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小阁老TXT下载小阁老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小阁老全文阅读

作者:三戒大师     小阁老txt下载     小阁老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十一章 佐贰

    花厅中,冯知县又向赵守正介绍了县里的官吏,先是二老爷何文尉。

    “何县丞,辽东辽阳卫军户出身,屡试不第的老举人。十年前大挑为某县教谕,前年与本官一同升为本县县丞。是位心思周密的老前辈,这些年替我查缺补漏又从不抢风头。能惨淡经营到今天,本官多亏他帮衬啊。”

    赵守正点点头,心说那我以后不凶他了……

    “白守礼白主簿,为官嘛……十分柔顺,惟上命是从,从来不提反对意见。”

    冯知县又介绍道三老爷白主簿,颇有些一言难尽道:

    “听说他爱贪点小便宜,但也没做的太过分,不过最好还是不要给他犯错机会的好。”

    “嗯。”赵守正看看赵昊,快记下。

    赵昊心说,这五百两银子花得不亏,少出一点幺蛾子就赚到。

    然后便是四老爷熊典史。

    “此人本官看不透,虽然与白主簿一样,在本官面前姿态摆的极低,也从来不争不吵不多说话,但县里流传着他诸多传说,许多十分离谱。”

    冯知县竟不由自主压低声音道:“最好不要得罪他。”

    ~~

    县衙格局自有一定之规,前衙大堂、二堂、三堂之后,有一道月亮门。

    门内便是内衙了,也叫知县廨,是知县大人日常办公之处。

    西边是赵守正和冯知县说话的花厅,乃知县会客的场所。

    与花厅隔着座假山水池相对的一个三套间,便是知县的办公室‘签押房’了。

    签押房后有个五间屋的独门小院,则是幕友们居住的地方。

    幕友比后世的师爷地位高些,介于谋士与下属之间,东主以师友待之。

    因此安排住宿的俞奔,本打算安排徐渭和吴承恩一人一院的。

    谁知徐渭非要跟心爱的作家住一个院儿,吴承恩此时还在城北监督施粥,自然也无从反对了。

    这会儿,顾不上打开行李,徐渭便拉着那叫郑若曾的老者,在炕铺上亲热的聊起来。

    “老郑,五六年没见了吧?”徐渭歪在炕上,一边捻着盐渍茴香豆,一边喝着小酒。

    郑若曾乃北宋资政殿大学士郑亿年之后,家族世代读书行医,乃昆山有数的名门望族。

    他自然不会像徐胖子这样没正形。正襟危坐在炕铺上,一脸感慨道:“是啊,幕府解散后,没想到还有再见面的一天。”

    “是老子主动来找你的。”徐渭便大言不惭道:“要不是东家来昆山当官儿,我还在监狱里快活。”

    “都说你有脑疾,看来传言不虚。”郑若曾失笑道:“蹲监狱还上瘾吗?”

    “那当然,非但没人烦我,还有酒喝有肉吃,有人伺候还有人给我写小说,别提多快活了。”徐渭将一把豆子送到口中,闭上眼,享受的咀嚼起来。

    “还有人给你写小说?”郑若曾不信。

    “还别不信,就是让你那个连襟害惨的憨憨。”徐渭吃完豆子,不禁轻吁一声。“爽!”

    郑若曾与归有光一同师从昆山大儒魏校,后来两人分别迎娶了魏校弟弟魏庠的两个女儿,又成为连襟。

    “吴射阳啊。”郑若曾恍然,不由大喜道:“他也来了实在太好了。震川每次写信,都说十分亏欠吴先生,不知该怎么才能补偿。”

    “嘿嘿简单,那就让他别当官儿了。”徐渭便半真半假的笑道:“反正那个破通判也是个摆设,还不如辞官回来,给我东家当幕僚呢。”

    “呦呵?”郑若曾不禁失笑道:“人家放着六品官不当,回来做幕僚?”

    “也是,他官瘾大着呢。”徐渭抿一口小酒,不再提这茬。

    归有光科场困顿,五次乡试才中举人,又一连八次会试落第,直到快六十岁中了进士,自然倍加珍惜。哪怕一时仕途不顺,也轻易不会放弃。

    “要不你替你连襟谢罪如何?”搁下酒盅,徐渭又提议道:“老吴正需要有人帮忙分担一下,都忙得没法写书了。”

    “我?”郑若曾指了指自己的鼻子,哭笑不得道:“我都六十五的人了,就让我享两天清福吧。”

    “你变了,老郑。当年在幕府,你可是让干啥就干啥,从来不埋怨的。”徐渭叹口气。

    “是啊,变了。”归有光倒不讳言,看一看几乎变了个人似的徐渭道:“你不也一样吗?当初风度翩翩的天下第一才子,如今成了个没人样的大胖子。”

    “胖子怎么了?不许歧视胖子。”徐渭一阵吹胡子瞪眼,然后笑道:“不过我真劝你跟我那少东家好好聊聊,他说不定就是你苦等半辈子的知音。”

    “哦,是吗?”郑若曾仔细回忆一下,不确定道:“莫非是那个给县太爷撑伞的少年?”

    “眼力不错。”徐渭赞一声道:“听说他在写一本《海权论》,跟你《筹海图编》上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

    “比如呢?”郑若曾饶有兴趣的问道。

    “比如你说‘欲航行于大洋,必先决战于大洋’。”便听徐渭沉声道:“他则认为水师的目的在于会战,而最终的目的则为取得制海权以控制海洋。”

    “是么?”郑若曾眼前一亮道:“倒是难得一见,改日一定讨教。”

    “对,好好向他请教。”徐渭点头如啄米,露出得逞的笑容。“那小子懂得太多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还他娘的会教人写小说。”

    他看见过赵昊对郑若曾那渴望的眼神了,约摸着只要把老郑送到赵公子嘴边,肯定没得跑。

    哎,抱歉了老郑。为虎作伥者,只有找到新的伥鬼,自己才能解放……

    “你甭引诱我,没用。”郑若曾跟徐渭太熟了,对他那点花花肠子一清二楚。

    笑骂一声,他却又正色道:“不过我问你,知县大人是铁了心要治水吗?”

    “这个么……”徐渭心说,赵二爷应该没那么执着吧?

    “哈哈哈,开阳先生不用怀疑!”却听赵昊朗声笑着走进了房中。就凭你这字号,本公子也不能让你跑了。

    赵公子陪着父亲跟张知县交接完了,已是困得要死,但想到心心念念的郑若曾还被徐渭留在衙中,便强忍着倦意过来勾搭道:

    “用不了几天,你就会看到我父亲的决心!”

    ps.第三更,在整了一天大纲的前提下,完成基本更,我很骄傲。

第四十二章 江堤

    翌日依然淅淅沥沥,雨下不停。

    天刚放亮,昆山县的芝麻绿豆官们,便从四面八方乌央乌央赶往县衙,准备参加新任县令的头一次‘早朝’。

    哦不,衙参。

    这又是一项让人眼红的知县福利。

    京官就是做到尚书大学士,也享受不到这土皇帝的尊崇。

    那些一辈子没外放过的清流词臣,更是想象不到这份快乐有多醉人。

    住在县衙里的何县丞、白主簿和熊典史,也从各自的官廨中出来,沿着回廊往大堂走去。

    “困死我了。”白守礼哈欠连连,对两位同僚小声抱怨道:“昨晚一直折腾到四更天才施完粥,回来睡下天都快亮了。”

    “你就不该睡。”何县丞看他一眼道:“你看老熊,一样一宿没睡,多精神?”

    熊典史面色黝黑,眼窝颇深,两眼不大却亮得瘆人,嘴边一圈浓密的短须,一看就是不好惹的狠角色。

    这位县公安局长兼典狱长腰杆笔挺,也不搭话。不过两位同僚都已经习惯了。

    他昨天带船到娄江县界去迎接赵守正,结果一天没等到人。直到半夜才得知,原来知县大人从吴淞江绕过来了。

    天亮打开城门,熊典史才回到县衙。

    “打起精神来,小心又被寻晦气。”何县丞伸个懒腰,振奋精神进去大堂。

    此时本县巡检、教谕、训导、驿丞、税监……并六房司吏、三班班头,已经基本到齐。绿色的官服、蓝色的吏袍在大堂里乌央央、闹哄哄。

    “听说大老爷昨天进城,带了一百多亲随?”

    “可不是嘛,整整两船,满满都是人。”

    “这下可麻烦了……”

    “是啊,往后想干点什么不方便了。”

    看到三位佐贰进来,大堂里才安静了一些。

    然而等了好一会儿,也没听到大老爷出来的云板声,小官小吏们再次喧腾起来。

    “过了点了吧?”

    “可不,早过卯时了。”

    “大老爷怎么还不出来?”

    “睡过头了吧?”

    “二老爷,问问去吧。”

    不用他们催促,何文尉已经赶紧朝月亮门走去。

    不一会儿,何县丞神情难堪的回来对众人道:“大老爷一早巡堤去了。”

    “巡堤?”昨天不少官员都听县尊讲过,今天要巡堤云云。

    但众人可都没太在意,满以为大老爷怎么也得先过了衙参的瘾,再去拜了孔庙、关帝庙、城隍庙之类,才会去大堤上转转,做做样子就是了。

    这么多风风光光的事儿不做,却跑到大堤上踩泥巴……脑抽了是吧?

    再想到昨天接驾时挨得那顿臭骂,官吏们更是心里直抽抽,暗道看着挺和善的一大老爷,怎么这么拧巴呢?

    唉,往后的日子难熬了。

    “那咱们还在这儿等着?”白守礼心说我正好回去睡觉。

    “等个头!”何文尉白他一眼,对众人下令道:“赶紧去堤上跟县尊会合去!”

    “哎,好。”

    官吏们便赶忙出去衙门,上了各自的轿子马车、也有骑着驴的,也有下步走的,闹哄哄朝着朝阳门而去。

    ~~

    此时,几十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踏着木屐的身影,正冒雨走在吴淞江堤上。

    跟吴江县那用条石垒成的百里江塘相比,昆山县这条土堆的江堤简直差的不是事儿。

    连日下雨,已经将堤面浸泡的又松又软,踩上去泥泞不堪,让人走在上头十分艰难,脸色更是十分难看。

    直到进了一个瞭望水位的草亭子,为首的一干人才摘下了斗笠,解开了蓑衣,露出一张张或白或青,神色难看的脸来。

    正是赵守正父子与顾大栋、郑若曾等几位昆山大族的首脑。

    狗大户们昨晚都住在城里,赵守正天不亮就让人把他们都叫起来,然后请他们引路,顶风冒雨来巡视江防大堤。

    这会儿,他们已经从小澞河口的南山寺,沿着吴淞江往东走了十里了。

    自然一个个全都累成了狗。郑若曾这样的老人家,直接一屁股坐在蓑衣上,话都说不出来。

    让狗大户们没想到的是,大老爷一个文弱书生居然神态如常,脸上看不到一点疲惫之色。

    “很不容乐观啊。”赵守正看看众人,神情严峻道:“江堤修得太矮,也没够下桩子和围挡,怎么抵挡今年的洪水?”

    赵二爷来前恶补过,知道若修土堤抵御洪水,是要先隔一尺深深打下一根木桩,每根木桩起码入土三尺。

    再在木桩后,横着钉上一排竹竿,做成一道结实的竹木围篱。有了围篱抵挡江浪的冲击,才能垒土成堤,筑起一道还算坚实的江防。

    “以前也是一板一眼做的。”顾大栋苦笑一声,答道:“但江水一涨上来,就得填土堆高江堤,竹木围篱根本承受不住,直接就成段成段的断掉。上任老父母便索性不再劳民伤财,只要求顶过夏收就算胜利了。”

    “只要没来飓风,土堤也能顶一顶,无非就是不断加厚嘛。”戴家的族长戴了顶高帽,一脸认命的答道:“一来飓风,风高浪急,竹木围篱根本顶不住冲击,所以冯老父母这样做,不失明智之举。”

    其余几位士绅也七嘴八舌,基本一个论调……我们昆山就这熊样了,只要能撑到夏收完了,淹就淹了吧。

    反正九月份水一定会退,反正新修的县城结实着呢,不怕泡……

    赵守正听出来了,他们都不愿意劳师动众、大兴土木,便看向郑若曾道:“不知开阳先生有何高见?”

    “呵呵,回老父母,老朽当然希望堤防永固,再无水患了。若能看到昆山重为鱼米之乡,死而无憾呐。”

    问题是,能吗?

    郑若曾将了赵守正一军。

    “本官坚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赵守正目光扫过一众士绅,信心十足的高声道:“就让我们先从守住这段江堤做起吧!”

