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三国的女人TXT下载三国的女人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三国的女人全文阅读

作者:三国女人     三国的女人txt下载     三国的女人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三国的女人全文阅读

000 不是第一,是唯一

    三国时期有多少人口?

    三国时期应该是中国人口的一个低谷。

    资料库中我们了解到,公元157年东汉人口达5600多万,大动乱后,公元260-28o年,魏、蜀、吴三国人口可能总数才760余万,不及原来的七分之一。但也有人认为三国时人口虽然锐减,但应该不会低于1000万。

    人口怎么如此锐减?

    史书公认仅曹操破徐州一次坑杀江淮难民就达数万口,竟至“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192年,董卓部将李弧(隺hu)、郭泛(汜fan)攻破长安,“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弧(隺hu)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两年间数十万户人聚居的繁华地区竟然所剩无几,一片荒凉。

    刘协逃出长安后,住处是以荆棘编的门户,宫女缺衣食,许多饿死途中。随驾官员出门打柴,往往倒毙在路边。

    袁绍军队在河北,有时靠桑椹供食。

    袁术军在江淮,不得不以蚌蛤充饥。

    更有甚者,孔融曾为人吃人制造理论根据。他说吃不认识的人,就好比吃猩猩吃鹦鹉。

    程昱向曹操提供的军粮中就夹有不少人肉干。全国各地都是十室九空。

    我们就算三国时期有1000万人口,以男女比例1:1计,那么,有500万男人,也会有500万女人。但是我们看到,宏宏一部《三国演义》里边有几多女人?

    难道只是“战争,让女人走开”?

    祝融夫人是《三国演义》中写到的唯一真正上过战场的女性。

    可是,祝融夫人是罗贯中虚构的人物,不见于正史记载。据传说为火神祝融氏后裔,南蛮王孟获之妻。

    此女武艺高强,善使飞刀,曾与孟获一起抵抗蜀军。

    书中对她的描写有一大段文字:

    孟获正与部将商量败蜀军而不得之际,忽然屏风后一人大笑而出曰:“既为男子,何无智也?我虽是一妇人,愿与你出战。”获视之,乃妻祝融夫人也。夫人世居南蛮,乃祝融氏之后;善使飞刀,百发百中。

    孟获应允,夫人忻然上马,引宗党猛将数百员、生力洞兵五万,出银坑宫阙,来与蜀兵对敌。

    方才转过洞口,一彪军拦住:为首蜀将,乃是张匿(嶷ni)。

    蛮兵见之,却早两路摆开。

    祝融夫人背插五口飞刀,手挺丈八长标,坐下卷毛赤兔马。张匿(嶷ni)见之,暗暗称奇。二人骤马交锋。战不数合,夫人拨马便走。张匿(嶷ni)赶去,空中一把飞刀落下。嶷急用手隔,正中左臂,翻身落马。蛮兵发一声喊,将张匿(嶷ni)执缚去了。

    马忠听得张匿(嶷ni)被执,急出去救。

    马忠来到阵前,望见祝融夫人挺标勒马而立,忠忿怒向前去战,坐下马绊倒,亦被擒了。

    都解入洞中来见孟获。

    获设席庆贺。

    夫人叱刀斧手推出张匿(嶷ni)、马忠要斩。

    获止曰:“诸葛亮放吾五次,今番若杀彼将,是不义也。且囚在洞中,待擒住诸葛亮,杀之未迟。”

    夫人从其言,笑饮作乐。

    祝融夫人恩怨分明,武艺超群,加上绝色的容貌,在三国美女榜上应有一席,被三国迷称之为:刺美人

    可是,再番交战,祝融夫人在两军阵前被赵云活捉。

    后来,在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后,随孟获投降蜀汉。

    除此,《三国演义》里再没有这样一个战场上出现的女人了。

    读一遍《三国演义》,使你感到,那是男人的天下,只有男人在做事情——这怎么可能呢?

    有人类以来,从来都是男人的背后是女人(不管男人成功与否,背后不藏着一个女人,不是变态,就得去犯罪,那是一定的)。所以,三国的各路英雄,哪一个都有一个、或者n个女人。

    存下这个小心思,就注意在《三国演义》、《三国志》以及凡是三国的志、记,地方志,以至于传说、戏曲,乃至墓志铭和网上,广泛搜集,专门整理三国女人的迹事,历经三年有余,断断续续地写出来这么一本书,共亲们玩味、品鉴。

    有没有个主题?

    有。

    甩个大力丸:

    为三国时期,被战争和男权思想淹没的女人、以及女人在这段历史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名。

    “作用”,向来有正面,有负面甚至有反面的,笔者不做历史、道德的评判。就是这个样子,随便你怎么评判,那是你的事情。

    总之,三国时期有女人,女人是推动三国进程的一只手。

    ——这么说,不算装p吧?

    子曰:莫装p,装p挨雷劈。

    可是,这么一部东西算什么?

    政论,肯定不是;

    史记?也不是。

    史记大多是不虚构的。罗贯中写的“祝融夫人”,本身就是个虚构的人物,我把它引来,都成为虚构的二次方了,怎么可以叫“史记”呢?

    况且,在行文的过程中,还可能有其他的虚构(太写实了堵得慌,也缺少色彩)。

    你以为史学家不虚构?陈寿不虚构?那,有一些三国间的秘密,到死都不视人的,他怎么知道?司马迁不虚构,《鸿门宴》中樊哙把眼睛瞪到什么程度,他都知道,像看见了一样。他也没参加鸿门宴,他不是虚构,是怎么知道的?

    都有虚构,洒家也概莫能外。

    那么,“虚构”是小说的特质,难道我写的是小说?

    就算小说吧。

    关于什么是“小说”,从民国时期起,就争论不休。鲁迅先生对此写过文章。

    洒家以为,凡不是政论、史记,有人物故事、不作韵律的文章,就可以称之为“小说”。

    小说嘛,不是大说,不用吟哦,茶余饭后,随便扯扯几把蛋的,都可以一总归为“小说”之列(不与任何人就此说进行辩论,以洒家之说为定论)。

    ——这样说来之后,轻松了许多(你是好人;你是宽宏大量的君子[兰])。

    再有就是异体字的问题。

    三国的人名、地名有很多在咱们现代字盘里找不到的异体字。不做一些作业,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异体字在网络字盘里找不到,就空下了,比如蔡瑁,这个“瑁”字找不到,很可能就变成了“蔡□”,朋友们不知是什么,引起阅读障碍。

    所以,行文中,遇到这类的人名,我都把那个异体字,变成相近的现代字盘里可以找到的字,例如“蔡瑁”,我就写作“蔡冒”,后边注上(瑁mào)像这样:“蔡冒(瑁mào)”。

    意思是,原来的“mào”,是这个“瑁”,发音是“mào”。要是这个“瑁”字网络字盘里真的没有,顶多出现这种情况,即:“蔡冒(□mào)”。哥们儿们就懂得我啥意思了,不能说我糊弄,或者说我没文化——真格地说,没文化的人,最怕别人说自己没文化。

    当然,我在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咱们字盘里有这个“瑁”字。

    有的是真没有。有一个三国的哥们儿,他生了五六个儿子,专门给他儿子取上古时期的异体字,目的就是不想与别人同名。因为,三国时期除了复姓外,男的名字都是两个字,这种情况下,重名,太有可能了。

    到了晋朝,这种现象才有所好转,才能看到有男同志叫三个字的名。

    字盘里没有,或者挺生僻的字,在《三国志》中,也有不少。比如“薨”,咱们就很少见,咱们都说“死”、“亡”,顶多说“牺牲”,所以,我看了,直发晕。我想,像我一样的小朋友,也可能发晕,就在“薨”的后边加上括号拼音注上一下下,就像这样:“薨(hong)”。

    我的lover看了后说,“你这是搞了一个学龄前的读本!”

    管它是什么读本,没有阅读障碍,谁看了谁都能懂,这就是我的比较卑微的目的。

    接下来,就是体制问题:从哪到哪儿?

    毛爷爷,博览群书,鸿鸿儒。他说过,看《三国志》比看《三国演义》有意思。于是,一度有按《三国志》的顺序写下去的想法。可是,《三国志》,有些干燥,有的地方还不好懂,怕露怯,怎么可以和鸿鸿儒相比呢?

    按《三国演义》写吧,又嫌太繁琐,不用说写起来费劲,读起来也像头上戴着个太空帽。

    就为这,搓搓好几个月,敲不起来键盘。

    这其中,有个事,使我没什么写的了,就现有的材料,复制到文稿中,删删改改,写出几节,看着还行,就这么写下来了。

    我看《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反正,这篇和那篇也没有那么多关联,像大乔和她妹小乔的事,毕竟是少数(大乔是孙策的妾,小乔是周瑜的妻,孙策和周瑜又是君臣的关系)。

    诸位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大叔大妈爷爷奶奶,你们就当一本短篇小说集或者网络里搜集到的有关于三国的材料来看吧。

    我知道,这类文,很难扒,也不讨喜,可是,谁让我自称“洒家”来了呢?

    亲们,多多担待,多多担待……

001 说黄月英,先说她爹

    黄月英是谁?这名字起的可有点儿卖茶叶蛋。

    黄月英是著名的诸葛亮的妻子。

    那,说黄月英就说黄月英,说她老爹所为何事?

    这里有两件事,值得深究:一、都说诸葛亮的妻子丑,到底丑不丑?丑啥样?二、历史

    人物,到底谁说她丑?

    我们都知道,女孩象父亲,她丑,他爹首先就丑。那么,黄月英她爹黄承彦是个什么样的人?

    黄承彦是沔南名士,是荆襄地区最上层社会人物,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

    黄承彦在三国演义的书中是一个神秘人物,可谓神龙不见首尾。

    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作为当地豪绅与名士,安葬地无疑应是在家乡。根据碑文所云是“黄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此碑。”

    这里有两处疑点:一说是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何以《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中,有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指点陆逊走出八阵图的故事?

    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黄承彦是随诸葛亮一起出山的,一直在幕后充当诸葛亮的私人智囊,这一点恐怕连蜀军上下整个都蒙在鼓里,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

    第二个疑点就是:黄承彦死后,仅由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碑。

    诸葛亮乃一代人臣,集忠孝节义于一身,仅以汉相的地位,也不至于让其岳父如此寒碜吧?而且不见有任何祭奠文章遗传下来,倒是涕零满面给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皇帝的《出师表》辉煌至今,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我们尝试如下的推理,也许能够得出一个合理的逻辑:

    黄承彦在刘备二顾茅庐时现身一次后,再次现身时就是指点陆逊走出诸葛孔明摆下的八阵图石阵了。

    当诸葛亮闻知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时,当时就仰天长叹:汉朝气数尽矣!如丧考妣,缘何还有后来的伐魏兴汉之壮举呢?难道诸葛亮不是未卜先知,只是随便叹口气玩玩的?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诸葛亮也不完全是泛泛之辈,他担心的也不完全是东吴。他算定的结局是:陆逊必定会身陷他预先布下的八卦石阵遭到覆没,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曹魏大军已趁机逼近东吴,只待东吴空虚,一举吞并东吴,然后两军合为一路,势如破竹地追剿蜀军,亡蜀之日可待也。

    这就是诸葛亮深感末日来临,长叹一声“汉朝气数尽矣!”的根本原因。

    当下形势,除非东吴大军及早回师防御,抵抗魏军,方可缓解蜀、魏两国的灭顶之灾。

    如何才能得解呢?那就是释放身陷八卦石阵的陆逊,并晓以厉害,使之不再继续穷追刘备,以免被曹魏得了渔翁之利。

    刘备经此败战,狼狈逃窜到白帝称帝后,不久就含恨托孤而死。火烧连营可以说是蜀国的国仇了,说陆逊是蜀国的甲级战犯一点也不为过。

    被家仇国恨烧昏了头脑的蜀军,恨不得将陆逊及其十万大军碎尸万段、食肉寝皮,就算诸葛亮被黄承彦提醒,又怎么能提出来放回陆逊呢?!

