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明王冠TXT下载大明王冠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王冠全文阅读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大明王冠txt下载     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五百三十三章 拜师三杨

    悄悄来的。

    和太子朱高炽一起来的,还有一个读书人。

    太子洗马,杨溥。

    黄昏不敢怠慢,虽然朱高炽只登基一年,但就从太子到登基那一年朱高炽做过的那些事情,黄昏尊重朱高炽更大于朱瞻基。

    有一说一,朱高炽对黄昏的宏图大志确实没有朱瞻基重要。

    但这样的君王值得尊重。

    将朱高炽和杨溥请到书房落座,真准备出门去通知许吟看看周围有没有什么尾巴,却见朱高炽笑说:“黄指挥不用担心,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

    自称是我。

    在官场之上,有时候这个自称很容易看出苗头。

    如果是要拿捏官场气度,作为太子那就应该自称“本宫”——关于本宫这个称呼,并非是后宫妃嫔独有,太子居东宫,也可自称本宫。

    自称是我,说明朱高炽来是有事和黄昏相商。

    自称本宫,那就该是来命令的。

    黄昏暗暗点头,感情朱高炽私下里也养了人,要不然哪来的自信清除掉朱高煦和朱高燧安以及锦衣卫插在黄府周围的暗桩、眼线。

    这事容易被发现,得迅速聊完正事请太子回宫。

    于是落座。

    适时穆罕穆拉奉茶上来,绯春因为要全力照顾徐妙锦,主院这边的丫鬟事务,基本上交给了完全掌握了大明官话的穆罕穆拉。

    而卡西丽如今也可以和乌尔莎、娑秋娜一样,自由出入西院和主院。

    也从侧面表达出这两个家姬的身份提升。

    朱高炽无心喝茶。

    轻声道:“黄指挥,你回来有半年了,日子可还逍遥,是真没想到,你竟然还会说一些蜀中那边的方言,印象中黄指挥没去过蜀中吧?”

    黄昏面有尴尬,也有警惕。

    刚才他从吴与弼那边回来,嘴里哼着那首《老子今天不上班》,恰好被在主院等他的朱高炽听见黄昏哼着那句“老子天天不上班,巴适得板”。

    标准的蜀中话。

    咳嗽一声,“工坊之中有一些蜀中过来的匠人,平日里和他们沟通交流,无意中学会了一些方言,至于上班一事,神机营又郑亨侯爷,我这个中军指挥确实可以偷懒,殿下可莫要因为此事在陛下那里弹劾微臣啊。”

    朱高炽也没多想。

    实际上蜀中方言确实很有味儿,说起来特别有感觉,至于弹劾黄昏偷懒之事,他想都没想过,貌似黄昏入仕之后,一直就是这德行。

    什么为民请命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想都别想。

    压低声音,轻声道:“我知道黄指挥这几年为我做的那些事,很是感激,可有些事我也不敢表达出来,而有些感谢说出来也很寡淡,落了俗套,所以感谢的话就不说了,待得他日,我朱高炽一家若是还能在京畿之中活着,黄指挥必将和杨溥杨先生一样,成为我大明肱股!”

    这话很含蓄。

    朱高炽的意思,他明白黄昏想要扶龙于他的心意,但又忌惮黄昏是天子宠臣,不敢让别人知道太子和黄昏交好,所以这事的功劳,要等到他登基的那一天。

    他若登基,自然全家都在京畿。

    他若等不了基,以老二和老三的秉性,朱高炽一家要么贬为庶人,要么……貌似剩下的结局比贬为庶人还惨。

    大概率他夫妻俩和儿女都得死。

    争储就是这么残酷。

    黄昏其实没想过朱高炽会报答自己,就算想过,也不认为朱高炽能给自己什么,毕竟咱们的明仁宗登基只有一年时间。

    咦……

    朱高炽是怎么死的?

    如果是像朱能一样病死,那黄昏没有办法,如果是死在其他一些意外情况下,黄昏觉得有办法让明仁宗的执政时间再延续个几年。

    别说,真有这种可能。

    朱高炽死的时候,朱瞻基在应天,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在顺天,如果不是朱瞻基提前赶回应天,搞不好江山就会易主。

    如此推测一下,朱高炽的死就有点蹊跷了。

    到时候得留意一下。

    现在还不用管,黄昏认为有了自己的辅助,朱棣应该是不会死在马背上,斡难河畔,永乐骑马逆流而上,背后血红天穹是大明疆域图,这种画面绝对不会再出现。

    黄昏于是笑了笑,“我只是做了我一个臣子该做的事情,殿下不用放在心上,对了,时常听我家叔父说,当今大明内阁之中,若论学问,杨溥杨先生必然是众人之首,不知道杨先生是否还收门生?”

    朱高炽和杨溥大感意外。

    正事还没聊,怎么黄昏就说起杨溥收门生的事情来了。

    暗想着黄昏不是这样的人。

    他这么说,肯定是有比较隐晦的提醒。

    杨溥立即道:“怎的,黄指挥认为我那几个门生之中有谁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这有可能。

    毕竟杨溥现在是太子洗马,正儿八经的太子属官,他的门生要是出了问题,他也得被牵连,他要是被牵连,朱高煦和朱高燧就能抓住辫子对太子下手。

    黄昏哭笑不得,感情杨溥脑补过头了,干笑了几声,“没事没事,就是想起了这事,随意说几句,杨先生不要误会。”

    之所以称杨先生不称杨侍读或者杨洗马,是因为现在在说读书事。

    杨溥愣了下,“听黄指挥话里意思,是打算让我收个门生?倒不是不可以,不过黄侍郎谬赞了,我这点萤火之光,比不过杨士奇黄淮,更比不过大才子解缙,如果黄指挥欲要拜师读书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引荐这三位。”

    暗想你家里不还有个吴溥么。

    吴溥的学问虽然不是顶尖,在能如内阁,岂非没两把刷子。

    只不过大家学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黄昏笑了笑,“不是我,我也不会拜师了,别说,这位门生还真的只有杨先生能教出来,也只有你来教导他,他才能成为一颗璀璨明星。”

    杨溥一时间没反应过来黄昏说的这人是谁。

    太子朱高炽立即给了个台阶,笑道:“弘济你近些年确实没收门生,不知道黄指挥说的这人究竟是谁,如果可以,弘济不如先见见?”

    弘济是杨溥的字。

    不得不承认,朱高炽这人确实很有点春风化雨的意思,润物无色,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他对待心腹是何等上心。

    恰好主院里走入一人,黄昏看着那人笑道:“是他,杨先生看看可否收他为门生?”

    虽然这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和杨溥议事,提出拜师的事情很是唐突而且不礼貌,但黄昏心中明了,这事必须促成。

    没有杨溥的教导,还真不一定有崇仁理学。

    拜师的人自然是吴与弼。

    吴与弼不科举,拜师吴溥,做学问多年,最终成为理学大家,创出“崇仁理学”。

    不管理学是好是坏,一门学问的诞生终究是五千年摧残文化里的一颗明珠,自己作为中华后人,有必要让这颗明珠出现。

    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争论便是。

第五百三十四章 自信过头的明仁宗

    吴与弼很少出门,跟着吴溥去过几次诗会,虽然他在诗会上也很低调,从不发言,并无存在感,不过内阁辅臣吴溥的儿子,参与诗会的人岂会不留心。

    杨溥见过吴与弼。

    工作闲暇之余,内阁众多辅臣总会说一些自家事,其中吴溥爱夸自己儿子,是以内阁辅臣大多知悉吴与弼在黄昏的指导下,准备编一本类似《广韵》和《集韵》之类的书籍出来,虽然大家面上说着恭维的话,其实内心深处还是不看好。

    一个人想要编一本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且不是一般的书。

    是类似《集韵》和《广韵》的韵书。

    关键是这个人还没及冠。

    这真是闹着玩的了。

    看见黄昏是想让自己收吴与弼为门生,杨溥倏然站起,脸色大变,“黄指挥可莫要折煞我了!”

    论学问才华,吴溥真比自己差?

    杨溥觉得是。

    但只是他觉得而已,因为这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骄傲和尊严,当下大明朝,能让杨溥自愧不如的,只有解缙一人。

    其余人皆碌碌耳。

    也许还要加一个黄观?

    不过不重要,在读书人眼中,能压过自身的只有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家,比如苏仙韩愈之流,哪怕是在面对解缙这样的大才子,杨溥也不会表达出自愧不如的情绪。

    最多也就是埋在心里。

    可吴与弼身边有吴溥,还跟随高贤宁和黄观做过学问,杨溥再有自信,也不敢收这样的门生,着实是压力太大。

    何况杨浦也明白,吴溥不会同意。

    和杨溥一样,吴溥也有读书人这种老子才情天下第一的迂腐思想,那句文无第一并非没有理由。

    所以何必讨这个没趣。

    黄昏见状暗暗头疼,不用猜就知道杨浦的心思,也怪不得杨溥,着实是吴与弼的条件太好,一般人真没这个信心当好他的恩师。

    但这可由不得你杨溥。

    起身,笑道:“杨先生多虑了,晚生岂敢折煞您这样的大才,着实是吴与弼大才,叔父黄观已经教无可教,叔父吴溥亦是一样,就连高贤宁高先生的学问才识,也被吴与弼学了去,但听吴与弼说过,他依然还有诸多疑惑,心中有很多念想,但始终差着一丝灵犀,晚生便想着杨溥先生的才识,也许能助吴与弼打破这瓶颈,为大明文化开花结果出一个灿烂的明珠。”

    这是实情。

    吴溥就不说了,只要儿子吴与弼想学,他倾囊以授。

    叔父黄观也一样。

    就连高贤宁,也经常指导吴与弼,偏生吴与弼着实聪慧,很是能吸纳新学识,学的很多,心中疑惑也很多,虽然厘清了不少,但终究还有那么一些。

    也就是说,吴与弼要创出崇仁理学,还真得按照历史的来。

    博纳百家之后,就差杨溥给吴与弼这个容器里添上一勺子。

    一勺子,溢出。

    崇仁理学便成。

    杨溥还欲拒绝,他确实顾虑很多,但太子朱高炽却忽然笑道:“弘济,要不你就当了这恩师,吴与弼素有大才,如果将来科举成名,将来显耀于朝堂,也是一桩美事。”

    杨溥面上不动声色,心中思绪电转。

    殿下为何要让自己收吴与弼为门生?

    殿下应该知道其中的曲折关系,如果收了这门生,今后大概率就要和吴溥交好——如果是一般的辅臣,还无所谓,可朝堂谁不知道,吴溥和黄昏是一伙的。

    这很可能是会被陛下认为,黄昏、吴溥是利用这个机会交结太子。

    会很麻烦。

    毕竟牵扯到了政治斗争。

    转念一想,吴溥应该不会同意,于是顺水推舟,笑道:“我倒是无妨,当个得利渔翁,可我担心吴与弼的父亲吴溥不会同意。”

    黄昏哈哈一笑,他何尝不知道这其中的政治倾轧。

    但是无所谓。

    如果连这点政治斗争都处理不好,我还不如老老实实的经营时代商行,哪还有信心去和纪纲斗法,更别谈收拾朱高煦两兄弟了。

    笑道:“杨先生不必担心,叔父吴溥那边,我来说服他,如此就定下了?我明日就让人去择个良辰吉日,然后举行拜师宴?”

    朱高炽笑道:“甚好。”

    杨溥还能说什么,暗想着太子殿下你现在不怕被陛下认为你在勾结权臣了?

    朱高炽有他的打算,在他看来,这是黄昏对东宫示好的动作,无论怎样,哪怕是被父皇责罚,朱高炽也不愿意辜负了黄昏的好意。

    其实……

    他脑补过头了。

    黄昏就是为了吴与弼创崇仁理学而已,根本没有政治目的。

    朱高炽又道:“今日来黄府,其实是有事情想咨询一下黄指挥,可惜你近日不上朝,也不去五军都督府,我想见你一面,还真不容易。”

    黄昏讶然,“兼国理政有内阁辅臣,殿下还能有什么疑惑?”

    内阁里那九个人可不是吃干饭的。

    除了解缙会死在锦衣卫手中,其他八个人,未来都是朝臣之中的肱骨,原本在历史不是很有名的吴溥,也会因为自己的带来,将来至少也要弄个大学士。

    有这样一群人才,你朱高炽还跑来问我什么事?

    朱高炽压低声音,“得到消息,因为胡汉苍父子即将押送回京,而父皇大概也因为此事从顺天归来了,目前距离应天尚有几百里地,大概再有七八日便到,黄指挥应该知晓,我那两个兄弟早就盼着我出事,父皇在顺天的这一年半载,他们没少弄出事情来,这一次我估计他们也会没事找事,我是想咨询一下黄指挥,有没有办法能让他俩消停点?”

    这是何等的相信黄昏的能力!

