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权倾南北TXT下载权倾南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权倾南北全文阅读

作者:然籇     权倾南北txt下载     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二二九零章 五,五个?

    李荩忱登时瞪大眼睛。

    我说你才是老司机吧,拿着车轱辘在朕脸上碾?

    朕是那种夜夜笙歌之人么?

    你个看戏的不累,朕耕地也很累的好不好?

    尉迟贞发现李荩忱的神情,知道自己真的错怪他了,急忙吐了吐舌头:“陛下,臣妾错了······”

    “今天你继续看着。”李荩忱面无表情。

    耕地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快乐啊。

    所以你个臭丫头就在旁边乖乖看着吧,顺便帮忙做点儿善后工作。

    “不要!”尉迟贞摇头跟拨浪鼓一样。我已经学得很会了,不要再惩罚了好不好?

    只准看,很难受的好吧?

    “没得选。”李荩忱径直说道。

    尉迟贞惨叫一声,扑倒在奏章上。

    我命好苦啊!

    李荩忱则瞥了她一眼,嘴角微微翘起。

    让你胡言乱语,破坏气氛。

    不过今天晚上李荩忱还真的没有时间给这臭丫头看,赶到洛阳城的时候天色就已经不早了,和乐昌她们一起用个晚膳,听取一下内府最近的发展状况,李荩忱还要接见杨素、王昌和萧世廉。

    既然陛下回到了洛阳坐镇,那么辽东的战事也就可以拉开帷幕了。

    这一次李荩忱最多也就是赶往青州或者邺城督战,多年南征北战,他也已经太久没有正儿八经的作为一个大汉的皇帝居中调度指挥了。

    虽然李荩忱知道,长此以往,朝廷就会之间淡化皇帝在决策之中发挥的作用,最终就和大多数的君主立宪制一样,皇帝变成诏令的签署者,可是上面写的什么,根本就不是他决定的,他只负责充当国家的精神领袖罢了。

    这的确是李荩忱想要达到的目的。

    大汉正在快步进入工业化时代,原始资本的积累其实有可能会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这些资本用来发展工业,工坊林立、科技树依次点亮,后世的日落帝国,之所以当初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就是因为把钱都用在了刀刃上,没有浪费,自然就有回报。

    每一个帝国的崛起,都是有很多人无私无畏奉献的。

    第二个自然则是这些钱财全部囤积在社会的中上层手中,也就是囤积在世家和皇室的手中,如此,只会让世家和皇族拥有大量的财富却一事无成,就像是一条条恶龙守卫着自己的珠宝。之前的西晋就是因此而导致上层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爆发冲突,一场八王之乱,把好好地西晋玩成了华夏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大一统王朝。除此之外,曾经作为日不落帝国之对手的西班牙,其实亦是如此。

    南美的海量财富让西班牙王室做梦都能笑醒,只可惜他们把这些钱财都用来享乐,先手优势竟然硬生生被英国给追了上来,那一切的纸醉金迷,留给后人的就只剩下一条条西班牙大宝船的传说。

    现在李荩忱所做的,就是积极开拓商路,用外界的资源反哺大汉的工业,带动着大汉的经济和工业同步腾飞。

    而这样做带来的海量资源,李荩忱必须要让它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而不能变成一小群人享乐的依凭。

    因此淡化皇帝的存在,只是把皇帝当做一块砖,哪里需要就顶在哪里,同时突出朝廷作为一个独立体系的运转能力,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则。

    当然······假如让乐昌或者谁听到李荩忱的如此心声,只会默默吐槽一声,实际上陛下只是懒罢了,能够当甩手掌柜不香么?

    但是李荩忱还是比较现实的。

    至少现在大汉的一切决策不能没有自己,至少现在大汉大大小小的事情实际上都需要自己拍板,至少现在为了能够让大汉的这些政策一以贯之,李荩忱非但不能向下放权,甚至还得加强中央集权,不然谁还听自己的?

    当然了,现在李荩忱加强的中央集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皇帝完全掌握大权,而是尽可能的把大权都掌握在朝廷高层的手中,大方向的发展政策等等,至少是六部,不,九部才有资格制定。

    如此,李荩忱才能更好的操控这条大船,先走上正确的航路。

    “陛下,已经入宫了。”尉迟贞扯了扯李荩忱的衣袖。

    刚刚还没有和陛下打闹两下,陛下就又陷入了沉思。

    这让尉迟贞的眼眸中也多多少少有了些担忧,是什么事让陛下总是露出纠结的神情?

    今天晚上几个一起么?

    “走吧,下车。”李荩忱伸了一个懒腰。

    他先是握拳,然后又张开五指,前后反复看了一眼。

    自己手掌翻覆之间,便是风雨,便是乾坤变化。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啊。

    尤其是李荩忱还要努力想办法去打破常规。

    不按套路来,就意味着自己需要更努力地去建立一个独立的体系并且让它平稳运转。

    但愿自己能够做到。

    而旁边的尉迟贞瞪大了眼睛。

    五······五个?

    小姑娘忍不住吐了吐舌头。

    就算自己这个小秘书只是负责凑数的,陛下也得节制啊。

    “陛下,多了点吧?”尉迟贞低声说道,俏脸绯红。

    李荩忱有些奇怪,看着她,旋即想起来之前的对话,大概明白。

    这小丫头怎么总是拿着车轱辘在朕的脸上碾压。

    ————————

    乐昌的神情还是很严肃的。

    她本来就是清冷却又温婉的性格,这种性格放在平时自然就是平易近人又不喜欢闹闹腾腾,是大家喜欢的领导类型。而放在众目睽睽之下,自然就显得有些严肃。

    陛下回宫,到底是大事,好多内侍和宫女都看着呢。

    随同乐昌前来的徐素也比较严肃。

    大家闺秀,一向比较注意这个。

    而另一边的陈宣华,小脚不耐烦的轻轻摩擦地面。

    怎么还不来啊。

    马车进入宫门,很快停下。

    然后乐昌她们就看到马车帘幕掀开,一个小丫头飞也似地抱头鼠窜,身后还有一个人影手里拿着奏章追着她敲脑袋:“让你乱开车,让你乱开车,正事不干,一天到晚就知道胡思乱想,编排朕!”

    不少内侍和宫女们都忍不住暗暗发笑。

    站在台阶上的几个人默默对视一眼。

    大家的神情出奇的一致。

    突然好想扭头就走,说自己根本不认识眼前这个一点儿形象都没有的家伙。

第二二九一章 柔情万种

    虽然第一眼就看到陛下在追着尉迟贞打——或许用打情骂俏更合适——哪里像个大汉皇帝?但是乐昌她们还是只能迎了上去。

    这家伙不要颜面,我们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给他颜面。

    “臣妾恭迎陛下回宫!”乐昌行礼。

    “恭迎陛下回宫!”内侍和宫女们齐齐说道。

    李荩忱这才叉腰止住,看着躲在陈宣华背后冲着他做鬼脸的尉迟贞,不由得哼了一声。

    今天说什么也得让你好好的学习。

    “准备吃饭不,饿了。”李荩忱听到了自己肚子咕咕叫。

    乐昌终于忍不住了,唇角翘起,微微抿嘴,不过终究还是没有笑出来。

    皇室的形象,老娘还得维持一下。

    “乐儿偷吃过?”李荩忱盯着她的唇角。

    “没有啊?”乐昌有些奇怪。

    李荩忱却直接凑过来,伸手在她俏脸上捏了捏:“好了,没了。”

    乐昌顿时哭笑不得,敢情就是为了调(*)戏自己一下?

    不过乐昌还是顺从的让他捏了好多下。

    这无关乎皇后的颜面,也无关乎陛下的宠爱,只是许久未见的老夫老妻最单纯的亲近方式罢了。

    “陛下总是欺负小姑娘。”乐昌俏脸上原本就是多少可以抬出来的严肃,此时已经消散殆尽,翘起的嘴角、淡淡的笑容似乎怎么打磨都打磨不掉,眼睛虽然时而直视前方,又时而看向谈话的主角尉迟贞,但是余光永远都锁定在李荩忱的身上,此间情意,不言而喻。

    李荩忱也感受到了她带着笑意的目光,嘿嘿一笑。

    欺负小老婆,大老婆还为小老婆出头。

    这辈子混到这样子也算值了。

    乐昌当然不知道堂堂皇帝陛下,就因为自己的一句话、一个笑容,就觉得老怀大慰,要是知道的话,她也不会心中感动的当场动容。

    患难夫妻,又相濡以沫这么多年,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乐昌之所以提到这件事,也单纯的是想要让李荩忱注意一点儿形象罢了,另外也是告诉尉迟贞,陛下没救了也就算了,你怎么也得维持一下后宫的形象。

    尉迟炽繁带着元乐尚留在了长安,大汉刚刚拿下河西,有大量的内府事宜需要她们两个处理。因此乐昌自然而然就承担起来照顾尉迟炽繁家小妹的任务,至少不能让尉迟贞觉得自己在乐昌她们这些出身南方的姊妹之中格格不入。

    “那也可以欺负一下孩儿他娘。”李荩忱伸手揽过乐昌的腰肢。

    纤细,柔滑,一点儿都不像是生过好几个孩子的。

    难怪后人都说,生孩子越早反而越容易恢复体型。

    不过李荩忱绝对不会让自家媳妇为了能够恢复体形,早早地就生孩子。因此时至今日,刚刚及笄的尉迟贞,就只有在旁边噘着嘴看戏的份儿。

    乐昌握住他的手:“那么多人看着。”

    “那晚上没人看的时候再说。”李荩忱松开手。

    自己可以没有形象,但是乐昌还是想要点儿脸面的,因此李荩忱也尊重她的选择。

    夫妻之间相处和谐,本来就不是依靠谁命令谁,而是大家互相尊重对方的想法,并且尽可能地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尽可能地在自己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做出让步。

    乐昌俏生生白了他一眼。

    目光之中,柔情更胜。

    也不知道是因为李荩忱如此听话,还是因为多日未见,也同样甚是想念?

    李荩忱的心里也忍不住被揪了一下。

    这一刻,一切百炼钢都化为了绕指柔。

    ——————————

    肚子咕咕叫的大汉皇帝陛下,到底没有来得及吃饱,哪怕李荩忱上桌之后已经迫不及待的风卷残云了。

    萧世廉和杨素他们现在早就已经等候多时,陛下回京,就立刻联袂求见。

    李荩忱本来对于辽东局势就有些担心,此时自然也放下碗筷。

    “陛下,再吃一点儿吧。”徐素给他又夹了一点儿菜,“这是臣妾的手艺。”

    “辛苦你了。”李荩忱捏了捏她的素手。

    徐素出身豪门,性情却和自家祖父一样,淡薄不争,平日里在内府中负责的也多是慈善堂之类的事,在民间继沈婺华之后,也有女菩萨之名了。不过显然身为大家闺秀,又没有经历过沈婺华那样的感情曲折,徐素更重视的依然是自家夫君和这个家,所以素手调羹汤之事,时有发生。

    李荩忱返回,只要她在,这顿饭绝对是她亲自掌勺。

    对此,乐昌等人也并不反对,甚至每次都主动派自家贴身婢女前来帮忙,表示支持。

    大家分工明确,各自做好各自的一份事就是,既然徐素愿意承担这些,那大家也乐得清闲。

    “不吃了,辽东事态紧急,杨素他们也担心,朕至少得先和他们敲定一个计划,以安人心。”李荩忱霍然起身,不过还是不舍的看了满桌子丰盛菜肴一眼,也看到了徐素眼神之中略带着的暗淡,不由得一笑,“朕就不客气了,这粥朕就带走了。”

    说着,李荩忱就伸手去搬粥煲。

    徐素登时露出笑意,急忙招呼内侍帮忙。

    李荩忱倒也没有坚持自己来,好歹自己也是九五之尊,伺候老婆这种事务必需要身体力行,端个粥煲还是算了。

    其实杨素他们也没有李荩忱想象之中的那么焦急,都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了,就算是心怦怦直跳,至少外表是什么都不能表露出来的。毕竟就连他们都乱了阵脚,那么手下人更是会惶恐不安。

    不过见到李荩忱走来,萧世廉还是忍不住率先走上前:“启禀陛下,陛下可算摆驾回来了。”

    李荩忱和萧世廉、裴子烈这两个家伙一向没有外人,当即忍不住笑道:“怎么,没有朕,你萧伯清就不会干事了?”

