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现代都市腾飞我的航空时代TXT下载腾飞我的航空时代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全文阅读

作者:安溪柚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txt下载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四十六章 我们是不是穿越了

    这番话一出口相州地方领导这边有一个算一个,眼珠子差点儿没从眼眶子蹦出来。

    这nm也抬不客气了,庄建业同志,你面前的可是跨国公司的负责人,是实力雄厚的外国友人,是有可能拿着大把美元砸过来投资的金主爸爸,你就不能谦虚点儿?

    不止是相州地方的领导,赵主任看着庄建业一副懂天、懂地,懂空气的牛叉模样,也是有些眼睛发直。

    自己印象中的庄建业是操蛋了点儿,可还是拎得清自己几斤几两的,就没见过如此张扬的时候。

    难不成近两年接触少了,小庄受啥刺激了?

    不过吃惊归吃惊,赵主任怎么说也跟庄建业熟络,清楚的知道这臭小子不办没把握的事儿,敢这么做绝对是有把握。

    果然,听了庄建业这番的维恩等人,非但没觉得庄建业的话有什么地方不对,反而觉得事实本该如此。

    “我亲爱的庄,前些天我真的对你产生了误解,不过看到了这座井然有序的车间,真正的改变了我的想法,你是真正的企业家和领导者,我相信我们的合作会非常有建设性。”唐纳德·维恩非常会抓住机会,不卑不亢的一记马屁过去,显得自然而清新。

    相比之下莫斯顿就要直接多了:“没有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是做不出如此令人震撼的生产车间,说真的,这里是我见到过最伟大的航空器总装车间之一,庄先生恕我冒昧,这套管理的支柱与支撑的技术有没有转让的意愿?我们稳定飞行公司愿意以最优厚的条件引进过来。”

    舒曼既没有维恩的高雅,也没有莫斯顿的直白,但却有着德意志人特有的言简意赅:“庄先生您的话让我愈发坚信,与贵集团的合作是我们公司成立以来最正确的选择。”

    三位跨国公司的扛把子纷纷跪舔的话这么一出口,其他人还好,相州的地方领导们的眼珠子却再次掉了一地。

    庄建业一顿不加掩饰的一顿装13,非但没引起这些外宾的方案,反而一个个追捧不已,甚至隐隐还觉得庄建业装的不够彻底,还应该更热烈,更激情一点儿,这样才符合一位高端人士的自我修养。

    相州地方领导都快疯了,高端人士的自我修养就是甩开老脸各种装13?天啊,国际局势现在变得这么诡异了吗?

    连装13都要这么简单粗暴了,不讲技术含量了?

    不过相州地方这些领导干部们惊讶归惊讶,但却没一个站出来斥责庄建业刚才的话说得不对的,很简单,没看人家外宾眼巴巴的求着腾飞集团合作呢嘛。

    双方合作,外资自然就会流入,而作为腾飞集团重要的航空器生产基地,相州厂自然免不了成为外资集中投资的标的,一旦落地,对相州地方来说无异于是天大的利好。

    总而言之一句话,不管是装13也好,装孙子也罢,只要外资能进来,相州地方都是举双手双脚支持。

    基于此,之前还上杆子亲自帮外宾们介绍各种情况的相州地方领导也乐得清闲,完全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陪同者,将一切对外事务交给庄建业和吴平等人,反正老外已经上杆子了,那就让腾飞集团自己去吊着吧。

    庄建业面对维恩等人在恭维中表露合作的意向,既没同意也未拒绝,只是哈哈一笑,冲着车间内伸手示意了一下:“来都来了,还是进去看看再说吧。”

    说完便迈步走进直升机的总装车间,唐纳德·维恩等人见状也未再说什么,跟着庄建业鱼贯而入。

    一侧的固定式飞机总装对于唐纳德·维恩、莫斯顿和舒曼这些航空界的老鸟们来说没啥好看的,类似的场面他们早就看得麻木了,不说别的,他们自家的维修厂就是这套流程。

    与之相比,他们更想看车间零配件加工、分装和调配的情况,因为他们清楚,能够同时进行两款不同直升机总装,其核心就是细节上的调度与分配。

    这就好比人体的毛细血管和主动脉,主动脉固然重要,但没有毛细血管的分布与支撑,主动脉再强悍也是白搭,甚至在某些地方毛细血管还很关键,不然脑血栓,心肌梗塞也不会让人头疼了。

    此时此刻的相州直升机总装车间也是一样,六架一字排开的直升机是出动脉,在他们对面的零部件加工与调度便是毛细血管,如何做到血流通畅,克服脑血栓,心肌梗塞的风险自然是他们这些专业领域之人想要探寻的。

    庄建业也知道这些老外的想法,所以根本就没往直升机装配一侧哪里走,而是直接朝着零配件加工的区域过去。

    走马观花的瞧了瞧,唐纳德·维恩等人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反而在看完机加工区域后,几个人的神色还有些古怪。

    因为从机床的情况看并不十分突出,除了两台数控喷丸成形机、一台数控水切割机以及一台三轴数控加工中心外,并没有发现其他数控机床,甚至是半自动化的仿形机床都很少,绝大部分都是需要人工操作的老式机床。

    在这方面算是半个行家的舒曼特意在某个铣床旁多看了两眼,发现那台铣床的生产时间是1947年,苏联列宁格勒红星机械厂出产,距今四十多年,年纪都快赶上自己了。

    看着操作铣床的年轻小伙子,估计叫那台铣床一声伯伯都没半点儿违和感。

    眼见于此舒曼等人觉得,这座直升机总装车间也就这样,除了管理上有些独到之处外,技术上真的看不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在硬件儿设备上还不如他们的飞机维修厂。

    可就在他们这种想法即将定型之际,庄建业已经领着他们绕过彩钢板做成的割断,进入下一个生产区域。

    刚迈步踏进去,只是简简单单的扫了一眼,舒曼的人脑海中刚刚形成的想法便轰然炸裂,以至于他们随行的助手和幕僚直勾勾的看着眼前的一幕,然后不自然的转头看了看来时的方向,忍不住吃惊的相互询问:

    “我们是不是穿越了?”

第六百四十七章 应力波铆接

    不单单是舒曼等人的助手和幕僚们是这样的感觉,就是他们自己同样觉得彩钢隔断两遍宛若是两个时代。

    如果说他们身后所有的一切代表着三十年前的工业历史,那眼前的景象却可以毫不夸张的向世人宣告工业制造的未来。

    偌大的生产区只有不到十人,可既便如此,这些人也不是直接参与生产加工的,更多的是负责监控设备的运转,调整程序,处理故障的维护人员。

    那生产由谁负责?

    自然是一条条粗壮灵活的机械臂、一台台自动运行的加工机械、一条条循环往复的悬吊运输车……

    “这是一整套直升机内部主承重结构和蒙皮的打孔与铆接自动化加工区,由六条自动化打孔机械臂、四条自动铆接机械臂,两台自动蒙皮铆接机以及八辆悬吊运行车所组成,配合我们集团开发的柔性工装设备,可以实现65%左右的直升机主要承重结构和蒙皮的自动打孔与铆接工艺。”

    就在众人惊叹于眼前宛若科幻世界的生产场景时,一直跟在庄建业身后的吴平在庄建业的授意下缓缓开口,待翻译将话转化为舒曼等人能听懂的话后,都不由得吃了一惊。

    要知道直升机不同于其他的航空器,由于其特殊的飞行方式,导致其结构比较复杂,使用的材料更是高端,正因为如此,一般的情况下,直升机的钻孔与铆接自动化程度普遍很低。

    尤其是铆接,很多地方只能是工人手动完成。

    倒不是不想用自动化的设备完成,而是因为直升机某些薄厚不一的钛合金结构件,以及蜂窝结构、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与其他材料结合铆接过程中,不同材料的之间性质不同,受力不一等原因,导致程序单一的自动化铆接设备跟应用不了。

    再加上缺乏专业的柔性工装设备,别说一般的飞机生产厂,就是强如美国的贝尔、西科斯基这类直升机巨头在钻孔与铆接工艺上自动化的普及率也将将达到50%,剩下的一大半还得用人工。

    然而相州的直升机总装车间内的钻孔与铆接工艺上,却实现了65%的自动化率。

    说真的,若非亲眼所见,在场的老外有一个算一个绝对不敢相信这一数据是真的。

    尤其是舒曼,作为专业搞直升机维修的专家,世界各国的直升机生产厂不说全都见识到,但八成是仔细瞧过的,尤其是苏联和美国的直升机制造企业,舒曼更是下大力气研究过的,却没一个在钻孔铆接工艺方面能有相州直升机总装厂这般高水平的自动化率的。

    顿时疑窦丛生,在航空器和船业生产领域普遍落后的中国怎么可能反超苏联和美国?根本就不科学好不好。

    其他人如此可以说是死鸭子嘴硬,但舒曼却是这方面的行家,因为别人不清楚,他可是知道,在直升机生产上钻孔铆接工艺并不容易,相对来说钻孔还算好,电火花,水切割,激光,电子束……只要花心思,总有办法能够办到。

    可铆接就不行,说句不好听的,这项工艺就是用蛮力捶扁铆钉,使其将板材和部件儿固定。

    当然,这一过程还非常讲究,毕竟不同材料铆接时所用的力道是不一样的,不然铆钉是捶下去了,周围板材被捶裂开不就白干了?

    所以不同材料用什么铆钉,使用什么力道,发力点在哪里,如何控制……都是学问,不是在这一工种上混迹十几年的资深技术工人,根本玩不转这一行。

    既然是吃经验的工序,想搞自动化何其之难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就好比顶尖的大厨,同样的材料,大厨的菜怎么做都好吃,因为他的经验摆在那儿呢,油盐酱醋放多少,怎么放,什么时机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菜换了一个人做就是做不出大厨的味道,至于普及量产更是难上加难。

    直升机的钻孔与铆接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在某些方面比大厨烧菜还要难上数倍。

    如果这要是其他地方,以舒曼纯种日耳曼人的尿性,早就大嘴巴一张,直接点出其中的不可操作性,问题是此时此刻他身在腾飞集团旗下的相州厂,他想巴结的庄建业就站在不远的地方静静的看着他们各种的吃惊与诧异,似乎还nm很享受。

    舒曼在耿直,在忠贞不渝,在庄建业这里也得把这一切丢进垃圾堆,所以舒曼很明智的没开口,而是眯着眼睛仔细的观察其中的细节。

    那态度很明显,我可以什么都不说,但必须要做到心思通透,不然以后腾飞集团拿这一套诓他们莱比锡公司,自己也清楚里面的底细不是?

    有了这个心思,舒曼看得可就认真多了,几个负责自动钻孔的机械臂没啥大不了的,他们莱比锡公司的维修厂里也有,甚至有两条跟眼前的还是同款,都是德国公司生产的。

    柔性工装设备到是不错,这方面德国要弱一些,美国的又贵,到时说不得要从腾飞集团这边进口一些。

    就这样一边看着,一边评价,很快舒曼就来到了铆接加工区,引入眼帘的两条机械臂依旧是他们维修厂里的同款,见状舒曼就有些兴致缺缺,核心的机械臂都是引进德国的,看来所谓的自动铆接不过如此。

    心里想着,舒曼就准备绕过去,看看后面两台铆接机是个什么情况,就在这时,被他打上不过如此标签的两条机械臂迅速转动,在刚刚从吊运车上放下并固定好的板材两侧对直,随即“突~突~突~”响了起来。

    听到这个声音,准备离去的舒曼忽然止住了脚步,然后“突~~突~~突~~”的声音更加清晰,舒曼眉头骤然一跳,立刻偏过头瞧向那两条正在运行的机械臂,这才发现两条正在做铆接工艺的机械臂顶端似乎与自己所认知的铆接工具并不一样。

    声音很小,速度很快,成型率很高,特别是那独特的线缆与电容构造,只看了几眼,舒曼双眼便如同见到天生下凡一般,不受控制的开始睁大,然后伸出手指着正在运行的机械臂,嘴巴抖动着叫道:“这……这……这……这是战斗机和轰炸机才用到的……用到的……应力波铆接!”

