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权倾南北TXT下载权倾南北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权倾南北全文阅读

作者:然籇     权倾南北txt下载     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一四四二章 阴阳差错

    有的时候,家族的分裂,对于一个大家族来说,可不一定就是坏事,还有可能就是为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历史上最著名的分家,自然就是当初诸葛家,把龙虎狗三兄弟分别放在魏蜀吴之中,不管是谁取得胜利,诸葛氏都不会一蹶不振。当然魏蜀吴最后被西晋一统,这也是诸葛氏当初怎么都没有料到的。

    实际上包括当初的弘农杨氏,也并非没有留下任何一点儿后路,离开长安前去投奔李荩忱的只是杨素、杨约等年轻一代,而家中老人和很多旁系子弟还在长安,一直到最后李荩忱和杨坚之间的冲突彻底白热化,杨家大宅之中还有留守人员。

    显然杨家也做好了李荩忱那边失败的准备,至少那时候偌大的弘农杨氏不至于被连根拔起。

    这不过是大家族最正常不过的生存之道罢了。

    元家显然也抱有相同的想法,很自然,元家就产生了两股力量。

    自幼就和杨坚过往颇密的元谐,带着元浩、元滂等元家年轻一辈投靠了杨坚,在杨坚上位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到现在元谐也依然是杨坚手中少数可用的力量之一。

    而以翼国公元晟等人为首的元家中年和老一辈们,则倾向于支持宇文宪、保护宇文,因为他们多数都是追随当年宇文泰、宇文护和宇文邕三代人征战沙场的老人,见证了北周王朝的兴盛,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和宇文家族、和北周王朝无法割舍,因此他们倾向于保皇以及支持宇文宪也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尉迟迥的正妻元太夫人是当初西魏文帝元宝炬的女儿,更是加深了元家老一辈和宇文宪势力之间的联系。

    只不过元家的根基终究是在关中,在长安。当初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末代帝王元善见和太子元长仁等都被北齐高洋毒杀,东魏这一支元氏血脉也就算断绝了,因此长安这边的这一支元氏是北魏皇室唯一的传承了。

    因此出于稳妥起见,家族也不会倾向于支持远在河北的宇文宪,再加上杨坚上位以来,吸取弘农杨氏的教训,也加强了对关中世家的拉拢,所以自然而然元谐等人主导的元家一脉就占据了上风。

    然而时事风云变化,谁能想到杨坚竟然这么快就败亡,元家当然也不能真的跟着杨坚一起败亡。

    可是大局已经演变成这个样子,元家若是再倾向于加强和宇文宪的联系,和引火上身可就没什么区别。

    李荩忱入长安之后,倒是并没有怎么为难元家,虽然剥夺了元家的爵位,但是元家不少人还是在朝廷之中任职的,只不过职务比较低罢了。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只要这些人恪守本分,李荩忱也并不打算把他们怎么样,但是如果他们想要勾结杨坚或者宇文宪,那李荩忱绝对不会跟他们客气。

    前朝的前朝皇室,虽然已经没有多少威胁,但是声望摆在这里,如果他们老老实实的话,李荩忱的确不介意将他们当做一个确立新朝宽容之心的好榜样,当初宇文泰也是通过这个方式收拢了关中人心,李荩忱只要故技重施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元氏还想要搞一些小动作的话,他们也是一个杀鸡儆猴的不错选择。

    不过至少从现在来看,元家应该还比较老实,甚至元乐尚的出现,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在想办法讨好李荩忱,把家族生存和延续下去的希望寄托了大汉而不是宇文宪的身上。至于元谐那边,汉军进入银州、元谐进攻灵武失败,就已经注定了那些年轻人成为了家族的弃子。

    李荩忱看向元乐尚,打趣道:“现在宫中也缺人手,朕的这些妃嫔们一个个也是野心十足,有个帮手总归不是坏事,你就跟在繁儿身边吧,有空多过来坐坐。”

    尉迟炽繁和陈月仪交换了一个眼神,这等于李荩忱允许了这件事,毕竟之前终归是她们自作主张,不过李荩忱显然也没有想要怪罪的意思,只是嘲讽了一番。

    元乐尚急忙起身行礼:“小女谢陛下。”

    “时候不早了,朕还有话要和月仪说。”李荩忱紧接着说道。

    尉迟炽繁微微一笑,和元乐尚一起行礼告退。

    而李荩忱注视着她们的背影,倒是有些奇怪:“这元家女儿芳龄几何,还未嫁人?”

    陈月仪给李荩忱倒了一杯水,见李荩忱果然对元乐尚感兴趣,也为自己的好友感到高兴:“元家妹妹今年马上二九,比妾身略晚几个月。宇文登基之后,翼国公和宇文宪来往甚密,因此本来元家妹妹应该和妾身一起入宫,但是宇文宪离开长安,杨坚便出面将元家妹妹的名字从名单中去掉了。”

    李荩忱恍然,历史上陈月仪和元乐尚是同时入宫的,因为两人相交甚好,再加上年龄相差无几,相互扶持着很快就得到了宇文的注意,最终一个成为了后来的天左皇后,一个成为了天右皇后。只不过历史从宇文宪离开长安就已经被自己改变的面目全非。

    因为宇文宪的离开,杨坚不需要再忌惮那些倾向于皇室和宇文宪的力量,开始集中打压这些还留在长安的政敌。而翼国公元晟也因此赋闲在家,再加上元家开始倾向于配合杨坚的行动,因此元晟也被边缘化,相对应的,他的女儿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入宫,否则到时候谁也不能保证在元晟的影响下,元乐尚会不会反而成为杨坚的阻力。

    现在元晟重新出面主持元家大局,他这个也已经快要过了嫁娶年纪的女儿,自然就成为了用来讨好李荩忱的一个手段,或者说是一个试探,若是李荩忱欣然留下,那元家自然也可以放心的向李荩忱这边靠拢。

    因此也不知道应该说是阴阳差错,还是命中注定,元乐尚还是入了宫,还是出现在了皇帝面前。只不过相比于已经经历过一代皇帝的陈月仪,她或许又是幸运的。

    “陛下,夜色深了,要休息么?”陈月仪低声问道。

    因为元乐尚的出现,今天和杨丽华闹得那些不愉快已经被她丢到了脑后。

第一四四三章 疲劳驾驶

    现在有了元乐尚的配合,再加上又有尉迟炽繁这条大腿可以抱住,陈月仪在后宫之中的地位只会越来越稳固。

    至于杨丽华

    她能依靠的也就是自己的妹妹杨妙罢了,可是杨妙且不说年纪尚晓、心计不行,就真的论宠爱上,焉能比得过尉迟炽繁?

    因此陈月仪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而且和李荩忱相处的时间不长,她却能够感受到,李荩忱对于自己后宫的女人勾心斗角并没有什么兴趣,他比较倾向于维持现在“一超多强”的局面,反而更倾向于鼓励自己的妃嫔们把注意力放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上。

    不管背后心里都是怎么想的,至少表面上后宫必须要一团和气。

    陈月仪不知道李荩忱这样是不是有些太一厢情愿了,毕竟在权力面前人心往往会被腐蚀的千疮百孔、无从预料,但是她倒是非常倾向于维持这样的局面的。

    毕竟她也是经历过当初北周后宫之中的内斗的,若不是冯小怜横空出世,打乱了一切,谁都不知道最后会不会真的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至少杨丽华的皇后位置怕是要被撼动了。

    但是那个时候每日的提心吊胆和如履薄冰,陈月仪是不想再来一次了,她现在就想老老实实的过完自己这一辈子。

    “休息吧。”李荩忱点了点头。

    他本来是想要来调解一下陈月仪和杨丽华的矛盾的,不过现在看来倒是不需要自己费口舌了,陈月仪的注意力显然早就已经不在杨丽华身上,更何况都是聪明的女子,应该知道陛下的底线在哪里,只要还想在后宫立足,自然就不会傻乎乎的去触碰。

    陈月仪吹灭了蜡烛,宫女们也纷纷告退。

    李荩忱伸了一个懒腰,感受到靠过来的温软,不由得伸手揽住她,微笑着说道:

    “既然繁儿那边需要人手,你这几天也去帮帮忙,另外上午的时候,徐素还告诉朕,开办新的义学需要内府拨款,从建康府带过来的那些应该不太够了,就交给你和她对接一下。朕明天会去义学看看,自然也不能花冤枉钱,只要朕准了的,她们要多少,你们就尽量吧。”

    陈月仪柔柔的应了一声。

    李荩忱打了一个哈欠:“困了么?”

    “陛下困了就休息吧。”陈月仪急忙说道。

    “朕问你困了么?”李荩忱佯作不喜。

    陈月仪迟疑片刻,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良久之后方才尝试着说道:“妾身有些乏了”

    “那咱们就睡吧。”李荩忱笑道,“不能疲劳驾驶。”

    陈月仪虽然不知道李荩忱这是什么意思,但是也能够猜到,捶了他一下,紧接着李荩忱就用力抱住了她。

    长安义学,就是当初的隋王府。

    准确说是隋王府的后院,这里环境清幽,正好适合开办书院。

    至于独孤氏和杨坚的其余家眷,李荩忱已经着人护送南下,和宇文一道前往建康。李荩忱可并不打算把杨坚家眷这样的定时炸弹留在长安府,谁知道什么时候会不会有杨坚的余孽跳出来,所以还是稳妥起见。

    不过杨坚的府邸颇大,占地位置也很好,现在整个大汉朝中,实际上也没有能够配得上这个府邸的人,而且大家也不愿意要这个府邸,否则岂不是给自己找猜忌?

    所以后院划做书院的同时,前院拨给了太尉府,作为太尉府办公的地方。

    杨坚府邸之中,舆图等等一应俱全,所以让太尉府使用也算是物尽其用,少了很多来回折腾的麻烦。

    院子之中回荡着朗朗读书声,义学正在进行晨读。

    李荩忱抬头看了看天,今天天气倒是不错,人也是神清气爽。

    毕竟晚上不能疲劳驾驶,不代表早上也不能。

    “参见陛下。”徐素躬身行礼。

    李荩忱点了点头:“现在义学里面有多少学生?”