    萧世廉当即赔着笑说道:“陛下是主心骨嘛。”

    “萧伯清什么时候都会这么说话了?要是放在原来······”李荩忱不由得感慨,接着学着萧世廉的语气说道,“臣等已整军备武,只等陛下一声令下,纵敌军万千重,当为陛下吞之!”

    萧世廉反倒是脸上有点儿挂不住了。

    谁还没有点儿中二的时候?

    明明现在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能中二了好不好?

    要是我真敢这么说的话,您老人家怕是一脚把我踹回军中,还得嚷嚷着“军方不需要只会杀人和听令的家伙坐镇朝堂”。

第二二九二章 是皇帝,也是人

    不过这种话,是万万不能说出来的。

    萧世廉苦着脸,不知道怎么接茬。

    而旁边的王昌和杨素则会心一笑。

    陛下看上去说的阴阳怪气的,实际上就是在调笑萧世廉罢了,这语气听着就像是狐朋狗友之间相互开玩笑。

    这世间能有这待遇的,恐怕就是萧世廉和裴子烈了,偏偏这两个家伙好像并不怎么领情。

    这可是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待遇啊。

    不过或许也正是因为萧世廉和裴子烈率真的性情,才让李荩忱更愿意和他们保持这种亦君亦友的关系吧?

    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对于李荩忱来说,保持两个这样依旧能够用朋友的语气说话的下属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这可以提醒他,他依旧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依旧还是有朋友、有兄弟的,依旧还有人愿意以一个朋友和好兄弟的身份、而不是以大汉忠臣的身份为了他两肋插刀。

    坐在这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李荩忱最害怕的,实际上不是这偌大的大汉在自己的带领下横冲直撞,最终误入歧途,而是害怕自己这个掌舵人最终在功名利禄的“熏陶”下忘记了本心,单纯的为了开疆拓土之功业而掀起战争、单纯的为了奢华享受而大肆掠夺、单纯为了能够游山玩水而打造什么车驾龙舟。

    大汉现在还远远没有在三百年乱世的废墟中站起来,奢华享受的事李荩忱坚决不能做,肆意杀伐的事更是需要全力去避免的。

    皇帝伸伸手,江山尽在掌控,想要什么有什么。可是李荩忱不能这么做,所以他必须要有人帮忙时刻来提醒自己,让他不至于完全沉沦在一个皇帝所能拥有的权力之中。

    乐昌她们,李荩忱一直以自己的妻妾而不是妃嫔视之,意图自然也很明显,他希望用家的温馨来取代宫闱的幽深冰冷。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可是人的一生之中,也不可能只有家庭,还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这就是萧世廉和裴子烈存在的意义,而这个圈子继续向外扩散,诸如杨素、王昌、陈智深等当朝重臣,实际上都在这个圈子中,他们虽然比不上萧世廉和裴子烈两个人,但是作为从龙元戎,他们还是能够和陛下说得上话的,算是陛下可以在某一方面完全托付的亲信。

    这些人的存在,才让李荩忱能够觉得,自己是一个皇帝,但是首先更是一个人。

    自己最想要保持的,依旧还是温暖的人性,而不是代天行事、为天之子的神性。

    他,不是,也不想成为神。

    只要变成了高高在上的神,那么就不可能再跌落凡尘、在红尘中打滚,人情冷暖,和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这样只会让李荩忱觉得冰冷,也让他想起来了曾经一度喜欢躲在阴影之中的陈顼。那个苍老的皇帝、那个自己的便宜老丈人,恐怕也正在这样的纠结之中,被本来就多疑的性格引导着,一点点的蜕变成一个冰冷的权力掌控者吧?

    高处不胜寒,那就想办法多拽着几个人抱团取暖。

    所以李荩忱的中央集权,从来不是把权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手上,而是形成以朝廷为主导、地方配合的体系,尽可能的让所有人各就各位,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皇帝所谓的大权独揽,是不可能真的实现的。一个人能够处理全国大大小小的事务,那除非这个国家是原始社会。

    因此还不如适当的放权,并形成固定的权力分配体系,大家各自负责一个方向,谁也影响不到谁,却又是谁都在牵制着谁,而皇帝居中,负责统筹调度和最后决策就可以了。

    当然了,这里面有多少李荩忱意欲偷懒的成分在,那就不知道了。

    偷懒,也是人之常情嘛。

    李荩忱本身就不期望自己成为一个勤政的工作机器。

    人生在世,总要还有别的有意义的事情要做的。

    比如美景和美食,比如美人如玉剑如虹。

    “辽东现在什么情况?”李荩忱淡淡问道。

    这三个家伙迫不及待的前来,必然也是因为辽东的局势并没有之前奏章上所说的那么轻松,这个李荩忱心里有数。

    当初大汉正在倾尽全力对付吐谷浑,正是国内民意鼎沸、齐心抗敌的时候,假如辽东战火再起,难免可能会造成局势失去控制。到时候国内可想而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论调。

    有脾气暴躁的会嚷嚷着什么不三不四的玩意都有本事欺负到头上来了,那就索性把他们一起收拾了。

    有脾气温和一些的自然就会建议朝廷是不是要先放一放在西北的战斗,尽可能的维持两边的安稳,哪怕是和谈呢。整个大汉卷入两线作战可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了,还有很多已经厌倦了战争的人,也会秉持着这样的心态,他们更倾向于朝廷能够先稳定住至少一个方向上的敌人,哪怕是做出让步呢。

    另外,难免会有一些心中怀有恶意的,开始说一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话,嘲讽大汉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会说这样话的人,当然也都是以那些之前就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被剥夺了家产,摇身一变变成平民老百姓的世家子弟们,不过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很敏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周围虎视眈眈,准备抓住把柄之后落井下石呢,因此也就是私下里嘟囔几句罢了。

    这些话传到李荩忱的耳边,李荩忱也就是一笑了之。

    毕竟这些人的根基都已经被拔起来了,无权无势,就算是嘟囔两句又能怎么样?

    李荩忱若是连这点儿沙子都容不下,那就无从说包容整个天下了。

    而且李荩忱更清楚的是,这些家伙撑死天就是过过嘴瘾,真的要让他们当面向陛下劝谏,或者干脆直接发展自己的实力、暗戳戳的和大汉对抗,那还是算了吧,这些家伙一个比一个缩头缩得快。

    大汉这么大,怎么可能不出几个脑子有问题的?

    还真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啊。

    至于文字狱什么的,没有必要。

    因为一个人有心或者无心的话去杀戮,那是无能的表现。

第二二九三章 有规律的求援

    依靠震慑和杀戮征服的人心,永远不可能化为己用,所有人都会对朝廷、对皇帝多一份畏惧,自然也就多了不知道多少层隔阂。

    甚至违法乱纪,在他们的眼中,只会变得更加应该。

    反正皇帝也不信任我们,那我们还不如捞一笔呢。

    大汉真正强盛起来,就算是有人站出来指名道姓的说朝廷哪里哪里做的不好,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更多的人只会大声反驳、因为更多的人只会意识到问题之后积极地去做出改变。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大汉就已经是大家的归属、是大家的依靠,有问题你可以指出来,我们可以改,但是想要辱骂大汉,那我们不介意收拾你一顿。

    只要朝廷稳稳地向前进,只要朝廷能够把握住报纸等主要舆论阵地,那么就能够笑看这风卷云涌。

    不过至少现在的大汉只是百废待兴、并且刚刚从北伐的泥淖之中抽身而出,虽然一场西北大捷让全国上下亦是扬眉吐气,可是李荩忱也得谨慎小心。

    朝廷本来在西北之战中的开支就不小,若是再在辽东开启战端,那么很有可能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压力,尤其是最后归入大汉的幽州和冀州等地,经济民生现在也不过才刚刚重新恢复,一切都还不牢固,贸然在此动兵,不见得就是好事。

    因此李荩忱也必须要先压住舆论、秘而不发,只是宣传辽东之地对大汉的重要性,却不宣传现在辽东所面临的危险境地。

    等到他和杨素等人沟通过、朝廷也已经有了大概方针之后,才能够调动舆论,宣传高句丽的恶行——通事馆早就已经准备好几本奏章,半真半假,反正也无法查证——占据道义制高点之后,才能对高句丽下手。

    这也是为什么李荩忱吃了一点儿就抓紧赶过来了。

    和杨素等人一样,他也有些急迫。

    毕竟是历史上曾经让隋唐两代雄主头疼的存在,李荩忱也不敢掉以轻心。

    杨素当即沉声说道:“高句丽已经派遣五千左右的兵马向东开进,扫荡契丹各部,契丹的求援文书每三日一送。现在幽州各部已经陆续送来请战奏章。”

    “每三日一送,还挺规律。”李荩忱不由得笑了一声。

    对于历史上曾经建立一个北方强大王朝的民族,李荩忱并不会完全保持信任。

    他们能够在南北朝乱世之中左右逢源、最终拥有辽东的一片居住地,又能够在盛唐几代帝王的压迫下保持民族的完整性,最后还能够在五代乱世里抓住机会一举腾飞。

    对于这样的民族,李荩忱从不吝惜于用最大的敌意对待。

    如此有节奏的求援之中,李荩忱看到了一个弱小民族挣扎求生之渴望,更看到了他们想要向大汉传递的更深层次的信号。

    我们现在愿意向大汉求援,是给大汉一个面子,正好把出兵的名义送到你们手上,而假如你们无动于衷的话,那我们也没有什么好迫切的,干脆直接转过头去抱高句丽的大腿就是了。

    因此我们不着急。

    这是一个夹缝中求生的小民族的一点儿弯弯绕,也是一点儿小智慧。

    杨素等人到底还是不知道这个民族之后都做了什么,就算是多少揣测到了这一层意思在,也不会放在心上。

    在他们眼中,契丹不过就是辽东的一个小部落罢了,懂得向大汉求援,就算很聪明了,大汉抓住这个机会把高句丽胖揍一顿,到时候说不定还可以奖励奖励这个小部落。

    李荩忱甚至已经有点儿清楚,这个小部落是怎么在强敌环伺生存下来的。

    李荩忱神情的轻松,让杨素等人也有些诧异。

    辽东不是陛下一直心心念念的一片土地么,怎么看上去陛下并没有那么急迫?

    人家都已经打上门来了。

    李荩忱则缓缓说道:“先等等。”

    “陛下,这是否不太妥当?”萧世廉忍不住开口说道,“契丹求援,则我大汉师出有名,兵出碣石,一统辽东,就在此时!”

