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权倾南北TXT下载权倾南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权倾南北全文阅读

作者:然籇     权倾南北txt下载     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一二四章 贸易体系下沉

    这两步之中,更重要的无疑是后面那一步。

    趁此机会击破吐谷浑、进入河西,才是李荩忱的根本目的。

    对于西域,李荩忱眼馋很久了。

    因此李荩忱也希望杨素能够早早地回到洛阳城主持太尉府,镀金与否,这个时候反倒是没有那么重要了。

    而且把裴子烈放在关中,一旦战局失控,裴子烈也可以临危受命,直接带着关中兵马北上抗击,不然的话换做杨素在关中,还需要为他配备一个方面帅才方可,就算是李荩忱本人知道杨素实际上有统兵一方的能力,至少现在也难以服众。

    “陛下,工部打算在西北建设新的工坊,就近支援西北战场。”阎毗将一本奏章递上来,“除此之外,商部也提议配合工部尽快开通从关中和巴蜀前往西北的驰道甚至于直道,以直接支援西北战事。”

    李荩忱倒是有些惊讶,工部和商部这一次竟然这么积极?

    不过想想也是,什么最赚钱?战争啊!

    战争就意味着朝廷需要打造大量的军火,而开疆拓土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化外之民被纳入大汉的旗帜之下,这些化外之民之前过得都是什么日子?想都不敢想啊。

    社会的底层百姓,现在自然就很容易变成最廉价的劳动力。而有资格穿金戴银的社会上层,则会成为大汉各种领先于世界的新鲜商品的忠实拥趸,他们将会花费高额的费用去抢购大汉的各种商品以标榜自己的身份。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大汉拿下岭南和安南等地之后,很多本地的土著勋贵都以能够拥有一辆大汉制造的马车而或者家具,甚至只是很简单的一套瓷器为荣,他们也把拥有这些东西看作是自己融入天朝上国、成为天朝上国一份子的标准,谁家里要是没有点什么高价抢来的大汉商品,那都不好意思开门见客。

    只不过这种情况也不是每次随着大汉的开疆拓土都会发生,之前大汉和北周之间就有商贸往来,所以大汉彻底占领北方之后,北方百姓还有那些世家——世家才是消费大户——并没有表现出来对大汉商品的极度狂热,毕竟在此之前他们也多少都见过这样的商品,这些商品实用与否、价值几何,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数的。甚至不少世家大族的家中早就已经有了很多这样的商品,自然也就不会升起再多抓紧购买的**,真正开始购买这些东西的反倒是城中的市井小民,可是市井小民能有多少消费能力?

    所以这一次汉军北伐,天下欢喜,可是随军北上的商贾们却并不是非常欢喜,那些利润大的大宗商品货物显然并没有为他们带来想象之中的暴利,甚至有的都降低到了成本价依然无人问津。

    商贾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种通过人们的猎奇心理来获得暴利的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以大汉著名的商人团体,也就是巴蜀商贾,给商部递交的一份总结书中明确的指出,与其把商贸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短暂的暴利上,不如细水长流,全面推动钱庄和集市的建设。

    建设更多的钱庄,尤其是把原来遍布在州府之中的钱庄下沉到各处城镇甚至是一些富裕的村庄之中,让百姓有存取钱财的地方,以让资金能够流动起来。

    建设更多的集市,自然也不用说,是为了让百姓有更多售卖自己的商品并且获得其余商品的地方。

    以物易物,这是贸易最基本的方式,而建立钱庄和集市,无疑让货币逐渐成为物品之间中介的最好办法。原来南北朝乱世之中,历朝历代也都有推行自己的货币,但是随着战乱的持续以及每个王朝之间统治的不确定性,钱币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保证,尤其是一些为了节省金属而铸造的“当百”甚至“当千”,当一个王朝崩塌之后,自然这些货币也就没有了背书,谁能够保证其还可不可以使用?

    所以以物易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倒是变成了民间更加通用的贸易方式,毕竟亲眼看到的货物是真的,至于钱币,保不齐什么时候就变得连废纸都不如了。

    同样,在社会的上层,黄金和白银自然也就充当着类似的角色。

    大汉立国之后,在南方大面积的建设钱庄、推行“新元通宝”,甚至钱庄之中已经开始流行支票和纸币以方便货币的计算,但是实际上这种贸易体系长期以来都只是存在于各个州府大城中,也逐渐成为乡野村夫和州府郡城百姓之间相互区分甚至相互鄙夷的原因之一。

    现在商贾们的报告中显然已经意识到想要长久的获得利润,还是需要尽可能的向着田野民间推进,建设更多的钱庄和集市,让百姓能够信任钱庄,能够乐意于在集市上用从钱庄取来的货币购买物品,只有这样,货币才能流通起来,货币一旦流通,自然也就有利润于其中流动,商贾们才能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

    而对于大汉来说,贸易体系下沉,自然也不是什么坏事。百姓信任于朝廷的钱币,愿意购买商品而不是把钱财物品都藏在自己家中,这既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各个地区的交流。

    交流一多,整个国家的各个地区不就相互影响并且逐渐融合了么?地区融合,国家一统,自然才能一致对外。

    大汉这一次在西北开战,这些商贾们显然也察觉到了新的商机。西北是一片之前很少有人涉足过的土地,其商贸市场也几乎是一片空白——说是空白可能也有些过分了,但是至少西北那些世家真的论做起生意之类的,肯定不是内地商贾的对手。

    所以商贾们想要修建一条道路直通西北,这样既能够让大军快速向前推进以平定西北乱局,甚至干脆直接打通河西走廊、连接西域,又能够让他们的商品和货物甚至是钱庄和集市等等沿着这条道路快速的在西北生根发芽。

    日后丝绸之路一旦贯通,西北自然也会变成大汉贸易网络向西延伸的重要节点,商贾们当然想要先拿下这片土地上空白的市场。

第二一二五章 教子无方,臣妾有罪

    “商部提议却没有带着户部,看来是商部愿意自己掏钱了?”李荩忱忍不住笑问,“商部现在也是财大气粗啊。”

    朝廷的资金都是在不断流动的,因此实际上府库之中也存不了多少。这才是陈叔慎每次叫苦不迭的原因所在。

    陛下你自己嚷嚷着什么“钱只有花出去了才能变成更多的钱再回来”,可是钱确实是花出去了,也确实是变成更多的钱了,但是这更多的钱自然为了生钱又很快都花出去了,现在府库之中空空荡荡,你又要找我要钱,我上哪里给你弄去?

    现在户部刚刚从直通岭南的驰道中抽出身来,又把钱财投入到北方的恢复和建设之中,因此西北之战爆发之后,军方一度提出想要修建一条从关中抵达西北的道路,但是李荩忱根本就没有正式的向陈叔慎询问此事的可行性。

    他知道户部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喊出“没钱,没钱,没钱!”,而且李荩忱还比较害怕自家小舅子会把笏板直接甩到自己的脸上。

    现在商部竟然愿意会同各地商贾修建这么一条道路,李荩忱也是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商部本身肯定是没有多少钱的,而且多数都是和户部一样的流动资金。因此商部要出钱修建道路之类的,肯定也是商贾们集资。

    阎毗不无担忧的说道:“陛下,商部之财不比户部,完全是国家赋税所得。商部必然从商贾处获得援助或者直接向钱庄贷款,事成之后,这些商贾恐怕要从中获利,不然又如何会在此时慷慨解囊?”

    李荩忱颔首:“这是必然的。”

    “可是······”阎毗皱了皱眉。

    商贾们既然愿意慷慨解囊,那就说明事成之后他们想要获得的肯定也不在少数,这样这条道路修建通之后,连接起来的沿线州府甚至还有以后的丝绸之路沿线,都会有大量的钱财按照比例分成更或者全部都进入到这些商贾手中,朝廷自然是吃亏的。

    藏富于民,固然是国泰民安的象征,但是也意味着朝廷在真正需要钱的时候很有可能拿不出来那么多,甚至钱财多了也会让一些人滋生野心,显然不是好事。

    李荩忱摇了摇头,郑重说道:“爱卿只思其弊,而不思其利。一旦道路通畅,则大汉兵锋将往来西北甚至整个西域,无人能够阻拦,届时八方拜服,国家钱财收入之类又何必担心?更何况商贾牟利,却也总是要向朝廷足额缴纳税款的,看似商贾赚到了很多钱财,朝廷也并没有太多的损失啊。”

    阎毗一时楞然。

    有些问题他确实是没有想过。对于像他这种从小接受的都是孔孟学说的世家子弟来说,工商本来就是不折不扣的底层,工匠尚且还好,商人那自然是最奸诈狡猾的存在,唯有多加约束、施加重税,才能够让他们老老实实的。

    大汉的商人绝对是阎毗见过的最奇怪的一个群体,他们主动的要求和朝廷合作,并且全力支持朝廷的战争和对地方的发展建设,甚至不惜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投入其中。

    而大汉对商贾的鼓励政策也应该是历朝历代最丰厚的,整个钱庄体系甚至都可以说是为了商贾量身打造。

    双方之间相互配合,朝廷不再以国库之中有多么充盈而感到安全,商贾不再以自己的府库之中是不是钱财富可敌国而感到骄傲,两者的钱财都融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带动着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进步。

    国库之中虽然空空荡荡,但是朝廷似乎从来没有缺钱——没错,户部喊穷那不是一天两天的了,但是户部的钱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每天挤一挤,总能挤出来一点。

    商贾也从来没有因为钱财出来又出去而感到懊恼。大家似乎都很乐意于看到这种钱财流动的方式,而且市场上的钱财似乎也因为这种流动而变得越来越多。

    李荩忱看着若有所思的阎毗,不由得在心中感慨一声。

    虽然自己的经济学也就是个二半吊子,但是在这个时代也是称雄称霸的存在,是时候得发展一下相关理论,并且给朝中百官们补补课了,不然的话,民间尚且知道要让钱财来往流动以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朝中文武竟然还想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岂不是笑话?

    思变的民心和因陈守旧的统治阶级相互碰撞,只会出现更多的矛盾冲突,甚至最后导致国家的颠覆。

    “此事让商部尽快拿出来一个方案,交给户部和工部以及军方共同审批。”李荩忱径直说道。

    阎毗想不明白,就回去再想,李荩忱当然不可能等他想明白。

    ————————

    处理完这些奏章已经快到子时。

    主要还是因为这两天在路上所以积压的比较多,不然的话后世时间五六点就要起床,而十二点还处理奏章,睡不了觉,那李荩忱早晚得被折腾到虚脱。

    他可不是勤政如秦始皇那样的存在,虽然李荩忱很好奇秦始皇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打着哈欠走入宫中,今天这一天总算是结束,李荩忱现在只想抱着自家皇后好好睡一觉。

    “臣妾恭迎陛下。”乐昌拜倒在地。

    原本眼睛都快睁不开的陛下此时不由得打了一个激灵。

    平日里后宫妃嫔当然是用不着行如此礼节的,乐昌上来就来了这么一下,让李荩忱都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起来。”一把将自家媳妇拽起来,李荩忱无奈的问道,“这又是给朕来的哪一出啊?”

