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贞观俗人TXT下载贞观俗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贞观俗人全文阅读

作者:木子蓝色     贞观俗人txt下载     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15章 裂土分封

    “诸位!”

    军帐里,秦琅放下筷子,坐正身体,正色朗声,打断了诸将的争议不休。

    随着他的开口,诸将也都停止了争论,齐齐向他望来。秦琅的年纪,在这满帐诸将中都是最年轻的,哪怕是刘仁轨、刘审礼、王孝杰几员将领,那都比他年纪稍长。

    可再年轻的秦琅,如今举手投足之间,也是充满了宣帅威严,这位出将入相的年轻人,没有一个人敢轻视。

    三度拜相,使相宣讨,两次陇右之战,再加这次西征,让他在诸将心中,都无比的高大威严起来。

    军中向来是个只服强者的地方,柴绍程咬金薛万彻段志玄这些骁将,现在对秦琅也是佩服万分,哪怕如柴绍这样的两朝元老开国大将,表面不说,心里也是佩服。

    “宣相有何决定?”段志玄问。

    秦琅面带微笑,“诸位,晚春出兵,转战数千里,前后十余战,转眼已经数月,将要入秋。虽然一路艰辛,可结果还算喜人。如今伏允老贼已被斩杀,吐谷浑诸王公也大多投降归附,其主力尽被击败,可以说,我们出征时发出的豪言壮语,都已经一一兑现,我们做到了,我们擒斩伏允,灭其主力,亡其国!”

    “来,先举杯共贺,大唐万胜,陇右万胜!陛下万胜!”

    秦琅举起杯,诸将也都举起了杯。

    “贺!”

    “贺!”

    一杯酒喝完,大家脸上都很是兴奋,不管怎么说,确实如秦琅所说,当初他们出征时,就算是自己,又有几个真相信能一战功成,斩伏允降名王歼主力灭国家?

    可他们真的做到了,就凭陇右军自己。

    他们用三个月时间准备,然后反击,这过程朝廷只是在看着而已。

    “诸位,秦某有幸与诸位骁勇名将猛将们合作,一起完成了这惊天震世之功绩,秦琅深感荣幸,也谢谢大家,来,这杯酒,我敬大家,谢大家。”

    秦琅又举杯饮下。

    诸将也一起举杯。

    “关于焉步该如何走,是撤是打,对俘虏又是如何处置,是杀是放,我也是思虑了许久。陛下远在洛阳,太子也在长安监国,都是相距数千里,来不及请示汇报等候旨意,秦某身为主帅,只能临机决断,便宜行事。”

    “刚才大家说的也都各有理,秦某也知道如薛将军对吐谷浑人心有怨气,可十几万俘虏杀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说全都贬为奴隶分赏给将士们,我等还需要为朝廷大局考虑,为将来谋。”

    “我思来思去,觉得逆反大唐的伏允已死,诸部皆降,考虑长远,打算班师。”

    老程猛的就站起来。

    “现在就班师,岂不是太早了?打蛇不死,后患无穷,正当趁胜追击才是。”

    秦琅笑了笑。

    “程将军请听我说完,仗打到这份上,也差不多了。主力班师,吐谷浑诸部撤返,当然,我也打算派一位大将留下,率一支精兵,前往各部宣示大唐国威,明示我军之决定。”

    秦琅让人把慕容顺、慕容承还有阿豹、拓跋思头、细封存义等请进来。

    这些天的军议,这几位蕃将一直都是排除在外的。

    “慕容顺将军。”

    慕容顺刚坐下赶紧又起身,“宣帅有何吩咐?”

    “吐谷浑新降,还有些不安稳,我暂委你为西海府都督,暂统摄西海湖一带诸部落人马。”

    慕容顺有些惊讶,在那里发怔。

    “怎么,不愿意?”

    “愿意,愿为大唐效力。”

    秦琅满意点头,很好,接下来,他又任命了慕容承为河源府都督,统领从大非岭到积石山一带地区。

    乙弗阿豹被秦琅任命为且末府都督,统领的是吐谷浑西部地区。

    实际上,就是把吐谷浑一分为三,东部地区,由慕容顺兄弟俩统领,分统南北。

    这个安排,其实也很有用心,尊王慕容承原本是统领的吐谷浑西部且末地区等,阿豹的地盘是在吐谷浑东北部,南面原是天柱王的地盘。

    而现在秦琅却让阿豹去且末,让尊王来东南统原天柱王各部。

    这样做就是既要用他们来统领诸部,又不让他们能够统领原来自己的人马,以免他们能够迅速控制地图,恢复实力,以形成对大唐的威胁,就让他们跟手底下部落拧巴着,相互矛盾着,互相制约。

    当然,秦琅不可能完全相信他们。

    所以给三人各派了一位副手,由刘仁轨做西海道总管,王孝杰做且末道总管,刘审礼做河源道总管。

    三人都是主张继续用兵的,也是此战中表现极佳的少壮派,秦琅便启用这三人,各统一支人马,去监督三人。

    他给三人的官职,不是都督府的长史或司马等职,而是另设行军道,给他们行军总管一职,这样跟慕容顺等是平行的,互不统属。

    西海都督府驻伏俟城,河源都督府驻乌海城,且末都督府驻且末城。

    秦琅拔给刘仁轨三人的是党项羌、杂羌兵,一人给了三千人,没给吐谷浑降兵。

    对野马滩这里的十五万降兵,秦琅做了简单的分割,秦琅抽调五万带回陇右,这些人不杀也不是卖去做奴隶,而是带回去服役,到陇右诸州去为大唐牧马、屯田、营城、戍边。

    说好三年为期,三年后,他们分批返回家乡,而慕容顺等要另派出接替的五万人来。

    剩下的十万俘虏,分给慕容顺三人,随他们迁移到三都督府。秦琅的目的,是要重新打乱吐谷浑原来的部落封地等的划分,搞乱原来的关系,让吐谷浑进入一个新的动荡期,使的他们暂时无力向外。

    之前归附的那些吐谷浑军,秦琅也都重划分给慕容顺三人,慕容顺重点照顾,分的多些,也占据的是靠近大唐的核心区青海湖一带。

    阿豹虽然归附后表现不错,但秦琅一直对他很警惕,觉得这家伙能屈能升又能打,不是好货,于是把他送到且末去。

    且末其实已经进入西域,处于柴达木沙漠和塔里木沙漠之间,跟伏俟城远隔大漠,要经过许多无人区,倒是跟敦煌、焉耆、高昌、伊吾等很近。

    吐谷浑这次惨败,秦琅还要防着有西突厥、高昌等来抢夺且末、鄯善等地,所以让较能打的阿豹过去,由他来统领原尊王慕容承的旧部,既要保住这块地方,又不让他们抱团割据分离。

    至于尊王慕容承,他本是天柱王的女婿,可他最后杀了天柱王,秦琅还故意派他去天柱部的地盘,就是要让他们互相制衡。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秦琅还是把俘虏中的天柱部许多人马,分到了阿豹和慕容顺名下,把原来伏允在青海的部众,分到了且末和河源去,又把且末的许多部众,迁到青海湖和大非川来。

    彻底的搞乱他们,搞成一锅粥,让他们得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理顺,才能恢复过来。

    对于秦琅的这个安排。

    柴绍等人很意外,可大家细细思量,觉得又似乎还不错。

    不管怎么说,唐军总要撤离,那吐谷浑不可能放任不管,慕容顺等归附首领,最后自然还是比较适合的统治代理人。

    这样做,实际上就是把吐谷浑一分为三,而且还完全打乱调散,慕容顺等三人,各只是检校都督,并没有谁大谁小之分,于是谁也不能统领谁。

    这慕容顺和慕容承虽是兄弟,可关系向来势同水火,阿豹本就是吐谷浑实力强大的诸侯,现在自然也不会听从这兄弟俩。

    秦琅带走五万最精锐的俘虏部众,也是釜底抽薪之计。

    各方面来说,都还是不错的策略。

    “缴获的牲畜牛马等呢?”老程可不愿意把到嘴的这些肥肉也再吐出来。

    秦琅呵呵一笑。

    “俘虏们可按处置方案划归三都督府,不过这战场上缴获的盔甲武器,牛马草料这些,自然没有再还回去的道理。”

    这话一出,慕容顺等都是微微变色,可最后还是没有人吭声。

    这次吐谷浑几乎是全国动员,最后数十万人马参战,前后被击溃者五六十万人马,被缴获了上百万牲畜,其实就是这几十万人马的家当了。

    现在秦琅一句话,人要带走五万个回陇右,缴获的那些装备和牲畜草料等,还都要带走,就给他们留下几十万几乎啥也不剩下的光人,虽说参战各部,多少还有些留守的族人,会有些牛马帐篷等,可秦琅这一招,却是将他们吐谷浑的底都给掠夺走了。

    一个部落,大多数牲口被夺走,今后只能勉强支撑求生,得靠打猎挖野菜种青稞等维持补贴生活,而没有了世代积攒的武器装备,今后又还如何打仗?

    可面对秦琅,他们却连反驳的话都不敢说出来。

    秦琅好歹还把俘虏等都放回去了,若是如那薛杀神的话,可是要把他们全都杀了或是都拉去卖为奴隶的。

    那才是灭顶之灾。

    慕容顺等又都是秦琅选中的都督,也要担心违逆秦琅后被抛弃。

    “最后一件事,班师之时,我希望吐谷浑诸部归附的一众酋长首领们,能够选出年轻子弟,最好是嫡出的,随我回陇右。”

    这是要求质子,秦琅说这些吐谷浑子弟会在陇右九镇边军里充当侍从骑士,也会挑选表现好的送去长安侍卫天子、勋贵们。

    “当然,做为大唐的附属臣藩,从今以后,你们要效忠大唐,忠臣陛下,每年要记得进贡纳献,具体的贡物和数量,我会再给你们列个单子的,按时按量进贡就好了。”

    最后,秦琅对拓跋思头和细封存义这两位党项羌的年轻代表先是表扬了一番,然后又严厉的敲打了几句,特别是声明了党项与吐谷浑的边界,严令两族各守边境,不得越境抢夺草场牧地。

    “党项、吐谷浑,皆我大唐藩属,不得越境过界,不得互相攻伐掠夺,若有违背,便是不尊大唐,后果自负!”

第616章 跪下叫爷爷

    野马台军议上,秦琅一言定鼎,平息两派争议,定下班师凯旋之策。对于吐谷浑和降兵等,也迅速做了安排,战撤两派都还算满意。

    慕容顺三个投降派,受益最大,当然也不会有意见。

    会议最后只是对夺取的这百万牲畜以及许多毡毯、帐篷、皮毛等缴获的瓜分,又争了会,涉及到这些,诸将都不顾脸面,争的急赤白脸,秦琅听他们争了许多,最后才开口,拿出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瓜分方案出来。

    一如继往,所有物资缴获之中,先给皇帝抽出一成来,再给朝廷抽出一成来,然后西征的将校军官们分一成,剩下七成,一成拿来抚恤伤亡,一成拿来奖赏有功,再拿一成出来,按之前议定的四个档次,分给党项、杂羌,吐谷浑的附庸协从。

    最后还剩下四成,给陇右诸州留两成,剩下两成则所有将士们见者有份。

    这样的分法,依然没怎么给朝廷面子,皇帝也还只是一成。

    士兵们其实分的多,尤其是陇右唐军,有功劳的按功劳分不说,有伤亡的也还有抚恤补贴,然后还能再分一次。

    光说那些杂畜,如此众多,分下来也是十分惊人的。

    不过对于战马,秦琅和诸将议定,却是抽出来不分的,这些战马,一分进献给皇帝御马厩,两分送给朝廷太仆寺,两分拿来将士们分,剩下的五分,全都划给陇右九军补充军马。将士们,也可以内部购买一些,军士限两人一匹战马,两匹骑乘马,五品以上军官,限战马两匹,骑乘马十匹。而五品以上,可以买战马十匹,骑乘马五十匹。

    价格会比较优惠,远氏于市面价格。

    都是给兄弟们的福利。

    这个分赃方案,也是照顾到各部了,哪怕你就是战死了,该你的那一份抚恤不会少,另外也一样还能按功劳拿一份,最后按人头也不少你那一份。

    此外,陇右军此次没出动的那些边军正兵,土团乡兵、城傍侧近等,秦琅也跟大家约定,给他们要分一份,虽说肯定要比出征的少许多,但起码也有一份。

    尤其是陇右九军正兵,每个人那份也还不错了。

    薛万彻还一直喊着说便宜了吐谷浑人,说起码得给弟兄们每人分个三五个奴隶,十几牛匹马才行,对他的这些话,大家也只是听听而已,秦琅的分法,还是照顾到了各方的。

    虽然段志玄也提出过这样分,朝廷未必肯,百万牲畜,无数帐篷、毡毯、皮毛等玩味,可是能卖很多钱的。

    可秦琅说了,这些都是弟兄们拿命拼来的。

    皇帝得了一分,朝廷得了一分,陇右各都督府、州衙又得了两分,算下来朝廷这块其实得了四分去了,有什么好说的。

    战马这些也分了不少,而铠甲刀枪武器这些,都是要尽入陇右九军武库中的。

    弟兄们也只分些牛羊牲畜、毡毯皮毛啥的,朝廷有什么脸面说分多了?

    至于说给军官们单分一成,那也是大家辛苦了。

    不该分吗?

    其实以往府兵们打仗,也没少拿,只是很多时候,都是府兵抢掠,抢到了就是自己的。而秦琅军规较严,禁止私夺战利品,所有缴获都要归公入库,统一造册登记,最后上面一起分,不许私藏私分。

    这样一来,打仗的时候,大家都可以专注,不用想着去抢战利品什么的,打仗就专心打仗,打完了搜查似的统一搜缴战利品,全都入库,最后一起分。

    斩首也是严格规定打扫战场的时候,才允许斩首报功,绝不允许一边打仗一边忙着砍人头报军功的行为。

    战功里最注重的还是集体军功,个人军功占比要小些。

    秦琅很不客气的把自己那份先拿了,其余诸将扭捏了几下,也都收下了。

    这些战利品只是先定下了分法,具体的,还是要交由行营处置,把所有的缴获等先要拿去与事先招募的那些合作商交接,一样样交给对应的合作商人,发卖折现,最后合计总款,再按现在定好的这个分法、份额,计算数字到每个人头上,行营出帐,秦琅等签字,然后发条子。

    到了陇右,商人们从几大银行、钱庄取出钱来兑付。

    不需要士兵们费力的想着如何把这些牛羊啊杂七杂八的皮毛、毡毯等带回去,大家可以轻松的回到陇右,到时去领自己的那份钱就好,一分不会少。拿到了钱,你想要买什么就去买什么。

    每人事先认购下来的牛马也好,皮毛也罢,这些东西也都会由专门的合作商人帮忙运回陇右,到时凭条子再交钱去取就好了,省时省心。

    否则,每人带着一堆牛马还好,那些毡毯皮毛,杂七杂八,如何带回去?几千里地,总不能只挑点贵重的,其它的都扔吧?

    秦琅这次招了这么多合作商,一来就是为了筹措军费,军资,让他们垫资、垫货,二来也是让他们负责运输,让他们承销包揽等等。

    说到底,就是要把收益最大化,绝不做那种在战场上因为携带不便,带不走拿不动,而抛弃浪费的事。

    该是大家拿血汗拼杀下来的东西,都得归大家。

    战场上,一只羊,一团羊毛纱线,一块牦牛毡毯,甚至是一口破旧的牧民锅子,秦琅都不会浪费掉的,这些都是弟兄们的战利品,拿命换来的,为什么要扔掉?