    此时的黄承彦忧心如焚,因为《隆中对》原本就是他一手在策划,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执行者,真正的内涵只有黄承彦一个人深知,在这紧要关头,黄承彦终于忍不住从诸葛亮的幕后帐中跳将出来,冒天下之大不韪,释放陆逊,并阐明大义,令陆逊感激钦佩不已,发誓永不侵犯。

    事实果不出黄承彦所料,由于陆逊及时回师,遏制住了曹魏吞并东吴的如意算盘,也为刘备称帝赢得了时间,当然,也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穷兵黩武、伐魏兴汉之举!

    黄承彦顾全大局释放陆逊之后,并没有被蜀国最高核心统治层所理解,而是以叛国罪秘密处决了。

    这里注意:是秘密处决。

    人们不知道历史到底埋藏了多少秘密!

    诸葛亮权衡厉害后,最终以保持沉默为代价,被核心统治层允许不被牵连而继续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隆中因诸葛亮而有灵气,诸葛亮因黄月英而有名气,黄月英因黄承彦而有人气。黄承彦谓谁?

    黄承彦就是名动三国、德载千秋,万世敬仰的政治家、军事家,“智圣”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月英的亲父亲呀!

    这样的人物,长得会很丑吗?

    我们可以想象,黄承彦是一个聪慧、睿智的小老头。想想吧,这样一个人物会丑吗?

    我们可以想见得到,他个子不高,眉眼灵动,语言和缓,唇红齿白,说说话,捻动着他那稀疏的小胡子,哈哈一笑,给人一种非常随和、善美的印象,这样的人,怎么会丑呢?

    黄承彦家住古隆中山北面的莲花峰黄家山根,又叫黄家隐房,这地名在过去地图上是可以查到的。

    黄承彦“高爽开列”,平生好善,文化素养相当高,身份地位也相当特殊,与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是连襟,在襄西农村叫“一担挑”。与水军都督蔡冒(瑁mào)是郎舅。

    因他爱好天文地理,精于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与当时所说的正派理想不同,所以他只好借助特殊的身份,隐于山野隆中山下的刘家营。

    这刘家营是他亲戚刘表的营盘,他在此潜心学术研究,那是鱼得水,牛得草,虎踞山林,是再好不过的环境。

    俗话说:“大隐于市,小隐于林”,黄承彦这是小隐。为了他的学术研究,他不可能住在繁华纷扰的城市,也不可能在黄家湾、黄家营、黄家老屋与人群居,他要远离闹市、远离人群,单家独院,过他悠哉游哉的日子,而又有人保护他、帮助他。

    黄承彦的故事书中记载的并不多,就老百姓的口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也是凤毛麟角。仅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言有两次是这样描写黄承彦的:

    刘玄德两顾茅庐时,见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似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第二处是写吴国的陆逊不听当地土人的介绍,轻闯诸葛亮的八卦阵不得出,而被黄承彦救出的故事。

    原文如下:土人曰:“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来看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户。

    陆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

    步将曰:“日暮矣,请都督早回。”

    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砑似箭;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

    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

    正惊异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

    逊曰:“愿长者引出。”

    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径出石阵,并无障碍,送至山坡之上。

    逊问曰:“长者何人?”

    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后,在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将自‘生’门引出也。”

    这两段话,话语不多,却将黄承彦品行、才学、环境、爱好跃然纸上。“平生好善”救东吴大将都督陆逊于危难,也可看出黄承彦在纷乱的三国中自己的主张,他没有按他女婿诸葛亮说的去做。

    黄承彦向陆逊介绍八阵图并救出陆逊,这可见他的才学。

    大雪天,到隆中,“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既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从他的衣着打扮,小童,可见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属“衣食无忧”那种上层阶级。

    黄承彦这个人特别开明,他在盘根错节的封建社会独树一帜。

    这样的人,洒家窃以为,一定相貌俊朗,不会丑也,他的基因生下的女儿,也不可能很丑。

002 何以“黄发黑色”?

    那么,谁说黄月英长得丑的呢?

    《襄阳记》云: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

    翻译过来,就是黄承彦对诸葛亮说,“我听说你正在挑选老婆。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

    请想一想当时的语言环境吧,黄承彦是以什么口气说的?

    “开玩笑。”

    对,就是开玩笑。

    诸葛亮,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文学家。

    躲在隆中的诸葛亮和黄承彦很熟很熟,二人是忘年交,这一点是肯定的。

    诸葛亮自幼丧父,跟随叔父。

    诸葛亮天资聪慧,不假,但他不是神人,他的才学,是向别人学来的。

    黄承彦和水镜先生司马徽等都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人,诸葛亮又是求学似渴,遇到这样的人,还不黏在一起?

    可以说,诸葛亮这六“家”,有三家——即“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黄承彦有关。

    两人常在一起,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分析汉朝未来的走向,刘备如何如何,曹操如何如何,孙权如何如何。

    上文推测,诸葛亮的一番“隆中对”,实际核心内容出自黄承彦。

    隆中山对面的棋山上,有黄承彦和诸葛亮对弈的棋盘石,后来有好事者将它转到了乐山。

    两人在玩儿?非也。两人在演示未来构成“三国”的要素,演示着一次次著名的战役,曹操怎么样,刘备就怎么样,孙权又该怎么样,而孙权不这样而那样,刘皇叔这个汉朝的苗裔,就应该怎么怎么样。

    甚至,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这样的战役,都会在棋盘上演练出来。

    二人非常密切,一向忧国忧民,持重以待。

    当时,诸葛亮十九岁,他的养父——他的叔叔就催促他结婚,并且,在老家给他相搭一户人家的姑娘,催他回家看看,要是行,就把婚结了,再拖下去,就成大龄青年了(那时候,男子十四、五就可以抱孩子了)。

    你总在隆中那个地方,也不是个事呀:有名主来可倒好,要是没有明主呢?要是你宣传不到位,明主不知道你那个小草厦子呢?你还就那么挺脖等着?快回来吧,结了婚,是正经。就像现在一样:催婚。

    诸葛亮接到叔叔的一个又一个催婚电话,很是心烦意乱,正在和黄承彦棋盘上演练“夷陵之战”,可是,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

    黄承彦就问,“你咋地啦?三国的这三大战役,关乎刘皇叔的这一役,最为关键,你的注意力怎么不集中,怎么总溜号?”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说,“嗨,我叔,总催我回去结婚!”

    黄承彦说,“催婚对呀,那你就回去一趟吧,结了婚,各什个月,再回来呗,啥也不耽误。”

    诸葛亮又叹了一口气,说,“老哥,你不知道,娶媳妇这个事,不是小事,娶一个,不是那么回事的,要给你搅搅的,纵然你有经天玮地之才,也是枉然也、也、也……”

    黄承彦看把诸葛亮难为成这个样子,笑了,他说,“我有个闺女,你称赞过的,只是长得丑了点儿,黄头发,黑肤色,你愿意娶她为妻吗?”

    诸葛亮说,“你说谁?是小英英吗?”

    黄承彦还是笑,“不是英英又是谁呢?”

    “老哥,你别扯了,”诸葛亮说,“英英才一十四岁,未成年,怎么可以结婚呢?”

    “哎——”黄承彦说,“你穿越到哪儿去了?一千九百多年当两千年之后,才法定十四岁为未成年,咱们这个时候,十四岁都有抱孩子的了——你少扯哩甘儿楞儿,你就说你愿意不愿意娶我闺女英英吧?”

    “啊,‘愿意不愿意’,那肯定是愿意了,”诸葛亮咧着嘴说,“英英正是我的追求,但是……”

    ——当成短篇小说,我就可以虚构?就可以胡诌八扯?

    非也。

    黄承彦和诸葛亮交往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谈到过她的女儿黄月英。

    黄承彦以他的女儿为骄傲,他怎么能不谈他的女儿呢?

    尤其他们谈到各项发明的时候,比方谈到木牛流马的机械制造上,一定谈到黄月英,也

    就是说,黄月英在诸葛亮的心中,早就种上了崇敬、钦佩的种子,只是……只是什么,诸葛亮没有向黄承彦披露自己对他女儿的仰慕~爱慕之心呢?

    有一个最大的选项,那就是,诸葛亮和黄月英的年龄不相适应,或者说,黄月英的年龄太小。

    史书中的只言片语,也可以佐证洒家的推断:

    黄承彦说自己的女儿“黄头黑色”。

    “黄头”,女孩什么时候黄头?很小的时候嘛。女孩未成年,毛发色素未沉着,自然就稀疏泛黄了。大了,成年了,随着性激素满负荷,头发肯定浓密黝黑,不然,她的遗传基因还能有问题?还能有西方的血统?

    至于“黑色”——你想,黄月英,小丫头,整天琢磨各种发明,顾不上洗脸、化妆,美白,她岂能不黑?

    其实,说黑,也不算太黑,基本就是时下的经过日光浴,晒成的米色——她搞发明,不可能整天在屋里,面对试管、烧杯、酒精灯吧?黄月英的发明,大多是机械发明,这就要求她大多在室外,岂有不进行日光浴的道理?

    至于后四个字“而才堪配”,是《襄阳记》的作者,没有深入探究黄承彦说话时的语境,在“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这句玩笑话的后边,又一本正地加了一句“而才堪配”。

    真是画蛇添足,使后人困顿了这许多年,险些诬赖了一代名妇!

    说到家,黄月英,是她父亲和自己的忘年交诸葛亮以玩笑的口吻,说她“丑”,实际上,她不能很丑。

    试想,凭诸葛亮那样的聪明才俊,夫人太丑了,他能干吗?即便你是什么发明家,诸葛亮给自己的定位是出将入相的,自己的夫人特别拿不出手,到哪里都说不过去,那怎么能行呢?

    你看特朗普的夫人,大高个,长得俊美,模特出身。其实,她很苍白,现在拿起笔来,不得不靠抄袭混日子。那,特朗普当时就是亿万富翁,社会成功人士,怎么会找那么水平的人呢?还不是为了满足男人的那不大点儿的虚荣心吗?

    每个男人,几乎都有这样的虚荣心。

    诸葛亮也概莫能外。

003 这才是贤内助

    说黄月英当时没成年,还有一证。

    迎娶黄月英的时候,是在诸葛亮隐居隆中期间。叔叔催婚嘛,能不快些解决问题吗?

    至于诸葛亮到底是哪一年结的婚,迄今为止尚无权威史料记载,只能根据史料中的只言片语,约略说是在诸葛亮二十岁(公元200年)的时候。

    诸葛亮是哪年生的儿子?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娶了黄氏以后迟迟没有生儿子。

    到了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生下了儿子诸葛乔,于是诸葛亮将诸葛乔过继了过来。

    后来到了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终于生下了自己的儿子诸葛亮瞻。

    27年,结婚后的27年,才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么?

    一是,名为迎娶了黄月英,实际上,诸葛亮看黄月英年龄小,阿弥陀佛,慈悲为怀,不肯摧残幼苗,所以,婚而未同房。

    二是,不久就随刘备而去,随他东征西讨,没有在家住过,那么,即使是黄月英成年了,诸葛亮不在身边,孩子从哪里来?

    诸葛亮和黄月英两人的生理上都没有问题——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儿子生出来了,那为什么27年后,在诸葛亮没几年就死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的儿子?不是上边分析的原因,你给我说出来,是因为什么?

    说,说不出来了吧?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新锐青年,他的婚事,当然不能落入窠臼,整那些老俗套。但是,也不能是黄承彦把女儿送过来的。合理的推断是,诸葛亮穿越到当代,亲自前往沔阳黄府去相亲。

    对诸葛亮的到来,黄承彦是作了充分准备的。老早就吩咐家人:“只要诸葛相公一到,不用通报,请其径行登堂入室。”

    这是一项特殊的礼遇,诸葛亮兴冲冲地昂首而入。

    不料,堂屋两廊间突然窜出两条猛犬,直往客人身上扑来。

    里厢闻声而出的丫环连忙朝两只猛犬的头上拍了一下,霎时两头猛犬就停止了扑跃之势,再把它们的耳朵拧一下,两只凶猛的猎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两只猛犬都是木头制的机械狗,诸葛亮不禁哑然失笑。

    黄承彦迎了出来,诸葛亮盛赞两只木犬制作精巧,瞒过他的眼睛。黄承彦哈哈大笑,说:“木犬是小英英没事时,闹着玩儿做的,不想真吓了你一跳,真是抱歉得很啊!”

