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大明王冠TXT下载大明王冠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明王冠全文阅读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大明王冠txt下载     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六百八十四章 火器部队成型!

    虽然有上帝视觉,但又不是百科全书,黄昏也没有将明朝历史倒背如流的知识量,像景清、方孝孺、黄观、吴与弼之流,很容易。

    前两者一个是诛十族的主角,一个是瓜蔓抄的主角。

    后者黄观六首第一三元状元,而吴与弼则是崇仁理学的开创者。

    靖难功臣里,也就知道一些张玉、朱能、张辅、火真、郑亨、丘福之流,其他小渣渣谁会去记,像靳荣、李远这样的人,他真不知道。

    闻言笑着说道:“无妨,总会露出狐狸尾巴的。”

    李景隆笑道:“那就办正事?”

    黄昏从怀中掏出神机营中军指挥的符印递给李景隆,“烦请国公递还给陛下。”

    神机营不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所以这个符印还是得交还给朱棣,至于谁来接手神机营中军指挥,黄昏隐约有个预感:大战在即,不可能让其他人去接任,这个指挥很可能是神机营中军里的把司官中去擢升一位。

    李景隆接过符印,不着痕迹的道:“之前陛下问过我,关于神机营中军指挥的人选,我说了个识大局的林东来是个合适人选。”

    林东来,本来只是一个百户。

    当初在杭州钱塘于家埭那边,北镇抚司要围杀明教教主唐青山,黄昏率领中军两司去往于家埭练兵实则接应唐青山和南镇抚司的时候,说服林东来等人一起解决了中军把司官周启然和赵高,之后林东来与另外一位百户顺利升为把司官。

    基本上算是黄昏的嫡系。

    黄昏笑道:“陛下采纳了?”

    李景隆笑了笑,“不清楚,大概会罢,不管林东来是不是还会支持你,但当初杭州那件事,林东来其实已经简在帝心了。”

    识大体重大局,能为麾下儿郎着想的人,当然值得重用。

    黄昏不太在意。

    当初是想把神机营拉拢一部分到麾下,但现在自己建立了蚍蜉义从,已经不再对神机营有多少觊觎,索性不去在乎,免得朱棣忌惮自己。

    道:“谁当那个指挥都一样,办正事罢。”

    李景隆颔首。

    黄昏准备去领军杖,走了几步回头,“国公,不会害我罢?”

    李景隆哈哈一笑,“放心。”

    靖难之后,自己位极人臣,但随着靖难功臣的遍布朝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乃至于在陛下心中的信任,都在飞速跌落。

    在那样的局势下,只有一个人无所畏惧的和自己亲近过。

    黄昏。

    而且李景隆也清楚,黄昏能够走到今天远远还没到巅峰,只要他继续这样在陛下那里受到信重,黄昏的巅峰就还早。

    极有可能问鼎尚书——到了现在,其实也还没多少人看出来内阁的地位有多重要,大多人还是认为尚书才是权官的巅峰。

    在军杖处,除了两个执行杖责的士卒,还有四个监察的小吏。

    黄昏看清楚形势后,来到杖责用的长板凳前,刚弯腰准备趴上去,从怀里掉出一堆信封,黄昏啊呀了一声,“哎呀,是不是你们哪位的东西掉了?”

    说完弯腰拾起,来到负责军杖诸事的那位小吏面前,赛到他手里,“物归原主。”

    一大堆!

    那小吏看了看手中的信封,面不改色,对黄昏笑了笑,“大官人,请罢。”

    说完看了看其他人,微微颔首。

    大家懂了。

    人人见者有份,那一堆信封少说也有二三十个,而以大家对这位权臣土豪的了解,他出手从来不小气,也就是说每一个信封里至少都是一两宝钞。

    六个人,每个人至少能得到五两!

    这诚意很够。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有人偷偷收买了杖责的军士,也会手下留情,所以三十军杖下来,黄昏屁股上虽然血迹殷然,但站起来就能活蹦乱跳。

    当然,样子还是要做的。

    回到黄府,黄昏就开始卧床,但有访客,皆请到卧寝商谈,消息传到大内后,朱棣是哭笑不得,他才不信黄昏会真的挨得有这么惨。

    倒也是受用。

    所以黄昏在这件事上还是照顾了大家的面子,他在榆木川的事情,基本上算是完美落幕。

    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朝堂这边的声音平息了,但边关那边没有。

    在出征漠北之前,只要边关士卒没有因为去年榆木川的事情出现较大的军心波动,那么就没人会去追究那件事了。

    如果因此此时军心动荡,那这件事就会旧事重提。

    所以……

    徐辉祖在边关那边的作用异常重要,而此刻靖难功臣里那些支持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将领也到北方边关,徐辉祖压得住军心么?

    悬。

    大军都在开拨往北方而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上元节之后,朱棣忙得晕头转向,好在有老大帮忙,至少在用钱这方面,朱棣毫无压力,而兵力调动方面,有老二和老三在,朱棣也能放心不少。

    这一日,朱棣在乾清殿接见了从杭州赶来的郑亨。

    仔细询问了诸多事项后,问郑亨,“何日可以聚结出发去往北方?”

    郑亨回道:“就等陛下圣旨,随意可以。”

    朱棣点点头,“那你即刻返回杭州,先将三百门火炮拉到居庸关,然后由京营、边军拱卫,将火炮全部安置在榆木川。”

    郑亨立即道:“微臣以为,这事可以让指挥同知王友去办,火炮拉过去需要时间,而神机营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再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演练。”

    朱棣颔首,“准了。”

    又道:“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军,除去操纵火炮的,尚有二万两千余人,其中骑军六千,郑亨,你得给朕把这些人练好了,尤其是黄昏提出的三段射,一定要精通,并衍生出其他战法,到时候能否长剑出鞘,打鞑靼个丢盔弃甲,就看你们神机营了!”

    暴兵已见成效。

    甚至可以说,暴兵很疯狂。

    神机营建立之初,只有五千人,不过在黄昏的建议下,之后军器院那边只要有火器制造出来,朱棣立即将之发到神机营,并从京营、地方卫所抽调兵力去执掌火器,为了达到规模,甚至并没有准备备用的火器——这个没办法,军器院制造火器的速度不允许,能凑够三万人编制的火器就已经是军器院那边莫大的功劳了。

    很疯狂。

    在极短的时间里,神机营的兵力达到了两万八千人多。

    其中五千多人操作三百门火炮。

    其余全是火铳。

    而按照朱棣的想法,在将神机营拉到草原上之前,火炮+骑军+火铳,一定要达到三万人,这是他心目中神机营的最理想,也是最大的规模。

    以后将常年保持这个数量。

    至于黄昏说的那种大明所有雄师人人一只火铳这种事,朱棣并没当真。

第六百八十五章 装病

    郑亨去了杭州,壮志凌云。

    让他这个靖难功臣第五的侯爷来执掌神机营,以前他还觉得憋屈,没想到短短一两年内,麾下兵力达到了两万之多,甚至在北征之前会达到三万。

    郑亨再无憋屈之感。

    反而有股被陛下重用的自豪感,欲要大展拳脚,要知道陛下几次说过,能否大破草原铁骑全他看统率的神机营。

    国之利器!

    而作为国之利器指挥使的郑亨,自然也觉得甚至所有人都会觉得,他是陛下最信重的臣子,不见执掌锦衣卫的纪纲就是前例。

    靖难之后发生了这么多事情,纪纲的位置稳如泰山。

    就因为锦衣卫的特殊性。

    如今神机营也一样。

    待郑亨告辞,朱棣问狗儿,“诸事可都安排妥当?”

    狗儿立即应道:“妥了。”

    再有半月,出发去往顺天,然后陛下会立即去往居庸关,誓师之后率领大军前往榆木川,再杀向草原深处,在这之前,边军的斥候早就已经蜜蜂一般撒向了草原。

    朱棣陷入沉思。

    老二和老三都已经去了顺天,短暂休憩后,两个儿子去往独石关,然后配合自己从居庸关出兵,定边和山海关的兵力,除部分驻留外,其余也会全力出击。

    丘福在定边,张辅在山海关,这两人带兵,自己放心,不过还有个问题,独石关那边有个徐辉祖,就怕两个儿子和他不对付,然后不用徐辉祖。

    朱棣信得过徐辉祖的能力。

    这几年来也信任了徐辉祖的立场,所以这一次北征,打算重用徐辉祖。

    四路兵线,打算让徐辉统率一路。

    于是立即对狗儿道:“即刻传朕旨意,将徐辉祖调往定边关,定边关的张辅调往山海关辅佐丘福,另外,让火真去定边关辅佐徐辉祖。”

    狗儿立即着人拟旨。

    待圣旨送递出去,朱棣终于松了口气,接下来就等个十天左右,待神机营那边开拨,自己也前往居庸关。

    话说,最近黄昏这小子安静得有点反常啊。

    问狗儿,“黄昏最近在干嘛?”

    狗儿也是一脸疑惑,“陛下,您说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明明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这段日子也不捡好的,整日里混迹在东郊的一块田地里,也不知在搞什么,朝野议论声很大,大多人在说他此举有辱斯文。”

    读书人,亲身种田,可不有辱斯文。

    朱棣眉头挑了挑,“记得之前让他去五军都督府领三十杖责的时候,也是从田里把他喊回去的,他那块田种的摇钱树么?”

    狗儿摇头苦笑,“奴婢不知啊。”

    朱棣没好气的道:“大好年华,不努力读书提升自己,整日里在田里浪费光阴,去把他给朕叫来,也该准备一下去北方了。”

    黄昏还年轻。

    不能因为他去年在榆木川犯的错就让他远离军事,这一次北征朱棣打算将黄昏带在身边,让他好好学习一下什么叫兵道。

    一个多时辰后,黄昏衣冠鲜亮的来到乾清殿。

    朱棣斜乜一眼,“没去种田?”

    黄昏咳嗽一声,“在呢。”

    朱棣哦一声,“不累?”

    黄昏眼咕噜一转,“怎么可能不累,微臣都累成狗了,不过再累也值得,毕竟微臣做的这件事一旦成功了,可助陛下达成千古第一盛世!”

    朱棣哂笑,暗乐,“吹牛也要有个限度,朕要是当真,你这可就是欺君。”

    好小子,不仅吹牛,还拍马屁。

    黄昏也没再说,反正实验田的事情现在还没成雏形,春季种植的辣椒,也不过是商业方面的发展,辣椒又不能让全民温饱。

    等种植出苞谷和番薯的时候,再告诉朱棣。

    朱棣起身来到一旁的榻上,示意狗儿泡茶,然后一屁股坐上去,斜躺在榻上,笑着说赐座赐茶罢,给朕好好说说小宝庆的事情。

    黄昏受宠若惊。

    这待遇,感觉一般只有姚广孝才有,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了。

    坐了半边屁股,咳嗽了一声,道:“吕芗、吕复、刘旭忠、匡愚和萧九闲等人会诊之后,结论都差不多,公主的病药石无效,还得心药。”

    朱棣哦了一声。

    这个他已经知道了,会诊后吕芗等人上了折子过来。

    问道:“那你呢,没点稀奇古怪的方法治疗一下宝庆?”

    黄昏沉默了一阵,才道:“其实微臣还是那个主意,在哪里受的刺激,就在那里痊愈,公主是在关外被血腥战争刺激的,不如陛下此次北征,把她带在身边。”

    朱棣断然摇头,“不可。”

    黄昏无奈的耸耸肩,那这事只能慢慢拖下去,等自己啥时候有空了,耗费巨资来给小宝庆演一场戏,重现一下当日榆木川的惨状,看能否唤醒她封闭的记忆。

    朱棣继续道:“你就继续给朕把小宝庆看好罢,这一次皇后不会去北方,你有空的时候就把小宝庆送到宫里来,让她多和她皇嫂亲近一下。”

    黄昏弱弱的道:“要不,还是算了?皇后的身体也不好,还是要多将养着些,不宜太过操心劳累,公主的事情陛下你就放心,微臣一定想办法医治好她。”

    是遭受刺激出现的失忆,而不是脑袋遭受撞击出现的物理损伤性失忆,这种失忆应该可以治疗好,看情况再定夺。

    朱棣乐道:“那你还是得把宝庆送回宫里。”

    黄昏,“为啥?”

    朱棣没好气的道:“朕总不能让小宝庆一个人在皇宫外面的公主府里住着。”

    黄昏理所当然,“还有微臣啊。”

    朱棣嘿的笑了,“你想得美,朕今日召你来,就是告诉你一件事,早点从田里滚回家去,多陪陪妙锦,等个十天半个月,你得和朕一起去北方。”

    黄昏:“……”

    老子不想去!