第六百四十八章 赚大钱的机会来了

    舒曼如此失态的举动,立刻引起其他人的注意,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

    见状,舒曼立刻就后悔了,自己发现就发现了,激动个什么劲儿呀,维恩和莫斯顿在管理上的造诣多过技术,一起过来的幕僚同样是航空技术造诣强过生产制造能力。

    不像他,除了航空设计专业的硕士外,还读过机械类的硕士,正因为如此,舒曼不但通晓航空器的各项基础原理,更清楚其加工制造的过程。

    这算是舒曼相较于其他两人做大的优势所在。

    要是心平气和的在这座直升机总装车间里遇些意想不到的好东西,悄默声的记下,转过头找庄建业买下来,算是捡个大漏。

    结果舒曼的心态还是高傲了,觉得庄建业宣称的有些言过其实,再加上之前见到的那些老式机床,配合固有的经验更是让这个想法加深了不少。

    正因为如此,当他发现进口德国的机械臂上,安装的是应力波铆接设备,巨大反差下,难以置信的惊呼出声也就在正常不过了。

    问题是其他地方都没问题,在此时此刻的这座车间……

    “应力波铆接?我好像在哪儿听过!”没等舒曼万千思绪平复下来,敏锐的维恩立刻抓住了重点,莫斯顿也不甘示弱,点点头回应道:“貌似美国的格鲁曼和波音有应用这个技术。”

    说着,莫斯顿的眼睛就立刻睁大,不可置信的看了看舒曼身前的机械臂,然后偏头对庄建业问道:“庄先生,难不成你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技术?”

    “是呀,庄先生,据我所知,美国人可是将这一技术应用到他们最先进的战斗机、轰炸机和大型客机上,也因此美国人对他们最亲密的欧洲盟友都没有开放,你们是怎么得到的?”

    同样疑惑的还有维恩,尽管沃尔夫航空维修公司的总部设在美国,但近一半儿的股份是欧洲资本,而维恩本人也不是正统的美国人,而是爱尔兰人。

    正因为如此,当他从幕僚哪里得知应力波铆接的基本情况后,其兴趣并不比舒曼要少多少,于是维恩干脆就把话直接挑明了,应力波铆接这东西真的很高端。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舒曼和维恩说的确实没错,应力波铆接作为铆接工艺颠覆般的存在,真的不是一般的高端。

    有多高端?

    美国的f—14战斗机是第一种应用应力波铆接工艺的机种,也因此解决了f—14战斗机上薄钛合金蒙皮与高强度钛合金加强筋的连接问题。

    因为普通的压铆法、捶铆法很容易在铆接过程中将厚度在0.5cm以下的蒙皮造成损伤,产生微型裂纹,进而影响飞机的安全性,正因为如此,当时的f—14战斗机的承包商美国格鲁曼公司创新了铆接工艺,采用应力波铆接,一举解决了薄钛合金蒙皮与其他加强筋材料的连接问题。

    (所以f—14战斗机不止是飞行器方面的传奇,同样也是航空制造领域的传奇。)

    之后波音引入此项技术,并在八十年代应用于波音747机翼的铆接上。

    等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这项工艺应用的机型就更不得了的,b2隐形轰炸机,主承包商是诺斯罗普,波音是次承包商,由于美军对b2的高标准,波音想都不想就把应力波铆接拿出来,用到b2的后段中央机身和机翼的铆接工艺上。

    苏联在应力波铆接技术上同样应用广泛,这主要是因为苏联军事航空工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铆接工艺上无法满足其需要,所以苏联在基础工艺上一直花大力气投入,应力波铆接工艺便是其中之一。

    主要用于图—160战略轰炸机,图—22m轰炸机和米格—31战斗机的生产制造上。

    欧洲在这方面照比美苏要差很大一截,由于在军事上没必要搞那么高端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所以在一般铆接工艺够用的情况下,欧洲人并没有觉得应力波铆接如何。

    然而等到他们的空客公司凭借a300和a320两款客机在世界大型客机市场上站稳脚跟后,准备朝着双发和四发大型宽体客机市场进军,进而推出a330以及a340的研发计划,准备对标波音777、波音747,dc—10,dc—11等机型时。

    却忽然发现,原来的铆接工艺在钛合金、复合材料、超薄金蒙皮、多种材料混合连接等方面存在无法避免的缺陷,这时候才发现应力波铆接不是一般的香。

    想要从头研制是不可能了,a330和a340已经上马,空客为了抢占市场恨不得下一秒就把这两型飞机推向市场,锤爆波音和麦道,怎么可能忍着心思让飞机等设备?

    研制来不及就只能买,苏联的欧洲想都不想就否掉了,原因很简单,老毛子的设备突出结实耐用的极简主义,所以苏联的应力波铆接大部分都是手动式的,自动的不是没有,不过个顶个都是功能单一的令人发指。

    这对希望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的空客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欧洲人工成本非常高。)

    所以只能选择美国。

    意向书发过去,波音和麦道等美国的航空制造巨头一看,好家伙,老对头想买美利坚的锄头,来刨美利坚的祖坟,这还得了?

    必须拖,拖不死就喊价,最好价格高到连空客他妈都懵才好。

    有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大搅屎棍往死里搅合,空客引进美国应力波铆接设备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双方从1988年开始,谈了整整两年,愣是没谈出个所以然。

    这事儿在整个欧洲都不是秘密,甚至在某些激进的欧洲人眼里甚至当成了耻辱,觉得这是美国人仗着自身的技术优势对欧洲航空业的恶意打压。

    所以这个时候谁要是能拿出可用的自动应力波铆接设备回到欧洲,不但能够赚数倍的利润,更能够成为欧洲航空界的英雄。

    妥妥的名利双收。

    维恩和莫斯顿虽然是搞航空维修的,却并不妨碍他们涉足其他业务,就比如说专业的航空制造设备的代理与维护业务同样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所以当他们发现相州场内的自动铆接设备应用的是应力波铆接工艺,精明似鬼的两人立刻就意识到,赚大钱的机会来了。

第六百四十九章 要不要这么坑

    维恩和莫斯顿有多兴奋,舒曼就有多郁闷,以至于此时此刻自己恨不得给自己狠狠来上几耳光,都到时候了,还摆着高傲的架势干嘛?神经了是不是?庄建业为什么要对自己视而不见,约好的会面说取消就取消,不就是之前莱比锡公司在腾飞集团面前调门儿太高,以为能随意拿捏这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以至于傲慢的一塌糊涂。

    结果人家腾飞集团不但自己进军了飞机维修业务不说,还靠着自身出产的高端航空材料牢牢的抓住稳定飞行和沃尔夫航空维修这两家实力雄厚的航空器维修巨头。

    同样是搞航空器维修的,舒曼太清楚那两家巨头的心思了,说白了跟他们的莱比锡公司一样,都想借着航空维修的跳板,向航空制造业的更高端迈进。

    因为哪里才是超额利润的大宝藏,相比之下,他们如今做的维修业务只不过表面风光,本质上与餐馆的厨师、理发店的托尼老师一样,赚的都是手艺上的辛苦钱。

    当然有些不甘心了。

    要是能更进一步,把食材、调料或是洗剪吹三件套,各种发胶护发素啥的全都一股脑的赚过来,那不就是等于打通了任督二脉,可以真正的躺着赚钱了?

    稳定飞行和沃尔夫航空维修便是希望能够借着腾飞集团超强的技术实力,跻身航空制造产业链的上游,进而完成华丽转身,攫取更大利润。

    正是意识到这点,舒曼才会不顾一切的在庄建业爽约之后,依旧不管不顾,死皮赖脸也要追过来,就是如此心里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等到动真格时,心里那种对东方莫名的傲慢还是没控制住,结果……

    “庄先生,前些天我们会面时您的那个提议我觉得我们沃尔夫航空维修公司还是可以满足的。”

    就在舒曼懊恼着,思考该怎么挽回的时候,维恩在了解到相州厂的应力波铆接工艺并不是从其他国家引进,完全是自主研发,掌握完全的知识产权后,立刻好似想起了什么,连忙问着一旁的庄建业。

    庄建业闻言皱了下眉头,很努力的想了一会儿,这才眉头舒的一展,拉了个长音:“哦~~~也多亏你提醒呀,韦恩先生,你要是不说我都快忘了,跟我们这边合资,在星洲成立普通机械加工厂,是不是这档子事儿?”

    维恩闻言怔了一下,在星洲合资成了普通机械加工厂?什么情况?他怎么不知道?自己说过吗?

    也难怪维恩会如此,几天前双方在星洲会面时半句成立合资机械厂的话都没有,主要是围绕高端航空材料展开的。

    当时维恩提出希望能够引进腾飞集团高端航空材料的技术和生产线,为此他们沃尔夫航空维修公司不但一次性支付50亿美元的技术转让费,而且在未来25年里,每年会拿出总收入的9%作为专利费,支付给腾飞集团。

    不过庄建业没答应,而是承诺尽量扩大高端航空材料的产能,以优惠价格优先供给沃尔夫公司。

    眼见买断不成,维恩便提出与腾飞集团合资,在星洲投资一个高端航空材料的生产厂。

    这个提议庄建业没有拒绝,但却要求技术、人员、场地、管理占据70%,剩下的资金占30%,且只有分红权,没有决策权。

    维恩一听,这不把自己当傻小子了嘛,自己这边大把的钱往里砸,结果啥好处捞不到不说,还得被你腾飞集团牵着鼻子走,别说是智商正常的人不能答应,就是弱智也绝不会这么干。

    于是双方僵在这里,没谈拢,最后不欢而散。

    本来这事儿过两天还要面对面的扯上几回,不成想却在此时此刻见到了欧洲急需的航空专用设备,精明的维恩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希望在高端航空材料厂上退上一步,换取应力波铆接设备的技术。

    哪成想他这边的算盘打得精明无比,却不成想庄建业比他还要不按常理出牌,一句合资开办机械加工厂直接就把维恩精明的算盘砸了个稀碎。

    维恩觉得自己就够不要脸的,却没想到庄建业比自己还不要脸,明明是高端航空材料厂,怎么就成了机械加工厂了?还是普通机械,nm要不要这么坑!

    结果就在维恩这边发懵之际,庄建业脸上闪过浓浓的失望,摇了摇头毫不掩饰的撇了下嘴:“看来维恩先生是贵人多忘事,好了算我什么都没说,就当这档子事儿没发生。”

    闻言维恩心里咯噔一下,刚准备开口缓和下,身旁的莫斯顿却抢先一步开口:“庄先生,是您贵人多忘事才对,合资在星洲开办普通机械加工厂的事儿,不是您跟我们稳定飞行公司提的嘛,这才几天您就忘了?15亿美元,我们稳定飞行公司同意出资15亿美元,占股20%,不参与日常决策,但会承担所有产品的销售。”

    “哎呀呀~~~哎呀呀~~~”此话一出,庄建业立刻恍然,用手拍了好几下自己的脑袋,大呼:“还是莫斯顿先生过目不忘,还是莫斯顿先生是最好的朋友,还是莫斯顿先生正人君子云云~~”

    听得莫斯顿自己都老脸一红,心说庄建业果然皮厚心黑,15亿美元的真金白银砸过去,换来的就是几句不痛不痒的废话,有能耐你说说应力波铆接技术转让的事儿?