    诸葛亮进了屋子里,游目回顾,见壁上一幅《曹大家宫苑授读图》,黄承彦立即解释:“这画是小女信笔涂鸦,不值行家一笑。”

    我在网上查,还真有这么一副画。至于是不是黄月英画的,一般不能是——还没有听说黄月英留下什么诗词画作。

    不过,“曹大家”实有其人,她是班昭(约49—约120),东汉史学家,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早寡,屡受召入宫,为皇后及诸贵人教师,号曰“大家”。

    家,通“姑”。也就是“曹大姑”的意思。因为她的丈夫曹世叔的缘故,她从夫姓,被称为曹大家。著有《东征赋》、《女诫》(七篇)等文。

    有点儿扯远了,再扯回来——话说黄承彦说壁上的一幅画是“小女信笔涂鸦”,然后又指着窗外如锦繁花说:“这些花花草草都是小女一手栽培、灌溉、剪枝、护理。”

    注意,黄月英还会园艺,而且是“一手栽培、灌溉、剪枝、护理”。

    大家都知道,园艺工作是必在户外的,黄承彦特别强调黄月英的园艺造诣,无外解释说,我闺女为么黑,就是她鼓捣这些花花草草的,鼓捣的,太阳晒的(这样说来,黄月英是真有点儿黑)。

    由木犬、绘画、花草,黄承彦已经把自家的闺女塑造完成了,诸葛亮未见其人,就已经绘出了一幅轮廓鲜明的肖像画,他知道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

    于是,诸葛亮一拍巴掌,一跺脚,说,“就这么定了!就是英英了!”

    在他们成婚之时,黄月英向新郎官提出来,迎娶自己,不需坐轿,不需骑马,不需乘船,还必须把自己载回家去。

    诸葛亮苦苦不得其解,终于在他们家的木制品上,发现了关窍,于是,他制作出木牛流马,作为了交通工具,载着新媳妇,进了洞房。

    关于木牛流马的发明,还有一说: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汝南人相传,诸葛亮居隆中时,友人毕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面者。顷之,饭、面俱备,客怪其速,潜往厨间窥之,见数木人椿米,一木驴运磨如飞,孔明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牛流马。”

    ——这一段好懂:说是汝南人相传,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他的朋友都来了,这些人里,有喜欢吃米饭的,有喜欢吃面食的,喜好不一样。(黄月英说,这好办,你们等着就是了。)说完,不一会儿,米饭和面食都做好了。

    朋友们都称奇,(说,米还是稻子,面还是麦子,怎么这么快就椿成米,磨成面了?)哥几个偷偷到厨间里一看,只见有好几个木头人在椿米,有一个木驴拉着磨行走如飞,(这米和面才能这么快被加工出来!)诸葛亮也不知道会是这样,就拜求黄月英,把木人和木驴的制作方法,告诉自己,后来就制出了木牛流马。

    总之,木牛流马的制作,不可能是在运军粮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诸葛亮说,莫慌,吾有办法。转身就制出了木牛流马。一定是以前就制作过的,而核心的发明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一般是他的妻子黄月英。

    其实,诸葛亮的许多发明都和他妻子有关。

    “连弩”这种新式武器,出敌致胜,魏国大将张郃就死在这种武器之下,实际上这些都是他媳妇教的。此外,诸葛亮深入南中,七擒孟获,为避瘴气而发明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也是他媳妇教给他的。

    还有,不论在电视剧中还是在书里,我们经常发现诸葛亮不管是春夏秋冬,他有这么一个习惯,总是拿着把扇子,从不离手。

    据说这把扇子是他妻子送给他的,是为了提醒他作为大丈夫要沉得住气,不要轻易发怒,要用扇子来遮挡自己的表情,这样就无法让人看出你的表情变化。

    关于这把鹅毛扇,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黄月英把师傅送给她的天书里关于战计和治国安邦的方略,都被黄月英像考试打小抄一样,用蝇眼小楷写在鹅毛翎上,紧急时刻,诸葛亮好能看上几眼。这就是诸葛亮手不离那把鹅毛扇的原因。

    有细心者说,诸葛亮手拿的那把扇子,有正反面,他从来拿不错。没有什么秘密,他何必如此?肯定是一面有字,另一面无字!

004.张飞的妾和她的女儿

    话说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刘表病死,刘聪(琮g)投降。

    刘备得知后南逃,数十万百姓相随,曹操派遣曹纯率领虎豹骑急追一日一夜,于当阳长坂追到刘备。

    刘备军被击溃,只率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

    曹操大获人马辎重。

    慌乱间刘备又不见了赵云,刘备就派张飞去断后。

    张飞召集二十余骑立于当阳桥上,曹军大众至,张飞据水断桥,对着曹军大喊:“我就是张益德,可以来决一死战! ”

    曹操军都害怕张飞的勇猛,虽然看见张飞人少,但也没有人敢上,真是: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吓死骁将夏侯杰。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张飞是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彪形大汉,戏曲中的张飞更是个大花脸。

    但根据现在的最新调查,特别是在四川一带出土的文物中显示,张飞很可能是个面如美玉,神采飞扬的美男子,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个彪悍的粗人。

    比如一些三国时期雕像中的张飞,竟然连一根胡子都没有,而且面如满月,神态温柔,绝不是演义中那个猛张飞的形象。

    而且历史上的张飞也算是河北的一个小小名流,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张飞到底是怎样个人,现今已无从考。

    可是,他武艺超群,敌军闻之丧胆,这倒是真的。他酗酒,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鞭打兵士(刘备常常告诫张飞,“你经常鞭打健儿,但之后还让他们在你左右侍奉,这是取祸之道。”),最后还死在那上边,也是不虚。

    据明代卓尔昌《画髓元诠》记载,张飞画一手好工笔,而且喜欢画美人,所画的美人,各个婀娜俊美,飘飘欲仙。

    实际生活中,张飞也爱美人。

    偶然一次,张飞骑着快马,随军队行走在路上,突然发现有个小姑娘在田间捡柴禾,他看着不忍,上去探身就把那个小姑娘掳来,放在马鞍上,在军营里,就和姑娘“完成了婚配”。

    他本以为,随后放行了姑娘就了事了,得知小姑娘是夏侯渊的侄女,夏侯霸从妹,张飞就改变了主意,他一把将女孩又担在了马鞍上,返回了古城他的家里。

    其时,张飞已经有了老婆,就是他儿子张苞的母亲。

    老婆一看他这样,让家人把姑娘安置到后堂,对张飞说,“你凭地捋回一个小姑娘(《三国志》卷九夏侯渊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初,建安五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城樵采,为张飞所得。)作甚?”

    张飞向她挤了挤眼睛。

    老婆心领,屏退左右,张飞就一五一十地说了他的所为。

    老婆不懂,说,“那完事了,你就放了人家姑娘,捋回家里作甚?”

    张飞瞪起了环眼,大骂老婆,说,“你好没分教!你知道这女子是何许人?”

    “何许人?”老婆问。

    张飞说,“她是夏侯渊的侄女,夏侯霸从妹!”

    老婆还是不明白,就说,“是又怎样?”

    张飞指着老婆骂道,“你让猪油蒙昏了头!夏侯渊的侄女不就是曹操的侄女吗?!”

    老婆懂了,知道了夫君的小心眼儿,于是,揶揄着说,“那你还成了曹操的侄女女婿了呢,立即就小了一辈,有什么值得得意的?”

    张飞举起手来,做打妻子状,说,“你这个蠢老婆,这咱不报了曹操攻打之仇了!”

    老婆一撇嘴,走向后堂,张罗结婚典礼去了,身子隐没于后堂门的时候,笑着说,“你还当捡了多大的便宜似的。”

    张飞在书法上擅长草书。《丹铅总录》中记载,涪陵有一刁斗铭,上面的铭文就是张飞所写。

    而张飞所佩戴的刀以及立马铭上的字,也都是张飞所铭刻。

    元代画家吴镇曾作诗对张飞的书法进行了高度评价,说魏国的钟谣(繇yáo)、吴国的皇象在书法上的造诣恐怕都难及张飞。

    据传,张飞还会作诗赋,他巡游真多山时,有感而发,写下了《真多山游记》。

    这篇游记全文如下:“王方平采药此山,重子歌玉泸山涧。雪,住宿方行。”

    今世有人评价说,“19个字的游记,情景交融,言简意深,可见张飞的文学底蕴也很深厚,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人。”

    洒家不敢苟同。

    这19个字顶多算一段平白的记叙,“情”在哪里?“景”在哪里?“言”倒是“简”了,“意”有几多深?吹捧也不能没有底线,当别人都是沙比?

    有一种可能:这是第一段,后边的文字,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保留下来,精华的部分丢失了,不然,就这样19个字,没有保留的必要。

    再回头说张飞抢来的姑娘,当日,就在原配夫人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没有史料说发生什么意外,姑娘没态度。

    这可能是:

    一、就是那么一个环境,这类的事不鲜见,姑娘想,老谁家小谁不也是像我一样吗?

    二,姑娘偷眼观看,张飞长得可以,不像小说里描写的那么粗俗,人家还正经地举办一个婚礼,可以呀,乱世之中,嫁给这么一个武将,今后吃不了亏。

    于是,就心甘情愿地做了张飞的夏侯氏,而且,可能当天就有了身孕,张飞大女儿就进入了一个小房子里,被她的母亲孕育之中了。

    应该说,张飞长得并不磕碜,他的“环眼”,那是怒起来,要是平常,就是一双水水的大眼睛。小妾夏侯氏长得又美,两下相加,生出的女儿能不漂亮吗?

    于是,女儿长大了,经诸葛亮做媒,嫁给了还是蜀国太子的阿斗刘禅。章武元年(221年)被刘禅纳为太子妃。

    建兴元年(223年)被立为皇后。

    于建兴十五年(237年)薨(hong),葬南陵。

    至于她的母亲夏侯氏,史书中还有几个字,翻译过来是:其叔父夏侯渊被蜀汉大将黄忠给杀了。夏侯夫人,在张飞的默许下埋葬了夏侯渊。

005 夏侯氏小女张皇后

    张飞的小妾夏侯氏,除了大女儿,又给张飞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这个小女儿,像她大姐一样,长得漂亮,比姐姐小了许多,大一大,在她大姐死了之后,也嫁给了刘禅,建兴十五年(237年)入宫为贵人,延熙元年(238年)正月,被立为皇后。

    这个小女,显然太小,不然,当年入宫,就可以立为皇后,不必再等一年。

    直接被君王立为皇后的,不是大有人在吗?

    更何况,他们父一辈是那样的关系,她的姐姐还是在皇后任上“薨(hong)”的,把妹妹迎进皇宫,就直接说,你就接你姐姐的班,把后宫的事物,承包下来,有什么不可以的?

    显然她太小,和已届中年的刘经理不搭,和刘经理的妻妾们也不大搭。有个大导演讲话了,你在沧桑一下,到时我会让你演(男)女一号的。

    刘经理勤勉操练她,不到一年,就沧桑到了标准,终于于第二年改元的正月天,被提拔为副国级,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小名叫“皇后”。

    张飞的小女在皇后任上,过了26年,刘禅56岁的时候,出事了。

    这一年,是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

    这年冬天,邓艾攻克江油。

    姜维上表说魏军将至。

    而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却找来一个师婆,师婆自称西川土神,说魏国疆土多年之后都归刘禅,刘禅重赏师婆并深信她的话,继续每日玩乐——天已注定,我不玩,干什么?

    姜维再上表军情,又都被黄皓隐匿。而刘禅因为听从黄皓之言,认为敌兵不会来,所以没有作城守的准备。

    魏军攻入涪城,刘禅听说后,召见黄皓,黄皓像某人的口头禅,说是假新闻,刘禅再宣师婆,师婆却不知去哪儿了,远近军情消息突然上报很多,于是军情再隐瞒不住。

    邓艾入阴平,百姓受到惊扰,逃进山野,无法禁止。

    邓艾长趋直入,逼近成都。

    刘禅召开庭前会议,召群臣商议对策。

    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并且,对他的儿子大加训斥,刘谌叩头痛哭:“若势穷力极,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

    刘禅不为所动,刘谌放声大哭,“先帝非容易创立基业,今一旦弃之,吾宁死不辱也!”

