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明王冠TXT下载大明王冠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王冠全文阅读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大明王冠txt下载     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明房地产行业的萌芽者!

    郭资,黄福两位行部尚书带着黄观和另外一位行部侍郎来到王府,行礼之后,郭资面容平静的说陛下有事情吩咐。

    因为黄福刚到,所以一切事情还是以郭资为主。

    朱棣问道:“皇城修建后,周边的坊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另外,迁民之后顺天城规模会扩大,关于之后大概会修建成什么样子,你们可曾规划出来?”

    这其实是个大工程。

    一般来说,是工部那边的人专程负责,只不过工部的人来到顺天后,也得听行部的话,一句话,顺天这边的所有事情,除了兵部、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之外,其他部门都属于行部管辖。

    郭资立即答道:“回陛下的话,已经规划出来了,不过按照我们的规划,大概要二三十年间,这些坊子才能填满城池。”

    这一次北平改名顺天升行在,连城墙都扩了。

    据说是黄昏建议的陛下。

    朱棣略微问了一下情况,郭资早就烂熟于心,一一作答,行部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修建皇城扩大顺天城。

    朱棣频频颔首。

    不得不说,郭资这个行部尚书当得还称职。

    然后问黄昏,“你想要哪些地方?”

    黄昏听了个一脸头大,他哪知道那些地方在哪些方位,弱弱的问郭资,“郭尚书,可有规划图?”

    郭资摇头,“有,但属机密。”

    朱棣大袖一挥,“着人取来。”

    郭资无奈,只好让另外一位侍郎去跑一趟——黄观刚来,和郭资不熟悉,郭资也不好意思使唤,免得说他压迫新人。

    朱棣赐茶赐座。

    黄昏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必然要触及到权贵集团的利益,所以得把权贵集团拉进来,才会减少阻力,比如刚才,如果郭资铁定心不给自己看规划图,他就能拿出朱棣也无法辩驳的理由来。

    所以得把这两位尚书和另一位侍郎也拉进来。

    于是给朱棣使了个眼色。

    朱棣秒懂。

    这对君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有默契了。

    朱棣笑着问道:“两位尚书可曾在顺天添置宅邸了?”

    郭资和黄府对视一眼,陛下这什么意思。

    我们哪敢添置宅邸。

    搞不好什么时候就被你调离顺天,去地方或者回应天都有可能,添置宅邸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还不如租赁。

    于是直说。

    朱棣看向黄昏,黄昏立即接口,“两位尚书,下官这里有个事,不知道两位有没有兴趣,是这样的,因为顺天是行在,是陛下的龙兴之地,以后在咱们大明版图上的战略意义会越来越重大,所以此地必须得发展起来……”

    如此这般一说,郭资和黄福终于懂了。

    暗暗惊心。

    黄昏这是明显的在利用他的权势和陛下对他的信任赚钱,陛下竟然容许?

    转念一想,刚才陛下不仅容许,还在配合。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陛下恐怕也参与了这件事,甚至没准这就是陛下的事情,黄昏不过是被陛下推到台面上来主持这件事而已。

    既然连陛下偶读掺和,证明这事肯定赚钱。

    郭资和黄福不是贪官。

    但能够在陛下允许下光明正大的捞外快,这谁不愿意啊,于是郭资弱弱的问道:“黄指挥,我们可以拿多少钱来入伙?”

    黄昏笑了起来,“多少都行,只要不是十万八万都可以,毕竟我时代商行也就只拿得出这么多钱来,你们要是比我拿的钱多,我岂非要听你们的。”

    话一说完,觉得不对。

    尼玛,交老底了,大明这个时代的人应该不懂股份制才对,就算自己钱少他们钱多,他们也还是会听自己的。

    但是朱棣却眼睛亮了,暗暗腹诽,好你个黄昏,你时代商行也就那么点钱,你还好意思喊我出个十万八万,还做不了主。

    关键是老子还要利用天子权利给你地皮,给你关系。

    扎心了。

    郭资和黄福对视一眼,本能觉得,这事投钱越多赚的越多,可两人又不好意思说我出几万两什么的,当着陛下的面这么说,找死不是。

    你们那点俸禄才多少钱,能轻易拿出几万两来?

    尽管朱棣心知肚明。

    当尚书的,那是属于国家顶层建筑中的顶层十几个人之一,几万两还不是毛毛雨,但心里明白一回事,你说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于是两人都没开腔。

    黄昏懂了,笑着说入伙这事属于商业机密,等下我和两位尚书分别私谈。

    朱棣没吱声。

    郭资和黄福看朱棣的神色,知道陛下没意见,于是长出了口气,同时又暗暗感激黄昏,救他们俩于水深火热之中,慌不迭应好。

    有了这个小插曲,接下来在规划图上,黄昏挥斥方遒,用手指点着这里这里那里那里,一连圈了十多块地皮下来,郭资和黄福也没吱声。

    有钱赚,又不违背自己公事原则,傻子才反对。

    既然要了地皮,自然是商讨黄昏应该给行部拿多少钱来买这个地皮了,趁着陛下也在,郭资索性就直接开价。

    这玩意儿以前没有过,顺天作为行在,地皮也贵,肯定要高于城外的良田,郭资毕竟是行部尚书,还是想着国家利益的,于是开出的价格略有偏高。

    黄昏哪里知道行情,就算知道了也没多少意见,赚的回来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嘛,免得别人说闲话,说行部这边贱卖地皮。

    但是支付是个问题。

    对郭资道:“郭尚书,这事吧,还有个不情之请,您也知道,这十几块地皮买下来,如果全部立即支付的话,我的时代商行就成了空壳,就没办法修建坊子了,所以能否按个折衷的办法,这个钱我先付一部分订金,之后一年一付,在十年之内付清。”

    黄福笑了,这不就是黄昏当初从应天府衙手中买府邸的那个套路么。

    别说,现在这个支付方式渐渐流行起来。

    在时代商行买高端产品的时候,寻常百姓都可以这样操作,前提是拿贵重物品作抵押,逾期不付的话,时代商行会在官府帮助下将抵押收回去抵款项。

    郭资看向朱棣。

    朱棣颔首,“可行。”

    反正这十块地皮卖出去,国库是赚了一笔,咦,话说这个模式可以全国推广啊,汇聚起来,这就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国库收入啊!

    有搞头!

    不急,想看看黄昏做出来的效果如何,然后再全国推广。

第五百一十九章 全民发财

    郭资笑道:“怎么着,黄指挥现在随我们去行部把相关契约签订了?”

    黄昏沉吟着说:“不急不急,我还有个疑问想问陛下。”

    朱棣挑眉,“说。”

    黄昏也不打哈哈,直接说出心中的担忧,“有句话陛下听了别不高兴,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明是陛下的大明,微臣可以买下地皮修坊子,可就怕以后出点什么事,这地皮可就不一定是微臣的了。”

    这话其实说的很妙。

    粗看之下,一朝天子一朝臣,和黄昏说的没有关系,实际上是待之一代天子一代国策,也就是隐晦的提醒朱棣,陛下您百年之后这个地皮怎么着。

    黄昏不担心卖出去的,他担心是万一这个事没操作好,大块地皮砸在手上了怎么办。

    当然,这是顺天。

    是未来的北京。

    无论怎么看,这些地皮在自己手上都会越来越值钱。

    就怕朱高炽或者朱瞻基登基之后收回去。

    所以需要朱棣白纸黑字的承诺。

    最好是盖上玉玺大印。

    朱棣一想是这个道理,问道:“那如此罢,在你和行部签下契约之后,朕为你章印其上,只要天下一朝是大明的,这些地皮都是你的。”

    其实也是百姓的。

    城里面的地皮是百姓的无所谓,对于君王而言,良田的归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朱棣丝毫不在意黄昏把这些地皮留给后人。

    福荫后人,这是黄昏子孙应该享受到前人之树。

    黄昏闻言大喜,谢恩。

    朱棣盯着黄昏,想了想,道:“这事你得给朕办漂亮了,至于你说的那个事情,等你和行部签好契约之后,朕空闲了再来召你询问,诸位且退下罢。”

    众人急忙告退。

    出了燕王府,郭资和黄福对视一眼,笑问黄昏,“黄指挥,这便去行部?”

    黄昏摇头,“不急,这个事我虽然要亲自操作,不过项目太大,我一个人力有未逮,所以我需要找得力帮手,沈熙礼太忙,我还得重新找人,大概三五日后,我会来行部拜访两位尚书。”

    顿了一下,笑眯眯的看着另外那位侍郎,道:“两位尚书回到行部后,也和周侍郎说一下具体情况罢,下官也欢迎周侍郎来分一杯羹。”

    那位侍郎知道黄昏要买地皮,但入伙的事情却没听到,闻言有些茫然。

    黄福拉了拉他,示意天大的好事。

    这位周侍郎懂起了,大喜,立即回礼,“如此,谢了。”

    黄昏笑着,“那就此别过?”

    郭资忽然说,黄指挥那边的事情忙过了,到行部来,如果是契约方面的事情,可以直接找周侍郎,如果是入资的事情,我等随时恭候大驾。

    郭资不愧是行部尚书。

    这种事情,黄观虽然是行部右侍郎,但他是黄昏叔父,需要避嫌,免得以后有人抓住这个问题作文章,仕途之上,这些细节很可能会决定成败。

    黄昏笑说这是自然。

    转身,对一直守在燕王府外的乌尔莎等六名女子招手,在一众美女死士的拱卫下,黄昏乘车而去,再去找沈熙礼。

    时代商行房地产子公司的事情该建立起来了。

    两位尚书,两位侍郎,应天城除了天子皇后,最大的官都在这了,就算是应天府尹到了,也得看脸色行事,当然,五军都督府在应天的左右都督例外。

    左右都督官品更高。

    四人本该各乘马车,不过郭资和黄福有事情要谈,还要拉上周侍郎,黄观心神领会,先行告辞离去,这是他还是支持侄儿的。

    忠君爱国和赚钱不矛盾。

    两位尚书和周侍郎上了郭资的马车,去往行部。

    黄府如此这般一说,那位侍郎眼睛就亮了,“这确实是个大手笔,随着陛下迁民,来了数量庞大的南民,对坊子的需求大增,如果黄指挥这一着棋走起来了,既能解决部分南民的安置问题,也能带动顺天及周边州府的经济发展。”

    郭资颔首,“所以我没反对这事。”

    真以为我很想赚钱?

    当然也想。

    但绝对是公事在前。

    黄府颔首,“这个手笔的益处我们都知道,还是说说黄指挥的那个建议罢,郭尚书,你打算拿多少钱出来入资?”

    郭资沉吟不语,这事不好说啊。

    黄福知道郭资的忌惮之处,笑了笑,先自曝:“我打算拿出两万两来,郭尚书应该也看出来了,这事有陛下的影子,所以肯定稳赚不赔,入资越多,回报越高,其他的且不说,你看时代商行那边,徐妙锦因为曾经入资过,她现在赚了多少钱,貌似这一两年她很支援了徐府不少。”

    郭资愧疚一笑,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也道:“道理如是,咱们也别瞎捉摸了,跟着陛下跟着黄指挥,不会吃亏,这样,我也拿两万两。”

    两人同时看向周侍郎,周侍郎一头冷汗,“我没这么多钱。”

    侍郎和尚书还是有差距的。

    郭资乐了,“老周啊,别说我没提醒你啊,过了这个村就没这家店了,虽然你惧内,但我可是清楚的很,你有个小金库。”

    周侍郎唯有苦笑,许久,才咬了要牙齿,“最多一万两。”

    两万,两万,一万。

    五万。

    看起来不多,但却是八五两白银,三千多万软妹币,这显然不是这三位大佬的全部家当,所以说封建时代,上层建筑的有钱一般人根本想象不到。

    郭资沉吟半晌,“这事吧属实新鲜,以往未有之,但有陛下掺和的话,赚钱是肯定的,我有个想法,为了防止有人眼红而阻挠此事,要不在应天这边帮着黄指挥多吆喝些人参与进来?”

