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权倾南北TXT下载权倾南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权倾南北全文阅读

作者:然籇     权倾南北txt下载     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二二九章 汉土

    张掖这地方咽喉要冲,西北商贾们之前虽然自己组成商队往来贸易,不给张掖世家倒卖赚差价的机会,但是毕竟道路就在这里,你要想从此过就必须要给人家缴纳足够的税款。

    此路是我开,当然要留下买路财,不然这些地头蛇会让你知道什么叫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所以一旦大汉占据张掖,那么西北商贾们肯定会蜂拥而上,把张掖世家一口吞没。

    毕竟真的论钱财和人手之类的,夹缝中生存的张掖世家怎么可能是这些西北商贾的对手?他们之前这么嚣张,也不过是因为背后有吐谷浑撑腰罢了。

    更何况大汉境内并不允许世家光明正大的存在,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商贾们想要对付世家,大汉朝廷方面必然全力支持,到时候张掖世家们的四分五裂是跑不了的。

    除此之外,大汉内部奉行的是科举制,自然也不可能为了河西而独开一道门。

    科举制选拔人才之类的全部都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是张掖世家们难以接受的,毕竟自己当地头蛇的时间那么长,结果到头来可能连自家子弟的未来都安排不好,甚至张掖这一亩三分地上的官员安排都和自己无关,那这地头蛇岂不是成了地头虫?

    毕竟论学识之类的,张掖世家的家主们也都清楚,和人家中原没有办法相比啊。

    因此汉军杀入张掖,很多对于大汉的怀柔安民政策有所耳闻的本地穷苦百姓,无论是汉人还是吐谷浑人,都很是高兴。至少在对西部和北方用兵的时候,大汉从来没有说奴役哪个民族,无论是巴人还是鲜卑人,甚至于突厥人,只要认可大汉的政策、追随大汉的引领,现在不也是过得如鱼得水?

    所以即使是不少社会底层的吐谷浑人,都盼望着汉军的到来。

    谁也不想没事总是被压迫,至少汉军的到来可能意味着他们有了翻身的机会。

    这些时日宇文忻也没有闲着,招募城中丁壮训练,城中不少穷苦百姓都是积极响应。他们真的想留在大汉的旗帜下。

    而张掖世家肯定都是抱定着相反的想法。他们真的想过从前的日子,哪怕艰难一些,至少家族还是能存续的。

    宇文忻对此倒是很清楚,身在西北也有些年头了,对于敌人的基本情况他自然了如指掌。因此入张掖之后的第一时间,宇文忻就把这几个世家牢牢控制住了。

    宇文忻其实还得感谢一下突厥和吐谷浑等等张掖曾经的主人,因为他们本身虽然依赖于这些本地世家,但是对这些家伙多有压制,所以这些世家们自然不敢募集太多私兵,等到汉军杀入张掖,他们虽然有心抵抗,但是也只能在汉军雪亮的刀刃下乖乖变成阶下囚。

    要是这些世家家中本来就有足够的私兵,甚至还能够通过平日里的恩惠之类的调动周边百姓,那么这座张掖也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

    此时站在城上,张掖世家的家主们虽然一百个不情愿、虽然看着吐谷浑兵马的阵势手脚都发凉,但是还是得乖乖站着。

    后面汉军火枪手的刺刀可是雪亮的,要是他们有什么小动作,恐怕自己先来一个透心凉。

    不过宇文忻的主要目的倒并不是让这些世家家主们来当肉盾,甚至这些家伙们死在敌人攻城的石弹和流矢下,反而有可能引起城中各个家族的骚乱,因此宇文忻主要还是杀人诛心,先让这些家伙们在城上亮个相。

    既能够表示各个家族对于宇文忻的支持——哪怕这种支持是刀架在脖子上的支持——从而稳定城中守军之心,尤其是那些本地丁壮之心,你们看世家们都积极配合,你们也更要努力啊。

    当然也是为了给城外的吐谷浑军队看的。

    吐谷浑骑兵之前就已经出现在城门外,只是远远地扫一眼应该就能够看到城上摆明着和汉军甲胄不一样的这么几个人,然后再看一眼城上飘扬着的各家旗帜,肯定就会回去跟自家主帅说,这些世家都已经站到大汉那边去了。

    这些张掖世家是墙头草,人尽皆知,但是至少他们之前没有反复横跳,一开始跟着突厥,后来又跟着吐谷浑,这不算什么,可是假如他们现在跟着大汉了,转眼等吐谷浑拿下城池,场面就会变得很尴尬。张掖世家们应该不介意继续给吐谷浑打工,但是吐谷浑上下怎么可能再和之前那样信任他们?

    之前假如还有一点儿信任的话,现在这信任已经归零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现在的大汉已经实现从单民族向多民族合作共存演变,并且开始以更广阔的国家观念取代之前狭窄的民族观念,因此大汉容得下巴人,甚至容得下鲜卑人和突厥人。

    但是吐谷浑可不一样,吐谷浑上下有着严格的尊卑和依据血脉建立起来的社会地位制度,汉人本来就在底层,又是少数,自然不可能获得吐谷浑的信任。

    哪怕是调查清楚这些世家只是被逼迫的,先入为主的思想也会促使吐谷浑处之而后快。

    这才是宇文忻这一手的真正恶毒所在。

    张掖世家们这么一亮相,就是吐谷浑的叛徒,回不去了。

    世家家主们当然晓得其中利害,因此这才是他们手脚发凉的根本原因。

    断了退路,张掖世家也只能先跟大汉军队同心,共抗强敌了。

    攻城已经拉开帷幕,这些世家家主们自然浑浑噩噩的被押了下去。

    而宇文忻抽出横刀,慨然说道:“大汉儿郎们,此地原为冠军侯所开、此郡原为汉武所设,自古便是汉土,蛮夷盘踞多载而恬不知耻,今日我等既复此地,自当为大汉、为陛下守之!”

    “大汉万岁!”汉军将士们齐齐高呼。

    在重围之中尚且还能撕开一道口子,奇袭敌后,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不敢想象了。原本在武威城外被压着打的抑郁都已经抒发出来,咱们能走到现在,值了!

    剩下的,就是用这条命,多杀几个该死的吐谷浑人!

    此地是汉土,我们寸步不能让。

    火炮轰鸣,箭矢齐发,城上城下,呐喊声如怒海狂涛。

    张掖保卫战,拉开帷幕。

第二二三零章 不一样的世家

    张掖的消息,到底是经过无数汉军斥候和白袍的牺牲之后,辗转送达汉军主力军中,又送达长安陛下的案头上。

    张掖守军虽然不多,但是上下齐心,并且因为白袍之前就在张掖有所运作,所以颇得本地贫民丁壮的支持,而且宇文忻本身携带走的也都是精锐部队,因此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当然在这一封可以称之为奏章也可以称之为战报的文章中,宇文忻也敏锐的指出本地世家的阳奉阴违以及干脆就是不配合的态度,的确值得陛下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李荩忱看着奏章,心中自然也是感慨万千。

    说句实话,当初他把宇文忻他们丢到西北去,实际上并没有想太多。历史上就是他们这几个人把吐谷浑爆揍了一顿,让吐谷浑老实了很多年,甚至隋唐末年的战乱中都没有冲上来凑热闹。因此本着一物降一物的原则,让这几个人去发挥一下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李荩忱也不会把防守西北的希望都寄托在宇文忻他们的身上。当初他们拒绝去和北周作战,所以本身就已经注定了不可能获得大汉文武完全的信任。

    或许李荩忱考虑到历史上这些人的忠诚和才能,也知道他们都是信守承诺、言出必行的好汉子,因此会比其余的将领们对他们的信任多一点,但是这多一点可也不是什么都能够托付给他们而不管不问。实际上李荩忱把他们安排在武威,意图也很明显,武威孤悬河西,和安定、天水之间尚且还有一定的距离,反而更靠近张掖等地,因此这既是大汉深入河西的一处桥头堡,反过来也是局势不好的时候断臂求生的那一只手臂。

    没错,李荩忱实际上随时都做好了宇文忻他们会倒戈的准备,说一千道一万,宇文忻也是个实打实的鲜卑人,而吐谷浑慕容氏虽然已经和鲜卑之间断绝联系不知道多少代人,可是至少也是个慕容氏不是?再加上宇文忻他们心里本身就是觉得自己现在的选择不过委曲求全的话,那么跟吐谷浑勾搭在一起并非不可能。

    只不过宇文忻他们终究还是做出了令李荩忱欣慰的选择。

    而且不只是欣慰,还有惊喜。

    比如现在,拿下张掖,也就意味着汉军的口袋阵有成型的可能,不然的话李荩忱不管怎样都必须要面对劳师远征、一直到伏俟城下才有可能和吐谷浑主力决战的事实。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自然还是宇文忻能够守住张掖,不然的话一切还是免谈。

    当这份战报送到自己案头上的时候,张掖保卫战应该已经打响了。

    李荩忱默然透过窗向西北望去,大汉军队的制度、灵魂甚至于作战方式以及武器等等,这背后都有他的身影,甚至最早也是他亲自带领着汉军一路冲杀,打下了不败的威名。

    现在身在西北的这些汉军将士或许正在面临着自己、乃至于大汉立国之后最危险的战斗,而李荩忱恨自己不能与之并肩。

    身为皇帝,他距离沙场已经越来越远,午夜梦回的时候甚至都已经不见沙场血色,但是李荩忱也清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做,只有自己在后方坐镇,这些前线的将士们才能语法勇往直前。

    有些问题,不是武力就能解决的,比如人心。

    暴力可以镇压反对的声音,但是不能消灭。

    宇文忻在给李荩忱的奏章中点出来了张掖世家的问题,难道李荩忱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么?毕竟想要在这个时代立足,谁都不可能绕过世家的存在,只不过显然宇文忻认为大汉很难单独的把在中原对付世家的那一套拿到河西来。

    大汉在中原腹地对付世家的手段很简单粗暴,要么田产之类的充公重新分配,要么人充军,军中可就缺少劳役呢。

    世家只要不傻就知道应该如何选择。

    他们心里也很清楚,世家依靠什么发家?偷税漏税,还有土地兼并。

    朝廷的税收往往只是局限在田产上,所以世家把大量的山林湖泊等等划入自己的地盘里,甚至还通过各种小手段把好好地耕地也都变成这些朝廷眼中的“无用之地”,因此世家就得以保留下来大量的田地不需要缴纳税款,如此自然就有了更高的收入,这些收入又会被用来购买更多的田地以达到土地兼并的目的。

    因此朝廷想要解决税收越来越少、世家越来越强大的问题,自然就必须要从土地上下手,断你财路,不攻自破。

    在这个问题上,世家也都很清楚,没有回旋的余地,尤其是对上李荩忱这种杀伐果断的主儿,你要是不乖乖听话,流放和发配都只是小事,那明晃晃的刀刃直接落在脖子上才是大事呢。

    没了什么都可以等待时机,没了什么都可以东山再起,但是没了命,那还是免谈吧。

    所以中原的世家们在这件事上还是很配合的。

    大人,时代变了,你不跟着变,不需要朝廷动手,百姓都会如浪潮一样动的,民智已经开启,百姓不会再甘心让世家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吃喝拉撒、好不快活。

    但是西北的世家可不是这样的。

    像是张掖这些世家,他们本身就已经和依靠土地兼并的中原同类们不一样,实际上他们已经通过掌控河西的商路,逐渐变成商贸家族,商贸所换来的利益占据他们所有利益的大多数。

    说来也有些无奈,通过土地兼并就能实现家里山林田地样样不缺、山珍海味自家就有的生活,谁不想要?只可惜河西的这些世家本身就在夹缝里生存,而且放眼城外都是黄沙戈壁,上哪里搞那么多田地?

