流行的一只脚穿鞋,一只脚光着的方法,而是采用传统方法,强行区分左右。

    “左右,左右,左左右右……”三百多个老牌教官,满脸无奈地看着场上三万多个奥地利农夫手忙脚乱地伸脚缩腿,感觉非常尴尬。

    他们都是老兵,习惯了用光脚和穿鞋进行新兵训练,但这次按照正常的来,他们就有些不会了。

    特别是,很多满脸懵逼的奥地利农夫,直接给急促的口令给整顺拐了。而且,这顺拐还特么会传染……

    看着场上奥地利农夫们大面积的顺拐,三百多个老牌教官想死……

    然后……

    “我受不了了!”一个教官举起了鞭子,其他人也开始有样学样。

    顺拐的农夫们遭到了鞭打,场边上,上百名宪兵对此视而不见。这年头可不是21世纪,可不讲究什么不许打骂士兵。只要不打伤了,您随意……

    而老牌的教官,一般都有一项本领——能把你打得很疼,但就是打不伤……

    在鞭子的威胁下,很多人顺拐被强行慢慢扳了回来。但也有比较笨的,越急越顺拐,被打得直跳,还是顽强地顺拐……

    至于左转右转,经常出现转身后,和旁边队友面对面一起懵逼,一起自我怀疑的场面……

    “我是不是转错了?”转错方向的农夫满脸忐忑。

    “我是不是转错了?”对面转对方向的农夫,一样在自我怀疑中。

    好在他们不用怀疑太久,教官的鞭子,就落在了转错的人身上……

    整个训练场上,除了教官大声嘶吼的指令声,就剩下“噼里啪啦”的鞭子抽人的声响了。

    教官们都很上火,农夫们也是一脸害怕,害怕被抽。而边上,100个宪兵,则是拿着小本本,在记录农夫们的表现。

    为了方便记录,参加训练的农夫,每个人都穿了号衣。就是一个白色马甲上写上了数字,这样,方便教官点名。毕竟,记忆新兵的名字挺难的。特别是,欧洲名字还很长。要是遇到超级长的葡萄牙名字,教官光记忆士兵名字就能脑溢血。所以,按照号衣上的数字点名和下达命令,比较简单省事。

    而边上看热闹的宪兵们,也是根据号衣上的编码,来记录个人表现。

    表面上,他们是来记录表现优异者,然后按照表现发放食物奖励的。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辨别间谍。

    “a15(a是排编号,相当于第一排)表现优异,左右区分明确,没有顺拐……评价为a……”一名宪兵记录道。

    “c13表现还行,开始被人顺拐带偏过,但很快纠正了。左右区分明确……评价为b……”

    这帮宪兵会记载每一个评分为a的人和评分为b的人,因为,马林说过,间谍也可能会开始假装不专业。但是,挨了鞭子后,他们又不乐意,会顺驴下坡,很快改回来的。

    至于b级以下,就是那种挨了很多鞭子的。基本没可能,因为,间谍们也是有尊严的,不肯多挨鞭子。要是在华夏古代,也许会有间谍故意卧薪尝胆,但这是欧洲古代,缺乏计谋的年代。间谍们能在开头伪装和意思一下,就算敬业了,别指望他们有多专业。

    过了一些天,那些表现优异的,不但吃饭时食物更丰盛,还都被集中到了一起进行训练。名义上,他们会被当作“精兵”对待。一旦参战,这些“精兵”也会成为这些民兵里面的小队伍的领导者。

    但实际上,他们是被集中监视了……

    同时,还会有宪兵跑到这些人原本所属的团体,打探这些人的来历,看看是否来历不明……至于为啥,宪兵解释说这叫资历审查,属于例行公事,是组织重用的前兆……

    这倒不是忽悠,北海国的任命流程中,的确有资历审查的流程。主要是审查履历是否造假,以及其人是否来历不明。看似敷衍走过场,但其实每个参加审查的人都很精明。一旦发现疑点,就会启动暗中调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北海国是个移民国家,来自其他邦国的人很多。军队中,九成的人都是来自其他邦国,不能保证忠心,能不严格审查吗?

    ……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审查,果然查出来一些隐藏深一些的间谍。这些间谍眼神一般不乱瞅,也不爱打听。因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暂时过来潜伏,到时候再动用。

    但是,他们没想到,在军训过程中一些不起眼的表现,就引起了怀疑。这一次,北海国的宪兵没有失手,基本都找出来了。

    当然,因为是皇帝派来的,也不能立即动手,只能暂时监视起来就是。

    因为效果太好,马林已经决定,在特拉华半岛上的法国移民里,也推行这种方法。就是通过最基本的左右口令训练,来甄别那些隐藏起来的间谍。

    毕竟,不管哪个年代的间谍,基本都是受过军事训练的,都有一定的军事基础能力。通过基础的左右训练,虽不能辨别出间谍是谁,却能大大缩小怀疑范围。毕竟,对于普通农夫而言,基础训练也是很困难的。

    而间谍们,就算一开始隐藏,鞭子抽下去,身为间谍还是有骄傲的,肯定会快速改进。这年头欧洲间谍们可不会学心理学,去推断敌人的心理。因此,很容易中招。

    ……

    就在马林一门心思甄别奥地利和法国的间谍的时候,阿德勒突然坐船从爱尔兰领地来到埃姆登港,并请求马林调拨一批士兵给他,让他参加立陶宛的战争……

    “我去,老大这是活得不耐烦了?”马林满脸震惊。他已经想法子把西蒙给送走了,没想到,老大阿德勒主动凑上来要去送死?

    马林不好明说,只能委婉地劝说阿德勒别去。但阿德勒似乎在爱尔兰那边憋得慌,就是想去打仗。

    马林这个着急啊,他总不能说我坑了妹夫,这次去铁定送死啊……阿德勒没啥心机,要是不小心说漏了嘴,自己还要不要和波兰和立陶宛相处了?

    无奈之下,马林只好使出了大招……

第2151章 尼德兰移民到来

    放什么大招呢?当然是忽悠阿德勒啊!马林找来科勒,让其帮忙演一场戏。为了演戏,马林还特地伪造了一份假的求援信……

    第二天,阿德勒又在和马林商议出兵的事,而且态度很坚决——马林不帮忙,他就自带百十号手下去立陶宛参战。

    就在双方争论的时候,“演员”科勒忽然慌慌张张地拿着一封信跑进马林的办公室,道:

    “不好了,陛下,西蒙少爷在美洲遇险,发来求援信,请求支援!”

    “什么?”马林和阿德勒异口同声,一起站了起来。当然,马林是装的,阿德勒是真的。

    然后,没啥心机的阿德勒就掉坑里去了。在这封“求援信”里,西蒙表示,自己最初带去萨凡纳的兵马遭到敌人偷袭,损失惨重,萨凡纳也遭到了包围。所以,希望马林赶紧派遣援军……

    马林把信上内容复述了一遍后,就直勾勾地看着阿德勒。阿德勒果然主动请缨:

    “我去救西蒙弟弟吧!”

    然后,老大也被忽悠去美洲了……

    送走战意高昂的阿德勒,马林总算松了口气。至于阿德勒发现被骗后回来会不会找他算账,马林也无所谓了。最多挨顿揍,还能咋地?总比看着他去死要好。而且,如果叫来老霍夫曼,阿德勒也不敢造次。

    阿德勒和西蒙这两人,都没啥心机,也没坏心思。加上现在大家各有封地,马林对他们并没有什么戒心。而且,凯撒也渐渐长大了,不用担心出啥问题。

    说起来,霍夫曼家族也是奇葩,四个儿子,阿德勒和西蒙属于力大无脑的猛男派,遗传了老霍夫曼的特点,长得也比较粗犷。而马林和艾伯特,则属于长相秀气,更像玛丽夫人,也更有头脑。

    相比阿德勒和西蒙两个不爱动脑的糙汉,马林其实更担心偏向文官的艾伯特。毕竟,阿德勒和西蒙已经被支出去当领主了,又不擅长权谋,对凯撒没啥威胁。而艾伯特,虽然还不够老练,但能力也不差。若是马林不幸早死,而艾伯特又掌握了军政大权,真有可能出事。就像理查三世对侄子爱德华五世那样。

    当然了,这种事发生的前提是马林早死。若是马林能坚持到凯撒成年,并成功让凯撒组建好自己的班底,不给叔叔们摄政的机会,也是没啥问题的。

    ……

    埃姆登港,阿德勒满脸疑惑:

    “马林,为啥只给我2000步兵?而且,这些人看起来不是什么精锐啊……西蒙处于危险中,应该多派人马,派更多精锐部队去支援才对啊!”