    就算是那些被杀掉的吐谷浑人身上的东西,秦琅都让人扒光了,什么破羊皮袍子破靴子破帽子,甚至是破皮鞭子,那都是有用的,积少成多,也一样能在商人那里卖不少钱。

    秦琅他们只要做好自己专业的事情,打仗杀敌,然后护卫这些商人来去就好了,剩下的事情都是商人的,他们只需要最后数钱分钱就好。

    秦琅很注重这玩意,大家拼命打仗,为的是啥,封官受赏得勋嘛,多数士兵也没机会说打仗就当官的,更多的还是指望着能得个勋,分点勋田,再拿点赏赐,也就很满足了,若是运气好,府兵多当些年,积功到一定功劳,到时能授个官,那就不得了了,家族从此就跃龙门了,将来封妻荫子,也有指望了。

    授勋封官这些,秦琅没资格,他只能报功,最后是兵部论功叙职授勋,勋田也要户部按勋划给。

    可秦琅能给大家多分点钱,钱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府兵最重要的条件,就得家庭条件好有钱,否则无力置办起府兵的装备,也支撑不起一个府兵经常要耽误生产去训练、当值、打仗。

    有钱了,可以置办好的装备,可以买奴隶买牛马,帮家里干活,可以买田置业,让家里更有依靠。

    反正秦琅的这个分赏法一决定,便马上全军公示,立即得到了上下所有兵将们的拥护。慕容顺、拓跋思头等附庸、降兵等,发现居然也有一份,顿时意外之喜。

    而那些俘虏们,在担忧了许多天,一直害怕唐人也会如对天柱部一样实行抽十杀一等做法,或是要把他们带去做奴隶后,听到他们绝大多数人可以返回部落,虽然有几万人要抽去中原,但只是做三年役,不是当奴隶,还是长松口气。

    至于说牛马、武器财产等都要被没收,他们也接受了。

    做为战败者,能保条命,已经很满足了,其它的早就不敢奢望了。

    在野马滩之战后第七天,秦琅终于带着休整过后的兵马班师,兵马分批撤退,秦琅派镇西军军使梁建方最后殿后,等合作商过来把物资都带走后,才最后撤离。

    秦琅到达乌海附近,被围困在这里的近四万吐谷浑败兵,由慕容顺前去宣示了秦琅的招降信后,那些困的死死的败兵,终究不是放下了武器。

    秦琅的招降条件是保证这些人的生命,保证不杀一人。

    投降后,秦琅兑现承诺,确实没再杀一人,他把这四万降兵划分为三部,分给了慕容顺三人,不过照老规矩,这些人的坐骑、武器,甚至出逃时携带的少量牛马杂畜干草奶干啥的,统统还是被没收了。

    这些人只能光着两条腿先返回自己的草场家中,然后按秦琅划分好的方案,带着家人、牲畜,或到慕容顺或到阿豹或到慕容承处去报到。

    至于他们要如何回去,这是他们新的首领慕容顺等的问题,可以由他们先给他们点牛羊草料等,反正这是慕容顺等的事情了。

    乌海顺利会师后,高侃把乌海城交给了刘审礼,这位秦琅委任的河源道行军总管,将率三千羌骑驻守乌海城,负责监督河源都督慕容承。

    对于带着万余拓跋部赶到乌海增援,顺便抢夺乌海牧场的拓跋思安,秦琅特意召见了他,给了他一些犒赏,还承诺要向朝廷为他请封一个羁縻刺史的名头,然后让他带着自己的部落撤回河口。

    拓跋思安想赖着不走,秦琅只是冷哼了一声,他立即吓的跪伏地上,表示马上带部落返回。

    “好好跟着大唐,总不会亏待你们的,莫要生那些不该有的心思,否则总会后悔的。”秦琅拍了拍拓跋思安的肩膀,最后又赏赐了他一把马槊,“好好干,替大唐看着点慕容承,若是他有半点乱来,乌海刘将军会召唤你的。”

    拓跋思安摸着那把黑漆槊,激动的又跪伏在地,“爷爷请放心,小的一定牢牢为大唐看住那鲜卑人,敢有半点背叛之举,我定率我族人砍光他们。”

    “爷爷就不必喊了,喊我三郎就好,好好干,总不会亏待你们的。”

第617章 配享太庙

    乌海城降了那四万吐谷浑军后,接下来一切顺利,再无战事。

    从乌海到陇右鄯州鄯城,不用再绕圈子,也不用打仗,走的很顺,用了半个月时间,缓行八百里,越过赤岭回到了陇右。

    出征时唐羌数万,库山之战后,留下了辅兵,只带了一万二陇右边军和八千羌兵西征,此时再回到鄯州,只回来了六千。

    实际上是还有两千骑随梁建方在善后。

    去时是鲜花还在绽放的暮春之时,回来却已经是初秋了。

    一万二陇右唐军,回来了六千,八千蕃兵,几乎都战死在了吐谷浑。

    陇右边塞,一座座烽燧早早燃起了烟火,是平安烟。

    六千百战陇右边军,还带回了五万民吐谷浑降兵,另外还有数千吐谷浑诸部的贵族和子弟。

    后面,还跟着浩荡的商队,满载而归。

    鄯城。

    朝廷派来的使者郑元璹和唐俭恭候许久了。

    上次秦琅库山、曼头山大捷报到洛阳,满朝震惊,皇帝欣喜的手舞足蹈,最后直接下诏赐秦琅双旌双节,授他西海道节度使之职。

    朝廷派出的封赏使者到了陇右,却寻不到秦琅,这时的秦琅都已经打到了伏俟城,使者赶紧追到伏俟城去,结果又扑了个空,然后听那边的商人说秦琅已经率军往大非川一带去了。

    忽又听闻大非川惨败消息传来,有说薛万彻程咬金的南路大军全军覆没的,也有说秦琅南下的北路军被围的,各种消息,搞的人心惶惶。

    使者吓的不敢再寻过去,于是撤回了鄯州。

    惶惶的给洛阳天子奏报了听闻的败讯,蹲在鄯城等消息,这封奏报,让洛阳朝廷乱了套,李世民惊的一夜未眠,宰相们听了后全都沉默叹气。

    最后李世民一度要御驾亲征,坐镇陇右,被宰相们左劝右劝按住了,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说,现在情况不明,使者也只是听了一些传闻,并没有证实败讯。

    最后皇帝派镇抚使张亮赶去陇右,派人去吐谷浑境内查探战况,为防意外,又让松州的秦琼、凉州的李道宗,各自加强戒备,护好剑南、河西边境,集结一支精锐,随时准备接应。

    还派出了兵部尚书、参政侯君集赶往陇右,坐镇鄯州,集结兵马,准备防守。

    好在这个假消息在几天后被证实为假,镇抚司陇右局上报消息,证实薛万彻在温泉谷失利,程咬金救援,被吐谷浑围于大非川。

    但并未被歼灭,而秦琅已经率六万人马,赶往大非川增援。

    这个消息,让朝廷上下松了口气。

    可也有人怀疑这个新消息的真伪,毕竟秦琅从陇右出兵的时候,可没这么多兵,库山之战后分兵时,也是南北两军各两万人。怎么现在程咬金南路军被困大非川,秦琅打了多个大胜仗后,反而还有六万人?

    但不管怎么说,朝廷上下都暗自期盼着。

    镇抚司也开始全力加强情报收集。

    当野台滩北山之战的消息被镇抚司八百里加急传回洛阳,君臣们听说秦琅以三万众败二十五万吐谷浑军,硬生生的解了刘兰成之围,个个惊的目瞪口呆。

    实在是这情报有些太惊人,三万败二十五万,听这标题就能让人震惊不已。可就算看了详细内容,都能让人不敢置信。正面硬战,三万打十五万,结果还打赢了。

    朝中上下,一时对指挥了这场野马滩北山之战大胜的秦琅,全都给予了高超的评价,李世民甚至拿着仅有的情报,组织南北衙一众在洛阳的高级将领们,进行沙盘复盘,推演了许多次后,依然认为这仗赢的非常不容易,秦琅完全就是发挥出了名将水平。

    皇帝激动之下,给秦琅超拜太子太师,增加实食封通前共两千三百户,甚至特颁诏令,给予秦琅死后配享太庙,陪葬昭陵的无上荣耀。

    太庙是皇家的宗庙,里面有皇帝的祖先们,大唐立国时,太庙是祭祀五世,实际则是立有四庙,太祖庙是空置的。

    唐代太庙制度沿用于隋,讲究的是太祖以功建,昭穆以亲崇,有功百代而不迁,亲尽五世而斩。

    在这种制度下,本来唐代太庙里的太祖应当是李虎,大唐的唐,就是他得到的封号,只不过唐开国时祭祀的四位皇帝,李虎辈份不高,所以没把他摆在太祖的位置上,而是左昭右穆,祭祀四庙,空出了太祖位。

    按隋制,祭祀五庙,也就是太庙正庙里只祭祀五位皇帝,增添一位,就要迁出一位到左右夹室里去,那些有大功的皇帝不迁,比如开国的,比得得国号的,如唐国公李虎,或开国皇帝李渊。

    其它的皇帝,比如说李渊的父亲李昞,若是将来新皇帝进去,就得把他迁出去。

    太庙祭祀,讲究是每年四时祭,一四七十一月各祭祀一次,大祭则是三年一袷,五年一禘,每一年要祭祀四次,每三五年还要大祭一次,皇帝要率百官群臣去太庙祭。

    太庙里只有五位皇帝可享受这种高等级祭祀,王朝久了,没什么特别突出贡献的皇帝,都会渐渐移到两边夹室里,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另外,会对王朝那些特别有功劳的大臣,给予出配享太庙的资格,就是做为臣子死后,也能立个塑像坐在太庙里。

    每一朝皇帝,都会有几个配享的大功臣。

    而每年四时祭,和三五年的大祭祀时,这些配享太庙的功臣,一样能够享受到皇帝亲自跪拜的礼仪,百官也要跪拜。

    做为一个臣子,能让王朝的皇帝们跪拜,这在封建时代来说,确实已经是最高最高的规格了,而这样的待遇,每一个皇帝时,顶多三五个功臣能得到这待遇。

    大唐因为立国才十来年,虽说已经两朝了,可开国皇帝现在是太上皇,还没死,他都还没进太庙,又是不体面的被赶下来的,所以现在还没有人被授予过给李渊配享太庙的资格,毕竟李渊都还没进太庙呢。

    至于其它在太庙的四位皇帝,都不是真正的皇帝,只是追封的皇帝号,所以并没有配享功臣。

    皇帝一高兴之余,给秦琅开了先例,让他死后配享太庙,陪葬昭陵,意思是将来李世民自己死后进了太庙后,秦琅死后,就能立像陪在他的太庙神位旁边,享受四时祭祀和袷禘大祭,甚至等将来李世民死后葬入自己的皇陵昭陵后,也会给秦琅在附近留块位置,等将来秦琅死了,就埋葬在旁边陪伴。

    陪葬皇陵,也是个荣耀,不过按惯例,每个皇帝的陵地都很大,如汉代时还往往直接设一个县,然后迁无数豪强大户来充实。并且,会把许多功臣、外戚等赐给陪葬的待遇,比如自己的儿子、女儿、妃子,甚至自己的忠诚的功勋重臣们,往往会达到几十甚至数百人的陪葬者之多。

    这个陪葬昭陵说出来,大家觉得还不算什么,秦琅毕竟是皇帝的嫡长女婿,就算没啥功劳,仅凭这个,将来也是有机会有资格跟长乐公主,一起陪葬昭陵,给皇帝做伴的。

    但是配享太庙,是不是有些过了?有些早了?

    可李世民激动之下,直接喊出了赐秦琅死后配享太庙的话,岂还会再更改?

    于是乎,秦琅就成了大唐第一个获此荣耀的大臣。

    或许是觉得这样有些太突出了点,于是第二天,李世民又下了道诏令,特赐河间王李孝恭、淮安王李神通、代国公李靖、勋国公殷开山,鲁国公刘文静,霍国公柴绍六人死后配享武德皇帝太庙荣誉,并赐他们死后陪葬献陵资格。

    这六位,都是武德朝重臣,开国有大功的,除了刘文静和殷开山已经死了,其余四位也都还在,特别是李靖,还在贞观朝也是出将入相的。

    皇帝特意把这六位,划拉给他老爹李渊,将来配享李渊的太庙,并陪葬在还在修建的李渊献陵。

    赐给这六位大臣配享陪葬荣耀后,李世民又下旨给秦琼将来死后配享自己太庙,陪葬自己昭陵之特权。

    没让秦琼配享老爹李渊的太庙和他的献陵,却是特别指定跟秦琅一样配享自己太庙和昭陵,也充分说明李世民把秦琼跟那几位划了界线做了区分,他认定秦琼是他李世民的心腹重臣,而不是划到李渊那里去。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心腹重臣,李世民并没有马上也给配享和陪葬的特旨。

    不管怎么说,这几道旨意,还是在洛阳朝野掀起了不小的动静,李靖拼了这么多,最后还是没被李世民纳入自己的心腹,被推到太上皇的太庙去了,而秦琼虽然当年也深受李渊看重赏识,结果还是被李世民划到自己这边。

    秦琼秦琅爷俩双双被皇帝赐予死后陪葬自己太庙的殊荣,也越发让人们明白,这对父子有多红。

    使者派出不久,八百里加急又到。

    野马台大捷。

    原来北山之战的决策者虽是秦琅,可指挥者是柴绍,当然,野马滩最终大战,秦琅表现的更出色,他的决策指挥,使的大唐赢下了这极为漂亮的一场大战,一举斩杀伏允,灭掉了吐谷浑。

    看到捷报上奏明的秦琅仅率五千骑,于十三万人的吐谷浑军中,阵斩伏允,溃败敌军,降十万众,皇帝和重臣们,都哑口无言了。

    上次的北山之战,三万破十五万就不得了,这次五千破十三万,还阵斩可汗伏允,这是打的什么神仙仗?

    吐谷浑一战灭国了?

    西疆警报解除。

    可所有人却突然有些茫然了,这样的战绩,比李靖灭东突厥还夸张,李靖那是朝廷筹划数年,六路齐出十八万大军,调动数十万民夫的举国之力的灭国之战。

    而秦琅仅以陇右之兵马,用三月时间准备,然后打了三个月,就灭掉三千里之吐谷浑国了?

    现在,要如何论功行赏?

第618章 金牌

    秦琅率军凯旋。

    回到鄯州的时候,朝廷都还没有商议出一个可行的封赏办法,而侯君集匆匆忙忙的已经赶到了陇右。

    他一路上昼夜兼程,本来还幻想着如何力挽狂澜,挽救西北败局,给秦琅收尾,继而向朝野展示下他这个兵部尚书的参政是如何的实至名归。

    谁知道辛苦到了陇右,却已经得到秦琅野马滩大捷的消息。

    这下想要节制西北,别人也是阴奉阳违,调兵出击,更是没人应命。地位尴尬的在陇右呆着,朝廷又没有旨意说他是撤是留,于是只能在鄯州等旨意。

    可洛阳那边好像都把他给忘记了一样。

    等来等去,好不容易等来了洛阳来人,却是唐俭和郑元璹这两位老搭档,再次被皇帝派来陇右,这次却是来宣谕圣旨,犒赏西征凯旋将士们来的,至于侯君集侯相公,皇帝只是让二人带话,让他帮着犒赏西军。

    甚至皇帝没忘记他跟秦琅间的小矛盾,特意交待,让侯君集在陇右听从秦琅的。

    幻想着来挽天倾的,结果现在却变成给秦琅打帮手擦屁股善后的,这让侯君集那个气啊。可这些天在陇右听的最多的,便是秦琅率领陇右军如何打赢了两次陇右之战,又是如何一战灭掉吐谷浑的,听的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他甚至都已经能够把秦琅西征的整个过程都倒背如流。

    现在陇右,随便哪州,甚至是那些小县城里,逢人就在谈秦琅西征,一个个说的有鼻子有眼,好像自己亲自参与了,那过程绘声绘像。

    不说几句西征,你就落伍了。

    不赞几句秦琅,你都不配做陇右人。

    老侯最尴尬的就是,走哪别人都跟他夸陇右军赞秦三郎,他还不能表现出不满,还得跟着附和,你说气不气人。

    侯君集想收拾包袱滚人,不想再听这些了,偏偏皇帝一道旨意,让他这个堂堂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留下来配合秦琅善后,尤其是叙功查验这些。本来他还挺高兴,终于又有机会好好卡一卡秦琅,省的这小子老是虚报功绩。

    可偏偏皇帝让唐俭带话,论功点验这块,也只是让他配合秦琅。

    这还让他留下来做什么?

    特意给秦琅点缀衬托吗?同样是宰相,秦琅哪就比他高级一些?

    当秦琅已到城外的消息传来,唐俭、郑元璹等都过来喊他去迎接,老侯很想称病不去,可又不如意思这么明显,最后千不甘万不愿的换上紫袍玉带同去了。

    到了城门口,本想坐着等,结果那些官员却说什么要郊迎二十里,老侯无奈,只好又骑上马跟着去。

    这初秋虽然天气凉爽,可大中午的太阳也还是很烈,穿着紫袍玉带虽是威风,可却不太方便,骑了三十里,光鲜的紫袍玉带给弄的全是灰尘不说,人也出了身大汗。

    到了后,又等了许久,才终于看到珊珊来迟的秦三郎。

    威风凛凛,还得意洋洋。

    ······

    秦琅看到侯君集和唐俭、郑元璹这几个人,倒有些小意外,也不知道皇帝怎么想的,两次陇右之战,唐俭郑元璹来了两次,侯君集也来过一次,都是闹的很不愉快,事后弹劾他不断,结果这次又来了?

    这是故意的?

    唐俭和郑元璹似乎忘记了之前的不愉快,高兴的上前迎接,说了许多恭贺之语,而老侯就有些扭捏了,冷着脸说了些皇帝谕旨,然后便闭嘴了。

    秦琅正高兴,也没心情理会他。

    喝了一杯接风酒,率部回到了鄯城。

    秦琅在半路上时,其实才接到朝廷上次曼头山大捷后给他的封赏,西海道节度使。然后快到鄯州时,又收到第二道封赏,死后配享太庙陪葬昭陵,加太子太师。

    进城后,唐俭又来宣了第三道封赏,赐免死金券一面,赐秦琅庶出第二子为武都侯。

    一个虚封爵位,好听的衔头而已,用来封赏功臣倒是不错,反正是惠而不费,新爵制下,这种虚封爵,朝廷既不用给俸禄,又不用给封地永业田,也就是成为贵族,能享受一些特权待遇而已。

    至于所谓一面免死金券,可免死一次,秦琅接过后,却只觉得烫手。

    这玩意,拿的越多越危险。

    他之前已经拿过一面,现在攒了两面了,正常说是能免二死,可最终解释权在皇帝手里,刘文静就是最好的例子,真要杀你,你有一百面都没个屁用,留着给子孙,也没啥实际作用。

    还不如直接给几块金砖来的实际呢。

    倒是西海道节度使,赐双旌双节不错,可问题是他仗都打完了,还要这头衔有啥用?

    既然吐谷浑都灭了,难道皇帝还可能让他继续节制吐谷浑故地?还会让他继续节制陇右剑南河西诸道?