    因此对于这些世家,李荩忱实际上并不打算一棍子打死。

    本来这些世家就已经偏向于商贾世家,而且看他们的表现也知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比一切都更重要的东西了。

    想要利益,这好说,只要你们能够积极的配合大汉,努力向西域拓宽商路,那么你们依旧还是可以当自己的地头蛇,只不过世家的名号可能要被什么什么商行或者钱庄给取代了。

    然而既然利益已经最重要,李荩忱相信他们不会拒绝的。

第二二三一章 什么样的大汉

    大汉能够保证这些世家的生命安全、能够给他们足够多的赚钱机会,而且他们家族中的子弟通过统一的科举考试还有机会前来中原做官,甚至有能力的,跻身朝堂都不是不可能的事。

    相比于现在在夹缝之中生存,李荩忱相信这些世家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过李荩忱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河西不管怎么说,距离大汉还是太远,距离西域和吐谷浑却太近了。

    或许大汉能够征服西域和吐谷浑,但是永远也解决不了第一个问题。历史上中原王朝强盛则可以掌控河西,中原王朝衰弱,防线就会被一路拉回到洮水这里,也就是秦始皇一开始设立长城的地方。

    因此河西的汉人世家们会逐渐忘记了很多所谓的民族和家国观念等等也在情理之中,并不是他们对不起这个民族,而是这个民族,或者准确说曾经的统治者们对不起他们,毕竟被丢在河西黄沙戈壁之中孤立无援的不是掀动八王之乱的哪位亲王,而是这些倒霉的世家。这么多年苦苦坚持,甚至李荩忱都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对于自己这个汉人的身份,恐怕懊恼和厌烦也胜过喜爱和自豪。

    要是自己是突厥人、是吐谷浑人,保不齐日子要过的远比现在来得好。

    只不过在短时间内李荩忱也不能确信这些已经逐渐演变为唯利是图的世家,是否能够重新拾起作为大国子民的骄傲和自豪,所以李荩忱巩固河西绝对不能依赖于他们。

    他们或许可以通过自己对河西和西域的熟悉,帮助大汉建立起来一张笼罩整个西域的贸易和情报网,但是绝对很难帮助大汉稳固在这些地方的根基。

    所谓根基,是指的朝廷已经能够对这个地方一切的发展和进步拥有绝对的指挥权,派遣什么样的官吏、驻扎什么样的军队、推动什么样的政策等等,和中原腹地州府没有什么两样,百姓知有朝廷而不知有世家,知为大汉子民而不知此地曾经群雄并立。

    这些都是需要慢慢来的。

    河西鱼龙混杂,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中原和西域的往来咽喉要道,这里不是和南洋等地一样的一张白纸。

    李荩忱只有勾勒出来一副浓墨重彩的蓝图,才能够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并且让大家对河西的发展有足够的信心。

    这件事自然就要落在基建上。

    换句话说,就要落在加快大汉和河西之间的联系上。

    从长安到武威再到敦煌,所需要消耗的时间每缩减一天,这些看上去孤悬塞外的地方对于大汉的归属感就多一点。

    工部最近借着北方不少工匠加入的机会,总算是能够腾出来一些人手专注于新技术的研发,李荩忱之前就已经听说工部有了一些新的发现,看来是时候去看一看了。

    不过基础设施的建设终究只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小部分,归根结底朝廷还是要从资源、经济等等多方面下手,河西可以变成大汉伸出去的一只手,但是绝对不能变成大汉可有可无的一把刀。

    看着各部官员们正在围绕朝廷新提出的河西发展大纲讨论,因为各种细节争执不下,李荩忱不由得一笑。

    河西虽然还未平定,甚至战斗犹然进行在关键的阶段,但是李荩忱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而且他对河西,也势在必得!

    而如何把河西彻底融入大汉,实际上也是李荩忱现在想要做的一个实验。

    大汉从当初立足于巴蜀的一个地方势力走到今天,吞并的大小势力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南陈和北周这样的庞然大物,当然也有南中、岭南各地的一盘散沙一样的大小部落。

    但是这些势力,要么是和陈、周一样,不是汉人建立的就是已经完全实现汉化的王朝,大汉灭其之后,自然而然就能与之融合;要么就是一群刚刚从刀耕火种的生活之中走出来的小部落罢了,如之前所言,他们对于李荩忱来说不过就是一张白纸,任由李荩忱涂抹都可以,毕竟大汉带来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的高级和新鲜。

    而河西不一样,西域也不一样。

    这里有文化已久,或是从东方而来的华夏文化,或是从西方而来的波斯、佛教文化,汇聚在一起,早就已经不是一张白纸。

    李荩忱需要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更需要把这整张画卷上都写上大汉的名字。不管你们这些文化是怎么相互碰撞、相互排斥的,至少这都是大汉的地盘,是在大汉的监管之下。

    而这样的最终结果,显然就只剩下一个,那就是融合。

    矛盾、积怨,堆积在一起,可能会爆发出冲突,导致强的能够占据上风,而弱的只能乖乖离开,这就是西域多少年来的规则。哪种文化更加强盛,自然就更能主导西域,可惜华夏文化距离西域实在是太远了,王朝强盛尚且还能施加直接影响,但是内乱爆发,西域转眼就不是自家地盘了。

    因此李荩忱不会让华夏文化在西域一家独大,因为这意味着到时候被赶走的其余文化肯定会在外围蠢蠢欲动,一旦大汉对西域的影响力有所减弱,那么他们就会趁虚而入。

    所以李荩忱要让这些文化在大汉的管控下,碰撞,然后融合。

    当他们不可能决出胜负的时候,当朝廷屡屡出面调解的时候,这些文化自然也就只能乖乖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也只能选择“求同存异”,认可对方和自己的不同。

    如此,西域就能够容得下八方来客;如此,大汉就能够以此为窗口,团结周边各个族群、各个文明,然后再继续向外扩张。

    不要忘了,华夏民族最强大的种族技能,不是传承、不是种地,而是······民族融合。

    李荩忱以西域作为自己的试验场,并且以后并不是不可能把相对应的政策制度引入内地。

    你们想要进入华夏,来就是了。

    华夏有足够的信心能够让你们变成一个除了长得不像之外、别的都没啥区别的华夏人。

    李荩忱对这个文明的融合能力,有足够的信心。

    既来之,则吞之!

    这是李荩忱想要建立的大汉,一个融合列国、傲立东方的大汉。

第二二三二章 超前

    民族星散、文明林立,这不是李荩忱想要看到的。

    盛唐因何而盛?

    不外乎把周围一圈都打服了之后,再敞开胸襟广纳八方来客。

    但是盛唐因何而败?

    所谓的八方来客,终究只是客人。主人家一旦起火,他们跑的比谁都快。更何况在主人家放火的,实际上也是一个客人。

    因此李荩忱认可大唐的胸襟和气度,但是也认为大唐把这些来客的忠心之类的看的太浓厚了。

    人家和你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甚至不同语言,又何必为保卫大唐而战?

    所以李荩忱既要能够招徕八方,又要把他们的文化杂糅进华夏文化之中,用华夏的文明去吞并他们的文明,尤其是李荩忱还可以通过波斯人以及未来注定会登场的阿拉伯人等等对外传播华夏文化,注意,这里的传播并不是让西方人知道,远方有一个遍地是黄金和丝绸的国度,而是让他们感受到华夏文明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仅是体现在物产上、体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华夏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水平上,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向华夏学习甚至直接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茶,谁都可以种。

    黄金,谁都可以开采。

    但是先进的制度,制定了就注定会比别人领先;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出来了就注定能够为自家百姓带来远胜过其余文明的生活水平。这些才是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并且倾心于维护现在这种制度的底气所在,也是让其余文明和华夏文明碰撞之后能够心甘情愿的成为华夏文明一部分的底气所在。

    简而言之其实就是两个字,超前。

    在思想上、在生产上、在制度上实现完全的碾压。

    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让你们连想都不敢想,看到了又怎能不惊讶?

    正在紧张整理奏章的阎毗以及其余秘书监官吏、正围绕着沙盘争执不下的张须陀和太尉府参谋们、正在开列发展纲要的各部官员,或许没有人想过,此时正坐在龙椅上,看上去似乎已经快要睡着的陛下,实际上心中又是怎样的一番盘算。

    若是知道的话,他们或许也只是一笑了之。

    毕竟现在西北之战还未尘埃落定,陛下的思绪就已经飘过了西域、一直到遥远的西方,对于他们来说,这属实是难以理解,毕竟那是过于陌生的一片天地,要不是大汉最近在南洋的航海探索已经有些进展,要不是在当年那个大汉还在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多多少少知道西边还有一个大秦的话,恐怕大家更是会对陛下的想法感到奇怪。

    不过好在至少现在大汉内部已经逐渐没有了华夏为中央之国、周边届时荒芜之地的想法,不然的话李荩忱的这些想法想要推行似乎都不太现实。

    ——————————

    陛下视察长安工坊,这是好几天前秘书监就已经通知了的。

    不过奇怪的是陛下并没有通知说自己具体什么时候来,也没有说自己会带着什么人来。

    而现在西北战事紧张,工部一开始还着手准备了一下,后来发现陛下似乎一直没有驾临的意思,所以大家索性就继续各忙各的。西北那边那么大的器械需求量,这些当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西北工坊的生产能力不敢恭维,因此压力实际上都落在长安工坊上。

    如果不是萧摩诃打通洮水,让巴蜀工坊的各种器械能够通过汉中、武都直接抵达前线,长安这边要面临的压力可能更大。

    还好,还好,北伐已然结束,不然整个工坊上下真的要炸毛了。

    工坊的运转方式实际上也很简单,在农闲的时候大量雇佣农民充当工坊之中的临时工,而农忙的时候,工坊依旧可以凭借原本固定的人手保持一定的生产能力。尤其是陛下劝导女性出门就业之后,很多轻工业生产的工坊中实际上就只剩下女性了,因此这些以冶炼、铸造为主,应该算是重工业的工坊也能够保持固定数量的丁壮可以不用从事农业生产等等。

    毕竟工坊打造出来的农耕器械逐渐普及,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农耕需要的人手,这些人手再进入工坊从事生产,自然让更多的器械被生产出来,然后逐渐向更远的地方推广、以解放出来更多的人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说别的,至少现在大汉军队很少再需要和当初那样时不时的从事农耕了。

    北伐战事结束之后,李荩忱在各军之中抽掉了部分精锐以及断后的部队率先进入西北,而对剩下休整中的军队,李荩忱已经开始着手推动裁军。

    多年征战,军中也已经开始出现老龄化的问题,一些上了年纪的士卒以及低层官员,显然一来战力已经比不上年轻人,二来随着各式各样的火器逐渐进入军中,一辈子征战、思想更倾向于保守的他们显然也发现自己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因此让他们退役也是必然的,不然等到火器逐渐列装全军之后,这些人很有可能反而变成拖后腿的。