    倒不是说朱高炽没见识。

    着实是黄昏在盐官镇那一步棋太过惊艳,仅靠盐官镇的布局,就让父皇定夺了储君人选,这样的能力,放在数千年历史中,也极为罕见。

    黄昏闻言苦笑,摇头,“不能。”

    又道:“殿下应该清楚,汉王和赵王两位殿下觊觎的是什么,这其实是人之常情,在没有到尘埃落定的那一天,殿下就忍着罢!”

    朱高炽心里明镜着,闻言抛出了真正的目的,“其实我也知道,要想一劳永逸绝对不可能,当下要务是巩固太子地位,所以弘济献策,以退为进,让老二和老三更多的暴露在父皇眼皮底下,而我则暂时黯然许多,如此一来,可消除父皇的疑心,所以是想请黄指挥帮忙斟酌一二。”

    这是真心话。

    杨溥这一计献策,太过凶险,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覆之境,别说杨士奇说过此计不可轻易施行,就连杨溥自己都没有十全的把握。

    所以朱高炽也不敢轻易采用,才冒着风险来找黄昏帮着参谋一番。

    朱高炽相信,黄昏虽然没和他联系,但绝对支持他为储君。

    因为朱高炽明白一个道理。

    当下大明,开疆拓土有父皇和黄昏两个人,再有千千万万出生入死的将士,够了。

    但是守成,非自己莫属!

    老二不行,老三更不行。

    这是朱高炽的自信。

    朱高炽相信,黄昏也一定看清了这个道理,要不然不会走出盐官镇那一着棋来,只是朱高炽还算有疑惑,黄昏既然要扶龙于自己,为何从来不接近自己。

    扶龙之臣,难道就不想在自己登基之后获从龙之功?

    想不明白。

    哪怕是朱高炽这样的人,也看不透黄昏这个人。

    所以他的自信有些过头。

第五百三十五章 苦口婆心劝储君

    黄昏扶龙,从龙,其实没考虑过事后获得泼天大功。

    也是自信过头。

    黄昏认为他在永乐朝期间就能做到人间臣子第一人,天子朱棣,朱棣之下,千万臣子之中,黄昏独立山巅。

    于山巅享受百年孤独。

    这是理想状态。

    非理想状态下,天子朱棣容不下自己功高欲盖主,于是大明天下天子是朱棣,但中南半岛乃至西洋诸地,姓黄!

    黄昏从一开始走入仕途,谋划的都是生前身后事。

    最远大的野望,他瞄准了世间最好的两块地之一。

    一块是大明,属于朱家。

    但另外一块地在北美洲。

    因为现在哥伦布还没有发现那片土地,要在本世纪末,所以黄昏还有很多的时间来布局,可以抢先在前。

    这是个极其困难的事情,北美洲距离亚洲实在太远。

    想远了。

    问朱高炽,“不知道杨侍读是何计策?”

    先前称呼杨溥为先生,是因为吴与弼拜师之事,现在讨论政治,那么便是同朝臣子,理应尊称姓+官职,太子洗马是东宫属官,所以还是称呼侍读比较尊重人。

    读书人更喜欢翰林侍读之类的官职。

    朱高炽继续低声,“按照我们的推测,随着安南大捷,父皇大概又有些后悔立我为太子了,原因想必黄指挥也清楚,所以这一次父皇归来,我少不了要诸多受罪,按照杨侍读的意思,与其被父皇细水长流的抓小辫子,不如一次性承受,从而可以让老二和老三疯狂出手,只有这样,才能让父皇看清楚老二和老三的品行。”

    政治斗争之中,有一招被用了无数次,屡试不爽。

    来源于共叔段的故事。

    后来被简化成一句话,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黄昏愣住。

    他没想到,朱高炽竟然敢走这种险棋,难怪他的心腹——朱高炽的心腹,不就是三杨么,既然是杨溥提出来的,那么剩下的心腹就是杨士奇和杨荣。

    连杨士奇和杨荣都不敢贸然决定,可见这招棋之险恶,稍有不慎全盘皆灭。

    问道:“所以,是怎么操作?”

    朱高炽大喜,黄昏这接连两个问题就表示他愿意帮忙参谋一二,有他帮忙查漏补缺,这个计谋就要稳妥许多,急忙道:“是这样的,父皇如今距离应天尚有几百里,行文来通知让应天准备迎驾,杨溥打算让我在迎驾上犯点小错。”

    小错?

    事关天子,小错也是大错。

    黄昏愕然。

    关于朱棣和朱高炽之间的故事,后人其实关注的很多,朱高炽确实出现过一次迎驾失误,导致多名东宫属官被砍了脑袋,杨溥、黄淮甚至在诏狱里待了十年。

    但那是永乐十二年的事情。

    为何今年要上演。

    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出现导致事情发生了变化。

    思忖了一阵。

    如果现在就上演这件事,只怕后果不是朱高炽能承受的,毕竟立储不久,朱棣现在后悔立储的心正盛,搞不好这一着棋后,朱棣就会立即废储换朱高煦上。

    永乐十二年再发生这件事,朱高炽已经在储君位置上呆了多年,太子势力稳固,所以朱棣没有轻易废储。

    此计不妥,风险着实太大。

    摇头道:“殿下,此计妙是妙极,但您现在还没有培养好稳固的东宫势力,而立储未久,陛下改储之意正盛,如果行此计,恐怕不是掉几颗脑袋关几个人在诏狱那么简单,很可能会被陛下抓住机会,将您从储君位置上废黜下来,改立汉王殿下,在我认为,殿下根本不需要去计较陛下的态度,也不需要在意汉王和赵王两位殿下的蠢蠢欲动,你只需要尽心尽力,在东宫属官的辅佐下,竭尽全力的帮着陛下理政即可,陛下不给您的权利,比如人事处置权,那您就坚决不要去沾染,哪怕是涉及到东宫利益,也绝对不要去僭越陛下的底线!”

    深呼吸一口气,“陛下春秋鼎盛,殿下现在想的不应该是那天子皇位,而是应该想办法活得开心一些,宽心一些,舒心一些,凡事不要想太多,做一个难得糊涂之人,有那风雨来,但沐雨观花求一个自在。至于兼国理政这江山百姓,东宫属官们也非泛泛之辈,大可放心交给他们,又或是那汉王和赵王殿下要有诸多阴谋诡计,东宫属官们见招拆招便是,殿下记住,您只需做一件事:处理好您本职内的工作,不僭越陛下底线,不去忧心储君之位的风雨飘摇。”

    笑了一下,“别忘了,大明有陛下这把遮天打伞。”

    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还有微臣。”

    朱高炽和杨溥面面相觑。

    听黄昏这意思,是推翻了杨溥这条以退为进的计策,而他说的原因确实很有道理,杨溥自己也动摇了,朱高炽自然也有了放弃之心。

    可黄昏接下来的那番话,让两人莫名其妙。

    这很佛家。

    意思就是告诉朱高炽,别争别抢,以平常心对待老二和老三争储的事情,并且绝对不要去僭越陛下设下的底线。

    陛下去顺天,让太子在应天兼国理政,授权其实不多。

    不包括文武除拜,四夷朝贡和边境调发。

    文武除拜就是人事处置权。

    四夷朝贡是外交处置权。

    边境调发是军事处置权。

    其实国家大事除了这三项,朱高炽能管理也就是各地民生事情了,都是操神的琐碎事,但这就是朱棣的底线。

    兼国理政可以,但你别想分走老子的天子权力。

    见两人有些不解,黄昏只好点透了说,“靖难这才过去多少年啊?”

    四年。

    加上朱棣走入应天城的建文四年,咱们这位永乐大帝掌控国家大权也才五年而已,天子瘾还没过足,怎么可能容忍你太子染指帝王权力。

    朱高炽悚然惊醒。

    正欲起身拜谢。

    黄昏先一步起身,“天色已晚,殿下早些回去了罢,关于陛下是否废储改储之事,殿下不须操心,但问初心莫问行程,做好东宫该做的事情即可,其他事情有三杨呐,也有微臣。”

    出不了什么大事。

    朱高炽愣住,黄昏怎么知道三杨已全是自己的心腹?

    心中却也有些喜悦。

    从黄昏话中意思可以看出,他确实是支持自己的。

    有三杨,再加上黄昏,大事可期!

第五百三十六章 明仁宗也腹黑?

    杨溥将这一幕看在眼里,暗暗颔首。

    他看出来了。

    黄昏对朱高炽确实有着没有表露出来的尊重。

    刚才黄昏说完事,朱高炽欲要起来拜谢,但黄昏却先一步起身下了逐客令,看起来似乎非常不礼貌,但实际上是阻止朱高炽的拜谢。

    既然如此,那便给黄昏一个面子又何妨。

    诚意诚意做那吴与弼的恩师。

    于是起身,笑说:“我也告辞了,如果吴与弼真愿意拜我为师,我虽不才,亦愿意尽心教导,更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不过吴溥那边,我不太好说,还得麻烦黄指挥。”

    黄昏看了看一直等在院内的吴与弼,笑着对杨溥谢礼,“杨先生有心,无妨,叔父吴溥那边,交给我去说服便是,却吴与弼能从先生处做学问,叔父吴溥高兴还来不及,哪会阻拦。”

    杨溥笑而不语。

    黄指挥啊,你怎的跟着黄观读书多年,就没看明白读书人那点臭德行呢。

    读书人,文无第一。

    有谁会真正服气别人,近的不说,但说远一点的盛唐,那一群读书人谁不是憋着一口气要写出一篇更好的文章来。

    出了书房,朱高炽笑着给吴与弼打招呼。

    吴与弼行礼。

    杨溥也对他笑着说了句勤勉之。

    吴与弼有点懵。

    这话不应该是长辈或者恩师来说么,自己和杨溥接触不多,他怎么用这种身份对自己说话,虽然也是长辈,可毕竟不熟悉啊。

    待黄昏送了这两位离去,吴与弼追着黄昏问,“黄昏哥哥,你叫我来看热闹的?”

    喊了我过来,又不说事。

    黄昏在书房落座,重新喝茶,边喝边问吴与弼,“与弼,你觉得杨溥学问如何?”

    吴与弼想了想,“我不太了解,不过我爹说过,三杨之中,若论谋划,应该是杨士奇为首,若论聪慧,杨荣为尊,若论才识,杨溥勉强生出一丁点,但有限,不过三杨学识各有不同,又各有所长。”

    黄昏颔首,和自己见解差不多。

    问道:“可愿随杨溥学学问?”

    吴与弼想都不想,“当然愿意,可杨先生会收我这个门生吗?”

    黄昏笑了,“明晨等你爹回来了我们问问他,如果他没意见,这事就这么定了,如果他有意见,咱俩就把他说的没意见,何如?”

    吴溥今夜在文渊阁当值。

    吴与弼大笑:“好哇。”

    许吟忽然匆忙进来,神色凝重,“太子来黄府的事情,我们还是太大意了,不过完全信任太子的人,就在刚才,黄府外有人目睹到太子出门后,已经快速离去了。”

    黄昏心头一紧,“是谁的人?”

    许吟摇头,“不好说,有可能是汉王和赵王的,也有可能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缇骑,但绝对不会是我们南镇抚司的人。”

    这可是个大事。

    朱棣每一次在离开应天前都会给朱高炽说一些事,其中言辞虽然隐晦,但态度严格,说过一个大家心领神会的规定:不允许太子独留私见帝国官员。

    目的很明显,防止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之前太子朱高炽应该做得到位,所以这段日子都比较安静,像今夜在东宫宴请的人中,也包括了汉王和赵王出席,这就能让朱棣放心。

    但朱高炽偷偷跑来见黄昏,这要是被朱棣知道了,问题可大了去。

    一个权臣。

    一个太子。

    这两个人要是勾结在一起,朱棣就要担心他的帝位是否坐得稳了,不仅如此,太子的地位会受到朱棣的打击,黄昏也一样会被朱棣打击。

    搞不好直接砍脑袋都有可能。

    千万不要以为朱棣不怎么杀人就是很仁慈,实际上别忘了,永乐帝杀人真不手软。

    手软是对朱家人而已。

    景清瓜蔓抄,方孝孺诛十族,论杀人手段,朱棣一点也不清朝那些君王差。

    黄昏顿时紧张起来。

    不用想了,无论看见朱高炽来到黄府的人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缇骑也好,是汉王和赵王的人也罢,一旦等朱棣返京,必定有一场雷霆风暴。

    必须早做筹谋。

    黄昏示意吴与弼回去自信读书,他则落座书房开始复盘,以便掌控全局应付接下来必然会出现的一场牵连到他和太子的雷霆风暴。

    一番复盘下来,发现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如果只以太子朱高炽来见了自己做局,问题不大,自己可以用吴与弼拜师杨溥的事情敷衍过去。

    因为杨溥确实来了。

    至于朱棣会不会多想其中的事情,不重要,表面上已经给了他尊重和台阶。

    问题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绝不会如此简单的做局。

    经历过多次对弈,黄昏虽然直到现在都还没弄明白朱高煦的心腹谋士是谁,也不明白朱高燧的谋士之中,除了顾晟和胡永兴之外还有谁。

    但黄昏知道,这两人麾下确实都有一个高人。

    所以还会加一些其他阴谋。

    会从哪方面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一旁抄着手看了黄昏在纸上写写画画许久的许吟忽然冒出一句:“如果我是汉王或者赵王,我就说你和太子殿下勾结,利用陛下对你的信任,以时代商行为跳板,暗中研发火器,组建死士,又在安南布局高贤宁作为退路,如此一来,就算陛下不信,对你的信任也会大打折扣,君王多是猜疑于你,长此以往,必将难逃一个灭族的下场。”

    一语惊醒梦中人。

    黄昏出了一身的冷汗!