    大家都有钱赚,那么这个事情就能顺风顺水。

    你部分高官赚了个盆钵满盈,其他人喝西北风,这就容易生出是非来,千万不要小看官场,低下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的话,你官职再高,也要被坑得丢脑袋。

    黄福颔首,“这事等过几日黄指挥过来了,和他商量一下,争取让整个顺天的官绅都参与进来,如此此事就再无半点阻碍!”

    周侍郎笑了,“当是如此,要不,先放点口风出去?”

    郭资想了想,“可以,但对外千万不要说我们入资了多少,只说意思着入资了一下,对咱们亲近的人,也让他们量力而为就行。”

    四品以上官员,不能经商。

    好在这是入资。

    不算经商,而且黄昏现在也不是四品,就算是四品,貌似也影响不大,因为这事连陛下都掺和进来了——这钱天子都眼红,能不好赚?

    黄福颔首,然后叹气,“不得不服,时代商行渐渐有成为大明第一商行,不是没有道理的,黄昏这个人在生意上的远见,简直妖孽,如此之人,哪怕他只是商贾,也轻薄不得。”

第五百二十章 华为房产

    晕头转向的沈熙礼看着东家又来找他,从应天到顺天下来,确实有点累,不过看东家脸色,知道有好事,于是振奋起精神。

    黄昏端起茶杯,自顾自倒满,一饮而尽。

    在燕王府,一直忙正事,忽悠朱棣和两位尚书,就没正儿八经喝过一口水,嗓子里早就在冒烟了,沈熙礼见状笑了起来,“有这么忙?”

    黄昏眼睛里闪耀着光彩,“成了。”

    沈熙礼一头雾水,“什么成了?”

    黄昏笑得合不拢嘴:“陛下那边,我忽悠成功,陛下不仅会入资时代商行,还让肆意的选了十几块地皮,不止如此,我还把两位行部尚书一位侍郎也拉了进来。”

    沈熙礼不解,“你不想赚钱么?”

    按照东家的说辞,陛下入资,加上两位尚书和一位侍郎,这入资少不得要有五六万两,如此一来,时代商行就只能占个大头而已。

    到时候分红,就会分一部分出去。

    黄昏笑道:“钱肯定是要赚的,但一个人哪赚的完,还是要大家一起来赚,何况这块蛋糕我若是一个人吃了,后患无穷。”

    人要懂得知足。

    这毕竟是权贵集团的利益,整个集团的利益你一个人胃口有多大,能吞下去?

    说不准什么时候别人就让你吐了出来。

    所以这块蛋糕得大家一起来分,只不过自己会分最大的一块。

    这就是资本和权力的关系。

    沈熙礼愕然。

    从没见过嫌一个赚钱太多的人,只有嫌自己赚的不够多的人,咱这东家竟然还主动给别人送钱,不知道为何,沈熙礼心中有些沸腾。

    也许这就是大局观罢。

    问道:“从陛下那里买了几块地皮。”

    黄昏笑眯眯的说了个数目:“十三。”

    沈熙礼:“……”

    是真的惊住了。

    十三块地皮,意味着十三座坊子,也就意味着顺天成扩建的部分,大部分的坊子都将由时代商行来修建,这可是个超级工程。

    黄昏挨着说了那些地皮的位置,其中就有沈熙礼看中的几个。

    然后道:“因为买的太多,所以支付方面,打算先付定金,然后一年支付一部分,十年之内全部支付,所以资金压力不是很大。”

    沈熙礼默然无语,在心里算了一会,摇头,“钱还是不够。”

    黄昏淡定自若,“时代商行不是能拿出十万吗?”

    沈熙礼叹气,“就算有这十万,还是不够。”

    黄昏笑道:“我两个舅哥,会各出三万两,这就十六万了,够不够?”

    沈熙礼想了想,“可以开工两个坊子。”

    黄昏又道:“如果两位行部尚书和一位侍郎加起来能有五万,陛下再出八万,能同时开工修建几个坊子?”

    沈熙礼不说话了。

    东家在逗我玩么,有这么多钱的话,已经没有压力了。

    完全可以操作!

    黄昏见状,知道资金方面没有问题,于是想了想说道:“到时候你看一下,尽可能的多开工,尽可能的先修一般的坊子,满足迁入过来的南民需求,至于修来卖给朝臣的高端坊子,可以押后几年。”

    就算朱棣在促进迁都,可迁都不是一朝一夕。

    再快,也还得十年左右。

    沈熙礼点头,“如此的话,回笼资金要慢一些。”

    黄昏毫不在意,“无妨,可以从其他地方补缺,再有个一年半载,郑和郑大监应该回来了,等他回来,咱们可以进入食品行业。”

    有了海椒等海外作物,火锅之类的还不走一波?

    咳嗽一声,“我打算在顺天这边建立一个专门负责修建坊子的分行,这个分行要有几个部门:一个建筑部,专门修建坊子;一个技术部,职责是设计、改进房型、建筑工艺和工序;一个租售部,负责租赁和出售。”

    叹道:“都需要专业人才。”

    沈熙礼瞬间不想说话了,这个分行的建立会很麻烦,因为这些人才都需要在顺天这边现招,还不一定招的到。

    沈熙礼不想去搞这个。

    太操心。

    然而东家很快让沈熙礼头疼,“这是事我交给你了,具体一点,让你从应天带过来的一个人总领全局,然后找善于修筑房屋的工人,组成建筑部,技术部的话,其实也是好相关行业的经验丰富的人,最好是读过一些书的,至于售卖部,这个更是简单,找嘴皮子溜的年轻男子即可。”

    本来售卖应该用漂亮女员工,不过封建时代这个想法还是算了吧,等以后开了民智还不差不多,现在根本做不到。

    沈熙礼:“……”

    你说得简单,做起来可就不是上嘴皮碰下嘴皮的事情了。

    黄昏继续道:“这事就这么决定了,你明天去一趟府衙,把建立分行的相关手续办下来,然后开始招聘员工,工资水平你们看着办就是,我对你是一万个放心,另外,我给你留了个名额,当初说是在应天送你一座宅邸,现在改变一下,等这些坊子修好,我会在最好的坊子里给你一座最好的别墅,并且分行算你百分之十的干股。”

    一连串专业术语把沈熙礼说懵了。

    黄昏只好又一一解释。

    沈熙礼明白过来后,已经没有言语来形容心中的感受了,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大概也就是这样了吧,沈熙礼不是因为钱被打动,而是因为黄昏在这件事上表达的情意和尊重。

    他没将自己当成雇员。

    而是伙伴!

    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哪怕是天天熬夜,也得把这个分行建立起来。

    问道:“这个分行叫什么名字?”

    黄昏陷入沉思。

    今日有点累,没心思去想一些有内涵的名字,第一反应是保利、绿地房产,只是转念一想,没啥意义,估计大明人也懂不起这个两个名字的内涵。

    那就万达?

    万达房产,貌似很不错。

    或者华为?

    笑道:“我拟定了两个名字,万达和华为。”

    沈熙礼问道:“分别是什么意思?”

    黄昏沉吟着说道:“万达么,我的理解是咱们的房产事业,会做到全世界去,万邦之中,皆有我等手笔到达,所以万达。华为,这就简单了,中华大有可为。”

    明朝已自称中国,又有代称中华。

    所以并不突兀。

    沈熙礼眼睛一亮,“华为好。”

    黄昏起身,“那这个分行就叫华为房产商行,具体操作交给你了,我还要去办其他事情,争取在春节之前研发出我想要的那款材料。”

    水泥。

    钢铁城市,需要水泥。

    忽然又笑了起来,“看来我这几日要频繁的叨扰陛下了,反正也是叨扰,这样,几日已经确定下了名字,我去求陛下手书一块牌匾。”

    得和时代商行一样,都悬挂朱棣的御笔牌匾。

    有面儿不说,底气都不一样。

第五百二十一章 水泥工坊建立

    赚钱的事情,急不得。

    黄昏安静的等着,等着沈熙礼去把诸多事情办好后,然后去了一趟行部,找到两位尚书咨询他们入资数目,顺便接收钱项,沈熙礼随行,得做账。

    好家伙,在行部刚和郭资、黄福、周侍郎谈完,知悉三人会拿出五万两后,暗暗窃喜,不料郭资又抛出一个猛料,说行部的大小官吏听闻之后,都想入资,目前已集资四万……

    黄昏:“……”

    压力倍增。

    倒也是来者不拒,有多少钱能办多少事,钱再多那就把事情办得更好。

    但接下这个烫手山芋便是。

    刚走出行部,发现有三个一般的小官吏守着,其中一位年纪较大的上前,谄笑着说黄指挥打扰了,我等只想知道,这事确定能赚钱吗,这可是我等小官吏的全部家当。

    两位尚书牵头的事情,大家当然相信。

    但毕竟是全部身家,还是想从黄昏这里找点安全感。

    黄昏笑说,“赚不到钱,我全部赔还给你们。”

    又不是赔不起。

    关键是不可能亏本。

    那位官吏岂是不讲道理的人,笑道:“黄指挥言重了,入资一事是我等自愿,如果亏了,也当自己承担,只是希望黄指挥念着是我等一生积攒的心血,能多上心此事。”

    黄昏侧身,让出身后的沈熙礼,拍拍肩膀,“这位,时代商行的总掌舵人,其他的我就不说了,诸位可知晓如今时代商行一月盈利是多少?”

    三位官吏哪里知道这些商业机密。

    黄昏也不会说,乐道:“所以诸位放心便是。”

    三位官吏这才安心许多。

    因为沈熙礼已经将华为房产的分行建立了起来,时代商行的资金还要一段时间来能投入过来,是以行部这边的钱先到位。

    这是一笔巨款,九万两,现在华为房产在顺天还没有银仓,于是黄昏提议暂时放在行部那边,郭资等人当然没意见。

    权力,就是这么用的。

    但这笔款项不可能一直放行部,所以黄昏还要去找陛下——朱棣的十万八万也该到账了,毕竟有钱了沈熙礼才好继续进行下一步。

    找朱棣如此这般一说,朱棣也没意见,只是听说整个行部都入资后,朱棣语重心长的说了句如此一来,爱卿可要十二分的上心了。

    这事要是亏损了,整个应天的行部都废了。

    黄昏也没承诺什么,问朱棣要五十个护卫,从徐辉祖的鹰扬卫里要人——大舅哥的人还是要放心一些,毕竟加上朱棣的十万,这都是十九万两了。

    朱棣大袖一挥准了。

    十九万,对于国库来说九牛一毛,但其实是一笔很大的巨款,就是朱棣不站在国家角度,仅以私人入资者的角度来看,确实要保证这个钱的安全。

    至于五十个护卫的薪俸,那肯定得黄昏来负责。

    黄昏出钱帮忙养五十个士卒,朱棣何乐而不为。

    华为房产的事情,黄昏全权交给沈熙礼,他则带着许吟和乌尔莎等六个女子去往城郊——纪纲就在北方,必须提防,所以但凡出城,身边必须有人陪护。

    朱棣在城外给了一百亩地皮,这个地是朱棣的。

    在他还是燕王的时候,这个地就是他的。

    所以黄昏当初一说要一百亩地皮的时候,朱棣就毫不犹豫的答应,无他,顺天是他的老窝,一百亩地随随便便拿出来。

    黄昏视察了一圈,不错,依然傍水。

    一个工业工坊,肯定要靠近水才好,至于环境污染,黄昏根本不在意,且不说一个小小的工坊能造成多大的污染,自己也可以在工艺过程中设置废水处理环节。

    何况今时大明这点污染根本无关紧要,完全可以学习西方国家,先发展再治污,如果能一边发展一边治污那是最好。

    看情况,只要能搞出污水处理系统,一切好办。

    回到顺天城内,找到沈熙礼,让他迅速修建工坊的工人,顺便招聘几位经验丰富有专业技能的和砂石相关的老师傅,高薪聘请为水泥的研发制作做好人才准备。

    知悉黄昏要在城外地皮上建立一个工坊起来,沈熙礼全力支持,他不知道东家要干什么,但显然这个工坊是为修建城内坊子服务的配套产业,自然重要。

    黄昏回到临时租住的院子里,让乌尔莎磨墨,规划工坊布局,忙了整整一天,这才把设计图让许吟送去给沈熙礼。

    接下来他就悠闲了。

    有沈熙礼在,黄指挥就是正儿八经的悠闲大官人。

    万幸沈熙礼从应天带了两个心腹过来,要不然也得累成狗,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因为陛下打过招呼,是以行部和顺天府衙全力配合黄昏,半个多月后,工坊建立起来。

    留下部分工人在工坊内工作,黄昏将沈熙礼招聘的老师傅带到工坊,出人意料的是,竟然还有一位行部官吏。

    很小的官吏,不入流的那种。

    也是那天在行部外问过黄昏入资一事是否万无一失的那个官吏,名叫林振东,将近知天命的年纪,性格稳重,只是后人不成才,属于大明时期的啃老族。

    林振东少年时候泥瓦工,后来机缘巧合,读过一些书,于是去参加科举,过了童试,止步于会试,倒也还好,有点小功名,于是花钱在顺天当了个小官吏,朱棣决意迁都后,行部成立,林振东因为办事稳重,略有眼光,于是被挑进行部,可惜是个闲差。

    工坊招人时,行部众人觉得还是有个自己人去看着放心一些,于是林振东被派来公干——按照同僚的意思,行部那边薪俸照发,工坊这边的钱老林你不拿出来请我们喝几顿花酒?

