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关山纪年TXT下载关山纪年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关山纪年全文阅读

作者:风起深秋     关山纪年txt下载     关山纪年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十一章 后周世宗

    看到我们感慨的表情,觉空缓缓开口,言语间为我们指点迷津,排除了一些我们不用仔细思考的信息。

    “在五代十国时期,虽然五代与十国并称,但是重点却只在五代一方,所谓十国只是十方诸侯自立而成,其中并没有任何势力夹杂其中,诸位思考之时可以将其暂且搁置一旁。”

    五代与十国居然不能平等而视?

    而仔细想来,其中似乎的确有着几分道理。

    千年以来,无数人公认,五代与十国的差距,其实只是在其定都之地。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神州各地的十个政权,二者合称,便是五代十国这一名称的来源。

    而所谓的五代,指的便是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千载以来,史学家们一直认为中原才是神州正统,所以一般称定都于中原的五代为中原王朝,而其余的十国只不过是十方割据政权而已。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无论是关山、弱水,还是神秘至极的酆都大帝,这几方势力所选择入手的都是五代其中之一,从没有人对于十国暗中扶持。

    在想通其中究竟之后,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刚才已经说到,由朱温建立的后梁被李存勖带领的后唐所灭,而后唐其后又自甘沉沦,五代中最初的两个朝代,前后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但是五代十国这个时期,却依然没有结束,而只是刚刚开始。

    后唐年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甚至认契丹皇帝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的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便攻入洛阳,覆灭后唐。

    自然,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无形之中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其中甚至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以及他所选定的继承人,石重贵。

    石重贵登记之后,他宣称对契丹皇帝称孙,但并不称臣,于是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交战,互有胜负,契丹再次南征之时,石重贵亲征,再次打败契丹。

    到了契丹第三次南下,由于后晋重臣杜重威归降契丹,所以后晋主力丧失,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由此覆灭。

    后晋覆灭,契丹当然会顺势占据中原,可是由于契丹在中原大失民心,最终只好无奈北撤,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后攻克并定都于汴州,史称后汉。

    第二年刘知远病逝,其次子继位,便是后汉隐帝,隐帝年间藩镇发生叛乱,隐帝命郭威征讨,但其却又猜忌郭威,欲杀将其杀害,郭威不得已只好反叛,后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就此灭亡。

    在后汉灭亡之后,所谓的五代便仅剩下了最后的后周。

    而提到后周自然不可能一笔带过,因为最终建立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正是出自后周之中。

    后周是五代时期的最后一个中原王朝,从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开封起,至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止,共计历经三帝,但是其国祚却只有短短的十年。

    不过,尽管是郭威建立了后周政权,但是在后世提及后周之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却往往并非郭威,而是后周世宗,柴荣。

    因为千载以来,无数人都公认,在漫长的五代十国时期,各路诸侯之中最为仁厚的君主,也最有可能同一天的君主,都当属后周世宗柴荣无疑。

    郭威在位仅四年,因为其诸子早在其起兵邺都时,就被后汉杀害于汴梁,所以后周国祚只能由养子柴荣继承,而柴荣即位后遇到的头等大事,便是如何抵御北汉的进攻。

    北汉见郭威新丧,柴荣刚刚即位,便联合契丹发兵南下,妄图一举灭亡后周,当此时,柴荣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出征,双方在高平相遇,誓要一决雌雄。

    北汉见柴荣兵力不足,于是不等契丹军便发动了进攻,两军交锋间,柴荣屹然不动,率领亲兵临阵督战,双方血战之下,北汉军队逐渐支持不住开始后退,死伤惨重,尸体填满山涧。

    此战,史称高平之战,由于北汉死伤惨烈,所以至此以后,北汉便再也不敢轻言伐周。

    在高平之战后,柴荣初步整顿了败坏的军纪,返回汴梁后又大量启用年轻将领,淘汰禁军中的老弱病残,并且召募天下豪杰,将藩镇军队中的善战之士选入禁军。

    除此之外,柴荣又从赋税、生产、吏风等方面着手,进行了比较完善的改革,而正是因为这些改革,方能够让赵匡胤最终能够成功的建立宋朝。

    显德二年,柴荣收复了四州之地,通过此战将后蜀封锁在了两川的范围内,使其不敢轻易动兵骚扰后周的西部边境,随后柴荣三次亲征,最终击败南唐,占据了淮南十四州,饮马长江。

    经过这一系列的战争,后周扩大了疆土,北汉不敢伐周,南唐也只能俯首称臣,后周形势极为稳固,所以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进行北伐。

    显德六年,柴荣正式对契丹用兵,他亲率大军直抵沧州,数万精兵直入契丹境内,契丹军非逃即降,势如破竹,兵不血刃。

    而就当柴荣准备向幽州进军时,忽然身染重病,只得无奈的班师回朝,此年夏天,柴荣病逝于汴梁,终年三十九岁,留下了千古的遗憾。

    千古以来,无数人都曾经为之扼腕叹息,若是再给柴荣十年时间,神州必定被其平定,后周一统天下,柴荣的仁厚,也注定后周不会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可是正所谓天妒英才,仅仅三十九岁,柴荣便撒手人寰,留下了千古的遗憾,让无数人心生憧憬与缅怀。

    而既然关山、弱水、酆都大帝都已经入局其中,那最后的阎罗王必定不会坐视旁观,既然如此,在排除掉后晋与后汉这两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时期之后,阎罗王唯一能入手的选择,便只剩下了后周而已。

第九十二章 分久必合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虽然这句话出自三国,但是细数华夏千年,无数时期的状态都可以与这句话互相对应,五代十国虽然是个无比混乱的时期,不过亦是如此。

    维持了二百八十九年的唐朝落幕,天下由此陷入了合久必分的混乱,而等到赵匡胤建立北宋,五代十国时期便宣告结束,这混乱的神州终于回归平静,归于一统。

    而这终结了乱世的赵匡胤,正是出于五代的最后一个时期,后周。

    很明显,阎罗亲至定然非同凡响,在幽冥中这千百年以来的经验,早就让阎罗王知道该如何去做才能够龙登九五,天下归一。

    在后周的三代帝王之中,能够符合阎罗王选择条件之人,其实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虽然是郭威建立了后周,但是他那时被逼无奈,只能选择反叛,而且纵观他的执政生涯,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

    等到后周的第三代帝王,柴荣之子柴宗训,虽然他七岁便已经继位,但是朝政却把持在太后的手中,并无任何实权,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柴宗训便禅位于赵匡胤,由此北宋建立,后周灭亡。

    也就是说,无论郭威还是柴宗训,实际上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那阎罗王如果真的选择了后周时期入局其中,那他唯一的选择便只有柴荣一人。

    也只有这样,也能够解释柴荣为何在那么短暂的时间里,就留下了千古的美名与后世的无数叹息,因为在他身后所站着的,乃是幽冥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至高存在。

    无论是谁,在身后有这等帮助的前提下,若是还一事无成,那只怕才是个天大的笑话。

    不过很可惜,正所谓天妒英才,柴荣英年早逝,在他病逝的同时,这也就代表着阎罗王的谋划宣告失败。

    但是很明显,柴荣虽然病逝,不过阎罗王定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一定会选择新的目标,而这个新的目标应该便是建立了北宋的宋太祖赵匡胤。

    不然,以赵匡胤区区的后周殿前都点检一职,又如何敢于发动陈桥兵变,怎么可能掀起那么大的风浪?

    能够建立北宋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朝代,赵匡胤定然是有天子命格之人。

    而赵匡胤身上的天子命格,自然瞒不过幽冥中一人之下的顶级存在,阎罗王。

    所以阎罗王顺水推舟,将原本对柴荣的助力全部转移到了赵匡胤的身上,暗中帮助他平定天下,建立北宋,其目的便是弥补自己幽冥气息对于神州的影响,以北宋的建立来终结神州的混乱。

    想到这里,我顿时对自己的猜想极为自信,看向觉空的同时,口中再度发问。

    “觉空大师,既然关山、弱水、酆都大帝都已经入局其中,那来到神州的阎罗王自然不会坐壁旁观,他所选择入局的方向,应该便是后周之中吧?”

    “阿弥陀佛,施主既然脸上写满了信心,想必便是心中早有定论,那又何必询问贫僧?”

    虽然是一个疑问句,但是我的语气确实那么自信,觉空自然听出了我的语气,于是微笑着对我回应道。

    “施主所猜不错,阎罗王所选择的正是后周的第二代帝王,柴荣,只是可惜,柴荣虽然英明神武,但是却英年早逝,阎罗王先前的所有谋划都只能宣告失败。”

    “不过与此同时,阎罗王敏锐的发现,后周的一名殿前都点检居然身负帝命,于是阎罗王便将所有的助力转移,暗中辅佐其平定天下,最终此人也不负众望,果真成功的开创了一个新的朝代,终结了这个混乱的五代十国。

    说到这里,觉空话锋一转,为我们讲起了乱世中的帝王命格一说。

    “诸位,虽然太祖赵匡胤最终建立了北宋,但是真正的原因却并非因为他身怀帝命,如果没有阎罗王的暗中帮助,那这天下之主的位置其实未必会落在他的手里。”

    “生逢乱世之时,身负帝命其实并不稀奇,这种时期往往会出现多名身负帝命之人,这些人虽然都有天子命格,不过最终却也只有一人能够龙登九五,坐上天下之主的位置。”

    “也就是说,这些身负帝命之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开创者,可是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帝王路的垫脚石。”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平定天下,建立北宋,其一是因为自己身负帝命,乃是天子命格,而其二便是因为有阎罗王的暗中助力,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综合之下,最终成就了他的一番伟业。”

    听到觉空如今所言,与我先前的猜想并没有任何出入,于是我忍不住自己心中的激动,满面兴奋的继续询问道。

    “大师,如今我们已经清楚了所谓五代十国的真相,既然赵匡胤已经建立了北宋,五代十国时期也就宣告了结束,那么到了此时,阎罗王已经弥补了自己对于神州造成的影响,后续他又是否有过别的谋划?”

