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其他小说半盲女的英雄之旅TXT下载半盲女的英雄之旅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全文阅读

作者:青薇筱语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txt下载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九百四十八章 感悟

    吴铭得知了以后,自告奋勇也给楚丽华当老师。

    别说,吴铭这个既会画画,又会写作的多才,楚丽华一点点开始更加深入了解他了。

    了解越深,越觉得他之所以古怪,可能真是所谓的艺术家原因吧。

    看楚丽华和吴铭越走越近,孟宪祥即是受人所托,又是发自内心,他怂恿兰芝多带楚丽华去和两姐妹交流交流。

    理由是有助于让楚丽华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亲情。

    楚丽华也是个八卦的话痨,她在和两姐妹聊天的时候,还是好奇问了两人为什么没有反目成仇。

    ——“我们才是一母同胞的血脉亲缘,为何要为了一个男人放弃这么珍贵的关系。”

    ——“可……”

    楚丽华真想知道,为何感情这么要好得两姐妹,为何会爱上同一个男人。

    俩姐妹中的姐姐显然明白了楚丽华的欲言又止,

    笑着解答了谜题。

    ——“我和初曦虽然爱上的是同一个人,但是却是以不同的方式。

    初曦和那人是在虚拟的网络游戏里认识的。

    而我,却是他的同学。

    这个世界有时候真是奇妙啊!

    话说这里真不错,如果我们孩子生下来以后不想离开可以吗?”

    楚丽华哈哈大笑,“只要你们愿意。我们这个大家庭是欢迎你们的。”

    楚丽华最想说的是,孩子能待在母亲身边是最好的不过的了。

    这话,不能说,怕引起有些无法割舍的东西,最后会搞砸了整个事件。

    楚丽华还真是从两姐妹这里悟到了她一直痛苦的原因。

    因为血脉亲缘和一母同胞的关系,现在这样“陌生”得相处方式,潜意识里是无法接受的。

    她和自己,本不是谁的错吧?

    问题,又回到了小时候。

    楚丽华回忆着心理学家给出的先用眼前人改变心境,然后再治愈过去的自己的三个应对办法。

    第一是正确认识眼前人,每一个恋爱对象都是一堂课,试着向对方学习而不是改造对方;

    第二是重视对方心理需求,认真倾听对方的心声;

    第三是把着眼点放在自己身上,学会自省,修正自己内心的创伤。

    首先就是如何正确认识眼前人。还是用青云飞来分析吧。

    爱情是一种轮回,我们选择的对象虽然不是幻想中的完美对象,但他是我们童年关系的一种重现,在他的身上一定有我们想拥有的某些品质。

    比如性格犹豫的人很可能会喜欢做事果敢的人,在热恋期他会欣赏对方敢于做出抉择,在磨合期他只会觉得对方是鲁莽武断。

    这其实就是犯了“拿自己的尺子丈量别人的人生”的错误,不同性格的人自然价值观和标准也不可能相同。

    价值标准只是一种选择,没有谁的标准比谁的标准更高级。喜欢读书的人并不比喜欢看电视剧的人高级,这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罢了。

    哈!自己就总觉得喜欢看电视剧的青云飞俗气和娘气。

    对了,就是这个词儿。

    楚丽华总觉得有时候,青云飞根本就不像个男人,反而比自己还像个女人。

    有些小事,他会记仇到令楚丽华这个女人都觉得无聊透顶。

    但,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是渴望圆满的,所以在选择恋人时更容易选择和自己不同的人,这就是一般大家常说的性格互补。

    但在真正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骨子里还是会习惯使用自己一直以来的做人处事逻辑;并且会自然地抵触与自己不同的逻辑,所以和不同的人在一起相处时,就很容易发生不愉快甚至争执。

    对于外人我们通常还能用礼貌来克制自己,对于爱人则会显得特别没有耐心。

    其实,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是不能一味轻信自己一贯的逻辑,至少要试着去理解并学习对方的做法。

    犹豫不决的人应该学习做事果敢的人的当机立断,喜欢读书的人应该理解看电视剧也有他的乐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轮回之中得到成长,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

    这点,楚丽华曾经想过,或许先学习青云飞那所谓的“幽默”,可最后呢?

    事情渐渐多起来,这个想法就很可怜的还没有被孕育长大就被遗忘了。

    唉!

    这样忙忙碌碌的生活,似乎是过得很充实了。

    但是,还是少了点什么。

    自己很少想起倾听对方心声的必要性。虽然也有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想过问题。

    可,那只是少部分时候。

    由于幻想破灭后,亲密关系的双方都在试图改变对方,所以两人必然会开始争夺权力,试图让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以前,楚丽华总认为这个过程引发了这么多的争吵和矛盾,肯定会让亲密关系变得更加糟糕。

    但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适当的争吵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

    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中,进行较量的双方谁也不会改变谁,只是通过这个过程认识了真实的彼此。

    度过这一关,我们就会记住不再拿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对方,多多了解对方向你表达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妄自评价或提出建议;

    因为任何的评价、建议都阻断了传递感受的通道。

    楚丽华回想之前自己对青云飞抱怨天气太热的情景,若青云飞不是一上来就评价买低价空调效果不好,而是能去感知自己的辛苦来进行关心,那沟通效果一定会变得非常不一样。

    可让青云飞学心理学,他总是对这个心理学非常不屑。

    总觉得不过是忽悠人来牟利的手段罢了。

    那……

    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曾说,时代改变了,我们爱的方式却没有改变。

    以前,物质很匮乏,所以爱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对方的物质需求,但现在,物质需要已经不再那么迫切,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

    所以,我们应该进化我们爱的方式,重视配偶或其他亲人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么?

    楚丽华好像只在意过自己的心理需求,却对青云飞有什么心理需求没有认真思考过。

第九百四十九章 松了一口气

    如果还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虽说身边有好几个想要共度一生的“候选人”。

    可,实际上,没有生活在一起过,很多问题是暴露不出来的。

    就像曾经的青云飞,在自己心中是那样完美和高不可攀。

    楚丽华其实一直都知道,哪怕遇到真爱,自己的内心如果创伤还在的话。

    幸福其实不会那么完美。

    当下紧急任务,反而是修正自己内心的创伤。

    有一种质疑武志红的观点的认为,武志红将读者的心理创伤归咎于儿童时代和家庭关系,导致对父母心生怨恨,但又没有给出消解这种恨意的方法。

    之前楚丽华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其实,武志红对于这个问题早有答案,比如他提到过的由于自身童年关系的某些扭曲,导致自己在爱情关系中也会难以避免地重蹈覆辙。

    武志红说,想要摆脱这个困境,或许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接受,接受童年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父母的本来形象,放下曾经的所有怨气。

    放下么,楚丽华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放下一些了吧?

    小时候,我们必须依靠大人长大,自然很容易卷入父母的情感混战,甚至是家族混战之中,而且我们会轻而易举地被这场战争迷惑双眼,因此受到很多不良的影响。

    就像,母亲总是给自己灌输这个亲戚怎么不好,那个亲戚又怎么不好。

    再加上寄宿的各家亲戚对自己也不算友好,这让楚丽华幼小的心灵里觉得,亲戚就是有些血缘关系的“坏人”。

    而有一个人,偏偏曾经是楚丽华极度不想和他有血缘关系的人。

    母亲的“敌人”——她哥哥家的孩子。

    楚丽华的表哥。

    楚丽华在上学以后知道了近亲不能结婚以后,总是着自己不是亲生的。

    这样,就可以嫁给那个对自己特别好的表哥,真正过上幸福地日子了。

    只是,楚丽华现在才明白,如果没有那层血缘关系,表哥会对自己这么好吗?

    比他的亲生同胞妹妹还好?

    记得在哪本书上看过一个案例,一名女性来访者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的父亲是十恶不赦以及非常无能的人,直到长大了才发现,原来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父亲在辛苦养家,而母亲才是无理取闹的那一个;

    但幼年的她因为常常听母亲对她讲父亲的坏话,所以一直相信父亲就是个坏人,还多次做出过伤害父亲感情的事。

    这个发现让她非常崩溃,她从恨父亲变成了恨母亲,但是这样做并不能让她从痛苦中解脱。

    是吧,有些真相,只不过是被身边亲人的时时念叨而遮盖了真相吧?

    不想要一直沉沦于这样的痛苦里,就必须尊重真相,跟着自己的心走。

    很显然,例子里的女性,无论是憎恨父亲还是憎恨母亲,都不会让身为人女的来访者感到快乐。

    只有接受真实的父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之上,并去感谢父母和身边人已经给予我们的一切关爱,我们才能发现已经拥有的东西是多么美好。

    是了,他们对自己也不是全然不在意的吧?

    关爱?

    虽然对于自己来说可能并不是。

    但,楚丽华想起自己不得不无奈地跟青云飞解释,“他们那一辈的人就这样,总觉得把家里最好的肉多多的给最在意的人吃,才是表达关爱和满意。”

    想想,这话从自己嘴里说出来过好几回了吧?

    作用呢?只是为了化解在青云飞这里的尴尬。

    其实,自己的内心是无奈和……有些形容词说出来似乎不太好。

    反正,自己话是常这么说,可并没有说到自己心里去。

    事实上,那确实是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而她的强迫和恼羞成怒,也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太过不识好歹了吧?

    修炼自己的真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门打开。

    只有把心打开,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自己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深厚的感情才能建立。

    只要我们学会认识真实的眼前人,积极修正自己内心的创伤,认真倾听对方的心声,重视对方的心理感受,每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真爱。

    其实,武志红的观点强调的是要基于对生活的洞察和分析,使得大众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和成因。

    这一心理学流派的观点是非常值得我们了解和思考的。但心理学从来不是一家独大,每个流派以及心理学者都必然有他的局限和优势。

    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在接受不同的观点时,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带着批判的思维去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还有一点,每本书都强调了。心理咨询是一项非常复杂且专业的工作,每个正规的心理咨询师都是经过严格的系统训练,所以不建议读者盲目地进行自我分析。

    可,实际上,出书不就是为了让读者可以自我分析,自我疗愈么?

