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逆流1982TXT下载逆流1982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逆流1982全文阅读

作者:刀削面加蛋     逆流1982txt下载     逆流1982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慷慨

    目前整个宝安科技区规划范围是1200亩地,这其中有200亩地归段云个人所有,剩下的1000亩地还在开发之中。
    整个宝安区科技园是分成3期建设的,第1期包括海湾公路,海堤,以及天音研发中心三部分组成,到今年年底的时候,将会完成第2期的开发,到时候会分成6个区域,30多个建筑,可以接纳20多家企业在这里入驻。
    前两期开发资金主要由天音集团负责投入,至于说第3期工程,还要看前两期的工程完成后,企业的入驻情况来定,如果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来关外开办研发中心,那么深圳市政府这边就会开始规划第3期的工程。
    考虑到关外的治安问题比较复杂,深圳市政府也和当地的武装部协商,在这里安排了一支武警中队驻守,并将这片区域化为了免税区,为的就是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入驻。
    其实在90年代初,中国内地并没有多少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企业,很多所谓的科技企业无非就是引进消化了一些国外的技术,然后进行一些本土化改进,靠着国家的税收保护政策占据国内的市场,在国际上根本不具备任何的竞争力。
    不过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凡事都有一个过程,从最初的吸收消化,企业得以在国内站稳脚跟获得利润后,一些有潜力的企业逐步会被孕育成真正的科技企业,并最终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次来宝安区科技园参观,史玉柱见识了段云的“慷慨”,段云直接给了史玉柱1座3层办公楼三年的免费使用权,同时还免除了他一切的水电费用,这也让史玉柱的创业成本大大降低。
    事实上,在前世的时候,珠海政府为了招揽史玉柱来当地办公室,花费的本钱要比段云高的多。
    1993年,当时珠海市政府为了扶持巨人集团,先后两次批给其约4万平方米的土地,125元/平方米的低价几乎等于白送。
    只不过当时的史玉柱在“典型”意识的推动下,将巨人大厦的规划从38层不断“加高”到70层,要建全国最高的楼宇。
    70层楼所需建设资金约12亿元,当时手中只有1亿元现金的史玉柱将赌注押在了卖楼花上。
    而正是在1994年巨人大厦开始卖楼花时,政府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卖“楼花”受到一定限制。
    1996年,已投入3亿多元的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成为“中国首负”!
    不过后来的史玉柱还是凭借天才般的商业手段,最终逆转翻身,也成为了商界的一段传奇。
    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商业和技术天才,对于目前为了拉他入伙所付出的代价并不算高,因为就凭史玉柱的能力,将来段云肯定能够从他身上连本带利赚回来,而且是大赚特赚。
    “以后你还有什么需求尽管开口,能帮得上忙的我肯定帮忙。”带领史玉柱参观完整个园区之后,段云微笑着说道。
    “段总,我真的太感谢了你了……”此时的史玉柱有些激动,只听他接着说道:“您放心,我以后肯定会把公司办好,不辜负您的期待。”
    “咱们男人可要说话算数,有些机会只要你错过一次,以后想要再翻身可就难了。”段云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
    “我明白。”
    “今年过年你打算怎么过?整个大学连个人都看不着,要么去我家住两天?”段云又关切的问道。
    “不用了,其实我有家……”
    “那你怎么不回家?”
    “家里闹腾,我老婆每天在家里打麻将,做的饭也不好吃,我搞研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样才能静得下心来……”史玉柱脸上闪过一抹不带,只听他接着说道:“现在大学公寓的环境虽然简单了点,但至少没那么多烦心事儿,我感觉自己一个人的日子还挺好的……”
    “那好吧……”段云点点头。
    虽然已婚男人不回家不符合常理,但别人家的私事段云也并不想过问,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不是当事人,有些事情永远不可能理解。
    况且段云和史玉柱只是生意上的伙伴,俩人还没到那种无话不谈的程度,只要史玉柱能把公司办起来,其他的事情段云不能管也不想管。
    开车将史玉柱送回到了深圳大学后,段云来到公司,从财务那里面提了5万元的现金,进入生产车间,给正在过年值班的员工每人发了100元的奖金。
    这些年来,天音集团的公司福利在整个深圳算是最好的了,虽然要求也非常的严格,但确实比其他的工厂挣的多,也正因为如此,厂里的这些工人干活才会如此的卖力。
    几年的经营下来,“用青春换钱”这个理念已经贯穿了整个集团,甚至在电子厂的门口宣传栏上,常年写的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甚至在集团的研发中心,有的工程师能够连续加班加点一个星期乃至半个月时间回家,吃在公司的食堂,住在办公室里,简单的铺一个褥子当床,工作强度最大,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只有4000多名员工的天音集团一年却能创造10个亿的利润,放眼整个全国,几乎找不到第2家如此高效的企业。
    今年的春节,别的企业因为大量劳工返乡过年,而无法正常生产,然而在天音集团,却和往常一样能够实现所有岗位满员运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段云今年并没有参加深圳市政府举办的企业家年会,以为在他看来,参加这种酒会根本就是无意义的社交,他的所有商界朋友以及合作伙伴,都会在过年的时候主动来他家拜年,而今年还有许多陌生的企业老板主动上门拜访,根本不需要借助酒会来拓展人脉。
    让段云感觉有些意外的事,今年过年期间,除了那些和天音集团有生意关系,或者想和天音集团建立业务往来的私企老板,还有很多国营企业的老总也放低姿态,主动上门向段云示好。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去年国内的整顿以及三角债问题让很多国营企业举步维艰,他们也希望能通过和天音集团合作,解决眼下面临的困境……

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 发展重心

    段云加大对科研投入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因为家电产业到目前为止还是天音集团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整个集团公司的根基,在很多新技术没有研发成功,或者无法转化变现的同时,段云至少有一段时间还需要靠售卖电子产品获得资金积累。

    不过从今年开始,段云并没有像往年那样一年一个新产品,而是开始“吃老本”,所谓的吃老本就是将目前集团的畅销产品进行升级改进,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和技术优势,从而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这其中天音集团的复读机已经发展到了第3代,在电子厂研发中心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天音盘复读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从以前的单一语音复读功能,添加了新的电子模块后,现如今第3代的复读机已经有了液晶显示器,在不改变音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语音变速,5种语音复读模式,单据跳跃搜索,关机自动记忆课程位置,这也让现在的天音复读机和后世的复读机在功能上已经相差无几了。

    所谓的液晶显示器就是一块小拇指大小的屏幕,类似于电子表的显示器,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天音集团的技术人员已经将复读机的功能开发到了极致。

    而新款复读机研发成功最大的功臣正是段云的妹妹段芳,段芳为了研发复读机,还专门开始自学外语,直到第3代复读机研发成功,段芳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日语和俄语的口语能力,加上她以前学习过的英语,也让她成为了整个集团公司内部为数不多的掌握三门外语的人员。

    虽然段芳的外语水平远不如专业翻译出身的李芸,但不得不说她的进步非常快,有外方人员来天音集团参观的时候,段芳已经能够和对方无障碍交流,这一点让段云夫妻俩都感到非常的惊讶。

    除了复读机,天音学习机也已经完成了升级换代,现如今天音集团的软件研发能力也是越来越强,原本只有八项学习功能的学习机,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增加到40多项,包括5笔字学习,成语学习,中小学数学,外语翻译等学习项目,都被做成了寓教于乐的小游戏,投入市场后,反响非常的好,也让天音牌学习机在国内有了更高的销量。

    天音集团不断的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这也让国内的竞争对手始终无法跟上天音集团的节奏,无奈之下,只能走上侵权仿制的道路,也想从中分得一杯羹。

    不过段云并没有给那些想抄近路的竞争对手任何的机会,天音集团法务部的人员火力全开,光是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就把超过国内30家电子企业告上了法庭,逼迫他们不得不退出和天音集团的竞争。

    在段云看来,以目前天音集团产品的实力,还能够至少吃2~3年的红利,能够让段云把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产品技术的研发上。

    专利已经成为了段云手中最大的王牌,他打算在今后的两三年中,尽可能多的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专利技术,而这些专利技术,将会成为他日后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利器。

    2月中旬,过完年后的李芸被段云指派到了香港分公司任职,暂时担任她父亲李国胜的助理,而李芸的母亲也跟随女儿前往香港,李国胜一家人终于能够再次团圆。

    与此同时,程清妍也在年后前往了海南,现在天音集团海南的房地产分公司越办越大,房地产涨幅甚至超过了香港,所以今年的海南特区成为了程清妍心目中的“主战场”。

    海南的变化之大,远远超出程清妍的预估,在89年她第1次坐船来到海南的时候,那里还是灰蒙蒙的一片,然而第2天醒来,发现一夜之间,岛上已经涌进了15万人。

    在海南道大量涌入人员的同时,带来的还有海量的资金,从去年到今年整整一年的时间,这座总人数不超过150万的海岛上,现如今已经出现了5000多家房地产公司,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攀升。

    与此同时,海南的房价一路飙升,1989年的时候,海南省房地产的平均价格为350元每平方米,而到了1990年,房地产价格就达到了惊人的850元每平方米,价格攀升了两倍还多。

    无数的房地产公司开始了击鼓传花式的炒卖这个岛屿上的地皮和房产,很多带了几万元闯海南的人,一觉醒来已经身家百万。

    而相比于其他的房地产公司,天音集团凭借雄厚的资金,在程清妍团队一系列疯狂的操盘下,一跃成为了海南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投资总额超过了4个亿。

    要知道,整个1989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也只有37亿元,天音集团一家就占了1/10左右的投资,这是个相当恐怖的数字,而且在程清妍接下来的计划中,她还准备将投资总额加大到10个亿,这几乎是天音集团去年全年利润的总和。