    不可能的,打仗的时候,皇帝可能给你特权,可仗一结束,这样超级特权只会立即收回,甚至他都能预料的到,他这个陇右宣抚使、叠州都督都当到头了。

    年前,可能就要召入京师了。

    这也是隋朝以来的惯例,朝廷提防武力擅权,防止拥兵自重,所以西魏兵为将有的老府兵制,在隋朝改成了兵将分离的新府兵制,战时点将,事毕还朝,级别越高的大将,越不可能长期在外典兵。

    这种制度上的防范,其实是好事。

    大唐前期都做的不错,后来唐玄宗时代,大唐扩张到了极致,对外战争不断,四处用兵,为了适应这种扩张规模,皇帝不得不放权给前线大将,出现了节度使这种打破制度的畸形产物。

    其实节度使本质上跟南北朝时代的那些都督们没什么区别,权力高度集中,统兵、管民,甚至还掌握财税,只是到了玄宗时,把他们推到更危险的位置,给了更多的特权。

    边将们远在边疆,统领的兵马更多,既屯田又牧马,还管民政财税,甚至最后兼观察使,把监察之权也拿到了手,形成了一个个的边镇,完全有了跟朝廷对抗的能力。

    李隆基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控,以为这样更高效,可实不知,一直在玩火。

    李渊和李世民爷俩,在这方面都是杨坚的追随模仿者,他们很小心谨慎的在使用着军队这把双刃剑,绝不让它脱离掌控伤手,一有机会,就要收刀入鞘。

    这些其实没有谁对谁错,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都有自己的核心权益要争取保卫,秦琅看的透彻,所以也就坦然接受。

    不过进了鄯州城,见了唐俭郑元璹和侯君集后,他还是接过了这方节度使大印,受了双旌双节。

    有权不用,过期做废,能用一天是一天。

    用这节度使之印,秦琅先是把之前做的临时安排,如在吐谷浑故地设西海、且末、河源三都督府这事,给盖印再次敲定了。

    刘仁轨三将的任命,也盖印确认。

    甚至之前定好的封赏,也全都盖上节度使印章。

    双旌双节嘛,节以专杀,旌以专赏,他可是有双旌,有承制拜封特许之权的,所以趁着现在大权在握,赶紧的,把这些封赏全都敲定成文。

    如此一来,皇帝也无法再改变,朝廷上下也没有理解再推翻,不留半点尾巴。

    做完这一切后,秦琅把军功簿交给了侯君集三人,然后便给自己放了个假,直接带着家兵部曲,打马往叠州而去。

    大事办完,小事他不打算管了。

    出征在外几个月,人也累了,他现在才知道,鱼玄机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个还没见过面的儿子,皇帝还给他封了个武都侯爵位,又一个运气好的家伙。虽不如他哥秦俊得到的是历城县公爵位,可一个妾生庶次子,能封侯,哪怕是虚封侯,也是非常难得了。

    这方面,不得不说李世民其实也还是比较豪爽大方的。

    带着慕容雍泥公主和乙弗文贞姐妹俩,秦琅悠然的不辞而别,皇帝虽然没给金银赏赐,但这次他分到的可不少。

    第二天。

    侯君集、唐俭、郑元璹三人到拜见秦琅,结果却只看到了柴绍、程咬金等诸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秦琅居然已经抛下这边,给自己放假回家了。

    “乱弹琴,他可是堂堂河西道节度使,还是陇右宣抚使,怎么说走就走了,这里这摊子事就不管不顾了?”侯君集发火。

    老程不屑的瞧着侯君集,嘿嘿冷笑两声。

    “大活我们都干完了,剩下点擦屁股的小活儿,难道侯将军你身为堂堂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却干不好?那你这岂不是尸位素餐?”

    柴绍制止了想发怒的侯君集,“好了,三郎也够累了,就有劳陈国公辛苦了,顺便说一句,我接下来也要休息一下,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就不要来打扰我了,我明天先回秦州去了。”

    老程也嘿嘿笑了两声,“我一会就回兰州。”

    薛万彻等几将也都是嚷着说一会要各回本州,留下侯君集一个人站在那里脸青了又红,红了又白的。

    等一众大将全都走了,侯君集怒吼道,“成何体统?”

    唐俭和郑元璹没理会他,也都走开了。

第619章 初秋

    初秋的叠州,风光大好。

    此时应当说是叠州一年中最美丽的时候,天高气爽,蓝天白云,远处迭山映雪,山下羌水奔腾。

    秦琅带着镇西军将士们凯旋,荣归故里。

    叠州门户,镇西军五星堡,远处山上传来烽烟讯号,堡内侦骑迅速出城。一塘塘骑带着五色旗如扇散开。

    五骑拉开距离,五个方向展开向前,走一段距离,举起一面旗帜向后方的五星堡报告军情,通过赤黄蓝白黑五色旗,代表不同的意思。

    这些塘骑其实是侦察兵加通讯兵,他们干的是既要侦察敌情,还要通报讯息的活。

    一塘五骑,五人齐出,五人侦察的时候要散开,但又不能离开各自视线,每人都携带信旗甚至是响箭,遇敌可迅速报警。

    秦琅率陇右军西征吐谷浑时,不管兵分几路,都设置塘骑,而且每路起码编有二十四塘塘骑,一路就是一百二十骑,行军时塘骑每人相距一里,散布范围最大可达二十余里。

    相比起以战斗为主的前锋游骑兵,塘骑更专注于传讯,游骑兵专注于捕杀敌方哨骑。

    五星堡后面山上的烽燧发出了烟火讯号,有大队人马接近,而且报告说是起码三千以上。于是堡内立即派出了一塘塘骑出堡,后面还又跟了一火十骑的游骑兵。

    塘骑散开前进,很快就奔到了十里开外,远远果然看到了一支队伍过来。

    赵小山勒停坐骑,赶紧举起了自己的旗枪。

    这把丈八的旗枪其实也就是一把长枪,有些不同的是长枪枪头下有一个插口,可以把他们背上的五色小旗插上去。

    赵小山插上一面青旗,举着旗枪开始缓慢摇动起来。

    其余四位塘骑看到旗枪摇动,也立即停止前进。

    游骑兵靠近。

    身为塘骑,需要的是体力好耐力足,尤其还要耳聪目明,赵小山仔细的打量这支突然出现的人马,看了会,惊喜起来。

    他赶紧把旗摘下,用旗枪划起大圈来。

    塘旗旗语,遭遇敌人摇红旗,发现敌人摇黄旗,敌人众多摇青旗,人少摇白旗,地形问题摇黑旗。

    所有塘骑都直属主将,塘骑汇报消息,沿途官兵不得拦截,各级军官不得拦截盘问,只能汇报于主将,否则军事从事。

    塘骑发现敌人后,根据情况不同,或旗语传令,或直接口耳相传,但只要出现敌人,就得保持一定距离的盯住,不许撤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是唐骑,大唐骑兵,我看到了,是咱们镇西军的旗帜,还有卫公的旗帜。”

    “是卫公率咱们镇西军回来了。”

    塘骑将自己的旗枪立在原地,然后策马奔回,靠近其它的塘骑。

    留下其它四位塘骑,赵小山直接策马奔回了五星堡。

    留守的校尉听说是秦琅回来了,立即大声喝令。

    “吹角,擂鼓,聚兵马,打开城堡,随我一起迎接卫公和弟兄们回来!”

    城外的十骑游骑兵,已经越过塘骑,一直奔到了秦琅等前面,远远看到果然是秦琅带着镇西军兄弟们回来,顿时激动的立即滚鞍落马。

    “镇西军五星堡游骑兵参见卫公!”

    秦琅看了眼那座矗立在虎穴仙女谷中的城堡,这次在上次陇右大战中一战成名,如今天下皆知的军事要塞,红旗飘扬,显得有几分高冷。

    “起来吧,为我们带路,回城!”

    游骑兵们兴奋的起身,奔跑着跳上马,在前引路。

    五星堡中此时只有二百镇西军留守,见秦琅回来,一个个全副武装,走出城堡来,在堡前恭迎。

    “恭迎卫公凯旋!”

    秦琅微微一笑,要起身下马。

    一名羌人城傍蕃兵,立即跑到马边,跪在地上,要让秦琅踩着他的背下来,秦琅摆手,“用不着如此,我自己下来,又不是七老八十。”

    “能让卫公踩着我的背下来,那是我的运气。”

    “不用。”

    秦琅轻松跳下马背,拍了拍这个城傍蕃兵军官。

    五星堡虽只驻了二百人,可旁边还是有不少城傍蕃子。

    旁边的安化土城,也有许多人正在赶过来,先前烟起,好些人还有些惊讶,等发现是秦琅回来了,一个个都跑来迎接。

    这处陇右大战之后才筑起的安化土城,原本是安置内附的羌人所设的县,是新开拓之地,春去秋来,这座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琅甚至都有些快认不出来了,首先一个大变化就是人多。

    城外的那条土路拓宽了许多,甚至夯实过了,还挖了排水沟,路边甚至隔一段有了个公厕。

    而路上人来人往。

    更让人惊叹的是,安化土城,原本也只是座有个大土围子的土城,其实里面也没多少房屋人口,但现在,明显能看到这座与五星堡隔了一条白龙江相隔的土城,大变了样。

    城墙似乎更高更厚实了,城门居然还包砖了,还加盖了城门楼,更气派了。

    门口也有镇西军带着城傍蕃兵守卫,还有市署官员带着税吏在登记检查。

    “挺热闹啊?”

    那位校尉赶紧笑着告诉秦琅,自秦琅率陇右九军出征西进后,接连打了许多胜仗,后方自然也就更加安宁。而陇右军这次独特的招商模式,也为叠州带来了更大的商机。

    无数的剑南山南陇右关中等地的商人,把许多货物也运到了叠州这个镇西军大本营,随着前方战事不断高奏凯歌,也有许多商人从吐谷浑运回大量的战利品物资等,这些东西运到叠州,使之这里迅速成为了一个集散中心。

    做为叠州门户的虎穴仙女谷的安化土城,因为紧邻边境,又有天下闻名的强大五星要塞的保护,使的这里迅速成为了一个热闹的交易中心。

    过去逢五逢十才开市交易,如今这里是天天交易不断,人来人往。

    现在安化土城里,连嘉德银行和开元钱庄都先后在这里开设了分号,随着许多家大商号也陆续进驻,使的这里越发的兴盛热闹了起来。

    秦琅家本早就已经进驻叠州,这次管事的更是看准了调拔资金人手,对安化土城来了个紧急扩建改造。

    于是现在的安化土城,城墙也加高加厚了,城门也包砖了,还加建了城门楼,甚至挖了护城壕沟,更加说城外拓宽了道路,城内新规划了市场,商业街,住宅区,娱乐餐饮一条街等等,甚至还新建了几个手工坊加工区。

    就连城外,都新规划了好几个占地广,用人多的大作坊,羊毛纺,毛毡纺,皮革坊、马车坊、马行等。

    当年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曾经大胜之后获牛羊百数十万,结果最后班师入塞时却只登记入马三万匹。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当时出征的汉军良家子们折损了许多战马坐骑后,直接就在塞外更换了,另一方面这些良家子汉家们跟唐朝府兵差不多,也一样会劫掠抢夺,许多马匹都或抢或分赏,直接就到了他们名下,带回来时已经不再登记。

    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当时汉军虽然军事上大胜,可后勤这块跟不上,无法把许多缴获带回来。尤其是对于搞轻骑长途奔袭的霍去病来说,他是孤军深入敌后,搞闪电突袭,以战养战,因此虽然胜仗打了许多,也缴获了许多,可根本带不走,多数时候不是烧掉就是抛弃了。

    结果西汉出征匈奴,官府登记自己军马损失了十几万匹,结果却只入塞三万匹,反折损巨大。

    此次秦琅西征却不同,一路打胜仗,敌人一路逃,唐军一路招降纳叛不说,还早早就招募了许多合作的商人,陇右军在前面打仗,商人们后面跟着接手处理这些战利品,基本上就没有浪费过一点。

    哪怕是吃过的牛骨头,商人们也一样会运回去,想着法子变现为钱。

    这海量的战利品缴获,商人们跟蚂蚁搬家一样的往回搬,自然是先搬到陇右沿边诸州,叠、洮、鄯这几个沿边交通要地,自然就是首选。

    东西运回来,然后开始再分割处理,原料或经过粗加工销售,或直接售卖给其它商人等,这使的前方战事正隆,后方边境诸州却一片工商兴盛繁荣的场面。

    无数的商人涌入,也带来了大量的热钱,贸易兴盛,甚至带动了手工业的爆发,连带着金融这块都起来了。

    看看如今这里遍地的银行、钱庄、金银铺、镖行、质库、典当行,都赶来争相开展存款借贷、汇兑、典当、押运等等业务,就可知道这里的火爆了。

    秦家的管事们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里面发展的最好的,不但各项业务进驻的最早,而且还顺势搞了一波房地产开发。

    秦琅转身瞧了瞧那些兴奋的凯旋镇西军士们,一个个在鄯州时都已经分到了他们该得的那份,只不过都是以银票、庄票等形式发给他们的,他们可凭这些票据到各州的相应钱庄银行兑现。

    他们内部订购的牛马等物,则也可在陇右诸州指定合作商那里却兑换。

    大家一路赶回了叠州,现在自然就想第一时间兑现自己的赏钱,兑换自己先前认购的牛马等。

    “全军就地解散,所有人可以自由活动了,想要兑换赏钱的,领取物资的,去吧,领了钱也可以在城里稍快活放松一下,但是记得早点回家,赏钱都是拿命换来的,带回去与家人分享。”

    “你们的功劳也已经上报朝廷了,还要等兵部核查评叙,最后能不能授勋给官,这些要等消息。”

    一群镇西军士听了欢呼一声,立即喧闹着解散,纷纷向秦琅告别,涌向安化城中。

第620章 门阀

    初秋的叠州安化城中,秦琅被县中官吏等请到了县衙,简单的坐了会,随便听取了一番汇报之后,秦琅便拒绝了他们要办接风宴的提议。

    由秦家在安化城中的大管事带着回到了城中的秦家别院,这处院子挺大,也很气派,尤其是有种低调的奢华感。管事很用心,营造的时候还暗藏玄机,这座占地不过几十亩的宅子直接邻近东城,宅子既有地下密室,也有夹墙暗道,更别说还建有小碉楼,就是个小号版坞堡。

    秦琅让亲军只留下一队人当值,其余的也都给他们放了个假,让他们上街兑换赏钱,领取订购之物,顺便上街潇洒快活去了。

    大院里看过一遍,秦琅倒觉得不错,这管事是个人精,这房子并不没有修成那种长安洛阳的豪宅样式,反而是充分融入了这西北的特色,设计师很有格调品味,细节之处很有功夫,是秦琅喜欢的样式。

    尤其让秦琅喜欢的还是当初选址的时候,他们特意把一眼温泉给圈了进来,然后特意修了一座温泉池子,躺在里面泡着温泉,确实让人彻底的放松下来。

    拒绝了美人伺候的好意,秦琅一人躺在池子里泡着,泡了会躺在池沿子上,舒服的居然睡着了。

    等一觉醒来,召唤管事,才知道他居然在这里睡了有一个时辰了。

    管事一直站在旁边守着,没打扰他。

    重新泡了一会,再冲了个热水澡,换上干脆舒适的衣服,一件棉布中衣,也没再套件织锦半臂,直接在外面罩了件丝绸的缺胯袍衫,腰间系一条猪婆龙皮带,脚上踩一双木屐,头发未干,直接披散着。

    来到前厅,管事们已经备好了茶和点心。

    一道蒸红豆糕,入口即化,最适合做茶前点心,小而简单,却又不会抢夺喝茶的口味。

    吃一口,很熟悉的味道。

    “这是鱼娘子特意从长安派过来的厨娘,是平康坊府里的老人了。”

    秦琅听了,微有些意外,不过既然是鱼玄机派来的,那这人到底只是个厨娘,还是说是百骑司的暗桩密探,也就不好说了。

    不过秦琅也没在意,要想杜绝皇帝的胡乱猜忌,最好的办法,还是得满足他的一些偷窥**,保持适当的公开透明,皇帝也就能安心了。

    “这糕点不错。”秦琅吃了一片,赞赏道,“我记的不错的话,这位厨娘应当就是公孙大娘吧?她的茶点确实做的好,深得我意,赏银钱两枚。”

    吃了点茶前点心垫肚,接下来就可安心享受茶了。

    管事问秦琅喝什么茶。

    “茶庄最近新出了一品茶,是江南西道的新品,名为狗牯脑茶,产于狗牯脑山,此茶叶片绿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茶叶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绝。”管事向秦琅推荐新茶,“这些如今在江南十分风行,尤其是在士族间十分喜爱,价格如今已经猛涨,居高不下,有价无市。”

    秦琅微微一笑,茶叶这东西,说到底也只是饮品,和酒类似。品质好坏肯定是有的,不同产地的茶叶味道不同,甚至不同的茶庄作出来的茶也口感不一,但说到底也只是个茶叶。

    一款新茶,能够这么火,无疑这里面肯定有秦家茶庄这块管事们的炒作营销,尤其可能是搞了饥饿营销,毕竟新茶嘛,产量肯定不大。

    秦琅发现自家的管事们,如今一个个都已经有几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都成了营销大师,好在秦琅向来强调要注重品质,所以倒也没哪个敢大胆的光管营销,强大的营销术配上稳抓的品质,和良好的客户体验,使的如今秦家的商货确实口碑很好。

    “那就来一壶狗牯脑茶。”秦琅拒绝了茶侍。

    漂亮的茶侍女搞茶艺表演,这是现在许多茶庄茶楼的特色服务,但秦琅有时觉得有些过度包装了,不太喜欢。

    安静的喝个茶,回归本质挺好。

    “叫这里的管事过来,开个茶会,边喝茶边汇报下工作。”

    秦琅不是那种控制欲特别强烈的人,他会放手,但也不会说就完全放任不管,有空的时候,还是会抓一抓,管一管的,他要做的只是把握大局方向,上体细节执行,还是交给下面人。

    管事很快来了十几个,这都是秦家在安化这块的各方面负责人,有负责商业的,要负责手工作坊的,还有负责田庄、牧场的。

    现在的秦家,就有如一个规模巨大的集团公司,秦琅这个老板其实没多少精力负责具体事务,于是秦家有了庞大而又强悍的职事管事掌柜团队,层层指挥,还有监管督察,职责分明。

    虽然都是职业经理人团队在管理,但因为秦琅实行了身股制度,不论是管事、掌柜、庄头,还是下面的伙计,每个职位,都按职位、年资等设立了身股,也就是岗位干股,能够得到年终分红,甚至还设立了业绩奖,表现出众,干的好,那么奖赏了是丰厚的。