    在请示了郭资和黄福后,两位行部尚书觉得此事也行,反正林振东是个闲差,而且不入流,没有四品以上不得经商的约束,让他去工坊盯着,也是对行部那九万两钱的一个小保险。

    于是准了。

    林振东也乐意,他其实在行部可有可无,人啊,总是要寻求一个认同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宁愿在工坊这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于是他就来到了水泥工坊。

    走入水泥工坊的林振东怎么也没想到,数百年后,他的名字都将和水泥之父挂钩在一起,永远的名垂史册。

第五百二十二章 人才王道

    水泥的具体的工艺流程,黄昏真不知道,只知道大概要用到石灰石、石膏、铁和砂,有粉碎和加热两个过程,其中加热温度应该在一千五百度左右。

    一千五百度,以大明目前的水准来说,有点难,不过不是无法解决,需要制造鼓风机,利用鼓风机和煤粉就能达到。

    给林振东等四个老师傅具体说了要做一个什么东西出来,它具有什么特性,需要用什么材料,大概要经过一些什么工艺流程后,四个老师傅口瞪目呆。

    黄指挥你倒是嘴皮子翻两下说了,但具体怎么操作我们都是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甚至连配比这些都完全没数。

    怎么整?

    黄昏笑着说不急,有时间给你们摸索,三年之内解决即可,当下我们要修建的坊子,大多还是采用泥土夯筑和砖瓦砌的方式。

    但这没办法修高楼大厦,最多两三层,或者学土楼和圆楼,这就没办法达到水泥修筑建筑的高层数了,毕竟民房不能像黄鹤楼之类的。

    林振东等人无奈,怎么着,东家的钱给得是真高,卖命干吧。

    为了保证工艺,比如粉碎和加热工艺,因为目前没有工业水平的限制,什么电动机这些就不想了,全部人力。

    也就是说,需要研发出人力鼓风机,人力粉碎机。

    其实都不难。

    只要利用好轴承和齿轮,这两个东西都能捣鼓出来。

    随着黄昏的不断布局,华为房产分行的项目一步步推进,水泥工坊也进入了初期的制造材料阶段,春节前,黄昏终于成功鼓捣出人力鼓风机和人力粉碎机。

    鼓风机简单,主要是利用牛皮来形成封闭空间,然后用木片制作扇叶,用铁铸件制造传动轴承和齿轮,再加一个摇柄。

    人力粉碎机也是差不多的原理,制作了两款样品,一款是利用石磨的原理,一款是利用杵窝原理,实际实践之后,发觉以石磨为原型的人力粉碎机效果最好效率最高,于是批量生产。

    说起来是几段话的事情,操作起来其实很多困难。

    比如铸模,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好在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能工巧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利用沙子铸模取得了成功,当然,沙子之中加了石膏这种黏性剂。

    至于是否在铸模过程中发生发生反应导致逐渐性能改变,黄昏不关心,这个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即可。

    科学就是这样进步的。

    不去努力实践,工业永远不会进步。

    所以说,水泥工坊是个巨大的销金窟,投入的钱比当初钟山工坊还要更多,钟山工坊的琉璃生产毕竟是有经验的,只是改进工艺而已,有前辙可行,而水泥的研发则完全是零点起步,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林振东光是记录实验数据的宣纸,就堆满了一个小房间。

    所以黄昏每当看到那一整个房间的记录数据时,都在暗暗苦笑。

    小说害人。

    以前看的小说,主角穿越到古代,分分钟发明跨时代的现代机械化装备,什么坦克都来了,现在想来简直是搞笑,你要知道,光一个无缝钢管就是一个极难跨越的技术难题,这就不提那些专业的淬火、退火热处理工艺了。

    科学和工业的一小步,那都是需要时间和无数次试验才能得到正确的一条路。

    何其艰难。

    所以直到现在,黄昏也只敢鼓捣什么香皂润肤水什么的,玻璃这个是因为时代已经有了,而最近弄的鼓风机和粉碎机,都是简陋版的,需要工业发展后,由需求带动进步,那就要看大明天下有没有足够多的人才了。

    人才?

    一语惊醒梦中人。

    黄昏匆匆离开水泥工坊,直奔燕王府,找到朱棣,上气不接下气,“陛下,有个大事,有个关乎大明千年的大事!”

    朱棣正在挥毫泼墨,闻言笑得合不住下巴,瞧瞧,瞧瞧,这小子现在已经是谄臣了。

    大明千年?

    自古以来,哪个王朝能有千年?

    这话作为天子听着了,而且是黄昏这种急促口吻说出来的话,朱棣想当然的认为他是发自内心而不是拍马屁,乐道:“别急别急,顺顺气再说。”

    示意狗儿赐茶。

    黄昏喝茶期间,看了一眼御书桌,发现旁边放着一块虎皮,还很完整,“讶然,陛下去狩猎了?”

    朱棣摇头,“不是,亦失哈回来了一趟,虎皮他送的。”

    亦失哈!

    黄昏大为遗憾,“可惜微臣来晚了,没有见着这位大才啊。”

    亦失哈,让黑龙江流域彻底纳入大明版图的牛人,其功绩真不比郑和小,完全有资格像郑和那样青史留名的人物。

    闻听这话,一旁的狗儿有些黯然。

    他虽然很忠心的在朱棣身边侍候,但这位内侍大监,其实他的梦想也是和郑和、亦失哈一样,成为大明的鼎柱之才。

    朱棣看在眼里,脸上不动声色。

    待黄昏顺过气了,问道:“说吧,你要说什么关系到我大明千年的事情来。”

    黄昏立即道:“陛下,有没有听过一句话。”

    朱棣颔首,“你说。”

    黄昏认真的道:“人才就是王道。”

    古往今来,推动历史发展的是生产力没错,这是政治课本上的道理,但生产力也是以人为本,所以人才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如果君王能做到这一点,哪怕是封建王朝,也能不断的进步,甚至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一些变革,大明就有可能进入君主立宪制。

    当然这玩意儿黄昏现在没数,他也不知道大明未来应该怎么办,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不知道。

    最理想的当然是社会主义,可黄昏不确定大明的发展是否有条件进入社会主义,要进入社会主义,就要推翻皇权,这是个很不现实的事情。

    需要大破大立。

    不过这些事反正是身后百年事,暂时不用去想。

    道:“如今大明已俨然有盛唐之风光,万邦来朝之气象,当下我大明疆域之内,本土的能工巧匠卧虎藏龙,海外的奇人异彩纷至杳来,值此时,正是将天下人才汇聚起来,大加重用,以人尽其才推动盛世,是以臣以为,应该由陛下主张,在顺天和应天建立两座人才库!”

第五百二十三章 欲做大明的启明星

    人才库?

    这个新鲜词汇让朱棣愣了好久,放下手中笔豪,不解的问黄昏:“科举一事,不是已让天下人才尽入朕之罄中?”

    黄昏就知道朱棣会这样,毕竟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科举读书出来的人,才是人才。

    然而哪里知道,推动社会进步,当下的大部分读书人,真没起到什么作用,都去做官了,真正搞工业搞科学的人少之又少。

    摇头,“微臣说的不是此等人才。”

    朱棣反问,“哪还有什么人才?”

    黄昏想了想,“像微臣时代商行沈熙礼极其他培养出来的几个管理心腹,是人才,他们促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像微臣钟山工坊的老李极其带出来的几个技术骨干,是人才,他们促动了工业技术的进步,这样的人才还有很多,像近期微臣请之负责城郊水泥工厂的林振东之流,亦是人才。”

    实业,才是当下社会的重要支柱。

    朱棣瞠目结舌,片刻后问道:“照你这么说来,朕之朝堂重臣,皆不算人才?”

    黄昏无语,朱棣你这钻牛角尖了啊,叹道:“陛下,您治下的大明朝堂就像是一艘大船,航行在海洋之中,天下万民便是那汪洋洪水,而您便是大船的船主,朝堂上的重臣,便是大船之上的众多显赫要位,而微臣说的那些人才,便是水手,他们在您的领导下,在那些显赫位置重臣的指挥下,推动着陛下的大明神舟向前而行。”

    这个比喻很恰当。

    其实就是脱胎于唐朝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朱棣还是不解,“沈熙礼是个人才没错,但经商而已,你钟山工坊的老李,朕也听闻过,不过一匠人,何德何能能推动我大明进步。”

    虽然是千古帝王,不过有些观念依然陈旧。

    这是时代局限性。

    黄昏反问陛下,“如果大明出现一万个,十万个,百万个老李这样的人呢?如果他们遍及各行各业,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在时代的需求下,也许陛下治下的大明,真的会出现我们想象不到的画面。”

    我能想象到,因为我经历过。

    但你朱棣肯定想不到。

    朱棣陷入沉默之中,他确实有点想象不到,这些匠人能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变化,转念一想,黄昏之初心皆在为国为民,建立人才库一事,暂且不去权衡利弊,先问他如何施行。

    黄昏也是灵犀突来,并无详细计划。

    想了想,弱弱的道:“可以这样,官方建册,但凡在某些行业有极其强大的经验和能力者,都记录在案,并且由官方发放廪粮,并且建立一座会馆,专程管理此事,而这些人既可以包括我大明子民,也因包括外邦来客。”

    有容乃大。

    当然,社会的发展始终是和生产力息息相关,加上需求关系,这个不急,可以慢慢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从朱棣这里得到的资源,慢慢的推动就可以了。

    想凭一己之力将封建王朝推高一个台阶,很难。

    但全民努力,有希望。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那一朵烟花,为这个时代的那些能工巧匠科学人才提供光亮、指明方向,并在沿途之中为他们遮风挡雨。

    我所做的,便是让一个时代进入黄昏,并让自己悬挂天穹成为新时代的那颗启明星!

    这是一个穿越者能做到的极致了。

    就比如火器一事,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前无法推动它再改进优良,真正依靠的还是军器院洪继来那一批人。

    军队有需求,他们就能有目标,从而不断推动火器的进步。

    所以,人才。

    大量的遍及各行各业的人才,这才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关键。

    朱棣一听,要修两座会馆,这个不贵,但是要发廪粮这可是个大开销了,问道:“按照你这个计划话,两座人才库大概要收纳多少人?”