    乐昌未施粉黛,俏脸上也没有多少血色,看上去分外苍白,微微低头,没有和李荩忱对视。

    李荩忱的心也跟着揪了一下,顿时愤愤不平的说道:“谁敢欺负到皇后的头上?朕必当好好收拾他!”

    乐昌在宫中甚至整个朝野中那也是出了名的宽仁,但是宽仁之后也有不可侵犯的威严,能惹到皇后的,李荩忱说什么也不能放过。

    乐昌摇头,低声说道:“臣妾教子无方,请陛下责罚。”

    李荩忱怔了一下:“怎么回事?沧海闯祸了?”

    乐昌倒是有些错愕,抬头看向李荩忱,眼眸微微发红,显然不久之前曾经哭过:“陛下今日堂前回绝礼部所请,必是认为皇长子德不配位,此臣妾养育不当之罪也。”

第二一二六章 流言既有,当细思量

    李荩忱一把抓住乐昌的手。

    冰凉。

    “胡思乱想什么!”李荩忱无奈说道,“这些话是你听谁说的?”

    乐昌低声说道:“宫中虽未传遍,但臣妾已经听闻风声。”

    李荩忱顿时竖起眉毛,径直回首:“来人!”

    袁大舍急忙上前,恭敬向陛下行礼。跟随过两代皇帝,他当然能够感受到陛下此时的愤怒。

    “查!朕倒要看看这些流言蜚语从何而来,竟扰人清静!”李荩忱冷声说道。

    “陛下,不可!”乐昌急忙说道,“不过是一些奴婢私下相传罢了,如此怕要惹得惶恐!”

    “皇后身为后宫之主,焉能坐看他人胡言乱语!朕平生所不喜,便是别人议论我家家事,朕之心思,岂是他人能揣摩谣传的?!”李荩忱喝道,“若是皇后不想查,则朕让白袍、让羽林骑来查!”

    袁大舍打了一个激灵,当即高声应诺:“奴才遵旨!”

    别闹了,陛下要是让白袍和羽林骑入后宫来查这种事,天下会如何看皇室尚且两说,至少自己这个后宫内侍总管是干到头了,任何人都不可能再留着这么一个废物坐在这个位置上。因此袁大舍即使是清楚陛下更多的其实只是说说而已,家丑不可外扬,李荩忱不至于闲得无聊了要让那么多外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是袁大舍才不能去赌这个呢,毕竟当今圣上和他之前曾经服侍过的任何一位皇帝都有所不同,谁知道这位会不会突发奇想,转眼还真的把羽林骑和白袍调入宫中了。

    乐昌开口想要说什么,不过李荩忱对着他做了一个摇头的意思,乐昌也只能看着袁大舍转身离去。

    而李荩忱牵着她的手转过屏风,乐昌方才忍不住低声说道:“陛下,这样恐怕会惹得宫中上下对陛下多有恐惧猜忌,臣妾当年在陈宫之中,多曾见到今日场景,最后······”

    陈宣帝陈顼那可是出了名的生性多疑,其后宫又妃嫔众多,自然为了争宠往往有很多流言蜚语,最终传到陈顼那里,往往就是一阵腥风血雨,宫中上下,相互之间人人猜忌,谁都不敢彼此信任。正是因为这种生活给年幼的乐昌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所以在后宫治理上,她也往往不会刻意制造后宫中的紧张气氛。

    只不过乐昌的这点担忧自然是不可能直接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明出来的,不然岂不是要让众人知道皇后内心实际上是软弱的。所以也只能在闺房之中方才低声说出。

    李荩忱摇头说道:“乐儿你身为皇后,执掌后宫,现在又统筹内府,对内府要求严格、公私分明,对后宫这些人自然也应该如此。今日朕在大殿之上并没有明确表明不会册立沧海为太子,结果话是如何传到后宫就已经完全变了样子,乐儿你也要想一想。”

    李荩忱在大殿上只是说立储的事要容后再议,可是没有说当场回绝的意思,这些家伙是怎么传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到底是无意之间的口口相传出现了偏差,还是说有心人在幕后操控,以想扰乱视听?立储乃是国家大事,让人如此谣传就已经足够过分,而假如还有人在背地里操控,那么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陛下不喜欢皇长子的声音被传到外面之后,世人又会如何想、文武百官又会如何想?最后又是谁会拿到好处?

    细细思考,这件事本身可能很简单,也可能一点儿都不简单。

    因此李荩忱这一次说什么也得要查,查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然的话有这么一次,谁知道会不会还有下一次?这一次自己或许能够跟乐昌解释清楚,化解她的心结,可是下一次呢?

    一次又一次,皇后的怀疑和心结都会被解开么?最后不就导致皇后和陛下相互之间的怀疑和不信任越来越多么?

    李荩忱可不希望再过几年或者几十年,等自己年老的时候,后宫之内相互猜忌攻讦、人人自危。

    所以他这一次必须要给这些人一个教训。

    朕和皇后虽然一向仁慈,但是绝对不是真的心慈手软、可以放任任何人随意施为和影响的。

    乐昌秀眉微蹙,不由得着急说道:“陛下并非厌恶沧海方才暂时不将其立为太子,此言当真?”

    李荩忱皱了皱眉,明摆这丫头就没有意识到自己这句话的关键点在哪里。很明显乐昌一直放心不下的还是皇长子。

    乐昌眼巴巴的看着李荩忱,此时大汉的皇后更像是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一个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丈夫喜欢的母亲。

    李荩忱俯身在她额头上吻了一下,正色说道:“朕从来没有想过不立沧海为太子。只是今日大殿之上,礼部请立太子,可是只是江总一人所请,这算何事?当由都官尚书并六部、太尉府和御史台联名上奏,方能体现太子册立之服众,不然的话册立太子难道只是礼部一家一户之事么?”

    乐昌顿时怔住了,这还真的是她还有操作此事的陈叔慎等人之前都没有考量到的。册立太子,越快越好,自然能够让他们安心,也让朝野之间安心,但是话说回来,礼部随便说了一句,陛下就决定把皇长子变成太子,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哪一天礼部随便再说一句,太子就又变成了皇长子?

    虽然册立太子和陛下登基不一样,三请三让属实是太麻烦了,走这个过场没必要,但是至少也得是文武百官一起上奏,向陛下表明册立太子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表明自己对于这位大汉储君的拥戴和支持才可以,如此方能够告诉天下,皇长子的确是有才有德、能够通过众多文武的考核而成为大汉未来的君主。

    “陛下,此事确实是臣妾考虑不周。”乐昌释怀。

    “你倒是先招供了。”李荩忱忍不住笑道。

    乐昌呀了一声,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承认今日请册太子之事背后的确有她的身影在。不然的话,这又有什么轮得到乐昌考虑的。刚才她心情一放松,自然也就没有想那么多。

    “对······对不起啊。”乐昌低声说道。

    这件事的确是自己擅作主张了,按理说应该和李荩忱先商量才是。

第二一二七章 孩子的教育

    李荩忱这一次并没有打算真的怪罪乐昌。

    帝王家事,亦是国事。

    后宫虽是帝王之后宅,但是众多妃嫔于帝王本身,既是家人,也是臣属,甚至在很多时候,臣属之身份更当大于家人之身份。

    李荩忱一向不喜欢后宫妃嫔以臣属身份和自己交流、生活,这样自己就真的变成孤家寡人了,所以他一直努力营造出来的一种氛围就是家的氛围。

    但是不管怎么说,后宫终究不可能变成一个完全温馨和睦的家的。别说是后宫之中,即使是豪门大户的后宅之中,尚且有众多争风吃醋、攻讦陷害以求上位之举。李荩忱开设内府,也只是让后宫一部分的精力转移到了内府上罢了。

    只要后宫依旧还是一个能够影响到陛下的团体,那么就有着权力,只要还有权力,那么就会有矛盾和冲突甚至是陷害。

    李荩忱在的时候,这种风气当然不会流露出来。大家都很清楚陛下最讨厌的是什么。

    但是当李荩忱不在的时候,后宫之中难免会有一些小人作祟。

    乐昌身为大汉的皇后,李荩忱不在宫中,自然就需要尽可能的维持自己的地位和话语权,这个时候的乐昌,并不是在李荩忱翼护下柔弱的妻子,而是一个杀伐果断的皇后,她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自己的众多顾虑。

    立储之事,乐昌之前一直见不到李荩忱,因此也就不可能有机会和李荩忱面对面的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且听取李荩忱的意见,所以有自作主张之处也在情理之中。

    说到底,还是因为李荩忱离开乐昌身边太久了。

    时间一长,人心总是会有些变化的,怀疑、不信任和担忧等等负面的情绪都会浮上心头,占据主导。

    李荩忱伸手抬起她的下巴,让乐昌和自己直视:“可怜天下父母心,乐儿担忧孩子的未来,朕又如何能够怪罪呢?只是你也未免太不相信朕,或者太不相信沧海的能力了。朕之前就曾经看过沧海的论述奏章,虽然语气稚嫩,但是对答之间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长此以往,纵然这孩子难以成为圣德明君,做一个守成之主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虽然李荩忱这些年在外征战,但是并没有完全不管自家几个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已经开始懂事的晋陵公主和皇长子,李荩忱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布置题目以考察他们的课业。

    “这就好,这就好。”乐昌喃喃说道,握紧了李荩忱的手,“陛下一生戎马倥偬,虽已有了天下万民称赞拥戴,但是后宫之中众多姊妹,得知陛下亲冒矢石、征战不休,又如何不会担心?沧海这孩子,臣妾也不求其能够征战杀敌,但求能够稳稳地守住陛下的江山就好。”

    李荩忱不由得大笑:“皇后这就不对了,朕的孩子,自然也是天生麒麟。朕以沧海为其名,便是希望其能够目光辽远,既能够海纳百川、融汇天下英才为我大汉所用,又能够放眼四海,让我大汉之疆域更胜于历朝历代!若只是做一个守成之君,那朕还不如让晋陵来坐这个位置呢!”

    乐昌顿时瞪大眼睛,无奈的说道:“陛下胡说什么呢,晋陵虽然年纪轻轻便展露聪慧,但是到底只是一个姑娘家······”

    “姑娘家怎么了,当年芈太后垂帘以有大秦,难道芈太后就不是姑娘家了么?”李荩忱笑道,“更何况乐儿你之前带着沧海垂帘问政,国家也没有出什么乱子,难道你也不是姑娘家了么?”