    关于打仗这些事情,黄昏已经认命了,反正冷兵器战争,自己这点想法各种天真,根本就没有当大明的“韩信”、“白起”的可能,还不如愉快的在家里发展工农业。

    当然,大明进入火器时代后,自己还是可以尝试一番的,因为那时候大明有资本来施行一个战术:唯火力定胜论。

    即范佛里特弹药量。

    简而言之,就是超饱和的火力覆盖!

    毫无技术可言。

    打的就是钱,打的就是技术,用超越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和资源,对敌人给与疯狂的超饱和的全面覆盖的火器轰炸,这样的情况下,我黄昏大官人当不了一个军神?

    完全可以的。

    但是现在还不行,人得有自知之明。

    想到这立即道:“臣有疾,恐不能远行。”

第六百八十六章 史上最强后勤:方便面

    朱棣嘴角扯了扯。

    装病?

    你也装像一点啊,一个时辰前还在田里生龙活虎,这眨眼的功夫就有病不能远行了?你看我朱棣像是个傻子么!

    没好气的道:“还有十天半个月,有病就医。”

    这小子怎么不懂自己的一片苦心。

    黄昏叹了口气,“陛下,心病。”

    朱棣愕然。

    身为沙场藩王登基的君王,朱棣其实很了解将士,如果黄昏说是有身体上的疾病,他是不会相信的,但若是心病,朱棣愿意相信。

    毕竟黄昏因为指挥失误,导致大明将士多牺牲了几千人,如果他不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不可能对此没有愧疚。

    有愧疚,若是无法消除,就会衍生出心病。

    朱棣神色凝重起来,“你为何不早说?”

    黄昏苦笑,“微臣能说什么呢,去年榆木川的战事,微臣自己的失误,说了就能改变那一场战事的战损了么,说了其他人就能理解么,可无论理不理解,责任在那里啊,所以那三十军杖,微臣真是毫无怨言,甚至愿意再挨三十。”

    朱棣哦了一声,一脸认真,“为了让你不那么愧疚,朕赐你三十杖责罢。”

    老子可记得很清楚,你小子挨了三十军杖后,屁事没有,当天晚上你家那西院里,又是各种靡靡声,真以为锦衣卫是吃素的?

    普天之下,没有我朱棣想知道而不能知道的事情。

    老子连你当时睡的谁都知道!

    黄昏吓了一跳,“不了不了,微臣现在一点也不愧疚了,微臣马上就能活蹦乱跳了,作为一个领兵者就不能有这种小情,所以请陛下收回成命啊,微臣也是要面子的人啊。”

    这话很跳脱。

    也从侧面说明了黄昏和朱棣的相处之道。

    尽可能的随意。

    朱棣也乐了,这是他故意激的这小子,闻言道:“那你还是早些回去准备罢,心病还需要心药医,这一次你跟随朕去北方,保证让你收获人生的第一次战功。”

    黄昏嘿嘿一笑,“除非让我统领神机营才有可能啊陛下,其他部队让臣统率,大概率会是送人头,不过当下的问题,不论是神机营还是其他部队,臣都没有威信可言。”

    朱棣斜乜一眼,“你知道就好,你就跟在朕身边就行了。”

    黄昏一脸苦逼。

    其实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感动,可以看得出来,朱棣这是真心实意的想要培养自己的军事能力,话说,朱老板就不怕我有了军事能力后,变成第二个韩信?

    想了想,“微臣真的不能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朱棣脸色沉了下来。

    黄昏见状,知道不给咱们的朱老板一点甜头,他是不会松这个口了,于是没奈何的道:“微臣虽然不能亲至草原为陛下助威,但微臣有一神器,可助陛下平定鞑靼!”

    这一次出征,主要还是收拾鞑靼。

    靖难之后,就鞑靼跳得最欢,瓦剌比较克制,还在观望大明君王的能力和大明的国力,而兀良哈受限于地形,没有和大明接壤。

    鞑靼的阿鲁台有极其膨胀,所以基本上是鞑靼和大明的矛盾比较尖锐。

    朱棣乐了,“你还有什么神器?”

    有点期翼。

    最早的神器,如今整个应天的权贵富贾宅邸里基本都有,使得整个应天哪怕入夜之后,也依然灯火明亮。

    后来的神器,自然是火器。

    如今他又弄了个什么神器出来,朱棣确实有点好奇。

    黄昏笑道:“敢问陛下一句,我大明雄师出征漠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朱棣想了想,“一个是天气原因,一旦草原上下雪,我大明雄师就不可能驻留草原,只能拉回关内,如此有让漠北的部落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还有一个是粮草的问题,这是所有战争的通病,粮草问题不解决,出征基本上不会有大的斩获。”

    其实说到底,其后原因也是粮草问题。

    为何一下雪大明雄师就只有从草原上拉回关内,就是因为下雪之后,粮草辎重没办法运输,几十万大军在草原上没吃没喝,不用和敌人打仗就先自己崩溃了。

    黄昏道:“对,所以微臣这个神器,可以一举解决陛下的这个问题。”

    朱棣兴趣越发浓厚,“到底是个什么神器?”

    黄昏缓缓的说出三个字:“方便面。”

    朱棣:“???”

    什么鬼。

    怎么从没听过,方便面?

    听名字似乎是面食,可区区面食怎么可能解决粮草问题,又凭什么能够称为神器,就因为比一般的面多了“方便”两个字。

    黄昏微微笑道:“陛下应该知道,微臣在钟山那边有好几个工坊,而且在顺天,也有两座类似的工坊,这几个工坊一直没有产品出售,只是一直在吸食时代商行的血,然后连轴生产。”

    朱棣仔细一想,想了起来。

    别说,黄昏好像确实有那么一两个工坊,生产的东西也很奇怪,而需要的原料都是面粉,只不过这几个工坊因为规模不算大,所以没人注意而已。

    黄昏继续道:“微臣之心,只愿辅佐陛下成为万国之主,更愿大明步入千秋盛世,大明江山千秋万古,而微臣又知道,我大明雄师和草原铁骑必有一战,是以在辅佐陛下建立神机营的时候,微臣也在想办法解决粮草的问题,功夫不负有心,微臣在这件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朱棣哦了一声,来了精神,“怎么说?”

    黄昏想了想,“这个事情让我用语言来说,太浪费时间,而且不一定说的清楚,天色也不早了,要不今夜微臣请陛下吃一顿便饭。”

    朱棣讶然,“一顿便饭?”

    这个时候你请我吃什么饭,赶紧说你那个神器啊。

    黄昏知道不给朱棣说点什么,他是不会同意吃这个东西的,于是笑道:“陛下放心,这个神器确实就是这顿便饭,而且微臣敢断言,这个神器的出现,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一举解决我大明雄师后勤之中的粮草问题,它也会是史上最强的后勤支援!”

    朱棣哪里肯信。

    黄昏起身,“那就请陛下移步黄府?”

第六百八十七章 一碗方便面,天子笑开颜

    朱棣有些犹豫。

    一般来说天子很少随意出宫,正装出宫,那都是有正儿八经的事情,要么是祭祀要么探望重病的国之功勋,微服出宫么……一般很少很少。

    臣子要说。

    虽然老爹建国后没有拔高言官的权势地位,但谏官的权柄还是大,和宋朝不一样,宋朝的谏官说皇帝几句,皇帝还只得窝心的听着。

    明朝的谏官也可以劝谏皇帝,只不过你得有理,而且态度也不能过火,毕竟老朱家和赵家不一样,真惹起火了,朱元璋朱棣这种人,杀你真没商量。

    不需要理由的那种。

    尽管如此,朱家天子要微服出宫,也不能随心所欲。

    何况为了一顿便饭。

    黄昏善意的笑道:“陛下,带上史官,也可叫上给事中。”

    黄昏说的给事中就是元朝以前的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衣食住行的官员。

    带着史官,意味着这是政事,带着给事中,就是告诉朱棣,这事可以随便让人记录,不会影响到陛下你在后世的形象。

    史官是记录政事,给事中则是记录皇帝起居。

    明朝初期,重设给事中,不过在明后期,给事中这个官职渐渐废掉了,大概是万历皇帝的心病,这有个趣事:国本之争。

    万历皇帝年轻时,虽然皇后妃嫔一大堆,但还没有孩子,男人嘛,都喜欢偷腥,万历皇帝也一样,于是某天的午后又或者是黄昏时候,万历看见身边的小宫女长得好看,也许是有一张初恋脸,反正万历当时就骚动了。

    皇帝骚动可不像你一般人,想干就干,而且干得响亮。

    宫女嘛,哪敢反抗。

    而且还得十分配合。

    问题来了,后来那个小宫女怀孕了。

    这可是大事,万一生下来是个女的还好,是个男娃怎么办,那这就搞笑了,宫女生下了皇帝的长子。

    古代人嘛,很注重这个长子身份的,而且现在有太子对国家也好。

    于是有的大臣就说,那就把这个娃生下来,是男的就立为太子吧,不过万历皇帝觉得自己还年轻,也觉得自己不得像宋朝的那些个皇帝一样,想生生不出,他还没有做好当父亲的准备,他还想继续浪荡,所以他不承认这个娃娃是他的龙种。

    一直盼着抱孙儿的李太后一看,这可不行啊,皇帝咋能干这种事呢?

    于是让人把“起居注”拿过来。

    一看,哟,万历是什么时候临幸的这个小宫女,又是在什么地方临幸的,临幸之后,万历舒爽了又给这小宫女赐了什么东西,都写得一清二楚。

    得,事实面前,万历也是要面子的,没法狡辩,于是小宫女立恭妃。

    小娃娃生下来还真是个男的,被立为太子,取名朱常洛。

    这就是明光宗。

    嗯,刚登基就挂了,比朱高炽还惨。

    所以说,无论朱常洛当了多久的皇帝,他能在青史上留名,完全依赖于起居注的重要作用,若是没有起居注,估计他都没办法出生。

    起居注也有不实的地方,比如唐太宗干的那一堆事,导致后人都觉得关于唐太宗的起居注是美化过的,不真实。

    此且不提。

    朱棣一听黄昏这么建议,动心了,从榻上爬起来,“走罢。”

    黄昏暗喜。

    为何要提议让朱棣带上史官和给事中,其实他有私心,老子干了这么多事,早就够青史留名了,有给事中和史官记录,这事就更稳妥。

    ……

    ……

    黄府外的长街上,戒备森严。

    明面上,到处都是锦衣卫和大内护卫,而在暗地里亦是遍布好手,天子出行,在安全上绝对要确保万无一失,自古以来,天子出行被谋刺身亡的,少之又少。

    黄府内,灯火通明。

    在黄府的厨房外面,朱棣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等着黄昏将那一顿便饭端上桌,其实他很有些不解,为何黄昏要把自己请到厨房来,黄昏为何要亲自下厨?

    君子远庖厨啊!

    在一旁陪着朱棣的是内阁辅臣吴溥。

    君臣闲话。

    黄府女眷都各自在房间里,一者大官人不在,女眷在场不雅,二者也是为了安全起见,不过婶儿吴李氏和绯春抱着黄豆芽、黄豆苗两兄妹“闲逛”到这边看热闹。

    闲逛要打引号的意思,其实是黄昏叮嘱的。

    不为其他,就为了给儿女讨个封赏。

    厨房内大火劈啪声不断,旋即传来煎蛋的声音,片刻又见厨娘小跑着过来,手上拿着一把豌豆尖——这个时候的豌豆尖很少,厨娘跑了几个临近府邸,才要到这么一把。

    这还是有狗儿帮衬,要不然其他大户哪会允许一个外府厨娘进出。

    片刻之后,黄昏一手拿着几个面饼一手拿着空碗走了出来。

    身后三个厨娘,一人端了一个大碗,黄昏站到朱棣面前,示意厨娘放下碗,然后笑着对朱棣道:“请陛下尝一下。”

    朱棣看着碗里,大感稀奇。

    豌豆尖下面,加一个煎蛋,这面确实够家常便饭,说起来自己貌似很有几年没吃过了,自从入主紫禁城后,就再没吃过。

    热气腾腾,豌豆尖的清香味扑鼻。

    只是碗里的面——

    朱棣确信他从没见过这样的面。

    竟然是卷曲的!

    很是诡异。

    朱棣端起碗,刚想吃一口,却见狗儿一个跳步,朱棣挥手示意不用,如果黄昏是会下毒来谋害自己的人,按自己应该死了好几回了。

    夹起面尝试了一口,眉头皱了起来。

    味道一般啊,倒是很鲜。

    似乎加了什么菇。

    黄昏笑道:“味道确实一般,这个是香菇炖鸡面,当然,鸡肉几乎是没有的,香菇是煮熟后晾干的香菇,所以只是有香菇炖鸡的味道。”

    朱棣吃了几口,放下碗筷,“这就是你所谓的神器?”

