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U小说言情小说朕的大秦不可能亡TXT下载朕的大秦不可能亡章节列表全文阅读

朕的大秦不可能亡全文阅读

作者:姒荒     朕的大秦不可能亡txt下载     朕的大秦不可能亡最新章节 收藏本书

第166章 王绾的狠辣!

    书房中。

    嬴政目光如炬,他心里清楚,这个时候的咸阳城只怕是乱成了一团,而且儒家抬头,对于大秦帝国的统治正在进行着冲击。

    在这个时候,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光是诸子百家的儒家,同样的大秦帝国也因为文通君与淳于越这一鲁莽的举动陷入了危险之中。

    这一次,大秦帝国与儒家已经不可能共存,只有一方兴盛,一方陨落。

    特别是,这一次的事情,若是解决不好,留下的麻烦,将会是极深的,甚至于这一世,亦或者数世之内都无法解决弥补。

    文化的冲突,本就是最为致命的。

    一个文明的崛起,往往伴随着一个亦或者数个文明的消亡,曾经的夏后文明,殷商文明,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这个时候的嬴政是苦恼的。

    因为他发现,当初是他想多了,以至于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当初他下令,命李斯与丞相府的行人署会商,从山东列国之中搜罗游学士子,尤其是当年齐国稷下学宫之中流散在中原的诸家博学名士。

    以至于,博士学宫之中有七十三名博士,其余皆是学士,足有三四百人!

    当初李斯在商贾之后,赎回了文信学宫,改名博士学宫。每一个博士皆以六百石中爵大夫待之,人人一座六进庭院大宅子!

    对于诸子百家,特别是儒生,嬴政自认为已经掏心掏肺了,只是诸子百家的心是铁做的,他暖不了。

    喝了一口米酒,嬴政躺在坐榻之上,俊朗的脸上浮现出一丝黯然,博士学宫的建立,其实便是嬴政对于自己内心的否定。

    当年文信侯吕不韦颁布《吕氏春秋》之时,他选择了商君法制,但是等到大秦统一天下,威压海内之时,却不得不向齐鲁文化低头。

    只是悲哀的是,嬴政将他们看作是大秦帝国的一份子,甚至于桀骜不驯的始皇帝都想山东文化低头了,但是这些亡国遗民却从未归心。

    从一开始,他们想的便是颠覆这个伟大的帝国。

    ……

    “儒家,这是你们逼朕的,那就要等着朕的清算!”

    语气幽幽,在一些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之上,嬴政决定清算儒家。

    这一刻,风乍起。

    嬴政对于儒家彻底失去了耐心,这一次文通君与淳于越不再留手。

    ……

    “臣王绾,蒙毅,尉缭,王贲拜见陛下,陛下万年,大秦万年……”

    仿佛是约定好的一般,王绾等人一同来到了书房,朝着嬴政肃然一躬,行礼周全,神色从容。

    在他们看来,这一次的文通君等人弄出来的事,看似气势恢宏,却犹如无根之浮萍,以朝廷的力量去对付,轻而易举。

    故而,他们心头虽有恼怒,却没有愤恨。

    ……

    “诸位爱卿平身!”

    一伸手,嬴政虚抬了一下,朝着群臣一指:“坐!”

    “臣等拜谢陛下!”

    见到群臣入座,嬴政也不隐瞒,直接是对于群臣,道:“今日举行小朝,朝会之上只解决三题!”

    “臣等不懂,还请陛下解惑?”

    群臣都以为是博士学宫之中发生的事,但是,这一刻嬴政却提及要解决三件事,一时间,群臣都愣住了。

    嬴政神色肃然,望着在场的心腹,语气幽幽,道:“其一,国府之中发诏于天下,秦以秦法为尊,朕绝不改志!”

    “其二,议决设立宣传署,仆射周青臣转任宣传署一事。其三,议决对于博士学宫官署的存留一事。”

    如此三事,事事皆大。

    然而这里面的每一件事,几乎都与博士学宫官署有关,都与这一次的南门外一字千金有关。

    在这一刻,群臣们心底也是一阵疑惑,纷纷不经意地看了看最前方的王绾与尉缭,毕竟这件事关系到了博士学宫官署。

    一个官署的存留,必将会牵扯到太多的事情,特别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官署,这一刻,群臣都在沉默。

    就算是文臣之首王绾以及武将之首尉缭也一样,想要解决这件事,必须要知道嬴政对于这件事的态度。

    只有如此,才能作出最后的决断。

    只是,这一刻王绾一脸凝重,他们根本看不出来有任何的信息透露出来,于是,这一刻,大厅之中安静的可怕。

    沉默并没有持续多久,王绾便站起了身第一个出座,走到了嬴政的跟前,朝着嬴政一拱手,道。

    “第一件事,臣会在第一时间布告天下,只是陛下,这一次文通君掀起此事,影响颇深!”

    “各地官府已经被天下儒生堵门,声援《王道大世书》,若是朝廷处置不妥,只怕是会掀起无边波澜。”

    王绾心里清楚,在不久之时,嬴政下令申饬文通君,同时又问责周青臣,将淳于越罢免。

    可谓是手段连出,这个时候的朝廷之中,儒家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瓦解,可以说是达到了大秦帝国建立以来最弱。

    但是王绾心里清楚,南门城外一字千金,这件事情并不没有结束,反而是刚刚开始。

    一念至此,王绾语气坚决,整个人身上罕见的带着一丝杀机:“陛下,臣听闻陈县与齐鲁大地之上声势浩大,要不要派兵镇压?”

    “亦或者让黑冰台出手,直接是在暗中暗灭了儒家,只要杀尽天下儒生,这诸子百家之中的儒家,也不过是名存实亡。”

    ……

    这一刻,群臣被王绾的狠辣镇住了。

    一直以来,王绾作为大秦丞相,从未有过这样大的杀心,毕竟大秦帝国以武立国,武将的杀心更重。

    作为帝国丞相,王绾一直都是以温和派示人,以至于众人都下意识的忘记了,王绾也是跟随着嬴政统一帝国的人。

    这样的人,就算是如何的温文尔雅,也必然是心存杀心,绝世无双,不同于在盛世之中走上来的书生。

    更何况,王绾并非只是文吏之才,他也有将帅之能,只不过,相比于王翦,王贲等人不出彩罢了。

    以至于,多年以来让人忘记了王绾的勇武,以及曾经也上过战场,只记住了温和的帝国丞相一面。

    ……

第167章 杀的尽天下儒生,却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然而,这一刻王绾裸露出峥嵘杀机,他要以黑冰台之力,在中原大地之上,一夜之间,杀尽儒生。

    霸道!

    凌厉!

    这一刻的王绾,便是这个新生的朝廷最明显的象征,大秦帝国高层有化天下为一的决心,有天下和平的野望。

    同样的也有手持屠刀,杀绝一家的狠辣。

    只是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想过,毕竟诸子百家在中原大地之上,影响深远,绝非一般老世族可比。

    这一刻,王绾提出来,顿时不少人心动了。

    ……

    愣怔只是一瞬间。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有些狠辣了,而是在场的所有人没有想到这样的话竟然是从大秦丞相的口中说出来。

    强烈的反差让群臣愣怔,并非是因为他们吃惊杀人。

    “呼……”

    长出一口气,一旁的王贲也是站起身来,走到了嬴政的长案前,对着嬴政肃然一躬,道。

    “陛下,臣也觉得丞相所言极是,快刀斩乱麻,这样的解决方法,快准狠,反而更有利于大秦帝国……”

    王绾是一个武将,一个因为赫赫武功封侯的男人,对于杀人,他早已经习以为常,在这一刻,他看到了杀尽天下儒生的好处,故而他赞同。

    毕竟在这个天下,大秦帝国手握屠刀,这便是最大的本钱,既然儒家看不到当下的局势,那么只好用鲜血与事实告诉他们。

    “陛下,有道是杀鸡儆猴,只要一夜之间杀尽天下儒生,放眼中原大地之上,诸子百家必然会瑟瑟发抖……”

    王贲杀心太重。

    他考虑的多从军事方面考虑,只是嬴政不是一个武将,他是一国之君,他是大秦帝国的皇帝。

    而且如今的大秦,也不再是之前的秦国,嬴政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大秦想要万世,就必须要建立一个正规的政府。

    而不是建立一个战时政府,亦或者军政府,武夫当国有好处,但是坏处更大,也更明显。

    有道是,马上打天下,马下治江山,并不是无稽之谈。

    治国终究是要文吏!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朝廷,无数君王,无数的朝代用兴衰成败,用无尽鲜血换来的经验。

    所以,嬴政从来没有想过以杀止杀,特别是解决国内之事。

    在嬴政的心中,大军,杀戮只能是对外,只要大秦帝国境内,没有发生叛乱,大秦锐士就不可能对国人百姓下杀手。

    一个被国人百姓抛弃的朝廷,不可能长久的存在,嬴政纵观李康的记忆,他自然是有所理解。

    他之所以是帝皇,便是因为万万千千的国人百姓。同样的,嬴政更喜欢在《荀子·王制》的那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诸子百家儒生,也是我大秦的国人百姓,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杀戮,除非儒家叛乱,才能出兵。”

    嬴政目光如炬,望着王贲与王绾摇了摇头:“黑冰台确实可以在一夜之间杀尽天下儒生,但是杀不尽天下国人百姓。”

    “杀尽天下儒生,却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这样做。”

    ……

    有些话,不能直白的说出来。

    皇帝之位,帝王之术,有些东西,只应该是皇帝一个人掌握。信息的垄断,信息的不对称性,本身便是皇权巍巍的保障。

    ……

    “陛下,宣传署设立的目的是什么?”半响之后,蒙毅站起身来,对着嬴政肃然一躬,道。

    三件事!

    第一件好办,只需要国府之中,一张诏书便可以。

    蒙毅心里清楚,这三件事,第一件事基本上已经算是解决了。如今只有第二件与第三件,只是这需要一件一件来解决。

    闻言,嬴政轻笑,凌厉的目光掠过每一个人的脸上,最后朝着蒙毅,道:“宣传署,又名:大秦帝国中央宣传署,其主要职能是管控意识形态、著书立作,甚至于民间舆论传播。”

    “它对大秦帝国之中诸子百家,学宫等文化传播相关的各种组织的监督以及审查,以保证不至于有人妖言惑众,蛊惑人心。”

    “同时宣传署也是大秦帝国朝廷向天下国人百姓宣传朝廷政策与政令的官署……”

    “第一,宣传署负责指导大秦帝国之中忠君爱国主义的研究、学习和宣传,第二,负责引导民间舆论,指导协调朝廷与地方官署的政令公布。”

    “第三,规划和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宣传与教育。”

    ……

    嬴政心里清楚,有些事情必须要宣传出去,才能让地方的国人百姓不至于畏惧大秦朝廷如虎。

    特别是秦法,只有真正意义上向山东诸郡普法,才能让六国之地上的民众心里清楚,秦法昭昭,并非严刑峻法。

    特别是诸子百家思想横行,在未来嬴政必然会推出大秦主义以及大秦文化与思想,在这个时候,宣传署就显得很有必要。

    “朕纵观朝野上下,各大官吏皆有所职,再三考虑之后,决定以仆射周青臣任宣传署。”

    “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

    面对嬴政的介绍与询问,这一刻,书房之中安静无比,几乎所有人都清楚,宣传署一事,基本上便是盖棺定论了。

    毕竟,这一次的小朝会之上,在场的人,都是嬴政的心腹,基本上没有反对的可能。

    而且宣传署,在他们看来,很有必要。这简直就是诸子百家的克星。

    “陛下,宣传署有利于大秦帝国的稳定,臣赞同设立,至于仆射周青臣,其人对于帝国忠诚,又是一个博学多才之辈,就任宣传署可行!”