    前来送别的马林满脸尴尬——他能告诉阿德勒,这只是为了把他支开,随便糊弄拼凑的一支民兵部队么?

    当然,作为老政客,马林也是张嘴就来:

    “咳咳,是这样的,萨凡纳那边,其实敌人也没多少人。只是西蒙因为贪功冒进,杀入丛林深处,中了埋伏,才失败的。不然,他之前带去的三千多人,稳赢的。你这次去其实就是解决被围困的西蒙,根据情报,围困萨凡纳的野蛮人也就三千人,以大哥你的勇猛,加上这2000人,还有西蒙的配合,足够了……”

    马林巴拉巴拉说了一堆,阿德勒都有些来不及理解。虽然感觉有点不对劲,但他还是登船远征了。毕竟,救西蒙也是很重要的……

    ……

    忽悠走老大阿德勒,马林也是松了口气。但是,离开埃姆登之前,马林眼珠子一转,招手叫来科勒:

    “把‘西蒙遇险,阿德勒率军前去救援’的假情报散播出去,主要是波兰那边……”

    顿了顿后,马林接着道:

    “另外,派人去尼德兰那边看看,菲利普皇子怎么回事?他爹都送来三批移民了,他怎么一批还没送来?”

    尼德兰也是有上百万人口的,加上马林支招,蛊惑尼德兰贵族搞圈地运动,这会儿,应该有很多人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沦为流民才对,怎么还没送人来……

    尼德兰距离弗里斯兰地区很近,没两天,科勒的情报就送过来了……

    原来,不是菲利普皇子没搞圈地运动,而是因为和尼德兰大小贵族们搞“外包”,层层安排……步骤多了,也就很浪费时间了……

    奥地利那边不一样,奥地利那边,哈布斯堡家族掌控力很强,执行力也就更强些。而尼德兰地区,因为菲利普皇子是“少主”,尼德兰的地方贵族们权利很大。菲利普想要办事情,必须和各地贵族合作进行,不能直接安排上手。

    所以,层层安排,加上各种外包程序,办事效率就低了……

    马林给菲利普皇子的价格是30金币每户,菲利普皇子又外包出去,给各地领主20金币每户,各地领主又分包给下面人,10金币每户……

    基本上,这形成了三层结构。看似组织严密,其实办事拖沓。另外,兼并土地,也需要上手段的。

    比如,诱骗贫穷农户借高利贷什么的。问题是,高利贷几个月内还看不出威力,至少一年以上,才会利滚利滚利……到让人绝望的程度……

    所以,尽管尼德兰动手比较早,但最后,还没皇帝那边效率高。皇帝那边是简单粗暴地动员组织奥地利的贫困人口。而尼德兰这边,因为都是平原,贫困人口没山地多的奥地利多。想要谋夺欺骗农民的土地,还是需要花费一点时间的。

    好在,第一批高利贷终于开始发威。然后,就在马林派人打听后的半个月左右,菲利普皇子终于派人送了一万户移民过来。之前,菲利普其实已经零零散散送了几千户过来。不过,那都是搜集的尼德兰的穷人和乞丐。尼德兰走投无路的穷人没奥地利多,所以,接下来才效率低下的。

    但随着各地领主的参与,高利贷骗局逐渐开始显现威力。这不,菲利普皇子马上凑了一万户尼德兰移民过来。

    为了快点拿到钱,菲利普皇子甚至亲自押送移民队伍前来。

    尼德兰和西弗里斯兰靠得很近,只要经过一段乌德勒支大主教国的路段,就能进入西弗里斯兰。而乌德勒支大主教显然不敢得罪北海国和尼德兰这两大强邻。所以,移民送交很顺利。

    马林也不拖沓,当场结清账目。菲利普皇子看到大堆的钱币,也是开心无比。然后,不用马林催,就兴冲冲地赶回去,催促下面人赶紧整出第二批移民了……

第2152章 路线问题

    对于这批尼德兰移民的安排,马林也是很果断——先丢去训练。一样的配方,一样的传统训练方式,以便辨别间谍。

    不过,菲利普皇子貌似没他老爹精明,竟然没派间谍。倒是尼德兰的一个男爵,派了一个傻乎乎的间谍过来,打算打探北海国粮食高产的机密。

    但这货贼眉鼠眼的,都不用军训,一下子就被辨别出来了。还没用刑,就全招了。

    马林很无语,没说啥,直接让手下把这人公开吊死了。皇帝父子自己要给他面子,但你丫一个男爵也敢乱伸手?所以,马林完全不用客气。但是,因为是头一次,马林也不想闹太僵,只能处死这人,以示警告了。毕竟,他还要接收更多尼德兰移民呢,要是现在搞那个男爵,引起尼德兰的领主们敌视,就不划算了。所以,吊死那个间谍,是最合适的做法。既展现了自己的强硬,也没有打上门,让尼德兰的贵族们丢脸。

    至于军训结束后,这帮人如何安排,马林想了想,就决定——都安排到海边渔村,学打渔去!

    尼德兰人嘛,就是荷兰人,不搞航海像话吗?但这些人大多是农户出身,并不擅长打渔。所以,要先给他们适应期。

    比如,在北海国沿海地区,这帮尼德兰移民被安排过去后,就会被安排一边学习打渔,一边放羊。

    对的,放羊!

    沿海滩涂盐分高,很多都不适合作为耕地。除非,当地有河流出海口,淡水不住冲刷,才能降低沿海土壤盐分,使之适合耕作。

    但是,沿海滩涂上,还是有很多草类可以生长的。比如一些耐盐碱的茅草等,这些草吸收了一些盐分,含盐比一般草类要高些。虽然这些草没有苜蓿草营养高,但羊也是喜欢吃的。毕竟,羊也要盐分的摄入。

    唯一麻烦的,就是羊喝水尽量还是喝淡水。所以,沿海牧场附近,一般都有河流入海口,方便饮水。

    对于尼德兰移民的安排,具体就是年轻人和孩子都去学习游泳和操控帆船捕鱼。先在近海和内河练习,而后再去深水区。

    而尼德兰人中的中老年人们,因为岁数大了,除了老渔民外,一般老农是很难学会游泳和驾船了。所以,他们会在渔村附近放羊,并学习挤羊奶,制作乳酪。这样一来,所有移民就都利用起来了。老人们虽然追不上羊群,可是有牧羊犬帮忙啊。而老人们,只要照顾好牧羊犬,就能轻松驱赶羊群了。

    对于年轻人和孩子,马林就没那么客气了。如果学不会游泳和驾船,只能吃最低标准的加30%草糠的科勒面包。只有学会游泳和驾船的年轻人和孩子,或者学习进度良好的,才能吃全麦黑面包,并有咸鱼和蔬菜作为配菜。

    在这种奖惩制度的激励下,年轻人和孩子们,倒也对学习游泳和驾船积极性很高。他们以为马林是要他们将来去打渔。但实际上,马林是打算把他们培养成船员。毕竟,以后搞大航海殖民,水手缺口很大。

    至于训练中的安全,马林也是很重视的。每个人都配备了救生衣,是用皮革缝制和粘合的充气皮囊,类似足球那种。充好气后,救生衣套上去,就不容易下沉淹死了。

    对于年轻女孩和小女孩,马林给了另一个培养方向——学习剪羊毛、挤羊奶和制作奶制品。毕竟,以后这帮荷兰移民中的青年男子要去外面当水手的。女人们在家,又不能干重活。所以,和老人们一样,利用牧羊犬放羊,并产出羊毛和奶制品,是很好的谋生方式。即使男人在海上遇难了,有这手艺,也不至于饿死。