    李荩忱摇了摇头:“等高句丽拿下辽东,咱们在夺回来就是。那个时候,辽东要么是高句丽的,要么是大汉的,不会再有什么契丹来和我们争夺了。”

    萧世廉三人到底也不是傻子,此时都回过神来,不由得交换了一个眼神。

    够狠!

    现在朝廷出兵辽东,秉持的名义肯定是给自家小弟契丹主持公道,到时候朝廷在辽东打生打死,就算是费尽力气战胜了高句丽,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实际的问题。

    辽东之前的主人,不是大汉,不是高句丽,而是契丹。

    击败了高句丽,大汉可以拥有高句丽的土地,却没有办法拥有契丹的土地,毕竟这是小弟的地盘么,一口吞了,大汉以后还怎么招小弟?毕竟天下那么大,大汉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地盘都彻底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中,有一些藩属国也在预料之中。

    吞并契丹的话,就是典型的不讲信用、不讲义气了,谁还愿意当大汉的藩属国?

    到时候大汉把大半辽东拱手还给契丹,那大汉打这一仗的目的是什么?到头来不还是要和辽东的契丹部落往来贸易么?

    还不如直接换上高句丽,大家和高句丽贸易呢,好歹高句丽也算是辽东大国,在信用方面上至少比契丹这种由零零散散无数部落组成的族群来的靠谱。

    看上去大汉收拾了高句丽,是长了威风、稳定了辽东。

    可是这些只是面子上的。

    李荩忱想要的,不只是面子。

    他还想彻底把辽东的矿产据为己有。

    那么就必须要让契丹灭亡,然后大汉再把高句丽打一顿,把这一片土地再拿回来,那个时候契丹人或是融入大汉、或是融入高句丽,哪里还会有契丹这个概念?

    本来就是一群游牧部落的集合体,不用指望着下面的小部落们对上面负责指挥的大部落抱有多少忠心。

    至于契丹的求援,此时大汉也有一个一直在用的好借口。

    我们的主力还耽搁在河西呢,这天南地北的,要不你们再咬牙坚持一下?要是坚持不住了,大可以过了碣石退入幽州嘛!

    到时候咱们分田分地,幽州、冀州、河东还有青州可都有大量土地呢,随便你们挑!

第二二九四章 契丹的坚强后盾

    挑好了田地,再和本地汉人通婚,之后学习大汉先进的农耕技术、接受大汉正统的思想文化教育、融入大汉已经遍布各个角落的商贸网络······逐渐的,不会再有人认为自己曾经出身于辽东那冰天雪地之中的一个民族,只会把自己当做一名大汉子民。

    如此,以后就不会再有契丹这个民族了。

    这一手,大汉现在玩的很溜。

    所以杨素等人看李荩忱的神情,就已经猜测到了陛下的意图。

    他们心中也只能感慨,要是换做原本哪一个想要耀武扬威的皇帝,面对高句丽这种挑衅行为,早就已经打着保护小弟的旗号杀上去了。可是现在坐在皇位上的是一个“我全都要”的皇帝。

    他不只想着击破高句丽,还惦记着小弟家的一切。

    而且还打算把这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谁都说不出个不是来。

    杨素的嘴角也勾起一抹笑意。

    这手段虽然有些狠辣,但是很对他的胃口。

    反正不是对自己人,没有什么狠辣不狠辣的,只要自家的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了。

    自始至终,杨素都是这样的一个人。

    “那是否应该先下旨意拖延住契丹?”萧世廉沉声说道。

    大汉总归是要表个态的,不然的话契丹人一看自己送出的求援信都石沉大海,哪里还会对大汉抱有希望,恐怕扭过头就投入高句丽的怀抱之中了。

    高句丽虽然明显流露出来对契丹境内这些矿产的贪婪,但是至少还没有直接大肆杀戮契丹人,所以只要契丹人把这些矿产拱手相让,不见得双方就没有和平解决争端的可能,或许契丹人失去的是钱财和土地,甚至是人身自由,但是至少比和高句丽打一个你死我活来得好。因为只要还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出来,高句丽倚强凌弱,死的只可能是契丹。

    而大汉现在想要契丹尽可能的自己抵抗高句丽,那么总该还是在态度上要表示一下的。

    不然的话,转眼就可能变成高句丽和契丹联起手来对付大汉。

    对于这些和华夏本来就没有什么关联的民族,任何人都不能指望着他们一直都能对大汉毕恭毕敬,前一秒还在抱大腿,后一秒翻脸不认人完全在情理之中。

    其实李荩忱并不介意契丹和高句丽联手,大不了一起解决掉就是了。不过现在的李荩忱也不想让终于从西北之战的困局之中解脱出来的大汉面对太大的压力,所以好好的利用契丹这个工具人,支持他们和高句丽打消耗战才是最重要的。

    “一道旨意可不够。”李荩忱缓缓说道,“北伐之战,我们缴获了周人不少衣甲兵刃吧?这些现在都储存在哪里?”

    太尉府是负责这件事的,当即杨素沉声说道:“拿下邺城之后,曾经清点府库再加上缴获,共获得衣甲万件,兵刃不计其数,其余各州府也应该都有收获。”

    李荩忱颔首,这些都是北周甚至于北齐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了,样式五花八门,并不统一,而且很多都有破损的地方,因此大汉军队是看不上的。只不过现在没有足够的人手去帮着把这些东西回炉重造,只能先在府库之中堆着,另外也算是本地乡兵训练和真正战备时候可以用的后勤储备物资。

    李荩忱说到了这个,杨素自然就反应过来:“陛下打算把这些东西送给契丹人?”

    “没错,我们总得真正表示表示,不然的话只会喊口号,契丹人不可能感受不到。”李荩忱淡淡说道,“易地而处,援军迟迟未到,身为契丹首领,你又会如何抉择?而假如骤然多出来一些衣甲兵刃,甚至还有大型的弓弩乃至于震天雷等火器呢?又会如何抉择?”

    杨素登时颔首。

    契丹人在夹缝之中生存了这么多年,当然不愿意因为大汉和高句丽之间的冲突就直接归附于谁,他们应该还是倾向于保持民族的独立性的,因此他们努力向大汉求援,实际上也有几分驱狼吞虎之意。

    现在大汉先支援一些兵刃和衣甲之类的,显然就已经足以表明大汉真心想要帮助契丹人的心意,所谓的兵马尚且都还没有调动过来,对于契丹人来说不见得就是坏事。

    假如他们能够依靠这些东西给高句丽人一个教训,那么高句丽人不见得就会继续向西挺进,到时候甚至不需要大汉的帮助,契丹人都能够取得这一场战斗的胜利。

    作为契丹首领,既然有这样的心态,那么哪怕明知道高句丽有着绝对的人数优势,自己这样的挣扎最后也不见得就会取得好结果,但是总归还是更期望去试一试,而不是直接归附于高句丽的。

    这,就给了大汉更多准备的时间。

    萧世廉不由得笑道:“没错,反正这些东西我们也都用不上,倒不如给契丹人一点儿支持,让契丹人知道,大汉永远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这话说出来,在场的虽然都是脸皮不薄的人,却也都下意识的交换了一个眼神,有些无奈。

    打算让他们和高句丽打个两败俱伤之后,再渔翁得利的坚强后盾么?

    李荩忱则是笑了笑。

    什么天朝上国、万方来朝,那都是纯要面子、不要里子的,这些小国家凭什么就可以用一点儿土特产就换来天朝的赏赐以及藩属地位?要是换在原来,李荩忱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朝野上下的眼中,这些小国家并没有什么资源,甚至都是未开化之地,就算是征服了他们也没有什么收获,因此还不如营造出来一种万国来朝的气势呢。

    但是现在大汉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地方上有好东西,那自然就不能再客客气气的了。

    手底下的文武们都清楚这个事实,那李荩忱就放心了。

    面子并不重要,获得的真金白银和矿产资源,才是最重要的。

    民间可以讲究德义礼智信,而朝堂上,最顶尖的这些人,则必须要学会怎么对外面这些非我族类的家伙们耍流氓。

    “另外海军陆战队和海军一定要做好跨海远征的准备。”李荩忱接着看向王昌,“等到陆师各部集结完毕,海军当同时向高句丽发起进攻。”

第二二九五章 海军的任务

    终于提到海军了,王昌精神一震。

    之前契丹人的种种,实际上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之前海军的确还和契丹人打过交道,现在陆地上道路畅通之后,海军就主动退出了。

    不过进攻高句丽,海军肯定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这是当初大汉北伐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的,此时陆师就算是再有意见也没的反驳。

    王昌也是为了这件事前来的。

    更何况陆师从幽州进攻高句丽,中间还要跨过契丹人以及其余众多小部落的地盘,还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事情——当然根据历史上的经验,这些小部落只会一个又一个温顺的臣服,无论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远征高句丽直接面对的就是高句丽的城寨和军队了,倒是没有听说哪个小部落有胆量在背后捅刀子。

    不过太尉府可不能这么武断,所有的计划上都得做好陆师挺进受到阻碍后的应对。

    因此想要趁着高句丽还没有反应过来就一击制敌,必须依靠海军。

    大汉的海军在这几年间的扩张虽然已经远没有当年来的猛烈,但是一艘艘大海船还是在稳定的下水的。造船工业为江南带去了无数的就业岗位、也带动着整个产业链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因此就算是海军不要,造船工厂也绝对不能停止运转。

    现在需要海船的并不只有海军,南洋贸易的繁荣导致大汉对海船的需求量暴增,而这些海船带来了南洋的资源,这些资源又转变为新的海船。

    所以现在大汉已经拥有一支庞大的海军船队以及更庞大的海上商船船队。

    毕竟这个时代的海上贸易都只是刚刚起步,放眼整个世界,能够和大汉相抗衡的恐怕一个都没有,因此商船上只要装上一两门投石机之类的,并配备两三杆火枪,就能够在整个南洋横行无忌,毕竟他们要面对的只是一些划着独木舟的土著人罢了。光是依靠撞船,就足够撞得他们人仰马翻。

    而这样的海上商船队伍,在需要的时候自然就可以摇身一变变成一支不折不扣的运兵船队,甚至还是自己具有一定抵抗能力的船队。

    这也是为什么海军期望着并且有信心自己能够在对高句丽之战中发挥作用的另一层保证。

    海军战船的运兵能力到底还是有限,而且跨海远征,意味着所需要携带的粮草、淡水以及各种火器都得翻倍,因此能够装下士卒的空间只会更小,到时候大家都挤在一起,还不够难受的。

    这个教训,之前大汉在进攻林邑的时候就曾经吃过了。

    当时海上起风浪,陆师士卒在船舱之中东倒西歪,极大的影响了战斗力。要不是汉军在装备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再加上白袍都已经掀起了大动荡,汉军的出现更像是给予敌人最后一击,恐怕胜负还得两说。

    现在大汉海军承担巡弋四海的任务,打造出来的战船更是以速度快、火力强为主要特点,这可以让大汉的战船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在整个海上贸易航线的任何角落。

    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大汉的战船不可能再和之前那样运载兵马了。

    这个任务肯定要交给已经开始倾向于稳定性、大排水量、大船舱的商船。

    调动商船,可不是一件海军能够决定的事,虽然商队和海军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首先任何商船都是直接隶属于大汉商部的,商船船主可以用商船运输任何的货物、发挥任何的作用,除了和战争有关的。

    这也是为了防止海上的所有船只之类的都被军方垄断。

    海上贸易,本来就不是军方的事,曾经让海军代劳,那是因为当时大汉的造船资源都在向海军倾斜罢了。等到商船的数量上来了之后,这个任务当然不让的交给商船、交给商部,而海军承担的只是沿途航线的开拓以及护航的任务。

    所以王昌需要征用商船以运输军队,必须要和商部协商。

    海军陆战队用不着专门征调商船,凭借着海军已有的一些大型运输船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海军还负责对外开疆拓土、探索南洋大大小小岛屿的任务,运输船虽然不多,还是有的。

    可是凭借着海军陆战队,显然难以征服整个高句丽,所以海军负责转运的还要有更多的陆师部队,这就需要征用商船了。所以这件事还有太尉府以及陆师在其中,显而易见得需要好好扯皮,不然的话也用不着王昌亲自前来洛阳面见李荩忱。

    李荩忱直接表示了海军要和出兵辽东的陆师齐齐行动,王昌当然是慨然应诺。

    至于扯皮的事,那不是这个时候就拿出来叨扰陛下的。

    李荩忱接着又询问了王昌几句南洋现在发展的情况,便把话题重新转移到对高句丽作战的整体指挥上。

    “诸位爱卿觉得,此次谁挂帅更为合适?”