    “是……”士绅们稀稀拉拉应声。

    “诸位好像信心不足啊?”赵守正神情一沉,暗道果然又让我儿和青藤先生说着了。

    “告诉本官,你们怎样才能有信心?!”

    “修堤首先要花钱,很多的钱……”士绅们便硬着头皮道:“昆山穷啊,县里没钱,我们也没有。没钱什么也干不成。”

    说一千道一万,狗大户们都在担心,老父母一早把他们揪到大堤上,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他们都怕被新县令趁机敲竹杠啊。

    却见赵守正潇洒的一挥手,朗声道:“钱的事儿不用你们操心,本县自己能解决!”

    是吧,儿子?

    ps.昨天快十二点才写完三更,所以今天只能边写边发了。

第四十三章 杂佐

    赵昊立在赵守正身后,不显山不露水,除了郑若曾,几乎没人注意到这个精神的小伙子。

    昨晚他才对郑若曾说,用不了几天,你就会看到我父亲的决心。

    没想到今天上午,郑若曾就听到了赵二爷那让人目瞪口呆的宣言。

    非但郑若曾,顾大栋和那些老绅士们也都呆若木鸡。

    亭子外头的随员们忍不住议论纷纷,都觉着新来的知县大人在痴心妄想。

    “老父母,江堤蜿蜒曲折,足足六十里长啊。”顾大栋忍不住提醒赵守正,哪怕是只修单堤,都不是县里能负担得起的。

    “本官说了,修堤不用你们出资,更不用老百姓出钱,本县有办法解决!”赵守正重复一遍自己的话,然后目光炯炯的看着一众狗大户道:

    “但前提是,这个夏天我需要你们全力配合,帮本官把百姓组织好,让他们听从本官的号令,全力以赴保卫家园!”

    “至少在九月份之前,决不许任何人跟我唱反调!”顿一顿,他目光冰冷的扫过其中几人道:“只要你们能做到的话,本官也能说到做到!”

    “……”顾大栋和郑若曾等人互相看看,片刻后一.asxs.头道:“能!”

    “哈哈好,咱们击掌为誓!”

    赵守正便伸出手来,跟士绅们一一击掌道:“咱们通力配合,各司其职,保住昆北今年免遭水患!若违此誓,全县共击之!”

    这些士绅的家园、族人、田产都在昆北,虽然大水一来,他们可以躲进县城里去。可那么大的产业要泡汤,灾后还要救济吃不上饭的族人和佃户,损失自然大了去了。

    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他们对修堤的热情。他们只是在担心,县太爷会借机逼捐敛财罢了……

    现在知县大人自己把口子扎死,大家的利益一下子就一致了,士绅们的态度自然端正起来。

    这就是有钱人容易交朋友的原因。

    赵守正又让他们,每家派一两个子弟,整个汛期跟在自己身边,以便与各家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罢了,只要老父母说到做到,我郑家全族男女老幼,都听县里调配!”郑若曾便叫过两个儿子道:“应龙、一鸾,你们往后就在老父母跟前伺候。”

    说着又向赵守正介绍道:“老朽抗倭回乡后,曾担任过苏松道的幕僚,受兵备道大人的委托,与两个儿子操小舟到各处辨别道里通塞,调查形势险阻,做成一本《三吴水利录》,其中有太湖下游最详细的水文图,一并献给老父母,聊作参考。”

    赵昊心说,果然是老地图狂魔了。

    对了,就是郑若曾把钓鱼岛,标注进我国海疆图上的。

    “多谢多谢。”赵守正扶起郑应龙和郑一鸾,又如获至宝的接过那本用油布包裹的《三吴水利录》。

    顾大栋等人也各自指派了子弟,跟随老父母听命。

    今头一次巡视,赵守正自然不会贸然提出具体的修堤方略……主要是因为他身后的少年还没想好。

    便只是命各家分巡一段江堤,一旦有险情及时禀报。

    这时,何县丞也带着县里的那群官吏赶来了,赵守正便放累坏了的士绅们,回家歇息去了。

    看着那些平日里不爱搭理人的士绅们,一个个在大老爷面前却变得低眉顺目,居然还留下子弟跟着他侍奉。

    这让何县丞等人感到费解,不知拧巴大老爷哪来这么大的魅力?

    顾不上细想,何文尉赶紧率众向大老爷行礼,然后一个劲儿请罪。

    “是本官没叫你们,尔等何罪之有?”赵守正摆摆手,示意他们起身。

    谢恩起身后,官吏们便在草亭中分班立定,算是补上了早晨的衙参。

    赵二爷大刀金马坐在马扎上,目光缓缓的扫过一众佐贰杂官属吏,淡淡一笑道:

    “何、周二位大人昨天就聊过了。其余诸位还面生得很,不妨先介绍一下自己。”

    “遵命!”众官吏闻言暗暗松口气,终于感觉没那么慌了。

    “下官本县典史熊夏生!”那位被前任知县评价为不好惹的熊典史,便率先出列行礼。

    虽然其余官员里,还有比他官阶高的,但未入流的典史在县衙有正式的官廨,且分管一县最重要的两项差事之一——刑名,故而无可争议的排名第四。

    县丞、主簿和典史,便是一县佐贰官,其余皆是杂官了。

    杂官之首是昆山县学的正副校长,伍教谕和陆训导,前者是举人出身,后者是为贡生。故而虽县学清苦、无关紧要,学官却是正途出身,地位自然居于所有杂官之上。

    李贽本来是要给赵守正管学校的,但赵二爷突然被指派署理昆山。听说过有署理知县的,可没听说有署理县学的,所以李贽现在还是吴县的教谕,自然不会在此露面了。

    两人退下后,两位从九品官员,巡检司巡检郑乾;副巡检华谦上前行礼。

    巡检司是为了维持远离县城地区的治安而设,统领弓兵三十到五十名,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

    本县的巡检司设在县城最南边的锦溪镇上,颇有些山高皇帝远的意思。平日里作威作福,日子不要太舒坦。

    只是锦溪镇在昆南两湖中间,如今大水已经没过胸口了。锦溪镇派出所的正副所长,只好带着他们手下的弓手转进县城,听从知县大人调配了。

    而后是本县三位大使——专管商贾、侩屠、杂市类征收的课税局朱大使。

    专管茶叶和食盐转卖的批验所牛大使,以及专管征收鱼税的河泊所杨大使。

    这三位都是不入流杂官,却都人人称羡,肥的流油。

    然后是苦哈哈的本县驿官队伍……昆山驿的驿丞、急递铺的铺司和递运所的大使。

    驿站是接待过境官员的官方招待所;急递铺是专管送信的大明邮局,好比八百里加急就是他们负责传递的;递运所则是国有快递机构,负责协助军用物资和贡品的运输。

    总之都是些见人矮三分,伺候人的苦差事。

    这些就是一个县里所有一命之荣的杂佐官员了。

    ps.第二章送到。

第四十四章 赵二爷引导昆山

    吴淞江堤上,雨中草亭内。

    赵守正站起身来,对他的佐杂官们训话道:

    “诸位有管学校的,有管税收的,有管和尚道士的,平日里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赵二爷话锋一转,又沉声道:

    “但现在不是平日,才刚刚入梅不到一个月,大水便淹没了整个昆南。洪水来势汹汹,远超往年!”

    “方才本县携众士绅巡视江堤,只见江水距离堤面已经不到一尺了。而且大堤在洪水冲刷下,多处出现坝体脱落的现象。”

    “照这势头下去,不用等到飓风季,再下个几天的梅雨,姚家堰、南山寺、龙王庙几处江流回弯处,还有三江口,都会被冲塌的。”赵二爷说着,加重语气道:

    “然而,只有临近几个村的老百姓,在里中老人的带领下自发的挑土固堤,其余人一概不见。再这么继续自扫门前雪下去,昆北一定会在夏收前被淹掉的!”

    “这么严重了吗?”除了河泊所杨大使以及几个闸官、坝官之外,其余人一概不了解堤上的情况。

    整日生活在安全的县城里的人,很难对洪涝灾害产生什么危机感。

    洪涝滔天,与我何干?

    “严不严重,自己沿着江堤走一圈就心里有数了!”赵守正冷哼一声道:“本县现在有且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修堤抗洪!”

    “本官宣布,立即成立防汛指挥署,由本官担任总指挥坐镇,本县所有官员,都要听从指挥署的调派。我不管你们原先是什么差事,统统都要放下,接下来几个月,全力以赴抗洪救灾!”严厉的目光再度扫过众官员,然后赵二爷沉声道:

    “指挥署就设在南山寺,洪水一日不退,本官就一日不回县城!”

    “啊!”众官吏闻言目瞪口呆。

    “嘶……”何县丞和白主簿齐齐倒吸口冷气。

    那一直沉默的熊典史,两眼却放起了光。

    “使不得啊大老爷!”片刻的错愕后,官员们赶忙拼命劝说赵二爷不要干傻事儿。

    “南山寺年年都会被淹的!”

    “之前,那里建的是龟山书院,后来被大水冲毁了,才在原址重建的南山寺啊……”

    “太危险了,大老爷!”

    “诸位不必再劝。”赵二爷一摆手,正色道:“本官身为一县父母,当保一方平安,何惜此身?!”

    “县尊三思啊!”何县丞虽然不忿赵守正,但也不能看他白白送死……毕竟一县之主要是被水冲跑了,他们这些辅佐知县的佐贰官,都要被判刑的。

    “现在还远没到洪水凶猛的时候,等到了飓风来临,风高浪急之时,水势会凶猛十倍,弄不好就会堤毁人亡的!”

    “那就抓紧时间,抢修堤坝!”赵二爷却拿出了那股子横楞的纨绔劲儿。

    你们不是不在意吗?那老子这个县太爷就住在堤上不走了。

    这是**裸的绑架啊!

    县太爷都住在堤上了,下面的佐杂们哪敢回县城住?都得乖乖的陪着。

    不然,日后大老爷给穿小鞋还是轻的。被参一本临阵脱逃,他们可是要被罢官治罪的。

    对于他们这些微末小官来说,朝廷甚至不会派员调查,只听知县一面之词,就会草率决定他们的命运。

    杂佐官们忍不住现出沮丧的神情……

    “下官愿同县尊共进退!”熊典史却忽然来了精神,出列一抱拳道:“从今天起,就日夜守在南山寺,供县尊驱驰!”

    让熊典史这一带头,白守礼、郑乾等人也只好硬着头皮表示,也要住在南山寺,与大老爷同生共死。

    “没必要都在这里。”赵守正却一摆手,谢绝了众人的好意。

    佐杂们闻言心下一松,希望自己能好运留守。

    “咱们应该分驻各处要紧堤段。”谁知却听赵守正话锋一转道:

    “这样吧,何县丞带几名官吏驻守三江口;白主簿也带几个人驻守姚家堰;熊典史带人驻守龙王庙。咱们四人各守十五里……当然要听本官统一调度指挥。”

    “不只是你们这些穿官衣的,还有六房的书吏,他们都是本乡本土,守卫家乡、责无旁贷。要把责任细分,落实到人,每一段江堤,都要明确的负责人,谁那里塌了,直接跳江就行了。”

    “回头本官会让人去具体安排的,你们先心里有个数,赶紧回去把手头的差事交代一下,今晚就要各自到岗!明天上午就要各自开工,加固堤坝!”

    “遵命……”佐杂们硬着头皮应下,何县丞不得不提醒道:“县尊,征发民夫还需要些时日呢。”

    “汛情不等人,不能按部就班的征发了!”赵守正断然道:

    “先在灾民中推行以工代赈,从明天起所有青壮一律上堤挑土,妇女老人编筐做饭,不劳动者不得食!”

    赵二爷便宣布了昨晚讨论出的几条决定。“昆北的百姓由士绅里长带领,自带干粮工具,明日必须到位!”

    虽然还没有具体的治水方略,但让全县先动起来,进入抗洪抢险的节奏,把薄弱的江堤加固起来,总是没错的。

    “自即日起,本县进入紧急状态,严打哄抬粮价物价,造谣生事者!”

    ~~

    待到众官员领命而去,草亭中只剩下赵昊父子。

    赵守正这才卸下了威严大老爷的伪装,邀功似的朝赵昊笑道:“儿子儿子,为父像那么回事吧?”

    “比昨天强点,就是情绪拿捏还不到位,转折突兀、缺少铺垫,而且不要动不动就喊口号,高调唱多了就没用了。”

    赵昊轻叹一声,点评总结道:“父亲这阵子已经多少大话?‘誓与江堤共存亡’,‘绝不饿死一个人’,‘洪水不退一日不回’——话说的这么满,被打脸了怎么办?会沦为别人攻击父亲的口实的!”

