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明王冠TXT下载大明王冠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王冠全文阅读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大明王冠txt下载     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412章 过关

    朱棣眯缝着眼,一副过来人的神态,好小子,你还想忽悠朕呢,当年靖难之前,朕也是这么忽悠那群靖难武将的,而且朕也实现了当年的忽悠。

    你给我玩这一手,还嫩了些。

    话是如此说,结合事实,朱棣还是相信了黄昏的说辞:着眼海外。

    但对于迁民这个事情,心怀芥蒂。

    动不动就上百万的百姓被你带走,朱棣心里能爽才怪。

    朱棣不动声色,思忖了片刻,“现在想这些还太远了,金帐汗国叛乱不断,女真防御线固若金汤,朝鲜左右摇摆迟迟不请归,日本么……貌似除了扰我沿海抢劫海外贸易的商船之外,似乎并无威胁。”

    黄昏也不怪朱棣。

    就当下这个时代,你告诉大明所有人,说以后日本会对我神州造成生灵涂炭的浩劫,别说一半老百姓不姓了,再有远见的读书人也不信。

    朱棣更不会信。

    就日本那个小渣渣岛国,它凭什么打上陆地来?

    黄昏认真的道:“陛下,不能这么说,比如之前打亦力把里之前,你可敢相信,微臣就一个泰山号,就击溃了尼格买买提两万先锋大军么,如果未来的日本也拥有某种神器,以几万人击溃我大明数十万大军,并不是不可能的。”

    要想当年抗日战争,我神州先贤和英烈们,是用何等的意志,才战胜了在军事装备上拥有碾压性优势日本,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类比一下,就是金帐汗国那种内卷特别厉害的国家,以无数人的性命击退了大明数十万神机营的入境——然而金帐汗国面对三万不到的火器部队,就已经崩了。

    意志和信仰乃至于文明,都不在一个层级上。

    朱棣一愣。

    倏然惊醒,是啊,现在战争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目前来说,兵力还是重要,但迟早有一天会进化到兵力的重要性低于火力的重要性。

    黄昏打亦力把里和打金帐汗国就是例子,都是以少胜多。

    而且直接把对方把崩的那种。

    但是打日本比较麻烦,需要大量的水师,嗯,海军,而目前郑和的海军编制倒是起来了,可钢铁战舰还没有一艘完全体的下水。

    倒是各种火炮和机枪,已经拉到造船厂那边了,艰难开采出来的海量的煤炭也已经运了过去,就等钢铁战舰解决掉几个棘手的技术难关后装备,然后下水。

    然而根据郑和的章折,这大概还要一年半年。

    上次就说一年半年。

    然而这个时间一推再推,朱棣都有点怀疑,这个钢铁战舰到底能不能打造出来,如果不能,还是早点回归传统木制战舰得了。

    别钢铁舰队没弄出来,水师反而被自己给搞崩了。

    想到这,朱棣沉默了一阵,“要不,你去沿海的造船厂,去帮着三宝,早日将钢铁战舰弄好,你既然能弄出泰山号,那钢铁战舰应该也不差,泰山号只不过是在地上跑的钢铁战舰而已。”

    黄昏干笑了两声,“陛下,术业有专攻,泰山号这个多简单,只要有蒸汽机,然后稍微设置一下,根据动力制定各个部分,形成一个整体联动,再控制重量就行,但战舰就不一样了,吃水高度,战斗和生活以及弹药、粮食储备等诸多部分的布局,乃至于蒸汽机的大小等等方面,都是专业知识和技术,而这方面,微臣是真不懂。”

    估计钢铁战舰现在的技术难关,应该集中在利两点:锅炉室那边,蒸汽机如何适应战舰的改进方面;战舰整体重量,如何达到完美的吃水比。

    这确实是很难的问题。

    尤其吃水问题。

    钢铁战舰和木头的不一样,木头本身就要飘在水面,而钢铁战舰是则和吃水比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你要确保浮的起来,另一方面,池水太浅,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差,池水太深,那么锅炉那边就吃力,导致动力不足行驶缓慢。

    这需要很多次实验。

    所以郑和的造船厂弄出来的钢铁战舰其实下水了多次,都因为无法满足性能而重新整改,这是必须经历的阵痛。

    毕竟是跨时代的产物。

    朱棣也就不急了,反正打女真用不上钢铁战舰,金帐汗国那边更不需要。

    问道:“那你觉得何时再打女真?”

    黄昏想了想,“这两年打女真,屡战不胜,士气低落,现在也已快到夏末,北方那边很快就要大雪飘飘,不适合再出兵,不如等到明年暮春,一鼓作气解决掉女真就行了。”

    朱棣微微颔首,“朕也是这么想的。”

    女真比金帐汗国更顽强。

    需要投入更多兵力,大明毕竟连番外扩战争,还是应该让大军修整半年,要不然士卒容易产生疲倦情绪,战力会不断衰减。

    而且女真那边,冬天真不好打。

    大雪一下,山一封,这个天时对于女真而言是天然的屏障,所以奴儿干那边对女真进攻的窗口期,其实时间极短。

    黄昏心里长松了口气。

    总算过了这道难关。

    不过……

    忍不住问道:“陛下,在这个时节,二殿下封王,可不是个明智的操作,你会让大明以前那些支持二殿下的武将看见希望,如此一来,二殿下势必要再次和太子相争,国内若是鸡犬不宁,还谈什么外扩。”

    朱棣不置可否。

    挥挥手,“没事就退了吧。”

    黄昏起身,行礼,“那微臣告退,需要回去准备一些东西,明日去祭拜皇后娘娘。”

    朱棣忽然喊住黄昏,“对了,秋闱在即,秋闱的主考官,朕打算让吴溥担任,你回去遇见了吴溥,给他说说,让他早做准备。”

    黄昏不解,“他抽得出空?”

    秋闱持续时间大半个月,考试考几天,阅卷又是好几天,主考官和其他考官,还得提前两天进入考场,作为内阁首辅,哪有这么多时间来耽搁。

    朱棣一想也是,“那朕会把你叔父黄观找回来,担任此次秋闱主考,我知道你一直在想推行教育改革,所以等黄观回来,你可以和他商议一下,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就从今年秋闱开始,到时候你们那边有关于秋闱改革的方案了,呈递上来,朕同意后便可施行。”

    黄昏眼睛一亮,“那还得把吴与弼送去担任考官。”

    教育改革,还是得吴与弼作为主体。

第1413章 人生得意须尽欢

    出了乾清殿,黄昏只觉内心如此沉重——接下来的日子,实在是太忙了,仅仅是简单的想一下,就觉得这日子没有盼头。

    事情很多很多。

    曾几何时,黄昏都在想,要是他能和豆芽换一下,这偌大的工作让豆芽来做,然后他当一个纨绔富一代,日子该多惬意。

    现实却是如此残酷。

    不过……

    走出皇宫那一刻,看着外面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黄昏忽然问了自己一句:你他妈拼死拼活这么累是为了什么?

    一定要打造两极世界么?

    可以但不是必要。

    按部就班去做了就行,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

    到了今天这个形势,还必须要做的事,只有一件。

    那就是弄死日本。

    其他的事情,都可以随缘了。

    人生一世,只有短短几十年,总不会在大明活了一辈子,又穿越去宋朝拯救弱宋罢,没那个道理啊,我也得享受一下人生啊。

    今年三十一岁了,剩下的岁月不多,除去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岁月,再除去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睡女人的老朽时光,还剩下多少时间让自己享受人生?

    大可不必给自己这么多的工作。

    享受!

    一边享受一边工作。

    在穿越之前,黄昏做梦都想过穿越之后要干什么:第一件事,肯定是要去青楼合法的感受一下红灯区的魅力。

    但多年来都没去过,有想法,没贼胆。

    怕脏怕病。

    一念及此,黄昏出了皇宫后忽然不想回家了。

    青楼不敢去,但男人还是要图个新鲜啊,现在去撩一个良家姑娘肯定来不及了,得找有感情基础的女子撩一下,趁着今夜夜色会醉人……

    仔细一想,貌似只有一个人选。

    就她了!

    不过此刻还不能轻易出城,朱高煦刚封王,搞不好这家伙又重燃了争夺皇位的希望,而自己就是他最大的阻碍之一。

    所以得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打算去一趟锦衣卫。

    赛哈智现在是锦衣卫都指挥使,找他要几个人应该问题不大,就算比不上陛下的大内高手,好歹也能找几个媲美唐青山那种身手的人。

    思绪未落,忽然觉得后脊梁骨上被什么东西顶住了,像是匕首一类的东西,对方力度极其巧妙,恰好能感受到尖锐刺背,但不至于痛。

    耳畔传来声音,“别动,我保证你动一下就死。”

    黄昏乐了。

    巧了,正说找一个有感情基础的妹子撩一下,现在竟然送上门来了,倒也是奇怪,她怎么又一个人留在了京畿。

    咳嗽一声,“尊驾怎么称呼,我应该称呼你白莲社的圣母呢,还是应该称呼你明教的圣女,前者的话,没记错差点成为你丈夫的那个少年已经在咱们大明地方卫所清剿行动中‘不幸’身亡了。”

    就你这捏着嗓子装成熟沧桑的声音,我一下就听出来了。

    身后传来女子的淡淡体香味。

    旋即便有娇俏的声音响起,“啊呀嘞,么得意思得很,你就不能愚蠢一点么,怎么一下就知道我是谁了,还有,那都多少年前的事情还拿出来说啊,本女侠不要面子的么。”

    一个女侠从黄昏背后探出个头来,一脸天真无暇的笑意,“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黄昏呵呵一乐,“你怎么还在京畿?”

    女侠……嗯,不是张涟。

    是张涟的女儿。

    唐青山的掌上明珠,唐赛儿。

    如果不是自己带动的蝴蝶效应,这姑娘现在应该在造大明的反了,不对,应该造反都过了,又人间蒸发了。

    现在么。

    她是明教圣女,嗯,官府册封的那种。

    还是朱棣亲自册封的。

    算是宗教领袖,就是地方官府……哪怕是一方布政司的布政司使,遇着她也得给几分面子,没办法,她现在的身份就是这么敏感。

    不过这也是明教的悲哀之处,现在明教不管是立教主还是立圣女,都需要先将名册送递应天礼部,再由礼部送递乾清殿,等朱棣御批,然后由朱棣册封。

    黄昏又哟了一声,“许久不见,小姑娘都长成大姑娘了啊。”

    和徐家四妹一样。

    虽然是个大姑娘,长得也好看,但美中不足的还是平胸。

    嗯,又不一样。

    或许是练武之人,身材线条极其爽利,从那紧致的胳膊可以看得出,这姑娘的身材除了平胸,其他方面都不输给后世健身房里的那些女神。

    黄昏意味深长的笑了。

    是个好姑娘啊。

    唐赛儿没有跟风穿旗袍,依然是传统的襦裙,一身的翠绿,头上倒是插了枚价值不菲的朱钗,眉眼弯弯,眼窝里储满了喜悦和意外。

    在街上撞见黄昏,她才是那个惊喜意外的人。

    已经很久没和唐青山一家联系,黄昏倒也不敢冒昧,轻轻的在她脑袋上敲了一记,“都多大的人了,还没个正形,你们明教的人看见你这样,怕是要气得上吊,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不正经的圣女呢。”

    唐赛儿翻了个白眼,“爱谁当谁当,本女侠又不稀罕。”

    黄昏:“……”

    别人想当也当不了啊,得朱棣册封。

    “你爹和你娘都去了瓦剌,怎么又把你留在京畿了,是嫁人了,所以要留在婆家?不知道是京畿那个富贵人家的公子哥儿有这个福气,能娶到你这位女侠。”

    城府很深。

    但唐赛儿这些年闯荡江湖,早已不是当年懵懂无知的小女孩了,闻言噗嗤笑乐,“哟,咱们的镇西候在套话呢,莫非我爹的兄弟当着不过瘾,还是想着当我爹的女婿?”

    黄昏有些尴尬,没好气的道:“女孩子家家的,也不害臊。”

    唐赛儿乐呵呵的,“好啦好啦,不逗你了,我留在京畿不是因为嫁人啦,也没人配得上本女侠,之所以没和爹娘一起,是因为我现在不能轻易出京了。”

    黄昏恍然。

    也是,官府册封了的,那就不能乱跑了。

    道:“一起去吃午饭?”