    “如今入学的有四十六人,我们还在招揽生源。”徐素微笑着说道,能够在短短半个月之中招揽到这么多学生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毕竟长安城中,多数还都是富贵人家,有钱人当然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和穷苦人家的孩子一起挤在义学之中。

    “还要扩大招生的范围,”李荩忱径直说道,“不能等着人找上门来,义学的根本在于为那些在战乱之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们提供一个求学和掌握一技之长的机会,而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大多数处于这样困境下的孩子,根本无从知道这样的消息或者他们就算是有机会看到了,也可能因为不认字而错过。”

    “这些妾身都有考虑到,之前我们招生的范围限定在长安,但是现在已经向外拓展到整个三辅。”徐素急忙回答,“有本地官吏的配合,招收到更多的学生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李荩忱点了点头,毕竟义学是后宫出面,又有李荩忱和内府撑腰,地方官员也不敢不配合。

    “但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妾身也不好拿主意。”

    “且说来听听。”

    徐素无奈的说道:“北方的情况不比南方,南方多大户人家,家家多有私塾,而且因为南方战乱较少,大多数的人家中还是能够养育的起子弟的,少有流离失所之人,也少有难以受到教育或者手艺传承之人。”

    顿了一下,徐素看向学堂那边:“可是北方却不同,除了城镇之中的富贵人家,黔首百姓是很少有机会能够进入私塾学习的,甚至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而犯愁,更不要说学习了,朝廷的义学一开,针对的是那些流离失所的孤儿,可是实际上除了这些孤儿,还有很多父母健在的孩子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也同样没有机会能够接受教育,只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李荩忱怔了一下,这倒是自己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的。

    南方人口较少,并且充分的接纳了曾经北方向南流传的生产技术和教育理念,既然人口少,生存压力小、战乱也少,人们自然也就有能力注意培养自己的下一代。

    再加上南方本来就是曾经的北方士族集中避难之处,人文风气和求学之风也要比久经战乱的北方好一些。

第一四四四章 在慈善的基础上

    因此南方的青少年受教育水平和受重视程度自然也就要好于北方,也更多一些文人雅士,比如鲍照和徐陵这种人物,尤其是鲍照,竟然因为自己才华出众而会在北上探亲的时候被北朝强行扣留,可见当时北方对于人才,尤其是在文化上有建树的人才,还是非常缺少的。

    于是就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摆在面前。

    在南方,朝廷给那些战争孤儿以及穷苦人家的孩子一个免费上学的机会,是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而且能够有机会追赶那些比他们命运更好的同龄人。

    可是在北方,如果朝廷也依样画葫芦的话,那就等于让这些孩子一下子超过了同龄人,他们的同龄人以及同龄人的家长们又该如何想?凭什么同样的贫苦,我家的孩子就不能得到朝廷的扶持和救助?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长安义学招收学生的范畴还只是局限在长安城中,因为出了长安城,学生招收的条件就已经很难符合社会的实际。因此并不是徐素她们目光短浅,而是着实不敢。

    她们身为后宫妃嫔,出去代表的自然是皇家,甚至代表的就是大汉朝廷,开办义学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如果引起了社会上的动荡和骚乱,她们承担不了这个责任,甚至皇家和内府也承担不起。

    李荩忱沉声说道:“内府现在能够拿出来的也就只有这么多,开办一个义学尚可,但是整个三辅乃至关中的义学,并不能依靠内府来支撑了。”

    徐素低声道:“可是一个长安义学很难支撑起来三辅的需求,更往论一个关中了。”

    “不,朕倒不是这样打算的,”李荩忱微笑着说道,“现在这个长安义学,只是一个例子,给全天下人看的例子。”

    徐素怔了一下,这倒是她之前从来没有料到的。

    毕竟义学绝对不是什么赚钱的东西,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并不一定全部都可用,甚至有可能众多投入的钱财都打了水漂,如果不是有内库作为支撑,恐怕没有人会有胆量。

    作为例子,又是什么意思?

    “义学的根本在于内库的支出,”李荩忱斟酌说道,“可是内库并不是源源不断的有钱财进入,在义学的基础上,必须要把更多的社会力量牵扯进来,朕现在要把长安义学作为一个模板,告诉世人,这样一种教育后人、培养人才的行为是可行的,现在的大汉,不仅仅能够通过书院来培养人才,而是能够通过更多的方法,义学也好,私塾也罢,现在大汉上上下下需要的是人才,需要的是能够带动着各个层级、带动着整个时代向前进的人才。”

    徐素诧异的看向李荩忱。

    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是小看了李荩忱,或者说小看了李荩忱的格局。

    徐素以为李荩忱想要开办义学,仅仅是因为让后宫的妃嫔们有点儿事情做,而且也是为了能够为自己培养出来一些可堪大用的基层人才,毕竟金陵书院也好、成都书院和岳麓书院也罢,培养出来的都是以后步入青云的人物,但是只是有这些人在上面,而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却没有办法传达到下层,那朝廷培养他们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因此徐素认为李荩忱开办义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把现在朝廷的新思想和新思路通过这些以后要进入基层的子弟来实现。

    不过很明显现在来看,这只是李荩忱的一个目的罢了。

    归根结底,李荩忱是要通过开办义学的方式,开始建立起来大汉的完善的从上到下的教育体制,让读书人有教授读书方法的地方,让工人有教授打造技巧的地方,也让商人有教授从事经商经验的地方

    现在大汉已经有了培养王侯将相的书院在,也已经有了培养底层人才的义学在,李荩忱通过这些来告诉所有人,最高级的人才朝廷需要,最普通的人才,朝廷也需要,而在这之中的人才,朝廷肯定也是需要的。

    只不过现在朝廷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和钱财来培养,因此社会各级如果有余力的话,就已经可以自己开始培养人才了。

    当各级的书院建立起来,大汉的人才培养方式自然也就从原本的师徒传承开始逐渐向书院大批量教学转变,如此一来大汉自然就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获得更多的人才。

    有了这样的教育体制,之前的九品中正制自然也就不攻自破,当社会上已经不再需要九品中正制直接选拔出来的人才,转而倾向于从书院的学生之中挑选的时候,九品中正制自然也就跟着被扫入垃圾堆,就算是世家们再想要坚持,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子弟们依然可以在整个大汉体系之中发挥作用,世家们也只能考虑如何通过书院这种教育体制来获得更多的机会。

    李荩忱现在是在做慈善,但是他的最终目的却是在慈善的基础上,彻底建立起来仿照后世并且以科举考试制度为根基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让大汉脱离世家的掌控。

    北方复杂的情况对于李荩忱来说未尝不是好事,人们受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而且世家的力量远远没有南方强大,为了能够对付东南士族,北方世家,诸如弘农杨氏、蓝田于氏等等,也必须要依附于李荩忱。

    他们已经不倾向于通过建立类似于东南世家那样的世家同盟体系来抗衡皇权,而是倾向于通过击碎已有的世家同盟体系并让自己从世家演变为开国贵族。

    这主要也是因为之前经过东魏和西魏的对峙、北周和北齐的对峙以及杨坚和宇文宪的分裂,北方世家之间的基本信任已经丢的差不多,自然也不可能和历史上那样,因为利益的纠葛和层层叠叠的姻亲关系而最终诞生出关陇集团这样把控隋唐两个朝代的庞大世家同盟。

    当然了,事实上在思想逐渐进步的情况下,就算是存在这样的世家同盟,也已经很难阻拦诸如科举制这样更公平的选举人才的方式诞生。不过如果没有了世家和世家同盟阻拦,科举制的诞生只会更加的顺利。

第一四四五章 北与东

    在世家同盟体系崩塌之后的主要利益是被李荩忱占有,而对于已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家族能够得到什么,而不是整个关陇世家能够得到什么的北方家族们,跟在后面还是有机会可以喝汤的。

    因此对于李荩忱来说,北方的政治环境实际上比南方更加好,一旦有如散沙一样的北方世家都倾向于支持李荩忱,那么李荩忱的教育体制建设实际上要比在南方更加轻松。

    长安义学和在北周国子监基础上组建的长安书院,将会在未来引领大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浪潮。

    当然了,南方李荩忱是不可能放弃的,在顾家、徐家、吴家、沈家等本地大世家的支持下,这种制度也会快速推行,如果真的有人想要表示自己的不满和反对,那么大汉的白袍和羽林骑也都不是吃素的。建康府毕竟到现在也依然是大汉的政治中枢和在南方的象征,李荩忱绝对不允许建康府之中有人和自己唱反调。

    而且从北向南推行这种制度,也算是李荩忱给了南方世家一定的接受时间,如果他们不接受的话,那就只有消失。

    作为徐陵的孙女,徐素已经很清楚陛下的野心在哪里,也很清楚自己所做的是什么,难怪陛下会让沈婺华带着后宫妃嫔们出面,因为她们的身后,又代表着一个个世家的态度,不管沈家和徐家等等是否愿意这样做,当沈婺华和徐素出现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可以默认这就是徐家和沈家这些世家的想法了。

    或许徐陵当初也不会想到,自己把孙女送入宫,是为了徐家稳妥的未来,结果徐家就这样反过来被李荩忱当枪使了。

    “一屋之下的长安义学,朕不是无法负担,”李荩忱微笑着说道,“至于接下来,就是全天下这一辈人,一起为了下一辈人而承担。”

    徐素微微颔首。

    而李荩忱径直向前走去,他穿过曾经属于隋王府的回廊,看着大堂上那些结束了晨读之后认真听讲的孩子,若有所思。

    徐素站在李荩忱的身后,心中不由得感慨。

    不知道在大汉和整个民族的延续上,自己是不是也做了些贡献?

    当李荩忱站在曾经的隋王府规划如何培养大汉的下一代人时,隋王府曾经的主人,正在五原城中看着垂头丧气的麾下文武。

    说是文武两班,实际上也有些抬举了,站在杨坚左手边的文官也就只剩下了骨仪一个人,而武将也就只有元谐和元浩等人。

    山穷水尽,或许就是这等景象。

    银州之战,不出意料,北周军队惨败,而杨坚因为先一步离开,总算还是逃出生天,而到了五原之后,他便下令元谐,若是进攻得手则继续向前,若是进攻不利则抓紧回军。

    不久之后,杨坚就见到了元谐,看着颇为狼狈的北周军队,杨坚甚至已经不用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过至少元谐带回来了三万兵马,比杨坚的仅以身免还算好一些。可是现在就算加上五原的北周军队,杨坚手下也就是将将四万兵马。

    而汉军至少十万大军正从银州、灵武以及西北地郡三个方向向前夹攻,并且其中不乏裴子烈、韩擒虎和徐德言这种汉军已经打出名声的将领。

    在列的,可有不少都是他们的手下败将。

    因此议事堂上也难免是愁云惨淡的景象。

    五原不比银州,更难以比延州,这里已经位于草原南侧,设立城池的目的就是为了镇守河套,而河套同样是广阔的平原,以丰厚的粮食产出而不是易守难攻的地形闻名。

    在这无险可守的旷野上和敌人决战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

    恐怕那时候就真的是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景象了,北周军队将会不可避免的再一次一败涂地。

    “当务之急,就是我们到底应该是寻求北方和东方的帮助,还是要就此远遁。”骨仪开口打破了议事堂上的沉默。

    元谐等人的神情复杂。

    就此远遁他们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寻求北方和东方的帮助,指的是?

    要知道北面草原上的突厥人已经被驱赶殆尽,而且杨坚和他们也不是无冤无仇,如果突厥人还在的话,他们恐怕更想要在大汉拿下五原的时候,自己趁机到河套地区来劫掠一番才对。

    至于东面?

    难道是说宇文宪?