    三双眼睛齐齐看向李荩忱。

    谁挂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您老人家怎么办?

    大战一起,又是在遥远的辽东,面对的还是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对手,李荩忱绝对不会在洛阳稳坐钓鱼台。

    所以大家想知道的是,陛下打算前往邺城乃至于幽州坐镇,还是干脆御驾亲征?

    假如是前者的话,那的确需要一个能够服众的主帅,比如萧世廉和裴子烈。不用想,裴子烈身在西北,这任务肯定落在萧世廉肩膀上了。而假如是后者,那就得麻烦骠骑将军乖乖坐镇洛阳了。

    萧世廉的眼神之中,更多几分跃跃欲试。

    西北之战,裴子烈也算是大出风头。

    总该又轮到自己了吧?

    之前北伐之战,名义上他是三军统帅,但是实际上大家都得听从李荩忱的调令,因此萧世廉发现自己的受关注程度还不如当年率军从关中进攻洛阳的时候。

    毕竟人们所能看到的,永远都是第一而不是第二。

    “朕届时最多坐镇邺城,都督后勤。”李荩忱也反应过来,他本身并没有打算御驾亲征的,被这几个家伙一看,也有些诧异。

    反应过来之后,不由得在心里吐槽一句,难道朕在你们心中都已经这么浪了么?

    对付一个高句丽,还得亲自跑到辽东去?

第二二九六章 来自历史的教训

    说句实话,李荩忱自己对于辽东之战,心里也不是很有底。

    但是他相信,以大汉现在的实力,再来一个水陆夹击,甚至可以让仁川登陆提前上千年上演,拿下高句丽虽然不至于太轻松,但是总归不是什么问题。

    历史上的高句丽之所以难以对付,关键还是那三千里山河之中有着太多据险而守的堡垒。这些堡垒放在大汉,绝对比不上那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可是这些堡垒啊、山城啊,偏偏是在遥远的高句丽。

    无论是隋朝还是唐朝,为了进攻高句丽都不得不劳师远征,发动举国之兵,甚至为了防止这些带兵重将们抓住机会后割据一方,身为皇帝的隋炀帝和唐太宗,无论是后世所谓的昏君还是圣君,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御驾亲征。

    与此同时,历史上这两代都曾经出动水师跨海远征,只可惜都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成就。隋朝两代,隋文帝曾经派遣周罗睺进攻高句丽,结果半路上大风大浪,战船倾覆,隋文帝时期本来就是本着震慑一下高句丽的意思,高句丽一看隋朝这架势,立刻上表称臣。

    隋炀帝时期则派遣来护儿统率水师一路深入浿水(今大同江),进攻平壤,结果四万人最后只有千把人回来不说,自家人的脑袋还被高句丽在江边上摞了京观。

    之后隋炀帝两次以倾国之力进攻高句丽,更是次次惨败而归,并且再也没有敢动用水师的力量。高句丽反倒是趁着这几场大战屡屡掠夺隋军之中的青壮劳力,后有中原人前往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至于唐太宗时期,唐对高句丽之战可谓是名将辈出,虽然后人常以“惨胜”称呼此战,但是总归还是把高句丽打的俯首称臣,并且彻底把辽东纳入了盛唐的统治范围内,也算是告慰了一代又一代牺牲在这辽东土地上的华夏儿郎。在此战中,水师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只是起到骚扰罢了。

    纵观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征伐,水师其实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这也不怪水师将士们不奋命,而是应该说把内河的水师拉出来去打海战,本来就是决策上的失误。

    虽然史书对来护儿四万人有去无回之战记载也只能说语焉不详,但是可以想象的是,这四万人的水师部队所能搭乘的肯定还是在隋朝水军之中占据主流的五牙大舰。

    这东西李荩忱是亲自参与过设计的,当然知道最大的弱点在哪里。

    低船舷、慢船速,最适合的便是华夏内部江河上的作战,尤其是顺流而下的时候,在水流带动下能够把五牙大舰船体又宽又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即使是压断拦江铁索都不是难事。

    而放到大海上,在渤海这种地方开一开也就算了,越过青州、进入外海,不出事才怪呢。周罗睺的失败就是一个教训,而李荩忱不相信来护儿一点儿都没有受到海风海浪的影响。

    万里远渡,到达之后恐怕早就已经是船只破败、人员疲惫,又紧接着在不熟悉水文地势的情况下深入浿水,只要高句丽布下埋伏或者扼守渡口,不失败才让人觉得奇怪呢。

    唐太宗应该也是吸取这样的教训,所以再也没有敢让水师担任主攻,并且自己也亲临陆路,保证所有进攻都万无一失。

    而现在的李荩忱,却对大汉的海军有足够的信心,原因无他,此海军非彼水师也。

    海军的战船完全能够实现跨海远征,再配合以足够的运兵船,在很多的时间内就可以把远超过四万的兵马投放到高句丽漫长海岸线上的任何一个地方。而且和隋军水师跨海远征就跟赌命一样不同,大汉甚至还能从容的建立起来从青州、辽东等地前往高句丽的海上运输线,源源不断的运送各种粮食、器械还有兵员。

    这和来护儿总共就这么多可调动兵马和粮草,所以必须寄希望于能够出其不意、擒贼先擒王不同,大汉海军完全可以在海岸线上开辟出来一处甚至于好几处根据地,然后慢慢向前蚕食,甚至于大汉还可以就地建立起来城镇,直接和周围的大大小小城塞展开贸易。

    高句丽本来就像是一个城邦联合体,高句丽王分封麾下文武为各处城主,城主具有很大的权力可以分管地方事务。隋唐两代进攻高句丽,也是辛辛苦苦的先打破高句丽王亲自坐镇的辽东城,然后还得扫荡辽东城周围的安市州等地,不然的话高句丽王的投降可不代表着安市城主的投降。

    所以话说回来,这些城主的投降与否,实际上高句丽王是约束不了的,只不过大家面对中原王朝的压迫,所以必须要抱团取暖罢了。可是假如中原王朝给的不是压迫,而是好处呢?

    这些城主还会忠心耿耿为了高句丽卖命么?

    尤其是高句丽的南方,并非没有任何威胁。

    三韩者,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现在单纯就整个三韩半岛上的局势来说,占据优势的实际上是新罗,新罗在三十年前攻占了百济的汉江流域,将三韩半岛上最富饶的这一片平原纳入掌控之中,并且切割开了百济和高句丽,迫使百济臣服于高句丽并且双方联手对抗新罗。

    结果这场对抗持续了三十年,也不知道是因为高句丽实际上也眼馋汉江之地,还是因为高句丽的扩张重点依旧在北方,至少现在在三韩半岛上,依旧是两强一弱的态势,有高句丽在,新罗虽然吞并不了百济,却也在暗暗积蓄力量,更重要的是,新罗人显然意识到了中原已经有一个崭新而强大的王朝在崛起,因此已经开始派遣使者前来和大汉联络。

    历史上的新罗就是从唐朝借来兵马,一举攻破残存的高句丽和百济,最后双方以大同江为界,以北为唐,以南为新罗,新罗也达到了全盛时期。

    现在的新罗人,未尝不是抱着这样的心态。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都在尝试着征服这一片曾经应该属于商代后人的土地。

    只可惜这片土地距离中原实在是太偏了。

第二二九七章 这个忧,不分好不好?

    汉朝设立的安东四郡的消散,就意味着这一片土地已经重新归为蛮夷所有。

    在李荩忱看来,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有很多。

    路途不顺是一方面,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自然就是这一片土地,至始至终都是从任何意义上来说的边境和末端。中原王朝并不能从此获利,又为何还要强撑颜面?

    要论屏藩,三韩只是辽东之地的屏藩,辽东才是幽州和青州等地的屏藩,因此要想要保证中原的安稳,顶多保证辽东的安稳就好了,三韩,太远了。

    但是李荩忱并不觉得远。

    这里将会是一个最好的跳板,帮助大汉征服东瀛。

    这里将会是大汉辽东的屏藩,也是大汉东部贸易网络之中最重要的一环,辽东的货物也完全可以经过三韩一路向南出海,前往青州、前往东瀛,甚至于直接前往江南,完全没有必要再跑到幽州兜上一圈。

    如此,三韩自然也就不再是一个末端,而是大汉贸易网络之中的一条重要道路和一处不可替代的中转站。

    至于到时候新罗想干什么,那不重要了。

    新罗要是有点儿脑子的话,就会紧紧抱住大汉的大腿,而随着大汉文化、经贸逐渐深入新罗腹地,自然而然就会把新罗同化,到时候新罗的统治者们再怎么嚷嚷着独立,下面的老百姓们都不会同意。

    而新罗要是没有脑子的话,那大汉就正好一并杀过去。

    一劳永逸。

    对于拿下高句丽,拿下三韩,李荩忱有足够的信心。

    只不过现在大汉还需要调动兵马、船只,多做一些准备罢了。

    所以李荩忱并不觉得自己有必要御驾亲征,主要还是这些年身为皇帝却在四处乱跑,李荩忱也担心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很可能会导致地方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反而被忽略,从而带来很大的隐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现在的大汉表面看上去很强大,但是实际上也有很多问题只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暂时被搁置了罢了,等到外界压迫减弱的时候,这些问题自然而然会暴露出来。

    比如一些官员的贪赃枉法,只不过因为情节还不是很严重,为了保证国内地方州府的稳定运转,只能先压一压。

    比如一些地方的税制不合理,官员们却懒政,迟迟不愿推广新的税制,甚至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偷税漏税,这些户部也都已经排查出来,不过看在金额不大,也只能先放一放。

    人手总共就那么多,大家每天为了前线战事忙得团团转,谁还有空管得了这些?

    而前线战事紧张,社会的关注点都在这上面,所以这些问题可以不用立刻解决。现在战事不紧张了,那再不解决的话,自然而然就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进而直接引爆社会矛盾。

    毕竟社会的贫富差距还是在的,特权阶层还是有的,底层百姓总归是要有一个不满的宣泄点,而朝廷总归是需要有一些鸡拉出来杀给那些猴子看。

    所以趁着这一段时间,李荩忱也打算进一步整顿吏治、考核百官。不合格的撤换掉甚至按照罪名判刑,从而腾出来足够多的位置以安置又一年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

    所以这一次自己坐镇中原、顶多就是前往邺城等距离战场更近的地方监督罢了。

    辽东实在是太远,李荩忱计划的进攻主力又是海军,一旦前往辽东,那么和海军之间的消息往来反而会更加不方便,因此得不偿失。

    李荩忱既然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前往前线,那自然就需要有一员大将挂帅,萧世廉是跑不掉的。

    萧世廉登时露出笑意,郑重说道:“臣请挂帅,为陛下分忧。”

    “准了。”李荩忱颔首。

    这一次不只是萧世廉亲自挂帅,李荩忱还要把陈智深、吴惠觉等现在大汉麾下也可以称之为名将的战将都调动上去。隋炀帝挨个送人头的行为不可取,就应该像唐太宗那样,一下子起全国之名将、精兵,求一战而胜!