    这天,刘谌回到家中,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崔氏和三个儿子,前往先帝的昭烈庙,大哭一场,眼睛都流出了血,随即自刎殉国。

    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

    还有人建议向南方迁都的,刘禅就是一个字:no。

    这时,有一个人走出来,他是光禄大夫乔(谯qiáo)周。

    乔(谯qiáo)周出个最馊的主意:投降。

    他的话一出口,刘禅有点儿沙比。怔在那里,他身边的黄皓在他的耳边说,“主上,先不要定,退朝,听听皇后的意见。”

    刘禅顿开茅塞,如梦中醒来,对殿下群臣说,“荣朕再想一想,今天就到这吧,都散了吧。”

    黄皓连忙一甩手中蝇甩子,用他那美妙的公鸭嗓,拉着长声说,“退朝。”

    黄皓陪着刘禅,往后宫走去,他要见皇后,听听她对时局的看法。

    张飞的小女儿张皇后,进宫26年,不培植自己的党羽,她何以自立?

    而宫廷里党羽,主要来自宦官,黄皓首当其冲。

    张皇后和黄皓的勾结,史书上未见一字。

    这种事,不是由此构成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不会写进史书里的。但,诸多不构成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多向指证这一点。

    刘禅和黄皓往后宫走的过程中,刘禅问黄皓,“你以为皇后会持何种意见?”

    黄皓说,“我看娘娘会同意光禄大夫乔(谯qiáo)周的意见。”

    刘禅停了下来,用埋怨的口气说,“这个老乔(谯qiáo),怎么总是这个论调?”

    刘禅这话是有来由的。

    乔(谯qiáo)周本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当年刘备围困成都,乔(谯qiáo)周论天命,力劝刘璋投降,投降后,被刘备任用。曹丕废献帝自立,乔(谯qiáo)周与诸葛亮、许靖等商议,咱们怎么办?

    诸葛亮让乔(谯qiáo)周言天象祥瑞,与群臣共同推戴汉中王刘备为帝。

    诸葛亮北伐,乔(谯qiáo)周言天象,以为不宜北伐。但是,诸葛亮这时都写好了《出师表》,所谓箭已在弦上,岂能引而不发?

    诸葛亮北伐成行,仍以乔(谯qiáo)周为太史,与蜀中众臣同领后方事务。

    诸葛亮六出祁山,乔(谯qiáo)周上书言天象吉凶,劝孔明不要出兵。

    姜维第五次北伐,乔(谯qiáo)周作《仇国论》,以为不宜兴兵。

    姜维第八次北伐,乔(谯qiáo)周上书言天象,劝阻出兵。

    在《三国演义》中,乔(谯qiáo)周多以星相家和反战者的角色出现。

    黄皓知道刘禅指的是什么,就说,“他这次的论调和上次一样,都是有道理的。”

    刘禅想说什么,黄皓奴才地往前方一荡手,意思是:走吧,您哪。

    刘禅一甩袖子,愤愤往后宫走去。来到张皇后的宫中,张皇后连忙接住,看刘禅的脸色不好,就问。刘禅无力回答张皇后的的问题,向黄皓摆了一下手。

    黄皓知道刘禅的这一手势,就把邓艾兵临城下,朝中四种典型的意见,用他优美的公鸭嗓,对张皇后娓娓道来。当然,他的话中把重音放到哪一处,熟悉他的张皇后岂能不听出他的倾向性来?

    黄皓说完,刘禅问张皇后的意见,张皇后沉吟了片刻,说,“我同意光禄大夫乔(谯qiáo)周的意见。”

    刘禅愣在了那里:他以为,张皇后一门忠烈,决然不会让他投降的,不是挺枪驰马大喝一声“我张翼德在此……”也是,“不,我们决不投降。”谁又能想到,她毫不迟疑地说同意乔(谯qiáo)周?

    张皇后看刘禅一脸懵比,就问他,“北地王的背城一战可否?”

    刘禅摇一下头,说,“不可,城不时即克。”

    张皇后说,“着啊。那么,霍戈去请救兵可也?”

    刘禅说,“不可。要是有兵可请,我还能用得着他?”

    “可否迁都?”

    “亦不可。南方诸州府,没有哪一个是特别托底的,更何况,我们怎么能够比得上邓艾那厮的脚步?”

    张皇后轻叹了一口气,说,“这不结了:战不可,请兵不可,迁都亦不可,你不投降,还等着个鸟?”

    “可是,”刘禅欲止又说,“‘投降’这两个字,实在是他妈的……”

    “‘他奶奶’又能如何?”张皇后说,“保命要紧,为了保命,‘他祖宗’又奈何?”

    刘禅翻了两次白眼,最后,有气无力地说,“好吧……”

006 还说张皇后

    刘禅后宫有几多女人?

    不知道。

    刘禅也算个明君,史籍对于明君是不记女人的。只有对那些暴君、昏君,才明确记载

    他的后宫有多少多少女人,以证其昏聩源头。

    不过,刘禅娶张飞大女儿的时候,他的太**里已有了十二个肯为他传宗接代的女人,这是有明确记载的——这很少了,哥们儿,刘禅那时是储君呀,只有十二个女人,为皇家“开枝散叶”,够廉洁的了!

    至于,他十七岁上位之后,直至五十六岁降于魏的时候,有几多女人,史书无记载。现在查网络,记载他有四个女人,一个是:敬哀皇后,张氏,张飞长女。刘禅为太子时立为太子妃。于223年立为皇后,237年去世。

    第二个是张皇后,张飞次女。敬哀皇后死后,于238年正月立为皇后。蜀汉灭亡后,随刘禅到洛阳。

    第三个是王贵人,刘禅后宫,刘璇(璿xuán)生母。王贵人“本敬哀张皇后侍人也”,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陪嫁女(清朝有名号,叫“通房大丫头”),但是,她为刘禅生了长子,而她的主人敬哀张皇后却无生育记录。

    239年,刘璇(璿xuán)十五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

    ——母以子贵,要不说怎么把王贵人捅到互联网上呢!

    除了以上这三位,还有一个,官名李昭仪,也是刘禅后宫,蜀汉灭亡时自杀。

    史有定论,这是个烈女,不堪屈辱而自杀。

    《三国志蜀书妃嫔传注》:咸熙元年,随后主迁于洛阳。

    汉晋春秋曰:魏以蜀宫人赐诸将之无妻者,李昭仪曰:“我不能二三屈辱。”乃自杀。

    关于李昭仪之死,史有存疑:不受屈辱而自杀,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只是,她死于何时?

    根据《三国志蜀书妃嫔传注》上说的,已“随后主迁于洛阳”,那么,她有可能死于到达洛阳之后。

    但是,到达洛阳之后,“魏以蜀宫人赐诸将之无妻者”,赐给“无妻者”,“无妻者”,不就变成“有妻者”了吗,李昭仪又怎么说“我不能二三屈辱”,这“二三”又从何而来?

    所以,有人推断,李昭仪可能自杀于去往洛阳的途中。

    现在按自驾车路线,成都至洛阳,全程约公里,但是,你可别忘了,当时是什么路况,什么交通工具?都拉了一些什么人?

    成都到达洛阳得走多长时间?

    几个月!

    这几个月里,一帮粗悍的大兵,押着一帮香软的嫔妃们都能发生什么事?

    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所以,李昭仪说的“二三屈辱”,太有可能发生了。

    还有人说,《三国志蜀书妃嫔传注》所记,本不确实,李昭仪是死于没有出发之前。

    刘禅定下投降,正好赶上邓艾大军兵临城下,刘禅就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

    邓艾这次的军事行动,属于偷袭。

    其实,在这年的夏天,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刘禅于是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

    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

    刘禅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遣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虽然一开始诸葛瞻击破了邓艾军的前锋,但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劝告占据险要,最后战死绵竹。

    所以,当刘禅自己反缚双手出城投降的时候,姜维还在剑阁据险制敌。

    邓艾接受刘禅的投降,第一件事,就要求刘禅传旨给姜维,让他放弃抵抗,向魏军投降。

    姜维接到圣旨,大吃一惊,才知道邓艾搞了无耻的偷袭。但是,老窝都让人端了,皇上的圣旨又到了,他怎敢抗旨不遵?

    但他心有不甘呐!

    所以,就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成事。”但因为事情泄漏,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斩杀。

    蜀汉彻底灭亡。

    邓艾办成第一件事,随后的第二件事,就是,刘禅怎么办?

    这件事他做不了主,他得向身在洛阳的司马昭汇报,请他定夺。

    这一来一去,快马行走,不得十天半个月的?

    这期间,刘禅的皇宫被邓艾控制着,李昭仪的“我不能二三屈辱”,很有可能发生在这个时候:一群虎狼大兵和娇滴滴的嫔妃们住在一个院落,对方还是被看押的对象,什么事不能发生呢?

    什么都可能发生。

    别说“二三屈辱”,就是“二三十屈辱”,也不足为怪。

    简短截说,话说刘禅一行来到了洛阳,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歌舞,以试其诚。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他身旁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更何况是姜维呢!”

    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点儿不真实。在装p。

    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是否会思念蜀地?”

    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你这话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

    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怎么知道的?这正是郤正教我的!”

    刘禅傻到这种程度吗?非也,是有人指使的。谁?张皇后,张飞的小女儿。

    张皇后一看李昭仪的这一境况(还可能有其他嫔妃的遭遇),又体察到魏国人对他们的态度,有一天见到刘禅,从他的书案上拿起笔来,在自己两只掌心里写下两个字,刘禅看去,一个是“憨”,一个是“傻”。

    张皇后转身面对刘禅,攥住一只手,出让一只手,刘禅心里明白,皇后这是让我“装憨卖傻”呀!

    是啊,面对阴险奸诈、疑心特别重的司马昭,他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真实的心迹,才可以瞒天过海,养晦自保。

    不仅如此,张皇后还让刘禅在自己宅子门上的匾额上写下了三个字:“中山寨”。

    司马昭看后笑了:这个匾额要是反过来念,不是“寨(在)山中”吗?他已消除了帝王的念想,真的不思蜀了,以后不要防着他了!

007 糜夫人迷了

    糜夫人,是刘备的正牌妻子。

    历史上,关于糜夫人,记录的很少很少,不知何时生,也不知何时死,怎么死的,也没有文字记载。

    《三国演义》中,对于糜夫人的死,是这样描述的:糜夫人将阿斗交给赵云后,知道赵云若带自己和阿斗一起冲出重围,肯定没有胜算,怕自己拖后腿,就投井自杀了。

    而赵云担心糜夫人的尸身被曹操的人发现受辱,就推倒旁边的一堵墙,用墙的泥坯把糜夫人所在的井给封埋了。

    罗贯中作诗赞糜夫人:

    战将全凭马力多,

    步行怎把幼君扶。

    拼将一死存刘嗣,

    勇决还亏女丈夫。

    罗贯中写的是“演义”,他当然多写“义举”。于是就虚构了糜夫人投井自杀,赵云为了保持主人的妻子尊严,推墙掩井,血染战袍救阿斗的戏码。

    《三国志?蜀书?糜竺传》对糜夫人的哥哥糜竺,单独设传,说糜竺字子仲,东海朐(qu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人也。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巨(钜ju)亿。

    “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巨(钜ju)亿”的意思是,先祖世代经营垦殖,养有僮仆、食客近万人,资产上亿。

    “上亿”,是人民币,是台币、日元、韩元,亦或是“两”,那就不知道了。总之,巨多资产。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吕布乘刘备与袁术僵持之时,趁机偷袭下邳,并虏获刘备的妻子家小。

    吕布这个脏东西,“虏获”的是刘备的哪个妻子?不知道。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娶了妻子,就失于战乱之中的事,有过好几回。

    失掉了,再娶。他的究竟有几个夫人?史料记载的是,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和后来的吴夫人。

    没有记下的,有没有?

    应该是有的。不然,他不能得出“女人如衣服”这样的名言。

    糜竺是怎样的人?