    “啊……”赵守正闻言不禁忐忑道:“青藤先生不是说,当官就要说大话办大事吗,不声不响还不如个蛤蟆。”

    “父亲往后只听他给你出的主意,不要连他信口胡柴都当真。”赵昊无奈的扶着额头,老爹这人太信实了,徐胖子说啥他信啥,弄不好就被他带沟里。

    不过话说过来,整个昆山县的官员士绅百姓,都带着或浓或淡的败犬之气。

    通过短短的接触,赵昊就明显感觉到,所有人被笼罩在可怕的失败者情绪中。

    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人们不相信胜利会到来,不相信奇迹会发生,反而会陷入宿命的漩涡中。

    结果就是他看到的这样——官员们懈怠,士绅们自私,老百姓麻木。

    想想那前任冯县令,都被这样一个环境给糟蹋成什么样了?

    也许自信无畏且钝感的赵二爷,正是适合昆山官民的那一款老父母吧?

    当然前提是,赵二爷吹得那些牛,得实现了。

    不然,强行驱动起来的昆山官民,肯定会彻底变成灰暗的宿命论者的——

    反正怎么挣扎也不会又改变了,我们往后还是少费点儿力气吧。

    哎,赵公子感觉自己肩上多了副沉甸甸的担子。

    咦,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ps.第三更完成,今天再加一更吧。

第四十五章 丐帮少帮主(盟主加更)

    “为父记住了,往后收一点。”赵守正讪讪一笑,旋即巴望着赵昊。“不过为父说过的大话,我儿一定要让它实现啊!”

    “前两件事我尽量帮父亲搞掂,第三件事嘛,”赵昊看一眼百步外那座破破烂烂的南山寺,有些幸灾乐祸道:“入秋前你就住那吧。”

    赵二爷登时苦下脸来,这真是老母猪尿窝——自作自受。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况乎一县父母?

    ~~

    结果赵守正就真的留在了堤上,他手扶着草亭的梁柱,探头看着儿子渐渐远去的背影,喃喃道:

    “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嘞……”

    狠心的赵公子在蔡明和高武的搀扶下,离开泥泞的江堤,来到不远处的小澞河。坐在船帮上,用雨水冲刷挂在腿上脚上的泥巴。

    虽然一伸脚就是河面,但赵公子十分谨慎,不肯去触碰浑浊的江水,再不是刚来时连井水都敢直接喝的傻小子了。

    “安全,安全还是安全。”在父亲听不到的地方,赵昊耳提面命蔡明道:“回头我再从县衙派二十个护卫过来,让金将军也带枪手在此驻训——华亭就在本县下游,不得不防啊。”

    “是。”蔡明知道两家的恩怨,肃然点头应下。

    不过还好有金科在,仅凭这个名字,就足以震慑宵小了。

    “再就是要防溺水。”赵昊又吩咐道:“平时巡堤时要多加小心,带好浮环。”

    大明也有类似救生圈的救生用具,名曰‘浮环’,不是赵公子发明的,而是宋朝就有的东西。

    据说宋军曾用软木制成圆形的浮环,套在腰间藉此渡江。经过几百年的演进,如今的浮环已经很实用了。

    好比赵昊在南京采购的这批。环形软木被掏成了空心的,外头再包裹一层隔水的皮革,细细缝制起来,还涂上了防水的鱼鳔胶……好吧,这是狗大户专用的豪华款,一个就卖一两银子。

    “夜里也要派人盯好水面。”赵公子不放心的叮嘱道:“再弄条船……呃,那样太不体面,还是改羊皮筏子吧。弄到寺里再吹气,别让老百姓看到了。”

    “哎,公子放心。”蔡明这才知道,原来自家公子是真把老爷放在心上啊。便拍着胸脯道:“弟兄们都会水,拼了命也会保老爷周全的。”

    “好,那就拜托你了。”赵昊这才停下絮叨,收回两只脚丫子。

    ~~

    白篷船沿着小澞河顺流而行,顿饭功夫就回了县城。

    这次没人迎接,也不用在城外码头下船了。

    小船直接过娄江,由县城西水门留晖门入城,沿着至和塘横穿县境。

    昆山县城有一点很好,几十年前筑城时,顾鼎臣进行了超前设计,让县城占地尽可能扩大。一直到东西南北,四面临江才罢休。

    结果原先的县城,大了整整三倍有余。这样的结果便是县城中到处是空地,尤其是至和塘以北尽是农田和山地。

    所以才能眼都不眨就容纳下十万灾民。

    其实再容纳十万也不成问题,可昆山县没那么的粮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啊。

    也许当初顾状元筑城时,就是为了让全县百姓有个避难的地方,才会整这么大一个城池吧?

    对了,安置灾民的安民社就在慧聚寺附近。

    不过雪浪法师还没来……倒不是一时走不开。

    事实上,大报恩寺的老师兄们都巴不得他赶紧滚蛋,省得败坏华严宗的名声。

    是赵昊故意对他说错了启程的时间,不想让他蹭船的。

    不然一路上还不知被榨出几首诗来呢。

    赵公子的诗,作一首少一首,怎能老在个和尚身上浪费?

    ~~

    从半山桥南行半里就到了繁华的衙前街了。

    赵昊从州西桥码头上岸,便见大街上到处都是要饭的灾民。

    赵公子心中兀然生出一种,自己好似丐帮少帮主的感觉。

    知乎知乎,在叫花窝子里要饭是什么体验?

    看到有锦衣公子出现,哗啦一下便围上来十几号灾民。有的拿着破碗;有的抱着三弦;还有的嘴上挂个竹哨,手里拿着破碗。

    “公子,长命又健康。”

    “公子听小曲吗?”

    “公子,给你学个鸟叫吧。”老百姓各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

    高武等人赶忙将赵公子护在中间。

    赵公子拍拍高武的肩膀,示意他放松。

    然后吩咐跟在身后的赵士祯和赵士禧道:“跟衙前街上的饭馆都说一声,今天本公子请受灾的乡亲吃饭,让他们回头去县衙结账。”

    “好的,叔。”俩大侄子赶紧分开众乞丐,跑去传话。

    “……”灾民们面面相觑,不知这位公子说的是真是假。

    拿我们寻开心呢吧?

    赵公子理都不理他们,便在高武等人的保护下,来到县衙大门口。

    已经担任门政的俞闷,见自家公子回来了,赶忙命人打开栅门,点头哈腰将赵昊迎进去。

    灾民们见状,不由升起一丝期望。有人便试探着跑到附近的酒楼询问。

    店小二竟然真就放他们进去免费吃了……

    其实店家也不认识赵公子,但他们认识钱啊。

    赵士祯给每家店都拍下一百两银子的预付,他们当然让灾民随便进了。

    店家暗暗发誓,今天一定要把这一百两给挣出来!

    其实想挣到还真不容易。

    在昆山县,一百两银子,能摆一百多桌上好的酒席。

    店家哪有那么多食材啊?

    只能赶紧一边炒菜炖汤蒸米饭,一边让伙计去街上买了……

    ~~

    “小哥,你们公子什么身份啊?”另一家饭馆,老板一边喜滋滋的收下赵士禧刚从钱庄提出的现银,一边好奇问道。

    “你管那么多干什么?”赵士禧翻翻白眼,心里郁闷的要死。

    老子给别人花钱时,就一点危险都没有……

    这他娘的,是要让我做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吗?

    “那小哥是什么身份?”老板还不死心,又换了个问法。

    “说出来吓死你。”赵士禧便昂头腆肚道:“听好了,小爷的身份是贵州巡抚公子!怎么样,怕了吧?”

    老板先是错愕的看着他,少顷便转头去招呼蜂拥而至的灾民去了。

    “不想说就算了嘛。怎么不说你妈是长公主?”

    “那是李承恩她妈。我爹就是个巡抚啊。”赵士禧委屈万分道:“为什么就是没人信呢?”

    ps.第四更,加更感谢新盟主‘牛羊肉拌面’。

第四十六章 赵公子的小幸福

    虽然这样做难免留下人傻钱多的名声,譬如店家可能虚报桌数,也可能有灾民吃完东家吃西家,或者有县里的百姓也跟着蹭吃蹭喝之类。

    但那些都不重要,毕竟大部分食物还是会落在灾民的口中。

    想到他们能在这样的阴雨天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喝几盅廉价的老阊门黄酒暖暖身子,赵公子就感觉充实而又欣慰。

    他便笑着穿过了正堂,跟守在月亮门口的蔡家巷汉子打过招呼,然后走进了内衙。

    刚准备穿过第二道门进后宅,在签押房带着学生整理文件的吴承恩叫住他。

    “进来说吧。”赵昊指指沾满泥的袍角。

    吴承恩迟疑一下,道:“我在花厅等公子。”

    虽然是六十多的老伯伯了,但还是注意避嫌的。

    赵昊便由他去了,先进去换了件赶紧的袍子,然后穿上干燥的靴子。

    那种温暖熨帖的感觉,让赵昊顿觉一阵心满意足。

    “想不到,这季节穿一双干靴子就能让人幸福的想流泪。”

    “是湘兰姐用炭盆烤的。”巧巧给他端来一碗糁汤,让他趁热喝了。

    赵昊一边吹着热气,一边小口喝着用大骨汤精心熬出来稻米肉羹,只觉满口淳厚的鲜香,还带着胡椒的辣味,简直美味极了。

    一碗下肚,劳顿饥渴顿消,整个人精神大振。

    “嗯,我觉得这辈子都离不开巧巧姐……的饭了。”赵昊从炕上蹦起来,开心的宣布道。

    “别瞎说!”虽然对他画蛇添足有些不开心,但巧巧姑娘还是整体开心的端着碗筷出去了。

    其实何止是离不开巧巧了呢,他也一样离不开马秘书了啊。

    这才搬进后宅不到一天,马湘兰便把他的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

    因为要给行李做减法,他们只带了书本和生活必需品。马湘兰却能将原先的摆设减去几样,换一下摆放地方,就让房间的俗气顿减,变得有格调起来。

    更重要的是一应陈设用具摆放,无不让赵公子舒心合意。所有东西都放在他习惯的位置,完美的治愈了他的强迫症。

    本公子还真是个幸福的孩子呢。

    ~~

    赵衙内便挂着幸福的笑容,来到了内衙的花厅里。

    许是耽搁的时间有点长,吴承恩已经回对面签押房忙去了,换成李贽和金科在这里等他。

    “两位来的正好。”赵昊看看门口,也没人伺候上茶,歉意笑道:“都乱糟糟没头绪呢,请二位担待。”

    “公子太见外了。”两人起身笑笑。

    李贽为人疏狂,平素从不客套,但赵公子给得实在太多了……

    他这才知道,原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是因为朝廷给得太少了。

    “赵博士,我问你件事。”重新坐定后,他便着先于金科问道。

    金科笑笑找个借口,自觉的出去了。

    王、朱、金三位将军中,数这位将军平日的作风最像戚继光,玲珑且十分的谨慎。

    赵公子很喜欢这一点。毕竟本团队云集各种憨憨、头铁、脑疾、脑残的问题老头和儿童,整一个大明奇葩大赏,十分需要有高情商者中和。

    好比这李贽,他喵的就不知道什么叫谦让。

    要是换了王如龙,非一瞪眼让他闭嘴,我先说!

    ~~

    “什么事?”赵公子腹诽几句,微笑面对这位问题中年。

    “你的科学书院还办不办了?”李贽劈头问道。

    “办啊,谁说不办啦?”赵昊一指对面的签押房道:“我学生都大老远带了,怎么会不办呢。”

    “那就好。还以为你是为了免费劳力呢。”李贽神色稍霁道:“那到底在哪办呢?是在苏州还是昆山?”

    李贽是倾向把学院设在苏州的,那里毕竟是大明第一繁华的城市,对弘扬赵公子的科学自有莫大的好处。

    “当然是昆山了。”却听赵公子斩钉截铁道:“我要让学生们亲眼看看昆山即将发生的巨变,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教育意义!”

    “校址我都选好了。就在城中的玉峰山。你看叫玉峰书院如何?”

    见赵昊甚至连在哪儿建学校都想好了,李贽咂咂嘴,放弃了劝说的想法。“不是叫科学书院吗?”

    “我又不是只建这一家。”赵公子却不认账了。“回头在金陵,北京,杭州、福州、广州……都会开设书院的,还能都叫一个名字?”

