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宋煦TXT下载宋煦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宋煦全文阅读

作者:官笙     宋煦txt下载     宋煦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四百三十五章 耶律洪基

    萧天成带着陈浖来到辽国皇宫,去的却不是什么‘正经’地方,而是一个偏僻的佛堂。

    在门口,萧天成拦住了陈浖,低声道:“陛下在礼佛,陈侍郎稍候。”

    萧天成说着,也站在门外,躬身而立。

    陈浖抬头看去,不大的佛堂内,供奉着一个金身佛陀,檀香袅袅,座下蒲团上跪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手里持着佛珠,慢慢转动。

    除此之外,静谧无声。

    陈浖想起来他得到的关于这个老皇帝的一些情报。

    当今辽皇,名叫耶律洪基,兴宗长子,登基之初有权臣把持朝政,中期宠信奸佞,到了现在,年近七十,反而崇佛,全国豢养了近百万僧佛!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老皇帝!有贤明的时候,但糊涂时候更多!

    陈浖回忆着,同时在想着对策。

    他的任务很多,最主要的,还是要刺探辽国情势,以对辽政策做出足够的铺垫,为国内变法争取时间。

    萧天成似乎很习惯,神色不动,余光一直打量着陈浖。

    大辽现在是内忧外患,内忧在逐渐扩大,已成燎原之势。而外面,宋国的新帝表现的十分强势,已经打垮了李夏,现在更是将手伸到了他大辽!

    辖制了李夏,迫使李夏不能派兵协助大辽平叛,这种目的不难理解,但是,宋人的动作仅止于此吗?

    幽云十六州一直是宋辽之间的痼疾,宋人会不会,又起了某些心思?

    萧天成心里揣度,又思考着辽国朝廷的局势,眉头不禁慢慢拧起。

    越是复杂的情势,越是有妖孽横出,辽国的朝廷就是如此!

    ‘希望陛下能够压住杂音。’萧天成心里默默道。

    不知道过了多久,老皇帝终于抬起头,念了声佛号,慢慢站起来,转过身,就看到了萧天成与陈浖,脸上浮现慈祥,和蔼的笑意。

    “臣参见陛下。”萧天成连忙行礼。

    陈浖不动声色打量一眼,抬手道:“外臣见过陛下。”

    耶律洪基慢慢走过来,看着陈浖,微微点头,语带笑意的道:“免礼。我与你们的先帝神宗是文友,他的诗词锐气勃发,宏远深意,我很喜欢。你们当今皇帝,可有什么著作?”

    耶律洪基快七十了,一个人熬过了宋朝四代皇帝,对诗词歌赋尤其喜好,曾经与仁宗,神宗等通信,互换诗文。

    陈浖直立,道:“如果陛下喜好,可以与我官家通信,相信官家很乐意与陛下交流。”

    耶律洪基呵呵一笑,迈步出了佛堂,向外面走,似乎心情很好,道:“以文会友,是天下第一等雅事,我很期待你们官家的诗词。”

    陈浖跟在他身后,没有说话。

    人老成精,何况还是做了数十年皇帝的人,陈浖不敢小觑,没有贸然入正题。

    耶律洪基走了一阵,笑容满面消失,声音苍劲有力,道:“贵国打垮了李夏,迫使李夏不能随我大辽平乱,你们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陈浖步履缓慢,斟酌着话语,道:“李夏乃是我朝属臣,相信陛下是知道的。与辽国和平共处,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国策,官家亲政也无意改变。外臣此来,是希望与贵国开启新的篇章,消除过境之厄,永休兵戈。”

    耶律洪基不知道是信与不信,缓步走着,手里佛珠转动,道:“互市,也不是不可,但需仔细商讨。边境之和平,需要你们宋国以示诚意。”

    陈浖跟了几步,神色不动,道:“我朝可先命军队后撤,只保留些许衙役。”

    萧天成没有说话,默默不语。辽国现在同样需要宋人保持‘安静’,以专心,全力平定内乱。

    耶律洪基微微点头,道:“可以。李夏那边是肯定不能出兵了,这是你们的态度吗?”

    陈浖目光微紧,越发谨慎,道:“李夏是我大宋属臣,如果陛下想要借用李夏兵力,须与我朝商议。李夏无权擅自出兵,贵国更不能越过我国调遣李夏兵力。这是明文写在之前的盟约内的。”

    萧天成目光趋冷,所谓的盟约,宋朝还真的当做一回事了?

    但他没有说话,现在辽夏暂时都无力对宋朝施压。

    耶律洪基还是慢慢的踱着步子,许久都没有说话。

    陈浖神色不变,心头却凝重。

    耶律洪基,会怎么做?辽国十分需要李夏出兵,否则叛军在偌大的西北纵横来去,无所制约,又不肯决战,辽国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合围,难以消灭,长此以往的消耗,辽国根本坚持不住!

    “你们官家之前说,愿意支援我国兵甲,粮草,是真的?”忽然间,耶律洪基再次开口。

    陈浖道:“是。互市之后,一切都可商谈,我朝的诚意,请陛下明见。”

    耶律洪基来到一处桥头,看着水里的池鱼,等内监拿来鱼食,他慢慢的向里面撒去。

    陈浖站在一旁,不卑不亢。

    他知道宋朝的要求很过分,是在要挟辽国,这种事,在以往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但现在,切切实实的发生了!

    萧天成想要说话,最终又放弃了。

    耶律洪基撒着鱼食,看着水里的鱼儿飞速聚集,脸上露出一点笑容,道:“如果,李夏出兵,朕就同意互市。明年,我朝就能平定内乱。”

    这是威胁!

    陈浖眼神微变,道:“陛下,互市与出兵,是两回事。”

    耶律洪基放下鱼食,转身向桥下走,道:“一回事。萧卿家,代朕送送陈侍郎。”

    萧天成见耶律洪基这样表态,心里大松,抬手道:“臣领旨。”

    陈浖拧起眉头,辽皇这样的态度,对宋朝来说很不利,他的任务没有完成。

    “陛下,”陈浖抬手,对着耶律洪基的背影朗声道:“外臣还有一个提议,在贵我两国互设使馆,时时互通有无,共商国是,以避免误会,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耶律洪基脚步一顿,然后就道:“萧卿家,你与陈侍郎商议吧。”

    “是。”萧天成应着,心头却警惕。

    陈浖目送耶律洪基的背影消失在转角,心里飞速转念。

    耶律洪基的态度,应该就是辽国朝廷的态度了,那互市,还有可能吗?

    萧天成站到了陈浖身前,道:“陈侍郎,你们的算盘落空了。”

    互市,这种事明显藏有巨大的陷阱,辽国怎么可能答应!

    陈浖神色不动,忽然道:“我还想见见贵国的皇太孙。”

第四百三十六章 回京

    “不可以!”

    对于陈浖的要求,萧天成十分简单利落的拒绝了。

    太子已经死了,皇太孙耶律延禧是国本所在,盯着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前面耶律延禧已经胡闹,萧天成是断然不会允许宋人再次接触的。

    陈浖并没有强求,与萧天成谈论着‘李夏’、‘互市’、‘撤兵’、‘互设使馆’等话题,边走边出宫。

    辽人太过警惕,这些话题几乎没有什么进展,陈浖也没有太过心急,回到驿站,就想方设法的联络在上京的情报网,以探查清楚更多消息。

    只是到了当天晚上,辽人就派兵,要‘护送’陈浖离开上京。

    马车上,陈浖面沉如水,心思浮动。

    他本能的感觉到,上京似乎要发生什么,但他没办法,被辽人看的太紧,得不到重要消息。

    直到出了上京城,在一处驿站休息,才有一张纸条传到他手里。

    ‘夺嫡,辽臣分做两派,辽帝默不作声,情势胶着’。

    只有短短的这么一句话,足以让陈浖解惑。

    他坐在椅子上,左思右想,忽然拿起笔,写了一封信,然后递给‘护送’他的辽兵,道:“请转交给萧尚书,告诉他,随时欢迎他来我大宋做客。”

    辽兵看了看信封,没有拆开,道:“我会原封不动转达。”

    萧天成是辽国兵部尚书,这些兵是他派的。

    陈浖近乎无功而返,离开上京,出了辽国,便原班人马返回开封城。

    这个时候,赵煦也动身,准备回京了。

    坐在銮驾上,四周是禁卫,以及各路人马,包括文武大臣,林林总总高达数万人!

    随着赵煦动身回京,开封城里陡然热闹起来。

    原本被压制的‘大胜’消息,再次成为开封城的‘热点’,无数人热情期盼。

    皇宫内,八个月肚子的孟皇后,此刻正在加紧准备,作为中宫皇后,她原本不应当出现在迎接队伍中的,但章惇提议,就没人反对了。

    朝廷就更是如此,太多事情在加速处理,准备以‘全新京城’,迎接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归来的赵煦。

    十月初九。

    赵煦的銮驾准时出现在开封城北门,门外,迎接队伍非常的庞大。

    孟皇后为首,政事堂的章惇,蔡卞随后两边,接着是枢密院,六部五寺,勋贵公卿,以及众多的百姓!

    开封城不大,北门更小,已经被挤满了。

    孟皇后挺着大肚子,静静的立在最前面。

    陪在她身侧的,还有老九赵佖,老十三赵似。

    再后面的章惇,蔡卞抱手而立,静默不语。

    接着的是各部尚书,他们自不会说话,内心是焦急又期待。

    再后面的人群就少了很多顾忌,一直在嗡嗡嗡,叽叽喳喳。

    “官家终于回京了!”

    “大败李夏五十万大军,更是拿下了灵州,灭夏指日可待!官家真的是做到了历代先帝没有做到的事情!”

    “我皇圣明啊,功高盖世!”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皇之无功,亘古未有!”

    一群大小官吏,激动不已,大声吆喝着,似乎怕别人听不见。

    不远处的百姓就更为直接,翘首以盼。

    “官家回京了……”

    “我听说,官家大获全胜,不止收复了故地,还缴获有无数的战利品!”

    “政事堂以及户部那边有大动作,据说要有更大规模减税!”

    “不止是这样,我听说朝廷还要搞一个‘保金’,就是对那些没有收入的人,提供一些钱粮,确保他们衣食无忧……”

    “真的是圣皇在世,我们有福了……”

    ……

    议论声逐渐增大,以至于刚才还保持‘威仪’的勋贵公卿,高官们也加入了讨论的行列,交头接耳,此起彼伏。

    章惇与蔡卞倒是没有加入,只是平静的等待着。

    十月了,离过年没多久,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准备。

    开封府知府曹政站在六部尚书后面,此刻却有些紧张。开封府的改革,并没有那么尽如人意,各种阻碍层出不穷。

    与他相似的,还有工部尚书王存。

    纵然他入政事堂的风声已经板上钉钉,但他四周的麻烦同样不少,拜相看似风光,实则也是危机重重。

    最前面的孟皇后在两个婢女扶持下,静静的站着,她的肚子已经八个多月了,随时都可能临产。

    在错综复杂的朝局中,她这个皇后娘娘也不轻松。

    在一众人的复杂心思中,赵煦的銮驾终于到了。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文成武德,千秋不朽!”

    文臣武将,如同排练过一般,齐齐抬手躬身,朗声而贺。

    如同潮水一般,接着就是后面的大小官吏,勋贵公卿,然后才是无数的百姓。

    声浪如波涛般起伏涌动,人头更是乌泱泱的一大片,看不到边际。

    赵煦坐着銮驾上,看着这一幕,右手紧紧握了握把守,暗自吸口气,笑着慢慢站起来,来到前面,环顾一圈,大声道:“众卿平身,所有人免礼!”

    “谢陛下!”一众人大声的回应,收手肃立。

    人群太多,声浪断断续续,直起身也是或慢或快,用了好长时间。

    这些人仰着头,看着銮驾上的赵煦,等待着他说些什么。

    但在迎接队伍渐渐平静下来之后,众人看到了令他们意外又似乎理所应当的一幕——只见大宋年轻官家忽然从銮驾上下来,拉着皇后娘娘的手,又走回銮驾上。

    于是,銮驾上站了两个人,赵煦,挺着大肚子的孟皇后。

    孟皇后起先还很紧张,但感觉着赵煦握着她的手有力、温暖,心里忽然变得安定,微笑着的立在边上,俯视着群臣与百姓。

    赵煦一眼扫过茫茫人头,笑着大声道:“此番大胜,非朕之功,赖武将用命,浴血奋战,大败叛臣,收复故土,护我大宋军民,扬我大宋国威!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所有人的安定日子,你们说,他们,当不当重赏!?”

    “重赏!”

    人群中不知道谁突然喊了一句,接着山呼海啸般的‘重赏’。如同浪涛一般,在开封城北门惊涛拍岸,久久不息。

    章楶,折可适,郭成等人立在銮驾后侧,听着倒是还算冷静。

    种师中,王恩等人则激动不已,看着銮驾上的背影,热血冲头,心里只有一个念想:君命所出,赴汤蹈火!

    赵煦见着,十分满意,拉着孟皇后坐回銮驾。

    銮驾随即慢慢挪动,向前走去。

    章惇与蔡卞等人对视一眼,本来还以为赵煦会长篇大论讲一些。

    不过旋即他们暗自了然,这样简单的两句话,或许比长篇大论更起作用。

第四百三十七章 紫宸殿

    赵煦坐在銮驾上,在一片歌功颂德中,缓缓驶入城门。

    孟皇后抿着嘴角,俏脸很是紧张,左手紧握着赵煦的手。

    赵煦看着她,道:“没事。”

    孟皇后轻轻一笑,继而蹙眉。

    赵煦一惊,连忙道:“肚子不舒服吗?”