    骨仪显然也明白他们的疑惑,径直说道:“事到如今,国运艰难,但是并非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北方草原上,突厥人虽然已经离开,但是还有铁勒人在,他们也是草原上活跃的民族,而且和突厥人有仇恨,和我们却是无冤无仇,突厥人走后,铁勒人已经开始整合自己的力量,他们现在可不盼望着我们会进入草原。”

    铁勒人似乎一直以来都是草原上强者的附庸,当初柔然人称霸草原的时候,铁勒人跟着柔然人,后来突厥将柔然取而代之,铁勒人自然而然又成为了突厥的奴仆,现在突厥人也走了,北方的草原也终于轮到了被遗弃的铁勒人当霸主。

    现在的铁勒人还是一盘散沙,不过他们之中的几个大部落已经开始谋求联合,其中比较强大的薛部和延陀部已经合二为一,自称“薛延陀”部,而另外一个同样强大的部落契部,也在尝试着和薛延陀部建立联系,从而最终形成属于铁勒人的部落联合。

    在这个时候,铁勒人最不愿意见到的自然就是南方的中原王朝会干扰他们的统一进程,所以如果杨坚邀请他们南下一起阻击大汉的话,铁勒人未必不会同意,尤其是杨坚的手中还有四万兵马,战力尚且可以保证,并且还有河套的大批粮食,这是铁勒人眼馋的。

    除了铁勒人可以作为依靠之外,东面的宇文宪也是一个选择。

    宇文宪虽然已经和李荩忱签署了和约,但是这只是明面上的,面对李荩忱的威胁,宇文宪不可能听之任之,也不可能真的相信凭借这一纸合约就能够维持双方长期的和平,所以为了能够将这种明面上的和平延续下去,宇文宪自然就要在暗地里做一些小动作。

第一四四六章 不试试怎么知道

    自从双方和约签订之后,宇文宪自己回身邺城稳定后方不说,陈王宇文纯的鲜卑骑兵也被他抽调北上,回到晋阳。晋阳和邺城依旧是现在宇文宪稳住整个北方的核心,或者换句话说,宇文宪已经做好了丢掉整个河南地区的准备,但是晋阳和邺城是不能丢,甚至不能乱的。

    而这一支人数足足五万的骑兵,也是宇文宪现在手中最大的底牌,而如果这支骑兵向西渡过大河的话,就可以直接威胁到银州的侧翼,进而支援五原战场。

    只不过宇文宪愿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毕竟杨坚的手中平白多出来几万骑兵,李荩忱不可能一点儿察觉都没有,再通过他手中密密麻麻的情报网络,也很容易就查出来这一支骑兵的来路,到时候双方就很有可能会撕破脸皮。

    因此当骨仪说完,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大家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儿数的,铁勒人和宇文宪,也只能说是骨仪现在的一点儿猜想和希望罢了,他们到底会不会施以援手,现在根本无法确定。

    而且就算是他们真的会前来支援,那么杨坚又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满足他们?

    只是凭借打击李荩忱有生力量这个目的,可不足以吸引铁勒人或者宇文宪如此拼命。

    “我们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元谐涩声问道。

    这一刻,他为自己的无能感到羞愧,如果自己这个时候已经拿下了灵武,那么杨坚就算是再需要寻求宇文宪或者铁勒人的帮助,也不至于如此被动。

    此时一直沉默的杨坚终于开口:“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都不能放弃最后的希望。这样,立刻派遣使者前去联系铁勒各部和宇文宪,许给铁勒人以河套。至于宇文宪”

    杨坚顿了一下,冷笑一声:“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应该还是知道的吧?”

    “殿下,那我们现在?”元谐急忙问道。

    汉军的兵锋推进的很快,等到援军赶到如果有援军的话,那又得什么时候了?

    “留下五千人断后拖延,其余兵马,全部转进河套。”杨坚下定决心,“马上就要入冬了,倒要看看李荩忱还有没有胆量继续北上河套,到时候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就未必没有优势!”

    将领们面面相觑,对于杨坚这个堪称大胆的想法,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该哭还是该笑。

    元谐咬了咬牙,这一刻他也已经下定决心。元家的未来现在已经不再担负在自己的肩膀上,那自己也无所牵挂,倒不如追随隋王殿下轰轰烈烈战一场。

    否则若是直接就向李荩忱低头,那不就等于承认了自己这么长时间以来所做的选择都是错误的么?

    到时候自己又有何颜面去见家中父老?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可能。”元谐沉声说道,“属下愿追随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属下愿追随殿下!”

    在列的文武们一起拱手。

    反正他们现在也都已经是洗不掉标签了的杨坚铁杆,若是就此认命的话,下场可想而知,那为何不干脆放手一搏?

    看着重新焕发斗志的文武们,杨坚也轻轻松了一口气。

    是啊,不试一试怎么知道?

    一边想着,他一边把手放在胸口上。

    衣襟内兜贴近胸口的位置,放着自己的女儿写给自己的家书。

    但是杨坚从未打开过。

    既然自己已经回不去了,再看这家书又有何用?

    只要自己心里清楚,自己的女儿还记着自己这个爹爹就好。

    如果说自己这辈子最愧对的,应该就是自己的家人了。不过事已至此,他也已经别无选择。

    愧对,也就只能愧对了。

    “竟然还真的让杨坚把战局拖到了冬天。”李荩忱皱眉说道。

    根据裴子烈传回来的战报,杨坚主动放弃五原后撤,盘踞在河套,意图自然也很明显,就是准备联合北方的铁勒人发动反击。

    现在马上就要入冬,草原上也正是缺衣少粮的时候,对于杨坚的邀请,铁勒人很有可能会答应,到时候铁勒人南下,杨坚并非没有和大汉一战之力。

    面对草原上呼啦啦南下的骑兵,甚至大汉都有必要采取防守的姿态,因此也不怪李荩忱无奈和愤怒。

    北方的战斗,进行的很顺利,甚至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感觉,但是为什么结果就这么不令人满意呢?

    这个杨坚,真的如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蹦蹦跳跳的竟然都要把战局拖到明年了?杨坚不灭,李荩忱肯定也不敢动,也就是说今年李荩忱只能在长安陪着杨坚过年了?

    离开建康府的时间太久,李荩忱自己都心中惴惴了。

    “陛下或许多虑了,”杨素此时忍不住开口,“杨坚联合铁勒人甚至联合宇文宪,都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一旦和大汉开战,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铁勒人不过刚刚让自己的部落初具规模,而宇文宪更不用说,和李荩忱一样,他现在也渴望着能够有机会休养生息,就算是真的抓住了大家能够联合对付李荩忱的机会,宇文宪和铁勒人就真的会这么积极么?

    李荩忱沉声说道:“话虽如此,但我们也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并且难道就只能让杨坚从容的联合各方,而我们就无计可施了么?朕不相信我们就只能傻乎乎的等着敌人打上门来。”

    原来的大汉尚且不算强大,被围攻也不是说不过去。但是现在的大汉在拿下关中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强大王朝,并且对任何一方的敌人都形成压制,如果不联手的话,不管是谁都很难对付的了大汉。

    最典型的例子还是在西北。

    之前杨坚进攻灵武,吐谷浑人也在武威城外摩拳擦掌。

    可是随着杨坚退兵,淳于量带着部分兵马赶来支援,吐谷浑人脚底抹油,跑得比谁都快,以至于准备大展手脚的长孙晟和宇文忻郁闷不已。在观看风向上,这些小势力一向都轻车熟路。

    而如果大汉反其道而行,能够主动接纳和结交某个或某些势力,那么是不是就能做到各个击破?

    受到李荩忱启发的唐中,率先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如果我们双管齐下的话,或许可以解决眼前之危局。”

第一四四七章 通事馆的重任

    “此话怎讲?”李荩忱眉毛一挑。

    唐中径直说道:“现在吐谷浑人已经撤退,杨坚所能倚仗的不过就是草原上的铁勒人以及宇文宪罢了。且不说杨坚和宇文宪之间到底能因为唇亡齿寒的关系就诞生多少信任,只是这铁勒人,难道就真的会不管不顾的为杨坚拼命么?”

    顿了一下,唐中紧接着道:“杨坚想要谋求铁勒人的信任并且换取到帮助,肯定需要有所割舍,现在杨坚还能拿得出手的,恐怕也就是一个河套了。可是河套的粮食已经尽数落入杨坚的手中,铁勒人会倾向于要一个空空如也的河套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铁勒人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他们缺少基本的种植技术,自然也不会倾向于获得一片耕地之后自己耕作。

    杨坚必然是不会给铁勒人能够耕种的汉人奴隶的,因此这些实际上也都需要铁勒人在之后的战斗中掠夺,因此杨坚就算是把河套许给铁勒人,对铁勒人来说,性价比可不怎么样。

    为了一个河套去招惹大汉,不知道铁勒人有没有这个胆量?

    “而如果我们先一步去招抚铁勒的话,在大汉和杨坚之间,臣窃以为铁勒人很难选择后者。”唐中紧接着说道。

    铁勒人不比嗜杀成性的突厥人或者之前的柔然人,他们作为草原上地位低下的民族,也算是刚刚实现“翻身农奴把歌唱”,直接就把整个民族的命运压在向南进攻上,显然比不上服从于大汉的调遣。

    而历史上的铁勒人也是如此,虽然薛延陀部和契部都已经足够强大,但是他们却最终选择了投靠唐朝,并最终和唐朝一起解决了突厥人,契部融入唐朝之后,还涌现出了诸如契诃利这样的名将,铁勒人也可以算是大唐作为一个包容的庞大帝国所容纳近来的第一个外来民族。

    唐中不知道这一段历史,但是李荩忱是清楚的。

    因此他知道唐中的判断实际上是站得住脚跟的。

    问题是大汉又要如何才能让铁勒人转而站过来呢?

    “启禀陛下,臣以为许铁勒人为漠南之主,并且允许铁勒人南下迁徙,甚至直接入我大汉,方可使铁勒人全力相助。”杨素此时也说道,“铁勒久为附庸,现在又是一盘散沙,缺少一个能够站出来把整个族群整合为一的英雄人物,因此各个大小部落在相互不服气的情况下,未尝不愿引入大汉的力量来庇护自己的部落。”

    李荩忱微微颔首,小部落有小部落的生存之道,他们并不奢求能够主导整个族群,而是希望能够通过依附于更庞大的部落来谋求自己人的生存。相比于薛延陀部或者契部,大汉显然更加强大。而对于薛延陀部和契部这两个相对大的部落来说,与其相互攻击、两败俱伤,倒不如寻求引入外来力量来快速压倒对方。

    当然了,对大汉来说,拉拢一边,打击一边,再收拢那些小部落的人心,很快就能够完成对整个铁勒人的吞噬。

    有唐太宗的经验摆在那里,李荩忱并不害怕。

    “对铁勒人便如此,不需要吝惜礼物,只要能够把铁勒人拉拢过来,北方之局可解一半也!”李荩忱也舒了一口气,“但是对宇文宪,又该如何是好?”

    宇文宪可不是铁勒人,他只想将大汉置之死地。

    如何才能保证宇文宪不会在之后横插一脚?

    毕竟对于他来说,派出一队骑兵增援杨坚,从而拖延住李荩忱北上的主力,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宇文宪如果派出兵马,绝非悄无声息,骑兵跨境移动,必然声势浩大,一旦他有所动作,我们必然也会察觉。”杨素沉声说道,“因此只要宇文宪一动,我们就能够抓住他的把柄,到时候宇文宪难道就不怕背负撕毁条约的骂名么?”

    顿了一下,杨素紧接着说道:“而且既然宇文宪敢拿着自己的底牌前去支援杨坚,那么接下来一旦全面开战,他又通过什么来迎接我们的挑战?”

    “那如果宇文宪还是动了呢?”李荩忱径直说道。

    杨素所说的只是宇文宪不敢轻易动手这种可能,可是谁能保证宇文宪真的不敢动呢?毕竟那也不是一个胆小的人,而借助杨坚来打击李荩忱对于他来说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唐中也紧跟着说道:“臣以为我们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宇文宪既然敢支援杨坚,那就说明他没有感受到自己前线面临的压力,所以不如让华阴和两淮的我军进行大规模调动和操练,以炫耀我大汉军威。陛下身为天子,既然身在长安,也可以就近校阅华阴大营,尤其是我大汉新式之火器,本来就让宇文宪投鼠忌器,若是能够在校阅之中再一次展现出来其威力,宇文宪恐怕也要掂量轻重。”

    李荩忱一拍手:“妙也!”