    在这利益的驱动之下,虽然他们不是秦家人,可一样都会很用心很卖命。位置越高,业绩越好,能分到的分红奖励也就越多。秦家从大管事到伙计一共有二十九级,其实就是仿的朝廷散阶二十九品。

    朝廷官阶,三品以下,每品又分正从上下,而二三品只分正从,一品则只有从一品,故此九品官职,实际上是二十九阶。

    秦琅也简单的照搬,同样是二十九阶等级,另外还有学徒以及编外临时工十八级,学徒以下就是没有身股了。

    秦家却也没简单的吃大锅饭,在不同的作坊、商号、田庄做事,虽说同一行业的职位底薪是相同的,但根据所处的不同地区,做出的业绩不同,利润相差,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补贴、奖励、分红等。

    说白了,竞争是很激烈的,全凭本事,秦家这个集团内部,大家也要各凭本事,分成了一个个团队,团队做的好,大家才分的多。

    一些效益好的团队,底薪加身股分红加业绩奖励加补贴等,绝对是要比对应等级的朝廷官员们的表面俸禄还要高的。

    这几年,已经不但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管事被挖过来,甚至有许多人开始主动跳槽过来了。

    除了商人管事掌柜、作坊工匠等,甚至现在还有不少寒门出身的读书人,或是原来的官府小吏们,一些不太如意的读书人,都开始有人加入秦家,成为管事掌柜等,虽说管事身份不高,但好处实打实。

    叠州安化城虽然只是一座小城,在秦家的整个商业布局版图里,本来微不足道,可因为秦琅在叠州任都督,秦家自然就特别重视这里,开始往这边倾斜资源,这既能利用好规则,依借秦琅的庇护好发展,同时也是要支持秦琅在这边的任官,为秦琅提供政绩。

    秦家不需要搞权钱交易,不用仗势欺人,但秦琅做为都督,起码秦家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凭这个,秦家其实就能够迅速发展了。

    叠-泯、渭、秦-长安,

    叠-武、利-成都,

    叠-武-汉中,

    叠-武、利-渝州、荆州。

    秦家已经围绕叠州,打通开拓四条重要商路,另一面,叠州-吐谷浑伏俟城,叠州-党项河口,叠州-河西凉州,这几条线路也一样在开拓。

    叠州虽说处于陇右边塞,但随着唐先后击败降服党项、吐谷浑后,叠州这边州边患消除,边市机遇加大。

    党项马、青海马,还有皮毛药材等都成为优质进口货物,而党项、吐谷浑甚至更远的白兰、苏毗、吐蕃、泥婆兰等,这是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重要出口市场,过去限于战争等原因,一直没有怎么开发出来。

    而现在,随着边境局势的好转,需求激增,这个市场打开来,谁能抢占先机,无疑谁就能大赚一笔。

    虽然叠州远不如成都、凉州、兰州大,但毕竟位置更前,也一样有着自己的优势。

    秦家管理高层们就定下了一个依托叠州,打造一个重要边境商埠的想法,有秦琅做叠州都督,秦家的发展不用担心受到打压、限制、为难。打造商埠,开展进出口贸易,并将一些重要的手工作坊直接在叠州开设,减少运输等环节的时间和成本。

    搞外贸加工,做进出口贸易,不得不说,想法很大胆。

    秦琅听了后,对此倒是挺感兴趣的。边境上搞外贸加工,好处还是有不少的,比如能节约运输成本,甚至降低人工成本等等。

    在叠州加工生产对外贸易所需的商货后,然后直接就可以在叠州商埠销售,也可以由秦家自己的商队,运往党项、吐谷浑,甚至是西山诸羌,白兰,乃至吐蕃、象雄、泥婆罗和天竺诸地去。

    长途贸易是很赚钱的,虽说也确实危险辛苦,但其利润相当惊人。

    当然,除此外,秦家在叠州也还发展农业种植,主要以商屯为主,购买奴隶种植棉花、油菜、麦粟,产出的粮油等,或加工为衣物或榨油,都直接销售给陇右的边军,换取盐茶糖引等好东西,也可以供给商人,也能获得远比中原粮食种植还高的利润。

    不过这样的农庄,需要大量的奴隶和牛马,管事向秦琅请求拔给更多的奴隶,或是拔给他们更多钱,让他们可以就地或在附近市场采购奴隶。如今叠州这边因为偏僻,所以土地价格很低,购买土地进行商屯种植,官府甚至还有很大的优惠条件,十分划算。

第621章 妻妾

    “想法不错,不过叠州这里,不要搞太大,慢慢来。”

    厅里,秦琅一边喝着莲子汤,一面提醒一众越说越兴奋的管事们,这些管事级别都不算高,有机会借助秦琅镇叠州的机会,把这里搞起来,那么他们的级别自然也能迅速提升,更别说还会有收入上的暴增。

    机会难得啊,他们恨不得围绕叠州,直接投他个几十万贯进去。

    没想到,秦琅却直接给他们来了盆冷水,说要慢慢来。

    “三郎,我们研究过,如今西北局势很好,未来几十年内都不会有大的战事,起码一十二年安稳太平是能保证的,所以这个时候抢先投入大本钱,也将最先获得大收获,绝对是划算的。”一名管事赶紧道。

    秦琅却只是摇头。

    未来几十年这边不会有战事?

    秦琅不认为,吐谷浑这次被打趴下了,可并没被打死,他斩杀了可汗伏允,但也只能是立了三个检校都督。

    而他到叠州前,路上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皇帝和洛阳朝廷诸公正在商议如何处置吐谷浑一事,据说现在朝堂上争议很厉害。

    可有一种声音已经渐占上风,那就是册封一位新的吐谷浑可汗,而且人选都选好了,就是慕容顺。

    他们认为吐谷浑保持一体,册封一位亲唐的可汗,更有利于控制吐谷浑,有利于西北边疆的安宁。对于秦琅把吐谷浑一分为三,直接设三个都督府的做法,他们很反对,认为这样做,不符合传统,更不利于边疆安定,只会让吐谷浑内乱起来。

    而一旦内乱,大唐就需要插手,需要干涉,可能还需要出兵,到时得投入许多人力物力兵力,甚至还可能导致边境战乱,得不偿失。

    对于吐谷浑之地,朝廷诸公,虽然也都意识到他的重要性,比如吐谷浑的安定,对于大唐对河西的控制非常重要,吐谷浑乱起来,河西就会受到威胁,更别说大唐要深入西域的话,吐谷浑更要安定。

    但是,许多人也认为,只要保证吐谷浑听话受控制就足够了,再过多的干涉,成本上划不来,与其总盯着吐谷浑,不如把眼光放到西域去,把丝路重新开拓到西域去,甚至对内乱中的西突厥加大干涉。

    他们始终还是认为,突厥才是大唐最大的隐患,吐谷浑嘛,顶多疥癣之疾,既然现在都不痒了,那就不用再花太多精力去管他了。

    皇帝还没有最终表态,但秦琅结合历史上的结果,已经能大致推测出皇帝可能做出的表态,党项可就是一个先例。

    秦琅父子灭了党项,可皇帝的处置却也还是全党项一族,实行羁麼之制。吐谷浑实力更强,地方更大,朝廷处置起来必定会更慎重。

    吐谷浑若是复国,就算慕容顺做可汗,可慕容顺久在中原为质,在国中人心不附,当个大唐的都督还好,可若当大汗,只怕会有许多人不服,更容易激起冲突内乱。

    当然,秦琅现在对西北边境不太放心,还有一个大敌,那就是吐蕃。

    吐蕃已经灭掉了同属西羌中的苏毗女国,距离党项也就差一个白兰,离吐谷浑也已经接近了。

    吐谷浑此时被大唐打的半死不活的,大唐若不趁机把他纳入疆域统治,那么吐蕃这头下山猛虎,肯定就会打吐谷浑的主意。

    这本就是历史上要发生的事情,吐蕃在高原上崛起扩张,其东、南两个方向都不怎么适合扩张,雪域高原,河谷纵横,相反,向北面扩张,却是从高向低,而且是以草原为主的地形。

    这恰似猛虎下山,是最利于扩张进攻的。

    苏毗被吐蕃趁内乱干涉吞并,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苏毗被吞并消化后,吐蕃下一个目标不是白兰羌就是党项羌,而最大的目标,必然还是吐谷浑。

    吐谷浑此时刚好虚弱,党项也是元气大伤,都被大唐收拾过,吐蕃这要是再冲过来,他们谁也挡不住。

    大唐到时只能面对这只吐蕃猛虎,要么两强硬刚,要么就得坐视吐谷浑被吞掉。虽说大唐肯定比吐蕃强,但吐蕃也是新崛起的高原霸主,正是强悍之时,尤其是他们最适应那种高海拔地形,若是说唐军在青藏高原跟他们打,还真不好说胜败,只能说谁准备更充足,谁更有机会。

    未来叠州面临战乱的可能性很大,而秦琅也知道自己这个叠州都督怕是要当到头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也不愿意在这里投入过多。

    “军屯可以搞,牧场也行,贸易当然也不错,弄点作坊过来也是可以的,但都要慢慢来,不要把步子迈的太大,当心扯到蛋了。”

    秦琅的话,无疑给兴奋的秦家安化管事们泼了一盆冷水,透心凉凉。

    他们无法猜测为何计划在秦琅这里通不过,可既然秦琅这样说了,也宣布了他们计划的夭折。秦琅是家主,向来说一不二的,尤其是他的商业眼光向来极好,没有人敢置疑。

    “吐蕃你们知道吧?近几年崛起很快,在高原上势力很强,我认为应当多组织几支商队,加强与吐蕃的贸易。若是能够顺便再多收集一点吐蕃的消息就更好了,比如山河地形,道路城池,部落人口,生活习惯,宫廷秘闻等等,都可以多收集一些回来。”

    管事们不明白秦琅怎么突然提到吐蕃。

    在他们的商业计划里,虽然对外贸易也是重要一环,可吐蕃和泥婆罗都属于外贸计划里的一小部份,因为太过遥远,往来不易,他们外贸计划,重点对象还是吐谷浑和党项,顺便往西南的西山八国那边拓展一下。

    其实不仅是秦家的管事们对吐蕃不够重视,朝廷也是一样。

    并不是说大唐君臣们不知道吐蕃这么一号国家,他们也清楚的知道在高原上有这样一个国家,但也就仅此而已,对吐蕃漠不关心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吐蕃暂时还无法威胁到大唐。

    毕竟吐蕃在大唐眼里,跟泥婆罗、天竺诸国没啥两样,都是极遥远的国家,双方都不接壤邻近,过去吐蕃也从不曾跟中原有过正面接触过,所以大家为什么要过多关注这样一个小蛮国?

    关注吐蕃,还不如多关注下高句丽,毕竟当年隋亡国也有很大原因是数征高句丽败亡引发的,高句丽立国七百年,可就是在当年汉朝的辽东诸郡基础上立起来的,更别说魏晋南北朝以来,不断的向西蚕食吞并辽西,袭扰侵略辽西。

    早晚大唐还是要收拾高句丽。

    又或者说西北方向,吐谷浑直接威胁陇右河西,影响大唐重返西域,这才是如梗在喉呢。哪怕就是西域的高昌小国,也比什么吐蕃更让大唐关注,毕竟高昌这些年依附于西突厥,国内有部分亲突势力不太老实,对大唐不太客气,经常袭扰大唐的丝路商队,阻拦胡商西来。

    没有人觉得吐蕃有什么资格可以得到大唐的关注,更不会觉得吐蕃会成为威胁。

    不过秦琅知道历史,所以知道吐蕃是个怪胎,几乎是伴随着大唐的建立而崛起,然后双方斗了二百年,最后又一起灭亡。

    吐蕃真的能威胁大唐,他们夺取了陇右,甚至打进关中,一度攻占长安都城。

    这样的吐蕃,怎么可能不是敌人呢。

    历史上,就在几年后,吐蕃可就要杀入大唐,双方展开了第一次大战,吐蕃让大唐第一次真正重视他们。

    秦琅不希望等到被吐蕃人杀进家门时才来发现他们。

    当然也不希望自己重金投资叠州,最后让吐蕃人给抢了去。

    秦琅想的一时有些远,便发起怔来。

    管事们见了,也不敢打搅,便都沉默的坐在那里。

    “其实。”

    秦琅回过神来,“叠州这里慢点来,你们的计划可以放到松州去,缩小点计划规模,在松州搞吧。那是我阿爷的世封地,不用担忧政策变动什么的,有阿爷支持,可以放手去做。”

    管事们倒是意外一喜,本以为计划就此被打回,谁料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居然给他们引向了松州。

    松州也一样,关键是这个计划由他们来实行就好。

    茶会结束,管事们带着欣喜退出,秦琅已经同意由他们去松州开始自己的商业计划,甚至还特批了钱款和人员的调动,让他们好生欢喜。

    回到书房,开始阅读各种信件,有家书,也有朋友们的信,甚至刚分别的程咬金刘兰成等也有信来。

    好在也没什么要事,都是抱怨侯君集唐俭这些人,秦琅也懒得理会。

    妾侍玉箫和幼薇的信他看的较为仔细,玉箫的信里说的最多的还是儿子秦俊,说这小子如今又长大了许多,总是问耶耶哪去了,说儿子想念父亲了,她也想念三郎了。

    鱼玄机说儿子出生时只有四斤八两,说是动了胎气,有些早产,孩子有点先天不良,而她自己又没奶水,只得请了一个工部员外郎的妻子来做乳母,信中说了许多话,能看出她生了孩子做母亲后的许多变化。

    最后她让秦琅给孩子取个名字,秦琅想了想,提笔在信上写下一个仁字。

    秦俊秦仁,大哥叫秦俊,二弟就叫秦仁吧,希望这个早产儿能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长大,生下来就是武都侯了,这辈子也不求他有什么大出息,健康安稳的当个仁孝的富家翁也好。

    信后,却还有意外惊喜,擅长工笔的鱼玄机,居然亲自为儿子画了一副小像,看着那个瘦瘦小小的孩子,他突然有几分迫不及待的想要回长安了。

    未婚妻长乐公主也给秦琅写了数封信,先前在军中没有收到,都积存着,一封封打开,一笔字倒是写的真好,很有淑女气质,词句里也感觉的到成长了许多,想想,她也九岁了。

    距离当初的十年之约,已经过了一半。

    公主年前随皇后去了洛阳,如今一直呆在洛阳,只是说很不习惯洛阳,还是喜欢长安,又说许久不见十分想念。

第622章 开疆

    秦琅要反,侯君集在陇右向洛阳天子密奏,搜集了一大堆他所谓的谋反证据,却丝毫不知道他的这道密奏皇帝亲自开启看过后,便直接放在火盆里烧掉了,留都没留一下。

    秦琅不仅仅是皇帝的女婿,而且现在还是皇帝的宰相,更是在不久前被皇帝亲赐免死金券,并特旨敕封将来死后配享太庙陪葬昭陵。

    侯君集所谓的那些谋反证据,在南征北战打过无数大战的皇帝看来,只是前线统帅最正常不过的行事。虽然有些地方,也确实还值得商榷,但在秦琅灭国之功下,这些小节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仗打完了,西海道行营和西海道节度使府,应当罢撤了。”

    洛阳宫,紫宸殿中。

    开府仪同三司、司徒长孙无忌最先提起了这件事情,其实这个事情早就要谈了,只是皇帝一直没开口,谁也不好先开口。但看着皇帝一直不开口,长孙还是替皇帝开口了。

    “我大唐以府兵制为基本军制,平时府兵务农,将军坐衙,战时军府调兵,卫府点将,战后兵归于府,将归于卫,这是制度。如今战事既平,自当按惯例行事。”

    皇帝今天胡子有些拉碴,眼神有些憔悴,似乎一夜没有怎么睡好。

    “秦琅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今既然陇右战事平息,自当兵归府,将还朝,宰相重回中枢。”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也开口了。

    中书令温彦博却提起了另一件事情,“今年国运好,全国夏收丰产,秋收又将丰产,这将是连续三年丰收。三年丰,而积一年余粮,陛下,臣以为可御驾返回西京。”

    百姓三年丰收,没有战乱灾祸,还能余下一年粮食。连续九年丰收,能余三年粮食,这便是一登,两登为平,是十八年的好丰收,而三登就是二十七年的好年景,能余九年的余粮,是为致泰平。

    大唐开国以来,统一战争、唐突战争、旱灾、水患,蝗灾不断,灭了突厥,又来了三年寒流霜灾,如今终于挺过来了。

    这已经是第三个丰年,朝廷也终于又能积攒下余粮。

    当初为了就食皇帝率御驾携文武、禁军等移驾洛阳,立洛阳为陪都,在这里也呆了两年了,过了两年节俭、简陋的日子。

    现在东突厥也灭了,吐谷浑也灭了,党项也臣服了,粮食也有积余了,温彦博认为此时不是议论其它,而是谈论迁回长安的事。

    这眼看着又要过年了,他认为贞观五年的正旦大朝会,应当在长安举行,要让四方藩邦,重新见识一下大唐的天朝上国威仪,而不是在这简陋的洛阳宫里会见四方使者。

    毕竟洛阳虽然挺大,可经过统一之战,确实损毁的严重,尤其是洛阳宫,许多主殿都被拆了,皇帝长期呆在这里也不合适。

    就算做为陪都,将来也应当有条件时修一修再来住。

    侍中杨师道也赞成迁回长安。

    “那就准备一下,天寒之前迁回长安。”皇帝居然很痛快的同意了回长安的提议,甚至都没再询问其它宰相们。

    房玄龄、魏征、戴胄、萧瑀等一干宰相参政,也没有人出人反对,此时既没了粮食危机,也没有了陇右战事,迁回长安也就水到渠成的事。

    大家也愿意回长安。

    迅速达成了迁回长安的一致后,长孙无忌再次旧事重提。

    “陛下,西征已毕,行营应当罢撤,将领回朝,府兵归府。”

    李世民静坐倾听。

    吐谷浑之战,确实打的漂亮,打的出人意料,虽说有些行险,可结果太漂亮了。李世民都不曾想过,秦琅能够一战功成,然后如今事实证明,确实就是如此成功。

    伏允的那颗干巴的首级,都已经送到了洛阳,皇帝和宰相们都见过了,还送回长安摆到太庙去了。

    仗打完了,他和宰相们针对善后的事情也议过多次,对于吐谷浑的处置还有些争议,但战事确实已经结束了。

    吐谷浑境内剩下的一些部落人马,也纷纷是望风归降,主动内附,没有谁敢再试图抵抗。

    秦琅在陇右两年了,表现的出人意料的好,两次陇右之战,一次西征之战,降了党项,灭了吐谷浑。

    这小子现在不知道如何了,陇右的风霜,是否让这小子成熟稳重了?