    孟皇后见赵满色关心,心里暖暖的,摇头道:“他踢了我一下。”

    赵煦伸手摸了摸,果然能感觉到里面的小家伙在动,握了握孟皇后的手,道:“生孩子,应该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事情了,圣人,你辛苦了。”

    孟皇后差点眼泪夺眶而出,金抿着嘴角,一句话说出,只是使劲的摇头。

    赵煦轻轻揽过她,轻声道:“没事没事,有朕在,没人能欺负你们的。”

    孟皇后再也忍不住,头靠在赵煦肩膀,无声的哭了出来。

    赵煦轻轻拍着她,心里在思索着,怎么遏制‘新党’对无节制的报复。

    而这一幕,落在很多人眼里。

    帝后相拥,温情脉脉,这令不少人感动的差点哭出来。

    赵煦的銮驾,直接入宫,大部分人被蔡卞安排散开,而政事堂,六部等高官则齐聚政事堂。

    赵煦回了皇宫,径直去了庆寿殿。

    朱太妃拉着赵煦,又哭又笑,嘴里都是‘我儿威武,不负先帝’之类。

    赵煦好生安抚着,瞥见赵似,赵幼娥,这两个小家伙,半年多不见,好像长高了一大截。

    赵煦安抚了好一阵子,离开庆寿殿,没有去政事堂,而是紫宸殿。

    政事堂的大大小小的官员,已经得到旨意,转道紫宸殿。

    紫宸殿,是宋朝开朝议的地方,已经很久没使用过了。

    章惇,蔡卞等人进来,外加各路高官,几乎都知道并不久远的那段往事。

    他们神情都有些难言的复杂,那最前面的‘圣位’,仿佛还能看到高太后的影子,以及侧对朝臣的赵煦。

    还有殿外的刘世安的惨叫声,血腥味!

    章惇,蔡卞站在最前面,两人神情如常,完全看不出什么。

    但是有很多人,就心思比较复杂了。

    大宋朝,其实有多次变法,比如‘庆历新政’,比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严格来说,是最为严格,动作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

    当今官家虽然‘子承父业’,但亲政只有一年多,变法最主要集中在‘朝政’、‘开封’,‘军改’上面,‘王安石变法’的诸多新法,其实并没有复起,相对来说,很是‘克制’。

    但是当今打破了太多他们认为坚不可摧的‘潜规则’,比如,对朝臣的清洗,朝局的改革,还有就是‘不杀士大夫’!

    当今,打破太多规则!

    这些举动,已经显现后果,纵然舆论不会施加在赵煦身上,‘新党’背的锅是越来越多,甩都甩不掉。

    朝臣们很安静,在紫宸殿不是其他地方,没人敢胡言乱语,静静的候着。

    章楶,郭成,折可适,种建中等‘大功之臣’此刻也在,他们穿着武将官服,与文臣是泾渭分明。

    紫宸殿里的文臣武将,此刻都各有心思,不时看向侧门,静静的的等候着。

    这时,赵煦沐浴,换了朝服,已经来到了紫宸殿后的后殿。

    他坐在那,静静的喝茶,面上如常,心头缓缓思索着。

    陈皮立在一侧,没有半点声息,目光偶尔扫过前面的紫宸殿。

    太多的大事情发生在对面的紫宸殿,但实际上,这个后殿,才是最严酷的地方,那么多的事情,其实在这里,早已经有了结果。

    赵煦抱着茶杯,心头也有些感慨。

    他第一次来这里,战战兢兢,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

    高太后如同一座大山,死死的压着他,‘废帝另立’的声音,一直盘旋在他耳边。

    而今,时过境迁,他又来到了这个久违的地方。

    不知道为什么,已经彻底坐稳皇位的赵煦,居然还有一丝丝紧张。

    赵煦转动着茶杯,默默一阵,说道:“皮皮,你说,祖母看到现在这一幕,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陈皮一怔,犹豫了好半晌,也不知道该怎么反应,少有的沉默了。

    赵煦看了他一眼,没有为难他。

    其实,他也说不清楚,高太后知道了他大败西夏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高太后对外一直是‘妥协退让,割地求和’,他如此兴兵,固然大胜,怕是也少不了‘穷兵黩武’的批判吧?

    赵煦抬头看向前面的紫宸殿,里面的朝臣,又有几人,真心的支持他‘御驾亲征’,兴师北伐?

    赵煦想了许多,却都暗自摇头,忽然他又笑了,自语的道:“就是所有人都反对,章相公应该是支持朕的吧?”

    陈皮不知道赵煦在想什么,隐隐头皮发麻,越发不敢出声。

    赵煦又喝了口茶,放下茶杯,起身道:“差不多了,走吧。”

    “是。”陈皮应着。

    赵煦理了理衣服,出了后殿,径直从侧门进入紫宸殿。

    “陛下驾到!”陈皮尖锐着嗓子,在丹陛上长叫。

    随着赵煦走出,章惇,蔡卞,章楶等人抬起板笏,拜道:“臣等参见官家,官家万寿无疆!”

    赵煦径直坐到椅子上,看着满满当当,足有五十多人,拥挤的满满当当的紫宸殿,笑着说道:“有点挤,诸位卿家暂且忍一忍,都免礼。”

    “谢陛下!”一群人抬起板笏,回归两旁。

    赵煦坐在椅子上,挨个扫过去,发现还有不少不认识,至少脸生的。

    不管怎么样,今天是总结大会。

    赵煦早有腹稿,就直接开口道:“今天呢,咱们说说这场战事,诸位卿家先听一听,今天大家都很累,听完了,明天或者后天,咱们找机会,再仔细商议。”

    “臣等恭听圣训。”朝臣们再次躬身。

    赵煦摆了摆手,接过陈皮递过的茶杯,倒是没有喝,道:“先说这个战事。这一战,我们规划了很久,从年前就开始了。李夏太过猖狂,嚣张,动不动扣边,不胜其烦。不打垮李夏,我朝根本不能专心处理内政。是以,这一战,实在不行,必胜,必大胜!”

    “枢相,兵部的许尚书,是总谋划,从一开始的战略战术,士兵,兵甲,粮草等等,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动员大军三十万,钱粮两百万,其他的不计其数。许尚书在河东路盯着辽国,章相公主持了这一战,朕不过去鼓舞了下士气。”

    章楶,许将默默听着,见赵煦这般‘谦逊’,想要说话,被赵煦眼神压了回去。

    郭成,折可适等人倒是明白赵煦在这一战中或明或暗的作用,但章楶,许将不说话,他们就更没资格了。

    其他人的目光在许将,章楶背影闪过,心里揣度,这两人怕是要加官进爵了。

    赵煦顿了下,继续说道:“李夏轻狂,来的太快,径直包围了平夏城。郭卿家以两万人,守城十多日,抗住了李夏十多万大军的轮番进攻,沉着冷静,从容指挥,不止守住了平夏城,给了各军增援的时间,也令夏军在平夏城损失惨重!”

    “随后,章卿家调兵遣将,对李夏进行全线反击。熙河路的总管,副总管,泾原路的,甚至是河东路的,都表现的可圈可点,重创了李夏嚣张气焰。”

    “那梁太后见攻不破平夏城,又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兵。我军随后尾随,且战且追,迫使夏军一路退回到了灵州附近。”

    “此时,各路军队,几乎是全线都获得胜利,陆陆续续攻占李夏三十多城池,擒获李夏士卒近三万,牛羊更是数十万!更遑论钱粮,金银珠宝之类了。”

    “折可适在吗?哦哦,卿家免礼。折卿家有勇有谋,追击夏军,判断时机精准,一举大破李夏参军,生擒了李夏六军统帅嵬名阿埋等重臣!”

    “这是大功!”

    “之后,辽国干涉,不得不虚与委蛇,等待时机。”

    “就在前不久,机会来了。章相公再次调兵遣将,以种建中为主帅,发骑兵,一路打到了李夏的兴庆府之下,夏人闻风丧胆,固守不敢出。”

    “辽人再次干预,以武力相逼,种建中不得不撤回……”

    紫宸殿里,不少拧眉,目光愤怒,脸色趋冷。

    这辽人太过分了,夏人是他们大宋的属过,宗主国惩戒藩属,辽国凭什么三翻四次的插手!

    蔡卞神色动了动,没有说话。

    与他一样的还有不少,他们都能听得出来,官家在避重就轻,刻意跳起朝臣对辽国怒火。

    这意味着什么?官家,准备对辽国开战了吗?

    这可不是好迹象!

    倒是章惇,章楶等不动声色,躬着身,安静的听着。

    赵煦说着,拿起茶杯,喝了口茶,道:“此番大胜,数十年未有,诸位卿家说说,该怎么封赏?”

    众人相互对视,却没人开口。

    这样的大功,必然有重赏。但宋朝历来压制武将,‘重赏’也没那么重,多是华而不实。

    但章楶是章惇的兄弟,各路大功臣都在,他们不敢贸然开口。

    章惇,蔡卞同样不说话,但他们不说话,是因为他隐约知道赵煦的意思,心里不太赞同。

    赵煦放下茶杯,仿佛无所觉,笑着道:“诸位卿家怎么不说话?嗯,那,王尚书,你来说说。”

    众人的目光,几乎是瞬间就落到了王存身上。

    这个人,是工部尚书,‘旧党’领袖,在朝廷里固然没有多少实权,但能影响到的人与事就太多了。

    更何况,政事堂已经抛出风声,准备举荐王存为参知政事,那他的地位,仅次于章惇,蔡卞!

    王存没想到赵煦会点他的名,感觉到那么多目光,神色坦然而出,举着板笏,朗声道:“启禀官家,此番大胜,自当厚赏。这一点,朝廷有规矩,也有迹可循。不过,臣建议,应当加重赏赐,枢相两次大败李夏,功勋卓著,臣建议封爵。至于其他将领,可依照惯例,升两级封赏,以昭示功勋!”

    ‘滑头!’

    不知道多少人心里腹诽,王存说了那么多,其实等于什么都没说。

    章楶的功劳确实足以封爵,许多人都清楚官家已经透露了口风,趁机还卖了章楶,章惇两兄弟面子。

    而其他的,全部都是‘依照惯例’!

    谁不知道依照惯例,要你说?

    赵煦看着他,眨了眨眼,心里差不多感觉,腹诽了几句,不动声色的笑着道:“王卿家说的有理。不过,我朝的官职,封赏历来有些糊涂,需要认真梳理一下。勋爵,应当明确定义,朕的想法是,仿照汉唐,对军爵进行改革。此次大战,功劳首推枢相,其次是郭成,然后是折可适,种建中。此四人,朕想着,都应当封爵。以示他们的功勋,更鼓舞将士们保家卫国,以奋战为荣,而不是固步自封,犹如困兽,混吃等死,不思进取!”

    赵煦的话,明显是若有所指,含沙射影。

    一时间,王存不敢答话,更没人敢接话。

    宋朝压制武将,几乎前所未有的极致,现在要恢复军爵,那可是戳中了他们心中的‘痛楚’。

    一些人的目光,在章楶身上绕来绕去。

    他们希望,章楶能够出面,阻止赵煦这些‘可怕’的想法。

    让武将地位太高,可能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五代十国的惨剧,过去还不足百年!

    章楶立着,默默无声,一动不动。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位官家的心思了,从今年开始,就不止一次的提及‘军爵’的事。而今大败李夏归来,谁还能阻止?

    哪怕他这个时候开口,官家也有足够的理由与威势压住他!

    章楶面色不动,心里叹气,他没有办法。

    见章楶不说话,众人似乎想到了什么,不断的在章惇,蔡卞,许将等人身上转来转去。

    现在朝局改制,不像以前了,更何况,殿外的惨叫声若隐若现,令他们心头发紧,不敢贸然接话。

    赵煦端坐着,见没人说话,就道:“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下了。枢密院与兵部共议,尽快上报政事堂。接下来,说说军改的事。”

    众人直愣神,就这么定下了?

    赵煦坐直了一些,眸光炯炯的沉声说道:“经过此番一战,朕深刻注意到,我大宋军制的混乱,军队的疲散,除了西军可堪一战,几乎没有能战之兵!军队,厄需彻底的改革,强军,始终要放在第一位!”

    有些人是知道赵煦强军的目标的,但因为是扩大会议,不少人心头剧震!

    朝局的改制,已经破坏了‘祖制’,是在帝后争斗,‘新党’复来等一系列大背景下完成的,众人朝臣们内心抵触,也不得不接受现实1

    但从枢密院与兵部目前的改革来看,赋予将领以及地方实在兵权,这不止不合祖制,更是历朝历代的大忌!

    赵煦没有说具体的‘军改’政策,加上皇帝陛下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归来,谁又能在这个时候,抗拒他的意志?

    赵煦见群臣安静的听着,眼神笑意越多,身体做的更直,瞥了眼章惇,道:“接下来说‘新法’。关于改元,你们都有共识,朕就不多说了,具体年号由政事堂拟定,交给朕来选。明年对于‘新法’的复起,要审慎,有主次,缓步推进,不可全面铺开。”

    蔡卞神色微惊,他完全没想到,赵煦会在这个时候,彻底否决‘全面复起新法’这件事!

    他心中暗惊,揣度了太多不好的内容,余光瞥向章惇。

    ‘他们君臣之间,起了嫌隙?’

第四百三十八章 摆平

    与蔡卞有同样心思的不在少数,他们的目光也在章惇身上悄悄流转。

    章惇是‘新党’魁首,是最坚定,最激进的变法派,也是他一直在力主‘全面复起新法’,为此,他他做出了许多‘出格’的准备,在清算‘旧党’上,格外用力。

    同样的,他也为‘全面复起新法’做了诸多铺垫,不止是大政方略,各项‘新法’,尤其是在人事上,他强硬的任命了诸多有‘争议’的大小官吏,对曾布,蔡确等‘反复’之人,他坚决排斥在朝廷之外。

    李全尺寸神情凝肃,他的眼神在章惇身上停留片刻,转向赵煦,心里斟酌措辞,准备伺机进言。

    王存以及一些反对‘全面复起新法’的人,多多少少松了口气。

    ‘新法’在神宗年间就争议颇大,以至于高太后一垂帘听政就迫不及待的将‘新法’全数废除。

    实际上,除了少数‘新党’,绝大部分人都不同意‘全面复起新法’,太过急切,并且‘新法’之中有太多问题,需要认真的梳理。

    他们能忍得住,不是所有人都能淡定的,御史中丞黄履见没人出列,举着板笏站出来,抬手向赵煦,朗声道:“启奏陛下,‘旧党’把持操作,将‘新法’废除,造成天下动荡,民不聊生,已是水深火热,厄需拨乱反正。官家亲政,绍述新政,不宜延拖,臣以为,当尽快复起新法,以安人心,以正国事,请陛下明鉴。”

    他一说完,立即就有几个人接连出列,异口同声的道:

    “臣附议,请陛下明鉴。”

    “臣附议,请陛下明鉴。”

    “臣附议,请陛下明鉴。”

    一些人看着,并没有动。

    赵煦不是神宗,更不是仁宗,不说大胜归来,威望隆重,单说紫宸殿外的刘世安的影子还笼罩在这,谁敢妄言硬来?