    然而莫斯顿吐槽归吐槽,不过说实话,莫斯顿内心深处还是为自己快速的应变很自得的,要知道在此之前他都是被维恩压了一头,搞得处处被动,可是现在区区15亿美元砸过去,被动变主动,怎么算都值。

    正因为如此,尽管有些小不爽,但面上还是一副庄建业啥都懂,庄建业说得对的恭维模样。

    这个时候已经回过味儿来的维恩终于是明白,自己错过了一个有力的时机,冰冷的目光扫了莫斯顿一眼,轻咳一声,准备把价码提高到20亿美元,可还没等他组织好语言开口,许久不乏一言的舒曼却抢先一步说出了一番石破惊天的话:“我们莱比锡公司愿意出资38亿美元,分别与腾飞集团在星洲合资成立通用机械制造厂、家电生产厂以及纺织服装厂,以上企业的产品均由我们莱比锡公司负责承销,至于今后合资厂的经营方面,我们莱比锡公司只保留分红权,其他一概不要。”

第六百五十章 布局军用作战飞机

    无论是维恩还是莫斯顿,听了舒曼的这一番表态都吃惊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38亿美元!

    德国莱比锡公司别说一年的营收了,就算是总资产有没有38亿美元都很难说,结果一张口就要投38亿美元,这也就罢了,关键是要建三个厂,而且除了分红权什么管理权都不要不说,好要承担所有产品的承销。

    这个舒曼莫不是疯了?

    同样觉得舒曼疯了的还有跟在其身后的约德尔,别人不清楚,他可是晓得莱比锡公司的家底儿的,去年一年的利润不过1.5亿美元,总资产不过30亿美元,就这体量,舒曼喊出38亿美元的投资量,这是要干什么?把饭碗砸掉,不过了?

    不过相较于维恩、约德尔这些外籍人士,被这一幕幕惊的下巴都快掉下来的当属相州地方的领导们了。

    他们算是改革开放后被提拔上来的领导干部,又地处长三角的开放前沿,对招商引资工作并不陌生。

    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很清楚这类凸显政绩的工作是多么的困难。

    别以为那些外商都是很大方的,跑过来转两圈儿,大手一挥几百亿美金就砸下来的,人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投过来是要赚钱的,在很多方面都会斤斤计较。

    所以很多时候意向很多,落地的却寥寥无几,那种上杆子补给回报承诺砸钱的二杆子更是万中无一。

    如果谁的官宦生涯能遇到一个,让他摆各种花式造型都不是啥大问题。

    结果就是这么天上难找,地上难寻的二杆子金主爸爸,此时此刻就立在他们面前,而起还不是一个,而是三个。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三位还拼了命的加大投资额,张口十几二十亿美元的加,那架势好像庄建业不要的他们投资,出门直接就趴铁轨自杀一般,就是这么决绝,就是这么尿性,就是这么的……不要脸。

    当然,如果这些投资的目标地是相州的话,这些领导绝不会如此腹诽,让他们的郁闷的是,在相州的地界,这几人谈的却是星洲的投资计划。

    这让相州地方的领导们很有种武大郎回家,发现潘金莲和西门庆滚在一起的既视感,脑袋上青油油的不说,心里那种滋味儿更是说不清道不明。

    想跳出来说两句,发现他们相州无论是腾飞集团还是外商都不敢得罪;要是就这么啥也不说,眼瞅着投资跑到地方去了又不甘心,好几十个亿,还是美元。

    是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反正挺纠结,挺糟心的。

    与身边这些或吃惊、或诧异、或纠结的人不同,舒曼却很坦然,甚至是坚定,自家公司的家底儿如何,舒曼比谁都清楚,但他还是曝出一个高到连他自己都咋舌的高价。

    无他,只因为他们莱比锡公司与腾飞集团接触的最早,所以也就更加了解腾飞集团当下最为要紧事宜。

    什么事宜?当然是消化刚刚兼并的星洲永宏厂了。

    庄建业说是直收纳永宏厂的主营业务,其他业务和配属产业全部交给星洲地方,但要说完全放手不管也不可能。

    毕竟那些配套产业绝大部分都职工是主营业务从业人员的配偶、家属,里面的关系不但错综复杂,而且牵连极广。

    如果完全让星洲地方处理,腾飞集团到是可以甩掉包袱,换得一身清闲,可星洲地方毕竟不是专业做企业的,用铁腕政策或许能让这些配套产业续命,但下一轮改革大潮能不能挺过去就很难说了。

    一旦出了问题,势必会影响与其关联极深的永宏厂。

    要知道永宏厂在庄建业构建的航空航天版图里有着极重的地位,不但可以扩大腾飞集团通用航空领域的布局,更重要的是,有着战斗机维护和研制底子的永宏厂,可以完全补上腾飞集团这方面的短板。

    前些年腾飞集团承担泰国行家空军“飞行风扇”教练机的升级工作,原本泰**方想借此机会做个全面的升级,从而提升改型教练机的使用寿命,争取使其服役年限能撑到九十年代末。

    届时在采用新式教练机取代。

    庄建业和林光华当时也没多想就答应了,结果回去细致一研究,才发现,看似普通的教练机,里面的门道比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不少专属军用的独特设计,腾飞集团别说接触了,就是见都没见过。

    至于技术储备更是空空如也。

    没办法,这么多年,腾飞集团虽然参与了多种空军机型的研制和生产,但都集中在无人机、通用飞机和改装机上,真正的军用作战飞机连毛都没摸过,如此状况下,承接泰国教练机升级项目的腾飞集团非常尴尬。

    无奈之下,只能邀请位于华中的鸿黄飞机制造厂一同承担泰国教练机的升级项目,这才勉强达到了泰国空军的最低要求。

    庄建业在内部尴尬无所谓,对外那是懂王级别的,在磕磕绊绊那也是可以拿勋章的存在,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不行,不能之类的表述,可泰国皇家空军的教练机升级的确与预期差了不少。

    怎么办?

    好办!

    庄建业直接抛出一个第一阶段升级计划的超强概念就完全解决了,换句话说,后面还有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总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泰国空军的“飞行风扇”教练机想用个十几二十年都不是问题。

    当然对外牛逼咋吹都没事儿,回过头还得要完善自身的能力,更何况教练机市场还是个极大的蛋糕,从头发展军用作战飞机已经来不及,那就采取兼并来补齐短板。

    所以选择永宏厂除了历史、个人等因素外,发展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虽说永宏厂这些年犯了这样、那样的诸多错误,但当年在总工程师何明的坚持下,承担的海军舰载机研制工作却持续了很多年。

    直到八十年代末,国家明确暂不发展航空母舰,该项目才宣告终结。

    在此期间,永宏厂的几任领导,包括掏空永宏厂的石军,都对这个项目无条件的支持,因为这个项目在半死不活,却是永宏厂能够回到国防重点军保名单,并能坚持下来的基石。

    实施也的确如此,随着该项目正式下马,永宏厂立刻急转直下,直至轰然倒塌。

    庄建业对这个项目还是很熟悉的,当年调入二十三分厂前,他就参与过这个项目,后来更是靠着该项目的其中一个验证型号,做了些许变动,造就出所谓的“未来先进战斗机”模型。

    借此让当年的二十三分厂一炮而红,开始涉足专业的航空生产领域。

    当年的剑走偏锋,是因为弱小要站稳脚跟;现在已经强大的腾飞集团已经不需要如履薄冰,庄建业自然要尝试下能不能将当年的模型变成真正的未来先进战斗机,毕竟泰国皇家空军的项目告诉他,可教,可打,可空战,可攻击,可盐,可甜的军用作战飞机真的很赚钱!

第六百五十一章 重大意向

    舒曼自然不知道庄建业兼并永宏厂的真实想法,但这些天他却从约德尔那里得知了腾飞集团在兼并上的种种麻烦。

    都是搞企业的,虽说德国的兼并与中国的兼并因为文化上车诧异会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大体的流程与困难却有着本质上的相通之处。

    那就是对裁掉的非核心人员的安置问题。

    永宏厂的非核心业务的从业人员有多少呢?

    一万四千多人。

    整个永宏厂上上下下加在一起一共才两万出头,结果非核心人员就占到了总人数的70%。

    如此巨大的数量,腾飞集团慢慢安置的话也能消化,但时间上就要长一些,,所以庄建业就想着能不能按照来料加工的方式,将剥离出去的那些永宏厂的非核心业务整合几大块,与一些有实力的外商合作,为其承担一些低端的生产订单。

    这样一来即解决了永宏厂非核心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让核心业务职工能够安心工作。

    至于忽然转换体制,那些在永宏厂时期天天侃大山、看报纸、打毛衣的职工们会不会适应,那就不是庄建业考虑的,正所谓适者生存,机会给你了,要是不去抓,那谁也没办法,毕竟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这些腾飞集团内部的事情,维恩和莫斯顿当然是不知道的,不过在中国已经一个多月,且已经建立了初步人脉关系的约德尔却是清楚的很。

    如果放在以前,舒曼听了这些事情保证会觉得是浪费时间,甚至还会劈头盖脸的骂约德尔一顿。

    但此时此刻,面对拥有高端航空材料和应力波自动铆接设备的腾飞集团,已经错过无数机会的舒曼再也不觉得这些事情是浪费时间,反而觉得这是向庄建业表明决心的最佳时机。

    38亿美元多吗?

    的确很多,可如果拿到高端航空材料和应力波自动铆接设备的欧洲代理权,那利润可就不是区区的38亿美元,有可能是380亿美元,甚至更多。

    正因为如此,舒曼叫价可谓是毫不犹豫。

    “哈哈~~~我就知道我的铁哥们儿舒曼先生在关键的时候会支持我的,我们的友谊是经得起考验的。”果然,在舒曼话音落下没多久,庄建业便朗声大笑:“放心,我对友谊是很珍惜的,所以莱比锡公司的需求,我们腾飞集团会尽可能的满足。”

    舒曼的眸光一亮,如果不是场合不对,他保证会如同在德甲球场上一样,振臂欢呼,因为有了庄建业这句话,比什么都来的实在。

    舒曼是高兴了,维恩和莫斯顿却郁闷了,他们没想到莱比锡公司不要命的一锤子买卖,竟然换来了庄建业最为明确的回复。

    高端航空材料和应力波自动化的铆接设备一旦被莱比锡公司握到手里,不出两年这家实力弱小且只能在旋翼机上打转转的小型航空维修公司就能骑到他们的头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能掐死他们的源头,做出一击致命的秒杀。

    这怎么能行。

    于是维恩和莫斯顿都很后悔,不就是几十亿美元的事儿,相较于几百亿美元的买卖,算是个事儿?自己犹豫个什么劲儿呢。

    所以维恩和莫斯顿想要去补救,加码投资额度,结果庄建业却笑着朝前一直:“那边是我们的元器件检测去,一起过去看看。”

    说着便迈步朝着前面的割断走去,根本就没搭理准备加码的两人。

    维恩和莫斯顿相互看了一眼,除了后悔就是懊悔,可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默默的带着幕僚跟上去,争取找个机会重新打动庄建业那颗懂天、懂地的芳心。

    不过让他们失望的是,直到整个参观结束,他们都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没办法只能等到相州地方政府组织的晚宴后,维恩和莫斯顿分别向庄建业发出私下会面的邀请,这才算有了当面表述的机会。

    得知消息的舒曼当然不能让另外两个巨头把庄建业的心给拉过去,同样带人过来商讨所谓的“细节”。

    眼见于此庄建业也觉得摊牌的时机到了,干脆把双人的单边运动,扩大为事实上的多人运动,于是几方在相州某宾馆的会议室内差点儿吵成一锅粥,你争我夺,熬到第二天下午六点,腾飞集团总算是跟沃尔夫航空维修公司、稳定飞行公司以及莱比锡公司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协议。