    这一刻,在心中思考许久,王绾不由得站了出来,朝着嬴政,道。

    “陛下,设立宣传署利大于弊,臣我赞同设立,至于仆射周青臣,也算是博士学宫之中比较安分守己,将自己视作大秦臣子的官吏,臣认为可行。”

    与此同时,尉缭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毕竟宣传署的建立,也不会分割太尉府官署以及国府官署的权力。

    反而会加强朝廷的权力,对于满朝文武百官,只会更有利。

    ……

第168章 送淳于越去见了孔夫子!

    言辞凿凿!

    对于宣传署一事,群臣皆赞同,没有一个反驳的。几乎所有人都清楚,设立宣传署本就是为了分割博士学宫官署。

    一个旧的官署倒下,必然会有一个新的官署站起来,万事万物,都讲究平衡,这一点,嬴政玩的极为纯熟。

    如今三个问题留下了一个最难解决,也影响最大的了,博士学宫官署的设立是为了收拢山东诸郡国人百姓的心。

    而这个时候,山东诸郡的民心依旧游离在大秦之外,废除博士学宫官署绝非一句话的事情。

    在这个时候,群臣都在沉默,这件事关系重大,没有思考清楚,他们绝对不会轻易开口。

    毕竟,他们的一言一行,其实也在影响嬴政的决策。

    在这个时候,否定博士学宫官署,在一定的意义上,根本就是在打脸嬴政,这一刻,群臣心下忐忑,根本不敢直言不讳。

    毕竟,君王有过,臣子直谏,需要很大的勇气,更何况,眼前这位可是杀伐无忌的始皇帝。

    ……

    在场的群臣,心里都很清楚,其实整治博士学宫并不难,有道是文人造反十年不成,就算是放任他们,也不什么大事。

    只是这一次他们与朝廷对着干,不仅推出了《王道大世书》,更是号召天下儒生声援,给朝廷巨大的压力。

    若是不打压一下,一群老家伙倚老卖老,还以为自个儿是孔夫子复生一样,毕竟就算是当年的孔孟,也不敢如此嚣张。

    但是,满朝文武从未想过一次性解决博士学宫官署,更是从未想过让博士学宫官署毁灭。

    此刻,这个话题再一次出现,不管是王绾还是尉缭都迟疑着,都不敢轻易开口接过这个话题。

    而且废除博士学宫官署,在另一种意义上,就等于之前朝廷决策的失误,而嬴政是第一决策者。

    ……

    一时间,书房之中陷入了沉默。

    看到这一幕,嬴政无奈的摇了摇头,他心里清楚,朝臣心头有顾虑。有一大部分的原因便是来自于他。

    毕竟当初设立博士学宫官署,最大的决策者是他,李斯只是一个忠实的推行者。

    心中念头落下,嬴政凌厉的目光从每一个人的脸上掠过,道:“博士学宫官署的存留,诸位爱卿有何看法?”

    这件事必须要解决!

    自从文通君与淳于越公然推行《王道大世书》以来,嬴政心中生出的念头,便是一举彻底解决博士学宫官署的问题。

    他不能培养出一群反对者!

    有道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若是做不到这一点,博士学宫官署有还不如无。

    “陛下,博士学宫官署去留,最重要的是,这些博士与学士何去何从,以及对于诸子百家如何安置,只有解决了这两点,才能决定博士学宫官署的去留。”

    王绾语气幽幽,这个时候,他也有些感慨,毕竟博士学宫官署在大秦朝堂之上的地位极为特殊。

    博士入朝,纵然是满朝文武都不会轻易阻止,毕竟大秦帝国之中敬贤的传统早已经深入百年。

    这件事,只有威望无双的嬴政才有资格去决定,其他人若是提出意见,未来必然会遭受到诸子百家的打击。

    一念至此,王绾心头更为凝重,博士学宫官署在这一刻,早已经成为了一颗烫手山芋。

    “嗯。”

    见到其他人都沉默着,只有王绾一个人发表了意见,嬴政心里便已经清楚了,在这件事上,只怕是没有人再开口。

    “既然诸位爱卿都没有意见,从今天起,博士学宫官署废除,只称博士学宫,以文通君为首,只做学问,不参与朝政。”

    这一次,嬴政并不想一下子断了儒家生存的土壤,但是他要断了博士学宫之中博士参政的可能。

    既然文通君想要争一下,他就不会不成全,至于未来的博士学宫要干什么,嬴政心里也有了一定的想法。

    “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在这个时候,嬴政心中已经有了决断,对于博士学宫官署,从今日朝会之后,将会成为大秦帝国变革的一道缩影。

    “臣等奉诏!”

    这一刻,以王绾与尉缭为首的群臣朝着嬴政肃然一躬,全体都同意了这个决定。

    博士学宫不再是官署,失去了议政的资格,等于是废掉了,而且他们与博士学宫官署本来关系并不好。

    在这个时候,自然是乐见其成。

    ……

    一场朝会,将最为棘手的问题解决了,很显然,对于大秦帝国而言,真正意义上,想要解决文通君等人,远比文信侯吕不韦容易。

    毕竟儒家虽有孔夫子积累的声势,但是这些声势属于虚的,太过于虚无缥缈,不同于吕不韦在大秦担任二十载丞相积累的雷霆万钧之势。

    而且,孔夫子已经故去,文通君可以借用孔夫子的名头,但是,却不是孔夫子,自然是差了太多。

    ……

    “陛下,黑冰台传来消息,淳于越博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被马贼截杀……”眼看朝会就要结束,赵高从门口走进,朝着嬴政肃然一躬,道。

    只是这一番话,落在书房之中,堪称是石破天惊。一时间,整个书房之中,安静的落叶可闻。

    很显然,群臣都被这一道消息镇住了。

    “陛下,从咸阳前往齐地,一路上并没有马贼的消息,这一道消息是否属实?”这一刻,王绾心头微惊,忍不住抬起头看向了嬴政。

    当他看到嬴政平静的神色,下意识就认为自己多嘴了,很显然,这件事嬴政心头早有预料。

    甚至于……

    一想到这里,王绾心中大惊,在这一刻,他方才感受到了始皇帝对于淳于越与文通君推出《王道大世书》的愤怒。

    很显然,这一次儒家的举动刺痛了这位骄傲的皇者,故而,才会打破常规,不得已之下直接送淳于越去见孔夫子了。

    一念至此,王绾脸色一下子变得凝重,不由得朝着嬴政,道:“陛下,淳于越博士遭遇不测,臣以为当布告天下,同时下令廷尉府官署严查……”

    ……

第169章 这是我赵高说的!

    “嗯。”

    点了点头,嬴政目光深邃,整个人在思考对于博士学宫的进一步分割,诸子百家之中,有些学科还有有作用的。

    对诸子百家,绝不能一竿子打死!

    心中念头落下,嬴政拆分博士学宫的想法,不由得更加深了。

    毕竟这个时候的博士学宫不仅没有起到应该起的作用,反而形成了一个毒瘤,必须要涤除掉。

    嬴政本就是一个霸道而又绝对专权的人,自然是不能容忍大秦帝国花费钱粮培养一大群反秦分子。

    正如一句话: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的,不能抢。

    ……

    “博士学宫之中,除了儒家之外,其余诸家,农家入治粟内史官署,医家入太医令官署,各自进入相应官署。”

    “儒家留在博士学宫,朕打算修夏商周史,由文通君担任总篆官。”

    这是嬴政的想法!

    正如后世君王修《永乐大典》以及《四库全书》,这样的清流养着,除了修书,其实作用不大。

    但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又不能少了这些人,这样的安置,反而是对于彼此都好的一种方法。

    “陛下,文通君才识过人,臣以为可以胜任!”王绾立即朝着嬴政肃然一躬,开口附和,道。

    “文通君可担当此重任!”

    这一刻,群臣齐齐开口,对于博士学宫官署的人,他们心底里也不待见,只不过,之前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忍受。

    如今嬴政意图清算,这一刻,自然是没有人会去反对,因为这样的局面他们也希望看到。

    将儒家踢出局,这意味着大秦朝廷之中,属于他们的位置将会更多,对于他们更为有利。

    最重要的是,嬴政此举,等同于直接明白的告诉天下人,大秦帝国自始至终坚持商君法制,不可能在半路上改旗易帜。

    中原大地之上,除了正在不断形成的大秦文化之外,最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便是齐鲁大地之上的儒家文化,以及南方楚地之上的尚巫鬼文化。

    以始皇帝的性格,以及大秦朝廷的特殊性,尚巫鬼不可能成为大秦帝国的主流文化,它的缺陷太大了。

    唯一有可能取代法家的只有儒家文化,一直以来,大秦帝国朝野上下都在暗中担忧,毕竟嬴政将儒家抬得很高。

    但是,从这一次的朝会来看,嬴政已经下定决心,大秦帝国坚持商君法制儒家在大秦这一次算是彻底的出局了。

    ……

    博士学宫。

    “文通君,陛下有诏:即日起,博士学宫官署去官署二字,除儒家博士与学士之外,其余博士学士按照才学进入相应的官署。”

    “博士学宫之中博士,学士,从今以后,不得参与论政。”

    “同时,从今天起,大秦帝国编撰夏商周三朝国史,以文通君为总纂官!”

    将诏书读完,赵高朝着文通君笑了笑,道:“文通君赶紧接诏吧——!”

    “轰隆!”

    这一刻,文通君的心中,天崩地裂,仿佛在这一瞬间,整个世界崩塌了。

    他自然是听懂了诏书之上话的意思,这意味着博士学宫官署从此被废除了,虽然保留了博士学宫,却只是一个样子罢了。

    而且,儒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了参政的机会,彻底被打回了原形。

    骤然之间,文通君心中产生了无尽的后悔,他没有想到《王道大世书》不仅没有让儒家兴盛,反而是一下子将儒家推向了万劫不复。

    “中车府令,老夫要见陛下……”

    心中念头闪烁,文通君在瞬间便收敛了情绪,他心里清楚,在这个时候,不是自己愧疚之时。

    他要见嬴政,要让嬴政收回成命!

    儒家的路,好不容易有了期盼,绝对不能毁在他的手中。

    “文通君,这是小朝会之上的决议,不可能更改,你就不要白费心思了!”

    赵高劝了一声,迟疑了一下,朝着文通君轻声,道:“文通君,淳于越博士前往齐鲁大地,半路上遭遇到了马贼已经走了!”

    “你说什么?”