    甚至李荩忱不介意请韦孝宽等人出山,充当萧世廉的高级幕僚,以弥补萧世廉胆略过足的缺点,免得这家伙一时杀得起兴,拦都拦不住,再中了圈套。

    另外白袍也要尽可能地动起来,这些年白袍在海外的发展倒还算是很顺利,在三韩的分舵虽然没有当年林邑分舵那么风光,说到底三韩和中原文化接触的更多,国家体制也更加完善,对于这种外来人的防范心理更盛,白袍想要借助商贾贸易之类的逐渐站稳脚跟并且招募人手,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此李荩忱并不指望着白袍能够发挥出来多大的作用,但是至少在勘察地形、摸排敌军兵力上,白袍还是可以胜任的。

    这就足够了。

    现在的大汉,只要掌握了敌人的具体情况,不需要取巧,照样可以战胜敌人。

    李荩忱嘱托杨素几句,大概就是让太尉府及时和白袍联络,核对双方情报。

    而萧世廉显然斗志昂扬,想要说什么,却也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打断陛下,憋得有些难受。

    他的神情,李荩忱自然看在眼中,不由得笑道:“伯清明后日交接一下工作,就可以动身前往辽东了。”

    萧世廉急忙应诺,旋即有些奇怪的问道:“陛下,辽东战事开启,许是在明年了,要这么早么?”

    “总归,是要告诉高句丽人,也告诉契丹人,辽东这一亩三分地上,还有我大汉的身影。”李荩忱笑了笑。

    大汉的骠骑将军亲临前线,战争的意味,已经不要太明显。

    萧世廉颔首,他知道这个任务不简单。

    自己的出现,既要能够威胁高句丽,不让高句丽轻易进兵,又要给契丹以支持,让契丹人愿意和高句丽斡旋。可偏偏这个过程中自己又不能动用太多的兵马,甚至只是装装样子。

    虚虚实实,要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大汉眼馋辽东,却不知道大汉到底什么时候动兵。

    难矣!

    这个忧,不分了好不好?

    收敛起来脸上的笑容,萧世廉再一次郑重拱手,算是明白了自己第一个任务是什么。

    这哪里是分忧啊,这摆明是给自己找麻烦嘛。

第二二九八章 心向榆关那畔行

    这种活,裴子烈干得了,李荩忱干得了,可是萧世廉属实觉得自己有点干不了。

    萧世廉和王昌各自怀着心事离开,一个在想怎么才能装样子还装的很逼真,还能够在高句丽的百般挑衅之下强忍着不出手,另一个则在想,怎么才能让海军一战成名天下知。

    杨素则被留了下来,微微侧身的他,用余光目送萧世廉离去之后,方才忍不住说道:“陛下此举,恐怕有些为难骠骑将军了。”

    李荩忱亦是忍不住一笑。

    让张飞绣花,可不就是为难人么。

    “越是如此,契丹人和高句丽人越是会相信。”李荩忱解释一句。

    反其道而为之,大汉军方的两个大佬,高句丽人肯定还是知道的,当他们得知李荩忱派遣来的是当初北伐时候统军追着北周打的萧世廉,肯定就能够感受到大汉对于高句丽在辽东挑衅的不满以及想要解决辽东事宜的决心。

    不然又何必把萧世廉这种杀伐果断的狠角色派过来?

    而且李荩忱调给萧世廉的左右副手,陈智深和吴惠觉,又有哪一个是好招惹的?之前也都是大汉的方面大将。

    “或许他们的注意都会被吸引到幽州,甚至都忽略了大汉最开始是依靠水师和海军打下一片天下的。”杨素也忍不住笑道。

    海军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南洋,而随着北伐战事结束,大汉的内河水师则已经解散了,只保留了一些蒙冲战船之类的当做内河稽查、巡逻所用,当然还有一些五牙大舰被保留下来当做码头上的固定炮台以及训练舰之类的。

    至于其余的内河战船,则已经开始进行改造,多半是改造成商船,弥补现在大汉内河运输船只的不足。毕竟船厂都在加足马力生产利润更加丰厚的海船,内河运输往往还都是依靠着不知道多少年的老船,速度慢、质量差,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发生事故了。

    内河河道狭窄,一条船倾覆的话,就会导致整个河道堵塞。

    人是很难有事的,可是河上堵“船”,还是很让人郁闷。

    所以这些战船依旧可以在内河运输中发挥余热。

    当然了,李荩忱没有忘记后世的经验,专门挑选了几条曾经冲锋在前、战功赫赫的战船,分别安放在沿江、沿运河各处州府码头,作为大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书院之中的学生经常会被组织前往参观,了解大汉崛起的历史,看着战船上那一道道修缮的痕迹,想象着先辈们曾经在此浴血厮杀。

    自此,大汉曾经强大的内河水师,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只是内河稽查船队,隶属于各地州府,不再是军队的编制。而原本的内河水师人手,年长的直接退役编入稽查船队,年轻的则就地整编为海军或者海军陆战队,内河水师的统帅戚昕也摇身一变,变成了另一支海军陆战队的主帅。

    随着大汉向南开拓,商路在拓展的同时,也有大量的岛屿和陆地被发现,对于海军陆战队的需求自然也就越来越高。这让王昌等人也不由得感慨陛下当年的高瞻远瞩。

    内河水师解散之后整编成的海军陆战队,正好弥补了这部分人手的缺失。尤其是现在原本的海军陆战队还在幽州和青州等地,派这些新兵蛋子们去南洋历练一下也正好。

    李荩忱不知道的是,这也形成了海军陆战队的一个传统,没有去过南洋的,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你是陆战队中的精锐。

    内河水师没了,海军的传统活动范围又是南洋,因此大汉海上力量的确本来就容易被人忽略。尤其是之前北伐之战,真正攻破邺城、底定大局的到底是陆师,即使是海军陆战队有攻破幽州之功,那也是需要和奋武军平分的,再加上海军陆战队作为大汉的秘密武器,本来就是被朝廷遮遮掩掩,这一战中海军陆战队发挥的具体作用很多人都不清楚。

    再配合以陆师的虚张声势,所以高句丽怕是很难料到大汉进攻辽东的主力实际上是神龙不见首尾的海军陆战队。

    这让杨素都觉得自己有理由怀疑,陛下从一开始让海军陆战队参与到北伐之中,却又不大动干戈,只是负责切断一下敌人的后路,应该就是为了将海军陆战队投放到距离辽东更近的地方,同时又不引起辽东敌人的注意。

    若是如此,陛下恐怕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安排高句丽了。

    只是不知道,陛下又是在什么时候安排好吐谷浑的。

    陛下的心思,似乎越来越难以捉摸了。

    杨素忍不住感慨一声。不过转念一想,当年安排北周,杨素也是亲自参与进来的,那个时候的北周还是如日中天,又有谁会想到一切都被李荩忱这个当时不过是荆州一员小将的家伙给安排的明明白白?最后局势的发展虽然也有些出乎意料,但是时至灭亡,北周都没有再能翻起来什么风浪。

    想一想那个时候的自己,亲自南下面见李荩忱,所思所想的,不过就是弘农杨氏不能被杨坚利用,成为团结关陇集团的手段,尤其是还要被拿去和当时还很强大的宇文氏皇族对抗。时任家主的杨素很担心弘农杨氏成为杨坚的陪葬,所以一心想要引来外力破局。

    那个时候的自己,即使是一手促成了宇文宪和杨坚之间的决裂,也不敢想象有一天李荩忱会取代宇文宪和杨坚,成为天下的主人吧?

    更何况那个时候,还有陈顼呢。

    而现在杨素觉得自己已经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李荩忱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想到了现在自己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

    视野,想法,似乎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杨素一时间有些气馁。

    这就是差距啊,要不人家在皇位上,自己站在下面。

    “爱卿可还有事禀报?”李荩忱缓缓说道。

    杨素在出神,这李荩忱是看出来了的,什么事能让杨素如此?

    杨素打了一个激灵,旋即笑道:“臣之心,已经飘过榆关,还请陛下恕罪。”

    李荩忱怔了一下,摆明是不信的。

    不过他也没有打探杨素心思的意思,颔首说道:“到时候要是战局紧张,恐怕爱卿还得‘身向榆关那畔行’呢。”

第二二九九章 接皇后下班

    “山一程,水一程······”李荩忱喃喃念着诗,负手穿过回廊。

    杨素刚才刹那的失神,让李荩忱也多少揣测到这个历史上赫赫大名的枭雄人物在想些什么。

    毕竟也是个老狐狸了,没有点儿自己的想法也不太现实。

    李荩忱不能指望着所有臣子们都是自己最忠诚的拥趸,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绝无二话。

    其实像是萧世廉和裴子烈这样的,在朝堂上反倒是少数,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业,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对陛下言听计从,也不可能所有人都一心为公。

    实际上裴子烈和萧世廉看上去就像是陛下的两尊化身,还不是因为他们个人以及家族的利益已经牢牢地和大汉捆绑在一起?和李荩忱共进退是必然的。

    而更多的人,还是和杨素这样,虽然忠诚并且有能力,但是总归是有一些自己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想法的,这些想法或许是质疑李荩忱的决定,或许是揣摩李荩忱的心思。

    李荩忱并不在乎。

    只要出发点是好的,那就算是把话明说出来又能如何?保不齐还能给李荩忱落下一个虚心纳谏的好名声。

    任由吐沫喷到自己脸上的皇帝,是好皇帝。你可以不听,但是得让人家喷。

    李荩忱穿过回廊,看着前方宫殿之中灯火煌煌,深深吸了一口气,拾阶而上。

    宫女内侍早就已经得到通传,纷纷行礼。

    这是内府工作的大殿,越过外侧的宫墙,就是内府各地机构驻京的办公府邸。

    而乐昌正和尉迟贞对接此次西北和河西的诸多事务,见到李荩忱进来,急忙起身行礼。

    李荩忱笑着压了压手,让她们坐下。

    大晚上的,宫殿之中也没有什么外人。内府的男性官员们当然不会晚上来求见妃嫔的,在这里的也都是女官,比如李荩忱已经有好久没有见过的杨丽华和孔望仙。

    “陛下前来有何见教?”乐昌含笑把李荩忱迎入座。

    内府之中主事的当然是乐昌,因此乐昌坐在主位上。而在主位的侧后方,还有一把空着的龙椅,自然就是为李荩忱准备的。表明陛下虽然并不主持内府的工作,但是依旧是内府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而不是外人,所以内府之中永远都有他的位置。

    不然的话,要是换做另外任何一个部门,都应该是主官让出座位让陛下居中坐下。

    “来接皇后下班啊。”李荩忱理所当然的说道。

    这次轮到乐昌惊讶了,旋即忍不住笑道:“从一处殿宇接到另一处殿宇么?”

    总共没有多长的路,搞得好像乐昌自己不会走一样。

    李荩忱郑重的颔首:“这不是态度要有么,过程就将就一下吧,要不朕带着你到城里兜一圈,假装路途遥远?”