    “要开这么多啊?”李贽有点眼晕。“难道开书院不是应该择一处明山秀水,精耕细作,静待花开吗?”

    “那是因为他们穷。”赵昊却哈哈大笑道:“要是像我一样有钱,早就到处开分号了。比如朱圣人,不就是到处开书院才让理学大兴的吗?”

    “原来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李贽眼中幽光一闪道:“还想提醒你,到处开书院会引来朝廷的忌讳呢。”

    “所以才要叫玉山书院啊。等到了金陵叫雨花书院;到了北京叫玉渊书院;到了杭州就叫西冷书院……”赵公子便如数家珍起来。

    “你居然都选好校址了……”李贽那个汗啊。管中窥豹便可知,赵公子要干何等无法无天之事。

    更可怕的是,偏偏这小子还有能力和财力,足以支持他将狂想变为现实……

    李贽感觉自己就够狂了,但跟赵昊比就是个弟弟。

    老司机居然有一种上了黑车的感觉。

    “怎么,怕了?”赵昊瞥他一眼。

    “笑话。老子求之不得!”李贽却旋即大笑道:“你折腾的越大我越高兴,赶明儿我就把焦竑给你招来!”

    “就知道你李卓吾不是个怕事儿的。”赵昊也大笑道:“敢跟我混到底的,你绝对算一个!”

    “冲你这句话,我再给你拉两个牛人过来。”李贽受用无比,卖一送二。“赶明儿我就递封辞呈,专心给你把书院搞起来。”

    “干嘛要辞职呢?”赵昊却摇头笑道:“苏州府人杰地灵,你只管去上任……还可以把嫂夫人接过去,让她和小侄女享两天清福。”

    “那这边呢?”李贽皱眉问道。

    “反正两县挨着,你两边跑着就是。”赵昊便轻声笑道:“你在苏州,可以影响整个苏松,在昆山却连苏州城都影响不到。所以我已经写信给陆光祖了,请他把你提升为苏州府学教授了。你懂我什么意思吧?”

    之前李贽已经在从八品五经博士上十年之久,外放成七品府学教授一点都不为过。

    “明白了。”李贽点点头,心说不就是让我给府学的学生洗脑,让他们都信科学吗?

    “你既然这么清楚,为何不自己去苏州?”

    “一是不放心我爹,二是现在昆山避避风头。”赵昊微微一笑。

    其实是因为经过在京师的种种遭际,他发现还是藏在暗处更安全一些。

    ps.先发一更,后面慢慢写,今天争取五更……

第四十七章 昆山人武部长

    虽然两位博士聊得热乎,但在抗洪胜利之前,显然不适合大兴土木办学。

    赵昊便让李贽先去吴县报到,以后白天在苏州城上班,隔一天晚上回昆山给学生上课。

    毕竟最大限度压榨资产价值,是刻在资本家骨子里的本能。

    两城虽然相距七十里,但娄江自苏州阊门起,直通昆山城朝阳门,顺流不到一个时辰即可到达。

    当然,返程要将近两个时辰,不过赵博士会给李博士安排最舒服的快船,配两个最好的船夫,可以将航行时间控制在一个半时辰。

    这样李博士只要五更出门,就完全不耽误上午的课,而且途中还可以在摇篮一般的船舱里睡个回笼觉。

    完美!

    ~~

    打发走即将提前四百年过上双城生活的李贽,赵昊让高武请金科进来。

    金科是来禀报对县里武装力量,摸底的结果的。

    “公子,已经弄清楚了。昆山县有一支定员五百人的枪手队,营地就设在至和塘北边。不过我去看了一下,只有百八十人在营里,好像因为太久没有发饷,大部分都已经回家谋生了。”

    前些年倭患严重,官军左支右绌,无法保护百姓。各府各县便纷纷自己出资团练,守卫县城、抵御倭寇。

    昆山县自然也成立了一支枪手队,还自己打造过刀枪火铳,聘请退役军官训练,着实花费不少。

    只是这二年倭患渐渐平息,尤其是江浙一带,已经几年没有大股倭寇进犯,各县也就懈怠了。

    尤其是昆山这种穷地方,自然连年削减开销,只留了个架子以防万一而已……

    “武器怎么样?”赵昊又问道。

    “有五十杆鸟铳,做工还不错,就是保养太差。火铳倒有不少,但那玩意儿没什么用。”金科苦笑道:“而且问题是火药全都受潮了,这鬼天气又没法晒,所以暂时一杆都打不响。”

    “另外长枪、大刀、梭镖倒有不少,不过都需要好生修理才能用。”

    “嗯,不意外。”赵昊点点头,看全县上下弥漫的懈怠颓丧之气,就能想到乡勇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去。

    “先尽力自己动手,能修好多少算多少吧。等过阵子我让军器局的人来,再全给换新的。”

    “确实不急,现在给他们再好的鸟铳也没用,必须要狠狠操练一番!”金科把指节捏的咔咔作响,然后叹口气道:

    “但是他们跟我讲条件,说必须要发饷才能训练。而且训练量要跟发饷挂钩,发半饷只能训练半天……”

    “那发双饷呢?”赵公子却眼前一亮。

    “按照他们的想法,应该可以双倍训练吧……”金科苦笑道:“哎,早听说苏州人精明,没想昆山人也一样。”

    “精明没什么不好。”赵昊一摆手道:“只要拿钱干活就成。明天你先把上个月的饷银发了,告诉他们只要好生训练,欠饷月底就可以补上。以后只要认真训练的,还可以发双饷……当然具体怎么发,你自己决定。”

    “是!”金科马上行礼应下。

    这一路南下,金将军已经完全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只要钱粮充足,他就会一心一意给赵昊练兵。至于其它的,轮不到他操心,他也丝毫不关心。

    没办法,谁让赵公子给的实在太多呢?

    这才发了一个月的饷,就已经足够他把欠债还清了,下个月就能在老家买地盖大宅子了。

    这真是天亲地亲皇帝亲,也不如赵公子的银子亲啊……

    ~~

    “我爹已经宣布,全县进入抗洪状态,明天就会宣布若干条禁令。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作保证,县里一定会乱套的。”

    赵昊又吩咐金科道:“所以要尽快恢复枪手队的兵力和战斗力,才能维持好全县的秩序。”

    “是。”金科沉声应下,又提醒赵昊道:

    “县里有三班衙役六十人,白役一百人。巡检司有弓手四十二名,驿馆有驿卒十八名,急递铺铺兵三十名,递运所防夫六十名……枪手队能用之前,得用他们充一下人手。”

    “嗯。”赵昊点点头,狡黠一笑道:“今晚,他们的长官都要上堤住了,这些虾兵蟹将就劳金大哥归拢起来,回炉重造了。”

    徐渭出主意让赵守正把县里所有芝麻绿豆官,全都弄到大堤上住着,当然是为了抗洪需要,但又何尝不是调虎离山呢?

    这样才好名正言顺的收拢起他们的兵卒,统一训练、统一调配。

    至于之后县里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抗洪压倒一切哎,谁有功夫想那么远?

    “遵命。”金科又毫不犹豫应下。

    “金大哥一个人忙得过来吗?”赵公子便满怀期待问道:“咱们的帮手能什么时候到?”

    “差不多得过几天吧。”金科脸上也绽出笑容道:“他们这会儿估计已经到湖州了。”

    “这么快?”赵昊神情一振。

    “这不算什么。”金科却理所当然道:“要不是有伤残的同袍,他们会比我们到的还早。”

    “晚到两天也好,不然去了苏州城,还不以为咱们诳人?”赵公子笑道。

    赵昊和戚继光谈妥,帮忙安置戚家军的伤残、退伍将士后,金科三人便写信给浙江的昔日同袍。告诉他们如果生活无着,可以到苏州投奔赵知县。

    苏州是天下最繁华的城市,又有昔日的将军在,对那些退伍后普遍过得不如意的戚家军老兵来说,自然有莫大的吸引了。

    结果回信说几百人都想报名。

    金科请示赵昊,赵公子表示热烈欢迎。

    不过几百人过境太惹眼了,得分批分次陆续过来。

    离开南京时收到信说,第一批八十人已经出发。

    没想到这才几天,人就要到了。

    这样赵昊就彻底放心了。

    八十名前戚家军啊,就算全须全尾的只有二十人,也足以让昆山的武装力量产生质变了。

    ~~

    赵昊又叮嘱金科一番,一定要严肃军纪,决不允许出现,借着维持秩序扰民的状况出现。

    这对大明其他的将领来说,可能难以接受。

    但戚家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所到之处百姓无不食箪浆壶,以迎王师。所以金科完全理解并十分支持赵公子的决定。

    ps.第二更。

第四十八章 以工代赈不容易

    待金科心满意足的离开,吴承恩才进来,把一份账册往他面前一丢。

    “盘库完毕。”

    “这么快?”赵昊微微吃惊。

    按例,新官上任之后,除了坐轿游街、升堂接印,拈香拜庙这些体面仪式之外。

    当然还要进行清仓盘库、清厘监狱、传考童生、悬牌放告、巡城阅乡、对簿点卯之类的实质性工作。

    赵二爷今早做的就是后两项,而真正要紧的前两项,则由两位幕友分别承担了。

    按说清仓盘库怎么也得几天功夫,没想到吴承恩早早就回来了。

    “就是这么快。”吴承恩坐在赵昊一旁,翻开账册给他看道:“库里只有不到两千石存粮,四百两存银,还用费多少事儿吗?”

    “这么点?”赵昊不禁失笑。

    怪不得昨晚交接时,那冯知县支支吾吾不肯说实话,原来是穷的底儿掉啊。

    倒不是他爷俩心慈手软,或者被冯知县蒙骗了。

    而是官场上的规矩向来如此,屋檐滴水代接代,新官不算旧官的账。

    只要前任留下的窟窿不太大,后任就得替他兜着。

    毕竟将来后任也会离任,要是不希望被后任的后任揪着算账,就得照着规矩来。

    反正亏得是大明的钱,又不用自己掏银子……

    “窟窿多大?”赵昊问道。

    “四千两左右。”吴承恩苦笑道:“其实冯知县还挺厚道的。”

    “是啊。”赵昊深以为然的点点头,这么穷的昆山县,窟窿还不到五千两,知足了。

    “就是十万张嘴等着吃饭,咱们拿什么养活啊?”吴承恩又发愁道。

    “两千石能吃多久?”赵昊问道。

    “省着点,三天。”吴承恩愁眉不展道:“但要以工代赈的话,消耗就更大了。”

    其实唐宋就有以工代赈的套路了,但是人一旦进行体力劳动,饭量可比躺着不动大多了。

    养活同样的人数,需要的粮食会翻倍的。

    十几几十万灾民,要是放开了吃,粮山都能几天给你吃光了!

    所以不是那些长官们太蠢想不到,而是实在没那个实力以工代赈呐。

    还不如把粥熬得稀一点,再加点麸子、杂草、沙子,让老百姓吃个三分饱,躺着捱日子呢。

    ~~

    但在来昆山的路上,赵公子就已经力排众议,决定在昆山推行以工代赈了!

    这法子太合适昆山了。这年代修堤就是拿人堆,人越多效果越好。

    而且老百姓都有活干、有饭吃,社会治安也就稳定了。

    另外年终时,还能作为亮瞎眼的政绩,写进赵二爷的总结报告里,将来说不能还能青史留名呢。

    毕竟‘以工代赈’素来都是跟历代名臣挂钩的……

    只是这一招千好百好,没有足够的粮食,就是玩火**了。

    “过两天断粮了怎么办?”吴承恩苦着脸问道:“会出大乱子的。”

    “今天最晚明天,伍记的船队会送来三千石存粮。”赵昊给他吃颗小小的定心丸道:“然后陆续还能有个一万石左右,差不多半个月内就能送到吧。”

    “那也就是半个月的量。”吴承恩无奈的看着赵昊。“这下知道以工代赈的可怕了吧?那就是个无底洞啊。”

    “这几天林中丞就到苏州了。”赵昊想一想,挠头道:“他应该会让府里再调拨一批。”

    “那还成。”吴承恩松口气道:“有巡抚大人亲自照会,知府衙门就是再拖延,十天半个月也能送来粮食,正好接上。”

    “那个指望不得。”谁知赵昊却摇摇头道:“巡抚只能命令知府,不能亲自操办,有的是办法拖一两个月。”

    “蔡知府干嘛要拖我们啊?”吴承恩不解问道:“难道昆山县不是他治下吗?”