    除此之外,从朝廷本身的角度来说,国内已经没有什么战事,南方的开拓又有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代劳,因此陆师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只剩下东北、西北两处,至少在这两个方向上征战是用不到数十万大军的,该退役的自然都抓紧退役。

    汉军将士平日里以训练为主,很少从事农耕,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每多一名将士,后方就会少一个青壮劳力,长此以往,朝廷必然会不堪重负,尤其是农业和工坊在人的争夺上的矛盾已经逐渐显露出来,农部天天在朝堂上和工部吵个不停,因此只有把军队的人放回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裁军也不是直接就把这些人赶回家。

    朝廷根据每个人的意向进行安置,家中还有人的,自然可以回家;家中要是已经没有人了的——这在乱世之中并非什么不常见的事,甚至很多人本身就是因为家破人亡、只能从军——那么朝廷会根据其个人意愿,看其是愿意服从朝廷安排和其余退役的袍泽们一起耕耘,还是返回家乡。

第二二三三章 一箭三雕

    所谓的一起耕耘,是朝廷专门在某个州府划分出来一片土地,然后集中安置这些退伍的老卒。

    尤其是北方的不少州府,因为连年的战争,都已经快烧成白地了,所以有的是空地可以安置人。

    对于军中老卒们来说,这实际上并非不是一种好的选择,毕竟朝廷为了让他们能够安心安置在这些地方,有足够的扶持政策和补贴,而且给出的土地可要比他们在家中的土地多得多,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而且朝廷划分出来的土地也都在山东、河北等等已经成为朝廷内部腹心之地的地方,并不是说哄骗这些老卒们去屯边。

    甚至很多原本家中有田地、有亲属的老卒们,都选择用自己的田地从朝廷这里换来一块更大的耕地,然后把亲属接过来,就算是在这里重新落户安家了。

    这种白赚这么多土地的事,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还有什么好拒绝的?

    而对于朝廷来说,实际上也不是什么亏本的事。

    南方土地紧张,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些年南中、岭南不少部落内迁,朝廷已经划拨了很多田地,再加上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城镇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外扩张,自然也开始抢占耕地。

    而北方则已经荒芜了太久,又没有足够的人丁迁移过来——南方到底经济发达,哪怕是竞争更残酷,很多人也愿意留在南方,尤其是很多对北方情况并不了解的人,认为北方此时已经是千里赤地,有什么好去的?

    所以以北方土地安置军队老卒,既能够尽快的恢复北方元气,也能够告诉那些还在举棋不定的人,且看看,连这些曾经浴血厮杀的大汉功臣们都甘之如饴,你们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另外把这些老卒集中安置在一起,实际上也是为李荩忱推动接下来的府兵制打下基础。

    这个府兵制并不是历史上隋唐时期盛行的府兵制。

    大汉至始至终实施的都是募兵制,招募士卒、多加训练之后负责征战,实际上把“耕战”这个古人最重视的两件事剥离开来,耕作就是耕作、征战就是征战。而隋唐的府兵制强调的是“战时为兵、平时为农”,等于把“耕战”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是两个不同的道路。

    大汉的这个府兵制,实际上就是军屯制,这些老卒们集中屯驻、彼此田地相连、鸡犬相闻,而每隔一段时间朝廷会集中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简单的训练以保持战力。

    一旦战争爆发,这些人将会接替本地兵马充当维持秩序、抓捕敌人奸细等等的作用。

    实际上说简单点就是一群民兵,而且是一群有沙场经验的民兵。

    另外,这些人还充当着协助本地官府追捕大盗甚至剿匪的作用。

    北方多年征战,贼匪本来就四处横行。

    之前朝廷大军浩荡开进,这些本来就见不得光的家伙们自然是躲得能有多远有多远,别看他们平日里占山为王多么嚣张,大军拉开来推过去,什么山寨都能给你踏平了。

    但是现在随着朝廷大军逐渐散去,这些家伙们也次第冒出来,开始扰乱周边的农耕,甚至更有甚者直接去骚扰城镇。

    作为主力战军后备力量的地方乡兵,实际上就是新兵营里出来的一群新兵蛋子罢了,因此朝廷也需要有经验的部队来负责维持地方治安,采取先招安再讨伐的方式。

    招安是给你们一个台阶下,对于你们之前干的事,朝廷可以捏着鼻子认了,顺便还能给你们土地让你们安心为民,但是假如依旧执迷不悟,甚至多行恶事,那这些刚刚退伍回来的老卒,就足够你们喝一壶的。

    盗贼对上这些沙场百战之士,哪里有招架之力?

    一个又一个的军屯城镇出现在北方的丘陵和平原上,实际上就已经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本地州府对于这些老卒们一下子分走了那么多土地、甚至还拿着本地的高额补贴,却非常高兴。

    有这些家伙在,整个州府的治安问题就不用头疼了,能不香么。

    当然还有很多士卒愿意进入工坊,那朝廷自然也相对应的进行安排,毕竟这些家伙往往力气不小,工坊也需要这样的人。

    士卒的退伍问题安排好,既能够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能够解决治安的问题,同时还能够让军中将士看到退伍之后的好生活,愈发努力奋战,一箭三雕,朝廷看上去出血,实际上血赚。

    不然的话,强制迁移人口、剿匪等等,哪一项的花费不比安置老卒并且发放补贴来得高?而且退伍的将士们对此也没有什么怨言,当真可以说皆大欢喜。

    比如现在李荩忱面前就站着一个断了手臂的大汉,正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叫卖各种首饰,显然被他视为荣耀的一枚勋章就悬挂在胸口,上面图案表示着这个大汉曾经在洛阳之战中先登城头,想必他的手臂也是在那个时候失去的。

    这是在长安工坊一侧的集市上。

    长安工坊的三分之一是轻工业,三分之一是冶炼等重工业,另外三分之一毗邻渭水、是造船工坊。

    虽然大河通航不易,但是长安工坊打造的船只依旧可以通行于渭水、汾水等大河支流上,在晋阳工坊没有建好之前,河东那边对船只的需求也都会化为长安船厂的订单。

    而集市就在轻工工坊外。

    工坊中打造出来的各式各样首饰、衣物、日常用品甚至是经过简单加工的食物,比如果脯之类的,在经过中间商转入城中以及其余州府之外,还直接就地销售。

    没有了中间商赚差价,当然卖的更便宜,而且很多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等等,也没有资格直接跑到工坊中和人家谈生意——你要的量太少了,都不够工坊专门为你再开一单的——所以都可以直接在外面这些商铺中购买。

    一开始这里只是摆摊,后来大家发现这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买卖方式,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工坊也出人出力打造起来屋舍,说是集市,实际上已经成为依托工坊而生的一个城镇。

    没有围墙、人来人往,不远处渭水码头上也是樯桅如林,已经好一番盛世繁荣景象。

第二二三四章 集市

    城镇没有了围墙,或许在这里的很多人心中都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李荩忱知道,这意味着这个时代的百姓,已经逐渐认可现在是太平年代了。

    要知道就在短短几年前,他们可能还居住在一个又一个坞堡之中,只要走出坞堡的寨门就有可能面临生死。

    而现在,别说是一个个村子了,就是这些新形成的城镇,都没有什么围墙之说,大家进进出出、很是随意。

    要知道放眼望去,这集市再加上整个长安工坊,规模已经不亚于一个小型的郡城了。虽然工坊外还是有栅栏阻隔内外的,但是这和城墙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了,单纯的只是表示栅栏内为工坊所有、有可能有危险,所以你们还是小心一些比较好的意思。

    不只是周围的百姓,道路上随处可见一些长安城中达官贵人府邸的马车,显然不少府上器物之类的也都是直接到这里来购买。

    换而言之,这根本就是一个后世的批发市场嘛。

    这表明大汉的工业和商业真的已经在按照李荩忱的构想逐渐走上正轨,市场的自主出现和运转便是明证。

    不过更重要的实际上还是市场秩序的管理。

    历史上华夏历朝历代也并不是完全就把商人打到尘埃之中、一文不值,无论是长安还是洛阳,都有专门的东市和西市用来进行商贸交易,毕竟只要居住在城中,购买和售卖就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再重视农耕的朝代也必须要维持一定的商贸场所。

    不过华夏真正开始完全放开商贸、任由其发展,实际上已经到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以及本国内物产的逐渐多样化,快速刺激了两宋经济的发展,甚至还第一次出现了纸币,表明民间的商贸已经不再像是汉唐时期那样只能在划定的范围内小心翼翼的生长,而是快速发展,等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甚至已经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说明民间财富积累以及工商理论、技术等等的发展也已经推进到了一定程度。

    而现在的大汉,显然已经越过了两宋,甚至在某些方面上已经超过了明清时期,至少大规模的冶炼让钢铁制品逐渐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即使是明清时期都不敢想象的。

    这让李荩忱很欣慰,至少自己这些年来发展工商,是实打实的为这个时代带来了好处的。而且实际上最近的一些时日,李荩忱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上面,因此工商行业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李荩忱的实时监控、在自己往前大踏步前进。

    至少目前看来,这路没有走歪。

    今日的李荩忱,按照他一向的习惯,自然也是身着青衣,化身一个进货的富家公子而来的,身后跟着的阎毗是管家的打扮,甚至背后还背着一个算盘,这是李荩忱强行让他背上的,这年头,连算盘都不带的管家,带出来能干什么?

    阎毗对此也只能苦笑,说句实话,对于这个在大汉的商业之中已经非常流行的东西,他还真的不是很会用。

    算盘起源于商业,很快就代替算筹成为人们计算和统计的好帮手,而现在也已经逐步进入官府部门,比如户部,早早地就已经把算盘推广下去,在计算各项钱财开支的时候事半功倍。正是因为计算效率上升了,所以户部才能够更轻松的配合御史台完成对地方支出的计算,上一次大汉整顿吏治,算盘可是立了大功,不知道有多少贪官污吏的内外手脚都是被算盘给揪出来的。

    在朝堂文武们心中,陛下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似乎都有深意,阎毗自然也不例外。

    陛下把一个算盘交给他,大概是想告诉他,身为秘书监监丞,会用算盘算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自己应该要抓紧学了。

    阎毗不知道的是,李荩忱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和给他善意提醒的心思。一个秘书监监丞,主要任务还是内外沟通、整理文书,会打算盘也没有用武之地啊,又没有打算之后让你去户部。

    不过看阎毗先是疑惑、后来恍然并且带着感激的神情,李荩忱也并不去点破。

    他知道自己已经在很多人的心中有点儿被神化了。

    这倒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有的时候只有自己被神化了,才能做到言出法随,不然的话这些家伙只是阳奉阴违、光说不干,就足够李荩忱头疼的了。

    至于阎毗本人的培养······李荩忱只能说这个家伙想多了,一个秘书监监丞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这不是李荩忱真正在乎的。身为皇帝,他倒是并不强求身边的人随时都能够跟上自己的思路,毕竟自己是用多出千年的学识在碾压这个时代,但是当自己需要他们做什么的时候,至少他们能够理解并且完成才可以。

    不然的话,留之何用?