    是啊,自己怎么忘了这一茬了。

    想要威慑敌人,阅兵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么?

    且不说后世各国往往在重要节日里将阅兵当做宣扬国威、振奋人心的手段,即使是明清时期,皇帝也经常召集兵马,汇聚各方使臣,向周围的藩属国展现强大的军队。

    “不过我们这边大张旗鼓是一方面,”李荩忱又补充了一句,“关键还是要把我们的态度告知宇文宪。通事馆要负责好这件事,尤其是联络宇文宪小朝廷中的各个世家,最好是由他们出面来向宇文宪阐明利害,阻止宇文宪用兵。同时白袍可以伺机在晋阳周围煽动骚乱,我河西银州、延州等地驻军也可以向大河沿岸移动并进行拉练,以形成对晋阳的威慑,让宇文纯也不敢轻举妄动。”

    “臣遵旨!”众文武一起应诺。

    “马上就要入冬了,各项事宜务必抓紧落实下去,告诉裴子烈,十日之内要抵达河套之南。”李荩忱紧接着说道,“朕不想看到元日的时候我大汉的将士还在北方吃冰卧雪。”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上,大汉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大军一路向北,劳师远征,就算是这是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对于大汉的财政都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第一四四八章 元乐尚的目的

    必须要速战速决了。

    李荩忱知道以大汉现在的财政,实际上很难担负大军这么长时间的征战,毕竟算起来从春耕之后汉军大规模北上到现在入冬,这一场战争已经持续了马上一年的时间,而在这之前的每一年,战火都从未停息。

    两三个月的休养生息,是不足以支撑这种长年的征战。现在李荩忱庆幸的也只有这几年没有出现什么天灾**,让各地的收成还算不错,否则没有粮食,就算李荩忱雄心万丈,也只能止步于此了。

    好在今年关中的秋收基本上都落入了李荩忱的手中,否则李荩忱连北上的底气都没有。

    “户部咬咬牙,支撑过这个冬天。”李荩忱看向陈叔慎。

    小舅子顶着很明显的黑眼圈,不用想也知道秋收之后他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陈叔慎郑重一拱手:“多谢陛下体恤,臣在其位、谋其政,当为陛下及万民殚精竭虑。”

    陈叔慎虽然还只是一个侍郎,但是在骆牙快要卸任的情况下,他依靠自己随驾北上的功劳,升任户部尚书也在情理之中,因此现在他不敢掉以轻心,陈家作为前朝皇室,能够入新朝为官就已经是陛下胸怀宽阔了,自己更不能辜负陛下对自己的信任。

    “如果没有别的事宜,那就退朝吧。”李荩忱轻轻呼了一口气。

    至少还是解决了现在最紧要的北方战事的问题,虽然北方战事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但是至少也看到了希望不是?

    等群臣告退之后,李荩忱摊开一本奏章,是云梦流域今年冬捕的收获,根据收获来看,今年整个大江流域的鱼获应该还不错。

    “陛下,喝点鸡汤休息一下吧。”此时身边响起来柔柔的声音。

    李荩忱微微侧头,倒是有些惊讶。

    跪在身边的不是别人,而是前几天见过的元乐尚。

    “你不是跟在贤妃身边么?”

    “今天贤妃娘娘去看淑妃了,奴并无事情,再加上杨家姊姊久在陛下身边,也需要休息,所以贤妃就让奴家过来伺候陛下。”元乐尚微微躬身,低声说道。

    李荩忱点了点头,元乐尚毕竟也是女官,让她跟在李荩忱身边,正好也可以让杨丽华休息休息。

    毕竟每天跟着李荩忱团团转,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朕有那么可怕么,你总是低着头干什么?”李荩忱忍不住打趣道,“虽然朕已经被街坊巷间传得千奇百怪,甚至说朕吃人的都有,但难不成你也相信?”

    “奴家不敢!”元乐尚急忙抬头说道,目光楚楚,颇有几分被冤枉之后想要争辩却又不敢的样子,愈发惹人怜惜。

    李荩忱不由得调笑道:“那就看朕。”

    “奴晓得了。”

    而李荩忱紧接着说道:“跟在朕身边,可比不跟在贤妃身边轻松。你要是不怕劳累的话就回去休息,朕可不会怪你。”

    “陛下?”元乐尚有些诧异的看向李荩忱,不知道李荩忱何出此言,“奴家绝无怕苦怕累之意,若有不当之处,还请陛下恕罪。”

    “这女官啊,可不仅仅是白天要伺候,晚上也要跟在朕身边,你一个云英未嫁的女儿家,不怕别人说闲话么?”李荩忱刚刚跟一群大老爷们奏对完,正是无聊的时候,一时兴趣来了,也想调笑调笑这个明显有些胆怯的小姑娘,因此故作严肃,颇有几分卫道者的架势。

    话说回来,毕竟这还是一个没有出阁的小丫头,胆怯一些也正常。

    相比之下,李荩忱自己倒有一些罪恶感了,感觉自己这个吓唬人家小姑娘,倒像是一个看着小绵羊垂涎欲滴的大灰狼。

    元乐尚俏脸憋得通红,良久之后,方才鼓起勇气说道:“臣妾入宫之后,无论为奴仆还是为女官,都已经是陛下的人了,云英未嫁已然无从谈起。”

    李荩忱怔了一下,旋即哈哈大笑:“元家的女儿,果然洒脱!”

    元乐尚这才意识到李荩忱是在跟自己开玩笑,惊魂甫定。

    而李荩忱神情一转,似乎并没有想要否认元乐尚刚才所说的话的意思,直接转变话题:“你阿爹可是有话想要和朕说?”

    “陛下如何知道?”元乐尚诧异的问道,旋即意识到自己这样说岂不是把目的暴露得太彻底了,一边暗骂自己实在是太笨了,一边惊慌失措之下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

    李荩忱都是没有注意到她惊慌的神情,不由得一摊手:“元家,曾经的天子贵胄,后来也是皇亲国戚,当然不会甘心屈从于现在草芥之中,而且如果元家一蹶不振,这么多年积欠下来的仇债,肯定也会纷纷不断找上门来,因此只要还有一点儿机会,你爹爹必然要把握住,所以有所请求也在情理之中。”

    元乐尚轻咬贝齿:“陛下明察。”

    “那就让他三个时辰后入宫吧,朕见见他,”李荩忱微笑着说道,“至于你么”

    李荩忱的话音顿住了,让元乐尚一时间又有些紧张。

    陛下想说什么?

    “以后这种事还是不要掺和进去为妙,朕的女人,可不是朝堂斗争的工具。”李荩忱淡淡说道。

    元乐尚惊讶的看向李荩忱,俏脸愈发泛起红润。

    心中也不知道是感动还是羞涩,一时五味杂陈,难以言表。

    “臣妾谢陛下。”元乐尚终究还是鼓起勇气行礼。

    而李荩忱伸了一个懒腰,微笑着说道:“今天奏章不少,告诉后宫,今天朕就不回去休息了。”

    元乐尚急忙应诺一声,旋即意识到什么,试探性的看向李荩忱。

    李荩忱冲着她眨了眨眼。

    女孩再也忍不住了,狼狈逃窜。

    邺城,大汉通事馆。

    如果说整个大汉朝堂之上最危险的职位,恐怕就是这位于敌营心脏之上的邺城通事馆了。

    而主持通事馆的正是有大汉风骨之称的许善心。

    因为正是许善心每日着大汉衣冠出入,才让北方沦落胡尘这么多年的汉人们,第一次隐隐约约意识到自己的血脉归属,意识到那个曾经强大的王朝已经在南方复兴。

    似乎是为了印证这个美称,许善心又比当初离开南方的时候瘦了不少,让他整个人站在那里就像是一面旗帜。

第一四四九章 通力合作

    可许善心的面容上却不再是当初在成都的憔悴,而多了几分英气。

    似乎大汉的风骨,就真的在他的身上一样。

    “许公!”见到许善心走进来,一名汉子迎上前。

    “没想到陈兄竟然亲自前来,远来辛苦”许善心有些惊讶,急忙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快入座。”

    来者正是主持白袍的陈禹。

    自从白袍逐渐扩大到覆盖整个北方之后,陈禹就已经很少再以身涉险,毕竟他一旦出了什么意外,整个白袍之中还少有能够立刻取而代之的人。

    只不过现在白袍另一个主事的统领田端已经带人前去晋阳,邺城这边如此重要,陈禹也只能亲自走一遭了。

    “可是陛下有什么紧急的命令,竟然劳烦陈兄亲自走一遭?”许善心刚刚坐下就惊讶的问道。

    “根据晋阳那边传来的消息,宇文纯已经在调集鲜卑骑兵,因此朝廷认为杨坚和宇文宪之间多少应该有勾结,很有可能宇文宪会让宇文纯出兵五原支援杨坚,所以陛下特地让某前来邺城,”陈禹沉声说道,“看看能不能从邺城这边做些什么,阻拦宇文宪。”

    “这个消息余也知晓了。”许善心斟酌道,“并且已经从闻喜裴氏那边得到了证实。宇文宪的确有让宇文纯的鲜卑骑兵伪装成突厥人或者铁勒人,然后前去支援杨坚的意图。鲜卑人本来就出自草原,如果他们装扮成草原上的部族,的确很难分辨。”

    陈禹叹息一声:“的确,如果鲜卑骑兵出动,对于我们来说不但是一个麻烦,还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灾难,现在朝廷着急想要结束北方的战事,如果再继续拖下去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

    “宇文宪恐怕不会那么听话啊,”许善心笑道,旋即话锋一转,“那按照陛下的意思,是要发动山东世家阻拦宇文宪?”

    “没错。”陈禹点了点头,“之前根据许公的报告,山东世家应该或多或少的已经倾向于我们,再加上长年战事、民不聊生,一旦大军再行征战,无疑也会动摇各个家族的根本。从这几个角度出发,不知道能不能让山东世家站到我们这一边一起阻止宇文宪?”

    “这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啊,”许善心苦笑道,“宇文宪已经察觉到了山东世家和我们之间的来往,只不过现在整个北方的稳定还需要山东世家出面,所以他才没有最终撕破脸皮,可是如果山东世家表现出来的意愿过于明显,宇文宪未必就不会鱼死网破。”

    顿了一下,许善心紧接着说道:“山东世家多为前齐旧臣,手中并没有掌握多少兵权,要是真的硬碰硬,他们也未必就是宇文宪的对手,因此他们也不太可能会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更何况晋阳那边素来都是陈王宇文纯一手遮天,而宇文纯又以宇文宪马首是瞻,一旦宇文宪下了命令,山东世家这边是很难影响到宇文纯的判断和决策的。”

    陈禹摇了摇头:“但是如果内忧外患一并到来,宇文宪还会这样不管不顾么?”

    许善心一怔,旋即明白陈禹的意思:“陛下打算有所动作?”

    “没错,陛下会在十日之后于华阴校阅兵马,同时两淮、南阳等地我军都将大规模拉练和调动,正是为了向宇文宪示威。而且白袍也做好了在晋阳等地制造骚乱、吸引宇文纯的注意,”陈禹压低声音说道,“但是这些毕竟都是战场上的事,都是可以通过武力解决的,可是朝堂上的事,就要仰仗许公的三寸不烂之舌了。若是山东世家能够随我大汉一起向宇文宪施压,宇文宪可还敢动?”