    赵煦看了眼黄履,目光又看向章惇,见他没有开口,也没演示身后的人逼宫,暗自点头,这位大相公虽然性子刚烈,倒也不是不知进退的人。

    赵煦稍稍沉吟,忽然道:“开封府。”

    曹政被吓了一跳,慌忙出列,极力保持镇定,道:“臣在。”

    赵煦拿起身边的茶杯,慢悠悠的喝茶。

    曹政神色动了动,跪地俯身,道:“臣知罪。”

    朝臣们看向跪在正中央的曹政,没有人说话,也没人求情。

    就在前不久,赵煦归来的前几天,中牟县上百人聚集,围殴官差,当场导致三人死亡,十多人受伤。

    随后,少卫寺出动了三百人,这才弹压住,这件事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开封府各县陆陆续续发生了十多起,导致了二十多官差丧命,现在各地官差人人自危,居然不敢上街了!

    这件事虽然朝廷刻意压住,没有扩散出去,但在场的都算是高官,都很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赵煦放下茶杯,看向兵部站的位置。

    兵部左侍郎房远樵面色凝重,出列跪地,沉声道:“臣知罪。”

    兵部除了辖制各路正规军,还有一个少卫寺,这是统管常务兵的机构,负责地位稳定。

    这两人一站出来,紫宸殿内就有种人人自危的感觉,不少人悄悄后退。

    蔡卞躬着身,犹豫着要不要替他们辩解。

    不等他开口,赵煦又道:“从兵部以及各处呈送上来的奏本可以看得出,我大宋大大小小的‘起义’多达上百起,单是京东路就有三十多起,最小的十多人,最大的数千人,此起彼伏,没完没了。江南西路更是不明不白的死了巡抚,到现在也没个说法。诸位卿家,朕在前面与李夏鏖战,你们在后面也没少给朕,给我大宋添堵啊……”

    “臣等知罪。”章惇领头,蔡卞,章楶等人齐齐举着板笏,躬身请罪。

    赵煦端坐,一个个扫过,朗声道:“朕不是问罪,朕是要告诉诸位卿家,地基不牢,别说高楼大厦,就是砖瓦房都会倒塌。诸位卿家,私心与公心,过往与现在,要分的清楚明白,不能以私乱公!记住过去的教训,不背包袱,才能走的稳,走的长远。诸位卿家饱读诗书,道理比朕懂得多,朕希望你们能认真体会朕的话,行走端正,不负社稷……”

    等赵煦说完,章惇领头,再次道:“臣等谨遵圣谕!”

    赵煦没让他们免礼,站起来,沉声道:“明年的要务有很多,军改,朝廷改制,田亩,人丁,赋税,吏治等等,细化下去有一百多项,我们没有时间去等,去慢,时不我待,要兢兢业业,片刻不停。政事堂,枢密院以及六部各寺,再到各路府州县,要万众一心,扫除弊政,富民强国……”

    朝臣们举着板笏,静静的听着。

    不少人的余光都在章惇背影上。

    这位大相公是王安石之后,最为坚定的变法派,哪怕被扫出朝廷,依旧不忘初衷,这些年被打压的不知道多狠。

    同样的,他脾气爆裂,连司马光都敢当面骂。一回京就帮着官家送高太后撤帘,接着更是坚持将吕大防等人处以极刑!

    可想而知,他心中有恨。

    他回京之后,就一直在企图‘全面复起新法’,而今,官家当众否决了他的念想,以章惇的脾气,他会怎么样反应?

    尤其是黄履,李清臣等章惇的多年盟友与亲信,更是神情复杂,面露忧色。

    章惇站着最前面,举着板笏,躬着身。

    一向严厉的表情,更加的严厉,整个人仿佛暴怒的雄狮,整个身体隐隐的在颤抖。

    蔡卞绷着脸,十分担心,章惇真的要在这个时候顶撞官家,决然不会有好结果!

    但是章惇没有动作,就是举着板笏,众人能感觉到他内心以及身体的挣扎,但他强忍住了!

    别人能看到,居高临下的赵煦,自然看的清楚,眼中笑意一闪,道:“苏相公致仕已久,相位空悬,章惇行事果断,能力出众,经验丰富,众望所归,升任宰相。蔡卞,王存为左右副相,主政事堂,领六部等各衙门,总理朝政,涉及一系列变法与改革,皆由政事堂负责,朕希望诸位卿家能上得起我大宋列祖列宗,下对得起一着黎民,俯仰无愧。”

    按理说,章惇拜相是理所应当,早就应该的事,并不意外。蔡卞跟着升迁也正常,哪怕是王存也酝酿了很久,并不意外。

    但朝臣还一阵沉默,似乎有什么事情让他们没有反应过来。

    “谢陛下隆恩,臣领旨!”章惇第一个拜下,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蔡卞,李清臣等人陡然惊醒又惊喜,猛的会意,躬身而拜道:“臣等领旨!”

    这里没有傻子,笨人,迅速领会了赵煦话里的意思,神情各异,还是跟着拜下。

    其实,赵煦的话很简单,章惇总理政务,即便不‘全面复起新法’,也能按照‘全面复起新法’行事!

    或许在章惇、蔡卞,李清臣等人看来,这或许是赵煦担心‘旧党’等顽固势力反弹,是一种政治上的妥协,退让。

    在王存等人看来,说明赵煦对章惇等人的‘新法’存疑,所以采取了折中手段。

    总而言之,双方对赵煦的这个处置都算满意,毕竟是各退了退步,没有‘刀兵相见’。

    只是人群中的吏部尚书林希漠然的脸上出现一丝一样,瞥了眼前面,没有出声。

    他冷眼旁观,哪里看不出来,官家这一个棒子一个甜枣,将群臣收拾的服服帖帖!

    而实际上,只有赵煦心里清楚,他这么做,不是退让,也不是妥协,而是要将‘新法’的节奏完全掌控在手里,做到进退有据,不至于失控,造成天下动荡,难以收拾!

    这是他的大宋,决不能脱离他的控制!

    ……

    赵煦摆平了‘全面复起新法’的争议,又说了几句,便在群臣的‘恭送陛下’声中,离开了紫宸殿。

    在出侧门的实话,赵煦感慨似的自语了一句:“这紫宸殿实在太小了。”

第四百三十九章 祖宗家法

    走在最前面出紫宸殿的,自然是章惇,他左右是章楶与蔡卞,王存这个新任参知政事就落在了后面。

    他见众人一阵沉默,忽然向前挤了挤,神色沉吟的道:“章相公,蔡相公,我入政事堂,那么,工部尚书就空缺了,不知可有人选?”

    这句话,让不少人都停下了脚步,看向前面的四人。

    现在的六部尚书不像以前,权力被分割的,成了空架子。现在的六部尚书,那是实权在握,承接了政事堂与地方,每一个尚书都不容小觑。

    工部现在各种大工程,每年进出的钱粮千万计,谁不眼红?

    尤其是在场的各部侍郎,寺卿,他们都有资格争一争!

    章惇停下脚步,与蔡卞互视了一眼。

    新任的参知政事,他们的搭档,还是得给点面子的。

    蔡卞回头看了眼,又扫过众人,道:“暂时还没有定,你们可以自荐也可以举荐,改日政事堂共推。”

    王存果断的道:“我认为,陈浖很合适,他这一趟去辽国,临危不乱,无惧生死,不堕我大宋之国威,着实令人钦佩。”

    李清臣目露冷笑,王存为了推举亲信,连‘钦佩’都用上了。

    章惇接话,道:“蔡相公说了,可以自荐,举荐,没必要在这种场合公然说出来。”

    王存一怔,回头看了眼,果然不少人面色不善。

    王存在这种场合说,就有种‘逼宫’的味道,几位相公不好做,也堵了其他人上进之路。

    但王存不在意,笑呵呵的道:“事无不可对人言,我秉公而为,不惧人言。”

    章惇不理他,径直向外走。

    王存刚要再说,给陈浖增加分量,忽然间就看到一众禁卫拥挤着,大笑着走过来,扯过刚出来的楚攸大声笑道:“楚总管,恭喜恭喜,走,喝酒去!”

    来的人,正是楚攸的一帮老兄弟,曾经在宫里与赵煦蹴鞠的十多人。

    刘横等拉过楚攸,不容他多说,就道:“走走,喝酒去,我给官家请过假了,还是你好,出去一年多,挣了这么大的功劳,好,很好,给官家长脸……”

    都是多年老兄弟,楚攸自然没什么架子,说笑着走了。

    章惇见着,忽然转头,在人群中搜罗一番,看到了一脸风霜,三十多却有五十多面孔的宗泽,道:“你就是宗泽?跟我来。”

    宗泽一怔,他自从被赵煦赏识,提拔以来,虽然是文官,但基本在军中,与朝中这些大佬几乎没有牵扯,听着连忙抬手道:“是。”

    许将见着,忽然上前,笑着道:“章相公,你可不能抢人,我兵部事多繁杂,正是用人的时候。”

    章惇一向严厉的表情,少见的笑了起来,道:“不跟你抢,我是想问问他,走什么路。”

    许将听着,也转头看向宗泽。

    宗泽在大宋朝廷,甚至是军方都是不起眼,但又是特别的一个。

    他是当今官家亲自简拔,以兵部员外郎身份,统帅虎畏军,是三大营之一。

    这样的身份,在大宋绝无仅有。

    宗泽面色如常,抬起手,道:“下官,可能不会改变。”

    章惇看着他,听懂了他的话,‘可能’,说的是这件事由不得他,还得宫里官家决定。

    章惇点点头,道:“以你资历,不宜提拔过快,但你这次确实有大功,升任兵部郎中,主理少卫寺,觉得如何?”

    少卫寺,掌握的是全国路府州的兵,虽然分散,总数却也有十多万,是一个实际权力很重的位置!

    众人看着宗泽,面露艳羡,虽然官职还不到,但就凭这份权力,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这宗泽就会是六部侍郎级别,尚书也不一定!

    毕竟,宗泽今年已经三十三了。

    宗泽没有接话,反而看向许将。

    许将稍稍思索,就笑着道:“还不谢过大相公。”

    宗泽这才抬手向章惇,道:“多谢大相公。”

    章惇没有再说,转身走了。

    李清臣跟在他身后,隐约觉得,章惇这个举动不是无意的,似乎预示着,章惇要对六部进行更加严格的掌控了。

    他余光扫了眼王存,陈浖向要上位,怕是没戏了。

    朝臣们出了紫宸殿,该出宫的出宫,该去政事堂的去政事堂,每个人都不闲着。

    赵煦虽然交代的不多,但涉及的大大小小事情着实不少,所有人都被涉及,脱开不掉。

    御街上。

    茶楼酒馆,行人贩夫讨论的都是赵煦大胜回京的事情。

    他们神情振奋,声音洪亮,开封城的士气可见的在改观。

    皇家票号。

    孟唐已经来了这里有些日子了,他没有国舅的架子,知道他身份的也不多,在台前幕后忙来忙去,就如同一个普通伙计。

    这时,边上有个差不多年岁的伙计,见没人,低声问向孟唐,道:“慕古,你去看官家了吗?我看你刚才出去了好一阵子。”

    孟唐自然是去了,这会儿有些憨的一笑,道:“没有,我就是去做点事情,耽误了一会儿。”

    这伙计倒是没有多想,凑近一点,道:“你见过官家吗?我听说官家身高八尺,雄壮如牛,儒雅如圣,一举一动风雷电闪,乃是天人临凡,不如何以建这般功勋,你说是吧?”

    孟唐回忆了赵煦有些瘦弱的体型,与儒雅只沾半丝的旗帜,低声回应道:“这些都是传言,不可信的。”

    这个伙计显然是新来的,是真的没见过赵煦,刚要再问,就看到朱浅珍从里面出来,紧急住口,侧身道:“见过掌柜。”

    孟唐连忙跟着,道:“见过掌柜。”

    朱浅珍嗯了一声,看着那年轻人道:“你去后面帮忙吧。”

    年轻伙计应着,快步进了后面。

    朱浅珍见没人了,换脸微笑,道:“去迎接官家了?”

    孟唐知道这位是‘真国舅’,不敢有架子,拘谨的道:“是,娘娘让我去的。”

    朱浅珍笑了笑,道:“不用紧张。官家那边传话了,晚上有家宴,你也一起去。”

    孟唐屡遭打击,现在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内心来说,非常不想进宫,见到那些心里万千手段的大人物,还是只得硬着头皮道:“是。”

    朱浅珍没有多说什么,迈步向外面走去,刚到门口,忽然转身道:“好好做,做好了,开封府那一块,交给你来管。”

    朱浅珍说完,就出门了。

    孟唐怔了又怔,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丹阳县。

    苏府。

    苏颂原籍泉州府,因为被地方骚扰过甚,搬到了丹阳县,算是半隐居。

    哪怕他隐居,赵煦征讨西夏,大获全胜而归的消息,是怎么也瞒不住他的。

    “算算时间,官家应该到京了。”

    苏颂坐在椅子上,看着已经没那么炽烈的太阳,轻声自语道。

    丹阳县知县蒋震宜站在苏颂身前,神色凝肃,道:“邸报上说,官家九号到京,就是今天了。”

    苏颂默默点头,没有说话。

    他回来不少日子了,或许是静下心来,冷眼旁观,他反而将许多事情看得更为清楚,透彻。

    蒋震宜看着苏颂,犹豫了下,道:“苏相公,官……朝廷现在做的越来越多,越来越过,且不说这一战,这一战之后,下官很是忧心,不知道朝廷还要做什么。”

    苏颂抬起眼皮,静静的看着他。

    蒋震宜抬手躬身,道:“下官并无私心,句句肺腑。”

    苏颂没有说话,转头继续看向远方。

    他明白蒋震宜话里的意思,一直以来,他们想要的官家,朝廷,是一个和和气气的朝廷,对于任何其他变法的人或者事,他们都坚决反对。

    好好的日子不过,瞎折腾什么?折腾出那么多事情来,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与己与人与家与国,有半点好处吗?