    如果单纯从谋生角度来讲,其实养奶绵羊——东佛里生羊是最好的选择。这种奶绵羊能提供充足的羊奶,用于制作奶制品,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而且,还能产出羊毛。虽然羊毛质量一般,但用来纺织劣质的呢绒还是足够了。最关键的是,有牧羊犬的帮助,可以养很多只。

    但是,养奶绵羊固然利于百姓,却不利于官方收税。因为,奶绵羊比较全能,也比较平庸。而且,奶制品在欧洲售价还不如毛纺织品,属于廉价商品,能产生的税收比较少。而种植谷物和饲养产毛绵羊,产值更高,能获得的税收也更多。

    所以,马林一般不允许农户自己选择养羊还是种地。所有土地,都要按照官方的规划来。你可以多开辟种粮食的田地,但却不允许随便把农田改为牧场。

    当然,这是本土的政策。但实际上,本土基本没有什么自耕农,基本都是贵族封地和容克庄园,这条政策基本就是针对庄园主的,农奴们并没有话语权。但到了殖民地美洲,这又不一样了。因为美洲土地太多,而人口太少。所以,除了部分必要的耕地外,大力发展养羊业也是允许的。毕竟,养羊业对人口要求少,土地利用率较高。

    ……

    事实上,在欧洲殖民历史上,土地一开始并不是殖民者的首要目标,贸易利润才是。比如葡萄牙在非洲沿海的活动,主要以交易获得金沙为主。虽然从《托德西拉斯条约》中划分到了非洲大部分,但他们的核心利益还是在印度和华夏。为啥?印度和华夏贸易利润高啊!印度的香料,华夏的丝绸和瓷器,才是海上贸易的核心点。

    又比如荷兰人,历史上,荷兰人在占据了香料群岛和爪哇岛后,其实在17世纪就派航海家塔斯曼,就探索了东印度群岛南边的澳大利亚大陆,还发现了以他命名的塔斯马尼亚岛。但是,荷兰人发现澳洲大陆上没有什么人,土著人啥有价值的货物都拿不出。所以,一直没有占领这片大陆。

    后来的英国,其殖民帝国的核心,也是人口众多的印度。非洲殖民地,更像是黑涩会划地盘,先把地盘占了再说。但是,一直没有好好开发。

    西班牙就更不用说了,占据了美洲,却一门心思找金银矿,就是不肯好好种地。只有古巴一地,因为蔗糖利润高,才算好好种地了。

    法国人就更奇葩了,很早就涉足加拿大地区了。但是,法国佬就是去做毛皮生意的,对于开发加拿大地区业没啥兴趣。法国农民宁可在国内种植一两公顷(二三十亩)的小块土地,也不肯去殖民地拥有大片土地。

    当然,后来老美建国后发展起来,用土地招揽移民,就很有吸引力了。比如林肯颁布的《宅地法》,好大手笔,任何移民,跑去西部,就可以圈占160英亩的土地自己耕种。都不要交钱,先耕种5年再说。160英亩啊!那可是971亩,64公顷地!

    在华夏古代,良田百亩就算小地主,千亩就算中等地主了。大地主刘文彩,也才一万两千亩地。

    但马林奇怪的是,在美国招募移民前,欧洲人并不热衷去美洲买地耕种。还是老美在欧洲不住在报纸上打广告,才吸引了很多移民去。而乡村地区,吸引最多的,就是德意志农民。所以,后来老美德裔比英裔还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德裔农场主更是占据统治地位。而奇怪的是,在《宅地法》颁布之前就因为大饥荒逃到美国的上百万爱尔兰人,却不热衷去中西部经营农场,而是宁可留在城里当苦力。

    ……

    对于殖民者而言,马林的做法,其实并不合乎殖民者追求利润的准则。因为,开发土地,真没啥利润。但是,从长远来看,马林的做法才是最有战略眼光的。毕竟,土地开发出来,盘子非常大。就比如后来的老美,把北美东部地区开发出来,光是农业产值,就是天文数字。

    按照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的经济数据,当时南方13个州1860年的经济总量是1.5亿美元。其中,工业产值只有2000万美元。单纯农业产值,就有1.3亿美元!而当时,联盟国的人口是910万。而且,当时的美元价值很高,一美元相当于1.6克黄金,相当于0.45个杜卡特金币。也就是说,当时910万人的南方13州,农业经济的总量,就有5850万金币!而当时南方种植园的主力劳力,其实就是400万黑奴。所以,平均每个奴隶,大约能创造14.625个金币的产值。而且,这400万奴隶,还包括了老人、妇女和小孩呢。

    总的来说,只要占据和开发好北美最好的那片土地,就能轻松得到几千万金币的产值。若是农业人口破千万,产值达到上亿金币也是可以的。

    这是殖民路线的问题,只要把美洲的农业土地开发好了,盘子非常大,比开采金银什么的大多了。更何况,阿巴拉契亚山脉拥有海量的煤矿,五大湖区拥有丰富的铁矿。工农业的潜力都那么巨大,难怪成为超级大国。

    不过,马林也在担心,真要把北美发展起来,到时候主弱臣强,本土都没法控制美洲了。就像英国那样,北美十三州实力强大起来,翅膀硬了,加上法国挑唆,就脱离了英国。

    当然,那也是后世该担心的事了。马林活着的时候,估计美洲还没发展到那样的高度呢。在他或者的时候,殖民路线就是——开发开发开发!至于殖民地超过本土的难题,留给后人头疼去吧。实在不行,可以把重心移到美洲嘛……

第2153章 兵力缺口10万

    可以这么说,北美的自然条件要比欧洲好太多了。这里沃土遍地,适合农业。还有海量的煤炭和铁矿,适合工业的发展。

    还有就是,这里没有强敌。特喵全是些原始人级别的印第安部落,没一个能打的。也许印第安部落丛林游击麻烦一点,但马林也有绝招——雇佣最凶猛的丛林战士,索伦人!

    索伦人能骑善射,是最优秀的丛林战士。而印第安部族,连铁器都没有,根本没法和索伦兵对抗。只要学习清朝,把索伦兵用好了,平推北美丛林不在话下。

    而在欧洲发展呢,到处都是强敌。法妖土鸡,一个比一个凶猛。板鸭目前陆军还没有成为战五渣,还算欧洲较强的战斗力。毕竟,现在的板鸭,还能和法国掰腕子呢。而后世,板鸭已经沦落到和意大利称兄道弟的程度了。甚至,连意呆利都不如。而葡萄牙,虽然陆上战五渣,可海上还是比较有实力的。北海国目前若是尽全力,也许能拿下葡萄牙海上力量,但也肯定会遭受重大损失。

    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欧洲国家特么的会结盟对抗强敌!一旦出现一个横推的强国,其他国家就会联合起来对抗之。比如拿破仑,就被一群单挑不过的弱鸡们联合起来恁死了。

    正是因为拿皇的教训,马林才不敢那么嚣张。主要是,马林不懂如何造出机枪。要是有机枪,就无所谓全欧洲联合了。来多少,就扫射多少。

    而没有机枪的话,面对骑兵还是很有压力的。而欧洲各国,基本都有骑兵。若是全欧洲联合起来,不说百万骑兵,50万骑兵还是有的。光是法国,真全面爆发战争,就能拉起十几万骑兵。没看查理八世被搞掉了**千骑士,没几年,路易十二又带了那么多重骑兵打到意大利了么。

    虽然说法国人每次战争,一般只出动一两万骑兵,不会倾巢出动。但马林不敢赌呀,一旦赌输了,那可就是亡国呀。万一法国发疯,举国动员呢?

    不过,效果类似机枪的改良版“一窝蜂”的出现,倒是让马林看到了击败大规模骑兵的希望。这次去打莫斯科人,马林就是抱着测试一窝蜂打骑兵战术的目的去的。一旦测试效果良好,以后和法国翻脸,也有底气不是?