    “这是要让山东世家们选边站啊。”许善心苦笑一声。

    到了检验自己这么长时间以来成果的时候。

    自从杨坚上台之后,元晟还从来没有入过宫。

    可是当他再一次入宫的时候,皇宫之中甚至已经换了天,坐在上面的不再是宇文氏,而是南方的汉人。作为一个鲜卑人,而且还是血脉纯正的鲜卑人,元晟当然是不想看到这一幕的。

    但是事实如此,而且李荩忱已经用行动证明,他的确有资格成为长安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元晟所能做的,也就只有竭尽全力带着元氏家族求生存。

    不管是鲜卑人也好,汉人也罢,只要元氏能够生存下去就好。

    自己的女儿能够这么快就把意思传达到,这也让元晟有些惊讶,看来坊间的传闻没错,这位皇帝陛下的确也不是没有弱点的。

    至少他并不排斥政治联姻。

    走上御书房前的台阶,元晟微微低头,深深吸了一口气。

    李荩忱并没有在大殿上召见自己,而是选择了御书房,说明李荩忱现在还不打算让这件事太过张扬,因此元晟也要跟着把握好度。在不知道这位皇帝陛下的脾气之前,自己一切都要拿捏住。

    “宣元晟觐见!”内侍的公鸭嗓有些尖锐。

    元晟跟着打了一个激灵,大步走入御书房内。

    实际上御书房中总共就只有两个人,李荩忱坐在上首正翻阅着奏章,而元乐尚跪坐在他的身边,负责整理。

    这个时代虽然胡床,也就是长板凳,已经比较流行了,但是在大多数正式场合,皇帝必须要采用传统的跪坐来表示皇家的尊严,即使是北方鲜卑人也是如此,李荩忱自然也更不好有所改变。

    当然了等觐见完了之后,他就会很舒服的盘膝而坐。

    屁股下的软垫,可舒服着呢。

    “草民元晟,参见吾皇!”元晟一眼看见了元乐尚,心中也算是放松了些许,至少这说明李荩忱并没有打算冷言相向,否则也不会让元乐尚跟在身边。

    倒是元乐尚有些紧张,手都有些发抖。

    自己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但是陛下真的会接纳元氏么?

    要知道元氏之前不管怎么说都是站在大汉的对立面。

    李荩忱看到了元晟的神情,又看到了元乐尚的紧张,不由得在心中笑了一声。

    天下的半数风云人物都成了自己的老丈人,也不差一个元晟。不过不知道元晟是不是正是拿捏住了自己的这个弱点,所以才把女儿推过来的。

第一四五零章 出卖

    不过不管怎么说,李荩忱不得不承认,政治联姻这个手段的确挺好用的。

    既然自己已经答应了元乐尚,自然也不能不给老丈人面子。老丈人看上去很紧张啊,不过他的心境李荩忱也能理解。

    要是杨坚什么时候也能这么紧张和畏惧的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并且俯首称臣,那该有多好。

    只不过那个老丈人,显然没有眼前的这个乖巧。

    “卿家平身,”李荩忱微微抬手,打量着元晟,微笑道,“朕之前曾经在建康府见过尉迟家的老夫人,卿家和老夫人还有几分相像啊,老夫人性情坚韧,朕颇赞赏之,卿家应当也不差。”

    “臣不敢!”元晟急忙说道,他受宠若惊。

    李荩忱直接就把尉迟家的太夫人元氏给抬了出来,这是真的很给他面子了,这是皇帝陛下在套近乎啊。

    李荩忱倒也不跟元晟再多寒暄,开门见山:“朕现在也并没有想要问罪元氏的意思,卿家这么着急的想要前来见朕,所为何事?”

    元晟心中的一块大石总算是落地,但是李荩忱嘴上是这么说的,谁知道会不会做什么别的,因此他也并没有想改变自己之前的打算:

    “启禀陛下,元氏一向俯首以待天听,唯命是从,奈何年轻子弟之中颇多叛逆之人,现在杨坚逆贼麾下,尚且有元氏子弟多人,这些人也并非完全不知悔改,现在草民愿意出面劝说他们回头,恳请陛下给予草民这个机会。”

    李荩忱顿时明白了元晟的来意。

    元家现在虽然没有遭到清算,但是之前的身份地位都已经丢得一干二净,元晟他们这些主持家务的人当然是心有不甘的,毕竟谁都不愿意几代人小心维持的东西都丢得一干二净,更不愿意家族的年轻一辈必须要和那些贫苦人家子弟一样白手起家。

    这样作为元家这一辈的主人,他们是要被钉在家族的耻辱柱上的。

    因此他们也在想方设法改变这样的局面。

    现在元家手中的确已经不剩什么了,元乐尚入宫,也不过只是给元晟一个能够面见陛下的机会,想要凭借元乐尚东山再起,那显然有些痴心妄想。毕竟李荩忱后宫之中得宠的人还不少呢,背后也是北方世家、巴蜀世家和东南世家的角力,元家若是贸然掺和进去,有可能会粉身碎骨。

    因此现在元家所剩的,也就只有家族还在外面的元谐、元浩这些子弟了,他们毕竟是杨坚手下现在唯一能用的兵马的统帅。

    元家把这些子弟召回来,就等于把杨坚出卖的干干净净。

    出卖杨坚,元晟没有任何一点儿负罪感,尤其是若是出买杨坚就能够换来家族的复兴,那么元晟不介意把杨坚卖个七八遍。

    当元谐他们注定已经不可能再担负起元家的未来之后,元家不仅仅要做出取舍,而且还要争取把他们这些已经被舍弃的人也尽量的利用起来。

    李荩忱露出喜色,自己正在为北方战事迟迟不能结束而犯愁呢,元家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若是能够把元谐他们劝着倒戈,那杨坚手中将再无可战之兵!

    到时候不管是宇文宪还是铁勒人,在得知杨坚已经没有一兵一卒了,还会支援他么?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因此元晟就算只是把元家的子弟带着投降李荩忱,也等于抽掉了杨坚最后的依靠。

    釜底抽薪,不过如此。

    “据朕所知,你们元家的这些年轻子弟,似乎和家族之间矛盾不少啊。”李荩忱又想到了什么。

    元谐等人和元家大家族之间可是没少发生冲突,当然这种冲突或许是因为他们本身对于政局的看法有所不同,也有可能是必须要呈现给朝廷看的一种状态,但是不管怎么说,根据白袍刺探的情报,现在元谐等在外的元家子弟和元家大家族内部是处于分裂的状态,双方之间已经几乎没有了什么来往。

    因此李荩忱的问题也很好理解,元晟是哪里来的信心认为自己能够把这些已经和家族划清界限的年轻子弟们重新拉回来?

    “陛下所知不假,”元晟提了一口气,不管李荩忱只是随口一问还是对这件事本身就有所怀疑,至少自己要给李荩忱一个合情合理的答复,“不过毕竟这些在外的子弟也都是我元家出身,身上流淌的是元氏的血脉,臣愿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不管他们是为了家族的存亡还是为了个人的性命,总是有可能会松动的。”

    元晟不敢再把话说得太死,这样无疑就是在告诉李荩忱,元家本身就是在两边下注。

    其实元晟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李荩忱也知道元家的盘算。现在杨坚已经是秋后的蚂蚱,元家也想要想办法尽量保全一些年轻人的性命,毕竟年轻人才是家族的未来,元晟这种已经上了年纪的以及元乐尚这样的弱女子,终究没有办法继续维持整个元氏的继续前进。

    可是明知道如此,李荩忱却也没有办法拒绝元晟的请求。

    “如此甚好,”李荩忱微笑着说道,这个时候他也只能“信以为真”,“那就有劳卿家尽快动身北上,现在通事馆之中还缺少人手,就先委屈卿家担任通事郎吧。”

    元晟额头上已经有了汗水,生怕李荩忱会揪住这个问题不放。毕竟大多数的世家在乱世的时候都会选择多方下注,所以元氏的这个做法实际上都是大家心照不宣,但是如果李荩忱真的抓住这个问题不放,那么元家的忠诚性自然就很值得怀疑。

    一旦以后李荩忱遭遇挫折,元家会不会也这样很容易的倒戈?

    不过李荩忱显然并没有打算纠缠这件事,让元晟总算松了一口气。

    至于李荩忱委派的官职,倒还是其次。李荩忱让他北上,毕竟不会依旧让他以白丁之身的。

    通事馆虽然不是什么朝廷中枢机构,但是负责和各方势力往来打交道,对于现在急需结交新朝新贵的元氏来说,倒是一个不错的职务。

    “臣,谢陛下!”元晟郑重的拱手。

    而旁边的元乐尚,同样背后也已经出汗了不说,而且她也没有她的父亲那么轻松。

第一四五一章 不是巧合

    从元乐尚这个角度,可以清楚的看到,李荩忱放在膝盖上的手,曾经一次又一次的握紧,放松,再握紧

    对于元氏,李荩忱很明显并没有打算就这么放过。

    只不过现在李荩忱需要元氏的帮助,所以他不介意给元氏一些小恩小惠。跟在李荩忱身边有一天了,元乐尚也算是对大汉的官职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个通事馆,可不是什么清闲的位置,甚至还经常要到敌人的腹心之处去,作为使者和敌人打交道。这可不一定是李荩忱信任元晟,而是对元晟忠诚度的又一层考验。

    元家,恐怕还没有那么容易就得到李荩忱的信任啊。

    元乐尚看着面带笑容告退的父亲,也只能轻轻叹息一声。

    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让陛下至少对元家有所好感吧。

    “你爹爹很紧张啊。”李荩忱微笑道。

    “啊?”元乐尚打了一个激灵。

    “你比他还紧张。”李荩忱皱了皱眉,“朕身边的人,一惊一乍的,这可不好。”

    元乐尚急忙行礼:“奴有错,还请陛下恕罪。”

    李荩忱摆了摆手:“好了好了,又不是什么大事,不用上纲上线的。对了,你觉得你的几个兄弟,会不会归顺大汉?”

    元乐尚没有想到李荩忱竟然会直接把这个问题丢过来,沉默了良久,方才谨慎的说道:“回陛下,以妾身对几位兄长的了解,几位兄长一向都是执拗的性格,恐怕”

    “利益和义气,孰轻孰重啊,”李荩忱笑了一声,“走,陪朕出去走走。”

    “啊,好,”元乐尚急忙起身,她实际上还在回味着刚才李荩忱想要表达什么,“陛下想去哪里?”