    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人不守规矩,祖宗家法,岂可说变就变的?

第四百四十章 西湖歌舞

    蒋震宜见苏颂依旧沉默,神色越发坚定,道:“相公,官家亲政已经一年多,迟迟不见全面复起新法,此番大获全胜,明年必然改元,那复起新法,就势所必然!”

    苏颂眉头不自禁的皱了下,却没有说话。

    他只不过致仕半年,对朝局比任何人都清楚。

    苏颂知道章惇的迫不及待,也知道宫里那位官家对新法抱有怀疑,同时隐约猜测,哪怕明年改元,官家也不会全面复起新法。

    当今这位,是一个极其有想法,而且愿意为他的想法付出代价的人。

    他将祖制踩在脚下,并非全然为了‘新法’!

    蒋震宜见苏颂依旧沉默不语,沉声道:“相公,当下,还愿意为朝廷奋不顾身的,没有几人了。吕相公之死,如同巨大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大宋,趋炎附势,倒下章惇、蔡卞等人如过江之鲤,照此下去,神宗年间的旧事,又将重演!并且,会比当年严重十倍,一百倍!相公,官家才……我大宋已经不起如此折腾了!”

    赵煦才十八岁!

    这是蒋震宜没有说完的话,正常来说,赵煦至少还能活个三十年。

    三十年的‘新法’,谁人能知道天下会变成什么模样?

    “你们想我怎么做?”苏颂不得不说话了。

    蒋震宜神色微振,上前一步道:“相公,既然官家有迟疑,我们就在这上面做文章,只要将‘新法’的恶行公布于众,官家看到后,就会像先帝一样迟疑,到时候罢章就顺理成章,相公复起势所应当!”

    苏颂顿时明白这些人打的主意了,根本不说话,径直起身,向屋子里面走。

    蒋震宜一怔,苏颂的一个孙子就出来,微笑着道:“蒋知县,大爹爹身体不舒服,改日再叙吧。”

    蒋震宜看着苏颂的背影,面露不甘,大声道:“苏相公,国难当头,您难道就视若不见吗?当初NIIT与王安石,吕慧卿等据理力争的勇气去哪里了?人老了,就连家国都不顾了吗?”

    苏颂已七十多岁了,宦海沉浮五十多年,岂是蒋震宜小小激将法可以触动的,径直回了房里。

    蒋震宜脸是不甘又愤怒,却又没任何办法。很想再说什么,一时间想不到,只很得甩了甩袖子,大步离开。

    孙子送走蒋震宜,回到苏颂的书房。

    苏颂头也不抬,身前桌上摆满了书。

    苏颂这半年,都在校对你一些医学书籍,想要去腐存清,编纂一本新医书。

    孙子抬手,道:“大爹爹,送走了。”

    苏颂头也不抬,道:“你有没有想说的?”

    孙子神色挣扎了下,道:“没有。孙儿,想去杭州,求学东坡先生。”

    苏颂沉默片刻,一边落笔一边说道:“苏轼为人豁达,诗书满腹,当今找不出几个可以比拟的,去吧。”

    “孙儿告退。”孙子抬手,慢慢退了出去。

    苏颂落笔,不紧不慢的写着。

    书房里,静悄悄的,几乎没什么声音。

    杭州府,西湖。

    苏轼自从被削除官籍,就一路南下游历,最终还是在西湖畔留了下来。

    自从苏轼落脚后,环西湖,不知道来了多少骚人墨客,风流才子以及众多的青楼名妓,一时间,西湖上是花船如织,歌舞如波,花团锦簇,丝竹满湖。

    元祐八年,十月十五。

    西湖边,残叶亭。

    苏轼正在与吕陶下棋。

    两人对弈赏景,饮酒作词,当真是悠闲自在,好不惬意。

    酒过半酣,兴尽未了,吕陶看了眼西湖上荡漾的莲叶,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美景,不知道每年还能不能看到。”

    苏轼呵呵一笑,一杯酒洒入湖内,道:“怎么了?朝廷里又有人缠着不放?”

    所谓的‘缠着不放’,就是朝廷里针对‘旧党’的追杀没有停止过。

    吕陶,苏轼都是‘旧党’的分支蜀党,朝廷里一直有声音,要对两人加大惩处,发配去更远的地方,容不得两人在西湖逍遥自在,那简直是对朝廷的不断嘲讽!

    吕陶叹了口气,道:“官家大获全胜归来,明年必然改元,改元必有大事,有些人坐不住了,那些人容不得,我与你又怎么躲得开。”

    ‘有些人’指的是‘旧党’,‘那些人’指的是章惇,蔡卞为代表的‘新党’。

    意思很简单,‘新党’生气了,自然要出气,那他们这些被扫出朝廷的人,要遭到更严厉的处置了。

    苏轼笑容收敛了几分,又自顾的喝了杯酒,道:“没什么可怕的,无非就是换个地方,哪里不能喝酒。”

    吕陶看着他,神色微沉,道:“这一次,或许不太一样。他们双方势成水火多少年?明年若是改元,双方必然有一场大战!”

    ‘旧党’断然不会想看到‘新法’复起,‘新党’则会全力推动‘新法’。

    在明年改元的关键时刻,双方的斗法要趋于白热化了。

    苏轼想到了,目中有凝色,默然良久,道:“你想怎么办?”

    这次换吕陶沉默了。

    苏轼一怔,自顾的拿起酒杯喝酒,眼神一直看着吕陶。

    吕陶是他的亲家,两人又是多年挚友,能让吕陶沉默的,必然是大事,他没有急着催促。

    好一阵子,吕陶叹了口气,道:“王相公给我来信了,希望我们回京。”

    苏轼手一顿,慢慢放下酒杯,嘴里的酒顿时不香了。

    王相公,王存。王存拜参知政事,有资格被称为‘相公’了。

    “他不止给你写了信吧。”苏轼说道。

    吕陶点头,道:“他刚刚上位,面对章惇与蔡卞,压力很大。身后的工部还不知道落到谁手里,他需要支持。”

    苏轼面色慨然,转头看向西湖。

    一阵风来,莲荷摇曳,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王存的想法,举动一点都不奇怪。‘旧党’被‘新党’清算的很严重,朝廷里所剩无几,王存想要立足,须要更多的支持,能够支持他的,还得是有能力,有影响的人,那么,苏轼,吕陶等人自然就是第一序列考虑的人选了。

    吕陶拿起酒杯喝了一口,道:“我知道你心有不甘,想回去,不过,这件事我昨天就知道了,我想,你要谨慎考虑。”

    ‘新旧’两党的争斗,绵延几十年,互有胜负,但苏轼是一个特列。

    不管‘新旧’哪个当政,都容不得他。甚至是,他被贬低的最严厉之时,还是‘旧党’主政的时候。

    苏轼的仕途不如他弟弟,他的大部分时间,被贬低在外,最远的,在詹州,后世的海南,那是大宋流放官员最远的地方了。

    加上这一次,他有些心灰意冷。

    苏轼的目光从湖面收回,又喝了口酒,道:“我到了杭州才知道,其实,那些人没打算放过我,是要我入狱论罪的……听说,是官家发了话:‘莫要为难苏先生’。”

    吕陶一怔,他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

    继而他就沉色拧眉:他们要是回去,那不是令章惇、蔡卞恼火了,而是在打官家的脸!

第四百四十一章 属意

    吕陶拧着眉,也明白了苏轼话里的意思。

    苏轼,是不打算回去了。

    “也罢,京城现在是一个是非窝,不回去也好,再看看吧。”吕陶叹了口气,有些无力。

    他们都有一腔报国之心,奈何有同样的一大群人,容不得他们。

    苏轼又喝了酒,抬头远望,摇了摇头,道:“我们怕是不得安宁了。”

    吕陶转头看去,果然,见着四五个人向他们这边走来,一看就是一些熟悉人的。

    这些人,是因为吕大防,范纯仁案被牵累罢黜,贬谪的官员,一直满腹怨愤,对朝廷的非议从未停止过半刻。

    “又要乱了。”

    吕陶轻叹。

    有些事情,真不是他们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大旋涡,卷入里面的人都身不由己。

    他们这些人是鱼肉,章惇等人也不是砧板。

    残酷,冰冷,没有半点温情。

    吕陶站起来,道:“走吧。”

    苏轼跟着站起来,道:“去我庙里吧。”

    吕陶没说话,心里想着苏轼与章惇曾经是挚友,而今两人形同陌路,越发觉得官场冷血。

    江南西路,附郭县。

    栾祺,应冠等人已经被羁押很长时间了,朝廷一直传言会派王存来,但一直没有人来。

    参议刘志倚等人勉强主持政务,但在附郭县,甚至整个江南西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制!

    这些人不明着反对,暗中使绊子,不配合,加上舆论汹涌,民情激愤,令刘志倚等人几乎不敢出衙门。

    巡抚衙门外,被严肃戒备,刘志倚等人勉强的处理着事情。

    贺轶的尸体已经装棺,家人也都赶过来,却迟迟不能运走,安葬。

    大牢内。

    栾祺已经听到赵煦大胜归朝,不‘全面复起新法’,近来心情十分的好。

    他穿着牢服,披头散发,却趾高气昂的看着应冠等一大群人,道:“你们也听到了!当今官家英明神武,大败李夏叛逆,对于奸党也有明悟,今日不复起新法,明日就是将奸党扫除朝堂,天下朗朗之时!”

    应冠等人根本不理他,当初拉他进来,不过是做炮灰,谁知到了现在,这位炮灰似乎还一点反应都没有!

    ‘读书读傻了!’

    众人心里腹诽,没人理他。

    应冠坐在角落里,不见过去的衣冠楚楚,而今很是狼狈,随着时间过去,他现在越来越担忧了。

    预期的那种波澜壮阔的营救没出现,也没人来江南西路,太过安静了!

    安静的令他恐惧。

    同样的,江南西路,贺轶之死,一直梗在朝臣们心头,尤其是李清臣一直不肯放弃,以各种方式表态,要求朝廷尽快严查,惩处江南西路的官吏。

    但不论是章惇、蔡卞,还是新晋的王存,好像都讳莫如深,不肯交底。

    开封城,垂拱殿。

    赵煦回来之后,定下了大政方针,有了具体方向,从政事堂到六部各寺,忙碌的一塌糊涂。

    赵煦正在批阅奏本,陈皮端着厚厚一叠,足足有上百封的奏本,轻轻放到他的手边。

    赵煦瞥了眼,道:“还是?”

    陈皮躬着身,道:“是。全部是弹劾章相公,蔡相公,李尚书,来尚书等人的。”

    赵煦摆了摆手,懒得看。

    陈皮上前,端走了。

    赵煦批阅完一本,放下笔,抬头看向门外,自语的道:“现在‘新旧’两党的斗争是越发激烈了,得想想办法。”

    党争祸国,党争亡国,这有无数的历史教训,却又无可避免,贯穿了封建王朝。

    赵煦一直谨记这个教训,只是以往还不是时机。

    赵煦心里转着念头,忽然间一个黄门出来,站在门槛外,道:“官家,李尚书求见。”

    “来了。”

    赵煦暗自摇头,拿起茶杯道:“请。”

    “是。”黄门应着,转身通传。

    不多久,李清臣进来,身后还跟着两人,捧着一大摞书籍。

    赵煦放下茶杯,一眼看去,不等李清臣行礼,有些好奇的笑着道:“李卿家,你这是?”

    李清臣面带笑容,抬手道:“官家,《神宗实录》,以及礼部的一些法典已经整修完毕,臣特意送来给官家审阅。”

    “哦?”

    赵煦有些意外,示意陈皮去接。

    他确实意外,《神宗实录》,是对先帝的盖棺定论,原本‘旧党’已经修好了,但里面充斥着阴阳怪调,扭曲了太多事情。章惇上位后,就要求重修。

    重修《神宗实录》可不是小事情,不止是对神宗的定论,还有涉及的诸多大臣,各种大事,甚至还可以说,《神宗实录》不是史书,更像是当朝的一个大政方针的宣言!

    因此,针对重修,朝野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赵煦等陈皮接过来,一眼看去,足足十多本,尤其是边上的一本,更是有十多本那么厚。

    赵煦看着上面两个遒劲大字:词典。

    赵煦双眼一亮,道:“词典修好了?”

    李清臣笑容更多,道:“启禀官家,这是草稿。这本词典搜罗我大宋所有的字,无论多孤僻都有,并且还有各种历史演变,足足有十多万字之多。等完全修好,可能会有四十本之多。”

    赵煦神色振奋,拿起来,顺手翻去。

    这一页扫去,他就看到了很多字他不认识,下面有一排小字做介绍,密密麻麻。

    赵煦认真翻了几页,放下后,高兴的大声道:“很好!尽快修好,明年颁布,各路,府,州县等都要有,放开给百姓借阅,抄录!”

    李清臣抬着手道:“是。官家,礼部已经取了几个新年号,在左边的第一本,请官家定夺。词典,臣等建议,以年号为名。”

    赵煦看了眼李清臣,顺手拿过来,掀开薄薄的本子看去,果然看到好些个大字:隆正,绍圣,嘉昌,康元等等。

    赵煦稍稍沉吟,道:“你们是怎么看的?”

    李清臣微躬身,道:“政事堂的建议,是绍圣。”

    绍,继承,圣,指的就是先帝,神宗皇帝。意简言该,就是表明当朝是继承神宗皇帝,立志变法革新了。

    这是一种直白的宣示!

    赵煦心里斟酌着,放下又看向另一叠,道:“这些是那些礼法典籍?”