    “这不一样!”乐昌气恼道。

    看乐昌终于展露出来了原来自己更加熟悉的神情语气,李荩忱方才松了一口气。

    就刚才那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李荩忱看着就心乱如麻。

    “儿孙自有儿孙福,到时候他们自己会选择的。”李荩忱笑道。

    李沧海以后肯定是要进入书院学习的,甚至如果他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进入军事学院——任何一个有热血的男儿,没有不想从军以杀敌报国的,当然那种从小就没胆子的不算,不过李荩忱相信以自己和乐昌的性格,也应该生不出来这种货色——到时候听从学院安排进入军中历练,这孩子就已经不是乐昌所能掌控的了。

    刚才乐昌的话更是让李荩忱坚定让自家孩子们都进入书院学习,而不是跟着先生在宫中念书的决心,只有在社会大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不然的话长在深宫妇人之手,哪怕是乐昌她们已经不算见识短浅之人,也难免因为自己的宠溺之类的耽误了孩子。

    乐昌当然很聪明,听李荩忱的意思就已经猜测到了大概。

    虽然担心,但是陛下已经做出决定,她自然也不好横加干涉。

    但愿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福气吧。

    “后宫流言这件事,你一定要看住了,一旦需要下手的时候,绝对不能留情。”李荩忱径直说道,“至于册立太子之事,陈叔慎这小子精明着呢,今日被朕推迟,他就应该想明白个中缘由,且看着,很快建康那边唐亦舜的奏章就会过来了。”

    乐昌颔首:“之前是臣妾擅作主张了,希望陛下不要责怪。”

    李荩忱径直吹灭床头的蜡烛,转身一下子把乐昌扑倒在床上:“朕当然要好好地责罚你了。”

    经年未曾亲热,乐昌也早就心痒难耐,再加上之前的担忧已经一扫而空,此时很干脆的伸出手臂环住李荩忱的腰,呢(*)喃道:“陛下······且轻一点。”

    “想了没有?”

    “陛下说呢。”乐昌凑到李荩忱的耳畔低声说道。

    “那朕觉得是的。”

    乐昌只是嘻嘻发笑。

    李荩忱想到了什么:“上次家书之中问你,你还说不想呢。”

    乐昌顿时大羞,伸手在他胸口轻轻一捶:“陛下还好意思说这件事,那家书又不只是给臣妾一人写的,结果直接问臣妾这个问题,让尉迟妹妹和沈姊姊笑话了好久!”

    “朕这个问题又不是问你一个人。”李荩忱一本正经的说道,“朕不相信她们两个没有一点儿想法。”

    “那陛下明天去问她们两个吧。”乐昌抱紧了李荩忱,在他耳边吹气如兰,“至少今天,陛下是臣妾的,谁都抢不走。”

第二一二八章 心有春天,自是春天

    乐昌到底只是完全占有了陛下一个晚上。

    第二天她留在宫中听取袁大舍的努力成果——袁大舍到底还是宫中的老人,很快就把整个谣言的传播过程摸排的一清二楚。

    这家伙从李荩忱身边伺候的内侍和宫女一直揪到乐昌身边的宫女,大早晨起来十多号人跪在殿门外,其余宫女和内侍也都乖乖列队站在外围,这架势也颇为壮观。

    李荩忱在得知这背后倒是并没有什么幕后主使,也就没再多过问。剩下的事就交给乐昌去处置了,李荩忱到底并不想过多的干涉乐昌对后宫的管理。

    至于这件事调查的准确性,李荩忱还是相信袁大舍的。袁大舍到底是陈宫旧人。汉宫规模远不比陈宫,因此当初陈宫众多内侍基本上都被遣散,而袁大舍能够留下来就是因为乐昌的请求。

    所以袁大舍本来就和乐昌在是利益、名誉等等上都是保持一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有人在背后编纂乐昌和皇长子的谣言,那袁大舍必然不会手下留情。

    不过李荩忱也清楚,这一次没有查出来什么,并不代表以后永远都不会查出来什么或者发生什么,这也算是给李荩忱提了一个醒,后宫之中永远不可能像是自己想象之中的那么简单,人和人之间的猜忌和矛盾有时候很有可能因为一句无心之语或者随口听来的话而升起,之后无论再怎么样都没有办法消磨掉了。

    这些年自己对于后宫的确缺少关注,或者说因为有了一个内府的存在,所以李荩忱过于自信了。

    后宫这些妃嫔们之间到底能够精诚合作还是最后相互猜忌,李荩忱自己实际上也做不了主,人心隔着肚皮,他也不可能决定人心。不过李荩忱也有能做的,那就是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儿女们远离后宫有可能的斗争。

    这种斗争即使是不出现在李荩忱的妃嫔们身上,也有可能出现在那些意图上位的宫女或者内侍们身上,阴谋诡计和流言蜚语多了,自然而然会影响到整个后宫的关系。

    李荩忱既然把这件事全权交给乐昌,那他自然最好要回避一下。正好这件事给了他足够的启发,第二天一大早李荩忱就带着晋陵公主和李沧海两个已经到入学年纪的儿女前往龙门书院,随同他一起前去的还有沈婺华。

    内府刚刚建立的时候,身为皇后的乐昌是不参与的,因此管孩子的事自然都是乐昌亲力亲为,毕竟内府一建设起来,后宫之中大多数妃嫔和女官都忙得团团转,反倒是没有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需要乐昌去主持公道了。

    后来李荩忱率军北伐,别说是内府的事需要乐昌统筹管理了,有必要的时候甚至就连朝政事务都需要皇后先过目,不然的话那么多奏章都一起拉到北方去,陛下怕不是要骂娘。

    乐昌也已经逐渐习惯于此,因此宫中管教这些皇子皇女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沈婺华的肩膀上。

    相比于乐昌她们,沈婺华自然更年长一些,本身岁数和李荩忱就相差无几,现在已经是三十好几的人了,心力自然比不上当初,连慈善堂的事也基本上都交接给了徐素——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徐氏和沈氏本来就同属于南方官员的阵营,虽然早年的时候曾经有过矛盾,现在早就已经摒弃前嫌了,大家还得联起手来一起和北方官员抗衡呢。

    不过李荩忱不得不承认的是,沈婺华的确保养的不错,现在看上去和二十岁冒头的初嫁少妇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想想也是,她从嫁给陈叔宝之后到遇见李荩忱,十年青灯古佛、心止如水,红尘滚滚似乎也已经和她没有什么关系了。一直到后来,为了兴办慈善堂方才逐渐忙碌起来,不过这也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便因为年纪渐长不太愿意继续操劳这些事。

    “沈姊姊到底是这些年心态好,肤如凝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谁家少女,豆蔻梢头呢。”李荩忱轻轻捏着沈婺华的手,忍不住笑着说道,“夫君带着你去踏青好不好?”

    沈婺华忍不住白了他一眼:“陛下说笑了。”

    都老夫老妻了,还开这种小儿女的玩笑。

    “这怎么是说笑了?”李荩忱顿时严肃的说道,伸手敲了敲车壁,“停车!”

    沈婺华顿时无奈:“陛下想干什么呀,还带着两个孩子呢。”

    沈婺华自己的孩子年纪还小,再加上这些年乐昌和尉迟炽繁都很忙,因此晋陵公主和李沧海实际上都是她在照顾,时间一长自然视如己出,陛下要是想当着两个孩子的面和自己卿卿我我,那沈婺华还真的不好意思。

    “走,踏青啊!”李荩忱哈哈笑道,拉着沈婺华走出马车。

    “这都已经快要入秋了。”沈婺华忍不住说道。

    马车停在距离龙门已经不远的官道上,官道两侧满是麦子,随着风如浪潮一样起伏。但是实际上这里种植的麦子已经不是很多了,毕竟靠近龙门,已经逐渐摆脱了乡野风光,周围零星散布着很多屋舍,而继续向前看都能看到一个规模不小的镇子。

    夹岸的龙门两山也出现在南边的视线尽头,而伊水悠悠,就在道路的另外一侧向前流淌。

    李荩忱张开双臂,忍不住爽朗笑道:“这田野之上虽然无青色,但是只要人心中仍然还有盎然生机,则何处不是春天?纵然大雪纷纷时节,指着那寒风中的腊梅,朕亦然可以说春已不远矣!”

    虽然不是春天,但是心中有春天,则处处都是春暖花开。

    沈婺华看着李荩忱的背影,一时间也有些痴了。

    她之前所见到的帝王,要么是把自己隐藏在深宫阴影之中,算计天下人心;要么是把自己淹没在酒池肉林之中,贪图享乐、极尽人间玩乐之能事。

    而今日站在自己身前的李荩忱,和往日的又有所不同。往日的李荩忱就像是一座山,帮助自己遮挡呼啸而来的风雨,让自己有胆量推开门去看外面的世界;而今日的李荩忱更像是一抹阳光,撒在心头上,告诉自己外面的风雨已经尽数平息,尽管收拾行囊上路,去看那红尘的美好。

第二一二九章 为什么要送入书院

    沈婺华站在马车车辕上向外看去。

    虽然现在是秋天,但是她也能感受到田野之间的勃勃生机。

    而今天下太平,人间静好,当真是难得的好时候。

    “来!”李荩忱跳下马车,转身伸出手。

    沈婺华莞尔,任由李荩忱扶着自己下车。

    李沧海和晋陵公主此时都从后面马车上下来,向李荩忱行礼。

    “去玩吧,咱们沿着伊水一路玩到龙门去!”李荩忱指着已经让两个孩子眼馋的河滩。

    小皇子和小公主都是欢呼一声,向河滩跑过去。

    “陛下,这样太危险了。”沈婺华急忙说道,吩咐内侍和禁卫们抓紧跟上去,恨不得直接找两个人一左一右贴身护卫着两个孩子。

    “远远看着就可以,不准他们下水便好!”李荩忱吩咐一声,旋即拉着沈婺华的手沿着河堤向前走,“不用管他们,让他们玩去吧。”

    “可是······”

    “玩乐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有何不可?”

    “公主尚且还好,皇长子身为大汉未来之君,自然不能······”沈婺华秀眉微蹙,“陛下这样,要是让皇后知道了,未免又要说陛下放纵孩子了。”

    李荩忱伸手指了指前面的龙门山:“龙门书院就在那边了,今天他们玩的开心,以后就有他们的罪受了。”

    沈婺华怔了一下,忍不住说道:“陛下真的打算把皇子和公主们都送入龙门书院?”

    李荩忱正色说道:“这有何不可?”

    “但是······”沈婺华沉吟片刻,还是忍不住说道,“书院之中人多眼杂,谁都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而且孩子们心性未定,若是遇到阿谀奉承之辈,恐怕会有颠倒黑白之举,亦然不妥。之前在建康府的时候,皇后曾经一度想要把孩子们送入金陵书院,最后也只是让他们去听了两节课便作罢。”

    李荩忱摇头:“此话虽然不假,但是未免片面。”

    沈婺华顿时感兴趣的问道:“愿闻其详。”

    李荩忱看了她一眼,笑道:“沈姊姊这是打算成为大教育家啊。”

    “陛下就别拿臣妾开玩笑了。后宫之中的姊妹们都信任臣妾,而把孩子们交给臣妾一并看管,臣妾当然不能说把他们送到书院里去就直接送过去,到时候怎么交代?”沈婺华无奈的说道。

    后宫之中因为她年纪最长,所以即使是乐昌等人也都礼让三分,但是人家礼让并不代表着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到时候乐昌和尉迟炽繁等人追问起来,那不是让自己难堪么?