    顺便听个戏?

    这大概就是吃饭看电影的套路。

    唐赛儿点头,“走哇,本圣女现在有的是钱,我请你嘞。”

    朝廷要给她发俸禄。

第1414章 地方改制!

    一晃数日。

    这一日午后,太子朱高炽和吏部尚书蹙义联袂来到乾清殿,结果康宁守在殿外,对朱高炽和蹙义道:“太子殿下,蹙尚书,您二位可能要等一下了,陛下还在午睡。”

    朱高炽气喘兮兮的抹了一把额头的汗。

    康宁赶紧示意一个护卫,去找个椅子过来给太子殿下坐一下,要不然站着等陛下,那得把太子等晕倒在地。

    这责任背不起。

    康宁暗暗叹息,太子殿下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了,又胖了许多,现在走路都需要人全程搀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恐怕连路都走不了。

    这太子……愁啊。

    也难怪当年陛下死活不愿意立大殿下为太子。

    确实卖相差了些。

    蹙义看了看天色,问康宁,“康大监,陛下还在午睡?”

    康宁点头,“是的,蹙尚书。”

    蹙义面色略有担忧。

    这都申时了,陛下怎么还在睡,以前陛下午睡,最迟未时中就醒过来了,最近陛下午睡的时间越来越长,不是个好兆头。

    朱高炽缓缓坐下,沉默不语。

    这确实不好。

    听说自母后宾天后,父皇夜里经常睡不着,倒不是在年轻妃嫔身上折腾,就单纯的睡不着,可白天午睡又睡不醒,母后的宾天对父皇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等了约莫小半个时辰,殿内才传来朱棣的咳嗽声。

    康宁急忙进殿。

    一刻后,康宁来到殿门处,“宣,太子朱高炽,礼部尚书蹙义觐见。”

    太子内侍急忙扶起朱高炽。

    然后蹙义本来也想帮忙去扶太子进殿,然而转念一想,这样不妥,会让陛下认为太子太无能,于是暗暗对太子朱高炽道:“殿下,能自己进殿么?”

    朱高炽一愣,旋即恍然,苦笑,“还能撑一下。”

    示意内侍在外等着。

    父皇年迈,自己不能表现得连走路都走不了,这样如何让父皇安心,作为太子,必须要表现出能撑起大明一切的精气神来。

    进殿,行礼。

    免礼。

    朱高炽用尽全身力气站起来,用爬字来形容比较妥帖。

    朱棣正坐在凉榻上在喝茶。

    看了两人一样,“关于各区域总司的建立,吏部和太子东宫拿出的方案,朕上午已经看过了,大体上没什么问题,不过尚需要补充一点,总司里不仅要设立左右总司使,还需要有一个督察御史,负责监督整个总司的职权行使。”

    就是地方三司分权制的翻版。

    反正就是互相掣肘。

    朱高炽道:“之前和蹙尚书商讨个这个设定,认为缺人,就没打算设立督察御史——都察院本来就没几个人了,再者,若是用内侍去任这个职位的话,恐有宦官专权的隐患,不过父皇既然提了,儿臣倒是认为,督察御史确实不够的情况下,这个监督职责,可由该区域的诸多布政司使逐年权兼,拥有监督、弹劾总司使之权。”

    朱棣颔首,“这个不错,就可以斟酌。”

    总司设立的方案,吏部和东宫联手制定的方案,其实也简单:在亦力把里设立一个总司;漠北瓦剌、鞑靼、兀良哈设立两个总司,其中一个在北固城,一个在撒儿都鲁,兀良哈的长平布政司,划归撒儿都鲁;漠北那边,要设立三个总司,交趾和澜沧区域一个,吴哥和大成一个,占城、满剌加和八百大甸一个;金帐汗国将设立三个总司,因目前对金帐汗国还没有形成绝对掌控,所以只在萨莱设立一个总司;奴儿干那边设立一个总司,将会辖领以后的女真区域——反正女真迟早是要打下来的。

    而每个总司将会有两个总司使。

    大体上如此。

    也就是说,即将建立八个总司衙门,需要十六位总司使,再加上一众属官,大概需要近百名人才——这才是要面对的难题。

    这些年科举是放的开,但外扩太快,加上医疗改革、货币改革、农业改革在外扩领地都要设立部门,需求缺口太大,而人才培养太慢。

    导致满足不了需求。

    朱棣看向蹙义,“吏部那边可有各总司的举荐人选?”

    蹙义叹了口气,“没有。”

    真凑不够人。

    朱棣沉默了一阵,说了句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啊。

    人才的培养太慢。

    各种十年寒窗,各种府试乡试会试,一套流程走下来,一个读书人要想进入仕途,少说也要二十来岁,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有刘宁然和于谦这样的才华,十几岁就能独当一方了。

    沉默了一阵,道:“这样罢,交趾和澜沧的总司,于谦担任总司左使,右使邀请黎族的黎利出任,满剌加和八百大甸的总司,由刘宁然担任总司左使,右使由沐晟举荐一个人去担任,澜沧和吴哥的总司,由于谦权兼左使,刘宁然权兼右使——摩诃黛维举荐一个人吴哥大臣担任督察使即可。”

    总体上,还是保持刘宁然和于谦总领中南半岛政事。

    蹙义和朱高炽领旨。

    朱棣继续道:“亦力把里的总司,本来是想用范闲的,但范闲资历太浅,先擢升成一位布政司使,那边的总司左使……把撒儿都鲁的黄观调过去担任,右使空缺,至于监督以及一众属官,朕稍后宣召异密忽歹达,让他举荐本地官员。”

    蹙义和朱高炽犹豫了下,“本地官员监督大明官员,这会不会不妥当?”

    朱棣冷笑,“这才是最妥当的!”

    本地人,总会有故乡情结,不会由着大明外派过去的官员胡作非为,更能尽到监督的职责。

    继续道:“北固城总司,由黄淮权兼,太平任督察使。”

    “撒儿都鲁的总司,由黄观举荐罢。”

    “金帐汗国那边,萨莱总司人选,左使由太平布政司使吴笙游迁任,右使由在中南半岛担任布政司使的陈洽迁任,监督人选的话,让投靠了黄昏的脱儿迷失去担任即可,嗯,这人是个贵族,朕会着令王聪、火真先将脱儿迷失的兵权收了。”

    朱高炽眉头一跳,“父皇,吴笙游……”

    朱棣冷哼一声,“瞻基没给你说么?”

    朱高炽不说话了。

    他儿子就是朱瞻基,而朱瞻基那日是在场的,所以他当然知道那日父皇和黄昏之间到底说了什么,老实说,朱高炽是不太相信黄昏能跑到海外去建立一个中国文明的国度。

    朱棣继续道:“总司左右使,一个正一品,一个从一品,督查使从二品,其余属官,按照相应规矩制定官阶即可,亦从本地选拔精通大明官话的官吏充斥。”

    想了想,“另,总司不能干涉当地都司,只涉民政。”

    蹙义立即领旨。

    朱棣大袖一挥,“迁任的布政司使的补缺者,由迁离者举荐,原则上,从布政司参政中选,并且必须是进士出身,有翰林经历。”

    毕竟是大明的一二品官员,档次不能丢了。

第1415章 老牛吃嫩草

    这几年翰林院就没怎么呆过进士,大部分人考中进士,都直接被外派任职了,所以仅仅是一个有翰林经历的条件,就决定了布政司使再怎么的,也该是四十岁以上的仕途老人。

    可以保证布政司使有一定的治政经验。

    朱高煦和蹙义联袂而来,联袂而去。

    看起来只是设立总司,实际上相关事务一大堆,还得和户部那边接洽,制定总司及其属官的俸禄,又得和礼部接洽,给总司所有官员制作官府,然后还得通知工部,总司衙门应该按照什么档次来修建——

    杂七杂八的事情弄下俩,吏部还得继续忙碌。

    东宫因为参与了此事,朱高炽又得拉拢蹙义,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甩手不干了,所以东宫那边也要全力配合。

    待太子朱高炽和吏部尚书蹙义退下。

    朱棣有些返困,坐在椅子上眯了十来个呼吸,端起凉茶猛灌了一口,然后轻轻拍了拍脸颊——还得处理政事,如果换成其他天下,大部分是时间在上午就处理了政事。

    剩下的时间就是愉快的玩耍。

    也就是说,天子的工作时间,如果是有大朝会,就从早上4点到中午十二点,标准的八小时工作制度,下午到晚上都是天子的专属哈啤时间。

    这是一般天子,有些勤快的天子,下午也会抽时间处理政事。

    像朱棣就是。

    倒不是是说朱棣有拖延症。

    没办法,靖难之后大明发展得太快,尤其是中南半岛被扩张后,政事基本上翻了一倍,如果不是因为内阁给力……朱棣都不敢想象。

    而现在外扩领地又多了漠北和亦力把里,以及即将增加金帐汗国。

    政事更多了。

    所以朱棣是真的庆幸,还好老子有先见之明,弄了个内阁出来,要是没有内阁这个秘书机构,只怕老子早就被累死了。

    天子勤政,其实像朱棣这样的还有更多。

    清朝有一个,雍正。

    朱棣的办公和睡觉,都在乾清殿,实际上这是明朝所有皇帝的常规操作,也是顺治和康熙的常规操作,不过顺治康熙没有雍正那么拼命。

    然而问题还是出现了。

    雍正虽然是清朝最累的天子,但他在养心殿居住办公,妃嫔侍寝也是来养心殿,非常的方便,所以雍正其实也玩得很欢乐。

    还好。

    不管雍正的私生活如何,你不得不承认,因为雍正打好了基础,把国库弄得满满当当的,才有乾隆潇洒的资本。

    若是没有雍正,康乾盛世大概就不好说,有康但未必有乾。

    朱棣也还好。

    毕竟有个能力出众的太子,辅政极其给力。

    此刻清醒了许多,问康宁,“镇西候这几天在干什么,我上午就着人去叫薛禄来汇报,他没来么?”

    康宁答道:“在陛下您睡觉的时候,薛侯爷来过,比太子殿下和蹙尚书更早,等了约莫半个时辰,被北镇抚司那边叫回去了,好像是北镇抚司在京畿发现了白莲社的余孽。”

    朱棣微微颔首,“这是要事。”

    白莲社不像明教愿意接受招安,既然不接受招安,只有覆灭一途,所以这些年大明外扩战争的同时,由锦衣卫、东厂牵头,配合地方官府的兵力,对白莲社围剿了很多次,包括白莲社的佛子林三以及诸多天王等人,都已经被锦衣卫给砍了。

    不过这些教派,总是星星之火死而复燃。

    没办法。

    虽然大明现在富裕了,可总有些不富裕的人,将希望寄托在这些歪门邪教上,而且深信不疑,加上有人以这些为生,因此各地隔山差五又会出现白莲社余孽。

    现在竟然跑到京畿了?

    那真是厕所点灯笼,找死了。

    康宁又道:“薛侯爷走的时候,说了,说镇西候黄昏这几日啥事也没干,连黄府都没回,天天带着明教圣女唐赛儿到处游山玩水,薛侯爷当时一脸促狭的说——”

    康宁停顿了一下。

    朱棣嗯了声,“你说。”

    康宁道:“薛侯爷说,看黄侯爷这操作,大概是想睡了明教圣女,但明教教主还是唐青山,而唐青山又是镇西候的好朋友好兄弟,薛侯爷说请示陛下,要不要阻止这个事。”

    朱棣愣了愣。

    唐赛儿他见过,册封为明教圣女的时候,一番打扮之后,真是个六宫粉黛无颜色,比起黄府里的家眷和自己后宫妃嫔,一点也不逊色。

    而且很像她母亲张涟。

    英姿飒爽巾帼豪情,给人一种女侠翩若惊鸿的风情感。

    特点极其鲜明。

    但是——问题出在这个但是上,唐赛儿比徐家四妹还要小,今年大概才双十年华,原本自己想着她身份特殊,虽然是朝廷册封的明教圣女,但她的婚事还是由明教内部去解决比较妥当。

    哪料到……黄昏这小子竟然想老牛吃嫩草!

    薛禄的担心有道理。

    唐青山要是知道他的掌上明珠被他的好兄弟给睡了,不知道会不会暴跳如雷,然后明教和黄昏决裂——咦,好事啊!