    “蔡知府是高阁老的学生……”赵昊瘪瘪嘴道:“听说,去年是高肃卿亲自打招呼,把他从户部郎中调升为苏州知府的。”

    “高拱?”吴承恩一愣道:“那又怎样?难道你爷俩除了得罪徐阁老,还得罪了高阁老?”

    “这跟我父子没关系。”赵昊不由讪讪道:“是我家老爷子,据说跟高拱有死仇。”

    “呃,好吧。”吴承恩的嘴角也抽动两下,心说这下可好,成孤军奋战了。

    ~~

    要是原先徐阁老在位,蔡国熙要夹着尾巴,大家还得和平相处。

    现在谁都知道,高拱复出是早晚的事儿,蔡国熙肯定要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一番的。

    什么,李春芳?大家都心知肚明,过渡期的摆设而已。

    大明首辅之位不是谁都能做稳当的,没牌面的甘草国老坐不稳的。

    “既然苏州如此不友好,为何当初还要选这里呢?”吴承恩大惑不解。

    “因为是苏州啊。”赵昊笑笑不解释。

    为了点着商业革命那把火,哪怕是去吴县他都甘之若饴,何况现在改任昆山还有个缓冲。

    只是,就苦了赵二爷了。

    想到这儿,赵昊益发觉得责无旁贷了,便沉声给吴承恩打气道:

    “你只管放粮就是,其余问题交给我来解决。”

    “怎么解决?”吴承恩却直皱眉道:“还有件事儿没跟公子说,今天陪着盘库的户房司吏说,上午去苏州进货的粮商都空手而归了。据说是存货吃紧,只能优先供给府城。”

    说着他语重心长叹口气道:“公子,这世上有些事,用钱也解决不了的。”

    “这个我承认。”赵昊点点头,却话锋一转,洒然一笑道:“但绝大多数时候,只是给你钱的不够而已。”

    “公子准备加钱买粮?”吴承恩眉头却皱的更紧了。“哄抬粮价是大忌啊。”

    赵守正口头下达的救灾令中,就有‘严禁哄抬粮价’一条。

    同样道理,知府衙门和各县也不会坐视昆山县高价收粮的,那样会扰乱全府的粮价。

    这对一个实际八百万人口,一半以上的粮食靠从湖广购买的地区来说,是灾难性的。

    “想避免也很简单,只要采用场外交易就成。”赵公子淡淡一笑道:“你就别操心了,赶明儿我出去转一圈,保准把粮食给你凑齐。”

    “哎,好吧。”吴承恩是个爱操心的性子,又是初次跟赵昊办事儿,自然是一百个不放心了。

    但这县衙里实际上说了算的是赵昊,就连县老爷也得听着。吴承恩只能按下担心,静候佳音了。

    “还有件事要请示公子,这些粮食怎么入账?算是县里跟公子买的,借的。还是公子捐的?必须要有个明确的章程。”

    ps.第三更,继续继续哈。求求月票、推荐票啦~~~

第四十九章 神秘的江南公司

    后衙花厅中。

    这笔钱到底怎么出?这问题,已经在吴承恩心里憋了好久了,都影响他构思新情节了。

    “私人捐钱给官府,很容易惹麻烦的。”吴承恩轻叹一声,幽幽道:“沈万三就是昆山人,公子不可不慎啊。”

    两百年前的大明首富沈万三,就是忽视了这一点。又是帮朱元璋修南京城墙,又掏黄金百万替皇帝犒赏三军,结果惹得朱元璋犯了红眼病,寻个借口就抄了他的家,把他发配云南充军去了。

    “咦?射阳先生好奇怪,谁说我要给县里捐款了?”赵昊眨眨眼道:“千里当官只为财,哪有自己贴钱搞建设的道理?”

    “那公子准备怎么办?”吴承恩白他一眼,跟老夫还要演。

    “本公子只能帮忙牵个线,联系看看有没有哪家公司,愿意借款给县里。”赵昊煞有介事答道。

    “全天下不就公子一家公司吗?”老吴直翻白眼。

    “射阳先生有所不知了。现在北京那边,已经开了十几家公司。听说山西太原都开了一家。”本公子还有百分之五的干股呢。

    “哦,是吗?”吴承恩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羞愧,身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应该紧贴时事,什么都略懂一点才对。

    其实也不怪他,毕竟大明朝经济新闻的传播速度,远不如政治新闻。

    何况除了太原的山西煤业股份公司外,那十几家都是小打小闹,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

    “不是西山公司的话,会是哪一家呢?”吴承恩好奇问道。

    “是一家名叫江南公司的,全称是江南投资有限公司。”便听赵公子一本正经道。

    “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呢?”吴承恩追问。

    “就是一帮狗大户有钱没处花,凑份子组成了这么家公司,东投西贷、让钱生钱呗。”赵公子答道:

    “恰巧本公子也在里面有点股份,就给父亲牵了个线,人家答应可以借款给昆山县。”

    “那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吴承恩权且信了赵公子的说法。

    这时候有奶就是娘,管她亲娘还是干娘。

    “二十万两够不够?不够再让他们加二十万。”赵公子眼都不眨道。

    “够,肯定够了!”吴承恩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难以置信道:“不过那可是四十万两啊,顶县里多少年的收入了!那江南公司图什么呀?”

    “人家当然不是做慈善了。”赵昊沉声答道:“县里要把土地租给他们,用地租抵债的。”

    “这样啊?”吴承恩终于感觉有些合理了。“县里十万亩官田,一年能收个三四万石的租子。利息不太高的话,慢慢还倒也能还的上……”

    说到这,吴承恩的脸色却渐渐难看起来。

    大明朝的税制十分荒唐,各县的税粮并非统一交到县里,再由县令统一上缴分配。而是由粮长直接解送到指定地点……通常是南京以及附近的卫所。

    所以知县能自由调配的,只有归属于县里的官田。

    包括县太爷在内,几百号官吏差役吃的皇粮;全县日常的运营费用;修桥铺路,救灾赈济,兴学育化等各项开支……全都要从官田里出。

    “昆山县本来就捉襟见肘,寅吃卯粮了,再背上如此沉重的债务,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明知道大老爷是不得已而为之,负责任的吴师爷还是有义务提醒赵昊一句,这是在饮鸩止渴。

    “哈哈哈,射阳先生放心,人家没打咱那点官田的主意,要租的是杨林塘以北的抛荒地。”却听赵公子一脸圣洁的说道。

    “啊?”吴承恩大吃一惊道:“要那玩意干啥?一年三百六十天,得有两百天泡在水里。搞来养鱼吗?那还不如直接租阳澄湖呢。”

    “人家可能要养泥鳅吧。”赵公子打个哈哈笑道:“说不定人家有什么奇思妙想,到时候咱们会大吃一惊呢。”

    “好吧,那就拭目以待。”见既不用增加县里负担,又没有损失县里的财产,吴承恩自然乐见其成。管他是养泥鳅还是养蛤蟆呢。

    “那什么时候能签契约呢?”

    “契约得过几天,人家董事长来了再签。不过江南公司已经给了笔预付款,够解燃眉之急了。”

    赵公子说着,从会票夹里点出两万两会票,递给吴承恩道:“回头让赵士祯去兑了,先给金将军那边拨一笔款子。再给老爹一笔,让他把下面人的俸禄给发了。皇帝还不差饿兵呢,咱更没法既让马儿跑得快,又让马儿不吃草。”

    “几千两银子就够了,用不了这么多。”吴承恩一边接过会票,一边狐疑的看着赵昊的钱夹子。

    他不由深切怀疑,那所谓江南公司,是不是只存在于赵公子的钱夹子里。

    “县里接下来开销大,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赵昊便笑着一摆手道:“大头本公子亲自处理,日常琐碎的开销,就不要来烦我了。再说我这两天还要出去一段时间。”

    “哎,好吧……”吴承恩虽然觉得这不合规矩,但事有从权,一切为了抗洪嘛。

    ~~

    下午徐渭回来,三人又抓紧时间开会,结合赵昊今日调研的结果,拟定出了‘昆山县抗洪时期暂行章程若干’。

    然后修改誊写,抄录用印,送去南山寺给赵二爷过目签名。

    其实本不用这么麻烦的,反正赵二爷看了也白看,徐渭直接给代签就可以了。

    要知道徐大师除了会双手作画,还会仿制名家字画,造出的赝品可以假乱真。模仿赵二爷的签名完全信手拈来。

    之所以还要多此一举,不过是三位幕后大佬在自觉维护工具人的体面而已。

    然后,工具人……哦不,赵二爷便命郑一龙等联络人,将章程的副本送去各自家中,请士绅们动员百姓全体参与抗洪。

    其实,昆北的老百姓,早就人心惶惶,担心土坝决堤,自己的家园也像昆南一样被洪水淹了。

    为了保住夏收,所有人都是愿意上堤抗洪的。

    但必须要等到那帮乡绅发话,全县的乡民才能真正的动起来。

    皇权不下乡,不是说着玩的。

    县城之外的地方,县老爷是不能直接插手的,必须要通过乡绅来办。否则,他什么都办不成!

    好在士绅们早晨才刚发过誓,又听说大老爷已经住在了堤上,下午时就见赵守正拿出了一套宽严相济、周密合理的章程。

    不由对这位新来的老父母刮目相看,心说状元郎果然名不虚传,就是跟冯知县那种庸官完全不一样啊。

    他们终于纷纷打起精神,召集各村的里长到家里开会,命他们每户出一丁,带好工具干粮,明日跟自己上堤抗洪。

    ps.第四章送到啦,啦啦啦,求月票啊~~~~

第五十一章 风波

    东塘街上,很快有人大声嚷嚷起来。

    “听说了吗?洞庭商会宣布,一粒大米都不卖给咱们昆山了!”

    “为什么啊?我们又没招惹他们。”店外排队的县民纷纷问道。

    “因为他们和新来的赵知县有仇!赵知县把人家坑惨了,人家要报复呀。”

    “不能吧?”老百姓难以置信。私人恩怨而已,至于要饿死一县百姓吗?

    “怎么不能?不信你们往桥下看,今天还有粮船到岸吗?”

    “吓,真没了!”

    老百姓纷纷转头望去,只见桥下空空荡荡,哪还有记忆中一艘接一艘的粮船?

    “这下信了吧?昨天这帮米商去苏州进货,全都空着手回来的。”挑事儿的几个人,指着粮店门口高挂的粮价牌道:

    “不然他们怎么会卖到这么贵,不就是知道再也进不到粮了吗?”

    “这样啊……”县民们本来就好忽悠,又处于惊恐状态,让那几个人一挑拨,这下彻底信了实。

    原本还能勉强排队的县民们忽然乱了套,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往里挤!

    米店内本就人潮涌动,这下愈发不可收拾了。

    ~~

    “别抢别抢!”

    “一个一个来!”

    “还挤,再挤不卖给你了!”

    万记米店内,伙计们声嘶力竭的维持着秩序,可还是架不住越来越多县民拼命往里挤。

    店里头已经插不进脚,硬木的柜台都被挤得嘎吱作响。

    看着陡然又凶猛一倍的人潮,柜台后的米店老板也惊呆了。他干这行半辈子,还没见过这种场面呢。

    哪怕是十几年前那场大饥荒,也没这么多人中邪了一样往店里挤啊。

    “怎么回事儿,都疯了吗?”老板不由自主缩了缩身子,问一旁的掌柜的。

    “不知道啊,忽然就这样了。”掌柜的也是老脸发白,小声对老板道:“东家,我看再这样下去要出事儿,咱们关门吧。”

    “嗯。”看一眼要被挤断的柜台,老板点点头。“打烊,明天再卖。”

    伙计们如蒙大赦,赶忙将‘售罄’的牌子摆在了柜台上。

    人潮见状为之一窒,忽然有人喊道:“他们故意惜售,还想涨价!”

    “就是,刚才还说有的是呢……”

    人群一下就炸了锅,也不知谁先带的头,他们竟一起掀翻了柜台。然后粗暴推开吓傻了的米店老板一干人,冲进仓库哄抢起来。

    一口口大麻袋被撕开,雪白的大米便流水般淌的满地都是。

    “还说没有米,奸商!”

    “不给钱了,直接拿走!”

    “就是,他赚得也够多的了,该便宜便宜咱们了!”

    老百姓便开始捧着大米,争着抢着往自己带来的口袋里装。

    “还有没有王法啦!”米店老板跺脚哭喊:“不是禁止哄抢物资吗?”

    “禁令第一条,还禁止哄抬物价呢!”暴民们理直气壮的回击,狠狠瞪他道:“再哔哔,打死你个狗日的!”