    一把拉住赵高的衣领口,文通君彻底失态了,他自然清楚赵高的意思,这是在警告他,一时间文通君心中苦涩无比。

    将文通君推开,赵高冷笑一声:“文通君,儒家之所以走到今日,你要占一大部分原因。”

    “好好修国史,要不然,曲阜将会遭遇马贼洗劫,这是我赵高说的!”

    ……

    赵高走了。

    但是,文通君依旧瘫坐在地上,这一刻,他只觉得天地崩塌,心中的信仰死了。他努力了大半生,却让儒家彻底出了局。

    一念至此,文通君心里生出了巨大的怨念,他狠始皇帝的心狠手辣,狠大秦朝廷的无情。

    只是他却忘记了,大秦朝廷一直以来对儒家不俗,只是儒家要的太多,野心太大了。

    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儒家便是如此。

    ……

    “文通君,你怎么了?”

    见到文通君跌倒在地,孙叔通有些不解,连忙走过来扶起了文通君。

    “儒家完了……”

    ……

    当文通君说完,孙叔通心中大吃一惊,他心里清楚,稷下学宫的博士不治而议论,而博士学宫之中的博士恰恰相反,治而不议论。

    也就是说,前者只进行理论探讨而不参与决策,后者参与决策而不进行问题探讨。

    博士学宫官署,这意味着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第一次走到了帝国决策层。

    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且是在依法治国的大秦,实属不易。

    虽然博士学宫的博士,在这一时期,受到李斯等法家官员的压抑,参政议政的作用有限。

    但是,终究是有了这个名义,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历代先贤跋山涉水不曾完成的大任,就这样完成了。

    但是,孙叔通心里清楚,儒家的有些人太急了,这其中以文通君与淳于越为首,大秦帝国已经给与了足够的权力,却不知足。

    博士学宫官署的设立,虽然是嬴政为巩固中央集权制的一系列措施的一个举措。但是,对于诸子百家的好处显而易见。

    然而,这一幕,却被文通君与淳于越因为野心太大而毁掉。

    ……

第170章 始皇帝的痛定思痛!

    赵高的传话,让文通君心下生出了悲痛,他矢志想要恢复的,却已经被彻底毁去,儒生彻底失去了论政的可能。

    除非等到始皇帝驾崩,等到新君继位,只是从始皇帝对长公子扶苏的态度,文通君根本看不到希望。

    除了惠文王当年犯下大罪,大秦从未将太子驱逐,但是这一次,始皇帝却一反常态就这样做了。

    由此可见,始皇帝对于长公子扶苏的强烈不满。

    一念至此,这一刻的文通君心头有一种玩脱了的念头,很显然,这一次文通君真切的感受到了嬴政的恐怖。

    “文通君,此事已经到了这一步,需要从长计议!”孙叔通自然也是察觉到了大秦朝廷对于儒家的打压,而且这种打压最为致命。

    只是文通君是孔圣之后,想要整个儒生,就只能是文通君出面,不管是在于朝廷之上的爵位,还是在于民间的威望,文通君都是不二人选。

    “走!”

    这一刻,文通君也是明白,事已至此,只有商量善后这一条路可以走,毕竟儒家看似气势如虹的局势,在这一刻,变得一文不值。

    可以说被始皇帝一下子便击溃了,甚至于大秦朝廷都没有用力。

    “孙叔通,去通知儒家博士与学士,立即前往博士学宫……”

    事到如今,只有群策群力,光是靠他一个人根本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也没有逆转局势的可能。

    经过这一次的重击,文通君算是彻底的想明白了,儒生若是不能踏足朝堂之上,光靠一卷《王道大世书》根本掀不起波澜。

    巍巍大秦,万古流芳!

    大秦帝国之中坐镇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帝王,如今已经不再是战国之世,那古老的一套根本不再适合。

    “诺。”

    点头答应一声,孙叔通转身离去,他心里清楚,在这个时候,淳于越已经死了,能够抗住大秦帝国大旗的只有文通君。

    如今,文通君绝对不能倒下去。

    ……

    片刻之后,博士学宫之中的儒生全部到了,书房之中,众人的神色都有些凝重,儒家失去参政议政的权利,这等于多少年的努力彻底白费了。

    “文通君,《王道大世书》还是扯下来,让各地儒生都回去,我们不是吕不韦,根本没有与始皇对抗的资本。”

    伏胜神色肃然,由于他没有参与其中,故而对于这些事情看的很通透,他心里清楚,在大秦帝国之中,只要是始皇帝不驾崩,儒家的谋划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而且原本已经偏离的大秦朝廷,被始皇帝不断的修正,如今的大秦帝国,早已经今非昔比。

    特别是土地改革的推行,让关中民心更为凝聚,最重要的是,儒家想要生存,想要发扬光大,绝对不能在野。

    必须要与当朝者合二为一,唯有如此,才能不断的兴盛。

    毕竟儒家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若是不能立足于朝廷,又何谈治国平天下。

    一念至此,伏胜:“一旦陛下清算,只怕是儒家彻底失去在大秦帝国朝廷生存的土壤,以陛下的性格,一旦逼急,黑冰台一夜之间屠尽天下儒生……”

    ……

    咸阳宫书房,这一刻群臣退去,安静的落叶可闻,只有嬴政一个人躺在长榻之上,心中念头万千。

    这一刻,经历了一场朝会,让嬴政心中对于博士制度也生出了巨大的质疑,原本,他是为了让大秦帝国的体制更为完善,却不料反而变得更加千疮百孔。

    在《战国策·赵策》之中第一次提到博士,只是在这里的意思是博学之士,而不是指官职。

    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

    随后,博士制度突然大行于天下,已经变得极为的普遍。在战国时期,齐国的博士制度最为有名,与稷下学宫息息相关。

    当时齐王封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因此,稷下学宫既是学术机构,也是政治咨询机构。

    在当时,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为了图存求强,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是以,大秦继承战国风气,对于人才极为的重视,特别是在统一天下后,建立了博士制度。

    这是顺势而为。

    心中念头闪烁,嬴政不断地回忆与思考,从战国之世到如今的大秦帝国,从稷下学宫到博士学宫官署,他仔仔细细的思考了一遍。

    在这个时候,他更是翻阅了李康的记忆,他终于是得出了结论,大秦帝国的博士制度与廷议制度紧密相关。

    而且大秦帝国的博士特权太大,以至于最终不免得有些张扬跋扈。

    最重要的是,博士七十二,其中李克及其学生伏胜、淳于越、鲍白令之、桂贞、茅焦、叔孙通等人,都是儒生。

    以至于儒生在博士学宫官署之中一家独大,才有了今日事情。

    诸子百家之中法家和墨家都偏重于实务。而儒生却是知识分子,熟悉历史和典章制度。

    虽然,儒家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一整套理论和规章制度。但大秦帝国之中,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儒家只能排在后面!

    大秦帝国治国依靠法家与墨家,但其朝野上下国人百姓的家庭教育之上却一直使用的是儒家道德伦理。

    同样的,在国家治理上,他对儒家礼乐文化采取了吸收的态度。

    “呼……”

    长出一口气,嬴政终于是察觉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稷下学宫的博士不治而议论,博士学宫官署的博士恰恰相反,治而不议论。

    这意味着,前者只进行理论探讨而不参与决策,后者参与决策而不进行问题探讨。

    “只是博士学宫官署虽然废除,但是诸子百家,特别是儒生必须要保留,修史想必儒家士子也会心甘情愿。”

    这一刻,嬴政对于博士制度,彻底的放弃了。他之所以推行博士学宫官署,就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

    但是,很显然这一切都是一个意外,博士制度失败,如今的他,有的是办法中央集权。

    ……

第171章 我走之后,由你照看!【求收藏,求推荐,求投资】

    小朝会结束,整个咸阳陷入了诡异的安静。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是气氛变得越发诡异。

    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就像是天空一下子从晴空万里变成了黑云密布。

    让人觉得压抑!

    文通君没有去咸阳宫之中请罪,而始皇帝也只是让赵高传了一句话,也没有问罪,更没有大张旗鼓。

    在朝堂之上,没有态度,往往便是一种态度,很显然,所有人都清楚的意识到,这件事还没有完。

    不管是儒家还是大秦朝廷,都在等待着

    ……

    咸阳南门之上的找错台已经拆了,一字千金的《王道大世书》已经被儒生抬了回去,就像是一场闹剧,以一种荒唐的结尾结束。

    但是所有人都清楚,始皇帝此刻不追究,不代表在未来不追究,而且嬴政在等,等一个最佳时间。

    同样的他也在等文通君前来认罪!

    只有文通君前来认罪,朝廷才能更好的处置这一次参与的儒家,而且更加的名正言顺。

    同样的这样做会减少天下儒生的反弹,让大秦帝国朝廷与儒家之间有一个和平共处的过渡,让土地改革平稳进行。

    同样的,这也是儒家唯一的生机所在,大秦帝国气势如虹,大有如日中天的气势,在这个时候,儒家需要做的便是认清现实。

    此时此刻,只有低头才是唯一。

    在大秦帝国之中,儒家想要生存,就只有低头一条路可以走,否则巍巍大秦之中,根本就没有儒家生存的土壤。

    闹得满城风雨,闹得天下皆知的这一场闹剧,对于大秦帝国以及儒家都是一种伤害。

    现如今,嬴政与文通君能够做的,便是两者摒弃前嫌,嬴政谋求大秦帝国稳如泰山,平稳推进土地改革,而文通君谋求朝廷对于儒家的放过,以及一个调整。

    经过这一次的一字千金,让文通君感受到了儒家的不足,他心里清楚,当下的大秦帝国之中,法家根深蒂固,儒家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

    为今之计,只有徐徐图之!

    ……

    “文通君,现如今儒家处境艰难,陛下至今不发表一言,只怕是等着我等入宫请罪!”

    孙叔通目光闪烁,他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大秦帝国之中,秦法高高在上,别说是儒家,就算是法家在大秦也吃不开。

    而且一切都还不错,只需要继续苟着,等到始皇帝驾崩,长公子扶苏即位,以扶苏与儒家的关系,儒家大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是,淳于越与文通君太过于激进,将一个堂堂大秦长公子硬生生的教的歪了,别说是始皇帝,就算是孙叔通也看不过眼。

    儒家需要的是一个重用儒家的雄主,而不是一个为儒家冲锋陷阵的皇帝,毕竟国家才是根本,只有国家兴盛长治久安,才有儒生大显身手的天地。

    在孙叔通看来,淳于越与文通君有些着急,更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以至于到如今,一盘大好的局彻底被毁的一干二净,原本可以高高在上,坐看风云起的儒家,在这一刻变得狼狈不堪。

    长公子扶苏被放逐,这彻底断了文通君与淳于越的念想,以至于两人的行事风格徒然大变,变得更加凌厉。

    如今淳于越因之而丧命,而文通君也将背负罪责,更是拖累的儒家处于绝对的劣势甚至有从此消失在天地间的可能。

    “现如今儒家已经陷入了生死存亡之秋,还请文通君以大局为重……”

    闻言,这一刻的文通君彻底没有了《王道大世书》初成的兴奋,脸上也没有之前的意气奋发。

    只有无尽的苍白,整个人颓废无比,仿佛在这一瞬间苍老了十岁。

    “孙叔通,如今我们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么?”