    李荩忱笑道:“一来呢,龙门书院的低年级里面能够入学学习的也基本上都是朝中权贵子弟,面向外界的招生很少,能够脱颖而出的必然也有过人之处,再加上书院的管理也几乎是半封闭式的,只要你们这些做娘亲的没有意见,完全可以让这些孩子吃住都在书院中,每天来往洛阳城反倒并不安全。”

    不等沈婺华说话,李荩忱紧接着说道:“这其次呢,也就是你们担心的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这个你们要知道,书院之中的学生,其出身也多半非富即贵,因此意图阿谀奉承以博上进的可能本来就不高,毕竟他们就算是完全不努力,也有父辈荫庇,根本用不到来这里讨好皇室子弟。而且书院之中,也不是按照身份地位排座次,而是依靠成绩。小沧海要是学习学不好,那也要当众接受惩罚、听从于班级中其余同学的领导。”

    “这是否有些不妥······”沈婺华忍不住打断。

    “既然是在书院之中,那就要听从于书院的规矩安排。”李荩忱摇头,“在书院院墙之内,只有山长、先生和学生,没有什么皇子皇孙或者布衣白丁,这是一个书院能够运转的根本所在。书院是内府一手缔造的,个中规矩难道沈姊姊不清楚么?”

    “这倒是。”沈婺华只能应道。

    进了书院,学生之间就再无尊卑,老师的一句表扬或者考试的优异成绩才是学生之间炫耀的资本。

    至于你爹是谁,这并不重要。即使是皇帝陛下来了,对于书院之中的这些当世大儒、在学术界都是名声远扬的老先生们,也是礼让有加,因此就算是皇子又能怎么样?

    “而且就算是真的有意图因为皇子身份的原因而阿谀奉承的,又有什么不可?”李荩忱紧接着说道,“人这一辈子总是会遇到善良君子,也会遇到作祟小人,更何况是未来的君主?沧海以后继承朕的衣钵,总是要有能够分辨忠奸的能力,知道什么人是真心为国、什么人只是动动嘴皮子,而这种能力往往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你们把他养在深宫之中,只有几个弟弟妹妹还有优中选优的孩子陪读,那他又如何能够培养出来这种能力?难道指望着他坐在皇位上就立刻能够有洞察天下人心的本领么?”

    沈婺华哑口无言。

    李荩忱笑道:“对嘛,因为真正赋予人这个本领的,可不是朕坐在屁股下的龙椅,而是从小到大的经历和历练。正是这些,让人能够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经历,又如何知道?不吃亏,又如何有教训?”

    “陛下所言极是,臣妾受教了。”沈婺华当下顿住脚步,抽出手,郑重的躬身。

    “沈姊姊无须如此。”李荩忱伸手挽住她的腰肢。

    嗯,还是一如既往地纤细柔软啊,一点都不像是生过孩子了。

    真不知道沈姊姊是怎么保养的。

    当下李荩忱的手忍不住上下游动了几下。

    “陛下!”沈婺华一把按住李荩忱作祟的手,“好多人看着呢。”

    李荩忱轻轻咳嗽一声,回到原来的话题上:“而且书院之中的这些孩子,未来也多数都会成为堪用之才,甚至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将会在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出现在朝堂上。等到沧海继位之后,他们就是朝堂上的顶梁柱,到时候同窗之情谊自然会让他们更加尽心尽力的攘助沧海,而沧海也应该知道他们为人处世的性格和能力,自然也就能够因材施用。”

    沈婺华颔首:“陛下考量更为深远,此臣妾等所不能及也,不过臣妾还有一个建议,请陛下接受。”

第二一三零章 内府要改制

    李荩忱倒是有些意外。

    因为提建议也就算了,竟然还有直接请自己“接受”这一说。

    “沈姊姊但说无妨。”李荩忱笑道。

    沈婺华伸出手指,按住李荩忱的嘴唇:“陛下以后不要再说什么沧海继位之后,那应该是很久远很久远的未来了。陛下春秋鼎盛,总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并不好。”

    李荩忱本来想说“人固有一死”,但是看到沈婺华坚定的眼神,顿时把这句话憋回去了。

    沈姊姊素来性格柔弱、与世无争,说出这样的话肯定也是有感而发。乐昌她们往往都是争强好胜,乐昌就曾经因为李荩忱没有让自己承担内府的诸多事宜而有所不满,但是沈婺华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心态。而沈婺华在外表露出来的强大的一面,往往也是因为背后有李荩忱的支持以及船到桥头、不得不为之。

    但是实际上她还是期望自己能够在李荩忱的庇护下,安然此生。

    李荩忱抓住她的手腕,轻轻的把她的手指挪开,郑重说道:“朕答应你。”

    沈婺华嫣然一笑,而李荩忱的心也跟着猛烈跳动一下。

    这笑容像是春日里的阳光,洒在人的心头上。

    自己好像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后宫哪个妃嫔露出如此笑容了,她们和自己一样,肩负着万民生死之重担,自然一刻都不敢松懈,平日里自己见过的最多的笑容,实际上并不是开心的笑容,而是欣慰的笑容,忙完一件事情之后虽然劳累但是欣慰的笑容。

    李荩忱有的时候也扪心自问,开设内府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时至今日,内府发展欣欣向荣,但是也引来了很多的非议,尤其是内府到底算不算大汉的内廷,如果算是内廷的话,那外廷被架空就是迟早的事,可是外廷被架空就意味着大汉的朝政将会完全落入内府的手中,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完全落在后宫妃嫔的手中。

    古往今来,除非特殊情况,后宫不得干政。

    内府的设立就已经相当于打破了这个常规,只不过一开始内府的落脚点并不在朝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因此往往还说得过去。但是一旦内府开始履行原本属于外廷的职责,那就不是干政的问题了,而是国家大事全都被内府掌控的事情了。

    李荩忱能够理解外廷群臣的这种担忧,而让内府变成内廷本身也不是他的构想。因此时至今日,李荩忱不可能明摆着站出来替内府说话,这一切的内外压力都需要乐昌她们去承担。

    看来是时候要和她们好好谈一谈这件事了。

    内府不可能永远都维持着现在的状态,现在这种状态能够适应于圣明或者至少不会有明显判断失误的君主和同样能够承担起来足够责任的妃嫔,李荩忱虽然自问自己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至少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作为一个后来人的远见卓识,能够巧妙的制衡内府和外廷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乐昌她们也能承担起来足够的责任。

    可是如果此时坐在皇位上的不是李荩忱呢?后宫之中的也不是和乐昌、尉迟炽繁等人一样有足够能力和手腕的女子呢?那内府会不会变的一团糟?

    尤其是乐昌等人有能力,但是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因此内府能够和外廷井水不犯河水——现在双方之间的冲突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人才和资金的争夺上,还没有直接扩展到对权力的争斗上,说的具体一点就是外廷群臣已经感受到了内府的强大,但是一时半会儿也没有本事撬动内府这个庞然大物。

    而一旦内府落入很有野心的人手中,那么内府就很有可能变成这些人和外廷争夺实际权力的重要工具,毕竟现在医疗、教育等等已经逐渐成为大汉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朝廷投入很大精力以收拢民心的方式,因此要是真的拿着这个作为把柄和外廷相互攻讦,不见得外廷就会寸步不让——谁家孩子都得读书,谁家也都得治病不是?

    如何处理已经强大起来的内府,李荩忱的心中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但是具体怎么走,还需要乐昌等人想办法。

    ——————————-

    陛下会来视察龙门书院,裴矩并不觉得奇怪。

    再怎么说,龙门书院也是陛下的心血,是大汉整个书院体系之中目前来看最重要的一环,朝廷对龙门书院的重视程度甚至要高于金陵、岳麓、成都和长安这四大书院,而新组建的邺城书院还有江陵书院以及岭南的番禺书院等等,从最开始规划的规模上就比不上四大书院,更不要说和龙门书院相比了。

    要不是因为龙门书院如此地位,裴矩也不可能安心在这里教书。

    再怎么说他也是曾经执掌一国权柄并且在北方士林执牛耳的存在,当书院的山长,说好听一点儿是养育桃李,说难听一点儿不就是一个教书匠么?且看看大汉主持各处书院的都是什么人物?要么是西梁皇室这种本来就不适合执掌权柄的,要么就是诸如之前徐陵这种年岁太大的,而他一个正值壮年的裴氏家主,前来主持一个书院,怎么看都是大材小用。

    当时家族之中不少想要借助裴矩上进之子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都大失所望。

    而他们并不知道的是,裴矩之所以安心教书,还不是因为李荩忱许给他的很大。

    未来由裴矩执掌的,将不只是一个龙门书院,而是大汉的太学,是整个龙门所有的书院,甚至是大汉所有的书院教育。

    天下学子,皆我门生,这是何等的霸气?

    放眼上下千年,也从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孔老夫子门生三千又能如何,我裴矩的门生何止三万!

    裴矩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也只有这种事才能让他提起斗志,哪怕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山长也无妨。

    李荩忱并不是在画饼,给裴矩这样聪明的人画饼并没有什么用,当裴矩在短短几年之内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所动作,主动调离这个岗位,绝对不可能傻乎乎的在这里等着。

    龙门书院几乎是在几个月内拔地而起。洛阳作为大汉的都城,所有的营建资金和资源自然都要向洛阳倾斜。

第二一三一章 龙门书院的新学生

    当然所有资金和资源倾斜向洛阳的前提条件也不是没有,运河的修通极大的方便了南北物资往来,同时建康府的扩建计划还有长安城的新建计划都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当然长安城的修缮和扩建,按照完整的计划,还有很多没有建造的地方,毕竟这里是未来大汉在西北连接塞外的重要枢纽,现在完成的只是第一阶段,但是再加上原本的长安城垣,倒也够用了。

    毕竟现在西北之战才刚刚开始,等到大汉打通河西走廊,再杀入西域,那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长安和建康府暂时用不上人,施工队还有材料之类的自然都可以挪动到洛阳来。

    新的洛阳城正在营建中,说起来也振奋人心,这座洛阳城,朝廷实际上只拿出了一半的资金,剩下的钱财多数都是各地商贾还有那些世家们慷慨解囊,甚至关中、巴蜀、荆州和江南等地的百姓也多有募捐。这些年南方和巴蜀等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自然发展地也越来越快,再加上朝廷对北方战争不断,整个社会都在高速运转,因此不少百姓都已经开始有了闲钱。

    华夏百姓从本质上都是质朴而无私的,国家让我享受了太平,甚至还让我能够攒下来点钱财,当我没钱的时候甚至还能够向慈善堂申请一定额度的补助,那我现在有钱的时候,当然不介意给朝廷一点。

    可以说这一次营建洛阳的成功募捐也让很多原本对于李荩忱施政方针之类的存有疑虑甚至干脆就是站在反对面的名士之流改变心思,朝廷那些看上去离经叛道的行为,却是实打实的在为这个时代的百姓带来和平和富裕,现在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大家自然也就能更好的放下成见,出山为大汉服务。

    光是最近各个书院招收的当世名士就有不下十数位。

    当然······大汉一统江山,坐稳了天下霸主的位置,可能也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

    反正你不入仕大汉,就只能一辈子乖乖在山野之中当一个村夫了,而实际上大多数隐居的名士当中,又有几个是真的要做那闲云野鹤的?还不是在等机会罢了。

    至于慷慨解囊的商贾和世家,商贾们的目的自然非常明确,未来的洛阳城必然是天下的心脏,只是看朝廷对这座城的规划就知道,到时候这座城中必然钱财如流水,哗哗的淌。现在自己主动一点,获得朝廷的奖赏,那么到时候自然就能够凭着这奖赏和经历,更容易的在城中占据一块更好的地段。

    大汉对于洛阳的重视程度在很大一部分上就体现在,这座新的洛阳城内所有屋舍土地之流,都不是你花钱就可以买到的,而是需要朝廷根据民间的申请需求统一分配,到时候谁在之前营建城池的时候贡献比较大,自然谁就能够分到好的地段,让你自己来选甚至都可以。

    而世家们自然就比较倒霉了,朝廷这一次北伐,世家们也算是出力颇多,因此朝廷对待北方世家也没有和之前对待江南世家那样很干脆的一刀切,所有家产田亩之类的一概充公,而是准许世家继续保留一定的财产,只是从原来的地头蛇变成现在地方上的富豪罢了。

    但是朝廷对你们这么宽容,你们是不是也得表示表示?