    这一次尉迟贞等人也都笑了出来。

    陛下在大家面前永远都是这么一副搞怪和玩世不恭的模样。

    “那陛下先等一下吧,臣妾还有几件事没有和尉迟妹妹交代完。”乐昌径直说道,加快手头上的速度。

    虽然也是老夫老妻了,但是陛下亲自上门来接自己下班,乐昌又怎么可能不感动?

    这独一份儿的待遇,没有什么能够比这更能代表自己在李荩忱心中的地位,看旁边姊妹们羡慕的神情就知道。

    尉迟贞忍不住吐了吐舌头,刚想要向陈宣华学习,吐槽两句的时候,察觉到她小动作的李荩忱,就先说道:“小秘书,你不乖哦。”

    尉迟贞打了一激灵,正襟危坐。

    这一次轮到乐昌笑了。

    尉迟贞刚刚跟自己说过李荩忱都是怎么欺负自己的,说的时候那叫一个咬牙切齿、那叫一个义愤填膺,恨不得今天就跟陛下同归于尽。

    可是李荩忱只是说了几个字,尉迟贞便一本正经了。

    “陛下不要欺负贞儿妹妹。”乐昌瞥了李荩忱一眼。

    尉迟炽繁不在,乐昌还是要给尉迟贞出头的,虽然她知道李荩忱和尉迟贞之间摆明也是在打情骂俏,可是态度要有。

    这样以后尉迟炽繁在外也会照顾陈宣华。

    李荩忱显然早就已经料到乐昌会这么说,当即整好以暇的回答:“今天晚上本来是打算欺负贞儿的,那要不皇后就代劳吧?”

    反正周围的女官也都和李荩忱有不止一腿,所以这话说出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孔望仙和杨丽华都不由得一笑,许久未见,陛下依旧还是那个陛下,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调戏皇后娘娘也是信手拈来。

    乐昌俏脸难免微红,忍不住哼了一声,撇过头去,继续和尉迟贞说河西慈善堂建设的事。

    李荩忱碰了一鼻子灰,也不恼怒,只是手轻轻的往乐昌背后一伸······握住了杨丽华的手。

    杨丽华显然没有想到陛下竟然还在皇后眼皮子底下动手动脚,当即轻轻抖了一下,身子都有些僵硬。

    握着便握着吧。

    感觉到杨丽华的玉手微凉,李荩忱也知道她紧张,旋即松开手,又顺着衣裙轻轻向下滑动,微微向前用力,已经触碰到大腿。

    杨丽华瞥了李荩忱一眼,眼神流转,似有几分羞涩,又多几分娇媚,欲说还休。

    这个男人有情有义,“功夫好”又没有身为皇帝的架子,要说不喜欢那是不可能的。

    乐昌大概察觉到了什么不对,微微侧头。

    “嘤嘤。”杨丽华已经站不住了,几乎快软倒在李荩忱怀里。

    李荩忱一脸无辜的看着乐昌,手却没停。

    “后面有床榻。”乐昌没好气的说道,“一个时辰。”

    李荩忱一笑,一把抄起来杨丽华,同时对着孔望仙使了一个眼色。孔望仙大喜,急忙跟上。

    刚才她站在李荩忱另一边,可是亲眼看到李荩忱都做了什么的。

    心中也早就已经百爪挠心。

    乐昌又看向面前用手捂着眼,但是手指缝隙很大,摆明在偷看李荩忱背影的小丫头,不由得叹了一声。

    自家男人,害人不浅啊。

    不过现在也只能先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办好了这些事再去把这家伙给揪出来。

    “河西的倒还好说,”乐昌加快语速,“关键还是伏俟城那边。慕容氏盘踞伏俟城久矣,想要尽快占据伏俟城,就需要内府跟上军队的步伐,前脚军队入城,后脚我们的书院、医院都要搭建起来。”

第二三零零章 内府的橄榄枝

    尉迟贞有些迟疑:“皇后姊姊,这可能不太现实。医院倒是可以由随军医生负责,可是书院之类的······一群夫子们,哪里受得了高原苦寒?”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乐昌登时肃然说道,“若是没有人愿意前往,则本宫亲自带队,为第一个!陛下以占领吐谷浑为西北开疆拓土第一步,万不容有失。”

    尉迟贞一时间亦是心神激荡,郑重点头。

    “人可以从湟水谷地送入高原,倒是不必要和军队一起翻越祁连山,但是个中配合,一定要和太尉府商量妥当。”乐昌又叮嘱道。

    内府和外廷现在已经建立起来了合作的关系,联系的纽带就是医院和书院这些。显然乐昌也是打算通过快速推进吐谷浑之地医院和书院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尽量加快内府和外廷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和工部、军方的合作。

    所以积极参与到西北的建设之中,既是紧跟陛下步伐的政治正确,又是在建立起和军方之间的合作,毕竟稳定新占据的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军方的任务,甚至连军垦的策略都已经拿出来了,所以内府抽调人手积极推进这些地方的内府设施建设,自然能够博得军方的好感。

    外廷和内府之间不对付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在现在这种大开发的背景下,乐昌不能让这种不对付弥漫下去,一旦这种本来只存在于朝堂上的矛盾和冲突都蔓延到了地方上,那么将不利于地方的发展。

    至于为什么选择军方,主要还是因为双方之间本来就通过医院有着不可替代的合作基础。

    其次,北伐结束之后,也意味着大汉国内的战事全部结束,之后的任务自然就是恢复边边角角的两汉旧土,并且尽可能地解决周围虎视眈眈的敌人,比如吐谷浑和高句丽这些。

    也就是说,军方的主要任务已经结束,剩下的对外扩张,并不再是那么急迫。

    军方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事实,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就是太尉府和军方的话语权一落千丈的时候。大汉内部虽然是文武平等、互为掣肘,但是明显在之前,军方有着很大的话语权,文官们虽然百般不情愿也得乖乖配合工作。

    可是现在,文官们自然也就都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凭什么事事都要听你们军队的?

    难道天天打仗,也是于国于民的好事呢?

    文武之间的矛盾冲突可想而知会很快爆发,不过乐昌相信李荩忱的调解能力,所以最后应该还是会变成文武对立的局面,而大汉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之后,文官掌握的实权自然又要胜过武将,扭转当前的局势。

    因此军方肯定也有危机感。

    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地团结内府以对抗膨胀的六部,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内府是具有自己的一套资金流转体系的,对于需要钱财来维持军队的军方来说,的确也是个不错的资金来源,总比事无巨细全部都去求着户部拨款来得好。

    当然了,军费是肯定不可能由内府支付的,这岂不是成了内外勾结?但是禁卫军和羽林骑的日常耗费,却是可以由内府来负责的,谁让这两支军队的主要目的就是拱卫陛下和宫闱的安全?

    由内府掏钱,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而且对于李荩忱来说,这也相当于自己掏钱给自家亲卫们开工资,自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禁卫军和羽林骑的忠诚。

    这些钱财虽然不是很多,却能够减少太尉府和军方的负担。

    因此对于内府伸出的橄榄枝,他们只会笑纳。

    在和军方建立起来进一步合作之后,内府在朝堂上自然也就不再是孤掌难鸣——现在内府在朝堂上能够说话的也就只有医院和书院的负责人,这显然不利于内府之后的发展。

    无论是乐昌还是主持事务的其余妃嫔,都不想让内府完全变成后宫的过家家游戏,这些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的举措和机构,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内府也要在朝堂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来维持这些机构的运转,免得哪一天外廷想要打压内府,内府连辩驳的机会都没有。

    随着内府和军方建立联系、甚至同仇敌忾,户部之类的文官部门肯定也会在资金调拨、人手划分等等上有所妥协,总不可能在朝堂上直接和大汉的另外两个实权部门撕破脸皮。

    尉迟贞只是李荩忱的小秘书,还负责很多外廷的事宜,内府西北之事务,实际上她只是负责给自家姊姊传话罢了,所以乐昌也要事无巨细、叮嘱到位,以让尉迟贞转达。至于那些深层次的考虑和规划,倒是不能直接说出来的,也没有必要让尉迟贞知道。

    尉迟炽繁明白就好。

    看着尉迟贞仔细记笔记的样子,乐昌不由得微微一笑。

    这丫头和她家姊姊一样认真,以后倒是可以接手内府事务。

    不过······李荩忱身边总归是要有一个小秘书负责内外联络的话,尉迟贞调走之后可就没人了。这么一个可以日夜伺候在陛下身边的位置,不知道又要便宜谁?

    乐昌想到这里,又想到李荩忱刚刚带着两个女官离开,心中愈发吃味。

    自己身为皇后,都不能时时陪伴在陛下身边,还不如不当皇后呢。

    陛下这个坏人,后宫姊妹还不是非常多呢,就已经没多长时间陪着自己了。

    当年若是初见之时,便强留他做大陈的驸马,之后悠游林下,做一对不羡鸳鸯不羡仙的眷侣,相守相伴,那该有多好······

    不过李荩忱本来就不可能是那种人。

    让他整日里悠游林下,才是对人才的浪费。

    任何一个妻子,总是在呵斥自家夫君不争气和“悔教夫婿觅封侯”之间徘徊。

    而乐昌更清楚,李荩忱似乎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乱世而生。

    想要拦住他,不可能。

    “皇后姊姊,请你过目。”尉迟贞将自己记下的笔记递给乐昌。

    乐昌的心早飞到李荩忱那里去了,尉迟贞一开口她竟然没有回过神来,直到尉迟贞轻轻拉了拉她的衣袖,乐昌才“醒”过来。

第二三零一章 这就是夫妻默契么

    “哦哦,好。”乐昌接过来笔记,微微低头,遮掩住神情。

    尉迟贞好奇的看着皇后姊姊,直觉告诉她,皇后姊姊想男人了。

    “姊姊不如直接拿去给陛下过目?”尉迟贞试探着问道。

    乐昌下意识的起身,却又意识到李荩忱现在应该正在努力耕耘中,一时间有些迟疑。不过尉迟贞轻轻推着她便转过屏风,乐昌正是纠结的时候,顺着她用力的方向便走了过去。

    尉迟贞登时露出狡黠的笑容。

    皇后姊姊想陛下了,那自己就帮一把,然后再悄默默的跑掉。

    又是可以偷懒的一晚上啊。

    甚至陛下明天早晨起来十有**又要跟着皇后去视察一下洛阳城中的内府产业,到时候就不需要自己陪着了。

    又是可以偷懒的一整天啊。

    身为陛下的小秘书,尉迟贞太清楚陛下的习惯了,所以推波助澜一下,就可以给自己放假,岂不美哉?

    ——————————--

    “啊!”杨丽华一把扯过被子,盖住自己,秀发凌乱,脸上的神情表明,她的人更是凌乱。

    而已经没有力气的孔望仙已经不知道是睡过去了,还是动都不想动,不过杨丽华还是不忘顺便也帮她遮掩了一下。

    李荩忱正靠在床边,本来应该是和杨丽华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此时也有些无奈:“乐儿,身为大汉的皇后,这样进来好像有点儿不礼貌吧?”

    乐昌也是被尉迟贞推着进来的,一时间没有回过神来,此时听到李荩忱的指责,顿时忍不住跺了跺脚,指着他们说道:“陛下还好意思说呢,门都不关!就不怕让外面人看到了?”