    黄昏笑着将空碗放到桌子上,将那张面饼放进去,然后让厨娘往碗里倒开水,最后找来锅盖一盖,这才道:“正是。陛下碗里的面是用这个面饼煮出来的,而这个面饼,至少在三个月内可以保证食用,质量很轻方便运输,也可以不在厨房里煮,只需要像这样操作,等片刻功夫就可食用,甚至可以不用煮而直接食用,因为它本来就熟的。陛下,您应该能知道它的作用和价值了罢。”

    朱棣一愣。

    旋即哈哈狂笑起来,笑容灿烂无比。

第六百八十八章 合作愉快

    不管黄昏这个神器是否真有他说的那么牛,朱棣是高兴的,因为他终于明白了一个真相,一个他早就明白但一直因为不知道原因而选择怀疑的真相。

    黄昏初心,真为大明之家国!

    也有私心。

    但他的私心是建立在家国为主的基础上,可以接受,毕竟黄昏是一个血肉鲜活的人,他才二十一岁,有七情六欲。

    要不然他这黄府里这么多女人是养着好看的么。

    男人嘛,家国之外追求点肉欲,可以理解。

    识英雄重英雄。

    当两个男人都是同一类人时,很容易有共鸣,至少这一刻朱棣眼中,黄昏和他是一类人,笑容灿烂的说了句爱卿有心了。

    龙心大悦。

    黄昏笑道:“微臣有心,那也得明君有志,正因这大明是陛下章江山,才有微臣一身能力的用武之处,此乃大明之幸。”

    彩虹屁走起。

    一旁的吴溥看着君臣相处和睦的这一幕,眼角有些湿润。

    大明有此君臣,何愁不兴。

    朱棣拿起筷子,尝试了一大口,别说,味道很特别,虽然吃惯了山珍海味,但这方便面吃了一口感觉胃里依然空虚,还想再吃,于是再吃几口,结果发现欲罢不能……

    直到碗里的汤都喝了个干净。

    黄昏心里暗乐。

    果然,天子也是人,这个世界上,能够拒绝方便面美味的人真不多,尤其是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偶尔吃一下方便面,确实会吃出不一样的美味享受。

    当然,这玩意儿也不能天天吃。

    何况受限于技术,目前的方便面品种只有红烧牛肉和香菇炖鸡,等辣椒广泛种植了,再添加泡椒牛肉、香蜡竹笋味。

    还得继续研发军粮,等铜铁铝矿的产量起来了,顺天那边的工坊中各项大型机械研发有了雏形,就要考虑罐头了……

    当下还是选择使用干肉。

    朱棣又拿了个面饼,掰下来一块,放在嘴里吃了几口,满嘴都是酥脆感,仿佛吃的不是面,而是京畿最负盛名的糕点坊炸出来的脆馍。

    黄昏在一旁笑问道:“陛下,买点?”

    朱棣心头一颤,“贵不贵?”

    黄昏大手一挥,正气凛然,“容许微臣僭越一番,陛下您这话微臣可就不爱听了,完全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等利国利民的事情,微臣还想着赚钱,那也太没有道德底线了,微臣在陛下心中的形象,难道就仅仅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么,微臣也是大明朝堂上的臣子啊!”

    朱棣乐了,“说人话。”

    没有生气,若是别人说朱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估计是脑袋腻歪了,别说别人,就是黄昏换个时境来说这话,也是找死。

    朱棣心情确实非常的愉悦。

    黄昏嘿嘿一笑,“认真的,这一次北征漠北,时代商行供应给神机营的方便面,除去我个人捐赠的三十万个面饼,其余全部以成本价卖给陛下。”

    朱棣愣住,看着笑意拳拳的黄昏,内心有些触动。

    若天下臣子尽如黄昏……

    何愁人间不太平!

    这样的臣子,自己又怎么能让他失望,这一次出征漠北,哪怕我朱棣累成狗,也势必打下鞑靼,不辜负了黄昏这一片苦心孤诣。

    深呼吸一口气,“说吧,你能提供多少面饼,要多少钱?”

    黄昏胸有成竹,“方便面这个事情,我其实布局很早,直到今日才拿出来。但因为储存和保鲜问题,所以应天和顺天的工坊,能够提供的面饼不多,一次性大概有一百万个,其中有一些是两月前的,都贴了时间标签,所以神机营在使用的时候,必须先用时间最早的,免得时间早的那一批过期。”

    朱棣点头。

    黄昏又道:“应天这边的工坊,加上分派到农户那边的生产,每天大概能生产四万多个面饼,顺天那边,大概能有五万左右,也就是说,生产进度只能保证神机营每天的用度。”

    所以从一开始,方便面就只提供神机营。

    朱棣秒懂。

    因为神机营的重要性,只要确保了神机营的后勤,那么出征漠北就立于不败之地,加上提前储存的面饼,神机营可以在入冬之前,肆无忌惮的在草原上追剿鞑靼铁骑。

    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局面。

    出征漠北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辎重,当国之利器神机营的粮草问题解决了,那么打鞑靼还不是手到擒来?

    在自己当藩王时,没有方便面的情况下,都能打得鞑靼痛不欲生。

    何况现在。

    将面饼在手中掂了掂,确实不重,道:“如此说来,还得组建一支专门用来运输的骑军?”

    黄昏颔首,“当然。”

    朱棣又问道:“面饼在下雨天如何保存?”

    黄昏早就有了解决方案,“本来在微臣的计划之中,是要给每一个面饼做一个密闭的包装袋子,不过受限于技术,暂时还做不到,所以是集中保存,微臣用薄木板做了无数的箱子,并且蒙上兽皮,用以隔绝雨水,再在里面放上用厚布包裹的石灰吸收潮气,只要保管方法妥当,最长保质期能达到三个月。”

    对于塑料,黄昏一窍不通。

    仅知道塑料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原料是树脂,而树脂如何获得,黄昏并不清楚,印象中似乎是和石油有关。

    涉及到石油化工的话,这个事情基本上没有操作空间。

    化学现在还是个胚盘。

    咦,黄昏忽然有点想法,这个时代的化学家大部分都在炼丹,自己可以建策朱棣,大力推广道家,让道家的一些人变成化学家啊!

    此事可行。

    关键这事涉及到石油开采,还需要工业水平的正体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

    朱棣听到可以保质三个月,脸都笑烂了。

    黄昏又道:“陛下也别太理想主义了,面饼虽然方便,但绝对不能让神机营的士卒天天吃面饼,还是需要其他粮食,所以煮熟的风干肉,已经风干的蔬菜,面团子,这些以往配备的军粮,还是得给神机营配备上。”

    朱棣笑道:“这个自然。”

    最后问道:“说吧,你到底打算卖多少一个。”

    黄昏其实早就算出了成本,闻言不假思索,“不贵,六十个面饼一两银子,这确实是成本价了,陛下也莫要讨价还价了。”

    确实没赚钱。

    虽然算下来一个方便面差不多十元软妹币的样子,但这是大明的生产力条件下,面粉其实比后世贵多了,不能用后世的价格来度量。

    朱棣微微颔首,“可行。”

    假设神机营一天用三万个,也才五百两银子而已,这个价格真不贵,绝对良心价了。

    黄昏大笑,“那就合作愉快,签个合约?”

第六百八十九章 丹书铁劵

    合约签了之后,朱棣龙心大悦,看着绯春和吴李氏怀中的两兄妹,哪能猜不到黄昏的想法,笑呵呵的说了句你为大明做这么多,朕总得给你个平安符。

    黄昏喜闻乐见。

    朱棣想了一阵,“你现在官职不够,徐妙锦的五品诰命其实都该一同被取消,这样罢,保持妙锦的五品诰命,朕再给你一张丹书,保你子孙后世。”

    黄昏大喜过望。

    其实他早就想要一张丹书铁券,只不过一直没好意思开口,倒也是暗示过,但朱老板装作不懂,他也没办法。

    太祖的丹书铁券不敢要,那是催命符,永乐的还是可以拿着的。

    一般情况下确实能保命。

    朱棣笑道:“丹书需要几日制作,在朕去北方之前,会御赐到黄府来,不过……”沉吟着压低声音,用只有黄昏和吴溥才能听见的声音道:“这丹书其实主要是给你保黄豆芽和黄豆苗的,你自己就不要抱有太多希望了。”

    黄昏愣住,“不应该是微臣免两死,豆芽和豆苗免一死么?”

    朱棣神态有些忧心,“你那一死,马上就要用到了。”

    黄昏:“……”

    什么鬼?

    朱棣轻轻叹了口气,“今日接到的密报,独石关那边的军心出了问题,你大舅子也没镇住,现在独石关军中的呼声很大,要朕处办你。”

    黄昏出了一身的冷汗。

    好在朱老板给力,在这个时候给自己弄了个丹书保命,那这么说来,丹书确实是自己免两死,子孙免一死了。

    因为这样一来,这一次用掉,马上换一张丹书铁劵,换成自己免一死,子孙免一死的丹书。

    但尼玛万一将来出事,只保得住豆芽和豆苗中的一个啊。

    朱棣似乎想到了黄昏的心思,道:“慌什么,看到丹书后,你自然明白朕的一番苦心,放心,豆芽和豆苗是朕的侄儿侄女,朕怎么可能偏心,两兄妹都能蒙丹书恩荫!”

    黄昏这才松了口气。

    有一说一,自己能遇到朱老板是人生幸事,不过话再说回来,这都是自己用血汗挣回来的功劳,朱棣只不过是一个合格的老板而已。

    ……

    ……

    第二日一大早,狗儿就来了黄府,送来了丹书铁券,黄昏仔细看了一番,发现确实是自己免两死。

    但和其余的丹书铁劵不同,其余人的丹书铁券,子孙免一死,是笼统的说辞,而黄昏这一张丹书铁劵却清晰明了的写了黄豆芽和黄豆苗皆免一死。

    嗯,哥哥黄豆芽叫黄河,妹妹黄豆苗叫黄淮。

    都还没字。

    需要等豆芽及冠妹妹及笄才会取字。

    黄昏其实有些意外。

    狗儿这么早就把丹书铁券送过来了,意味着其实这张丹书铁劵早就做好了,咱这朱老板昨夜不过是找了个机会赏赐给自己而已。

    也是有心。

    一番张罗打鼓鞭炮齐鸣后,将丹书铁券供奉起来。

    这件事很快在应天掀起一股非议。

    丹书铁劵不是制作出来发放给功臣就了事,还需要在刑部、大理寺、宗正寺这些相关部门备案——万一以后被赏赐的人犯事拿出丹书铁劵,各部门才能印证。

    没有备份,岂非人人可以伪造丹书铁劵。

    所以这事瞒不住。

    消息很快传遍应天朝野,于是在朱棣准备出发前往顺天的头一天的大朝会上,奉天殿(注1)上一派热闹,文武百官之中,除了和黄昏关系亲近的李景隆,内阁的吴溥,其余部门的大大小小臣子,尤其是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跳得罪厉害。

    无他,黄昏的丹书铁劵来得太莫名其妙,于祖制不符。

    因太祖朱元璋在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所以丹书铁劵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

    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且各相关部门备策在案,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两件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洪武三年太祖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三十四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丹书铁券,陛下靖难即位后,靖难功臣丘福等二十六人也都被赐予铁券。

    所以这免死金牌不是谁想有就有的。

    黄昏竟然有了!

    那么不说已经有丹书铁劵的靖难武将,那些没有的武将以及文臣们,心里怎么可能平衡,他黄昏凭什么得到丹书铁劵?

    他刚刚才被罢官了武职!

    而且消息灵通的人还知道,随着陛下在北方的边军调发,独石关那边呼声很高,要找人为去年榆木川牺牲的将士给个说法。

    这个人当然是黄昏。

    责都还没处罚,陛下却在应天这边给黄昏赐予丹书铁劵,怕不是要乱军心!

    是以大朝会上群情沸腾。

    别说王宁这些人了,就是朱高炽和三杨都站出来说陛下此举不符祖制,且此举极有可能挫伤边军军心,还请陛下收回成命什么的。

    知道事情真相的吴溥只是淡淡的看热闹,李景隆则有些忧心。

    朱棣早就知道会有今天这一幕。

    也做了准备。

    而早就在殿外候着的黄昏穿着从仕郎的朝服,昂首阔步进来,很是意气风华。

    老子拿个丹书铁劵你们就闹成这狗屎样子,有本事你们弄个罐头出来,老子就把丹书铁劵让给你们,没本事就别哔哔。

    可惜这些话只能闷在心里。

    朱棣待黄昏行礼之后,扫视众人一眼,“众卿都觉得此事不妥,那么朕今日就来告诉大家,为何黄昏能够得赐丹书铁劵!”

    众人看着殿中那一桶方便面面饼莫名其妙。

    隐然猜到了。

    这个面饼大概就是黄昏得到丹书铁劵的原因,可什么样的面饼能有这么的功劳,这能比得上打仗杀个几千敌军?