    “施主莫要忘了,阎罗王不惜自损修为,穿越界海来到神州大地,其目的本来就并非要对神州造成损害,也绝不是为了辅佐赵匡胤建立北宋,而是来此寻找酆都大帝,试图让其重返幽冥。”

    觉空毫不犹疑,对我的疑问当即做出了回答。

    “在见到赵匡胤坐上天下之主的位置后,阎罗王便知道自己已经将功补过,于是他叮嘱赵匡胤善待功臣,随后便功成身退,独自游历于神州大地,试图在广阔的神州寻找酆都大帝的踪迹。”

    “赵匡胤虽然不知阎罗王的真实身份,但是他知道,此人拥有着足以改朝换代的能力,正是在他的帮助下,自己才能够龙登九五,既然如此,那对于阎罗王的叮嘱,他自然会加倍用心,不敢违背。”

    “所以,赵匡胤在开国之后并没有大肆屠戮功臣,而是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要求手下将领交出兵权,因为过程之中没有滥杀无辜,所以最终还因此事留下了一番美名。”

第九十三章 杯酒释兵权

    原来在人尽皆知的杯酒释兵权中,居然还有着这样的内情。

    众所周知,赵匡胤因陈桥兵变而被拥立为帝,所以很明显,他为了避免自己的将领也被黄袍加身,自然会对兵权一事万分警惕。

    而在华夏千年的历史上,能够成为一代帝王的又有何人会是心慈手软之辈,在有了这样的顾虑后,赵匡胤本能的第一反应,应该便是除掉与自己一起征战天下的开国功臣。

    非是我心思毒辣,而是华夏千年,这等事情不胜枚举,其中最初著名的例子,应该便是明初四大案中的蓝玉案与胡惟庸案。

    所谓蓝玉案,乃是明太祖朱元璋担心功臣作乱,想要加强集权,于是借口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其中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甚至超过一万五千人。

    同时,朱元璋以蓝玉案为契机,不仅诛杀蓝玉一门,就连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公侯在内,一律牵连在内,无一幸免。

    而所谓的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在此案中所牵连的人数,甚至远远的超过了蓝玉案。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诛杀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随后又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李善长、陆仲亨等开国功臣。

    在处死李善长等人之后,朱元璋依然没有停止自己的杀戮,他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的罪名,继续究其党羽,前前后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

    在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后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就是在这个时期,朱元璋结束了华夏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加强了皇权的**。

    千百年来,后世学者经过缜密的考证后一直认为,胡惟庸其实并没有谋反之心,而朱元璋的这番作为,也并非只是误杀。

    实际上,朱元璋根本不是因为胡惟庸有意谋反才大肆杀戮,他之所以会如此大费周折,不惜牵连如此多的人,对开国功臣进行清洗,其目的只是为了取消丞相,继而加强皇权的**。

    毫无疑问,在征战天下之时,身边有着这样一群志同道合,并且有能力有手段的人,乃是天大的幸事,可是等到天下平定之后,这些人的存在,不知不觉间便成为了朱元璋心中的隐患。

    无论胡惟庸还是蓝玉、李善长,都是跟随朱元璋一起征战天下的开国功臣,而朱元璋只是因为一时多疑,便大肆展开杀戮,为了确保自己的江山稳固,所谓帝王心术,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如此,所以后世对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事,往往都呈现出高度赞扬的态度。

    所谓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北宋建隆年间,乃是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起兵谋反,于是通过酒宴的方式威胁利诱,要求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建隆二年,赵匡胤把石守信等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赵匡胤突然口吐苦衷,称当初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帮助,才能龙登九五,可是做天子实在是太过艰难,他甚至因此而夜不能寐。

    石守信等人闻听此言,顿时极为惊骇,忙问其故,赵匡胤言语间便透露出了担心自己被手下谋反的担忧。

    这些将领自然都不是蠢人,当即便明白自己早已受到了赵匡胤的猜疑,或许还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于是连忙恳请赵匡胤为他们指出一条明路。

    于是,赵匡胤便劝他们放弃兵权,既然已经有了富贵,就回家享福,多置良田美宅,以终天年,赵匡胤愿意与这些人结为婚姻,君臣和谐,两不猜疑,上下相安。

    石守信等人,见赵匡胤说到这般地步,已经再无回旋余地,而且当时赵匡胤已经牢牢控制住了中央禁军,于是诸位将领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随后,石守信等人果然上表,称自己身体不适,纷纷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当然顺势而为,废除了几人的兵权,将其收回到自己的手里。

    不过,赵匡胤却并没有卸磨杀驴,他果然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高怀德,把女儿嫁给了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三弟赵光美。

    虽然失去了兵权,但是石守信等人却并没有因此丧命,反而如当初的诺言一般成为了皇亲国戚,从此君臣和谐,上下相安,千百年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事都是千古美谈。

    而现在看来,当初的赵匡胤其实并非如表现的那般宅心仁厚。

    或许,当初他的心中真的也存了如朱元璋一般屠戮功臣的想法,但是由于阎罗王功成身退时的叮嘱,所以他不敢造次,只能选择了怀柔的方式收回兵权。

    而阴差阳错之间,正是由于他这般怀柔的做法,所以没有对功臣进行杀戮,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惨结局,反而留下了千古美名,与朱元璋的名声大相径庭。

    不过事到如今,这些事情的真相已经并不重要,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让我们解开了心中的一些疑惑。

    而事情的重点,却依旧落在了酆都大帝的身上。

    既然五代十国时期已经结束,赵匡胤建立了北宋,那也就代表着神州的混乱已经过去,阎罗亲至对神州带来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平息。

    与此同时,既然酆都大帝已经知道了阎罗王亲至神州寻找自己,那他就定然会隐藏好自己的行踪,绝不会让阎罗王找到自己的下落。

    而既然如此,那酆都大帝又为何会化身成为包拯包龙图,留下日断阳夜断阴的千古传说?

    看来,在北宋年间或许还发生过另外一些我们目前依然没有发现的事情。

    而若是想要清楚当年的究竟,或许便只能依靠觉空和春亭了。

    毕竟时隔千年,仅凭我们的猜想,实在是难以复原当初的真相。

第九十四章 烛影斧声

    “尽管五代十国已经被宋朝取代,但是有些人暗中的阴谋却并未宣告结束。”

    在我们似懂非懂的目光中,觉空缓缓开口,对我们若有深意的说道。

    “赵匡胤一生戎马,可是却在平定南唐后的第二年便身染重病,壮年而亡,而关于他的驾崩可谓是扑朔迷离,相信诸位应该都听说过所谓烛影斧声的故事。”

    听到烛影斧声四字,我顿时眼前一亮。

    我们似乎又接触到了一桩千古谜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有所停留,在觉空的话语中我们知道,赵匡胤本就是身负帝命之人,而且他还有着阎罗王的帮助,最终,他成功的建立了北宋,终结了五代十国这个混乱的时期。

    在位期间,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了南方的多处割据势力,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并且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决了导致唐朝灭亡的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

    可是就在赵匡胤平定了李煜的南唐之后,他却没有一鼓作气,彻底平定天下,因为就在第二年,他便离奇的逝世了。

    关于赵匡胤的逝世,千载以来说法不一,史书中只是简单的写到其驾崩于万岁殿,却出奇的并没有任何关于死因的具体记载。

    对于其死因,坊间猜测千奇百怪,有人说赵匡胤死于饮酒过度,还有人说赵匡胤死于腹下肿疮发作,种种野史秘闻数不胜数,死法之离奇简直令人惊叹。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其具体死因是什么,在赵匡胤死后最大的受益人都只有一人,那便是后世人称宋太宗的赵光义。

    史书记载,开宝九年十月太祖赵匡胤大病,召其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而晋王赵光义闻听此事之后,便阻止了下人的传唤,由于赵光义乃是赵匡胤之弟,所以下人便听从了他的阻止,并没有召唤赵德芳进宫议事。

    在阻止了赵德芳进宫之后,赵光义不经通报便来到宫中与太祖详谈,由于二人所谈的具体内容,左右皆不得闻,所以到了如今,这段内容早已成为了千古谜案,后人无从知晓。

    兄弟二人饮酒倒了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光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据传闻记载,在二人交谈之间,曾有人遥遥望见烛光下的赵光义时而离席,有躲避之状,随后又听见太祖似乎用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这听起来就倍感离奇的一幕,便是号称华夏千古奇案的“烛影斧声”。

    其间具体过程不知,只知当夜太祖驾崩,皇后吩咐手下去请秦王赵德芳前来,而就在这时,晋王赵光义再次赶来,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其乞求放过母子之命,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随后,晋王赵光义便登基为帝,史称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很明显,在这段记载中,人们可以轻易看出一些端倪。

    纵观神州历朝历代,每一位帝王在面对自己的身后之事时,所想要挑选的继承人,往往都是自己的孩子,极少会出现兄终弟及的情况。

    而在这段记载中,赵匡胤大病后所想到的第一个人也明显并非赵光义,而是其第四子,赵德芳。

    但是,在他派遣手下召唤赵德芳前来商议后事之时,下人却被赵光义阻挡,赵德芳不知此事,自然不会前来公众,而随后,赵光义便未经通报直接进入了赵匡胤的寝宫,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

    无论此事是否与赵光义有关,总之,在赵匡胤死后他成功的继承了帝位,最终坐到了那万人之上的位置。

    并且,在赵光义即位后曾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对于记载赵匡胤的一本起居注,身为帝王的赵光义居然如此上心,这般行为似乎颇有些欲盖弥彰之意。

    而至于赵匡胤真正想要继承皇位的第四子赵德芳,却在太平兴国六年便病逝,年仅二十二岁,如此年纪,甚至用英年早逝都不足以形容,这实在无法让人相信此人是正常死亡。

    综上所述,赵光义的这个帝位,坐的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名正言顺,他之所以会做出后续的举动,应该也是想要维持自己的形象,消灭某些能够证明他不轨行为的证据。

    不过想来也是,觉空不会对我们提及无用之事,若烛影斧声一事只是虚构,他断然不会对我们出口询问。

    而既然觉空主动提到了此事,那便证明所谓的烛影斧声一事确实存在,既然此事真实存在,那也就证明在赵匡胤死亡的当晚,赵光义确实做过某些事情,正是这些事情,导致了赵匡胤的最终死亡。

    与此同时我心中清楚,若是简单的皇权争夺,觉空也并不会放在心上,如今他既然主动提起此事,那便只能证明在赵光义的背后,应该还有着一方势力,而这方隐藏的势力,才是一切的罪魁祸首。

    想到这里,我忽然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似乎并不复杂。

    关山、弱水、酆都大帝、阎罗王。

    毫无疑问,关山一直在努力的维持神州安宁,从不会主动涉及皇室纠纷,无论是赵德芳坐上帝位还是赵光义取而代之,对于关山都并没有什么区别。

    阎罗王更不会如此作为,赵匡胤本就是由他辅佐才登上帝位,他又如何会做出这般出尔反尔的举动?