    自己走出内心的深渊。

    需要的是强大的精神支柱。

    孩子们就是她楚丽华最大的精神支柱。

    所以,一定要尽快解决眼下的困境。

    孩子们的成长等不起了。

    不要让他们生活在父亲这个角色尚且不确定的阴影之下。

    三小只的成长,一定不能重蹈自己的覆辙。

    楚丽华开始继续找书,符合自己现在心态看的书。

    现在视力恢复了一些,看书的速度也就提上来了。

    以往,一次就能看三五个字,现在,一次可以看一整排的字了。

    速度上可谓快了不止一倍。

    因为主要心思又用在了找书和看书上,对于创作的讨论和学习又暂时告一段落了。

    这让青云飞和孟宪祥都暂时松了一口气。

    ——“云飞,你也是真执着。当时那样就同意离婚了。现在却这般舍不得。别和我说什么为了孩子,孩子啊!多好的借口。”

    ——“祥子,她的疏远,慢慢让我明白一些道理。但是,在我没有完全接受她的思想之前,我想,还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哈哈,好小子。我就说嘛!那我这婚可得在你之后才结了。”

第九百五十章 总是重复最讨厌的行为?

    青云飞诧异,你结婚跟我有什么关系?

    孟宪祥但笑不语。

    有些人啊!不见到她落实了终生幸福,终究还是会记挂的。

    而且,兰芝其实也还没有准备好吧。

    虽然,她现在已经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在两个男人各自陷入沉思之中时,楚丽华读到了一段话让她深感脊背发凉。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40多岁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大学老师。他没有抑郁症,也没有一点精神紊乱的表现。

    但是他的母亲生病了,危在旦夕,他的同事也被诊断出患了重病,而他却对这些没有任何感觉,他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

    他是如此深爱女儿,但却非常担心自己是否能够给女儿带来幸福。他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当心理治疗师在问及他的童年时,发现对于父母的回忆很少,他能想起来的只是他们非常“有知识”;但从来不关心他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只关注工作上的成就和“行事的对与错”。

    当他的父亲在他十几岁时去世时,他的母亲甚至没有和他谈论过这件事。

    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正是因为他在童年时严重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和他的情感疏远使他失去了情绪处理能力,而正是对情绪的正确处理才能让正常的亲子关系建立。

    这位父亲童年的经历,导致他与子女没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楚丽华脊背发凉的原因是,自己虽然从各种各样的书中“学会”了不少育儿的经验。

    但是,楚丽华能做到的就是陪伴和一些简单的互动以及回应。

    她这样做真的就可以吗?

    或许,是因为自身没有感受过太多的父母亲情之爱,所以面对自己的孩子,其实她不去青云飞这个现在身份尴尬的父亲来得顺其自然。

    孩子情商似乎是在很小的时候养成的吧?

    是和父母时渐渐养成的吧?

    自己虽然做到了互动,但是,这互动,给孩子们传递了有关情商养成方面的信息吗?

    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并且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

    比如刚才我们说的那位父亲的例子,童年的经历影响着他跟子女的关系。一想到类似的经历也可能发生在自己和孩子身上,楚丽华就不寒而栗。

    比如是不是孩子的某一种行为总是会惹怒你?是不是你看到他大呼小叫地穿过门厅,把刚刚擦完的地板弄脏了,你就会觉得不可忍受?

    或者当他临睡前非要缠着你再多讲一个故事的时候,你就会气得想要打人?而你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老是控制不住自己。

    虽然是忍住了。可是,总感觉这分明就是小时候被接回家以后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盗版,因为,自己忍住了“咆哮”,而当时自己的父母,则是除了咆哮,还有棍棒加身,体罚伺候……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就是所谓由内而外的教养方式。

    一件件事情就这样迫不及待等解决,楚丽华翻书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同时,也不在局限于自己买来的纸质书了。

    网络上的电子书,各种平台,一年的会员费就是两三本书的价格,似乎很值得。

    既然从和青云飞那边的亲密关系以及和父母的亲情关系都暂时无法下手

    那就还是从亲子关系下手吧。

    正好或许能契合了“内在小孩”和“内在大人”。

    翻了许久,一本美国畅销十几年的育儿书……

    倒不是崇洋媚外,很多关于这些方面的知识,西方国家确实研究时间长了。比较透彻。

    每个父母以往的经历会影响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就像刚才看到的那位父亲的例子,童年时期父母的冷淡造成了他成年后对感情的麻木。

    就像自己的母亲和外婆,延伸到了自己母亲和自己。

    这可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生活中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过往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导致为人父母后,遇到某些情境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就会跳出来,影响情绪和行为,进而反复影响亲子关系。

    比如开篇讲了玛丽的例子。

    每次玛丽带孩子去买鞋,最后都会闹得很不愉快,因为她嘴上总是鼓励孩子挑自己喜欢的鞋;

    但是当孩子们真的选中一双鞋的时候,她就开始挑剔这双鞋不是颜色不好就是款式不好,然后把这双鞋贬得一文不值。

    孩子们本来挺兴奋的,想要新鞋,但是经过几番打击之后,他们开始妥协了,“妈妈你随便吧,挑哪双都可以”。

    于是玛丽拿起两双鞋,反复比较斟酌了很久,最终选定了一双,才离开了鞋店。

    但是,孩子们已经精疲力竭了,完全没有了穿新鞋的高兴劲。

    玛丽故意这么做吗?并不是。但是她好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样,每次都这样,在回家之后,还得给孩子们道歉。

    但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老是重复着连自己都讨厌的行为?

    重复自己讨厌的行为……

    楚丽华想起自己总是明明知道便宜没好货但是,总是莫名其妙屯了好多看上去便宜实际上没什么大用,甚至可能根本用不上的东西。

    因为这个,青云飞也没少奚落自己。

    太像了,楚丽华现在看书,一边看,一边套上自己的人生,估计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改变自己“从前”。

    不然,看过了,记住了,但是,和自己却关系不大。

    书中给出了解释,这种行为,跟玛丽小时候的挫败经历有关。

    他们家兄弟姐妹8个,她妈妈每次带他们出去买鞋的时候,都要赶着大减价去,商场都是人,她总是在慌乱中仓促地挑选鞋子,新款太贵妈妈舍不得买,所以玛丽总是买不到最理想的。

    她妈妈花钱也很不情愿,还总是很爱生气,所以玛丽一想到买鞋就很痛苦。

第九百五十一章 可一起精进的连带关系

    导致玛丽成年后的焦躁行为,并不是现在买鞋的经历,而是多年前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这也影响了她跟自己孩子的亲子关系。

    同样的经历,比如楚丽华小时候,母亲经常因为讨厌她的哭声,就不声不响地离开家,她就会一直寻找母亲,怀疑是不是自己被遗弃了。

    当自己离开自己的孩子时,就会感到很焦虑,给孩子带来压力。

    再比如,儿时惧怕打针,穿着白大褂的那个凶巴巴的医生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恐惧,当你成为父母,面对孩子难受哭起来的时候,就会感到紧张和烦躁,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

    还有最让人抓狂的就是,楚丽华的情况和玛丽好像。

    是。别看母亲后来接自己回家了以后,会带着她去买东西。

    可是每次,都是以价格来判定是否购买的。

    她真正喜欢的,都只能看看,买了退而求其次的价格合适的。

    现在,她也会因为各个店里打折的特价而买回来不少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的各种衣物。

    所以才会在给孩子们买东西时总会有种肉疼的感觉吗?

    那,孩子们会感觉到吗?

    给青云飞买东西也是,挑便宜的,然后告诉他一个价格范围,让他自己猜。

    因为怕他不能接受……

    所以以往的经历不单单会影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会影响对待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方式。

    也许青云飞的童年很快乐呀,没什么问题,可以教出健康乐观的孩子。可他这样的人真的就是最好的吗?

    不照样也有些缺点是自己接受不了的?

    不,不,或许,是自己的心境问题。

    毕竟,并不是每个童年幸福地人都有这个问题。

    但是自己经常因为青云飞的某一个行为跟他吵架,莫名其妙地发现某个行为自己特别不能容忍的时候,不是快刀斩乱麻,而是就要停下来想一想。

    人们早年的经历,或者叫精神创伤,并不会让当时的自己明显地感受到,它会藏在你的记忆深处,某个时刻,可能突然闪过自己的大脑,或者带给自己某种情绪。

    特别是看过各种心理学书籍以后,更是忍不住往自己身上套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人脑对记忆的提取机制。

    人类的记忆有两种,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这个怎么理解呢?人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的神经系统看来,都是接收到的一系列刺激动作,人脑在接受到这些刺激后,经过脑部神经元的活动,会把这些刺激转化成信息,储存起来。

    在需要的时候,人脑会调取这些记忆。

    但是,这个调取方式,可不一定都是我们有意识的行为。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有意识地回忆过往经历,这个时候大脑提取出来的信息,就是外显记忆。

    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在人无意识的情况下,记忆自己就跳出来了,这就是内隐记忆。

    多数情况下,之所以会形成内隐记忆,是因为人类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在经历痛苦的时候,人在心理上有意识地忽略了他人带给自己的惊恐的感受;

    但是大脑并没有偷懒,还是把这些信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储存了起来。

    当我们的生活出现了跟之前的痛苦经历相似的情形时,这些潜藏在人脑中的内隐记忆就会不请自来,人们不会觉得自己在回忆某些东西;

    但是却能切实体会到这些痛苦经历带来的不好的情绪;或者烦躁、或者悲伤、或者压抑等等。

    好像这些事情刚刚又发生了一遍,让你从心底里因为抗拒之前的痛苦经历,而抗拒所有与它相似的行为和它们引起的不良情绪;

    所以也会特别不喜欢某种行为,不准别人这么做,如果谁这么做了,就会认为是在冒犯自己。

    难怪,有时候,自己总是叹息心理学真是厉害,自己居然找了一个和父母性格极为相似的青云飞。

    实际上,他仅仅是因为某些行为像罢了。

    所以,内隐记忆是导致痛苦情绪的重要原因。

    对于往过出现的痛苦经历,如果没有妥善处理,相当于人们心理上并没有过去这个坎儿,但记忆很诚实地提醒着你的痛苦。

    这些时不时出现的内隐记忆,甚至会构成你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在你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回应模式,不断地伤害着你跟孩子的关系。

    而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童年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孩子尚未成型的性格。

    这就是以往的经历会影响你教育孩子的方式。

    内隐记忆是导致痛苦情绪的重要原因。如果过往经历的痛苦没有在心理上得到妥善处理,大脑关于这些经历的内隐记忆就会跳出来,提醒你的痛苦。

    如果父母有一些没有妥善解决的问题,就会导致历史反复重演,父母很容易将自己过去不健康的行为或者心理模式传给孩子。

    所以,其实只要妥善处理好了那些内隐记忆,不但是可以治愈童年留下的创伤,还能让自己和孩子们的父母子女关系,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这才是初衷啊!