    绝对不可能!

    ———————

    注1:之前写《宋仕妖娆》的时候,习惯了大朝会在大庆殿,所以前面一些章节都写的大庆殿,明朝的大朝会实际上是在奉天殿,但是错误都在vip章节里,过了修改时间,没办法修改,请见谅,话说,竟然没一个人提醒我,你们弱爆了,哈哈哈哈。

第六百九十章 满堂文武,一人一碗方便面!

    朱棣扫视朝臣。

    虽然有部分武将已经被他用各种军事名义调去了北方,不过泱泱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官员,奉天殿内,朝臣两分,从姚广孝李景隆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一直到殿门,再一直到奉天殿外的广场,群英璀璨皆为麾下臣子。

    朱棣油然而生豪情,想起了那句话: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土之人莫非王臣。

    但还不够。

    远远不够。

    站立在朝班中的人,不仅仅只有我大明疆域内的臣子,还应该有交趾、八百大甸、吴哥、鞑靼、瓦剌、兀良哈、亦力把里……乃至于遥远的西洋诸国王侯!

    交趾已在版图之内。

    接下来……是漠北!

    想到这,朱棣深呼吸一口气,深沉的道:“在此之前,朕要宣布一件事,明日,朕会出发去往顺天,择日率领我大明雄师出关,以天朝上国王霸之锋芒,平定北方久远之顽疾,欲远迈汉唐之雄风,众位卿家,可有何等建言。”

    这话说的很绝对。

    是问你们有什么建言,而不是问你们同意不同意,言下之意,出征漠北已成定局,你们若是眼睛明亮脑子清醒,就不要在这件事上冒杂音了。

    朕不得听。

    朕不仅不听,反对的人朕还会给你们小鞋子穿。

    永乐大帝,就是这么霸气!

    众朝臣默然无语。

    这都是摆明了的事情,从上元节后,陛下就一直在调发边军,户部那边也早就拨款过去,钱粮辎重也运到了北方,只等钱粮出关就可以出兵,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谁会在这个时节上傻乎乎的去反对一件既定了的事情?

    没人是傻子。

    朱棣见状,暗暗颔首,还行,都是懂事的人——朱棣也不想想,不懂事的人都什么下场,大多被他给搞下去了。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刚编完书的解缙什么下场?

    先去广西,没到任地,就被派到交趾去督饷化州。

    解缙为什么被贬?

    是因为朱高煦弹劾他,还是因为礼部郎中李至刚弹劾他阅卷不公?都只是出现在合适时间的借口罢了,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当初出征安南时,适时在内阁担任辅臣的解缙说了很多反对的话,只不过那时候解缙人微言轻,朱棣没理他便是。

    而这一次出征漠北,如果解缙以编书之功劳高升之后再出言反对,朱棣还真不能不听,至少也要考量一番。

    以解缙自诩魏征的性情,只怕还真的会反对出征漠北。

    其实何止解缙。

    满堂臣子中,除了武职,大概九成的文臣都反对出征漠北,毕竟去年重创鞑靼,这一两年漠北都要休养生息无力南下侵扰边境,那么大明就该趁机多休养。

    何况去年是惨胜,大明也折损不少精锐老卒。

    这个时候出征漠北,真不是好时机。

    不过这也是朱棣聪明的地方,根本不给你文臣说出反对声音的空间,过了上元节立马调动边军,又以君王权势要求户部那边配合,拨款、调运粮草,兵部金忠也没办法,只能听圣意调动辎重。

    打就打呗。

    反正大家都熟悉朱棣,咱们这位陛下早些年是藩王的时候,漠北那边看见燕王的旗帜就要落荒而逃。

    唯一的缺点就是靖难的时候,被盛庸、平安、铁铉打得够呛。

    而真正能赢朱棣的那个人是徐辉祖。

    但徐辉祖现在是大明的将军,是朱棣麾下的一员百胜将军,去年还在榆木川大捷,斩敌上万之余,连阿鲁台的儿子马哈丹的首级都被砍了下来。

    朱棣加徐辉祖,再有丘福和朱高煦,这阵容只要后勤跟得上,根本没有输的可能。

    群臣无言,朱棣甚是满意。

    大袖一挥,“既然没有建言,那此事定夺如此,六部、五军都督府相互配合,太子,朕去北方之后,你要勤勉政事,不要拖了朕的后腿。”

    众皆应旨。

    朱棣颔首,继续道:“既然你等疑惑黄昏为何会得到朕上次丹书铁劵,诸位爱卿,尔等都是饱读诗书之士,又或者是久经沙场之将,可知行军打仗何为重?若是去征讨漠北,又是什么东西至关重要,关系着北征的胜败?”

    这个简单。

    金忠很是配合出列,“陛下,是粮草和辎重。”

    朱棣微微点头。

    心中暗喜。

    还是咱这兵部尚书懂事,知道配合。

    站在文臣之后的姚广孝见状,倒三角眼里闪过一丝戏谑。

    黄昏敏锐的抓到了这个细节。

    心中蓦然一动,想起了野史中的一些记录,金忠这个兵部尚书其实有点不务正业,自永乐朝起就开始钻研阴阳学了,阴阳学是什么呢,就是姚广孝学的那一套。

    而金忠能出任兵部尚书,还是姚广孝举荐的。

    所以钻研野史的历史学者得出结论:金忠是姚广孝的人,而且可能就是姚广孝的弟子。

    如果真是这样……

    金忠此刻出来配合朱棣,就可能代表着姚广孝的意思。

    也就是说……黑衣宰相姚广孝也是支持这一次北征的。

    有这人支持,黄昏觉得这一次的北征应该是稳了。

    姚广孝感受到了黄昏的目光,倒三角眼斜斜的乜了黄昏一眼,不着痕迹的扯了扯嘴,心里暗暗点头,这小子确实够精,也是好奇,黄昏是怎么看出自己和金忠有那么一点关联的?

    朱棣咳嗽一声,“没错,粮草和辎重是头等问题,关于此事,今日朕要在这奉天殿开千古未有之事,虽然诸位臣工已吃过早食,朕还是要大宴群臣!”

    众人听得一头雾水。

    陛下怕不是失心疯了?

    奉天殿是大朝会的地方,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哪个君王——哪怕是最昏聩的君王,也不会更不敢在大朝会的殿堂上吃东西,何况还是宴请群臣。

    这确实是千古未有之事。

    包括姚广孝都有些懵逼,他也不知道朱棣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了。

    朱棣对身边的狗儿点点头。

    狗儿来到殿门口,大声对着外面尖锐着嗓音喊道:“上菜。”

    便有声音一道接一道的下去。

    片刻之后,便见上百宫女端着一个又一个的托盘迤逦着来到奉天殿外,再由大内护卫过手,将托盘上的面碗一个接一个的传给朝臣。

    所有臣工,包括姚广孝和太子,都有一碗。

    众人看着还冒着热气的卷曲的面,面面相觑。

    这是什么面?

    鸡汤炖香菇!

    但从来没见过卷曲的面条,而且就算是卷曲的面条,可它还是面条,不能改变它的本质,贵为天下共主的陛下,在奉天殿开千古未有之事,请群臣吃的一顿早食,竟然是一碗面条?

    所有人都陷入懵逼状态。

第六百九十一章 永乐大典

    朱棣其实也没想过让臣工们在奉天殿吃方便面,实在有失风雅,武将们还好,别说在奉天殿吃饭,早些年起于底层的武将,给他准备一碗红烧肉,就是让他蹲在茅坑边上,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是以当面到了所有人手中,朱棣笑道:“诸位浅尝一口即可。”

    陛下发话了,能怎么办?

    武将们倒是没有拘束,呼呼呼卷起一筷子,放进嘴里一试,哟嚯,味道还不错,于是胃口好的人又呼呼吃了几筷子。

    文臣们,硬着头皮用大袖遮住,勉强尝了一口。

    都大感意外。

    味道确实不错,香弹有嚼劲。

    朱棣看着臣子们的反应,颇为欣慰,基本上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大声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爱卿黄昏心怀壮志,知晓我大明和漠北必有一战,是以未雨绸缪,早在一两年前就开始准备解决北征的粮草问题,而他的答案,就是诸位眼前的这些面,黄爱卿,你来给大家说一下用这些面作为粮草的优势罢。”

    满堂臣子不明真相之余,有些僵滞。

    陛下,你在逗我们玩?

    行军打仗,一般都是带米,哪有带面的,好吧,带面的也有,可这面虽然形状奇怪了点,但他本质还是面,怎么可能靠它解决粮草问题?

    如果这都能得到一张丹书铁劵,那丹书铁劵也太不值钱了罢。

    黄昏对殿外的护卫挥挥手。

    两名护卫嘿哧嘿哧扛着两筐面饼进来,黄昏弯腰拿起一块面饼,侃侃而谈,详细介绍了这个面饼的制造,以及它的优势。

    满堂朝臣恍然大悟又悚然惊心。

    涨知识了!

    肉可以做成干肉,甚至蔬菜也可以做成干菜,如此确保可以存放更长的时间,但万万没想到,连面都可以煮熟之后晒干备用。

    关键它的优势在于实用方便、快捷,能大幅度减轻士卒的负担,这在草原上追击漠北铁骑,简直不要太有优势。

    传统的吃饭,要埋锅做饭吧,那阵仗不要太大。

    但我大明将士若是用这个方便面,一支千人军队,大概也就一二十个锅就够了,烧好水一烫,一刻钟之内就能解决问题。

    而此刻传统的埋锅造饭,大概还在等锅里冒烟。

    大才,真的是大才!

    竟然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解决如粮草问题,关键他也有这个财力和能力来实施,换成其他人,可没这个魄力。

    如果这个面饼真有神效……

    群臣忽然振奋起来。

    那么打下鞑靼甚至整个漠北,指日可待,有个前提,便是神机营真能达到国之利器一击致命的奇效,能破鞑靼的骑军。

    朱棣声音沉闷,“如此,黄爱卿不可得一面丹书铁劵乎,诸位先前反对,那么现在呢,有人反对么——”朱棣缓缓起身,“还有谁要反对?!”

    满堂寂静。

    众人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只要黄昏不触及到陛下的底线,就以黄昏入仕以来的所作所为,他在大明仕途上,已经无敌了!

    就凭这个叫什么方便面的东西,黄昏值得一面丹书铁劵。

    朱棣斜乜一眼太子,“太子,你没话说?”

    记得没错的话,对赐丹书铁劵之事闹得最厉害的人中,就有支持你的那群文臣,朕到要看看你们有话说没。

    朱高炽心里苦啊。

    其实黄昏得不得丹书铁劵他倒是无所谓,不影响,可支持自己的文臣不乐意,自己不也得表态,此刻也不敢再执拗了——不看他们也服服帖帖了么。

    于是大声道:“天经地义!”

    算是服了。

    不管黄昏支不支持他,朱高炽现在对黄昏是真的服帖。

    朱棣看向后军都督府左都督,“驸马以为呢?”

    王宁虽然混账,但毕竟是一位军人,知道这方便面的优势后,军人的本能压住了人性的黑暗,由衷的叹服,“以将士之立场,此举众望所归!”

    朱棣扫视一眼,“还有异议乎?”

    无人做声。

    朱棣甚是满意,“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礼部尚书郑赐出列,“臣有奏。”

    朱棣颔首。

    郑赐大声道:“上元节后,文渊阁诸人员日夜不寐,终将誊抄工作完成,还请陛下为此大全之书赐名,礼部这边也会择日进行后续事宜。”

    书编好了,工作还没有完,如此庞大的一部书,礼部这边再怎么的也要宣传一番,要不然世人哪里知道咱们陛下的文治呢。

    终于编好了?!

    朱棣精神大振,关于这部书的名字他早就想好了,当初在顺天时还给徐皇后说过,于是想都不想,“朕早有决议,就叫《永乐大典》罢。”

    郑赐应旨。

    朱棣又道:“朕下朝之后,会亲手写一篇序,到时候着人勘验之后送过来……”犹豫了下,还是当众道:“当初接受黄昏建策确定要编《永乐大典》之时,朕答应过黄昏,同意他也为《永乐大典》写一篇序,礼部这边记得和他接洽。”

    看一眼吴溥,“吴溥,你记得帮黄昏斧正一番。”

    信不过黄昏的文笔。

    可惜黄观在顺天,要不然以黄观的才华,帮黄昏写一篇序出来那是牛刀小试。

    吴溥唯有强忍着笑意应旨。

    斧正?