    是时候召他回来了,侯君集弹劾他的那些罪证李世民自然不相信,但他也看出一些问题,秦琅似乎不再是曾经那个少年了,那时的秦琅年少勇猛,却又率直。但现在,明显有些不一样了。

    他们君臣之间曾经有过一些误会隔阂,这两年有点疏远了,是时候把他召回身边,增进点亲密。

    在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诸位宰相参政们的谏议下,李世民下诏,罢西海道行营,罢西海道节度使府。

    秦琅免去西海道行军总管、西海道节度使、陇右道宣抚使、叠州都督等外职。

    派使者前去宣旨征召还朝。

    薛万彻接任叠州都督兼刺史,梁建方改任洮州刺史······

    派去陇右迎接秦琅的使者,还携带了另一封诏书,除授侯君集西海道宣抚使。

    当使者离开洛阳时,朝廷也已经着手准备回迁西京之事。

    洛阳宫里,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坐在夜色里欣赏着月光,秋夜清冷,星星很美,月亮很亮。

    “听说好多人在弹劾三郎?”长孙皇后难得的关心起朝政之事。

    李世民抱着睡着的皇九子李治,轻轻的拍打着儿子,“其实也没什么,这小子年纪渐长,本事也渐长了。在外功劳大了,行事也不免有些专横跋扈了。”

    皇后却望着丈夫道,“臣妾也知道三郎与陛下当初有过误会,只是时间过了这么久,三郎在外几年,却是又立下泼天之功,如今有人试图挑拔离间,陛下切莫听信谗言。三郎人虽年轻,可对陛下忠心耿耿,又是个大才,陛下莫自毁干城。”

    “况且,三郎还是我的长婿,再过几年,长乐就要出阁成亲,陛下当慎重。”

    皇后对得会说这样的话,李世民不由的沉默。

    说心里话,这些天他都没睡好,心里有股子妒忌的情绪在蕴绕。尤其是侯君集的密奏,虽然他烧掉了,可那些话却一直还留在他的脑海里。他告诉自己说这些不可信,但事实上却总记的这些话。

    这个年轻的女婿立的功劳确实一次比一次厉害,过去他也只是能出些急策良方,后来展现出的是经济财税的本事,可现在随着秦琅统兵打仗的本事越来越了得,皇帝妒忌了。

    世上怎么有这么厉害的年轻人?其它方面强就算了,可打仗居然比他都强,他十六岁开始起兵打仗,一生没打过几次几段,在这方面是极为自信的。而秦琅却在比他还年轻的年纪里,就取得了比他还要强的战绩。

    虽然他也告诉自己,自己这生打过的仗不是秦琅能比的,自己马上打下了半个大唐江山,秦琅不过是打赢了一些西戎蛮子而已。

    可心里那股子妒忌却越来越强。

    如今皇后一席话,让刚过而立之年的皇帝心头一警。

    自己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妒忌臣子的功劳?

    “其实秦家父子劳苦功高,却都十分谨慎低调,秦琼就不用说了,秦琅这两年也越发沉稳了,陛下实在没有理由却猜忌他怀疑他。”

    “我岂会猜忌秦琅?”李世民呵呵笑着,只是笑的有些尴尬不自在。

    “我打算给无忌世封到湟水源头,在鄯州之西北,西湖海的东北处,设海晏州,世封无忌,子孙世袭。”李世民左顾而言他,转移话题,“这块地方还不错,宜耕宜牧。”

    这块地方原本是鲜卑乙弗部的地盘,这次西征兵,乙弗部被迁往且末、鄯善,李世民打算干脆把原紧邻鄯州的这块湟河源头之地,直接划入大唐,做为功臣世封之地。

    既可封赏功臣,又可屏藩边疆,还能做为朝廷正州与藩属吐谷浑的缓冲地。

    在李世民的计划里,是打算要把陇右西境,推进到西海湖边的,以后以西海湖为边境湖,沿西海湖东面,划出许多块功臣的世封州,以继续推行他的功臣世封制度。

    西海湖以南,大非岭到积石山一带,东西以黄河为界,黄河以西归吐谷浑,而黄河以东,到原来陇右边界地区,都要划入大唐直属疆域,做为世封功臣封地。

    而青海湖以北,从大通山到祁连山,包括现在说要封给长孙无忌的湟河源头,李世民也都打算纳入大唐的直属,都做为给功臣的世封地。

    这样一来,大唐的陇右西界,将向西推进三百里。

    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陇右与河西之间,连接更坚固,大唐与西面吐谷浑和党项之间,缓冲区更大。

    而这南北长达千里,东西宽三百余里的新疆域,还能成为大唐优良的战马牧场,怎么合计都是十分划算的。

    长孙皇后没料到丈夫会突然提到兄长的世封地去,她知道这个海晏说的是哪,可却并不好评论好坏,只好结束话题,专心饮茶赏月。

第623章 仆射

    “辅机你觉得这块地方如何?”

    早朝结束后,皇帝留下长孙无忌,御书房里,妹夫和大舅哥一起吃着早点。早点也挺有特色的,居然是用新鲜宰杀的羊网油,裹上新鲜的羊肝碎,用线绑上,然后蒸熟便切来装盘吃。

    这是正经的吐谷浑西海边牧民们的地道美食,皇帝请长孙无忌吃这个,倒也跟他要谈的封地之事很应景儿。

    虽说是吐谷浑人的食物,但御厨子们加工却又比较精细。

    羊网油里包的,不仅是新鲜羊肝,还有羊心、羊肺,趁刚宰杀还新鲜,扒下来剁成碎末,加上葱花、蒜末、姜粉、青盐、胡椒粉、和扶留藤粉,然后还要再拌入炒面,搅和成陷,上笼蒸熟,再放凉,切片薄片冷吃。

    不用再蘸调料,就这样就着点小酒,那真是个风有一番滋味。

    长孙无忌本就是鲜卑人,而长安经历关陇集团建立的几朝来,也是胡风大盛,包括吃食饮用习惯方面,都很有胡风,包括以羊肉为上选,喜欢吃羊肉,口味较重。

    “海晏,海晏河清,这个名字好,陛下用心了。”长孙无忌吃着这脂裹肝,还不忘记奉承了妹夫几句。不过这里没有其它外人,也没有御史什么的,倒没那些礼仪规矩,比较轻松。

    “七百里河湟谷地,是陇右最肥沃的一片土地了,海晏处于湟河源头,西接青海,北邻大通山、浩门河,东邻赤岭鄯州,宜耕宜牧,东西一百六十里,南北二百二十里,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西汉末年,王莽曾经诱使西海羌人献地归附,设立西海郡,郡治便在这海晏,东汉时曾移金城西部都尉于西海故郡,设龙耆城,移民屯垦。”

    李世民指着地图,“先前这是鲜卑乙弗人的地盘,如今乙弗首领阿豹归降,秦琅先前将他部落迁到西面且末鄯善去了,这里暂时空出来了,我便打算把你分封过去,如何?”

    这块地方,山地占了四成半,滩地占了四成,低山丘陵占了一成,湟水谷地占了半成。虽说适合农耕的湟水谷地才占半成,可湟水谷地十分肥沃,不论是降雨还是气候,还是土地肥力,都极适合耕种,滩地、丘陵,也十分适合放牧,沿湟水河谷连通鄯州、兰州也很方便。

    这样的地方,怎么看都比给秦琼的松州,给秦琅的武安州强的多,起码离长安就很近。

    河南长孙家本就出身北魏拓跋鲜卑,这样宜耕宜牧的西北边地,可谓是极适合他们家族的,这也是皇帝妹夫,给大舅哥的特别优待了。

    光是这南北二百二十里,东西一百六十里的面积,就足够惊人了,一块如此大的实封还是世封地,就算是在原吐谷浑乙弗部的地盘上新设的,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长孙无忌确实有些心动。

    之前世封制新提出来时,他是坚决反对的,反对的理由,主要是认为这样的边疆封地太偏僻落后,说是世封,实际上就是被变相的踢出了京师,踢出了政治中心。可是看着秦琅秦琼爷俩的世封地,虽说也偏,这两年不断往里面扔钱,可他也一直关注着,知道秦家这封地搞的有声有色起来,尤其是秦琅的武安州封地,当初是一路打过去的,但现在居然有几万户人口了,那岂不是等于实封数万户?

    想想他们才实封千三百户,相差多大?

    况且秦琅在那边又是挖金矿,又是炼铜铁,还挖起了石炭,晒起了盐,搞起了海贸,据说那是日进斗金,想想就让人不免羡慕。

    而且秦琅父子得了封地,不也还继续在朝中当官,妻妾儿女们,不也还留在京中,并没有说一受封,就立即得举族迁往封地,无故不得出封这种严格规定。

    想想,也开始松动起来。

    现在确切的看到了自己的封地,封地这么大,离长安也较近,那里的气候等,也不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你若觉得这海晏城不好,朕还可以任你挑选,从祁连山到积石山,从大非川到河曲,你随便挑一处。”

    皇帝如此大方,让长孙无忌真有点受宠若惊了。不过盯着地图左瞧右瞧,似乎这海晏倒是极好的,其它好地方也有,可也未必就比海晏还强,这里最关键的还是这湟水源头谷地,适合农耕,这样的地方,在西境外,可是不多。

    绝大多数地方,虽是良好的牧场,可却并不适合耕种庄稼的,而长孙无忌也是很清楚,唯有适合农耕的地方,才有可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那样才能容的下更多的人,只是放牧的话,其实发展潜力有限。

    能够得一块世封之赐,并不容易,除了那些原本的边地汉酋俚帅蛮首们,真正的朝廷臣子,能得世封,必须得是有大功之臣。

    首先一点,起码得是实封国公,光是这一条,就能把现在朝中九成九的有封爵的贵族给打下去了。

    有封爵的不少,可有实封的却少,有实封还必须是国公的更少。

    而皇帝的那个小本子上,真正纳入世封考虑的,其实还更苛刻,现在只限于有功臣封号的实封国公,而且还以贞观朝功臣优先,以秦王府旧部优先。

    长孙无忌倒是都符合这些条件的,他是李世民的潜邸心腹,也还是玄武门之变的夺位功臣,当初论功第一,跟秦琼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是并列的。

    当初没给长孙第一个实封,是他开始一直反对,二来他是外戚,所以最后皇帝给了全力支持世封的秦琅首封,后面又给了军功拜相的秦琼世封。

    至于冯盎、杨国忠等这些人的实封,其实都不算是真正的世封,他们本就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枭雄豪强。

    长孙无忌终究还是接受了这块海晏州世封地,君臣二人倒也心情都大好起来。

    举杯共饮。

    “辅机,你觉得这次朕召三郎回来,应当安排他什么职位?”李世民问。

    长孙无忌沉吟着。

    李世民自顾自的道,“李靖在长安数上奏折,说年迈腿疾严重,数请辞职。朕欲给李靖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让他不用再被俗务缠身,可安心休养,遇朝廷重大军政事务,再派人过府请问。”

    “李靖空出的尚书右仆射之职,就授给秦琅如何?”

    长孙无忌愣了下。

    这个尚书右仆射,他之前担任过,后来被迫辞职,心里一直有些不甘,如今过了几年,其实一直惦记着这个职务呢,他早看出李靖跟秦琼是一类人,打仗的时候极为刚猛,可在朝堂上却极小心谨慎,并不是真正当宰相的人。

    皇帝用他们做宰相,也顶多就是挂了个名号,早晚还是要辞职的。

    李靖辞职,尚书右仆射舍他其谁?

    想不到现在皇帝却提到秦琅。

    秦琅是盟友,可这个时候还是忍不住道,“秦琅三拜宰相,如今本已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朝之后,必然参与中枢,执掌政务,可尚书右仆射,毕竟还是有所不同的。”

    大唐政事堂制度下,宰相数量挺多的,加各种名号,都能进政事堂,都是宰相,都能参政议政执政,可说到底,真宰相以前本来只有三高官官,尚书令空缺不置后,以左右仆射为尚书高官官,实际真宰相就从三个变成了四个。

    尤其是左右仆射的职权还是四宰相里最重的两个。

    “秦琅还是太年轻了一些,他打仗厉害,经济也了得,但就是欠缺些稳重,不如让秦琅以同平章事,兼任兵部尚书之职,或是兼任转运使或是户部尚书。”

    “侯君集现在是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皇帝道。

    “陛下不是已经授侯君集外出为西海道宣抚使了吗?侯君集虽有靖乱大功,可终究还是缺少过硬的军功,陛下不如正好让他在西疆好好历练几年,中枢这边就暂时不必再挂衔任职了。”

    长孙无忌这是不动声色的就给侯君集上眼药水了,直接要罢他相。

    李世民想起昨夜长孙皇后的劝谏,说不要被人挑拔离间,说的也是侯君集了。再想想侯君集自从被他加参政衔拜相以来,确实也在政事堂立不起威望来,也没什么建树政绩。本来皇帝安插他到政事堂,纯是见侯君集如忠狗一样的听话,所以便安插了他进去。

    结果他在政事堂毫无话语权,总是被其它宰相们排挤,只能起到个耳目的作用,李世民早就有些失望,现在听长孙兄妹俩都这态度。

    想了想也便点头,“也是,就让侯君集到陇右西海好好历练几年吧。”

    “先让秦琅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回中枢政事堂执政,兼任兵部尚书。”

    “辅机你也加点担子,这次一起回长安,河南尹的职事先卸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再兼吏部尚书。”

    长孙无忌听到这话,愣了一下。

    秦琅没拜尚书右仆射,为何他也只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靖肯定不会再继续担任尚书右仆射了,皇帝留着这个位置要给谁?

第624章 论功行赏

    贞观四年,初冬。

    长安。

    天子率文武百官,领南北衙禁军侍卫又返回到了长安城。

    重返太极宫中,皇帝迫不急待的就召集了翰林院待诏马周白麻草制。

    按照与宰相重臣们在洛阳就已经商量好的计划,皇帝诏封高士廉为尚书右仆射,进封许国公,加司空,加封特进。

    以长孙无忌擅鉴别人才,又熟悉门阀之事,加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吏部尚书,主管选用官吏之事,并参预朝政,平章政事。

    体恤李靖年老腿疾,特许辞去尚书右仆射之职事,晋位开府仪同三司,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如腿疾稍好,可二三日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卫国公秦琅,虽朕之嫡长女婿,然于国家屡立功勋,如今再次立下大功,平定吐谷浑,朕特旨征召还朝,进开府仪同三司,拜骠骑大将军,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兼摄兵部尚书之职,职掌武官铨选考核,以及军籍军械装备等军事行政之节制,余东宫詹事、太子左卫率、崇贤馆学士等职如故!”