    不过按照她和段云之间的约定,俩人只能对半分配公司的资金,这也就意味着程清妍能动用的资金只有5亿,不可能把集团公司全部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项目上来。

    为了这件事儿,程清妍和丈夫商议,想今年再获取2亿资金的使用权,只留下3亿元供天音电子厂的运营和研发资金的投入,不过最终被段云拒绝。

    若是在前两年,程清妍是绝对不会减少对电子厂和芯片厂的投入的,但是随着这两年国内房地产行业的火爆,房地产的收益率已经远远高于电子厂的收益,就可以让程清妍对电子厂这边没有以前那么重视,她的事业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房地产方面。

    与此同时,段云也开始着手准备参加下个月在德国举办的 ifa电子展。

    而这次和段云一起前往欧洲的,除了助理和随行的保镖之外,胡正明也会在德国和段云碰头,俩人就在那里一同参观展会,同时商议下一步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的事情。

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柏林墙

    从今年年初开始,美国已经加大了对中国内地的制裁,在这场风波之下,国内很多企业受到了波及,出口也严重受挫,相关的技术领域交流也已经全面停止,原本一些在中国内地有协议的美国企业也开始冷眼旁观,冷冻了很多的合作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本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的观念,短云下一步必须要开始全球布局,除了美国之外,他还打算在欧洲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除了预防美国的技术工作,段云之所以想把研发中心扩展到国外,其实也是出于天音集团未来发展战略的考量。

    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雇佣几个外国人,而是有其更深层的原因的。

    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企业海外研发中心的功能越来越完善,逐渐从企业在当地的技术支持部门发展,成为全球研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为企业提供创新元素。

    海外研发中心的设立目的包括帮助企业推广其在母国开发的先进技术,实现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

    在市场层面上,可以针对当地消费者进行产品改进,实现产品本土化,适应当地消费者的特定需求。

    从技术层面,吸收和利用当地独有的创新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这些年很多东道国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也成为了吸引跨国公司在当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目前中国内地情况来看,本国的创新体系还在不断建设中,缺少高精尖技术的知识密集地区,大部分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技术差距,新产品开发速度落后于欧美竞争对手,创新能力较弱,所以段云想要让天音集团成为跨国企业,就必须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获取利用国外创新资源,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更加迫切。

    换句话来说,在国外开办研发中心可以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研发人员,就可以使天音集团很快掌握一些国内没有掌握的新技术,这是国内人才还达不到的高度,并且在后期的开发中持续受益,所以尽管在海外开办研发中心所花费的投资会更高,但是带来的收益也会相应的更丰厚一些。

    2月下旬,段云带上了自己的助理郭凯,妹妹段芳,以及三名随行的保镖,从广州坐飞机前往了德国柏林。

    段云一行人下了飞机,刚进入柏林市区,就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氛围。

    此时已经到了美苏冷战的最后边缘,1989年,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民主德国出现了大批公民外逃的现象,政局发生动荡,到了1989年的11月9日,民主德国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伯利亚,当天晚上,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

    事实上,在历史上柏林墙的全面拆除发生在今年的6月份,而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已经有部分的柏林墙被推倒。

    当时的民主德国继东德在1989年11月9日的时候,宣布开始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东德当时的*******却误解了上司命令,错误的宣布柏林墙即将开放,此宣布导致大批东德市民翻墙越狱,与隔壁的西德人民一起欢庆柏林墙倒塌,由一个错误指令到全民动手拆除柏林墙,势如破竹,一发而不可收拾,一直到11个月后,两德统一。

    其实在整个80年代的时候,西德和中国的外交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当初大众公司进入中国,也是得到了西德政府的大力支持,另外还有很多重工业设备,比如段云在83年跟随轻工局局长瑞阳第1次出国,就是为了引进西德的一条淘汰汽车生产线。

    而这一次,已经是段云第3次来到德国了。

    美苏冷战即将结束,世界将会发生新的变革,段云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大致了解过这段历史,然而这次来到西柏林,却能真切的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氛围。

    坐着出租车,段云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如今的西柏林市繁华而又平静,街道两边停着各种各样的小轿车,由于天气还比较冷,所以路过的行人都穿着厚厚的风衣,显得有些臃肿。

    随着车辆向着市中心行进,段云发现这里有很多的警车,另外还有3~5人一组全副武装的美**人,而在一个临近市中心的一处广场,段云甚至还看到了一辆 m 1主战坦克,几个美国士兵正在坦克的履带旁抽着香烟,有说有笑的聊着天。

    车子很快来到了段云预定的酒店,而进入酒店大厅后,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胡正明从沙发上站起身子,微笑着走了过来。

    相比于段云,胡正明所在的美国距离德国比较近,他是早晨坐的飞机,下午就已经到了德国。

    距离两人上一次见面,已经过了整整5个月的时间,而是在这段时间,两人也一直保持电话和书信的联系。

    “我还以为你今天来不了呢……”胡正明和段云拥抱了一下后,微笑着说道。

    “胡教授好久不见,春节前你给我寄的资料我都收到了,让你费心了。”段云说道。

    “在其位谋其事,怎么说我也是公司的技术顾问,平时也不能在公司上班,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胡正明微微一笑,接着说道:“说起来我也有五年多没来德国了,上次还是印慕尼黑大学的邀请,来这里参加了一个学术研讨会,几年过去了,柏林还是这个样子,基本没什么变化,反倒是内地那边是日新月异,每年的变化都很大……”

    “咱们国内发展起点比较低,加上这几年改革开放,变化自然会很大,但是科技方面和欧美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我这次来德国,除了参加ifa国际电子展,还有就是想在欧洲设立几个研发中心,到时候胡教授你可要帮我出谋划策啊……”段云说道。

    “说起来德国的顶尖人才都已经被美国人挖走了,不过还是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工程师,我和慕尼黑大学的校长海德尔关系非常好,回头有时间我可以让你们俩认识一下。”胡正明说道。

    “那太好了!”段云闻言,顿时眼前一亮。

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投资门槛

    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令以其科学成就而闻名于世,然而在上世纪30年代,德国的科学却逐渐失去了优势,穷兵黩武的侵略政策摧毁了科学发展的基础,疯狂残暴的民族迫害严重破坏了科学家队伍。

    在第2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设施60%遭到了破坏,图书馆和藏书资料几乎丧失殆尽,为了摆脱**统治,许多科学家逃到了国外,大部分移居到了美国或英国,而这种人才的转移,使英美的科学比德国大大超前发展了,战争结束后的十几年中,由于主权丧失,极大的阻碍了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复苏,很多优秀学者被美苏两国瓜分,直到1959年联邦德国成为主权国家之后,才重新制定统一的科学技术发展政策。

    从60年代开始,像西德这样一个缺乏原料和依赖产品出口的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的势头和后劲,就只能依赖其科学技术,只有科学才能培养用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和宝贵原料,也正是对科学的这种认知,决定了国家科学政策的性质。

    在整个冷战期间,联邦政府中专门设立了科学教育部,并且由他来制定政府的科学政策和管理科研经费,正是在这样一个部门的主导下,德国不仅恢复和扩大了原有的大学,而且还新建了一批大学,从而使德国的教育系统空前膨胀起来,进而大大推动了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

    60年代末期,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签订了一项关于促进学术研究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如一些大学,研究促进机构以及提供合同研究的机构的,也都制定了自己的研究政策和规划,他们可以利用国家的科研经费,并能完全自主地加以支配,而不受政府的干预,课题不受国家管制。

    与此同时,引进先进技术也成为了联邦德国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出于对美国多国公司的技术,将在西德占主导地位的担心日益增长,因此联邦政府通过大量争夺科研经费来刺激本国的科技研究与发展,在整个60~70年代,德国政府划拨的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这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而且联邦政府还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支持关键技术的发展,鼓励开展自主研究开发工作,这一系列的政策,使得在冷战期间,德国的科技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并使西德的科技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进入80年代后,西德政府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改革,并调整了科研的重点,紧跟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这是其中最关键的研发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物工程,材料研究,环境和气候研究,非核能研究和航天航空技术等等。

    另外这些年来德国也非常注重技术转让,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和应用,联邦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鼓励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进行由双方或多方投资并派遣科研人员参加的联合研究,建立工业园技术园等。

    所以现如今的德国对于“产学研”模式的开发是非常成熟的,而且放眼全世界,除了美国和英国之外,很少能找到比德国产学研模式发展的如此成熟的国家。

    还有一点让段云非常感兴趣的是德国的光学仪器非常先进,之前阿斯麦公司光刻机采用的镜头就是德国蔡司公司生产的,这原本是一家做显微镜的企业,后来被飞利浦公司收购,成为了阿斯麦光刻机的光学镜头供应商。

    除此之外,德国在微电子技术领域在世界也是非常领先的,虽然比不上美国和日本,但仍然有着非常强的实力。

    “据我所知,你要是想在德国开办研发中心,德国政府这边是有严格要求的……”胡正明说道。

    “有什么要求?”