    按照马林的计划,一旦爱德华六世去世,马林借着凯撒和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约控制英格兰的话,法国肯定会和北海国翻脸。到时候,北海国必然会迎来法国骑兵大军的考验。甚至,德意志诸侯国都可能会参战。所以,在动手控制英格兰之前,他必须找到能克制大规模骑兵的战术。

    而且,是必须确保能战胜大规模骑兵的战术。否则,就是赌上国运了。马林可不是疯狂的小鬼子,不喜欢动不动就赌上国运。要是赌输了呢?

    但马林现在有了不错的思路,就是打算用改良版一窝蜂搭配独头炮弹,集中打击板甲重骑兵。一窝蜂终究是弓箭,对板甲杀伤有限。单独用来对付不穿板甲的莫斯科大公国的蒙古式骑兵没问题,对付法国板甲重骑兵有些不足。所以,需要搭配独头炮弹。独头炮弹威力极为强大,而且,打出来的效果极为血腥和震撼。也许杀伤面没有一窝蜂大,但震慑力绝对够强,可以让心态差一点的敌人崩溃。毕竟,亲眼看见战友被炮弹撕碎,是非常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的。两者搭配使用的话,不但能造成足够的杀伤,也能极大地打击敌人的士气,让敌人胆寒。

    ……

    除了战术上的考量之外,马林还有一个担忧——兵力不够!

    秉着“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原则,马林认为,要么不和法国人打,要打,就必须一次打残法国人。要不然,不能一次建功的话,法国人即使败了,也能快速恢复,甚至报复。

    而且,法国人有一个特质——特么的会偷人家技术!

    就像威尼斯玻璃镜技术被法国偷了那样,马林也很担心改良的一窝蜂技术和独头炮弹技术被法国人偷走用来对付自己。所以,马林才会定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原则。

    但法国太大了,马林很难一次打垮法国。整个法国有1600万人口,贵族阶层人口占比为二十分之一,也就是80万人!而这个时期的贵族们大多都和军事相关,即使按照五分之一的比例,也有16万壮丁。贵族的壮丁,差不多就是骑士阶级或流浪骑士之类的,都是会马战的。

    但是,按照欧洲古代的寿命,一般一户人家3.5人,80万人,按照每3.5人一个壮丁计算,估计有22万8千壮丁。

    而古代法国人是很尚武的,决斗也非常流行。即使是文官,也特么会几手。要等到拿战后,法国人转向浪漫,战斗力才会急转直下。浪漫前的法兰西,可是很好勇斗狠的。

    马林也许能够打败一次法军,因为,法军一次招募的骑兵,一般也就两三万人。但是,若是逼急了,他们也不是不能全面爆发,20多万贵族壮丁,再加上辅助的民兵……

    所以,根据马林的估算,要想一次打垮法国人,不但要击败战场上的法国骑兵,还要出兵占领法国大片地区,降低法国国力。另外,还要有大批士兵驻扎,才能降低法国反扑的可能。

    这么算下来,至少要出动十万大军。这样,才能保证击败法国后,还能压制住法国的反扑。不然,结果就会像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英国那样,即便取得一时的胜利,占领大片土地,也最终会被法国生生耗死。

    当初,英国人就是因为兵力不足,即使占据了大片土地,可因为兵力不足,始终无法彻底消灭法国的抵抗力量。然后,在法国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下,耗尽了国力,最终战败。

    而且,十万大军还不是打一仗就能解散的。最好,能够在法国聚集起新的力量时,就能及时地击溃之。多来几次后,法国才会彻底认输。

    但现在的北海国,本土只有4个军团,外加藏起来的万把人(包括哥萨克骑兵和匈牙利骑兵)。加起来,也就5万多军队。

    可问题是,这5万多军队,在进攻法国时,不能倾巢而出,最多出动3万人。毕竟,马林还要防备德意志的诸侯们背后捅刀。

    因此,对马林而言,缺少军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至于放在英国的两个军团,马林也不能动。毕竟,他要保证在英格兰的利益,压制爱德华六世悔婚的想法。

    那么,马林就需要总共13万到15万人马。一旦和法国开战,留下3万到5万人守卫本土。其余10万人,要打进法国腹地,起码要占领巴黎。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打垮法国人的信心。同时,还能压制住他们的反抗。

    这么一算,北海国兵马缺口达到了10万人之巨……

    也就是说,目前北海国本土的5万人,只够保证本土安全。想要打出去,打败法国,并摧毁其抵抗力,还需要再增加10万大军……

第2154章 如何招募5万主力精锐?

    封建时代和资本时代是不一样的,在19世纪的资本时代,法兰西的资本集中于巴黎。所以,普鲁士攻下了巴黎,法国就投降了。但是,封建时代不一样。

    英法百年战争时期,英军就多次攻破巴黎,但没能逼迫法国投降。为何?因为当时法国是封建领主制度,法兰西的骑士贵族们,因为封地的原因,散布于全国各地。

    所以,即便丢失了巴黎,甚至,丢失了包括巴黎在内的北部地区,以及西南的阿基坦大区后,法国人依旧能在法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继续抵抗,招募中部和南部的领主们,组织起骑兵和民兵,继续对抗英军。查理七世的登基典礼,甚至都是在兰斯举行的。因为,当时巴黎被英格兰占领了。

    但英军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不足。当时,英军主力只有9000人左右,包括7000长弓兵和2000重甲骑士。其余的,就是些辅助的民兵,以及法兰西内部倒向英格兰的地方势力,包括勃艮第公国等地方势力。这些兵马,加起来也就两三万人。能够控制法国北部和西南的沿海地区,已经是极限了。所以,法国即使丢失了巴黎在内的大片国土,依旧有能力组织反击。当然,还包括一些外交上的合纵连横。

    所以,马林估计,在和法国的战争中,只有三五万人是不顶事的。这可以打败法军主力,但难以压制住法国的抵抗能力。如果只是控制住法国部分地区,那就有的打了。对方组织反击,想收复国土,到时候,就没完没了了。

    想要一下子击垮法国,就需要带着大军长驱直入。然后,在法国分成三四个部分,每支军队至少两三万,控制一片大区。遇到反抗势力,立即出兵镇压消灭。尽可能地隔绝开几个片区的联系,同时,镇压了各地的反抗。这样,才能保证击败法国后的战果得到保证。

    当然,即使拥有10万大军,马林也是吃不下法国的。因为,如果北海国吞并了法国,就会成为欧洲公敌。到时候,奥地利也会成为反对马林的敌对势力。包括西班牙,以及德意志的诸侯们。

    所以,马林不但需要10万大军横扫法国全境,还需要和奥地利以及西班牙共同瓜分法国。这样,才能彻底把法国打压下去,让其再也无法抬头。

    ……

    也就是说,马林这次打算动真格的,彻底肢解了强**兰西。具体的,就是他打算吞并法兰西北部地区。然后,把西南地区靠近西班牙的地区送给西班牙。同时,把包括勃艮第大区在内的东部和东南部普罗旺斯地区,送给奥地利。这样,这两家就不会反对了。

    如果取得了奥地利和西班牙的支持,那么,剩下的德意志诸侯基本就可以忽略了。因为,他们独木难支。

    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马林毕竟是个贵族圈子的暴发户,想要独吞法国,奥地利和西班牙肯定会和法国抵抗势力联合搞破坏。

    占领一个国家并不难,难的是维持占领。苏联够强了吧?可他占领阿富汗十年,硬生生被拖垮了,甚至解体了。老美也一样,20年来一场空,最后还是灰溜溜地滚蛋了。

    也就后来的华夏聪明,教训了南越一顿后,立马撤退了。没有贪图他们的土地,也就没有承受南越的反抗。

    但马林这边,不得不把法国彻底打压下去啊。毕竟,法国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了。法国不能灭了英格兰,但总能给英格兰添堵。没办法,谁让法国人就在大西洋边上呢。原本历史上,英国的北美殖民地,就是被法兰西王国,以路易十六自我献祭为代价,令其获得了独立。

    同样的道理,法兰西占据大西洋边的土地,马林想要开发美洲殖民地,也有被法国搞破坏的危险。

    所以,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肢解了法国,并把法国北部沿海,包括西部沿海的北半部地区,包括布列塔尼半岛都给抢过来。