    “呜呜,造孽啊……”米店老板抱着柱子哭起来。

    ~~

    东塘街上,看到万记米店发生了哄抢,其余几家店门外的老百姓也蠢蠢欲动起来。

    “怕什么,法不责众啊!”几只挑事儿的老鼠,极力煽动起来。

    “……”稍一犹豫,前一刻的良民就化身暴民,有样学样的挤进另外几家粮店去。

    ‘嘟嘟!’

    “嘟嘟!”

    忽然,尖锐的竹哨声在桥上响起。

    大队穿土黄色号衣的枪手,拎着枣木杠从桥上冲了过来。

    “不许抢劫,都住手!”

    “当街抢劫者,格杀勿论!”

    “二狗,你疯了吗?快滚蛋!”

    上百人的枪手队冲到店门口,抡起棍子就打。

    见捞不到好处了,那些还没挤进店去的县民便一哄而散。

    人都是从众的,混乱中尤其如此。见外头的人纷纷逃跑,店里的人也跟着落荒而逃,不一会儿就跑了个干净。

    这时,金科在几名穿红背甲、系青织带,手提铁尺锁链的捕快簇拥下,快步出现在了桥头。

    赵昊将全县的治安都托付给他了。

    金科没想到公子离开的头一天,自己就差点出了大篓子。

    万幸的是,今天他刚给枪手队发了饷,并允诺他们只要令行禁止、好生训练,月底就补上所有欠饷。

    萎靡不振的枪手队,瞬间被打了鸡血,正激动的不知如何是好呢。

    金科这才能在接到捕快求助后,一声令下,就指挥着手下扑了过来。

    要是这事儿出在昨天,指定不会有人听他调遣的。

    ~~

    昆山枪手们体现出了拿钱办事儿、公平交易的优良品格。

    他们用了比平时快一倍的速度赶到了事发现场,终于在骚乱尚未扩大前弹压住了场面。

    除了已经刹不住车的万记,其余几家粮店算是保住了。

    看着万记里头,还在不知死活哄抢的暴民,金科断喝一声道:“全都抓起了,一个都不许放跑!”

    “遵命!”枪手们便吆喝着冲进了店中,抡起杠子见人就打。

    ‘杠’者,比较粗的棍子也。

    枣木的杠子又粗又硬,这谁能吃得消啊?朝着腿上抽一下,喀嚓一声就能把孤拐撅折了。

    一通碰碰啪啪乱揍之下,哄抢粮食的暴民都被打倒在地。

    暴民终于知道怕了,背着米袋想要夺路逃跑。

    却被守在门口的捕快,一记铁尺撂倒在地,直接锁拿。

    待到金科迈过被踹烂的门槛,走进一片狼藉的粮店时,便见除了穿土黄号衣的枪手外,已经没人能站着呢。

    “店家呢?”金科扫视一圈。

    “我在这儿,我要告官……”被踩在地上的米店老板,有气无力举起手来。

    “不好意思,误伤。”踏着他的枪手,赶紧收起脚来。

    ~~

    县衙签押房外间,徐渭正歪在炕铺上,一边攥着个小巧的紫砂壶,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翻看着工房的卷宗。

    一名蔡家巷的汉子忽然冲进来,气喘吁吁禀报道:“不好了,不好了,老百姓抢粮食了……”

    “什么?!”在里间忙碌的吴承恩,闻言啪的搁下笔,快步掀帘走出来。“快如实道来!”

    “哎,是……”那汉子赶紧调匀了气,将东塘街的事情禀报给两位师爷。

    公子离开前吩咐过,他和老爹不在时,县衙就是这二位说了算。

    “嗨,我当什么事儿呢。”徐渭听完重新歪倒。“一惊一乍的。”

    ps.第一更。其实昨晚本来能更新早的,谁知家里熊孩子(3岁)居然拿我手机在苹果商店买了一堆东西。这下可好了,鸡飞狗跳的折腾啊。结果今天又得一更更写了……这就去码下一章哈。

第五十二章 定风波

    县衙签押房外间。

    “这还不严重吗?”吴承恩急的满头冒汗。

    “枪手队都出动了,翻不起什么浪花来。”徐渭不以为意的撇撇嘴道:“不就是几个暴民抢粮铺子吗?正好杀鸡儆猴。”

    “我担心的不是粮铺子,是谣言!”吴承恩坐在炕铺另一端,手指敲着小机,神色严峻道:

    “东塘街的骚乱能平息,可断粮的谣言压不住啊,一天之内就会传遍全城,三天之内便能传遍全县。到时候神仙也控制不住局面了!”

    “你看看,写书的就这毛病,好危言耸听。”徐渭掏掏耳朵,吹吹小指道:“芝麻绿豆大点儿事儿,从你们嘴里说出来,就是天塌地陷。佩服佩服。”

    “芝麻绿豆大?”吴承恩气笑了,抱着胳膊一盘腿道。“险些忘了,你徐文长可是抗倭的大谋主;计诳汪直,诱捕徐海的智多星。昆山县里这点事儿,当然看不上眼了。”

    “可以这么说吧。”徐渭便躺平了,两手枕着胳膊,不胜唏嘘道:“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

    “你别光吹牛啊,有本事把事儿平给我看。让老夫瞧瞧,你是不是有真本事?”吴承恩斜睥他一眼。

    “激将法是不是?”徐渭翘着二郎腿道:“没用的,除非你答应给我更新一章。”

    “无耻!”吴承恩怒道:“神圣的写作,不能用来做肮脏的交易!”

    顿一下,他又泄气道:“就为昆山百姓破一次例吧。”

    “哈哈哈,早说不就完了吗?”徐渭倏地坐起来,神情振奋的吩咐那护卫道:

    “告诉小金,严格执行禁令。一,所有抢米的暴徒,全都施以鞭刑,然后枷号十日。”

    “二,所有哄抬物价的米店老板,也要一起枷号。”

    “三,没收所有犯罪工具。”

    “是!”护卫啪的行一礼,转身而去。

    “我靠,你好无耻。”待那护卫出去,吴承恩指着徐渭笑骂道:“没收犯罪工具,亏你想得出来。”

    “很多时候,同一件事情,换一个说法,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徐文长经验丰富道:“比如你馋哪个姐儿的身子,直接说俺想跟你睡觉,那是色中恶棍。可你要说,我希望明早一睁开眼,看到你在朝阳中对我微笑。那就叫深情浪子了。”

    “可你现在只是个猥琐的胖子了!”吴承恩却毫不留情的戳穿了徐渭的自我陶醉。

    “你这样说就没意思了。”徐渭闻言大感受伤,心说而且只有一个蛋。便侧身朝墙躺着,生气。“写书的没一个厚道人。”

    “厚道人怎么写书啊。”吴承恩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又问道:“你还没说怎么平息谣言呢。”

    “就不说,憋死你。”徐渭哼一声。

    “你要是说了,我现在就去写一千字出来。”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吴承恩专治徐文长。

    “那可以。”徐渭果然坐起来,笑嘻嘻的对吴承恩道:“简单的很,前人早就有法子,照方抓药即可。”

    “什么法子?”

    “一个叫‘董卓进城’;另一个叫‘刘秀赚城’。”徐渭贼笑一声,略一详解。

    “优秀!”吴承恩不禁竖起大拇指,转身就去交办。

    “快去写书啊。”徐渭见状催促道。

    “哦哦,知道了。”吴承恩却只应声,不动弹。“先把正事儿办完了哈。”

    “骗子。”徐文长气鼓鼓的重新歪倒,以后得让吴承恩先交货再给他出主意。

    ~~

    东塘街上。

    金科听了那蔡家巷护卫的传话,马上让人将几个米店老板也绑了。

    “为什么要绑我们?”米店老板们忙嚷嚷起来。

    “尔等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违反了抗洪禁令第一条!”金科冷哼一声道:“按照禁令当枷号十日,名列耻辱碑!带走!”

    干枪手营的都是穷人,乐得见这帮黑心粮商倒霉。每年越是饥荒,他们就越是故意不卖粮食,早就该治一治了。

    枪手们马上扑上去,把几个米店老板按在地上,用麻绳五花大绑起来。

    然后金科将一个捕快叫到一旁,小声问道:“没收作案工具什么意思?暴徒都是空手的啊?总不会把他们手砍下来吧。”

    “呵呵,营长想岔了。”捕快却奸猾奸猾的,便小声道:“上头的意思,怕是指米商们囤积居奇的作案工具吧?”

    “哦。”金科恍然直拍额头。“肯定没错了。”

    这种时候,大米比银子还有用。

    他便又一挥手,下令道:“将囤积的物资没收充公!”

    “是!”枪手们便将几家米店的粮食搬出来,又推来大车往预备仓里运。

    五家店加起来,居然足足有三千石,比县里的存货还多,一直运到天黑还没完事儿。

    老百姓全都跑到街上看热闹,对着那一辆接一辆的粮车指指点点,大骂奸商不是东西,居然囤了这么多粮还涨价惜售。

    山羊胡子老者和大痦子中年人也混在人群中,看着胥吏挥舞牛皮鞭,当众对抢粮的暴民施以鞭刑。

    还有那几个戴着枷锁,跪在八字墙下的米商……

    摇摇头,老者退出了人群,大痦子也跟着出来了。

    “反应挺快啊。”山羊胡子颇感意外道:“老练、狠辣,无耻。姓赵的不像是头一回当知县。”

    “没点手段,他也不配让咱们大爷记恨啊。”大痦子点点头道:“他把当官的全都弄到堤上,县里全都是他自己人说了算,咱们想使绊子太难了。”

    “无妨。”山羊胡子,轻笑一声道:“你只管继续散播消息,只要你们全县都知道断供的事儿,他赵守正就是神仙也压不住场。”

    “哎,好。”大痦子点点头道:“回头我跟那几家说说,一起给他上眼药……”

    话音未落,就听铛铛的敲锣声响起。有衙役沿街高声道:

    “本县粮食充足、供应稳定,每日都有两千石粮食送到,足够全县百姓食用,无需惊慌,无需抢购!”

    仿佛为了证明衙役的话一般,五艘四百料的大粮船缓缓从留晖门驶入,沿着至和塘穿城而过。

    看到那些堆满粮食的平底货船,吃水线几乎要与船舷齐平了,岸边的老百姓如释重负的欢呼起来。

    “不是说一粒粮食不许运进昆山吗?”大痦子见状,险些惊掉了痦子。

    “见鬼。”山羊胡子死死盯着那粮船上招展的‘伍记’旗号,一阵咬牙切齿。“姓叶的娘们好大胆子!”

    ps.第二更啦,加油啊~~~

第五十三章 佛祖显灵了

    扬州,赵园。

    赵立本立在荷花池畔,一手拿着个瓷碗,另一手持一柄金勺,挑鱼食撒入碧波中。

    然而池中明明有七彩斑斓的游鱼,慵懒的游荡在莲叶间,却没有一条过来吃食儿的。

    偶尔有路过他面前的大锦鲤,也依然不理会他投下的鱼食,便径直游走了。

    叶氏立在一旁为两人撑着伞,实在忍不住提醒道:

    “大人,哪怕喂点麸子呢……鱼不吃沙子的。”

    “老夫喂的是小鱼。”赵立本却不为所动,继续将碗里的沙子拨入水中道:“不是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沙吗?”

    叶氏刚想说‘那只是个比喻……’,旋即却意识到大人怎么能不知道呢?

    就像姜太公钓鱼那样,赵太公喂鱼也一定大有深意!

    姜子牙是为了钓凯子,哦不,吸引周文王。

    那大人呢?吸引……妾身吗?

    叶氏不禁一阵娇羞,仰头看着赵立本道:“大人不愧是大人啊,一举一动都高深莫测。”

    “你又想到什么了?”赵立本洒然一笑。

    “大人智深如海,岂是妾身可以妄揣?”叶氏忙摇摇头,细声道:“可是在担心二爷?”

    “哼,有什么好担心的?”赵立本冷笑一声道:“那逆子身边有我乖孙,有徐文长、吴承恩、金科、李贽……还有几十个举人监生、北京管事忙里忙外。他就是头猪,也能一路当到总督。”

    “大人真是爱之深、责之切啊。”叶氏都听不下去了,替赵守正说话道:“二爷可是堂堂状元,怎么能跟猪比呢?”

    “他要不是猪,能让那恶毒的女人给骗的团团转?”赵立本气得把瓷碗往栏杆上重重一搁。

    谁他娘的把鱼食碗里倒上沙子了,不知道老子花眼吗?

    “不行,不能让那恶毒的女人,把手伸到老子的地盘来。去,让你哥请几位总盐商过来,老夫有要事相商!”