    更何况,在解决了幽冥气息对于神州所造成的影响之后,神州的朝代流转便已经不是阎罗王所需要关注的内容,阎罗王真正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寻找酆都大帝的下落。

    而酆都大帝本就有意隐藏自己的踪迹,他早已知道了阎罗王亲至神州就是为了寻找自己,那他定然不会多生事端,暴露自己的下落,又怎么可能做出这般干扰国运的举动?

    思及于此,烛影斧声一事背后真正的始作俑者,其实已经极为明显了。

第九十五章 黄雀在后

    在确认关山、酆都大帝以及阎罗王都不会做出如此举动之后,那么唆使赵光义夺取帝位的,便只可能是同样传承了千年,却一直试图让神州动乱的弱水。

    不过凡事都要辩证的思考,我必须要承认,尽管赵光义的帝位来的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但是他在位期间,确实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相反,他还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开宝九年,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在继位的第二年,他便亲征太原,灭北汉,彻底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随后,他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可惜两次都遭到失败,从此他便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除此之外,他还鼓励垦荒,发展农业,扩大科举规模,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试图改变自从唐末以来便重武轻文的国策,确立了文官政治。

    平心而论,赵光义的这些措施,无不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再起疑惑。

    弱水的目的极其明确,千年以来,每朝每代弱水无不是盼望着天下大乱,让神州再起刀兵,而纵观赵光义的一生,似乎除了烛影斧声一事外,并没有太过荒谬的举动。

    既然如此,如果赵光义真的是弱水所扶持,那么他为何表现出了一副英明神武的模样,这般模样的帝王,定然不是弱水所希望看到的样子。

    想到这里,我终于忍不住内心的疑惑,看向觉空认真的询问道。

    “觉空大师,如果我所猜不错,那所谓的烛影斧声一事,应该便是弱水唆使赵光义所为,其目的便是扰乱北宋国运,借此完成他们想让神州大乱的意图,没错吧?”

    觉空在听到我的询问后,轻轻的点了点头,虽然没有做出任何回答,但是却也并没有做出任何反驳。

    见此,我心中顿时有了信心,再度开口问出了我迷惑不解之事。

    “可是大师,既然赵光义是由弱水所扶持,那他的所作所为就定然要完成弱水的任务,可是纵观赵光义的一生,他即便不算英明神武,也可以说是小有成就,除了烛影斧声外无一黑点,这又是为何?”

    “韩川,你听没听说过一句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没想到,回答我的却并非觉空,而是沉默许久的春亭,他似乎很满意我能想到这一点,表情中不免浮现出了几分赞赏,然后才缓缓开口为我提示道。

    “没错,赵光义确实曾被弱水所蛊惑,但是弱水所做的一切,就真的无人知晓么?”

    听到这里,我脑中飞驰电转,电光火石间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或许,弱水那种扶持蛊惑赵光义一事,关山早就有所察觉?

    据我所知,当世仅有四大势力,分别是关山、弱水、阎罗王以及最神秘莫测的酆都大帝。

    而在这四方势力之中,阎罗王在辅佐赵匡胤登上帝位后便功成身退,游历在神州大地,试图寻找酆都大帝的下落,酆都大帝既然已经知晓阎罗王的目的,自然会隐藏好自己的行踪,绝不会再有任何举动。

    觉空既然已经确认,号称千古迷案的烛影斧声一事正是赵光义在弱水蛊惑下所做出的行为,那么在这四方势力之中,仅有关山看似毫无作为。

    而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的含义,是不是代表着在弱水蛊惑赵光义之时,关山并不像表面那般毫无察觉,而是早已准备好了应对之策?

    “当年,弱水自以为蛊惑赵光义一事做的隐蔽,可是殊不知,他们的一切举动,都早已落在了关山先人的眼中。”

    或许是看出了我脑中飞速闪过的想法,于是春亭不再沉默,而是开口对我等坦然相告。

    “于是关山先人顺势而为,在弱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辅佐赵光义之后,找准时机果断出手,将赵光义拉回了正途,让弱水赔了夫人又折兵,白白搭上了时间与精力,却并没有得到一丝收获。”

    说到这里,春亭语气低沉,表情中也隐隐透露出了一丝遗憾。

    “只不过很可惜,尽管先人们出手果断,但在不经意间还是误了一些时机,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弱水行事如此迅速,虽然最终对于宋朝的国运没有丝毫影响,但是赵匡胤却已经死在了赵光义的手中。”

    “赵光义与赵匡胤确实兄弟情深,在他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之后,不免大为懊悔,甚至一度想要以死明志,多亏先人及时开导,这才让赵光义放弃自绝,最终带着愧疚之心去完成了赵匡胤未竟的心愿。”

    “这也就是为何赵光义前期行了烛影斧声那般弑兄夺权之事,后期却又英明神武,为宋朝稳定做出贡献的原因,因为前后虽然都是赵光义一人,但是其状态与心性都早已截然不同。”

    听到这里,我顿时清楚了其中的前因后果。

    弱水传承千年,定然有其独特的本事,他们见阎罗王辅佐赵匡胤,自知赵匡胤统一神州无法阻挡,于是退而求其次,将目标放在了其弟赵光义的身上。

    最终,赵匡胤果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功的建立了北宋,阎罗王见状便功成身退,前往寻找酆都大帝,此时的赵匡胤身边再无助力,虽然已经成为一代帝王,但是却也只不过是个凡人罢了。

    见此情形,弱水果断出手,命令被其蛊惑许久的赵光义行了那烛影斧声之事,令其弑兄夺权,代替赵匡胤四字赵德芳登上帝位,想要通过赵光义完成弱水让神州大乱的目的。

    可是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弱水自以为一切举动极其隐蔽,但是却都没有逃过关山的注视。

    关山先人早就洞悉了一切,他们把握好时机,趁弱水不备将被蛊惑的赵光义拉回正途,而既然赵光义不再受弱水蛊惑,那弱水想要扰乱天下的目的自然便无法达成。

第九十六章 檀渊之盟

    由北宋年间直到今日,无数人对于烛影斧声一案有着不下千百种的猜想,没想到如今我居然能够从觉空与春亭的口中了解到当初事情的真相。

    现在看来,所谓烛影斧声一案,确实是赵光义篡夺了赵匡胤本来打算留给赵德芳的皇位,但是这件事却并非是他居心叵测,弑兄夺位,而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蛊惑所为。

    而且春亭刚才也曾提到,在赵光义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之后,甚至一度想要以死明志,多亏关山先人及时开导,这才让赵光义放弃了自绝的想法。

    关山先人洞悉人心,自然能够轻易看出赵光义心中的真实想法,若是赵光义伪装成想要以死明志的样子,那当然瞒不过先人的法眼。

    而既然他得到了先人的认可,那也就证明赵光义确实想要以死明志,这便代表其本性乃是极为善良之人,而且确实与赵匡胤兄弟情深。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关山先人在解除了弱水对其施加的蛊惑之后,才没有对赵光义做出任何惩罚,而是让他带着愧疚之心去完成了赵匡胤未竟的心愿。

    因为先人知道,赵光义虽然做了错事,但是他的确是一位适合做天子的人物,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赵光义在位期间确实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虽然帝位本来应该属于赵德芳,但是无论如何赵光义都是赵匡胤的弟弟,由他继承皇位也算是名正言顺,既然如此,关山先人自然不会多管闲事,在粉碎了弱水的阴谋之后,便再一次功成身退。

    就这样,赵光义坐上了本该属于赵德芳的皇位,征太原,灭北汉,对辽采取守势,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垦荒,发展农业,扩大科举,确立文官政治,为北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赵光义继位二十一年后,便因重病驾崩历史,而让人惊讶的是,赵光义最终驾崩之地,正是当初赵匡胤驾崩之地,万岁殿。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巧合,只是不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赵光义的心中又涌起了什么样的回忆?

    想到这里,我的脸上不禁露出了无奈的笑容。

    千载已过,如今去探索当初那位帝王的心理又有何意义?

    我轻轻摇了摇头,打消了心中这忽如其来的想法后,继续思考起了随后的事情。

    赵光义死后,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称的宋太宗。

    在赵光义死后,接替其皇位的这位帝王,便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

    而只要提及宋真宗,便定然会提到檀渊之盟。

    在赵恒即位这一年,北宋已经先后平定了五代十国以来割据分裂的后蜀、南唐、吴越等多方势力,中原情形一片大好。

    但在之前北上争夺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中,赵光义两次北伐均惨遭失败,甚至被辽军射中两箭狼狈而逃,这也就导致了多年后,他最终因为箭疮反复迸裂而驾崩的结局。

    从那时起,赵光义自知北宋不敌辽国,于是便不再北伐,对辽的战争也慢慢转入守势,而自幼便长期处在深宫之中的赵恒,因此从小便对辽产生了畏惧之心,自然更加不敢与其为敌。

    景德元年,辽国二十万精兵南南下,赵恒被打算迁都避难,但是最终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劝说下,他被迫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之地。

    事实上,当初的战局是有利于北宋的,但是因为赵恒自幼便畏惧于辽的声势,又顾虑到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于是便派遣手下前往辽国,打算与其进行和解。

    最终,北宋与辽协商决定,辽、宋为兄弟之国,使者定期互访,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彼此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者,彼此不得帮助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并且,北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费用高达白银十万两,绢布二十万匹,双方至雄州交割。

    除此之外,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而后续的事实证明,在互市贸易中,北宋的收入远远多于岁币,且可以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无形中在经济上拖垮了辽,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间均未能发兵北宋。

    这,便是北宋与辽最终签订的协议,因为双方于檀渊定盟和解,所以后世便称其为檀渊之盟。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从那时起,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这便使宋朝节省了巨额的战争开支,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较少的代价换取了和平。

    而双方的互市贸易,除了让北宋经济得到发展之外,无形之中也促进了宋辽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为民族的融合同样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在檀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百余年间都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的战争,所以这便导致双方兵备松弛,以至于最后这二者皆被女真建立的金国所击败。

    但是正所谓瑕不掩瑜,虽然檀渊之盟本质上是因为赵恒畏惧辽而签订,但是实际上,这并非什么过于丧权辱国的条约,恰恰相反,这份盟约对北宋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良好作用,从那之后,北宋进入了一段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可是到了赵恒在位后期,他识人不明,任王钦若、丁谓为相,此二人常以天书之说蛊惑朝野,而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矛盾加深,怨声载道。

    最终,赵恒在位二十五年后驾崩,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附祭太庙。

    总体来说,赵恒在位时期有功有过,功过亦可大致相抵,相对而言,还可以算是一代明君。

    不过,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如今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就在他在位期间,神州大地中,早已不知不觉多出了一个注定会名留青史的人物。

    这个人,便是包拯包龙图。

第九十七章 酆都入世

    众所周知,包拯乃是在宋仁宗时期因日断阳夜断阴而名扬天下,但是莫要忘了,早在真宗赵恒时期,他便早已经出现在神州大地,只不过当时并未选择出仕。

    据史书记载,包拯在考中进士后,本应立即出任知县,可是却因为父母不想让其离开,包拯便决意辞官归家,赡养父母,直到几年后其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守孝期满,这才赴京听选。

    此前,每次听到这个故事之时,人们往往都会感慨于包拯的孝道,可是在得知了包拯的真实身份之后,对于这个故事我又有了新的看法。

    觉空此前已经言之凿凿的告诉过我们,这包拯包龙图,正是酆都大帝所用入世之化名。

    既然如此,那包拯便是个多出来的人物,像这样的人物,又怎么可能有所谓的双亲在世?