    正好朝廷需要钱营建洛阳,这不就给你们个机会,你们都意思意思呗。

    世家们到底还是有钱的,意思意思自然也不能给的太少了。

    大家虽然各怀心思,但是钱都没少出,因此最后各个渠道涌上来的钱财,连户部都吃了一惊。不说别的,单单是御史台纠察这个过程中贪赃受贿和中饱私囊的官吏,就足足查出来上百人,其中多数都是地方州府的吏员,但是“大鱼”也有好几条,朝廷没有丝毫心慈手软,该判刑的判刑,该掉脑袋的掉脑袋,整个官场都风声鹤唳了好几个月。

    没事的也怕有人污蔑,给自己徒惹麻烦,而本来就有事的,更是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这上百号人里,有十多个都是承受不住心理压力来自首的。

    洛阳城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风波之中日渐崛起,与此同时,从洛阳直通龙门的驰道也在修建中,下个月李荩忱要是再来龙门,速度可能要比今天快上一倍。

    龙门这边的建设同样是如火如荼。

    龙门书院盘踞在龙门山侧,比邻龙门石窟,亭台楼阁、分外庄重弘大。而龙门书院的外围,配套的各种府衙、商铺、客栈之类的,都已经拔地而起。

    除此之外,还有其余的那些书院,围绕在龙门书院周围,多数也已经快完工,另外在伊水对岸的书院也都逐渐露出身影,甚至工部的龙门营造司还打算在伊水上搭建一座桥,直接沟通现在的东西两岸,只不过现在需求还没有那么大,依靠船也能够解决,因此暂时搁置罢了,等到以后西岸的学院陆续建起来,学生人数日益增多,那么这座桥自然也就会变成刚需。

    龙门这一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背后也有参与设计和建设的裴矩很是欣慰,因此他也很想让李荩忱来看一看,向这位皇帝陛下表示,当初派遣他来做这件事是对的。

    李荩忱来了,裴矩并不意外。

    沈婺华也陪着来了,裴矩同样不意外,毕竟书院的背后,内府可是大财主,陛下视察书院,内府肯定要派人陪着的,而派来的是已经没有什么具体事务在身的沈婺华,则表示了内府和皇后对于裴矩的信任和支持,就相当于派了一个人来站站场子、充当内府门面罢了,实际上说什么、做什么都是裴矩自己决定,内府只掏钱、不干涉。

    但是站在李荩忱身边的李沧海和晋陵公主,这裴矩很意外。

    他也是聪明人,哪里还能不明白陛下想干什么。不然的话陛下绝对不会带着两个孩子来,就算带着过来,那也应该是带着皇长子,以让皇长子对于大汉的这些新机构之类的有所了解。

    可是陛下还带着晋陵公主······

    看来龙门书院就要有新学生了。

    不过这两个新学生,属实让人头疼啊。

第二一三二章 书院等级和女学

    很快李荩忱就以学生家长的身份为两个孩子办好了入学手续,后天就正式入学。

    龙门书院发展建设到现在,已经非常的全面。

    李荩忱现在所站的二层回形楼,位于龙门书院的正门正前方,是书院的办公之处。而回形楼的一侧是文庙,另一侧是武庙,代表着龙门书院培养的学生将文武兼备。

    从这个办公楼向两侧延伸,蒙学、塾学再到大学堂分列开来,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坡上。这三种学堂自然也就对应着后世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大汉现在已经完成了大量书院和更侧重于培养技术的综合类学院的建造,甚至大多数居住在城镇中的居民子弟都已经可以上学读书。

    因此将这些书院和学院划分级别以利于管理便是当务之急,按照内府的规划,书院将会被划分为三个等次,分别涵盖启蒙教育、之前的私塾教育以及后来的书院教育,并且内府已经在和礼部商议,改进科举考试的选拔要求,至少需要塾学毕业的人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以求能够帮助科举考试预选筛查掉很多本来就只是滥竽充数的人,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民间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现在朝廷已经给了每一个平民百姓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也是要经受完整的教育才能够得到的,你连书都没有读过,就不要再来添乱了。

    让子孙后代接受教育,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是很多人都乐意于去接受的,毕竟随着社会的日渐繁荣,任何人都不期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和自己一样,依旧过着饥一顿饱一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现在是一个刚刚结束乱世的时代,生存和温饱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读书学习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家里耕地来的稳妥呢,保不齐什么时候战火重燃,读再多的书也都完蛋。

    朝廷和内府现在要做的自然就是逐渐扭转这种概念,让百姓,尤其是那些依旧远离城镇的百姓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也能够为朝廷培养更多的人才。

    现在朝廷只是完成了对这些书院的等级划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从科举考试等等角度出发,而按照李荩忱之前已经同意,或者说背后本来就有李荩忱指挥参与的教育体系建设纲要,下一步就是要推动大汉的百姓义务接受教育,相配套的自然也是整个书院体系从内府之中剥离出来,成立单独的部门单独管理,以避免和其余部门出现权限不明的问题。

    只不过现在大汉境内的书院数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实现对新一代年轻人全面教育的地步,因此这些都需要容后再议。而且在此之间,接受教育本来就是社会上层人士的专权,之后进入书院亦是如此,寻常百姓家的子弟又有多少能够进入书院?除了个中翘楚之外,其余大多数的实际上还是勋贵和世家子弟罢了。

    因此现在朝廷要是推动全面的教育,不但普通百姓可能不会支持,这些勋贵上层更是很大的阻力,就和当初朝廷推行科举制的时候一样。不过李荩忱已经下定决心的事,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到时候这些家伙们假如不识相的话,那李荩忱也不介意再再一次“正旦大典之变”。

    不过现在李荩忱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是稳中求胜,因此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也不会贸然把自己推到这些人的对立面。

    温水煮青蛙,讲究的就是一点一点的剥掉这些人的依靠,等到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反而成了少数派不说,甚至就连接受了新式思想和教育的后辈孩子们,都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到了这种情况下,再反抗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每一次时代的变革之中,都会有那么一些思想保守的人,但是也会有更多甚至不惜与自己的阶级对立的人,前者注定要为旧的时代殉葬,而后者则注定会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关键还是你想不想去做。

    话说回来,再看这龙门书院两侧,都是一样的构架。

    之所以有这么完整的两套班子,是因为龙门书院将会是大汉第一个在同一书院之中同时开办普通学堂和女学的。

    女学,这也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女子入学,历朝历代都没有过先例。甚至在整个华夏历史上,封建社会阶段都是不折不扣的男权至上,因此女子入学简直想都不想要想,读一读自家的私塾就已经算幸运的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是在最开放的唐代,这也是闻所未闻的。

    当然了,书院和学堂,也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的,华夏历史上有完善的书院系统都要到宋代了。

    大汉的书院归内府指挥,而内府又归后宫妃嫔统筹调度,因此女学自然也就在后宫妃嫔们的争取下以及李荩忱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应运而生。

    只不过女学到底还是在这个时代过于“离经叛道”,时至今日也只有建康府和成都府两个地方开设了女学,而且也都是依附在金陵书院和成都书院下,共享师资力量,并没有自己完全独立的领导和教育班子,但是名义上却是独立的,因此怎么看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想想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办女学,所要顶着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而龙门书院内部所开设的这个女学,和之前的两个女学就已经完全不一样,这个女学是完全隶属于龙门书院的一部分,和对面的男学并列,不再是偷偷摸摸附属于某个书院,算是女学开办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把自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儿送到书院里面来学习的,和另一边所有学生几乎都是各个家中的翘楚不一样,女学这边的学生几乎都是商贾、工匠等等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书院和工商实际上都属于新生事物,这个时候自然也要多加支持,而且孩子养在家里也不指望能怎么样,去学院之中学到一些真才实学,以后保不齐还能在打点家业的时候帮上忙。

第二一三三章 题名

    有着让自家女儿受教育思想的家长,必然也是前卫的。

    这自然同样也是少之又少。

    毕竟在这个时代,家中女子,哪怕是正妻所生,往往也都只是联姻的工具罢了,确实很少有人愿意去培养一个女儿。

    所以时至今日,龙门书院之中的女学,也不过只有十几人罢了,而且都还是最开始的蒙学阶段。至于原本为女学准备的大批屋舍,这个时候实际上都空着,按照书院的规划,暂时先用于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的短期课程,主要也是针对各地选拔上来的官吏,也算是地尽其用。

    说句实话,身为山长的裴矩对于能够成功开办起来女学并没有多少信心,出身世家的他本身也只是刚刚开始把自己思考问题的一些思路跳出世家的范畴,当然也不可能就直接接受开办女学这种概念,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只不过内府和朝廷双重压力下来,尤其是陛下的压力下来,裴矩也只能硬着头皮这么干。但是他也倾向于能够只是先做做样子。

    但是今天陛下带着晋陵公主前来书院并且亲自给公主注册入学,这就让整个龙门女学原本尴尬的地位一下子不复存在,陛下作为背书,公主在里面上课,你们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就算不为别的,能够和最受陛下宠爱的晋陵公主套近乎,大好的机会你不要?