    “是,大人。”叶氏温柔应一声,心说大人还真是嘴硬心软,明明就是在担心二爷嘛。

    ~~

    南山寺,已经被改造成了抗洪指挥署。

    正殿,佛祖跌坐莲台,悲悯的注视着写在照壁上的八个大字‘守土有责,保卫家园’!

    大殿侧面墙上,悬着一张硕大的江防图。

    那张图足有一丈多长,七尺多高。是徐渭根据郑若曾所绘的吴淞江昆山流域图,同比例放大出来的。

    此时那蜿蜒曲折的吴淞江道上,已经被密密麻麻贴上了五十二张小纸片,纸片上只写了‘赵守正’、‘何文尉’、‘白守礼’、‘熊夏生’四个名字,其余的四十八张仍然空着。

    吴淞江在昆山县的河道一共六十二里。赵守正将其分成了四大防区,他与何县丞、白主簿、熊典史各领一防区。

    每一防区又分成数量不等的十来段,每一段都设置一名段长。

    段长负责组织分给自己的民夫,对相应江段堤坝进行修筑、维护和巡视,出现险情要及时向区长禀报。并听从区长和总指挥的调遣,必要时对兄弟区段进行支援。

    但大老爷没有自行指定段长,而是命各区长在杂职官、书吏和士绅中,自行招募任命。

    这样可以让关系好的人抱成团,避免有矛盾的凑在一起。

    且每个防区对士绅们的重要性截然不同……好比郑家的田产庄园都在南山寺以北,自然最着紧赵二爷的防区了。

    而顾家的产业都在上游的姚家堰,南山寺就算决堤,也淹不着顾家。所以顾大栋肯定会选白主簿的防区。

    这些微妙的区别,只有每个人自己最清楚,所以还是让他们自由搭配,才能尽心尽责。

    待到分组完毕,赵守正便让所有人将自己的名字写上去。

    然后带着他们给佛祖上香,又在佛祖面前一起发了誓。

    “绝不擅离职守,麻痹大意!绝不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绝不知情不报,见死不救!绝不不遵号令,临阵脱逃!”

    “如违此誓天打雷劈,死后永坠阿鼻地狱!”

    话音未落,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所有人都看到佛祖金身彩光大盛,让整座大殿都蓬荜生辉!

    “啊,佛祖显灵了……”

    何文尉、顾大栋等人纷纷惊呼起来。

    看着那忽隐忽现,投射在殿顶各处的七彩毫光,官员士绅们或是惶恐,无不顶礼膜拜。

    这下再没人敢不把自己的誓言当回事儿了。

    佛祖已经聆听显灵,违背了在佛前发过的誓言,是真要遭天打雷劈、下阿鼻地狱的……

    待到异象消失,大殿中恢复如常,赵守正才带着官绅们起身。然后赵二爷转过身来,神情严肃的对众人道:

    “诸位,佛祖悲悯,不忍看我们昆山百姓继续受苦了。此番有佛祖保佑,我们一定能守住江堤!保住我们的家园的!”

    “人在堤在,堤亡人亡!”情绪激动的士绅们高喊出了比赵二爷更激进的口号。

    “人在堤在,堤亡人亡!”众人都跟着大喊起来。

    大殿中的气氛马上不一样了。

    所有人看着写下自己名字的江防图,蓦然生出一种与江堤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神圣感和责任感。

    激动之余,顾老爷当即宣布,要捐出三百石粮食,以供工食!

    郑若曾也跟上,宣布捐两百石赈灾。

    戴家老爷子戴高也捐了两百石。另外两大家毛家和周家同样认捐了两百石。

    这注定是要写进县志中的,八成还要立碑作传。岂能居于人后?

    何况还是在佛祖面前认捐,有大功德、大福报的呀。

    其余十八家也纷纷慷慨解囊,你一百我五十。

    各家加起来,一共捐了两千三石粮食。虽然依旧杯水车薪,但多多少少都尽了心力。

    跟之前一毛不拔的吝啬样,态度已是截然不同了。

    佛祖含笑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

    所有人出来南山寺时,全都精神抖擞,高声吆喝着自己的随从,奔赴各自的防区。

    何文尉跟白守礼两个并肩走下堤。

    何县丞一边走一边回头看向那破破烂烂的南山寺。

    结果快下堤时,不慎脚下一滑,险些失足跌坐地上,还好白守礼扶住了他。

    “他娘的,真邪门。”何文尉站稳后,满脸苦笑道:“带一两百好手上任就罢了,连佛祖都给他镇场子。”

    “是啊,这文曲星的后台可真够硬的。原本以为人家把咱们撵出县城,是为了调虎离山,唉,真是高看了自己。”白主簿也深以为然道:“在人家眼里,咱们算什么虎啊?根本连小猫都不如。”

    “服了,真服了。”何县丞放弃了无谓的自尊,彻底认命道:“大老爷就是神仙下凡,咱们这些凡夫俗子拿什么跟人家斗啊?”

    ps.第三更送到~~~求月票、推荐票啊~~~

第五十四章 爸福

    南山寺大殿。

    官绅们离开,两个穿着黑花缎圆领的举人却留了下来。

    “学生拜见老父母。”两个举人客客气气的向赵二爷行礼。

    “哈哈,你们俩少来这套。”赵守正大笑着上前,亲热的扶起二人。

    这二位也是去年应天府乡试的举子,而且成绩十分优秀。

    支可大考了第十名;周汝砺是第三……若没有赵昊横插一杠的话,他本当中解元的。

    中举后,两人便跟赵二爷做过几场文会,也同他游过秦淮河,后来又一起进京赶考。

    可惜会试时名落二爷之后,自然早早就离开了京城。

    不过两人也没急着回昆山。他们沿着运河一路游山玩水,没钱了到处打秋风,结果赵守正都到金陵了,他们还没过长江。

    是听到赵二爷要到昆山当父母官的消息,这二位才赶紧打道回府。

    贵同年来当父母官,这可是天降大腿啊!

    可惜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迎接贵同年下船。

    两人昨晚回的昆山,今天家里长辈上堤,便都跟着来了。

    赵守正也很高兴,在这人生地不熟的昆山,两个出身大族的同年能帮上很多忙的。

    周汝砺的周家,是昆山五大姓之一,祖上出过举人进士一大堆。

    支可大的支家逊色一点,影响力只在朱塘乡,但也正因如此,他在支家基本上就能说了算。

    三人亲热的寒暄一番,支可大和周汝砺见赵守正亲切如昔,并未露出得志骄狂之色,这才把心放回肚子。

    便按照赵守正的要求,改口叫回了‘兄长’,并奉上重要情报一条。

    “有件事要禀报兄长。”支可大小声对赵二爷道。

    “是关于那天灾民拦驾的。”

    “哦?”赵守正看看身后的佛像。“咱么换个地方,在这里说这种事,对佛祖不敬。”

    “是极是极。”两人猛然想到方才佛祖显灵的神迹,不由毛骨悚然,赶紧跟着赵守正去了他借住的后院香房。

    ~~

    待到他们走远,方文转身进了大殿。

    他先给佛祖上了柱香,然后绕到佛像后,对蹲在那里的两人道:“都走了,可以出来了。”

    赵士祯和张鉴长松了口气,佛像后头不通风,可把他俩热成狗了。

    尤其是张鉴,他感觉自己的幽闭恐惧症都要犯了。

    方才的佛光自然不是真的有佛祖显灵,而是两人用金箔,镜子以及三棱镜产生的光学效果而已。

    这是赵公子为了解决官绅们疲沓苟且的问题,特意给赵二爷加的‘爸福’。

    从今往后,赵二爷在‘铁骨状元’之外,又可以加一个‘佛光普照’的头衔了。

    就不信还镇不住这群夯货。

    方文一边帮着两人将十几面贵重的泰西镜子收箱中,一边问道:“你们这样不亏心吗?”

    “哇,你会说官话?”赵士祯不禁吃了一惊。

    “咦,你会说话?”张鉴也忍不住脱口问道。

    方文强忍住摔碎银镜的冲动,点了点头,然后给两人来了段‘六十六岁的陆老头’的顺口溜。证明自己非但会说官话,而且说得还很溜。

    然后才问目瞪口呆的两人道:“现在可以回答了吧?”

    “为什么要亏心?”两人不解问道。

    “你们可是科学家,怎么能装神弄鬼呢?”方文闷声问道。

    “嗨。显灵这么不科学的事,当然要借助科学才能实现了。”赵士祯扣好箱子,背在背上。

    “不错,这正是对迷信最好的嘲弄。”张鉴说着站起身,谁知也不知是巧了还是咋着,竟一头撞在佛像的莲花座上。

    嘭得一声,登时就起了个大包。

    张鉴脸都白了,捂着头转到佛前,默默给佛祖上了柱香。

    “这怎么算?”方文幽幽问道。

    “叔父常说,要对哲学保持尊敬,对宗教保持礼貌。”赵士祯便正色道:“不礼貌了,当然要道歉了。”

    “呃……”方文被赵公子强大的自洽能力搞得无话可说,便隐去了身形。

    ~~

    香房中。

    护卫上茶后退了出去。

    赵守正便对两位同年笑道:“说吧,看看本官猜的对不对。”

    两人对视一眼,支可大轻声道:“是徐家。”

    “果然。”赵守正点点头,一副什么都瞒不过本官的样子。

    “不过徐家不是在松江府吗?手伸的可够长的呀。”

    “谁说不是?徐家仗着徐阁老的权势,把个松江府吃的干干净净,又把手伸到我们苏州来大肆兼并。”周汝砺愤愤道:“咱们昆山还好点,其它几个县,尤其是嘉定和吴江,大半都已经落在徐家手里了。”

    “穷也有穷的好处。人家徐家看不上昆山这破水洼子。”支可大自嘲的笑道:“不过话说回来,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些不要脸的东西拼了命的投献。有人愿意主动当奴才,徐家当然乐意笑纳了。”

    因为国朝的士大夫可以免赋税,官越大免税额就越高。

    等官当到徐阁老的程度,免税额便是无穷大了……因为官府根本不敢收他家的税。

    于是许多大户就动起了歪心思,主动投身徐家为奴,田产也过户到徐家名下。这样只需要每年孝敬徐家,就免掉了朝廷的赋税。

    这种情况就叫‘投献’,在苏松一带十分普遍。

    “哎,朝廷加在苏松的税,太重了……别处是十税一,我们是五税一。”周汝砺叹了口气,狗大户的屁股永远不会坐歪。

    “那也不是他们数典忘祖的理由!”支可大包袱没那么重,狠狠啐一口,告诉赵守正三家二五仔的名字。

    “这三家都是后来改姓徐的,仗着徐家的权势在县里横行霸道,不知做了多少坏事。”

    嗯,支家也没少吃他们的亏。

    “这样啊,愚兄会留意的。”赵守正点点头,心说回头交代给徐先生。跟人斗心眼,他最擅长了。

    见赵守正依然谈笑风生,仿佛毫不在意。

    浑不像一般官员那样,一听到有人在背后捣鼓自己就坐不住。

    两人不禁暗暗感叹,兄长真是深藏不露。可笑当初南京国子监,还有他是个憨憨的传闻。

    这真叫‘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啊!

    对赵二爷肃然起敬之余,他们也痛快接受了邀请,留在南山寺帮忙。

    ps.第四更,下一更马上送到。(这章上传后,只点了保存,忘点发送了……)

第五十五章 徐胖妙计安昆山

    翌日一早,城门打开,果然又有五艘伍记的粮船开到,依然沉甸甸满载大米。

    成群结队的百姓扛着锄头、背着竹筐出城时,都看到了这一幕。

    昨晚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洞庭商会和知县大人有矛盾,不许运粮进昆山。

    但也有人说,根本没那么回事儿,他们亲眼看见昨晚伍记的粮船驶进城来。官差还吆喝说,往后每日都有粮船抵达。

    只是官府辟谣的公信力着实不足,依然难免人心惶惶,直到看见伍记的粮船如约而至,老百姓才感到稍稍安心。

    出城之后,他们在各自里长的带领下,来到昨日分配好的堤段。

    段长们先情绪激昂的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动员,并重点讲了佛祖显灵的那一幕!

    老百姓最吃这套了,登时就朝着南山寺纷纷跪拜起来。

    “今年的大堤就一定能守住!”段长们挥舞着手中的拐杖,声嘶力竭的呐喊道:

    “老少爷们儿们,跟着狗日的吴淞江,拼了!”

    “拼了!”里长、家长们带头响应起来,既然漫山遍野的昆山百姓,无非南北,都跟着一起呐喊起来。

    “拼了,拼了!”