    杨丽华的脸上更是红晕浓浓,螓首埋在李荩忱臂弯中,这一次是真的没脸抬起来了。

    毕竟她平时和李荩忱在一起的时间不长,偶尔有和其余姊妹携手的机会,也只是和自家妹妹,现在和孔望仙一起也已经是破天荒了,结果还被皇后看了一场,当然觉得自己快要没脸见人了。

    李荩忱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看向乐昌:“反正外面也没有外人啊,不是么?”

    乐昌一时语塞。

    李荩忱接着一本正经的问道:“一起么?”

    “一起个什么一起!”乐昌愤然挥手。

    不过还不等她离开,李荩忱一跃而起,三步并作两步上前,一把抓住乐昌的手腕。

    “怎么了?”乐昌的声音都有些发颤。

    下一刻,她已经被李荩忱抱了起来。

    李荩忱笑着说道:“看都看了,得付钱!”

    “没钱!”乐昌气愤的捶了他两下。

    “那更好了。”李荩忱附在她耳边,“就只能辛苦皇后自己把自己赔上了。”

    意识到自己中计了,乐昌一时默然,旋即捂住脸。

    无赖嘛!

    而此时尉迟贞的小脸上露出一抹诡计得逞的笑容,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向后退。

    这个时候,只要悄无声息的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一切都好说。

    啊,美好的假期,哪怕只有一天!

    这也能够让小秘书很感动了。

    “贞儿你去哪里?”李荩忱的声音突然从背后响起。

    尉迟贞脚步一顿,我连转身都没有,只是一步步倒退着走,你怎么也注意到我了?

    李荩忱笑了笑,径直走过来:“你还想跑?”

    哭丧着脸的尉迟贞登时换上一副真挚的笑容:“臣妾去给陛下把今天晚上的几本奏章拿过来,去去就回。”

    “不用了。”李荩忱拍了拍手,招来一名宫女去做这件事,然后对着尉迟贞眨了眨眼。

    尉迟贞有些无奈,只能张开手:“那臣妾也要抱抱。”

    不知道过了多少时辰,夜晚已经变成了晨曦。

    李荩忱盘膝坐在床头翻阅昨天根本没有来得及看的奏章。

    小秘书披着衣服在旁边桌案前磨墨。而乐昌站在她的身后给她梳着秀发。

    孔望仙今天还要去一趟龙门,已经先告退了,正是因此,昨天晚上李荩忱才先满足的她。

    对此,乐昌也只能表示,自家夫君在百忙之中依然能够把时间合理规划、照顾到每一个人的需要,就凭这一点,就已经足够后宫中的姊妹们对他死心塌地。

    这样的皇帝,古来又有几个?

    杨丽华已经挽起秀发,先去吩咐宫人把早膳端上来,才折返回来梳妆打扮。

    “陛下,贞儿也已经不小了。”乐昌想到了什么,看着依旧梳成少女样式发髻,三千青丝并未挽起的尉迟贞,忍不住提醒一句。

    尉迟贞含羞低头,不过余光还是忍不住瞥向李荩忱。

    小秘书最近和陛下形影不离,当然也盼望着陛下能够把该做的做了,不然总觉得自己这个修容有点儿名不副实,甚至还不如陛下的秘书女官这个位置来的有用。

    “等二八之后吧。”李荩忱径直说道。

    尉迟贞顿时垮下脸。

    至少还有一年呢。

    “陛下也是为了你好,之前姊妹们皆是如此。”乐昌含笑说道,轻轻捏了捏尉迟贞的小脸蛋,“贞儿你看婴儿肥还没有下去呢,你还小着呢。”

    尉迟贞虽然不情不愿,但还是应了一声。

    “今天什么计划?”李荩忱径直抬头,“朕听从皇后的安排。”

    “妾身可不敢安排陛下。”乐昌回了一句。

    “朕陪皇后逛街如何?”

    乐昌登时翻了翻白眼:“陛下是想要把洛阳城内的内府各处走一遍吧,让妾身来当这个向导。”

    尉迟贞有些诧异的看了乐昌一眼,李荩忱昨天是向尉迟贞透露过自己的打算的,而乐昌却并不知道。

    结果陛下只是随口一提,乐昌就已经揣测出他的意思。

    这就是老夫老妻之间的默契么?

    尉迟贞表示实名制羡慕。

    “不错,愿意么?”李荩忱含笑。

    “如何不愿?”乐昌转身给自己梳妆。

    李荩忱匆匆批阅好奏章,径直走过来帮乐昌。

    接过来梳子理顺秀发,接着,秀发在他的手里轻松挽起,动作之熟练,不亚于乐昌自己。

    “陛下最近给多少女孩子梳过头啊?”乐昌含笑问道。

    李荩忱登时一本正经的说道:“不多不多,你都认识。”

    乐昌轻轻握住他的手,饶有兴致的问道:“那倒让妾身知道知道,都有哪几个认识的姊妹?”

    “大汉皇后啊。”李荩忱缓缓说道,“认识不?”

    乐昌笑了出来:“还有么?”

第二三零二章 “烽火戏诸侯”

    “没了。”李荩忱举起另一只手,“朕以朕的信誉发誓。”

    “陛下还有信誉啊?”乐昌惊讶的说道。

    “没有么?”李荩忱的手已经不老实的开始捣乱。

    乐昌登时没了力气,软软的靠在他的怀里:“有,陛下最有信誉了,求求陛下,快放手吧。贞儿她们还看着呢。”

    李荩忱这才松开手,笑着说道:“这就是不信任朕的下场。”

    而旁边的尉迟贞吐了吐舌头。

    明明前天还给繁儿姊姊梳头来着。

    这么娴熟的技术,骗谁啊。

    当然陛下是要面子的,这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李荩忱似乎感受到了尉迟贞时不时瞥过来的目光中蕴含的意思,对着她嘿嘿一笑。

    尉迟贞只觉得背后一阵寒意,果断的去整理奏章了。

    ——————————

    返回洛阳的第一天,陛下召见了太尉府和海军主帅,传达出的自然还是大汉有可能在某个地方发动战争的信号,不然王昌不应该出现,西北战事收尾的话和海军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回到洛阳的第二天,李荩忱便先去视察了户部和御史台这两个一个负责掌管财政、一个负责监察的部门,表达了自己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百官监察体系的重视,这自然也传达出来另一个信号,大汉依然要打牢经济基础,并且有可能进行新一轮的吏治改革,或者至少是清查工作。

    李荩忱才刚刚从御史台出来,大汉各级报纸的记者就已经在御史台门外等候,不过今天并没有采访环节,所以实际上留在这里的记者只是为了避免有什么突发情况发生,自家没有人在此地随时记录罢了,而陛下视察御史台的新闻,此时应该都已经写的差不多,准备付梓了。

    陛下看上去心情不是很好。

    这是所有人在躬身行礼时,用余光看到的。

    作为记者,他们的嗅觉显然更加敏锐。

    这说明很有可能有人要倒霉了。

    李荩忱转身就上了马车,而御史台的一应官员齐齐行礼送行。

    殊不知,上了马车之后,李荩忱一直紧绷的脸一下子松了下来。

    马车上并不是空荡荡的,乐昌正斜靠在软榻上,捧着一卷书,看的津津有味,见到李荩忱上来,便缩了缩腿,给他腾个地方。跟在李荩忱身后的尉迟贞则是一身干净利落的男装,手里捧着一个本子,另一只手拿着墨笔,饶有兴致的看着记下的内容。

    随着报纸的发展,毛笔显然已经不适合记者使用,大家忙着采访和记录的时候,总不能还专门有一个人在旁边研墨,即使是提前弄好,液体也不好携带。

    应对记者的要求,工部尝试用石炭打造出了墨笔,实际上就是没有后世铅笔那么坚硬、但是好歹可以书写的铅笔罢了。

    当然这背后也少不了李荩忱三言两语的指点。

    这么简单的发明,也轮不到李荩忱提出完整的建议了。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李荩忱现在已经看到了很多后世常见的物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形状不一样,叫法不一样,但是一样的功能无疑在提醒着李荩忱,这个时代正在自己已经规划好的道路上快步向前走。

    乐昌轻轻笑道:“陛下演戏演完了?”

    李荩忱颔首。

    没错,刚才很多人看在眼里的陛下的愤怒,实际上不过是李荩忱演出来的罢了。毕竟关于一些官吏贪污**或者不作为的奏章,早在昨天就已经送到了李荩忱的案头上。

    要是愤怒,也不至于今天进入御史台之后再愤怒。

    这个表演从李荩忱进入御史台一直持续到他离开。可想而知,明天就会有不少报纸上出现《陛下视察御史台,神情严肃》之类的新闻。

    这足以表明李荩忱对于现在吏治的不满,很容易就揣测出李荩忱接下来会着手整顿吏治。

    如此,一些贪污受贿正高兴的家伙们,应该就会先收敛收敛。

    “但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乐昌秀眉微蹙。

    通过这种“烽火戏诸侯”的方式来震慑下面人,一次两次或许还管用,三次四次,大家就都当看热闹了。

    陛下生气又有什么用,也没见把我们怎样啊。

    李荩忱登时狡黠的一笑:“第一次和第二次只是为了让他们放松警惕罢了,难道朕真的会坐视不管么?现在朝廷的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对付西北吐谷浑身上,等稳定西北并且可以向西域踏足之后,朕肯定要把这些家伙全部都收拾了,趁机为新一轮的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腾出位置。”

    旁边的尉迟贞自然是听到李荩忱和御史台主事的陈禹、杜齐对话全过程的,当即补充道:

    “另外朝廷对外征战,正是这些家伙一直狐假虎威,趁机搜刮民脂民膏。所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就是这些家伙借助朝廷的政令做出来的。偏偏在明面上,他们还都是一心为公的好臣子。”

    “如此说,陛下是不打算把这些人留到进攻高句丽之后了?”乐昌忍不住说道。

    李荩忱一笑,不置可否。

    乐昌不由得娇哼一声。

    这家伙,连自己都瞒着。

    不过想想也是,马车之中只有三个人,但是架不住马车外面还是有人的,谨慎一些总没有坏事。毕竟陛下打算着让这些家伙露头之后,一网打尽。

    “接下来去哪里?”乐昌懒洋洋的说道。

    跟着陛下出来,美名其曰去考察各部以及内府,但是实际上去户部和御史台这些地方,皇后是不方便露面的,不染多多少少都有后宫干政的意味在。而尉迟贞作为李荩忱的小秘书,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所以她跟在李荩忱身边,诸位大臣们也都默认。

    不过即使是这样,尉迟贞还是一身男装,免得引起外人不必要的误会。

    这个时代的女子,在李荩忱的推动下,社会地位的确有所提升,但是这还有触动到后宫可以干预政事这种底线。内府的建设本来就已经是李荩忱的一种试探了,外廷可以容忍。

    而尉迟贞跟在身边,是因为陛下缺少一个能够联络内府和外廷的渠道,外廷在此也是受益的,双方有什么不好说直接解决的矛盾,可以通过秘书监和尉迟贞沟通。

第二三零三章 内府新的财政来源

    但是直接让皇后娘娘这内府实际上的领袖直接去干预外廷各部事宜,哪怕只是听一听,外廷都会觉得受到了冒犯,必然会表达不满。

    所以也只能委屈乐昌在马车上等着。

    乐昌倒是乐得于此。

    她本来就不是那种对于权力有很大喜好的人,支撑她坐在皇后这个位置上的最大动力,实际上还是身为李荩忱唯一明媒正娶之大妇的心态。

    明明我是家里老大,凭什么做小?