    明教和黄昏决裂了,他的蚍蜉义从就缺少了一个最好的兵源补充点。

    想到这,朱棣咳嗽一声,“唐赛儿在京畿没有住在方娇那里了?”

    方娇是前任圣女,又是刘宁然的母亲,朱棣在册封唐赛儿之后,着户部划钱工部出力,修了一座明教圣女宫。

    方娇就住里面,唐赛儿被册封后,也住那里。

    康宁苦笑道:“唐赛儿颇有女侠情怀,喜欢自由,不愿意被束缚,圣女宫那边,她就没去过一两回,只是在册封的当日,去和方娇一起会晤了一下而已,大部分时间,都在京畿周围逍遥游,嗯,不过还好,她知道轻重,所以并没有出手斩断锦衣卫盯在她后面的尾巴。”

    锦衣卫也仅仅是盯,没有其他想法。

    朱棣沉默了一阵,“这事,喜闻乐见就行了,不用去管,镇西候能不能老牛吃嫩草,朕不关心,着人去礼部衙门那边,把礼部的尚书侍郎们宣召过来。”

    是时候讨论给打下金帐汗国那一众人的赏赐了,只能只是老二重新封王,太孙和黄昏以及一些将领,士卒,都应该获得赏赐。

    这个必须做。

    不做的话容易影响军心,一旦赏赐后,能鼓励征讨女真大军的军心。

第1416章 雇佣兵诞生

    很快,吏部和东宫关于各区域总司设立的方案拿到了小朝会,众多尚书都没有意见——这事五军都督府和都察院那边不牵扯,只是众多尚书商讨。

    而且经此事后,大明朝堂忽然形成了默契,地方官府对该区域最高长官的行使监督职权的部门的最高领导,必须用当地官员。

    而这个官员只有监督的职责,不能有其他职权。

    一方面,当地官员更关心自己家乡的安宁和发展,另一方面,要限制他的职权,防止他在本地坐大,形成一手遮天的地方“土皇帝”。

    而关于打下金帐汗国的众多功臣的封赏,也没人反对。

    太孙,封郡王。

    长春郡王。

    这就很有意思了,长春,在奴儿干都司亦东河卫龙安站,朱瞻基被封为长春郡王,看起来似乎很不起眼,实际上这个封号隐藏着朱棣的野望。

    大明的太孙,未来的天子,被奉为长春郡王。

    朱棣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告诉世人,也告诉朱瞻基,老子把你的藩地弄到边境,是想让你这个未来天子确保奴儿干都司在大明的掌控之中,甚至你还得给老子把女真打下来。

    朱瞻基那一万神机营中的将领,都得到了擢升或者赏赐,包括士卒。

    钱嘛,大明有的是。

    另一个重头戏就是蚍蜉义从。

    蚍蜉义从的赏赐,其实对礼部和朱棣都是个难题,因为不属于国家编制,是私人武装,如果赏赐了的话,就代表国家承认它们的合法合理的地位。

    不过这难不倒礼部。

    很快出了一个主意:蚍蜉义从的赏赐不具体到人,交给镇西候去办。

    嗯,现在不叫镇西候了。

    叫镇西国公。

    这个封号很拗口,但也没办法,黄昏的侯位就是镇西候,没有具体到某一个州县,所以国公封号也差不多是这样。

    镇国公?

    太大,朱棣不愿意,别人听这个封号,都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个镇国公是国之鼎柱,给人一种“异姓王”的错觉。

    所以就镇西国公了。

    封了国公,还得赏赐金银,这是个让朱棣头疼的问题,因为蚍蜉义从自成体系,官府也不愿意正式赏赐擢升,所以只能给钱。

    这有点雇佣兵的意思了。

    ……

    ……

    因为正式的赐封赏赐都还没开始,所以黄昏还在继续逍遥,盛夏过了入秋,入秋之后奴儿干都司那边对女真的攻势基本上都徒劳无功,所以索性就不打了。

    也就是说,目前的战事,只有金帐汗国。

    嗯,还有一个地方。

    一直驻军在八百大甸的沐晟,闲极无聊,写了封章折给朱棣,请求出兵,去把勃固和阿瓦打下来,借口早就有了——徐皇后宾天,这两个国家连使臣都没派,不尊我天朝上国。

    朱棣批复沐晟的章折,七个字:“无援兵,可打则打。”

    意思就是告诉沐晟,朝廷这边没有兵力来支援你,你要是觉得能打,那你就去打,你要觉得不能打,朕也不会责怪你。

    沐晟一看,好家伙,我堂堂云南之王,打你个勃固和阿瓦,还需要中央那边派军来支援,那我沐晟的颜面何存。

    何况陛下说的是没有援兵,但并没有说不给钱啊。

    有钱就好办事。

    后勤粮草问题,都能解决,所以沐晟很快整军出征。

    沐晟也不傻。

    大明既然占据了中南半岛,那就要合理利用中南半岛的人力资源,所以沐晟在八百大甸大肆招兵,嗯,是招兵,不是征兵。

    也就是说自愿参加征讨勃固和阿瓦的大军。

    大明负责盔甲和军械,包括粮草。

    同时有丰厚的军饷。

    这在八百大甸反响很大,短短半个月,就有三万青壮自愿参军,就连隔壁的澜沧和稍远一点的大城,都有青壮闻风而来。

    现在中南半岛的人是发现了,大明的外扩战争基本上不会输。

    去参加大明的军队,搞点轻松钱,掉脑袋的危险还不大——雄霸麾下的吴哥大军就是前例,好多返回吴哥的将士,如今都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沐晟的沐家军在整顿期间,大肆购买了粮食,很好的拉动了中南半岛农业的发展。

    所以说,现在中南半岛这边的青壮,其实就盼着大明这么操作。

    刘宁然和于谦一看,好家伙,既然沐晟都这么操作了,那咱们还是配合一下吧,于是各地布政司迅速配合,帮着沐晟招兵。

    所以应天这边在封赏的时候,八百大甸那边,沐晟的沐家军就不提了,中南半岛各国青壮组成的多**队五万兵力正在积极训练,就等沐晟军令一下,大军开动攻打勃固,然后是阿瓦……可以的话,估摸着沐晟会直接打到孟加拉去。

    然而沐晟还在准备。

    一则,粮草,二则,五万中南半岛的军队,要形成战斗力还需要多训练,同时要给他们准备军械和轻甲,都需要时间。

    但这个事情对刘宁然于谦触动很大。

    两人在一起合计,决定在即将分开各自去任总司使之前,联手给大明打造一个兵源地:在个布政司辖境内,设立招兵的部门,并且开始颁发政令,今后大明但有战事,辖境内青壮去参军,可直接到辖境内布政司报道,之后统一运送至前方。

    刘宁然和于谦给这个专门招兵的部门起名“雇佣所”。

    雇佣中南半岛的人去打架。

    简单直接。

    永乐十七年的下半年,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雇佣军,就此成型,而这也会成为大明今后外扩战争的常态。

    当然,雄霸的大军不算。

    雄霸在朝堂五军都督府那边是挂职了的,属于大明军队,雄霸包括他麾下的将领和士族,拿的也是朝廷俸禄、军饷。

    朱棣在接到中南半岛关于设立雇佣所的章折后,大喜过望,重重的嘉奖了一番刘宁然和于谦,同时也下了圣旨对沐晟这一操作的加以赞赏。

    说实在的,朱棣做梦也没想到,大明有一天打仗能变成这种模式。

    出钱就行了。

    大明儿郎只需要一部分人,而且还不用再冲前面去冲锋陷阵,对于国家百姓而言,简直是个天大的福利。

第1417章 国公的退休生活

    阳光明媚,秋风习习。

    入秋了。

    一场细雨,洗去了夏天的燥热,让阳光变得温和起来,但也就这样了,因为接下来马上就是秋老虎,不过这几年气候不错。

    因为步入小冰河时期,冬天很冷,夏天倒也不是热得让人无法承受。

    黄昏疲倦的睁开眼。

    感觉胳膊没有知觉,看了看身边的姑娘,轻轻将她头抬起来,然后用另一只手抽出被她压麻木了的左手,缓缓搓揉。

    应该压得不久,片刻后倒也舒缓了过来。

    双手枕头,看着屋顶。

    这里是苏州的一处客栈,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些日子游历了苏杭,没有后世的商业味道,漫步在江南水乡间,格外有感觉。

    情调和浪漫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带着唐赛儿到处游山玩水一个月后,本就有感情基础的孤男寡女,终于在昨夜那个秋雨簌簌的氛围下,成功的裸裎以对。

    有一说一,女侠就是女侠,格外豪爽,一点也不因为第一次而紧张,反倒是个好奇宝宝,让黄昏一度产生了角色颠倒的错觉。

    倒也是一种愉快,毕竟有感情的灵魂对撞上升起来的**摩擦。

    两情欢悦,能不愉快?

    最关键的一点,唐女侠也是身手不凡的,尤其是经常奔走各地,大腿比黄昏还精致有力,无形之中,江南女侠的风情里,还有阿如温查斯的味道。

    倒不担心以后如何面对唐青山。

    他赚了。

    从大哥变成岳父。

    明天要去江阴,数年前,江阴富贾徐忞找到自己,希望合作,然后自己让鲜衣布庄和江阴徐家在苏州这边建立了个大型服装厂。

    同时建立了裁缝机研发所。

    如今风靡全国的旗袍,以及夏天女子最喜欢穿的连衣裙,大部分都是鲜衣服装厂出品,而推广了很久的短袖,目前也渐渐有风靡的迹象。

    赚了不少钱。

    嗯,好消息是缝纫机也早就研发出来了,所以鲜衣服装厂才能做到全国供货,成为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

    黄昏打算去江阴,主要是考察。

    然后让徐忞、何必在去全国开分工厂——江阴这边规模够大了,也是时候拓宽渠道和生产基地,开到全国去。

    也算是给其他地方的经济提供就业岗位,拉动市场。

    尤其是漠北和中南半岛、亦力把里。

    服装文化同化一个重要的标志。

    嘤咛~

    唐赛儿缓缓醒来。

    黄昏心头一跳,我擦,原来女子真能发出这种抓人心的声音,像猫一样。

    唐赛儿睁开眼,发现黄昏已经醒了。

    在最初的几十个呼吸后,渐渐清醒过来,然后嘿嘿一笑,“你惨了,要是我爹知道你半夜悄悄进我房间,还恬不知耻的爬到我床上把我睡了,他肯定要打断你三只腿。”

    说完还去捞了一把。

    黄昏:“……”

    小姑娘,你这是在玩火啊。

    咳嗽一声,“我堂堂一个镇西候,嗯,不对,几天前听这边的人说了,我已经被封为镇西国公了,我堂堂一个国公,会缺女人?我要是不承认,你猜你爹得不得信。”

    唐赛儿撇嘴,“你敢不承认我就把你阉割了。”

    黄昏哈哈一乐,“放心,你爹那边我去做工作,你就好好的当你的明教圣女,再眯一会儿吧,等下起床吃了午饭,要去江阴。”

    唐赛儿不解,“去江阴干嘛,你都被封国公了,难道不回京畿一趟?”

    黄昏摇头,“暂时不想回去。”

    有些事情埋在心里,其实也难受,比如自己一心一意为了大明,结果朱棣却屡次怀疑自己,再积极的心也要受到打击。

    不过倒还好,朱棣还算懂事,给了自己一个国公。

    如果这一次他连国公都不给……

    黄昏真打算撂挑子不干了。

    不过现在嘛,还是不想回朝堂,得告诉大家,大明没有我黄昏是真的不行,所以黄昏这一次打算要在京畿以外的地方,游玩到明年开春以后。

    这也是仕途手段。

    历史上不少老臣重臣都用这种手段让帝王屈服,比如什么首辅宰相用各种致仕还家,来告诉天子:你看,没有我帮助你佐理朝政,你累得不行不说,很多事还解决不了吧?

    黄昏就是要通过这种手段告诉朱棣:既然亦失哈和徐辉祖以及张辅都打不下女真,朝鲜迟迟不请归,你又怀疑了我,虽然你现在又重新信任我了,但我还是要发一下脾气。

    当然,最后肯定还是要回去的。

    不过经历过这件事后,黄昏已经看开了很多,不再觉得时间紧迫——反正有生之年,该做的做了,但也不要全心全意。

    好不容易穿越一趟,还是要好好享受三妻四妾的富贵大官人的糜烂生活。

    有钱,想任性!