    四方共同成立三家合资公司。

    分别是航空材料公司、航空设备公司以及航空飞行器公司。

    腾飞集团分别在这三家公司的占股比例为28.6%,27.8%和25.1%,看似不多,但要知道这三家公司与其说是生产制造公司,还不如说是产品组装和运营公司还差不多。

    就拿航空飞行器公司来说,总部设在德国的莱比锡,占股方面德国莱比锡公司占据30.1%,算是四方当中占股最大的一方,也因此整个公司的管理与运营都归莱比锡公司负责。

    主要生产“小叉车”和zb—max两款直升机。

    四方共同承担生产线和相关的技术支持。

    看上去莱比锡公司是赚了,实际上无论是原材料、零配件还是关键的核心设备全都由腾飞集团来提供,换句话说,莱比锡公司掌控的航空飞行器公司不过是低配的相州直升机总装厂罢了。

    其他两家公司分别设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和爱尔兰的都柏林,由于产品不同,与航空飞行器公司运作上有些出入,但大体上却没什么区别,核心的东西都是腾飞集团提供,两家公司不过是组装配套的一个延伸罢了。

    沃尔夫航空维修公司、稳定飞行公司以及莱比锡公司对腾飞集团的操作虽然不爽,但也没办法,掌握核心科技就是有豪横的本钱,更何况这三家也不是没有制衡的手段,不然庄建业又怎么可能在股份上没一个超过30%的。

    原因就在于要吸收这三家投资永宏厂非核心业务的同时,要求他们通过合资的航空飞行器公司将腾飞集团旗下的几个机型的欧美适航证给下拿来。

    有所求自然就会有所阻,若不然几个人怎么会熬了整整一天一夜。

    好在最后几人找到了利益共同点,三家分别出资8亿美元,帮助永宏厂非核心业务按照欧美标准进行整合,生产的产品由三家分销,日常管理由腾飞集团负责,但重大决策三家有参与和决策权。

    至于腾飞集团所属的机型,则由三家共同组成游说与律师团,借助航空飞行器公司出产的名义,在美国和欧洲展开适航证申请工作。

    总而言之,这份初步的协议大体上符合腾飞集团的利益,至于细节就交给手下人慢慢磨就是了,只要大体的方向不变就行。

    折腾一整天,总算是心满意足的庄建业,红着眼睛回到自己的房间,刚准备上床睡一会儿,包里的大哥大就响了,无奈的接通后,就听郑权礼的声音断断续续的传来:“我这边突然接到命令要进藏,老爷子还在我家,你有空帮着照看点儿……额,不说了,我们要出发了。”

    庄建业还没来得及回话,郑权礼就挂断了,本来还困意十足的庄建业听了这番话,那还能睡得着?坐直了身子,眉头一皱,喃喃的说了两个字:“进藏?”

第六百五十二章 战略投送演习

    庄建业当然知道进藏是什么意思,可也正因为如此,没来由的有些担心,毕竟前些年那次藏区南部的救灾行动还记忆犹新,当时郑权礼都把遗书都写好了。

    事后宁晓雪知道了,当面什么都没说,可背后不知道找宁晓惠哭了多少次,希望他这边能劝劝郑权礼,这个兵不当了,在哪儿不能活?

    这话别人说可能是吹牛,但宁晓雪却不是开玩笑,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这个当年永宏厂的小辣椒已经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家电连锁女王。

    就算郑权礼退伍啥也不干,天天待在家里当大爷,宁晓雪也能养得起。

    问题是郑权礼是个犟种,宁晓雪嘴皮子都磨破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绝招都用上了,还是说不动郑权礼。

    倒不是郑权礼觉得回家吃软饭丢脸,孩子都快上小学了,早就是老夫老妻的,不存在那些面子不面子的问题,主要是老郑舍不得脱下那身军装。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真要离开了部队,我这人的魂可能就要丢一半儿,这辈子就得浑浑噩噩,行尸走肉,所以,还是活的像个人比较好。

    有了这话,别说宁晓雪了,就是庄建业这个能说会道的人也没法劝,反倒是被郑权礼一番鼓动,有事儿没事儿去劝宁晓雪放宽心。

    刚开始宁晓雪当然是脾气火爆,怼得庄建业和宁晓惠这两公婆没话说,可时间一长,宁晓雪也认命了。

    事实上宁晓雪跟郑权礼是同一类人,按理说宁晓雪到了现在的位置完全可以功成身退,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在幕后掌握大致路线就可以,没必要冲锋在前。

    但宁晓雪就喜欢那种纵横捭阖,冲锋陷阵的商战快感,要是停下来同样跟丢了魂一样,所以这两人根本就不是其他问题,完全是个人的理想过于庞大,以至于心甘情愿的拼下去。

    所以那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还是很有道理的。

    就拿庄建业和宁晓惠两公婆来说,看着风风光光,实际上两人都是咸鱼的性子,完全属于打着不走,说的倒退的那种,若不是被逼到一定份儿上,绝对不会出全力。

    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日子过得是即舒适又安逸,当然之前还有一丢丢的小激情,不过最近是不成了,因为上半年的某个时候庄建业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兴致来了,跟宁晓惠激情的过了头,结果是又成功又成人。

    宁志山得知后立刻启动全家最高等级的安全预案,把宁晓惠彻底的保护起来,说什么也要把这孩子给生下来。

    庄建业见宁志山那种老鸟护犊子的模样真是哭笑不得,腾飞集团在计划生育方面已经是全系统倒数第一了,属于年年要去部委计划生育总结大会做检讨的那种。

    以前都是给人背锅,现在自己有锅了,检讨起来也就不那么违心了,所以呀,庄建业是真没当回事儿,再差还能差哪儿去?充其量是不能往上升了,再说了就算让庄建业升他自己也不干呀,去部委有啥好的,哪有在腾飞集团自在。

    事情跟庄建业想象的一样,当他把这事儿向部委汇报后,部委主管计划生育的领导算是彻底无语了,也没多说什么,直接划了一个指标给庄建业,然后把今年腾飞集团的先进又给抹去,这事儿算是不了了之了。

    单位没起啥波澜,但这事儿却让宁晓东受了刺激,他跟陆茗生了两个都是丫头,作为老宁家唯一承担传宗接代的责任人,没少挨宁志山臭骂。

    眼看着庄建业又搞出一个,痛定思痛,然后就带着陆茗去了港城,一番不可描述的动作后,也成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不过相较于这个种子,宁晓东播下的另一个种子就要有争议的多。

    这货不知道那根筋搭错了,放着好好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家电连锁和贸易公司不干,要拿出全部身家,准备搞航空公司。

    而且理由还特混账:以后手下工人和小弟想回老家,就不用再看那些航空公司的脸色,直接坐自家公司的飞机回去,妥妥的有里儿有面儿。

    很明显这背后有着一个东哥装~~逼不成,反被打脸的传奇故事,哪成想东哥属于那种你看我不爽,我买你全家的轴人,于是航空公司这事儿宁晓东算是上心了。

    庄建业对这种把字没一撇的事情懒得关心,反正这货又不是傻子,除了在陆茗面前有些憨憨外,其他时候智商还是在线的。

    与之相比,还是郑权礼让庄建业有些担心,就算边境上无事,藏区那种高原气候,缺氧环境同样很危险。

    ……

    与此同时位于藏区西南部阿里地区某军事训练场内,已经成为空军某部主官的薛卫东同样为郑权礼所部充满了担心。

    不过与庄建业不同的是,薛卫东哪怕在如何担心,也只能装在心里,脸上是绝无可能显露出来的,这主要是因为在训练场一侧不但有各部队首长观摩,更有来自新德里、***堡、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军事观察员在场。

    这要是露怯,让那些国外的军事观察员看出什么端倪,那丢人可真就丢到外国去了。

    可既便如此,薛卫东还是压抑不住内心的焦灼,没办法,实在是这一次的举动干系有点儿大。

    从参加这次演习的外军的军事观察员构成就能看得出来,清一色都是南亚国家,所以这次总部组织藏区战略投送演习的目的便不言自明。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毕竟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阿里地区进行演习本身对部队就是个极大的考验。

    更何况这次调动的还不是藏区当地的驻军而是从内陆省份抽调过来的部队,旨在验证当藏区发生意外,部队是否能在紧急增援、后勤补给、伤员救治以及当地民众生活物资补给等方面做到快速投入,有效展开。

    正因为如此,这次演习或许没有实弹演习那种真刀真枪来的精彩,但意义却十分重大,特别是在藏区道路条件差,气候多变的情况下,更让这次演习含义非凡。

    若不然又怎么可能吸引新德里等南亚诸国的关注,就算不适应也派出该级别的军事观察员来到现场观摩呢。

第六百五十三章 中国人居然动用了飞机

    如果这次演习是部队内部搞的话,出了什么问题,内部消化一下,全当是积累经验了,毕竟藏区高原的投送和补给是世界性难题。

    若非如此,当年的边境反击战也不会只打了不到一个月就收手了,究其根本还是在后勤补给上无法支撑长久的作战。

    哪怕当时部队只投入了两个军,满打满算不过五万人,且火炮等重力并不充裕,可即便如此,后勤部门却动员了西南诸省总计28万的民工,不计其数的牲畜,人扛肩挑外加畜力驮运三、四个月,才勉强让前线部队打上一次短促的突袭攻坚。

    由此可见,当时想要持续作战,整个后勤的压力会有多大,估计光民工的动员量就要超过淮海和平津两大战役的总和。

    这对当时刚刚成立不过十来年,尚处在困难发展阶段的新中国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哪怕是几十年后的九十年代初,如此大规模动员,国内同样负担不起。

    也正因为如此,历来藏区高原的战略投送或后勤补给类演习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哪怕是下定决心,最终的成效依旧不尽如人意。

    原因很简单,整个内陆省份这么多年与藏区高原的联通的依旧是青藏、新藏、川藏这三条进藏公路,除此之外铁路还在论证,航空方面适合高原起降的机型几乎没有,这样的条件下,就算雄心万丈,也会被复杂的路况给打败。

    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相较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进藏公路那才是真正的爸爸,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塌陷、雪灾……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进藏公路做不到的。

    如果有幸在三条进藏公路横行无忌,恭喜,你绝对是老司机中的老司机,全世界公路都会任你驰骋。

    这样的局面内部总结总结怎么都好,反正演习的基调就是发现问题,改正不足,可是现在外军的军事观察员来了一堆,这也就罢了,像新德里等国还带来了军事记者,很明显是想好好报道的。

    如此情况下,别说是大问题,就是个芝麻绿豆的小问题,那些大嘴巴的新德里媒体都能给你炒成天塌一般的大事情,然后就是各种奚落,各种讽刺,直到贬的一文不值。

    涉及官兵的安全,涉及装备资产的妥善,最后还涉及部队和国家的荣誉,薛卫东在如何雷厉风行,也不可能不捏着一把汗。

    与薛卫东这个现场总指挥忧心忡忡不同,外军观礼台上,新德里高级军事观察员辛格准将却双手环抱胸前,然后竖起一根拇指,捋了捋唇上那一打戳浓密的黑胡子,心情显得颇为舒畅。

    在其旁边是随辛格一同过来的是军事记者戈多帕伊中校,此刻戈多帕伊正拿着刚刚购买的日本尼康牌的单反相机,将镜头对准辛格准将,嘴上提醒道:“将军,看镜头!”

