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大汉从吹牛开始TXT下载大汉从吹牛开始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大汉从吹牛开始全文阅读

作者:末日游侠     大汉从吹牛开始txt下载     大汉从吹牛开始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629章 真要上车啊?

    被单独留下来的岳山有些茫然,搞不明白王忌要把自己留下来干啥?

    难道是觉得自己的项目没有什么必要,所以想撤掉?

    反正总不至于把蒸汽机装在车上吧?

    “最近你的项目进行的怎么样了?”王忌直勾勾的问着。

    虽然科学院的项目审批是他在负责的,但是他也仅仅只是做一个审批而已。

    像岳山这种基本上不需要什么经费的项目,报上来就能通过。

    总不能让人闲着不是?

    但是科学院有那么多项目,王忌一边要安排工作,协调各个项目,所以就更加没有精力去管那些散养的项目了。

    “项目进展的都还可以,在预期范围之内。”岳山有些不善言谈,有些木讷的回应道。

    “人员呢?经验积累的怎么样了?”王忌又问道。

    “经验积累的都差不多了,人虽然不多,但是现在每一个拉出去都能自己去造一台车,甚至是对某个方面进行小幅度改动了。”岳山如是说道。

    造车并不难,步骤设计都是死的,跟着走就行了。

    难就难在对某个方面进行小幅度的改动。

    这句话虽然听着感觉也没啥,但是一个两个三个的,这么多加到一起,这个幅度就不小了。

    造车只能说明你的执行力不错,而改动,则说明了创造力。

    当然,在这事上岳山还是悠着点说了。

    毕竟造车就那么点东西,自己吹的太过了怕后面不好收场。

    再者,就自己那小破作坊,就算是敞开了大门,外面都没人愿意报考。

    所以,岳山的车辆研究院至今还是严重缺编状态。

    “你对于蒸汽机上车怎么看?”王忌又接着问道。

    “???”岳山猛然瞪大了眼睛。

    难道是真的?

    我刚才只不过是疑问句啊,现在你就问我看法?

    这么搞,合适吗?

    当然,合不合适另说,但是关于这件事情,岳山还真的就做过准备工作的。

    当岳山听到蒸汽机竟然能够稳定的推动磨盘走一天不带停的,岳山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磨盘是远的,车轮也是圆的,无非就是一个是躺着的一个是站着的,从技术上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

    那么,如果让蒸汽机来带动轮子转动提供动力呢?

    王忌的话,刚好问到了这几天岳山考虑的地方,等于是考卷上的内容刚好自己复习过,那种感觉就不要提了。

    “理论上是可行的,从原理上来说,车轮跟磨盘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蒸汽机既然已经考虑到了运用在其他方面,那么用在车辆上也未免不可。但问题也不是没有,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岳山隐隐的意识到,自己的机会似乎要来了,于是认真说道:

    “第一个方面便是蒸汽机小型化,虽然我没有见过蒸汽机,也不知道他有多大,但我听说他可不算小,车辆上的空间有限,所以蒸汽机必须要小型化才行。”

    “第二个方面便是材料,单单一个蒸汽机的重量就不轻了,单独的让蒸汽机上车也没有什么意义,木制材料很难支撑,所以如果蒸汽机上车的话,会需要用到大量的钢铁来作为主结构。”

    “最后一个就是人了,蒸汽机上车,是一个全新的项目,跟以前研究的那些都不一样,所需要的人也是各方各面的,单靠我们这点人很难做到。”

    岳山虽然不善言谈,为人也略显木讷了一些,但却足够聪明。

    一是让王忌知道,虽然我是条咸鱼,但我却没有把我自己当成一条咸鱼。

    虽然我没有经费,但是该做的努力,我是一点也没有放弃的。

    另一个也是间接的,再一次的提醒一下王忌,是不是在人员方面可以稍微照顾一下车辆研究院?

    现在满打满算,手下也不到二十个人,其中十五个都是自己的徒弟,剩下几个是竞争太激烈,没办法才来自己这里的。

    毕竟每天砍木头削木头的事情,谁愿意干啊?

    去研究锻打机他不香嘛?

    去研究各种工业设备他不香嘛?

    现行制度下,那就是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

    因为一个项目被研究成功,并且进行推广之后,所产生的利润,有一部分是会回来的。

    例如说一个项目成功了,今年利润为十万钱,作为投资方,朝廷是要直接拿走一半的,而作为上级,科学院要扣下四成作为来年经费补充。

    余下的一成返还到你的部门,这一万钱可以用来自己搞一些小项目,或者申请过后给本单位发点福利什么都是可以的。

    车辆研究院有啥?

    啥也没有,每次过年看着人家哗哗的往家里搬东西,在看看他们,苦逼的两袖清风,唯一能搬的不是木头就是木工刨……

    “人的问题你不用担心,陛下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王忌还算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至少岳山想过这个问题,也认真的考虑过。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项目也就没有换人的必要了。

    虽然即将研究的车辆跟之前研究的车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但终归都算是车辆,共通性还是有一些的。

    “接下来把你手里的项目尽快收尾,短时间内收不了的话就先扔在一边,带着你的人去学习一下蒸汽机,看看怎么能让他上车。”

    “主事,真要上车啊?这个成本可不低啊!”岳山心中突然有些方了。

    钢铁?

    放在以前那是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上了蒸汽机,那就必然要用到大量的钢铁。

    不然车架子是承受不住这股重量的,到时候还没走呢就散架了,那才叫尴尬呢。

    王忌无语的翻着白眼:“你以为我闲的没事逗你玩呢?不妨在告诉你一句,这次陛下准备的三百万经费中,有一百万是指定给你车辆研究院的,而且陛下那边也没闲着,好像正在设计看蒸汽机放在哪里合适……”

    “给你说这些呢,只是希望你能够认真起来,别什么问题都等着让陛下去解决,虽然现在你还不熟悉蒸汽机,但是有些道理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人,从科学院内调,看中谁调谁,经费你独占三分之一,所以,你品一下……”

第630章 马彪的自我修养

    岳山觉得自己整个人好像都活在梦里一样。

    突然之间,王忌就告诉自己,你发达了?

    而且不只是发达了那么简单,接下来你将会成为大汉最靓的那个崽?

    一百万的经费,那可是一百万啊……

    岳山这些年来就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不说岳山,就是整个科学院,也没说哪个项目能见到以百万来计数的经费的。

    以至于接下来,岳山整个人都是懵逼的。

    幸福来得太突然,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咋过了。

    相较于还没有公开的信息之外,蒸汽机最近可谓是传的风风火火的。

    在科研圈和官场圈内更是传的神乎其神,一时间竟然在朝廷内吹起了一股蒸汽机风。

    当然,唱衰的人也有,而且还有不少。

    而这部分人的主要观点在于,资源太过于匮乏,大汉现在的铁料本来就很紧张,在用于大批量的制造蒸汽机,其他地方还用不用的?

    不过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蒸汽机的研究速度会那么快。

    当初大家只是觉得皇帝不过是玩玩的而已,谁也没有想到,皇帝说了三个月退出来,结果三个月就搞好了。

    皇帝不是半途而废,而是带着蒸汽机圆满归来。

    这特娘的又让一群准备找皇帝麻烦的人一阵无语,至于为啥找皇帝的麻烦?

    当然是王不饿这个皇帝一点也没有皇帝的样子,接地气是好事,但过于接地气了,你身上的威严就没了。

    说白了,他们认为皇帝是需要保持一定神秘感的,不然时间久了别人就不怕你了,对于治理国家,加强皇权是不利的。

    总之各说纷纭,但是渐渐的,随着热度的起来,大家对于蒸汽机的接受度又更高了一些。

    甚至民间也渐渐的有了一些声音传出来,而王不饿在得知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也只能是哭笑不得。

    这件事情本来是没那么广泛的,最多就是在科研圈和官场圈里面传播一下。

    毕竟科学院那边已经接到了命令,接下来重心会像这方面倾斜,三百万的经费,王不饿也找到了张苍划拨了过来。

    而民间之所以也传开了,原因还是在于王不饿。

    民间对于王不饿这个皇帝还是比较尊敬崇拜的,反正传言嘛。

    你加一句我加一句,不知不觉的就开始神化了,反正就是越说越神。

    有王不饿这个引子在,后面的热度自然是下不来的。

    不过关于外面的热度,朝廷虽然没有去煽风点火,但是暂时也没有打压的意思。

    反倒是对于内部进行了一定幅度的降温处理,在做事之前,必须要让大家冷静下来才行,不然一个个都热血澎湃的,那岂不是要坏了事?

    所以,该学习的学习,该干啥的干啥,不该谈的别谈,不该想的别想。

    你一个文官闲暇时候聊两句也就算了,不能因为八卦就把正事给忘了啊。

    短短两天的功夫,朝廷内部的热度便降了下来,反倒是民间的热度越来越高了,传的也越来越广泛了。

    又是浑浑噩噩的一天过去了。

    平奴侯马彪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了兵部官署,他需要绕行到皇宫南门,然后才能回到自己宅邸所在的东北城。

    实际上也不止马彪,所有大佬们都是要走这条路的。

    但凡有点实力的,早些年也就在东北城买了宅子,不管怎么说,居住在那里的都是官员。

    无论是治安还是其他的方面,都要远胜于其他城的。

    而随着大汉的越来越稳定,洛阳的房价也开始出现了小幅度的增长。

    马彪可谓是一夜暴富的典型代表,但他本人却没有膨胀。

    回乡探亲,也算是衣锦还乡了,一千骑兵护卫,牌面那叫一个十足,回去后那威风的场面就更是不要提了,绝对是任何一个人都羡慕的对象。

    可是吧,这衣锦还乡,他未必就全都是好事。

    马彪在家住了短短十天不到的时间就再也忍受不住了,直接带着家人返回了洛阳。

    反正这边已经有宅子了,二十亩大呢,足够住。

    而拥有三个老婆的马彪,虽然没有遭到女人们的愤怒,但是这日子也着实不太好过。

    原配几乎天天晚上都霸占着马彪,美名其曰,自己都守了十年寡了,再守下去那就是一辈子的事了。

    如果只是屋子里那点事也就算了,现在的马彪终于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生不如死。

    如果不是周边没有什么值得大汉像对付匈奴那样对付的敌人了,马彪甚至都想申请自己接着出去当卧底算了。

    然而,经过了一天的劳累,回到家之后,马彪又发现了情况有些不对劲儿。

    “爹,家里什么时候买了这么多酒?”马彪满脸铁青的问着。

    “啥买的啊,都是乡亲们送来的。”

    “咱们家是差他们这点酒还是咋?想喝就您就跟我说,就算是想喝宫里的酒,儿子我也想办法给您弄点回来,您这来者不拒的,让儿子我接下来可怎么办?”马彪气呼呼道。

    这两天正在学习官,清廉篇呢。

    这是前两年才编写出来的书籍,每一位官员都要人手一部的书。

    在家里就是因为这种事儿烦的自己吃饭睡觉都没时间,没想到这帮人竟然还追到长安了都。

    真以为斥候们都是瞎子啊?