    皇室公主,在很多情况下已经跳出了女流无实权的范畴,尤其是一些用拥立之功的公主,更是会在皇室之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先汉的馆陶长公主自然就不用说了,没有这位也就没有汉武大帝,而后来南朝刘宋的那位刘楚玉也不用说,皇帝尚且让其三分。

    当然了大多数情况下也要看皇帝本身,假如皇帝本身对这位姊姊或者妹妹并没有什么好感和亲近之情的话,自然一切都是免谈。

    但是且看现在的大汉,长公主可是实打实掌握着权力的,内府之中除了皇后之外,威望最高、权力最大的实际上就属她了,相比之下尉迟炽繁和萧湘还要稍微让一让,毕竟在现在书院体系逐渐独立的实际情况下,由李怜儿亲自坐镇指挥的医院体系已经逐渐成为内府的主体,不容小觑。

    而晋陵公主,同样颇受陛下宠爱,单是这晋陵一郡封地之大,当初就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保不齐今日的晋陵公主,以后就是一位如今日长公主这般的存在,所以前来示好并不是什么坏事。

    裴矩看着在院子里带着弟弟玩耍的晋陵公主,额头已经微微有汗珠冒出,可想而知,过不了多久,听闻消息的各家各户就会开始把女儿送过来,女学很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繁荣。

    自己得多加权衡各方啊,不然的话有支持的就会有反对的,这些持反对态度的保不齐就要给自己施加压力。

    “爱卿,好一座龙门书院啊。”李荩忱此时站在裴矩的身边说道。

    裴矩深吸一口气,是啊,好一座书院,希望不会因为您老人家这么一搞而出什么岔子,不过他表面上当然还是要恭敬地说道:“书院营造,教书育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陛下之功德,后人自当感怀。”

    李荩忱哈哈笑道:“但愿吧。”

    “臣请陛下攘助一事。”裴矩紧接着说道。

    “爱卿但说无妨。”李荩忱的心情看上去不错。

    “还请陛下带着全书院师生一起,在这预留出来的道路两侧种下树木,并为龙门书院题名。”裴矩郑重拱手。

    李荩忱这才想起来,龙门书院的牌匾的确还没有挂上,只是在门口立了一个牌子,原本自己还以为是内部还没有装修完所以不算正式开门,没想到裴矩是早有“预谋”。

    龙门书院是要建设成为大汉的最高学府的,由陛下亲自题写匾额,的确要比任何人写都来的合适,这一下子就能把之前徐陵为其余书院题写的匾额比下去,彰显龙门书院独一无二的地位。

    不过李荩忱其实是有些惭愧的,他的书法虽然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曾经勤学苦练,但是平日里事务繁忙,再加上自己又是半路出家,因此也就只能说“堪用”,属实是没有办法和徐陵这个级别的相比的,孝穆公那是什么人物,治世之能臣或许不能完全称得上,但是在诗书礼乐这方面,独步天下啊!他的书法,自然是没的说。

    “陛下笔墨,一字千金。”裴矩此时还以为李荩忱并不愿意,急忙说道,“悬挂龙门上,更能鼓舞士子、努力学习。”

    “也好,笔墨伺候!”李荩忱颔首。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很快李荩忱就写下了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裴矩当然才不管是好是坏,他要的就是陛下的落款而已,盖在那里的印比陛下的这四个字来得重要,当下他便是好一通称赞,闹得李荩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也是为难裴矩了,再怎么说这个闻喜裴氏家主的书法也不差,让他这样捏着鼻子拍马屁,李荩忱都有些过意不去。

    题完字自然就是一起植树。

    书院师生都已经恭敬在外等候,而还有一圈各个报社的记者们围在周围,人数不遑多让。

    李荩忱这一次主要是以家长的身份来送两个孩子入学,因此本意并不想非常高调,毕竟他要强调自己是以一个孩子父亲的身份,而不是大汉陛下的身份。所以官方层面上也没有通知报社。

    只不过不需要官方统治,众多报社一个赛一个的嗅觉灵敏,陛下车驾出宫,哪怕是轻车简从,也会直接被他们抓住,立刻跟着过来。除此之外······李荩忱觉得自己也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裴矩这家伙本身也跟很多报社通风报信来着,不过泄露陛下行踪毕竟是可大可小的罪名,李荩忱此时倒是并不打算深究此事,但估计洛阳府那边很快就会和裴矩接洽,至少龙门书院这边要给出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不然的话就得再找一个替罪羊了。

    在这方面,李荩忱相信裴矩既然有胆量去做,自然也就应该把一切都布置妥当了。

第二一三四章 天子门生

    裴矩早就准备好的树种是桃树和李树,很有象征意义。

    再加上陛下亲笔题写的牌匾,李荩忱在龙门书院晃了一圈,就会直接让龙门书院天下扬名。

    本来龙门书院就被标榜为新时代的太学,陛下又如此鼎力支持,更是会让很多原本还在犹豫的人果断地选择此处。太学是什么,从太学里出来的学生,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天子门生啊!

    李荩忱对此也只能说,裴矩这也算是把名人效应运用的炉火纯青,和李荩忱当时专门请徐陵坐镇成都书院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好歹徐陵徐陵在成都书院还是正儿八经上课的,而裴矩这么搞,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

    不过龙门书院本来就是李荩忱规划之中的大汉最高学府,所以为龙门书院免费做做宣传,李荩忱并不介意,只要裴矩不让自己失望就好了。

    一名名龙门书院的孩子已经翘首以待,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见到李荩忱就已经是此生的荣幸,此时更是脸上难掩激动的神情。

    李荩忱看着这些孩子,心情自然也是大好。

    这些孩子在书院之中学习,从小接受的就是大汉的新式教育和新式思想,可以说他们是世家豪门等等制度最坚定的反对者。现在李荩忱所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这些已经雌伏在自己麾下的世家们什么时候就会跳出来搞事情,毕竟李荩忱现在都已经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多精力可以一直看着这些家伙,可想而知,等到自己年迈或者千古之后,这些家伙很有可能会死灰复燃。

    到了那个时候,这些书院之中的孩子们也就成长起来,他们将会成为大汉锐意进取、砥砺改革的新一代人。而且算算时间,李荩忱很清楚这一代人都会有谁,历史上唐初一手缔造贞观之治的群臣们,这个时候应该正是读书上进的年纪,只是不知道现在这些孩子之中,有没有魏征、杜如晦?

    至少长孙无忌的名字,李荩忱记得之前好像在蒙学的名单之中看到过,只不过现在长孙无忌也不过就只有五六岁罢了,因为是长孙晟的儿子,所以在外也受到特殊的照顾,不然的话以其鲜卑子弟的身份,似乎很难进入蒙学。

    从年龄来算的话,此时魏征和杜如晦等人也应该到了入学的年纪,只是不知道在不在这周围的人群之中有没有他们的踪影。

    时至今日,李荩忱已经不再把大汉的未来或者说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寄托在对某个历史上名臣将相的搜寻上。整个时代的背景都已经改变,真正有才能的人会自己脱颖而出,不需要李荩忱的刻意扶持,比如李渊和张须陀这种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人物,即使是李荩忱没有刻意安排,甚至还有所压制,也改变不了他们依旧是人中翘楚的事实。

    相比之下,李荩忱更加上心的,实际上还是其余的那些原本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甚至有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人。他们经过大汉书院的培养,谁能知道不会成为下一个名臣名相,为大汉之栋梁?毕竟时代变了,思想也变了,历史上有赫赫威名的人不见得就能够顺应新的思想,而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人,保不齐在抓住机会之后就能够展露出来自己的才能,一飞冲天。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固然不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会有大量的金子被掩埋在地下,等到他们发光的时候,或许已经用不到他们了,或者他们本身也都已经垂垂老矣,发光又有什么用?可不是人人都有精力能够成为姜太公。

    李荩忱亲手在书院内部中心大道的尽头植下一棵树,看着在风中甚至微微晃动的小树苗,李荩忱长长呼了一口气。希望这书院的孩子们也会和这些小树苗一样,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齐齐背诵《诗经》中的诗词,琅琅声音在龙门书院之中回响,又盘旋直上云霄。

    在第二天出版的《洛阳日报》中,一名从现场返回的记者这样写道:

    “当孩子们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放下手头上的活计,听着孩子们的声音。声音是那么的清脆和动听,以至于我们甚至都忘了记录。最后陛下带着孩子们又齐齐背诵了《诗经》中的《无衣》一篇,只不过这首诗一向的肃杀在孩子们的声音中显得那么的从容和壮阔,我们从中感受到最多的,并不是将士们生死与共的勇敢,而是一群年轻人、一群未来可能的栋梁们并肩向前进的斗志。我不知道这些孩子们到底懂不懂这首诗表达什么意思,但是我想说的是,他们应该都懂,自己要做什么。”

    ————————-

    李荩忱端坐在大殿上,左手边的户部尚书陈叔慎、礼部尚书江总、刑部尚书沈君高等人和右手边的乐昌、尉迟炽繁还有昨天从河内赶回来的萧湘相互对视。

    要讨论的事情实际上很简单,内府现在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朝廷不可能放任内府继续如此发展。

    内府按照原本的计划在各个方向上按部就班的前进,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内部旗号不能再这么保持一致了,尤其是书院还有医院等等,而今发展的很快,可是他们在行事的时候都是统一打着内府的旗号,这本来就不方便管理,而且也很容易出现误会。

    远的不说,单单是两天前,内府书院这边派了一批人前去户部接受拨款,紧接着又是医院这边,也派了一批人,然后慈善堂之类的内府大小部门依次前来,让户部顿时好一顿焦头烂额,最后就连陈叔慎自己都不清楚内府到底拿走了多少钱,有多少人是打着内府本身的旗号,又有多少人是具体到了各个部门,最后陈叔慎一气之下也只能把内府的人拒之门外。

    结果这一下子轮到内府不愿意了。

    这一次朝廷北伐,内府出人出力,有很多多余的人手都被六部借调——这也是六部和内府之间虽然互相看着不顺眼,但是有没有办法真的撕破脸皮的原因之一。用着人家的人,结果还找人家的茬,未免有些不厚道。

第二一三五章 分割内府

    当然作为报酬,外廷这一次也是愿意补偿内府因为借调之事的损失的。

    说句实在话,即使是大汉一统北方对于内府来说也是好事,但是人家做的也很厚道了。

    内府的人过来,不但所有东西都带的齐全,甚至就连粮食都自己带着,完全就是来做牛做马的架势,因此外廷也不好意思不给人家表示表示。

    除了借用内府的人之外,内府下属的医院、慈善堂等等机构在历次战役中紧跟在军队后面前进,医院负责收敛伤患进行治疗,而慈善堂则负责收敛士卒尸骨,暂时不能辨认的就地安葬,能够辨认的则进行标记之后安葬,假如条件足够,比如到了战争的后期,运力都已经没有那么紧张,甚至还能后送尸体,以让这些战死的将士能够早日还乡入土。

    要是换作之前,这些战死将士的治疗和埋葬等等都是军方的事,现在有了内府负责,自然给军方解决了很大的麻烦,但是内府也没有那么多的钱财用于治疗和抚恤,因此军方肯定是要给内府报销的,而军方的报销自然就依靠户部。

    林林总总,内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要找户部掏钱,因此才闹出来之前这一出。而这么一下子,自然直接把李荩忱本来就担心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内府发展太快而导致的管理混乱,如果不能尽快解决的话,很有可能反过来给朝廷造成麻烦。

    李荩忱初步向乐昌等人表露了这个意思,实际上按照李荩忱的计划也很简单,内府之中占据大头的书院体系和医院体系独立出来,财政上改由内府和户部共同拨款支持,换而言之,这两个部门逐渐变成独立于内府和外廷的部门,已经有些类似于御史台了。