    你要是动不动就几万人,这经年累月的廪粮发下来,国库可会有点难以支撑,关键是朱棣现在看不见人才库会给大明带来的利益。

    也就是说在朱棣眼中,这是个有投入暂时看不见回报的事情。

    黄昏想了想,“以我们大明目前的状况,两座人才库,最多也就能吸纳个两三千人,这就是极致了,再多,也没那么多人才。”

    大明受限于时代限制,有条件的,又能有魄力不读书去钻研实业的人不多,大多有条件的去读书了,所以所谓的人才,应该是一些为了生活在各行各业从事多年的人。

    比如钟山工坊老李这种。

    但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哪怕是明朝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商贾的地位依然很低,更别提做实业的了。

    毕竟是经济依靠农业的封建时代。

    朱棣略微算了个帐,问道:“那你算过一年要多少廪粮吗?”

    廪粮其实不多,这算成钱币的话,大概也就一两银子,但如果是三千人,意味着一个月就要三千两,一年下来可不是个小数目。

    十年,二十年,这个帐就有得算了。

    黄昏知道这事对朱棣而言确实有点过于先进,也不敢奢望他一个人来承担这事,毕竟这事一旦施行,朝堂之上的反对之声将是无比巨大的,而更大的反对声则在民间。

    秀才一个月的廪粮才一两银子。

    你这些匠人一个月就能拿一两,那些秀才心里会怎么想?

    所以这个事的钱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压下这些反对声——这个只有朱棣才可以。

    或者另外一种方式:自己私人来办这两个会馆。

    于是对朱棣道:“黄金有价,人才无价,微臣认为此时功在当下,利也在当下,更可利在千秋,所以微臣愿意和陛下一起分担这两座人才库的一应花销,另外,如果陛下担心朝中和民间的反对声,陛下可以以私人名义出钱,将钱划到微臣名下,再由微臣来操办此事,此事便成了私人的经营,朝野之间的反对声便师出无名。”

    朱棣愣住。

    他开始以为黄昏是想利用这个人才库来做生意经商,所以怂恿自己来办这个事,而他黄昏就坐收渔翁之利。

    现在他竟然愿意出钱?

    朱棣心动了。

    黄昏出钱的事情,貌似没有坏事,比如编修全书,比如郑和下西洋,现在他又要出钱来办两座人才库,难道这事真能如黄昏想的那般,影响堪比编修全书?

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之名,欲越秦皇汉武!

    实际上朱棣还是小看了这个人才库。

    在黄昏灵犀突来的想法之中,这个人才库是大明经济腾飞、科学进步的星星之火,是大明全方位发展的摇篮,是一颗科技树萌芽的种子。

    只要这座人才库建立起来,自己利用掌控的权力和接触到的资源,再加上催化剂,大明的各行各业就能百花齐放。

    这比自己单打独斗好了太多。

    不。

    确却的说,这是一个跨时代的手笔,一旦做成而且起效,千百年的华夏历史上,一手促成人才库的黄昏这个名字,将永垂千古。

    它有可能导致大明在社会文明进程中实现跳级。

    也许数百年后,就该有后人讨论:大明王朝永乐大帝朱棣治下的千古名臣黄昏,是否是和那新朝王莽一样,都是穿越者的话题了。

    正想要怎么继续说服朱棣,却听得朱棣缓缓的道:“朕为天子,这种为天下社稷千秋功利的事情,朕岂能让臣子去一力承担。”

    大袖一挥,“这点钱,国库拿得出!”

    黄昏大喜,“陛下同意了?”

    朱棣颔首,“大不了就是把入资你化为房产分行的分红给浪费掉了罢,无妨。况且朕其实也很有一些好奇,你这个人才库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

    黄昏笑了,“陛下,您只需每年拿出一笔廪粮而已,但大明天下的亿万百姓都将因此受惠,千百年后,永乐这两个字,必将是青史上可媲美秦皇汉武——不,也许可以这么说,千百年后,永乐这两个字,将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两个名字,而且比在第一。”

    朱棣愕然,“第二灿烂的是谁?”

    黄昏忍不住得意的轻笑,“当然是微臣啊。”

    朱棣:“……”

    你可真敢找死,这话也敢说。

    换作其他君王,黄昏敢说这样的话,其他君王肯定会想,好你个黄昏,竟然自诩比秦皇汉武还厉害,那岂非比本朝太祖还要辉煌,你区区一臣子却已凌驾如此多的天子,那你岂非迟早也要凌驾于朕,那黄昏就真的该死了。

    但朱棣没有这么想,他的第一想法很直接,“你的意思,这个人才库的作用,可以媲美车同轨书同文?这个人才库可以媲美汉武定边疆?”

    有没有这么夸张?

    黄昏摇头,“这个人才库可能达不到,但它是超过秦皇汉武之辉煌的.asxs.,只要有了这个人才库,陛下,一切都有可能!”

    深呼吸一口气,“人才库将是超越编修全书、下西洋、组建内阁的大手笔,它就像星星之火一样,也会是一池的墨染,帮助陛下挥毫泼墨画一幅大好河山!”

    朱棣乐了,“我记得某人在中秋之夜说过,欲要挥毫泼墨画一幅大好河山,怎么现在朕也有资格来挥毫泼墨了?”

    黄昏一脸尴尬,低头,“臣知罪,陛下但有责罚,绝无怨言。”

    朱棣继续笑乐,“杀头的罪,你不怕?”

    黄昏沉默。

    这话你让我怎么接。

    不怕?

    那你朱棣还有面子。

    怕?

    那我还有什么面子。

    朱棣也没抓着这个辫子发作,深呼吸了一口气,道:“此事不能急,首先一点,得让朕给朝堂重臣通个气,看看朝臣们的反应如何,其次,还要让底下的官员摸一下那些秀才们的反应,毕竟你这个人才库要养的是一群有特长的人,而不是读书人,这对于朝堂臣子和秀才们而言,是个很难接受的事情,寒窗苦读十数年,结果和你一群匠人差不多的待遇,谁心里能过得去,关键这里面还涉及到个问题,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

    读书人。

    大明王朝,读书人和儒家还是主流。

    这个决策出来,以儒家为主的读书人,会觉得文人地位受到了挑战,这很可能会让那群读书人觉得,大明是不是要搞百家争鸣。

    所以朱棣不用想,就知道这事受到的阻力之大,绝非一道旨意就能解决的问题。

    黄昏也明白。

    儒家思想有它的优越之处,但它也有对时代的局限性,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大明想要跳级,就得打破传统思想的筋骨。

    就必须百家争鸣!

    索性大胆一点,“陛下,如果此事阻力太大,微臣觉得不妨尝试第二种方案,由微臣出资,建立一个归属于时代商行的人才库,当然,这个微臣只是出面管理而已,这个人才库还是陛下您的,您看如何?”

    朱棣沉吟不语。

    这样一个齐聚各行各业人才的人才库,尽管黄昏话说得好听,说表面属于他私人实则还是属于大明天子,但这里面的猫腻多了去。

    就连锦衣卫朱棣都不会彻底信任,何况黄昏来搞这事。

    许久,才道:“朕先看看再说。”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了大汉的辉煌,而按照黄昏所说,自己欲要超越秦皇汉武,却要降低儒家影响,支持百家齐鸣,这是和汉武帝背道而驰。

    朱棣都不敢确信这么做对不对。

    所以他要先看情况。

    黄昏也便作罢。

    朱棣道:“此事暂定如此罢,朕会下一道旨意,让顺天这边为修建皇城而成立一座会馆,拢聚四方各行各业的人才登记造册,以便后用,便发放廪粮,按照秀才的标准,并着人修建一座会馆。等顺天这边施行之后,再看应天那边朝堂的发现如何,再决定后续是否继续。”

    黄昏无话可说。

    这事确实不能怪朱棣小心谨慎过头,毕竟牵扯的利益太多,而且这很可能改变大明的社会形态,这个事一旦发酵大了,其影响将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要深远。

    正欲告退。

    朱棣挥手示意莫急,“还有个事给你说下,太子送了章折过来,关于军器监撤监设院的,应天那边已经弄出来了,原则上,军器院独立,高于九寺五监低于六部,军器院最高官员为军器令,由原来军器监监正担任,设两位副职为军器同知,由原军器监监丞和洪继来担任,你觉得如何。”

    黄昏一想,这和自己设想的有出入,立即道:“不太完善,洪继来主管技术方面没问题,让他参与管理则有些浪费他的精力,所以微臣以为,设军器同知两位辅佐军器令管理琐碎事宜,决断一些大事,而洪继来应该用全部精力管理具体的技术方面的事务,可以另设一职,并为洪继来增加两位副职,官职的话不如就按照惯例,定位军器左令,高于军器右令。”

    朱棣一想也是,“善。”

    日常政务和实际的技术操作分开来,符合术业有专攻这句话,而且也能彼此制衡。

第五百二十五章 科技树的萌芽

    郭资和黄福接到一个奇怪的旨意。

    着令行部在皇城选一址,新建一座会馆,连会馆多大,具有一些什么功能都在旨意了一一说出来,弄得两位尚书莫名其妙。

    陛下连这都要管?

    这是哪个封疆大佬这么有面儿,能让陛下帮他操持在京会馆的建立,数来数去,貌似整个大明天下,也就姚广孝有这个地位。

    但姚少师现在专心礼佛,可不会做这种事情。

    奇怪归奇怪,工作还是要做。

    反正户部那边拨款足够,顺天这边的事情都能保证,哪怕是多修一座会馆,账面上也不会紧张——两位尚书从这可以看出陛下的迁都之意。

    而在另一边,黄昏喜滋滋的让许吟扛着牌匾去了华为房产。

    忙得焦头烂额的沈熙礼刚从外面回来,看着悬挂在大厅正中的那块牌匾,愕然许久,才喟然叹道:“服气。”

    真的服气。

    以前的时代商行,牌匾是朱棣手书。

    是以现在全国时代商行铺面上的牌匾,都是临慕的,而真正的那块,已经被时代商行建了个雅间保存起来,将之作为镇店之宝。

    沈熙礼是个生意人,眼光毒辣。

    他虽然不懂政治,但清楚只要当今陛下不会半途沉迷美色或者出现身体上的状况,大明很可能会出现一位明君,数百年后,朱棣手书的牌匾将会异常珍贵。

    现在黄昏又搞了一块。

    不过能够理解,毕竟在东家的计划里,华为房产会有很多人入资,而在华为房产有干股的沈熙礼,自然更乐意看见这种局面。

    沈熙礼其实有时候有点不解,东家这么做,很可能导致他最后对华为房产失去掌控。

    沈熙礼真不知道东家在图什么。

    忙了一天,差不多已将天黑,黄昏索性拉着沈熙礼,“走走走,去我家喝酒。”

    劳逸结合,效率更高。

    ……

    ……

    酒足饭饱,沈熙礼告辞,许吟也自去休憩。

    黄昏坐在书房里,让一名女子磨墨,自己铺了宣纸,准备好好规划一下这两座人才库的事情:不仅仅是人才库,还要把它办成教育机构。

    顺天这座人才库,已经请朱棣题名,定为“扶摇会馆”。

    应天那座暂时还要等等看。

    会馆运作分五步:

    第一:广而告之整个顺天及周边州府,但凡自诩在各行业有出类拔萃的能力、经验和技术者,都可以来参加扶摇会馆,再根据情况考试,拟留几个人,然后登记造册发放廪粮。

    能用的人才,时代商行或者华为房产立即聘用。

    第二:对在册的会馆成员进行大规模培训,不会读书认字的,根据情况教授其读书认字,技术、能力经验稍有欠缺者,可定期参与交流活动,提升自我。

    第三:投入大量资金,让其中的一些佼佼者去兴办工业,并在政策上给以扶持和优惠。

    第四:选拔一批读过书的人,等郑和下一次出使西洋时,将这一批人带上,尽可能的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工艺、经验带回过来。

    第五:在出使西洋过程中,以重金聘请国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黄昏想了想,又在会馆后面打了个问好。