    马彪绝对敢保证,现在他爹收了乡亲们多少酒的事情,已经都被斥候本部记录在案了。

    “人家人都没来,直接托运过来送上门的,我就算是想退,又怎么退?退给谁?”马彪的老爹也有些生气了,他能不知道自己收这点会影响到儿子的前途?

    这好不容易消失了十年回来了,他可不想再让儿子消失了。

    但都是乡里乡亲的,人来了还能拒绝,人都没来,连运费都出了,你让他咋拒绝?

    直接再把返程的运费付了,让他们原路送回去?

    那不是打人家脸呢嘛?

    “这次又是谁?”马彪生气的问道。

    “隔壁村马老财!”

    “……”马彪满脸的无语,还真是什么事情都有。

    马老财就是家里面有钱,家底厚,当年马彪他爹给马老财家干过活,人不坏,但也不能算好,中规中矩的那种。

    马彪回家的时候马老财就亲自登门拜访过,对着以前更是话长话短的。

    结果没想到,现在他竟然追到了洛阳。

    “我虽然在兵部任职,但是跟兵科完全是两码事,我这才进去几天?人都还没混熟呢,让我跟谁打招呼去?再说了,他孙子连第一个役期都还没过呢就想升?还想升官还想调到兵部,哪有那么多好事?真以为我在洛阳就为所欲为了?就算是有,这事咱也不能干。”

    马彪越想越觉得生气,真是什么人都有,但这种送礼又让他特别头疼。

    马彪不由得又想起了在匈奴的时候,遇到了这种事情该怎么做?

    低情商,退回,拒收!

    高情商???

    “明天去街上买点酒,档次要比马老财送来的高一个档次,他送给咱们多少,咱们就原封不动的还回去多少,另外在多送他五坛,直接托运回去……”

第631章 这不是折腾人嘛

    衣锦还乡对有些人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真的未必就是好事。

    马彪连他自己都还一脸懵逼摸不清楚呢。

    虽然知道自己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回来后肯定会被重赏的。

    但是一步封侯这种牛逼的待遇马彪还是不敢想象的。

    在他们家那小地方,别说是封侯了,谁要是当个县令,家里面都能横着走了。

    而马彪这个新贵平奴侯一到县里,县令便携带全县官吏出城迎接,又是接风洗尘又是好话恭维着。

    回到家的时候马彪都是晕晕乎乎的,紧接着,各种各样的亲戚开始登门。

    这个说让孩子跟着你干吧,咱也不说混的多好,能混个一官半职就行了。

    那个说让孩子跟在你身边,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别客气。

    大家只知道马彪是因为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因功被封侯的,却不知道马彪到底都干了点啥。

    对外宣传的也没有那些细节,所以,大家下意识认为马彪是统军大将,手底下管着几十万大军的那种牛逼轰轰的人物呢。

    这种话你让马彪咋接?

    根本就接不下去。

    所以,什么衣锦还乡啊,三天马彪就待不下去了,不到十天便带着家人一起返回了洛阳。

    本以为回到洛阳总算是清净了点,结果没想到,自己都躲到洛阳了,竟然还有人来跑关系。

    由于汉军对外战争节节胜利,打的以往的强敌抱头鼠窜,加上朝廷进行兵制改革之后,民间参军的热情明显提高了不少。

    马老财的孙子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报名参军的,而且还是偷偷报名的。

    可是马老财是什么家庭啊?

    虽然现在家里没那么多地了,但是咱家底厚啊。

    朝廷开始改革经济的时候,马老财便开了个小工坊,赚的要比种地多的多。

    就这样衣食无忧的家庭,马老财会同意自己的孙子去服役?

    想都不要想,就算是以前的徭役制,马老财也不会同意自己孙子去的,大不了出钱让人顶替了就是,反正这是合法的行为。

    但是兵制改革之后就不行了,以往是强制性的,现在则为自愿性的。

    也怪马老财发现的太晚了些,直到县尉已经确定录取,公布名单的时候马老财这才知道情况。

    这会儿他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否则就只能按照逃兵来处置了。

    若是让按照了逃兵来处置,那还不如让他去服役呢。

    逃兵罚徭役十年,钱千钱,罚没耕地,后三代不得为官,上下五代不得为吏,经商税率翻倍。

    上下五代就是按照你直系现在活着最大的人来算的,马老财家的情况,五代和三代牵扯的都是同一代人。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父母的人来说可就惨了,直接牵扯到自己后面四代人。

    当兵待遇虽好,但逃兵的惩罚也很严厉。

    就这么,马老财几乎是含泪送走了自己那不听话的大孙子,去往了蜀郡兵营。

    然后又听说蜀郡兵营出兵去了西域,马老财瞬间不淡定了,连写数封家书,结果都没有收到回信。

    还是朝廷那边传来西域大捷的消息之后一个多月,马老财才收到了自己大孙子远在西域寄回来的家书。

    正巧马彪衣锦还乡,正巧早年间跟马彪的父亲还有些联络。

    于是马老财便想着看能不能利用这层关系,让把自己大孙子调回来呢?

    结果马老财还没出手呢,马彪就直接跑了,气的马老财不得不想出了这种馊主意。

    刚好这个时候又听说了马彪在兵部任职了,马老财瞬间高兴了,兵部,那不就是管兵的地方嘛,想要调一个人,那不就是打个招呼的事嘛?

    别人都以为马彪这个在兵部上班的大佬,每天的日子过的肯定很舒服。

    然而却殊不知,马彪每天坐在兵部的办公室,愁的头发那是一缕一缕的掉。

    你让他打打杀杀的都没问题,就算让他去死都没问题。

    但是现在你让他去认字,这就真的太欺负人了。

    跟马彪有相同境况的还有不少,基本上都是他们这一批回来的,一个个都在苦逼的学习认字读书呢。

    毕竟想当官,不认识字怎么能行呢?

    但是功劳在这里放着,不让你当官,那还要制度干什么?

    没办法的办法,吏部那边就只能安排他们到各个位置去,然后啥也不干,先学习再说吧。

    下午下班,马彪揉了揉快要爆炸的脑袋,然后下班的路上顺道买了一批酒,直接委托酒家托运回老家钟武县马老财家,连带着运费也给出了。

    可是让马彪好是一阵心疼,这可都是钱啊。

    回来之后啥没干呢,探一次亲就差不多花了自己一年的俸禄。

    得亏那些亲兵不用的时候是朝廷养着的,不然就自己这小身板,恐怕早就得被饿死了。

    翌日清晨,如同以往一样,马彪老早的就来到了办公室准备开始早读。

    虽然工作是安排给他了,但实际上马彪还是啥事没有。

    每天就是去打个卡,然后学个习,坐等吃饭下班就行了。

    具体的教学计划,下面的人正在处理,等他们做的差不多了才会让马彪这个斥候之王来挑挑刺。

    讲真,这样的体验真的很不好,看着别人每天从头忙到晚,自己却只能划水打鱼……

    “咦,这是什么时候送来的资料?”看着自己的办公桌上有一份厚厚的资料,马彪不仅有些疑惑。

    自己来的就够早了,难道有人比自己来的还早?

    好奇之下,马彪翻开了这份资料。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虽然还有一些字马彪认不全,但是日常的拼读还是没什么问题的,大不了遇见不认识的字跳过去就是了。

    翻开之后,马彪发现这份资料就是一份人员目录简介。

    上面写着一个个的名字,籍贯,年龄,所属部队,功绩等。

    然后每四十个人会被编入同一个编号,从一开始一直排序到二十五。

    前面的级别都不低,被划到前面三个序号的,都是校尉级别的军官,往下则是依次递减。

    而在编号二十二的名单中,马彪竟然发现了一个意外。

    “这马战不就是马老财的孙子嘛……”

第632章 认真的张不衣

    资料上写的一清二楚。

    马战,钟武县人,二十一岁,蜀郡兵营……

    当看完马战的一系列功勋之后,马彪甚至都觉得,这个货是不是开挂了?

    马战是朝廷增兵蜀郡兵营后的第一批兵,所以他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在蜀郡兵营训练了一年,第二年的新兵就到了。

    而蜀郡兵营内的军官结构是支撑不起一支几十万大军的。

    加上兵种的不同,很难从其他兵种调人过来。

    所以,马战在仅仅参军一年后就因为训练成绩优异成为了伍长。

    而这个时候,蜀郡兵营的基层军官数量依旧紧缺,甚至很多都是没有什长的。

    有的什长甚至还兼任着伍长,或许是跟自家的环境有关系,马战在管理方面显的游刃有余。

    于是在第二年的时候,正式成为了什长,并且跟着他的九个人,六个因为成绩优异被任命为伍长。

    这马战瞬间成为了营中的香饽饽,大家谁都缺人,特别是缺少一些基层的什长伍长。

    作战经验什么的暂且不说,现在大家都没机会,可就是在营地里,带出来的兵也是能看出来点东西的。

    本来是一步一个脚印,马战的什长基本上就伴随着他这五年的军事生涯了。

    除非遇到战事或者立下了什么功劳,不然他想要晋升,就得等第一份五年役期结束之后了。

    当然,能不能升还得看具体的情况,说不定拿到的还是一份兵的合同呢。

    “见过横的,没见过这么横的……”马彪无语的摇头叹气道。

    “这马老财也真是的,你孙子都这么牛逼了,还来走这些后门干啥?特娘的,带着一个屯,连下三座城池,关键是还斩首三十余人,俘虏六十余人,这就离谱了,太特娘的离谱……”

    这里的斩首指的自然是匈奴人,凡是能被这么记载的,并且送到洛阳的,那就是经过验证的,不会有假的。

    再看看名录上的其他人,发现每一个人的功劳都不差,每一个拉出去都是优秀中的优秀。

    这帮人要是放在一起的话,那会产生什么效应?

    “哟,来了?”正在马彪想入非非的时候,门口探出了个脑袋。

    “张将军,您怎么来了?”见到竟然是张不衣,马彪连忙站起来问好。

    “我没事,我溜达,我去隔壁找老王聊了聊,哦,对了,那份名单你看过了没?”张不衣指着桌子上的名单。

    “看了一部分,该不会是我不能看的东西吧……”马彪小心肝忍不住的颤抖着。

    卧底当多了,遇到这种问题,下意识的想法就是,这是不是在试探我?

    我该怎么挽救?