    嗯,已经写信回黄府,让徐妙锦带着府中家眷到江阴汇合了。

    妻妾成群,游山玩水,这样的退休生活它不香?

    不过还有个问题要先办了,这和朱棣无关,关系着自身:那就是还在金帐汗国两万蚍蜉义从的奖赏问题。

    朱棣很鸡贼。

    给了自己国公后,就没给那两万蚍蜉义官职上的奖赏,主要是不合适。

    所以朱棣给钱。

    给了多少呢,黄昏想起那个数字就想笑:二十万两。

    打发叫花子?

    两万蚍蜉义从,一人平均才十两,将领拿了大头,普通士卒能有五两就不错了,不过朱棣还给了个好处:从神机营那边拿的火器不用还回去了。

    这里有个暗示。

    火器不用还了,你黄昏白赚一批火器,那么奖赏蚍蜉义从的钱的大头,就该你黄昏出。

    这个处理结果黄昏还是乐意的。

    所以今天还要写封信通知沈熙礼,着时代银行划拨三百万两,其中一百万两运送至金帐汗国的蚍蜉义从手中,剩下的两百万两,则通过时代集团强大的网络,直接给这些蚍蜉义从的家人。

    战亡蚍蜉义从的抚恤另算。

    所以说养一支军队真的费钱,从装备到粮草到军饷,家底实力不够的人,分分钟被拖垮,黄昏能养,还是因为时代集团现在确实太过于庞大。

    当然,目前还是没有达到东印度公司的规模,需要再接再励。

    正思绪间,唐赛儿忽然翻身压到他身上。

    嘴角满是邪恶笑意。

    黄昏:“……”

    这小姑娘,还没双十年华,杂这么快就食髓知味了?

    你这是找虐啊!

    然而想多了。

    唐赛儿显然是捉狭黄昏,又从黄昏身上翻了过去,坐起来穿衣服,“起床咯,起床咯,再不起床,又要被某些男人吃一嘴哟,哎哟喂,不划算的很,亏大了亏大了。”

第1418章 腹黑朱棣

    大部分人,上了年纪后会慢慢变得宽容,这是因为渐渐对生活低头,而那些一直就站在生活顶端的人,渐渐养成的脾性,是不会随着年纪增大而改变的。

    比如朱棣。

    作为天子,这十多年来养成的习性,让他很难变得过于宽容,所谓的宽容,都是基于统治利益做出来的,即所谓的理性。

    极少极少是因为感性。

    然而这一次,朱棣想怒不能怒——有点理亏。

    黄昏已经一个多月没来上朝了。

    不上朝也罢。

    反正大明天下,至少在本土这边,就没有锦衣卫和东厂不知道的消息,朱棣知道这小子带着明教圣女跑了。

    也是服气。

    是真的服气——作为男人。

    朱棣都想不明白,黄昏不就是有点钱,长得有点好看么,怎么良家姑娘都一窝蜂的往他怀里钻,比自己这个天子还有女人缘。

    除了权氏,斯涅冉娜·安诺,其余女子几乎都是他自己靠魅力撩到的。

    宝庆,徐家四妹,徐妙锦,阿如温查斯,娑秋娜以及西域妖姬,现在还得加上权氏妹妹和唐赛儿,出现在黄昏身边长得好看的女子,也就一个张红桥例外了。

    主要还是张红桥和吴与弼看对眼了。

    还有一个。

    据说和黄昏关系暧昧不清,昔日上清观的女仙子,如今时代化工的掌门人魏仙子魏姿虚,这个女子现在也双十年华有余了,确实长得好看。

    黄昏竟然没有下手,朱棣是有点意外的。

    嗯,朱棣愤怒不是因为这。

    他又不缺女人。

    不会因为这些事羡慕嫉妒恨。

    朱棣愤怒,是因为黄昏这小子给他玩了一手以退为进,明摆着告诉朱棣:这次你不再给点好处,我是不会再来帮你收拾烂摊子了。

    至少朱棣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倒是朱棣想错了。

    黄昏来这一手以退为进,其实不过是随意而为,真正让黄昏带着唐赛儿游山玩水的原因,不过是那一日从乾清殿出来之后,忽然就想通了。

    人生短短几十秋,杯酒恣欢莫费阴。

    在黄昏看来,大明已经这样了,接下来只需要再做一件事,至少确保中华数百年安稳,平稳过度到地球村时代是没有一丁点问题的:只要打下女真,解决朝鲜半岛,再阉割日本。

    而这件事,最迟十年之内见分晓。

    那时候黄昏四十。

    四十岁的时候,带着时代集团的金钱,带着蚍蜉义从的大棒,如果时间够,先去欧洲浪一圈,延缓欧洲去美洲大陆的步伐,然后黄昏就会去北美洲大陆。

    至于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建立一个复制中国文明的国都,黄昏已经不是那么急迫了,大不了愚公移山,老子解决不了的事情,还有豆苗和豆芽,甚至豆角也是可以的。

    都是老子的后人。

    就不去在乎什么嫡出庶出了。

    朱棣不知道黄昏的心理变化,以为黄昏是在拿捏自己,然后朱棣就铁了心,我就不信你能拿捏到老子,让你去浪个一年半载又如何,明年开春,你看老子亲征是怎么打下女真的!

    现在的女真不好打?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建州女真那边人口才几十百来万,亦失哈、徐辉祖和张辅的三巨头没打下女真,原因很多,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天气的缘故。

    女真那边,可比漠北冷多了。

    火器影响大,士卒不适应,导致战力降低很多,又加上女真能跑,一旦明朝大军来了,看着有要输的迹象,女真就往兴安岭等山里一钻,甚至还往朝鲜跑,又或者直接就出海,大明拿头去追啊……

    关键是朝鲜李裪刚继位,国内局势还“动荡不安”,不能出兵来协助宗主国,所以打女真曲折颇多,不过在朱棣看来,都不是问题。

    这一日,东厂厂公王振迅速进入乾清殿,对朱棣说道:“启禀陛下,今日一大早,黄府就车马成队,国公夫人徐妙锦带着徐家四妹、宝庆公主、娑秋娜、权氏……几乎所有女眷全都跟着徐妙锦,看样子是打算出城。”

    朱棣:“嗯?”

    什么状况?

    王振继续道:“这几日国公夫人去了几趟应天府衙找府尹向宝,根本我们的谍报,国公夫人是去拿通关文牒,向宝也很配合。”

    国公夫人那几张通关文牒还不是小事一桩。

    像黄昏,根本就没有通关文牒,不也带着唐赛儿到苏杭去溜达了一圈,所谓的通关文牒,最大的功能是管理百姓。

    对这种一二品高官,限制不大。

    但也不是全无限制。

    还是要看情况的,没有通关文牒,高官出行也要受到限制,就看你有没有那个能力和面子了——黄昏都有。

    时代商行遍及全国,大概没人不知道黄昏的大名。

    朱棣唔了一声,“豆芽和豆苗乃至于豆角,也和徐妙锦她们一起走了?”

    这必须问清楚。

    王振笑道:“这倒没有,听说吴与弼再有几天就要回来了,根据黄府内传来的消息,黄国公似乎交代过,要让豆芽豆苗和豆角,作为第一次教育改革的参与者。”

    朱棣微微点头,“那不用管。”

    如果豆芽和豆苗以及豆角,这三个孩子都跟着徐妙锦出城,那就要谨防着黄昏是不是打算跑路,结果三个孩子都还在黄府,那就只有一种可能:黄昏这小子就是想出去浪,不想带娃娃。

    不过转念一想,我还怕你跑不成?

    跑了最好。

    时代集团就成为大明的国有资产。

    想到这里,对王振道:“这样,你着人去把豆芽豆苗接到宫里来,好久没见他俩,朕有点想念,朕今天就好好陪这孩子玩耍一天,嗯……豆角也接过来罢。”

    虽然更喜欢豆芽和豆苗这对金童玉女。

    但不好太区别对待。

    有一说一,或许是受到徐皇后的影响,朱棣是真心喜欢豆芽豆苗,他心里早就有了算计,哪怕将来黄昏出了什么事,他都会想办法不让这对双胞胎受到影响。

    也算是给徐皇后一个交待。

    王振立即明白了朱棣的意思,踌蹴着问道:“陛下,要不要通知后宫那边,请她们做好准备,早日安排黄家兄妹的住宿问题?”

    朱棣无语的笑了,“你以为朕是拿这三孩子当质子?”

    想多了。

    腹黑的挑了挑眉,“朕是觉得不能让咱们的黄国公太惬意了,所以今天和豆芽豆苗聚一下,然后明天着人快马加鞭把三兄妹送过去。”

    想享受妻妾成群的快乐日子?

    没门!

    我让三个拖油瓶跟着你,看你怎么享受,哈哈哈哈!

第1419章 无耻的大明!

    在江阴盘桓数日,黄昏等来了徐妙锦及众多家眷,也等来了豆芽豆苗和豆角三兄妹,从徐妙锦那得知情况后,瞬间明白了朱老板的腹黑用意。

    这是不打算让老子休闲啊。

    话说回来,自己确实没怎么尽到当父亲的责任。

    反正家眷这么多,有的是人照顾三兄妹,再加上读书嘛不能读死书,让豆芽和豆苗、豆角多出来见见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各地的风俗人文,也是极好的教育方式。

    加上黄昏现在思想转变,不再急于求成,那么对豆芽豆苗和豆角的培养,也得上心。

    索性将出游的目标又改了。

    以教育孩子为主,以享受为辅,以对时代集团全国产业的考察为主线,展开一场旅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为社会培养几个现代化人才。

    教育?

    我黄某人不是吴与弼这样的大教育家,但教育自己的娃娃还是没问题。

    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黄昏主抓豆芽和豆苗的教育工作,至于豆角,还太小了,只适合开始认字,不过和豆芽豆苗一样,都是学习的汉语拼音识字法。

    一晃,永乐十七年过去了。

    在永乐十七年的后半年,还是发生了一些了不得的大事。

    沐晟以中南半岛的雇佣军作为主力,也作为先锋,以摧枯拉朽之势,不到两个月,全线推平了勃固的防御战线,大明迅速在勃固组建布政司,开战战后工作。

    而勃固旁边的阿瓦见状不秒,国王一想,反正现在的大明已经无耻到不管你是不是番邦国都要打了,关键是你虽然知道大明无耻,可你也拿它没办法。

    与其坐以待毙等着沐晟来推平王宫,还不如早点投降。

    所以阿瓦在沐晟大军进入国境后,象征性的展开了防线,然后在阿瓦王的授意下,军队很快打了几场“伤筋动骨”的惨败之战,然后全线投降。

    这是聪明人。

    而沐晟也是聪明人,在接收皇宫后,让阿瓦王自己组建一个使团去大明朝见朱棣,意思就是说,阿瓦是大明的了,但你这个阿瓦王还是有希望继续当王,就看你去应天后陛下怎么待你。

    朱棣当然也是聪明人。

    阿瓦王在年关之前抵达的应天,朱棣设宴隆重款待,又给他在京畿赐了一座府邸——嗯,是时代集团修筑的水泥别墅中最豪华的那种。

    并且给阿瓦国王封王,让他在京畿盘桓多日后早日返回阿瓦,又暗示他,以后你在阿瓦可以继续享受王室待遇,但兵权和政事你还是别管了。

    阿瓦王哪会不懂。

    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能保住富贵就不错了,权势什么的想都别想,而且阿瓦王也知道朱棣的用意,不过他在京畿住到上元节后,忽然有点不想回阿瓦国内。

    大明的京畿太尼玛繁华了!