    改成“学校”两字。

    会馆是人才聚集处,但要开明智,仅靠两座会馆还不行,需要将会馆扩大成大学那样的机构,当然,这个学校和当下时代的学校截然不同。

    简单点说,是要把会馆打造成超级规模的蓝翔技校。

    很快,扶摇会馆矗立起来。

    随着朱棣关于会馆运作的旨意传递下来,立即在应天及周边激荡起了一层风浪,行部及府衙臣子之中非议之声不绝于缕。

    民间秀才也是怨声载道。

    朱棣毫不在意。

    顺天这边朝臣少,且没有江南士族那种盘根错节的复杂局势,简单点来说,顺天的政治环境要清爽许多。

    是以朱棣毫不理会下,从行部那边挑选了几个官吏担任主责会馆事务,而那几个官吏都是黄昏推荐的,而黄昏又是找林振东要的名额。

    和林振东一样都具有从事实业的经历,不仅如此,林振东也在会馆兼职,作为副职,在会馆和水泥工坊两地来回跑。

    林振东反而雀跃的很。

    扶摇会馆很快要举行开馆仪式。

    而在此期间,民间秀才的怨声载道忽然小了。

    因为扶摇会馆又出了个消息:愿高薪聘请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来会馆担任先生,教授会馆人才术学、天文、地理等知识。

    薪俸不低。

    而且名额极多,约莫要招五十个人。

    更关键的是,这五十个人是要算在国子监下,也就意味着,这是一碗皇粮,是走入仕途,这对于落第秀才而言,不啻于是一条走向人生巅峰的道路。

    于是无数落第秀才涌向顺天。

    经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考试之后,五十个名额尘埃落定,全都拥有教授头衔,不过众人很快发现一个异常之处:擅作文章者反而很少考过,倒是那些懂天文、星象、地理、术学的人,容易考过。

    在一个黄道吉日,扶摇会馆开馆。

    这一日,黄昏早早就来到了扶摇会馆,和馆长张尧,副馆长李振东、蒋楠三人聚在一起,查询了各处,确定今日不会出纰漏后,这才放心的等待着。

    没过多久,大批锦衣卫赶到。

    张尧、林振东和蒋楠三人并没有多想,以为是陛下担心会馆开馆受到那些落第秀才的冲击,所以派了锦衣卫来维持秩序。

    这是当局者迷,维持秩序府衙就够了,何须锦衣卫。

    距离吉时还有半个时辰。

    行部右侍郎黄观来了,便服出行。

    至于行部的其他大佬,没来,郭资黄福和周侍郎,都是儒家读书人,对这个扶摇会馆本就充满反感,哪愿意来。

    别说这三位,就是黄观也也一样,如果不是因为这事是自己侄儿在操办,黄观也会反对。

    好在黄观的出现,也让林振东等人松了口气。

    一位行部右侍郎的支持,也是很强的后盾。

    千万不要小看一位侍郎。

    侍郎和尚书之间,隔的就那么一道门而已,有的侍郎推开门就是尚书。

    和黄观聊了一阵,来了位中年人。

    也是便服。

    黄昏急忙起身去迎接,行礼之后看着中年人身后的某位读书人,笑了笑,陛下还是信任自己的,真带了一位起居郎过来记录今日之事。

第五百二十六章 粉笔!黑板!

    因为朱棣是微服出行,是以礼节简单,林振东等人从没见过陛下,只道那位极其具有气度的中年男子是黄指挥仕途中的好友。

    朱棣也不在意。

    他今日来的目的,一则是应黄昏的请求,带了一位起居郎过来记录扶摇会馆开馆之事——天子起居,起居郎要记载的,不须交待。

    而如果今日的事情确实具有意义,以后很可能会被编写进明史之中。

    几百年之后吧。

    至于是哪个朝代来编修,是哪群人来编修,朱棣不甚在意。

    但求一个问心无愧便可。

    朱棣这点气度还是有的,没有千年的王朝,大明再繁冗,终究也会陷入历史规律的淤泥之中,所以朱棣从不觉得这是一件不可以去想的事情。

    人有一死,王朝有一灭。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这片神州的特性。

    朱棣今日来还有一个原因,黄昏前几日神神秘秘的说他在今日会亮相一个完美的教学工具,是他近日耗费巨资花费无尽精血制作出来的。

    朱棣很是期待。

    能让黄昏用上这种形容词的,肯定会比那什么香皂之流更具有价值。

    扶摇会馆的布局和那些同乡会馆同行会馆差不多,临街门面是一座巨大的牌坊,在牌坊之后,则是朱红大门,两边是青砖碧瓦,雕筑祥兽,进门之后是个巨大的天井,整齐的摆放着十余张石桌。

    这样的天井,扶摇会馆有四个。

    天井对门的那面,上层是木质阁楼,上下两层同样摆放着诸多的桌椅,而在天井两畔,则是各种大的房间,是功效性的——会馆不设住宿。

    而在进门天井的左边,还有一个小院子,则是用来给张尧、林振东、蒋楠等人办公所用。

    此刻天井内聚集了两百来人。

    除了那五十位聘上了教授的落第秀才,还有一些看热闹的街坊邻居,以及更多的闻风而来的匠人和没被聘上的落第秀才。

    在天井正对面的阁楼下面,用一块大红布包裹起了一方神秘物事。

    神秘物事的上方,则是朱棣手书牌匾。

    “扶摇会馆”。

    仅是这个牌匾上的“朱棣”两个字,让所有来到会馆的人都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这可是有陛下手书的会馆,地位之高不可想象。

    何况这所会馆也是由陛下下旨交由行部修建起来的。

    意味着这本来就是官府机构。

    吉时一到。

    会馆外面鞭炮声连天。

    林振东等人对黄昏做出请的姿势,黄昏看向朱棣,眼神示意,要不陛下您来将这个开馆宣言?

    朱棣笑着摇头。

    今日就不抢你的风头了。

    黄昏于是起身,对朱棣告罪的行礼,朱棣颔首。

    不错,这小子又成熟了一些。

    至少在这种大的场合,知道如何做才能让天子对他放心,确实是个人精。

    黄昏又对黄观行礼。

    黄观回礼。

    黄昏最后来到那块大红布面前,双手虚按,示意众人噤声。

    黄昏是神机营中军指挥。

    正五品。

    在应天那个地方,中军指挥就是个渣渣,随便找几个人就能把他爆掉,但是在顺天,只有一个府衙和一个行部,在官职和地位上能压住黄昏的真不多。

    地位和官职,就是声望。

    黄昏双手虚按,整个会馆里顿时鸦雀无声。

    咳嗽一声,对众人以读书人的礼节行礼,然后笑道:“黄某不才,今日来做这开馆宣辞,若是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海涵。”

    众人:“……”

    没人说话,别人本来就是自谦呐。

    黄昏笑道:“扶摇会馆能够建立,全是当今陛下目光深远,心忧万民,乃建扶摇会馆以开民智,以效人才,以振民生,陛下之举,当是千秋功德!”

    说这话的时候,黄昏有意无意的看了一眼朱棣,发现坐在朱棣身后的起居郎确实在记录。

    朱棣:“……”

    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拍马屁。

    黄昏继续道:“扶摇会馆之宗旨,旨在汇聚天下人才,共谋行业之兴旺,共筑民生之煌煌,共图时代之进步,诸位之中,有我扶摇会馆五十位教授,也有扶摇会馆的诸多馆事人员,更有诸多的行业佼佼者,愿诸位与黄某一起,尽一生之心血,图谋大明的繁荣昌盛!”

    掌声如雷。

    好听的话,听众不管接不接受,面子上的掌声还是要有的,这是传统文化,丢不掉的。

    黄昏颔首。

    待掌声停歇,对众人说道:“开馆之日,我黄某无以赠送扶摇会馆,唯有为众位教授,送来教书育人之物。”

    转身,来到红布遮掩的神秘物事之前,从红布下面拿起一只一寸多长的白色管状物事,回头对众人说道:“这是黄某殚精竭力耗费时日在城外的水泥工坊里,亲手制作出来的,也是一种笔,和咱们平日里在厨房里拿出来的木炭可以书写的道理差不多,因为它在使用过程中,会化成粉尘,是以我将之取名为粉笔。”

    粉笔?

    粉笔!

    包括黄观在内,整个会馆内的所有人都懵逼,世上还有这种笔,在使用过程中会变成粉尘,和木炭一样的话,可它又怎么是白色的。

    既然和木炭一样,为何不用木炭,偏要用这什么粉笔?

    只有朱棣若有所思。

    他去过黄昏的书房,留意到黄昏很少用毛笔写字。

    都是用一根鹅毛。

    朱棣没用过,但见过黄昏用鹅毛写出来的字,纤细工整——至于好不好看,见仁见智,反正朱棣是觉得黄昏的字是狗屎一堆。

    也就达到了横平竖直的要求。

    偶有笔锋。

    距离书法这个词的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

    黄昏就知道众人的反应会这样,毕竟粉笔这玩意儿要十九世纪才传入中国,其实黄昏不是没想过用木炭来制作硬笔用以教学,只不过很快抛弃这个念想。

    原因很简单,因为粉笔的生产制作真不难。

    既然可以稍微花点时间就弄出粉笔,为何要去用木炭这种东西,何况木炭也不可能达到粉笔的效果,更不会被读书人接受。

    但是粉笔就不一样,它是新鲜事物,具有新鲜事物高大上的形象,它的出现会让部分读书人趋之若鹜,而自己也需要用粉笔来造势。

    转身,将那块红布扯开,露出一块巨大的黑色平板。

    深呼吸一口气,“诸位,这是黑板!”

第五百二十七章 一个时代的改革者

    白色的笔,黑色的平板。

    粉笔,黑板。

    这一下包括朱棣在内,所有人都看着那从没见过的东西发怔,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难道是西洋奇淫技巧?

    可在场的人之中,也有那见多识广之辈,搜遍记忆,貌似海外也无此等玩意儿。

    而一直坐在阁楼之上的娑秋娜和乌尔莎等人看见这一幕,也觉得不可思议,之前大官人在水泥工坊那边没日没夜的埋头做事,就做了这两个东西?

    一黑一白,看起来也不神奇。

    娑秋娜忽然觉得有些扎心。

    就这两个不知道用途的东西,大官人今日觉得比自己还还有魅力?这段日子,大官人好像完全遗忘了自己的存在,根本没有说来找她……

    娑秋娜开始还挺高兴,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又有点小失落。

    转念一想也许是乌尔莎把他喂太饱。

    可现在看来,自己竟然输给了那块黑不溜秋的平板,输给了那条雪白雪白的管状粉笔,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骄傲的西域神女,娑秋娜觉得很伤自尊。

    么得面子啊。

    黄昏就知道会有这个效果,也不急,对林振东颔首。

    林振东醒悟过来。

    立即拉了拉张尧和蒋楠,三人同时上前将黑板往前面搬了一些,又有会馆馆事人员搬来桌椅,端来笔墨纸砚一应物事。

    然后一位“特邀嘉宾”出场。

    黄昏笑着介绍,“诸位大概不会陌生,这位是县衙负责堂审记录的刘主簿,整个顺天,若说书法最好,刘主簿大概排不上名,但若是说书写最快,大概也就陛下身边的史官和起居郎可以媲美一二,饶是如此,刘主簿若说第二,谁敢自居第一?”

    这是实情。

    衙门主簿审案的时候要记录案情,写字必须得快,所以大多擅长草书,不过又因为是案情,要呈递上边,所以又要求必须楷书。

    这就要求速度。

    刘主簿的速度,在顺天读书人圈子是出了名的快。

    众人越发不解。

    不知道这位黄指挥把刘主簿请来是何意图。

    黄昏做了个请的姿势。

    刘主簿入座,提笔,然后便见一位在衙门当司辰博士的管事人员提来沙漏,摆好之后,刘主簿对黄昏点头,示意准备妥当,随时可以开始。

    黄昏笑着对众人道:“诸位,我们看看,刘主簿写三百个字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刘主簿抄写的三字经。

    但见他笔走龙蛇龙凤凤舞,挥笔如剑快如秋风扫落叶,一阵操作猛如虎,看得众人频频颔首,刘主簿这写字速度,简直快得没有人性可言。

    片刻之后,刘主簿写完。

    不到一刻。

    便是这个速度,已经惊为天人。

    朱棣回身看向身后的起居郎,“不到一刻,你能写三百字?”