    “一份名单而已,有啥不能看的,再说了,不能看的东西,我能放你桌子上吗?不管怎么说,你虽然挂在兵部名下,但实际上你可是我的部下。”张不衣笑了笑,再次重申了主权问题。

    张不衣现在是禁卫军大将军,兼军事教育总助理。

    这个事儿咋说呢,关系还是有些复杂的。

    军事教育就是一个临时拉出来的新部门,简单有复杂,逼格高高的,谁也不敢在他面前瞎晃悠装逼玩。

    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就是皇帝本人,总助是禁卫军大将军,具体的执行人就是兵部尚书王离。

    再往下的话,就是类似于马彪这种具体到某一个兵种科系的负责人了。

    马彪主要负责的是斥候系的教学,更确切一些,他所负责的是敌后斥候学。

    斥候也是分为很多种的,敌后的,军中的,民间的……

    所以,挂上了军事教育总助理身份的张不衣,自然而然的也是马彪的顶头上司之一。

    “这个是八月开学的名单,上面有他们的身份情况和分班排序,校级的学习时间是一年,其他的都是两年,具体的课程怎么安排你这边提前有个准备,另外呢,给你一个建议,根据级别的不同,安排一些不同深度的内容,比如说基层军官讲实操,中层将实操加部署,高层主讲部署。”张不衣有板有眼的提醒着。

    这可不是王不饿私下里传授给他的经验,而是通过这些年来的积累,自己根据实战摸出来的经验。

    “张将军,这名单上的都要学习斥候的相关内容吗?”马彪突然觉得脑子好像有点不太够用了。

    自己明明教的是斥候啊,这咋到头来好像是要把所有人都变成斥候一样。

    “当然要学习啊,斥候学在战场上可是一大门学问,不进要学,而且还要学的精明透彻呢,谁也别想偷懒,课程嘛,你就先按照每两天一堂课来计划,具体的到后面拍了时间在改就行了。”张不衣一脸认真的拍着马彪的肩膀。

    似乎是在说,小兄弟,路途遥远啊……

    亏你自己还是个斥候呢,竟然都意识不到自己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也或许是当局者迷,反正打大汉开始以来,传统就是比较重视斥候的运用。

    所以,这次趁着军校即将开班,张不衣也是狠狠的下了把功夫。

    他这个总助总不能就是没事出去露个面装个逼的吧?

    总得干点正事不是?

    于是乎,分班,安排课程,将王不饿一项都很重视的斥候,直接列入了主考科目,而且自己琢磨出了针对不同阶级的学生,设立不同程度的课程。

    如此一来,高级军官知道该怎么用斥候,中级军官知道该怎么派斥候,基层军官也知道该怎么去玩好一个斥候。

    为了装逼,在大汉最精锐的一批未来之星面前装逼,这次张不衣可真是下了血本的。

    不仅每一件事情都思虑再三,而且还极其认真的去学习了很多很多无关的经验。

    而作为禁卫军大将军,张不衣的这个身份,也是有资格让他站在讲台上的。

    于是乎,张不衣又毛遂自荐,自己给自己加了个讲师的身份。

    当然,装不装逼什么的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一次回炉重造的这一千人中,有近一百都是张不衣的老部下。

    虽然说是回炉重造不太好听,但是放在这个时间段,张不衣巴不得从自己手下走出去的所有人都能回炉重造一下。

第633章 最惨的牛

    洛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科举季了。

    大汉的科举日放在每年的六月初十,时间是固定的。

    刚好这个季节也是整个下半学期的结束时间,科举的地点自然是在洛阳书院。

    朝廷并没有特意去新建一个新的场所用于科举。

    而科举之所以没有规定为三年一次,也是根据大汉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王不饿不想让读书耽误了有些人的一辈子。

    现在是帝国建立前期,读书的人还少,特别是现在这一代人,他们的竞争力是不足的。

    每一年科举的人数,远远低于朝廷所需录取的人数。

    也就是说,放在巅峰时期,科举那就是万里挑一。

    但是放在现在,意味着只要你的成绩能及格,就能入仕为官,无非就是因为成绩好坏,去的部门不同罢了。

    但是对于寒门来说,能够入仕就知足了。

    但是在将来以后,随着人口的爆发增长,随着教育的全面展开,自然而然的会出现上千,甚至上万人来争夺一个名额的现象。

    而朝廷又规定了每个人只有三次参加科举的机会,而且年龄必须在二十五岁之前。

    也就是说,读书只会给一个人借口到二十五岁,二十五岁之后,就用不了这个借口了。

    该干啥干啥去,哪怕没有考上功名,只要在学期间认真学习了,哪怕只学进去了一半,也是不愁找个工作赚钱养家的。

    科举取士虽然给了寒门一个参与的机会,打开了一个寒门上升的通道。

    可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在寒门身上增加了一道束缚?

    在他们的思想上画了一座囚笼?

    一个科举,一个梦想,牵扯到了多少人?

    有些人更是魔怔了都,结果一辈子什么功名也没有,更是放不下面子,不愿意放弃那所谓的幻想,踏踏实实的去利用自身所学过日子。

    而古代的文人,想要活下来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难。

    一个落榜的士子,有很多门路可以养活自己,养活家庭。

    例如说在家中开办一个私塾,价格合适公道,教授一些启蒙知识,不说十里八乡,就周边几个村子,来个十个学生就够勉强生活下去了。

    每逢过年在给人写个对联,谁家办事给人当个记账的,这不都是收入吗?

    真正生活难的,是那些眼高手低的人。

    所以,汉朝的这条规定一出,直接打掉了那些眼高手低的人的幻想。

    所以说,没有一项制度是完美的,每一项制度都有他的缺点,问题在于,上面想不想去改变这一点。

    至于说一年科举一次,会让外地的考生忙于奔波不利于考试。

    这个自然也是不需要担心的,你能想到的,朝廷早就想到了。

    除了洛阳书院以外,朝廷还正在修建北方恒山书院,东方会稽书院,南方岭南书院,西方关中书院这四座最高等级的学府。

    差不多到了明年,这四座与洛阳书院属于同一等级的书院就要坐成招生了。

    而再往后,科举会在六月初十这一天,同时在五座书院展开。

    五座书院的布局就是东西南北中,各个地方都兼顾到了。

    加上大汉的教育科举制度,跟历史上的朝代并不一样。

    历史上的科举是层层选拔,需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关,想要一步步突围出来并不容易。

    但是现在不同,现在的科举报名,只针对高等书院。

    而报名渠道,也只有通过高等书院才能上报。

    不论是应届的还是往届的,你要报名,就必须经过自己的学校来上报,而应届和往届都有专人在负责。

    同样,到了科举当日,学校所有角落全部清空。

    由禁卫军负责考场秩序,试题押运,由皇帝亲自点选正副使监考,吏部,礼部派官员协同。

    现在在洛阳书院是这样,将来其他书院也是这样。

    至于路途的远近,自然不是问题,只要修好了路,剩下的就好说了,无非就是早走几个月的问题。

    洛阳的一间客栈内,场面热闹但又相对安静。

    这两天洛阳城内的治安巡逻明显的严格了不少,任何胆敢在这两天闹事的人,一律重惩。

    而一些聚集了大量考生的客栈,也是禁卫军的重点关照对象,官府也同样对这里极其的上心。

    “大牛,吃点吧,这是老师亲自盯着你师娘做的,绝对不会有问题的!”一名三十来岁的男子苦口婆心的劝说着一名身着洛阳书院书生服的二十岁出头黝黑男子。

    但不论怎么劝说,那名学生始终只是摇着头,说什么也不肯吃上一口,甚至连水都不肯喝。

    “你这样是不行的,看看你现在的状态,就这样还怎么去考试?”中年男子愁眉苦脸的继续劝说着。

    “老师,学生真的不敢吃啊,忍一忍就好了,也就两天的时间,大不了到了里面我多喝点水就撑过去了。”王大牛异常坚决的拒绝了老师的好意。

    “你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了,在抗两天怎么能坚持住?”中年男子依旧劝说着。

    “没事的老师,我小时候在家经常三五天吃不上一口的,不也过来了吗,老师您就别劝了,这次我一定考个好成绩来报答您!”王大牛还是摇着头。

    对于自己的老师,他是绝对信任的。

    但是有些时候,不是单纯的信任就能解决问题的。

    对于王大牛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或许是玄学才对。

    你现在就是来个算卦的用胡话来劝说他,都比他老师,比他爹娘来劝说还要管用。

    当然,也不是王大牛不识好歹。

    而是这几年的经历告诉他,有些时候,你不相信玄学还真的就不行。

    有些事情真要是来了,就算是躲,你都躲不开他。

    出身寒门的王大牛好不容易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却在同一个问题上栽了,而且还不是一次。

    这让王大牛备受打击,同时也让他的家庭担负了更大的负担。

    王大牛在第一次科举之后就想找个工作了,凭他的成绩也不是找不到好的工作,但是家中父母不同意,说什么也要让他再考一次才行。

第634章 我最喜欢吃饺子了

    王大牛的父母也不是那种天天做梦都期盼着自己儿子当官的那种人。

    相反,两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他爹曾经还跟过皇帝起事,军事改革的时候因为年龄问题退了下来。

    虽然没有混上什么军官,但回到家之后分配了耕地,接下来日子过的也还不错。

    加上这几年工作的机会也渐渐的多了起来,但收入增加了,也经不住一个学生这么折腾。

    可王大牛的事情吧,说起来也真是玄乎了。

    王大牛的成绩还是不错的,班级里面一直是名列前茅,甚至在同一个专业排名都是靠前的。

    但人要是倒霉了,你就是躺着睡觉祸事都能到你身上。

    这不,第一次科举的前一天,王大牛就吃坏了肚子,结果拉的整个人都虚脱了,根本没有力气在站起来去考试。

    结果这人生的第一次就直接以缺考结束了。

    好不容易在父母老师的劝说下,王大牛熬了过来,等到了第二年。

    结果第二年还是以缺考而结束。

    等于王大牛啥都没干呢,两次科举机会就没有了。

    而且这次导致他缺考的原因并不是拉肚子,而是发烧,而且还是科举的头一天。

    你说这要是有问题吧,你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第一次的时候他吃的是大锅饭,几十个同学跟他吃的都是一锅饭,人家都没事,就他拉肚子了。

    这第二次吧,他住的是老师家。

    吃住都跟老师在一起,而老师和师娘也照顾的特别小心,结果谁能想到这次倒是没拉肚子,直接发烧了,烧的整个人都快糊涂了。

    你要说晚上着凉的也行,可晚上好好的,担心着凉甚至衣服都没脱。

    最后又是父母和师父双重劝说,王大牛这才坚持到了第三次科举。

    到了这第三次科举,王大牛便是格外的小心谨慎了,牢牢的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

    这次连他的老师也都有些慌了,但王大牛说什么都不肯在住在家里了。

    索性,他的老师晚上便也跟着来了。

    硬生生的坐在床边看了王大牛整整一夜,每次身上盖的踢开了就赶紧上去盖好,生怕再着凉发烧。

    至于老师为什么这么上心,当然是跟自身有关系。

    书院的老师也是有等级评定的。

    而唯一评定等级的标准,就是看你学生的成绩。

    王大牛是他这几年带的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悟性也都不差,很有潜力的一个小伙子。

    只要王大牛能够正常发挥,不说名列前茅,起码考个前五十是没问题的。

    而前五十足以让他这个老师提升一个级别了。

    一个级别或许看起来并不多,但是工资差距可是在那放着呢,提一个级别,工资不说翻倍,也增长了有一半。

    而且将来还能走上领导岗位呢,手底下明明有材料,却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种事情放谁身上能不上心?

    就是放谁身上他也得上心啊。

    但是这次王大牛这么小心谨慎,还是让他觉得有些不妥。

    可不论怎么劝说,王大牛就是不听,执意不吃任何东西。

    最后,饿了一整天的王大牛迈着稍显虚弱的身体步入可考场。

    “老牛,你的那头小牛犊子回心转意了没?”前脚送走了考生,后脚这些书院的老师们便相继闲聊了起来。

    能做的他们都做了,剩下的就看天意了。

    科举对于考生们来说是决定命运的一次机会,对于他们这些当老师的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决定命运的机会呢?