    一想到就算老了以后,依然是母慈子孝的天伦之乐,楚丽华就觉得这些弯弯绕绕的心理学文字,变得异常可爱起来了。

    父母与孩子的不同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不同的依恋模式。

    这是自己最开始学习心理学就知道的。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在一点一滴跟父母形成了依恋关系。

    如果孩子和父母经常有亲密的联结,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够积极回应,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保护,那么他们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是一种安全的依恋。

    孩子在这种亲子关系中,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因为他觉得“如果我能够与外界很好地沟通,我就可以找到办法解决问题”。

    这种依恋关系是安全的,能够为孩子接触世界打下基础,是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基础,还会对孩子的交际能力、抗压力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九百五十二章 再次深陷囵圄

    可惜,并不是每对亲子关系都是安全的依恋关系,就像楚丽华和他的父母,父母身上未解决的问题,会时刻影响亲子关系,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就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

    所以,这也不能怨他们,他们也是受害者。

    楚丽华想着晚上给父亲打个电话,先简单聊聊家常什么的。

    然而,想起电话,楚丽华的电话就响了。

    一大早是谁呢?

    是俱乐部的成员。

    ——“楚丽华,我的后背大概是肝俞区域那一片,好疼啊!不对,是酸疼,每天早上四五点就疼醒了。”

    电话刚接起来,那边就迫不及待开口了。

    ——“先不要着急,是不是排病反应啊?我们治疗眼睛,本来就是主要以调节肝肾脾胃来间接治疗的。”

    ——“这个情况好像就是出现在你说艾灸什么足三里,三阴交之后的一段时间。可是,我上网查了,有说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肺部有问题,甚至是癌症早期啥的,我觉得会不会是艾灸把身体折腾坏了啊?”

    楚丽华心里咯噔一下,自己还是太过心大了。

    这……

    ——“那我们现在出发,到医院汇合,去医院做个检查吧。”

    楚丽华现在只能祈祷他没有什么大事,说不定是床太软了之类的。

    楚丽华赶紧交代一下青云飞照顾孩子们,就赶紧出门了。

    好在,现在至少出门是比较方便了。

    看公交站牌什么的,只要离得够近,就可以看得清了。

    不然,之前就算贴着公交站牌,在上面的也是看不清的,不,那里是看不清啊,完全就是模糊一片的。

    感叹着自己的改变,楚丽华觉得,或许,这一切是值得的。

    哪怕,最后会被冠以各种罪名……

    有些坏消息真的不能想你,楚丽华到了医院,虽然有内部人员刘星霆帮忙,很快知道了检查结果。

    肺部确实有问题,不排除因为艾灸的原因。

    楚丽华因这个理由,被暂时关押了。

    这是第二次进警察局了吧。

    每次的事件起因偏偏都是可笑的“善事”,夜深人静,楚丽华都在怀疑是不是自己这么做,真的害了他们?

    至少,目前黄莹莹的结局,看起来还是很幸福的呀。

    而俱乐部的人,每个人视力都或多或少有了改善。

    楚丽华在家回想着,自己所作所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外面的众人,倒是不怎么担心。

    毕竟上次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只要解释清楚了就好了。

    然而,时间到了。

    楚丽华却没有被放出来。

    众人这才惊觉事情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众人商议出一个办法,打算集聚俱乐部的人去帮楚丽华说清楚。

    可是,这一次,俱乐部的人却没有马上答应,更没有给出确切的时间。

    刘星霆不顾众人反对,打算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却被大家集体制止了。

    ——“你现在是唯一的医生,只有你可以找出证据证明楚丽华的清白。”

    刘星霆也冷静下来了。是啊!艾灸治眼睛本来就是自己带给楚丽华的消息。

    肯定是确信对身体不会出现这样的副作用才会介绍给楚丽华的。

    可是,那人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么做呢?

    他们的猜测,很快就有了结果,那个人同意和解,说是楚丽华为了大家也自己以身犯险了。

    不过,伤害已经造成了。

    人可以原谅,倒是后续治疗费用必须由楚丽华承担。

    要不然就一次性付清,50万。

    楚丽华得知这个结果都懵了。

    她那里有这么多钱,就算有,也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出去啊!

    和解不了,就暂时僵持下来了。

    俱乐部没了楚丽华,也就暂时解散了。

    房子是盖在康旭明家宅基地上的,所以,虽然当时是以感谢她的名义修建起来的,但也根本不属于楚丽华。

    小七对于妈妈“消失”,好像还有点可以接受,毕竟以前经历过。

    双胞胎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一开始还接受青云飞和孟宪祥,后来发现妈妈一直不回来,直接哭闹不止。

    他们小小的心灵非常害怕妈妈丢下他们。

    楚丽华没想到阴差阳错,反而以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们分开了。

    她开始怀疑自己做这一切,初衷到底是什么,值不值得?

    她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们,其次是朋友们,他们此时应该很担心自己吧。

    楚丽华觉得其实自己所谓的做好事,向来都是拖着一大堆在乎自己的人跟着,不但事情没有出来多大的成果,反而还时时连累他们。

    楚丽华此刻,终于有了后悔来新疆的想法了。

    可是想到得以重聚的刘星霆,她又反思了。

    刘星霆此刻已经再找律师了,他也同时翻阅查询大量文献,以此来证明那个人是诬陷楚丽华的。

    青云飞帮不上忙,他静静地照顾安抚着孩子们,孟宪祥也动用之前积累的人脉,帮忙找路子。

    兰芝求到了院长那里,只希望可以帮楚丽华以证清白。

    连吴铭,也在用舆论的压力,先制止他们的动作。

    每个在乎楚丽华的人,都在为她努力着。

    就在大家以为楚丽华以身犯险帮了一群白眼狼的时候,康旭明出现了。

    他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

    那个人之所以诬陷楚丽华,为的就是要钱。

    因为他的家人现在需要三十万的手术费救命。

    得知真相的众人,哭笑不得。

    不知道是该怪他,还是该怜悯他的为了亲人不顾一切的行为。

    楚丽华知道这个结果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斗米恩,升米仇。”

    她还是没有吸取足够多的经验啊!

    而那个人之所以选择楚丽华,就是觉得她能凭一己之力为这么多人做这些,肯定是比较有钱。

    又因为来路不正,所以需要做一些事情来化解内心的不安。

    这些,都是俱乐部几个人合力之下,才从那人口中套出来的话。

    其中,他们甚至不惜以说楚丽华的坏话为引子。

    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清楚了,可楚丽华这方却没有证据去证明这是一场阴谋。

    因为,他们并不愿意那个人受到惩罚。毕竟他是为了他的母亲。

第九百五十三章 开始理解妈妈

    康旭明等人之所以会告知楚丽华真相,也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让大家觉得这样的结局太令人难以心安。

    这又让楚丽华踟蹰起来,虽然那人其心可悯,但也不能这般姑息。

    否则,以后都有人这样效仿他,那……

    算了,还是等自己出去再说吧。

    和那人商量,让她出去,她帮他筹钱?

    这不又走上老路了么。

    可是,在这里呆的时间越长,孩子们就该……

    长时间的分离,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发育是非常不利的。

    一想到孩子们,楚丽华的内心就柔软无比。

    同时,楚丽华通过此时的处境,她也隐约有些明白,父母当时抛下幼小的自己,其实内心也有很多的无奈吧。

    母亲有一句话说的挺对是在自己生下双胞胎以后领悟了却一直不愿意承认的。

    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怎么不可能不在意呢。

    楚丽华想着,等自己这次出去以后,一定要回家看看。

    母亲,不,妈妈真的是尽她所能为自己着想了。

    虽然,带着一些和他人的攀比心理。

    可是,她生长的环境就是那样,就像她自己说的,“不认识字,没读过一天书,那里会知道那些大道理。”

    楚丽华回想起有一次小七和青云飞独自在家的时候,小七饿了开始哭,但青云飞并没有注意到;

    小七哭得更大声了的时候,青云飞抬头看了一眼,等把手机上的故事看完,才生气地走到小七床边,说“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以为小七需要换尿布,于是他把小七抱起来一声不响地换尿布,然后把她放回婴儿床上,接着看手机。

    可小七并没停止哭,他以为小七需要睡午觉,于是找来安抚奶嘴,给她盖上毯子,关上门,希望她安静下来,但这些依然没用。

    后来青云飞看了看表,发现距离上一次喂奶过去了4个小时,这才意识到小七可能饿了,才坐下来给孩子喂奶,小七终于安静下来,但实际上小七已经哭了半个小时了。

    当时青云飞跟楚丽华说的时候,楚丽华还特意查了资料。

    通过这次经历,小七便知道了,爸爸不能每次都能明白她发出的需求信号。

    如果经常这样,孩子将会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也就是说,孩子会在情感上尽可能不去依赖父母,孩子跟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冷淡。