    那也就是说,包拯当初之所以拒绝出仕,绝非是因为史书记载中的缘故,而是有着另外的原因。

    那这个原因到底又是什么?

    难道,这个原因会与赵恒晚年沉溺于封禅之事,醉心神道有关?

    想了许久,却依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于是我只能看向觉空与春亭,盼望着这二人能为我做出一个让人满意的回答。

    看到我的目光后,觉空与春亭对视一眼,随即便对我问道。

    “施主,不知可有何发现?”

    听到觉空的询问,我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将我刚才的想法慢慢讲述于他,从赵光义驾崩,赵恒继位,直到檀渊之盟,包拯出世,言语间保无保留。

    在我讲述的过程之中,我一边讲述一边看着觉空的表情,想要从他的表情变化中,判断自己的想法是否接近了故事的真相。

    “施主虽然没有猜出真相,不过却已经相距不远,世上的确本无包拯此人,所谓包拯乃是酆都大帝入世所用之身份,因此自然不会有双亲在世。”

    不过很可惜,觉空表情没有丝毫变化,在我一口气说完自己的想法之后,他这才点了点头,言语间确认了我的部分猜想。

    “所以施主所猜不错,所谓陪伴双亲以及守孝一事只不过是个借口,其真正的原因,便是因为时机未到,酆都大帝并不想提前入世。”

    “至于酆都大帝入世的原因也确实如施主所料,的确与真宗晚年的醉心神道有关,只不过施主虽然猜测到了其中原因,但是却并没有想到更深层次的内容。”

    看到我迷茫的模样,觉空转过了身,开始为我说起了酆都大帝入世的前因后果。

    在酆都大帝化名李存勖覆灭了由弱水所扶持的后梁之后,酆都大帝见神州依然没有恢复此前的平静,便知道天命难违,自己无力对抗天道,因此只能还位李家,随后再度隐世。

    但是酆都大帝却并没有真的撒手不管,他一直在暗中关注着神州的变化,见到柴荣出世之时,酆都大帝立即断定,在柴荣身后的人物,定然是那来到神州的阎罗王。

    柴荣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很快,酆都大帝便发现阎罗王将助力转移到了赵匡胤的身上,而在发现赵匡胤的命格之后,酆都大帝同时确认,此人正是终结五代十国的天命之人。

    所以酆都大帝放下心来,不再忧心天下局势,而是一边关注着赵匡胤的进展,一边躲避着阎罗王的寻找,期待着神州早日恢复安宁。

    最终,赵匡胤不负众望建立了宋朝,终结了这个混乱的时代,阎罗王也并没有贪恋神州的荣华富贵,而是选择了功成身退,继续寻找酆都大帝的下落。

    到了这时,本应该一切归于平静,但是弱水还不死心,他们暗中蛊惑赵光义,令其行烛影斧声之事,弑兄夺位,试图以此动摇宋朝根基,让天下再起刀兵。

    酆都大帝自然发现了弱水的阴谋,不过就在他想要出手阻止之时,关山在他之前便已经发现了弱水的阴谋,并且有了对应的举动举动,于是酆都大帝再一次选择了按兵不动,在暗中继续观察着一切。

    最终,赵光义脱离了蛊惑,虽然赵匡胤驾崩于万岁殿,但是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宋朝的崛起已经无法逆转,弱水的阴谋再一次宣告失败。

    不过即便如此,弱水却依然没有放弃试图扰乱天下的想法。

    既然直接操纵皇位之人会引起关山的发现,所以弱水索性换了一个方式,那便是通过权臣,诱导坐在皇位上的帝王,因为帝王本身并没有遭受蛊惑,所以关山自然不会有所发现。、

    这也就是赵恒为何前期还可以算是一代明君,最后却醉心封禅之事,沉迷神道,不理朝政的原因,因为那时的他,早已被弱水所派之人迷了心智。

    而正如弱水所料,因为他们这一次没有对赵恒做什么手脚,所以关山并没有发现其中的隐情,关山先人只是单独的以为赵恒并非明主,而是一位碌碌无为的君王。

    自古以来,关山都没有插手朝政的想法,无论这个朝代是兴旺还是衰败,只要没有人为操纵的痕迹,那么在关山眼中一切都是正常的轮回。

    所以,在认定赵恒是一位碌碌无为的君王以后,关山并没有插手其中的念头,而是任由其自生自灭,不再过多关注。

    不过,虽然弱水的举动瞒过了关山的先人,但是却瞒不过在暗中观察着一切的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乃是从神话时期便已经存在的人物,自然轻易便看出了弱水的打算,对于如此举动,酆都大帝自然不可能坐视不理,于是他毅然选择出世,化名包拯,试图粉碎弱水的再一次阴谋。

    而之所以酆都大帝会借口守孝一事不断拖延自己的出仕时间,其原因也很简单。

    那便是因为在真宗时期,阎罗王还并没有离开神州,所以酆都大帝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拖延,其目的便是要等到阎罗王重返幽冥之时,再行出仕,以免阎罗王寻得自己的踪迹。

    而这一等,便来到了宋仁宗赵祯的时代。

第九十八章 时机未到

    听着觉空的讲述,我们慢慢理清了事情的脉络。

    赵恒在位前期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证明他本来并非庸碌无为的君主,而他之所以后来会那般沉迷封禅之事,醉心神道之说,原来都是因为弱水的暗中蛊惑。

    而这一次弱水也更改了自己的手段,由于直接对帝王进行蛊惑会引起关山的察觉,所以对于赵恒,他们并没有使用过分的方法,而是派出了弱水中人进入朝廷,以大臣的方式对赵恒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确实避开了关山先人的法眼,只不过弱水万万没有想到,即便关山没有察觉此事,但是酆都大帝却将一切尽收眼底。

    而酆都大帝既然发现此时,那么当然不会对此置之不理,于是酆都大帝选择出山,试图用与弱水同样的方式,去影响当朝帝王。

    只不过由于阎罗王当时还并没有离开神州,所以酆都大帝尽管已经出山,却依然没有进入朝堂之中,而是以为双亲守孝的理由来不断拖延自己出仕的时间。

    而这一拖延,就拖延到了宋仁宗赵祯的时代。

    就在我理清了这一切的时候,一旁的凌轩忽然开口问道。

    “觉空大师,难道阎罗王来到神州之后,就从来都没有见到过酆都大帝么?”

    我明白凌轩的好奇。

    我们已经知道,阎罗王不惜自损修为来到神州,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找酆都大帝。

    可是如果据觉空所说,酆都大帝为了躲避阎罗王的寻找,所以直到阎罗王返回幽冥后才肯入朝为官,这样看来,那阎罗王的神州之行,岂不是无功而返?

    面对不惜自损修为寻找自己的阎罗王,酆都大帝难道真的会如此绝情么?

    可是转念一想,酆都大帝既然独自来到神州,那自然是有着自己的目的,所以即便再不忍心,在面对前来寻找自己的阎罗王时,都只能狠下心来,绝不会给阎罗王任何可乘之机。

    这么一想,二者彼此间没有见过面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听到这番询问,觉空居然出乎意料的点了点头,言语间让我们大吃一惊。

    “其实,阎罗王的确见到过酆都大帝,只不过二者间却并没有交流。”

    阎罗王居然真的见到了酆都大帝,那阎罗王为何没有与酆都大帝有所交流,劝酆都大帝重返幽冥,不正是他此行的唯一目的么?

    “阎罗王并非不想劝酆都大帝返回幽冥,可是在他见到酆都大帝之时,他已经没有办法与其进行任何交流。”

    见到我们疑惑的样子,觉空不慌不忙的对我们解释道。

    “诸位已经知道,以阎罗王本身的修为,并不能安然无恙的穿越界海,为了寻找酆都大帝,阎罗王接受了其他几尊阎罗灌注到自己体内的修为,但是这修为却并不持久,百余年之后便会逐渐消失。”

    “而在其他几尊阎罗的修为消失之后,阎罗王本身的修为也会有一定幅度的下跌,很明显,在神州中根本无法找到第二个人能够为其补充修为,所以在感受到修为即将下跌之时,阎罗王必须马上返回幽冥。”

    觉空如今所说,正好符合之前我们所知道的消息。

    因为不是自身修炼而来的修为,所以阎罗王被灌注的修为无法持久,而且在修为的时限结束后,其自身的修为反而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再次苦修百年,方能弥补这一趟神州之行的损耗。

    而如果在察觉到修为即将消失后,阎罗王并没有马上离开神州,那么在修为真的完全消失时,阎罗王就已经失去了重返幽冥的可能,对于这样的代价,阎罗王自然不敢轻易承担。

    “到了宋仁宗年间,阎罗王敏锐的察觉到,其他几尊阎罗的修为已经有了消失的迹象,所以他自然不敢冒险,在感觉到这般迹象之时,便只能无奈的放弃寻找,然后来到界海试图重返幽冥。”

    见我们理清了其中的原因,觉空便再次开口,为我们说起了二者间的那次相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来到神州百年间都苦寻不得的酆都大帝,终于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这一次相见的地点,正是隔绝了神州与幽冥的界海,而酆都大帝也只不过说了一句话,便送阎罗王回到了幽冥大地。”

    看到我们异常认真的样子,觉空一字一顿的为我们复述了当年酆都大帝口中所言之语。

    “痴儿,不必再寻,时机未到,不可说,不可说。”