    李荩忱又不是书院的先生,当然不可能一直亲手培养自己的秘书监监丞,尤其是这些监丞只要做得好了,之后肯定是要外放的,班班大才只是来做陛下的秘书而不去代天子牧民一方,就未免糟蹋了。

    当然假如秘书监监丞不能完成任务,那李荩忱也不介意换人。

    天下并非没有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人,这个位置虽然看上去不高,但是却有随时随地面见君上的资格,不知道多少人挤破了脑袋都想要坐上来呢。

    除了阎毗,李荩忱还带着尉迟贞,尉迟贞一副小姑娘打扮,面纱轻遮面容,一头青丝挽住,好奇的四下张望,时不时的扯一扯李荩忱的衣袖对着琳琅满目的货物指指点点,颇有一种难得出门的小家碧玉之样,惹得不少人注目,再看两人的样子,应该是兄长带着没见过世面的妹妹出来玩,倒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李荩忱虽然很想直接牵着自家老婆的手,不过想想这丫头到底年纪小了一些,李荩忱也有点儿怕人在背后腹诽自己是变态,哪怕是他心里清楚,这个年纪嫁人的小姑娘也不在少数。

    而且大街上手牵手在这个时代虽然已经逐渐不再是什么“辣眼睛”的事情了,但是光天化日下的确没有人这么干。

第二二三五章 陛下给我买的

    大汉的风气已经远比之前开放,但是还没有开放到这个程度。

    一切都得慢慢来。

    而且李荩忱此次微服,实际上也是为了实地考察一下这长安城外工商业发展的情况。

    一来他近些时日不是在北伐战场上挥斥方遒,就是在洛阳或者长安的深宫中看着那些奏章焦头烂额,也的确想要知道大汉的工商业自主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假如自己大张旗鼓前来的话,工坊这边肯定也会早做准备,到时候李荩忱能看到的不见得就是真实地,也不见得就是李荩忱想要看到的。

    二来李荩忱也要考察一下城市内发展商贸的可能性。长安、洛阳等北方城池在规划的时候就已经把商贸限制在了固定的集市之中,这固然方便朝廷进行管理,但是也意味着城中所有的货物集散、买卖等等都会围绕着这一两个集市进行,对于规模和人口急剧扩张的城市来说,显然并不方便。想一想假如你是后世人,住在城郊,去趟超市都得跑到市中心去,别说路途远不远了,光是一路上摩肩接踵和堵车,就足够头疼的。

    所以现在的长安和洛阳虽然也是按照旧有规划在城中划定街坊作为集市,但是李荩忱知道,之后的某一天,城市中固定的集市肯定会变成散落各处的商铺。

    眼前这个工坊和集市组成的城镇无疑就在告诉李荩忱,即使是在这个时代,集市和居民区还很少混在一起,但是并不代表着就会出现什么乱子。

    这样的存在模式是可以在这个时代存在并且推广的,也只有这样,长安和洛阳以及南方的建康等地,才能真正变成李荩忱构想之中的国际大都市。

    这样的想法,李荩忱暂时肯定不能透露出来,因为这无疑牵涉到很多扯皮的事,身为皇帝,李荩忱率先提出来,就意味着自己已经表明了站在工部和商部这边的态度,必然会对此有意见的其余部门,到时候还怎么反驳?

    李荩忱虽然凭借着丰厚的历史知识可以做到高瞻远瞩,但是他真的做不到能够看清楚每一个细节,而且身在高位久矣,民间的很多问题乃至于隐患,他实际上也都是看不到的,因此李荩忱只有在这个话题被开启之后先保持沉默并且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再根据双方提出的论点进行权衡。

    工部和商部说的有道理,难道别的反对者就只是胡搅蛮缠么?

    皇帝需要做的,不是朕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权力侵蚀人心、毁坏理智,便在此处——而是应该大家觉得怎么做好、怎么做不好,然后皇帝选择一个折中但是却能够有效避开大多数缺点的方案,可是古往今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皇帝又有几人?

    甚至掌握了一部门之发言权之后的大臣,能够妥善的表达自己下属们总结的全部意思并且反馈给皇帝的又有几人?能够听取下属意见,尤其是针对指出的问题进行修改的,又有几人?

    李荩忱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坚持亲自来看一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身为皇帝,李荩忱知道自己的安全很重要,但是他宁愿多走出来看一看,不然的话就算是自己的安全再重要,自己的一句话说错了,可能就意味着一个政策的扭曲,也意味着不知道多少人的妻离子散和家破人亡。

    假如皇帝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上演,那自己再安全,又能够在皇位上坐多久?

    “夫君,你看,这几个好漂亮呀。”尉迟贞笑着说道,打量着一个个精美的金银首饰。

    她这一声夫君,落在旁人耳朵里,也不知道几人惊讶,几人心碎?

    看上去如此娇俏可爱的小妹妹,竟然真的嫁人了。

    李荩忱回过神来,顺着尉迟贞的目光看去。

    这些首饰是纯金纯银的可能性很小,能够表面鎏一层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有的甚至都已经明显看出来黄铜的颜色。不过不得不说手艺还是不错的,尤其是镶嵌上几个实际上并不怎么贵重的宝石,更是显得颇为华贵庄重。

    李荩忱不由得压低声音说道:“内廷每年那么多好东西,你平时都不带出来,现在怎么看到这些都动心了?”

    尉迟贞顿时咬了咬唇,直勾勾看向李荩忱。

    小姑娘只是单纯购买欲上来了罢了,而且······她也很希望陛下能够亲手送给她什么。

    内廷上供的首饰虽然华美,但那不是陛下送给她的。

    而且后宫姊妹们平日里都有默契,这些首饰偶尔带带就好了,内府资金周转不开是很常见的事,也就是现在那教育和医疗这两个大头给拿出去了才好一点儿,因此后宫之中的这些首饰都得随时做好拿出来充公的准备。

    就当尉迟贞以为李荩忱实际上并不愿意,打算说算了的时候,李荩忱已经挑了一个银簪子,插入她的秀发之中。

    小姑娘登时眼泪汪汪。

    李荩忱好奇:“不喜欢?”

    莫非是觉得自己小气了?实际上主要还是李荩忱觉得摆在这里的金子首饰多少看上去有些俗气,而且不知道真假,所以还不如买一个做工精巧的银簪子呢。

    尉迟贞摇了摇头:“簪子不是这么插进来的,疼。”

    李荩忱一时也哭笑不得,揉了揉她的脑袋。

    旁边阎毗很自觉地掏出来银子给掌柜。

    尉迟贞拿下来被李荩忱歪歪斜斜插进来的簪子,表面上哭哭啼啼,实际上心里却是美滋滋的。陛下上街,只带着自己一个人,怎么能不高兴?

    尉迟贞自然自觉忽略了几个姊姊们都比较忙,放眼宫中也就只有自己这一个闲人,而且自己作为陛下的小秘书,于公也应该出现在这里。

    而且,陛下还给我买了这么一个做工精巧,银线环绕如花的首饰,当真好好看啊。

    尉迟贞的关注点当然不在于首饰贵重与否,到底出身贵族,又身在君王侧,对于她来说,首饰当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陛下给我买的,这就足够了。

    想到这里,尉迟贞看向李荩忱的目光里更多几分柔情。

    平日里的陛下于她,更像是一个关怀备至的大哥哥,毕竟两个人抱在一起睡觉也没干过什么事。而今日的陛下,似乎才像是她的好情郎。

第二二三六章 抱大腿

    尉迟贞脉脉含情,看着李荩忱。

    旁边的阎毗目不斜视,但是心中实际上还是松了一口气。

    尉迟贞出身并不是非常好,但是陛下早就已经表露出过对尉迟家的谅解和信任,再加上尉迟炽繁在后宫中那也是和皇后、淑妃三足鼎立的存在,不管怎么说都比阎毗的阎家混得好。

    在很多人眼里,后宫是有党派的。

    实际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后宫妃嫔们根据自己的出身以及生性习惯等等抱团也在情理之中。李荩忱实际上从来没有在这上面说过她们什么,毕竟后宫妃嫔们从来没有因为相互之间的一点儿小矛盾而导致怒目而视、争吵的连正事都不干了。

    大家心里都清楚,陛下愿意把那么多外廷的权力划拨给内府,本身就是为了让她们多做事、少争宠,不要总是勾心斗角,搞得后宫之中乌烟瘴气的。再加上乐昌这个皇后的位置坐的稳如泰山,整个后宫之中曾经和陛下同生共死的就只有皇后这独一份,除非皇后做了什么天理难容的事,不然的话李荩忱肯定会护着她。

    以乐昌的性格,做天理难容的事?

    想多了。

    所以就算是原本还有点小心思的,早就已经把小心思给打消掉了,安于现状也不是什么坏事。

    当然,李荩忱也不是傻子,很多人之间的那点儿小九九和小龌龊李荩忱当然也都看在眼里。

    这本身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不过总是可以调节的。

    陛下最简单也最实用的办法显然就是把两个一起丢到床上去,多来几次这点儿小龌龊就变成共担风雨的情谊了,就算是以后再有什么争执,相互想一想曾经彼此间无遮拦的接触,也就闹不起来了。

    最典型的自然就是陈宣华和杨妙两个,现在这两个可是相互扶持的好姐妹,也是出身南方的妃嫔和北方的妃嫔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因此只要陛下还在,现在内府和后宫的格局就不会发生什么变化。甚至就算是陛下不在了,只要乐昌、尉迟炽繁和萧湘都在,这种局面就依旧还是三足鼎立,谁都不能奈何得了谁,而且她们彼此之间也都清楚,对方手里的那一摊事,落在自己这里也不一定做得好。

    尉迟贞作为尉迟炽繁的妹妹,在外人看来,这其中自然没有什么弯弯绕,尉迟炽繁一直没有儿子,因此尉迟贞就是尉迟家送进来固宠的,所以尉迟贞自然和尉迟炽繁一体。

    而且陛下能够让尉迟贞当自己的小秘书,宠爱之意已然不用多说,所以或许在后宫姊妹们眼中,尉迟贞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丫头,但是在阎毗眼中,这也是一条大腿的好不好。

    大汉虽然有太子,但是陛下春秋鼎盛,以后的事谁说得准?并且内府的构架已经搭建起来,每个领导者在其中也都显得不可或缺,就算是真的换了皇帝,尉迟炽繁和萧湘等人的位置也不太可能动。

    李荩忱当然不知道阎毗的心思,就算是知道了也就是一笑了之,他正和尉迟贞低声说着什么,惹得尉迟贞连连发笑。

    “臣工部右侍郎祖群参见陛下,陛下驾临,臣后知后觉、有失远迎,还请陛下恕罪!”一名中年人大步走过来,郑重行礼。

    他这一说,周围的百姓顿时惊讶的对视,紧跟着一起拜倒。

    官员参见陛下,除非是重要场合需要行大礼的时候,自然是不用拜倒的,平日里拱手躬身九十度就算是很高的参见礼节了,换做张须陀等天子近臣,有时候拱拱手、躬躬身就算是行礼了,毕竟陛下对这东西的重视程度远比不上张须陀手里的战报。