    “去户部看看吧,朕倒是比较想告诉他们北方战斗快要结束的好消息。”李荩忱径直起身。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比较想知道大汉在关中到底还有多少可用的钱粮。

    作为一个皇帝,李荩忱是相信自己的官员的,并且他也知道自己要给予官员们足够的信任,尤其是这些刚刚提拔起来的年轻官员,他们应付公事、无所事事的可能几乎没有,但是李荩忱也不介意多走走、多看看。

    趁着自己年轻,最好还是要亲眼看到自己的手中到底有多少力量。

    要是自己还能再年轻十年二十年该有多好。

    十年前的自己,追随兄长转战南北,何等的意气风发。

    宇文宪凭栏看着邺城繁华的景象,却有一种早生华发的感慨。

    作为一个枭雄、一个河北和山东等地实际的统治者,他实际上应该为自己这等年纪就取得这样的成就而感到自豪的,毕竟刚刚不惑的年纪就能掌控这么大的地域,在历史上也是寥寥无几了。

    但是和李荩忱一比,自然就相形见绌了。

    杨坚也好,自己也罢,终究都老了,都是上一辈人了。

    终究还是把握不到这个时代跳动的脉搏了。

    “殿下,陈王的来信,八百里加急。”随从着急的过来。

    宇文宪皱了皱眉,宇文纯平日里对自己马首是瞻,把晋阳一带也打理的井井有条,所以一向都是他给宇文纯发命令,宇文纯倒是很少有这种八百里加急的急事。

    “晋阳城南一处粮仓着火?”宇文宪只是看了一眼,神情就变了变,多少有些诧异。

    粮仓着火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关键是在这等紧要的关头。

    只要是齐王高层的人,多少都知道宇文宪有出兵支援杨坚的打算,而兵马出处自然就是晋阳。现在晋阳的粮仓却好巧不巧的着火,宇文宪可不认为这是一件寻常的事情。

    至少这不是巧合。

    很显然宇文纯应该也有类似的担忧,所以他不惜动用八百里加急,就是要告诉宇文宪,这晋阳城里城外,怕是又要捣乱的人,大军一动,说不定就会再卷起什么骚乱来。

    现在宇文宪能够坐稳北方,就是依靠的邺城、晋阳和洛阳这三个地方,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若是任何一边出了问题,都会打击到宇文宪的统治。

    因此宇文纯的意思也非常简单,就是想问问自己到底应该是先留在晋阳主持大局,还是直接前去增援杨坚。

    “启禀殿下,裴矩和崔世济求见。”侍从快步走过来。

    “来的还真是时候。”宇文宪不由得冷哼一声,又看了一眼手中宇文纯的奏章,唯有叹息。

    裴矩是闻喜裴氏的代表,而崔世济是清河崔氏的代表,山东世家之中,闻喜裴氏和清河崔氏无疑是两个领头羊,而这些世家现在正在盘算着什么,宇文宪多多少少也能揣摩到,毕竟也不是第一次有人告诉他这些世家平日里和汉人的使者许善心往来不少。

    风雨飘摇下,人心思变,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考虑到这两个人背后所代表的巨大势力,宇文宪也不能明显的表达出来自己的不满,甚至还得笑脸相迎。毕竟现在自己在地方上的根基,还得仰仗这些大世家帮忙维持。

    得到了宇文宪的应允,裴矩和崔世济来得很快。

    他们两个都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不过这个年纪就能够主持整个家族的事务,也并非什么等闲之辈了,要知道诸如裴氏和崔氏这种大家族,子弟众多,而且事务繁多,并且每一步走下去都有可能关乎到祖辈十几代人的心血,因此除非有过人的能力,也不可能完全代表整个家族。

    当初杨素也正是因为展露出来了出众的才能,才会以二十多岁的年纪出面主持弘农杨氏的家族事务。

    裴矩抬头看着宇文宪走过来,信心十足。他可不是什么官场初哥,早在加冠的时候就已经出仕,并且颇得北周上一代皇帝宇文邕的欣赏,只不过后来因为守孝还家,宇文宪前来河北之后,夺情启用,裴矩又一次步入官场。

    闻喜裴氏在这个时代已经一步步走向顶峰,且不说南方的裴忌和裴猗甚至裴子烈都可以追溯为闻喜裴氏的一脉,单单是在北方,整个家族本身分为东厢房和西厢房,分别在曾经的北齐和北周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现在东厢房和西厢房更是合二为一,力量空前,为山东世家之冠。

第一四五二章 王,也难做!

    弘农杨氏也好,陇西李氏也罢,这些关中赫赫有名的家族,加起来恐怕才有和闻喜裴氏相抗衡的能力。这个逐渐在乱世之中展现出来自己实力的大家族,还在家族事业的上升期,未来可期。

    因此裴矩站在这里,腰杆笔直,是有足够的底气的。

    就算是宇文宪,也得对他礼让三分,当然主要是为了礼让他背后站着的庞大力量。

    相比之下,崔世济跟在裴矩的身边,腰杆就没有那么挺直了。

    毕竟崔世济出身的清河崔氏可没有闻喜裴氏那么风光。

    当然任何一个能够被后人铭记的大家族,都有其曾经风光和辉煌的历史。

    清河崔氏当然也不例外。

    这个家族发迹的时间非常早,在东汉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等一的大家族,东汉末年的名士崔琰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后来家族之中更是诞生出了崔浩这种南北朝时期数一数二的谋主,让清河崔氏一下子走到了顶峰。但是崔浩之后,虽然也有崔休等人崭露头角,可清河崔氏还是不可挽回的江河日下,以致今日甚至都已经比不过后来崛起的闻喜裴氏,在山东世家之中都算不得老大了。

    当然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任何一个人都不敢小觑清河崔氏的潜能。历史上唐代的时候人们把天下世家归结为五姓七望,清河崔氏依旧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过至少现在清河崔氏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在很多事情上自然就要先跟随裴氏的脚步,这从裴矩在前、崔世济在后的站位就能够看出端倪。

    而他们前来的目的也非常简单,就是劝说宇文宪避免直接派兵支援杨坚。

    大汉的使者许善心已经明确的表达了大汉朝廷和皇帝陛下希望两个世家能够在阻止宇文宪用兵上发挥一些作用的意思,这两个世家当然不可能无动于衷。

    现在天下大势,明眼人都能看得清楚,大汉一路崛起、势如破竹,已然不可抵挡,尤其是大汉的手中还掌握了很多到现在宇文宪都没有弄清楚的新式武器,完全可以抵消掉宇文宪手中的鲜卑骑兵对南方步卒形成的压倒性的优势,因此之后的中原逐鹿中谁胜谁负,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有数。

    而从民族和血脉的归属感上来讲,鲜卑人都已经开始大面积的倒向李荩忱,清河崔氏和闻喜裴氏这种血脉纯正的汉人,自然也对宇文氏谈不上什么忠诚,之所以现在还站在宇文氏这一边,只是因为宇文氏作为河北、山西等地的实际统治者,和这些大家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

    在不能从李荩忱那里获得实打实的利益收获之前,这些家族自然也不会那么容易的“快刀斩乱麻”,直接和宇文氏断绝联系。

    现在闻喜裴氏和清河崔氏这些山东世家,至少还在努力维持着表面上的忠诚,还没有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地步,但是他们也不介意先通过种种方式传达一下自己的善意,免得到时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帮助大汉阻拦一下宇文宪,减少一下大汉在北上作战中的损失,对于他们来说当然是不会拒绝的。

    毕竟这不会直接伤害到现在宇文宪的利益,自然也就不会伤害到他们的利益。至于再之后谁知道那时候自己和宇文宪还有没有关系,说不定已经反目成仇了。

    “两位卿家前来求见,所为何事?”宇文宪说道。

    他多多少少都能够猜测到,因此语气之中带着明显的愤懑和不耐烦,晋阳粮仓失火的消息传来和这两个家伙找上门来,不过是前后脚的事情,让宇文宪甚至不得不怀疑这两个家族在晋阳的火灾之中是不是本身就扮演了什么不光彩的角色。

    不过裴矩并没有在意宇文宪的语气,他知道不管自己说还是不说,宇文宪肯定都不会给自己好脸色看的。闻喜裴氏和许善心的往来,就算是再怎么谨慎小心,终究会走漏风声,宇文宪也不可能不知道。

    现在裴矩就是在赌,赌宇文宪根本不敢鱼死网破。

    如果宇文宪把闻喜裴氏怎么样了,那么他在北方的统治将会在很快的时间内分崩离析。因此就算是明知道裴氏、崔氏这些家族都已经开始有了别样的心思,宇文宪也不见得就有胆量撕破脸皮。

    尤其是在宇文已经沦为阶下囚的现在,作为北周宇文家族现在硕果仅存的一方枭雄,宇文宪更是要小心维持住当今的局面,他不可能再和当初征战沙场那样肆意妄为,任何的事情都要从维持宇文氏的统治而不是快意恩仇出发。

    看着依旧面带笑容、似乎对自己的话无动于衷的裴矩,宇文宪很想抽出佩剑直接杀了他,可是自己不能,不能啊

    做一个真正的王,何其难也!

    宇文宪攥紧了拳头。

    而裴矩此时开口了:“殿下,臣听闻殿下准备动用晋阳之兵绕行北上,增援困守孤城的杨坚,敢问殿下,此事当真?”

    当真和不当真,恐怕你比本王还清楚吧?

    宇文宪淡淡说道:“当真。”

    顿了一下,不等裴矩开口,他径直说道:“杨坚虽然和本王是死敌,但是唇亡齿寒的道理本王终究还是清楚,若是杨坚也败亡了,那这九州之上,就只剩下本王和李荩忱,以现在本王所占据的冀州、青州之地,如何也不是坐拥江山大半的李荩忱的对手,因此本王以为,就算是冒着风险也要增援杨坚。”

    “可是殿下有没有考虑过这样有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有没有考虑过一旦我们失败,又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失?”裴矩早就料到了宇文宪会这么说,所以不慌不忙的顶了回去。

    旁边的崔世济也开口帮腔:“没错,殿下,陈王麾下的骑兵是我们现在应对南蛮威胁的最后一支真正可战之兵,绝对不能葬送。而如果一旦被南蛮拿住什么把柄,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全面战争,那样我们在之前和南蛮辛苦谈判,甚至还不惜割让华阴的意义又在哪里?”

    “殿下,为日后计,三思啊!”

    “殿下三思!”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侃侃而谈。

第一四五三章 拖延时间

    宇文宪咬了咬牙。

    这就是最让他头疼的地方。

    明知道这两个人就是为了阻止自己出兵而找的各种借口,但是宇文宪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并非全无道理。

    要是真的反驳,自己也不知道从何说起。

    毕竟出兵北上本来就有悬念的,就算是宇文宪自己也不能保证就真的能够拯救杨坚。

    他出兵增援,本来就是本着能拉一把最好的打算,并且宇文宪也比较想弄清楚汉军手中的那种新式火器到底是什么来路,最好是能有所缴获,这样才能为自家这边的仿制以及制定相关的应对策略做基础。但是冒着让自己手中最后的王牌全军覆没的风险去完成这样的任务,真的值当么?

    要说宇文宪心里面一点儿都不担忧、都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晋阳那边出现的火灾,宇文宪也不可能熟视无睹。

    谁知道今天是火灾,明天会不会就是骚乱?

    更何况还有全面爆发战争的威胁

    “本王会慎重考虑的,暂时先不动兵。”宇文宪无力的摆了摆手。

    至少自己今天还很难给他们一个准确的答复,也不想给他们一个答复。

    自己也不能显得太软弱和没有主见了。

    崔世济还想说什么,裴矩微微侧头,对着他使了一个眼色,两人一起告退。

    等出了大殿,崔世济颇为不解的说道:“弘大(裴矩表字)兄,殿下可还没有答应呢,我们就这么走了?”

    “殿下今天怕是不会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复,因为他自己还需要时间来劝说自己接受这样的一个结果。”裴矩微笑着说道。

    “可是”崔世济皱了皱眉,“若是殿下最终还是下令出兵了呢?”

    “那也至少是明天或者后天的事情了,”裴矩压低声音,“至少某相信殿下不能不考虑我们的态度,所以不敢这么强硬的今天就宣布自己要怎么做。”

    崔世济恍然,不过又不由得好奇:“可是晚了两天,真的能让一切都有所不同么?”