    朝廷对于这些老师当真是一点也不友好,虽然工钱给的倒是不低。

    但是职位这东西,他更是能上也能下,不是说你带了一个好学生,等级上去了就下不来了。

    期限是五年,五年时间内,如果你的教学成绩明显下滑,那么就要降级处理。

    也就是说五年带一届,加上上一届重考的两次机会,如果成绩没有维持在一个水平线之内,是要降级滴。

    而超过了一个平均线,那么越级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你连续两届都出现了超过平均线的成绩,那么恭喜你,荣获十年不降级的荣誉。

    当你连续三届都出现超过平均线的成绩,那么恭喜你,这辈子都不用指望降级了。

    所以说,别羡慕人家某些人,人家做到的事情是你做不到的,人家吃的苦是你吃不起的,所以人家获得的待遇也是你享受不了的。

    当然,有些人打一出生就注定了这辈子不会平凡。

    “哎,说什么也不肯听,硬是要饿着肚子进考场,这接下来可是还有两天呢,我真担心他会晕倒在考场上。”老牛满脸郁闷的说着。

    “他现在谨慎一些也没错,倒是你这运气是真的差,说你运气好吧,倒是赶上时候了,带了两届,说你运气差吧,好不容易出了这一个,还出现这么多意外。”同僚也十分无语的感叹道。

    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竞争固然存在,但却没有那么激烈。

    大家都不是傻子,现在名额充足,加上其他四大书院即将落成,到时候肯定会调人走的。

    但是调出去了,就不能是平调,也不可能是平调。

    加上他们过去不是填坑的,而是需要撑起一个新书院的。

    所以,即便是调走了,那也是新书院的骨干人员。

    所以说,现在这些老师们还是比较友好,比较看的开。

    而且大家也都正处于一个极其默契的阶段,那就是不断的相互学习,谁也不保留。

    或者说,能够公开的,谁也不保留,而学到的,就加倍总结整理,将他变成自己的东西。

    努力加强自身能力,为未来打下夯实基础,这是他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哎,没办法啊,听天由命吧!”老牛无语的叹了口气。

    “既然小牛犊子没吃,那嫂子的一番心意也就不要浪费了,让我看一看,嫂子给小牛犊子准备了什么好东西!”说着,同僚便笑嘻嘻的扒开了老牛手中的食盒。

    “吃吃吃,就知道吃!这次咱俩谁成绩好,谁请客喝酒!”老牛气呼呼的将食盒丢给了同僚。

    “行,不就是喝酒嘛,请得起!”

    “呦呵,饺子哎?我最喜欢吃嫂子包的饺子了……”

第635章 史上最严科举

    科举选士在汉朝也是一件大事。

    毕竟是新鲜的东西,才开始没几年的时间。

    在前几年,占到便宜的都是那些有家底的士子。

    就算是现在,依旧是那些有家底的士子占据了大头。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门士子这才渐渐的走到了科举的舞台。

    但即便这样,人群的比例也是很少的。

    现在科举的难度其实并不算高,因为能够参加科举的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那就是洛阳书院。

    而洛阳书院又是目前整个大汉的最高学府,全国各地的学生挤破了脑袋都要往这里面挤。

    但是名额就那么多,随着报考的人数越来越高,录取的条件也就越来越苛刻。

    除去一些稳定能进入的人以外,留给外面的名额就更少了。

    本就是择优录取的,只要在校期间能够好好的学习,通过科举的难度基本不大。

    所以,别总是以为科举就很难。

    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不允许朝廷设置太难的科目。

    而且朝廷走的又是一条专精职业化路线,跟以往那种只要通过了考试,去哪个部门都一样的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后世的科举也是分为很多科目的,但是整体而言,专业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王大牛跟随着队伍早早的便在洛阳书院门前排起了长龙。

    以往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今天都得在这里老老实实的排队。

    禁止四下交谈,禁止插队捣乱。

    不少人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今日的安保人数似乎增加了不少。

    很快,随着前面的人通过检查进入了书院,轮到了王大牛开始接受检查。

    “级别专业!”负责登记的官吏看了眼王大牛,语速稍快,略显冷淡的问道。

    “复三进士!”王大牛老老实实的报上自己的级别专业,没有多说一句废话。

    这些都是早在学校就被交代了无数遍的,当天人数太多,时间必须节约。

    所以人家问什么你就说什么,甚至包括说几个字,学校都特意交代过。

    一个人节约五秒的时间,一千个人就是五千秒,这算下来就节约了一个多小时呢。

    复三就是复考第三次,进士自然就是专业,进士科培养的就是正儿八经主政的官员。

    虽然其他科目的日后也有可能会跳出来,但那得需要机遇。

    跟进士科的人一进官场就朝着主官方向培养而言,其他科目在专业能力上面跟进士科比起来差距还是不小的。

    官吏直接从面前抽出复三进士名录:“姓名!籍贯!年龄!”

    “王大牛,荥阳,二十四岁!”王大牛继续老老实实的说着,略微显的有些紧张。

    这是自己名义上第三次参加科举,但实际上却是第一次。

    能没病没灾的站在这里,王大牛就觉得自己这次应该是能考完了。

    官吏找到王大牛的记录,不由得多看了王大牛两眼。

    暗道这还真是个神仙……

    “王大牛,荥阳人,二十四岁,建元六年六月初十缺考,建元七年六月初十缺考,建元八年六月初十第三次报名,身长七尺二寸半!”

    官吏开始念着,早在一旁准备好的官吏拿着标准尺子开始对着王大牛验明正身。

    “身长七尺二寸半!”尺子是硬尺,就是一根木头上面画好了刻度,放一个圆环木条呈九十度,跟后世那种差不多。

    七尺二寸半,大概就是1.66米不到1.67米,这个身高在大汉已经属于偏高了。

    当然,兵马俑说是一米八的大汉,那是算上了下面基座的,实际上身高并没有那么高。

    “体型瘦弱,肤色黝黑,面上有痣,左比右多,左臂内关节有胎记一处,小指大小,颜色为暗红……”官吏继续念着。

    体型,肤色,这个不用检查,一眼就看出来了。

    面上有痣,负责查验的官吏伸手在旁边的盆内沾了下水,直接用力在王大牛脸上的痣上搓了搓,以防止是造假的。

    然后又让王大牛将左袖子拉开,露出胎记。

    小指大小,颜色暗红,依旧是用力搓了搓,胎记没有任何变化。

    到了这里,就完成验明正身的流程了。

    不同人验明正身的流程是不一样的,大汉在这一点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在统计的时候,就是挑着每一个人的特点去记录的,而且不会只记录一个特征,只有几个特征都对上了,那才说明是本人。

    若是身上没什么特别明显,容易辨别的地方,那就要从细节上来确定了。

    在这种制度上,造假是很难的。

    “往后走!”验明正身之后,官吏在王大牛的后面写了个验字,然后便准备验下一个人了。

    而王大牛则根据指示来到了后面的一座帐篷内。

    进入帐篷,考篮交给官吏检查,自己则需要将身上的衣服脱光,发簪解开。

    然后一群人开始来回翻阅考篮,检查王大牛的衣服和身上,确认没有偷带作弊物品。

    做完这些之后,这才算是完成了入场的第一步。

    穿戴整齐,提着考篮,进入书院的大门,后面是一片广场,上面列着不少的标牌。

    王大牛找到了进士标牌,然后老老实实的在后面排起了队。

    等到差不多有二十个人的时候,两名官吏带着五名禁军走了过来,将他们这一队人带入了考场。

    在坐在位置上之前,谁都不知道自己会在哪里考试。

    包括给你分配座位的人也不知道,因为一切都是随机的。

    从考生开始验明正身,到离开考场,每一个过程是谁负责的,都记录的一清二楚,一旦出现了问题,这些人谁也逃不了。

    就是负责分配考场的官吏和禁军,在带他们走之前也是在现场官吏那里签了字的。

    奇怪八绕的,终于来到了考场,当然不是一股脑的把人塞进去就完了。

    走廊上一直往前走着,不管你走到哪里,都有至少五个以上禁军和巡查的官吏能看到你在干什么。

    而每路过一个教室,官吏就会放进去一个人,他们这二十个人,分别被安排进了二十个教室。

    由于是第一次参加,王大牛此时此刻也是紧张的不能行。

    考场内有两个官吏,登记了王大牛的信息,然后为他安排了位置。

    而一个教室也只有五个位置,分别在四个角和正中间,每一个人都间隔着至少五米的距离。

    你以为这就完了?

    差的远着呢!

    王大牛只是听人说科举考场很严格,但今天来了才知道这何止是严格啊,心理素质不行的人,压根就撑不过这一关。

    五个人四个角夹一个正中间不说,一共四面墙,一面墙那里坐着两个监考官,余下的三面墙每面墙站着一个禁卫军,算下来等于一个人就盯着一个考生看,想作弊?食翔去吧……

    而且教室的门还不能关,外面有禁军站岗,禁军巡逻,各种监考巡视……

    这种严厉的程度,早已超过了他们的认知。

    而且也别指望着考场内跟别的考生来什么眼神作弊了。

    根本不可能,一个考场五个考生,分别属于五个不同的专业,也就是说,考试的题目内容完全不一样,作弊你抄什么?

    你这个本专业都不懂的知识,外专业的能懂?

    况且他也不知道你的试卷上的题目是什么……

第636章 这是个狠人

    考试的第二日,也就是最后一日。

    在宫中闲的没什么事情的王不饿也来到了考场巡视。

    本来计划的是昨天要来的,只不过临时有些事情给耽搁了一天。

    科举考试连考两日,考生吃住都在考场,上厕所就在考场内,有一个简易的屏风作为遮挡。

    条件虽然艰苦,但也就两天的时间。

    “考场内有什么趣事吗?”先是在考场外围转了一圈,王不饿开始问道。

    类似的事情每年都有,比如说有人晕了,有人觉得考题太难弃考的,也有一天过去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动笔的。

    这类人让人觉得有些可惜,但又是必然的。

    没有一点抗压能力,当什么官员?

    不说将来每一个人都要独当一面,但你也不能一辈子都不升官吧?

    真要是这样的话,那朝廷还要你干啥?

    简单的事情吏员都能做,用得着花高价养着你?