    李清臣道:“是。礼部一直在整修,这是初步的,请官家先行审阅。”

    ‘有的忙了。’

    赵煦有些头疼,面色不动的道:“嗯,这争取半个月将这些都看完,李卿家辛苦了。”

    清楚的听出赵煦话里的送客之意,李清臣还是道:“臣请官家定夺贺轶之死一案。一直拖下去,朝野不安,地方不宁。”

    赵煦右手在桌上轻轻的敲击着,余光瞥着李清臣,忽然道:“王相公昨日来见朕,说不少人举荐苏轼出任工部尚书,并表示愿意亲赴江南西路彻查贺轶一案,卿家觉得如何?”

    “不可!”

    李清臣猛的抬头,语气十分果断,道:“官家,王相公此举着实居心叵测!苏轼抗旨不尊,任意妄为,岂可回朝?江南西路之事,与王相公等脱不开关系,这分明是要监守自盗!臣请旨,愿往!”

    赵煦只是沉吟短短片刻,道:“朕属意王相公。”

    李清臣一怔,完全不明白,赵煦的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

    先是否决了‘全面复起新法’,现在似乎又有意扶持‘旧党’?

第四百四十二章 僵局

    李清臣从垂拱殿出来,神情凝重。

    赵煦的态度,令他有些不安。

    赵煦‘不全面复起新法’的态度,其实大家很早之前就了解,但王存一个拜参知政事,一个主理‘贺轶之死’案,就显得不那么单纯,里面有更深次的政治考量了。

    李清臣出了垂拱殿,惯例的来到青瓦房。

    接待的裴寅给他上茶,道:“李尚书,大相公,蔡相公,王相公都在枢密院,与章相公,许尚书商讨‘军改’的事。”

    李清臣不奇怪,倒是疑惑的道:“我记得,枢密院与兵部早有预案,官家回来不短时间了,应该早就定下才对,怎么这么多天了,还是在商讨?”

    李清臣不是外人,裴寅瞥了眼四周,走近低声道:“说是五个人,其实是六个人,童贯也在。”

    李清臣陡然想起来,去年有一段时间,童贯被赵煦派到枢密院,后来又被派出去,他差点忘了这茬。

    若有所思一阵,李清臣走近,更加低声的道:“官家提了什么训示?”

    童贯坐镇,自然代表的是宫里官家。以往这种事童贯是没资格参与的,现在参与了,说明‘君臣’有了‘矛盾’。

    裴寅道:“官家要求参考秦汉的军制,对军制,军衔,军爵等进行彻底式改革,官家借童贯之口,一再强调,这些必须在年底之前定下,封赏功臣不能拖。章相公,郭成,折可适,种建中四人应该一同封爵。”

    李清臣顿时明白,为什么‘军改’这么多天迟迟得不到确定了。官家提出的这些要求,不同于当初借着扫除‘旧党’,趁机改制,当时大家还没反应过来,章惇等人也迫切的要掌权,阴沉朝廷顶层的改革,是在一种‘不知不觉’下完成的。

    ‘军改’涉及到国社安稳,甚至是千秋万代,朝臣们自然不敢大意。

    加上‘制衡’深入宋人骨髓,尤其是对军队的控制,前所未有,仿照秦汉式强兵,不止章惇,蔡卞,王存,章楶,许将等不敢轻易答应,放到外面,更没几个人敢同意!

    这是一种‘底线’,哪怕是皇帝也不能轻易触动!

    李清臣思索一阵,道:“还有其他什么事情?”

    裴寅又看了眼外面,道:“这些,相信用不了多久李尚书也会知道,除了十三路军,三座大营,两支骑兵,一支火器营,官家还考虑对现有的军制进行梳理,全面推动‘军改’,争取五年内完成。同时,考虑今年或者明年对吐蕃出兵,拿回青塘等地。对了,官家还要求建水师,两支,每年投入大约五百万贯……”

    李清臣顿时明白了,点点头,站起来道:“我今天怕是等不及了,大相公回来就说我来过,晚上的实话,我看看能不能去府上。”

    裴寅应着,刚要送李清臣出门,忽然又似无意的低声道:“王相公在向大相公示好,很多事情都站在大相公一边,军改也是。”

    李清臣眼神立变,没有说话,心里想着,晚上得与章惇好好聊聊。

    裴寅送李清臣出了青瓦房,刚回来,又皱眉,他刚才忘了告诉李清臣,陈浖回来了,陈浖在辽国上京的无惧生死的壮举,已经在朝廷最高层传开了。

    在李清臣出宫的时候,赵煦又批阅了一会儿奏本,不知道为什么,心里烦躁,放下笔,来到门口,静静的看着天空。

    碧空如洗,还能看到不少鸟雀在盘旋,飞入宫中各处。

    陈皮站在不远处,静静的立着,不敢说话。

    官家大获全胜归来,对‘军改’、‘朝局’等的改革,提出了更多要求,其中不少令朝臣们犹豫,甚至抵制。

    在官家威望最隆的时候,还能抵制,可以想见,这些改革多么的‘深入’。

    赵煦站在门口,静静看了一阵,忽然笑着道:“晚点儿通知王相公,晚上陪朕在福宁殿一起用完膳。走,现在去看看圣人。”

    “是。”陈皮应着,连忙安排,摆驾仁明殿。

    孟皇后的临产在十一月份,很快了,随时可能生产,赵煦这段时间,几乎都住在仁明殿。

    赵煦没惊动任何人,走近的时候,就看到孟皇后坐在屋檐下,晒着太阳,正在做着女工。

    赵煦走近了,宫女发现,这才惊动孟皇后。

    孟皇后坐起来,要行礼,赵煦一把手,牵着她,道:“别老坐着,都走走,走,陪朕去花园散散步。”

    孟皇后抿嘴一笑,跟着赵煦向御花园走。

    没走多久,孟皇后见赵煦一直没说话,看着他的侧脸,轻声道:“官家,有心事?”

    赵煦慢慢的走着,看着两边要凋谢的花,道:“朕在想着‘志同道合’四个字。秦汉之时,有诸多君臣相宜的佳话,父皇与安石君应该算半个,朕与大相公不知道算不算。”

    赵煦的思维太过超前,看的太远,想要的也更多,与章惇以及‘新党’并不完全一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分歧越发的明显。

    孟皇后没有接话,她现在极力的保持着与宫外的距离。

    她与章惇达成了约定,这种约定十分的脆弱。

    不管怎么说,她现在也是‘旧党’的精神领袖,她生出的如果是儿子,将不可避免的再次卷入朝野争斗!

    大宋朝廷在神宗以前还能有着温情脉脉的假象,在元祐初以来,‘旧党’大肆清洗‘新党’后,就格外的残酷,已经难以收住,更别说回头了。

    赵煦瞥了她一眼,道:“章相公,王存那边你都不用管,朕有办法。”

    赵煦在计划‘终结党争’,他已经有初步想法,虽然不可能彻底终结,但能压缩到最小的范围。

    孟皇后轻声一笑,道:“臣妾并不担心。”

    赵煦往前走,道:“等明年孟唐过了恩科,朕就让他入朝,朕考虑设立一个通情司,负责奏本的上传下达,交给他来做。”

    孟皇后抿着嘴角,不敢反驳,也没敢答应。

    她一直担心孟唐,卷入了朝廷争斗,她保护不了他。

    赵煦走了几步,突然又道:“皮皮,明天让郭成,折可适,种建中,楚攸,宗泽入宫。”

    这五人,是赵煦最为看好,要着力培养的,所有人都预测,这几个人,会被委以重任,手握重兵驻守在开封四周。

    “是。”陈皮躬身。

    他能预感到,官家要有大动作,以打破眼前的朝廷改革僵局了。

第四百四十三章 平衡

    在赵煦与孟皇后逛着御花园的时候,枢密院内依旧僵持。

    童贯坐在一旁,章惇,章楶,蔡卞,王存,许将围着一个圆桌,不远处还有几个书吏在记录。

    王存正襟危坐,义正言辞,道:“我的态度还是一样,决不能放手兵权,要对武人严厉约束!军爵更不可开,不可穷兵黩武,圣人治国,以德为要!”

    许将瞥了他一眼,没有说话。王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章惇的态度。恰恰的是,王存的话,某种程度就是章惇,蔡卞,甚至是章楶的意思。

    他们都对‘兵权’二字有着深深的忌惮,哪怕对军队进行改革,也不能脱离‘制衡’的范畴。但宫里的意思,是要给予各路将帅一定的权力,这些将帅将成为手握数万重兵的封疆大吏!

    这种情况,谁能安心?

    一个不好,就是天下大乱,唐末藩镇割据再现!

    章楶作为枢密使,是‘军改’名义上的主事人,他见章惇不说话,道:“这件事已经拖的够久,官家给足了我们耐心。”

    蔡卞听着,就看了眼不远处,恭谨坐着,仿佛认真聆听模样,却一言不发的童贯。

    童贯神色认真,好似没有感觉到周围的目光,一动不动。

    许将见章惇依旧不肯松口,甚至一点让步都没有,故作沉思,道:“大相公,‘军改’事关重大,不能急于一时,不妨,先从汴京城开始,三大营先立起来。这次随军御驾亲征的有功将帅正望眼欲穿,再拖下去,他们怕是要在路上堵我们骂娘了。”

    实则上,京城的立的将帅们都有腹诽,他们是来领赏的,官家都发话了,结果相公们一拖再拖,都快十一月了,这是要拖过年吗?

    章惇看向许将,道:“兵权非小事,一举一动都该谨慎,就算官家现在罢我的官,我还是这么说。”

    许将嘴唇动了动,暗自叹了口气。

    大宋从立国就对军队进行了严厉的控制,大宋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国家军队’,都是‘禁军’,禁军什么,天子之兵!

    已经严控到这般程度,当今官家想要松绑,朝臣们又岂敢答应?

    王存见章惇发话,越发坚定,道:“这不是从哪里开始的问题,是‘军改’整体计划有问题,需要大改!另外,对于有功将帅的封赏,有前列可寻,我等奏请官家,择日开朝,下诏封赏便是!”

    蔡卞见王存越说越离谱,道:“此事确实不宜再拖。”

    蔡卞的话,令在座的陷入沉默。

    宫里的官家的耐心是有限的,他们一直僵持不下,触怒了官家,或许对他们会宽容一些,但对‘军改’可能会强硬插手,迫使他们不得不答应。

    到了现在,谁还能在权威的下周旋太久?

    章楶看向章惇,道:“须有一个说法。”

    章惇面容严厉,眸光平静如渊,道:“我找机会,面呈官家。”

    王存很想再说几句,见着气氛过于僵硬,识趣的收住嘴。

    童贯默默站起来,对着众人一躬身,悄然离去。

    虽然没人转头,但所有人的目光都在他的背影上。

    童贯是官家的眼睛,耳朵,他们现在说的每一个字,都会落在官家眼睛、耳朵里。

    众人再一次‘不欢而散’,各自离开。

    许将没走,坐在章楶对面,道:“相公,目前,十三路军的番号,以及三大营,骑兵,火器营等的番号在重新拟定,各路总管,经略也有调整。明年对江南各路的‘军改’即将着手,宜早决断。”

    章楶也在为此头疼,道:“也不管章惇、蔡卞等人反对,官家的设想太过大胆,眼下的情势……”

    许将一阵沉默。

    大宋眼下的情势,概括而言,就是北宋末了,各种民乱已经此起彼伏,所谓的‘清平盛世’不过是表象。

    许将对大宋国内的局势一清二楚,左思右想,肃色道:“不管如何,改元在即,大政方针必须定下。现在不止是那些将帅议论纷纷,朝臣们也心思浮动,不能再拖了。”

    章楶面无表情,抬头看向门外。

    这些事情,真正决断的是宫里的官家,而宫里的官家需要朝廷点头,‘君臣’相辅相成,一损俱损,现在官家坚持己见,章惇不敢让步,该怎么破局?

    还不等章楶思绪清楚,一个小吏进来,在章楶耳边低声道:“相公,刚才童贯折返,将王相公叫进福宁殿了。”

    章楶猛的与许将对视。

    许将神色凝重。

    官家出手了!

    要出事!

    童贯光明正大的将王存带走,瞒不过章楶,自然也瞒不过刚刚回到青瓦房的章惇与蔡卞。

    章惇在椅子上坐了一阵子,忽然起身,道:“我出去一趟。”

    说着,他就快步离去。

    蔡卞没有阻拦,满目忧色。

    ‘全面复起新法’官家有疑虑,阻止了章惇。‘军改’官家又格外大胆,偏偏令朝臣们忧心忡忡,不敢点头。

    但他们都清楚,他们支撑不了多久。

    王存跟着童贯来到福宁殿,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他是‘旧党’魁首,登上右相的位置,有种‘名不副实’的味道。这福宁殿,他单独来的次数,着实屈指可数。

    福宁殿,偏殿。

    赵煦已经坐在那了,手里拿着‘词典’,津津有味的看着。

    对于‘字’的解释,演变,几乎每个字都有一段故事,这本词典,简直是一个个小故事组成。

    这还是简略初稿,若是彻底修成,那绝对会有几十万字,摞起来可能会有一人之高!

    孟皇后陪坐在一旁,正慢慢的调着锅里的汤菜。

    王存一见,连忙快了几步,行礼道:“臣王存参见官家,见过娘娘。”

    赵煦无所觉,孟皇后一笑,道:“王相公免礼,赐座。”

    黄门搬着一个凳子,放在王存身前。

    王存小心翼翼看了眼赵煦,回想着刚才在枢密院的话,心里暗暗一突:失策了!

    虽然附和章惇,能在政事堂立足,却得罪了官家!

    王存越想越不安,余光见着孟皇后的微笑,心里多少一松,抬手道:“谢官家,谢娘娘。”

    “你对贺轶之死怎么看?”

    王存刚坐下,赵煦头也不抬的淡淡说道。

    王存吓了一跳,慌忙站起来,抬着手,肃色道:“回官家,贺轶之死,不管是怎么死的,与江南西路抗拒新法脱不开关系,即便不是被谋害致死,也是被逼迫而死,朝廷当严惩一干人等,否则朝廷、官家之威严荡然无存,各地有样学样,岂不政务乱套?臣之意见,此列不可开,此风不可长!”

    赵煦翻了一页,道:“是你一人这么看,还是工部都这么看?那个陈浖是什么态度?”