    连带着,乐昌必须要承担起来皇后的责任。

    不过实际上李荩忱的后宫规模本来就不大,而且也没有多少需要皇后做的。李荩忱也清楚乐昌的性格,一开始并没有让乐昌负责内府的诸多事宜。

    乐昌对此当然有意见,她对于内府的权力实际上不感兴趣,但是她在意的是,李荩忱需要人的时候竟然把她放在一边。所以最终还是乐昌出面主持内府的工作。

    这自然也让皇后娘娘头疼不已,不过咬着牙也得干。

    好在内府内部的工作,已经在李荩忱的帮助下划分的条理清晰,乐昌居中,更多的是起到监督、调解和分配的作用。尤其是调解,后宫之中的妃嫔之间因为出身、地域等等原因,自然而然也是抱团的,每个小山头之间也多有攻讦和不满。

    因此这中间自然就需要有一个能够服众、不偏不倚的人调节。

    乐昌显然是最适合充当这个角色的。

    和陛下认识的最早、性情温和、之前的身份地位又最高,无论是萧湘还是尉迟炽繁,资格都不够。

    所以自从内府正式组建起来并且随着大汉的北伐逐渐向外扩张之后,乐昌也是忙得团团转。

    像是现在这样能够偷懒看看书什么的日子,属实是太少了。

    “去内府。”李荩忱径直说道。

    这也是带着乐昌前来的另一个原因。

    陛下视察内府,内府的老大总归是要跟着的。

    乐昌也坐了起来,整理了一下有些乱的衣襟。

    这里所说的内府,并不是紧挨着皇宫的那个内府,不然的话乐昌在宫中等着就是了。那个内府更像是一个驻京的衙门,主要负责的就是将下面的信息简单整理之后转入宫中,由皇后娘娘定夺,有些类似于大汉的秘书监或者之前的门下省。

    真正的内府办公衙门坐落在洛阳城西南的新城中,占地数百亩。

    现在内府的事业之中,包括书院、医院、慈善堂、茶楼、酒楼、客栈、寺院道观等等,甚至就连青楼楚馆,也都在内府的麾下,由朝廷派遣的女官统一管理。

    虽然书院和医院已经划拨出内府,自成一体,但是内府依然有一半的管辖权,自然这两个机构在内府都有办事衙门。

    至于大汉的青楼楚馆,也已经取缔了原本的强买强卖,从业人员也得是自愿的,并且有朝廷颁发的上岗证明才可以,不然的话,当地内府管理机构就有资格直接取缔之。

    这也是女子地位提升的一种变相体现。毕竟李荩忱也没有打算一步到位,把这些都取缔掉,而且······从广大男同胞的角度考虑,有一些合法的机构放在这里还是有必要的,大概可以避免一些恶**件的发生。

    茶楼、戏台、酒楼和客栈等等,无论是公私经营,最终都归内府统一管理,行业的制度和政策等等由内府制定。

    这些都是朝廷六部之前估顾及不到的边边角角。

    换在前朝,这其实也不算什么,毕竟普天之下绝大多数的还都是勤劳种地的老百姓,这些城市中才有的消费场所并不是非常多。而且乱世之中,大多数人也没有这个消费能力。

    而有消费能力的那一群人,往往自家就已经有不少娱乐设施,不需要再出去享受了。

    所以只要地方州府管一管就好了。

    可是这也意味着这些酒楼啊、客栈啊之类的发展的很是无序,各自有各自的规矩,甚至于就连税收也都是走走过场。

    随着大汉经济的腾飞,一座座崭新的城镇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一支支商队穿行在神州大地上,天下各处的交流已经远比之前密集,这些酒楼之类的自然也就越来越多,朝廷也不可能在和之前那样,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谓行有行规,必须有一个管理机构出来负责调节矛盾、分配资源以及制定行业内的规章制度,让一切都变得有序化。

    商业经营方面有商部、税收方面有户部、律法方面有刑部,而这些行业的管理方面,则有内府。

    朝廷把这些事情按照各自的职权划分为不同的部门,自然避免了一家独大,也避免了上下勾连。

    什么?你想行贿?

    那看看朝廷各个部门多少都和你有关系,你要么都送一圈,要么就一个不送,不然的话送了这个,另外一个就没有意见么?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图行贿的人也就放弃了。

    只要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没必要把家底都掏空。

    在李荩忱看来,内府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行会和工会,解决的是日常的一些问题,一些没有必要闹到地方州府甚至刑部衙门上的事。

    而为了支撑这些机构运转,这些酒楼、青楼之类的,上交的税款之中有一部分是要划拨给内府的,这也算内府一个新的财政来源。

    对此,户部倒是没有太大的意见。

    毕竟内府是真的在维系这些城市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日常运转,有一部分给内府也是应该的。

    更何况没有内府监督管理,这些地方偷税漏税还不知道有多少,保不齐户部拿到的比现在还少。

    李荩忱并没有从前门进入,因为内府的前门外有很多人在排队办理经营许可证之类的,这也是开办商铺之类必须要有的,甚至还有商标之类的,内府也已经联合商部在推动。

    这些事毕竟涉及到商贸,商部也同样有责任,现在在内府之中负责许可证之类办理的就有不少商部的吏员,毕竟这些许可证的批准等等都需要商部,但是之后的监督之类的需要内府。

    这也是乐昌刻意营造的内府和外廷之间的合作中的一部分。

第二三零四章 宗教

    商部这些家伙,或许是和商人们打交道太多了,一向是笑眯眯最好说话的,但是说话不算数也是日常的,自带着几分商人的狡诈和唯利是图。

    所以乐昌只是借助商部,告知外廷官员们,内府是可以和外廷合作的罢了。内府的真正长期合作对象,十有**还是太尉府和工部。

    李荩忱当然知道乐昌的这点儿小心思,因为不需要他去猜,昨天晚上抱着乐昌聊天的时候,乐昌就已经和盘托出。

    这种事,没有李荩忱点头,乐昌不会去做的。

    她本来就没有什么利益诉求,所做的这些不过是帮助李荩忱更好的处理内府和外廷之间关系罢了。

    两者可以互相不对付,但是绝对不能彻底对立,甚至还得各自利用所长,相互帮助。

    对此,李荩忱并不在意,按理说这些事务应该是整合在一个部门的才对,只不过大汉的商业也不过刚刚开始发展,整个行业的法规以及其余的规章制度等等难免都有很大的漏洞,大家办事的时候往往也都是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去。

    往往这约定俗成的习惯,可就有太多说法了。

    因为这本身就不是所有人都承认的条款,只不过是大家达成的默契罢了,当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这种默契就可以不存在。

    李荩忱已经不是一次两次接到商部和地方州府的奏报,有一些商贾因为一些并没有明文规定的事情而产生矛盾,各自不肯退让,最后一直闹到当地州府,让当地官员很是头疼,往往只能先各打五十大板,结果两边还是都不服气。

    而且朝廷这种做法,多少都有威慑商贾之意,显然不利于吸引商贾们继续在本地投资,所以各地州府官员打心底是不愿意这么做的,宁肯把这种问题继续向上推,一路推到朝廷这里。

    同时御史台也有奏报,正是因为这种无法判定对错在谁,因此商贾们也纷纷行贿,以求获得官府的支持。

    对此,李荩忱也无计可施。

    本来法治社会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制定新的律法去杜绝问题下一次发生的过程。因此朝廷刑部就算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未卜先知,把所有矛盾冲突爆发的可能直接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为了防止一家独大,导致所有对错的判断权都集中在一个部门上,李荩忱自然只能先把这些事情的处理权分割,分别交给商部、刑部以及是内府。

    至少一件事对与错,要先经过商部和内府共同商议之后,变成一条规章制度,然后再递交给刑部审核、制定成律法,以警示后人。

    中间层层审核,时间或许延长了,但是至少避免了平白冤枉谁。而且制定成规章制度、制定成律法,更是等于把这件事摆出来让天下人评说,就算是收了别人的好处,官员们也不敢在这上面动手脚,不然到时候如何挡得住民怨纷纷?

    李荩忱此时就站在内府后院的二层小楼上,这里本来就是后宫妃嫔在内府支持工作的时候临时休息的地方。

    前方的喧闹时不时传来,告诉李荩忱,自己一手组建的这个部门正在高速运转着,解决着社会上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三教九流的闲杂事务,但是却也是通过这种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一点一点把大汉的百姓团结在朝廷的身边。

    内府的运转,就是为了让他们知道,朝廷并不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而是真的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和三两好友饮酒作乐,又或者读书、看病、旅行,千千总总,这背后都离不开内府维持秩序,也都离不开朝廷的努力。

    让百姓认识到朝廷的确为了维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作了很大的努力,这就是内府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

    李荩忱一向很现实,他不奢望着自己能够通过仁政之类的就让老百姓知道自己是个好皇帝,知道大汉的治国政策和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所以他必须要通过这种方法,让所有人对自己大汉子民的身份产生归属感。

    换而言之,李荩忱就是让大汉的百姓走到某一处,看到有飘扬的赤色旗帜,看到有医院和书院,就知道这里是大汉的土地。自然而然,他们就会为自己大汉子民的身份而骄傲;自然而然,当有人想要去破坏这一切的时候,他们就会坚决反对。

    领土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

    “启禀娘娘,又是一次江南道观和寺庙争夺田产的案子,在吴郡。是地方先上报刑部,刑部又转交内府的。”一名女官在楼下说话的声音传来。

    李荩忱顿时来了兴致。

    内府所承担的诸多责任之中,就有宗教这一块。

    大汉倒是没有直接强迫宗教宣称效忠于大汉,也保留了宗教自由传教的权利,但是寺庙和道观的田产,都已经被朝廷给收回去了大半。尤其是江南地区,晋室南渡之后,先占据上风的是以五斗米教为代表的道教,自从梁武帝崇佛之后,佛教又垄断江南的“信仰市场”,营造出来好一番“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景象。

    李荩忱也走过江南不少州府,很清楚这四百八十寺,甚至可以说是往少了说的了。

    这些宗教庙宇把持着大量的田产,这些不需要税收的田产无疑直接影响着朝廷的收入。李荩忱就连世家都一股脑的收拾了,自然不会在乎这些寺庙。

    这些寺庙最大的依凭,不过就是多年积攒下来的财富、和世家密切的关系以及众多信徒罢了。

    可是对上李荩忱,他们没有什么还手之力。财富本身有多少是没用的,朝廷兵马上前,就都是朝廷的了;而世家自身难保,哪里愿意为了寺庙开口求情?自己能够活下来就算不错的了;至于那些信徒,就更不用说了。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务实的民族,所以什么神仙鬼怪对于这个民族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谁能保佑他们、谁能给他们带来好处,那么就信奉于谁,这也是为什么各式各样的庙宇在华夏历史上都能找到,从各种神仙到各种历史人物,应有尽有。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7129/ 第一时间欣赏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作者:然籇所写的《权倾南北》为转载作品,权倾南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权倾南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权倾南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权倾南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权倾南北介绍:
离乱之世,人如尘埃,随风不随己。无意穿越为白袍军老卒后裔的奇葩小白领,当务之急不是如何雄心壮志、一统天下,而是如何在这个时代保全性命。这时代有杨坚、李渊、尉迟迥,枭雄无数;这时代有萧氏、陈宣华、张丽华,美人如玉;这时代有淮上、建康城、洛阳府,长槊穿云;当然也有陈后主、宇文赟,荒唐君主······当身后白袍铁骑滚滚跟上的时候,李荩忱霍然回首。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老书《倾宋》三百万字即将完本,可以先品鉴哦权倾南北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权倾南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权倾南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