    “倒是有一件趣事发生!”吏部尚书曹参想起了这次考场内的一个神化,单单只是想起他的经历,整个人就止不住的笑了起来。

    虽然说他的经历挺可怜的,但是不知为何,听完之后真的很想笑。

    可能这种悲伤的事情没有放在自己身上吧……

    “就是有个复考三次的考生,前两次都缺考了,而原因更是让人意想不到,第一次是因为吃坏了肚子,拉的整个人都站不起来了,关键是他吃的是大锅饭,跟他同吃一锅饭的人都没事,就他自己。”

    “第二次担心重蹈覆辙,就住进了自己老师家中,这次倒是没有拉肚子,可考试当天早晨起来却发烧了,烧的整个人都糊涂了,这第二次考试又只能以缺考结束。”

    “这第三次参加,说来就不得不令人佩服了,据说前天晚上他老师就在他床边守了一夜,生怕出现什么以外,而他自己为了避免在吃坏肚子,考试前一天就不吃不喝,先饿了一天,进考场的时候更是吃喝全都不带,只带着笔墨杯子。”

    “这两天在考场内也只是以喝水来果腹,臣去那考场看了几次,除了精神有些不太好以外,其他的还都正常。”曹参说道。

    “这倒是个狠人!”王不饿微微笑着点了点头。

    能对自己都这么狠的人,倒也不是什么一般人。

    这种人要么不成,一旦成了,必然会崛起的很快的。

    毕竟能对别人狠很容易,但是能对自己狠的,那才是真的狠人。

    接下来王不饿又在考场内转悠了一会儿。

    去了那个狠人的考场外溜达了一圈,亲眼见识了下这位狠人的风采。

    平平无奇,任谁从表面也很难看出这竟然会是一位狠人。

    但又不得不说,这家伙的运气还真是到无敌了。

    竟然连着两年考前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这种事情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偶然事件。

    得亏这第三年没有遇到突发事件,不然的话,估计小伙子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的。

    皇帝毕竟是皇帝,就算去了考场,也不可能去的太久。

    毕竟身份在那摆着呢,他要是去的久了,那就影响到正常的考试了。

    再说考场那么严肃的地方,别的不说,陈平萧何两位大佬坐镇,吏部礼部两部近乎全员出动,禁卫军更是派了一万人来负责考场内外,在这种严格的措施下,要是还能出现什么问题,那才真是值得反思了。

    回到宫中,王不饿依旧闲的蛋疼。

    主要是这两天朝廷的重心都放在科举上面了,很多工作都推后了。

    得亏科举就这两天的功夫,不然的话,整个朝廷都乱了。

    很多人也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偷得两日清闲。

    一年一度的科举终于结束了,对于考生们来说,接下来才是检验果实的最关键一步。

    两天的考试只是一个门槛,他只能确定你进入下一个环节,并不是最终的成绩。

    说的再简单一些,这两天考试的内容,大多数是书本上教的内容。

    只要认真学了,通过的几率都不小。

    但是后面的两轮复试才是最关键的。

    通过了第一轮复试,意味着取得了入仕的资格了。

    也就是说,复试第一轮只要合格就能当官。

    复试第二轮为殿试,每科只有前十名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然后亲自命题,最终决出名次。

    这个名次依旧很重要,虽然同样要经过两年的历练。

    但是两年过后,若是表现依旧不错,那么你起步的地方一定比别人好,起步的职位一定比别人高。

    王大牛觉得自己考的还算是不错,所有的题目都答了上来。

    而且也没有什么让他犹豫不决的题目。

    虽然是第一次考试,但好歹也是复习了三年的,这三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认真复习。

    学校发的书本更是翻了一遍又一遍,几乎把全套的内容都给背了下来。

    唯一让他不知深浅的,也就最后的那篇策论了。

    而策论往往也是最容易拉开分值的内容,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

    卷子已经交了,命运已经不在他手中了。

    走出考场,王大牛第一个看见的便是自己的老师。

    老师手中提着一只篮子,里面装着师娘为他准备的吃食。

    早已饿的两眼昏花的王大牛,当即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在考场内全凭着一股意志力在坚持着,这走出考场了,王大牛才感觉到自己是真的饿。

    一口气吃完了老师准备的吃食,王大牛还是觉得没吃饱。

    不过也不好意思跟老师说自己没吃饱。

    “大牛,这次考的咋样?”老牛关切的问道,自己的前途可就在王大牛身上了,容不得不重视。

    “老师,学生感觉考的还不错,如果策论没有拉开分数的话,应该会在九十以上。”王大牛想了想,认真的说道。

    “好!好!好!走,跟老师回家!”听到王大牛说能考九十分以上,老牛脸上瞬间乐开了花。

    去年的九十分意味着什么?

    去年的第四十名也才九十分。

    不是学生整体实力不行,而是分值就差在策论上了。

    科举的第一轮策论,不是让你写一篇作文就行了,而是真真正正的策论,都是一些实际的案例。

    让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去写这个,他能考虑的周全吗?

    漏洞肯定是有的,就算是进入仕途三五年的人,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不敢说能做出最好的决策。

    况且这种事情,人为因素很重要,标准答案也并不算标准。

    但不管怎么说,九十分已经足以进入前五十名了。

第637章 史上最严阅卷

    翌日清晨,礼部官署。

    从科举开始的时候,这里就驻扎了大量的禁卫军。

    直到昨天晚上,禁卫军的人数突然增加了数倍之多。

    而今日一早,众多的官吏开始在外面排起了长龙,想要入内,必须接受严格的检查。

    所有人不准携带任何物品,进入之后,不同等级有不同的去处。

    前两日科举的戒备等级,现在被完美的复制到了这里。

    每一间屋内,都有不低于一个伍的禁卫军在内站岗,门外巡逻的就更多了。

    “不知为何,这今年的规格要比以往高出这么多?”有人开始感到疑惑。

    “谁知道呢,不过说真的,就这架势,连我都有些不太自在了,可想而知那些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吃住拉撒都要被人看着,该有多大的压力啊!”

    “这才哪到哪啊?我听说啊,今年虽然是最严的一年,但是今年只是新规矩试行的第一年,这往后啊,只会比今年更严。”

    “啊?这还不够严吗?”

    众多官员纷纷议论道。

    今年的科举的确比以往严格了许多,但大家都认为是皇帝要去现场巡视的原因导致的。

    但是今天来到礼部官署,却看到了跟科举考场一样等级,甚至更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少人心中开始泛起了嘀咕。

    知道的人开始众说纷纭,不知道的人开始说着自己的猜测。

    但真实的结果却没有一个人能猜到。

    那就是,寒门考生多了!

    是的,就是因为寒门考生多了,所以不论是考场秩序,还是阅卷的时候,保护等级高了,各方各面的等级都比以往更加森严了。

    这话要是说出去,恐怕会有很多人认为这是看不起寒门子弟什么的。

    其实并不然。

    正是因为太过于在乎他们,正是因为朝廷想要给他们一个真正的公平。

    所以才采取了如此严格的科举制度。

    严厉,针对的并不是你自己。

    大家所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但是有一点!

    以往参加科举的,多为官宦之后,其自身不论是学识还是资源,都远超寒门。

    若是用以往的方式来科举,那么这些人想要作弊,是轻而易举的。

    不需要作弊的太多,只需要在最后策论的时候多给个几分就行了。

    反正这东西多给三四分少给三四分谁也挑不出来太大的问题。

    但就是这三四分,让他的名次往上走个一二百名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说,如此森严的科举,实际上是杜绝了那些官宦之后利用关系作弊的情况发生,从而将最真实的分数公布出来。

    随着人员的进入,大家都聚集在一片巨大的空地上。

    等大家都进入之后,尚书令陈平,侍中萧何,中书令灌婴三人带着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学部尚书等人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然而第一个站在台前讲话的,却是禁卫军大将军张不衣。

    “陛下任命本将军为建元八年科举阅卷监察御史,阅卷期间,本将军会时时刻刻的监督着你们,若有违规行为,本将军将直接上报陛下处理!”

    上台之后的张不衣,冷冰冰的丢下了一句话,然后便直接走了下来。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透漏的意思却一点也不少。

    监察御史,这就等于是皇帝派来的钦差,代表皇帝来坐镇阅卷现场的人。

    虽然他叫张不衣,但是披上了这层身份,你可以把他当成‘皇帝’来看待,若是有什么违规行为被他抓到了,那么基本上就GG了。

    完蛋的不只是仕途,还有整个人生,甚至是小命。

    接下来登台的是尚书令陈平,相比较于张不衣的生冷,陈平则和蔼了许多。

    “本官代表三省三部做一个简短的发言,同时再次申明一下阅卷现场的纪律问题,希望诸位同僚铭记于心,切勿做那遗恨终身的事来。”

    “第一个,关于此次阅卷的人员安排,此次阅卷采用分卷批阅的方式,待会会随即对人员进行分配,分配过后会发给你们相对应的答案,每个人只阅卷半页,半页阅完之后,会有另外两批不同的人对阅卷结果进行审核确认,确认完成之后,试卷进行轮转,开始递交后面批阅剩下的半页,同样是进行两次审核。”

    “一张试卷批阅完之后,会进行本试卷得分统计,此统计由专人完成,同样需要进行两次复审。”

    “也就是说,本次阅卷,所有环节都需要经过三个人的审核才算有效。”

    “策论方面,由三生三部,我们二十四个人来完成。”

    “分配完之后,你们会拿到对应的章,从左至右,在试卷的背面,先印环节章,再印签名章。”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考前朝廷再三叮嘱,试卷不得有任何污损,若发现有答题外的笔墨,将此张试卷抽出,递交御史处理。”

    “好了,内容就这么多,时间有限,本官就不在多说了,开始吧!”

    陈平挑着重点一一讲解,一天的时间虽然很紧张,但也是足够用的。

    此次参与阅卷的,一共一百五十人。

    而参加考试的,满打满算也只有两千二百二十八人。

    平均一个人一天需要审批十五张卷子。

    就算是策论方面只有二十四人,平均下来也不过每人审批九十三张卷子,一整天的时间,紧凑一些的话差不多还是够用的。

    反正这卷子今天什么时候审完,他们就什么时候下班,明天早上是要将结果送到宫中的,然后正午张榜公告。

    而试卷污损,这个更是再三强调。

    而且朝廷也很人性化,在科举的时候,现场考官手中是有多余的空白卷子的,你若是不小心将卷子弄脏了,可以跟考官申请更换一份新的卷子。

    但是每人只有一次更换的机会,而且更换卷子的话,考官会在卷子上做下记录,直接扣三分。

    所以说,机会不是白给的,得到是要付出代价的。

    阅卷官员的分配也完全是随机性质的,甚至三省那边压根就没操心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是禁卫军来做的,压根就不需要有什么准备。

    三省那边提前算好了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多少人,禁卫军照着人数随机分配人就行了。

    至于会不会,不重要,都是课本上的内容,是有标准答案的,凡是跟标准答案一样的,那就是对,不一样的就是错。

    唯一的难点就在于策论,但是策论是三省三部六个部门二十四位一二三把手来亲自阅卷的,所以问题自然不大。

第638章 有趣的文章

    阅卷工作一切井然有序,在现在的这种制度下,出错的概率并不大。

    屋内是整齐排列的桌子,每一排能坐三个人。

    左手边第一个开始第一遍审阅,然后移交到右手边第二个人进行复审,最后再给第三个人审核。

    当三个人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时候,则由辅佐的官吏将试卷取回第一个人面前印章进行最终确认。