    许吟说的在理。

    没错,自己做的一切事情都有朱棣首肯,表面看起来是为了大明,至少自己这么认为,当下朱棣也这么认为,可一旦牵扯进太子,这个事就说不清楚了。

    要知道朱棣是靖难登基。

    而历史上太子等不及弑父登基的事情并不少见,甚至很多,只不过大多被史官美化了,唐以前的不说,单说盛唐李二的登基,李渊是真心实意的退位吗?

    不是。

    被他二儿子逼得退位的。

    朱棣会不知道这种事,所以一旦汉王和赵王笃定了自己和朱高炽见面的事情,朱棣难免就会有这种想法。

    更何况安南布局高贤宁的事情,根本没知晓朱棣。

    那么朱棣确实有可能认为安南是自己的退路。

    话说回来……

    这确实是自己的一着退路,只不过是留待将来和朱棣那最后一战输了的退路,而不是朱高炽登基不成的退路罢了。

    把这个脉络一厘清,黄昏越发觉得压迫。

    这个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前功尽弃,而且自己还怪不得朱棣,因为朱棣只是在做他作为永乐大帝该做的事情。

    只能怪朱高炽,自信过头!

    话说回来,黄昏心中有点疑惑,朱高炽的能力,不至于出这个纰漏才是。

    有没有可能……

    是朱高炽故意漏出这个破绽的?

第五百三十七章 人皆有梦,青史书卷处留一名

    朱高炽为何要漏出这个破绽?

    可以猜测出来。

    因为一旦这个破绽被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抓住,肯定要趁机做局,而一旦朱高煦和黄昏两人破局之后,今后就被绑在了一起。

    至少在朝臣眼中是如此。

    黄昏苦笑。

    如果真是朱高炽故意漏了这个破绽,他会报复回去!

    我可以扶龙。

    但绝不可以被你利用。

    主动和被动,心境之差天壤之别。

    黄昏迅速对许吟说道:“你连夜去一趟,去看看杨溥现在去了何处,另外,去找一下赛哈智,让他利用关系网,去问一下负责押送胡汉苍父子的人是属于哪边的,回来有会关押在何处。”

    诏狱肯定不可能。

    毕竟是安南的王,大概率是软禁在国宾馆。

    不知道为什么,黄昏总觉得有人会拿安南的事情做文章,偏生自己当初确实没找朱棣询问过就把高贤宁落子安南了,如今成了个尾大不掉的隐患。

    许吟立即去忙。

    黄昏在书房里来回走动半晌,还是不够放心,出了院子,恰好看见绯春搀扶着妻子回来,立即一脸云淡风轻,柔声道:“你且歇着,我明日要出城几日,现在去西院那边早娑秋娜要几个人护卫。”

    徐妙锦颔首。

    笑容温婉。

    看着丈夫的背影消失在转角处,笑容消失,脸上涌出担心,“绯春,姑爷肯定遇着事了。”

    枕边人,哪能不熟悉。

    黄昏越是云淡风轻,越是心里有事,不表露出来,是不想让她担心而已。

    绯春眼里晶莹着,“是啊。”

    其实事情到了现在,她都不知道自己在倔强着什么,明明心里已经接受了姑爷,也愿意去当一个通房丫鬟了,可就是不愿意卖出那一步。

    是因为姑爷从不曾对她说过喜欢两个字?

    大概是罢。

    绯春虽然只是个丫鬟,但她还是有着属于她的倔强和骄傲。

    来到西院时,娑秋娜已经睡下。

    乌尔莎和卡西丽、穆罕穆拉等人嗑着瓜子聊着天,看见大官人来了,都是一副笑意,不知道大官人今夜要去谁的房间。

    貌似谁都愿意。

    那事嘛,女人反正不累,也不全对,至少卡西丽是很辛苦,但辛苦之中也有仙境般的享受,这个真没办法,卡西丽实在是太娇小了。

    何况大官人的天赋本来就很不错。

    她不痛才怪。

    出乎意料的是,却见大官人对一群家姬笑了笑,转身直奔娑秋娜的房间,这个时候娑秋娜已经沐浴完在房间里看书。

    不得不承认,娑秋娜对大明文化的痴迷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只要是书,无所不看。

    乌尔莎等面容僵滞,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见娑秋娜的尖叫声,已经书本拍在人身上落地的声音,乌尔莎等人面面相觑,然后会心一笑。

    管他俩呢!

    这大热天的,娑秋娜几乎是近乎光溜溜的在屋里看书。

    黄昏闯进去就看见一个白条条的东西。

    刺眼的很。

    然后耳膜差点被刺破,再然后就是一本书砸在了身上,也不气恼,更没有闭眼转身什么的,就这么看着手慌脚乱找薄被遮掩身躯的娑秋娜,笑说:“都摸过抱过,再看看也没什么,羞臊个什么。”

    咱俩都知根知底了。

    呃……不对。

    有点尴尬。

    娑秋娜应该是知根,但我不知底啊,那一次实在是太快了,才进门就投降了,毫无体验感可言。

    娑秋娜好不容易藏好,怒视黄昏,“不知道敲门?”

    黄昏淡定自若的抄着膀子,巅脚斜靠在门框上,笑眯眯的说:“咱俩这什么关系,敲门就生疏了,另外,我要是愿意,我是可以在这里睡觉的,我没这么做,只不过是尊重你而已,我在等你邀请我呢,所以你大可以放心,我不是禽兽,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禽兽起来不是人。”

    顿了一下,“你会知道的。”

    锦姐姐就知道。

    娑秋娜翻了个白眼,“超过一息都是病的那种禽兽?”

    黄昏一脸尴尬,“还能不能愉快的聊天?”

    娑秋娜噗嗤笑了。

    还是忍不住冒出了一句:“反正你在我这里,一直会有病。”只要我想,你别想在我这里找到任何巫山**的享受。

    当然,如果娑秋娜想,大官人也可以正常发挥。

    黄昏是来办正事的。

    咳嗽一声,“明日我要出城去接陛下回应天,我估摸着会有一些意外,所以我需要人,除了乌尔莎、卡西丽和穆罕穆拉,其余女子都得跟我出城去。”

    这就是睡了和没睡的差别。

    睡了的,那就是我黄昏的女人,自然不愿意让她们再去冒险。

    娑秋娜点头,“好,你可以滚了。”

    黄昏还真就滚了。

    如果换在以前,他大概还会有点想法,但如今的黄昏早已不是当年的黄昏,人,至于在得不到东西时才会对美好事物变得仰慕而疯狂。

    比如对金钱和美女。

    这是人所处阶层导致的,比如人到了一定的高度,其实对美女已经只剩下欣赏,真正能带给他们成就感的不是睡了多少个明星和嫩模,而是自己的事业能走到哪一步,不是为了钱,仅仅是为了那成就感,以及身为一个国家公民的责任感。

    还有一点,大概便是青史留名。

    不得不说,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再淡定的人,内心深处大概也有一个青史留名的梦想,而要在青史留名很难。

    说难听点,就黄昏所处的那个时代,除了京城那一批注定要在青史留名的大佬,商人之中能青史留名的,大概也就小马哥了,其他人还不一定能有那个资格。

    钱是一个标准,小马哥大概就是沈万三那个级别的。

    但更多的标准是他作为商人带来的时代意义,别的不说,就蚂蚁森林……虽然对比与国家治沙,蚂蚁森林做的其实很少,但它带来的舆论影响足够巨大。

    何况小马哥开创了电商时代。

    黄昏现在坐拥一切。

    只要他想,没有他得不到的——皇权除外。

    所以黄昏现在对娑秋娜真没多少**,他要做的是尽快打开局面,挣脱争储的漩涡,用更多的精力打造出一个远超历史上的大明帝国。

    如果可以,愿自己的名字一样,筑造出封建时代的黄昏落幕。

    至于爱情和睡美女?

    生活调剂而已。

第五百三十八章 最了解你的人才是最恐怖的敌人

    汉王府,烛影摇曳。

    朱高煦站在窗口,看着窗外的明月,听着院子里池塘中传来的蛙鸣,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就想起了辛弃疾那首词。

    两三点雨山前,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朱高煦善战。

    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英武如类永乐。

    但没人知道,朱高煦也喜欢诗词,不过喜欢的只有一个人。

    辛弃疾。

    喜欢辛弃疾的词也不多。

    最让朱高煦拍案叫绝的,还是那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如果不是当年父亲说过“勉之,世子多疾”。

    朱高煦不会这么快升腾起野望。

    靖难之初,他的念想便是父亲坐镇京畿,他自己率领大明千军万马,为大明打出一个煌煌盛世打出一个千年和平。

    至于争夺天子之位,他真没想过。

    老大是世子。

    何况历来有立储立长的说法,再悲观一点,靖难之初,朱高煦其实是抱着拼死一搏保留尊严的念想,根本没想过能有今天。

    哪里知道,老大竟然守住了北平。

    也没想到,父亲竟然屡屡借助天气,以微弱兵力不断进击,最后竟然走入了应天城,取代朱允炆成了这天下共主。

    于是野望便渐渐滋生。

    再加上靖难武将为了自身利益,纷纷依附于他,在这样去情况下,朱高煦就算不想去争夺天子,也必须得去争夺天子。

    正如此刻在他书房里的三人,如果最后是老大当了天子,这三人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也许朱高煦大概是贬到地方当一个废王,但这三人会死,包括他们身后的家族。

    三人是淇国公丘福,后军都督府左都督、驸马王宁,还有一个叫靳荣。

    靳荣曾是后军一名指挥。

    后调任经历司经历。

    今年通过朱高煦的操作,靳荣已经从经历司调至京营担任兴武卫指挥使,兴武卫和鹰扬卫一样,都是后军都督府下辖兵力中的精锐。

    丘福和朱高煦是从东宫一起回来的。

    靳荣是刚到。

    靳荣带来了一个消息,让朱高煦忧心万分:太子在东宫宴请了众臣之后,竟然悄无声息的出了东宫去拜访黄昏。

    联想到父皇还有几百里地便要抵达应天,朱高煦有些吃不住老大这是要做什么。

    靳荣看着汉王朱高燧的背影,沉吟了许久,才道:“如果我没猜错,太子殿下这一次去,大概是想把黄昏和他绑在一起,所以才会这么轻易的被我们的人发现,这是他故意漏出的破绽。”

    丘福有些不解,想问,却被驸马王宁摇头阻止。

    王宁了解靳荣。

    靳荣打仗是有一些能耐,而且有名将潜质,但他的谋略和眼光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靳荣为了攀附上朱高煦这条线,这几年只做了一件事:钻研黄昏。

    那句比黄昏还了解黄昏的话,绝非说说而已。

    朱高煦回身,“所以以靳指挥看来,我们不应该利用这件事,来让老大吃一点苦头?”

    这个机会很好。

    不管是朱高炽有意的也好,无意的也好,可以同时打击到朱高炽和黄昏,朱高煦真心有点不愿意放弃这天赐良机。

    就算是朱高炽的谋略,但只要自己这边做得好了,一样可以让老大吃不了兜着走。

    让他自搬石头砸脚!

    靳荣摇头,“微臣没有这个意思,微臣的意思,我们要抓住殿下的这个心思,这一次用尽一切手段对付黄昏,而不是对付大殿下。”

    朱高煦不解,“为何?”

    靳荣笑道:“太子殿下的目的是为了拉拢黄昏,但要是黄昏因为这件事被贬甚至被杀头,那么其他有心依附太子殿下的臣子会怎么想?他们会认为太子殿下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谋臣的利益,今天是黄昏,明天下一个会是谁?东宫属官人人自危,这一着棋叫杀人诛心!”

    朱高煦振奋起来。

    他没想到这么深远,他想将老大赶出东宫,也想弄死黄昏,既然有机会,为什么不去操作,舔了舔嘴唇,“我们怎么操作?”