    但是和御史台也是由户部独立拨款不同,内府依旧有对这两处的拨款权以及人事任免的权力,因此御史台是超脱外廷,而医疗和教育体系更像是变成内府和外廷的融合产物,双方都对这两个部门负责,而这两个部门也听从于两边的建议。

    至于内府剩下的慈善堂以及书院体系之中剥离出来的书籍印刷编撰部门、媒体报社部门等等,另外再加上医院体系剥离出来的药材研发和买卖部门等等,则按照职能重新划分和归并,逐渐形成和外廷七个部门一样的构架,避免相互掣肘以及不方便内部人理清关系之后进行管理和任命。

    对此,乐昌和尉迟炽繁等人并没有意见。

    内府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后宫姊妹们共同的心血,要说直接把医院和教育这两大块直接从内府之中剥离出去,她们实际上也是于心不忍的,这就相当于把孩子从母亲身边夺走。

    不过一来她们也清楚,内府现在过于庞大却管理混乱,之前的时候大汉处于长期的战争状态下,整个大汉无论内府还是外廷,即使是混乱却也每个人各司其职、没有人敢松懈,毕竟战时律法最是严格,自己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要掉脑袋的。

    而现在举国齐心以努力的战争已经结束,虽然西北还有战火,但是已经不足以让全国上下都一直绷着一根弦了,自然很多问题就会陆续暴露出来,与其等到内府闯祸引来争议,倒还不如自己先忍痛割爱,把这两个的确本来就不适合内府独自掌握的部分分割出去。

    其次呢,书院和医院也不是完全从内府中脱离,内府依然有对两者的足够管理权,尤其是拨款和人事任命的权力还在,这样内府就依旧能够保持着对两者的掌控,外廷的介入更像是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避免内府一家独大最后形成垄断。

    因此乐昌她们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都只能选择接受。

    这本身就是一个折中的方案,陛下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然的话直接把这两部分划分出来,和之前新诞生的农部一样,成为外廷的两个新部门,岂不是更好管理?

    李荩忱显然也是不想让乐昌她们受委屈,也不想惹来内府的非议,所以才提出这样的方案。

    不过乐昌等人也不可能就这么轻易的把内府如此重要的两个部门拱手让出,毕竟她们也是付出大量心血在里面的。现在外廷既然要掺和进来,那就得当面会商,双方共同拿定一个协议,到底哪一部分由内府负责,哪一部分由外廷负责,这也是为了方便日后的管理。

    对此,外廷群臣自然并没有意见,单是今日御书房中,六部尚书就来了三个,而其余各个部门也都派遣了主簿一层的官员前来。而军方、御史台和尚书省台内也都各有代表。

    众所周知,内府这个庞然大物的背后实际上是站着陛下,因此外廷如果不能拿出足够的诚意来,陛下肯定也不会满意的,要是到时候陛下反悔了,那岂不是白高兴一场?

    同时外廷群臣也清楚,这一次既然是会商,那么说难听一点儿就是谈判,双方之间肯定要讨价还价的。

    户部尚书陈叔慎肯定需要登场,但是这位户部尚书是当朝皇后的弟弟,对上自家阿姊,气势就已经先弱了三分,因此必须要请一位大佬坐镇,刑部尚书沈君高自然就成了不二人选。

    刚刚完成大汉律法第二次修订案的沈君高,现在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心情和原来大不相同,眼睛扫到谁,似乎都跟抓到了一个法外狂徒一样,恨不得直接摩拳擦掌给你定罪——这家伙对自己制定的律法条款清楚得很,真的要罗织罪名的话,没人能够招架得住。

    还好沈君高也就是想想而已,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名号挂在史书上“酷吏”的下面。虽然做的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听着就难听,而且要是让自家大哥在九泉之下知道了,怕不会饶了自己。

    不过即使是这样,最近群臣们看到他也都是尽可能绕着走。

    这位也不是好惹的。

    而现在需要有人镇场子了,那大家自然就想到了沈君高。

    论辈分,沈君高可要比陛下高,自然也比皇后高,要不是沈婺华现在已经不再担任内府的具体事宜,一旦沈婺华也前来的话,沈君高更是能够压的死死的。

第二一三六章 大佬们的沉默

    李荩忱看到坐在下手、端着茶杯轻轻抿水,好一番整好以暇的沈君高,就有点想笑。

    这位沈家大叔摆明是要仗着自己的辈分高来给六部撑场子的,连带着两侧的陈叔慎和江总都不由自主的挺直腰杆。

    对此,李荩忱只想表示,陈叔慎这个小子今天之后估计又要被他姊姊穿小鞋了。不过至少现在当着李荩忱这个皇帝以及沈君高等长辈的面儿,乐昌并没有说什么,乐昌身后、本来只是被她姊姊硬拽过来旁听的陈宣华,这个时候倒是来了兴趣,对着陈叔慎做了一个鬼脸。

    乐昌察觉到了自家妹妹的小动作,当下微微侧头,瞥了她一眼。

    陈宣华顿时收敛起来笑容,正襟危坐。

    对于自家这个妹妹,乐昌也有些无奈,原本她自然是打算好好培养一下陈宣华并且让陈宣华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毕竟陈宣华比自己还要小十多岁,等到自己百年之后,陛下假如还在的话,很有可能还需要册立皇后,到时候陈宣华就是不二人选,这样自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太子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毕竟换了一个皇后,不管是谁,都应该会更加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太子,到时候难免会出现因为权力而导致的争夺,这在历史上也已经屡见不鲜。乐昌甚至都不能保证坐在自己身侧的尉迟炽繁和萧湘会没有这样的心思。

    让自己的孩子登基,自然是每一个后宫之中妃嫔的愿望,这个愿望可能大也可能小,但是总归是存在的,一旦有机会,这种愿望自然也就会跟着被无限放大。

    因此相比于这些甚至在内府之中的权力划分上还和自己有矛盾冲突,同时又牵扯到外廷各个派系冲突的姊妹,乐昌显然还是更信任自家亲妹妹,至少陈宣华和乐昌并没有什么权力划分以及利益上的冲突,再加上血缘关系,两人自然可以视为一个整体,相同的道理,她们的孩子到时候自然也会因为这一层关系在而相互扶持,就算是真的出现了什么龃龉,也不会痛下杀手。

    只不过让乐昌无奈的是,自家这个妹妹总给人一种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除了自己负责的那一亩三分地上的事之外,别的一概不问也一点儿都不关心,甚至就连自己的那点儿事也得和杨妙合作,似乎并没有多少想要把整个医院体系都掌握在手中的野心。

    对此乐昌也只能表示,肯定是李荩忱把陈宣华给宠坏了。

    如此一来,这丫头这辈子应该不用因为什么时候失宠了之类的而担忧,但是也的确很难帮助乐昌再做些什么了。这也是为什么乐昌最近对于陈叔慎的态度一直不是很好,她必须要督促着自家弟弟尽快向前进,一个户部尚书虽然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但是说到底只是外廷六部,不,现在是七部之一罢了,按理说这七个部门之间的尚书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因此陈叔慎只是现在坐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罢了,保不齐哪一天他有工作失误的话就有可能会被调走。

    大汉并不会因为离开了陈叔慎就没有办法运转,因此陈叔慎手里捧着的也不是铁饭碗,乐昌不着急才怪呢。

    乐昌和陈宣华她们的神情自然都被李荩忱看在眼里,只不过李荩忱并不打算掺和这些。乐昌想的的确应该是有点多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她既然坐在这个位置上,为未来规划一下也没有什么问题。只要陈叔慎或者陈宣华能够表露出来上进之心并且有更大的成绩,那李荩忱当然也不介意提拔一下。

    大殿上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冷淡,毕竟内府和外廷之间的矛盾随着天下一统而逐渐浮出水面,原来的时候大家同仇敌忾,现在到了划分战利品以及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战后体系的时候,大家自然都想要尽可能的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内府和外廷固然是两个对立的整体,但是双方之间并非没有联系,而且双方内部也并非没有矛盾。

    外廷内部的矛盾当然更加明显,南北之间、文武之间,相互之间都不服气,尤其是在利益的分割上,南北官员们会相互对峙,与此同时,在国家下一步的战略规划上,文武官员又尝尝各持己见。

    而内府的矛盾自然就体现在资金的划拨上,谁都想自己能够多拿一些钱财以干出来更多的成绩。

    至于内府和外廷之间,虽然深层次的对立从来没有被化解过,但是至少在表面上双方还是保持合作态度的,尤其是不少外廷要员和内府妃嫔本来就是亲属关系,这种合作并不会因为双方之间的利益纠纷而真的被打破。

    只不过至少双方的大佬们之间是很少有直接面对面交流机会的,今天要不是李荩忱坐在上首看着,恐怕双方一照面就有可能忍不住直接打起来。现在李荩忱在,自然就不能太嚣张,只能一个个大眼瞪小眼,导致气氛愈发的紧张。

    即使是跟着旁听的陈宣华、尉迟贞等人以及对面的各部吏员,也都察觉到大佬们之间的对峙情绪,顿时都收敛起来原本轻松和好奇的神情,坐的分外端正。这种时候,自己最好是规规矩矩的,不然的话保不齐就成为对面的突破点。

    沈君高轻轻咳嗽一声,原本都快要凝固的气氛总算是稍微活了起来,很多憋不住的都忍不住轻舒一口气。

    沈君高其实有些无奈,他本来只是来镇场子的,所谓镇场子,自然就是不需要说话,就直接坐在这里静观风起云涌,等到自家人快要招架不住的时候,及时挽回损失,而等到自家人高歌猛进的时候,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拿到更多的好处。

    结果到了现场沈君高才发现,事情好像并不是这样的。

    陛下摆明了看戏的态度,而内府和外廷之间的话事人们直接对上之后,就一直都保持沉默,似乎谁先开口,谁的底气就泄了一样。不过想想也是,本来内府在这件事上就是吃亏了的,可是新成立的部门也不在原本六部的管辖范围内,因此六部也没有沾到多少光。

第二一三七章 你来我往,针锋相对

    看上去这一次是内府割掉了自己最主要的两部分,但是割出来的这两个部门,在此之前和外廷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说到人才的任免以及具体规章制度的制订,外廷实际上还得听内府的,谁让你根本就不知道医院和书院等等是怎么建设和运转的呢。

    尤其是诸如尚书等有实权的管理人员,更是需要内府来决定,不然的话,外廷派来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那直接造成了混乱又该如何是好?

    所以现在名义上这两个部门变成了双方共同管辖,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至少在最近两届官员的任免上,内府还是占据有足够话语权的,外廷除非说直接拉拢其中某些官员为自己服务或者在短期内培养出来足够的人才和内府争夺,不然的话属实是没有什么竞争力。

    因此内府觉得自己吃亏了,外廷也没有觉得自己占到便宜,你们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挂了和六部一样的名字吗?甚至户部还得为医院和书院的发展多拿一半的钱,要知道在这之前户部只是意思意思,大头都是内府掏的,而现在变成了一人一半,这不是吃亏么?