    然后三个人挨个印章确认,当三个人名章被印上去之后,代表着这份试卷的阅卷工作已经完成了。

    也意味着这张卷子不可能在出现任何的问题了。

    除非上面给的标准答案有错。

    等这边审阅完之后,有人开始拿着卷子送去隔壁屋进行另外半页的阅卷,同时将那边审阅了一半的卷子拿来这边审阅。

    两个屋子交叉审核,一张试卷这才算是审核完成。

    而一张卷子审核完毕之后,则会送去另外的核分处进行最终的核分统计。

    核分同样需要经过三个人来完成,第一遍核算,第二遍和第三遍为复核。

    更更重要的是,试卷是糊名的。

    也就是说,在最终所有卷子审核完毕之前,没有人知道哪一份卷子是谁的。

    再一次从制度上杜绝了阅卷作弊的可能性。

    虽然随机分配已经最大化的避免了这种现象,但凡事总归是有意外的。

    而现在这种制度下,就拿这次的科举距离。

    一份完整的卷子一共有八张纸,八张纸单是审核复核就需要四十八个人,核分又需要三个人,加上最后卷子归纳,总分合计三个人。

    也就是说,一份卷子需要经过五十五个人的手。

    单单是后面印着的名字,就有五十五个名字。

    如此复杂严格的制度下,更是将出错的概率降到了最低。

    相比较于其他人的忙碌,陈平,萧何,灌婴三人则是稍微清闲了不少。

    他们不需要每一张卷子都去查阅。

    作为主审官,他们三个只需要对评分最高的那些策论卷子进行复审就可以了。

    闲的没事的话,也可以随时抽查任何一张卷子。

    当然,按照今年的规矩,他们三个在此次阅卷期间,需要查阅不低于二百份卷子。

    这里面当然也包含了本该他们复核的卷子。

    陈平拿起了一份刚刚经过了三个人审核的卷子,看了眼三位评审给出的分数。

    分别为一审十分,二审十二分,三审十一分。

    三位评审的分歧并不大,相互之间差个一两分的也很正常,策论这东西不可能给出同样的分数。

    同样的,策论后面的两次审核,并不是主抓一审是不是有失误的。

    而是策论这东西他确实不太好说,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所以三位评审需要摒弃之前的分数,按照自己的感官给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分数。

    然后三位评审给出的分数相加,再除以三,得出一个均分。

    这个均分就是这片策论的最终分数。

    当然,若是遇上一篇争议极大的策论,例如最低分与最高分相差五分,就必须要送到三位主审那里进行最终裁定了。

    毕竟一篇策论也不过二十五分的分值,差个五分,那就等于是五分之一的差距了。

    这要是不进行主审判定,一旦卷子公布出去,必然会引起巨大的争议。

    看着手中这份被扣掉了十四分的高分策论,陈平也很好奇,不知道这是哪位神仙的作品?

    反正自科举开创以来,陈平还没听说有哪位在策论这个环节中丢分超过一半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那种就是直接的零分了。

    很显然,策论是一个拿分的重点,想要在科举当中排列靠前,策论是必须要拿到高分的。

    不说二十五分,起码也得在二十分靠上才行。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稳定进入下一个环节,甚至是进入到最终的殿试环节。

    陈平先是将目光放在了三位评审给出的结论上面。

    发现三位评审给出的结论竟然出奇的一致,虽然字面不太一样,但是意思都是一样的。

    总结一下就是一句话,内容浮躁,缺乏基础数据,严重偏离现实。

    在总结一下,意思就是说。

    这位神仙的策论,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凭空捏造出来的,而且一点也不考虑现实情况,类似于一个人啥也不懂竟在那吹牛逼了一样。

    当然,真正吸引陈平的,还是最后一句话,思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正是因为这最后一句话的存在,陈平才明白了三位评审为什么在给出了这种评论的时候,还没有直接给零分的缘故。

    虽然你是在吹牛逼,但我觉得你的思路应该可以借鉴一下,所以给你个安慰分。

    这下陈平更好奇了,于是开始认真的拜读起了这位神仙的大作。

    策论不长,只有两张纸,规定也是最多不能超过两张纸。

    在篇幅被限制的前提下,想要着重突出自己的文章,就必须要做出一定的取舍,同时也必须要对某些部分进行压缩。

    这就比较考验一个人的功力了,压过了会让文章看起来不太靠谱,压的太少又会让人觉得太散,没有什么干货。

    然而片刻间的功夫,陈平紧紧皱着眉头放下了这份策论。

    “二位,我看到一份比较有趣的文章,你们来掌掌眼!”陈平拿着卷子走回主审位置,将手中的卷子递给了萧何与灌婴。

    “刚下去就发现问题了?”萧何瞥了眼卷子上给出的分数。

    平均分十一分,却让陈平说是有趣的文章。

    若是无趣,陈平自然不会将这份卷子拿回来。

    萧何也不是没有审过卷子,自然知道,像这种卷子才是最难审的。

    因为今年策论的三位评审,是两位侍郎加上一位尚书组成的。

    意见可能会有所不和,但三人给出了几乎同样的分数,那恐怕还真就说明这份文章是有问题的。

    但这种事情好像也不太应该发生啊。

    三位评审都是经验丰富的官员,不可能同时迷了眼的。

    陈平微微一笑,道:“看完这片文章你就知道了!”

第639章 争论不休

    今年进士科的策论题目是你是一名西域县令,辖土著三千,汉人一千,任期五年,列举你的治理规划。

    一般而言,对这种考生出这样的题目,是有一定容错率的。

    所以在审阅卷子的时候,往往不会太在意一些细节性的东西。

    毕竟他们没有过执政经验,针对某些问题出现疏忽也是很正常不过的。

    只需要原则性方面不出现问题就行了。

    总而言之,这个题目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难是因为假设的你是西域县令,简单的同样是因为西域这两个字。

    虽然去年皇帝带着不少人去西域走了一趟,但是对于整个朝廷来说,对于西域还是相对陌生的。

    更不要说从未接触过西域的学生了,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很明显的会将本地治理的一些思路代入进去。

    最直接的忽略了地域不同,人文风情的不同,所以也需要不同的治理风格。

    所以说,这个题目第一个考验的,便是学生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思考能力。

    但凡开篇直接将中原经验代入进去的,几乎可以断定,这篇文章最终的分数不会超过二十分。

    哪怕后面写的天花乱坠,让人欲罢不能呢,也不可能会超过二十分。

    因为你的立题就错了,在一个错误目标的指引下,你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答案的。

    又好比题目是问你一加一等于几,结果你上去就说一加二等于三,你给的结果是对的,但是跟这个题目有什么关系吗?

    另外就是这个题目当中暗藏的一个坑。

    只说你是县令,你治下有多少百姓以及百姓的构成。

    但是一些最关键的信息却没有告诉你。

    这个县是你从别人手中接过来的?

    还是需要你带着汉人过去从零开始的?

    这个县的经济,地理条件如何?

    这些最关键的信息都没有说,所以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这个问题给坑死。

    所以说啊,这科举虽然考的都是书本上的内容,但前面的那些题目,最多就是考验一下你在学校是不是认真学习了。

    真正考验你能力的,最后看的还是这篇策论。

    当萧何也看完这份文章之后,眉头皱的要比陈平更狠。

    将卷子递给了还在等待的灌婴。

    “这篇文章太过于激进了,若是让我给分,我便给他个零分!”萧何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可他的开篇立意,却是正确的,而且思路清晰明确,没有丝毫拖泥带水!”陈平说道。

    “思路正确不代表方法就可行,按照他的思路,西域早晚会大乱的!”萧何回应道。

    “那可未必,具体的还是要看如何去操作!”陈平又说道,反正他是比较看好这片文章的。

    而陈平性格里面也带着一丝丝的激进,萧何则是以稳为主,在治理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

    “我觉得啊……”已经看完了整篇文章的灌婴也加入了两人的讨论。

    刚一开口,便吸引了两人的注意。

    “我觉得倒是可以试一试,没有人做过,并不一定代表他就是行不通的,西域那个地方怎么说呢,他毕竟跟中原是不一样的,从军事角度来讲,他能投降我们,将来以后若是遇见了比大汉更强的敌人,他们也有可能投降对方,而那时候我们又获得了什么?辛辛苦苦几十上百年的付出,到头来却是为他人做了嫁衣?”灌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扯淡!”萧何有些生气的看着两人:“这跟朝廷的政策是相违背的,他们既然加入了大汉,那就是大汉的一员,你们如此区别对待,这不是逼着人家造反吗?”

    “那他也得有造反的能力才行,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趁着他们最虚弱的时候,快刀斩乱麻,直接解决未来的隐患,免得养虎为患!”灌婴说道。

    “歪理!都是歪理!不管你们怎么说,这篇文章我是肯定要给零分的!”萧何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什么狗屁文章嘛?

    说的好听一点,他的核心在于治下人口种族调整计划。

    说的直白一点,他的核心就是消灭一切非汉民族人口计划。

    只不过是给他这个肮脏的计划披上了一层鲜亮的外衣罢了,可实际上呢?

    虽然没有屠杀,但却胜似屠杀。

    虽然表面上是众生平等的,可实际上却是区别对待,典型的双标。

    萧何的重心本来就在于对地方的治理上面,如何去治理,如何收拢人心,这是萧何的长处。

    但是这篇文章,却直接将萧何的三观给揉碎了扔在地上狠狠的践踏。

    这能忍?

    而面对萧何如此的态度,陈平也是有些无奈。

    对于这些百姓,萧何看的还是太重要了。

    或者说,萧何只想着让你过的更好,让你活的更有尊严。

    而陈平和灌婴两个人却考虑的是长远,改变人口比例,这是必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中原对西域的控制力度。

    你没有那么多的人,你的声音就不够响亮,你就无法震慑住种族以外的人。

    陈平考虑的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对西域的融合治理。

    灌婴考虑的则是从军事角度来长远考虑西域的稳定化。

    若是立足当下,自然是要让西域人尝到足够多的甜头,可若是从长远考虑,这件事情自然是越早提上议程是越好的。

    除了这一份争议较大的文章以外,其他的卷子倒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议。

    该高的高,该低的低,就算有争议,也不是那种不可调和的争议,几个人聚在一起商量一下,不行在拉几个人过来,基本上很快就解决问题了。

    而评审策论的人数有些少,加上文章太长,有些还需要商量考虑。

    所以工作一直持续到后半夜也没能结束。

    直到天亮,大体上基本都已经做完了,甚至连分值排名也都列好了。

    但是还有最后一份试卷依旧没有最终的结论。

    依旧还是那份卷子,陈平三人依旧还在激烈的争吵当中,三人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而熬了一夜的其他评审,也都茫然无措,不知道今年到底出现了哪位神仙,竟然能让三位主审吵上一天的时间!