    这也是阿瓦王后半生的写照,这位亡国之君在他的后半生,每一年都会花一半的时间住在大明应天,剩下半年才回国内。

    所以阿瓦王又在京畿住了半年,直到永乐十八年的下半年,才有些思念故乡回到阿瓦,然后帮助大明的布政司主持当地政事。

    很配合的那种。

    大明要在阿瓦施行的政策,阿瓦王利用他在阿瓦的影响力,全方位的动员国民,对于推行宝钞开采矿产这些,阿瓦王更是没有意见。

    但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大明工部在阿瓦广修水泥道。

    朱棣也批复让工部去办。

    工部愁啊,现在大明的摊子着实太大了,工部要负责所有辖境的官道工程,力有未逮,所以工部尚书很快找到陛下,要求减负。

    朱棣一想也是,工部本来一直就超负荷运转。

    索性同意了工部尚书的请求。

    于是阿瓦国内的水泥道修建工程,被工部拿出来招标——这种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工程,虽然大明目前发展得很快,但国内有这个实力来竞标的其实只有三家。

    一家是时代集团的时代建筑。

    一家是应天的鸿运商行——这家商行的背后大老板,其实是某个侍郎,在从时代建筑购买了水泥配方后,有资金和权势的支持,发展得很快。

    在建筑方面,已经快要追赶上时代建筑了。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

    鸿运商行背后那个大老板,就是那位工部侍郎,甚至朱棣都知道,但这位工部侍郎能力出众,为官也清正,所以这种钱该他赚,朱棣也没敲打他。

    还有一家商行,则是顺天那边,一位富贾成立的,这位富贾主要是经营顺天范围内,后来大明打下漠北,这位富贾又开始经营漠北,发展得很快。

    有资金支持,他商行的建筑队,迅速拥有了全国三甲的实力。

    不过最后的招标,还是被鸿运商行拿去了。

    此事大家心知肚明,也没有人去针对那位工部侍郎搞事——毕竟现在蛋糕太多太大,没必要因为这么一个工程得罪一位工部侍郎。

    沐晟在解决掉勃固和阿瓦后,发现时间还早,没必要早早地收兵,索性继续出兵,把阿瓦旁边的曼尼普尔也给打了下来。

    是真的轻松加愉快。

    有中南半岛的雇佣兵当炮灰冲锋,有沐家军火器的三段射,曼弄普尔几乎没有组织出一次像样的抵抗,是躺平了任由大明雄师摧残的那种。

    没办法,曼尼普尔实在太小。

    把它的地图弄成一个方形的话,大概就是长一百公里宽两百公里的面积,也就大明一两个州县的面积,能有多少人口和军队?

    所以打曼尼普尔根本没有阻碍。

    打下曼尼普尔后,沐晟看了看时间,到年关了,也便不再进逼孟加拉,不过并不意味着不打,是让军队修整,待过了永乐十八年之后再出兵。

    沐晟也尝到了战争的甜头!

    打下中南半岛后,他都没有封王,现在接连下了三国,这战功赫赫之下,朱棣也觉得不给沐晟封王有些不好意思了。

    所以永乐十七年的年关之前,沐晟封王。

    黔宁王!

    而孟加拉那边,看见大明如此丧心病狂的外扩,而且是连节操都不要了,打勃固和阿瓦还好,毕竟徐皇后宾天,这个两个国家的王不懂得做人,连使臣都没派。

    所以大明教他们做人了。

    但打曼尼普尔,沐晟连个像样的接口都没找,就说有阿瓦的贵族跑到曼尼普尔去避难了,然后就不由分说的出兵了。

    简直无耻到了极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孟加拉和孟加拉旁边的东辉,都有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全国迅速动员起来,准备保家卫国。

    他们不愿意像曼尼普尔一样躺平了被灭国。

    他们要挣扎。

    至少在民众眼中是这样的,而在孟加拉和东辉这两个国家的高层眼中,所谓的抵抗,不过是打败了还能谋个谈判的筹码。

    至少也要获得阿瓦王在大明的待遇。

第1420章 又见建文?

    随着大明本土之外各区域总司使各自赴职,大明外扩领域的统治管理顷刻之间上了个层次,有更清晰的流程,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各总司总领政事。

    不沾兵权。

    于是很多事情根本不用送递应天。

    换句话来说,总司使基本上就是没有兵权的土皇帝,但又加了诸多限制,尤其是督察使是由本地官员出任,而同时督察使和总司使又受到都司那边的监视。

    加上锦衣卫和东厂,可以说目前形成了一整套的体制。

    不过还是存在相互勾结的可能。

    所以这个体制后期还需要改进,比如各总司使的任期不应超过五年之类的,同时应天京畿那边要不定期派人到各区域巡查。

    还要设立相应的律法,但只要一切都在朱棣的底线内,他还是可以容忍的——历朝历代,哪有不贪赃枉法的,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中南半岛、亦力把里和漠北迅速进入状态。

    漠北那边的总司使,北固城是黄淮,本就是北固布政司的布政使,轻车熟路的很,撒儿都鲁总司使则是黄观举荐的黄福。

    也是老资格朝堂重臣,能力摆在那里。

    黄观在主持了永乐十七年下半年的秋闱后,迅速赶赴亦力把里出任总司使,在范闲的帮助下,已经老臣异密忽歹达也诸多帮忙,所以亦力把里也在缓慢从战后恢复。

    最难的是金帐汗国。

    吴笙游和陈洽对那边都不熟悉,加上金帐汗国幅员辽阔,又还没有全部打下来,再加上沙哈鲁见状不妙,偷偷摸摸的勾结那些万户给大明找不自在,所以金帐汗国要想彻底变成第二个中南半岛,可能还需要一两年。

    所以萨莱总司是最艰难的。

    吴笙游和陈洽知道身上的担子重,吴笙游还狡猾一些,该休息休息,该享受享受,这本来就是个爱财爱色的主,只不过能力也确实可以。

    但陈洽不一样。

    你说陈洽不爱财吗?

    也爱。

    不喜欢美女吗?

    也喜欢。

    但他还是个大孝子,同时也是个标准的大明酸儒,陈洽受到的教育让他明白,他不能懈怠,他必须报答朱棣的知遇之恩,更要为了家国而努力。

    所以萨莱那边,几乎是陈洽一个人扛起了七成的工作量。

    他甚至还在军事上给了火真、王聪建策。

    比如,雄霸和尼格买买提不应该合兵,而是应该兵分两路去征讨那些反叛的万户,手段必须雷霆万钧,然后大明雄师才采用怀柔手段。

    一句话:恶人是雄霸和尼格买买提,好人是大明。

    火真和王聪也很快接纳了这个意见。

    这俩都是侯爷。

    还盼望着解决金帐汗国后封公,所以特别尽心尽力,而雄霸和尼格买买提在打下金帐汗国后,黄昏封公,这两人都封了伯爷。

    下一步,一旦彻底解决金帐汗国内的平叛,大概也要封侯了。

    所以金帐汗国那边的军队,精气神都不一样。

    尤其是尼格买买提的亦力把里大军和雄霸的吴哥大军,双方都是两万左右,也都在从亦力把里和吴哥那边源源不断的补充战损,双方之间彼此看着不是很顺眼,竞争心很强。

    打起敌人来一点也不手软。

    雄霸是狠。

    但尼格买买提因为三万被黄昏一个人打崩,很耻辱的事情,为了洗刷耻辱,他和麾下的将领们知耻后勇,打金帐汗国那些万户分外拼命,惊得王聪和火真一愣一愣的。

    狗日的尼格买买提打不赢黄昏,打西域这边是真的猛得一批。

    永乐十八年,金帐汗国战事依然此起彼伏。

    看起来,大明要陷入沼泽之中。

    实际上……

    影响不大。

    大明在金帐汗国陷入进去的那点兵力,根本不影响什么,因为大明现在有了另外一种操作模式:雇佣兵。

    所以中南半岛那边,尝到了甜头的沐晟,觉得云南王当着没意思,还是马背沙场来的舒爽,他也发现了朱棣的快乐。

    永乐十八年开春,上元节后朱棣收到的第一个章折,就是沐晟的。

    请求出兵孟加拉。

    朱棣一看,哟嚯,咱们的云南王现在有点不疯不成活了,既然这么希望打,加上中南半岛那边又不需要大明额外派兵,就云南沐家军加上雇佣兵解决的事情,只需要京畿这边拨款就行了。

    钱嘛。

    毛毛雨,大明国库里有的是宝钞。

    于是大袖一挥,批了。

    同时告诉沐晟,打下一个区域后,要迅速上报朝廷,朝廷这边才好派人去做战后管理工作,于是永乐十八年,大明继续两线作战。

    不过应天朝野有点微议。

    因为陛下已经在大朝会上多次暗示,他要御驾亲征女真。

    这就意味着大明有可能要三线作战。

    而这一切都和黄昏没关系。

    他还在全国旅游。

    其实这次全国考察很有必要,黄昏可以借这个机会,看看大明各行各业到底发展到了什么地步,同时暗暗总结一下,将来到北美洲的时候,需要带哪些行业的人才。

    靠人力去想,很难总结完整。

    还是要亲自走一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别说,效果真不错,很多以前不熟悉不了解的行业,黄昏在亲自去考察后,心里都有了考量,同时又对豆芽豆苗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正事办得很好。

    家事有点考人。

    十一个西域妖姬,徐妙锦和徐家四妹,权氏姐妹,斯涅冉娜·安诺,阿如温查斯,绯春,再加上一个唐赛儿,十九个女眷,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人宠幸一夜,半个多月就没了。

    关键是男人不像女人,可以无节制,男人连续两三天之后,就会进入疲软期,所以黄昏是真的觉得,够了。

    他已经进入了圣人模式。

    然而……

    在某个无人的午夜里,他从阿如温查斯的身边倏然惊醒,不知道为何,忽然就想起了那个像仙子一样的女冠。

    于是觉得,还可以再添一个。

    从前,车马很慢,一人只够爱一个人,黄昏觉得这是狗屁,任何时代,男人都不会只爱一个,他会爱一群。

    在永乐十八年的仲春时节,黄昏到了福建宁德。

    然后有点想回应天了。

    因为徐家四妹怀孕了。

    所以这一天一大早,徐妙锦就拖着他,说要去宁德知名的华藏寺上香,其他人也觉得是好事,应该去给菩萨上香供奉。

    然而刚出了城,在距离华藏寺不过三五里的地方,黄昏的大队却被人率兵拦住了。

    胡濙!

    他怎么在这里?

    黄昏瞬间懵逼了。

    胡濙怎么来到福建宁德了,难道……我擦,难道建文帝离开林墩的白云寺后,跑到宁德来了,印象中,后世确实在宁德发现了疑似建文帝的坟墓。

第1421章 意外之喜

    黄昏捋了一下思路,发现胡濙是去年,也就是永乐十七年被朱棣派出来的,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他却忽然出现在宁德,莫非是掌握了建文帝的情报?

    黄昏上前,笑着行礼,“胡侍郎拦路作甚?”

    因为一直在寻找建文帝,所以胡濙的官职一直不怎么高,也是够委屈的了,从建文二年中举,官职一直升不上去,好在朱棣还是会做事,几年前给了胡濙一个礼部侍郎。

    挂职的那种。

    不过胡濙后来的待遇,也是他如今辛苦的回报。

    胡濙其实早就知道黄昏来了,本来不想见面的,不过没料到黄昏会去华藏寺,所以他不得不现身——他不现身,整个宁德没人拦得住黄昏上华藏寺。

    毕竟……这位比自己还年轻的宠臣,现在是大明的镇西国公。

    胡濙笑道:“黄国公这是要去上香?”

    黄昏心情甚好,“四妹怀孕了,所以她想去礼佛,我这个当丈夫的也不能让孕妇不顺心不是,所以今日去名寺上几炷香。”

    胡濙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个理由……

    不好拒绝。

    而且应该不是随便找的理由,很可能是徐家四妹真的怀孕了,看了一眼后面车队上那些莺吟燕舞,胡濙是真的羡慕。

    心中思绪电转,“国公爷,借一步说话?”

    黄昏秒懂。

    于是两人移步到无人处,不到胡濙开口,黄昏立即问道:“难道建文陛下就在华藏寺,他当年从林墩白云寺离开后,没有出海么?”

    胡濙叹道:“基本上可以确定了,华藏寺中的沧海珠禅师,就是建文陛下。”

    黄昏心中震惊万分。

    我擦……

    不经意间,老子就亲耳听到了一桩历史上的千古迷案。

    问道:“你去见过了?”

    胡濙,“这倒还没有,说实在的,下官有点不敢去见他。”

    胡濙毕竟是建文取中的进士。

    黄昏嗯嗯点头,“那你写了密信回京畿没?”

    胡濙点头,“写了,让锦衣卫送的,估计再有一两日就要抵达京畿了,所以我现在在宁德这边,听候陛下的旨意。”

    历史上,朱棣到底找到建文帝没有?