    要是换做原来,管礼仪的和御史之类的肯定不会同意,怕不是天天都要绕着群臣转圈子纠正。但是现在大汉的礼部在江总这个陛下的舔狗手中,御史的关注点也逐渐从细枝末节上落在其余贪污**、擅用职权等等方面,自然也就没有人在乎这个。

    只不过百姓平日里有机会能够见到陛下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各种大型典礼上,因此几乎都是下意识的参拜。

    “诸位平身!”李荩忱虚抬手。

    百姓们这才纷纷起身。

    “正如诸位所见,朕今日乃是微服到此,所为的便是体验世事民风、知民疾苦、与民同乐,所以你们尽管去做自己的事。”李荩忱哈哈笑着说道。

    不过话虽这样说,陛下就站在这里,大家谁敢轻动?人群里不知道有多少羽林骑和白袍虎视眈眈,万一自己有什么动作,被认为想要对陛下不利,那恐怕连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祖群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当即抓紧把陛下请进旁边工部的衙门里。跟在李荩忱身后的尉迟贞噘了噘嘴,工部的人真讨厌,也不看陛下实际上很想逛一逛的,这个时候就跳出来一语道破陛下的身份,摆明就是不想让李荩忱乱晃了。

    工部这帮科学狂人倒是不太可能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而且就算是有也不可能藏在集市上,显然他们只是单纯地认为陛下晃来晃去实在是不安全,而且自己这边没人去参见也显得不好。

    当然,尉迟贞如此吐槽,也是有自己的小小心思的。

    难得有和陛下携手逛街的机会,她也不舍得就此结束。

    “等会带你直接去厂房里看这些东西怎么生产出来的。”李荩忱侧头微笑道。

    “真的?”尉迟贞顿时眨了眨眼,很是激动。

    “这还能有假,君无戏言。”李荩忱也有些无奈,自己是多久没有带着尉迟贞出门了,这丫头连逛个工厂都这么激动。

    不过李荩忱得先做正事。

    今日他前来工坊,一个是为了视察集市型城镇的发展,还有一个,自然是因为工坊又有了新的产品,李荩忱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

    “爱卿是祖豫州之后?”李荩忱看向旁边的祖群。

    祖群当即拱手回答:“臣下惭愧,虽是范阳祖氏,但是祖上并未离开家乡,祖豫州只能算臣下远房先祖。”

    李荩忱恍然,旋即想起来之前工部尚书吴凭曾经向自己禀报过,此次北伐之后,北周有好几个大匠投降大汉。

第二二三七章 工部右侍郎

    这些大匠中也不乏有打造出来重甲以及仿造出火枪的能人,因此吴凭请选拔其中佼佼者为工部右侍郎。

    显然就是祖群就是曾经北周冶炼打造的带头人了。

    之前李荩忱看到工部上交的官员拟任名单,还以为这祖群是范阳祖氏留在江南的后人呢,还感慨于祖氏当初都已经被定为叛逆,竟然还有人坚强活下来并且取得如此成就,现在才反应过来,原来是祖氏留在北方的人。

    这也让李荩忱打起精神,因为西北之战一直牵动着李荩忱的注意力,近期来很多人才的调用、任命等等,实际上李荩忱都没有细究,像是工部这些地方,能够走到高位上本来就得依靠真才实学,不然的话也没有办法服众,所以李荩忱更是往往只看了一个名字、心中有个印象罢了,甚至就连祖群这都已经坐在工部右侍郎位置上的人的简历都没有翻阅。

    看来回去是需要好好补课了,西北之战固然牵动太多,但是根基不稳、牵动再多也没用,君不知臣和将不知兵又有什么区别?

    不等李荩忱说话,又是一名胡子拉碴的人大步走过来。

    祖群好歹还穿着官服——虽然这官服连挽起来的袖子都没有来得及放下,不过在工部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朝廷上下谁不知道这一群科研疯子,对于争权夺利之类的根本不感兴趣,就知道捣鼓各式各样之前听都没听过的新东西——而此人只是简单地一身布袍,上面满是煤灰和油渍,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家伙刚从矿井下面上来。

    “臣长安工坊祭酒刘焯参见陛下。”

    刘焯,李荩忱当然是认识的,当初他亲自选拔刘炫为长安书院祭酒,现在刘炫已经当上了书院的山长,而刘焯为长安工坊祭酒。书院的老大是山长,而工坊的老大本身就是祭酒。

    原本在朝野颇有名气但是一直不得重用的二刘一下子跃身为关中文教和工业的主持者,让世人感慨于陛下的用人之胆。

    而长安书院和长安工坊的快速发展,更是让人回味起来,不禁感慨陛下的识人之明。

    长安书院在刘炫的带领下,已经是大汉能够和金陵书院等老牌书院相比肩的存在了,关中、西北等地的士子想要求学,终于不用一路跑到成都等地去了。

    至于长安工坊,那更不用说,因为毗邻渭水、又有大片的空地,其规模在大汉已经超过了其余所有的工坊。

    当然长安工坊的崛起也不全是因为刘焯一人运作之功,他一个人还达不到这个地步。主要还是因为像是巴蜀南部郡工坊这些大汉的老牌工坊,受限制于地形、交通、原材料等等,已经很难再继续发展,或者开始尝试着向平原等等交通便捷的地方转移产业。

    大汉发展起来了、天下太平了,这些工坊自然也没有必要一直窝在山沟沟里。

    而长安工坊,天生就有地利和人和的优势,想不发展起来都难,只是速度快慢的问题。

    这也表明,像是长安和洛阳这种千载古都,能够被历朝历代选中,也并不是没有其原因的。随便在山沟沟里选一处地方就可以称王称霸,想太多了。

    “爱卿这已经不像是祭酒了,倒像是刚刚从墨水里捞上来的,祭的是墨吧?”李荩忱忍不住打趣。

    刘焯也已经很久没有见到陛下了,本身多少还有些拘束,陛下这么一说,顿时嘿嘿一笑,下意识的伸出袖子抹了一把脸,也不知道是脸上的灰被抹开了,还是袖子上的被抹在脸上了,看上去左一道右一道,惹得尉迟贞和阎毗等人都是憋笑。

    祖群似乎也已经习惯了刘焯这个样子,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刘焯挠了挠头,有点尴尬。

    “先去洗把脸、换身衣服。”李荩忱并没有嫌弃他,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带朕去看看你们的新东西。”

    刘焯如蒙大赦,应了一声急忙去了。

    而祖群已经吩咐下人端上茶。

    “祖卿家,现在西北战事对各种器械的需求有没有阻碍到其余商品的生产?”李荩忱径直问道。

    说来祖群这个工部右侍郎的位置也略微有些尴尬。

    工部其中大小官员和工匠,往往都是曾经的从龙旧臣,换而言之就是已经退居二线的大匠欧阳莫的徒子徒孙们,吴凭本人就是欧阳莫入蜀之后收的弟子。

    没办法,李荩忱当初立业的时候,身边能用的工匠就只有欧阳莫一人,多年发展,形成如此局面也在情理之中。

    工部都是一群科研怪人,因此就算是他们师出同门,实际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同门之间也常常因为某些理论而争执不下。

    不过身为工部尚书的吴凭却也清楚,陛下并不介意于此,可不代表着所有人都会默许他们一门形成对整个工部的垄断,因此当初刘焯就任长安工坊祭酒,吴凭就积极配合。

    现在朝廷拿下北方,收获了一批工匠,吴凭自然从这里下手,推出来一个祖群担任工部右侍郎,结束了原本工部上下官员全部都被他们同门所垄断的局面,自然也是为了避免御史台之类的抓着这件事来找茬。

    而祖群的想法和思路到底已经跟不上大汉的工业发展速度了,所以吴凭派他前来长安工坊坐镇,名为坐镇,实际上是学习。

    李荩忱知道吴凭这样做实际上也已经很厚道了,这是真的让祖群有机会能够学知识,不然的话把祖群放在洛阳供起来,当一个代表工部“多样化”的吉祥物岂不是更好?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工部中多半官员实际上也都是沉迷工业生产和技术研发之人,对官场上的你来我往之类的实际上并不喜欢,要不是有军方在后面撑腰,工部在很多资金分配、资源抢夺上都会处于下风。

    而祖群当初就主持北周的工业建设,也是有从政经历的人,吴凭独木难支,当然也希望祖群能够相助自己,不然的话等到以后战事消停了,军方本身也没有那么大的资金需求,恐怕就连自己的拨款都难以保证,又有什么余力去帮助工部?

    所以还得自己人有能力才行。

第二二三八章 工部的未雨绸缪

    对于祖群来说,这个工部右侍郎当然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他作为北方降人,骤然位居高位,肯定有很多人有意见,因此自己更得虚心求教,并且尽自己所能,令人信服才行,不然的话去工坊之中做一个大匠岂不是比做官来的轻松。

    因此担任右侍郎并且前来工坊坐镇,吴凭和祖群也算一拍即合。

    看祖群挽着袖子,腰间插着图纸的样子,李荩忱也知道,这家伙同样不是在走走过场的。

    人心虽然复杂,但是李荩忱坐在现在这个位置上,看得多了,有些人的本性善良与否,往往还是能一眼看破。尤其是这些工匠之类的,本来心思就比较单纯。

    这个祖群倒是个靠得住的人。

    祖群感受到了陛下的目光,当然也知道陛下是在考察自己。身为工部的高层官员,他应该掌握的并不只是基础的知识,还有生产和管理的知识。

    当下祖群也不露怯:“回陛下,目前因为整个关中和西北只有长安工坊可以生产各式火器,所以工坊人手还是紧张的,多少影响到了其余订单,不过现在工坊已经开始帮助订单买主积极联系成都、洛阳等地的工坊,再加上河东的工坊投入运转之后,应该可以满足需求。”

    大汉拿下北方之后,工部自然抓紧着手在河东、河北和幽州等地建设工坊。当初奋武军孤军奋战于平城,所需要消耗的一切火器都得从长安工坊一点一点的运过去,因此工部可是早就已经下定决心,说什么也得在长城内外建立起来完善的工业体系的。

    鬼知道现在看上去称臣纳贡、很是老实的薛延陀,背地里是不是盘算着什么坏心思,又鬼知道自家陛下在解决了西北之乱后,会不会率军出草原、深入漠北。

    毕竟自家陛下可是一直以恢复两汉全盛时期之版图为口号,并且也是实打实在这么做的。只不过他现在只是先下手对付西北的吐谷浑罢了。

    西域平定后,到时候草原上的薛延陀人还有别的部落不搞事情还好,不管怎么说大汉是华夏王朝、礼仪之邦,打人总是要找一些道义理由的,而只要他们搞事情,那等待他们的就是浩荡开进的大军。

    等到那个时候再建设工坊,晚了。

    工部现在已经学会了未雨绸缪,再加上各地州府对于建设工坊都是表示支持和欢迎的,这东西搭在自家这里,既能够安顿就业,有能够直接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地方郡守只要还有脑子,就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或者换句话说,这些家伙不为了工坊的选址大打出手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工匠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些三教九流中的下等人自然还有机会受到这样的追捧,甚至一群地方主官带着所谓的本地父老代表专门跑过来请求工部在本地开设工坊,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这自然也让本来性格就比较务实的工匠们,更是不敢大意,万万不能辜负了陛下的信任和一方父老乡亲的厚望。