    王存十分果断的道:“臣这么看,工部也这么看。”

    赵煦这才抬头看向他,道:“现在,朝廷里对于工部尚书有两个人选,一个是陈浖,一个是苏轼,一个是沈括,你怎么看?”

    陈浖,苏轼都是‘旧党’,而沈括是沉寂多年的‘新党’。

第四百四十四章 分歧

    王存听得很清楚,赵煦说的是‘两个人选’,那,陈浖,苏轼,沈括,哪一个是多余的?

    王存心头紧急思索,陈浖是他的人,陈浖要是上位,他在政事堂的地位必然更重要一些。苏轼,是不容于朝野的人,他不应该回来,但他是眼前官家的先生!

    沈括,他是‘新党’,力主变法,而今掌管国子监,也是备受重用!

    王存想不透彻,悄悄看向孟皇后。

    孟皇后微笑以对,一点提示都没有。

    王存心头拿不准,故作沉思又谨慎的道:“启禀官家,工部尚书一职关乎重大,陈浖,苏轼,沈括三人都是合适人选,臣伏听官家决断。”

    这王存惯常说废话,赵煦是看得清楚,放下手里的词典,拿起手里的碗,道:“你请命去江南西路,你打算怎么处置?”

    王存摸不清赵煦的真实想法,情知赵煦对贺轶之死也很愤怒,只是稍微犹豫,便沉声道:“官家,江南西路实在太不像话,抗拒朝廷大针,逼死钦差,乃不赦大罪!臣的意见是,江南西路所有主官一律罢黜,流放儋州,对于政务进行大力整顿,以推行‘新法’,实现官家富民强国之目标。”

    赵煦慢慢吃着,脸上没有一丝表情,道:“要解决江南西路抗拒新法的事,抓人,流放这些都是手段,有作用,但作用不大。”

    ‘旧党’抗拒‘新法’不是一天两天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要是抓几个人,流放一些人就能解决,历史上的改革者就不会屡屡以失败告终了。

    王存到底是保守派,内心来说抵制‘新法’,虽然现在‘虚与委蛇’,却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却还是说道:“官家,以‘贺轶之死’为契机,大力整顿江南西路,同时推进‘新法’各项进度,仿作开封府,臣以为,最多五年,就能完成‘新法’的目标!”

    还是一点实际话头都没有。

    赵煦暗自摇头,这个时候,哪怕王存说出反对的话,赵煦都会高兴些,高看他一眼。

    ‘苏相公选错了接班人啊……’

    赵煦暗自摇头,随口的道:“‘军改’,听说是你在冲锋陷阵的反对?你知道那份草案是朕亲手修改的,还这么义正言辞,你是对朕有什么不满吗?”

    王存神情骤变,噗通一声跪地,头磕在地上,战战兢兢的道:“臣不敢!只是,只是,边疆将帅兵权太重,恐威胁官家之江山安危,请官家明鉴!”

    赵煦吃了口菜,道:“是要大前锋,还是有什么人指使你?我听说,苏相公的门槛都被踏破,已经第二次搬家了。”

    王存一脸苍白,越发颤声道:“臣一心为官家,为我大宋江山社稷考虑,绝无私心,日月可鉴!”

    赵煦给孟皇后夹了口菜,道:“五日内,朕要召开朝议,封赏功勋,所以‘军改’大略必须定下,年后改元,随众多‘新法’一同颁布。”

    王存嘴角抽搐了几下,道:“臣明白。”

    “封赏之后,朕命为你钦差,去江南西路,给朕料理清楚。不要留什么收尾,将来再发生什么事情,朕的板子,就打在你身上。”赵煦也不看王存,径直的平淡说道。

    王存头皮发麻,浑身冰冷,头死死的抵着地面,颤声又沉声的道:“臣领旨。”

    “去吧。”赵煦说道。

    “臣告退。”王存重重一磕头,然后才起身,头也不敢抬,快速退了出去。

    赵煦拿起汤,给孟皇后盛着,道:“枢密院今晚是章相公值班吗?”

    站在门侧的陈皮连忙上前两步,道:“是。”

    赵煦嗯了一声,道:“晚上我去枢密院。”

    “是。”陈皮应着。

    孟皇后慢慢的吃着,心里疑惑,不知道赵煦为什么让她一起见王存。

    王存除了福宁殿,后背都湿透了,整个人一阵一阵的后怕。

    ‘失策失策……’

    王存心里惶恐的喃喃自语,他为了能在政事堂站稳脚跟,选择了‘暂时依附’章惇的策略,现在来看,是彻底的失策!

    他头上冷汗涔涔,心里直叫后悔。

    他忘记了,能不能在政事堂立足脚跟,不在章惇,而在宫内,在官家!

    王存一边走,一边思索着对策。

    他已经不在乎章惇了,在想着怎么挽回圣心!

    福宁殿刚才发生的一幕幕都在他脑海里,他越想越害怕,官家明显对他不满,是那种真正的不满,不是一时生气!

    ‘怎么办怎么办……’

    王存六神无主,慌乱的竟然没有青瓦房,而是径直出宫去了!

    蔡卞站在青瓦房门口,本来还想问问他与官家谈了什么,见他失魂落魄,神色凝重,默然不语。

    官家出手了!

    蔡卞心头沉重,思索着对策,但他们又有多少能力来说服宫里一意孤行的官家呢?

    ‘旧党’那种硬碰硬的方式必然不行,单单是进言,劝说效果不大。

    “希望大相公能有办法吧。”蔡卞轻叹。

    这时的章惇,径直来到了鸿胪寺。虽然鸿胪寺被裁撤了,但大院还在,进京的将帅等都被安排在这里。

    折可适,郭成,种建中等人已经候了好些天,朝廷预计的封赏迟迟不来,他们难免有些心思,各种议论声渐渐大了起来。

    但章惇上门,还是令他们意外。

    官职最高的折可适站出来,见礼道:“末将等见过大相公。”

    郭成等人哪怕在战场上临危不乱,无惧生死,但对文官恭谨,似乎与生俱来,没人桀骜。

    章惇扫过一眼,拿出一本手札递过去,道:“封赏之所以推迟,是因为这个,你们都看看。”

    折可适高高瘦瘦,最为沉稳少话,他站在最前面,接过来,打开看去,扫了几眼就皱眉。

    他发现,这是朝廷‘军改大略’,里面有些基本框架,令他皱眉的是,‘大略’里计划着,全国划分三十路战区,每个战区驻兵三万,归属各路经略、总管统领,他们有独立的番号,不再隶属于禁军,并且,在一些危急时刻,他们拥有调兵征伐的自主权力,只需事后通禀!

    折可适沉着脸,将手札递给一旁的郭成。

    手札内容并不多,只有条目,郭成匆匆少过,面色沉默,递给种建中。

    种建中根本不看,还绕过他弟弟种师中,直接递给了王恩。

    王恩等人看过去,一群人神色都变化不断,悄悄对视,不敢多嘴。

    大宋的武将,从来就没有兵权!

    ‘将不识兵,兵不识将’,这不是空话!

    这份手札,给出了太多兵权,放弃了对武臣、兵权的诸多制约,是对大宋‘祖制’的彻底颠覆!

    作为武臣,他们深知其中的危险,事关社稷安危,朝廷决然不会同意的!

    章惇亲自来跑这一趟,就说明了其中的严重性!

    折可适与郭成等人相互对视,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凝色。

    折可适转头看向章惇,将手札递回,抬起手,道:“这些是朝廷大政,非我等可知晓、参与,大相公不应该给我等看的。”

    章惇收回手札,道:“用不了两天你们也会看到,我不要求你们什么,也不多说什么,如果有人要问你们意见,照着本心回答就是,这几天好好想想。”

    章惇说完,转身就走了。

    留下折可适,郭成等一大群人面面相觑。

    大相公来亲自这里,就是给他们看了个手札?

    不久之后,心思敏锐的折可适,郭成等人就沉色不语。

    连大相公都要折尊降贵的跑这一趟,说明朝廷的分歧确实很严重了。他们这些武臣,能随便掺和吗?

第四百四十五章 朕只看二十年

    武臣们十分担心,担心他们卷入朝廷的党争旋涡。

    这么多年,哪怕他们在外面也时常被牵累,躲不开,而今要陷入进去,谁人能安心?

    不提‘旧党’当年清洗‘新党’的诸多‘案’,近两年同样发生了令他们恐惧的事情。

    这开封城里,近两年不知道死了多少权贵大臣,他们看似有兵权,有大功,清算的实话,又能算个什么!

    章惇回了府邸,还没坐安稳,李清臣就来了。

    两人对坐在凉亭内,静静的喝着酒。

    ‘军改’是一个导火索,将一直被掩藏着的‘矛盾’给激发了出来。

    李清臣能猜到章惇心里的一些想法,木然着脸,道:“大相公,官家已经决定,派王相公去江南西路了。”

    章惇点头,一向严肃的表情,仿佛变成了严峻,语气古井无波的道:“我知道。”

    李清臣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再次陷入沉默。

    他们都是经历神宗朝的人,与神宗皇帝有过多年的接触。

    神宗皇帝是那种能听进谏言的人,有锐气并不固执,懂得妥协。

    但当今官家,他们渐渐发觉,看似温和的外表,藏着‘独断’的内心,认定的事情,朝廷这些重臣,包括章惇都难以改变。

    ‘军改’的僵局,就是因为这位官家的毫不妥协,丝毫不改酿成的。

    李清臣见章惇惜字如金,作为亲密盟友,没有过多顾忌,道:“大相公,我担心,官家在考虑重新平衡朝局,王相公,并不是苏相公。”

    章惇抬头看了李清臣一眼,目有厉色,旋即又深邃不可见。

    他是断然不允许‘旧党’再次掌控朝堂,王存是因为‘改弦易辙’,他才容忍,但也只能偏居一隅,不能沾惹太多,王存若是想要‘出格’,他必然不会再容忍!

    李清臣的话,章惇考虑过,他难以断定。

    宫里那位年轻的官家,行事方式,性格脾气,以及偶尔展现的狠辣都令他们捉摸不透。

    章惇是一个天不怕点不怕的人,在神宗朝,除了王安石之外,不提吕大防,吕公著这些人,哪怕是司马光,甚至是神宗皇帝,他能当面直喷,是那种无所顾忌,直抒胸臆的怒喝叫骂!

    可是,面对这位年轻官家,章惇竟然从来没有过!

    是的,从章惇回京到现在,他一次都没有与赵煦正面冲突过,哪怕是赵煦否决了章惇心心念念的‘全面复起新法’,章惇都按耐住了。

    李清臣没有再说话,他们这个层次,问题点一次就够了。

    章惇静静的坐着,偶尔喝口酒,直到下人来换酒菜,他才开口,道:“王存应该会改变主意,他扛不住官家的压力。其次是蔡卞,他可能会犹豫。章楶与我只要态度坚定,这样的情况,官家不会硬来。”

    李清臣还是忧色,道:“‘军改’事关国本,不可不谨慎。下官忧心的也不是眼前。”

    章惇又喝了口酒,习惯会竖起的眉头,这一次反而皱起,淡淡道:“如果真到了不得已,我会辞官,你来接替我。”

    李清臣神色立变,惊道:“大相公,到了这种地步吗?”

    之前,官家与‘新党’还你侬我侬,官家与章惇还有着外人没有的‘默契’,怎么就突然到了这种地步?

    “不得已的地步。”章惇淡淡解释,丝毫不像到了辞官境地的人。

    李清臣见着,暗自佩服,暗道:凡遇大事要静气。

    他暗自兮了口气,冷静的思考,凑近一点低声道:“大相公,我在担心官家。”

    章惇道:“只要章楶不改变主意,其他都是小问题。”

    很显然,王存根本不在章惇眼里。

    李清臣想想也是,章楶不止是枢密使,还有两次不世大功在身,以官家重赏‘武勋’的态度,断然不会为难章楶。

    只要章楶不松口,一切都还有转圜的余地。

    就在他们坚定的相信着章楶的时候,赵煦也来到了与青瓦房对称的机要房。

    章楶在灯光下,正在写着什么,忽然听到窗外一阵脚步声,当即放下笔,来到门前,不等赵煦来到,就抬手而立。

    赵煦手里提着一合饺子,一见章楶,不等他行礼,就笑呵呵的道:“无需多礼,圣人包了饺子,给太妃那边送了些,她又说章卿家辛苦,让朕给章卿家带了一点。”

    章楶看着赵煦进来,还是行了礼,看着赵煦打开热气腾腾的饺子,笑着说道:“劳烦娘娘还惦记臣,愧不敢当。”

    赵煦已经坐下,拿出里面的酱料,道:“没外人,坐下吧吃吧,随便一些,跟往常一样。”

    章楶谨慎的坐下,没有以往的放松,他哪里不清楚赵煦大晚上亲自来的目的。

    但他有底线,内心已经决定,‘垂拱殿的军改大略’必须要大幅缩减!

    赵煦蘸着酱料,吃着饺子,笑着说道:“以往吧,朕与圣人过的是小心翼翼,步步谨慎,也就这两年舒服了一些。没外人,朕就说些不敬的话,祖母虽然对我……不过啊,选皇后这件事,朕很赞同。‘孟氏端庄得体,大气雍容,宜正位中宫’,朕深为赞同。朕那次突发病疾,圣人不顾自身,坐镇青瓦房,压住局势,临危不乱,不急不躁,朕都佩服,祖母,没选错人。”

    章楶本来已经夹了一个饺子,慢慢的又放了回去。

    孟皇后的身份太过敏感,一举一动牵涉朝局,牵扯‘新旧’两党的争斗。

    现在,官家提及孟皇后,外加王存晋位副相,钦派去江南西路,似乎预示着什么。

    赵煦也不管章楶沉默,道:“朕知道,章卿家一向不参与这些事情。但有些话,朕要说。‘后宫不得干政’,这是朕定下的铁律,圣人也做了承诺。而今,圣人产子在即,朕希望和睦一些,对朕,对圣人,要有起码的尊重。”

    章楶越发不安,这些话,年轻官家之前可从未说过。

    哪怕不参与复杂难言,诡异多变的朝局,章楶还是阵阵不安。

    赵煦慢慢吃着饺子,仿佛刚才的话没说过,笑着说道:“朕听说,在京里的几位总共,经略,突然病了,想要回去?”