    ······

    赵国公长孙无忌赐封海晏州世封刺史,子孙世袭。

    代国公李靖赐封祁连州世封刺史,许子孙世袭。

    许国国高士廉赐热水州世封刺史,房玄龄赐龙夷州世封刺史,鄂国公尉迟恭为贵德世封刺史,侯君集为同仁州世封刺史,程咬金为同德州世封刺史。

    特旨赐封杜如晦长子杜构承袭莱国公爵位,并赐封贵南州世封刺史。

    樊国公段志玄赐封夏河州世封刺史,薛国公长孙顺德赐封积石州世封刺史,邹国公张公谨赐封循化州世封刺史,曹国公李绩世袭西沧州刺史。

    皇帝一口气分封了十二位世封刺史,除了李靖李绩二将,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当初玄武门之变时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臣。

    当初的谋臣杜如晦因为已经病逝,还特意赐封他的儿子袭莱国公爵位,并也授予世封刺史之职。

    李靖李绩二将,因为贞观这几年立功不小,尤其是在灭突厥这块,所以这次也得以列入名单,各授世封。

    程咬金原本玄武门之变时功臣名单里位置靠后,实封数也少,可因为上次灭东突厥,这次灭吐谷浑都参与了,倒也让他挤进来了。

    加上之前秦琅秦琼爷俩的世封,总共十六位功臣得到了世封。

    而李孝恭李神通李道宗这三位宗室名王,都还没得到世封,皇帝诸子也一样以年幼为由未世封都督,可知皇帝虽然一心要推行世封制,但也还是比较谨慎的,授封的全都是功勋高,还都是心腹。

    这次授封的十二位世封刺史,封地全在原来的吐谷浑之地,这次被皇帝直接划下边境一大块地区下来,南北千余里,东西三百里,这块地方划下来,分给了十二位功勋之臣做为世封之地,也成为朝廷与吐谷浑之间的缓冲地。

    “赐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

    北起祁连山,南至积石山,东以黄河为界,其吐谷浑之地设立西海、河源、且末、鄯善四都督府,以慕容顺都督西海,慕容承都督河源,乙弗阿豹都督且末,封慕容顺之子诺曷钵为鄯善郡王,都鄯善。

    以诺曷钵年幼为由,以其叔父威信王慕容应代都督鄯善府,接诺曷钵入长安宫中与皇子们一起养育。

    皇帝对吐谷浑的处置,基本上是全其国境,但也趁机割下来一大块相邻边境地,转手赐封给了自己的十二位心腹功勋重臣为世封地,实质上等于夺了十二州之地。

    剩下的吐谷浑之地,李世民采取的是保留其国家,扶立慕容顺这样亲唐的傀儡可汗,另一方面,又搞起了羁縻政策,吐谷浑被划分成四个都督府,每府下辖九个羁縻州,共三十六羁縻州。

    这方面基本上是按当初处置东突厥的政策的,通过朝廷册封授职这种手段,干预吐谷浑的国政,控制他们,四都督府,实际上就是扶持承认吐谷浑最大的四个势力,变相的在分裂吐谷浑。

    每都督府下划设九个州,也是由大唐来给都督府内九个相对势力较大的势力,授封刺史等官职,让这些吐谷浑的诸部首领们,也可以直接跟大唐朝廷联系,进一步加强对吐谷浑的掌握。

    原本秦琅是划了三个都督府,而现在朝廷则增加了一个鄯善,其实基本上也就是当初隋朝灭掉吐谷浑后设立的西海四郡的划分,只是这次唐朝直接把东面边境的一大块肉给割走了。

    朝廷对于秦琅之前已经从吐谷浑降兵中,挑了五万青壮带回这事,也并没有改变,这五万青壮就按秦琅的决定安置到陇右诸地或屯垦或放牧等。

    另外朝廷决定,从吐谷浑迁一万户到长安及附近,这也是仿先前对东突厥的处置,当初对投降的东突厥也是设立了数个都督府,沿长安线安置,另外也抽了万户到关中一带安置。

    这一万户,基本上要么是颉利原来的直属的本部,要么就是各部里的贵族酋长家族的,朝廷各部酋长头领的家庭抽人,最后凑了一万户强迁到关中,散布于长安附近。

    这条政策被秦琅和魏征等抨击过多次,但最后还是推行了,皇帝和房玄龄、温彦博、杨师道等认为,这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可以削弱突厥人,并加强对他们的控制,这些基本上就相当于是人质了。

    如今对吐谷浑当然也少不了要这样,抽来的万户,基本上都是那些贵族酋长头人家族的,这就如同当年汉朝时对天下各地的地方豪强巨富们,迁到关中守陵一样,汉代有名的五陵少年,正是这些被强迁在长安附近各陵区安置的豪强大户子弟,所以这些五陵少年才能这么轻狂。

    皇帝和宰相们的意图明显,一是削弱东突厥、吐谷浑的实力,二是以他们为人质加强对他们的威慑和控制,再者,这些人迁来后,既能充实关中人口,而且还能富裕地方。毕竟全是非富既贵的塞外贵族头人们,哪个不是富的流油,迁入关中后,他们就将成为编户齐民,跟那些边境上安置的可不一样,成了大唐子民,可就要依法纳税的。

    朝廷等于养了一群肥羊在家里,想吃肉的时候,也方便下刀嘛。

    现在长安城里,便已经开始多了许多突厥人了,如杨国忠这样的顶级突厥归附贵族们不说,还有许多中小贵族也都涌入了长安城。

    之前东突厥灭亡后,朝廷授予东突厥贵族的官职可是有上千,许多突厥贵族如今呆在长安,头顶个虚衔空职,正享受着长安的繁华与富庶呢,反正他们也有钱,这种日子还是挺喜欢的。

    马上,又将有大量吐谷浑贵族们到来了,有来当官的,也有来读书的,还有来做侍卫的,但基本上不是人质,就是被朝廷笼络的。

    东突厥灭亡,据说有一百二十万人口归附大唐,有上万家迁入了关中,有几千户直接入了长安籍,如今吐谷浑也被攻灭,虽说人口不如东突厥,但也是有近百万众的,要知道,一个党项,可就有三十余万众归附大唐了。

    现在长安城里,已经有许多秃头髡发的党项蛮了。

    对此,朝廷上下都是很欣赏,尤其是李世民,越发觉得自己这个天可汗,如今是实至名归了。

    慕容顺封西平王,儿子也封鄯善王,兄弟慕容承和乙弗阿豹,都各封县公之爵,下面三十六个刺史,也都封了侯爵,另外什么伯子男等虚爵,李世民也是不要钱似的一气封出去几百个,反正笼络人心嘛。

    至于什么怀化大将军之类的,那就更加数不胜数了,据说吏部的人最近很兴奋,大量的官职爵位授予,不说别的,他们光是这告身钱、官印钱、官服钱等,就能收上一大笔,这些东西都得是他们订制发放,这中间差价可是能赚不少的。

    而礼部也很高兴,照惯例,朝廷虽说不收这些羁縻都督府、州蛮子们的税赋,可土贡总少不了的,更别说,这封官授爵,不得向皇帝和朝廷表示表示?怎么也得进贡一些啊,而他们礼部去宣旨授爵,当然也能顺便收些好处的。

    “臣御史大夫萧瑀,要弹劾秦琅!”

    一片和谐喜气的太极宫金殿之中,萧瑀很不合时宜的站了出来,高举着笏板,却是要弹劾刚被授封为兵部尚书的秦三郎。

    “臣身为御史台长官,今日不得不言。”

    萧瑀做为两朝元老,如今为御史台长官,还参预朝政,他要亲自弹劾官员,皇帝也得给面子认真听取。

    “萧卿请言。”

    “臣弹劾卫国公有数条大罪,”萧瑀毕竟是两朝元老,两朝都当过宰相的,在贞观朝甚至都已经是三任宰相了,跟秦琅有的一拼。但这老头脾气执拗,资历威望又高,皇帝有时都头痛不已拿他没办法。

    “朕倒想听听,萧卿要弹劾秦琅什么大罪!”

第625章 摄司空

    金殿之上。

    百官们都静悄悄的跪坐殿上,萧瑀不是第一个弹劾秦琅的人,甚至已经不是第一次弹劾秦琅了,可不管是萧瑀还是侯君集,又或是唐俭、郑元璹等,一个个那也都是位高权重的重臣,但还从没有人能够弹的动秦琅的。

    秦三郎在皇帝心中,谁不知道那份量之重。

    侯君集可是皇帝年少时的好友,在皇帝还是唐国公府嫡次子李二郎时,侯君集、许洛仁、乔轨、段雄四人就已经是皇帝的好友了,他们可是被称为莫府四旧的,这关系不是一般的铁,是李世民少年时就开始的心腹跟班,死党铁友。

    当年太原起兵之初,李世民身边最值得信任的也就这四人了。四人也基本上都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经历了李世民所有的战事,也只有在玄武门之变时,其余三人都被调离外放,仅让侯君集一人有机会留了下来。

    而侯君集在玄武门关键时候,也没辜负李世民,他在整个事变中,承担了最隐秘最重要的一个任务,率先杀到李渊的宫殿,把李渊劫走,这是最危险也最重要的一步,李世民交给了侯君集,足见他对他的信任。

    事后,李世民和侯君集等都没有宣扬过这个隐秘任务和功劳,可侯君集依然得以评为并列首功。这几年,侯君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没打过像样的仗,却能当上宰相,掌管兵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是皇帝最信任的身边人。

    就好比许洛仁等三个好友,玄武门之变时虽被调外任,可事变一结束后,许洛仁等就立即被调回京了,许洛仁还直接被授予了统领玄武门屯营兵的重任。多年来,许洛仁几人,就一直都是担任李世民心腹保镖,统带的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卫队。

    侯君集运气好,玄武门立了大功,所以被李世民一步步提到了兵部尚书、参预政事上来,可是他两次弹劾秦琅,都没成功,不但没弹动秦琅,上次弹劾,还被皇帝直接给留到了陇右,把参预政事衔给撸了,兵部尚书也给下了。

    这种时候,萧瑀居然还敢直接弹劾秦琅,倒是让百官们佩服起来了。

    但许多人都觉得,这次只怕也弹劾不动,毕竟皇帝刚才给秦琅的封赏大家也听到了,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兵部尚书了,更别说文武散阶都加到了顶。

    正常如李靖功劳之大,如长孙无忌之心腹亲近,也都只是加到了文散阶之最的开府仪同三司,可皇帝却给秦琅授到了最高的武散阶骠骑大将军后,又给他一个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何等宠信。

    萧瑀弹劾秦琅的罪名很多,有借统兵征战之机,勾结连党。有借举荐之名,安插党羽。征讨吐谷浑,滥杀无辜。又私自瓜分财物,并趁机侵吞私占宝物,甚至还强迫凌辱吐谷浑可汗之女、名王乙弗阿豹之女,奸污之后强纳为妾。此外,还有诸如秦琅私养义子,以权谋私等等一堆罪名。

    萧瑀甚至最后声色俱厉的指出,秦琅已经结了一个秦党,朝中许多人都加入了这个秦党,军中许多大将也都成为党羽······

    “够了!”

    李世民突然红着脸怒喝一声。

    再让萧瑀说下去,估计他就要说这个秦党是太子党,甚至可能要把长孙无忌都给说进去了。

    萧瑀弹劾的这些东西,李世民早就清楚,他有镇抚司、百骑司、殿中司这三大情报特务机构,岂会连这些都不知道?

    事实上,没有什么能瞒的过皇帝的耳目。

    但是,李世民依然很清楚,萧瑀的许多弹劾过于危言耸听了,秦琅的许多行为,虽有些越线,可并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事情。

    最关键的一点,李世民根本不相信秦琅有反心。

    对于他来说,只要秦琅不生反逆之心,那么其它的一点小节,不算什么大事。不管是侯君集弹劾秦琅在陇右逾越严重,擅调兵马,还是私自截住州府税赋,又若是跟商人擅自借款交易,或是私分战利品等等,这些不是什么大事。

    秦琅在前线筹划战事,一切为了征战方便,最后也确实打了大胜仗,那么这些小细节就用不着深究。

    皇帝需要的是办事的人,而不是事事一板一眼,结果事事不成的人。

    萧瑀弹劾秦琅最主要的问题是结党,可李世民也很清楚,历代朝廷都向来禁止结党营私,但党派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真正禁止的了的。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任何时候,都会有这种朋党问题,只要看到何种程度,不逾越界线,皇帝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这就好比朝堂之上,读书人肯定跟武将们尿不到一个壶去,文武天然两派。而以地域,也能分成关陇、山东、江南等等,总之这殿上群臣,按不同的分法,能分成十几个圈子,可只要他们都忠于天子,李世民就不会过于深究。

    他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也有自己的秦王党。

    现在秦琅虽说跟山东军功新贵们走的近些,但不能说明什么,只要他们行为没有逾界,李世民就不会深究。

    萧瑀现在把这个拿出来说事,还说秦琅结秦党,暗有指太子党之意,再让他说下去,估计就要把秦琼、长孙无忌、高士廉、程咬金等都拉进去。

    太子才不到十岁,能有什么太子党。

    说算秦琅和长孙无忌等亲近太子,那也是李世民一手推动,是他希望看到的,他希望有这样一批忠心能干的臣子,亲近太子,培养太子。

    太子是接班人,身边怎么能没有大臣保驾护航?

    皇帝是制订规则的人,而规则是为皇帝服务的,李世民很透彻清楚的明白这些东西,所以当萧瑀非要拿着朝廷制度规章来弹劾秦琅时,李世民其实根本就没有听进去。

    只要秦琅的行为,没有触碰到皇帝的核心底线,那么以秦琅的能干,以他的功绩,李世民有那个胸怀可以宽容,因为皇帝是个自负的人,他不怕臣子的一点点越线行为,他有那个掌控力。

    所以他不会过度的猜忌臣子们,也不会整天琢磨着找臣子们的茬,更不会借机,或者是载脏陷害功臣,这种事情李世民做不出来。

    他很清楚自己得位不正,他需要做一位伟大的君王,既做给太上皇看,也要做给天下人看,证明他虽是得位不正,可也一样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他要证明,他本就应当做天下。

    他不会是杨广,他会做一个明君。

    所以他需要更多的人帮衬,需要有能力的臣子,需要大家各司其职。

    殿中安静。

    萧瑀的执拗大家是清楚的,这位原本是贞观首相,可短短几年,已经三任两罢宰相了。从尚书左仆射,再到尚书右仆射,然后再到御史大夫参预朝政,两罢三拜,脾气没半点改变。

    他第一次罢相,就是跟陈叔达殿上争执,最后甚至还打了起来。第二次因为霸权,跟同事们处不好关系,又因为弹劾李靖不当,被弹劾,结果又罢相。

    大臣们一个个跪坐在那里,已经有人寻思着,估计萧瑀又要罢相了。

    如果再罢,那萧瑀就是贞观朝三任三罢的宰相,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秦琅秦琼长孙无忌等都不及他。

    皇帝一声怒喝,结果萧瑀不但没闭嘴,反而高举笏板,继续大声的弹劾秦琅的罪行,甚至开始说皇帝处事不公,用人不当等等。

    李世民越听越恼,这个事情本已经叫停,结果萧瑀却不识时务。

    皇帝喊了数声停,结果萧瑀越说越起劲,叫都叫不住。

    李世民起身,一脚踢翻御案,甩袖便走了。

    留下满殿群臣,在那里表情各异。

    第二天。

    宫中传出旨意,皇帝任命萧瑀太子太傅,免去御史大夫,不再参预朝政,果然第三次罢相。

    皇帝命韦挺任御史大夫,参预朝政。

    随着这两道旨意下来的,还有一道旨意,是命新御史大夫韦挺,亲自赶赴陇右,全权负责调查关于萧瑀所弹劾秦琅之各项罪名。

    本来大家还以为萧瑀的弹劾起到了作用,毕竟皇帝已经派人去专项调查了。

    可谁知,皇帝紧接着又传出一道旨意,以秦琅摄司空,营建大明宫,与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编撰氏族志。

    并赐绢三千匹。

    旨意下达之后,人人都知道,韦挺的调查也不过是走个程序罢了。

    若真要调查秦琅,这个时候肯定要收回他任兵部尚书等诏令,让秦琅在家等候调查结果,可现在不但没收回诏令,还因为重新营建大明宫,还给了一个摄司空。

    用意明显。

    摄,代理之意,司空,三公之一。

    秦琅有个衔是太子太师,这是东宫三师之一。

    三师三公,在大唐是能坐与天子论道的最尊贵的正一品官职,虽说早无实权只是荣衔,但也确实尊贵无比。

    一般是不会轻授的。

    裴寂曾授过司空,李世民授过太尉兼司徒,元吉授过司空。

    而贞观朝,秦琼现在是太尉,长孙无忌是司徒,高士廉是司空。

    至于三师,李世民尊比干为太师,这位比干可是商纣王的叔父,让这么一位远古圣人当太师,明显就是不想轻易授给臣子,因此三师的太师授给比干,太傅和太保都空置。

    而司空有高士廉,皇帝却又偏授秦琅摄司空,主持营建大明宫,怎么看都显得多余没必要,秦琅之前就是负责建大明宫的,也没摄司空,不也建的好好的。

    一个摄司空,暂时代理司空,却能让满朝上下都明白皇帝的心意,皇帝也确实是很了得了。

    弹劾秦三郎,连罢了侯君集和萧瑀两位宰相,秦三郎屁事没有,还摄司空,这下满朝上下,无人不知秦三郎在皇帝心中的真正地位了。

    无人可及!

    原本还有些想借着碰瓷当红宰相秦琅,以邀名声的官员们,也都纷纷打消了那念头。

第626章 门下制曰

    松州城。

    翰林院学士承旨、转运使马周奉旨亲自赶到松州,向秦琅宣读圣旨。

    “门下:制曰,内居股肱,外作藩瀚,《诗》美‘辎衣’之德,《传》称‘夹辅’之勋,我怀斯人,今得良弼。”

    “开府仪司三司骠骑大将军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太师东宫詹事、太子左卫率、崇贤馆学士上柱国卫国公秦琅,宇量宏博,质性沉毅,体仁能断,见善必迁。蕴非常之才,守以纯一,秉难夺之节,著于艰危。昭升令闻,茂建勋绩······”

    “德功克懋,官赏宜崇,庸建上台,宜赐真食。”

    “慎乃先服,勤劳王家,以殿邦之勋,参论道之职,俾尔嗣绩,光于前人。荷国之宠章,承家之丕构,敬慎厥德,永孚于休。”

    “可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赐实封通前共两千五百户,世封永镇武安州,余散官勋职并如故!”