    纵然如此,文通君心头依旧不甘,毕竟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若是低头,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儒家从此就要蛰伏。

    他不敢想象数年之后儒家士子是否还有大兴的诉求,毕竟这个时代,大秦帝国掌握了主动权。

    “文通君,这是我们唯一的路,也是皇帝陛下就给我们的生机,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孙叔通深深的看了一眼文通君,语重心长,道:“为了儒家,为了儒生,为了孔圣,为了曲阜,文通君我们别无选择。”

    儒家!

    儒生!

    孔圣!

    曲阜!

    ……

    一个个词都像是一根针一样,狠狠的刺痛文通君的心,同样的也将他的骄傲与坚持在这一刻敲得粉碎。

    骤然之间,他发现他只能前往咸阳宫,以自身谢罪,换取天下儒生以及儒家。

    “孙叔通,老夫离去之后,博士学宫由你照看,不得生事!”吩咐了一声,文通君转身离去。

    “诺。”

    点头答应一声,孙叔通心头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心里清楚,在大秦帝国之中,儒家根本斗不过朝廷。

    这并不是朝廷如何,亦或者儒家弱小,而是朝廷后面的嬴政太过于强势,更是手握大秦锐士,彻彻底底的掌控着大秦帝国。

    毕竟嬴政经历了战争,无数的战争,是一个杀伐果断的君王,恐怖到极致的威望,足以压倒一切。

    孙叔通深入的研究过最近一段时间朝廷的政策以及儒家的这些事,他自然清楚,不管是土地改革,还是这一次瓦解淳于越与文通君的阴谋,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嬴政。

    只要是嬴政在,还活着一天,就算是将儒家士子杀绝,大秦帝国也许会有不满的声音出现,但是不会突然崩塌。

    一人盖压一国,始皇帝便是如此。

    当孙叔通明白这个道理,他便劝文通君与淳于越停手,但是他人微言轻,根本起不到作用。

    却不料,这一刻文通君托付重担给他,这让孙叔通心头大惊的同时,对于文通君心头也生出了一丝由衷的敬意。

    也许这个人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儒家,全身心的为了儒家。

    这样的人,也许迂腐,但是更值得人尊重。

第172章 所有罪责由臣一人背负!【第二更】

    他有错!

    他便站出来承担,这样的气节,让人不由得佩服与尊重。毕竟如今的儒家,只有文通君才具备资格承担责任。

    叔孙通清楚,便是孔夫子嫡五世孙这个身份带来的影响,毕竟,他能够赐爵文通君,便是得先人余荫。

    在这个时候,站在台前来,承担责任本就是他的义务。

    “希望,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吧!”

    这一刻,叔孙通也不再多想了,他心里清楚,文通君与嬴政的谈话一刻不结束,再多的猜测也不可能是真的。

    作为儒生,他自然是希望这件事能够有一个好的结局,毕竟大秦帝国已经呈现出了大兴的迹象,儒家只能低头。

    若是始皇帝记恨,只怕是未来麻烦太多了。在这个时候,他只能照看好博士学宫,在心里为文通君祷告。

    叔孙通见过大怒的嬴政,也清楚嬴政往往是平静之中才是最可怕的,当年的文信侯事件,不也在不动声色中瓦解冰消。

    当今皇帝,是叔孙通见过对帝王权术最为精通的一个,而且他威望盖世,手握忠诚的大秦锐士。

    此时此刻的始皇帝可不是当初刚刚亲政的秦王可比,可以说:他不动如山,便是一种滔天的压力。

    “叔孙兄,对于这一次的事件,你有何看法?”伏胜走过来,语气之中多了些许凝重,博士学宫之中的儒生,都清楚了事态的严重性。

    撇了一眼伏胜,叔孙通语气幽幽:“这一次,淳于越死了,同样的儒家遭受重创,连带博士学宫之中的其他博士也没有论政的权力。”

    “儒家从此将会被孤立……”

    ……

    “隆隆……”

    轺车隆隆而行,从博士学宫驶出,直入咸阳宫,由于某些原因,皇城守卫根本没有要阻拦。

    片刻之后,文通君站在了书房之外,他心里清楚,在这个时候,他不再是文通君,而是一个罪臣。

    “罪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年,大秦万年——!”

    在书房之外,文通君便毅然决然的朝着嬴政行礼,连打开书房的门都没有。

    “哎!”

    书房之中,嬴政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对于儒家他已经放弃了,但是这个时候文通君却到了。

    “进来吧!”

    良久之后,嬴政方才开口,道。

    有些事情,注定要结束,在这个时候,他作为秦帝,只有他率先开口,若是等到文通君开口,儒家文化必将十不存一。

    作为秦帝,这便是他的职责!

    “诺。”

    点头答应一声,面如死灰色的文通君从外面站起身来,走进了书房。

    “臣拜见陛下!”

    ……

    撇了一眼精气神全无的文通君,嬴政语气肃然:“文通君,你有何罪,何至于此?”

    “禀陛下,臣不该效仿文信侯于南门之外一字千金,以助《王道大世书》横空出世!”

    文通君脸色难看,朝着嬴政继续,道:“臣不应该大张旗鼓的宣传《王道大世书》,臣愿背负所有罪责,请陛下饶恕天下儒生。”

    “《王道大世书》写的不错,只是不适合大秦帝国,秦以法强,法统不会改变,儒家应该学会知足。”

    深深的看了一眼文通君,嬴政语气变得凌厉:“你效仿文信侯,想必也清楚文信侯的结局?”

    “今日朕不想深究,你继续执掌博士学宫,安心修史吧!”

    “臣奉诏,臣谢过陛下!”

    这一刻,文通君朝着嬴政肃然一躬,他心里清楚,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了,儒家暂时脱离了危机。

    只是一想到修史,文通君眼中便满是苦涩,每一个人都一样,都希望在朝堂之上大显身手,结果……

    原本他在朝堂之上大显身手,位高权重,就算是大秦帝国的三公九卿也不会对他无礼。

    一卷《王道大世书》彻底将这一切埋葬了,儒家再一次恢复了到了孔夫子奔走诸国的时代。

    一切又得从零开始!

    ……

    “就从夏开始,朕希望夏史书,必须要客观,而不是刻意扭曲抹黑!”

    嬴政朝着文通君微微一笑,道:“修史,这是名传千古,后人称赞的大事,若不是儒生才识渊博,朕也不会让尔等去。”

    ……

    “臣谢陛下!”

    修史虽然能够名传千古,但这不是儒家的追求,更不是文通君的诉求。

    儒家不同于其他诸子百家。

    特别是政治态度之上,与法家依附皇权、道家疏离皇权的政治态度截然不同,儒家追求与皇权的一种合作态度。

    他们要平等!

    他们也要尊重!

    儒家往往既会执着地向君主权力集团靠拢,希望取得君王的信任,以进入到权力体系中去,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活动。

    与此同时,儒家亦会坚持自己的政治原则和价值理想,并不会因此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味地取悦于君主,像法家那样完全成为皇权的依附者。

    只不过,这样的诉求,在嬴政看来,这根本就像是又想当婊|子又想立贞节牌坊,简直异想天开。

    而且儒家追求的政治目标是天下有道,仁政,所以,他们的政治思想往往是理想主义的,他们自己设计了一整套理想化的政治价值,并且想用这一套理想化价值规范政治、约束君主。

    法家依附皇权,大秦帝国才会是绝对皇权,而儒家骨子里想要其实是汉以后,盛行于天下的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相对皇权。

    他们想要君主只是一个模范,而治国理政有他们在……

    只是嬴政是一个权力欲望强盛的人,他更不可能亲自从绝对皇权过渡到相对皇权,他的有些想法,需要绝对皇权去推动。

    比如点燃科技树!

    所以,儒家只能被牺牲。

    说到底,嬴政要的也不是法家,他想要的只是秦法,如今经过百年发展,秦法早已经成为了独立的体系。

    所以,对于诸子百家,嬴政的态度很明确,那便是不能用就打压,大秦帝国之中不可能存在不听话的组织。

    布衣傲王侯,嬴政欣赏这样的骨气,但是他可以傲王侯,却不能违背朝廷的政令,在大秦帝国之中,朕之令,大过天。

    ……

第173章 小政在朝不在民, 大政在民不在朝。

    摆平儒家!

    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最难应付的局面,不论是春耕还是收尾关中的土地改革,都已经到了关键性的时候。

    毕竟天下人都在看着,土地改革是否走出关中,以及关中经过土地改革的第一次春耕,自然是牵动人心。

    不管是老世族,地方豪强,还是天下庶民都在紧紧的盯着关中,盯着咸阳,他们在拭目以待。

    毕竟关中土地改革收尾,将会意味着关外土地改革提上日程,同样的春耕一事,也会影响关外诸郡国人百姓的支持力度。

    一旦关中土地改革结束,真正意义上的反抗,将会来临。

    毕竟在关中,嬴政完全可以凭借绝世无双的威望镇压,但是在关外诸郡,威慑力将会大幅度减小。

    若是推行土地改革,爆发暴动的几率很大,就算是大军镇压都不会减少,毕竟光是关中推行土地改革,天下便动荡不已。

    更何况,这些不服王化的六国遗民,对于大秦朝廷极为的仇视,多年教化终究是做了无用功。

    正是因为大秦国策,以及种种原因,嬴政才会将《王道大世书》事件,高高捧起,然后轻轻放下。

    政治,便是在无关紧要之处,学会微不足道的妥协,借机完成必要的准备,让自己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直以来,嬴政都是这样做的。

    ……

    “王上,儒家一事就这样放下?”

    书房之中,王贲有些惊讶,他可是清楚曾经的嬴政不至于嫉恶如仇,却也不会放过一个与他敌对的人。

    但是,这一次嬴政便轻轻放下了。

    若不是面前的嬴政依旧如故,他都要怀疑是不是换了一个人,毕竟从第二次东巡结束,嬴政的处政手段与之前截然不同。

    曾经霸道而决绝。

    但是,这个时候多了一丝回转,虽然杀伐决断之上更甚往昔,却对于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追求。

    这一刻的嬴政像极了当年在蕲年宫之中手握秦剑之上,器宇轩昂,锋芒毕露的年轻秦王。

    “不放下又如何?”

    反问了一句,嬴政从长案后面走下来,走到窗户近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更何况是儒家!”

    “李斯在关中与治粟内史郑国等人进行土地改革,如今正是关键时候,关外诸郡虎视眈眈。”

    “咸阳不能乱,关中不能乱,同样的关外诸郡也不能乱。”

    “若是有一处大乱,必然会仅有的,勉力维持的平衡,将会被彻底打破,这会影响大秦国策,影响推行土地改革。”

    “战争已经结束,朕不一样在中原大地之上再起兵事,天下皆我国人,一场战争下来最大的损失还是我大秦帝国。”

    ……

    “陛下,秦法向来提倡轻罪重罚,文通君与儒生这一次算是开了一个很坏的头,若是不重罚,只怕是诸子百家之中,有人会效仿。”

    王贲语气之中满是担忧,儒家挑衅皇权,若是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必然会滋长诸子百家的野心。

    有些事情,不能拖着,也不能够妥协,就应该从源头之上掐断。

    通过这一次整合大秦楼船士,王贲奔走在大秦帝国各郡县,对于大秦帝国之中的有些事,也算是亲身经历了,有所了解。

    他自然清楚,诸子百家在朝廷之中影响力局限于博士学宫官署之中,但是在中原大地之上,诸子百家的影响力广泛。

    特别是儒墨法三家。

    在王贲看来,嬴政久居咸阳宫,对于天下各地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以至于在解决儒家最好的时间,白白的放过了。

    “毕竟挑衅皇权,违背秦法的代价太低,根本不能震慑天下人!”