    在河东建设工坊是必然的,而且随着工部在河东发现了大量的煤炭,一开始只建设一个太原工坊逐渐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工坊在整个河东大地上铺开。

    要不是这河东之地山河表里,群山林立,恐怕工部还敢规划更多的工坊。

    只可惜时间终究还是太短了,时至今日,真正搭建起来并且开始从事生产的就只有一个太原工坊,别的还都只是空架子。

    不过缓解长安这边的压力,倒也足够了。

    最近太原工坊烧造出来一批质量不错的火枪,表明长安工坊总算不再是唯一的军火供应之地。

    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火器的生产中,那这边真的什么都不用做了,大家都转行军工就可以了。

    军火固然很赚钱,但是终究是有产能过剩的那一天,毕竟这战争也不可能永无止境。

    而且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及此事,认为工坊生产出过量的火器,只会导致朝廷为了不浪费这些火器而去推动更大的战争,因此朝野之间对此也并非没有异议。

    朝廷修建这么多工坊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战争和战争,现在关乎国运的北伐之战已经结束,工坊不能再抱着军火生产不放,而是应该有规划的进行转型了。不然也不会有李荩忱看到的外面集市上各种产品应有具有的场景。

    “等到朝廷拿下河西之后,通往西域的道路就会畅通,到时候工部也要积极组织人手前往河西组建工坊,另外西域物产丰富,务必要多加探索。”李荩忱缓缓吩咐一句。

    祖群急忙颔首。

    显然陛下也清楚,工部除了吴凭这个主事的之外,其余多半都是和刘焯这样沉迷于技术攻坚、实际上并不非常擅长管理的人,好在这么多人齐心协力、专注在一件事上,倒也用不着如何管理。

    但是终究工部对外扩张等等事宜,不能都寄托在吴凭一个人身上。并不是陛下信不过吴凭,而是一个人的能力到底是有不足的时候,李荩忱也不可能把工部的发展让吴凭一个人担着。

    因此吴凭选拔祖群上来,显然也是因为看中了祖群当初也是在北周朝堂上负责冶炼等相关事宜的官员经历,他是有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而不是一个只醉心于技术的大匠。

    李荩忱自然也不介意提点一下工部,抓紧在河西抢占地盘,以后更是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向西域进发。

    朝廷想要稳定河西,自然也需要全力以赴发展建设,只有给本地的百姓带来截然不同的生活,才能培养此地对大汉的归属感,毕竟河西远离中土久矣,李荩忱自己都不相信河西的百姓还会对中原王朝有什么情感,因此这是新占领的地盘,必须要抓紧让他们认识到跟着大汉的好处在哪里。

    书院、医院是一方面,工坊自然是另一方面。

    除此之外,李荩忱也让祖群把注意力投向西域,自然是有目的的。

    李荩忱当然不能说,我知道那里有石油、有矿产。

    他知道,工部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因此不需要李荩忱说,工部自己就会去找。

    找不到就算了,找到了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出兵借口。

第二二三九章 蒸汽时代的曙光

    之前曾说,大汉向北进攻草原的话,需要找到一个出兵借口。

    而进兵西域,自然亦是如此。

    进兵西域相比于进兵草原,好处就在于西域曾经是两汉一直延续到曹魏的华夏王朝正统领土所在,这是当年汉武帝时期无数汉军将士一点一点打下来的,虽然中间因为战乱几度丢失,但是至少到了曹魏时期,西域还是臣服于中原调遣的。

    至于草原,两汉时期的确是把他们给打服了。

    可是匈奴人只是内附,朝廷也没有在草原上设立和西域一样的都护府,自然并没有真的把匈奴人盘踞的草原看作是自己的领土,只当是藩属部落。

    历史上草原真正进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实际上也要到唐代突厥人归附。

    不过草原相比于西域,距离中原到底是近了一些,现在朝廷拿下幽州、平城以及河套,向前迈一步就是草原了。

    而西域,中间还有河西,还有黄沙大漠。

    就算大汉拿下了河西,也不是直接就摸到西域了。

    因此李荩忱必须要足够多的理由来驱动朝廷内外同意拿下西域的战略部署,不然的话就只能和历史上唐太宗那样,让侯君集率领孤军直接越过大漠、趁着高昌不备发起雷霆一击,等拿下高昌、唐军在西域站住脚跟之后,朝野上下想要反对也来不及了,甚至大家还得想一想怎么才能吃得更多,以弥补之前孤军深入的损耗。

    李荩忱并不打算这么做,因为历史上高昌依凭大漠,向南据吐谷浑、向北据突厥、向东据大唐,看上去这个西域小国还挺厉害,但是实际上众所周知,这只是因为外面的三个大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谁都奈何不了谁,因此没有心情收拾你罢了。结果高昌还不知道是怎么有的信心,竟然会觉得大唐都收拾了吐谷浑和突厥了,还奈何不了你,连防备都没有。

    而这个时代的高昌,已经被从且末等地北上的吐谷浑军队打过一顿了,现在乖乖的当吐谷浑的附属国,甚至此次西北之战还有高昌军队来当炮灰。

    也就是说,高昌至少应该已经意识到了大汉的强大,自然要么起了称臣纳贡之心,要么起了扼守大漠外侧要冲、不让汉军轻易进入西域之心,不管怎么说高昌在西域这一亩三分地上也是实打实的小霸主,大汉来了的话,高昌不出意外就只能变成大汉的一条狗了,甚至抢着当狗的国家很多,都有可能轮不到高昌。

    历史上的高昌败在狂妄,而现在的高昌显然会更难对付。

    李荩忱要进攻西域,自然就必须要发动大军了。

    然而发动大军就得需要足够的理由。

    西域发现了丰厚的矿产,显然就是一个不错的理由。

    工业的发展带给大汉的是经济的腾飞、是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原本很多只能在富贵人家出现、甚至干脆在豪门大户都不舍得拿出来的好东西,此时都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物质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朝野内外自然都是很喜欢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还有啥比这更重要的么?

    而工业发展很重要的源动力之一,自然就是矿产。

    西域只有黄沙,那抱歉,费那个劲去打什么,还不如去打辽东呢,自从辽东的矿产通过幽州进入中原,进攻辽东以抢占矿产资源的声音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只不过现在暂时被西北之战的风头给掩盖了。

    而假如西域有矿,甚至还有黄金等贵重金属的话,恐怕到时候甚至都不需要李荩忱开口,朝野上下都会支持进攻西域。

    李荩忱相信,工部这么多年找矿的经验,不会让自己失望的。

    ————————-

    刘焯已经沐浴更衣完,引着李荩忱等人穿过大堂,进入工坊中。

    李荩忱在后世是参观过大型工厂的,一条条流水线滚动不息、一个个巨大的机械轰鸣运转,就像是一个国家怦怦直跳的心脏和流淌的血液。这些生产线上的产品转眼进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和原来有所不同,因此说是心脏和血液又有什么问题?

    眼前的工坊当然还不能和后世的相比。

    终归也只是刚刚摆脱“家庭小作坊”的概念罢了。

    大多数的机械都是依靠人力在驱动,无论是远处的织布工坊还是近处的冶炼工坊,其中的织布机和冶铁炉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人力。

    当然了,古人的智慧还是有的,远处有水车引动渭水到山坡上、再顺流而下,形成水力驱动,从而能够借助直冲而下的水流带动一些沉重的机械。

    简单的动能和势能转化。

    不过水车能动起来,到底也得是依靠人力。

    在李荩忱看来,这些未免有些小儿科。而且这里是什么样他本身也能想象,现在大汉的工坊也不过都是当初李荩忱在南部郡亲自主持设计的那些工坊的翻版罢了。

    至于尉迟贞和阎毗,自然都很是惊讶和惊奇。

    工坊里的这些东西就算是再简单,终归也不是寻常人随意就能见到的。

    说到底,在工坊建设起来之前,华夏民族所处于的状态也只是刀耕火种罢了。冶炼和锻造这些工业时代的行业在这个时代也有,但是终归只是少数。一个普通老百姓这辈子所能见到的最大的工坊可能就是铁匠铺,所用过的最多的铁器可能就是锄头和菜刀。

    这样大规模、集中化并且涵盖各行各业的工业园区和工业生产,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而李荩忱的关注点,则是前方的那台小机器。

    一个不大的炉子里有火焰熊熊燃烧,带动着炉子上的水沸腾蒸发,强大的水汽冲击着上方的机器运转。

    这只是一个模型。

    但是却是一个象征。

    大家的目光也都看过去。

    这便是李荩忱此来的主要目的。

    一个小蒸汽机。

    这东西太简陋了。

    但是李荩忱很清楚,工部显然已经吃透了原理并且掌握了启动这种机器的方法,这也就意味着之后完全可以按照一定比例放大并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

    不远处的引水山坡和水力瀑布,完全可以退役了。

    一个新的时代,随着这个小机器的运转,拉开了帷幕。

第二二四零章 汽车?火车?

    看着眼前的蒸汽机,李荩忱有些恍惚。

    来到这个时代这么多年,他自己也已经快要变成一个古人了。

    而火器的出现,总算是让李荩忱多少清楚,自己还是曾经在现代文明的光辉下生存过的。此时蒸汽机的出现,更是让李荩忱发现,自己距离现代也不是那么遥远了。

    蒸汽时代,第一个工业革命的开始。

    有了蒸汽机,就可以说进入近代了。

    近代到现代,也没有多少年。

    有了自己引路,这一切只会更快。

    只不过自己应该是看不到了,毕竟一个时代从开始到发展到新的时代,也不是说过去就过去了的。但是李荩忱相信,只要道路是正确的,这一切也应该用不了几代人就能实现,至于到时候社会上的思想又会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会出现资本主义或者某位大贤所说的游荡着的幽灵,那李荩忱就不得而知了。

    这不是自己的事,儿孙自有儿孙福。

    他终究只是一个人间帝王,不是什么神仙,因此他所能算到的、所能看到的也不过只是这一个时代的人和物罢了。

    让他布下一个关乎数代人的局,自然不可能。

    因此李荩忱心中这样的念头也就一闪而过,相比于这个,他更关心的实际上还是蒸汽机的应用。

    蒸汽机会取代人力器械成为工坊之中提供动力的主要来源,这是必然的。工部上下在百忙之中还是抽调出来这么多人手研发蒸汽机,难道只是为了让你们看着新奇?还不是因为有了这东西,就能够极大的加快现在的生产速度。

    尤其是工部已经在中原以及河东等地陆续发现了大量的煤矿,有一些煤矿固然因为埋藏的深所以目前还不是很好开采,但是至少这东西是存在的,并且在华夏大地上是广泛存在的。

    这自然就给了工部足够的底气。

    蒸汽机研发就研发呗,比木柴效率高很多的煤炭数量足够,自然就能够支持蒸汽机的运转。

    蒸汽机会因地制宜变成工坊中各式各样的生产器械,这是在李荩忱预料之中的。而他真正关心的,实际上还是蒸汽机的衍生物。

    汽车?

    火车?