    雪峰下,岷江河畔。

    相比两年前,此时的松州已经初具规模,更具气象。

    在原嘉诚寨基础上,由朝廷工部、将作监敕旨主持设计扩建的新松州城,分内外两城,内外平跨崇山,依山顺势略呈三角形,东部崇山之下河谷部份为长方形,外城毗城南面的河谷下坝,有城门与内城相勇,为长方形。

    新松州城总长十二里半,用就地烧制的青砖砌成城门及附近墙身,内土石而成,高四丈半,厚四丈,以糯米、石灰、桐油熬制的灰浆粘连勾缝,坚固如铜墙铁壁。

    各城门用大块长方条石券拱而成。

    其内城的敕建世封松州都督府,更是十分气派。

    新城有门七道:东曰“觐阳”、南叫“延熏”、西号“威远”、北作“镇羌”,西南山麓者称“小西门”,外城两门,东西向称“临江”、南北向称“阜清”。各城门以大块平行六面之条石拱圈,使顶部呈半圆形,门基大石上镂有各种雕图案,别具匠心,耐人寻味。

    临江门旁石壁上,镌刻着贞观二年皇帝赐封秦琼世封松州都督的敕书。

    新城大门门堡,门洞厚达十五丈,雄伟壮阔。

    而松州城内,小桥流水,景观独特,一条湍急而又清澈的河流从松州的东端穿过向西流,在经过城中大街后,转向南流,从南城门左侧流出松州。

    城内当初建设规划时,还听从了秦琅的建议,内城是牙城,也是世封都督府,而松州北面另圈了一片山坡,则是居高临下的军堡,驻军屯兵。

    外城更大,分为山上东城区,和西面的河谷城区。

    山上主要是住宅区,河谷则主要是商业区和仓储区。

    流过城区的小河上,依着两岸架起了一座座的竹楼,既方便交通,更使的成了休闲娱乐之所,喝茶、观景,十分休闲。

    处于交通要道之上,新商道的开拓,尤其是党项、吐谷浑的归附,使的西疆安宁,贸易需求大增,松州做为边境交通要地,又有秦琼坐镇,大力招商引资,故此两年间,这里已经迅速的繁荣起来,成为一个热闹的边市贸易大镇,兼且成为了边境货物集散中心,还成了许多手工商品的加工坊聚集区。

    六十斤一块的大青砖垒筑的城墙异常坚固,而第二次陇右之战后,秦琼见过叠州五星堡的厉害,回来也在松州城外加筑了几座小型棱堡护卫,包括内城后面山上的那处军堡,也是以棱堡形式筑成。

    而松州附近,拓宽的河谷大道两边,还又增修了不少驿站、烽燧、墩堡、关隘更使的松州越发的热闹和安全起来。

    秦琅前些日子从叠州赶来松州,拜见老爷子秦琼,顺便也带来了秦家的商团,指引他们以松州为商站据点,在这里建立西南边陲前线的商业基地。

    松州的热闹都出了秦琅的意料,不愧是皇帝亲自下旨敕建,有工部和将作监那群专业的人,秦琼这里两年多时间,完全换了一片天。

    站在山上的碉楼里望下看,能看到西城商业区的一片热闹,往来不断的商贩,加工生产坊区更是叮叮当当的不停,这里仓库林立,作坊遍布,一条条商街,前街后坊,商家叫卖不停,客商们川流不息。

    城外的官道上,车马骆驼也是往来不息,甚至有许多羌人赶着牦牛前来。

    没有了战争,没有了对立之后,打破了东西壁垒界线,两边的民族反而更和谐了,大家的需求也完全放开了。

    因为秦琅当初给秦琼提的建议,现在松州这里完全就是一个自贸区一样,并不是普通的边市,这里是完全零关税,不管是中原来的商人,还是羌地来的羌人,货物出入都不课税。

    虽说这样损失了大笔的税收,但秦琼放弃关税后,通过征收交易税,其实一样赚钱,大量的商业贸易,使的这里交易额不断提升,交易税自然也就节节升高。

    更别说招商引资,招来许多商号,给他们免费提供作坊等,商家在这边生产加工,减少路上运输的时节、成本等,而松州也因为增加了这许多作坊,使的更加吸引远近的商贩百姓们,使的这里的货物成本更低,吸引更多人。

    盐茶牛马皮毛药材糖酒等无数的商货聚集于此,吸引着无数的商贩前来,西城区几乎是日夜不休。

    秦琼的松州,如今拥有三县一军两关三镇,编户已经超过了一万户大关。

    三正县之外,秦琼也特意新设了三个县,分别安置杂羌、杂氐以及党项羌,这三个县基本上设置在甘松岭西面境外,从原党项人的地盘上划出来三块地盘,设立了三个县,这三个县有点自治的意思,主要以游牧为主,也会种植点青稞等,他们要为松州牧马,主要是以牛和马纳税,税偏低,受松州都督府管辖,相当于一个缓冲区。

    而更西面还有二十五个羁縻党项州,也都受松州都督府管辖,但那就完全是羁縻区了。

    秦琅来到松州,也是知道自己要离开陇右了,而秦琼却一心要呆在松州守藩,他便干脆在回京前,来松州小住。

    从叠州过来,也不容易,虽说党项内附,秦琅可以走西面,可少绕许多地,但一路上也要过草地越雪山,尤其是翻越垭口的时候,非常的辛苦,积雪很深,高反严重。

    河口、河曲的党项二十五羁縻州,对路过的秦琅,那是跟拜见爷爷一样,纷纷前来拜见,热情招待,虽然一年多以前秦琅还率军深入,大开杀戒,可是这些人对秦琅却还十分敬畏,跟敬畏天神一样。

    各部的头领酋长们,甚至还纷纷派出自己的子弟跟随秦琅,不是说做向导,而是让他们就跟在秦琅身边侍候,做部曲随从,只要秦琅不赶他们走,他们可以一直侍奉秦琅身边。

    等秦琅过了甘松岭到了松州时,他身边的这些党项羌随从,甚至都多达五百多个了。

    到了松州之后,秦琅倒是很放松,整天这里瞧瞧那里转转,松州宁远军的军校们纷纷来拜见,因为一起有过并肩作战之谊,秦琅跟他们相处不错,也会帮他们讲讲作战指挥啥的,或者对他们的棱堡提点建议。

    而亲仁坊秦家和平康坊秦家的商团管事们,更是天天来找秦琅汇报,他们倒很少找秦琼,秦琼对于工商之业,并不太放心上,平时他们都是自己拿主意,如今秦琅来了,他们都全来请示,秦琅在商业上的独到见解,让他们很是佩服,秦琅也确实花了些功夫,给他们好好商议了一番远景计划。

    ······

    当马周赶到松州的时候,秦琅甚至都有点乐不思蜀了,上午松州城中小河竹楼上喝着茶听着曲,下午到西城区去逛逛商街看看交易,每天还能变着花样的品尝美食,舒服。

    “三郎可是悠闲啊,我这腿都跑细了。”

    马周宣读完圣旨,有些抱怨的道。

    秦琅请马周吃手把羊肉,新鲜的羊肉砍成大块,放锅里煮到刚熟立马捞出,羊肉连骨太大块,于是只能用手抓着吃,这样的豪爽吃法让马周很喜欢。

    “听说萧瑀在长安弹劾我,韦挺在陇右调查我?”

    “陛下对你很信任,并没有半点怀疑,调查也不过是走个程序,以还你清白。你放心,你这次灭国之功,如此巨大,陛下又岂会寒功臣之心,你虽说有许多地方做事粗糙,不合规矩,但也只是小事,问题不大。”

    制书写的很漂亮,骈四骊六的。

    先前授他兵部尚书倒不出什么意外,只是这检校司空让人有些惊讶了。

    估计也是功劳较大,可他毕竟年纪还轻,而且秦琼都是太尉了,虽说低调,可总不能父子皆封三公吧,于是打着营建大明宫的名头,给个检校司空衔,既示荣宠,也不过于出格。

    马周压低声音,“其实检校司空除了营建大明宫还有个差事,太上皇自陛下还京后,突然就身体很不适,御医都有些无策。陛下之意,让你赶紧回京,一面恢复开建大明宫,一面开始营建献陵。”

    献陵,这是给太上皇李渊皇陵取的名字。

    皇帝陵墓,一般还在世时就开始营建了,多数都是规模宏大壮观,要营建多年。之前因天灾兵祸等原因,献陵营建暂停。

    而如今太上皇突然身体不适,皇帝有些担忧太上皇撑不过去,于是便打算要重新开工,并加紧营建。

    秦琅听了直皱眉头。

    大明宫本就是为太上皇李渊营建的新宫,这新宫还没建好,又同时要建李渊的陵墓,这不免有点怪怪的。

    “赶紧动身吧,再迟可就过年了。你这个灭国之大功臣,正旦大朝会上可是一定要露面的。”马周劝说。

第627章 异姓兄弟

    手把肉吃着很过瘾,秦琅并不是很想回长安去做那劳什子的检校司空,为太上皇营建山陵。

    可马周却有些羡慕,他提醒秦琅,历朝营建山陵的,都肯定是由宰相领衔。一般是由工部尚书具体负责,而工部尚书有时也称为大司空,这是因为在周朝官制里,司空最早就是负责营造等事务的。

    皇帝给秦琅检校司空,让他负责营建大明宫和太上皇山陵,其实倒正合此意。

    “这两年,我大唐国运正隆,北灭东突厥,西平吐谷浑,如今又连着三年丰收,你可知道,今秋丰收之后,各地粮价依然是大跌下行,连长安的粮价,都已经出现斗米二三钱的行市了。朝廷不得不让转运司开各地常平仓籴粮,去年我们还以斗米二十钱的价格买入了一千万石粮,花费二百万贯钱。”

    “今年夏天,又以斗米十五钱的价格,又籴入了上千万石粮食。而今秋,我们各地常平仓都已经有些吃不消了,去年和今夏的米都还堆在仓中没动,现在皇帝又让储米,常平仓只好以斗米十钱的价格,再次开仓纳米。”

    常平仓的籴米,是以高于市价买入的,主要还是防谷贱伤农,同时趁丰年之时,买入储备,谁料到连续几个丰收了,常平仓买了太多的粮食,都是高于市价太多买的。

    做为转运使,马周本来也提醒朝廷,说如今连续丰收,粮食遍地,朝廷正仓、太仓、军仓、转运仓、社仓、义仓诸仓的粮食,也都已经陆续开始充盈,常平仓做为特殊的仓库,没有必要一次性买入太多高价粮。

    可李世民因为前几年粮荒搞的太狼狈,有些心理阴影,加之朝廷税赋改革以后,虽说这两年粮食出了点问题,可钱帛方面依然是十分充盈的,因此手里有钱,粮食又贱,早几年一斗米二三百钱,还有价无市,现在一斗米才二三钱,白花花的米麦,遍地都是,都没有愿意买。

    各地刺史等纷纷上报,谷贱伤农,请求朝廷出手,李世民于是自然就得兜这个底。

    因为买的粮多,很多仓库都堆不下了,皇帝还要求各地增建仓库,以多储备粮米,备战备荒。

    如松、叠、洮这样的边州,甚至都要求也增建常平仓,储备常平粮。

    “关中陇右河西,是此次陛下要求增置粮仓重点地方,陛下要求多储备粮食。”

    秦琅听出点话外之音。

    自魏晋以来,其实关中长安,已经有些不太适合做为帝国都城了,环境破坏,人口大增等多个原因,导致关中自给不足,尤其是长安,一直都只能依靠关外的粮食供给,还严重受限于漕运能力,若是关中大灾,那更完全依仗关外粮食,而那运力就会成为致命的问题。

    另一方面,帝国的重心已经慢慢东移,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不仅依然是腹心要地,而淮南江南也开始重要起来,甚至东南沿海的份量也越来越重,长安虽有四塞之险,在割据动荡时代,很安全。

    可在大一统时代,却已经有些跟不上需要了。

    上次朝廷在洛阳呆了两年,虽说洛阳简陋,但很多大臣还是觉得洛阳做为都城,有许多地方强过长安。若是能够对洛阳城和宫殿,加以恢复修建,那么洛阳确实更适合做都城,不论是粮食安全,还是居中便于治理天下。

    皇帝回到长安后,便要在关陇河朔等地大量储备粮食,秦琅相信,这绝不仅仅只是为了防止以后长安缺粮,否则直接在长安储粮就好了。

    “难不成朝廷准备要进军西域?”秦琅问。

    “三郎果然聪明,闻弦歌而知雅意,现在朝堂上确实有不少这个声音,说要恢复汉之西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并控制在大唐手中。吐谷浑既灭,西突厥就是下一个目标了。”

    秦琅把啃的干干净净的羊骨头扔到地上,“太心急了。”

    马周告诉秦琅,“莫贺咄死了!”

    莫贺咄可汗是西突厥著名可汗达头可汗的儿子,射匮可汗和统叶护可汗的叔父,他毒杀了统叶护,自立为汗。而他的侄孙莫贺设泥孰,却和乙利可汗、都陆可汗等共拥统叶护的儿子为肆叶护可汗。

    这使的西突厥内讧分裂,两位可汗都向大唐请婚,希望结盟。李世民却两不相许,不但如此,最后还派出使者,册封两人俱为大汗,还让他们划界而治,不得越界攻击。

    在灭掉东突厥后,李世民更是直接给西突厥又新增了三位可汗,分别承认了占据吐火罗的统叶护长子达度设可汗,又承认了统叶护的兄弟札比尔建立可萨汗国,最后还把铁勒契苾首领歌愣也封为汗。

    于是西域出现了五汗共立的局面。

    大唐这种做法,并没有阻止西突厥人的内战,莫贺咄在与肆叶护可汗大战的时候,却遭受到了手下葛逻禄部的背叛。

    葛逻禄部临阵倒戈,使的莫贺咄败走金山,最后为阿史那泥孰所斩杀。

    莫贺咄的被杀,也使的现在西域出现了新的局面,吐火罗和可萨都是西突厥的旁枝,暂时倒不受影响,但西突厥东西两厢十大部落,现在再次统一在肆叶护可汗之下后,契苾歌愣撑不住了。

    他原本在东西两可汗之间游走,夹缝里生存,有大唐的支持,两边对他也是相互拉拢,倒还客气。

    可他毕竟是铁勒人,不是突厥人。

    现在西突厥东西两厢十部统一,自然就把这个墙头草盯上了。

    歌愣有个孙子契苾何力在朝中给天可汗当侍卫将军,他给孙子写信,让他向天可汗请求作主。

    李世民早就盯着西域呢,只是之前鞭长莫及。

    而现在,东突厥也灭了,吐谷浑也灭了,党项也降了,李世民觉得自己是时候开始伸手到西域了。

    “肆叶护杀了莫贺咄,明显违背了大唐天子的意愿,陛下很震怒。”马周道。

    秦琅心说,李世民震怒个屁,说不定高兴的要死,终于又找到个理由可以干涉了。

    “我觉得陛下其实用不着这般着急,先让契苾歌愣向金山一带移动,向漠北的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靠拢,他们本就都是铁勒部族,当年两族还是盟友,让夷男帮契苾歌愣撑一撑场子嘛。”秦琅又拿起一块羊肉啃起来。

    马周愣了下。

    “三郎莫非是想挑起西突厥与铁勒人的战争?”

    “有何不可?薛延陀的夷男,上次趁我大唐灭东突厥,捡了个天大的漏,如今占据漠北,着实有些轻狂嚣张,虽说朝廷也开始拉笼回纥联盟,分化漠北铁勒人,但效果一般,夷男的实力扩张的有些快,人也有些飘了。”

    可秦琅还是反对这个时候再跟之前的盟友夷男翻脸动手,打来打动太不划算。

    倒不如祸水西引,让他们跟肆叶护可汗去打,这个肆叶护可汗据说也挺年轻骄狂的,不管是西域的肆叶护厉害,还是漠北的薛延陀真珠可汗厉害,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大唐在后面摇旗呐喊,坐山观虎斗就好。

    马周听了直叹。

    “我怎么就没想到这茬呢。”

    秦琅心说,皇帝肯定也想到这,只是却还是忍不住手痒想直接出兵干涉,西域很重要,尤其是汉朝时曾经打下西域诸国,设立过都护府。而隋朝杨广,都曾经把手伸到了西域,李世民岂会比杨广差?他肯定也会对西域下手的。

    “马兄你现在是皇帝身边的近臣红人,有空也要多劝劝皇帝,莫心急,莫心急,现在才是贞观四年,过了年也才贞观五年,几年的时间干了太多的事情,步伐太快容易扯着蛋的。”

    马周听到扯着蛋这样的话,也不由的摇头苦笑,“三郎你现在有时越发说话没顾忌了。”

    “我这是实话实说。”他道,“当年杨广也是个雄才伟略的主,可就是步伐太快,结果蛋扯的稀碎,后果很惨。”

    秦琅问,“我听说那个阿史那泥孰,当年曾到过长安,还跟陛下结过异姓兄弟?”

    “确实有过这事。”

    李世民结过的异姓兄弟很多,什么突利可汗啊,阿史那泥孰设等等,好多这种豪奢大佬,这也是当年太子建成十分忌惮李世民的一个地方,外援结的太多。

    “我在陇右时都听说过这个泥孰很有本事,本来统叶护被暗杀后,许多突厥贵族是要拥泥孰为可汗的,可泥孰却非拥立了肆叶护,我还听说,泥孰虽有拥立之功,且战功赫赫,可肆叶护却很忌惮他,甚至一直想除掉他。”

    其实想想也很正常,泥孰威望高本事强,还跟中原的天可汗是结拜兄弟,自己能做可汗,却非要拥肆叶护,结果现在他还把莫贺咄可汗给击败杀掉了。

    这样厉害的手下,哪个老大不心慌?

    “镇抚司肯定在西域肆叶护那里有暗桩吧,让他们出手挑拨离间一下,估计肆叶护就得爆发了,肆叶护若跟泥孰翻脸,则西域必乱,正好适合我们浑手摸鱼,乱中取胜。起码,也能给我们几年时间准备准备,不是吗?”

    马周对他竖起了大拇指,“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郎你在边疆久了,这本事越发的强了。”

第628章 风雪归长安

    感谢虹猫的打赏!

    马周来松州,还夹带了一项任务,宣召秦琼入朝。

    可是秦琼接了旨意,却以身体旧疾发作为由,婉拒入朝。这位大唐太尉、骠骑大将军似乎无意再返长安,更不愿意平章军国重事。松州城里,秦琼一件布袍,一顶幞头,没有紫袍玉带,也没有佩尚方剑,倒犹如一个退伍的老卒一样。

    他其实还年轻,可似乎真的已经老迈的不能动弹了,这位曾经做过铁枪将来护卫帐内,当过不败战神张须陀先锋,为李密统领过骠骑,给李世民当马军总管的战神,当年连最强壮时的尉迟恭都不是他的对手,现在却说自己老了。

    “阿爷为何不愿意回长安呢?”

    秦琼微微一笑,手里拄着根手杖,“长安是个名利场,更是个斗兽场,不仅有表面的浮华热闹,更有背后的潜流暗涌,如今天下一统,盛世到来,我能得陛下世封松州,感觉已经足够了。”

    “我这一生啊,经历了太多太多,年少时弃文习武,一心只想建功封侯,戎马半生,如今倒有些后悔当年的年少轻狂了。这生打了太多仗,杀了太多人,如今老了,也功成名就了,也就不想再卷入什么朝堂争斗了,只求余生过些安稳日子吧。”

    “这里的雪山很美,山花很灿烂!”