    他有一段故事,记录在《搜神记》里:糜竺有一次从洛阳回来,离家还有数十里时,看到路旁有个美丽的妇人向他请求搭车。

    糜竺就停下了车,请美妇上车。

    二人同行大约二十多里后,妇人道谢告辞,对糜竺说:“我是天帝的使者,要去烧东海糜竺的家。因为感谢您让我搭车,所以才告诉您。”

    糜竺一唬,心里想“东海糜竺家”,不是我家吗?于是,就跪下向美妇求情,说,“那就是我家,求你别去烧了。”

    美妇说,“奉天承命,不能不烧。但,既然是你家,你可以赶快回去,我会慢些走。等到正午时才能起火。”

    糜竺于是急驰回家,到家后,把财物都搬出来。

    果然到了正午,火就猛烈地烧了起来。

    《搜神记》许多人都没看过,鲁迅的《故事新编》里的《铸剑》,就是改编于《搜神记》里的一篇故事,你就可以想见到《搜神记》里的都是一些什么故事。

    不过,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糜竺的人品。

    糜竺是一个有着浓郁政治倾向和企图心的商人。和秦朝的吕不韦有相似之处:吕种和他的侍女有染,且怀孕,而将其赠给了秦始皇他爸;而糜竺是把自己的妹妹给了刘备。

    吕布趁刘备与袁术鏖战时袭击下邳,俘获刘备的妻子,刘备于是转驻广陵、海西。这时刘备的军队陷入了困境,徐州富商糜竺出于从政的企图心,出手大力资助刘备。

    他的资助分两个部分,一是金银物资。送金银物资的时候,才知道刘备的妻子老小,被吕布那厮所掳,皇叔,盖世的大英雄,身边不可须臾离得开女人,就对刘备说,“我有个小妹,年方n,不知皇叔有意否?”

    刘备不好意思,说,“要了土豪的这些财务,怎么好再向您张嘴呢?”

    糜竺说,“你别瞎客气,金银物资是死的,唯有人、女人,是活的。”

    糜竺这话说的没有错,三国时期,男人,不能算活人,说不上啥时候,就让人一刀砍死了。

    糜竺回到家中,和妹妹说了盖世英雄刘备的夫人被吕布掳走的事情,问妹妹是否有意嫁给刘备?

    小妹妹羞羞的转过头去,说,“常言道,‘有父从父,无父从兄’,妹妹的终身,全凭哥哥做主。”

    糜竺一听大喜,随后,就把妹妹,连同2000奴仆,送到刘备的帐中。

    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刘备,使刘备军心大振。

    但此后麋夫人再无人提及,下落不明,《三国志》也未给其立传。

    糜夫人为了不累赵云,救出阿斗,死于投井,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在其成书前,就有好几个版本,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罗贯中的二十四卷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赵子龙救阿斗一段,似乎写出糜夫人投井,源于赵子龙对其不敬:

    云引军望长阪坡而去。

    见一伙百姓,男女数百人,相结而去。

    云大叫曰:“中间有甘夫人否?”

    夫人在后面见赵云,云滚鞍下马,赵云请甘夫人上马,前面杀开大路,直送到长阪坡。

    云听后军已到,看时,马步官军漫山遍野,尽皆围定百姓掳掠,杀害老小。

    云挺枪拍马,回头观之,但逢百姓,便问糜夫人消息。

    忽一人指曰:“夫人抱着孩儿,左腿上着枪了,走不动,只在面前墙缺内坐的。”

    云慌来追寻,见糜夫人抱着三岁幼子,坐地上而哭。

    赵云慌忙下马,入见糜夫人。

    赵云曰:“夫人受难,是云之罪也。不必多言,请夫人上马。云自步行,遇敌军必当死战。”

    夫人不肯上马。四边喊声又起,云大喝曰:“如此不听吾言,后军来也!”

    糜氏听得,弃阿斗于地上,投枯井而死。

    赵云恐曹军盗尸,推土墙而掩之。

    后来子龙不得入武臣庙,与子胥把门,盖因吓喝主母,以致丧命,亦是不忠也。

    有后来的史官诗赞糜夫人曰:贤哉糜氏,内助刘君。言词无失,进退有伦。心如金石,志似松筠。身虽归土,名不沾尘。千载之后,配湘夫人。

008 张布的两个轴女儿

    张布(?——264年)扬州吴郡(江苏苏州市)人,三国时吴国的将领。

    孙休为王时,张布为左右将督,可见,是很信任他的。

    孙休元年(258年),张布由长水校尉迁辅义将军,封永康侯。不久,封为左将军。

    吴国末年很乱,这个时候,孙辰(綝)作乱。

    孙辰(綝)(231年——259年1月18日 ),字子通。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三国时期孙吴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安民都尉孙绰之子。

    孙辰(綝)初任偏将军。太平元年(256年),孙辰(綝)的从兄孙峻在北伐曹魏途中过世,他接替其位,升任侍中兼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掌权后,消灭了反对他的大司马滕胤、骠骑将军吕据,进而升为大将军,封永宁侯。

    孙辰(綝)执政时嗜好杀戮,与吴帝孙亮的矛盾激化。他最终废黜孙亮,改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即位后,加孙辰(綝)为丞相,领荆州牧。

    迎立有功,就显出骄奢,但孙休毕竟是皇上,“一朝腚下是龙椅,眼前均为废奴才。”

    但是,孙辰(綝)手中有兵权,看孙休对他直反反,孙辰(綝)就像当初对孙亮一样要废掉孙休。

    孙休洞察到孙辰(綝)反意,就偷偷与张布密谋,张布在宫中埋伏下一哨刀斧手,在上朝议政的时候把孙辰(綝)抓住,辰(綝)伏诛,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孙辰(綝)被孙休捕杀,年仅二十八岁。他死后,孙休将其与孙峻从族谱上除名,改称故峻、故辰(綝)。

    在扑杀孙辰(綝)过程中,张布是立了功劳的,于是,孙休把张布提升到中军督。

    孙休在264年患重病在床,以手诏命丞相濮阳兴入宫,令太子孙湾(??wān)出来拜见濮阳兴。

    孙休无法说话,就紧握着濮阳兴的手臂,指着太子把他托付给他。

    永安七年七月二十五日(264年9月3日),景帝驾崩,年仅三十岁。元兴元年(265年)十二月,葬于定陵。

    景帝孙休驾崩后,因为太子只有10岁上下,诸臣请求改立长君,因此,濮阳兴和张布违背了景帝意愿,迎立其侄孙皓为帝。

    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

    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赤乌五年(242年),太子孙和的次妃何姬生下庶长子孙皓。孙皓的祖父孙权非常喜爱这个孩子,为他起名叫“彭祖”。

    赤乌十三年(250年)其父孙和在二宫之争中太子之位遭废黜,徙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太元二年(252年)又封为南阳王,再迁至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县)。

    建兴二年(253年),宗室孙峻又杀死当时执政的孙和妻舅诸葛恪,将孙和押往新都(今浙江省淳安县),随后赐死,孙和正妃张妃也跟随殉情自杀。

    孙皓他妈何姬说,“如果都死了,谁来养遗孤呢?”于是,孙皓和他的三个异母弟一起被何姬抚养大。

    永安元年(258年)十月,孙休即位,封他的侄子孙晧为乌程侯,并且聘娶滕牧的女儿滕芳兰为正妃。

    在前往封地途中,一个叫景养的西湖居民给孙皓看相后说,他将来的前程不可限量。孙皓心里很高兴但是不敢向外人泄露。

    永安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群臣尊孙休的朱皇后为太后。虽然孙休有儿子,但当时蜀汉刚灭亡,再加上交址(郡治今越南北宁市)发生叛乱,东吴国内大为震惊,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

    左典军万玉(彧yu)以前担当乌程令的时候,与孙皓关系很好,便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皓,说孙皓才识明断,很有当年长沙桓王的风采。又更加好学,遵守法度,于是濮阳兴和张布说服朱太后让孙皓继位。

    孙皓被拥立为帝,时年二十三岁,孙皓即位后,大赦天下,改元元兴。

    八月,任命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对诸位大臣班赏,九月追谥父亲为文皇帝,贬朱太后为景皇后,尊其母何姬为太后。十月,吴景帝的四个儿子则分别封为豫章王、汝南王、梁王、陈王,立滕妃为皇后。十二月,封岳父滕牧为高密侯 。

    据《江表传》记载,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一段时间后,治国有成、志得意满的孙皓便显露出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的一面。

    孙皓命人将水流引入宫中,如果对后宫哪一个姬妾看不顺眼,马上杀掉,扔进水中。

    如果有人敢看孙皓,就会被剥掉面皮,或被挖掉眼睛。

    就连朝臣觐见时,也没有人敢抬头。

    丞相陆凯劝谏道,“君臣之间没有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发生不测,大家就不知道该如何寻找您了。”

    于是孙皓允许陆凯可以抬头看自己。

    濮阳兴和张布暗地里为迎立这样一个人,感到后悔,说了一些后悔话,有人把他们俩的后悔话告诉孙皓,二人被诛。

    张布的两个女儿都是大美女,孙皓杀张布后强纳张布的小女儿入后宫,可能他只是想玩一玩,就杀掉,扔进水池里,没想到,玩上瘾了,并且对其加以宠幸。

    但他知道她是谁的女儿,他想测定一下她对自己的态度,就在一天突然问张布的小女儿,“你父亲在哪?”

    张布的小女儿不含糊,她说,“被贼人所杀! ”

    孙皓听后大怒,喝令宦官打她20廷棍!打一棍,孙皓问一句,“你的父亲在哪?”

    小女每一次都答道,“被贼人所杀!”

    最后一棍,是孙皓从宦官手中拿过那根棍子,举起来,问她,“你说,你父亲在哪?!”

    张布的小女抬起眼来看看孙皓举起的棍子,一字一嘣地说,“被—贼—人—所—杀!”

    孙皓手里棍子落下了,落在了张布小女的头上……

    棍刑,是比较轻的刑罚,三国中常常听说打谁40军棍,40军棍打在一个男人身上,没事;那么,20廷棍打在一个女子身上,也不至于怎么样,因为,都是打在臀部,以及臀部以下的大腿喧肉上,将息几日,就会痊愈,但是,孙皓那一棍是打在头上的,张布小女的头,顿时就“万朵梨花开”。

    孙皓气昏了头:你个小靓女,竟敢这样对我说话!

    但是,随即孙浩就后悔了,委蛇在龙椅一会儿,就思念起张布小女的美色来。

    实在是太想了,孙皓就令能工巧匠木雕出张布小女形象置于座旁。

    据说,后来,孙皓又把张布小女的雕像挪进了寝宫……

    第二日,孙皓又问身边的人,“张布还有女儿吗?”

    身边的人答道,“张布还有一个大女儿,但是,她已经嫁给了曾担任卫尉的冯朝之子冯纯。”

    孙皓听后,当即将冯纯的妻子即张布的大女儿夺入自己后宫,并且大为宠幸,封她为左夫人,整日整夜都与她在房中欢宴,不理朝政。

    张布的大女儿知道妹妹是怎么死的,进宫后,再不说一句话,后来抑郁而死。

    孙皓非常悲伤将她风光地大葬于苑中,作大冢。

    孙皓自己也在冢中治丧半年不出,甚至由于葬礼太过奢华被人认为是孙皓死了。

    张布的两女儿轴得可以吧?

009 赵云拒嫂

    ——这在《三国演义》和电视剧中都是看过的。

    只是视角不同,又没有细细品味而已。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赤壁之战中落败的曹操仓皇返回北方,刚刚收入手中的荆州陷入无主状态。

    而一直无处落脚的刘备则趁此机会,一举占领了荆州南部(约相当于今湖南省)的武陵、桂阳、零陵、长沙,即所谓“荆南四郡”。

    这一历史事件被改编成多种文学形式,如元杂剧《庞掠四郡》、清代乱弹戏《取四郡》、子弟书《三战黄忠》等。

    当然,《三国演义》也不可能将其放过,现在通行的毛宗岗本五十二、五十三回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作为战利品的女人在四郡之中。

    负责攻取桂阳的是常胜将军赵云。

    取桂阳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经历了简单的交锋之后,桂阳太守赵范便开城投降。

    在投降之后,赵范宴请赵云,酒席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插曲。

    赵云喝酒有点儿醉的时候,赵范忽然请出一妇人,给赵云斟酒。

    赵云见妇人穿的很素雅,有倾国倾城之色,于是就问赵范,“这是谁呀?”