    新德里人是非常喜欢拍照的,身为部队高官的辛格准将也不能免俗,闻言立刻转头,蓄满胡子的嘴热情上扬,露出一个宝莱坞男星特有的迷人微笑。

    戈多帕伊立刻按下快门,将辛格最饱满的微笑,连带着浩瀚的高原戈壁背景一同刻印在胶卷上,旋即满意的点点头,放下相机对着辛格恭维的说道:“这一次《今日新德里》日报的约稿,我就会把这张照片给他们,标题我都想好了,就叫《我国将军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某国的高原演习》。”

    “虽然有些含蓄,不过却准确的表达了我真实的态度。”辛格笑得更开心,嘴上说的含蓄,可说出的话却没有半点含蓄的意思。

    听的旁边的中方翻译人员直皱眉,这话什么意思?觉得部队这次战略投送演习不行是不是?

    结果翻译人员这个念头刚生出来,戈多帕伊接下来的话就彻底实锤了:“我是不看好这次战略投送演习的,什么是战略投送?我在英国桑切斯特皇家陆军学院进修时是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的。

    结论不言而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美国和苏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做战略投送,因为那是包括海陆空全方位的机动和投送能力,很显然中国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我觉得他们似乎是把战略投送这个概念给搞错了。”

    “我亲爱的戈多帕伊中校,你西方式的军校进修让你脑子里充满了西方式的现实主义……”辛格听了戈多帕伊不假思索的摇了摇头,戈多帕伊闻言心里咯噔一下,难不成自己的想法让准将不满意?

    可就在戈多帕伊有些忐忑时,就听辛格继续说道:“不过,你却忘了在亚洲,尤其是迂腐的东亚地区,是充满了魔幻主义,他们的虚荣心比我们印度人还要强烈。

    战略投送,多么带劲儿的一个词,说真的,如果给我一个月的准备时间,组织两三个车队提前从加尔各答或孟买出发,然后一个月后邀请世界各国的军事观察员到克什米尔的高原地区参加所谓战略投送演习,我想我们新德里的军队会比这里的部队做的更好!”

    此话一出,一旁的中方翻译员,一张本就有些高原红的脸顿时便的红中法紫,如果不是顾忌场合不对,估计早就扑上去跟着两位新德里鬼佬拼命了。

    可当他面前压下火气之后,又有些无奈的叹口气,辛格的话虽然带着讽刺,可事实真就如其所说。

    为了更好的完成此次战略投送演习,部队组织了六支车队,提前一个月,分别从新藏、青藏这两条路况稍微好些的进藏公路向演习地域挺进。

    这么长的准备时间,如此多的备选车队,哪怕路况再差,总会有一两支车队按照规定的时间抵达阿里演习场的。

    虽说这么做可以做到所谓的万无一失,但对时常需要应对突发情况的部队来说似乎有些……

    或许是察觉到身边翻译员的异样,准备在插上一刀,又或许是根本就不在乎,辛格说完刚才的话,又捋了捋唇上的胡须,自信满满的评价道:“所以呀,这次是你见证东亚军事魔幻主义的最佳契机,用尼康相机好好的记录吧,我相信你的照片比所有的语言都要有力。”

    “好的,辛格将军。”戈多帕伊点点头,便重新拿起相机准备给带着哲人般睿智神情的辛格再拍上一张。

    就在这时,远处的天空之上忽然传来一阵“嗡嗡~~”的轰响,正准备拍照的戈多帕伊怔了一下,转头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看了一眼,欢乐的神情便凝固在脸上,难以置信的叫了一声:“飞机?这怎么可能?中国人居然动用了飞机!”

第六百五十四章 空中运输力量

    此话一出,还在惬意的摆着poss等着拍照的辛格也是脸色一僵,赶紧拿起桌上的望远镜朝着轰鸣传来的方向忘了过去。

    与此同时其他南亚诸国的军事观察员与辛格的反应一样,或拿着望远镜,或手搭凉棚,都在朝着毫无云彩的高原天空遥望。

    片刻之后,单发、下单翼、t型垂尾的小型飞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在场的军事观察员在看到飞机身影的那一刻,便不由自主的望向空旷的军事训练场。

    荒凉的高原戈壁虽然平坦,但上面布满了细小的石子,并不是飞机起降的优良环境,尤其是对公务机性质的飞机来说,这样的地面环境完全不友好。

    是的,当飞机的身影出现在人们视线的那一刻,这些南亚诸国的军事观察员便认出了其型号。

    tm—9型小型公务机。

    由于是与泰国“合作”生产的关系,尽管在申请欧美适航证方面坎坷颇多,但不妨碍这款机型在东南亚,南亚的知名度。

    在场的这些军事观察员们别说是听说过,不少人甚至在近些年的航展上还亲自体验过。

    如果这要是在其他地方见到这款飞机,这些军事观察员们到是不觉得什么,毕竟公务机参军在世界各国都是很普遍的事,问题是此时此地可是高原,还把四千六百米的绝对高原,且只有茫茫戈壁,连起码的野战跑到都没有。

    娇贵的公务机跑到这里来想干什么?难道想客串一下康巴汉子,玩儿点不一样的心跳?

    问题是tm—9能行吗?

    先不说单发的马力不过1200马力,在如此高海拔下动力衰减的厉害,就算落下来,还有没有赋予的动力重新起飞都是两说,更何况tm—9还是下单翼布局,又怎么可能在如此复杂的戈壁上降落?

    “我敢断定,这架小飞机也就是过来飞上一圈儿,然后就会立刻离开,因为这种环境根本就不是这种小型公务机该来的地方!”辛格在最初的吃惊过后,立刻冷静下来,尽管没有放下望远镜,但蓄满胡子的嘴角却扯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讥笑。

    戈多帕伊却端着照相机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回应道:“我倒是希望这架飞机能落下来,多照几张机翼受损的照片,也可以向报社多要些稿酬。”

    “哈哈,但愿你能梦想成真……恩?中国人这是要干什么……他们疯了不成?真的要在这里降落,天啊……这是我见过最疯狂的举动。”

    辛格拿着望远镜一边回着戈多帕伊的话,一边饶有兴致的准备欣赏天上的tm—9型飞机盘旋两圈后缓缓飞走的场景。

    结果就在他以为飞机准备通常然后拉高时,望远镜中的tm—9型飞机居然快速下降高度,旋即放下起落架,对着一处稍微平坦的区域就冲了下来。

    这一幕不单单是辛格没想到,就是其他南亚诸国的军事观察员同样是没想到,然而就在他们沉浸在吃惊之中无法自拔之时,tm—9型飞机的后起落架已经与地面触碰,掀起一片烟尘,下一刻机头落下,整架飞机滑行片刻便稳稳停在戈壁之上。

    “真的落下来了。”

    “会不会对机翼造成损伤?我刚才看到尘土飞石很多。”

    “这倒是其次,问题是落下后怎么离开,tm—9型飞机的功率只有1200马力,4600米的高原,功率衰减的很厉害,够不够起飞的功率都很难说。”

    ……

    眼见tm—9型飞机真的落下,军事观察员的观摩台上便响起一阵的议论声,没办法,实在是他们对这型飞机太熟悉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这款飞机的高原性能产生了质疑。

    如果换做运6便不会有这样的议论,因为运6在几年前藏区南部地区救灾中的表现有目共睹,是经历过“实战”检验的。

    tm—9型飞机虽然在某些方面比运6先进,但采用的却是纯国产的发动机和相关组件,再加上其本身定位是单发豪华公务机,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让人产生怀疑并不奇怪。

    “各位来宾,刚刚降落的是我空军装备的运13型小型运输机,是由tm—9型飞机改装而来,采用一部的wd—40jk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功率为1235千瓦,轴马力1680马力,同时加强起落架强度与短距起降性能,可以在普通的平坦地面、草地、戈壁以及野战机场起降,从而使其更加适合高原作战环境。”

    就在外军的军事观察员们交头接耳的议论时,现场演习的解说广播便阴阳顿挫的传来了一席话,在场的众人听罢脸上都都露出了诧异的表情,没想到眼前的这架飞机可不是他们熟知的tm—9型飞机,而是经过高原性能强化的运13。

    就在这些军事观察员们消化着解说广播中传递的信息时,运13前后舱门同时打开,跳下三、四位空军军官的同时,还卸下几台设备。

    重新收起舱门,运13并未熄火的发动机重新高速运转起来,连跑道都没选择,就径直朝着正前方骤然滑跑,伴着一阵轰鸣便腾空而起,旋即钻入高空消失不见。

    整个过程看似复杂,实则不过几分钟的时间,直看得在场的军事观察员们是惊叹连连,只觉得这款运13的性能超乎想象。

    有惊叹的,就有不服气的,就比如说辛格,刚才的一番判断被运13实力打脸实在是有些挂不住,于是放下望远镜冷哼一声:“高原性能厉害又怎么样?载重量还不到三吨,这样的飞机就算飞过来七八十架也顶不了什么用。”

    “没错,这样的飞机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无法改变藏区边境的整体局势。”戈多帕伊也随声附和,刚才他拿着相机愣是没抓到槽点,同样有些愤恨。

    不过就在戈多帕伊准备在说两句狠话,给自己找些颜面时,现场的解说广播便再次响起:“我空军地面联络小组已经快速展开,接下来空中运输力量将搭载兵力兵器源源不断抵达。”

    听了这话,戈多帕伊就跟遭遇高原天罚一般,一个激灵啥屁话都没了,至于辛格更是神情震惊的抓起望远镜朝看向天空。

    与此同时,东南部的天空之上,一架远大于运13的双发飞机破开云层,呼啸着朝着沙石遍地的高原戈壁降落而下……

第六百五十五章 运15

    眼见一架陌生的双发运输机在空中突兀的出现,包括辛格和戈多帕伊在内的各**事观察员的目光猛的就是一凝,他们没想到中**队真的将军用运输机飞到了高原之上,更没想到出现在天边的那架一身云白的运输机竟然如此神俊、飘逸。

    浑圆的机身,粗壮中不失流线般的美感,配合两侧厚实的主起落架收纳舱,更令整个机身肌肉感十足,力量感爆棚。

    反射着阳光的驾驶舱前挡舷窗之上,便是一个流线型的突出物,从机头部位一直延伸到机尾,与整个机身浑然天成,又有着明显的上下区分。

    很显然是一整块的大型中央翼盒,正是有这么一个大家伙的存在,那对上单翼机翼才会将后略翼那种独特的美感完全展现出来,尤其是两侧翼稍上翘的翼梢小翼,更是如同神来之笔,将整架飞机的现代感凸显的淋漓尽致。

    也正因为如此吊装在机翼下方的两具螺旋桨发动机才会释放出澎湃的动力。

    配合着机尾那具t型垂尾,令整架飞机降落时是即迅速,又平稳。

    “唔~~~轰隆~~~”

    伴着发动机的轰鸣,飞机主起落重重的压在高原戈壁的碎石地面上,发出一阵令人牙酸的轰鸣,这才让几乎看呆的各**事观察员们回过神来,结果还没等他们发出惊叹和感慨,在一阵刺耳的摩擦声过后,飞机滑行了不足千米便稳稳的停下来。

    旋即高高的t型尾翼下方的尾部舱门左右分开,中间的踏板迅速放下,位于机舱内部的一辆由212吉普车搭载的75式105mm无坐力火炮,快速从机舱内驶出,与此同时两列荷枪实弹的官兵在212吉普车两侧迅速奔出机场。

    一共三十名士兵从机舱内奔出之后,又有一辆搭载63式107火箭炮的212吉普车再次从机舱内轰然冲出。

    眼见于此,那些外军的军事观察员们无不是倒吸一口冷气呀。

    降落的那架双发运输机体量看起来并不大,充其量也不过安—24、安—26或235同等级的轻型运输机,但从其装载量上来看却远远高于另三种同级别的机种。

    两辆搭载重火力的轻型车辆,外加三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加强排的兵力,这样一支力量在高原山地完全称得上装备精良了。

    至少边境另一边的新德里所谓的山地军就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别说配置车载无坐力火炮和车载多管火箭炮,就是子弹和防寒服能不能保障到位都是个未知数。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高原,海拔四千六百米的高原,这架运输机搭载这么多的兵力兵器说毫不费力的就落下来,这说明什么?