    根据各项资料考究,应该是找到了的,永乐十九年,胡濙半夜回京,朱棣连夜接见胡濙,谈了很久,从那以后,胡濙就再没去找建文帝了。

    而且有史料考究到,永乐十九年,宁德这边人口忽然大量锐减,大量寺庙被烧毁,众多僧人暴毙,具体发生了什么,地方志上没有记载,中央那边也没有资料。

    所以很可能是朱棣在宁德发动了一场秘密行动。

    也就是说……

    朱棣把建文帝杀了,同时还灭口了一堆的人?

    但黄昏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永乐十九年,朱棣已经坐稳江山,对侄儿也没有那么大的杀意了,很有可能大量消失的人口,其实是保卫建文帝的人,朱棣只把那一群人秘密处决了,然后留下建文帝继续在华藏寺当和尚。

    这种可能性极大。

    因为后世宁德的支提寺,也就是明朝时期的华藏寺,在后世出现了许多帝王用具,包括一件很有可能是朱元璋用过的九五之尊的袈裟。

    当然,这些东西没有完全考证下来。

    不过现在这个状况,黄昏是确信华藏寺的沧海珠禅师真的就是建文帝。

    看来这寺庙是去不得了。

    朱老板得到胡濙的密信后,很快就会派人过来处理这个事,如果朱老板心狠一点,建文帝这一次大概是真的在劫难逃。

    黄昏不打算去管。

    这是朱棣的家事,何况黄昏早已经过了圣母的年纪,而且建文帝实在是无能,他活着或者死去,对大明都没有什么影响了。

    黄昏想到这里,沉吟着说道:“那附近可还有其他名寺,四妹怀孕了,不早个名寺上几炷香,你觉得我家锦姐姐会善罢甘休么,宝庆那边也路见不平啊。”

    尤其宝庆。。。

    胡濙笑乐,“是有点不好交代……不过我看黄国公喜欢的紧。”

    宝庆对你一直都这么暴力。

    当年差点把你阉割了,要不然是狗儿跑的快——话说,郑和当年也是帮凶,话再说回来,别说当年,就是现在的内宫内侍,那个敢不听宝庆的话?

    东宫那边也一样!

    宝庆公主在大明的皇宫,基本上属于除了陛下可以呵斥一两句,谁都要把她捧在手心的人物,而实际上陛下也从没训斥过宝庆公主。

    私下里的消息,据说宝庆公主出嫁那一日,陛下回到皇宫后,和徐皇后两个人说着说着还流了泪,可想而知陛下对宝庆公主的宠溺。

    黄昏哈哈一笑,“不说了,我得想办法说服拙荆,嗯,胡侍郎最近在宁德这边,可要做好工作,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盛世,别到时候滥杀了无辜,引起民愤。”

    也就是说情报工作要到位。

    胡濙头疼,压低声音,“其实这边建文旧臣的势力虽然不算强,毕竟没什么兵力可言,地方官府也完全不知情,但涉及到的人口还是人口,差不多得有上万人。”

    黄昏知道这上万人很可能都要死。

    没办法。

    这些人不死,朱棣就不会真正的安心,到时候反而会死更多的人,而且这些人聚集在建文帝周边,你敢说没点想法?

    到时候如果朱棣驾崩,这些人掀起复辟,会给大明造成困扰,从而影响外扩。

    所以黄昏也不多说。

    正准备会车队。

    却见一兵丁迅速过来,“胡侍郎,华藏寺来了个小和尚,说沧海珠禅师请您,以及镇西国公,还有宝庆公主上寺庙一晤。”

    胡濙和黄昏对视一眼,暗暗惊心。

    建文旧臣在这边还是有点能量,这么快就知道大家在这里的消息了,倒也不意外,毕竟建文帝在这边也有十来年了。

    没有渗透官府,已经算克制。

    黄昏笑着对胡濙道:“那就去看看吧。”

    胡濙有点犹豫。

    黄昏拍了拍他肩膀,“有什么好犹豫的,我觉得陛下大概是不想跑了,他今日见你我,很有可能是给追随他的人谋一个后路。”

    心头一跳。

    我擦。

    好事啊。

    老子以后去北美大陆需要大量的人,建文这里有一万多人,朱棣肯定是不想收留这些人的——杀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收。

    自己可以带这些人去北美大陆充当兵力!

    这个计划要得。

第1422章 贫僧正是朱允炆!

    胡濙无奈,再说,不管建文帝怎样,他毕竟是建文帝取中的举子,既然点名道姓的要见,你避而不见,也不太好。

    黄昏回到车队。

    上了正妻那一辆车,车里四个女子。

    正妻徐妙锦和宝庆,平妻徐家四妹和娑秋娜,现在四妹因为怀孕,待遇最高,坐在最舒适的位置上,宝庆看见黄昏上来,撇嘴,“胡濙在这里闹什么。”

    徐妙锦拉了拉她手。

    黄昏摆手示意没关系,道:“胡濙这些年干什么,其实我们都知道,华藏寺大家是上不去了,不过寺中名僧沧海珠禅师精擅佛法,已经知道我们远道而来,派了小和尚下来请咱们。”

    徐妙锦何其聪慧,“只请了官人吧?”

    黄昏向宝庆努努嘴。

    徐妙锦猛然睁大眼睛,她一瞬间就想到了沧海珠禅师的真实身份,问道:“那大官人你要上去么,要不还是别去了。”

    太敏感了。

    这事稍有不慎,就要引火烧身。

    黄昏轻轻拍了拍妻子的手,笑道:“放心,为夫心里有数,妙锦,你带着娑秋娜和四妹,先去其他马车里挤一下,等我和宝庆回来。”

    又对宝庆道:“今后尽量别在四妹面前动脾气,怕她动了胎气。”

    宝庆嘿嘿笑了一声,“这么早,哪来的胎气。”

    黄昏:“……”

    确实发现得很早,四妹这个月没来例假,就立即找郎中探脉了,喜脉,因为考虑到郎中水平问题,所以找了个郎中,都是喜脉,那就稳了。

    黄昏又去将胡濙请上马车,一路无言,来到华藏寺。

    下车。

    今日寺中无香客,倒也不冷清,僧人极多,殿前广场上,几个和尚正在打扫枯叶,胡濙压低声音对黄昏说道:“果然,这些打扫枯叶的和尚,你看他们步履稳重,身上精肉紧绷,显然都是练家子。”

    黄昏乐了,“寺庙里的和尚不是历来有练功的传统么。”

    少林武僧名动天下。

    胡濙送送肩。

    大殿之前,一个老和尚,须眉皆白身披袈裟,应该是华藏寺的住持,束手为礼,“阿弥陀佛,沧海珠大师已经等候三位施主多时,这边请。”

    黄昏和胡濙回礼。

    宝庆无动于衷,她作为家眷,是不需要掺和这些礼节的。

    进殿,穿过几重殿宇,来到最后院。

    是一座简单的院子。

    院子里的石桌畔,侧坐了个中年和尚,一袭合身的僧袍,此刻低头手拈佛珠默默念经,听见脚步声,侧首看了一眼,起身,束手行礼,“三位施主有礼了。”

    黄昏急忙行礼,然后看向胡濙。

    发现胡濙有点犹豫。

    不知道是该跪还是普通还礼,黄昏轻轻咳嗽一声,“你还是可以跪一下的,反正在这里没人知道,毕竟你也当过别人的臣子。”

    胡濙一想也是,索性就跪了。

    中年和尚却笑道:“贫僧已是方外之人,不谙红尘事,胡施主就不要如此行礼了。”

    胡濙起身,如释重负。

    中年和尚看向宝庆,“宝庆,别来无恙乎?”

    黄昏这才发现宝庆的异状。

    从看见中年和尚的那一刻起,宝庆就像呆滞了一样,嘴唇有点哆嗦,呆呆的看着那和尚,眼眸里泪水阴影,此刻中年和尚对她一说话,宝庆就忍不住了,飞奔了过去,一把抱住中年和尚,“允炆,你怎么当和尚了啊!”

    泪如雨下。

    黄昏咳嗽一声,拉了拉胡濙,“要不咱们先回避一下吧。”

    胡濙想了想,“好。”

    可以理解。

    不管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关系如何,都不影响宝庆公主和朱允炆的关系,说起来,咱们的宝庆公主才是真正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杨贵妃什么的根本没法比。

    宝庆出生之后,太祖对她的喜爱,超越了所有公主,当年太祖驾崩之前,妃嫔是要殉葬的,然而太祖看宝庆年幼,竟然开恩让宝庆的亲娘不殉葬。

    其他人可没这个待遇。

    这是何等的宠溺。

    而朱允炆登基之后,对这个小姨也是极尽宠溺,完完全是把宝庆当做妹妹当宠爱的,何况当时宝庆还小,所以那时候的宝庆在后宫里,也是横着走的主。

    朱允炆的皇后妃嫔都不敢惹她生气。

    如果朱允炆的后妃真的和宝庆有了矛盾,朱允炆也是训斥后妃安抚宝庆,绝对不会反过来。

    更别说臣子了。

    后来朱棣登基,这更加是个宠妹狂魔,从她出嫁朱棣回宫后偷偷流泪就知道,咱们的永乐陛下对这个妹妹有多宠溺。

    徐皇后也一样。

    所以徐皇后才会各种撮合,把宝庆公主嫁给了黄昏——不得不说,徐皇后有点一根筋,觉得黄昏这人不错,竟然把三个妹妹都嫁给了他。

    毫不夸张的说,宝庆是古往今来最幸福的公主,没有之一。

    可以说,宝庆就是女频文的最佳女主角。

    院门外,胡濙、黄昏,还有华藏寺的住持,三个人站在一起,听着院子里传来的宝庆哭得稀里哗啦的声音,又听见朱允炆不知所措的安抚声,黄昏和胡濙无言可笑。

    住持么,只得不断的念阿弥陀佛。

    也怪不得朱允炆。

    哪怕礼佛多年,可面对的是曾经最宠爱的小姨,早想想当年和现在的物是人非,他露出俗世情感来哄泪流满面的宝庆,恰好是他骨子里的人性。

    院子里的沧海珠大师,这一刻不再是僧人。

    许久,院子里才安静下来。

    响起了沧海珠大师的声音,“镇西国公,胡侍郎,请进罢。”

    两人进去。

    发现宝庆乖乖的坐在沧海珠大师身边,一双小手紧紧的拽着僧衣角,好像一松手,这个侄儿就会跑了一样。

    黄昏无奈,笑道:“大师见笑了,拙荆任性惯了。”

    沧海珠笑了笑,没说话。

    倒是上下打量了一番黄昏,眼里浮起一丝满意,说了句还好,这件事他做的还是让人放心,不算委屈了公主。

    黄昏耸耸肩,你婶儿徐皇后的眼光,你还相信不过么。

    落座。

    沧海珠右手束手在胸前,轻念了一声佛号,道:“黄施主,素闻你大明妖臣的名声,幸我大明有你,在此,贫僧替我大明亿万百姓,说一声辛苦。”

    黄昏还没来得及客套,沧海珠又道:“如两位所想,贫僧正是朱允炆。”

第1423章 死局!

    黄昏的感触其实没什么,因为活的朱棣都见过,何况一个朱允炆,黄昏现在只关心他能不能忽悠朱允炆,把追随他的人带到北美大陆去。

    胡濙就不一样了。

    从永乐五年到永乐十八年,整个十三年,他生命中十三年的岁月都在找这个人。

    如今终于找到了。

    如释重负。

    在这一刻,胡濙只觉得一身轻松,他甚至想仰天大笑,然后胡濙就真的笑了,不过比较收敛,只是微微笑了笑。

    沧海珠道:“胡侍郎,贫僧可以跟随你回到应天去。”

    胡濙愣住。

    黄昏心中越发愉快,看样子朱允炆为了救追随他的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了——这根本不是一个帝王该有的心态。

    而是佛家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很好。

    这样自己就能慢慢忽悠他,把追随他的一万多人给笼络起来,到时候自己去北美大陆了,这一万多人怎么着也是一股生力军。

    何况这一万多人还有家眷。

    到时候就是几万人。

    想来朱老板也很喜欢这个解决方案。

    不用背负杀戮暴君的罪名,又完美解决了朱允炆的事情,现在的难题在于自己要从什么地方切入,来说服朱允炆。

    胡濙沉默了一阵,“陛下想知道您在哪里,但不见得想见您。”

    这是实情。

    陛下想知道朱允炆是否还活着,是否还会对他的帝位构成威胁,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朱允炆后,悄悄将他杀了。

    而历史上的朱棣很大概率也是这么做的。

    但朱棣也留了一点仁慈。

    朱允炆终究是当过帝王的人,而且也是他的侄儿,而在宁德发现的奇特塔墓,有龙首石雕,意味着朱棣还是认可朱允炆的帝王待遇。

    只不过后世宁德发现的那个塔墓到底是不是朱允炆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但不管朱允炆怎么死的,朱棣是肯定不想见他。

    朱允炆要是到了应天,消息传出去了,你让朱棣如何给全国交代——还皇位是不可能还的,永远也不可能,更不能当太上皇供养起来。

    所以朱允炆最好的下场,就是悄无声息的死在某个角落里。

    这也是朱棣秘密寻找朱允炆的原因。

    朱允炆显然也知道这个原因,沉默了一阵,“胡侍郎,那如此可行?贫僧愿意圆寂,但求陛下放过宁德这边的前朝旧臣势力。”

    胡濙一脸为难,“这不是小臣能做主的事情。”

    黄昏适时插了一句嘴:“建文陛下,微臣觉得你有点想多了,就算你驾崩——嗯,圆寂了,你觉得陛下会放过这些追随你的人吗,万一他们以后再拥戴你的后人反叛大明呢,而目前大明的盛世,想必你也看在眼里,你觉得到时候是谁受苦?”