    章楶这才倾身,道:“是的官家。他们多在边疆,不适应汴京里的气候,饭菜。”

    赵煦吃完一个饺子,道:“说说卿家内心真实想法,朕要听真话。”

    章楶知道,这些理由都是官面上的,真实情况,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人无非是害怕,明哲保身,想要避祸了。

    章楶沉吟再三,道:“官家,‘军改’事关国本,乃千秋大计,臣认为,须要谨慎小心,一步步来。我朝军制已有百年,去年以来的裁军已影响重大,臣请徐徐图之,对大略进行修改。”

    “千年大计?”

    赵煦放下筷子,看着章楶,神色严正,道:“一千年?那算算是秦汉的时候了,不说始皇帝的野心了,单说历朝历代,考虑的搜是千年大计,但事到如今,哪有什么千年大计?太祖立国不过百年,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朕不要什么千年大计,朕只看二十年!”

第四百四十六章 憨

    章楶看着赵煦的表情,神情动了动,不知道该怎么回话。。

    他们虽然嘴里,奏本里说的是‘千年大计’,实际上考虑的也是现实情况,只是希望,这种现实情况,尽可能的长久。

    赵煦面色不变,道:“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国政,法度,纲纪,岁月变迁,连山河都能易转,又有什么能挡得住岁月冲刷?唐朝盛极一时,也不过区区三百年。这里就我们君臣,说句心窝子话,就说这大宋,这江山,它能姓赵到几时?”

    这句话一出,章楶脸色骤变,猛的就要起身。

    赵煦却一把按住他的手,双眸灼灼的盯着他,道:“该有的百年,千年大计,咱们不能丢,该做的得做。但不能因为一些自私,就圈固世人,禁锢天下。如果说哪一天,赵姓子孙,无能不肖,守不住江山,那也是他们的无能,退位让贤就是,这天下,终究是天下人的天下,我们不能太自私了。”

    章楶脸色变化不断,心头震动无比。

    他哪里能想到,赵煦会与他说出这般‘大逆不道’又发自肺腑的话!

    这些话,他们这些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人,是万万不敢说,甚至不敢想的!

    但是当今官家说出来了。

    章楶挣扎从赵煦手里抽出手,跪在地上,抬着手,沉声道:“陛下之言,振聋发聩,臣一时不敢应对,还请官家容许臣思索再三。”

    赵煦坐回去,点点头,注视着他,继续说道:“‘军改’确实突破了祖制,令你们不安,不奇怪。太祖以及开国元勋,深刻的目标五代十国的残酷,一直在谋求一种‘绝对安全’,世界上,哪里有绝对的事情?始皇帝何等的气吞山河,想要大秦千秋万世,结果呢?朕,不求我大宋千秋万代,甚至不求三百年,朕看二十年,谋五十年!”

    章楶跪在地上,紧拧着眉头。

    赵煦的话,给他冲击太大了,令他难以镇静。

    赵煦看着他的表情,拿起筷子,慢慢的又夹起一个饺子,在嘴里咀嚼着,并没有再说话。

    章楶跪在地上,这个在西北挥动数十万大军,两次大败西夏的枢密使,此刻脸上出现丝丝冷汗。

    他承认赵煦的话有道理,但不止于有道理。还在于,作为大宋官家,这样掏心窝子的话说出口,作为臣子,还能说什么?

    他脑海里不断转动着赵煦亲手修改的的‘军改大略’,很多内容,他依旧难以赞同,给予地方将帅兵权,削减制约,大幅度抬高武将地位,以及进攻性战略。

    严格来说,大宋与汉唐有着极大的区别,从立国之初,就没有争霸的基因,最多想想幽云十六州,其他的,几乎没有什么妄念,哪怕是西夏,也是大宋半送出去的。

    但眼前这位官家,有着勃勃、不可预测的野心!

    章楶内心思索再三,道:“官家,军改大略,可否再修改一些?”

    “一字不改。”赵煦放下筷子,径直站了起来,向门外走去。

    还没跨过门槛,赵煦背对着章楶,道:“大相公那边,你劝一劝,实在不行,就军政分开,你主军,他主政。”

    章楶面色有些硬,转过身,道:“臣恭送官家。”

    赵煦径直走了,留下一盘有些冷的饺子。

    章楶站起来,坐在椅子上,看着轿子,神色一片低沉,眸光闪动不休。

    这是最后通牒了。

    如果他还不能同意,军与政分开,撇开了章惇,兵部尚书许将是官家的心腹,他的权柄可能将大幅度削弱!

    也就是说,‘军改’,势在必行,拦不住了。

    就在赵煦离开机要房的时候,一个人进入了青瓦房,见到了正在值班的蔡卞。

    种建中。

    蔡卞看到他,有些疑惑,道:“你来做什么?”

    种建中神情木讷,抬起手,道:“相公,官家来让我说服你,支持‘军改大略’。”

    蔡卞还是莫名其妙,招呼他坐下,而后沉思着,道:“官家,让你来说服我?”

    种建中点点头,木讷的脸上也有着疑惑。

    种建中是边将,虽然有声名,但也就是‘有些’,还不在朝野大人物的眼里。

    为什么,官家会让他来?

    蔡卞百思不得其解,给种建中倒茶,道:“官家,有跟你说过什么?”

    种建中一身常服,端坐着,道:“没有,陈大官就传了一句‘官家请种建中说服蔡相公,同意‘军改大略’’。”

    蔡卞放下茶壶,坐下后,看着种建中,心头疑惑重重。

    若不是在这青瓦房,蔡卞都怀疑有人在开他的玩笑了。

    他仔细的考虑着种建中的话,却又分析不出其中的缘故,默默半晌,道:“你们武将,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

    种建中道:“下官没想法。”

    蔡卞眉头一皱,道:“其他人怎么看?”

    种建中面无表情一会儿,道:“下官不知。”

    蔡卞越发觉得莫名其妙,忽然心里一动,道:“你是说,他们没有任何反应?没人反对吗?”

    种建中人高马大,似乎有些诧异的看了蔡卞一眼,认真的道:“下官真的不知道。”

    蔡卞隐约明白了,眉头缓缓松开,道:“也就是说,这才入京的功勋,倾向于官家的‘军改大略’?大相公的一番动作起了反作用?”

    蔡卞思考着,分析着,松开的眉头又皱起。

    武将固然不能干预朝政,但在这种时候,他们的声音也极具分量。

    蔡卞看了眼种建中,又看向机要房方向。

    他知道赵煦去了机要房,章楶的态度,会发生变化吗?

    如果章楶改变态度,他与章惇就会势单力孤,难以坚持下去了,或者说,坚持也没有意义。

    可是,如果他们不同意,那么最终结果,会是他与章惇离开朝廷吗?

    蔡卞想着,面沉如水。

    这样的结果,太过可怕了,很可能会导致朝局再次崩塌!

    “蔡相公,你支持官家的‘军改大略’吗?”就在蔡卞心思浮摇的时候,种建中嗡嗡的声音再次响起。

    蔡卞一怔,抬头看向种建中,深深拧起眉头。

    这个人,是真憨吗?

第四百四十七章 不期而遇的挚友

    种建中就坐在蔡卞对面,能清楚的看到蔡卞的表情。

    他笔直坐着,一动不动,仿佛没看到,等着蔡卞的回答。

    蔡卞自然没办法回答他,他们反对‘军改大略’,虽然是明明白白,但却没说出口,是心照不宣。

    种建中好似看不出来,也不懂其中的原委,就那么的坐着,直视着蔡卞。

    “你先回去。”蔡卞说着,就继续忙着他手里的事情。

    “蔡相公先回答下官。”种建中‘耿直’的道。

    蔡卞没有理他,自顾的做事。

    这一做事,就差点到天亮。

    蔡卞忙的忘乎所以,种建中一动不动。

    两人仿佛在对峙,又仿佛不知道彼此。

    这时,王府。

    他作为钦差前往江南西路,处理‘贺轶之死’一案,今天就得启程。

    不说现在是右相了,单说朝廷这些大人物进出,尤其是长途跋涉,那要带的人与物,真的是太多了。

    王存府邸上上下下,忙忙碌碌,他们收拾的东西,足以装满一大船。

    陈浖来了,与王存并肩站在屋檐下。

    陈浖因为在辽国的不畏生死的表现,引得朝野一片赞誉,前程远大,是工部尚书的有力人选,面上颇有些春风得意。

    “相公,这一去,怕是起码要三个月啊。”陈浖笑着说道。

    王存同样有些踌躇满志,道:“我这一去,工部就交给你了。”

    陈浖一怔,连忙道:“政事堂定下了?”

    王存看了他一眼,笑着道:“虽然没有明说,但你应该十拿九稳。苏轼,沈括都不会有多大机会的。”

    陈浖心里一松,继而神色微沉,道:“相公,您这一去,京里可怎么办?”

    朝局现在是风波诡谲,看似安静,实则诡异如深渊,陈浖心里没底,甚至是恐惧。

    王存不在,他就是‘旧党’的领袖,是章惇等‘新党’暴力打击的首选对象了。

    王存默默片刻,道:“没事,有官家在,章惇等人只能暗中来,还得掌握分寸。马上就要改元了,官家不会希望朝廷出事,明年,会是和气的一年。”

    陈浖瞥了眼四周,走近一点,道:“‘军改大略’的事已经传开了,沸沸扬扬,争议特别大,很多人暗地里串连,想要借机弹劾章惇等人,相公,我们该怎么办?”

    王存背着手,目视前方,淡淡道:“我知道你想问我的态度。我的态度,就是忠君。”

    陈浖迅速品出味道,沉色道:“相公,‘军改大略’涉及兵权啊,地方上掌握兵权,这太可怕了,真要出什么事情,可要天塌地陷的……”

    王存面不改色,道:“这天下是官家的,官家都不担心,你担心什么?你要明白,官家考虑的,绝对比我们深远,更何况,章惇等人在前面,我们不要急着表态。”

    陈浖似懂了,笑着道:“相公说的是,将来要出事,那也是章惇等人来背锅,下官考虑不周了。”

    王存没有解释什么,转而道:“没事你就多进宫,在官家面前多展现。工部的政务,你要撑起来,今年算是安稳渡过了,明年更为关键,计划一定要认真做好了……”

    王存内心其实想说,他们要是不支持,那最先倒霉,被拿来杀鸡儆猴的必然是他们!

    别说他的相位了,就是工部这个大本营都未必还能保得住!

    陈浖倒是不清楚,认真的听着,记着,准备好好干,争取年前登上工部尚书宝座。

    御街上,林希与来之邵并肩而行,走向宣德门。

    来之邵叹了口气,道:“你说,这样下去,可怎么办……”

    林希一脸漠然,见来之邵忧心忡忡的模样,道:“你想说什么?”

    来之邵踱着步子,看着皇宫方向,道:“官家给的时间已经最多了,我预感,今天是最后一天了。如果大相公还不肯点头……我听到一些不好的风声,官家主意已定,不会更改,如果大相公不能同意,可能……致仕。”

    ‘致仕’向来都是好听的说法。

    但章惇‘致仕’引发的后果,绝对是山呼海啸,不可想象!

    他是‘新党’领袖,事关‘改元新政’,他的离去,必然朝局崩塌,影响整个大宋!

    林希漠然的脸色有了一丝凝重,道:“不会发生那种情况。大相公虽然秉性刚直,但分得清轻重,不会发生那种情况。再说了,官家也不允许那种情况发生。现在,就看这件事到底怎么转圜了。”

    来之邵不敢大意,道:“官家现在威望蒸笼,必然不会轻易改变。又事关国社安危,大相公不敢轻易答应。两厢僵持,后果难料啊。”

    林希刚要说话,忽然一个主事模样的人急匆匆跑过来,一脸急色的在林希耳边低声道:“尚书,苏家刚刚送来文书,说是苏东坡到京了。”

    苏轼已经被削籍,按理说进出京城不需要再知会吏部,但他到底有些特殊,还是知会了。

    林希神色不动,看向来之邵。

    来之邵实际上已经听到了,他当即沉声道:“我让人拿了他!在这种时候进京,居心叵测,立刻解送去西湖!”

    林希若有所思,道:“先放着,看看他想干什么。工部尚书空缺,他们是该跳出来了。”

    来之邵还是不安心,道:“现在事多繁杂,一个个的跳出来,我总感觉要出事,真的不弹压一下,警告一下吗?”

    林希冷哼一声,道:“翻不起浪来。走,先进政事堂,将‘京察’给定下来,改元在即,先做事,再考虑其他。”

    来之邵嘴角动了动,摇了摇头,只能叹了口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宋的朝局一片混乱,斗来斗去,没个消停。

    章府。

    章惇正在吃早餐,看着进门的苏轼,面色不动,更没起身。

    苏轼飒然一笑,在章惇对面坐下,道:“不用奇怪,我就是来给你添麻烦的。”

    章惇一向的神情严肃,拿起碗,给苏轼盛了一碗稀饭,道:“我熬的。”

    苏轼拿起来喝了一口,笑着道:“还是二十年前的味道。”

    章惇听着,似乎想起了什么,不由得也笑了。

    他们曾经是挚友,一同游学,才华相当,友情源远流长。只不过到了中年,在施政理念上出现不可弥合的分歧,继而越走越远。

    而今,两人又不期而遇了。

第四百四十八章 无形

    章惇与苏轼之间没有私怨,两人抛开政治,还是有很多可聊的。

    苏轼坐在章惇对面,慢条斯理的吃起来。

    章惇停住手,打量着苏轼,见他面色从容,潇洒随意,有种出尘之态,道:“你不适合官场。”

    苏轼喝了口稀饭,郎然一笑,道:“我不适合,你章子厚就适合?我仕途坎坷,但你能比我好到哪里去?王相公在朝时,你饱受非议;王相公致仕,你处境堪忧;元祐初至官家亲政,你流放岭南七年。就算是现在,你一舒胸中抱负,酣畅淋漓了?”