    他们为了防止内心变得脆弱,不断弱化右脑对情感的感知,逐渐依靠左脑的理性思维方式。

    那么为什么青云飞会显得这么冷漠呢?书中说可能他的童年生活中,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他们好像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也对孩子的感受不敏感,甚至对自己的情感信号也不理睬,仿佛他们的童年经历是空白的。

    但其实,楚丽华知道,青云飞只是那时根本没拿小七当回事罢了。

    想想自己刚开始是怎么对小七的。

    小七一哭,她就手忙脚乱赶紧抱起来哄,各种姿势,查看尿布,试图喂奶哄睡,客气,很多时候,越是着急,越是不理解小七的意思,她就越心烦。

    后来,学了几天“新招”。

    小七再哭,虽然听到了,却很犹豫,对抚慰小七没有信心,她很担忧地抱起小七;

    忽然想起了小七来到这个家的过程,还有小时候自己的父母经常吵架,她曾经暗暗发誓绝不会重蹈覆辙。

    这时候小七还在哭,她想这一定是小七最伤心的时候,她紧张的表情和紧紧环绕着小七的胳膊没有让孩子感到一丝安慰。

    她给小七喂奶,小七停止了哭声,但她依然表情凝重,因为她不知道下次小七再哭,她该怎么安慰她。

    经过查阅资料,楚丽华又知道了,这样做的话,如果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小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依恋模式呢?那就是焦虑型依恋。

    孩子不确定父母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有时候能,有时候又不能,这种焦虑导致了不确定感,会使孩子觉得跟他人的联结不可靠。

    反观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存在童年所受的照顾变化无常,或者对照料过度依赖,成年后会对依恋过度专注,内心又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

    这种专注的态度,有可能会妨碍父母感受孩子发出的信号,常常感到内心压抑。买鞋子很纠结的玛丽就属于这种情况吧。

    记得似乎之前在电视剧里看过一个外国爸爸的做法。当他女儿哭的时候,爸爸非常烦躁,他扔下了报纸,直接奔到孩子的床边,想立刻阻止她的哭声。

    他抱起孩子的时候非常粗鲁,他女儿哭得更大声了,因为她现在不但饿,还很不舒服。

    那位爸爸发现他女儿可能是饿了,就抱着女儿走到厨房,快速地准备奶瓶,一着急,奶瓶突然掉到地上,摔得粉碎,他女儿被吓得哭声更大了。

    这位爸爸变得狂躁起来,他脑海里浮现出小时候酗酒的母亲,会在喝醉了之后打骂自己,他发誓绝对不会像他母亲一样。

    这时候,孩子在她怀里停止了哭泣,呆呆地看着半空。爸爸意识到自己走神了,赶紧准备好奶瓶,坐下来给孩子喂奶,过了好一会女儿才回过头看着爸爸的脸,目光呆滞,面无表情。

    这位爸爸童年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他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回忆。如果女儿不高兴,父亲就陷入恍惚状态,陷入到自己的情感创伤里,把孩子扔到一边,这会使亲子关系产生隔阂和恐惧。

    孩子学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她认为激烈的情绪很难控制。这样孩子会形成紊乱型的依恋模式,很难处理自己跟他人的激烈情绪,心理上可能出现分裂倾向,面对压力的时候无能为力。

    恍惚间,楚丽华又想起那年楚丽芳突然的大哭以后“昏厥”过去。

    无论谁都无法唤醒她,最后还是外婆用了土办法,才得以让楚丽芳再次哭出声来。

    后来,妈妈就害怕了,她特别害怕楚丽芳哭,所以,只要楚丽芳一哭,挨揍的就是楚丽华。

第九百五十四章 错不在童年

    现在,楚丽华突然明白,妈妈那时在转移她自己的恐惧。

    只能对相对幼小,同时又不怎么会反抗的楚丽华“下手”了。

    想通这点,楚丽华不知道该不该原谅,都是可怜人。

    那自己之所以拉着大家一起治疗,真的是全身心为了让其他人复明,还是也有别的原因呢?

    楚丽华对自己发出了灵魂的拷问。

    是想要别人认可自己,才觉得自己有了存在的意义。

    一旦现实和想象中的差的太远,整个人就会陷入全盘的否定自己当中。

    你的成功和幸福,与其他任何人无关,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阿德勒这句话,楚丽华是深深记在脑海里的,可实际上并没有去升华它,做到它。

    这话怎么听都像是心灵鸡汤。但其实真不是。但凡是鸡汤,听上去的时候会觉得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其实没啥逻辑,更没什么用。

    阿德勒思想不是鸡汤,因为它是基于一套严密的逻辑推演出来的。推演出的结论,不光是让人听了之后有道理,还经得起仔细推敲,经得起同其他人的辩论。

    或许应该……

    趁着这段时间,静下心来,好好……

    不行,孩子们还是不要长期和妈妈分离的好。

    最终,楚丽华还是妥协了,很那个人。

    她想办法负责帮忙筹钱,他则撤了诉状。

    对于自己被关起来,楚丽华很是不理解。

    也不知道是不是电视剧老多了,总觉得事情都还没有定论,是不应该这样对自己的。

    楚丽华有了离开新疆的念头。

    外地人始终是外地人。

    只是,护生小院……

    当初多大的理想,现在就多大的歉意。

    三分钟热度吗?

    还是因为需要救助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或者,自己只是个拙劣的模仿者。

    人家法师可是个成功的商人,他有大把的能力来维持小院发展下去。

    而自己这里呢?

    房子是之前那个孩子的父母捐助的,地基是康旭明家的。

    资金供应,现在暂时还是兰芝的。

    楚丽华第一次心生退意。

    想扔下这一切,跑到深山老林里,种花,自给自足,和家人幸福安康生活在一起。

    家人?

    父母是指定不愿意陪着自己去那样的地方生活了。

    孩子们没的说,关键是其他人呢?

    刘星霆是医生,肯定不可能。孟宪祥得和兰芝结婚,兰芝得家人也不会同意他们那样住的。

    而且,孟宪祥所做的事情,是互联网,不能与世隔绝。

    青云飞和吴铭……

    青云飞自己没有立场开口。

    而吴铭,自己却有些不想开口。

    原来,躲避也不是办法。

    自己若是孤身一人还好。

    一步错,步步错了。

    当初的结婚,和自己年纪大了或多或少有些关系。

    但实际上,也坑了青云飞吧。

    看着这些天的青云飞,感觉他身上的气质不一样了。

    可……

    自己到底把人家当什么了?

    说结婚就结婚,说离婚就离婚?

    而现在又……

    以为自己终于走到幸福摸边儿的地方了,却发现,其实所有事都是一塌糊涂的啊!

    连那个俱乐部,都已经不再是以前一起散心精进的俱乐部了。

    自从自己一遍遍“灌输”他们开始,自己就开始自以为是起来,慢慢变得有点“掌控”的感觉了。

    一旦出现“掌控不了的”,整个人就会变得烦躁不安。

    要找更多的思想来“同化”大家,只是为了强拉大家一起上路。

    阿德勒的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你可以自己做选择。具体来说,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的选择与其他任何人无关,与过去发生的经历也无关。这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

    而自己想要自由选择,却不给别人自由选择的机会。

    孩子们在身边玩闹,楚丽华静坐其中,陷入沉思。

    孩子们看见妈妈在,就很安心,并没有上前打扰。

    只是玩一会儿,就抬头看看妈妈,只要妈妈还在,就继续玩。

    透过门口看着坐在铺满爬行垫的地上的楚丽华,青云飞第一次有了楚丽华说的那种“你从来没有在乎过我的感受”的感受。

    自己真的一点也不理解她啊!

    以前太自以为是了。

    楚丽华此时要知道青云飞的想法,一定欣喜万分。

    不过她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被讨厌的勇气》那本书里,它的作者提到了一位女学生,她的苦恼是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说是无论如何都想治好这种脸红恐惧症。

    哲人问她:“如果这种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呢?”

    女孩回答说,有个男孩子,她很喜欢,很想交往,但因为有这个脸红的毛病,一直不敢表白心意。女孩还表示,一旦治好脸红恐惧症,马上向他告白。

    想到这,楚丽华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女孩怎么会有这样的不幸,这是谁造成的?

    可能是从小受到过父母的羞辱,导致见到陌生人就害怕;又或者是在爱情中受到过严重的伤害?

    不不,如果这么想,分明就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也是自己曾经已经打算摒弃了的心理学观点。

    用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来解释现在的不幸,看起来是很有道理。

    但是,阿德勒不这么觉得。阿德勒说,如果一味靠过去的原因来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到一种绝对的论断: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这种观点叫做“原因论”。与原因论相反,阿德勒倡导的,是一种“目的论”。

    “目的论”会说,之所以女孩会患上脸红综合征,又总是治不好,不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疗法;

    而是因为,她的这种不幸,是自己的选择。

    在阿德勒看来,目前对女孩来说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就是被自己喜欢的人拒绝,是失恋可能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

    但只要有脸红综合症的存在,她就会想“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综合征”。

第九百五十五章 需要的是勇气

    这样就可以不必鼓起勇气去告白,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抱着“如果脸红恐惧症好了,我也可以拥有爱情”之类的想法,一直活在幻想中。

    自己其实何尝不是自欺欺人呢?

    凡事不顺了,就会把一切怪之于童年这这这,眼睛那那那。

    但实际上,既然心理学这么繁荣昌盛;可见其实其实和自己拥有同样经历,甚至比自己更糟的大有人在。难道人家就都受困于某个境界,止步不前?