    “战场之上,战局瞬息万变,”裴矩一边向前走,一边说道,“我们能够拖延一天两天就已经算是非常不错,更何况我们现在不管怎么说还都是周人的臣子,有些事情还是不要做的太绝了否则真的鱼死网破,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拖延一点时间,已经是我们现在所能做的所有了。”

    崔世济怔了一下,若有所思。

    裴矩脚步一顿,侧过头看向放慢脚步正在思考的崔世济。

    清河崔氏时至如今虽然江河日下,但是至少这一代人谦虚恭敬,也依旧没有放弃努力学习和思考,这让裴矩不介意拉他们一把。

    毕竟以后山东世家若是真的入了大汉,可还得抱团取暖,一起面对更大的挑战呢。

    意识到裴矩在等自己,崔世济急忙大步跟上。

    “我们且去小酌几杯?”

    “兄长有邀,恭敬不如从命。”崔世济笑道。

    自从有孕在身之后,萧湘也变得小心翼翼。

    而且这个一向跳脱的小丫头,也似乎重新变回了当初刚刚跟在李荩忱身边的时候那幅乖巧模样。

    此时她正躺在安乐椅上,摇摇晃晃着晒太阳。

    古人当然是没有这种东西的,李荩忱专门勾勒了一个差不多样子的图纸交给工部,对于工部来说这不过是小菜一碟,很快整个建康府的后宅之中都用上了这种东西。

    对于女眷和老人来说,躺在这上面晒太阳,的确是最好的消磨时光的手段。

    而到了长安,就地取材,也很快就打造好了很多,这其中最大、也最舒服的一个,自然就便宜了怀孕的萧湘。

    毕竟这年头,孕妇为大,更遑论皇家血脉。

    见到李荩忱走过来,萧湘舒服的伸了一个懒腰,紧接着又看到了跟在李荩忱身后的元乐尚。

    元乐尚脚步有些踉跄。

    都是过来人,萧湘会心一笑,起身行礼。

    “好好躺着吧。”李荩忱一把拉住她。

    后宫妃嫔虽多,但是这其中跟着李荩忱从头到尾共患难的也就只有萧湘一个,“老夫老妻”了,也没必要讲究这些繁文缛节。

    李荩忱坐下,拿起一个苹果,熟练的削好了递给萧湘。

    萧湘接过来吃的汁水横流。

    而李荩忱无奈的摇了摇头,伸手轻轻抚摸她的小肚子,肚子已经明显隆起,当然跟着肚子一起起来的还有其余各个部位。怀孕期间,增肥是必然的。

    看萧湘吃的开心的样子,也就知道她肯定瘦不了。

    至于生产之后,她肯定能管住嘴瘦下来,李荩忱对此有信心,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后宫之中的这些妃嫔们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但是不会不在乎自己的体型。

    “你也吃一个?”李荩忱又削好了一个递给跟在身后的元乐尚。

    毕竟初为人妇,元乐尚身体不舒服,心里也还没有进入状态,李荩忱这么贴心的将苹果递过来,让她惊慌之下便想要行礼谢恩。

    “没有那么多讲究,吃吧,又没有毒。”李荩忱笑道。

    对于和自己有过肌肤之亲的女子,他不可能真的是把她们当做玩物或者政治交易的筹码。

    人都是有感情的,李荩忱也不希望长期的上位者生活会消磨掉自己真实的情感。获得权力的同时,李荩忱还想要留下些什么。

    若是连自己都没有办法阻止这种人之常情的失去,那么自己的下一代,李荩忱真的要考虑是不是还要把他们留在宫闱之中。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孩子,是很难支撑起来江山社稷的重任的。

    李荩忱不想让自己的后代成为下一个“元嘉草草”。

    “谢陛下。”元乐尚终究还是行了一礼。

    而旁边的萧湘秀眉微蹙,终究还是没有说什么。

    李荩忱的心思,她当然也清楚,只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和李荩忱曾经共患难过的,当然也就没有办法理解甚至不可能接受陛下心中这种想法。

    在乐昌、萧湘这些人的心中,李荩忱是一家之主,是夫君,这个身份重于皇帝陛下。而在后来的元乐尚、杨妙等人的心中,李荩忱自然就先是皇帝,接下来才是她们的夫君。

    因此前者自然而然的会和李荩忱“没大没小”,甚至经常开玩笑,而后者却时时保持该有的礼数。

第一四五四章 顾左右而言“他”

    一前一后的位置关系不同,每个人对待李荩忱的心境和态度自然也就有所不同,这是没有办法强求的。

    “今天感觉怎么样?”李荩忱微笑着问道。

    这已经是自己的第三个孩子了,而让李荩忱心怀愧疚的是,无论是乐昌还是尉迟炽繁,在怀孕的时候,李荩忱都没怎么有机会能陪伴在她们的身边,甚至孩子出生之后,李荩忱也没有多少时间,晋陵公主还好,至少李荩忱在建康府的时候还时常以父亲的身份看望她,而自己的长子,生下来之后,李荩忱就率兵北上了。

    到现在孩子应该已经快有一岁了,可是算起来李荩忱都没有见过几面。

    要说心中没有一点儿惭愧是不可能的。

    因此当萧湘也怀孕了之后,李荩忱经常抽出来时间陪她,就是不想让自己这种遗憾延续下去。

    “妾身觉得很舒服。”萧湘懒洋洋的说道。

    这种吃了睡、睡了吃,走个路、散个步都有一群宫女小心翼翼护着的生活,当然是很舒服的。

    “也运动运动,”李荩忱起身,“活动活动筋骨。”

    “陛下要走么?”萧湘一怔,“那正巧妾身送送陛下。”

    “昨天便想去户部那边看看,结果没时间耽搁了,现在去。”李荩忱一边伸手搀扶起来萧湘,一边解释。

    萧湘微微颔首,握住了李荩忱的手。

    “你先回去休息吧,也辛苦了。”李荩忱回头吩咐元乐尚。

    “妾身不累,愿意随着陛下。”元乐尚急忙说道,神情楚楚,似乎以为李荩忱是嫌弃自己。

    萧湘不由得笑着说道:“妹妹就听陛下的吧,陛下是怜香惜玉之人,碧玉新破瓜的时候,可是不舒服呢,再加上陛下一向是没轻没重的人,个中痛楚,当初我也是经历过的。让你回去休息,绝无他意。”

    元乐尚俏脸羞得通红,不过心中倒是暖洋洋的,躬身告退。

    早上起来就跟着李荩忱出来,她初承恩泽,身体不舒服是肯定的。

    萧湘看着元乐尚的背影,捏了捏李荩忱的手:“元家妹子风味如何?陛下一看昨天也没有少疯狂。”

    李荩忱舔了舔嘴唇,坏笑一声:“那当然是没有你的味道好了。也没有你那么疯狂。”

    萧湘终究还是大家出身,和李荩忱开开玩笑也就算了,被李荩忱倒过来笑话一番,俏脸上也泛起红润,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应付这个一点儿正形都没有的皇帝陛下。

    “他。”李荩忱突然摇了摇头,说了一个词。

    “陛下?”萧湘一怔。

    “朕这不是看你面子挂不住,就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李荩忱哈哈笑道。

    萧湘这才意识到李荩忱摇头就是所谓的“顾左右”,不由得“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不过她又意识到李荩忱分明就是在嘲讽自己,顿时扬起手作势就要打。

    “爱妃就送到这里吧。”李荩忱拍了拍她另一只手,一溜烟就没有了踪影。

    “这个陛下。”萧湘叉腰站在那里,颇为无奈。

    不知道的恐怕还以为是哪家的轻浮子。

    河套。

    这是大河冲积出的肥沃原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汉人、羌人和草原民族。

    历史上最早有计划开垦河套的便是秦始皇,秦始皇命令名将蒙恬率军北上,扫荡匈奴之后,在河套地区设立九原和云中两郡。后来卫青击败匈奴之后,河套地区又陆续出现了定襄、五原等郡,朝廷第一次建立起来对河套地区完整的统治体系。

    再后来为了防范柔然人,北魏沿着大河和长城设立北魏六镇,而河套地区的沃野镇就是这六镇最西侧的一个,是六镇防线的起始端。

    河套地区多是平原,自然也就有好处也有弊端,粮食的产出固然是能保证了,可是根本无险可守。五原郡的设立也并不是因为这里有什么险要需要扼守,而只是因为此处地处荒野上,便于对周围的开垦农田进行集中管理。

    杨坚主动放弃无险可守的五原郡,并无意外,将领们自然也都能接受,毕竟之前梁睿和阴寿他们已经用自己的死来证明,死守城池并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而且只会让失败来的更彻底。

    因此现在杨坚一路向东北撤退到了大河边,

    对岸就是已经荒废掉了的沃野镇。

    按照杨坚和宇文宪之间的默契,双方以大河为界,过了大河实际上就是宇文宪的地盘了,因此现在在没有联系上宇文宪并且获得准确的许可之前,杨坚还不敢直接渡过大河。

    毕竟他是想要和宇文宪联手,而不是被宇文宪攻击。

    这就导致现在杨坚这些兵马只能背靠大河列阵,好在汉军刚刚进入五原裴子烈也没有想到杨坚会这么果断的避而不战,一路上都是小心翼翼向前推进的,因此杨坚还不需要考虑汉军转眼就冲到眼前的可能。

    并且今年河套秋收的粮食又都在他的手中,所以杨坚有支撑到来年春天的底气。

    他有底气,不代表大家都有。

    元浩和元滂站在元谐的营帐里,有些紧张的看着自家兄长。

    他们两个也都是元家年轻一辈之中的佼佼者,长期以来都作为元谐的左臂右膀追随他冲杀,在之前北上的战斗中,元浩身先士卒、曾经一连劈砍下来二三十个突厥人的首级,而元滂则率军迂回,截断了两个突厥大部落的后路。

    可以说没有这两个弟弟的帮助,元谐也不可能走到这个位置上。

    历史上,元谐也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击败了吐谷浑,只不过后来三人带着元家谋反,最后全部伏诛。

    现在摆在元谐桌子上的,是来自长安的一封信。

    准确说是家书。

    元晟的动作不慢,人还在路上,信就已经送到了元谐的手中。

    毕竟元家自己人还是能够相互联络上的,大家族之中若是连这点儿手段都没有,那也就算不上什么大家族了。

    “家里的意思很清楚。”元谐的声音很低,但是在安静到可以听到针落地声音的营帐之中,他的声音算不得低,“何去何从,你们自己可以掂量掂量。”

    “兄长,我二人跟随兄长转战南北,从未害怕,今日就算是死,也要和兄长死在一起!”元浩径直说道。

第一四五五章 总有人要证明

    元谐的目光在元浩和元滂的脸上扫过。

    两人挺直腰杆,仿佛想要证实自己刚才所说的没有任何错。

    元谐轻笑一声。

    “兄长,难道不对么?”元浩握紧拳头。

    跟着元谐这么长时间,他们很了解元谐,元家的年轻一辈之中,元谐是最骄傲的、也是最出众的,当初他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带着整个家族投向杨坚,并且保证了家族在杨坚和宇文宪的政治斗争之中不受到冲击,即使是家中的老一辈人也都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元谐领兵,能力和战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正是因为知道兄长的这份骄傲在,所以元浩他们坚信,哪怕是家族之中传出来想要让他们背叛杨坚的意思,深知这本身也是为了家族能够重新在大汉之中站稳脚跟,兄长也不会选择这么做。

    他有他的骄傲。

    让他背叛杨坚,就等于背叛他这么长时间来所做的一切努力。

    这是不可能的。

    当初兄弟几个投奔杨坚,是约定好了同生共死的、

    既然兄长不会背叛杨坚,那他们也就会跟着兄长一路走到底。

    “有你们在身边,某这一辈子足矣。”元谐摇了摇头,伸手敲了敲桌子上的那封信,“但是你们谁都不要忘了,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人,我们的背后还有整个元氏。”

    顿了一下,元谐苦笑道:“正是元氏曾经身为皇族的身份,让我们每向前走一步都要承担比别人更多也更大的压力,我们要承担平白无故的质疑和揣摩,而实际上元氏已经没有了问鼎之心,可是又有谁能知道呢?”