    外廷群臣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思前来的,他们自然也就更倾向于能够从这一次关乎细节的谈判之中获取到更多的好处。

    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亏了,因此更不能先开口。

    先开口就相当于变相的承认了自己这边有需求,等于低头服软了,等会谈起来,在气势上弱了三分不说,而且这一开口总归是要说出来点什么的,保不齐就让对方揣摩到了自己的底线。

    内府和外廷合作和对峙这么长时间,外廷群臣当然也都清楚,对面这几个女流之辈可都不是吃素的。

    光靠吹枕边风,是不可能把内府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但是大家总不能一直一句话都不说吧,尤其是陛下,感觉都快睡着了。

    因此这个时候沈君高也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诸位,医院和书院已经各成气候,从内府之中拆分出来,由户部和内府共同支持发展,乃是利国利民之好事,既能够减轻内府的负担,也能够让内府和外廷的人才和资源共同为书院和医院所用。”

    乐昌和对面的陈叔慎、江总等人不由得翻了翻白眼。

    行吧,等于没说。

    不过沈君高接着说道:“大体方案已经敲定,但是仍然还有众多细节需要商榷,今日群贤毕至,所为的正是此事。”

    说着,他又向李荩忱的方向拱了拱手,不管怎么说,这种话都应该是陛下说出来才是,但是陛下摆明了不想参入其中,因此只有沈君高来说了。

    李荩忱的态度倒是并非不能琢磨,他所想要的不过就是各部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工作罢了,其实内府如何拆分,甚至书院和医院应该划归给谁,对李荩忱来说并不重要,只要这两个部门能够比以前更高效率的干活就可以。

    所以李荩忱干脆一言不发,以避免自己所说的任何话都流露出来偏颇之意,扰乱大家的思路。

    当然了,既然李荩忱坐在这里,就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你们直接吵起来,想要撕破脸皮也得等之后,这也体现出来李荩忱一直强调的皇帝的作用,不仅仅要融汇百家、博采众长,还要维持稳定、调和矛盾,每个人都向着不同的方向努力以带动着大汉向前进,而皇帝要做的自然就是避免其中有那么几个人向着相反的方向努力,最后大汉这辆马车哪儿都去不了了。

    陛下没有打断自己的意思,沈君高便紧接着说道:“我们现在所需要讨论的主要还是拨款和人才,至于书院和医院以后的具体发展,还需要等到两个部门独立出来之后再做规划。”

    乐昌此时颔首说道:“沈尚书所言极是。”

    沈君高则来了兴致:“医院和书院之所以要独立出来,便是因为内府现在难以支撑两者的并肩发展,如此也是为了能够给内府减轻压力。而之后书院和医院必然都将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该由朝廷设立的书院转门培养,也就是说臣以为朝廷应该出面设立专门为培养书院先生和医院医师的书院,和之前在建康府设立的看护学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善!”李荩忱此时也忍不住颔首。

    虽然他知道沈君高提出这样的建议,主要目的实际上还是避免内府继续对书院和医院人才的垄断,现在这两个地方引进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内府出面招揽的,地方上的名医之类的也好,隐居山中的名士之类的也罢,当然都会感念于内府的知遇之恩,而不把外廷放在眼里。这也是现在内府能够和外廷针锋相对的底气之一。

    既然外廷在人才选拔上一时半会也插不上手,那行吧,咱们干脆一起造一个学院,专门培养专业的人才,这样这些人才出来了之后也不会以内府的一份子自居。

    但是李荩忱很清楚,建设书院以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自然要比从民间招揽在经过短暂的培训之后上岗来得强。

    对于这一点,他是支持的。

    乐昌和萧湘等人虽然明显看上去不太乐意,不过这是之前就已经预料到的,陛下开口了,那就没有从根本上再过纠结的必要,不过这并不代表着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乐昌当下微笑着说道:“陛下,臣妾也以为此法甚好,至少可以免去民间筛选、良莠不齐的可能。以医院建设为例,这样做短期内或许需要医院反过来支持医学书院的建设,但是长期来看,自然能够解决医院人才不足的问题。因此臣妾认为医院完全可以划拨出来一部分人专门用于培养人才。”

    沈君高等人脸色变了变。

    不得不说,皇后这一下来的也够狠的。

    从医院体系之中抽调人才再去书院里教授学生,这不还是等于让内府的人去带学生么?那带出来的学生不还是对内府有好感?

    毕竟在这个时代,学生一般都是跟着老师走的。

    沈君高等人齐齐看向李荩忱。

    “不错。”李荩忱颔首。

    内府这边顿时松了一口气,外廷那边则一个个神情郑重起来,刚才短暂的松懈一扫而空

第二一三八章 潜移默化,由缓至极

    李荩忱并没有拒绝乐昌的提议。

    内府至少保住了短期内培养人才的权利,至于丢掉了直接招募人才的权利,那并不重要。

    直接招募人才,也需要进行培训不说,而且本身考核和筛选环节就容易出问题,难免会有滥竽充数的,所以内府一直以来都担心会存在隐患,现在借助谈判直接把这个隐患扼杀掉,又不至于得罪下面办事的官吏,自然是好事。

    同时李荩忱当然也不可能真的一刀切掉内府的所有,不然的话就算是乐昌不找自己的麻烦,下面的内府官吏们肯定都会有意见的。毕竟内府这些年勤勤恳恳,大家也都是看在眼里的,现在朝廷认为内府势力太大就要把内府整个儿削弱,未免太过分了,到时候下面人心浮动,可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朝廷需要向前发展,自然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而要有人才补充,自然朝廷首先要有公信力,卸磨杀驴这种事自然不能干。所以李荩忱这一次削弱内府,也是本着调动各部门所属而不调动下属人员的原则进行的。

    不过显然在外廷看来,这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内府的问题,甚至因为内府和外廷必须要同时为书院和医院等体系负责,实际上等于减轻了内府原本的财政压力,要知道这两个可都是不折不扣的吞金大户,反而让内府有更多的钱财去发展其余方向,自然给了内府从其余方向上继续做大的机会。

    可是外廷这一次能够通过向陛下施加压力以及甚至有点刻意的树造外廷和内府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迫使内府主动做出让步,把这两个本来显然也给内府带来很大困扰、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是内府最主要工作的部门割让出去,但是下一次呢?

    外廷还能故技重施么?

    陛下会不会因此而觉得外廷过分,反过来打压外廷?

    所以外廷最好的选择,自然还是尽可能在此次谈判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这种讨价还价的事,当然不是大佬们去做的,很快各个部门的官吏就开始相互争辩,围绕的主体自然就是这两个部门的具体规章制度以及薪资奖励等等,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李荩忱就坐在上面看着这些吏员们几乎都快挽着袖子打起来了,不由得心中发笑,恐怕任何人都想不到,这些家伙争夺的并不是自己应该少拿多少,而是自己应该多拿多少。

    恐怕还很少能够看到这些铁公鸡们,尤其是户部的那些,会如此积极的嚷嚷着自己要多掏钱吧。

    而一开始挑动起来整个现场气氛的沈君高,此时则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并没有再说话,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不由得抬头瞥了一眼坐在龙椅上的李荩忱。

    自始至终,陛下似乎并没有说几句话,但是整个事情发展的轨迹似乎一直都没有脱离陛下的掌控,甚至可以说逐渐和陛下的所思所想更加接近了,最终内府和外廷都没有从这件事中得到足够多的好处,但是双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注定会因为这件事而加密。

    也就是说,内府和外廷由于医院和书院等等的独立,反而会相比于之前,平添几个相互合作和交流的平台,为了能够确保这些平台的平稳运行,尤其是为了避免这些平台因为上面话事人之间的冲突而产生内部矛盾,大家嚷嚷归嚷嚷,最后也只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讨论对方的看法是不是正确的,而不是干脆直接在朝堂上相互攻讦。

    内府和外廷,在之前很多人的眼中似乎是两个对立的部分。

    毕竟内府当时设立的时候,很多人就认为陛下如此作为是想要扶持起来一个能够和当时几乎大权独揽的尚书省对峙的力量。

    但是现在沈君高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大家想象之中的那么简单。陛下真正的意图,应该是为了能够让内府所做的这些事逐渐被外廷、也就是逐渐被传统的主流思想接受。

    且看看内府所做的都是什么事,医疗、教育还有慈善、媒体等等,这些往往还都牵涉到女子的外出工作。放在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简直都是不可想象的,毕竟受教育和看医生在很多朝代都是贵族的特权,不然如何才能体现出来财富和尊卑?

    假如李荩忱一开始的时候就提议由外廷负责这些事情,试问六部之中哪个部门有如此胆量去冒天下之大不韪?恐怕就算是当时已经执士林之牛耳的徐陵,都不敢真的同意去做这些吧?更何况其余的六部尚书了,毕竟这意味着他们很有可能会受到很多所谓“卫道士”的抨击和指责,同时也要接受很多贵族以及残余的世家势力所带来的压迫甚至是很多普通老百姓的不理解。

    因此李荩忱干脆从后宫这边下手,内府从一开始的慈善堂到之后的医院和书院,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百姓也好,朝堂群臣也罢,时日久了,自然而然就接受了这些新鲜事物的存在,毕竟这一切都可以落脚在皇后和后宫妃嫔的仁慈博爱上,这一点没有任何人能够指摘,甚至不少人还颇为称赞。

    什么叫母仪天下,当今皇后主持的内府,所作所为的都是好事,这就叫母仪天下,相比之下,之前的那些皇后,嘴上嚷嚷着好听,有几个人真的如同春风雨露一样滋润世间万物?

    潜移默化,由缓至极,等到那些可能的因陈守旧之人回过味来的时候,内府所开设的这些机构已经和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息息相关,他们就算是想要在说什么也说不出口了,万一自己这边开口骂了一通,那边药房听到了就把自家的药给断了供,那家里人岂不是都要恨死自己了?

    现在社会上下都已经感受到了内府所开设的这些机构带来的好处,内府想要再做什么,自然就不需要和之前那样摸索着前进并且步步艰难了。

    医院和书院等等发展也跟着越来越快,并且成为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发达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州府因为没有医院和书院而留不住人才,无奈之下甚至还得州府太守主动出面。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7129/ 第一时间欣赏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作者:然籇所写的《权倾南北》为转载作品,权倾南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权倾南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权倾南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权倾南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权倾南北介绍:
离乱之世,人如尘埃,随风不随己。无意穿越为白袍军老卒后裔的奇葩小白领,当务之急不是如何雄心壮志、一统天下,而是如何在这个时代保全性命。这时代有杨坚、李渊、尉迟迥,枭雄无数;这时代有萧氏、陈宣华、张丽华,美人如玉;这时代有淮上、建康城、洛阳府,长槊穿云;当然也有陈后主、宇文赟,荒唐君主······当身后白袍铁骑滚滚跟上的时候,李荩忱霍然回首。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老书《倾宋》三百万字即将完本,可以先品鉴哦权倾南北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权倾南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权倾南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