    而视力,难道自己这就是最差的吗?

    当然了,刚才那个脸红恐惧症不是她想象出来的,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依然是女孩自己的选择。

    通过刚刚的例子和反思,楚丽华又回顾一下阿德勒的这个核心思想。

    阿德勒说,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楚丽华心惊,她一直在“努力”改变,可不就是让频率一直保持在不变上嘛!

    就像“我不会迟到”和“我一定会准时到达”,虽然意思是一样的。

    但是,一个是肯定了结果,一个是在“改变”

    这样看来,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卑感。显然也就有些可笑了。

    自己依然只是记住了秘密,并没有消化它。

    下意识地,自己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那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一直围绕着自己。

    据说,第一个这样解释“自卑感”的人,就是阿德勒。

    阿德勒用的是德语,德语里的这个词也表示“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也就是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感觉自己微不足道。

    在阿德勒看来,其实人人都有自卑感。但是,自卑感并不是什么坏事。

    为什么呢?阿德勒说,我们人类,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于是人人都会追求优越,人人都渴望进步。

    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站立,是在追求优越性;他们学会语言,与其他人沟通,是追求优越性;人类历史上科学不断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可以说,“自卑感”是人不断追求卓越的一个动力源。自卑感让人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进步。

    但,楚丽华想到的却是,生活中我们遇见过很多人,他们因为自卑变得特别消极。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想让他们改变比什么都难。

    这又是怎么回事?阿德勒说,这种情况,就不应该叫“自卑感”了,应该叫“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指的是,有些人会把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来使用。就像是“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对象”,或者“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这样的想法。

    这种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结论,就已经超过了自卑感的范畴,是一种自卑情结。而且,阿德勒特别强调,这种自卑情结,还是你自己的选择。

    楚丽华紧闭的双眼睫毛颤了一下,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自卑情结,来做自己的保护伞呢?

    很明显这种人说的就是自己这一类人啊!

    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只是为了“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在阿德勒看来,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和不良情绪的源头。

    为什么呢?

    试想一下,一旦想要实现“不在一段关系中受伤”这个目的,大多数人会怎么做。也很简单,只需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尽量不介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尽可能少地和别人发生关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或者伤害,还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可以说,只要选择把自己的不幸当做武器来用,那人就会一直需要这种不幸。

    楚丽华冷汗都出来了,一直以为自己在努力改变曾经发生的一切,却不知,其实,是自己根本就离不开那些不幸。

    这样的自己……

    那青云飞呢?明明是正好和自己相反的人啊!

    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除了自卑情结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叫做“优越情结”。

    就是到处跟人比,充分地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别人的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

    他们事事总想压别人一头。你说这样的人快乐吗?当然不。只要他觉得有人超过了自己,就会感到焦虑和不安,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夺回优越感。

    看,任何人,只要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就都会感到烦恼。所以阿德勒说:“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要想消除烦恼,恐怕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那种令楚丽华万分讨厌的“优越情结”……青云飞他又该怎么办呢?

    就像阿德勒说的,其实,青云飞这样的人,也不能说是幸福的。

    不对,青云飞是觉得自己那样是幸福的。

    那……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的一切现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看,阿德勒的心理学,也是一种关于“勇气”的心理学。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努力克服挑战的人,如果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在奋力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的人,你需要这种主动赋予过去经历意义的勇气,你需要主动选择改变的勇气,你也需要在各种关系中被讨厌的勇气。

    对了,青云飞有的就是这种勇气!

    总体而言,他其实是特别不怎么在意他人眼光的。

    这明明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只可惜,让自己给误判为缺点了。

    最大的优点“误判”了,当然就没有可取之处了。

第九百五十六章 怎么和世界相处

    楚丽华一瞬间睁开眼,正好看到青云飞朝这边转过来的头。

    他是在看自己吗?

    不由得,许久没有对青云飞脸红的楚丽华,莫名觉得脸颊有点烫。

    一想到自己的囧样让青云飞看见了,楚丽华耳尖都开始发烫了。

    她赶紧转过头来,低下头;闭上眼睛,假装明显掩饰自己的尴尬。

    青云飞看着那个脸红的女子,嘴角的弧度越来越大。

    他知道自己已经又有希望了。

    金城所致,金石为开,这样,真好。

    终究是心软的丫头,以后,我也会慢慢改变的。

    有你在的地方,就是家。

    经过刚才的打断,楚丽华再也静不下心来好好思悟了,所以就开始陪着孩子们在地上爬来爬去玩耍。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双胞胎已经可以爬得这么溜了。

    看着几个孩子的笑脸,楚丽华觉得,其实这样了,就人间值得了。

    过好自己的生活,再想着去帮助别人,改变世界吧。

    她不再去小院了。

    也不组织大家一起艾灸了。

    一切,都是看他们自愿。

    筹款任在继续,那个人也找楚丽华道歉了,因为,随着款项进账,医院那边已经开始进一步治疗了。

    楚丽华对于这个道歉,点头微笑,或许是接受了吧。

    但,楚丽华心里还是很难受的。

    自己是傻还是看着好欺负呢?

    这样的事,也会落到自己头上。

    或许,是因为自己看着慈悲吧。

    一这么想,楚丽华心里觉得舒坦多了。

    只是,本来直说效果会不一样的。

    至少,自己心里会舒服很多,也会很乐意帮忙的。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们的烦恼都源自哪里?

    这个两个问题,楚丽华觉得阿德勒的核心思想理解透了,或许是可以解释清楚的。

    你可以自己做选择。具体来说,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的选择与其他任何人无关,与过去发生的经历也无关。

    这么说,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那……

    楚丽华脑海里一幕幕浮现出曾经的各种事件。哪怕是在北京被母亲认为损失惨重的一次“诈骗”,去赵大夫那里做治疗。

    确实,是自己非要去的。

    特别是当时的主任其实是千方百计阻拦自己去的。

    结果,反而是因为和他的徒弟们关系良好,而得以以非员工的身份再次得到治疗。

    那次所谓的离岸金融投资呢?

    哪怕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性质,但实际上要是不贪,不会加入。

    要是不贪,也不可能明明已经早就回本了的人,偏偏惦记人家每天的高利息,就一直把钱放在里面。

    是了,后来看着再多的数字,也没用了。

    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心理导致的呢?

    是自卑,还是自以为是?

    就像那位女学生,她的苦恼是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说是无论如何都想治好这种脸红恐惧症。

    哲人问她:“如果这种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呢?”女孩回答说,有个男孩子,她很喜欢,很想交往,但因为有这个脸红的毛病,一直不敢表白心意。女孩还表示,一旦治好脸红恐惧症,马上向他告白。

    是她太自卑还是太自以为是?

    阿德勒说,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可下决心以后,要怎么做呢?

    不是下定决心说一句,“我要改变!”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别人的表演。这个表演中包括了自己的生存模式、生活风格。

    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形成相应的生活风格。

    他认为早期的生活风格,在3-5岁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形成了,所以我们能从一个小孩子的行为预测出他将来的生活风格。

    阿德勒比较相信我们中国人说的3岁看大、7岁看老。

    经过总结各本书,楚丽华得出了四种常见的生活风格。

    第一种是支配统治型。

    从名字咱们就能看出来,这种人的风格就是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会通过控制别人获得满足,认为我能控制你,就说明我比你厉害。

    比如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想要买路边的零食,但是他妈妈怕不卫生不给他买,于是他就在大马路上打滚撒泼。

    你可别小瞧了这种行为,虽然他没有用强权打击,但是他这种手段就是在试图控制这位妈妈,如果这时候这位妈妈妥协了,或是习惯性地妥协,那就会给孩子一种想要不断控制别人的冲动,这会形成他以后和别人相处的行为风格。

    这种支配统治型的人格和我们所说的领袖型的人格还不一样,领袖型的人格是通过正当的方式,鼓励、合作,让别人主动愿意跟随你、支持你,这个就不是了,这个是强迫你、威胁你,总之就是用你不喜欢的方式来让你服从。

    刚开始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楚丽华是想笑的。

    现在想来,楚丽华却觉得臊得慌。

    她对前几任男朋友,甚至包括青云飞,虽然有了一些改善,但方式还是一样的。

    为什么死守着自己的“不幸”?就是想以此来控制他们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理由也很可笑,我都这么可怜了,你为什么还不对我好一点?

    这和那个要挟自己帮他母亲筹款的人,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原来,遇上这样的事,是为了让自己惊醒,以后,自己不能再这么做了。

    也得放下过去,阳光健康的生活。

    第二种是索取型。

    这种人做什么事情都很被动,从来不知道主动这两个怎么写,就希望有人给他啥都安排好了,他就等着吃现成的。

    比如说大家一起吃火锅的时候,就有人干坐着,也不帮忙,就一直问熟没熟,只顾自己吃。

    这样的事,楚丽华可真没少干。

    理由吗?当然是因为“我看不清啊!”

    哈哈,真是可笑。

    往里放东西,那么大个锅……

第九百五十七章 开始对自己下刀

    心理学上分析这种属于喜欢坐等吃胜利果实的人,很明显也不会很受大家的欢迎。

    这种人在那种什么都包办的家庭中比较容易出现,因为从小要做的事情都被家里安排好了,吃饭张嘴,穿衣伸腿,完全不用自己去主动做事情,等走出家庭之后还是会继续用这种方式向别人索取。

    他们自己还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有啥问题,觉的别人对自己好都是应该的。

    想那时,自己只是觉得,“我那么可怜,那么不幸,你们就该对我好。”

    而对于,男友呢?

    我是你女朋友,你就是应该对我好。

    后来改观自己的想法,还是认识了老乡杨金梅吧?

    这才是自己不被女性所喜欢的原因吧?

    男性么?人家是懒得和你计较罢了。

    一想通了,楚丽华直觉得后背凉嗖嗖的。

    现在还在自己身边的人,真的是真爱了啊!