    想要攻占这部分地区,包括击溃法国抵抗主力,马林觉得10万大军足够。但事后的反抗,会让人很头疼。

    不过马林也有对策,他打算,等占领那部分地区后,就减免地租,提高法兰西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只重点打击那些原本的贵族,只要没有农夫跟随那些旧贵族反抗,还是能够稳定统治的。

    甚至说,马林压根就没想在占据法国北部沿海地区后,在那里搜刮百姓的钱粮。他要的,只是消灭未来法国对美洲的威胁而已。

    当然,当地有一种资源,马林还是需要的。那就是——人口。1600万人的法国,北部地区,怎么说也有几百万人。有几百万人,得开发多少土地啊……

    ……

    但问题在于——10万大军怎么来?马林可是伤透了脑筋。

    眼下,因为恐惧北海国实力的强大,北海国已经无法从德意志南部地区招募到雇佣兵了。只要被发现北海国派人去募兵,都会被诸侯们驱逐和围堵。就连皇帝派人送农夫来北海国,诸侯们都敢强硬拦截,别说北海国派人去招募士兵了。

    至于全民皆兵?马林是不敢想的。因为,全民皆兵后,生产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也许有人会说满清的八旗制度,但你得搞清楚,八旗兵虽说生产,但实际上,主要钱粮来源,还是靠入关抢劫大明朝。如果靠他们自己种地,也许能维持饿不死的状态。但想要强大,是不可能的。

    想要国家保持繁荣,就必须保证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受影响。否则,几场仗一打,劳动力大量死亡,生产必然大受影响。

    当然,马林打算从莫斯科大公国抢几十万人口回来,倒是能够解放出几万本土农民出来。但问题是,不是每个农民,都适合当兵的。

    马林为何青睐德意志南部山民?因为山民剽悍,经常走山路和在山中狩猎,很适合当兵。大名鼎鼎的瑞士雇佣兵,就是由瑞士山民组成的。

    想要打败法国和镇压其反抗,马林估摸着,10万大军里面,至少要5万人是德意志南部山民吧。另外5万人,倒是可以用普通农夫凑合凑合。

    当然,也不是随便凑合的。马林之前的挑选士兵的办法,依旧有效。除了戚继光的“四不要”外,还有就是比武中可以失败,但不能轻易放弃。

    按照这个条件,北海国四十万农奴里,能挑选出4万合格的兵员,就算很不错了。毕竟,这个年代,还是以近战格斗为主,不但要求纪律,还要求体力和力气。而后世的士兵,只要听指挥开枪即可,不用太强壮。说到底,后世军队全面使用热武器。而在北海**中,三分之二都是长矛手,属于最典型的冷兵器兵种,还是需要力气和勇气的。而农奴们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加上被欺压惯了,力气和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或者说,少部分人才有。

    马林估摸着,等莫斯科大公国抢来了几十万劳动力后,他就可以从北海国农民中,挑选出四五万有勇气和力气的农夫,编入军中,作为辅助兵种。而作为主力的5万人,还是得从南边的德意志山区招募。

    但问题是,如何在德意志诸侯们的重重阻拦下,在德意志南部山区招募到5万主力精锐?

第2155章 草鞋佣兵团

    如何在诸侯们的眼皮子底下招募到5万精锐山民?这个问题困扰了马林很久。即使召集手下们不住开会,也毫无头绪。毕竟,现在德意志诸侯们对马林严防死守太狠了。

    这也不怪诸侯们严防死守,因为,马林手下兵力太多了。光是本土,明面上就有4个万人军团。而之前,即使常备军最多的奥地利,也才1.4万人左右的常备军。这还是因为奥地利是皇帝领地,加上敌人较多,才保持了一万几千人的常备军规模。

    换一个普通的诸侯,一般最多保持三五千人的常备军。哪像马林,本土4个万人军团,英格兰还有两个万人军团。

    特么的,再增加军队人数,这是要干啥?要统一德意志?所以,诸侯们阻止北海国继续招募军队,也合情合理。

    别说诸侯们警惕了,就连皇帝陛下这个盟友,都对马林很忌惮。这次送来的3万户奥地利移民,就基本都是些瘦弱的贫民,一看就不适合当兵。适合当兵的,早被皇帝陛下自己截留下来自用了。毕竟,奥地利马上也要对瑞士西部发起进攻了,需要扩充兵马。

    而奥地利招兵的准则,几乎和北海国一样。因为,奥地利目前的头号大奖弗伦茨贝格,就是在北海**中混过的。对于马林那一套招兵的准则,不说完全领会,但也能领会个大概。

    所以,这3万户奥地利农民,早就被弗伦茨贝格筛选过一番。都是不适合当兵的瘦弱者或懦弱者,才被送给了马林。这帮人,即使经过训练,最多也就协助守城,基本难以用于野战。

    倒是尼德兰送来的1万户移民,里面有一些适合当兵的苗子。但是,尼德兰农民的当兵天赋,比德意志南部山民差远了,最多和北海国农奴差不多。即使挑选出来,最多当二线部队使用。主战部队,还得是凶悍的山民。毕竟,穷山恶水出悍民嘛。

    嗯,也可以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就如后世华夏,北方某些山区,有标语就是“打劫警车是违法的”。在这种地区招兵,绝对是好选择啊……前提是,要听话。不然,动不动哗变,也是吃不消的。

    事实上,后世鬼子为啥凶悍?因为鬼子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区啊。鬼子一大串岛屿,可总共也就那么点平原。最大的关东平原,也才1.7万平方公里,也就比京城大一点点。

    所以,严格来说,鬼子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区,大部分人也是山民。当然,那是工业发达之前的事。等到21世纪的时候,倭国大部分人口基本都在沿海平原的大城市里了。不像二战前,日本城市人口才24,大部分人,都是山里的农夫。而富裕的大阪地区的人组建的大阪师团,则是抗战时日军最弱的师团,和果军打的有来有往的。

    也就是说,21世纪的日本其实并不可怕。因为,二战前他们多得是凶悍的山民。而21世纪,日本多的则是死宅了。真要干起来,根本没那么可怕了。

    当然,华夏这边,人们的勇武也退化了。一群独生子,也是难堪大任。所以,比勇武,21世纪其实是大家比烂。真要勇武,还得是赤脚不怕穿鞋的阿富汗匪徒……人家正宗山民,还有信仰加持,又横又愣。也就是21世纪大家比先进武器了,要是比勇武,世界强国们在他们面前都要歇菜。

    当然,这里说的是个人勇武。除了个人勇武,还有军队素质。华夏在这方面做的很好,训练刻苦,思想教育到位。但在华夏内部,也是有区别的。北方和西部穷山沟出来的士兵,明显比城里和东南地区的士兵更加剽悍些。无他,赤脚的不怕穿鞋的。

    而且,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中原发达,而南方楚地属于开发度较低的蛮荒边地。所以,当时的楚国人反而更剽悍些。所以,当年反秦的主力是楚地猛士,而不是中原地区的人。三国时的丹阳兵,也是当时丹阳郡的山民。

    后来因为江南大开发,南方人富了,战斗力也就下降了……然后明朝的时候,几十个倭寇就能横行江南。但丰田秀吉的20万倭寇,在朝鲜,却打不过明朝北方的边军。当然,明朝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沉重,损失了几万精锐后,失去对辽东女真各部的压制能力,让野猪皮趁势崛起。

    ……

    马林的苦恼持续了很久,直到一个人的到来,才给了他巨大的启发……

    这个人叫施贝尔,是一个来自符腾堡公国的佣兵首领。这个施贝尔,是有一定来历的。当然,不是说他来头大,而是说他和马林有一定的渊源。

    施贝尔是符腾堡公国一个山村的山民,他本人并不认识马林。但是,他的叔叔,鲍赫,曾经是马林麾下的一名雇佣兵。

    这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也就是1494年,马林刚穿越的那一年。那一年,施贝尔的叔叔鲍赫离家谋生,参加了马林的雇佣军,并跟随马林一起,伏击了法王查理八世,取得大胜。同时,当时所有的雇佣兵,都分到了上百金币的好处。