    “主要是投资规模和就业人员的数量,投资金额不能少于一年200万美元,在当地的雇员不能少于30人,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胡正明顿了顿,接着说道:“十几年前的时候,美国的很多跨国巨头也都在德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联邦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任何在德国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必须通过审核,美国企业一般不会受到限制,但是其他国家就不一定了……”

    “那您的意思是咱们花钱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人家还不一定批准?”段云有些意外的问道。

    “确实是这么个情况,第三世界国家来德国投资很少能够获得批准,中国也是严格审批的对象之一……”胡正明沉吟了一下,接着说道:“不过如果公司实力够强,而且确实能够给当地解决大量就业问题的话,也是可以通过批准的。”

    “那咱们可以多雇几个技术人员啊,我可以加强对德国这边的投资。”段云说道。

    “我的建议是你最好不要雇佣太多的德国技术人员,因为德国和中国美国都不一样,他们和日本很类似,因为几乎所有的德国企业都是采取的终身雇佣制,就算他们消极怠工,你也不能轻易开除他们,否则将会面临巨额的罚款,这会成为咱们企业的负担。”胡正明顿了顿,接着说道:“所以我的想法是咱们可以和德国当地大学合作,直接向大学注资,在大学里成立专门的实验室,这样就能快速获得相关领域的人才,并且可以避免劳务纠纷,等时机成熟之后,咱们在设立相关的研发中心,将发掘到的优秀人才纳入麾下,这才是最完美的解决方式。”

    “你说的对!”段云闻言点了点头。

    正所谓入乡随俗,国外的环境和国内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如果没有摸清情况就贸然进行投资,很可能会踏入一些陷阱,所以胡正明的保守做法得到了段云的认可。

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MD播放器

    如果没有胡正明,段云短期内根本摸不着投资德国的门槛,而且想进入德国,只能依靠当地的第三方公司,这其中也存在巨大的风险,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胡正明给段云提供的帮助很大。

    经过了2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段云非常的疲惫,但是在当天晚上,还是和胡正明聊了很多事情,包括国际上的新技术,以及在美国欧洲设立研发中心的事情。

    胡正明给段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另外有一点就是,胡正明在欧洲学术界同样有的非常广的人脉,毕竟他是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在美国乃至世界微电子行业有着很大的名气,所以无论在欧洲哪个国家,都是当地大学和教育机构的座上宾。

    经过这天晚上的谈话,段云决定暂时不在德国这边设立研发中心,而是先和当地的大学合作建立实验室,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开办一个独立的研发中心。

    段云这么做,不光是因为出于胡正明给他的建议,更重要的是现如今冷战还没有彻底结束,东德和西德没有完全合并,在当地政局尚且没有彻底稳固之前,段云是不敢轻易投资的。

    第2天段云在酒店休息了一天,而到了第3天,段云一行和胡正明一起参观了在柏林郊区举办的ifa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展。

    段云这已经是第2次参加展会了,而这一次的展会让他感觉耳目一新。

    相比于美国的ces展会,ifa规模要小得多,影响力也不如ces,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展会才设定为两年一期,按理来说,上一次的展会是在1989年举办的,下一届应该在1991年,然而主办方却破例在今年提前举办了展会,并且邀请了很多的媒体记者参观报道,场面显得非常热闹。

    在这次展会上,段云看到了很多年初在ces展会上出现过的产品,很多的跨国大厂商极有可能是把美国 ces展会上的展品移到了ifa展会上,所以让段云有种重回ces展会的感觉。

    不过ifa作为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科技展,组委会确实给了欧洲企业一个唱主角的机会,在段云和胡志明进入欧洲展区后,顿时感觉眼前一亮,只见偌大的展区琳琅满目,除了一些欧洲顶尖的科技企业,还包括很多中小型创业企业,他们这次参展的产品极具科技含量,这也体现出了欧洲科技发展的繁荣。

    不过在段云看来,欧洲厂商展示出来这些产品从技术方面并不比美国和日本的产品强,只不过他们的产品都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设计,更加适合欧洲的市场,另外在一些传感器之类的电子元器件,也给段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些创建超过百年的老牌欧洲企业,他们的技术抵御确实非常强大,生产的产品对美国和日本依然有着一定的技术优势。

    不过在这次展会上,让段云印象最为深刻的并不是欧洲企业的这些产品,反而是日本索尼公司的一件电子产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个产品就是md播放器。

    md播放器在这个年代绝对是一件划时代的电子产品,中文名称叫做迷你光盘播放器,在内存很贵, mp3还没有正式出现的时候, md播放器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音频播放器,它的容量很大,而且还有更好的音质。

    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日本已经出现了cd播放器,不过cd播放器体积相对较大,比随身听还要大一些,而且一张cd光盘只能播放80分钟的音频文件,所以即便cd播放器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好的音质,却始终没有取代磁带随身听,在技术上实现更新换代。

    但是md播放器是融合了光电磁技术于一身的高科技产品,号称有cd的音质且比cd随身听小得多的机身。采用的音频编码为atrac 3格式,和mp3一样去掉了人耳不敏感的频率,以达到音频文件的最小化。

    另外和cd随身听相比, md播放器体积几乎小了一半,比市面上常见的普通磁带随身听还要小一些,可以轻松的装入口袋中,携带非常方便。

    只不过md播放器有点生不逢时,注定是个悲剧性的产品,刚刚流行的时候就遇上了初出茅庐的mp3播放器,虽然md有着音质好,容量可以通过换碟来实现无限大,但是mp3更方便,不需要录音,md当时录音简直就是噩梦,音乐放多久就意味着你要录多久,mp3只需要拷贝mp3文件进播放器,简直是降维打击。虽然mp3当时有不少缺点,但是光这一个就征服了很多人了。

    后世的时候, cd播放器有国产型号,然而md却没有国产的,一方面是音频格式专利,还有一方面就是制造的门槛比较高,在如此小巧的体积内,加入的机械部件非常精密复杂,这不是国内企业能够做到的,加上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大部分国人对于 md播放器非常陌生,甚至根本没有见过。

    此时的md播放器只是刚刚研发出来,只有几台样品,否则的话,段云肯定会买下一台,拿回去研究。

    其实这种价格过于高昂的电子产品在国内的销量不会很好,即便在国外,更多人青睐的还是物美价廉的磁带随身听,所以说有时候并不是产品技术越先进,就越容易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很多高科技的产品最终成为了小众的玩物,所以科技转化为商品,性价比才是最大的考量。

    反观国内的电脑市场也一样,有些性能落后的电脑依然能够在国内畅畅销,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价格低廉,另外一方面就是普通消费者根本不需要那么高性能的产品,各自的国情不一样,所以产品的本土化设计,也同样非常重要。

    只用了一天时间,段云和胡正明就已经参观完了整个展区,而按照两人下一步的计划,两人将会前往德国巴伐利亚州,和慕尼黑大学的校领导见面,商谈合作创办实验室的事情。

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慕尼黑大学

    参观完ifa展会,段云一行和胡德明坐火车前往巴伐利亚的首府慕尼黑。

    段云之前从来没有去过慕尼黑,但是对这个地方是非常熟悉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前世的段云非常喜欢看德甲,这其中拜仁慕尼黑和慕尼黑1860都是非常强的足球劲旅,尤其是拜仁慕尼黑,可以说是德国足坛的霸主。

    一般来说,但凡欧洲球队强的城市经济也不会差,事实上,目前还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德国南部的第一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也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

    坐了整整8个小时的火车,段云才来到了慕尼黑,而在火车站的门口,一辆奔驰轿车早已等候他在那里。

    因为胡正明提前联系到了慕尼黑大学的校长,所以说慕尼黑大学那边早已经做好了接洽工作,司机在火车到站之前这两个小时就已经提前到位,显示出对胡正明的重视程度。

    注重科研与教学并举是慕尼黑大学的一个特点,在很早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注重与企业界的密切联系,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慕尼黑大学建立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模式。

    第1种就是高校与企业共同组建研究中心,前期的开发研究由高校承担,后期的应用研究由企业承担。

    意思就是初始的技术是由学校来负责研发的,而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则是由企业负责承担,双方是有着明确的分工的。

    第2种是研究课题和项目为主,学校与几个企业组成研究联合体。

    德国有很多知名的国际大企业,包括宝马,奔驰,大众这样世界顶级的车企,他们在某些汽车的技术开发商是合作研发的,很多技术都是共享的,这样能够使科研技术市场的最大化,为德国企业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3种就是高校与校外研究机构组成联合体,联合体是在大学内,所长同时在大学兼职,这种负责人双重身份10分有利于调动研究所和高校两方的积极性,科研经费也非常灵活,有利于研究所对博士生的培养。

    说白了,第3种方式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能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几点,胡正明才建议段云先不要直接在德国开办研发中心,而是先和德国的这些高校合作。

    段云一行人坐车穿过了慕尼黑的老城区,来到了位于成交的慕尼黑大学。

    隔着车窗,段云远远的就看到了慕尼黑大学的外围建筑,和段云想象中的不一样的是慕尼黑大学坐落在一个宁静安逸的小镇上,远处还能看到白雪皑皑的群山,整个建筑似乎还保持着上个世纪的风格,干净整洁的街道,绿意盎然的草坪,让人不由得有种安逸平静的感觉。

    慕尼黑大学入口的建筑宛如一个中世纪的古堡,很自然的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几乎每经过一个街道,都能看到雕塑和喷泉,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当汽车停在大学门口,段云和胡正明下车后,立刻就有人迎了上来。

    这次迎接段云的是慕尼黑大学的校长罗伯特,胡贝尔。

    罗伯特胡贝尔在德国是个名气非常大的学者,他在1963年的时候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德国马普学会生物化学研究所生化研究院负责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特邀院士,德国化学科学院士,另外他在1988年的时候,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胡贝尔早年的时候曾经在美国参加前沿科学大会的时候,和胡正明有过一面之缘,后来胡正明受到慕尼黑大学计算机学院邀请来校交流的时候,胡贝尔作为东道主邀请胡正明参加了迎接晚宴,当时俩人坐得非常近,相互也聊了很长时间,也算是熟人了。

    所以在得知胡正明这次主动要来慕尼黑大学参观后,带领慕尼黑大学的委员会全体成员迎接他的到来。

    慕尼黑大学委员会总共有5人,其中校长一人,副校长三人,另外还包括校务领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说起来慕尼黑大学的知名度很大程度来源于他的生物,化学物理和数学,但是在计算机语言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计算机方面,计算机学术排名排到了全球大学第55位,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成就。