    又是时机未到。

    听到这四个字,我们浑身一震,彼此对视,然后一致将目光集中到了春亭的身上。

    众人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因为觉空在说这句话时的语气,简直像极了曾经说过同样四个字的春亭。

    毫无疑问,春亭定然是知道些什么的,只不过我们心中清楚,没有人能够问出春亭不想说的事情是,所以也就没人对其开口询问。

    不过,虽然春亭不会对我们主动解释,但是我们冥冥中似乎也明白了一些什么。

    既然酆都大帝声称时机未到,那么或许他来到神州大地并非为了寻找什么,而是在等待着什么。

    也正是因为时机未到,所以酆都大帝才一直隐藏于神州之中,从来没有做出过什么让人惊为天人的大事。

    因为在时机到来之前,他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状态,以便在最关键的时刻,去完成他来到神州的目的。

    “语毕,还没等阎罗王反应过来,酆都大帝便向前虚推,将一股力量送进了阎罗王的体内,这股力量极为精纯,甚至抵得上阎罗王百年苦修,无形之中,便弥补了其来到神州所造成的损伤。”

    不管我们正在思考的模样,觉空继续开口,为我们说出了阎罗王在神州大地最后的结局。

    “察觉到了这一点,阎罗王自然感到高兴,可是还没等他开口说些什么,他便感到自己的身体已经被这股力量送入了界海之中,只能遥望着在界海畔看着自己的酆都大帝,渐行渐远,无法回头。”

第九十九章 终至黑石

    事已至此,阎罗王既然已经被酆都大帝送入界海,那便已经很明确的宣告了阎罗王此番来到神州的失败。

    不过还好,酆都大帝毕竟不忍心看到自己当初所选的阎罗王因为寻找自己而身负损伤,所以在最后关头,出手为其灌注了一番精纯至极的力量。

    毫无疑问,这股力量同样并非阎罗王修炼而成,但是由于这股力量出自酆都大帝,所以虽然阎罗王无法炼化,无法提升自己的修为,但是却可以弥补他受到的损伤。

    而且,因为这股力量中有着酆都大帝的气息,所以尽管无法直接提升修为,但是阎罗王却依然可以通过这股气息摸索到更高层次的境界,这样看来,这也算得上是这一趟神州之行中最大的收获。

    只不过很可惜,虽然这股力量有着万般的好处,但是对于最初将酆都大帝带回幽冥的想法,阎罗王只能宣告失败,无奈的回到了幽冥大地。

    “回到幽冥之后,阎罗王对其他几尊阎罗详细的讲述了自己这一趟神州之行的经过,并且极为认真的转告了酆都大帝最后留下的话语,通过这番话语,十殿阎罗心中顿时清楚,以后已经没有阎罗亲至的必要了。”

    空荡的幽都之地,忽然吹起了一阵微风,这阵风吹拂着觉空的衣角,让他看起来似乎随时都会乘风而去,虽然一身僧衣僧鞋,但是却多出了一股莫名的肆意潇洒。

    “可是虽然十殿阎罗不会再一次亲至神州,但是他们却依然没有放弃寻找酆都大帝的想法,他们寄希望于酆都大帝口中的时机早日到来,并且继续派遣罗刹一族的青年才俊前往神州,试图再行与酆都大帝进行沟通。”

    “当然,这番举动依然没有任何意义,每隔百年,罗刹一族依然会有人被派遣到神州,可是却再也没有酆都大帝的消息,他们只能以化名行走天下,留下了许多的传说于世,直到那一年……”

    说到这里,觉空忽然闭口不言,似乎是说到了什么不能对我们告知的事情,只见他转过头,口中突兀的转移了话题。

    “至于那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诸位施主,我们如今该说到宋仁宗时期的故事了。”

    很明显,众人都看出了觉空的有意隐瞒,不过觉空既然不想多说,所以大家也都知趣的没有对其询问。

    回到幽冥之后,阎罗王如何对其他九尊阎罗,解释这趟神州之行的具体经过,我们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兴趣,正如觉空所说,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其实只剩下了酆都大帝化名包拯之后所做过的事情。

    宋仁宗时期,看来同样是个风起云涌的时期。

    自古以来,庙号为仁者都是各自朝代中以仁爱闻名的皇帝,性格宽厚仁慈,在整个朝代中都属于中上之流,而既然赵祯被称为宋仁宗,那毫无疑问,他在位其间定然是以仁爱闻名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

    尽管仁宗时期有着不可避免的外患问题,但仁宗时期无疑是宋朝的盛世,除却军事以外,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极大的发展,颇有些盛世气象,所以后世才会称这个时期为仁宗盛治。

    纵观史料记载,仁宗并非一个英明神武,奋发不息的英主,甚至在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他性格软弱,对女色也有相当的兴趣,这些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可是同样无可争议的,便是仁宗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宽容仁厚,仁宗能够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与意见,哪怕有人对他的私生活妄加非议,仁宗听了居然也从不在意,更不会因私报复。

    综合来看,虽然有着诸多的缺点,但是赵祯总体上依然是个仁爱宽厚的君主。

    可是既然赵祯在位期间以仁爱闻名,并无任何过于荒淫无道的举动,那酆都大帝又为何要选择出山,他的这番出山,其中又有着什么意义么?

    “诸位,并非因为宋仁宗仁爱宽厚酆都大帝才选择出仕,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酆都大帝出仕,所以仁宗才留下了仁爱宽厚的美名。”

    此时的觉空,就犹如我们肚子中的蛔虫,还未等我问出心中所想,他便已经猜到了我想要出口之语,在我开口之前便抢先回答道。

    “事实上,仁宗性格软弱,还贪恋女色,除非一手飞白书之外,在历代帝王中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如果按照原本的轨迹发展,仁宗一朝虽不至亡国,但是却一定会引起百姓的怨声,朝野的不满。”

    “尽管五代十国早已结束,但是由于弱水的插手,所以北宋依然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之中,百废待兴,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酆都大帝为了维持王朝的稳定,才会化名包拯包龙图,入朝为官。”

    “觉空大师,这又是为何?”

    提出询问的,乃是心思细腻的薛楠,听到觉空的解释后,她似乎无法理解,未经思考便将心中的疑惑吐露了出来。

    “酆都大帝早在神话年间便已经来到神州,可是纵观神州千年,他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举动,北宋年间难道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么?”

    “并非是北宋年间有着特殊的意义,而是因为酆都大帝出自幽冥,所以他要弥补阎罗王亲至神州造成的影响。”

    觉空缓缓摇头,言语间为我们揭露了事情的真正原因。

    “虽然阎罗王扶持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终结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但是北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酆都大帝虽不愿过多沾染是非,可是这终究是幽冥造成的影响残留,所以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出山对其进行弥补。”

    而就在我们想要继续询问更多的内容之时,觉空忽然停下了脚步,抬起头看向前方,语气虽然听起来还是那么平静,但是其中却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到激动。

    “诸位施主,我们到了。”

    闻听此言,众人方才对四周仔细打量,发现眼前正是一座雄伟威严的城池,众人如何还不清楚,这就是我们苦心寻找的黑石城。

第一章 担当

    一路以来,有惊无险,我们终于来到了这座神秘莫测的黑石之城。

    出于谨慎,众人并没有立即进入这座城池,而是在外仔细观望,发现这座城池果然城如其名,通体由黑石铸就,不仅漆黑而且阴森可怖,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一般,散发着一股莫名的阴暗之意。

    可是我们别无选择,因为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着后土曾留下的传承之物,后土遗骨。

    只要能够拿到这尊后土遗骨,那弈和便极有可能吸收其中蕴含的后土修为,由此功力大涨,更加方便我们随后的计划,面对这样的诱惑,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无动于衷。

    所以,就算明知黑石城是龙潭虎穴,我们也必须进入其中,放手一搏。

    思及于此,耳畔忽然传来了觉空的声音。

    “诸位施主,黑石城已至,如果诸位还没有下定决心,那现在便可选择后退,若是选择进入,一入黑石,生死难料,还请诸位三思。”

    觉空此言并不算是危言耸听,仅仅是对我们讲明了实情,众人闻听,不由得一阵沉默,而在沉默过后,所有人面色坚定,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看到众人的表情,我顿时清楚了众人心中所想,于是我看向觉空,口中毫无犹豫的回答道。

    “觉空大师,不必多言,既然已经走到了这里,那就断然没有回头的道理,无论黑石城中有着怎么样的危险,我们都必须一试,哪怕最终结果不尽人意,起码我们不会留下遗憾。”

    既然我看出了大家的选择,那觉空自然不会不清楚每个人心中所想,所以对于我的回答,觉空的脸上并没有表露出一丝意外,他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然后语气认真的做出了最后的劝告。

    “既然诸位施主心意已决,那贫僧也不再多言,虽然因为族中记载的缘故,贫僧知道如何来到这座黑石之城,但是诸位也清楚,贫僧族中的记载,到了这黑石城的门口便戛然而止。”

    “所以,对于这黑石城中的一切,贫僧也并不了解,诸位进入后其中一定要多加小心,宁可无功而返,也绝不能在这里有所损伤,千万不能贪功冒进,以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觉空话语间说的严肃,虽然听起来有些唠叨,但是众人也都知道,他这是因为担心我们的安危,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举动,因此众人的脸上都没有便显出厌烦,所有人都认真的点了点头,示意觉空自己一定会多加小心。

    看到我们的反应,觉空不再多言,只见他屏息静气,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之后,便大步走向了黑石城的大门。

    “大师且慢。”

    不过,觉空仅仅走了两步,他向前的身形便被一旁的弈和伸手拦住,觉空面露疑色的回头望去,想要知道弈和此举何意。

    “大师,之前的一路,是因为我们不知道黑石城的具体方向,担心自己走了岔路,所以一直由您在前引路,可是到了如今,对于黑石城中的一切,您的族中也没有留下相关记载,那也就是说,您现在与我们一样对于其中一无所知。”

    看到觉空的表情,弈和知道他心中不解,于是弈和大步走到了觉空的身前,这才表情认真的对他回答道。

    “而毫无疑问,诸位来到这黑石城,都是为了帮助我拿到那尊后土遗骨,在没有人知道其中有什么危险的情况下,最前方之人定然是最危险的,要第一个面对那些潜在的危机。”

    说到这里,弈和洒脱的一笑,目光巡视众人之后,语气斩钉截铁。

    “既然诸位已经为了我不惜冒险来此危险之地,那弈和又怎么可能躲于诸位之后,坐享其成,大师,这引路之位就交给在下吧,无论发生什么,这都是我应该承担的风险。”

    闻听弈和此言,众人神色各异,但是所有人的神色中都有着一丝不加掩饰的赞叹。

    弈和果然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很显然,我们不惜危险来到此处,其目的就是为了帮他寻找那尊后土遗骨,尽管我们不需要他的感谢,但是众人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着一丝别样的想法。

    凭什么我们为了帮你,就要来到这诡异莫名的黑石城,并且还要涉险其中?