    靳荣看向王宁。

    王宁看向丘福。

    丘福点点头,“你们商量了就行,需要我的地方,我自会尽力。”

    靳荣立即笑道:“如此甚好,如今张辅押送着胡汉苍父子在归来京畿的路上,等他归来,陛下也已经到了应天,到时候张辅将和他父亲张玉一样,有可能封爵国公,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弄清楚张辅是站在谁那边的。”

    丘福想了想,“立场比较含糊,好像从没就储君位置发表过言论。”

    靳荣摸着下颔,略微沉吟,“倒也无妨,还请丘国公出面,让张辅睁一眼闭一眼,然后由汉王殿下的人去找胡汉苍父子聊一下高贤宁和黎利的事情。”

    朱高煦不解,“怎么又扯到高贤宁和黎利了?”

    靳荣叹道:“有时候我都在怀疑黄昏非人,他提前让高贤宁去和黎利在安南布局,似乎早就算到了胡汉苍父子的下场,如果高贤宁能让安南彻底归拢于我大明疆域,而高贤宁作为最早去安南的人,很可能最后会像云南的沐家一样,成为安南的土王爷,如果我没猜错,黄昏走这一步棋,前进一步有进取吴哥王朝、八百大甸等国度之意,后退一步,则是他自己在仕途上失败的退路!”

    朱高煦、丘福和王宁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他有反意?!”

    靳荣摇头,“不会,以黄昏的思维,不可能看不出来,就算他权势再高,咱们大明也没有让他篡位的土壤,他不会造反,他这一步棋应该是想着以后功高盖主,陛下会杀他,所以提前给他自己留了退路。”

    朱高煦有点不信。

    你又不是黄昏肚子里的蛔虫,怎么能知道得这么清楚,何况你说天底下你是最了解黄昏的人,但这话是你说的,没人真的当真。

    靳荣没理睬朱高煦的疑惑,继续说道:“所以我们要把黄昏这步棋废了,同时还要利用他这步棋,揭发他的狼子野心,没有反意?不是他想不想的问题,是陛下有没有这个猜忌的问题!”

    丘福懂了,“我会去找张辅。”

    朱高煦也懂了,“我会让人去和胡汉苍父子沟通,人嘛,哪有不怕死的,只要胡汉苍父子愿意配合,我保他俩不死!”

    又问道:“关于今夜太子去黄昏府邸的事情,我们就没有点布局?”

    靳荣笑了,“当然有,而且要快!”

    必须抢在黄昏前面。

    以靳荣对黄昏的理解,今夜太子朱高炽夜访黄府后,不论黄昏有没有察觉到朱高炽的行踪暴露,黄昏都不会冒险,他肯定要出城去迎驾,然后先一步给陛下打预防针说太子夜访的事情,估摸着还会有正当理由。

    所以先下手为强!

第五百三十九章 官场烽烟断不尽!

    朱高煦若有所思,“你是说,我们抢先去父皇面前说太子夜访黄府,如果黄昏再去父皇面前说这个事,父皇就会存在先入为主的思想,认为黄昏是在狡辩,而我们要是去慢了,黄昏先说,父皇认为他是在坦白而会更觉得忠心,我们再去说,那就属于挑拨了?”

    靳荣颔首,“确实如此!”

    有一说一,朱高煦其实也不笨,只是有时候想法比较偏激。

    朱高煦想了想,“那谁去?”

    丘福、王宁和靳荣同时看向他,当然只有你去。

    朱高煦讶然,“我去?”

    王宁笑道:“殿下接近一年没见陛下,作为他的皇子,您想念陛下为甚,出城个几百里去迎接陛下,人之常情嘛。”

    这个时候不表现孝顺,什么时候表现。

    关键是你来这么一出,而且是快马加鞭,一个想念父亲的孝顺儿子形象跃然纸上,太子若是在接驾的时候出什么纰漏,两相一对比,谁是亲儿子一目了然,虽然无法用这件事来废储,但细水长流。

    这样的事情日积月累多了,没准哪天一个小细节,就压垮了最后一根稻草。

    朱高煦揉了揉额头,“现在也出不了城啊?”

    靳荣笑道:“明天还来得及。”

    朱高煦摇头,“如果你对黄昏的了解真的如你所说,黄昏明日肯定也会一大早出城去迎接父皇,只怕无法赶在他前面。”

    丘福哈哈一笑,“殿下,您是马背上长大的,黄昏一介读书人,骑马能超过您?这且不说,我们还可以想办法拖住黄昏。”

    王宁颔首,“神机营指挥使郑亨回来了。”

    看向丘福。

    丘福哪会不懂,“那这个好办,明日我一大早就把丘福请到五军都督府商议军事,既然黄昏是中军指挥,也理应出席,拖他个一日半日还是没问题的。”

    朱高煦大喜,眉头一转,“那老三那边,不通知他配合一下?”

    靳荣冷笑一声,“三殿下看热闹,等着捡落地桃子呐,就不要奢望了,不过倒是要提防一下,给三殿下出谋划策的人中,顾晟大概没有这个本事,胡永兴有,但不至于让三殿下如此稳得住,应该还有一个高人,这个事不得不防一下。”

    朱高煦颔首,“确实要盯一下老三了。”

    可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最后自己把老大从东宫里赶出来,结果却是老三住进了东宫,那到时候我朱高煦还不如找块豆腐一头撞死了事。

    ……

    ……

    赵王府,顾晟和王射成都不在,只有胡永兴。

    朱高燧喝着酒,惬意的很。

    胡永兴进来后陪坐在下侧。

    朱高燧夹了颗花生米在嘴里,嘎嘣脆——花生是元末明初从海外传入,很快风靡起来,炒了之后下酒,感觉超好。

    胡永兴咽了咽口水。

    朱高燧没喊他吃,他也不敢动。

    朱高燧看在眼里,心里暗暗好笑,看来胡永兴确实饿了,于是笑道:“那不等顾晟了,咱们先吃着吧,反正也就是一顿宵夜而已。”

    胡永兴还是端得清轻重,“等等吧。”

    王射成来不了。

    钦天监不比一般地方,一般入夜之后反而会忙碌一阵,更是很难出来。

    说曹操曹操就到。

    顾晟到了。

    毕竟都是赵王府属官,来的很快。

    于是丫鬟迅速端上小菜和一只烧鸡,又捧了酒水上来,这才退到门外,朱高燧招呼了两人,带头吃了起来,边吃边道:“老大是真小气,明明是庆功宴,却还不如我王府寻常一餐。”

    胡永兴叹了口气,“大殿下节俭啊。”

    会是个明君。

    可惜,大殿下看不上自己,要不然自己现在也该是东宫属官了,将来没准也可能像杨溥一样,成为那朝堂权臣。

    顾晟脸上始终带着和蔼可亲的笑意,话语却很讽刺,“也就装模作样赚人心而已。”

    朱高燧大笑,“这一句深得我心。”

    放下筷子,“刚才又消息来报,老大在东宫宴请之后,又连夜去拜访了黄昏,带着杨溥一起,我估摸着这事老而也知晓了,你们二位怎么看?”

    顾晟想都不想,也没放下筷子,嘴里嚼着烧鸡肉,“等陛下抵京,就此事让御史台那边的自己人弹劾太子殿下即可!”

    胡永兴也合礼节的放下筷子,轻声道:“不妥,现在太子殿下在东宫,最急的应该是二殿下,发生了太子夜访权臣的事情,二殿下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这事我们就假装不知道,让二殿下去布局,另外我还有个疑惑,太子殿下能入主东宫,绝非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我认为太子殿下一定是在韬光隐晦,他肯定有我们不知道的力量,既然是这样,为何他夜访黄府的事情会被发觉?这似乎有点不合理。”

    朱高燧笑道:“如果王射成在这里,他大概也会这么说。”

    不过王射成一般说话很少。

    大部分时间都是胡永兴在分析局势,然后王射成一言九鼎,而王射成若是不赞同胡永兴的话,大家也会重新商讨。

    王射成才是自己幕僚的核心。

    顾晟官职最高,但却是最若的那个人,不过有一点好,顾晟对自己绝对忠心,可以怀疑王射成,也可以怀疑胡永兴,但绝对不用怀疑顾晟。

    当然,朱高燧最怀疑的人还是胡永兴,毕竟胡永兴最早是要去投靠老大的,只不过老大那边人才太多,才没看上胡永兴。

    鬼知道会不会老大用的一出反间计。

    胡永兴颔首,“所以这个事我们要分析一下太子殿下的用意,我认为他是为了把黄昏和他绑到一起,二殿下那边的行动只怕会遂了他的意,除非二殿下那边能用安南高贤宁的事情来做文章,要不然这件事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朱高燧点头,“说重点,我们应该怎么办?”

    胡永兴思忖半晌,“明日殿下去一趟五军都督府,看看是否有人去接触大胜归来的张辅,如果有,搞不好这一两个月应天会很热闹,如果没有,那就说明二殿下也没办法破太子殿下这个局,索性不动,免得黄昏真被太子殿下绑到一起。”

    朱高燧嗯嗯颔首,问顾晟,“你认为呢?”

    顾晟放下酒杯,“殿下决定就好,我认为老胡说的没错。”

    朱高燧暗暗叹气。

    顾晟果然还是差了些谋略,无妨,有胡永兴和王射成在,顾晟嘛,作为王府长史,万一以后出事了,用他去背锅就好。

    胡永兴忽然道:“我们去安南的人应该就在这几日回来了,到时候摸清楚了高贤宁在安南那边的动作,哪怕是二殿下不发难,我们也可以拿此事作文章,另外,我认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陛下会对付东宫属官的。”

    原因很简单。

    因为东宫属官大多都是建文旧臣!

    所以可以推测出陛下的心理:感情坏人是老子在做,好人全让你朱高炽来做了?

    尽管东宫属官是朱棣选的。

    但朱棣肯定没想到,朱高炽能这么快让大部分东宫属官忠心于他。

    朱高燧目光森然,杀意隐隐,“咱们和老二的看法不同,我们认为黄昏是绝对支持老大的,所以我们现在让老二去对付老大,我们则要趁着父皇回京全力收拾黄昏,如何?”

    胡永兴想了想,“善!”

    这是官场,而且涉及到未来天子帝位,只要朱高炽一日没登基,那么官场烽烟就一日断不尽!

第五百四十章 张良计,过墙梯

    宫禁早已关闭。

    朱高炽没有回东宫,动静太大,容易被抓着把柄,身后的黑暗里传出一声哨响,朱高炽松了口气,对身畔的杨溥道:“这一次是真的把尾巴全部斩断了。”

    君王一步平安,匹夫十万青血。

    就朱高炽今夜夜访黄府,为了某些目的,也为了保护太子的安危,死在暗处的人,至少也有双手之数,只不过历史不会记着他们的名字,更不会记住他们的容颜。

    世道如此。

    在光明照射不到的地方,在世人目光不可及的地方,有黑暗,也有英雄,皆默默无声。

    杨溥略有担忧,“上策是以退为进,被黄指挥否决了,中策是引蛇出洞,但如此一来就把黄指挥拉入了漩涡,微臣担心他会对陛下有微词。”

    朱高炽缓步而行,目标竟是杨溥的宅邸方向。

    闻言叹了口气,“如果这一次能够尘埃落定,我到黄昏府邸负荆请罪,并着重礼赔罪,如果他不接受,另有要求,只要不违背原则,我都可以答应。”

    杨溥苦笑了一声,“万一这一次依然不能尘埃落定呢?”

    朱高炽也微微苦笑,“我会想办法把黄昏从这团漩涡中摘出来,像他这样一心为着大明的亿万黎民的人,真的不多。”

    杨溥深以为然,“虽未及冠,已有名臣之风,微臣有预感,黄昏此子,必将和陛下、殿下一起,在这大明国祚青史中,成为最耀眼的君臣之名。”

    朱高炽眼睛一亮,“好像再有两三个月,黄昏要及冠了?”

    杨溥颔首,“确实。”

    及冠是件大事,以黄昏的身份和地位,黄观远在顺天,那么黄昏的及冠礼很可能是陛下吩咐太子操持,说不准陛下会亲自主持及冠礼。

    这是何等的荣耀。

    古往今来,臣子能做到这种地步的,少之又少。

    但杨溥现在没心思去想这些,深深叹了口气,“殿下这一次做局就算让汉王和赵王吃瘪,可您面对的局势,十年之内,绝对不会好转。”

    他太清楚原因了。

    朱高炽也清楚,苦笑着说了句又能怎样,有贤才,我当然要重用,也要保护你们啊。

    为什么处境不好?

    一则是自己的形象,确实不讨父皇欢喜,通俗点来说,没有帝王之相,给父皇丢脸了,所以父皇不喜欢自己。

    这能怪我吗?