    前者到底是需要轮子并且需要平坦的路面才能跑起来,并且用蒸汽机驱动汽车,属实是有些为难蒸汽机了,好大一家伙带动着一辆汽车慢慢吞吞向前走,那还不如直接用马呢。

    但是后者并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只要铺上铁轨,蒸汽机带动的火车,跑的也不慢!

    尤其是现在李荩忱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才能把天下更紧密的融为一体。

    之前李荩忱头疼的实际上还是信息传递的问题,不过这到还好,至少现在大汉已经在南方建设了大量的驰道并且修缮了很多驿站,这就意味着真的有什么突发情况,八百里加急是绝对没有什么问题的,哪怕这个突发情况出现在小山沟沟里。

    更何况事情真的要处理,也不会等李荩忱下了意见之后再处理。

    比如某县有人造反,得到消息的郡府肯定会直接出兵并且向州府求援,州府调集周围兵马相互配合、形成围剿,也就是说等到谋反的消息送到李荩忱案头上的时候,当地汉军应该都已经包围敌人的老巢了。等到陛下再下令州府配合郡府,那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这便是州府拥有一定实权的必要所在。

    信息的传递实际上也已经不算慢了,因此李荩忱从中看到的更多的,实际上还是天下之间的交流往来实际上还有一定的阻碍。

    驰道也好,运河也罢,速度终究还是慢了一些,而且只要是学过初中地理的人都知道,道路运输耗费的人力物力多,就算是有驰道,这些商品货物之类的也得用马车一点一点的运。而运河等内河水上运输,便宜是便宜,可是速度也太慢了,尤其是很多中小型船只,两侧连明轮都装不上,只能依靠人力划桨驱动,能快到哪里去?

    若是让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知道李荩忱竟然都在嫌弃大运河的货物往来运输速度,不知道会不会很无奈?

    大汉现在有运河作为骨干,又有驰道作为枝杈,已经能够比原来更加快速且高效的勾连地方,在很多人看来这已经是之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了。报纸上吹捧赞扬大汉的基础建设政策的文章也不在少数,甚至“要致富、先修路”这样的口号都已经提出来了,让李荩忱看到报纸的时候都有些恍惚,还以为又有一个穿越者出来了呢。

    尤其是随着商贸的发展,百姓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现在修筑驰道之类的时候,一个赛一个的踊跃报名,哪怕是工资低一点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李荩忱作为一个穿越者,却知道这根本不够。

    太慢了。

    他想要的是铁路这种相比于马车速度更快、运货量更大的运载方式。蒸汽机的出现,自然而然让铁路的出现变成可能。

    因此,在祖群和刘焯以及其余一众闻讯赶来的大匠们注视下,李荩忱在纸上画了两条横线,又在中间画了很多竖线,接着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大致的机车的模样。

    众人目瞪口呆。

    蒸汽机研发出来,在他们看来最大的意义自然就是让工坊的生产事半功倍,正是趋于这种目的的鞭策,大家都很积极。

    把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还真没想过。

    现在亲眼看到了,大家有一种被醍醐灌顶的感觉。

    作为工匠,他们甚至不需要李荩忱过多解释,只是看了一下大概就明白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用蒸汽机驱动的车辆和单独的路线。

    重新铺就一条特殊的路线或许耗费很大,但是一旦由蒸汽机来充当动力提供者,能够带来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

    大家都是搞科技的,当然很清楚一个发明从想法出现到落实到纸面上再到成功生产出来,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摸索并且很有可能造成浪费的过程,而等到这个产品量产并且发挥作用,更是需要先投入再产出。

    这也是如此。

    铺设轨道和打造车辆无疑耗费颇多。

    但是看一看大汉现在对于物资运输的极大需求,可想而知用不了多久这东西就有可能回本。

第二二四一章 其实已到尾声

    商品货物的流通,显然让大汉现在的交通网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朝廷的商队在走、地方的商队在走,甚至民间小商小贩们也在走。即使是很多官道都已经拓宽,甚至改造为了驰道乃至于直道,到底还是没有办法满足民间急剧增长的需求。

    三百年乱世宣告终结,一个又一个地方就像是被封闭了几代人之后又忽然打开的秘境,因此大家对于对外交流和贸易是很积极的。

    一个单独的、强大的货物运输渠道,很符合现在的需求。

    而且······这东西保不齐也能够运人啊?

    工匠们在短暂的惊诧之后,都陷入深思。

    而假如让负手旁观的李荩忱得知,这些家伙们连火车能不能运人都还在纠结的话,应该会忍不住一扇子敲在他们的脑袋上。

    不过这也不怪工匠们,大汉率先发展起来的到底是货物的往来运输,而不是人的往来走动。

    大家一心想着怎么运送货物,而忘了运送人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李荩忱也不催促,他只是负责提供一个想法罢了。

    大汉工业的发展,源头是陛下几个看上去天马行空一样的想法,比如流水线,又比如火器等等。但是正如之前所说,想法,终究只是想法。

    一个想法从出现到落实再到投入生产,这中间可不是想想就能够实现的,因此大汉每一名参与到其中的工匠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理解了李荩忱的想法并且把这些落在实处。

    千年之后的人或许会对此感到诧异,不过就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常识以及初高中就能掌握的物理和化学知识罢了,有什么好难得?

    殊不知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一切,实际上都相当于在开拓一个新的领域。而李荩忱实际上只是给他们指点了大概的方向罢了,具体向哪里走又能够得到什么,他们自己终究还是不知道。

    李荩忱本身作为一个文科生,很多理科的知识实际上也是模棱两可,所以也不敢说的太详细,不然的话万一说错了,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年的弯路呢。

    除此之外,李荩忱也不太倾向于自己把道路上的所有细节都规划好,工匠们只负责按部就班的把这些细节变成现实就可以,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工匠们在这个学习和仿造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自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陛下说什么都是对的,那我们只要跟着做就不就好了?

    如此一来,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忽略。

    不知道事情的因和果,那就是盲目。

    现在的李荩忱或许还有精力事无巨细指导,之后呢?

    李荩忱死后呢?

    那大汉的科技发展岂不是又要很多很多年裹足不前?

    李荩忱与其说在努力带给这个时代一些新的技术,倒不如说他在灌输给这个时代一些思想以及一些思考问题和探索的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所以······陛下果断的选择偷懒。

    醍醐灌顶之后,就是步步落实。怎么把火车从陛下画的简笔画变成现实产物,你们看着办吧。

    至少对李荩忱来说,现在自己找到了一个以后能够帮助大汉巩固南疆、辽东以及西域统治的好办法。

    铁路一通,天下一体。

    刘焯和其余工匠们都齐齐退后半步,对着李荩忱郑重拱手。

    谨受教。

    假如这家伙不是陛下,大家很有兴趣抓了他并且撬开脑袋看看里面还有什么新想法没有,不要每一次都让所有人感到震惊。

    李荩忱则饶有兴致的打量着那台蒸汽机。

    应该找机会让各个书院的学生们都来参观参观。

    毕竟他们才是未来。

    另外李荩忱也很好奇,工部最后会给自己造出来怎样的铁路和怎样的火车?

    ——————————

    长安的和平和繁荣,是因为西北之战实际上已经接近尾声。

    看上去武威和张掖都在敌人重围之中,很危险。

    但是实际上陛下也好,军方也好,朝中群臣也罢,都清楚,吐谷浑现在是拿不下武威了,因此对于大汉来说,并无任何损失。

    吐谷浑大军入境,武威没打下,冲到大河边又被打了回来,又打武威又没打下,好一通折腾,可是最后得到了什么?好像啥都没得到,撑死天就是拆了武威城外几块砖罢了。

    因此对于大汉来说也是这样,除了战死的将士不能复生之外,好像也就是投入的钱粮和武威的城墙有所损失罢了,这样的损失都不算损失。

    打仗呢,还是举国之战的那种好不好。

    现在裴子烈已经率领大军逼近武威,武威城外的吐谷浑军队必然也不敢久留,不日就能收复武威外围阵地。

    所以即使是从渡过大河开始,一路狂奔、几乎没有什么停歇的汉军将士,看到武威城的时候,也难免都松了一口气。虽然大家知道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继续向西看,还有张掖的袍泽弟兄等待着他们的救援呢,甚至高层将领们更是清楚朝廷对整个河西和西域的野心。

    至于吐谷浑本身围绕着青海湖的主要地盘,诸如伏俟城等等,吐谷浑要是愿意“让”出来,那大汉当然也是笑纳。

    因此这场战争,看上去已经快要到结束的时候,实际上只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罢了。

    新的,向西大拓展、大开发的时代。

    汉军抵达武威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敌人城外的营寨发起进攻。

    此时留守在武威的吐谷浑将领依旧是倒霉的慕容伏允。

    这家伙本来应该是带着吐谷浑兵马嚣张向前进攻的前锋主帅,正是借助这一场大战博取功名的时候,结果谁知道汉军援兵的及时抵达以及张掖的失守,让他从前锋摇身一变变成了负责断后的将领,这一路被汉军追着打,汉军骑兵甚至还时不时的超车,根本就不把你们这些人放在眼里,更是让慕容伏允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所以他现在也是下定决心,凭借着武威城外的这些营寨以及长城,说什么也得死死地挡上几天。

    自己多坚持一天,就是给慕容世伏重新拿下张掖、稳住阵脚多争取一天。

第二二四二章 吐谷浑来人

    只要吐谷浑军队能够拿下张掖,那么战局自然又回到了当初的模样,至少吐谷浑还不算丢掉了什么地盘不是?估计那种情况下,汉军主力也不敢贸然继续向前进攻,慕容氏至少有一段喘息的机会。

    这一次对于慕容氏来说,除了验证了大汉的确是一个很强的对手之外,自然也有别的收获,比如说有一些本来对慕容氏的统治就心存不满的人,这一次消极怠工,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一旦吐谷浑军队稳住战线,那么首先要收拾的就是这些人。

    要不是他们进攻慢慢吞吞、撤退跑的比谁都快,至于现在这么狼狈么。

    看上去吐谷浑军队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但是懂得人都明白,这里面真正有战力的实际上就只是慕容氏直属的那些兵马罢了,剩下的那些多半都是负责摇旗呐喊的。

    裴子烈站在一处已经被汉军攻破的营寨中,看着沙盘。

    不断有传令兵进来禀报消息,沙盘上敌我形势也随之变化。

    参谋们倒是都有些诧异,时不时瞥向裴子烈。

    按理说现在正是汉军解开武威之围关键的时候,国公不在前面盯着,反而蹲在这个地方,稳如泰山?

    城中守军的状况可并不比想象中的好,宇文忻本来就抽调走了半数兵马,再加上连日苦战,实际上贺若弼和高劢也已经很难组织起来有效的反击了,除非汉军已经快要杀到城下,不然他们也只能在城里看着,要是贸然出击的话,有可能被吐谷浑军队反过来咬一口,到时候被吐谷浑人冲入城中就尴尬了。

    因此这武威之战,结局仍然未定啊。

    裴子烈似乎正在等什么,只是瞥一眼沙盘这边,并不在意。

    “国公,来了。”一名亲卫走过来。

    裴子烈颔首,径直转入后帐,留下一群参谋们面面相觑。

    此时后帐中,一道人影已经手按胸口,郑重的单膝跪地:“小人噶力见过晋国公。”

    假如让前帐的参谋们走过来看,就会惊诧的发现,这家伙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吐谷浑人,除了衣服换上了汉军的之外,脸上的高原腮红还有这种已经刻在骨子里的熟练行礼方式是抹不掉的。

    裴子烈沉声说道:“你家主人已经决定了?”