    这并非我们小肚鸡肠,而是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人们心中都会产生的想法,有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不过这种想法却并不会影响我们做出的决定。

    所以,尽管众人心中都有着些许的抱怨,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了帮助弈和取得后土遗骨。

    对于这样的情况,弈和当然心中清楚,所以这一路以来他少言寡语,或许正是思考该如何回报我们这番涉险的恩情。

    最终在到达黑石城之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那便是他刚才所言之语。

    既然觉空已经不清楚黑石城中的危险,那么由他继续领路,便相当于让他承担第一道风险,在这种危机时刻,弈和不愿自己躲于最后坐享其成,于是他主动站了出来,让自己处于最危险的地方,迎接未知的挑战。

    毫无疑问,弈和向前迈出的这一步,便是属于他自己的担当。

    听完弈和的解释,觉空面色舒缓,聪明如他当然马上便清楚了弈和心中所想,不过他并没有顺势退后,而是看向弈和,试图说服他依旧让自己在前领路。

    “阿弥陀佛,施主的好意贫僧心领了,可是尽管贫僧对于黑石城一无所知,但是对于这幽都之地,贫僧却远比诸位要了解许多,这黑石城虽然是一座独立的城池,但是毕竟坐落在幽都之地,或许其中的玄机贫僧能理解一二。”

    “大师,弈和心意已决,不必多言。”

    面对觉空的再度开口,弈和再度拒绝,他目光坚定,语气中同样没有丝毫犹豫。

    “就算大师能勉强猜到城中的玄机所在,可是大师能不能及时的躲避风险又是一个问题,既然大师已经将我们成功的带到了此处,那大师的任务便已经完成,对于接下来的风险,弈和责无旁贷。”

第二章 入城

    看到弈和如今的样子,我虽然并未开口,但是内心的情绪却早已极度复杂。

    第一反应,当然是喜。

    从朱元璋的地下皇陵开始,弈和便坚定的站在了我的身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对于我的任何决定,他都坚定不移的支持着我,从来没有对我便表现出任何一丝不满。

    相对于凡事遮遮掩掩的春亭,以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夜白,弈和的存在,是最让我感到真实的,自然也是最让我感到安心的。

    而毫无疑问,弈和也并不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毫不领情之人,我们不惜危险来到此处,他之所没有说出任何感谢之语,或许仅仅只是因为男子面薄而已,他的性格注定他说不出感谢的话。

    而现在,尽管在他的这番话语中并没有一个谢字,但是他如今的行为,却已经对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示。

    这样看来,弈和不仅身手不凡,而且平日里不骄不躁,有责任,有担当,心思细腻,思维缜密,不愧是身负鬼谷传承与后土遗泽之人,这两种传承落在他的身上,可谓是恰如其分,丝毫没有明珠暗投之疑。

    能够有这样的同伴一路同行,并且始终坚定不移的信任着我,我岂能不感到欢喜?

    而第二反应,则是一阵隐隐的担忧。

    毫无疑问,弈和既然能够开口说出这番话,那便代表在这黑石城中,无论有什么危险,他都会一个人顶在最前,为我们承担所有的危险。

    因为我们乃是因为他才会来到此处,所以他的自尊与自傲,都不允许我们因为他而受到损伤。

    我甚至可以想象,就算真的有人身受重伤,甚至因此丧命,那弈和也定然会伤在此人之前,死在此人身侧。

    因为只要弈和还有一丝行动能力,那在这黑石城中,对于任何人他都定然会舍命相救。

    这,便是他刚才话语中流露出的态度。

    对于他的态度,我自然没有半分怀疑,可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想法,所以我才会感到担忧。

    在这样的前提下,弈和所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心态时刻紧绷,如拉紧的弓弦一般,这必然会影响到弈和的状态,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他难免会有些许的差错产生,而在危机四伏的黑石城中,或许这小小的差错,便会让他踏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就在这时,弈和再度开口,语气完全不像平时与我交流那般,而是斩钉截铁,不容任何人的反驳,在我们面前第一次露出了那属于幽冥之主的自傲。

    “诸位,不要犹豫了,此事既然因我而起,那我必定要顶在最前,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入城了。”

    语毕,弈和未等我们做出回答便大步向前,只见他三两步就走到了城门之处,在他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之后,便用力推向了那座或许已经千年都没有人曾打开过的大门。

    我们只见弈和牙关紧咬,双臂青筋暴起,似乎已经用尽了全部的力气,随着他的动作,我们耳中传来了一阵吱呀呀的声音,而伴随着声音的响起,这黑石城的大门终于被弈和彻底推开。

    见状,众人互相对视,彼此表情各异,毫无疑问,这座似乎千年以来都无人到访的黑石城,终于在我们面前露出了神秘的面纱。

    见到黑石城城门洞开,弈和长出了一口气,然后回过头看着我们笑道。

    “诸位,黑石城城门已开,我这就先为大家看一看,这城门之内到底有没有什么玄机。”

    语毕,弈和再一次不等我们回应,便转身进入了这座充满了神秘的黑石之城,只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洒脱的背影。

    见到弈和的举动,众人心中一惊。

    而就在这时,一向与他不睦的春亭忽然迈步向前,同时挥手示意我们跟紧他的步伐。

    “走吧,弈和如今孤身一人进去查探,若是遭遇到了什么事情,孤立无援怕是不好逃脱,我们如果再慢一点,说不得他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

    听到春亭所言,我心中忍不住暗暗发笑。

    尽管春亭与弈和曾经生死相向,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相处,二人都极有默契的对从前之事闭口不谈,虽然彼此的言语中依旧有着三分针锋相对之意,但是却都没有什么过激的举动。

    而如今,弈和孤身进入黑石城探险,第一个站出来的居然正是春亭,这样看来,两人和解一事似乎颇有希望,这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不过,此时此刻容不得我细想此事,闻听春亭所言,我们立即跟在了他的身后,从弈和刚才打开的城门处,进入了这座传说中的黑石之城。

    黑,漆黑,无尽的黑。

    从城门处进入黑石城后,我们的眼中顿时便被无尽的黑暗所占据,入目所及,除了黑暗之外别无他色。

    见到这无边无际的黑暗,我担心弈和因为黑暗而出了意外,连忙大声呼喊道。

    “弈和,弈和,你在哪里?”

    没想到,我刚刚语毕,便从前方不远处传来了弈和的回应。

    “大人,我在这里。”

    从声音上分辨,弈和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于是我们小心翼翼的摸索着前进,终于来到了弈和的身旁。

    在确认弈和并没有受到不测之后,我这才放下心来,然后对其仔细的问道。

    “弈和,你进入之时,看见的就是这无边的黑暗么?”

    “大人,我刚刚推开城门之时,这城中尚有光亮,可是就在门被打开的一瞬间,所有光亮不知为何全部消失。”

    在听到我的疑问后,弈和连忙认真的回答道。

    “由于当时我担心你们在我之前进入此城,所以我也没有细想连忙进入其中,而进入其中之后入目便是这无边的黑暗,因为过于黑暗不能视物,所以并没有任何发现。”

    听闻此言,众人无不暗暗叹气。

    很明显,如今我们无法视物,甚至每走一步都要在周围不断摸索后才能前行,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定然无法做到任何事情。

    而既然如此,那这无边无际的黑暗,看来就是我们在黑石城中所遇到的第一个考验。

第三章 赤心

    虽然现在的情况有些出乎预料,但是好在我们并没有遭遇到什么要命的危机,所以暂时还不算太过紧张。

    不过,很显然如今的状态我们并不好受,入目的这一片漆黑限制了我们所有的举动,让我们完全无法对这黑石之城展开任何探索。

    所以我们如今的当务之急,便是要寻找到这里的光源,毕竟只有眼中看到光亮,我们才能安心的开始接下来的寻找。

    想到这里,我努力找到刚才传来弈和声音的方向,然后对其试探的询问道。

    “弈和,你说你刚推开城门时还尚有光亮,那你可否记得光亮位于何方,那光亮又来自何物?”

    “大人,似乎是在那个位置。”

    在听到我的回答后,弈和思考了一下才对我回答道。

    “至于光亮的来源,似乎是一个大型的烛台,不过由于我之前只是看到了一瞬,所以并不能完全的确定。”

    从弈和的语气中,我们不难听出他应该是在以手示意刚才光亮传来的方向,可是因为如今入目一片黑暗,无法视物,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到他刚才的动作。

    因此,尽管弈和做出了回答,但是我们听后却完全一头雾水,不知那光亮的具体方向。

    而很显然,弈和也并非不想告诉我们具体的方向,只不过在如今的状态下,众人都已经无法分清东南西北,弈和自然也不例外。

    在我提出问题后,弈和也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大致指出光亮的来源方向,无法做出过多的描述。

    一时之间,我们似乎陷入了困境。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春亭缓缓开口,他的语气不慌不乱,让我们听后都感到了一阵安心。

    “这样吧弈和,你如果能大概感知到刚才的方向,便由你在前引路,然后所有人依次拉住前方之人的衣角,由你带路前往你口中所提到的烛台处查探一番。”

    春亭口中所说的办法,似乎是现在唯一能够解决我们处境的方法。

    由于无法视物,我们便只能凭借身体之间的拉扯来确定彼此的位置,只要弈和能够寻找到刚才发出光源的位置,那我们便可以通过春亭所说的方式,缓慢的一起移动到那位置之处。

    而只要我们能够到达那里,或许我们便有机会找出破解这无边黑暗的办法。

    如今情况非比寻常,所以弈和在听到春亭所言之后,也没有出言拒绝,而是直接开口回应道。

    “好,那我就凭借刚才的印象前往那座烛台所在之地,大家一定要拉紧前人的衣角,紧跟我的步伐,如今入目满是黑暗,一旦走散后果不堪设想。”

    语毕,弈和便伸出了自己的双手,虽然众人都无法看到他手臂挥动的轨迹,但是好在如今我们距离极近,所以在他伸出手后,便马上碰到了一旁凌轩的身体。

    感知到弈和的身体后,凌轩立即配合的伸出手,顺着弈和的手臂摸到了他的衣角,然后他如法炮制,用自己的手触碰着身边的沈浪。

    就在这如同盲人摸象一般的状态下,我们所有人最终都成功的连接到了一起,在确定没有遗漏任何人之后,弈和便缓缓迈步,我们就这样跟着他的步伐,走向了未知的黑暗。

    或许是因为在打开黑石城门时,弈和曾有所注意,所以虽然如今此处一片黑暗,但是他走在最前方的步伐尽管有些缓慢,但是却丝毫不显慌张。

    感受到了弈和的状态之后,在他身后紧紧跟随的我们,不由得感到了一股心安。

    虽然这个过程有些漫长,但是结局却出乎意料的平静。

    一路上我们提心吊胆,可是却并没有遭到任何意外,很快弈和便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在我们耳中传来了一阵悉悉邃邃的声音之后,便听到弈和的声音响起。

    “诸位,就是这样,我已经试探性的摸索过了,在我前方,便是我最初打开城门时所见的烛台。”

    闻听此言,众人先是发出了欢喜的欢呼,可是欢呼过后却又再度陷入沉寂。

    尽管我们终于找到了这座可能极为关键的烛台,可是如今的我们依然无法视物,这又该如何是好?