    赵二爷立在南山寺门口,听着江涛送来呐喊声,对一旁的两位同年笑道:

    “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者同。万众一心,则泰山可移,江波可平!”

    “兄长说的是。”哼哈二将便赞道:“能几天时间就把老百姓都发动起来,真是太了不起了!”

    “哦,哈哈……”赵二爷不好意思的笑道:“其实我也没做什么。”

    哎,兄长真是太谦虚了。

    ~~

    干劲十足的老百姓,在段长的指挥下,加固起薄弱的的江堤来。

    漫长的六十里江堤上,密密麻麻散落着数万昆山汉子。

    他们开始热火朝天的挖土装筐,运上大堤。然后下堤坝装土,重新上堤!

    如此周而复始、一刻不停,不知不觉就忙到了中午头。堤坝似乎真的变高变厚了一些。

    堤下,响起了开饭的敲锣声。

    早就饥肠辘辘的老百姓,赶忙蜂拥下堤。

    江堤下不远处,每隔百步便设有一个做饭的窝棚。

    每个窝棚供应一里百姓……也就是一百一十人吃饭,光煮饭就需要两口大铁锅。

    打饭的人们惊喜的发现,昨天还半干半稀的糙米饭,今天居然成了全干的。

    “呀,这是不小心下多米了?”民夫们不由惊喜莫名,昨天的分量就已经让他们知足了,今天居然比昨天又多下了两三成米。

    “上头分多少下多少。”里长一边打饭一边欢喜道:“说是每锅都下三十斤,让大伙儿吃饱了好有力气干活。”

    这样每天也能多揩点油了呢。

    “好哎!”一个个窝棚中欢呼声此起彼伏。

    “没想到,遭了灾还能吃上顿饱饭。”老百姓们一边等着打饭,一边激动的七嘴八舌。

    “看来每天都有粮食来是真的,要不也不敢这么造。”

    “就是,还有人谣传,说什么洞庭商会不让粮食进昆山。纯属胡扯嘛!”

    “谁再瞎说我撕烂他的嘴,敢往大老爷身上泼脏水?”

    “就是,大老爷一来就不一样了,我看今年有希望!”

    仅仅一顿饱饭,就让老百姓士气大振,一扫颓丧!

    ~~

    县城内,破破烂烂的慧聚寺旁,一排排简陋至极的窝棚,一直延伸到至和塘畔。

    这些一眼望不到边的窝棚,便是昆山县的安民社了。

    当初顾鼎臣设计县城时,就考虑到昆南的百姓几乎年年遭灾,这才力排众议,坚持将县城扩大两三倍。并与父老约定,至和塘北除了原有的几座建筑外,不可再兴土木,亦不可开拓水田,只能种麦子。

    因为麦子在梅雨季之前就收完了,空出来的地方正好可以安置昆南的灾民。

    顾状元为了家乡父老,可谓苦心孤诣,也难怪顾家在昆山声望无两。

    也正因为顾家的坚持。三十年来,昆南的百姓才能在城中有一栖身之处。

    否则年年水灾,昆南的百姓早就全跑光了……

    此时,住在安民社的男人们都出去干活了,留下的妇孺老弱也没闲着,在里中老人的带领下编筐子、搓麻绳……为抗洪修堤生产耗材。

    这同样是以工代赈的一部分,因此中午时,官府同样要管饭的。

    当然,粮食的配额壮丁的一半。

    所以当他们分到半干半稀,比昨天多一半米的午饭时,同样全都欢喜万分。

    再配上小鱼小虾青菜汤,老弱妇孺们笑开了花,再也没人相信城里断粮的鬼话了。

    ~~

    一片喜气洋洋的欢呼声中,徐渭和吴承恩走出安民社,上去返回县衙的小船。

    “怎么样,现在还有人信谣传谣吗?”徐文长背着手,得意洋洋。

    吴承恩与他并肩而立,摇头笑道:“不会了。”

    等晚上放工,增加工食的消息一传开,自然再不会有人相信,县里买不到粮食的鬼话了。

    这自然是徐渭那两个法子的功劳。

    所谓‘董卓进城’,当初董卓进洛阳夺权时,因为兵力太少,便将部队从西门开入,北门开出。然后再进西门,以此夸大自己的实力。

    徐渭让伍记的粮船分成两拨,一拨入城一拨出城,每天循环往复,就造成每日都有粮船进城的假象。

    至于‘刘秀赚城’的典故,吴承恩以前也没听过。还是徐渭告诉他,这是说光武帝智取郾城的事儿。

    当时他围城日久,粮草匮乏,要难以为继了。

    按说此时该减食退兵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命人拿出所有存粮,让士兵日食三餐,顿顿饱食。结果敌军奸细误以为他粮草充足,将消息传回城中后。城守便彻底失去了坚守的勇气。第二天就打开城门投降了。

    徐渭让吴承恩将每日拨付的工食粮增加两到三成,老百姓自然以为县里粮食供应充足。

    双管齐下,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你这两剂猛药下去,是把谣言给镇住了。可粮食的消耗平白大了三成。”吴承恩性情慎重,消除谣言自然开心,却难免担心起这样做的后果来。

    “等粮食一耗光,神仙也兜不住谎,咱们就是罪人了。”

    ps.第五更,求月票啊~~~~

第五十五章 徐胖妙计安昆山

    翌日一早,城门打开,果然又有五艘伍记的粮船开到,依然沉甸甸满载大米。

    成群结队的百姓扛着锄头、背着竹筐出城时,都看到了这一幕。

    昨晚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洞庭商会和知县大人有矛盾,不许运粮进昆山。

    但也有人说,根本没那么回事儿,他们亲眼看见昨晚伍记的粮船驶进城来。官差还吆喝说,往后每日都有粮船抵达。

    只是官府辟谣的公信力着实不足,依然难免人心惶惶,直到看见伍记的粮船如约而至,老百姓才感到稍稍安心。

    出城之后,他们在各自里长的带领下,来到昨日分配好的堤段。

    段长们先情绪激昂的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动员,并重点讲了佛祖显灵的那一幕!

    老百姓最吃这套了,登时就朝着南山寺纷纷跪拜起来。

    “今年的大堤就一定能守住!”段长们挥舞着手中的拐杖,声嘶力竭的呐喊道:

    “老少爷们儿们,跟着狗日的吴淞江,拼了!”

    “拼了!”里长、家长们带头响应起来,既然漫山遍野的昆山百姓,无非南北,都跟着一起呐喊起来。

    “拼了,拼了!”

    赵二爷立在南山寺门口,听着江涛送来呐喊声,对一旁的两位同年笑道:

    “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者同。万众一心,则泰山可移,江波可平!”

    “兄长说的是。”哼哈二将便赞道:“能几天时间就把老百姓都发动起来,真是太了不起了!”

    “哦,哈哈……”赵二爷不好意思的笑道:“其实我也没做什么。”

    哎,兄长真是太谦虚了。

    ~~

    干劲十足的老百姓,在段长的指挥下,加固起薄弱的的江堤来。

    漫长的六十里江堤上,密密麻麻散落着数万昆山汉子。

    他们开始热火朝天的挖土装筐,运上大堤。然后下堤坝装土,重新上堤!

    如此周而复始、一刻不停,不知不觉就忙到了中午头。堤坝似乎真的变高变厚了一些。

    堤下,响起了开饭的敲锣声。

    早就饥肠辘辘的老百姓,赶忙蜂拥下堤。

    江堤下不远处,每隔百步便设有一个做饭的窝棚。

    每个窝棚供应一里百姓……也就是一百一十人吃饭,光煮饭就需要两口大铁锅。

    打饭的人们惊喜的发现,昨天还半干半稀的糙米饭,今天居然成了全干的。

    “呀,这是不小心下多米了?”民夫们不由惊喜莫名,昨天的分量就已经让他们知足了,今天居然比昨天又多下了两三成米。

    “上头分多少下多少。”里长一边打饭一边欢喜道:“说是每锅都下三十斤,让大伙儿吃饱了好有力气干活。”

    这样每天也能多揩点油了呢。

    “好哎!”一个个窝棚中欢呼声此起彼伏。

    “没想到,遭了灾还能吃上顿饱饭。”老百姓们一边等着打饭,一边激动的七嘴八舌。

    “看来每天都有粮食来是真的,要不也不敢这么造。”

    “就是,还有人谣传,说什么洞庭商会不让粮食进昆山。纯属胡扯嘛!”

    “谁再瞎说我撕烂他的嘴,敢往大老爷身上泼脏水?”

    “就是,大老爷一来就不一样了,我看今年有希望!”

    仅仅一顿饱饭,就让老百姓士气大振,一扫颓丧!

    ~~

    县城内,破破烂烂的慧聚寺旁,一排排简陋至极的窝棚,一直延伸到至和塘畔。

    这些一眼望不到边的窝棚,便是昆山县的安民社了。

    当初顾鼎臣设计县城时,就考虑到昆南的百姓几乎年年遭灾,这才力排众议,坚持将县城扩大两三倍。并与父老约定,至和塘北除了原有的几座建筑外,不可再兴土木,亦不可开拓水田,只能种麦子。

    因为麦子在梅雨季之前就收完了,空出来的地方正好可以安置昆南的灾民。

    顾状元为了家乡父老,可谓苦心孤诣,也难怪顾家在昆山声望无两。

    也正因为顾家的坚持。三十年来,昆南的百姓才能在城中有一栖身之处。

    否则年年水灾,昆南的百姓早就全跑光了……

    此时,住在安民社的男人们都出去干活了,留下的妇孺老弱也没闲着,在里中老人的带领下编筐子、搓麻绳……为抗洪修堤生产耗材。

    这同样是以工代赈的一部分,因此中午时,官府同样要管饭的。

    当然,粮食的配额壮丁的一半。

    所以当他们分到半干半稀,比昨天多一半米的午饭时,同样全都欢喜万分。

    再配上小鱼小虾青菜汤,老弱妇孺们笑开了花,再也没人相信城里断粮的鬼话了。

    ~~

    一片喜气洋洋的欢呼声中,徐渭和吴承恩走出安民社,上去返回县衙的小船。

    “怎么样,现在还有人信谣传谣吗?”徐文长背着手,得意洋洋。

    吴承恩与他并肩而立,摇头笑道:“不会了。”

    等晚上放工,增加工食的消息一传开,自然再不会有人相信,县里买不到粮食的鬼话了。

    这自然是徐渭那两个法子的功劳。

    所谓‘董卓进城’,当初董卓进洛阳夺权时,因为兵力太少,便将部队从西门开入,北门开出。然后再进西门,以此夸大自己的实力。

    徐渭让伍记的粮船分成两拨,一拨入城一拨出城,每天循环往复,就造成每日都有粮船进城的假象。

    至于‘刘秀赚城’的典故,吴承恩以前也没听过。还是徐渭告诉他,这是说光武帝智取郾城的事儿。

    当时他围城日久,粮草匮乏,要难以为继了。

    按说此时该减食退兵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命人拿出所有存粮,让士兵日食三餐,顿顿饱食。结果敌军奸细误以为他粮草充足,将消息传回城中后。城守便彻底失去了坚守的勇气。第二天就打开城门投降了。

    徐渭让吴承恩将每日拨付的工食粮增加两到三成,老百姓自然以为县里粮食供应充足。

    双管齐下,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你这两剂猛药下去,是把谣言给镇住了。可粮食的消耗平白大了三成。”吴承恩性情慎重,消除谣言自然开心,却难免担心起这样做的后果来。

    “等粮食一耗光,神仙也兜不住谎,咱们就是罪人了。”

    ps.第五更,求月票啊~~~~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357/ 第一时间欣赏小阁老最新章节! 作者:三戒大师所写的《小阁老》为转载作品,小阁老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小阁老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小阁老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小阁老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小阁老介绍:
站在你面前的是:
大明王朝的守护者,万历皇帝的亲密战友,内阁首辅的好儿子,十六、十七世纪全球首富。
控制吏部三十年的幕后黑手,宗藩制度的掘墓人,东林党口中的严世藩第二,张居正高呼不可战胜。
海瑞的知己,徐渭的东家,利玛窦的剃度人,徐光启等六位状元的授业恩师。
大明诗坛遮羞布,七百余种各学科书籍撰写者,两千七百余项专利的发明人,现代大学与科学的奠基者。
海外汉人的保护神,新航路的开辟者,大洋秩序的维持者,全球大型工程的承包商。
祸乱欧洲的罪魁祸首,德川家康的义父,塞巴斯蒂安的拯救者,一心为民的小阁老。
小阁老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小阁老,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小阁老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