    不过,鲍赫没有继续跟随马林了。当时,原本上千人的雇佣军,跟随马林去特塞尔岛领地的只有400人,其他人,多半拿了钱回到家乡了。

    鲍赫就是如此,他带着钱,回到家乡,建房娶了老婆。但是,经历过打败法国国王的辉煌后,鲍赫难免总喜欢提及当年的辉煌往事。

    而施贝尔,作为鲍赫的大侄子,经常听他叔叔讲述这段传奇。所以,施贝尔在鲍赫的影响下,成了马林的粉丝。而且,长大后,还自己拉起一帮小伙伴,组建了佣兵团。

    在佣兵团组建初期,他的叔叔鲍赫还予以了大量的指导。比如,如何训练,如何打草鞋。所以,后来施贝尔的佣兵团,不但学习了马林军队最初级的训练方式。而且,人人穿草鞋,被称为“草鞋佣兵团”。

    后来,施贝尔的“草鞋佣兵团”扩展到了500人,并参加了多次诸侯间的争霸战,表现比较出色。

    但是,因为施贝尔是马林的崇拜者,经常在公开场合维护马林,和人吵架。好死不死的,他之前的雇主是马林的反对者。听到了施贝尔的言论后,和他解除了雇佣合同。

    施贝尔有些傻眼,想要找新东家谋生。可那位领主和附近的诸侯都打了招呼,还说施贝尔是马林的拥护者。然后,他就杯具了……

    原本,施贝尔打算带着手下去投奔皇帝陛下的。可是,附近的领主严防死守,死活不让他去投靠皇帝。

    无奈之下,施贝尔带着人去波西米亚那边寻找机会。但波西米亚最近风平浪尽,没啥战事。原本,弗拉迪斯拉斯二世还打算给爆发战争的立陶宛多提供援军,打算雇佣施贝尔的“草鞋佣兵团”来着。可立陶宛人怕花钱,只要了2000佣兵,施贝尔这个佣兵团,就没能拿到合同。当然,也算他运气,没赶上送死……

    没有雇佣合同,大家都要喝西北风。然后,施贝尔500手下,跑了很多人,只剩300多人了。

    这时候,施贝尔忽然想起来——也许,可以投奔自己的偶像马林去?

    原先,在符腾堡的时候,那些诸侯们不但阻止他去投奔皇帝,也阻止他北上投奔马林。但波西米亚王国因为雅盖隆王朝和霍夫曼家族的联姻关系,并不限制“草鞋佣兵团”去北海国。

    然后,施贝尔就带着300多手下,借道波兰,来到了北海国……

    原本,马林并不太看得上“草鞋佣兵团”这样的野鸡佣兵团。但是,施贝尔的到来,给了马林超大的启发。所以,马林破例亲自接见了施贝尔,并接纳了“草鞋佣兵团”……

第2156章 代理人募兵法

    马林为什么接见施贝尔这个落魄的佣兵团长,他又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很简单,他不能在德意志南部山区招人,可别的佣兵团可以啊!

    比如这个施贝尔,他和马林毫无关系。所以,只要他养得起,理论上可以招募很多人!当然,他不能带着佣兵横穿德意志来到北海国,因为诸侯们会阻拦。

    可是,施贝尔通过东边的波西米亚,借道波兰来到北海国这种“战略大迂回”的行进路线,给了马林巨大的启发。

    是呀,德意志诸侯们不让通过,别的国家又不是不让。而招兵资格问题,北海国派去的人不让,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自己组建佣兵团你总得允许吧?

    这类似后世资本家的“借壳上市”,我没上市资格,但我有钱,买一家有上市资格的公司,不就达到目的了?

    同理,我没资格在德意志南部山区招兵,派去的外来者也被诸侯们防备,生怕是北海国派来的。那么,我直接悄悄发展一个本地人,让他以自己的名义组建佣兵团,你有啥理由阻拦?

    要知道,德意志南部山区的山民们,生活困苦。而德意志南部邦国,人口又偏多。所以,若是有本地人组建佣兵团出去讨生活,你还能阻止?要是那样,就是不给人活路啊!要是人家一怒之下,直接落草为寇,那就难办了……

    ……

    所以,马林很快确定了一个招募雇佣兵的新方法——代理人募兵法!

    具体就是,北海国派出间谍,前往德意志南部山区。不自己出面,而是找一个代理人,以代理人的名义,组建佣兵团,招募到足够的人手。

    然后,分批带往北海国。国内道路不好走,还不能绕道吗?当然,施贝尔的路线并不完美。因为,波西米亚王国也是德意志诸侯国。虽然北海国和雅盖隆王室关系很好,但波西米亚可以允许“草鞋佣兵团”三五百人过境,却不会允许数千人借道过境。

    为什么?因为波西米亚也害怕北海国太过强大,有统一德意志的实力。所以,这条路线可以小规模过人,但不能规模太大。

    不过,眼下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机会。就是立陶宛和莫斯科大公国的战争,比如施贝尔的“草鞋佣兵团”,就是打着为雅盖隆王室效命,去立陶宛战场的名义,轻松抵达波西米亚的。一路上,都没有诸侯阻拦。因为,这是大义名分!

    何为大义名分?当然是和异端(同宗教的不同教派)东正教徒的战争啦!立陶宛虽然不是个东西,但好歹也是同为天主教阵营的,和莫斯科大公国这个异端教派的东正教阵营发生冲突,在这个年代,毫无疑问西欧各国肯定无脑站立陶宛这一边。

    所以,当施贝尔的“草鞋佣兵团”举起“护教”大旗,前往波西米亚的时候,无人敢阻拦。否则,就是异端的支持者!

    眼下,立陶宛和莫斯科双方还未决出胜负。一旦决出胜负,立陶宛惨败,那么,到时候,谁还肯奔赴立陶宛战场,谁就是护教的勇士。谁敢阻拦,就是和整个天主教世界过不去!

    什么?你问这些人招募起来也没用,拉去东欧是去送死?按照一般情况,的确如此,可是,不是还有马林吗……

    这批人拉往东欧的时候,马林差不多也带着大军赶赴前线了。甚至,因为早有准备,马林肯定更早抵达。

    而马林身为北海国大公,兼美利坚国王,如此地位,加上赫赫战功打底,当仁不让地会成为“护教”大军的总指挥。然后,收拢和整编这些新手雇佣兵,合情合理。

    当然,这一仗其实用不到这些新招募的德意志山民。因为,马林早就准备好精锐军队和秘密武器了。

    马林要做的,就是趁机把这批雇佣兵编入自己麾下。这时候,德意志诸侯又不可能跑到立陶宛边境来干预马林的行为。而立陶宛贵族,又没损害他们的利益,关他们毛事?而且,他们还得指望马林帮他们打莫斯科大公国呢。所以,更不会干预马林收编这些雇佣兵了。

    然后,等打完仗,这批新的德意志山民组成的雇佣兵,会跟着掳掠来的莫斯科大公国的百姓,一起坐船回到北海国。在海上,谁能阻拦?丹麦已被打残,无力阻止。而汉萨同盟,是北海国的盟友,也不会阻拦。

    而且,掌控着厄勒海峡的吕贝克和汉堡这两家汉萨同盟的一王一后,也不敢阻拦。为什么?因为汉堡城就和北海国接壤,吕贝克也紧挨着北海国。即使两家能在海上占点便宜,老家也能被北海国轻松攻破。

    所以,到时候,这批以“护教”为名义弄到立陶宛的德意志山民雇佣兵,就轻轻松松地到了北海国了。

    一旦这些人被马林吃进肚子里了,就没有诸侯敢哔哔了。谁敢废话,等于就是和马林撕破脸。我凭本事在护教战争中“折服”了这批雇佣兵,让他们“纳头便拜”,谁敢哔哔?

    保护天主教利益归来,这时候马林是有光环加身的。谁公开和他作对,就是政治不正确。只要有脑子的,都知道这时候只能暂避锋芒。想出手,只能暗中出手。否则,教廷也不答应。你这么能,支援立陶宛教友的时候咋不见你跳出来?