    就在这个时候,我感到身旁发出了细微的声音,随后有人大步走向了传来弈和声音的方向,而接下来的话语,让我清楚此人正是春亭。

    “大家不要乱动,以免走散,弈和,我正在走向你的方向,你试着用你的手拉住我的手,然后去触碰你所感知到的那座烛台。”

    在这样的时刻,弈和自然分得清轻重缓急,听到春亭的话语后,他立即试探性的伸出双手,然后果然触碰到了春亭的臂膀。

    既然春亭提出了想法,弈和便用自己的手拉着春亭的手,然后带着春亭,一起触碰向了那座尽管近在眼前,但是我们所有人却都没有看到的烛台。

    “烛台上居然有着淡淡的血液味道,这股味道又是那么的精纯,莫非这便是传说中的那尊赤心烛?”

    在一番摸索之后,春亭再度开口,语气幽幽,似乎心有所想。

    “这的确是一座烛台,不过这座烛台却并非人们日常所用的烛台,此烛台名为赤心烛,点燃它所需要的并不是灯油,而是特殊的血液。”

    而听春亭说到血液,我顿时想起了在万象神宫中的遭遇,所以条件反射般的开口回应道。

    “春亭,是不是又要让我放血了?”

    这实在不是我突发奇想,而是当初在万象神宫中,多处机关都曾经用到了我的血液,所以如今听到血液一词时,我难免会有如此想法。

    “韩川,今时不同往日,那万象神宫中的机关的确只有你的血液才能够破解,可是对于如今这座赤心烛,你的血液未必有用。”

    没想到,春亭居然毫不犹豫的否认了我的想法,虽然此时无法视物,但是我却能想出他开口时微微摇头的画面。

    “赤心烛,赤心烛,此物如其名字一般,只有身怀赤子之心的血液才能点燃这座烛台,若无赤子之心,那无论修为多么高深,都无法让这座烛台再度燃起。”

第四章 燃烛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所谓赤子之心,便是一颗如婴儿般纯洁无瑕的心,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的心,这些人通常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有想象力,朝气蓬勃,似乎永远不会感觉到疲倦,永远对生活的充满希望。

    就如同一枚深山中的古玉,虽然玉石远远没有金子般的闪耀,但是玉却有一种内敛的魅力,虽不华美,但是却干净而温暖。

    赤子之心同样如此。

    那是一种无法污染的神圣,尽管身怀赤子之心的人不会时时刻刻闪耀他的光芒,但是那股从心底透露出的对世界的认可与好奇,是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在过去甚至曾有人认为,身怀赤子之心的人本身就是一种美德,而且毫无疑问,这些人往往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取得极高的成就。

    而除此之外,在奇门遁甲与命格之说中,对于赤子之心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认知。

    在这些人的眼中,所谓赤子之心其实人人都有,但是往往都会随着长大被世俗所玷污,只有转世而来的大能以及意志坚定的天骄,才能保持住自己的赤子之心,令其不被世俗玷污,依旧通透如镜。

    而且,身怀赤子之心的人通常都是修炼上的奇才,无论是道术、符咒,还是拳脚,兵器,这些人往往一学即会,几个月的时间甚至就会远超其他人几十年的苦修。

    想到这里,我的目光不由自主的望向了自己的右侧。

    虽然此时城中依旧一片黑暗,无法视物,但是我清楚的知道,此刻在我右侧的人,正是来次路上一直紧挨着我的沈浪。

    如果我并不是春亭口中所提到的赤子之心,那在这一群人中,最为符合赤子之心说法的,便只剩下了沈浪无疑。

    无论是他平时对万事万物都感到好奇的表现,还是他接受李存孝的传承时,所表现出那惊人的天赋,都无形之中印证了那所谓赤子之心的说法。

    不过,我还是有所不解,忍不住对春亭追问道。

    “春亭,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你口中的赤子之心?”

    “所谓赤子之心,不光是一颗心那样简单,即便身负赤子之心,也需要保持无垢无忧的状态,一旦心中不够通透,这赤子之心便如明珠蒙尘,并不能起到原本的作用。”

    听到我的询问之后,春亭淡然回答道。

    “韩川,其实你本身就是身怀赤子之心的人,但是你的赤子之心现在却并非通透的状态,远不能做到无垢无忧,所以你的血液对于这赤心烛根本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而沈浪,你却与韩川大为不同。”

    说到这里,春亭话锋一转,明显是在对沈浪做出解释。

    “韩川之所以做不到无垢无忧,其原因一是因为担心韩英的安危,二是因为不解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你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你现在的状态依旧如同赤子,心中无垢无忧,行事问心无愧,没有丝毫问题。”

    “因此,韩川虽然身怀赤子之心,但是他现在的状态却导致他并不能引燃这座赤心烛,而你的状态没有任何问题,完全可以达到引燃赤心烛的标准,所以沈浪,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听到春亭所说,沈浪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亭哥,真的么,我的血液真的可以引燃这什么赤心烛么?”

    不难听出,沈浪非但没有片刻的停顿,反而在语气中透露出了极深的激动。

    我其实很理解沈浪如今的心情。

    一路以来,沈浪一直都是一个四肢发达而又头脑简单的形象,虽然我们平时对他的呵斥都是玩笑,并没有恶意,但是毫无疑问,沈浪一定会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造成对于自己严重的不自信。

    而如今春亭居然告诉他,在一行人中只有他才是那个能够引燃赤心烛的人,沈浪顿时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但是因为这一路以来的经历,他难免有些不敢置信,所以才会再度询问。

    “沈浪,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你既然能够得到李存孝的传承,并且极为神速的领悟了其中真谛,这便已经足以证明你的能力。”

    春亭自然知道沈浪为何而问,所以他也丝毫没有露出不耐烦的语气,而是认真且鼓励的对他回答道。

    “沈浪,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我们都是历史中遗留下的沙砾,而只有你才是那颗沙砾中的珍珠,韩川以后的路,少不了需要你的陪伴,到了那时,你便会更加清楚自己的意义与责任。”

    春亭语毕,沈浪久久无言,但是在他身旁的我,却可以清楚的听见他在调整自己的呼吸声,试图通过大口大口的呼吸,让自己的情绪得以恢复平静。

    就在我身边的声音停止之后,沈浪的声音再度响起,而他如今的声音明显比之前少了几分轻浮,多了几分沉稳。

    “亭哥,我明白了,我现在应该怎么做?”

    “沈浪,你要做的其实很简单,我先告诉你我们为何会陷入如今的状态,然后再告诉你怎样才能破解这样的状态,我说你听,不要着急。”

    听到沈浪的回答,所有人都听出了他语气中的认真与坚决,于是春亭也没有废话,而是认真的对其开始了讲解。

    “世上虽然有着无尽的黑暗,但是却不应该出现在这座黑石城之中,而我们如今之所以双目无法视物,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进入了幻境之中,而这幻境最早乃是出自春秋时期一位大能之手。”

    “此人虽然在史料记载中名声不显,但是在那个时期却是公认的大智慧之人,他担心自己死后陵寝会被人所盗,于是在陵寝中布置了早已失传的幻境,就如同我们如今一般,进入之人双目完全无法视物。”

    “可是正所谓毒蛇七步之内必有解毒之物,唯一能够解开这幻境之物同样在这环境之中,那便是我们身前这座赤心烛,只要能够将其重新点燃,那我们所处的幻境顿时便会烟消云散。”

第五章 破境

    听完春亭所说,我们顿时清楚了自己如今的处境。

    原来在进入黑石城时,我们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建造之人提前布置好的幻境之中。

    而我们无法视物的原因其实也并非是因为这里有多么黑暗,而是因为幻境剥夺了我们的五感,所以我们才会满目漆黑,感受不到丝毫光亮。

    不过万幸的是,春亭恰巧知道能够让我们破解环境,恢复五感的方法,那便是他口中那所谓的赤心烛,也就是弈和凭借直觉所带我们找到的这座烛台。

    而点燃这座烛台所需要的也并非是寻常意义上的火焰,而是身怀赤子心之人的血液,只有将这血液作为灯油,才能将赤心烛再成功点燃,让我们破境而出。

    “这种能够剥夺五感的幻境,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墨家的大能所发明,此人正是与沈浪一样身怀赤子之心之人,而他之所以会发明这种幻境,其最初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

    就在我们感叹于这幻境与赤心烛的神奇之时,春亭再度开口,为我们讲解起了如今所处的幻境之事。

    “据传闻记载,这种幻境本身并没有任何攻击力,也不会对人造成任何危害,此幻境只会剥夺进入其中之人的五感,若是闯入幻境之人不作出任何过激的举动,那便根本不用担心幻境所造成的伤害。”

    “不过众所周知,人类都是有好奇心与畏惧心的,在失去了五感之后,人都会急剧加重自己的畏惧心,很难有人在那样的状态下还能保持清醒,而这种幻境通常会伴随着机关陷阱一起布置,慌张之下人们早晚都会触发要命的陷阱。”

    “更何况人非铁石,也并非神仙,自然需要吃饭睡觉来维持自己的状态,可是在这环境之中,由于失去了五感,所以人们对于疲惫的感知也会大幅度的削弱,并且无法进食,无法休息,完全得不到任何补充。”