    起居郎汗颜,却也不甘示弱,“大概或许是可以的。”

    朱棣笑了笑,没在意。

    倒要看看黄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黄昏转身,手上那了两三支粉笔,负在身后,右手捉了一支,从黑板左上角迅速开始抄写《三字经》,众人眼前,漆黑的黑板上不断的出现耳熟能详的字,又见风尘飘飞。

    粉笔点在黑板上的哆哆声一声又一声。

    敲得众人心神震颤。

    好快!

    黄昏在最后一个字上重重的一点,一个帅气的甩手收姿,啪的一下转身,看向司辰博士,司辰博士立即报时间。

    半刻多一点!

    黄昏将手中的笔头丢在地上,笑道:“诸位看见了,用粉笔书写,更快,也不需要蘸墨便可一起呵成,且写在黑板上,更容易让大家看见,这比先生写在纸上更方便。”

    也不转身,将手伸到黑板上,“只要勤加练习,粉笔也可写出《兰亭序》!”

    自己这个字确实没法见人。

    安静。

    会馆里所有人都陷入沉思之中,他们还是不明白黄昏要做什么。

    黄昏笑眯眯的对五十位教授道:“以后授课,皆用粉笔和黑板,甚至于诸位有私塾的,也可以推广,关于粉笔和黑板,时代商行会以最低价格出售,保证童叟无欺,当然,你们得允许我赚那么一点点茶水钱。”

    这是推动教育的事情。

    黄昏没想过赚多少钱,所以绝对是用最低的价格出售,何况这玩意儿市场本来就小,靠它赚钱自己还不如去喝西北风。

    说完之后,转身从旁边拿起黑板刷,一阵挥舞,黑板恢复如初。

    众人又是一种诧异。

    原来这个黑板还可以重复使用。

    确实方便!

    如果在课堂之上用这个来书写教导学生,对于先生而言,会省去很多精力,而且也能节约纸张成本——宣纸可不便宜。

    更重要的是,方便,用完就擦,擦完又用,没有磨墨这些繁琐过程。

    五十位教授大多接受了这个新鲜事物。

    至于其他落第秀才开了私塾的,也颇为心动,打算等下黄指挥空闲了,找他询问一下价格,不料黄昏笑眯眯的说大家只要去时代商行购买即可,价格绝对亲民,不过大概还要等一个月左右,时代商行还在新建工坊,等开始量产,确实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这个工坊是在水泥工坊旁边弄了个小旮旯顺便生产,因为粉笔和黑板的市场确实不够大。

    这也算是个广告了。

    其后就是请行部右侍郎黄观致辞,黄昏交代了林振东几句,陪着朱棣离开了扶摇会馆,在锦衣卫的拱卫下反问燕王府。

    途中,朱棣若有所思的问黄昏,“朕打算在全国的官学和私塾推广粉笔和黑板,另外,朕见过你的鹅毛笔,觉得也可以推广,不过可朕还有些担心,这些东西盛行后,否会影响毛笔的地位?”

    黄昏想了想,“时代总是在进步的陛下,该舍弃的我们就要舍弃,当然,微臣的意思不是说完全舍弃毛笔,毛笔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不能丢,所以还是要保留,如果有一天,真的全民读书都用上了臣的鹅毛笔,那么在科举之中,可以设一个书写科,必考。”

    传统软笔书法不能丢弃,这是瑰宝。

    朱棣颔首,“可行,容朕回去思考一番,如何推广这些东西。”

    推陈出新,往往会受到很大的阻力。

    朱棣也担心这些事会引来民间的反对浪潮。

    黄昏急忙道:“陛下,此事不急,可以先行推广粉笔和黑板,这个主要是先生教授课业用,至于鹅毛笔,微臣还需要将之再改进一番。”

    看来是时候发明铅笔、圆珠笔和钢笔了。

    有难度。

    像钢笔笔尖需要的工艺水平,大明目前肯定还不具备,所以自己在制造钢笔之前,还要先提高大明的钢铁锻造水平。

    没办法,干吧。

    能力有多大,责任就该有多大,谁叫我是一个时代的改革者呢。

    唯有迎难而上!

第五百二十八章 此而不诛,兵则奚用?

    在书房落座,朱棣喝了口茶,问黄昏,“那个粉笔和黑板是用什么制造的?”

    黄昏不加隐瞒,直说。

    朱棣听后点头,“那你确实不能卖贵了,成本也不高,制作方法也不难,比如那黑板,不过是用石膏刷一个平板出来,再刷上一层黑漆而已。”

    朱棣明白,话是说的简单,实际上的操作肯定有难度,要不然黄昏也不会在水泥工坊那边折腾了一个月左右才初见样品。

    黄昏嗯嗯颔首,“遵陛下的旨,黑板和粉笔的出售,绝对是按最低价,争取在两三年之内,凡大明疆域之内的学堂,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塾,先生都以粉笔和黑板教学。”

    这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时间。

    朱棣想了想,“扶摇会馆交给张尧、林振东和蒋楠三人,稳妥否,是否需要朕从国子监调一个大才之人过来主持?”

    黄昏摇头,“别,高高在上的大才,可我扶摇会馆的人才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阶层存在鸿沟。

    朱棣颔首,“行吧,你接下来还要做什么事?”

    黄昏一脸轻松,“没事可做了。”

    至于说改进钢铁锻造工艺,这个不急,等扶摇会馆有相关的人才了,自己再和他好好商讨几天,拿出一个具体可行的反感之后,再想办法进入钢铁行业。

    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钢铁的冶炼筑造都是国家掌控着在,要让朱棣同意自己的时代商行去染指,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按照黄昏的预算,大概要等征服安南之后才有希望。

    而黄昏一开始也没奢望拿下大明境内的钢铁冶炼,所以可以考虑安南投资矿产和钢铁行业,做大做强后,再说服朱棣让时代商行在国内的钢铁行业里投资入股。

    还是一个原则。

    朱棣是老总,自己当个助理什么的。

    毕竟皇权社会。

    朱棣想了想,“那你早些滚回应天罢。”

    这小子呆在顺天总是找事情,还不如让他回应天去,让老大头疼,何况他还是神机营中军指挥,得开始神机营的实战训练了。

    黄昏唔了声,“微臣想等扶摇会馆正常运转后再回应天。”

    朱棣没否决。

    狗儿忽然急匆匆从外面进来,手上拿着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军情章折,还没进门就大声道:“陛下,安南那边出事了!”

    朱棣和黄昏对视一眼。

    皆不动声色。

    朱棣问狗儿:“先别说,让咱们的黄指挥猜一猜,安南那边出了什么事。”

    黄昏毫无压力。

    明朝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安南的得失过程,大部分明粉都知道,安南的得,是因为胡汉苍父子的作死,安南的失,很多人怪罪到朱瞻基头上,其实真不能太过于怪罪朱瞻基,实在是因为安南距离大明中枢太远,统战工作做得不好。

    简而言之,没有完美的做到文化同化。

    说道:“敢问陛下,是让何人护送陈天平回安南的,又派了多少大明雄师?”

    朱棣答道:“黄中和吕毅,共五千兵马。”

    在来顺天前,广西左副将军都督佥事黄中、右副将军都督佥事吕毅等人就统兵五千护送陈天平回国,考虑到胡信用度严重不足,陈天平回安南前,朱棣还特敕广西总兵征南将军都督同知韩观及黄中、吕毅等:“待天平至,送之还国,尤宜审度事机,以为进退,不可轻忽。”

    黄昏暗暗松了口气。

    在历史洪流之中,并没有流入岔道。

    思忖半晌,“如果我是胡汉苍,本已坐稳王位,家国宗主国大明送回了陈朝旧人,我能怎么办?我难道还要将屁股已经坐热了的王位还给陈天平?不可能!所以我若是胡汉苍,那么我就只能制造一个意外,让陈天平到不了王都清化!”

    朱棣颔首,这确实是胡汉苍唯一的出路

    问狗儿,“可是如此?”

    狗儿摇头,颇为恚怒,“陈天平我在大明雄师拱卫下,胡汉苍父子丧心病狂,竟然趁着连日大雨,着令十万大军埋伏,偷袭之下俘虏了陈天平,斩首之后又对黄中吕毅两位将军说,此乃安南内事,带胡汉苍处置好诸多事情,必遣使臣来大明请罪!”

    朱棣愕然,“不加掩饰?这么嚣张?”

    这是毫无诚信毫无底线,在我大明雄师的眼皮子底下杀人,感情胡汉苍父子真没把我朱棣放在眼里,真以为我防备着北方就不敢在南方起兵锋?

    如此小看我?

    简直是……甚得朕心啊。

    朱棣腹黑的笑了。

    黄昏也笑了。

    他看见朱棣那腹黑的笑容,就知道这件事是朱棣故意营造成这个结局的,毕竟有太祖遗训,安南属于大明永不征讨的十四国之一。

    没有绝对的理由,真不好对安南出兵。

    但是现在有了。

    大概今日,起居郎的册子上就要出现那句“此而不诛兵则奚用”的千古壮哉话语了。

    狗儿继续道:“和广西军情章折一起送过来的,还有应天太子殿下的章折,他在章折中询问陛下,应该如何处置此事。”

    说完将章折全部递给朱棣。

    朱棣接过来往书桌上一丢,沉吟半晌,“拟旨!”

    按照老规矩把圣旨内容说完,历数完胡汉苍胡子的种种罪行后,一句“此而不诛兵则奚用”横空出世,让整个圣旨瞬间彰显出大明作为天朝上国的强大霸气。

    杀意熊熊。

    然后对朱高炽说,太子听朕旨意,着令成国公朱能为征夷总兵官,新城候张辅为右副将军,待寒冬过去,择日帅兵从广西出击讨伐胡汉苍父子,令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勤加练兵,寒冬过后帅兵从云南出击安南。

    朱棣还是冷静。

    毕竟这本来就是他一手促成的局面,早就谋算好了何时出兵,所以并不急着立即发兵攻打安南,得开春之后再出兵为妙。

    出兵之前,总还是需要先派谍子细作去安南做点前期工作。

    圣旨很快送递去往应天。

    朱棣坐回椅子,看向黄昏,君臣对视一眼,都笑了。

    皆是一脸腹黑。

    胡汉苍父子做的一手好死,那就怪不得我大明将你那片疆域纳入版图了,然后再以安南为跳板,整个中南半岛,都在我大明野望之中!

    狗儿看着这一幕,起了一声的鸡皮疙瘩。

    这对君臣……

    简直就是一个尿壶里的!

第五百二十九章 技术难题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版的《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

    十五国分别是朝鲜、日本、大琉球(今日本冲绳)、小琉球、安南国(今越南北部)、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南部)、苏门答剌、西洋国(今科罗曼德尔海岸)、爪洼国(今爪哇岛)、湓亨国(今马来半岛)、白花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三弗齐国(今苏门答腊岛巨港)、渤泥国(文莱)。

    若是看下地图,因为地里缘故,西洋那边的一些小国大明是真没想过。

    至少朱棣没想过。

    因为打下来也不好管理。

    但中南半岛不一样。

    和大明接壤!

    也许朱棣以前没想过,但自从黄昏在他耳畔说过那么几次后,他就有这个想法了,如何才能比肩老爹的武功?

    打下整个中南半岛,大概就可以了。

    如果再收拾了漠北,那就超过了。

    如果顺带收拾了亦力把里和帖木儿,那就可以比肩秦皇汉武,以永乐大帝的脾性,既然有这种可能,哪会不去操作。

    随着朱棣的旨意去往应天,大明京畿那边开始躁动起来。

    靖难之后的武将,其实还是乐意打仗的。

    时间飞逝。

    黄昏在应天这边,遇着了难题。

    扶摇会馆进展不错,很快就有三四百人的人才汇聚,毕竟在扶摇会馆注册挂名,每个月就有一两银子,相当于一位秀才,这好事谁不愿意去?