    想要阻止马林招兵,只能在募兵阶段。当然,平时没有战争,马林也无法扛宗教大旗的时候,也是可以阻止的。

    但马林选择在天主教世界跟东正教世界冲突的这个时间点上出手,别人就没法公开反对。除非,想被教皇弄个绝罚试试……

    当然,这也要看和教廷的关系如何。比如查理五世,因为太过强势,教皇都怕他把自己弄成傀儡。所以,那时候教廷就默许了法国勾结奥斯曼土耳其,联手对付查理五世。

    可马林没有这种担忧,他都是现任教皇的女婿呢。而且,下一任教皇也和他结拜了。因此,教廷天然站在他这一边。

    ……

    和施贝尔亲切交谈了一会儿后,马林确定这的确是自己的死忠粉丝一枚。然后,就直入主题了:

    “施贝尔,你愿意帮我做一件大事吗?如果办好了,世袭采邑骑士起步。办得出色,甚至可以成为男爵!”

    马林没有跟后世一些老板一样,流氓地讲情怀,讲什么企业文化,而是直接开出待遇。对于没什么文化的打工人而言,情怀和企业文化什么的,那是啥?能吃吗?也就没啥社会经验的文艺小青年才会被忽悠住。对于经历过太多的人而言,情怀是啥?企业文化是啥?能免费给房子?能发老婆?上辈子马林找工作,或者升职加薪的关键时候,老板若是提情怀或企业文化,马林心里就懂了——这资本家又要耍流氓了……

    所以,深知打工人心思的马林,也没和施贝尔兜圈绕弯,直接讲明了目的。

    “世袭骑士?男爵?”施贝尔听到了,先是大喜,但毕竟是干过几年佣兵团长的,继而就嘴里发苦了……

    “那么,陛下,我需要做什么呢?”本能地,施贝尔觉得这次很危险。因为,贵族爵位,一般平民就是拼了老命,也未必能挣得到。功劳立下了,还要看有没有贵族上司抢功劳。以及,雇主会不会赖账。因此,他感觉,这事危险系数应该是地狱级的……

第2157章 第三方“金主”

    施贝尔想的也不完全错,若是马林的打算彻底公开出来后,再去做这事,难度肯定是地狱级的。那时候,诸侯们肯定不惜代价阻止施贝尔募兵。但前提是,那些诸侯知道马林的打算。

    如果没人知道,这事难度还真不算大。毕竟,马林兜了好大一圈,让人看不清马林的目的。甚至,马林没打算让施贝尔知道自己扩军的真正目的。或者说,他对施贝尔说的话半真半假。

    “别紧张,施贝尔,是这样的。你知道立陶宛那边爆发了战争吧?”马林随口问道。

    实际上,这就是一句废话。因为,施贝尔就是落选波西米亚去增援立陶宛的佣兵团的首领,哪能不知道。只不过,马林下面的话需要其引出来而已。

    “是的,陛下,我知道。”

    马林点点头,道:

    “嗯,怎么说呢。我不太看好这次立陶宛能打赢,他们这次,很有可能会输!”

    马林决定就事论事,这次只拿立陶宛说事。

    “不会吧?立陶宛和波兰实力那么强……”施贝尔满脸不信的样子。他可是知道,立陶宛和波兰两国可是出动了两三万骑兵,外加近万步兵的,想输很难啊。这样庞大的军队,在德意志地区,可以横行无忌……不对,不能和北海国这个变态存在比……

    马林笑了笑,解释道:

    “你说的没错,这两个国家实力的确非常强大。可是,莫斯科大公国也非常强。你知道吗,基督历1480年,莫斯科大公国和金帐汗国爆发战争的时候,出动了20万大军!”

    马林避重就轻,他可没说清楚,那20万大军,大多数是被强征来的炮灰农奴。但这个数字,的确吓到施贝尔了。

    “20……20万?”他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要知道,大部分德意志诸侯国,总人口都未必有20万!

    但施贝尔突然想起来,他在波西米亚听说过,貌似莫斯科大公国出兵数量是5万。以立陶宛和波兰联军以骑兵为主的强悍实力,尽管人少一点,应该不会败才对。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马林连连摇头道:

    “你说的没错,但是,莫斯科大公国没说不增兵了啊!所以,一旦他们增兵,立陶宛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我们很有可能要出兵,帮忙打退莫斯科大公国的异端。”

    施贝尔一想还真是,又没有规定莫斯科大公国不许增兵。一旦战事吃紧,人家增兵合情合理。所以,到时候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大。

    “但是……如果莫斯科人赢了,我们还能做啥?”

    “我要你现在就回到德意志南部山区,立即开始募兵,开始训练和准备。到时候,一旦立陶宛战败的消息传来,你就带兵东进,去援助立陶宛!”

    施贝尔有些不乐意:

    “可是,陛下,等到那时候,莫斯科人的士气必然高昂。我就是招募几万人过去,以几万新兵,也打不过对方的十几二十万大军啊!”

    他的担忧不是没道理,如果莫斯科大公**队赢了,不但士气高涨,而且,新兵也在战斗中成长为老兵。而施贝尔在德意志南部招募的山民,则是彻底的新兵。以几万新兵和十万以上莫斯科大公国主力碰撞,基本就是千里送人头啊……

    马林摆摆手,道:

    “没让你去送死,到时候,北海过也会出两万精锐老兵的。你尽可能带雇佣兵赶过去,边赶路边训练。等到达战场,也基本练得不错了。到时候,主力没法打,给2万北海国精锐打辅助还做不到吗?我的人负责正面抵挡敌军,甚至正面突破敌阵。你带着几万新兵,主要任务,就是跟随我的人马一起冲杀。除了壮声势,也能帮忙照顾到战场很多顾及不到的地方。”

    事实上,这也是古代战争的常态。一般而言,10万大军,最多两三万人是主力精锐,负责打硬仗。其余大部分人,其实主要是负责喊666,以及跟着捡便宜。

    若是前面精锐打赢了,他们就跟着一起冲,覆盖更大面积,捞取战功。若是前面打输了,那就拼命逃跑呗。

    所以,别看古代动不动几十万大军的。真正能打的精锐,能占一两成就不错了。所以,才有了超过一成伤亡就容易崩溃的说法。没办法,最能打的老兵也就占个一两成。而且,经常排在最前面(欧洲佣兵的习惯)。若是前排老兵死差不多了,这仗就没法打了。

    这个问题,在这个年代的欧洲战场特别突出。因为,欧洲人这个时代战阵的特点就是前三排是老兵,后面全是新兵。前排老兵要是被打光了,指望后排新兵能顽强战斗,比指望母猪上树都不靠谱。

    但是,你也不能说后排的新兵们没用。因为,这些新兵还有一个功能——打顺风仗!

    独当一面新兵们不行,但是,跟在凶悍的老兵身后捡便宜,却是绝大部分新兵都能做到的。而且,无师自通。或者说,这是人类的本能。这种做法,也叫抱着大腿捡便宜。

    可千万别小看新兵的打顺风仗的能力,一旦打顺了,这些新兵不但能迅速成长为老兵。而且,对于敌人的打击,也是效果倍增的。

    面对逃跑露出后背的敌人,老兵和新兵差别不是很大,都是捡便宜。而若是老兵数量不足,即使击退了敌人,也没法通过追杀消灭敌人。无他,敌人太多,追杀人手不够了。若是让敌人大部分都逃出生天,重整旗鼓,那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

    所以,新兵打顺风仗的能力,对于战争也很需要。不但可以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给敌人造成的伤害也非常大。

    此外,战斗结束后,获胜的一方,也需要大量人手驻扎在占领区,巩固胜利果实。这个时候,用老兵显然浪费。用积累了一点战斗经验的新兵,显然是最合适的。

    除了上面两点外,人数越多,也越能给战友们带来更多的自信心。而在冷兵器时代,甚至是热兵器时代,信心都是很重要的。

    当然,这是马林让施贝尔“明白”的理由。实际上,他要的是五万精锐。若是施贝尔能带来5万以上山民新兵,只要跟在马林率领的主力后面打打顺风仗,很容易就能积累战斗经验,成长为老兵。到时候,就能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作用了。