    章惇剑眉一挑,旋即道:“不谈政事。”

    苏轼擦了擦嘴,道:“我听说,你们变法派内部,对你不满的声音日益增大,如果官家不再支持你,你能撑多久?”

    章惇看着苏轼,忽然有些失笑的摇头。

    苏轼也笑,道:“我知道你不是眷恋权位的人,但现在情势如此,你应该想办法全身而退了。”

    章惇笑容一直在,拿起馒头,慢条斯理的撕着吃。

    苏轼看着他少有的古怪表情,有些认真的道:“你应该知道眼下的情势,你必须要准备好,你应该清楚,如果你猝然致仕,会对朝局,对整个大宋造成多大的影响。”

    章惇站起来,在边上的小炉子上的瓷锅里盛了碗热的,道:“你还要不要?”

    苏轼看着他的背影,道:“我不是来求官,也不是来逼宫,朝局到了这个地步,你必须要有个妥善交代。”

    章惇盛好,又坐回来,喝了一口,道:“谁让你来的?苏相公还是什么人?”

    苏轼见他点破,坐直身体,道:“一些忧国忧民的人。但你应该清楚,没人希望我大宋乱套,你再怨恨他们,都不能否认这一点。”

    章惇笑容更多,与苏轼对视,道:“你们错了。”

    苏轼面色不渝,道:“你到底要说什么?”

    章惇面容平静又严肃,道:“你们不了解我,更不了解官家。官家绝对不会允许你们想象的那种情形出现,我也不会,所以,我不会走。”

    苏轼沉色,继而就道:“官家矢志强军,你软硬不吃,朝野已风声鹤唳,你打算怎么做?”

    章惇吃的很慢,看了眼外面,道:“回去告诉你们那些人,他们不会得逞的。也别想着回来了,如果他们继续见缝插针,四处乱跳,我会让你们后悔的。”

    苏轼皱眉,他知道,章惇没有开玩笑,还是问道:“你到底想要怎么做?如果你走,章楶也得走,政事堂,枢密院都走了,朝局怎么办?”

    章惇擦了擦嘴,道:“我说了,你们想多了。既然回京了,就留下吧。给他们写信,都老实点。”

    苏轼越发看不懂章惇,见他站起来要走,肃色道:“你要做什么?”

    章惇没回答,径直出了门。

    轿夫已经准备好轿子,护卫都在等着了。

    苏轼看着他的背影,不断的拧眉。

    ‘君臣相争’朝野传的沸沸扬扬,苏轼知道,了解的自然更多,深知其中的凶险。

    章惇还没大门,忽然间一个政事堂小吏急匆匆跑过来,道:“大相公,宫里的消息,皇后娘娘要生了。”

    章惇与他身后的苏轼几乎脸色齐变。

    孟皇后的身份非同一般,错综复杂,她要是生下儿子,那就是嫡长子,几乎是注定未来大宋的君主!

    章惇神色微沉,道:“坐我的轿子,一起进宫。”

    苏轼肃容点头,跟着章惇进轿子。

    这时,消息已经传遍了大宋高层,各相公,尚书等都蜂拥入宫,哪怕王存也暂停行程,赶入皇宫。

    仁明殿外。

    赵煦背着手站着,一脸的紧绷,双眼都盯着紧闭的房门。

    他边上,朱太妃,赵佖,赵似,赵佶,赵幼娥等一大群人围着。

    朱太妃比赵煦还紧张,双手紧握在一起,伸着头,四处张望。

    门内,孟皇后的痛苦叫声越来越大,撕心裂肺。

    赵煦一动不动,内心焦躁不安,恨不能冲进去。

    几个小家伙也绷着脸,完全不敢乱动,一声没有。

    章惇,蔡卞,章楶等人赶过来,行了礼,就站到了一旁,目光也看着房门。

    里面是当今皇后在产子,一旦是皇子,将对朝局以及未来的大宋,有着所有人都无法预料的影响。

    苏轼是唯一一个不在朝的外臣,此刻紧锁眉头,一语不发。

    后面来的人就少了,大部分是重臣,孟唐是个例外。

    “啊……”

    孟皇后的惨叫声透过门传出来,令所有人揪心。

    朱太妃见赵煦一直绷着脸不说话,情知他紧张,一只手按着赵煦的胳膊,道:“别担心,不会有事的。”

    赵煦勉强的挤出了一丝微笑,还是一个字蹦不出。

    朱太妃回头看了眼,见一干大臣也是紧张不已,一个字没有,道:“你去远一点等,离的近不吉利。”

    赵煦可不信这些,拉着朱太妃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道:“您先坐。来人,搬椅子来,所有人都坐下……”

    赵煦话音未落,就看到门打开了,一个产婆端着一大盆血水出来。

    赵煦一下子就紧张了,迈步向前,朱太妃一拉拉住他,道:“别乱动,你进去产婆们会吓坏的。”

    赵煦一脸难受,只得转身又坐下。

    耳边都是孟皇后的痛苦喊叫声,赵煦怎么也镇定不下来,坐在六神不定,转来转去。

    蔡卞,章楶等人对视着,没有上前。

    他们这些外臣,在这个时候,不能说话。

    章惇抱着手,转头环顾一圈,见着苏轼,忽然上前与赵煦低声道:“官家,臣建议,工部尚书一职由苏轼接任。”

    赵煦正焦急不安中,听着就道:“准了。”

    章惇顿了顿,道:“官家,是苏轼。”

    赵煦这会儿已经反应过来,回头看了他一眼,又瞥向苏轼,稍稍沉吟,道:“好。”

    苏轼虽然是‘旧党’,却是‘旧党’的蜀党分支,一直被排挤在朝廷之外。他要是入主工部,就能进一步收拢‘旧党’势力了。

    章惇见赵煦清楚答应,又道:“臣建议,‘军改大略’由兵部主导,折可适,郭成,种师中分驻北方三路。京中大营,分别由宗泽,楚攸,种建中为主将。”

    这与赵煦想法差不多,赵煦嗯了一声,强力撇开孟皇后的惨叫声,侧头与章惇低声道:“可以。暂时不要强行合并各路,实际运作,以十三路为用,合理划分。力争三年时间,将军队规模控制在六十万左右,抛开不必要的包袱,将军费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围。军队是维护我大宋最重要的基石,不可大意,必须谨慎小心。枢相,王相公那边基本没问题了,各路将帅问题也不大,朝廷这边,你来办。”

    章惇躬着身,道:“是,臣明白。”

    赵煦点点头,再次看向孟皇后的门,神情焦急忐忑。

    章惇站起来,缓缓后退。

    在他们聊天的时候,众人一直注视着,好奇章惇在这个时候,到底与赵煦说了什么。

    谁又能想到,令朝野纷纷扰扰,剧烈不安的‘君臣相争’,就在这样的场合,君臣之间,三言两语的化解于无形。

    苏轼还是一脸的忧心忡忡。

第四百四十九章 瑞兆

    虽然大家都好奇,但孟皇后的痛苦叫喊萦绕在耳旁,没人在这个时候多嘴。

    赵煦坐立不安,几次想要上前,都被朱太妃给拉住了。

    赵似与赵佶,赵幼娥环绕在赵煦边上,三个平时捣蛋的小家伙,这会儿也异常的老实。

    朱太妃紧握着双手,以低不可闻的声音喃喃自语:“皇子,皇子,皇子……”

    她虽然不掺和政事,却不是一点都不知道。

    宫里宫外都被牵扯,复杂难言。孟皇后这一胎如果是男孩,一定能够安定朝野不少人的心思。

    国有储君,天下安稳。

    产房的门开开关关,血水一盆有一盆,看的人揪心不已。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孟皇后的喊叫声突然停了。

    赵煦心里一突,双眸猛的一睁,直接冲了过去。

    朱太妃一把拉住他,双眼紧盯着门,屏住呼吸。

    赵煦没经验,她有,他们身后的不少人也都有,此刻都注视着产房。

    赵煦似也反应过来,停住脚步,心跳如雷。

    “哇……”

    漫长等待中,终于响起一声哭声,接着就越来越大。

    “好好好,生了,生了……”朱太妃欣喜不已,转头与赵煦道:“你不能进去,在这里等着,我进去看看……”

    朱太妃迫不及待,话没说完就向前走。

    赵煦想跟着,陈皮拦着他,低声道:“官家,不吉利,而且里面也不方便,再等等……”

    赵煦想了想,停住脚步。

    朱太妃还没进去,产婆就出来了,抬着手,激动的道:“恭喜太妃娘娘,贺喜太妃娘娘,恭喜官家,贺喜官家,是皇子……”

    赵煦听着,哪里还能忍得了,一把推开陈皮,甚至比朱太妃还先一步,跑进了产房。

    朱太妃喊不及,只得跟进去。

    外面的文武大臣都听到了,各有表情。

    孟皇后生了嫡长子,对现在的朝局以及大宋未来的影响,将无可估量。

    王存最是高兴,不管孟皇后是否掺和朝局,只要她是皇太子的亲娘,那他们‘旧党’怎么都不会覆灭,早晚都有复来的可能!

    章惇,蔡卞等人只是神色动了下,便没有其他表情。

    他们早就猜到了这种可能,固然因为皇子出生,孟皇后地位凸显,但只要官家在,一切还都在可控范围内。

    后面的各尚书等,同样各有心思,只不过不喜形于色。

    苏轼表情好像松了口气,眼神带笑。

    孟唐则是一脸开心之色,为他姐姐顺利生产而欣喜。

    他们都没有动,静静等候着。

    产房内。

    侍女在给孟皇后擦汗,换衣服,四周都是血腥气,刚刚生出的孩子在水盆里哭喊。

    朱太妃直奔孩子,欣喜的与产婆说话,交代怎么照顾孩子。

    赵煦仔细看了眼,见小孩子没什么事,转向床边的孟皇后。

    孟皇后头发都是湿的,脸色苍白,虚弱。

    赵煦在一旁坐下,握着她的手,轻声道:“圣人,辛苦你了。”

    孟皇后缓了一会儿,勉强的笑着道:“官家说,生孩子是人生最伟大的事情,臣妾做到了。”

    赵煦用力握着她的手,道:“嗯,很了不起。”

    孟皇后笑的有些勉强,目光向赵煦身后看去。

    赵煦会意,转头道:“母妃,将孩子抱过来吧,圣人想看看。”

    朱太妃正在给洗好的孩子包裹衣物,听着就抱起来,来到床边,放到孟皇后边上,笑着道:“孩子很健康,放心吧。”

    孟皇后尽力的侧身、转头,看着身边露出小脑袋,闭着眼的小家伙,抿了抿嘴,似有些无辜的道:“有些丑……”

    朱太妃一愣,旋即笑了起来,道:“你不懂,小孩子刚生出来都这样,等长一点就好了。跟你说,官家刚出生,也很丑。”

    赵煦瞥了眼四周似乎忍笑的产婆与婢女,咳嗽一声,道:“行了,今天朕高兴,你们笑吧,不怪罪。”

    产婆,婢女似乎没忍住,都笑了,连忙又低头转身去做事情了。

    孟皇后一只手在孩子脸上,衣服上慢慢游走着,看着孩子,脸上都是一种母爱的光辉之色。

    赵煦也是第一次有孩子,看着静静睡着的小家伙,心里也有种难以言说的古怪感觉。

    似乎,一直漂泊不定的心,有了一种归宿感,安稳了不少。

    ‘成熟?’

    赵煦心里忽然自语,都说男人成家就等于成人。

    朱太妃一把推开赵煦,道:“你到外面去,我跟皇后说说话。”

    赵煦见孟皇后衣服都没换好,他冲进来有些唐突了,站起来,笑着道:“行,母妃照顾一下圣人,我去去就来。”

    朱太妃哪里管他,坐下后,就与孟皇后说起了育儿经。

    孟皇后抿着嘴,认真的听着。

    两个女人,似乎完全不管赵煦了。

    赵煦又看了几眼,这才出门。

    赵煦一出门,没看望眼欲穿的群臣,直接道:“陈皮,对于有功的产婆、侍女、黄门,重赏!”

    “是。”陈皮笑着应着。

    “谢官家。”听着的产婆,宫女等大喜,纷纷躬身。

    赵煦摆了摆手,来到章惇等人身前,朗声道:“圣人产子,普天同庆,走,去垂拱殿,咱们好好说道说道。”

    这是皇嫡子,自然要好生说说,何况孟皇后的身份还很特别。

    “恭贺官家。”一群人抬手。

    赵煦摆了摆手,转向垂拱殿方向。

    到了垂拱殿,赵煦坐在椅子上,犹自兴奋,道:“所有人都坐,坐下说,陈皮,上茶。”

    一大群人纷纷谢恩,一番忙碌后依次坐下。

    赵煦喝了口茶,环顾十多人,笑着道:“这第一件事,自然是取名,朕取了几个,你们待会儿看看。第二,朕要大赦天下。第三,公布改元的事,绍圣!朕绍之于父,朕也希望皇儿绍之于朕。”

    坐着的群臣,一片静谧。

    鸦雀无声。

    取名自然没问题,皇嫡子取名,自然不能随意。大赦天下也没问题,皇帝大功归来,理所应当要大赦天下,皇子出生反而不那么重要。

    但是第三个:朕绍之于父,朕也希望皇儿绍之于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官家,这就要立太子了吗?

    章惇,蔡卞等人似乎始料未及,没有说话。

    王存等人则有些惊喜,不断的四处目视他人。

    赵煦似乎恍若未觉,满面笑容的继续着道:“皇子出生,是瑞兆!‘新法大纲’与‘军改大略’,要尽早完成,做好准备工作。明年,咱们君臣要齐心协力干事业!另外,对于军爵以及封赏的事,基本无碍了。三天后颁布,五天后,紫宸殿封赏群臣!”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724/ 第一时间欣赏宋煦最新章节! 作者:官笙所写的《宋煦》为转载作品,宋煦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宋煦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宋煦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宋煦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宋煦介绍:
新旧党争,六贼当政,宋江起义,靖康之难!穿越成宋哲宗赵煦的猪脚表示我好难。公布2个群号:景仁宫:983546750乾清宫:177745561宋煦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宋煦,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宋煦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