    赵范说,“这是我嫂子樊氏。”

    赵云立即就严肃了起来,不敢失了礼节(要不知此女是谁,赵云会怎么样?)。

    而赵范却并未察觉赵云态度的变化,提出要将寡嫂许配给赵云,这一下捅了马蜂窝。

    赵云云闻言大怒而起,厉声对赵范说,“我和你结为兄弟,你嫂子就是我嫂子,怎么可以干出**的事情呢!”

    赵范羞惭满面(樊氏呢?得用“羞愧难当”一词),说,“我好意相待,如何这般无礼! ”

    于是,向他身边的人使眼色,有相害赵云之意。

    赵云已觉,一拳打倒赵范,径出府门,上马出城去了。

    之后赵范见无可挽回,便又反叛,但不久又被赵云活捉。

    桂阳平定以后,刘备问起事情的原委,赵云的回答也是一本正经。

    赵云说,“赵范既与我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此其一;其妇再嫁,使其失节,此其二;赵范初降,其心难测,此其三。主公新定江汉,我赵云怎么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 ”

    刘备说,“现在大事已定,给你了娶了那个樊氏,怎么样? ”

    赵云说,“天下女子有的是(天下女子不少),我要那样一个女人干什么?害怕没人嫁

    给我,打光棍不成?”

    刘备说,“子龙真丈夫也。”

    《三国演义》里的赵云对此提出了三个理由,第一,是以弟娶嫂于理不通;第二,是妇人再嫁有失贞节;第三点是不信任赵范,怕因为娶妻耽误了大事。

    而之后两人的问答则颇具意味:刘备仅仅以“大事已定”打消了赵云的第三个理由,而前两条则干脆置之不理。

    对于刘备的话,赵云居然也没有坚持前两条,而是抛出了“天下女子不少”的话来。

    可以看出,所谓叔嫂之礼,守贞之节,不过是赵云的借口。

    实际上,赵云和刘备年纪相仿,此时都是以届中年的人了,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不难想象,赵云应当已经有了妻子,如果再娶樊氏,即是纳妾。

    所谓“娶妻取德,纳妾纳色”,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束缚。

    在刘备的逼问下,赵云终于说出了不愿娶樊氏的理由,“但恐名誉不立”,也就是担心像战利品一样夺取樊氏,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名誉。

    那么,以女人作为战利品,在那个时代真的是一件不名誉的事吗?

    说到抢夺女人,三国爱好者之间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曹魏爱**”。

    似乎抢夺女人是曹家的专利。

    无论是曹操抢夺张济之妻邹氏,还是之后觊觎东吴二乔,乃至于“龙生龙凤生凤”,曹丕年仅十八岁就抢走了袁熙的妻子甄氏,而曹植对这位嫂子也是念念不忘。

    这些故事深入人心,但是实际上,刘备和他的伙计们也并不干净。

    《三国志》卷九夏侯渊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初,建安五年,时(夏侯)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城樵采,为张飞所得。

    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产息女,为刘禅皇后。

    这位夏侯氏的详细身份不详,由于是夏侯霸(夏侯渊之子)的从妹(堂妹或表妹,堂妹的可能性较大),坊间传说是夏侯蹲(惇dun)之女,当然这是一种臆测。

    张飞盗马尽人皆知,却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拐带妇女,而且居然是夏侯氏的女子。

    如果当真如此,张飞恐怕要管老对头夏侯蹲(惇dun)叫一声叔叔了。

    而一向以坐怀不乱著称的关二爷,也曾对有夫之妇动过心,而且同抢妻老手曹操看上同一个女人,争风吃醋。

    《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中,裴注引《蜀记》说: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安。

    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

    关羽听说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有绝色,几次三番向曹操请示,要娶为妻子。

    不料,被“老司机”曹操截胡,为此关羽还心生不满。

    顺带一提,吕布被擒后,这位秦宜禄投降曹操,做了一任县官,后来被张飞所杀。他的儿子秦朗认曹操做了父亲,官做到骁骑将军,事见于《三国志》明帝纪。

    而刘备自己也堂而皇之地娶了自己远房堂弟刘冒(瑁mào)的妻子吴氏,并且立为皇后。

    《三国志》卷三十四,先主穆皇后传中说:先主穆皇后,陈留人也。兄吴壹,少孤,壹父与刘焉有旧,是以居家随焉入蜀。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大贵。焉时将子冒(瑁mào)自随,遂为冒(瑁mào)纳后。冒(瑁mào)死,后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冒(瑁mào)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至于子圉乎? ”

    于是纳后为夫人。

    难怪刘备毫不在意地劝赵云娶寡嫂,因为之后不久,刘备自己就身体力行了。

    不管怎样,从历史记述来看,无论是抢夺幼年女子,强占有夫之妇,还是迎娶兄弟寡妻,在那个时代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这也不奇怪,一者当时天下大乱,女性被当做财物互相争夺;二者后世所谓“一女不嫁二夫”之类的贞洁观念,要到宋代以后才完全确立,不能用后世的道德规范去要求前朝的人。

010 赵云拒嫂的多层包装

    我们看到的赵云拒嫂,是原汁的故事吗?

    历史上赵云不愿娶樊氏的真实理由是什么呢?

    “赵云拒嫂”故事的原型出自《三国志》卷三十六中,裴注引《云别传》的记述:(赵)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

    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

    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

    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娶。

    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从表面上看,似乎和《三国演义》并无太大区别,但联系到事件的前因后果,便能看出,同姓只是推辞的借口,赵云不愿娶樊氏的真正理由是不信任赵范,不愿意和赵范扯上关系而将来受其牵连。

    事实上,赵范果然背叛了刘备,而赵云由于拒绝了和赵范联姻,没有任何责任。

    所以裴注所引这段材料,为的是表现赵云有先见之明,大丈夫不贪图眼前的小利。

    从这个角度上看,“天下女不少”应当解读为“只要不像樊氏一样惹火上身,天下的女子有多少要多少”,而《三国演义》中则应理解为“天下众多女子中,应该选一个有德行的,不应选樊氏”。

    日本天保年间(19世纪初)刊《演义三国志图鉴》中的赵云也是如此描写,似乎可以想当然地认为,由《三国志》向《三国演义》改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尤其是南宋以来的礼教影响,《三国演义》对原汁的赵云拒嫂,已经做过多层包装了。

    《三国演义》许多刊本都标榜“按鉴”,即参照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编排。

    而作为“正面人物”的赵云逐渐被披上了儒家道德的外衣。

    不过,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就是通常认为成书于元代的《三国志平话》。

    在这里,有必要对《三国志平话》相关部分也进行考察:

    筵会至晚,赵范带酒留数十个妇人,内中一妇人身着绛衣,体貌娇容,使捧酒对赵云言,“此乃家嫂也,当与子龙为妻。”

    赵云叫道,“尔乃匹夫之辈,军师严令,岂以酒色为念!”

    言罢出衙。

    赵范带酒云,“不仁者赵云! ”

    引三千军围了馆驿,有意杀赵云,被子龙一箭射死。

    与《三国演义》相比,《三国志平话》有以下几点不同:

    1、陪酒的女性由樊氏一人变为几十人,营造出一种粉黛林立的气氛。

    2、樊氏的装束由“缟素”变为“绛衣”,刻意隐去了樊氏的寡妇身份,使其盛装服侍赵云。

    3、赵云的反应比《演义》更加激烈,不仅对赵范恶语相加,并且最终反目,并将赵范杀死。

    众所周知,三国故事在由《三国志平话》过渡到《三国演义》,以及由《三国演义》早期版本发展到后期版本直到毛氏本的过程中,不断地经过文人的加工。

    而且,时期越晚,参与加工的文人层次越高,到了后期甚至出现了李卓吾、金圣叹等一流文人的名字(当然,一般认为书肆假托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反过来说,版本越早,就越少经文人之手,反映的内容也就越接近江湖人的心态。在这个意义上讲,《三国志平话》中的赵云,相比《三国演义》(尤其是后期)中的文人化、儒家化了的赵云,更加接近一种江湖侠客的形象。

    那么,江湖人对待女性是什么态度呢?

    王学泰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这样说:《三国志平话》、《水浒传》、《三国志演义》对于妇女的态度则是漠视,甚至是敌视的。

    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游民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他们对于构成家庭另一半的态度易于在艳羡(多是“形而下”的遐想)与抵制之间震荡。

    江湖上流行有好汉不应近女色的舆论。

    他们既要做好汉,就不能不压抑心中的**,硬着头皮做好汉。

    因此才会出现《水浒传》对女性的变态反映。

    二是,习武生活对女性有一种恐惧感。

    传统养生思想认为过多地接近女性是会损耗身体的。

    宋代武侠多沉沦于社会底层,浪迹江湖,这样,好不好女色逐渐成为江湖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好汉的标准。

    好汉英雄都是不好女色的。

    王学泰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里说,传统小说中,凡是带有江湖气息的英雄,都对女性有着由衷的反感。

    像《水浒传》中的武松、《三侠五义》中的白玉堂、《三侠剑》中的蒋伯芳等,一旦有女性向他们表示亲昵,他们便立刻暴跳如雷,认为是受了天大的侮辱。

    《三国志平话》中的赵云也是这样的。

    赵范设下的美女如云的宴席已经令赵云极其不快,至于要将嫂子许配给自己,从江湖人的价值来看,这是要“撅棍儿”(黑话,即寻找事由,破坏对方的英雄名声),因此赵云才会如此激动。

    此外,这里的赵云也像江湖的草莽英雄一样,一言不合就动手伤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最终杀死赵范,这与怒杀阎婆惜的宋江倒有几分相似。

    于是,这样一种“江湖式不近女色”的赵云,经过无数文人的层层包装,逐渐地披上了儒家伦理的外衣,变成了严守礼节的卫道士。

    但是,字里行间仍旧藏不住暴躁的江湖气概,《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在拂袖而走之前,重重地一拳将赵范打倒在地,这是文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或者说,《三国志平话》中赵云射向赵范的箭,被儒家伦理层层包裹,最终变成了一只拳头。而这只拳头,仍然有力。

    由《三国志》中精明的赵云,到《三国志平话》中暴躁的赵云,再到《三国演义》中道学的赵云,每个赵云都不过是作者脑中的虚像,随着时代、创作者与受众群体的变迁,英雄也显示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011 赵氏孤儿

    这里的“赵氏孤儿”,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氏孤儿,而是,三国时期的赵氏孤儿。

    赵云和关羽同为蜀国五虎将,二人又是儿女亲家——赵云的女儿嫁给了关羽的儿子。

    关羽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关平,《三国演义》里,为关羽的义子;

    另外一个,关索,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

    那么,只有关兴和关嫣是关羽亲生的。

    关嫣生得美丽聪慧,十八岁就和父亲关羽学得一身武艺,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妻子姓黄名硕,表字月英,乳名阿丑,闺称婉贞,才智不下其夫,关嫣拜黄氏为师,学她的本事。

    东吴之主孙权曾派人向关家替自己儿子求过亲,但关羽不同意,还羞辱人家说“虎女安能配犬子乎?”

    关羽傲气凌人,但也看得出他对他的这个女儿是何等的重视。

    再一个,就是关兴是他亲生。

    那么,赵云的女儿嫁给的,就可能是关兴。

    至于关兴的妻子叫什么,没有记载;他有没有小妾,没有记载——就算是有,也不可能是赵云的女儿——虎将之女怎么能给人做妾呢?

    ——说这么大一堆干什么?

    岂不知,这些,有关于历史的一段冤仇。

    话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侯音、卫开等在宛城反叛,魏将庞德领军与曹仁共攻拔宛城,斩侯音、卫开,便往南驻扎在樊城,以讨关羽。

    樊城诸将以为庞德之兄庞柔在汉中,对庞德颇有猜疑。

    庞德常说,“我身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亲身自击关羽。今年我不杀他,他亦必杀我。”

    后来,庞德与关羽交战,引箭射中关羽的前额。

    其时庞德常乘白马,关羽军皆谓之白马将军,对他甚为忌惮。

    曹仁让庞德在樊城北边十里的地方屯扎。

    正值天降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城下平地积水五六丈之深,于是庞德与诸将皆避水上堤。

    关羽趁机乘船攻击庞德军,以大船四面发箭射向堤上。

    庞德被甲持弓,与坝上还击,箭不虚发。

    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关羽,尽被庞德抓住斩杀。

    庞德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关羽攻势渐急,箭矢用尽,双方短兵接战。

    庞德对督将成何说,“我听说良将不怕死,不苟且偷生,烈士不毁大节来求活命。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

    于是意怒恶战,气概愈壮。

    然而,水浸太盛,魏军吏士都投降了。

    庞德与麾下将一人、伍伯二人,收弓带矢,乘小船欲还曹仁本营。

    不过,暴水太盛,小船因而覆没,弓矢尽失,庞德独抱船覆于水中,为关羽所擒,被解回关羽大营,立而不跪。

    关羽便道,“足下的哥哥在汉中,本帅也想请足下去做将军,为什么不快快投降呢?”