第640章 一派胡言

    翌日上午。

    皇宫内。

    王不饿时不时的抬头望着外面,但却始终不见前来报信的人。

    对于这一次的科举,堪称有史以来最严厉的一次科举。

    不论是从考试,还是到最后的阅卷,其规模都是最大的,规矩也是最为森严的。

    负责坐镇的官员也是级别最高,涉及最为广泛的。

    虽然王不饿知道这样做问题不大,但这一次对外宣布的还是试验。

    其实在王不饿的心中,这种模式将会是往后的固定模式。

    人员随机分配,多重审核,实名问责制。

    对考生负责,同样也是对朝廷负责。

    “去看看那边怎么回事!”王不饿有些急了,再有半个时辰就到了张榜的时间了,可是到现在都没有任何的消息传来。

    若是为了稳妥起见,大可在几天之后在公布成绩。

    前天考完第二天阅卷第三天张榜,这个速度即便是在后世也做不到。

    加上朝廷的阅卷制度,单单只是这一次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过为了公平起见,为了不给某些人运作的时间和机会,王不饿还是决定这么做了。

    而且以后都要这么做,大不了在阅卷这天多抽调点人就是了。

    一年也就这一天的时间,耽误不了什么大事。

    不大会儿的功夫,前去问话的秘书郎折身返回。

    “陛下,阅卷事宜都完成了,唯独对一份卷子从昨日便开始争论不下,后半夜到现在,所有阅卷的尚书侍郎都加入了进来,但到现在还是没有结论。”秘书郎如实的说着,这种事情也不难打听。

    再说是皇帝让去问的,谁敢不告诉实情?

    “让他们带着卷子过来!”王不饿直接说道。

    历史上倒是有过类似让评审争论不止的案例,但是事情闹到这个地步,让整个评审团队争争吵了一个晚上还没有结论的,王不饿倒也觉得稀奇。

    “没想到这扩招的第一年就遇上了这种事!”王不饿哈哈大笑道。

    “陛下,三省三部那么多长官争论了这么久都没有结论,这件事情必然不好解决,此人要么是有大才,要么就是想借此博个名声,不论他的目的是什么,这份卷子能让长官们吵成这个样子,现如今又传到了您的耳中,对于他来说,便已经赢了!”司马欣淡定的说着,手上同时哗哗哗的记录着。

    司马欣现在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太史令那么简单。

    虽然到头来还是个玩笔的,但是现在司马欣手中的权力可是一点也不小。

    且不说已经被王不饿正式命名为《史记》的野料史书,后面还有被朝廷认可为正史的《汉书》。

    两部史料前者主要记载了汉朝之前所有朝代的一些事情,而由于时间久远,史料遗缺。

    所以只能是能找到相关记载的,就按照相关记载去记录,找不到的,那就只能学着司马迁去民间调研了。

    当然,现在司马欣的条件比司马迁好多了。

    司马欣手下有个百人规模的团队,这些人一部分帮他整理,一部分帮他在外奔走搜寻材料。

    除此之外,《汉书》也是司马欣写的,这个自王不饿起事以来开始记载,再往后便开始记载一些大事件,以及给那些名臣名将撰写的列传。

    除了这两本书之外,司马欣身上还肩负着另外一份重任。

    当然,这事儿不一定有他亲自去办,但负责人是他。

    为此,王不饿甚至特意又设置了一个官职,名为起居著作郎,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跟在皇帝身边,记录皇帝的日常,主要是记录工作状态,可以看做是工作记录。

    搞这个一是为了给后代留下一些参考意见,另一个就是参考了李世民那厮。

    这些年司马欣也见过了不少人,不少事儿。

    对于一些事情,看的还是挺准的。

    “朕倒是不这么觉得,真若是个有心机的人,是不会在第一轮就搞出一个这么大的动静的,是挑战,但也是自取其亡,万一评审直接给了零分呢?丢了策论那么多分,他能不能进入第二轮都还是个问题呢,这种人应当会在第二轮或者第三轮开始发力的!”王不饿轻轻的摇着头。

    不论干什么事情,都是有讨论的。

    不是说想起来了就去搞一下,那样是绝对不行的。

    科举虽然才刚开始,但好歹也进行了几年了。

    一些经验虽然还不算准确,但起码也算是有经验可以借鉴了。

    而规章制度又在哪里放着呢,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

    所以,第一轮以稳妥为主,力保能进入第二轮,先混一个出仕的资格。

    到了第二轮在纷纷开始发力,争夺一个好的名次,为将来争夺一个更好的开端。

    而第一轮就敢这么玩的,要么就是对自己的实力有着绝对的自信,要么就是个傻子。

    从陈平他们争论了这么久也没有统一意见来看。

    这份卷子应该是水平不低,不然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认可的人觉得很好,不认可的人觉得一派胡言,双方谁都不退缩半步,甚至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即便是在一些政务上,也没见这些人为了一件事情争论这么久,甚至还各自拉人来站队争论的事情发生。

    在以往,什么事情都是能商量的,即便商量不通,内阁投票就行了。

    当然,不得不承认。

    司马欣在一定程度上说的也有些道理,这个考生应该不简单,反正他已经引起了足够大的轰动效果了。

    很快,众人带着试卷,满脸疲惫,却又谁也不理谁的走了进来。

    刚一进来,陈平便将试卷放在了王不饿的桌子上,气呼呼道:“陛下,这份策论道出了朝廷未来应当对西域执行的政策,甚至是对其他地方也可以用这个思路!”

    另一边,萧何立即反驳了起来:“一派胡言,他这明明就是故意挑起事端,故意制造内部矛盾的,他有为朝廷考虑过吗?有为百姓考虑过吗?有为那些远征的将士们考虑过吗?他这是在处处挖坑,将来以后指不定要坑多少人呢!”

第641章 钝刀子杀人

    王不饿缓缓的拿起了这片策论。

    他倒是想要好好的瞧一瞧,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策论,能让萧何如此的激动。

    见到王不饿开始认真的看起了策论,众人这才安静了下来。

    不大会儿的功夫,王不饿放下了这篇策论。

    现在他算是明白了这篇策论的威力。

    目标明确,观点清晰,下手够狠。

    隐患肯定是有的,但是利益也是很诱惑的。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在于写出这篇策论的人,实践经验有些欠缺,所以这篇策论虽然观点尖锐,但却缺乏了一些老道。

    “这不就是朝廷政策的升级版本吗?虽不足以给个满分,但是高分还是没问题的。”王不饿并没有先说原因,而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结论。

    “陛下三思啊……”萧何急了。

    虽然是升级版本,但问题是,他所实施的地方不一样啊。

    面对匈奴,那是内附,是在大汉的地盘上,汉人的数量有着绝对的优势。

    再加上朝廷的布局,让匈奴人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

    甚至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匈奴已经彻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但是现在这可是在西域啊,是在人家的地盘上。

    虽说西域已经纳入了大汉的版图,但终究还是人家的故土。

    西域人的数量,是远超汉人数量的。

    即使有驻军又能如何?

    得不到人心,驻军派的越多,西域人内心深处的反抗意志就越高胀。

    “问题总归是要解决的!”王不饿轻轻的摇了摇头。

    萧何这个人,守土绝对是把好手,但是用于开拓,思维上面却显得略有不足了。

    对于任何一个百姓来说,不论他是不是汉人,萧何都会是他们的好官。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萧何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在挖坑。

    有点像是什么感觉呢?

    就是我打算用我宽广的胸怀来感化你,从内心深处来感动你,让你真正的认为你就是我们的一员,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这种办法不是没用,在特定的环境下,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

    但是放在现在这个环境下,用这种套路?

    “西域人终归非我族类,就算吸纳,也是要有个限度的,这篇策论的核心思想没有问题,问题只是出在了经验上面,不过对于一个科举生来说,这点小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若是他思考做事有你们这般稳重,那也就证明你们该退休了!”王不饿直言道。

    如果把朝廷的政策和这篇策论拿来对比的话,那么朝廷的政策就是一把钝刀子,杀人于无形之中。

    而这篇策论就是一把锋利的快刀,能让你看的见,效果也很明显,毫不掩饰自己的目的。

    对于一些不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来说,这么做没什么问题,无非就是掩耳盗铃,双标一下而已。

    但是对于一些要脸的人来说,这么做显然就不合适了。

    王不饿看向了陈平,很显然,这个问题陈平跟自己想到一块了。

    “陈平,此事你如何看?”王不饿问道。

    陈平笑了笑,他知道,这件事情自己已经赢了。

    “陛下,这篇策论其实也是有些问题的,这名考生的思想有些过于激进了,民族大融合的确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不能为了达到目的就不择手段,这样终究会让百姓寒了心的!”陈平开始说道。

    之前没有结果,所以还有所保留。

    现在皇帝已经给出了最终的裁定,既然自己已经胜利了,那就没必要再去步步紧逼了。

    人家萧何虽然败了,但好歹人家也是侍中,也是三高官官,也是内阁副官长。

    以后他们还是要在一起共事的,所以该留的面子,还是得给人家留着。

    “像那种迁徙过去的汉人与本地土著从政策上区别对待这种明显不利于团结的事情,是绝对要不得的,臣觉得这事儿应当让萧侍中来主持,学部吏部礼部三部出面,从朝廷,到书院,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无论何时,民族的团结建设永远是执政的第一任务。”

    “所以我觉得啊,无论是汉人还是本地土著,应当互相帮助,互通有无,鼓励双方通婚,通过这种形式来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总而言之,各持所需,团结一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这种融洽的手段来完成民族的大融合。”

    “另外修路的话,虽然这篇策论上也提了出来,但也不过是三言两语罢了,也能看出这名考生并没有计划在任期内修路,这个选择是明智的。”

    “不过从新城的选址上面来看,这名考生还是很有思想的,臣觉得若是给他一个文中的县,假以时日,这个县的发展一定不会差的!”

    听着陈平的大夸奇谈,萧何努了努嘴。

    很想反驳他,但是话到嘴边又给咽了回来。

    人家已经给自己留面子了,而且皇帝已经有了决定,这个时候自己还蹦跶什么?

    难不成跳出来告诉他,虽然你说的好听了,但是本质上,这两件事情是一个意思。

    就好比赡养老人方面,直接让老人饿死,那是犯法的。

    但是我不让你饿着,顿顿有饭吃,也能让你吃饱,可是我给你吃的都不是什么太营养的食物,你摄入的营养无法满足身体所需,等你有病了我不赶紧去看,先假装不知道在家拖个几天,眼瞅着拖不下去了再去医院。

    就算是知情人,也只能在道德上来谴责你,从律法上来说,是挑不出你任何毛病的。

    律法规定不准虐待老人,你给他吃的了,律法可没规定每一顿必须吃什么,也没规定病了必须得第一时间去看,就算有这方面的规定,你也可以以不知病情为由推脱,反正最后是去了。

    萧何也意识到了,接下来西域人的日子不会太好过了。

    虽然这只是一场科举,但这次科举的题目,明显是有针对性的。

    要不然的话,双方为什么会因为这篇策论争论这么久?

    说白了,就是整个朝廷都希望用一把钝刀子去处理掉西域,从而让整个西域都变成汉人的天下。

    这种事情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放在现在的话,除了部分人以外,没人能挑出毛病的。

第642章 这不是那位神人吗

    官署区外,人群聚集。

    以往这里张贴了各种各样的朝廷政令,大家时不时的都会来看上一眼。

    但是今天围观在这里的人群却发生了变化。

    那些看热闹的人,主动的退让到了后方,拥挤在最前方的,则是一些年轻人,不少人身上都穿着洛阳书院的衣服。

    禁卫军凌厉的眼神不停的在众人的身上来回游荡,谁若是敢在这会儿闹事,那后果可就自己想吧。

    “这时间都超过半个时辰了,咋还没有贴榜啊……”

    “应该是没有审完卷子吧,两千多份卷子呢,只有一天的时间,太紧张了!”