    按说,兴亡皆是百姓苦。

    不过现在的大明不一样,随着黄昏的各种改革,现在大明百姓的生活水平,超越了历朝历代,百姓的日子已经奔在温饱线上了。

    朱允炆沉默了。

    这是个死结,他一旦被朱棣发现,他会死,他的追随者也会死。

    这些个道理他一直就知道。

    而这一次和上一次不一样,上一次是黄昏一个人到林墩找到的他,所以他可以继续逃离,但这一次是胡濙找到的。

    整个宁德及其周边的兵力,都能被胡濙调动。

    这是胡濙的特权。

    想必胡濙身上必然有一封朱棣早就写好的圣旨,一旦发现建文帝的踪迹,胡濙就可能调动周边所有卫所的兵力。

    事实上也是如此,胡濙已经将宁德辖境内的兵力全部调动过来了。

    朱允炆沉默了一阵,叹道:“贫僧死不足惜,可那些忠义之人,加上他们的家眷,足足数万人,如果真是因此而全部丧命,这是何等的悲剧。”

    黄昏本来神态轻松,闻言收敛了神态,谨慎认真起来。

    这事确实不能太无知。

    但他没有说话,现在朱允炆还有希望,自己这个时候提出,让追随他的人跟随自己去北美大陆,大概率要被拒绝。

    人只有在绝境中,才会没得选择。

    此事不能操之过急。

    反正看目前这个状况,为了这数万人,自己必须在宁德长久逗留了——就看朱老板会不会亲自来一趟宁德。

    很大概率不来。

    但肯定是要来一个比较重要的人,基本可以确定要么是太子,要么是太孙。

    朱棣要御驾亲征女真。

    太子兼国。

    那么来的就应该是太孙朱瞻基。

    朱允炆又道:“此事难道就没有一点周转余地了?”

    说这话的时候,他看向黄昏。

    朱允炆相信,只要眼前这个大明妖臣愿意帮忙,一定有办法救这一万多的忠义之士,毕竟这个年轻人在朱棣治下,做了太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单从杀了两届北镇抚司镇抚使还能全身而退这一点,就绝对是足智多谋的人。

    黄昏差点就说有办法。

    忍住了。

    还不到时候,这个事情还是得等朱瞻基来了之后再提出解决方案,而那个时候,朱允炆和这一万多忠义之士,也陷入绝境,留给他们的选择余地就只有跟随自己去北美大陆。

    于是摇头叹道:“死局了。”

    除非你现在跑路,可胡濙在这里,跑也跑不掉了。

    朱允炆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不过礼佛多年,性格倒是恬淡了许多,连黄昏都说是死局了,他也不再为难黄昏和胡濙。

    想了想,“我写一封信,还有请胡侍郎送去应天呈递皇叔。”

    胡濙犹豫了下,“好。”

    黄昏心里也一动,道:“既然如此,那我也写一封,胡侍郎你就让锦衣卫用最快的方式,呈递给陛下,争取让宁德这边的事情不伤和气的解决。”

    胡濙很想拒绝。

    因为在胡濙看来,不论黄昏出什么主意,宁德这边的事情都不可能和平解决,设身处地,胡濙认为,不论是谁站在朱棣那个角度,宁德这边都将有一场秘密的腥风血雨的清洗。

    不可避免。

    而胡濙并不觉得这有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明当下的盛世,不会因为朱允炆及其后代的现身而出现差池。

    但胡濙又无法拒绝,因为大明妖臣以前确实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手笔。

    如果能不留后患的和平解决,自然最好。

    于是点头,“可以。”

第1424章 朱棣心中的石头

    朱允炆给朱棣写了封信,信的内容是什么,没人知道,黄昏也不想知道,反正不会是求饶什么的,很大概率是想为那一万多忠义之士求情。

    尽管没什么卵用。

    但朱允炆还是这么做了,也算是尽到他能做的最大努力。

    黄昏本来是想写的。

    然而提起笔后,忽然发现不知道写什么,或者说,是不想写了——这个时候以退为进的策略还没起作用,忽然写封信过去,那以退为进的计划就失败了。

    在华藏寺吃过午膳。

    素斋。

    别说,许久没吃过素斋,觉得有点美味。

    因为沧海珠还要礼佛,吃过午膳后,黄昏就带着依依不舍的宝庆离开华藏寺,胡濙没吃素斋,沧海珠写了信,胡濙就带着信离开了。

    回到山下,车队还在原地等候。

    负责封路的官兵倒还懂事,关键是也不敢得罪人——徐妙锦和徐家四妹就不说了,这可是镇西国公的家眷。

    所以负责了饮食。

    黄昏下来后,示意徐妙锦先回来,让娑秋娜和徐家四妹继续去挤其他马车返回宁德城,宝庆因为情绪波动大,已经睡了,就没换车。

    黄昏和徐妙锦便压低声音说话。

    徐妙锦握住黄昏的手,“确定了?”

    黄昏点头,“确定了,宝庆都认识,断然不会出错,真没想到,这位在林墩被咱俩发现的时候,竟然没有逃亡海外。”

    说起这事,黄昏的脑海里忽然就浮现出当年的事情了。

    貌似……

    第一次亲吻徐妙锦,是为了躲避姚楚山的追兵,被迫藏身海水中,然后给徐妙锦换气的时候,自己趁机偷亲的。

    现在想想,慢慢的都是青春的浪漫。

    徐妙锦道:“大明朱家,根在这里,他怎么会逃到海外去呢,可现在怎么办,陛下知道了,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

    徐妙锦当年是支持朱允炆的。

    黄昏想了想,“为了大明的未来——”看了一眼沉睡的宝庆,将声音压得如蚊蚁,“这一次恐怕是个死局,必死无疑了。”

    徐妙锦有些不忍,“那你没有办法?”

    黄昏露出一丝笑意。

    徐妙锦懂了,“你有办法?”

    黄昏微微点头嗯了声,“不过还不到时候,我也不瞒娘子了,其实我并不是想救他,我是看上追随他的那一万多忠义之士了。”

    又道:“当然,其实我也救不了,我能救的也就那一万多忠义之士,把他们拐骗成为我的蚍蜉义从,是我们去新家园的主力大军之一。”

    徐妙锦嗯了声,有些黯然,“谁都救不了他吗?”

    黄昏没说话,看了一眼宝庆。

    如果有……

    大概也只有她。

    但问题在于,她现在不适合掺和到这种事情里面去,而且就算是她出面,也不见得能改变朱棣的决定。

    江山和亲情面前,对于帝王而言,这个选择不难做出来。

    徐妙锦轻轻吁了口气,还能说什么呢,丈夫都这么说了,那这个天下能救建文帝的也没人了,尽管内心觉得有些无法接受,不过终究是当了娘的人,分得清轻重。

    低声道:“我们要在宁德逗留吗?”

    黄昏摇头,“先不留在这边,我要去广东那边看看郑大监的造船厂到底走到哪一步了,胡濙的书信到应天,再等陛下派太孙过来,怎么着也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到时候我再赶回来还来得及,当然,也是用这个理由把宝庆拉走,万一被她亲眼目睹那位的去世画面,我怕留下心理问题。”

    建文帝再怎么的,也没有自己的女人重要。

    何况宝庆还是朱家人。

    如果以后宝庆生个儿子出来,基本上就是黄家未来几十上百年的富贵保证,这一点,从朱棣和徐皇后对豆芽豆苗的喜爱就可以推断出来。

    回到宁德城里。

    当天晚上在说第二天出发继续南下去广东的时候,宝庆反应剧烈,差点要闹得离家出走,所有人都来劝,最终还是黄昏一句话搞定:“不管你留下还是离开,这里的事情你我都左右不了,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看,免得心伤,也给他一点尊严,你以为他愿意最疼爱的小姨看见他倒在血泊里或者悬挂白绫间么?”

    帝王也是有尊严的。

    宝庆终于屈服,但显然受到了影响,从宁德到广东的沿途之上,不是在睡觉,就是在说身体不舒服,把黄昏吓了个够呛。

    好在一路平安,并没有身体染恙。

    ……

    ……

    应天,小朝会。

    朱棣正在和六部尚书已经五军都督府的高官商议御驾亲征女真的事情,一个小内侍匆匆跑进来,递了一封信给康宁,又在他耳边低语。

    康宁转身看一眼朱棣。

    朱棣秒懂。

    示意康宁过去,康宁把信递给朱棣后,也在他耳边低语几句,然后退到一旁。

    朱棣面无表情,将那封信压在镇纸下,然后对众臣挥手,“今日就先到此,朕还有要事处置,下午或者明天大朝会再议。”

    几位尚书和五军都督府的大佬们心里愕然万分。

    还有什么事情比御驾亲征更重要?

    但也不敢问。

    待所有人退下后,朱棣这才慢慢拆信,一旁的康宁敏锐的察觉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陛下,此刻的手竟然在轻颤。

    康宁知道事情的轻重,对殿内的内侍和宫女使了个眼色,然后大家一起退出了乾清殿,康宁还吩咐人可以把殿门关上。

    不能让人看见陛下的失态!

    几乎足足过了半个时辰,而这其间,乾清殿内一直很安静,当朱棣喊了一声后,康宁才急忙打开殿门进去,但留了个心眼,没让其他人进来。

    朱棣面色凝重,似乎心里那颗石头现在跑到了他的脸上,此刻看着康宁,“你准备一下,吃过午饭就即刻出发去福建宁德。”

    康宁立即接旨。

    又问道:“那陛下想让谁来接替奴婢的事?”

    朱棣想了想,“三宝现在主要负责海军,李谦他们又在军中任职,朕也已将你内官监太监,现在你统领内官,觉得何人合适?”

    康宁道:“去年西征亦力把里去监军,之后回到京畿升任司礼监太监的马鎏,做事灵力,心细谨慎,奴婢觉得他可以。”

    朱棣嗯了声,“这段日子就让马鎏接替你罢。”

第1425章 一封家书

    这种事,当然不可能只让康宁过去。

    还得有人去。

    朱棣本想让太子过去,但转念一想,太子太过于仁慈,而且自己马上要去御驾亲征了,得有人在应天监国。

    老实说,朱棣确实很认可朱高炽的监国能力。

    这不是说朱棣就和历史上不一样,喜欢朱高炽了,而是因为黄昏的出现,带动的蝴蝶效应,导致朱高煦种种污蔑朱高炽的事情,都被改变了。

    所以朱高炽这些年的太子,其实当得没那么提心吊胆。

    但日子安逸了,他反而更胖。

    所以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就太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很有可能朱棣还活得好好的,他就要想去九泉之下见徐皇后了,这也是朱高炽和朱瞻基最近感到恐怖的地方。

    万一这种情况发生了,那么朱瞻基登基之后,重新封王的朱高煦会不会是下一个燕王?

    朱棣沉思了片刻,觉得这事老二去比较合适。

    老二心狠手辣,做这种事简直不要太合适,所以他很快将朱高煦宣召进乾清殿,如此这般一交代,朱高煦喜出望外。

    这么隐秘的事情,父皇竟然交给自己。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经历过金帐汗国监军一事后,父皇开始重新信任自己了,而得到父皇的信任,那么我堂堂汉王,就不配和太子去争夺一下皇位?