    元浩和元滂都有些楞然,这个时候为什么要说这些?

    “所以家族之中长辈们的担忧,某能够理解,甚至感同身受,我们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能够向前进,也是为了家族的荣耀和未来。”元谐沉声说道,“现在家族已经身在汉人之中,元晟叔叔获取了汉人皇帝的信任,至少我们家族还有继续存活下去并且维持现状的可能。”

    顿了一下,元谐拿起来那封信:“现在这是我们将这种可能变成一定的机会。”

    元浩和元滂下意识的对视一眼。

    这反转来得太快了一些吧?

    “等和元晟叔叔商定好细节之后,你们改旗易帜,直接进攻杨坚中军大帐,把一切都搞乱,到时候裴子烈必然会趁机率军掩杀。”元谐压低了声音。

    敏锐的察觉到了什么,元浩低声问道:“那兄长你呢?”

    元谐沉默了。

    良久之后,他方才苦笑道:“元家总还是要有人留下来牺牲,以证明元家不是彻头彻尾的墙头草。”

    “兄长!”元浩和元滂都惊呼道。

    元谐是要以死明志啊!

    而那岂不就意味着,他们甚至要对自己的兄长下狠手?

    这怎么可能!

    “兄长,要走一起走!”

    “对,兄长,大不了我们兄弟三人直接去投那裴子烈!”

    元浩和元滂着急说道。

    元谐却摆了摆手:“我们那样做,岂不是又证明了自己是墙头草,又没有立下什么功劳么?所以终归是要有人走,有人留的说来某有些自私,小人的名声都要让你们承担了,自己倒是去当那忠臣,所以只要你们不责怪某,某就已经很知足了。”

    元浩两人同时跪倒在地,声音之中已经带着哭腔:

    “我等二人能有今天,全赖兄长提携,安敢有所责怪?”

    “那就各自准备吧。”元谐淡淡说道,迎着心肠背过身。

    再说什么的话,恐怕就算元谐再怎么心肠坚硬,也实在做不到就这么甩掉自己两个长期以来相依为命的兄弟。

    元浩和元滂重重叩首,转身离去。

    兄弟三人这一别,怕是以后天各一方了。

    --

    “臣参见陛下!”陈叔慎很是意外李荩忱会亲自过来。

    陛下虽然来长安时间不短,但是下面的各个部门倒是跑的不多,主要还是到军营之中去得多,这也反映出了大汉之前的侧重点,还是落在了战争上。

    而现在随着战线已经稳固,李荩忱开始把重心放在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上。之前的书院和义学是一方面,户部和商部这边负责的经济建设自然也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毕竟关中至少在现在依旧是天下数得上的富足之地,更是北周几代人潜心经营的大本营,李荩忱能够将杨坚和北周取而代之,是凭借实力,但是取而代之不代表就能够稳坐钓鱼台,想要真正的让大汉的统治在这里变得稳固,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强力镇压。

    李荩忱也要吸取之前北周的教训。自从北周取代西魏成为关中的主人之后,对于疆域内的百姓,盘剥多于恩惠,否则北周也不可能支撑得起这么多年从未停止的战争,尤其是在宇文登基之后、大象之乱前期,宇文对百姓的盘剥也到了北周统治时期的顶峰,甚至税收都已经收到了三四十年之后。

    因此实际上丢给李荩忱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历史上关中地区、巴蜀地区的叛乱在北周时期到隋朝初期时有发生,诸如梁睿等名将都曾经参与过平叛,甚至诸如元谐、梁士彦和宇文忻等人,本身就是叛乱的主角。

    关中虽然富足,但也被北周几代人折腾的元气大伤。而现在李荩忱也不是说什么税收、钱粮全都不要了。他拿下关中是为了能够继续给西北输血的,毕竟之前西北全靠巴蜀来支撑,久经动荡的巴蜀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现在也才刚开始恢复元气,要是一直被西北拖累的话,巴蜀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重新成为“天府之国”。

    李荩忱拿下关中是为了让巴蜀有喘息的机会,并且将巴蜀的财力物力开始向南中转移,毕竟大汉想要发展,就不可能局限在现在已有的土地上,这些华夏九州传统意义上的地盘经过三百年的南北朝战乱,早就已经被摧残的差不多了,李荩忱想要有更多的财富来源,就只能向老天爷、向荒蛮之地进发。

    因此如何在关中的多年苛捐杂税和大汉急需的钱粮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是户部官员们最头疼的事情。

第一四五六章 律法

    “平身。”李荩忱伸手搀扶起来自己的小舅子,“现在新的税收法制定的怎么样?”

    陈叔慎已经料到李荩忱前来肯定也是为了税收的问题。

    大汉入长安之后的先前几个月,免除了一切苛捐杂税,只按照北周的律法征收最基础的税费,当然北周之前一直征收到三四十年后的税收,大汉是直接推翻了的。

    这个李荩忱肯定不可能承认,否则岂不是等于大汉三四十年都收不到关中地区的税收么,因此李荩忱虽然很想把宇文和杨坚拉出来暴揍一顿,这两个家伙明显就是知道自己的政权不稳固了,所以干脆折腾一番,留下来这等局面恶心李荩忱。

    李荩忱明知道百姓为此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和负担,也只能捏着鼻子坚决不承认。关中这种地方的税收,大汉是绝对不可能放弃的。

    当然了老百姓们当然也不指望着换了天之后,新的朝代能够承认之前朝代所许下的一切空口白话,这个心理准备大家还是有的。甚至当初如果不是北周武力逼迫,百姓们根本也不可能真的拿出来那么多钱财。

    大汉能够免除掉其余的乱七八糟的一切苛捐杂税,甚至免除了一些还算说得过去的税收,只是征收最单纯的百姓收入的税收,大家就已经算感恩戴德了。

    当然了这也只是暂时的,轻徭薄税是必然,但是不可能已经单薄到只剩下最基础的税收,大汉现在还没有资格和文景之治那样以黄老之学治理天下。并且关中之地轻徭薄税的话,大汉剩余的地方呢?

    现在大汉已经不再是和之前那样把天下划分为一个又一个的区域,各个区域之间几乎都没有什么流通。通过商人,大汉现在已经愈发的连为一个整体,在大汉内部,消息的沟通和商品货物的流通已经不算是什么新奇的事,这也能够让已经分裂和对峙了三百年的南方和北方能够尽快的被整合为一个整体。

    而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大汉不可能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税收方法,因此新的、注定要全国统一的税收律法正在制定,并且预计将在明年开始试行,后年在整个大汉境内实行。

    “现在我们已经根据关中这边调研的情况,制定出来了初步的条规,”说到税收法规,陈叔慎倒是胸有成竹,这些天他带着户部的人配合刑部的人,没少在这上面下功夫,“法规之中我们暂时打算将整个税收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针对百姓日常的收入的税收,一个是针对商品买卖流通时的税收,最后一个就是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税收。”

    对于这个类别划分,李荩忱倒是并没有太大的意见。前世他对于商品法和税收法等等也没有什么研究,也就是大致的知道自己什么应该纳税而已,现在整个大汉的法律法规体系都不过是刚刚起步,人们对于这些法律条文也只能说是有了一个“认识”。

    想要让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制定出来完全完善的法律法规,自然是不可能的,只要先划定一二个准确无误的努力方向,剩下的自然就是根据长期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补充。

    毕竟在这之前,华夏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能够真正称之为法律法规并且具有绝对的暴力约束能力的法律条文,很多律法实际上都是由依靠政令乃至于不成文的规则和传统来确定的,到底有没有道理甚至朝廷到底会不会维护这些律法的权威性都得两说。

    华夏历史上虽然已经有了诸如秦律、汉律这些东西,但是这些律法并没有流传下来,并且其中的条文正如之前所说杂七杂八,很难称之为真正的律法。

    历史上真正有成文记载的华夏法律被认为是《唐律疏议》,已经是盛唐时候的事了,而这个时代自然没有这东西存在。

    唐代之所以开始逐步意识到成文律法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天下各地的交流和沟通随着盛世的来临而不可避免的增多,朝廷自然也不可能再让地方保持不同的律法条文形成差异,因此自然就需要站在中央的角度上来制定一个能够约束整个天下所有人的律法条文,一来能够保证江山社稷的稳固,二来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皇权。

    而在之前的南北朝侧重点在统一或者自保,归根结底都在战争上,自然没有人会在乎什么律法,真的要有律法的话,世家豪强们当然不愿意遵守,因为在大多数的世家眼中,他们应该才是立法者,或者换句话说,从他们的口中说出来的才是法律,才是所有人都需要遵守的社会规则。

    而朝廷自然也不愿意真的有一种东西来限制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苛捐杂税,否则设立了法律再违背的话,和打自己的脸没有什么区别,毕竟朝廷要是真的颁布法律的话,自然就需要维持和保护法律的正确和公义。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李荩忱已经快要完成天下的一统,并且打破了原本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的隔阂,再加上他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压制世家,法律的制定不仅仅是让大汉内部加速变成一个整体、一个中央集权的整体,也是在打压世家的道路上再向前走一步。

    当世家的命令和话语已经无法撼动朝廷的权威时候,世家自然也就彻底变成了屈服在朝廷统治下并且和朝廷合二为一的贵族,甚至也就不再有世家这种称呼,因为他们的家族不再是不可取代的了。

    不过李荩忱到时也没有打算一步到位就建立起来完善的法律体系。毕竟法律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还不是什么熟悉的东西,人们对于这个不过是有初步的概念。

    李荩忱选择税收作为试点,一来是解决现在各地税收不一、算法不同的问题,有些仿照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意思,二来也是想要再试探一下世家的态度,毕竟很多事情李荩忱还没有胆量一步到位。

    对付世家,他倒是比较倾向于使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不断地从各个方向侵蚀世家的地盘,最终彻底将世家推翻,实现中央集权。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7129/ 第一时间欣赏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作者:然籇所写的《权倾南北》为转载作品,权倾南北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权倾南北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权倾南北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权倾南北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权倾南北介绍:
离乱之世,人如尘埃,随风不随己。无意穿越为白袍军老卒后裔的奇葩小白领,当务之急不是如何雄心壮志、一统天下,而是如何在这个时代保全性命。这时代有杨坚、李渊、尉迟迥,枭雄无数;这时代有萧氏、陈宣华、张丽华,美人如玉;这时代有淮上、建康城、洛阳府,长槊穿云;当然也有陈后主、宇文赟,荒唐君主······当身后白袍铁骑滚滚跟上的时候,李荩忱霍然回首。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老书《倾宋》三百万字即将完本,可以先品鉴哦权倾南北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权倾南北,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权倾南北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