    甚至其中好几位擅长建筑方面的老师傅,被华为房产、水泥工坊高新招了去,拿着高薪收入,生活比秀才们过得还要滋润。

    但是顺天这边渐渐有了反对声。

    大多来自读书人。

    因为顺天很多读书人发现,除了那五十位被聘为教授教导扶摇会馆人员读书认字的落第秀才外,其他落第秀才们很难在扶摇会馆注册,只有寥寥二三十人,而这二三十个人中,有擅长西洋话的,也有深谙天文地理的,还有喜欢研究奇淫技巧的——简而言之,都是些“不务正业”的读书人。

    反而是各种有才华擅长写文章的,扶摇会馆一个不要。

    用扶摇会馆馆长张尧、林振东和蒋楠的话来解释,你们这些擅作文章的大才,是朝堂上治理江山的人才,理应去科举报效家国,不能耽误在这里。

    话是这么说,可大家还是眼红每个月一两银子的馅饼,何况堂堂读书人,竟然不如那些下里巴人的泥水匠、木匠、铁匠了?

    是以非议之声渐起。

    黄昏没理睬。

    只是暗暗的请朱棣派了鹰扬卫的精锐,在暗中拱卫扶摇会馆,谨防一些读书人世家使阴招冲击扶摇会馆。

    所以扶摇会馆不是难题。

    化为房产目前也没有难题,前期是修泥土夯筑的小区,技术和资金都没问题,设计图纸也大多按照传统方式,已经在逐步运行之中。

    难题在水泥工坊那边。

    鼓风机可以使用,也能达到加工的温度,但始终无法达到需求,黄昏过去视察,和林振东等老师傅仔细研讨了几天几夜,得出了答案:矿石粉碎的还不够细!

    粉碎机是利用磨盘原理制作出来的,受限于材质和工艺水平,这种粉碎机粉碎出来的矿石原料还是有黄豆大小。

    太大了,无法达到需求。

    黄昏又花了几天几夜的时间思考,觉得还得上马球磨机的工程。

    球磨机才能粉碎得更细,从而达到工业要求。

    但这个技术难题太多:动力装置,传动装置,粉碎件的强度,都是黄昏的知识盲点,至于原理其实可以推测一二。

    动力装置,如果用人工作为动力,这个成本将是无比高昂。

    要用电。

    然而人力发电带不动电动机,何况黄昏也弄不出电动机,他只是一个大学毕业的普通人,不是技术大拿。

    所以动力只能考虑水力。

    舍弃电动的环节。

    传动装置和粉碎机的铸件强度,涉及到退火、淬火、特种钢材的技术难题,退火淬火简单,有老铁匠师傅,多实验有可能达到需求,但特种钢这个稍微有点难度。

    有难度也得上!

    黄昏找到朱棣,又在顺天城郊近河的的地方要了一大块地,建立了两个大工坊,一个是炼钢,一个是研发球磨机。

    然后去扶摇会馆把铁匠、擅长制作水车的老师傅、在采矿场工作多年的老师傅全部招进了这个新建的球磨机工坊。

    选了个德高望重的老师傅担任攻关组长,然后球磨机研发组仔细商讨,在大家集思广益的推动下,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

    在炼钢那边,黄昏让经验丰富的铁匠以及采矿场的老师傅配合,寻找在普通钢材中加入特种元素的方法——实际大明的炼钢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但依然还没达到将钢铁融化成钢水的水平,所以这还有一个技术难题需要攻关。

    黄昏只能让他们去实验。

    因为炼钢这个属于国家战略计划,所以这个炼钢厂表面上挂在军器院名下,朱棣也会从军器院调人过来,不过实际上还是黄昏一个人出钱。

    黄昏能做的就这么多,他能做的就是用钱来堆,剩下技术难题攻克的全靠这些匠人!

    也只能指望这些匠人。

    球磨机和特种钢的研发在进行,水泥的研发也不能停滞,黄昏和林振东、张尧、蒋楠等人合议了几日,又找水泥工坊的老师傅集思广益,最终想到一个笨办法。

    先用按照黄昏设计出来的粉碎机将矿石粉碎成黄豆大小,再利用杵窝远离生产一批粉碎机,再用人工方式,利用杠杆原理,用一个大圆锤,借助重力二次粉碎,同时有一个备用方案,生产一批小型的石磨性粉碎机,就如磨豆浆一样,将黄豆大小的矿石粉碎成粉末。

    同时实验,看哪一个方案能达到需求。

    难题,总是要攻克的。

    只要有钱拿,水泥工坊的人都有精气神继续,知恩图报,大家都敬重黄昏,也愿意为之奉献,工业人该有的精神,渐渐在黄昏建立起来的工业雏形之中形成。

    工业,在大明逐渐萌芽。

第五百三十章 永乐四年

    工业萌芽,说起来三言两语一句话的事情,但黄昏知道不会如此简单,毕竟是要在社会进程上跳级几百年的事情。

    黄昏已经有心理准备,应天这边除了华为房产,其余投入至少要五年以上才能看见成果。

    会一直投钱进去。

    甚至也可能看不见成果。

    无所谓了。

    钱这玩意儿,生可以由父母祖上带来,死后你又只能留给后人,带不下黄泉地狱,挣钱不就为了花在这些刀刃上的嘛。

    只不过随着黄昏大手笔投入,时代商行那边很快吃紧。

    一度出现资金流转问题。

    好在两个舅子及时拿出了六万两入资,这才把账面紧急应付下去,黄昏一看这样不行,就靠时代商行的利润,短期可以应付,但长期操作的话,要抹平水泥工坊、球磨机研发、钢铁冶炼的大额投入,存在资金断裂的风险,还得继续捞钱。

    黄昏把目光落在了朱棣身上。

    北京皇城在建。

    这座皇城会在未来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是中华神州的政治中心,如此耀眼的地方,不如早一点让这座皇城成为不夜之城。

    于是他去找朱棣。

    说得天花乱坠,然后朱棣怦然心动,这一次不再掏内无库存的银子,从国库拿钱,让黄昏去操作这个事情。

    于是在永定河畔,黄昏又建立了个工坊起来。

    黄昏立即着人去通知在雷州半岛负责磁铁生产的燕小六,写了一封长达书页的信,让他如此这般的生产一些巨型磁铁,同时先运一些小型磁铁过来,然后在永定河畔实验将人力发电改成水力发电。

    当然,都是简陋版的。

    更复杂更安全的版本,需要永定河畔的水力发电工坊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在长期的实践和操作中来研发改进。

    这个大工程黄昏预计能赚朱棣十万两左右。

    不过这个钱他暂时不能用。

    这一次水力发电研发出来后,要将整个皇城乃至于整个北京城都铺上线路,会无比耗费资金,所以还得从应天的富贾和权贵身上去捞钱。

    布完顺天的局,黄昏归心似箭。

    将实情给朱棣一说,朱棣听闻得时代商行资金有问题,也为黄昏担心,于是主动提出,你回应天去,去将你那个光明神器大肆销售,应天有地位有身份的都卖一套给他们,定价两万五或者三万两一套,朕绝不在这件事上非议他们僭越之罪。

    朱棣同时下了旨意到应天的工部、兵部和户部,可任由黄昏低于市场价购买大量的铜铁,并且着令三部加大铜铁矿的开采。

    黄昏大喜。

    就等朱棣这句话,于是立即返程回应天,跑得快还能赶上春节。

    在君臣一阵骚操作之下,大明这个人巨人,渐渐抬起了双脚,开始全力在社会工业化的进程上,迈出了步伐。

    与此同时,朱能的大军已经在整顿之中,就等开春之后从广西出兵,而云南沐家的兵马,也已经聚集在云南和安南的边境,随时可以出击。

    一点也不担心会对安南打草惊蛇。

    黄昏,娑秋娜和乌尔莎等人一路风尘仆仆,紧赶慢赶,终于在大年夜之前赶回应天,回到府邸时,年夜饭都已经上桌了。

    数月不见,黄府众人看见黄昏归来,一片惊喜。

    数月之间,黄府变化不大。

    徐妙锦的小腹已经隆起,走路需要绯春搀扶,看那样子,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人总说是个儿子,而且会是双胞胎。

    因为怀孕,徐妙锦胖了一些。

    脸也有些走形。

    但在黄昏眼里,妻子徐妙锦依然是这大明最美的人儿。

    唐青山已经离开应天,从始至终,不知道是因为朱棣交代过,还是大家忌惮黄昏,锦衣卫那边从没动过唐青山一家,朝臣也没有谁拿此事作文章。

    张红桥已经和吴与弼定亲。

    因为年数不到,双方这个亲其实定得早了些,不过吴李氏很喜欢张红桥,觉得不能错过这小姑娘,又怕她跑了,索性定亲把她绑在儿子身上。

    张红桥对吴与弼其实还说不上爱情,但也喜欢。

    在绯春的开导下,也乐呵呵的定亲了。

    出人意料的是,在定亲的那天,在建初寺挂单的老和尚张定边竟然来了,将张红桥拉到无人的地方,不知道说了什么,张定边离去之后,张红桥眼泪哗哗的出来。

    众人心中恍然。

    原来张红桥真和张定边有关系,没准也和陈友谅有关系,不过不重要了。

    她现在是张红桥。

    是吴与弼的未婚妻,是吴溥的儿媳妇,是黄昏的弟妹,这就够了。

    其他的都已是云烟往事。

    回到黄府后,徐妙锦看见黄昏一刹那,僵滞了一些,嘴唇哆嗦了一阵,眼泪就哗哗哗的下来了,也没说什么,安静的坐在丈夫身边,一家人团团聚聚吃了年夜饭。

    饭后,黄昏在书房休憩,隐约听见院里传来妻子的呵斥声。

    起身一看。

    哭笑不得。

    妻子在绯春的搀扶下,坐在铺了棉垫的石椅上,脸色难看的对娑秋娜说着什么,娑秋娜也是一脸无奈,欲言又止,委屈巴巴的,却又只能听着。

    黄昏隐约听到一些话:

    怎么照顾的,怎么瘦了,你是夫君的人,不管着他点,他不吃饭你就不管吗,莫不是你没管住娑秋娜她们让夫君怎么这么的……云云。

    很多。

    大概意思就是妻子不满意娑秋娜等人对自己的照顾,让自己瘦了一大截。

    黄昏笑了。

    有人关心的感觉很好。

    倒没去帮娑秋娜说话,自己瘦了一大截不是因为纵欲,去了顺天几个月,只有前面几日和乌尔莎滚了床单,后面就一直扎在各个工坊里,没日没夜,能不瘦么。

    忙,且累,以至于连对娑秋娜都没有想法。

    不过这个画面让黄昏舒心不少,娑秋娜被妻子训斥,也只是委屈没有愤怒,说明这个女子的心态已经转变,大概率是真心愿意当那个平妻了。

    要不然以她的身份,哪会乖乖的如此被训斥。

    平淡而幸福的大年夜。

    这一夜本想着妻子怀孕已有大半年,在安全期内,想找她温存,结果还是被赶了出来,黄昏感觉自己的家庭地位岌岌可危。

    无奈的继续睡书房。

    随着十二点时的各种爆竹声,永乐三年终于走完。

    大明,进入永乐四年!