    还不是小时候那一场病。

    二则么朝中支持朱高炽的臣子大多是文臣,而文臣之中又大部分都是建文旧臣,远的不说,杨溥、杨士奇、黄淮等人,哪个不是从建文朝走过来的。

    要不是因为这些人确实能力出众,要不是父皇开的科举选中的人才还没培养起来,朝堂之上这些建文旧臣一个也别想被重用。

    有一说一,父皇在这方面还是很大度,至少目前还是很信任大部分的臣子。

    可你们这些建文旧臣依附太子,朱棣就不高兴了。

    所以这个局面就注定了太子要一直被朱棣针对,而朱高炽也知道杨溥等人的能力,绝不会因为被针对,也不会因为他们是建文旧臣就疏远他们。

    朝堂培养一个治国人才不容易。

    眼看杨溥府邸在望,朱高炽想了想,对杨浦道:“等下着人去把今夜详情告知杨荣,让他早做准备,免得到时候出了点意外,我们反而措手不及。”

    杨溥颔首,“殿下还不信过他?”

    朱高炽哈哈一笑。

    父皇不喜欢自己,老二和老三想法设法要把自己赶出东宫,又能怎样?

    我有朝臣的支持!

    而且我还有个好儿子。

    ……

    ……

    一大早,黄昏起床洗漱吃了早饭,准备出城去迎接朱棣圣驾。

    刚出门,就发现有士卒匆忙而来。

    说淇国公在五军都督府等着黄指挥,关于神机营的事情,要和侯爷郑亨和黄指挥商讨,还请即刻前往五军都督府。

    黄昏闻言暗暗叫苦。

    不用猜,这肯定是朱高煦的意思,把自己拖在应天,而朱高煦的人却可以立即出发离开京畿,去半途迎接朱棣,顺便告朱高炽一状。

    说不准会是朱高煦亲自去。

    然而自己没有办法去拒绝。

    官职决定了自己只能听命去往五军都督府。

    对那士卒说让他稍等。

    回到府邸,找到许吟,让许吟去一趟南镇抚司。

    同时把今日本来要跟随自己去迎接圣驾的几个西域女子喊到一起,又让人去叫来穆罕穆拉,交代穆罕穆拉率队去走一趟,带着上官紫霞、慕容青梅、欧阳热巴、司徒娜扎等女子死士,离开应天,去截杀朱高煦的人。

    毕竟不敢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南镇抚司身上,万一朱高煦完美应付了赛哈智而出城去迎接朱棣,自己就会陷入被动。

    所以要做应对,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如果朱高煦是派人去迎接朱棣的圣驾,穆罕穆拉率人直接截杀。

    如果是朱高煦亲自去迎驾,那就按兵不动。

    皇子还是杀不得的。

    安排好这一切,黄昏这才去往五军都督府,和他预料的一样,在丘福的公事房里,丘福面容平和的和黄昏说了些许事,看黄昏屡次想告辞,丘福又说郑亨还没来,来了再议正事。

    郑亨直到晌午才来。

    然后三个人就在五军都督府讨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眼看将要吃午饭了,丘福暗想着二殿下应该离城数十里了,差不多可以放黄昏离开。

    黄昏脱身以后,不敢怠慢,急忙回府,带着许吟马不停蹄的出城。

    却在城门外意外的看见一个人。

    朱高煦!

    汉王殿下一脸黑线,显然也遭遇了不爽的事情,他今日正准备出发去迎驾,却不想赛哈智率领南镇抚司缇骑找上门,说北镇抚司有人渎职,牵扯到了汉王殿下,还请殿下配合一下调查。

    关系到锦衣卫,朱高煦也无可奈何。

    不过看见黄昏也这会儿才出城,朱高煦松了口气,旋即脸上露出一股兴奋神色,扬了扬马鞭,“黄指挥,可曾骑马纵横过?”

    现在好了。

    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看谁跑得快。

    我朱高煦会输给你一个读书人?

    笑话了。

第五百四十一章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黄昏斜乜了一眼意气风华的汉王殿下。

    有点虚。

    骑马这玩意儿,自己好不容易才学会,真要和朱高煦来比实力,大概是输得底裤都没有,有句话叫做“大多人对职业的能力一无所知”。

    朱高煦骁勇善战,骑术必然绝佳。

    眼咕噜一转,皮笑肉不笑,“无妨,我就算没有殿下快也不一定会在殿下后面,须知我敢去五军都督府,就有把握赶在殿下前面。”

    说完带着一众人纵马而去。

    朱高煦不急,看着黄昏等人远去,才哈哈一笑,“让你半个时辰又若何!”

    同样的战马,换不同的人骑乘,就能达到不同的速度,战马也可能坚持不同的时间,这其中的一些细节,非长久纵横马背的人不知。

    比如奔马疾驰时,骑士应该怎样坐在马背上,比如什么路段费马什么路段可以让战马撒蹄子狂奔,都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断定出来。

    半个时辰后,朱高煦一马当先,一骑绝尘而去。

    后面的护卫急忙跟上。

    但他做梦也没想到,在他刚离开后,从另外一个方向,黄昏又骑着马溜达着到了城门,然后悠哉的回家去了。

    黄昏有自知之明。

    既然朱高煦亲自去见朱棣,自己怎么都不可能赶在朱高煦前面,还不如愉快的认输,然后回家去筹谋布局解决问题。

    他倒是回家享受生活了,朱高煦却苦逼的发现,自己跑了一天也没见着黄昏,暗暗吃惊,他不相信黄昏的骑术比他更好。

    他现在怀疑黄昏找到了一条近道。

    于是越发不敢松懈。

    在迎接到圣驾之时,朱高煦已经一天一夜没合过眼,活生生的累成了狗。

    圣驾继续南下。

    皇辇之中,朱棣阴沉着脸,大破安南的好心情消失殆尽,哪怕是车辇四周堆放了大量冰块,朱棣也觉得浑身燥热。

    心烦。

    二儿子昨天疾奔两三百里来迎圣驾,朱棣很高兴。

    觉得孩子孝顺。

    陪同朱棣一同南下的徐皇后更是心疼万分,总觉得老二这一趟跑下来瘦了好多,一家人三口晚上在驿站吃了顿团圆饭。

    本是快乐开心的事情,儿子吃着吃着却痛苦流涕。

    徐皇后急忙问他怎么了。

    老二却摇头不说。

    直到朱棣连番追问,老二才说太子登基父皇去了顺天后,太子可能是担心他的东宫位置,不仅平日里百般刁难,甚至让拥护太子的群臣想法设法的要削减他和老三的护卫,就差没有把手伸进五军都督府了。

    言下之意,太子在应天越权了。

    说的是就差没把手伸进五军都督府,那是老二看得见的地方,只怕在老二看不见的地方,天子已经在染指军事权力了。

    朱棣岂能不怒。

    太子兼国理政可以,但文武除拜、四夷朝贡、兵马调发这三件至高权力,朱棣千叮咛万嘱咐,让老大绝对不要染指,如今看来,老大并不听话。

    朱棣岂能不怒。

    而且老二无意之中还说了一件事。

    张辅和沐晟大破安南之后,张辅押送胡汉苍父子回国,还在路上,沐晟因为要早些回云南,所以先一步到应天述职。

    在沐晟回到应天后,老大竟然在东宫宴请沐晟。

    沐晟是谁?

    云南的土皇帝——尽管朱棣不愿意承认,也不得不承认,大明对云南的掌控,几乎都是沐晟一己之力,要不是沐晟对大明忠心耿耿,朱棣早就对沐家下手了。

    如此重要的帝国官员,老大你竟然敢在东宫宴请。

    这不是要拉拢沐晟?

    有沐晟支持,老大的狼子野心就可以肆无忌惮,因为他就算输了,也可以退到云南去,若是赢了,老子屁股还没坐热乎的天子帝位,岂非要拱手让老大去坐?

    朱棣岂能不怒。

    也便罢了,毕竟老大兼国理政,沐晟从安南大胜归来,作为太子代表大明宴请慰问沐晟,也可以理解,但老二还隐晦说过一事。

    老大宴请的人还有黄昏,而黄昏并无出席。

    但宴席之后,老大竟然连夜离开东宫,亲自到黄昏府邸去拜访这位宠臣,至于说了什么无从得知,再联系盐官镇发生的一切事情,朱棣幡然醒悟。

    原来黄昏这小子一直在扶龙老大!

    自己竟然还不知道,被他蒙在鼓里这么久,不可忍。

    这是欺君。

    太子有东宫属官,有群臣拥护,再加上黄昏这个宠臣支持,难怪二儿子吃饭吃着吃着就痛哭流涕,朱棣已经可以想见老二和老三这些日子过的有多惨。

    偏生二儿子还很懂事。

    哭罢竟然说父皇您千万别责怪大哥,他也是为了咱们大明的江山长久,只要他能安心的治理好国政,孩儿受些委屈也无妨,总有一天大哥会明白他这个弟弟的苦心,那一天大哥在国内章政治策,孩儿纵马驰骋关外,那一天的大明一定会无比繁荣。

    瞧瞧,瞧瞧。

    这才是兄弟该有的样子。

    老二如此识大体,老大你又是怎么做的?

    你竟然还在担心老二会抢你的位置。

    你不羞耻么!

    朱棣是真的怒了。

    当下这个状况,废储重立有些不现实,但朱棣打算敲打一番老大,如果老大以后还是执迷不悟,那就让他滚蛋。

    当不好储君?

    让老二来当。

    何况安南之战,朱棣看到了黄昏曾经描绘过的弘大蓝图,正是需要老二这种有热情有能力的开疆君王来继承老子的宏图大业,才能让大明更辉煌。

    至于黄昏……

    也该敲打。

    他是不是已经忘记了一件事情:他是永乐的臣子,不是东宫的臣子。

    当然,朱棣不是那种片面之人。

    他昨夜很好的掩饰了情绪,等回到应天后看情况再定,如果老二说谎,那就敲打老二,让他滚到藩地去,如果老二没说谎……那老大就准备挨训罢。

    正思绪间,被朱棣撵到车辇外的狗儿传来声音,“陛下,娘娘想见您。”

    朱棣嗯了声。

    车辇停下,片刻后徐皇后等车,继续前行。

    徐皇后上车后给自家夫君倒了杯茶,柔声道:“有些事我这个当皇后的不能说,不过这终究是咱自家的事情,老大做得过分,陛下您这次回去后敲打一下就行,也别寒了这孩子的心,他的初衷也是为了陛下的江山。”

    朱棣微微颔首。

    妻子就这点好:三个孩子之间,永远一碗水端平,甚至更偏向老大一点,毕竟都是亲生骨肉,而老大又是那幅模样,当娘的哪会不心疼。

    可妻子只是母亲的身份,而自己在父亲之后,还有君王身份的约束。

    考虑的更多。

    轻声道:“你别担心,不论这三孩子做得再错,终究是我的血肉,我连大哥的儿子们都能容忍,还容不下自己儿子?”

    朱允熥等人现在不一样在凤阳府活得好好的?

    徐皇后这才放下心来。

    她知道夫君喜欢老二,昨夜听老二那么一哭诉,真怕夫君回到应天就把老大给废黜了,就老大那身子骨,突兀遭遇这种事,只怕会出大问题。

    手心手背都是肉,徐皇后也不愿意看见这种人伦惨剧在面前上演。

    忽然捂住心口咳嗽了几声。

    朱棣心中一紧,急忙起身帮妻子顺气,温声道:“你这身子骨近来越来越差,以后就别去管老大老二他们的事情了,为夫心里有数,绝不会让他们手足相残。”

    徐皇后气色确实有些差,到顺天养了近一年时间,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一些。

    肋下时常一阵阵的痛。

    吃了很多中药不见效果,御医也束手无策。

第五百四十二章 喜当爹,龙凤胎!

    听到夫君如此说,徐皇后放心了许多。

    昨夜老二哭诉后,徐皇后心疼老二。

    但她也怕。

    怕夫君雷霆震怒之下,把老大罢黜,以老大那身体那熬得了这种晴天霹雳,所以她今日是想让夫君就算要换储,也要慢慢来,给老大一些适应时间。

    另外……徐皇后其实挺喜欢大儿媳妇。

    操心完了自家儿子,又操心起血肉手足来,徐皇后顺气之后,声音孱弱了些,“按照时间来算,三妹是不是要生产了?”

    朱棣心里雪亮。

    妻子这是在为黄昏求情,毕竟这事一旦闹大,黄昏完全有可能被砍掉脑袋,到时候徐妙锦就孤儿寡母一个,后半生极其凄凉。

    忍不住暗暗叹息。

    妻子心好。

    有这样的女子为一国之母,是大明之福。

    笑道:“大概是要生了,从应天这边传到顺天的消息,约莫可能是个双胞胎,你又要当姨母了,丑话说在前面啊,黄昏那小子有钱,你可别胡乱赏赐。”

    徐皇后笑乐,“谨遵圣谕。”

    朱棣也笑了。

    心里却深深的叹了口气,黄昏这个人对大明的影响太大了,但偏生自己又不愿意杀他,除非真到了不得已的那一日。

    还有多久?