    庞德大骂关羽,“你这竖子,说什么屁话!魏王雄兵百万,威震天下,所向无敌。你们刘备算什么东西?不过一个庸才罢了,哪里是我们魏王的对手!我庞德宁愿做贼人的鬼,也不做贼人的将!”

    结果庞德被关羽所杀。

    曹操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战乱年代,战火纷飞,让许多人丢失性命,失去家人,自此这个家族就在时间轴上毫无半点痕迹。

    不仅是普通人,就连那时的有为之士都是同样的。

    正是因为他们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或者在连年的征战中,结下了怨恨,使得他们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时刻都在想着该如何将他们的后代铲除。

    所以我们发现,在一些相关的记载中,有很多战乱时代的重臣就再无讯息了。

    三国时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人物最终都逃不过一死,丢掉性命也就算了,在他们死后就连他们的后代都要被赶尽杀绝,十分残忍。

    例如有名的诸葛亮,他在北伐的过程中因病身亡,但是他有他的子嗣,他有儿子,还有两个孙子。

    但是,他的儿子和他的长孙都在灭蜀中被杀害,世人都以为诸葛亮就此绝后了,但后来才知道,他的小孙子却活了下来。

    他的小孙子不但躲过了被杀害的命运,还在西晋时期在朝中做官,也算是有所作为了。

    诸葛亮的血脉也得以传承下来。

    再如张飞,他准备给自己的兄弟关羽报仇,在出发之前,被自己的两个部下杀害。他也有儿子,但是大儿子早早的就去世了,孙子也在灭蜀中惨遭杀害。但他还有个二儿子。

    二儿子在他们死后跟随刘禅一起投奔了曹魏,最后也得以封侯,不管怎么说,也留了一个血脉。

    除了他们两个人,有名的大将中,有这样命运的还有赵云。

    赵云的小儿子据史料记载是战死沙场,但是他的大儿子却没有详细的记载,或许也去投奔了曹操,活了下来。

    这么多重臣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一丝血脉,反而是身为君主的刘禅,是真正的绝了后。

    他身为君王,一共有七个儿子,除了三儿子早早的就过世,五儿子自杀之外,其他的几个儿子都死在战争之中,一个后人都没有留下,他的血脉再无传承。

    根据史实,我们还知道有一个人的家族也是全部被灭,就是关羽,但奇怪的是,现在依然有很多的人自称是关羽的后代,并且还能拿出族谱作证。

    按理说他的族人都在那时候被杀了,现在怎么还能有他的后人呢?

    当时,关羽被灭族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当初将庞德杀死,庞德的儿子庞会随钟会,邓艾讨伐蜀汉,蜀破后,他找到了关羽的后代竞相斩杀。

    在公元263年破蜀时,樊城之战已经过去44年了,可推算庞会当时至少是近50岁的老人了,甚至更高,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中国古代,他已是一位很高龄的老将了,在时隔这么久远的时间,他依然没有忘记杀父的仇恨,在此杀尽关羽后人以报父仇,不禁令人感到这仇恨之可怕。

    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就率兵将仇人的一家人都杀死了。

    那么,关羽的血脉是如何保留下来的呢?

    其实,这还要归功于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关羽的儿媳妇赵氏,她就是赵云之女。

    在关氏其他人都被灭口之后,全家只剩下她和儿子关樾了。她知道,一旦儿子暴露在众人的眼中,必定会惹祸上身。所以她只身一人带着儿子隐藏于市井之中。

    她害怕关姓引人注目,就将儿子的“关”(関)改成了“门”(門),这也是因为在繁体字之中,这两个字长得比较像,就这样,他们母子二人躲过了一劫,活了下来。

    就这样躲躲藏藏许多年,一直到西晋在天下站住脚跟之后,才又和儿子重回众人视线,将姓氏也改正了过来。

012 大虎乱堂(上)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且说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

    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

    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旧濡须口排开军阵。

    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列。

    旗分五色,兵器鲜明。

    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

    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

    要说孙权,早年也是个英雄人物,坐领江东,举贤任能,大破黄祖于西塞山,两拒曹操于濡须口,就连在逍遥津处境最艰险时,他仍能“便马善射”,无怪曹操会发出那样的感叹。

    然而,东吴兴由孙权,亡亦由孙权。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江东最高统治者的孙权,晚年在家事的处理上却相当糟糕,简直是糟糕透顶。

    由此,家都不齐,国非但不治,而且是大乱而特乱,东吴由此而衰,孙家又出了个孙晧这个不肖子孙,连江山都葬送掉了,更别说是“平天下了”。

    孙家之所以会乱,全由孙权内宠太多、嫡庶争权所致,因此,没有理由不让孙权的诸多夫人亮相,这里按顺序来一一叙述:

    谢夫人

    这位是孙权的元配夫人,因为没儿子,反而担任扶养妾生的两个儿子的义务,这两位公子一个叫孙登、一个叫孙虑。

    孙虑还没成年就死了。

    孙登呢,被立作太子,不过可惜在三十一岁时,这位和诸葛恪、顾谭、张休、陈表为友,善待百姓且很有才能的太子就去世了。

    他的养母谢夫人,也早在许多年前因为孙权娶了美丽的徐夫人,忧郁而终了。

    徐夫人

    这位是孙权的二夫人,貌自然是美的,她还和孙权有点亲戚关系,是孙权姑妈的孙女,最初还嫁过一个叫陆尚的人,后来才为孙权所娶。

    不过,这位夫人除了会吃醋外也算贤惠,在谢夫人过世后继续抚养孙登,并让他成为了太子。

    群臣见此情况,请孙权封徐氏为后。

    这时,后宫又有个步夫人,容颜秀美,不亚徐氏,且宽宏不吃醋,所以孙权犹疑不定,最后徐夫人病死。

    步夫人

    这位夫人和丞相步志(骘zhi)是同族,非但貌美,“性情和婉而不妒忌”,生有两个女儿,长女叫孙鲁班,字大虎,先嫁于周瑜的长子周循。

    周循很有当年周瑜的风采,可惜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黄龙元年(229年),大虎鲁班公主,再嫁给当时迁升卫将军、徐州牧的全崇(琮g)。

    自此以后,孙鲁班也被称为“全公主”。

    全崇(琮g)此前已有长子全绪和次子全寄。婚后,孙鲁班又生有全怿及全吴二子。

    全崇(琮g)谦恭善谋略,因为尚公主受到孙权亲近,赐予宅第一所,一年四季都有赏赐。

    当时,谁能想到此女使孙吴祸起萧墙?

    次女叫孙鲁育,字小虎。

    因为步夫人没有生儿子,所以,群臣意把太子孙登的养母徐氏立为后,所以,孙权难以决断,步夫人最后也抱憾而终。

    袁夫人

    这位夫人可以说是品性最好的一位,没有子嗣。

    尽管孙权在步夫人死后打算立她为后,但被她以没有子嗣推辞掉了。

    这位袁夫人大有来头,她是袁术的女儿,袁术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清楚,但偏偏就有个这样的女儿,真是老天弄人。

    王夫人

    这位夫人被孙权宠幸,如沐春风,连生两个儿子,一个叫孙和,一个叫孙霸。

    孙登去世后,孙和立为太子,孙霸立为鲁王,而且孙权爱子心切,竟让孙霸和太子享受同等待遇,明摆着最终造成了二子生隙。

    王夫人母以子贵,原本可以当皇后,不想因为一个变故,就此失宠,忧郁而亡。此外,孙权还有个姓王的夫人,生下了孙休,封为琅琊王,出居丹阳。

    潘夫人

    这位潘夫人是个犯人的女儿。长得最美,而且是小聪明孙亮的母亲,孙亮后来当上了太子,皇后也花落潘夫人家。

    潘夫人很是阴险,谮害过袁夫人等。

    所以,皇后宫人先下手为强,把这个皇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勒死了。

    孙权明知潘后性情,还伤心不已,杀了宫人为她报仇。

    此外,孙权还有个仲姬,生了个叫孙奋的儿子,封为齐王,出居武昌。

    孙权年事已高,而孙亮是幼子,故此对他特别疼爱。

    大虎因此想依赖孙权爱孙亮的心意,最终将他立为太子。

    全崇(琮g)之侄全尚的女儿有容貌且贤惠善解人意,受到全公主的特别喜爱,常常带她一起进宫,就在父亲前称赞全尚的女儿,劝给孙亮纳娶此女。

    嘉禾七年(238年)其母步夫人去世,追赠皇后。

    孙权打算立王夫人为皇后,然而,全公主和王夫人一向水火不容,就在父亲面前进谗言加以阻止。孙权昏聩,竟然在女儿的谗言下,萎缩不前。

    赤乌四年(241年)太子孙登去世,第二年,王夫人之子孙和被立为太子。

    当时,孙和与其弟鲁王孙霸不睦。

    全公主又担心太子即位后,会怨恨自己曾经阻止其母为皇后一事,心中不安,于是全公主夫妇在宫闱与朝堂之上反对太子,声援鲁王孙霸。

    孙权卧病在床时,孙和到宗庙为祭祀,孙和太子妃之父张承的弟弟张休的住所靠近宗庙,便邀请孙和到家中,被全公主派人监视看到。

    于是,就对孙权说孙和不在宗庙,而是在妃子家暗谋大事。

    又说孙权生病时王夫人面有喜色,因此孙权极为愤怒责骂王夫人,王夫人忧虑郁闷而逝。

    王夫人死后,孙和受到的宠信日渐减少。

    朱公主(大虎之妹小虎)和其夫朱据却拥护太子孙和,不理会全公主大虎的想法,于是姐妹之间自此产生了嫌隙。

    随着朝廷内外大臣分为两派,孙权认为再以孙和或孙霸为储君,会造成国家大乱,遂有改嗣之意。

013 大虎乱堂(下)

    这时,步夫人的女儿孙大虎(因其前嫁周瑜之子周循,后适大将全崇(琮g),人称“全公主”)开始做坏事了。

    因为她和王夫人不和,就在老爸面屡进谗言,最终,孙权听信了女儿的话,就经常责骂王夫人,这也是导致王夫人的死因。

    全公主恨屋及乌,十分讨厌太子孙和,于是就站在了鲁王孙霸一边。

    此外孙霸还结连朝臣全寄、吴安、孙奇等人,和太子作对。

    而丞相陆逊等元老级大臣为了国家的安定,就站在了太子一边。

    这样就形成了国家最不应该形成的局面:党派之争。

    陆逊、太子太傅吾灿(粲)、顾谭等都上书请求孙权削弱孙霸的权力,但孙权一意孤行,最后吾灿(粲)被孙霸及其党羽反咬一口,惨遭诬陷,死于狱中;顾谭及其弟顾承被流放到交州去了;陆逊被活活气死。

    陆逊死后,其子陆抗领其兵扛着棺材回朝,面见孙权,详细解释了孙权对陆逊下的二十条罪状,孙权才有所悔悟。

    就此,孙权因为孙霸一党所言不情不实,这时聪明的潘夫人见机到了,就去与全公主沆瀣一气,一同谮毁太子孙和。

    这种情况下,孙权却问计于堂兄弟的孙子侍中孙峻。

    孙峻是孙亮的亲家小舅子,当然也是孙亮阵营的。

    这样一来,孙和、孙霸亲兄弟又成了难兄难弟,日子越发不好过了。

    赤乌十二年(249年),全崇(琮g)逝世,由全崇(琮g)和孙鲁班所生之子全怿嗣爵。这时,大虎的岁数应该不小了。

    孙权改立孙亮为太子,以全尚的女儿为太子妃。

    ——到底遂了大虎的心愿了。

    全崇(琮g)死后,全公主见孙峻壮年伟岸,两个就勾搭上了。

    在他们的共同谮毁下,年已昏耄的孙权索性各打五十大板:赤乌十三年(250年),太子孙和被废为庶人,流徙丹阳故鄣。

    反对孙权废太子的陈正、陈象遭到族诛。

    朱据、屈晃在屁股上被各杖一百,据左迁为新都郡丞,晃被罢官回乡,同时,孙权又赐鲁王死,鲁王孙霸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也被诛杀。