    怕是黄昏不得同意啊。

    黄昏那小子早就把序准备好了,自己也看了,怎么说呢……太“独出心裁”了,言辞之中捧了《永乐大典》和陛下,也把他自己捧得很高。

    很有些“不要脸”的大家风范。

    满堂文武闻言,尤其是纪纲、王宁等人,心中苦涩,就今日这些事情,傻子都看得出来,黄昏已经是不可动摇的权臣宠臣。

    其在陛下心中的信重程度,犹在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之上。

    偏生是这小子现在只是个七品从仕郎,在医疗改革司和货币改革司那边的职位也不高,饶是如此,也能傲立群臣之首。

    朱棣起身,“太子、郑和、姚少师、黄昏、黄淮、郑赐、金忠等六部尚书、都察院吴中、顾佐以及应天府尹向宝留下至乾清殿议事,其余人等退了罢。”

    这是退朝了。

第六百九十二章 出征前二三事

    出征之前,其实事情很多,朱棣已经来不及处理,打算丢给太子朱高炽,不过作为大明朝的掌门人,朱棣不太放心,是以要就一些重要事叮嘱一番关键人物。

    朱高炽最先进入乾清殿。

    朱棣只说了一句:“朕不在,凡事多预,预则立,遇事多问,问则通,小事不决问内阁,大事不决问少师,若内阁和少师观点不一致……”

    沉吟了下,“问黄昏。”

    朱高炽心中一惊,按父皇这意思,他不介意自己和黄昏接触了,关键是听父皇话里这意思,黄昏已经凌驾于姚少师,成了大明真正的隐相!

    急声道:“儿臣遵旨。”

    朱棣大手一挥,“赐座。”意思老子现在要交待关键臣子一些事情,你给老子在旁边好好学习,争取做到以老子为榜样天天向上。

    太子之后,姚广孝被宣召进来。

    朱棣盯着这位靖难之后很少在朝堂之上表达存在感的功臣,沉默了一阵,才道:“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以为出关之后,如何平漠北。”

    姚广孝抬起头,虽然已是满脸老人斑,但目光之中光彩熠熠。

    七十三岁了。

    人活七十古来稀,但姚广孝依然精力充沛,沉吟着道:“鞑靼那边,因为去年榆木川的战事,导致阿鲁台的儿子战死沙场,根据我大明在漠北传回的谍报,这件事的罪魁祸首是鞑靼可汗鬼力赤的手笔,其实不难推测出来,不外乎也是一场权力的游戏,鬼力赤是想借这个机会削弱阿鲁台,以便掌握鞑靼真正的话语权,可惜他小看了阿鲁台,如今鬼力赤和阿鲁台形同陌路甚至私下里已经刀光剑影,私以为鞑靼不足为惧,陛下雄师出关,必然全胜,破了鞑靼,陛下可不理会瓦剌或者兀良哈的讨好,选择顺势征讨瓦剌或者兀良哈,但就地形而言,陛下想必是先进攻瓦剌罢。”

    一旦鞑靼和瓦剌被破,兀良哈就是瓮中之鳖,如此一来,几乎可以不战而胜,兀良哈就得乖乖投降被纳入大明疆域。

    这个局面以前想都不敢想,最好的局面就是打得鞑靼、瓦剌和兀良哈没有一点力气南侵,乖乖的当个大明的穷邻居。

    但是一直在旁观大明蒸蒸日上的姚广孝清楚,现在可以想了,不仅可以想,而且变成现实的可能性极大。

    因为大明有了神机营,有了方便面,还有钱!

    而这一切,只因为大明有两个人。

    朱棣,黄昏。

    前者执掌江山有明君之相,后者步步落子隐然千古明臣之风,且总是领先于世人百年之上,宛若以这片锦绣神州为棋,在开局的时候,黄昏就噼里啪啦落下了十几颗棋子,而此刻对手还在研究在何处落第一颗子,从这点来看,姚广孝一度认为,黄昏是阴阳学之大成者,犹在自己这个老和尚之上。

    而大明有钱,不仅是因为黄昏,还因为郑和下西洋回来了。

    大明的无敌舰队,给西洋诸国传达了大明天威,送了温暖。

    带回来的全是真金白银。

    这一次出征漠北,打赢自是最好,打不赢,大明也还有钱去修筑长城工事,在北方打造一条坚不可摧的全境防线。

    朱棣闻言微微颔首,“确实,如果破了鞑靼,再击瓦剌,兀良哈便将被大明包围,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臣服,如此一来我大明雄师也将少打一场战事,也能少一些将士马革裹尸。”

    朱棣确实有这个打算。

    但是姚广孝却摇头,“草原部落历来是我中原王朝的顽疾,如果靠势让他们低头,可以做到,但绝对不会长久,微臣认为,兀良哈还是应该打一下,或者说,应该彻底打服他们,所以需要营造这么一个局势来,那么为了让兀良哈有一战的侥幸心理,微臣以为有必要先打兀良哈,或者……”

    同时出击!

    如果打败了鞑靼,那么经过战事检验的大明雄师就有资格同时开战。

    朱棣沉默不语。

    姚广孝笑道:“此事不急,陛下可再问问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或者问问黄昏?”

    朱棣笑了,“善。”

    对狗二道:“宣三宝。”

    郑和进来后,尚未行礼,朱棣就笑着挥手免礼,极其的宠信,不过这也是郑大监该享有的地位,只有他和朱棣心里清楚,下西洋究竟带了多少钱回来。

    不仅可以支撑这一次征讨漠北,甚至在打仗之后,还能大肆修建长城!

    一笔不可想象的巨资。

    朱棣先问了一个题外话,“之前一直在忙,没曾想起来,三宝,和舰队一起下西洋中,似乎只有时代商行的商船,他们这一次赚得如何?”

    这其实不是“似乎”,是绝对。

    太祖立国之后,禁海,私人进行海外贸易是违反大明律的,《大诰》之中有详细案列,也有详细的处罚案例,那血腥残酷而鲜活的画面描写,在洪武时期可以威慑所有人去搞海外贸易,但是朱棣登基后,没了太祖剥皮剥皮楦草的威慑,有些官员参与海外贸易获得了利益,是以朱棣想开海禁,这些既得利益者就要拿着太祖祖制跳出来,搞得朱棣很是被动。

    所以严格来说,郑和的下西洋在找建文帝之外,其实也是一场皇家走私。

    郑和答道:“赚的不少,不过时代商行做的更多的事情,是在寻找一些稀奇的作物产品,以及用钱来招募西洋的能人异士,也不知道黄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不少”其实是委婉说法,相对于陛下而言,黄昏赚的少而已。

    实际上也赚了个盆钵满盈。

    朱棣颔首,“这一次朕出征后,你准备继续下西洋罢,诸多事情,太子会全力配合你,嗯……稍后你和黄昏接洽一下,这一次允许时代商行最多五艘商船同行,不过此事要低调。”

    朱棣已经尝到了下西洋的甜头。

    至于让黄昏的时代商行也来分一杯羹,是朱棣确信,黄昏赚再多的钱,都不会一个人享受——他也享受不完,还不如让黄昏有更多的钱财去做类似“方便面”这种事。

    这样的事越多,大明的未来会越光明。

    郑和领旨。

第六百九十三章 朝鲜送美女来了!

    之后宣黄淮。

    这其实很有意思,在被宣召人的顺序上,反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甚至此刻朱棣乃至于太子、姚广孝都没察觉的变化:内阁地位的变化。

    第一个宣召太子,这是肯定的,毕竟是大明未来的接班人。

    第二个宣姚广孝,也是情理中,毕竟是朱棣最信任的少师。

    第三个宣召郑和,更能理解了,毕竟还是需要下西洋赚钱。

    第四个却是黄淮,内阁的首辅。

    这意味着内阁在朱棣的内心中,已经不知不觉的站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隐约有超越六部的可能——不能因为这一次黄淮在前,就认为内阁超越了六部。

    真正要超越六部,是内阁成员之中,有人权兼六部尚书的时候,是内阁首辅一言九鼎,可以封还天子圣旨的时候。

    宣召黄淮之后,倒没说什么大事,就是叮嘱黄淮,内阁那边要多辅佐太子,同时含蓄的点明,朕这个天子出关之后,朝臣任免、外邦朝贡这两件事,你们要仔细斟酌。

    这个没办法。

    朱棣再不想把这个大权交给朱高炽,还是得权宜一下,毕竟他出关后,若是这些事情都等他决断,会误大事。

    至于边军调发,北方那边依然不准朱高炽染指。

    但是云南、交趾两个方向,可以。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后宣召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吴中、顾佐,交代的事情和内阁那边大同小异,不过有一个事情比较重要:礼部尚书宋礼被外调了,负责修缮包括会会通河段等处的运河,这是要大力发展漕运的意思。

    估摸着是为迁都做准备。

    毕竟迁都是个大事,要从南方运送无数东西到北方去,靠陆运的话,任何一个盛世帝国都难以承受这个高额成本,所以还是得靠运河的漕运能力。

    同时,礼部尚书宋礼外调之后,礼部尚书由都察院左都御史吴中担任,右都御史顾佐补缺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吕震调任都察院右都御史,佥都御史刘观升任刑部尚书。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

    吴中是朱棣心腹,调任礼部尚书没什么特别含义,但因为上元节后群臣弹劾黄昏,吕震曾把处罚黄昏的责任和权力推给五军都督府,让朱棣明白了吕震不知道什么原因,与黄昏不和,所以让吕震去担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未尝没有掣肘黄昏的意思。

    都察院干什么的?

    就是弹劾百官的,吕震到了都察院,天天盯着黄昏,黄昏他敢乱来?

    明显要收敛着些。

    这也是朱棣在给朱高炽铺路,怕黄昏这小子仗着帝恩欺负他家这个不成才的胖儿子。

    宋礼知道自己要外调了,不过也不算贬职,情绪不错——外调干事,是有油水可以捞的,上前一步说道:“陛下,礼部那边诸多事情微臣稍下会和吴尚书交接,不过有个事情还需要您赶紧定夺。”

    朱棣哦了一声,“什么事。”

    宋礼道:“昨日接到朝鲜国书,他们为表达对宗主国的仰慕之情,为表达对陛下的憧憬和尊崇之意,为尽他们作为藩国的情意,欲要择美人数名送至应天,已经在路上了,陛下您看接还是不接,要不要带几个去北方。”

    朝鲜送美女来?

    朱棣心头一阵暗爽。

    男人嘛……

    再怎么千古一帝,也逃不过男人的本能,何况朝鲜那边历来都是出美女的地方,关键是和大明美女在相貌上并无多少差距,不会产生审美排斥感。

    白送的美女,不要白不要。

    要不然老子为啥辛辛苦苦的靖难,为了天下为了壮志是一个原因,享受身为君王带来的福利,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于是不动声色,“此事交接给吴中罢,朕要去北方,暂时不宜被这些事情打扰。”

    宋礼懂了。

    陛下的意思很明确,别人朝鲜懂事会做人,咱们大明也不能不给别人面子,就勉为其难的收下送来的美女,但言辞之中又告诉了吴中和宋礼,朕马上要出关打仗,美女这些就别弄到顺天去了,先放到应天罢,反正徐皇后也不是心胸狭窄之人。

    朱棣忽然笑道:“朝鲜为何这个时候送来美女?”

    宋礼也笑了,“怕是走漏了消息。”

    朱棣颔首。

    可以想象,大概是朝鲜那边得知大明雄师聚集北方,知道宗主国可能要去打漠北了,作为藩国,朝鲜大概会觉得与有荣焉,又或者是忌怕——估计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

    要知道和朝鲜一个身份地位的安南,现在叫交趾。

    在大明版图之上。

    同样被太祖定永不征讨之国的朝鲜,估计还是有点害怕的,深恐宗主国打完漠北之后,发现时间还充裕,然后找个借口出兵朝鲜,然后朝鲜的朝堂就变成了朝鲜布政司。

    但是……送美人就有用?

    老子连安南都打了,如果真像黄昏说的那样,别说你朝鲜了,日本都得给朕变成布政司!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千百年来,这句话都不过是喊喊口号而已,就如那句“犯我天朝中虽远必诛”,真正做到这个口号的君王少之又少。

    而自己恰好做到了。

    安南就是例子,区区胡汉苍父子,也敢欺瞒我朱棣?

    所以安南变成了交趾布政司。

    今年轮到了屡屡南下侵扰我大明边境的漠北,到时候漠北那边大概会有几个布政司,若是以后连朝鲜和日本都变成我大明的一个行政省……

    真的这样,那我永乐在武功上不仅超过了老爹,恐怕也真正的达到远迈汉唐,秦皇汉武我都可以和他们掰一下手腕!

    如今的朱棣,信心爆棚。

    于是笑着说道:“看来咱们国内还是潜伏着不少谍子啊。”转头看向狗儿,“你现在着人去一趟锦衣卫,把纪纲给朕叫来。”

    谍子?