    十年,二十年?

    谁知道呢。

    反正按照这个局势发展下去,自己百年之前,必定得让黄昏和自己一起下去,要不然这大明国祚不改姓黄,朕的继位者也将成为傀儡。

    永乐大帝岂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

    黄昏此子,也可留给继位者竖帝威。

    南下。

    一场盛大的迎驾仪式,整个应天朝堂皆出城迎天子,朱高炽甚至出城三十里恭迎朱棣,让朱棣心头怒意微微少了些。

    老大还算懂事。

    但朱棣依然没给朱高炽好脸色,迎面第一句就是“你这个太子要不要再权兼了五军都督府的所有左都督?”。

    吓得朱高炽当场就跪下了,口说儿臣不敢。

    朱棣冷哼一声。

    在回城期间路过跪拜群臣时,讶然发现少了个人,示意狗儿,狗儿立即懂了,找到太子朱高炽如此这般疑问,急忙返回,小声道:“陛下,黄指挥夫人似乎快要临盆了,所以他没来迎驾。”

    朱棣嗯了声。

    也罢。

    人之常情,天子虽大,但黄昏将为人父,可以理解。

    徐妙锦确实要临盆了。

    数个御医在主院的院子里待命,不仅如此,黄昏还找了好几个和妻子血型一样的人——大明当下没有科学输血的方法,不过黄昏用的土办法。

    取一块清洁玻片,用笔划上记号,用针取徐妙锦一滴血,再取测试人一滴血,一起滴在玻璃片上,用牙签搅拌,静置室温下10—15min后,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其实就是滴血法。

    因为黄昏没办法弄到标准血清,只能从简。

    只要是和徐妙锦的血液搅拌后发生凝聚反应的,说明血型不对,会发生输血反应,相反,若是不凝聚,则有可能血型一样。

    没办法,黄昏只能赌。

    总比什么措施都不做的好,一旦发生产后大出血,也能赌一把,而且准备了好几个人,一旦出现输血反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为此徐膺绪被他喊了过来,徐家四妹也被喊了来。

    都是同胞,血型相同的概率极大。

    但是黄昏还是担心,因为徐妙锦的生母是贾氏,和徐膺绪、徐家四妹的生母不是一个人,血型相同的概率也不大。

    不过测试之后还是放心许多,他俩的血和徐妙锦的血可以相融,并且没有凝聚现象。

    整个黄府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所有人都压抑得不敢说话,尤其是看见如热锅蚂蚁的黄昏后,就连吴溥都不知道说什么安慰好,没办法,当下这个社会,生孩子确实很危险的事情。

    安静的黄府之中,只有徐妙锦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已经大半日了。

    还是没生下来。

    产房里的产婆是整个京畿最出名的,甚至连宫中的产婆都在,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帮助徐妙锦生产,而院外等候的全是宫中御医。

    这阵容已经和宫中妃子临盆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黄昏坐立不安。

    生产并不可怕,他经历过,但没在大明经历过,最主要的一点他太明白封建时代生产的危险了,哪像后世各种安全措施可以保证母子平安。

    妻子撕心裂肺的苦寒像刀一样剐着的他的心。

    也剐着旁人的心。

    绯春还好,陪着姑爷,听到小姐的声音,她默默的祈祷着,只希望小姐母子平安,如果可以,她甚至愿意自己去替代小姐。

    但西院里的人就不一样了。

    娑秋娜听到主院那边传来的已经嘶哑了的哭声,脸都白了。

    问身边的乌尔莎,“生孩子这么可怕?”

    从不失态的夫人都这样了,换成其他女子,还不知是何等的丑态百出。

    乌尔莎也脸有戚戚,“好像很痛?”

    又道:“一个小孩就算四斤——”比了一下,“这么大一团?”

    娑秋娜看着她的手,哆嗦了一下。

    那么大一个孩子,却要从女人的身体里爬出来,而作为女人,太清楚自己身体的状况了,别说那么大一个孩子,就那事儿的时候,不见卡西丽也痛得死去活来。

    大官人那点点肉,半斤也不到啊。

    生个孩子可是好几斤,别这孩子还没出世,人都被撑死了啊。

    实在是太可怕了。

    娑秋娜嘀咕着说那我以后打死也不生小孩子了,乌尔莎也附和,不生了不生了,再爱一个男人也不要给他生孩子了。

    因为紧张,又因为无事可做跑到西院来找人聊天的吴李氏进门就听见两个女人说这些事,忍不住扑哧一声乐了,“你们吓什么吓,生孩子哪有那么可怕,妙锦是因为双胞胎,所以很难,一般情况下都没这么痛的,生孩子的时候你们的胯都会变大的,何况还有血水润滑之类的,想多了。”

    话音刚落,徐妙锦的嘶喊声倏然消失,旋即倏然响起一声响亮的啼哭。

    娑秋娜和乌尔莎唰的一下站了起来。

    刚从主院过来的吴李氏转身就跑——有产婆在,她帮不上忙,但生下来了她就有很多事情要做了,绯春什么都不懂,都得靠吴李氏来操持。

    主院那边一声未停,一声又起。

    中气十足。

    娑秋娜撇嘴,语气有点酸,“还真是个双胞胎啊!”

    乌尔莎砸吧着眼睛,满脸笑意,“真好。”

    大官人有后了。

    ……

    ……

    主院里,一位产婆顾不得清洗双手,立即出门,对站起来翘首以盼的大官人笑道:“恭喜大官人贺喜大官人,母子平安,是对龙凤胎!”

    黄昏啊了一声,心中竟然出奇的平静,没有喜极而泣,甚至有点想笑。

    当爹了。

    还是罕见的龙凤胎!

第五百四十三章 安南已是永乐盘中餐!

    黄府忙碌了一整夜。

    张灯挂彩。

    在黄昏的示意下,所有的御医、产婆临走之前,都拿了一封超级红包,足以媲美他们几个月的薪俸,这让一众专业人士由衷的对大官人产生了好感。

    黄府这地方,硬是来得!

    也不知道黄府什么时候还会有这样的喜事,下一次不给赏赐也心甘情愿来帮忙。

    徐妙锦虚弱至极,生产后就沉沉的睡了过去,两个小娃也有专业人士照顾——在生产之前,就早早的请好了奶娘。

    奶娘的意思,不是帮忙带娃,是真的奶娘。

    喂奶。

    有的孕妇奶水多,一个孩子吃不完,而大户人家的孕妇有些不愿意喂哺乳,又或者奶水少,于是就去外面请奶娘回来,双赢。

    奶水多的孕妇涨奶也是很痛苦的事情,如果能解决还能有钱拿,何乐不为,而且因为此事还能和大户人家攀上关系,也是好事。

    所以奶娘这个行业其实很不错。

    等产婆和绯春、吴李氏给徐妙锦换了衣服,待她沉沉睡去后,黄昏和徐膺绪、徐家四妹以及徐膺绪和徐辉祖的妻子一起去看了,确定没有什么事后,一众人聚集在主院里,七嘴八舌的说着后面的琐碎事。

    黄昏每一句话都听在了心里。

    他现在有点担心。

    古代小孩子的成活率实在是太低了,哪怕是天家皇室,夭折的也极多,所以他不敢怠慢,深恐自己这个父亲做的不合格。

    母子皆无事,那么输血的那一套设备可以暂时毁掉。

    这套设备是紧急做出来的,之前没考虑到,也就是临盆之前,黄昏才急忙去做,以他的条件,当然不会用竹子来做输血管。

    让老李工坊那边技术最好的师傅,吹出来的毛细玻璃管,甚至还制作了个简陋的缓流器,免得血液直奔脉络,对身体损伤大而且无法控制流速。

    至于输液针,不敢用玻璃,怕断在肉里面。

    老老实实的用竹子。

    没办法,这个时代只有这个科技,一念及此,黄昏就觉得还是得尽早研制一套输液的设备出来,而且还得弄清楚自家这些人的血型。

    以防万一。

    黄昏几乎后半夜才睡,却辗转难眠,一男一女龙凤胎,取个什么名字好,昨几日朱棣已经抵京了,为何没有丝毫动静……思绪很多,也很乱。

    天色未明,黄昏又一骨碌爬起来,守在妻子床前。

    他要确保妻子睁开眼看见的第一个人就是最爱她的人,而且这段时间必须要全心全意的将注意力放在妻子身上。

    封建时代一样有产后郁抑症!

    ……

    ……

    天色阴沉。

    乌云笼盖四野,眼看将有一场瓢泼大雨,天地之间漆黑如夜,走在路上视线都看不太远,皇城之中乾清殿里,在朱棣示意下,光明神器运转,光明如故。

    朱棣着黄袍,大马金刀。

    狗儿亦是盛装。

    就连守卫在乾清殿内外的护卫,也全部换了崭新制服,尤其是站在殿外今日当值的北镇抚司锦衣卫缇骑,飞鱼服绣春刀,神采飞扬,大明昭彰气质睥睨天下。

    少时,五六名士卒押送着两人来到乾清殿。

    一老一少。

    老者已耄耋之年,垂垂朽矣,或许近来经历了太多事,精气神走没了,整个人干瘪了下去,身上再也找不着一域之王的霸气。

    曾经的安南之王,胡一元。

    少者三十五六,本就清瘦,又留了胡须,更显清瘦,加上近来担心害怕,越发消瘦,稍不注意看见,还以为是僵尸。

    身上也没了精气神。

    毕竟阶下囚,不知道前路如何,担惊害怕之余,恐惧死亡。

    他是胡汉苍。

    父子俩被押送到乾清殿路上,看着这大明皇城,死亡阴影下,依然震慑无度,尤其来到乾清殿,看着走廊上依次而布的“明月”,更是震撼。

    乌云之下,大地漆黑。

    然而乾清殿里光亮如旧,这就是大明的气度!

    两父子想不明白那发光的宛若明月的东西是什么,闻不到一点油味,也感受不到烛火应该有的温度,但却更明亮,也不受风吹影响。

    看着这对父子孤陋寡闻的眼神,朱棣内心甚爽。

    啥叫大国气度?

    这个就是。

    尽管胡汉苍父子已是阶下囚,但毕竟是安南的王,也是一代枭雄,大国气度嘛不能只通过黄昏的光明神器来彰显。

    天子也应有天子仪度。

    赐座,赐茶。

    胡汉苍父子惴惴不安的坐下,却不敢去喝茶。

    朱棣近来心烦。

    没甚心思去和这对父子勾心斗角,区区阶下囚,也没有资格和自己讨价还价,直爽的说道:“安南是我大明太祖钦定不征十五国之一,原本朕不欲对安南用兵,但你父子篡安南国之重器,又以血腥手段清洗陈朝皇室,大明作为宗主国不能坐视不理,否则何以服众,如今你父子兵败,然而安南已无陈朝旧人,偌大国土,交由谁来打理?”

    胡一元喉结滚了滚,苦涩着声音说:“理由宗主国陛下圣意安置。”

    倒是聪慧。

    都是枭雄,他岂会看不透朱棣的用意,现在胡一元是真的明白了,为何护送陈天平时,大明将军黄忠的兵马会一触即溃。

    就是为了给自己兵马机会,才好去杀了陈天平。

    只有这样,大明才能正大光明的出兵。

    也只有这样,陈朝旧人死绝,大明这边才有绝对的理由接管安南的疆域,甚至直接将之纳入大明版图,天下也无人挑得出刺来。

    当然,也许大明不在意其他附属国的眼光,但安南的民心却是要照顾的。

    有了这个理由,安南那边的人心也好安抚。

    一念及此,胡一元喟叹一声。

    这才是枭雄。

    和大明永乐大帝一比,自己这个在一亩三分地上蹦跶的所谓枭雄,像个跳梁小丑。

    罢了罢了。

    大明有句话说的好,人活七十古来稀。

    自己这一生,虽比不得永乐。

    也值了。

    可惜了儿子,正值壮年,如今却要和自己一起,死在这异国他乡。

    朱棣闻言颔首,“如你所说,朕不欲见安南陷入群龙无首的乱世之中,不欲让万千百姓流离四所,如今我大明正煌煌盛世,朕也欲泽被安南黎民,你虽在安南篡国,但多少有些亲信,今后怕是会继续为非作歹,所以,给朕一个不杀你父子俩的理由!”

    这是要让胡一元纳投名状。

第五百四十四章 胡一元:朱棣你也别想好过!