    “也就是说,若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即便没有触发任何要命的机关陷阱,那其中之人也早晚都会因为过于劳累,得不到补充与休息而永远的留在这幻境之中。”

    虽然此时我们依旧无法视物,但是春亭似乎感受到了我们闻听此言后的恐惧,于是他话锋一转,开始对我们出言安慰起来。

    “不过情况远没有那么糟糕,在传闻中此幻境可以剥夺人的五感,可是不知是建造之人有意为之,还是此人也并没有掌握最原始的布置之法,我们如今所面对的幻境单单只剥夺了五感中的视觉,对于其他四感并没有任何影响。”

    “本身这就是不完善的幻境,而且我们之中还有着身怀赤子之心的人存在,只要有赤子心,我们就可以点燃赤心烛,而只要赤心烛被我们点亮,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幻境马上便会烟消云散。”

    听到这里,沈浪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中一改玩往日的玩世不恭,而是变的极为认真。

    “亭哥,为什么只有身怀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够点燃这赤心烛,这之中难道还有着什么故事么?”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位大能担心这幻境会误伤到自己的传人,所以留下了赤心烛作为破解幻境的生门所在,而之所以只有赤子之心才能点燃赤心烛,则是因为此人正是同你一样身怀赤子心之人。”

    听到沈浪的询问后,春亭毫不犹豫的对其回答道。

    “这位大能出自机关家,而且收徒极为苛刻,若是想要成为他的门人,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便是是否怀有赤子之心,只有身负赤子心之人,才能成为他的门徒,继承他的衣钵。”

    “正因如此,所以在此烛铸成之时,这位大能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只有身怀赤子心之人的血液,才能与赤心烛中的血液产生共鸣,让赤心烛再次点燃,他正是想要通过这样的办法,来防止幻境对于自己传人的误伤。”

    听到这里,众人再无疑问。

    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本身就是一个并不完整的幻境,而恰巧沈浪又身负赤子之心,完全能够以此点燃赤心烛,破解幻境,这不能不说是天大的巧合。

    可是转念一想,这难道真的是巧合么?

    我们不知不觉中陷入幻境,只有身怀赤子心的血液才能让我们破境而出,而我们中又恰巧有沈浪这个身负赤子心之人,这世上难道真的有如此巧合之事么?

    不过很显然,现在并不是思考这个问题的时间,在理清了事情的脉络之后,沈浪再度开口,语气中没有一丝疑惑,而是满满的坚决。

    “亭哥,我明白了,你说,我现在需要做些什么,要怎么样才能让大家破境而出?”

    “很简单,同韩川在万象神宫中一样,只需要你的血液即可,赤心烛并非凡物,只要你的血液滴入其中,在感受到血脉中蕴含的赤子心之后,无需火焰便可即刻自燃,幻境立解。”

    尽管看不到春亭的表情,但是众人听得出他语气中的沉稳,不知不觉中,这股沉稳让众人感受到了莫名的踏实与安心,似乎只要有春亭在,即使是天大的事情他都会想到解决的办法。

    “沈浪你也不用担心,赤心烛只要感受到相同的血脉气息便可自燃,所以并不需要许多的血液,仅仅三五滴便可,你不用顾虑自己是否会受到什么损伤。”

    听闻春亭所言,沈浪发出了爽朗的笑声,言语中满是洒脱。

    “亭哥,你这是说的哪里话,我沈浪虽然头脑简单,但是却并非胆小怕事之人,莫说只要三五滴血液便可破境而出,只要能让大家完好无损的离开这幻境之中,即便要我洒尽全身血液又有何难?”

    不过在这番话语之后,沈浪还是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略微有些疑惑的开口问道。

    “可是亭哥,我们此刻无法视物,到了现在我都无法确定这烛台的具体形状,那又该如何才能确保我可以将血液滴于烛台之上?”

第六章 施术

    随着沈浪的开口,众人由刚才的兴奋再度归于沉默。

    沈浪说的没错,由于如今我们无法视物,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可以将沈浪的血液准确无误的滴入烛台之中?

    “无妨,我自有办法。”

    不过这个问题似乎并不能难倒春亭,在我们沉默之时,春亭再度开口,语气中依旧不见丝毫慌乱。

    “我有一术,可以让人短时间内恢复五感,既然此幻境除了剥夺视觉以外没有其他的作用,那用了此术之后自然可以视物,也就可以将沈浪的血液滴于烛台之上了。”

    听到春亭所言,众人先是激动,随后忽然察觉到了什么不合常理的事情,于是我不禁疑惑的问了出来。

    “春亭,既然你有这样的本事,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点燃赤心烛,只要大家人人使用此术,那我们如今所处的幻境岂不是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

    很明显,如果春亭真的有这样的本事,那我们不需要点燃赤心烛便可以恢复自己的五感,既然如此,那我们何必还要沈浪滴血烛台,这岂不是多此一举?

    “非是不愿,实是不能。”

    春亭又说出了这句经典的话,随后才对我们认真的解释道。

    “大家有所不知,此术虽然可以恢复人的五感,但是时间只有区区两刻钟,而且在两刻钟的时限结束之后,使用此术之人会陷入长达两个时辰的虚弱状态。”

    “由于此术过度透支自己的五感,所以在随后的两个时辰内,使用此术之人会头脑昏沉,头痛欲裂,修为减弱,正因如此,所以在不知其中深浅时,我才不敢让大家盲目使用此术。”

    “不过现在似乎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以一人两个时辰的虚弱,来换取大家集体恢复五感,这笔买卖应该并不吃亏。”

    原来如此,怪不得春亭不愿施展此术,原来这个办法还有这样的弊端。

    不过到了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这幻境的来龙去脉,虽然有着弊端的存在,但是正如春亭所说,以一人的虚弱换取所有人破境而出,这笔买卖并不吃亏。

    只是不知,到底谁愿意承担这个两个时辰的虚弱状态,暂时牺牲自己成全大家?

    “亭哥别犹豫了,就让我来吧,以往的每一次,我都是无关紧要的角色,既然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当英雄的机会,不如就让我善始善终,所有的事情由我一个人承担就够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沈浪再度开口,话语中满是一个男人的担当。

    “更何况亭哥你也说了,施展此术只会让人陷入两个时辰的虚弱,并不会危及生命,而就算我身体虚弱,也有你们在旁保护,反正我除了一身武力别无他物,就算头脑昏沉,也不至于误了大事。”

    闻听此言,众人无不感动。

    一路走来,沈浪虽然并没有做出过太多的事情,不过只要需要他的时候,他从来都是则无旁顾,无论是地下皇陵中的生死关头,还是如今要面对的施术反噬,他都从来没有过任何逃避。

    何为赤子之心,由此便可见一斑。

    而很显然,到了如今,对于沈浪的选择,我们没有任何开口反对的理由。

    这并非我们贪生怕死,不想承担那两个时辰的虚弱状态,而是沈浪既然已经开口,我们就不能做出任何反对,因为这是对于一个男人的尊重与信任。

    毫无疑问,沈浪值得我们这样的信任。

    见此,清楚了沈浪想法的春亭也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直截了当的对他开口说道。

    “沈浪,你试探性的向我走来。”

    沈浪没有丝毫犹豫,虽然无法视物,但是还是顺着声音的来源走向了春亭,随着一阵脚步声后,终于成功的接近了春亭。

    在感知到沈浪已经接近自己之后,春亭口中不知在低声默念着什么,在冗长的咒语之后,我们先是听见了衣袂摩擦的声音,随后乐刻听到了沈浪兴奋的大喊。

    “亭哥,师傅,川哥,我真的可以看到了!”

    “那是自然,我还会骗你不成。”

    听到沈浪的声音,春亭哑然失笑。

    “不过沈浪你一定要抓紧时间,此术只能作用两刻钟,两刻钟后若是还没有解除幻境,那此术便会失效,如今只有你恢复了视觉,所以其他人爱莫能助,你只能依靠自己。”

    闻听春亭所言,沈浪语气中的笑意立刻收敛,言语间恢复了平稳。

    “亭哥,我现在取血就可以了么?”

    听出沈浪语气中的变化,春亭欣慰的回答道。

    “你既然在此术的作用下恢复了视觉,那现在应该就已经可以看到面前的烛台了。”

    时间紧迫,沈浪也没有拖泥带水,很快便对春亭回应道。

    “没错亭哥,我已经可以看到了,那烛台就在我的身前,粗略估计高有五米,我现在应该怎么做?”

    “你先走到凌轩身旁,然后取走他的霜天宝剑,带着宝剑想办法爬到烛台的顶端,你既然恢复了五感,那这烛台的高度应该难不住你。”

    春亭言简意赅,三言两语便对沈浪说出了破解幻境的办法。

    “在你爬到烛台的顶端之后,会看到一个布满咒文的凹槽,你先以霜天取自己的中指血,然后将中指血滴落到凹槽之内,三五滴之后便可以从顶端离开了,待到赤心烛感受到了你的血液,这幻境立解。”

    “好,亭哥,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春亭所言极为明确,沈浪自然不会还有疑问,于是他干净利落的做出回应,然后对凌轩开口说道。

    “师父,借霜天一用。”

    而由于我们依旧无法视物,所以众人只能屏息静气,在心底默默祈祷,希望沈浪能够马到成功。

    语毕,我们耳中便听到了沈浪向我们走来的脚步声,应该是来找凌轩取走霜天宝剑。

    而很快,沈浪的脚步声便折返了回去,随着一声低吼,我们耳中再无一丝脚步声。

    我暗暗猜测,这声低吼应该便是沈浪在取到霜天后,折返回烛台向上攀爬所发出的声音。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673/ 第一时间欣赏关山纪年最新章节! 作者:风起深秋所写的《关山纪年》为转载作品,关山纪年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关山纪年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关山纪年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关山纪年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关山纪年介绍:
十三年后,让你体验到如同当初鬼吹灯般的悬疑探险。几十年前一起离奇的失踪,竟意外的牵扯出了隐藏千年的故事。本书又名:《华夏历史倒叙之路》《韩川与他的朋友们奇妙游记》《九鼎与传国玉玺通用维修指南》《全世界都知道只有主角不知道的千古秘闻之旅》等等……目前进展(袁天罡)杨广衣冠冢→(常遇春)朱元璋地下皇陵→(陈庆之)禹河故道→(武则天)万象神宫Ps:本书内容无任何诸天、漫威成分,书中糅合华夏千年所传正史野史上古神话,请诸位仔细斟酌是否合乎口味。书友群:543121277 欢迎诸位莅临指正关山纪年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关山纪年,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关山纪年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