    管你是朝鲜的还是漠北的又或者是日本的,都得死。

    狗儿立即去了。

    朱棣这才看向众人,“已无要事,诸卿家退了罢——”忽然想起一事:“吴中,明日朕去往北方,此事低调,不宜大肆张扬。”

    悄悄的去北方就行,礼部那边不用办什么出征仪式了,到了应天由行部再办。

    吴中立即领旨。

第六百九十四章 麻辣火锅

    朱棣宣召应天府尹向宝。

    其实有点出乎大家意料,应天府尹虽然也是京官高官,但还没有六部尚书这些分量重,而他竟然也被留下议事。

    朱棣免礼之后问向宝,“黄昏在东郊买了一块良田,你去看过没?”

    向宝摇头,“微臣不曾去过。”

    府尹一堆麻烦事,哪顾得上黄昏那档子破事,买那块良田的时候,向宝百忙之中抽空帮黄昏说了几句话,已经算仁至义尽了。

    应天府尹,恐怕是整个大明最忙的官员之一。

    朱棣哦了一声,微微蹙眉,“那你也不知道黄昏在那块田里干什么了?”

    向宝摇头。

    内心颇有些不解,黄昏不说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至少有他叔父黄观的声名在外,他黄家今后少不得就是个书香世家。

    书香子弟,却一头扎进农田里,成何体统。

    朱棣也不解的很,“看来还是得问问这小子了,没事了,你去忙罢,嗯,对了,关于黄昏在东郊那块田里的事情,你们应天府衙看着些,别让人去打扰黄昏,朕总觉得,黄昏最近这段时日连医疗改革司和货币改革司都不去,就埋首在那块田里,估计他要做的事情绝对不是小事。”

    农事,反正不会损伤国家。

    可以大力支持黄昏。

    尤其是方便面的事情后,朱棣觉得只要不涉及到军器、盐铁矿产,其余方面的事情,黄昏只要做,自己就可以支持他让他放手去做。

    没准什么时候又是一个类似方便面的惊喜。

    向宝应旨,又道:“应该出不了差池,现在黄昏雇佣了一堆人守在那块田边,闲杂人等根本没办法接近,就是被他雇佣的那个梁大,也有南镇抚司缇骑全程拱卫,在黄昏的眼中,梁大仿佛成了个朝堂重臣,命金贵着呐。”

    那块田确实有问题。

    黄昏在那块田上用的资源和人力,太不同寻常了,连梁大这么一个农夫,黄昏都敢让刘明风派了四个南镇抚司缇骑昼夜轮班守卫,让人不明所以。

    种田事,能如此兴师动众?

    你一个读书人亲自去当泥腿子就罢了,甚至公器私用动用南镇抚司保护你的雇员,这事其实已经在朝野之间慢慢发酵。

    等陛下一走,估摸着又是一场朝堂风云。

    恐怕陛下也是看见了这个苗头,所以今日才把自己留下刻意叮嘱,让应天府衙配合黄昏——关键是怎么配合?

    总不能动用衙门兵丁帮着黄昏看守罢。

    他也不缺人。

    有钱的时代商行,从来不缺人? 缺的是正儿八经持有军械的编制? 所以陛下的意思大概是让应天府衙这边盯一下官府光芒照不到的地下势力。

    向宝走后,朱棣已经有些疲倦。

    不过唯有坚持。

    坐在了这个位置,再疲倦也得坚持,何况接下来的事情就轻松多了? 政事已经交代清楚,就剩下和黄昏聊聊他在应天东郊那块地里是什么回事。

    想到这朱棣吩咐狗儿去弄些点心来。

    一大早就起床大朝会,然后又在乾清殿说了这许久,有些饿了,狗儿刚走几步,朱棣又喊住他,吩咐多带一份,顺便把黄昏宣进来。

    黄昏入内,行礼。

    朱棣示意他起身,问道:“关于此次出征漠北,你有什么和常人不同的见解没有,尤其是关于神机营的运用方面。”

    黄昏的军事能力确实渣。

    但他是主张建立神机营的人,对火器应该有独到的见解——其实对火器的了解和使用,还有一个人极其擅长,沐晟。

    沐晟的父亲沐英在平定云南时,用火器三段射的方式大破象军,沐晟作为如今的云南黔国公,对他父亲的兵道应该熟稔。

    不过云南那边需要沐晟镇守,不可能调到北方去。

    所以关于火器方面,朱棣只有选择信任郑亨,同时看看黄昏是否有建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黄昏虽然觉得火器战略自己应该是超过这个时代的,不过稳妥起见——不易夜郎自大,明初的火器使用率其实不低。

    所以低调而谦虚的说了句郑侯爷应该比微臣更有见解。

    朱棣闻言暗乐。

    这小子还算靠谱,吃过一次亏就知道收敛了,也不用再问黄昏了,反正打仗的事情绝非纸上谈兵,大明当下的体量,只要不是全军覆没那种惨败,是有一定容错率的。

    话锋一转,“你在城东郊那块良田里作什么妖?”

    黄昏知道这些事瞒不住人。

    笑道:“微臣只是在里面种了一种农作物,嗯,当下大明只有沿海有少量人种植,且种植的目的也不是食用,仅做观赏,名为番椒。”

    想了想,“微臣将之定名为辣椒,和茱萸子一样的那个辣。”

    辣椒没传入中国之前,做饭炒菜需要调味用辣的时候,一般都是用茱萸子,只不过辣味没有辣椒那么纯正浓烈,而且带有涩苦杂味。

    朱棣哦了一声,“你就是为了吃点辣,所以买田地种植这个番椒?”

    够任性啊。

    但是如果你黄昏真是这样的人,奢侈到这等地步,那是在自掘坟而不知,迟早有一天,会因为类似的膨胀而身败名裂。

    黄昏摇头,很有些感触,“微臣当然想吃点辣的,没有辣椒的火锅,没有辣椒的回锅肉,没有辣椒的泡椒鸡脚,没有辣椒的酸辣猪肝,很多很多菜,没了辣椒,都没有灵魂了啊。”

    但是,我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吃辣椒。

    辣椒是一种佐料。

    不过是顺带的事情,培育辣椒是为培育番薯和苞谷作练手用的,顺带的事情而已。

    朱棣笑了起来,“其实朕还是喜欢貌似清廉。”

    黄昏一愣。

    旋即反应过来,朱老板说的是开水白菜,这特么不是废话么,那可是国宴名菜,川菜菜系之中的压轴之王菜,放眼神州美食巅峰味道,开水白菜必占前三,不输佛跳墙。

    但朱老板此刻没说开水白菜的菜名,而说的貌似清廉,这其实是在隐晦的提醒自己,不要有了钱就颓靡起来学那石崇之流。

    落了下乘。

    也不解释,笑道:“此事陛下不用担心,若是担心,待陛下北征归来,微臣于府邸设宴,请陛下吃麻辣味的涮羊肉火锅时,再给陛下一个惊喜罢!”

第六百九十五章 我入内阁了?!

    火锅?

    朱棣哂笑,若论火锅,还是应天的涮羊肉好吃,尤其寒冬腊月,吃着涮羊肉听丝竹之乐阅歌女飞舞霓裳下的垂柳腰肢,真是个人间美事。

    乐道:“麻辣味的?朕没记错的话,蜀人喜欢用花椒佐味而麻,你老家不是蜀中的罢,何况火锅并无麻辣一说。”

    黄昏笑了笑,“微臣独创,到时候陛下一试便知,好吃得很。”

    朱棣咳嗽一声,“说正事罢,你那近郊良田种的番椒并不能给朕惊喜,至于你最后要用什么来给朕惊喜,朕很期待,不过当下有个差事给你。”

    黄昏几乎想都不想,一脸读书人的傲然气,“微臣可以拒绝么?”

    朱棣讶然,“你知道是什么事?”

    黄昏眉毛微挑,胸有成竹,“容微臣僭越的揣摩一次圣意,还请陛下不要降罪,解缙被贬到交趾后,内阁九人欠缺一个名额,而黄淮已任内阁首辅久矣,是有大才之士,陛下今次北上,应是有意让他去顺天任职,那么内阁便缺两人,陛下是想让微臣入内阁罢。”

    傻子都看得出来。

    内阁首辅黄淮,虽然平日里不显山露水,但朱高炽兼国期间,双方关系亲近,在朱棣眼中,内阁三杨只有杨溥是太子党,杨荣和杨士奇二人隐藏得比较深。

    而黄淮早露了形迹。

    只不过黄淮比较有原则,尽管是支持朱高炽的,但他还是禀持着是永乐臣子的心,所以看似站队,实则对朱高炽的帮助有限。

    要不然朱棣早把他撸了下去。

    不过此次北征,顺天行部那边会很忙,就靠郭资、黄福和叔父黄观,力有未逮,所以朱棣很可能顺便将黄淮带去顺天。

    如此一来,新的内阁首辅很可能是金幼孜,或者杨士奇。

    但内阁便只剩七人。

    所以需要补缺两人。

    朱棣北去,太子在南兼国,和太子划清了界限的黄昏是个人选之一,还剩一个人选,极有可能是从翰林院那边选一个侍读、侍讲之类的? 绝对不会在东宫属官中挑选。

    但黄昏还是要先拒绝一下。

    入内阁? 这是个好机会? 只有进入内阁,才有成为首辅的可能,也才能将内阁打造成大明的“相”,但黄昏不愿意对此表现得很急迫。

    果然,朱棣讶然问道:“为什么?你想清楚了? 这可是高升。”

    内阁成员再怎么的也是五品。

    而你黄昏现在虽然一堆官职在身? 全是些没甚实权的七品官? 就是你家的诰命夫人徐妙锦,论官阶都比你高,夫纲不振啊? 夫纲不振会引发什么,你黄昏心里没点数么,真实案例,你去看看大唐的那些驸马们? 哪一个日子过的不凄凉。

    黄昏依然一副读书人的傲然气? “微臣没时间? 还请陛下另擢贤能。”

    朱棣:“……”

    在刚才那一瞬间,他帮黄昏想了无数个拒绝入内阁的理由,但是万万没想到,竟然会是这么个理由,说出来谁信啊。

    恐怕古往今来的仕途上,也只有这小子一个人用过这种理由拒绝高升罢。

    算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小子没上进心就随他罢。

    于是没好气的道:“那就罢了。”

    黄昏啊的一声,一脸懵逼!

    在过去任何一个时间,朱棣要让他进入内阁,他都求之不得,要知道大明臣子的巅峰,就在这内阁之中啊。

    可惜内阁很忙,而他现在真的没多少时间。

    永乐六年,朱棣北征,必将大胜,漠北那边到时候需要人去治理,而自己想去占据大明的北境,最好的切入点是从内阁出发,又或者是军伍,可惜,自己把神机营中军指挥的官职丢了。

    但是现在进入内阁的机会就在眼前。

    可今年又必须把番薯和苞谷培育好。

    这是黄昏犹豫的原因之一,当然,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最主要的是黄昏浪了一把:天子邀请贤才,贤才不是一般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假意推辞一番,然后会说陛下既然如此的求贤若渴,那我黄某人只好却之不恭了……

    我黄昏大官人好歹算是半个读书人,就不能拿出点读书人的傲气,来点假把式么,显一下老子也是很有风骨的人。

    如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以后在同僚面前也有吹嘘的资本,关键是运气好还能在史书上留个“不贪功名利禄”的读书名声,形象骤然拔高几千尺。

    何况黄昏想着去了内阁后继当甩手掌柜,想用这个和朱棣谈条件。

    哪料道朱棣不按套路出牌啊,老子才拒绝一次,朱老板你就下了台阶,说好的三辞再拜呢,说好的求贤若渴呢。

    于是黄昏后悔了,不无尴尬的讪讪问道:“陛下不再考虑考虑了?”

    朱棣恍然大悟,忍不住无声而笑。

    好小子,原来你在跟老子玩这一手,圆滑了啊,世故了啊,谁给你长的脸?别人德高望重有经纬之才的能人贤士如此作态也就罢了,你个恩赐的同进士,哪来的底气玩这一手。

    捉狭道:“朕金口玉言,岂能更改。”

    黄昏懊恼万分,不甘心的做最后的挣扎,敞开了说:“要不,微臣就为陛下去内阁分忧?不过丑话说在前面啊,微臣要给陛下准备惊喜,在内阁那边大概也就能挂个名罢了。”

    这个时候就别说什么风骨和脸面了,内阁辅臣它不香吗?

    朱棣无语。

    你当是过家家游戏,你想入内阁就入内阁?