    秦琅无奈摇头,“阿爷这是在故意为我让路?”

    “你比我有本事,只是有时还是要收敛收敛下性子,刚过易折。”秦琼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他主动退隐,虽有疲惫心累之意,当然也是不喜欢朝堂权谋争斗,另外,也确实有为儿子让路之意。

    毕竟父子俱为宰相,都是大将军,这种事情表面听起来好听,可实际上真要父子皆在京掌权,那皇帝也肯定会猜忌的,这种事情当然要避免。

    “我现在就想着在松州好好养老,过完年,你把亲仁坊里的崔氏等都送过来。”

    “崔娘子只怕不肯来这,长安繁华,松州荒僻。何况,五郎等也还年幼,留在京城更利成长,也能有名师指引,崔娘子不是一直说要让五郎习文将来科举考进士做宰相嘛。”秦琅笑笑。

    “也罢,她若是真不愿来,随她。但其它妾侍,必须得过来。我既然世封松州,怎么可能孤身就藩,却把妻妾儿女皆留长安享受富贵安稳?这有失藩臣之责!”

    “可四郎五郎六郎他们还年轻,几个妹妹也小,现在来松州确实有些辛苦。”

    “既然身在勋臣之家,享受了门荫富贵,自然也得承担义务。”秦琼却是毫不退让,“你弟弟妹妹们,就是从小过于宠溺了,比起你早逝的兄长们差多了,更不及曾经经历过数月生死逃亡的你,若是不好好管教,他们这辈子也不会有大出息。”秦琼说出自己的安排,把妻妾孩子接来松州,先来这边吃几年苦,等到十五六岁后,可以视他们的出息,考虑是否送到长安去国子监进学或是入宫当侍卫。

    “一个家族若要真正崛起,起码得经历三代人的努力拼搏奋进,如今你我父子也不过两代,若是我们不能好好的教育子孙,那秦家只怕到第三代就要衰败。”

    话题有些沉重,不过他说的却也有道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历城秦家虽说不是那种完全刚洗脚上岸的农民新贵,以前也确实是千年的家族,但称不上门阀巨室,真想如那些崔郑一样成为门阀世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刘文静也曾是开国功臣,可他死后,虽说当今天子念旧为他翻案,给他儿子袭爵并赐婚公主,但刘树义兄弟俩却混成了长安大侠,整天呼朋唤友,表面上看着风光,其实不过是借了父亲的余荫,得皇帝的关照而已,这样瞎混不会有什么前途,实际上已经是跟朝中顶级勋贵之家脱离了,等到下一步,只会更加成为边缘。

    这方面还不如老程,老程也知道不顾非议,拼命的腆着脸去追求清河崔氏寡妇,想办法让儿子也尚皇帝女儿,让儿子入东宫崇贤馆读书,送儿子去边军,为的还不是家族的昌盛。一把年纪了,老程除了上窜下跳的争取机会去领兵打仗立功,就是拼命的造人生子。

    跟崔寡妇结婚后,硬是让那老树又发芽,两年生了两个,家里妾侍还给他生了六个,老程还四处结善缘,为的就是程家的未来。

    相比起来,秦琼倒有点没斗志,不过秦琼地位太高,也确实有些高处不胜寒,一个不慎就容易成为靶子,所以干脆激流勇退,倒也能让皇帝赞赏。

    老爹不愿回长安,秦琅也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便不再劝,他其实也赞同老秦的很多话,一个家族要兴盛,一代两代是不够的,得代代都有强人出,否则哪能持续兴盛呢。就如人家长孙无忌家族,做为北魏宗室十族之一,长孙家几乎隔一二代就有个极强的人物出现,引领着长孙家族持续向上。

    长孙晟当年虽说职位不高,可也是难得的人物,他儿子长孙无忌,年幼时被异母兄长赶出家门,人家不走武途,也一样抓住机遇,成为朝堂上的顶级大佬。

    秦琅提出给秦琼调一笔钱过来,支持秦琼把松州打造成秦家的一个重要大本营,松州虽是边疆偏僻之州,远不如长安洛阳这样的政治中心,可远离中心也有个好处,就是能避风浪。

    秦琼坐镇松州,安心发展,将来这一支起码能有一块地盘在手,而秦琅在武安州也有个地盘,他现在又要回京,能保证秦家不脱离大唐的政治核心圈。

    内外相辅相成。

    “我现在手里可调用的钱财不少,阿爷尽管放心花用,多买些奴隶,多屯垦一些田地,再建些牧场,工商这块也要发展,到时咱们秦家在松州有钱有粮有地盘,就是家族未来发展坚固的大本营。”

    “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谁料秦琼却拒绝了秦琅的钱,甚至认为现在松州的发展都有些过快了,还说并不是好事。

    “低调,慎行。”

    老秦对于工商向来不太支持,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你现在重回京城,再回朝堂,越发得要把精力用在朝堂之上,不要总想着经济钱财这些,我们家现在并不缺钱,过于钻进钱眼,不是好事,容易被人抨击。”

    “阿爷,钱财虽说是身外之物,可只要取之有道,我认为应当尽量的多赚点,毕竟好多事情都离不开钱财的支持,我们秦家底蕴不深,人丁也少,想要崛起昌盛,越发离不开经济支撑了。”

    这方面,父子俩各持已见,却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

    秦琼拒绝儿子的钱,秦琅也没办法。

    他只能提醒父亲,“当要提防党项和吐谷浑人,还有吐蕃人。松州毕竟是边陲,阿爷坐镇都督,越发需要提防警惕,军事防御不可松懈。”

    “这我明白。”秦琼毕竟是战场上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不需要儿子提醒,也清楚的知道,现在老实的诸羌,也并不是那么可靠。这些野蛮的家伙,只信奉强者为尊,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某些事情而叛乱。

    “松州有镇西军,也有武骑团练和忠义弓社,另外蕃兵城傍、侧近也不少,我打了半辈子仗,唯独这块绝不可能让人有机可乘的。”

    秦琼在这方面非常的自信。

    “阿爷以后还会回京吗?”

    “若没大事,这辈子也许也不会回去了。”秦琼道。身上的官职爵位越高,他就越发不便回长安。

    马周得知秦琼不肯回京城后,有些遗憾。

    他收下了秦琼的一封厚厚的书信,这是给皇帝的私信,里面也许说了许多旧情谊的话,他代收了。

    秦琅把五百多党项随从,挑了五十名留在身边,其余的则直接留给了秦琼做侍卫随从。

    大雪纷飞的早晨,秦琅披着父亲给他披上的大氅,翻身骑上马,带着自己的卫队与马周一起踏上进京之路。

    西行长安,路途漫漫,他们此行将先抵成益州成都,然后再沿嘉陵江北上汉中,然后经陈仓道入关中,最后抵达长安。

    路途很远,时间却很紧迫,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得赶到长安城,要赶上贞观五年大年初一的正旦大朝会。

    天气很冷,好在轻装前进,大家都骑着马,也没有拖累速度的马车。

    终于赶在新年之前,一行人马抵达了长安。

    长安城外,又恢复了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排队进城的队伍里,充斥着大量奇装异服的蛮夷胡人。

    负责守卫的是左金吾卫的士兵们,他们十分认真的查验每个人的身份,临近新年,检查越发严格,每个入城的人都要查验身份,尤其是外地入京的人,必须出示过所。

    秦琅一行到来,右金吾卫的兵立即认出了他来。

    这些曾经秦琅麾下的兵,赶紧让排队的人让开。

    “这是谁,好大的排场?”一名碧绿眼睛的粟特商人问旁边的大唐牙人兼通译。

    “嘿,好教你知晓,这位可不简单,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秦三郎!”

    “秦三郎?”粟特人愣了下,然后回过神来,“莫不就是刚灭了吐谷浑国的卫国公?”

    “没错,正是这位。”

    粟特商人赶紧退后几步,把路让开,一脸钦佩神往的望向那位年轻人,他越看越惊讶,那位如今在西域都传的神乎其乎的大唐战神,为何如此年轻,年轻的都过份了。

    “他真是卫国公秦帅,怎么如何年轻,这还不到三十吧?”

    “三十?呵呵,刚过二十!”

第629章 小狐狸

    “宅家,卫国公入京了。”

    内侍汪林脚步轻盈的入殿,对着正在吃点心的皇帝禀报。皇太子承乾听说秦琅到了,便不由的马上放下了手中的瓷碗想要起身,长孙皇后就笑着道,“大家你看,承乾一听说三郎来了,这人的魂都不在这了。”

    承乾便站定脚步,“圣人,我好久没见老师了,想去迎一下他。”

    李世民手捧着碗莲子银耳羹,“朕不是派了羽林郎出京百里迎接,还特赐黄金甲,让他乘着兵车入城,前后鼓吹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

    汪林赶紧回道,“卫公与马翰林轻骑入城,并没有携带仪仗卫队,没有开道排场,所以前去迎接的羽林郎们没能接到人。”

    “朕欲给他秦三郎一个盛大的凯旋仪式,他小子倒是悄不声的就进长安城了。”李世民微微一笑,却清楚这定是秦琅故意的,否则没理由羽林郎会迎不到人,羽林郎可是皇帝门生亲卫,特意却郊迎不可能还错过。看来秦琅虽然在陇右很跋扈,可是回京后,人不是很低调的。

    这很好,他还担心秦琅在外飘了两年,真的就性情大变了呢。

    “圣人,儿臣愿意去迎接老师。”

    李世民看了看长的越发挺拔的儿子,个头已经不比他矮多少了,嘴唇上都开始有了些小胡子,一开口,声音也变嗓了。他在洛阳这两年,承乾留在长安监国表现很不错。李靖、王珪等留守大臣们给出的评价很高。

    看他现在的样子,承乾倒是跟秦琅的师生情谊很深,这倒挺好的。

    “也好,你便亲自去迎一迎你老师,估计他也是心急回家,你迎了他便先回趟平康坊卫国公府吧,替朕好好赞赏他几句。朕给他先放三天假,三天之后再入宫来面圣。”

    “谢圣人。”

    承乾欣喜的告辞退下,转身走了。

    李世民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对长孙皇后道,“观音婢,你有没有发现,承乾长大了?”

    “儿子马上十三岁了,当然是长大了。”

    李世民叹声气道,“朕这次回长安,感觉承乾跟朕有些疏远陌生了。”

    “毕竟两年没见,很正常。”

    “我觉得不全是因为这,也说不上来的感觉,刚才看他对秦琅的态度,朕突然有些很吃醋啊。”

    长孙皇后不由的轻笑,“三郎也就比承乾大八岁,说是老师,其实两人倒能算是朋友,你也知道秦三郎这人有时比较随意,人也比较有趣,因此承乾向来跟他关系好。”

    “可不仅是关系好这么简单,观音婢你可知道,这两年承乾呆在长安,秦琅在陇右,却为东宫弄了多少钱?前后数百万贯!”李世民叹声道。

    长孙皇后这两年重点都是在生儿育女,加之后来去了洛阳,对于承乾和东宫,还真的没怎么关注了,听闻也不由大吃一惊。

    “不可能吧,数百万贯?”

    “有什么不可能,朕还能乱说不成?你也知道这秦三郎捞钱的本事,那是天下无双,你知道为何侯君集唐俭郑元璹萧瑀那般拼命弹劾他,就是因为这小子确实有些吃相难看了点。不说前两次陇右之战也没少捞,就说上次吐谷浑之战,这小子胃口可就是太大了。上百万牲畜,还有无数和缴获物资啊,只给朕留了一成,给朝廷留了两成,其余的都分了。”

    长孙皇后也有帮着李世民掌管内府库,偶尔也会查查账,闻言道,“不对吧,秦琅给大家的那一成,也没数百万啊?怎么可能给承乾那么多?”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秦琅给朕的那一成,是陇右军缴获后出售折价的一成,其中还没有算进去战马等。”

    吐谷浑之战的缴获确实太多,可问题是给李世民的是陇右军出售战利品后折价的那一成,而给承乾的虽不在明面上,但秦琅通过自己主帅的便利,让东宫的嘉德银行等多个东宫名下或参股的商号,早早就参与进了吐谷浑之战。

    从借款再到物资供应、运输,以及战利品的处理等方面,这左一下右一下的进进出出,赚的可是不要太多。

    皇帝拿到手的是干巴巴的一成分成,而太子承乾却通过东宫控制的那些商号,在那里里外外的赚了好几道钱,结果就是李世民到手的那份,却远不如承乾的那份多。

    李世民自然是很嫉妒了。

    搞明白了秦琅陇右之战的商业运作后,李世民其实很佩服的,怪不得能凭陇右一已之力,半年就灭了吐谷浑,这里面商业化操作很了得,各种招商引资,根本不需要朝廷的调拔钱粮,人家自己就搞定了。

    不过这也给李世民提了一个醒,这样操作很危险。

    毕竟军队向来就是把双刃剑,一个不好就容易割伤自己,所以朝廷对军队管理向来极为重视,如今的府兵制下,兵将分离,出征作战,皇帝选将,兵部出令,十二卫出兵,将军们率领府兵出战,朝廷还要掌握着最重要的钱粮辎重。

    所以大唐的将军们出征在外,统领再多的兵,一般来说皇帝都不用太过担忧,因为诸将都是临时聚集,并不是那种长期的上下级关系,士兵们也是各地抽调出来的,军将士兵难以形成一个稳固的群体,像当年天策府那种军事集团很难再出现了。

    更别说就算是平时边疆各都督府统领的边军,一来数量少,防区小,二来朝廷也是通过钱粮军械一直在控制着命门。

    而秦琅上次的陇右之战,却完全摆脱了朝廷的那些控制手段,这如何不让皇帝暗暗心惊,虽说他相信秦琅没那个野心,诸将也不会服从,可毕竟这是个不好的苗头,一个脱离掌控的可能性。

    以前朝廷年年打仗,拼命的往里面贴钱,钱粮、军械、马匹,以及战后的抚恤、赏赐,还有民夫的调动等等,要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物,可这一次秦琅打仗,结果还赚钱,赚的还不是一星半点。

    东宫里里外外赚的最多,赚了数百万贯,虽说关键的战略级物资如战马、铠甲、武器、牛皮牛角牛筋等这些物资,秦琅没敢给东宫留,给东宫的也就是钱。

    但钱的重要性李世民早就清楚的很,有钱能使鬼推磨,更别说军队是最费钱的地方。

    “承乾东宫这两年虽说在长安留守监国,僚属有些多,可加上三千太子旅贲军,也不过总数两万左右,哪需要的了那么多钱财。臣妾明日让承乾把这笔钱,上交到大家的内府来存着。”

    李世民哼了一声。

    “朕也不缺钱,何况就算是缺钱,老子能抢儿子的钱吗?”

    长孙皇后看着丈夫那傲娇的样,不由的扑哧一声。

    “儿子的钱不也就是老子的钱嘛,承乾终还是年轻嘛。”

    “朕不缺钱,也不会抢承乾的钱,朕倒想看看,承乾手里有这么多钱,会拿来做什么!”

    皇帝心里有些酸溜溜的,好几百万贯钱呢,这在他即位之初时,朝廷一年的财税里钱帛收入都没这么多,当时朝廷一年的现钱也就百万贯左右,其它的都是粮食布匹等实物租税,这些年虽说不缺钱了,但好几百万贯啊。

    虽说这是秦琅奇迹般灭掉吐谷浑后,又极霸道的近乎抢劫了整个吐谷浑后的收益,但也确实多了点。

    十三岁不到的太子,一下子就收益几百万贯,这笔私房钱太多了。

    其实秦琅也给皇帝弄了不少钱,不仅是分了一成的战利品售卖款给他,仅是给皇帝的那些战马就值许多钱了,更别说,秦琅既然把太子的嘉德银行等拉进陇右之战搞合作,又岂会少的了皇帝的内府库。

    开元钱庄,皇家内府等也都是邀请参与其中的,最后自然也没少得利,只是皇帝一直被承乾的那几百万的收入给晃的眼睛红通通的。

    “大家,秦琅这次又赚了多少呢?”长孙皇后跟丈夫也是婚后多年,很清楚知道丈夫的为人性格,便打着笑问。

    “秦三郎赚的当然不会少,至于说具体数字,朕也不清楚,这小子跟个狐狸似的,狡猾的很,一般人很难摸的清他的底细。朕只知道,他绝对是赚的最多的那个,毕竟这整个事情都是他弄起来的。”

    无利不起早嘛,若是没大好处,秦三郎会那么上窜下跳?没大好处,他肯定也不会冒那么大风险发起西征之战。

    这小子,他是清楚的,无利不起早,算盘精着呢。

    只不过这小子虽说会捞钱,但手段高明,绝不会搞什么贪污侵占这种愚蠢的手段,而是合理合法合情。他各种弯弯绕的安插了商号进来搭伙买卖,甚至在东宫名下的商号里占股等,出面的也尽是一些代理商人,可钱一文没少赚。

    能打仗,会捞钱,一点也不让人省心的家伙,要不是这家伙现在还很听话,真想一脚把他踢回岭南武安州去,让他蹲那山那海边去打猎捕渔去。

    可说到底,这小子却是实实在在很有本事的人,李世民还真有些离不开这小子。

    这大明宫修了一半,停工两年多,总不能一直半拉子停在那吧?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44/ 第一时间欣赏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作者:木子蓝色所写的《贞观俗人》为转载作品,贞观俗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贞观俗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贞观俗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贞观俗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贞观俗人介绍:
离玄武门之变只有三天了,秦琼却打算做个国之纯臣不参与其中,秦琅高呼这不是坑他吗?送上门的从龙之功怎么能不要,等事成之后再功成身退也不迟。到那时,做个俗人,不谈亏欠,不负遇见。做个俗人,贪财好色,放荡自由。贞观俗人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贞观俗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贞观俗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