    闻言,嬴政摇了摇头,嘴角的笑意更加明显:“诸子百家不会轻举妄动,儒家便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之时,他们清楚挑衅皇权的下场只有死。”

    “儒家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将儒生排除在朝廷之外,这等同于断绝了他们的未来,这样的惩罚,远比杀人更诛心。”

    “诛心,远远比见血更残忍,儒家的所作所为,就应该遭受到残忍的对待。”

    ……

    说到这里,嬴政目光闪烁了一下,朝着王贲,道:“诸子百家各自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它们属于民间士人的独立立说,体现了士人的独立思想。”

    “士人会因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故而在面对王权时产生不同的政治态度,同时产生不同的政治选择。”

    “比如依附王权,疏离王权,与王权合作。儒家想要合作,不适合现在的大秦帝国,朕只能舍弃。”

    “道家的杨朱、庄子均轻视君臣父子的秩序,轻视治国安邦的政治功利,而是将个体的生命存在、精神自由看得高于一切。”

    “同样的这种思想也不适合目下的大秦,只是诸子百家传承数百年,在中原大地之上根深蒂固。”

    “商君曾言: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土地改革一事,不下于当初商君变法,所以朕需要天下国人百姓的支持。”

    “儒家,不可轻动,至少目前不可以!”

    ……

    这些话,嬴政本来不打算说,只不过对面是王贲,所以才说了出来。

    若是换做蒙恬,他一定不会询问,因为他们之间彼此更为信任对方,也相信对方有能力抹除不利的影响。

    “臣在整合大秦楼船士的过程中,曾奔走于数郡之中,对于诸子百家在民间的影响力有所了解,陛下心中有数便可。”

    王贲听到嬴政条理清楚,心下也是松了一口气,很显然,嬴政对于诸子百家在民间的影响力了如指掌。

    一念至此,他心头松了一口气。

    “嗯!”

    点了点头,嬴政神色肃然,这一点根本不需要王贲提及,文通君与淳于越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

    因为一部《王道大世书》,大秦诸郡县之中都有儒生请命,由此可见,儒家的势力之庞大,不容小觑。

    “诸子百家的有名望的人,都在黑冰台的监视之中,如今不是动他们的时候,等到土地改革结束,朕会一一找他们清算。”

    ……

第174章 李斯入朝,君臣言改革。

    时间悠悠,一个月转瞬即逝。

    一个月的时间里,嬴政降维打击博士学宫官署,将一个巨无霸彻底肢解,更是对于各地郡守上了无数次的爱国教育课。

    今日,便是最后一次授课,然后各地郡守前往赴任,朝廷准备岁首大朝。

    本来岁首大朝十分的隆重,但是这一次嬴政明告朝野上下,岁首大朝改成了一次小朝会,只会有三公九卿参与其中。

    所以,岁末结束,岁首将至,咸阳城之中一片安静,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显得格外冷清。

    仿佛再说,热闹是你们的,孤单是这个季节的。

    岁末已经结束,热闹的年节也已经过去,这个时候的咸阳国人都躲在家中,来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大街之上,只有寥寥无几的行人,自然是显得比往日更为冷清。

    ……

    “臣李斯见过陛下,陛下万年,大秦万年——!”

    李斯走进书房,对着嬴政肃然一躬,神色之中带着一丝激动。经过这段时间的土地改革,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一种磅礴朝气在关中大地之上滋生。

    国人百姓,不管男女老幼,对于土地改革这一政策,都是发自肺腑的支持,这也让整个关中,在这个冬季成了一片热闹的海洋。

    正是因为得到了黔首的支持,李斯等人方才认识到推行土地改革,犹如当年商君变法一样,有最底层的国人支持。

    只要是朝廷持之以恒,必然会完成土地改革,让大秦帝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着虽然收拾的整齐,不在像前一次蓬头垢面的李斯,嬴政点了点头:“爱卿平身——!”

    “臣谢过陛下!”

    李斯站直身子,整个人一下子出现在了嬴政的眼中,相比于之前那个微胖的,白净的李斯,眼前的李斯仿佛变了一个人似得。

    此刻的李斯,皮肤黝黑,整个人体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干瘦,一下子仿佛皮包骨头一样。

    但是,这一刻的李斯眸光锐利,整个人精气神十足,显得更为健康。

    看到这一幕的李斯,嬴政心头也有些震撼,他心里清楚,为了土地改革,李斯终日奔波在关中诸县的田地之上。

    风吹日晒,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嬴政长身而起,从长案之后走出来,对着李斯肩膀拍了拍:“这段时间,苦了爱卿,朕在这里,替国人百姓谢过了。”

    见到嬴政微微低头,李斯吓了一跳,连忙躲避掉,对着嬴政深深一躬:“陛下,臣身为大秦丞相,此乃李斯分内之事,当不得陛下如此。”

    “呼……”

    轻吐一口气,嬴政摇了摇头,深深的看了一眼李斯,一字一顿,道:“只要是一心一意为了大秦任劳任怨的官吏国人百姓,都当得起。”

    说罢,嬴政一伸手,朝着李斯示意:“爱卿坐,给朕说一说这段时间土地改革发生的事情,以及你们遇到的难题!”

    “诺。”

    点头答应一声,李斯从容落座,这个时候,嬴政朝着赵高吩咐一声,道:“一壶凉茶,然后你守在外面,任何人不见。”

    “诺。”

    点头答应一声,赵高转身离去,从偏殿将凉茶准备好端过来,然后离开了书房。

    他心里清楚,嬴政与李斯的谈话,必然是关系到土地改革一事,这件事是大秦帝国之中的头等大事。

    真正意义上,关于土地改革一事的机密,只有嬴政与李斯王绾郑国等寥寥数人清楚,其他人只晓得只言片语。

    在这个时候,正在土地改革进行的关键时刻,赵高自然不敢站的太近,这一段时间以来,他自然是感觉到了嬴政对于他的排斥。

    他不得不更加的谨慎!

    赵高心里清楚,在这巍巍秦宫之中,他的一切都来自于始皇帝的信任,要不然,他什么都没有。

    喝了一口凉茶,滋润了一下喉咙,李斯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言辞,方才朝着嬴政,道:“陛下,这一次由于国人百姓配合,土地改革一事推进很快。”

    “由于廷尉府官署大刀阔斧,这一次各地老世族冒头的不多,但凡是冒头的,都被廷尉府问罪,这个时候,廷尉府的监狱之中,只怕是住满了。”

    ……

    以刀开路,以剑前行!

    李斯等人之所以推行土地改革速度加快,除了国人百姓的大力配合之外,还有李斯下狠手有关。

    嬴政可是心里清楚,在他的案头,弹劾李斯的奏章已经堆满了案头,而且最重要的是,内史郡守是蒙毅。

    而且关中大地之上本就是老秦人的地盘,要不然,李斯等人速度不可能这样的快。

    “如今岁末已经过去,从明天之后,便是三十年了,到时候朕会召开岁首朝会,明确始皇三十年的整体国策。”

    嬴政喝了一口凉茶,沉吟了片刻,将茶盅轻轻放下,然后朝着李斯,道:“国府官署之中,有王绾在,你继续推行土地改革。”

    “朕唯一的要求便是在启耕大典开始之后,关中的土地改革结束,关中的国人百姓能够耕种。”

    “我大秦以耕战起家,耕种是重中之重,至于大军之中,有王贲与蒙恬等人在,朕反而是不担忧。”

    说到这里,嬴政深深的看了一眼李斯,语气幽幽,道:“朕可以明确告诉你,接下来大秦朝廷的变革会越来越多,尔等皆为秦吏,当提前做好准备。”

    在这个时候,嬴政不得不提前与李斯等人通气,这样一来,不至于事情发生之后,大秦朝臣措手不及。

    毕竟只有君臣同心,才能让大秦帝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臣明白!”

    微微点头,李斯迟疑了一下,他心里清楚,嬴政是一个想法很多的皇帝,他既然是这样说了,必然在未来伴随着更多的改革。

    一念至此,不由得朝着嬴政,道:“陛下,土地改革尚未结束之前,大秦帝国不宜大动干戈。”

    “臣与毕元,郑国等人探讨过,臣等纷纷认为土地改革最容易的是关中,最难的是关外诸郡,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

第175章 秦法是帝国之中除了陛下之外唯一的规则。

    “陛下,凡事都讲究循序渐进,有道是过犹不及!”

    这一刻,李斯神色凝重,相比于其他人,他跟随荀子学习治国之术,学习图霸之策,对于一个国家更为了解。

    特别是大秦帝国的建立,他几乎是亲自参与设计,更加清楚帝国的优点与弊端。

    在李斯看来,大秦帝国的发展,已经太快了,一直以来,在他的设想中,大秦帝国从新生,到变得成熟,需要一段漫长的岁月。

    毕竟现在的大秦帝国,还处于草创阶段,三年时间,只能让大秦朝廷暴露出一些不足,但是无法暴露出全部的不足。

    正因为如此,大秦帝国尚未真正的成熟,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数世!

    百年之内,不断的修正,才能让大秦帝国的体制,更适合中原大地之上新生的大一统局面。

    才能让大秦帝国万世无疆!

    只是很显然,李斯设想之时,太过于想当然,忘记了始皇帝的感受,始皇帝可等不及数世,他要在一世解决所有问题。

    然后,为后辈子孙留下一个万世帝国!

    无奈之下,李斯只能旁敲侧击,只是一直以来,他的旁敲侧击都被嬴政搪塞过去,这一刻,他只能挑明。

    在他看来,目下只适合推行土地改革,其他的都不可以。

    ……

    “朕明白你的担忧,但是朕必须要完成心中想法,若是不去做,朕会后悔一辈子,因为后辈之中,未必会有人能做,敢做!”

    窗台之前,望着鹅毛大雪,嬴政目光闪烁了一下,对于大秦帝国的诸位公子,他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所以,万事只能靠自己。

    最重要的是,他脑海之中,李康的记忆,只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宝贵财富,这样的记忆,没有办法传承。

    有些事,他不做,也许中原大地之上,两千年后,才有可能出现。

    既然上天给了他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嬴政就不会错过,他要让大秦这两个字,成为这片天下,这个民族的辉煌。

    闻言,李斯点了点头,他对于嬴政的雄才大略极为的推崇,这一刻,李斯见到嬴政坚持,便不再多言。

    顺从!

    有时候,顺从才是一个臣子最好的原则,特别是遇见一个性格霸道强势的帝王,顺从会让他活的更好。

    “陛下,臣听闻文通君效仿文信侯在咸阳城门之外,悬赏天下,求一字师,出价一字千金?”