第五百三十一章 退路

    春节大假期间,黄昏不想去忙碌。

    人活一世,还是要为自己而活一些日子,这个幸福的日子里,就应该享受自己辛苦奋斗得到的成果,所以春节大假期间,黄昏休养生息了几日,不见外客。

    然后开始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乌尔莎随召随到。

    不过男人嘛,还是图新鲜感,而且家里有更好的竹笋,何必要逮着乌尔莎吃,于是在他的各种小心思下,身材极其小巧玲珑的卡西丽,被黄昏祸祸了。

    别说,感觉是前所未有的。

    卡西丽一米四几的身高,像个小学生,那种摧花欲折的征服感,是谁也带不来的。

    卡西丽之后,是来到大明之后才学大明官话,却有超人天赋的穆罕穆拉,穆罕穆拉身材高大一些,带来的感觉又不一样。

    尤其擅长口技。

    吃了这两个,娑秋娜都知道这事,她也没吱声,显然是已经默许他吃光十一个西域女子了。

    这其实在封建时代很正常。

    家姬本来就毫无地位身份可言,迟早都是要被大官**害掉,说到底也就是那一场贪欢,大多没有感情可言。

    所以徐妙锦也没吱声,一则夫君并不过分,二则总不能让夫君一直渴着。

    不过黄昏很知足……慢慢来,不急。

    重要的是身体扛不住。

    靡靡了半月。

    也养了半个月,身体渐渐回复了以前的体重,脸色也红润了许多。

    上元节后,带着家中所有人去逛了灯会。

    当然,全程都有南镇抚司的锦衣卫拱卫——这一点公器私用,没人会说,大家都是官场中人,彼此还是给面子的。

    赛哈智在这一点也是做得相当狗腿。

    南镇抚司镇抚使刘明风也非常配合。

    上元节后,朱能率军出击安南,沐晟得到消息后,也随之率军进入安南境内,大战很快展开——说是大战,其实是一边倒的局势。

    然后出了个问题,朱能病逝。

    应天这边反应神速,朱高炽一边写了章折送往顺天,一边立即发文朱能部大军,着令副将张辅接任朱能的位置,继续进攻安南。

    朱棣在顺天看到朱高炽送去的章折后,没有异议。

    征讨安南之战打了个热火朝天。

    热火朝天是指对安南而言,对于大明雄师,几乎都是碾压过去的,很快打过了旧王都升龙,然后大军直逼新王都清化。

    只要几个月时间,大明雄师就能将安南全境拿下。

    巨人大明,开始露出胸肌。

    黄昏知道这一战的结局如何,根本不担心出问题,担心是以后黎利的问题,不过随着自己出使安南那一趟,这位未来的黎太祖已经被自己带偏了。

    何况还有高贤宁。

    所以黄昏有信心做好将安南纳入大明疆域后的统战工作,交趾布政司,将会一直是大明的疆域,哪怕是朱棣驾崩之后,朱瞻基也不会因为种种问题放弃安南。

    不,根本就不会出现那种种问题!

    一世英名的朱瞻基,不会因为这件事在青史上留下一个污点。

    黄昏忙着赚钱。

    他去了一趟钟山工坊,找到老李,让他尽最大的能力和资源扩大沐浴露、香皂之类的生产,因为这些东西即将海量的运往安南。

    要赚钱,要把大明疆域之外其他国家的银两暂时汇聚到大明来,让大明有足够的经济后,再去提升其他国家的经济。

    先富带动后富。

    何况还要用这些银两去换回其他国家的矿产资源。

    直接一点,就是用沐浴露香皂这些玩意儿去换取国外的矿产资源。

    同时,黄昏还让老李将玻璃工坊扩大规模,分一批老工人出来,然后着手准备迁入顺天,要在顺天那边建立一个玻璃工坊。

    华为房产的房子要想卖一个好价钱,琉璃窗户之类的必不可少。

    忙完了这些事,黄昏开始去捞钱。

    光明神器必须尽可能多的卖出去,先卖高价,等应天的权贵富贾都买到差不多的时候,再降价,然后再卖给一般的小康之家,然后再降价到平民可以接受的地步。

    前期属于赚钱。

    后期卖给平民,那是为整个应天铺线路汇拢资金,相当于众筹来给整个应天装一套光明神器,当然,也需要用水力发电,所以这要等到顺天那边研发出来后,再在应天这边全程铺设线路。

    大概还需要几年。

    水力发电需要建立大坝——必须要用到水泥,是以这些事都得等。

    很快。

    光明神器卖出了几十套,回龙了几百万两的资金,不过大部分买家只付了定金,然而这些订金就已经超过了成本。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到夏季中时,黄昏累成了狗。

    但效果是显著的。

    夏夜之中,若是站在高空,俯视整个应天,会发现处处都有光明,虽然还没连成片,但星星点点,已有繁华都市之象。

    而出征安南的大军,不出黄昏意料。

    在张辅、沐晟的率领下,很快全线占领安南,并且活着了胡汉苍父子,押送回应天,同时张辅留下部分大军驻守安南,等待应天这边的旨意。

    这一日,黄昏正在写信给还在顺天的沈熙礼,让他在顺天那边筹备一座工坊,主要功能是研发火器,只需要等朱棣的旨意一到,就可以开工。

    他前几日已经写了章折送去顺天,就是说愿意和军器院一起联手打造火器,为大明火器的提升再贡献一点能力。

    朱棣可能不会同意。

    但这是黄昏的一个大局:时代商行必须要有自己的军工坊。

    如此才能模仿东印度公司。

    当然,如果朱棣真不同意这个事情,黄昏就要走一趟安南,和黎利一起合作,在安南悄悄建立一座军工坊起来。

    这不仅是为大局着想,也是在给黄昏自己谋后路。

    黄昏清楚,他和朱棣之间必有一战。

    那一战会是什么模样,黄昏想不到,但绝对不会风平浪静,也绝不会仅仅局限于朝堂,会是在整个大明疆域之内的博弈。

    所以黄昏必须有自己的力量。

    如此,才能确保辅佐大明而不被大明吞噬。

    在黄昏最坏的打算里,他最后的退路,就是利用自己的力量,成为大明疆域之外的王,比如在中南半岛成为王!

    如此一来,朱棣驾崩之前,自己就有资格和他谈判。

    谈判,终究要靠肌肉。

第五百三十二章 太子来见!

    出乎黄昏意料之外,朱棣竟然允许了时代商行在顺天和军器院合作,建立一座军工坊起来,主要功能研发火器。

    其实可以理解。

    那毕竟是朱棣。

    千古帝王永乐大帝朱棣,如果连掌控国内这点事情的魄力都没有,何以称祖?

    是明成祖而不是明成宗,有它的道理。

    布下的局,棋子都已落位。

    若是无事,黄昏大概率就是这样平淡而充实过着这几年,等待朱棣的第一次主动北伐漠北,但作死小能手朱高煦显然不这么想。

    因为朱棣也要回来了!

    安南大捷。

    如今大明雄师全线占领安南,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经此一战,四海震慑,就连漠北知道消息后,也忐忑起来。

    安南是弱,但好歹也是一个国家。

    大明竟然如此轻易的,不费吹灰之力的就攻破了安南的王都,这还不是大明王牌精锐,真正的精锐在北方边军之中。

    出征安南的兵马,大部分是广西边军加上云南沐家雄师,再加上从京营抽调的部分兵力。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打这一仗,大明根本没用力安南就倒下了。

    胡汉苍父子做了阶下囚。

    作为天子,征服一个国家这种超级荣耀,朱棣当然要回来享受一番,于是这位爷又准备回应天,享受帝王的荣耀。

    这一次回来,也想看看老大兼国理政的效果如何。

    经过这些日子的沉淀,尤其是得知安南大捷后,朱棣又后悔了,他觉得储君还是应该立老二这种人,如此才能继续开疆拓土,而老大确实只适合守成。

    所以朱棣回来之前,并没有行文通知应天。

    直到将要抵京之时,才着人通知。

    这就注定要出事了。

    ……

    ……

    一大早,黄昏还在被窝里搂着卡西丽,像抱了只小狸猫,感觉甚爽,暗想着今日大概没事,不如再战一场?

    刚兴起念头,就听见院里绯春喊着姑爷有客来访。

    黄昏只得怏怏起床。

    卡西丽翻了个身继续睡。

    她娇小。

    虽然媚术了得,但受限于天赋,容易被征讨得筋疲力尽,身体娇小,意味着全身的比例都缩小,所以每一次卡西丽都在痛苦于快乐之间徜徉。

    但又乐此不彼。

    黄昏出了西院,看着等在院门口的绯春,问:“锦姐姐还在睡?”

    怀孕了的人,瞌睡多。

    绯春点头,“最近御医来的比较勤,说小姐要多休息,身体负担大,御医也说了,从脉象上看,有可能是双胞胎。”

    黄昏嗯了声。

    忽然想起一事,这事有点优秀啊,自己家族貌似没有双胞胎的基因。

    自己穿越一下,就有了?

    也没在意。

    对这事黄昏有绝对的自信,绝对不可能存在老王。

    要真有,老子掀了大明的桌子!

    娑秋娜和乌尔莎坐在一起,看着大官人出来了,起身微微行礼,两人皆是眼角含笑,尤其乌尔莎,那眼角春水永远闪耀着亮光。

    那是爱情才有的模样。

    正如偶像剧里女主角看见男主角的一眼万年。

    来到厅堂,发现是郑亨。

    神机营如今拉出了京畿去练兵,在江南一带,以平原地区模拟草原,是以这段时日郑亨不在京畿,今儿个怎么回来了。

    黄昏急忙上前笑道:“不知侯爷大驾,见谅。”

    郑亨笑了笑,“是我唐突了,一大早的就来叨扰黄指挥。”

    黄昏是神机营中军指挥。

    属于郑亨的麾下。

    按说神机营那边有事,他找个人过来通知黄昏去就行,为何要亲自来,黄昏有些不明白,问道:“侯爷有事?”

    黄昏不喜欢那些虚头巴脑的。

    所以他其实和大部分读书人朝臣聊不到一起去,更喜欢和赛哈智、刘明风这种人在一起,大家有事说事,谁也没有试探之类的勾心斗角。

    这应该也是刘明风愿意坚定的留在南镇抚司的原因之一。

    郑亨笑道:“没事,就是告诉黄指挥一声,神机营那边火器配备基本上已经妥当,如今也在练兵,三段射也已经熟练掌握,不过有些战事问题,我还是想和黄指挥商量一下。”

    能够提出并推行三段射的人,应该是对火器使用有心得。

    郑亨这一次回京,是找朱高炽述职,顺便找黄昏探讨一下神机营今后的战术方面的问题,他虽然是神机营最高领导,但郑亨知道,神机营一直有黄昏的影子。

    真以为他的中军指挥是混着耍的?

    当然不是。

    如果不是因为黄昏地位和身份不够,他就应该是神机营指挥使,再差也是个指挥同知。

    既然是讨论军机大事,黄昏认真了起来。

    一番讨论,直到晌午时分,郑亨才告辞离去,他前脚刚走,后脚就来了个内侍,说太子殿下邀请黄指挥晚上至东宫用膳。

    黄昏愣了好一阵。

    朱高炽这是要做什么?

    他竟然敢在东宫宴请自己,不怕陛下猜疑他么,你这是可在拉拢天子宠臣,转念一想,朱高炽不会如此愚蠢。

    应该是有正事。

    随口问那个内侍,或是得过朱高炽的叮嘱,那内侍很爽快的说了,说殿下宴请的人极多,有来京述职的沐晟,有刚从地方返回京畿的丘福,还有朱高煦和朱高燧,也有六部尚书。

    黄昏懂了。

    有个屁的正事,不过是一场庆功宴的前奏。

    于是大手一挥,对那内侍说:“烦劳公公转告太子殿下,我今日忙碌,身体染恙,怕传染给诸位臣工,这宴我就不去了。”

    那内侍欲言又止。

    黄昏明了,估计朱高炽也想借这个机会拉拢自己。

    不给他机会。

    现在他是太子,自己暂时不宜和他走得太近,先让他去吸引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的火力,等自己发展到一定时候了,再去坚定的支持他。

    也不为难那个内侍,笑说,“公公回去了只管告诉殿下,就说陛下在顺天说了,只要他好好的治理好国政,国好才能家好。”

    内侍立即回去回命。

    不出黄昏意料,那确实是一场庆功宴,但黄昏怎么也没想到,宴席之后,朱高炽竟然出现在了黄府,亲自来拜见他了!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72/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所写的《大明王冠》为转载作品,大明王冠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王冠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王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王冠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王冠介绍:
1402年,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朱棣身骑白马万人中,入主紫禁城,加冕为帝,青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两个字。
永乐。
1402年的同一天,一位现代人来到应天城,用一生繁华,打造出另一顶王冠。
大明王冠。
大明王冠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王冠,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王冠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