    胡一元闭眼。

    耳畔传来儿子因为恐惧而变得浑浊、急促的呼吸声,许久,才睁开眼,苦笑一声,对儿子道:“这千古罪名,为父来背罢。”

    胡汉苍张着嘴,嗫嚅着说不出一个字来。

    他不明白,怎么就千古罪名了。

    不过是战败被俘虏吗,不过就是一死吗,怎么还成了安南的千古罪人,胡汉苍想不明白,直到他听见父亲接下来的话:“我父子二人的亲信,早已被陛下的雄师杀得心胆俱碎,再无余力反抗大明治理政事,陛下如果心怜安南万民,不妨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并驻雄师守护安南百姓,如此,则是我安南黎民之福。”

    胡汉苍懂了。

    父亲这是卖国了。

    胡汉苍泪流满面。

    他知道父亲的苦心,可胡汉苍也知道,父亲没得选择,因为无论父亲说不说这句话,按照朱棣刚才话里的意思,安南这一次难逃被大明吞并的结局。

    只不过这话从父亲嘴里说出来之后,传到后世,会有史官来替朱棣洗清他侵略的罪恶。

    所有罪名都会推倒父亲身上。

    难怪父亲会说这是千古罪名。

    因为确实是!

    朱棣等的就是这句话,看了一眼一旁的几位史官,史官们立即点头,示意陛下放心,都记着呢,保证一字不差,记录的比胡一元说的原话还好听。

    这种事,史官们不介意美化一下。

    当然,还是尊重事实。

    朱棣双手在膝盖上一撑,长身而起,“既然胡一元如此请求,朕岂能置安南亿万百姓于不顾,定然和我大明众多朝堂臣工一起,谋一个对安南的良好安置之策!”

    踱步来到胡一元面前,“其实你父子如今对朕并无威胁,不过倒要让你们知道一件事,大明天威不可触怒,朕令大军护送陈天平回国,你等竟然丧心病狂伏击我大明雄师,致我大明儿郎多有埋骨他乡之者,朕总要给他们一个交代。”

    什么交代?

    自然是砍了你父子二人的脑袋。

    胡汉苍打了个哆嗦。

    几乎要坐立不稳的跪下去求饶了。

    胡一元淡定的抬头怒视朱棣,笑道:“此是罪名,微臣认了,陛下无须说的那么冠冕堂皇,这不是您谋划的结局么,触怒天颜该死,微臣死不足惜,但吾儿年轻,人生还没走完一半,不知道微臣能否用两个消息来换吾儿一命。”

    朱棣笑了,“不知道有什么事情能比我大明的颜面更重要。”

    此而不诛,兵则奚用。

    真以为这是一句空话,既然喊了出来,那就得践行。

    要不然何以威慑四夷。

    胡一元咳嗽一声,“之前陛下派人出使我国,表面上的事情就不提了,暗地里派了工部军器监的能工巧匠来偷学我国火器之法,这件事虽然隐秘,但微臣也已知晓,如今不知道陛下利用从我国学回来的火器将大明的火器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但吾儿在登基王位之前,精擅火器原理,也曾钻研许久,陛下如果愿意,吾儿能为大明火器更上层楼奉上一份微薄之力。”

    朱棣看向胡汉苍。

    胡汉苍急忙点头,“微臣确实精擅火器原理,绝不在宗主**器监的能工巧匠之下。”

    他还不知道军器监已经撤监设院。

    朱棣有些动心。

    杀一个胡汉苍不难,但让火器再上层楼很难,就连黄昏都说过,大明火器的发展,他能做的已经做了,接下来就看人才库里的那些人才能不能做点什么,或者郑和从西洋归来有没有得到更好的火器之法。

    如果胡汉苍能做到……

    倒是个好事。

    至于颜面什么的,当然也要。

    面上不动声色,缓缓坐下,一副掌控全局的笑意,“胡一元,你是不是太看得起你儿子了,我大明人才璀璨,欲要发展火器,即使没有你儿子胡汉苍,一样能打造出天下无双的火器。”

    顿了一下,“而且已经打造出来了,只是你们安南实在太弱,朕没必要让这火器在安南亮相而已,可惜,你注定是看不到那一日了。”

    这是实情。

    打安南根本没必要动用神机营,而且安南那地形,神机营的火炮运输也是个大问题,所以从始至终他就没想过这件事。

    如果打不赢安南,自然要用神机营——可惜,没有这个如果。

    大明如果连安南都打不赢,哪还提什么平漠北?

    胡一元微微一笑,“微臣确实看不到了。”

    并不绝望。

    朱棣既然重新坐下了,说明这件事还可以谈,所以索性直接说明我胡一元愿意为了大明天子的大计愿意一死。

    但求饶胡汉苍一命。

    朱棣不甚在意,将手放在桌子上,俯视着胡一元,“第二件事呢?”

    胡一元思忖一阵,“第二件事,是关于高贤宁、黎利和贵国一位名叫黄昏的官吏之事,微臣没记错——”忽然改口,“罪臣若没记错,这位黄昏的官员是来出使安南的那位。”

    胡一元见过黄昏。

    那一次在清化王都,胡一元让胡汉苍派了一千人,打算将大明使团全部诛杀,推给叛军,结果黄昏竟然让徐辉祖率两百精锐铁骑破一千,而黄昏自己带着一众西域妖女杀进了清化王都。

    现在回想简直不可思议。

    那可是层层护卫的王都。

    朱棣心中一跳,眼神倏然犀利起来,脑海中思绪万千,联想到老二迎驾时的哭诉,隐然觉得这其中只怕大有联系。

    难道黄昏真有野心?

    难道老大和黄昏之间真的在筹谋着什么大事?

    朱棣压住心中的情绪,淡然道:“说说看吧,若说的全是朕知晓的事情,休怪朕无情,别说你儿子的性命,就是你全族,朕也可以一并斩之!”

    胡一元也是当过王的人,知道朱棣的言辞不过是君王手段而已。

    实际上胡一元确信,朱棣被自己说动了。

    否则以他对那个黄昏的信任,根本不会听自己说什么,就会让人把自己押下去择日砍头,至于儿子胡汉苍,朱棣应该动心了。

    胡一元越发淡定,儿子的命已经保住了。

    接下来……

    你朱棣灭我安南,那我胡一元就用最后的时间,在你朱棣的心头上留一根刺,给你的大明一场血腥之乱。

    我胡一元可以死,但你朱棣也别想好过!

第五百四十五章 永乐不可欺

    胡一元缓缓的道:“在陛下出兵安南之前,贵国有个叫高贤宁的读书人,跟随我国黎族一位叫黎利的年轻人来到安南,这件事陛下可曾知晓?”

    朱棣嗯了声,点头示意胡一元继续。

    胡一元见朱棣面无表情,也揣摩不出他什么态度,但这并不妨碍胡一元在死前给大明留根刺,淡然道:“罪臣没记错的话,当日陛下靖难攻打济南,屡攻不下,写了一封劝降书,没曾想到,城内有个读书人回了陛下一封《周工辅成王论》把您骂了个狗血淋头,这个读书人就是高贤宁。”

    朱棣微恼。

    鼻音:“嗯?!”

    你找死?

    哪壶不开提哪壶。

    胡一元却毫无畏惧,笑道:“臣之将死,言之无忌,也是如此,陛下才能听见罪臣肺腑之言,身为君王者,又能听见多少肺腑言论?”

    这是君王之间的共鸣。

    朱棣忍不住笑了,这胡一元有点意思,难怪从以臣子身份,最重问鼎安南之王,如果不是因为还有宗主国大明,胡一元必定是名垂青史的开国太祖。

    可惜他现在充其量也就是个王莽。

    道:“你继续说。”

    胡一元道:“高贤宁和黎利回到安南之后,我当时就感觉此时蹊跷,一个读书人,离开繁华大明跑到安南来做甚,于是着人密切监视黎族和高贤宁的动静,陛下可知黎族和高贤宁在安南做了什么?”

    朱棣略有不解,“做了什么。”

    这个真不知道。

    胡一元道:“黎族出钱,出地皮,在安南那边建立了诸多时代商行的分行,且大肆造势,如果罪臣所料不差,只等安南出现新王,或者是陛下将安南纳入大明疆域,黎族建立的时代分行就会全部铺上大明时代商行的货品,到时候黎族会赚个盆钵满盈,大明时代商行的东家黄昏也将富可敌国,这便罢了,毕竟只是生意,而罪臣也听过,贵国黄昏所赚之钱,皆慷慨的拿了出来助力陛下,所以此事对于陛下而言,是好事。”

    朱棣无语的看了看屋顶。

    那你说个锤子。

    胡一元却笑道:“但高贤宁做的事就值得陛下去品味了,高贤宁不参与时代商行的事情,他只是在黎族的引荐下,不断的和安南本地乡绅会面,尤其是和乡绅之中类如黎利那种有眼见的人相谈甚欢,至于谈了什么,罪臣无从得知,毕竟罪臣对安南的掌控还没达到陛下对大明的这般事无巨细。”

    胡一元可没锦衣卫这样的机构。

    朱棣眉头渐渐蹙起。

    胡一元见状暗喜,起效了,朱棣开始怀疑高贤宁了。

    怀疑高贤宁就是怀疑黄昏。

    而按照大明某位位高者的说法,怀疑黄昏就是在怀疑大明当今的东宫太子,天子和太子不和,大明岂能不乱。

    于是继续道:“不过罪臣知道一件事,高贤宁在见过那些乡绅之后,很快的,由各地乡绅出资,包括黎族在内,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高贤宁已经在安南建立了十数座学堂,表面上是讲授安南的学问,实际上也在暗暗的传授大明科举经义,高贤宁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朱棣陷入沉思。

    目的是什么?

    难道高贤宁是想去开化安南民智?

    胡一元却道:“世间任何一个说不通的事情,只要找到它的目的和动机,就都能解释,高贤宁的学堂如果开枝散叶,那么高贤宁就会在安南成为圣人一样的存在,等待陛下将来将安南纳入大明疆域,高贤宁这样的人才,陛下是不是会听黄昏及其势力的举荐,让他在安南出仕?如此一来,高贤宁更加如鱼得水,时日若是长久下去,罪臣敢断言,高贤宁就是下一个云南沐家!”

    云南沐家!

    四个字瞬间打动朱棣,朱棣信任沐家,但不代表对沐家没有戒心。

    朱棣若有所思的道:“几家学堂,能有这效果?”

    胡一元哈哈一笑,“陛下,莫要自欺欺人。”

    深呼吸一口气,继续道:“高贤宁在安南做的可不只是几家学堂这么简单,他在做的是认同感,让安南黎民对大明的认同感,或者直接一点的说,是对他高贤宁的认同感,对时代商行的认同感,所以罪臣以为,如果将来真按照高贤宁的计划发展,陛下今年的出师安南,不过是徒然为他人做嫁衣!”

    谁是他人?

    朱棣脑海里冒出了两个人。

    黄昏。

    太子。

    太子夜访黄昏,这其中没有猫腻?

    黄昏在盐官镇布局,为何非得把老大推到太子那个位置上去,这其中有没有权益交易?

    如今黄昏在安南如此布局,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让安南对大明有认同感,以便大明能将安南永久的纳入版图?

    恐怕没这么简单。

    也许黄昏和太子有更大的野望,所以在安南布局,不过是一着退路!

    一念及此,朱棣心头杀意沸腾。

    问胡一元,“还有事要说否?”

    胡一元摇头,“该说的已经说了,话已至此,不知道这些消息能否救下吾儿一命?”

    朱棣颔首,“待安南之事尘埃落定,胡汉苍可至军器院任职,并享受侯爷俸禄,其子孙后人,也可在大明科举入仕,如此,你且放心去罢。”

    胡一元哈哈大笑。

    都是面子话,他会信朱棣的鬼,儿子胡汉苍大概能善始善终,但要说子孙后人能在大明科举入仕,那就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同为君王,他会不了解朱棣的心态。

    不外乎是面子罢了。

    免得后人说他这个大明天子没有容人之度量——自己父子二人,终究是安南的王,若是被大明苛待,后人会认为朱棣无雅量。

    待胡汉苍父子退下,朱棣坐在那里陷入沉思。

    黄昏难道真的想助老大提前登基?

    确实有这种可能。

    自己登基之后,手段强势,黄昏要想达到他心中的野望,只能辅佐自己,千年之后的青史之上,黄昏的名字始终被自己的光辉遮掩。

    而老大不一样,仁慈软糯不够果断,如果老大登基,以黄昏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朝中主宰。

    到时候大明天下他就可以只手遮天。

    然而这只是胡一元的一面之词。

    朱棣还是不愿意相信,他最信任也最青睐的臣子会这么对他。

    所以……

    必须搞清楚这件事。

    若是搞不清楚……

    那就杀!

    宁可错过,不可放过!

    靖难之后,世人只知朱棣仁慈,但这一次,永乐大帝朱棣,决意对世人露出他的獠牙,告诉朝野臣工,永乐不可欺!

第五百四十六章 反其道而行之

    胡一元死了。

    怎么死的,没有官方记载,因为这事不好记录官方资料之中,说暴毙罢?刚押送回应天,见了你大明天子一面就暴毙了,后人会怎么想?