    两人一见面,就热情的握了握手,随后胡正明向胡贝尔介绍了同行而来的段云。

    “这位是中国天音集团的总经理段云,段云在中国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他们的公司主要从事微电子产品的生产,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胡正明对胡贝尔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段云先生他对你们慕尼黑大学一直心怀仰慕,这次来德国,主要就是想和你们大学洽谈一些商业上的合作……”

    “段先生你好!”胡贝尔闻言,立刻面带微笑的伸出了手。

    “这位就是慕尼黑大学的校长胡贝尔先生,他是去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此时胡正明小声的对段云介绍了一句。

    “胡贝尔校长您好!”段云见状,也立刻带着几分恭敬的和他握了握手。

    随后,两人又寒暄了几句,一起进入了慕尼黑大学的校园。

    此时的慕尼黑大学刚刚开学,校园里显得非常热闹,很多学生在校园里闲逛拍照,显得格外有朝气。

    在慕尼黑大学主楼的会议室中,胡贝尔校长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接待仪式,随后双方开始面对面交谈了起来。

    “胡贝尔先生,我首先表达一下我个人对于慕尼黑大学的景仰,我认为慕尼黑大学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学,我以前在中国的时候,也不止一次提出过慕尼黑大学的事迹,慕尼黑大学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具声望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成立时间超过500年,出现过42名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成就足以让人仰望……”在正式谈判之前,段云首先充满敬意的发表了一席开场白。

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校委会

    事实上,校长胡贝尔最初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来自中国的小老板,他以为段云只是胡正明的朋友,但当他得知段云是胡正明的老板后,态度立刻发生了变化。

    中国在胡贝尔的印象中是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国家,人口居世界首位,但大部分人还吃不饱肚子,所以在他的观念里,中国和贫瘠的非洲几乎是划等号的,唯一有点特别的就是中国是个红色社会主义国家,那里的人们胸前都带着***像章,手里拿着的都是***选集。

    其实不光是胡贝尔,大部分德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都同样如此,因为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媒体也基本是以10年甚至20年前的影像照片来宣传中国的,两国之前也从来没有过密集而频繁的的民间往来。

    但是能聘请胡正明这样在微电子界赫赫有名的华人专家,这本身不是一般科技公司能做到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胡贝尔才对段云的态度才开始变得重视起来。

    “我慕尼黑大学是一所开放性很高的大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到我们学校参观交流,我想问一下,段先生您的公司主要生产什么产品?”胡贝尔问道。

    “我们公司主要生产电子类产品,包括随身听,录像机,录音机之类的产品,另外我们和日本还合资开办了一家芯片厂,并且握有一些芯片设计的专利权。”段云顿了顿,接着说道:“包括ibm,德州仪器,苹果公司在内的多家美国企业,都和我们公司有业务往来,去年我们公司的利润达到了11亿人民币,折合美元大概是2亿多……”

    段云心里清楚,慕尼黑作为德国乃至欧洲的顶级名校,和很多跨国企业都有商务方面的合作,如果段云公司本身的实力不够,根本不会引起这种知名大学的兴趣。

    果然,听到段云这么说后,包括胡贝尔在内的慕尼黑大学校委会几名成员纷纷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再次看上段云的时候,眼神中都带着几分惊讶和敬重。

    要知道,年利润突破1亿美元的公司在欧洲也并不多见,包括德国国内的很多成立上半年的老牌企业,一年能有上千万美元的利润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他们实在无法想象远在东方的那个贫穷落后古国。

    德国人是相当务实的,在得知了段云的身份之后,对他的态度也随之变得热情起来,而到了这一刻,原本作为当做接待重点的胡正明,已然成为了段云身边的配角。

    “……我们中国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而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也开始越来越快的融入到了这个世界。”此时的段云滔滔不绝,只听他接着说道:“我们中国有10亿人口,这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虽然从人均收入上来讲,远不如你们德国富有,但是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这个市场会变得非常可观,你们德国的大众公司在1984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开拓中国市场,并在上海成立了合资公司,这些年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利润……”

    段云尽可能的想引起慕尼黑大学这些高管的重视,因为他在来这里之前,就已经了解到德国的大学非常注重经济效益,和中国内地高校喜欢闭门造车搞学问不同,德国的大学一直在竭尽全力充当国家经济的引擎,能带来多少社会效益,也成为了衡量德国大学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段先生的话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坦白说,包括我和我的同僚在内,对中国还是缺乏了解的,真没想到你们国家发展的这么快……”听完段云的一番讲述后,胡贝尔有些感慨的回了一句,只听他接着说道:“我现在想知道贵公司这次来我们学校,究竟有什么样的打算?”

    到了这一刻,胡贝尔直截了当的询问段云此行的目的。

    “我这次来贵校参观,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和贵校合作,联合在你们学校建立一个研究所,主要是从事个人电脑软硬件的研发工作,另外我对你们德国的光学技术也非常感兴趣,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也想和你们慕尼黑大学合作开办一个光学实验室。”段云眉头一挑说道。

    “个人电脑软硬件和光学技术研究?”听到段云这么说,胡贝尔感觉有些意外。

    因为在胡贝尔的印象里,个人电脑市场一直都是美国和日本企业的天下,欧洲在个人pc方面的产品研发可谓是乏善可陈,至于说光学技术的研究,虽然德国有最先进的光学企业蔡司,但这并不是慕尼黑大学的强项,他们大学也并没有光学方面的院系。

    “关键就是个人pc电脑方面,我知道贵校在计算机软件方面有了很高的学术水平,所以咱们可以先从这一方面进行合作。”段云说道。

    段云在来慕尼黑大学之前,其实已经通过胡正明了解到了这所大学各专业的基本情况,他也知道慕尼黑大学并没有光学的相关院系,计算机才是慕尼黑大学学术水准最高的专业,所以他直接要求在这一方面和慕尼黑大学进行合作。

    实际上慕尼黑大学计算机方面的学术水平和美国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要远比其他国家好一些,而且几乎欧洲的所有大学开放度都很高,相互之间学术交流比较频繁,这也使得欧洲大学有一定的集群优势,这一点是美国和日本大学不能相比的。

    “合作是没有问题的,不过经费问题……”胡贝尔思索了一下说道。

    “我可以每年向你们学校捐助200万美元,用于技术研发的经费,另外如果贵校能够按时完成我交代的研发任务,我还可以再提供给贵校最高300万美元的奖励,不知道贵校是否认可我的这个合作方案?”段云正色说道。

    “200万美元!?”

    听到段云的报价后,在场的众人纷纷有些动容。

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简单问题

    200万美元在欧洲建立一个研发中心是完全不够的,但是在大学设立一个研究所,还是绰绰有余的,甚至只需要几十万美元,就可以在慕尼黑大学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室。

    况且还有300万美元的奖金,两项加起来有500万美元,这笔钱完全可以在德国境内设立一个中型的研发中心,并且这笔经费可以维持三年以上的运作。

    尽管后世的时候,很多跨国巨头一年的研发经费达到几千万上亿,但在90年代初,美元还是非常值钱的,考虑到通胀和美元贬值,500万美元几乎就相当于10年后的2,000万到3,000万美元,这绝对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巨款。

    其实对于校长胡贝尔以及校委会的其他成员来说,他们最惊讶的是一家中国企业居然会有这样的大手笔,动辄就可以拿出几百万的资金,这完全颠覆了他们之前对中国的印象。

    “段先生,您这是远道而来,我们还是先领您去校园里参观一下吧。”此时胡贝尔突然提议道。

    “那就麻烦了。”段云微笑着点了点头。

    下一刻,段云和校委会一行人离开了会议室。

    走在过道上,几个校委会的成员相互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显然他们对于段云这次来慕尼黑大学开办研究所持有不同的意见。

    事实上,在德国的这些高校中,之前还从来没有过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先例,在慕尼黑大学成立的500年的历史中,还是第1次和一家中国企业商洽合作的事宜。

    不过德国的大学还是非常讲究社会效益的,能为社会创造多少商业价值,也成为了衡量德国大学实力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段云带着大量的美金来寻求合作,慕尼黑大学方面是非常欢迎的。

    只不过慕尼黑大学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可能还涉及到一些政治问题,因为一直以来,美国对苏联及其加盟共和国在技术分数上非常严格,不允许西德的任何一家企业或者大学和苏联方面有技术和商业上的交往,尤其是是一些涉及军事用途的敏感技术,封锁的程度更加严密,任何团体和个人一旦违规相关的封锁协议,等待他们的只有牢狱之灾,甚至会被直接枪决。

    至于中国方面,以前美国对于德国和中国政府之间的交往并没有做太多的干涉,有些高科技技术转让美国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那个时候还属于中美蜜月期间,但自从去年**,美国开始对中国瞬间变脸,慕尼黑大学这边也接到过联邦德国政府的相关公告,让他们避免和中国政府的合作。

    此时的冷战还没有结束,美国在西德拥有高达23万人的驻军,拥有20多个军事基地,几乎控制着整个西德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命脉,所以西德政府对于美国是言听计从的,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虽然说这是天音集团和慕尼黑大学主要是从事民用产品技术研发,但是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之下,慕尼黑大学而被美国严密封锁的中国内地做生意,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容易遭到美国人的处罚。

    尽管校长胡贝尔等人感觉到这件事有点棘手,但还是领着段云在慕尼黑大学进行了参观。

    走在慕尼黑大学的校园里,段云发现这所大学非常的大,占地至少在1000亩以上,而且很多建筑极具历史底蕴,最早的一种建筑据说是17世纪的,而在慕尼黑大学的图书馆里,那里馆藏的书籍时间跨度长达几个世纪,以至于让段云感觉像是来到了一家博物馆。