    只要一天没尘埃落定,我朱高煦就有机会。

    然而世事难料。

    就在朱高煦高高兴兴回到汉王府回去准备奔赴宁德的时候,迟发了几日,但因为胡濙交代,锦衣卫那边几乎是疯狂的十二时辰呈递的一封书信,在朱棣刚准备睡午觉的时候,送进了乾清殿。

    适时,康宁已经去准备出发。

    而马鎏也已经从司礼监赶到乾清殿,接过了康宁的工作。

    和康宁说的一样。

    马鎏确实心细。

    拿到信后问了几句,立即让锦衣卫下去,然后将书信放到朱棣的面前,道:“陛下,您恐怕要先看看这封书信再午睡了。”

    朱棣略有讶然,“是中南半岛的军事出了问题,还是金帐汗国那边出了大漏子?”

    这么简单的一句对话,还是显示了马鎏的不成熟。

    他应该直接说陛下您应该先看了这封来自宁德的书信,那么朱棣也不会这么一问了,这没办法,马鎏毕竟还需要成长。

    而且马鎏如果再有经验一点,就该知道,今天或者接下来几天,咱们的陛下都别想睡一个好觉了,哪怕是御驾亲征,都得惦记着宁德那边的事情。

    不过马鎏毕竟是司礼监太监。

    不是蠢货。

    回答朱棣之后的操作,和康宁一样,将所有内侍和宫女都赶了出去。

    朱棣拆开信,入目四个字,将让朱棣腾的一下站了起来。

    “皇叔敬启。”

    皇叔,这个称呼不陌生,但是从宁德来的书信,这个称呼就有点意思了,但朱棣旋即冷哼了一声,略有不满。

    皇叔?

    连陛下都不称呼么?

    感情你这个侄儿,到现在依然不承认我朱棣是大明天子。

    朱棣深呼吸一口气,继续看下去。

    “侄允炆,流离经年,早于白云寺礼佛,为大明妖臣黄昏所觅,期间事,四叔皆已知晓,后侄避祸于宁德华藏寺,十年有余,感盛世之光灼灼华然……”

    看到这里,朱棣微微颔首。

    还算懂事。

    那这封信是站在什么立场写的?

    朱棣很快懂了。

    皇叔敬启——这四个字就点明了,这其实是一封家书性质的书信。

    想到这朱棣叹了口气。

    帝王家,哪有家事啊,都是天下事。

    继续往下看:“……礼部侍郎胡濙,奉皇叔之命觅张邋遢仙人,今月于宁德得侄之踪迹,已调兵宁德。侄自知难再游离,亦知将至何处,然臣侄并无恐惧,多年颠沛,提心吊胆,终将解脱,反如释重负,且臣侄礼佛多年,亦愿早见佛祖……”

    看到这里,朱棣愣住。

    侄儿这封信里,没有对自己的怨恨,反而是有种被找着后如释重负的想法,难道他已经知道,自己必然杀他了么?

    旋即自嘲的一笑,谁会想不到呢。

    继续。

    “然追随侄之忠义之士,仍有一万余,虽侄多次劝告,言之,今永乐天下万民升平,煌煌大明如日中天,已凌太祖之昭彰,永乐之文治武功,将越始皇,侄自惭不及。我等无须滞留过去,且许解甲须解甲,可我大明儿郎,忠义为先,屡劝无果。”

    看到这里,朱棣笑了,这话说得……还行。

    至少承认了自己打造的永乐盛世,是他朱允炆也做不到的功绩。

    接下来的话,就是想请求朱棣放过那一万多忠义之士。

    朱棣倒也有点心软。

    只不过转念一想,这尼玛还有一万多忠义之士,如果加上他们的后人,那可是个庞大的数字,自己这一次悄悄把朱允炆弄死了,他们还不把帐继续算在自己头上?

    就算威胁不到自己,可太子太孙乃至太孙的太子太孙登基后,这些人要是作乱可不是好事,大明若是内乱,自己辛苦打下的偌大江山,很可能会有崩塌的可能。

    不能心慈手软。

    不过最后一句话,还是让朱棣改变了一个主意:“已见宝庆,又见黄昏,徐氏慧眼,宝庆余生无虞,臣侄已无牵矣。”

    朱棣很是意外。

    他知道黄昏从苏杭那边跑到福建去了,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巧,还跑到宁德去了,而且还这么狗血的在华藏寺遇见了建文。

    这有点意思。

    话说,既然黄昏在宁德,这事不能让老二去了。

    以老二的性情,在处理这件事的同时,只怕黄昏那一行人,除了宝庆之外都得跟随建文帝而去,说不准宝庆都无法幸免。

    宠妹狂魔朱棣当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更何况自己又要当舅舅了。

    再者,黄昏既然出现在宁德,如果让他也掺和进来,不知道在自己“建文必死,余孽必止”的基本原则下,有没有不大动刀戈就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朱棣还是愿意相信黄昏的。

    那么……

    换一个人去宁德。

    换谁?

    朱棣几乎一刹那就想到了:太孙朱瞻基!

    在这件事上,不论是朱瞻基还是朱高煦,行事手段可能会有出入,但结果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尤其太孙,更不会让朱允炆威胁到他未来的江山。

第1426章 太孙就是王道

    太孙朱瞻基被封了长春郡王后,就搬离了东宫,毕竟是郡王,得有府邸,当然,这种身份地位的人根本不愁房子。

    朱棣不给他赐府邸,太子也早给他准备好了。

    要明白大明最大的两个地主,一个是朱棣,一个就是太子朱高炽。

    朱瞻基从宫外来到乾清殿,朱棣等了差不多半个时辰。

    有点慢。

    朱棣确实有些不爽,但看见站在面前黑塔一样的自家孙儿,所有的不爽都烟消云散,就咱这孙儿,往奉天殿的龙椅上一坐,哪个臣子不心惊胆战?

    哪个番邦使臣不心惊肉跳?

    天子威仪,不外如是了。

    笑道:“金帐汗国那边,你就不用去了,爷爷本来打算御驾亲征女真的时候,把你带上,顺便在长春那边给你也修一座郡王府邸,方便你以后去那边就藩的时候,有个住所。”

    这话说得,朱瞻基一时间有点不明所以,“孙儿不想离开皇爷爷。”

    呆在应天陪着您和老爹它不香么。

    干嘛要跑长春去。

    朱棣扶额,“傻孩子,这都不懂么。”

    朱瞻基却想歪了,吓了一跳,“莫非皇爷爷想让孙儿当一个长春王?”

    就藩?

    可不就是长春王。

    在什么情况下,朱瞻基才会去长春就藩当一个长春王?

    当然是太子无望的前提下。

    也就是说,太孙会变成藩王,更直接一点的意思,就是太子朱高炽坐不上皇位,因为朱高炽坐到皇位上,太孙就必然是太子。

    朱瞻基在东宫那边,是嫡长子!

    而且能力最出众。

    朱棣一脸黑线,旋即又乐了,自己说的话确实有点歧义,也不解释,实际上老二去金帐汗国监军,朱棣也确实很满意他在那边的表现。

    乐道:“怎么,一个藩王还满足不了你,非得坐你爷爷这个椅子?”

    朱瞻基又吓了一跳,跪下了。

    不敢说话。

    朱棣哈哈大笑,“起来起来,算了,刚才的话你就当爷爷什么都没说。”

    怎么这孩子打仗打多了还变笨了。

    你爹现在是太子,你现在是长春郡王,如果你再立点功,可不就得封王了,而你几个兄弟可没这个待遇,让你当长春王,那也是为了稳固你太孙的地位。

    至于老大和老二之间的争斗,目前还无法影响朱瞻基在朱棣心中的地位。

    朱瞻基惴惴起身。

    朱棣道:“宣召你过来,是有事情,上午我本来已经夺情你二伯,让他准备去一趟福建宁德,现在想来,怕你祖母在泉下不高兴,所以我决定还是让你去一趟福建宁德。”

    朱瞻基恍然,知道福建宁德那边出了大事。

    但是——

    这个时候不能喜形忘色,很认真的道:“皇爷爷,孙儿还在给祖父守孝,如果不是关系爷爷您的千秋江山,孙儿不愿意离开京畿。”

    孝道,是这个时代做人的基本道德。

    朱棣很满意孙儿的这个答复。

    不像老二啊……

    听说要去福建宁德办大事,就差没明着说老子靠实被禁锢惨了,赶紧放我出去浪,你看看我这孙儿就不一样,除非是关系江山的大事,否则愿意一直在京畿守孝。

    多孝顺的孩子。

    笑容也发慈和,旋即又收敛笑意,“傻孩子,皇爷爷还不知道你的孝心么,这一次让你去福建宁德,其实也是为了你的未来着想,必须得去一趟,胡濙那边,有结果了。”

    胡濙!

    朱瞻基的眼睛倏然就亮了,“找到二伯了?”

    朱允炆是朱标次子。

    所以朱瞻基现在称呼他,是称呼二伯。

    朱棣嗯了一声,“不过黄昏现在也在那边,所以你过去后,可以多和黄昏商议一下,不过大体的处理方式,你心里有数么?”

    朱瞻基不敢擅自做主,问道:“还请皇爷爷多叮嘱,孙儿怕考虑不周。”

    朱棣嗯嗯点头。

    这孩子不错,自从在撒儿都鲁被黄昏杖责之后,变得心细了许多,想到这朱棣就有些扎心,我堂堂大明未来的天子,竟然被你一个臣子杖责?

    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虽说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说辞,但你也不能真来啊,假吧意思割点衣服剪点头发不行,非得让我这孙儿挨一顿军杖。

    朱棣想了想,道:“其实我现在已经不担心他了,但是未来数十数百年后的事情谁知道呢,所以必须斩断这个后患,你懂了罢。”

    朱瞻基犹豫了下,“没有其他选择了?”

    毕竟是二伯。

    朱瞻基现在还没有那么心狠。

    朱棣点头。

    朱瞻基沉默了一阵,“孙儿懂了。”

    朱棣又道:“等你抵达福建宁德的时候,我大概也在御驾亲征女真的路上了,因为黄昏在那边,我估摸着以黄昏的聪明才智,大概还能想到其他处理方式,到时候你碰头和他商议一下,如果有更好的处理方式,迅速汇报于我,但在此之前,你要将福建那边的大部分兵力调到宁德周边,不能让你二伯再跑了,不然大海捞针,胡濙又得花个十年才能找到。”

    朱瞻基想了想,“怕是不可能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了。”

    朱棣也道:“我也觉得没有。”

    但是我们的大明妖臣最擅长化不可能为可能,朱棣倒不是怜悯朱允炆,而是觉得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那么追随朱允炆的一万多忠义之士,不杀也罢。

    但前提是这些人不会对朱棣这一脉的统治构成威胁。

    又道:“反正此时必须谨慎,而且隐秘,到了宁德,不能告诉当地官员到底差办何事,去了华藏寺见你二伯,必须是你最信任的心腹。”

    朱瞻基急忙领旨。

    朱棣继续道:“这一次,我会让康宁也跟随你一路前去,他主要在你和黄昏之间周旋——这个事黄昏不掺和的话,你就直接解决,如果黄昏掺和进来,你再根据形势,汇报于我后再行动。”

    朱瞻基哪有意见。

    他甚至求之不得,这件事让康宁一个人去办了了事。

    毕竟朱瞻基去了,如果亲自杀了朱允炆,这个事情又走漏了消息的话,那么就算他将来当了天子,后人在史书里也会说他几句。

    身后名不好听。

    ……

    ……

    汉王府,朱高煦送走马鎏,内心有点懵逼,看着已经收拾好的行礼,骂娘的心思都有了。

    父皇这是闹哪样?

    不让自己去宁德,说要给母后守孝,却又让自己跟随他去御驾亲征,这还守哪门子的孝?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72/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所写的《大明王冠》为转载作品,大明王冠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王冠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王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王冠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王冠介绍:
1402年,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朱棣身骑白马万人中,入主紫禁城,加冕为帝,青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两个字。
永乐。
1402年的同一天,一位现代人来到应天城,用一生繁华,打造出另一顶王冠。
大明王冠。
大明王冠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王冠,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王冠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