    人家中**队的这款军用运输机性能不是一般的优异,不说别的,安—24、安—26或235这几款同类型飞机就达不到眼前这款飞机的程度。

    “各位来宾,刚刚降落的这架飞机是我军装备的运15轻型运输飞机,最大起飞重量27吨,空中13吨,最大载重12吨。

    在12吨载荷下,航程可达1200公里;9吨载荷下,航程为2400公里;6吨载荷下,航程可达3600公里;空载航程为5300公里。”

    就在众多军事观察员看着戈壁滩上的那架轻型运输机出神之际,现场的解说广播再次响起,这一次这些外军的军事观察员无不是将自己的耳朵竖的高高的,生怕漏听一个字,甚至某些条件好的还把录音设备打开,准备记录下来回去好好研究。

    负责解说广播的播音员哪里知道那些外军的军事观察员是个啥反应,对着稿子毫无停顿的继续念道:“运15型轻型运输机机体长28.7米,高9.2米,翼展30.6米;其中货仓长14.3米,宽3.2米,高2.1米;最多可承载86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两辆轻型车辆外加四十名士兵。

    采用两部wd—46ml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为2051千瓦,轴马力为2788马力,得益于其优异的动力性能,令运15即便在高原地区依旧可以具备较强的作战能力。”

    似乎是为了印证解说广播的话,在一番对运15的解说完毕之后,戈壁滩上的那架发动机始终未关闭的运15轻型运输机立刻加大马力,低速运转的螺旋桨即刻快速运转,旋即如同刚才运13一样,直接朝着前面的地面快速滑跑,下一刻机头扬起,直冲云霄。

    不过离开的那架轻型运输机飞入云端没多久,另一架编号32012的运15轻型运输机便在地面引导小组的指令下亦如之前离开的那架一样,带着十足的霸气降落在戈壁滩上。

    如此往复,先后一共六架飞机先后落到戈壁滩,然后又迅速飞走。

    如果不是机体尾部的编号有区别,且每架飞机落下停稳后都卸下一辆搭载105毫米无坐力火炮的212吉普车,一辆搭载107火箭炮的212吉普车以及三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的话,在场的军事观察员绝对会认为这是同一架运15给他们上演的无限循环。

    其他人还好,辛格和戈多帕伊是真的希望眼前这一切是一架飞机的循环表演,可看着戈壁滩上已经展开式防御队形的180名官兵,以及配属他们的六门车载105mm无坐力火炮和六门107mm多管火箭炮。

    一个个惊的脸色苍白!

    这是什么?

    一支具备极强攻击力的加强连好不好。

    4600米的高原,想要将这么一支极具攻击力的部队运上来,每个十天半个月的能行吗?可是现在,中国利用六架性能优良的轻型运输机,只用了几个小时就完了这样一支部队的快速部署。

    而这仅仅是中**队展开的小规模部队而已,如果需要,离开的那六架运15完全可以多架次连续运输,在两三天的时间内,将一个营的兵力兵器及其配属的弹药与后勤给养部署到位。

    再加上三条进藏公路犹如动脉血管般不断输血,中**队完全可以在藏区高原上支持一场有限度局部战事。

    与之相比,只能靠着前沿部署,后勤情况极为糟糕的新德里简直连渣都算不上。

    就在辛格和戈多帕伊看着展开的部队,脸色难看之际,天空之上再次传来了涡桨发动机的轰鸣,辛格下意识的揪了下之际的胡子,有些肝颤的惊呼一声:“神牛在上,怎么还有~~~”

第六百五十六章 觉得整个世界都不真实了

    不只是新德里的军事观察员,其他外军的军事观察员同样震撼的无以复加,六架可以在高原戈壁起降的运15就已经让人很吃惊了,难不成还没有完?天啊,这还是人们熟知的那支靠着脚底板儿打遍天下的中**队吗?

    有吃惊的,就有兴奋,就比如说来自巴基斯坦的军事观察员侯赛因·扎里夫。

    当他看到六架运15在短时间内便将一直配备重火力的加强连送上了高原戈壁,内心便开始澎湃,要知道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尤其是克什米尔争议地区同样处在高原之上。

    尽管没有藏区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600米这样的恶劣,但平均海拔两三千米的高度还是有的。

    同样属于航空业定义的高海拔地区。

    正因为如此,巴基斯坦对争议地区的部队支援、后勤补给同样迫切,为此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修建基础设施。

    不过这东西耗资大,周期慢,再加上高原地区冻土、积雪、气候、地质灾害等因素,无形中将难度无限度扩大,并不是想修就能修的。

    空运是个好选择,问题是世界上的运输机种类不少,但符合巴基斯坦国情,且能满足高原地区起降条件的飞机却真心没几个。

    美国的c—5“银河”重型运输机各方面都不错,问题是着大家伙好是好,巴基斯坦财力有限买不起。

    中型的c—130运输机勉强可以,但价格同样昂贵,巴基斯坦靠着苏联入侵阿富汗,从美国得来的军事援助才勉强买了几架,平时都是当宝贝供着,根本不敢放开了狠用,因为这货跟其他美式装备一样,维修和保养成本高的那叫一个丧心病狂。

    至于苏联的各型运输机,巴基斯坦基本上没啥念想了,当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双方围绕阿富汗龃龉不断,除了面上那一层皮,私下早就闹掰了,苏联怎么可能买给巴基斯坦如此先进的运输机?

    转眼欧洲,欧罗巴人到是很上心,关键是欧洲整体环境是辽阔的平原,因此欧洲的飞机设计师考虑飞机的防冻性多过高原起降性能,甚至出于成本考虑,根本忽略如此严苛的性能指标。

    反正世界上高原地形就那么几个,而且绝大部分还不是欧洲的传统市场,欧洲的飞机制造商自然不愿下大力气去搞这么费力不讨好的事。

    正因为如此,巴基斯坦军方当初看中西班牙生产235型轻型运输机,结果在克什米尔高原上做了两轮测试,就果断打消了念头。

    没办法,西班牙人宣传的6吨载荷量,到了克什米尔就锐减到了2.5吨。

    这也就罢了,因为发动机功率衰减的厉害,起飞滑跑的距离还超过了2000米,要知道克什米尔高原属于山地高原,地形极为复杂,2000米的跑道在平原倒无所谓,可在高原山地简直是难为人。

    再加上235型轻型运输机维护成本偏高等因素,巴基斯坦自然是选择放弃。

    本以为这种靠着引进某种高性能机型,从而取得争议地区局部优势的想法就这么搁浅了,哪成想这次受邀参加藏区的战略投送演习,居然见到了可以在高原恶劣环境轻松起降的运15.

    这让当初参与过评估西班牙235型轻型运输机扎里夫兴奋的是手舞足蹈,连连拍着桌子直叫:“总算找到了,总算找到了~~”

    结果他这边的兴奋还没爽过头,天上又传来发动机的轰鸣,扎里夫那种嗨劲儿就别提了,就差一个爆点就能高~~潮,于是连忙交代身边的副官:“不要在乎你的交卷,要把飞机的每个细节都要拍好。”

    副官也清楚刚刚见到的运15对巴基斯坦的重要性,冲着扎里夫重重的点点头,就把手里相机当成自动步枪握得紧紧的。

    然而就在扎里夫等人准备再一次目睹运15风采时,一架让在场众人熟悉的身影冲破云层映入在场各位军官观察员的眼帘。

    “这是……”扎里夫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他身边正准备的拍照的副官更是顿住了动作,一脸见了鬼的模样:“怎么会是安—26?”

    说着看向自己长官扎里夫,有些吃惊的问道:“长官,苏联的安—26什么时候可以执行还把四千米以上的高原飞行任务了?”

    扎里夫没说话,因为此刻他同样是满脸震惊。

    不止是扎里夫,辛格以及其他在场的外军认识有一个算一个,脸上都带着难以置信的神情,他们或许不清楚运15,但对安—26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尤其是来自新德里的辛格,更是乘坐安—26的常客,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脸色比扎里夫的副官那种见鬼的表情还要见鬼。

    因为他们都很清楚,苏联虽然在安—24的基础上改进出安—26,然后号称其拥有高原起降性能,但大家伙都清楚,还把3000米以下还可以,超过3000米,所配备的发动机功率衰减的极为厉害,再加上自身耗油大,维护性差,所以一般情况下安—26只在海拔2500米左右起降。

    可是现在,中**队装备的安—26居然出现在还把4600米的高原戈壁,如果不是该机型辨识度极高的外形,这些外军的军事观察员保证以为自己眼睛出了问题,把一款优秀的机型当成了安—26。

    然而就在这些外军的军事观察员们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下一刻更大的震惊就让他们给予疯魔。

    尤其是辛格和戈多帕伊,见到眼前的一幕差点没双膝跪倒,直接向神牛祈祷,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坏掉了。

    因为降落后的安—26打开机舱,里面竟然跳出了人。

    是的,不是货物,更不是弹药,而是一个个荷枪实弹的官兵,总数三十二人,完好无损,意气风发,士气高昂。

    作为货机起家的安—26经过简单的改装是可以搭载乘客的,但飞行高度只能在两千米左右的中低空。

    原因很简单,老毛子在设计安—26时只是在驾驶舱内设置了增压舱,客\货舱与安—12一样只是加装了一些临时的吸氧设备,并没有气密舱的设计。

    这就导致了安—26高空性能非常一般,再加上糟糕的除冰系统,导致安—26的安全飞行高度只能在5000米以下,再高就有可能出问题,至于搭载人员飞高空更是想都不要想。

    可是现在,眼前的这架安—26降落的地方就接近5000米的高度了,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客\货舱里竟然装载的是全副武装的士兵。

    眼前于此,辛格等人心里不住的嘶吼,神牛啊,是现实太凶残,还是东亚某国太魔幻,怎么觉得整个世界都不真实了……

第六百五十七章 双发

    也难怪辛格等人会有如此想法,运15作为新锐的轻型运输机,中国的装备量必然不会很多,这从六架改型飞机抵达后便没有后续就能看得出来。

    正因为如此,辛格等人心里虽然惊惧,可还算能接受,毕竟数量少嘛,就算不顾一切的多架次使用,最多最多也就能运一个加强团,再多就有些不堪重负。

    而这个加强团虽然在局部上会占据优势,但在漫长的边境线上,这点儿兵力说少的确不少,但要说多也未必真的很多。

    然而安—26也能上高原的话那就不一样了,尽管运载量上不如运15,但却能作为其有力的补充。

    再加上中国国内类似机型保有量并不少,一旦全部具备这样的实力,届时动员起来,以六架运15为核心,主要承担火炮、突击车辆等山地装备的运输;二十架具备高原作战能力的安—26负责兵力的运输。

    按照通常情况每天每架往返三个架次来计算,只需三天的时间,中**队就能在高原上集结一支旅级规模的作战力量。

    这样一支力量可不是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模棱两可,而是足以颠覆某个关键方向胜负的决定性力量。

    如此强大的力量,中国只需要三天就可全员全速抵达复杂多变的藏区高原。

    新德里呢?