    国内教育有句老话,就是10年种树,百年育人,虽然中国是个非常尊师重教的国家,然而应与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列国入侵,使得很多教育资产没有保留下来,即便是中国内地建校最早的清华和北大,相比于欧洲的很多名校还是显得过于年轻,缺乏一些底蕴。

    而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胡贝尔领的段云来到了慕尼黑大学的计算机学院。

    慕尼黑大学的机械学院看起来是1幢比较新的建筑,事实上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也不过发展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计算机学院的展览馆中,段云看到了一些古董电脑,有些电脑重达十几吨,是世界最早出现的计算机。

    “段云先生,我个人是非常希望和你们公司合作的,不过你可能还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等待……”在参观计算机学院的路上,胡贝尔对段云说道。

    “有什么问题吗?”段云感觉到胡贝尔语气中带着几分为难,于是随口问道。

    “去年你们国家发生了一些大事,我们联邦政府接到了美国政府那边的指示,对于和你们中国这样的国家进行技术合作,需要提前向联邦政府申请,只有得到政府方面的批准,咱们双方的合作才能够继续……”说到这里的时候,胡贝尔的脸上露出了几分无奈。

    “你的意思是美国不允许德国高校和中国企业合作?”段云立刻就听出了问题的关键,于是对胡贝尔问道。

    “科技本身是无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慕尼黑大学也很反对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干涉这种学术交流与合作,但是我也希望你能够理解,我会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咱们双方之间的合作,尽可能的让我们联邦政府同意我们的申请……”胡贝尔说道。

    “哈哈哈!”段云听到这里笑了起来,片刻后对胡贝尔说道:“胡贝尔先生,其实问题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这件事很容易就能解决。”

    “嗯?”

    听到段云这么说,不光是胡贝尔,包括慕尼黑校委会的几名成员也纷纷看向了段云,脸上露出了几分疑惑。

    “你有什么高见吗?”另外一名校委会的副校长对段云问道。

    “高见谈不上,其实就是钻个空子而已。”段云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我可以找人在香港注册一个公司,然后以这家香港公司的名义和你们慕尼黑大学进行合作,这样的话,你们就不用担心申请无法通过的事情了……”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敏感问题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老一辈革命家就曾经谈及过收复香港的问题,当时军队内部是主张将香港收回祖国的,因为香港只是个弹丸之地,收复香港从军事上没有任何的问题,然而这个建议最终还是被深谋远虑的老革命家否决了。

    因为那个时候新中国四面环敌,被西方国家封锁,处境非常的艰难,所以必须要留一个能够和外界无障碍交流的窗口,而正是出于这样的战略目的,香港被最终留了下来。

    随后的几十年里,当初的这个决断证明了这些老革命家的英明,冷战期间,正是靠着香港这样一个对外窗口,中国打破了美英联盟,从国外引进了很多先进设备和技术,为新中国的工业和军事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直到现在,香港对中国内地而言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中国内地一些政府部门通过在香港设立名目繁多的公司,然后通过很多“爱国商人”从中操作,依然在源源不断的获得一些关系到国家战略级别的技术和物资,同时还有用于支持改革开放的外汇资金。

    以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段云作为一家中国内地的企业,想要直接向欧洲国家投资还是需要看美国人脸色的,一直以来美国都把欧洲当成是自己的后花园一般,绝对不会轻易其他敌对势力和国家染指这块区域,尤其是西德这种被美**事力量严密控制的国家,是绝对不会让对手势力进入的。

    但如果是香港的分公司和西德企业以及科研部门合作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和封锁,毕竟现在的香港还属于英国管辖,因为两国是同盟,不存在一般商业和技术上的制约。

    当然,段云如果想通过在香港设立分公司的方法避开美国人的封锁,还需要一些比较复杂的操作,但是只要钱到位,香港这边肯定会有人帮段云轻松解决这个问题。

    “和香港的公司合作没有问题!”听到段云这么说,胡贝尔立刻点了点头。

    几年前的时候,胡贝尔也曾经去过香港,当时也是受邀于香港大学的邀请,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一系列学术活动,香港的高度繁华给胡贝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其后的几年,慕尼黑大学和香港大学也一直保持着官方性的学术交流。

    “这次在贵校设立研究所,只是咱们双方合作的第1步,如果咱们前期合作一切顺利的话,将来我还会和贵校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加大投资力度,力争和贵校取得双赢。”段云微笑着对胡贝尔说道。

    “好的。”胡贝尔微笑着说道。

    当天晚上,胡贝尔和校委会的成员在慕尼黑大学的举办了晚宴,在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建筑大厅内,胡贝尔和段云一行人举杯畅饮,气氛显得非常欢愉。

    晚饭过后,段云和胡正明住在了慕尼黑大学的一座古堡中,内部的装潢非常考究精致,让人有种仿佛回到中世纪的感觉。

    “胡教授,你以前来慕尼黑大学的时候,是不是也住的这样的古堡?”在古堡的房间里,段云和胡正明俩人站在窗外,看着宁逸安静的夜景,段云突然问道。

    “我也是第1次住这种地方。”胡正明笑了笑,接着说道:“上次我在这里的时候,是住在图书馆旁边的公寓里,房间可没有这么大,我想慕尼黑大学校方对于教育界和商界有着不同的待客之道,毕竟你可是真金白银给咱们学校投资了。”

    “可能吧,德国人其实也是挺浪漫的。”段云微微一笑,接着说道:“其实早在7年前的时候,我就和德国人打过交道,后来中方联络人的身份,担任德国工程师的翻译,那个翻译名叫贝恩,贝恩是德国一家汽车厂有30年工作经验的老工程师,最初和他打交道的时候,感觉这个人比较刻板,工作方面特别喜欢钻牛角尖,哪怕一分一毫的误差都不允许有,当时厂里的人都很怕的,但后来我和他交往时间长了,发现这个人活的挺浪漫,喜欢喝红酒,听唱片,另外他一喝多就跟我讲自己在德国的很多风流韵事,我那个时候才发现原来这个看起来有些刻板的老头其实就是个老流氓……”

    “哈哈哈!”听到这里,胡正明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不过有一说一,他的技术和工作能力还是值得称道的,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段云说道。

    “那咱们这次来德国,你不打算和他见见面吗?”胡正明说道。

    “咱们这次来德国的行程很短,时间非常宝贵,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叙旧。”段云摇摇头,接着说道:“办完慕尼黑大学这边的事情,我需要马上回国,国内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处理,德国我以后肯定还会经常来的。”

    “也对。”胡正明点点头,接着说道:“当务之急是尽快在香港注册一家新公司,这样的话,咱们就可以无障碍和慕尼黑大学这边进行合作对接了。”

    “对了。”段云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对胡正明说道:“你以前和苏联那边的技术专家有过交流吗?”

    “苏联那边的技术专家?”胡正明闻言一愣,随即连连摇头说道:“这怎么可能?那可是敌对的国家,美国这边是不允许国内的科学家以及公司和苏联有任何往来的,如果情况特殊,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如果我们这些学者私下和苏联方面有接触,那可是会被当做叛国罪处理的,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胡正明脸色露出了几分严峻。

    事情是明摆着的,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各领域都有非常激烈的角力,虽然双方也会共同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和活动,比如奥运会之类的全球性活动,但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却都有着自己严密的壁垒,彼此都不敢轻易逾越雷池。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跛脚的巨人

    段云一直想招揽来的全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苏联以及其加盟共和国的科学家,也都是段云想要吸纳的目标之一。

    在后世很多人的印象中,苏联的产品“傻大黑粗”,重工业和军事科技比较发达,然而民用的轻工业领域却非常的差,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民用产品。

    但实际上,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是苏联的一贯传统,而且苏联的科技人才非常多。

    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科技的发展尤为受到苏联的重视,被当成是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战略方向”和“首要的”“关键的”问题,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苏联的科技队伍迅速壮大,到80年代的时候,苏联拥有科技工作者143万,约占全世界科技工作者总数的1/4,其中80%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科研费用大量增加。

    80年代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约占国民收入的5%,苏联在全国内建立了庞大的研究机构,年均提供的发明创造约500多万项,占世界科研成果总数的1/3。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前苏联并没有形成科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与之相反的是,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经济上的成就与科技上的进步极不相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前苏联在宇宙数学与力学,热核聚变,量子电子学等许多基础学科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科研上则严重滞后。

    就像当年苏联从事的太空计划,探月计划,和美国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然而这些先进的太空科技并没有成功转化成为民用,而是成为了苏联当局用于“充门面”,与美国相互攀比的资本,很多工程就是个面子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回报却少之又少。

    另外一方面就是苏联的科研与国民经济军事化畸形化相适应,那些直接与军事有关的尖端技术部门得到了优先发展,大量科技力量和成果集中在了热核武器,激光,电子,导弹,原子能空间技术等尖端部门,而经济领域上的民用工业和农业科技力量和成果却明显滞后。

    据统计,苏联国家科研拨款75%用于军事领域,只有20%用于其他,在工业技术应用方面,至少落后美国十几年。

    这也就使得苏联成为了一个“跛脚的巨人”,使国家的整体发展严重失衡,军事航天领域可谓是一枝独秀。

    还有就是前苏联虽然有大量的科技发展创造,但真正用于生产的却很少,或者因为科技与生产脱节,部分科研成果,无应用推广价值,或者因为体质原因,科技转化为生产的渠道不畅通,大致只有1/4左右的科技成果在国民经济得到了应用,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成了巨大浪费,也限制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最后1点就是体质上的问题,苏联的科研经费主要依靠无偿的国家预算拨款,因此科研部门不关心资金的利用效果,不关心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再加上企业对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是消极态度,所以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前苏联比西欧国家落后好几年,比日本落后十几年到20多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严重的国家资源虚耗。