    说寿终正寝吗?

    貌似一个道理。

    但又总不能把真相记录到史书上去罢,所以索性不记录,留白给后人去猜测。

    胡汉苍没死。

    朱棣确实没胡一元说动了,而且把胡汉苍丢到军器院后,洪继来很快给了回复:确实精擅火器原理,不输军器院那些从安南“偷”回来的人才。

    于是朱棣便留下了胡汉苍。

    以防万一,还是让北镇抚司那边派了个人盯着他,而另一边,汉王朱高煦也在为胡汉苍说话,说此人好歹是一国之主,咱们也不能亏待了他。

    军器院的差事可以领,待遇还是要给他高一点。

    朱棣同意了。

    也没多想为什么朱高煦会帮胡汉苍说话。

    安南打是打了。

    如何处置?

    这个问题很快成了大明当下最为头疼的问题,陈朝旧人已经一个不剩,也不可能把安南政权还给胡一元的族人。

    扶一个新朝皇室起来?

    貌似安南那边的人不会服众,于是大朝会小朝会热闹了好几天,最终意向慢慢趋向于两条:一条是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由大明来管理,第二条要讽刺一点,把胡汉苍丢回去当个傀儡国王。

    当然,前者是朱棣授意下,众多心领神会的臣子提出。

    而且朱棣召见胡一元时,也如此提过。

    有史官记录为证。

    到时候如果是走第一条处置方式,天下人也说不得大明什么。

    正大光明理直气壮!

    能奈我何?

    就算你要奈我何,有本事发兵来给安南伸张正义的,你要是打得赢我大明雄师,我把安南那大片疆域送给你又何妨。

    打不赢?

    那你把你的疆域送给我好了,求之不得。

    又一个大朝会。

    因为涉及到安南处置事务,接连几日的大朝会几乎没人请假,京畿重臣,不论是武将还是一众文臣,全都到了。

    连黄昏都接连参加了两个大朝会。

    不过这货明显心不在焉。

    娇妻刚生产,初为人父,还是双胞胎,这货每天就盼着没事回家,然后陪着妻子逗两个小玩具,感觉人生已经圆满了。

    大庆殿中,百官噤声。

    朱棣默默的看着众臣,心中其实多少有些疑惑,按照胡一元所说,安南是黄昏和太子留的后手,按理说太子是最乐于见到安南纳入版图才对。

    为何太子一直反对?

    太子及其东宫属官以及明里暗里支持太子的文臣,都不认为应该将安南纳入版图,而是应该用胡汉苍这种傀儡国王。

    理由很是充分。

    安南贫瘠,且距离大明权力中心太远,就算将之纳入版图,大明对它的掌控力也形同虚设,如果在安南驻军,这是一笔巨大开销,要面对无数意外。

    还有重要的一点,安南的民心归向,据张辅归来所说,安南的百姓始终认为大明的侵略者,如果将之纳入版图,更让安南百姓离心,到时候安南就是一滩沼泽,哪怕驻兵在安南,也会出现很多不可掌控的意外,徒然增加国家负担。

    这个理由其实很充足,朱棣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

    只不过他现在更疑惑另外一件事。

    太子难道不知道黄昏在安南布局高贤宁的事情,应该是知道的,因为高贤宁去安南,虽然并未走官方途径,但私下里谁没有关注着黄昏的动作。

    既然知道,太子为什么不帮黄昏一手。

    反而要拒绝将安南纳入版图。

    真相只有一个。

    太子是真没想过以安南作为退路,那么高贤宁布局安南,就是黄昏的个人手笔,恐怕黄昏是在给他自己准备后路。

    想到这里,朱棣看向群臣之末的黄昏,咳嗽一声,“黄指挥,你去过安南,了解安南的民风民俗,对于此事,你怎么看?”

    黄昏只得出列,我怎么看?

    我当然用历史知识来看。

    不过黄昏也有些诧然,历史上上记载,大明打下安南,很快将安南设为交趾布政司,成为大明的一个行政省,按说应该是君臣同心的举动,为何太子一脉会如此强势的反对?

    将安南设为交趾布政司,朱棣错了吗?

    没错。

    因为永乐大帝朱棣就是这样的人,打下的地盘,不纳入大明疆域,那还打个毛。

    可太子错了吗?

    没错。

    严格来说,太子这个反对非常具有前瞻性和远见,因为到朱瞻基时期,安南那边因为统战工作的失败,导致各种起义,驻扎在安南的大明兵马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太过严重,又距离大明权力中枢顺天太远,大明着实无法负担安南,所以朱瞻基不得不顶着历史骂名放弃安南。

    明仁宗不愧是明仁宗。

    有可能明仁宗登基之后,打算从顺天迁都回应天,安南就是原因之一。

    但这个时候,朱棣为什么偏偏要问自己,朝堂之上这么多重臣,支持将安南纳入疆域的大有人在,自己虽然是宠臣,但明显上的地位还真的不够格来决策这种事情。

    朱棣有阴谋!

    黄昏心中思绪电转,安南是自己留下的退路棋子之一,所以才会让高贤宁提前去布局,陛下会不会是看透了自己这步棋?

    所以他让自己来发表言论,目的就是摸一下自己的态度。

    不行。

    这个时候不能被朱棣抓住辫子。

    自己就反其道而行之,消除朱棣的猜疑,先意思着反对一下将安南纳入大明疆域,反正朱棣的心意已决,这个事情所谓的讨论,不过是让这件事在史书上变得好看一点而已。

    于是出列大声道:“微臣以为,安南民风愚钝,若我大明将之纳入版图,是安南黎民之福,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安南纳入我国版图之后,陛下勤政爱民,必然对安南百姓一视同仁,如此一来,我们就要耗费巨大的资源来帮助安南人民如大明百姓一般,走上安居乐业的道路,这对大明是个非常不好的事情,易有为他人做嫁衣之风险。”

    朱棣又愣住。

    什么鬼。

    安南不是你黄昏的退路之地么,怎么你也不同意将安南纳入版图,难道胡一元是在诳朕?

    也不可能。

    胡一元自知必死无疑,他为了救他儿子胡汉苍,绝对不敢胡诌。

    这事有点意思。

第五百四十七章 安南改名交趾,大明之疆域!

    安南到底如何处置?

    朱棣心中早就有了打算,只不过朝堂上依然争吵了几日,其实就是在看有多少人支持太子,黄昏又是否在朝堂上拉拢了臣子。

    前者,朱棣心中已经有数。

    后者,几乎任何迹象,黄昏还是恪守了这个底线。

    朱棣颇为欣慰。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看黄昏和太子是否真的将安南当做了退路,如果安南是他俩野望的退路,肯定是强烈支持安南纳入版图。

    因为只有安南在大明版图之内,这俩人才能有更方便的条件去经营安南。

    朱棣听到黄昏的答案后,舒了口气。

    应该是自己多心了。

    至于黄昏为何提前布局高贤宁,得早时间问问这小子。

    咳嗽一声,对满堂文武大声道:“诸位言说皆有一定道理,朕也欲让陈朝子孙重掌安南,然后陈天平时候,朕令诸国遍寻陈朝子孙,却无一人,陈朝后人竟已断绝!不过朕受命于天,章大明千万里江山,欲穷一生之力强国富民,然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今安南陈朝皇室旧人断绝,胡一元父子篡国,致使安南黎民饱受摧残,念大明之宗主恩泽,已有万民请愿意图入我大明之治下,又有官吏陈情盼我宗国之余惠泽民,再有胡一元迷途悔悟之请求,朕虽知此事对我大明乃是披湿衣之负担,但不愿意愧对安南前往赤子之心,愿呕心沥血以治江山,以佑天下百姓,而散雨泽于安南。”

    狗儿立即回收。

    立即有内侍奉上三封卷轴,和一本版图册。

    狗儿取过一封高声诵念——竟然真的是安南的万民请愿书。

    又取过另外一封,是安南官吏陈情书。

    “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

    这是比较文言文和笼统的说辞,其后还有更多详细陈情,感情之诚挚,让人动容。

    请求宗主国的天子拯救安南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言辞之间,大明天子不管安南的话,安南认命就在水深火热之中活不下去了。

    第三封则是一份史官记录片段,恰是胡一元的一段言辞:

    “我父子二人的亲信,早已被陛下的雄师杀得心胆俱碎,再无余力反抗大明,陛下如果心怜安南万民,不妨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并驻雄师守护安南百姓,如此,则是我安南黎民之福。”

    最后,狗儿打开了版图册,示意给众人看了一眼,道:“这是安南官吏献上的安南版图册,户籍册也有,过于庞杂,如今在广西,并没有运到应天来。”

    你看你看。

    安南从上到下,从罪臣到黎民,无一不盼着大明接管,不仅连版图册都献上了,连户籍册都献上了,如此盛意,你大明还犹豫什么?

    大明作为宗主国,不能这点担当都没有啊。

    如此美意,却之不恭啊。

    我朱棣作为天子,只好受累的帮助一下安南百姓了,要不然大明以后在附属国那边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别人会说我们自私自利,不顾附属国百姓死活的。

    纳了吧。

    说事实讲道理摆证据。

    当朱棣这番话之后再上了这段证据,以太子朱高炽为首的人还能怎样?

    认了吧。

    于是满堂文武跪下,大呼陛下仁慈。

    朱棣很是满意。

    确定要将安南纳入版图了,但是具体怎么个处置法,还得拿个雏形计划出来,于是六部尚书和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门你一言我一言,始终没有个定论。

    朱棣也不急。

    他当然不急,饿的又不是他一个人,况且朝会之后他去吃饭多快多近,你朝会臣子不仅站着,还饿,下朝后还要走一截路去吃饭。

    别说,朱棣这招很快见效。

    虽然大家还没讨论出个结果,但争论声渐渐小了,都想着不争了不争了,先吃了饭下一个朝会再来讨论这个事情,反正安南现在在那里,跑不掉。

    黄昏一看不行啊。

    你们这么争来争去整不出个具体方案,朱棣搞不好要把老子留下来,而老子现在要享受天伦之乐,要回去逗玩具呢。

    双胞胎,还是龙凤,开玩笑呢,老子现在幸福得不得了。

    可不想天天呆在朝堂上。

    今天必须把这个事情定下来!

    于是咳嗽一声,出列,“安南官吏陈情,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既然如此,那就尊重安南的意见,再结合我大明当下行政制度,设安南为行政省即可。”

    朱棣眼睛一亮。

    其实他作为大明天子,将安南纳入版图这个事情早就在心里谋划了几日,也早就有了处置的方法,之所以在朝堂上让群臣议,不过是看是否有缺漏之处。

    现在黄昏这言论,恰是他心中所想。

    不动声色,“黄指挥且说说看。”

    黄昏哪疑有他,他现在只想赶紧弄完这档子事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大声道:“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将包括交趾在内的七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称为“交州“,循此例即可,有史据可靠,安南黎民也不会反对,对应起来,我大明将安南改为交趾,在安南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对安南实行军政明事的实际掌控即可,哪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一句花里胡哨,让朝堂的重臣老脸一红。

    大家开始确实想得太多。

    现在黄昏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直接按照汉武帝时期的处置就行了,到时候往安南一驻兵,就形成了对安南的实际掌控。

    朱棣暗暗颔首,他也有这个意思。

    甚至有点惊艳。

    黄昏这小子果然是老子肚子里的蛔虫,这得让他说准了。

    等等……

    这小子莫非早就这么想的,所以提前布局,就是为了让安南成为他以后的退路,毕竟安南说大了可以是行政省,说远了还是存在着独立的环境和条件。

    转念一想,这似乎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这个操作确实是汉武帝的操作。

    只能说明黄昏看过那段史书而已。

    黄昏见朱棣没有发怒,心中暗暗松了口气,他当然防着朱棣这一手,所以是用前例——也万幸大明设立交趾布政司是按照汉武时期来的。

    要不然黄昏还不得上前去开这个口。

    黄昏现在怀疑朱棣已经猜到了他让高贤宁去安南的真正用意。

    所以必须谨慎。

    朱棣问了一遍群臣,谁有意见,谁支持谁反对?

    自然没人反对的。

    于是盖棺落定。

    朱棣着令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吏部六个部门的官吏配合,在近期拿一个在安南设立三司的具体操作方案出来。

    并给勒令内阁那边,磨墨出一封合适的《平安南诏》。

    至此,尘埃落定。

    安南,改名为交趾,成为大明的一个行政省!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72/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所写的《大明王冠》为转载作品,大明王冠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王冠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王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王冠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王冠介绍:
1402年,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朱棣身骑白马万人中,入主紫禁城,加冕为帝,青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两个字。
永乐。
1402年的同一天,一位现代人来到应天城,用一生繁华,打造出另一顶王冠。
大明王冠。
大明王冠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王冠,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王冠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