    李斯是一个地道的法家,彻头彻尾,骨子里从未有半点儒家的东西,这件事,让他看到了一个契机。

    一个儒家没落,让法家大兴的契机。

    “嗯。”

    点了点头,嬴政也没有刻意隐瞒,这件事早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李斯作为国府右相,不可能不清楚。

    “从今以后,儒家将会彻底离开大秦帝国的朝堂之上,文通君也将会为大秦编撰夏商周三朝史书。”

    “博士学宫官署去掉官署二字,从今以后,只作为编撰史书之地。”

    “《王道大世书》朕也曾拜读过,写的不错,但是不适合大秦帝国,只能摒弃掉,淳于越博士见孔夫子在地下太孤单,朕送了他一程。”

    ……

    嬴政的回答,让李斯嘴边的话再也说不出来,他可不想去见商鞅与韩非。

    见到李斯脸色数变,嬴政嘴角浮现一抹笑意,随及收敛,神色恢复正常,道:“李斯,朕一直有些不清楚,荀子可以说是战国之时,儒家最后一位大师。”

    “但是他最出名的弟子,韩非与你都是法家,蒙恬与甘罗一文一武,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声名鹊起的儒生……”

    这个疑问,一直在嬴政心里存在。

    毕竟韩非乃法家,法术势集大成者,而李斯是大秦帝国核心缔造者,都属于法家的大才,蒙恬是兵道天才,而甘罗是一个策士。

    唯独没有一个儒生!

    一个名震天下的儒生,让人一经响起,便疑惑不解。

    荀子,生于乱世之中,他对儒家的文化有所发展,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要知道在这之前,儒家也只有孔夫子封圣,称至圣。随后在春秋之末,战国之初,孟子封圣,称之为亚圣。

    第三个便是荀子,称之为后圣。

    由此可见,荀子在儒家之中的地位,但是让人惊讶的是,荀子一生,却没有教导出一个大儒出来。

    荀子的厉害之处,并不只是他的文学影响,更在于他教出的两位弟子——李斯和韩非。

    李斯主张郡县制,整理了小篆,统一了文字,加快了六国之民的融合,稳定了当时动荡的社会。

    可以说,李斯促进了天下的统一。

    而韩非更是出类拔萃,集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一卷《韩非子》横空出世,立地封圣。

    但是这个圣,是法家的。

    至于蒙恬与甘罗更不必多言,他们与儒家更没有关系。

    ……

    闻言,李斯轻笑一声,对着嬴政一字一顿,道:“陛下,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儒家的那套并不适并用于当时战国的实际情况,儒家的目标太过于理想,离现实太遥远。”

    “而法家,更在于实际效应,在于现实可行,主张以最短的时间,来富国强兵,它的理念比儒家更现实可行。”

    “而且家师虽然是师从儒家,但是在其学问大成之后,杂学百家,成就一家之言……”

    对于李斯的解释,嬴政点了点头,表示认可,相比于孔夫子的七十二圣贤,三千学子的教育方式,他更赞同荀子的因材施教。

    心中念头闪烁,嬴政对着李斯笑了笑,随及脸色变得肃然,道:“爱卿觉得法家与秦法之间有何不同?”

    这一刻,李斯脸色大变。

    他不是傻子,相反是一个政治嗅觉相对灵敏的人,从嬴政的这看似随意的询问之中,他顿时察觉到了嬴政的意图。

    一念至此,李斯对着嬴政,道:“禀陛下,在大秦帝国之中,秦法昭昭,高悬于国门之上,铭刻于太庙之中。”

    “秦法才是帝国的根本,法家只是诸子百家的一种学说,而秦法则是大秦帝国除了陛下之外唯一的规则……”

    ……

第176章 奉行老鼠哲学的李斯!

    秦法为规则!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凌驾于秦国国君之上,只不过,嬴政是一个强势的皇帝,而且战功赫赫,威望绝无仅有。

    这才给人一种,在大秦帝国之中,嬴政至高无上,秦法位于嬴政之下。

    而嬴政心里清楚,这样的感觉其实是错误的,大秦帝国根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错觉,秦法当至高无上。

    不光要规范文武百官以及天下国人百姓,也要约束皇帝本人。

    毕竟一国之中,皇帝至尊,本就至高无上,皇帝没有人可以约束,若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国家大兴,可若是一个无道国君,帝国必将崩塌。

    皇帝在帝国之中,拥有独一无二的权力,对于这些权力的行使却没有制约,就像一只猛虎行走于闹市。

    其危害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以便更好地行使权力,而不至于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

    嬴政心里清楚,能够给皇帝的权力形成约束的不能是人,人手中的权力能够约束皇帝,只有两种后果。

    要么皇位被人取而代之,要么这个人被皇帝干死。

    所以,对于皇帝唯一能够约束,却又能够保证皇权稳固,最佳的选择便是秦法。

    以秦法约束皇帝,让秦法变得至高无上,虽然会掣肘皇权,却是保证皇权不会滥用,帝国长久治安的法子。

    只不过,现在的嬴政心中只有一个大概,还没有彻底形成。

    只是这个话题,他不会提出来,至少不会立即提出来,除非大秦帝国已经平稳,而他需要放权。

    而这个时候,个人强权,盖世威望会祝嬴政成事。

    毕竟当下的大秦帝国局势不稳,嬴政也不敢大意,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他身强力壮,对于未来没有担忧。

    而大秦帝国目下尚未有太子,一切都来得及。

    ……

    李斯心知肚明,眼前这位主不仅对儒家很反感,其实对法家也一样,甚至于诸子百家,也只看重墨家。

    而且也只是秦墨!

    毕竟秦军器械强大,大部分都来自于秦墨,这让大秦朝廷真切的感受到了巨大的利益,而法家其实很尴尬。

    秦国崛起,并非法家之力,而是商鞅之力,所以,秦法与法家著作,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交叉。

    李斯虽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家,但是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是如今大秦帝国之中,仅次于王绾的权势人物。

    李斯的历史,与大秦帝国的历史始终相随。

    心中念头闪烁,嬴政深深的看了一眼李斯,陷入了沉思,他心里清楚,李斯是楚国人。

    出生于楚国的上蔡县,上蔡并人大秦帝国以来,属于陈郡。生于楚顷襄王十九年的李斯,比他大二十一岁。

    在年轻的时候,李斯在楚国的郡府中做文法小吏,郁郁闷闷,很是有些怀才不遇。

    他一个人住在郡吏的宿舍里,去厕所时常常遇见老鼠偷吃粪便中的残物,每当有人或者是狗走近,老鼠们惊恐不安,纷纷逃窜,他觉得可怜,更觉得悲哀。

    有一天,他有事去政府的粮仓,看见仓中的老鼠个个肥大白皙,住在屋檐之下,饱食终日,也不受人和狗的惊扰。

    境况优游自在,与厕所中的老鼠有如天壤之别。

    李斯是聪慧敏感的人,就在这一瞬间,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忍不住高声感叹,道:“人之贤明与不肖,如同鼠在仓中与厕中,取决于不同的地位而已。”

    地位决定贵贱,人生在于选择。

    当时,他顿悟了,当即决定,郁郁卑贱的生活再不能继续下去,人生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在当时,对于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从师游学,客卿出仕,成为出人头地的一条辉煌大道。

    当时,著名的学者荀子正在楚国,他受楚国大臣、以养士著名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赏识,被任命为兰陵县的县令。

    春申君死后,他废官家居兰陵,著述教学声名远播各国。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学问,集战国后期各家学派之大成,贯通了道、儒、墨、法、名辩、阴阳各家。

    荀子的学问,道、礼、法相通相生,着眼于当世而与时应变,最能吸引积极入世的青年。

    于是,各国的青年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投奔其门下。

    李斯早就耳闻荀子高名,经过认真考虑,他辞去郡小吏,千里迢迢,由上蔡来到兰陵,人荀子门下做了学生。

    李斯来到荀子门下,学习的是经世致用的帝王之术。

    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思变,正如圈养的禽兽,只能张嘴玺食,不过徒有一张人脸,两腿可以直立行走而已。

    所以说,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长久处于卑贱的地位、贫穷的境地,反而讥讽富贵、厌恶利禄,以自托于无为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

    于是他入秦,成为了吕不韦的客卿,随后在吕不韦与嬴政的斗争之中,他站队嬴政,从此一飞冲天。

    廷尉,丞相……

    可以说,李斯虽然不如王绾地位高,但是权势方面一点也不下于王绾。之前,他只是楚国的一个小吏,如今他成为了大秦帝国的左相。

    因为李斯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他看似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家,但是,骨子里,李斯真正意义上是一个利益所在,便是行动所在的利己主义者。

    也正因为如此,李斯才能够一步一步得到嬴政的看重,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如今更是封侯拜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一刻,当嬴政的话再一次出口,李斯便心里清楚,此时此刻,又是到了经历选择的时候。

    几乎下意识的,李斯选择了秦法,他了解嬴政,更加清楚,选择秦法便是选择了嬴政,也是选择了富贵与权力。

    正因为如此,这一刻,李斯语气坚决,大有无畏之势。

第177章 不经意间的敲打!

    李斯有才学,也有能力,更有魄力与干事的勇气,但是他的人品有问题,从李斯的一生,种种选择都是在趋利避害。

    现在还好一点,但是未来将会变得更加疯狂,彻底的失去理智,成为权力侵蚀下的怪物。

    利益至上!

    李斯想要的是权力在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次才是大秦帝国兴盛无双。

    可以说,李斯忠的是权势,忠的是自己,对于大秦帝国,对于嬴政都要往后排。

    历史滚滚如潮水,嬴政自然是看透了李斯,但是不可否认,当下的李斯不可取代,只能放任。

    秦法昭昭,而不是法家大兴。

    法家重权术,擅长于依附,对于君臣之道缺少敬畏。

    而法家弟子也更擅长玩弄权术,也只敬畏与信仰权术,嬴政心里清楚,这一点必须要得到改变。

    在嬴政看来,一直以来大秦帝国都只重视文吏的治国理政能力,放松了对于大秦官吏的品德培养。

    这样的帝国,若不是常年的战争,很容易崩盘。

    ……

    “李卿,关中土地改革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结束?”

    一道又一道念头在心头不断的浮现,半响之后,嬴政心中有了决断,这一次,他直接是放弃了继续深究,而将话题再一次转移到土地改革之上。

    对于李斯这个人,嬴政早已失望,如今李斯之所以安然无恙,并非嬴政在乎多年的君臣之情,而是在嬴政的眼中李斯就是一个最好的工具。

    才华横溢,最当作为枪头鸟!

    毕竟在这个时候,萧何尚未成长起来,目下的大秦帝国还没有那一个人能够真正意义上成长起来。

    这一刻,嬴政只是在继续压榨李斯。

    “陛下?”

    闻言,骤然之间李斯有些愣怔,始皇帝转换话题速度之快,跨度之大,让他为之心惊,一瞬间他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沉默了一会儿,将心中的念头与记忆重新整合,李斯朝着嬴政一拱手,道:“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速度来看,关中诸郡需要两个月,若是再加上巴蜀等地,至少需要四个月时间。”

    “除非巴蜀各地配合力度很大,亦或者增加人手,才能加快速度,让这一切能够提前。”

    “陛下之前一直提及的启耕之前完成,臣根本没有那个信心,此刻岁首朝会即将开始,距离启耕不过只有两个月时间。”

    “巴蜀乃大秦帝国之中的天然粮仓,大秦帝国真的想要万无一失,巴蜀汉中三郡,八百里秦川必须要完成土地改革。”

    “只有粮食丰收,大秦帝国才能以关中供养天下,以完成最后的土地改革!”