    老天爷其实真是眷顾自己呀!

    第三种是回避型。

    这种类型的生活风格也挺常见的,就是没有信心,不敢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遇到点什么问题就习惯性地选择逃避,还死要面子。

    比如说我觉得这个项目太困难了,自己估计完不成,完不成了就会觉得好丢脸啊,那怎么办,干脆扼杀在摇篮里,我不去做不就得了;

    比如想拿某个资格证,但是这个证的过关率好低,要是没考过怎么办,付出努力还没考过那就说明我是个笨蛋了,还是不报名了吧;

    这样别人问我为啥没有证,我就可以说是没报名,总比报了名没考过听起来要好听一些,因为报名是选择问题,但是没考过就是能力问题了。

    自己退学,更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担心毕不了业吧?

    与其这样,还不如及早退学,这样还留给自己几分面子了。

    想想,别老说青云飞太爱面子,面子谁不爱呢?

    总是盯着别的的缺点,其实是自己就有这方面的缺点啊!

    楚丽华不敢再想了,怕自己到时候自己接受不了。

    第四种是社会利益型。

    这种风格的人能够与别人合作,有着亲社会行为。通常小时候家庭成员相互理解尊重,有着和谐家庭氛围的人会有这样的生活风格。

    这样风格的人主要表现就是喜欢跟别人打交道,热心,会为他人考虑,照顾别人的感受。这也是目前认为最健康的一种生活风格。

    这四种行为风格在平时可能表现出来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前三种都倾向于躲避,习惯给自己找借口,只有最后一种会迎难而上,把困难当作一个挑战。而这些风格的形成大多数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在和家人的关系中就形成了。

    自己的热心,也是慢慢接触社会以后被其他人感染的吧?

    因为身边总是有这样的人。

    楚丽华把这些年的经历,一点点回忆一下,甚至,有了一种想把这些“不堪的过去”写下来,发表。

    让更多的人引以为戒。

    让他们看到,这样“不堪”的人,也能一点点蜕变。

    我们与世界相处,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面对苦难人会有不一样的应对方式。

    这种应对方式的差异是怎么出现的呢?阿德勒认为,主要是对于优越的渴求和对自卑感的抗拒。

    自卑和追求优越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卑心理,比如说看到光彩照人的女神我们会觉得自己差得好远;

    又比如见到某个领域的大神,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好菜。但是这个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正是这种感觉推动着我们超越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向着更好更强大的自己前进。

    从这个方面来说,自卑反而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最终让我们达到卓越。

    自卑是有两种程度的,一种叫自卑感,一种严重的叫自卑情结。自卑感不是病,自卑情结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了。

    自卑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的一种复杂情感,可能在遇到某些我们不擅长、不熟悉的事情时,这种感觉会比较明显,而在我们做自己拿手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存在了。

    比如说我对着自己喜欢的人,紧张到说不出来话,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但是我和其他的朋友都能正常地聊天,那就不能说我们是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

    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过分的自卑情感,就像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往后缩,都觉得自己不行。

    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的有自卑情结的,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所以我们平时说的很多情况都是第一种的自卑感,就是一种心理的平衡被某些人某件事情打破了。

    比如说年底考核,部门同事都是a,只有自己是c,这种落差就会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让自己觉得尴尬。

    在我们受到挫折产生了自卑的情绪之后,可以通过转化为动力实现补偿。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心理平衡被打破,产生自卑感,通过补偿建立优越感来抵消自卑感,强化优越感。

    这里的补偿也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死磕到底,哪里不会练哪里。

    就比如说那些残奥会上带着假肢跑步的运动员,以前口吃的演说家等,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种就是从另外的方向补偿。

    比如说我不擅长和人交流,就可以去做一些科研、创作的工作,这些工作和人打交道的少。

    如果是个特别善于表达的人,就去做销售、教师这样对和人交流多一些的工作。

    再比如有些人有身体残疾就从事脑力活动,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霍金,没有手脚的演说家尼克·胡哲等,都是那些有着先天不足的人,但是通过其他的长处来补偿自己,让自己在总体水平中与大家均衡。

    看,自己早就积累了够多改变自己的方法了。

    只是,因为内心那些自以为是的“捷径”,才一直拖着不愿意改变。

    害怕没有了那层外壳,就没办法像现在一样“肆无忌惮”了。

第九百五十八章 洗心

    补偿心理有些时候是好的,毕竟可以让转移了钻牛角尖,也确实在某些方面有些领悟了。

    但也有跑偏的可能性,一种就是自暴自弃的退缩反应,一种就是过激反应的过度补偿。

    过度补偿是过分放大某一方面的成功或者长处,其实是掩盖了真实的自卑心理,并不是正视自己的问题去改正,而是从别的方面来证明自己可以。

    比如说游戏上瘾的人,很多是因为学习或者工作不顺利,就到虚拟世界中打怪、升级,获得称号和奖励;

    在学校喜欢打架的孩子,也是通过欺负别人来获得“我很厉害”的错觉。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就是因为在女朋友面前觉得自卑,产生了追求卓越的动力,在成功后,通过“炫耀**费”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感;

    当心目中的女神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还是觉的自己很卑微,面对喜欢的人还是不能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

    用阿德勒的话来说就是,这种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

    退缩反应就是在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后,不去进行补偿,而是认为自己就是笨,就是没有能力,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这样就容易让自己的自卑感慢慢地转化成为自卑情结。

    自卑感其实是和我们童年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父母包容、爱护小孩,小孩就不容易感受到不平衡;如果他们忽视、冷漠,那么孩子就容易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特别溺爱孩子,那孩子一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或者是过度补偿。

    比如一个小孩子,她的妈妈经常说隔壁的小明学习那么好,你看看人家,这时候小孩就会产生自卑感了,觉得我是个笨蛋,妈妈不爱我。

    如果妈妈说的是,隔壁小明虽然学习好,但是你也很努力,妈妈相信你能做好,这时候这个小孩就会产生优越感,妈妈是爱我的,我只要努力,就可以超越别人。

    所以自卑感带来的大部分怪异行为,归根到底都是因为缺爱。小时候的环境没有办法选择,也不是每个父母都会正确地教育孩子,他们都是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方式在教育。

    有自卑感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试着让自己忙碌起来,用真正的成绩去建立自己的自信,在自卑这件事上,只有自己救自己,别人是没有办法的。

    回想这些年,眨眼之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了。

    人生中有几个三十年啊?

    这一想,似乎自己还真没有什么事做的特别成功的。

    可大的没有,小的……却是不少吧?

    哈,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带着不自信吧?

    看来,李笑来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有时候,一种情绪没办法改变的时候,就用另外一种替换它。

    不如说,高兴的时候,肯定就没办法悲伤了。

    那么同样的,有了优越感,自卑感就会被取代吧?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人天生就有自卑感,也天生就有追求优越感的本能。但是追求优越也有两种,一种是与社会共生的优越,一种是追求个人的优越。

    个人的优越,需要的先决条件太多,要不先来与社会共生的优越?

    楚丽华在试图为自己找着捷径。

    阿德勒也非常强调社会文化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与社会共生的卓越才是真正的卓越。

    因为虽然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就算我们某个人再牛再厉害,也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我们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现在社会已有资源的基础上的。

    这种优越感是对比自己,发现自己有进步,发现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和我们所说的纵向比较有点类似。

    之前我们也说过,如何建立自己的自信,是拿自己和以前的自己比较,而不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同时,别人对自己的敬佩也是我们优越感的来源,这个很容易理解,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同时优越感还有唯一性,这也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既可能是我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技能,也可能是我们独特的性格,也可能是我们之前的特殊经历,总之都是别人所没有的东西。这是追求社会共生的优越。

    这一看,似乎,自己以前真的也做过不少类似的努力吧?虽然那个时候对这些各种名词并未知晓。

    但追求个人的卓越,楚丽华还是有些放不下。毕竟生活在这样一个处处有人做对比的社会里。

    这种方式简单点来说就是通过打压别人来获得快感,或者是通过炫耀来获得关注,通过抨击别人,让别人不爽来让自己痛快,忽视了别人的需要,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比如说那些喜欢做一些过激行为哗众取宠的人,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关注自己。

    这样的追求优越其实叫作优越情结,就是为了显眼而显眼,为了优秀而优秀,觉得快乐的方式就是让别人一下子感到自卑和不高兴。

    被阿德勒这么言辞直接的一解释,楚丽华有些讪讪。

    自己总是说青云飞是这样的人,其实自己也未尝没有一点这样的想法。

    哪怕,是某个方面比其他人稍微出众一点,也会让自己欣喜不已。

    特别是还被母亲灌输了和身边亲戚朋友,邻里邻居之间的攀比心理。

    人啊!虽然嘴上各种嫌弃母亲的各种做法,不知不觉间却还是各种模仿的。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底层动力;遗传等先天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的命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目标,也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合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

    阿德勒这些理念是建立在他个人经历上的,是他亲身测试过有效的。

    同时也不是单个案例的特殊,而是自成体系的一流派心理学。

    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三大巨头。

第九百五十九章 共生的两面性

    阿德勒和荣格本就是弗洛伊德门下弟子,只因学得用心,悟得透彻,才得以自立门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有一位小朋友,他的童年有点惨:从小就体弱多病,差点因为肺炎死掉,还得过佝偻病,所以个子很矮,运动能力也差。

    就连运气也不太好,他居然出过两次车祸,成绩也不行,班上倒数,所以整个人就很自卑。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底子差、又自卑的小朋友,最后居然逆袭了。

    他努力学习,从班上倒数变成了尖子生。因为小时候总生病嘛,所以他就想当医生,最后考上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更不得了的是,他还受到了全世界最出名的心理学家的赏识,跟着他学习了整整9年,成了一代心理学大师,最终创立了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

    这一套理论,就包含着他通过超越自我从而改变命运的经历,以及关于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是楚丽华对阿德勒崇拜以后,找到的他的个人经历。

    现在,楚丽华也想效仿他。

    在自己最想改变的领域闯出一片天来。

    她想用自己的故事,结合自己所学,最后来勉励同样遭遇的人。

    楚丽华开始了自主学习心理学和医学的道路。

    她不知道该舍弃那个,所以,两方面都去学,然后参加自考。到时候,考哪方面掌握得更好,就继续往那方面发展。

    目标定了,需要一步步详细流程走下来,才能有所建树。

    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是人天生的攀比心理吗?