    考生们纷纷议论了起来,时间已经超过了朝廷之前公布张榜时间的半个时辰了。

    可现在依旧没有任何的动静,不少人开始着急了起来。

    但是除了着急以外,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这会儿先离开吃饭?

    得有多大的心思,才敢在这会儿惦记着吃饭呢?

    寒窗苦读这么多年,等的不就是这一刻吗?

    “刘兄,你父亲不是在吏部吗?有没有听说什么情况啊?”另外一群明显有身份的考生聚在一起开始闲聊着。

    “别说动静了,我连我爹的面都还没见到呢。”

    “不会吧?”

    “就进考场的时候见了我爹一面,打出考场到现在我都没见过他,我娘说这两天我爹工作忙,要有几天不回家,具体在忙些啥事谁也不知道……”

    “哎,羡慕刘兄啊,令尊就在吏部,到时候随便挑个好职位就行了!”

    “呵呵,就我爹那脾气?还指望他给我某个好位置?实话告诉你们吧,只要他别把我安排到西域,随便哪个位置我都烧高香了!”

    “……”

    不同的圈子聊着不同的内容。

    家里有人在吏部,在日后的安排方面的确要方便了许多。

    而且还不需要违规。

    只要成绩在一个范围内,安排的部门大概就是圈定好的。

    直接从圈定好的部门中,挑一个最好的安排进去就行了。

    你能说人家违规?

    一切都是按照规矩办事的,人家没有越级安排,也没有超规格安排。

    所以当大家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位刘兄的父亲,应当是被吏部叫去讨论日后考生的安排工作了。

    虽然后面还有两轮,但只要这轮通关,就达到了出仕的最低条件了。

    每个部门分配多少人,这个都是提前定死了的。

    一个时辰后……

    “出来了!”

    “终于出来了……”

    当张榜的队伍从官署走出来的时候,比预定的时间整整晚了一个半时辰。

    而所有人都不会想到,之所以晚了一个半时辰,完全就是因为一个人所造成的。

    因为他的成绩没有出来,所以其他人也就只能临时先排列一下,等他的成绩出来之后,在重新抄录一遍。

    这就是最终的排名,然后在递送主审,御史等人进行确认,完事后上报皇帝,批准张榜公布。

    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就算再快,也得半个时辰一个时辰的时间。

    在张榜之前,负责看管现场的礼部官员站在人群的最前方。

    不论如何,这一次的科举创下了很多历史之最。

    参与人数最多,考场最严格,阅卷最严格,争议最多等等一系列之最。

    除此之外,这一次的科举,也开创了另外一个先河。

    这在以往是压根就不敢想象的事情,但是现在,他真的就实现了。

    而这件事情,只不过是陛下在批阅最终名次的时候做出的安排。

    有人觉得小题大论了,有人觉得应该这么做,还有人觉得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

    但皇帝心意已决,这事儿还必须要这么安排不行。

    所以张榜的时间才又推后了一些,有些事情不做完,上层意见没有统一,接下来还怎么公布?

    “在张榜之前,我先宣布几件事情,首先要宣布的是,这次的科举,是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一次,从考试现场你们应当也体会到了,另外可以告诉你们,阅卷现场的规格,要比考试现场更为严格。”

    “不用担心你们的试卷会不会被批改错误,现在我就可以站在这里很肯定的告诉你们,两千多份试卷,没有一处错误的地方。”

    “如果待会看到成绩之后,觉得你的成绩有问题,不用慌,也不用急,扭头离开便是了,明日一早回到书院,去找你们的老师,然后由书院统一上报,朝廷统一安排时间让你们去检查自己的试卷。”

    没错,这次朝廷还安排了查阅卷子的计划。

    即便是日后,也会继续延续这个计划的。

    麻烦归麻烦,但是也只有这么做,才能将科举变成透明化,让其更有公信力。

    紧接着便是张榜时刻,诸多学子等了这么久终于还是等到了这一刻。

    榜单是分开的,每一个科有一个单独的区域。

    而排序为第一个为本专业的排名,姓名,籍贯,年龄,分数,本次科举总排名。

    第一个张贴的,自然是进士科。

    进士科是整个科举的大热门,毕竟将来出来就是朝着主官方向培养的。

    能当县令的,谁又甘愿去当个法尉呢?

    虽然法尉也不是没有当县令的机会,但现在不论是专业还是官场,专业化越来越严重,你不是本专业的,想要来回跳,并没有那么容易。

    而且还需要一个很大的机缘才行。

    所以,此次参加科举的一共有两千余人,但是单独一个进士科就占了三百多个名额。

    其他二十多个科目加起来也才一千九百个名额,平均下来每个科目还不到二百人。

    第一个张贴的便是进士科名单。

    而看到进士科排行第一的人名字的时候,不少人心中都泛起了嘀咕。

    王大牛???

    谁是王大牛?

    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都有些陌生,甚至好像就对这个人没有一丁点印象似的。

    然而再看向王大牛的年龄,有人开始对这位充满了神奇色彩的考生渐渐的有了一丝丝的印象。

    “这不是咱们进士科的那位神人吗???”

第643章 皇帝又在挖坑

    一说起进士科的神人,众人这才渐渐的有了印象。

    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说起他的事迹,那可是无人不知的。

    倒霉催的浪费了两次科举机会,如今只剩下最后一次的机会了。

    就凭王大牛这种神仙般的待遇,大家心里面也会对他有些印象的。

    但是,一个倒霉鬼,竟然在今年考了个第一名?

    而且不只是进士科的第一名,还是今年整个科举第一轮的第一名。

    以总分九十八分的成绩,一举夺得开门红?

    王大牛很兴奋,也重重的松了口气。

    先前的担心一扫而空,笼罩在头顶的乌云也瞬间烟消云散了。

    “老师,我成功了!”再见恩师,王大牛落下了激动的泪水。

    “嗯,三年了,终于算是拨开云雾,重见天开了,不过也不要骄傲,后面还有两关呢,要戒骄戒躁,先把后面这两关熬过去,然后才是真正的人生。”老牛倒是显的淡定了不少。

    出成绩之前,他比谁都紧张。

    但是相比较于自己的学生,他经历的事情已经多了。

    像王大牛这种第一次考试考个第一名的,后面的如果不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基本上是没什么事情的。

    不说能一直第一,起码最终排名前十基本上是稳了的。

    当然,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敢说的太绝对。

    通过科举走上人生巅峰的有不少人,但是通过科举之后,从此销声匿迹的也有不少。

    这一晚,老牛为王大牛准备了一桌,算是庆功,也算是对他未来的恭喜。

    翌日,有人前往书院,对于这次的科举成绩表示不满。

    他们觉得自己不该只考那么点分数的,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拿到更多的分数。

    随着书院将一个个的名字报上来,吏部那边也开始安排时间,准备试卷让其查阅。

    紧接着几天,不少考的不太理想的人去查阅了自己的试卷。

    然而当他们看到试卷背后印着的一大堆人名的时候,一个个瞬间泄了气。

    还有什么好说的?

    每一个环节都有三个人在把关,怎么可能会出现错误?

    而且错误的答案也被标注了出来。

    就连最容易拉分的策论,也有评价为什么给你这么点分。

    总而言之,允许考生查阅试卷虽然麻烦了点,但是这一招却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也通过这些考生,将此次科举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给传了出去。

    一瞬之间,科举的严格,公平,公正瞬间传遍了整个大汉,更多人开始对科举有了更多的信心。

    两千多人,第一轮便淘汰了差不多一千人,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因为策论出了问题。

    虽然依靠着一篇策论就否定一个人有些荒诞。

    但是放在现在这个年代,策论往往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维以及性格。

    前面那些文化课其实就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最多也就只能看出来你学习认不认真,仅此而已。

    接下来的第二场考试,没有生出什么波澜。

    这一次王大牛依旧夺得了第一名,这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甚至一度都让王大牛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个亲爹在朝廷当大官呢?

    怎么感觉这次科举的出题,就是专为自己准备的一样?

    第一场科举的题目是关于西域的。

    第二场依旧是关于西域的,只不过这一次比以往更加细腻化了一些。

    总结一下就是第一场说个大概的思路就行了,但是第二场需要具体到某件事情怎么做。

    而这次的考试只有一天的时间,但是这一天只考一篇策论。

    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的话,这一次的考试要比上一次时间更加紧张。

    虽然上一次试卷一共有八页,前面的文化课有六页。

    但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写起来速度也比较快,基本上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能写完了。

    下午思考策论,晚上休息接着回想完善,第二天早上起来开始动笔去写,一天的时间足够了。

    但是这次却只有一天,连思考,带动笔,每一个环节的时间都是固定死的,若是在某一个环节浪费了太多的时间,那么到了后面时间自然就不够用了。

    这一关同样有很多人折戟沉沙。

    当然,殿试的名额也是早就定死的,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王大牛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竟然能走到殿试这一步。

    而到了殿试当天,整个人也更是紧张的不能行。

    而王不饿在看到王大牛的时候,整个人也是愣了一下。

    他没有想到,当日那个考场内的风流人物,竟然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

    也是在第二次考试之后,王不饿这才知道,原来当天那份让大臣们争论不休的策论,正是出自这位之手。

    看着下方二十多个紧张到不能行的考生,王不饿微微一笑,道:“今日你们可以畅所欲言,想说什么便说什么,朕就不设考题了!”

    “???”

    王不饿此话一出,不仅考生们一脸懵逼。

    就连旁听的大臣们也都一脸懵逼。

    这是什么骚套路?

    殿试不出考题?

    让考生们自由发挥?

    怎么发挥?

    说些什么?

    看似没有任何限制,但实际上这限制可是一大堆了,而且搞不好就彻底的GG了。

    而这些考生又能聊些什么?

    难不成去聊学校的事情吗?

    他们虽然获得了出仕的资格,但是却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新人啊。

    社会经验几乎为零,对官场的一些事情了解更浅。

    让他们去聊时政?

    恐怕他们聊天的内容,随便一个人都听不进去,听着到处都是漏洞。

    大臣们倒是想开口劝一下,但是依照他们对皇帝的了解,又感觉到既然皇帝这么说了,那就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自己还是别多嘴了。

    大臣们几乎猜到了,这就是王不饿故意挖的一个坑。

    但是那些考生们却并不知情。

    然而王不饿见考生们有些不知所措,于是乎又再一次的提醒道:“不用紧张,该考的前面你们也都答过了,现在朕也没有什么好考教你们的了,随便闲聊就行了,吃喝玩乐,对学校的一些建议什么的都可以,朕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了解一下民间……”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784/ 第一时间欣赏大汉从吹牛开始最新章节! 作者:末日游侠所写的《大汉从吹牛开始》为转载作品,大汉从吹牛开始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大汉从吹牛开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大汉从吹牛开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大汉从吹牛开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大汉从吹牛开始介绍:
秦二世元年,王不饿低调的吹了个牛,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有人相信了。牛皮越吹越大,信众越来越多,王不饿坐在龙椅上满脸的忧愁,我真不想吹牛啊……大汉从吹牛开始已经完结,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大汉从吹牛开始,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大汉从吹牛开始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