    经过数月之久的打磨与了解,以及对于土地改革的深彻理解,李斯对于土地改革,以及嬴政的想法更为清楚。

    所以,这一刻李斯彻底推倒了之前的猜测,只需要一步一步走,大秦帝国不必付出巨大的代价,便可以完成这一次的浴火重生。

    “以关中供养天下,天下诸郡当真会彻底的大乱么?”

    嬴政高坐上首,一道道念头在心尖掠过,他在思考李斯之言,毕竟这一方面值得他去思考。

    有道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事情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四个月时间太长了,错过启耕大典,这意味着错过这一次的春耕,而春耕结束,紧接着便是夏种。”

    嬴政摇了摇头,四个月之内结束关中之内的土地改革太慢了,这意味着,大秦帝国在始皇三十年都完不成土地改革。

    整整一年时间,若是不能提前完成土地改革,这将会打乱嬴政在大秦帝国之中的部署。

    一念至此,嬴政沉声:“三个月,在三个月内结束关中的土地改革,这是朕唯一能够接受的底线。”

    “这一次的春耕,关中大地之上,任何的一寸土地,都不能错过。”

    “李斯这是朕给你的考验,三个月之内结束关中土地改革,不仅要结束,还不能激起民变以及关中的动荡。”

    “诺。”

    点头答应一声,李斯神色一下子变得难看,刚才的回答他本来就按照最快的速度计算的。

    四个月时间,还要剩下的其余郡县对于土地改革反抗微弱,要不然,四个月时间根本不够用。

    毕竟大秦帝国用于土地改革的官吏是有数的,一下子不可能彻底铺开摊子,自然是速度很慢。

    更何况,土地改革推行的过程中,必然是有人阻碍,不会是所有人都热烈欢迎,这对于推行土地改革,无疑增加了难度。

    ……

    只是,这一刻李斯有些马失前蹄,他没有想到这一番话,嬴政不仅是当真了,更是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硬生生提前了一个月!

    李斯面无表情,心头却是翻江倒海,就像是吃了死娃娃一样腻歪儿,只是面对嬴政,只能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吞。

    一盅接着一盅的凉茶被李斯喝掉,心中的纷杂念头也在这一刻彻底压下,整个人再一次恢复了平静。

    他清楚,事已至此。

    他作为臣子除了妥协,就只有妥协。

    看着连连喝茶的李斯,嬴政嘴角上扬,浮现出一抹笑意,随及又在瞬间收敛,仿佛从未出现过。

    对于李斯这样的人,就要压一压,才能清楚对方的底线所在。

    有道是,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

    这一次,嬴政大概就是这样的想法,毕竟对于这些臣子,有时候你不逼他们一把,永远都不知道他们的巨大潜力。

    心中念头归于一道,嬴政举起茶盅喝了一口,语气淡然,用一种故意的语气,道:“李卿觉得很难为么?”

    “若是李卿觉得难为,朕可以让周青臣前去主持关中的土地改革一事,而李卿入宣传署……”

    ……

    这一刻,李斯嘴角的苦涩更加明显。

    他突然发现自己被始皇帝架在火上,已经进退不得,无奈之下,只好连忙,道:“禀陛下,臣不觉得难为,只是在思考……”

    “毕竟土地改革一事关系重大,对于大秦帝国影响深远,臣必须要谨慎……”

第178章 华夏族三个字引出的争端。

    品德教育!

    政治培训!

    宣扬忠君爱国教育势在必行。

    只是以大秦当下的精力,只能去解决最紧要的,而且嬴政得到消息,在整整三年时间,书同文车同轨等政策,在山东诸郡的推行并不如人意。

    儒家虽然遭受到了迎头痛击,但是他们的基本盘还在,只是挫了锐气,并没有让他们分崩离析。

    死了一个淳于越,微不足道。

    这个时候,嬴政就觉得自己眼前一团乱麻,事情一大堆,却又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有些怅然若失。

    “李卿下去准备一二,各地郡守在咸阳的培训,今日便是最后一天,你也参与吧!”

    嬴政撇了一眼窗外的大雪,然后朝着李斯,道:“今日之后,各地郡守将会离去,你与他们认识一下,也方便接下来在各郡县推行土地改革。”

    “诺。”

    点头答应一声,李斯有力不从心了。

    他感觉到这个时候的始皇帝变得太过于跳脱,只要是稍有不慎,就跟不上始皇帝的思维了。

    嬴政的思维太跳跃了!

    刚刚还在天上,不出一瞬间,便已经谈及地上人间皇朝的分崩离析。

    ……

    望着李斯离去,嬴政脸上的神色不经意间变了又变,他心里清楚,这一次的培训,李斯等人从一开始便没有参加。

    但是,这一次在最后一次的时候,嬴政却叫住了他,让李斯参与。

    ……

    从前一次授课之后,嬴政便停了下来,脑海之中的想法太多,以至于他都不知道选择,只能放弃。

    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嬴政有了一个想法,所以他才会破天荒的让李斯等人参与,就是让他们清楚何为臣子,何为君。

    同样的,让李斯留下,也有让李斯与各地郡守碰个面,彼此认识一下的心思,毕竟关中土地改革结束,就会面向关外诸郡。

    当李斯与各地郡守碰面以后,有利于接下来的政务交接以及开展。

    ……

    “诸子百家之中,若是都是李斯这样的的,朕也不用如此忧心!”

    从长案之后站起,嬴政忍不住感慨万千,他心里清楚,李斯利益至上,奉行利益所至,便是行动所在。

    看似像个墙头草一样,一点立场都没有,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对于大秦帝国,对于嬴政反而是一件好事。

    这样一来,他拿下诸子百家,也只是一件小事。只是嬴政心里清楚,诸子百家之中一如李斯这样的人才是异类。

    其余的人,骨头很硬,傲气十足。

    毕竟这是一个布衣傲王侯的时代,他们的风气,他们的骨气,他们的峥嵘过往,都足够精彩。

    只可惜,路不同,注定是仇敌。

    “赵高,群臣都准备好了么?”喝了一口凉茶,嬴政神色之上浮现出一抹享受,在这冰天雪地喝上一口凉茶,当真是舒坦。

    这就好比在大冬天,吃火锅很爽,但是吃雪糕也别有一番滋味,而且更容易让人冷静,作出不应该的决定。

    闻言,赵高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外面的大学,微微皱眉:“禀陛下,只有一部分郡守到了,这个时辰雪太急了,只怕是需要等一段时间。”

    “嗯。”

    点了点头,嬴政没有太大的反应,这一次的事情,并非是群臣不敬畏,不守时,而是天气的原因。

    事出有因,本就该原谅。

    更何况,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为了这件事,嬴政已经申饬了群臣,这一次,只能容忍下去。

    毕竟接下来,各地郡守将会冒雪离开。

    “最近一段时间,咸阳城中可有事情发生?”嬴政放下手中的茶盅,语气幽幽,道。

    闻言,赵高心头一震,连忙朝着嬴政,道:“禀陛下,这一段时间之中,咸阳城中无大事发生。”

    “出现了一次斗殴,老秦人与关外国人因为华夏族三个字产生了口角,于是引发了一场大混战。”

    “华夏族?”

    嬴政眸子微眯,在这一刻,有一道凌厉的光芒从其中射了出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人畜无害的猫一下子成了老虎。

    这个概念是嬴政提出来的!

    虽然他让国府之中布告天下,但是按照大秦帝国惯例,任何新的国策,咸阳一般都会成为试验点。

    毕竟是国都,就算是出现了什么问题,朝廷也能够在最快的速度下反应过来,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也是历代秦君对于自己的信任,他们相信,万事万物,只要是置于他的眼皮底下,就不会出现太大的波澜。

    “华夏族是朕提出来的,赵高你将具体情况一一告诉朕,朕倒要看看老秦人与新国人意欲何为!”

    对于华夏族的提出,也不过是十数天罢了,但是这一观念的形成,对于中原大地而言,将会是天大的好处。

    只是很显然,现在的老秦人以及山东国人百姓寸步不让,对于华夏族三个字极为的抵触。

    这让嬴政颇为头疼!

    这一段时间,嬴政忙碌的脚不离地,对于这件事并没有去关注,以至于,对于具体情况嬴政也不清楚。

    华夏族,对于嬴政未来的部署极为重要,这一刻,他决定将事情的原委了解清楚,整治一二。

    “诺。”

    点头答应一声,赵高朝着嬴政肃然一躬,道:“禀陛下,华夏族从国府官署之中传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老秦人之中反对的声音很大,根据罗网得到的消息,他们认为秦族亦或者老秦族,才更为贴切。”

    “山东诸郡的国人百姓对于此抵触也很大,至少在咸阳的外地人,特别是山东诸郡的人,也是怨念很大。”

    “他们认为齐人,魏人,楚人等称呼才属于他们……”

    ……

    当赵高说完,嬴政眉头皱的更深了。

    他没有想到看似简单的事情,竟然变得如此复杂,以往的政令,虽然一直都有反对者,但是也有一定的支持者。

    唯独在华夏族这一件事上,不仅是老秦人不支持,反对的声音很大,同样的山东诸郡的国人也是不满声很大。

    一时间,大有嬴政里外不是人的趋势。

第179章 朕令:泱泱华夏,便是族名。

    对于此,嬴政头有些大。

    他心里清楚,任何事情只要是有支持者,便很好处理。最难的便是这种人人反对,近乎于没有人赞同的事。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老秦人为国赴死,流血流泪,用鲜血染红中原的每一寸山河,在老秦人眼中,秦便是胜利。

    既然是大秦胜利了,秦便要取代一切,因为这是一个让人骄傲,让人荡气回肠的名字。

    徒然之间,朝廷出令,不仅要没有以秦为族名,更是要废除秦人之名,以遥远的华夏为号。

    这就好比是一下子打碎了老秦人的信仰,广大的老秦人,自然是心中会产生不甘,这种心理很好理解。

    就好比好不容易养大的娃儿,最后不跟着自己姓,却要在十八岁成年之后改姓,自然是不能容忍。

    但是,改名意志坚决,反对也没有结果,此刻的大秦帝国之中,其实便是这个道理。

    在心里,嬴政也能够理解老秦人的心情,只是理解归理解,华夏族代替秦人,楚人等称号,这是大秦帝国的诏令。

    是他的意志!

    不可能因为任何的力量而动摇!