    实际上,科技发展不平衡以及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利用,这种问题在中国也很突出。

    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拥有高官以上的重大科研成果,达几十万项,可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技术装备的总体水平要落后15~20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8%,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表明中国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苏联要到1991年的年底的时候才会正式解体,这也就意味着段云到那个时候,才有机会招揽到前苏联的科学家。

    不过在招揽苏联科学家的问题上,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在苏联解体的前一两年之内,国内的经济问题并没有爆发,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可以维持的,尤其是一些科研人员的收入,短期内不会有任何的变化。

    另外就是前苏联的大部分科学家更向往的是美欧的生活,苏联的解体让他们有了投奔昔日国家政敌的机会,而且很多优秀的苏联科学家在很早以前就接受了美国政府的“招安”,其他国家讲招揽优秀苏联科学家,只能选择美国挑剩的人才。

    所以段云也想从苏联解体中中分得一杯羹,尤其是招揽那些顶尖精英人才,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他需要提前布局,提前向那些苏联科学家抛出“橄榄枝”,许诺各种高薪待遇,也只有这样,那些苏联科学家才能在国家解体之后,把段云的公司当成一个“后路”和“选项”,前往中国进行“淘金”。

    而且在这些科学家的选择中,也不是所有人才都是段云需要的,段云还需要重新进行筛选,挑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人才。

    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胡正明虽然可以帮助自己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但苏联那边的事情,他却根本帮不上任何的忙,段云还需要想其他的办法。

    “胡教授,你认识的学者朋友中,有没有和苏联人打过交道的?”段云问道。

    “我们在国际性的会议上能够接触到一些苏联的技术专家,不过不可能有深入的交往,美国科学家想要去苏联,是要经过层层审批的,中央情报局那边也不允许我们私自和苏联方面接触……”胡正明说道。

    “果然如此。”段云听到这里轻轻的点了点头。

    “你不会是想在苏联设立研发中心吧?”胡正明问道。

    “和您实话说吧,我确实有这个想法。”段云看了胡正明一眼,接着说道:“如果你有哪位朋友能够跟苏联的科学家经常打交道,可以给我介绍一下……”

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回国

    “这个……我还真没有私交特别好的苏联专家……”听到段云这么说,胡正明面露难色。

    “没关系的,胡教授只需要帮我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就行了。”段云微微一笑,接着说道:“除了德国,下一步还准备在英国和法国建立研发中心,如果你在当地有关系不错的微电子方面的专家,都可以邀请进来,薪资方面好说。”

    其实段云也知道,胡正明作为美国的顶尖微电子专家之一,基本上是没有可能进入苏联领土或者和苏联专家私下见面的,美国人多年来建立的经济技术壁垒非常严密,相对而言,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工作则松了好几个等级,大部分时候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整个80年代都是中美蜜月期间,也正是因为如此,段云才能够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并且和胡正明这样的专家保持良好的私人交往。

    “这个没有问题。”听到段云这么说,胡正明很干脆的应了一句。

    和段云交往的时间越长,胡正明越能感觉到段云的强大野心,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他的布局之大,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商人的范畴,以至于胡正明有时候怀疑段云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官方背景。

    但无论如何,段云是公司的老板,而身为天音集团的技术顾问,胡正明也只是在其位谋其事,他没办法也根本无法揣摩段云的真正的心思,只要段云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胡正明只能是尽其所能提供帮助。

    当天晚上,俩人又聊了很多事情,包括当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集团公司未来的商业布局,这次的德国之行,进一步加深了两人的私人关系。

    第2天一早,段云一行人就离开了慕尼黑大学,返回了柏林。

    此时的ifa展会已经接近尾声,段云展会组委会那里获得了大量的产品技术介绍资料,然后打包进行托运,准备带回国研究。

    当段云坐飞机回到深圳的时候,已经是2月底了,而一下飞机,段云没有过多的休息,而是立刻前往了位于宝安区的科技园。

    此时的宝安区科技园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包括一条长约2公里的沿河公路以及海堤,都已经修建完成。

    目前入驻宝安区科技园的除了天音集团之外,还有自己控股的中兴,华为以及巨人公司,段云给的三家公司免费提供了办公地点以及实验室,包括中兴,华为两家公司的创始技术人员现如今已经入住到了园区,而史玉柱的巨人集团还在招兵买马,估计再有一个月时间,他也会将自己组建好的研发团队带到科技园中。

    此时的宝安区科技园还是有些偏僻和荒凉,为了保证园区的安全,深圳市政府联系当地武警支队,在园区周围设立了一个警戒区,部分区域用铁丝围起,有士兵24小时站岗,避免发生一些偷窃抢劫之类的治安问题。

    而为了满足园区技术人员的生活需要,段云还在园区内修建了超市,医疗所,幼儿园,学校等设施,使其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大型社区,可以让科技人员长期安逸的生活在这里。

    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深圳市政府的支持,考虑到天音集团一直是深圳市的纳税大户,而且带动了大半个工业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长李灏对天音集团的这个科技园也是格外重视,尽可能的满足段云的一切要求,并且将发展宝安区科技园列为了深圳市政府新一年的重点工作项目之一。

    现如今科技带动经济已经成为了深圳市政府所有领导干部的共识,为了能够挖掘国内的优秀技术人才来深圳就业,深圳市政府这边也是不留余地,除了支持天音集团在关外的科技园项目之外,还出台了一系列招揽人才的政策计划。

    而在这些出台的新政策里,深圳市政府甚至对人才进行了“明码标价”,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的专科人才进入深圳工作落户,每月可领取20元的补贴,研究生是每个月50元补贴,博士则每个月可以领取100元的补贴,这个价码放眼整个国内,都是最为优厚的。

    另外深圳市政府也鼓励这些高学历人才在深圳创业,给他们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同时高学历人才落户深圳,市政府这边还会帮他们缴纳为期6个月的社保,在购房方面,也会给予最少5000元的购房补助。

    除此之外,深圳市政府还会举办各种人才评比活动,除了物质上的奖励,还会给予一些优秀人才荣誉上的奖励,尽可能让每一个为深圳作出贡献的高学历人才都能够名利双得,李灏以及深圳市政府的其他领导干部为了给深圳吸引技术人才,可谓是竭尽全力。

    也正是在深圳市政府的一系列吸引人才政策出台之后,从今年年初开始,进入深圳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大部分进入了深圳的一些国营企业,少部分也被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高薪聘用,逐渐成为了深圳发展的新鲜血液。

    不过相比于深圳市政府吸引国内人才的计划,段云却有了更为远大的宏图,他想把自己的手伸向世界各地。

    “王经理,刚才我也到园区看了,咱们的一期工程完成的确实不错,我很满意……”在科技园的项目部中,刚刚参观完科技园的段云和项目经理王忠面对面坐在了一起,脸上露出了几分赞许。

    “这都是按照段经理您的要求修建完善的,2期工程的话下个月月初开始动工,争取在今年国庆之前,顺利交付。”王忠对段云说道。

    王忠是深房集团在宝安区科技园的项目负责人,整个宝安区科技园的一期项目就是由他组织修建的,这个人工作能力很强,早年是工程兵出身,转业后进入深房集团,深圳市的很多地标性的建筑都是由他负责修建的,也是深圳奇迹的重要见证者。

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双引计划

    “我想修改一下二期工程的设计方案,对个别建筑进行一些改变,你觉得如何?”段云对王忠说道。

    “当然没问题!”王总很干脆的回了一句。

    虽然在关外修建科技园名义上是市政府的规划,但实际上是以天音集团为主导的工程,整个项目也由天音集团出资,所以段云自然掌控了整个工程的话语权。

    “是这样的,我打算在二期工程的这个地方……”段云看了一眼桌面上放着的工程图纸,用手在一个区域画了一圈,然后说道:“就是靠近深圳机场的这边,你给我修建筑一个主题为俄罗斯风格的建筑群,就是那种大圆顶,上面偶尔点缀几个五角星,有很浓的斯拉夫风格……”

    “斯拉夫风格的俄罗斯建筑?”听到这里,王忠有些惊讶的问道。

    王忠虽然不是学建筑出身,但是对于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并不陌生,因为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苏联还是中国的“老大哥”,援助过全套的中国工业体系,而筒子楼就是那个时候苏联留下来的建筑风格。

    但是现如今已经是90年代,王忠实在有些不能理解段云为什么要修建一些苏联的斯拉夫风格的建筑,这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件逆潮流而动的事情。

    “没错,就是苏联的那种斯拉夫风格,除此之外,我还需要在这个新的园区修建一个东正教的教堂,你们工程队现在有能力修建这种建筑群吗?”段云问道。

    “可以是可以,不过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王忠眉头微皱说道。

    “那就把把工期延长到年底之前,总而言之,二期工程我需要你们修建一个以俄罗斯风格为主题的园区,如果需要提高预算,你直接来找我说就行。”段云眉头一挑说道。

    段云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他就是想将日后招纳过来的苏联作家安顿在这个新园区,让他们能够很快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

    “好的!”尽管段云提出了这个要求让王忠有些摸不着头,但他还是答应了下来。

    “明年开始三期工程,我还需要你们修建一个具有欧洲风格的工业园区,你们可以先找相关的建筑专家设计出方案来,我的要求就是第3期的园区也需要符合欧洲人的生活环境,除了研发中心的主体建筑,还需要有天主教堂,咖啡厅,酒吧,网球场之类的生活设施……”段云安顿道。

    按照段云的计划,整个关外科技园三期工程要在1992年年底之前完成,使其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研究中心。