    在阿德勒看来,无论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一定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一定想超越自我。

    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想着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好一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个体心理学的分析,是因为有两种人类最底层的情感在背后推动着我们:

    就是之前楚丽华已经用自己分析过的两种,一种是自卑感,一种是优越感。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自卑感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能有些人条件不好,或者信心不足,才会感觉自卑。

    但阿德勒说,不是这样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所以在他的个体心理学里,自卑感是一个核心概念。

    这样,就正好契合了楚丽华的心灵缺口。

    不过,刚才只是笼统知道了这两个概念,用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自我的反省。

    既然要真正的好好升华自己,那么,就得要用阿德勒本人的定义来精确辅导自己。

    阿德勒说:有些人看起来比较害羞,或者做事情畏首畏尾,或者像他自己那样,小时候体弱多病成绩差;说这些人自卑,楚丽华都能理解。

    但那有些看起来很强势的,甚至很自负的人,他们难道也自卑吗?没错,在阿德勒看来,这些人也自卑,甚至更自卑。

    他在自己的书里举了个例子。说有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看到了狮子,他们仨心里都很害怕。

    第一个孩子就躲到妈妈背后,说:“妈妈我要回家”。

    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都吓白了,但是嘴上说:“我一点都不怕”。

    第三个孩子瞪着眼睛,好像很英雄的样子,还问妈妈,“妈妈,我不能向它吐口水呀?”

    阿德勒说,其实这仨孩子都怕,都心虚,但表现方式不一样。

    自卑也是一样,有些人看起来很自负,实际上是因为内心很自卑。但他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没办法,所以只能自欺欺人,强行让自己相信“我比别人厉害”,要不然就活不下去了。

    这么一来,他内心其实更自卑了,但是外在表现好像是很强势的样子。

    想想,其实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纸老虎”嘛。这么一说,楚丽华觉得自己可能就明白了。

    我们人人身边都可能有这样的人:说话做事不容置疑,哪怕你提出一点点反对意见,立刻就翻脸了,或者给你小鞋穿,因为他太心虚,经不起质疑嘛,外强中干,内心自卑。

    想想,反驳最大声的,其实就是心里最没底的。

    楚丽华想起曾经在文山独自一个人守店时:关门了,门外有动静,他人其实吓得半死了,但是,还是用很大的声音问外面是谁。

    直到,动静消失,又过了许久,她才敢蹑手蹑脚走到门口,竖起耳朵听听。

    确认外面确实没人了,她才敢放心会去那个隔出来的小床上躺着。

    手里握着的手机,界面是已经按好了的110,只等情况不对,就立刻拨打出去。

    ……

    所以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接下来一段话,让楚丽华眼前一亮,阿德勒不是说有自卑感就不好,恰恰相反,他认为自卑感很重要,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动力,是人类文化的基础。

    为什么这么讲呢?带着问题继续往下寻找答案,他说的自卑,其实是人对自身状态的一种不满,所以人人都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

    也就是说,在个体心理学里面,自卑感是一个基础概念。它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一种不好的心态,而是一个中性词。

    除了自卑感以外,还有一种人人都有的心态,叫优越感。

    阿德勒说,人人都有自卑感,而且人人都想弥补这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这两种感情,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优越感,也就是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跟他个人的自卑感有关。

    阿德勒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很多医生在小时候都经历过家人或者朋友死亡的场景,所以他们就有一种自卑感,认为人生不安全。

    为了弥补这种自卑感,就选择了做医生,去跟死亡对抗,借此来实现自己的优越感。

    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优越感并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也不是只有一种实现方法。

第九百六十章 不一样的母亲

    很多人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获得怎样的优越感,只能慢慢摸索,即使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有不同的实现办法。

    你采取怎样的办法弥补自卑感,实现优越感,就体现了你的性格,或者按照阿德勒的说法,就体现你的人生态度。

    所以在个体心理学看来,自卑感就像是一个在背后提供推力的发动机,优越感就像是一个在前面牵引着你的火车头,这两种感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动力,让你在提升自己的轨道上飞奔。

    这么一解释,楚丽华瞬间明白了,本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面,另一面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不过,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阿德勒特别提醒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自我超越当然好,但是千万不能跑脱轨了,不能因为太焦虑而跑错方向,进入自卑情结的误区。

    什么叫自卑情结呢?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就是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不敢面对困难,那就只能把这个问题摆到一边;然后回过头来,从乱七八糟的小事中寻找优越感。

    大概就是大家所说的纸老虎,其实就是一种自卑情结吧。纸老虎们自己做不好事情,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但是他们可以不让你批评,把压制批评这件事做好,他们就能获得优越感。

    阿德勒在自己的书里记录了自己一位病人的故事。

    这位病人是个16岁的问题少女,她从六七岁就开始偷东西,12岁开始就夜不归宿,天天出去跟男人鬼混。

    阿德勒跟她聊天,发现这个少女从小就没得到什么关爱,2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妈妈根本不爱她,也不关心她,所以她就心生怨恨。

    最后这个女孩自己承认了,说:“其实我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跟那些男生鬼混,我做这些就是想让我妈看看,让她知道她管不住我”。

    所以她其实是在利用这些行为,报复自己的母亲。

    阿德勒就说,这其实就是一种自卑情结。因为她在跟自己的母亲作对嘛,但是又的确没有自己的母亲强大,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所以只能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偷东西,夜不归宿,来弥补自卑感,获得优越感。

    其实就是在追求优越感的时候跑错方向了嘛。

    除此之外,什么自闭行为、犯罪、懒惰、青春期叛逆,都是在弥补自卑感、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之中跑错了方向,没有树立好端正的人生态度所导致的问题。

    楚丽华想起自己青春期大概在初中时还离家出走过。

    也是因为实在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才出此下策吧?

    不然,也不可能让自己待在加油站这么显眼的地方,让人很容易注意到自己了。

    不过,那个时候的自己,虽然离家出走了可是也没有乱走,乱花钱。

    而是一遇到岔路口就左拐,其实就是给自己留了后路的。

    只可惜,事情并没有按照自己想象的那样发展下去;反而因为这件事,母亲还多了一项嘲笑自己的依据。

    咦,怎么又想到母亲了呢?

    不过,很奇怪,现在想到这里,心里也没有了那种刺痛感了。

    是放下了?理解了?还是原谅了?

    楚丽华不知道,她看了下时间,晚上九点半,父母应该已经收摊回家吃过饭坐着看电视了。

    楚丽华提前在心里打了很多草稿,才把电话打通。

    接电话的是父亲,楚丽华先热络的和父亲聊了天气和最近的新政策什么的。

    然后,父亲抱怨了两句以后,两父女就无话可说了。

    实在找不到话题,父亲想把电话给母亲,楚丽华则问他们是不是困了要睡了。

    很意外,今天,母亲没有接电话过去长篇大论说一番。

    电话,就这样挂了。

    是不习惯还是不踏实?

    楚丽华说不清楚,反正就是突然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好像有种被排挤在那个家之外的感觉。

    真不知道说自己什么好,指责唠叨的时候嫌弃,现在不搭理你了,又失落不已。

    回头看了看已经熟睡了的三娃,哦,可能是因为自己有家了,母亲终于开始慢慢接受了吧?

    想及此处,楚丽华内心酸涩,自己的小家,现在也是支离破碎的。

    像是为了逃避这一切,楚丽华又再次埋头书籍了。

    刚才读到哪里了?关于人的自我超越吧。

    楚丽华在脑海里回忆了一下,简单做了一个总结。

    我们人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试图超越自卑,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优越感这两种感情,就是推动你超越自我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

    但千万要注意,不能因为过度焦虑而采取了错误的办法,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自闭、犯罪等等问题。

    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超越呢?

    楚丽华稍微了解一点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这也是曾经她一直坚定相信的理念。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人格,在你五六岁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如果你成年后有什么行为上的问题,比方说胆小害羞,那就要追溯你的童年经历,看看是不是小时候被什么事情或者是陌生人吓到了。

    总之,就是往以前看,认为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人的性格和行为,所以在弗洛伊德这里,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是很难的。

    既然阿德勒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最后又自立门户唱对台戏的,那他的理念呢?

    楚丽华几乎是带着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心态往下读了。

    母亲的态度让她心理发慌了。

    自己的小家不完整了,大家也不是那么在意自己了。

    她只得唛头看书。

    个体心理学给了我们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阿德勒也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他的病人一旦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也要去从病人的童年经历中寻找原因。

    但他跟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阿德勒认为,人的经历不能决定人的行为,因为人可以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创造性解读。

第九百六十一章 行动起来吧

    什么意思呢?

    楚丽华觉得就是自己可以改变以后的自己,来面对曾经的自己。

    比如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家里就很穷,童年很不快乐,那么他长大之后,就注定得不到幸福吗?