    “是的,愿意听从于大汉陛下和国公的指引。”

    “也谈不上什么指引,就是需要他在关键的时候有所动作就是了。”裴子烈也露出笑容。

    “还请国公明示!”噶力急忙说道。

    “这个田端会告诉你们的。”裴子烈径直说道,“此时仍然还需要你家主人隐忍一下,尤其是就算暴露了,也不可直接动手,没有我军在外接应,你们不过是慕容世伏手心里的一只蚂蚱,怎么也跳不出去的,你可明白?”

    “小人明白!”

    “关键······是要让你主人明白。”裴子烈摆了摆手,“既然如此,那就速速去吧,让他沉住气。”

    噶力又是郑重行礼:“定不让国公失望!”

    裴子烈目送亲卫引着此人从后门离开,不由得挑了挑眉。

    这些人信不信得过尚且还得两说,希望田端能够稳住形势啊。

    要不是白袍在吐谷浑经营的时间短、救援张掖又迫在眉睫,也没必要行此险招。

    自己可是求稳的人啊,这一次西北之战,屡屡破戒,让裴子烈心中也有些不安。

    不过他心中倒是大概明白了陛下这么安排的原因。

    萧世廉经过几次大战磨炼,早就不是当初那个不管不顾、就知道向前冲冲冲的愣头青了,裴子烈只是翻阅多次战斗的战报就知道,萧世廉已经逐渐成熟。

    而自己,似乎一直挂着稳重的标签,让陛下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

    稳重,在内战中、在对付自己人的时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性格,大家知己知彼,只有稳扎稳打、扩大优势,才能取胜,兵行险招那只会暴露给对方更大的破绽。

    可是对付外敌上,可不能一直稳重,因为这意味着将会失去很多大步进取的机会。

    李荩忱显然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次西北之战历练裴子烈。

    自己的左臂右膀,还是指挥着舒服。

    既然陛下都是这么想的,那裴子烈自然恭敬不如从命。

    只希望到时候宇文忻也能配合得当吧,不然就是搬石砸脚了。

    ————————————-

    虽然汉军主力在高歌猛进,但整个战斗而今围绕的关键所在,实际上是张掖。

    可张掖,本来就不是大汉的地盘啊,这里按照当初大汉和吐谷浑之间达成的协议,是吐谷浑所属。

    也就是说,实际上现在大汉并没有在吐谷浑的大举入侵下受到太大的损失,反而反杀回去拿了敌人一处郡府。

    吐谷浑现在着急进攻张掖,就算是真的把张掖再拱手让给他们又如何,丢的可不是大汉固有的地盘。

    而且吐谷浑主力经过此战,元气大伤,裴子烈率领汉军主力又是虎视眈眈,不见得就会依然固守张掖,顺着河西走廊退入西北酒泉等地或者直接退过祁连山似乎才是更好的选择。

    一个已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张掖,吐谷浑还会想要么?

    因此现在西北之战中汉军的主要战略目标,实际上已经从防守变成了反击。

    既来之,休走之。

    你们大军浩浩荡荡杀过来,很是威风啊?

    那就别走了!

    能够聚歼吐谷浑主力,当然可以省很多事。

    而就算是消灭不了,对于大汉来说也不算什么,以后再打嘛。

    就算是吐谷浑跑到天涯海角,大汉想揍你还是有办法的。

    正是因为知道这个原因,李荩忱的一颗心实际上已经放下来了。武威丢不了,朝廷就有交代,张掖打得好,朝廷脸上更有光。既然已经有交代了,那有没有光,这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更何况李荩忱本身也无从决定,自然也就不用太过操心了。

    朝廷对于西北之战是什么结果并不再担心,因为反正不会是最坏的结果,但是对于身处西北战局风云之中的人来说,这个结果还是很要命的。

    此时的张掖,虽然已经入夜,但是厮杀声一刻未停。

    吐谷浑军队用投石机轰开了城墙,这本身也在预料之中。

    之后便是没日没夜的白刃战。

第二二四三章 兰陵萧氏和陛下胸怀

    围绕着几处缺口,吐谷浑军队跟发了疯一样向前冲。

    对此,宇文忻也很无奈。

    这些吐谷浑家伙们属实是太想要突破张掖了,因此从城墙缺口向前冲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相比之下,蚁附攻城实在是太慢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一件事,那就是对于守军来说,蚁附攻城虽然用简单的檑木滚石就能够化解,但是城中守军的数量实际上并不是非常多,吐谷浑军队真的在各个方向上铺开的话,真的足够宇文忻头疼的,一旦被他们跃上城头,已经分散开的兵力真不见的就能挡住。

    但是从缺口处进攻自然就不一样了。

    宇文忻可以从容的调集兵马据险而守。反正就这么大的缺口,我们把塞门刀车之类的往这里一堵,后面火枪手列阵,就够你们喝一壶的。就算是可以一路冲上来,还有长矛手伺候。好几次吐谷浑军队都已经顶着火枪“噼里啪啦”的射击冲到了缺口处,甚至都爬上了这被轰塌一多半的城墙,但是还是被迎面而来的锋利长矛给捅了下去。

    战斗虽然进行得激烈,却以吐谷浑军队单方面的战死为主。

    尸体从缺口处一直铺到护城壕,浅浅的护城壕都已经变成平的了,吐谷浑军队甚至都不需要填壕车,踩着自家人的尸体就能够冲上来。与此同时,缺口两侧的城墙上,汉军将士还在不断把各种东西一股脑的向下扔,逼迫着吐谷浑军队不能聚集在缺口处,只能一个又一个的向前冲。

    看上去城墙高度降低了,但是撑死天四五个人并肩上的缺口,和多架设几个云梯登城又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很明显,吐谷浑人的理智都已经被击破。

    他们所思所想的,就只剩下破城、破城!

    敌人越是疯狂,汉军将士们反倒越是冷静,并且士气愈发高涨。

    敌人的疯狂,不就恰恰说明援军已经在左近?

    我们在武威打、在张掖打,打的这么辛苦,现在你们想跑了,岂是那么容易?

    就算是死也得拦住你们。

    宇文忻就提着刀站在距离缺口不远的地方。

    他的佩剑在之前的战斗中就卷刃了,而且论耍帅,佩剑当然是个好东西,但是论砍人,还得看手里的横刀。

    甚至宇文忻都不介意从陌刀手那里抢一把陌刀,看上去还是那东西抡起来舒服。

    虽然现在已经是一军统帅,但是宇文忻能够走到这个位置上可不只是因为他的谋略,更因为他曾经在北周的赫赫战功。

    这战功可都是用刀砍出来的。

    好久没有过瘾了,现在正是时候!

    主将尚且如此,汉军将士杀敌报国之心自然更不用说。

    “将军,晋国公已经抵达武威,估计用不了两三天就会抵达。”站在宇文忻旁边的文人低声说道,“可是两三天似乎也难以抵挡啊。属下以为应该早做准备。”

    这是宇文忻的行军主簿萧珣,也是之前帮助宇文忻收拢武威军心、顽强抵抗的功臣。

    萧珣出身兰陵萧氏,是萧岿的第五个儿子,西梁存在时为南海王,是现在金陵书院山长萧琮的弟弟。西梁灭亡之后,萧岿、萧琮等西梁皇室都前去建康,南陈也并没有把他们怎么样,或者说还没来得及把他们怎么样,当然这背后有没有陈叔宝出于想要给李荩忱做榜样的意思在那就不得而知了。

    毕竟从正面来说,这可以让李荩忱知道自己并不会滥杀降臣,你要不还是投降吧;从反面来说,则无疑也是在告诉李荩忱,你看朕都没有杀你老丈人,你要是抓了朕,也别杀朕好不好?

    以李荩忱对陈叔宝的了解,他甚至觉得自己有理由怀疑后面一个的可能性比较高。

    汉军下江南之后,萧琮出任金陵书院山长,表明兰陵萧氏从此专注于人才培养,即使是号称隐居的萧岿,也忍不住经常跑到书院之中去上上课之类的,甚至书院刚刚组建的时候,萧琮并没有太多经验,背后一直都是萧岿在指挥。

    至于萧岿剩下的几个儿子,基本上也各有出路。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至少在李荩忱看来,萧家的这些子弟做的还是不错的,基本上都摒弃掉了自己原本的一些陋俗,或是在书院中教书,比如当初曾经因为李荩忱占据他的府邸还让他配合工作的萧璟,此时就已经是南方有名的诗文大家了,又或是通过考核担任地方官员,当然也有和萧珣这样投身军旅,担任行军主簿等文职。

    其实想想也明白,由奢入俭难,但是对于萧氏这些子弟来说,都是在鬼门关上走过一遭的,灭国之后,陈顼和陈叔宝两代帝王想要他们的脑袋也就要了,他们能够活下来,现在又获得了能够重新出仕的机会,怎么可能不珍惜?

    更何况萧氏在宫中也有人的,自己怎么也都算是个当朝外戚,自然更需要努力维持当朝的统治。

    在这个大家都要进步、都要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萧氏子弟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大家都还年轻,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之后,自然就不会再沉溺在声色犬马中。

    萧氏子弟有出头的机会,只要努力就可以。这对于身为前朝皇室的萧氏来说,当然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而对于李荩忱来说,又何尝不是好事?

    朕连前朝皇族都能如此信任,你们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不管之前是有仇还是有怨,只要现在愿意为大汉、为着和平盛世出力,那朕就给你们机会。

    人才,就是这么聚集来的。

    萧珣的被重用,能让兰陵萧氏安心,自然也能够让同样是北周皇族出身的宇文忻安心。

    一个胸襟博大的君主,即使是和仇人也能化干戈为玉帛,令其继续发挥自己的才能;一个小肚鸡肠的君主,即使是自己的近臣都要猜忌提防,最终众叛亲离。

    李荩忱最佩服的皇帝之中就有唐太宗,不管后人再怎么说太宗杀兄之事,都无法掩盖太宗至少对贤能之人很是宽容。魏征这种敌人的智囊都能够引为股肱,更何况别的?

    单纯是这一份胸怀,就值得敬佩。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7129/ 第一时间欣赏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作者:然籇所写的《权倾南北》为转载作品,权倾南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权倾南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权倾南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权倾南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权倾南北介绍:
离乱之世,人如尘埃,随风不随己。无意穿越为白袍军老卒后裔的奇葩小白领,当务之急不是如何雄心壮志、一统天下,而是如何在这个时代保全性命。这时代有杨坚、李渊、尉迟迥,枭雄无数;这时代有萧氏、陈宣华、张丽华,美人如玉;这时代有淮上、建康城、洛阳府,长槊穿云;当然也有陈后主、宇文赟,荒唐君主······当身后白袍铁骑滚滚跟上的时候,李荩忱霍然回首。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老书《倾宋》三百万字即将完本,可以先品鉴哦权倾南北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权倾南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权倾南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