    在这次事件中,孙权制造了大批冤案。

    事后,孙权立年仅十岁的孙亮为太子,这对孙权死后的政局影响很大,使其政权更加不稳。

    这样,孙权在把国家政局搞得一团糟后,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逝,在他病重期间,感到后悔,曾一度打算再召回孙和,由于被孙鲁班等人阻止而作罢。

    全公主如愿以偿地扶植着小弟弟兼侄孙女婿孙亮登上了帝位,她的情夫孙峻也做上了辅政大臣。

    上文提到过,全公主还有个妹妹孙小虎,因为初嫁朱据,又称朱公主。

    朱公主的为人循规蹈矩,没有十分贤能也有九分。然而,这种美德到了她的姐姐眼里,却是罪无可恕,成了她的催命符。

    早在谋划废除太子孙和的时候,全公主就曾经向妹妹谋求支持。

    朱公主非但严词拒绝,还劝姐姐不要目光短浅,只为一些宫闱间的争风就去扰乱国家大事。

    这样一来,全公主恨恨不已,誓把妹妹逼上绝路。

    五凤二年(255年),吴国孙氏家族内部发生权力争斗。

    故太子孙登之子孙英、以及孙峻的叔父孙仪,不满孙峻荒淫残暴,先后试图杀掉孙峻,都被孙峻逃脱。

    辅政大臣孙峻的政治手腕很是厉害,反过来处死孙英、孙仪。

    于是,全公主向孙峻举报,说孙仪的同谋就是她妹妹朱公主。

    孙峻料想全公主还不至于污害她妹妹,于是就信以为真,立马把小姑母抓来杀了。

    孙峻还害死了诸葛恪,成为东吴的实质“皇帝”,后又逼死废太子孙和。

    孙峻死后,他的弟弟孙辰(綝)把持朝政。

    孙亮厌恶孙辰(綝)专权,便开始有意追究孙鲁育被害之事。

    他不去问别人,而是向大虎孙鲁班询问孙鲁育的死因。

    全公主害怕地说:“我确实不知道,是朱据的两个儿子朱熊、朱损说的。“

    孙亮降诏怒责孙辰(綝)的亲信虎林督朱熊与外部督朱损,当年没有匡正孙峻诛杀孙鲁育的错误。

    孙辰(綝)试图劝谏阻止,孙亮没有听从派遣左将军丁奉诛杀了朱熊与朱损。

    自此孙亮和孙辰(綝)的矛盾开始白热化。

    太平三年(258年),孙亮私下与长公主、太常全尚、将军刘丞(承)等讨论诛杀孙辰(綝)事宜。

    但谋事不密,被全尚之妻知晓,全尚妻心疼弟弟,于是偷偷向孙辰(綝)密报此事。

    孙辰(綝)连夜带兵缉拿了全尚,派其弟孙恩杀了刘承,率军包围皇宫,废孙亮为会稽王,改立孙权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

    又派中书郎李崇带兵进宫,夺取了印玺;逼迫孙亮夫妇离宫,押送到会稽居住;将公主迁徙至豫章郡,全尚则被流放至零陵郡。

    恰逢诸葛诞献出寿春城归附东吴,孙辰(綝)使全怿与全端、文钦、唐咨等步骑三万救诞。

    由于全怿之母孙鲁班在吴国获罪,孙辰(綝)又嗜杀无道,全怿侄子全祎、全仪,带着他的母亲和家将数十人渡江,投降了司马昭,并修书劝父全端同降。

    全怿得书后,便与全端出城而降。

    其吴中家眷后随后遭孙辰(綝)诛戮。自是全氏家族开始衰败。

    二孙当朝之期,所杀东吴之臣不计其数。全氏家族更是在淮南之役全部投魏,全公主得以苟免……

    从此,东吴一蹶不振。

    孙和、孙霸内争的损失是惊人的,吴国很多次战争损失的大将,加起来也没有死于内争的将相数目多。

    几次大清洗,使得吴国的中高级人才一片凋零,更导致权臣孙峻孙辰(綝)的兴风作浪,使得东吴后来军事上只有陆逊之子陆抗,政治上只有陆逊的族弟陆凯支撑,真是惨不忍睹。

    这一切始作俑者,就是大虎全夫人。

    几次血雨腥风中,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这样梳理下来,是一场惊心动魄,血雨腥风的宫斗大戏。

    要是让写宫斗戏的专业户看到,连夜就得操刀动笔。

014 尽在虚构之中

    孙吴大帝孙权在242年巡视各军营的时候,天气阴暗,他就看到道旁围观的人群中,有个浑身散发着光晕的女孩。孙权勒住马,问那女孩,“你姓什么?”

    女孩走向前来,大大方方施一礼,说,“禀陛下,小女子姓何。”

    孙权又问,“你多大?”

    女孩答道,“一十有四。”

    孙权问,“可曾许配人家?”

    女孩答道,“未曾。”

    孙权来了兴致,他问女孩,“那你是想找一个60岁的,还是想找一个19岁的郎君?”

    女孩明眸一闪,毫不迟疑地说,“当然是19岁的好。60岁?我爷爷还没有那么大呢,我要爷孙恋?”

    孙权说的60岁的,是他自己;而19岁的,是被他刚刚立为太子的三儿子孙和。

    他心下惦记,这种异象的女子,是天赐尤物,嫁给自己以及嫁给自己的儿子,都是即富又贵的。

    但既然是上天赐予,那就看看她自己的意愿了。

    他们孙家信这个。

    据《搜神记》记载:孙权他妈吴夫人怀他哥哥孙策时,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怀孙权时又梦见太阳入怀。

    丈夫孙坚听后,喜不自胜地说,“日月乃阴阳的精华,是极为富贵的象征”。

    孙权微微一笑,对女子说,“你要嫁给60岁的,就上车辇;要嫁给19岁的,就跟在我马后边跑,你定一下,到底是上车辇还是跟在我的马后边跑?”

    女子想都没想,说,“我还是跟在马的后边跑吧。”

    孙权微微一笑,打马就跑,小女子在后边紧紧追赶。

    跑了一会儿,女孩明显被落下了,孙权收住马缰,等着女孩。

    女孩香喘连连地来到孙权的跟前,孙权对她说,“你说你这是何苦来的呢?坐在车辇里多好,何苦累成这个样子?”

    女子一手扶住腰眼,回头看看跟在后边的车辇,说,“那车辇太高了,我怕爬不上去,跌下来,还不如我在地下跑呢。”

    孙权一听,女孩这句话双关语的意味很浓,就知道她是怎么想的了。

    孙权的马虽然没跑多远,可这女孩可以紧追不放,说明这个女孩体力了得,孙权就问她,“你爸叫什么?是干啥的?”

    女孩说,“我爸叫何遂,是大帝麾下的一名骑兵。”

    “哦,怨不得,”孙权说,“你骑过马吗?”

    小丫头眼珠一转,说,“有长辈的扶持,是可以骑的。”

    孙权捋着他的紫胡须,指点着她说,“等着你的!”

    孙权下马,把马让给了小女子。

    小女子认镫上马,孙权给她牵着马,向皇宫走去。

    回到皇宫,孙权传令太子觐见。

    不一会儿,太子孙和走了进来,向他父亲孙权施礼请安。

    孙权指着孙和对何丫说,“他是当朝太子,19岁。”

    何丫立即匍匐在地,向孙和行大礼,嘴里说,“见过夫君!”

    孙和吃了一惊,心里想,这是谁家的老谁呀,怎么张口就叫我“夫君”?

    孙权在那里却哈哈大笑,他对儿子孙和说,“她既然都叫你夫君了,你就抱回家去吧。”

    孙和看去,见小人儿长得还行,谢过他爸,走过去,兜着腿弯,就将何丫抱了起来,走出皇宫。

    拐过大门,孙和要将何丫放下,何丫反而搂住了孙和的脖子,孙和说,“我都要把你放下了,你缘何反而搂住了我的脖子?”

    何丫说,“父王让你把我抱回家,你出门就把我放下,你敢抗旨不尊吗?”

    孙和嘎巴两下嘴,想说,没说出来,但他也没有把何丫放下,而是把何丫抱着,直接往家里走。

    太子府离皇宫七里路。何丫虽然是个小人儿,七八十斤总是有的吧?俗话说,“千里不捎针,五里不抱人”,更何况是七里了!

    好在孙和19岁,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怀里又是一个软软的小人儿,孙和没怎么太在意,就走到了太子府。

    进了太子府,何丫问,“夫君,你把我抱到哪里?”

    太子孙和说,“床上。”

    何丫说,“非也,不合礼法。”

    孙和说,“那把你抱到哪里,才合礼法呢?”

    何丫说,“把我抱到太子妃处。”

    孙和迟疑一下,就抱着她,往太子妃的屋里走去。

    “太子妃”,就是孙和的正妻,姓张,是孙吴的近臣张承的女儿。

    陈寿在《三国志》里这样评价张承:“虚心长者,好尚人物。”

    在孙和十五岁的时候,就迎娶了他的女儿,是为“张妃”。两人都是15岁——在当时,夫妻同庚,是少有的。

    两人的关系很好,夫唱妇随,两下无猜,被孙吴国传为佳话。

    进了太子妃的屋里,太子妃张妃看到太子抱着个小人儿,那么的好奇,说,“这一路上还没抱够,怎地不放下?”

    ——太子抱着一个小人儿,这一路上,早有家丁报告给了太子妃,太子妃岂能不知?

    太子说,“是父皇的赏赐,不敢轻易放下。”

    何丫在他怀里挣扎,尽力摆脱他,太子不让份儿,心里说:这一路上就听你的摆布了,这回儿得听听我的了!

    何丫摆脱不下来,就说,“你就抱着我怎地?我要拜见太子妃呢。”

    太子坐下,还是没有放开何丫,他说,“你拜见就是,我也没拦着你。”

    何丫转了转眼珠儿,跪在太子的腿上,冲着张妃,把头磕在了孙和的膝盖上,说,“贫女叩见太子妃姐姐。”

    张妃忍俊不禁,掩口而笑,说,“妹妹免礼,父皇是怎么说的,使你行这样的见面礼?”

    何丫就把孙权的原话,对张妃学了,并且对张妃说,“父皇让太子把我抱回家,可是,太子出了皇宫的门,就要把我放下,你说,太子应该吗?”

    张妃又笑,说,“那是不应该,可是,即已到家,你为什么还不下来?”

    何丫嘟起小嘴儿,对张妃说,“国中传闻您和太子笃好,也不带这么好的——明明看到是太子不放下贫女,怎说是小女子自己不下来?您是太子妃,一切实事求是,才是正理,怎么可以——不会说了,此处最好用上一个四个字的成语,才好和‘实事求是’搭配,可是想不起来说什么了,太子妃,‘诲人不倦’,教教我。”

    张妃拍手打掌地笑了起来。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8742/ 第一时间欣赏三国的女人最新章节! 作者:三国女人所写的《三国的女人》为转载作品,三国的女人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三国的女人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三国的女人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三国的女人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三国的女人介绍:
《三国演义》里把刘备塑造成正统,因此说他不好色,说他的观点是:女人如衣服,可以随时脱掉,换了云云。 实际上,演义里掩盖了许多史实:比如,一向被看做极其正人君子的关羽,和曹操争一个女人这样的事,不能提;也是正面形象的张飞,在田野里虏获一个小女孩的事,同样不能提。等等诸如此类的。 本文宗旨是:为三国时期,被战争和男权思想淹没的女人、以及女人在这段历史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名。 “作用”,向来有正面,有负面甚至有反面的,笔者不做历史、道德的评判。就是这个样子,随便你怎么评判,那是你的事情。 总之,三国时期有女人,女人是推动三国进程的一只手。三国的女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三国的女人,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三国的女人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