    ……

    “可是,让我单独去募兵,我没有足够的钱粮啊。而且,我也不能公开接受北海过的钱粮支持。否则,一样会被诸侯老爷们阻拦的……”听了马林的安排后,施贝尔提出了异议。

    按照马林的安排,他和他的手下们回到德意志南部山区招人。但是,人招来了后需要养着。若是几百几千人还好,要是几万人……得准备很多的钱粮先养着……

    而作为一名“扑街”的佣兵团长,理论上,施贝尔是出不起招募士兵的钱粮的……若是突然拥有了能养活几万大军的钱粮,不被怀疑才怪……

    所以,马林必须“捏造”出一个第三方“金主”出来。这个“金主”,必须能提供足以养活几万山民新兵的钱粮。而且,还不让人怀疑到北海国的头上……

第2158章 “护教基金”

    既然是“金主”,马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手里的锡耶纳银行。但是,他马上又否定了。为啥?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他在锡耶纳银行有股份。

    虽然德意志这边没多少人知道马林在锡耶纳银行是大股东,但很多人都知道,马林和锡耶纳银行关系很好,应该是股东。

    明面上,锡耶纳银行是和马林关系良好的美第奇家族在管理,和马林关系貌似不大。但是,当初马林可是推动过给皇帝陛下贷款的,而且是两次大规模的贷款。

    这事若是发生在管控严密的北海国,自然没太大泄密的风险。可问题是,这次贷款的当事人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陛下的哈布斯堡家族几代皇帝,奥地利早就成了德意志诸侯们的目光聚焦之地。在奥地利,也有很多诸侯们的眼线和探子。这些眼线和探子也许专业性没法和北海国的专业间谍比。但是,用来在奥地利调查一些消息却是足够了。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马林这里,问题出在奥地利。马林和锡耶纳银行的不寻常关系,早在奥地利这边泄密了。若是让锡耶纳银行出面成为“金主”,铁定会有诸侯怀疑是马林的手笔。到时候,肯定是联手阻拦。

    那么,情况就明了了。要“创造”出的这个金主,不能和锡耶纳银行有关系。甚至,都不能和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有关系。因为,谁都知道马林和美第奇家族的乔凡尼主教(也就是利奥十世)关系密切。若是佛罗伦萨派系的金主出面,一般诸侯也许猜不出,但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三世肯定能猜得出。

    甚至,连威尼斯那边的金融机构都没法出动。因为,威尼斯和北海国的关系也非常好。威尼斯人出面,也很容易被看成是马林的盟友出手。

    另外,富格尔家族也不能出面。因为,富格尔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关系密切,和马林关系也非常好。若是富格尔家族出面资助施贝尔募兵,诸侯们不但会担心这些兵是马林要的,同样也会担心是皇帝陛下募兵。所以,也不可取。

    于是,就只剩一个选项了——热内亚的银行……

    热内亚共和国虽然因为在意大利战争中被法国洗劫过,还在海上被威尼斯百般打压。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几百年下来,热内亚人的积累还是很丰厚的。法国人虽然洗劫过热内亚,可古代商人们擅长埋藏金银,肯定有大部分底子没被搜刮。

    历史上,热内亚金融商人们破产,主要是因为欠债的西班牙宣布国家破产,赖掉了债务,让热内亚的银行家们损失惨重。而且,最坑爹的是,西班牙在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居然破产八次!

    这种明目张胆的赖账,让站在西班牙人这边的热内亚银行家们血本无归,最终大批倒下。而热内亚金融业,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当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的八次破产,坑的不止热内亚银行家。德意志第一富豪家族富格尔家族,也因为八次赖账,被迫破产,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富格尔家族的破产也有自己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投资铜矿赌输了。若只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贷款收不回来,还不至于让他们家破产。但富格尔家族作死去囤积铜矿,还大肆收购铜器,准备炒高铜价,牟取暴利。

    可问题是,富格尔家族失算,忘记了海外市场。荷兰人从日本运回大量的日本铜,加上瑞典法一伦铜矿的产量爆发,把铜价打崩了。然后,指望靠操控铜价翻盘的富格尔家族彻底完蛋……

    当然,这些都是原本的历史。这个时空,马林率先在印度大量采购铜锭,又指点西班牙人去津巴布韦北部(后世的赞比亚)找铜矿。富格尔家族眼看铜矿未来产量肯定巨大,所以,没继续囤铜矿了。之前囤积的铜矿,他们也开始开发了。

    同样地,因为历史被马林改变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已经不会出现了,也就不存在后来的八次国家破产了。而热内亚的银行家们,也可以避免变得一无所有了。

    ……

    不过,热内亚的银行家们的死活和马林无关。马林关心的,只有在热内亚建立一个空壳银行。然后,以其为掩护,为施贝尔募兵提供资助。

    也不对,不该是银行。银行是盈利机构,这摆明了是赔钱生意。所以,应该搞一个公益基金。目的嘛,自然是保卫宗教。

    所以,马林思来想去,决定将这个机构命名为“护教基金”,对外宣传就是保护天主教的利益,和保护天主教徒。

    莫斯科大公国打败立陶宛,是东正教国家打败了天主教国家。加上莫斯科人肯定要求夺占斯摩棱斯克地区,这明显侵害了天主教的利益。而名为“护教基金”的机构,为此拨付资金,招募勇士去立陶宛“护教”,很合情合理。

    而热内亚共和国历来和马林毫无关系,甚至不太对付(毕竟马林和热内亚的死敌威尼斯关系很好),这里的机构,德意志诸侯们也不会往马林身上想。

    ……

    此外,这个机构的存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向意大利各界人士募捐,减轻马林的资金压力。毕竟,这事是为了保护天主教的利益,没道理让马林一个人扛。而意大利地区因为有教廷的存在,是欧洲对天主教最虔诚的地区。并且,意大利商人很多,有钱捐款。

    到时候,一旦立陶宛战败的消息传来。“护教基金”以保卫天主教利益的名义出去化缘,多多少少也能募集到一些钱,可以减轻马林的负担。

    但“护教基金”拨款招募来的雇佣兵,最后会便宜马林。所以,马林最后是大赚的。相当于,他众筹为自己募兵。虽然他还是出大头,但好处最后都让他自己拿去了啊……

    “花别人的钱,招自己的兵……真爽!”想到这里,马林开心起来。

    施贝尔一头雾水,但马林也不会告诉他实情。施贝尔目前还没得到马林的信任,所以,这些机密,肯定不会对他讲。

    马林只告诉他——到时候他会想办法帮他弄到资金……

    而施贝尔要做的,就是带着手下们从波兰——波西米亚这条路原路返回。而且,要装作没有见过马林的样子。具体就是,和北海国的基层官员发生不愉快,然后,全团被驱逐……

    这些流程,马林会吩咐手下配合演好这场戏。然后,明面上,施贝尔就成了倒霉蛋,落魄地带着手下回到符腾堡山区。

    之后,马林会安排人以意大利人的名义,给予资助,让他先把架子搭建起来。等到立陶宛那边战败的消息传来,“护教基金”就会公开资助他们,让其招募雇佣兵,前往立陶宛参加护教战争……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5839/ 第一时间欣赏欧皇崛起最新章节! 作者:太上老牛所写的《欧皇崛起》为转载作品,欧皇崛起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欧皇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欧皇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欧皇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欧皇崛起介绍:
(本书为《德意志雇佣兵之王》的续集,为故事发展的第二阶段。)马林花了六年时间,从一名被赶出家门的穷流浪骑士,奋斗成为伯国的伯爵,并建立了赫赫有名的“黑水公司”,麾下有2万强悍的雇佣兵,成为德意志雇佣兵中的王者。然而,对于一名博学多才的学霸级穿越者而言,成为雇佣兵界的王者,显然不是终点。于是乎,马林带着武装到牙齿的强大雇佣军,在德意志,乃至全欧洲,掀起了腥风血雨,开始了欧皇崛起模式。最终,北海成了被马林所有的领土包围的“内海”。秘鲁和墨西哥的金银,智利的硝石,加勒比海岛的蔗糖、香料,南非的黄金,明朝的瓷器和丝绸等等……源源不断地运回欧洲,为新的帝国增添营养……欧皇崛起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欧皇崛起,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欧皇崛起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