    “段经理,你的意思是让外国人来园区工作?”听到这里,王忠总算是反应了过来,于是一脸惊讶的对段云问道。

    “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段云点点头,接着说道:“咱们科技园区除了要吸引国内的人才,也要招揽一些国外的高级技术人员,只有这里的环境硬件设施到位,人家才会长期留在这里工作,所以你们在做园区规划的时候,尽量要考虑到国外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惯,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我明白了,我回头就去和公司的设计部人员商量一下,让他们把2期和三期工程的建筑规划重新设计一下。”王忠说道。

    “那就辛苦你了。”

    “不辛苦,这都是我应该做的。”王忠微笑着说道。

    王忠打心眼里还是挺佩服段云的,无论如何,能够请到外国人来中国打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毕竟在这个年代,国人普遍崇洋媚外,能够聘请这么多外国人在中国国内工作,这不是国内一般企业能够做到的。

    “我要说的就这些,你忙吧。”段云说完,起身就要离开。

    王忠见状,也连忙起身,将段云送出了项目部。

    回家的路上,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段云不由得陷入沉思。

    这次去德国参加ifa展会,除了见识到当前世界新电子技术的发展之外,也让段云切身感觉到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快速变化,尤其是柏林墙被推倒后,东西方冷战即将走向终结的那种强烈的氛围,让段云看到了即将到来的重大机遇。

    对于像天音集团这样的科技公司来说,对人才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尤其是一些尖端的高级人才,将会成为自己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

    苏联有着钢筋世界1/4的高学历技术人才,在前世的时候,短短几年中,苏联数万科研人才纷纷外流,一开始主要是西方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国,这些专业人才带了大批苏联科研成果,让西方国家掀起若狂。

    而与此同时,中国。也看到了这一重大机遇,随即果断出手,对这些前苏联专家进行了邀请,加入了这一轮人才的争夺。

    当时中国政府为此启动了一项“双引工程”,所谓的双引工程就是即引进军事技术,也要引进相关人才。

    于是在该项目的资助下,中国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引进了数以千计的军工专家,这为中**工在近年来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过当时争夺这些人才的还有美国,德国,英国等国,苏联最顶尖的一批科学家也相继投靠了这些欧美国家,而中国,以色列,韩国,新加坡,只能从这些欧美国家挑剩的人才中进行筛选,获得自己想要的人才。

    这期间韩国的人才计划卓有成效,乌克兰专家只要联系韩驻乌使馆,就可以拿到签证和机票,并且提供一个月的工资,工资报酬没有统一标准,是专家的个人资历和贡献大小,一般1500~2000美元左右,知名专家3000~4000美元一个月。

    中国这边则是主动出击,由政府组织团队,乘坐火车从满洲里出去,穿过西伯利亚许多莫斯科再到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进行摸底,契合,很快知道了对方有哪些技术可以进行合作,之后马上有大批的乌克兰专家赴华介入具体项目。

    中国当时的基础技术比较落后,刚开始技术交流的层次比较低,规模也比较小,后来中国用轻工产品交换先进设备,乌克兰专家开始大规模赴华,这让中国从中获取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

    但总的来说,前苏联的大部分先进技术和人才都被美欧等国家捷足先登,段云要想获得一些顶尖的苏联人才,他就要提前进行布局,先摸底再出手,赶在美欧国家动手之前,争取拿下一批顶尖的苏联专家……

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人才计划

    双引项目是国家行为,利用国家的资源和人力远赴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挖人,天音集团作为一家企业,想要抢在美欧国家之前,同时还要面对国家双引项目的竞争,从中分得一杯羹是相当不容易的。

    但好在段云有先知先觉,他能够提前布局,这也就让他有了一定的胜算。

    想要大量挖掘人才,前提就是需要有很多的资金,目前段云能够用于招揽人才的资金高达上亿元人民币,而且随着集团公司的持续盈利,他手上的筹码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在资金方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事实上,当年前苏联的专家比起欧美的工程师来说,要“廉价”很多,在1993年后,乌克兰国内经济日趋恶化,而在那个时候,有人用一箱二锅头或别的中国土特产,就能私下里交换一些东西,但正式的技术转让和帮扶,则需要花费更高的代价。

    不过总的出来,这些专家对生活要求不高,很多都是***斯大林时代的老布尔什维克,重视中苏友谊,工作严谨,有问必答,技术材料很爽快的提供,甚至可以说是掏心掏肺。

    也正是因为如此,10年来的双引工程共从独联体国家引进了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基础项目。

    而且相比于俄罗斯,乌克兰的工程师邀请到中国要容易得多,那个时候的俄罗斯政府对中国还是喜欢戒备,而且国内也有一定的排华情绪,所以乌克兰才是苏联解体后中国挖掘人才的重点地区,中国从前苏联挖到的高级技术工程师,7成以上都是来自乌克兰。

    后来根据美国兰德公司2002年的统计,苏联解体后的5年间,中国共挖走前苏联军工专家7642名,为此,叶利钦曾大发雷霆,要求将前苏联专家送还俄罗斯,但我国的答复却是:中方没有任何理由拒绝通过合法途径进入中国的外国公民。

    所以段云也应该把挖角的重点放在乌克兰,按照当时国家领导人的一个说法:“这是一批穷10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我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段云打算为挖角这批苏联科学家准备1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并且每年会再拿出5,000万美元将这些专家其中供养起来,让他们在宝安区的科技园长期工作和从事科研项目。

    这个资金投入已经相当可观,以当时韩国的人才计划为例,一般的苏联专家每月可以领到1500美元到2000美元的薪酬,知名专家是3000~4000美元一个月,段云每年5000万美元的投入,去年新的中位数来算,至少可以雇用2000~3000名苏联工程师,这几乎相当于双引工程引进了全部人才的1/3。

    段云没有国家双引工程那么大的财力,但是人才引进的成败从来都不是以数量为主的,最关键的是质量,一个顶尖优秀的工程师,创造的价值可以超过几十上百个工程师,而这其中人才筛选就变的非常重要。

    段云个人对于苏联的研究机构以及知名专家了解的并不多,也从来没有和任何一个前苏联专家有过接触,所以为了提前布局,他必须找到一个了解苏联国内情况,让他去苏联考察,并且和苏联科技界有密切往来的人员帮助他筛选人才,制定挖角的名单。

    至于找什么人去苏联考察,段云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那就是从公司内部寻找一些以前有苏联留学经历,在苏联有一定的人脉或者和苏联科研机构接触过的人去完成这个任务。

    现如今天音集团的研发中心,有很多原中科院的技术人员,其中很多40出头左右的科研人员几乎都有过去苏联留学的经历,段云只需要从这些人中挑选出几人,组成一个小组,就可以派他们先去苏联踩点。

    当天晚上,段云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名单,第2天一早,就来到了公司研发中心。

    郭凯在拿到段云提供的名单后,很快就将名单上的这些人召集到了会议室,等待段云的开会安排。

    “老陈,我记得你以前也曾经去过苏联吧?”段云看到人到齐后,首先对坐在自己旁边的翻译陈铁生问道。

    陈铁生是段云前年去德国的时候带回来的专职翻译,他以前曾经在西德留学,俄语和德语水平都非常好,回国后在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当技术负责人,因为收入不高,这才放弃铁饭碗,来到深圳下海,并且被段云聘请为公司的翻译。

    之前的时候,陈铁生和李芸都是公司翻译部的骨干,不过从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上来说,陈铁生远不如天赋异禀的李芸,李芸一直担任公司翻译部的主管,陈铁生虽然年纪大她一轮,但在翻译部只是个普通的翻译员。

    不过自从李芸被段云调到香港分公司之后,陈铁生就成为了公司翻译部的主管,这个人工作能力一般,但胜在踏实本分,任劳任怨,所以段云给他的工资并不算低。

    段云这次派人去苏联,陈铁生就成为了候选人之一,因为他不仅懂俄语,最重要的是,他以前还是个机械加工方面的技术人员,非常适合这样的任务。

    “我没在苏联待过,只不过以前去德国的时候,曾经路过苏联和波兰等国家,但是和苏联人交谈还是没有问题的。”陈铁生回道。

    “那就够了。”段云点点头,然后又看见了坐在他旁边的另外一名老者,于是恭敬的问道:“何老,我记得您早年是去过苏联留学的吧?”

    “没错,我那个时候是国家第3批公派去苏联留学的学生,从1957年到1961年,在莫斯科大学学习了4年时间。”被称作何老的这名工程师回道。

    这名何老本名叫何庆生,以前是北京机电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今年已经60出头,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正式加入天音集团,段云给他的待遇很高,他的薪资待遇在整个天音研发中心,仅次于黄令仪,蒋明炜这样的项目负责人,算是少数几个想有第2档月薪的高级人才。

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公费出国

    在段云一直主旨以中青年为骨干成员的天音集团研发中心,何庆生的年龄算是偏大的,在国营企业中,已经到了年龄退休的年纪,并不符合段云的用人标准。

    不过对于某些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说是越老越吃香,他们的技术水平以及经验阅历远不是年轻人的所能比拟的,所以有些时候,在一些技术项目组中,必须要有这样年龄比较大的科研人员坐镇,虽然他们的体力和精力远不如年轻人,但是关键时候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段云想将自己的科研队伍年轻化,不过对于一些资历高,能力强的老年专家,还是非常欢迎的。

    得知何庆生是公司内少有的几个有过苏联留学经历员工,段云立刻把他走了过来,准备给他安排一个重要的新任务。

    其实在五六十年代能够去苏联留学各学生,个个都不简单,基本都是国家精挑细选出来的青年精英,而这些人学成归国之后,也确实为国家的工业建设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苏联正式宣布承认新中国,成为了新中国建交的第1个国家,对当时中国来说是极大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需要大量人才,而国内自主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不过在留学生的选拔上,国家却提出非常严格的标准,任何留学生想去苏联留学,必须要过三关。