    晚了。

    朕现在很不想给你这个机会。

    你还想给朕来个三辞再拜,你以为你是黄观那样的千古状元么,你小子的读书人身份都是半灌水,你的功名还是朕给你赏赐的,严格来说,你这个读书人都假得很。

    不过朱棣终究是君王,讲究个制衡之术,站在中立立场的黄昏,确实是在应天盯住老大的最佳人选,还有一点,近期打算重用纪纲,让他清理在大明疆域之内的细作和谍子,自己去北征之后,就靠太子压慑,纪纲怕是要上天,所以需要提高黄昏的地位,以便掣肘纪纲的锦衣卫。

    于是别扭着点头,“善。”

    朱棣继续道:“朕下午会下旨意,你将以翰林侍读的身份入内阁,好在你之前有功名,这倒不是个难事,可以服众,但你说没时间的事情,自己去和金幼孜商量罢。”

    黄淮要跟随自己去顺天,新任内阁首辅朱棣决定用金幼孜。

    黄昏长出了口气。

    还好还好,还好老子悬崖勒马见机得快,要不然这内阁辅臣就浪没了。

    果然,读书人的那一套自己玩得不溜啊。

    尴尬之余,很是振奋。

    奋斗了六年,老子终于趁着内阁还没成权力中枢之前,成了大明第二任内阁辅臣,而且以自己做过的种种事情,青史留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已入内阁,首辅还远吗?

第六百九十六章 才压唐伯虎,朝鲜来美女

    恰好宫女端着御厨那边送过来的点心进来,朱棣吃了几口,随手丢两个给黄昏,说交趾那边最近不太安静,似乎有反对势力抬头的迹象,你认为谁过去比较合适。

    黄昏笑着说无妨,交给黎利就行。

    代理人办事方便得多。

    朱棣颔首,“也罢,朕会下一道密旨给黎利,并着令交趾布政司和交趾驻军全力配合他,将这股抬头势力扼杀在摇篮之中,别说,这事还真被解缙说中了。”

    黄昏叹道:“解大才子也不是一无是处。”

    朱棣笑而不语。

    可惜,棱角太尖锐,还需要继续磨砺,要不然不死在臣子之间的勾心斗角,也会死在锦衣卫手上,他以为他是魏征,可朕不是李二。

    黄昏也无话可说。

    自来到永乐时期,他只因为给永乐大典写序一事和解缙说过几句话,当时的解缙尾巴翘到了天下,黄昏吃瘪。

    黄昏就算有心改变解缙,也做不到。

    而以解大才子的才华,他也不会轻易被他人影响。

    所以……

    解缙如果不被蝴蝶翅膀扇动,估计迟早还是要死在大雪夜里,经历过方孝孺和景清的事情,黄昏对此淡然了许多。

    想起这,黄昏笑问,“陛下的序文写好了?”

    朱棣不无得意,自然写好了。

    黄昏一阵腹诽。

    估计是内阁某个辅臣代笔的,就朱老板你那点墨水,该有自知之明,朱棣因为是庶出第四子,加上他小时候太祖朱元璋还在天下到处抢地盘,所以他没有太子朱标那么好的待遇,太子朱标有大学者宋濂当老师,朱棣么……别说老师了,看书的时间都少,等他长大了,太祖又让他去了沙场,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当下的朱棣。

    在沙场上,朱棣跟随时间最多的人是他的表哥,李景隆的父亲,大明真正的战神。

    李文忠。

    李文忠的兵道在明初数一数二,朱棣也因此成了朱元璋最倚重的镇北将领。

    所以永乐就是个半文盲。

    朱棣心有灵犀的笑看黄昏,反问:“你的序文呢,可是让吴溥代笔的?”

    你不一样要找吴溥代笔。

    黄昏:“……”

    你以为都和你朱老板一样需要找人代笔么? 这么重要的事情,我当然要让自己的才情文章和永乐大典一起名垂千古。

    不过也不好意思说,免得朱棣误会自己膨胀得要在这件事上凌驾天子? 让他误会都是代笔的才能拉近关系。

    朱棣乐了? “说说看,如何写的。”

    黄昏有意显摆? 大声道:“永乐元年,是有天启明辉? 吾起熹微? 奏圣人? 乃策有司? 聚世贤良,笔墨千石? 牍简亿万? 以成文治。”

    朱棣哟了一句,“不错啊。”

    吴溥有点水平。

    这一段文字,朱棣有点怀疑这文是不是出自黄观了。

    简单直白的意思就是说永乐元年,开启了新的大明光辉之日,黄昏他一个小子起于微末之中? 奏请天子,于是天子下旨意相关部门,聚集世间良才,以海量的笔墨和书册,欲要编修一本全书打造文治。

    文采灼灼然。

    又在不知不觉中拍了一下马屁,让后人觉得朱棣这个天子是再创文治辉煌的明君。

    不错不错,小子有心了。

    黄昏心里嘿嘿暗乐。

    老子好歹也是半个读书人,这咬文嚼字的东西,多琢磨几日还是能弄得像模像样——这开篇真是他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

    继续道:“此书若成,定灼然如天穹日月,照耀宇内,又将秩序百家,点引明灯,亦将星群耀然四野,夜照添香,是有种子茁然参天……”

    朱棣暗暗颔首,还行。

    大概意思就是说这本全书就像日月一样闪耀天下,又将是引领百家前进的明灯,也是一盏照亮天下读书人的明灯,让无数读书人种子茁壮成长。

    倒是知道朕的心思。

    读书人种子方孝孺被杀了,于是希望天下会出现更多的读书人种子,那么自己编修这一本全书的目的之一也算达成。

    哪知黄昏后面的内容念出来后朱棣哭笑不得。

    “永乐有大典,大明有永乐,是民之幸也。民之何幸?有明君策明简,亦有明臣辅明君。吾于熹微之中躬耕天下,愿为千秋皓月畔之星火,又欲日月畔之金乌,世人记之,吾虽功等天高,然幸甚荣焉。”

    黄昏念到这里摇头晃脑,好不得意。

    朱棣无语。

    这话也很简单,就是说天下的百姓,你们很幸运,因为你们的国家有一个永乐大帝,永乐大帝又给你们编修一本全书,而我黄昏其余底层,为天下而奋斗,愿意成为君王之畔最为耀眼的存在,你们肯定会记住我,虽然我的功劳很高,但我还是感到幸甚,也很荣耀。

    这话简直不要脸。

    无形之中,把他的功劳给拔高了。

    问道:“没了?”

    黄昏有些尴尬,“没了。”

    当初结婚的时候,给徐妙锦写迎亲书,自己就绞尽脑汁都没写好,这次写《永乐大典》的序文,已经是超水平发挥了。

    朱棣没和黄昏一般见识,功过自有后人评。

    黄昏目前做的事,配得上这篇序文。

    笑道,假装糊涂:“写得倒是不错,丝毫看不出是一个同进士的水准,除了最后一段的自吹自擂,不明真相的人还乎以为这是你家叔父的手笔。”

    吴溥水平见长啊!

    黄昏暗乐,假装听不懂朱棣的话里有话,不无埋怨的道:“也就是陛下你不让我去参加科举,我要是去参加科举,六首第一的大三元不敢说,一甲也不敢打保证,至少进士是稳的,当个大明第一才子压唐伯虎一头还是么得问题的!到时候微臣就可笑对天下,底气十足的说大明才共八斗,鄙人独占六斗,唐伯虎一斗,尔等共占一斗。”

    就问你霸气不霸气!

    朱棣哂笑,“怪朕咯?”

    唐伯虎是谁?大明第一才子,按照当下的局面来说,不应该就是那位被贬到交趾去了的解缙么,什么时候轮到那个唐伯虎了?

    也没多想。

    黄昏耸耸肩,难道怪我?

    不就是你朱棣怕我科举之后成了真正的读书人,以后在朝堂上利用科举功名大肆拉拢读书人形成党派才不让老子去参加科举的么。

    朱棣讶然失笑,好像确实是自己不让他参加科举的。

    笑道:“行了行了,这个序你自己写好,着人送去文渊阁那边罢,朕的序文也已经送过去了,剩下的事情交给礼部尚书吴中即可。”

    黄昏愣了下,“礼部尚书换人了?”

    朱棣嗯了一声,“吴中调任礼部尚书,顾佐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原刑部尚书吕震调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意不意外?”

    黄昏一脸黑线,老子看你朱棣是故意的!

    你就是想掣肘老子。

    制衡玩得不要太溜。

    因为朱高煦和朱高燧去了北方,所以你用我黄昏和纪纲来掣肘太子,同时又让我和纪纲相互掣肘,这也罢了,你竟然还加了个吕震。

    吕震在大朝会上的事情,黄昏通过吴溥知道了详情,知道这位新任都察院右都御史不知道出于什么立场,似乎和自己不对付。

    朱棣面无表情,这是天子权术,该怎么办就这么办。

    给了一巴掌,还是要给一颗糖。

    “宋礼在卸任礼部尚书前,说朝鲜那边进贡了多位女子过来,朕要北去,是以这些女子打算让礼部那便安排,先让锦衣卫彻查她们,纪纲会去办,待纪纲办好了,你着朕口谕,去领一两个看上眼的回府邸罢,算是你建策修全书的赏赐。”

    赏金银?

    你小子的钱已经不比老子的内务库少。

    权力不能给你,怕你骄傲。

    那就给美女。

    这个不影响大局。

    而且朱棣这一次确实很大方,作为钢铁直男的大方——朝鲜进贡的美女,竟然先让黄昏去挑选一两个,这换成其他君王简直不可想象。

    要知道黄昏这一挑,很可能把最好的挑走。

    没办法。

    钢铁直男就是这样,何况还是君王,天下美色,除了徐妙锦和徐皇后那样的,其他的朱棣真不一定看得上眼,哪怕是娑秋娜也一样——

    朱棣如果真的是色中饿鬼,别说娑秋娜,就是徐妙锦都不会成为黄昏的妻子,身为天子,就算徐妙锦不愿意,朱棣也有一万种方法让她心甘情愿得入宫。

    人得到就行,感情不感情的无所谓。

    好在他是钢铁直男永乐。

    所以才让黄昏成功抢到了大明第一美人儿。

    可惜朱棣这一次想错了。

    因为如果没有蝴蝶翅膀扇动的话,这一次朝鲜进贡的美女中,有一个是他非常喜欢的,徐皇后薨后,他宠溺那女子得很。

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悲大喜的两兄弟

    第二日,朱棣带着一卫天子亲军迅速的低调北上,同行的不仅有卸任内阁首辅的黄淮和兵部尚书金忠,还有一堆兵部官吏,以及五军都督府的众多高官。

    整个京畿,能打仗的几乎都带走了。

    这个局面让李景隆很尴尬。

    他是高官,而且是武将。

    可陛下北征,竟然把他留在了应天,美其名曰掌控后方军队,若是局势不妙,可卓策驰援,但你朱棣倒是给个权限啊。

    然而并没有。

    朱棣走后,五军都督府的高官就只剩下他和几个都督佥事,其中就有后军都督佥事靳荣。

    而大权就在靳荣等人手中。

    李景隆被架空了。

    好在李景隆很有自知之明,靖难之后他的处境一直都这样,习惯了,余生大概就如此。

    李景隆习惯,朱高炽有些难受。

    朱棣北征,他坐镇南方,按说要时刻盯着北方的军事形态,然而五军都督府那边,他基本上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消息,兵部那边稍微好一些。

    也就稍微好一些而已。

    说句难听的,如果朱棣死在北方,两个弟弟弄个假圣旨出来篡夺皇位,朱高炽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唯一能做的两件事:搞好经济,给朱棣强大的后勤支持。

    第二件事,就是祈祷。

    祈祷朱棣百战百胜,不会驾崩在北方。

    这个没办法,朱高炽不得不这么想,皇位争夺,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到时候他一家人的下场,会比他的那些叔父还要凄凉。

    靳荣等人也不轻松。

    太子那边弄出来的钱粮,经过户部和兵部之后,要由五军都督府通过陆运和漕运运送到北方去,而咱们这位陛下的脾性大家再清楚不过。

    一旦因为粮草导致战败,大家都等着掉脑袋罢,抄家灭族的那种。

    陛下有仁,但亦有狠。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黄昏一样化险为夷。

    何况黄昏那还是惨胜都被罢了武职——其实靳荣等人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没有黄昏这双蝴蝶翅膀,丘福就要晚节不保的死在北征之中。

    整个应天,相对悠闲的就是内阁辅臣黄昏了。

    内阁那边,他只去了十几日,熟悉了内阁的办公流程和所有职能,因为各种原因,黄昏之后就开始各种请假——反正请不请假,今年的薪俸都没有了。

    那我凭什么还要给你朱棣白打工。

    我又不靠这点业绩升官发财。

    有事没事? 都带着人去东郊的实验田里? 不过因为朱棣不在应天? 又和太子朱高炽划清了界限,加上纪纲如今也在应天,黄昏不敢大意,只要是离开府门,身边至少都有四个西域妖姬拱卫。

    辣椒的培育一步一步进行中,因为小冰河时期的缘故,今年的倒春寒特别厉害,是以辣椒苗长得很慢,只能慢慢等待。

    出了正月? 又半月。

    雨水。

    雨水节气,意味倒春寒最后的疯狂,之后便是晚春的惊蛰,入夏。

    随着北方那边的消息传到应天? 朝野之间骤然陷入一种奇妙的氛围之中? 包括太子和三杨在内,内心都受到了震撼。

    黄昏竟然谋算至斯?