    在阿德勒看来,不一定,他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很快乐的人。这个孩子的经历是注定的,改不了了,但他从经历里能学到什么经验,就说不准了。

    他可能想,上天太不公平了,别人小时候都快快乐乐的,就我这么悲惨,那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管别人?我自暴自弃好了。

    但他也有可能会想,我小时候生活得这么苦,长大后不能再继续这么过下去了,我要改变自己的状况,让我的孩子能享受一个幸福的童年。

    所以阿德勒说,环境因素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自己的经历,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还告诫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要说是遗传或者经历在决定孩子的能力,不是的,真正束缚一个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阿德勒的这个说法非常振奋人心,因为他不认为客观因素会决定人的行为,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改变自己的可能;

    就是:你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去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思想,通过个人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楚丽华明显是第一种想法的人,现在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不是阿德勒在给我们灌心灵鸡汤,而是他从自己的个人经历中提炼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

    之前也看过,阿德勒刚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差,特别是数学成绩,非常糟糕,自己也觉得自己很没天赋。

    但他的父亲一直鼓励他,然后有一天,他把老师都不会做的一道题,完整地做完了,一下子信心大增,完全改变了对待数学的态度,开始喜欢数学了,之后就一直在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成绩自然就变好了。

    所以阿德勒在书里说,你看,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那些说什么能力是先天的观点,根本就是靠不住的。

    其实这就是在反驳弗洛伊德,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带有决定论的色彩,就是说一个人的先天因素和过去的经历,决定了人的行为,改不了。

    在阿德勒看来,这就是瞎扯,他坚决反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去追求更卓越的东西,实现逆袭。

    所以为什么他的理论叫个体心理学呢?就是在强调每个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其实也就是在说,不管你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有过怎样的经历都不要紧,你都有机会改变自己。

    创造性地去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想法,你就有了改变自己行为的可能性。那之后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呢?阿德勒也给了你一个办法,就是去认清自己的目标。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阿德勒又用自己举了个例子。他说,“假如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来了,那学生们肯定会说,‘哎呀!阿德勒博士疯了吧!’

    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班,才会觉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反而会觉得它很合理”。

    读到这里,楚丽华好像突然明白穿着得体这件事的重要性了。

    每天精心打扮自己,也是给自己一个更好生活的目标。

    就好像每次穿了一件特别贵——五六百快在自己看来青云飞特意给买的好衣服的时候,走路的时候,楚丽华都不由自主地抬头挺胸走。

    这样,不就是无端给自己增加了自信吗?

    楚丽华马上拿过笔来,认真在计划表的最上方又加了一句:每天认真洗脸刷牙穿衣打扮。

    备注:丢弃衣橱里的“廉价货”,哪怕只有两件替换着穿,也要买让自己觉得“贵”,会增加自己自信的衣服和鞋子。

    第二天,楚丽华就这样做了,而且还拉着兰芝出去逛街买衣服去了。这可把青云飞惊着了。

    拉住孟宪祥就问,“都说女为悦己者容,这楚丽华她又这么兴致勃勃地去买衣服了,该不会是又打算去和那个刘大夫约会吧?他们第一次出去吃饭楚丽华可是好一通打扮呢。”

    青云飞想想就觉得心酸,那个时候,他约她出去看电影,楚丽华涂了劣质化妆品,脸上直掉渣子。

    可让自己好一顿笑话,从此以后,好像楚丽华这样的行为就减少了吧?

    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嘴怎么这么欠儿呢。

    孟宪祥还在努力想要怎么圆过去。

    正在挑选衣服的楚丽华也被兰芝问了同样的问题。

    ——“话说女为悦己者容,你这是什么情况?还不跟我从实招来?”

    兰芝一脸坏笑。

    楚丽华抬头望天……花板,兰芝这是什么脑回路。

    不过,楚丽华还是很欢喜地跟兰芝说了自己的打算。

    ——“自信是这么来的?这不过是商家的套路。知性如你,也会掉进这样的陷阱里?”

    楚丽华看着兰芝,十分认真地说,“环境因素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自己的经历,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这和新衣服又有什么关系?”

    ——“对我来说精致贵点的衣服,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内心体验。这个得我回去才能好好跟你说。”

    楚丽华这边已经开始改变自己,放下过去了。

    俱乐部那边的人却发现,少了楚丽华,他们突然就散了,而且,突然好像就丢了主心骨,又回到从前那种混沌一样了。

    康旭明和尧里瓦斯都提过去把楚丽华找回来,可是,大家虽然都同意,却都不愿意自己去。

    楚丽华并不知道此事,她的日子,真的在她改变想法和做法之后,变得不一样了。

第九百六十二章 量身打造

    和兰芝回来以后,楚丽华就一头扎进屋里,打算好好学习一下,然后再好好跟她分享一下自己的改变根据是什么。

    一点点把想起来的整理一下,没记住的再次翻书。

    然后,再次看新的内容。

    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

    要想改变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一旦校准目标之后,你就会像弓箭手一样,绷紧身体和精神,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为你锚定的这个目标来服务。

    所以阿德勒说,一直以来,我们矫正人的行为,或者治,都是从行为本身来入手,单纯地想消除病症;但是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不能这么干,要改变行为,先改变目标。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是了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只能是过去,或美好,或糟心的回忆。

    而前进的道路,需要一个灯塔,目标,就是灯塔。

    举个例子。有个人,经常头疼,但一直都治不好。用阿德勒的理论解说,是因为这个人把头疼当成了逃避问题的办法,他头疼的目的是摆脱眼前的问题。

    比如一头疼,他就不用出去见陌生人了,还可以借机对妻子或者同事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我头都这么疼了,你们要帮帮我。”之类的。

    所以对这个男人来说,头疼简直就是一笔财富,能满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个毛病呢?

    所以,如果不让这个男人意识到这一点,不让他改变自己的目的,那么头疼是治不好的。就

    算治好了,他也会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郁,继续用这些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楚丽华简直对阿德勒崇拜得五体投地了,这不正是自己常用的“挡箭牌”吗?

    我都这样了,你为什么还要……

    经期疼痛,身体孱弱,视力……

    楚丽华冷汗都出来了,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啊!

    小时候的经历,大部分都已经忘光了。

    可是,自从听了心理学,反而一点点按照里面的知识点往自己身上套,过去就这样一点点的,越来越清晰起来。

    似乎,它真的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一样。

    为了得到身边人的怜悯之心,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照顾……

    楚丽华深深为自己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感到汗颜。

    如果说弗洛伊德是决定论,那么阿德勒可以说是目的论。因为在阿德勒这里,每一个行为,都有它的目标,并且都受到目标的影响。

    如果要改变一个行为,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这个行为的目的本身入手。

    而目的是什么呢?

    楚丽华抬头看着天花板发呆。

    她想要得到更多的关注,想要拉进和别人的距离,想要以此为噱头来打开自己功成名就的康庄大道……

    楚丽华不敢再往下想了,这不就是“卖惨”么?w自己正在不知不觉中做着曾经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这不是成熟了,这是……

    楚丽华不想用太难听的词语来形容自己。

    她甚至开始怀疑原来组建俱乐部的初心了。

    而鼓动他们一起治眼睛,有人没有起色,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担忧和想要他好起来吗?

    楚丽华觉得,或许,自己的面子挂不住才是真的。

    当这一点点把自己扒开来看,这血淋淋的事实让楚丽华不忍直视。

    为什么做不好?

    只是因为内心深处的目的不是行动上的那个目的罢了。

    而救助孕妇行动呢?

    拙劣的模仿,只是为了出名?或者是为了被众人皆知。

    哪怕,想要成功的信念,也是为了比别人更耀眼。

    让母亲真的可以拿出去炫耀了。

    楚丽华害怕了,这三十年活的既然这样糊涂。

    心理学,还能学下去吗?

    楚丽华不由自主地把刚才的所有信息在脑海里整理了一下。

    在个体心理学看来,通过创造性地解读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改变思想,摆脱过去的经历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就有了改变自己的可能性。

    把主动权抓到自己手上之后,再通过树立目标,让自己的行为为目标服务,就能激发起自己的改变行为,实现自我超越。

    在楚丽华犹豫的时候,外头有了动静。

    她悄悄出去看了一下,是青云飞在准备第二天的食材呢。

    这是个如此细腻的男子。

    选择困难症吗?

    为何这个时候又想起了刘星霆?

    不自觉地把两人做了对比,内心还忍不住有一丝小小的骄傲。

    楚丽华,你果然是个神经病!

    蹑手蹑脚回自己屋,楚丽华突然就颓败地往地上一躺。

    还是放弃心理学,就学医吧,不然……

    楚丽华真怕自己走火入魔了。

    可,却怎么也放不下。

    她更向往的是心理治疗,心理疗愈这些方法,那么,学好心理学就真的很重要。

    可现在,最重要的是超越自己,改变自己的现在这种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生活!!

    怎么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楚丽华觉得,还是得“请教”大师——阿德勒。

    再次翻到刚才看的地方,接着往下看。

    在阿德勒看来,不管是整个人类,还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个体,人生中可能面临的所有困难,都可以归纳成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职业问题。因为我们各自有不同的分工,要互相交换对方的工作成果才能活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人际交往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活在社会之中,必须跟周围的其他人交往,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都是必须要面对的;

    第三个问题,是婚姻问题。因为人类有男有女,所以我们一生都绕不开婚姻和爱情这些事情。如果人类要想生存下去,那男人跟女人就必须妥善结合。

    楚丽华一看乐了,这总结真到位,就像是对自己量身打造一样。

    现在自己要改善的,不就是这三方面么。

    首先说事业方面,那是支撑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前提啊!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372/ 第一时间欣赏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章节! 作者:青薇筱语所写的《半盲女的英雄之旅》为转载作品,半盲女的英雄之旅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半盲女的英雄之旅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半盲女的英雄之旅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半盲女的英雄之旅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介绍:
缺爱,寻爱,最后只剩一声无奈。留守半盲女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的故事。悲欢离合,曲折离奇,然而最终以为的幸福,却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无声的痛苦在蔓延。幸福在哪里?几经周折,当楚丽华终于明白创伤不过是因为上帝想要把阳光照进自己心房时,一切才最终豁然开朗。此时,她终于走完了自己的英雄之旅。在失明之前,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半盲女的英雄之旅,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半盲女的英雄之旅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