    糟糕的道路,复杂的地形,漫长的运输线再加上扯皮的官僚系统,一个月能不能将这样的力量送达北部的高原地区都是个未知数。

    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哪怕战争的形势已经变得多样化,但高效快速的集结,骤然凌厉的突袭依旧是致胜的法宝。

    拥有运15以及具备高原起降能力的安—26的中国人,显然已经将这个法宝握在了手里,清楚其中门道的辛格等人如何不惊,又怎能不惧!

    所以眼看着六架安—26陆续抵达,再次运送了192名官兵,辛格和戈多帕伊的脸色是一个比一个难看。

    前面的180人与新抵达的192人,再加上之前已经先期抵达的警戒部队,一支营级规模的部队俨然出现在众人面前。

    整个过程还不到一个小时,一支高原山地步兵营就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准备战斗,这效率,这速度,简直了……

    与辛格等人惊惧的心态不同,扎里夫等人就要平和的多,此刻他们对陆续抵达的官兵已经麻木了,与这些快速集结起来的兵力相比,他们更在意的是此刻解说广播中传出的话语:

    “正陆续抵达的是我国航空企业利用苏制安—26型飞机改装的高原型运输飞机,采用运15同款的wd—46ml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替换原先的苏制发动机,同时利用气密舱技术对安—26客\货舱进行改造。

    经过一系列技术优化,改进型安—26航程达到4600公里,最高升限达到9200米,具备优良的高原起降性能。

    目前该机型隶属于联合航空公司,专职对藏区高原的客\货运输业务,此次演习,我军动员六架该机型作为兵力运输工具,旨在战时动员体制,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指导思想……”

    讲解员前面的技术参数只是草草的说了两句,后面关于动员和演习思想却说了一大堆。

    不过扎里夫等人对后面的思想啥的半点儿兴趣都没有,都是这方面的老鸟,怎么会不清楚战时动员民用设备的道理和作用?

    相比之下,他们更关心的是改进型安—26本身。

    利用老旧机型,进行一系列现代化改装后便会具备如此脱胎换骨的效果,这让那些外军的军事观察员们在惊讶之余,更是狂喜不已。

    扎里夫还算好,毕竟巴基斯坦国力虽弱,但整体上还算可以,对这种用老机型改装的套路虽然有兴趣,却相对克制。

    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的军事观察员可就不一样了,要知道他们这些国家经济水平普遍不高,主战装备别说是新的,就是好点儿的二手货都可能买不起。

    所以刚才运15的惊艳亮相,他们也就只是惊艳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傻子都知道,如此性能优良的运15价格绝对不便宜,既然不便宜那自家就买不起,买不起还谈那么多干嘛?安静的吃瓜就行了。

    改进型安—26的出现就不一样了,由于美苏冷战的关系,苏联出于自身地缘战略的需要,对外贸易经常政治挂帅,只要心意相投,什么市场价格,直接拿去用,谈钱伤感情。

    正因为如此,类似孟加拉、斯里兰卡这些经济落后地区靠着帮苏联摇旗呐喊,敲边鼓得了不少好处,这其中就有安—26飞机。

    即便是某些国家没有,因为苏联的瞎折腾,国际市场上的安—26也不贵,二手的就更便宜,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完全负担得起。

    如果中国这边的改装费要是同样划算的话,那他们这些经济有困难的国家完全可以用最少的投入换取一款性能优良的空中平台。

    这对他们这些国家来说不仅划算,而且具备极强的现实意义。

    就比如说斯里兰卡,从70年代开始就陷入内战,如果能有一款性能优良的空中平台作为前线运输、后勤补给、空中侦察甚至是装上炸弹客串轰炸机的话,对内战的走势简直无法估量。

    所以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的军事观察员看着改进型安—26真的是满眼都是小星星,什么观摩演习,对他们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急着找中国的相关负责人询问改进型安—26的具体情况才是他们趋之若鹜的渴望。

    然而就在人们就着改进型安—26不断交换着意见,讨论热烈的时候,天空忽然响起了一阵撕裂空气般的轰响。

    “这不是涡桨的声音!”惊惧的辛格闻声,揪着胡子,本就惶恐的脸色更加发白。

    “这是涡扇发动机的声音!”对运15感兴趣,但对改进型安—26差了点儿火候的扎里夫,骤然抬头,话语里难掩震惊。

    与此同时,其他的军事观察员也被越来越大的撕裂之声吸引,纷纷朝着天上望去,很快一架粗壮的飞机破开云层,也不知道是谁带着颤音叫了一声:“双发~~涡扇~~”

第六百五十八章 运15 plus

    其实都不用人故意出声,在场之人有一个算一个都看到了那架破开云层,徐徐降落的陌生飞机。

    不同于已经陆续离开的改进型安—26的老旧,同样迥异于之前给各**事观察员震撼的运15。

    新出现的机型明显是全新的,不说别的,就是机翼下方的两具涡扇发动机就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要知道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轻型运输机使用涡扇发动机的可谓少之又少,除了日本号称“自主研发”的c—1型运输机外,几乎没有第二款类似的机种。

    可以肯定,正在徐徐降落的机种必然是中**队装备的新式运输机。

    但要说完全不熟悉也不尽然,因为新出现的这架飞机身上有太多运15的影子,就比如说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机头整流罩和驾驶舱的风挡布局。

    还有那特有的从驾驶舱上方就隆起,然后一直延伸到机体尾部的中央翼盒,以及宽大的后掠机翼和高高的t型垂尾。

    无不显示着这架飞机血统里流淌着运15的基因。

    但这些只能说与运15相似,因为整个机身段明显比运15更加粗壮、浑圆,且长度要明显短于运15,再加上机翼下方的两部涡轮风扇发动机,可以说照比运15有着一种大道飞升般的超脱。

    以至于在场之人看着正在降落的新式运输机都有些如痴如醉,哪怕心底里有些警惕之心的辛格也不例外。

    便在这时,现场的解说广播再次响起:“各位来宾,刚刚降落的这架飞机是我军装备的运15plus轻型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32.6吨,空中17吨,最大载重14吨。

    在14吨载荷下,航程可达2200公里;10吨载荷下,航程为3600公里;6吨载荷下,航程可达4500公里。

    机长24.6米,高9.8米,翼展30.6米;货仓长9.5米,宽3.2米,高2.6米;配备两部wd—48sm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3800公斤,两台发动机可提供超过7.5吨的推力,因此运15plus轻型运输机有着极强的适应性。”

    似乎是为了印证广播员的言论,降落到高原戈壁上的运15plus轻型运输机,刚刚停稳,t型垂尾下方的舱门便徐徐打开,放下尾部的舱门踏板,紧接着便传来一阵柴油发动机的轰响,旋即在众多军事观察员目瞪口呆的注视下,一辆86式步兵战车从机舱内沿着踏板徐徐的驶了出来。

    这一幕直接就把那些外军的军事观察员给看懵了。

    轻型运输机中开出了装甲步兵战车!

    这说明什么?

    眼前的运15plus轻型运输机装载能力不是一般的强,虽说最大载荷不过14吨,但这个载荷量已经涵盖了绝大部分轻型装甲车辆,再加上其高2.6米,宽3.2米,长9.5米的货仓设置,一般的牵引式火炮,装甲车、步兵战车以及其他战斗车辆完全可以轻松容纳。

    这对一支军队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因为这意味着,一旦需要快速反应,有了运15plus轻型运输机的助力,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兵力兵器运到任何想要去的指定位置。

    不说别的,眼前的那支已经是营级规模的部队,在得到86式步兵战车的加持后,其攻击力将会成指数级上升。

    要知道在这种恶劣的高原山地环境下,这种轻型装甲力量就等于是平原地区的坦克,完全可以作为装甲力量实施突击,撕开敌方防线,掩护步兵继续向纵深挺进,从而完成步坦协同式的效果。

    是的,眼前的这支集结起来的营级部队完全能够做到,因为运过来的86式步兵战车并不是一辆,而是四辆。

    分别由四架运15plus轻型运输机空运而来。

    尽管数量上并不多,但对于一支三百多人的营级作战力量来说,配备四辆步兵战车、六门105mm无坐力火炮、六门107mm火箭炮,在海拔4600米恶劣的高原山地来说已经是豪华的不能在豪华的阵容了。

    相比之下,新德里位于高原地区的边境部队,尽管被媒体吹的如何神勇,实际上除了手上的自动步枪和手榴弹外,就只有小口径的迫击炮罢了。

    重型火力和装甲力量由于自身机动能力、高原适应性、后勤等问题只能布置在二线,因此面对这样一支具备装甲突击力量的攻势,几乎没有抵御的能力。

    而这仅仅是十六架运输机一次空运的结果,如果再来两次、三次、无穷次又会如何?

    坐在观摩台上的辛格看着卸下86式步兵战车后,立刻滑跑飞走的运15plus轻型运输机,不满胡须的老脸终于浮现出难以掩饰的惧意。

    在他旁边的戈多帕伊也没好到哪儿去,握着尼康相机的手,渗出一层的冷汗,只听咔吧一声,戈多帕伊一怔,低头一看,心差点儿多碎了,那款他花了全部身家买来的单反镜头竟然被他惊惧之下直接掰断了。

    戈多帕伊是欲哭无泪呀,他拿来这款相机本来是想找点演习的漏洞,拍几张回去赚些外快的,哪成想自己一张没拍成不说,还被吓得掰断了镜头,戈多帕伊心里无数mmp顷刻刷屏。

    “坏了也好,这说明我们并不是不想介绍中国方面的进步,而是我们的相机质量不好,抵御不住高原的恶劣气候,该死的日本人,总是把相机搞得这么娇贵。”

    就在戈多帕伊心疼的时候,辛格忽然安慰似的说了这么一句,戈多帕伊愣了一下,旋即明白过来,这是不想让自己报道此次战略投送演习的事儿了,戈多帕伊有些不甘,不过想想,辛格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是我们新德里有问题吗?不,我们在神牛的庇护下,恒河水的滋养下,是最牛x的存在,怎么可能让东亚某国比过去?

    不可能的,绝不可能的,所以这一切都是假的,恩,等回去多喝两桶恒河水就会清醒了,到时候什么运15,什么运15plus轻型运输机,都会被伟大的婆罗门神踩在脚下。

    念及此处,先前还郁闷的戈多帕伊渐渐咧开嘴露出了充满神谕般的微笑,看着已经悟出真谛的戈多帕伊,辛格欣慰的点点头,同样露出了神谕般的微笑。

    与自我催眠的辛格和戈多帕伊不同,来自巴基斯坦的扎里夫就要现实的多,如果说运15让他兴奋却又有些没有达到g点的高~~~潮,那么运15plus轻型运输机的出现,就直接让他达到了人生巅峰,彻底高到潮起。

    澎湃的就差撕开胸膛大呼:“我要~~我要~~我要要~~~”

第六百五十九章 生就往死里折腾

    当然了,扎里夫尽管内心狂吼,面子上还是装出一副稳重的模样,煞有介事的看着远处的兵力展开、火炮打靶、装甲突进、步坦协同……

    实际上心早就随着运15plus轻型运输机一起飞走了。

    因为对巴基斯坦来说,运15固然优秀,然而灵活性却差了些,毕竟14.3米长,3.2米宽,2.1米高的货仓看似容积很大,可限于高度,实质上不少兵器都无法运载,最多不过承载些轻型车辆,以及牵引式火炮而已。

    剩下的就只能运送些轻步兵或者是伞兵,综合效能并不突出。

    运15plus轻型运输机就不一样了,虽然货仓的长度只有9.5米,相较于运15缩短了将近5米,但货仓高度达到了2.6米。

    但从数字上看2.6米的高度比运15的2.1米并没有高多少,只有区区的0.5米而已。

    可就是这区区的0.5米的提高,就已经涵盖了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轻型装甲车辆的高度。