    他似乎早就算到了会有这件事? 所以提前用方便面换了一张丹书铁劵保命,这未雨绸缪的眼光简直不可思议。

    北方传来消息,独石关边境士卒有人哗变。

    在独石关领兵的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两人应对得极其完美,安抚了哗变士卒,处理了带头之人,将首级送到前往居庸关的朱棣御驾之前,并上奏说兵心不稳恐有后患,还请陛下为大局着想,解决兵变的根源之处。

    并附文详说哗变的原因。

    是因独石关守兵激愤于去年榆木川之战,袍泽战死者众,而罪魁祸首黄昏竟然在京畿逍遥法外不说,还成了内阁辅臣。

    要求陛下严惩。

    这其实很有意思,相当于逼宫,明确告诉朱棣,你要是不收拾黄昏,独石关这边的军心会出大问题。

    朱棣大袖一挥,下旨意说闻听众将士心意,深切痛怀去年英魂长留榆木川的众将士,朕心每念及此,彻夜难安,罪魁祸首黄昏一死难辞其咎,理应斩首再挞其尸。

    朱棣其实太明白独石关哗变的真相。

    不就是老二和老三想趁机搞点小动作恶心一下黄昏么,如果能因此杀了黄昏最好,杀不了也得让黄昏丢官罢职。

    那几百人的哗变,猫腻深了去。

    送过来的那几颗人头,一看就是营养不良的死刑犯,估摸着是之前的逃兵,或者是违反了军纪的军中败类。

    搞不好根本就没哗变的事。

    但朱棣也很无奈。

    没办法,虽然神机营已经成型,但要靠三万神机营全歼鞑靼的有生力量,没有老二和老三的支持也很难,神机营可以大破鞑靼军队,但要逐一吞食鞑靼的残兵败将,常规士卒必不可少。

    所以朱棣只能选择顺着老二和老三的意。

    于是圣旨去了应天。

    独石关的朱高煦和朱高燧闻言大喜,高兴都有点不敢相信。

    这尼玛就让父皇下旨意杀黄昏了?

    这么简单?

    这几年一直像个不死小强一样的黄昏,就要这么嗝屁了?

    简直不敢相信。

    但杀黄昏的圣旨又确确实实送回应天了。

    两兄弟满含热泪的仰天长叹,早知道杀黄昏是这么简单的事,我们过去几年都干了些什么狗屎啊,还那么折腾,反而把自己折腾得够呛。

    但两兄弟没高兴多久。

    刚带着大军出了独石关,准备按照中军那边传递过来的路线行军,就传来消息:杀头的圣旨到了应天后,黄昏拿出了丹书铁劵!

    两兄弟瞬间懵逼,面面相觑,脸都绿了,都有点想骂娘,你妹啊,黄昏那狗日的什么时候有了丹书铁劵?!

    这特么我们两兄弟来了北方才多久功夫,黄昏就得到了丹书铁劵?

    他凭什么?

    而父皇那边给出的解释,是黄昏于今年的北征有功,是以在来顺天之前,迫于无奈,只能按照规制奖赏其丹书铁劵。

    两兄弟是怎么都想不明白。

    去年榆木川他没有立下军功,于今年的北征有功?今年的北征都还没开始,没有任何一个将士得到军功,黄昏他哪里来的军功?

    所以他这丹书铁劵能服众么。

    不可能服众。

    但父皇就算是用缓兵之计也不可能说慌,所以事实的真相就是黄昏真有丹书铁劵,意味着自己两人辛辛苦苦弄了个假兵变出来,不过徒然笑柄而已。

    两兄弟只能绿着脸仰天长叹,然后暗暗想着,倒要看看黄昏是怎么个于今次北征有功法。

    父皇你要和黄昏联合起来忽悠我们兄弟,没那么容易!

    应天那边,顺天传来旨意后,礼部、刑部和大理寺等有司,迅速动作,跑到黄府,和颜悦色的说黄辅臣,陛下有旨,要摘掉你的丹书铁劵,请您拿出丹书铁劵来对照一下,若是无误,就要收回去了。

    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杀意内含。

    若是没有这张丹书铁劵,此刻上门的就该还有锦衣卫,然后黄昏就会掉脑袋,换言之,丹书铁劵抵了一条命——这就是它的作用。

    黄昏也是一阵后怕。

    这件事还是多谢了大舅子提醒自己,当初从独石关回顺天的时候,大舅子就说过有可能会有人拿榆木川的事情做文章,所以自己未雨绸缪,提前拿出了方便面换来一张丹书铁劵。

    而按照计划,方便面是要等朱棣北伐时粮草吃紧的紧要关头,自己带着方便面北上雪中送炭,成为大明的千古功臣,如此才能彰显自己的功劳,不过想起大舅子的提醒,黄昏只得先一步落子。

    万幸。

    这一步走对了,自己没有贪,若是贪一下,没有丹书铁劵在手,朱高煦和朱高燧挟兵变之威慑,朱棣迫于无奈,不说杀自己,至少也要让自己去北镇抚司的诏狱里掉一层皮。

    于是大方的拿出那张好几斤重得丹书铁劵。

    负责的官吏核对之后确认无误,又说请黄辅臣等几日,按照陛下的圣旨,会为您更换一张丹书铁劵,制作好就会有礼部送到贵府,请黄辅臣准备好相应的礼仪。

    圣旨说得很清楚,杀黄昏,丹书铁劵抵两命,但黄昏持有的丹书铁劵上尚可以各抵黄河、黄淮两兄妹一命,所以需要换一张丹书铁劵送到黄府。

    当然,那就只是黄河和黄淮两兄妹的丹书铁劵,和黄昏无关了。

    也是稀奇。

    经办的官吏第一次看到如此奇特的丹书铁劵。

第六百九十八章 剑指鞑靼,全军出击!

    在别人眼里是必死的困局,不过对于当事人黄昏而言并非如此。

    都是闹剧。

    接下来的日子,不外乎就是听着北方的捷报在南方的艳阳里享受靡靡风光的同时争取把娑秋娜给彻底办了,得到了身体没有感情的妻妾是没有灵魂的。

    男人嘛,都贪心。

    食髓知味。

    哪怕和娑秋娜在一起没超过三秒,但黄昏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挑战一次,嗯,挑战无数次,人嘛,总是会在挫败中成长。

    多提肛就行。

    在这之余,黄昏还打算帮助大明搞点社会进步,比如迎着儒家的为难而上,在大明推广一下现代时装,节约布料不是?

    然后再做点其他微不足道的消失,争取把大明十佳青年的排位往前捋一捋。

    输给朱棣可以。

    但怎么的也得排在朱瞻基那货上面。

    奋斗!

    是以每一个清晨,黄昏在绯春啊卡西丽啊穆罕穆拉等人的肚皮上奋斗一夜后起床,继续向着他伟大的目标再奋斗。

    日子充实忙碌而平和,当然,和平之下,隐藏着暗涌。

    朱棣北征,太子兼国。

    权章锦衣卫的纪纲,在暗夜之中露出了獠牙。

    五军都督府的靳荣,公事之余,目光依然紧盯着那座在应天比东宫还吸引目光的黄府,等待着黄府里的那个大官人露出一丝破绽,发动致命的一击。

    靳荣太了解黄昏。

    在没确定有一击必杀的把握前,他会等待,等着纪纲等人去攻击黄昏,只有不断的承受着攻击,黄昏才会露出破绽。

    太子朱高炽忙成了狗。

    也累成了狗。

    他要兼国理政,根本没意思去管太多的事。

    有那么一句话,在你享受着和平与繁华岁月的时候,在你看见的看不见的地方,有人用血用泪来承担你的幸福,他们负重逆行,他们流血流泪,只为后方的家人不流血流泪。

    永乐六年的北方,就是如此。

    随着粮草辎重运出关外,随着神机营的到位,随着朱棣穿金甲出顺天,在隆重盛大的出征礼后,率众来到居庸关,大明王朝永乐时期,第一次对漠北的出征拉开了序幕。

    大明雄师数十万。

    洪武时期,大明兵额最巅峰时曾经达到了恐怖的二百七十万,很多人对二百七十万觉得只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而已,但你要明白大明此刻才多少人口。

    洪武时期? 大明人口不过四千多万。

    四千多万养了两百七十万的兵,你就可以想象这恐怖的数字了,基本上相当于四户人家养一个兵,当然? 这并不是说朱元璋穷兵黩武? 而是大明大力发展军屯制。

    一些卫所,基本上可以自己养自己。

    所以才能暴兵至此。

    不过后来随着国势发展? 兵额有高有低? 饶是如此? 永乐六年,朱棣治下的大明也有兵额一百余万。

    不过因为云南、沿海、以及甘肃一带要留兵力驻防,所以可动用的兵力也只有几十万? 加上又不是倾国打仗,是以这一次朱棣只动用了三十万大军。

    对外宣称的就是二十五万。

    仅有京营,神机营? 边军,其中京营十八万? 边军九万? 神机营三万? 为了稳妥起见? 隐藏了神机营,另外一个原因,朱棣是要诱导鞑靼迎战。

    所以兵力要往少了说。

    要不然你说一句甲兵百万,鞑靼就会想你大概是夸大了的,号称百万的话五十万、六十万应该是有的吧?

    震慑于朱棣以前的锋芒,哪怕就五十万,鞑靼都不会主动迎战。

    到时候别人一跑,朱棣难道带着大军在草原和鞑靼主力捉迷藏,等到下雪的时候灰溜溜的退回关内,沦为笑柄?

    这当然不行。

    不过也不能说得太少,少了影响己方军心,同时你是在侮辱鞑靼的斥候,有多少人,鞑靼的斥候多少还是能侦察到一点。

    所以率兵三十万,只说二十五万,完美的策略。

    兵分四路。

    其中徐辉祖在最西线,率领定边关、大同、雁门关、武宁、太原的兵力,出定边关,在归化城汇聚云川、榆林、玉林、东胜几个卫所的兵力,共计七万人。

    徐辉祖为总兵官,李远、火真为辅。

    除了这两位,没有其他侯爷了,这是朱棣为了确保徐辉祖绝对的指挥权,所以派了一个听话的李远和一个蒙古出身的火真来辅佐,就是怕重蹈去年覆辙。

    独石关那边,由朱高煦率领京营精锐兵力七万人,朱高煦为总兵官,朱高燧和隆平候张信为辅,当然,不止张信一个侯爷,还有好几个。

    只不过张信格外得朱棣信任而已。

    这个信任其实就要牵扯到朱棣登基造反的时候了,当时朱允炆派了一堆人去北平要捉拿朱棣,然后张信就是朱棣派的人之一,结果张信带着旨意跑去告诉朱棣,让朱棣赶紧应对。

    因为这一层关系,张信在朱棣那边极其受信重。

    这五六年没少贪赃。

    不过……朱棣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和对待李景隆一样。

    山海关那边的总兵官则是淇国公丘福。

    兵力亦是七万人。

    辅佐的侯爷中有泰宁侯陈圭、保定侯孟善、靖安侯王忠、武城侯王聪、成安侯郭亮,这阵容相对鞑靼而言,堪称豪强。

    而朱棣则在居庸关。

    兵力共计九万,其中神机营三万,皆由朱棣统率,麾下更是一大堆的侯爷,除了留守云南、交趾和远海以及甘肃那边,大明能打仗的,包括靖难之后的各种侯爷,全部齐聚在朱棣麾下。

    阵容已经不叫豪强,而是叫奢侈了。

    在朱棣的谋划中,四路大军同时出兵草原,相互配合,在草原上形成四支长箭,进可彼此配合形成合击之势,退可互成犄角拱卫之态。

    当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扩大视线,压迫鞑靼的战略空间。

    不过最大的优势,还是故意分兵麻痹鞑靼,让他们误以为有机可乘,会来袭击朱棣所在的中军大营,到是就可以牵制住鞑靼主力,然后侧翼包抄,最后神机营出击,全歼敌军有生力量。

    反正一个思想:不能和鞑靼陷入追逐战中,务必让敌军有一战到底的错觉。

    至此,大明四路大军剑指鞑靼。

    全军出击!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272/ 第一时间欣赏大明王冠最新章节!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所写的《大明王冠》为转载作品,大明王冠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明王冠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明王冠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明王冠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明王冠介绍:
1402年,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朱棣身骑白马万人中,入主紫禁城,加冕为帝,青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两个字。
永乐。
1402年的同一天,一位现代人来到应天城,用一生繁华,打造出另一顶王冠。
大明王冠。
大明王冠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明王冠,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明王冠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