    第1关是业务学习考核,第2关是严格的政治审查,第3关是学生的身体健康。

    当时的候选留学生都是从国内大学精挑细选出来的尖子生,另外在政治审核方面,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出身情况,一旦发现学生是旧社会地主富农的后代,就会被立刻取消资格,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要求。

    至于最后1点,则是因为当时国内的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很多学生都营养不良,而为了维护国家形象,国务院专门作出指示:出国留学生不能搞的面黄肌瘦,国家再穷,也要保证他们健康。

    正是因为有国家的指示,所以这些留学生不仅伙食好,而且在出国的时候,每个男生都配发了两套西装,另外还有棉大衣加单依纯一背心,包括短裤,鞋,袜等全部都准备好了,一应俱全,足够5年使用。

    1953年,新中国第1批留学生前往苏联,以后又相继派出了好几批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而何庆生就是在1957年的时候,成为了第3批公派苏联的留学生,并在那里学习了4年,直到1961年才回到国内。

    “何工,您这些年和苏联那边有联系吗?”段云问道。

    “我87年的时候曾经回过苏联一趟,当时是以“留苏校友会”的名义专门探访了我的母校,不过可惜的是我在苏联大学学习时候的导师基本都已经去世了……”说到这里的时候,何庆生的脸上闪过一抹黯然,只听他接着说道:“不过当年很多的苏联同学还都在世,他们也都成为了苏联那边科研单位的骨干,当时我们见面的时候,场面真的非常感人,我们这些中国老校友也受到了这些苏联同学的热烈欢迎,还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吃饭……将近30年没见面,但当年同窗的友谊是一点都没有减少,想想也真的不容易……”

    “确实不容易,相隔万里,这么久了同学之情都没有埋没,这种友谊跨越了国界和时间。”段云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何工,我打算出资让你再去苏联一次,你觉得如何?”

    “嗯?”何庆生闻言一愣,随即一脸疑惑的看向了段云,问道:“段经理你是说安排我去苏联?”

    “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我想让你去苏联旅游,再和你的同学叙叙旧。”段云嘴角勾起,接着说道:“你去苏联所有的费用都由公司这边承担,包括你在国外住宿吃饭以及请客的费用,也都由公司负担,另外还会给你一笔出差津贴,每人每天50元,你觉得如何?”

    “当然没问题!”何庆生闻言,很干脆的就应了下来,但片刻后又对段云问道:“段经理,你安排我去苏联,不会只是让我和同学叙旧吧?”

    何庆生已经是花甲之年,自然不相信有这种白来的好事,公司出钱让他免费去苏联旅游,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是不可能的事情。

    “呵呵,我确实有任务要交代给你。”段云笑了笑,接着说道:“这次除了你之外,公司还要安排在座的几位组成一个团队,集体前往苏联考察,考察的目标就是苏联的一些高校,科研院所里面的一些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并且拿到他们的详细资料,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段云开始给何庆生等人详细的讲解了一下自己的计划。

    段云的目标很明显,那就是让何庆生这些人以出国旅游的名义,对苏联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一些摸底工作,并且尽可能接触到一些苏联顶尖的科学家,和他们建立起联系的渠道。

    其实作为国外的企业来说,想和苏联的一些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工程师接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敏感的高级科技研究部门,普通人更是难以接触。

    但何庆生这些人早年曾经有过留学经历,而且他们之前也都是综科院或者国家高级研究院所的技术人员,所以何庆生等人完全可以打的国家技术交流的幌子,和苏联的技术人员进行接触,并且可以邀请他们来华访问。

    因为现在的苏联尚未解体,所以段云现在还不能直接挖人,他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先和这些苏联科学家接触交流,建立起联络的渠道,等到苏联解体之后,段云就可以进行自己下一步的计划……

第一千五百章 官方邀请

    整个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段云最终决定成立一个以何庆生为团长,翻译陈铁生为副团长的“苏联考察团”,由公司出资,派他们前往苏联以及各个加盟共和国参观考察,重点放在了乌克兰。

    “你们可以以咱们天音集团企业的名义,获得以深圳特区的名义向那些大学和科研单位发出邀请,让他们来深圳参加交流研讨会,所有机票路费报销,并且只要愿意来参加会议的专家,普通专家我每人支付2500美元,稍微有点名气的专家我支付5000美元,如果是校长或者是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我给他1万美元!”在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段云对何庆生等人说道。

    “1万美元!?”听到段云开出的这个价码,何庆生等人目瞪口呆。

    “这个价码不算高,这种顶多的科学家,放在欧美至少年薪几十万美元,他们愿意来中国,只要咱们稍微能够学习到一些技术,就不算亏了……”段云微笑着说道。

    “可是……”此时何庆生眉头微皱,只听他说道:“段经理您刚才说可以用咱们深圳市政府的名义邀请他们过来参加交流会,可咱们市政府那边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他们举办过什么学术交流会,这么做的话,不是等于在骗那些苏联专家吗?”

    “呵呵。”段云闻言笑了笑,只听他接着说道:“何工,你刚来一年多,你可能不知道我除了是咱们集团的总经理,另外也在深圳市政府那边兼任深圳中小企业商会的副会长,目前咱们深圳是中小企业,商会有加盟会员企业800多家,我以这个政府商会的名义举办技术交流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交流会所需的资金以及筹备工作全部由咱们集团公司负责,市政府那边肯定会批准的……”

    现如今的段云在深圳商界的影响力很大,虽然他在深圳中小企业商会只是个副会长,但实际上是这个商会真正的控制人,这几年来,借着这个商会副会长的头衔,段云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在深圳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势力。

    不过通常来说,段云对外处事还是非常低调的,他不会轻易滥用自己在商会掌握的公权,也很少亮出自己这个半官方的身份,但这次为了吸引苏联专家来华,他可以小小的借用一下这个半官方的权利,以增进两国科技交流,促进深圳中小企业发展的名头,以官方的名义邀请这些苏联的专家。

    “那就好办多了。”听到段云这么说,何庆生顿时恍然。

    何庆生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段云会突然对这些苏联专家感兴趣,因为相比于苏联专家,欧美和日本的技术专家在民用技术领域要强的多,段云有这样办官方的身份,又有高额的补贴,完全可以请到一些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专家来华进行交流,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身为公司的员工,何庆生只能服从老板的安排,况且这种事情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能够免费出国,还能拿到高额的补贴,只要比国内天天坐办公室搞科研强多了。

    “相关的出国手续公司这边会帮你们办理,这段时间你们回去准备一下,苏联那边的天气可比咱们深圳这边冷多了,我再给你们每个人500块钱的服装费,正所谓穷家富路,不能在外国丢了咱们国人的脸面。”段云微笑着说道。

    “谢谢段总!”何庆生等人闻言,连连道谢。

    会议结束之后,段云又在研发中心检查了一番工作。

    目前芯片厂这边的研发中心各个项目组进度非常顺利,在黄令仪的带领下,一微米制程的nand闪存芯片研发的进度很快,按照黄令仪的说法,再有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新型闪存芯片就可以进入试生产测试阶段,如果跑线顺利的话,最快4月中旬就能够进入量产阶段。

    目前段云已经有了两条一微米制成的芯片生产线,除了4台阿斯麦的光刻机,其他的生产设备基本上全部都是国产的,在深圳科技园重启之后,段云的芯片厂得到了机械电子工业部的大力支持,有些国产先进芯片生产设备都优先供给了天音集团,而这其中都是由深圳市政府这边进行协调的,如果没有市长李灏,段云也不可能获得这么强大的技术支持。

    虽然国内的芯片生产设备包括蚀刻机,单晶炉等设备和国外最先进的同类产品有一定的差距,可是这种差距远没有光刻机差的那么远,部分设备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以段云的天音集团现在已经有能力生产一微米制程的芯片了。

    随着段云对微电子产业的不断投入,加上国家和市政府这边的大力支持,预计在3~5年内便能追赶上世界先进的芯片制造水平,就算做不到最顶尖,也绝对不会比韩国和台湾地区差。

    另外作为一家企业而言,目前天音集团掌握的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已经足够商用,由于复读机学习机以及游戏卡带的销量稳步增加,段云的芯片厂可以保持全年的满负荷运转,甚至有些供不应求。

    最尖端的科技产品不一定最赚钱。

    其实说起来对于目前生产的芯片并不是最高端的,在技术和性能方面,和美国的芯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利润却非常的高,而且现如今随着中兴,华为的崛起,他们的留言电话以及数控交换机销量增速迅猛,这也给天音集团带来了大量的芯片订单,光是今年前两个月,这两家公司就给天音集团带来了300多万元的利润,虽然看起来不多,但这却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随着这两家公司的发展,天音芯片厂获得的订单将会越来越多。

    不过段云始终没有放松国产光刻机的研发工作,他下一步将会继续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加快光刻机的研发进度。

    3月初,何庆生,陈铁生等一行六人踏上了前往苏联考察之旅,他们会先坐飞机去北京,然后从北京坐火车前往莫斯科,段云亲自开车将他们送到了机场,临分开的时候,段云还将一张最近刚刚整理出来的乌克兰地区重点科研单位名单交给了何铁生……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6424/ 第一时间欣赏逆流1982最新章节! 作者:刀削面加蛋所写的《逆流1982》为转载作品,逆流1982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逆流1982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逆流1982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逆流1982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逆流1982介绍:
工程机械学的博士段云,在一场车祸后,带着满脑子的记忆,来到了1982年的红星齿轮厂,成为了一名普工。电器修理,技术革新,承包大集体……就算吃大锅饭,老子的碗里也要比别人多几块肉!逆流1982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逆流1982,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逆流1982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