    就比如说巴基斯坦普遍装备的美制m113型装甲运输车,整车高度为2.5米,战斗全重不过10吨,运15plus轻型运输机完全可以轻松运载。

    还有巴基斯坦从中国采购的63式装甲运输车以及85式装甲车,高度都在2.6米以下,自重维持在13吨左右,都是运15plus轻型运输机所能承受的范围。

    苏联的bmp—1步兵战车就更不在话,刚才运15plus轻型运输机卸下的86式步兵战车就是从bmp—1步兵战车基础上仿制而来的。

    至于其他轮式车辆就更不用说了,运15plus轻型运输机都可以轻松升任。

    甚至在某些紧急的时候运输整架直升机同样不成问题。

    巴基斯坦装备美制贝尔206直升机,如果去掉足旋翼和后旋翼,尺寸完全符合15plus轻型运输机的货仓要求,再加上贝尔206直升机其本身属于轻型直升机,就算巴基斯坦装备的型号经过武装化改装,自重也不到两吨,一架运15plus轻型运输机完全可以轻松的将其运送到巴军方任何需要的地方,做前沿部署。

    而无需像现在这般,调动这类直升机只能慢吞吞的从驻地出发,经过两三个转场才能抵达部署地。

    总而言之,扎里夫觉得运15plus轻型运输机就是一款不亚于美制c—130的高性能通用运输机,尽管其承载量不如c—130的大,但灵活性上却一点儿也不比c—130差多少。

    更重要是的运15plus轻型运输机是中国出产的,性价比绝对要比美国人的c—130要高得多,从这方面考虑,数架运15plus轻型运输机的运行成本才能抵得上一架c—130的运营费用。

    而运15plus轻型运输机两架的运量就赶得上一架c—130,数架一起,其承载力将远远大于c—130。

    且无论是装甲车、直升飞机、大尺寸货物甚至人员都与c—130运载尺寸相当的情况下,自然要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机种。

    毕竟军队也是要吃饭的,也要过日子的,钱同样不是大风刮来的,当然是能省就要省的。

    所以扎里夫对运15plus轻型运输机老色~~~魔看花姑娘,那叫一个燥热难耐,恨不得下一秒就抢回去洞房……呸~~是试驾!

    扎里夫对运15plus轻型运输机满意,随着03号运15plus轻型运输机来到演习现场的郑权礼更是没得说,无论是性能、舒适性还是航程,老郑都是满意的不能在满意。

    更重要的是,有了运15plus轻型运输机后,他们空降部队就不在是一支轻步兵,而是鸟枪换炮,也可以给自己套一层装甲的存在。

    尽管只是轻装甲,相较于那些拥有坦克的重装部队还是差了几个层次,但有总比没有的要强。

    不说别的,自从他们空降部队从腾飞集团接收了四架运15plus轻型运输机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他们空降部队在数个营级规模的演习中几乎是横扫了。

    当然万事都不能绝地,郑权礼有满意之处,自然就存在不合心意的地方,那就是数量,满打满算才四架运15plus轻型运输机,一次出动只能运送四辆86式,多个架次才能把装甲力量压实诚。

    平时还好,到了战时哪有时间让你慢慢的磨架次,当然是一次性全体运达了才好。

    所以当郑权礼抵达后,命令部队展开,按照事先预案进行演习后,就把指挥权交给了参谋长,自己则凑到了薛卫东跟前:“老薛,你也看到了运15plus轻型运输机真心不错,你跟总部熟,等回去你跟首长们说一说,把那六架运15退了,给我们全换成运15plus轻型运输机吧。”

    “这事儿你直接找老庄说不是更好?你俩不是连襟儿嘛?”薛卫东斜睨了郑权礼一眼,此刻十六架飞机全数抵达,又安全返回,他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也就有心情调侃了。

    这些年那庄建业是连襟的事儿调侃郑权礼的人多了去了,郑权礼全当这话是扯淡,笑嘻嘻的摆摆手:“一码归一码,老庄那家伙心眼儿多,我怕玩不过他,还是拜托你找首长压一压吧。”

    “首长要是能压住,你觉得能搞成这一锅大乱炖?”薛卫东这回没有调侃,但语气是要多无奈有多无奈。

    实际上不止是薛卫东,空军参与腾飞集团先进轻型运输平台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跟薛卫东一样,被腾飞集团弄的是欲哭无泪、无奈非常啊。

    本以为腾飞集团的先进轻型运输平台这根苗种下去,就能长成一根笔直、笔直的高粱,哪成想庄建业那货不知道搞得什么种子,又施了什么肥,长出来的不是高粱,而是一棵树。

    是树也行,只要能开花结果空军上下无所谓,反正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嘛,过程不重要,只要结果是好的,那就没问题。

    结果可好,先进轻型运输平台品种串了不说,居然还冒出一个又一个枝杈,而且各个枝杈长的还不是一般的快,没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就已经要开花结果了。

    这下空军这边就懵了,我就要个轻型运输机,你这给我整的是啥?

    上单翼涡桨,上单翼涡扇,下单翼涡扇,下单翼plus加强版涡扇,我滴个乖乖,腾飞集团技术生育搞不清楚的毛病,难道还传染到飞机研制上了?

    要么不生,生就往死里折腾?

第六百六十章 “海东青”计划

    空军这一看,不行了,再不控制未来几年的军费拨款都不够填的,于是果断要求腾飞集团别把摊子铺的那么大,集中力量在一个型号上。

    结果……

    空军还是没有逃过真香定律。

    当腾飞集团顶着压力拿出四款基于先进轻型运输平台概念衍生出来的机型,空军先前那种收缩防线进攻一点的想法就被彻底的抛进了故纸堆里,直接将腾飞集团的成果通过总部上报决策层,然后申请一大波特别拨款,不管不顾的就砸入腾飞集团。

    没办法实在是四款机型太让人欲罢不能了,别说是空军,就是海军得知了情况都有些跃跃欲试,至于国内各大航空公司了解情况后更是趋之若鹜。

    为什么,很简单,腾飞集团拿出来的东西足够优秀。

    四款机型即已经装备到空降兵某航空飞行团的六架运15和四架运15plus外,还有两款喷气式飞机,腾飞集团内部代号为海东青b以及海东青b plus。

    当然,运15和运15plus是装备到空军之后的军用型号名称,在腾飞集团启动先进轻型运输平台伊始,这两款机型的代号同样叫做海东青,只不过相较于b型,运15系列为a型。

    a型与b型合在一起,便是腾飞集团过去近五年最为核心,同时也是对未来形象最为深远的计划,即由先进轻型运输平台概念升华而来的“海东青”计划。

    该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海东青a和海东青a plus为核心,背靠军方与国家的支持,在进行军用运输机研制过程中积累起飞重量25到30吨级轻型运输平台的设计、研制、生产与制造经验。

    第二阶段则是完善a型与a plus的同时,开始展开b型的研制工作。

    最后的第三阶段,就是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完成70到100座级别的支线运输平台的批量生产,为新世纪中型和大型运输平台的发展打下基础。

    基于这个计划,腾飞集团的海东青a型基准客户瞄准的是军方,所以采用的是上单翼,t型垂尾布局。

    但定位并非拘泥于军方,就比如说空降兵部队装备的运15,腾飞集团实际上将其定位为多功能军民两用平台。

    因为将其内部进行客运化改造,加装民用航空的导航和通信设备,增设行李收纳和厕所厨房等设施,就是一款典型的46座支线客机。

    设计航程3500公里,即刻执行藏区高原和边疆区的航空运输业务,同时也可以执行内陆省份的中程客运业务。

    以此为基础,腾飞集团的计划是将其发展成为涡桨类专业运输平台,等到3500到4200千瓦级别的wd—50j涡桨发动机完全成熟,换装更大功发动机的海东青a将会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升级,届时其起飞重量将达到35吨,成为航程达到4500公里,载客达76人的优秀涡桨支线机型。

    而在军用方面,深度升级后的海东青a将会更加灵活,性能更加优异。

    相较于海东青的军民两用,海东青a plus就是彻彻底底的军用型号了,无论货舱尺寸还是起飞距离亦或是装载物品,完全是按照部队的作战需要设计的,几乎没有掺杂民用方面的东西。

    所以海东青a plus未来便是腾飞集团军用运输机的招牌和基础,等到wd—50j涡桨发动机同核心机的,拥有6.5吨推力的wd—50s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投产后,海东青a plus的最大起飞重量将接近40吨。

    届时升级后的海东青a plus 载荷量将达到18吨左右,而进一步改良后的货仓将可容纳一辆63式坦克或一架“空中皮卡”直升机。

    如此一来将大大拓展部队的作战弹性和任务需求,其他不论,空降兵部队、南方两栖部队以及高原山地部队的作战能力将会得到极大增强。

    相较于海东青a型的涡桨、涡扇,军民两用并行发展;第二阶段开始的海东青b就要单纯的多,其主要目的就是瞄准国内外日益增长的支线航空运输市场。

    所以海东青b型飞机采用的是下单翼,t型垂尾布局,发动机是运15plus 同款的wd—48sm涡扇发动机,采用尾吊式布局,将发动机安放在垂尾下方。

    设计航程4200公里,50座,等到wd—50s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投产后,航程将会增加到5500公里,座位增加到82座。

    最后的第三阶段,便是为未来大型客机打基础的海东青b plus,机身沿用海东青b的成熟机身设计,但整体布局将从下单翼,t型垂尾布局,发动机尾吊式布局变成波音、空客大型客机所采用的下单翼,高垂尾,水平尾翼,发动机翼下悬挂式布局。

    初期采用wd—48sm涡扇发动机,设计航程4500公里,座位46座;中期升级款采用wd—50s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设计航程6000公里,座位90座。

    最终款将采用腾飞集团正在研制了推力达到10吨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设计航程将达到9000公里,座位120座,成为与空客a320,波音737同级别的先进干线运输平台。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腾飞集团整个海东青计划只不过刚走完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才刚开始。

    所以一切都还是萌芽,也正因为如此,为了降低成本和研制难度,海东青a型和刚刚开始投入的海东青b在很多地方都是通用的,就比如说货仓尺寸目前三个型号宽度都定为3.2米。

    这样在机舱底板和加强筋的设计与制造上就可以用同一个标准,同一套指标甚至是同一条生产线。

    中央翼盒也是一样,尤其是连接机翼的翼盒核心组件,a型和b型除了部分连接工艺和装配不同外,大体的制造工艺完全是一致的,这就让设计和生产十分便利,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还有t型垂尾,三款飞机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一条生产线完全可以应付过来。

    正因为如此,虽然腾飞集团研发投入看着很多,摊子铺的也令人咋舌,可实际分摊到各个机型上的成本其实并不高,等到量产在将成本进一步摊薄,实际上每架飞机的成本更是出奇的划算。

    再加上腾飞集团各机型优异的性能,可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高性价比产品。

    包括空军在内的各个单位这么一算,好嘛,腾飞集团的海东青系列完全是高投入,超高回报,既然如此,还犹豫什么?继续拿钱投就完事儿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7507/ 第一时间欣赏腾飞我的航空时代最新章节! 作者:安溪柚所写的《腾飞我的航空时代》为转载作品,腾飞我的航空时代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腾飞我的航空时代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腾飞我的航空时代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腾飞我的航空时代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腾飞我的航空时代介绍:
永宏厂是一家有着辉煌历史的老牌工厂,在改革大潮中几经沉浮,逐步走向没落,艰难时刻,庄建业等人接过担子,从最基础的机型开始,一步步披荆斩棘,最终将濒临倒闭的永宏厂插上翅膀,再次腾飞。腾飞我的航空时代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腾飞我的航空时代,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腾飞我的航空时代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