    至于山东六国遗民,反对这个名号的原因,他略知一二。

    特别是楚人,他们本就是起于蛮夷。虽然自认为华夏苗裔,但是数百年近乎于千年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同一文化才能更好融合,这种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语言的国度,想要融合太慢。

    他们已经有了一种浅薄的民族概念,而且由于地缘政治的格局,以及春秋战国六百年的纷争,彼此之间极为的排外。

    在六国遗民心中,大秦朝廷下诏取消楚人,魏人,赵人等称号,就是为了消灭他们,是为了同化他们。

    所以,山东六国遗民的反抗之声,同样不绝于耳。

    甚至于在有些地方,依旧用着曾经的文字,说着曾经的话语,用着曾经的货币。

    嬴政心里清楚,想要同化,想要让大秦帝国之中形成同一个民族的概念,需要漫长的时间。

    数世之久!

    放任发展,自然需要数世之久,但是若有人在这个过程中拨动一二,自然可以让这个速度更快。

    一念至此,嬴政语气幽幽:“朕之令,便是国策,这些人有些放肆了!”

    在这个时候,嬴政颇有些无奈,当今中原大地之上,国人百姓大多不识字,都是一群文盲。

    就算是再大秦本土,也不过是由于普法的缘故,对于秦法略知一二,但是对于文字,依旧是大多数人不知道。

    文盲太多,这也是诸子百家一直以来如此高高在上,却没有统治者大打出手的原因。

    杀人容易,但是传承很难。

    嬴政不是不想杀人,以简单而又直接的方式解决朝廷大事,毕竟这样很有效率,但是他心里清楚,目下条件不允许。

    时代不同,选择自是截然不同!

    这个时代,对于诸子百家与士这一阶级太过于重视,在秦之前,更有刑不上大夫的说法,便是因为文化传承的艰难。

    而在隋唐以后,科举取士,读书人越来越多,世家与寒门争相斗艳,人才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从此之后,士这一阶级才算是彻底没落了。

    毕竟中原太大了,而官吏却又定数。故而,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只有天下人都识字,政令才能被很好的理解,对于土地改革以及华夏族的概念,才能抵抗更少。

    对于反抗声,嬴政也只能任由其发展。

    喝了一口凉茶,嬴政长叹一声,道:“转告国府官署,派出特使在各郡县之中宣传华夏族为何物。”

    “这是朕的诏令!”

    “诺。”

    见到嬴政只是说了一句,便不再开口,赵高诧异的看了一眼,道:“臣这就去传诏!”

    “嗯。”

    点了点头,嬴政长身而起,看了一眼窗外:“你去传诏,这里不用你了,朕去看看各地郡守以及大臣。”

    ……

    说罢,嬴政朝着偏殿走去。

    今日,天气阴沉,大雪。

    各地郡守的最后一次培训,将会在室内,而不是咸阳宫广场之上,对于最后一次培训,嬴政心中有些期待。

    这些日子,各地郡守以及大臣也曾将每一次培训的心得交上来,嬴政不厌其烦的一一过目,很认真的看完了。

    从上交上来的心得之中,可以看出这一次的临时培训,效果很明显,让各地郡守以及文武百官清楚了,国家,君臣等概念。

    种子已经种下,就等着生根发芽。

    这是最后一次培训,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讲的了,之所以有这么一次,纯粹就是为了一次总结,一次告诫。

    毕竟这些人,马上就要离开,前往各郡之中,再一次成为封疆大吏,对于此,嬴政多少有些不放心。

    土地改革即将席卷关外诸郡,华夏族之争,日益激烈,诸子百家蠢蠢欲动,还有蛰伏其中,看似销声匿迹,实则等待最佳时机,发动必杀一击的六国遗族。

    如此种种,更加考验大秦帝国的官吏,特别是各地郡守。

    ……

    偏殿之中,安静无比。

    由于有前一次的前车之鉴,这一次群臣没有一个迟到,全部提前到来,早早的在偏殿之中等候。

    前一次的教训太过于深刻了。

    “左相,对于各地郡守分任的名单出来了么?”李斯目光幽深,他心里清楚,这一次之后,在场的很多人都要离开了。

    国府之中,如今他不在,大多数并不清楚,这一刻突然想起,不由得开口询问,道。

    毕竟国府官署之中以丞相为尊,若是一会儿嬴政询问,他回答不上来会很尴尬,李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早已经准备好,陛下那里也呈了上去,只不过没有风声泄露……”

    对于李斯的心思,王绾一清二楚,看着年纪虽然大了,依旧健硕的李斯,不由得摇了摇头。

    他心里清楚,相比于李斯与郑国等人,他身体不好,这大秦帝国的丞相担任不了几年了。

    而李斯还能继续,在这个时候,他不介意给李斯一些提醒。

    ……

第180章 老军归乡与编炼新军之念。(求推荐,求收藏)

    国府之事,重于泰山。

    一般而言,只要是王绾有事,一般都会直面嬴政,这也意味着,只要是只经过国府官署的决议,不需要群臣讨论的决议,基本上属于绝密。

    不是在场之人,根本不会清楚。

    而李斯一直都在关中诸郡之中推行土地改革,国府官署之中的大小事,他根本没有那个精力去处理,以至于这一刻在咸阳宫偏殿之中,他对于政事反而是有些生疏。

    “陛下到,百官见礼——!”

    韩谈的声音响起,嬴政从甬道之中走了出来。

    这一刻,群臣心头猛地一激灵,连忙看向了走进偏殿的嬴政,纷纷从位置上站起身来,对着嬴政肃然一躬,道。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年,大秦万年——!”

    这一刻,声音很整齐,仿佛培训过一样,而且声音之中带着一丝急切,仿佛生怕其他人抢在了前头。

    “诸位爱卿平身!”

    一语落下,嬴政这一刻便已经走在了长案之后,站定脚步,对着群臣一伸手,道:“诸位爱卿,入座——!”

    “臣等谢过陛下!”

    彼此寒暄一会儿,见礼之后,偏殿之中陷入了沉默了,今日是培训的最后一天,气氛有些压抑。

    偏殿之中的气氛尴尬,这一点,嬴政自然是也感觉到了,心中念头一转,道:“诸位爱卿,始皇帝三十年正式来临,尔等也在咸阳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今日是最后一次培训,也相当是始皇三十年的岁首大朝的一次预热,同样的,也当做是朕对于各地郡守的送行。”

    伴随着嬴政之言,偏殿之中的气氛更加凝重,原本他们只以为是一次培训,却不料是岁首大朝的预演。

    群臣都在沉默着,等待着嬴政的继续,毕竟这个时候,他们没法接。

    双眸之中掠过一抹肃然,嬴政从每一个人的身上看过去,方才语气幽幽,道:“刚才朕从罗网口中得知老秦人,新秦人,以及关外诸郡的国人百姓对于华夏族这个称呼都很抵触。”

    “朕已经下令国府,派遣特使将这一诏令,传遍中原大地。”

    “同样的,这一诏令,今日不再议论,朕之所以提出来只是让诸位郡守清楚,这一诏令,乃朕亲自下达,便是大秦铁律,别说是山东诸郡的国人百姓抵触,就算是他们以死相逼,朕也不会更改。”

    “尔等前往,可以明确告诉他们,要么叫做华夏族,要么叫做秦族,这两个之中,只能选择一个。”

    “诺!”

    点头答应一声,在场的大秦郡守自然清楚,这件事既然是嬴政亲自下场,必然是没有改变的可能。

    对于六国之族人,华夏族这个称谓比秦族温柔多了,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自古如此。

    .........

    “嗯!”

    微微颔首,嬴政看了一眼王贲,随及轻笑,道:“既然如此先议朝会,然后进行最后一次培训!”

    “诸位爱卿有奏,便呈上来——!”

    .........

    嬴政话音刚落,尉缭便站了出来,根本没有轮到王贲,这一刻,尉缭朝着嬴政一拱手,道:“陛下,臣有本奏!”

    “准奏!”

    尉缭从位置上走出来,朝着嬴政,道:“陛下,大秦三军之中,登记造册的一部分士卒年龄已经太大,达到了归乡的年纪。”

    “臣奏请陛下,颁布诏令,下令凡是大秦三军之中,年龄达到四十五岁以上的士卒归乡,从而保证大秦锐士的战斗力。”

    ..........

    大秦将士归乡。

    这是一个传统,老军归乡,几乎每五年都会有一次。

    这也是为了大秦帝国,为了保证大秦锐士始终保持鲜活,以及保证强大的战斗力,以维护大秦帝国。

    闻言,嬴政脸色一下变得凝重起来。

    老军归乡,其实就是后世的裁军,这一点,虽然已经成为了惯例,但是每一到这个时候,都会变得敏感起来。

    老卒归乡,这意味着必然会重新征兵。

    嬴政心中沉思了许久,尉缭的这一份奏章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在他原本的设想之中,是打算借助这个机会,让王贲提出海军署的预算。

    结果,王贲还没有开口,就被尉缭截胡。

    “朝局不稳,不宜大动干戈!”

    嬴政看着尉缭,土地改革牵动人心,而六国遗族虎视眈眈,漠北之上的匈奴也是时刻准备南下,这个时候,中原大地之上不宜裁军。

    但是,尉缭不是没有眼力劲儿的人,而大秦太尉是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战略大师,既然尉缭提出来了,这件事就已经迫在眉睫。

    一念至此,嬴政朝着尉缭,道:“这一次,大秦三军将士,凡是满了四十五岁以上的全部归乡,但是在多事之秋,暂时不进行征兵。”

    “新兵想要形成战斗力,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马上春耕在即,今年的春耕由于土地改革的缘故,青壮必然极为短缺。”

    “在这个时候,不能继续征兵,要不然,国人百姓根本不能及时进行春耕,而且新军只是人数上会增加,但是战斗力之上,不仅没有提升,反而是会有些降低。”

    “太尉以为如何?”

    闻言,尉缭心中一动,一下子便明白了嬴政的担忧:“请陛下放心,臣记下了,这样做对于大秦三军的战斗力影响不大。”

    “三军之中,达到四十五岁之上的将士,不过十三万之数!”

    .........

    闻言,嬴政也是松了一口气。

    十三万大军看似很多,但是对于整个大秦帝国而言,对于大局都影响,但是影响不大,毕竟现在的大秦三军,全部都是上过战场的无敌之师,战斗力极为的强悍。

    这是大秦帝国得天独厚的优势。

    毕竟十年之间兼并六国,大秦锐士打了无数的仗,这些从鲜血与战火之中爬出来的勇士,不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新军可比的。

    特别是大秦帝国的防务,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极大地不平衡,虽然由于嬴政下令南征大军后撤,以维持这种平衡。

    但是这一平衡迟早会被打破。

    嬴政想要在这一次的事情过后,编炼一支新军以坐镇中原。
本节结束
阅读提示:
一定要记住UU小说的网址:http://www.uuxs8.cc/r29884/ 第一时间欣赏朕的大秦不可能亡最新章节! 作者:姒荒所写的《朕的大秦不可能亡》为转载作品,朕的大秦不可能亡全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①书友如发现朕的大秦不可能亡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②本小说朕的大秦不可能亡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UU小说的立场无关。
③如果您对朕的大秦不可能亡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短信给管理员,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朕的大秦不可能亡介绍:
始皇帝二十九年,博浪沙遇袭。当嬴政融合二十一世纪历史系博士的记忆,望着眼前的浩荡山河,自语,道:“这一世,朕的大秦不可能亡!”朕的大秦不可能亡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朕的大秦不可能亡,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村朕的大秦不可能亡最新章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